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优化设计历史(通史一轮)J 答案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2-1-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新】高考优化设计历史(通史一轮)J 答案与解析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384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384专题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386专题三 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 …………………… 388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 390专题五 晚清至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尝试 ………………………………………… 392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395专题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 397专题八 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多元世界的初现 ……………………… 399专题九 手工工场时期:近代早期的世界 …………………………………………………… 401专题十 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 404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噩梦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收起]
[展开]
2023【新】高考优化设计历史(通史一轮)J 答案与解析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384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384

专题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386

专题三 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 …………………… 388

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 390

专题五 晚清至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尝试 ………………………………………… 392

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395

专题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 397

专题八 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多元世界的初现 ……………………… 399

专题九 手工工场时期:近代早期的世界 …………………………………………………… 401

专题十 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 404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噩梦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406

专题十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 ……………………………… 409

专题十三 世界近现代史:近现代世界的社会治理、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 ……………… 411

课时规范练答案与解析 ………………………………………………………………………… 414

专题质检卷答案与解析 ………………………………………………………………………… 442

历史 LISHI

第2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专题一 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2)火 (3)元谋人

2.(1)磨制 (2)原始农业

3.(1)母系氏族 (2)阶级社会

4.(1)渔猎 (2)大麦 玉米 骆马 (3)生产力 男子 国家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原始农业 已 经 出 现,处 于 尚 未 产 生 贫 富 分 化 的 母 系 氏 族 公 社

时期。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二、1.(1)五帝 (2)华夏始祖 (4)龙山文化 国家

2.(1)禹 (2)间接统治 (3)二里头遗址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上古之世”是原始社会;“中古之世”是原始社会后期;“近古之

世”是夏商周时期。

三、1.(4)牧野

2.(2)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关系 权力 财产分配 (3)原始民主

传统 (4)国人暴动 犬戎 (5)奴隶制 井田制 青铜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实行井田制,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历史概念·判一判】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①本土化。中国是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华

文明源远流长。②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

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意义: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开

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

流域;体 现 严 格 的 社 会 等 级,已 经 出 现 城 市;规 模 大,数 量 多,影 响

深远。

(2)价值: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存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

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

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

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主题二 早期国家夏商周的文明传承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思想:敬天保民。

原因: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使西 周 统 治 者 认 识 到,依 靠 天 命 进

行统治 是 不 牢 靠 的,统 治 者 应 该 重 视 自 身 的 道 德 修 养 和 保 护

“小民”。

(2)影响: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秩序,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法律条文具体、完备,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

等级秩序。

(2)原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是其

政治统治的重要内容;西周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西周统治者

立法的目的就是维护贵族利益,保护私有财产。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

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 秋 时 期,贵 族 的 采 邑 越 来 越

多,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 达 数 十 个,之 所 以 出 现 这 种

情况,是因为春秋时期 随 着 铁 犁 牛 耕 的 使 用,生 产 力 大 大 提 高,

大量荒地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 D 项。 材 料 没 有 提

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 A 项;卿 大 夫 的 实 力 增 强,说 明 分 封 体 制

逐步崩溃,排除 B项;卿 大 夫 实 力 的 增 强,意 味 着 诸 侯 国 君 权 力

削弱,排除 C项。

2.D 解析 在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

青铜器,这说明南方风格影响到了北方,南北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

选 D项;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风格影响到

了中原地区,而非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 A 项;根据青铜器的

风格不能得出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或宗法制度分崩离析,排除 B、C

两项。

3.A 解析 材料表明陶寺遗址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都存在很大区别,

说明当时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 A 项;仅从材料

信息无法判断该遗址就是历史上的夏都,排除 B项;一般认为夏朝是

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排除 C项;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4.B 解析 “尚德、尊尊、敬老、慈幼”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材料说明

商朝借助神权维护统治,而西周注重借助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秩序,B

项正确。

5.C 解析 题干表明,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西辽河等地区都有中华文

明起源的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体现

了“本土多元”的基本特征,故选 C项。

6.C 解析 材料中“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干预朝

政”“谤王”说明国人的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这里所体现的民

主是一种原始民主,故选 C项。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齐国 卿大夫 秦国

2.(1)华夏认同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都江堰

2.(1)富国 强 兵 (2)君 主 专 制 (3)重 农 抑 商 奖 励 军 功

什伍连坐 彻底 国富兵强

3.(2)军功大小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列国纷争造成各诸侯国货币各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

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历史概念·判一判】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 普遍推行县制

三、儒家 道家 仁 道 为政以德 礼乐制度 小国寡民 论语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四、1.(2)士 (3)争霸

2.隆礼重法 庄子 相生相胜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阶级

3.(1)阶级关系 (2)地主阶级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列国纷争导致大国兼并小国,导致材料二

中诸侯国数量减少。

— 384 —

第3页

(2)观点:列国纷争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阐释: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分封宗法秩序遭到破坏,出现了列强纷

争的局面;新兴地主阶级趁机登上政治舞台,士大夫阶层崛起。诸侯

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使诸侯国

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势逐渐明显。

总之,列国纷争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进一步促进了春秋战国

时期的社会转型。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举措:推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历史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瓦解旧的宗族制度;推动

庶民个体小家庭的出现。

(2)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

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

主题二 “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思想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诸

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2)原因:战国时战乱不断,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诸侯国横征暴

敛,百姓困苦不堪;孟子继承了儒家的“仁”传统和民本思想;小农经济

的形成及其脆弱性。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示例

主题:治国公器———礼法之辩

甲: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要从人性出发。

乙:是啊。人生来是善的,但是后天的影响使他有了各种恶习,只

要对他施以礼进行教化就能向善,大家都习礼向善,这样社会也就能

够安定了。

甲:你没看到那些做坏事的人是出于本能吗? 人的本性是恶的,

只靠礼教是没有用的,必须用法来规范他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法律,

对犯罪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人们遵守法律,不敢

作恶,社会安定,国家也容易治理。

乙:你这样太残酷了。

甲:你的仁慈、礼让在现在行不通啊!

(2)由于齐国国君重视学术、文教,稷下学宫逐渐兴盛,齐国学术

文化蓬勃发展,成为各诸侯国中学术、文教交流中心;齐湣王虽然允许

稷下学宫存在,但实际上实行了相对消极的文化政策,导致学者出走,

稷下学宫走向衰落。后来,由于齐国国力的衰退,稷下学宫的繁盛情

景再未出现,齐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级,

遭到拒绝后,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

封制度的挑战,故 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

具,而材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且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

只涉及对楚国国君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及权力继承问题,故 B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关系,且楚国并

非姬姓王国,故 C项错误。

2.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

治,墨家学派则批判礼乐,认为乐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反映了儒

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 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

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

面的,排除 A 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

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 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

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 D项。

3.C 解析 “公族”是与国君同姓的宗族势力,晋献公打击“公族”有利

于加强君主权力,但是,也失去了宗族的支持,C项正确。当时专制制

度尚未建立,A项错误。晋献公的做法导致了三家分晋,但是并未引

发政局动荡,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吏的任命方式,D项错误。

4.A 解析 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俸禄,这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有

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故选 A 项;军功爵制属于军事领域的改革,

并不会触及商人的利益,排除 B项;商鞅变法改变的是授爵的标准,

并未否定爵秩等级制度,排除 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还没有建立起

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5.B 解析 公元前259年是战国后期,秦国独大,六国只能采取合纵

抗秦,以对抗秦国,材料中韩、赵、魏击败秦国,证明了合纵抗秦的作

用,B项正确。

6.B 解析 材料中战国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是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打破

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贵族的特权,B 项正确。士是贵

族,不是平民,排除 A 项;战国时战争规模日趋扩大,与君主权力增

大,国家动员能力增强有关,排除 C项;材料只提到参战人员,未涉

及战争样式,排除 D项。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2.(1)远交近攻 (3)匈奴

3.(1)始皇帝 御史大夫 郡县制 邮传 (2)文字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秦朝编制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2)焚书坑儒

3.刘邦

4.约法三章

【历史概念·判一判】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战争

三、1.(1)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2)秦朝 汉景帝

2.(1)推恩令 察举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主流意识形态

(2)卫青

3.(1)绿林军 (2)刘秀 (3)外戚宦官 张角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四、1.(2)特科

2.(2)御史大夫 刺史

【历史概念·判一判】

常科 上计制 御史

五、1.(1)纪传体通史 (2)断代

2.(1)散文

3.(1)中医理论 (2)药物学 (4)蔡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

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内容: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

其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人民摇

手触禁;秦朝没有顺应人民休养生息的期望。

(2)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废除了贵族特权,引起了六国贵族

的不满,成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主题二 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

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表

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汉武帝继位以来改变了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南征

北伐,任用酷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不满。

(2)信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

不长。

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 385 —

第4页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

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

监察制度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 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

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 A 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

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

接关联,排除 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

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

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 D项。

2.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原地区的民户数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呈

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则急剧增长,这说明在此

期间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

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量,而非豪强大族势力的盛衰,排除 B项;

汉代中原地区经济依然比江南地区发达,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缩小了南北差距,排除 C项;江南地区民户数量增多,不能说明小农

经济衰退,排除 D项。

3.A 解析 “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的、通

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

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 A 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 B

项;文书传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信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

除 C项;“各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项。

4.D 解析 材料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影

响了国家的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必然,D项正确。

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王族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

区,并将从人、家眷与王族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

山再起,巩固了国家统一,故选 A 项。

6.D 解析 汉朝农耕经济发达,铁器、丝织品等反映了农耕经济的特

点,而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牛马等商品反映了游牧经济的特点,双

方商品的差异反映的是背后生产方式的不同,故选 D 项;互市的时

间、规模及商品种类受政府的严格管制,并非可以自由贸易,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是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政策,排除 B 项;鲜

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在汉代属于独立的民族政权,当时并未纳入中

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排除 C项。

专题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不仅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

性的特点,故选 B项;材料未提及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

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 A 项;礼乐制度是周公所作,新石器时代

并未有礼乐制度,排除 C项;据传说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距今时间

约4000年,材料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也没有“家国

一体”,排除 D项。

2.D 解析 西汉初年的赋作家分散在地方,汉武帝以后赋作家涌向京

都,为朝廷所用,是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的表现,故选 D 项;汉代选

官制度采用察举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 A 项;董仲舒的新儒

学地位得到提升还是适应汉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排除 B项;

王国数量减少与材料无关,排除 C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C 解析 方国联盟是由若干个血缘部族联合起来组成的比较松散

的联盟,分封制是接受天子领导的若干个诸侯国构成的家国同构的

政治共同体,君主郡县制则是在一个专制君主统治下实现了中央集

权的国家,由此可得出从方国联盟到分封制再到君主郡县制的过程

就是大一统国家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形态

不断进步,故选 C项。

2.C 解析 材料“政务官、宗教官 的 地 位 最 高,权 力 很 大”说 明 神 权

在政治中占有重要地 位,即 巫 政 合 一 的 发 展 特 征,故 选 C 项;禅

让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 A 项;中央 集 权 指

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题干中反映的 是 中 央 官 员 职 权 的 划 分,排

除 B项;题干中反映的 是 中 央 官 员 的 职 权,不 是 商 王 的 权 力,排

除 D项。

视角3

【针对训练】

1.C 解析 修筑规模宏大的宫城、水坝等,制作大量玉器、陶器等反映

了当时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故 C项正确。A 项中

“完善”的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手工业技术先进、生

产力发达,排除 B、D两项。

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历史研究注重原始史料与文献记载相

互印证,汉代《史记·殷本纪》可与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相互印证,

故 D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出现于姜寨遗址发掘后,不能相

互印证,排除 A;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均为第二

手史料,不能相互印证,排除 B;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建立在二里头

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不能相互印证,排除 C。

专题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曹丕 (2)司马炎 (3)匈奴 (4)东汉 南北朝

2.(1)司马睿 南朝 (2)士族 (3)少数民族 (4)黄河南岸

四川

3.(1)成汉 典章制度 氐族 (2)民族交融 洛阳 民族矛盾

隋朝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士族势力把持朝政,威胁皇权,是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重要

原因。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东晋 前秦 北周

二、1.(1)589 (2)大运河 (3)礼部司 岭南地区 郡县制

2.(2)轻徭薄赋 (3)回纥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大祚荣

3.(2)造纸术 遣唐使

4.(1)安禄山 (4)朱温 五代十国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财政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

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上

限,引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角度一

参考答案 前秦短暂的原因:前秦虽统一北方,但内部各族尚未交融,

统治基础脆弱;前秦苻坚刚统一北方,就急于发动战争;前秦在淝水之

战中被东晋打败。

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北魏吸取前秦覆亡教训,为巩固统治

而积极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顺应了北

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

进步;商业有一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的开发。

(2)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南

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主题二 隋唐的繁盛与衰落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有。理由: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励精图治,从

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功绩:吸取隋亡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边防

— 386 —

第5页

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2)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本质:五代十国实际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对杨贵妃死于

马嵬坡进行了描述,而且作为史料而言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不过

不论何种史料都应该注意编撰者的立场,使用时考虑编撰者的立场对

史料编撰的影响,故选 D项;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史实,《马嵬行》的选

材并不是来源于传说,排除 A项;细节描写较多并不能说明《资治通鉴》

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细节的描述也有可能是编撰者的杜撰,排除

B项;编撰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判断史料真实与否的标准,不能根据成书

时间晚而认为《资治通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

2.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

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

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

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 A 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

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

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

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 D项。

3.D 解析 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

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知,

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

融,D项正确;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

然的联系,排除 A 项;民族间的交融 有 利 于 缓 和 危 机,排 除 B 项;

“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 C项。

4.B 解析 据材料“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可知,含嘉仓的粮食储备

能力强大,而“唐朝和北宋时都在沿用”则说明了隋唐至北宋国家对

粮食储备的重视,故选 B项;含嘉仓藏粮的数量只能说明国家征收

的粮食数量,无法说明粮食的生产情况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 A、

C两项;材料无法说明粮食的来源,排除 D项。

5.C 解析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

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 C项;表格中

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排除 A 项;表格中只

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和以军事手段征服

各民族政权,排除 B、D两项。

6.A 解析 从柳宗元的生卒年代可知,他生活在唐朝后期,当时唐朝已

经出现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唐朝已经衰落,所以他关注“善制兵,谨择

守”等一系列制度,故选 A项,B项错误;唐朝后期国力由盛转衰,边疆

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整治吏治,排除 D项。

第5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才能 (2)进士科 武举 高官 官员

2.(1)隋文帝 (2)政事堂 一体化

3.(1)租调 (2)均田令 (3)庸 (4)土地买卖 户税 地税

人丁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科举选官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1.(1)贵儒 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 禅宗 (3)佛教 封建纲常

2.(1)建安文学 (2)书圣 以形写神 宗教画 敦煌莫高窟

3.齐民要术 赵州桥 火箭 唐本草

4.(1)玄奘 鉴真 (2)长安 广州

5.东罗马帝国 四大发明 汗血马 胡椒 棉花 佛教石窟

基督教

【历史概念·判一判】

魏晋玄学 李白 《唐本草》 玄奘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改进:设政事堂,令三省长官合署

办公。

(2)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官吏选拔上实行科

举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

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主题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

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

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

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2)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

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

地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

田制,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

存在反复,故选 A 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

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 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

排除 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

D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到魏晋时期原属宰

相的中央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

转移,故选 B项;相权的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 C项;权力转移

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 D项。

3.B 解析 由材料“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

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知,晚唐时期门阀势力在政

治上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把持政治核心,说明门阀政治的基础坚

固,故选 B项。

4.B 解析 杂戏人“戏孔”反映了儒学在民间的地位动摇,唐朝统治者

认同孔子地位,尊奉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 B项。

5.A 解析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

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

是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土地经营权无关,排除 B项;商品经济发展是

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C项错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

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 D项。

6.D 解析 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 D项。

专题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C 解析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其自称

“中夏”,把南方的汉族政权称为“南夏”,说明在北魏统治者看来,鲜

卑族也是华夏族一员,故选 C项;材料观点认为南齐称为“南夏”,无

法体现追求统一,排除 A 项;民族交融是历史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并非北魏统治 者 追 崇,排 除 B 项;材 料 并 未 体 现 改 革 内 容,排 除

D项。

2.B 解析 唐太宗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外国侨民很多,和唐朝子民一

样享受权利,这说明唐朝文化的开放、包容、自信,故选 B项;材料信

息不涉及专门管理外国人的制度或法律,排除 A 项;民族政策是针

对境内各民族而言,排除 C项;没有相关数据对比,我们得不出“经

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两税法,两税法

— 387 —

第6页

以土地和资产征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 B项;商人的税

额变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A 项;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

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

担,排除 C项;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现实,排除 D项。

2.A 解析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农民获得田地,就要有服兵役

的义务,是对国家的人身依附;而募兵制下,军人转变为职业,客观

上减少了农民的人身依附,故选 A 项。雇佣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B项错误。藩镇割据是中央集权削弱的结果,C项错误。

均田制瓦解是募兵制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D项因果颠倒。

专题三 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

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

第6讲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五代十国 (2)节度使 枢密院 (3)行政效率

2.(1)已有边界 党项族

3.(1)范仲淹 (2)富国强兵 财源 兵农合一 富国 人民

4.(1)靖康之变 (2)岳家军 (3)南北对峙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也影响了

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二、1.鲜卑 党项族 女真族 契丹国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农耕民

族 本民族 猛安谋克 金

2.(1)铁木真 崖山 (2)河北 行政效率 宣政院 西域 台湾

行御史台 (3)四等人制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地位和关系:知州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

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州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

州,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特点:崇文抑武。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

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

繁荣。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

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北宋军队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少数民族与汉族分治;官分南北,因俗而治。

(2)开创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民族管理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具有借鉴作用,巩固了辽朝疆域,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国内

的安定;缓和了民族矛盾,有益于增进契丹族、汉族等民族间的交融;

传承了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辽朝的封建化进程。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

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意义: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

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

献记录。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

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 A 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这一措

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

2.A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行省掌管地方的行政、财政、统兵等各

项权力,但是官吏任免权和调兵权则在中央,因此材料表明行省拥

有部分权力,故 A 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只是拥有部分权力,不可

能集中专断,故 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属

于中央集权的内容,不是君主专制,故 D项错误。

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中央集权程度远高于唐朝,“强干弱枝”

的措施导致地方积贫积弱,难以抵抗外敌入侵,故选 D项;唐代藩镇

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强调都城

的政治意义而非地理意义,排除 B项;材料描述唐代安史之乱后的

景象主要是为了印证宋代地方制度的得失,排除 C项。

4.D 解析 辽朝南、北面官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都适应了多民族杂居

共处,各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有利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D项正确。

5.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

和助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 项正确。

6.D 解析 材料认为行省既是中书省的下属,也在某些方面与中书省

平级,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D项正确。

第7讲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

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2)票拟 司礼监 (3)官吏考核 (4)任期期满 朝觐考察

封还驳正

2.(1)七 (2)戚继光

3.(1)俺答汗 (3)奴儿干都司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宁完我认为清朝不能照抄明朝的律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这一主张是正确的,清朝的国情与明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清朝的制度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二、1.(1)雍正 (2)决策 皇帝 思想文化

2.(1)京察

3.(2)道 路

4.(1)福建 尼布楚条约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理

藩院

5.(1)农民起义 (2)东南沿海 十三行

【历史概念·判一判】

奏折制度 驻藏大臣 白莲教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明朝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

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2)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

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主题二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皇帝独裁;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政务分工;继承了满

洲政治传统。

(2)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和

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现 象:英 国 对 中 国 通 商 需 求 强 烈,中 国 “天 朝 上 国”的

心态。

(2)实质: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农耕

文明下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

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

— 388 —

第7页

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 D 项;题干

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

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 A 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

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 B项;

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并不能说明

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 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A 解析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先后制止了明神宗关于工部铸钱供

内府使用和向户部索求费用的旨令或要求,这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限制皇权,即内阁权势强大,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出

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严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 B项错误;题干

材料反映的是明神宗为内府索求钱财,无法体现当时社会经济凋

敝,故 C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故 D项错误。

3.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宦官权力的大小完全是由皇帝决定的,宦官

专权实际上是皇权延伸的产物,故选 D 项;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赋

予的,国家的大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 A 项;内阁、司礼监都

不是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领百官,都没有决策权,排除 B、C

两项。

4.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金瓶掣签制度中使用的金瓶是由“大皇帝”代

表中央政府特赐的,这说明它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

故选 A 项。

5.D 解析 茶马互市促进了藏族与汉族的经济交往,互通有无,有利

于稳定边疆,D项正确。

6.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已经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威胁,有一定

的预见性,故选 B项;材料只是预言警示,看不出实际动作如何,排

除 A 项;当时采取的是被动保守的闭关自守政策,排除 C 项;康熙

帝在位时,西方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 D项。

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自然经济 宋朝 (2)五大名窑 青花瓷 煤 (3)大众

榷场 元朝 外贸税收

2.(1)中原 (2)大运河 南北分卷

3.(1)平民 祖先名望 (2)贱民 契约 (3)交易税 (4)逆转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

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二、1.(1)三国 (2)社会伦理道德 (3)朱熹 (4)根本原则 存天

理 格物致知 客观 (5)四书 基础读物 南宋

2.(1)苏轼 (2)元杂剧 (3)话本 (4)个性 (5)山水画

3.(1)毕昇 航海 (2)梦溪笔谈 授时历

4.(1)刻石立碑 女真进士科 (2)畏兀儿 八思巴

【历史概念·判一判】

程朱理学 山水画 宋朝 八思巴字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因素:出现“飞钱”;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精

通批发和零售;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2)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

政策;重义轻利的观念。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

转移到南方。

(2)原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方 统 治 者 较 为 重 视 农 业 的 发 展;南 方 相 对 优 越 的 气 候

条件。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

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理性主义的哲学。

(2)社会价值: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

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

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

(2)特色:豪迈的创作手笔;强烈的爱国情怀;关心人民疾苦;个性

鲜明。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

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

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

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 C项错

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

2.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认为

农工商贾之家都希望成为“士”阶层,郑至道则认为士农工商“皆百

姓之本业”,这说明尽管官府强调重农抑商,但民间真实情况并不如

此,苏辙和郑至道的说法则表明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

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

代社会一直存在,排除 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秩序下,四民地位

不可能平等,排除 D项。

3.B 解析 根据“‘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以及在暴利性的

盐业上允许一些商人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销售可知,宋朝时期政府

在商业管理上做出了调整,适当放松了专营政策,故选 B项。

4.B 解析 李公麟绘制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

谨”,可见这种绘画方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宣扬儒

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故选 B项;这些绘画景象未必是真实的生活场

景,排除 A 项;仅通过绘画的描述无法得出对女性的尊重与体恤,

排除 C项;这种绘画技巧不属于新的绘画技巧,排除 D项。

5.A 解析 北宋政府不仅不再垄断性经营工商业,还逐步放开了粮

食、副食品等消费市场,这就增加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活力和商品种

类,因此增强了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 A 项。

6.C 解析 由材料“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

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对各种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探求世

界的本原,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故选 C项。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玉米 (3)白银 徽商

2.(1)小农经济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明朝徽州地区有浓厚的经商风俗,徽商具有勤勉、诚信、合作、坚

韧的优良品格。

二、1.(1)程朱理学 (2)致良知 (3)叛逆 主观唯心主义

2.(1)伦理道德

3.(2)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三、1.(1)商品经济 (2)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3)长篇化 昆

山 道光

2.(1)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2)传教士 全国地图

【历史概念·判一判】

商品经济繁荣 《红楼梦》 总结性科技著作的涌现 利玛窦

四、打击 磨制 青铜器 农具 铁制 灌钢法 陶器 杠杆 骨针

陶纺轮 提 花 机 泥 条 盘 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锻 打

铸造 范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工具:筒车。优点:借助水力进行灌溉,节省了人力。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铁农具发展范围广泛,遍及中国很多地区;铁农具

种类繁多,基本上能适应各主要生产环节。

发展成就:西汉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唐代出现曲辕犁。

— 389 —

第8页

(2)踏板织机;提花机。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南方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集市不断发展。

(2)南方人口增加;种植结构调整(或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

种植);赋税制度改革(或“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江南地区

对外贸易发展。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内涵: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

(2)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工商

皆本);经世致用。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思想文化专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主要创作者:儒生。

(2)社会背景: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

心学的传播。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根据材料“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

于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

响,这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 A 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

于推进社会流动,排除 B项;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

化,排除 C项;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市民文化无

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的限定,排除 D项。

2.D 解析 带有插画的书籍以及画本多为面向百姓的书籍,例如小

说。为了提高销量,坊刻还会请知名画家绘画,说明书籍出版商业

化程度加深,D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

主流,排除 B项;阶层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C项。

3.B 解析 材料中“棉布”“丝绸业”“瓷业”等反映了明清时期新兴工

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 B项;A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明清时

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故排除 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

没有反映市镇的规模,故排除 D项。

4.B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他利用古

代“圣王”的观念阐述其思想,重新定义了商业的地位,以区别战国

以来统治阶级倡导的“崇本抑末”思想,实际上是提出新的经济政

策,故 B项正确;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不满,但这并非他最终的目的,

而只是其经济思想的前提,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经世

致用思想主要是指对待学问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项错误;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资本主义萌

芽并没有必然联系,故 D项错误。

5.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雇工农业生产的模式,说明传统的男耕女

织生产模式受到冲击,C项正确。

6.C 解析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医药学著作经典,首创

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说明其在传统医药学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C项正确。

专题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D 解析 宋代为了解决藩镇割据派文臣任知州、针对北宋中期严重

的社会危机先后实施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故选 D 项;“推恩

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 A 项;针对藩镇割据,主要是

抑制武将、派文臣做知州,排除B项;设中书省的是元朝,排除C项。

2.A 解析 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流程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但是,

也容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无论是唐朝政事堂的设立,还是,宋朝实

际废除两省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是满足现实需要的产物,A 项

正确。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强化趋势,排除 B项;唐宋时期的政治

体制变动并不是随意的,排除 C项;宋代相权削弱,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C 解析 当时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已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故选 C项,排除 B项;此

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但并未很快地走向资本主义,排除

A、D两项。

2.D 解析 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材料中“然而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说明

经济增长没有造成生产方式的质变,即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新突

破,故选 D项。

视角3

【针对训练】

1.A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协助他

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但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所以“中级官

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故答案为 A 项。

2.B 解析 材料仅体现出了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

责不断健全,故 A 项错误;根据 材 料 可 以 看 出 清 朝 军 机 处 人 员 增

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

了清朝分化事权以获集权,故 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各机构之间的

相对独立,无法体现其制衡机制,故 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封建制度

由盛转衰,故 D项错误。

视角4

【针对训练】

1.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的统治范围主要在江南地区,这就

决定陈敷的《农书》的内容,《农桑辑要》成书时,元朝尚未统一中国,

统治区域主要在北方,这决定了《农桑辑要》的内容,王桢的《农书》

成书时,元朝已经统一中国,这使王桢的《农书》可以兼论南北农业

技术,C项正确。

2.C 解析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使文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

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强烈,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直

接相关,故选 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情怀,并没有

体现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与理学被

确立官方哲学无关,故 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

治需求,故 D项错误。

专题四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

货币与赋税制度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2)成文法 (3)法治 君主专制

2.(1)九章律 (2)儒家 (3)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礼仪制度

家训

3.(1)律例合编 (3)乡约 六谕 圣谕广训 法律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乡约最早是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后来逐渐为

统治者所利用,改而宣讲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圣谕”,说明乡约已经由

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二、1.(1)海贝 商朝 圆形方孔钱 (2)交子 钞 (3)白银 法定

货币

三、田赋 口赋 租调役 庸 两税法 代役金 募役法 科差 金

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历史概念·判一判】

田赋 庸 均田制遭到破坏 摊丁入亩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参考答案 (1)焦点: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

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2)成: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

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过于暴政,迅速灭亡。

主题二 中国古代货币的使用与赋役制度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

原因:秦钱重,使用不便;诸侯国拥有铸币权,实力增强,威胁中央

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 390 —

第9页

(2)北宋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贸易、对外贸

易全面繁荣,交易量巨大;铜币流通量不足;四川独立闭塞的贸易货币

环境;民间的首创和官方的推动。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

政府财政负担;取消人头税,促进了户籍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保

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材料中杜佑认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行教化”,“礼门”是

进行教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礼”就是儒家的伦理

纲常,C项正确。

2.B 解析 蠲免政策减轻了贫苦百姓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蠲免政策造成政府财政收入减

少,与地方官员腐败无关,A、C两项错误;被“蠲免”的民户生活水平

有一定提高,但这并非政策的目的,D项错误。

3.B 解析 从商周时期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再到汉朝的五

铢钱,其形制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方便,这是适应商品交易需要

的产物,故 B项正确;商周时期的货币经历了从天然贝币到铜铸币

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和汉朝的五铢钱以铜铸为主,故 A 项

错误;题干图片无法体现贝币、布币和五铢钱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

关系,故 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

D项错误。

4.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因官府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民

间拒绝使用,说明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故选 C项;中国古代

纸币从来没有取代金属货币的法定地位,排除 A 项;交子最初是民

间商业发展的产物,说明民间商业并未受到严格限制,排除 B项;材

料中的通货膨胀是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

果,排除 D项。

5.A 解析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

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统一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 A项正确。

6.B 解析 两税法按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

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故选 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两税法较以

往简化了税种,排除 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

征税,排除 D项。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分类登记 丞相 编户齐民 诸色户计 职业 黄册 摊

丁入亩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黄籍”“白籍”的划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针对北方人口大量南

迁,南方统治者对南迁人口照顾、妥协的产物。而“土断”政策的推行

则将南迁人口与土著居民同等对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

财政收入。

知识点二3.乡里制 保甲制

【历史概念·判一判】

乡里制度 保甲制度 十家牌法

知识点三1.(1)政府 (2)常平仓

2.鸠杖

3.宗族 慈善组织

4.救灾 日常生活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5.√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救济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

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

等级差异。

(2)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

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

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政府重视;鼓励民间力量介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社

会保障的范围比较广;民间自救;救济行为频繁,而且救助体系完善。

(2)特点: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

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 B

项。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排除 A 项;“善书”的流行有

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 C项;“善书”完善了儒学经典,排除

D项。

2.B 解析 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 B项正确;国

家政权的稳定依靠的不仅仅是地方的自治,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

涉及法律制度的发展,故 C项错误;官府仍对地方有一定的管控,乡

村社会并未脱离政府,故 D项错误。

3.B 解析 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

人身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项;放宽户籍限制与科举

取士的数量变化无关,排除 A 项;户籍制度被放宽不代表户籍制度

被废止,排除 C项;君主专制政治背景下等级制度始终存在,排除

D项。

4.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中叶后乡约成为地方政府治理乡村的重

要工具,这说明的是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主要和政治军事趋

向动荡有关,故选 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并非是强

化,排除 A 项;材料与批判思想出现无关,排除 B项;当时仍然是小

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D项。

5.B 解析 材料强调西汉初年在继承秦朝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又增

加了新的名目,而且增加的主要是诸侯的名目,这是西汉初年重新

推行封国制的产物,即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变成郡国并行

制,故选 B项;根据材料可知,不同人有各自的户籍,显然这更加有

条理,排除 A 项;题干中强调增加的是户籍名目是诸侯级别的,不

是一般民众,排除 C项;材料只是说明西汉的户籍登记更加细致,并

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排除 D项。

6.D 解析 据材料“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已有”体现的是政

府缺乏对地方赈灾仓的监管,导致其失去了赈灾的作用,故选 D项;

宣德年间社会经济仍然在发 展,排 除 A 项;赈 灾 仓 属 于 府 州 县 管

辖,与基层组织管理无关,排除 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间义仓,排除

C项。

第1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一、2.华夏族 百家争鸣 朱熹 马克思主义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由此可看出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生

产的土壤之中,也说明它有悠久的历史。

2.提示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青铜器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

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青铜器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

济权力的象征。

二、4.以德治国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经典史料·析一析】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

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

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注民生、爱国

忧民的政治情怀。

知识点二

一、1.禅宗

— 391 —

第10页

2.利玛窦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维新运动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中国的建塔造像糅合了佛教和

中国传统建筑 特 色;说 明 魏 晋 时 期 佛 教 的 兴 盛,其 对 中 国 影 响 之

深刻。

2.提示 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

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郑和下西洋

【经典史料·析一析】

唐代中日交流推动了“大化改新”,唐文化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2)可取的地方: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的意识;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

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

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华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

作用。

态度:继承、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具有包容性和变通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

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

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

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

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代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

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传播了中华文

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对中国:冲击了明朝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传统科学的发

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

蒙思潮。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

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

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2)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

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

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也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

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 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

不是社会等级,排除 A 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

贫富分化,排除 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

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追求富裕,排除 D项。

2.B 解析 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

行之”为上奏的核心,意在也要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

炮等法,“师夷之长技”,故选 B项。A、C两项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材料中的官员认为应该“师夷之长技”,与洋务运动的局限无关,故

排除 D项。

3.A 解析 材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体现的是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两者都主张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故 A 项正确。

4.C 解析 孔子认为宽容能够得民心,邓析指出明智之君根据民意提

出政策,孟子提出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据

此可以看出,三人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故选 C项;三人都是从君

主的角度来阐 释 自 己 的 主 张,并 不 代 表 下 层 平 民 的 利 益,排 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B项;题干未涉及勇

于突破传统束缚,排除 D项。

5.A 解析 “燃灯礼佛”“扫塔”等佛教仪式影响到了唐代民间的习俗,

说明佛教已经融入中国社会,故选 A 项;题干论述的是佛教对唐代

习俗的影响,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B项;“元夜燃灯”“寒食扫墓”皆

为民间习俗,与孝道无关,排除 C项;仅根据佛教对唐代习俗的影响

这一基本史实无法推知统治者对民众的态度,排除 D项。

6.B 解析 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

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说明当时的法律规定中有关血缘

亲情的一些犯罪行为是可以不予追究的,这体现了儒家纲常伦理影

响或者渗入了法律规定中,故选 B项;题干不能说明血缘亲情的淡

化,排除 A 项;题干提到的是儒家思想得到重用的结果,而不是法

家思想得到重用,排除 C项;题干不是在讲“亲亲”之间的相同权利

问题,排除 D项。

专题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乐”的发展演变中,中原乐曲与少数民族乐

曲的融合,最终成为“华夏正声”,说明,魏晋以来,中国各民族文化

相互交融,最终创造了中华文明,B 项正确。汉代乐府是中原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清乐”的基础,A、D 两项错误。“清乐”是“俗

乐”,来自于民间,与“礼乐制”无关,C项错误。

2.A 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经济控制,本质上是从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A 项正确。秦朝已

经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项错误。民间私铸货币的绝非一般

百姓,C项错误。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般针对丞相,明清时期,君

主专制空前强化,D项错误。

视角2

【针对训练】

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间为公元960—1276年,可知

此长方框内处于宋朝时期。宋朝理学将佛教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当

中,此项在时间上与题意相符,故 C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

字文化圈”形成于汉唐时期,故 A 项错误;西欧形成“中国文化热”

是在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故 B项错误;《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所著,被翻译为外国书籍是在16世纪以后,故 D项错误。

2.B 解析 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

的积极因素,结合所 学 知 识 可 知,中 国 古 代 汉 唐 时 期 逐 渐 形 成 东

亚文化圈,汉唐文化 以 强 大 的 辐 射 力 将 东 亚、东 南 亚 的 国 家 覆 盖

在中华文化之 下,各 国 长 期 和 平 共 处,并 开 展 经 贸 往 来,故 B 项

正确。

专题五 晚清至民初:内忧外患与

救亡图存的尝试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市场和原料 (2)君主专制 (3)林则徐

2.(1)1840 1842 (2)香港岛 领事裁判权 (3)中国近代史

3.(1)修约 (2)天津条约 圆明园 (3)瑷珲条约 乌苏里江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英国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中国的反英斗争具有正当性。

二、1.(1)阿古柏 (2)左宗棠

2.(2)福州造船厂 镇南关大捷 (3)越南条款

3.(1)黄海海战 威海卫军港 (3)设 厂 制 造 (4)洋 务 运 动

(5)刘永福

4.(1)辽东半岛 (2)胶州湾 铁路

— 392 —

第11页

【历史概念·判一判】

英国、俄国 中法战争 三国干涉还辽

三、1.(1)1900

2.督抚

3.首祸诸臣 华北 东交民巷 山海关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观点: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

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2)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

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英国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沦为英国的商品销

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经济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

(2)统治者认可西方的坚船利炮,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

技”的主张;但是,认为中国制度仍优越于西方,仍以传统的“夷夏”观

念看待西方国家。

主题二 列强侵华的加剧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把中国社会

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

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

亡图存运动;如戊戌变法。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目的:保护地方利益。

(2)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

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

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根据“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

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可知,清政府认为外国人在

中国获得治外法权是显示了自己的宽宏大量,没有认识到这是对中

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的外交思

想,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此时清政府

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没有抛弃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走

出“天朝上国”的幻梦,排除 B、C两项。

2.C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他们在甲午中

日战争中取胜,提出了割占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的无理要求,C项正确;鸦片战

争的交战对象是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交战对象是英、法两国,都

和日本无关,排除 A、B两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没有提出割

地的要求,排除 D项。

3.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是爱国主义的表

现,C项正确。这些活动并非出于对政府妥协的不满,更不是与政

府结盟,A、B两项错误。当时反侵略的主力仍然是清军,D项错误。

4.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

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 D项;材料没有涉及

汉人督抚,排除 A 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

命阵营,排除 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 C项。

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外国教会也是侵略

的一个象征,故反洋教也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C项。

6.A 解析 “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外国领

事展开交涉”表明材料涉及的事件是东南互保,这一事件表明地方

权力扩大,中央权力受到了削弱,故选 A 项;东南互保没有保证河

北、山东地区的稳定,排除 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排除 C 项;《辛 丑 条 约》签 订 后,清 政 府 成 为“洋 人 的 朝

廷”,排除 D项。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向西方学习 (2)四洲志 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世界地理

2.(2)封建地主土地 社会财富平均 社会经济

3.(1)船坚炮利 (2)官办 官督商办 北洋舰队 (3)现代化

封建制度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对内是镇压农

民起义,对外是抵抗外国的侵略,本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1.(1)维新运动 (2)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3)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 (4)社会基础

2.(2)扶清灭洋 招抚 (4)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历史概念·判一判】

百日维新 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三、1.(1)1905 (2)奏定学堂章程

2.(3)民族资本主义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树立政府改革的形象,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高潮,扭转士人的学

习方向。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观念: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他认为太平天国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理由:

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

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起步艰难,但影

响深远。

(2)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

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主题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因素: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

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

(2)作用: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

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盲目排外,具有

落后性;滥杀无辜,具有残暴性。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

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

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

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选 A 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 时 间 不 符,排 除 B

项;题干涉及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

力地位得到加强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

排除 C项;由题干信息可知,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 D项。

2.D 解析 材料中的“倒置的金字塔”是指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

项正确。“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缺陷,A 项错误。材料中他认为

变法“条条都很健全”,没有强调变法措施贪大求全,B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思想动员,C项错误。

3.C 解析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使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西方

的船坚炮利,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

进军事技术,这一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故 C项正确;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当代史学家的阶级立场不同,故 A 项

— 393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