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发布时间:2022-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2 43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哈尼族是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跨境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公元前 4 世纪,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 3 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 4 世纪到 8 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被称为“和蛮”。7 世纪中叶,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 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明朝推行土司制度,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 [收起]
[展开]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0 41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白族

HA

NI

ZU

第三章

哈尼族

第5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2 4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哈尼族是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跨境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公元前 4 世纪,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

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 3 世纪活动于大渡河

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 4 世纪到 8 世纪的初唐期间,

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被称为“和蛮”。7 世纪中叶,

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

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 中,“官

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

的红河地区。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推行土司制度,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清

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

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

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哈尼族总人口为 1660932 人 (2010 年 ),主要分布于云南元江和澜

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地,境外居住于泰国、缅甸、

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语言文字: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

接近。哈尼语又分为哈 ( 尼 ) 雅 ( 尼 )、碧 ( 约 ) 卡 ( 多 )、豪 ( 尼 ) 白 ( 宏 ) 三个方言,

不能互相通话。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5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2 43 第三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哈尼族

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前,哈尼

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

丫口老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

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试行推广。

民族称谓: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

致。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约”“卡多”“雅尼”等自称。他称有 20 多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族名为哈尼族。

宗教信仰: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有力的天

神、地神、山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

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

驱赶。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要祭“龙巴门”( 即寨门 )。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

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

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衣食住行:

哈尼族的服饰多为黑色、蓝色镶彩色花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

布或白布包头,老人喜戴帽。女青年爱用银链、银币、银泡为胸饰。哈尼族主要

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作物以稻谷为主,此外尚有玉米、豆类、荞麦、小米等。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

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 ( 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 ) 作为晒台,

是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

成部分。

婚丧习俗: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属于父权制家庭,这在西双版

纳比较严格。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

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

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文学艺术:

哈尼族文学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

谜语等。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依世代口耳相

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但

由于有语言无文字,有的已失传。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

尼阿培聪坡坡》( 阿培 : 祖先,聪坡坡: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 ),记

第5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4 4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

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祭

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

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

资料 。

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

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

内容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民族节日:

哈尼族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

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 5-6 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

一般在 6 月 24 日前后,节期 3-6 天。此外,内地和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群众同汉

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

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

第5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4 45 第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哈尼族

哈尼族能歌善舞,常用歌唱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和愿望。丰富多彩

的民间音乐,内容广泛,反映了哈尼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民间音乐可分民间

歌曲、民间器乐和舞蹈音乐三类。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主要有“哈巴”“阿哧”、仪

式歌、“然古宅”等四类。

1.“哈巴”

“哈巴”在一部分地区称为“拉巴”,是歌的意思。主要在节庆假日、婚丧

嫁娶以及祭祀活动、新屋落成时唱。“哈巴”的内容很广泛,诸如开天辟地、民

族由来、古代战争、生产生活、生养死葬、起房造屋等。有的地方按内容把“哈

巴”分为若干“奴局”,每一“奴局”有其具体的名称以及固定的内容。“哈巴”

的演唱方式十分特殊。基本形式是坐在餐桌前演唱,由一人主唱,每唱完一段,

听众即发出“哎呀”或“萨——萨——萨”的喝彩声,意思是“是呀”“好听呀”。

有时以两个人对唱的方式主唱,一问一答,进行比赛,每人唱完一段,听众附和

伴唱一回。唱时可以边喝酒、吃菜,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酒歌”。“哈巴”的

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和语言音调结合紧密,有吟诵性。参看谱例《春天的歌》。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5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6 4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萨 拉 依)!

激情地

(呃) 春 天 来 到 (罗), 燕 子 回 来 了,

(呃) 什 么 鸟 儿 叫 开 了 呀? 什 么 鸟 儿 最 先 飞 出 来 了 呀?

(呃) 田 边 地 脚 也 挖 好, 布 谷 洋 雀 姑 娘 叫 开 了 呀。

&b

(领唱)

λ

红河县坝密

春天的歌

&b

&b

&b U

(下略)

œ œ œ

J Ϫ Ϫ Ϫ Ϫ Ϫ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 œ

j œ

J 

œ

j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J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j Œ

2.“阿哧”

“阿哧”即在山间高唱之意,有的地方称为 “阿其”,可译为 “山歌”。“阿哧”

主要在山间田野中唱,演唱形式为男女对唱,可以是分组对唱,也可以是单人对唱。

“阿哧”大多为情歌,青年人往往相约于晚间在村头寨尾对唱,来表达相互爱慕

的心情。“阿哧”的曲调,一般说来高亢宏亮,奔放悠远,清新明快。根据演唱

方式和场合的不同,又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阿哧”中最重要的一种叫“阿茨茨玛”, 意为大声唱的“阿哧”,多由男

女青年在山上放声歌唱 ,独唱、齐唱均可,曲调高亢明朗,富有抒情色彩。 “罗北”

是用中等音量唱的“阿哧”,常唱于野外,在相距不太远而对方能听到的情况下

唱,有时也在室内唱,曲调较自由,情绪饱满而欢快。“哧然”意为小声唱的 “阿

哧”,是青年男女坐在一起谈情说爱时唱的情歌,一般用假嗓演唱,抒情味极浓。

曲调多由 “阿茨茨玛”及 “罗北”演变而来。“夺虾”意为小声说的话,是恋人

约会,或一个人走路时吟唱的歌,和前三种 “阿哧”曲调不同,常以三句为一段,

节奏比较规整。参看谱例《见了面哟难开口(阿茨茨玛)》。

3. 仪式歌

包括“眯煞威”“苏眯威”和“莫丕差”等类别。“眯煞威”是丧歌,“眯煞威”

的本意为“哭唱”,按哈尼族习俗,此歌是在给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围在

周围,边哭边唱的,唱完一段词后,配以 “嗯哼”声,据说这样才可将全部唱词

打入死者心灵,若不“嗯哼”则白哭无效。“苏眯威”是哭嫁歌,是男方派人迎娶,

第5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8 4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确 老 啃 唔 确 科, 阿 尼阿 起 涅, 阿 牛 唉

确 老 确 吾 确 科, 阿 尼阿 尼 哥 确 老。

布 得 布 得 拿 达 大, 噢 依 诺 萨 爬

哥 阿 扎 扎 计 马 额啊, 诺 玛 乌 和 埃

尼阿 拉 额阿 拉 和 埃 涅 玛 乌 和 埃 呦, 乌 和 埃 呦。

6

8

5

8

6

8

5

8

6

8

5

8

6

8

&# U

彩虹歌

勐海县

&#

&# U U

&#

&#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j œ

j

œ ‰

二、民间器乐

哈尼族的民族乐器很多,有吹奏的咂比、其篥、多赛波洛、勒加、确嗦、木叶、

巴乌、乌翁、利拉、切孛、哦比、比崩、册节;拉奏的坎吉、次渥;弹奏的口弦、

三弦、月琴和击奏的竹筒、脚铃、象脚鼓、铓锣、钹等。其中咂比、其篥、巴乌、

册节、坎吉及三弦较有代表性。

1. 咂比

意为“咬着吹的笛子”,又称“拉比”“体篥”,流行在红河州 。“咂比”

用毛竹制作,管长 64 厘米,直径近 3 厘米,上端正面边沿破开一片竹皮,开一

长 3 厘米、宽 0.5 厘米的长方形发音孔,下半孔置一薄竹片为横隔,竹片两边垫

以竹签,管端用线缠紧。吹口呈长方形,有六个圆形按孔。演奏时将吹口直于唇

间,竖吹。“咂比” 音色低沉浑厚,常用来伴奏民间歌曲,为老年人所喜爱。

参看谱例《咂比曲》。

3

4

4

4

5

4

3

4

3

4

5

4

4

4

5

4

4

4

&b U

红河州

咂比曲

&b

&b 3

œ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w œ œ œ œ œ œ œ

j Ϫ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Ó

第5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8 49 第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哈尼族

2. 其篥

又称 “曲篥”“七篥”“体篥”,用两头带节的竹管制成,长约 70 厘米。

上端节外留长 2.5 厘米为吹口,正面有一圆孔,节下有一发音孔,将两孔间表皮

削平,用一块长 2 厘米、宽 1 厘 米、中间削一小槽的竹片盖在管上,管下部有

三个按孔。演奏时,只含管端吹气,气流从上方经竹片与管体形成的孔道进入发

音孔发音。“其篥”发音低沉微弱,多用于自娱和表达爱情。参看谱例《串姑娘调》。

3. 巴乌

用长约 27 厘米的竹子制成,有八个按音孔,一端侧面开吹孔,吹孔内装有尖

舌质簧片,横吹,振动簧片发声,常用于舞蹈和说唱伴奏。 1980 年以来对“巴乌”

进行改革,加长加粗管身,扩大了音量和音域,已在民族乐队中广泛采用。

4. 册节

是哈尼族奕车支系的乐器,又叫木号,因多在栽秧时田间吹奏,故又称“栽

秧号”。管身木制,形如唢呐,正面有七个按孔,哨片用虫壳制成,有气盘,在

尾端套一木制喇叭。

5. 坎吉

意即“拉弦乐器”,琴身长 58 厘米,音箱宽 9.5 厘米,指板长 28 厘米,音

箱正面蒙鳞皮,张三根金属弦。细竹拴马尾为弓,弓不纳于弦中。演奏姿势与维

吾尔族的艾捷克相近似,音色柔和,音量不大。青年人谈情说爱时,常奏“坎吉”

以抒发情怀。

6. 三弦

哈尼语称“纤鲁布”或“拉和”“当的”,形制近似彝族三弦,但规格不同。

音箱、琴杆、琴头用一根整木制成。全长 61.5 厘米,音箱长 7.4 厘米,并蒙以

蛇皮,琴干长 30.5 厘米。三弦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和独奏,音色圆润柔和。参

看谱例《苏萨》。

&#

#

#

λ

串姑娘调

勐海县

&#

#

# U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λ

串姑娘调

勐海县

&#

#

# U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第6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0 5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2

4

1

4

&# ?

苏萨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ææ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ææ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三、舞蹈音乐

哈尼族每逢年节喜庆都要尽情玩乐,唱歌、跳舞、打秋千、玩陀螺等都是不

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歌舞也是常见的活动。红河哈尼族办丧

事时,保留着以歌舞娱丧的古老习俗。哈尼族各支系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歌舞,分

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类。鼓舞只用打击乐器伴奏,跳乐则由管弦乐器伴奏,踏

歌为载歌载舞的形式。哈尼族鼓舞的节奏比较单一,有木雀舞和扇子舞等。跳乐

多用三弦、月琴伴奏,有三弦舞、三步弦等。在踏歌类中“哈瑟”和“罗作”流

行于红河地区,和当地彝族歌舞风格相近。“哈瑟” 以舞为主,音乐为中板,

旋律优美。“罗作”以舞蹈为主,多有跳跃动作,舞者不时击掌伴唱并发出欢呼

声,气氛热烈。“得波措”流行在西双版纳一带,为哈尼族支系爱伲人有代表性

的歌舞形式。流行在澜沧、猛海、孟连、景洪一带的“竹筒舞”很有特色,妇女

们手执长 100 厘米、背水用的长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舞,并用大鼓、铓锣等打

击乐器伴奏。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和歌舞音乐在各地差别较大。下面分红河和思茅

(包括西双版纳)两个地区加以概述。

(一)红河地区民间歌舞

这一地区的哈尼族与彝族居住相近,来往密切,在民间文化艺术上彼此交流

吸收,相互影响,但各自仍保留本民族歌舞的特色。红河哈尼族歌舞大体可分为

三类:

1. 哈瑟

哈瑟又称“拉阿瑟”,意为“手的舞”。以手的动作为主,脚部没有跳跃的

动作,慢步而行。舞者和观众合步击掌,音乐旋律优美,起伏跌宕,速度较徐缓。

参看谱例《哈瑟》。

第6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0 51 第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哈尼族

2. 罗佐

这种歌舞的特点是 “手舞足蹈”,脚部跳跃的动作大,有多种步法和动作名称。

观众与舞者击掌助兴,气氛热烈。罗佐的音乐节奏紧促,旋律欢快活泼,速度较

快。参看谱例《罗佐》。

稍慢

4 &4

哈瑟

(笛子旋律)

红河州

& (下略)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稍慢

4 &4

哈瑟

(笛子旋律)

红河州

& (下略)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稍快

2 &4

罗佐

&

(下略)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j ‰

稍快

2 &4

罗佐

&

(下略)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j ‰

以上两种歌舞,在不同地地区,其步法各异,因此又出现许多不同的舞曲。

如《阿乙阿瑟》《诺比》《佐布》《三步弦》《尼罗罗佐》《屈都罗佐》《瑟格》

《摸卜》等。

3. 道具舞

此类舞蹈名称以使用的道具或伴奏的乐器而定。音乐伴奏原只用鼓、铓锣、

钹等打击乐器,后来才采用笛子、三弦等丝竹乐伴奏。这类舞蹈有巴西措 ( 扇子

舞 ) 、淘玛措 ( 刀舞 ) 、果措 ( 叉舞 ) 、勒加措 ( 棒舞 ) 、控拔措 ( 钱棍舞 ) 、

吹可呃 ( 绳舞 ) 、 活玛措 ( 碗舞 ) 、局达格 ( 筷子舞 ) 、阿衣措 ( 木雀舞 ) 和跳

鼓等。

(二)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歌舞

这两个相邻地区的歌舞较为接近,其形式和风格自成一格。主要有 “得波措”

和 “竹筒舞”两种。得波措不仅作为边歌边舞的舞蹈形式,而且已成为这个地

区民间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曲,广泛流传于民间。曲调有快慢两种,每种调

子又有若干变体。歌词内容各地不同,有的表达爱情,有的填入新词反映现实生

第6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2 5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活。参看谱例《得波措》。

竹筒舞是哈尼族的群众性歌舞,流行于勐海、澜沧、孟连和景洪等地,主

要在春节和农历七八月“秋千节”的夜间演唱。表演时,由妇女各提长约一米、

平时背水用的竹筒,中间边用竹筒顿地边唱,伴以大鼓、铓锣、钹等打击乐器,

其余男女老少则围在外圈欢舞。歌曲的音调高亢悠扬,有商调式和羽调式两种,

交替演唱。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或齐唱,歌词多即兴而作。参看谱例《竹筒歌

舞曲》。

哎,

哎,

哎,

哎,

尼阿

切,

过,

哎。

哎。

哎,

哎,

哎 乌

尼阿

痛,

哎。

哎。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

得波措

勐海县、景洪县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哎,

哎,

哎,

哎,

尼阿

切,

过,

哎。

哎。

哎,

哎,

哎 乌

尼阿

痛,

哎。

哎。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

得波措

勐海县、景洪县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

°

¢

唱腔

竹筒

额 啊 噢 扎 马 左 阿 噢 涅 咧 米 呀 额 萨

马 左 阿 噢 涅 咧 噢 咧 拆 噢 哎

2

4

2

4

&b

竹筒歌舞曲

澜沧县南岭

&b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 ¿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 ¿ ¿ ¿ ¿ ¿ ¿

第6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2 53 第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哈尼族

哈尼族民间歌曲堪称哈尼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创世古歌《吴

奔米奔》和迁徙史歌《雅尼雅嘎赞嘎》,内容浩繁,篇幅巨大,以吟唱方式讲述

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讲述社会生产、生活、民族大迁徙和哈尼族采集

游猎——游牧——游耕——定居定耕的历史变迁,使哈尼族的历史得以口耳传承、

世代相传。在音阶、旋律、节奏、词曲、演唱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1. 哈尼族民间音乐音域较宽,有的达 12 度,曲调一般由三声、四声、五声音

列构成,其中五声音列较为多见。但由宫、商、角三音组和由羽、宫、商、角四

音音列构成的旋律也常见。在五声音阶的各调式中,以商调式、羽调式为多,羽

调式最为普遍。在羽调式的旋律中徵音的地位并不重要,除运用五声音阶外,还

采用一些非常特殊的音阶,有的音阶和日本的去四七小调式音阶有相似之处。

2. 哈尼族民间音乐的旋律为下降型,一般从较高的音区开始,逐渐下降到低

音区结束。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常出现下行四、五、六度的大跳,其中尤以六

度下行跳进最为常见,成为极有民族特点的旋律进行之一。有一些哈尼族民间歌

曲和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民间歌曲一样有曲首,曲首往往是一首民间歌曲的核心

音调。

3. 哈尼族民间音乐节奏多样。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单乐段或多段式上

下句复乐段。演唱方式有独唱、齐唱、对唱及边舞边唱等形式,一般无伴奏。这

是哈尼族民间音乐节奏的显著特点之一。哈尼族民间音乐节奏还比较自由,有的

强弱拍不像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那样明显,大部分采用混合拍子,且各种拍子的

交叉出现变化多样。在一首歌中,时而用二拍子,时而用三拍子的现象极为普遍。

4. 哈尼族民间音乐词曲紧密结合,多为长短句自由体,歌词常出现两字 ( 两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6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4 5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个音节 ) 为一组 ( 拍 ),节奏前短后长,前轻后重 ,句末自由延长。歌词语言朴实

无华,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自然质朴,格调清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用在歌头

或歌尾的衬词,常作为歌的名称。歌词全句重复或变化重复 ( 用同义词代替 ) 的现

象,在民间歌曲中较普遍。重复词句常用不同的曲调。 歌词中“玛玛”“呀呀”

等叠字的使用,能增加歌唱的亲切感和歌词的韵律感。

由于哈尼族民间诗歌无固定的格式,从句子的构成上看,长短参差不齐,每

段歌词包括的句数也无定数,可多可少,比较自由。这使哈尼族民间音乐作品的

曲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乐句大多不等长。

5. 哈尼族民间音乐的曲式结构比较单一,以上下句结构为多。 一个基本曲调

演唱多段歌词时,每段旋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长短不规律的歌词引起乐句的

扩充,使哈尼族民间歌曲乐句长短不一 ,有些段落近似说唱音乐。

6. 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的哈尼族爱伲人的民间歌曲均用真声演唱,声音圆

润自如,爱用颤音使歌声动听,富于感染力。红河州哈尼族的民间歌曲有的用真声,

有的真假声结合,小声唱的阿茨茨惹情歌则多用假嗓。哈尼儿歌结构简单,音域

不宽,乐句短小,音乐生动活泼。

总之,哈尼族民间音乐和其他彝语支民族的民间音乐一样,常使用前短后长

的节奏型,形态和彝语支诸民族以及西北地区某些民族的民间音乐形态有许多共

同之处,可能是同源的标志,说明哈尼族保存了其先民羌人的音乐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李元庆:《红河哈尼族民间音乐简介》,《云岭歌声》,1979 年第四期。

第6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4 55 第三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哈尼族

第四章

傣族

DAI

ZU

第6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6 5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傣族在我国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肥沃富饶的坝子上。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 1 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傣族和同一语

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

越”(“百粤”)。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

分布于自长江东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两广以西,直至今云南、东南亚北部的

广阔地带。他们“各有种姓”,以“文身断鬃”为共同习俗,而又相互杂处,是

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历史上开通的“蜀身毒道”从成都通过“乘象

国”( 今德宏傣族地区 ) 直达南亚次大陆。勐仂 ( 西双版纳 ) 向南经勐艮达兰纳 ( 今

泰国北部 ),向北经景东通往滇西和内地,茶马古道更是延伸到西藏、印度。傣

族通过这些交通线,很早就受到华夏影响,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既吸收中原文化,

又并蓄印度和东南亚文化,使得傣族文化在本土基调上呈现出多元的异彩。傣族

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 40%,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是中国、

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傣族总人口为 1261311 人(2010 年)。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

傣之分,有九大支系 : 傣仂、傣讷、傣雅 ( 花腰傣 )、傣友、傣端 ( 白傣 )、傣艮、

傣绷、傣朗 ( 黑傣 )、傣亮 ( 红傣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两个地区,其他还有临沧、耿马、元江、元阳、新平、金平、双

江等 30 多个县。其中西双版纳人口约30多万。

民族称谓:

傣族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白衣”,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6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6 57 第四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傣族

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

夷”,民国时期延用此称。但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称作“傣”。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族名为傣族。

宗教信仰:

傣族宗教信仰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

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

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

座部佛教的。据傣文史料记载,小乘佛教于公元前 1 世纪左右就由缅甸通过大勋

龙传入西双版纳。后相继传至勐海、勐腊各地。它对傣族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等各方面都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语言文字: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

德宏方言、西双版纳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

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

称傣端文)。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文、泰文、

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

有所差异。

衣食住行: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传统着白色或绯色窄袖短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

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

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玉溪市新平的“花腰傣”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

系筒裙,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

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

帽沿上翘。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傣

族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

护身、装饰身体。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嚼槟榔的习惯

也很普遍。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

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 7 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

牲畜及堆放杂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历史上交通不畅,现交

通便捷。

婚丧习俗 :

傣族青年婚姻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但须按婚俗完

成 各项聘礼,方许结婚。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

第6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8 5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相 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

傣族通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葬。死后要请佛爷念

经超度 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给佛爷和尚,杀猪杀牛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

文学艺术:傣族文化丰富多彩,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傣

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兴盛的

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

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 30 首傣族古歌,

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傣族有 500 部左右的长篇叙事

诗,著名的有:《娥并与桑洛》《召树屯》。此外,武术在傣族男子中比较盛行。

傣族还有自己的天文历法,还有章哈、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舞,以及叙事歌、

悲歌等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民族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最重大的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

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 4 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

欢等节目。

第6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58 59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采

用中国音乐体系,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

五类体裁。

一、民间歌曲  

傣族的民间歌曲在其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按其类别,可分为山歌、

叙事歌、风俗歌以及情歌、劳动歌、儿歌、酒歌等,均为单声部织体。

(一)山歌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

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各个傣族地区流行的山歌不同,德宏地区流行的

山歌种类与数量最多,有喊嘛、喊同卯、喊傣亮、喊楞挡等数种。其中“喊嘛”

与“喊同卯”最具有代表性。

1. 喊嘛

嘛是对瑞丽江两岸,以及瑞丽县、缅甸境内部分地区传统地名的称呼,各地

流行的喊嘛常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喊嘛流行于芒市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和盈江、

陇川、梁河等地。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语称“喊嘛勒勐”,

意为流行于城镇的山歌)、坝子山歌(傣语称 “喊嘛勒姐”,意为流行于农村

的山歌)两种。前者较柔和,后者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风格较接近,音乐的

基本特点是:曲调较抒情,多用级进、小跳,宫、商、徵 、羽等调式较多见,

有时在结构内部出现调式交替或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转调。流行于各地的老调山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7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0 6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歌(傣语称“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区的说唱山歌(傣语称“旦喊嘛”),

皆可归于喊嘛一类,但风格略异。喊嘛多为商、羽、宫调式,音域不宽,多在八

度以内,旋律进行较平稳,以级进与小跳为主,偶而用五转调,使音乐更加婉转

深情。谱例《我们永远不分离》是流行于德宏芒市地区的城子山歌。

亲 爱 的 情 哥 (哎), 我 们 俩 人 相 亲 相 爱

中速稍慢

情 意 深, 愿 你 永 远 牢 记 在 心 里,

总 有 一 天 (哎) 我 们 还 能 重 新 相 聚, 重 新 相 聚,

永 远 不 再 分 离 (哎), 永 远 不 再 分 离 (洒 罗)。

2

4

3

8

3

4

2

4

3

4

3

4

2

4

3

8

3

4

2

4

&#

我们永远不分离

德宏州芒市

(喊嘛勒姐)

&# ~~~~~~~~~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j

2. 喊同卯

喊同卯是流传于瑞丽一带的山歌,人们通常称喊同卯为瑞丽山歌,或瑞丽水

傣山歌。音乐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七度下行跳进结尾连续

上行跳进及上滑音,颇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对唱情歌时,称为“喊必央爽”,

意为相爱歌。瑞丽还流行缅甸傣区的山歌“喊傣亮”“喊楞挡”等,音乐别具一

格。谱例《美丽的粘戛花》是流行于德宏瑞丽的喊必央爽。

(哎) 粘 戛 花 儿 多 鲜 艳 (哩),

q = 66 中速稍慢 自由

随 着 春 风 你 四 处 飘 香 (来

罗), (哎) 每 当 人 们 佩 戴 着 你 (呀), 总

是 显 得 更 加 (哟) 漂 亮 (罗)。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 ~~~~~~~

美丽的粘戛花

德宏州瑞丽县

(喊必央爽)

&#

&# U

&# ~~~~~~~~~

œ

jœ 

œ œ j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

œ

j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j

第7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0 61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在德宏州芒市一带,还流传一种山歌“喊班套”( 或称“喊嘛班套” ),汉语

译意是“老人山歌调” 或“古老山歌调”,由中老年人偶尔吟唱,多采用五声羽

调式,偶尔用带有 fa 音的六声羽调式。音乐有古朴之风。谱例《喊班套》是流行

于德宏芒市的喊班套。

与 你 久 别, 今 天 才 重

中速

逢 (哎), 往 日 播 下 谷 种,

现 已 抽 穗 变 黄 (罗)。

2

4

3

4

2

4

2

4

&#

德宏州芒市

喊班套

&# ~~~~~~

&#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œ ‰ Œ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与 你 久 别, 今 天 才 重

中速

逢 (哎), 往 日 播 下 谷 种,

现 已 抽 穗 变 黄 (罗)。

2

4

3

4

2

4

2

4

&#

德宏州芒市

喊班套

&# ~~~~~~

&#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œ ‰ Œ 

œ

j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的傣族山歌曲调基本相同,音乐明快,节拍鲜明,重音清楚,

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间七八度的跳进,多为宫调式,但强调徵、角音。旋律

多用五声宫调式,旋律进行中及乐句终止时,常出现徵音 sol ,在乐句、乐段结

束处才出现稳定的宫音 do。角音 mi 也是旋律的重要的支柱音,在音乐中多次出现。

因此西双版纳傣族山歌的旋律基本是宫音大三和弦的分解。西双版纳的傣族山歌

旋律常在八度以内进行,多用平稳的级进与小跳,偶尔出现五度的跳进。男女青

年谈情时对唱的情歌,曲调与山歌基本相同。此外,在金平、新平、景谷等地也

有音乐风格不同的傣族山歌。金平、新平一带的山歌,亦可称情歌,傣语为“哇少”

或“哈少” ,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意为“唱姑娘的歌” ,多为爱

情内容,常用玎伴奏,曲调多为五声徵调式。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曲调多为

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谱例《我

在想着你》《山歌对唱(女问)》《山歌对唱(男答)》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傣

族情歌。

第7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2 6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sds sdg g s d s s g g g d s a sds g g sdsasda a sd

s d g s s d s a s a s d s g g d s a d d s a

s g g d s s sds g sds ds a s sda a sds g g g

gdgs gdgg s dg sdsasdsggds ssd asg hg s sds s

a sd a s d s g g dsasds a g g dgg dsasds g

s d s g g d s s d g g s s d s g

g h g g d s d s g g g d g g g d g g s d s s

ù

e = 132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1d

λ

山歌对唱

勐海县

(女问)

t u

t u t u

U

3

3 3

(后略)

t u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1=A

k

k k k

k k k k k k

kk k k

k k k

k k

k k

第7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2 63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g h g h g h d g d g h g d s a d

d g h a g h g d s d d d g h g d s a d d

h a g h g h d d d s d g d s a d d g

g d d g d h a d d d g h g d s a g h g h

g h d d g d s d h a d d d s a h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u

t u t u t u t u

ù ù ù

ù

1s

1s

1d

1d

我在想着你

勐海县

3

3

ï

ï

ï ï

fb

ï gb fb

ï gb

fb ï

ï ï

1=>B fb gb

k

k k

k k k

sds gdg s g ha adsds g g asdss sds ds g hh ssdss

a d dss g hd g dg s s dss d a sdds g hda d d sds

s gh g dsg hd s hdg dsd s sdsa a sd s dss sd

g h d g g d s d s s d s d g d g d g d s s s g h

s g ghdg hg d s gdg g hsadda g hddds dds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t u

ù

ù

ù

ù

e = 132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1d 1d 1d 1d

1s 1s

1d 1d 1d

1d 1d

1d 1d

λ t u t u

勐海县

山歌对唱

(男问)

t u t u

3

3 3

(后略)

3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1=F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第7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4 6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叙事歌 

傣族叙事性民歌主要流传于德宏州及孟连县等地。包括“喊秀”( 鹦鹉歌 )、“喊

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

等,皆不用乐器伴奏,由歌者清唱。

1. 喊秀

直译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地区较广,主要流

传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

年人在家中演唱。参看谱例《喊秀》。

2. 喊吴哦与喊暖轰

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

羽调式。喊暖轰,意为“沿着怒江一带流行的歌” ,也有译为“流水歌” 的,是

过去由缅甸傣区传入我国傣区的歌曲,久已在我国瑞丽沿江一带流传。音乐多为

羽调式,节拍有 3/8,6/8,9/8 等,旋律较富歌唱性。

3. 桑烘

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

有唱本流传。唱腔类似章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

可清唱。

4. 拽与索、森

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

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

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参看谱例《拽》。

现 在 我 来 唱 给 大 家 一 首 古 老 传 说 故 事,

中速 叙述地

一 首 传 说 故 事, 这 首 故 事

就 像 一 支 红 色 蜡 烛 亮 亮 堂 堂

照 亮 了 四 面 和 八 方 (勒)。

2

4

3

4

&#

喊秀

德宏州芒市

&#

&#

&#

(下略)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现 在 我 来 唱 给 大 家 一 首 古 老 传 说 故 事,

中速 叙述地

一 首 传 说 故 事, 这 首 故 事

就 像 一 支 红 色 蜡 烛 亮 亮 堂 堂

照 亮 了 四 面 和 八 方 (勒)。

2

4

3

4

&#

喊秀

德宏州芒市

&#

&#

&#

(下略)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第7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4 65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三)风俗歌

风俗歌包括悲调、酒宴歌、儿歌、催眠歌等。悲调,傣语统称为“喊细喊海”,

它包括喊海、喊海赛蔑、喊玎、喊别等歌种,都流传于德宏地区。

1. 喊海

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唱词多表达生者的悲痛和对死者

的悼念与赞颂。

2. 喊海赛篾

“赛”,是傣语连接之意,“蔑”,是傣语母亲之意,“喊海赛蔑”,意思

是与母亲感情相联系的哭歌,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

恋恋不舍之情。喊海与喊海赛蔑的旋律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

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的下滑音。

3. 喊玎

意为玎琴歌。参看谱例《喊玎》。

中速 自由

&#

#

#

#

λ< >

孟连县回讲

&#

#

#

#

(下略)

3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æææ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

œ

j

œ œ ˙ 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œœœ

中速 自由

&#

#

#

#

λ< >

孟连县回讲

&#

#

#

#

(下略)

3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æææ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

œ

j

œ œ ˙ 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œœœ

美 丽 的 小 鸟,

慢板 忧伤地

飞 来 又 飞 去, 飞 遍

人 间 大 地, 假 如

我 能 如 你 一 样 展 开

双 翅 飞 到 天 上,

阿 妹 我 定 能 找 到

情 郎 (罗。)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b

德宏州芒市

喊玎

&b ~~~~~~~

&b U

&b

&b

&b ~~~~~~~

&b

œ™ œ

j œ™ œ

J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 ˙

美 丽 的 小 鸟,

慢板 忧伤地

飞 来 又 飞 去, 飞 遍

人 间 大 地, 假 如

我 能 如 你 一 样 展 开

双 翅 飞 到 天 上,

阿 妹 我 定 能 找 到

情 郎 (罗。)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b

德宏州芒市

喊玎

&b ~~~~~~~

&b U

&b

&b

&b ~~~~~~~

&b

œ™ œ

j œ™ œ

J œ œ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 ˙ ˙

第7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6 6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4. 喊蹩

意为口弦歌。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5. 酒宴歌

演唱方式多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唱正词,和者只唱衬词短句。唱词内容较广

泛,一般都与聚会的场合有关。有夸赞酒菜、相互联系感情的内容,有传授生产

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内容,有祝颂节庆喜事的内容,有在婚嫁时教育青年持家立业、

孝敬长辈的内容,也有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内容等。酒宴歌的旋律悠扬热情,

节拍节奏较自由,多用徽调式。参看谱例《酒歌》。

(哎)

(哎)

了,

了,

(嘎

(嘎

啦)

啦)

q = 104

(哎),

(哎),

(哎)。

(哎)。

2 & 4 b

b

b

b

(领)

(领)

U

金平县猛拉区

酒歌

(哈劳)

&b

b

b

b

(合)

(合)

3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二、民间器乐

目前在傣族地区流传的民族民间乐器种类不少,可分为吹奏、弹拨、弓弦、

打击等四类乐器。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

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锣、

镲等。

(一)吹奏乐器

在傣族人民音乐生活中常见的吹奏乐器有筚、筚南叨、筚东相、筚箫、拜筚、

木叶等。

1. 筚

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傣族地区流传最广,是说唱音乐赞哈调常用的伴奏乐器。

筚管用毛竹制成,顶端装铜质簧片,管身一般设七个音孔,也有少至三孔,多至

八个音孔的。筚的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由于管径、管长不同,可有不同调高。

筚是用气息激发簧片去配合长度不同的气柱而振动发音,不能超吹,因此音域不

宽。筚的吹奏方式有横吹法 ( 西双版纳州一带 ) 、竖吹法 ( 孟连县一带 ) 、斜吹法 (

德宏州一带 ) 等三种。筚演奏的乐曲多为各地傣族山歌曲调略加变化而成。演奏

时用指法及气息控制可奏出有特色的滑音及较突出的长颤音。西双版纳地区有一

第7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6 67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种音高相隔八度能合奏的大、小对筚,称为筚姑,较大的一只筚称为筚灭,较小

的一只称为筚鹿,两只筚合奏时,由筚灭模仿赞哈的演唱,筚鹿则演奏筚的伴奏

部分。

2. 筚南叨

即葫芦箫 ( 亦称葫芦丝 ) ,主要流行于德宏地区,是由筚发展而成的瓢类乐器,

实质上它仍是簧管乐器。它与筚的差别在于增加了用葫芦制成的气箱与两只奏固

定音的筚管。两只副管不设音孔,分别可发出调式的主音 1a 及五度音 mi ( 或皆

为 mi 音 ) ,作为主管旋律的伴奏声部,增添了乐曲的情趣。筚南叨的音区、音域、

演奏技巧、乐曲等皆与筚相同。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

圆润、婉转,而吹出的颤音犹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

3. 筚东相与筚箫

都是竖吹型的气鸣乐器。筚东相流行于德宏州的芒市、盈江一带,乐器音色

清朗,多由牧童、老人吹奏自娱。

4. 拜筚

通称为口弦。傣族口弦原有竹质、铜质两种。竹质口弦目前在傣族地区已失传。

铜质口弦仅在德宏州芒市少数地区尚有流传。傣族铜质口弦形体十分小巧,框体

用细铁条制成,长 10 厘米左右;簧舌用细而薄的铜片制成,工艺精致。演奏时将

口弦侧立,置于口腔内,用牙齿咬住,簧舌翘起部分露于口外,用右手弹拨,使

簧片振动发音。音高、音色的变化用唇舌位置及呼吸气息来调节,铜口弦音量很小,

用口弦演奏的乐曲大多是当地的傣族山歌调。

(二)弹拨乐器

傣族弹拨乐器总称为玎,玎是弹拨弦鸣乐器,有“爱情乐器”之誉 。主要

流传于瑞丽、耿马、孟连、澜沧、金平等地。各地玎的名称不一,有玎、玎列、

玎胆、森等,形制基本相同,琴身、琴箱皆用木制,琴面为薄木板,面上设有音

孔,但琴体大小差别较大。大部分地区流行的玎形体较小,一般长 60 至 170 厘米,

张弦 2 至 4 根不等,音色清脆。多用于个人演奏,有时为民歌伴奏和参加民间器

乐小合奏。

(三)弓弦乐器

傣族弓弦乐器有三种,一种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西玎 ( 又名傣玎 ) ,一种

是流行于德宏地区的玎号哦 ( 亦称牛角胡琴 ) ,另一种是流行于孟连县一带的

多洛。这几种弓弦乐器皆与汉族胡琴相似,但形制、奏法略有差异。目前西玎、

玎号哦已近失传,只有多洛在孟连县的勐马地区仍较流行。西玎、多洛多用椰

第7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8 6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壳或竹筒、木筒作共鸣箱。玎号哦以水牛角掏空作共鸣箱,琴弓置于弦外,不

夹于两弦之间。三种乐器皆以五度定弦为主 ( 亦有以四度定弦的 ) ,音量均较小,

音色纤细柔和。

(四)打击乐器

傣族打击乐器种类较多,风格独特,最为普及的有象脚鼓、光拢、光邦、光边等,

以及铓锣、排铓、铜镲、马铃等,象脚鼓、铓锣、铜镲,是傣族村寨里不可缺少

的乐器。

1. 象脚鼓

在傣族打击乐器中,统称象脚鼓为“光”。象脚鼓最有代表性,也最普及。

象脚鼓因其外形酷似象腿和象脚而得名 。象脚鼓短鼓约长 60 厘米,中鼓约长 1 米,

长鼓约长 2 米。短鼓、中鼓可边走边舞边奏,长鼓只在原地演奏,但亦可做出多

种舞姿。中鼓一般用拳打,可二人对舞或与镲对舞,舞步稳重刚健。小鼓流传于

西双版纳,跳时轻便灵活,踢腿斗脚,招式干脆。

2. 光拢

是傣族大鼓,与汉族大鼓形制有别,它的牛皮鼓面不用钉子固定,而是用牛

皮索连接,可调整其松紧度以改变音高。 另外,它的两面鼓皮直径不同,前鼓面

较大,后鼓面略小,前后发出的鼓声有音色、音高的差别。光拢多用于缅寺的宗

教活动, 鼓横置于特制的木架上,可由一人演奏或二人前后配合演奏。

3. 光边、光邦

光边、光邦在各地称呼不一,有些地方也称它们为光拢,是两端鼓面大小不

等的皮鼓,鼓面较光拢小,但鼓身较长。光边较笨重,长 1 米多,直径 50 厘米左右,

演奏时 ,或置于特制的木架上,或吊在木架下,或由两人用木杆、绳索将鼓扛起,

由另一人演奏。光邦形体较小, 长约 1 米,直径约 30 厘米,用布带将鼓横挂在

胸前演奏。在其他地区,演奏者多是成年男子,但在瑞丽、畹町等地,也有中年

妇女演奏光邦 ,边奏边舞,舞姿豪放。

4. 铓锣

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傣语称为“芒”,边较宽,锣面较厚,锣面中心

有乳状凸起 , 因此音色圆润、浑厚,富于共鸣。铓锣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可达

60 厘米以上,最小的直径仅 9 厘米左右。铓锣可单个敲击,也可用数个铓锣组成

特殊形制的排铓。在瑞丽、畹町、孟连等地流行的排铓多是用五个背高不同、大

小不等的铓锣,按五度和四度音程由左向右、由低至高,顺序吊在特制的锣架上,

有手摇的把柄连接五个锣槌,构成了傣族特有的排铓。演奏时,仅由一人即可奏

响全部铓锣,发出协和而丰满的音响。

第7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68 69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5. 铜镲

分大、中、小三种,与汉族镣形制基本相同,但镲中心凸起处较小,镣面较薄,

音响较为清脆。

鼓、铓锣 ( 或排铓 ) 、镲三种乐器的合奏是傣族打击乐合奏最基本的组成形

式,除了个别特殊的演奏形式 ( 如瑞丽妇女铓锣舞只用铓锣与镲的合奏作为伴奏

音乐 ) 外,三者缺一不可。在各类打击乐合奏中,象脚鼓、铓锣、镲合奏是最常

见的形式,其他鼓类乐器均可与铓、镲组成合奏。鼓类乐器在合奏时,处于领奏

地位,控制速度、段落与情绪的变化。演奏技巧较复杂,鼓点节奏较多样。铓锣 (

或排铓 ) 是合奏中的节拍、节奏的骨架,从始至终演奏持续平均的节奏型,一般

是每拍 ( 或每二拍、四拍 ) 走一次。镲在合奏中处于装饰、配合的地位,奏出较

细碎、密集的节奏,成为合奏中的高音伴奏声部,在多数乐曲中, 镲保持基本

不变的节奏型,但在有些乐曲里,镲奏出的节奏型有多种变化。

三、舞蹈音乐

傣族的民间歌舞,包括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和只舞不歌的民间舞蹈两种艺术

形式,现统称为民间歌舞。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傣语称为“喊嘎喊光” ,它

包括十二马歌舞 ( 马西双 ) 、打鼓调 ( 喊海光 ) 、孔雀歌舞 ( 嘎洛拥或嘎朗洛 ) 、

依拉灰、歌舞剧 ( 喊扎 ) 等多种,表演时都伴随以歌唱与打击乐。只舞不歌的舞

蹈形式,大多也伴随有打击乐。用象脚鼓伴奏的,德宏傣语称为“ 嘎光” 。上

述两类民间舞蹈,都是在年节、赶摆、喜庆时自娱或由少数人为众人表演。

1. 孔雀舞

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在节庆、

集会时集体演唱。表演时,多由一人独唱,众人欢呼应和。孔雀歌多为徵调,音

乐轻快跳跃。一段唱词结束后,才由舞蹈者在象脚鼓伴奏下表演孔雀舞。孔雀舞,

德宏傣语称“喊罗永” 或“ 嘎朗洛” ,西双版纳多称“烦喃诺”。流传地区包括

瑞丽、潞西、景洪、勐海、勐腊、孟连、景谷、耿马、沧源等县市。以瑞丽及耿

马县孟定等地表演的孔雀舞最为精彩。孔雀舞多在盛大的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表

演,有单人舞、双人舞等表演形式。表演时亦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鼓声时

紧时缓,节奏明快,用多样的鼓点配合舞蹈表演的各种动作,击鼓人是整个舞蹈

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从音乐艺术的角度着眼,傣族只舞不歌的舞蹈形式,绝大多

数舞种都是用打击乐作为伴奏音乐。

2. 打鼓调

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包括跟鼓调(喊本光)

第8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0 7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及随鼓说唱调(喊攒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

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都是歌手演唱与群众跳舞交替进行的表演形式,唱时

不舞,舞时不唱。这两种歌舞多在节日、喜庆、赶摆期间表演,表演时,歌

手与群众在村寨的场坝上,围成圆圈,随着象脚鼓、铓锣、铜镲的节奏声而

翩翩起舞,跳完一段之后,接以歌手在跟鼓间独唱,每当歌手唱到精彩之处,

群众常报以“ 哟 ! 喂 ! ” 的欢呼声。如此循环不已,兴尽方休。

喊本光的唱词多是庆贺、赞颂、祝福的内容。旋律结束在徵音 ( sol) ,可判

断为五声徵调式,但宫音 (do) 与角音 ( mi ) 在旋律进行中亦居于重要地位,因此

乐曲的宫调式色彩较浓。喊攒光表演的形式、时间、场合等皆与喊本光基本相同,

但演唱的曲调和调式不同,喊攒光采用的是六声徵调式,唱词内容也不同,多咏

唱民间传说故事,有较强的叙事性。参看谱例《祝愿歌》。

d g g d g d g d s a h a h a d s

a h g d s a h a s d s d a g a

g d a s d d g a h a a d g d s a

h s g g d s h a a s a h a d

s a s g a g d s a h a s g d

s a h a a a h a h a s s d s a s a h d

d h d s a h a a h s a s a s d d

a d a s a h s a h

q = 156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ù

5d

5a 5s

5d 5d

9h 9h

5s 5s

勐腊县

祝愿歌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ï fb ï ï gb ï ï fb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ï

ï fb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ï fb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ï ï

ï ï fb ï

ï ï gb ï ï ï fb ï ï ï ï gb ï

ï ï fb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fb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gb ï ï

ï

1=A gb fb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第8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2 7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ra ra ra ra h g h g ra h ra g h h ra h

d h ra ra h ra g h d h g h ra g d

h d g h ra h h h h g h h g h d g

ra h ra ra h h h g h d g d h g h h

ra ra h ra ra ra g h

欢快地

ù

ù

ù

ù

1g 1d

1h 1h

伊拉灰

U

U

( 水 —— 水 )

ï

ï ï

ï ï

1=B hb

k k k k

5、喊扎

为台上表演的歌舞,原是缅甸傣族民间歌舞剧中的曲调,亦在我国瑞丽地区

流传。用七声宫调式或徵调式,曲调欢快、清新,风格独特,与我国芒市、瑞丽

等地固有的民间音乐风格迥异。剧情内容多是民间传说或佛经故事,表演形式是

由演员在露天舞台或广场上表演的略有情节性的歌舞剧,由缅甸傣族职业性的或

半职业性的剧团表演。表演时,众多演员载歌载舞,伴以大鼓 ( 大军鼓 ) 、大镲、

筚东相、钢片琴、小提琴等乐器。此种表演形式的主要曲调在我国瑞丽一带已长

期流传,但一般只唱不舞,成为民歌体裁,俗称“喊扎” 或“ 喊扎览” ( 译意是“

慢速的喊扎” )。

6. 象脚鼓舞

傣族只舞不歌的民间舞蹈品种较多,在自娱性的集体舞和炫技性的表演舞这

两类舞蹈中,前一类包括嘎光 ( 也可称象脚鼓舞 ) 和妇女铓锣舞等,后一类包括

象脚鼓舞、孔雀舞、鱼舞、马鹿舞、猴舞、白象舞、鸳鸯舞、大鹏鸟舞、刀舞、

拳舞等。这些舞蹈大都以象脚鼓、铓锣、镲的合奏作为伴奏音乐。另外还有一些

用其他鼓类乐器 ( 光拢、光边、光种等 ) 伴奏的表演性舞蹈,其乐队组成方式仍

是采用鼓、铓锣、镲三种乐器。

嘎光是傣族最为普及的一种群体性自娱性的舞蹈艺术形式,男女老少人人

会跳,人人皆可参与。“嘎”,傣语意为舞,“光”,傣语意为鼓和集中 。顾

名思义,嘎光是一种集中了许多人,跟着象脚鼓等打击乐器而跳的舞蹈。另一

第8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2 73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种使用象脚鼓表演的舞蹈,傣语亦称为“ 嘎光” ,但它与前述的集体舞“ 嘎光”

有所不同,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男性表演舞。由男子一边击鼓一边表演,击鼓

与舞蹈动作皆有较高的技巧性。这种表演性的象脚鼓舞以德宏州瑞丽等地最盛。

各地使用的象脚鼓,其长度有长、中、短之别,德宏州瑞丽一带多用长鼓。潞

西市、芒市等地多用中鼓,西双版纳州各县多用短鼓。象脚鼓的演奏法、鼓点

节奏和舞蹈动作丰富多样,一般而言,短鼓、中鼓的舞蹈动作较复杂,动作幅

度较大,而鼓点较简单。长鼓的舞蹈动作较简单,动作幅度较小,但鼓点则较

为复杂。以下谱例是在西双版纳州记录的象脚鼓舞的打击乐合奏谱。参看谱例

《象脚鼓舞鼓点》。

°

¢

°

¢

°

¢

°

¢

象脚鼓

铓锣

中速稍快

2

4

2

4

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小勐养

象脚鼓舞鼓点

¿ ¿ ¿ ‰ ¿

J ¿ ¿ ¿ ¿ ¿ ¿ ¿ ¿ ¿

Ó

¿ ¿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 ¿ ¿ ¿ ¿ ¿ ¿

J ¿ ¿

J ¿ ¿ ¿ ¿ ¿

J ¿ ¿

J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J ¿ ‰ ¿

J ¿ ¿ ¿ ¿ ¿ ¿ ¿

J ¿ ¿

J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 ¿ ¿

J ¿ ¿

J ¿ ¿ ¿ ¿ ¿ ¿

J ¿ ¿

J ¿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

°

¢

°

¢

象脚鼓

铓锣

中速稍快

2

4

2

4

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小勐养

象脚鼓舞鼓点

¿ ¿ ¿ ‰ ¿

J ¿ ¿ ¿ ¿ ¿ ¿ ¿ ¿ ¿

Ó

¿ ¿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 ¿ ¿ ¿ ¿ ¿ ¿

J ¿ ¿

J ¿ ¿ ¿ ¿ ¿

J ¿ ¿

J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J ¿ ‰ ¿

J ¿ ¿ ¿ ¿ ¿ ¿ ¿

J ¿ ¿

J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 ¿ ¿

J ¿ ¿

J ¿ ¿ ¿ ¿ ¿ ¿

J ¿ ¿

J ¿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

¿ ¿ Œ

¿ ¿

7. 目玎

是金平傣族舞蹈音乐的统称,其中,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称为“磨哈” ,此

种音乐体裁的曲目较少,有《划船舞》《四方舞》《摘花舞》等数首;只舞不歌

的舞蹈音乐曲目较多,有《笠帽舞》《河畔欢乐舞》《扇子舞》《捞鱼舞》《洗

衣舞》《穿花舞》《敬礼舞》等多首。金平傣族的各类舞蹈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

采用宫、徵、商、羽等调式,以宫、徵调式使用较多。

第8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4 7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四、说唱音乐

傣族说唱音乐有章哈调、窝甘调、孟连调、森等数种。章哈调流传于西双版

纳自治州所属各县;孟连调流传于思茅地区的孟连、澜沧县及临沧地区耿马等县

的傣族地区;窝甘调 ( 或称莫干调 ) 与森流传地区甚小,仅流传在孟连县边境孟阿

地区。以上几种说唱音乐以章哈调流传地域较广,影响亦较大。演唱说唱音乐的

民间歌手,西双版纳称为“章哈” ,孟连等地称为“窝甘”。傣语“章”,意思

是能人、匠师,“哈” 是歌唱,“章哈” 译意是会唱歌的能人;傣语“窝” ,意

思是会、能;“甘”是会说话、会讲故事的能人。章哈、窝甘都是农村不脱离生

产劳动的半职业性歌手,他们极受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傣族说唱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歌颂纯洁爱情的民间传说,有揭露封建统

治残暴丑恶的故事,有洋洋万言的神话史诗,也有短小简练的抒情诗篇和训世箴

言。此外,还有歌手即兴编唱的颂词、贺词。比较著名的传统作品有 :《召树屯》、

《娥并与桑洛》《葫芦信》等。傣族说唱表演的时间地点不拘,多在竹楼坐唱。

演唱形式多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如邀请了两位或更多的歌手到场,则常出现赛

歌的场面,有时亦可见到数位歌手轮流演唱的情况。说唱伴奏使用的乐器因地而异,

西双版纳地区用筚或西玎,孟连等地用玎列。

各地傣族说唱音乐虽有不同的旋律,但都具有吟诵性、宣叙性的特点,音乐

与语言结合十分紧密;旋律的音域不宽,在八度以内运动;曲式多为自由变化反

复的乐段结构;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每段句数及每句字数多不固定。以章哈唱词

为例,每句以七音节或九音节为主,但长者可有十四五个音节,短者四五个音节。

在每段唱词的第一句之前,常加上呼唤词“听吧”“召啊召”,时间词“现在啊”

“今天啊”等,或不表达具体含义的“喂诺” 等衬词,从而形成短小的引句 ( 但

在音乐结构上未形成独立的乐句 ) ,以示新段落的开始。

西双版纳的章哈调音乐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筚章哈调 ( 用筚伴奏的章哈调,

傣语称“ 哈赛筚” ) ,一类为玎章哈调 ( 用西玎伴奏的章哈调,傣语称“哈赛玎”)。

此二类章哈调音乐的调式框架皆可视为宫调式,除调式主音宫音(do)是旋律进

行的主要终止音之外,旋律进行中十分强调五度音徵音(sol)与三度音角音 (mi)

,且有不少乐曲终止于角音上。这是章哈调的旋律特征之一。在调式音阶方面,

筚章哈调与玎章哈调有所差异,筚章哈调的音乐中常出现升高半音和微升的宫音

(do)以及微升的羽音(1a)、商音(re) 。因而形成较特殊的调式音阶。但以

上所列的各类变化音不一定在一首乐曲中全部出现。而玎章哈调则基本是自然五

声音阶。

初期的章哈剧直接采用民歌和章哈调,现在傣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

第8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4 75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傣族

收汉族戏曲和专业音乐创作的表现手法,进行改编,音乐也由唱腔与器乐两部分

组成,用傣仂方言演唱,唱腔不分男女声腔。音乐保持了章哈调音乐与唱词紧密

结合的特点,旋律的音域不宽。演员一般用本嗓演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齐唱等。由于章哈剧音乐以章哈调及傣族民歌为基础,其音阶、调式、旋律进行、

节拍节奏、唱词格律等基本上保持了前文所述章哈调原有的特点。章哈剧的器乐

伴奏,业余章哈剧团体一般使用筚、玎、低胡等乐器跟腔,场面音乐及前奏、间

奏加用大鼓、象脚鼓、铓锣、镲等打击乐器。专业文艺团体演出章哈剧时,使用

的乐器较多样,乐队以民族乐器 ( 包括傣族乐器及汉族地区流传的乐器 ) 为主,混

编入少量西洋管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等。演出中,以筚、

玎、扬琴、大提琴跟腔,其他管弦乐器大都用于序曲、幕间曲、唱腔间奏及场面音乐。

打击乐器鼓、铓锣、镲等,一般只用于热烈欢快的唱腔和歌舞场面的伴奏音乐中。

五、戏曲音乐

傣剧傣语称为“喊赞” ,它既是对傣剧的称呼,也是指傣剧的唱腔而言。因此,

喊赞也可译为“傣戏调” 。傣剧流传地区甚广,它除了在我国云南德宏、保山等

傣族聚居地区流传外,已传入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深受各地傣族人民的喜爱。

傣剧的形成约有二百年历史,其初始萌芽是德宏州盈江地区的民间歌舞剧《十二马》

和《布屯哦牙屯哦》( 译意为“男犁田女送饭” ) 。这两个小型的歌舞剧是在傣族

民歌对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10 年盈江土司组织了第一个专业傣

剧团,在傣族民间歌舞和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和滇剧的剧目、表演程式、服饰、

道具、打击乐等艺术形式,并改编、创演了新的傣剧剧目。新生的傣剧迅速流传

各地,成为极受傣族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傣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与器乐两部分。

唱腔音乐的主体部分是多种男腔、女腔,即前文所述的“喊赞” ,它们是在傣族

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男腔有小生腔、老声腔、

草王腔 ( 草王类似京剧的净角 );女腔只有两种,一种是各类女角的通用唱腔,一

种是女腔悲调。另外,有些唱腔直接来自民间音乐,并在傣剧中保留其原有名称,

如十二马调 ( 喊马西双 ) 、玎琴调 ( 喊玎 ) 、口弦调 ( 喊蹩 ) 等。傣剧唱腔的音乐结

构多是上下旬体的乐段结构,音乐可多次变化反复,旋律线条起伏较小,音域亦

较窄,音乐速度较平稳。傣剧各种唱腔的音乐都以五声自然调式为基础,词曲结

合多在一拍内配以两个音节,音节具有吟咏的特点。

傣戏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时

借鉴京剧、滇剧和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妆则由原来的红、黑、

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

第8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6 7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傣剧演出只使用滇剧的打击乐器中堂鼓、中锣、小镲

等,作为场面及唱腔的间奏音乐。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1959 年德宏州建立了专

业的傣剧队,音乐工作者根据剧情需要,选用了多种傣族民歌,作为傣剧新的唱

腔,同时借鉴了汉族戏曲音乐和专业音乐创作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了唱腔,增

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专业的傣剧乐队也由原来的小型打击乐组发展成为新型的傣

剧管弦乐队。乐队中包括多种傣族和汉族的管弦乐器 ( 筚、玎、竹笛、二胡等 ) 、

西洋乐器 ( 小提琴、大提琴、木管乐器等 ) ,以及傣族常用的打击乐器象脚鼓、铓

锣、镲与滇剧使用的打击乐器。农村业余剧团则大多仍保留传统的乐队形式。经

长期积累,傣剧剧目相当丰富,传统的剧目有傣族传统小戏及歌舞剧,有根据民

间传说或叙事长诗改编的大型剧目,如《千瓣莲花》《娥并与桑诺》等,有根据

汉族戏曲剧目和古典章回体小说改编、移植的剧目,如《白蛇传》《三国演义》《水

浒传》等多种剧目。

第8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6 77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傣族

傣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其特点表现在调式音阶、旋律线条及节奏

等方面。

一、调式音阶

傣族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声音阶,很少出现五声以外的音。主要采用以下

三种调式 :

1. 以宫、角、徵三声为框架骨干,可能只用宫、商、角、徵四声,也可能用

五声音阶。旋律结束在宫、徵 上,也可能结束在商音上。

2. 以羽、宫、角三声为框架骨干,旋律结束在宫、角或羽上。

3. 以徽、 宫、商三声为框架骨干,旋律结束在商或徵上。

除以上三种框架构成的五声音阶之外,有不少傣族民间音乐作品只用徵、宫、

商三声。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原始宗教祭祀歌和用每句包括三个音节的“古歌体”

诗词为歌词的作品中。

傣族民间音乐常用向属宫系统或下属宫系统离调的手法求得调性的对比。

二、旋律线条及节奏

1. 傣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因为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所以声调在傣语中显得

格外重要。傣语一般有六个舒声调和三四个促声调,分为低平、中平、高平、中升、

高降、中降几个调类。傣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和傣语的声调紧密配合,具有吟诵性。

在傣族民间音乐中,旋律随着语言声调高低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一首作

品的曲调是固定的。傣族民间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及节拍节奏形态与傣语及傣族

诗歌发展史紧密地联系着。由于傣语中单音节词多,所以每个字均需同等地加以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8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8 7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强调,故傣族民间音乐作品中散板不多见,常见的是有板,且以 2 ∕ 4、3 ∕ 4 两

种节拍占统治地位,节奏划分的原则为均分。

2. 傣族古代诗歌,大多只重视节奏而不重视韵律,随着诗歌的发展,韵律被

重视,句子越来越长,格律也越来越自由,节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目前的傣族诗歌,

每句中所包含的音节数可以相当自由,而且每段的句数也不受限制。与此相适应,

出现了乐句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各乐句的长度亦不相等的情况。傣族民间诗歌的

格律虽比较自由,但基本上两句可以看作是一节,故在民间音乐作品中由上、下

句构成的单乐段是最典型的结构形式。

3. 傣族民间音乐和壮、侗、布依、水族等壮侗语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共同点

主要表现在音阶调式的结构方面,同时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二度谐和

观念,和同语族诸民族的民间音乐相比较,傣族民间音乐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 除玉溪市元江县东峨乡高寨、养马河两个傣族自然村外无多声部合唱。

(2) 各类体裁的作品旋律都有很强的吟诵性。

(3) 傣族民间音乐对腔词关系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不仅和傣语的特点有关,亦

和傣族诗歌发展的历史有密切联系,与同语族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说明傣族

民间音乐保留了百越民间音乐古老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可能正是滇越民间音乐

的遗传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西双版纳自治州概况编写组:《西双版纳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年。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曾安秀:《西双版纳傣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年。

第8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78 79 第四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傣族

第五章

傈僳族

LI

SU

ZU

第9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0 8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跨界而居的民族,为氐羌族后裔,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 8 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

广阔地区,公元 15 至 19 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傈僳族这一名

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时人樊绰在

《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到明代仍把

傈僳看作是“罗罗” ( 彝族 ) 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

亦罗罗之别种也”。12 世纪以后,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

知府木氏的统治。到了 16 世纪中叶,由于木氏土司的残酷压迫,傈僳族人民在

头人木必扒的率领下,迁到怒江地区,这也是傈僳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徙,是最

早进入怒江的傈僳族。嘉庆八年、道光元年、光绪三十年大批傈僳族三次大迁徙,

往西、往南等方向迁移到澜沧江、怒江、德宏、临沧、耿马、禄劝、大姚等地,

使傈僳族居住区域不断扩大,形成现在的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怒江、恩梅开江 ( 伊

洛瓦底江支流 ) 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

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傈僳族总人口为 702839 人(2010 年),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

治州福贡、贡山、泸水三县,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

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盐边等地区。

民族称谓: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9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0 81 第五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傈僳族

1000 多年来沿用至今。

宗教信仰:

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有图腾崇拜的残余,过去主要信奉多神,崇拜自然,

相信万物有灵,以自然崇拜和灵魂观念为基本内容,以遇疾病灾害时杀牲祭祀活

动为其主要形式而存在于傈僳族地区。近代以来,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除保存多神信仰外,部分傈僳族群众转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

主教。

语言文字: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

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个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历史上傈

僳族没有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 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旺忍波

创制了共有 1030 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族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20 世纪 20

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第二种文字,

即老傈僳文;1913 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根据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傈僳人的语

言,以武定县滔谷村语音为基础创制出了一种“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种文

字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

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 。

文学艺术:

傈僳族创造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口头文学,以歌唱和讲述的方式口

耳传承下来。傈僳族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

族的创世传说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有关神话和历史传说的作品,有《我们的祖先》

《横断山脉的传说》《开天辟地的故事》等。

傈僳族叙事长诗的题材和内容丰富,“粗兹木刮”(《重逢调》) 有 1500 余行,

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封建买卖婚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

力的控诉。流行在民间的谜语、谚语、歇后语和儿歌等,也是傈僳族民间文学的

组成部分,受到傈僳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传承。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民歌是他们最喜爱的艺术活动。

衣食住行:

傈僳族妇女的服装样式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长及脚踝,裙

褶很多;另一种上着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长及

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纽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或贝、

蚌等饰品压住。短衫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由于各地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又

分黑、白、花傈僳 3 种。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

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姑娘

第9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2 8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

泸水一带的黑傈僳妇女不穿长裙,上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青布包头,

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的花傈僳,服饰较为鲜艳美观。妇女均

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

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蓄

发辫缠于脑后。喜欢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制成。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采集、狩猎为辅。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

不同的建筑形式。怒江地区及四川盐边一带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

主。丽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区的住房则以土木结构为主,竹篾房的下面,一

般作畜厩。散居在兰坪、维西一带的傈僳族,大多喜欢住木楞房。

婚丧习俗: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姑舅表优先婚配权也很盛行。

傈僳族死后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村寨和家族都有公共墓地。

民族节日:

傈僳族最重要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年节“阔时节”。年节期间,都要舂籼米

粑和糯玉米粑,并酿制香醇的水酒。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还有“春浴”的风尚,

形成群众性的“汤泉赛诗会”,“阔时节”现已定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欢度的一

个民族节日,时间为每年公历 12 月 20 日。

德宏、腾冲的傈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第一天“下火海”,

第二天“上刀山”,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九至十月,收获节也是傈僳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作为基督教信徒的

部分傈僳族民众,则要在每年 4 月过复活节,10 月过感恩节,12 月过圣诞节。

第9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2 83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傈僳族

傈僳族是一个富有音乐才能、爱唱歌的民族,音乐在傈僳族中无异于“第二

语言”,凡是能用话说出来的,都能用歌唱出来。傈僳族的音乐活动和社会生活

有密切的联系,探亲访友、节日聚会、打猎放牧、田间耕作、春种秋收、谈情说爱、

婚丧嫁娶都要唱歌,甚至在调解民事纠纷时,双方也通过歌唱来申诉理由。傈僳

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和舞蹈音乐三种体裁。

一、民间歌曲

傈僳族民歌有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种。民间传统分类依据曲调的性质分为“木

刮”“摆时”“优叶”等歌种。

1. 木刮

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

叙事长诗,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成为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歌的歌调,

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亦称“木刮哺哦”。 木刮多由中、

老年人在婚庆、逢年过节、社会集会或其他庆祝活动时咏唱,内容多为叙述家谱

及关于历史、生产、婚丧礼俗等,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

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

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木刮的歌词每句有七个音节,旋律高亢、

激越,演唱形式为对唱和众人应和,领唱与应和的两句之间讲究对仗,对唱时双

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其他属木刮类的歌、

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阿尺木刮流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9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4 8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传于维西一带,意为“羊子歌”,因歌腔中有类似羊叫的音调而得名。

木刮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

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演唱时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

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

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

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

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反映了杀

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

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参见谱例《莫广基(木

刮)》。

2.摆时

摆时,传统的抒情性民歌的歌腔,亦称“摆时摆”或 “摆时摆哦”, 广泛流

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名称的摆时,内容以歌唱爱

情为主,也唱劳动生产或其他社会生活。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

摆时早期较多出现在傈僳族的“刮木热”( 意即赛歌会 ) 当中,因而其在傈僳

族民俗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摆时一般只能在山

郊野外或青年男女社交聚会的“公房”中演唱,其歌词大多也与谈情说爱、寻求

伴侣等相关。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此类禁忌被逐渐打破,摆时因其独特的演唱

方式与技巧,目前已逐步成为傈僳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

摆时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要歌唱,歌词

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

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对唱时,多由数人乃至数十人手

挽手围成圆圈,边唱边摆动身体,缓慢移动。歌词四句至七句为一节,领唱者至

少唱两句,多则三、四、五句,合唱的人则一律唱两句,合唱多为二声部,也有

三声部或四声部的。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

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

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

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参见谱例《摆时》。

第9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4 85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傈僳族

(啊 喂 哎 啊 喂 哎 啊 喂 哎) (哟 也 哎

q = 60 庄周地

哟 也 哎 哟 也 哎) 古 时 洋 洋 洪 水 冲 大 地, 滔 滔 (哎)

江 河 (哎) 上 青 天。 猿 猴 它 呀 是 它 创 造

了 世 界, 是 它 (哎) 创 造 了 人 世 间? 是 谁 创 造

五 谷, 是 谁 (哎) 创 造 了 生 源? 从 那 时 候

起, 开 始 劳 动 建 家 园, 开 始

生 活 和 生 产 (呀 洁)。

3

4

2

4

3

4

2

4

4

4

2

4

2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2

4

2

4

&b

莫广基

&b

&b

&b

&b

&b

&b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œ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R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j ‰ ˙ œ

j

œ™ ‰

(啊 喂 哎 啊 喂 哎 啊 喂 哎) (哟 也 哎

q = 60 庄周地

哟 也 哎 哟 也 哎) 古 时 洋 洋 洪 水 冲 大 地, 滔 滔 (哎)

江 河 (哎) 上 青 天。 猿 猴 它 呀 是 它 创 造

了 世 界, 是 它 (哎) 创 造 了 人 世 间? 是 谁 创 造

五 谷, 是 谁 (哎) 创 造 了 生 源? 从 那 时 候

起, 开 始 劳 动 建 家 园, 开 始

生 活 和 生 产 (呀 洁)。

3

4

2

4

3

4

2

4

4

4

2

4

2

4

3

4

3

4

2

4

3

4

3

4

2

4

2

4

2

4

&b

莫广基

&b

&b

&b

&b

&b

&b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œ

œ 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œ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R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j ‰ ˙ œ

j

œ™ ‰

°

¢

(哦 奔 也) 竹 笋 破 土 布 谷 叫,

q = 72 山歌风

漆 树 发 芽 山 雀 鸣, (也) 山 草 黄 时

獐 求 偶, 江 水 涨 时 鱼 发 情, (呀 啦 衣)。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b

b

摆时

&b

b U~~~~~~~~

U~~~~~~~~

U~~~~~~~

&b

b - - -

&b

b - - -

?b

b - -

-

?b

b

- - -

œ

jœ œ

j

œ ˙ œ

j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œ œ œ œ ˙ ˙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

¢

(哦 奔 也) 竹 笋 破 土 布 谷 叫,

q = 72 山歌风

漆 树 发 芽 山 雀 鸣, (也) 山 草 黄 时

獐 求 偶, 江 水 涨 时 鱼 发 情, (呀 啦 衣)。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4

4

2

4

4

4

&b

b

摆时

&b

b U~~~~~~~~

U~~~~~~~~

U~~~~~~~

&b

b - - -

&b

b - - -

?b

b - -

-

?b

b

- - -

œ

jœ œ

j

œ ˙ œ

j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œ œ œ œ ˙ ˙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Ϫ

œ œ œ œ œ ˙ œ™ œ

j

œ œ œ Œ

第9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6 8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3. 优叶

优叶,叙事性小调。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

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青年男女在田野间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内容包括生产、

生活、爱情等。此类优叶主要用于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对唱和恋人们幽会时相互应

和,曲调轻松、活泼,优美委婉,常常形成二声部;另一类是在喜庆节日时由老

人们在家中围坐火塘边,边饮酒边唱,主要回忆往事及叙述家谱,曲调深沉感伤,

旋律平稳,速度缓慢。

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悄

悄话》《砍柴歌》等。参见谱例优叶《越唱越快活》。

4. 其他

(1)批阿哦,青年们聚会时轻声对唱的抒情歌曲。多为领唱与合,流传于碧江、

泸水一带。

(2)夫知多哦,饮喜酒歌。傈僳族举行婚礼时,迎亲与送亲的双方各推一年

长善唱的歌手领唱,众人接着合唱,围着酒坛子,边饮酒边唱边舞。参见谱例《扎

拉好来扎拉好》。

(3)嘿时笃哦,进新房歌。新屋建成后,亲友送酒庆贺,主人设宴答谢。宴

席间,男主人与客人对唱,众人应和,边唱边舞。

(4)诗哦得哦、阿双居哦,挽歌和哭丧调,均为哀悼死者时唱的丧葬歌。

(5)萨讷期哦、萨讷瓜哦,摇儿歌和儿童歌。音调质朴,结构短小,节奏较

为规整。

(6)尼无尼咕哦,祭祀歌。傈僳族信奉多神,经常祭祀的鬼神有数十种,因

而祭祀歌也较多,如祭山神调、祭路神调等。

第97页

吃 呀 吃 呀 快 来 吃, 喝 呀 喝 呀 快 来 喝,

q = 60

小 粟 米 酒 敬 给 你, 高 粱 酿 酒 献 给 你,

吃 呀 吃 呀 快 来 吃, 喝 呀 喝 呀 快 快 喝, 黄 泥 土 碗 已 摆

好, 蒿 枝 筷 子 已 放 起 (哎),(呀 拉 衣 呀 拉 衣)。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b ~~~~~~~~~~~~

扎拉好来扎拉好

&b

&b

&b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吃 呀 吃 呀 快 来 吃, 喝 呀 喝 呀 快 来 喝,

q = 60

小 粟 米 酒 敬 给 你, 高 粱 酿 酒 献 给 你,

吃 呀 吃 呀 快 来 吃, 喝 呀 喝 呀 快 快 喝, 黄 泥 土 碗 已 摆

好, 蒿 枝 筷 子 已 放 起 (哎),(呀 拉 衣 呀 拉 衣)。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b ~~~~~~~~~~~~

扎拉好来扎拉好

&b

&b

&b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

œ œ œ œ 

œ

j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 œ

第9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8 8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民间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三弦)、很自(弓弦乐器,

二弦)、举列(即笛子)、笛里吐(小竖笛)、葫芦笙、玛果(即口簧)、阿其诀列、

达提吐、唢呐、玛拉 ( 大号 ) 以及大锣、大镲、大鼓等。其中又以下列几种乐器最

具特色。

1. 其布

汉语直译为琵琶,现因其与琵琶在形制、定弦等方面的差异而被称为 “傈僳

琵琶”( 现较为流行的有腰子状、瓢状两种 ) 。琵琶是傈僳族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

乐器,也是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据史料记载,其布原张两弦 ( 羊肠弦 ) ,现在

为四弦 ( 金属弦 ) ,演奏时用拇指与食指弹拨。其布的定弦较为自由,民间相传有

40 余种,琴把上没有固定的音位划分,仅用松香点一小点作为 1 个音位的标记。

其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般用于独奏或弹跳。独奏时音质清晰、悦耳,弹跳时

节奏鲜明。其布的演奏姿势较为独特,除一般的抱弹外,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还

常使用头顶反弹,以及卧弹、侧身弹等。关于其布的来源,在傈僳人中流行着一

则古老的传说:其布是从前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孤儿在山林里有感于“阿谷尼吃”雀、

“国夺罗”雀和“阿窝罗”雀的凄哀叫声而创造的,因而其布的头像国夺罗雀 ,

腹像阿谷尼吃雀,尾像阿窝罗雀,其布所张的四根琴弦分别代表着上述三种鸟所

发出的声音及孤儿的心声。

在傈僳族民间较为流行的曲目有《打猎调》《阳雀调》《怀念调》《传情调》

《划船调》《约玩调》《对门蜜蜂嗡嗡叫》等。参见谱例《打猎调》。

°

¢

°

¢

°

¢

°

¢

和音

旋律

q = 90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b

打猎调

&b

&b

&b

&b

&b

&b

&b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

¢

°

¢

°

¢

°

¢

和音

旋律

q = 90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b

打猎调

&b

&b

&b

&b

&b

&b

&b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第9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88 89 第五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傈僳族

以上音乐节选据说描写的是傈僳人古代狩猎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出猎前的准

备、猎狗发现猎物时的呼唤、猎人满载而归时的喜悦等等。

2.玛果

维西傈僳人称为“区曲”,汉语为口弦,口弦亦是傈僳族的传统乐器,为每

一个青年男女所喜爱。按其形制可分为单片 ( 拉动演奏),三片两种,所采用的材

质有竹、铜、银三种。通常三片口弦的定弦有两种。弦身是以约 3 寸长、半寸宽

的竹片制成一条沟,中间刻起一片簧,演奏者对准口腔轻轻吹弹,让弹片的声音

在口腔里引起共鸣,然后以气息的调节使音色变得柔和、悠扬。口弦的音量虽小,

但很动听,尤其当夜深人静弹奏时,再伴以轻声的唱诵或吟咏,就显得更加优美

动听。在傈僳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乐曲有《种包谷调》《谈情调》《鸡吃食调》等。

参见谱例《种包谷》。

™ ™

™ ™

™ ™

q = 80

™ ™

™ ™

2 &4

种包谷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 ™

™ ™

q = 80

™ ™

™ ™

2 &4

种包谷

&

&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3. 吉自

汉语译为二弦,仅仅流行于维西一带的傈僳人中。吉自长 40 厘米左右(音响

长约 20 厘米),均用一块实木雕琢而成,弦定型,弓为马尾 ( 外拉弦 ),通常配

合其布一同为民间舞蹈伴奏,音色明亮、优美。主要乐曲有《尼吐光》( 二步舞 )

、《苦调》《高兴调》等。

4. 决列

是傈僳族对无膜七孔 ( 前六后一 ) 笛的传统称谓。决列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常用于傈僳人自娱自乐的活动中,也较多与其布等乐器一道用于民间集体舞蹈的

伴奏或合奏之中。较常演奏的曲目有《娱乐调》《念门尼调》《高山调》等。参

见谱例《高山调》。

第10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90 9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q = 60 优美地

2 & 4

#

# 3 3 3

高山调

&#

# 3 3

&#

# 3

&#

# U 5

&#

# 3 3

&#

# 3 3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q = 60 优美地

2 & 4

#

# 3 3 3

高山调

&#

# 3 3

&#

# 3

&#

# U 5

&#

# 3 3

&#

# 3 3

˙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5. 决篥杰

傈僳族吹口气鸣乐器,又称达提吐。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德宏傣族景颇

族自治州等傈僳族聚居地区。管身竹制,由主、副两管并列绑扎而成。主管较粗、

副管稍细,均用无节竹管制作。管长 30 厘米左右,上端管口即为吹口,口内堵以

斜形木塞,在管身背面木塞斜口的下方,各开一个方形发音孔。主管开有六个 ( 前

五后一 ) 圆形按音孔,副管不开按音孔,只发一音。主副管上、下两端用丝线捆紧,

外涂黄蜡固定。演奏时,管身竖置,两手按主管按音孔,左手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

二两孔,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三、四、五孔,拇指按背孔。嘴含两

管吹口,气流经木塞斜口冲激发音孔下方边棱而发音。主管音列为 e1、g1、a1、

c2、d2、e2、g2,音域十度,可以演奏旋律。副管发和声长音 g1。音色柔和悦耳,

多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常演奏山歌、情歌等民歌曲调和歌舞曲,是颇受傈僳

族人民喜爱的气鸣乐器。青年人常吹奏自娱,乐曲有《欢乐曲》《决篥调》等。

6. 传统丝竹合奏

主要流行在维西一带的傈僳人中,所用乐器通常有区曲 ( 口弦 ) 、决列 ( 无膜

7 孔笛 ) 、其布 ( 傈僳琵琶 ) 、吉自 ( 二胡 ) 等。有时也可加小型的打击乐器。 此

类乐曲一般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曲调较为文雅、含蓄。最常演奏的曲目为《木刮布》

《体土光》( 一步舞 ) 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