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饮
文化展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中国古代
饮
文化展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前
言
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
要标志。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茹毛饮血
到欢煮熟食,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从中国古人的餐桌见证了
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与生存,
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调羹弄膳之间,处处流露着生
活智慧和生命尊严。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推出“中国古
代饮食文化”专题展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
文物说 话”“让历史说话”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阐释中国古
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引导广大 观众细细品味“民以
食为天”的中国味道,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第壹章
一、自食八方
一、食自八方
中国是小米和水稻良种主要农作物的发源
地,也是最早驯化狗,猪,鸡等家畜家禽
的地方,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还从西
亚等地引进了牛,羊,马,小麦等动植物
。由此,中国人多种粮食,加肉食等作物
为主食,以肉,蛋,蔬菜为辅食。
膳食之主
五谷原指五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一般认为包括稻、黍,粟,麦,
菽,分别指的是水稻,黄米,小
米,麦类和豆类,随着物品种增
多,五谷也逐渐演化成粮食作物
的统称。
秦汉之后,随着种植和加工方式的改进,小
麦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粟,麦,稻作为主粮的地
位已经基本确立,其中粟适应性强产量稳定
,营养丰富,在这一时期成为最重要的,粮
食品种。
到了隋唐时期,水稻成为全国性食物来源,
主产量超过迈速,明清时期在传统优势农作
物,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玉米甘薯,
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从海外引入
并得到推广,粮食的供应,越来越成熟。
时至今日,我们从食
物中获取的热量,超
过百分之九十,仍然
来自于这些,人类早
期驯化的植物。
炭化稻米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水稻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
,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
米为主食。
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在一
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出
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稻米的驯化不仅是中国成为
农业大国的坚实基础,也是全
世界人民可贵的热量和蛋白质
来源。
水稻在汉代也称作“稌”(tú),为长江
流域的主要作物,现在水稻的粳、籼、糯
三大品种汉代已经出现。汉代文献中尚未
发现高粱的记载,但考古发掘中频现高粱
出土,除主要在黄河流域外,也见于南方
和塞外。
这是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
的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稻谷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巢
湖流域,这里素有鱼米之
乡的美誉,炭化稻谷的出
土说明当地在史前时代已
经开始普遍种植水稻了。
由于对水分和灌溉的要求
较高,先秦时期北方种植
的水稻不多,所以北方对
水稻十分珍视,吃稻米也
被看作是奢侈的行为。
炭
化
谷
粒
新
石
器
时
代
小
珠
山
文
化
稷即小米,也称为粟、禾、谷子
,去壳后为小米。粟是从狗尾巴
草驯化来的,外壳坚硬,有很高
的营养价值,并且防虫防潮耐储
存,可达几十年不坏。
粟从新石器时期以来就是北
方民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从远古到秦汉时期都是黄河流域
最常见的粮食作物,在传统五谷
中占据首要地位,被称为五谷之
神,稷与土神合称“社稷”,成
为国家的代称。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栽培小米出自北京门头沟的
东胡林遗址,年代在距今9000到10000年间,这
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小米籽粒。另外
,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通过浮
选出土了大量的距今约8000年的小米,以炭化黍
粒为主。
北方地区粮食作物有粟、
黍、麻、大小麦,南方以
水稻为主,汉代粟的实物
在全国各地广泛出土。汉
代的粟并非单一品种,根
据文献记载,仅上等粟就
有赤梁粟和白梁粟两种。
汉代对粟的栽培,为南北
朝时期出现的97个品种的
粟奠定了基础。
炭化麦粒
春秋
麦是世界上普遍种植的粮
食作物,主要包括小麦和
大麦两种。原产地为两河
流域。至迟在5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
开始种植小麦。商代开始
已有食麦的习俗。周代种
麦比较普遍,许多周代聚
落中已呈现出粟麦并重的
农业格局。小麦不仅产量
高还能越冬,可与粟等作
物轮作。
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及小米,所以秦汉之
前人们仍以粟为主要农作物。同时,灌溉也是制约小麦大规模发展的
另一个主要原因。至秦汉时期,精耕细作水平和防旱保墒(shāng)
耕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石磨的大规模推广,促使小麦迎来中原地区首
个种植高潮。秦汉以后,在北方,黍、粟的主食地位逐步让位给麦。
隋唐之后,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的地位上升,成为黄河流域最重要的
农作物之一。到了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小麦在粮食构成中已经占据
了半壁江山,即使在种植水稻的南方,小麦种植面积也不少,并且在
当时粟的地位已经退居小麦之后,位居第三。
第贰章
二、古代食物器
具
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这件彩陶盆为红陶,属
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标志器物。唇外及腹上
部均施黑彩,为当时最
流行的弧线三角和圆点
组合花纹,图案构成十
分复杂,打破了等分和
对称的排列方式,使图
案具有旋转的动感。
骨叉
战国
先秦时代将“肉食者”
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
餐叉在那个时代可能是
上层社会的专用品,并
未十分普及。
瓦纹盨
西周
铜盨的用途与簋相同,
为盛放黍、粟、稻、粱
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器,
其造型由铜簋和小型圆
角方鼎衍生发展而来。
绿釉陶磨汉
磨有干磨和湿磨两种,
干磨用于磨粉,秦汉时
期的主食饼和饵的出现
,就与干磨的普及有关
。饼指的是用去麸的麦
粉粘合蒸熟的食品,而
饵是用米粉粘合蒸熟的
食品。
青釉托盏
西晋
托又称盏托、茶托、托
子,是从汉代的托盘、
耳杯演化而来,至南朝
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
时风行的饮茶用具。
陶耳杯
东晋
这是晋代的陶耳杯,耳
杯为古代盛酒或其它食
物的器具。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中所记的
饮酒游戏
“曲水流觞
”
中所用的觞便是耳杯。
耳杯的造型呈椭圆形,
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
,就像一对展开的羽翼
,所以也叫做羽觞。
礼鎏金花鸟葵式高足银酒
杯
鎏金錾鸟兽花叶纹银注子
唐
隋唐五代时期,除了原产的米酒
外还有引进的果酒。唐太宗灭高
昌后,将当地所产的马乳葡萄引
进内地,并且在内地试酿成功葡
萄酒,从此中国内地有了自产的
葡萄酒。乳酒依然流行于游牧民
族之中。以米酒为基础的配制酒
在唐代也很流行,只药酒一类从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载看,
就有40多种。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发达,国力
强盛,皇室贵族对金银器具十
分偏爱,宴饮时经常使用。高
桌等高足家具的出现,抬高了
酒具的放置位置,缩短了酒具
与身体的距离,使人伸手即可
轻松拿取到器皿,所以便于单
手执拿的注子开始应用,注子
为向酒杯
黑釉兔毫盏宋
这是晋代的陶耳杯,耳杯为
古代盛酒或其它食物的器具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所记的饮酒游戏
“曲水流
觞
”中所用的觞便是耳杯。
耳杯的造型呈椭圆形,两侧
各有一个半月形耳,就像一
对展开的羽翼,所以也叫做
羽觞。
金釦水晶刻花杯
辽
辽代饮食器具主要以木质和
陶瓷为主,此外还有金、银
、铜、玉、水晶、玛瑙、玻
璃等材质。水晶有无色晶莹
透明的特点,常被统治者用
于制作高档生活器具,商周
时期墓葬中就有水晶杯出土
。
银马盂元
这件马盂为酒器,其造型仿
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匜,明初
《格古要论》记载为有嘴折
盂。作为酒器的马盂,既可
以用作饮酒器,也可以当做“杓”来挹取,而它的流又
可兼有斟酒的功能。元代,
马盂与壶瓶、台盏形成了一
种酒器组合,使用的越来越
普遍。
孔子忆颜回碗明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
想观念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的核心,其所追求的平和社
会秩序在饮食生活中也有体
现。《论语》不只是记录了
孔子的思想,也记录了他日
常饮食生活等事。孔子对饮
食非常看重,他的饮食思想从“仁爱”出发,认为一个
国家的人民的饮食重于军队。
乾隆六年鎏金铜勺清
中国古代餐勺的起源可以追
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
器时代,生活在黄河、长江
流域以及一些其他地区的农
耕部族大都形成了餐勺进食
的传统。中国的古人之所以
发明餐勺,应该与农耕文化
有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