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4期电子刊

表6 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假设 路径 标准化系数 SE CR pH1a RM→SE 0.491 0.081 7.267 *** 支持H1b RM→RE 0.394 0.078 7.086 *** 支持H2a SE→ER 0.175 0.049 2.754 ** 支持H2b RE→ER 0.054 0.081 3.279 0.353 不支持注:***:p<0.01;**:p<0.05。3.4 中介效应检验采用 Bootstrap检验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表7显示了中介效应测试的结果。中介效应检测结果显示,结构性嵌入在网络管理能力和创业韧性之间(β=0.086,p<0.05)中介作用显著;关系性嵌入在网络管理能力和创业韧性之间(β=0.021,p=0.436)链式中介作用不显著。表7 中介效应检验假设 路径 效应值Bias-corrected(95%)Lower Upper pH3a RM→SE→ER 0.086 0.005 0.101 ** 支持H3b RM→RE→ER 0.021 -0.016 0.045 0.436 不支持注:**:p<0.05。3.5 调节...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4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表6 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

假设 路径 标准化系数 SE CR p

H1a RM→SE 0.491 0.081 7.267 *** 支持

H1b RM→RE 0.394 0.078 7.086 *** 支持

H2a SE→ER 0.175 0.049 2.754 ** 支持

H2b RE→ER 0.054 0.081 3.279 0.353 不支持

注:***:p<0.01;**:p<0.05。

3.4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 Bootstrap检验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

验,表7显示了中介效应测试的结果。中介效应检

测结果显示,结构性嵌入在网络管理能力和创业韧

性之间(β=0.086,p<0.05)中介作用显著;关系性

嵌入在网络管理能力和创业韧性之间(β=0.021,

p=0.436)链式中介作用不显著。

表7 中介效应检验

假设 路径 效应值

Bias-corrected(95%)

Lower Upper p

H3a RM→SE→ER 0.086 0.005 0.101 ** 支持

H3b RM→RE→ER 0.021 -0.016 0.045 0.436 不支持

注:**:p<0.05。

3.5 调节效应检验

构建网络管理能力*关系导向交互项,利用结

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模型显示

了可接受的总体适合度(χ2/df=2.927,p=0.000;

RMR=0.097;CFI=0.908;RMSEA=0.063)。表

8显示了中介效应测试的结果。检测结果显示,网

络管理能力*关系导向交互项显著影响结构性嵌入

(β=0.190,p<0.01)或者关系性嵌入(β=0.099,

p<0.05),H8a、H8b两个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表8 关系导向对直接效应的调节效应检验

假设 路径 标准化系数 SE CR p

H4a RM*GO→SE 0.190 0.051 3.246 *** 支持

H4b RM*GO→RE 0.099 0.047 2.144 ** 支持

注:***:p<0.01;**:p<0.05。

采用 Bootstrap检验对假设中介效应的调节作

用进行检验,表9显示了中介效应测试的结果。检

测结果显示,网络管理能力*关系导向交互项分别

通过结构性嵌入(β=0.042,p<0.05)影响创业韧

性,网络管理能力*关系导向交互项通过关系性嵌

入(β=0.009,p=0.374)对创业韧性影响不显著。

H5a得到了支持,H5b没有得到支持。

表9 关系导向对中介作用调节作用的检验

假设 路径 效应值

Bias-corrected(95%)

Lower Upper p

H5a

RM*GO

→SE→ER

0.042 0.003 0.137 ** 支持

H5b

RM*GO

→RE→ER

0.009 -0.018 0.051 0.374 不支持

注:**:p<0.05。

4 结论与讨论

创业韧性对于创业者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其

重要性使得有必要研究其作用机制。上述的分析产

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发现,值得讨论。总的来说,在民

族村寨旅游发展背景下,创业者的网络管理能力会

显著影响其创业韧性。但是,它们的影响是由结构

性网络嵌入和关系性网络嵌入进行介导,而且关系

导向对上述中介效应进行调节。

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背景下,网络管理能力更

强的创业者有更强的创业韧性。由于网络管理能力

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或者技能,因此研究结论得到证

实并进一步发展了之前的研究结果,例如 Holland

等的研究表明,与市场经验、管理经验相关的知识或

者技能等人力资本对创业韧性有强烈而积极的影

响[54]。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的是通过专业教育获得

的知识或者技能,与市场经验、管理经验相关的知识

或者技能对创业韧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对

影响创业韧性的知识或者技能领域进行了拓展,并

揭示了其中的影响机制。

结构性嵌入在网络管理能力和创业韧性之间发

挥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创业韧性产生的原

因。这个研究发现印证了 Cooper等关于创业韧性

的研究框架,他们认为网络嵌入是网络管理能力和

创业韧性之间的中介之一[55]。后者验证了张秀娥

等提出的心理韧性研究框架,即心理韧性是个体能

力作用的结果[56]。本文将心理韧性研究和创业韧

性研究两个框架整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框架。

4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52页

虽然网络管理能力也正向影响关系性嵌入,但

是本文发现关系性嵌入并没有在网络管理能力与创

业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原因可能是在中国情景

下,结构性嵌入比关系性嵌入更加重要,处于内部圈

子的往往能获取更多的资源[57],从而导致关系性嵌

入对创业韧性的影响不显著。

关系导向可以调节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韧性的

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更强关系导向的创

业者更有可能嵌入当地的创业网络。这证实了之前

学者关于关系导向的研究。例如,佐斌认为,不同个

体有着不同的关系取向,关系取向的不同又会造成

不同的认知、反应和行为方式[58]。Zhou等认为,具

有较高关系取向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人际关系来

弥合企业的资源或信息差距,从而更有可能积累社

会资本[59]。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关系导向可

以调节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韧性的间接影响,是对

以前学者研究的拓展。

总体上,民族村寨旅游创业者的网络管理能力

对创业韧性间接影响得到了证实。然而,网络管理

能力可以通过结构性嵌入影响创业韧性。关系导向

可以分别调节网络管理能力对结构型嵌入的影响,

从而调节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韧性的间接影响。

5 启示和局限性

5.1 理论启示

第一,本研究为旅游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研究提

供了丰富的内容。目前,旅游创业研究主要侧重于

创业者的创业意图研究和创业生存研究,而研究者

似乎对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有所忽略。本文从网

络管理能力和关系导向角度研究了创业韧性的形成

机制,弥补了这一领域存在的研究薄弱点。

第二,本文研究了民族村寨旅游者的创业心理,

弥补了民族村寨旅游者研究的不足。村寨旅游创业

者对于村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62],

在中国发展背景下,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

是目前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创业者心理过程的研究还

偏少。本文的研究为改变这一现状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三,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管理能力和关

系导向的创业韧性解释框架,扩展了现有研究。创

业韧性是一种复杂心理过程,但是其发生的内在机

理还并不清晰,本文把创业韧性理解为创业者网络

管理能力和关系导向作用于其创业网络的结果,揭

示了创业韧性的发生心理过程,从而构建一个新的

创业韧性解释框架,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创业韧性

行为发生过程的理解。

5.2 实践启示

鉴于民族村寨旅游创业存在很高的风险,以上

研究为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和创业者提供了

重要见解。一方面,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应

该给创业者提供提升网络管理能力和关系导向意识

的培训,倡导创业者建立行业协会等商业组织,创造

各种机会给创业者建立创业网络的机会。另一方

面,民族村寨旅游创业者应该积极参与当地管理者

组织的培训和活动,和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上下游

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拓展更加紧密的网络关系。

5.3 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是基于截面数据,而创业韧性的过

程很可能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后续的研究有必要

进行纵向研究来捕捉创业韧性的发生过程。其次,

本研究的样本是基于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后续

研究可以使用更多样化的样本来进一步测试我们研

究模型的外部有效性。最后,创业韧性是人与环境

的复杂函数,本研究只考虑了网络管理能力、关系取

向、网络嵌入等因素对创业韧性的影响,下一步研究

应该把其他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考虑进去,建立更

加完善的模型。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国内旅游数据情况.

2021-02-18.2wgk.mlt.gov.cn/2fxxgkml/tjxx/202102

/t20210218_g21658.html.

参考文献

[1] SUNJ,BUYSN,WANGXC,etal.Usingtheconceptofresiliencetoexplainentrepreneurialsuccessin

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andenterprisedevelopment,2011(24):182-202.

[2] 张秀娥,李梦莹.创业韧性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创业成功

的影响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8):96-108.

[3] 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

[J].旅游学刊,2006(10):45-48.

[4] 曹 兴 平.贵 州 民 族 旅 游 村 寨 社 区 居 民 的 社 区 感 研 究

[J].贵州民族研究,2013(6):155-158.

[5] 吕君丽.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路径选择[J].贵州民

族研究,2015(4):132-135.

[6] 黄萍.尴尬与出路:旅游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

47

金颖若等: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创业者的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韧性的影响 理论探索

第53页

遗产管理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5(1):14-19.

[7] 王金伟.民族旅游村寨社区治理绩效影响因素与组态

路径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184-

191.

[8] 向云发.“内卷化”与“去内卷化”: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的

结构、困境与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21(5):107-114.

[9] 王汝辉,刘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内生困境及治理路

径:基于资 源 系 统 特 殊 性 的 深 层 次 考 察[J].旅 游 科

学,2009(3):1-5.

[10] 向富华.民族村寨旅游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发展研究

[J].贵州民族研究,2014(2):110-113.

[11] 赵艳林,毛道维,钟兰岚.民族村寨旅游服务质量对游

客行为意 愿 的 影 响 研 究:满 意、不 满 意 的 中 介 作 用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0-

89.

[12] 彭正波,王凡凡.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农村社会组

织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J].旅

游学刊,2018(12):99-109.

[13] 李天翼,孙美璆.“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

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

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58-62.

[14] 陈兴,余正勇.民族村寨旅游空间非正义与经济边缘

化:基于四川阿坝色尔古藏寨案例[J].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6):144-151.

[15] 姚旻,王婷,宁志中.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集

聚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36-143.

[16] FLETCHERD.,SARKAR M.Psychologicalresilience[J].Europeanpsychologist,2013.

[17] BERNARD MJ,BARBOSASD.Resilienceandentrepreneurship:adynamicandbiographicalapproach

totheentrepreneurialact[J].Management,2016(2):

89-123.

[18] WERNEREE,BIERMAN J M,FRENCH F E.

ThechildrenofKauaiHonolulu[D].Universityof

hawaii,1971.

[19] WINDLEG.Whatisresilience? Areviewandconceptanalysis[J].Reviewsinclinicalgerontology,

2011(2):152-169.

[20] DENZ-PENHEY H,MURDOCH C.Personalresiliency:seriousdiagnosisandprognosiswithunexpectedqualityoutcomes[J].Qualitativehealthresearch,

2008(3):391-404.

[21] MORISSE M,INGRAMC.A mixedblessing:resilienceintheentrepreneurialsocio-technicalsystemof

bitcoin[J].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16,13:3-26.

[22] MANZANOGARCíAG,AYALACALVOJC.Psychometricproperties of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inaSpanishsampleofentrepreneurs[J].Psicothema,2013(3):75-90.

[23] BULMASHB.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Locusof

controland well-beingof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16(1):171-177.

[24] BULLOUGH A,RENKO M.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duringchallengingtimes[J].Businesshorizons,

2013(3):343-350.

[25] DUCHEKS.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abiographicalanalysisofsuccessfulentrepreneurs[J].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andmanagementjournal,2018

(2):429-455.

[26] AYALAJC,MANZANO G.Theresilienceofthe

entrepreneur.Influenceonthesuccessofthebusiness.Alongitudinalanalysis[J].Journalofeconomic

psychology,2014,42:126-135.

[27] DEWALDJ,BOWEN F.Storm cloudsandsilver

linings:respondingtodisruptiveinnovationsthrough

cognitiveresilience[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

practice,2010(1):197-218.

[28] HAKANSSON.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 network approach [M ].London:Croom

Helm,1987.

[29] RITTERT,GEMüNDEN H G.Networkcompetence:itsimpactoninnovationsuccessanditsantecedent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3(9):

745-755.

[30] GEORGIOUC,DODDSD,ANDRIOPOULOSC,

etal.Exploringthepotentialimpactofcolonialismon

nationalpatternsofentrepreneurialnetworking[J].

Internationalsmallbusinessjournal,2013(2):217-

224.

[31] 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

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1):35-67.

[32]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3):481-510.

[33] 李永周,李静芝,袁波.网络能力、网络嵌入对来华境

外优秀人才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20(2):158-166.

[34] BULLOUGH A,RENKO M,MYATT T .Danger

4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54页

zoneentrepreneurs:theimportanceofresilienceand

self-efficacyforentrepreneurialintentions[J].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2014(3):473-499.

[35] BULLOUGH A,RENKO M.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duringchallengingtimes[J].Businesshorizons,

2013(3):343-350.

[36] BAUERNSCHUSTERS,FALCK O,HEBLICHS.

Socialcapitalaccessand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economicbehavior& organization,2010(3):821-

833.

[37] 刘东,郑鑫,周小虎等.创业乐观中介下社会网络对新

创企业绩 效 的 影 响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2016,33

(15):68-75.

[38]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

心理科学进展,2012(9):1426-1447.

[39] YANGKS,LINTY,TSENG W S,etal.Chinese

socialorientation:anintegrativeanalysis[J].1993

(2):25-46.

[40] HWANG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7,92

(4):944-974.

[41] ABRAMSON NR,AIJX.CanadiancompaniesdoingbusinessinChina:keysuccessfactor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9(4):7-35.

[42] CHENZ,HUANG Y,STERNQUIST B.Guanxi

practiceandChinese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the

buyer'sperspectiv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1(4):569-580.

[43] LUO Y.Guanxiandperformanceof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inChina:anempiricalinquiry[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7(3):51-70.

[44] STANDIFIRDSS,MARSHALL RS.Thetransactioncostadvantageofguanxi-basedbusinesspractices

[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0(1):21-42.

[45] YEUNGIY M,TUNG R L.Achieving business

successin Confucian societies:theimportance of

guanxi(connections)[J].Organizationaldynamics,

1996(2):54-65.

[46] HODYF.Relationalorientationand 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J].BulletinoftheHongKongpsychologicalsociety,1991(27):81-95.

[47] ZHANGZ,ZHANG M.Salespersons'guanxiorientation,communication,andmanifestconflict:anempiricalstudyin China[J].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4(9):786-800.

[48] 李杰义,左秀雯.海外网络嵌入与国际化速度对技术

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1):9-15.

[49] SUC,MITCHELL K R,SIRGY J M.Enabling

GuanximanagementinChina:ahierarchicalstakeholdermodelofeffectiveGuanxi[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7(3):303-312.

[50] FISHERR,MARITZ A,LOBO A.Doesindividual

resilienceinfluenceentrepreneurialsuccess? [J].Academyofentrepreneurshipjournal,2016(2):39-

53.

[51] 刘泓辰,王兴元.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与创业机会识

别及开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20(21):1-9.

[52] KLINERB.Principlesandpractice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M].NewYork:Guilford,2015.

[53] FORNELLC ,LARCKERDF.Evaluatingstructuralequation models withunobservablevariablesand

measurementerror[J].Journal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39-50.

[54] HOLLANDDV,SHEPHERD D A.Deciding to

persist:adversity,values,andentrepreneurs'decision

polici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 practice,

2013(2):331-358.

[55] COOPERCL,FLINT TAYLOR J,PEARN M.

Buildingresilienceforsuccess:aresourceformanagersandorganizations[M].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13.

[56] 张秀娥,李梦莹.社会支持对创业坚持的影响研 究

[J].科学学研究,2019(11):2008-2015.

[57] 边燕杰,杨洋.中国大众创业的核心元素:创业者的关

系嵌入与核心关系圈[J].探索与争鸣,2019(9):160-

170.

[58] 佐斌.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概念及其测量[J].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2002(1):74-80.

[59] LZHOU,Y NIU,VL WANG,etal.Hustleforsurvivalorbustleforrevival:effectsofGuanxiorientationandorderofentryforChina'selectronicbusiness

venture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21

(2):370-381.

[60] KOMPPULAR.Theroleofindividualentrepreneurs

inthedevelopmentofcompetitivenessforarural

tourismdestination:acasestudy[J].Tourism management,2014(2):361-371.

49

金颖若等: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创业者的网络管理能力对创业韧性的影响 理论探索

第55页

TheImpactofEntrepreneurs'NetworkManagementAbilityon

EntrepreneurshipResilienceinTourismDestinationsofEthnicVillages

JinYingruo

1,XiangFuhua

1,2

(1.SchoolofTourismandCulturalIndustry,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2.SchoolofManage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Ethnicvillagesarevillageswithethnicculturalcharacteristics.Inrecentyears,withtheirculturalandecologicaladvantages,theyhaverapidlydevelopedintotouristdestinationssoughtafterbytourists.

Thedevelopmentoftourismdestinationsinethnicvillageshasattractedmanytourism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

destinationsinethnicvillages,especiallyinthepostCOVID-19era.However,existingresearcherspay

moreattentiontotheentrepreneurialwillingnessandperformanceoftourismentrepreneurs,andthereisa

seriouslackofattentiontothe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oftourismentrepreneursinthe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peciallythelackofin-depthresearchonhow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isformed.

Inthemainstreamentrepreneurialfield,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hasalsoreceivedgreatattentionrecently.Researchersbelievethattheindividualfactorsofentrepreneursareoneofth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Scholarshavenoticedtheimpactofindividualcognitiveandtraitfactors

suchasself-efficacy,optimism,andperseveranceon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amongentrepreneurs.Researchershavemadesignificantcontributionsinthisfieldassoonaspossible,butstilloverlooktheimpact

ofindividualhumancapitalfactorson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Therefore,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sofnetworkmanagementcapabilityandrelationshiporientationtoexploretheformationof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soastoprovidevaluablesuggestion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thnicvillage

tourismdestinations.

Specifically,thisarticleconstructsamodelthat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networkcapability,

networkembedding,relationshiporientation,and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Basedon420questionnaires

collectedfromthetourismdestinationsofXijiangMiaoVillageandZhaoxingDongVillageinQiandongnan

MiaoandDong AutonomousPrefecture,GuizhouProvince,China,thispaperusesstructuralequation

modeltotestthetheoretical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ofentrepreneurs

inethnicvillagetourism destinationsisindirectlyaffected bytheirnetwork managementcapabilities

throughstructuralembeddednessandrelationalembeddedness.Relationshiporientationregulatestheimpactofnetworkmanagementcapabilitiesonnetworkembeddedness,thusfurthermoderatingtheimpactof

networkmanagementcapabilitieson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

Thetheoreticalsignificanceofthesefindings:First,thisstudyfoundthepsychologicalprocessofentrepreneursintourismdestinationsofethnicvillages,whichprovidesrichknowledgeforthestudyofthe

processoftourismentrepreneurshipandmakesupforthelackofresearchinthisfield;Secondly,thisarticleunderstands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astheresultofthenetworkmanagementabilityofentrepreneurs

actingontheirentrepreneurialnetwork,revealingtheprocessofentrepreneurialresiliencegeneration,and

thusconstructinganewexplanatoryframework.Themanagementenlightenmentofthesefindingsisto

improvethenetworkmanagementabilityofentrepreneursinethnicvillagetourismdestinations,cultivate

entrepreneurs'relationshipawareness,guideentrepreneurstoestablishabroadersocialnetworkandbusinessnetwork,andultimatelyenhancethedevelopmentresilienceofethnicvillagetourismdestinations.

Keywords:ethnicvillages;entrepreneurs;networkmanagementability;networkembedding;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吕观盛]

5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56页

2023年7月

第16卷 第4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2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

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贵州5个红色旅游馆址为例

笪 玲,王金晓,郑子炜,李 贞

(贵州大学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摘 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智慧结晶,是红色旅

游的内核和精髓,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文章利用 Nvivo软件提取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

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因子,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

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驱动游客国

家认同具有特殊价值;弘扬长征精神对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感知和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红色旅游记忆对红色旅游感知、国家认同的正向影响显著;红色旅游感知并非直接作用于国家

认同,而是通过红色旅游中“感知—记忆—认同”的过程形成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文章形成以下

结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是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长征精神引领主客互动,可有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构筑品牌并促进国家认同。

[关键词]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长征精神;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51-11

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当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之中,成为激励

中华民族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军长征是一

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一场播撒革命火种之

旅。红军长征途中曾经过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

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占红军长征经过

地区的50%以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

察期间,谈及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曾

指出,长征的时候,红军路过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

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留下了很

多美丽的故事[1]。新时代,长征精神在民族地区展

现出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把长征红

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发展好,不仅有利于推

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增强国家认同、筑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旅游

地独特的氛围空间中,游客脱离日常生活世界,与新

51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及路径”(22BMZ071)

资助。

[收稿日期]2023-03-28;[修回日期]2023-06-07

[作者简介]笪玲(1979-),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

经济,E-mail:418992047@qq.com;王金晓(1996-),女,河北衡水人,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郑子炜(2000-),男,山西晋中人,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李贞(1998-),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57页

的群体进行互动,营造了形成国家认同感的特殊场

域。红色旅游地如何有效驱动长征精神在民族地区

的弘扬? 在民族文化多元的异质空间中滋养生息的

长征精神,对于增强游客国家认同有何特殊价值?

弘扬长征精神与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感知、国家

认同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科学地回答以上问

题,是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1 研究回顾

1.1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国家以及国

家历史、信念、主权和制度的热爱与认同[2]。20 世

纪70年代,“国家认同”作为行为主义研究的话题受

到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这一

概念开始进入国内学者视野,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

的研究框架。旅游业与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互促作

用:旅游者通过参与旅游活动,激发集体记忆,产生

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3]。各国通过开展依托文

物古迹类的旅游项目,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同时反

作用于旅游,增强国家旅游竞争力[4]。旅游过程中

能够依托遗址、遗物、遗迹等实现参与主体的精神唤

起,形成国家认同感。发展遗产旅游是培养国民国

家认同的重要途径[5],游客通过参观战争纪念碑[6]

或者参加集体旅游庆典增强国家认同感[7]。红色旅

游作为遗产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国家认同保

持着密切的联系[8]。普遍认为,红色旅游对旅游者产

生国家认同是个复杂的影响过程[9],旅游者在参与红

色旅游时,通过体验过程中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双

重影响[10],获得正向的旅游体验[11],产生敬畏[12]、自

豪[13]等情感,进而促进国家认同[14]158。

1.2 红色旅游与长征精神

《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

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丰功伟绩所

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

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

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5]。在各级政府

的引导下,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之一,早期研究主要涉及红色旅游的内涵[16]、兴起

与发展[17]、基本功能[18]、实践方式与规划开发[19]及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等5个方面。近年来,红色旅

游经 济 效 益[21]和 社 会 效 益[22]的 研 究 成 为 新 兴 视

角,其中社会效益涉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情

怀,红色旅游可以加深红色旅游记忆和感知、增强人

民群众国家认同感成为共识。

长征精 神 的 研 究 集 中 在 精 神 内 涵[23]、时 代 价

值[24]、弘扬传承[25]、精神培育[26]等方面。长征精神

时代价值阐述集中于宏观层面,中观和微观层面的

具体指导性论述相对薄弱;有关弘扬长征精神方面

的研究聚焦于内容,对主要原则、方法途径、机制制

度保障等方面的探索不足。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

神增强游客国家认同具有独特价值:一方面,红色旅

游如火如荼地发展为弘扬长征精神提供了新的方向

和思路。长征途经省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

是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游客在民族地区

参与红色旅游,借助长征纪念馆、遗址、遗迹等红色

旅游地,感受长征革命时所面临的困难和艰险,感受

长征中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鱼水深情,更加深刻

地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另

一方面,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为增强游客国家

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多元旅游场景的感知,

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使长征文化深入

游客的灵魂,特别是依托红色旅游地的民宿、餐饮、

演艺等推动游客对长征文化的深度体验,能有效提

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对新时期民族地区

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2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近几年旅游门户网站在我国发展迅速,以携程、

驴妈妈、稻草人为代表的众多旅游门户网站在产品

销售指数、营销指数、产品指数、用户指数等多个维度

居于旅游行业前列,很大程度上为景区提供了相关业

务帮助。考虑网站影响力及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携

程、驴妈妈、稻草人网站作为网络评论来源。依据《全

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公布的300处红色旅游地

的网络评论作为数据样本,利用八爪鱼采集器爬取所

搜集到的300处红色旅游地网络评论,删除内容重复

和无效的评论,共获得有效网络评论985条,使用Python软件分析高频词并生成词云图(图1)。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借助 Nvivo软件

对有效网络评论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

择式编码,将每条评论中有关红色旅游、长征精神、

国家认同的词条作为参考点建立自由节点,一共整

5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58页

图1 红色旅游地网络评论高频词词云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理出284个参考节点和72个自由节点。在主轴式

编码阶段,归纳总结出17个关于红色旅游地弘扬长

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树状节点。在选

择式编码阶段,以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为依据,最终

整理为弘扬长征精神、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感

知、游客国家认同4个核心树状节点(表1)。

红色旅游地给游客营造一种特殊的、较强政治

氛围的外部环境,将英雄人物、英雄事迹、革命遗址

等文化资源代入游客的场域感知、视听触动、精神唤

起,使游客对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发生了

表1 节点类目说明

核心树状节点 树状节点 自由节点

C1弘扬

长征精神

B1长 征 精 神 内 涵 理

A1正义事业;A2救国救民;A3不畏牺牲;A4团结在一起;A5独立自主;A6与

人民生死相依;A7毛泽东精神

B2长 征 精 神 时 代 价

值认知

A8加强精神建设;A9树立信念;A10培养孩子理想信念;A11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B3学 习 和 了 解 长 征

精神的途径

A12看电视;A13在电影院;A14刷视频;A15报纸上有报道;A16学习强国上学

习;A17家里老人说过;A18参观纪念馆;A19讲解员介绍;A20书本上有介绍

B4继 承 和 弘 扬 长 征

精神的路径选择

A18在实践中学习;A19要实事求是;A20努力学习;A21要有远大理想;A22

认知与实践相结合

C2红色

旅游记忆

B5人物记忆 A23中国工农红军;A24缅怀革命烈士;A25抛头颅,洒热血;A26毛主席的领导

B6时间记忆

A27激情燃烧的岁月;A28长征的艰苦岁月;A29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A30受

压迫的黑暗时代

B7环境记忆 A31拼搏的战场;A32肃穆的氛围;A33残酷的战斗;A34重现先烈无畏的冲锋

B8空间记忆

A35艰难生活历程;A36革命圣地;A37游击战;A38英雄故居;A39遵义会议

令人感慨

C3红色

旅游感知

B9旅游感知

A40图片文字内容详细;A41体验革命生活;A42了解“半条被子”精神;A43门

票价格偏移;A44重温长征的艰苦岁月

B10旅游情感

A45肃然起敬;A46让人感慨;A47深感敬佩;A48对敌人感到愤怒和痛恨;A49

感同身受

C4国家认同

B11自我认同 A50非常自豪;A51知道很多红色故事;A52很幸福;A53被革命烈士感动

B12祖国认同 A54为祖国骄傲;A55更加爱国;A56报效祖国;A57我是中国人

B13红色旅游认同 A58文化底蕴浓厚;A59还想再来一次;A60令人向往;A61很有意义

B14红色基因认同 A62历史沉淀;A63红色氛围浓重;A64讲好长征故事;A65长征文化需要弘扬

B15祖国归属感 A66很庆幸生活在中国;A67为中华文明自豪;A68伟大中国革命

B16社会主义认同

A6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70生活更加幸福;A71新时代很美好;A72要建设

更好的社会

53

笪 玲等: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59页

深刻变化。本文在已有国家认同、红色旅游和长征

精神研究的基础上,以游客体验与认知为基础,构建

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

制概念框架图(图2),并提出以下假设:

图2 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

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概念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H1:弘扬长征精神对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

H2:弘扬长征精神对红色旅游记忆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

H3:弘扬长征精神对红色旅游感知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

H4:红色旅游记忆对红色旅游感知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

H5:红色旅游记忆对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

H6:红色旅游感知对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

响。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 红军长征在贵州民族地区的足迹

贵州是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样本。2021年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

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

精神财富”[27]。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足迹,不仅奠定

了长征胜利的基础,而且也在多民族的贵州大地上

播撒了革命的种子。考虑红色旅游景区网络评论高

频词词云图(图1)中“纪念馆”词频最高,笔者选择

贵州民族地区5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馆址作为

研究样本及问卷发放对象,分别是黎平会议会址、镇

远革命史馆、荔波黎明关战斗遗址、黄平革命历史陈

列馆和瓮安猴场会议会址,于2022年5月至2023

年2月期间,在这5个红色旅游地共发放问卷580

份,收 回 580 份,其 中 有 效 问 卷 571 份,有 效 率 为

98.4%,确保了样本的科学性。

3.2 问卷设计

研究共涉及4个潜在变量,分别为弘扬长征精

神、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感知和国家认同。其中

红色旅游记忆参考胡俊青[28]、张园刚[29]的研究设

计量表,从人物记忆、时间记忆、环境记忆、空间记忆

4个维度对红色旅游记忆量表进行设计,包括16个

题项;红色旅游感知参考范秀成等学者[30]设计的问

卷量表,共有13个题项。国家认同参考赵志峰等学

者[31]设计的问卷量表,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

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量表如表2。红色旅游的

描述性信息主要包括参加红色旅游的次数、参加红

色旅游时的情感强度等题项。

表2 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量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个数 三级指标

长征精神

传承

A1长征精神内涵了解 5

A2长征精神时代价值认知 6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

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时代需要

新时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力量

5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60页

表2(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个数 三级指标

长征精神

传承

A3学习和了解长征精神的途径 6

A4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4

影视剧

文学作品

长辈介绍

历史课本

博物馆、纪念馆

其他

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学习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心,培养乐观主义精神

红色旅游

记忆

B1人物记忆 4

B2时间记忆 4

B3环境记忆 4

B4空间记忆 4

瞻仰、缅怀革命烈士

读懂20世纪中国发生的巨变

想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

想到革命烈士做出的伟大贡献

联想到革命烈士当年奋斗的历程

想到20世纪前半叶旧中国的社会生活

回忆起一些革命影视作品和历史事件

想起长辈讲述过的关于革命烈士的事情

氛围使革命烈士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富

这里与我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相似

环境、文物等更容易激发我的视觉记忆

感受到革命的情怀

了解到当时生活的状况

认识、回忆当时情况的关键点

与我了解的基本一致

激发我情感上的共鸣

红色旅游

感知

C1旅游感知 8

C2旅游情感 5

寓教于乐

体验到当年的革命生活

丰富了革命历史知识

性价比较高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促使游客自觉传承革命精神

让我心情愉悦

崇敬

惋惜

愤怒

缅怀

悲伤

国家认同

D1自我认同

D2祖国认同

D3红色旅游认同

D4红色基因认同

D5祖国归属感

D6社会主义认同

6

增强自我认同

增强我对祖国的认同

增强我对红色旅游的认同

增强我对红色基因的认同

增强我对祖国的归属感

增强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55

笪 玲等: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61页

3.3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问卷的人口特征中(表3),男性占比50.8%,女

性占比49.2%;在各年龄阶段中,26~35岁的中青

年人占37.3%;从职业来看,普通职员(18.4%)、企

业管理者(14.9%)、普通工人(11.9%)和在校学生

(11.4%)所占比例较大,共56.6%;受教育程度方

面,专科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大学专科样

表3 人口统计特征

基本特征 样本分组 频次

百分比

/%

性别

男 290 50.8

女 281 49.2

年龄

18岁及以下 16 2.8

18~25岁 140 24.5

26~35岁 213 37.3

36~45岁 150 26.3

46~55岁 39 6.8

56~65岁 6 1.1

65岁以上 7 1.2

学历

初中及以下 40 7.0

高中/中专/技校 168 29.4

大学专科 204 35.7

大学本科 130 22.8

硕士及以上 29 5.1

职业

在校学生 65 11.4

政府/机关干部/公务员 42 7.4

企业管理者(基层及中高层管

理者)

85 14.9

普通职 员 (办 公 室/写 字 楼 工

作人员)

105 18.4

专业 人 员 (律 师/医 生/文 体/

记者/老师等)

45 7.9

普通工 人 (工 厂 工 人/体 力 劳

动者等)

68 11.9

商业 服 务 业 职 工 (销 售 人 员/

商店职员/服务员等)

16 2.8

个体经营者/承包商 12 2.1

自由职业者 43 7.5

农林牧渔劳动者 33 5.7

退休 17 3.0

暂无职业 33 5.8

其他 7 1.2

参加红色

旅游次数

0次 37 6.5

1次 262 45.9

2~3次 245 42.9

4次及以上 27 4.7

本数量为204人,大学本科人数130人,共约占58.5%。

在本次调查问卷571个样本中,有534人表示参加

过红色旅游,占总样本的93.5%,有37人表示尚未

参与过红色旅游。在参与过红色旅游的人群中,大

部分人群有1~3次的红色旅游经历,占据总体样本

的88.8%,有27人参加过4次以上的红色旅游,占

总体的4.7%。

中青年是参与红色旅游、弘扬长征精神的主体。

中青年群体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远高于其他群体,在红色旅游地深入学习长

征精神不仅是自身爱国热情的一种表达,更能够满

足自身出行休闲和增长知识、阅历的需求。受教育

程度影响游客参与红色旅游的次数。通过对游客学

历和参与红色旅游次数的交叉分析(表4),可以发

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红色旅游的次数就越多。

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的人群中,大多只参与

过1次红色旅游,从大学专科开始,到大学本科和硕

士的过渡,红色旅游的次数逐渐上升到2~3次甚至

4次以上。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有着更

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参加红色旅游、学习长征精神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

4 数据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采用SPSS25.0对各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

析,计算出各指标的 Cronbach'sα系数,各指标系数

均大于0.6,该问卷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详见

表5。对量表进行 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显著性检

验,数据显示 KMO 值为0.957,巴特利特检验值为

4405.744,伴随概率值为0.000,表明量表的内部原始

变量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适合做验证性因子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知红色旅游

记 忆 与 弘 扬 长 征 精 神 正 效 应 感 知 (γ=0.665,

P<0.01)、红色旅游感知与弘扬长征精神正效应感知

(γ=0.710,P<0.01)、红色旅游感知与红色旅游记忆

正效应感知(γ=0.682,P<0.01),国家认同与弘扬长

征精神正效应感知(γ=0.687,P<0.01),国家认同与

红色旅游记忆正效应感知(γ=0.678,P<0.01),国

家认同与红色旅游感知正效应感知(γ=0.689,P<

0.01),国家认同、弘扬长征精神、红色旅游记忆、红

色旅游感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5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62页

表4 游客学历与参加红色旅游次数的交叉分析

旅游次数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技校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硕士及以上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0次 6 15.0 17 10.1 9 4.4 4 3.0 1 3.5

1次 24 60.0 92 54.8 99 48.5 40 30.8 7 24.1

2~3次 10 25.0 54 32.1 90 44.1 78 60.0 13 44.8

4次及以上 0 0.0 5 3.0 6 3.0 8 6.2 8 27.6

合计 40 100.0 168 100.0 204 100.0 130 100.0 29 100.0

表5 可靠性分析

一级指标变量 题项 标准化因子负荷量 Cronbach'sα CR AVE

长征精神内涵理解 0.729

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时代价值认知 0.639 0.782 0.638 0.470

学习和了解长征精神的途径 0.692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0.780

人物记忆 0.794

红色旅游记忆 时间记忆 0.673 0.811 0.659 0.492

环境记忆 0.626

空间记忆 0.692

红色旅游感知

旅游感知 0.754

0.832 0.749 0.499

旅游情感 0.670

自我认同 0.609

祖国认同 0.632

红色旅游认同 0.732

国家认同 红色基因认同 0.647 0.828 0.753 0.507

祖国归属感 0.784

社会主义认同 0.605

表6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分析

变量 弘扬长征精神 红色旅游记忆 红色旅游感知 国家认同

弘扬长征精神 1.000

红色旅游记忆 0.665

** 1.000

红色旅游感知 0.710

** 0.682

** 1.000

国家认同 0.687

** 0.678

** 0.689

** 1.000

均值 5.514 5.414 5.455 5.520

标准差 1.230 1.150 1.170 1.130

注:** 表示P<0.01。

57

笪 玲等: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63页

4.3 假设检验

4.3.1 路径检验

借助 AMOS24.0软件对本研究模型的拟合度

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所有适配指标的拟

表7 结构方程模型的配适度指标值

适配指标 推荐值 拟合值

χ2 越小越好 56.813

χ2/df <3.0 1.959

GFI >0.9 0.981

AGFI >0.8 0.963

RMSEA <0.08 0.041

NFI >0.9 0.983

IFI >0.9 0.991

CFI >0.9 0.991

合值均在推荐值范围内,说明该方程模型的体系构

建可接受。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假设,结果如图3和

表8所示。t>1.96,P<0.05,且路径作用方向与假

设一致,说明假设通过检验。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

看出,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具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β1=0.415,t=3.863,P <0.05),假设 H1

成立;弘扬长征精神对红色旅游记忆 (β2=0.592,

t=5.962,P <0.05)和红色旅游感知(β3=0.882,

t=15.196,P <0.05)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

H2和 H3成立;红色旅游记忆对红色旅游感知有显

著的正向影响 (β4=0.440,t=4.451,P <0.05),

假设 H4成立;红色旅游记忆对国家认同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 (β5=0.689,t=3.476,P <0.05),假设

H5成立。但是,红色旅游感知对国家认同的正向

影响不显著 (β6=0.250,t=1.338,P <0.05),假

设 H6不成立。

图3 标准化路径系数

表8 假设检验结果

假设 标准化路径系数β 标准误S.E. t值 P 结果

H1:弘扬长征精神→国家认同 β1=0.415 0.236 3.863 0.007 成立

H2:弘扬长征精神→红色旅游记忆 β2=0.592 0.165 5.962 0.018 成立

H3:弘扬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感知 β3=0.882 0.195 15.196 *** 成立

H4: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感知 β4=0.440 0.227 4.451 *** 成立

H5:红色旅游记忆→国家认同 β5=0.689 0.186 3.476 *** 成立

H6:红色旅游感知→国家认同 β6=0.250 0.198 1.338 *** 不成立

注:*** 表示P<0.001。

5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64页

综上所述,本研究模型的假设 H1~H5通过验

证,假设成立;假设 H6没有通过验证,假设不成立。

4.3.2 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红色旅游记忆在红色旅游感知对

国家认同的影响中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本文使用 AMOS24.0软件中的 Bootstrap进行抽样检验,将重

复抽样数设置为5000,以测试红色旅游记忆的中介

效应。这种重复抽样方法具有更强的统计能力和更

稳定的测试结果,它可以同时检验多个中介效应,并

测试整体中介效应。经过分析发现:在正效应感知

维度下,红色旅游记忆在红色旅游感知对国家认同

的影响研究中间接效应系数和双侧检验 P 值分别

为0.862和0.001,95%置信区间的上下界之间不

包含0,表明红色旅游记忆在红色旅游感知对国家

认同的影响研究中起到中介作用。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在民族地区的红

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

感知、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内在作用机制。游客在

红色旅游地接触到长征精神,受革命烈士人物、历史

事件、遗迹的影响,产生国家认同感;游客对长征精

神了解得越透彻,愿意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的意愿

就越强烈,对自身、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也就越高

涨。同时,游客国家认同的产生能够加强学习长征

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红色旅游记忆和红色旅

游感知得到强化,即红色旅游体验感增强。红色旅

游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即

红色旅游记忆点较高的游客,更倾向于形成国家认

同;红色旅游感知则需以红色旅游记忆为中介,间接

影响游客的国家认同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以贵州民族地区5个红色旅游馆址为样

本,对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

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驱

动游客国家认同具有特殊价值。在文化多元、交融

的民族地区,弘扬长征精神具有激发游客国家认同

的独特作用。不少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拥有高品质

的长征资源,以长征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旅游产品具

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游客通过体验红色

旅游地的长征文化,经过行为、意识规训,强化了国

家认同;红色旅游地将承载着长征精神的革命文物

遗迹旧址、纪念场所等进行整理开发,以空间表征与

红色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追忆过往历史、演绎长征路

上的革命故事,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激发游

客的情感共鸣,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并转化为

红色旅游记忆和红色旅游感知,起到非常深远的作

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红色旅游作为国家认同建

构的途径之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更

是潜移默化地增强游客的国家认同的重要补充。

第二,弘扬长征精神对红色旅游记忆、红色旅游

感知和国家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对长征精

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了解得越透彻,学习和了解长

征精神的途径就越多,愿意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

意愿也就越强烈,有助于建构红色旅游记忆并增强

红色旅游感知。游客对长征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态

度,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直观感受,更

取决于游客自我认知形塑的意识自觉,但红色旅游

地能起到重要的空间营造和情感联结的作用,使游

客在空间代入过程中将自身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

来,联想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以

及为了国 家 大 义 的 奉 献 精 神,国 家 认 同 感 便 油 然

而生。

第三,红色旅游记忆对红色旅游感知、国家认同

的正向影响显著。研究在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

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中加入变量“红色旅游

体验”,红色旅游体验又可分为红色旅游记忆和红色

旅游感知,红色旅游记忆是游客在红色旅游体验中

的关键要素,需要在红色旅游的特定场域中才能发

挥其特殊作用。如在镇远革命史馆参观,在场的游

客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悲伤、愤怒等情绪,这种情绪在

离开镇远革命史馆后数个月内一直延续,形成了持

久的红色旅游记忆。因此,红色旅游记忆不仅对红

色旅游感知起到提升作用,更是增强游客国家认同

的催化剂。

第四,红色旅游感知并非直接作用于国家认同,

而是通过红色旅游中“感知-记忆-认同”的过程形

成国家认同。红色旅游记忆在红色旅游感知对国家

认同的影响研究中起到中介作用。在红色旅游的场

域中,游客的红色旅游记忆越深刻,越会减弱对自身

的关注,增强对特定环境与事物的关注。当游客脱

离了红色旅游场域,回到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后,红色

记忆也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游客会因为红色记忆

有意识地再次甚至多次前往相关的红色旅游地,产

59

笪 玲等: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65页

生亲社会行为意识,愿意融入集体的环境中,进而增

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游客了解和学习长

征精神的过程驱动红色旅游记忆在红色旅游感知对

国家认同的影响中发挥正向的媒介作用。

5.2 讨论

5.2.1 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是推进民族地区

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国家宏大叙事体系、思想教育体系和产业发

展体系中,弘扬长征精神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

量、中国价值的重要实践。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以

长征精神弘扬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

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不仅对增强游客爱

国情感、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起到推动作用,更对地方

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伟大长征精

神在民族地区播种、开花和结果,红色文化资源凭借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民族地区需利用自身丰富的资

源优势,大力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进一步发挥长

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

5.2.2 长征精神引领主客互动,可有效筑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

游客在与居民、旅游从业人员等多要素的人际

互动中形成红色感知和红色记忆,能增强对民族文

化的理解,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

家认同。游客深度参与红色旅游地体验活动、沉浸

于长征精神中,并非仅感受到红色旅游激发出来的

自豪、激昂、正气等积极正向的情感,也会接收到焦

虑、愤怒、悲伤、痛苦等消极负向的情感。但需要说

明的是,这些由于革命艰辛、苦难引致的消极情感可

以通过独特的心理机制转化为“正能量”,能有效激

发游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精神,将对长征精神的

深刻理解转化为对民族的深沉热爱。

5.2.3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构筑品牌并促进

国家认同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旅游

地,有着更为完整的遗产体系、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和更为强大的整合能力[3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通

过串联各个红色旅游地,进一步拓宽了红色旅游的

范围,加深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为从国家层面构建红

色旅游地发展格局和体系提供了战略支撑和经验借

鉴。长征文化通过红色旅游地得到进一步传播,长

征精神深入游客内心并唤醒集体意识,形成广泛的

文化共识并增强游客的文化自信,从而产生国家认

同[14]159。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民族地区撒下

长征的种子,通过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功能,能够为

长征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宝贵经验。此外,

将蕴含长征精神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与民族地区旅

游相结合,有助于长征精神综合价值的充分释放,促

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构筑品牌并唤

起游客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张卫波.长征路上红军与少数民族的美丽故事[N].学

习时报,2021-10-29(3).

[2] 黄岩,乌峰.国家认同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3(2):23-27.

[3] 李彦辉,朱竑.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

军校旧址 及 其 参 观 者 为 中 心 的 研 究 [J].人 文 地 理,

2013(6):17-21.

[4] 余向洋,吴东方,朱国兴,等.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

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人文地理,2015(2):15-22.

[5] PALMERC.Tourismandthesymbolsofidentity[J].

Tourism management,1999(3):313-321.

[6] PACKERJ,BALLANTYNE R,UZZELLD.Interpretingwarheritage:impactsofAnzac museum and

battlefieldvisitsonAustralians’understandingofnationalidentity[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19

(5):105-116.

[7] ZHANGCX,FONGL,LISN,etal.Nationalidentityandculturalfestivalsinpostcolonialdestinations

[J].Tourism management,2019,73:94-104.

[8] 金鹏,卢东,曾小乔.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评述[J].资源

开发与市场,2017(6):764-768.

[9] 张红艳,马肖飞.新格局下基于国家认同的红色旅游发

展[J].经济问题,2020(1):123-129.

[10] 刘欢,岳楠,白长虹.红色旅游情境下情绪唤起对游客

认知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8(3):84-90.

[11] 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

研究[J].旅游学刊,2014(9):60-72.

[12] 郭俊伶,卢东,金鹏.红色旅游中敬畏情绪对游客国家

认同的 影 响 研 究 [J].资 源 开 发 与 市 场,2018(7):

1026-1031.

[13] 刘佳,滕金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敬畏感与自豪感

对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

学报,2021(7):1760-1776.

[14] 王庆生,明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其国家认同

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1(A1):

157-163.

[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

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04.

[16] 徐克 帅.红 色 旅 游 和 社 会 记 忆 [J].旅 游 学 刊,2016

(3):35-42.

6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66页

[17] 朱虹,宋丹丹.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J].旅游学刊,2023(1):10-11.

[18] 郑华伟.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

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旅游学刊,2016(5):111-118.

[19] 黄静波,李纯.湘粤赣边界区域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模

式[J].经济地理,2015(12):203-208.

[20] 叶光宇,韩广富.关于红色旅游问题研究综述[J].老

区建设,2021(6):85-96.

[21] 石琳.红色旅游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发展策略

[J].旅游与摄影,2020(24):28-29.

[22] 后娇娇.引绿色经济之水,行红色教育之舟:长征国家

文化公园建设需注重其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J].创

造,2021(1):48-51.

[23] 刘意.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的新发展:学

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

讲话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1):106-112.

[24] 吴光祥.长征精神的主旨内涵及当代价值[J].毛泽东

思想研究,2016(6):104-108.

[25] 蔡慧 青.谈 长 征 精 神 及 其 现 代 传 承 [J].才 智,2017

(15):213.

[26] 徐倩倩.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

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36-38.

[27]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

人民日报,2021-02-06(1).

[28] 胡俊青.社会记忆对红色旅游地吸引力的影响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9] 张圆刚,刘鲁.红色旅游资源地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

因素与多元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21(7):1658-1672.

[30] 范秀成,罗海成.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服务企业竞争

力探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6):41-45.

[31] 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

于认同视角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1):63-71.

[32] 刘艳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红色旅游体验

质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2.

StudyontheMechanismofRedTouristSitesCarryingforwardthe

InfluenceoftheLongMarchSpiritontheNationalIdentityofTourists

—TakingfiveRedTouristSitesinGuizhouasanExample

DaLing,WangJinxiao,ZhengZiwei,LiZhen

(CollegeofTourismandCulturalIndustry,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ThespiritoftheLong Marchisthecrystallizationofwisdomaccumulatedbythepeopleofall

ethnicgroupsundertheleadership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thelong-termrevolutionarypractice.Itisthecoreandessenceofredtourismandanimportantcarrierforenhancingnationalidentity.NvivosoftwareisusedtoextracttheinfluencefactorofpromotingthelongMarchspiritandenhancingthenationalidentityoftourists,andtheinfluencemechanism oftheredtourismareasinpromotingthelong

Marchspiritonthenationalidentityoftouristsisdeeplyanalyzed.Thestudyshowsthatthedevelopment

ofredtourisminethnicareasandtheLongMarchculturehasspecialvaluefordrivingnationalidentity;the

LongMarchspirithasasignificantpositiveinfluenceonredtourism memory,redtourismperceptionand

nationalidentity;redtourismperceptiondoesnotdirectlyaffectnationalidentity,butformsnationalidentitythroughtheprocessof\"perception-memory-identity\"inredtourism.Onthisbasis,thefollowingdiscussionsareformed:RedtourismcarriesforwardthespiritoftheLong March,whichisanimportant

drivingforc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ethnicareas;thespiritoftheLongMarchleadstheinteraction

betweenthehostandguest,whichcaneffectivelystrengthenthecommunityconsciousnessoftheChinese

nation;theconstructionoftheLongMarchNationalCulturalPark,canbuildthebrandandpromotenationalidentity.

Keywords:ethnicregions;redtouristareas;longMarchspirit;nationalidentity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61

笪 玲等: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地弘扬长征精神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67页

2023年7月

第16卷 第4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3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

:

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郝国强,杨 彪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旅游推动各民族广泛交流、跨区域流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候鸟人”被巴马长寿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所

吸引,到此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村中城”现象。“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

民族通过“在一起”实现了空间互嵌与融入、经济互利与互惠、文化共享与共建和情感认同与归属,

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同性,使坡月村逐渐发展形成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为旅游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个生动范例。

[关键词]居家式康养旅游;民族“三交”;民族互嵌社区;“候鸟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62-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我国拥有巨

大的人口规模和庞大的消费人群,为新时代旅游业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也是文旅高质量发

展的归宿。”[2]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现

代社会流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

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载体。2022年6月,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

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

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2

年9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

工商联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

意见》,决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推

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促进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如何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简称:民族“三交”)的桥梁,如何充分发挥

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的作用,成为旅游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课题。

1 文献回顾

关于旅游与民族“三交”的关系,已有研究主要

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实证研究。徐海鑫和项志杰从

6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西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化道路与广西各民族五个互嵌研究”(22BMZ016)、广西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典型案例调查研究”(22FMZ020)和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康养

旅游与民族‘三交’:广西巴马坡月村‘候鸟人’个案研究”(YCSW2023274)的资助。

[收稿日期]2023-03-15;[修回日期]2023-05-20

[作者简介]郝国强(1981-),男,安徽东至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文社科

研究基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广西高端智库“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

方向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互联网人类学等,E-mail:38064358@qq.com;杨彪(1995-),男,

广西河池人,广西民族 大 学 民 族 学 与 社 会 学 学 院 2021 级 硕 士 研 究 生,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旅 游 人 类 学、乡 村 振 兴,E-mail:

2789692930@qq.com。

第68页

经济发展的维度,探讨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三交”

的特殊影响[3]。宋博瀚和王文力对西藏旅游文化促

进民族“三交”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4]。戴

学锋通过分析新疆旅游发展的实践案例,认为大力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是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重要途径[5]。钟洁和石洪从现实层面出发,认

为坚持政府主导的共生、共创、共享发展方向,实施

整合营销,引导各民族和社会各界全过程参与是文

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的路径选择[6]。杨明月等

则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民宿促进各民族“三交”的具

体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7]。二是理论建构。孙九霞

立足于流动社会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多元一体格

局”理论的反思,分析旅游流动对民族交往、文化融

合与认同构建产生的影响[8]75。李燕琴等从主客互

动形式的演进探究群际间“共振—共创—共生”价值

协同链 的 生 成 过 程 以 及 如 何 促 进 各 民 族 交 往 交

流[9]。李志飞等根据对多个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的观

察,从二元世界(即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的视角,提

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二元世界“共享—分离—共创”

的三阶段变迁模型[10]。

目前学术界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族互

嵌社区以及民族“三交”的成果鲜见。广西壮族自治

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国

内双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县

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神秘的长寿文化是巴马

发展康养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吸引了来自全国

各地的“候鸟人”到此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居家式

康养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到环境

优美的目的地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居家康养,东道主

则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提供居家生活的基本设

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使旅游者在身

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康养的生活模

式。“候鸟人”在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的过程中,如

何在公共空间里共享当地的长寿文化和生态文化?

外来人群在与当地族群的互动中如何实现民族“三

交”? 基于此,本文以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

作为个案,探讨“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在

空间、经济、文化和心理互嵌中的互动与交融的实践

过程,阐释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三交”中的积极作用。

2 巴马康养旅游进展及坡月村概况

巴马的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2006年

以后,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

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以大健康产业为主

题的生态产业在巴马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大健康产

业推动当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

业成为该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康养旅游则

成为该县旅游业的主要业态。巴马官方数据显示,

2019年接待游客825.8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

82.92亿元;2020年接待游客643.96万人次,国内

旅游总消费 66.56 亿元;2021 年接待游客 768.17

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80.70亿元① 。每年到巴

马康养旅游的“候鸟人”达十多万人次,创造了广西

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巴马先后荣获“国际

健康养生圣地”“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广西

特色旅游名县”“2020 年度中国康养旅游目的地”

“2020年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等诸多荣誉,入 选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

改革创新先行区”“广西首批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

区”创建名单。

坡月村是巴马“候鸟人”聚集地之一,“候鸟人”

与当地村民杂居和互动使得村落的社会结构、民族

文化等更加多元,这也使得当地多元互动交融的现

象较之其他地区更为显著,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互嵌

社区。截至2021年11月,全村共有7个自然屯,16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73户,总人数2953人,其中

壮族2872人,汉族51人,瑶族30人,主体民族为

壮族② 。“候鸟人”在旅游旺季时人数是当地村民十

倍以上,相对于城市的“城中村”而言,该村形成了一

个与之相反的“村中城”现象。“候鸟人”来自全国各

地,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

族、彝族、壮族、满族、瑶族、白族、黎族、乌兹别克族

等③ 。为探讨“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在

空间、经济、文化和心理互嵌中的互动与交融情况,

笔者分别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7 月,2023

年1月到坡月村进行了4次累计长达2个月的田野

调查,对四十多位“候鸟人”与当地人进行了深度访

谈,获取第一手资料。随后,又通过微信、电话等方

式进行回访和追踪调查。

3 互嵌与融入:康养旅游促进民族“三交”的

空间基础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空间属性是民族互嵌社

区的第一属性,只有宏观层面的整体空间互嵌与微

观层面的社区空间互嵌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

63

郝国强等: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理论探索

第69页

族“三交”的社会意义[11]。在村落场域内,笔者将坡

月村的空间互嵌形态大致分为居住空间互嵌和公共

空间互嵌两种。

3.1 住在一起:居住空间互嵌

旅游的发展,使多民族共居成为旅游目的地的

新常态。坡月村作为巴马康养旅游重点村,得益于

优越的自然康养环境和神秘的长寿文化以及村内较

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

的“候鸟人”到此长居。农家旅馆内设有独立的卫生

间与厨房,并且配备有厨具、热水器、电视机、无线网

络、公用冰箱和洗衣机等各类设施,基本能满足“候

鸟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当地生活费用较低,每个月

的房租 费 仅 为 400~800 元,一 个 月 生 活 消 费 在

2000元左右。因此,大多数“候鸟人”会选择居住

在农家旅馆,一年中居住1~2个月或者6~11个

月,也有部分人甚至买房定居于此。当地人一般居

住在一层或二层,剩余楼层则租给“候鸟人”,在此基

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居家式康养旅游。居家式康养

旅游使游客身份发生了转变,从旅居者转变成定居

者,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

人”与当地人彼此交叠与嵌入,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

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进而推动各民族“三交”。

3.2 玩在一起:公共空间互嵌

“在一起”才会促进互动,互动才会促进交往交

流。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文化互动、社会交往、思想

交流等重要活动场所。以足拉同心文化广场为例,

其由足拉屯理事会成员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本村

群众、开发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人”等共同

筹集资金完成建设的项目。广场内建设有图书馆、

文化活动室、文化宣传长廊和文化舞台等,是供当地

群众与全国各地游客、“候鸟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当地民俗活动交往交流的公共场域。参与当地社会

的公共空间治理是“候鸟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表

征,也是“候鸟人”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

3.2.1 “候鸟人”与当地人的协商管理

坡月村发展康养旅游后,吸引了大量的“候鸟

人”到此长居,除了促进本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给

当地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如环境

污染、民族矛盾和社会治安等。为了破解康养旅游

产生的系列纠纷和难题,深化旅游纠纷“大调解”模

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

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坡月村先后完成投资建设旅

游警务站、旅游诉讼服务站和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

构建新型人民调解体系。甲篆镇成立了统战工作

站,推动村民理事会、人大代表、候鸟人协会等力量

整合,坚持站前引导、站内协作、站外下访相结合,形

成自下而上、完整的立体调解体系,率先推行联合调

处和诉前联调工作,简化程序、加强服务,提升了民

族矛盾、纠纷调处的成功率。此外,为了增强调解动

员力量,县司法局选聘了多名懂法律、懂政策的“候

鸟人”担任旅游纠纷调解员,并给他们发放证书、配

发工作证和执法记录仪等,形成了“大调解”联调工

作机制。通过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处理涉及民族

因素问题,有效解决了“候鸟人”内部及其与当地人

之间的旅游纠纷问题。

坡月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主要由巴马蓝色纽带

公民互助合作联合会管理,负责调解旅游纠纷。在

《巴马瑶族自治县百魔洞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来信来

访登记簿》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调解旅游纠纷案件的

结果。表1所呈现的案件便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表1 调解“候鸟人”与当地人的矛盾

时间 2022年1月4日 地点 坡月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 接待人 崔某某

来信来访人

姓名 周某 住址 坡月村

性别 女 职业 退休

年龄 56 联系电话 1893395****

来信来访

主要内容

其在坡月市场居住,每天凌晨三点就被附近豆腐摊生产声音惊醒。长时间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

其的身体健康,多次沟通均无效果

接访人意见 请村干部出面

处理结果 经村干部出面沟通,豆腐摊挪入里间,同时做隔音装修

6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70页

据当地村干部说,由“候鸟人”来调解“候鸟人”

内部及其与当地人的旅游纠纷,比由当地人来调解

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并不表示当地人不参与旅游

纠纷调解。在巴马蓝色纽带公民互助合作联合会难

以调解纠纷的情况下,都会请村干部出面帮助解决,

共同把“候鸟人”内部及其与当地人的旅游纠纷解决

在基层,努力达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的基层

社会治理效果。

3.2.2 “候鸟人”内部的有序互动

“候鸟人”是一个人员构成复杂的群体,在这个

群体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是

如何和谐相处的? 在坡月村,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

人们得出这样的共识: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有序互

动是促进各组织之间和谐相处之道。以足拉同心文

化广场管理为例,足拉同心文化广场是“候鸟人”文

体活动团队最多、人流量最大的活动场所,在旅游旺

季时每天高达两千多人次。为了在广场有序开展各

项文体活动,各文体活动团队领队协商、合理安排活

动时间,大大减少了彼此间因活动场地问题而引发

的矛盾。表2是“候鸟人”养生旺季各活动团队的时

间安排。

表2 足拉同心文化广场各文体活动团队时间安排

序号 团队名称 活动时间

1 太极拳队 7∶10—8∶10

2 拉筋操队 7∶50—8∶50

3 新疆舞队 8∶10—9∶10

4 拍打操队 9∶10—10∶10

5 走台队 15∶10—16∶10

6 新疆舞队 16∶10—17∶10

7 佳木斯队 17∶30—18∶10

8 广场舞队 18∶15—18∶45

9 秧歌队 18∶50—19∶20

10 交谊舞队 19∶20—20∶30

11 坡月村舞蹈队 19∶15—21∶00

12 足拉屯舞蹈队 观景台(时间自由安排)

注:观景台是足拉屯舞蹈队专用场地,活动时间自由安排。

“候鸟人”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不仅

拓宽了村落文化娱乐空间,也丰富了“候鸟人”内部

及其与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族互嵌社区是一

个多民族共居的场所,“候鸟人”通过参与协助当地

公共空间治理,与当地人共同建构并遵守公共秩序。

村落公共秩序的构建坚持了依法治理与疏导调解相

结合,做到了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柔性执法[12],为

各民族在有形、有感、有效的社会交往交流中营造了

良好的治安环境,为其他领域民族互嵌关系奠定了重

要基础。因此,可以说坡月村是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

旅游目的地公共空间治理的典型案例。

4 互利与互惠:康养旅游促进民族“三交”的

经济基石

旅游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

撑。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

发展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

调整;另一方面,旅游经济是民族互动交往的重要驱

动力,是民族互嵌社区创建的经济基石。

4.1 互利共赢:康养旅游推动“候鸟人”与当地人共

同构建家园

旅游业是能够较快速拉动人气、吸引人员和推

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随着巴马康养旅游知名度的提

升,大量“候鸟人”涌入巴马,进入坡月村,对租房需

求量大,供不应求。当地人看到提供租房能带来可

观的经济收益之后,便抓住旅游发展这个难得的机

遇建房,以满足“候鸟人”的租房需求。然而,建一座

楼房需要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对于当地部分

资本有限的农户来讲,自费建房基本难以实现。为

了解决资金困难,农户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还会选

择与“候鸟人”合作建房。一般的合作方式是由农户

出地,“候鸟人”出资,建成后留一层或两层给该农户

居住或农户自主经营,收益归农户;其余房间归“候

鸟人”经营,收益归“候鸟人”,并约定10年、20年或

30年后所有房间的所有权归农户。具体合作方式

和时间期限由农户与“候鸟人”协商决定。这样的合

作方式,一方面改善了当地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

环境,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进一步减小了城乡之间的

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候鸟人”的生活成本。

“候鸟人”与当地人通过共同建设和美家园,既提高

了生活质量,美化了村容村貌,也留住了“乡愁”,深

化了互嵌。

4.2 互惠共生:参与产业升级与旅游业发展

发展康养旅游,促进了坡月村产业转型升级,由

65

郝国强等: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1页

第一产业过渡到了第三产业。在未开发康养旅游之

前,当地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农村的

老年父母耕种自家承包地,由此形成了以代际分工

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方式。发展康养旅游之后,

康养公寓、公共设施建设等征收大量土地,许多农户

已放弃传统的农业生计方式,转而参与旅游经营或

相关就业,实现了“从农”到“从旅”的职业转变。

旅游业是一个“一业兴则百业旺”的综合性较强

的产业,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产业密切

相关。于是,经营农家旅馆、餐馆、养生馆、超市和参

与集市经营等成为当地人参与旅游业获取经济收入

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类型的旅游参与方式中,有些

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有些则是被动地参与,这些参

与的过程对康养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

过发展康养旅游,适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

地转移,尤其是部分妇女可以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

来。通过发展康养旅游,当地农特产品(火麻、红薯、

山茶油、珍珠黄玉米等)的销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甚至带动了周边村落或县市农特产品的促销,助推

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候鸟人”在此长居,一些“候鸟

人”便在村里做生意,如售卖保健品、工艺品,经营饭

店、家庭旅馆等。据坡月村民委统计,2021年全村

共有农家旅馆和农家乐203家,2020年长期居住在

坡月村养生的“候鸟人”达8000人,2021年长期居

住在坡月村养生的“候鸟人”达20000人,同比增长

150%,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旅游产业已成为坡月村

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10000元④ 。

由此可见,旅游推动了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

乡村经济发展空间,重构了乡村经济发展结构。

发展旅游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推动基础设施

建设,从而发挥其经济增长和带动功能[2]。随着“候

鸟人”长居人数的增加,村落原有的公共基础设施难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候

鸟人”与当地群众,巴马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当地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全覆盖、修建旅游公厕和

休闲娱乐场所等。大多数“候鸟人”都积极养生,喜

欢游山玩水,乐于参加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充实自己的康养生活。为了丰富“候鸟人”的精神文

化生活,有些“候鸟人”积极参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组织“候鸟人”到县城区域内各类旅游景点游玩,如

百鸟岩、水晶宫、长寿岛和仁寿源等景区,或到周边

县城去旅游,如凤山三门海、南丹洞天酒海和罗城棉

花天坑等景区,甚至到云南、贵州等地旅游,形成一

种较为特殊的旅游群体。由于大量的“候鸟人”不断

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外界宣传巴马的长寿文化和生态

文化,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此康养旅游,从而

极大地促进了巴马旅游经济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

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力。

这种选择居家式康养旅游的“候鸟人”与一般的

游客不同,他们往往有更大的可能成为忠实旅游者

和消费者,从而更可能重复、多次到达康养旅游目的

地,对当地 社 区 的 经 济 贡 献 也 会 更 直 接、更 多[13]。

从某种意义上讲,坡月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候

鸟人”,大多数患有慢性病的“候鸟人”的康养生活也

离不开当地的生态环境,由此而促进了当地康养旅

游的可持续发展。据一些当地人说,坡月村如果没

有“候鸟人”就很难发展经济。自古以来,土地作为

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自然基础,靠种地谋生的人

才明白泥土的可贵[14]。离开了土地,村民便失去了

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旅游产业

上。“人类基于互惠关系强化了一种彼此之间纽带

性的联系。”[15]旅游经济的互嵌使“候鸟人”与当地

壮、汉、瑶等各民族形成了依存互惠的民族关系,为

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5 共享与共建:康养旅游促进民族“三交”的

文化底蕴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是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和

了解不同的文化[16],而旅游往往是有目的的,文化

方面的特殊价值决定着旅游的目标[17]。坡月村发

展康养旅游依托其长寿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重要

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候鸟人”到此长居,从而成为促

进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场域。

5.1 长寿文化:康养旅游促进民族交往的推动力

旅游促进人群流动,人群流动促进交往,而这种

交往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这种资源对于巴马

来讲,就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神秘的长寿

文化。巴马有不一样的地磁、阳光、土壤、水和空气,

正是具备以上“五个不一样”的自然禀赋优势,铸就

了“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的美名,这是官方宣传和游

6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72页

客了解巴马的旅游名片。笔者在与“候鸟人”访谈的

过程中或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听到“候鸟人”讨论最

多的是巴马的自然康养环境。一位来自湖南的“候

鸟人”这样说:“关于这里的环境,我看了他们在网上

发布的视频、听到当地人所说的以及我亲眼所见的,

这里环境有五大特点:第一个是这里的水呈弱碱性、

属于小分子团水,可以帮助血液和体液维持酸碱平

衡,使身体更有效地抵制细菌。第二个是这里的地

磁高,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睡眠质量。第三个是

这里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硒资源。第四个是这里的气

候比较宜居。第五个是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

高,如果跟城里相比的话,那就高更多,因为城里一

般只有几百,这里就高达几万。一个地方具备长寿

的两到三个条件,就是很好的地方。这里同时具备

5个条件,所以它成为世界长寿之乡还是名副其实

的。”⑤ 由此可见,到巴马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的“候

鸟人”都很认同巴马的自然康养环境。

巴马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是促进“候鸟人”与

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推动

力。巴马的孝道文化———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

习俗)文化历史悠久,民间形成的《添补粮歌》已经传

唱了300余年。2021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

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巴

马的敬老习俗深深嵌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

中,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巴马民间有这样的流

传:人活过一轮“甲子”(60年)以后,身体经常出现

一些问题,子女们总为老人的健康寿命问题担忧而

不知所措,于是就请来了道公或巫婆“坐禁”上天问

“乜老”,即补粮神,要求给其父母延长寿命。“乜老”

说,于生时下放给他(她)的“粮食”,他(她)已经吃得

差不多,生命即将终结,要用百家的米给他(她)补上

就能长寿了。于是子女们就请族上的亲戚们拿米、

钱请道公择吉日为父母“补粮”。在补粮当天,作为

子女、晚辈,把不同姓氏和地域的粮食汇聚起来成为

百家米、千家粮。经瑶王或道公做法开光洗礼后,成

了“生命之粮”。这是巴马人表达孝心最古老而又淳

朴的方式。“补粮”相当于“精神疗法”,通过“补粮”

仪式让老人的精神“粮食”得到了真正的增补,心理

上得到了安慰,坚信自己延年益寿,有病不惧,无病

欢畅,起到了安然养生的作用。

坡月村依然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敬老习俗仪式。

据一些“候鸟人”说,通过参加当地的敬老习俗仪式,

为自己补粮添寿,内心感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

巴马仁寿源景区将敬老习俗作为孝道文化的重要内

容向游客展演。一般来讲,游客到巴马仁寿源景区

都会参与体验敬老习俗活动,感受旅游带来的文化

震撼。巴马将敬老习俗与康养旅游相结合,有利于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再造、创新和共享,推

动长寿文化与旅游业的双向互动和深度融合。

5.2 社区文化:康养旅游促进民族交流的助推器

旅游交往能够增进文化认同,各民族在旅游交

往的过程中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机会,在民族交

流的过程中促进文化共享。然而,在各民族交往交

流的过程中,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有一个转化过程,

如何从心理上增强各族群众对新嵌入社区的认同感,

则需要依托特定的社区[18]。在坡月村,各民族通过

多种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建共享社区文化:

一是社区节日文化。“地方节日是一个民族生

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是民

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19]“候鸟人”

与当地人逢年过节都会举办一些活动,共享彼此的

节日文化,如一起过春节、“壮族三月三”、中秋节和

重阳节等,使民族传统节庆成为各族群众大联欢、大

聚会、大交流、大团结的盛会。以“壮族三月三”为

例,“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

日之一,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公共

假日的转型,成为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

和形象[20]。在举办“壮族三月三”活 动 的 过 程 中,

“候鸟人”与当地人身着民族盛装,唱山歌、打铜鼓、

抛绣球和舞雄狮等,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谐之美,

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的“三交”。“候鸟人”群体的涌

进,带来了各自的民族文化,通过节庆活动促进多民

族文化共享与交流。坡月村通过发展康养旅游促进

了传统节日的复兴,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

强了民众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21]。

二是社区互助互惠文化。在坡月村,当地人团

结互助的邻里关系,营造了开放包容、守望相助的社

区文化。“候鸟人”内部及其与当地人之间团结互

助,构建了非亲缘、地缘、婚姻等关系的自助、互助、

共助和养生、共生、永生的“候鸟人”文化。据一些

67

郝国强等: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3页

“候鸟人”说,他们在巴马重获了健康,所以自己要用

实际行动回馈巴马的恩情,为改变巴马贫穷落后的

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认为只有不断地为社会做贡

献,人生才会有价值。这像是某种交换人生礼物的

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

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肯定、帮助、情感支持与道德鼓

励以及实实在在的意义感[22]。因此,“候鸟人”群体

中成立有各种组织,如巴马国际候鸟人协会、巴马蓝

色纽带公民互助合作联合会和巴马“十爱一”助学服

务中心等。

据了解,巴马“十爱一”助学服务中心是安徽左

德胜老先生通过到巴马进行康养,身体得到了康复,

为了感恩这片热土,回馈这里的人民,而自发组织并

成立的。该组织以“帮助孩子一阵子,改变孩子命运

一辈子”为初心,以“十人帮一人,每天捐一元钱”为

宗旨,属于公益组织。笔者通过与该组织负责人访

谈得知,2021年该组织收到助学捐款296191.7元,

资助学生163人,发放助学款214200.7元,有77

名会员一对一、一对多资助贫困学生。所捐助的学

生覆盖11个乡镇,其中甲篆镇52人、东山乡40人、

西山乡15人、巴马镇13人、燕洞乡11人、凤凰乡8

人、那社乡5人、那桃乡3人、所略乡3人、百林乡5

人、外县8人。2022年,该组织共资助了177名贫

困学 子,发 放 助 学 款 60 多 万 元,为 学 校 送 去 桌 椅

200套、校服550套、鞋子550双⑥ 。

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是以左德胜老先生为代表

的一群爱心人士的默默付出,也是“候鸟人”参与当

地教育扶贫事业的重要见证。教育是改变民族地区

贫困面貌的重要途径,该组织用真实行动捐资助学,

帮助巴马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当地产生了一

定的社会影响力,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此外,据巴

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人民政府统计,候鸟人协会党

支部以及协会每年举办各种文体活动60场次以上,

协调处理“候鸟人”内部以及与当地群众矛盾纠纷90

起以上,开展为当地群众捐资助学、慰问长寿老人、参

与环境卫生治理等活动近百场次1200人次以上⑦ 。

“候鸟人”通过居家式康养旅游,参与当地文化事业、

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捐资助学和纠纷调解等,营造了

多民族守望相助、交融共生的社区文化氛围。

“候鸟人”与当地人基于文化与资源的共享,不

仅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加深彼此了解、在交

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而且潜移默化地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三

交”和民族互嵌社区创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6 认同与归属:康养旅游促进巴马民族“三交”

的心理共识

巴马之所以吸引大量的“候鸟人”到此长居,不

仅在于其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神秘的长寿文

化,也在于其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新模式———

居家式康养旅游。居家式康养旅游不同于一般的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而是一种慢生活、深体验

的旅游方式,即旅游者选择在某个地方居住一定的

时间,通过“身心体验”,更深层次地融入旅游地的社

会文化当中,真正体味到旅游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

精神的相得益彰,体味到旅游的文化含量,从而使旅

游行为提升一个层面[23]。大多数患有慢性病的“候

鸟人”通过居家式康养旅游获得了治愈性的生命意

义,见证了巴马的康养效果,进而逐步在心里接纳和

认同巴马,视其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6.1 情感认同:亲身体验巴马的康养文化

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一个民族饮食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

生活方式。巴马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其具有

地方性的饮食文化。巴马老人的饮食特征可以概括

为:一是以素食为主,饮食清淡,饮食结构呈现“五低

两高”;二是主食品种多样,注重粗细搭配;三是不主

张暴食暴饮,吃饭七分饱;四是以食用植物油为主,

动物油为辅。追求健康、安全、高品质的生活是现代

人的普遍追求。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特定自然环境

造就的巴马饮食文化特征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

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患有慢性病的“候鸟人”通过学

习模仿当地老人清淡素食的饮食方式,饮用巴马山

泉水,吃当地农户种植的火麻、珍珠黄玉米和蔬菜水

果,散养的鸡鸭和原生态的野菜等,真正感受到乡土

食物中所富含的营养和“乡土”味,进而认同地方性

食物。一位来自湖南的“候鸟人”说:“我听他们说,

来到这里的很大原因就是这里有黑皮土猪肉,肉的

味道跟城里的不一样,这里的肉有一股肉的真正的

香味。这里的蔬菜、水果我自己吃了,甜的,我们那

里就吃不出这里的那种清香味。”⑧

6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74页

疗养、食养和“天养”是巴马康养旅游的核心业

态。巴马的自然康养环境对于大多数患有慢性病的

“候鸟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治愈性意义。据一些“候

鸟人”说,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的人,在巴马居住一段时间后,都会有较好的治疗效

果。此外,有的“候鸟人”通过到不同的地方去疗养,

然后对比分析疗养效果,最后选择了巴马。一位来

自湖北的“候鸟人”说:“这个地方对健康有好处,所

以大家都愿意到这里来,不然我怎么会来 5 年呢?

比如说海边,那里的负氧离子没有这里的高,它主要

是海边上,玩的地方也就是在海边上,去旅游几天可

以,长期住那里就不行。那里的健康程度没有这里

高,所以大家都愿意来这个地方。”⑨

诚如大多数“候鸟人”所说的,如果巴马没有一

定的康养效果,就留不住“候鸟人”,也就难以发展康

养旅游。长期居住或每年都往返于坡月村的“候鸟

人”在当地拥有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并通过与当地人

在共同的村落里过着较为充实的康养生活,恋地情

结油然而生,由此逐渐形成了彼此接纳、相互融合的

民族团结大家庭。

6.2 “家”的归属:“候鸟人”对家的意义建构

由地域关系产生的空间关系和社区居民彼此在

心理和情感方面产生的“我者”对“他者”的认同[24],

是创建民族互嵌社区的情感认同保障。“候鸟人”对

家的意义建构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基于时间沉

淀、康养效果与互惠互助的社区文化等多重因素的

叠加下逐渐形成的。他们因康养或某种需要而与当

地人生活在一起,彼此在空间上相互嵌入,生活上团

结互助、文化上互动共享和经济上协作发展等方面

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不同民族在共

同的 时 空 场 域 经 历 了 互 动、磨 合、包 容 和 认 同 的

过程。

随着他乡变故乡,巴马成为“候鸟人”情感意义

上的“家”[25]。“候鸟人”通过居家式康养旅游,逐渐

习惯或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并在当地建构了亲

情和“熟人社会”,由陌生到熟悉,由此逐渐实现由客

到“主”的心理认同。据一些“候鸟人”说,大多数“候

鸟人”千里迢迢到这里康养,有些甚至已经被医院判

了“死刑”,却在这里恢复了健康,重新获得第二次生

命。因此,巴马被大多数“候鸟人”称为第二故乡或

第二个家。但由此而构建的“故乡”与“家”,其含义

显然已发生了改变。在传统文化里,家庭是由一定

范围的亲属(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所组成。

但在这里,“候鸟人”所说的“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

上具有亲属关系的“家”,而是对“家”进行了新的意

义建构,即“候鸟人”与当地人基于某种需要而共同

建构的“家”,这是一个跨越亲缘、血缘、地缘等关系

的“家庭”共同体。当地人说,“候鸟人”来到这里生

活,我们都是一家人。共同的地域生活使得人们通

过密切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等而得以联结为一

个稳定的共同体,对于民族互嵌社区的认同建构而

言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巴马的生态文化和长寿文化满足“候鸟人”对自

然的想象和文化的体验,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并非

来自经济利益,而是来自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康

养旅游发展背景下,“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

民族通过“在一起”,实现了空间互嵌与融入、经济互

惠与互利、文化共享与共建和情感认同与归属,使坡

月村逐渐发展、形成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为旅

游促进各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

7 结论与讨论

“大规模的旅游流动携带着不同地域与不同民

族的文化要素、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并流动和交

融。”[27]78“候鸟人”通过居家式康养旅游与当地壮、

汉、瑶等各民族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

同性。“候鸟人”通过对共同性(自然资源、长寿文化

和生命质量等)的追求,实现资源与文化的共享,超

越了民族的边界。在康养旅游带动下形成的互嵌社

区中促进了各民族“三交”,并在“家”的共同体之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效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文化功能,

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和

可持续发展。居家式康养旅游是一种全民参与即大

众化、面向基层群众的,而非旅游企业主导的旅游开

发模式。如今,居家式康养旅游已经在巴马生根发

芽,成为巴马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推动巴马

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深度建设与发展。巴马居家

式康养旅游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复制与推广这

样的旅游模式,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高质

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

裕。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居家式康养旅游将

成为主流旅游方式之一,并成为民族“三交”的新模

式,以及推动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发展。在新时代

背景下,居家式康养旅游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69

郝国强等: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5页

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交融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

同时,在发展康养旅游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好“外来者”与当地人

产生的各种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产品以满

足“外来者”对旅游体验的需求,进而促进旅游业高

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康养旅游带动而形成的民

族互嵌社区是一个自发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经历各种文化接触、碰撞与融合,且经得住各类

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验以及时间的积淀等,方能成为

真正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 址:http://www.bama.gov.cn/sjfb/tjgb/t12029145.

shtml.

② 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民委员会提

供,时间:2022年7月26日.

③ 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统战委员提

供,时间:2022年11月3日.

④ 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民委员会提

供,时间:2022年7月26日.

⑤ 受访人:LY,女,63岁,湖南人;访谈时间:2022年1月13

日;访谈地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

⑥ 受访人:CJ,女,60岁,山东烟台人;访谈时间:2023年 1

月26日;访谈地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

⑦ 数据来源:由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人民政府提

供,时间:2022年7月28日.

⑧ 受访人:LY,女,63岁,湖南人;访谈时间:2022年1月13

日;访谈地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

⑨ 受访人:RXG,男,84岁,湖北人;访谈时间:2022年1月

13日;访谈地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

10-26(1).

[2] 宋瑞,刘倩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旅游发展:定义、

挑战与路径[J].旅游论坛,2023(1):1-11.

[3] 徐海鑫,项志杰.旅游对民族杂居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

治州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8(3):42-46.

[4] 宋博瀚,王文力.西藏旅游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

讨[J].西藏研究,2019(6):158-164.

[5] 戴学锋.旅游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

践[J].旅游学刊,2022(12):3-5.

[6] 钟洁,石洪.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

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2(12):9-10.

[7] 杨明月,许建英.民宿促进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价

值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2(12):10-12.

[8] 孙九霞.旅游流动影响下的民族交融与认同凝聚:对

“多元一体格局”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20(5):75-86.

[9] 李燕琴,张良泉.价值共振-共创-共生:以旅游业推

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旅游学刊,2022(12):1-3.

[10] 李志飞,李佳蔚.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二元世界形成与

变迁[J].旅游学刊,2022(12):7-9.

[11] 平维彬.互嵌与交融: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野下的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8(4):29-33.

[12] 刘莹,杨桓.从“嵌入”到“融入”:空间视域中的民族互

嵌式社区治理[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1(4):80-89.

[13] 林清清,保继刚.茶旅游发展中的茶农角色参与:南糯

山、老班章案例[J].旅游论坛,2015(4):1-8.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

[15] 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

(7):106-117.

[16] 彭兆荣.旅游何以曰: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厘判[J].青

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2-97.

[17] 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

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25.

[18] 龙金菊,高鹏怀.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建设:理论、语境与路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3):42-49.

[19] 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

南壮族皇姑节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20(4):83-90.

[20] 方素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广

西“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 究,

2022(5):1-10.

[21] 吴波,田维民.论旅游开发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

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5-30.

[22] 凯博文.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M].姚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3.

[23] 彭兆荣.“参与观察”旅游与地方知识系统[J].广西民

族研究,1999(4):35-39.

[24] 来 仪.城 市 民 族 互 嵌 式 社 区 建 设 研 究 [J].学 术 界,

2015(10):33-42.

[25] 苏晓波.他乡变故乡:丽江生活方式型旅游移民“家”

的归属与疏离研究[J].旅游学刊,2022(9):14-26.

[26] 孙九霞.旅游流动影响下的民族交融与认同凝聚:对

“多元一体格局”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20(5):75-86.

7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76页

Home-basedHealthTourismandEthnic\"ThreeCrossings\"

:

AStudyontheInterbeddedCommunitiesofBama's

\"MigratoryBirdPeople\"EthnicGroups

HaoGuoqiang,YangBiao

(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angxiMinzuUniversity,Nanning530006,China)

Abstract:Tourismisnotonlyaneconomicactivity,butalsoaculturalactivity.Itpromotesextensiveexchangesandcross-regionalmobilityamongethnicgroups,andisanimportantcarrierforpromotingexchangesandintegrationamongethnicgroups.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tourism,some

ethnicminorityareashavebecomepopulartouristdestinations,attractingtouristsfromdifferentregions

andculturalbackgrounds.OneoftheseareasisPoyueVillage,BamaYaoAutonomousCounty,Guangxi

ZhuangAutonomousRegion,whichisfamousforitslongevitycultureandna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

PoyueVillageislocatedinthesouthwestofBamaCounty,withapopulationofabout2953people.Itis

mainlyinhabitedbytheZhuangethnicgroup,withasmallnumberofHanandYaopeople.Thevillage

hasalonghistoryandrichculturalheritage,especiallythelongevityculture,whichisregardedasatreasurebythelocalpeople.Thevillagealsoboastsabeautifulnaturalenvironment,withmountains,rivers,

caves,forestsandhotsprings.Theclimateismildandpleasant,suitableforlivingandrecuperating.Inrecentyears,PoyueVillagehasattracted manytouristsfrom otherplaces,especiallyfrom urbanareas.

Theyarecalled\"migratorybirds\"bythelocals,becausetheycometothevillageinwintertoescapethe

coldandpollutionofthecity,andreturntothecityinsummer.Theyaremainlyelderlypeoplewhoare

retiredorsemi-retired,andhavearelativelyhighincomeandeducationlevel.TheychoosetoliveinPoyue

Villageforalongtime,usuallyrentingorbuyinghousesfromthelocals.Theyenjoythehome-based

healthtourismhere,whichincludeseatinglocalfood,drinkingspringwater,breathingfreshair,exercisinginnature,participatinginlocalfestivalsandactivities,learninglocalcultureandcustoms,andmakingfriendswithlocalpeople.The\"migratorybirds\"andthelocalethnicgroupshaveformedacloserelationshipthroughlivingandentertainment\"together\".Theyhaverealizedthespatialembeddingandintegrationbysharingthesamelivingspaceandpublicfacilities.Theyhaveachievedeconomicmutualbenefit

andreciprocitybycooperatinginbuildinghouses,rentingrooms,providingservicesandpurchasinggoods.

Theyhavealsorealizedculturalsharingandconstructionbylearningfromeachother'slanguages,religions,arts,valuesandlifestyles.Throughtheseinteractions,theyhavedevelopedemotionalidentityand

belongingtoeachother,andhavefoundcommongroundinecologyandlife.Asaresult,PoyueVillage

hasgraduallyformedanationalinterbeddedcommunitythatfeaturesblendingsymbiosisamongdifferent

ethnicgroups.Thecommunicationandintegrationbetween\"migratorybirds\"andlocalethnicgroupsreflectsamodeofethnicrelationsthatfeaturesdiversifiedcoexistenceandharmoniouscoexistence.Itshows

thattourism canpromotethe mutualunderstanding,respectandappreciationamongdifferentethnic

groups,andenhancetheirsenseofnationalunityandsocialharmony.ThispapersummarizesthecharacteristicsandsignificanceofPoyueVillageasanationalinterbeddedcommunity,aswellasitsenlightenmentfortourismtopromotethecommunicationandintegrationofvariousethnicgroups.

Keywords:homestylehealthtourism;ethnic\"ThreeCommunications\";ethnicinterlockingcommunities;

\"MigratoryBirdMan\"

[责任编辑:吕观盛]

71

郝国强等: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7页

2023年7月

第16卷 第4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4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金琳琳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311231)

[摘 要]游客是旅游质量的评价主体,增强游客积极感知是旅游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文章

通过对游客感知理论和已有文献的研究,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六维概念模型,并以广西龙胜

大寨村、贵州雷山西江村、云南西双版纳曼听村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数据,进行探索

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二阶因子模型合理、假设成

立,证实了旅游质量的“多维性”,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的重要性存在

相对差异;旅游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质量的重要内容,留下美好记忆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最显

著,旅游信息方便获取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最显著。文章从游客感知角度探讨旅游质量的贡献

因素,为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游客感知;乡村旅游质量;因子分析;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72-08

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是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

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对于区位

优势欠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独具魅力

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使其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拥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经过多年实践,旅游业已成

为不少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形成了

较好的市场价值及发展空间,但也伴生出传统文化

不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足、忽视生

态环境效益等问题[3],阻碍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

质量发展的进程。

旅游质量长久以来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其理论

内涵多从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体验质

量的角度进行阐述,被认为是旅游产品或服务满足

游客需求与期望的程度[4]101。在旅游质量维度构念

中,Parasuraman等提出的 Servqual理论最具代表

性,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障性和移情性5个

维度测 量 服 务 质 量[5]23。作 为 旅 游 核 心 利 益 相 关

者,游客是旅游质量的评价主体,游客感知程度是判

断旅游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从游客感知视

角对乡村旅游质量维度及构成要素进行验证性探索

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民族地区更鲜有论及。旅游质

量感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社会现象,

需要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验证旅游质量概念模型

7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长三角旅游标准化合作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2022KYZ005)

和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理论构建与测量模型研究”(2023JD42)资助。

[收稿日期]2023-01-13;[修回日期]2023-05-23

[作者简介]金琳琳(1980-),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

方向为旅游标准化、旅游心理和行为,E-mail:1370869112@qq.com。

第78页

的合理性,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的结构维度

和贡献度差异,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

展提供理论指导。

1 文献回顾

1.1 游客感知的质量维度

游客感知是人们通过感官对旅游对象、环境条

件、服务质量等信息所获得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对旅

游产品和服务认知程度的综合反映[6]。黄颖华等实

证了感知质量是游客感知的重要方面,旅游质量可

细分为 旅 游 资 源、旅 游 接 待 体 系 和 旅 游 活 动[7]46。

区别于客观质量,感知质量是对事物或事件的主观

反映,具有高度相对性[5]15。在旅游学领域,感知质

量是游客对旅游经历的卓越和优秀程度的总体判

断,换言之,就是对旅游地质量属性的综合评价。游

客与旅游地(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企业、从

业人员、地方政府、社区居民)之间具有活力的、流动

性的人地关系[8],史达等提出游客感知所表征的现

象和内容在旅游地层面体现在旅游环境、服务与管

理、旅游资源等方面[9]。具体到乡村旅游,Yin等认

为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形

象是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的重要维度[10]2。通过梳理

文献发 现,旅 游 产 品 和 服 务 “价 值”取 决 于 游 客 感

知[11],感知质量越高,价值越高。学者们对于游客

感知的质量维度给出了多种划分,但在结构边界及

内容范畴上尚未达成共识。现有研究虽涉及乡村旅

游,但对民族地区的关注不足,无法解析影响民族地

区乡村旅游质量感知的关键变量,以及与其他地区

的对比差异。

1.2 乡村旅游质量感知

环境优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吸引客源的保

障,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满

足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野趣的心理需求。

旅游公共服务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硬环境质量

水平提升涉及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信

息服务[12]。Dmitrovic等认为,旅游供给质量感知

影响游客满意度及其后续行为意图,升级现有供给

水 平 和 增 加 新 供 给,有 助 于 形 成 积 极 的 质 量 感

知[13]。从业人员态度友好、善于沟通,能够让游客

感受到尊重[14],主动服务且及时进行差错处理和需

求回应[15],能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村民既是文化

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也是旅游产业活动的主要参与

者和受益者,村民支持和积极融入是乡村旅游发展

的关键因素[16]。Moon等认为,旅游过程中,游客感

受到愉悦、印象深刻、心情平和放松、暂时逃脱惯常

环境,决定着旅游体验质量的高低[17]。综上所述,

学者们从环境、资源、设施、服务、村民、体验等单一

视角或局部视角进行了旅游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但未将相关要素统一纳入乡村旅游进行全面质量观

察,无法判别要素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各要素作

用于旅游质量时是否存在影响力差异。

1.3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

游客评价和感知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特

色旅游服务、村民待客态度,除关注价格与品质外,

更加追求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满足[18]。以西部民

族地区为例,周丽等提出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生态

等旅游资源,开发覆盖旅游六要素的多样乡村旅游

产品,形成特色乡村旅游模式以提高旅游质量[19]。

通过对旅游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态度与质

量、旅游基础设施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因素的

感知测评,显示游客对于核心吸引资源的感知水平

最低[20]78。提升核心吸引物的质量需兼顾文化性和

乡村性,文化性是驱动游客进入民族地区的基础,民

族文化依附于社区内的人际交往、房屋建筑、语言景

观、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21]

;游客乡村性感知体系

包括 了 乡 村 景 观、乡 村 文 化、社 区 参 与 和 农 业 经

济[22]。从文献回顾可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具

有多维性,呈现文化性和乡村性、体验性深入融合的

特质。文化是无形的、发展的,更是互动性的。目

前,文化对于旅游质量的影响程度缺少客观合理的

测度方法研究,导致民族地区异质文化对于乡村旅

游发展的催化作用难以检验。

2 概念构建与模型假设

2.1 构念说明

旅 游 质 量 测 度 模 型 主 要 有 Servqual和 Servperf,前者建立在期望服务质量与感知服务质量

比较之上,后者虽沿袭了 Servqual的测量维度和指

标,但直接将感知服务质量作为被评价对象的质量

水平[23]。因此,可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征及特性

感知作为旅游质量的测度依据。依据钟士恩等提出

73

金琳琳: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理论探索

第79页

的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理论框架,质量类型覆盖从旅

游服务质量到居民生活质量的连续统一体[24],删除

涉及旅游业对于区域整体效益和产业系统自身良性

运行能力的类项,遵循游客感知锁链规律,构建民族

地区乡村 旅 游 质 量 六 维 概 念 模 型,相 应 提 出 以 下

假设:

H1:旅游质量包含旅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

供给、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生活、旅游体验6个维度;

H2:质量维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H3:各维度对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的相对重要

性存在差异。

2.2 维度分析

旅游 环 境 的 测 量 借 鉴 了 周 妮 笛 等 的 研 究 成

果[25],设7个题项,包含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天气

条件、民族文化、旅游交通、卫生和治安状况。旅游

公共服务的测量依据了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

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标准》,设置涉及

旅游基础设施和智慧旅游的5个题项,包含停车场

和旅游厕所、公共休憩设施、标识和导向系统、通信

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供给的测量沿用了黄颖

才等 的 Tour-perval量 表[7]45,按 照 乡 村 旅 游 聚 集

吃、住、游、娱等要素并具备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的

要求,设7个题项,包括地方美食、住宿条件、乡村景

区、文化娱乐、旅游购物、在线预订和移动支付、消费

价格。旅游从业人员的测量借鉴了朱鹏亮等的研究

成果[26],设5个题项,包括服务态度、仪容仪表、及

时服务、规范操作、沟通和讲解能力。游客感知村民

生活的测量还没有现成参考,本文在胡林等和 Yin

等研究成果[27],[10]4 的基础上设置了4个题项,包括

生活环境、态度热情、文化素养、参与旅游经营服务。

旅游体验的测量借鉴了luo等的研究成果[28],设4

个题项,包括身心放松、审美熏陶、获得知识、美好记

忆。初始题项池共计32个题项。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案例概况

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位居

全国前三位,同属西南民族地区,选取桂林龙胜大寨

村、黔东南雷山西江村、西双版纳景洪曼听村作为研

究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三地依托高等级景区的

辐射影响和客源优势,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与人文

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桂林龙胜大寨村是金坑红瑶梯田景区所在地,98%

以上村民为瑶族,利用农耕梯田、红瑶文化和自然风

光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入选了2022年联合国世界旅

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黔东南雷山西江村是千户

苗寨景区所在地,99.5%村民为苗族,是全国乃至全

世界最大的苗寨,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民族旅游村寨

发展的“西江模式”。西双版纳景洪曼听村是傣族园

景区所在地,99%以上村民为傣族,是西双版纳集中

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

特色的村寨,2020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2 测量工具

邀请旅游管理专业2位教授、2位博士和1位

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模型维度和题项进行评估,确

保维度划分的合理性、题项和维度的匹配度以及题

项的完整性。调查问卷根据旅游质量概念模型6个

维度的32个题项改写而来,表述均为积极措辞,以

降低被调查者出现默许、断言和一致性偏见的可能

性[20]76。问卷采用李克特 5 分值量表形式,分值 1

到5分别表示“很不赞同”“不赞同”“一般”“赞同”

“非常 赞 同”,分 值 越 高 表 示 游 客 感 知 的 旅 游 质 量

越高。

3.3 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在大寨村、西江村、曼听村三地同时展

开,组织旅游类专业在校大学生承担问卷发放任务。

调查 时 间 集 中 在 2021 年 国 庆 节 (10 月 1 日 到 7

日),分3组前往研究区,共向游客发出问卷1000

份,回 收 937 份,获 得 有 效 问 卷 863 份,有 效 率 达

92.1%。将样本数据按照50%随机分为2份,432

份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431份数据采用验证

性因子分析。

4 实证分析与结果

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SPSS23.0对旅游质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

析,初步确定测量题项能否代表所构建的旅游质量

概念模型。结果显示,KMO 值为0.940,大于0.7,

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5977.595,显著性水平(P)

为0.000,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特根值

大于1为因子抽取原则。因子负荷矩阵中,有1个

题项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值都大于0.45,去掉该题

项后重新做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取到6个公因子,

7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80页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457%,剩余31个题项的因

子载荷值处于0.504~0.815。确认6个因子为旅

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供给、旅游从业人员、村

民生活、旅游体验。此时量表总体 Cronbach’sα 值

为0.939,6个维度的Cronbach’sα 值处于0.803~

0.893,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表1)。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 题项 因子载荷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α 值

旅游环境

(FA)

乡村生态环境良好(FA1) 0.724

自然风光和村寨风貌优美(FA2) 0.702

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FA3) 0.658

旅游交通便利(FA4) 0.634

卫生状况令人满意(FA5) 0.632

治安环境令人满意(FA6) 0.631

3.156

10.180

(10.180)

0.803

旅游公共服务

(FB)

停车场、旅游厕所配套完善(FB1) 0.774

旅游休憩设施充足和谐(FB2) 0.773

旅游标识和导向系统清晰(FB3) 0.772

通信畅通、提供 Wi-Fi服务(FB4) 0.545

旅游信息方便获取(FB5) 0.504

3.266

10.537

(20.717)

0.858

旅游供给

(FC)

有品质的地方美食(FC1) 0.815

舒适且特色的住宿条件(FC2) 0.773

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景点(FC3) 0.770

当地文创产品和农产品(FC4) 0.715

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FC5) 0.726

提供在线预订和移动支付服务(FC3) 0.671

消费价格透明合理(FC7) 0.588

4.437

14.314

(35.031)

0.893

旅游从业人员

(FD)

服务态度热情礼貌(FD1) 0.775

仪容、仪表整洁大方(FD2) 0.677

能够及时提供服务(FD3) 0.761

服务规范、操作熟练(FD4) 0.760

具备一定的沟通和讲解能力(FD5) 0.667

3.845

12.402

(47.433)

0.888

村民生活

(FE)

村民居住环境良好(FE1) 0.790

村民热情好客(FE2) 0.716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FE3) 0.658

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FE4) 0.532

2.523

8.138

(55.571)

0.816

旅游体验

(FF)

身心放松且愉悦(FF1) 0.618

接受了审美熏陶(FF2) 0.710

获得了更多知识(FF3) 0.761

留下了美好记忆(FF4) 0.569

2.755

8.886

(64.457)

0.844

75

金琳琳: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理论探索

第81页

4.2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2.1 拟合指数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应用 AMOS21.0

对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并分析因子间的相关

性,采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

析。在一阶测量模型中,6个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值

介于 0.47~0.75,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因子间可

能有更高阶的共同因子。一阶测量模型拟合指数:

χ2/df=5.246(>5);RMSEA=0.07(>0.05);

GFI、AGFI、IFI、NFI、TLI、CFI的值均大于0.8(<

0.9)。对照适配标准,模型与数据间的拟合程度还未

达到理想状态,模型需要修正。本文对修正指标值大

于5的误差变量增列其间的共变关系[29],直到修正

模型与数据契合。一阶修正模型拟合指数:χ2/df=

1.775(<5),RMSEA=0.03(<0.05),GFI=0.955

(>0.9),AGFI=0.937(>0.9),IFI=0.982(>0.9),

NFI=0.959(>0.9),TLI=0.976(>0.9),CFI=

0.981(>0.9),表明一阶修正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模型修正后,6个因子之间依然存在较高的关联性,

相关系数值介于0.49~0.79,再次证明因子间存在

更高阶共同因子的可能性,有必要进行二阶模型构

建。结果表明,二阶因子模型具有较理想的拟合度:

χ2/df=1.997(<5),RMSEA=0.034(<0.05),GFI=

0.947(>0.9),AGFI=0.928(>0.9),IFI=0.976(>

0.9),NFI=0.953(>0.9),TLI=0.969(>0.9),CFI=

0.976(>0.9),适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组合信度是模型内在质量的判别准则之一[30],

一阶修正模型各因子的组合信度值分别为0.7997、

0.8227、0.8928、0.8744、0.8094、0.8577,均在

0.7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效度检测可

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

和区分效度。文中旅游质量概念模型的题项借鉴了

国内外已有成果,且咨询了相关专家,故具有较高的

内容信度。收敛效度方面,一阶因子标准化载荷值

处于0.650~0.869,均大于0.5,全部在p<0.001

水平下显著,说明一阶因子能够有效反映所测量的

二阶因子性质。二阶因子的组合信度值为0.903,

大于0.7;平均提取方差值为0.611,大于0.5,收敛

效度得到满足(表2)。同时,一阶因子平均提取方

差的平方根均大于一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区分

效度得到满足。

表2 二阶因子模型验证分析结果

二阶因子(潜变量) 一阶因子(潜变量) 标准化载荷 组合信度 平均提取方差

旅游质量(TQ)

旅游环境(FA) 0.650

旅游公共服务(FB) 0.855

旅游供给(FC) 0.654

旅游从业人员(FD) 0.836

村民生活(FE) 0.793

旅游体验(FF) 0.869

0.903 0.611

4.3 验证结果

一般而言,目标系数(一阶修正模型 χ2/df值除

以二阶结构模型 χ2/df值)越接近1,表示二阶模型

越具有代表性[31]。经计算,目标系数值为0.89,说

明二阶因子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一阶因子之间的组

间关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模型具有理论和实

证的 合 理 性。 旅 游 质 量 (TQ)包 含 了 旅 游 环 境

(FA)、旅游公共服务(FB)、旅游供给(FC)、旅游从

业人员(FD)、村民生活(FE)和旅游体验(FF)6个

维度,假设1得到证实。通过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发现6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验证确

定旅游质量为二阶因子,假设2得到证实。二阶因

子模型标准化载荷反映了一阶因子对二阶因子的解

释力,各维度与旅游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一阶因子

的标准化载荷值不同,说明各维度对于游客感知旅

游质量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假设 3 得到证实。

按照标准化载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体验、旅

游公共服务、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生活、旅游供给、旅

7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82页

游环境。旅游体验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的相

对贡献度最大,旅游公共服务次之;旅游供给、旅游

环境在旅游质量中的相对重要性较弱。利用民族文

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保护修复传统建筑为旅游景

点,活化展示地方民俗为旅游活动,如瑶族的晒衣

节、苗族的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让游客身在其

中、参与其中,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感。旅游公共服务

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服务提

供的公共属性和便利度,使大众游客的获得感更加

充分,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兼顾生态性和民族性,与

乡村环境相协调。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法探索旅游质量的构成维度

和测量指标,从游客主位出发展开研究。旅游质量

很大程度源于游客对旅游环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

供给、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生活以及旅游体验的综合

感知,形成是否满足其旅游需求与期望的判断。实

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模型构建突出民族地区乡

村旅游质量的乡村性、文化性和体验性特质。村民

生活维度对旅游质量的显著影响得到验证;各维度

题项中的“文化渗透”充分体现“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的科学内涵;旅游体验侧重游客情感需求,在旅

游质量感知中相对重要性最高。(2)打破旅游供给

和旅游环境是旅游质量关键贡献因素的既定认知。

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动机来看,大部分旅游者按照

自身偏好挑选旅游地,为获得“与众不同”的旅游体

验,愿意付出成本并接受诸多不便,会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对整体环境和产品供给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角

度来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住宿、智慧

服务等仍有改进的空间。(3)通过观察题项的标准

化载荷发现,留下美好记忆对于旅游体验的影响最

显著,旅游信息方便获取能更好反映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和讲解能力最为重

要,村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村民生活感知的

影响最显著,有品质的地方美食能更好地反映旅游

供给,交通便利对旅游环境的贡献度最高。如图1

所示。

图1 旅游质量的二阶因子模型

5.2 研究贡献

本文构建了游客感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的

概念模型,实证旅游质量为二阶因子,包含旅游环

境、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供给、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生

活、旅游体验6个一阶因子,为旅游质量形成及影响

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我国西南3个代表性民

族村寨为样本开发量表,增强了旅游质量测度的本

土适应性,为预测和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提

供了新依据。早期旅游质量测度多基于西方语境提

出,主要从服务、体验、产品视角展开研究,忽视了游

客的主体作用,未能全面刻画游客对于旅游质量的

实际感知。研究将相关要素纳入旅游质量进行系统

分析,通过拓展维度,得到涵盖较为广泛的量表题项

集,不仅综合反映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77

金琳琳: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理论探索

第83页

的环境、供给与服务要素,还体现了游客与从业人

员、当地村民的交流互动,反映游客通过旅游活动获

得愉悦体验。

5.3 管理启示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短板劣势依然明显,

需把握核心问题,加快道路交通配套和完善,破解地

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之困;加强标准供给和教

育培训,解决旅游从业人员技能不足、村民素质不高

之困;加大旅游产品升级和创新,破解旅游吸引物同

质化、缺乏辨识度之困。美好记忆源自旅游体验的

情感积累与情感核算,激发游客审美熏陶和情感共

鸣,需进一步挖掘民风民俗、非遗文化和传统艺术,

打造具有独特内涵的旅游活动。方便获取的旅游信

息、主题特色的服务环境、与乡村景观相协调的基础

配套设施等有助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的均

衡,发展和品质提升。

5.4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未来进一步探

讨。研究案例依托高等级旅游景区,特征优势明显,

乡村旅游处在发展稳定阶段,游客感知评价较高。

未来研究可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乡村旅游样本(景

区依附型、文化遗产型、新型“三农”型等)进行对比

调研[32],以便得出普适性更强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质量模型。此外,研究未对3个民族村寨的调查数

据进行分组均值比较,无法得出在不同旅游质量维

度上,村寨间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下一步研究可选

定一地作为参照,对其他两地因子值进行自由估计,

探索统计学意义上的对比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兆峰,王金伟,王梓瑛,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旅

游业高质量发 展:理 论 内 涵 与 科 学 议 题 [J].旅 游 导

刊,2023(1):1-18.

[2] 张睿,姬长旭.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

演进过程研究:基于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纵向单案例

研究[J].旅游科学,2022(1):50-72.

[3] 何柳仪,丁文.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焦点、限

度与趋向:基于 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云南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2):11-19.

[4] 刘嘉毅,夏鑫.国外旅游质量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

济问题探索,2012(10):100-106.

[5]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SERVQUAL:amultiple-itemscaleformeasuring

c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Journalof

retailing,1988(1):12-37.

[6] 刘建国,黄杏灵,晋孟雨.游客感知:国内外文献的回

顾及展望[J].经济地理,2017(5):216-224.

[7] 黄颖华,黄福才.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与实证研

究[J].旅游学刊,2007(8):42-47.

[8] GIBSONC.Geographiesoftourism:(un)ethicalencounter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10(4):

521-527.

[9] 史达,张冰超,衣博文.游客的目的地感知是如何形

成的? 基于 文 本 挖 掘 的 探 索 性 研 究 [J].旅 游 学 刊,

2022(3):68-82.

[10] YINLJ,ZHANGN,CHANGZY.Studyontheimpactoftourism qualityperceptionontourists’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behaviourinruraltourism

areas[J].IOPconferenceseries: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21,626:012015.

[11] 马凌,保继刚.感知价值视角下的传统节庆旅游体

验: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地理研究,2012

(2):269-278.

[12] 张新成.中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时空演化及成

因分析[J].旅游学刊,2021(11):26-39.

[13] DMITROVICT,ZABKAR V.Assessing tourism

supplyquality usingformativeindicators:implicationsfordestination management[J].Tourismeconomics,2010(2):405-425.

[14] FERNANDEST,CRUZ M.Dimensionsand outcomesofexperiencequalityintourism:thecaseof

Portwinecellars[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16,31:371-379.

[15] LIN W B.Anempiricalofservicequalitymodelfrom

theviewpointof management[J].Expertsystems

withapplications,2007(2):364-375.

[16] 范香花,程励.共享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

持度的复杂性:基于fsQCA 方法的分析[J].旅游学

刊,2020(4):36-50.

[17] MOON H,HAN H.DestinationattributesinfluencingChinesetravelers'perceptionsofexperiencequalityandintentionsforislandtourism:acaseofJejuIsland[J].Tourism managementperspectives,2018,

28:71-82.

[18] 李墨文,赵刚.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77.

[19] 周丽,蔡张瑶,黄德平.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

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J].农村

经济,2021(6):137-144.

[20] 姚娟,陈飙,田世政.少数民族地区游客乡村旅游质

量感知研究:以新疆昌吉州杜氏农庄为例[J].旅游

7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84页

学刊,2008(11):75-81.

[21] 李志飞,李佳蔚.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二元世界形成与

变迁[J].旅游学刊,2022(12):7-9.

[22] 王铭杰,孟凯,张世泽,等.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

力: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要素结构辨识和认知机制解

析[J].热带地理,2021(6):1325-1337.

[23] CRONINJJ,TAYLOR S A.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reexaminationandextension[J].Journalof

marketing,1992(7):55-68.

[24] 钟士恩,张捷,尹力杰,等.从旅游业发展质量看中

国旅游现象与问题:兼探讨“游赏理念”的学科意义

[J].人文地理,2014(6):125-132.

[25] 周妮笛,李毅,徐新龙,等.基于IPA 方法的乡村生

态旅游游客价值感知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钟山县龙

岩生态村 为 例 [J].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18

(12):142-146.

[26] 朱鹏亮,李昭阳,邵秀英.传统村落游客感知价值代

际差异研 究:以 碛 口 为 例[J].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2021(1):203-208.

[27] 胡林,贾煜坤,何霭闻.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因素和

影响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行政学

院学报,2014(5):84-88.

[28] LUO Y,CHIANGL,KIM E,etal.Towardsqualityoflife:theeffectsofthewellnesstourismexperience[J].Journalof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8(4):410-424.

[29]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

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0]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31] MARSH H W,HOCEVAR D.Applicationof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tothestudyofself-concept:

firstandhigherorderfactormodelsandtheirinvarianceacrossgroup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5

(3):562-582.

[32] 王淑佳,孙九霞.普适道路还是隐形门槛? 不同类型

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外源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

2022(3):662-680.

MeasuringTouristPerceptionofRuralTourismQualityinMinorityAreas

JinLinlin

(ZhejiangAcademyofCultureand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CollegeofZhejiang,Hangzhou311231,China)

Abstract:Touristsarethemainbodyofevaluationoftourismquality,andenhancingtourists'positiveperceptionisthedrivingforcefor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ourismquality.Basedontouristperception

theoryandexistingliterature,thispaperconstructsandtestsamodelofruraltourismqualityinminority

areas.TakingDazhaiVillageinLongsheng,Guangxi,XijiangVillageinLeishan,Guizhou,andManting

VillageinXishuangbanna,Yunnanasresearchcases,thisresearchcollected863surveyresponses,and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and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werecarriedoutontheconceptualmodel.The

researchresultssupportthetheoreticalassumptionofthesecond-orderfactormodelofruraltourismqualityinminorityareas.Itconfirmsthe\"multidimensionality\"oftourismquality,whichconsistsofsixdimensions,namelytourismenvironment,tourismpublicservices,tourismsupply,tourismpractitioners,

villagers'life,andtourismexperience.Therearesignificantcorrelationsamongthesixdimensionsandrelativedifferencesineachdimensionfortouristperceptionoftourism quality.Tourism experienceand

tourismpublicservicesareimportantcontentsoftourism quality,becausegood memorieshasthemost

significantimpactontourismexperience,andeasyaccesstotourisminformationhasthemostsignificant

impactontourismpublicservices.Thisstudyexploresthecontributingfactorsoftourismqualityfromthe

perspectiveoftourists'perceptionand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predictingandimprovingthequality

ofruraltourisminminorityareas.

Keywords:touristperception;turaltourismquality;factoranalysis;minorityareas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79

金琳琳:基于游客感知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理论探索

第85页

2023年7月

第16卷 第4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5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佳肖,蔡卫民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研究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

章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

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总

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家战

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

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

鲁豫环核延伸群;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自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

似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高型”三种关联模式;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

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

耦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

我国展览业体系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关键词]展览场馆;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80-09

展览业作为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兴服务业,具有

投入产出高效益性、产业高联动性等优势,已成为构

建 现 代 市 场 体 系 和 开 放 型 经 济 体 系 的 重 要 平

台[1-2]。展览场馆作为展览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其

进行规划建设是地方展览业发展的基本依托,也是

城市 和 地 区 展 览 业 发 展 水 平 的 重 要 映 射。早 在

201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

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按照国民经济结构调

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科学规划展览业区域

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城市和

展览场馆。随着展览经济效益的持续释放,地方政

府陆续出台会展业利好政策,如成都市发布的《成都

市“十四五”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规划》(2022),西安市

发布的《西安市会议会展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1—

2023年)》,等等[3],推进重点展览场馆及配套设施

建设,提升展会的承载能力,展览场馆建设随之迭

代。但是,当前部分地区展览场馆利用率偏低,另有

地区展览场馆设施未能满足展览业所需[4]21,如何

优化展览场馆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展览业结构优化

升级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我国展览场馆空间分

布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系统分析,利于优化全国展览

场馆、展会布局,为推动展览业体系布局合理、发展

80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产业展会的产业检测模型及应用研究”(17JD55)资助。

[收稿日期]2022-12-24;[修回日期]2023-04-06

[作者简介]李佳肖(1999-),女,河北邯郸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会

展;E-mail:1602968949@qq.com;蔡卫民(197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产业会展,E-mail:624818088@qq.com,通讯作者。

第86页

均衡提供参考依据,助力展览业高质量发展。

1 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展览场馆建设与管理展开系

列探讨,具体涵盖建筑设计[5]、服务管理[6]及场馆智

能化[7-8]等方面。随着我国展览业的起步发展,学

界对展览场馆的研究也随之增多,研究成果主要聚

焦以下3个方面:(1)围绕展览场馆经营管理展开定

性分析。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展览场馆的利

用率,以个别城市为例,对其现状、原因展开充分讨

论,并提出提升策略[9-11]。另有学者关注到展览场

馆建设的市场影响,并以上海两个会展中心为例展

开研究,并提出系列管理对策[12]。(2)围绕展览场

馆与展览业的互馈关系展开研究。有学者指出展览

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对于提升展览业区域竞争力起着

关 键 作 用[13],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着 展 览 业 发 展 水

平[14]。另有学者基于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

矩估计实证得出大型展览场馆建设对展览业发展水

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4]20。(3)围绕区域展览场馆

空间结构展开研究。随着我国展览业迅速发展,其

在空间上的地理现象不断显现,部分学者对这一地

理现象展开探讨,普遍得出我国展览业发展呈现鲜

明的空间集聚[15]与非均衡特征[16]。另有学者对展

览场馆的空间分布展开研究,例如任国岩和胡程元

等分别以长三角城市群和江苏省为例,从展览场馆

集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

集聚特征,并通过定性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17-18]。

还有学者利用均衡指数和 GIS空间分析法概括总

结我国会展场馆的空间结构[19]。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有关展览场馆的研究已广

受关注,通过定性分析对其经营管理及其与展览业

的关系展开大量讨论,对于其空间结构的研究虽已

有涉猎,但整体而言较为薄弱,缺乏对其空间关联特

征和影响机理等方面的系统性深入探讨。基于此,

本文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以我国展览场馆为研究

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识别我国

展览场馆空间集聚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探究其空

间关联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剖析其驱动因素,并厘

清影响机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在实践

方面为优化展览业空间格局、促进区域间联动发展

提供参考借鉴,助力展览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

由于目前展览场馆统计口径不一,面积较小的

展览场馆规模有限,在投资力度、经济效益产出等方

面 不 具 优 势,且 对 我 国 展 览 场 馆 资 源 代 表 性 不

强[4]21,故参照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方式,对

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0000m

2 的展览场馆进行汇总。

截至2019年,通过对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官方网站

的搜索共搜集到259座展览场馆的有效信息,利用

百度地图拾取坐标信息,借助 ArcGIS10.2软件对

展览场馆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展览场馆数据来源

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展览

数据统计报告》,同时结合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会

展机 构 进 行 核 实。影 响 因 素 各 指 标 数 据 来 源 于

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

计年鉴、统计公报(2019年),营商环境数据来源于

《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2》。研究区域为

中国内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

港澳台地区。

2.2 研究方法

2.2.1 最邻近指数

根据点状要素在空间上的邻近程度判断要素的

空间分布类型[20]391,其公式为:

R =

ri

re

, (1)

re =

1

2

n/σ. (2)

式中,R 为最邻近指数;ri 为最邻近距离;re 为理论

最邻 近 距 离;n 为 展 览 场 馆 数 量;σ 为 区 域 面 积。

R=1时,表明展览场馆分布为随机型;R>1时,表

明展览场馆分布为均匀型;R<1时,表明展览场馆

分布为凝聚型。

2.2.2 核密度分析

用于反映点状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密度[20]392,

其公式为:

f(x)=

1

nh∑

n

i=1

k

x-Xi h . (3)

式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值越大表明展览场馆

分布越密集;n 为研究区域展览场馆总个数;h 为搜

索半径,h>0;k(x)为核函数;x-Xi 为待估点到样

本点的距离。

2.2.3 局部空间自相关

用以明 确 研 究 对 象 的 局 域 关 联 特 征[21],其 公

81

李佳肖等: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理论探索

第87页

式为:

Ii =

n(xi -x)∑

n

j=1

wij(xj -x?)

n

i=1

(xi -x?)2

. (4)

式中,Ii 为局部 Moran’sI指数,n 为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i、j 分别为第i 个和第j 个研究对象;

Wij 为空间权重;xi 和xj 为空间观测值;x?为全部

空间观测值的均值。正值表明与其周围地区空间集

聚特征相似,即均为高值区或均为低值区;负值表明

与其周围地区空间集聚特征相异,即高低值区或低

高值区。

2.2.4 地理探测器

用于测量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数据驱动力的统计

学方法,本研究采用因子探测器和交互探测器揭示

展览场馆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22],其公式为:

q=1-

L

h-1

Nhσ

2

h

2 . (5)

式中,q 取值范围为[0,1],表示因子对展览场馆空

间分异的贡献率;L 为因子类型;N 和Nh 分别表示

全区和层h 的单元数;σ

2 和σ

2

h 分别为全区和层h

的方差;q 值越大表明因子解释力度越大。

3 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

3.1 总体空间结构特征

展览场馆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数量与

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图1)。从地理区划层面来

看,呈现以华东地区为首的显著极化格局,共分布展览

场馆101处,占比39%;华南地区次之,占比15.44%;

西北地区数量最少,仅有11处,占比为4.25%。就

展览 场 馆 面 积 而 言,华 东 地 区 同 样 处 于 首 位,共

4634600m

2;华南地区次之,共2377500m

2;西北

地区展览场馆总面积最小,仅524300万 m

2。从省

域层面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展览场馆分布数

量差异显著,其中山东 41 处、广东 27 处、江苏 26

处、浙江20处、河南17处和河北16处,这六个省的

展览场馆数量超总量的半数,占比近60%,展览场

馆已具规模优势。新疆、广西、宁夏、海南、西藏和青

海六省(自治区)展览场馆数量极少,共占比3.09%。

就展览场馆面积而言,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

和天津六省(直辖市)的展览场馆面积超全国总面积

的半数,同样表明上海和天津两市的展览场馆规模

较大。山西、甘肃、西藏、青海、海南和宁夏六省(自

治区)的展览场馆面积极小,共占比2.64%,有待培

育和发展。

图1 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情况

3.2 空间集聚特征

展览场馆空间分布集聚态势明显,呈“双核双次

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展

览场馆空间分布类型,结果显示,最邻近比率 R 为

0.48(R<1),Z得分为-15.94,显著性水平 P值<

0.01,表明全国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鲜明集聚态

势,属于凝聚分布类型。进一步运用 ArcGIS10.2软

件对全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测算,结果

显示,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两个高密度核心

区和两个次级核心区,环绕核心区周围形成环核群,

且核心区均位于东部地区,其他展览场馆则主要呈

散点状坐落于全国版图中。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

为以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为核心层级扩散形成的

环核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杭州为核心层级

8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88页

扩散形成的环核长三角城市群。两个次级核心区分

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形成的环核城市群;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

心,向周边辐射扩散形成的冀鲁豫环核延伸群,双核

双次环核群的空间格局同样佐证我国展览场馆的空

间集聚性。此外,湖南省内形成长株潭集聚点,福建

省内形成莆田、厦门和泉州集聚点,展览场馆已具有

集聚雏形。其他各地展览场馆主要依托省会城市呈

散点状分布,表明展览场馆的培育与发展有赖于城

市资源要素的支撑。

3.3 空间关联特征

运用 GeoDa软件展开局部空间关联分析,结果

呈现3种关联模式,即高高集聚型(H-H)、低高集

聚型(L-H)和低低集聚型(L-L),如表1所示。

表1 局部空间关联类型

类型 省(自治区、直辖市)

高高集聚型(H-H) 山东、江苏

低高集聚型(L-H) 安徽、海南

低低集聚型(L-L) 四川、新疆、甘肃

高高区(H-H):双高模式表明该地自身及其

邻近区展览场馆分布密度值普遍较高,对其周围地

区产生正向空间扩散和溢出效应。根据局部空间关

联结果,以山东、江苏两省为核心呈现双高型集聚态

势,与京津冀、河南和浙江等地形成强强空间联动格

局,发展成为连片高值簇,区域间发展处于相对均衡

状态。山东和江苏两省为展览场馆高密度区,展览

产业链完整且成熟,相关资源、要素向周边省市溢

出,京津冀、河南、浙江等地展览场馆发育条件已相

对完好,承接空间辐射和溢出,共同形成展览业集聚

区,通过业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高值区逐

渐具备自我强化机制。整体而言,展览场馆规模大、

专业化水平高,已形成展览业发展基地。

低低区(L-L):双低模式表明该地自身及其周

围展览场馆分布数量均较少。结果显示,低低区集

中分布在我国西部,辐射范围较广,以新疆、四川和

甘肃为核心与其邻近区形成集中连片发展滞后区。

低高区(L-H):低高模式表明该地展览场馆密

度值较低但其周边地区却较高,呈现空间离散态势,

区域差异较大。局部空间关联结果显示,低高区零

星分布,安徽和海南两省呈显著低高发展模式。长

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展览业水平较高,对外

开放程度高且步伐快,国内外市场广阔,对周边地区

资源和要素的空间吸引力强;安徽、海南两省展览业

基础尚未牢固,难以承接溢出效益,逐渐发展为区域

凹地。

4 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指标选取及说明

展览场馆是展览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其空间分

布受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1)经济实力(F1)。

展览场馆建设有赖于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实力直接

影响资金投入的力度和物质保障能力,故选取人均

GDP(F1)表征[23]124。(2)人口规模(F2)。地方人口

数量是展览活动重要的客源市场,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参展商和参展观众规模,故采用人口密度(F2)衡

量[20]395。(3)对外开放程度(F3)。展览业具有外向

性特征,对外开放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国内外参展商

和参展观众规模,是展览业迈向国际化的基础[24],

故选取进出口总额占 GDP比重(F3)予以表征[25]。

(4)科技创新(F4)。科技创新助力展览场馆智能化

建设,同时也是举办高质量展览会的关键,两者共同

推进展览场馆空间分布优化,故选取国内3种专利

申请授权量(F4)衡量[26]。(5)产业结构(F5)。第

三产业发展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展览业的发展环

境,进而影响展览场馆的培育建设和良好运作,故选

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衡量(F5)[23]125。(6)政府指导

(F6)。展览场馆的空间布局与国家战略密不可分,

地方政府的规划与指导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借

鉴既往研究,选取地方财政支出表征(F6)[27]。(7)

营商环境(F7)。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吸引客流、资

金、企业及项目等作用显著,选用营商环境指数衡量

(F7)[28]。

4.2 因子探测结果分析

4.2.1 因子探测

借鉴阮文奇等对探测力值的划分标准[29],根据

探测结果得知(表2),各项因子均为核心因素,对展

览场馆空间分布产生较强影响,且均通过了95%的

显著性检验。按照q值解释力大小对各个影响因子

进行排序,依次为:人口规模(0.919)>对外开放程

83

李佳肖等: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理论探索

第89页

度(0.814)>经济实力(0.785)>政府指导(0.661)>

科技创新(0.642)>产业结构(0.636)>营 商 环 境

(0.574)。由此可见,人口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地

区经济实力对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的影响最为突出。

表2 因子探测结果

影响因子 影响力q 值 显著性p 值

经济实力(F1) 0.785 0.000

人口规模(F2) 0.919 0.000

对外开放程度(F3) 0.814 0.000

科技创新(F4) 0.642 0.003

产业结构(F5) 0.636 0.027

政府指导(F6) 0.661 0.004

营商环境(F7) 0.574 0.005

4.2.2 交互探测

鉴于在实际发展中,展览场馆空间分布并非仅

由某一单因子决定,故对影响因素展开交互探测以

明晰不同因子共同作用对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的影响

作用。由结果可知(表3),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

力度显著增强。从交互类型上看,均为双因子增强

型,即双因子交互作用大于两个单因子中解释力度

较强的因子,影响力q 值显著提高,表明因子间共同

作用基本主导了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从交互

影响力来看,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F2∩F1)的交互

作用最强,q 值高达0.970;人口规模与对外开放程

度(F2∩F3)次之,q 值为0.964;人口规模与产业结

构(F2∩F5)的影响力q 值为0.961。可见,人口规

模与其他因子产生合力时影响作用更加突出,再次

佐证我国各地呈现以人口规模驱动展览场馆空间布

局的鲜明特征。

表3 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交互因子 q 值 交互因子 q 值

F2∩F1 0.970 F5∩F4 0.955

F2∩F3 0.964 F5∩F1 0.952

F2∩F5 0.961 F5∩F6 0.948

F2∩F4 0.959 F4∩F1 0.945

F2∩F7 0.957 F2∩F6 0.943

4.3 影响机理

(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影响我国展览场馆

空间分布最主要的核心因素,起重要引领作用,q 值

为0.919,且极为显著。人口规模从人力资源和市

场需求两个维度起作用:一方面,当前我国会展人才

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相当部分从业人员并非专业

出身,地区人口数量众多,服务业人力资源禀赋相对

较多,为展览活动的组织管理及展览场馆的运营提

供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是地区潜在

客源市场规模的直观表征,人口密度值越高、规模越

大,参与展览贸易活动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利于实现

潜在客源向现实客源的转化。随着展览业的繁荣及

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展览刚性需求助推展

览场馆建设,通过供求关系的良性互动,促进其规模

扩大,进而形成空间集聚。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是

我国人口重要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人口规模达

6064万,占全国总量的4.29%,展览、会议、展贸等

活动开展频繁,客源市场的需求量为展览场馆的建

设和布局提供了重要指引。

(2)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展览

场馆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度较大,为展览场馆的建设

和培育提供良好契机,q 值为0.814,且极为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展览业为我国招商引资搭建了平

台,根据外贸需求举办各种洽谈会、经贸展,促进对

外交流与合作,如广交会、上交会和投洽会等。相应

地,对外开放为我国展览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促

进展览业迅速发展,业务不断壮大,客观要求培育建

设具有相应承载能力的展览设施,展览场馆建设也

随之迭代,推动展馆建设从“北上广”遍及全国大中

小城市。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展览业向市场

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展览场馆建设也不断

普遍化和大型化。较中西部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

海地区对外开放较早且水平较高,利于展览场馆的

空间集群。

(3)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对展览场馆的空间分

布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影响力q 值为0.785,且极

为显著。一方面,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展览场馆

建设和布局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在财政支出、公

共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展览场馆的维护

运营、规模扩大提供了经济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发

8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90页

达地区开展国内外展贸活动频率较高,对展览场馆

的需求量大,促进展览场馆空间集聚。长三角、珠三

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领跑者,经济实力雄厚,

为展览场馆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物质保

障,展览场馆集聚效应强,成为我国展览业繁荣发展

的奠基石。反之,中西部地区则分布较为零散。

(4)政 府 指 导。 政 府 指 导 的 探 测 力 q 值 为

0.661,且较为显著,表明政府的引导与规划对我国

展览场馆的现有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对地

方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是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的具体落实,不仅体现在推动地方和区域展览业发

展所制定的宏观政策与发展规划上,同时也反映着

政府对地方展览业发展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支持。

我国展览场馆空间布局与国家战略布局相契合,国

家战略的部署与延伸客观要求打造国家级会展平

台,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国家会展中心和广交会展馆分别对应我国京津冀协

同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

区战略,在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

色。此外,在促进展览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

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展览场馆的培育与建设,国

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

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明确指出,要统筹全国

展馆、展会布局和区域展览业发展。此后各地政府

陆续出台会展利好政策,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培育建

设不同规模展览场馆,以促进展览业空间结构优化。

(5)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对展览场馆的空

间分布产生重要驱动作用,影响力q 值为0.642,且

较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

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日益成为产业转

型升级的先导。随着展览业经济发展的壮大,各大

城市掀起建馆热潮,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不仅能

够提升建设效率,同时可以借助数字科技成果使其

极具创新理念,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此外,科技成果的应用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

低设备维护、更换成本,成为展览场馆选址建设不可

或缺的考量因素。

(6)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为展览场馆

建设落地奠定了产业基础,同样对其空间分布产生

重要作用,q 值为0.636,且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展

览场馆的空间布局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

产业发达,意味着地区具备展览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表明,地区住宿、餐饮、通信、文化传媒等相关

行业业态相对成熟,区域服务接待能力较强,为展览

活动的举办提供配套设施和接待环境,故第三产业

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

着展览场馆布局和优化调整方向。反之,第三产业

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综合服务能力有限,大型展览

场馆运营的基础、配套设施则难以跟进,进而制约数

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在空间上呈零散分布。

(7)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我国展览场馆空间

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q 值为0.574,且较为显著。

展览业作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

重要平台,同样有赖于地区所打造的营商环境。良

好的营商环境能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吸引

海外资本及项目的投入,扩大国内外参展企业规模

和观众规模,增加展览业务,提升国际展会举办频

率,从而对规模大、水平高的展览场馆需求更大,客

观要求完善供给体系,特别是展览场馆的建设与优

化布局,以提高供给适配性,推动展览业规模扩大、

效益提升。相较中西部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贸易发达、市场活跃度和展贸交易率高,展览场馆

集群度也普遍较高。

由上述分析得知,我国展览场馆空间格局的形

成是一个不断发展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是人口规模、

对外开放、经济实力、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

及营商 环 境 等 多 种 因 素 交 互 耦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图

2)。人口规模为展览业发展培育客源潜力,其地域

差异引领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外开放程度

为展览场馆的培育提供了良好契机,促进展览场馆

培育和规模壮大;地方经济实力为展览场馆等基础

设施建设和完善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进而起

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文件为

地方展览业发展和展馆布局提供了指导,出台系列

利好政策为其提供服务与支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

关键期,科技创新在展览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扮

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科技创新为展览场馆智能化发

展、运营培育上升潜力,注入新鲜活力,进而驱动展

览场馆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为展览场

馆发育奠定基础、提供发展条件。此外,人口规模和

产业结构与其他因子产生显著的互补作用,其合力

进一步强化了展览场馆现有空间分布格局。

85

李佳肖等: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理论探索

第91页

图2 展览场馆空间分布影响机理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了全国尺度下

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集聚和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

素,并提炼出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由东部沿海向内陆

呈依次递减的态势;展览场馆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在

空间上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

家战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

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

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

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鲁豫

环核延伸群。

(2)中国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空间自

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似

特征,“马太效应”明显。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

高型”3种关联模式,分别为:以山东、江苏两省为核

心表现出双高型集聚态势,与京津冀、河南、浙江等

地形成强强空间联动格局,发展成为连片高值簇;以

新疆、四川和甘肃为核心表现出双低型集聚态势,与

其邻近区形成集中连片发展滞后区;以安徽和海南

二省为核心表现出低高型集聚态势。

(3)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是人口规模、对

外开放、经济实力、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

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人口规模是引领我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最主要的核

心因素,政府政策在宏观层面对展馆的空间布局予

以指导,对外开放为展馆建设提供新契机,经济实力

则为展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科技创新是

展馆智能化的内在驱动力,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为

展馆发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发展条件,人口规模和

产业结构与其他因子的合力进一步强化了展览场馆

现有空间格局。

5.2 讨论

展览场馆作为展览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同时也

是展示地区展贸经济水平的重要窗口。上述研究得

出我国展览场馆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东、

中、西部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结合其空间分布特征及

影响因素,为我国展览场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出

以下建议:

(1)对于高集聚区而言,应做好战略定位,推动

发展着力点从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长三角、

珠三角等展览场馆高密度区,展览基础设施相对完

备,展览场馆极具规模优势,应将展览场馆数量与规

模控制在合理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展览场馆资源

和集聚优势;建立良好的区域竞合机制,明确不同规

模展览场馆的功能定位,大型展馆应注重优化规模

结构,培育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品牌展会项目。次

级规模展览场馆应与城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有机

8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92页

衔接,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型展会,培育发展

专业型展馆设施,促进区域展览场馆的层级化、差异

化和互补化发展;完善会展人才供给机制,提升现有

从业人员素养,自主培养会展高端复合型人才,以匹

配不断优化的展览业供给体系,为展览业数字化、智

能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2)对于低密度区而言,应充分认识并重视发展

展览业,统筹安排展览场馆建设培育及其空间布局。

展览业以展览场馆为空间载体,应不断提高地区经

济实力,为完善展览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提供必要

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完善财税政策和公共服务保

障体系,主动营造适合展览场馆运作的良好环境;充

分挖掘现有资源、要素,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导

向,培育优质展会项目,依托中转旅游城市建设与其

特征禀性相符的专业型展览场馆,打造区域品牌,扩

大市场规模;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积极融入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中,承接其展

览资源要素外溢,提高开放水平,优化边境贸易形

式,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打造区域会展高地。

本研究也存有不足之处: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

性,只探究了我国展览场馆的分布现状,未来可从时

空两大维度对其动态演化规律展开更深层次的探

讨;尚未触及展览场馆的分类分析,国内外展览业在

不断发展壮大,展览场馆的类型也在不断细分,后续

可对不同类型展览场馆展开纵深研究,深度剖析其

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机理,并梳理发展模式,提出优

化路径;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未来展览场馆空间分

布影响因素选取的全面性同样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汪秋菊,黄明,姚佳.绩效视角下中国展览业时空演化

格局及耦合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1):

136-142.

[2] 吴青兰,陈民伟,耿松涛.城市会展业经济影响评估模

型与实证:以厦门市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2(15):

39-44.

[3] 夏龙,申强,王军强.会展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中介 效 应 的 实 证 [J].产 经 评 论,2020(6):114-

126.

[4] 张淑华,朱玉蓉,陈虹全.大型展馆建设对中国展览业

发展的影响: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估

计法[J].旅游科学,2020(1):20-32.

[5] FAOUZIK,MAY EB,FATNA B,etal.Asmart

dynamiccrowdevacuationsystemforexhibitioncenter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21,184:218-

225.

[6] CHOIH,KIMS.A contentservicedeploymentplan

for metaverse museum exhibitions:centeringonthe

combinationofbeaconsand HMD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7(1):1519-

1527.

[7] LIH,JOSEPH KN,VICTORCW,etal.Fastindoor

localizationforexhibitionvenueswithcalibratingheterogeneousmobiledevices[J].Internetofthings,2018

(4):175-186.

[8] KIMI,HWANG C,HWANGI,etal.Influenceofemotionalrespondingfactorsofvisitorstodigitalarchiveexhibitionvenuesonexhibitionsuccessthrough

immersionandsatisfaction[J].JournaloftheKoreasocietyofdigitalindustryandinformationmanagement,

2016(3):294-381.

[9] 永树理,赵光洲,李凯.大型国际会展活动场馆后续利

用价值探析:以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J].价格理

论与实践,2015(12):173-175.

[10] 赵伯艳,赵梦蝶.老旧会展场馆利用率提升策略探析:

以青岛 X 会展中心为例[J].中国发展,2020(4):22-

26.

[11] 孙杨,王婷伟.产业集聚与区域平衡发展:城市会展场

馆使用效率对比研究[J].吉 林 工 商 学 院 学 报,2020

(5):26-31.

[12] 贾岷江,万春林,岳培宇.大型会展场馆建设的市场影

响与管理对策研究:以上海两大会展中心为例[J].城

市观察,2017(4):60-70.

[13] 胡平.基于展馆视角的我国会展区域竞争力差异分析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3):64-68.

[14] 刘旭,李安琪,刘梦梦,等.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沈阳国

际展览中心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4(15):122-

123.

[15] 戴光全,陈欣.因特网视角下的中国展览业时空特征

[J].地理研究,2010(12):2143-2154.

[16] 罗秋菊,罗倩文.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

其空 间 溢 出 研 究 [J].地 理 科 学,2016(11):1729-

1735.

[17] 任国岩.长三角会展场馆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014(9):86-92.

[18] 胡程元,王承云.江苏省会展场馆空间集聚研究[J].

当代经济,2017(28):37-39.

87

李佳肖等:中国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理论探索

第93页

[19] 李巧.中国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商展经

济,2021(23):1-3.

[20] 王金伟,郭嘉欣,刘乙,等.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2(2):390-405.

[21] 唐健雄,马梦瑶.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

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6):1188-1198.

[22] 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

报,2017(1):116-134.

[23] 肖晔,赵林,吴殿廷.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

度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3):119-128.

[24] 高欣,张磊.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会展业发展影响

因素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哈尔滨商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11(6):110-114.

[25] 刘大均,陈君子,贾垚焱.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

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12):103-109.

[26] 刘林艳.互联网驱动的展览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

流通经济,2018(9):74-84.

[27] 潘方杰,王宏志,宋明洁,等.基于 GIS的中国 A 级物

流企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2020(10):2186-2199.

[28] 张三保,康璧成,张志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

标体系与量化分析[J].经济管理,2020(4):5-19.

[29] 阮文奇,张舒宁,李勇泉,等.中国赴泰旅游需求时空

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旅游学刊,2019(5):76-89.

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Factorsof

ExhibitionVenuesinChina

LiJiaxiao,CaiWeimin

(CollegeofTourism,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It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exhibitionvenuestopromote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exhibitionindustry.Thenearestneighborindex,nucleardensityanalysis,spatialautocorrelation,andothermethodswereusedtoanalyze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ofexhibitionvenues,andbasedonthis,theinfluencingfactorsofitsspatialdistributionwereexplored

withthegeographicdetectormodel.Theresultsshowthat:(1)Thenumberandlocationofexhibition

venuesarenotevenlydistributedwithinthecountrywithmorenumberintheeastandlessinthewest.

Thecharacteristicsofspatialagglomerationareobvious,showingthedistributionof\"dual-coreanddualcirclecoregroup-concentrationscatteredpoints\".Thetwohigh-densitycoreareasaretheurbanagglomerationaroundthePearlRiverDeltaandtheurbanagglomerationaroundtheYangtzeRiverDelta.Thereare

twosecondarycoreareas,namely,theBeijing,TianjinandHebeiagglomerationandShandongandHenan

agglomeration.(2)Thereisapositiveautocorrelationinthespatialdistributionofexhibitionvenues.The

agglomerationofregionalexhibitionvenuesislikeitsadjacentareas.The\"Matthew Effect\"isobvious.

(3)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exhibitionvenuesistheresultoftheinteractionofmanyfactors,

suchaspopulation,economicstrength,governance,innovation,industrialstructure,openness,andbusinessenvironment.Inview oftheprominentregionalimbalance,differentiateddevelopmentstrategies

shouldbeadoptedtopromotetherationallayoutandbalanceddevelopmentofChina'sexhibitionindustry

system.

Keywords:exhibitionvenu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patialautocorrelation;geographicdetector;influencemechanism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8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94页

2023年7月

第16卷 第4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6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网络文本分析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地

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构建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

厉建梅,齐 佳,单梦琦

(郑州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探讨文化遗产旅游感知价值对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增强游客文化认知和认同、推动

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较难获取游客最真实的感知价值,因

此通过网络游记和在线评论获得感知价值维度,继而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与验证,是

对文化遗产感知价值维度构建研究新的探索。文章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以携程旅行、马蜂窝旅游

网的游记和在线评论为数据来源,借助 ROSTCM6词频分析软件和 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

词频分析、网络语义分析和文本编码分析,探究龙门石窟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结果表明:龙门石窟

游客感知价值可划分为服务功能价值、情感价值、文化认知价值、成本价值以及社会价值5个维度;

龙门石窟游客感知价值5个维度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游客游览中最关注的是服务功能价值;龙门石

窟游客感知价值不同维度之间具有相关性,5个价值维度的感知互相影响。文章为洛阳龙门石窟

优化旅游产品和改善遗产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拓宽了文化遗产感知价值维度构建的研究方法,推

动了文化遗产感知价值研究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关键词]网络文本分析;感知价值;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89-09

文化遗产旅游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推

动文旅融合以及国家“十四五”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

的重要议题[1]。文化遗产指的是先人遗留给后人的

古迹、文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遗存[2],具有艺

术、文化、科研等价值[3]。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以文

化遗产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旅游形式。为保

持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同时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文

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既有从供给的角度探讨遗产资源

的保护[4]、传承[5]与开发[6],也有从需求的角度探讨

游客的感知、满意度与行为意向[7]1。

游客感知价值是衡量游客体验质量高低的重要

指标之一。目前,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面:一是感知价值作为前因变量或者中介变

量,主要研究游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重游意愿等想

8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当代价值重构研究”(18CGL049)、

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专项“隋唐大运河的文化变迁与保护传承研究———以洛阳段为例”(2022XWH227)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3-03-01;[修回日期]2023-05-07

[作者简介]厉建梅(1983-),女,山东临沂人,博士,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旅游,

E-mail:ljm621@zzu.edu.cn;齐佳(1996-),女,河北保定人,郑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

游;单梦琦(1998-),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

第95页

法或行为;二是研究游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主要

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动机、景区形象等因素。

这些研究一般使用问卷调查法,侧重构建感知价值

维度,但此方法容易忽略游客的某些真实体验。随

着新媒体的发展,游客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游记、评

论、博客等,可体现游客一些真实的体验与需求,并

且通过这些内容分析游客的感知、情感和行为等研

究成果颇丰。从游客主动叙述的角度来看,研究文

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既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同时也是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研

究需要关注的视角之一。因此,依据网络平台数据,

借助网络文本分析法,提取感知价值的维度,判断各

维度感知的高低程度,有利于丰富文化遗产旅游地

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的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全国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地,

探讨其感知价值维度,对于了解游客感知价值,优化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产品与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质

量,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因此,本文以龙门

石窟为例,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探究以下

几个方面:(1)通过分析游客发布的网络文本探究文

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划分的维度;(2)从游客

发布的网络文本中提取游客感知价值各个维度的重

要性差异;(3)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之

间的关联。

1 文献综述

1.1 文化遗产价值

文化遗产的价值涉及历史、文化、美学、社会等

多个方面,早期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主要从遗

产资源内在的文化、历史、科学和意识等方面进行价

值评价。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相关研究的开

展,其价值评价体系也增加了对功能性和社会性的

评价。与文化遗产自身价值不同,文化遗产旅游之

于游客的价值是其能够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体验遗

产情感、文化认知等。游客是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

主体,具有最直接、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对

其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感知价值进行研究有重要的

意义和价值。

1.2 游客感知价值

游客感知价值一般以营销领域的顾客感知价值

为基础,结合旅游领域的特性,研究旅游目的地属性

满足游客需要、达到游客目标使用结果的感知偏好

和评价[8]。由于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具有多角度、

多层面、多渠道的特征,因此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也

呈现内容多元化的特征[9]。感知价值在旅游研究领

域应用广泛,包括邮轮旅游[10]、战争相关旅游[11]、

主题公园旅游[12]、滑雪旅游[13]等。在早期,研究人

员一般使用一维量表测量游客感知价值,即消费者

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总评价,衡量标准为消费者所

接受的和所支付之间的差距[14]。随着对感知价值

的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消费者感知价值受多个因

素的影响,消费者对其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评价需

要从多个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即使用多维

度量表进行测量更加科学 和 全 面[15]2。如 Petrick

开发的游客感知价值量表包括质量、情感反应、货币

成本、行为成本和信誉5个维度[16]。在旅游研究领

域中的感知价值测量,学者们也较多采用多维度量

表进行测量。Sánchez等认为,游客感知价值可以

划分为设施价值、专业价值、质量价值、价格感知、情

感价值和社会价值6个维度[17]。黄颖华和黄福才

将感知价值维度划分为感知质量、情感价值、社会价

值、感知经济成本和感知非货币成本5个维度[18]。

1.3 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

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中,学

者们构建游客感知价值模型、测量感知价值的成果

较为丰富。例如,屈小爽和张大鹏将游客感知价值

划分为情景感知价值、功能感知价值、享乐感知价值

和成本感知价值4个维度[19]

;韩静和张茵将古村落

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划分为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功

能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5个维度[20]。同时,

也有学者在感知价值维度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了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不同维度的重要性

和相关性。例如,田彩云和裴正兵基于文化遗产旅游

的特性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量表,得出获得社会实现

价值是文化遗产游客尤为关注的要素[7]1;隋丽娜等

学者认为享乐价值是反映游客感知价值的一个关键

性因素[21]

;李伟静和杨发鹏按其重要程度将感知价

值维度划分为情感及认知价值、成本价值、资源价值

和社会价值[22]

;李文兵和张宏梅认为,游客的感知价

值维度根据其贡献大小不同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且

不同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功能价值感知

的利得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其他感知价值维度的

实现[23]。

9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96页

1.4 网络文本分析法

网络文本分析法能够让研究者更加方便快捷地

获取原始数据,数据更加全面、可获得的样本量更

大[24]。近几年,网络文本分析法也逐渐应用于旅游

研究领域,包括对游客的实际需求、旅游形象的感

知[25]和差异分析[26]、游客感知研究[27]、旅游体验研

究[28]、游客情感[29]、重游意向[30]、满意度[31]等方面

的研究。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建立感知价值维度模

型,并对维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吴佩等以网络游记为基础,分析上海游客的感知价

值,得出:感知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审美感知价值、

享乐感知价值、品质感知价值、利他感知价值、效率

感知价值、社会感知价值[15]1。郭婷婷等将旅游者

对黄埔古港的体验价值感知划分为知觉价值、情感

价值、社会性体验价值、精神价值4个维度[32]。钟雪

晴等将老字号顾客感知价值划分为功能价值、体验价

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及成本价值5个维度[33]。

综上所述,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

值的研究内容涉及较广泛、维度划分较为多元。但

以往研究多将游客感知价值当作解释变量或被解释

变量,对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构建的

内在机制的研究关注较少;从较为传统的构建指标、

量化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游客的自主表述研

究较少,容易忽略文化遗产地旅游者的切身需求,不

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游客

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样化,因

此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新方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

感知价值进行再剖析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游客的游

记和在线评论,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游客发布的

网络文本中提取、凝练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

值维度,并对各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做进一步的研

究,以期弥补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中

忽略游客真实想法的空缺,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地

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为网络文

本分析法的应用提供实际的案例。

2 研究设计

2.1 洛阳龙门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

多、石刻艺术规模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作为久

负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文化内涵深厚,同时也

积极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因此龙门石窟在文化遗

产类景区中比较有代表性,并在网络上有大量关于

洛阳龙门石窟的游记、评价等数据,为旅游感知价值

维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2.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数据采集软件从携程、马蜂

窝两个旅游网站收集关于洛阳龙门石窟在2017年

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的在线评论及游

记,并进行整理。文本筛选条件如下:(1)除去与龙

门石窟无关的语句;(2)剔除带旅游宣传、招徕性质

的旅游广告;(3)过滤无感情表达或重复的评论;(4)

低于50字的在线评论,低于100字的游记。筛选后

共收集到1399条在线评论、119篇游记,其中携程

评论1322条、游记71篇,马蜂窝评论77条、游记

48篇。先对文本资料进行预处理,删除表情符号、

省略号、字母等与研究无关的内容,再归并同义词,

如将洛阳替代洛阳市,河南替代河南省等,最后将预

处理的文档整理保存为txt文档,共341650字。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本内容,由有意义的

词句来推断信息量及其变化,是一种系统地评价网

络文本的研究方法[3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内

容分析在旅游研究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在旅游宣传

和旅游感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5]。研究过

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运用 ROSTCM6进行基

础的分词、词频统计、社会网络分析的文本分析;(2)

使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2对txt文档进行文本编

码,结合生成的高频特征词的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得

出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从而构建龙门石窟感知

价值维度。

3 数据分析

3.1 高频特征词分析

运用 ROSTCM 6 软 件 对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的

1399条在线评论、119篇游记进行分词处理,过滤

无关高频词,合并同义词汇,如参观、游览统一为旅

游;景区、景点统一为景点等。罗列词频排名前一百

的高频词汇(表1),高频词汇中排名第一的龙门石

窟出现次数为4076次,并且与龙门石窟直接相关

的高频词汇有佛像、雕刻、卢舍那大佛,说明游客以

游览龙门石窟雕像为主,精美的雕像中卢舍那大佛

91

厉建梅等:网络文本分析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构建 理论探索

第97页

表1 洛阳龙门石窟高频词

词条 词频 词条 词频 词条 词频 词条 词频 词条 词频

龙门石窟 4076 文化 350 建议 165 步行 218 严重 55

景区 1580 值得 345 雕像 154 宝库 217 打车 54

佛像 1174 景色 345 有趣 150 分钟 214 拍照 53

古代 1061 门票 319 对岸 147 孩子 213 公交车 52

时间 1055 白居易 266 孝文帝 147 莫高窟 203 皇后 51

雕刻 943 白园 251 方便 142 形象 201 入园 49

洛阳 860 武则天 244 营造 142 智慧 197 欣赏 48

旅游 702 莲花 243 壮观 125 公交 197 千年 48

卢舍那大佛 699 震撼 221 性价比 122 完整 189 知识 48

中国 693 精美 216 佛龛 114 距离 186 重点 47

香山寺 648 遗产 216 服务 111 可惜 185 历经 45

洞窟 634 云冈 214 四大石窟 110 灯光 184 完全 45

西山石窟 579 宗教 212 完整 103 博物馆 183 体力 44

讲解 516 游客 206 文物 102 得名 178 购票 43

艺术 475 感受 198 白天 92 摩崖 176 朋友 43

东山石窟 456 河南 193 遗憾 92 皇家 170 网上 42

导游 418 伊河 193 体验 91 路线 167 服务区 42

夜游 408 电瓶车 181 保护 88 题记 160 超级 40

入口 386 停车 181 古人 88 免费 158 感叹 39

历史 357 规模 180 破坏 85 交通 156 管理 39

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从交通来看,游客选择出游

方式是电瓶车、步行、打车和公交车。可见,龙门石

窟的交通比较方便。讲解和导游排序比较靠前,结

合游记和评论发现,游客认为讲解在游览过程中对提

升文化感知及体验质量非常重要,表明龙门石窟的管

理与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阐释石窟的文化内涵。

同时,值得、震撼、精美、壮观等词的出现频率较

高,表明游客整体上对龙门石窟的感知是积极的,能

够感受到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这为潜在的游客提

供了正向信息。从旅游、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夜

游、步行等这些高频词可以看出,游客主要是参观游

览和了解石窟文化的休闲观光旅游。艺术、精美、文

化、宗教、遗产、宝库等高频词的描述,反映了游客通

过旅游活动增加了对龙门石窟文化底蕴的感知,而

龙门石窟也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了文化价值。但

是这种感知较多在宏观描述层面,未能对龙门石窟

文化深层次内涵有较多的感知。龙门石窟需要合理

地保护文化遗产,增加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

更好地体验龙门石窟的文化。

3.2 网络语义分析

利用 ROSTCM6软件生成龙门石窟网络语义

文本图(图1),对高频词汇做语义联系程度的分析:

图中显示的线条指向越密集,表示共现次数就越多,

共现词之间的关联性也就越强[36]。综合来说,评论

和游记文本内容以“龙门石窟”为中心聚集,也形成

了以洛阳、石窟、龙门、艺术、北魏、佛像、造像、景区、

文化、中国等词语为次中心的集聚。值得、历史、门

票、游览、佛教等几个高频词直接与龙门石窟相关

联,是游客对龙门石窟感知的重要体现。卢舍那大

佛、香山寺、雕刻等词语与龙门石窟关联,表示其为

龙门石窟的主要吸引物之一。游客在游览龙门石窟

的同时也会联想到其他三大石窟,所以云冈石窟、莫

高窟、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窟也有较高的关联性。

白园、白居易与龙门石窟也有关联,因为白居易故居

9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98页

以及白居易的墓园就在龙门石窟附近,游客在参观

完龙门石窟之后就可以参观白园,并缅怀伟大诗人

白居易,所以白园也在旅游感知中占据一席之地。

图1 龙门石窟网络语义分析

3.3 文本编码分析

根据高频特征词和语义网络以及文本阅读,结

合龙门石窟的特点,用 Nvivo12 软件进行文本编

码。先识别处理游记和在线评论中句子的深层含

义,对涉及感知价值的语句进行标记并编码,共整理

出开放编码16个。再对开放式编码进行分析和归

纳,最终得到情感价值、文化认知价值、成本价值、社

会价值以及服务功能价值5个主轴编码(表2),此

编码是游客在游览龙门石窟过程中感知价值的维

度。参考点共2871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务功能

价值,具有参考点1203个,其他维度参考点数量由

高到低依次为情感价值592个、文化认知价值486

个、成本价值483个、社会价值107个。

表2 龙门石窟文本编码与示例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 编码参考

情感价值

愉悦 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来龙门石窟,过得十分愉快

敬佩 感受到了古人的匠心精神,鬼斧神工的技艺,让人惊叹

惋惜 可惜很多石窟被侵略者和内部历史原因破坏严重,加上千年的风化,看着很痛心、惋惜

不满 其实这趟旅程不是很满足,因为看到的几乎都是空洞

成本价值

花费 90元一张票,电瓶车单程20元,船票一人40元

时间 半天可以玩完,但是去的时候看不到晚上的石窟,很遗憾

体力 景区游览这一块,需要点体力,得沿着石壁上上下下爬

文化认知

价值

感受文化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需要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味,对佛像的感悟就像听音乐一样,没有标准答

案,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药师佛

学习历史 了解历史,有教育意义

保护意识 旅游途中也看到了不良现象,希望能保护好文物

社会价值

朋友与家庭 适合全家出游,很不错

旅游建议

建议下午五点入园,这样逛完西山石窟,正好到晚上,拍一下夜景就可以过桥去坐观光车回

到大门口了,东山就没有什么景点了,主要都在西山石窟

服务功能

价值

配套设施

景区设施很完美,自助取票很方便;可坐电瓶车上山,也可走过去。一定要租讲解。来洛阳

必来此地

讲解

关注龙门石窟微信公众号会有免费的语音导览,当然,与人工的导游还是有差距的。行程

中顺便蹭了个别团队的导游,讲得是真的好

管理 因为管理粗暴,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全部被栏杆挡住,只能在洞外还有两三米的地方瞅瞅

服务 把女朋友的包搞丢了,找工作人员帮忙,下午就打电话告诉我们包找到了,好评

93

厉建梅等:网络文本分析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构建 理论探索

第99页

(1)情感价值。主要分为愉悦、敬佩、惋惜和不

满意。根据文本分析内容,部分游客表示龙门石窟

之行很愉悦,并对龙门石窟壮观的雕刻感到敬佩。

例如游客 A 说:“虽然很早就看到过洛阳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的照片,但当爬上高台,还是被眼前环绕

的巨型雕塑群震撼到了。”当游客看到被破坏的石窟

时也会产生惋惜的情感,为我国文化遗产遭到自然

以及人为破坏而感到愤恨,例如游客 B说:“很可惜

很多石窟因历史原因被严重破坏,再加上千年的风

化,看着很痛心、很惋惜。”虽然游客对于石窟本身的

感受大多都是愉悦、敬佩和惋惜的情感,但是景区的

服务和管理是让游客产生不满意情感的最大因素。

(2)成本价值。龙门石窟游览过程中各种消费

的性价比是影响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感知的重要因

素。一部分游客认为,门票价格有点贵,如果门票包

含讲解会提升游览性价比。例如游客 C 说:“票价

挺高的,如果有义务的讲解员就值票价。”售票处与

检票处距离远、景区内部参观需要上下台阶,需要花

费多余的交 通 费 用,且 耗 费 体 力,例 如 游 客 D 说:

“景点规划的路程和电瓶车的路线安排得非常不好,

要多走很多的冤枉路,有很多台阶要爬,非常累,对

老人特别不友好。”

(3)文化认知价值。受龙门石窟文化的吸引,游

客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确,主要是为了感受文化和学

习历史。游客出行之前会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或在游

览的过程中通过景区的讲解了解和学习龙门石窟的

开凿历史、宗教文化等。例如游客 E 说:“了解很多

龙门石窟背后的故事,带我们深入了解了巧夺天工

的雕刻艺术之美、中华佛教的神圣之美、博大精深的

哲学之美。”同时也能够产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

意向,例如游客 F 说:“建议大家文明游览,保护好

文物古迹,让后世的孩子们还能感受到老祖宗留下

的这不朽的文化遗产,总体超赞!”这对龙门石窟的

文化宣传与合理保护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4)社会价值。根据文本分析,在旅游过程中,

游客与同行人员,如家人或朋友增进了感情,并将游

览过程中通过游记或在线评论游览过程所看到、听

到、感知到的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为潜在的游客

提供了更多的出游信息。例如游客 G 说:“建议现

在去的朋友买夜场,洛阳的白天太热了,不小心就会

中暑,打车去建议到西停车场。司机说打车到西停

车场直接就能走着进了。两个司机把我们扔到了东

停车场。”

(5)服务功能价值。对于龙门石窟的感知,游客

的旅游感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景区服务功能的影响。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龙门石窟文化内涵的感知,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地对石窟文化的阐释,即龙

门石窟讲解系统的水平,否则游客只能走马观花。

例如游客 H 说:“景区环境很好,自然风光不错,但

是来这里主要是看历史文化的,所以要么出行前做

好功课,要么用语音导览或直接找个导游,会有真正

的收获。”部分游客表示,龙门石窟很好,但是景区管

理不足之处会破坏好心情,如人流量太多、石窟保护

不合理等,会让游客感到不满。例如游客I说:“龙

门石窟表面看起来需再预约时间,其实根本没控制

参观人数。景区管理部门太不负责了,这么珍贵的

遗产,为了经济利益,这么松散地运营,可气、可悲!”

同时,游客也希望景区加强标识牌、停车场等配套设

施的建设,以提升旅游体验。例如游客J说 :“景区

本来就大,为了商业区域,设计的线路是必须要徒步

在商业 街 区 转 来 转 去。路 牌 标 识 混 乱,很 容 易 走

错。”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文基于网络文本,进行高频词分析、网络语义

分析以及文本编码分析,探讨龙门石窟游客感知价

值维度的内在结构与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由文本编码分析游记与在线评论,可归纳总

结为16个感知要素,基本涵盖了游客各个方面的感

知价值,可以将龙门石窟的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划分

为:服务功能价值、情感价值、文化认知价值、成本价

值和社会价值5个维度。本次研究验证了网络文本

分析法在文化遗产旅游感知价值维度研究的可行

性,同时丰富了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

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是对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研究方

法的拓展和探索性创新,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

论和方法参考。

(2)龙门石窟游客感知价值5个维度的重要性

存在差异。由文本编码参考点数量顺序可以得出,

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感知价值中服务功能价值排第一

9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4期

第100页

位,其次是情感价值,之后依次是文化认知价值、成

本价值、社会价值。讲解、导游、入口、管理等体现服

务功能价值的叙述最多,表示游客在游览龙门石窟

的过程中,对导游讲解、景区基础设施、遗产管理等

服务功能价值感知最深刻。情感价值、文化认知价

值、成本价值的参考点数量相近,社会价值的参考点

数量最少。游客感知价值维度重要性的差异,反映

了游客游览龙门石窟过程中对不同感知的关注度高

低的差异。龙门石窟管理者要将提升服务功能价值

感知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情感价值、成本价

值、文化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提升遗产管理

水平、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

项目和产品,才能推动龙门石窟实现可持续发展。

(3)龙门石窟游客感知价值不同维度之间具有

相关性。游客的需求与体验不会由单一维度体现,5

个维度互相影响。1)服务功能感知价值会直接影响

其余4个感知价值的感知,服务功能价值感知的提

升,会推动其余4个感知价值的感知提升,即游客对

其余4个价值的感知均以服务功能价值为前提和基

础,相反,其余4个感知价值对服务功能感知价值的

影响并不明显。2)文化认知感知价值会影响情感价

值和成本价值的感知,如果文化认知价值感知的利

得要求得到满足,游客会感到开心和满足,会认为金

钱、时间、体力的花费是值得的,情感价值和成本价

值的利得要求同时也得到满足。3)情感价值和成本

价值相互影响,当游客对旅游地感到满意时,游客会

做出此次旅游性价比高的判断;而游客认为此次旅

游性价比高时,游客也会对旅游地感到满意。4)社

会价值受到其他4个感知价值的影响,游客提出的

旅游建议,是游客在感知到服务功能价值、情感价

值、文化认知价值和成本价值之后。龙门石窟管理

中既要抓住服务功能价值这个重点,也要全面考虑

各个价值之间的关联,多角度、全方位地改进经营管

理中的不足。

4.2 启示

(1)提升服务水平与管理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重视游客服务功能价值。结合文本分析,目前景

区需要继续保护龙门石窟,同时完善景区管理体系,

控制进入景区的客流量,以减少对龙门石窟文化遗

产的损害。改善景区布局,做好景区标识建设,减少

从景区入口到核心景点间的时间、金钱以及体力的

耗费,增加对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的照顾。同时,

加强景区人员服务水平的培训,提升导游的文化知

识与讲解水平,建立服务人员的考核体系。改善景

区互联网以及定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电子讲

解过程中存在的定位不准、信号不好等问题。建设

完善景区门户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更新景区最新消

息,并与携程、马蜂窝等线上平台做好沟通,避免因

信息不对称而给游客带来的不便。

(2)开发多元旅游项目,提升游客参与度,提升

游客文化感知价值。因为景区缺乏参与互动的旅游

产品和项目,所以游客在龙门石窟的活动中大多数

是参观、拍照,导致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深层文化内涵

缺少感知,体验质量不够高。景区应该积极开发多

样式且参与性高的项目,例如让游客从事简单的雕

刻、为雕像上色;利用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设计具

有龙门石窟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等。同时,设计具

有龙门石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开通网络渠道,鼓励

游客参与龙门石窟文创的设计,提升游客对龙门石

窟的文化感知。

(3)积极推进数字技术、新媒体在龙门石窟保护

与开发中的应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虚拟、VR、投

影等高科技均可以用于石窟的保护、复原与展示,更

重要的是能够在保护石窟的情况下让游客近距离地

参观龙门石窟与感受其文化内涵。同时,以加强文

化遗产的数字化科学保护为基础,加强数字遗产在

大众层面的宣传教育和参与体验,让文化遗产融入

大众生活,并加强各国在数字文化遗产方面的合作

关系[37]。

(4)在原有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对龙门石窟

特色体验产品的打造与宣传工作。要从服务功能、

文化、社会、情感 、成本等方面提升旅游体验,提升

品牌影响力。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其目前的品牌定位明确,尤

其是卢舍那大佛更是名声在外。但仅仅是参观不能

够满足游客当前的体验需求,也会出现名不符实的

负面评价,这不利于龙门石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突出石窟本身区别于其他3个石窟的景区特色,

全面提升游客体验质量,打造独特品牌。

参考文献

[1] 苏俊杰.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从分离到互动

95

厉建梅等:网络文本分析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构建 理论探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df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