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百题大过关·高考地理·基础选择百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2-6-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百题大过关·高考地理·基础选择百题·答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答案与解析[百题大过关 高考地理·基础选择百题(修订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考点1 经纬网与地图001 1. B 2. C 解析:本组题以“点亮中国”的宫灯设计为载体,考查区域认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和比例尺的概念。第1题,我国南北距离约为5 500千米=550 000 000厘米,地图上距离为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 ∶ 550 000 000 ≈1 ∶ 18 300 000,即甲图所示地图中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8 300 000厘米=183千米,选项中与此最近的数值是200千米。故选B。第2题,从乙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珠海和深圳属于经济特区、香港和澳门属于特别行政区,四地经济都很发达,图中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交通需求量大;该区域位于东南沿海,水域广阔,跨度大,建桥成本较高;该区域水域广阔,河流径流量大,与海洋相连,水运条件较好;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也即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人口流动不等于人口迁移,该区域人口迁移频繁的表述不准确。故选C。002 1. D 2. C 解析:本组题考查了经纬... [收起]
[展开]
2023百题大过关·高考地理·基础选择百题·答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

答案与解析[百题大过关 高考地理·基础选择百题(修订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考点1 经纬网与地图

001 1. B 2. C 解析:本组题以“点亮中国”的宫灯设计为载体,考查区域认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和比例尺

的概念。第1题,我国南北距离约为5 500千米=550 000 000厘米,地图上距离为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 ∶ 550 000 000 ≈1 ∶

18 300 000,即甲图所示地图中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8 300 000厘米=183千米,选项中与此最近的数值是200千米。故选B。

第2题,从乙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东南沿海,珠海和深圳属于经济特区、香港和澳门属于特别行政区,四地经济都很发达,图中

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交通需求量大;该区域位于东南沿海,水域广阔,跨度大,建桥成本较高;该区域水域广阔,河

流径流量大,与海洋相连,水运条件较好;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也即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

流动行为,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人口流动不等于人口迁移,该区域人口迁移频繁的表述不准确。故选C。

002 1. D 2. C 解析:本组题考查了经纬网的特点、方向判断和最短航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第1

题,读图可知,在由甲飞向乙时,随着纬度的升高,飞行方向越接近(正东方向)与纬线平行,所以单位时间内飞过的纬度差变

小;在乙点时(与纬线平行)达到最小;同理,在由乙地飞向丙地时,飞行方向与纬线夹角逐渐增大,单位时间飞过的纬度差变

大。故选D。第2题,由题意可知,飞机的飞行轨迹为大圆圆周,图中甲、丙两地同位于北半球,且经度差小于180°,所以二者

之间最近距离应为凸向北极附近的劣弧弧长(接近晨昏线形状),所以飞机在甲—乙—丙间飞行时,先向东北飞,再向正东飞,

后向东南飞。故选C。

003 1. D 2. A 解析:本组题以黄土高原特色民居地坑院为背景,考查地形对地坑院选址的影响,以及地坑院作为

“民居史上活化石”的未来发展方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第1题,据图a可知,地坑院村落

是建造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图b中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甲地东北为沟谷,而其位于沟谷顶

部,因水土流失容易导致地坑院坍塌,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乙、丙两地,等高线密集,平地小,或坡度大,周围地形崎岖,不

符合地坑院村落建造条件。故选D。第2题,地坑院作为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有选择性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筹集

资金加强对地坑院的保护,而且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由于地坑院数量多,有的已废弃,部分地坑院还有居民居住,不适合进

行完整保护。同时,地坑院用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也不适合推广建造。故选A。

004 1. B 2. D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及堰塞湖溢洪道开挖问题。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等高

距为30米,故堰塞体上游一侧的水位在3 160 ~ 3 190米,下游一侧的水位在3 070 ~ 3 100米,水位差60 ~ 120米。故选B。第

2题,溢洪道筑在水坝的一侧,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堰塞体被毁坏。图示开挖溢洪

道岸坡堰塞体有凸向堰塞湖的“丁字坝”,易于控制河水流量;地势、坡度和土石不是选择在此处开挖溢洪道的主要理由。故

选D。

005 1. A 2. A 解析:第1题,本题以珠峰“魔鬼营地”为背景,考查不同地形部位的空气流通状况,难度较大。从

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

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地形对日出日落时间的影响,难度较大。

由题干可知,该日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根据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可以推算出温州日出时间地方时

为5 : 08,日落时间为18 : 52。珠峰与温州纬度相近,与温州同海拔地区的昼长应为13时44分,珠峰经度为87°E,因此珠峰的

第2页

2

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时12分,与温州同海拔地区日出时间为7 : 20;但是珠峰峰顶海拔高,站得高看得远,在太阳尚未上升

到地平线之前,珠峰上就可以看到日出,因此珠峰日出时间早于7 : 20。故选A。

006 1. D 2. B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坡向对建筑选址的影响。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

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

的阴坡,采光较差。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地形剖

面图的绘制与应用。由左图等高线变化可知,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

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

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M与N

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故选B。

考点2 宇宙中的地球

007 1. C 2. A 解析:本组题以热木星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常见天体的特点和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第1题,银

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距离银心约2.6万光年,热木星距离地球约1 800光年,所以热木星位于银河系,C正确。第2题,由

题意可知,热木星特点类似于太阳系的木星,木星属于巨行星,体积、质量较大,平均密度小,是气态行星(主要由氢、氦、氖组

成),热木星可能也是;公转轨道为椭圆,不存在生命,A正确。

008 1. B 2. A 解析:本组题以“超级月亮”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月球公转运行轨道形状与远近地点的知识、非特

殊日期(非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判断技巧。第1题,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其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超

级月亮”比平常看起来更大、更亮,说明此时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地点附近,离地球距离较近;地月系位于近日点或远日点

对于“超级月亮”没有影响。故选B。第2题,4月8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北极圈以内小范围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内小范围出现

极夜;此时北京时间为2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22时,所以150°E为0时,且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大致与A图对应。

009 1. D 2. C 解析:本组题以微信朋友圈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北半球冬半年晨线的走向、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小明拍摄日出照片后随即就发到朋友圈,已经7点29分,所以可以判断出该地处于冬半年。考虑选项

都为中国城市,再结合北半球冬半年晨线特征分析出:北半球冬半年,我国城市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日出也就越迟。小明所

在的城市日出和天津接近,所以在冬半年,要么纬度比天津低,同时经度比天津小;要么纬度比天津高,同时经度比天津大。

天津位于(39°N,117°E),综合上述条件,南宁(纬度比天津低,同时经度比天津小)符合条件。故选D。第2题,根据图文信息,

可知北半球正处于冬半年,此时无论甲城市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观测到的太阳日出方向都应位于东南方,日落方向都位于

西南方。具体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和当日正午太阳高度都无法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故选C。

010 1. B 2. C 解析:本组题以海南岛地形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因素、航

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第1题,年太阳总辐射量受纬度、海拔高度、云量等因素影响,若仅受纬度影响,海南岛的年太阳总辐

射量应该是南高北低,从图中看其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低,西南高,而海南岛山地主要集中于中南部,东北部地形较

为平坦,所以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故选B。第2题,西昌位于川西内陆山区,海拔比文昌高,

更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文昌位于海南岛东北沿海,有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

大型火箭。从东射向到南射向,1 000千米范围均为海域,因此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安全性好。故选C。

011 1. B 2. 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等高线的判读。第1题,11月1日17 : 30北京太阳已

落山,而图1中太阳高度较高,与题意不符。图中照片为下午拍摄,太阳位于西南方向,需站在东北方向拍摄。立冬在每年的

11月7日前后,拍摄照片时间为11月1日,还没有到立冬节气。下午太阳将向偏西移动。故选B。第2题,由图2区域等高线

分布状况可知,海拔最高点为图中西北区域,海拔高度为480 ~ 500米,海拔最低点为图中沟谷,海拔为160 ~ 180米,因此区域

内高差范围为300 ~ 340米,最大高差为340米。故选C。

012 1. D 2. D 解析:本组题考查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1题,从入住(秋分)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

第3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3

从赤道南移至南回归线,再回到赤道;某城(北半球)昼长先变短再变长,因此采光时间先减后增,D正确。第2题,因某城位

于中纬度,冬至日昼长最短(短于11时32分);9 : 30太阳位于东南方位,阳光照不到桌椅;12 : 30太阳高度(接近正午)约为

30°,窗高2.6米,阳光进深远大于2.6米(≈2.6÷ 3

3米);15 : 30太阳在西南方位,可以照到东墙的书柜。故选D。

013 1. C 2. B 解析:本组题以野外研学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中国主要地形区定位、利用地理信息判断考察路线

的方向。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提取题目信息。第1个考察地的北极星仰角是30°,则判断出考察地的当地纬度是

30°N。该日的太阳从正东升起,且次日的白昼变短,则当天是秋分日,日落地方时是18时,北京时间19 : 04,由此计算出当地

经度是104°E。第1个考察地的经纬度(30°N,104°E),位于四川盆地。故选C。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出发的当天是秋分日。

测得的北极星仰角变大,说明研学活动小组向纬度高(北方)的方向前进。第1个考察地的日落时间是北京时间19 : 04,这个

时间比出发地日落北京时间19 : 00晚了4分钟,可判断出第1个考察地的经线数值比学校小(偏西),所以前进方向为西偏北。

故选B。

014 1. C 2. D 解析:第1题,本题以住宅景观设计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房前屋后种植落叶树和针叶树对住宅采

光通风的影响。图中社区位于40°N,从光照考虑,夏季南面要有树遮阴降温,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北面种植常绿针叶

树有利于阻挡北风,南面种植落叶阔叶树,冬季可以透过更多的阳光。故选C。第2题,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即屋顶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角决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热水器集热板最好与太

阳光线垂直,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40°+23°26′)=26°34′,热水器安装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大约为63°26′,与④

最接近。故选D。

015 1. C 2. D 解析:本组题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及

其在农事活动安排中的意义。第1题,“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

的结晶,主要用于指导安排农事活动。故选C。第2题,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两个时间点是以夏至或冬至为对称的,小寒和

大雪两节气中,小寒在冬至前约15天,大雪在冬至后约15天,这两天太阳直射在同一纬线上。故选D。

016 1. B 2. B 解析:本组题以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日出、日落时间与昼长关

系和利用昼长变化推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第1题,读表可知,图中①的日落时间为17 : 08,日出时间为7 : 32,则其昼长为

17 : 08—7 : 32=9时36分;同理,②的昼长为11时44分;③的昼长为14时54分;④的昼长为9时27分,所以②的昼长最接近于

12时,说明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判断。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7月份,太阳直

射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根据题干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故选B。

017 B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线分布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

相关知识。据图中等深线数值可知:①处等深线值为38.5 ~ 39.0,②处等深线值为35.0 ~ 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 ~ 38.0,

④处等深线值为35.0 ~ 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因此①处地

壳最厚;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从图中看,②④的莫

霍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

浅。故选B。

018 1. D 2. C 3. A 解析:本组题以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球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的特征。第1题,根据地质年代可知,图中古生代最早,新生代最晚,故鱼类出现得最早。故选D。第2题,题中信

息“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从图中不难看出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最宽,所以物种最多。故选C。第3题,图中新

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故选A。

考点3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19 1. A 2. B 解析:本组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给出的“相对湿度是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可知,相对湿度受实际水汽压和温度的影响。由图可知,城区的相对

第4页

4

湿度小于郊区,要么是实际水汽压小,要么是温度高导致饱和水汽压大,A正确。第2题,读图可以发现,城区与郊区的相对湿

度差异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小于冬季,且夏季该区域相对湿度比较大,接近90%,故该城市应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的北京,B正确。

020 1. B 2. A 3. D 解析:本组题以防霜冻风扇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逆温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

的综合思维能力。第1题,由乙图可知,在4 ~ 8米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安

装在7 ~ 8米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选B。第2题,此风扇启动时,茶丛顶部

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早春时节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3 ~ 5 ℃,风扇启动后可把温度较高的空气吹向茶树,

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因此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存在逆温层。夜间为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不易出现霜冻。故选A。

第3题,根据图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

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误;近地面(0  ~ 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

动,③错误;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故选D。

021 1. C 2. A 3. C 解析:本组题以某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难度稍大。第1题,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时至6时左

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

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长波辐射差值最大;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傍晚(18

时左右)沙漠地温曲线较绿洲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故选C。第2题,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

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

(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

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第3题,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

低于沙漠的这一条件,即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而

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由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

沙漠,并且图中15时左右沙漠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最可能发生在夏季7—8月。故选C。

022 1. AD 2. BC 解析:本组题以大气受热过程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热力环流知识。第1题,云

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当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时,人们在高山之巅俯瞰云层,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三峡

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山谷风相似,山谷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与海陆风相似,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故选AD。第2题,

由图2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的反射。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

2中③地面辐射减小,②大气逆辐射增大;①为太阳辐射减少,④为大气的反射增大。故选BC。

023 1. A 2. B 解析:本组题以气球多年平均水平飘移距离统计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知识及地理实践

力。第1题,我国华北地区冬季冷锋一般是西北季风南下造成。冬季冷锋过境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气球应该飘向东南方

向。B图先向西北后向东南,应该是冷锋过境前至过境后的变化。故选A。第2题,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而A、

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

侧为低压。故选B。

024 1. B 2. B 解析:本组题以我国某区域某时段霜冻线变化及该时段北京天气状况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天气系

统知识。第1题,图中华北地区的白天气温11 ~ 16℃,应该是春季或秋季;华北地区的4月份(春季)更容易出现霜冻。故选

B。第2题,受西北风的影响,图中的霜冻线位置向南移动,说明是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故选B。

025 1. A 2. D 解析:本组题以某日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天气图判读应用、近地面风向判

断。第1题,由图可知,华北平原所在地区等压线较为稀疏,所以风力较小;同时位于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最可能为风和日

丽的天气状况。故选A。第2题,选项四城市中,此时偏南风的是福州市;乌鲁木齐、上海、贵阳均盛行偏北风,其中贵阳位于

1 010 hPa等压线上,该闭合等压线两侧等压线数值分别为1 015 hPa、1 010 hPa,所以该闭合等压线内气压值应小于1 010 hPa,

第5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5

由此可判断贵阳市附近高低气压的分布。故选D。

026 1. C 2. A 解析:本组题以锋面气旋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变化对天气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第1题,图

示地区等温距为2℃,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 ~ 16℃,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 ~ 4℃,交叉相减可得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

低气温差值为10 ~ 14℃,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故选C。第2题,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短时间内,大气由暖气

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类似暖锋过境),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降水增多,气温升高;锋面过境,风力加强。故选A。

027 1. D 2. C 解析:本组题考查锋面附近风向、风速的变化规律。第1题,锋面位于我国东部(北半球)地区,甲

地近地面是东南风,锋面向西北移动,东南风来自低纬度,气温较高,应该是暖锋;乙地近地面是东北风,锋面向西南移动,东

北风来自高纬度,气温较低,应该是冷锋。冷锋距地面1.5 ~ 2.0千米锋下以东北风为主,不是西北风,锋上是西南风。冷锋距

地面2.0 ~ 2.5千米锋下由偏北风变为西南风,锋上西南风。暖锋距地面2.0 ~ 2.5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暖锋距地面

1.5 ~ 2.0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D正确。第2题,甲地为暖锋过境,乙地为冷锋过境。由图中等压线a>b>c可知,①

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槽,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左侧,可知甲地此时为冷锋过境;②图为高压脊,不能形成锋

面;③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低压槽的右侧,可知甲地此时为暖锋过境;由④图可知此时乙风向为偏南风。故选C。

028 1. D 2. B 3. C 解析:本组题以高原季风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高原季风的形成、特点和影响。第1题,青藏

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故选D。(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其

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第2题,夏季高原面光照强,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压中心,风由周围吹向高原,图中

表示夏季风的是b、c。故选B。第3题,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故选C。

029 1. C 2. A 解析:本组题以两地气候统计资料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第1题,根据气

温—降水柱状图不难判断(三步法),汉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杭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少雨。由图可知,汉堡年温差约20℃,杭州接近25℃。故选C。第2题,因两地纬度相差较大,故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纬

度位置,汉堡纬度高于杭州。故选A。

030 1. C 2. B 3. D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和湖区植物面积变化的原因。第1题,随着气温的回升,蒸发

加剧,湖泊水位下降植物面积不断增加;随着降水的增多,洲滩被淹没,植物面积下降,C正确。第2题,湖区上游修建了大型

水库,对湖区的调节能力变强,同时拦截了部分泥沙。夏季来水量减少,冬季来水量增加,水位与植物面积呈负相关;夏季和

冬季的泥沙淤积都会减少,植物面积扩大。故选B。第3题,根据此地位于我国淡水湖湖区,排除AB;湖泊水位在3月份开始

增加(雨季开始早),7、8月份开始下降(伏旱),水位增加的时间较长,说明该地区雨季较长,东北的雨季在7、8月份,排除C,最

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D正确。

031 1. B 2. D 解析:本组题以人工岛地下淡水的特点及其利用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实践能力。第1题,由

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

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

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选B。第2题,人工岛一般面积不

大,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

求。故选D。

032 1. C 2. D 解析:本组题以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湖泊的补给及湖水特点对渔产的

影响。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

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河流注入,B错。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

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水源,C对。该地区纬

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第2题,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A错。

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

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BC错。影响渔业资源的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

第6页

6

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D对。

033 1. D 2. C 3. C 解析:本组题以黄河小北干流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小北干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对河岸

地貌的影响。第1题,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

变化大。故选D。第2题,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

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

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第3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水量

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

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C对。

034 1. C 2. A 3. D 解析:本组题以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

其影响。第1题,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故选C。第2题,由图可直接得出答案,选A。第

3题,海水密度越大,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大;海水密度主要受温度、盐度和深度影响。题中海域纬度相当,所以温度差异不大,

轮船在表层航行,深度影响也不大;但由于红海周边地区气候干旱,盐度为世界大洋最高,推测红海海水密度最大,轮船在红

海航行时吃水线最浅。故选D。

035 1. D 2. A 解析:本组题以石沪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利用潮汐规律从事渔业活动。第1题,据材料可知,石沪

主要修建在潮间带,可以利用潮间带海水周期性涨落捕鱼。故选D。第2题,沪房内侧的石墙较陡,沪房外侧的石墙较缓,鱼

进入沪房后难以逃脱;石墙高度应在高潮位之下,低潮位之上,涨潮时鱼群随潮水进入石沪,落潮时,石墙露出水面,鱼群被困

沪内。故选A。

036 1. D 2. C 解析:本组题以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表层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第1题,图

中甲洋流是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副极地环流圈。西风漂流环绕南极流动,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西

风漂流是在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和极地东风关系不大。西风漂流纬度较高,靠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是寒流,D正

确。第2题,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应该是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和洋流关

系不大。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浪高,因此行船时流急浪高。

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因此没有世界著名渔场。故选C。

037 1. D 2. C 解析:本组题以某海域某纬线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洋流的影响及区域认知能

力。第1题,离海岸越近,19°S表层海水温度越低,说明沿岸受寒流降温影响,因此该海域应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的东部(大

陆西岸)。故选D。第2题,该海域可能位于南美大陆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寒流降温减湿;该海区位

于中低纬海区,水温高,水汽充足,寒流起降温作用,使流经地区多海雾,能见度降低;因不知途经此海域海轮航向,无法推测

海轮是逆流还是顺流。故选C。

038 1. D 2. C 3. D 解析:本组题以海洋热能发电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海水性质和利用。第1题,由材料可知,

海水温差发电主要是利用海水表层的热源和深层的冷源之间的温度差来发电,表层的水温越高,热能越丰富,表层和深层的

温差越大,温差能越丰富。低纬度地区海水表层温度较高,是最有利于海水温差发电的海域。故选D。第2题,海水是清洁资

源,利用海水温差发电不会加重海洋污染;海水温差能是可再生能源,能源总量大,但是发电成本较高;海水温度的变化较小,

因此能量较为稳定,发电量较为稳定。故选C。第3题,由题干可知,深海水营养成分丰富且无菌,因此可以作为海水淡化的主

要原料;深海水温度较低,可以用于冰箱、空调的制冷;深海水营养成分丰富,可以提炼制药,或用于养殖等;锰结核一般沉淀

在大洋底部,不能从深海水中提炼锰结核。故选D。

039 1. D 2. A 3. C 解析:本组题以某地地貌景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和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第1题,根据图中有钟乳石,判断此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天窗”的形成过程为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侵蚀,

第7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7

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此景观中的“天窗”。故选D。第2题,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

芽、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故选A。第3题,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大,土壤瘠薄,不适合发展种植

业;喀斯特地貌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极易下渗为地下水,因此地表水缺乏。故选C。

040 1. D 2. B 解析:本组题以锦州市笔架山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海岸地貌的成因与潮汐的影响。第1题,根据

题意判断,该处天桥由砾石组成,而砾石来自于笔架山岛;海水不断侵蚀笔架山,侵蚀形成碎屑物(砾石)被海水向海岸方向搬

运,笔架山后侧由于岛屿屏障,海流较弱,砾石在此处堆积,形成天桥。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难度较大。到笔架山游览需要经过天桥,应选择天桥露出水面的时间(大潮后3小时至小潮后2小时)。根据表格推测有以下

两个时间段:8 : 23—13 : 35和20 : 47—次日凌晨01 : 59,但18 : 00景区关闭。故选B。

041 1. D 2. C 解析:本组题以雅丹地貌景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风成地貌的特点和分布。第1题,雅丹地貌的

形成主要是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故选D。第2题,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作

用有关,新疆气候干旱,面积广,风力作用显著,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故选C。

042 1. D 2. A 解析:本组题以某地地貌景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貌形成的内力与外力作用。第1题,图示为

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图中岩层出现陡崖,推测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

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故选D。第2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形成于低地;又因为岩

层成山且水平分布,推测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

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故选A。

043 1. A 2. A 解析:本组题以边滩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流水侵蚀地貌。第1题,由图示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

/s

降至6 888 m3

/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减少,此处因河流沉积作用强,形成边滩,而深槽区流速减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强,才

会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故选A。第2题,根

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

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减少,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故选A。

044 1. D 2. A 3. B 解析:本组题以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板块构造与地貌形成。第1

题,冰岛是大西洋露出海面的海岭,而海岭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根据板块的分布可以判断D为正确选项。第2题,从图中可

以看出现代海洋明显扩大了,推测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从海的边缘轮廓可以看出,现代海岸线更加曲折。故选A。第3题,阿

尔卑斯山因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褶皱隆起,角峰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故选B。

045 1. C 2. B 3. C 解析:本组题以蛇曲河流景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河流的补给来源。第

1题,侧蚀作用强烈是蛇曲形成原因。蛇曲先通过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形成于平原地区,后遇到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而河

流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中,因此能在保留原有蛇曲形态的同时一直下切到岩石中,形成嵌入式蛇曲。如果先地壳抬升,流

水下蚀会形成峡谷,侧蚀作用较弱,不会出现连续的弯曲;通天河河谷地带地壳抬升,不是断裂下陷。故选C。第2题,瀑布要

地势落差大,由题意可知该河段虽然高山林立,但曲流河段整体抬升,地势落差并不大, A错。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而

形成的。如果河流流速快,则河流极易被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B对。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

一种地貌,由于河水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原地打转,经历

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因蛇曲河段整体落差小,搬运能力稳定,故不易形成壶穴,C错。冲积扇形

成于出山口,从图中可看出当地并不是位于出山口,D错。第3题,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当地位于非季风区,A错。地下水是河流稳定的补给水源,不是主要补给水源,B错。通天河段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其补给

水源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C对。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高纬),D错。

046 1. A 2. C 解析:本组题以相邻河系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河流的演变。第1题,从分水岭的迁移图可以看出,

东侧河流海拔低于西侧河流,发生河流袭夺后,a河流水最终流入到d、c河流中,即最终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故选A。第2

题,河流溯源侵蚀出现河流袭夺现象,导致分水岭迁移。故选C。

第8页

8

047 1. D 2. A 3. D 解析:本组题以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河流阶地的形成。第1题,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一种地貌;阶地的形成是在地壳

垂直上升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

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④是最早的阶地。故选D。第2题,根据沉积作用发生条件可知,阶地形成后地壳相对稳定,有利于

接受沉积作用形成了阶地沉积物。故选A。第3题,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多分布在河流上游出山口位置,A

错;据图①堆积的位置和题干中“我国”可知,①堆积应该在河流左岸,结合图中方向可判断该河自东北流向西南,B错;青藏

高原地势高,地势抬升过程中河流下蚀作用强烈而形成峡谷,与该区地貌(阶地形成与宽谷或平原)不符,C错;据图,该河沉

积物多,沉积作用强烈,应位于河流中下游,D对。

048 1. D 2. A 解析:本组题以植物“板状根”景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第1题,水热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易出现板根。故选D。第2题,云南西双版纳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故选A。

049 1. B 2. C 解析:本组题以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草原植被在我国的

分布。第1题,读图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该植被应是草原。故选B。第2题,该植被为草原。四

川西部位于青藏高原,草原分布较广。故选C。

050 1. C 2. A 解析:本组题以澳大利亚杏仁桉树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第1题,“生

长在澳大利亚草上”,地处热带地区,蒸发旺盛。“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且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叶片少且叶

片与阳光平行,是为了减少阳光照射,减少水分蒸发。故选C。第2题,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一些热带沼

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他用途,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故选A。

051 1. D 2. B 3. D 解析:本组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过程推理能力。第1题,由材料“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

陆地及岛屿”和“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可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面积将缩小,D正

确。第2题,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说明亚欧大陆东西向自然环境差异较小,由于苔原带会随温度升高而北移,说明

苔原植被对温度比较敏感;亚欧大陆北部临北冰洋,故亚欧大陆东西向湿度差异较小,B正确。第3题,材料中“第四纪冰期,

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并未到达祁连山地,说明祁连山地冰期时基带气温较高,没有形成苔原植被的

自然条件,故未发现极地特有种,D正确。

052 1. C 2. B 解析:本组题以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土壤

利用和养护。第1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人为耕作活动增加土壤容重,不利于提高土壤养

分;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故选C。第2

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

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施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故选B。

053 1. B 2. B 解析:本组题以富铝土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1题,读材料可知,富

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选B。第2题,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易形成富

铝土。再结合图示可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054 1. C 2. D 解析:本组题以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坡向对土壤有机质

含量的影响。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阴坡和半阴坡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阳坡和半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推测半阳坡

的有机质含量介于半阴坡与阳坡之间,由此可以判断海拔4 050 m半阳坡有机质含量为90  ~ 120 g·kg—1

,结合四个选项可能

为105 g·kg—1

。故选C。第2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故选D。

055 1. B 2. C 3. D 解析:本组题以南海诸岛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第1题,南海诸岛纬

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错;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B对;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

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错;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D错。第2题,根据材料中南海诸岛

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粪便含磷多,且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对;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

第9页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9

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错;植物体内含磷量较低,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中含磷量的影响较小,B错;珊瑚、贝壳

碎屑不易被分解,对土壤中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第3题,读图可知,磷的分布自表层向下先升高后降低,AB错;表层以下

40  ~ 50 cm磷含量下降最快,C错;表层以下20  ~ 50 cm磷含量最大,D对。

考点4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056 1. C 2. C 3. B 解析:本组题以“假林线”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我国亚热带山地海拔

2 000米以下地区受自然或人为山火影响,原生树木被烧毁,土壤中养分增加,草本植物大量繁殖,茂密的覆盖层导致林木难以

更新,C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假林线”西坡分布频率大于东北坡;2011—2015年东坡分布频率没有增加;该山地

“假林线”分布海拔北坡显著高于南坡,西南坡高于东南坡,C正确。第3题,“假林线”附近的群落总体矮化,故“假林线”附近

的森林树形多分枝和弯曲,B正确。

057 1. A 2. C 3. B 解析:本组题以法罗群岛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条

件。第1题,图示区域地处大西洋东北部,盛行西风,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北大西洋暖流在本区域

影响范围可以到达北极圈以北,因此,本区域全年温和多雨,多阴雨天气,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冬季月平均气温大于0℃。故选

A。第2题,该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适合树木生长的水热条件足够,因此该地没有天然树木生长一定是其他因素所致。

从材料中可知,法罗群岛由火山岩组成,土壤发育条件差,因此土壤贫瘠;法罗群岛地处盛行西风带内,且周围都是海洋,地表

摩擦力较小,因此风力强劲。故选C。第3题,该岛由火山岩组成,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地形不可能平坦开阔;根据材料中关

于马铃薯生长的描述“喜冷凉”可知,法罗群岛适宜种植马铃薯的优势自然条件应该是全年气候温凉;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昼

夜温差小;该岛由覆盖冰川堆石或泥炭土壤的火山岩构成,土层薄。故选B。

058 1. B 2. D 解析:本组题以树干液流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生物循环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第1题,比较图

中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液流量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的液流量大于雨天,说明光照越强,液流量越大;晴天的中午

前后,液流速率较高,说明温度越高,液流速率越高。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故选B。第2题,干旱期,树

木通过收缩气孔和落叶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③④对;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错;干旱期植

物根系应更发达,以增强吸收水分的能力,②错。故选D。

059 1. A 2. C 3. D 解析:本组题以岳桦林带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要求学生

有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

提升了70 ~ 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

多为幼树。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热

量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变暖幅度不足以达到岳桦结实需求;林

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 ~ 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故选C。第3题,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

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

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能传播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种子传播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

稳定,D对。

060 1. D 2. A 3. B 解析:本组题以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差异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

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一定的水汽,

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距水汽源地远,降水相对少,①对。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相差不

大,②错。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水汽受

乌拉尔山脉的阻挡,降水少,④对。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

草原和草原带等自然带,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最差,物种数量最少,景观较为单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

量条件接近,所以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苔原带。与苔原带相比,森林带、森林草原和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