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2022
08 2022
卷首语
精准创新为橡胶行业助力
2022 年已经稍然过半,我们又将踏入新的征程,回顾这过去半
年,真是感慨不已,疫情持续、俄乌冲突、美国持续加息等不利因素
的叠加,使得企业经营异常艰难,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在此大环境
下,国家也在积极出台政策,比如减免汽车购置税等,拉动汽车消
费,提升需求,增加车企销售,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从企业本身来
说,我们需要炼好内功,增加软实力,精准创新,这可以为橡胶行业
助力脱困,助力发展。
一、技术精准创新。企业需要立足自身,以客户为导向,精准摸
清市场需求,专注于核心产品,精耕细作,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产生
新的产品,使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要做到心无旁
骛,拒绝华而不实,摒弃规模化思维,也不一味追求多元化,只要抓
住客户存在的痛点、难点,对行业“卡脖子”技术深耕不放,做到面
壁十年图破壁的决心和勇气去攻克它。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
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来引领行业,引领企业发展。
二、融合精准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行业企业需要全面融合,整合资源,从企业文化、供应链、中间零
部件企业、主机厂以及汽车经销商乃至于消费者,需要文化认同,其实主要是文化自信,生产性能合格、质
量稳定产品,做好零部件,将是主机厂最主要质量保证之一。从我们自身开始就认同我们的就是最好的,将
此信心传递给主机厂,传递给消费者,实现自主自立。从产品上需要模块化、集约化,这也是下游企业的发
展趋势,我们研究集成系统问题,便可以给客户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我们可以将不同工艺和材料融合,比
如金属、塑料、橡胶等技术管理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集成产品良好配合。还有人才的融合,一个企业、
一个行业将会涌现大量人才,实用性的、理论性的、本土的、海归的……若要实现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振兴,
必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让人才充分碰撞,产生思想火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三、质量管理精准创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生命,必须坚守质量为本的初心,将国外先进质
量管理体系融入国内企业,建立企业内控标准。在协会主持下,牵线主要企业根据国情起草团体标准和行
业标准,以严肃、科学的标准规范企业,淘汰质量意识落后企业。在企业内部搭建多层次质量管理、过程控
制、工艺管理等,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质量攻关、群策群力、高效务实解决各种
质量问题,搭建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系统上提升产品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一如既往精准创新、不畏艰难、
乘风破浪,在行业协会的带领下,走出重围,再创辉煌!
中橡协胶管胶带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北京腾龙天元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学真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China Rubber Hose & Belting
中 国 管 带 目 录
4 2022胶管胶带信息与技术论坛征文通知
征文通知
2022年第8期
(总第444期)
行情聚焦
11 2022年1-7月胶管胶带主要下游行业情况简报
技术标准
31 汽车用V带及其带轮槽——形状和尺寸
技术交流
16 输送带用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研究
20 船用耐磨型橡胶软管的设计与应用
25 风电聚氨酯齿型同步带性能试验设计及应用
主办单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管胶带分会
编辑出版:《中国管带》杂志编辑部
主 编:李 鸿
责任编辑:苏 燕
编 辑:李 信
出版日期 :2022 年 8 月 20 日
地 址:青岛市郑州路 43 号橡胶谷 A 栋 108 室
邮 编:266045
电 话:0532-68662070 68662088
传 真:0532-68662020
电子邮箱:gdfh@cria.org.cn
网 址:www.chinahosebelt.org
5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10 景县政府与中橡协交流胶管行业如何做强
协会工作
以服务会员为宗旨 反映会员企业的诉求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搭建政府企业间桥梁
管理课堂
41 把握好主营业务
消息传递
30 五家胶管胶带企业上榜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37 宝通智能纵撕监测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37 鹏翎集团股票定增 向董事长募资约3亿元
38 浙江丰茂IPO招股书发布 拟创业板上市
38 利通科技助力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开采
39 元创科技更新招股书 计划募资建厂产能扩一倍
39 宝能智维与兖矿能源子公司签订智慧矿山改造项目合同
40 大橡塑获辽宁省省长质量奖
40 普利司通宣布扩建液压胶管项目
封面 宁波艾克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封二、插 1 中国(漯河)液压流体科技产业园
封三 北京马赫天诚科技有限公司
封底 宁波卡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插页 2、3 青岛芬云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插页 4、5 内蒙古富特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插页 6 江阴博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插页 7 郑州久源化工有限公司
插页 8 滕州市腾飞旋转接头制造有限公司
插页 9 四川亚西橡塑机器有限公司
插页 10 郑州铭科化工有限公司
插页 11 青岛汇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插页 12 青岛科高橡塑机械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插页 13 无锡锦和科技有限公司
插页 14 邢台市富远织物有限公司
插页 15 四川杰特机器有限公司
插页 16 邢台国邦特钢有限公司
插页 17 青岛头马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插页 18 北京万向新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页 19 《中国管带》期刊
插页 20、21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插页 22、23 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
插页 24、25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插页 26 胶管胶带国内外先进标准汇编
插页 27 上海乐瑞固化工有限公司
插页 28 中橡协胶管胶带分会网站微信平台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4 •
征文通知
2022胶管胶带信息与技术论坛征文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胶管胶带分会拟于 2022 年 9 月 20 -23 日在贵阳市召开“中橡协
胶管胶带分会第十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 2022 胶管胶带信息与技术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凝心聚力 破局发展。
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原材料、能源价格巨大波动等不
利情况,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胶管胶带主要下游行业需求不旺,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发
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实现破局,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降碳工作中加大力度,引领
胶管胶带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胶管胶带分会诚邀您出席本次会议,共议产业发展大事,共
谋产业发展未来。
论坛将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分析我国胶管胶带产业的形势及发展前景;邀请主要下游
行业及胶管胶带行业的专家就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并对胶管胶带产品的
前景进行分析;邀请业内专家就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进行交流。
请国内外胶管胶带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原材料、骨架、助剂、机械等企业和有
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广大读者,围绕大会主题积极撰文参加交流!也欢迎国内、外相
关单位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信息!
一、征文要求:
1、文字简练,字数不限,图文并茂,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2、E-mail 投稿请发:guandaifenhui@163.com 或 gdfh@cria.org.cn;
3、文件主题为“投稿”;
4、请务必在联系方式中注明作者单位、手机号码或微信等,以便及时联系。
二、征文时间:
2022 年 7 月 20 日至 2022 年 9 月 10 日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5 •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
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前言:7 月 23 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工报》社
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能源·化工 30 人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上,多位嘉宾围绕新发展形势下中国
能源和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谋大势、抓趋势、瞻未来,贡献了精彩纷呈的饕餮盛宴。《中国化工报》
刊登了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的精彩发言,让读者先睹为快。
• 6 •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7 •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8 •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9 •
决策参考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1 0 •
协会工作
7 月 25 日,河北省景县县委书记孙文欣一
行 15 人,在北京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就如何做
大做强景县橡塑制品产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中
橡协会长徐文英,副会长兼秘书长雷昌纯,监
事会监事长、名誉会长邓雅俐及相关部门负责
人参加了座谈交流。
双方就国内橡胶行业、胶管胶带市场以及
景县胶管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一些具
体发展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
孙文欣书记介绍了景县的投资环境,以及
河北省对橡塑产业集群的规划发展目标,景县
胶管企业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
中橡协对景县胶管行业的未来发展予以指导。
徐文英表示,今年以来,胶管行业普遍效
益不好,不是景县一个地区的问题,从协会统
计看,4 月份整个行业效益呈现断崖式下跌,5
月份有所回升,现在基本趋于稳定,所以企业
应该对今后的发展坚定信心。
徐文英说,近年来,景县胶管产业有比较
快的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整
体看景县胶管企业多、产品品种多、规格多,
具备了集群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整体产
能过大、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益上不去等
问题。为此,她对景县胶管行业的发展提出 3
点意见:
一是发挥政府作用,重点扶持几家优势企
业和拳头产品,使其成为明星企业和明星产品,
以此提升景县胶管产业的品牌效益。
二是重视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校等开展技
术合作,重视市场技术信息,确定产品研发方向。
三是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让企业家转换
思想,要加强企业精益化管理,科学分工;要
放眼全球市场,差异化发展,做市场的隐形冠军;
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徐文英提出,希望几年内,景县能有 2-3 家企业、
2-3 个产品品种能够处于国内前列。
据了解,橡塑制品产业是景县三大传统产业
之一,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 107 个县域特色产业
之一,是衡水市重点打造的“9+5”县域特色产业
集群之一。为了加快推动橡塑制品产业向高端
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景县正在制定进一
步做大做强橡塑制品产业的实施意见。 □
景县政府与中橡协交流胶管行业如何做强
杨宏辉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6.4
5.3
3.1 3.5 3.8
4.3
7.5
5
-2.9
0.7
3.9 3.8
-4
-2
0
2
4
6
8
10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 1 1 •
行情聚焦
2022年1-7月胶管胶带主要下游行业情况简报
(%)
图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7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
3.8%(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
际增长率)。从环比看,7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上月增长 0.38%。1-7 月份,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5%。
以下数据节选了与胶管胶带行业相关的主
要下游行业 2022 年 1-7 月经济运行情况:
分行业看,7 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
1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 4.5%,黑色金属
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 4.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增长 2.3%,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 0.4%,
汽车制造业增长 22.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7.6%,电力、热力生产
和供应业增长 10.4%。
分产品看,7 月份,钢材 10624 万吨,同比下
降 5.2%;水泥 19218 万吨,下降 7.0%;十种有
色金属 563 万吨,增长 4.8%;汽车 244.5 万辆,
增长 31.5%,其中新能源汽车 61.9 万辆,增长
112.7%;发电量 8059 亿千瓦时,增长 4.5%;原
油加工量 5321 万吨,下降 8.8%。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1 2 •
行情聚焦
2022年1-7月份胶管胶带主要下游行业生产数据
主要产品
7月 1-7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绝对量 同比增长(%)
水泥(万吨)
生铁(万吨)
粗钢(万吨)
钢材(万吨)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汽车(万辆)
其中 :轿车(万辆)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其中 :新能源汽车(万辆)
原煤(万吨)
焦炭(万吨)
原油(万吨)
原油加工量(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时)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9218
7049
8143
10624
563
244.5
96.2
93.5
61.9
37266
3880
1713
5321
8059
5560
116395
51090
60928
77650
3830
1500.6
563.3
573.9
337.1
256151
27874
12000
38027
47726
32854
-7.0
-3.6
-6.4
-5.2
4.8
31.5
34.7
43.4
112.7
16.1
-1.0
3.0
-8.8
4.5
5.3
-14.2
-4.5
-6.4
-4.6
1.4
2.9
6.8
11.0
110.7
11.5
0.2
3.7
-6.3
1.4
-2.5
图2 钢材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358.1 351 339.8 328.2 336.8
366.3
333.4
377.1 382.8 395.5 394.7
342.7
-6.6
-10.1
-14.8 -14.9 -14.7
-5.2
-6
-3.2
-5.8
-2.3 -2.3
-5.2
-16
-14
-12
-10
-8
-6
-4
-2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万吨) 增速(%)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1 3 •
行情聚焦
图3 水泥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图4 十种有色金属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663.9
694.1 683.5
649.7 665.3
615.6
337.8
601.8
649 654.2 651.9
619.9
-6.5
-5.2
-13
-17.1
-18.6
-11.1
-17.8
-5.6
-18.9
-17
-12.9
-7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万吨) 增速(%)
17.3
17.1
17.4
17
17.8 17.7 17.8
18.2
18.4
18.2
19
18.2
7.1
0.4
-1.6
-2.6
-0.7
-3.8
-0.5
3.1
0.3
3.3 3.2
4.8
-6
-4
-2
0
2
4
6
8
16
16.5
17
17.5
18
18.5
19
19.5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万吨) 增速(%)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1 4 •
行情聚焦
图6 轿车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图5 汽车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6 5.6
7.3 7.6
8.9
9.6
7.2
7.7
4.3
6.4
8.6
7.9
-15.8
-19.1
-13.7
-8.3 -7.1
3.4
11.1
-4.9
-43.5
-4.8
26.8 31.5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0
2
4
6
8
10
12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万辆) 增速(%)
2.3 2.3
2.8 2.8
3.3
3.7
2.7 2.7
1.4
2.4
3.4
3.1
-14.5 -11.5 -9.5 -8.1 -5.6
7.4 10.6
-4.3
-43.9
-2.7
36.4 34.7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0
0.5
1
1.5
2
2.5
3
3.5
4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万辆) 增速(%)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三方面伟
大意义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中国未来有三个根
本性的、战略性的、革命性的伟大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
这包括两方面。在能源消费端,我国将实现“两
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根据《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 2060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 16% 左右
提升到 80% 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
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同时,能源消费
形式上,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现电能
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气
化比重将大幅提升。
在能源供给端,2021 年我国石油进口 5.13
亿吨,对外依存度 72%;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
对外依存度约为 45%。我国能源供给基本上是
以外循环为主。未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的过程中,我国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
核电、氢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预计非化石
能源发电量占比将由目前的 34% 左右提高到
90% 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安全可
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
和本质安全;同时通过大幅减少炼油、重点发
展炼化,进而大幅降低能源进口依存度,形成
能源自主自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促进国民经济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
2020 年,我国 101.6 万亿元 GDP 排放了约 100
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到 2060 年时我国 GDP 达
到 300 万亿元,那么这 300 万亿 GDP 就不能按
现在的比例产生 300 亿吨碳排放。实现“双碳”
目标,将倒逼经济增长以单位排碳更高效益、
更低排放的产业结构来支撑。一方面,中国工
业系统的单位能耗和物耗将大幅度地下降,工
业经济的质量效益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与传
统工业相比较,服务业的单位 GDP 的碳排放量
要比工业低得多,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增
长需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制
造业服务化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服务
业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上新能源
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
其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渗
透、交叉融合、群体突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一批颠覆性技术将引领和带动新科技
产业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这将带来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和治理效益的全方位
提升。
三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目前中国产生了全球 29% 的碳排放,未来中国
实现碳中和将意味着全球少了 29% 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从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全产业
链优势来看,这几年,中国的光伏装备、风电
装备、水电装备以及储能装备、各类电动终端
等,占全球市场比重的 50% 以上。随着全球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日益广泛,中国的清洁能
源技术必将进一步输出到全世界,帮助全世界
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将由全球排放大户成为全
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建设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也是了不起的
大事。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将有可能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进而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不简单是综
合国力排第一,还要引领一次工业革命。纵观
世界经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引领世界,
自身经济实力也独领风骚近百年。美国在 20
世纪初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一后,进一步引领
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保持至今,美国
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预计 2060 年中国
在经济总量持续保持 30 年全球第一的过程中,
又引领着全球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必将发展成
为全球工业强国、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准确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中
国国情,遵循经济规律,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规模问题。
未来尽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但随着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的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两
个替代”的逐步推进,我国电力需求到 2060
年至少增加三倍以上,从去年的 7.6 万亿度增
加到 22 万亿度,如全部来自火电,需要 50 亿
千瓦装机。但如实现清洁能源 80% 以上的替代,
装机容量至少达 120~150 亿千瓦。因为火电可
以一年 4500-5000 小时运转,但是清洁能源由
于其不稳定性,需要两到三倍左右的装机容量
才能够平衡。实现“两个替代”要首先把握好
这个总量比例关系。
二是不同类型的清洁能源比例结构问题。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中,水
电为 3.91 亿千瓦、风电 3.28 亿千瓦、并网光
伏 3.06 亿 千 瓦、生 物 质 0.38 亿 千 瓦、核 电
0.53 亿千瓦。中国已经承诺,到 2030 年光电
和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
消费占比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分别达到 25% 和
8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把握好能源供
给结构中不同电源的比例关系。若按照 2060
年时 120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来测算,建议大规
模发展光伏和风电,光伏装机要达到 50 亿千瓦,
风电装机达到 22 亿千瓦,二者在总装机中的
比重为 60%;水电方面,由于我国大江大河的
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预计在未来 30 年
装机容量尽管还可能有一定增幅,但在全部发
电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 16.5% 降到
5% 左右。核电目前占 2.2%,未来可以逐步适
当提高至 10%。氢能由于考虑其安全性,不能
太多,可以占 5%。最后,20% 的装机用天然
气和煤电来调峰,其中 10% 用天然气,10%
用超超临界的煤电。
三是清洁能源生产力如何优化布局问题。
考虑我国清洁能源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应在服
务“双碳”目标的同时,立足国情,充分发挥
不同区域间禀赋优势,在技术可行、经济可行
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布局、物尽其用。建议在沿
海地区不要大规模推广分布式能源,那将给电
网高效安全运行带来障碍。而是要充分利用清
洁能源开发带动西部大开发,利用特高压电网
进 行 西 电 东 送。建 议 在 西 部 地 区 以 五 个
“大”——大 企 业、大 投 资、大 技 术、大 系 统、
大市场——来建设一批新能源的大基地。假若
未来光伏需要装机 50 亿千瓦,则可以在新疆
戈壁沙漠上建 20 亿千瓦,青海、宁夏、甘肃、
内蒙古各建 7—8 亿千瓦,将会生产 7.5 万亿度
电,产生 1.5 万亿元收入,按照五省总人口
8000 万人计算,相当于这五省人均 GDP 增加 2
万元左右。水电目前基本集中在西南地区。风
电建议以沿海和西部地区为主,不要四面开花。
对于氢能,建议将氢能的利用开发聚焦在清洁
能源储能上,不仅规避了氢能运输的安全问题,
还可有效解决风电光电的波动消纳问题,一举
多得。
三、准确把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
方向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倒逼产业
结构深度调整、进而提升国民经济效益质量的
过程,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凤凰
涅槃的过程。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力源。能源结构的巨大调整会带
来天量的投资。比如在供给端,如按照每千瓦
5000 元的投资,120 亿千瓦的装机将需要 60
万亿的投资;在消费端,各种终端用电用能设
施的更新改造,如电动车、智能环保建筑等至
少会形成 40 万亿的投资需求;而传输和配送端,
远距离输配电的特高压及智能电网设施等投资
至少也需要 50 万亿。这样加起来会达到 150
万亿之巨,在未来 40 年的过程,平均每年至
少形成 3—4 万亿元投资强度。对此,各地区
不能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议国家有关
部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
身优势,通过扩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空间上
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
的世界级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工业部门脱碳减
碳,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目前,我国的工
业系统,在物耗、能耗、污染气体排放方面存
在着五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物耗大;二是能耗
高;三是废物利用率低;四是工艺流程落后的
小化工、小炼钢、小火电等小型重化工企业还
留存不少;五是由上述问题导致的碳排放量高
于全球工业单位碳排放量的一倍以上。基于此,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作为耗能排放大户,
传统工业部门面临如何减碳脱碳问题。建议从
五个方面推进脱碳减碳:一是源头减量,即在
工业投入品的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比如钢铁行
业,要进一步优化燃料结构,降低燃料比、铁
钢比,发展短流程炼钢。二是节能减排,积极
推广应用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
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产业的用能效
率。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达到 2019 年
世界平均水平,则可节约 15.8 亿吨标准煤,可
减少碳排放约 39 亿吨。三是循环回收,比如
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和中间物料进行
回收利用,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
再制造产业等。四是工艺流程改造,通过采用
低碳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淘汰高
碳高耗能技术。五是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
比如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
治理生态化。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破解经济增长“鲍莫尔病”。未来四十年,随
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提
升,这符合经济结构演化规律,也符合“双碳”
目标的基本要求,但这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速
持续趋缓甚至停滞,即所谓“鲍莫尔病”。对此,
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
业。因为产生“鲍莫尔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服务业中多数行业是不可贸易的,劳动生产率
会长期停滞。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
正在改变这一假设。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
业化,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贸
易模式。尽管三百年前的莫扎特四重奏要四个
人演,三百年后依然要四个人,但借助互联网、
AR/VR 等技术,听众可能来自全世界任意角落。
换言之,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部分服务业的生
产率正在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是以低碳绿色方
式实现的。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
要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
抓手和切入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数字技术
赋能各行各业,加快培育颠覆性、指数级的产
业新动能。
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径和方
向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
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
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
力需求”。目前世界各国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无论是 3.5 万伏、11 万伏还是 22 万伏,每一
千公里的电能损耗高达 20% 左右,而特高压直
流输变电每一千公里的电能损耗仅仅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
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
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平台,其
实质是“智能电网 + 特高压电网 + 清洁能源”。
其中,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是根本。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
过程中,要通过推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促
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
价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全球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解决清洁能源消纳
的必由之路。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均衡,
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相
距数百到数千公里,需要就地发电、远距离输
电;而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发电随
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储能成本极高,因此必须
构建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网
络;利用地球绕太阳 24 小时,形成北京时间、
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的时差状态,实现全球清
洁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基地的互联互通。二是
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通过构建全球
能源互联网,全球新增电力投资规模将超过 50
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
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
获得巨大的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效益。三
是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有庞大的清洁能源资源尚未开发。通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增进南南合作、南
北合作,将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欠发达地区
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缺电、消除
贫困,缩小地区差异,减少国际争端,让世界
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
平和谐的“地球村”。四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重要纽带。化石能源具有稀缺性、地域性,
开发利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政治外交
问题,争夺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是
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引发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清洁能源开发国 ( 地 )、
途径国 ( 地 )、消费国 ( 地 ) 成为利益共同体,
各方面都有积极性,缓解因争夺化石能源而引
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能够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现实和长远看,构建全球能源互
联网的条件已经具备,是完全可行的。一是清
洁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能满足世
界能源需求。二是特高压技术、电网智能控制、
大规模储能等技术不断突破,为构建全球能源
互联网提供重要支撑。三是随着清洁能源发电
技术、储能技术快速进步,将大幅提高风电、
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
度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清洁能源综合竞
争力有望在 2025 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四
是大电网互联加快推进,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
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成功
实践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技术,构建了完善
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
的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
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
国引领的跨越发展。
再次,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的
规划,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分为洲内互
联、洲际互联两个阶段。从现在到 2030 年,
重点推动各洲内大型能源基地开发和电网跨国
互联;到 2050 年,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
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基本建成全球能
源互联网。在未来,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在全
球不同时区选择清洁能源富集的地方建设超大
型光伏、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将
之与各负荷中心连接起来构成全球能源互联
网;随着地球 24 小时自转,这些光伏、风电
基地轮流为全球输出电力。这不仅省去了储能
的麻烦,还充分利用了清洁能源。
但这一伟大愿景需要世界各国、各国际组
织、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乃至研究机构通力合
作,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2016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了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由
我国发起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对于推动建立
我国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抢占全球能源
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进程中,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
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中国将努力实现向亚
洲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输送绿电,从能源进口大
国转变为清洁能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清洁能源
产业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成熟高效的清洁
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
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中国的绿水青山将
成为重要的碳汇资源,通过国际市场转变成金
山银山。通过这三方面的输出,中国将从目前
的世界碳排放大户,引领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
为全球低碳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
来源:中国化工报
• 1 5 •
行情聚焦
图7 发电量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
图8 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速及日均加工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44.7 238.2
225
206.2
218
233.3
222.7 216.2
202.9 206.8
236.3
260
9.6
0.2
4.9
3
0.2
-2.1
4
0.2
-4.3
-3.3
1.5
4.5
-6
-4
-2
0
2
4
6
8
10
12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产量(亿千瓦时) 增速(%)
190.5
188.2 186.9 188.4
198.8
189.5
191.5
189
172.7 173.9
183.1
171.6
-0.9
-2.2 -2.6 -3
2.2
-2.1
-1.1
-2
-10.5 -10.9
-9.7
-8.8
-12
-10
-8
-6
-4
-2
0
2
4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021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22年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日均加工量(万吨) 增速(%)
• 1 6 •
技术交流
摘要:混炼型聚氨酯是由多元醇与二异氰酸酯、扩链剂等原料通过本体聚合反应制得的橡胶,可
使用普通橡胶的工艺进行混炼与加工。本文主要采用聚酯型聚氨酯橡胶,研究了橡胶中硫化体系、补
强体系、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以及增塑剂对混炼型聚氨酯性能的影响,探索出适合输送带用混炼型聚
氨酯的基础配方。
关键词:混炼型聚氨酯;补强体系;硫化体系;偶联剂;增塑剂
输送带用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研究
聚氨酯弹性体可分为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
热塑型聚氨酯弹性体以及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
同橡胶类材料相比,聚氨酯弹性体有着出色的
耐磨耗性能,并且力学强度高且性能可调范围
大,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对配方进行调整
与设计 [1-3]。随着对混炼型聚氨酯的不断研究以
及各种新型多元醇的开发成功,混炼型聚氨酯
在输送带领域的应用量越来越大 [4, 5]。
本文主要研究了生胶以及配合体系中各原
料的种类及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选出合适
的配方及比例,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混炼
型聚氨酯橡胶应用于输送带领域。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混炼型聚氨酯橡胶 Millathane 76 工业品,美
国 TSE 公司;炭黑 N330,工业品,苏州宝化炭
黑公司;沉淀法白炭黑 VN3,工业品,德国赢
创工业集团;硅烷偶联剂 KH550,工业品,东
莞 市 鼎 海 塑 胶 化 工 有 限 公 司;硅 烷 偶 联 剂
KH560,工业品,东莞市鼎海塑胶化工有限公司;
硬脂酸锌,工业品,济南远祥化工有限公司;
硬脂酸,工业品,嘉里油脂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硫磺,工业品,广州井冈化工有限公司;硫化
剂 DCP,工业品,阿克苏诺贝尔有限公司;促
进剂 DM,工业品,山东尚舜化工有限公司;促
进剂 M,工业品,山东尚舜化工有限公司;促
进剂 BZ,工业品,河北德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防老剂 1010,工业品,德国朗盛公司。
1.2 主要仪器
ZK009 橡胶开炼机,无锡中凯橡塑机械有
限公司;XLB-D500×500×2 平板硫化机,湖州
东方机械有限公司;M-3000A 无转子硫化仪,
高铁仪器有限公司;TCS-2000-GDW 高低温电
子 拉 力 试 验 机,高 铁 仪 器 有 限 公 司;
GT-7012-DT DIN 滚筒磨耗试验机,高铁仪器有
限公司。
无锡百年通工业输送有限公司 杨 可
• 1 7 •
技术交流
1.3 试样制备
将混炼型聚氨酯橡胶在开炼机上塑炼,加
入硬脂酸锌、增塑剂、防老剂等助剂,然后控
制辊温在 50℃左右,加入硫化剂,混炼均匀后
薄通六次后下片,室温下放置 8 小时。
将混炼胶测试硫化时间 T90,在测定的硫化
温度下硫化成型,成型后将样品 60℃放置 8 小
时后熟化后即可测试。
1.4 性能测试
用 CYX-A 硬度计 ( 邵尔 A 型 ) 硬度计按
GB/T531-2008 标 准 测 试 硬 度;用
TCS-2000-GDW 高 低 温 电 子 拉 力 试 验 机 按
GB/T528-2009 标准测试其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
按 GB/T 10653-2001 标准测试其压缩永久变形;
使用 GT-7012-DT DIN 滚筒磨耗试验机按 GB/T
9867-2008 测试材料的 DIN 磨耗。
2 结果与讨论
2.1 硫化体系对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的影响
配方一 :MPU 100、DM 2、BZ 4、M 4、1010 2、
N330 30、硫磺 2、硬脂酸锌 2。
配 方 二:MPU 100、N330 30、硬 脂 酸 1、
DCP 1.5、1010 2。
表1 硫化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物理机械性能 配方一 配方二
硬度/Shore A 66 68
DIN磨耗/mm3 46 41
拉伸强度/MPa 35.7 26.2
撕裂强度/kN/m 49.2 40.1
300%定伸应力/MPa 8.8 7.1
拉断伸长率/% 530 512
压缩永久变形/% 8.7 4.2
冲击回弹/% 66 58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硫磺硫化与过氧化物
硫化的混炼型聚氨酯有着不同的力学性能,由
于 MPU 中的不饱和双键的数量较少,因此采用
硫磺硫化时 MPU 的交联密度较低,分子链的运
动较为自由,容易在应力的作用下取向,使得
分子间最用力增大,因此在高应变下材料的拉
伸强度以及撕裂强度等力学性能较高,但同样
由于其交联密度、较小,导致压缩永久变形较大,
过氧化物硫化的 MPU 的交联密度较大,分子链
运动性较低,因此压缩永久变形小,但分子链
的取向性也降低,导致在较大应变下材料的力
学性能较低。对于材料的 DIN 磨耗,可以看出,
二者均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但过氧化物硫化的
MPU 稍好。
2.2 补强体系对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的影
响
基 础 配 方:MPU 100、硬 脂 酸 1、DCP 1.5、
1010 2。
选用 N330 以及沉淀法白炭黑作为补强剂,
研究补强剂种类及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1 8 •
技术交流
表3 偶联剂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表2 补强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随着补强剂用量的增加,
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力学性能逐渐增
加,材料的拉断伸长率、压缩永久变形、回弹
性等性能逐渐减小,DIN 磨耗也随着补强剂用量
的增加而增加,炭黑与白炭黑相比,白炭黑的
补强效果优于碳黑。这是因为白炭黑表面有着
较多的极性基团,聚氨酯橡胶也是一种极性的
橡胶,二者可以有着较好的结合,使得白炭黑
补强的橡胶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大,因此效果
较好。但是对于 DIN 磨耗而言,随着补强剂用
量的增加,制品中橡胶比例逐渐减小,因此耐
磨损性降低,需综合考虑 MPU 的力学强度与
DIN 磨耗来应对不同场合的输送带领域。
2.3 偶联剂对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的影响
基 础 配 方:MPU 100、白 炭 黑 30、硬 脂 酸
1、DCP 1.5、1010 2。
物理机械性能 N330
(20)
N330
(25)
N330
(30)
白炭黑
(20)
白炭黑
(25)
白炭黑
(30)
硬度/Shore A 63 67 71 63 66 70
DIN磨耗/mm3 43 48 55 48 53 57
拉伸强度/MPa 15.3 19.4 26.9 19.2 24.8 28.4
撕裂强度/kN/m 26 35.3 40.1 36.2 39.6 43.2
300%定伸应力/MPa 4.2 5.7 7.2 8.1 9.0 9.3
拉断伸长率/% 576 543 512 589 552 542
压缩永久变形/% 4.9 4.6 4.2 4.1 3.2 3
冲击回弹/% 39 37 34 35 32 31
物理机械性能 KH550(0.4) KH550(0.6) KH560(0.4) KH560(0.6)
硬度/Shore A 71 72 72 74
DIN磨耗/mm3 53 54 45 42
拉伸强度/MPa 29.9 29.4 32.3 34.1
撕裂强度/kN/m 45.4 46.2 48.3 49.1
300%定伸应力/MPa 11.3 12.2 13.5 14.7
拉断伸长率/% 487 454 451 426
压缩永久变形/% 3 3.1 2.3 2.3
冲击回弹/% 28 28 28 27
• 1 9 •
技术交流
表4 增塑剂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加入偶联剂可以有效提
高白炭黑的补强效果,这是因为白炭黑作为一种
极性的填料,容易发生团聚现象,导致其在聚氨酯
橡胶基体中分散性较差,使得补强效果降低,当加
入一定量的偶联剂后,可以使得白炭黑的分散效
果变好,填料表面的羟基等极性基团可以更好的
与聚氨酯中的氨基甲酸酯基团发生相互作用,使
得分子链之间生成更多的氢键,生成结合胶的比
例增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使用 KH560 偶联剂
与 KH550 相比较有着更好的效果,并且当 KH560
用量为 0.6 份时,材料有着最好的综合性能。
2.4 增塑剂对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的影响
增塑剂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混炼胶的加工
性能,并且加入一定量的增塑剂后可以降低材料
的表面摩擦系数,有利于降低材料的磨耗,使得
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因此加入一定量的增塑剂
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选用较为常见的 DOP 作为增
塑剂,研究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基础配方:MPU 100、白炭黑 30、硬脂酸 1、
DCP 1.5、1010 2。
从表 4 中可以看出,加入增塑剂的量为 5
份时可以降低材料的 DIN 磨耗,同时材料的力
学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但当加入量为 10 份时,
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程度较大,效果较差。
3 结论
1) 使用硫磺硫化的橡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
能,但材料的耐磨性较差,压缩永久变形较大。
使用白炭黑作为补强剂比炭黑作为补强剂的效
果好,随着补强剂用量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
能增加,耐磨性降低。
2) 加入一定量的偶联剂可以有效提高白炭
黑的补强效果,使用 0.6 份 KH560 作为偶联剂
材料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加入 5 份 DOP 可以
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但加入量过高会降低材料
的力学性能。 □
参考文献
[1] 高瑞雪 , 侯金智 . 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
的研究 [J]. 橡胶科技 , 2014(7):21-23.
[2] 刘建文 , 陈朝晖 , 肖风亮 . 聚醚型混炼型
聚氨酯与丁腈橡胶的并用研究 [J]. 橡胶工业 ,
2016, 63(3):138-141.
[3] 马舒文 . 混炼型聚氨酯的新进展 [J]. 现代
橡胶技术 , 2007(1):1-9.
[4] 马亮 , 刘凉冰 , 王玉龙 , et al. 过氧化物体
系交联混炼型聚氨酯橡胶的研究 [J]. 特种橡胶制
品 , 2018.
[5] 刘凉冰 . 影响混炼型聚氨酯橡胶性能的
因素 [J]. 橡胶工业 , 2018, 65(3):351-355.
物理机械性能 DOP(5) DOP(10)
硬度/Shore A 69 67
DIN磨耗/mm3 36 34
拉伸强度/MPa 32.1 28.3
撕裂强度/kN/m 43.2 39.3
300%定伸应力/MPa 11.2 9.3
拉断伸长率/% 497 511
压缩永久变形/% 3.3 4.5
冲击回弹/% 29 31
• 2 0 •
技术交流
摘要:通过对耐磨型橡胶输油软管的结构设计,选用适合耐磨性能强、承压强度高、抗老化性能
好的内外胶层、纤维抗拉层、帘布缠绕层、导静电铜丝等材料,采用胶片缠绕、帘布多层缠绕等工艺方式,
设计出能够满足海上船舶输油要求的耐磨型橡胶软管。
关键词:橡胶;输油软管;耐磨型
船用耐磨型橡胶软管的设计与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92942部队 郭 奎 阎 炼 吴立洋 赵珍强
0 引言
油料是船舶维持正常运转的必需品,当其
需要长时间在海上航行或驻泊时,就需要其他
油船之类的船舶向其输送油料或淡水等,以便
船舶能够长期在海上航行或驻泊。船舶之间需
要用橡胶输油软管连接,橡胶软管通过高架索
在两船之间建立联系,输油软管悬挂在高架索
上,通过操控系统控制输油软管前进或后退,
在两船之间建立输油通道,再开启输油泵或输
水泵对接收船进行输油或输水作业。
根据海上碰撞规则,两船航行时需相距一
定的距离,避免碰撞。因此,在两船之间输油
时就需要一定长度的橡胶软管,以保持稳定性,
且因橡胶软管的不可盘卷等特性,在海上输油
时也对其长度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采
用分段运输、接头连接等方式使其达到一定长
度以满足输油或输水需要。在这种前提下,输
油或输水软管需要长期悬挂在甲板的门架上,
不可避免的遭受风吹日晒和海上盐雾腐蚀等老
化因素影响,长期以往,将使软管的使用寿命
大打折扣。而且现有的输油软管在输油时弯曲
性能差,容易弯折,造成油料输送阻力增大;
耐磨性差、软管管体易损坏;管体弹性差,与
管接头连接时密封性不好;承压强度低,抗老
化性能差。
因此,通过研制新型耐磨型橡胶软管,对
其耐磨型、抗老化、承压强度、弹性等性能进
一步提高,能够延长橡胶输油软管的使用寿命,
提高其作业能力。
1 结构设计
软管管体结构共有 5 部分组成:内胶层、
纤维抗拉层、帘布缠绕层、导静电铜丝、外胶层,
如图 1 所示。主要结构说明如表 1 所示,结构
设计如表 2 所示。橡胶软管主要用于输送柴油、
燃料油、喷气燃料、滑油等油料类介质。根据
软管的使用环境,要求能够在 -28℃~ +70℃温
度范围、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95%,并有凝露和
存在油雾、盐雾及霉菌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 2 1 •
技术交流
图1 DN150橡胶软管管体结构图
序号 结构 材料 工艺 主要功能
1 内胶层氢 化丁腈橡胶 2.4mm 耐油、耐老化、耐腐蚀、耐高温
2 纤维抗拉层 涤纶聚酯布 包缠3层 同时满足纵向抗拉和横向膨胀性能
3 帘布缠绕层 1670型聚酯帘布 交叉缠绕2层 断裂强度大于2kN/cm,变形模量小
4 导静电铜丝 0.2×16股 交叉缠绕2股 导静电,抗拉伸
5 帘布缠绕层 1670型聚酯帘布 交叉缠绕4层 断裂强度大于2kN/cm,变形模量小
6 外胶层 氯丁橡胶 1.8mm 耐油,耐老化、耐紫外线、耐磨
表1 DN150橡胶软管结构设计及说明
天然橡胶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乙丙橡胶 氯丁橡胶
成分 天然胶乳制成的
异戊二烯聚合物
丁二烯与苯乙
烯共聚物
丙烯腈与丁二烯
聚合物 乙烯和丙烯聚合物 氯丁烯单体聚合物
优点
高弹性、扯断强
度及伸长率,耐
磨性好,耐酸碱
价廉,抗水性
好,硬度70以
下具有高弹性
耐油、耐水,良
好的压缩性、抗
磨性及伸长率
耐热、耐老化、耐
臭氧,可用于极性
溶剂,耐腐蚀性好
优良的耐热性、耐
候性和化学稳定
性,较高的抗压缩
永久变形性能
缺点 不耐热、不耐
油,易老化
耐油性差、机
械强度低
不耐酮类、氯仿
等极性溶剂中
耐油性差、自黏和
互黏性差,强度低
不建议使用强酸、
氯仿及酮类溶剂
应用场景 橡胶基础材料 轮胎、鞋业 密封元件、软管 汽车密封条,空调
软管
耐燃、耐化学腐蚀
的橡胶品
表2 各类橡胶性能对比表
• 2 2 •
技术交流
2 主要材料
橡胶胶料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天然橡胶和
合成橡胶 2 种。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橡胶草
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而成;合成橡胶是以
石油、天然气为原料,以二烯烃和烯烃为单体
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橡胶是橡胶工业的基本原
料,橡胶制品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
电缆及其他橡胶制品。各类橡胶特性及应用如
表 2 所示。
本文涉及的内胶、贴胶及外胶胶料根据技
术要求,结合各胶料性能特点,进行针对性的
选择和调配。
1)内胶层
输油管内胶直接接触输送的柴油、燃料油、
汽轮机滑油等油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压
力作用下,油料流体通过软管内部快速传输到
受油设备。因此内胶胶料能够对接触的胶料有
很好的兼容性,并且不会被输送的油料溶涨,
不会析出橡胶和化学助剂。
为满足要求,根据各种橡胶的成分和功能,
胶料主体材料采用了耐油侵蚀极好的丁腈合成
橡胶,丁腈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低温乳
液聚合法制得的,具有良好耐油性能(对燃料油、
润滑油、芳香系溶剂耐抗性良好),同时具有优
良的耐热性、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优异的耐
臭氧性能,较高的抗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同时
丁腈橡胶还具有高强度、高撕裂性能、耐磨性
能优异等特点,是综合性能极为出色的橡胶之
一。此外,丁腈橡胶还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气
密性及优良的粘结性能。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能,
因此广泛用于油田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
工业和建筑工业等领域的制品,如制造钻井管、
钻井管保护层、O 型圈、密封件等。
选用丙烯腈含量为 31% ~ 35% 的优质丁腈
橡胶,配合相应的化学助剂,既保证了良好的
耐油性能,又能满足产品的综合使用效果。
2)纤维抗拉层、帘布缠绕层
软管工作压力 1.6MPa,需要 4 倍的安全系数,
所以爆破压力至少为 6.4MPa。同时要求软管有
抗拉层和帘子布骨架层共计 9 层的结构设计,
并且要求 DN150 软管的壁厚不超过 11mm,所
以骨架材料的选型必须在保证壁厚不超标的前
提下满足强度的要求,骨架材料由纤维抗拉层
和帘布缠绕层组成。
①纤维抗拉层
为保证软管能承受使用过程中的拉力,因
此选择了网眼结构的涤纶聚酯布作为抗拉骨架
层,共缠绕 3 层,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恢
复能力,纵向横向的纤维强度相同,坚固耐用,
当织物层直角包缠在软管上之后,纵向纤维可
以满足纵向抗拉的性能要求。选用的涤纶网眼
布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腐蚀性强、耐热性好、
耐磨性好等特点。
②帘布缠绕层
帘布缠绕层承受软管的工作压力,需使用
高强度帘子布来绕制而成。涤纶(聚酯)帘子
布也称轮胎用聚酯浸胶帘子布.它是用强力股
线作经,用中、细支单纱作纬织制的骨架织物。
经线排列紧密,纬纱排列稀疏,状似帘子而得名,
在橡胶工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帘子布用作
轮胎、软管等橡胶制品的骨架,使其承受巨大
压力、冲击负荷和强烈震动。帘子布是影响成
品性能和寿命的重要材料。
软管骨架材料选用聚酯帘布,软管爆破压
力为:
其中:断裂强度(帘布强度)=200,该值
为 实 测 平 均 值;缠 绕 层 数 =6 层;计 算 直 径
=16.06cm;整体强力修正系数 =0.75;扯断伸长
率 =15%,该值为实测平均值。计算得出爆破压
力计算值 =6.61MPa,高于标准规定的最小爆破
压力 6.4MPa,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