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筑牢北方生态安全
屏障的现实基础和成效
(一)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
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内蒙古不仅有森林、草原两大生态系统,还有
荒漠、湿地、湖泊、河流、沙地等类型多样的生态系
统.其中森林面积3.92亿亩,草原禁牧和草畜平
衡面积10.2亿亩.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持续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以最严格的
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山水
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积极开展系统治理、
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草原植
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河湖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部分
湿地缩小的趋势得到控制.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
覆盖度、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45%、23%[1],比
2012年分别提高了 2.2 个百分点和 4.7 个百分
点,荒漠化、沙化实现持续“双减少”,科尔沁沙地生
态率先实现良性逆转,生态环境总体上发生历史性
转变,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内蒙古贡献.
内蒙古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
等各 级 各 类 自 然 保 护 地 共 计 380 处,总 面 积
1470.48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 12.43%.[2]
大力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一湖两海”
治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监测和排污口
排查管理,进行河湖生态补水.全区地表水优良水
体所 占 比 例 达 到 76.9%,乌 梁 素 海 水 质 达 到 Ⅳ
类[2],黄河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在 Ⅱ
类[3],推动了地区经济绿色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
致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多赢局面.
(二)体制改革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生
态建设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内蒙古加强规划引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
化制度约束,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了
保障.2018年出台的«内蒙古主体功能区规划»为
进一步优化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不
同主体功能区优势,实现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聚焦五大任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先后发布了«内蒙古国
土空间规划2021—2035»(草案)、«构筑我国北方
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内蒙
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引导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内
蒙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促
进多规合一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为促
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次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ༀ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
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
例».各盟市也在不断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强
制度约束.如呼和浩特市针对禁牧休牧、湿地保
护、大青山前坡保护、大气污防治等出台了一系
列条例和考核奖惩办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除此之外,内蒙古自治区还进行了机
构改革,新组建成立了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内蒙古
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为国土资源的空间管控和优
化、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和修复提
供了体制保障.
(三)治理模式、技术不断创新,为生态屏障建
设提供内生动力
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除了库布其
模式、毛乌素沙地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奋斗接续治理
沙漠模式外,各地依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
宜地探索了差异化、多样化的生态治理模式.如通
辽市龙头企业带动的沙棘桔梗立体种植模式、近自
然林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的饲草料种植与黄牛产业
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光伏治沙
模式,赤峰市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乌兰察布人
工补播乡土草种恢复退化草原模式,等等,这些治
理模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
展,实现了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
同时,技术创新在生态建设和林草产业发展中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科左后旗的深挖浅埋技
术、低密度造林技术,磴口县的冬贮苗造林技术,鄂
尔多斯的机械打孔深栽抗旱造林技术等,使造林的
成活率有了明显提高,加快了造林绿化速度.近十
年来,全区造林、种草、年均防沙治沙面积均居全国
之首.
(四)林草产业不断发展,生态价值的转化途径
日渐丰富
内蒙古广袤的森林、草原、湿地、沙地蕴藏着巨
大的生态经济价值.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推动林草产业化发展,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创新基地,加快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