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目 录
一、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青年发展型湾区
002 | (一)不断出台青年发展型湾区顶层规划
004 | (二)聚焦实际需求打造多层次政策保障
004 | (三)立体化构建青年人才培育政策体系
005 | (四)先行先试推进青年人才制度创新
005 | (五)政策感知度和到达率仍可提升
二、投入提升叠加模式创新,湾区青年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加大
007 | (一)教育投入持续提升,深圳高校在校生规模仍较低
009 | (二)深圳、香港的创客式人才培育模式
010 |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的大湾区模式
010 |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还需提速
三、基础环境联动特色路径,湾区青年人才招引优势与隐忧并存
012 | (一)周边“幼龄型城市”的青年人口输出
015 | (二)湾区青年人才整体吸引力仍然较强
016 | (三)城域特色的青年人才招引路径
018 | (四)湾区内地城市人口增量结构需关注,港澳人才流失需警惕
四、产业基础与双创活力共振,湾区青年人才留驻发展强化保障
020 | (一)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基础条件优厚
022 | (二)大湾区创新创业活动年轻化趋势显著
023 | (三)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体系尚待优化
五、青年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湾区科技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025 | (一)政策及平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026 | (二)青年科技人才研究效能仍需耐心沉淀
六、细化优化大湾区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的四点建议
028 | (一)不断提升政策便利度和到达率
028 | (二)找准青年人才发展地方特色定位
029 | (三)优化破解毕业生创新创业瓶颈
029 | (四)更高水平支持青年学者深耕基础研究
002 |
007 |
012 |
020 |
025 |
028 |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是推动社会
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
水。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可以在北京、上
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现这一战
略目标,需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研究好、培育好、使
用好青年人才。本报告以2023年3月为时间节点,以粤港
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为观察视角,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年人才发
展所获得的支持、阶段性趋势和面临的相应问题瓶颈,并提出简
要建议。
01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构建青年发展型湾区
青年发展型地区是指以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为核,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断优化以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地区
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方式。近年来,大湾区各地不断出台并丰
富多层次的政策举措,为构建青年发展型湾区创造了优越政策环境。
(一)不断出台青年发展型湾区顶层规划
2021年底的广东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
会议,提出打造“青春湾区”粤港澳青年发展型大湾区的任务和倡议,珠海、
佛山等7个城市随之响应,将“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等相关内容写入
党代会报告。根据2022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
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大湾区内广州、深
圳、佛山、东莞4个地市入选城市试点,肇庆市德庆县、惠州市惠城区2个区
县入选县域试点。纵深向下,一批青年发展型街道、社区也正在加快探索和
建设。
香港《2022施政报告》将“青年兴 则香港兴”作为单列章节,详细阐述
支持青年发展的若干举措。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照计划公布的《青年发
展蓝图》,分四个章节提出青年发展的方针理念和超160项具体措施,协助
青年成长的全历程。澳门也提出“从战略高度加强青年工作”,政府部门根
据《澳门青年政策(2021-2030)》有序推出各年度的行动计划并严格落实执
行。以政策体系把稳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指路标”成为大湾区政府的共
识。
一
0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资料来源:《广东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简报[2022]第1期》,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城市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东莞
中山
江门
肇庆
所涉会议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深圳市
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珠海市
第九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佛山市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惠州市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中山市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江门市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肇庆市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青年发展相关内容
“要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培育青年人才深入
实施‘五乐计划’,支持港澳台青年来穗发展”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高品质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
创业基地,支持和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深发展”
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完善青年人才激励和保障
机制,让青年在特区建设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
理想;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青
年科技人才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人康养型
城市
“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营造适合港澳青年创
新创业人文环境着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
“依托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集聚更多高学历青年人才
大力支持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广泛开展社会人文交
流,增强港澳台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致力打造青春之
城、活力之城、梦想之城、成长之城”
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进
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让
八方人才在中山顺心创业、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积极为港澳青年前来江门学
习交流、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高水平办好‘少年中
国说’、世界青年大会、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大
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
水平创新团队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不同群体住房需求”
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更加注重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青年元素,打造去青年“强磁
场”,焕发城市“年轻态”
03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二)聚焦实际需求打造多层次政策保障
作为全国青年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因应青年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广东中
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和相应的统计监测指标。紧扣青年发
展的“中梗阻”“老大难”问题,自2020年起,广东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
施工作联席会议已推出两批共19项青年民生实事。城市层面,东莞立足于
“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的市情,聚焦解决异地务工青年城市融入、
婚恋交友等问题;中市以中山先生精神为指引,强化青年的思想引导;广州、
佛山等地也推出年度青年民生实事清单,为青年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工作机遇方面,《广东省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普惠政策清单》《广东
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接连出台,在创业载体、研究资
助方面给予便利,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广州审批通过了《广州
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草案)》,率先通过立法的形式优化青年创新创业
环境。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修订《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
设青年科技创新奖,推出10条改革举措明确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
目和重大人才项目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均不低于60%,为广东青年人才在科
创领域不断前行提供了政策支撑。生活保障方面,针对城市青年“住房难”
“落脚难”问题,广东持续推进“安居计划”,并通过降低户籍、社保等门槛,为
青年人才购房提供便利。深圳早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推出“青年驿站”,为
来深求职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珠海市企业新引进中高级专业技
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住房(租房和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则有助于
缓解人才住房压力,留住更多优质人才。港澳地区方面,从历年施政报告也
可以看出,自回归后两地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公民教育提升青年身份认
同。同时,青年政策的关注点由最初的文体锻炼、犯罪预防到现在学业、就
业、创业、置业的全方位发展,且越来越脱虚向实,政府支持引导作用也越来
越明晰。
(三)立体化构建青年人才培育政策体系
青年人才培育方面,以《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为统领,涉及青年拔尖人
才的引进、就业创业与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原则性条款。根据不同阶段、领
04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域、类型的青年人才也出台了针对性举措,思政引领层次,启动广东省中学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选取试点,以教育创新催发青年骨干成
长;科技创新领域,在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发布《广东省科
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
组织实施“广东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和“广东高校优秀青年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青年面向世界前沿的科研能力;产业发展方面,除
相关的产业人才对接活动,珠海等城市还制定了《珠海市产业青年优秀人才
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
才的若干措施(试行)》,以青年人才支撑产业进步;在教育、乡村振兴等领
域,广东省也通过推进“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领头雁”农村青
年人才培育行动等精准助力。
(四)先行先试推进青年人才制度创新
2012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就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
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大湾区的人才先
行先试赋予了特权。《广东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
才管理、培养支持、引才用才、评价激励、人才流动五方面提出改进优化举
措。特别是在对青年人才工作最为关键的评价体系方面大胆革新,大湾区
城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广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广州市劳动
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珠海市产业青年优秀人才评价规程》等
政策陆续出台,通过分类分级、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工作机制,打通人
才成长通道,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深圳更是凭借良好的基础以及科研市场
化和应用研究型人才引育方面的代表性,成为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6个
试点之一。
(五)政策感知度和到达率仍可提升
在政策梳理上,大湾区政府围绕青年发展全周期的需要,构建了支持青
年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青年成长所涉领域广泛,目前政府部门整理汇
编了《广东省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粤港、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简
05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介》《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业团队(代表)》三份宣传册,主要是针对港澳
青年创业的相关内容,其他方面的青年支持政策梳理还需要系统化,让政策
对象更加全面、直观地获取和了解。在政策宣传上,广东省级及东莞等一些
市级政协历年来的多份提案均提及青年对政策知悉度不足的问题。团结香
港基金2022年9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18岁以上港人对创业相关
政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和人才落户奖励政策表示不了解的比例分别达
50%、51%和50%,显示政策的宣传触达工作仍需提升。
06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二
投入提升叠加模式创新,
湾区青年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加大
(一)教育投入持续提升,深圳高校在校生规模仍
较低
大湾区城市重视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对青年人才及青少年储备人才的
培育力度。其中,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
基本维持在大湾区城市中的首位。深圳和中山两城在五年时间内不断加大
教育支出,教育投入占比在2021年已仅次于东莞。广州和惠州则表现得较
为平稳,对教育的重视度和持续性把握较好。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香港政府统计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07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从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香港高校具备扎实的教研实力和强大的国
际影响力,共有 5 所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3 年世界大学排名百
强。广州拥有一定数量具备历史积淀的优质高校,其高校在校生总量和每
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均在大湾区城市中遥遥领先。珠海在此方面表
现也较为突出,2016—2020年间,珠海市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资金用于进
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
区等众多分校或合办学校,形成了较为可观的高校在校生规模。肇庆则以
应用型高等教育为抓手,在青年人才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深
圳近年来规划建设了一批高等学府,在校高校生数量从2011年的7万人提
升至 2021 年的 14.52 万人,整体规模实现翻番,在大湾区城市中仅次于广
州、香港和佛山,但仍然难以匹配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城市体量的快速扩张,
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在大湾区城市中仍处于低位。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统一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大湾区内地城市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
08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二)深圳、香港的创客式人才培育模式
作为国内创客之都,深圳是国内最早推行创客教育的城市之一,先后出
台了《深圳市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指南》《深圳市关于促进创客
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鼓励性和指引性政策,并初步形成了有代表性的
创客教育模式: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赛事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全市中
小学范围内开展文体、科创等门类的“四点半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
步举行“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深圳学生创客节”等活动,以赛
促教促学。高等教育阶段则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
协同融合模式,以产业发展为牵引,市场应用为导向,通过具体的课题和项
目实操来提升学生科创能力;新创立的零一学院则是探索组建大学、中学和
企业联盟,打通拔尖创新青少年人才的成长通路。
香港则坚持以STEAM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技素养。一是持续给
予经费支持。香港教育局从2016年3月开始,每年向各公立小学发放10万
港币的创客教育津贴;从2017年4月开始,向各中学发放20万港币的创客
教育津贴。同时,政府承诺向香港STEM教育联盟理事长徐立之教授领导
的研究小组注资200亿元,用于政策研究和相关人才培养与引进。二是依
托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和协会组织。据统计,全港509所直资、私立、官津小
学中,超过60%的小学将STEM元素融入常规课程。教育局内设的STEM
教育中心可为尚不具备实力和能力开设STEM课程的学校提供创客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学生学习活动等支持服务。除学校外,香港也汇聚各种
社会力量支持STEM发展。2022年7月,创科香港基金会、香港大学、香港
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园联合成立香港首个跨境官产学研共建、专注服务
创科人才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香港创科教育中心,为湾区青年提供创
新创业教育。面向未来,香港要在巩固已有优势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新科技
和文化艺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STEM 教育也加入了 Arts(艺术)升级为
STEAM。2022年底发布的《青年发展蓝图》强调要通过普及科创学习、加强
领导和统筹以及提升专业培训来推动STEAM教育。
09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的大湾区模式
深圳以“六个共同”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2021年被
纳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的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对大湾区乃至
全国科技、产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均有较强借鉴意义。
除深圳外,大湾区其他地市也围绕产教融合工作,在多方面有所突破。
育人模式上,东莞职业院校充分对接“智能制造+五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
创新“行-企-校三元、产-学-研-创四驱”育人模式,形成“产融于学、学结合研、
研促进创、创转化产”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平台建设上,广州推动校、企、
馆、会四方优势互补,成立职业教育AI产教融合中心,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
养和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区域协同上,澳门旅游学院与珠海企业合作,共
同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将内地的产业、市场优势与港澳教育资源进行了很好
的融合对接;国际合作上,香港职业训练局与全球40个国家/地区建立伙伴
关系,通过职学计划(Earn & Learn)帮助学生成为职业专才“达人”。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还需提速
2022年第三季度广东定点监测的4个地市缺工岗位集中在服务业和制
造业,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缺工程度较二季度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10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有所增加。香港发布的紧缺人才清单中,也出现了造船师、轮机工程师等技
能型专才。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仅有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和广东工商职
业技术大学两所职业本科院校,分别位于广州和肇庆,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规
模相对有限。2021年广东全省职业本科招生0.64万人,占高职招生总数的
1.58%,距《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25年
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目标还有一
定差距。
11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三
基础环境联动特色路径,
湾区青年人才招引优势与隐忧并存
(一)周边“幼龄型城市”的青年人口输出
目前,大湾区9+2城市群整体人口结构仍然较为年轻化。根据克尔瑞
对七普数据的汇总整理,全国共有18个地市符合“年轻化城市”的定义,即
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70%。大湾区的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
珠海6市名列其中,占比达1/3,且全部位于前十行列。惠州、江门、肇庆属于
0-14岁低龄儿童比例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双高的城市。
另外,全国共有35个城市符合“幼龄型城市”定义,即0-14岁人口占比
超过25%,其中广东省有茂名、湛江、汕尾、揭阳、河源、云浮6席,但均为非
大湾区城市。结合人口流动数据,上述“幼龄型城市”并未能向“年轻化城
市”转换,其规模可观的少年儿童人群因升学、就业等原因而流向深圳、广州
等大湾区城市。根据百度迁移平台统计,湛江(3)、茂名(5)、揭阳(9)位列
2023年正月初六迁入广州来源地前十城市,而河源(3)、揭阳(5)、茂名(6)、
汕尾(7)、湛江(8)为同期迁入深圳来源地前十城市。
1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CRIC,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13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14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二)湾区青年人才整体吸引力仍然较强
一般情况下,人才所期待的发展环境主要是两类:宜业的生产环境和宜
居的生活环境,任泽平团队联合智联招聘于2021、2022连续两年推出的《中
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提出,95后年轻人才群体更倾向工作发
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综合而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力高、发
展潜力大的城市群对95后吸引力更强,其测得的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超
5%且显著高于人才整体流入情况。
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近两年均有7个城市被纳入中国城市95后人
才吸引力前50名,其中深圳、广州分别保持第二、四名位置,在大湾区城市中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2022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为内地九市,不含港澳
15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粤港澳大湾区)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2022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处于领先位置。佛山、珠海、东莞、惠州四市2022年排名均较前一年提升明
显,特别是佛山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生态的不断优化,上升五个位
次并跻身前十,其与广州及其他珠三角城市间的人才双向流动,表明大湾区
人才交流更加便利。
(三)城域特色的青年人才招引路径
在人才招引上,大湾区各市都设立了人才日/周、人才嘉年华等活动,整
体形成了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道
路不同,也会形成差异化的青年人才招引模式和亮点。
深圳城市形象和企业品牌是招贤纳士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四十余
年来,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过程堪称奇迹,在此过程中无
数奋斗者的亲身经历更是使其“创新之城”“梦想之都”的名号深入人心。在
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度市场化的土壤中,诞生了华为、腾讯、平安等世
界500强企业,每年的高薪招聘都会成为学子瞩目的焦点。同时,近年来颜
宁等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青年人才选择加入深圳,也形成示范效应,使深
圳在青年人才中的品牌效应和城市印象分不断增加。
16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广州浓厚的生活氛围、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最接地气的一线城
市。广州在“住有安居”方面下足了功夫,据统计,2022年12月广州平均房
价约为47061元/㎡,位居全国第五,低于北上深和厦门。同时,广州还在白
云区和番禺区开展来穗就业无房青年融入城市试点,帮助青年缓解阶段性
住房困难,栓心留人。凤凰网房产在2022年5月的湾区青年随机街访中,多
名受访者认为广州兼具生活成本相对不高和工作机会较好两个条件,非常
宜居宜业,因而最想定居广州。 与此同时,深圳、广州的入户门槛低于同为
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
香港背靠国家、联通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国际都会作用仍然突
出。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发布的《青年发展蓝图》未对“青年”的年龄、状态、
出身进行限制性界定,使政策既服务广大青年,也能照顾到少数族裔等不
同群体,充分体现香港包容性、公平性和国家化的特点和优势。多年来香
港的“优才计划”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人才入境计划之一,而香港
青年中南亚裔和其他种族人口的比例均超过全港均值,也反映出香港对全
球青年的独特魅力和吸纳能力。截至今年2月底,正式施行仅2个月的“高
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已收到超 14000 份申请,香港的人才“磁吸力”仍然突
出。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17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四)湾区内地城市人口增量结构需关注,港澳人
才流失需警惕
对比六普和七普数据,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大湾区内地城市都是常住
人口的增量大市,但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量低于常住人口增量,这与北京、
上海人口“增量提质”的情况形成了较大反差,体现出大湾区内地城市在高
学历、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方面还需强化。特别是在当前全国人口出现负增
长的情况下,维持和提升人口和人才竞争力是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课题。
香港和澳门的人才流失现象需要关注。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
局 2022 年公布的数据,过去两年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 14 万人,其中
25-39岁劳动人口群组7.8万人,超过一半,青年高技术人才的流失对香港经
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澳门方面,人口出生率低位徘徊,产业结构单一,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CRIC,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18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本地低学历就业人口占比较大同样也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无论是港澳发
展多元经济,还是强化融入国家和湾区发展大局,都亟需更大规模、更高层
次、更丰富层级的人才助力,对于青年人才问题更需关注。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19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四
产业基础与双创活力共振,
湾区青年人才留驻发展强化保障
(一)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基础条件优厚
南都民调中心2022年中旬的网络问卷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内地青年
看重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机遇。大湾区产业门类齐全,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
装备等7个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湾区范围内已形成较为
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人才能够找到自身对应位置。分城市
来看,大湾区新发职位的数量基本上与产业集群分布成正比、广深莞佛四个
已形成先进制造业连片发展优势的城市,相对而言招聘岗位也更为充沛。
资料来源:《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注:新发职位为2021.11-2022.10数据。涉及跨区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时按城市分别统计
20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监测结果,近一年粤港澳大
湾区人才薪酬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平均水平,且平均期望薪酬和实际薪酬
间的偏差率最低,表明大湾区人才在物质待遇上获得了较好满足。横向比
较,香港因产业结构、物价水平等原因,平均薪酬领跑湾区。内地九市中,深
圳、广州、珠海位居前三且超大湾区均值,人才对当地薪资的期望值也更高。
资料来源:《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注:数据统计时段为2021.11-2022.10
21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也是促进青年人才长期驻留生活的重要因
素。截至2022年底,广州、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三、四名,
而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
报告》,广深两市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和时耗均低于北京、上海,佛山、东莞的
相关时耗在I型大城市中也属于中低水平,交通通勤的便捷度较高。
(二)大湾区创新创业活动年轻化趋势显著
根据任泽平团队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连续三年跟踪发布的《中
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大湾区深圳、广州、珠海三市均在创业友好型城市中
排名前十,特别是珠海的历年排名都较为稳定。分项中,广州和深圳分别在
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方面表现突出,广州通过“创新工坊、青创营、青创
资料来源:节选自《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22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班、领航班”四大培训品牌的打造来助力创业的做法,还被列为创业与产业
相融合的典型代表。东莞、佛山两市在排名上有较大提升,惠州则是首次进
入该榜单,至此,内地九市已有七市在青年创业氛围和结果上获得机构认
可。
主要城市的统计数据也可以印证以上结论。深圳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6
岁,创业者最集中的年龄段是31-40岁,占创业者总数的42%,而30岁以下
的创业者约占20%。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香港青年自营作业者
从2011年3.8%上升至2021年的4.9%,青年创业越来越普遍。
(三)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引导体系尚待优化
当前大湾区毕业生创业比例仍然较低。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
圳)、深职院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仍低于 1%,深圳全市中职院校
2021届毕业生创业率4.16%,低于美国20%-30%的学生自主创业率。
分析来看,这种落差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首先,创业文化的差异。根
据浙江大学的对比研究,美国文化所提倡的低风险规避意识、个人主义和成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23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就导向都体现了鼓励个体创业的导向,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则更倾向于和谐
与合作。其次,创业教育的不同。截至2015年,美国50个州中有20个州将
创业教育设为高中必修课程,18个州将创业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肓阶段的必
修课程。深圳高校目前多设置了创业园、创业学院等板块,但创业教育尚未
向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普及。第三,毕业生对创业风险承受度的降低。在
当前经济面临超预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选择考研升学和考取公务员的准
毕业生连年创新高,而与较高风险挂钩的创业活动则越来越非毕业生首选。
24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五
青年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
湾区科技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去年底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力
发展报告》指出,深港穗科技集群在应用领域的研发创新力较强,但基础研
究能力尚待补齐,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的建设共享,基础研
究领域的人才引育,或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湾区科创工作的重点方向。
(一)政策及平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据统计,大部分杰出科学家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集中在31-45岁,
这条“科学发明最佳年龄定律”,也使得世界各国纷纷关注和支持青年科学
家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支
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倡议》等文件措施,广东也陆续出台《广
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
担,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更在《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
究十年“卓粤”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培养百名卓越青年科技人
才、千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万名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目标,并通过加大
资金投入、优化项目牵头机制等形式鼓励青年科学家深耕基础研究。
2022年广东省财政预算报告要求,,1/3以上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
金投向基础研究。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力、政企联合基金等多种形式汇聚
了多元投入力量。深圳来自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超半数,腾讯基金会发起
“科学探索奖”、阿里巴巴设立“达摩院青橙奖”,民间资本为助力青年科学家
做出了示范。同时,受聘于企业的科学家也能获得学术界认可,全国范围来
看,如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业内产生了较
25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强的社会促进效应。高校层面来看,在一读教育整理的2004-2021年国家
杰青高校排行榜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别位列第8和第25位,深圳
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国家杰青资助项目在非双一流高校中
排名前十。
(二)青年科技人才研究效能仍需耐心沉淀
需要注意的是,大湾区青年学者所获得的国家级项目支持仍然相对较
少,大湾区高校相较京津冀、长三角高校而言,所获得的国家级经费支持较
为有限。另一方面,大湾区青年科学家研究能力与国内标杆地区仍有差
距。作为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是由
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
根据对2019-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的统计,京津冀和长三角的获奖
者约占总数的70%,大湾区与前两者的差距较为明显。目前,大湾区内地城
市仅有深圳和广州有青年学者获此殊荣,澳门青年科技人才在2022年首次
获得该奖项资助。
26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资料来源“:科学探索奖”网站,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整理
27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六
细化优化大湾区青年人才
引育用留工作的四点建议
(一)不断提升政策便利度和到达率
支持政策是推动青年发展型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各界助
力青年成长成才的方向指引,建议加大政策内容系统化梳理和宣传方式的
多样化扩展。一方面,强统筹、高规范、精细化推进政策梳理。可探索在共
青团广东省委员会、香港民青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的协作统筹下,按
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将湾区各城市现行有效的青年支持政策汇编成册,以年
鉴等形式进行公示,在便利青年的同时,也可查漏补缺,发现城市间政策的
差异和特性。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强化政策宣传。根据广东
省港澳办2022年11月的网上调查,有超过半数的青年希望在社交媒体和学
校官网获取政策和活动信息,除了政府官网这一政策源头外,还可结合青年
阅读习惯,利用好“三微一端”、学校、社会组织等青年人接触较多的渠道,做
好线下的政策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多方面延伸宣传触角。同时,也注意收
集青年人群的实践案例、反馈和建议,并了解其困难和诉求,在加深宣传效
果的同时探索政策迭代方向,立体化拓展宣传深度。
(二)找准青年人才发展地方特色定位
一方面,对尚未形成较强的青年人才吸引力的大湾区城市而言,需结合
当地实际情况和人才全生命周期诉求找到平衡点,并根据特色化定位,在政
策供给、宣传渗透等方面集中出击,形成独有的“人才关键词”。另一方面,
对于深港穗等城市而言,更需关注人才留存问题。可持续做好青年关键指
28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报告 |
标监测工作,通过融入青年的调研、青年代表的意见反馈等多种形式,了解
青年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进行更精准的反馈和解决。
(三)优化破解毕业生创新创业瓶颈
一是在创业氛围营造上,加强对创业者经历的正向宣传,营造积极、宽
容的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创业校友、前辈的“传帮带”效应来带动创业热情的
提升。二是创业者素养培育上,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度进行创业理念和创业
精神的良性宣导,在创业后持续性跟踪创业团队发展,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关
注创业者各阶段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创客“再次成长”能力的培养。
(四)更高水平支持青年学者深耕基础研究
一是,建议探索以十年为周期单位,滚动推行“卓粤”、“深研”等基础研
究顶层规划,引导财政科技经费更多地投向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研发体系
建设,为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氛围。二是,细化区域
交流和国际协作。青年科学家除学习学科知识外,也需要通过跨区域跨领
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活动来拓宽视野,激发灵感。大湾区“9+2”城市
群中,香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国际化学术氛围相对优厚,对于提升大
湾区青年科学家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具有较大的交流带动潜力,建议继续加
强粤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发挥大湾区科创部门、青科会等协会组织作用,
常态化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开放或闭门研讨,使大湾区青年更深度融入国际
前沿研究氛围。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