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婺源美

发布时间:2022-10-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10.10婺源美

一家家的茶楼么?听说李坑的茶楼是非常多的,说是每一座小桥的两岸,都会有几处品茗喝茶之处的。我曾胡乱地想,这么多茶肆,究竟是谁来品茗呢?不管怎么说,茶楼里的环境我是非常熟悉且喜欢的,一张比较讲究的茶台,上面放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茶壶,各式各样的茶具茶宠散落茶台各处,一应俱全的好茶藏于各种雅致的茶罐里,三五老友一边品着茶,一边窃窃丝语讨论着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惬意而美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么?其实,当地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并不会跟你说他们村有多么厚重的历史人文,除非你追问,他们才会如数家珍并带着某种自豪的跟你讲述。听导游说,李坑村自古文风鼎盛,从宋至清,仕官富贾多达百人,确实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盛事。至今,村中仍可看见“昌荣万代”的匾额。官宦巨贾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眼前的徽派建筑,更有与众不同的为人处世之道。村中的高宅拐角处,都要削去一角,过去人们都把墙角削成圆角,现在的人们图省事直接削成了一个直面,但不管怎么说,在李坑人的意识里,自家屋角院角,如果是直角,势必会对往来人与车马行走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便有了“李坑屋角削一半”的说法,而村中的一副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中存一点子种孙耕... [收起]
[展开]
10.10婺源美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一家家的茶楼么?听说李坑的茶楼是非常多的,说是每一座小桥的两

岸,都会有几处品茗喝茶之处的。我曾胡乱地想,这么多茶肆,究竟

是谁来品茗呢?

不管怎么说,茶楼里的环境我是非常熟悉且喜欢的,一张比较讲

究的茶台,上面放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茶壶,各式各样的茶具茶宠

散落茶台各处,一应俱全的好茶藏于各种雅致的茶罐里,三五老友一

边品着茶,一边窃窃丝语讨论着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惬意而美好的

生活就是这样的么?

其实,当地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并不会跟你说他们村有多么厚重

的历史人文,除非你追问,他们才会如数家珍并带着某种自豪的跟你

讲述。听导游说,李坑村自古文风鼎盛,从宋至清,仕官富贾多达百

人,确实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盛事。至今,村中仍可看

见“昌荣万代”的匾额。

官宦巨贾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眼前的徽派建筑,更有与众不同的

为人处世之道。村中的高宅拐角处,都要削去一角,过去人们都把墙

角削成圆角,现在的人们图省事直接削成了一个直面,但不管怎么说,

在李坑人的意识里,自家屋角院角,如果是直角,势必会对往来人与

车马行走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便有了“李坑屋角削一半”的说法,而

村中的一副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中存一点子种孙耕”,

又进一步地诠释了他们刻在骨子里并代代相传的谦让才能和美才能

路宽的处世之道。

我平时是喜欢清静的。漫步在李坑,好想在这里寻一处院子独坐,

第52页

听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品一品自己喜欢的清茶,感受和提炼一下自

我人生中的一些往事与对未来的憧憬。我曾跟友们说过几次,我这个

人是比较内向的、腼腆的,每每说到这,友们都会大声笑我,他们眼

里在任何场合都不苟言笑的我,谁会相信还有内向和腼腆的一面呢?

我只能说那是我的外在吧,外在的东西早已经被生活消磨得七零八

落、似是而非了,还是让内在的东西保持一点本真吧。

再说,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不一定是别人眼里看到的样子,

也不一定是别人口中描述的样子,亦如眼前的这杯清茶,只有自己亲

自喝了,才能体会到它是苦涩的,还是寡淡的,还是甘甜的,亦或还

是最先从它的苦涩中,慢慢品寻到可以让人回味许久的甘甜……

我是极怕遇到、又渴望遇到这种感受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呢?古老的徽派建筑,把我拽进了幽深的古日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悠扬的音乐,又把我带到了感慨万千的从前,循环往复、来来回回,

却从不消散……这就是我的感受,我说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你会

信么?

几年前,我到婺源理坑古村采风,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出,竟有许

多网友留言,说他在学生时代曾在此写生,和同学们穿行于村中各处,

寻找画面。笔墨丹青,涂抹畅想,描绘未来,如今各奔东西,往事如

烟,转眼数载,膝下有子,为烟火衣食劳碌奔波……现在李坑亦是如

此重演,学生们三三两两,用她们的画板画笔,水彩色盘,画出属于

她们自己的快乐、未来的快乐,自己的美好、未来的美好,我真心希

望她们不要再为将来的生活所累,不要再为自己的前程所忧。

第53页

“古树枝触地,溪水曲中流,石板映往事,落日涂满红”(在村

口的老树下,即兴所写)。走出李坑,站在高坡之上回望,满目青山

之间,李坑静谧,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已经完全隐入到这一片静

谧之中;暮霞光影之下,黛瓦、粉墙、青砖的景象却显得异常清晰。

我深深折服于李坑的绝美,更感叹于李坑到处弥漫的气息,这种气息

是什么?我能感觉得到,但我却偏偏说不好。

第54页

走进这个叫汪口的古村落,心里暗暗遗憾不已,行程

安排得太短了

“在汪口的停留时间有些短了,只有两个小时!”走进这座古村

落,心里不由自主地嘚咕道。

这些年的旅行生涯,我希望的就是到了一个心怡的好地方,旅行

时间能安排得长一点,这样我就能对旅游地可以多一些了解,要不然

就会让我有一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抓耳挠腮、隔靴搔痒之感。很

显然,这么好的一个古村落是非常适合多住几天、以探个究竟的。

——汪口古村

汪口,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距离婺源县城二十三公

里。公元 1110 年,也就是距今九百多年前,一位叫俞杲(“杲”字

拼音[gǎo],形容明亮的意思)的人,率领族人从附近的村落迁移到这

里。从此,汪口人便在这里开始了下地耕种、上山采摘,谷中狩猎、

河中捕鱼的生活。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汪口村祖祖辈辈的一个优秀传

统,就是读书识字、精进学业,入朝为官、光宗耀祖,这也许是汪口

第55页

村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密码所在吧!

在航拍的取景器中,我看到汪口鸟瞰的画面时就想,俞氏一族没

有迁来以前,这里会是个什么样子?两河相夹,丰富的水源,至少庄

稼不愁旱;然后呢?河里有鱼,山上有山货有猎物,好一处富饶之地,

还是先人们有先见之明……

因为我是地质学专业毕业的,所以特别关注地质灾害,所以航拍

的时候,我不免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汪村所处,两河并一河的

夹角之处,有没有洪涝灾害呢?回到大巴车上,我赶紧查一下资料,

果然查到,在 2017 年 6 月 25 日汪口村一座桥梁被冲毁,但整个村子

却大体无恙,整个村子大体无恙?这可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啊?

直到今天,历史上这个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村,村中 95%

以上的住房,仍保留着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看来水患并没有过于

影响这里的正常生活,更没有对村子产生严重的危害。至于为什么汪

口可以抵御住水患,相信一定有她独特而有效的防洪体系的,而这一

点我却没有时间做更深入的了解。

但恰恰要跟大家说的是,正是由于汪口村处于两河夹角之中,在

古代就成为了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是婺源

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因而造

就了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市场繁华、经济

活跃的盛况,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徽派古建筑,虽历经近千载沧海桑

田,但仍就相对完好保留了下来。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是超乎寻常的喜欢徽派建筑,并认

第56页

为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就是徽派建筑,尤其是蕴含在它“身体”之中

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技艺。在我看来,徽派建筑表面上

的构成并不是那么复杂,甚至很多方面还有一种极简之美,但其中所

蕴含的文化艺术,却是其它绝大多数建筑类型无法比拟的,看了徽派

建筑中的“三雕”,你就心中有个大概了解了。我曾在汪口村跟同游

的伙伴说:“我大概上辈子一定是生活在徽派建筑中的,怎么这么喜

欢徽派建筑,尤其是其中的三雕技艺呢?”我想是觉得,三雕中的每

一刀、每一个画面,都有它浓厚的寓意的,而我对这其中蕴含的每一

个寓意,都近乎痴迷。

——从俞氏宗祠说起

在汪口村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俞氏宗祠了。俞氏宗

祠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

先贤的场所。建筑格局为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

宽 15.6 米,纵深 42.6 米,周围高 10 米的砖墙,占地面积 665 平方米。

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是一所以

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

俄角高翘。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

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

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围 121 厘米、高 207 厘米的

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

第57页

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 70 根,地面、

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向花园,花园

内遍植花卉绿草。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

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

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

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显示了古代劳动

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在前往汪口村的大巴车上,我就听到婺源当地人介绍,汪口村自

宋代以来,光考上进士的就有 5 人、当上大夫的有 7 人、考上举人的

有 2 人,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多达 36 人,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一

个至今才 500 多户人家,一千七百多人口的村子,在古代竟能走出这

么多达官才子,我在想,这与俞氏宗祠的影响,是不是有着难以割舍

的关系呢?

宗祠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极其深远。婺源尤其是像汪口这样的

古村落,特别适合带孩子,或者几个家庭一起带孩子,到这里来一场

研学之旅。在研学的过程中,让孩子深刻了解到什么是宗祠文化,它

教化的意义及内容在哪里?毋庸置疑,这样的旅行,对孩子未来的发

展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作用的。

——平静的汪口古村

徜徉在汪口村中,小村显得很安宁,是不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我

第58页

不得而知,如果非要说有游客,除了我们,也就三三两两的吧,剩下

的,也就是汪口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或走街串邻,或逛逛菜市

场,或忙着活计,或在忙完活计之余,聚在一起聊着外地人都听不懂

的家常话题的村民了。我问自己,如果给我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喜欢?

我竟一时找不到答案。如果说喜欢,那一定是因为这里有一份难得的

安宁,可以让我暂短地放下一切,享受世界“独我”之轻松惬意吧!

如果说不喜欢,嘿嘿!有什么理由会不喜欢呢?

到一个地方旅行,第一个层次是拍照摄影、品尝当地美食,第二

个层次是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第三个层次是深入到当地人家,进一

步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挖掘民间故事,第四个层次看看能否为

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写一篇关于当地的文章,制作一个关

于当地的视频。而我的这次汪口之行处于什么层次?这么跟大家说

吧,我所处的层次应该就是:“汪口先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最近这些年,很多的节假日,我都是在外地度过的,我就是想在

这样的节假日里,能捕捉到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因为喜

欢,没有其他理由。亦如就象现在的我,这个中秋,在自己心心念念

的婺源度过,在丛溪庄园、在汪口、在江湾、在思溪、在李坑、在彩

虹桥、在卧龙谷,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在汪口的收获是什

么呢?是她的宗祠文化?是她的精神内涵?还是她的什么,我竟然一

时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描述。

——她们是一老一少,她们的努力、她们的故事,似乎就发

第59页

生在汪口

这次中秋在婺源,又遇见了阿研,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姑娘,一个

难得的“美加才”少女,书法、绘画、文章,样样出色。上一次遇见

她,是在她的老家陈坊,陈坊也同样是一个宗祠文化特别深厚的古村

落。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宗祠文化对后世人们的深远影响,或

者说,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某些传承的东西。在她写的文章中,我

读到了一种自律、一种奋进、一种争优、一种梦想,这是很不容易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一路有她充当我的专业模特,让我的无数个镜头里,

都有她的靓影出现,使得她参与的每一个瞬间,每张画面都充满着青

春、朝气、靓丽,张力感十足。

在汪口,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很多像阿妍这样的孩子,在宗祠文化

这种根的影响下,在社会面的综合教育下,ta 们在各自的学习或工作

领域内,努力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走进“零

零后”的世界,始终认为 ta 们还都是个孩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

努力拼搏、勇于超越这些词汇并不完全属于 ta 们,而阿妍姑娘,却

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ta 们是零零后,是一个群体,是一种希望,

更是我们的未来。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像阿妍这样的孩子多一些,

再多一些,而毫无疑问的是,婺源这片山水,以她厚重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她独有的宗祠文化,恰恰成为了滋养和哺育孩子们成长的一片

难得沃土。

离开婺源的那天早上,上饶女子文学研究会的毛素珍会长跟我

说:“王老师,我真希望你在汪口,能多走走、多看看,汪口这个古

第60页

村落,是有很多东西要写的!”是啊,看似一个平静的古村,漫悠悠

十分惬意的生活,相信一定是藏着好多故事。只是这一次,旅程时间

安排得太紧张了,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但能留有遗憾也不是什么

坏事,至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了一份惦记,惦记着将来一定还会

来的。

这个中秋,感觉相识好多年的毛素珍会长,有些忧郁、有些沉重,

这在之前与她的接触中完全是看不到的,依稀感觉到在她的身上有些

责任的东西,压着她有些喘不气来。也许危机感来自多方面的,其中

有一点是确认的,我从她对我说的话中就能体会出个大概,她说:“婺

源这么个好地方,这么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因为大环境的原因,

与往年相比,游客竟然少的可怜,唉!可惜的哩!”我知道,她是想

好好宣传一下婺源的,她是想让更多的人走进婺源、了解婺源、认识

婺源,进而爱上婺源。而在我看来,婺源,是一个很值得的地方,无

论你来,还是不来,婺源一旦入了你的心,便再也无法忘记。

——婺源,也有我的梦想

这个中秋节,对我来讲,意义非比寻常,我跟毛会长说过,婺源

我还是会来的,还会多来一些次数的,甚至将来我还想在婺源,弄一

处宅院,过一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不知道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

谁知道呢?实现的概率应该很大吧!

第61页

婺源思溪古村,在空中看上去,竟像一只蝴蝶一

婺源下面的古村落,名字都起得特别好听,听上去也特别有文化、

有深意。婺源古村落的名字,在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有哪几个?能说出

几个来么?我到过的婺源古村落有理坑、西冲、王村、汪口、庆源、

樟村、延村、李坑等,其中最喜欢思溪、理坑、汪口这样的名字了!

——思溪延村之原思溪村、和思溪这个名字的由来

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的,就是上面我所喜欢的一个古村落的名字

叫思溪。实际上现在思溪村和延村已经合并,新的名字叫思溪延村。

而我们这次到的这个思溪,确切地说,是思溪延村中的原思溪村。哎

呀!累死我了,这段话好像还是没有太说明白!哈哈!

这个思溪村,始建于公元 1199 年(南宋庆元 5 年),距离今天

有 823 年的历史。据说,当时始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碧河

而名。这个乍一听感觉很难于理解,俞氏为何要以“鱼”、而不是以

“俞”思念清溪碧河来起名呢?

第62页

原来,村边流淌的这条小溪原名叫“泗水”,谐音“死”,而鱼

(俞)在死(泗)水里怎么可以活呢?所以,他们就以鱼(俞)思念

汩汩清溪而改名为“思溪”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俞氏一族为

何不直接以“俞”字代替“鱼”字而改为“以俞思念清溪”呢?

我乱加揣测,用“鱼”字来代替“俞”字,一来这样低调了许多,

二来鱼与俞谐音,而鱼的寓意有丰收丰盛、财运旺盛、年年有余,吉

祥如意、婚姻幸福、家庭圆满、多子多福、人多势盛等之意,再者说

这样的叫法也符合常理。哎呀!不啰嗦了,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中可

以看出俞氏一族既有谦卑做人的一面,又有学识过人的一面吧!

——在徽商中,婺源人是其中的一只劲旅,而思溪,称得上

是这只劲旅的一个缩影

思溪不算大,导游领着我们,串完这家串那家,串完老四家再串

老二家,后来又串到老大家,弄得我迷糊的,回来后照片也都对不上,

到底都去了哪家,反正串了好多家。其实我的旅行伙伴们都走明白了,

也听明白了,唯独我又是拍照、又是拍视频,导游讲的内容,很多都

被我人为地给“过滤”掉了,你说是不是有些亏“大发”了?

但有一段导游讲的,是被我录了音的,导游说:“在徽商队伍中

的婺源人,凭藉家乡丰富的木竹、茶叶等物产,运销到外地经营,活

动足迹遍及全国。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的影响,

思溪村在外发展的木商和茶商,一旦有所积蓄,便会携资返回家乡来

大兴土木,营建祠堂、府第、住宅等建筑,他们以此来光宗耀祖。现

第63页

在思溪村有 700 多人,大多都居住在先辈人经商致富后建造的 80 余

幢祖屋里。”有录音的感觉真好,直接听写就行啦!哈哈!

——百寿花厅里,到底是有 99 个寿字,还是有 100 个寿字?

思溪村里的这座百寿花厅,原是清代茶商俞树玟宅居“承志堂”

旁边的一间迎宾客馆。据说这座古宅,是一位孝子送给母亲百岁大寿

的贺礼。整栋房屋、门窗的雕花极为精致、细腻、生动,每个雕花之

中都雕有不同字体的寿字,想必“百寿花厅”这个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对了,这座古宅是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这个故事当然也是发生在那个

时候的。

在百寿花厅的门面上,“百寿图”就雕刻在十扇隔门的锁腰板上,

每扇上面都分别刻着 8 至 12 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细数一遍,一

共有 96 个寿字,另外,在中间门上的横板上还有一个寿字,在屋内

厢房的窗户上还有两个寿字,共计是 99 个寿字。

那另一个寿字哪去了?据说,某卫视的摄制组来到思溪航拍,从

高空鸟瞰百寿花厅整栋房屋,意外发现房子的整个结构造型就像是一

个寿字……

我不知道当时某卫视拍完的片子是什么样的,大家请看一下上面

这张照片是我航拍的,其中用红框圈起来的就是百寿花厅。如果天马

行空的硬往上想像,你还别说,百寿花厅由空中向下看,还真有点儿

第64页

寿字的意思。但仔细想想,真的是那个第 100 个寿字么?还是有些牵

强吧!如果当时的人们真想把它建成一个寿字,应该很形象,再说也

不是很难的事情吧?

后来有人说,其实,百寿花厅中的那第 100 个寿字,应该就是暗

寓那位孝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寿字。待房屋建设完成,只要老母

亲一旦踏入到这里,这第 100 个寿字就算填写上了,祝福老母百寿的

心愿也就达成了,百寿在哪?百寿就是老母亲啊!

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很靠谱的,除非你找到另一个寿字。

第65页

丛溪庄园的白天与黑夜

朝颜: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中国文联文艺

研修院高研班毕业。作品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天涯》《作品》《新华

文摘》等刊,入选《21 世纪散文年选》等选本,有作品译介国外。获中国作协

骏马奖、《民族文学》年度奖、丁玲文学奖、三毛散文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天

空下的麦菜岭》《陪审员手记》《赣地风流》。

申时:抵达

一座徽派的牌坊,将我引入丛溪庄园。

秋天迟迟不来,蝉鸣一声一声叫得绵密。只有几株铺张的梅树,

以通身微黄的叶色,昭示季节的来临。南方常常是这样的,一年四季

都有落叶,又一年四季都充盈着绿。故而园圃间铺就的那一层枯叶,

并不能指向秋天的萧瑟之意。

这是婺源,我所站立的地点,叫秋口镇白石村。我一字一字地念

出这地名,就像有古老的音符在唇齿间滑过。秋,是婺源最美的季节,

白,是婺源民居最磅礴的颜色。有色彩斑斓,又有素净安宁。它们都

第66页

是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风格,一同构成徽派古村的美。

进八号楼,三层,一个简约又雅致的房间。我斜靠下来,听见窗

外秋蝉声依旧不停歇地钻入耳际,就这么静静地听着,感知这份热闹

中的静谧。不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只是觉得它们那样用力,那样投

入,仿佛有无数的不甘,无数的渴望,需要倾诉,需要发泄。对于人

类,那声音单调又机械,是永无休止地自我重复。对于蝉类呢,想必

内涵中有我们抵达不了的丰富,也许,那言语中关乎爱恨、挣扎,关

乎对短暂生命的无限留恋。

将神思从幻想中收回,起身,拉开薄薄的窗帘,眼前出现一棵枝

冠硕大的古樟树。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将我拉入到某个遥远的时期,

或某种与世隔绝的境地。探出头去,窗外是一例的白墙、灰瓦,不见

一个人在楼下行走。我这是在哪里?惊疑自己的装饰,怎么不是罗裙、

云鬓,也没有手执团扇。我需要等待些什么,又应该忘记些什么?

等待,是古徽州女子的日常之功,执着,又坚韧,寂寞,又不乏

憧憬。从前的光阴慢,出门的徽商,一次外出少则一两载,多则三五

年,还有那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不回返的。不管有没有音信,会不

会另择妻妾,家中照样将他奉为精神支柱。留下一群女子,在漫长的

等待中煎熬了岁月的芳华。

男人总是将自家的窗户修得高高的,窄窄的,光线暗淡没关系,

暖阳不入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女人的“安全”与自我隔绝。大门不

迈,二门不出,不越雷池一步,是她们的美德。她们总是被告诫,女

人不应该想太多。她们最大的使命,是认命,是将一生付诸于等待,

第67页

无论那希望会来,还是永不到来。

忽然莞尔,此刻,我身在古徽州,却不折不扣是一个现代的人。

前几天,三清媚的毛会长发来微信,说,来婺源吧,一起过个中秋。

我知道,在她组织的三清媚女子文学社团里,有一群现代的女子,她

们热爱文艺,四处行走,记录山水,大大方方地表达喜怒哀乐,呈现

各色各样的美。这样的活着,与古徽州女子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姿态。

先生是不大乐意我出门的。一个人过中秋,于谁,都不是一件高

兴的事。我还是拖着行李出发了, 平生第一次,从团圆的习俗和道

德的自我约束中走出来,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想起那些年,先生为了

他要的事业,左冲右突,将我和幼女放在一边,种种的委屈,我全吞

下了肚。是的,所谓女子德行的背后,往往是禁锢,是伦理天平的失

衡。如果换作十年前,我会自然而然地向他人妥协。如今想来,其实

每个人都应该从属于自己,而不是他人。

现在,人生已近半途,余下的选择,我想交给自己。

在微博里,我写下一段话:“静谧,恬然。婺源丛溪庄园,一个

可以住下来寻梦的地方。阳光那么暖,山水那么近,蝉鸣那么密。时

间在这里,变得缓慢,悠长,仿佛一天便足以度量一生。”

有没有共鸣,都无所谓。

酉时:丛溪

偌大的庄园,我还没有出去走走,实在是一种浪费。

出门,左转,一条幽静的小径,几幢古色古香的楼。屋檐下,几

第68页

盏灯笼已经点亮,若明若暗中,氤氲着旧时大户人家森严又带几许慵

懒的气息。

河边休闲台上,镶嵌着深灰色的木质地板。踩上去,咯吱咯吱地

响,好像是故意要制造些声响,以平衡这古村之静似的。

傍晚的丛溪,是恬静的。从游步道走下去,丛溪就触手可及了。

许是久未有人踏足,河边最下层的游步道,已经钻出了许多野草。人

在创造着这个世界,人又时常遗忘或远离曾经创造过的世界,任由自

然万物将设置好的程序悄然修改。自然,有主动放弃的,也有无奈离

开的。听说,最初进入庄园的那个人,怀抱梦想,以巨额的投资,期

盼打造一个人间天堂。再后来,他梦想折戟,身陷囹圄,令人唏嘘。

不由就想起曹丕的话:“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天空渐次发灰,而丛溪的水,依然是蓝的。水中倒映着矮山和绿

树,因其澄澈,枝枝丫丫的线条都极清晰。河的下游,有一座装饰得

很有徽派风格的桥。桥下,一个老人撑着竹排弓身而立,手中的白色

渔网正在收拢。看样子,他拉网时并不吃力,也许收获不丰。这样的

捕鱼人,在河流中越来越罕见了。水被拦截,鱼在减少,更多人选择

了其他的谋生之道。我在想,老人可能打了一辈子的鱼,他放不下他

的竹排,放不下这份老营生。每一次微薄的收成,都足以支撑他继续

荡舟丛溪。

我往河的上游看,见一群鸭子,在水中浮着,白色的羽毛和蓝色

的河水相映成趣。它们温顺地在水中逡巡着,也不急着捕食,也不忙

于嬉戏。也许忙活了一天,砂囊已满,玩也玩得够了。等天色再晚些,

第69页

不需要主人寻找或召唤,它们就会摇摇摆摆地回家去。

对面,应该有一个村庄。应该还有一些女人,时常来这溪边浣洗。

或者,捡几块大石头,压一压家中的腌菜缸。那样的日子,都是烟火

而日常的。如今,留在村庄里的人,多半没什么大富大贵,却也吃穿

不愁,怡然自得。逢年过节,等着年轻人从城里赶回来,为他们奉上

一桌精心准备的“妈妈的味道”。

我举起了手机,将丛溪摄入镜头。那时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人,

也举起了手机,将我与丛溪同时摄入了镜头。卞之琳在《断章》里写

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世间许多事情,

皆很自然地进入一种相对之境。后来我收到了这几张背影图,得知作

者是一个来自江苏的摄影家。这次活动,三清媚邀请了多位来自全国

各地的优秀摄影师。此后的几天,我亲见他们化平凡为神奇的摄影艺

术。除了设备的优良,技术的娴熟,我想,好的作品更多来自角度的

选择、主次的剪裁,还有对风景的个体诠释。

在河的对岸,水面清浅处,露出了石头和沙滩。我多想横跨丛溪,

踩上那粗糙的沙石,即使像小时候那样,只是挖个坑,看着溪水汩汩

地溢满它也好。小心地走到水边,水位时涨时枯,石头上便有不少青

苔,湿滑得很。蹲下来,掬一捧水,感受丛溪的清凉,不时浇起一阵

水花,自顾自地玩一阵,那些童年的快乐,仿佛便又回来了。

水面宽阔处,一些水泥石墩,将丛溪隔成了两边。几位旅游摄影

师放飞了无人机,两个身穿文艺长裙的女生在石墩上一遍一遍地走。

也许就在今晚,这些片子会制成视频,在网上收获无数的点击与观看。

第70页

新媒体的兴起,拉近了地域的距离,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美食和美景

的引领者。我在网络上亲见他们的风光,又在现实里目睹他们的辛苦。

是的,任何骄人的成绩,都并非唾手可得。

夕阳渐渐朝低处坠落,光线越来越暗。摄影师和模特正在收工,

我与他们一同起身离开丛溪。

上得岸,目光再次越过丛溪,朝夕阳的归处看。只见远处的群山,

从青绿转为墨绿,深得像海。

戌时:良夜

夜已经黑透了。天幕如一块大青布,严严实实地罩住整个世界。

偶有几颗星星,在漆黑的夜色中腾跳出来,闪出一星两点的光亮。

吃罢丰盛的晚餐,从庄园里走出来。返身再看适才用膳的处所,

红灯笼摇摇曳曳,周遭的树影在若有若无的光线中婆娑轻舞,仿佛有

无数的秘密,掩映在幽暗中。

我走到丛溪岸边,听不见河水的响动,也看不见对面的风景,只

感觉到时间,一刻不停咔嗒咔嗒地走。

中秋之夜,想来天下百姓多与亲人团聚着。掌厨的忙前忙后,一

家人围着一大桌子酒菜说说笑笑,也有不懂事的孩童四处捣乱,却招

来长辈加倍的疼爱,这是多年来一闭眼就能想象的场景。然而新冠疫

情之后,总有人,被禁足于某处,无法与亲人相见。想到此,心中泛

起一阵酸涩。

我应该庆幸,家乡一直安然无恙,七十多万人口的县级市,硬是

第71页

做到了三年零感染。所以这个假期,我能进入婺源,与一群来自天南

海北的人共度中秋。而我最愿意等待的消息,是天下无疫,每个人脱

下口罩,对核酸检测说一声,再也不见。

一张大长桌拼了起来,葡萄、冬枣、瓜子,还有婺源的特产茄子

干、南瓜干,一一装盘摆上。月饼自然是不能少的,徽派的老式月饼,

最有名的莫过“酥月”,黑芝麻、桂花、白糖、芝麻油、果仁入馅,

经炭火烘烤,外酥内甜,香软可口。“酥月”的来历很不简单,手工

制作,传统柴火烤成。婺源人有一句谚语形容它,叫做“黑馅肚,蜡

黄皮,上刀山,入火海”。

我喜欢这月饼的名字,它又被称做“月亮的饼”,甫一入耳就顿

生诗意。听说,它已被列为非遗项目。从前,会做“酥月”的师傅很

多,婺源人在农历八月里走亲访友,都不忘奉上一提“月亮的饼”,

以示郑重。牛皮纸的包装,纸面上渗出香来,渗出油来,馋得孩子们

口水直流。如今,现代机械大量取代传统手工艺,包装精美的月饼太

多,留住味蕾记忆的却很少。能吃上一口地地道道的“酥月”,也不

啻为一种幸福了。

音乐缓缓地流淌开来,三三两两的人,这一桌那一桌地围坐着,

等月亮。也有人起身走动,拿相机拍摄夜景。赏月夜话,是今晚的主

题,可月亮不知是羞怯还是休憩,迟迟不肯露面。草地上安放的几个

夜灯,又圆又大又白,倒是很像月亮。

等到蜡烛点起来,茶水也递了上来,我们开始团团围坐。先是嘁

嘁喳喳各自小声交谈,等人都坐定,摄影师决定拍一段小视频。烛光

第72页

映红了每个人脸庞,摄影师仍觉得光线不够,又添上了专业的打光设

备,再让大家打开手机电筒。无人机一遍一遍地从眼前或头顶飞过,

我们一遍一遍地朝它挥手,露出类似灿烂的笑容。仅仅是一个小场景,

就过了 N 遍,想来那些专业拍摄影视的人,需要有多少常人所不具备

的耐心。

忽然感叹,这真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群体。无论摄影,还是写作,

他们追求的都是高效、即时,视频、照片、文字,用很快的速度编辑

好,然后在多种自媒体发布。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

公众号,乃至油管……他们的阅读群体,在网络。流量变现的时代,

他们如先锋般走在前列。而这些领域,正是多数纯文学写作者所疏离

的。

夜话开始了。从毛会长开始,说三清媚的来由与十五年的经过,

说个人的坚守和不易。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每个人,天马行空地

说着。说生命的际遇,说某一个阶段的领悟,说对于文学和旅行的理

解……除了毛会长和杨怡母女,我与这个群体的女子,多数是初次相

识。她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我在安静地聆听中,获知她们生命的丰

富性。爱情,婚姻,子女,亲人,自我,每个人都在行进中逐渐成长,

最终认识到那个真实的自我。

为了那个真实的自我,女性要跋涉多么漫长的路啊。一次庄园夜

话,只是数亿中国女性生命状态的一个侧影。

不知不觉中,月亮悄然高悬天空。万缕清辉,映照大地,也将映

照今夜的梦境。

第73页

辰时:归去

阳光从薄纱的窗帘透进来,告诉我又一个清晨降临人间。我仿佛

睡了很久,做了无数个模模糊糊的梦。

昨日在婺源的几个古村走了一天,天气依然炎热,累是自不必说

的。三清媚团队几十人搭乘昨夜的高铁,返回上饶,丛溪庄园一下子

就冷清了下来。毛会长留下来陪还未返程的远路客人,我走下楼去,

一位北京的摄影家刚被送上出租车。

仍有些空闲,我选择再在庄园里游逛一圈。清晨的庄园与夜晚有

着不一样的韵致,它更明朗,更添了生气。朝霞之下的凤凰阁,色泽

有了鲜活之气。我踏着木楼梯走上去,整幢楼阁空无一人,我却并不

害怕。我不知道,庄园最初的创造者,是如何定位这幢阁楼用途的,

它显然只是用于供人观赏。

后来方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曾在庄园取景。冯小刚、范冰

冰等导演和演员们,曾长时间下榻于丛溪庄园。一个怀揣梦想的人,

一个想创造南方横店的人,无论如何,是与众不同的。我不去评判对

错,只是觉得,大事和小事,务实的事和逐梦的事,总有人在做。

一段曲折的木构回廊,古香古色,很有情致。只是坐椅蒙了一层

灰,大概已空置许久。我不禁要想,顶上的灯笼,曾为谁亮起?我穿

过回廊走进一个空置的大院,见几间曾布置得很有格调的房子,低垂

的灯盏、舒适的靠椅,当初那个设计师,是一个多么有匠心的人。可

是谁又敌得过岁月的变迁呢?

第74页

我偏爱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灰的瓦,白的墙,高高翘起的角,

分明的层次,端庄又不失妙趣,有着无以言说的色彩和结构之美。有

的马头墙上,生长了零星的野草,像风中的绿旗帜,摇曳着生命的顽

强。还有那些中式的对开门,也是极好看的。连门上的龙形对锁与铜

锁环,都装饰得精美有样子。阳光照亮门扇的上部,树影遮蔽门扇的

下端,制造出一种光影的疏离之美。这扇门显然已经许久没有被人打

开了,一小段青砖铺设的小径,落满了黄叶,踩上去,窸窸窣窣地响。

整幢庄园,是沿丛溪而建的。随意寻着一条小路,就能走到丛溪

边上。我看见几棵芭蕉树,娉婷地立着,走过去,一棵老树横斜着枝

干,为我制造一个天然的拱门。河岸上,野草铺天盖地。不,我不能

全将它们认作野草,牵牛花在其中开枝散叶,紫色的、白色的、粉色

的花朵令我倍感亲切。小时候,我曾将牵牛花的种子散布整个麦菜岭,

直至夏秋之季,到处开满了热烈的花朵,像圆我一个被花包围的梦。

一枝红色的彼岸花粲然开着,花茎挺拔,花蕊纤长。我喜欢那些具有

浪漫名字的花类,虽是野花,却有美过家花的气质。

几幢沿溪而建的吊脚楼,墙面和屋顶几乎已被藤蔓覆盖。我猜想,

它们曾经也有过居住者。屋子与人,是相生相成的。再古老的宅子,

只要有人日日守着,修整着,就不至于衰朽。这几天,我在婺源看到

太多这样的老宅,被一些老人守着,清清爽爽,古意十足,心生许多

羡慕。其实,世间所有的荒凉,皆因人的背弃。

只是我亦不必太过悲观,物极必反,就像我所在单位的那幢院子,

曾经也被抛弃,长满杂草,后来几经修复,成为一个文化味很浓的办

第75页

公场所。这十年来,我将大部分的光阴都沉浸其中,并乐此不疲。时

间长河里,天地万物不都是遵循着荣枯、盛衰、生夭、有无的自然规

律吗?

辰时,我从庄园离开。归去,仍是此生中最重要的路途。无论,

有没有人开门迎我。

一念思溪

小桥、流水、老宅,是婺源古村落最具特色又耐人寻味的风景。

甫入思溪村口,便是一个高高的观景台,整座村庄尽收眼底。一

条清澈的小溪环抱着村庄,也滋养着村庄里的人丁六畜,还有四季不

绝的庄稼蔬果。这条小河,便是思溪了。相传,小河原名泗水,这很

容易让人联想到死水,而村庄始建者姓俞,同鱼谐音,鱼在死水中自

是不能成活。为吉利起见,人们将小河改名思溪,意为鱼(俞)思念

着汩汩清溪。

一念之间,成就了今天的思溪古村。

深入思溪村,先要经过一座古老的木拱廊桥。桥名通济,始建于

明代景泰年间。青的地砖,木的檐廊,散发着久远的气息。有风从桥

洞中穿过,消弭了午后的炎热。三五个老人并排坐在长木凳上,一边

纳凉,一边闲话着家常。也有幼童追逐嬉乐,妇女恬然做着针线活。

人员聚集处,难免是东家长西家短,人们将这里当成全村的交谊中心、

新闻发布中心,也便自然而然了。

第76页

有趣的是,其中一排男女,全都手攀护栏,背对行人,面向悠悠

的青山、碧蓝的思溪,仿佛有无限的心思欲和水中的游鱼倾吐。我不

禁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出去,只见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和屋宅,

像是水中另有一个更神秘缥缈的世界存在。探头再望,发现河中央一

座桥墩形态特别,西端迎水面被砌成了半截船形。据说,这属于桥梁

建筑设计中极巧妙的一种,叫做“燕嘴”,有利于分流河水,减少水

流对桥墩的冲击力。

八百多年的古老村庄,繁衍着一代一代的人,也生发着这样那样

的故事。悠长的光阴里,承载人间平淡抑或跌宕之故事的,自然是那

些老宅了。

走在窄窄的小巷里,踩着颜色深浅不一的青石板,抚摸着斑驳的

老墙,就像穿越一条时光的隧道。沿着这条深深的隧道回溯到清嘉庆

十七年,那时候,一个姓俞的木材生意人发财致富,回到生养他的村

庄里,建造了一座名叫振源堂的大宅。《歙县志》中说到徽商:“商

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俗话亦云:“富贵

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管走得多远,徽商们“根”的概念根深蒂

固,对于家乡宅子的修建,总是尽着十二分心力。

单看振源堂的砖雕、石雕、木雕之讲究,便可见一斑。听导游说,

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的精髓所在。这三种雕刻艺术品造价很高,一般

人是装饰不起的。从外观看一座房子,单看门楼上有没有砖雕,便可

判断是否为大户人家。

振源堂的垂花柱式门枋上,便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门罩两脊雕的

第77页

是用以禳解火灾的鳌鱼,飞檐下坐斗雕的是蝴蝶和蝙蝠,下面还有麒

麟、鲤鱼等。它们镶嵌在水磨青砖的花边图案框内,装饰着房屋的大

门,使之平添一种庄严繁复之美。不用介绍,我也知道,这些被雕琢

之物,无不借用谐音,含蓄地表达了主人美好的愿望:蝴蝶寓意长寿,

蝙蝠寓意福禄,麒麟隐喻送子,鲤鱼象征富贵有余……

从屋外行至屋内,石雕和木雕同样极尽精工巧匠之意。这些雕艺

作品恰到好处地镶嵌在门柱、窗户等处,自然不是为了增加居住的舒

适度,而是讲究艺术审美,或彰显主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就在

这幢屋子里,清咸丰年间走出了一位名叫俞士英的通奉大夫,民国初

又走出了两名留洋学生,其中一个叫俞希稷的,还出任过中央银行行

长。

一位俞氏后人端坐在厅堂中央,案几上摆着一些供售卖的徽菊。

因为村庄开发旅游,他需要敞开大门,接受游客的滋扰,也从中获得

微薄的报酬。而他神情庄肃,并不叫卖,也不与游人搭讪。也许,守

着这幢到处都是宝物的老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命定的责任。

从振源堂出来,看见居所墙角的护墙石,自两米高以下九十度的

直角被悉数磨去。一幢一幢的宅子看过去,所有的护墙石竟全都钝了

尖锐之角。原来,这是思溪历代村民为邻里和睦而互相谦让的见证。

正所谓,礼让三分,心平气和。

在思溪村,这样的老宅还有很多,每一座大屋都有一个意味深长

的名字,譬如思本堂、继志堂、承德堂……文字的内里,表达着修建

房屋的主人对良好家风的期望。婺源曾为安徽省辖区,徽商辈出,古

第78页

村落内皆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仰头可见马头山墙、青瓦坡顶;大门是

石门枋,门罩翘角飞檐;屋内多为一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厅堂有天

井院落,整体结构方方正正。每一座宅子又都各不相同,从堂号到装

饰花样的选择,每一处设计皆彰显着主人的用心。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百寿花厅。相传,

这是一位孝子专为庆祝母亲百岁大寿所建。我想,这样的一幢大宅,

在全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了。除了经济实力、建筑审美,更打动人的

是儿子的拳拳孝心。

导游带着我们一个一个数寿字。站在百寿花厅的大门前,可见十

扇隔门的锁腰板上雕刻有百寿图,每扇门上都刻着两排寿字。奇的是,

没有一个寿字是一模一样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每个字皆

集书法之美与篆刻之美于一身。在正门中央,我们一共数出九十六个

寿字。还有三个寿字藏得很深,导游带着我们才找到。最有意思的是

老母亲住过的房间窗户上,有两个拉得很长的寿字,据说,这寓意着

长寿,不得不让人叹服此间的匠心独运。九十九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立体集中地呈现于一幢房子里,将徽派木雕工艺之精湛发挥到了极

致。

只是,最后的一个寿字,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谜。导游解释说,这

个寿字嵌在房屋宅基线中,从空中俯瞰整幢大宅,便是一个寿字形状。

然而同行的摄影师用无人机拍下照片,却并不能看见一个完整的寿

字。难道是几百年过去,大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又有人提出,第一

百个寿字原本就不存在,当孝子的母亲住进这座房屋的时候,这位寿

第79页

星就成了那第一百个寿字。孝子正是以此寓意,祝福母亲寿比南山。

若果真如此,这份心意可堪绝妙。古人的智慧,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

空间。

一份孝子之念,成就了千古佳话。我想,此后的许多年,仍会有

南来北往的游客一茬茬地出入百寿花厅,像我一样,情不自禁地抚摸

那一个个精美的寿字,感叹世间亲情如此之厚重。

思溪村有一座名叫敬序堂的老宅,其花厅曾作为电视连续剧《聊

斋》的拍摄取景地。据《俞氏宗谱》记载,思溪村有位清代举人俞文

杰,曾为淄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过两篇跋文。一种冥冥中的巧

合,将跨越几百年几千里的时空如此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

徜徉其间,一一观赏花厅构件中的精美雕刻,有戏剧人物,有山

水鸟兽,无不形态逼真。不禁感慨古人的考究,还有对精致生活的极

高追求。可以想象,主人在此呼朋唤友,或品茶对羿,或吟诗作画,

岂不快哉。在小花园墙壁上,有一个葫芦形的“敬惜字纸”龛,原来

是专门用于焚烧书画练习留下的废字纸,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碎纸机

罢。如今,偌大的房子已经空了下来,走进一个个光线暗淡的房间,

只觉氤氲着一股说不出的神秘之气。不禁暗想,如果一个人在此居住

下来,会不会如蒲松龄一般,幻想出许多精灵古怪,再写一部新《聊

斋》呢。

顺着横的竖的青石小巷,穿行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之间,总有一

种难以言说的沧桑感萦绕心头。有好几幢老宅显然没有主人经常打

理,马头墙上爬满了厚厚的青藤,有些藤蔓垂挂下来,竟使人有遮天

第80页

蔽日之感。大门紧闭着,无以探究内里的情形,偶尔从窗户或断墙面

窥探进去,见院落中杂草丛中,又是一番唏嘘感慨。从南宋庆元五年

俞氏在此建村,八百多年的兴衰沉浮,总有一些家族人丁越来越单薄,

总有一些后人举家迁徙他处。只有古村还坐在这里,诉说着光阴的故

事。

阳光逐渐西斜,从古村出来,脑子里装满了远古的人和事,思绪

与想象。那些出资建造屋宇的人,那些在砖石和木头上雕刻纹饰的人,

还有那个被孝子万般敬重的百岁寿母……他们会长着怎样的一副面

孔,会在这里留下怎样的声气和步履?思溪还记得吧,那村后的青山

还记得吧。

经一座颤悠悠的小木桥穿过思溪,几块彩色的稻田、一枚硕大的

丝瓜将我拉回了现代的空间。站在高处回头再看整座古村,白云下还

是参差着青青的瓦面。一念之间,我仿佛刚从远古的时代抽身而出,

站在了思溪的门外。

第81页

婺非雾

喜豆:兴趣多样,摄影为最,擅长各种雕虫小技。做过记者、编辑、摄影师。作

品《没有代表作的一生》正在进行中。争取把最热爱的事情坚持到最后。

那晚没有跟上队伍,独自一人闯入丛溪。很长一段路,没有灯光,

窗外的树和山咻咻倒退,模糊的仿佛没有尽头。白日缺席的秋意一定

不会错过这样的夜晚,带着一些记忆碎片赶来撩人。在呼啸而过的晚

风里,竟生出一份无中生有的,越狱般的快意,是没去过的地方,是

没见过的人,是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的兴奋,是一出溜自由的味道。

丛溪庄园的夜有些神秘,下车的那刻我一眼望去没有发现可以住

的房子,试探地往前走,好像在探索深山老林的前章。找到前台,服

务员说我可能找不到住处,于是主动引我去。

对这个园子一无所知的我一下子就涌起了新奇感,从前台到房间居然

要走这么远的路,整个庄园看起来只有我和服务员两个人,伴着各种

虫鸣,一前一后,一步一晃踏进月色里。

直到第二天的早餐时间,我才看清楚这个庄园的样子,阳光透过

第82页

古朴的窗户洒进来,一时恍惚,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园子里住了多久。

好像是梦里的清晨,朦胧中有光斑洒下来,我曾经在梦里见过很多美

景,有无法形容的美妙黄昏,有巨大无比的海上月亮,但都苦于下一

秒就跌落悬崖,或是相机没电或是快门坏了等等状况,留下懊悔的清

晨。所以此刻我着急地掏出相机摁下快门。这次不是梦。

因为这个园子,旅途甚至还没开始,我就已经把形容词用光了。

到汪口那天正是中秋,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丰盛的午饭,一眼望

去,游客只有我们几个,鬼使神差地试图融入:中午吃什么?当地的

居民不太搭理我们。我觉得真好,多自在。当天的行程还有李坑、江

湾,除了满眼的绿色,满屏幕的夏花,我看到最多的就是鸟,鸟儿们

成群出现,甚至比我在那里见到的人还要多,它们一齐起飞的时候我

甚至想要抱住头,感觉到自己是闯入者,它们和那里的居民,都是主

人,都在准备着自己和家人的中秋节。

我们在一棵枣树下流口水,没忍住敲开门,想要买一筐,主人家

很热情,说枣子很甜的,但自己家人不太吃,想吃的时候家门口采几

颗,只是大部分时候都想不起来。

作为一个史盲,来到婺源,是不敢开口说话的,因为张嘴就是僭

越,是对厚重历史的冒犯。可是中秋夜当晚,并没有处在历史建筑中

的我,却在安静的树影下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相比于前一天的暗夜,中秋当晚的丛溪庄园有些不一样,一整夜

亮起的建筑在“空无一人”的庄园里显得格外庄重,它不需要开口,却

让我想起白天听到的每一个故事,时间一帧帧飞快从眼前略过,我想

第83页

到朱熹,想到詹天佑,还有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想到白天看到的

宗祠、古驿道、书院,想到和丛溪庄园住处上的文字对应的古徽州“一

府六县”……

中秋夜九点半,我一人游荡在树下,又是浓密的虫鸣声,脑袋一

晃,月光就换了一格树叶漏下来。

我往前走,月亮就穿过黄绿相间的叶子伴着我走,往前看,往后

看,都是一望无际的黑,只有这两幢建筑,在和月亮一起,隆重地过

着中秋。

第二天在卧龙谷和彩虹桥,我再次被满眼的绿色,远远高飞的鸟

群惊叹住,对大自然感受木讷的我,很少会为这些往日里觉得寻常的

事物感慨,只是这些画面出现在眼前,一不小心就跌了进去,我也想

像同伴那样,干脆就找一块山石就地躺下,做一片落叶,睡上两个小

时,就在此处等他们下山好了。

没忍住,掏出手机寻找答案,到底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好的生态。

一搜不得了,“亚洲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青山绿水

携万鸟共舞”、“婺源百万亩天然阔叶林永久禁伐”、“首批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82.64%”……

原来那晚我的“深山老林”感并非误以为,原来眼前的“山峦层林尽

染,城乡鸟语花香”都是事出有因。

不管是卧龙谷还是彩虹桥,都因为旱情不再是往日的样子,同行

的老师们一路感慨,从前这里是怎样的好光景,很是惋惜。

没有见过它们澎湃的样子,此刻半裸露的状态我也觉得很美,是

第84页

有那么些沧桑,但依旧是可爱的,真实的。

彩虹桥的这几张照片让我感慨,这就是婺源,不用像某一个地方,

不用与其他的景区类比,它就是它自己,一个草木、虫鸟、流水都理

所当然地自由自在的地方,它滋润万物,自成体系。

思溪延村,叫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来到这里写生,我在这

儿拍到的每一张照片,都美得像假的一样。我发给朋友,朋友也觉得

是我 P 图所得,还反问我道:难道不是吗?我说,那你自己来婺源看

看吧。你这么说,婺源听了倒是开心的。

临走前,我趁晚饭还没开始,飞快地跑遍这个庄园,夕阳下的它

又不一样,我只有二十分钟,我只能拍几个角落。真开心此次婺源之

行的终点回到了这里,谢谢它闯进了我的中秋夜。

第85页

丛溪河畔:看另一种风范的婺源

多年以后 yc:上饶师院教授,把生活过成诗。

位于婺源县秋口镇丛树村的丛溪河畔,这里是婺源风光范本的又

一个出处。它,拥有一种低纬度气质,不热衷于热烈澎湃,而是以一

种不动声色的渊静深沉,淡泊出尘。

在此,放眼杂观,远山含黛,小桥流水,沙地绿洲,吊脚洋楼,

既让人感受到晕染过年代感,长在画里的自然山水古意,又让人感受

到徽派建筑在融入山水后,奔赴修养生息的现代氛围。这里,呈现的

是婺源的另一种样貌,长着不一样的美,风情,于此,流淌一地。

丛溪河畔好风光,是丛溪庄园所在地。

如果说婺源的汪口,江湾,李坑、思溪延村是文化传统的倒影,

那么丛溪庄园就是现代风骨的铺陈:依山傍水,欲隐还现,淡淡描来,

佐证着“有些风景静止不动,却又惊心动魄。”

倚着山坡而建的吊脚楼群,沿袭着徽派建筑风格的白色墙体,但

省略了飞檐,省略了马头墙,取而代之的是突出点线面的现代简约风,

第86页

其清凌的风骨,与面前柔软低徊的青山、绿植、流水、微波和花朵,

相得益彰。

在视觉之上,它是柔婉的,明丽的,它的山山水水,那么温存,

温煦到风和无澜,让人寄望,在这个地方,只存放美好,不寄风霜。

溪流的中央,有一道天然绿洲屏障,将丛溪分成左右两半。如果你要

问我“丛溪的水有多深?”我会告诉你:“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丛溪的深度,不仅春天跟夏天不一样,秋天跟冬天不一样,而

且左边跟右边还不一样。”

溪里,有一只鹅,整天混迹在一群丑小鸭当中,它时不时地引颈

高歌,振翅欲飞,貌似在塑造天鹅绝唱,音尘绝,西风残照的模样,

正在努力地成为丑小鸭们的样板。

小鱼儿,悠游于水底。水底的枝节,水淋淋,活生生的。细碎的

小场景,轮廓楚楚。只等小鱼儿们摇头摆尾,这里描一描,那里勾一

勾,就定型了一幅幅印象派画作。

清晨的云彩,最是年轻,最是远离尘嚣,它因为青春而光彩,尽

管它是悄悄地从天边蔓过来的,但那美好而旖旎的光彩,立马便照亮

唤醒了沉睡的远山,坐看云起时。之后云朵缓缓地变成抽长了的丝絮,

变成鱼鳞状的鱼肚白样貌,洗亮开天空。

云彩蔓过来之前,远山置身于薄雾之中,白色的房子,掩映在绿

意中,房子的外围,被清风流水环绕,氛围安雅,不张扬,但可以泯

然众人,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家园溯源的执念。

古韵悠悠的廊桥,横亘在青山绿水之间,颇似清华彩虹桥的模样,

第87页

是过去的胭脂扣,但它的外形又更为紧致,更为简约,更适合安置现

代版的廊桥遗梦,更适合安置现代版的花样年华。

丛溪河畔,新古典主义的徽派洋房沿途盛开,给人一种净空了当

之感。它们全都保持着一种低度,一种适合人居住的低度,不入侵天

空,不阻碍视野,在湖山之间,自立门户,放飞自我。

绿植,顺了墙面,顺了露台,随意攀延,到了绽放的时节,凌霄

花此起彼伏地盛开。移步景换隐藏的学问,在这里,充分体现在了房

子与绿植的关系上。它们共同支撑起沿岸有机的,错落有致的时空概

念。

洋房内设,是唯美的,是浪漫的。不用推开小窗,就知道窗外有

露台花园,那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

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丛溪庄园,除了河畔改良版的徽派建筑之外,内里,还有一排传

统风格的徽派建筑。

一府六院,是江湾江氏祖屋的布局形式,三层半的一幢大房,里

面套了六幢小房,且各有天井,各自成家。以此来命名庄园里的中高

档客房,既是对名人,也是对经典建筑制式的一种致敬。

木雕楼,华美,精致,细腻,工序到位,飞檐指向云天,重檐层

层叠加。如果说河畔洋楼的外观,处处体现着清简,那么木雕楼则体

现的是典雅、奢华和繁复,满蓄情绪的力量,资本的力量。

丛溪河畔,这里气息平和,又生机勃勃;这里山气、水气和心气

俱佳,这里是保存生活情趣和氛围的场所,这些东西并非是生命存在

第88页

的必需,它们就象花香、鸟语、月光一样,有没有,人都可以继续活。

可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唤醒灵性和审美的触点,让人的

知觉和感觉,饱满生长,让人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应。

在日出和日落时分,行走于丛溪河畔,看这种有节奏,有层次的

美。流连之处,感触到的都是大好山河一片,而不是河山好大一片。

婺源卧龙谷:暴雨寻着了“懂得”

初夏日,暴雨在付出整整一夜不停歇的劳动后,安卧在大鄣山的

卧龙谷,便开始指点它的石与势,要为暴雨抒情,要切入时事地去应

景,呈现暴雨后的江山美。

在卧龙谷,暴雨算是寻着了它的“懂得”。山谷,将暴雨的那种

天地不仁的下法,悉数接纳并包裹,然后派遣地盘内的山涧溪流,用

力去感受,暴雨的情愫便缓缓地、有节奏地倾泻而出。

此时,至清至纯的水流,不再虚与委蛇,而是门庭喧哗,正身体

力行地去质感昨晚的那场如注暴雨。

山涧溪流,以一种跌宕的方式渐进。

入口处,是一段小河淌水般的温驯低调。“江南第一奇谷”幽秘

且从容的秩序,以轻言细语的方式,打开。

地势开始起伏后,水旋即转换成“飞花溅玉”,“大珠小珠落玉

盘”的中调。寂寞的石头时不时地拉扯起浪花,絮絮叨叨。

及至山腰和山顶处,水流则似奔腾蛟龙,轰然而至,一股股喷涌

勃勃的高调,直往你的耳朵灌。天地,似在用一把竖琴,诉说着夏天

第89页

的精彩。

卧龙谷,既不是情人谷或桃花谷那种“甜蜜生活注脚式”的花园,

也不是那种强调“深藏不露式”的中国园林修葺所在。它是原始风貌

的高山峡谷,属“逸”的那一类品种。

水与石,是这里的主角,它们懒得顾及归整圆合,过渡衔接等章

法。怎么自在,怎么横行,怎么逍遥,怎么霸道。

皮实的水,不歇气地缠着石头玩“声声慢”,“渺渺白”,头大

的石,不耐烦了,一掌拍下,碎觉去!

水和石牵连在一起。新鲜的水说不上历史,老旧的石说不清历史。

新旧就这样互相穿插着、对比着、旋涡着,使岁月显得既神秘又清新。

有着源远流长来头的地方,要是没有青苔的铺面和遮掩,怎好意

思说自己历史悠久?植物界的青苔,是资深原始的高级配置。

青苔,于此补充着天然峡谷的生动关系。贴身飞流而下的石壁,

近距离地深度体会,飞流直下君临天下的气派。

湿漉漉,将青苔滋养出了绵密浸润感,让触摸,有了“手泽”。

小样的青苔,簇拥在一起,将翠绿和鹅黄糅合在一起,衬着灰的

石,托着白的水,便拥有了资格,去宣告:谁说寂寞不缤纷!

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本能“止语”。着上宽袍,在山谷里,或行

走跑跳,或席地而坐。在日常生活的尺寸之外,伸出腿脚。

读暴雨的书,看暴雨的形,听暴雨的乐。

好的书,是活络充沛的。有层层新意,不断叠加并渗透。澄净流

畅,不堰塞,不停滞。

第90页

好的形,是有灵气主线的,水丝、水珠、水花、水块和水流,尽

管形态各异,但内心同质。

好的乐,是有内在旋律的,同样的质地,摆放在不同的位置,音

响效果便迥异,充满着即兴感,耐品味。

既有横向铺展,又有纵向立体的卧龙谷,让暴雨,有了具体的表

情。在这里,时间,是流质,以逝水的形式,度量衡着流年。

第91页

行走婺源古村落

汪彩萍:出生南昌,祖籍安徽旌德人,上饶广播电视台退休编辑。上饶市作协会

员。

壬寅中秋,随三清媚采风团到婺源采风,行走汪口、江湾等古村

落,领略了婺源古村的无穷魅力。

作为上饶人,虽多次到婺源旅游,专程坐火车去还是第一次。从

上饶火车站坐动车,只需 28 分钟。走出婺源火车站,整洁的站前广

场中央耸立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塑像。广场两侧,有展示婺源砚

台文化和茶文化的雕塑,出站口的回廊与窗格,青灰色调与徽派建筑

融合,婺源站的建筑和环境,给外来游客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我们入住的丛溪庄园,也融合了典雅的徽派风格。在丛溪庄园,

枕着星江河入眠,伴着虫鸣鸟唱醒来,是难得的享受。晨起,沿着庄

园游步道散步,发现星江河上居然有雾气萦绕,这让外地来的摄影师

们感到惊奇。品过精致的婺源风味早餐后,一行人前往有“中国民俗

文化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誉的江湾镇汪口景区参观。

丛溪庄园到汪口古村 20 多公里,半个来小时便到达景区。汪口

第92页

因地处双河汇合处,碧水汪汪而得名。进入景区,随坡而下,是一幅

水绕山,村依水的画卷,这在久晴未雨的干旱季节是一幅生动的风景

画。其实,早在 1100 多年前,北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建村时,

河对岸的向山还是寸草不生的石山。为了能在石壁上种树,汪口村先

辈们想了很多办法,他们用桐油、石灰、石块在石壁上垒成梯坝。再

挑上肥泥,种上树苗。在外经商做工的汪口人,年关回家都要带上 1

至 2 棵树苗种到山上,还要确保成活。经过一代又一代汪口人努力,

树根如锥子一样,扎入石缝,把坚硬无比的岩石点化成肥沃的泥土,

滋养眼前这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成就了汪口向山的风水林。

正逢中秋和教师节,村民忙着杀鸡、剁肉、蒸美食,行走在汪口

古村,仰头看粉墙黛瓦和窗户里冒出的凌霄花,灰白映着鲜红,展示

的是蓬勃的生命力。临近中午,汪口村李家巷村民蒸煮美食的香味飘

入鼻孔,馋的口水都要流出。俞氏宗祠旁停车场多是外地牌照,从车

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携家带口,大包小包,他们是汪口村的儿女,奔着

就是这一桌菜香。

汪口的俞氏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内外古建专家誉为

“建筑艺术宝库”,堪称古建中的精品,宗祠里的“五凤门楼”和“避

面鼓”就有许多动人故事可说。在汪口村的十八条巷子中,还保留了

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古建筑,要细细看,慢慢游。

值得一提的是,95%以上的古官第、古商宅、古民居住的都是本

村原住民。村庄有人,才有活力,才能留住游客的脚步。相比有些地

方,在旅游开发时,将原住居民迁出,以为拆除“旧世界”,就能打

第93页

造一片“新天地”。这种愚蠢开发后果是适得其反,加速了古村、古

街和古镇的衰落。愚以为,婺源汪口景区这种“共存式”开发,值得

借鉴。

值得称赞的还有,汪口还允许村民在专供参观的官第、宗祠、书

屋休闲,小孩子放假也可以来这些古建筑游玩。这种开放式管理,增

强了当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古建筑里展示的传统文化瑰宝,也能潜

移默化的影响教化村民。

在汪口古村,遇到一位土法加工竹木工艺品的俞师傅,他很健谈,

也会招揽生意,我和几位文友都买了他做的工艺品。他告诉我们,中

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采访了他的老手艺,看俞师傅笑眯了眼,

可以想象,这是他引以为豪的荣耀,会一直向游人讲述下去。

行走官地正街,没想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源三雕传

承人俞有桂家就在汪口,他家门前还贴了“家风当惟孝悌,世业乃在

诗书。”的家训,走进俞大师家的厅堂,桌上摆放了敬祖宗的茶点、

月饼等食品。婺源人过中秋,有大似年之说,要放鞭炮,敬祖宗。墙

上挂着俞有桂的获奖证书和大人物的合影,写字台上放着《婺源家规

家训选读》等书籍。我到过婺源江湾、李坑、晓起、赋春、沱川、浙

源等古村落,和汪口村一样,每户居民门前都挂着这样的家训,勉励

人们,在家尽孝,于国尽忠。淡泊宁静,知足常乐。

汪口古村,需要细看的景点太多,来不及消化吸收汪口的美景和

遗存,江湾和李坑景区又向我们招手。以前到江湾景区,看过萧江宗

祠,逛了江湾商业街就算游过江湾。这次来婺源采风才发现,江湾景

第94页

区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中宪第客厅、江启昌

宅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都

没看过。江湾景区还建了民俗馆、百工坊、鼓吹堂等景点,这次来江

湾,遗存,新貌,都浏览了一遍,扎扎实实补了一课。

江湾景区的江永纪念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宅虽说不上气派,

主人江永却是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还是

皖派经学创始人,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令人敬佩的是江永

考取秀才后便不问功名,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四库全书》收其著

书有十余部。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戴震是江永的

得意门生。

江湾景区有座气派的建筑叫“鼓吹堂”,虽是新建的景点,却是

集演出、参观、餐饮为一体,游客在具有徽州特色的演艺厅里,边品

尝婺源美食,边看跳傩神表演,千人共餐看演出,那是多热闹的场面。

反复无常的疫情,让经营红火的鼓吹堂按下了暂停键。为了让企业运

转下去,江河不拒细流,即使一个客人来用餐,“鼓吹堂”也认真对

待。“鼓吹堂”的大门中央放一个小小的特色套餐食谱牌:30元套

餐,有土灶米粉蒸肉、红烧冷水塘鱼块、有机时蔬和靓汤,40元套

餐,有丛菜土猪肉、农家香辣鱼、一绝笋干炒腊肉、有机时蔬和靓汤。

这样的价格,这样优雅的就餐环境,来鼓吹堂,吃便餐,真是划算。

希望疫情尽快散去,使江湾鼓吹堂和各地的旅游企业尽快走出低谷,

重拾辉煌。

我们采风的第三站李坑景区,是婺源县开发较早,运营较为成功

第95页

的景区之一。赶到李坑景区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往来游客和来写生

的学生不少,在李坑经销字画、小商品和卖原浆甜酒的商户依然多,

与几年前来游李坑没太大变化。特别让人欣喜的是,李坑景区的游船

还在河中行,站在小桥上还能拍到岸上的徽派建筑和人影。同行女作

家包了一条游船,在李坑清澈的小河里往返游了几趟。她们说,在李

坑坐游船,找到了乌镇坐乌蓬船的感觉。

在参观李坑的李瑞材故居时,文友陈群在三雕(徽州竹雕)传承

人李书文手上购得一幅竹刻王羲之《兰亭序》,挂在书房里是雅致的

装饰。旅游与购物,买与不买,虽然不急需,我会和陈群一样,选择

支持一下年轻创业者。度过疫情带来的危机,需要大家来面对,也给

年轻的个体经营者添点柴,鼓鼓劲。

此次采风的最后一站,是我没去过的思溪延村,开始以为是一个

村庄,没想到是两个自然村,两村之间相距一公里。先看思溪,再游

延村。这两个村有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的街巷都是青石铺地,如水洗

过一般,光洁如镜。

1987 年,思溪村因福建电视台在此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而

闻名。思溪村并不大,以俞姓者居多。进入思溪村必行“通济桥”,

这也是思溪村一景,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桥墩与婺源的彩虹桥一样,

迎水面砌成半截船形,俗你“燕嘴”,这种形状可减少水流对桥墩的

冲力,这座古桥至今保存完好。站在古桥上,还可观看不远处的板凳

桥。思溪人元宵舞灯就是从板凳桥上通过。

思溪村留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村姑导游,她姓俞,通过她绘声绘

第96页

色的讲述,“振源堂”、“俞氏宗祠”、“百寿花厅”、“继志堂”、

“承志堂”“承德堂”、“百寿花厅”等古建筑和老房子里的主人都

在她的描述中复活,也知道了思溪“银库”防盗的奥妙所在。当同行

的游客问俞导,你的口才这么好,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俞导说,我是

思溪的村民,因为村里搞旅游,才当上讲解员。正聊着,一位挑粪桶

路过的老人接过话题,仔细听他说的婺源腔才明白其义,他说,思溪

村老房子的事,他也能说出子丑寅卯。这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在婺源

乡村,耕读传家,相沿成习。婺源谚语有“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

担考一场”,是对婺源善学崇儒尚礼的褒奖。说不定,让老人来讲解,

又会是另一个精彩的版本呢!

看了思溪村,再匆匆赶到延村。历史上延村以商贾闻名。现存明

代私塾和清代“馀庆堂”、“聪听堂”、“笃经堂”等民居 56 幢,

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延村因此也已成为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写生

基地。

走进延村,首先看到的是戏台和广场,戏台和亭子应该是新建的,

台上坐满了画画的学生。沿着明训别院往弄堂里走,亦如在汪口、江

湾、李坑看过的徽派建筑一样,白墙青瓦。

在通往保鑑山房、笃经堂、训经堂的巷子里,小板凳上,坐的都

是来写生的年轻人。看见他们专注写生的样子,心生欢喜。这次在李

坑的申明亭、铜绿坊、裕善堂也看到许多来写生的年轻人,他们少则

住半月,多则住一月,一批批写生者的到来,不仅拉动了婺源的旅游

经济,也为婺源全域旅游增添了后劲,他们的画作,就是行走的广告,

第97页

不仅影响他们,还会影响他们的亲朋好友,去了解婺源,走近婺源,

无形中也扩大了最美乡村婺源的知名度。

我想,在这一批批热爱艺术,献身绘画的年轻学生中,谁能说若

干年后,他们当中不会产生吴冠中、陈逸飞、陈丹青这样的大画家呢?

两天行走婺源古村落,实在是太匆忙,有机会,我们还会来婺源,

慢游古村。

第98页

流连忘返卧龙谷

婺源大鄣山卧龙谷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算不上险峻,但这个因

亿万年间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山体,却能让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

进入卧龙谷景区,一块形似卧龙的巨石依在山边,石上写着:“婺

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简单,国字号。鸟类对环境十分

挑剔,好山好水好空气,才能让任意飞翔的翅膀停歇。另一块立在景

区入口处的巨石似乎更聚人气,黑褐色花岗岩上写着“大鄣山卧龙谷”

六个飘逸的大字,细看题款,原来是如雷贯耳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

生题。金庸祖居是婺源县浙源乡,我参观过浙源的查氏宗祠。金庸先

生虽未回过婺源,却与祖居地浙源感情深厚,与婺源查氏宗亲保持书

信往来。他关注婺源发展,乐意为卧龙谷宣传,扩大影响。金庸的《雪

山飞狐》《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

武侠小说流传甚广,拍成电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难怪游人争相在

这块石碑前留影。这两方取自卧龙谷的巨石,因为注入了别样的文化

内涵,也受到游人关注。

中秋假期,天气燥热,同行的美女怕晒黑皮肤,撑伞游卧龙谷,

我跟她们说,我到过卧龙谷,景区里,山连山,树连树,遮天蔽日,

第99页

晒不着的。美女们似信非信,还是撑伞前行,结果一路行进在山涧树

荫下,太阳晒不着,伞也成多余。在卧龙谷,还遇到几位来自北方小

伙说忘带水了,我笑着与他们搭讪,告诉他们卧龙谷这一路都有泉水,

比矿泉水还好喝,以前陪北京来的记者,她们就倒掉瓶子里的矿泉水,

灌上卧龙谷山泉。小伙子们听后乐呵呵,太好了,不费劲,还省钱。

我见过春天雨后的大鄣山卧龙谷,那个季节的卧龙谷,水淋淋,

湿漉漉,行走其间,山谷石壁,布满苔藓,导游会一再提醒你,小心

打滑。春天的卧龙谷,山涧,崖壁,多有飞瀑。你还未见瀑布,远远

就能听见瀑布撞击山崖的声音,置身春天的卧龙谷,朦胧中有赛似神

仙的错觉。

这次游卧龙谷,已是初秋,让我又领略了卧龙谷的另一番景色,

还未到枫叶红于二月花的日子,想看红枫,必须再过十天半月。久晴

未雨,多地江河都出现断流,卧龙谷是否有流泉飞瀑,不敢抱太大奢

望。没想到,行至“天然浴池”、“卧龙潭”、“龙心岩”和“趣味

石滩”的观景处却有惊喜,奇形怪状的巨石下,仍然可见清澈见底的

碧潭,同行的美女挪不动脚步了,没想到,没想到啊!到处干旱,卧

龙谷居然流水潺潺,这里的石头造型太奇怪,太漂亮,像不像动物?

像不像武侠?你看,这块扇形的花岗岩石,像不像超级大贝壳?别说

作家们的想象力太丰富,其实,一千个人来看卧龙谷里的花岗岩,就

会有一千种答案。大家说,这水太清,太诱人了,真想跳下去游几圈,

洗个澡!

往上走,是红军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皖浙赣闽省

第100页

委领导人关英、王丰庆等在卧龙谷的这个山洞里,开过会,藏过身。

如今,英雄远去,红军洞内摆放了方桌和凳子,游人可在此歇息,也

可以静心缅怀革命先辈,珍惜当下幸福。

途中见游客沿阶而上,也有缆车从我们头顶滑过,一般情况下我

还是会选择徒步,更亲近自然。看见一对年轻夫妇,爸爸的脖子上驮

着闺女,妈妈的背上趴着儿子,好温馨的画面,好年轻的父母,远路

无轻担,替年轻夫妻叫累,这一家子却笑的开心。累并快乐,享受其

中,也令人遐想和羡慕。

大鄣山卧龙谷,有江南第一奇谷,婺源小九寨之誉。我到过四川

的“九寨沟”,也看过甘肃小九寨的“官鹅沟”,她们的美,都是因

为水。卧龙谷之所以能得“江南第一奇谷”美誉也是因为水。沿着游

步道上行,一路上都有流水碧潭,它们有圆形,有方形,有的形似动

物造型,这些分布在沟壑,掩藏在树荫处的流泉碧潭,在太阳的照耀

下,在树影的婆娑下,都五彩斑斓,这要在九寨沟,这就会被称作“海

子”。卧龙谷却给这些数不清的水潭取了好听的名字,特别是那个“龙

凤双潭”让人难忘,站在桥上看,龙潭在上,凤潭在下,潭水漾漾,

轮廓造型,还真有几分神似。同行外地女作家说,她到过许多名山大

川,但象大鄣山卧龙谷没怎么人工雕琢,基本保持自然原貌的景区还

真不多见。树上的鸟儿也似乎在回应女作家的赞叹,叽叽喳喳唱个不

停。

如果说春天的卧龙谷瀑布让人澎湃,秋天的卧龙谷水也让人宁

静,它虽无春天壮阔,却有秋色的多姿,即使瘦成蛇形,也奔腾不息,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互动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