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发布时间:2023-12-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第四章 火灾事故称着火点),留意其他部位是否干燥或冒烟冒火,如有立即浇淋。3.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五、发现垃圾桶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1. 立即拿起附近的水(水杯水壶),对准垃圾桶中的着火点浇淋。2. 寻找一条或两条浴巾,淋湿或浸入水池、坐便器中,双手张开将浴巾伸展,覆盖、裹缠垃圾桶,迅速拎至淋浴器下并放水浇淋,回转原垃圾桶处清理残火。 或者运水至垃圾桶,从其正上方及侧上方浇淋,待外部明火熄灭,将垃圾桶拎至浴室处理残火。3. 保持淋浴器开启,解开浴巾察看。4. 确认火焰消失,关闭淋浴器,开窗通风,清理现场。六、发现阳台处有物品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1. 立即走到总电源开关处,切断电源。2. 寻找一条或数条浴巾、床单、被罩等(以下统称棉麻物品),淋湿浸透,带至阳台处,张开双臂将棉麻物品伸展,牵拉边缘使之尽量完全覆盖,通过拍打或脚踩以控制火势。3. 如燃烧物品不大,可在包裹后拉拽拖抱至洗漱间淋浴器下并放水浇淋,而后回转阳台清理残火;如燃烧物品较大,则继续运水至阳台,从其正上方及侧上方反复浇淋,在此期间应继续拍打或脚踩,待外层明火熄灭,逐层剥开浇淋内部着火点,直至火灭... [收起]
[展开]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11年12月(由原安徽省安全生产科技协会经省民政厅核准更名而来),一直秉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会员的宗旨,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被省民政厅授于AAAA级社团组织。
协会常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安全生产新理论、新科学、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研究,为安全生产领域“五新”推广和创新提供咨询服务;组织省内外安全专家、中介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指导和服务,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法规、科技以及安全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等。协会现有会员1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协会成立了省级专家库,共有色、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危化、矿山、消防、交通等省内具有深厚专业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86人。下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等行业的三个专家组。
文本内容
第51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瓶)和用具是否仍在泄漏,如无法判断,应走到房屋外联系专业人员

前来处置。

为何要动作轻柔、匀速慢行? 因为空气与燃气混合在一起的气

体具备一定的爆炸风险(此风险在燃气浓度处于其爆炸范围时概率

最高),大力开关门窗、钥匙串碰撞、开关照明灯、使用打火机、开关电

器等行为都会导致爆炸。

二、发现油锅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将身边、厨房内的蔬菜、肉蛋等食材放入锅中,放入动作应轻

柔,不能抛、扔、投,不能注水,否则会造成正在燃烧的食用油迸溅。

2. 没有食材,则拿起手边的锅盖、案板、器皿覆盖油锅,如不能盖

实盖严,寻找配套锅盖更换覆盖或用微潮抹布封堵缝隙。

3. 关闭燃气、熄灭火源。

4. 旋紧气瓶阀或燃气管阀,切断燃气。

5. 无明火外溢或锅盖跳动时,轻掀锅盖放气泄压。

6.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三、发现液化气灶、气瓶软管、气瓶阀燃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扑救:

1. 发现液化气灶着火时,立即关闭灶具开关,切断气源。

2. 发现气瓶软管、气瓶阀着火,立即到未过火区域取一条或两条

抹布,裹缠“常用手”小臂和手掌,打湿或浸湿,返回正在燃烧的气瓶

037

第52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处,将另一条毛巾折双层叠抓于“常用手”中。

3. 紧握、顺时针(右旋)旋紧气瓶阀,切断气源。

4. 用抹布拍、压、擦或撸灭仍在燃烧的残火。

5.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会不会出现气瓶阀卡死、滑丝、烧熔等“失灵”的情况? 如果在日

常使用时经常开展燃气设备的检查、清洁和保养工作,在刚发生火灾

时,气瓶阀是不会出现失灵情况的。

即便真的出现气瓶阀失灵的情况,在火势不大时可尝试从瓶阀

背面环抱气瓶(此做法风险较大,慎用),迅速将其转移至院落、广场、

空地等空旷区域;取直径和深度都大于气瓶阀的盆一只,注满水后再

将气瓶倒扣其中(如省略此步骤,应将气瓶周围可燃物清理干净或转

移至更空旷地带)。

如果气瓶阀失灵且火势很大时,不宜扑救,应立即逃生。

四、发现床铺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上前将未燃烧的被褥掀起,覆盖到火焰或火苗上,而后拍

打或脚踩,初步控制火势。

2. 用盆或桶接水并提至床铺旁,用小瓢盛水浇淋。

确定最上层、外层的被褥浇湿淋透后,可以轻轻拖拽,将被褥转

移至洗漱间淋浴处,放水浇淋,而后回转床铺处清理残火。

或者继续运水至床铺,逐层剥开浇淋火点、红点和烟点(以下统

038

第53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称着火点),留意其他部位是否干燥或冒烟冒火,如有立即浇淋。

3.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五、发现垃圾桶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拿起附近的水(水杯水壶),对准垃圾桶中的着火点浇淋。

2. 寻找一条或两条浴巾,淋湿或浸入水池、坐便器中,双手张开

将浴巾伸展,覆盖、裹缠垃圾桶,迅速拎至淋浴器下并放水浇淋,回转

原垃圾桶处清理残火。 或者运水至垃圾桶,从其正上方及侧上方浇

淋,待外部明火熄灭,将垃圾桶拎至浴室处理残火。

3. 保持淋浴器开启,解开浴巾察看。

4. 确认火焰消失,关闭淋浴器,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六、发现阳台处有物品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走到总电源开关处,切断电源。

2. 寻找一条或数条浴巾、床单、被罩等(以下统称棉麻物品),淋

湿浸透,带至阳台处,张开双臂将棉麻物品伸展,牵拉边缘使之尽量

完全覆盖,通过拍打或脚踩以控制火势。

3. 如燃烧物品不大,可在包裹后拉拽拖抱至洗漱间淋浴器下并

放水浇淋,而后回转阳台清理残火;如燃烧物品较大,则继续运水至

阳台,从其正上方及侧上方反复浇淋,在此期间应继续拍打或脚踩,

待外层明火熄灭,逐层剥开浇淋内部着火点,直至火灭烟止。

4.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039

第54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七、发现家用电器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走到总电源开关处,切断电源。

2. 寻找一条或数条棉麻物品,淋湿浸透带至电器旁,张开双臂将

棉麻物品伸展,牵拉边缘使之尽量完全覆盖电器。

3. 如电器不大,可在包裹后拉拽拖抱至洗漱间淋浴器下并放水

浇淋,而后回转原处清理残火;如电器较大,则继续运水至电器处,从

其正上方及侧上方反复浇淋,直至火灭烟止。

4.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八、发现窗帘等悬挂物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走到总电源开关处,切断电源。

2. 立即将窗帘旁及下方的物品搬走、挪开。

3. 寻找一条或数条棉麻物品,淋湿浸透带至窗帘旁,张开双臂将

潮湿棉麻物品伸展,从着火点上方将窗帘包裹、系紧,而后双手从上

至下捋 1 到 3 次,初步控制火势。

4. 仅 1 人在场时,捋完立即回转洗漱间取水,从上方浇淋并再捋

数次,如此反复,直到明火熄灭;多人在场时,1 人负责处置,1 人负责

运水。

5. 如着火点或燃烧位置在手难触及的房顶,先将潮湿棉麻物品

平铺于燃烧窗帘下地面以及不能转移的物品上,而后 1 人浇淋,1 人

用浸水拖把拍打,或拉扯以使窗帘掉落。

040

第55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6.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

九、发现空调等高位电器燃烧,可采取以下措施扑救:

1. 立即走到总电源开关处,切断电源。

2. 立即将电器下方的物品挪开。

3. 将潮湿棉麻物品平铺于燃烧电器下地面以及不能转移的物品

上,而后 1 人浇淋,1 人用拖把拍打,或拉扯使电器掉落,或到电梯间、

楼梯间处寻找灭火器材。

4. 确认火焰消失,开窗通风、清理现场,归还灭火器材并支付维

修费用。

第四节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一、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根据现行的国家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大多数

城市居民住宅建筑楼梯间、电梯间等公共部位均

设有室内消火栓箱、灭火器材箱,常规配备 2 具

2A 级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火灾发生时,居民均有

权利取而用之,使用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取用前,应查看灭火器压力表的指针是否

在红色区域以上、黄色区域“超充装”以下的绿色

041

第56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区域内。 红色区域以内表示压力

不足,不能使用;“超充装” 以上

表示超压,要小心使用。

2. 取用前,应查看灭火器上

端把手是否正常,断折、弯曲的不能使用,保险销弯曲、附件被扭缠铁

丝替换的不能使用。

3. 取用前,应查看喷嘴或软

管是否完好,无喷嘴或软管的不

能使用,喷嘴被堵死的不能使用,

软管中断和裂口明显的不能使

用。 确定灭火器可用后,还应转动喷嘴、软管,检查连接是否紧固,松

动的应按逆时针旋转紧。

4. 特别强调:发生火灾后,想要快速扑灭火灾的急切心情可以理

解,但急切不代表不做筛选,正常有效的灭火器能快速灭火,故障失

效的灭火器则只会贻误时机,因此前面的这 3 项检查工作是不能节

省的。

042

第57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此外,为防止单具灭火器不足以扑灭火灾,取用时应尽可能多地

携带灭火器。

二、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步骤:

1. 将灭火器提到燃烧物品“前方”3 ~ 5 米处,观察、寻找、确定喷

洒目标,一般为火焰的根部或底部。

2. 依次拔掉附件、保险销,一手四指贴至把手下,虎口放至把手

上,另一只手抽出软管,然后抓握其末端喷嘴指向目标,虚握提起,向

前移动至燃烧物品前方 3 米处或更近处。

3. 头部微低或偏转,用余光校准目标,手掌适度用力攥握把手

(不宜一压到底,一则压力大会击飞冲散蓬松燃烧物,二则喷洒干粉

多会瞬间模糊视线),喷洒干粉于火焰根部,看不到明火时应停止,再

次上前观察、寻找着火点,直到所有明火熄灭。

三、关于火灾扑救的说明和提醒:

1. 火灾较小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踩一脚就能扑灭。 盲目、暴力

导致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一旦单点燃烧扩大成多点燃烧,就会引

发更大的灾害,因此灭火时要沉着冷静和灵活机动。

2. 火灾刚发生或规模不大时,燃烧相对平静,此时扑救的风险也

较小。

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应主动开展家庭的初起火灾的扑

救演练,只有做到对灭火技能了然于胸,才能做到遇火冷静,举重

043

第58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若轻!

4. 上述灭火措施不是必然有效的。 因为这些措施只适用于扑救

规模小、范围不大、发展缓慢的初期火灾。 当火灾蔓延了大半个房间、

房屋,房顶也噼里啪啦燃烧时,逃生,才是正确的选择。

第五节 火场逃生自救方法

同灭火一样,逃生也是越早越好,但晚了也不是说就只能坐以待

毙,因为即使是中后期阶段的火灾,现场也不全是汪洋火海,始终是

有一线生机的。

一、住宅发生火灾,扑救无果或为时已晚时,可参考以下方法

逃生:

1. 呼喊家人,协助逃生。 发现火灾后,应前往有人的房间示警,

示警没有回应或回应迟缓,应进入房间,通过采取拍脸、掐耳垂、掐人

中、掐手臂、掐大腿、咬手指、咬手臂等方式尽可能地唤醒家人。

2. 相机而动,及时逃生。 家人醒来且行动正常时,先观察客厅和

房屋门处的火灾形势,如两处火势不大,视野较清楚,可立即与家人

从房间里鱼贯而出,屈身弓腰冲向房屋门。 如两处火势较大,烟雾弥

漫,可先进入洗漱间,放水淋湿衣物和能搜寻到的棉麻物品,用其裹

住头颈和上身后,一只手抓湿毛巾捂口鼻,一只手抓家人的手,屈身

044

第59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弓腰冲向房屋门。

3. 坚定信念、固守待援。 如果家人迟迟不能醒转,应将家人拖拽

进洗漱间平躺,解开前襟或下拉下摆使之呼吸顺畅,而后返回房间搜

寻被褥、床单、毛巾、衣物、牙刷、梳子、椅凳、棍杆、盆瓢、手机等有用

物品,尽可能全, 尽可能多,一来能减少火灾的“燃料”,二来能增加

生还机会。 搜寻完成后关闭洗漱间门,将较大的棉麻物品覆盖在门

背面,用牙刷、梳子将其边缘塞入缝隙中(固定),用椅凳、棍杆支撑或

抵住房门,用盆运水,用瓢取水,从上至下浇淋,直至将棉麻物品淋湿

浇透,最后开窗换气,使洗漱间变为“安全屋”。 随后呼叫救援,使用

手机拨打“119”报警(无法解锁的手机可从开机画面左下角“紧急呼

叫”拨号),告知接警员着火地点,即家庭详细地址(社区、区某门、楼

栋号、门牌号),并耐心回答接警员的问题。 此时应保持现状,保持对

洗漱间门的关注,及时进行浇淋,让棉麻物品一直处于潮湿状态,出

现烧穿孔洞时,应立即补充覆盖。 同时,不抛弃家人,须知每醒来一

人所能坚守的时间就多一刻,每增加一人能够生还的希望就增加一

分,所以暂时安全后,我们要再次用手拍打、用水涂抹,抑或掐耳垂人

中、揪手臂大腿、咬手臂手指去尝试唤醒家人。 不放弃希望,所有人

都醒转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大多数人醒转并恢复行动能力也是可

以尝试逃生的。 但要谨记,“安全屋”是后盾,所以不能一开始(准备

逃生)就拆除它。 “外部环境” 是关键,所以不能不做观察就付诸行

045

第60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动。 正确的做法是应查明逃生路径地面及 1. 2 米高的上空,火焰是

否稀少,烟雾是否淡薄,浓厚表明危险,则应该继续加固“安全屋”固

守待援,寡淡表明安全,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一鼓作气地冲出门外。

4. 初保平安,告知邻里。 从烟火滚滚的

住宅逃出,只能说暂时安全,远远谈不上逃出

生天,因为开启的门和窗所带来的新鲜空气

会让火场出现轰燃,所以我们不能逗留,而是

要继续向下、向外逃离。 但逃离不代表一跑

了之,还有那么多蒙在鼓里的邻居,所以我们还要去拍门或去按火灾

报警按钮示警,提醒他们早做应对或逃离。

5. 走楼梯,不乘电梯。 无论出于示警需要还是出于安全考虑,我

们都应选择从疏散楼梯间逃生(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6. 折返火场是最愚蠢的“聪明”。 存人失财,人财皆存;存财失

人,人财两空,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请不要在火灾未被完全扑灭前

折返家中救“钱”。

二、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扑救无果或为时已晚时,可参考以下方

法逃生:

1. 找毛巾、抹布、手帕,找一切吸水性好的棉麻物品。 应尽量从

经过的地方搜寻上述物品,不需应搜尽收,找到足够包裹上身(如此

做不会影响行动能力)的数量即可,确实找不到的情况下,外衣、袜子

046

第61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也是可以的。

2. 找水。 干燥的棉麻物品易燃,因此应留意环境寻找水源,将其

淋湿浇透。

3. 靠墙。 别急着跟人走,别急着去人多的地方,如后面人多,贴

墙站立让后面的人先走(居中易被推搡或踩踏,贴栏杆易被挂带或

跌落)。

4. 找绿色箭头标志。 在地面上或墙面上

设置的、绿色发光、方形或圆形的箭头设施,

是引导逃生的疏散指示标志,箭头指向即是

正确方向,沿此指向更容易找到安全的门洞

或疏散楼梯间。

5. 眼观六路。 找到箭头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找到了安全之路,

还需要你眼观六路,及时观察箭头设施周围的环境,看一看安全出口

是不是就在眼前(顺利逃生情形一)。

6. 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的同时,也要耳听八方,听一听是否有人

用扩音器喊话:“我是疏散引导员,请大家到我这边来,我带大家出

去。”如果有便向其靠拢,人数较少时可上前按其指引逃生(顺利逃生

情形二),人多拥挤时应有序排队,或者沿箭头另寻安全出口。

7. 找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多以门洞(常见于普通楼梯间)、普通

材质平开门(多见于地面首层)、防火门(多见于封闭和防烟楼梯间

047

第62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出入口)等形式存在,一般设置在箭头设施方向交汇处或单个箭头设

施附近门洞(侧)上方。

但理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现实状况,因此寻找逃生路径时,我们

要进行筛查,先是抬头看门洞有无安全出口标志(避免错过),后是低

头看其门洞后有无楼梯、是不是室外(避免进错),两者都没有表明此

路不通,应退出再找。

8. 关门阻火挡烟。 经安全出口进入疏散楼梯间后,有门的应随

手关门,以阻止火焰和烟气“紧随其后”;关不上也不必纠结,切忌锁

门堵门,因为还有后来人。 楼梯间内不宜停留,应继续沿箭头设施向

前、向下直到走出建筑物,至此,才算真的安全。

9. 错过最佳的逃生时机也不必沮丧,因为这只能说是困境,算不

上是绝境。 如发现楼层没有处于全面燃烧状态时,先查找并认真记

下《疏散逃生示意图》 (一般在宾馆客房门背、门侧或门外侧墙面

处),用浸湿淋透的棉麻物品做好防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离开时轻

掩房门(此为后路,不应关闭),按记下的疏散逃生示意图和箭头设施

方向前进,寻找安全出口并进入(顺利逃生情形三)。 如发现楼层处

于全面燃烧状态时,检查所在房间是否有外墙窗,是否有水龙头、水

048

第63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池、浴缸、坐便器、喷淋头等水源,是否有足够覆盖房门的棉麻物品,

如都具备,可按住宅火灾逃生方法第 3 条布置安全屋(暂时安全情形

一)。 如发现楼层处于全面燃烧状态且房间不具备固守待援条件时,

尽量找水将所携带的棉麻物品打湿,离开房间向印象中或疏散逃生

示意图的公共洗漱间转移,如果洗漱间有木门或铁门且门缝宽度不

大于 5 厘米(并排三指宽度)、门窗数量不超过三扇,基本具备固守待

援条件时,可折返原房间搬运更多的棉麻物品布置(暂时安全情形

二)。 如不具备,则补充水分后离开,寻找下一个安全出口或房间。

三、关于火场逃生的说明和提醒:

1. 是否应该跳楼逃生? 没必要,太危险! 先不说跳楼丧生的风

险有多大,上面的逃生方法中,前前后后有 5 种安全的自救方式,但

凡采用其中 1 种,都能逃脱或坚持到救援人员到场,所以有必要“跳

楼”吗? 没必要。

2. 为什么要屈身弓腰? 因为有害的燃烧产物飘在空中! 燃烧产

生的烟、雾是混合热空气,这些物质质量轻、浮力大,一般都会聚集在

房顶附近,随着数量增多而逐渐向下蚕食空间,因而在火灾中前期,

地面及其上方一定距离的空气都是基本接近正常的空气,所以逃生

时要屈身弓腰。

3. 喷淋头在哪儿? 在房顶下、吊顶下、吊灯内。

049

第64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吊顶下

吊顶内

(罩壳印有“不可涂覆”字样)

边墙处 房顶下

喷淋头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末端。 首先,不是所有的建筑或

场所都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8 章

第 3 节规定的建筑内或部位处才会设置;其次,不是所有喷淋头开启

时就有水流出,只有湿式系统的喷淋头,即图中有彩色玻璃球形式

的,打破才有水流出;最后,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打破喷淋头取水,

只有被火灾严重威胁且无水可用时才能,否则都是破坏灭火设施的

违法行为。

4. 安全出口离我们有多远? 很近。 以三室一厅住宅为例,其最

内部房间距房屋门也就 8 米左右,步行(成年人步速约 1. 5 米/ 秒)6

秒就能到达。 以公共建筑为例,其最不利点处房间距最近安全出口

也就 50 米(最大允许距离),步行 33. 4 秒就能抵达。 所以即使是火

灾肆虐的情况下,逃生也不是困难的,但这需要我们生活的家和活动

的场所不是“三合一”场所,家门口和楼梯间没有大箱小包,楼梯间门

050

第65页

第四章 火灾事故

未被封堵或锁死。

5. 在进入公共建筑时,应养成检查两“门”的习惯。一是检查所

在房间最近和次近疏散楼梯间门是否畅通;二是检查楼梯间一层门

(洞)是否畅通无阻,畅通无阻表明安全,封闭表明危险,危险就应该

离开。

051

第66页

第五章 高空拋物和坠落

第67页

第五章 高空抛物和坠落

第一节 高空抛物和坠落的风险

你觉得一枚自高楼掉落的鸡蛋危险吗?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 300 多年前讲起。 1687 年,英国科学家艾萨

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万有引力概念,并用

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解释了月球运动二均差、出差等

现象,解答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的成因,预言并发现了

海王星,是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 尽管万有引力定律看起

来十分高深,但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为常见的就是

物体的重量和重力。

当物体从高处掉落,在掉落点至地面的过程中,它的运动状态接

近自由落体运动(外在因素接近于无的实验室状态),遵循 v = gt 定

律;遭遇障碍物后碰撞瞬间能量转移,遵循 mv =Ft 的动量定理。一般

来说,鸡蛋的质量 m≈50. 00 克,即 0. 05 千克,假设初始落体高度 h =

21. 30 米,在即将掉落地面时击中一位身高 1. 70 米的成年人头部,那

么它会造成的伤害有多严重呢?

首先我们要计算出鸡蛋自由落体的路程,即 S = h1

-h2 ,得出 S =

19. 60 米;紧接着算出遭遇瞬间鸡蛋的速度,先以 S = 0. 5(v0

t

0

+v1

t

1 )=

0. 5(0+gt

1

2

)计算出 t = 2 秒,再以 v = gt 计算出 v1

= 19. 6 米/ 秒;最后

053

第68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算出鸡蛋的动能,即 I1

= mv,得出 I = 0. 98 千克·米/ 秒。

这个结果看起来很不值一提。 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结果,睁开双

眼看仔细啦。 首先鸡蛋砸头发生在瞬间,所以这个“瞬间”是不可能

长久的,以“秒”为单位,都是小数点后的数字,考虑到鸡蛋壳和人头

部组织的弹性变量,一般来说,t 是约等于 10 毫秒的,即 t

2≈0. 01 秒,

这么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冲击力的百倍扩大,因为能量守

恒,Ft = mv,得出 F= mv/ t,故冲击力 F= 0. 98 / 0. 01 = 98. 00 牛顿。

这个力度相当于什么呢? 相当于 10 千克物品,也就是 2 袋大米

砸在头上,已经足以将人砸得头破血流或昏迷倒地了;而如果掉落的

不是鸡蛋,是手机、水杯、棍棒、铁棍、砖瓦等质地密实物品,这些物品

对人所造成的后果将是更加严重的伤残甚至死亡。 这是危言耸听

吗? 不! 2016 年 10 月,芜湖市某小区就发生了骑车男子被天降红砖

砸中后脑而当场死亡的案件。

此外,从高处跌落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此后果同样可以通过

计算得出。 第一,我们假设跌落者为成年男性,那么他的质量也就是

体重 m≈70. 00 千克(此为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第二,假设他跌落

的起点为二层地面,也就是高度 h≈3. 00 米(此为大多数住宅建筑的

平均层高);第三,假设碰撞时间 t≈0. 10 秒(毕竟不同于鸡蛋,自主

反应和肢体柔韧性都决定了人跌落地面时的碰撞时间更长,但这个

时长也不是无限,故取 t≈0. 10 秒);第四,假设此跌落过程中能量损

054

第69页

第五章 高空抛物和坠落

失了约 40%(考虑到人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动作和肢体对冲击力的

分摊,故取损耗比例为 40%)。

当人跌落至地面时,其速度 v≈7. 74 米/ 秒,所受到的 F冲击力

=

0. 6mv/ t≈3250. 80 牛顿。 力的相互性决定,甲物体作用于乙物体一

定数值的力时,其本身就要承受相同的反作用力,这个约 4. 65 倍体

重的反冲击力就是坠落者要面临的伤害。 在此数值力的冲击下,如

果是粗壮的双腿落地,在顺势滚翻情形下有可能是毫发无损的,反之

就是腿脚骨折;如果是灵巧的双手撑地,手肘、小臂和大臂基本上就

是骨折的下场;如果是单薄的胸、腹、背砸地,尽管因受力面扩大而降

低了冲击力,但依然相当于毫无准备下被“胸口碎大石”,很大概率是

休克、昏迷和内出血的后果;如果地面上存在尖刺、凸起物、瓦砾等异

物,死亡风险将出现并且概率很高;如果是脆弱的头颈触地,基本上

就会导致死亡。

这还只是 20 米抛物和 3 米坠落的风险,如果我们把“抛物”的质

量扩大 3 倍、5 倍,或者把坠落的高度扩大 10 倍、20 倍,抑或这两种

情况同时出现,后果将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吗?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你觉得一枚自高楼掉落的鸡蛋危险吗?

第二节 高空抛物和坠落的预防

高空抛物和坠落的危害如此严重,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约

055

第70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束行为、小心防范。

一、在户外行走时,要昂首挺胸、平视前方,观察前方道路上方、

侧方是否存在高空作业,道路边的建筑物是否存在外墙施工或脚手

架作业,如果存在应变换路径,绕路或从目测安全的路径快速通过。

二、在户外活动时,要抬头观察活动场地周围是否存在高空坠落

物的风险,如存在应远离或进入室内场地。

三、由户外进入建筑物内时,要抬头观察即将进入的建筑物入口

上方是否有施工以及人员作业活动。 如存在应止步观察,确认安全

后进入或更换入口进入。

四、要约束自身,不向楼下抛掷物品。 构成高空抛物罪的,司法

机关将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员的法律责任。 因此在生气、愤怒时,要

克制冲动,周围人员应帮忙劝导和劝阻,制止可能发生的高空抛物

行为。

五、在建筑物内活动时,要远离外墙门、窗、走道、楼梯、女儿墙、

无护栏的高台边缘等易跌落设施和区域。

六、在进入上述易跌落的设施和区域时,要避免背靠、倚靠,应禁

止攀爬、悬坐、站立和躺卧,不能追逐打闹,推搡厮打。

七、要定期查看阳台、室内楼梯和走道护栏的状况,并及时消除

破损、断裂、锈蚀、毛刺、玻璃破裂等隐患。 飘窗、外墙窗、阳台等容易

攀爬的窗洞处要增设防坠落的栅栏,一、二楼的栅栏不宜“密封”,必

056

第71页

第五章 高空抛物和坠落

须密封的应设置内部可开启的“门窗”式样栅栏。

第三节 高空抛物和坠落的救助

与所有意外情况相同,高空抛物和坠落的意外,不会因为预防到

位就完全消失,与所有意外处理方法一样,冷静的头脑和沉着有效的

应对是处置意外的有效方式。

一、发现前方地面存在碎裂砖块、混凝土块、作业工具和其他物

品时,或前方突然掉落物品时,应止步观察并大声示警。 如上空持续

掉落物品,示警的同时应留意观察周边行人,提醒或阻拦他们进入危

险区域,有条件时还可以多人配合设立警戒设施,确认自身安全后应

拍照拍摄并向公安机关报警。

二、发现有人被高空坠物砸伤或击倒时,不能立即上前施救,而

是要止步观察,拨打 110、120,确认安全后再前往救助。

如受伤人员伤势较重或陷入昏迷状态,不能前往救助而是要在

安全区域大声示警。

如受伤人员伤势较轻并请求救助时,可以上前帮助他转移到最

近的建筑物内、空旷地带等较为安全的区域。

三、发现有人坠落,不能立即上前施救,同样要先止步观察,喊话

坠落者询问状况,而后拨打 110、120,最后才是确认安全后的救助。

057

第72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如坠落者陷入昏迷状态,则不能实施救助,也不宜近前看护,而

是应该停留在相对安全区域看护和示警。

如坠落者较清醒且能回应,应将其情况向急救医护人员转述,根

据医护人员指示开展救助。

058

第73页

第六章 电梯事故

第74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第一节 电梯事故的风险

电梯的急坠事故是一类接近自由落体状态的突发情况,因为力

的相互性,此事故对人的伤害不亚于高空坠落,同样是危害巨大。

为了说明电梯急坠事故的危害,我们再以第五章的数学模型进

行风险测算。 通常情况,普通载人电梯自重质量 m≈300. 00 千克(平

均质量),满载质量 m≈1300. 00 千克(约 14 名成年人同时乘梯的情

形),假设碰撞时长 t = 0. 10 秒,能量损耗 80%,则当电梯从二层地面

(h = 3. 00 米)急坠撞击地面时,冲击力最低≈4644. 00 牛顿,相当于

人从 6. 27 米高度跌落,最高≈20124. 00 牛顿,相当于人从 117. 17 米

高度跌落,那么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是不是说看到这个结果,我们以后就要拒绝乘坐电梯了呢? 这

样想,显然是因噎废食了,先不说生活中的电梯急坠是否常见,就拿

我们家所在楼栋的电梯来说吧,从建筑物落成到今天的这 10 余年

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障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至于急坠的事故,更

是一次未发生。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就整体而言,我们的电梯都是

安全稳定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拒绝,更不必惧怕。

但“不拒绝”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电梯,“不

惧怕”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在电梯里肆无忌惮地“放飞自我”。 如

060

第75页

第六章 电梯事故

同大多数事故一样,导致电梯事故发生的从来不只是电梯本身,还有

错误的使用行为,比如挤压事件,就是因为乘梯人自以为是(电梯智

能不会伤害人)而导致的;再比如坠落事故,就是因为乘梯人粗心大

意,脚快于眼导致的;还比如悬吊窒息事故,就是因为宠物主人过于

急迫,冲抢电梯而置宠物在外导致的。

除此之外,电梯门故障造成的乘员被困、电梯动力中断造成的轿

厢悬停、电梯运行造成的巨力切割也都是常见的电梯事故。 尽管上

述这些事故的风险远不及急坠事故的万一,但血肉之躯,在少则 3000

牛顿、多则 13000 牛顿的机械巨力面前,又能怎样坚强呢?

第二节 电梯事故的预防

任何不经意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故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乘梯习惯,这样才能获得电梯所提供的便利。

一、中低楼层宜爬楼梯。 电梯的运行需要消耗电能,电能的生产

需要消耗其他资源,少坐一次电梯就等于节约资源,既响应了低碳环

保的国家号召,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二、人多拥挤宜礼让他人。一般来说,电梯的承重能力是有限

的,当看到电梯内人多拥挤,而自己又不是很着急时,应该等待下一

班电梯。

061

第76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三、仔细观察,不争一时。 我在消防部队工作期间,曾经救助过

多名失足坠落电梯井的伤员,据他们事后叙述,在听到电梯开门声

后,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不假思索地迈步进入,紧接着就感到天旋地

转,而后是一声哐当,回过神后才发现自己已不能动弹。 所以,在电

梯到达后,要抬头观察,确认是停驶稳定的、真正的轿厢后,再抬步

进入。

四、靠边乘梯,与人方便。 为什么要靠边? 因为轿厢空间有限,

如站立在轿厢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妨碍他人,尤其携带大件物品者,

如果他们请求你让一让,你让还是不让? 当然还是让。 你或许会说

我也可以不相让,但后果你知道吗? 很可能是争吵、谩骂或者拳脚相

向,这个结果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五、少说少动,应保持安静。 受声音传播特性决定,声音在狭小

空间内的传播和反射十分显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梯内,低语会那

么清晰,蹦跳会那么嘈杂,打闹会那么聒噪。 电梯不是哪个人的私人

空间,所以在乘坐电梯时,我们要保持安静,减少和避免大声谈话、运

动、打打闹闹、攀高爬低等不恰当行为。

六、遵规守纪方能爱己爱人。 作为楼栋的设施之一,电梯无疑是

现代社会里人们出行的好帮手,然而如大多数事物一样,不爱惜的使

用和暴力对待都会诱发电梯故障,加速其老化,对在乘和预乘人员造

成威胁。 所以在使用电梯时,我们应爱护设备、遵守规则,杜绝污染、

062

第77页

第六章 电梯事故

浇淋、打砸电梯设备以及横跨、拉掰、锤撬电梯门的错误行为。

七、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 发生火灾时,电梯的供电系统极易被

火灾或外力破坏而中断,继而停驶困人,因此不能在火灾时乘坐电梯

逃生。

八、水灾时不能乘坐电梯。 受流体特性影响,雨水、积水会在重

力作用下向低洼地流动,电梯井的地下层、地面层往往都是地势低洼

之处,更容易被淹没,浑浊水体既是电的优良导体,又混杂了大量杂

物,停驶困人的风险同样巨大,因此不能在水灾时乘坐电梯逃生。

九、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 发生地震时,建筑物会在地震波作用

下纵向“蹦跳”、横向“摇摆”,这些都会导致电梯井壁、导轨、牵引、供

电等设施设备发生扭曲、变形、断折或倒塌的意外情况,事故概率极

其巨大,因此不能在地震时乘坐电梯逃生。

第三节 电梯事故的救助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电梯轿厢很狭小,但同样具

备着可以自救的设施、工具和方法。

一、电梯失控疾驰时,可以按下所有楼层按钮,迟缓电梯速度。

当乘坐的电梯急剧上行或下坠时,可按下所有楼层按键自救,此做法

是利用驻停程序对故障电梯进行约束,降低其速度或直接截停,是已

063

第78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经证实的、较为有效的自救方法之一。

二、电梯快速下降时,可以弓腰屈身,降低伤害。 弓腰屈身姿势

可使身体处于临机弹性状态,一则能将冲击力分散至全身各部位,二

则能借助身姿变化延长撞击时间。 这么做或许实现不了毫发无损,

但是争取一线生机还是很有可能的。

三、电梯悬停锁死时,可以呼喊敲击,寻求他人的帮助。 故障电

梯停止后,如轿厢门未开启或者从内部无法开启时,可借助三种方式

求救,一是敲击轿厢门呼救,二是使用轿厢内报警电话求救,三是拨

打 119 或轿厢内的紧急救援电话求救。

四、被救援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听从指挥。 救援人员到达后,会

使用专业工具开启轿厢门,逃生曙光近在眼前时,想要即刻逃离险境

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刚刚打开尤其是强行破开的轿厢门并不稳固,争

抢推搡会导致新的意外,因此应克制激动的心情,冷静地听从救援人

员指挥,依次有序地逃生。

064

第79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第80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第一节 交通事故的风险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

者财产损失的情况。 交通事故可能是不特定的人员违反交通法规造

成的,也可能是地震、台风、山洪、雷击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 毫无

疑问,交通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打算用一个运动力学模型

向你说明。

从物理学角度出发,交通事故本质是能量转移的过程,故其遵守

能量守恒定律,具体表现为:

F前

= 0. 5m车 v车 1

2

+0. 5m人 v人 1

2

=F后

= 0. 5m车 v车 2

2

+0. 5m人 v人 2

2

假设车辆为普通家用小轿车,质量一般为 m车

= 1800 千克,假设

车辆行驶速度为 v车 1

= 5 米/ 秒,则此时小轿车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动

能 F车 1

= 0. 5×1800×5×5 = 22500J(焦耳)。

假设行人为普通成年人,质量为 m人

= 70 千克,因行人是横过路

口,其前进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因此其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速

度为 v人 1

= 0 米/ 秒,动能为 F人 1

= 0J(焦耳)。

碰撞前的动能总和为:F碰撞前

= 22500+0 = 22500J。

碰撞瞬间能量转移,车和人的动能都发生了变化,但总量不变,

即 F碰撞后

= 22500J。

066

第81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假设车辆及时刹停以及能量转换损失,回收了 60%的能量,即

F车 2

=F车 1

×0. 6 = 13500J,则 F人 2

= 22500-13500 = 9000J。

因 F人 2

= 0. 5m人 v人 2

2

= 9000J, 则 行 人 被 撞 后 的 速 度 v人 2

=

(9000÷0. 5÷70) ≈16. 037 米/ 秒。

16. 037 米/ 秒有多快? 2018 年 6 月 23 日,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

苏炳添在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以 9 秒 91 的成绩追平亚洲

百米短跑纪录,他的速度是多少呢? 仅仅是 10. 091 米/ 秒! 这个速

度还是在充足准备、正向奔跑时的亚洲最快速度。 但作为被撞飞时

的 16. 037 米/ 秒,行人的下场会是如何呢? 首先,行人很显然是不能

一直“飞翔”下去的,因为有重力,所以他很快就掉落地面,粗略估计

他“飞翔”的时间不足 1 秒;其次,行人很显然不会毫发无伤的,因为

被撞发生在瞬间,掉落发生在须臾,所以他要被动和毫无准备地贴地

滑行,依靠血肉身躯与粗粝地面的摩擦力让自己停下来,这结果是什

么呢? 当然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了!

上述程度的碰撞,只能算作中等程度以下的交通事故。 这是因

为质量大于 1. 8 吨的车辆不在少数,比如商务车、越野车和货车;行

驶速度大于 5 米/ 秒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通常情况下,车辆通过路口

时会接近 30 千米/ 小时(≈8. 4 米/ 秒),在主干道行驶时会接近 60 千

米/ 小时,在快速路(高架)行驶时可达到 80 千米/ 小时,在高速公路

行驶时将在 120 千米/ 小时左右。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后

067

第82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果都是极其惨烈的,往往就像本章开头图片中的鸡蛋那样,四分

五裂!

第二节 交通事故的预防

交通事故对生命安全威胁巨大,因此我们应小心提防,竭力避

免。 也许有人会说“怕什么,它(车辆)撞了我,是要赔钱的”,但钱能

代替抢救时“刀削斧凿”的痛苦吗? 能复原健康无恙的身体吗? 能挽

回逝去的生命吗? 显然都不能。

一、安全出行,防护先行。 在进入道路前做好防护很有必要,首

先,“提前”能够避免注意力分散的不利影响,大大降低事故概率。 其

次,防护设备能够有效减轻和降低所遭遇的伤害,比如安全带能束住

身体,避免事故中的驾乘人员冲破挡风玻璃,掉落地面,头盔能护住

头部,避免直接摩擦,减轻撞击力度。 因此进入公共道路前应做好防

护,骑行应提前戴好头盔、扣好帽带,驾车应提前扣好安全带、设置好

路线导航等。

二、在道路上绝对不能嬉戏打闹。 道路上有不动的信号灯、栅

栏、路灯、树木、围墙、台阶、下水井、下水道等道路设施以及临时停放

的车辆,还有行驶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其他行人等交通参

与者。 如果你在道路上嬉戏打闹,你会成为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风险

068

第83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因素,其他所有的道路设施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也会成为你的风险因

素,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在道路上要做到有序通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法》明确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道路通行要求:一

是靠右通行,在前进方向的道路分界线(隔离带或虚实黄白标线)右

侧行进;二是各行其道,即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内行驶,非机动车(含电

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三是遵规守

纪,超越应从其左侧,避让应向右靠拢,跟行应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是

留给你紧急避险的,因此要预留并保持)。 此规则同样是在学校等公

共场合上下楼梯、通过廊甬道的要求,因此务必牢记。

四、在道路上要做到令行禁止。 步行或骑行通过道路交口时,应

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遇到黄灯等一等”的交通信号指示,从人行横

道或过街通道,以正常速度匀速通过,成年人应照看好随行儿童,牵

或抱儿童通过路口。

1. 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时,应在绿灯时通

过。 进入人行横道前先要观察左侧,确认没有车辆或车辆已减速并

停驶后再进入;经过道路分界线后要观察右侧,确认没有车辆或车辆

已减速并停驶后再通过;即将通过时要再次观察右侧弯道是否有车

辆驶来。

2.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时,应先观察左

069

第84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侧,确认安全后行进至道路中线,再观察右侧,确认安全后通过路口。

3. 在没有交通信号灯、没有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路口时,或继

续前行,从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横过道路,或仔细观察道路状况,确

认安全后再通过。

4. 横过道路时不应强行、抢行、奔跑、磨蹭。

五、在道路上要文明礼让。 文明礼让,顾名思义,是两个甚至多

个交通参与者相遇时,其中一方主动避让,以实现交通畅通的自发、

自觉行为,具体有以下要求:

“右转让左转”指的是左转者有优先通行权。

“转弯让直行”指的是直行者有优先通行权。

“远让近”指的是近距离者有优先通行权。

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安静守序。 在公共交通工具内保持安

静是一种美德。 第一,外放的音乐或影视、大声喧哗,对其他乘客是

侵犯;第二,与驾驶员攀谈,对车辆行驶是干扰;第三,攀爬座椅、吊转

扶手、跑跳蹲蹦、追逐打闹、将头手脚或物品伸出车外,对自身是风

险;第四,谩骂、袭击驾驶员或其他乘客,是置全体乘客生命于不顾的

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伤人害己,因此应主动避免和及时制止。

七、乘坐不稳定交通工具,不宜阅读或观影。 公交车、中远途客

车、轿车等多是颠簸摇晃、速度不匀或两者皆有的交通工具,在这种

环境中读书、观影或打字聊天都是极不可取的错误行为。 首先,晃动

070

第85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的画面会诱导读者瞳孔放大(此情形是眼周肌肉的下意识反应,难以

有效控制);其次,瞳孔持续放大超 5 分钟,眼睛就会干涩、酸胀甚至

疼痛(眼周肌肉持续紧绷的后果);最后,瞳孔放大持续 15 分钟,就会

产生头晕眼花(大脑供血不足的后果)、肠胃不适或有呕吐感(图文

处理超载的后果),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会晕厥、昏迷。 因此,在不稳定

的交通环境中不宜阅读或观影。

八、严禁向车外抛撒废弃物。 车窗抛物类似高空抛物,具有相当

强的破坏力,对同方向后方、异方向交错的交通参与者都是严重威

胁,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等严重后果,是一种不道德且十分恶劣的交通

陋习和违法行为。 因此,不能向车外抛撒废弃物。

九、严禁分心驾驶。 如果把一个人形容为精密计算机,你看,眼

睛是不是很像鼠标、键盘(接收信息)? 大脑是不是很像 CPU(处理

信息、发布指令)? 行为是不是很像显示器(执行指令)?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同时处理的程序过多时,会延迟、卡顿、宕

机,甚至死机,人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分心多用时,眼睛接收路况信

息的时机会延迟甚至忽略,大脑接收、处理信息的反应时间会被压

缩,发出的指令会仓促而粗略,手脚和嘴巴(发声示警)的动作会慌乱

甚至是反向操作。 生活中,错把油门当刹车撞车的、刹不住车追尾

的、捂眼撞车的,不是故事,不是笑话,更不是摆拍视频,而是真实的

事故。 究其原因,半数以上都是驾驶人一心多用导致的。 因此步行、

071

第86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骑行和驾车时,不能同时开展读书、上网、观影、聊天、接打电话等

活动。

十、严禁危险驾驶。 疲劳驾驶、酒驾醉驾、追逐竞驶等行为是极

其危险的。 因为,疲劳容易打瞌睡,酒精会麻痹大脑和神经,风驰电

掣会让人亢奋甚至癫狂……但无论哪一种,其后果往往都是车毁人

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伤痛。 因此,应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状态,

自觉避免这些危险的驾驶行为。

第三节 交通事故的救助

即使做足了安全防范,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会遭遇交通事故。

因为交通事故并不只有单方事故,还有双方和多方事故,所以,我们

需要了解一些交通事故的救助方法。

一、报警。 交通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而言,每分每秒都是非

常珍贵的,因此报警不能大概也许、似是而非或者长篇大论,而是要

简明扼要。 这就需要我们在发现交通事故后首先安全地停驶停车,

仔细地观察现场,查明事故地点、车辆损毁状况和被困人员数量等关

键信息,再拨打 110、119 报警求助。

二、警戒。 报警之后,根据现场情况我们还可以实施“警戒”,尽

管“第一时间抢救生命”很重要,但自身的安全也很重要。 首先,滚滚

072

第87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车流并没有因为事故而戛然静止,因此要谨慎横过道路;其次,倾斜

翻覆悬空燃烧的事故车辆、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随时都可能造成事

故变化或扩大,因此要小心翼翼地去帮助事故车警戒,可利用三角

牌、锥形桶、警戒带以及其他色彩醒目的物品在车辆和伤员“后方”

(可能会有车辆驶来的方向)50~ 150 米处设置警戒。

三、救助。 救助交通事故伤者的前提是具备救助能力。 简单来

说,就是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能够准确判断伤者状况,掌握一定的

急救方法,能够给予有效救助,如此才能上前,否则不宜给予救助。

除此之外,与伤员沟通、了解伤情并帮助拨打 120,也是救助。

四、提供救助后离开,不阻救援。 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后不宜长

时间停留,尤其是在交通警察、救援和医护人员到场后,更应该及时

离开,如此才能为救援活动腾出空间,帮助伤者转危为安。

第四节 交通事故的处理

如自身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在行动较正常或意识较清醒时,应尽

量做到:

一、立即报警求救。 事故发生后,首先要报警求救,手机可用就

直接报警,手机损坏则可向路人求救,请其帮忙或借用电话报警;其

次是设置警戒,利用现场物品在车辆和伤员“后方”设置警戒;最后,

073

第88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感觉自身伤情严重时,应拒绝非救援和医护人员的救助,发现同乘

人员伤情危急时,不宜擅动,尤其不能急迫粗暴地拉拽拖搬( 影视

剧中车祸现场多是艺术创作,不能照搬照抄) ,情况特别严重时应

向医护人员求助,在其指导下开展粗浅救护(如包扎、止血),然后耐

心等待。

二、进入相对安全区域等待救援。 在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的(高

速)道路上,分界线、机动车道都是极易发生二次事故的风险区域,在

伤员伤情不是很严重、行动较方便的情况下,应转移至道路边侧护栏

外或绿化隔离带内等相对安全区域等待救援。

三、停留原地等候警察。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违法

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

别恶劣情节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

死亡的,处 7 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此,在遭遇交通事故后,除伤情危

重人员,其他人员及事故车辆均应停留在事故现场,直到交通警察

到达。

四、联系父母,代为处理。 在成为完全民事能力行为人之前,你

的言论和决定不具备完全的法律效力,故在未满 18 岁时,你所遭遇

的交通事故应由监护人,也就是父母出面处理,18 岁之后,尽管你可

以自主处理,但我也建议你向父母征询建议或请求他们代为处理。

五、如实叙述事故经过。 实话实说一直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074

第89页

第七章 交通事故

无论事故的后果怎样,都不能凭空捏造、虚构事实。一方面,你要始

终相信,家人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能够为你妥善处理这次事故;另一

方面,你要知道,大多数车辆都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大多数道路都设

置了监控设备,这些设备的录像会真实地还原事故经过。 所以,请如

实叙述事故经过。

六、关于和解。 遭遇交通事故后,在双方受损都不严重的情况

下,对方可能会提出和解,以快速解决事故争端。 是否和解,18 岁之

前应交由父母处理,18 岁之后你可以自主处理,但我还是建议你与父

母商讨后再做决定。

075

第90页

第八章 溺水

第91页

第八章 溺水

第一节 溺水的风险

溺水的后果有多严重? 或许下面这次我亲历的救援可以说明。

那是 2008 年一个夏日午后,当时我们正在开展下午操课,一群

众报警称“郊区某村的一少年不见了,但衣服在村外池塘边,可能已

溺水,请赶快过来救人”。 正如你在如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正在操

课的我们丢下手中的器械,蜂拥着冲向车库,而后风驰电掣地奔往事

故发生地。

到现场后我们发现,报警人所说的水塘其实是一个挖掘坑,因无

人管理,被雨水和地下水填充成了一个 200 平方米大小的水塘,水体

幽暗浑浊,边缘陡直峭立,而底部,据说大坑套小坑。 不远处地面上

有一套 T 恤衫短裤,同时间下塘游泳的少年们也证实,这衣服就是那

个不见踪影的少年的,无论家里、村里还是同学家都没有他的踪

迹……事实很明显,少年在水塘里。

一声令下,腰系安全绳的 3 名战友潜下了水塘,其余人则在岸上

紧张地等待着。 本以为这是一次快速的救援,万万没想到,花了 4 个

小时仍一无所获。 虽然是炎炎夏日,但每隔 20 分钟我们就得轮换,

一则水下实在太冷了,二则就是缺少护具,我们眼不能视、鼻不能呼,

只能靠手摸脚探搜索,而坑洼的塘底更是断绝了用渔网搜救的可能。

转眼太阳要落山了,大家都焦急了起来。 就在这时,班长秦满星

077

第92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忽然抓到了一团水草,一个死寂的水塘里怎么会有水草? 果然,向下

一探,就是那个少年。 箍抱住少年后他赶忙猛拉背后安全绳,于是很

快,筋疲力尽的秦班长和没有知觉的少年“冲”出了水面。

不消片刻,少年被带上了岸,但原本最焦急的父母沉默了,他们

先是不可置信地揉搓双眼,然后才小心翼翼地爬到跟前,没有呵斥和

打骂,没有嘶吼号啕,似乎是怕吓到孩子,他们温柔地轻声呼唤着,轻

轻地晃动着,或许是想那个少年猛地跳起来吓唬他们吧……如今想

来,当时最不愿意看到救援“成功”的就是他们了吧!

其实我们都知道结果,所以我们都默不作声地收拾着。 似乎是

察觉到了什么,忽然那对父母丢下了少年,飞扑着爬到了我们和急救

医护人员面前,嘴里念叨着“他还没死,求求你们救救他”,高高仰起

头又重重落下,涕泪交加!

这突然而来的景象让我们慌了,有的战友赶忙上前搀扶,有的村

民赶忙上前安慰,还有的则再次抱起了少年。一遍又一遍,秦班长用

双臂箍压着少年小腹;一下又一下,他笨拙地按压着少年胸口;一口

又一口,他喘着粗气向少年口腔吹气;一颤又一颤,那少年的胸口挺

起又落下……尽管在那个时刻,我们所有人都渴望奇迹,但奇迹并不

遂人愿,只有刺耳的仪器声在回响。 从失望再到失望,那对父母不再

作声和叩首,而是像蚕一样爬回了少年身边,将他抱在怀里轻声哄唱

着,起初是低声呢喃,继而是压抑啜泣,最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哭

号……人群,也在这哭声里散去。

078

第93页

第八章 溺水

亲爱的孩子,这就是溺水,一种几乎百分百会致人死亡的意外。

或许你会说,我会游泳,即使溺水也不会死亡。 但你知道吗? “夫善

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或许你还会说,即使溺水

了也并非注定就会死亡,是的,现实中不是所有溺水者都会死亡,但

这种幸运儿又有几个呢? 这种获救后畏水、惧水的心悸(创伤应激反

应症状)又有几个能免受其害呢? 最重要的一点,在强大未知的江河

湖海面前,你何以确定自己就是那个会毫发无损的幸运儿呢?

第二节 溺水的预防

天气炎热,做一个游泳的决定很容易,但在下水之前请想一想,

溺水是不是你和家人能够承受的离殇?

一、学会游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是

听师长们阐述溺水的危害,想来你会很不以为然。 所以我强烈建议

你们去学习游泳,因为只有亲身接触了,你才能感受到水“若绝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的道理。 同样,只有学会了游泳,你才能掌握水“至善

至美,顺而得其力”的技巧,知道第一时间舍弃外物(鞋帽衣物等)是

多么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诸如狗刨、仰泳、踩水等是自救技能,掌

握了,你就能在落水时,有余力去观察和寻找那一线生机,比如堤岸、

浮木、树木、绳索、游泳圈等。

二、不在河边嬉戏打闹。 意外落水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无

079

第94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非两个:一个是过于靠近,比如临水而行,在河堤岸边步行、骑行、滑

行(轮滑或滑板);另一个是行为不当,比如追逐、打闹、一心多用(看

视频或贴近河流拍照)、下水捕捞。 故而在临水活动时,一定要小心

谨慎。

三、不进入干涸的河道玩耍。 大约是在 2011 年初秋,某地西郊

发生了一起沥青池困人事故。 事故起因并不复杂,一只羊玩跨池跳

失败,掉进了沥青池,醉酒的主人见状赶忙去救,结果双双陷了进去。

当我们赶到现场时,眼前的一幕差点儿没让我们笑出声来,只见一人

和一羊以一种奇异的相拥姿势半陷在沥青池中。 作为专业人员,我

们当然没有犯和羊主人一样的错误,而是横架拉梯搭了救援场地,由

两人俯身梯上尝试拉拽,其他人运水,经过浇水和徒手扒拉(清理羊主

人腰间的沥青),我们将羊主人“拔”了出来,没错,就是你们小时候听

的儿歌《拔萝卜》那种情形的“拔”。 至于那只羊,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不懂配合又没有“外套”可脱,不断挣扎的它最终被沥青淹没了。

降雨稀少的干旱时节,江河、湖泊、水塘等天然水源地的滩涂,河

床和河底,往往会因缺水而干涸,但这种干涸只是表面,其内部就如

案例中的沥青一样,是黏稠的固液混合体,一旦陷入就会被困,甚至

溺亡。

四、不宜进入结冰的河面玩耍。 在我国北方,每年冬季的时候,

都会有一些冰雪运动爱好者在河湖、水塘冰面上溜冰、滑冰。 在平滑

080

第95页

第八章 溺水

的冰面风驰电掣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这仅限于上述地区,因为那里

不但严寒,而且冬季漫长,冰面厚实且范围广阔,故而可以畅快滑行。

而在我国南方,由于常年气候偏暖且冬季短暂,因而冰面多为薄冰、

浮冰或者厚度不均的虚冰,往往一踩就破、一滑就碎,因此要慎之

又慎。

五、不应在湿滑地面嬉戏玩闹。 与河湖、水塘表面结冰不同,湿

滑环境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卫生间、游泳池、临水的河堤等区

域,都容易出现流水或水渍。 这些流水或水渍看似不起眼,但危害很

大,因为它们会大大降低我们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让人更容易滑

倒、摔倒、摔伤、落水,严重的还会重伤或死亡(磕碰到头颈、胸腹、脊

椎的后果),因此要谨慎慢行。

六、不进入陌生、天然的水域活动。 陌生、天然的水域一般没有

或缺少足够的自救和他救工具、设施以及人员,还存在着水下地形不

明(譬如碎石、淤泥、深坑等)、生物不明(譬如水草、水蛇、鳄鱼等)、

温度寒冷、暗流涌动等诸多风险,极易导致受伤、受困、抽筋和溺水。

七、不单独开展水面活动。 除前述风险外,水面上的船艇、器械

本身是否存在故障我们不知晓,是否会出现恶劣天气我们不确定,加

之对船艇、器械的操控能力和经验不足等因素,单独开展水面活动风

险巨大。

八、不贸然开展水中活动。 开展入水活动前,如游泳、冲浪等,应

081

第96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做好慢跑、拉伸等准备活动,将身体机能调整到极佳状态。 在准备工

作完成后,还要依次穿戴好泳帽、泳镜、鼻夹、浮标等装备,做好防护

和标识。 进入水域时,要先用水拍湿或浸湿四肢、胸背,沿着安全的岸

边缓缓进入水中,让身体逐步适应水温,应先在浅水区开展活动,待身

体充分适应水温、水流强度后,再逐渐向允许进入的深水区活动。

九、不做危险的入水动作。 奥运会比赛中,游泳、跳水运动健儿

的姿态优美、赏心悦目,但这些都是日积月累辛苦训练而获得的能

力。 作为普通人的你,万万不能脑子发热而模仿,否则很可能适得其

反,轻则弄巧成拙丢面子,重则受伤甚至死亡。

十、不要越界活动。 在较为安全的水域中如鱼得水时,请不要得

意忘形,去试探深水区、远海区或界外区等危险环境。 试探或许会让

别人羡慕或喝彩,但更有可能会让人看到你狼狈求援的窘迫以及溺

水而亡的可怜。 所以请在划定范围内玩耍。

十一、接到汛情警报,应按要求立即转移。 如果说前十条有“人找

水”的风险,那么汛情就有“水找人”的风险。 我国地大物博,江河湖泊

众多,每到雨水充沛的春夏季节,这些河湖的水位都会迅速上涨,而在

急剧强降雨天气下,城市建成区也会形成内涝,对我们的生活都是威

胁。 为应对此类风险,我们国家构建了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严密监控

雨情水情态势,并集结各部门人力、物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水灾。

面对水灾,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请尽可能地保护好自

082

第97页

第八章 溺水

己。一是应在雨季、汛期保持警惕,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水灾风险;

二是在接到雨情水情警报或转移通知后快速行动,收捡贵重物品和

生活必需品后,按要求乘坐(政府安排的)交通工具转移。

十二、所在环境积水急剧增加时,应向高处转移。 通过深度超过

6 厘米的水流(漫过鞋面),人的行动就会迟滞,滑倒、摔倒的风险也

大为增加;通过深度超过 40 厘米的水流(接近膝盖),人就会步履蹒

跚,被冲倒、冲走的风险也随之出现。 因此,当发现所处环境的积水

急剧增加时,应立即向地势较高的路面或楼层转移,存在多处“高地”

的,首选开阔的、坚固的混凝土高地,次选狭窄的、矮小的山坡、土坡,

不选水流中越来越小的沙土坡地或矮山(易因水流冲刷而垮塌),避

开水流中央的高地(易因水位上升而成孤岛)。

第三节 溺水的救助

发现他人溺水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救援:

一、拨打 119 或 110 报警。 发现有人溺水时,应立即报警,说明

事故的地点、位置和溺水者的数量和状态。 如一人在场,可待在事故

地等待救援人员。 如多人在场,可暂时离开,去寻找更多的人和工具

帮助救援。

二、使用工具救援。 试图救援溺水者时,应选择能够站稳发力的

083

第98页

给孩子的安全教育书 较平坦堤岸,或有稳固的栏杆、台阶、树木等适合借力的设施,再实施

救援。

首选的救援工具是结实的粗长棍棒、绳索等物,目测棍棒或绳索

长度足够的,可将棍棒绳索的一端递出,待溺水者抓取后进行拉拽;

棍棒或绳索长度明显不足时,可用“卷结”将绳索与棍棒连接,然后抛

向溺水者正面;没有棍棒或绳索的,也可将外衣裤用“双平结”连接,

制作成简易绳索。

卷结

双平结

三、不宜进入水中救援。 成语“救命稻草”,形容的就是溺水时人

的反应。 当人处在即将死亡的巨大恐惧中时,手脚会在潜意识下,拼

084

第99页

第八章 溺水

命抓取周围一切可攀附的物品,即使这个物品只是一根稻草。 在这

个过程中,溺水者除了行为无序,还有就是力量会变得出奇的大,一

旦被其“捕获”就难以挣脱,因此有经验的水域救援者都是从溺水者

后方,或趁其意识模糊之时救援。

作为普通人,我们既没有受过系统训练,又没有救援经验,故不

宜进入水中救援溺水者。

四、儿童和青少年不能直接参与救援。 青少年和儿童,身体力量

较成年人弱,应对紧急情况的经验较成年人少,故发现有人溺水时,

只能参与实施呼救、求助、报警、寻找工具、引导救援力量等辅助救援

活动。

085

第100页

第九章 森林草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