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10-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上市商业银行2016—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数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金融科技至今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应对策。二、研究设计(一)假设的提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信息科技的持续投入,增长的科技投资会增加银行经营成本,尤其是在发展金融科技前期,系统建设运营、科技人员引进、电子软硬件采购、咨询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支出。而且科技研发活动的收益有一定周期,存在一定风险。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存在迟滞性和不确定性。如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商业银行专门从事金融科技研发和输出的市场化运营的法人公司,面临着持续高投入、短期净亏损的业绩压力。2020年7月,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成立)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的财务数据: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65亿元、-4.72亿元和-1.75亿元,累计亏损9亿多[8];兴业 数 字 金 融 服 务 (上 海)股 份 有 限 公 司(2015年 成 立)也 曾 披 露,2019 年 上 半 年 亏 损1.67亿元[9]。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上市商业银行2016—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数据,

实证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金融科技至今对商业

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

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应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信息科技的持续

投入,增长的科技投资会增加银行经营成本,尤其

是在发展金融科技前期,系统建设运营、科技人员

引进、电子软硬件采购、咨询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

需要大量支出。而且科技研发活动的收益有一定

周期,存在一定风险。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并

不会立竿见影,而是存在迟滞性和不确定性。如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商业银行专门从事金

融科技研发和输出的市场化运营的法人公司,面

临着持续高投入、短期净亏损的业绩压力。2020

年7月,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成

立)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的财务数据:2018年、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65

亿元、-4.72亿元和-1.75亿元,累计亏损9亿

多[8];兴业 数 字 金 融 服 务 (上 海)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15年 成 立)也 曾 披 露,2019 年 上 半 年 亏 损

1.67亿元[9]。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大于

中小型银行,可能对银行的经营效益抑制作用更

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至今,提高金融

科技投入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负作用,且对规

模较大的银行比对规模较小的银行的抑制作用

更大。

随着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智

能化转型程度加深,以离柜率为例,2020年12月

我国银行业务离柜交易率已达到90%以上,中国

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离柜率分别达

到98.70%、98.04%和95.31%① 。但是,离柜率

的提升并没有大幅减少商业银行网点的数量。中

国银行业协会2021年3月份发布的《2020年中

国银行业服务报告》[10]统计显示,从2017年底到

2020 年 底,银 行 业 金 融 机 构 网 点 总 数 分 别 为

22.88万、22.87万、22.81万和22.67万,2020年

与2019年末相比,传统网点总数只下降了1000

余个[11]。金融科技的普及应用主要是增加网点

的智能化改造,不仅传统营业网点日渐智能,新设

立的网点体量也更加“微型”,更贴近消费者的生

活、社区场景。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设立社区

网点5580个,小微网点2206个[10],网点逐渐由

交易处理型功能向营销服务型功能转变,整体运

作效率不断提升。另外,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

银行员工结构,营业网点柜面人员大幅度减少。

柜面人员并非简单地“裁员”,而是转移到其他条

线,如客户经理、中后台等。由于柜面人员收入相

对较低,离柜率增加使柜面人员调整到其他岗位,

且金融科技人员增加,短期来看反而增加了人员

薪资支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至今,提高金融

科技投入会抑制商业银行盈利提升,通过离柜率

这个中介变量传递,即科技投入占比增加导致离

柜率上升,从而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二)样本的选取

2020年末,中国上市银行达54家[12],含6家

大型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28家城市商业银行

和10家农村商业银行。本文选取了我国19家上

市商业银行2016—2020年的相关数据,所用数据

均来自 Wind数据库和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本文

实证对象选取的19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国有6

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

信、兴业、招商、华夏、浦发、光大、民生银行)和6

家城商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成都银

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被选取的19家上市商

业银行资产总额超过了目前国内所有银行资产额

的80%,金融科技总投入累计1424.26亿元② ,

占2020年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 2078

亿元[13]的68.5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实证分

析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主要商业银行

发展金融科技的情况。

(三)变量的设置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代理变量。ROE 用来衡量企业对投入

资金的运作回报能力,即 ROE=净利润/平均股

东权益。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ROE

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ROE从

静态和历史视角去审视一家企业,反映企业当前

和历史的状况,即股东投入的资产在目前的经营

状况下多少年能回本。

2.解释变量

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情况是本文中最核心

的解释变量,其衡量方式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第一

杜朝运,李 莉: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45

第52页

种是使用北京大学发布的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银

行总部所在地发展金融科技的水平,该指标的优

点在于其客观性、全面性、稳健性以及较高的权威

性。王相宁[14]、熊健[15]等的研究均使用该指数来

衡量金融科技发展的水平,但该指标是从地区层

面出发进行测度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

行,分布较广,其总部均在北上广一带,故而直接

使用普惠金融指数具有一定的衡量偏差。第二种

是基于金融科技的相关解释、会议资料等构建关

键词作为词库,然后通过文本挖掘法获取原始数

据后再次加工得到所需要的金融科技指数,该方

法在宋敏[16]、盛天翔[17]、喻平[18]等研究中均有使

用到,其基本步骤均是首先构建词频库,接下来将

词频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或者熵权法提取

得分来衡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以上研究在进行

关键词提取时是基于全国的新闻样本或者各省份

的样本进行识别,组合关键词是以“省份 + 关键

词”的方式识别,其反映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都是

外部宏观的,并不针对银行自身。

本文选取商业银行当年金融科技投入/当年

营业收入占比fintech作为解释变量,衡量商业银

行自身发展金融科技水平,根据商业银行年报披

露投入数据,其投入金额和占比能直观地反映商

业银行当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对自身金融科技

发展的重视程度。从选取样本的近5年投入数据

来看,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均是上升趋势,可见商

业银行在不断巩固提升自身发展金融科技的水

平,以自身研发或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加

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发展应用。由此,技术与

业务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出现技术改变业务,甚

至是技术创造业务的现象,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

领域的 投 入 热 情 持 续 高 涨。 表 1 为 样 本 银 行

2020年金融科技的投入情况。

3.中介变量

本文选取离柜率quit 作为中介变量。离柜

业务指的是通过网上或其他自助渠道办理业务而

不需要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离柜率=在非柜台

渠道办理的业务总量/所有渠道办理的业务总量。

考察离柜率在金融科技投入影响银行盈利路径中

的中介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该比率越高,代表服

务效率、信息化水平、客户便捷性越高。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电子银行交易总额electronic 和不

良贷款率bad_loan 作为控制变量。我国网上银

行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迅速成

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电子银行

平台是承载现代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础平台。电子

银行的发展,给客户带来便利,既提高了经营效

率,也提升了银行形象,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

平。不良贷款率可以很好地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

风险,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

和损失5类,并把后3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

款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贷款余额。该比率

可以测度银行的资金可靠情况及资金安全保障程

度,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故本文

将电子银行交易总额和不良贷款率设为控制变

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2。

表1 样本银行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情况

银行名称 金融科技投入(亿元) 科技投入占营收比(%)

工商银行 238.19 2.70

建设银行 221.09 2.93

农业银行 183.00 2.78

中国银行 167.07 2.95

招商银行 119.12 4.10

邮储银行 90.27 3.15

中信银行 69.26 3.56

交通银行 57.24 2.32

浦发银行 57.15 2.91

光大银行 51.50 3.61

兴业银行 48.62 2.39

民生银行 37.02 2.00

华夏银行 29.20 3.06

北京银行 22.00 3.42

上海银行 15.49 3.05

南京银行 8.64 2.51

成都银行 6.29 4.31

重庆银行 2.63 2.02

青岛银行 0.47 0.45

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2020年公布的年度报告整理。

(四)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实证选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可以减弱

共线性,分离出异质性,而不必利用工具变量。具

体模型如下:

roei,t =α+β0fintechi,t +β1electronici,t +

β2quiti,t +β3bad_loani,t +μi +ei,t

其中i代表银行个体,包含了工商银行、邮储银行

等19家银行;t代表年份;α 为截距项;μi 为个体

效应,即不同银行禀赋差异;ei,t为随机扰动项。

4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53页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显示

被解释变量roe 与解释变量fintech 标准差分别

为2.270与0.007,说明在不同银行之间银行盈

利差异比金融科技投入差异略大。

表2 变量说明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roe 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

解释变量 金融科技投入占比 fintech 当年金融科技投入/当年营业收入

中介变量 离柜率 quit 当年非柜台渠道办理的业务总量与当年所有渠道办理的业务总量之间的比率

控制变量

电子银行交易总额 electronic 电子银行交易总额

不良贷款率 bad_loan 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表3 描述性统计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值

roe 总体 12.373 2.270 6.545 16.680 N=95

fintech 总体 0.025 0.007 0.003 0.043 N=43

electronic 总体 248.084 228.217 0.676 679.820 N=28

quit 总体 0.959 0.028 0.900 0.995 N=30

bad_loan 总体 1.478 0.315 0.750 2.370 N=95

(二)相关性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是进行回归分析前必不

可少的步骤。由 Pearson相关系数(表4)可以看

出,解释变量金融科技投入占比fintech 与被解

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相关性显著,说明roe

与fintech 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表4 Pearson相关系数列表

变量 roe fintech electronic quit bad_loan

roe 1.000

fintech 0.256* 1.000

electronic 0.262 0.136 1.000

quit -0.451** 0.354 0.273 1.000

bad_loan -0.147 -0.238 0.143 0.433** 1.000

注:*P<0.1,**P<0.05,*** P<0.01,下同。

为了避免出现共线性问题影响后续回归,本

文对所有变量进行 VIF 诊断。检验结果如表 5

所示,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小值是1.54,最大

值仅为3.27,远小于10,均通过检验,不存在严重

的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5 多重共线性 VIF检验

变量 VIF 1/VIF

quit 3.27 0.305775

bad_loan 3.04 0.329297

fintech 1.86 0.536357

electronic 1.54 0.649897

MeanVIF 2.43

(三)回归分析

在回归之前,首先进行模型选择。考虑到存

在异方差问题,对模型进行稳健的豪斯曼(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表6)显示,Prob>chi2=

0.0015拒绝原假设,说明本文使用固定效应而非

随机效应模型更加恰当、合理且有效,故随后选择

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表6 豪斯曼检验结果

变量 FE RE Difference S.E.

fintech -118.3689 -81.70015 -36.66879 10.17266

_cons 14.32938 13.24692 1.082463

对基础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表7)表明,

fintech 系数为负,并且统计显著,说明当金融科

技投入占比增加时,能抑制银行盈利的提高,反之

促进,验证了假设1的前半部分。近几年上市商

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成本投入逐年上升,在产生

杜朝运,李 莉: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47

第54页

盈利方 面 存 在 时 滞,冲 击 了 银 行 的 即 时 收 益。

electronic系数为正,并且统计显著,说明电子银

行交易总额提升有利于提升银行盈利;quit系数

为负,并且统计显著,说明离柜率上升抑制了银行

盈利的提升;bad_loan 系数为正,并且统计显著,

结合商业银行现状,这可能是因为商业银行一般

会在经营效益良好的时候选择暴露一些不良资

产,故不良贷款率的披露和银行效益呈现正相关。

表7 基础回归结果

roe Coef. RobustS.E.t P >|t| [95% Conf.Interval]

fintech -169.3425 7.59×10-15 -2.2×1016 0.000 -169.34 -169.34

electronic 0.0288874 8.06×10-18 3.6×1015 0.000 0.0288 0.0288

quit -38.79004 1.09×10-14 -3.6×1015 0.000 -38.79 -38.79

bad_loan 1.527329 4.11×10-17 3.7×1016 0.000 1.52 1.52

_cons 44.30304 9.53×10-15 4.6×1015 0.000 44.30 44.30

sigma_u 6.3957137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基础回归结果是否稳健,本文分别

对不含控制变量、个体固定时间不固定、个体时间

双固定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8)表明,所

有结果中fintech 系数均为负,并且统计显著,说

明基础回归结果是稳健的。稳健性检验的结果验

证了本文结果的可靠性。

(五)异质性分析

根据银监会划分标准,本文将样本中各银行

划分为规模较大银行与规模较小银行两类进行回

归。规模较大银行分组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

等国有6大行,规模较小银行分组包括上海银行、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重庆银行、青岛银行等13家

股份制 银 行 和 城 商 行。从 回 归 结 果 (表 9 和 表

10)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银行fintech 对roe 的

回归系数约为-160.45,规模较小的银行fintech

对roe的回归系数约为-108,规模较大银行金融

科技占比对银行盈利的抑制作用比规模较小银行

更加明显,这验证了假设1的后半部分。规模较

大银行机构层级多、网点密、区域广、产品多样,其

金融科技投入金额比规模较小银行大,故金融科

技投入产生效益的滞后时间要比规模较小银行

长。例如同样是信贷系统建设,规模较大银行考

虑的因素较多,系统建设周期变长,赋能业务的时

间相应延长,投入成本对当期roe的负作用更大。

表8 稳健性分析

(1)

roe

(2)

roe

(3)

roe

fintech -118.369*** -169.342*** -169.342***

(25.854) (0.000) (0.000)

electronic 0.029*** 0.029***

(0.000) (0.000)

quit -38.790*** -38.790***

(0.000) (0.000)

bad_loan 1.527*** 1.527***

(0.000) (0.000)

_cons 14.329*** 44.303*** 44.303***

(0.671) (0.000) (0.000)

N 43.000 43.000 43.000

r2 0.528 1.000 1.000

Year No No Yes

Bank Yes Yes Yes

表9 规模较大银行回归结果

Robust

roe Coef. Std.Err.t P>|t| [95% Conf.Interval]

fintech -160.4535 19.06894-8.41 0.000 -209.4717 -111.4352

_cons 15.30465 0.4957925 30.87 0.000 14.03017 16.57912

sigma_u 0.94860351

sigma_e 0.35453273

rho 0.87743706 (fractionofvarianceduetou_i)

4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55页

表10 规模较小银行回归结果

Robust

roe Coef. Std.Err.t P>|t| [95% Conf.Interval]

fintech -107.9999 28.73232 -3.76 0.003 -170.6022 -45.39751

_cons 14.11763 0.7458515 18.93 0.000 12.49256 15.7427

sigma_u 3.2191813

sigma_e 0.69342636

rho 0.95565829 (fractionofvarianceduetou_i)

(六)中介效应分析

本文采用“三步法”来验证fintech 对roe 的

中介作用,传导渠道如图1所示,回归结果见表

11。可以 看 出 是 部 分 中 介 效 应 (非 完 全 中 介 效

应),fintech 对quit的回归结果为正,且在1%水

平下显著,说明了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客户能够选

择更加方便快捷的线上办理业务,从而减少了柜

员劳动,提高了离柜率;quit对roe 的回归结果为

负,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了离柜率升高加大

了金融科技投入,不利于商业银行即时盈利的提

升。总体结果表明,fintech 主要通过quit 这个

中介变量作用到roe,作用机制为:金融科技投入

占比增加导致离柜率上升,从而导致净资产收益

率下降,验证了假设2。

图1 传导机制

表11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1)

quit

(2)

roe

(3)

roe

fintech 1.092** -134.009***

(0.417) (22.674)

quit -35.597*** -25.093**

(5.450) (11.040)

_cons 0.938*** 45.252*** 38.492***

(0.011) (5.229) (10.448)

N 22.000 30.000 22.000

r2 0.267 0.578 0.756

Year No No No

Bank Yes Yes Yes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内生视角,选取商业银行当年金融科

技投入/当年营业收入占比作为衡量商业银行自

身发展金融科技水平的指标,该指标也可以反映

商业银行对自身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并使

用19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2016—2020

年金融科技投入数据,通过非平衡面板模型,实证

分析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金融科技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有负作

用。金融科技投入越大,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抑

制作用越大,并且对规模较大的银行比对规模较

小的银行的抑制作用更大。

我国商业银行从2016年才真正开始发展金

融科技,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科技人员、办

公设施和场所、金融基础建设等前期投入相对产

出较大。例如,IT系统的构建成本占用大,技术转

换效用时间周期长,当期的金融科技投入算作成本

支出也无法产生效益;前期研发费用尚未或难以形

成无形资产,资本化率低,主要计入当期费用,导致

商业银行当期利润下降。此外,初期阶段金融科技

投入占当期费用的比例扩大,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费

用支出,这对银行盈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

规模较大银行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

的主力军,金融科技的投入比例、投入金额相较于

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大,当期成本占用更高,对当期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第二,金融科技投入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

提高存在滞后效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金

融科技发展的初期,金融科技应用尚未大规模落

地,金融产能并未充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

高,这些都意味着金融科技投入还没有完全释放

溢出效应。未来,金融科技投入将逐渐从量变达

到质变,使商业银行在创新服务、风险管理、成本

控制、获客能力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金融科技的

正向效用不断累积,金融科技投入在赋能商业银

行业务和改善商业银行效益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

显,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二)建议

1.科学制定金融科技的投入计划

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要有长远规划,一方

杜朝运,李 莉: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49

第56页

面要认识到投入的“滞后效应”,对短期的支出消

耗增加容忍度;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

确定金融科技投入的规模,不应脱离实际搞科技

创新,要努力寻求业务发展和科技创新、短期收益

和长远利益的良好平衡。

2.促进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目前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外部的金融科技发展

的冲击较大,但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品牌形象、

风控能力以及对监管的理解等方面具有显著优

势,应立足自身优势,提高业务与技术、线上与线

下的融合质量,促进金融科技投入快速、有效地向

现实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3.稳健发展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升级传统金融业务

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高度集成化和

智能化的系统,遭受外部黑客攻击后,可能导致系

统中断或信息泄露,所带来的损失或远远超过以

往。因此,商业银行应稳健发展金融科技,注重系

统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未雨绸缪,加强预警应

急系统建设,防患于未然。

注 释:

① 数据来自中国电子银行网“年报数据查询”,网址为 https://

www.cebnet.com.cn/zhuanti/annualreport/#sjcx。

② 根据本文表1数据加总得出。

参考文献:

[1]于波,周宁,霍永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 于 动 态 面 板 GMM 模 型 的 实 证 检 验 [J].南 方 金 融,

2020(3):30-39.

[2]侯世英,宋良荣.金融科技背景下中小银行转型研究:背景、

战略布局与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5):85-91.

[3]高怡君,段江娇.金融科技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

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0(3):88-93.

[4]孙旭然,王康仕,王凤荣.金融科技、竞争与银行信贷结构:

基于中 小 企 业 融 资 视 角 [J].山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20,

42(6):59-72.

[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息差

管理研究[J].新金融,2017(9):36-40.

[6]林德发,余海萍.智能金融时代无人银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J].新金融,2019(2):44-49.

[7]林彧,钟俊滨,李镇南.大数据时代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

效率的影响:基于文本挖掘与 DEA-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4(4):1-9.

[8]建信金 科 完 成 股 权 变 更 估 值 百 亿,近 三 年 亏 损 十 亿 [EB/

OL].(2021-08-03)[2021-09-18].https://baijiahao.baidu.

com/s? id=1707048136712961927&wfr=spider&for=pc.

[9]业绩滑坡,何以破局? 聚焦兴业 数 金 独 家 回 应[EB/OL].

(2019-09-10)[2021-09-18].https://xueqiu.com/94649745

78/132639389.

[10]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0 年 中 国 银 行 业 服 务 报 告》[R/

OL].(2021-03-15)[2021-09-18].https://www.china-cba.

net/Index/show/catid/14/id/39076.html.

[11]数字化发展趋势下 银行网点如何刷“存在感”? [EB/OL].

(2021-09-06)[2021-09-18].https://www.sohu.com/a/

488053381_115643.

[12]最全! 54家上市银行大排名[EB/OL].(2019-05-05)[2021-

09-18].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

hydt/2021-05-06/doc-ikmxzfmm0754314.shtml.

[13]郭树清:2020 年 银 行 科 技 总 投 入 达 2078 亿 元 同 比 增 长

20%[EB/OL].(2021-03-02)[2021-09-18].https://www.

mpaypass.com.cn/news/202103/02142758.html.

[14]王相宁,刘肖.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J].统

计与决策,2021,37(13):151-154.

[15]熊健,张晔,董晓林.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挤出效 应 还 是 技 术 溢 出 效 应? [J].经 济 评 论,2021(3):

89-104.

[16]宋敏,周鹏,司海涛.金融科技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赋能”

和信贷配给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4):138-155.

[17]盛天翔,范从来.金融科技、最优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

业信贷供给[J].金融研究,2020(6):114-132.

[18]喻平,张敬佩.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基

于风险 承 担 和 市 场 竞 争 视 角 [J].工 业 技 术 经 济,2021,

40(10):136-145.

TheInfluenceoftheFintechinCommercialBankontheProfitability:NegativeorPositive?

DUChaoyun,LILi

Abstract:Takingthefintechinvestmentdataof19listedcommercialbanksfrom2016to2020asthesample,thepaperempiricallyanalyzes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finTechontheprofitabilityofcommercialbanksthroughtheunbalancedpanelmodel.Itfindsthattheinfluenceoffintechoncommercialbank’sprofitabilityhashystereticeffect.Inthe

shortruntheimprovementoffintechinvestmenthasanegativeeffect.Theinhibitionoflarge-scalebanksisgreaterthan

thatofsmall-scalebanks.Theincreaseoftheproportionoffintechinvestmentleadstotheincreaseofoffcounterrate,resultinginthedecreaseofreturnonnetassets.Onthebasis,thepaperputforwardssomesuggestionincludingscientificallyformulatingtheFintechinvestmentplan,seekingahighdegreeofintegrationoftechnologyandbusiness,andsteadilydevelopingfintech.

Keywords:commercialbanks;fintech;profitability

5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57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2-11

[作者简介]潘慧(1988—),女,合肥经济学院财务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方胜(1977—),男,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

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研究

潘 慧1,方 胜2

(1.合肥经济学院 财务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2.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中小企业有效招聘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在专家评议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对

中小企业有效招聘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并赋权。研究发现,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为3个层次,包括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企业所在区位特点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要素,企业的声誉、招聘政策和招聘团队的工作能力与特点等企业内部

因子,职业经验、求职动机与个性特点等个人因素。企业应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完善招聘渠道与甄选方法、

打造专业化的招聘团队、遵循能岗匹配原则,提升企业的招聘有效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有效招聘;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51-06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

稳定和民众就业的重要实体。截至2021年,我国

中小企业数量已突破4400万,占全国企业总数

的99%以上[1]。中小微企业为我国市场主体贡

献了60%的 GDP以及80%以上的就业,纳税占

国家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对社会稳定、经

济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前

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态总体良好,但增长速

度呈现逐年递减,平均指数连续2年下降。在中

小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人才流动性大、融资难等

问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2]。人才作为企业核

心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关键,只有健全的人力资

源招聘体系,才能给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

实基础。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愈发注

重通过高素质教育来培养高质量人才,企业管理

者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将

知识人才的实际效益发挥至最大,才能促使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强势地位[3]。本文拟分

析当前中小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

究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多维视

域评价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指标,针对具体问题

制定提高企业招聘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中小企业有效招聘的指标体系构建

评估招聘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对提升有效性的

影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招聘有

效性的评估模型,对招聘有效性进行评估。招聘

有效性指的是社会机构在组织招聘的过程中,综

合运用决策、组织、协调等手段实现其过程的优

化,科学配置招聘活动中的各种资源要素,从而提

高招聘的管理水平,有效实现招聘目标[4]。就中

小企业有效招聘来说,影响招聘有效性的因素是

综合的,其综合性体现在影响因子涉及宏观的社

会层面、中观的企业层面和微观的个人层面,既包

括宏观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所在区位特点

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外部要素,也包括企业的声誉、

招聘政策以及招聘团队的工作能力与特点等企业

内部因子[5]。不仅如此,招聘有效性还受到求职

者个人因素的影响[6]。

20世纪70年代,托马斯L.萨蒂(ThomasL.

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为招聘有效性

评估提供了实现路径。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层次权重分析方法,可

以将模糊的、复杂的问题进行解析,选取对目标层

第58页

有直接影响的关键指标,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招聘

有效性的评估结构模型[7]。首先,需要构建评价

对象的评价指标集合,上文已经将影响招聘有效

的因素分为3个层面,即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

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宏观因素相对稳定,其准

则层指标因素集主要由招聘政策、求职者质量、招

聘渠道与方法等中微观因素构成,即 U={招聘政

策,求职者质量,招聘渠道与方法,招聘成本}[8]。

子准则层因素是对各个一级指标因素的细化,如

招聘政策可细分为招聘员工与岗位比、招聘耗时、

计划完成率、试用期通过率;求职者质量可分为员

工的岗位技术水平、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企业部

门对新员工的满意度、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招聘

渠道与方法包括招聘方法的效度、招聘渠道的流

畅度、招聘过程的满意度、招聘完成的速度;招聘

成本可分为招募成本、选拔成本、聘录用成本和人

均成本。因此,招聘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可以分为

3个层级: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以及16个评

价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评估层级模型

为了完善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的核算流程,

需要明确各指标之间的具体权重。本文利用比例

标度表的方式将企业招聘有效性各指标进行两两

量化比较,其具体核算量度见表1。

二、中小企业有效招聘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数据标准化计算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邀请政府工

作人员10人,中小企业管理人员15人和相关领

域学者5人,形成30人专家库。30位专家对中

小企业招聘有效性各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并得出

企业招聘有效性指标评估表,具体结果见表2。

表1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比例标度列表

因素i比对因素j 量化值

同等重要 1

稍微重要 3

较强重要 5

强烈重要 7

极端重要 9

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2,4,6,8

表2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指标评估列表

招聘有效性 招聘成本 求职者质量 招聘渠道和方法 招聘政策

招聘成本 1 1/5 1/3 1/2

求职者质量 5 1 2 5

招聘渠道和方法 3 1/2 1 3

招聘政策 2 1/5 1/3 1

D4 招募成本 选拔成本 聘录用成本 人均成本

招募成本 1 1 1/3 1/5

选拔成本 1 1 1/3 1/5

聘录用成本 3 3 1 1/2

人均成本 5 5 2 1

5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59页

续表2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指标评估列表

招聘有效性 招聘成本 求职者质量 招聘渠道和方法 招聘政策

D2 员工岗位技术水平 员工心理抗压能力 企业部门对新员工的满意度 岗位和员工的匹配度

员工的岗位技术水平 1 1 1/7 1/3

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1 1 1/7 1/3

企业部门对新员工的满意度 7 7 1 2

岗位和员工的匹配度 3 3 1/2 1

D3 招聘方法有效度 招聘渠道的畅度 招聘过程满意度 招聘完成速度

招聘方法的效度 1 2 7 2

招聘渠道的流畅度 1/2 1 3 1

招聘过程的满意度 1/7 1/3 1 1

招聘完成的速度 1/2 1 1 1

D1 招聘与岗位比 招聘耗时 计划完成率 试用期通过率

招聘员工与岗位比 1 1/3 1/3 1/5

招聘耗时 3 1 1 1/2

计划完成率 3 1 1 1/2

试用期通过率 5 2 2 1

(二)指标权重计量分析

在以上专家对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指标评估

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各指标层之

间构建判断矩阵,并结合 SPSSPro软件计算相应

的特征向量和各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各指标权重列表

招聘有效性 特征向量 权重值(%)

招聘成本 0.427 8.301

求职者质量 2.659 51.662

招聘渠道和方法 1.456 28.297

招聘政策 0.604 11.74

D4 特征向量 权重值(%)

招募成本 0.508 9.901

选拔成本 0.508 9.901

聘录用成本 1.456 28.381

人均成本 2.659 51.816

D2 特征向量 权重值(%)

员工的岗位技术水平 0.467 8.437

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0.467 8.437

企业部门对新员工的满意度 3.146 56.823

岗位和员工的匹配度 1.456 26.304

D3 特征向量 权重值(%)

招聘方法的效度 2.3 48.787

招聘渠道的流畅度 1.107 23.471

招聘过程的满意度 0.467 9.907

招聘完成的速度 0.841 17.834

D1 特征向量 权重值(%)

招聘员工与岗位比 0.386 8.19

招聘耗时 1.107 23.475

计划完成率 1.107 23.475

试用期通过率 2.115 44.859

为避免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层次单排序

问题,即保证判断矩阵在构建过程中不存在逻辑

问题。本研究还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并以CR 值

作为检验标准。具体来说,CR 值小于0.1时则

认为通过一致性检验,若CR 值大于等于0.1则

各指标在构建判断矩阵过程中出现了逻辑问题。

具体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目标层一致性检验结果

招聘有效性 D1 D2 D3 D4

CR 0.024 0.002 0.001 0.068 0.002

由表4可见,各指标层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小

于0.1。各指标层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权

重具有有效性。

(三)指标权重可视化分析

结合矩阵计算结果,本研究将中小企业招聘

有效性 各 指 标 的 权 重 进 行 可 视 化,具 体 结 果 见

图2。

图2显示了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各指标间的

权重分配状况。其中,从准则层视角来看,求职者

质量权重占比达到51.662%,是各指标占比最高

的一项;招聘成本权重占比达到8.301%,在准则

层占比最小。由此可见,招聘者质量是衡量中小

企业招聘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而招聘成本对招聘

有效性的影响较小。在子准则层中,人均成本、招

聘方法效度、企业部门对新员工满意度、试用期通

过率在各准则层中占比较大,分别达到51.8%、

潘 慧,方 胜: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研究 53

第60页

图2 中小企业招聘有效性各指标权重

48.8%、56.8%和44.9%。因此,在对具体企业

进行招聘时应当对上述指标予以重视。

三、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分析结论

(一)宏观因子:法律、区位优势与劳动力市场

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对企业招聘领

域的活动有相关法律制约,如禁止雇佣歧视,而且

经常优化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当前,我国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与企业招聘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

定》等十余部,对企业的劳动力招聘与管理作出严

格规定。其次是地域差异。对于大多数求职者而

言,人才招聘的供给区域是局域性市场。我国地

广人多,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东部区域尤其是沿

海城市企业数量多、层次高,人才需求量较大,求

职机会较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最后是劳动力

市场条件。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我

国汽车行业、出口贸易等行业受到影响,部分企业

裁员,用人需求增长放缓。而与之相应的是高校

毕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在这种供大

于求的局面中更要提高招聘有效性,遴选适合企

业的人才。

(二)中观因子:企业声誉、招聘政策及团队

能力

首先是企业声誉影响求职者的意向选择。求

职者偏向于选择声誉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

因此,在各种招聘信息中,企业注重凸显招聘优

势,如提高待遇水准,提供发展机遇,吸引优质求

职者。其次是企业招聘政策。职业规划分析、招

聘时间、人才分配、招聘具体岗位和要求等环节都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

才能让求职人员掌握招聘流程,保证招聘的顺利

进行。最后是招聘团队的专业性。招聘团队是把

好企业用人的重要关口,其专业性和工作能力直

接影响招聘结果。因此,有必要对招聘团队进行

专业化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语言表达和沟通

能力。

(三)微观因子:职业经验、求职动机与个性

特点

求职者的职业经验、求职动机和个性特点等

微观因素也会影响招聘有效性。首先,经验丰富

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

运营成本。中小企业对经验丰富的求职者更加青

睐。其次,求职者的求职动机对招聘有效性也会

产生影响。创业型的求职者的动机在于寻求合作

者,比较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企业的规

模、待遇水平可能要求不高;部分求职者的动机在

于解决短暂的就业需求,他们对企业文化、管理特

点等因素关注度不高[9],而关注工作环境、待遇水

平和人际关系等。最后是求职者的个性特点。心

理学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

和抑郁质4种类型,这4类人格的个性气质差异

较大,合适的职业类型不同[10]。多血质的人具有

热情、外向、同情、关爱等个性和心理特点,适合人

际交往密切的职业,如导游、心理咨询师、服务人

员、接待人员等;胆汁质的人具有坦率热情、反应

敏捷、情感外露等特点,适合节目主持人、销售工

作、演讲工作等;而粘液质的人具有沉稳、克制的

特点,适合律师、会计、教师、银行工作人员等职

业;抑郁质的人通常具有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

敏感度高、情绪深刻等品质,比较适合文字校对、

文艺工作、哲学思辨等方面的工作。招聘人员应

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在面试环节中根据求职者

的举止、神态等细节综合判断其气质类型,根据求

职者的个性特点安排相应岗位。

四、中小企业有效招聘的对策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中小企业招聘

5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61页

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在思想和认识层面,企业要高

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

略规划;在招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注

重打造一支具有相应眼光、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招

聘团队;在技术层面,要完善招聘渠道和甄选方

法,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招聘渠道,

灵活运用甄选方法,为企业吸纳真正所需人才。

(一)科学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小企业实施招聘活动的方向

和纲领。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视域下,

人就是资本。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

严把招聘关,提高招聘的有效性。尤其是中小企

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从企

业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努

力建构 “组 织—人”协 同 促 进 的 人 力 资 源 结 构

体系。

首先,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人才作为

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要者了解人才的

真实关切和现实需求,统筹规划,发挥工作人员的

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企业与人才形成相互

增值的良性互动,发挥协同效应。企业要从自身

实际需要出发引进人才,同时要爱才、惜才,在人

才为企业产生增值效益的同时,企业需要充分提

供人才施展才能的机会[11]。最后,科学利用并重

理念。不仅要重视每个员工的能力,还要合理利

用每个员工的技能,给中小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如

每个月定期对员工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拓展员工

的知识面[12]。

(二)打造专业化的招聘团队

招聘团队专业化可以为企业选择合理的招聘

渠道、设计筛选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

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打造一支专业的招聘团

队,其成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人力资

源管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基础知识和企业需求岗

位对应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企业需要外贸方面的

专业人才,就需要招聘团队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

能力和外贸专业知识,以便对求职者进行多维视

角的考察[13]。此外,专业化的招聘团队需要规范

工作流程,在实施招聘活动前,招聘团队应对本企

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特征作出专业分析,即结

合岗位人员变动(调整或离职)、员工能力、企业产

出效益等多个维度做好人员需求预测。

(三)完善招聘渠道与甄选方法

当前中小企业的招聘手段和甄选方法单一,

造成企业与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14]。企业要提

高招聘效率,甄选合适的人才,就要结合自身需

求,选择最适合的招聘渠道、完善甄选方法[15]。

目前,中小企业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心理测试、

笔试、面试等方法。笔试是考核面试者的主要方

式,有利于判断求职者的文化素养、对职业的认知

程度和匹配程度,及高效分析出面试者真实水平。

心理测试是通过对招聘者个人心理进行考核,来

判断求职者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进而判断其是

否适合岗位需要。面试有利于直接接触求职者,

增加了解的机会,如通过分析面试者穿着打分和

态度,来判断出面试者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信息

化时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不断发

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招聘渠道,企业需仔细研判人

才类型,选择合适渠道,实现成本控制与人才引进

的双赢。

(四)按照能岗匹配原则进行招聘

人的能力不仅包括解决问题、完成目标时所

表现出的感知、思维等智力因素,还包括人的意志

品质、情感特征、性格志趣等非智力因素[16]。人

的能力结构具有差异,逻辑思辨能力出众的人大

多具有雄辩之才,适合主持人、律师等岗位;共情

能力较强的人,适合心理咨询、慈善公益等岗位。

基于结构差异理论、优势互补增值原理、能级与岗

位对应原理等相关理论,岗位安排要与人的个性

特征统筹考虑,实现能岗匹配,充分发挥出员工的

才能。中小企业人员较少、企业结构简单,负责招

聘工作的组织人员大多并非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

人员,因而对企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和应聘人员所

具有的综合素质及优势可能缺乏全面的判断。中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提升招聘团队的

能力,确保能岗匹配原则的贯彻实施。

五、结 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在增加就

业、改善民生、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

作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其长远发展的

基石与动力,有助于聚集和吸纳人才,提高招聘有

效性,为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但目

前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招聘工作的

潘 慧,方 胜: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研究 55

第62页

流程不规范、招聘渠道单一、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

信息不对称、能岗不匹配等方面。另外,招聘有效

性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法律法规、区位特点和

劳动力市场等宏观要素,也包括企业的声誉、招聘

政策和招聘团队的工作能力等中观因素。同时,

求职者的职业经验、求职动机与个性特点等微观

因素对招聘有效性的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提高中小企业的招聘有效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统筹,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完

善招聘渠道与方法,提升招聘团队专业化水平,遵

循能岗匹配原则,提升企业招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尚赛.建筑施工企业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策

略探讨:以某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12):80-82.

[2]褚长湘.中小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中小

企业,2023(1):160-162.

[3]陆珊珊.浅论如何提高中小企业招聘效率[J].人口与经济,

2008(S1):172-173,182.

[4]路晓莉.提升国有企业人才招聘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人事

科学,2020(1):30-34.

[5]李旋.中小企业面临 的 招 聘 难 题[J].人 力 资 源,2022(2):

54-56.

[6]武亚航.提高中小企业招聘的有效性[J].中国人力资源开

发,2005(3):43-45.

[7]朱军,童夏雨,旷开源.招聘有效性研究[J].企业经济,2006,

25(7):77-79.

[8]李立,张心怡.中小企业实施网络招聘的实证研究[J].企业

经济,2010,29(2):25-28.

[9]王凤玲,易李麒.新零售模式下企业员工招聘问题及对策研

究:以盒马鲜生企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

刊),2021(11):116-118.

[10]尚玉钒,孙婧,李磊,等.个体资本对社会求职者求职结果的

影响 研 究 [J].科 学 学 与 科 学 技 术 管 理,2010,31(2):

177-182.

[11]董婷敏.基层管理人才招聘管理协同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

究:以手机制造企业为例[J].现代商业,2021(9):65-67.

[12]张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实践问题分析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8):89-90.

[13]李小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有效性研究[J].企业改

革与管理,2020(12):93-94.

[14]姜曦.企业校园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与经济,

2012(S1):35-36.

[15]林锦凤.有效构建中小企业招聘体系[J].人力资源,2020(18):

112-113.

[16]刘勇.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系统的改进与优化[J].人才资源开

发,2019(9):72-73.

AnEmpiricalStudyonEffectiveRecruit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

PANHui,FANGSheng

Abstract:Effectiverecruit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sakeyelementtoachievesounddevelopment.

Basedonexpertevaluationdata,thispapercombinedwithanalytichierarchyprocesstosortoutandempowertheindex

systemofeffectiverecruit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Thestudyfoundthatthefactorsaffectingtheeffectivenessofrecruitmentcanbedividedintothreelevels,namelytheexternalfactorsliketherelevantnationallawsand

regulations,theloc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enterpriseandthelabormarket,theinternalfactorsincludingthereputation

oftheenterprise,therecruitmentpolicy,theworkingabilityandcharacteristicsoftherecruitmentteamandpersonalfactorssuchascareerexperience,jobsearchmotivation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Theenterpriseshouldformulatestrategicdevelopmentplan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improverecruitmentchannelsandselectionmethods,buildprofessionalrecruitmentcontingent,followtheprincipleofmatchingposts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enterpriserecruitment.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effectiverecruitment;humanresources

5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63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9-16

[作者简介]陈林桢(1999—),男,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法学。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陈林桢

(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高

产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研究热点演化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厘清研究发展趋势,为后续体育知识产权研

究提供参照与借鉴。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分为起步探索、稳定发展和快速提升3个阶段;国内体育知识产

权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并不理想,多为小团队合作或独立研究;研究重点可以归纳为知识产权、大型体育赛

事、侵权行为法律保护、体育赛事直播、传统体育、体育产业6大核心内容;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体育

赛事直播、著作权、法律保护等方面。

[关键词]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57-07

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持续加大

投入,体育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

分,学界关注度渐增。目前,关于体育知识产权的

概念界定,学术界尚未统一。一般认为,体育知识

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社会组织或者国家

根据法律的规定,在体育行业进行脑力活动形成

的精神产物,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所享有的独

占权利[1]。人民网开设的《“体育强国”大家谈》栏

目,专门探讨体育知识产权法治对体育事业推进

的价值和功效,并提出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是体育

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2]。基于此,本文对我

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

为后续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提供参照与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知网(CNKI)的703篇体育知识产权

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时间分布、高产作者、

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研究热点演化进行

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和“知识产权”为主题词,对中国知

网(CNKI)文献资料库1998—2022年的文献进行

高级检索,共获得1533篇文献。剔除会议报告、

新闻资讯等与主题无关内容后,共筛选出703篇

有效文献作为统计和分析的数据来源。

2.数理统计法

采用 Excel软件对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领

域文献数量、发文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制成图表

进行分析,直观研判研究发展的变化趋势。

3.可视化分析法

CiteSpace软件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

的知识,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

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

视化分析软件[3]。通过 CiteSpace软件对情报源

的高产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与聚类可

视化分析,归纳总结发展现状与研究热点。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数量时间分布图能够展现研究的基本发展经

历和关注度升降变化,科学合理预测未来的演变

趋势。图1显示,1998—2022 年,我国体育知识

第64页

产权领域研究大体上形成了3个发展阶段。

图1 1998—2022年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

第一阶段(1998—2008 年):起步探索阶段。

从2001年起,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研究开始出

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并在2006—2008年期间达到

小高峰,整体上保持着较高的热点关注度。

第二阶段(2009—2014 年):稳定发展阶段。

“乔丹体育侵权案”引起了学术界对于体育知识产

权领域的广泛讨论与研究,成为该时期的研究热

点,仅在2013年就有31篇年发文量的高峰。

第三阶段(2015—2022 年):快速提升阶段。

既有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对于学界研究的推

动,又有体育赛事直播相关的普及与发展,对体育

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出强劲增长的

趋势,最高峰在2019年达到了58篇之多。可见,

随着研究内容和层次的不断扩展和提升,我国体

育知识产权研究体系正在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二)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作者共现

分析

通过 CiteSpace软件由 NodeTypes 面板将

分析节点类型选择 Author(作者),时间跨度选

择为1998—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得出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网络图。

图2展现的是发文量2篇以上的研究作者,

其中,5篇以上高产作者11人,分别是张玉超20

篇、马法超11篇、胡峰8篇、于善旭8篇、张厚福7

篇、张惠彬6篇、张春燕6篇、司虎克6篇、刘迪琨

5篇、马小华5篇和熊任翔5篇(见表1)。张玉超

的发文量最多,是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者。统

计显示,共有486名作者产生了244次学术合作,

图2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作者共现网络图(发文量 N≥2)

共现图谱的网络密度仅为0.0021。可见,国内体

育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作者较为分散,彼此间的

交流合作不够理想。

表1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的高产作者

序号 作者 发文量(篇) 作者单位

1 张玉超 20 南昌航空大学

2 马法超 11 中央财经大学

3 胡峰 8 浙江工商大学

4 于善旭 8 天津体育学院

5 张厚福 7 武汉体育学院

6 张惠彬 6 西南政法大学

7 张春燕 6 聊城大学

8 司虎克 6 上海体育学院

9 刘迪琨 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0 马小华 5 泰山学院

11 熊任翔 5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5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65页

(三)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通过 CiteSpace软件由 NodeTypes 面板将

分析数据类别勾选institution(机构),时间跨度

选择为1998—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得

出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

图3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发文量 N ≥5)

图3展现的是发文量5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其中高产研究机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发文

量最高,为25篇;紧随其后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华东政法大学

等,其发文总量都达到了18篇以上(见表2)。统

计显示,共有348所相关机构开展了对体育知识

产权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为政法类高校、体育类

高校、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各科研机构之间

合作 连 线 为 116 次,共 线 图 谱 的 网 络 密 度 为

0.0019。这表明各科研机构在我国体育知识产

权领域多为独立研究或分散合作,系统全面的跨

地区学术合作交流较为匮乏。

表2 发文量科研机构排名

序号 科研机构 发文量(篇) 省市

1 中国矿业大学 25 江苏省徐州市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2 湖北省武汉市

3 西南政法大学 22 重庆市

4 北京体育大学 21 北京市

5 华东政法大学 18 上海市

6 湖南师范大学 15 湖南省长沙市

7 中央财经大学 13 北京市

8 上海体育学院 13 上海市

9 武汉体育学院 9 湖北省武汉市

10 河南大学 9 河南省郑州市

(四)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某一主旨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清

晰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热

点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文献数

据的研究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进行呈现。

通过 CiteSpace软件由 NodeTypes面板将分析

数据类别勾选keyword(关键词),时间跨度选择

为1998—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得出我

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图4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出现频次 N≥8)

图4呈现出现频次在8次以上的关键词共现

图谱,统计显示共有 463个关键词节点,生成了

107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图4中圆圈面

积的大小代表关键词显现频率的高低,圆环的颜

色由中心向外呈现黑蓝绿黄红渐变,这种颜色变

化展现的是关键词出现的节点距今时间长短的变

化,颜色越鲜艳则意味着关键词出现的节点离现

在越近。从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体育知识

产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体育赛

事”“著作权”“独创性”“法律保护”“作品”等方面。

将共现图谱分析结果数据导入 Word软件制

成表3和表4,分别展示出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

究领域出现次数 N ≥20和中心性≥0.10的高频

关键词列表。中心性代表知识图谱里特定节点在

整体内部联系的衡量尺度[4](P47)。一个节点在知

识图谱中的重要程度由其中心性的集中度所展

现。根据对中心性≥0.10高频突显词的数据分

析,整理出图谱中显现的12个高中心性突显词,

如表4所示。由此表明,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

领域高关注度和强影响力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

“体育赛事”“著作权”“法律保护”“侵权”等方面。

陈林桢: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59

第66页

表3 高频突显词列表(出现频次 N≥20)

序号 出现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1 135 0.46 2000 知识产权

2 127 0.36 2003 体育赛事

3 122 0.24 1998 著作权

4 70 0.11 2016 独创性

5 64 0.19 2002 法律保护

6 49 0.03 2001 作品

7 38 0.10 2007 转播权

8 35 0.12 2003 奥林匹克

9 34 0.15 2001 保护

10 27 0.02 2003 体育

11 23 0.14 1998 侵权

12 21 0.02 2016 录像制品

13 20 0.03 2004 法律性质

表4 高频突显词列表(中心性≥0.10)

序号 出现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1 135 0.46 2000 知识产权

2 127 0.36 2003 体育赛事

3 122 0.24 1998 著作权

4 64 0.19 2002 法律保护

5 34 0.15 2001 保护

6 23 0.14 1998 侵权

7 19 0.12 2005 体育产业

8 35 0.12 2003 奥林匹克

9 70 0.11 2016 独创性

10 38 0.10 2007 转播权

11 18 0.10 2012 姓名权

12 10 0.10 2005 体育用品

(五)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或点群分析,是一种多

元统计方法,是指在没有先验知识条件下,根据研

究对象自身内部属性的协同指数通过数据整理的

方式进行归总,把能够相互关联、联系紧密的归总

结果所展现出来[5]。将筛选出的703篇体育知识

产权相关文献通过 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结

果界面下的“Cluster”选项聚类分析,简单调色整

理后生成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图5)。

图5分析结果表明:ModularityQ(模块值)=

0.6153>0.3,说明图谱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

(轮廓平均值)=0.8498>0.7,说明聚类结果联

图5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系紧密,同质性高,轮廓平均值越接近1说明聚类

的效 果 越 令 人 信 服。模 块 值 与 轮 廓 平 均 值 是

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时的重

要数据,是评判聚类合理与否的核心参数[6]。

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形成了77个聚类集团,

图5中显示出聚类容量最多的前10个聚类集团,

分别是“#0独创性”“#1体育赛事”“#2知识产

权”“#3法律保护”“#4姓名权”“#5传统体育”

“#6体育产业”“#7体育用品”“#8侵权行为”

“#9 法源”。“#”后的数字表示聚类集团的大

小,数字越小表明关键词聚类后内部的聚类容量

越多[7](P33),“#”后面的名称是此聚类研究领域出

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根据聚类集团的聚类内容,可将关键词聚类

分析结果归纳总结为以下6个知识群。

(1)知识群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包含聚

类#2知识产权和#4姓名权。这一知识群展现

的是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的内涵研究,涵盖体育知

识产权的基本权利,如体育作品的邻接权、著作权

和体育明星的姓名权、商标权、形象权等。

(2)知识群二以“大型体育赛事”为核心。包

含聚类#1体育赛事。这一知识群揭示的是我国

体育知识产权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即大型

体育赛事。例如,我国成功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

运会与2022年冬季奥运会中,商品化权、吉祥物、

保护模式、名称权等都是研究关注的热点。

(3)知识群三以“侵权行为法律保护”为核心。

包含聚类#3法律保护、#9法源和#11制度思

考。特别是以2012年“乔丹体育侵权案”为案例,

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和激烈的讨论。

(4)知识群四以“体育赛事直播”为核心。包

6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67页

含聚类 #0独创性。该知识群主要涉及体育赛事

直播相关广播权、转播权、独创性等问题,由2015

年“中超赛事转播权之争”案例为导引,是近年来

最热门的的研究领域。

(5)知识群五以“传统体育”为核心。包含聚

类#5传统体育。以传统体育文化、产权制度、保

护机制等作为知识群五的主要分支。如徐斯迦等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传

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困境,提供法律依据,旨

在为政府机构和传统文化社会保护组织提供法律

建议和思考[8]。

(6)知识群六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包含聚

类#6体育产业和#7体育用品,主要囊括了体育

行业品牌标志和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专利转化

等。如符云玲等认为,体育品牌包含特殊的象征

寓意与文化价值,对于我国体育文化产权领域竞

争优势的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9]。

(六)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研究热点演化

分析

时间突显性能够对相关热点研究作出详尽充

实的展示,提供科学合理的预测。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热点关键词分析功能,能够呈现 12 个在

1998—2022年间突显频率最高的热点关键词分

布(表5)。其中,在关键词突现时间方面,深色区

域代表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段,次深色区域代表关

键词出现的时间段,浅色区域代表关键词还未出

现的时间段。通过图谱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突显关

键词的时间分布与发展变化,从而归纳总结出我

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的三大发展阶段,并可以针

对这三大划分区段进行细致分析研究。

表5 突现关键词图谱

关键词

节点出

现年份

突现

强度

突现开

始年份

突现结

束年份

关键词突现时间(1998—2022)

知识产权 2000 11.55 2000 2013

奥林匹克 2003 6.85 2003 2010

体育 2003 5.27 2003 2010

法律保护 2002 5.54 2006 2012

保护 2001 6.49 2009 2013

乔丹体育 2012 4.04 2012 2017

转播权 2007 6.54 2015 2019

体育赛事 2003 8.28 2015 2017

录像制品 2016 4.79 2016 2019

独创性 2016 16.39 2018 2022

邻接权 2006 3.28 2018 2020

视听作品 2017 4.22 2019 2022

1.体 育 知 识 产 权 研 究 的 起 步 探 索 阶 段

(1998—2008年)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后,

体育法学研究逐渐兴起。2002年北京成功申办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奥林匹克”

“体育竞赛”等关键词顺势突现,张厚福、张玉超等

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带头人。张厚福及

其团队在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竞赛表演、

重要运动技战术创新、体育非专利技术、武术等体

育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张玉超及其

团队则针对中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领域相关问题

的研究进行细致探讨。这一阶段里,我国体育知

识产权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后来的研究

奠定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2.体 育 知 识 产 权 研 究 的 稳 定 发 展 阶 段

(2009—2014年)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

克运动会,为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迎来一波

小高峰,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2012年由“乔丹体

育侵权案”引起了学术界对于体育知识产权领域

的广泛讨论与研究,成为该时期的研究热点,仅在

2013年就有31篇相关研究文章。“保护”“乔丹

陈林桢: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61

第68页

体育”等是这一时期的突显性关键词,我国体育知

识产权领域的研究越发引起关注与重视,取得了

较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如孙民康以乔丹体育在商

标注册中打“擦边球”事件为例,从多维视角回顾

与反思,并在其中对我国体育商标抢注等情况进

行分析[10]。

3.体 育 知 识 产 权 研 究 的 快 速 提 升 阶 段

(2015—2022年)

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的研究重心向

各类领域拓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呈

现研究内容多样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由

此梳理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现阶段热点前沿。

(1)体育赛事直播的著作权与转播权研究。

2015年3月,因中超赛事转播权之争,新浪将凤

凰网诉至法院,称凤凰网未经授权在其网站提供

中超联赛直播视频,损害了新浪在中超赛事节目

中拥有的作品著作权[11]。此案一出,便激起了学

术界的广泛研讨,成为近几年最为热门的体育知

识产权研究要点。

(2)体育赛事节目独创性研究。温龙指出赛

事节目的制作应属于作品的范畴,其中镜头剪切

与摄影机固定位置的选取都有独创性的特征[12];

申远从新浪公司诉凤凰网未经授权直播侵权一案

分析,探讨独创性在我国体育赛事直播中的具体

应用,并寻找最优解决路径[12](P6)。

(3)体育赛事中的商标权与标志权研究。龚

韬等认为基于体育赛事的载体性,体育赛事品牌

应定性为特殊标志,同时构建以特殊保护的立法

保护为主,商标权、商品化权的司法保护为辅的知

识 产 权 保 护 体 系,方 可 为 其 提 供 全 方 位 的 保

障[14];许震宇整理我国现有相关法律保护规定和

保护办法,总结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特殊标志的保

护现 状,分 析 现 行 保 护 方 法 和 模 式 存 在 的

问题[15](P3)。

(4)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如对大型体育

赛事中特殊标志保护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朱霖通过法理分析,探讨体育知识产权的内涵认

知、法律制度基础、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以及

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等要素在体育知识产权保护

中存在消极影响的原因[16];陆森召等结合国内实

际和国际惯例,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内涵、保

护价值,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产权权利构成要

素、侵权行为识别、阶段划分,以及我国奥林匹克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基础进行了分析论述[1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 体 育 知 识 产 权 研 究 分 为 起 步 探 索

(1998—2008年)、稳定发展(2009—2014年)和快

速提升(2015—2022年)3个阶段,研究文献总体

呈波浪上升的态势,这与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热点

事件、国家政策和重大体育赛事筹办等有着直接

的关联。

2.国内对体育知识产权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

为政法类高校、体育类高校、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

高校,其中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发文量最高。

张玉超是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发文量最多、影

响力最大的专家学者。国内体育知识产权研究领

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并不理想,多为小团队

合作或独立研究。

3.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研究归纳为 “知识

产权”“大型体育赛事”“侵权行为法律保护”“体育

赛事直播”“传统体育”“体育产业”6大核心内容。

4.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

中在“知识产权”“体育赛事直播”“著作权”“法律

保护”4个方面,研究前沿领域为“体育赛事直播

著作权与转播权研究”“体育赛事节目独创性研

究”“体育赛事商标权与标志权研究”“体育知识产

权保护研究”。

(二)建议

1.加强体育知识产权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基

础理论滞后是制约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知识

产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应加大对我国体育

知识产权领域高质量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助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2.拓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交流。我国体

育知识产权领域学者和研究机构应加强深度合作

交流,打造高质量学术研究资源共享平台,注重借

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优秀经验,加强学术对话,探

索发掘适合我国体育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发展

路径。

3.关注体育知识产权领域前沿动态。我国体

育知识产权领域学者和研究机构应关注国家政策

导向、了解领域前沿动态,为完善体育知识产权领

域相关立法询证提供依据。

6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69页

参考文献:

[1]曹顺吉.我国体育知识产权发展简史[J].法制博览,2021(7):

121-122.

[2]中国不断加强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成绩有目共睹[EB/

OL].(2020-07-24)[2020-08-03].http://sports.people.

com.cn/n1/2020/0724/c14820-31796591.html.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

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谭佳智.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

分析[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

[5]李 立 峰,王 洪 彪.中 国 公 共 体 育 服 务 研 究 10 年 (2007—

2016):热点、趋势与展望:基于 CiteSpaceⅢ 的可视化分 析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3):39-47.

[6]熊冰朗,林天烨,杨鹏,等.前交叉韧带重建国际研究现状及

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29):

4656-4663.

[7]姚迪.基于 CiteSpace对国内近十年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的

可视化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8]徐斯迦,林超.法律视野下 的 我 国 传 统 体 育 文 化 保 护 研 究

[J].法制博览,2020(3):16-18.

[9]符云玲,麦江涛,任爱景.体育用品品牌符号消费的结构方

程分析:基于文化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视角[J].山东工商

学院学报,2020,34(2):62-70.

[10]孙民康.多维视角下“真假乔丹”事件的回顾与反思[J].体育

科技,2014,35(1):47-50.

[11]新浪凤凰网掀起国内“体育赛事画面著作权第一案”[EB/

OL].(2016-08-28)[2020-08-03].https://www.sohu.com/a

/112459496_473656.

[12]温龙.论体育赛事直播画面的独创性[J].法制博览,2020(22):

183-184.

[13]申远.体 育 赛 事 节 目 独 创 性 研 究 [D].武 汉:华 中 师 范 大

学,2020.

[14]龚韬,彭平,何炼红.体育赛事品牌知识产权保护之解构与

重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2):39-45.

[15]许震宇.大型体育赛事特殊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D].福州:

福州大学,2017.

[16]朱霖.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体育科技,

2022,41(2):119-124.

[17]陆森召,杜长亮.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6):506-510,543.

StatisticsandAnalysisofChinese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Documents

CHENLinzhen

Abstract:Usingtheliteraturedatamethod,mathematicalstatisticsmethod,andvisualanalysismethod,thepaper

studiedthetimedistribution,high-yieldauthors,researchinstitutions,keywordco-occurrenceandclustering,andresearchhotspotevolutionof703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researchliteratureonsportsintellectual

property.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clarifytheresearchdevelopmenttrendandpresentreferenceandreferencefor

thefollow-upresearchon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heresearchshowsthat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

isdividedintothreestages,initialexploration,stabledevelopment,andrapidimprovement.Thecooperationbetweendomesticscholarsandresearchinstitutionsinthefieldof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isnotideal,andmostofthem

aresmallteamcooperationorindependentresearch.Theresearchfocuscanbesummarizedintosixcorecontent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large-scalesportsevents,legalprotectionofinfringement,livebroadcastofsportsevents,traditionalsports,andsportsindustry.Thecurrentresearchhotspotsmainlyfocuson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livebroadcastofsportsevents,copyright,andlegalprotection.

Keywords: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researchliterature;visualizationanalysis

陈林桢: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63

第70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2-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煤矿安全事故与经济景气度的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

(SK2019A0100);安徽省教育厅2021年度质量工程“新文科背景下省级一流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1sx033);煤炭行业教育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经济类专业调整及改造升级路径研究”(2021MXJG051)。

[作者简介]荀守奎(1970—),男,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金融科技、财务与投

资;秦梦云(1998—),女,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荀守奎,秦梦云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基于安徽省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熵权法、泰尔指数和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皖北、皖

中、皖南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并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究了科技创新各指标与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但区域差异较大;各区域科技创

新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已达优质协调阶段;科技创新各指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正相关。为此,要充分发挥中心

城市的辐射效应,缩小区域间差异,鼓励工业企业开拓创新,开辟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泰尔指数;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64-07

20世纪90年代,为了缩小差异、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重大的决

定[1]。其后,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十四

五”期间,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

是重要议题。

区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

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科技

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因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

新能力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发受到广泛关注。

从2003年融入长三角战略,到2019年全域纳入

长三角,安徽省的区域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创新

优势也不断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1)》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连

续10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3]。但同时,安徽省区

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基于长

三角一体化背景,本文选择对安徽省科技创新水

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二者相

关性进行研究。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Joseph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

建立,即 对 生 产 要 素 和 生 产 条 件 进 行 全 新 的 组

合[4](P37)。Adam 在《国富论》中首次从社会分工

的角度提出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意

义[5](P2)。此后国外学者对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

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从未间断且不断深入。

目前国外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分成2

类:一是从宏观层面上探究一个或多个国家科技

创新与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因 果 关 系,如 Mohamed

等发现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可持

第71页

续性的直接影响[6],Adak对土耳其科技创新和经

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

具有显著影响[7];二是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不同行

业中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 Theodoridis

等通过效率分析证明了现代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

保持欧洲羊肉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Chavas

等指出虽然新技术的采用可以给农业经济带来增

长,但技术进步也会导致农产品价格降低从而给

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9]。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最早可

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已经有学者提出

科技进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10]。

此后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

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

展全局位置后,这一课题更是成为学术界关注的

热点,研究范围和层次也发生了改变。习近平总

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后,对经

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实现了从关注“量”向“质”的

转变。

目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类。一是从时空

范围或行业角度研究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

作用:魏奇锋等实证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

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

逐年递增,在空间上成都略高于重庆、远高于其他

地区[11];曾珍等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的

影响并不显著[12]。二是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

展的支撑效应:庞瑞芝等发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的

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成果转化率[13];张杰等从创

新引发经济停滞的现象出发,构建新理论框架分

析创新影响经济的内在逻辑,发现激发创新投入

动力可以达到重塑和强化我国经济内生型增长动

力的目的[14]。三是研究两者与彼此子系统之间

的关系:冯淑燕[15]、张莉娜[16]、刘大勇[17]等分别

研究了财政投入、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

子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各科技创新

子系统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叶堂林[18]、郭

晨[19]、王立平[20]等则从产业结构升级、收入不平

等、城镇化水平等角度探索了经济发展子系统与

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

化推进与科技创新之间呈正相关,而收入不平等

与科技创新之间呈负相关。

(三)文献评述

目前的文献大多研究科技创新对区域整体经

济增长的作用,很少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

问题。因此,本文将安徽省划分为皖北、皖中、皖

南3 个区域,以 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为 基

础,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以及与

不同科技创新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安徽省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服务。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最早是作为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指2个

或2个以上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

现象,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可以用以

下模型表示:

Cn =

(u1·u2…un) (u1 +u2 + … +un)n

1/n

(1)

其中,Cn 为个系统的耦合度,u1…un 分别为第一

个子系统到第n 个子系统对的综合发展水平,计

算方法如下:

ui =∑

m

i=1

wijuij (2)

m

i=1

wij =1 (3)

其中,uij 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第j 个指标的标准

化值,wij 表示第i 个子系统中第j 个指标的权

重,该权重用熵权法计算得出。

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uij =(xij -xmin)/(xmax -xmin) (4)

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uij =(xmax -xij)/(xmax -xmin) (5)

由于耦合度不能显示出各子系统的整体协同

效应,所以提出了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计算公

式如下:

D = C ×T (6)

T =∑

m

i=1

βiui (7)

其中D 为耦合协调度,C 为耦合度,T 为协调指

数;βi 代表各系统的权重系数,文中系数为0.5。

根据 D 值 的 不 同,耦 合 协 调 度 的 等 级 划 分 如

表1

[21]。

荀守奎,秦梦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研究 65

第72页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取值区间 协调等级 取值区间 协调等级

[0,0.10) 极度失调 [0.50,0.60) 勉强协调

[0.10,0.20) 严重失调 [0.60,0.70) 初级协调

[0.20,0.30) 中度失调 [0.70,0.80) 中级协调

[0.30,0.40) 轻度失调 [0.80,0.90) 良好协调

[0.40,0.50) 濒临失调 [0.90,1.00) 优质协调

2.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

似或相异程度衡量其关联程度的方法,具体计算

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参考数列为Y= y(k)|k=1,2,3,……,n

(8)

比较数列为

Xi = xi(k)|k=1,2,3,……,n ,

i=1,2,3,……,m (9)

第二步:变量的无量纲化。

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导致不具

有可 比 性。 本 文 运 用 均 值 法 对 安 徽 省 2011—

202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y=∑

n

k=1y(k)

n

,Y' =

Y(k) (10)

xi =∑

n

k=1xi(k)

n

,X'

i=

Xi(k)

xi

,

i=1,2,3,……,m (11)

第三步:计算无量纲化处理后参考数列Y'和

比较数列X'i在第k 点的关联系数。

ξi(k)=

mini

mink

|y(k)-xi(k)|+ρmaxi

maxk

|y(k)-xi(k)|

|y(k)-xi(k)|+ρ|maxi

maxk

|y(k)-xi(k)||

(12)

记 Δi(k)=|y(k)-xi(k)|,则:

ξi(k)=

mini

mink

Δi(k)+ρmaxi

maxk

Δi(k)

Δi(k)+ρmaxi

maxk

Δi(k)

(13)

其中ρ∈(0,∞),称为分辨系数,通常取ρ=0.5。

由以上公 式 可 以 计 算 出,y(k)与xi (k)之

间,即序列Y'和序列X'i在k 点的关联系数为:

ξ=ξi(k),k=1,2,3,……,n (14)

第四步:计算关联度。

γi =

1

n∑

n

k=1

ξi(k),k=1,2,3,……,n (15)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科技创新系统指标

本文参照已有研究成果,从投入和产出两方

面选取指标衡量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具体指标

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科技

创新

投入

产出

经费投入 R&D经费支出 百万元

人力投入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人年

理论产出 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 项

技术产出 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 篇

成果转化 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关于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的选取,学界基本达

成共识,即选取经费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创新是

一项高投入与高不确定性的活动,这使得科技创

新一定 要 依 赖 于 大 规 模 的、持 续 不 断 的 经 费 投

入[22]。R&D经费支出代表区域用于研究与实验

发展的全部经费支出,因此选取该统计指标来衡

量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人才是提升区域创新水

平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创新所必须的知识与技术

的重要载体[2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国际

上为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因此

选取该项统计指标衡量科技创新的人力投入。

在科技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学界尚存争

议。汪本强等选取 R&D 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

合同数、技术成交额、科技成果登记数、发明专利

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以及工业企业发表科技

论文数构成科创产出的指标层[24];刘成杰等用发

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3类专利授权量代表

创新产出[25];段新等用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量

和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表征创新产出[26]。综上

所述,本文选取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发明专

利申请授权量和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

从理 论、技 术 和 成 果 转 化 3 方 面 衡 量 科 技 创 新

产出。

2.协调发展水平指标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区域差异的常用

指标有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又因为泰尔指数

可以分解为区内差异和区际差异,便于比较区域

之间及各区域内部差异,本文选用泰尔指数作为

衡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

6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73页

用泰尔指数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时,数值

越大表示差异程度越大,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程度越高。其公式如下:

T =∑

N

i=1

yilog

yi

pi

(16)

其中,T 为泰尔指数,测度安徽省总体差异,N 为

区域个数,yi 为第i 个区域 GDP 占全省总 GDP

的比重,pi 为第i个区域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

的比重。

如果定义第i区域的城市间差异为:

Ti =∑

j

(

Yij

Yi

)log(

Yij/Yi

Pij/Pi

) (17)

则总差异T 可被分解为:

T =TW +TB =∑i

(

Yi

Y

)Ti +

∑i

(

Yi

Y

)log(

Yi/Y

Pi/P

) (18)

其中:Yij 为第i区域第j 城市的 GDP,Yi 为i 区

域的总 GDP,Y 为全省的总 GDP,Pij 为第i区域

第j 城市的人口,Pi 为i 区域的总人口,P 为全

省的 总 人 口;TW 为 区 内 差 异,是 各 区 域 内 部 差

异Ti 的加权和;TB 表示区际差异。

3.数据来源

数 据 来 自 2010—2021 年 《安 徽 省 统 计 年

鉴》① 。

三、实证分析

安徽省可以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3个区

域,对这些区域的范围界定也存在调整。根据《安

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远景目标纲要》,皖北地区包括淮北市、亳州

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以及沿淮四县

(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县和霍邱县)[27]。但是,为

了数据的可获取性,文中所提皖北地区仅包括皖

北六市,不含沿淮四县。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

区(简称皖南)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

湖、铜陵、安庆七市。将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为

皖中地区。下文中实证分析基于以上区域划分

进行。

(一)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后对安徽省及

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图1 显 示,安 徽 省 各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水 平 在

2011—2020年期间有较大提升,且皖中的科技创

新水平明显高于皖北和皖南,皖北的科技创新水

平最 低。 皖 北 的 科 技 创 新 指 数 从 2011 年 的

0.039到2020年的0.335,整体保持平稳上升态

势,在2011—2012年和2019—2020年间增速较

快。皖中的科技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0.235到

2020年的0.850,增幅最大,其中2016—2018年

增速放缓,2019年较前一年甚至有所降低,主要

是因为皖中城市的成果转化率降低,投入与产出

不成比 例。皖 南 的 科 技 创 新 指 数 从 2011 年 的

0.041到2020年的0.280,保持平稳增长,增速相

对于皖北较快,相对于皖中较稳定,这说明皖南的

科技创新水平发展是稳步向前的。

图1 安徽省各区域2011—2020年科技创新水平

(二)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1.总体评价

图2显示,2011—2020年间,泰尔指数 T 值

从0.202降低到0.163,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差

距缩小,发展协调性提高。其中,2011—2013 年

缓慢降低,2014—2016 年 波 动 较 大,2017—2019

年降 速 逐 年 降 低,到 2020 年 略 有 回 升。期 间,

2014年 的 泰 尔 指 数 达 到 峰 值,为 0.221,说 明

2014年安徽省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经济发展不协

调程度最高。通过对2014年各城市 GDP所占比

重进行分析发现,仅合肥、芜湖两市的 GDP就占

了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余14个城市的 GDP

之和贡献了剩下的部分,省内经济发展不协调程

度较 高。 区 内 差 异 指 数TW 值 从 2011 年 的

0.135到2020年的0.087,10年间降低了0.048,

区域内部差距减小,对全省不协调程度的贡献率

降低。其中,2014 年的TW 值为 0.159,是近 10

年来的最大值,说明 2014 年区域内部的差异最

大,经济发展不协调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各区域

内发展领先的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过大。区

际差异TB 值 由 2011 年 的 0.067 到 2020 年 的

0.077,10年间仅上涨了0.01,说明安徽省各区域

荀守奎,秦梦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研究 67

第74页

之间差异变化不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协调性略

有降低。

图2 安徽省2011—2020年泰尔指数

2.区域评价

图3显示,2011年皖北、皖中和皖南的泰尔

指数分别为0.107、0.202和0.095,2022年分别

下降为0.039、0.158和0.046,这说明皖北、皖中

及皖南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协调性提高。

3个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15年都有大幅下降,说

明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大幅提升,主要是因为“十二

五”期间安徽省坚持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皖北“四

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合肥经济圈建设以及皖

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带动区域发展协调

性增强。

图3 安徽省各区域2011—2020年泰尔指数

皖北区域的泰尔指数在2011—2013年保持

稳定,2014年升至最高点后于2015年大幅下降,

2015—2017年 缓 慢 上 升,2018 年 后 逐 渐 下 降;

2011—2020年间降低了0.6倍,降幅最大,即皖

北的经济发展协调水平提升最明显。皖中的泰尔

指数 在 2011—2013 年 小 幅 度 上 升,2014—2016

年变 动 幅 度 较 大,2017 年 后 平 缓 下 降;2011—

2020年间降低了0.2倍,降幅最小,即皖中的经

济发展协调水平提升最不明显。皖中区域各年泰

尔指数均大于皖北和皖南,说明皖中区域经济发

展不协调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合肥市的经济发

展远超同区域的其他城市。皖南的泰尔指数波动

程度 最 明 显,2011—2013 年 小 幅 波 动,2014—

2015年大幅波动,2016—2020年间先上升后趋于

平稳。2011—2020年间降低了0.5倍,经济发展

协调水平提升较明显。

(三)耦合协调性及相关性分析

1.耦合协调性分析

图4显示,2011—2020 年,安徽省科技创新

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实现了从低度协调

阶段到优质协调阶段的转变。其中,2011—2012

年耦合协调度快速增长,2013—2015年间有较大

波动,2016—2020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皖北地

区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初期值最

小,但到2020年提升幅度最大,实现了从0.120

严重失调阶段到0.995优质协调阶段的转变。皖

中区域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初期值

最大,为0.252,并于2018年最早实现优质协调,

但增长相对缓慢,到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3

个区域中的最低水平。皖南区域科技创新于协调

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大多处于皖北与皖中之间,但

在2016—2017年间处于3个区域的最高水平,可

能是因为皖南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大大促进经

济协调发展。

图4 安徽省各区域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

2.灰色关联分析

在分析了安徽省各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

展的耦合协调度以后,进一步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

科技创新各指标对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强弱。

表3 安徽省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指标灰色关联度

R&D人员折合全时

当量(人年)

R&D经费内部

支出(百万元)

发明专利申请

授权量(项)

工业企业发表科技

论文数(篇)

工业企业新产品

销售收入(亿元)

皖北 0.702 0.632 0.559 0.778 0.596

皖中 0.721 0.650 0.544 0.782 0.635

皖南 0.672 0.609 0.550 0.764 0.561

6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75页

表3显示,经济协调发展与科技创新各指标

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500以上,与工业企业发表

科技论文数和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关联度较

高,表明安徽省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科技创新

水平之间相关性强。整体来看,皖中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联程度较高,主

要是因为皖中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好,科技创新投

入强度高。从科技创新指标来看,在经济协调发

展水平与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 经费内

部支出、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和工业企业新

产品销售收入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上,都存在皖中

>皖北>皖南。而在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发明专

利申请授权量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上,则是皖北>

皖南>皖中,说明皖中的科创成果产出能力有待

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

析了皖北、皖中和皖南3个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

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

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究科技创新各指标与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

1.安徽省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但

各区域一直存在较大差距,皖北的科技创新水平

低于皖中和皖南。这说明安徽省内区域科技资源

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

2.安徽省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得到提高,

但是省级层面上泰尔指数降低水平低于各区域泰

尔指数降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区际差异的存在。

此外,皖中区域的内部不协调程度明显高于皖南

皖北区域,这说明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

力还有待提高。

3.安徽省各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之

间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并于2020年全面达到

优质协调阶段。

4.安徽省各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之

间正相关,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与经济发展

协调性的相关性最大,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与经

济发展协调性的相关性最小。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安徽省各区域间科技创新水平差距较大,

在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中要求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好引领服务全省创新发展。

合肥、芜湖和蚌埠分别作为皖中、皖南、皖北的中

心城市,除了自身的发展外,应当加强与其他城市

之间的要素流动,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

周边城市的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水平

差距,积 极 推 进 不 同 区 域 之 间 科 技 创 新 的 协 同

发展。

2.从泰尔指数的数据来看,皖北区域作为安

徽省内的欠发达区域,虽然在2011—2020年间内

部经济发展协调性有较大提升,但与省内其他区

域相比仍有差距。要提高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整体

协调性,必须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为此,应抓

住上海、江苏、浙江对安徽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帮扶

的机遇,通过政策吸引资金与项目,加快皖北承接

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提高皖北区域的整体经济

发展水平。

3.皖北、皖中、皖南3个区域与泰尔指数关联

性最强的指标是工业企业发表科技论文数,其次

是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这说明工业企业的

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带动作用较强,科

技人才的投入也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很强的相关

性。为此,应通过相应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创新发

展,并注重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同时,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能力,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提

高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增强成果产出与经济

协调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注 释:

① 《安徽省统计年鉴》来自安徽省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tjj.

ah.gov.cn/ssah/qwfbjd/tjnj/index.html。

参考文献:

[1]周毅仁.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J].中

国经贸导刊(中),2020(7):7-10.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

中国人大,2020(21):6-8.

[3]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八[EB/OL].(2021-

12-12)[2023-06-05].http://m.news.cn/ah/2021-12/12/c_

1128155132.htm.

[4][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编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张兴,田要武,龚双红,编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荀守奎,秦梦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研究 69

第76页

[6]MOHAMED M M A,LIU P F,NIE G H.Causality

betw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economicgrowth:evidencefromtheeconomiesofdevelopingcountries[J].Sustainability,2022,14(6):1-39.

[7]ADAK M.Technologicalprogress,innovationandeconomic

growth:thecaseofTurkey[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95:776-782.

[8]THEODORIDISA,VOURAKIS,MORIN E,etal.Efficiencyanalysisasatoolforrevealingbestpracticesandinnovations:thecaseofthesheepmeatsectorinEurope[J].

Animals,2021,11(11):3242.

[9]CHAVASJ P,NAUGES C.Uncertainty,learning,and

technologyadoptioninagriculture[J].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andPolicy,2020,42(1):42-53.

[10]索黎,杨东德,滕兴华.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效

益的重要途径[J].未来与发展,1992,16(6):36-38.

[11]魏奇锋,徐霞,杨彩琳,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

经济高质 量 发 展 耦 合 协 调 度 研 究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21,38(14):54-61.

[12]曾珍,韩纪琴,吴义根.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影响

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8):17-21.

[13]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31(10):37-52.

[14]张杰,陈容.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效应和途径研

究[J].学术论坛,2022,45(3):36-47.

[15]马淑燕,赵祚翔.财政科技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

计量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探索,

2022(7):1-12.

[16]张莉娜,倪志良.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空间

溢出与 门 槛 效 应 的 实 证 检 验 [J].软 科 学,2022,36(9):

45-50.

[17]刘大勇,孟悄然,段文斌.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新动能培育

的影响机制:基于230个城市专利转化的观测与实证分析

[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7):49-65.

[18]叶堂林,毛若冲.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21(6):68-79.

[19]郭晨,张卫东,朱世卡.科技创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

企业发展与政府干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9,34(2):12-21,34.

[20]王立平,鲍鹏程.中国的城镇化推进与区域创新:来自卫星

灯光数据的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2021,40(7):11-21.

[21]徐雪,王永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

格局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3,39(5):50-55.

[22]叶蜀君,徐超,李展.科技投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研

究[J].中州学刊,2019(6):24-29.

[23]李宪印,王凤芹,杨博旭,等.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投入与区

域创新[J].中国软科学,2022(11):181-192.

[24]汪本强,陈猛,郑姗姗.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安徽省区际间

科技创新能力综合 评 价[J].科 技 管 理 研 究,2022,42(2):

75-83.

[25]刘成杰,苏虹,冯婷.财政科技投入影响创新产出的区域差

异及人才 集 聚 门 槛 效 应 研 究 [J].财 政 科 学,2022 (12):

29-40.

[26]段新,乔杰,戴胜利.区域城市化效率与科技创新水平协调

发展:测算与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23):121-126.

[27]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

景目标纲要(2021年2月1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四次会 议 批 准)[A/OL].(2021-04-08)[2023-06-05].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dffzgh/202104/t20

210408_1271917.html.

ResearchontheCorrel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CaseStudyofAnhuiProvince

XUNShoukui,QIN Mengyun

Abstract:BasedonthepaneldataofAnhuiprovincefrom2011to2020,thispaperadoptsanalysismethodssuchas

entropymethod,TheilIndexand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andmeasures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

levels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ordinatedeconomicdevelopmentofnorthAnhui,middleAnhuiand

southAnhui.Thenthepaperusesgreycorrelationmodeltofurtherexplorethecorrelationbetweentheindicators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

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thelevelofcoordinatedeconomicdevelopmentinAnhuiprovincehavebeen

improved,butthereisabiggapbetweenregions.Thedegreeofcouplingcoordin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hasreachedthestageofhigh-qualitycoordinationinnorthAnhui,middleAnhuiand

southAnhui.Theindicators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re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Therefore,weshouldfullyleveragetheradiationeffectofcentralcities,narrowregional

differences,encourageinnovativedevelopmentofindustrialenterprises,andenhancethecoordinationbetw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ordinate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ilIndex;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greycorrelation

7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77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1-1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亳文化研究”(2022xskc067);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

程项目“亳州学院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2019sjjd65)。

[作者简介]程立中(1978—),男,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文化史研究;

魏宏灿(1952—),男,亳州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地域文化研究。

融入与互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区域文化为例

程立中1,2,魏宏灿1

(1.亳州学院 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2.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珍

贵资源。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

爱国精神、涵养学生精神气质。针对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困境,可通过多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维度创新表

达方式和多层次推进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71-0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

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延绵不绝。陈寅

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1](P245)中华

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断推陈出新。其中,

我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是

当地各 族 人 民 在 长 期 奋 斗 中 形 成 的 宝 贵 精 神

财富。

安徽位于我国中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

域,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悠久灿

烂、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因地理和人文环境的

差异,“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

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2](P14)就

其内容而言,涉及思想、文学、科技、戏剧、建筑等

文化样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

目前关于安徽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

要涉及安徽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如罗本琦

等认为安徽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是经济、政治、教

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王童雨认为安徽省

区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

区域经济的影响各有利弊[4]。还有涉及安徽区域

文化的品牌、传播等内容,如薛业浩等通过对凤阳

花鼓文化进行关联研究,透视安徽区域文化品牌

的价值和发展问题[5];何梦婷认为安徽区域文化

的建设与传播竞争,更应当注重符号的作用[6]。

还有涉及安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如郝春晖等认

为安徽要利用文化“软实力”资源,发展软产业,提

升经济发展水平[7]。此外还有涉及安徽文化与其

他区域文化融合问题等[8],但关于安徽区域文化

在地方高校中的育人路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较

为薄弱,本文将对此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

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定位: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形式多样的区域特色文化,是各地文明进步

的结晶,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育人价值。地方高校

通过推进特色文化教育,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学生家国情怀和涵养学生精神气质,助推地方特

色文化的赓续传承。

第78页

(一)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

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

式。”[9](P4)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民族的

文化自信心。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

进,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内

容和途径更为丰富和便利,但其间夹带着杂乱不

良的信 息,会 对 大 学 生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产 生 负 面

影响。

安徽区域文化中的内涵特质,有助于大学生

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如淮河文化中的大禹治

水,“反映了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在早期氏族社会与

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10]又如徽州文化中

徽商精神,因是地少山多,交通不便,乡民外出谋

生,从而“养成徽州人民坚韧、吃苦耐劳,以及困境

求变等好的品质。”[11]安徽区域文化体现出的坚

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可凝聚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

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

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对

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

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2]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包括振兴中华、精忠

报国等重要元素。

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

地,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融汇、创新

传播的功能。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精

神素材的提炼,在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加以传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

和哺育。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自

古以来,安徽境内的先民们,在改造自然、社会的

实践中,创造了光辉业绩,也“培育和造就了灿若

星河的历史名人。”[13](前言P1)皖江文化中南宋词人

张孝祥,存世200余篇词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

义色彩,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14]同时,淮

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系统治理的第一条

河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治淮工作取得了巨

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15],形成伟大的治淮精

神。这些强调个体与民族荣辱与共的家国情怀,

对启迪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具有重要

价值。

(三)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既是祖国

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其素质程度如何,对社

会的 发 展、民 族 的 复 兴 有 着 很 大 的 影 响 作

用。”[16](P1)当今大学生呈现理想远大、情操高尚的

整体特征,但部分学生抗压能力低、承受挫折力

弱。高校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气

质、敢于担当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优良风貌,

可以给予大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思想的启发。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

容,是激发大学生蓬勃奋进的精神食粮。如徽商

背井离乡从事商贸活动,铸就了勤勉俭朴、奋发进

取的“徽骆驼”精神,“这是中原精英才俊接受逆境

的磨练,并与土著越人融合的成果。”[17]又如“面

对自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治水精神;面对不

公,舍身忘我的奋起抗争精神,是淮河文化最鲜明

的主体特征。”[10]由于创新意识比较浓,因此“皖

江文化中有许多方面曾在全国领先。”[14]这些不

畏艰险、吃苦耐劳、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优秀品

质,赋能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涵养大学生奋发

有为的精神气质。

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地方高

校在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中,应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提取代表性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文化

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课堂教学之中。

二、困境: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现时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杂的外部环境

与独特的情感体验,为高校文化育人增添新挑战。

当前地方高校在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

存在资源挖掘力度不强、表达方式创新不足和实

践深度拓展不够等困境。

(一)资源的挖掘及整合

文化资源“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和

丰 富 的 思 维 活 动 的 物 质、精 神 的 存 在 对

象。”[18](P15)其中蕴含深刻的育人功能,值得深入

挖掘。安徽区域文化悠久,内涵丰厚,具有较强的

育人价值。安徽地方高校积极利用当地特色文

化,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如黄山学院利用徽州文

化,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并由该校徽州文化研究所

编撰了《徽州学概论》,该书“作为大学生徽州文化

特色教材受到了大学生和教师们的欢迎。”[19]蚌

埠学院编撰了《淮河文化导论》,“为一些开设淮河

7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79页

文化课程的高校提供一份教材。”[20](P2)然而,从整

体上看,安徽区域文化中特色文化育人资源的挖

掘力度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安徽区域文化“就像一座极其丰饶的矿藏一

样,只有对之深入挖掘和筛选,才能去继承和发扬

它。”[21]安徽地域文化深厚,文化样本独特,日常

不为学生所接触,加之对其育人价值的发掘整理

不够,故直接引入课堂,学生短期内是难以理解和

体认的。如由徽州文化发展而成的徽学,“作为一

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成为国际性显学。”[22]所涉

及内容较为专业,如不进行有针对性挖掘和转化,

对于大学生尤其非本区域内学生而言,接受上可

能存在一定难度。作为高校文化育人重要方法之

一的案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大禹治水”“庄周梦

蝶”等学生熟知的故事上,应加强安徽区域文化中

新内涵优质案例的挖掘力度。

(二)传达方式的创新及多元化

文化的表达方式影响文化育人成效,地方高

校应重视表达方式的创新。安徽部分地方高校在

利用区域文化实施育人过程中,不断探索较为多

元、有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如亳州学院充分利

用亳州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面向全校在校大学

生开设“亳文化”通识课,并编撰《亳文化概论》作

为学生读本,由于该书学术性较浓,在此基础上进

行修改,又组织编写了《亳文化十讲》,作为亳文化

特色教材使用,正如该书“后记”所言:“改用十讲,

概括地、系 统 地、通 俗 地 讲 述 亳 文 化 的 主 要 内

容。”[23](P174)但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模式,学

生积极性不够高,文化表达方式还需不断改进。

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表

现出较强的个性。安徽高校在推进区域文化育人

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时俱进。如亳文化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

技术,将地方特色文化内容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新事物相结合,融入新的场景之中,通过探究性和

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亳文化的

育人效果。又如淮河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内容大

多哲理深邃、抽象辩证,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故需要对育人内容进行转译和再造,以适应学生

的表达习惯。教师在文化育人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以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

地方特色文化中的育人因素难以被充分阐释。

(三)实践活动的拓展及深化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24](P55)安徽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文化育人

过程中,认识到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比较重视特

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性。如皖江文化中的黄梅戏,

在部分高校中开设有相应课程,安徽黄梅戏艺术

职业学院编撰校本教材《黄梅戏艺术概论》,普及

黄梅戏知识。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了特色课程

“新安医学概论”,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

养学生阅读新安医学著作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

新安医学理论开展研究和诊治能力,培养具有地

方医学特色的复合型中医临床人才。故该课程教

学比较重视实践应用,通过情景再现、参与式教学

等方法,不断拓展实践深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总之,安徽高校在积极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实

施育人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实践不够深入,

随机性较强,形式较为传统,文化实践教育重视度

不够。尤其是安徽区域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茶

文化和地方戏剧文化等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在开

展文化育人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系统

设计实践内容。

三、实践: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

有文化素养,方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

地方高校应积极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与教育体系的

深度融合,多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维度创新表达

方式及多层次推进实践活动,持续创新文化育人

路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结合典型素材,积累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思想智慧

的精华,是历史与时代熔铸的产物,需要持续挖掘

其时代价值,推动文化的赓续传承。尤其是目前

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

机与活力。”[25]因此,安徽地方高校应注重从悠久

厚重的地方特色文化中,多方位挖掘教育资源,推

动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内容精深的徽州

文化,涉及建筑、绘画、戏曲、宗族、商帮、教育等多

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多方位挖掘,实现徽州文化与

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涉及的徽派文化特色课

程整合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完善教学计划,整合课

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26]从而打

造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从事安徽区域文化研究与教学的一线教师,

程立中,魏宏灿:融入与互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73

第80页

是实施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主力军,处于教学的

重要位置,教师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通过

文化传承,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授

课教师系统梳理地方特色文化的演进脉络,重点

整理蕴含育人价值的经典内容,启迪学生智慧;注

重整合地方特色文化中的典型事件,发掘积极向

上的价值元素,激发学生的奋进力量;关注地方特

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的事迹为榜样,鼓舞

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具体

案例,运用地方特色文化知识阐释社会热点问题,

如利用道家文化理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从中医

药文化的视角,剖析世界抗疫的中国奇迹,全方位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鲜活案例。

(二)运用生动话语,创新表达方式

高校实施文化育人,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

心,“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可塑性,尊重学

生成长规律。”[27](P9)因此,有效增进学生对地方特

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

方式创新,成为比较重要的环节。安徽地方高校

在实施区域文化育人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和群体性差异,采取相应的育人方法。课

堂教学作为特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表达场域,应充

分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照本宣科

的传统表达方式。如内涵丰富的“亳文化”,既有

震铄古今的文化名人,又有数量众多历史遗迹,在

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亳

文化转化为“有图有真相”的图文,便于学生接受,

随着现代校园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亳文化课程的

教学也应跟上现代网络发展的步伐,积极推动该

课程教 学 的 网 络 化,提 高 地 方 特 色 文 化 的 育 人

水平。

安徽地方高校面向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

生,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故增进文

化认同尤为重要。因此,在表达方式创新方面,应

重视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艺术性,在确保正

确导向的前提下,通俗化表达地方特色文化;尊重

不同地域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地方特色文化融入

学生的生活日常;增进地方特色文化的育人互动

性,结合学生的日常话语,传播文化内容,拉近地

方特色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不断提升地方特色文

化的育人效果。

(三)强化多点联动,推进实践活动

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

主体性。任何文化价值观念“只有通过主体的吸

收内化、并外化行为实践,文化育人才收到了应有

的实效。”[27](P8)安徽高校在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育

人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文化实

践活动,实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理论教学

形成更大合力。如高校戏曲音乐专业开设的黄梅

戏课程,“通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对教育教学效果

进行检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黄梅戏专业能力

进行实地践行。”[28]淮河文化中的花鼓灯艺术,在

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真实的、欢愉的花鼓

灯舞蹈 节 庆 表 演,提 升 对 花 鼓 灯 舞 蹈 的 文 化 认

知。”[29]实施地方特色文化育人,需要生动具体的

实践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4](P56)

安徽高校在地方特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多层次

推进文化实践。强化师生联动,围绕地方特色文

化育人的目标,发挥授课教师与学生组织的优势,

打造科学全面的文化实践体系;加强校地协同,地

方高校与当地政府联合搭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机

构,发挥高校人才、学科优势和地方文化资源优

势,共建特色文化育人实践平台;推进内外一体,

校内特色文化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

体,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增强育人效果。

四、结 语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厚

重的文化,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梁漱溟指

出,文 化 “不 过 是 那 一 民 族 生 活 的 样 法 罢

了。”[30](P32)作为 生 活 “样 法”的 安 徽 地 方 特 色 文

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

延绵不绝,虽几经跌宕,依然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中的地方特色并不等同

于地方高校特色,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资源,有

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后者强调办学特色和学科优

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深度嵌入地方特色

文化研究。通过地校联合搭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平台,组织和培养专业研究力量,深度挖掘其文化

内涵,为学科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支撑,彰显特

色。地方高校所产出的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又能

服务于安徽区域文化建设,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

化搭建融通的桥梁,建构具有特色的标志文化符

号”[6]。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

文化,实现多方共赢。

安徽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

7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81页

之一,透过安徽区域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能够领

略文化与教育同频共振的关系,“特定文化的内涵

与风格决定着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手段;教育伴随

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并获得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

使命。”[3]内涵多元的安徽区域文化,蕴含丰富的

育人素材和重要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在国家明确

要求 “推 动 高 校 开 设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必 修

课”[25]的大背景下,安徽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当

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育人,为国家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

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德寿.安徽文化概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3]罗本琦,方国根.论区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安徽区

域文化发展的启示[J].探索与争鸣,2008(10):70-73.

[4]王童雨.安徽区域文化特征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现

代营销(经营版),2020(6):70-71.

[5]薛业浩,周静.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

凤阳花鼓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3(2):64-67.

[6]何梦婷.安徽区域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表征与意义建构[J].传

播力研究,2019,3(17):15.

[7]郝春晖,周晓宏.安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09,28(8):52-53.

[8]赵甜甜.安徽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江南论坛,

2022(5):64-67.

[9]胡适.胡适文存三集:一[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

[10]吴海涛.论淮河文化的内涵特质[J].学术界,2021(2):5-15.

[11]陈艳君.从电视剧《新安家族》看 徽 商 精 神[J].当 代 电 影,

2013(7):188-19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光明日报,2019-11-13(3).

[13]《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编辑委员会.安徽历史名人词典[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4]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4):

87-103.

[15]吴春梅,程春晖.新中国治淮方略演进研究[J].当代中国史

研究,2022,29(1):79-96,159.

[16]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M].西安:西

北大学出版社,2004.

[17]叶显恩.论徽商文化[J].江淮论坛,2016(1):5-11,2.

[18]胡郑丽.文化资源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19]菲元.徽州学学科体系建构浅议:以《徽州学概论》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04(5):26-29.

[20]曹天生,朱光耀.淮河文化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2011.

[21]王荣科.安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8(6):104-110.

[22]高翔.努力为中国历史学发展提供徽学经验[N].安徽日报,

2019-06-25(6).

[23]王正明,魏宏灿,张立驰.亳文化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2013.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1).

[26]吴蓉,陆小彪.徽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

实践[J].安 徽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2,29(3):

146-147.

[27]朱建军,魏刚,杨诚.高校文化育人探索研究[M].长春:吉林

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

[28]王何钊.地方戏曲文化引入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的路径

解析:以安 徽 黄 梅 戏 为 例 [J].豫 章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22,

37(1):51-56.

[29]汤虹,罗琦.艺术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花鼓灯舞蹈教学优化研

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8):83-85.

[3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BlendingandIntermingling:ExplorationonthePathofEducatingPeople

withCharacteristicCulture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TakingAnhuiRegionalCultureasAnExample

CHENGLizhong,WEIHongcan

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th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oftheChinesenation,localcharacteristicculture

containsricheducationalvalueandisapreciousresourceforcultu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Localcolleges

anduniversitiesmakefulluseoftheadvantagesoflocaldistinctiveculturalresourcesanddigdeepintotheireducational

value,soastobetterstrengthenstudents’culturalself-confidence,cultivatestudents’patriotismandcultivatetheirspiritualtemperament.Inviewofthedifficultiesexistingineducatingpeoplewithdistinctiveculture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effortscanbemadetocontinuouslyimprovethequalityofeducatingpeoplewithdistinctiveculture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byexcavatingeducationalresourcesinmanydirections,innovatingexpressioninmanydimensionsand

promotingpracticalactivitiesatmanylevels.

Keywords: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distinctiveculture;educatingpeopleviaculture

程立中,魏宏灿:融入与互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75

第82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2-1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与现代双重文化影响下的古镇个性化研究———以合肥

‘三河古镇’为例”(SK2019A1010)。

[作者简介]邱德昌(1977—),男,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与策划、传统文化研究。

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邱德昌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游客感知是衡量旅游景点产品开发状况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方法,对三河古镇游

客的文化感知进行测量,并运用 SPSS23.0数理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多种分析,

从游客个人特征角度,探讨古镇文化感知影响因素,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的古镇游客文化感知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不同性别和收入水平的游客在古镇文化感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学历水平会影响游客的文化感知。

三河古镇应从保持古镇建筑古风造型、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互动活动,及融入现代文化因

素等方面,丰富游客的体验感,以提升古镇旅游的文化感知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三河古镇;游客感知;感知差异;SPSS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76-04

一、相关研究基础

(一)古镇文化

古镇文化是古镇的灵魂,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包含了有形与无形、物质与非物质等形式的文化

符号。古镇通过本土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的展示

向外界传递它独特的文化魅力[1]。不同类型、不

同地域的古镇文化,都是特定地理环境和人文环

境下的产物,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二)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评价体系

Pechlaner等认为游客感知是旅游者对旅游

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商品以及服务等的评价[2]。

杨子江等指出游客对古镇文化的感知是在地域、

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认知和理解下的体验和感

受[3];高燕认为是游客在古镇旅游时对古镇文化

要素感知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具有客观性,又由于

个体差异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4](P10-12)。游客感

知情况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5](P3-8)。

因此,游客的 “文化感知-满意度”测评是古镇传

统文化开发研究的基础,了解文化感知差异及其

影响因素,是促进古镇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

三河古镇是安徽著名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底蕴。徐慧卿等对三河古镇的文化要

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将三河古镇文化感知的评价

指标体系分为建筑感知要素、饮食感知要素、传承

文化感知要素、地方文化感知要素和游览接待感

知要素5个维度[6];胡旺盛等将三河古镇的文化景

观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7]。结合

已有研究和三河古镇实际,本文将三河古镇文化感

知要素大致分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传统民俗文

化3类,筛选反映这3类要素的14个感知因子,构

成三河古镇文化感知测评指标体系。

对于旅游者来说,古镇文化感知的高低,直接

决定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满意度,影响游客的行为

意向[8]。本文主要从游客个人特征角度,探讨三

河古镇的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三河古

镇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假设的提出及调查方法

(一)假设的提出

基于已有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问卷的数据,

在频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第83页

H0: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的游客,

在古镇文化感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此,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样本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旅游动机、古镇文化感

知、满意度及重游意愿4个维度,共计23个项目。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在2021年6月份开展,采用问卷星

进行问卷的发放。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明晰

游客对三河古镇的文化体验感知程度,因此,将没

有去过三河古镇的问卷进行了剔除,共收到230

份有效问卷。运用 SPSS23.0 的统计软件,对问

卷进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数是 0.977,说明问卷具

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进行均值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游

客个人特征角度,探讨三河古镇的文化感知的影

响因素。

三、均值分析

(一)不同性别、收入游客古镇文化感知不存

在显著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得到结论,不同性别

和收入水平的游客,在出游动机、古镇文化体验、

重游意愿和满意度方面,在方差方程的levene检

验中对应的概率值均大于0.05,支持原假设,说

明样本方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性别和

收入的三河古镇游客,其文化体验感知是相似,说

明三河古镇文化产品水平较低,市场定位不清晰。

(二)不同年龄游客古镇文化体验度单因素方

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年龄为因变量,以各

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

不同年龄游客在三河古镇出游动机、三河古镇的

传统手工艺、三河古镇的传统节庆活动具有地方

特色、文化娱乐项目和庐剧评价等因素方面,因子

显著性 P > 0.05,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

同年龄游客在古镇建筑感知方面、古镇饮食文化

方面、总体满意度和重游意愿问题上,显著性P<

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1.不同年龄游客在古镇建筑文化感知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在建筑遗迹方面,“古遗址具有文化韵味”“古

建筑保持古色古香”“街巷有地方文化特色”“民居

保持历史风貌”和“三河的桥地方文化特色鲜明”

等因子的数据显示,年龄在15~24岁的游客,与

25~44岁和大于65岁的游客之间,均存在显著

差异。结合均值比较,得出,年龄越大,体验感知

越强烈。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

增加,对古老的建筑越感兴趣,更能从中感受到文

化的气息。

表1 不同年龄游客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项 目 自由度 均方 F 值 显著性

古遗址具有

文化韵味

组间 3 4.771 4.194 0.006

组内 228 1.137

总计 231

古建筑保持

古色古香

组间 3 3.559 3.063 0.029

组内 228 1.162

总计 231

民居保持

历史风貌

组间 3 5.432 4.674 0.003

组内 228 1.162

总计 231

街巷有地方

文化特色

组间 3 4.964 4.339 0.005

组内 228 1.144

总计 231

三河的桥地方

文化特色鲜明

组间 3 4.590 3.926 0.009

组内 228 1.169

总计 231

三河古镇的

小吃历史悠久

组间 3 6.702 5.388 0.001

组内 228 1.244

总计 231

三河的美食

具有地方特色

组间 3 6.039 4.623 0.004

组内 228 1.306

总计 231

三河古镇的手工技艺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组间 3 2.095 1.702 0.167

组内 228 1.231

总计 231

三河古镇节庆活动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组间 3 1.727 1.519 0.210

组内 228 1.137

总计 231

对庐剧的评价

组间 3 0.696 0.618 0.604

组内 228 1.126

总计 231

古镇文化体验

娱乐项目丰富

组间 3 0.985 0.732 0.534

组内 228 1.345

总计 231

游后总体的

满意度

组间 3 3.091 2.818 0.040

组内 228 1.097

总计 231

是否愿意重游

三河古镇

组间 3 3.948 2.745 0.044

组内 228 1.438

总计 231

愿意推荐其他人来

三河古镇么?

组间 3 5.303 4.152 0.007

组内 228 1.277

总计 231

2.不同年龄游客在古镇饮食文化体验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在饮食文化上,不同年龄游客在“三河古镇小

吃很有特色”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

现在,年龄在15~24岁的游客,与25~44岁、45

~64岁和大 于 65 岁 的 游 客 之 间 均 存 在 显 著 差

异。三河古镇的美食历史悠久,年龄越大对其感

邱德昌: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7

第84页

知度越高,如三河的米饺、米酒、麦芽糖,对部分年

长的游客来说是一种回忆,一种小时候的味道,而

对于15~24岁之间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三河古

镇的小吃并不了解,仅凭滋味很难打动他们。因

此,三河古镇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

年轻人喜爱的美食产品。

3.不同年龄游客在重游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总体满意度以及重游意愿上,年龄在15~

24岁的游客,与25~44岁和45~64岁游客之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年长的游客的重游

意愿更强烈。究其原因,15~24岁之间的游客多

处于求学阶段,闲暇时间少,而且古镇本身对他们

吸引力不大,重游意愿较低;25~44岁之间的中

青年,基本上事业稳定,经济上较宽裕,重游意愿

较强;45~64岁之间的中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

实力,加上对古镇文化和古镇慢节奏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重游意愿最强。三河古镇可以重点打造成

中老年人休闲度假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不同学历游客对三河古镇文化体验单因

素方差分析

以学历为变量,各文化感知因子为自变量,进

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背景的游客在三

河古镇建筑文化感知、餐饮文化感知、传统手工艺

感知、庐剧的感知、文化体验娱乐项目感知、传统节

庆活动感知、总体满意度和推荐意愿均存在显著性

差异,因子显著性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

1.不同学历水平对古镇建筑文化感知存在显

著差异

结合LSD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学历游客在“古

遗址具有历史文化韵味”“古建筑保持古色古香”

“民居保持历史风貌”“街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三

河的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感知体验上存在显著

差异,表现为高中及以下低学历水平游客与本科及

硕士以上高学历游客之间存在差异,低学历水平的

感知体验比高学历水平的感知体验度高。

2.不同学历游客在古镇饮食文化感知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在饮食文化体验上,“三河的小吃历史悠久”

和“三河的美食具有地方特色”因子显示出高学历

水平与低学历水平游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

进一步的 LSD分析发现,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游客

与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游客存在差异,低学历

的游客的感知体验度最高,高学历的游客感知体

验度最低。

3.不同学历游客在古镇传统民俗文化感知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古镇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方面,“三河古镇

的手工技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三河古镇的油

纸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三河古镇的鹅毛扇具

有地方特色”和“三河古镇节庆活动具有特色”因

子显示,高中及以下学历与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

历游客的体验感知之间存在差异。高学历者对三

河古镇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较低的体验感知度。

虽然三河古镇的手工艺历史悠久,有油纸伞和鹅

毛扇等传统手工艺,也经常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但

未能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三河古镇节庆活动具

有特色”感知因子上,低学历水平游客体验感知较

高,高学历水平体验感知较低。

4.不同学历游客在古镇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古镇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方面,高中及以

下低学历游客和本科及硕士以上高学历游客之间

存在差异。由体验均值可得,高学历游客的总体

满意度均值在3.60,而低学历游客满意度均值在

4.35,低学历水平游客满意度非常高。在重游意

愿上和推荐意愿上,本科学历游客与大专高中以

下学历存在显著差异,低学历游客重游意愿和推

荐意愿较强烈。

四、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提升对策

(一)彰显建筑历史意蕴,提升古镇魅力

研究显示,学历越高、年龄越大的游客,对三

河古镇的建筑文化体验感知度较低。三河古镇有

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

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但是三河古镇景区

在对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私人民

居以旧翻新、不顾古建特色,刷白墙面、用现代化

的手段改装,建筑古色古香的气质被破坏[9]。三

河古镇建筑文化开发可能需要从古色古香的建筑

特质入手,彰显古建筑的历史意蕴,修旧如旧,得

到更多游客的认可。

(二)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学术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古镇文化开发中

普遍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和过度商业化问

题[10](P8-12)[11](P22-24)。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

是传承并创新古镇传统手工艺,打造符合当代人

需要且独特的本地旅游文化商品。可以将三河古

镇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客设计师合作,拓展传

统手工艺品的新功能、新技艺,如省级非遗 “三河

羽扇”,除了保持原有功能以外,还衍生了装饰、纪

念等多种功能。三河古镇商业街及其旅游商品迫

切需要提升。

7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85页

(三)开发多样化美食,提升饮食文化价值

三河古镇的饮食文化在年龄较大游客当中具

有较高体验感知度,年轻人并没有较高的体验感。

年轻人喜欢刺激的口味,如臭豆腐、麻辣串、烧烤、

麻辣烫等,喜欢尝试新产品,故三河古镇的地方美

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学历高的游客

对三河古镇饮食文化体验度较低,三河古镇需要

保持古镇饮食文化的原汁原味,改变低质低价的

经营思路,打造地道的特色美食。特色饮食不在

多而在于精,打造几款明星特色餐饮产品,在确保

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餐饮文化宣传推广。如将三

河米酒注册商标,进行包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

下,将产品进行推广,树立品牌形象。

(四)增加参与性互动,提高游客文化体验满意度

三河古镇经营的旅游项目中,文化娱乐相对

比较匮乏,年轻游客能参与的项目较少,体验质量

总体较差。但中老年人具有怀旧情怀,偏爱古镇

类的旅游目的地。三河古镇开发应优先考虑后者

的需求,同时兼顾年轻人及儿童的娱乐需求。可

以增加参与性互动项目,如增加大型室内高科技

互动项目,如3D 影院、虚拟现实场景展示等,将

三河古镇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互动体验项目让更

多的年轻人知晓。

(五)融入现代文化因子,增加古镇旅游活力

年轻人是旅游活动主力军。三河古镇应将现

代文化符号引入古镇之中,融合现代人的生活方

式,改变原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如酒吧与茶吧作

为现代文化生活符号,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

生活方式,可以在古镇境内沿河道水系合理设置一

定数量的酒吧与茶吧,让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驻

足休息,吸引年轻人消费。三河古镇除了景区内保

持原真性以外,在景区外围增加主题街区,合理规

划各类传统街区形态,如美食街区、住宿区、休闲娱

乐街区等,满足旅游者的多方位需求。

五、结 语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影响游客对三河古镇文

化感知的重要因素不是性别和收入水平,而是年

龄和学历。目前三河古镇迫切需要提高景区文化

品位和档次,加强对古镇文化的开发,挖掘地方文

化特色,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凸显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韦祖庆.生态美学是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以贺州市黄

姚古镇为例[J].旅游论坛,2009,2(2):295-299.

[2]PECHLANER H,SMERAL E,MATZIER K.Customer

valuemanagementasadeterminantofthecompetitivepositionoftourism destinations[J].Tourism Review,2002,

57(4):15-22.

[3]杨子江,王秀红.古城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以

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研究,2010,2(4):22-26.

[4]高燕.凤凰古城景观真实性感知比较研究:居民和旅游者视

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5]王晓晓.历史城镇真实性感知差异研究:以乌镇为例[D].上

海:复旦大学,2007.

[6]徐慧卿,张杰.传统古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初探:以安徽

省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9,26(11):4-6,105.

[7]胡旺盛,谭晓琳,潘理权.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游客行为

意向影响研究:以安徽三河古镇为例[J].财贸研究,2014,

25(6):138-144.

[8]林龙飞,黄光辉,王艳.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1):39-43.

[9]董小改.安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

安徽三 河 古 镇 为 例 [J].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7,

17(4):129-131.

[10]邹建琴.古镇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大研、大

理古镇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11]蒋坤富.古镇旅游商业化定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磁器口为

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AStudyonCulturalPerceptionDifferencesandInfluencingFactorsofTouristsinSanheAncientTown

QIUDechang

Abstract:Tourists’perceptionisaneffectivewaytomeasurethedevelopmentstatusoftouristattractions.TheculturalperceptionofvisitorstoancienttownsinSanhewasmeasuredbymeansofliteraturereviewandquestionnaires,the

datawereanalyzedbyprobabilitystatistics,independentsamplet-testandone-wayAnova,andtheinfluencingfactorsof

culturalperceptionofancienttownswerediscussedfromtheperspectiveoftourists’personalcharacteristics.Basedonthe

analysisoftourists’culturalperceptionoftheancienttownwithdifferentgender,age,educationalbackground,andincome,thepaperfoundtha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ourists’culturalperceptionoftheancienttownwithdifferentgenderandincomelevel,differentageandeducationallevelwillaffecttourists’culturalperception.Effortsshould

bemadetopreservetheancientarchitecturalstyle,innovatetraditionalcraftmanship,developdiversifiedtourismproducts,multiplytouristinteractionsandintegratemodernculturalelementstoenrichtourists’experienceandpromotethe

culturalawarenessandinfluenceoftheancienttown.

Keywords:Sanheancienttown;touristperception;perceptualdifference;SPSS

邱德昌: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9

第86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5-03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的现

代价值研究”(2021CX129);2023年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的

传承与更新研究”(2023AH051244);2021年合肥师范学院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

索与实践———以《公共建筑设计》为例”(2021szjy19)。

[作者简介]许方明(1986—),女,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以皖西大别山区为例

许方明

(合肥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传统村落民居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研究其建筑风貌特征,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传承。文章依托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展开调研,提取建筑风貌构成要

素,进行分类编码和范畴分析,进一步构建地域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

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建筑立面、建筑构造、建筑细部装饰等构成了其主要的建筑风貌特征。其中,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

则是影响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主要因素。

[关键词]建筑风貌;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80-07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

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村落,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传 统 文 化 传 承 与 发 展 的 重 要 物 质 载 体[1]。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

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

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上,号召重视世界不同

地区文化遗产,强调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体系和实

践模式的的保护与传承[2]。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

落民居作为中华传统民居重要分支之一,内蕴独

特的伦理哲学、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理论内涵。

皖西大别山区民居建筑外部构建元素朴素,内部

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

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有利于传统地域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传承,并对现代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扎根

理论研究方法,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

风貌要素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自下

而上地进行提取、分析和编码,以期为“传统村落民

居建筑风貌特征”提供清晰的描述及解读。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传统村落民居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学

界的重视,对传统村落民居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价值

保护的理论和更新发展的实践两个维度展开。

从价值保护的理论维度而言,主要成果聚焦

传统村落民居的空间演变、形态发展及特征、价值

内涵及评价、审美文化特色等方面。朱少华等对

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各类价值(包括建筑价值、

艺术价值、礼仪价值、社会价值等)和评价体系,提

出一系列保护策略[3];吴志宏剖析了传统民居的

空间发展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4];汪德根等宏观

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格局及其

影响因素,并进行代表型案例进行研究[5]。以上研

究发现,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世界民居建筑文化的瑰宝。

从更新发展的实践维度而论,主要成果集中

第87页

在对传统村落民居设计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包括环境更新、节能技术、气候适应性、建筑改造

等。研究提出将现代设计技术运用于传统民居建

筑实践中,对不同气候地域传统民居的建筑能源

性能进行分类评估和量化比较,为传统民居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6];还有对传统建筑能

源改造的标准、方法和决策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世界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

向、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7-8],强调节

能设计的重要性。以上研究发现,传统村落民居

建筑很好地适应了当地自然和气候,并且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演变,充分反映其所处地域的环境、文

化、技术和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前者多从宏观层面展开,跨学科交

叉融合较少;后者多从微观层面对比某一具体传

统村落民居建筑案例。两个维度均取得一定成

就,但对中观层面关注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

够,特别是关于皖西大别山地区的研究成果较为

有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美国 AnselmStrauss和 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研发的一种科学的质性研究

方法,以系统归纳的方式从资料中提取与研究主

题相关的核心概念来构建严谨的理论基础[9],即

一种通过对大量、零散资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构

建新理论模型的方法。扎根理论遵循严谨的步

骤,主张带着问题,从直接观察和收集数据入手,

运用归纳的方法对资料、数据和图片进行文本分

析和逐步编码,展开深入分析。

(二)案例选择

本文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筛选出金寨县

斗林村、上畈村、姚冲村,岳西县响肠村、清水寨

村、店前村,太湖县金鹰村、太湖县龙潭村、蔡畈村,

宿松县大地村等10个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作

为样本材料。这些传统村落均为国家级传统村

落,地理位置独特,建筑历史悠久,建筑造型、构造

及装饰特征有一定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和社会文化,其所包含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院

落、寨墙、古树、道路等是地域风貌特征的重要价

值呈现。

(三)研究过程

在前期文献收集和样本调研的基础上,收集

汇总全部资料,提取民居建筑风貌特征要素,对要

素的形式、材质、颜色等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编

码,包括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并

从中提炼和发展主范畴,进一步构建皖西大别山

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要素特征模型。根据扎

根理论,编码遵循理论饱和原则,随机选择2/3调

研数据用于扎根理论编码,剩下的1/3调研记录

则用来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具体过程见图1。

图1 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一)开放式编码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风貌”和

“风貌特征构成”两个主题展开。开放式编码原则

要求在使用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不能将主观见解

带入到研究中。故对调研样本中6个传统村落民

居建筑风貌要素原始资料进行分解,对风貌各要

素的类型、形式、材质、颜色等方面的原始图片内

容运用专业化语汇进行文本描述,结合图示化的

表达方法,整合、梳理、比较和筛选,归纳出原始概

念,提炼出初始范畴(表1)。

表1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与范畴

范畴 概念 文本资料提炼

F1选址布局

F11背山面水 背靠山体、屋前有水,形成一种由低至高的秩序感。

F12临近农田 选址上南向,临近农田,建筑与耕地相望,便于日常耕作。

…… ……

F2功能需求

F21满足日照 满足南向采光和北向避风的需求。

F22满足防火 民居建筑前的水塘主要满足取水防火之需求。

…… ……

F3空间类型

F31厅堂 核心空间,功能包括日常生活、交通组织、会客议事、祭祀祖先等。

F32厢房 厢房是家族成员休息的之所,属于私密空间。

…… ……

许方明: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81

第88页

续表1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与范畴

范畴 概念 文本资料提炼

F4空间布局

F41单元组合 分为串联组合、并联组合以及串并联混合组合。

F42空间组合 分为院落式、天井式、院落组合式、以及院落天井组合式4种。

F5立面造型

F51中轴对称 民居立面呈对称造型,体现了儒家思想和宗族制度中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理念。

F52主入口内凹 内凹造型,形成“槽门”一方面强调民居主入口所在,另一方面形成室内外过渡性空间。

…… ……

F6接地形式

F61建筑层数 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层数包括一层、一层半和二层。

F62逐层升高 民居建筑顺应地势由主入口至上堂逐渐上升,取“步步高升”之意。

…… ……

F7屋顶特征

F71形式 被称为第五立面的屋顶在传统民居风貌构成中非常重要,有硬山、悬山和平屋顶等形式。

F72材料 小青瓦,又称蝴蝶瓦,简单实用,质量轻,可用于底瓦、盖瓦和屋脊。后期有的使用红瓦。

F73颜色 建筑材料的颜色也是当地传统红色和青色。

F8结构体系

F81穿斗式 其是用穿枋把柱子连接起来,形成房架,然后在柱头上搁置檩条,再铺设椽子和小青瓦。

F82抬梁式 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一般只用于厅堂空间。

…… ……

F9墙体结构

F91承重墙 一般为混合砖木结构,山墙可独立外部承重,从而形成山墙与木构架共同承重体系。

F92山墙 硬山山墙和封火山墙(马头墙),有位于民居侧面,有位于房屋正立面。

…… ……

F10柱结构

F101柱身 柱础之上,柱子最重要的部分,形式包括圆形、方形、八角形和复合形。

F102柱础

又称柱墩,是保护木柱免受地面湿气腐蚀的石制构件,有方形、八角形、圆形等,或是雕刻出底

座、础身、盆唇等。

F11其它结构构件

F111梁坊 梁、坊贯穿柱间,在水平方向围合并承载受力,形成水平受力体系,梁枋相对扁平纤细,色泽朴素。

F112椽 纵向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的木条,沿着建筑屋顶坡面铺设,从而承载瓦面结构构件。

…… ……

F12建筑材料

F121屋面材料 小青瓦,在古民居屋面上自檐口向上布瓦,每两行瓦之间倒置瓦面形成瓦沟。

F122结构材料 榆木,材质不易腐蚀和虫蛀,外层涂桐油后更为耐久。

…… ……

F13门窗装饰

F121形式

装饰形式多以双层门斗、字匾门、格扇门、八字门等。窗的装饰形式多以格扇窗、槛窗、景窗、檐

下通风窗和直棂窗等。

F142材质内容

材质基本是以木制和石制。窗纹样内容多以方套纹、卷草纹、正交方眼纹、铜钱纹样形式、方形

为主。

…… ……

F14檐口

F141形式 檐口装饰形式朴素简单,有抽屉檐、斗拱檐、方块檐。

F142材质 材质主要为砖块或木制,颜色呈现灰色和砖红色。

F15屋脊

F151装饰做法 屋脊装饰做法简单,多以立瓦叠涩,有的使用鸱吻。

F152装饰形式 屋脊形式简洁,端部用瓦与砖垫高,正中多为铜钱纹样,垂脊略向上翘起。

…… ……

F16墀头

F161形式材质 墀头为是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部分,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F162装饰特点 主要以彩绘为主,题材多变,多以梅兰竹菊、瑞兽为主题。

F17三雕

F171三雕位置

木雕主要应用于窗扇、檐口、栏板等,砖雕主要应用于门罩、窗罩、屋檐、墙面等,石雕,石雕主要

运用于抱鼓石、门罩、柱础等处。

F172三雕做法 三雕能体现皖西大别山区地域建筑装饰特征,三雕形式主要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

…… ……

F18文化影响因素

F181儒家思想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盛行。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的秩序感,因此则形成了以厅堂为主导、纵向递进的空间布局。

F182地域文化

位置临近鄂、豫、皖三省多个文化圈交融之地,地理环境变迁、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历史移民现

象等对地域文化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

…… ……

F19自然影响因素

F191自然因素

皖西大别山地区多雨的气候特征,民居建筑多利用天井空间排出雨水;檐廊空间也成为居民在

阴雨天气中隔绝雨水的半室外活动空间。

F192地形因素 皖西大别山区自然地形,也是民居的选址布局首要考虑因素。

8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89页

(二)轴心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轴心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归纳的初始范

畴,通过分析与比较,从中提炼出主范畴及其副范

畴。本文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逻辑内在

联系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出以下 6 个主范畴(表

2)。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主范畴 对应范畴 范畴内涵

Z1总体布局特征

F1选址布局 选址主要考虑“背山面水”“临近农田”“顺应环境”

F2功能需求 日照、防火要求高,基本都布置在山麓地带,避开耕地。

Z2建筑平面特征

F3空间类型 为厅堂、厢房、院落、天井等主要空间和厨房、厕所、储藏间等其他。

F4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民居开间小,进深大,一般呈多进组合形式。

Z3建筑立面特征

F5立面造型 呈对称造型,主入口内凹,外立面以实墙为主。

F6接地形式 接地形式为筑台式与跌落式组合,以每一进为独立单元,分段筑台。

F7屋顶特征 可以从屋顶形式、屋顶材料和屋顶颜色三个维度去理解屋顶特征。

Z4建筑构造

与材料特征

F8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主要分为穿斗式、抬梁式和墙承式三种。

F9墙体结构 墙体不仅是重要结构构件,也承担着防火、防盗、装饰等作用。

F10柱结构 柱结构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柱通常位于一层两侧,紧贴内墙,下设柱础。

F11其他构件

檩是民居建筑木构架顶部纵向的水平承重构件,梁、坊贯穿柱子之间,在水平方向围合并承载

受力。瓦是用于遮蔽建筑顶部的重要非承重构件。

F12建筑材料 分为屋面材料、结构材料、墙面材料和铺地材料。

Z5建筑装饰

细部特征

F13门窗装饰

门装饰多集中在门楣处,窗装饰形式多以槛窗、隔扇窗、石漏明窗和檐下通风窗等形式出现,格

心为主要装饰部位。

F14檐口装饰

挂落、檩条、砖叠涩等组 成 檐 口 装 饰,檐 口 装 饰 形 式 朴 素 简 单,有 抽 屉 檐、斗 拱 檐、方 块 檐 等

形式。

F15屋脊装饰

分为有屋脊装饰和无屋脊装饰。屋脊装饰形式简洁,大部分仅在屋脊中部用瓦片堆砌图案装

饰,垂脊略向上呈弧形。

F16墀头装饰 墀头是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部分,用以支撑前后出檐的一个组件。

F17三雕装饰 三雕是木雕、石雕和砖雕。三雕的位置、题材和做法都充分体现建筑装饰风貌特征。

Z6建筑风貌

影响因素

F18文化因素

因受到儒家文化“礼治”思想和地域文化思想影响,对民居的空间秩序、平面形制、内部空间和

立面造型形成影响深刻。

F19自然因素

大别山区多雨的气候特征和山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都充分展现“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的自然观。

(三)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围绕核心范畴,借助主要范畴,

梳理出“故事线”。经过开放性编码和轴心编码,

形成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

6个核心范畴:总体布局特征、建筑平面特征、建

筑立面特征、建筑构造特征、建筑装饰细部特征、

建筑风貌特征等影响因素[10]。建筑平面特征、建

筑立面特 征、建 筑 构 造 特 征 和 建 筑 装 饰 细 部 特

征是民居 建 筑 建 构 技 艺 体 现,文 化 内 涵 和 自 然

环境是影响建筑风貌特征形成主要原因。依据

这6大核心范畴,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

征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验证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

性,将开放式编码和轴心编码所形成的范畴间的

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并抽取剩下4个传统村

落样本,将其导入 Nvivo软件,再重新进行扎根理

论编码和构建分析,发现结果均与先前的关系属

性和概念维度相符合。这说明构建的扎根理论模

型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模型阐释

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村落民居调研的

图片资料进行文本专业化记述,结合查阅的文本

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

许方明: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83

第90页

模型(图2)。

图2 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

(一)总体布局特征

作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第一个重

要维度,主要从选址布局和总平面布置的两个方

面展开。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因受到自然地形、

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作用,大多体现出共同

的建筑风貌特征。选址布局上顺应当地自然地

形,选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临近农田”之处,

注重民居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不仅满足了传统村

落日常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了日照通风、防火耕作

等重要功能需求(图3)。

图3 村落总体布局特征

(二)建筑平面特征

建筑平面特征主要从空间类型和空间布局两

个主范畴呈现。空间类型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主要

空间、交通空间和其他空间。民居建筑的主要功

能以居住为主,故厅堂、厢房、天井、院落等为主要

空间,其中厅堂是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厢房则是

围绕厅堂所在轴线展开布置,天井一般位于民居

建筑的中心,承担着采光通风等功能,以三水归

堂、四水归堂的形式呈现。院落承担着家庭生活、

交通组织、美化环境等作用,按照位置主要分为前

院、后院、内院和侧院。交通空间包括檐廊、走道、

楼梯间等。檐廊是传统村落建筑中联系厢房和厅

堂的一种常见的交通空间,一面靠墙而另一面开

敞。传统村落层数大多不高,楼梯间位于厅堂两

侧比较隐蔽的位置。其他空间包括戏台、厨房、厕

所和储藏间等。戏台一般位于民居入口处厅堂的

上层,是为了满足原住民日常观演需求的功能空

间。储藏间大多位于戏台两侧空间,厨房则较多

分散布置在民居偏僻角落。总体来看,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平面进深长,为多进组合式,每进之间通

过天井或院落进行组合,分别有院落式、天井式、

院落组合式、天井组合式以及院落天井组合式等

多种空间布局形式(图4)。

图4 建筑平面特征

(三)建筑立面特征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立面特征主要分为立面造

型、接地形式、屋顶特征3个范畴[11]。以皖西大

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而言,立面呈中轴对称造型,

主入口居中,呈内凹造型,突出主入口的中心地

位;外立面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一方面,出于

传统村落民居私密性和封闭性考虑;另一方面,民

居内每进可以通过与之相邻的天井进行通风。建

筑侧立面呈现与山地地形良好的接地形态,因皖

西大别山区传统民居大多位于山麓缓坡地,接地

形式为筑台式与阶梯式结合。民居建筑层数包括

一层、一层半和两层,以一层半为主。作为建筑

“第五立面”的屋顶在立面特征构成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不仅体现了建筑功能,也反映了建筑的等

级。建筑立面特征研究主要从屋顶的形式、材质

和颜色3方面进行研究,形式有坡屋顶和平屋顶,

以坡屋顶为主,包含有单坡、硬山、悬山、重檐和组

合屋顶等(图5)。

图5 建筑立面特征

(四)建筑构造特征

建筑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结构、建筑材

料、结构构件。建筑结构使用的仍然是中国传统

木结构体系,主要采用穿斗式、抬梁式、组合式和

墙承式4种。墙体不仅是重要的建筑构件,也承

担着防火、防盗和装饰作用,其中最有鲜明特色的

就是马头墙。马头墙形式除了阶梯形,云形和硬

8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1页

山半马形式使用的也较多。对柱部分的范畴定义

主要包括柱身和柱础的形式、材质和颜色。柱身

大多采用木制,柱础基座有方形、圆形和复合型

等。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梁坊形式朴素

扁平,贯穿在柱子之间,辅助柱子和墙体,通过共

同作用形成水平围合结构体系。皖西大别山区传

统村落民居建筑材料尽量选择当地传统材料,就

地取材,按照不同部位分为屋面材料、结构材料、

墙体材料和地面材料、装饰材料等几类(图6)。

图6 建筑构造特征

(五)建筑装饰细部特征

建筑装饰细部特征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与独特

艺术技法,是建筑风貌特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

装饰特点及部位来看,装饰特点比较朴素,装饰部

位主要集中在门窗、檐口、屋脊、三雕等。门窗因

在建筑立面上占据比例大,故也是建筑风貌特征

重要构成部分。民居大门形式以多层门斗为主,

装饰位置多集中在门楣处,雕刻卷草纹样,或是在

门上设门簪装饰,门簪刻有福禄寿吉祥文字。用

石材雕刻门框,在门框两侧设抱鼓石或石墩。内

部门的形式有木板门、隔扇门、字匾门、门罩门等。

窗的装饰形式多以槛窗、隔扇窗、石漏景窗、檐下

通风窗为主,格心为主要装饰部位。檐口装饰形

式朴素简洁,有抽屉檐、斗拱檐、方块檐等形式。

屋脊装饰做法多为立瓦叠涩,屋脊正中或尾部上

方有的采用鸱兽,垂脊略向上翘起呈弧形。在建

筑细部装饰特征中,“三雕”最能体现地域传统建

筑装饰艺术技法。门窗装饰、结构构架、屋脊牌匾

等都主要采用木雕;砖雕主要运用于屋檐、窗楣、

门框、窗楣上;石雕主要运用于抱鼓石、栏杆、门

罩、柱础等处。在三雕题材装饰上,中国古代以来

就热衷于体现忠孝节义的作品,此外还有动物题

材、文字题材、几何图形、植物题材、人物题材、装

饰纹样等内容[12](P143)。建筑装饰细部见图7。

图7 建筑装饰细部

五、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原始文本材料进行开放式编

码、选择性编码,对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数据模型。传统村落

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能清晰体现传统建筑形制

和营造体系,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皖西大别山区

传统村落民居地处偏僻,数量不多,地域传统风貌

要素数据库不完整,不够系统。因此,对民居建筑

风貌特征体系科学的梳理和理论构建,有利于进

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研究体系,为地域传

统村落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二)不足与展望

研究主要依托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走访

调研、根据相关政策和参考文献进行编码,尽可能

保证文本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仍存在一定

程度的主观性,需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持

续验证和补充。同时,本文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进行了理论性探

讨,但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

一步梳理和归纳已有理论基础,从中辨识优秀地

域文化遗产并构建出研究理论模型,可为其他地

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新时代

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吴琼.民俗视角下皖西古民居的特征及其保护:以皖西汤家

汇镇古民居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34-35.

[2]金磊.遗产家园需协力共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与世

界眼光[J].建筑,2022(13):67-68.

[3]SHAOHUAZ,BYUNGSOOKC,CHUNWON K.EstablishingandapplyingavalueevaluationmodelfortraditionalPit

KilnvillagesintheHenanprovinceofChina[J].Journalof

AsianArchitectureandBuildingEngineering,2022,21(4):

1262-1274.

[4]吴志宏.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J].昆明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03-108.

[5]汪德根,吕庆月,吴永发,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

异特 征 与 形 成 机 理 [J].自 然 资 源 学 报,2019,34(9):

1864-1885.

[6]孙鸽,郭朝珍.基于SVG 的 WebGIS空间分析系统的研究与

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3(8):1770-1773.

[7]陆元 鼎.中 国 民 居 研 究 五 十 年 [J].建 筑 学 报,2007(11):

66-69.

[8]刘志宏.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J].西南

许方明: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85

第92页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1):52-58.

[9]刘帮成,张宗贺.“为官不为”行为的内容及结构研究:基于

扎根理论的 探 索[J].兰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9,

47(3):24-33.

[10]孙霞,李早,蔡亦青,等.基于语义本体的皖南、皖西传统商

业街区 风 貌 特 征 解 析 [J].工 业 建 筑,2022,52(11):125-

132,48.

[11]汤诗旷,谭刚毅.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中国

民居建筑学术研究回望[J].南方建筑2021(4):112-117.

[12]刘仁义,金乃玲.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5.

Researchon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ofTraditionalVillageDwellings

BasedontheGroundedTheory

———TakingtheDabieMountainsinWesternAnhuiProvinceasanexample

XUFangming

Abstract:Asanimportantmaterialcarrierofregionalculture,thein-depthstudyof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oftraditionalvillagedwellingscanhelp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traditionalvillageculturalheritage.Thepaper,guidedbythegroundedtheoreticalresearchmethod,studied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oftraditionalvillage

dwellingsintheDabieMountainareaofwesternAnhuiProvincethrough,extracted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

components,andcarriedoutclassificationcodingandcategoryanalysissoastofurtherbuildtheresearchmodelofregionalresidential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Thestudyhasfoundthattheoveralllayoutfeatures,architecturalplanefeatures,architecturalfacadefeatures,architecturalstructuralfeatures,andarchitecturalspecificdecorationfeaturesconstitutethemaincontentof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oftraditionalvillagedwellings.Theculturalconnotationand

naturalenvironmenthavebeenidentifiedasthemainfactorsthataffecttheformationofthearchitecturalstylefeaturesof

traditionalvillagedwellings.

Keywords: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Dabie Mountainsin Western Anhui;traditionalvillagedwellings;the

Groundedtheory

8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3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1-17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淮河流域安徽段‘双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

研究”(2021CX513);安 徽 省 科 研 编 制 计 划 项 目 “基 于 长 三 角 一 体 化 视 角 的 数 字 经 济 衍 生 性 FDI流 入 效 应 研 究”

(2022AH050037)。

[作者简介]孔丹丹(1982—),女,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

易与技术创新;金泽虎(1965—),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贸易理论与政策。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淮河流域2011—202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孔丹丹1,2,金泽虎2

(1.亳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文章基于淮河流域24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新发展格局

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向显著,间接效应为

负向显著。这意味着本地区数字经济的提高不仅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对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

向空间溢出效应。应当提升数字经济能力,强化区域内产业链建设;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区域发展壁垒限制;加

大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与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淮河流域;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87-07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

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

协调发展”[1]。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人均收入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环境

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已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任务。目前,区

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环境

规制[2]、生态环境保护[3]、科技金融[4]、人力资本

积累[5]和外商投资[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

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已成为近年学界

讨论较多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

室发布的 《数 字 中 国 发 展 报 告 (2021 年)》显 示:

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

亿元增至45.5万亿元,平均每年度的复合增长率

为13.6%,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就 GDP 而言,数

字经 济 在 其 中 的 占 比 由 原 来 的 32.9% 增 长 到

39.8%,成为推动经 济 增 长 的 主 要 引 擎 之 一[7]。

因此,应当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数字

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有研究从协调发展[8]、数字消费机制[9]、创

新力培育[10]等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宋洋认为数字经济(直接效

应和间接效应)对高质量发展均产生促进作用,其

中直接效应的促进作用大于间接效应[11]。鉴于

此,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下,以淮河流域为考察对

象,研究数字经济对淮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

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

区的覆盖区域,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主要集聚地区,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① 。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位于我国东部,流

域面积33万平方公里,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

苏和山东5个省49个市,177个县(市),人口约

第94页

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

[12]。由于数据的可

得性,本文以淮域境内的信阳、周口、漯河、许昌、

平顶山、开封、商丘、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

淮南、滁州、六安、南京、南通、连云港、徐州、淮安、

宿迁、扬州、泰州和盐城共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探究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对淮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影响效应并全面地解析数字经济促进淮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对于完善淮河流域经济

发展政策和措施,促进淮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数字经济已经广泛深入地嵌入社会经济发展

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互联网发

展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降低了研发成本、改

善了区域资源错配、促进产业链的进步和发展,加

速 了 产 业 结 构 转 型,最 终 带 动 了 区 域 经 济 发

展[13-15]。数字经济资源集聚在城市地域空间,数

字经济的普及能快速发展数字物流等,有效降低

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最终带动经济更高质

量的发展[16-17]。数字经济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正向

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18]。且数字经济通过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速经济动态循环、知识溢出

效应等路径促进服务业效率提升,成为新时代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19]。据此,提出

以下假说:

H1:数字经济对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

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

响。数字经济能够广泛吸收优秀人才,产生学习

效应。伴随人才跨区流动,创新技术能够突破时

空束缚,增强地区之间的交流互通,产生空间溢出

效应[20]。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能存在一定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化覆盖

率较低的城市往往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数字经济带

来的优势,而且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数

字隔离导致现代化数字经济未能正向促进相邻地

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1]。同时,由于虹吸效应,

数字技术创新较高且经济高质量发展较好的城市

往往更容易吸引高素质劳动力、高质量创新资本

汇聚发达地区,可能会对邻近地区经济社会的高

质量发展构成威胁。数字经济通过拓展分工边

界,降低了企业对于邻近空间的依赖,造成产业从

空间上的集聚向互联网集聚的转移,为周边地区

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2]。据此,提出以

下假说:

H2: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

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三、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权重矩阵是做空间计量前的首要选择,

而常用的4种空间权重矩阵即为邻接权重矩阵、

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和嵌套权

重矩阵。因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3个省域位

置靠近,且本文研究的24个城市都处于淮域境内

的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因此选择邻接权重矩

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作为分析的基础。两种权

重矩阵的基本元素如下。

w1ij =

1,当区域i与区域j相邻 0,其它

(1)

w2ij =

1/dij,i≠j 0,i=j

(2)

其中,(1)式中的w1ij 表示邻接权重矩阵,(2)式

中的w2ij 表示地理距离权重矩阵,(1)和(2)式中

i和j分别表示区域i和区域j,(2)式中dij 表示

地级市之间的欧氏距离。

邻接权重矩阵使用简单的二进制规则定义空

间权重矩阵。对于两个不一样的空间单元,倘若

其相邻,那么获值是1;倘若其不相邻,则取0。地

理距离权重矩阵以地级市之间欧氏距离的倒数设

置权 重,地 区i 和 地 区j 之 间 的 权 重w2ij =

1/dij,若i=j则w2ij=0。实证分析中的空间权

重矩阵都需要进行标准化,化为无量纲数据,这样

可以避免计量单位的影响,只用于显示不同地区

间的空间相关结构[23]。因此,本文实证分析中的

两种权重矩阵均为行标准化后的空间权重矩阵。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high)。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有很多种,许多学者通

过多维的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

量。本文借鉴赵涛等[24]的研究方法,设定了由产

业结构、包容性 TFP、技术创新、居民生活和生态

环境 5 个 二 级 指 标 构 成 的 多 维 度 评 价 体 系,对

2011—2020年淮河流域安徽段、江苏段和河南段

24个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算,最终得

8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5页

到高质量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经济(digital)。本文

借鉴赵涛等[24]的做法,关于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

平主要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金融普惠两方面进行

测度。其中,互联网发展采用互联网普遍使用率、

手机普遍使用率、有关从业人员情况与相关产出

情况4个方面进行测度。数字金融普惠采用中国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衡量,中国数字普惠金融

指数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

团合力开发[25]。本文通过熵权法衡量分析的方

法,对以上5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价,最终

得到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因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还需要设定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本

文使 用 的 控 制 变 量 包 括 以 下 4 种:政 府 行 为

(gov),用公共财政支出/GDP 进行测度;人力资

本水平(edu),用大学生在校人数/本地常驻人口

数来表示;贸易开放(opening),用进出口总额/

GDP来表示;城镇化(urban)用城镇人口/总人口

来表示。

(三)数据说明

以淮河流域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

为 2011—202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

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各市各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和中国城市统计年

鉴,个别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全,各变量的描

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符号 观察值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经济高质量发展 high 240 0.164 0.182 0.013 0.959

数字经济 digital 240 0.228 0.133 0.039 0.948

政府行为 gov 240 0.177 0.056 0.095 0.356

人力资本 edu 240 0.015 0.017 0.002 0.099

贸易开放 opening 240 0.099 0.102 0.009 0.591

城镇化 urban 240 0.528 0.116 0.315 0.868

从表1可以看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

济的均值分别为0.164和0.228,标准差分别为

0.182和0.133,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的

最大、最小值之间差距显著。这说明淮河流域不

同城市之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存在明显

差异。政府行为、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和城镇化这

些控制变量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说明淮河流域

城市群之间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发展水平存在明

显的非均衡性。

(四)模型设定

空间分析常用的3种计量模型为空间误差模

型(SEM 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AR 模型)和空

间杜宾模型(SDM 模型)。相比空间误差模型和

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不仅考虑本地区解

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也兼顾地区之间被

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因此,研究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效应,构建以下空间杜宾模型:

highit =β0 +β1digitalit +β2Xit +β3wij*digitalit +

β4wij*Xit +μi +θt +εit (3)

式(3)中:highit 为城市i在t时期的经济高质量

发展水平,digitalit 为城市i在t时期的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指标;Xit 为控制变量,包括edu、gov、

opening 和urban。wij 为空间权重矩阵,βi 为待

估系数,μi 代表空间固定效应,θt 代表时间固定效

应,εit 为随机误差项。本文在空间杜宾模型中用邻

接空间权重矩阵(w1)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引入地

理空间权重矩阵(w2)进行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

空间计量分析的必要前提即检验变量之间是

否具有空间相关性,一般在莫兰指数、吉尔里指数

与Geary 指数中进行选择。其中,莫兰指数在学

术界的应用较为广泛,更为稳定,受偏离正态分布

的影响较小[26]。本文使用莫兰指数I检验经济

高质量发展(high)和数字经济(digital)在样本

区间总体的空间相关性,结果如表2所示。在地

理权重矩阵情况下,淮河流域24个地级市经济高

质量发展(high)和数字经济(digital)的莫兰指

数均显著为正,且20个莫兰指数的值全部在1%

的检验水平上为正。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地级市

孔丹丹,金泽虎: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89

第96页

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和数字经济互相关联并相互影响。因此,可以选

择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这些城市的数字经济对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表2 莫兰指数

年份

high

I Z

digit

I Z

2011 0.449*** 4.979 0.447*** 5.044

2012 0.456*** 5.025 0.460*** 5.111

2013 0.452*** 5.037 0.091*** 1.790

2014 0.465*** 5.138 0.112*** 2.939

2015 0.493*** 5.338 0.088*** 2.176

2016 0.490*** 5.300 0.174*** 3.321

2017 0.497*** 5.479 0.228*** 3.954

2018 0.457*** 5.19 0.190*** 3.594

2019 0.415*** 4.934 0.192*** 3.685

2020 0.371*** 4.647 0.197*** 3.032

注:*** 、** 和* 分别表示检验在1%、5%和10%的水平上

显著。下同。

(二)模型选择检验

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应该采用空间计量模

型,但是否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SDM)还需进

行一系列检验。本文分别进行了LM、Hausman、

Wald 检验和LR 检验(见表3)。LM 检验结果显

示在1%和5%的检验水平下拒绝使用SEM 模

型和SAR 模型,说明可以选择使用SDM 模型。

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 应 使 用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Wald 和LR 检验结果分别显示SDM 拒绝退化

成SEM 和SDM 拒绝退化成SAR。最后,进一

步通过LR 检验方法证明了应选择空间双固定效

应模型。综合以上检验,具有时空双重固定效应

的空间杜宾模型为最佳选择。

(三)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1.空间模型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发展的

空间效应,依据偏微分法将结果分解为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4分别为模型(1)引入邻

接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2)

的检验结果,两种检验结果基本相同。

由表4可知,就核心解释变量而言,在采用邻

接空间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

(w2)时,核心解释变量系数值分别为 0.259 和

0.261,分别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代表数字

经济能显著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两种权

重矩阵下,数字经济的空间加权项(w*digital)的

系数分别为-0.187和-0.257,且分别通过1%的

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相

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表3 模型选择相关检验结果

检验类型 原假设 统计量 结果

LM 检验

SEM 32.087***

稳健SEM 4.425**

SAR 40.634***

稳健SAR 12.972***

SDM 模型

Hausman检验 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 75.310*** 固定效应

Wald检验

SDM 能退化成SEM 38.220*** 拒绝退化

SDM 能退化成SAR 36.380*** 拒绝退化

LR检验

SDM 能退化为SEM 35.850*** 拒绝退化

SDM 能退化成SAR 35.530*** 拒绝退化

空间固定效应

优于双固定效应

28.020** 双固定效应

时间固定效应

优于双固定效应

499.610*** 双固定效应

表4 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w1

high

w2

high

digital 0.259*** 0.261***

(0.035) (0.035)

gov 0.089 0.071

(0.091) (0.108)

edu 0.149* 0.212*

(0.297) (0.294)

opening 0.001 0.058

(0.085) (0.080)

urban -0.044 -0.122

(0.095) (0.097)

w* digital -0.187*** -0.257***

(0.069) (0.088)

w*gov 0.071 -0.218

(0.146) (0.215)

w*edu 0.111* 0.268**

(0.772) (0.949)

w*opening -0.458*** -0.624***

(0.141) (0.158)

w*urban -0.323* -0.679**

(0.198) (0.283)

注:*** 、** 和* 分别表示检验在1%、5%和10%的水平上

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下同。

9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7页

2.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数字经济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

响,以及数字经济影响其他地区的数字经济从而

对本地区产生的反馈效应即为直接效应。间接效

应亦称空间溢出效应,具体包括本地区数字经济

对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本地区数

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他地

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化。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加总即为总效应。表5分别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

下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的检验结果。

表5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解

变量

high(w1)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总效应

high (w2)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总效应

digital 0.251** -0.160** 0.091* 0.268*** -0.210*** 0.059*

(0.036) (0.075) (0.087) (0.038) (0.078) (0.076)

gov 0.094 0.073 0.167 0.077 0.172 0.249

(0.079) (0.163) (0.198) (0.095) (0.180) (0.156)

edu 0.159* 0.230* 0.389* 0.191* 1.949** 2.140**

(0.324) (0.779) (0.902) (0.309) (0.827) (0.888)

opening -0.020 -0.519*** -0.539*** -0.036 -0.583*** -0.618***

(0.088) (0.137) (0.118) (0.088) (0.144) (0.111)

urban -0.086 -0.366** -0.451** -0.130 -0.614** -0.743**

(0.111) (0.247) (0.287) (0.110) (0.284) (0.313)

表5显示,在邻接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

矩阵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

系数0.251和0.268分别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

著,间接效应系数-0.160和-0.210分别在5%

和1%的水平上负向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了本地

区数字经济的提高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且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对

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负向空间影响。

上述实证结果验证了假说1和假说2,数字经济

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经

济能够提升经济系统各个方面的创新效率,主要

是依靠行业合作、反馈效应、产业集群化、横纵向

产业关联来实现的。同时,凭借传统产业的数据

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升级,数字经济促进农业、

工业、零售业与公共服务产业的融合与转型,继而

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的增长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

高质量发展。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互联网对经济

增长的非线性特征可以表现为空间溢出等,空间

溢出既有正向也有负向作用的情况[27]。淮河流

域3个省份地级市的经济差距较大,其中,江苏省

的9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整体较好,安徽省的8个

地级市有6个地处皖北区域,经济发展较落后且

不均衡,河南省的几个地级市经济状况类似于安

徽省。这导致数字化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过度

虹吸周边资源、人才等从而对邻近区域的经济高

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淮河流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

效应为正向显著,间接效应为负向显著。这意味

着本地区数字经济的提高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

发展,同时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负

向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区域内产

业链建设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

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数字基础建设条件,应加

快提升城市数字发展水平,有力地执行数字辐射

带动全域发展的方针,加快经济转型和信息消费,

推进域内产业链的逐步发展壮大,形成“数字一体

化—数字辐射—产业链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提升路径。

(二)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区域发展

壁垒

一方面,厘清淮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

基于淮河流域24个地级市区域资源禀赋,政府应

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创新力度;加强产业链条内部

数字现代化,在区域治理、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民

生保障等领域多应用场景加速创新;促进淮河流

孔丹丹,金泽虎: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91

第98页

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打破时空限制,突破

区域之间的交流壁垒,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提

高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挖掘区域发展潜力,

推进数字经济驱动淮河流域实现内外双循环的新

动能。借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示范作

用,引导淮域城市群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浪

潮,从数字新基建、数字产业化等数字经济多维度

出发,降低对外贸易成本、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

释放外贸发展潜力,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同

时,加快实现刺激淮域内居民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升级,从而推进淮河流域实现内外双循环的高质

量发展。

(三)加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服务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淮河流域各地市结合各自经济特点,出台相

关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数字经济人才,同时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行数字经济教育,提高域内

人民群众数字素养,提高大众创新能力。同时,在

信息化、数字化治理环境下,淮河流域各区域政府

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效促进信息、资源、人力等要

素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间流通,打破条块化、分

割式管理,提升数字政府综合治理、协调治理能

力,让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 参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官网流域介绍部分“淮河流域基

本情况”,http://www.hrc.gov.cn/main/lyjs.jhtml。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2022 年 10 月 16 日)[A/OL].(2022-

10-25)[2023-06-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

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李国柱,李晓壮.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

展:以京津冀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2,38(18):26-31.

[3]师博,范丹娜.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

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2(4):

126-135.

[4]刘立军,刘义臣.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

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问题,2022(8):96-102.

[5]常非凡,宋永华.财政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高质量发

展: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22(6):15-28,56.

[6]胡雪萍,许佩.FDI质量特征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20(10):31-50.

[7]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

[R/OL].(2022-08-02)[2023-06-26].http://www.cac.

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613920.htmheqid=b123

1f7000014da50000000264269248.

[8]陈景华,辛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

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3,37(2):1-12.

[9]马玥.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挑战及政策建

议[J].求是学刊,2022,49(6):74-83.

[10]钟文,郑明贵,钟昌标.数字经济、创新力培育与经济高质量

发展[J/OL].软科学 2022:1-10.(2022-10-08).https://

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20930.1138.02

6.html.

[11]宋洋.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省级面

板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20(12):105-112.

[12]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流域概况[EB/

OL].(2019-11-06)[2023-06-26].https://huaihejg.mee.

gov.cn/dwgk/lygk/.

[13]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

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66-73.

[14]温珺,阎志军,程愚.数字经济驱动创新效应研究:基于省际

面板数据的回归[J].经济体制改革,2020(3):31-38.

[15]闫涛,陈阳.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中介模型

与门槛模型的检验[J].经济与管理,2022,36(6):1-7.

[16]陈昭,陈钊泳,谭伟杰.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

制分析 及 其 效 应 [J].广 东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22,37(3):

4-20.

[17]鲁玉秀,方行明,张安全.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高

质量发展[J].经济经纬,2021,38(6):21-31.

[18]程广斌,吴家庆,李莹.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

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2,38(23):11-16.

[19]刘国武,李君华,汤长安.数字经济、服务业效率提升与中国

经济高质量发展[J].南方经济,2023(1):80-98.

[20]张晨霞,李荣林.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J].经济经纬,2022,39(5):3-13.

[21]张英浩,汪明峰,刘婷婷.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空 间 效 应 与 影 响 路 径 [J].地 理 研 究,2022,41(7):

1826-1844.

[22]赵放,李文婷.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市场和

政府的双重视 角 [J].山 西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22,45(5):41-50.

[23]芦婷婷,祝志勇.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

效应:基于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22(5):65-78.

[24]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

来自中国 城 市 的 经 验 证 据 [J].管 理 世 界,2020,36(10):

65-76.

[25]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

编制 与 空 间 特 征 [J].经 济 学 (季 刊 ),2020,19(4):

1401-1418.

[26]万坤扬,陆文聪.中国技术创新区域变化及其成因分析:基

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0,

28(10):1582-1591.

[27]王龙杰,曾国军,毕斗斗.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溢

出效应[J].地理学报,2019,74(2):366-378.

(下转第104页)

9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9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0-07

[基金 项 目]2020 年 安 徽 省 高 等 学 校 省 级 质 量 工 程 项 目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社 会 工 作 专 业 课 程 思 政 建 设 示 范 中 心”

(2020szzx10);2021年安徽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劳动教育对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YJS20210416)。

[作者简介]钱丹萍(1998—),女,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谢振安(1964—),男,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基于 TPB理论的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钱丹萍,谢振安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为了全面了解民众碳中和参与情况,为民众参与碳中和提供相关建议,文章基于拓展的 TPB理论,以安徽

省淮南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建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民众行为态度、主观规

范、知觉行为控制、习惯性启发对其参与碳中和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习惯性启发的影响效果最大。此外,主观

规范和习惯性启发对民众行为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使得民众了解碳中和

的意义,进而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养成低碳习惯,同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助力实现碳中和

目标。

[关键词]TPB理论;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93-06

气候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环境,

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了巨大的挑

战。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1],做出了统一的部署

安排。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

提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

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不断提升。实

现碳中和不仅要从供给端发力,也要从消费端入

手。民众广泛参与是减排行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来源。

淮南市地处安徽中北部,是国家重要的资源

型城市之一,“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当前,

淮南市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碳中和

目标下,其转型发展压力增大。2022年2月8日

召开的淮南市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深入理解

碳中和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要求,加强碳排放相关

知识的学习,分析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统筹

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3]。淮

南市陆续开展了碳中和科普活动,鼓励并引导民

众低碳生活,逐步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

转变。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探讨民

众碳中和参与情况,分析其行为意向影响因素,为

民众参与碳中和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一、文献回顾

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

问题,世界各国难以独善其身,需要共同建立全球

气候变化应对机制。目前很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

承诺,其中多数发达国家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

和,而且欧盟、英国和美国已经实现碳达峰。与这

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面临巨大挑战。李十中指

出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挑战,也是经济发展“换道超

车”和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机遇[4];中国资

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态绿色发

第100页

展双重挑战,樊甜甜指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大部

分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滞缓,甚

至发生萎缩等问题[5];刘耀彬等指出我国资源型

城市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

反向作用[6]。

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

型的可行路径。汪涛等指出通过发展理念、关键

技术、政策体制、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可以实

现全面转型[7];安国俊等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创新

绿色低碳技术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8]。实现

碳中和目标的责任大多集中在政府、企业以及相

关组织,但也有学者的相关研究体现个人的减排

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韩立新等指出民

众可以通过参与政策制定、监督违法行为、参与公

益活动以及低碳活动实践的途径来促进碳中和的

实现[9];庄贵阳认为除了政策、技术和标准的硬约

束之外,个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偏好、消费方式等

行为也是影响碳排放的软约束,提出可以通过提

升个人认知、挖掘民众减排的潜力、重视非正式制

度因素等途径从消费端推动碳中和实现[10]。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价值

(一)理论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TPB)对人的行为或行为意向

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在心理学、管理学、

社会学等领域运用广泛。因此,本文运用计划行

为理论 来 预 测 和 解 释 民 众 参 与 碳 中 和 的 行 为

意向。

行为态度反映民众对于碳中和的认知和评

价,当民众对碳中和的态度越正向,其行为意向越

强烈。主观规范是指民众受到的各种心理束缚,

呈现为民众之间心理、态度的相互影响,因此主观

规范越强烈,民众行为态度越端正,行为意向也更

强烈。知觉行为控制指民众自身参与碳中和的可

行性认知,反映民众的实际控制力和感知行为能

力,民众拥有的内外在条件越多,行为意向也越强

烈。行为意向是个人对于参与碳中和行为的主观

机率的判定,反映民众个人付出努力、参与行动的

程度,可以预测或解释民众的碳中和参与行为的

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行为态度对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向具

有显著正向影响;

H2:主观规范对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向具

有显著正向影响;

H3:知觉行为控制对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

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主观规范对民众行为态度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在上述基本要素基础上,本文增加了习惯性

启发来解释民众的行为习惯对其行为意向的影

响。民众个人低碳行为习惯越多,民众参与碳中

和的行为态度愈端正,行为意向也越强烈。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习惯性启发对民众行为态度具有显著正

向影响;

H6:习惯性启发对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向

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构建基于 TPB理论拓展模型

的民众参与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与

假设(图1)。

图1 TPB理论拓展模型与假设

(二)研究价值

一方面,运用 TPB理论研究某一行为意向或

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

为控制基础因素入手[1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有

学者研究了过去行为对行为意向的影响[12]。因

此,本文在基本要素基础上加入“习惯性启发”这

一要素,构建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 TPB 理论在实际应用的研究

成果。另一方面,碳中和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

相关,民众参与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

作用。依据拓展的 TPB 理论模型探讨民众参与

碳中和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助于民众

牢固树立低碳理念,积极践行碳中和行为,进一步

促进我 国 碳 中 和 目 标 的 实 现,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义。

三、问卷调查与实证检验

(一)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在问卷设计中,包含4个基本信息类题项,基

9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