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清华大学西方经济学考博经验
一、招生信息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导师 考核内容 备注
理论经
济学 西方经济学 陆毅
笔试科目:
1. 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 论文理解
按照专业及研究方向
招生,博士二年级双
向选择导师。
且仅招收全脱产、非
定向考生。
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制
学习方式:全日制
导师研究领域:中国经济、公共财政、全球经济治理
申请经验
(1)申请材料: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有些内部信息官方一般
不会公布,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博
士备考中,申请资料准备(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很重要,一般而言研究计划的
分量最重,占到 30-40%,如何写好研究计划非常关键,而选题是写好研究计划
的前提。
(2)院校选择:选择 3-5 个不同档次的学校比较合适,育明会根据考生情况和
内部信息给学生推荐最适合的院校。
(3)联系导师:大部分导师每年只有 1 个招生名额,所以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关键。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导师回复的几率比较大。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
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导师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 1 年、2 年甚至 3 年。
有志读博的一定要早做规划。
(4)备考重点:专业课笔试以及面试主要考察 3 部分:一是前沿理论;二是时
政热点;三是研究方法。博资考试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论视野、运用理论分析热
点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潜力等,要学会博士备考的方法,不能单纯的只看教材、
看导师论文,还需要通过论文阅读和政策解读,了解学科的热点并学会解读。
(5)论文发表:不管是考试制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
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有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
论文通过初审的几率较高,没有的话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据统计部分 985 名校上
岸的考生也没有核心,只有个别的学生有发表,没有的同学备考关键是写好研究
计划。
(6)备考时间:提前一到两年准备,这个时间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能够发
表最好,再联系导师“套瓷”。
二、参考书目
1、《高级微观经济学》,武康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级宏观经济学》,武康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3、《计量经济学》,李子奈,高等教育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罗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计量经济学导论》,伍德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三、考博真题
1、概述预期效用理论,同个一人为什么既参加保险又参与赌博?(15 分)
2、概述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两种后果,并给出解决措施。(10 分)
3、概述科斯定理,讨论产权界定对讨价还价的影响。(15 分)
4、根据田忌赛马故事,
(1)、写出双方的策略集合;(5 分)
(2)、分别运用策略式和扩展式进行描述;(10 分)
(3)、田忌赢得比赛是不是纳什均衡?为什么?(5 分)
5、运用代数方法或几何方法推导蒙代尔模型,解释独立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
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政策三者只能选其二。(20 分)
6、根据 IS-LM 模型讨论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说说宏观经济政策是
应该遵守规则还是应该相机抉择。(20 分)
四、备考内容
1、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2、复试内容:
(1)笔试:闭卷笔试,时间 2 至 3 小时。
专业及研究方向 综合考核笔试科目
理论经济学
01 西方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论文理解
(2)面试:每位考生约 30 分钟。注重考核考生外语能力、基础理论,尤其是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3、成绩计算
总成绩=面试*50% +笔试*50%
五、考博复习
一对一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申请环节:
1. 申请环节——基本情况介绍&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疑问沟通;
2. 申请环节——博士申请资料整理&撰写&完善;
· 本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能的问题;
· 博士研究计划撰写包含内容&具体规范&注意事项;
· 博士研究计划示例讲解;
第二部分 笔试环节:
1.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专业基础;
核心学习内容:
(1) 理论基础学习;
(2) 导师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知识点汇总;
2.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学术前沿、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 面试环节:
1.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问题问答;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2.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英语问答;
· 高频英文问题汇总&解答;
3. 面试考核环节——其他问题(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兴趣、未来职业选择等);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辅助资料
【1】考试信息更新、考试趋势分析
【2】赠送讲义、笔记、真题、导师期刊文章及论文集等资料
综合阅读(部分)
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 :必须采用革新性的问题建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质是:政策科
学家在认定政策问题时,必须扮演相当积极的角色,以具创意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体会问题的
情境,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1、政策问题建构的四种分析方法:
⑴问题感知(Problem Sensing)
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
⑶问题界定(Problem Definition)
⑷问题陈述(Problem Specification)
2、政策问题建构的四种实质内涵:
①问题情境
②后设问题(Meta-problem)
③实质问题(Substantive Problem )
④形式问题(Formal Problem)
3、问题建构的程序:
ⅰ、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此阶段的目标是企图发现政策科学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形态。
ⅱ、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
此阶段是以公共政策概念诠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后设问题。
ⅲ、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此阶段系以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是属于哪一政策领域,并以该领域的概念构架来
进行分析。
ⅳ、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
此阶段须以建构语言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方式的形
式问题,但这种建构语句的形式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实质。
4、问题建构过程中的“第三类型错误”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政策问题诊断误差可能的九个来源(Grover Starling,1988):
1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2 意识形态(Ideology)
3 无知(Ignorance)
4 信息太多(Babel)
5 噪音干扰(Noise)
6 时间落差(Lag)
7 逃避问题(Avoidance)
8 隐蔽问题(Masking Problem)
9 虚假问题(Pseudo-problem)
第三节 政策规划与设计
一、政策规划与设计的特性
政策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主要表现是任何一项政策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
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
表现为政策规划必须要有变动性与创新性
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
在进行政策规划时,要设法扩大选择的机会,在有限的资源下,做有效的选择
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
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其真正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环境、目标、手段之
间的有效搭配,从而产生政策规划的可行性情形
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即有大家一起来,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相互补充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㈠学者卡普兰(Arabam Kaplan)提出的政策规划原则:
公正无偏的原则(Principle of Impartiality)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持无偏无私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社会大众等,均应
予以通盘谨慎的考虑
个人受益原则(Principal of Individuality)
即在从事政策规划时,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都必须落实到一
般人民的身上
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Maximum Principal)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
享受最大的利益
分配普遍原则(Distributive Principal)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即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
限于少数人
持续进行原则(Principal of Continuity)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事务的延续性,对事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过去、现在及
未来的角度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不能使三者相互脱节,否则就不切合实际
人民自主原则(Principal of Autonomy)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该政策问题是否可交由民间处理,如果民间愿意且有能力处
理该问题,基本上应由他们来处理
紧急处理原则(Principal of Urgency)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各项公共问题的轻重缓急,对于较紧急的问题,应即刻加以
处理解决
㈡公共管理和政策学者史诺林(Grover Startling)提出的政策规划原则
集中性原则(concentration)
所谓集中性,是指将稀少的资源集中于策略性的项目上,换言之,即不能将原本稀少的
资源浪费于无优先性的项目上,而必须集中应用于策略性的因素
清晰性原则(clarity)
清晰性是指目标清晰以及进行步骤的明确
变迁性原则(changeability)
即政策必须有足够的弹性或缓冲以保证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也就是说,政
策、方案及计划的设计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快速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功能的
变动等
挑战性原则(challenge)
挑战性是指政策目标的测定必须稍高于政府机关现有的能力和资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
协调性原则(coordination)
协调性是指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使达成政策目标间的各政策手段形成网络而相互
协调。除此之外,各单位的信息交换及外部回馈的影响均应加以考虑,设计者应建立内部与
外部的沟通网络,以加速信息的交流,促进协调和灵活
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
包括目标和目的的一致性及目的与行动的一致性;目标内在的一致性,即一项政策所包
含的目标不能相互冲突;政策外在的一致性,即政策不能与经济、社会等政策相冲突
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ⅰ、决定目标
ⅱ、估计需要
ⅲ、确定目的
ⅳ、设计方案
ⅴ、评定后果
ⅵ、选定方案
ⅶ、设计执行
ⅷ、评估
ⅸ、回馈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㈠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Top-down Approach)
理论来源于古典行政理论,认为行政组织为集权、层级的和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形
成指挥与命令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执行,政治与行政分离,政治负责政策制
定,行政则负责政策执行,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自上而下
的执行方式讲究的是科学管理的精神,功能分工、管理监督、命令统一、专业分工、层级节
制、依法办事均是。
基本命题:
⑴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
⑵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所以存在界限,是因为: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
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
先顺序;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与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
⑶既然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接受两者之间的任务界限,则执行过程必然是在政策制
定之后的连续过程上
⑷涉及政策执行的决定,本质上是非政治 性的与技术性的,执行者的责任为中立的、客观
的、理性的与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