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2-1-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第12期

刊 号:ISSN 2096-8000CN 10-1683 / TU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 年第 12 期 总第 335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第九届编辑委员会主 编: 薛忠民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顾轶卓 隋 刚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社 长: 尹 证责任编辑: 刘 青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写字楼 12FB邮政编码: 100097电 话: (010)67832027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ꎬ frpcm@frp.cn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 [收起]
[展开]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第1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9页

刊 号: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 年第 12 期 总第 335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

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主 编: 薛忠民

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

顾轶卓 隋 刚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

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

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

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

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

社 长: 尹 证

责任编辑: 刘 青

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

写字楼 12FB

邮政编码: 100097

电 话: (010)67832027

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ꎬ frpcm@frp.cn

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 82 ̄771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广告经营许可: 京延市监广登字 20200002 号

定 价: 每期 12.00 元 全年 144.00 元

第10页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12 2021 Series No. 335 Monthly Started in 1974

The Editorial Board

Chief Editor: XUE Zhong ̄min

Executive Deputy Editor: HU Zhong ̄yong

Deputy Chief Editor:

WANG Rong ̄guo WANG Ji ̄hui WANG Yao ̄xian FENG Peng JIANG Da ̄zhi

XIAO Yong ̄dong ZHANG Bao ̄yan GU Yi ̄zhuo SUI Gang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WANG Wen ̄yi WANG Xing ̄guo WANG Yan ̄lei WANG Bin CHE Jian ̄fei

FU Shao ̄yun RAN Qi ̄chao ZHU Si ̄rong ZHU Bo LU Ya ̄fei

LIU Yong ̄sheng LIU Rong ̄jun LI Hua LI Wei LI Ling

LI Xiang WANG Xin ZHANG Wen ̄chao ZHANG Dai ̄jun ZHANG Hong ̄bo

XIAO Jun SHEN Li ̄xin YANG Yong ̄xin YANG Zhen ̄guo ZHENG Zhi ̄cai

ZHOU Xiao ̄dong MENG Yi ̄jie YUAN Guo ̄qing HUANG Qi ̄zhong ZENG Jin ̄fang

GE He ̄yi PEI Yu ̄chen CAI Jin ̄gang YAN Hong ̄bin JU Su

Proprieter: YIN Zheng

Duty Editor: LIU Qing

Administrated by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Federation

Sponsored by Beijing FRP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ꎬ Ltd.

Edited & Published by Department of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2FBꎬ Commerce Centerꎬ No. 69ꎬ Banjing Roadꎬ Haidian Districtꎬ Beijing 100097ꎬ P. R. China)

Tel: +86 ̄10 ̄67832027

E ̄mail: fhclkxygc@163.comꎬ frpcm@frp.cn

Printed by Shanxi Tongfang Zhiwang Printing Co.ꎬ Ltd.

Distributed by Beijing Bureau for Distribution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第11页

基础研究

高效弹性波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设计研究 ???????????????????????? 王 恬 杨雄伟 等( 5 )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 吴 健 朱庭国 等(12)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计算方法分析 ????????????? 李奔奔 李鹏举 等(19)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 孙一万 张学文 等(25)

应用研究

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 韩承霖 邹爱丽 等(34)

基于精细化模型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失效行为及容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祖 磊 金书明 等(40)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 CFRP 板变形监测研究 ??????????????????? 何建平 沈 锋 等(48)

磁致取向碳纳米管增强玻璃纤维/ 环氧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研究 ??????????????? 黄东辉 曾少华(53)

破片和爆炸波联合加载下 UHMWPE 纤维复合材料失效行为实验研究 ??????????? 苏罗川 田立智 等(60)

用于雷达天线的国产碳纤维预浸料成型工艺优化及配套材料优选 ????????????? 孙 坤 赵文忠 等(66)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混杂纤维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朱鹏宇 万后林 等(73)

复合材料水下防护结构在海洋油气开发的应用 ????????????????????? 石锦坤 刘 辉 等(78)

某型无人机复合材料机翼结构尺寸优化设计 ?????????????????????? 沈浩杰 陈 刚 等(82)

湿法分层缠绕 T700 / 环氧复合材料微波固化工艺及性能 ????????????????? 李梦颖 肖 军 等(89)

T300 / BMP370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梁恒亮 周洪飞 等(95)

CF/ PPS 热塑复材试片感应焊接工艺初步研究 ????????????????????? 王洪恩 杨 洋 等(99)

蜂窝夹芯结构芯格节点开裂的机理研究 ???????????????????????? 刘志杰 孙振萍 等(106)

一种新型风电叶片自动打磨机器人高效自适应打磨头系统设计开发 ???????????? 颜 晨 陈晓亮 等(114)

综 述

CFRP 的钻削加工研究现状 ????????????????????????????? 张月欣 杨明君 等(120)

第12页

BASIC STUDY

Composite materials design for high ̄efficiency elastic wave mode conversion ????? WANG Tianꎬ YANG Xiong ̄weiꎬ etc.( 5 )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analysis of composite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s ????????? WU Jianꎬ ZHU Ting ̄guoꎬ etc.(12)

Analysis of calculation method for ultimate stress and strain of FRP ̄confined 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 cylinders

LI Ben ̄benꎬ LI Peng ̄juꎬ etc.(19)

???????

?????????????????????????????????????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ensile process of reinforced woven fabric

SUN Yi ̄wanꎬ ZHANG Xue ̄wenꎬ etc.(25)

????????????????

?????????????????????????????????

APPLICATION RESEARCH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mbedded carbon nanopaper displacement sensor ?????? HAN Cheng ̄linꎬ ZOU Ai ̄liꎬ etc.(34)

Failure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olume characteristics of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 based on refined model

ZU Leiꎬ JIN Shu ̄mingꎬ etc.(40)

???

?????????????????????????????????????

Research 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CFRP plate using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HE Jian ̄pingꎬ SHEN Fengꎬ etc.(48)

????????????

???????????????????????????????????

Interlaminar properties of magnetically oriented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glass fiber/epoxy composites

HUANG Dong ̄huiꎬ ZENG Shao ̄hua(53)

??????????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failure behaviour of UHMWPE composite panel under the loading of fragments and blast

SU Luo ̄chuanꎬ TIAN Li ̄zhiꎬ etc.(60)

???

???????????????????????????????????

Optimization of forming process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of domestic carbon fiber prepreg for radar antenna

SUN Kunꎬ ZHAO Wen ̄zhongꎬ etc.(66)

?????????

??????????????????????????????????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 rubber concrete based 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ZHU Peng ̄yuꎬ WAN Hou ̄linꎬ etc.(73)

?????????

??????????????????????????????????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protector in the subsea of offshore oil ?????????? SHI Jin ̄kunꎬ LIU Huiꎬ etc.(78)

Siz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omposite wing for UAV ???????????????? SHEN Hao ̄jieꎬ CHEN Gangꎬ etc.(82)

Microwave curing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T700 /epoxy composites by wet filament lamination winding

LI Meng ̄yingꎬ XIAO Junꎬ etc.(89)

???????????

????????????????????????????????????

Research on process of T300 carbon fiber/ BMP370 polyimide composites and its properties

LIANG Heng ̄liangꎬ ZHOU Hong ̄feiꎬ etc.(95)

????????????????

????????????????????????????????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induction welding process of CF/ PPS coupons ??????? WANG Hong ̄enꎬ YANG Yangꎬ etc.(99)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honeycomb node cracking in sandwich structure ????? LIU Zhi ̄jieꎬ SUN Zhen ̄pingꎬ etc.(106)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adaptive grinding head system for a new type of wind turbine blade automatic grinding robot

??????????????????????????????????? YAN Chenꎬ CHEN Xiao ̄liangꎬ etc.(114)

REVIEW

A review about drilling of CFRP ????????????????????? ZHANG Yue ̄xinꎬ YANG Ming ̄junꎬ etc.(120)

第1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0727? 031

高效弹性波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设计研究

王 恬ꎬ 杨雄伟∗

ꎬ 柴怡君ꎬ 耿 谦ꎬ 李跃明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 西安 710049)

摘要: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丰富的可设计性ꎬ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ꎮ 各向异性超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各

向异性ꎬ可实现弹性波传播的超常操控ꎬ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ꎮ 为将二者相结合ꎬ以复合材料自身的各向异性

为出发点ꎬ探索具有弹性波超常操控功能的复合材料设计新思路ꎬ针对高效波型转换这一超常现象ꎬ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理论

及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研究了其效率与单层板纤维铺设角度之间的关系ꎬ建立了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超结构的设计方法ꎬ

最终实现了可达 89%的高效波型转换效率ꎮ

关键词: 复合材料ꎻ 波型转换ꎻ 各向异性ꎻ 法布里珀罗干涉理论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05-07

Composite materials design for high ̄efficiency elastic wave mode conversion

WANG Tianꎬ YANG Xiong ̄wei

ꎬ CHAI Yi ̄junꎬ GENG Qianꎬ LI Yue ̄m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Strength and Vibration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ꎬ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ꎬ Xi′an 710049ꎬ China)

Abstract:Composite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for their excellent mechanical performancesꎬ

while anisotropic metamaterials have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scientific values for the extraordinary

manipulation of elastic waves. By combining the anisotrop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extraordi ̄

nary wave manipulationꎬ a novel idea was proposed which could offer a new insight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integrate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imed at high ̄efficiency elastic wave mode conversionꎬ which is expected to serve as the sig ̄

nificant mechanism for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ꎬ the relation with composite monolayer plate fiber laying angl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ransmodal Fabry ̄Perot interference(TFPI) theory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classical laminated

plate theory. Then the design method of composite meta ̄structure for mode conversion was establishedꎬ with which

high ̄efficiency mode conversion was achieved as high as 8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 proposed is

effective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design for elastic wave mode conversion.

Key words:composite materialsꎻ mode conversionꎻ anisotropyꎻ transmodal Fabry ̄Perot interference

收稿日期: 2021 ̄04 ̄2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802220ꎬ 11772251ꎬ U2033208)ꎻ 博士后基金项目 (2019M663679ꎬ 2020TQ0241)ꎻ 陕西省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 (2019JQ ̄293ꎬ 2020JQ ̄003)

作者简介: 王恬 (1996 ̄)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复合材料结构设计ꎮ

通讯作者: 杨雄伟 (1986 ̄)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波型转换超材料设计ꎬ op? yangxw@xjtu? edu? cnꎮ

传统复合材料因具有比模量、比强度高的力学

性能以及可设计性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等工程领域ꎮ 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长足发展ꎬ针对

复合材料承载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1ꎬ2]

然而ꎬ在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ꎬ利用复合材

料实现弹性波操控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ꎮ

波型转换作为弹性波领域的基本物理现象之

一ꎬ常发生在结构界面不连续处或者强各向异性介

质中ꎮ 因弹性波中的能量传递方式取决于弹性波波

型ꎬ横波的衰减程度比纵波的衰减程度更大ꎮ 基于

这一特点ꎬ利用波型转换将纵波转换为横波这一技

术有望作为未来减振降噪技术的关键机理ꎮ 此外ꎬ

波型转换在无损检测[3] 及复合材料寿命预测[4] 方

面也均有所应用ꎮ 由此看出ꎬ波型转换的实现具有

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ꎮ

超材料具有自然界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特性ꎬ

2021 年第 12 期 5

???????????????????????????????????????????????

第14页

高效弹性波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设计研究

有助于突破常规限制实现新物理现象[5 ̄10]

ꎬ为实现

弹性波的超常操控提供了可能ꎮ 超材料中ꎬ当入射

波波长远大于结构尺寸时会引起异常的动态等效参

数ꎬ如负等效质量密度[11 ̄13]

、负等效体积模量[14 ̄18]

Lee 等[19]设计了一种双负超材料ꎬ在同一频率段产生

了负有效质量密度和负有效体积模量ꎬ从而实现了

负折射现象ꎮ Zhu 等[20ꎬ21] 和 Wu 等[22] 分别通过双负

超材料设计ꎬ在实现负折射现象的基础上实现了波

型转换现象ꎬ并指出当超材料与背景介质的材料参数

满足特定条件时ꎬ能够发生理想波型转换ꎮ 然而依

赖双负超材料的结构设计对材料参数提出的条件十

分苛刻ꎬ目前尚未设计出可实现理想波型转换的超材

料ꎮ 此外ꎬ材料参数也具有明显的频率相关性ꎬ只能

在很窄的频率范围内提高波型转换效率ꎮ 为克服上

述问题ꎬYang 等[23] 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Transmodal

Fabry ̄Perot Interferenceꎬ简称“ TFPI”) 理论ꎬ利用结

构的各向异性机制仿真实现了纵波与横波间的理想

波型转换ꎬ并进行了试验验证ꎮ

传统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各向异性材料ꎬ拥有十

分优异的力学性能ꎮ 将其作为波型转换的中间转换

介质ꎬ不仅能够满足转换介质为各向异性的要求ꎬ而

且符合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的发展趋势ꎮ 因此可以

考虑将传统复合材料与超材料的概念结合起来ꎬ设

计一类可用于实现高效波型转换的复合材料ꎮ 基于

此ꎬ本文在不考虑实际加工工艺的情况下ꎬ旨在提供

一种复合材料设计新思路ꎬ为实现波型转换提供一

种可能的途径ꎬ并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获得单层板

不同纤维铺设角度组合及层叠顺序下复合材料板的

等效刚度阵系数ꎬ在保证满足 TFPI 理论多模态干涉

约束条件的前提下ꎬ研究极化条件的满足情况ꎬ仿真

求解相应层合板的波型转换效率ꎬ设计可用于实现

高效波型转换的复合材料层合板ꎮ

1 理想波型转换 TFPI 理论

Yang 等[23]提出的 TFPI 理论描述了弹性波纵波

与横波之间的理想波型转换现象ꎬ其要求中间转换

介质干涉仪必须具有特定的各向异性ꎮ 由于各向异

性特性的存在ꎬ干涉仪内部存在快速波(Fast Skewꎬ

简称“FS”)及慢速波(Slow Skewꎬ简称“SS”)两种波

型ꎮ 当发生 TFPI 现象时ꎬFS 波及 SS 波需要满足下

述条件:

(1)多模态干涉条件:

αd =mnFSπꎬ βd =mnSSπ (1)

(2)极化方向条件:

PFS

= ±

π

ꎬ PSS

=∓

π

(2)

式中:α 及 β 分别为 FS 波与 SS 波的波矢ꎬ且 α<βꎻd

为转换介质干涉仪结构的长度ꎻm 为正整奇数ꎻnFS

与 nSS为互质的正整数ꎬ且 nFS <nSS ꎻPFS ꎬPSS分别代表

FS 波与 SS 波的极化角度ꎮ

由于弹性波的传播特性与结构材料属性直接相

关ꎬ因此当上述两式得到满足时ꎬ干涉仪的等效刚度

阵系数须满足:

C11

+C66

CMC

FS

SS

æ

è

ç

ö

ø

÷ (3a)

C11C66

-C

16

CMC

nFS nSS

(3b)

CMC ? 4 ρf

MC d

(3c)

C11

= C66 (4)

式中:Cij为等效刚度阵系数ꎻρ 为干涉仪结构的密

度ꎻ fMC为发生理想波型转换效率的基础频率ꎮ

本文中仅考虑由纵波转换为横波的情况ꎬ波型转

换效率(即透射横波与入射纵波的能量功率之比)

可表示为:

TT

TLT

(5)

式中:P

TLT为透射横波的能量功率ꎻP

I 为入射纵波的

能量功率ꎮ

透射纵波、反射横波及反射纵波的能量功率分

别表示为式(6a)、式(6b)及式(6c)的形式:

TL

TLL

(6a)

RT

RLT

(6b)

RL

RLL

(6c)

式中:P

TLL为透射纵波的能量效率ꎻP

RLT为反射横波

的能量功率ꎻP

RLL为反射纵波的能量效率ꎮ

当发生理想 TFPI 波型转换时ꎬ在基础干涉频率

fMC处存在如下关系:

TT

4ξ

(ξ + 1)

(7a)

TL

=0ꎬ RL

=1 - TT ꎬ RT

=0ꎬ ξ = (1 - ν0 ) / 2 (7b)

6 2021 年 12 月

???????????????????????????????????????????????

第1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衡量波型转换的效果ꎬ需要分别求解纵波及

横波的能量功率ꎮ 式(8)分别描述了纵波能量功率

及横波能量功率的求解方式ꎮ

PL

real[σx?conj(u

?

x)]dA (8a)

PT

real[τxy?conj(u

?

xy)]dA (8b)

2 复合材料设计思路

从式(3)及式(4)可以知道ꎬ要实现高效甚至理

想的弹性波波型转换ꎬ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层合

板的等效刚度阵ꎮ 因此在进行复合材料设计之前ꎬ

研究其层合板等效刚度阵与纤维铺设角度之间的关

系是十分关键的一步ꎮ

2? 1 等效刚度

本小节将基于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ꎬ从单

层板应力 ̄应变关系出发ꎬ推导层合板的等效刚度阵ꎮ

当单层板的材料主轴与全局坐标系的主轴 x ̄y

方向一致时(即正轴)ꎬ应力 ̄应变关系如式(9)所示:

σ1

σ2

τ12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Q11 Q12 0

Q12 Q22 0

0 0 Q66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ε1

ε2

γ12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9a)

Q11

E1

1 - μ12 μ21

ꎬ Q22

E2

1 - μ12 μ21

Q12

μ12E1

1 - μ12 μ21

μ21E2

1 - μ12 μ21

ꎬ Q66

=G12

(9b)

式中:E1 和 E2 分别为纵向杨氏模量和横向杨氏模

量ꎻG12为剪切模量ꎻμij为泊松比ꎬ表示单独在 j 方向

作用正应力 σj 而无其他应力分量时ꎬi 方向的应变

与 j 方向应变比值的负值ꎬ具体形式为 μij

= -εi

/ εjꎮ

当单层板的材料主轴与全局坐标系的主轴成一

定角度 θ 时(即偏轴)ꎬ规定材料主轴绕着坐标系主

轴 x 轴逆时针旋转为正ꎬ全局坐标系下其应力 ̄应变

关系可以通过式(10)描述:

σx

σy

τxy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

11 Q

~

12 Q

~

16

~

21 Q

~

22 Q

~

26

~

61 Q

~

62 Q

~

66

é

ë

ê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ú

εx

εy

γxy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10a)

~

11

= Q11

cos

θ+2(Q12

+2Q66)sin

θcos

θ+Q22

sin

θ

~

12

= (Q11

+Q22

-4Q66)sin

θcos

θ+Q12(sin

θ+cos

θ)

~

22

= Q11

sin

θ+2(Q12

+2Q66)sin

θcos

θ+Q22

cos

θ

~

16

=(Q11

-Q12

-2Q66)sinθcos

θ+(Q12

-Q22

+2Q66)sin

θcosθ

~

26

=(Q11

-Q12

-2Q66)sin

θcosθ+(Q12

-Q22

+2Q66)sinθcos

θ

~

66

=(Q11

+Q22

-2Q12

-2Q66)sin

θcos

θ+Q66(sin

θ+cos

θ)

(10b)

式中ꎬQ

~

ij为偏轴条件下全局坐标系中的等效刚度阵

系数ꎬ具体推导过程可参考文献[24]ꎮ

获得了正轴及偏轴条件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ꎬ根

据经典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ꎬ沿复合材料板厚度方

向对其积分ꎬ得到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等效刚度阵ꎬ如

式(11)所示:

σx

σy

τxy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C11 C12 C16

C21 C22 C26

C16 C26 C66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ε

ε

γ

xy

ì

î

í

ï

ï

ï

ï

ü

þ

ý

ï

ï

ï

ï

(11a)

Cij

=∑

k = 1

(Q

~

ij)k?t

/ t (11b)

式中:ε

xꎬε

y 为中面上的拉伸压缩应变ꎻγ

xy为中面上

的剪切应变ꎻt

k 为第 k 层单层板的厚度ꎻt 为复合材

料板的总厚度ꎮ

从上述推导过程可以发现ꎬ要得到复合材料板

的等效刚度阵系数ꎬ需要知道 4 个独立的材料参数

E1 ꎬE2 ꎬG12 ꎬμ21及纤维铺设角度与单层板铺层顺序ꎮ

2? 2 纤维铺设角度设计

在对高效波型转换复合材料的实际设计中ꎬ很

难保证层合板的等效刚度矩阵同时满足多模态干涉

条件式(1)和极化条件式(2)ꎬ这意味着几乎不可能

实现 100%效率的理想转换ꎮ 在此条件下ꎬ为获得相

对较高的波型转换效率ꎬ研究各单层板的最优纤维

铺设角度ꎬ本文采取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保证层合

板的等效刚度阵满足多模态干涉条件ꎬ从而求解得

到纤维铺设角度的组合ꎬ在此基础上再检验这些角

度组合对极化条件的满足情况ꎬ最后选择极化条件

满足情况最优的一些工况求解波型转换效率ꎮ

为了下文更加方便地求解出满足多模态干涉条

件的角度组合ꎬ将式(3a) 与式(3b) 相除ꎬ重新构建

一个等式得:

C11

+C66

C11C66

-C

16

FS

SS

æ

è

ç

ö

ø

÷ nFS nSS (12)

2021 年第 12 期 7

???????????????????????????????????????????????

第16页

高效弹性波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设计研究

这里定义:

∗ =

FS

SS

æ

è

ç

ö

ø

÷ nFS nSS (13a)

F =

C11

+C66

C11C66

-C

16

(13b)

此外ꎬ根据式(4)极化条件定义:

φ =

C11

C66

(14)

可以发现ꎬ对于一个给定的 nFS和 nSS ꎬ纤维铺设

角度在设计区间内遍历取值时ꎬ若 F -F

∗ = 0 成立ꎬ

则各向异性结构等效刚度阵系数满足式(3)ꎬ即满

足多模态干涉条件ꎻ若 φ = 1ꎬ则极化条件成立ꎮ 因

为本文首先保证满足多模态干涉条件ꎬ即首先通过

F -F

∗ =0 等式数值求解纤维铺设角度ꎬ而这个等

式对于数值求解软件而言非常难求解出精确结果ꎮ

所以ꎬ本文中认为只要 F -F

< ξ ꎬ就满足多模态

干涉条件ꎬ其中 ξ 为一小值ꎮ 在上述限定的角度区

间范围内ꎬ考察式(4)极化条件的满足情况ꎬ选取 φ

最接近 1 的角度组合求解波型转换效率ꎮ

3 层合板设计

3? 1 分析模型

图 1 所示为波型转换效率仿真计算的几何模

型ꎮ 中间深色部分代表波型转换的各向异性复合材

料结构ꎬ采用[θ1

/ θ

2 ]s 的铺层方式ꎻ各向同性结构的

材料为有机玻璃ꎮ 结构上下边界施加 Floquet 周期

性边界条件(源边界与目标边界相差一个相位)ꎬ左

右边界施加完美匹配层ꎬ并在左端施加幅值为 1 cm

的强制位移扰动ꎮ 结构中每一段的长度 d = 0? 5 mꎬ

高度 h = 0? 025 mꎬ厚度 t = 0? 01 mꎮ 为了降低边界的

影响ꎬ将会在各向同性结构有机玻璃的中间截面计

算各个波的能量功率ꎮ 仿真计算中ꎬ单层板的材料

参数设为 E1

= 90 GPaꎬE2

= 21 GPaꎬG12

= 11 GPaꎬρ =

1520 kg / m

ꎬμ21

= 0? 15ꎻ有机玻璃的材料参数设为

E0

= 3? 6 GPaꎬρ0

= 1180 kg / m

ꎬμ0

= 0? 37ꎮ

图 1 仿真计算模型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ulation model

3? 2 计算结果

按照上节中波型转换效率的求解思路ꎬ首先给

定 nFS和 nSS的值ꎬ并通过多模态干涉条件求得纤维铺

设的角度组合ꎮ 本文中计算三种工况ꎬ分别为 nFS

= 1

及 nSS

= 2ꎬnFS

= 2 及 nSS

= 3ꎬnFS

= 3 及 nSS

= 4ꎮ

当 θ1 和 θ2 在设计区间内遍历取值时ꎬ分别计算

三种工况下 F -F

∗ 的值就能得到干涉条件的满足

情况ꎬ结果如图 2 所示ꎮ 从图中可以发现三张云图

都具有中心旋转对称性ꎬ这是因为刚度阵系数 C11 、

C66及 C16值的大小以纤维铺设角度为自变量时呈现

中心旋转对称性ꎮ 图中标出的白点代表此点处的值

满足 F -F

< ξ (此处取 ξ 为 0? 001)ꎬ即本文中认

为此处满足 TFPI 理论多模态干涉条件ꎬ见式(1)ꎮ

为检验这些白点处的角度组合对极化条件的满足情

况ꎬ求解了所有角度组合下 C11和 C66的值ꎻ此处只将

部分求解结果展现出来ꎬ结果如表 1 所示ꎮ 从表中

可以发现ꎬ满足干涉条件的角度组合求解的 φ 值虽

然不能严格满足式(4)ꎬ但已接近ꎮ 这表明尽管不

能获得理想的波型转换效率ꎬ见式(7a)ꎬ但也足以

实现高效的波型转换效率ꎮ

图 2 式(3)即不同铺设角度下干涉条件满足情况

Fig? 2 The meeting situations of formula (3) interference condition under different laying angles

8 2021 年 12 月

???????????????????????????????????????????????

第1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表 1 铺设角度满足干涉条件下的等效刚度系数

Table 1 Effective stiffness coefficients of laying

angles under interference condition

θ1

θ2 C11

/ GPa C66

/ GPa φ

nFS

= 1 及 nSS

= 2

40 44 45.212 25.999 1.7390

43 38 45.238 25.965 1.7423

45 32 46.529 25.332 1.8367

nFS

= 2 及 nSS

= 3

56 62 28.382 23.284 1.2189

60 54 28.386 23.274 1.2197

55 65 28.444 23.010 1.2362

nFS

= 3 及 nSS

= 4

64 67 24.547 19.981 1.2285

125 70 27.905 22.124 1.2613

45 131 38.970 26.214 1.4866

波型转换效率的求解借助大型有限元商业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 5? 4 完成ꎮ 仿真计算结果如图

3 至图 5 所示ꎮ 为了方便观察波型转换效率曲线图ꎬ

图中的横坐标采用归一化坐标ꎮ 其中ꎬ图中实线代

表波型转换效率ꎻ虚线代表纵波透射率ꎮ 图中给出

了最大波型转换效率所对应的基础频率 fMC ꎮ 从图

中可以发现ꎬ波型转换效率曲线具有良好的干涉周

期性模式ꎬ这是因为在设计单层板纤维铺设角度及

层叠顺序时ꎬ首先保证满足了 TFPI 理论多模态干涉

条件ꎬ即式(3)ꎮ 而且在每种特定的工况中ꎬ随着 φ

值不断接近于 1ꎬ波型转换效率均不断增大ꎮ 在大

多数情况下ꎬ波型转换效率都达到了 75%以上ꎬ峰值

最高达到 89%ꎮ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ꎬ图 5(c)中的 φ =

1? 4866ꎬ相较于图 5( a)及图 5( b)两种纤维铺设角

度组合ꎬθ1

= 45°和 θ2

= 131°纤维铺设角度组合对极

化条件的满足情况明显没有前两者理想ꎬ波型转换

的效率峰值仅有 53%ꎮ 此外ꎬ从图中还可以发现ꎬ在

f / fMC值为奇数时ꎬ纵波透射效率 TL 不等于 0ꎬ这表

明入射纵波经过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结构后并没有完

全被转换为透射横波ꎬ即没有发生理想波型转换ꎻ并

且 φ 的值越大ꎬTL 越大ꎬ这表明极化条件的满足情况

对波型转换效率有一定的影响ꎻ越接近理想波型转

换的极化条件ꎬ波型转换效率的峰值越高ꎬ透射的纵

波就越少ꎮ 在 f / fMC值为偶数时ꎬ纵波透射效率 TL

= 1ꎬ

波型转换效率 TT

= 0ꎬ说明此时复合材料板充当一个

各向同性介质ꎬ没有波型转换效果ꎬ这与文献[23]

的结论是一致的ꎮ

(a)θ1

= 40°ꎬ θ2

= 44°

(b)θ1

= 43°ꎬ θ2

= 38°

(c)θ1

= 45°ꎬ θ2

= 32°

图 3 nFS

= 1 及 nSS

= 2 工况下波型转换效率

Fig? 3 Mode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case nFS

= 1 and nSS

= 2

(a)θ1

= 56°ꎬ θ2

= 62°

2021 年第 12 期 9

???????????????????????????????????????????????

第18页

高效弹性波波型转换复合材料设计研究

(b)θ1

= 60°ꎬ θ2

= 54°

(c)θ1

= 55°ꎬ θ2

= 65°

图 4 nFS

= 2 及 nSS

= 3 工况下波型转换效率

Fig? 4 Mode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case nFS

= 2 and nSS

= 3

(a)θ1

= 64°ꎬ θ2

= 67°

(b)θ1

= 125°ꎬ θ2

= 70°

(c)θ1

= 45°ꎬ θ2

= 131°

图 5 nFS

= 3 及 nSS

= 4 工况下波型转换效率

Fig? 5 Mode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case nFS

= 3 and nSS

= 4

为进一步展示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结构的波型转

换效果ꎬ将图 4(a)中 f / fMC

= 1 所对应的位移场绘制

出来ꎬ如图 6 所示ꎮ 图 6( a)中ꎬ箭头代表每一点的

总位移方向及幅值ꎻ图 6(b)描述了中线上的每一点

的横向位移幅值和纵向位移幅值ꎬ其中实线代表横

向位移幅值ꎬ虚线代表纵向位移幅值ꎮ 从图 6 中可

以发现ꎬ当入射纵波透射过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结构

后ꎬ很明显发生了波型转换现象ꎬ但是仍然有透射纵

波的存在ꎬ表明纵波并没有被完全转换为横波ꎬ这与

图 4( a)中在基频 fMC处 TL≠0 的结果是一致的ꎬ原

因为在此角度铺设下并没有严格满足 TFPI 理论条

件中的极化条件ꎬ从而不能发生理想波型转换ꎮ

此外ꎬ需要额外进行说明的是ꎬ虽然本文设计复

合材料所采用的分析模型中只对两种铺层角度进行

了设计ꎬ但是这种设计方法对更多的角度组合同样

适用ꎮ同样地ꎬ这种设计方法对 nFS

= 4 及 nSS

= 5ꎬnFS

5 及 nSS

= 6 等工况同样适用ꎬ本文不再以这些工况

进行说明ꎮ

(a)总位移场

(a)Total displacement field

(b)各点位移分量幅值

(b)Amplitude of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图 6 基础频率下位移情况

Fig? 6 Displacement status under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10 2021 年 12 月

???????????????????????????????????????????????

第1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4 结 论

本文针对弹性波波型转换现象ꎬ将传统复合材

料与超材料的概念相结合ꎬ研究了波型转换效率与

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特性、铺层角度之间的关系ꎬ建立

了波型转换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ꎬ实现了纵波到横

波的高效转换ꎬ为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设计提

供了新的思路ꎮ

基于 TFPI 理论ꎬ通过改变复合材料单层板的纤

维铺设角度以及层叠顺序来设计层合板的各向异

性ꎬ仿真求解了相应层合板的波型转换效率ꎮ 研究

结果表明:在满足 TFPI 干涉条件的前提下ꎬ波型转

换效率曲线具有良好的干涉周期性模式ꎻ随着层合

板的等效刚度阵系数越接近极化方向条件ꎬ波型转

换效率越高ꎬ最高可达 89%ꎮ

参考文献

[1] 陈波ꎬ 翁少东ꎬ 温卫东ꎬ 等. 单向碳/ 碳复合材料高温拉伸行为

失效机理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1(2): 89 ̄94.

[2] 石南南ꎬ 亢志宽ꎬ 王利辉ꎬ 等.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抗冲击性能研

究进展[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1(2): 115 ̄122.

[3] NURMALIAꎬ NAKAMURA Nꎬ OGI Hꎬ et al. Mode conversion and

total reflection of torsional waves for pipe inspection [ J].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ꎬ 2013ꎬ 52(7): 07HC14.

[4] ZHANG Cꎬ ZHANG Z Yꎬ JI H Lꎬ et al. Mode conversion behavior

of guided wave in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with fatigue damage

accumulation[J].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2020ꎬ192:108073.

[5] LIU Z Yꎬ ZHANG X Xꎬ MAO Y Wꎬ et al. Locally resonant sonic

materials[J]. Scienceꎬ 2000ꎬ 289(5485): 1734 ̄1736.

[6] WU Lꎬ GENG Qꎬ LI Y M. A locally resonant elastic metamaterial

based on coupled vibration of internal liquid and coating layer[ 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ꎬ 2020ꎬ 468: 115102.

[7] KWEUN J Mꎬ LEE H Jꎬ OH J Hꎬ et al. Transmodal Fabry ̄Perot

resonance: Theory and realization with elastic metamaterials [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ꎬ 2017ꎬ 118(20): 205901.

[8] YANG X Wꎬ KIM Y Y. Asymptotic theory of bimodal quarter ̄wave

impedance matching for full mode ̄converting transmission[J]. Phys ̄

ical Review Bꎬ 2018ꎬ 98(14): 144110.

[9] YANG X Wꎬ KWEUN J Mꎬ KIM Y Y. Monolayer metamaterial for

full mode ̄converting transmission of elastic waves[J]. Applied Phys ̄

ics Lettersꎬ 2019ꎬ 115(7): 071901.

[10] SHEN X Yꎬ LI Yꎬ JIANG C Rꎬ et al. Thermal cloak ̄concentrator

[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ꎬ 2016ꎬ 109(3): 031907.

[11] LIU Z Yꎬ CHAN C Tꎬ SHENG P. Analytic model of phononic crys ̄

tals with local resonances[J]. Physical Review Bꎬ 2005ꎬ 71(1):

014103.

[12] HUANG H Hꎬ SUN C Tꎬ HUANG G L. On the negative effective

mass density in acoustic metamateria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ꎬ 2009ꎬ 47(4): 610 ̄617.

[13] HUANG H Hꎬ SUN C T. Wave attenuation mechanism in an acous ̄

tic metamaterial with negative effective mass density[J]. New Jour ̄

nal of Physicsꎬ 2009ꎬ 11(1): 013003.

[14] LEE S Hꎬ PARK C Mꎬ SEO Y Mꎬ et al. Acoustic metamaterial

with negative modulus[J].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ꎬ

2009ꎬ 21: 175704.

[15] FANG Nꎬ XI D Jꎬ XU J Yꎬ et al. Ultrasonic metamaterials with

negative modulus[J]. Nature Materialsꎬ 2006ꎬ 5(6): 452 ̄456.

[16] GUENNEAU Sꎬ MOVCHAN Aꎬ PETURSSON Gꎬ et al. Acoustic

metamaterials for sound focusing and confinement[J]. New Journal

of Physicsꎬ 2007(9): 399.

[17] HU X Hꎬ HO K Mꎬ CHAN C Tꎬ et al. Homogenization of acoustic

metamaterials of Helmholtz resonators in fluid[J]. Physical Review

Bꎬ 2008ꎬ 77(17): 172301.

[18] DING C Lꎬ HAO L Mꎬ ZHAO X P. Two ̄dementional acoustic meta ̄

material with negative modulus [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ꎬ

2010ꎬ 108(7): 074911.

[19] LEE S Hꎬ PARK C Mꎬ SEO Y Mꎬ et al. Composite acoustic medi ̄

um with simultaneously negative density and modulus[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ꎬ 2010ꎬ 104(5): 054301.

[20] ZHU Rꎬ LIU X Nꎬ HU G Kꎬ et al. Negative refraction of elastic

waves at the deep ̄subwavelength scale in a single ̄phase metamaterial

[J]. Nature Communicationsꎬ 2014(5): 5510.

[21] ZHU Rꎬ LIU X Nꎬ HU G K. Study of anomalous wave propagation

and reflection in semi ̄infinite elastic metamaterials[ J]. Wave Mo ̄

tionꎬ 2015ꎬ 55: 73 ̄83.

[22] WU Yꎬ LAI Yꎬ ZHANG Z Q. Elastic metamaterials with simultane ̄

ously negative effective shear modulus and mass density[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ꎬ 2011ꎬ 107(10): 105506.

[23] YANG X Wꎬ KWEUN J Mꎬ KIM Y Y. Theory for perfect transmodal

Fabry ̄Perot Interferometer[J]. Scientific Reportsꎬ 2018(8): 69.

[24] 沈观林ꎬ 胡更开ꎬ 刘彬. 复合材料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

版社ꎬ 2013.

2021 年第 12 期 11

???????????????????????????????????????????????

第20页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1228? 002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吴 健1ꎬ2

ꎬ 朱庭国3

ꎬ 李泓运2

ꎬ 王纬波2

(1. 海军工程大学 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ꎬ 武汉 430033ꎻ 2.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ꎬ 无锡 214082ꎻ

3.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ꎬ 上海 200137)

摘要: 为了研究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水下声目标强度问题ꎬ首先以满足强度和屈曲条件的最小厚度蛋形耐压壳为研究

对象ꎬ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声固耦合计算模型ꎬ然后分析了材料类型、蛋形系数、复合材料的厚度与缠绕角参数对声目标强度

的影响ꎬ最后分析了一种带金属封头的蛋形耐压壳的水下声目标强度ꎮ 研究结果表明ꎬ相同外形条件下ꎬ复合材料蛋形耐压壳

的声目标强度最大值低于钛合金耐压壳ꎻ声波沿着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尖端方向入射时ꎬ中高频声目标强度最低且与蛋形

系数成反比ꎮ 建议在深海条件下应用蛋形耐压壳时采用尖端向上的布置方案ꎮ

关键词: 声目标强度ꎻ 蛋形ꎻ 复合材料ꎻ 耐压壳ꎻ 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12-07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analysis of composite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s

WU Jian

1ꎬ2

ꎬ ZHU Ting ̄guo

ꎬ LI Hong ̄yun

ꎬ WANG Wei ̄bo

(1?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n Ship Vibration & Noiseꎬ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ꎬ Wuhan 430033ꎬ Chinaꎻ

2?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n Ship Vibration & Noiseꎬ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ꎬ Wuxi 214082ꎬ Chinaꎻ

3? Shanghai Waigaoqiao Shipbuilding Co.ꎬ Ltd.ꎬ Shanghai 200137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underwater composite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sꎬ the

minimum thickness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s satisfying the strength and buckling condition a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 An acoustic ̄solid coupling model of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 is establish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material typeꎬ egg ̄shaped coefficientꎬ composite material thickness and

winding angle on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is analyzed. Finallyꎬ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

composed of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metal head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shape conditionsꎬ

the maximum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composite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s is lower than that of titanium. When

sound waves incident along the tip direction of egg ̄shaped pressure hullꎬ medium and high frequency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is the lowest and it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egg ̄shaped coeffici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egg ̄shaped

pressure shell should be arranged with the tip upward in deep sea.

Key words:acoustic target strengthꎻ egg ̄shapedꎻ composite materialꎻ pressure hullsꎻ numerical analysis

收稿日期: 2021 ̄03 ̄30

基金项目: 国防科技创新项目 (19H86305ZT00200908)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304303)

作者简介: 吴健 (1986 ̄)ꎬ 男ꎬ 博士研究生ꎬ 高级工程师ꎬ 主要从事船舶振动噪声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ꎬ wujian@cssrc? com? cnꎮ

1 前 言

“蛋形”耐压壳是一种从仿生概念出发的耐压

壳ꎬ在均布压力作用下表现出超强的耐压特性[1]

ꎬ它

的外形介于球形和柱形之间ꎬ可以平衡强度、稳定

性、空间利用率、水动力等方面的性能ꎬ在深海装备

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

相对于钛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ꎬ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ꎬ简称“CFRP”)

具有比刚度高、比强度高等优势ꎬ在深海耐压结构中

应用时可以实现减重的目的ꎮ 随着材料研究的进步

与制造技术难点的攻克ꎬ很多研究机构开展了新型

复合材料在潜水器耐压壳上的应用研究[3]

ꎮ 王鹏飞

等[4]设计了一种内径为 206 mm 的滑翔机复合材料

耐压舱ꎬ与铝合金制耐压舱相比ꎬ质量可减轻 34%ꎮ

球壳、圆柱壳等规则对象的水下声目标特性理

论模型已发展得非常成熟[5]

ꎬ但蛋壳这种仿生结构

还未见到声目标强度的解析解ꎮ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

术的不断发展ꎬ数值方法以其适用性强的优势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ꎬ众多学者对水下复杂结构物进行了大

量的计算分析ꎮ 魏克难等[6]基于耦合声学边界元数

12 2021 年 12 月

???????????????????????????????????????????????

第2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值方法对 BeTSSi ̄Sub 潜艇的低频声散射特性进行

仿真研究ꎬ分析了弹性结构及潜艇附体对声目标强

度的影响ꎮ 李耀飞等[7ꎬ8] 采用 LMS Virtual.Lab 软件

中自动匹配吸收边界层技术ꎬ计算了水下复合材料

舵的声目标强度ꎮ 当声波频率较高时ꎬ复合材料舵

的声目标强度特性得到改善ꎮ 裴秋秋等[9ꎬ10]对复合

材料圆柱壳以及加筋圆柱壳的声散射特性进行了仿

真分析ꎬ讨论了铺层角度、纤维层数和壳厚比等参数

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ꎬ还分析了加筋圆柱壳的

建模方式对结果的影响ꎮ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ꎬ复合

材料结构在中高频声目标强度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

优势ꎬ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部分分析对象并未考虑

参数变化后的结构安全性约束ꎮ

声目标强度是深海装备需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之

一ꎬ开展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分析有助于蛋形

系数和结构参数的确定ꎮ 本文以等容积、均匀厚度

蛋形耐压壳为研究对象ꎬ在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

设计要求的前提下ꎬ通过数值方法分析其水下声目

标强度ꎬ讨论结构材料、设计参数、蛋形系数等对声

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ꎬ为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工

程应用提供参考ꎮ

2 声目标强度数值分析方法

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深海蛋形复合结构的声目

标强度时ꎬ海水介质满足 Helmholtz 方程:

Ñ

pt(R) - m

pt(R) = 0 (1)

式中:pt(R)为总声压ꎻR 为空间任意点的位矢ꎻm =

2πf / c 为波数ꎬf 为频率ꎬc 为声速ꎮ

声目标强度的计算实际上是求解特定入射声波

条件下分析对象的散射声波ꎮ 由于入射声波的声源

通常在远场ꎬ一般采用平面波作为入射声波ꎮ 为了

简化计算过程ꎬ一般假设水下结构处于无限大海水

空间中ꎬ此时可采用自动匹配吸收边界层(Automatic

Matched Layerꎬ简称“ AML”) 技术模拟[6ꎬ10] 边界条

件ꎬ声目标强度计算模型如图 1 所示ꎮ

图 1 声目标强度计算模型

Fig? 1 Calculation model of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利用浸没在无限水域中的内部充水的单层钢质

球壳算例[9] 进行计算方法验证ꎬ当最高计算频率所

对应的单个声波长内有 10 个有限元网格单元时ꎬ充

水球壳声散射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的对比如图 2 所

示ꎬ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ꎮ

图 2 充水球壳声散射结果对比

Fig? 2 Comparison of sound scattering results of

spherical shells filled with water

3 蛋形仿生耐压壳模型

3? 1 耐压壳尺寸参数设计

蛋壳的子午面曲线采用 Narushin(N ̄R)方程描

述ꎬ可以较好地描述蛋壳特征[11]

:

y(x) = L

n+1 x

2n

n+1 - x

(2)

n =1.057

æ

è

ç

ö

ø

÷

2.372

(3)

式中:L 为蛋形曲线长轴ꎻB 为蛋形曲线短轴ꎻB / L 为

蛋形系数ꎻx 为横坐标ꎻy 为纵坐标ꎮ 蛋形曲线坐标

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蛋形曲线坐标图

Fig? 3 Coordinate of egg ̄shaped curve

潜水器在设计时允许在极限潜深 hjx上有限次、

短时的停留[12]

ꎬ通常工作深度 hg 为:

hg

= K1 hjx (4)

式中:K1 为强度储备系数ꎬ取 0? 9ꎮ

2021 年第 12 期 13

???????????????????????????????????????????????

第22页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耐压壳所受到的外压载荷 Ps 可由下式求得:

Ps

=K2

ρ 0 gh / K1 (5)

式中:K2 为安全系数ꎬ取 1? 6ꎻg 为重力加速度ꎬ取

9? 8 m / s

ꎻh 为水深ꎮ 假设工作水深条件为 2 kmꎬ此

时的外压载荷为 35? 72 MPaꎮ

耐压复合结构采用缠绕制造工艺能够更好地发

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13]

ꎮ 假设此时耐压壳

的厚度为均匀分布ꎬ材料力学性能如表 1 所示ꎮ

表 1 材料力学性能

Table 1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材料

类型

模量

/ GPa

泊松比

密度

/ kg?m

-3

损耗

因子

强度

/ MPa

钛合金 120 0.3 4500 0.02 830

CFRP

E1

= 120ꎬ

E2

= 9ꎬ

E1

= 9ꎬ

G12

= 4.8ꎬ

G13

= 4.8ꎬ

G23

= 3.4

υ12

= υ13

= 0.3

υ23

= 0.3

1600 0.04

F1t

= 1600ꎬ

F1c

= 900ꎬ

F2t

= 20ꎬ

F2c

= -120ꎬ

F6

= 50

以内部容积为 1 m

3的耐压壳为研究对象ꎬ采用

± θ 交替的铺层建立复合材料耐压壳有限元模型ꎮ

将上述外压载荷以均布压力的形式加载在耐压壳的

外表面ꎬ分别开展钛合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蛋

形耐压壳的强度分析ꎬ其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采用

蔡 ̄吴强度准则ꎬ钛合金球壳采用最大应力强度准

则ꎮ 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ꎬ再开展线性屈曲和非线

性屈曲的校核ꎮ 后续所有的耐压壳参数变化时ꎬ均

保持内部容积不变ꎬ厚度取满足安全性设计要求的

最小值ꎮ 当蛋形系数为 0? 69 时ꎬ满足要求的最小耐

压壳设计参数如表 2 所示ꎬ此时复合材料的缠绕角

度为±50°ꎬ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的质量约为钛合金

耐压壳的 2 / 3ꎮ

表 2 蛋形耐压壳设计参数(B/ L = 0.69)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egg ̄shaped

pressure shell(B/ L = 0.69)

材料类型 壳体厚度/ mm 质量/ kg

钛合金 17.5 396.0

CFRP 33.8 264.4

3? 2 蛋壳声目标强度计算模型

定义蛋形耐压壳的长轴和短轴交点为声学中

心ꎬ平面波 p0与长轴成 α 角入射ꎮ 当 α = 0°时ꎬ声波

沿着蛋壳尖端入射ꎻα= 90°时ꎬ声波沿着蛋壳正横方

向入射ꎻα = 180°时ꎬ声波沿着蛋壳钝端方向入射ꎮ 由

于蛋形耐压壳为轴对称旋转结构ꎬ后续主要开展尖

端、正横方向、钝端方向入射声波的声目标强度分析ꎮ

在 Virtual Lab 软件中建立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

强度计算模型ꎬ计算频率范围取 100 Hz ~ 5 kHzꎬ其

中 100 Hz~1 kHz 时的频率间隔为 5 Hzꎬ1 kHz~3 kHz

时的频率间隔为 10 Hzꎬ3 kHz~5 kHz 时的频率间隔

为 20 Hzꎮ 未作说明时ꎬ文中均为收发合置时声目标

强度分析ꎮ

文献[8]认为在遵循单个声波波长内有 6 个单

元的网格划分原则时ꎬ高频时有限元法的结果不仅

在峰值频率上相差较大ꎬ在目标强度的数值上也有

较大的出入ꎬ这是有限元法对高频计算不准确的缺

陷导致的ꎮ 根据上文球壳声目标强度的准确性验证

结果ꎬ按照最高计算频率对应的单个声波波长内有

10 个单元确定网格尺寸ꎬ此时蛋形壳的网格尺寸为

0? 03 mꎬ两种有限元网格尺寸的声目标强度结果如

图 4 所示ꎮ 可以看出ꎬ虽然高频计算结果仍出现频

率和谷值偏差ꎬ但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ꎬ可认为网

格尺寸基本满足分析要求ꎮ

图 4 两种有限元网格尺寸的声目标强度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two finite element mesh sizes′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4 声目标强度数值分析

4? 1 结构材料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

以蛋形系数为 0? 69 为例ꎬ分别对钛合金和 CFRP

蛋形耐压壳进行声目标强度分析ꎬ两种材料蛋形耐

压壳的声目标强度如图 5 所示ꎮ 相对于钛合金耐压

壳ꎬCFRP 耐压壳声目标强度的第一阶峰值向低频

移动ꎬ在 0°、90°、18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ꎬCFRP 耐

压壳的声目标强度最大值均低于钛合金耐压壳ꎬ分

别降低了 4? 9 dB、7? 3 dB、3? 1 dBꎮ 在 0°方向入射声

波条件下ꎬ500 Hz ~ 3 kHz 频段内 CFRP 耐压壳的声

目标强度明显降低ꎬ随着频率继续升高ꎬ两者声目标

强度接近ꎮ 定义三分之一倍频程中心频率上声目标

强度的平均值为平均声目标强度[14]

ꎬCFRP 耐压壳

14 2021 年 12 月

???????????????????????????????????????????????

第2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平均声目标强度降低了 3? 8 dBꎻ在 90°和 180°方

向入射波条件下ꎬCFRP 耐压壳的主要优点是降低

了频段内的声目标强度最大值ꎮ

(a)0°入射波

(b)90°入射波

(c)180°入射波

图 5 两种材料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

Fig? 5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egg ̄shaped

pressure shells of two materials

进一步分析 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环向 360°场

点声目标强度ꎬ即收发分置条件下的声目标强度ꎬ典

型频率条件下环形场点的声目标强度如图 6 所示ꎮ

其中ꎬCFRP 耐压壳在与入射波成±60°角度范围的

声目标强度均小于钛合金耐压壳ꎬ说明钛合金耐压

壳对声波的反射能力更强ꎬ而 CFRP 耐压壳则更容

易使声波透射或绕射ꎮ

(a)500 Hz

(b)1 kHz

(c)5 kHz

图 6 0°入射声波时环形场点的声目标强度

Fig? 6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at an annular field

point under 0° incident sound wave

4? 2 结构参数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

CFRP 为各向异性材料ꎬ具有很强的可设计性ꎮ

随着结构设计参数发生变化ꎬ结构内的纵波和横波

波速发生变化ꎬ导致产生的散射声场不一样ꎬ即声目

标强度不同ꎮ

由于复合材料蛋形耐压壳减重效果明显ꎬ理论上

可以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结构参数、增加质量来调整

结构声目标强度特征ꎮ 以蛋形系数为 0? 69 的 CFRP

蛋形耐压壳为对象ꎬ假设壳体厚度分别增加 10%和

20%(质量为 290? 9 kg 和 317? 3 kg)ꎬ缠绕厚度对声

目标强度的影响如图 7 所示ꎮ 随着厚度的增加ꎬ声

目标强度的低阶峰值向高频移动ꎬ计算频段内的最

大声目标强度值几乎无变化ꎮ 在 0°和 180°方向入

射声波条件下ꎬ第一阶峰值前的低频和高频段上的

声目标强度降低ꎮ 在 90°方向入射声波条件下ꎬ中

2021 年第 12 期 15

???????????????????????????????????????????????

第24页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低频的声目标强度有所降低ꎮ 当耐压壳厚度增加了

20%时ꎬ0°、90°和 180°方向入射声波的平均声目标

强度分别降低了 2? 0 dB、2? 7 dB 和 2? 3 dBꎮ

(a)0°入射波

(b)90°入射波

(c)180°入射波

图 7 缠绕厚度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

Fig? 7 Influence of winding thickness on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假设 CFRP 耐压壳的缠绕角改为±45°和±55°ꎬ

对蛋壳厚度进行设计校核后得到此时壳体厚度分别

为 43 mm 和 38 mm(质量为 336? 4 kg 和 297? 3 kgꎬ

分别增加 27? 2%和 12? 4%)ꎬ即缠绕角度增加或降

低均增加了结构质量ꎮ 缠绕角度对声目标强度的影

响如图 8 所示ꎬ可以看出缠绕角度降低至±45°时ꎬ仅

部分中高频声目标强度有所改善ꎬ且低频无效果甚

至出现部分频段放大的情况ꎮ 缠绕角度增加至±55°

时ꎬ0°、90°和 180°方向入射声波的平均声目标强度

分别降低了 1? 5 dB、2? 4 dB 和 2? 0 dBꎬ而且声目标

强度最大值分别降低了 6? 1 dB、1? 5 dB 和 6? 8 dBꎬ

可有效降低被探测概率ꎮ

(a)0°入射波

(b)90°入射波

(c)180°入射波

图 8 缠绕角度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

Fig? 8 Influence of winding angle on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4? 3 蛋形系数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

蛋形系数影响耐压壳内部空间、壳体厚度、结构

质量等参数ꎬ改变蛋形系数可得到不同的蛋形曲线ꎬ

而水下结构的声目标强度一般对形状参数非常敏

感ꎬ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也会随蛋形系数发生变化ꎮ

取蛋形系数为 0? 78 和 0? 89 的蛋形曲线[15] 进行

CFRP 耐压壳设计ꎬ得到耐压壳的厚度分别为 30? 5 mm

和 34 mm(质量为 234? 9 kg 和 259? 2 kg)ꎬ质量均低

于蛋形系数为 0? 69 的耐压壳ꎮ 蛋形系数对声目标

强度的影响如图 9 所示ꎬ随着蛋形系数的增大ꎬ在 0°

和 18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ꎬ声目标强度的前两阶峰

16 2021 年 12 月

???????????????????????????????????????????????

第2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值频率向低频移动ꎬ1 kHz 以上频段的声目标强度

明显增加ꎻ在 9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ꎬ声目标强度的

第一阶峰值频率向高频移动ꎬ1 kHz 以上频段的声

目标强度有所降低ꎻ在 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ꎬ耐压

壳的声目标强度受蛋形系数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ꎮ

(a)0°入射

(b)90°入射

(c)180°入射

图 9 蛋形系数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

Fig? 9 The influence of egg shape coefficient

on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不同声波入射角度下ꎬCFRP 蛋形耐压壳的声

目标强度如图 10 所示ꎮ 蛋形系数较小的耐压壳在

不同声波入射角度下的声目标强度特征区别明显ꎬ

由于激发不同模态特征ꎬ在低频段上声目标强度呈

现 90°入射角<0°入射角 = 180°入射角的特征ꎻ在中

高频段上声目标强度呈现 0°入射角<180°入射角<

90°入射角的特征ꎮ 随着蛋形系数增大ꎬ蛋形耐压壳

逐渐趋近于球ꎬ三个不同入射角度声波的声目标强

度结果趋于一致ꎮ 在深海工程应用中ꎬ通过选择恰

当的蛋形系数ꎬ并将 0°入射角沿着声呐波的可能入

射方向ꎬ可以充分利用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特

性ꎬ实现降低被探测概率的目的ꎮ

(a)B/ L = 0.69

(b)B/ L = 0.89

图 10 不同声波入射角度下 CFRP 蛋形

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

Fig? 10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three different

materials egg ̄shaped pressure shells

4? 4 组合结构的声目标强度分析

在深海工程应用中ꎬ声呐波一般来源于上方ꎬ因

此蛋形耐压壳可采用尖端向上的竖直布置方案ꎮ 耐

压壳的尖端和钝端处局部设计为金属封头ꎬ作为内部

设备进出口和水声通信设备的穿舱位置ꎬ最终保证耐

压壳的重心偏下ꎬ有利于保持耐压壳在水中的平衡ꎮ

一种蛋形系数为 0? 69、钝端和尖端为钛合金的

组合结构耐压壳如图 11 所示ꎬ材料的厚度见表 2ꎬ

总质量为 274? 6 kgꎬ仿真模型中忽略连接结构ꎮ 组

合结构与 CFRP 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如图 12

所示ꎬ组合结构的声目标强度的第一阶峰值向低频

移动ꎬ计算频段内的最大声目标强度值几乎无变化ꎬ

但中高频多个频段上的声目标强度有所增大ꎬ平均

声目标强度增加了 2? 1 dBꎬ说明金属部分增加了高

频声波反射ꎮ

2021 年第 12 期 17

???????????????????????????????????????????????

第26页

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声目标强度分析

图 11 蛋形组合结构耐压壳

Fig? 11 Combined structure of egg shaped pressure shell

图 12 组合结构与 CFRP 蛋形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

Fig? 12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CFRP and

combined structure egg ̄shaped shell

对其进行入射角度为 0° ~ 45°的声目标强度评

估ꎬ不同声波入射角下组合结构耐压壳的声目标强

度如图 13 所示ꎮ 在 500 Hz 以下频率ꎬ声目标强度

随着声波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ꎬ而在 500 Hz 以上频

率则呈现相反的规律ꎮ 声波入射角度从 0°增大到

30°和从 30°增大到 45°时ꎬ500 Hz ~ 5 kHz 的平均声

目标强度分别增加了 3? 0 dB 和 5? 1 dBꎬ说明在小角

度声波入射波条件下ꎬ组合结构耐压壳依然具有较

低的声目标强度ꎬ随着入射角度继续增大ꎬ中高频声

目标强度将迅速增大ꎮ

图 13 不同声波入射角下组合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

Fig? 13 Acoustic target strength of combined egg ̄shaped

shell at different acoustic incidence angles

5 结 论

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开展了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

的水下声目标强度研究ꎬ分析了材料类型、结构参

数、入射波方向等参数对声目标强度的影响规律ꎬ得

到以下结论:

(1)0°、90°、180°方向入射波条件下ꎬ蛋形系数

为 0? 69 的 CFRP 耐压壳的声目标强度最大值低于

钛合金耐压壳ꎬ分别降低了 4? 9 dB、7? 3 dB、3? 1 dBꎮ

(2)增加 CFRP 蛋形耐压壳的厚度可以改善低

频和中高频的声目标强度ꎻ相对于±50°缠绕角ꎬ增加

缠绕角度可以降低声目标强度最大值ꎮ

(3)蛋形复合材料耐压壳中高频段上的声目标

强度呈现 0°入射角< 180°入射角< 90°入射角的特

征ꎬ且蛋形系数减小时ꎬ特征更加明显ꎻ在深海领域

应用中ꎬ可选择合理的蛋形系数并采用尖端向上的

布置方案来降低被探测概率ꎮ

参考文献

[1] ZHANG Jꎬ ZUO X Lꎬ WANG W Bꎬ et al. Overviews of investigation

on submersible pressure hulls[J]. Advances in Natural Scienceꎬ 2014ꎬ

7(4): 54 ̄61.

[2] 张建ꎬ 唐文献ꎬ 王纬波. 深海蛋形耐压壳仿生技术[M].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ꎬ 2017: 45 ̄67.

[3] 罗珊ꎬ 王纬波. 潜水器耐压壳结构研究展望及现状[ J]. 舰船科

学技术ꎬ 2019ꎬ 41(10): 7 ̄16.

[4] 王鹏飞ꎬ 江亚彬ꎬ 宋江ꎬ 等. 深海用复合材料耐压壳体结构设计

方法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11): 49 ̄53.

[5] 刘伯胜. 水声学原理[M]. 哈尔滨: 哈尔滨大学出版社ꎬ 2011.

[6] 魏克难ꎬ 李威ꎬ 雷明ꎬ 等. 基于耦合边界元法的水下目标低频声

散射特性[J]. 舰船科学技术ꎬ 2014ꎬ 36(10): 32 ̄36.

[7] 李耀飞ꎬ 李威ꎬ 李骏ꎬ 等. 水下复合材料舵结构的声目标强度特

性仿真[J]. 船海工程ꎬ 2015ꎬ 44(4): 21 ̄24.

[8] 宋沨ꎬ 李威. 水下复合材料舵的声散射特性仿真研究[ J]. 应用

科技ꎬ 2018ꎬ 45(5): 10 ̄15.

[9] 裴秋秋ꎬ 朱锡ꎬ 张焱冰ꎬ 等. 复合材料圆柱壳声目标强度数值分

析[J]. 舰船科学技术ꎬ 2016ꎬ 38(4): 23 ̄27.

[10] 王晓强. 复合材料加筋圆柱壳的低频声散射特性研究[ J]. 复

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3): 26 ̄29.

[11] NEDOMOVA Sꎬ SEVERA Lꎬ BUCHAR J. Influence of hen egg shape

on eggshell compressive strength[J]. 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ꎬ 2009ꎬ

23(3): 249 ̄256.

[12] 施德培ꎬ 李长春. 潜水器结构强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ꎬ 1991: 6 ̄7.

[13] 王晓旭ꎬ 张典堂ꎬ 钱坤ꎬ 等. 深海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圆柱耐

压壳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20ꎬ 37(1): 16 ̄26.

[14] 冯雪磊ꎬ 葛锡云ꎬ 成月ꎬ 等. 敷设声学覆盖层的标准潜艇低频

目标强度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ꎬ 2019ꎬ 41(13): 20 ̄24.

[15] 吴健ꎬ 李泓运ꎬ 王纬波. 蛋形仿生耐压壳水下声辐射特性研究

[J]. 声学技术ꎬ 2020ꎬ 39(3): 272 ̄278.

18 2021 年 12 月

???????????????????????????????????????????????

第2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1228? 003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计算方法分析

李奔奔1ꎬ2

ꎬ 李鹏举2

ꎬ 詹 瑒3∗

(1? 东南大学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 南京 210096ꎻ

2? 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ꎬ 南京 211816ꎻ 3? 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ꎬ 南京 211167)

摘要: 通过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圆柱试验数据考察了 3 个计算模型(Lim 模型、Wei 模型及 Jiang 模型)对极限

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ꎮ 分析结果表明ꎬ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ꎮ 在预测

极限应力的 3 个模型中ꎬLim 模型和 Jiang 模型呈现出相似的较高的精度ꎬ平均绝对误差 AAE 分别为 10? 7%和 11? 0%ꎬ预测值

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 Mean 分别为 104? 3% 和 105? 8%ꎮ Wei 模型对极限应力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整体偏低( Mean =

81? 0%)ꎬ误差相对较大(AAE= 19? 6%)ꎮ 在此 3 个模型中ꎬ建议采用 Lim 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力ꎬ同时 Jiang 模

型由于预测精度与 Lim 模型相似ꎬ但所需公式数量少ꎬ相比 Lim 模型计算更简便ꎬ也推荐使用ꎮ 在预测极限应变的 3 个计算模

型中ꎬLim 模型的精度最高(AAE= 27? 8%ꎬMean = 99? 4%)ꎬ而 Wei 模型及 Jiang 模型则低估了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变ꎬMean

值分别为 74? 5%和 52? 2%ꎬ建议采用 Lim 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变ꎮ 就整体而言ꎬ在 3 个计算模型中ꎬLim 模型在

预测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时都取得最佳精度ꎬ为预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极限状态的最优模型ꎮ

关键词: 复材约束ꎻ 海水海砂混凝土ꎻ 极限应力ꎻ 极限应变ꎻ 预测精度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19-07

收稿日期: 2021 ̄04 ̄27

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CPCSME2019 ̄04)ꎻ 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

面上项目 (20KJB560003)

作者简介: 李奔奔 (1991 ̄)ꎬ 女ꎬ 博士ꎬ 讲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詹瑒 (1983 ̄)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ꎬ y_zhan@126? comꎮ

Analysis of calculation method for ultimate stress and strain of

FRP ̄confined 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 cylinders

LI Ben ̄ben

1ꎬ2

ꎬ LI Peng ̄ju

ꎬ ZHAN Yang

3∗

(1? Key Laboratory of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ꎬ Southeast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96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ꎬ Nanjing Tech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1816ꎬ Chinaꎻ

3?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ꎬ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ꎬ Nanjing 211167ꎬ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ree calculation models (Lim′s

modelꎬ Wei′s model and Jiang′s model) for ultimate stress and strain based on test database of FRP ̄confined sea ̄

water sea ̄sand concrete (SSC) cylinder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ultimate stres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dicting ultimate strain. Among the three models for pre ̄

dicting ultimate stressꎬ Lim′s model and Jiang′s model show similar high accuracyꎬ with the average absolute error

AAE equal to 10? 7% and 11? 0%ꎬ and the average mean of the ratio of the predicted value to the experimental val ̄

ue Mean equal to 104? 3% and 105? 8%.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ꎬ the predicted value of the Wei′s

model for ultimate stress is overall lower (Mean = 81? 0%)ꎬ and the error is relatively large (AAE = 19? 6%). A ̄

mong these three modelsꎬ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Lim′s model to predict the ultimate stress of FRP ̄confined SSC.

At the same timeꎬ Jiang′s model is also recommended because of similar prediction accuracyꎬ easier computation

with fewer formulas compared with Lim′s model. Among the three calculation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ultimate

strainꎬ Lim′s model has the highest accuracy (AAE = 27? 8%ꎬ Mean = 99? 4%) while Wei′s model and Jiang′s

model underestimate the ultimate strain of FRP ̄confined SSCꎬ with Mean up to 74? 5% and 52? 2%ꎬ respectively.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Lim′s model to predict the ultimate strain of FRP ̄confined SSC. To sum upꎬ Lim′s model is

2021 年第 12 期 19

???????????????????????????????????????????????

第28页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计算方法分析

the best model among three calculation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ultimate state of FRP ̄confined SSC since best ac ̄

curacy has been achieved by Lim′s model in both ultimate stress prediction and ultimate strain prediction.

Key words:FRP confinementꎻ 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ꎻ ultimate stressꎻ ultimate strainꎻ prediction accuracy

1 引 言

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ꎬ海洋基础设施

大规模兴建ꎬ需耗费大量混凝土ꎮ 在海洋基础设施

建设中ꎬ与采用淡水及河砂浇筑混凝土相比ꎬ利用当

地的海水、海砂资源作为原材料浇筑混凝土可实现

就地取材ꎬ从而极大降低材料的运输成本ꎮ 此外ꎬ多

年来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河砂资源持续减少ꎬ采用

海砂作为建筑用砂可解决河砂资源短缺问题ꎬ海水

海砂混凝土(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ꎬ简称“SSC”)

是海洋基础工程中混凝土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ꎮ 由

于 SSC 中的钢筋在潮湿及高氯离子浓度的海洋环境

中极易腐蚀ꎬ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复材” 或

“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强的特点ꎬ采用复

材箍筋、复材布或复材管替代钢材来约束柱核心 SSCꎬ

形成复材约束 SSC 柱构件可从根本上解决 SSC 柱

中钢筋的锈蚀问题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 已有的

复材约束 SSC 轴压试验结果[1 ̄6]表明ꎬ复材约束 SSC

的应力 ̄应变曲线与复材约束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 ̄

creteꎬ简称“NC”)呈现相似的曲线特征ꎮ 从约束机

理角度ꎬ复材约束 SSC 与复材约束 NC 的力学本质

相同:复材为弹脆性材料ꎬ其应力 ̄应变关系呈线性

变化ꎬ则复材为混凝土提供的侧向约束力随混凝土

的膨胀实时变化ꎬ复材约束可使混凝土处于有效的

三向受压状态ꎬ提高其抗压强度ꎮ 为计算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状态ꎬ已有的复材约束 NC 的计算方法可

提供借鉴ꎬ但计算模型的具体适用情况尚需数据验

证ꎮ 目前关于复材约束 NC 的极限状态的计算模型

有 80 多个ꎬ本文选取 3 个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模型来

预测复材约束 SSC 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7 ̄9]

ꎬ并评价

其预测性能和精度ꎮ

2 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2? 1 Ozbakkaloglu and Lim 计算模型[7]

Ozbakkaloglu 等[7]通过对 832 个复材约束混凝

土圆柱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推导出了极限应力的计

算模型ꎬ见式(1)ꎮ

cc

=a1

c0

+ b1(f

- f

lo) (1)

式中:f

cc为极限应力ꎻa1 、b1为极限应力模型参数ꎬ见

式(2)、式(3)ꎻf

c0为素混凝土强度ꎻf

l为侧向约束力ꎬ

与 FRP 材料参数及圆柱直径 D 相关ꎬ见式(4)ꎻf

lo为

侧向约束力界限值ꎬ与应力 ̄应变曲线转折点应变

εl1相关ꎬ见式(5)ꎮ

a1

=1 + 0.0058

Kl

c0

(2)

b1

=3.22 (3)

2Ef

fεhꎬrup

(4)

式中:Ef为复材弹性模量ꎻt

f为复材厚度ꎻεhꎬrup为复材

断裂应变ꎻD 为圆柱直径ꎮ

lo

= Klεl1 (5)

式(2) 和式( 5) 中的 Kl 为约束刚度ꎬ表达式见式

(6)ꎻεl1为应力 ̄应变曲线转折点应变ꎬ与素混凝土峰

值应变 εc0相关ꎬ见式(7)、式(8)ꎮ

Kl

2Ef

and Kl≥f

1.65

c0 (6)

εl1

= 0.43 + 0.009

Kl

c0

æ

è

ç

ö

ø

÷ εc0 (7)

εc0

=(- 0.067f

c0

+ 29.9f

c0

+ 1053) × 10

-6

(8)

2? 2 Wei and Wu 模型[8]

Wei 等[8]提出了适用于圆形、方形和矩形截面

的复材约束混凝土极限应力模型ꎬ应用于圆柱时可

简化为式(9)ꎮ

cc

c0

=0.5 + 2.7

c0

æ

è

ç

ö

ø

÷

0.73

(9)

式中:f

cc为极限应力ꎻf

l为侧向约束力ꎻf

c0为素混凝土

强度ꎮ

2? 3 Jiang and Teng 计算模型[9]

Jiang 等[9] 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复材约束混凝

土圆柱极限应力简便计算模型ꎬ见式(10)ꎮ

cc

c0

=1 + 3.5

c0

(10)

式中:f

cc为极限应力ꎻf

l为侧向约束力ꎻf

c0为素混凝土

强度ꎮ

3 极限应变计算方法

3? 1 Ozbakkaloglu and Lim 计算模型[7]

式(11)为 Ozbakkaloglu 等[7]提出的极限应变的

表达式ꎬ采用与极限应力相似的形式ꎮ

εcu

=a2εc0

+ b2

Kl

c0

æ

è

ç

ö

ø

÷

0.9

ε

1.35

hꎬrup (11)

20 2021 年 12 月

???????????????????????????????????????????????

第2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a2

=2 -

c0

- 20

100

and a2≥1 (12)

b2

=0.27 (13)

式中:εcu为极限应变ꎻf

c0为素混凝土强度ꎻεc0为素混

凝土峰值应变ꎻεhꎬrup 为复材断裂应变ꎻKl 为约束刚

度ꎬ见式(6)ꎻa2 、b2为极限应变模型参数ꎮ

3? 2 Wei and Wu 模型[8]

Wei 等[8]在预测极限应变时将 C30 混凝土的抗

压强度作为计算参数ꎬ具体见式(14)ꎮ

εcu

εc0

=1.75 + 12

c0

æ

è

ç

ö

ø

÷

0.75

30

c0

æ

è

ç

ö

ø

÷

0.62

(14)

式中:εcu为极限应变ꎻεc0为素混凝土峰值应变ꎻf

c0为

素混凝土强度ꎻ f

l为侧向约束力ꎻf

30为 C30 混凝土抗

压强度ꎮ

3? 3 Jiang and Teng 模型[9]

Jiang 等[9] 提出的复材约束混凝土圆柱极限应

变的表达式如式(15)所示:

εcu

εc0

=1 + 17.5

c0

æ

è

ç

ö

ø

÷

1.2

(15)

式中:εcu为极限应变ꎻεc0为素混凝土峰值应变ꎻf

c0为

素混凝土强度ꎻ f

l为侧向约束力ꎮ

4 既有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从文献[1 ̄6]中收集到 318 个复材约束 SSC 圆

柱试件的试验数据(见表 1)ꎬ此数据库中的试件采

用的复材种类为碳纤维复材(CFRP)、玄武岩纤维复

材(BFRP)及玻璃纤维复材(GFRP)ꎬ提取 3 种不同

种类复材的参数(弹性模量、厚度及断裂应变)ꎬ计

算侧向约束力 f

l即式(4)ꎬ以及侧向约束刚度 Kl即式

(6)ꎬ进而代入上述 3 组计算模型ꎬ对 3 组计算模型

对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的

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ꎮ 采用平均绝对误差(AAE)、

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 Mean) 及标准差

(SD) 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见表 2)

[10 ̄12]

AAE 即式(16) 用来描述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性ꎻ

Mean 即式(17) 用来评价模型对试验值的高估/ 低

估ꎻSD 即式(18)用来描述模型值与平均值偏离程度

的大小ꎮ

AAE =

i = 1

predictedi

- experimental

experimental

(16)

Mean =

i = 1

predictedi

experimental

(17)

SD=

i = 1

predictedi

experimental

-Mean

æ

è

ç

ö

ø

÷

m - 1

(18)

式中:predictedi为预测值ꎬexperimental

i 为试验值ꎬm

为试件总数ꎮ

表 1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数据库

Table 1 Database of FRP ̄confined seawater sea ̄sand concrete cylinders

文 献 试件编号 试件数量 D/ mm H/ mm f

c0

/ MPa FRP Efrp

/ GPa t

frp

/ mm f

cu

/ MPa εcu

/ %

[1]

NC ̄C1 3 150 300 42.4 CFRP 247 0.167 69.7~ 71.7 1.26~ 1.53

NC ̄C2 3 150 300 42.4 CFRP 247 0.333 97.5~ 109.7 2.07~ 2.63

SC ̄C1 3 150 300 44.7 CFRP 247 0.167 68.4~ 72.5 1.46~ 1.66

SC ̄C2 3 150 300 44.7 CFRP 247 0.333 97.9~ 109.7 2.16~ 2.75

SWC ̄C1 3 150 300 46.2 CFRP 247 0.167 71.7~ 76 1.41~ 1.45

SWC ̄C2 3 150 300 46.2 CFRP 247 0.333 105.6~ 108.4 2.33~ 2.52

SSC ̄C1 3 150 300 44.6 CFRP 247 0.167 67.6~ 72.6 1.16~ 1.68

SSC ̄C2 3 150 300 44.6 CFRP 247 0.333 98~ 101.8 2.0~ 2.62

SC ̄C1 3 150 300 46.5 CFRP 247 0.167 74.3~ 74.4 1.21~ 1.71

SC ̄C2 3 150 300 46.5 CFRP 247 0.333 107.1~ 112.1 2.17~ 2.58

SWC ̄C1 3 150 300 51.2 CFRP 247 0.167 77.6~ 78.3 1.07~ 1.37

SWC ̄C2 3 150 300 51.2 CFRP 247 0.333 108.8~ 113.7 1.60~ 2.17

SSC ̄C1 3 150 300 47.8 CFRP 247 0.167 75.5~ 79.9 1.33~ 1.60

SSC ̄C2 3 150 300 47.8 CFRP 247 0.333 112~ 114.2 2.19~ 2.45

SC ̄C1 3 150 300 50.9 CFRP 247 0.167 71.2~ 77.4 1.30~ 1.33

SC ̄CL2 3 150 300 50.9 CFRP 247 0.333 106.2~ 112.4 2.09~ 2.20

SWC ̄C1 3 150 300 52.5 CFRP 247 0.167 79~ 84.2 0.95~ 1.21

SWC ̄C2 3 150 300 52.5 CFRP 247 0.333 115.4~ 124.5 2.08~ 2.46

SSC ̄C1 3 150 300 51.8 CFRP 247 0.167 74.4~ 79.4 1.04~ 1.29

SSC ̄C2 3 150 300 51.8 CFRP 247 0.333 111.5~ 114.4 2.01~ 2.18

2021 年第 12 期 21

???????????????????????????????????????????????

第30页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计算方法分析

(续表 1)

文 献 试件编号 试件数量 D/ mm H/ mm f

c0

/ MPa FRP Efrp

/ GPa t

frp

/ mm f

cu

/ MPa εcu

/ %

[2]

S ̄F1 2 150 300 32.8 CFRP 245 0.167 55.4~ 59.2 1.61~ 2.03

S ̄F2 2 150 300 32.8 CFRP 235 0.333 88.3~ 92.3 3.21~ 3.39

[3]

C00 ̄B1 3 150 300 26.2 BFRP 94.13 0.15 34.7~ 35.7 1.46~ 1.72

C00 ̄B2 3 150 300 26.2 BFRP 94.13 0.3 48.8~ 49.2 2.21~ 2.82

C00 ̄C1 3 150 300 26.2 CFRP 257.06 0.167 55.6~ 58.4 2.27~ 2.47

C05 ̄B1 3 150 300 27.1 BFRP 94.13 0.15 34.2~ 36 1.37~ 1.53

C05 ̄B2 3 150 300 27.1 BFRP 94.13 0.3 47.8~ 51.1 2.42~ 2.67

C05 ̄C1 3 150 300 27.1 CFRP 257.06 0.167 57.9~ 58.9 1.36~ 2.50

C10 ̄B1 3 150 300 23.5 BFRP 94.13 0.15 31.2~ 34.6 1.34~ 1.87

C10 ̄B2 3 150 300 23.5 BFRP 94.13 0.3 43.5~ 48 1.88~ 2.62

C10 ̄C1 3 150 300 23.5 CFRP 257.06 0.167 36.6~ 58.1 1.01~ 2.79

C20 ̄B1 3 150 300 24.5 BFRP 94.13 0.15 35.1~ 36.3 1.79~ 1.83

C20 ̄B2 3 150 300 24.5 BFRP 94.13 0.3 48.4~ 49.4 2.45~ 2.75

C20 ̄C1 3 150 300 24.5 CFRP 257.06 0.167 59.1~ 60.3 2.56~ 2.76

C50 ̄B1 3 150 300 25.5 BFRP 94.13 0.15 36.9~ 37.6 1.22~ 1.37

C50 ̄B2 3 150 300 25.5 BFRP 94.13 0.3 49.5~ 51.9 2.02~ 2.13

C50 ̄C1 3 150 300 25.5 CFRP 257.06 0.167 58.6~ 61.1 1.86~ 2.16

S00 ̄B1 3 150 300 33.9 BFRP 94.13 0.15 41.4~ 42.7 0.88~ 1.33

S00 ̄B2 3 150 300 33.9 BFRP 94.13 0.3 53.9~ 57.4 0.36~ 1.06

S00 ̄C1 3 150 300 33.9 CFRP 257.06 0.167 59.1~ 68.1 0.96~ 1.67

S05 ̄B1 3 150 300 30.6 BFRP 94.13 0.15 38.2~ 39.7 0.65~ 0.87

S05 ̄B2 3 150 300 30.6 BFRP 94.13 0.3 50.4~ 54.6 0.56~ 1.36

S05 ̄C1 3 150 300 30.6 CFRP 257.06 0.167 64.4~ 68.4 0.68~ 1.25

S10 ̄B1 3 150 300 30.1 BFRP 94.13 0.15 40.6~ 41.1 0.92~ 1.17

S10 ̄B2 3 150 300 30.1 BFRP 94.13 0.3 51.8~ 53 0.92~ 1.38

S10 ̄C1 3 150 300 30.1 CFRP 257.06 0.167 65.8~ 65.9 1.27~ 1.67

S20 ̄B1 3 150 300 32.3 BFRP 94.13 0.15 39.9~ 42.5 0.77~ 1.11

S20 ̄B2 3 150 300 32.3 BFRP 94.13 0.3 53.5~ 54.8 1.0~ 1.50

S20 ̄C1 3 150 300 32.3 CFRP 257.06 0.167 62.9~ 67 1.27~ 1.57

S50 ̄B1 3 150 300 32.1 BFRP 94.13 0.15 40.8~ 41.4 0.84~ 0.98

S50 ̄B2 3 150 300 32.1 BFRP 94.13 0.3 52.6~ 56 1.07~ 1.35

S50 ̄C1 3 150 300 32.1 CFRP 257.06 0.167 66.5~ 68.8 1.13~ 1.56

M00 ̄B1 3 150 300 36.9 BFRP 94.13 0.15 36.9~ 39.8 0.8~ 1.22

M00 ̄B2 3 150 300 36.9 BFRP 94.13 0.3 50.4~ 52.2 1.27~ 1.48

M00 ̄C1 3 150 300 36.9 CFRP 257.06 0.167 60.2~ 63.5 1.39~ 1.41

M10 ̄B1 3 150 300 33 BFRP 94.13 0.15 35.6~ 38.2 0.80~ 2.05

M10 ̄B2 3 150 300 33 BFRP 94.13 0.3 45.7~ 50.8 1.18~ 1.64

M10 ̄C1 3 150 300 33 CFRP 257.06 0.167 58.1~ 63 1.55~ 1.94

M20 ̄B1 3 150 300 30.8 BFRP 94.13 0.15 35~ 39.2 0.88~ 1.25

M20 ̄B2 3 150 300 30.8 BFRP 94.13 0.3 47.2~ 49 1.40~ 1.47

M20 ̄C1 3 150 300 30.8 CFRP 257.06 0.167 56~ 59.2 1.53~ 1.90

22 2021 年 12 月

???????????????????????????????????????????????

第3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续表 1)

文 献 试件编号 试件数量 D/ mm H/ mm f

c0

/ MPa FRP Efrp

/ GPa t

frp

/ mm f

cu

/ MPa εcu

/ %

[4]

C00 ̄B1 3 150 300 33.1 BFRP 94.13 0.15 34.6~ 35.1 0.44~ 1.16

C00 ̄B2 3 150 300 33.1 BFRP 94.13 0.3 46~ 47.2 1.38~ 1.83

C00 ̄C1 3 150 300 33.1 CFRP 257.06 0.167 57.8~ 61.2 1.83~ 2.05

C05 ̄B1 2 150 300 34.4 BFRP 94.13 0.15 34.9~ 38.9 0.66~ 1.31

C05 ̄B2 3 150 300 34.4 BFRP 94.13 0.3 45.3~ 51.9 1.14~ 1.91

C05 ̄C1 3 150 300 34.4 CFRP 257.06 0.167 57.1~ 64.1 1.75~ 2.28

C10 ̄B1 3 150 300 36.8 BFRP 94.13 0.15 38.1~ 38.8 0.79~ 1.15

C10 ̄B2 3 150 300 36.8 BFRP 94.13 0.3 49~ 50.9 1.28~ 1.78

C10 ̄C1 3 150 300 36.8 CFRP 257.06 0.167 61.7~ 62.5 1.81~ 2.42

C20 ̄B1 3 150 300 35.1 BFRP 94.13 0.15 37.5~ 39.4 0.9~ 1.08

C20 ̄B2 3 150 300 35.1 BFRP 94.13 0.3 48.6~ 51.1 1.33~ 1.65

C20 ̄C1 3 150 300 35.1 CFRP 257.06 0.167 60.2~ 63.5 1.71~ 2.0

C50 ̄B1 3 150 300 39.4 BFRP 94.13 0.15 35.1~ 38.2 0.21~ 0.83

C50 ̄B2 3 150 300 39.4 BFRP 94.13 0.3 47.9~ 49 1.26~ 1.42

C50 ̄C1 3 150 300 39.4 CFRP 257.06 0.167 51.8~ 60 1.17~ 1.51

S00 ̄B1 3 150 300 39.2 BFRP 94.13 0.15 35.1~ 38.7 0.24~ 1.0

S00 ̄B2 3 150 300 39.2 BFRP 94.13 0.3 47.5~ 51.4 1.16~ 1.46

S00 ̄C1 3 150 300 39.2 CFRP 257.06 0.167 61.5~ 63.6 1.75~ 1.91

S05 ̄B1 3 150 300 37.6 BFRP 94.13 0.15 36.1~ 36.7 0.87~ 1.16

S05 ̄B2 3 150 300 37.6 BFRP 94.13 0.3 48~ 49 1.38~ 1.61

S05 ̄C1 3 150 300 37.6 CFRP 257.06 0.167 56.1~ 60.6 1.45~ 1.95

S10 ̄B1 3 150 300 36.1 BFRP 94.13 0.15 36.9~ 39 0.27~ 0.93

S10 ̄B2 3 150 300 36.1 BFRP 94.13 0.3 46.9~ 53.5 1.18~ 1.59

S10 ̄C1 3 150 300 36.1 CFRP 257.06 0.167 51.5~ 62.9 1.03~ 1.84

S20 ̄B1 3 150 300 36.4 BFRP 94.13 0.15 35.8~ 37.8 1.0~ 1.03

S20 ̄B2 3 150 300 36.4 BFRP 94.13 0.3 48~ 50.3 1.36~ 1.82

S20 ̄C1 3 150 300 36.4 CFRP 257.06 0.167 61.7~ 65 1.79~ 2.41

S50 ̄B1 3 150 300 34.9 BFRP 94.13 0.15 35.4~ 36.9 0.14~ 1.0

S50 ̄B2 3 150 300 34.9 BFRP 94.13 0.3 47.5~ 51.4 1.16~ 1.46

S50 ̄C1 3 150 300 34.9 CFRP 257.06 0.167 57.6~ 59.9 1.69~ 2.11

M00 ̄B1 3 150 300 33.9 BFRP 94.13 0.15 33.4~ 35.5 0.94~ 1.08

M00 ̄B2 3 150 300 33.9 BFRP 94.13 0.3 43.9~ 44.6 1.17~ 1.34

M00 ̄C1 3 150 300 33.9 CFRP 257.06 0.167 52.1~ 56.4 1.50~ 1.95

M10 ̄B1 3 150 300 29.4 BFRP 94.13 0.15 31.2~ 33.9 0.77~ 1.09

M10 ̄B2 3 150 300 29.4 BFRP 94.13 0.3 41.1~ 43.5 1.12~ 1.41

M10 ̄C1 3 150 300 29.4 CFRP 257.06 0.167 52.9~ 55.8 1.64~ 1.77

M20 ̄B1 3 150 300 28 BFRP 94.13 0.15 31.8~ 33.6 0.72~ 0.89

M20 ̄B2 3 150 300 28 BFRP 94.13 0.3 33.8~ 40.7 0.60~ 1.04

M20 ̄C1 3 150 300 28 CFRP 257.06 0.167 50.5~ 52.6 1.31~ 1.46

[5]

C ̄1 ̄W1 2 150 300 40.55 CFRP 238.3 0.167 68.6~ 69.1 1.77~ 1.99

C ̄2 ̄W1 2 150 300 40.55 CFRP 238.3 0.33 86.3~ 86.5 2.0~ 2.18

C ̄3 ̄W1 2 150 300 40.55 CFRP 238.3 0.501 101.9~ 100.3 2.41~ 2.94

C ̄1 ̄W2 2 150 300 39.14 CFRP 238.3 0.167 72.3~ 73.3 1.88~ 1.96

C ̄2 ̄W2 2 150 300 39.14 CFRP 238.3 0.33 80.7~ 85.6 1.79~ 2.17

C ̄3 ̄W2 2 150 300 39.14 CFRP 238.3 0.501 103.3~ 110.4 2.77~ 3.08

C ̄1 ̄W3 2 150 300 39.78 CFRP 238.3 0.167 64.6~ 64.8 1.77~ 1.89

C ̄2 ̄W3 2 150 300 39.78 CFRP 238.3 0.33 78.5~ 87.2 1.70~ 2.15

C ̄3 ̄W3 2 150 300 39.78 CFRP 238.3 0.501 101~ 109.8 2.71~ 2.80

[6]

SC ̄T4 1 300 800 64.4 GFRP 43.64 3.75 71.3 2.24

SC ̄T6 1 300 800 64.4 GFRP 43.64 5.57 85.5 3.30

SC ̄T8 1 300 800 64.4 GFRP 43.64 6.97 94.1 3.46

2021 年第 12 期 23

???????????????????????????????????????????????

第32页

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圆柱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计算方法分析

从图 1 及表 2 中可以看出ꎬ计算模型预测极限

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ꎮ 计算极

限应力的 3 个模型的 AAE 平均值为 13? 8%ꎬSD 平

均值为 12? 7%ꎻ计算极限应变的 3 个模型的平均

AAE 值为 38? 1%ꎬ平均 SD 值为 35? 2%ꎬ模型对极限

应变的预测表现出更大的离散性ꎮ 同时ꎬ极限应力

3 个模型的 Mean 平均值为 97? 0%ꎬ极限应变 3 个模

型的 Mean 平均值为 75? 3%ꎬ即计算模型对极限应

力的预测总体接近试验值ꎬ而对极限应变的预测普

遍低于试验值ꎮ 由于测量方法的差异及混凝土变形

本身的不确定性ꎬ应变试验数据本身具有很大的离

散性ꎬ如表 1 所示ꎬ有多组设计参数完全相同的 3 个

试件极限应变试验值差异达到 50%以上ꎬ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应变计算模型的精度ꎮ

(a)极限应力

(b)极限应变

图 1 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Fig? 1 Comparison of model calculation value and test value

表 2 既有预测方法的预测性能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prediction methods

预测模型 AAE/ % Mean / % SD/ %

cc_Lim 10.7 104.3 13.5

cc_Wei 19.6 81.0 10.8

cc_Jiang 11.0 105.8 13.6

εcu _Lim 27.8 99.4 44.6

εcu _Wei 36.5 74.5 37.6

εcu _Jiang 50.0 52.2 23.4

在预测极限应力的 3 个模型中ꎬLim 模型和 Jiang

模型呈现出相似的较高的精度ꎬAAE 值分别为 10? 7%

和 11? 0%(见图 2)ꎬMean 值分别为 104? 3%和 105? 8%

(见表 2)ꎮ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ꎬ除 3 个试验数据点

预测偏差较大外ꎬ剩余 315 个模型预测值都与试验

值吻合度较高ꎮ 这 3 个数据点来自文献[6]ꎬ模型

预测值比试验值高 50%以上(Mean>150%)ꎬ该文献

中采用厚度为 5 mm 左右的复材管约束 SSCꎬ其余文

献中采用的多为单层厚度为 0? 17 mm 的复材布ꎮ

受复材管纤维缠绕方向和双向受力的影响ꎬ复材管

约束效果可能不及同等厚度复材布的约束效果[13 ̄15]

而在极限应力模型建立过程中ꎬ采用的数据库中多

为复材布约束混凝土试验数据ꎬ由此得来的极限应

力模型故而会高估复材管约束 SSC 试件的承载能力ꎮ

与 Lim 模型和 Jiang 模型不同ꎬWei 模型对极限应力

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整体偏低(Mean = 81? 0%)ꎬ

误差相对较大(AAE = 19? 6%)ꎮ 在此 3 个模型中ꎬ

建议采用 Lim 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

力ꎬ同时 Jiang 模型由于预测精度与 Lim 模型相似ꎬ

但所需公式数量少(仅需 2 个公式)ꎬ相比 Lim 模型

(需 8 个公式)计算更简便ꎬ推荐使用ꎮ

图 2 复材约束 SSC 极限应力及

极限应变计算方法 AAE 比较

Fig? 2 Comparison of AAE of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ultimate

stress and strain of FRP ̄confined SSC

在预测极限应变的 3 个计算模型中ꎬLim 模型

的精度最高(AAE = 27? 8%ꎬMean = 99? 4%)ꎬ而 Wei

模型及 Jiang 模型则低估了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

变ꎬMean 值分别为 74? 5%和 52? 2%ꎬAAE 值分别为

36? 5%和 50? 0%(图 2)ꎮ Wei 模型及 Jiang 模型的表

达式相似ꎬ且都考虑了复材能提供的最大约束力 f

lꎮ

而 Lim 模型分别考虑了约束刚度 Kl和复材断裂

应变 εhꎬrup的影响ꎬ约束刚度 Kl能更准确地表述复材

对 SSC 极限应变的影响程度ꎬ故建议采用 Lim 模型

来预测复材约束 SSC 的极限应变ꎮ

(下转第 59 页)

24 2021 年 12 月

???????????????????????????????????????????????

第3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1228? 004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孙一万1ꎬ2

ꎬ 张学文3

ꎬ 蔡利海2

ꎬ 邵伟光2∗

ꎬ 刘文言1

(1?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ꎬ 北京 100083ꎻ

2? 军事科学院 系统工程研究院 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ꎬ 北京 102300ꎻ 3?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ꎬ 北京 100076)

摘要: 机织物增强层是可扁平输送软管的承压骨架材料ꎬ机织物拉伸过程中ꎬ纱线力学效率会由于经纬纱在交叉点出现

应力集中而降低ꎬ从而导致可扁平输送软管承压强度下降ꎮ 因此ꎬ本文首先使用有限元拉伸模拟和拉伸试验研究环编斜纹织

物的拉伸性能ꎬ然后针对机织物拉伸过程中交叉点处的应力集中问题ꎬ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不同经纱间距和不同纬纱细度斜

纹织物的拉伸过程ꎬ计算交叉点处纱线横截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因数ꎮ 结果表明:有限元拉伸模拟的结果与拉伸试验基

本相符ꎻ增加经纱间距、减小纬纱细度和纬纱卷曲率可以降低纬向拉伸过程中交叉点处的应力集中程度ꎬ而经纱间距、纬纱细

度、纬纱卷曲率对经向拉伸过程中交叉点处的应力集中程度没有明显影响ꎮ

关键词: 织物ꎻ 应力集中ꎻ 有限元分析ꎻ 可扁平软管ꎻ 结构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25-10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ensile process of reinforced woven fabric

SUN Yi ̄wan

1ꎬ2

ꎬ ZHANG Xue ̄wen

ꎬ CAI Li ̄hai

ꎬ SHAO Wei ̄guang

2∗

ꎬ LIU Wen ̄yan

(1? College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ꎬ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ꎬ Beijing 100083ꎬ Chinaꎻ

2? Institute of Military New Energy Technologyꎬ 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ꎬ

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ꎬ Beijing 102300ꎬ Chinaꎻ

3?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 Launch Technologyꎬ Beijing 100076ꎬ China)

Abstract:Woven fabric reinforcing layer is the pressure bearing framework material of lay ̄flat hose. During the

stretching process of woven fabricꎬ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yarn will be reduced due to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warp and weft yarn at the intersectionꎬ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pressure bearing strength of lay ̄flat hose. There ̄

foreꎬ in this paperꎬ firstlyꎬ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ring knitted twill fabric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tensile sim ̄

ulation and tensile test. Thenꎬ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in the tensile process

of woven fabricꎬ the tensile process of twill fabric with different warp spacing and weft fineness is sim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ꎬ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yarn cross sec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tensile simulation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ensile test. Increasing the warp spacingꎬ reducing the weft fineness and weft curl curvature can reduc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weft stretchingꎬ while the warp spacingꎬ weft fineness and weft

curl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weft stretching.

Key words:fabricsꎻ stress concentrationꎻ finite element analysisꎻ lay ̄flat hoseꎻ structureꎻ composite material

收稿日期: 2021 ̄09 ̄09

作者简介: 孙一万 (1996 ̄)ꎬ 男ꎬ 硕士ꎬ 主要从事织物增强柔性复合材料变形与失效机制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邵伟光 (1974 ̄)ꎬ 男ꎬ 硕士ꎬ 高级工程师ꎬ 主要从事油料装备及其材料方面的研究ꎬ 13911447793@139. comꎮ

1 前 言

可扁平输送软管具有强重比高、耐腐蚀、环境适

应性好等优异性质ꎬ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输送装备[1]

可扁平输送软管的管体由内外胶层和环编织物增强

层复合而成[2]

ꎬ其中ꎬ环编织物增强层作为骨架结构

起着保形承压的作用ꎬ有鉴于此ꎬ如何提高织物增强

2021 年第 12 期 25

???????????????????????????????????????????????

第34页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层的强度是可扁平输送软管在高压输送应用中的关

键问题ꎮ 织物的拉伸性质决定了可扁平输送软管的

承压性能ꎬ改善织物的拉伸性质对提高可扁平输送

软管的承压性能意义重大[3]

应力集中是一种局部的应力骤增现象ꎬ通常由

物体外形变化所致ꎬ出现应力集中的区域往往是结

构中最先发生破坏的地方[4]

ꎮ 研究发现ꎬ在织物拉

伸过程中ꎬ应力集中发生在纱线交叉点处[5 ̄7]

ꎮ 纱线

细度、纱间距和纱线卷曲率直接影响纱线在交叉点

处的形状ꎬ深入理解这些结构参数与织物拉伸过程

中纱线交叉点处应力集中程度的关系ꎬ对提高纱线

的力学效率、改善可扁平输送软管的承压性能有重

要意义ꎮ

有限元仿真是研究织物拉伸性能的常用方法ꎬ

与拉伸试验相比ꎬ有限元仿真有如下几点优势:①不

仅可获取织物整体的拉伸性能ꎬ还能示出纱线局部

的应力与变形等力学信息[8]

ꎻ②结构参数的取值灵

活ꎬ可以更全面地研究结构参数对织物拉伸性能的

影响[9]

ꎻ③不需要经历纺纱、织造、制样、拉伸等试验

流程ꎬ提高了工作效率ꎮ

本文使用有限元模拟拉伸和拉伸试验研究环编

斜纹织物的拉伸性能ꎻ针对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纱线

交叉点处的应力集中问题ꎬ通过有限元拉伸模拟分

析纱线交叉点应力集中程度随纱间距、纱线细度和

纱线卷曲率的变化规律ꎮ

2 织物拉伸试验

本文选用经纬纱线密度为 1800 tex×2000 texꎬ

经纬向织物密度为每 10 cm 33? 3 根×38? 5 根的环编

斜纹织物(涤纶纤维ꎬ织物组织为二上一下ꎬ南通森

田消防装备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ꎬ采用扯边纱条样

法[10]测试织物经向和纬向的拉伸性能ꎮ 图 1 为样布

示意图ꎬ试样的宽度 W 为 20 mmꎬ去除纱边后最终

包含 5 根经纱(经向拉伸)或 5 根纬纱(纬向拉伸)ꎬ

长度 L 为 300 mmꎬ两端夹持区长度 H 均为 50 mmꎮ

拉伸试验如图 2 所示ꎬ试验仪器采用伺服控制拉力

试验机(AI ̄7000MꎬGotech)ꎬ该拉力试验机配备有力

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ꎬ可以记录拉伸过程中的拉力

和位移ꎮ 使用拉力试验机的上、下夹具分别将试样

两端进行固定ꎬ拉伸速度为 100 mm / minꎮ

图 1 样布示意图

Fig? 1 Fabric sample

图 2 拉伸试验图

Fig? 2 Tensile test

3 织物有限元拉伸模拟

3? 1 织物细观模型

建立织物组织细观模型需要获取织物的结构参

数ꎮ 使用显微镜对环编斜纹织物的经向和纬向横截

面照片进行尺寸测量ꎬ得到织物细观模型的几何参

数ꎮ 织物的细观模型几何参数如表 1 所示ꎮ 图 3 为

斜纹织物横截面几何结构示意图[11]

表 1 织物细观几何参数

Table 1 Geometry parameters of meso ̄level fabrics

纱线

种类

纱间距

L / mm

屈曲波高

h / mm

横截面短轴

/ mm

横截面长轴

/ mm

经 纱 2.600 0.611 0.900 2.000

纬 纱 3.000 1.446 1.000 2.750

图 3 斜纹织物横截面几何结构示意图

Fig? 3 Geometry diagram of cross section of twill fabric

3? 2 纱线材料模型

织物拉伸有限元仿真通过输入纱线的拉伸数

26 2021 年 12 月

???????????????????????????????????????????????

第3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据ꎬ模拟织物的拉伸环境实现对织物拉伸性能的预

测ꎮ 纱线的拉伸数据通过拉伸试验得到ꎮ 测试标准

参照 GB / T 3916—2013«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

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CRE 法)»ꎮ 纱线试样如

图 4 所示ꎬ有效夹持距离为 250 mmꎬ为防止纱线在

钳口处滑动和断裂ꎬ使用双面胶在纱线两端粘接尺

寸为 25 mm×50 mm 的橡胶加强片ꎮ 采用伺服控制

拉力试验机(AI ̄7000MꎬGotech) 对经纱和纬纱进行

拉伸试验ꎬ拉伸速度为 100 mm / minꎬ经纬纱各测试 5

次ꎬ结果取平均值ꎬ如表 2 所示ꎮ 纬纱的断裂伸长率

显著大于经纱ꎬ是因为本文使用的环编斜纹织物为

可扁平输送软管的增强层织物ꎬ鉴于可扁平输送软

管的受力特点ꎬ其经纬向需要选用不同纤度以及不

同弹性的高强度涤纶纱以满足承压输送需求ꎮ

图 4 纱线试样图

Fig? 4 Yarn sample

表 2 纱线拉伸性能参数

Table 2 Tensile properties parameters of yarns

纱线类别 断裂强度/ MPa 断裂伸长率/ %

经 纱 616.48 10.2

纬 纱 689.78 23.0

图 5 为一组经纱和纬纱的应力 ̄应变曲线ꎬ纬

纱表现为模量逐渐增加的强非线性力学响应ꎬ因此

纬纱使用非线性材料模型ꎬ而经纱使用非线性材料

模型进行拟合会导致计算难以收敛ꎬ这可能是因为

经纱的非线性性质不明显ꎬ因此ꎬ经纱使用线性材料

模型ꎮ 将经纱和纬纱的拉伸试验数据导入 ANSYS

WORKBENCH 材料库中ꎬ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建立经

纱和纬纱的材料模型[12]

(a)经 纱

(b)纬 纱

图 5 纱线应力 ̄应变曲线

Fig? 5 The stress ̄strain curves of yarns

3? 3 织物的单胞结构

单胞是构成织物的最小结构单元ꎬ将织物单胞

进行复制和平移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织物[13]

ꎮ 本文

使用单胞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ꎮ 依据表 1 中织物的

细观模型几何参数ꎬ按照中心线法则ꎬ以正弦曲线为

纱线轨迹[14]

ꎬ使用三维建模软件 Solidworks 建立织

物的单胞结构ꎮ 如图 6 所示ꎬ织物所在平面与 Z 轴

垂直ꎬ纬纱与 X 轴平行ꎬ经纱与 Y 轴平行ꎮ

图 6 斜纹织物单胞结构

Fig? 6 Unit ̄cell model of twill fabric

3? 4 接触定义

纱线的接触类型定义为摩擦ꎬ摩擦系数为 0? 38

[15]

接触算法设置为纯罚函数ꎬ选择基于高斯点的探测

方法ꎬ打开小滑移选项开关ꎬ即不考虑纱线之间的相

对滑动和横向滑移ꎮ

3? 5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方法选择 Sweepꎬ选择 8 节点线性六

面体实体单元ꎮ 为提高计算效率ꎬ仅对被拉伸的纱

线进行网格细化设置ꎮ

3? 6 周期性边界条件

为保证单胞的模拟结果能与织物整体的模拟结

果相符ꎬCarvelli 和 Poggi 提出了单胞周期性边界条件ꎮ

2021 年第 12 期 27

???????????????????????????????????????????????

第36页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式(1)和式(2) 描述了单胞的周期性边界条件[13]

其中 U1 、U2 、U3 、U4分别为单胞 4 条边上点的位移矢

量ꎬx

—1、x

—2、x

—3、x

—4分别为单胞 4 条边上点的位置矢量ꎬ

如图 6 所示ꎬE 为织物的宏观应变张量ꎮ

U1

- U2

=E——

( x

—1

- x

—2 ) (1)

U3

- U4

=E——

( x

—3

- x

—4 ) (2)

对于单轴拉伸ꎬ周期性边界条件可以进一步表

达为下列等式[16]

:

U3

= - U4

é

ë

ê

ê

êê

ù

û

ú

ú

úú

(3)

式中ꎬx 为沿 X 轴方向的位移分量ꎮ

U1x

=U2x

U1y

= - U2y

U1z

=U2z

=0

(4)

式中ꎬx、y、z 分别为三个坐标轴方向ꎮ

3? 7 求解设置

载荷步数设置为 20ꎬ打开自动时间步控制开关ꎬ

最小子步、初始子步、最大子步分别设置为 1、1、100ꎬ

大变形开关设置为 ONꎬ牛顿 ̄拉普森非线性求解控

制选项设置为 Unsymmetricꎬ选择 iterative 求解器ꎮ

4 不同结构的织物拉伸有限元模拟

4? 1 织物的单胞结构

为进一步研究纱间距、纱线细度、纱线卷曲率对

织物拉伸过程中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ꎬ本文以表 1

中的织物结构参数为基础ꎬ假设不同织物中纱线横

截面短轴与长轴的比值恒定不变ꎬ改变表 1 中的经

纱间距或纬纱横截面短轴ꎬ设计 5 种不同经纱间距

以及 4 种不同纬纱细度的斜纹织物并建立对应的织

物单胞结构ꎮ 图 7 和图 8 为织物的单胞结构ꎮ

图 7 不同经纱间距斜纹织物单胞结构

Fig? 7 Unit ̄cell models of twill fabrics of different warp spacing

图 8 不同纬纱细度斜纹织物单胞结构

Fig? 8 Unit ̄cell models of twill fabrics of different weft fineness

4? 2 织物拉伸有限元模拟

按照前文描述的有限元模拟设置ꎬ经向拉伸的

伸长率设置为 10%ꎬ纬向拉伸的伸长率设置为 20%ꎬ

分别对不同经纱间距以及不同纬纱细度的织物进行

有限元模拟拉伸ꎮ

5 结果与分析

5? 1 拉伸试验与有限元拉伸模拟比较

图 9 为环编斜纹织物拉伸试验与有限元拉伸模

拟的应力 ̄应变曲线图ꎮ 从中可以看出:单胞纬向有

限元拉伸模拟和织物纬向拉伸试验的结果基本吻

合ꎻ单胞经向有限元拉伸模拟的应力结果大于织物

经向拉伸试验的应力ꎬ这可能是因为经纱采用的是

线性材料模型ꎬ拟合得到的模量过高ꎬ所以织物单胞

经向有限元拉伸模拟的应力结果偏高ꎮ 图 10 和图

11 为织物单胞有限元拉伸模拟的等效应力分布云

图ꎮ 从中可以看出织物拉伸载荷时应力集中均出现

在纱线交叉点处ꎬ与文献[5 ̄7]中的描述一致ꎮ

(a)纬向拉伸

28 2021 年 12 月

???????????????????????????????????????????????

第3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b)经向拉伸

图 9 环编斜纹织物拉伸模拟和拉伸试验应力 ̄应变曲线

Fig? 9 Stress ̄strain curves of tensile simulation and

tensile test of ring knitted twill fabrics

(a)单胞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b)纬纱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图 10 环编斜纹织物纬向拉伸模拟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Fig? 10 The contour of equivalent stress distribution of

ring knitted twill fabrics tensile simulation in weft direction

(a)单胞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b)经纱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图 11 环编斜纹织物经向拉伸模拟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Fig? 11 The contour of equivalent stress distribution of ring

knitted twill fabrics tensile simulation in warp direction

5? 2 纱间距对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以表 1 中的织物结构参数为基础ꎬ假设不同织

物中纱线横截面短轴与长轴的比值相同ꎬ仅改变表

1 中的经纱间距ꎬ建立不同经纱间距的织物单胞结

构ꎬ并对其进行经向和纬向拉伸有限元模拟ꎮ 为了

研究纱线交叉点处的应力集中程度ꎬ对纱线交叉点

处横截面的正应力分布进行分析ꎬ图 12 为纱线交叉

点处横截面示意图ꎮ

图 12 纱线交叉点处横截面示意图

Fig? 12 Cross section of yarns intersection

图 13 和图 14 分别为纬向拉伸时纬纱交叉点处

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直方图以及经向拉伸时经纱交

叉点处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直方图ꎮ 可以看出:对于

纬向拉伸ꎬ经纱间距为 2? 6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处横

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范围最宽ꎬ正应力主要集中在低

应力区ꎬ随着经纱间距的增加ꎬ正应力分布范围逐渐

变窄ꎬ正应力分布逐渐向应力区中间集中ꎬ经纱间距

达到 5? 0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正应力主要

分布在应力区中间ꎬ经纱间距超过 5? 0 mm 后ꎬ改变

经纱间距对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的影

响变小ꎻ对于经向拉伸ꎬ经纱交叉点处横截面上正应

2021 年第 12 期 29

???????????????????????????????????????????????

第38页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力主要集中在应力区间的中间ꎬ经纱间距的变化对

经纱交叉点处横截面正应力分布没有明显影响ꎮ

(a)经纱间距= 2.6 mm

(b)经纱间距= 3.4 mm

(c)经纱间距= 4.2 mm

(d)经纱间距= 5.0 mm

(e)经纱间距= 5.8 mm

(f)经纱间距= 6.6 mm

图 13 不同经纱间距斜纹织物纬纱交叉点

横截面正应力分布直方图

Fig? 13 No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cross section of

weft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arp spacing twill fabrics

(a)经纱间距= 2.6 mm

(b)经纱间距= 3.4 mm

30 2021 年 12 月

???????????????????????????????????????????????

第3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经纱间距= 4.2 mm

(d)经纱间距= 5.0 mm

(e)经纱间距= 5.8 mm

(f)经纱间距= 6.6 mm

图 14 不同经纱间距斜纹织物经纱交叉点

横截面正应力分布直方图

Fig? 14 No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cross section of

warp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arp spacing twill fabrics

应力集中因数 Ktσ表示应力集中程度ꎬKtσ越大

表示应力集中的程度越大ꎬKtσ用横截面上最大局部

正应力 σmax与平均正应力 σnom的比值来表示[4]

ꎬ即:

Ktσ

σ max

σnom

(5)

表 3 列出了不同经纱间距织物经纱(经向拉伸)

和纬纱(纬向拉伸) 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

数ꎮ 从中可以看出ꎬ对于纬向拉伸ꎬ经纱间距为 2? 6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数最大ꎬ

随着经纱间距的增加ꎬ应力集中因数逐渐减小ꎬ经纱

间距超过 4? 2 mm 后ꎬ改变经纱间距对纬纱交叉点

横截面应力集中因数的影响明显变小ꎻ对于经向拉

伸ꎬ经纱间距对经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

数没有明显影响ꎮ

表 3 不同经纱间距斜纹织物交叉点横截面应力集中因数

Table 3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cross section of warp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arp spacing twill fabrics

经纱间距

L / mm

应力集中因数 Ktσ

经纱交叉点横截面 纬纱交叉点横截面

2.6 1.8 5.6

3.4 1.7 3.0

4.2 1.8 2.3

5.0 1.8 1.8

5.8 1.8 1.6

6.6 1.8 1.4

5? 3 纱线细度对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以表 1 中的织物结构参数为基础ꎬ假设不同织

物中纱线横截面短轴与长轴的比值相同ꎬ仅改变表

1 中的纬纱横截面短轴长度ꎬ建立不同纬纱细度的

织物单胞结构ꎬ并对其进行经向和纬向的拉伸有限

元模拟ꎮ 图 15 和图 16 分别为纬向拉伸时纬纱交叉

点处横截面正应力分布直方图和经向拉伸时经纱交

叉点处横截面正应力分布直方图ꎮ 可以看出:对于

纬向拉伸ꎬ纬纱横截面短轴为 1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

处横截面正应力分布范围最宽ꎬ正应力主要集中在

低应力区ꎬ随着纬纱变细ꎬ正应力分布区间逐渐变

窄ꎬ正应力分布逐渐向应力区中间集中ꎬ纬纱横截面

短轴为 0? 4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正应力主

要集中在应力区中间ꎻ对于经向拉伸ꎬ经纱交叉点处

横截面正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应力区的中间ꎬ纬纱

2021 年第 12 期 31

???????????????????????????????????????????????

第40页

增强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细度的变化对经纱交叉点处横截面正应力分布没有

明显影响ꎮ

(a)纬纱横截面短轴= 0.2 mm

(b)纬纱横截面短轴= 0.4 mm

(c)纬纱横截面短轴= 0.6 mm

(d)纬纱横截面短轴= 0.8 mm

(e)纬纱横截面短轴= 1.0 mm

图 15 不同纬纱细度斜纹织物纬纱交叉点

横截面上节点的正应力分布直方图

Fig? 15 No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cross

section of weft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eft fineness twill fabrics

(a)纬纱横截面短轴= 0.2 mm

(b)纬纱横截面短轴= 0.4 mm

(c)纬纱横截面短轴= 0.6 mm

32 2021 年 12 月

???????????????????????????????????????????????

第4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纬纱横截面短轴= 0.8 mm

(e)纬纱横截面短轴= 1.0 mm

图 16 不同纬纱细度斜纹织物经纱交叉点处

横截面上节点的正应力分布直方图

Fig? 16 No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cross section of

warp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eft fineness twill fabrics

表 4 列出了不同纬纱细度织物经纱(经向拉伸)

和纬纱(纬向拉伸) 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

数ꎮ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纬向拉伸ꎬ纬纱横截面短轴

为 1? 0 mm 时ꎬ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

数最大ꎬ随着纬纱变细ꎬ应力集中因数逐渐下降ꎬ纬

纱横截面短轴小于 0? 4 mm 时ꎬ改变纬纱细度对纬

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因数影响变小ꎻ对于

经向拉伸ꎬ纬纱细度对经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

集中因数没有明显影响ꎮ

表 4 不同纬纱细度斜纹织物经纱和

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应力集中因数

Table 4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cross section of warp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weft fineness twill fabrics

纬纱横截面

短轴/ mm

应力集中因数(Ktσ )

经纱交叉点横截面 纬纱交叉点横截面

1 1.7 5.6

0.8 1.9 4.0

0.6 1.9 2.6

0.4 1.9 1.4

0.2 1.9 1.1

5? 4 纱线卷曲率对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

纱线卷曲率 c 用于表示织物中纱线的卷曲程度ꎬ

c 越大表示纱线的卷曲程度越大ꎬc 的计算方法为纱

线轴心线长度超出沿纱线方向织物长度的百分比[17]

图 17 为纬纱卷曲率随经纱间距和纬纱细度变化曲

线ꎮ 从中可以看出ꎬ织物的纬纱卷曲率随着经纱间

距的增加逐渐降低ꎬ随着纬纱变粗逐渐增加ꎮ 结合

图 13 至图 16 以及表 3 和表 4 可知:对于纬向拉伸ꎬ纬

纱交叉点处横截面应力集中程度随纬纱卷曲率的增

加而增加ꎬ纬纱卷曲率低于 4? 1%时ꎬ纬纱卷曲率的

变化对纬纱交叉点处横截面的应力集中程度影响较

小ꎻ对于经向拉伸ꎬ纬纱卷曲率对经纱交叉点处横截

面的应力集中程度不产生明显影响ꎮ

(a)纬纱卷曲率 ̄经纱间距曲线

(b)纬纱卷曲率 ̄纬纱横截面短轴曲线

图 17 纬纱卷曲率 ̄经纱间距曲线和

纬纱卷曲率 ̄纬纱细度曲线

Fig? 17 Weft crimp ̄warp spacing curve and

weft crimp ̄weft fineness curve

(下转第 65 页)

2021 年第 12 期 33

???????????????????????????????????????????????

第42页

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1228? 005

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韩承霖ꎬ 邹爱丽∗

ꎬ 王共冬ꎬ 王 萌ꎬ 李 南ꎬ 李 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学院ꎬ 沈阳 110136)

摘要: 利用碳纳米纸三维网络结构对弯曲应力应变变化的敏感特性ꎬ研制了一种基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 ̄碳

纳米纸(BP)新型位移传感器ꎮ 通过设计三种不同厚度、预埋位置的位移传感器ꎬ基于三点弯曲实验平台对其展开性能测试ꎬ

探究传感器厚度与预埋位置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ꎮ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型位移传感器电阻变化率与位移具有良好的二次拟

合关系ꎻ其灵敏度主要受位移区间、传感器厚度以及预埋位置的影响ꎻ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ꎮ 经实验验证ꎬ当传感器厚

且碳纳米纸位于中性面下方时ꎬ传感性能最佳ꎬ可控制误差在±0? 1 mm 范围内ꎮ

关键词: 碳纳米纸ꎻ GFRPꎻ 位移传感器ꎻ 传感性能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34-06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mbedded carbon nanopaper displacement sensor

HAN Cheng ̄linꎬ ZOU Ai ̄li

ꎬ WANG Gong ̄dongꎬ WANG Mengꎬ LI Nanꎬ LI Hua

(Aerospace Academyꎬ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ꎬ Shenyang 110136ꎬ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ꎬ a new displacement sensor based on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GFRP) and

carbon nanopaper (BP)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of carbon

nanopaper to bending stress and strain. Three displacement sensor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embedded position

were designedꎬ and their performance was tested based on the three ̄point bend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ensor thickness and embedded position on its sensing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stance change rate of the new displacement sensor has a good quadratic fitt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placement. Its sensitiv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splacement rangeꎬ sensor thickness and embedded position.

The sensor has good repeatabilit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sensor is thick and the carbon nanopaper

is located below the neutral surfaceꎬ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is the bestꎬ and the controlled error is within the range

of ±0? 1 mm.

Key words:carbon nanotubes paperꎻ GFRPꎻ displacement sensorꎻ sensing property

收稿日期: 2021 ̄03 ̄30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 (L201734)ꎻ 辽宁省教育厅系列项目 (JYT2020013)ꎻ 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重点项目 (20170520019)

作者简介: 韩承霖 (1997 ̄)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数字化制造ꎮ

通讯作者: 邹爱丽 (1979 ̄)ꎬ 女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数字化制造ꎬ Zouaili0412@163? comꎮ

1 引 言

以碳纳米管(CNTs)为基础的碳纳米纸具有碳

纳米管优异的电、力学性能ꎬ能够有效减弱因碳纳米

管团聚产生的性能不足ꎬ其多孔结构促进了树脂在

多维网络中的渗透ꎬ纤维、树脂结合形成纤维 ̄碳纳

米管 ̄树脂结合界面[1]

ꎮ 碳纳米纸内部随机取向的

碳纳米管网络保证了电学、力学信号的稳定传导ꎬ当

其与具有高比强度、比模量的复合材料结合时ꎬ可以

在层合板应变发生变化时顺利地传递电信号ꎬ基于

此特性ꎬ将其与 GFRP 结合具有成为位移监测传感器

的潜力ꎮ

近年来ꎬ以碳纳米纸、石墨烯薄膜为基础制备而

成的纳米智能传感器研究越来越多ꎬ应用遍布各个

领域ꎮ 基于碳纳米纸多孔结构对树脂的渗透能力ꎬ

Luo 等[2ꎬ3]分析了加工过程中碳纳米管网络和基体的

相互作用ꎬ并将其嵌入复合材料预浸料中ꎬ实现对树

脂固化过程的监测ꎮWang 等[4]将碳纳米纸埋入 GFRP

不同层间ꎬ通过观察电阻信号变化来实时监测钻孔过

程中的刀具位置ꎬ实现了复合材料的精确制孔ꎮ Cao

等[5]系统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薄膜湿度传感器的性

34 2021 年 12 月

???????????????????????????????????????????????

第4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能ꎬ结果表明经化学处理的湿度传感器具有较高的

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ꎬ在 11% ~ 98%相对湿度范

围内其电阻值可增加 120%ꎮ 还有许多学者将碳纳

米纸作为穿戴式传感设备ꎬFu 等[6]将石墨烯涂覆在

玻璃纤维/ 硅树脂复合材料表面ꎬ用于监控手腕运动

和呼吸以及外部负载承受能力ꎮ Wajahat 等[7] 使用

多壁纳米管(MWNT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配

制而成的应变传感器ꎬ可通过手指运动应用于人体

运动检测和机器人的实时控制ꎮ 此外ꎬ碳纳米纸还

能够作为层间增强体提高层间断裂韧性与层间剪切

强度[1 ̄8]

除以上研究方向外ꎬ碳纳米纸、石墨烯薄膜传感

器在复合材料构件的机械行为动态健康监测等方面

的应用研究最为广泛ꎮ Nie 等[9] 介绍了一种可用于

结构健康监测( SHM) 的粘贴式柔性石墨烯网状薄

膜应变传感器ꎬ通过监测传感器的电阻相对变化ꎬ检

测出在不同的拉伸应变(0? 1% ~ 1? 4%) 下ꎬ应变传

感器具有较高的应变系数(375~ 473)和良好的稳定

性ꎮ Zhang 等[10]研究了不同长宽比(3 ∶1、6 ∶1、9 ∶1、

12 ∶1和 15 ∶1)的碳纳米纸/ 环氧树脂薄膜的应变传

感特性ꎬ结果表明在高应变水平下灵敏度与其尺寸

无关ꎬ均具有较高的应变灵敏度ꎬ应变系数约为 6? 2ꎮ

Wang 等[11]介绍了一种采用印刷碳纳米管层方法制

备的应变传感器ꎬ经实验发现随着印刷层数的不断

增多ꎬ其应变因子最高可达到 6? 42ꎬ动态循环加载

实验结果也显示出该传感器优异的耐久性和稳定性ꎮ

Chiara 等[12]制备了一种由多层石墨烯(MLG) 填充

的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ꎬ该传感器在连续

加载/ 卸载循环和单调测试下均具有高稳定性的压

阻响应ꎮ Kang 等[13]研制了一种可用于结构宏观应

变测量的单壁碳纳米管( SWNT) / 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PMMA)复合压阻式应变传感器ꎬ其在静态和动

态应变下都具有较好的线性对称应变响应ꎮ Siddhant

等[14]通过 GFRP 层合板预埋碳纳米纸的方法对试

件进行循环加载压阻特性研究ꎬ并利用在疲劳载荷

下获得的原位电阻测量值ꎬ开发了一个用于实时量

化疲劳裂纹长度的测量模型ꎬ实现了基于碳纳米纸

的实时自主感知ꎬ并量化了结构损伤ꎮ Aly 等[15] 通

过在 GFRP 板不同位置预埋碳纳米纸薄膜的方法ꎬ

研究结构受到冲击作用下传感器在损伤进程、累积

和严重程度方面的敏感性ꎬ验证了其作为冲击损伤

传感器的应用价值ꎮ

当前学者们对碳纳米纸传感器的研究多集中于

将其作为应变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的应用方面ꎬ

而对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的设计研制方面鲜有研

究ꎮ 本文通过在 GFRP 层间预埋碳纳米纸的方法ꎬ

基于其优异的弯曲变形能力ꎬ设计三种不同厚度、碳

纳米纸预埋位置的位移传感器ꎬ对其进行弯曲性能

测试ꎬ探究传感器厚度与预埋位置对传感性能的影

响ꎬ为日后该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ꎮ

2 实验部分

2? 1 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

为探究传感器厚度与碳纳米纸预埋位置对传感

性能的影响ꎬ设计 A、B、C 三种传感器ꎬ设计参数如

表 1 所示ꎮ 单层预浸料厚度为 0? 15 mmꎬ单层碳纳

米纸厚度为 0? 05 mmꎬ预浸料固化时由于高温和较

高的压强会溢出部分树脂ꎬ所以 A、B、C 三种传感器

厚度均有缩小ꎮ 三种传感器由于具有轻薄和长宽比

较大的特点ꎬ保证了优异的弯曲变形能力ꎮ

表 1 传感器设计参数

Table 1 Sensor design parameters

编 号 传感器厚度/ mm 预浸料层数 BP 铺放位置

A 型 0.45 4 1、2 层间

B 型 0.45 4 3、4 层间

C 型 0.9 8 7、8 层间

碳纳米纸传感器制备流程如图 1 所示ꎮ 本文采

用喷射成型法制备碳纳米纸ꎬ将碳纳米管分散在溶

剂中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浮液ꎬ经过喷射成型和热干

燥处理等过程ꎬ最后在滤膜上获得碳纳米纸ꎮ 碳纳

米纸制备原材料主要包括多壁碳纳米管(MWCNTsꎬ

北京德科岛金公司)、曲拉通表面活性剂( Triton X ̄

100ꎬ天津阿法埃沙公司)、去离子水ꎮ 大体分为六个

步骤:混合研磨 50 min、溶液搅拌 3 h、超声破碎 40

min、高速离心 20 min(6000 rad / min)、喷射成型与

高温烘干ꎮ 随后将碳纳米纸裁成实验所需形状ꎬ将

两根细铜导线用导电银浆固定于碳纳米纸两侧以降

低接触电阻ꎬ从而保证传感器精度ꎮ

2021 年第 12 期 35

???????????????????????????????????????????????

第44页

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图 1 碳纳米纸传感器制备流程图

Fig? 1 Preparation of flow chart on CNTs buckypaper sensor

实验中对型号为 G15000 的玻璃纤维/ 环氧树脂

基预浸料(中国威海光威) 进行手工铺层ꎮ 传感器

尺寸均为 150 mm×13 mmꎬ碳纳米纸尺寸均为 30 mm×

10 mmꎬ在铺层过程中埋入碳纳米纸ꎬ将其铺放在位

移传感器中心位置ꎬ如图 2 所示ꎮ 铺层完毕后在 0? 6

MPa、恒温 120 ℃条件下采用热压罐固化 2 hꎬ再冷

却 3 h 得到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ꎮ 传感器制备完成

后ꎬ通过 Fluke 2638A 测量各型传感器在室温、无加

载条件下的电阻值ꎬ测试结果为 A 型传感器 RA

64? 45 ΩꎬB 型传感器 RB

= 59? 21 Ω 和 C 型传感器 RC

62? 71 Ωꎮ

图 2 碳纳米纸传感器尺寸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NTs buckypaper sensor

2? 2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本文参考 GB / T 18459—2001«传感器主要静态

性能指标计算方法»规定ꎬ对比分析不同型号传感器

的拟合度、灵敏度、循环稳定性ꎮ 对各型位移传感器

试件开展定加载位移的三点弯曲实验ꎬ实验在室温

环境下进行ꎮ 实验装置见图 3ꎬ冲头与下支撑直径

均为 3 mmꎬ设置支撑跨距为 50 mmꎬ加载速度与卸

载速度均设置为 100 mm / minꎮ 电阻信号由 Fluke

2638A 型电阻测量仪进行放大处理并采集ꎬ由于在

制备工艺过程中无法精准控制碳纳米管的厚度、分

散程度ꎬ导致初始电阻有一定差异ꎬ因此无法直接通

过所测电阻的数值变化来直接反映传感器与位移之

间的关系ꎬ本文引入电阻变化率作为输出指标[16]

评估该传感器的静态与动态性能ꎮ 通过观察电阻变

化率的稳定波动 ΔR / R0(其中 R0为没有施加任何应

变的稳态电阻ꎬΔR =R-R0为电阻的实时变化)ꎬ可以

明显看出试样呈现出稳定的电阻输出ꎮ

图 3 试验装置图

Fig? 3 Test equipment diagram

3 结果与分析

3? 1 拟合度

本文以位移为横坐标ꎬ以传感器的电阻变化率

为纵坐标ꎬ根据测试的实验数据绘制标定曲线ꎬ并采

用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曲线拟合ꎬ拟合曲线的数学

表达式和相应的拟合优度见表 2ꎬ拟合优度越接近 1

说明拟合程度越好ꎮ A、B、C 型传感器拟合曲线如

图 4 至图 6 所示ꎬ三型传感器在测试范围内区间与

电阻变化率均显示出了拟合良好的二次关系ꎬ其中

C 型传感器具有最佳拟合优度ꎬ为 0? 9924ꎮ

表 2 位移 ̄电阻变化率拟合方程

Table 2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rate of change fitting equation

编 号 拟合方程 拟合优度

A 型 y = 0.0022x

2 -0.234x-0.1854 0.9203

B 型 y = -0.0046x

2 +0.3354x+0.3049 0.9664

C 型 y = -0.0279x

2 +1.5797x-0.0587 0.9924

图 4 A 型位移 ̄电阻变化率响应曲线

Fig? 4 Type A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rate of

change response curve

36 2021 年 12 月

???????????????????????????????????????????????

第4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5 B 型位移 ̄电阻变化率响应曲线

Fig? 5 Type B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rate of

change response curve

图 6 C 型位移 ̄电阻变化率响应曲线

Fig? 6 Type C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rate of

change response curve

从图中可以发现三种传感器曲线变化趋势不尽

相同ꎬ碳纳米纸位于材料中性面以上的 A 型传感器

电阻变化率随位移的增加逐渐减小ꎬ而碳纳米纸位

于材料中性面以下的 B、C 型传感器电阻变化率随

位移的增加不断增大ꎮ 对以上规律进行分析可知ꎬ

在碳纳米纸传感器传感网络中ꎬ由于碳纳米管接触

点之间的间隙区域或多或少被树脂基体填充ꎬ其碳

纳米管固有本征电阻可忽略不计ꎬ因此碳纳米管基

复合材料的总电阻主要受隧穿型接触电阻影响ꎮ 接

触电阻主要通过空间域相邻碳纳米管之间的电隧道

效应来激发[17]

ꎬ也称为隧道电阻ꎬ主要由相邻碳纳

米管之间的距离和其他常数参数决定[18]

ꎮ 根据经典

材料力学理论ꎬ在加载过程中ꎬ随着碳纳米管间距的

减小ꎬ弯曲层压板的凹入部分(中性面以上)将主要

承受压应力ꎬ而弯曲层压板的凸出部分(中性面以下)

将主要承受拉应力ꎬ原始网络接触点的分裂和隧道

效应将同时促进在凹部和凸部形成新的相邻导电网

络ꎮ 在凹入部分ꎬ碳纳米管的压缩将优于伸长ꎬ电阻

变化将与相邻碳纳米管的距离变化呈现负相关ꎬ正

如图 4 中 A 型传感器数据所示ꎻ而在凸出部分ꎬ伸长

占主导地位ꎬ电阻变化将与相邻碳纳米管的距离变

化呈现出正相关ꎬ如图 5、图 6 的 B、C 型传感器所示ꎮ

对比厚度均为 0? 45 mm 的 A、B 传感器可以发

现ꎬ位于层合板下层的 B 传感器在量程内变化幅度

更大ꎬ即具有更高的灵敏度ꎬ表明当碳纳米纸距中性

面距离一定时ꎬ凸出部分的伸长比凹入部分的压缩

对电阻影响更大ꎮ 此外相比于厚度为 0? 45 mm 的 B

型传感器ꎬ厚度为 0? 9 mm 的 C 型传感器在测试过

程中具有更大的变化幅值ꎮ 当碳纳米纸距试件中性

面距离较远时ꎬ其弯曲形变更显著ꎬ相邻碳纳米管的

距离变化更大ꎬ电阻变化幅度随之变大ꎬ因此具有更

高的灵敏度ꎮ

3? 2 循环稳定性

在校准点 5 mm、10 mm、15 mm、20 mm 与 25 mm

处分别进行五次重复循环实验ꎬ加载、卸载速度均为

100 mm/ minꎬ测试结果如图 7、图 8 所示:三种传感器

在不同位移下的弯曲循环测试中整体表现出良好的

重复性与可回复性ꎬ且随着加载位移的不断增大ꎬ电

阻变化率逐渐升高ꎮ 这是由于原始导电网络接触点

的分裂和隧道效应促进形成了新的相邻导电网络ꎬ在

释放过程中ꎬ碳纳米管的位置、方向和连接将随着层

压板的变形恢复而重新排列ꎬ从而有助于更新导电网

络ꎮ 在 0~5 mm 区间虽有相同的循环变化趋势ꎬ但在

较小位移处传感器所受载荷与形变较小ꎬ加上振动等

外界因素的影响ꎬ导致测试数据存在一些波动与误

差ꎬ相比于大位移处显示出较差的稳定性ꎮ 因此在后

续应用时应避免在 0~5 mm 量程范围内使用ꎮ

图 7 A、B 型循环响应曲线

Fig? 7 AꎬB ̄type cyclic response curve

2021 年第 12 期 37

???????????????????????????????????????????????

第46页

预埋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图 8 C 型循环响应曲线

Fig? 8 C ̄type cyclic response curve

3? 3 实验验证

碳纳米纸新型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C 型传感器综合性能更佳ꎬ当其位移在 5 mm~10 mm

区间内ꎬ传感器循环稳定性较好且灵敏度较高ꎮ 为了

验证实验的准确性ꎬ本案例选用在 5 mm~10 mm 位移

区间内进行 50 次验证实验ꎬ并设定了较慢的加载速

度即 10 mm/ minꎮ 最后通过观察传感器电信号来确

定位移ꎬ当电信号数值达到 10 时立即停止加载并记

录此时的位移ꎮ 验证结果见图 9(a)ꎬ横轴为实验次

数ꎬ纵轴为位移ꎬ虚线表示由表 2 中 C 型传感器拟合

方程 y = -0? 0279x

2+1? 5797x-0? 0587 计算出的电阻变

化率理论值ꎬ计算得出当电信号 y = 10 时ꎬ位移 x =

7? 31 mmꎮ 同理ꎬ根据拟合方程计算 A 型与 B 型电信

号 y = -1? 77 和 y = 2? 51 时ꎬ位移 x = 7? 31 mmꎬ验证结

果见图 9(b)和图 9(c)ꎮ 数据表明:由于 A、B 型传感

器灵敏度较低ꎬ稳定性较差ꎬ导致验证结果不太理想ꎬ

无法有效控制精度ꎻ而 C 型传感器相比 A 型与 B 型

可将误差较好地控制在±0? 1 mm 范围内ꎬ具有较高的

精度ꎮ

(a)C 型散点图

(a)Type C scatter diagram

(b)A 型散点图

(b)Type A scatter diagram

(c)B 型散点图

(c)Type B scatter diagram

图 9 验证结果散点图

Fig? 9 Verify the result of scatter diagram

4 结 论

本文以碳纳米纸这一集碳纳米管优异性能于一

体的多尺度材料为研究对象ꎬ根据不同传感器厚度与

碳纳米纸预埋位置ꎬ设计三种 GFRP ̄BP 新型位移传

感器ꎬ基于三点弯曲实验平台对其进行性能测试ꎬ探

究传感器厚度与碳纳米纸预埋位置对电信号、灵敏

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ꎮ 实验结果表明:

(1)在 0~25 mm 区间ꎬ传感器电阻变化率与加载

位移具有良好的二次关系ꎬ但加载位移较小区间内的

重复稳定性相对较差ꎮ

(2)位于传感器中性面上、下方的碳纳米纸电阻

变化随加载位移的增加呈相反变化趋势ꎬ上方碳纳米

纸随加载位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ꎬ下方随加载位移的

增大而不断增大ꎮ

(3)位移区间、厚度与碳纳米纸预埋位置都对传

感器灵敏度有一定影响ꎬ灵敏度随加载位移的逐渐

增加不断降低ꎻ与厚度为 0? 45 mm 的传感器相比ꎬ

38 2021 年 12 月

???????????????????????????????????????????????

第4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0? 9 mm 厚的传感器灵敏度更高ꎻ此外ꎬ当碳纳米纸

距传感器中性面距离相同时ꎬ碳纳米纸位于中性面

下方时传感器灵敏度更高ꎮ

(4)传感器较厚且碳纳米纸位于中性面下层时

具有最佳性能ꎻ经实验验证ꎬ当传感器信号值为 10ꎬ

可控制误差在±0? 1 mm 范围内ꎮ

本文设计的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可行性高ꎬ对

于碳纳米纸传感器的探索具有很高的价值ꎮ 未来研

究可以基于本研究成果ꎬ通过改变碳纳米管溶液浓

度与预埋碳纳米纸尺寸等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其性

能ꎬ进一步改善碳纳米纸位移传感器的设计ꎬ实现更

好的传感反馈ꎮ

参考文献

[1] LI Nꎬ WANG G Dꎬ MELLY S Kꎬ et al. Interlaminar properties of

GFRP laminates toughened by CNTs buckypaper interlayer[J]. Com ̄

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08: 13 ̄22.

[2] LUO Sꎬ OBITAYO Wꎬ LIU T. SWCNT ̄thin ̄film ̄enabled fiber sen ̄

sors for lifelong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polymeric composites ̄

From manufacturing to utilization to failure[ J]. Carbonꎬ 2014ꎬ 76:

321 ̄329.

[3] LUO S Dꎬ WANG Yꎬ WANG G Tꎬ et al. CNT enabled co ̄braided

smart fabrics: A new route for non ̄invasiveꎬ highly sensitive & large ̄

area monitoring of composites[J]. Scientific Reportsꎬ 2017ꎬ 7: 44056.

[4] WANG G Dꎬ LI Nꎬ MELLY S Kꎬ et al. Monitoring the drilling

process of GFRP laminates with carbon nanotube buckypaper sensor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08: 114 ̄126.

[5] CAO C Lꎬ HU C Gꎬ FANG Lꎬ et al. Humidity sensor based on multi ̄

walled carbon nanotube thin films [ J].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ꎬ

2011ꎬ 10: 1 ̄5.

[6] FU Y Fꎬ LI Y Qꎬ LIU Y Fꎬ et al. High ̄performance structural flexi ̄

ble strain sensors based on graphene ̄coated glass fabric /silicone com ̄

posite[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ꎬ 2018ꎬ 10(41): 35503 ̄

35509.

[7] WAJAHAT Mꎬ LEE Sꎬ KIM J Hꎬ et al.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fabri ̄

cated by meniscus ̄guided printing of carbon nanotube ̄polymer com ̄

posites[ 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ꎬ 2018ꎬ 10 ( 23):

19999 ̄20005.

[8] KHAN S Uꎬ KIM J K. Improved interlaminar shear properties of multi ̄

scale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with bucky paper interleaves made from

carbon nanofibers[J]. Carbonꎬ 2012ꎬ 50(14): 5265 ̄5277.

[9] NIE Mꎬ XIA Y Hꎬ YANG H S. A flexible and highly sensitive gra ̄

phene ̄based strain sensor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J]. Cluster

Computingꎬ 2019ꎬ 22: 8217 ̄8224.

[10] ZHANG Z Cꎬ WEI H Qꎬ LIU Y Jꎬ et al. Self ̄sensing properties of

smart composite based on embedded buckypaper layer[J].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ꎬ 2015ꎬ 14(2): 127 ̄136.

[11] WANG Xꎬ SPARKMAN Jꎬ GOU J H. Strain sensing of printed carbon

nanotube sensors on polyurethane substrate with spray deposition mod ̄

eling[J].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ꎬ 2017ꎬ 3: 1 ̄6.

[12] CHIARA Aꎬ LICIA Pꎬ ALESSIO Tꎬ et al. Electro ̄mechanical prop ̄

erties of multilayer graphene ̄based polymeric composite obtained

through a capillary rise method[J]. Sensors (Baselꎬ Switzerland)ꎬ

2014ꎬ 16(11): 1780 ̄1794.

[13] KANG Iꎬ SCHULZ M Jꎬ KIM J Hꎬ et al. A carbon nanotube strain

sensor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J]. Smart Material Structuresꎬ

2006ꎬ 15(3): 737 ̄748.

[14] SIDDHANT Dꎬ KUMAR N Rꎬ ADITI C. Buckypaper embedded

self ̄sensing composite for real ̄time fatigue damag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J]. Carbonꎬ 2018ꎬ 139: 353 ̄360.

[15] ALY Kꎬ BRADFORD P D. Real ̄time impact damage sensing and

localization in composites through embedded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sheets[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8ꎬ 162: 522 ̄531.

[16] GAO L Mꎬ CHOU T Wꎬ THOSTENSON E Tꎬ et al. In situ sensing

of impact damage in epoxy /glass fiber composites using percolating

carbon nanotube networks[J]. Carbonꎬ 2011ꎬ 49(10): 3382 ̄3385.

[17] PANOZZO Fꎬ ZAPPALORTO Mꎬ QUARESIMIN M.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piezoresistive behavior of CNT modified pol ̄

ymers[J]. Composites Part Bꎬ 2017ꎬ 109: 53 ̄63.

[18] SIMMONS J G. Generalized formula for the electric tunnel effect be ̄

tween similar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thin insulating film [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ꎬ 1963ꎬ 34(6): 1793 ̄1803.

2021 年第 12 期 39

???????????????????????????????????????????????

第48页

基于精细化模型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失效行为及容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 ̄8000? 20210528? 031

基于精细化模型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失效行为及容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祖 磊1

ꎬ 金书明1

ꎬ 张 骞1∗

ꎬ 张桂明1

ꎬ 吴乔国2

(1?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ꎬ 合肥 230009ꎻ 2?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ꎬ 合肥 230009)

摘要: 本文通过开展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水压爆破试验ꎬ结合数值仿真分析ꎬ探究其失效机理并分析了影响压力容器容积

特性的因素ꎮ 通过三维扫描仪测量出缠绕层的实际轮廓ꎬ对比三次样条公式预测的厚度ꎬ结合有限元软件 Abaqus 及 Python 脚

本文件ꎬ给出了一种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精细化建模方法ꎬ该方法直观且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纤维缠绕层ꎬ通过在纤维缠绕层间

加入内聚力单元表征层间损伤情况ꎬ利用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对单元刚度进行衰减来实现复合材料层渐进失效分析ꎬ从而更

加精确地预测压力容器的爆破压强ꎻ并结合试验测试结果对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失效行为进行分析ꎻ最后ꎬ基于该数值模型ꎬ开

展了压力容器容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ꎮ 结果表明:①三次样条厚度预测方法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测地线纤维缠绕层在封头处的

厚度分布情况ꎻ②采用缠绕层逐层建立并在层间插入黏性层单元ꎬ结合 Hashin 失效判据的渐进损伤计算方法ꎬ能够精准、全面

以及直观地判断压力容器的各种损伤情况ꎻ③压力容器水压实验打爆结果为 76 MPaꎬ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误差为 3? 3%ꎬ且位移

应变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误差在 10%以内ꎬ表明通过载荷位移曲线破坏位置的位移突变确定爆破压强是合理的ꎻ④对于Ⅲ型压

力容器ꎬ可以通过增大设计爆压提高容器的容积特性系数ꎬ且相同容积的压力容器的容积特性随着长径比的增加而减小ꎮ

关键词: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ꎻ 封头精细化建模ꎻ 内聚力单元ꎻ 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ꎻ 容积特性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1)12-0040-08

收稿日期: 2021 ̄02 ̄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875159)ꎻ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 (201904d07020013)

作者简介: 祖磊 (1983 ̄)ꎬ 男ꎬ 博士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张骞 (1990 ̄)ꎬ 男ꎬ 博士ꎬ 讲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ꎬ zq_hfut@126? comꎮ

Failure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olume characteristics of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 based on refined model

ZU Lei

ꎬ JIN Shu ̄ming

ꎬ ZHANG Qian

1∗

ꎬ ZHANG Gui ̄ming

ꎬ WU Qiao ̄guo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ꎬ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Hefei 230009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ꎬ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Hefei 230009ꎬ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ꎬ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 was investigated by hydraulic

burst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thickness of the winding layers measured by three ̄dimensional

scanner was compared with that predicted by the cubic spline formula. A fine modeling method of the filament ̄

wound pressure vessel was presented with the aid of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and a Python script file.

Each winding layer of the composite pressure vessel can be modeled intuitively and accurately by this method. The

cohesive elements were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interlaminar damage of the winding layers.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e layer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Hashin failure criteria and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criteria was carried outꎬ so as to predict precisely the burst pressure of the pressure vessel. Combined with the test

resultsꎬ the failure behavior of the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 was analyzed. Finallyꎬ based on the numerical

modelꎬ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sure vessel volum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cubic spline method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domes based on the geodesic trajectories.

②The progressive damage method based on the Hashin failure criteria and the cohesive elements inserted two adja ̄

cent layers can accuratelyꎬ comprehensively and intuitively predict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composite layers. ③The

burst pressure of the pressure vessel by hydraulic test was 76 MPaꎬ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finite element simula ̄

tion resultꎬ and the error was 3? 3%. The error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results and the actual measured

values is within 10%ꎬ indicating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determine the burst pressure by the displacement mutation at

40 2021 年 12 月

???????????????????????????????????????????????

第4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the failure position. ④For type Ⅲ pressure vesselꎬ the volume characteristic coefficient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 ̄

ing the design explosion pressure. The volum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vessels with the same volume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spect ratio.

Key words:fiber winding pressure vesselꎻ dome fine modelingꎻ cohesive elementsꎻ 3D Hashin failure criteri ̄

onꎻ volume characteristicsꎻ composites

1 引 言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1ꎬ2] 凭借其轻质、高强和耐

疲劳等优势ꎬ在航空航天以及车载储氢领域有着良

好的应用前景ꎮ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爆破压强的计算

分析成为如今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及难点ꎮ

其中ꎬZu 等[3]

、Zhang 等[4] 通过三维扫描以及非

测地线厚度预测方法对压力容器封头段整体厚度进

行精准预测ꎬ并通过最大应变准则计算压力容器的

爆破压强ꎮ 王华毕等[5]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测地线

缠绕的封头进行精确的厚度建模ꎬ并使用了渐进损

伤方法对压力容器的爆破压强进行更为精确的预

测ꎮ 但两者文中给出的厚度模型均为总厚度模型ꎬ

未能直观体现出缠绕单层的形态ꎬ故无法精准地预

测各单层的失效状态以及纤维层间损伤状态ꎮ 王

亮[6]通过将微观力学失效理论结合连续介质失效理

论给出了一种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渐进损伤计算方

法ꎬ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表征压力容器的损伤

状态ꎮ 但文中压力容器封头段仅采用粗略的模型ꎬ

只能精确计算筒身段的损伤状态ꎮ Nebe 等[7] 进行

了大量的实验ꎬ对实际扫描的缠绕层轮廓建模进行

力学分析ꎬ结果表明纤维缠绕层数学模型是否精准

是爆破压力预测的关键ꎮ Liu 等[8] 通过代表性体积

单元建立了细观刚度退化模型ꎬ以预测复合材料压

力容器的爆破压力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精准地表征

纤维和树脂的断裂破坏ꎬ但是很难模拟复合材料的

层间破坏模式ꎮ Ramirez 等[9]通过使用 Wound Com ̄

posite Modeler 插件ꎬ建立了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模型ꎬ

计算出纤维缠绕层的损伤情况ꎬ并预测压力容器的

最终爆破压力ꎬ但这种计算方法无法进行渐进损伤

分析ꎬ无法判断层间损伤ꎮ

本文通过三维扫描实验测量出封头厚度分布规

律ꎬ并验证了三次样条公式预测[10] 封头厚度的准确

性ꎮ 在实验基础上结合 Python 脚本提出一种缠绕

层逐层建立的精细化建模方法ꎮ 最后在纤维层间插

入黏性单元表征层间的损伤状况ꎬ结合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11]描述各层的损伤状态ꎬ通过损伤区域的

载荷位移曲线精确预测爆破压力ꎮ 并在此基础上对

不同规格的压力容器的容积特性进行分析ꎮ

2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水压爆破实验

2? 1 纤维缠绕层封头厚度测量实验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有限元计算结果精准与否与

纤维缠绕层厚度预测是否精准有密切关系ꎮ 本文采

用三维扫描仪对缠绕后的压力容器厚度进行精准测

量ꎬ对三次样条厚度预测方法准确度进行判断ꎮ 实

验采用型号为 KPS ̄FWH ̄4500 的四轴数控缠绕机ꎬ

以及 METEK 公司制造的 HandySCAN 三维激光扫描

仪ꎬ激光扫描仪的测量精度为 0? 025 mmꎮ

厚度测试实验中采用两股纱线进行测地线缠

绕ꎬ缠绕所用纤维为东丽 T700SC ̄12K 碳纤维ꎬ其总

纱宽为 7 mmꎬ单层缠绕层厚度为 0? 2 mmꎬ以±11°角

缠绕 5 个循环ꎬ共计 10 层ꎬ缠绕层在筒身段厚度为

2 mmꎮ 测试步骤为:①测量铝合金内衬的实际轮

廓ꎻ②测量缠绕后压力容器的实际轮廓ꎻ③求缠绕层

的厚度分布ꎬ并与预测厚度进行比较ꎮ

如图 1 所示ꎬ在完成铝合金内衬以及缠绕后的

压力容器轮廓测量后ꎬ通过三维扫描仪配套的 CAD

处理软件ꎬ得到纤维缠绕层的厚度分布ꎬ对比实测厚

度和三次样条厚度结果ꎮ 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测地

线缠绕的压力容器ꎬ三次样条厚度预测方法有较高

精度ꎮ 其中常见厚度预测方法对应的厚度预测值与

实际测量值对比如图 2 所示ꎮ

(a)Alumiaium liner

(b)Helical winding layers

2021 年第 12 期 41

???????????????????????????????????????????????

第50页

基于精细化模型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失效行为及容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c)Scan results

(d)The thickness of the winding layer

图 1 厚度测试流程图

Fig? 1 Flowchart of thickness test

图 2 厚度对比结果

Fig? 2 Thickness comparison results

2? 2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水压爆破实验过程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水压爆破实验参照 GB / T

15385—2011«气瓶水压爆破实验方法»进行ꎮ 其具

体测试步骤如下:

(1)系统整体密封性检验:将壳体注水后与水压

实验装置连接ꎬ将壳体加压至 5 MPa 后ꎬ稳压 30 sꎬ

观察压力是否能够保持ꎮ

(2)水压爆破:为便于应变采集ꎬ水压加载方式

为ꎬ加载初始阶段以 5 MPa 为增量进行分级加压ꎬ每

次加压稳压后测量应变及位移ꎬ当压力升至 55 MPa

时稳压 30 sꎬ继续加压直至爆破ꎮ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水压爆破实验过程中需要设

置应变及位移传感器ꎬ用于监测水压爆破实验过程

中复合材料缠绕层应变及其位移变化ꎮ 为防止实际

爆破过程中部分应变片出现失效等情况ꎬ本文按图

3 所示进行应变片及位移计布置ꎮ 其中每个测点都

设置了相互垂直的应变片ꎬ分别用以检测各测点纤

维方向以及垂直纤维方向的应变ꎮ 位移计 A 和 B

用于监测容器筒身段的径向位移变化ꎬ位移计 C 和

D 用于检测容器轴向位移变化ꎮ

图 3 应变、位移检测装置

Fig? 3 Strain and displacement detection device

2? 3 水压爆破实验结果

图 4 为压力容器水压爆破实验结果ꎬ从图中可

以看出压力容器在筒身段发生爆破ꎬ铝合金内衬与

复合材料层脱开ꎬ爆破区域出现大面积的纤维拉伸

损伤ꎬ气瓶两端封头区域的基体出现大量肉眼可见

的裂纹ꎬ最终爆破压强为 76 MPaꎮ

图 4 水压爆破结果

Fig? 4 Hydraulic blasting results

3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精细化模型

3? 1 铝合金内衬模型

铝合金内衬的设计标准参照 GB 28053—2011ꎬ

铝合金内衬规格为 LT 163 ̄9 ̄1ꎬ内衬模型如图 5 所

示ꎮ 瓶口处极孔半径 r = 15 mmꎬ筒身半径 R = 81? 5

mmꎬ筒身厚度为 2 mmꎬ封头高为 53 mmꎮ

图 5 铝合金内衬模型图

Fig? 5 Model drawing of aluminum liner

42 2021 年 12 月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