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和旅游》2024年第4期(总第269期)

发布时间:2024-7-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浙江文化和旅游》2024年第4期(总第269期)

JUNE 2024 49本次杭州文旅新产品的内容,经前期征集筛选和专家推荐,内容均属首次发布。杭州正高水平开发城市漫步(citywalk)线路产品,打造“品牌焕新”亮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最终确定了市井烟火、艺术生活等 8 大类共计 100 个彰显原真性、本地化的“杭州之光”杭式生活微地标。同时也推出了“5.20 ”为爱行走、Citywalk 城市漫步日活动,诚邀市民游客一起用脚步丈量城市,探索城市秘密,发现杭州之光,感受“最江南、最本真”的杭式生活底蕴。杭州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随着年轻人日渐重视中医养生理念,为深入传播中医药文化,杭州整合推出了 10 个中医药养生体验点: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通过深入挖掘南宋中医药文化,开发了中医养生咖啡、养生熟水(茶饮)等系列产品,策划了香包制作、药剂师、养生保健操八段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人们在拾趣玩味过程中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医养生理念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户外市集设置 63 个展位,分美食、中医药养生、文旅集锦、花伞(非遗)四大版块,其中拱墅区的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多项非遗展演各擅胜场,变身活态展... [收起]
[展开]
《浙江文化和旅游》2024年第4期(总第269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JUNE 2024 49

本次杭州文旅新产品的内容,经前期征集筛选和专家推荐,内容均属首次发布。杭州正高水平开发城

市漫步(citywalk)线路产品,打造“品牌焕新”亮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最终确定

了市井烟火、艺术生活等 8 大类共计 100 个彰显原真性、本地化的“杭州之光”杭式生活微地标。同时也

推出了“5.20 ”为爱行走、Citywalk 城市漫步日活动,诚邀市民游客一起用脚步丈量城市,探索城市秘密,

发现杭州之光,感受“最江南、最本真”的杭式生活底蕴。杭州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随着年轻人

日渐重视中医养生理念,为深入传播中医药文化,杭州整合推出了 10 个中医药养生体验点:中华老字号

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通过深入挖掘南宋中医药文化,开发了中医养生咖啡、养生熟水(茶饮)等系列产品,

策划了香包制作、药剂师、养生保健操八段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人们在拾趣玩味过程中近距离感受中

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医养生理念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

户外市集设置 63 个展位,分美食、中医药养生、文旅集锦、花伞(非遗)四大版块,其中拱墅区的

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多项非遗展演各擅胜场,变身活态展示大舞台,可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市集区域

以版块划分制作了多巴胺的缤纷色块展位,来自杭州各行各地的特色文旅产品在此“相聚一堂”,海丰西

餐社经典产品及新款来了,端午香囊,南宋定胜糕点、古法艾灸、西湖龙井品鉴,白沙枇杷以及各类特色

农副产品等等,品类可谓相当丰富。当天现场还开展文旅惠民咨询、法制宣传,整个市集活动将持续一天

时间。此外还有驻场乐队每整点进行一场音乐串烧表演,燃情全场。

此外,还举行了探文明之源:杭甬文旅双城记“湖海对话”—“浙江的史前文明:良渚与河姆渡”。

活动现场,以“良渚与河姆渡”为题,通过主持人访谈的形式,邀请 6 位相关专家,分三个篇章为观众解

说两者文化的密切关系,分享两地历史趣事,讲述两地文旅“新玩法”,深入探讨两地文旅合作共赢的可

行性。此外,杭甬文旅体验团在旅游日前期通过 CountryWalk 实地探访河姆渡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以创

意视频、图文游记等形式记录游线沿途的精彩亮点,并在主流媒体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

宣传;走诗画之路:杭黄廊道 CountryWalk 暨“魅力杭黄”大型专题采风宣传活动。杭黄廊道采风代表团

参与现场授旗仪式。五月下旬该采风团沿着杭黄廊道 CountryWalk,在重点文旅节点开展媒体采风和文化

交流活动,以直播、短视频、图文等融合传播方式,向海内外广大游客展示这一条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

旅游廊道的时代风采和魅力。

为推动文旅惠民,提振文旅新消费,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重点围绕世界遗产、三江两岸水上游、宋

韵生活、书香阅读、非遗研学、运动休闲等推出各项文旅惠民举措 170 多项。

第52页

50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特别策划 / SPECIALLY CURATED

水陆同出,旌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近日,嘉兴嘉善西塘古镇汇聚了来自四乡八邻

的民众,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传承延续了百年的水乡民俗庙会——护国随粮王信俗会。

护国随粮王信俗会是国内少有的“水陆同出”庙会,于 2012 年 6 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见“护国随粮王”在人们的簇拥下先从水路徐徐而来行至码头上岸,再坐

上銮轿转至“社棚”停留;民俗表演队伍则走陆路,吸引着大批游人驻足围观。

嘉兴:民俗庙会遗韵浓

□□ 苗楠钰

第53页

JUNE 2024 51

当天上午 8 时许,嘉善文化学者、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文化顾问韩金梅,正坐在

晃晃悠悠的摇橹船上,跟随热闹的船队在水面徐徐前进,娓娓道出“护国随粮王”的故事。

原来,据传在明代崇祯年间,嘉善地区天灾严重,负责督运皇粮的金家七老爷途经西塘,见

百姓跪地求粮,于心不忍,便私自把船队所有粮食尽施于饥民。自知犯欺君之罪的他毅然投河自

尽,却留下了万千百姓数百年的感恩。待朝廷查清真相后,追封其为“利济侯”,后又加封为“护

国随粮王”。

“他不是哪路神仙,却受到我们当地人世代敬重。”庙会现场,72 岁的本地居民陶金妹,正带

着她 92 岁的老母亲为家人祈福。每年的四月初三,她们都如约而至,这次更是早上 6 点钟就来

到现场等候庙会活动开始。

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活动现场,水陆同出,数百人的出巡队伍浩浩荡荡。步入护

国随粮王庙正殿,大柱上短短 20 个字,道尽当地人民对“护国随粮王”的感恩和思念——“旱

裂连阡,施赈活人万众;仁留金邑,追恩长祀千秋。”

“今年,我们在以往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还邀请了嘉兴其他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队伍现场

进行表演展示。”指着不远处的巡游队列,白发苍苍的韩金梅难掩喜色地透露,最近,当地文旅

部门正致力于将“护国随粮王信俗会”这项省级非遗升级为“国家级”。

白墙灰瓦之间,游客们时不时兴奋地举起相机,记录着这场水乡盛会的精彩瞬间。“感觉很

震撼,每项表演都非常有气势。”平时喜欢和拍友们到古镇采风的摄影爱好者薛林珍点赞道。

上世纪 90 年代末,西塘古镇旅游开发后,护国随粮王庙在原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护国随

粮王庙会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西塘民俗活动被保留了下来,备受民众和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江南水乡,地嘉人善。而今,嘉善西塘正以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依托众多各级非遗

项目、展示馆和民俗节庆活动,推动集民俗文化、水乡古镇于一身的江南水乡文旅融合建设,让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不断赓续和创新中焕发新的魅力。

第54页

52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江南古镇

水韵临平 LIN

PING

□□ 本刊编辑部、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第55页

JUNE 2024 53

一城临平水,自在展风华。临平,是杭州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是千里大运河之畔的一颗耀眼明珠。自古以来,这里水

网密布、商贾辐辏,孕育了厚重而灵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平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区,有

着 5000 多年的玉架山遗址、2000 多年的运河文化和 1000 多年的金石文化。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区,临平区始终紧紧围绕

“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总目标,全力奔跑在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赛道上,202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40.09 亿元,增

长 10.6%,完成财政总收入 247.1 亿元,增长 3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9%,奋力展现了“重要窗口”临平风采,

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文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软实力、支撑力和变革力,精神富有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平区一直以来

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完善

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镇街综合文化站特级站全覆盖,打造了国际一流的亚运场馆临平体育中心、临平大剧院、

文化馆新馆等文化新地标,以及集聚智慧图书馆、艺术交流中心、文化公园等文旅基因的艺术长廊与诸多嵌入式口袋公园,

为市民朋友们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生活。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的文化积淀共同孕育了临

平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曲艺杭摊《西湖春秋》、原创歌曲《香雪海》等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

浙江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省市级大奖。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落户临平,名家荟萃、名曲

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名家相聚于此,为临平区的市民朋友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以高品质的曲艺展演提升了群众文化

的品位,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临平区也将以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以精品力作打造为抓手,推动区域文化的

交流传播,进一步推进地方曲艺的繁荣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品质,打响临平特色文化品牌。

行走 浙里

第56页

54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如诗如画

畅游临平

临平的景区众多,有 4A 级旅游景区 2 家(超山风景名胜区、运河·塘栖古镇),3A 级旅游景区 3 家(艺

尚小镇、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运河·五杭景区)。临平区为 3A 级景区城;景区镇(街道)全域覆盖,

其中 4A 级景区镇 2 个(塘栖镇、运河街道);景区村庄 36 个,其中 3A 级景区村庄 14 个。

塘栖位于杭州市北部,距市区中心约 20 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 13 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塘栖古

镇景区位于塘栖镇北部,占地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塘栖古镇景区于 2014 年 5 月被批准为国家 4A 级旅

游景区。同年 6 月 22 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塘栖古镇景区主要分为水北街、水南街和市河街三大街区,水北街于 2010 年 10 月正式开街,是最

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现保留 1386 米,主要入驻有朱一堂糕点、法根糕点、百年汇昌、同福永等塘栖

近 10 家“浙江省级老字号”。街上还保留有采用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清水丝绵及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宣传展示基地的塘栖书场。水南街于 2012 年开街,全长 600 米,以乡土风味餐饮、酒吧咖啡、民宿

为主,目前已有肯德基、星巴克、王元兴酒楼、乐盈天等国内外时尚餐饮品牌。为了丰富游客的游览活动,

建设了运河谷仓博物馆、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厅、余杭方志馆、何思敬纪念馆等展览馆,充分展示塘栖历

史文化渊源和民俗风情。近年来引进多家特色民宿,目前已有汐糖民宿、小茶姑娘、懿舍、依塘而栖等

多家民宿入驻,总客房数达百余间之多,有五家以上民宿可提供餐饮服务。广济桥作为遗产点之一也被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是浙江省内最长的廊桥,建于明代,是古镇的交通要道和景观焦点,站在桥

上可以欣赏到古镇的美景。目前景区每年吸引游客人数超 300 多万人次,成为长江三角洲古镇旅游热点

之一。

LIN

PING

第57页

JUNE 2024 55

艺尚小镇也是临平区值得游玩的好地方,于 2015 年 6 月获批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2015 年 10 月

开始建设,2016 年 9 月正式开园,2018 年 9 月正式命名。小镇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

是区政府与中纺联、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四方联合打造的世界级时尚小镇 , 是中国服装

杭州峰会、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大会的永久会址。小镇以服装、时尚为主导产业,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纺

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省级特色小镇、省级标杆小镇等称号,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服装杭州峰会、

中国时尚大会等重大活动。围绕“数字经济 + 时尚设计”,努力构建“中国时尚产业新高地、中国网络

直播引领地、中国潮流文化集聚地、中国创意设计先锋地、中国数字时尚融合地”等“五个地”。艺尚

小镇在空间和功能布局上,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由“一中心四街区”构成。

一中心是文化艺术中心,它是小镇重要活动中心,也是临平区的重大公建配套;四街区即时尚文化街区、

时尚艺术街区、时尚历史街区、时尚潮流街区,承载着时尚展示、教育、传播、交流、发布、交易、金

融和休闲等业态功能。

想看梅花就来临平超山,超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杭州市东北 29 公里处,连接 104 国道和 320 国道的

09 省道(乔莫线)从景区经过,距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的余杭区塘栖镇只有 6 公里,是杭州

市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 年被评为“国家 AAAA 级风景区”。超山因“超然于皋亭、黄鹤

山之外 ”而得名,它和苏州的邓蔚、无锡的梅园并称为全国三大赏梅区。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

绝闻名:“古”,大明堂前唐梅、宋梅,老干蟠枝、铁骨龙鳞,而又生意盎然;“奇”,超山梅花花瓣如

雪花六出,比五瓣者更奇;“广”,绕山有梅树 1.2 万多亩,有“十里香雪海”之美誉,花时,如入香雪

海中,天下莫之比也。

行走 浙里

第58页

56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江南富庶之地,临平自古繁华。

在这浩渺的钱塘之滨、运河之畔,

日升日落,潮退潮生。水影山光之间,

不觉已千年。

岁月孕育了繁花似锦的生活,这

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丰富的运河

文化宴,应时而生的塘栖枇杷宴——

满满的人间烟火,是岁月和地域留给

城市的印记,充满了临平人的生活仪

式感。

百县千碗

寻味临平

LIN

PING

第59页

JUNE 2024 57

行走 浙里

杭嘉湖平原的平缓和丰沃赋予了临平人平和温柔的气

质——水乡皎洁的月色融入了塘栖糖色之中,一丝丝甜入心

间;田野的微风也留在竹笋、荠菜、马蹄的清香里;“小满

枇杷黄”正好入了肉锅,浓浓郁郁、酸酸甜甜煮成一碗绿树

阴浓夏日长。河鲜、野菜、米食,这些都透着水乡的清丽光

泽的食材,也带着大运河隽永的滋味。

大运河穿越临平的市镇而过,水乡富庶,吸引了四方来

客。数百年来,沿着运河挂舟而来的徽州、福建、宁波、绍

兴等地的商人们,带来了各自的生活习性,与本地饮食相互

融合杂糅,形成临平独有的饮食文化。

春饼夏糕,秋酥冬糖。饮食之美,脱离了地域便失去了

灵魂。百县千碗的滋味,就是灵魂深处的故乡。在临平味道

中,每一盏都曾抚慰过一颗乡人的心。

在临平,塘栖的枇杷宴颇负盛名。据说,康熙十六年

(1677),清圣祖(康熙皇帝)南巡,京杭大运河沿线修塘造

桥,准备迎接圣驾。四月,官舫龙船停泊塘栖镇,水北大善

寺方丈的让山大和尚到广济桥迎驾。南巡途中,随驾的杭州

人高士奇(官中书舍人)一路上都和康熙皇帝一直在介绍塘

栖枇杷如何美味,康熙皇帝恨不得早点到塘栖,吃上“软条

白沙”这种人间美味。不想到了江南时节尚早,塘栖枇杷还

在枝头挂青。为了不让康熙皇帝失望,杭州的地方官员下令,

召集塘栖各家酒店厨师,用面粉、果汁之类材料,一定要做

出一桌枇杷宴来。塘栖各家酒店的厨师,一起商量试制,果

然烧出一席美味的枇杷宴。康熙皇帝从没吃过枇杷,杭州人

高士奇也不敢戳穿,也说“就是这个味道”。以后,康熙的

五次南巡,每次舟过塘栖镇,当地的官员都要下令烧制枇杷

宴。从此,塘栖的枇杷宴一举成名。

板鸭,又名熏鸭,系杭州传统名产。用河鸭经过熏烤、

烧煮而成,色泽红亮,造型美观、味鲜肉嫩,清香可口,是

临平独具风味的地方特产。既是佐餐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

珍品,销量以春节最盛。

崇贤蹄膀,是临平人办酒请宴聚会必不可少的一道“硬

菜”。选用两斤半左右的猪后腿肉,加入老抽、老姜、葱,

烧上三个小时即可出锅,其秘诀在于“三步火候”:先用旺

火把咸味逼进肉中,再用文火焖它酥烂,最后用旺火把汤熬

浓。这样出品的崇贤蹄膀喷香扑鼻、油而不腻、酥而不烂。

第60页

文化先行

活力临平

LIN

PING

58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藕花洲文艺轻骑兵 欢笑送万家”下基层文艺演出,是临平区文化馆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每年开展

80 场,贯穿全年,范围涉及全区 8 个镇街。演出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文化惠民结合起来,将通

俗易懂的歌舞、曲艺、小品等节目带进全区各乡镇、村庄进行演出,极大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村民们送上一

场场文化的饕餮盛宴。

自 2021 年临平区成立以来,临平区文化馆开展“藕花洲轻骑兵 欢乐进万家”文艺演出文化下基层演出共计 227 场,

其中,2021 年 60 场,2022 年 60 场,2023 年 80 场,2024 全年计划开展 80 场。2024 年,下基层演出从场地选择、活

动形式到节目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升级。群众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还可以参观展览,更有宣讲和有奖知识问答

等互动环节。下基层文艺活动以“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核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加多样化的优质文化活动,

“圈”出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临平区人民广场北侧,博物馆于 2003 年底建成对外开放,

是负责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相关文物及文史收藏的综合类博物馆,是省内同类博物馆中首家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国

家二级博物馆。它首次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中国文化地理区域为单位设馆和组织展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

孝通先生为博物馆题写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的馆名。博物馆馆藏文物等级、数量在全国各区(县市)中名列

前茅。藏品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收藏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是地区历史的见证。博物馆先

后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最佳服务奖”、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为浙江省首批区县

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第61页

JUNE 2024 59

其中西馆区本地历史陈列“此地自古繁华”,包括“东方文明圣地”“吴越交融之所”“东南京畿门户”“京杭运河南埠”“江

南美丽沃土”五个单元的展陈内容。通过馆藏文物的展示,辅以临平考古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有重点地讲述自 7000 多年

前马家浜文化开始至近现代的临平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以及临平地区孕育的文人墨客、民族英

雄和能工巧匠等,全面向观众展示临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发展,反映了临平先民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另一个基本陈列“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位于东馆区,共五个单元,分别是“何处是江南—地域的江南”“富

庶鱼米乡—经济的江南”“诗意栖居处—生活的江南”“文才尽风流—文化的江南”“春风无尽绿—转型的江南”。展览运用置景、

文物展陈、图片、视频等方式表现江南的自然造物与风土人情,诠释江南独有的清雅之美与文化精神。

杭州临平大剧院是游客拍照打卡的好地方,它是杭州市临平区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的大型公益性文

化建筑。剧院包含一个可容纳 1153 名观众的多功能大剧场,一个 450 座的黑盒表演剧场,会展中心及一系列配套设施。

2021 年,临平大剧院被杭州文旅评为“十大文化新地标”, 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剧院“风向标”。开业至今,杭州临平

大剧院积极引进了众多明星巨制的戏剧作品:话剧《如梦之梦》, 蒋雯丽主演的央华年度巨作音乐戏剧《庞氏骗局》, 秦海

璐主演田沁鑫导演执导的话剧《四世同堂》,“海豚音王子”维塔斯个人演唱会《20》, 李玉刚大型诗意歌舞剧《昭君出塞》,

杨丽萍现代舞剧《春之祭》, 陕西人艺巨献话剧《白鹿原》及《平凡的世界》, 黄磊、何灵、孙莉主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

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担当导演并携手杨立新主演的《戏台》、张静初、邓家佳都领衔出演的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

的一生》, 金星首部自导自演作品舞台剧《日出》, 白举纲、刘令飞中文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 史诗级现实主义话剧《人

世间》等;“精品剧目 + 流量驱动 + 高效运营”造就了更成熟的剧院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广剧院文化品牌。

行走 浙里

第62页

60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临平区现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 110 项, 包 括 列 入 联 合 国 科 教 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1 项(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国

家级名录 2 项(滚灯、清水丝绵制作

技艺)、省级名录 10 项、市级名录

27 项。认定公布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

人 84 位(其中 11 位已逝世),包括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 名、省级代表

性传承人 3 名,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

人 16 名。认定的各级别非遗保护阵地、

载体 91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12 个,市级 16 个,另有第二批省级

非遗工坊在建 4 个。

千年文脉

非遗临平

LIN

PING

第63页

JUNE 2024 61

2023 年临平区成功创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和入选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

裕”试点地区。同年,在《2022 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指标数据(试行)》排行榜中,

临平区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七名。

临平区作为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一直积极创建各级非遗工坊,现有非遗

工坊省级 2 家(“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三家村藕粉”省级非遗工坊)、市级 4 家、区级 15

家,另有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在建 4 家。2023 年全年创造了约 7.6 亿的非遗营收,大力推进了非

遗产业的收入。

临平区大力开展非遗弘扬活动,并持续深化打造临平区的非遗品牌。自 2021 分区至今,开

展各类活动 1700 余场,并以“文化遗产日”为节点,将围绕遗产日前后的三个月确定为“非遗季”,

开创了“临平非遗季”品牌活动,集中举办系列展示弘扬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 3 届。2021 年

首届“非遗季”举行“百人一誓·众人一心”守护大运河誓约活动,100 名义务文保员、文物守望者、

非遗志愿者宣誓守护大运河。2022 年第二届“非遗季”以“非遗无界·共育未来”为题,联合了

区教育局启动了“非遗美育工程”,积极推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并举办了“源与流——

莫比乌斯之环”系列展览第二季“丝之生息”,完整展示了临平区内蚕桑丝织相关的非遗项目演变。

2023 年第三届“非遗季”以“亚运 Time+ 非遗潮富集”为题,结合亚运主题展现“非遗助力共富”

工作成果。3 届“临平非遗季”的连续举办,让临平非遗更加深入人心。另外每年在春节前期举

办“非遗过大年”活动,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搭建展销平台,促进非遗创收,并搭建舞台联合区

文化馆进行非遗项目展演。2023 年非遗过大年更是加磅升级承办了浙江省非遗春晚启动仪式。(统

稿:权紫晶、何金怡、孙甜)

行走 浙里

第64页

62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塘 栖

——江南水乡的时光印记

□□ 葛树法

塘栖,这个曾经富甲一方的古镇,给人印象最深

的,莫过于古镇上的桥、廊檐、美人靠,以及那尊气

势磅礴的御碑了。有人说,塘栖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

史的“桥”,这座桥,当然指的是广济桥。静卧于大

运河之上,千年之久,看日落西下,渔歌唱晚,船儿

穿梭,广济桥无不在诉说着它的与众不同。

“桥夜寂行舟,天影淡空水,独有无事僧,往来

明月里。”一首释大香的《碧天桥》阐述了广济桥的

“喜与哀”。这座连接着水北的古朴与水南的精致的古

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安静屹立在这儿,孤寂地

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雨水的冲刷。

第65页

JUNE 2024 63

踏上错落有致的石阶,抚摩石桥古朴的纹路,眼前的光景让人置身其中,又恍若隔世。余晖照耀,仿佛

为其镀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夜晚的广济桥是神秘的,是安静的,它没有白日的庄严与沉重。在灯光

的装扮下,它如同一个俏皮的精灵,河中倒映着它的身影,远远望去,如梦幻王国般神秘。沿广济桥逐级而下,

便到了水北明清古街,它与世无争,只愿以千百年的修行来厮守塘栖。

明清古街约 700 米,一侧倚桥傍河,另一边则是古色古香的木板排门式古镇建筑,道路两旁间或有数十

棵柳树迎风摇曳。历经岁月变迁,现如今它已成为一条塘栖水北风情特色街。

虽说塘栖不大,大运河两岸亦没有过往的商贾繁华景象,但至此,游客的脚步越来越多。买一份桂花糖

年糕,浓郁的桂花香夹着香甜的嚼劲,江南水乡儿时的记忆会一涌而出。这里还有很多惊喜等着你,“聚源

昌”“藕粉”“糖色”等白墙黑字引人注目,乾隆御碑、国家储备粮仓旧址等古迹给这条古街冠上神秘色彩。

待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河边红灯笼倒映在水中,煞是好看。人们吹着河风轻踏在这石板路上。挽着手

的情侣,拿着风车嬉笑的小孩,三三两两的人群边走边聊,令这条古街弥漫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

千年运河和塘栖古街完美融合在一起,弯弯曲曲的河流,由北向南逶迤而来,像一条绚丽多彩的缎带。

一说起京杭大运河,古镇人都不陌生,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王同《唐

栖志》云:“水陆通行,便于漕饷,而唐栖始为南北往来之孔道,于是,驰驿者舍临平由唐栖,而唐栖之人烟

以聚,风气以开。”可见,京杭大运河对塘栖的发展举足轻重。历经千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是被

多次整修过的,清澈的河水,还能看见漂浮其上的绿色植物。乘一叶扁舟,顺着河流行走,令人不禁想学古

人泛舟游湖、饮酒作诗,想必是人生一大快事。

塘栖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素有“运河南大门”之称。运河穿镇而过,河中船只穿梭,岸上商

贾云集。与运河古道相依相辅的则是岸边那一个个紧挨着的河埠头。当年,由水路来杭的货物就是通过这些

大大小小的河埠头登上岸来,同时,这些河埠头也是当地居民洗衣淘米的地方。

作为一个依托于运河而繁荣兴起的古镇,塘栖人对于运河、对于水有着深厚的情结。如今,古运河虽然

不再熙攘,河水却依旧平静,默默承载着偶尔划过的小木船。真想如船中人一样,乘着小木船,感受运河的

沧桑与宁静。旧时塘栖沿河街道均建有廊檐,上有桥棚。廊檐是明代的建筑结构,造型简朴,线条舒展,上

为过街桥,下为廊檐街,沿河的一面建有一张长木椅,人称“美人靠”,塘栖人俗称“米床”。美人靠,曾是

塘栖沿河街道的独特一景。据说古时候的人家常倚栏远眺,看日出日落,望船来船往。河道两侧美人靠相望,

记载着运河古镇的大小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古镇塘栖的未来大有可期。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重要节点,今后,

塘栖将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擦亮“名山、名湖、名镇”个性地标,打响塘栖“中国大运河南源首镇”品牌。

塘栖,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独特风采的江南古镇,将涅槃再出发。

行走 浙里

第66页

64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探访“艺创小镇”

□□ 桑士达 金雄伟

在我国,古往今来的城乡小镇皆有可观可赏的风物和可张可扬的故事,而谓之“特

色小镇”的大都尚在探索和创建中。杭州有个“西湖艺创小镇”,秉持“产业特而强、

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理念,探索建设高水平文创人才高地,正为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绘画“厚植城市人文品质魅力”增光添彩,为当下有益文化建设的

“文创风”推波助澜。

冬至阳生,日丽风暖。我们探访小镇,放眼环视只见:围城毗郊、临江襟岭,天蓝

气清、山青水绿,独特的风景令明代刘基称此地有“狮象管门、龙凤把尾”之势。惜憾

早年一家水泥厂的存在致使周遭一片疮痍、满天尘灰,而今 “旧貌换新颜”,结合城中

村改造蝶变的“艺创小镇”,位于钱塘江畔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核心区,规划面积 3.5

平方公里,由杭州西湖区联手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创建国内唯一以文化视听和

美术科艺融合共生的省级特色小镇。

公共文化 / PUBLIC CULTURE

第67页

JUNE 2024 65

以“艺术”立镇

托尔斯泰曾言“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条件之一”。人间需要文化,美丽需要艺

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满足人民对满好生活的向往,文化工作者肩负新使命,“艺

创小镇”也在路上。

古今中外名副其实的小镇皆重“特色”,作为我国一种新型城镇化形态的“特色小镇”,“特

而多色”是其生命和标识。从参观和介绍中我们窥见,“艺创”紧扣“艺”之特色,以“十年磨

一剑” 之功撸袖巧干,绣绘葳蕤氤氲的文化风情和琳琅满目的艺术产品。

“千树万树梨花开”。文艺事业利国惠民。“艺创”人着眼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繁荣文化,主动

服务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一些重大活动和体育赛事,在城市文体建设更上层楼中发挥应有作

用。最可张扬是在“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上,凭借实力奉献

的优质作品如数家珍:国际平面设计名家袁由敏主创的会徽和体育图标熠熠生辉;中国十佳服装

设计师吴海燕推出的“云舒霞卷”礼服美轮美奂;文创设计新锐张文独创的吉祥物“宸宸”“琮

琮”“莲莲”神气活现;德国“红点奖”得主章俊杰设计的亚运奖牌“湖山”光彩夺目……“半

壁江山”的“艺创”产品,为“让世界看见最美杭州”贡献了一份力量。

第68页

66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公共文化 / PUBLIC CULTURE

“风起于青萍之末”。耕耘终究有收获。几组数据让人刮目“艺创”的成长历程——先后招引优质文

化艺术科技企业两千多家,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8 家;现有省级众创空间、文创研制实验平台 6 家;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500 多项,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和省的工艺与设计、美术雕塑、服饰、色彩等技艺等级

新标准。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文化影视视听类产品不断涌现并得奖:主创或参

与 500 余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制作,突出的有“五个一工程”获奖纪录片《中国村落》和电视剧《功勋》

等;《雪豹和她的朋友们》《长空之王》《流浪地球 2》获得第 36 届金鸡奖单项最佳奖;《深海》《怪兽小馆》

收获第 20 届中国动漫金龙奖 7 项殊荣。同时,企业还荣膺东京动漫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红点奖、

意大利 A 设计奖等奖;3A 作品《黑神话:悟空》出海德国科隆获中国游戏国际最佳视效大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艺创”多次受到表彰和命名,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定为中国美术学

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杭州实践基地

等多个国字号基地;举办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两岸艺术院校优秀作品联展和杭州现代音乐节等,并在

与 36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中求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曾作为全国唯一的文创基地

代表随国家外访团,在中英艺术产业论坛上亮展中华传统文化风采、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第69页

JUNE 2024 67

以“创新”兴镇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间事物,创新则进、则强、

则胜;创新必然有美丽风景。漫步小镇,耳闻目睹“艺创”坚持守正创新、勇

立潮头,以小镇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吸引创新人才,让“不一样的火花”

绽放创新的文化之果。

创新构筑宜文、宜业、宜游、宜居镇园。置身其间,映入眼帘的是由淘汰

水泥厂房和老旧农舍改造装饰为飞檐翘角的工业遗址,颇具东方质感的白墙黛

瓦错落有致鑲嵌在青山翠谷;昔年路边村旁一条冒泡黑污水沟,如今宛如一条

青白缎带漂流环绕。香山文创园、大美创意园、白桦林手作园鳞次栉比布缀其

中;因地制宜塑成水杉鹭影、银杏阶庭、五彩流霞、凤凰艺市、怀旧食巷等景观,

搭建以美术音乐为特色的演艺平台和以书市艺术品为主体的商业街区。工业遗

存变成艺术和旅游胜地,引发住宿、餐饮、购物等连锁生成,促进了创业、就业、

物业和文旅业的联动发展。

创新合规合身、灵活管用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对一切工作往往起着基础

性、决定性的作用。 “艺创”走得稳健,好在其体制适应小镇的要求,更在于

主动强化机制创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强化效能管

理和绩效考核,从严管控和放手放活有机结合,照章行事和奖惩分明双管齐下,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等考查;开展“月旦评”和“艺青年成长计划”,推行“赋

予文创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创业路线选择权”,达到“让事业激励

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探索人工智能提升文创生产力

和科学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为

指引,正式启动网络影视艺术指导中心和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全国

省级网络视听协会交流合作中心等,进一步加快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努力

打造数字文创产业高地;全力推进艺高数字文化园,催化培育新动能、激发新

活力。

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

贵的。”“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我们接触到多位文创青年,深感 “艺创”

善于抓好 “人才第一资源”,真情实意做好“筑巢引凤”文章,接续引进顶端

和潜质文化创新创业人才,精心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政产学研服务

平台,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文创和科技创意团队入驻与灵活运作。聚才汇智

秉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贤而能为,先后聚集文创人才 1900 余名,其中国

家级和省级高端人才 82 人。为解职场人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房、学校、商店、

医院等基本需求,共建打造杭州市首批儿童友好商圈,孩子托管、娱乐、学习

等一条龙服务让人高枕无忧。文创工作者“近悦远来”的妙招何在?笔者随意

踱进服装设计师吴海燕工作室,心灵手巧的主人在欢快愉悦交谈中一番话就是

答案:“人人向往美丽杭州天堂,文化人看好得天独厚的小镇创业圆梦,很多

烦恼事小镇全‘打包’准备了,我也是‘飞雁归山乡’啊!”

第70页

68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公共文化 / PUBLIC CULTURE

以“融合”活镇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这对一座城市的建设是莫大嘉奖和激励,对“特色小镇”的创

建也是重要鞭策和要求。这个小镇乘势而上,咬住“艺术创新”,按照 “产、城、人、文、景”融合发展的导向,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倾力运作,日益活力满满、生机勃勃。

让小镇的文创产业在融合中如登春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道是万物共生、百业同兴,产业是基

础、是资本、是核心,产业兴旺发达有赖资源要素支撑保障和融合汇通。该镇着眼文化产业及产品新而精、美而

香,重点抓好科艺、产城融合和品质、品牌及平台提升,通过作媒姻联和衔接嫁接等举措,组成多界别、多元素

融合一体的文艺影视科创国家级产业平台。用心做好资源要素的菜单式、个性化配置,重点推送政策、人才、金

融、科技、法律、创意、信息、产品、展演的供给和对接。着力搞好“名区、名校、名企”的联动共建,推进优

势资源叠加互补共赢;融汇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艺术门类,融通 3D 裸眼动画、激光表演、全息投影、

数字新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实现文创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多元化、现代化、市场化。

让小镇的现代生活在融合中红红火火。生活,是生存、生产、生意的前提。怎样让创业者安居乐业、老百

姓受惠共享、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艺创”因地制宜、因需设物,善于线上线下、多措并举,既抓公共设施建设、

又抓生活服务配套,既注重物质文明、又提升精神文明。华灯初上、夜色斑斓,“开市集”“春日集”“电音集”“夜

雅集”“秋趣集”等不同主题的凤凰艺市扑面而来。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的“国货潮牌”、市尚新品,

脍炙人口的中式餐饮、西洋小吃;充溢“宋韵文化”民俗风情的古典剪纸、古瓷贴片等沉浸式体验;人来熙往时,

艺术器物荡漾出夜艺创的美妙涟漪;人声鼎沸中,魅力艺创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此外,小镇常年还开展多姿多

彩的国内外文创设计、文物博览等活动,不少景致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年举办艺术氛围浓浓的上百场时尚文艺活

动,使小镇市井长巷的人间烟火五彩缤纷,让人恍若“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71页

JUNE 2024 69

让小镇的生态环境在融合中繁花似锦。生态是生物的生存生活状态。故生态环境就是生存

环境、创业环境、营商环境。我们窥见,让文创人“舒心暖心安心”的三招好灵。一是好在用

心呵护扶持。专门成立服务中心,实施网格化常态化服务,组织开展“C 艺 O 下午茶”“助企助

家助资”等活动,仅 2023 年组织培训、研讨和沙龙活动惠企 300 多家,得到产业政策补贴和扶

持资金 1600 多万元。二是好在宽松舒畅的创作氛围。在这里 “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复合型跨

界艺术人才如雨后春笋。更有文创盛宴此起彼伏获好评:举办“中国青年动画电影周”获得全网

3000 万粉丝浏览,“凤凰光影艺术节”现场直播 10 万观众收视,“之江新导演计划”论坛万众瞩

目;追光影业(杭州)有限公司参与出品《长安三万里》票房 18.24 亿元并位居中国动画电影史

票房第二。三是好在为企为才一路保驾护航。重点做好权益保护,健全“众筹众智众建众享众赢”

运管模式,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社区生活等在融为一体中良性互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提炼展示中华文化文明的精神标识和

文化精髓”,是新时代同绘共同富裕美好蓝图灵动一笔,新征程上“艺创小镇”将蹚出怎样的璀

璨?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教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特级专家

杨奇瑞直率地说:“这里依山傍水,非常美,望山脚下绵延一公里同比例陈列近百件我的代表作,

其中还包括首都中共党史馆广场大型主题性雕塑《攻坚》等作品。”矗立在全省首个以杨奇瑞教

授个人命名的雕塑园区,让我们对杨老师在小镇的创作新生活充满了期待,相信这里会蝶变成一

颗鲜亮的艺术明珠。

钱江冲天浪,常有弄潮儿。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艺创小镇”可拭目以待乎?

第72页

70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公共文化 / PUBLIC CULTURE

用民族音乐描绘诗画江南、展现时代精神

□□ 孟欣

云水缥缈、峰峦叠翠,柳绿花红、古塔余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春色,令

人心驰神往。近日,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组成的大型民族乐团来到北京,登上国家

大剧院的舞台,参加第二届“国乐之春”民族音乐节,以“大乐”奏响“永和”,用国乐

音韵演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以富有浙江区域特色的民族乐作品展示江南历史人文风貌

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把浙江音乐学院的发展改革成果及当代青年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

思考,呈现于首都观众面前。

第73页

JUNE 2024 71

以“大乐”展大国风范、时代精神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永和”是浙江音乐学院国乐音乐会的主题,不仅包含“音

韵相和”之意,更表达了浙音作为一所音乐院校对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审美高度和思想精神内涵的深

刻理解与思考,用极富江南美学的民族音乐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探索。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先华。“作为一所艺术院校,我们更深地理解中国民族音乐历史中‘大

乐’‘大曲’的深刻内涵,如何通过民族器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精髓,进一步

展现新时代的大国气象、大国风范。浙江音乐学院也将此次音乐会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的开篇

之作,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说。

音乐会总策划、指挥,浙音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王甫建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对于精

神塑造、思想表达的作用极其重要,通达天人、气势恢宏的古代大曲更是展现盛世景象的重要手段。

当下,更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西方音乐体系和

作曲技法占主流的背景下,鼓励青年作曲家坚定文化立场,写好民族音乐作品,展现当代青年音乐家

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74页

72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公共文化 / PUBLIC CULTURE

以精品力作助力民族音乐重焕光华

“年轻化”“创新性”是这次音乐会曲目编排的最大特色。此次演出以浙音民族乐队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

百余名青年师生为主体,其中包括多位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内外大奖获得者,以及浙派古琴传承人;精心创排

了 7 部既包含传统经典、又囊括近期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浙江地域特色、多元演奏类型的民族乐作品,

其中《忆江南》《山水长卷》两部作品是首次演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同样以青年作曲家为主,展现了民族音

乐发展的活力与未来。

音乐会以国乐大曲《高山流水 青青思念》启幕,浙音翡翠筝团的青年演奏家将浙派古筝经典曲目《高山流

水》与新创作品《青青思念》进行创新性拼贴镶嵌,“山河之歌”与“人间清曲”交相呼应,瞬间将首都观众

带入春色盎然的诗画江南;随后,民族管弦乐《曙光·启航》讲述南湖樯橹轻摇间孕育的百年风雨变换,《兰亭》

将行云流水的千年墨迹用古筝和乐队形式表现,《雪意断桥》《忆江南》《山水长卷》纳入浙音钢琴、声乐、管

弦等演出力量,从不同层面描绘了江南美景与人文哲思;中国鼓与乐队的《龙腾虎跃》作为大轴震撼登场,在

经典作品中创造性融入浙东渔乡锣鼓等民间音乐和管风琴等西方音乐元素,昂扬奋进又质朴纯真,展现了新时

代民族音乐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华民族龙腾九霄蟠四海,虎跃万里踞五洲的恢弘气魄。

王瑞表示:“这是浙江音乐、浙江文化在国家大剧院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青年艺术人才立足新时代,端

详中华文明、探索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次尝试。”他还指出,浙音作为一所成立于新时代的艺术高校,一直努

力以民族管弦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探求与彰显中国民族管弦乐独特的气质特征和独立的美学品格,还致力

于精准挖掘提炼江南文化元素,以诗情画意的艺术审美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近年来,浙音坚持让原

创作品走出“象牙塔”,通过央视春晚、国内外舞台等走向大众视野,不仅成就了一部部长演不衰的艺术精品,

更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75页

JUNE 2024 73

以“首创精神”培养新时代民族音乐人才

民族乐队学院是浙江音乐学院于 2020 年在全国首创的,与其同时成立的,还有乐队学院、歌

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王瑞介绍,浙音“五大学院”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的创新教学

平台,旨在以演出为核心统筹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化”要求为行业输送成熟人才,以解决艺术人

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

作为民族乐队学院的学员,在校期间就要提前适应职业乐团的工作模式——他们的课程安排以

演出排练为导向;除了独奏外,要花费更多努力在与指挥、其他乐手的配合之中;从考勤到乐器乐

谱管理等方方面面,全部按照职业院团模式进行管理;他们拥有演奏更多作品、登上更大舞台的机

会,而且每次演出几乎都有名家大师和职业乐手加盟。更为重要的是,与教材里偏重选取经典作品

不同,这些音乐会涉及曲目往往更具风格化、多样性和创新性,能够让学员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尝试、

犯错、改正,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既是对浙音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和民族乐队学院教学成果的全面检视,

也是对浙江音乐学院这所成立于新时代、充满朝气的艺术院校“以新思路破解艺术人才培养老问题”

办学方针的高度认可。

“希望我们在教学方面的改革,能够引起艺术院校对新时代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发展的进一步

审视与思考。”院长王瑞表示。浙音将以此次演出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弘扬“首创精神”,持续推

动民族管弦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标准与培养规范的建构,深入探索、彰显中国民族管弦乐

独特的气质特色和独立的美学品格,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谱写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新篇章。

第76页

74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艺苑 / CULTURAL AND TOURISM ART PARK

——吴建明书画作品欣赏

意趣盎然

吴建明,1967 年出生于浙江浦江,杭州师范学院美术教育专业

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版权协会理

事,侧重中国画创作和艺术评论。系《艺术市场》《书法报·书画天地》

专栏评论家。 先后在浙江杭州恒庐、江苏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北京

商务印书馆、浙江浦江月泉书院举办个人画展。参加文化部、中国

美协举办的展览近三十次,获银、铜、优秀奖多次。出版有《美术

家吴建明》《吴建明工笔画精品选》《唯美新势力—吴建明画集》《当

代中国画名家 -- 吴建明卷》《吴建明画集》《吴建明花鸟画集》《停云

笔记·吴建明水墨状态》《墅屏清影·吴建明卷》《随情见性·吴建明卷》

《吴建明画集(山水卷)》《阅界――吴建明新水墨画集》。

笔墨交融

第77页

JUNE 2024 75

第78页

76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人物在线 / CHARACTER ONLINE

翁国生:用传统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 弘济

翁国生,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美术工作者,母亲是浙

江省级医院的高级护师。他 4 岁开始随父学画,9 岁时绘画作品

获得杭州市少年绘画大赛一等奖。1978 年,他考入戏曲科班开始

踏入艺术生涯。从艺近 50 年,作为京昆演员,他塑造了无数个

性格各异的舞台角色;作为戏剧导演,他执导了百余部观众喜爱

的舞台作品;作为院团团长,他为戏曲事业数十年在一线苦心经

营;作为艺术行者,他通过顽强拼搏获得了无数编、导、演各类

艺术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文华导

演奖”、“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田汉戏剧理论文学奖”等收

入囊中;中宣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文旅部“先进工作者”、

全国文艺界“十大艺德楷模”等国家级荣誉奖牌集聚一身。这其

间,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是他心中最为珍贵的奖牌。翁国生

说,因为它给予我的远比一个“奖项”更为丰富,那是一个一再

刷新、不断认知的成长过程,是一种精神与艺术的“升维”思考,

那是归于自己的荣耀和源自他人的认可以及源自内心、长久恒定

的坚信与追寻。

一段时间以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热

“出圈”,让传统戏曲演绎有了新的话题和话术。如今,随着

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和短视频、微短剧传播的火爆,传统

戏曲正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火爆“破圈”,在祖国大地处处绽

放的同时,也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这一现象在翁国生看来,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繁荣,

更是中华传统戏曲的大回归,用传统戏曲讲好中国故事恰逢

其时。

第79页

JUNE 2024 77

传统戏曲是累积传承的舞台艺术,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

戏曲是累积传承性的舞台艺术,经典老戏更是传承和累积了世代戏曲艺术家的创作精髓和

表演才华。中国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程式化、多样化(包括剧种的多样化)、通变性等,决

定了在演绎世界、创造人物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诸如成套的基本功法、

字腔相协的声腔体系、载歌载舞的演艺形态、程式化的表演方式、鲜明独特的舞台节奏、行当

的角色分工、流派的表演风格、结合程式技术的独特体验方式等。

翁国生认为,当传统戏曲进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即为当代戏曲创

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题材和新形象,也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近年来,戏曲从业者纷纷活跃于网络平台,或直播演绎,或设置话题,为大众打开了一个

走进并了解传统戏曲的新窗口。如越剧《新龙门客栈》将经典的武侠电影作品搬上戏曲舞台,

用“沉浸式观剧”的现代方式讲述武侠故事的“跨界”作品,戏曲从“配菜”转变为“主菜”,

其背后传递的正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身披彩衣,大步迈向台前的回归信号。

“中国戏曲的回归,传统型的戏曲是根基。像京剧也好、昆曲也好,包括越剧、河北梆子、

秦腔这些地方戏,它们都有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和名角。戏曲讲究名角名剧,在当今诸多

改编、跨界合作以及崭新编排的戏曲节目中,名剧和名角的片段在其间占有很大比例。因为戏

曲的名剧名角具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翁国生说。

第80页

78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人物在线 / CHARACTER ONLINE

实践证明,累积传承、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基本规律,谁违背了规律就会被观众和历史抛弃。

翁国生从小在诸多京昆界老艺术家的熏陶和关爱下成长,11 岁开始跟着盖叫天先生徒弟周荣芝学演《乾元

山》《蜈蚣岭》,又跟周传瑛先生学习《出猎回猎》《梳妆射戟》;后来正式改行唱武生,又得到了高牧坤、

张金龙、张善麟等京昆名师的悉心教诲,积淀了丰富的京昆传统武戏底蕴。再后来,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大专班、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专班、硕士研究生班和中国文联戏剧导演“高级研修班”学习深造,

掌握并积淀了扎实的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创作理念和呈现方法,成为专职戏剧导演。

“经典老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历代的戏曲家会根据自己的时代和观众的喜好不断进行加工提高。

显然,经典流传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承有序、常演常新、经典再创、不断发展的过程。”40 多年的舞台实

践和近百部舞台导演作品的艺术积累让翁国生感触很深。

第81页

JUNE 2024 79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但文化传统是现实的。在传统戏曲中融入自我是翁国生的拿手好戏。大型新编历史京剧

《王怀女》是一部深深植根于京剧本体,融注综合戏剧舞台艺术元素,形成独具黑龙江省京剧院“关派京剧武戏”

风格和特性的新编大戏。翁国生在导演《王怀女》整部戏的舞台表现上,把黑龙江“关派京剧武戏”扎实的刀马

旦武戏功底和独特灵巧的江南“南派京剧武戏”武打技艺进行了很好地挖掘、交融、化用和嫁接,在全剧的激情

创排中,他巧妙运用京剧本体中快捷迅猛的武戏手段和高难度的刀马旦表演技巧,载歌载舞、满台飞跃,努力展

现出京剧《王怀女》的英武形态、豪迈气质、勇猛身影和铿锵激情,打出“杨门女将”的人物个性、人物心态、

人物情绪与谋略智慧。全剧中不仅有板式丰富、情感浓烈的大段人物咏叹唱念,还有场面浩瀚、气势凛然的辽国

“野狼天罡阵”异域舞蹈,更有新老交融、出奇出新的京剧开打和彪悍马舞,是一部“老戏新编”“老戏新演”的

京剧大武戏。

值得一提的是,翁国生常演常新的武生、武丑角色,更是把南派武生的灵动和新颖的时尚感,呈现得活灵活

现,让人拍案叫绝。这在翁国生看来,就是中国戏曲的包容性与守正性的结合,即一个剧目不会局限于自己的“出

身地”,它往往可以在不同剧种的独特演绎中得到优秀的展现。

“比如像《穆桂英》的故事,柔美的越剧能唱,大西北的秦腔也能唱,铿锵激昂的京剧更擅于演唱,再到南方

的广东粤剧、广西桂剧也可以唱。随着地域的不同,舞台表现手法也略有不同,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一

出《穆桂英》通过不同戏曲剧种的演绎会呈现不同的舞台之美。”翁国生说。

第82页

80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人物在线 / CHARACTER ONLINE

传统戏曲是彰显文蕴的重要载体,更是独有的中国文化符号

传统戏曲是一门包含唱、念、做、打(舞)的综合表演艺术,与外来话剧、歌剧、舞剧等相比,

有着演绎世界、创造形象的共同特点,更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风范。当下,中国传统戏曲借

助高科技手段的助力不断“触网”,使传统戏曲表演的舞台美感和表现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而“沉

浸式舞台”“戏曲 + 现代舞、电影、游戏”等跨界方式,也让坚守“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的戏

曲本体有了新的创新思考。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戏中人”。

在翁国生眼里,传统戏曲是彰显我们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一种独有的文化

符号。这些年,翁国生多次率团赴美国、英国、德国、阿联酋迪拜、法国、塞浦路斯等国家进行访

问演出,所到所见所闻让他感慨万分。“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表现出的那种特别的爱,甚至可以

说是一种狂爱,让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会刻骨铭心。记得每次演出谢幕,都会有一大批观众激动地

涌上舞台,簇拥着我们的演员,或瞪大眼睛好奇地追着演员问这问那;或拉着演员拍照合影,还时

不时地讨教有关中国戏曲的诸多常识问题。”翁国生说,主要得益于传统戏曲精美的服饰、脸谱以及

戏曲所拥有的独特舞台表现形式。

如何在不改变传统戏曲基因的前提下,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发现中国戏曲的美,并且爱上戏

曲,翁国生一直在努力探索。“传统戏曲的传承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也并不意味着要丢掉传统。在

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够既保有传统戏曲的底蕴,又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翁国生说,传统戏

曲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走向年轻观众,通过创新加深他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程度,进而接

受和喜爱。

第83页

JUNE 2024 81

近年来,作为戏曲导演,翁国生在经历了更深的沉淀和更持久的坚守之后,实现了鲜明的自我升华,且开

拓了一条以画意为底蕴,以诗韵为追求,融丹青诗韵于戏、画、诗“三位一体”的戏曲美学求索路径。翁国生

先后在浙江京剧团创作了“南派京剧武戏三部曲”“革命战争题材现代京剧三部曲”“儿童京剧三部曲”和“悲

情京剧三部曲”,又在全国各地创作了诸多的新编历史剧、小剧场实验戏曲、音乐剧、大型综艺主题晚会等,

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翁国生新近执导的新编昆曲《清明上河图》和新编越剧《富春山居图》,引山水情缘以入戏,融丹青诗韵

而合一,充分展现了昆曲的“典雅”风采和越剧的“柔美”特色,不仅为这两幅世界名画的传世流转增添了一

笔瑰丽浪漫的色彩,而且为中国戏曲的现代表达打开了两个“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比如,戏剧题材的开拓,

如何将人类情感、自然人文、历史传奇纳入到一个剧本中,拓展题材之间的边界,加强题材之间的关联,取舍

得当,线索清晰,形象突出,创构出层次立体、立意深远的戏曲题材;还有对戏剧美学的追求,如何厘清戏、画、

诗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将绘画、诗意融于戏曲,塑造戏、画、诗“三位一体”的戏曲美学风格等。

在白先勇监制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新版昆曲《玉簪记》的导演创作中,翁国生更是将昆曲的传统与

现代戏剧的创作理念进行糅合和嫁接,使古老的昆曲艺术在不损害其传统经脉的前提下,焕发时代的青春气息,

为许多年轻观众所赏识和接受,并常演不衰……《牡丹亭》20 年近 500 场的国内外巡演也证明,当今的舞台艺

术、珍贵的非遗艺术、古老的昆曲艺术,只有博得当代年轻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戏曲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才

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长,走得更踏实。

“中国传统戏曲里有文学,有美学,有音乐,有绘画,有诗歌,有武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是

真正的中国文化符号。在 21 世纪的戏曲舞台上,在面对着海内外这么多年轻戏曲观众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你

还是按照以往的昆曲传统演绎方式,挂个悬吊式的戏曲灯笼,搞两道装饰性的蝴蝶纱帷幕,传统的戏剧结构、

传统的舞台场面处理,大白光、一桌二椅……这样肯定不可能出现后来青春版《牡丹亭》演遍海内外的炙热效

果和轰动效应。”翁国生说,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就是要留住老戏迷,吸引新观众,演出新境界。

第84页

82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人物在线 / CHARACTER ONLINE

传统戏曲要变得“好看、好听、好玩”,更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如何让传统戏曲和戏曲人物在舞台上变得“好看、好听、好玩”?这一问题伴随着翁国生的从艺生涯

已经几十年。在翁国生看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立足中华文化基因和审美风范,在形成和流行中融入了

诸多的本土元素、乡音乡情。既需要有本戏、折子戏的上演,同时,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西方舞台

艺术的精华,从传统戏曲审美出发创作出更多的好戏曲和新剧目,让民族文化之根在戏曲艺术领域有崭新

的完美呈现。

日前,继诗韵越剧《乌衣巷》《凤凰台》之后,翁国生又为南京市越剧团打造并执导的“金陵三部曲”

的压轴大戏——诗韵越剧《织造府》,受到了戏剧界各方的极大关注和期待。“金陵三部曲”的《乌衣巷》

和《凤凰台》,从剧本、造型、舞美,到音乐、服装、灯光……在传统戏曲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再创作,

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越剧体验。

“这个李白太可爱了!”“这个王徽之、王献之太感人了!”“没想到越剧这么好看、好听、好玩!”“我

要把李白写南京的诗都找出来读一遍!”……首演结束,观众席上很多年轻的面孔很是激动和惊喜。相较

于以往人们对中国戏曲的传统印象,《乌衣巷》《凤凰台》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戏曲特质。而压轴戏《织造府》

则跨越更大,将中年、青年的曹雪芹和贾宝玉融为一体,通过“编者入书”“时空穿越”“宝黛重聚”等三

维空间独特新颖的舞台呈现,带给年轻的现代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艺术观感。

第85页

JUNE 2024 83

不久前,由翁国生执导的全国首部科技创新题材的庐剧现代戏《逐梦》在安徽合肥首演。大幕拉开,

一群造型可爱的 AI 机器人在劲舞,立即调动起全场的气氛,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占满了整个舞台,很

有气势,一下子激起了观众观剧的兴趣。该剧呈现是一种在现代审美意识下的闪亮登场,流畅、洗练、

青春、前卫。这种表现风格可以说在全国舞台上都是崭新的、独特的、唯一的。

“这是我目前为止导演的最另类、最独特、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戏。”翁国生介绍,是一次采风让他

萌发了创作灵感。如何将智能机器人、AI 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舞台,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

戏曲与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元素进行互动?比如,剧中男女主角乘坐智能机器人驾驶的新颖汽车行驶

在合肥的高架桥上,就使用了传统戏曲中“以鞭代马、以桨代舟”的手法,男主角手持道具方向盘,结

合舞蹈、旋转、翻滚、腾跃等传统戏曲动作进行表演,给现代戏曲的多维衬现和多元展现带来了更大的

舞台张力,该剧的首演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

2023 年 4 月 14 日晚,大型历史京剧《班超》在杭州蝴蝶剧场再次上演。这部编京剧由浙江和新疆

两地艺术家共同创排,在新疆、浙江等地连续巡演 58 场,是浙江省三年“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成果

之一,也是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重点扶持项目。当晚,59 岁的翁国生头戴帅盔、身披铠甲闪亮登

台,将百折不挠的汉代“西域战神”班超演绎得感人至深。这也是翁国生领衔主演的最后一部京剧大戏。

“前 20 年,我的主要角色是京昆演员;中间 20 年,我担任院团管理者主抓院团建设和发展;未来

20 年,我想静下心来专心做导演,努力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力度的优秀舞台作品。”翁国生坦言,他已逐

渐从演员的角色中隐退出来,也从文艺院团的院团长位置上退居二线。目前,他更多的时间就是将全部

精力投入艺术创作和专业戏剧导演。

如今,身兼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浙江省戏剧导演学会会长的他,导演的舞台作品可谓是进入

了“井喷”期。现代京剧《战士》《生如夏花》《渡江侦察记》《山里人岕里情》,传奇京剧《阴阳缘》、

新编婺剧《三打白骨精》、原创河北梆子历史剧《瓦桥关》、多剧种小剧场实验戏曲《故人心》、新编龙

江剧《岳云》,还有安徽庐剧《包公嫂娘》………剧种多元、文武皆备。“虽然以后我不太会常登台演出

了,但是,我并没有离开排练厅、没有离开剧场、没有离开舞台。用传统戏曲讲好中国故事,我在导演

各类作品时,依然感受到传统戏曲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翁国生说。

第86页

84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拾遗 / COLLECTION OF LITERARY RELICS

不为繁华易素心

□□ 弘济

泥塑是我国一种既古老又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

泥土为原料、经手工制作成坯,有素、彩之分。我国

泥塑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其发展与佛、道的

兴起有分不开的关系,道观、寺庙的兴建直接推动了

泥塑的发展。乐清彩泥塑盛于南宋乾道年间,是浙江

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时,温州五县遍遭

水灾泛滥、瘟疫蔓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各地民众

亟访民间塑像艺人,纷纷争相塑立神像,祈求神灵,

以佑地方太平,遂吸引了部分外地(如金华、福建、

黄岩等地)彩塑名师前来传授技艺,以至造就了大批

民间彩泥塑艺人,提高了本地彩泥塑艺术的水准,推

动和发展了瓯越彩泥塑的艺术品位。

在毛里求斯参加浙江省工艺美术展览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1953 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 今中国美术学院 ) 创作彩塑《将相和》工作照

——百年诞辰忆陈鹤亭先生

第87页

JUNE 2024 85

今年是陈鹤亭先生诞辰 100 周年。在乐清泥塑发展史

上,陈鹤亭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彩泥塑浙江省级传承人周

如章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他就跟随陈鹤亭为重塑普陀山佛

像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周如章说,陈鹤亭是乐清柳市中

垟田村人,幼年时父母双亡,是身为泥塑家的伯父陈宏登把

他带大,从小就开始学习泥塑、绘画。十二岁那年,他就能

独立塑造大型佛像,十三岁考入白象中心高级小学。因为有

一定的绘画功底,学生时期就负责抗日墙报、宣传画的制作。

十五岁那年,师父正式从艺,十八岁在瑞安茶山红岩庙,与

老艺人王逸亭共作壁画、穹顶、藻井画而闻名。在周如章的

记忆中,师父治学严谨,艺术造诣深厚,参与杭州灵隐寺大

佛重建,普陀山普济禅寺韦陀、关公像,法雨寺西方三圣,

佛顶山二十诸天等佛像塑造,所塑寺庙佛像尤以乐清大桥寺

罗汉最为著名。

和浙江省老一辈工艺美术家在一起参加省二届文代会时合影

  1956 年灵隐大佛主要制作人员。前排左一为王凤祚,左二为马凤

棠;后排从左往右依次为陈鹤亭、詹振辉、高建新

第88页

86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拾遗 / COLLECTION OF LITERARY RELICS

爱事业,视艺术如生命

清朝道光年间,黄杨木雕创始人叶承荣也是乐清彩泥塑界的代表性人物。叶承荣结合木雕精湛技法,创

立了乐清体系的彩塑门派。后来,即是晚清的朱丹辉,民国时期的尧进以及生漆夹纻艺人陈宏登(陈鹤亭伯

父)。乐清彩泥塑以手工绘彩、线条简拙、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悦目、明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民俗特色。通常以佛像最常见,头脸刻划单一,基本上以“老人”“女人”“净”“武将”等四类模型分类制

作,“老人”胸怀若谷、“女人”安详宁静、“净”点缀趣味,“武将”威武夸张。陈鹤亭的作品形象生动,人

体解剖到位,比例都很准确尤其注意人物内心感情的刻划,达到民间彩塑很高的水平。

1953 年 3 月,陈鹤亭经省文化局美术小组组长葛克俭推荐,被抽调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

研究班任辅导组组长,培训班有朱可心(宜兴紫砂),潘雨辰、朱正普(青田石雕),郭功森(寿山石雕),

杜云松、卢连水、黄紫金、马凤堂、厉守铭、李森茂、郭朝荀(东阳木雕),阮宝光(福州黄杨木雕),汪江

提(漳州木雕),南式仁(乐清彩塑),詹振辉、詹梓泽(泉州彩塑),姜壁(扬州年画),韩继国(安徽年画),

周作瑞(惠山泥塑),陈开勋(嵌银工艺),孙国云(扬州镶嵌渁器),高建新、陈其泰(徳化瓷雕),陈怀慈(淄

愽陶瓷),卢山义(安徽界首陶器)等。这些人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地区和领域大显身手,成为我国工艺美术

史上的领军人物。

据陈鹤亭女儿陈玉燕介绍,父亲视艺术似生命。她记得母亲经常提起,当时教学条件比较简陋,很多教

材要自己描图后制成蓝图装订成册,这些教学资料在校描图制作来不及完成,父亲就经常拿回家通宵达旦继

续完成。在陈鹤亭长子陈传华眼里,父亲为人低调,性格温和,非常勤奋,对作品创作更是精益求精,一丝

不苟。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为了创作杭州十大景点的虎跑“老虎”的创作,父亲前前后后带着他去了 3 次动

物园,只为观察活老虎的生活习性和样子。

第89页

JUNE 2024 87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云可曾撰文:“自己曾受陈鹤亭先生指点,

考浙江美院雕塑系时,先生还专门为我写过一封推荐信。先生以民间塑像艺人

之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省文化局美术组考察后,与本县(乐清县)王

凤祚、南式仁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的浙江民间

艺人训练班学习,定有过人之处。后在东阳艺人和邓白教授的回忆中,也多有

言及。”

艺术出自民间,这句话是陈鹤亭的口头禅。他亲手编著《民间艺诀新编——

工艺美术雕塑研究班学习资料》作为教材使用。陈鹤亭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其中,彩泥塑《将相和》《狼牙山五壮士》作品分别被上海博物馆、北京军事

博物馆收藏。1953 年 6 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建立民间美术创作室,陈

鹤亭创作的“将相和”彩塑作品,在浙江日报、文艺月报、新华月报、解放日

报、华东民间艺术、民间雕塑工艺发表,后来参加浙江华东和全国第一届工艺

美术展览会。1959 年 5 月,陈鹤亭设计的温州彩石镶嵌“采茶舞”屏风被浙

江省承担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室、人大常委休息室、宴会厅以及浙江厅

的内部装饰采用。1974 年,陈鹤亭调省工艺美术公司工作,期间赴非洲多哥、

毛里求斯,参加浙江工艺美术展览,作品通雕小挂屏《桔子丰收》深受欢迎。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彩泥塑材质亦在不断更新、变化,连着色、描绘

用颜(涂)料亦在不断进步中。而常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水等揉合成的胶泥为

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凉干后经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乐

清彩泥塑经过长期大量的积淀与创新,其技艺也在日益精湛、形式渐趋丰富。

特别是近年来工艺美术技艺受到保护和扶植,大大地激发了青年彩泥塑艺人的

创作热情,乐清彩泥塑在不断提升作品艺术品位的同时,更注重创作符合现代

人审美情趣的精品,为传统彩泥塑艺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彩塑《将相和》1953 年创作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 今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博物馆收藏。

彩塑《读给爷爷听》1953 年创作于中央美

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彩塑《老妪解诗》1954 年创作于中央美院

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彩塑《张飞怒打督邮》1955 年创作于中央

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第90页

88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拾遗 / COLLECTION OF LITERARY RELICS

重教育,学艺更要崇德

现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生漆夹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徐建武从 16 岁开始跟随陈

鹤亭学习生漆夹纻手艺,是他的关门弟子。每年清明节,徐建武都会按惯例回温州乐清老家祭拜师父。“我和老师沟通最多

的是教我雕塑方面的知识,谈及多年的积累的制作经验,有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我听不懂,但我始终铭记在心。后来,在

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会想起老师当年教的技巧,问题总能迎刃而解。老师常对我们讲的一句话就是‘艺人要有艺德’。

以至于他讲了许多艺术家宁愿清贫但还痴心坚守的心酸故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可以说,老师细心的教诲是我此生最大

的财富。”徐建武回忆,有两件事情陈鹤亭时常提起。

一是,新中国成立的是年七月,因战乱及年久失修,加之白蚁蛀蚀的杭州古刹灵隐大雄宝殿,在风雨飘摇中坍塌了,

主体大梁拦腰折断,三尊佛像被砸毁。1951 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杭州,特别过问大雄宝殿修复方案,并拨款 120 万元 ( 含

部分地方经费 ) 用于修复灵隐寺。1952 年 6 月,成立“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 今

中国美院 ) 成立了由陈鹤亭参加的邓白、史岩、马凤棠、王凤柞、高建新、詹振辉等七人“灵隐设计工程专业小组”,时任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邓白主持绘制了设计图稿。陈鹤亭负责释迦牟尼佛实样设计模型和参与木雕大佛像放大和修复

海岛的辅导工作。期间,温州乐清、东阳、福建等地有几十名木雕艺人共同参与佛身雕刻和拼装。此项工程历时三年,整

个佛像高 19.6 米,佛身净高 9.1 米,莲座三米,须弥座 2.5 米,重达 26 吨,佛首及双手用中国传统的生漆夹纻脱胎工艺制作。

佛身及配套设施用 96 两黄金贴金而成。大佛气韵生动,妙相庄严,金碧辉煌。一经面世,万众瞩目。所有参与大佛塑造的

艺匠们用他们精湛技艺及工匠精神为杭州留下了瑰宝级的文化遗产。

第二件事情是,1957 年 7 月 22 日,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我国工艺美术继续贯彻执行“百

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以及在生产上应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陈鹤亭为响应号召,

赴东阳设计木雕“百万雄师渡长江”浮雕挂屏,为木雕反映新题材首次试制,并获得成功,几次被放大复制。后来,经他

设计的“刘姥姥游大观园”古装木雕挂屏,外销多年,屡有订货。这一年,陈鹤亭创作的彩泥塑“带弟弟学走路”在浙江

文艺上刋登,彩泥塑“杜甫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成为雕塑系学生临摹的教材。

1958 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开设木雕、石雕、镶嵌、彩塑班,陈鹤亭担任系

教研组长。当年,就在全国招收了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 50 多名学生。后来,这些学员学成回家,枝开叶散,大多数成为浙

江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界的翘楚,其中不乏有著名画家、彩塑家、石雕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青田石雕大师张

爱廷等。

第91页

JUNE 2024 89

做示范,工匠精神励后人

据传,盛于明朝乾道年间的温州彩泥塑,源于温州五县遍遭水灾、瘟疫,百姓寻访民间艺人,

塑立神像祈福。代表人物自晚清开始,现已传承到第五代。在陈鹤亭的女婿余柏雄看来,岳父在有

生之年对艺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他从艺之路的心路历程也一直激励着后辈们加倍努力,砥砺

前行。

现年 86 岁的周如章感慨,从陈鹤亭身上他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匠人精神。1958 年,

他作为民间艺人被推荐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民间美术系学习,陈鹤亭是教研室

主任(教研组组长)。他第一次见到陈鹤亭老师是在课堂上,在此之前只是闻其大名,尽管都是温

州乐清人,但也没有见过面。陈鹤亭作为民间艺人,解放初期名气就很大,技术比较全面,彩泥塑

作品在浙江日报、浙江画报等杂志上发表。陈鹤亭还写诗、画画、稍有空闲就画速写,喜欢外出教

学上课,还经常到基层调研,指导创作。这些都是陈鹤亭留给他的深刻印象。

“现在的雕刻最缺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简而言之是不怕苦,肯钻研,有创造能力。现在的年

轻人,最需要把心静下来,抛掉杂念,清静地做手艺。从事艺术工作,不能把功利看得太重,宁可

生活简朴一些,利润薄一些,也要做出好的东西。”周如章介绍,西方做雕塑用泥巴塑形,中国的传

统做法是在木头上涂髹,或在泥胚上脱胎,就是现在常说的夹苎脱胎法。夹苎脱胎要先做手掌大的

泥稿,观察其动态表情,再用木头定架子,上泥巴塑形,制石膏模,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

这一套脱胎程序,时间短则数月,多则半年以上。

在周如章的记忆中,陈鹤亭有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1979 年,参加北京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

设计人员代表大会,温州地区共有七人参加,包括陈鹤亭、潘雨辰、叶润周、金作镐、谢相如、刘

松清、徐启雄等,金作镐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参加,陈鹤亭是省里的名额,乐清就他一个人。那次,

陈鹤亭带他去看望刘开渠老师。当年,刘开渠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的

第92页

90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拾遗 / COLLECTION OF LITERARY RELICS

老院长,陈鹤亭谈起了民间工艺美术培训的事。刘开渠认为民间艺人培训这个事

情很好,要继续办下去。后来,尽管陈鹤亭也很用心地积极地做推动工作,但由

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据说是参加学习的学生文化水平低、能力素质也参差不齐

等原因。但在那个年代,文化程度都普遍不高,不过吃苦精神却是不一般。

还有一件事就是陈鹤亭教他彩泥塑技术。当时,他跟着陈鹤亭去普陀山,给

他当助手。他的彩泥塑技术就是陈鹤亭教的。后来,周如章除偶尔做黄杨木雕外,

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彩泥塑,还先后为杭州灵隐寺,温州江心寺、妙

果寺、东瓯王庙、文成安福寺等做佛像,承续了陈鹤亭的衣钵。

1962 年,陈鹤亭调任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设计理论组组长,为四川成都“杜

甫草堂”创作兵车行四幅浮雕;1963 年,陈鹤亭带领研究所人员配合宁波市开展

收集发掘失传的骨木银嵌珠金花板,并组织设计恢复试制生产;1964 年 11 月 2

日至 1966 年 9 月,带领设计人员到东阳木雕搞创新设计;1964 年下半年至 1965

年指导柬埔寨学生学习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和竹编工艺……陈鹤亭从小学艺,又

一步一步从民间艺人走上工艺美术的最高学府,除了天生的艺术禀赋外,与他一

辈子专注他的事业、热爱他的工作并辛勤耕耘有关。陈鹤亭为浙江乃至我国工艺

美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中的高级工艺

美术大师人才,也为后人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珍品。

  彩塑《志愿军与小孩》 1955 年创作

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第一期师生签名

  生漆脱胎《狼牙山五壮士》1956 年创作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 今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

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第93页

JUNE 2024 91

外孙余朕哲是 90 后,外公的故事他从小耳濡目染。在他眼里,外公是一个很

厉害的雕塑家,有很多古寺名刹的佛像造像和穹顶画、壁画、藻井画以及革命题材

的雕塑作品都出自外公之手。

他从小就经常听大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给虎跑“老虎”修复断裂的牙

齿,外公和著名石雕大师潘雨辰一起共同参与完成,就在修复完工骑车回家途经赤

山埠下坡路段的途中,一不小心摔倒,把自己的门牙给磕断了。外公也没有丝毫怨

言。外公对雕塑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深深感动。

中国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赵涛也参与了“你与虎跑的美好回忆录”特别限定

展活动,用赵涛的话说,这次修复石老虎工作的过程,就仿佛在同 60 多年前的陈

鹤亭先生对话,特别是对老先生的中国传统雕塑粗粝但不粗糙的独特制作技艺感触

很深。

作为关门弟子,徐建武一直秉承陈鹤亭先生的嘱托,坚持走自己的传习之路。

2005 年,徐建武选择到安徽省九华山发展,从事生漆夹纻系列雕塑和文创产品制作

和生产,获得了安徽省非遗生漆夹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艺术基金“夹纻造像

艺术传承和创新应用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授课导师等荣誉。

儿子徐浩楷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亲的产业,跟随他一起从事非遗生漆夹纻项目传

承。现在已经成长为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非遗青阳生漆夹纻技艺传

承人,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2021 年,他的生漆夹纻作品《犀皮漆茶则》还获全

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更令人欣慰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刘开渠先生批复,欲在浙江美院雕

塑系成立中国传统研究方向的想法,如今都有了落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

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中国传统雕塑在美

术院校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民间雕塑研究也后继有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

雕塑的佼佼者,陈鹤亭先生终于可以含笑九泉。”钱云可说。

人物简介:陈鹤亭(1924—1992),彩塑家、中国民间绘画艺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

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工艺美

术学会顾问、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漆夹纻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设

计理论组组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曾用名讷言、讷道人、鸽翔。五十年代加入华东美协,小传

列入《浙江省美术家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

1964 年为青田石雕大师周百琦造像

何月桂肖像画

第94页

92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龙舞灵山秀水间

□□ 陈新森

文旅漫笔 / CULTURAL AND TOURISM ESSAYS

第95页

JUNE 2024 93

佳村,是磐安县玉山镇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上控金衢,下延台温”的古道从村前经过,

这里山环水绕,炊烟袅袅,沃野丰饶,古朴幽静。奇灵山静卧村后,只见林木葱茏,文雅秀

美,群山簇拥,峰峦叠翠。村前有几道矮山为屏,村左村右良田相拥,灵溪从村中轻柔穿过,

恰逢雨天在村口徜徉,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烟雨江南的模样。

第96页

94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漫笔 / CULTURAL AND TOURISM ESSAYS

(一)

舞龙源,这是令佳村声名鹊起的缘由。龙是中华民族的徽章,“龙的传人”是

华夏儿女共同的名字。在古代,人们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

每逢喜庆节日,舞龙成了人们祈求平安与丰收的民俗庆典。村口牌坊的对联颇为

佳妙,“舞起龙灯龙起舞,佳村龙舞龙村佳”。一旁的迎宾园,六根龙柱上高擎着

“中华舞龙故乡”六个红字,威严的石雕狮子,乌石与白石镶嵌而成的太极八卦图,

满身青苔密布的参天古树,构成了“舞龙源”独特的乡村风貌。佳村舞龙,带着

优美的传说与史迹的遗存,演绎着穿越时光的民族图腾,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村史馆里,一本台湾出版的《中国民俗节日故事》第一册静静地陈列在展柜

里,书中《龙灯》一文开篇写道:浙江省金华有一条大溪,名叫“灵溪”,溪水从

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书中讲述了中国民间舞龙是怎么来的。传说善良的金华王

老爷,无意间救起了被贬为蛇的水神,由于遭逢旱灾,水神幻化为奇灵山里的巨

龙,为金华降云播雨,风调雨顺带来五谷好收成。丰收后老百姓为祭谢水神,每

个月三十这天都往灵溪里投大包小包的米稻,触怒了玉帝,而要罚金华大旱两年,

巨龙暗中帮助,老百姓未受到惩罚,巨龙因背叛玉帝命令,被斩为两半,龙头与

龙身分别跌落在灵溪两岸。此后金华百姓每到农历元月十五巨龙被斩这天,都要

“闹龙灯”,家家户户扛着长凳来接龙,凳板上还有造型各异的工艺花灯,龙头龙

身龙尾连缀成一条金光迤逦的彩龙,浩浩荡荡,走村串户,人们以此纪念龙之功绩,

借灯兴舞,祈愿抒怀,在流光溢彩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传说与现实如此吻合,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地名“灵溪”“奇灵山”以及“正月

十五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的习俗,在佳村村民眼里是最熟悉不过的

山水和节俗,在当地族谱和县志等史料中均有详实载录。早在 2005 年,华东师范

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仲富兰在他编辑的《民

俗文化传播》文集中,一篇《舞龙的来历》通篇落脚于金华。他在实地考察佳村

后又写:“金华所辖的磐安县有一处灵溪院遗址,即今玉山中学址,建于清顺治

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有《灵溪杂咏》诗传世。这

也可以作为中国舞龙金华发源地的旁证。”

灵溪长有 20 多公里,溪上石拱桥众多,光佳村就有 5 座,最古老的要数通往

灵溪院的灵溪桥,村民以前称其为木廊桥,建于清初,如今只残留桥墩,改建为

水泥石拱桥,桥身也是龙纹装饰。碧水之上,金龙卧波,两侧古树荫翳,芳草凄凄,

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江南韵味的画面。过了桥,便是民间传说中提到的灵

溪院。唐代诗人顾况曾游历至此,他在《从剡溪至赤城》诗中写道:“灵溪宿处接

灵山,窈映高楼向月闲。夜关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当时顾况借宿的地

方,就在灵溪畔,明月高楼,仙鹤声声,琴韵绕梁,流淌出深厚的禅院气息。到

了清顺治年间,振济和尚醉心此地山水,新建了斋堂、僧房、客房等,念佛焚香,

种蔬养鱼,莳花弄草,为终日之乐,他在《灵溪杂咏》中记录了当时心境,“看山

无远近,戏足生佳赏。白云得我心,却来同俯仰。行行绿水滨,俯看水中鳞。”历

经二百五十年后,灵溪院变成了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莘莘学子在此修学,得山

水之灵气,蓄神龙之精神,插翅腾飞,搏击奋进,如今活跃在天南海北各行各业。

“灵溪院总要毕业一下”,这里曾经是家长热望子女走进去的地方,也是从这里走

出去的学子们心心念念的故园。

第97页

JUNE 2024 95

(二)

在佳村兜兜转转,随处可见与龙相关的人文印迹。在村中央,一块宛如龙头的岩石潜卧在一汪水潭边,

放眼望去,那满覆金鳞、双眼圆瞪的长龙身姿威仪。“龙眼”是自然形成的两口深井,令人称奇的是井壁并

非人工砌垒,而是一整块石头天然形成。两口井大小十分对称,连水位都一样,清澈的井水从未干涸,历代

村民皆称之“龙眼”。整个村子的民房顺着这个“龙头”层层铺展,而“龙身”与“龙尾”则散落在村周围,

也是由巨大的岩石山体构成。村后的来龙岗,地形似龙脖,唯独那一带是红壤,世代村民视之龙在滴血,禁

止在此挖山动土。村东北有条纵深的山坞,有块叫“化龙岩”的巨岩,突兀而起,中有缝隙,岩体呈黑褐色,

龟裂纵横,状如鳞片,充满动感与韵律,据传龙脖子后的一段龙身即坠落于此。

每年迎龙灯时,舞龙者必是先在龙头岩前祭过龙头,再抬着龙头到来龙岗接上龙脖,然后到“化龙岩”

接上龙身,再给龙挂红、点睛,给龙灯“开光”,才可以赴乡进会。清代周显岱《玉山竹枝词》这样描写玉

山舞龙景象:“上元灯火赛龙形,龙尾龙头骨接灵。年少女郎连袂出,看灯都集煮茶亭。”这一礼俗,寄托着

乡民对龙这一祥瑞灵物的信仰与尊崇。

有了“中华舞龙故乡”这块金字招牌,还要有一个引舞人才将佳村的风景、风情、风物舞动起来,带动

整个村庄的腾飞。2012 年,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张神贤在仔细考察后,成立了磐安舞龙源旅游开发有

限公司,以舞龙文化为核心,在奇灵山重建了龙王庙,新建了众多龙景点,开辟了舞龙文化广场,集中展示

观龙、祭龙、接龙、盘龙等舞龙活动,古老神秘的龙在四时变化中腾跃,在民俗表演中起舞,它不仅让佳村

有了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标识,还让以龙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撑起了一方水土的兴旺。

手执一份“舞龙故乡”手绘地图,灵溪漂龙、神龙探海、卧龙守村、盘龙踞山、飞龙在天、游龙戏林,

独具特色的龙文化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盘龙、黄龙、龙头丘、花龙坞、金钗龙等带龙字的地名多达 18 处,彩

龙桥、聚龙亭、龙王庙、舞龙广场、龙头公园、龙文化展示馆,众多的龙元素分布在村庄角角落落,吃龙须面、

赛龙舟、迎龙虎大旗、舞龙灯,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绵延流淌。在佳村,龙,似乎俯仰即见、无

处不在。

第98页

96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漫笔 / CULTURAL AND TOURISM ESSAYS

静谧清澈的灵溪,柳枝挂在溪边,成了绿色的珠帘,满眼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坐在龙舟造型

的竹筏上,岸边五条威武灵动的神龙闪耀在青山绿水间,舟行溪上,如在画中,蛟龙戏水,欢声不断,这一漂,

漂出了“龙的传人”的豪迈奔放,这一划,划出了“舞龙故乡”的悠然恬静。

从龙舟上下来,去山中找寻龙迹。搭乘一段上行滑道,再步行一段长长的石阶,便进入奇灵山。一块巨

大的巉岩上,一条金龙盘踞其上,若隐若现,龙姿毕露。“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唇、麟

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头高昂,身形蜿蜒,四肢遒劲,威严地镇守着这方土地。继续往上登爬,

来到飞龙阁,山风裹着水气阵阵佛面,润泽心扉,翘角下的悬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阁顶的飞龙腾空而起,

神态昂然自信。四周彩旗猎猎,草木隐隐散发芬芳。由楼梯盘旋而上,四面通透,春风拂槛,阡陌绿野,一

望无垠。极目远眺,山下的佳村酷似一条静卧的巨龙,在人间烟火的浸润下,变得日益可亲、可爱而又可敬。

舞龙源景区一开发,每天接待几个大巴的游客,茶叶、蔬菜、土特产卖得俏。村民纷纷招进景区当员工,农

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排排连体排屋那么熨帖地镶嵌在山光水色中。见如此景致,不由得心潮起伏,我

们憧憬的物阜民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就是眼前佳村的模样?

风姿秀逸的景色和悲壮凄美的故事,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光、研学。寻龙归来,我便加入了制作板凳龙

的研学团队,虽说是“微缩版”,那些小学生却是兴致盎然。先是将小木板钻出洞孔,然后在凳板上编制出

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扎好造型后进行描绘、涂彩、戴龙旗、装灯等工序,做好的板凳龙在传统工艺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气息,节节相连是一条龙,拆分开来是精美的小摆件。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

缩自如,盏盏电子灯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辅导老师给学生讲述龙的传说,讲解龙的文化渊源,“龙是神兽,尊贵祥瑞,它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是东方文明的古老标识。它行云布雨、上天入地,象征仁爱、智慧和勇毅。”“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护

佑,寄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今天,人们用舞龙传承龙的精神,凝聚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力量。龙、

龙脉、舞龙,像一根血脉将几千年的故事连接在一起,不断谱写着龙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老

师“画龙点睛”式的讲评,让每个学生手中的龙“活龙活现”。

第99页

JUNE 2024 97

(三)

夜幕降临,圆形的舞龙广场上一盏盏龙灯渐次亮起,点点金光幻化成一条美丽的弧线。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

精彩的舞龙表演隆重登场。

听当地人说,龙头是用竹篾糊上白纸和彩纸扎成的,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画上银色鳞片和五彩云纹,

庄严威武,栩栩如生。骨架用篾条制作,等糊上的纸阴干后,采用彩绘、剪纸、书法等艺术手段加以装饰,内容

以山水、花鸟、人物、民间故事为主,配以相关的诗文,灵巧秀丽,色彩斑斓。龙尾则是制成龙的尾巴形状,配

上红色灯彩,很是喜庆。

舞龙壮士个个精神饱满地高擎板凳龙,一脚一脚踏在厚实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金龙在舞龙者的手中翻转腾

挪,时而游龙戏水、从容自得,时而蛟龙出海、横扫千军,打击乐紧跟舞龙节奏,或急或徐,或扬或抑,一会优

美舒缓,一会高昂激越,将“龙的传人”的自信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焰火龙将表演推向高潮。当 1500℃的铁水瞬间在空中炸开,打铁花如同漫天流星闪耀在天际,火树银花,

绚烂无比。舞龙壮士在炽热的铁花中往来穿梭,跳跃起伏,仿佛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量。最精彩的要数盘龙,龙头领先,高举腾跃,时俯时仰,龙身紧紧相随,扶摇颠扑,龙尾不停甩摆,首尾呼应,

队员随龙头按照逆时针方向盘旋,愈盘愈紧,把龙头围在圆心,然后又按原路线慢慢散开……其阵法之丰富,灯

彩之华丽,声势之磅礴,如同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

这些变化万千的舞龙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举起相机、手机,拍

下珍贵的瞬间,还有的手捧龙造型的吉祥物,加入舞龙队伍,勇毅无畏,与龙共舞。鼓乐阵阵,欢笑声声,佳村

的舞龙,带着对龙的别样情怀和深深眷恋,让丰富多彩的舞龙文化揉进岁月,长存故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夜色中,点点龙灯与闪闪铁花跨过千年烟尘,闪耀在历史的天空,舞龙壮士那铿锵有力地步伐,舞出了富裕

安康的新光景,舞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抬头,神龙腾身跃起在灵山秀水间,梦想随龙而动。耳畔,“龙灯源”

的歌声久久萦绕,激荡在心灵深处:“佳山佳水有佳村,佳村之上龙灯源。神龙起舞,舞出神州康泰百姓安康。

神龙起舞,舞出风调雨顺大地呈祥……”

第100页

98 ZHEJIANG CULTURE AND TOURISM

文旅漫笔 / CULTURAL AND TOURISM ESSAYS

□□ 柏兰

鹿鸣仙山伴书声

我此生有缘居住在金华山脚下,与 1800 年前《越绝书》就称赞的一座“高且神”的仙

山为邻;与 1600 年前被葛洪誉为与五岳齐名的“神山”作伴;闲暇去金华山九龙讲堂洞,

寻找 1500 年前南朝梁文学家刘峻和他弟子们读书的蛛丝马迹,只可惜除了在洞壁上,看到

据说是刘峻亲笔镌刻的“天在山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所有的痕迹早已掩埋在历史的

烟尘里。恍惚之中,我听见刘峻和他数百弟子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耳边 ......

真可谓:仙的金华山,妙意自然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线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