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2)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本质:五代十国实际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对杨贵妃死于
马嵬坡进行了描述,而且作为史料而言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不过
不论何种史料都应该注意编撰者的立场,使用时考虑编撰者的立场对
史料编撰的影响,故选 D项;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史实,《马嵬行》的选
材并不是来源于传说,排除 A项;细节描写较多并不能说明《资治通鉴》
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细节的描述也有可能是编撰者的杜撰,排除
B项;编撰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判断史料真实与否的标准,不能根据成书
时间晚而认为《资治通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
2.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
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
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
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 A 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
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
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
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 D项。
3.D 解析 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
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知,
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
融,D项正确;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
然的联系,排除 A 项;民族间的交融 有 利 于 缓 和 危 机,排 除 B 项;
“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 C项。
4.B 解析 据材料“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可知,含嘉仓的粮食储备
能力强大,而“唐朝和北宋时都在沿用”则说明了隋唐至北宋国家对
粮食储备的重视,故选 B项;含嘉仓藏粮的数量只能说明国家征收
的粮食数量,无法说明粮食的生产情况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 A、
C两项;材料无法说明粮食的来源,排除 D项。
5.C 解析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
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 C项;表格中
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排除 A 项;表格中只
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和以军事手段征服
各民族政权,排除 B、D两项。
6.A 解析 从柳宗元的生卒年代可知,他生活在唐朝后期,当时唐朝已
经出现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唐朝已经衰落,所以他关注“善制兵,谨择
守”等一系列制度,故选 A项,B项错误;唐朝后期国力由盛转衰,边疆
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整治吏治,排除 D项。
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才能 (2)进士科 武举 高官 官员
2.(1)隋文帝 (2)政事堂 一体化
3.(1)租调 (2)均田令 (3)庸 (4)土地买卖 户税 地税
人丁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科举选官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1.(1)贵儒 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 禅宗 (3)佛教 封建纲常
2.(1)建安文学 (2)书圣 以形写神 宗教画 敦煌莫高窟
3.齐民要术 赵州桥 火箭 唐本草
4.(1)玄奘 鉴真 (2)长安 广州
5.东罗马帝国 四大发明 汗血马 胡椒 棉花 佛教石窟
基督教
【历史概念·判一判】
魏晋玄学 李白 《唐本草》 玄奘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改进:设政事堂,令三省长官合署
办公。
(2)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官吏选拔上实行科
举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
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主题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
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
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
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2)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
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
地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
田制,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
存在反复,故选 A 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
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 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
排除 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
D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到魏晋时期原属宰
相的中央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
转移,故选 B项;相权的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 C项;权力转移
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 D项。
3.B 解析 由材料“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
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知,晚唐时期门阀势力在政
治上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把持政治核心,说明门阀政治的基础坚
固,故选 B项。
4.B 解析 杂戏人“戏孔”反映了儒学在民间的地位动摇,唐朝统治者
认同孔子地位,尊奉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 B项。
5.A 解析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
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
是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土地经营权无关,排除 B项;商品经济发展是
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C项错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
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 D项。
6.D 解析 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 D项。
专题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C 解析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其自称
“中夏”,把南方的汉族政权称为“南夏”,说明在北魏统治者看来,鲜
卑族也是华夏族一员,故选 C项;材料观点认为南齐称为“南夏”,无
法体现追求统一,排除 A 项;民族交融是历史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并非北魏统治 者 追 崇,排 除 B 项;材 料 并 未 体 现 改 革 内 容,排 除
D项。
2.B 解析 唐太宗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外国侨民很多,和唐朝子民一
样享受权利,这说明唐朝文化的开放、包容、自信,故选 B项;材料信
息不涉及专门管理外国人的制度或法律,排除 A 项;民族政策是针
对境内各民族而言,排除 C项;没有相关数据对比,我们得不出“经
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两税法,两税法
— 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