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发布时间:2022-8-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伯劳科 95红尾伯劳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厘米。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从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往东到太平洋边阿纳德尔盆地和堪察加半岛、朝鲜、蒙古、日本,冬季也见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收起]
[展开]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鸻科 45

金眶鸻

金眶鸻(学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种小型鸻科鸟,体重28-48克,体

长153-183毫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

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

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

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

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

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

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

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

第52页

鸻科 46

环颈鸻

环颈鸻(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全长约16厘米。属中小型涉禽。

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

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

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

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

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

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

第53页

彩鹬科 47

彩鹬

彩鹬(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彩鹬科、彩鹬属下的一种小型涉

禽,体长25厘米左右。嘴细长,尖端向下弯曲,雄鸟头具淡黄色中央纹。眼

周黄色,并向后延伸成一柄状带。背具白色横斑,两侧具黄色纵带。胸侧至

背有一白色宽带。雌鸟喉和前颈粟色。眼周和向后延伸的柄白色。幼鸟与雄

鸟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黄褐色。脚灰绿色。

彩鹬栖息于水塘、沼泽中,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以虾、蟹、螺、昆虫为食。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和北部。保护等级为低危。

第54页

鹬科 48

丘鹬

丘鹬(学名:Scolopax rusticola)体长35厘米,是一种涉禽。体型肥胖,腿

短,嘴长且直。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起飞时振翅嗖嗖

作响。占域飞行缓慢,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飞行看似笨重,翅较宽。

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

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

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

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繁

殖于欧亚大陆和日本。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南半岛、日本;偶尔到菲律宾。

第55页

鹬科 49

孤沙锥

孤沙锥(学名:Gallinago solitaria): 是鸟纲、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重

126-159克,体长265-318毫米。为沙锥中个体最大者。嘴长而直、灰褐

色,脚短、土黄色,两眼位于头侧稍靠后。头顶的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

上体赤褐色,背具4条白色纵带。尾具黑色横斑和宽阔的棕红色次端斑。

胸淡黄褐色,喉和腹白色。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而具密集的黑褐色

横斑,飞翔时极明显,飞翔时显得慢而笨重。

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河流与水塘岸边以及林中和林缘沼泽地上。主要为留

鸟,部分迁徙。常单独活动,不与其他鹬类和其他沙锥为伍。有干扰时常

常蹲伏于地上,危急时也起飞。但飞行慢而笨重,常常飞不多远又急速落

下。主要以蠕虫、昆虫、甲壳类、植物为食。

第56页

鹬科 50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stenura):是鸟纲、鸻形目、鹬科的小型涉禽,

体长21-29厘米。头顶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或棕白色。上体杂有红棕色、绒

黑色和白色纵纹和斑纹,嘴基淡色,眉较暗色,贯眼纹宽。下体污白色具黑

色纵纹和横斑。外侧尾羽特别窄而硬挺,较中央尾羽明显为短,尾呈扇形。

虹膜黑褐色,嘴细长而直,尖端稍微弯曲;嘴尖端黑褐色,基部黄绿色或角

黄色,跗跖和趾黄绿色或灰绿色,爪黑色。

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常结成小群,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

(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

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

脊椎动物为食。在俄罗斯北部繁殖并迁徙到南亚,非繁殖季节分布于巴基斯

坦到印度南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在澳大利亚西

北部和北部以及东非肯尼亚游荡。

第57页

鹬科 51

扇尾沙锥

扇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gallinago)是鹬科沙锥属鸟类,小型涉禽,体

长24-30厘米。嘴粗长而直,上体黑褐色,头顶具乳黄色或黄白色中央冠纹;

侧冠纹黑褐色,眉纹乳黄白色,贯眼纹黑褐色。背、肩具乳黄色羽缘, 形

成4条纵带。颈和上胸黄褐色,具黑褐色纵纹。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尾具

宽阔的棕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外侧尾羽不变窄,次级飞羽具宽的白色

端缘,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后缘,翅下覆羽亦较白,较少黑褐色横斑,

飞翔时极明显。惊飞时常发出一声鸣叫,并不断地急转弯,成锯齿状曲折飞

行。

扇尾沙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

芦苇塘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富有植物和灌丛的开阔沼泽和湿地,也出现于

林间沼泽。非繁殖期除河边、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现于水田、鱼

塘、溪沟、水洼地、河口沙洲和林缘水塘等生境。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

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

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

第58页

鹬科 52

黑尾塍鹬

黑尾塍鹬(学名:Limosa limosa):中型涉禽,体长36-44厘米。嘴、脚、

颈皆较长,是一种细高而鲜艳的鸟类。嘴长而直微向上翘,尖端较钝、黑色,

基部肉色。夏季头、颈和上胸栗棕色,腹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横斑。头

和后颈具细的黑褐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红褐色和白色斑点。眉纹白色,

贯眼纹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灰色,头、

颈、胸淡褐色,虽无显著的羽色特征,但通过它长直而微向上翘的嘴、细长

的脚和颈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认。

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

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

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印

度、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为旅鸟。

第59页

鹬科 53

大杓鹬

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体型硕大,体长63厘米。嘴

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

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

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

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

为食。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繁殖期为4-7月,

每窝产卵4枚。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

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60页

鹬科 54

中杓鹬(学名:Numenius phaeopus)是鹬科杓鹬属动物,体重315-475克,

体长384-455毫米。中型涉禽,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基部淡褐色或肉色,

嘴黑色、细长而向下弯曲呈弧状;头、颈淡褐色具黑色纵纹;头顶具乳黄色

中央冠纹,头两侧具黑色侧冠纹,眉纹皮黄色。背黑褐色具皮黄色和白色斑

纹。下体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纵纹,两胁具黑褐色横斑。飞翔时可见腰和尾

上覆羽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细长而向下弯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

脚蓝灰色或青灰色。

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带,通常在离林线不远的沼泽、苔

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无树大平原。通常结小至大群,常

与其他涉禽混群。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

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北美北部,越冬

于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和太平洋中岛屿以及

南美洲。

第61页

鹬科 55

鹤鹬

鹤鹬(学名:Tringa erythropus),是鹬科、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6-33

厘米,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具白色羽缘,

使上体呈黑白斑驳状,头、颈和整个下体纯黑色,仅两胁具白色鳞状斑。嘴

细长、直而尖,下嘴基部红色,余为黑色。脚亦长细、暗红色。冬季背灰褐

色,腹白色,胸侧和两胁具灰褐色横斑。眉纹白色,脚鲜红色。腰和尾白色,

尾具褐色横斑,飞翔时红色的脚伸出于尾外,与白色的腰和暗色的上体成鲜

明对比。

鹤鹬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带,单独或成分散的小群活动,主要以甲壳

类、软体、蠕形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物。

鹤鹬在中国仅繁殖于新疆,中国以外繁殖于欧洲北部冻原带,从挪威横跨西

伯利亚北部,往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地中海、非洲、波斯湾、印度

和中南半岛等地。

第62页

鹬科 56

红脚鹬

红脚鹬(学名:Tringa totanus):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

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

色细斑。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脚较细长,

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幼鸟橙黄色。

常成小群迁徙。生活于草地、湖泊、沿海等地,主要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

该物种分布广范,世界均有分布,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

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冬候鸟。春

季于3-4月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

第63页

鹬科 57

泽鹬

泽鹬(学名:Tringa stagnatilis):小型涉禽,体长19-26厘米。嘴长,相当

纤细,直而尖。颜色为黑色,基部绿灰色,脚细长,暗灰绿色或黄绿色。夏

季上体灰褐色具黑色斑,腰白色并向下呈楔形延伸。下体白色,颈、胸具细

的黑色纵纹。冬季上体浅灰色具细窄的白色羽缘,下体白色,颈侧和胸具灰

褐色纵纹。尾羽上有黑褐色横斑。前颈和胸有黑褐色细纵纹。飞翔时腰和尾

部的白色与黑色的翅形成明显对比,细长的腿远远伸出于腿外,野外容易辨

认。

叫声为重复的tu-ee-u。冬季常闻重复的kiu声,似青脚鹬,但调高。主要栖

息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沼泽草地,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洲东南部,

往东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湖,蒙古、西伯利亚南部,一直到俄罗斯

远东地区。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波斯湾、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

澳大利亚等地。

第64页

鹬科 58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学名:Tringa ochropus)为小型涉禽,体长20-24厘米,是一种

黑白两色的内陆水边鸟类。夏季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具

黑色横斑。下体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仅限于眼先,与白色眼周

相连,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冬季颜色较灰,胸部纵纹不明显,为淡褐色。

飞翔时翅上翅下均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认。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

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左右。常单独

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

上。以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

食,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分布于欧洲、中亚、阿尔泰、外贝加尔湖、中国、

蒙古、俄罗斯、地中海、非洲、波斯湾、伊朗、日本和菲律宾。

第65页

鹬科 59

矶鹬

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是鸟纲、鹬科的小型鹬类,体长16-22

厘米。嘴、脚均较短,嘴暗褐色,脚淡黄褐色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上

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并沿胸侧向背部延伸,翅折叠时在翼角前方形成显著

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尾两边的白色横斑和翼上宽阔的白色翼带,飞翔姿

势两翅朝下扇动,身体呈弓状,站立时不住地点头、摆尾。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

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小群。

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主要以鞘翅目、直翅

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繁

殖于欧亚大陆,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越冬

于欧洲南部。

第66页

鹬科 60

红颈滨鹬

红颈滨鹬(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灰褐色滨鹬。

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腰

的中部及尾深褐;尾侧白;下体白。与长趾滨鹬区别在于灰色较深而羽色单

调,腿黑色。春夏季头顶、颈的体羽及翅上覆羽棕色。与小滨鹬区别在嘴较

粗厚,腿较短而两翼较长。主要栖息于冻原地带芦苇沼泽、海岸、湖滨和苔

原地带。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西伯利

亚北部冻原地带。西自太梅尔半岛,往东到阿纳德尔和楚科奇半岛。越冬于

中国广东、海南岛、福建和台湾。往南到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67页

鸥科 61

红嘴鸥

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是鸥科、鸥属鸟类。俗称“水鸽子”,

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

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

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

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

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

食物残渣。繁殖范围非常广泛,从格陵兰岛的南端和整个冰岛一直延伸到欧

洲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堪察加半岛东部,俄罗斯的乌苏里兰和中国东北的

黑龙江,在北美东北部并不常见。

第68页

鸥科 62

西伯利亚银鸥

西伯利亚银鸥(学名:Larus vegae)是鸥科、鸥属的一种鸟类。全长55-73

厘米,体重约1100克,貌似凶狠的浅灰色鸥;雌雄同色;在冬季,头及颈背

具深色纵纹,并及胸部;浅色的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边与白色翼下覆羽对

比不明显;虹膜浅黄至偏褐;嘴黄色,上具红点;腿脚粉红。

西伯利亚银鸥主要栖息于港湾、岛屿和近海沿岸以及江河湖泊地带。喜欢成

群低飞于水面上空,飞行时的样子轻快敏捷,还常常利用空气中的热气流滑

翔以节省体力。叫声非常嘹亮,在两三声短促有力的鸣叫后,往往跟着一串

稍弱但连贯的鸣叫,很有节奏感。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小鱼、虾、甲壳类、

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分布于北美洲和东亚。

第69页

鸥科 63

须浮鸥

须浮鸥(学名:Chlidonias hybrida)体长25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浅色

燕鸥。腹部深色(夏季),尾浅开叉。繁殖期:额黑,胸腹灰色。非繁殖期:

额白,头顶具细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

色。幼鸟似成鸟但具褐色杂斑,与非繁殖期白翅浮鸥区别在头顶黑,腰灰色,

无黑色颊纹。也叫灰翅浮鸥

栖息于开阔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大

湖泊与河流附近的小水渠、水塘和农田地上空。繁殖于欧洲南部、北非、中

亚、西西伯利亚南部,往东一直到俄罗斯远东。越冬于非洲南部,中南半岛、

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

第70页

鸥科 64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是鸥科、浮鸥属下的一种小型水

鸟。夏羽嘴暗红色,脚红色。头、颈、翕和下体黑色。翼灰色,翼上小覆羽

白色,腰、尾亦为白色,飞翔时除尾和翼有部分白色外,通体黑色。冬羽嘴

黑色,脚暗红色,头、颈和下体白色,头顶和枕有黑斑并与眼后黑斑相连,

且延伸至眼下。背和两翅灰褐色,翅尖暗色。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等水体,常成群活动,多在水面低空飞

行,主要以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中东部、澳大

利亚。保护等级为低危。

第71页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属于大型涉禽,被誉

为“鸟中国宝”[22],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

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

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

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

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该物种已被列入2021年2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录》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

鹳科 65

第72页

鸬鹚科 66

普通鸬鹚

普通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

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

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

羽,下胁具白斑。

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

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

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

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

要通过潜水捕食。

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

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

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73页

鹮科 67

白琵鹭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

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

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

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

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

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

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

第74页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鹭、黑面鹭、

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俗称

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

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

面舞者”;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

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面

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于故当黑面琵鹭在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时,东南亚观鸟者会到处观测关注其过冬

状况并统计数A。黑面琵鹭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仅见

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

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

黑脸琵鹭

鹮科 68

第75页

鹭科 69

大麻鳽

大麻鳽(jiān)(学名:Botaurus stellaris)属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

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

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栖息于

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除繁殖期外常单

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

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主要

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甚广,欧洲、非

洲、亚洲均有。

第76页

鹭科 70

黄苇鳽

黄苇鳽(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

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

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

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

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

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

第77页

鹭科 71

夜鹭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

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

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

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

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

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

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

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第78页

鹭科 73

池鹭

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是鹭科、池鹭属鸟类。系典型涉禽类,

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

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

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

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

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

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

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

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

第79页

鹭科 74

苍鹭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是鸟纲、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

的模式种。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其上半身主要为灰

色,腹部为白色。成鸟的过眼纹及冠羽黑色,飞羽、翼角及两道胸斑黑色,

头、颈、胸及背白色,颈具黑色纵纹,余部灰色。幼鸟的头及颈灰色较重,

但无黑色。虹膜黄色;喙黄绿色;脚偏黑。叫声:深沉的喉音呱呱声及似鹅

的叫声。

大型水边鸟类,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

处,性格孤僻,严冬时节在沼泽边常可以看到独立寒风中的苍鹭。在浅水区

觅食,主要捕食鱼及青蛙,也吃哺乳动物和鸟。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

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

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

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第80页

鹭科 75

草鹭

草鹭(学名:Ardea purpurea)是大、中型涉禽,体形呈纺锤形,草鹭的额

和头顶蓝黑色,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

辫子,胸前有饰羽。具有“三长”的特点,即喙长、颈长、腿长。腿部被羽,

胫部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

道都能储存食物。飞时头颈弯曲。选择固定的地点筑巢,主要栖息于开阔平

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和水塘岸边及其浅水处,特别

是生长有大片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为喜欢。常成小群栖息于稠密的芦苇

沼泽地上或水域附近灌丛中,主要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动物

性食物为食。寿命25年。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欧洲南部、非洲及马达

加斯加岛等地。

第81页

鹰科 76

苍鹰

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是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

1.3米。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棕黑

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黑色横斑,尾方形。

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

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施平

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

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

寒带森林。

第82页

鹰科 77

白腹鹞

白腹鹞(学名:Circus spilonotus)中型猛禽,体长50~60厘米。雄鸟头顶

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上体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点,外侧覆

羽和飞羽银灰色,初级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银灰色,外侧尾羽内哃

白色。下体近白色,微缀皮黄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

至后颈皮黄白色,具锈色纵纹;飞羽暗褐色,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内哃肉

桂色。幼鸟暗褐色,头顶和喉皮黄白色。

相似种白头鹞上体栗褐色,头顶至后颈棕皮黄色,具褐色纵纹,喉皮黄色,

上胸棕色,下胸皮黄色,腹栗色,胸具锈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枕和

喉皮黄白色。区别较明显,不难识别。

喜开阔地,尤其是多草沼泽地带或芦苇地。擦植被优雅滑翔低掠,有时停滞

空中。飞行时显沉重,不如草原鹞轻盈。

第83页

鹰科 78

白尾鹞

白尾鹞(学名:Circus cyaneus):属中型猛禽,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

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

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

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

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

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不时地

抖动。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

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于欧

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

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

第84页

鹰科 79

鹊鹞

鹊鹞(学名:Circus melanoleucos):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重250-380克,

体长42-48厘米。而两翼细长的鹞。体色比较独特,与其他鹞类不同,头部、

颈部、背部和胸部均为黑色,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灰色,翅膀上有白

斑,下胸部至尾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虹

膜黄色,嘴黑色或暗铅蓝灰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蜡膜也为黄绿色,脚和趾

黄色或橙黄色。

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灌丛和

沼泽草地。常单独活动,多在林边草地和灌丛上空低空飞行。主要以小鸟、

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林缘和疏林中的灌丛、

草地上捕食。繁殖期为5-7月份。分布于俄罗斯、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

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

第85页

鹰科 80

黑鸢

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是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共有5个亚

种。体长54-69厘米。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

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

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

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

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一般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分

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

第86页

鹰科 81

毛脚鵟

毛脚鵟(学名:Buteo lagopus):又名雪白豹、毛足鵟 ,因丰厚的羽毛覆

盖脚趾而得名,是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体重650-1100克。似普通鵟。上体

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横斑,

圆而不分叉,与鸢形成明显差别。

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

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

较大的动物雌鸟及幼鸟。分布于全北界。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

越冬在日本、土耳其、原苏联南部和美国东部。

第87页

鹰科 82

普通鵟

普通鵟(学名:Buteo japonicus):是鹰科、鵟属鸟类,属中型猛禽。体长

54厘米,翼展122-137厘米,体重515-810克。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

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

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

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 (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 (暗色型),尾散

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

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

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

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老挝、蒙古、缅甸、尼泊尔、巴

基斯坦、俄罗斯东亚区、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第88页

鸱鸮科 83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Scopoli, 1769),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

分布于欧洲、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和中部等地。上体为沙褐色或灰褐色,

并散布有白色的斑点。下体为棕白色而有褐色纵纹,留鸟。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

第89页

鸱鸮科 84

长耳鸮

长耳鸮(学名:Asio otus),耳羽簇长,位于头顶两侧,竖直如耳。面盘显

著,棕黄色,皱翎完整,白色而缀有黑褐色。上体棕黄色,而密杂以粗著的

黑褐色羽干纹;颏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腹以下

羽干纹两侧具树枝状的横枝。跗蹠和趾密被棕黄色羽,眼橙红色。以小鼠、

鸟、鱼、蛙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属于中国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较常见的体型中等(20-40cm)的褐色有“耳”鸮类。

第90页

鸱鸮科 85

短耳鸮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

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

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

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

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

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

更南的地方。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

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

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

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

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

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

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

第91页

戴胜科 86

戴胜

戴胜(学名:Upupa epops):是戴胜科、戴胜属鸟类。共有8个亚种。依

不同亚种体长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体重55-80克。头顶羽冠长而阔,

呈扇形。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

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

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

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

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

的窟窿中。每窝产卵5-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

广泛分布。戴胜鸟是以色列国鸟,《那年那兔那些事》里的戴胜鸟即代指以

色列。

第92页

佛法僧科 87

三宝鸟

三宝鸟(学名:Eurystomus orientalis)佛法僧科三宝鸟属的鸟类,为佛法

僧目三宝鸟属下的一种中小型攀禽,共有10个亚种,体长26-29厘米,体重

107-194克。通体蓝绿色,头和翅较暗,呈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具淡蓝色

斑,飞翔时甚明显。虹膜暗褐色,嘴、脚红色。常长时间地站在林缘路边高

大乔木顶端枯枝上,或在空中成圈飞翔和上下飞翔,边飞边“嘎嘎”地鸣叫。

[1]如发现飞行中昆虫,则追赶捕食,如果在地上发现蜥蝪或昆虫,则如伯劳

采饵,在地上以跳跃代步行捕食。[2]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北亚以及喜马拉雅地方。

冬季南迁至华南、东南亚和印度等地避寒。台湾为稀有的冬候鸟,或过境鸟。

繁殖在树洞、崖壁或岩石窟窿,亦利用啄木鸟或喜鹊等旧巢,产3个具有光

泽的白色卵。雌雄共同孵卵育雏,雏鸟约4星期后离巢,第3年才开始繁殖。

该种鸟类配偶间以漂亮的求爱飞行闻名。

第93页

啄木鸟科 88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䴕、臭奔得儿木、花奔得

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

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

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

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

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

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

“森林医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对本物种的人工饲养和招引,有一些机构

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94页

啄木鸟科 89

灰头绿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anus)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全长27厘

米。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

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具有白色横条纹。

尾大部为黑色。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

铅灰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

尾为翼长的2/3稍短,强凸尾,最外侧尾羽较尾下覆羽为短。

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分布于欧

亚大陆,东到萨哈林岛和乌苏里,南到喜马拉雅山、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

印度尼西亚。

第95页

隼科 90

红隼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

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

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

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

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

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

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

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

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

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

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

第96页

隼科 91

红脚隼

红脚隼(读音:hóng jiǎo sǔn)为隼形目,隼科、隼属动物,又叫青燕子、

青鹰、红腿鹞子、蚂蚱鹰[1]等,是小型猛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

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 000-16

000公里。

第97页

隼科 92

燕隼

燕隼(学名:Falco subbuteo):是隼科、隼属的鸟类。体长约36厘米,体

重140-340克。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上体深蓝褐色,下

体白色,具暗色条纹。腿羽淡红色。大多数个体都是迁徙性。主要以麻雀、

山雀等雀形目小鸟为食,也吃昆虫。繁殖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俄罗斯等,

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挝、缅甸等地。

第98页

黄鹂科 93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学名:Oriolus chinensis)为中型雀类。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

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

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

部甚为醒目。相似种金黄鹂枕部不为黑色,黑色贯眼纹亦不延伸到枕部,二

者分布区亦不同,野外不会混淆。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

体色艳丽。

主食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喜集群,常成对在

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

老挝、越南等地。

第99页

伯劳科 94

牛头伯劳

牛头伯劳(学名:Lanius buceph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又称“红头

伯劳”,是伯劳科、伯劳属下的一种鸟类。牛头伯劳全长可达220毫米。喙

强健具钩和齿,头顶及枕部栗红;背羽灰褐色;尾羽褐色;黑色贯眼纹明显,

尾羽褐色;下体羽棕白,两胁深棕色。牛头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

原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性活跃,鸣声粗厉洪亮,主要以昆虫为食。

牛头伯劳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朝鲜、日本;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

内蒙古等省区。保护等级为低危。

第100页

伯劳科 95

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

体长18-21厘米。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

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

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

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

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

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从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往东到太平洋边阿纳德尔盆地和

堪察加半岛、朝鲜、蒙古、日本,冬季也见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