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发布时间:2023-11-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48 [11 月 26 日论坛报告日程主持人任相坤 北京君益佳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姚艳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杰青煤基能源 CCUS 发展及国家能源集团创新实践周正武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煤矿甲烷排放智能精准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刘文革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工中石化煤化工基地绿色低碳协同防治技术创新及工业共生实践探索崔龙鹏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中国天空地融合、多尺度嵌套双碳数字孪生模拟陈报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教授发布会主持人谭克龙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中化明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理,专委会副主任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揭牌仪式刘 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王双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尚建选 陕煤集团 总工程师郭佐宁 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院长,陕煤陕北矿业公司董事长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郭佐宁 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院长,陕煤陕北矿业公司董事长专委会 2023 年工作会议参会... [收起]
[展开]
手册|中国煤炭学会2023年学术大会暨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8 [

11 月 26 日论坛报告日程

主持人

任相坤 北京君益佳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教授、专委会副主任

姚艳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杰青

煤基能源 CCUS 发展及国家能源集团创新实践

周正武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

煤矿甲烷排放智能精准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刘文革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工

中石化煤化工基地绿色低碳协同防治技术创新及工业共生实践探索

崔龙鹏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

中国天空地融合、多尺度嵌套双碳数字孪生模拟

陈报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教授

发布会

主持人

谭克龙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中化明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理,专委会副主任

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揭牌仪式

刘 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

王双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尚建选 陕煤集团 总工程师

郭佐宁 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院长,陕煤陕北矿业公司董事长

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郭佐宁 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技术研究院院长,陕煤陕北矿业公司董事长

专委会 2023 年工作会议

参会人员:专委会全体委员

主持人

桑树勋 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秘书处汇报 2022 年、2023 年专委会工作情况与 2024 年工作计划

专委会委员提出意见建议

确定 2024 年会议承办单位

专委会主任总结

晚餐

08:30-08:45

08:45-09:00

09:00-09:15

09:15-09:30

17:30-18:00

18:00-18:30

18:30-20:00

第52页

[49 [

11 月 26 日论坛报告日程

主持人

冯 雨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金 毅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矿区生态修复碳汇潜力及对碳中和的贡献

陈 浮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煤矿生态修复与碳增汇

刘锦文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建设工程分会 理事长

采煤沉陷区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增汇潜力研究

高良敏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教授

低能耗规模化 CO2 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应用示范

陆诗建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研究员

基于核磁共振的低渗煤岩 CH4 吸附解吸与注 CO2 驱替特征研究

徐宏杰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教授

典型煤盆 CO2 地质封存 GIS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孙 杰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高级工程师

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驱动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制燃料

玄晓旭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副教授

会议总结

卞正富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专委会主任总结发言

午餐

10:15-10:30

10:30-10:45

10:45-11:00

11:00-11:15

11:15-11:30

11:30-11:45

11:45-12:00

12:00-12:10

12:10-13:30

CO2 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研究进展

钟栋梁 重庆大学碳储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工程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

刘世奇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研究员

休息

09:30-09:45

09:45-10:00

10:00-10:15

第53页

[50 [

凌 文

凌文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主持完成千万吨矿井群

大型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资源与环境协同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主持

完成 600MW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示范,建成世界首台 60 万千

瓦循环流化床电厂;主持世界最大的 400 万吨煤制油示范工程开车运营并实现了安

全稳定运行;主持创建煤、电、煤制油化工、运输(路、港、航)煤基能源多产业

动态优化科学决策模型和产运销调运优化系统平台;主持创建基于科技资源整合模

式的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工程。

王双明

1955 年 5 月 21 日出生,陕西岐山人,中共党员,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致力

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 30 多年,在

找煤、勘探、采煤保水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地质成果。

找煤取得重大发现。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发现

了环带状聚煤规律,查明了全盆地煤炭资源总量,为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

依据和资源保障。探煤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集成地震、磁法和

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将

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创新。

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的损害机理,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水

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为煤炭

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

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6 项。

重要嘉宾

第54页

[51 [

张 宏

汉族,1965 年 12 月生,河北遵化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炭产业经济

与政策、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参与国家能源、煤炭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政

策和发展战略、大型矿区总体规划的研究及编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 50 多

项国家有关部委、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环境合作委员会和煤炭行业等组织的大型

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获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3 项,国家煤炭工业科技

进步二等奖 2 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一项。在《管理世界》、《煤炭学报》、《中

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国煤炭》、《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经济研究》、《中

国改革》、《中国煤炭报》、《能源评论》、《国资报告》等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

文 60 多篇。

刘 峰

中国煤炭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矿智能化创新联

盟理事长,全国煤炭标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安全生产标委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煤炭学报》主编。

长期从事于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从事行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划、

评价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组织制定煤炭行业“十一五”至“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负责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纵向课题多项;组织开展多项国家及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的

攻关和实施;组织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

技奖多项;出版著作多部。近年来,指导和推动晋、陕、蒙、山东、河南、贵州等

省份重点生产企业率先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提出的:“煤

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科学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

第55页

[52 [

卞正富 (主持人)

汉族,1965 年 9 月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矿区

环境、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主

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基础专项 A 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 3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7 项。在 Science、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Ecological Indicators、中国环境科学、中国土地

科学、煤炭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 200 余篇,主编出版教材 2 本,专著 4 本。

潘树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江

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兼任中

国地质学会第 40 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煤炭绿色勘查开发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李四

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

制定行业标准 1 项。

第56页

[53 [

谭克龙(主持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与开发。主持完成国家

攻关、863、973 课题、国际合作研究 8 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研究及重要工程

建设 21 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中国企业新纪录一项。出版专

著 5 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 项,发表论文 41 篇,其中 SCI 收录 4 篇,EI 收录 2 篇。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突贡专家,2008 年黄汲清地质科技奖获得者。兼

任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监审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

桑树勋(主持人)

1967 年 11 月出生,河北滦南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碳中和与能源地质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CCUS 全流程技

术与集群部署、CO2 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煤系战略

性矿产与沉积地质。主持科研项目 100 余项,其中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 10 余项。

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 10 项。授权中国、美国、澳

大利亚发明专利 4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12 部,发表学术论文 355 篇。

第57页

[54 [

文冬光

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

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及

其石漠化调查、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全国二氧化碳

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青海共和干热岩勘查试采科技攻坚战等国家地质调

查工作。主持制定了《1:5 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

范》、《地下水质量标准》等标准和规范,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获

得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

张德高(主持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煤炭及非煤矿产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国内外矿业管理等工作。多次参与地质勘查方案、国外风险

勘探基金、中央地勘基施工、国外找矿、监理评标。近十年主持科研项目 30 余项,

荣获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 20 余项,授权专利 40 余项。

第58页

[55 [

王淑娟

博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盐碱地区

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系主任;北京

碳中和学会理事;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委

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煤的清洁燃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修复等。

周怀春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 年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

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燃烧学分会委员,中国计量学会多相流测试专委

会委员,吉林省光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高效清洁火力发电技术湖南省重点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开展热辐射分析及燃烧监控方向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科研项目 30 余项,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 20 多件,出版专著等 10 余部,发表论文 300 多篇。曾获教育部首届高

校青年教师奖、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等荣誉,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特别奖,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0 项省部级科技 / 教学成果奖。

第59页

[56 [

周正武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地质系和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高级工程师。1990-2002 年在原国家有

色金属工业局工作,系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百名跨世纪人才工程”人才,2005

年起任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主任级),2020 年起任国家能源集

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国家能源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任党委委员、副

总经理。

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煤炭和煤层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与研究、CCUS 技术研究

和工程示范。为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专家、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

员会、国家能源局页岩气标准化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技术委员会煤田地

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或参与完

成国家重大专项 2 项、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

\"86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 1 项、原神华集团科技创

新项目 10 余项、遥感地质找矿重大项目 30 余项、大型、特大型煤田地质勘探项目

5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5 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28 篇(SCI 1 篇),

取得专利 5 项,软件著作权 6 项。

刘文革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国家安全生产

专家组成员,《中国煤层气》杂志副主编。担任国际组织“全球甲烷倡议(GMI)”

中国副代表,煤炭分委员会联合主席。

长期从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域理论政策标准研究,以及煤层气开发与煤矿瓦斯

治理和利用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参与基

金项目 3 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1 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5 项 ; 国家标准制定 2 项;发表 SCI、EI 检索和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 70 余篇。

第60页

[57 [

崔龙鹏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工。主持创建中国石化煤转化技术研发与技

术服务平台、石科院第 27 研究室工业固废综合污染防治与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

新平台。基于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无废城市”和中国首个(中石化)“无废集团”

试点建设,着力开展中国(镇海炼化)“无废石化基地”和(宁夏能化)“无废煤

化工基地”的“绿色低碳循环协同增效创新模式”和“工业共生实践案例”研究与示范。

现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

中华环保联合会固危废及土壤污染治理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

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

持完成一项国家行业标准(HG/T4820-2015),在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Energy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专业研究论文 7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0

余件。

陈报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与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国家气象局温室气体及

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大学和昆特兰理工大学(教授),2009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杰出人才类计划”回国。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碳同化系统、数据 - 模型同化、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表

层地球系统模拟、空间尺度转换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

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研发了首个中国天空地双碳数字孪生模拟器、中

国高时空分辨率碳同化系统(CT-China 和 3-GAS)以及高分辨嵌套式区域碳同化

系统(RCAS),并实现了国家级准业务化运行以及省、市多尺度碳排放与碳汇的高

精度核算应用;在 Nature 子刊、Science Bulletin 等期刊发表 SCI 学术论文百余篇。

第61页

[58 [

刘世奇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

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学会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

秘书长,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理事兼 CCUS 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

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瓦斯灾害防治与利用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六

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19 年度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拔尖青年科学家”。主

要从事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碳中和地质技术、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等领域的

科研工作。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授权发明专利 39 项,

参与制定行业 / 团体标准 1 项,获得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 3 项,主持国家、

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

钟栋梁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碳储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碳储科学与工程专

业负责人。入选“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煤

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教育部创新团队“非常规天然气

高效开发与利用”研究骨干,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BC) 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

长期从事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气体水合物应用技术等方向的

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外专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等 10 余项;参与 973 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等。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出版专著 1 部,授权发明专利 5 项。

担任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Energies、《低碳化学与化工》等期刊客座编辑,

兼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委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委会委员、“炼焦煤资源开

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专委会委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

家等。

第62页

[59 [

第七届煤炭青年科学家论坛

一、时间、地点

1. 时间:11 月 25 日 13:30—18:00

2.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多功能厅 B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河南省煤炭学会

承办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深井瓦斯抽 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

协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重庆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山西能源学院等。

三、会议主题

煤炭绿色智能高效精准开采与洁净化利用

四、会议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部署,推进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聚焦煤炭地质保障、安全精准智能开采和低碳清洁利用等前沿技术,搭建煤炭行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

者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

五、会议日程

1. 主持人:赵同谦 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振华 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论坛主席:杨小林 河南理工大学校长

2. 报告人姓名单位职务、报告

第63页

[60 [

第七届煤炭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日程

第一阶段:开幕式及特邀院士学术报告

主持人

赵同谦 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河南理工大学杨小林校长致辞

中国煤炭学会王蕾秘书长致辞

合影(会场照)

能源革命与历史使命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煤矿高效采掘技术装备与岩层控制新进展

康红普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第二阶段:特邀青年科学家学术报告

主持人

李振华 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王 燕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安全与能源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

遗煤开采岩层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冯国瑞 山西能源学院院长

深井煤与瓦斯突出全过程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

孙海涛 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科技发展部副主任

深部煤层碳封存研究现状与进展

姚艳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煤炭科学开采与采场岩层控制进展

王家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

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掺氢天然气燃爆灾害防控基础

罗振敏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厚硬关键层下伏含瓦斯煤动力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

王 亮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

矿山岩体信号数据化表征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陈 结 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

矿山开采与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连掘充填控损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

谭 毅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3:30-13:35

13:35-13:40

13:40-13:45

13:45-14:10

14:10-14:35

14:35-14:50

14:50-15:05

15:05-15:20

15:20-15:35

15:35-15:50

15:50-16:05

16:05-16:20

16:20-16:35

第64页

[61 [

主持人

罗振敏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谭 毅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超慢速洋脊扩张与洋壳增生机制

刘传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煤岩冲击破坏尺寸效应研究

高富强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 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微生物抑尘材料研发及特性研究

周 刚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综放开采端头放煤与智能放煤关键技术新进展

杨胜利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 能源与矿业学院院长

防治煤自燃与瓦斯共生灾害的浆泡材料

鲁 义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 校团委书记

煤巷粉尘分级高效协同治理关键技术

江丙友 安徽理工大学教授 / 科研部副部长、院士办公室副主任(兼)

瓦斯检测与爆炸防控关键技术

王 燕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安全与能源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

16:35-16:50

16:50-17:05

17:05-17:20

17:20-17:35

17:35-17:50

17:50-18:05

18:05-18:20

第65页

[62 [

重要嘉宾

何满潮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矿业科学院

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兼任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副主席、中国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开放科学促进联合体理事长、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

盟理事长、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理事长,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科学成就奖

(2019 年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 年)、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 (2016 年 ) 和何

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4 年)获得者。

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了“缓变型”和“突变型”

大变形灾害的理论体系,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创建了深部岩体力

学实验室。提出了具有 NPR(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的理念,通

过实验定型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索)序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工

程实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3 项,中国专利金奖 2 项,ISRM 技术发明奖 1 项。

康红普

1965 年 11 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

验室主任,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康红普长期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主攻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开发出

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煤矿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获中国青年

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入选“万人计划”百千万人

才工程领军人才。201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66页

[63 [

王家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矿业工程学科

评议组成员、第八届矿业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教

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煤炭研究联盟主席。入选国

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

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主持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和横向项目。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美国 Syd S.Peng 国际采矿岩层控制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

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

冯国瑞

太原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现任山西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承担了国家

杰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青等 30 余项纵横向项目,

编写著作 6 部,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240 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 8 项、国家发

明专利 150 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10 余项,获科学探索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

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一等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 10 项,获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煤炭教学名师、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

等荣誉称号。

第67页

[64 [

姚艳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与碳封存方面

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获得者等荣誉;获得 2019 和 2022 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2)等奖

励。第一 / 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万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

利 16,入选 2022 年和 2023 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成就榜,2021-

2023 连续三年入选爱思维尔全球高被引学者。

罗振敏

西安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现任安全监管监察

学院(西安)院长、陕西省工业过程安全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

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防火防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消防协会副会长

等。主要从事火灾与爆炸防控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

研项目 20 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2

项、科技进步奖 6 项,授权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余项,出版著作 3 部,发表

学术论文 170 余篇。曾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全国煤炭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68页

[65 [

刘传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蛇绿岩与现今大

洋板块的对比研究。2012 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20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资助,2016 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

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中国地质

学会“银锤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

孙贤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在 Nature、Science

Advances、Geology 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 40 余篇。

孙海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校企联聘学者,长期致力于煤

矿采动区瓦斯井上下联合高效治理和深井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等方向的科研工作。

兼任第四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通风与安全专委会委员,第五届煤矿安全标委会

瓦斯防治分会委员等。带领研发团队深入工程一线,提出了煤矿采动区瓦斯抽采地

面井“避、让、抗、护、疏”逐级优化思路,创新了井下碎软低渗煤层中低压水力

压裂保压增渗技术,组织研制了三维高刚度大型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模拟系统,据此

实验并建立了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全过程相似模拟方法。先后获评全国煤炭青年科技

奖、全国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入选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获重庆市“杰青”资助。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 3 项,获中国专

利优秀奖 2 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7 项,制修订行业标准 5 项。

第69页

[66 [

周 刚

山东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

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

学技术奖获得者,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主要从事工矿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功能材料、新能源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2 项、横向项目 100 余项;首位获教育部科

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国家级协会 / 学会科学技术

奖一等奖 2 项;一作或通讯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9 篇(中科院一区、二区论文 74 篇),

ESI 热点和高被引论文 16 篇;首位出版专著 2 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

50 项、软著 5 项。

高富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一级

首席科学家,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

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副主编。主持和参与国家科

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20 余项,发表论文

80 余篇 ( 第一 / 通讯作者 SCI 论文 33 篇 ),SCI 他引 1700 余次。入选斯坦福大学

发布的“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职业生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二等

奖 4 项。

第70页

[67 [

杨胜利

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院长,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教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放顶煤开采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煤炭安全

开采与地质保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煤矿智能化与新技术专家

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任《煤

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青年编委。先后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霍英东高等院

校教育教学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全国第七届煤炭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煤炭协会

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等

称号。

主要从事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

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子课题 3 项,横

向课题 3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授权发明专利 15 件。研

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15 项。主讲《矿

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入选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和北京市优质本科生课程。

王 亮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瓦斯灾害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长期从事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入选国家万人

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

高峰”高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获省部级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科

技奖励共 20 项(其中排名前三 13 项),以第一 / 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90 余篇(含

SCI 论文 60 篇),2019 年以来连续 4 年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

单,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等。同时,担任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江苏高校“青

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

奖各 1 项。

第71页

[68 [

陈 结

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青年科技奖”、“全国高等学校矿业石油安全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主

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等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 3 项。主要从事矿山岩体灾变信号监测预警及灾害防治技

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王 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燃爆动力灾害预警与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中原英才计划 - 中原基础研究领军

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连续四年入选斯坦福大学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 5 项、省

部级项目 10 余项,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

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荣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全国高校矿业石油安全工程领域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第72页

[69 [

江丙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

举工程、安徽省杰青项目、安徽省特支计划 A 类人才。现任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部副

部长、院士办公室副主任(兼),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主要从事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健康方向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科

技部中长期出境培训人才专项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青年科学基

金 1 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安徽省杰青等纵向项目 9 项。研究成果出

版专著 3 部,授权 31 项发明专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70 余篇论文,其中

JCR 一区 27 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1 项,1 项技术入选国家卫健委先进适宜推广技

术指南;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中国

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 4 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 1 项,公共安全科学技术

学会一等奖 1 项。个人荣获霍英东青年科学奖二等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安徽青

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鲁 义

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

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杰青,湖南青年五四奖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

在《Ener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35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

奖 1 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以及全国行业

协会奖励 8 项。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矿山工程灾害治理,相关事迹被中国教育报、

中国煤炭报等媒体报道,被授予安源煤矿建矿 122 年来首位荣誉矿工。

第73页

[70 [

谭 毅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煤矿开采矿压与地表

沉陷控制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厅级等纵向课题 20 余项,

企业关键技术攻关 50 余项。发表论著 50 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0 余项。获省

部级进步奖等 10 余项;主讲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本科线上优秀课程

一等奖等。获全国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

中原英才计划 - 中原青年拔尖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

人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

书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及《中国矿

业大学学报》等业内知名期刊中青年编委等。

第74页

[71 [

科技期刊建设论坛

一、时间、地点

1. 时间:11 月 25 日 14:00—17:00

2.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406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三、会议主题

高水平煤炭科技期刊建设

四、会议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

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打造煤炭精品期刊集群,本次分论坛

聚焦煤炭学科发展、办刊机制建设、办刊能力提升、期刊质量建设、数字技术应用、编辑人才培养等

热点话题,邀请行业学科专家和期刊专家深入对话交流,赋能煤炭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五、会议日程

1. 主持人:

田水承,教授,西安市应急安全人因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武英刚,副编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副

秘书长

2. 报告人姓名单位职务、报告

第75页

[72 [

科技期刊建设论坛会议日程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工程师 /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致辞

张彦禄 研究员

大数据驱动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程建远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采矿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

张俊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副院长

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提高刊物学术水平

曹胜根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主编

创新发展 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康淑云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中国煤炭》杂志执行主编;

信息院正高三级专家,编审

《煤田地质与勘探》发展历程、进展与启示

晋香兰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煤田地质与勘探》执行主编

依托专家办刊,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

王婉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编辑部主任

ChatGPT 的科技期刊视角

傅 游 山东科技大学期刊社社长,《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主编

以《煤炭学报》刊发论文为核心的多维度全方位学术服务体系

郭晓炜 《煤炭学报》编辑部

14:00—14:10

14:10—14:40

14:40—15:10

15:10—15:30

15:30—15:50

15:50—16:10

16:10—16:30

16:30—16:50

16:50—17:10

第76页

[73 [

重要嘉宾

程建远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西安研

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第九届煤炭地质专委会主任委员,国

家能源局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煤炭行业物探

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长期从事煤炭高分辨率地震

勘探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 863、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等 20 余项科研项目,其中 11 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 8 部,

发表论文 163 篇,授权专利 23 项,获得 5 项软件著作权。培养硕士、博士(后)

研究生 40 余人。

张俊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能源与矿业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巷道支护与灾害防治煤炭行业

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绿盟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煤炭深部开

采方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检索 70 余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

文(F5000)2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件,出版著作 5 部、主编教材 3 部。研

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R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R2,

R3)及其它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 10 余项。

第77页

[74 [

曹胜根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主编,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

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文献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

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煤矿绿色开采等方面

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 40 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出

版著作 2 部,参与编写 2 部教育部规划教材。

康淑云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正高三级专家,《中国煤炭》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煤炭学会

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科普委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委会委员。曾任中国煤炭

加工利用协会副秘书长、煤化工事业部主任等职,期间完成多项相关科研项目或课

题,其中一项荣获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煤炭科技期刊领域有很好建树,历任《中

国煤炭》执行副主编、《中国安全生产》执行副主编、《煤炭经济研究》执行主编、

《煤炭加工利用》杂志副主编,2019 年回到《中国煤炭》杂志,出任执行主编,带

领同仁努力拼搏,不断取得新进展,连续入选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T2 级,入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收录。

第78页

[75 [

晋香兰

博士,研究员,《煤田地质与勘探》执行主编。2014 年以前从事煤与煤层气地质相

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咨询工作。2014 年至今,在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工作,主管科技期刊业务、协管科技情报业务。从事期刊工作以来,《煤田地

质与勘探》持续保持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新入选 EI、Scopus 数据库;荣获第五、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陕西省历届科技

期刊十佳精品 / 精品 / 优秀期刊奖等荣誉。

主要负责或参加的科技成果获奖 7 项,其中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

技术二等奖 1 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 4 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在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主参编写 3 部著作

王婉洁

现任《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 ( 英文 )》编辑部主任,2008—2014 年在《煤炭学报》

编辑部从事期刊编辑工作,2015 年至今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编辑部工作,负责英文期刊的整体运营。兼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

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政策咨询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吸附性岩石专委会委员。

第79页

[76 [

傅 游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期刊社社长,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执行主编,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所负责期刊为全国中文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Q1 区,世界学术影响力 Q2 区中国科

技期刊,先后获得华东区优秀主编等称号。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委员,

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计算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

能计算、并行编译、智能计算及机器学习等。先后承担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等 20 余项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近 5 年在

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检索 10 余篇。

郭晓炜

《煤炭学报》责任编辑。入职以来先后组织策划 8 个专题(专栏),并首创专题发

布会,推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要负责人,全力打造微信公众号、创建视频号;

作为【煤炭学报大讲堂】、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学术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主要

发起人,负责了活动的创建、策划、运营等工作;作为项目骨干,先后参与了卓越

行动计划、中国煤科人才与条件项目、中国科协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

人才子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担任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技能专家,

先后荣获煤科总院 2019 与 2021 年 2 届演讲比赛优秀奖、优秀员工、“创新能手”

称号,出版传媒集团“红烛奖”之优秀策划编辑、数字编辑等。

第80页

[77 [

田水承(主持人)

二级教授,博导;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西安市应急安全人因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安全与应急管理博士点带

头人,应急管理部培训专家;曾任校期刊中心主任,带领学报申报成功“三秦卓越

期刊”。致力于应急与安全管理等研究和教学。多次组织安全管理领域国际会议并

赴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参加国际会议或考察。先后提出了三类危险源、事故预防

三双手和三道防火墙等安全理论,并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兼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

会理事 / 行为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二届学术期刊工委会副主任

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等。

武英刚(主持人)

副编审,现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兼任总编室、新媒体事

业部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七届

数字出版与传播委员会委员委员,长期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历任《洁净煤技术》

编辑部主任 / 执行主编、煤科总院出版中心副主任、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综合办

主任等职。曾获中国期刊协会青年编辑骏马奖、中国煤科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煤

科金牌通讯员等称号。发表编辑出版相关论文 10 余篇。

第81页

[78 [

散装物料装载技术论坛

一、时间、地点

1. 时间:11 月 25 日 14:00—18:00

2.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 405 会议室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散装物料装载技术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煤科工智能储装技术有限公司

三、会议主题

散装物料装载 称重计量

四、会议简介

本次论坛以“散装物料装载及称重计量”为主题,汇集来自高校、设计院、设备生产单位等单位的专家、

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共同探讨散装物料装载技术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

经验。通过对散装物料装载计量“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讨,推广先进的散装物料

装载计量装备技术,推动大宗散装物料装载计量关键核心技术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五、会议日程

1. 主持人:闫艳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装物料装载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论坛主席:张新 中煤科工智能储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2. 报告人姓名单位职务、报告

第82页

[79 [

散装物料装载技术论坛会议日程

中国煤炭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峰致辞

新时代下我国煤炭装载技术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白 霄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煤炭清洁利用院院长

正高级工程师

散货物料装卸装备智能化平台产品应用

崔永鸿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江海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总经理 / 正高级工程师

基于商品车转运 AGV 和车云一体化架构的滚装码头智能化作业系统研制与应用

汪首坤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储装运技术在麻地梁项目的应用

苑忠明 山西约翰芬雷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正高级工程师

功率天平质量量子基准及其在力学量溯源中的应用

李世松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

Me3 散装物料快速智能装车成套装备

席启明 中煤科工智能储装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研究员

颁发散装物料装载技术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证书并合影留念

Me3 散装物料快速智能装车成套装备参观(煤科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14:00-14:10

14:10-14:35

14:35-15:00

15:00-15:25

15:25-15:50

15:50-16:15

16:15-16:40

16:40-17:00

17:00-18:00

第83页

[80 [

重要嘉宾

白 霄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煤炭清洁利用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硕士,从事煤矿储装运及选煤厂设计 30 年,主持完成大型勘察设计项目 20 余项,

参加各类设计项目 100 余项。获国家设计银奖 1 项,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勘察

设计一、二、三等奖各 1 项,获煤炭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10 余项;主持与参

与的科研项目获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2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3 项、实用新型专

利授权 6 项;参编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1 部、国家标准及规范各 1 部,发表工程实践

论文 10 余篇。目前是中国煤炭学会散装物料装载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五届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带式输

送机分会副主任委员。

崔永鸿

高级工程师,现任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下属中交江海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

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主要从事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干散货的装卸工艺系统设计

工作,紧跟装备科技前沿,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装卸工艺设计理念,在港口机械设

备自动化、绿色智能、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广泛应用,同时注重装卸工艺设计的技

术经济性,获得水运工程科学技术奖、优秀咨询、优秀设计等多项奖项。

第84页

[81 [

汪首坤

教授,博导,民盟盟员,2004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1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2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1

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奖励奖 2 项(排名第二)。主要研究方向为:无人平

台自主控制、机电伺服控制、控制系统性能测试。研制了首套 Stewart 型电动并联

式轮足机器人(北理哪吒),为高性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主持国防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0 多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

资源,连续 5 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 + 和研究生科技系列竞赛等奖励 10 项。

出版教材 2 部,发表 SCI/EI 论文 50 多篇,高被引论文 2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

苑忠明

山西约翰芬雷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从事煤矿储

装运系统及选煤厂工程设计、技术咨询、技术管理、工程管理等工作 24 年,担任项

目负责人完成斜沟选煤厂 30Mt/a、塔山选煤厂 30Mt/a 总包工程设计,主持完成

选煤厂及储装运系统设计 80 多项。获煤炭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3 项,煤炭行

业优秀工程总承包奖 10 余项,主编煤炭行业团体标准 1 项,参编煤炭行业团体标

准 5 项。目前担任中国煤炭学会散装物料装载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

煤炭建设协会选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

第85页

[82 [

李世松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2014 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毕业,先后在清华大

学(2014-2016)、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 NIST(2013、2015、2016)、国

际计量局 BIPM(2016-2019)、英国杜伦大学(2019-2021)从事精密电磁测量

和量子技术研究。2021 年,入选国家级人才青年项目,2022 年 7 月于清华大学电

机系任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磁测量信息处理

仪器分会委员、《电测与仪表》杂志编委;2023 年起,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

检测技术及装备分委会(筹)秘书长、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04 副

秘书长。主持、参与十余项国家纵向项目和横向科技项目。近年来,出版专著 1 部,

在 Metrologia、IEEE Trans. Instrum. Meas.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席启明

中煤科工智能储装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中国煤炭学会散装物料装载技

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智能化与新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全

国衡器计量委员会自动衡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

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共承担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

28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7 项,其中第一完成人 5 项;发表科技论文 14 篇,其

中 3 篇独著、 4 篇为第一作者;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1 项,排名第一;获得省部级二

等奖 3 项,省部级三等奖 3 项。

第86页

[83 [

短壁机械化论坛

一、时间、地点

1、时间:11 月 25 日 14:00- 17:30

2、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403 会议室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 中国煤炭学会短壁机械化开采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三、会议主题

“煤海蛟龙”以中国创造打造中国速度,重大技术突破助力短壁机械化掘采技术从乌金生产走向各行

各业。

四、会议简介

短壁机械化开采专委会论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讨论、论坛交流等方式,促进会员间的相互认同和合

作,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企业内部间及与国内外同行、高等院校间的学术技术交流,用“煤海蛟龙”

重大创新突破,带动高端装备技术发展,从煤矿领域向冶金、城市地下、乡村振兴道路建设拓展。

本次论坛邀请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特色学术报告,进行成果分享,搭建科研技术交流的平台,推

动短壁开采技术领域的进步,在交流中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新思路、新方法。论坛

为生产企业和煤炭、冶金装备制造企业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将企业的机械装备需求变成装备制造企业

创新的突破口,切实解决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会议日程

1、论坛主席:王步康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主持人: 袁晓明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技发展部主任

2、报告人姓名单位职务、报告名称

第87页

[84 [

短壁机械化论坛会议日程

太原研究院致欢迎词

短壁机械化开采装备发展研究

王 虹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研究员

北斗+ 5G 深度融合与应用探索

邓中亮 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煤矿井下“短充长采”科学构想

祁和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特聘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非煤矿山机械化开采

杨小聪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研究员

神东矿区极限工作面确定方法

刘新杰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露天煤矿边帮煤开采关健技术与装备体系

张小峰 中煤科工太原研究院,软岩采掘装备分院副院长,研究员

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14:00-14:10

14:10-14:40

14:40-15:10

15:10-16:00

16:00-16:30

16:30-17:00

17:00-17:30

17:30

第88页

[85 [

重要嘉宾

王步康

研究员,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煤矿短壁机械

化开采、无轨辅助运输等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

部级科研项目 45 项,取得科研成果 11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学技

术奖 8 项,获发明专利 7 项,出版著作 2 本,发表学术论文 38 篇。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任国家人事部“653”工程首席专家、山西省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理事、山西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

煤炭学会短壁机械化开采委员会委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

师等。

王 虹

研究员,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主持了掘进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及重大装

备研发,揭示了煤岩截割机理,提出了低比能耗高效掘进机设计方法、掘支运多维

同步技术理念,攻克了大功率密度传动等核心技术,研发出三代掘进技术装备。

“十三五”期间,王虹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煤矿区煤层气抽采利用关键

技术与装备”,构建了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方法、技术与装备体系,显著

提升了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技

特等、一等奖 10 项,授权发明专利 21 件,出版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32 篇。

第89页

[86 [

邓中亮

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无

线定位领域专家,致力于无线网络定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无线定位理论、技术

研究与工程实践,破解了长期困扰国际的高精度、广覆盖、室内外无缝隙、低成本

定位基础性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新方向,在重大生产安全保障、

远海域重大工程建设等核心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引领位置服务规模化应用。

祁和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特聘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

作者”、“孙越崎能源大奖”、“全国杰出工程奖”、“煤炭行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 3 部,发表专利论文数十篇。

第90页

[87 [

杨小聪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

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理论与技

术研究,作为负责人相继主持深部采矿方向的 863、科技支撑、国际合作、重点研

发等国家级项目 / 课题 6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特等

奖 2 项、一等奖 9 项。出版专著 7 部,授权发明专利 37 项,发表论文 90 余篇。

刘新杰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从事煤矿开采源头减损研

究工作。主持集团项目 3 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2 项,发表论文 23 篇,发布

行业标准 2 项,授权专利 10 项,获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第91页

[88 [

中国煤炭学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议程

一、时间、地点

1、时间:11 月 26 日 9:30—11:30

2、地点:一层多功能厅 A

二、参会人员

1、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党委委员;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代表;

2、各省(区、市)煤炭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代表;

3、学会各分支机构主任、副主任、正副秘书长及代表;

4、学会各会员单位代表;

5、邀请学会第一届监事会成员参会。

三、会议日程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精神;

(二)传达《贺军科同志在中国科协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

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三)报告《中国煤炭学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审议稿)和《中国煤炭学会 2023 年

会费收支情况的报告》(审议稿);

(四)报告《中国煤炭学会关于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有关事项的说明》(表决);

(五)宣读《关于中国煤炭学会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六)总结讲话;

(七)会议结束。

第92页

[89 [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集团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20年7月联合重组原兖矿集团、原山东能源集团,组建成立的大型

能源企业集团。拥有兖矿能源、新矿集团、枣矿集团等20多个二级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从业人员22万

人。2022年营业收入8270亿元、利税总额940亿元,年末资产总额9500亿元。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公司治理

示范企业”。位居中国能源企业500强第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2位、世界500强第72位。权属企业兖矿能源

集团市值突破2200亿元,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山东能源集团以矿业、高端化工、电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煤炭

产业国内外产能3.4亿吨/年,产量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第三位,矿井智能化生产水平居行业前列,9处矿井成为首

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化工产业建成济宁焦气化、鲁南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榆林高端煤制油、鄂尔多

斯煤基化工新材料、新疆煤化一体化“五大化工基地”,聚甲醛、己内酰胺、乙二醇等高端化工产品产量1600

万吨。电力产业建成一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现有装机及在建容量16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搭建了省级投

资平台,实施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渤中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我国“十

四五”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最大规模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新材料产业拥有钙基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新材料、

纤维及复合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山东玻纤玻璃纤维产能居全国第四位,高端尼龙产业被工信部列为重点扶持项

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制造国内功能最全、加载能力最大的液压支架综合性能试验台,东华重工公司成为

卡特彼勒液压支架产品全球供应商。现代物流贸易产业坚持服务实体产业发展,拥有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

心、山东电子口岸公司、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

面向未来,山东能源集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应“碳达峰碳中

和”战略,勇担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布局、优化能源结构的主体责任,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清

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企业,争当国有企业综合实力、低碳转型、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创新驱动、安全稳

定、党建文化“七个示范”,力争“十四五”末发展成为结构更优、韧性更强、后劲更足的资产营收“双万

亿”企业集团。

第93页

[90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煤)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前身是1982年7

月成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发电、煤矿建设、煤矿装备制造以及

相关工程技术服务,涵盖煤炭全产业链,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现有可控煤炭资源储量超过760亿

吨,生产及在建煤矿70余座,煤炭总产能达到3亿吨级规模,煤炭年贸易量3.2亿吨。煤化工总产能超过1000万

吨,产品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甲醇、尿素、硝铵、焦炭等。现有控股和参股电厂50余座,总装机超过4000万千

瓦。煤矿设计建设、煤机装备制造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拥有中煤能源、上海能源、

新集能源3家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底,中国中煤管理资产总额6000亿元,职工13万人,连续三年位列《财

富》世界企业500强。

“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中煤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

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统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

碳转型,坚持“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和“两个联营”发展模式,构建完善以煤炭产业为基石、以煤

基清洁高效转化利用产业和能源综合服务产业为两翼、以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增长极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格局,通过“三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能

源企业。

第94页

[9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用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于全球

电信运营商、政企客户和消费者。公司业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4以上人口,致力于实现“

让沟通与信任无处不在”的美好未来。截至2023年,中兴通讯拥有研发人员3.6万人,连续7年每年研发投入超

100亿元,8.65万余件全球专利申请、历年全球累积授权专利约4.4万件。中兴通讯的专利技术价值已超过450

亿元人民币。在中国专利奖评奖中,累计获得10金2银38优秀的成绩,在通信行业中排名第一。

第95页

[92 [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采研究院”)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前

身是成立于1957年5月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是专业从事煤炭开采与支护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机

构。

开采研究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9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高级职称

以上164人,研究员53人,博士49人,及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业务范围涉及煤炭开采与支护的各个领域,包

括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作面支护技术、巷道支护技术、特殊开采技术、矿井

水治理及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矿压监测仪器、矿用支护加固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煤矿生产

运营及专业化服务;矿井及选煤厂设计、总承包及运营等。

开采研究院拥有煤炭行业国家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单位甲级资信,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地质灾

害的勘察、评估、设计、施工甲级等多项资质。拥有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煤

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

的挂靠单位,也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培养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定点单位。

60多年来,开采研究院共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10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省部

级科技进步奖400余项,主持编写和修订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上百项,为全国煤矿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先后

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数十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大批知名科研与管理人才。

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为了使先进、实用技术尽快转化成生产力,不但提供传统的“四技”服务,而且

将技术、工程、产品及煤矿生产运营有机结合,提出“技术引领,工程产品服务并举,工程技术化,产品差异

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技术+工程+产品+服务”的发展新路。目前,生产运营的煤矿8座,

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专业化服务队伍数十个。

将科技创新与矿井设计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前至矿井设计阶段,是开采设计事业部矿井设

计的最大特色。秉承建设具有“开采特色的煤炭设计工程”的理念,先后完成各类特色工程设计与总承包项目

等600余项,运营洗煤厂4座。

第96页

[93 [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5月,1965年8月整建制

从北京迁到西安,隶属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系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骨干科技型企业。经过

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煤炭系统专业从事煤炭地质与勘探,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装备与工

程领域唯一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陕西省先进集体”“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等称号。1993年在国家科委考察评估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中进入300强,位居地质普查与勘探类第一

名。2022年6月,进行集团化改革,迈入集团化发展新阶段。

西安研究院始终围绕出成果出人才的价值取向,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了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

得者,科技部、中国煤科、煤科总院的首席科学家,西安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为主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

研发团队。现设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研究生导师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28人,自主培养的已获学位及在读研究生30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

西安研究院始终以推动煤炭科技进步为己任,作为煤炭安全开采地质保障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主力军,在

煤矿井下定向钻探技术与装备,矿井水害防治与救援技术,煤矿井下瓦斯灾害防治技术与煤矿区煤层气开发技

术,随采随掘探测技术,以及基于智能开采的透明工作面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雄厚的科技创新

实力,为引领煤炭地质保障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97页

[94 [

西安研究院秉持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并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提供地质保障一体化的技术、智能装备、工程总包与智慧服务,不断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业务涵盖透明地

质与资源勘探开发、矿井水防治与水资源利用、智能勘探技术装备与工程、矿山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和新兴产

业。拥有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透明矿井技术与地质保障平台、矿井水害防治与救援、矿区水资源保护

与利用、智能物探技术工程与仪器、智能钻探技术工程与装备、矿山环境保护与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地

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八大核心应用技术。截至2021年,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

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印度、土耳其、波兰、哈萨克斯坦、阿尔巴尼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等40多个国

家的有关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西安研究院建有国家安全生产西安勘探设备检测检验中心(甲级)、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

心煤矿水灾事故分析鉴定实验室和矿用探(排)水设备安全准入分析验证实验室、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

点实验室,物化测试检测、煤层气测试、钻探技术装备、物探技术及仪器等院专业技术实验室(中心),是原

煤炭工业部煤层气基础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重点实验室、煤田地质矿井地质和地质勘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

室等三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单位;联合(作为参与单位)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有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山水害防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能源煤炭勘探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国

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的依托单位;是陕西省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工

程研究中心、煤矿井下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黄河流域中段矿区(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

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钻探技术与装备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物探技术与装备煤炭

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等共计五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单位。

西安研究院持有住建部颁发的工程勘察专业类(甲级);自然资源部颁发的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甲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设计(甲级)、施工(甲级);中国水土保

持学会颁发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4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国家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

构资质证书(甲级);中国煤炭建设协会颁发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证书(综合甲级);陕西省住建厅颁发的建

筑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

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陕西省工程咨询协会颁发的工程咨询资质证书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乙级)等

40多个从业资质。

第98页

[95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 始建于1965年,前身是煤炭工业部煤炭科

学研究院重庆研究所,现隶属于中央企业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全国煤矿安全领域居于龙头地

位的一流科技型企业。公司总部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科技园区,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沙坪坝区西永

微电园、大渡口区建桥、北碚区龙凤以及安徽淮北等地均建有研发基地。

几十年来,重庆研究院始终肩负“致力安全科技,提升生命保障”的企业使命,瓦斯防治及利用、智能监

控预警与通风、粉尘防治与职业健康、工业安全与民爆等主导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智慧城市等新兴产

业得到迅速发展,开发出了数千种适应煤矿安全生产需求的仪器、仪表和装备,同时为客户提供集煤矿安全技

术服务、工程承包及产品装备为一体的成套解决方案。

几十年来,重庆研究院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1999年,重庆研究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

业。2013年,完成企业改制工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014年,完成重大资产重

组,进入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改革浪潮激风雨,大浪淘沙始见金。在看得见的未来,重庆研究院将继续肩负中央企业的光荣使命,贯彻

落实集团公司“1245”总体发展思路,秉承“人才为本、客户第一、家国情怀、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和“

求实、创新、奋斗、超越”的企业精神,以饱满昂扬的斗志,改革创新的姿态,努力成为“世界领先的煤矿安

全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和煤矿安全科技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99页

[96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第100页

[97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于1953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业

务范围最广、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是煤炭、化工资源勘查的行

业管理机构。下辖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专业直属局、省(区)煤炭地质局以及中心、院(队)等单位

200余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清洁

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致力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领

域,致力于智慧城市、美好城市建设与安全;服务于现代农业,提供特色技术服务,履行新时代中央

企业历史使命。

完成了四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两次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查明了煤炭资源储量10000多

亿吨,发现了准格尔、兖州、神府等100余个大型和特大型煤田;查明了磷、硫、钾等化工矿产储量

100多亿吨,建设开发了青海钾盐、云南昆阳磷矿、贵州开阳磷矿等近100座大中型化工矿山,为国

家能源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了三峡库区、环巢湖等大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数百项;首

次钻获了陆地可燃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制定20多项行业标准,取得

了专利技术275项,构建了航天、航空、地面、地下“四位一体”的绿色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体

系,15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发展理念,以“

大格局、大地质、大经营、大客户”为出发点,按照“地质及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商,新型能源矿业开

发商,建设工程承包商,城市建设运营商”四商发展定位,构建了资源勘查、新能源资源开发、生态

与环境、地理信息、地下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及辅助产业的“6+1”产业发展格局。

资源勘查:固体、液体、气体矿产勘查;海洋地质、区域地质;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查、地球

化学勘查、岩矿测试分析;煤炭、化工行业地质技术服务等。

新能源资源开发: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可燃冰;地温能、地热、干热岩;油页岩、油

沙、铀等新能源,以及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及矿产品销售。

生态与环境:生态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

矿山应急救援、矿山地质公园建设;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

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

地理信息:遥感地质、遥感影像技术服务;测绘、精密工程测量、导航与位置服务、航天航空数

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与数据应用、系统集成(包括智慧矿山、智慧城市、智能化监测预

警等)以及高档地图编制、数字印刷等。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实时监控等技

术,实现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系统集成和智能化应用为一体的地理信息全产业链发展。

地下工程建设:工程勘察、城市地质;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海绵城

市;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

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地球化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土

地整治;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产业规划与建设等。

辅助产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机械制造、投融资与贸易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