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麟声
197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1980年9月-1981年7月参加“大平班”第一期培训,后攻读北京外
国语大学硕士,大阪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间社会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起即从
事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在此基础上,2005年发起成立了“汉语背景学生日语习得研究会(中国語話者のための
日本語教育研究会)”。在引导推动该研究会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对比研究、偏误观察、验证调查”三位一
体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着力于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日语时的正负迁移,成效卓著,现该研究会已成
为日本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之一。近些年来,又把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演化为“双向习得研究模式”,同步探讨
中国学生学习日语和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汉语教学界的注意。去年10月应邀回国在2011
汉语国别化教材研讨会上做了大会报告,今年又回国参加第二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
会。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SOV•SVO型语言类型特征对比研究、古代汉日语语言接触研究等新学科,为语言学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
蔚蓝: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家
庭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您后来
进入大学学习日语的关系好吗?
张教授:小时候,因为父亲
是搞技术的,母亲是小学教师,跟
同龄人相比我们家书可能比较多一
点 ,这就为我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不过 ,
我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
命 ,那时候一心想的是要听党的话 ,
要为人民做工作。1975年被推荐
进入复旦大学日语专业学习 ,都是
国家安排的。包括后来的读“大平
班”也是由学校推荐参加考试的。
也就是说我上大学学习日语以及后
来的研究日语基本上都是社会环境
决定了的。
大平记忆
蔚蓝:您是“大平班”第一期
学员,今天回想起来,自己与“大
平班”的这份渊缘该从何处说起?
张教授:首先是因为那时候
我们跟日本的关系比较好,日本政
府才派了一个教师团到中国来搞
日语教师培训,才能有这个“大平
班”。我是“大平班”的第一期学
员。能做第一期学员跟当时我所在
的山西大学有关。因为当时山西大
学的日语专业是新办的,所以虽然
我比较年轻,也还是有机会被推荐
参加了有关考试。如果在一个老学
校,这种机会可能就没有了。
蔚蓝:您感觉到自己在1年
“大平班”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
获是什么?
张教授:应该说,我最大的
收获就是接触到了学问。上大学的
时候 ,老师或者是日本人或者是在
东北、台湾长大的老一辈,他们有
比较强的日语运用能力,但是实际
上没有搞什么研究,也不做相关的
学问,我们也就只是跟着他们学习
会话,掌握一些一般性的日语阅读
能力。上了“大平班”之后,因为
当时的老师都是日本很有名的学
者,听了他们的课,我才知道世界
上还有语言学这门学问。
蔚蓝:就切身经历而言,您
如何评价“大平班”这一中日教育
合作产物在中国日语教育发展史上
41
“大平班”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