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4年第04期
总第118期
2024
中国 浦东观察
“工赋”
大模型、新场景、汽车电子、数据安全
绿色制药、高端装备、可控核聚变……
“绝招”叠加、数字育能
中国功夫锻造“智慧大脑”
向“新”求“质”
工业“强起来”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P12
大模型的“中场叙事”
P36
新型工业化下制造业的创新样本
P58
唐智荣的“心”产品,心脏里的中国力量
08
2024年第04期
总第118期
2024
中国 浦东观察
“工赋”
大模型、新场景、汽车电子、数据安全
绿色制药、高端装备、可控核聚变……
“绝招”叠加、数字育能
中国功夫锻造“智慧大脑”
向“新”求“质”
工业“强起来”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P12
大模型的“中场叙事”
P36
新型工业化下制造业的创新样本
P58
唐智荣的“心”产品,心脏里的中国力量
摄影
睿 宁
编辑部电话
021-24197699
编辑部地址
张江路69号北楼206室
邮编
201203
pdst806@126.com
印刷
上海斯迈克彩印包装厂
主编
文海涛
编辑部主任
王 旗
编辑/记者
卓 尔
吴 迪
侯树文
步生莲
沈润秋
连 媛
路小雨
周小玥
闻 夏
梦 得
美术编辑
施 展
熊万叶
郑勤韬
本刊所有文章、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
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请原作者尽快与本刊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第0483号
08 / 2024
2
市场需求迭代加速,劳动力优势难以为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必
修课”,而非“选择题”。
怎样找定位、选赛道,借助我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重塑工业场景?
只要“工赋”深,铁杵磨成针——是浦东给出的答案。
垂类大模型赋能进入商业竞速。汇纳科技从硬件供应商到数据服务商再到经营决策
服务商,正走在蜕变路上;闪马智能几番追逐着技术的新浪头连续创业,向着大模型
的商业化应用火力全开。
国产汽车芯片商突破重围。加特兰、纳芯微从狭缝起步,步步为营,拼出了极具创
新力的破局之道,成为汽车新势力的造势者。
数据安全筑牢网络空间屏障。观安信息主动融入产业做大数据的“定海神针”;斗
象科技紧握技术创新的舵盘,立志与国外安全大厂商一较高下。
制药企业加速“绿色”转型。勃林格殷格翰在效率与绿色之间走出了一条可以复制
和推广的路径;扎根浦东的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冲破藩篱,创新新型工业化的绿色
样板。
高端装备产业向“数”图强。中巽科技啃下最难啃的“钢板”走通智能化焊接之
路,能量奇点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用尽“洪荒之力”。
高端、智能、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路径,浦东企业正戮力前行,探寻产业转型
的突破口,书写新的实践样本。
新型工业化,浦东“上新”再“出招”
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
3
目录
小荷已露尖尖角:
后缺芯时代下的国产
汽车芯片
18 24
易攻难守,如何破解
数智时代安全困境?
30
效率与绿色,
制药行业的突围之道
12
大模型的“中场叙事”
大模型、新场景、汽车电子、数据安全
绿色制药、高端装备、可控核聚变……
“绝招”叠加、数字育能
中国功夫锻造“智慧大脑”
向“新”求“质”
工业“强起来”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36
新型工业化下
制造业的创新样本
10
4
中国“工赋”
浦东观察
目录
5
乐活
机械原理也能和艺术水乳交融? 44 来这座博物馆欣赏“天马行空”
特别报道
原来电影里拍的都是真的! 06 来看看大自然里的“电影场景”
人物
淘金移动互联时代——访上海艾拉比智能科技 40 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孙荣卫
“目前,国内外脑机接口处于同一起跑线,
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好时机。”脑机中
心主任、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
院副院长王守岩深刻认识到,科学跑在商业
前,提前布局才可能弯道超车。他期许,脑
机中心不仅将成为复旦大学重要的跨学科
交叉平台,也能致力于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脑
机接口领域贡献力量。
2017年,孙荣卫决定成立独立公司上海艾拉
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聚焦于汽车OTA
业务。似乎是一种巧合。当年,初出茅庐的
孙 荣 卫输 在了免 费 和开源 这两点 上;多年
后,已是沙场老将的孙荣卫再次迎战这两大
“绝杀点”。
企业绿色转型的目标,最终要深入到个人的
理念之中,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绿色转型不
是企业的事,是关乎每一个人的事。如何厚植
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海尼药业和勃林格
殷格翰两家制药企业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但
是对整个制药行业来说,这依然是一个严峻
的命题。
策源力
剑指卡脖子技术,脑机接口“国家队” 48 在浦东成立
他山之石 54 “华西模式”凭啥持续领跑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悦读 52 AI时代来啦!科技企业大佬们怎么看
我为创业狂 58 唐智荣的“心”产品,心脏里的中国力量
专栏 60 洗车工老丁
特别报道
6
原来电影里拍的都是真的!来看看
大自然里的“电影场景”
文 / 梦得
前不久,宫崎峻早期作品《天空之城》在国内重映。那天空中移动的神奇城堡,灵感很显然来源于在风中移动的巨大云朵。在制
造奇观这一领域,大自然从不吝惜它的创意。请跟着小编一起来观赏电影镜头的“自然版本”,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显微镜下的夜光虫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中的荧光之海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映于2012年,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
最佳影片提名。片中最为梦幻的镜头之一,就是主角Pi在海上漂流时,
经过了一片如星空般美丽的“荧光之海”,在手掬脚踏之间,海水发出
美丽的蓝光,随着人的动作和水的波动,交织出美丽丰富的图案。
这个看似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奇幻场景,在初夏的海滩上却并
非罕见。如果留心,就有可能在波浪中看到星星点点的蓝光闪烁。有些
地方,当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拍打在海滩上时,还会造就一波又一波蓝莹
莹的美丽波纹。如果有人在这些水面上跑过,蓝光也会随着脚踏入水而
绽放,仿佛蹚进的不是凡间的海滩,而是天上的星河,堪称一件最美妙
的“互动艺术作品”。
这件“作品”背后的“艺术家”,通常是一种名为“夜光虫”的
微生物。虽然名为“虫”,它却并非动物,而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其直
径最大可达2毫米。
夜光虫的内部有一种荧光素,平时荧光素没有被激活时,它不会
发光。但当它受到扰动时,例如海浪拍打、人或动物搅动海水,它就会
在体内使用荧光素酶激活荧光素,从而发出荧光。
有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自保手段。当捕食者靠近时,被扰动的夜光
虫发光,可以吸引来更高级别的捕食者,吓走敌人,保全自己。
不过,有大量夜光虫出现,是因为水体中富含有机类营养物质。换
句话说,如果平常没有荧光的水体出现了荧光,那大概是被污染啦。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会发光的海滩
Life of Pi
特别报道
7
如果你看了今年上半年上映的《沙丘2》,或许你会对里面巨大的沙虫、飞船、建筑、星球等留下深刻印象。而在
现实中,聚集众多摩天大楼的上海陆家嘴、纽约曼哈顿等地也会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是因为巨大物体会引起我们
心中的敬畏、惊叹等审美情绪。
在“巨物”的构造上,大自然从来都是大手笔。尽管有些“巨物”实在太大,例如跨度达半个中国的台风,我们
无法在生活中直观地看到。但大小适度、能让我们直接体验的“巨物震撼”还有很多。
“超级单体”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家伙”,它是一种“对流风暴天气系统”,由大气中
不稳定的能量释放导致。它的覆盖范围有几十公里,内部空气垂直对流十分旺盛,顶部云系有时能冲到20公里以上,
到达对流层顶后,云系铺开成水平状,形成平坦而宽阔的“云砧”,使整个单体呈现蘑菇云状。
超级单体从发生到消亡可持续数小时,最为直观的特点是伴有强天气现象发生,它能够产生直径大于5厘米的冰
雹、速度超过30米/秒的强风、持续性的强雷电和特大暴雨,甚至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能造出多个龙卷风。超级单
体风暴在全球普遍存在,如果发生,远观尚可,如果正在它的底下,那就先找个地方避避风雨吧!
《沙丘》——超级单体
《沙丘》
中的巨大飞船
△ 超级单体顶部平坦的“云砧”
Dune
特别报道
8
在动画片《冰雪奇缘》中,冰雪公主艾莎一面放声歌唱那首脍炙
人口的《Let It Go》,一面用她的魔法建造出美轮美奂的冰雪城堡。楼
梯、城墙、装饰……一样样精美绝伦的冰雪物品凭空“生长”出来。
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的“魔法”。深秋或者初冬的清晨,树
木、篱笆甚至栏杆上有时也会长出一朵朵形状奇异的精美“冰花”。
这些神奇又美丽的“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需要空气的温度
降到冰点以下,同时植物、篱笆、土地等内部的温度还在冰点以上。以
植物为例,其茎干内表层水分结冰后体积膨胀,将茎干撑裂出多条狭长
的裂缝。从这些裂缝中,更深处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渗出,接触到周
围寒冷的空气后结冰。这个过程不断进行,冻结的薄冰就会被推动着逐
渐远离植物的茎,并在重力或风力的影响下发生路径弯曲,于是就形成
了照片中那样美丽的“花瓣”。有时候,水分会被笔直地从植物或物体
表面的孔隙中“挤出”,形成“毛茸茸”的针状结晶。
《冰雪奇缘》——冰花
《冰雪奇缘》中艾莎公主
正在使用魔法制造“冰花”
Frozeni
特别报道
9
许多科幻和奇幻作品中都会写到,某个星球的天空中可以看到多个
“太阳”。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就来自一个拥有三颗恒
星的行星系统。在这个恒星的体系中,天空中会出现“三个太阳”,
而此时行星文明就会在来自三个太阳的高热炙烤下毁灭。
不过,你知道在地球上也可以看到“三个太阳”的景象吗?这
种奇异景象被称为“幻日”。当然,它不是天空中真的出现了三颗恒
星,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日晕,是由六角形冰晶体折射阳光形成的。
在天空的半透明云层里面,存在着许多六角形状的冰晶体,当这些冰
晶体排列整齐时,就会像镜子一样,有规律地折射太阳光线,使光线
形成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太阳的幻象。
《三体》——幻日
《三体》中毁灭文明的
“三日凌空”
The three body problem
要造成幻日现象,需要稳定的大气层、
适量的云、大量的水汽、冰晶和太阳高度等
条件。幻日一般出现在早晨5时30分至6时之
间,或是上午9时左右,傍晚也会出现。但一
般不会出现在太阳直射的正午,且中午的太阳
光线太强烈,即便有类似现象,肉眼也不可能
观测到。
天空中的云很难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不
动。一旦云朵移动,就可能破坏“幻日”的条
件。因此,它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短则几分
钟,长则几十分钟。如果看到“幻日”现象想
要拍照,那可要动作快一点哦。
中国 浦东观察
“工赋”
大模型、新场景、汽车电子、数据安全
绿色制药、高端装备、可控核聚变……
“绝招”叠加、数字育能
中国功夫锻造“智慧大脑”
向“新”求“质”
工业“强起来”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12
大模型的“中场叙事”
文 / 闻夏
13
市打造全空间视频智能数据管理应用平
台”。其创始团队脱胎于原七牛云人工智
能实验室,三位创始人均拥有超过10年
的行业经验,还曾担任过IBM高端存储团
队研发主管、虹软公司人脸识别算法团队
负责人、华为云存储团队研发负责人和主
架构师等关键岗位,是行业内有影响力的
“技术大牛”。2023年,闪马智能推出了
自己的通用AI感知大模型SupreMeta,
正式进入该赛道。
行业如风。
2024年,距离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已
经过去了两年。
这两年里,一方面,国产大模型的种
类越发丰富,从文生文/图模型到文生视
频模型、端侧模型等,都让人眼花缭乱。华
金证券研报称,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
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
随着技术的完善,商业应用成了大
模型竞速的下一场“叙事”。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
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直
言:“没有应用,光有一个基础模型,不管
是开源还是闭源,一文不值。”中国电信集
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瑞文表示:“AI的发
展既要重视大模型的技术研发,更要重视
应用,应用是促进技术成熟与产业创新的
重要途径。”
商业化,看不见硝烟,却到处都弥漫
着“火药味”。
哪里有更大的场景、更大的规模用
户入口?哪里有高到恰如其分的准入壁
垒,既可以获得应用可能,还能避免内卷
而形成的价格战?哪里又有盈利的可能?
到底如何赋能?
思考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又显然
区别于技术难以突破时的那种苦闷。然
而,完成模型能力迭代和业务运转的闭
环,又是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成熟,完成其
“终级叙事”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如今,在大模型横空出世的两年后,
商战也按下了开始键。
技术的核心能力在于底层平台
会议室的玻璃外墙上贴满了带有算
法符号的卡通贴纸,独角兽的符号遍布
公司的各个角落,走进上海闪马智能科
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马智能”),充
满空间的各类元素鲜明地传递着这样一
种讯号:这是一家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的创业公司。
事实也确实如此。公开资料显示,闪
马智能成立于2019年,主营业务是“基于
AI深度学习的城市视频智能分析,为城
几乎也是在2023年前后,除传统
的互联网“大厂”外,月之暗面、智谱AI、
MiniMax、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等一大批
与闪马智能相似的新秀型公司也相继入
局大模型。赛道的拥挤程度已远超当年的
互联网与AI。由于供应已远超需求,价格
战随之而来。今年5月,字节跳动发布豆包
大模型,定价低至0.0008元/千Tokens,
比行业便宜约99%;阿里、百度、科大讯
飞、腾讯等也相继宣布降价,有的主力模
型直接宣布免费。
闪马智能创始人兼CEO彭垚是一位朋克范儿的IT人
14
问题,采用了工业流水线的模式,将AI研
发平台打造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的AI
生产流程,即ATOM AI生产力平台的原
型。基于该平台,闪马智能的产品开发速
度实现遥遥领先,数据显示,不到五年,其
智慧交通业务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城市
区县,在多个核心城市树立了标杆案例,
并开始向智慧城市、工业应用等其他业务
领域推广应用。
该理念依然可以被复用到大模型的
开发上。很快,针对大模型迭代的ATOM
AI生产力平台就正式上线。数据显示,截
至2023年7月,ATOM AI生产力平台已经
产出了海量的算法模型,成为千余位算法
科学家的工具,并节省了80%的模型训练
周期,节约50%以上的人力成本。彭垚表
示,为了让大模型真正能在某个专业领域
发挥作用,闪马智能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我们会持续累积高质量数据,配合产出
与数据量匹配的大模型,完成大模型进化
和各个域的迁移学习,此外还会继续探索
多模态。”
据悉,目前,该平台已经跑通了从数
据收集、数据标注、模型调试到自动训练、
模型验证、产品集成再到测试发布、产品
运行的垂类大模型开发全闭环。
有利于吸引最早一波用户,另一方面也有
助于数据积累、迭代算法。在这一“玩法”
下,AI大厂始终难以盈利,但是,小体量
的闪马智能已经实现盈利了。
其秘决就在于底层开发模式。原来,
彼时,聚焦于智慧交通的闪马智能为了提
高AI算法对于道路摄像头所拍摄的海量
视频信息的处理能力,并解决AI人才稀
狼烟四起,“草寇”与权贵并争。作为 缺、研发推进难以标准化导致成本高昂等
一家小型公司,闪马智能又如何找到自己
在大模型时代的生态位?
闪马智能创始人兼CEO彭垚却有一
种笃定:“技术的跟进和迭代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商业认知的改变。”这位互联网
时代的“第一批原住民”,已先后经历过移
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几次技术演进,并
曾在7年内成功培育并壮大两家行业独
角兽企业,自有一套“认知体系”。他推了
推鼻梁上的眼镜:“只有工业化的开发方
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大模型的开发成本。
要出圈,在产品上就一定要有质价比。”
其实,眼下大模型所遇到的问题,在
AI时代也依然存在。
当年,国内AI厂商们在商业化初期
执行的都是低价甚至是免费策略,这一来
“技术的跟进和迭代不
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商
业认知的改变。”
闪马智能的荣誉墙
闪马智能ATOM AI生产力平台已经产出了海量的算法模型
15
围绕既有应用场景的深度开发
基础大模型ToC固然有海量用户、
海量数据,但存在着“变现难”;如果做
ToB,对于B端行业的认知以及数据的获
取又非短时间内可以有所突破。
基础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无论ToB
还是ToC,都让人“左右为难”,也让整个
大模型应用市场看上去像是“无头苍蝇”。
加之企业对于应用市场缺乏核心壁垒,导
致被替代风险极高。比如,在ToB领域,电
子信息、医疗、交通、金融、教育、能源、政
务、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大模型项目中标
公告已发布超230个,远超2023年全年水
平,但在招投标统计里,“各家企业拿单的
数量座次,几乎每个月都要重排一次。”
怎么破题?上海汇纳信息科技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汇纳科技”)垂类大模型
自有优势。
汇纳科技成立于2004年,其主营业
务之一也是视频分析,只不过,在创业伊
始,汇纳科技将自己垂类大模型的应用场
景选在了商业中心。
“视频的AI分析是一个竞争异常激
烈的赛道。几乎每一家AI企业都会布局
这一业务。”汇纳科技董事长张柏军称,在
汇纳科技创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应用
场景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当时,我们预见
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中心将
迎来建设的高峰期。围绕商业中心,我们
可以提供客流分析软件系统。这样一来,
就与其他AI企业形成了差异化布局。”
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汇纳科技当
初的预判。在位于张江人工智能岛的汇纳
科技展厅,有一块被国家商务部“点名要
看”的大屏:大屏上显示着全国6000多家
线下商场的实时客流数据表,点击进入特
定页面,还可以具体看到某一城市、某一
商圈的具体客流量。“我们的算法已经可
以做到不采集面部信息,通过头顶、步态
等特征数据计算客流量,既避免重复计
数,也不会侵犯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工
作人员表示。
得益于早入场、产品高度定制化,以
及更高的产品性价比,随着商业中心的建
设,汇纳科技的这套客流分析系统自然而
然成为了百联龙湖、银泰中心、恒隆、龙之
梦、新世界各家商业中心的主要供应商。
截至目前,汇纳科技的产品已覆盖了全国
3000多家商场,市占率在50%以上。也因
此,国家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等在
分析线下消费相关数据时,来自汇纳科技
的数据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参考。
近几年,大模型的出现,让汇纳科技
的发展有了新可能。
一来,对于商业中心这一细分群体,
汇纳科技已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建立了
强信任,客户黏性较高,对于大模型应用
而言,是“现成的客户群”;二来,基于过去
20年的经营,对于汇纳科技来说,企业最
不缺的就是围绕商业中心这一场景的训
练数据。
其实,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服务供应商,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商业地
汇纳科技董事长张柏军称,企业在垂类大模型上有优势
16
产新开工项目数量减少,致使依靠硬件及
软件销售为主要营收来源的汇纳科技增
长放缓,企业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转型。
“我们过去提供的商场客流量数据
统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下客户在数据
分析方面的需求。”张柏军称,“我们的客
流数据分析系统、远程巡店系统、智能屏
管理系统及数据服务产品等,需要进一步
为线下实体商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告
诉它们过店客流、进店客流、顾客店内停
留分析、商品热度,甚至辅助用户进行网
点规划、门店选址、业绩预测等等,才能进
一步提升竞争力。”张柏军坦言,过去,基
于原有的AI技术,要实现这些想法还有
些困难。“早前,我们已经做过试验,技术
的研发成本要高于客户的付费意愿,在商
业上并不可行。”而且每一家商业中心、每
一家店铺的咨询策略都是个性化的,这又
进一步推高了汇纳科技的成本和时间。
但原有技术的这一短板,却恰是大
模型能发挥其优势的方面。“由于具备了
自学习能力,大模型让原本复杂且成本高
昂的工作变得轻量化、低成本,这让汇纳
科技具备了业务转型的可能。”张柏军说,
从硬件供应商到数据服务商再到经营决
策服务商,汇纳科技正走在蜕变路上,去
赢得更高附加值。
把长板再拉长
技术发展到今天,已鲜少有人可以
平地起高楼。每一项技术的发展,既带来
颠覆,但如若应用得当,也可赋能于既往
业务,使长板更长。
对于闪马智能来说,这一长板首先
在于其既往的优势业务领域智慧交通。
“避免盲目贪大,并不是大模型覆盖
的应用行业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服务的产
业越大越强。必须脚踏实地去做行业研
究,找到最能成为你客户的人,然后瞄准
客户的痛点,再反向匹配资源,做出样板
工程、示范案例,再在行业里复制推广,把
每一个客户行业做深做透。”彭垚说。
SupreMeta是垂类大模型的一个代
表案例,它围绕智慧交通业务,融合了视
觉、激光、雷达等多模态数据,对目标及场
景拥有更强的泛化能力,针对同一物体的
不同视角、光照、遮挡,都能实现准确识别,
“是业内极少数可以用单目相机做3D车
辆检测的AI公司,与Meta的开源视觉大
模型SAM比,SupreMeta在交通领域的
实测效果要好15%以上。”彭垚补充说。
汇纳科技的展厅大屏上,显示着全国6000多家线下商场的实时客流数据表
17
此外,在上海嘉定、深圳等示范区,
闪马智能均有参与车路协同的试点应用。
2023年,闪马智能和嘉丰车路共建的联
合创新实验室,旨在面向车路协同、智慧
停车、高可信网络安全技术、ATOM AI生
产力平台和大语言模型训练平台应用领
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与联合创新。
新能源场站巡检的客户订单也已
“到手”。彭垚透露称,其算法赋能新能源
场站巡检,既降低了对于监控传感器的硬
件要求,还可以将过去至少需要七八个人
才能完成的巡检工作,简化为人工智能视
频分析、机器人巡检,实现了无人化管理。
“大模型存在的意义一定是应用到
实际场景中,为人们解决问题,赋能社会
发展。未来做基础大模型的‘玩家’可能只
有少数几家,但可能会有几十家做行业大
模型,即小模型的公司,整体形成强大的
生态。”彭垚称,基于这一认知,闪马智能
的ATOM AI生产力平台将成为企业面向
各行各业、孵化定制化小模型的“母胎”。
目前,闪马智能已经成立了四个应用事业
部进行相关探索。
闪马智能还拟向各行各业开放其
ATOM AI生产力平台,助力下游孵化各
类行业小模型。“希望通过开放ATOM AI
生产力平台,可以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
集结更多人的力量,让AI技术更开放、更
多元,也更具有意义。”作为互联网时代的
原住民,彭垚对于技术、开源有着一种本
能的热情。
下游客户存在刚需、数据要素具备,
很快,汇纳科技开始围绕需求反向攻坚大
模型技术,并进行应用探索。
比如,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汇纳科
技优化了数据采集核心算法,并针对垂类
应用开发语音识别转写、文本分析、多任
务图像理解等模型产品。未来,客户只需
要“动动嘴皮子”,算法就能自动提供相关
数据,甚至出具图文并茂的数据报告。
再比如,在大模型赋能下,汇纳科技
进一步统计出了客户的提袋率(即提着购
物袋的比率,以此统计实际消费人数)等
其他更为丰富的分析指标,再结合各家店
铺的销售、租金等数据信息,汇纳科技就
可以对其商户的经营能力进行评估诊断,
帮助商户经营改善和提升,今后甚至连个
性化的决策咨询报告都有可能交给大模
型来撰写。“从互联网时代的硬件供应商
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服务商,在大模型
时代,我们会成为经营决策服务商。”张柏
军笃定道。
新的业务探索开始了。基于汇纳科
技原有的业务数据,再融合大模型后,汇
纳科技成功推出了其自研的融合时空线
索的顶视频跨境Re-ID技术,后者可对多
种姿态和角度的行人目标进行跨镜头的
识别,是行业首家。张柏军表示,这将有助
于汇纳科技进一步拓展机场、火车站、地
铁等公共空间管理业务。
谈及未来,彭垚用一种浪漫主义的
语调描绘着:在大模型的赋能下,未来的
人工智能将颠覆所有现有范式,提供超越
传统工具的能力。AI会像是钢铁侠的私
人助理贾维斯(记者注:电影《钢铁侠》中
的人工智能系统)一般的存在,人类只需
要提供构想、提出要求,剩下的,AI会指
挥各类硬件设备完成,“这是真正的人机
协同。”
今年已是汇纳科技成立的第20年。
张柏军感叹称,在不断变化的科技时代
里,找准自身核心优势,积极布局、寻找新
的商业化机遇,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对于新技术一定要跟住
‘大势’,同时‘适度领先’。”张柏军称,从
产业化的视角出发,过早、过晚的投入都
可能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了大模型而大
模型。一定要想明白,大模型可以怎么用、
带来哪些新获益。”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
轻”。面向大模型,不入局,就出局,新的进
化大戏正拉开帷幕。
“大模型未来将无处不
在,不能为了大模型而
卷 大 模 型 。一 定 要 想
明白,大模型可以怎么
用、带来哪些新获益。”
今年是汇纳科技成立的第20年,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18
小荷已露尖尖角:后缺芯时代下的国产汽车芯片
文 / 周小玥
19
达起步于1998年,历经24GHz、77GHz、
4D雷达、成像雷达四个阶段。相比之下,
2015年国内一些厂商才逐步拿到毫米
波雷达芯片,开始研发24GHz毫米波雷
达,晚了整整17年!
然而在2017年,77GHz毫米波雷
达就开始走上纯硅工艺和国产化之路。
加特兰突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抢在巨
头之前创出一片蓝海。当时,行业巨头
刚向中国市场推广SiGe工艺套片时,
加特兰全球第一颗车规级CMOS工艺
77GHz毫米波收发单芯片就在新加坡
量产下线,采用这一芯片方案的毫米波
雷达整机同步量产;次年,第一颗加特兰
当下汽车芯片市场喜忧参半。一
方面,半导体行业回暖,“芯片赋能汽
车”趋势明显,汽车芯片需求增长惊人,
单车芯片总量以“千颗”计。同时,疫情
前后十分突出的汽车缺芯问题已经缓
解。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的“后缺芯时
代”,成熟半导体制程产能过剩,加之入
局者增多,本土车规级芯片已随整车厂
一道陷入白热化竞争,甚至传统海外巨
头也在试图用价格策略抢回市场。
《未选择的路》中写道:“林中有两
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面对
高门槛、长周期的车规级芯片迷局,以
下两家企业均在行业大热前躬身入场,
在市场浮沉中拼出了极具创新力的破
局之道,成为汽车新势力的造势者。请
随本刊走进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
有限公司、纳芯微电子,透视汽车这一
传统交通工具体内悄然发生的车芯嬗
变,探寻其背后的产业密码。
车规主芯片十年求索,量产和竞争
策略是关键
“让毫米波服务每个人。”穿着印
有公司标识的浅蓝色POLO衫,加特兰
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加特兰”)创始人兼CEO陈嘉澍博士
坐在会议室里平静地说道。4D毫米波雷
达芯片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车规主
芯片,刚刚完成新一轮技术布置的陈嘉
澍看起来有些疲惫,但他眼里依然透出
公司成立十周年的喜悦。
这是本刊时隔六年再访陈嘉澍,他
和团队已突破了当年为颠覆式技术苦
寻销路的瓶颈期,牢牢承接住了新能源
汽车市场风口,为一手从实验室带向市
场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毫
米波技术在全球百亿市场中打开了广
阔的天地。
十年前,在上游核心毫米波芯片市
场中,英飞凌和飞思卡尔两家IDM芯片
巨头处于垄断地位。国外车载毫米波雷
芯片上车奇瑞,突破性地将这项技术导
入乘用车前装市场。
雷达的两大难点是设计和量产。小
批量生产雷达样件相对容易,但是实现
量产是一大“门槛”。如何把雷达良率做
高、成本做到足够低,是最难的环节。有
业内专家解释称:“搞明白雷达怎么研发
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测试流程和量产与
质量管控体系,包括雷达的研发、测试和
制造流程,才是重中之重。”
然而,车规级产品的供应链强调安
全,以保守著称,对颠覆式技术的接受程
度一开始很低。作为新的企业进入车规
供应链的难度很大。尤其是2014年,中
国还无一家车规芯片企业。“我们遭到过
很多拒绝,‘巨头都还没做出来,创业公
司怎么可能做出来’,这是加特兰那时受
到的普遍质疑。”
在加特兰十周年庆典上,陈嘉澍回
顾说,创业之初,CMOS毫米波设计在科
研界做技术预演研究已经开展了十来
年,但当时还没有达到规模商用和车规
等级。2014-2019年第一步商业化的过
程还很困难。
回忆起市场突破的艰难,陈嘉澍说:
“搞明白雷达怎么研发
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测
试流程和量产与质量管
控体系,包括雷达的研
发、测试和制造流程,
才是重中之重。”
本刊时隔六年再访陈嘉澍,他坚持做着“长期主义”的事情
20
“这款芯片量产后,我们针对客户
诉求不断改进,后来推出进阶产品,这款
芯片也成为Alps-Pro系列以及Andes
系列新产品的基石。与客户磨合的过程
也让客户感受到加特兰企业真诚的服务
和其拥有的前沿技术。”据悉,加特兰今
年已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为三年后海
外市场的量产出货打下基础。
从夹缝市场起步,本土汽车模拟芯
片步步为营
“纳芯微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领
先的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企业。”坐在位
于浦东张江的办公室中,纳芯微电子联
合创始人、CTO盛云坚定地表示。这里
是纳芯微的研发重镇,承担了大部分的
研发任务,“我们有大量的研发资源投在
汽车领域”。
纳芯微是一家很有“凡尔赛”资本
的公司:2013年创立,2014年就实现了
盈亏平衡,在燃油车和电动车胜负未定
时前瞻布局,在成长期抓住国产替代加
速进程,在收获期迎来汽车缺芯导致的
“大续货时代”;三位80后创始人第一
中国造车新势力开始大量使用这
些雷达配备,比如新能源汽车问界M9
就配备了3颗毫米波雷达,车门的下沿
也安装了毫米波雷达,车门在打开的时
候,它能清楚地感知到锥桶、石墩、高路
肩等各种障碍物,反应超快,实现了自动
开合门的避障功能。2020-2025年,毫米
波雷达搭载总量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超过
20%;近十年,毫米波雷达价格也已从几
千元降至百余元,开始普及。
“赢得客户信任有时比单一产品好
坏更重要。创新产品难免会有细节上的
不完美,这需要与客户互相磨合、增进互
信。”陈嘉澍说,和海外客户对话时要“处
于一个频道”,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也很
少有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做到。
在位于盛夏路的加特兰展厅有一
处芯片展示台,每座芯片展示架的顶部
皆镶嵌着2枚约为指甲盖大小的CMOS
毫米波雷达芯片,分别展示出芯片的正
反面形态。谈话间,陈嘉澍拿起自家的
Alps系列SoC芯片细细端详,这是加特
兰五年前在业界率先实现量产的成果,
成功地将数颗芯片集成为一颗芯片。
“作为我们的首家客户,奇瑞供应链的
一家雷达厂商原计划采购多颗芯片,自
行设计雷达产品,并引进封装设备。然
而,接触加特兰CMOS收发集成单芯片
后,他们立刻决定这些都不做了。”陈嘉
澍介绍,相比当时普及的海外24GHz毫
米波雷达芯片,加特兰77GHz CMOS芯
片在成本和性能上都实现了降维打击,
能够让雷达厂商更快和整车厂进行调试
和匹配。
“作为半导体设计企业如何在车用
细分领域取得成功?十年探索表明,我
们与上下游取得双赢是关键之一。”陈
嘉澍说。
凭借技术创新优势,加特兰如同杠
杆的支点,撬动了上下游整条产业链的
增值,“法宝在于和合作伙伴双赢”。对于
下游雷达厂商和汽车制造商,帮助他们
推出低成本、开发时间短、性能强的零部
件产品,让国内新兴客户在与欧美传统
零部件厂商的竞争中变得更有竞争力,
这是加特兰的策略之一,也让加特兰抢
占增量市场份额。
不仅是赋能下游雷达厂商快节奏
抢占市场份额,对处于上游供应链的大
型CMOS半导体晶圆制造厂商而言,比
如台积电,加特兰也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以争取其在商务、技术等方面支持。“智
能驾驶对感知半导体的需求是增量市
场,而加特兰的CMOS毫米波技术路线
取代了SiGe、GaAs等传统高频半导体
技术路线,为CMOS晶圆制造厂商创造
了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了双赢,而不是零
和博弈。”陈嘉澍分析道。
作为一种传统汽车感知传感器,毫
米波雷达半导体价值较高,且单车搭载
量看涨,这让其有望超越激光雷达、摄像
头等,成为车用传感器中半导体总价值
量最高的一种。陈嘉澍介绍,目前“4个
角雷达+1个前雷达”的单车配备是大势
所趋,部分车型还会搭载门雷达、舱内雷
达等新兴应用。
车规级产品供应链对颠覆式技术的接受程度一开始很低
21
过功能手机,国产智能手机也在这一年
开始崛起。当年,国产半导体创业主要有
两条路选择,要么去厮杀主流消费级芯
片的红海市场,要么选择一个细分的夹
缝市场,纳芯微选择了后者,即主攻传感
器信号调理芯片。
“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赛道的天花
板有限,在消费电子传感器信号调理芯
片这个狭窄赛道实现盈利后,纳芯微希
望做市场天花板更高的领域。”2015年
正式确立公司产品战略的时候,纳芯微
打算从更难的地方开始横向拓展,进军
汽车模拟芯片赛道。“选来选去,最后确
立了做门槛相对较高的隔离芯片。”盛云
回忆。
隔离芯片属于模拟芯片中的安规
器件,常用于汽车、工业、可再生能源等
高电压系统中,通过隔离电路中的高压
域和低压域,保障电路和人身安全。从企
业创业者角度,做汽车和工业市场隔离
芯片的决定有一些孤勇的成分在。“怎么
去找客户并没有想好,但也不能什么都
想好再开始干。”
伴随着国产化浪潮,纳芯微在隔离
芯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随后
将产品进一步拓展到了压力传感器、电
流传感器、隔离接口、驱动、放大器、电源
等更多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品类
的模拟芯片中。
模拟芯片在汽车应用中用量很大,
是整车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按照不同
功能细分,选型成千上万,需求量和国产
替代空间都很大。据业内人士介绍,汽车
的电动化、智能化两大趋势让模拟芯片
的单车用量水涨船高——传统燃油车型
的模拟芯片用量约百余颗,智能化的电
动车型则至少上千余颗。
一方面是迅速增长的汽车模拟芯
片用量,另一方面则是高技术门槛、严苛
的车规认证和艰苦的市场开拓。“当时是
次创业,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2022年
纳芯微上市当年,实现了超过16亿元的
营收,净利润超过2.5亿元。十多年成长,
纳芯微做对了什么?
在外界看来,纳芯微的发展史似乎
每一步都踩准了行业浪潮。但究其原因,
纳芯微在各个阶段都选择了艰难而正确
的路,为进一步打开市场做好了长期战
斗准备。
2013年是智能手机发展史上的里
程碑之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
“传感器信号调理芯
片行业的天花板有限,
在消费电子传感器信
号调理芯片这个狭窄
赛道实现盈利后,纳芯
微希望做市场天花板
更高的领域。”
“再经过几年发展,我们有信心可以和国际大厂掰掰手腕。”盛云说
22
纳芯微提供的多通道线性LED驱动芯
片在单芯片上集成至多24个通道,领先
业界。
作为国内少数聚焦汽车模拟芯片
的龙头企业,纳芯微产品已在主流整车
厂商/汽车一级供应商实现批量装车,
其中一些成熟产品的国内市占率超过
30%,公司部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已达
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筑墙广积粮是
王道
汽车产业的内卷将会使车规级芯
片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价格血战从整
车企业传递到了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
厂商和芯片厂商,陈嘉澍和盛云都深刻
感受到了这一点,前两三年那种攻者为
王、有产品就有机会占领市场的时代一
去不返。
技术创新则是应对内卷的利器。加
特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不断用技术革
新来创造新品。据介绍,加特兰将持续
迭代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更符合客户
需求的产品,毫米波天线设计就是其中
之一。毫米波MIMO天线是各家雷达厂
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环节之一。加特兰
量产的全球首个77GHz和60GHz毫米
波雷达封装集成片上天线(AiP)SoC芯
片,进一步加速了毫米波雷达在新兴应
用中的普及。陈嘉澍介绍:“AiP技术可
以把雷达传感器做得只有瓶盖那么大,
赋能很多新兴应用。”
“应该看到,相对于新型行业,车规
级芯片研发投入时间长、发展过程中不
确定因素多,所以要坚持做‘长期主义’
的事。”陈嘉澍认为,在技术研发上,对于
部分前沿方向的探索,可能在短期内看
不到效益,遇到很多阻力,这都需要创业
者有决心、有毅力去坚持做下去,特别是
在内卷的时期。
“到今年一季度,加特兰累计出货
量超过800万颗,今年预估出货量600万
一家国内的汽车后装企业最先接纳了
我们。从小客户到大企业,从商用车到
乘用车,纳芯微慢慢靠稳定可靠的交付
和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口碑,逐步实现了
在汽车市场的突破。”纳芯微CEO王升
杨在某访谈中介绍。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之后,
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之前难以叩开
大门的头部客户开始主动地寻找国内
供应商。”盛云说。
2021年之后,随着我国新能源汽
车规模爆发叠加汽车行业遭遇大缺芯,
国产汽车芯片迎来曙光。从2016年发布
首款汽车芯片,到“缺芯”带来的国产芯
片快速发展的窗口期,纳芯微通过前瞻
的布局和客户耕耘,又一次踩对了点,
在汽车市场里实现了非常快的突破,迅
速打开了市场局面。
2024年上半年,纳芯微汽车电子
领域的发货规模达1.33亿颗,汽车电子
业务占比达33.51%,领先本土同类厂
商。此外,凭借在汽车芯片领域积累的
经验和系统级理解,纳芯微还在全国汽
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牵头或
参与多项汽车芯片标准的制定,积极助
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纳芯微有了自己的“三驾马
车”,即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传
感器三大产品方向,构建了丰富的产品
矩阵。相比于国际芯片巨头,纳芯微有
得天独厚的贴近市场优势,能更好地理
解客户需求,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
务。以电源管理芯片为例,车灯照明系
统要求LED灯珠数量不断增加。“每颗
灯珠的点亮背后,都意味着LED驱动要
在单颗芯片上集成更多的通道数、支持
更高的电流驱动能力,并具备更完善的
诊断保护、失效保护功能。”盛云介绍,
凭借在汽车芯片领域积
累的经验和系统级理
解,纳芯微 还在全国汽
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
指导下,牵头或参与多项
汽车芯片标准的制定,
积极助力产业的高质量
发展。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两大趋势让模拟芯片的单车用量水涨船高
23
颗,并在中国市场达到20%的市占率。随
着数代、十几个产品的量产,已有20多
个车企的200多款车型搭载了我们的芯
片。公司近年业务增速超过50%。”陈嘉
澍的语气依旧显得波澜不惊。
王道荡荡,汽车芯片的国产化已经
不可阻拦。“既然市场已经给国产芯片打
开了大门,这个门再想关闭,再想把所有
进来的人再全部都给挤出去,我觉得已
经不太可能了。”王升杨表示。从整体的
国产半导体产业发展来说,大的趋势是
不可逆的,但就每家公司来说,体系能力
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走向蓝海,避免内卷,也是加特兰
和纳芯微的选择。
“欧美汽车行业相比国内更加保
守,中国的车规主芯片企业可以说从未
拿下过欧美零部件厂商。”陈嘉澍感慨。
放眼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海外零部件
厂商仍占八成以上,是加特兰无法忽视
的存在。此前,加特兰与数个海外零部件
厂商在前雷达、角雷达等技术上进行了
3-4年的本土化预演项目合作,这为其芯
片产品真正导入客户的全球化平台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纳芯微2023年初与德国汽车电子
老牌企业大陆集团旗下合资公司陆博
就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达成了产品
合作协议,纳芯微的产品也由此进入到
了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开发当中。去
年,纳芯微加入由福特、通用、克莱斯勒
等汽车公司发起并创立的汽车电子委员
会(AEC),成为AEC组件技术委员会成
员,积极融入全球汽车芯片的产业生态。
“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质量管理,再经
过几年发展,我们有信心可以和国际大
厂掰掰手腕。”盛云充满了信心。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创新中心已经
从欧美转移到了中国。目前,国产芯片主
要还是pin to pin(即芯片引脚对引脚
的原位替换)的产品,业内专家认为,未
来国产厂商的真正价值,是跟客户一起
去面向未来,做一些新的产品定义、产品
创新。“在满足客户新需求的竞争过程
中,国家厂商应该有机会去发挥它的更
多优势。”有专家表示。
夏日的荷塘中,荷花已经盛放,果
实成熟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
价格血战从整车企业传递到了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厂商和芯片厂商
24
易攻难守,如何破解数智时代安全困境?
文 / 沈润秋
25
通过AI换脸的网络诈骗、基于AI的
钓鱼邮件、AI数据“投毒”……这些数字
化创新技术在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同
时,也带来了大量新的网络和数据安全
挑战。
如何在万物强连接的新发展阶段筑
起高水平的安全屏障?本期《浦东科技》
探访了两家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军企
业,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
称“观安信息”)和上海斗象信息科技有限
公司(下称“斗象科技”),试图寻找到解决
这一问题的答案。
观大千数据,安无尽网络
在观安信息的总部,记者见到了观
安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胡绍勇。这位
略显严肃的西北汉子在网络安全行业打
拼已超20年,几乎每天都在没有硝烟的
“战争”中度过,但介绍起自己的公司时
却显得云淡风轻,不见一丝锋芒。
“2014年初我离开主营网络安全咨
询服务的柏安科技,当时就想做产品和技
术,我们经历了很长的技术储备期。”直到
2015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安全行业开
始逐步深入应用,欧洲《一般数据保护条
例》等国外数据法才相继出台,观安信息
走在了潮头的前面。
“观安”——观大千数据,安无尽网
络。“我们希望借助大数据技术,特别是
AI算法的精准分析能力来发现并解决网
络和数据安全上的问题。”胡绍勇说。
但在当时,国内安全领域基本还停
留在传统面向合规的阶段。数据安全只是
网络安全的一个子集。在胡绍勇看来,网
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赛道。网
络安全方面,虽然黑客攻击行为多变,但
安全防护手段和业务流程关联性不强。数
据安全则要难得多,因为它不仅仅要从数
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调研和评估,而且要
把用户的主要业务系统,与用户多角色日
常业务流程相结合,从中识别和分析数据
泄露或篡改的潜在风险。由于每个行业都
有自己业务流程的特性,安全厂商需要扎
扎实实地深入学习,要大量的人员和精力
投入。
创立之初,为区别于传统的安全产
品,比如防火墙等,观安信息开始将大数
据安全分析和数据安全作为公司的两个
核心业务方向。胡绍勇带领技术团队先后
成立了“无相”“尽藏”“自现”“无限”实验
室,分别定位于安全攻防及数据分析、大
数据收集与储存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展示
应用、安全软件及技术研究。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
法》的出台给这个面临生存难题的初创
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观安信息同步布局
了蜜罐诱捕系统、Web动态防御、NTA等
5个跟法规、合规关联的特色网络安全产
品,并基于这5个产品的数据采集,开发了
态势感知平台。
生存第一。观安信息第一个客户是
贵州某运营商企业,为其做的态势感知平
台试点项目,通过内嵌人工智能算法提高
识别黑客攻击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胡绍勇说,当时传统的网络安全产
品,比如入侵检测系统(IDS)类产品总是
滞后于新的攻击手段,而且IDS需要定期
升级规则库,但攻击者经常会更新攻击手
观安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胡绍勇
26
年是数据安全的拓展期,而以态势感知
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业务跟数据安全相关
业务会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拼图。“这两条
主线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始终是大数据
分析、人工智能模型及算法”。
观安信息的优势,展现在展厅里那
些密密麻麻的、几乎与墙面融为一体的
专利、奖项及感谢信上。“观安信息目前
有10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85%是技术
人员,最近三年在研发上已投入了近4亿
元。”胡绍勇说。
法,基于规则或特征的检测产品总是疲于
应对。
面对这种动态的对抗性质的攻击,
观安信息长期积累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人
工智能模型、算法能力,使得态势感知平
台能对企业的各类安全日志和网络流量
数据展开分析,发现传统手段检测不出的
攻击,帮助客户实现对安全威胁的分析和
目标管理。
“此项目不仅大大提升识别攻击准
确率,而且帮助运营商节约了近三分之二
人力,提高了安全运行效率。”胡绍勇语气
里流露出一丝难得的自豪,“正好是对当
时市场上主流的网络安全产品的迭代升
级,推出市场后反响很不错。”
而最终决定能与这家运营商企业正
式签约的关键是,观安信息在2017中国
网络安全技术对抗赛中拔得头筹。不同于
前几届的攻防对抗赛,这届的比赛形式是
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网络流量数据的
安全分析,国家在当时已预见到解决大数
据背景下网络安全攻击的分析、溯源、判
定等应用问题的重要性。
此后,观安信息抓住头部用户需求,
围绕行业痛点,逐渐从一个客户扩展到整
个运营商行业。
风口终于来了。随着全球掀起数据
安全与隐私的立法热潮,我国陆续出台
《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法》,政策叠
加影响下,2020年前后,国内网络安全市
场整体增速约20%-23%,同期数据安全
市场增速约30%-35%,数据安全产业增
长空间巨大。
也是在2019到2020年,观安信息的
发展进入快速通道,除了态势感知平台,
又布局了数据管控平台、资产管理平台,
推出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流转监测等数
据安全相关产品。胡绍勇强调说,未来几
胡绍勇说,未来几年是
数据安全的拓展期,而以
态势感知为核心的网络
安全业务跟数据安全相
关业务会是同等重要的
两个拼图。“这两条主线
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始
终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模型及算法”。
创立初,观安信息将大数据安全分析和数据安全作为核心业务方向
27
据介绍,漏洞盒子目前白帽注册人
数已超14万。如此丰富的安全专家资源
从何而来?事实上,网络安全领域人才不
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的
主要因素,特别是实战型人才方面,存在
显著的需求缺口。《网络安全人才实战能
力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到2027年,我
国网络安全人员缺口将达327万。
曾裕智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利用
FreeBuf社区。这个中国最早的开放性网
络安全社区,先于斗象科技出现,是公司
几个合伙人当年追求信息安全自由开放
理想的试水之作,当年一上线就吸引了大
据悉,观安信息目前已设立了2个研
究院,4个自主实验室,多个联合实验室,
取得相关专利证书及软件著作权超250
项,被认定为国家重大活动网络安全保
卫技术支持单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等;在业务上,已扩展到运营商、电力、数
字政府三个行业,上海、北京、大湾区、成
渝等全国多个地区,年收入从2018年前
的5000万元激增至2023年的7亿元,且已
获多轮融资,市场估值近50亿元。
蚂蚁之身,勇斗大象之躯
如果说观安信息在创立之初便预见
到数据安全产业的巨大机遇而锚定了数
据安全,那么与其几乎在同一时期创立的
斗象科技,则不甘于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
高质量产品大多来自国外,想要改变当时
由合规要求和国际公司主导的市场格局。
“公司创立之初,国内外已经有诸多
安全大厂商,宛如雄踞市场的一头头大
象。而我们以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化的革
新方式,立志与这些‘大象’一较高下。”关
于“斗象”这个名字的来历,斗象科技副总
裁曾裕智如是说。
彼时的斗象科技,用蚂蚁之身来形
容亦不为过,何以去斗大象之躯?这份气
魄和胆量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定位为“平
台型的科技厂商”,正是其“斗象”的底气。
走进斗象科技的展厅,一块巨大的
蓝色屏幕最先映入眼帘,平台漏洞收录
态势、漏洞总量、在线进行项目、实时攻击
流量、全国白帽区域分布、白帽派单任务、
白帽接单及闲忙状态等概况清晰可见。
这就是斗象科技旗下赫赫有名的漏洞盒
子——目前国内最大的安全众测及在线
安全运营服务平台。
曾裕智将其形容为一个类似滴滴打
车的平台:“当客户与斗象科技签约并授
权我们去安全检测,我们会在平台上创建
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属性、难度及技能要
求去匹配不同的白帽子(民间网络安全专
家),定向邀请其来完成这个项目。这个过
程我们称之为派单。”
批志趣相投者。至今,FreeBuf依然是目
前国内关注度第一的网络安全行业门户,
注册用户超过80万人,涵盖互联网、金
融、电信运营商等多个行业。当年的无心
创举,为如今斗象科技在商业领域发力的
扛鼎重头——漏洞盒子,创造了源源不断
的人才流量资源。
“依托FreeBuf,我们打造了漏洞盒
子这个平台,以汇聚全国顶尖的网络安全
技术人才,通过再现真实环境进行漏洞挖
掘和模拟攻击测试,为企业用户提供便捷
高效的在线安全服务。”曾裕智介绍。
后来者居上并不容易。十多年前,以
斗象科技副总裁曾裕智
28
累计超120万,其中2023年报送漏洞数42
万,常年位居漏洞报送榜首。
例如,某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客户,在其日常运营中面临来自硬件、软
件网络、协议、加密算法等多个层面的海
量的安全漏洞,安全团队常年不停地排查
漏洞、打补丁,疲于奔命。
据统计,在所有披露的通用漏洞中
大约有60%的漏洞被CVSS(通用漏洞评
分系统)评为高危或者严重漏洞,而实际
上最有可能被利用的漏洞占比不足3%。
如何聚焦3%漏洞,大浪淘沙,科学筛查?
市场需求就是努力方向,在与企业
的合作过程中,斗象科技搭建了包括网络
全流量与安全数据分析产品、漏洞与攻击
面检测管理产品、实战安全服务支撑产品
三个系列在内的“斗象智能安全”产品体
系,这也是其除FreeBuf和漏洞盒子之外
的第三个核心业务品牌。
围绕安全数据计算分析和安全防御
运营,斗象科技打造了全流量一体化安全
中台、多源数据融合的存算一体化安全平
台以及漏洞全链路治理和监测预警体系
化安全能力方案,革新了传统网络安全和
数据安全防护方案的功能性瓶颈和固有
模式形态,在金融、运营商、能源、智能制
造等众多行业实现大规模部署应用。现
在,斗象科技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网络安全
企业中的创新者和领军者。
在斗象科技的星耀安全实验室,记
者看到这里堆满了各行各业待测的IoT
设备,车载设备、智能锁、无人飞机、电脑、
打印机、血压仪、摄像头……曾裕智介绍,
这些设备都是客户委托斗象科技进行产
品上市前的安全检测,或多或少都存在各
类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信息泄露、财产损
失,甚至会造成物理的安全事故。
“国内多家头部智能制造业务企业
会在其工业系统正式上线前委托我们进
行检测。我们通过安全检测和自动化渗透
的组合方式,发现其系统中潜在的安全漏
洞后,提供漏洞全链路的治理方案,帮助
用户处置和规避安全风险。”曾裕智补充
说,“等到这些工业化系统上线之后,我们
还会提供持续的监测和预警服务,来降低
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将安全服务力、安全知识力,与硬核
的网络安全产品结合,通过提供“产品+
服务”的整套安全解决方案,是新型工业
化大背景下,斗象科技给企业特别是工业
企业的安全问题开出的独家“诊疗方案”。
据了解,斗象科技近年来年复合增
长率超过50%,已积累了超1000家核心
客户,覆盖了金融、运营商、政府、互联
网、智能制造等行业,并多次支撑“进博
会”“花博会”“数字中国”、冬奥会、残奥会
5G“数字羽翼”等国家级重大网络安全活
动保障工作。
AI于网安,是挑战也是机遇
网络安全行业的本质是对抗,“道高
硬件、驻场人力著称的传统网络安全公
司,通过提供线下的安全服务,已牢牢把
握了市场上的存量用户,年轻的斗象科技
如何突围赢得自己的客户?曾裕智坦陈,
最初选择做线上更实战化的安全服务对
斗象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只有
用创新的方式,用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
果去打动用户”。值得一提的,还有按效果
收费的收费方式。
互联网出身的斗象科技以平台化带
来更灵活更便捷的商业模式,同时凭借平
台生态在白帽资源、实战知识、漏洞库、情
报收集等方面积累起独特优势。尽管最开
始只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愿意与其合作,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行业内积累起口
碑。10年来,漏洞盒子已累计众测项目超
3000个,入驻企业超7000家,为企业提供
漏洞数近300万。同时,漏洞盒子向两大
国家漏洞库CNVD/CNNVD贡献漏洞数
斗象科技漏洞盒子目前白帽注册人数已超14万
29
检测。
“这个小程序使用了我们AI团队研
发的底层技术引擎,目前主要为供应商和
一些监管机构提供服务,包括用于人脸识
别判断是否是真人,以及图片或视频是否
是AIGC生成的虚假内容,并提供证据。”
胡绍勇补充,他们也在研究AIGC导致的
数据泄漏问题,比如尝试在提示词中注入
攻击的方式等。
对于斗象科技来说,加强人工智能
引领的技术创新去赋能业务发展是一直
坚持的发展路径,比如漏洞盒子平台创新
实行智能派单制,针对白帽子推出智能化
运营活动,让其像打王者荣耀一样从去实
现从“青铜”到“传说”的能力升级。“我们
最初在做白帽安全众测业务时对标的是
当时美国最大的漏洞平台HackerOne,
但我们在智能化方面发展较快,前两年其
运营副总裁过来参观,后来将我们的一些
创新运营模式复制到他们公司。”曾裕智
语气里透着骄傲。
“敌暗我明”是网络安全行业的特
征,如何解决防守方越来越沉重的人力负
担?曾裕智表示,斗象科技正加速包括大
模型在内的AI技术在网络和数据安全领
域的研究和应用,打造安全数字人及行业
安全垂域大模型去帮助客户解决“不停堆
人”的困境,以及行业内现有的一些瓶颈。
“我们正将网络安全平台生态每天
产生的最新对抗知识转化为人工智能,注
入到客户的安全防御体系中,帮企业把已
投入的安全建设效果体现出来,实现降本
增效。”曾裕智介绍。
与此同时,斗象科技与华为云盘古
大模型“强强联手”,打造了Tophant
Intelligence斗象安全大模型。据悉,斗
象安全大模型目前已在态势感知能力提
升、漏洞情报与治理自动化、钓鱼邮件意
图识别等业务场景上逐步落地,比如“态
势感知智能驾舱”已在多个标杆客户侧开
展应用测试。
“除了算力,高质量语料也是打造安
全行业大模型的关键。斗象科技在安全漏
洞、实战攻防、数据分析等领域积累的安
全知识和算法模型,可以不断迭代大模型
的训练数据,保持斗象安全大模型的能力
与时俱进。”曾裕智总结道。
潮起潮落,在网络安全行业,唯有那
些兼具技术趋势判断力和深刻理解中国
市场的厂商,才能做出更全面更落地的
产品布局决策,观安信息和斗象科技等
一批弄潮儿,正在努力构建一个中国网
安新宇宙。
一尺,魔高一丈”,而AI时代的到来,更是
给其带来了巨大挑战。黑客在ChatGPT
等AI产品的加持下,以较低成本生成攻
击代码或钓鱼邮件,网络攻击的门槛直线
降低,而攻击速度和复杂程度却大幅提
高;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加速企业智能
化转型,带来更大的网络安全风险敞口,
网络安全人员不得不面对AI大模型的应
用带来巨大的数据安全等风险。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
就存在敏感数据和违规应用的可能性,
因此,数据安全运营非常重要。”胡绍勇认
为,应该基于传统的通用大模型,建立行
业领域的小模型,在数据安全领域通过各
种数据标签、数据类型、日志等,形成数据
安全的助手,也可以利用大模型进一步提
升对数据资产的识别能力。
观安信息目前正结合大模型做一些
探索,一方面是将大模型应用在公司的网
络和数据安全产品中,提升产品检测能
力的同时,改变传统的交互方式,给用户
提供更好的功能。另一方面,针对大模型
的安全问题,观安信息在去年发布了IPC
(网络摄像机)相关的小程序,用于AIGC
斗象科技展厅一角
“我们正将网络安全平台
生态每天产生的最新对
抗知识转化为人工智能,
注入到客户的安全防御
体系中,帮企业把已投入
的安全建设效果体现出
来,实现降本增效。”
30
效率与绿色,制药行业的突围之道
文 / 路小雨
31
在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时代下,
制药产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压力,
加速“绿色”转型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
问题。
制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但其化学
原料药“三废”(废液、废气、废渣)排放
量巨大、成分复杂,容易造成污染。相关
媒体报道显示,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约
占全国GDP的2.5%,污染排放量却高
达6%。“绿色制药”成为了制药行业
转型的关键词。
然而,传统医药制造业还面临着绿
色转型动力不足、企业低碳转型需要大
量的资金投入、企业绿色转型模式不清
晰以及绿色转型技术能力不足等严峻挑
战,制药产业的逐“绿”之路走得并不
平坦。
有着53年历史的扬子江集团扎根浦
东,旗下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海尼药业”)在浦东康桥镇有着
占地约200亩的“花园式”工厂,这里将
诞生一座智慧化、绿色、对标最高标准
的亚洲海尼生命科学产业园示范样本。
“绿色化是负担,还是向新型工业
化有效转型的一个步骤与手段?”面对
这样的疑问,勃林格殷格翰走出了一条
可以复制和推广的路径,最终探索出了
一条获得国际和国内双认可的绿色低碳
成功之路其脱碳思路给困在ESG(即环
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创新迷雾里的企
业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保质量,降成本,延伸“绿色触角”
走进周浦镇沪南路3999号海尼药
业,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香樟大
道,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草坪刚修剪过
的独特香气,亭台小河旁偶有一两只白
鹭在悠然自得地“散步”。绿植覆盖率
高达49%,还有一个小花园,园区建筑
均为两层……这里没有传统制药工厂难
闻的气味,“花园式”工厂名副其实。
漫步在这座“花园式”工厂里,海
尼药业厂长朱峰介绍着近些年的变化,
其中最直观的莫过于污水处理站。“以
前,我们走到污水处理站附近臭气难
闻,整个厂区的空气都不太好。”2019
年,新的污水处理站建成,将原本露天
的污水处理池封闭处理,并改进污水处
理工艺,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同时
配备先进的污染防治设施,确保污染物
持续稳定达标排放。“以污水监测指标
之一——污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参
数为例,上海地方COD排放限制为每毫
升500毫克,我们之前的COD排放量超
过每毫升200毫克,如今只有每毫升20
毫克左右,降低了90%。”朱峰说。
在污水处理站的控制室,一个集成
电力监控系统、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生
产监测系统、污水站监控系统的电子大
屏,正实时显示着全厂各个设备的能源
消耗和输送情况。据悉,这是海尼药业
自己研发的集成系统SCADA,不仅可
以对能源、环境的实时监控、信息采集
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提示;同时还可以
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有效地降低
能源消耗和成本。
“任何困难都不能将我们打倒,唯
有质量。”这句红色的巨幅标语,在海
尼药业抬头可见。朱峰说:“‘质量’是
我们工作的第一要义,这一点集团上下
已经抓了四五十年。”
这不仅仅是药品质量,还包括环境
质量。随着国家提出绿色工厂、绿色供
应链,扬子江药业集团也要求旗下所有
工厂必须通过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
应链的双重认证。面对内外双重压力,
海尼药业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的能
耗、环保要求等,甚至对公司整体的药
品研发重新布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产业
与生态协调发展”,是扬子江药业集团
做出的前瞻性思考和行动——提升产业
“含绿量”可以更好地支撑发展“含金
量”。
海尼药业将绿色理念引入到厂区
生产、生活中,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
施集团“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
理”三者相结合的绿色生产管理方式,
从原材料的选择、关键设备的更新改造
到最后产品的回收以及废弃物的回收等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将绿色理念纳入
朱峰说,绿色制药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32
考量,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小排放,
最低能耗。
比如,在生产过程控制上,据朱峰
介绍,他们在设备上就投资了将近1000
万元,对生产的关键设备进行系统性的
改革。首先,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减
少原材料、包材的使用量;其次,引进
稳定、节能的进口设备,替换高耗能设
备,既提高产线的生产效率,同时减少
烟尘等污染物的产生。公司还建立药品
回收机制,主动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
和资源化利用责任,产品回收后全部作
危废安全处置。“药品与其他的商品不
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微一点
的偏差,都会影响到一个生命。”朱峰
严肃地说道。
绿色制药成为海尼药业扭转困局的
新方向,海尼药业的“绿色触角”开始
向“成本第一”延伸。与时俱进,节能
降耗自然是第一位的。电力和天然气是
海尼药业消耗的最主要能源,其中,电
力消耗约占总能耗47%,天然气消耗占
总能耗53%。
针对两大主要能耗,海尼药业建
立了相对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统。将燃煤
锅炉更换为冷凝式燃气锅炉,同时对锅
一番努力,海尼药业不仅减少了不可再
生能源的投入,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而且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据朱峰介
绍,2023年,海尼药业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量993吨,减少电耗103万千瓦时;
每年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收益约200万
元。2023年,在首届浦东新区绿色低碳
产业发展大会上,海尼药业获评国家级
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效率与绿色化的双向奔赴
“100%、64%、33%、32%、
8%、0”这是坐落于张江李时珍路257
号的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在八年脱
碳之路上各个关键环节所减少的碳排放
量占比。2022年,当大家还在四处学习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勃
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已经获得中国广碳
所和德国莱茵TÜV的碳中和认证,成为
中国制药行业第一家获得国内外权威认
证的碳中和工厂。
然而,在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
限公司总经理殷雪林看来,碳中和并非
一个刻意强求的过程,而是一个水到渠
成的结果。“回头看,我们的脱碳行动
炉的引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大大提升了
锅炉热效率;对厂区空调系统进行了电
机变频改造;采用变频空压机与工频空
压机配合运行的空压站运行模式;采用
空气源热泵加太阳能方式制取宿舍用热
水,取代传统的蒸汽加热……
“从传统制药向绿色制药的转型过
程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
值,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经过
新的污水处理站建成,将原本露天的污水处理池封闭处理
替换全自动外包装生产线后,该条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20%
33
远远走在了目标前面。我们本来无意去
做这些,只是做完了这些以后发现每一
步都踩在点子上。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
要做碳中和工厂、零碳工厂,我们的起
点是让企业‘活下来’。”殷雪林说。
时间拨回到2013年,殷雪林从勃
林格殷格翰德国总部回国,接手了当时
的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那一年,工
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2103吨,需
要4.5万棵树花上一整年才能吸收,那
年也正是工厂“碳达峰”的关键时间节
点。然而,当时令殷雪林更为头疼的是
如何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面对上
海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每年5%-6%的工
资涨幅,如何能够让企业在年复一年的
工资增长和产品降价的双重压力下活下
来,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回顾十年
前的艰难处境,殷雪林说:“当时我们
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把上海工厂外
迁或关掉,第二条是把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上去。”
关厂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便只有想
尽各种方法为企业降本增效。经过一番
摸底后,殷雪林发现药品在生产和储存
的全过程中都对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控制
要求高,由此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如
果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节省电力和蒸汽,
就能减少成本。比如针对药品储存为维
持一定温湿度而需要常年开空调的情
况,是否能通过监测外界的温湿度变
化,而调节室内空调的使用时间?
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绿色行
动始于对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也
就是节能减排,这也成为降本增效的第
一个抓手。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勃林
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制定了明确的脱碳执
行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
制,密切跟踪公司脱碳的全过程。首先
为工厂设施安装上计量仪表,摸清企业
现有设施的具体能耗数据;然后实时监
测工厂各类设施在电力、蒸汽、用水方
面的能耗数据;最后经过具体分析各类
作为热水系统的热源,降低冷冻机的能
耗,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64万元,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吨。
“除了控制生产环节的能源使用,
我们的研发中心针对复杂的产品生产工
艺,从产品源头开始研究原料是否有
害,并把原本需要十几步的化学反应步
骤缩短到两三步,结果发现化学反应过
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减少。”殷雪林
解释,有毒有害的原料在前期购买中需
要特殊运输,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的
设施的能耗情况,对症下药,将能耗较
大的设备进行改造或更换。如将螺杆式
定频冷机升级为节能的磁悬浮变频冷
机,用板式换热器代替2000年生产的管
式换热器等。
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勃林格殷
格翰上海工厂引入热泵和三维热管低碳
新技术,充分利用余热,逐步升级改造
力度,取得显著成果。在工厂设备间,
绿色的热泵机组正在运转中,通过增设
热泵机组,回收冷水机组产生的热量,
殷雪林认为,工厂的碳中和是精益管理的产物
34
控制处理,最后产生的废物污物还需要
妥善处理,整个使用过程将产生一笔额
外的成本。
2020年-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
上海工厂制药相关的废弃物从39.3吨
降到10.19吨。2022年,勃林格殷格翰
上海工厂以高达99.05%的废弃物填埋
转化率获得行业最高标准的德国TÜV
莱茵废弃物零填埋三星认证,同时也
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固体废弃物零填埋
认证的药企。
“如今,我们通过优化产品生产工
艺,每年可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节省几
千万欧元。”在殷雪林看来,节能减排
无非是找出能源消耗最大的环节,少用
或不用。这需要公司管理层要打开视
角——降本增效要问“精益管理”要
效益,在企业日常管理运营中,逐个击
破,逐步降碳。
空调在下午四点半自动断电、早
上七点半自动开启,在所有能利用的屋
顶铺设太阳能光伏板,药品仓库紧靠生
产车间节省物流费用,将药品说明书使
用的60克/平方米的铜版纸改为41克/平
方米……在后来的8年里(2013年-2021
年),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改进生产制
造过程和优化生产工艺等一系列措施,
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逐步将生产成本
降至行业标杆水平;并将工厂能源效率
提高了77%,碳排放逐年减少。
目前,制药行业还没有既定的脱
碳实践或标准可循,需要企业自行探索
促进碳减排的新路径。“一路走来,我
们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企业对绿色转型都
有一个误区,他首先想到是需要花多少
钱?亏钱吗?但我一直告诉他们,我们
其实在赚钱。”殷雪林笑着说。
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截至2022
年,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实现碳中和
时,750万元的设备改造投入,为公司
节省了3100万元的能源费用。长远来
看,还能进一步为工厂节省运营成本。
“如屋顶光伏的寿命是25年,只需5年
便可收回成本,剩下的20年全赚了。”
绿色底版上的价值文化
殷雪林认为,工厂的碳中和是精益
管理的产物。作为一家药厂,公司的核
心任务是生产出能治病救人的药品,节
能减排并非主要工作。但是在完成主业
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业
务,还要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的治理,包
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员工激励等维
度,利用管理上的改善,不断提高劳动
生产率。按照这种自上而下的整体管理
思路,无论是碳中和还是ESG,都是企
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认为ESG等于大量成本投入,是
现在比较常见的误区。碳中和的最终目
标不应该是花钱,而是赚钱。节能减排
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这
才是可持续的ESG。”殷雪林表示。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展厅,赫
然写着其“数字化再造流程、可持续发
展战略和质量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高
质量发展模式。这是殷雪林十多年绿色
制造经验的全新总结,将引领企业进一
步向绿色制药深水区挺进。
ESG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
是一种状态,一种循环而不是消耗的状
态。企业不能靠着猛踩油门产生的瞬间
爆发力抵达终点,而是需要掌握方法、
力度和节奏,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这个
方法,对勃林格殷格翰来说,就是企业
文化和企业治理。
在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办公
大楼里,有一面墙是公司的改善案例
区。墙面上挂满了员工建议的“改善记
录”,除了时间、实施人,还附有改善
前后详细的情况描述,以及年优化情
况。小到LED照明系统的全面替换,大
到生产装置和制冷设备迭代,都是由一
线员工提出方案,上交给管理团队批准
后实施。每年公司大约会收到一千五百
条合理化建议。最终工厂提前4年完成
了降本目标,成为行业标杆,并一直保
持到现在。
企业绿色转型的目标,最终要深
入到个人的理念之中,让所有员工都认
识到绿色转型不是企业的事,是关乎每
一个人的事。这是殷雪林和朱峰在企业
绿色转型中的共同认识。“去年,我们
一个绿色的热泵机组正在运转中,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约642400元
35
的人均产值是170万元,今年已经提升
到了220万元。”朱峰说。食堂里蒸包
子的师傅提出,将蒸汽改成电力,这为
公司一年节省了十几万元;一线生产
员工提出,将压缩空气和蒸汽的压力降
0.1兆帕,公司每年又减少几十万元支
出……
“国家要求绿色化工厂必须实现用
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
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5个维度,
有的企业认为绿色化是挑战,但是我觉
得其实都是机遇。”殷雪林直言,以土
地集约化为例,“对制造业来说最重要
的是让每亩地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产
出,而不是一味地‘摊大饼’。如今勃
林格殷格翰上海工厂的亩均产值可达
7700万元。”
勃林格殷格翰也为未来发展规划了
中长期愿景:2025年,公司致力于成为
制药行业中高质量、数字化、可持续发
展的标杆企业。在实现了碳中和之后,
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变得更广泛又更细
致,挑战更大。如何带动上下游企业、
提高供应链质量,如何具体地影响所在
的社区、行业,都是勃林格殷格翰需要
思考的问题。
“二十多年前,‘花园式’工厂是
我们集团对绿色工厂的狭义理解,当时
大家认为绿色化可能就是绿化的面积占
比要比较大。”朱峰坦言。在海尼药业
的一楼大厅,规划中未来产业园的沙盘
已经呈现在眼前,二层小楼已经变成高
层建筑……
“我们工厂的很多标准已经远高于
浦东的标准,但是节能降碳的道路依
然需要继续走下去。下一步我们将对
园区进行改造,打造一个高端的医药
园区。智能化的研发基地、医疗研发
机构孵化器、转化车间,同时还配套
有高端的商务楼,在满足绿色管理的
前提下,我们预计十年完成高端医药
园区建设。”朱峰说。未来,在这座
“花园式”工厂之上,将建成一座亚
洲生命科学产业园,成为扬子江药业
集团的亚洲研发中心。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如
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海尼药
业和勃林格殷格翰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但是对整个制药行业来说,这依然是一
个严峻的命题,期待各方去发力、破
题、求解。
这是公司的改善案例区,墙面上挂满了员工建议的“改善记录”
36
新型工业化下制造业的创新样本
文 / 卓尔
37
位于浦东腹地的川沙古镇东北角,
坐落着一家将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和算
法引入焊接领域的制造业科技公司——
上海中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巽科技”)的总部。2015年,中巽科
技董事长王铭秋联手中国工程院谭建荣
院士,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自适应智能
焊接设备,填补了国内焊接工艺的空白。
自从人类掌握核能科技以来,可控
核聚变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
标。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洪荒70”托卡
马克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成立仅有
3年的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能量奇点”),可控核聚变
商业逐梦启航。
向“新”而行天地宽。高端装备产业
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以中巽科技、能
量奇点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选择不同的
创新路径,将赋予新型工业化更丰富的
内涵和更亮的色彩。
啃下最难啃的“钢板”
机械臂在轨道上穿梭,电焊声此起
彼伏,火花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
这是一台自适应机器人焊接设备的工作
场景。它不用导入模型,不用编程和示教,
也无需人工操作,只需一键启动,便可完
成复杂焊接,这台设备出自中巽科技之
手。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发相关新闻时,公
司掌门人王铭秋心中百感交集。
王铭秋带领中巽科技从学习到引
领,走通智能化焊接之路,用了将近10
年的时间。
焊接是制造业的基础环节,人类每
年开采价值数万亿的钢铁和各类金属材
料,其中超过一半需要经过焊接才能成
为产品。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升,焊接机
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焊工,成为制造
业能级提升的标配。作为工业机器人主
要应用场景之一,2022年,全球焊接机
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26.35亿元,中国焊
接机器人市场在全球占比39.66%,已成
为全球最大的焊接市场。
据《中国焊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
划(征求意见稿简编)》,中国每年有三亿
吨左右的钢材涉及焊接加工,占全球焊
接加工量的50%以上。智慧焊接,既是工
厂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业机器人赛道中炙手可热的细分
赛道。但是,我国焊接智能化普及率仍然
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在2013年,我国的重工业焊接还
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复杂的钢结构,
焊工们需要一手拿防护面具、一手持焊
枪进行高强度劳动。手工焊接和半自动
焊接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用
工难等弊端。
“智能焊接价格高、周期长,定制化
项目门槛高,起初很多人都反对我选择
这个创业方向,可我就是看好它。”王铭
秋回忆起创业的初心时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复杂钢焊接技术几乎被国外
垄断,我们也是从学习前瞻性成果起步
的。”她带领团队赶赴欧洲,从国外企业
采购了设备,自主钻研,攻坚克难,同时
引入了软件算法、视觉识别、机械机构等
领域的人才。2015年,公司团队研发出机
器人自适应焊接技术。此后,公司一直在
该领域砥砺深耕、钻研创新,目前最新技
术的焊接效率为国际水平的三倍。
传统的产线上,焊接机器人只能按
照设定的程序,一步步完成焊接任务。当
更换一个焊接任务时,技术人员不仅要
在控制端重新编辑焊接工艺流程,还需
要将焊接钢结构摆放到固定的位置。这
样的焊接机器人,生产效率依然不高。
针对这一难题,中巽科技研发的“自
适应技术”,通过“AI视觉识别+核心算
法”,以及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无需图
纸信息输入,无需编程人员,机器自主识
别并生产焊接程序,可一键启动,实现真
正的智能化机器人焊接。
中巽科技副总经理焦奕飞说,运用
“自适应技术”,只需要把待焊接的结构
件放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无论焊接位
置在哪里,焊接机器人都能自己找到;在
焊接不同部位、不同结构件时,焊接机器
人会根据扫描生成的点云模型,自主匹
配最优焊接工艺及焊接顺序,进行自动
调整和匹配,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完成焊
接任务。
目前,中巽科技的自适应焊接机器
人数据库里,已经有85%以上的焊接工
艺参数。当需要焊接个性化的复杂结构
件时,只需要向大数据库输入新的焊接数
据,就能实现机器人自主学习、自主识别。
产品研发出来了,市场化成了难题。
对此,王铭秋深有感触:“起初,一些人对
国产自适应焊接产品并不信任。”她经常
去客户企业深入交流,基于对方的痛点、
难点打造个性化方案,有的项目筹备期
长达两年。
为了赢得市场的准入门槛,更需要
有先进技术。“只有当我们解决了国外企
业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之后,才会让客
户从怀疑转变为信任。”在王铭秋看来,
把自己变得出色是最好的敲门砖,“国外
设备增加一个新的模型需要半年时间,
我们将时间缩短为半个月。”以横隔板机
器人项目为例,客户采用中巽科技的2个
门架、4个机械臂,相比之下,单天产出的
横隔板为26块,一个月可生产100根左右
钢箱梁,效率提高30%以上,产量增长约
3倍。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首创的天津海
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由国家科技
部、工信部、发改委等5个部委投资,其中
的焊接工艺技术成为焊接领域的“珠穆朗
玛峰”。当时一同竞标的两家海外厂商,因
项目复杂、难度大,放弃了这个项目。中巽
科技赶工完成了13次技术细节修改,达
成了合作意向。历时7个多月,公司主导
完成全球首条26.5米跨机器人焊接流水
线的开发,并成功投产。该项目采用了机
器人自适应技术,在狭小空间内,同一焊
缝位置区域平、立、仰焊一次成型,实现了
38
多层多道坡口自动识别焊接,解决了国外
厂商多项“卡脖子”技术,填补了门架式焊
接机器人系统多项世界空白。
焦奕飞指着展示厅里一块小型的焊
接结构件说,这块钢板就是运用“平立仰
焊”一次成型技术的成果。他介绍说,对
于平焊、立焊、仰焊三种焊接,每一个单
独用机器人都不困难。以往都是由机器
人单道焊接后,人工进行补焊,而想要协
调机器人一次成型完成焊接工作,其难
度会呈几何级数增加。
对王铭秋来说,她想啃下的是“更
难啃”的“板”——复杂钢结构的中厚板
焊接,在制造业中,这几乎是焊接技术中
“皇冠上的明珠”。无论是造船,还是桥
梁、海工、建筑钢构,抑或是核电、风电,
都需要用到这一复杂焊接工艺。
目前,中巽科技掌握的复杂钢结构
一体化全位置智能化机器人焊接流水线
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公司的
“护城河”。
在国内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的制造、国家重点工程深中通道桥隧超级
工程项目、世界最大挖掘机太重TZ-22车
体制造中,主体结构焊接、钢箱梁焊接、各
类复杂钢结构件焊接工作……都有中巽
科技焊接机器人的身影。
新时代的盗火者,用尽“洪荒之力”
自上世纪50年代世界第一颗氢弹
爆炸后,人类对可控核聚变能源就充满
了期待。在上海临港,有一支年轻的创
业团队,也加入了这场未来之争。能量
奇点CEO杨钊想要做一件超越人们想
象空间的事:研制出Q(聚变能量增益因
子)大于10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在未来10到15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的
商业化。
2009年,杨钊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读本科,从那时起就关注可控核聚变技
术。本科毕业后,他又进入美国斯坦福大
学深造,获得理论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
在求学期间,“实现人类能源终极梦想”
就一直萦绕在杨钊心头。
最近五年,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日
益成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高
温超导强磁场托卡马克成为国际上备受
关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
2021年,杨钊觉得是时候真正下场
参与了。也是在同一年,资深投资人叶
雨明在寻找好项目,有人向他推荐了这
位想搞可控核聚变的斯坦福“小天才”。
在朋友的撮合下,33岁的叶雨明遇到了
刚满30岁的杨钊,两人一拍即合。当年
6月,能量奇点在上海注册成立,这也是
国内第一家探索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公
司。
在这条赛道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与联邦聚变系统(CFS)公司作
为全球两家代表性机构,技术已经走在
前面。前者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科学合作
项目,后者是一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
创业公司。
其中,ITER采用的是低温超导技术
路线。主要因为在ITER开始建造的2007
年,能大规模商业化量产的超导材料只
有低温超导材料。这种材料的临界磁场
强度相对较低,只能通过提高体积的方
式来提高“聚变三乘积”。昂贵的建造和
运行成本,让它的商业化前景始终存疑。
CFS公司则在2018年提出了小型化高温
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设计图,直径是ITER
的四分之一,体积则只有ITER的五十分
之一。
能量奇点聚焦高温超导小型化托
卡马克技术方向。2022年3月,“洪荒70”
原型机开始设计。这是一个包括磁体系
统、主机系统、低温系统、真空系统等9个
子系统在内的超复杂装置,子系统下还
有30多个细分系统。“洪荒70”磁体部分
和低温系统连接处的几十个部件,需要
在-250℃的低温和3-5个大气压的恶劣
环境下保持两端绝缘,市场上定制这样
一个零部件要数万元。能量奇点团队选
择自研,花了四个月时间做实验,历经各
种试错,最终做出了工艺可靠、性能稳定
的零部件,可承受15个大气压。
直径约3.6米的“洪荒70”终于诞生
了。它的全部磁体系统均采用高温超导
材料建造。2024年,“洪荒70”成功实现等
离子体放电。通过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可
清晰看到托卡马克腔体内的中性气体被
在中巽科技副总经理焦奕飞看来,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成为引领者的关键
39
激发出环形等离子体,如同太阳向周围
辐射暖黄的光芒。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提供可控
核聚变发电的公司,建造‘洪荒70’的意
义比单纯建成一个磁体更大。”按照能量
奇点定下的“三步走”战略,“洪荒70”只
是第一步。“我们正在同步研发下一代高
参数的聚变磁体——经天磁体,其磁场
强度将超过25特斯拉,届时有望成为全
球磁场强度最高的聚变装置磁体,并在
关键部件层面验证强磁场高温超导托卡
马克的工程可行性。”
杨钊表示,以洪荒70和经天磁体为
基础,第二步是要在2027年底建成“洪荒
170”。第三步是在2030至2035年与核电
业主合作,研发建设“洪荒380”高温超导
聚变发电工程实验堆,实现示范性聚变
发电。
技术创新离商业化的成功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杨钊认为,要成为一家成功的
企业,不能只考虑技术先进,有时候成本
比技术更重要。他喜欢电影《奥本海默》,
“单纯从科学层面看,一定有比奥本海
默更强的人,但从组织那么多科学家一
起干一件事的角度说,他是当之无愧的
‘原子弹之父’。”
“回想回国创业的历程,到上海,是
我做过的最为正确的决定之一。”杨钊
说,当时公司甚至还没选好场地,没有一
张图纸,所有的“家当”只有几位创始人。
上海的核工业和高温超导材料产业为能
量奇点的迅速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持。以
“洪荒70”为例,绝大部分高温超导带材
来自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键
机械部件加工则交给了上海电气核电集
团,装置总体安装由中核五公司承接,装
置的环境和辐射安全评估由上海核工院
负责……
能量奇点也规划在2035年左右研
发出“洪荒380”,作为首个可商业化的聚
变发电示范堆。中国的“洪荒之力”,也许
将在那时震惊世界。
商业筑梦,等待“爆发期”
十年深耕,但“爆发期还没有来”。作
为已在智慧焊接行业布局十年的中巽科
技,目前仍然在等待行业的腾飞与爆发,新
型工业化的号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2022年6月,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
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
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
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在
这个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中,由
中巽科技承担的全球唯一具备人工智能
视觉计算能力的26.5米门架机器人焊接
流水线,是其中的关键核心设备。
“国内企业要在智能机器人流水线
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充分利用国内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本土化应用等方面
的发展优势。”王铭秋道出了中巽科技从
学习到赶超的关键。
在狭小的焊接空间里,将焊接机器
人实现小型化、多功能化、物联网化,由
此取代庞大的、通常需要个性化定制的
门架式焊接生产线。如果这一技术能够
突破,将会看到科幻电影般的场景:一个
个只有足球、篮球大小的焊接机器人,或
是附着在结构件表面,或是钻到结构件
里面,自动进行焊接;焊完这里后,这些
机器人还会移动到下一个焊接部位……
如今,中巽科技还在挑战新的技术突破。
面向未来,中巽科技一方面将继续
提升技术实力,在自适应寻位的速度上
翻倍,在产能上给到客户更多的帮助。另
一方面,探索变“定制化”为“标准化”的
路径。围绕复杂钢结构焊接,“为智慧工
厂打造更多智能化的标准产品”。
而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竞争已经悄
然来临。眼下,全球可控核聚变赛道已涌
入四五十家创业企业,“洪荒70”只是其
中之一。《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报
告显示,核聚变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吸
引超过71亿美元的投资。自2023年以来,
已有超过9亿美元的新资金注入,用于支
持核聚变相关技术的发展。全球核聚变
公司从43家增长到了45家。政府公共资
金支持资金方面,和过去12个月相比,
增长了57%,达到4.26亿美元。
这些项目背后,可以看见比尔·盖
茨、谷歌等投资人和商业化公司的身影。
目前,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初步形成
了两大国家项目和多家商业公司并举
的格局。2023年,两大国家项目——“东
方超环”(EAST)和“中国环流系列”都
取得了突破性重大实验进展;两家新兴
的商业公司星环聚能和能量奇点也在
2023年至2024年完成了实验装置的初
建和运行,2024年6月完成增资的聚变
新能被认为将成为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
化的重要力量。这些商业化公司的背后,
不仅有国资背景的投资人,也包括蔚来、
米哈游等民营公司。
如今,杨钊已带领公司完成了两轮
数亿元的融资,建成国内第一个高温超
导托卡马克磁体厂房,自研出了高温超
导环向场磁体、中线螺线管磁体以及极
向场磁体,每个磁体的成功研制,都是新
技术的零的突破。
可控核聚变离商业化还有“三个堆”
的大山,即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从全
球到中国,核聚变实验正处于从实验堆迈
入工程堆的阶段。谁能拔得头筹,还有依
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材料突破。
毋庸置疑,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依
然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对于这一事
关发展前途未来产业的布局,需要充满
勇气和智慧的探索者、企业与政府支持。
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支持创业团队试水
高风险的未来赛道,乃至于能够抢先一
个身位出发,都将给我国未来制造业的
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回报。
如今,有越来越多类似中巽科技、能
量奇点的制造业高科技中小企业,专注
于制造业某一个核心环节,善于融合最
新科技进展,先学习后突破,点燃了制造
业自主创新和引领发展的点点星火,新
型工业化的道路也将因此更加敞亮。
人物
40
“我喜欢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下一
阶段这个行业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机会
点在哪里,在这个机会点上我的优势是
什么,我是否具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在
创业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
样?为什么是我?”
坐在眼前的孙荣卫,国字脸、板寸
头、穿着一套衬衫和西裤,讲话不紧不
慢,显得低调且普通。就是这样一位看似
普通的人,在三十年前,跳进了移动互联
网的商业大潮之中,一次次创业失败,一
次次重新来过。岁月,磨砺了他的意志;
失败,使他的思考更加深刻;理想,也变
得更加坚定。终于,凭着自身的战略眼光
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孙荣卫改变并创造
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
代的注脚之一—。
2012年,孙荣卫创立上海广升信息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升信息”),
定位于移动终端FOTA(即Firmware
淘金移动互联时代
——访上海艾拉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孙荣卫
文/金小莫
Over-The-Air,移动终端的空中下载软
件升级)技术服务提供商。几年之后,在
孙荣卫的操刀之下,广升信息在第三方
FOTA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积累了7
亿多用户、1000多家合作厂商,是全球
最大的第三方FOTA无线升级服务提供
商,并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系统升级
第一股”。
2016年,孙荣卫再次以OTA技术
(记者注:OTA指的是Over-the-Air
技术,即通过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实现
对移动终端设备及SIM卡数据进行远
程管理的技术。FOTA也是一种OTA技
术。)率队跨界进入汽车市场,成立上海
艾拉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艾拉
比”)。截至2023年底,艾拉比服务的合
作伙伴累计已有上千家。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孙荣卫直言:
“虽然运气也很重要,但谁也没有办法
做到一路好运。作为创业者,我们必须对
自己所处行业的历史沿革、未来发展趋
势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并持续地积累沉
淀。记住,幸运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跳海
大海就在那儿,那一波一波的浪正
不断召唤着你我。海明威在《老人与海》
中写道:“一定有属于我的大鱼在某处等
着。”
孙荣卫最早感受到“大海”的召唤,
是在改革开放之初。
有人说,那是一个“随便倒腾点什
么都能赚到钱”的黄金年代。然而,对于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小镇青年”孙荣卫来
说,关于什么能赚到钱、自己的事业是什
么,他还没有丝毫的理解和认知。神奇的
命运却已然将他推向了一个似是注定的
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孙荣卫进
入了手机通信行业并干起了销售。
那 年,手 机 通 信 在中国“ 野 蛮 生
长”。有一组来自日本的调研数据显示,
在1987年,中国12亿人口中只有700名移
动电话用户;然而10年后的1997年,中国
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四年后
的2001年,这一数字突破1亿;2002年11
月达到2亿人;2004年5月达到3亿人……
“这种惊人的传播速度在世界通信史上
是前所未有的。”日本人惊叹道。
高速的发展,让从安徽小城进入南
京打拼的孙荣卫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
在手机通信这条赛道上越走越“资深”。
2002年,孙荣卫加盟南京移软科技(南
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移软”),
业务切入B端。
南京移软主要为手机硬件厂商提
供Linux OS手机操作系统、手机浏览
器WAP Browser、彩信MMS等软件产
品,是当年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诸侯”
之一。彼时,仍是手机软件“百家争鸣”
的时代,微软的windows和诺基亚的
塞班两大操作系统则是绝对的“王者”。
“因为市场足够大,且得益于国内手机
通信市场的高速发展,即便在两大龙头
的夹击之下,南京移软的市占率依然得以
“我喜欢想明天会发生
什么,下一阶段这个行业
会是 什 么样子,现在的
机会点在哪里,在 这个
机会点上我的优势是什
么,我是否具有别人 所
没有的优势。”
人物
41
人物
作为连续创业者,孙荣卫表示,幸运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人物
42
快速上涨。”孙荣卫回忆称,在2006年,
南京移软的Linux OS手机操作系统仍
先后被海尔、飞利浦等手机硬件品牌商
采用;其手机浏览器和彩信产品几乎占据
了国产手机品牌60%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高速的发展也必然使得行业
的竞争和迭代变得更快,一不小心,一个
行业就可能被颠覆了。谁也没想到的是,
“洗牌”的时间仅用了一年。
2007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
科 技 新 贵苹果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新
手机产品iPhone,并推出了仅服务于苹
果生态系统的IOS手机操作系统;同一
时期,另一家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收购了
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并破天荒地打出了
免费和开源两大策略。巨头的这两步落
子,很快就在全球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引发
“革命”:微软和诺基亚这两大龙头被打
得节节败退,直至完全退出市场,成为了
历史产品。南京移软也不能幸免。
“被全面碾压的感觉真的是绝望。
过去,我们的Linux OS虽然要面对微软
和诺基亚的强势竞争,但在中国市场,我
们还有低成本和本地化服务的优势,还
有机会与他们一争。在苹果手机推出IOS
操作系统、安卓系统开源之后,我们是一
点机会都没有了。”孙荣卫苦笑道。
虽然,孙荣卫在南京移软的这一战
役最终以失败收场,但如果倒推来看,这
一次的经历成了孙荣卫后来创业的宝贵
开场:它在无意中为孙荣卫选定了移动
互联网的事业方向,并积攒了行业资源和
人脉基础;与全球两大科技巨子的第一
次“交手”,更点拨了孙荣卫的战略思维,
“蛮干”已不会再有出路;免费与开源所
带来的“冲击性”与“破坏性”将在未来
的几次创业里,始终倒逼着孙荣卫去思
考、去迎战、去破局。
继南京移软之后,孙荣卫便开始了
自己独立创业生涯。他先后做过两个创
业项目,一个是基于移动物联网的无线
娱乐平台,后者可兼容IOS和安卓两大手
机操作系统,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微信小
程序;另一个是利用2.5G网络实现视频
聊天的“手机KK”视频聊天项目。但均
以失败告终。“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
步是先烈。”孙荣卫说。
永远面对变化诡异的市场,永远在
不确定之中摸索,或许,这也是创业的魅
力所在。
搏浪
2015年后,智能手机市场开始 饱
和,孙荣卫开始寻找下一个风口。
此时,汽车这一硬件出现了。“2016
年底,我作为比亚迪的供应商之一,参
加了比亚迪的新车发布会。我至今仍然
记得两个细节:一个是王传福亲自上台
为新车秦100和唐100站台;一个是在现
场,除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出现了几
家软件供应商,比如,腾讯旗下科恩安全
实验室、360汽车安全实验室。”孙荣卫
说。经历过手机从硬件向智能化发展完
整周期的孙荣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
化,并大胆预言称,“汽车的智能化时代
就要来了。”
在这一趋势里,孙荣卫又可以做些
什么?
时间再往回拨。2012年,已沉寂几
年的孙荣卫以广升信息创始人的身份,又
“杀”回了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中,彼时他
要做的,是OTA。
“当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
安卓系统与IOS系统两强争霸的格局已
经确立。安卓系统由于其开源性,导致
漏洞很多,功能也相对简单,因此,解决
漏洞、增加新功能成了每一款安卓手机的
‘刚需’。”孙荣卫分析称,而智能手机
的升级,就必须具备FOTA系统升级功
能,即通过远程无线的方式来完成系统
的升级更新。“安全稳定的FOTA产品需
要有较深的技术积累,多数手机厂商不
会自己去做FOTA,而是会将这一业务分
包给独立的第三方;且系统升级是个持
续的过程,具有高频、黏性的特点,从商
业模式上来看,这是一个好生意。”孙荣
卫兴奋地说。
这一次,他踩中了“时点”。
此时,在中国制造的强势推动下,
中国已是全球手机制造中心,全球80%
的 手 机 在 中 国 研发、制 造 。在 中 国 做
FOTA,可以离市场、离客户更近。布局
很快推开:技术是广升信息最基本的优
势,广升信息既搭建了底层共性技术,又
有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在软件定制上的差
异化需求,从而帮助客户提升产品竞争
力;在商业模式上,广升信息借鉴了谷歌
的模式,采取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
式,通过数据挖掘来精准投放广告以实
现盈利。
在强大的技术背景、专业的技术服
务和成熟的商业运作下,广升信息获得了
飞速发展:其全球云服务器架构遍布四
大洲200多个国家,并在美国和印度设
立了办事处。到2016年,广升信息挂牌
新三板时,其业务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
地区,服务2000多个手机厂商,拥有超
10亿终端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
FOTA无线升级服务提供商。
“汽车,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像智能
化的电脑或手机。在传统的汽车供应商
里,并没有整车级的OTA服务商,相当
于一群人都没鞋,但是都有穿鞋的需求。
那我们就来做。”孙荣卫笃定地说。
很快,孙荣卫在广升信息内部成立
了一个车联网事业部。2017年,孙荣卫决
定成立独立公司艾拉比,专门聚焦于汽
车OTA业务。
淘沙
似乎是一种巧合。当年,初出茅庐
的孙荣卫输在了免费和开源这两点上;多
年后,已是沙场老将的孙荣卫再次迎战
这两大“绝杀点”。
艾拉比成立后,随着比亚迪发力车
联网,大批的汽车厂商也开始跟进。一下
人物
43
营、咨询等软件相关服务。目前艾拉比已
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为主机厂提供腾
讯视频、音乐、新闻、会议、车载微信等
应用,通过OTA串联车企上下游。在服务
车厂过程中,未来艾拉比将额外增加C端
服务,例如与游戏公司、车厂合作,让游
戏软件上车,实现C端商业落地。
此外,随着汽车智能化往深度走,
孙荣卫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下
一步势必是要与各类智能硬件互联互
通。对此,艾拉比内部,把非手机和非汽
车OTA业务统称为“物联网OTA”。孙荣
卫认为,从横向层面来看,万物互联的时
代迟早会到来,自己要让核心抓手OTA
早点进入,未来才有深挖每一个市场的
机会。
如今,在艾拉比,孙荣卫给自己的
定位是找钱、找人、找方向的董事长,由
2015年加入广升信息主攻汽车市场的
芮亚楠负责整体运营,数百人的队伍还
在增长中。“充分尊重研发人员的创意
和热情,在艾拉比,不打卡、不限制工作
模式,不搞形式主义,一切以结果为导
向。”孙荣卫说,艾拉比正在从10向100
迈进,他需要让更多的工程师听到一线
的炮声,也需要更多的人与他携手并进。
这一切对于孙荣卫来说,又是全新的挑
战,而他已预备好再次投身入海,去迎接
下一个、再下一个浪头。
进出口),前装标配OTA第三方供应商市
场份额前三位分别是艾拉比、哈曼、联友
科技,这三家合计约60%的份额中,艾拉
比贡献了近一半。
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提高,艾拉
比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即作
为整车OTA服务商,艾拉比的商业模式
如何完成闭环?
“to B再to C。”孙荣卫给出了自己
的理解,推动汽车OTA从单一的技术通
道逐渐走向产业链级的汽车软件协同管
理平台。
实际上,2021年后,汽车OTA开始
走向企业级OTA,是车企内部串联软件
研发的运营通 道,串联设计、研发、生
产、制造、销售、售后全链路。同时,OTA
升级已经从汽车的娱乐系统逐步覆盖动
力、底盘、智驾、智舱全域升级,这帮助
车企远程解决了软件漏洞,降低汽车召
回成本,也可以为已售车辆增加新功能,
增强用户体验。
孙荣卫认为,未来的生态级OTA将
车厂对软件的基线反向输出给Tier1(车
厂一级供应商),串联上游供应商软件开
发标准和进程,这是车企串联车厂一级供
应商、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消费者
等上下游产业链的生态通道。在这一过
程中,OTA也可能有助于提升车辆附加
值,增加车企收入,并分享收益。孙荣卫
表示:“目前OTA对车厂而言还是成本
中心,大部分车厂还没有通过OTA向用
户收费,未来OTA将是利润中心,很多应
用下发到用户后,车厂可以通过更新迭代
向C端收费,通过OTA变现。”
基于这一市场理解和需求挖掘,艾
拉比提升技术能力,在原有单一OTA业
务线上加深产业布局,进化出“标准产品
+综合服务+内容生态”的矩阵式业务组
合。其中,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包括FOTA
(固件空中升级)、DOTA(智能云诊
断)、VSP(汽车软件管理平台)、A box
诊断等,综合服务则为车厂提供测试、运
目前 对 车厂 而 言,OTA
还 是 成 本中心,大部分
车厂还没有通过OTA向
用户收 费,未 来 OTA 将
是利润中心,很 多应 用
下发到用户后,车厂可以
通过更新迭代向C端收
费,通过OTA变现。
子,国内整车OTA供应商也变得越来越
多,价格战一触即发。孙荣卫记忆中的一
场最为夸张的“价格战”是这样的:在某
家主机OTA的招标会上,供应商挨个儿
进一间没有窗户的小黑屋,在轮番砍价
中,谁出价最低,谁就算拿下订单。
“在汽车产业链中,市场高度集中
的主机 厂 享有最 强话 语权 。在行业早
期,技术上还没有明显差距的OTA服务
商们,要想和上游主机厂谈条件是不可
能的。”孙荣卫称,在早期,很多主机厂
的做法是:定好标准,哪家报价最低就
用哪家。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焦灼之下,孙荣卫给艾拉比定下了
两条策略:一是亏钱的订单宁愿不做;二
是战略级客户,能保交付的话必须拿下。
“某些订单,艾拉比宁可不要;但一旦做
出了承诺,哪怕亏钱也一定要做好。对于
艾拉比来说,行业口碑是最为要紧的。”
孙荣卫说。
很快,战场上第一批被淘汰的公司
出现了——那家亏钱拿下订单的OTA公
司最终因为无法稳定交付而被客户拉入
黑名单。同时,主机厂和OTA服务商都
明白了,无底线的价格战只会两败俱伤。
于是,“价格战”演变成拼“性价比”,既
要稳定交付,还要严控成本。
好在,对于竞争的升级,老将孙荣
卫已有所准备:从艾拉比成立的第一天,
他就注重推动产品标准化。但面对“制
造业的皇冠”,要实现标准化又何其难
也!孙荣卫采取的办法是:死磕。
“早 期 没 办 法,客户有定 制 化需
求,那我们就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啃。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提炼产品化的思
路和经验。”一个佐证数据是,在过去5
年,艾拉比已累计投入了上亿元的研发费
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这场近身
肉搏的竞争中,艾拉比活了下来,而且成
为了行业龙头。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
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乘用车(不含
44
说到工程、机械,你是否很难把它们与艺术联系起来?可偏偏在位于杨浦区的上海理工大学,就有这么一座别
出心裁的机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大楼一楼,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预约。
博物馆展品的特色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来展示机械原理,还能够通过手动或电动操作,进行动态演示,观众更
是能亲手和展品进行互动。机械与审美的交融,未来与传统的结合,以及与展品互动的亲身体验,让这所博物馆散
发出神奇又有趣的气质。
机械原理也能和艺术水乳交融?
来这座博物馆欣赏“天马行空”
文 / 蟹蟹
45
展品《十二生肖》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动画系宋方圆老师创作的机械艺术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动漫美术作品展,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生
肖民俗文化。作品巧妙地将种种机械传动的原理和木制雕刻的工艺结合,观众转动手柄、移动拉杆等,展品就能按照设计进行各种动态演示。鼠的灵动、牛的
憨厚、虎的勇猛、兔的乖萌、龙的大气、蛇的灵活、马的奔腾、羊的温和、猴的狡黠、鸡的护雏、狗的追猎、猪的圆润……这一系列展品不仅在造型设计上抓
住了不同生肖动物的特征,还在移动方式的设计中体现了不同的行为、个性和动态。
《十二生肖》机械艺术
《鼠》
作品《鼠》的灵感来源于生肖故事“猫与鼠的较量”。小老鼠两只圆圆的
耳朵和黑溜溜的眼睛十分灵动,伸开的“双手”和屈起的“双脚”展示出警觉
聪明和顽皮机灵。作品提炼出了猫抓鼠的动作姿态,摇动摇杆,小老鼠就能灵
活地在猫爪之间来回“闪转腾挪”,一次次地成功逃脱,营造出一幅猫鼠游戏
的有趣动态情境。
《龙》
作品《龙》把经典的平面龙图案样式立体化,四爪腾空,龙鬃和龙角向
后的角度和形状暗示着这是一条“在天飞龙”。作品运用“寄木细工”工艺进
行配色和塑形。这种工艺以精湛和细致著称,利用木材本身天然的不同颜色、
质地,进行拼接和镶嵌,美观而又自然。分段机械结构使龙身能灵活运动,传
动齿轮的大小经过巧妙衡量,既能清晰演示传动结构,又不会大到喧宾夺主,
金色的金属材质还能衬托出龙的气势。摇动手柄,龙身上下波动,“游动腾
跃”,好似乘云驾雾,在雷鸣电闪中向前飞行。
46
馆中许多展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巧妙与机械原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融合,不仅是静态的展示,更是动态的演绎,
仿佛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古老的故事以新颖的形式重新讲述。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创新探索的渴望与追求。
传统文化与“非遗”精髓
《江南可采莲》
这一作品灵感来源于汉乐府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
间”,形式上和传统的“水缸莲花”精神相通。作者利用锥齿轮和带轮,将电
机轴旋转运动换向、传递,再通过偏心轮和连杆机构,带动莲花、荷叶和游鱼
的运动。当作品通电启动时,荷叶左右不停摆动,莲花自由开合绽放,鱼儿在
莲叶间欢快游动,呈现浓郁自然的江南田园气息和大自然活泼的生机。透过透
明的设备外壳可以看到下方机械的运动,和上方形态优美的莲池设计形成鲜明
有趣的对比。
《傣纸智能“声光动”交互装置》
乍看之下,这些一排排悬挂着的“纸笠”好像只是展厅的照明设备。但当观
众走到它们下方时,相应的“纸笠”却会升降移动,“纸笠”中间也会亮起明暗
不定的灯光,还会发出似有似无的低吟,就好像受到惊扰“害羞”了起来。
该作品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傣纸材料,以工业设计工艺制作模具、立体
塑形,手工绣制组装,以智能交互技术赋能32个傣纸单体实现声、光、动作的人
机交互效果,模拟害羞含蓄的生物形象,以警醒观众传统非遗具有敏感性和脆弱
性,需要现代人的重新认知和保护。其中,傣纸单体移动的动作、声音和灯光强
度与观众的位置、说话音量通过传感器建立联系。
47
除了汲取传统材质与审美风格制作的作品,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批散发着当代艺术气息的展品。机械的精密与当代艺术的自由精神完美融合,展现出令人
惊叹的独特魅力。而在互动装置中,观众可超越传统的观赏界限,亲手触摸和操纵展品来进行交互,在积极参与中体会机械原理的趣味运动和匠心独具的设
计巧思。
当代艺术与互动体验
感谢机械艺术博物馆供图
《可编曲机械打击乐装置》
这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互动作品。观众可以通过插拔在滚筒上
的小木栓编写音乐,摇动转轮运转装置,播放自己编写的乐曲。该作品从
八音盒这种经典音乐装置获得灵感。小钢珠在15个不同的抬升机构中释
放,撞击在奥尔夫琴板上,奏出美妙音乐。位于滚筒左侧的磁感应器会自
动感知钢珠落下,并触发三个自适应的3轨螺杆,把小钢珠重新回收升起,
运输到滚筒层,实现音乐的循环播放。
《天马行空》
这匹以黑色为主色调的飞马充满了工业美学的想象力,艺
术家巧妙地将废弃的机械零件重新组装,赋予了这些冰冷的金
属以新的生命和动感,表达环境保护的精神和资源再利用的可
能性。整体结构的精巧设计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流动的韵律。
上海理工大学诞生于马年,马是这所大学的象征。《天马行
空》展现了上海理工大学思想的开放和创新的勇气。
ENGINE 策源力
48
1924年,德国耶拿大学的神经内科
专家汉斯·贝格尔在一位颅骨受损的病人
头部检测到极为微弱的脑电波,并在五
年后发明了脑电图,开启了人类对脑科
学的探索。
百年之后,一位叫马斯克的科技企
业家,在瘫痪患者的头骨上开了一个缝
隙,将能读取脑电波的脑机接口植入患
者的大脑,帮助其用意念控制电子设备,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脑机接口在人脑与外部世界之间架
起了全新的通信控制通道,为脑疾病治
疗、有效恢复人们因疾病或外伤丧失的
运动功能和交流能力提供可能。
这一革命性人机交互方式,成为国
际科技前沿的竞争高地。美国将脑机接
口技术定义为卡脖子技术;我国把脑机
剑指卡脖子技术,脑机接口“国家队”在浦东成立
文/夏知秋
接口技术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
攻关领域、工信部未来产业聚焦领域,成
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战略任务。
面对即将来临的脑机接口产业爆
发期,今年8月3日,一支由复旦大学类脑
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脑科学转
化研究院等8家单位,组建起的脑机接口
“国家队”——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
机接口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脑机中心”)
正式揭牌成立。
“目前,国内外脑机接口基本处于
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
好时机。”脑机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类脑
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表
示,脑机中心将致力于服务神经调控与
脑机接口领域国家重大交叉融合战略需
求,加速从机制探究、技术创新到临床与
产业转化的步伐。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是1.0,我们
现在研究的是3.0”
“脑机接口”一词最早由加州大学计
算机科学家雅克·维达尔在1973年提出。
要将人脑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人
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脑机接
口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对大脑信息
的读取;第二,将读取的信息传回大脑,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或者将声音的
信息或者视觉的信息传入其中。
是否可以将读脑、写脑相结合?
在长期从事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
神经信息处理与建模研究的王守岩看来,
“脑机交互”就是将脑信息的读取和写
入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可
能会发展新的智能解决方案、新的设备,
成为神经系统,甚至大脑的一部分。
基 于 此 ,王守 岩 把 脑 机 接口 技 术
发展过程分为“读脑”“写脑”“脑机交
互”“脑智融合”四个阶段。
“读脑”,也就是读取大脑的信号,包
括前面提到的记录脑信号,最常用的是
无创方式解读大脑,原先可以用脑电信
号来控制鼠标打字或者控制轮椅,但近
几年开始在脑疾病的治疗、评估上落地
应用。比如评估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
治疗效果,尤其是患者服药后效果的监
测;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可以应用
脑影像进行脑疾病的诊断。
“写脑”,现在的应用包括有植入电
极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也
包括非植入的40赫兹光刺激调控脑功
能减缓阿尔兹海默症。当然,除了光的调
脑机接口“国家队”正式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