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202305期

发布时间:2023-10-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铜仁学院学报》202305期

高企,自由制度并没有带来和平稳定和繁荣民主。<br>世界现实告诉我们福山所指的“历史”没有终结,<br>新兴国家的探索还在源源不断地给世界发展增添新<br>动能。从欧洲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发<br>展中国家是否是一个好的示范?<br>法比奥: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br>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自己的鲜明特<br>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br>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br>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br>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方面中国所作<br>出的尝试与努力对于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br>家很有帮助,给世界增添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br>提出要警惕、反对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没有必要<br>的。中国强调无意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的国<br>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提。多年来,许多<br&g... [收起]
[展开]
《铜仁学院学报》20230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高企,自由制度并没有带来和平稳定和繁荣民主。<br>世界现实告诉我们福山所指的“历史”没有终结,<br>新兴国家的探索还在源源不断地给世界发展增添新<br>动能。从欧洲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发<br>展中国家是否是一个好的示范?<br>法比奥: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br>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自己的鲜明特<br>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br>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br>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br>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方面中国所作<br>出的尝试与努力对于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br>家很有帮助,给世界增添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br>提出要警惕、反对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没有必要<br>的。中国强调无意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的国<br>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提。多年来,许多<br>国家把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奉为圭臬,但反复出<br>现的危机表明这一模式不是万能的,甚至还产生了<br>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拉丁美洲、非洲<br>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他们以开放的态度与眼光看待<br>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br>的外交政策,向世界展示中国可以在不强加自身利<br>益和发展模式给他国的同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实<br>现互利共赢。这鼓舞了我们所有人,中国所坚持的<br>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更深层次来<br>讲,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互联互通,打造基础设<br>施,为市场注入活力,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现代化经<br>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很好的参考,对欧洲国<br>家来说也有借鉴意义。当然,在借鉴中国的发展、<br>引入国内新的政策与制度时,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br>自己的制度、国情、发展历程进行调整,有一个自<br>我消化、自我适应、为我所用的过程。<br>18.刘宣彤: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欧<br>洲视角怎么看人类命运共同体?<br>法比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br>十分吸引人的。很多国家对中国这一想法的提出感<br>到欢欣雀跃。一些西方国家也在使用中国提到的关<br>键词、目标,应用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与国家的外交<br>政策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欧洲是启发也是<br>鞭策。以非洲为例,过去欧洲在非洲大陆上提出了<br>很多倡议来帮助非洲发展,但现实是,非洲的动荡<br>局势没有改变,非洲的经济难题没有克服,非洲的<br>科技发展仍停滞在原地。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br>出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很多欧洲国家的领导<br>人已经广泛使用: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双赢、共<br>建共享这样的话语。我个人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br>同体理念有助于凝聚国际共识,共同应对现实全球<br>面临的各种挑战。<br>19.刘宣彤:欧洲一体化能蓬勃发展,想必必然有合<br>而不同(Unity in Diversity)做支撑,展现着欧洲强<br>大的包容性。如您所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也致力于<br>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br>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双方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br>战略选择”,都探求和平与发展。您认为中国与欧洲<br>未来能否就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达成更多共识?<br>法比奥:欧洲一体化确实是秉持多样性原则,<br>但这一共同体更多是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地缘上<br>欧洲的一体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这一体系<br>被欧洲大陆长期的动乱所阻挠,面临着一轮接一轮<br>的危机。客观而言,当前全球的权力体系失序使欧<br>洲正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自身的弱点与问题不断<br>暴露,政治经济高度依赖美国,让欧洲难以开展自<br>身的有效改革,这意味着欧洲在世界舞台上难有独<br>立自主的战略和行动,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欧<br>洲还是会紧跟美国的步伐,这也导致中美战略博弈<br>也影响到了中欧关系,使双边政治关系较为紧张。<br>从宏观而言,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进一<br>步扩大中欧合作的意义是多重的,中欧相互支持不<br>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欧洲在国际体系中<br>长远自主地位的构建。<br>20.刘宣彤:中欧都是有全球影响的政治力量,面<br>第 5 期 法比奥-马西莫·帕伦蒂,刘宣彤,高博约:欧洲学者谈中国式现代化 45

第52页

对全球和双边挑战,我们能否携手合作共创未来?<br>法比奥:伴随中国的发展,中国对自身和世界<br>未来清晰的愿景对当今变动的世界无疑正起到引领<br>作用,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会承担责任,主导更多<br>国际事务。对于目前的欧洲来讲,欧洲很大程度上<br>依赖于美国,因此短期内中欧的关系还是会有起伏。<br>在我看来,未来的几年里,欧洲国家在逐渐认识到<br>自身的衰落与窘境后,会更加清楚看到与中国开展<br>良好合作的重要性。我相信中欧在未来的全球事务<br>中将会共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开展更多领域的合<br>作,双边关系也将有更加光明的未来。<br>A European Scholar talks abou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br>Interview with Fabio Massimo PARENTI<br>Fabio Massimo PARENTI1<br>, LIU Xuantong1<br>, GAO Boyue2<br>( 1. Department of English, School of Foreign Affairs, Beijing 100037, China;<br>2.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br>Abstract: Contemporary China has successfully embarked on a path of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br>modernization follows the universal law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while drawing on and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s <br>and lessons of moderniza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It is also rooted in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br>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its people, thus displaying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br>modernization breaks away from the misconception that modernization equals Westernization and expands the <br>choi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heir path to modernization. Given that the process of global modernization <br>originated in Europe, how does Europe perceiv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ow does it view the Chinese <br>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How does it see the impact of China’s rise on Europe and the <br>world? These are inevitable questions in further developing the China-Europe relationship in the future. Italian <br>scholar Fabio Massimo Parenti fully recogn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br>and glob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believes that while the <br>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its prospects are promising.<br>Key words: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hina-Europe relations, mutual learning, common <br>prosperity<br>(责任编辑 马俊锋)(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br>46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53页

【美学研究】<br>没有李泽厚的时代,中国美学“敢问路在何方”<br>范 藻<br>(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br>摘 要:走向未来的美学,就是重建并铸就美学的生命本体而抵近“第一哲学”或审美哲<br>学的疆域,具体的路径是体验生命之思,把哲学诗化;反思生命之诗,把诗哲学化;实现生命<br>之爱,让人生诗意,建构起“生命之美大境界”的生命美学,从而实现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费孝<br>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r>关键词: 中国美学; 生命美学; 审美哲学; 生命境界<br>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3) 05-0047-08<br>进入新世纪,随着实践美学的悄然退场,尤其<br>是李泽厚 2021 年的怅然离世,在一个没有李泽厚的<br>时代,中国美学“敢问路在何方”?或许美学的未来<br>走向是“第一哲学”,或者是“科学主义”,或者是“语<br>言文化”,甚至是“人工智能”。而笔者认为走向未来<br>的美学,一定是企及生命的大境界,热切呼唤着“让<br>世界充满爱”而重返生命本体的“第一哲学”。<br>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br>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br>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br>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br>却在灯火阑珊处”。冯友兰提出人生四大境界:混沌<br>未开的“自然境界”;为己为利的“功利境界”;为<br>人为公的“道德境界”;万物皆备于我、我与宇宙同<br>一的“天地境界”。<br>当平凡的人生历经庄子提倡的“判天地之美,<br>析万物之理”后,进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br>界时,“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见山又是山,见水<br>又是水”;“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如<br>此平凡而伟大、伟大而平凡的境界所体现出生命的<br>高规格、大格局和真性情,就是美学伴随着人类生<br>命走向未来的爱的“拳拳忧心”和“念念不忘”。<br>美学拥有着与哲学一样的智慧和诗艺一样的灵<br>动,为人类思考为何“非审美不可”的存在理由。<br>为此康德从鉴赏判断的“共同感”上揭示了人类审<br>美活动的真正“密码”:“在鉴赏判断里的假设的普<br>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br>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1] 尽管美学秉<br>持着理想追求的使命和美好憧憬的义务,为人类寻<br>找通往大同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br>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br>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br>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可<br>见,不论是作为学术价值,还是蕴含生命意义的美<br>学,既要揭示生命为何必然走向审美,也要指陈生<br>命如何可能实现审美。<br>为此,笔者甚为赞同潘知常教授提出的“万物<br>一体仁爱”说,这不但体现了大美生命意义的“后<br>美学”,更是揭示了走向未来爱美生命的“元美学”。<br>潘知常说道:<br>收稿日期:2023-04-03<br>作者简介:范 藻(195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批评。<br>第25卷 第5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25, No.5<br>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Oct. 2023

第54页

它奠基于“万物一体仁爱”的新哲学观(简称“一<br>体仁爱”生命哲学),可以称之为“情本境界论生命<br>美学”,也可以称之为“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至<br>于它所关注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后美学时代的审<br>美哲学、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审美形而上学、后宗教<br>时代的审美救赎诗学三个领域。[3]<br>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就不再是一种专业的学术<br>研究,而成为一种昭示人生智慧的生命存在方式,<br>因为它契合并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最本真现象,这就<br>是高尔基说的:“照天性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br>因为他随时都要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走向未来<br>的美学,一定是因生命而审美,因审美而生命,最<br>终企及生命之美的大境界,由此也引出走向未来的<br>美学,在构成生命大境界上的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br>一、生命之思:把哲学诗化<br>“后美学时代的审美哲学”,按照卡西尔的说<br>法,是把“哲学诗化”。如果说美学是对生命活动的<br>审美反思,那么它给我们提供了进入生命的两种方<br>式或途径:一是理性的思辨。这从古希腊毕达哥拉<br>斯“美是数的和谐”开始形成的哲学思维传统,直<br>至 17 世纪形成的以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br>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等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br>主义,他们认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识,<br>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就是经典的说法;二<br>是感性的体验。这发源于希伯来人仰望神秘星空时<br>的体会和顿悟,经过中世纪祈祷仪式和宗教艺术,<br>人们通过感性事物有限的美隐约窥视到上帝绝对的<br>美,加上文艺复兴的推波助澜,直至 17 世纪英国培<br>根、霍布斯、休谟、博克等形成了经验主义美学,<br>培根说的“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就可见<br>一斑。很显然,真正能让我们进入生命之思的美学,<br>是在体验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命美学。<br>鉴于理性主义传统形成的哲学美学,总是纠缠<br>于抽象的“本质”“规律”“共名”等,进行隔靴搔<br>痒式的推理判断,而置火热的生活、鲜活的生命于<br>不顾,那么这样的“美学终结”也是哲学与美学历<br>史的必然,启示我们应该将美学与哲学互换位置,<br>“因此,美学应该是第一哲学,也亟待从审美活动<br>中看生命活动,借助思与诗的对话去反思人类生命<br>活动的终极意义,并且对于‘人类生命活动如何可<br>能’这一根本问题给出美学的回答”[4]443。因为,包<br>括古典美学在内的传统哲学,遵循的是主体与客体、<br>现象与本质、物质与精神、特殊与一般、此岸与彼<br>岸的“二元对立”的认知原则,在将审美对象进行<br>冷冰冰的理性解剖后,审美主体也就人间蒸发而荡<br>然无存。因此,不论是美学的未来还是未来的美学,<br>都必须率先发起“清君侧”,清除美学大厦里的“奥<br>吉亚斯牛圈”,还美学以朗朗晴空。这就是把隶属于<br>哲学的美学诗化,让美学荡漾和弥漫着诗意的灵光<br>和温馨,让生命之思变成生命之诗,让思辨美学变<br>成体验美学,让哲学美学成为生命美学。<br>生命之诗的“体验”为何能够成为未来美学的<br>存在方式?还得回视美学的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br>和施行审美的救赎予以解说。<br>首先,反观美学的历史。值得借鉴和反思的有<br>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这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br>代在德国文坛流行的美学潮流。代表人物有荷尔德<br>林、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谢林等。如他们对<br>艺术与现实之关系问题的理解,其实是要表达人的<br>生命的创造性意义,艺术能够将外在世界的丑陋、<br>庸俗、混乱予以诗意的美化,如泰戈尔诗言“世界<br>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刘小枫在《诗化哲学》<br>里说道:“浪漫哲学的旨趣始终在于:在这白日朗照、<br>黑夜漫漫的世界中,终有一死的人究竟从何而来,<br>又要去往何处,为何去往?有限的生命究竟如何寻<br>得超越,又在哪里寻得灵魂的皈依?”[5]9 真可谓中<br>国古代诗哲一样,在仰观俯察的人生体验中,如王<br>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br>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br>亦大矣。’岂不痛哉!”更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br>独怆然而涕下”。就像谢林在 1982 年德文版的《艺<br>术哲学文选》一书中说的那样:“灵魂倒是在痛苦中<br>表现爱。”如此刻骨铭心的体验已不是个人的得失与<br>48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55页

小我的哀荣,而代表着人类的生死与大我的沉浮了,<br>是有限的小我通向了无限的大我,如诺瓦利斯说的:<br>“我们是一个生成着的我的种子。我们必须设定要<br>把所有的东西都转换成你,使它们成为第二个我,<br>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提升到大我那同时既是<br>一又是全的大我上来。”[5]53<br>这些体验美学的思想,表现在文学就是荷尔德<br>林诗句描写的情形:“生活乃全然之劳累,人可否抬<br>望眼,仰天而问。”就是说当你面临无穷无尽苦难的<br>时候,如果你能做到抬望眼,仰天而问,那么光明<br>就在你的眼前。诺瓦利斯用《夜的颂歌》,借对恋人<br>的悼念抒发在“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里“感<br>受到天国永恒不变的信仰和我的爱人”,他认为诗歌<br>的真正题材和值得诗人追求的东西是一切神秘的、<br>奇妙的、童话般的东西。<br>其次,结合时代的发展。浪漫主义美学是因为<br>现代科技的发展,因“人成了工具”而思考生命的<br>“意义”究竟是什么,20 世纪后兴起的存在主义美<br>学是由于资本主义意识的衰落,尤其是两次世界大<br>战后人类更是质询生命的“存在”到底在哪里。那<br>么美学的未来将面临国际国内怎样的时代趋势呢?<br>要准确地认识我们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要把握<br>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要借鉴法国历史学家布罗<br>代尔的“长时段”历史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br>斯《全球通史》的“大文明观”。他们认为,考察一<br>个时代及其未来的走向,至少要从此前的 500 年,<br>甚至 1500 年说起,那么认识当今的世界和中国,就<br>要把握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乃<br>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现和 20 世纪的“冷战”和“后<br>冷战”,更不用说当今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还有<br>中国的明朝中叶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新文<br>化运动、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等。<br>在思想文化上的最大事件就是“上帝死了”而导致<br>的虚无主义的肆虐。<br>尼采,这位以反叛著称的文化“独行侠”在 19<br>世纪末发出了旷世惊呼:“上帝到那儿去了?让我告<br>诉你们吧!是我们把他杀了!是你们和我杀的!咱<br>们大伙儿全是凶手!”[6] 尼采的这一现象痛陈,“它<br>直接隐喻着人类悲惨的现实处境:高度的科技文明<br>驱逐了信仰的存在,极度的此岸欢乐忘却了彼岸的<br>苦难意识,过度的世俗利益挑战着神灵的绝对价值,<br>世界变成了荒漠,人生成为了碎片,孤苦无告的人<br>类已经彻底失去了永恒的精神乐园。是的,上帝死<br>了,终极信仰的彻底失落,彼岸世界的不复存在,<br>那么此岸世界的人类,依仗着科学精神的所向披靡,<br>还有什么不能为和不敢做的了呢?”[7] 就像北岛在<br>《回答》里的“回答”:“告诉你吧,世界,我——<br>不——相——信!”毋庸讳言,世界进入了没有神圣<br>的“群魔乱舞”的时代和漠视律令的“江湖盛行”<br>的环境,这个虚无主义肆虐的时代如海德格尔所言:<br>“世界之夜的贫困时代已够漫长。既已漫长必会达<br>至夜半。夜到半夜也就是最大的时代贫困。”[8]249 不<br>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但会彻底阻断人类通向<br>彼岸的道路,撂荒数千年人类文明积累的价值,人<br>类追求的自由也罢,向往的超越也罢,将被从根本<br>意义上悬空,而且会导致生命存在意义的阙如,为<br>什么“而活”退回为如何“活着”。<br>而在如何活着的问题上,借助现代科技的压缩<br>时空、跨越时空,甚至就是穿越时空的“魔法”,声<br>色犬马的身体享乐代替了诗情画意的精神享受,精<br>神享受的旅游观光变成了身体在场的拍照录像,亲<br>密无间的促膝长谈演变为形同路人的网络神聊,丰<br>富的想象替代了现场的感受,浅薄的情绪替换了深<br>厚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这是一个心灵交流、深<br>度体验和全部生命投入极度匮乏的时代。或许随着<br>未来科技更新的加速、传媒更迭的加快和生存压力<br>的严峻、闲暇时间的减少,心灵的沉思和情感的沉<br>醉、审美的把玩和诗意的流连等深度体验,将会变<br>得更为奢侈。<br>最后,施行审美的救赎。面对虚无主义的价值<br>泛滥,置身纷扰现实的生活境遇,现代人深深体验,<br>更是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惑,用鲁迅的话说<br>就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br>徨”。沉迷于物质享受吧,最多也是“日吃三餐,夜<br>第 5 期 范 藻:没有李泽厚的时代,中国美学“敢问路在何方” 49

第56页

宿三尺”,流连于风花雪月吧,暂且不说金钱耗费,<br>还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后<br>一步”,重新启用那些既不能吃喝,又不能穿戴的“无<br>用”之用的“大用”,即高举审美的旗帜,借助艺术<br>的世界感受人生的大美。在经济飞速前行的时候,<br>不但文化建设回归古典,从传统中吸取养料,而且<br>精神文明回归内心,让古老的信仰和永恒的爱,重<br>新成为我们生命的最高法则。<br>源自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生命哲学观,<br>经过潘知常教授的总结提升,凝聚而成“万物一体<br>仁爱”的生命哲学以及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不但<br>将中国美学重要范畴“仁”融合进了人类普世意义<br>的“爱”,而且将中国传统有缘有故的“仁”升华为<br>当代世界的没有差别、没有等次、没有利害的无缘<br>无故的“爱”。由是人类对爱的一往情深:“为爱转<br>身、为信仰转身,还不仅仅是一种爱的奉献,更是<br>人类文明得以大踏步前进的前提。这是因为,转身<br>之后,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平等、自由、正义等价<br>值的更加重要,更加值得珍贵。”[4]504 这,正是生命<br>美学——把哲学诗化,更是人类生命——让诗意栖<br>居,所衷心祝愿和热切期待的未来。<br>二、生命之诗:把诗哲学化<br>如果说,生命之思是把哲学诗化,它的关键词<br>是“体验”,那么,生命之诗就是把诗哲学化,它的<br>主题语就是“反思”。不论是生命之思还是生命之诗,<br>也不论是把哲学诗化还是把诗哲学化,连接它们的<br>最佳中介或沟通二者的最好桥梁都是艺术——凝聚<br>着生命喜怒哀乐之情绪、悲欢离合之情义、生老病<br>死之情思的艺术。因为艺术是生命之树盛开的美丽<br>花朵。如此生命之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艺术的选材<br>而不深入到主题的开掘、局限于艺术的形式而不进<br>入到哲理的意蕴、止步于艺术的技巧而不介入到思<br>想的价值,一句话,如果不把诗哲学化,我们不但<br>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也容易误读美学,甚至影响<br>我们对生命的认识。<br>看来,艺术作为中介,一头连着它母体般温馨<br>的生命,一头通往它父亲般神圣的哲学。那么,生<br>命与艺术,生命与哲学究竟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br>态,或者说这三者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不能<br>不说是美学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绕不过去的难题或<br>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中外美学家在思考美学问<br>题时,或在构建美学大厦时,无一不将艺术作为美<br>学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br>近代的王国维、蔡元培的美学思想中,对文学艺术<br>的思考至少占据了“半壁江山”。西方也将“诗学”<br>称之为“诗的哲学”,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br>通 1735 年的博士论文名字就是《诗的哲学默想录》,<br>还有黑格尔直接就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和黑格<br>尔同时代的美学家谢林就把他的美学著作命名为<br>《艺术哲学》。是因为这些先哲认识到了艺术能让被<br>遮蔽的真理呈现,也即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诗比历<br>史更普遍,更真实”,也是如海德格尔说的:“作为<br>存在者之澄明和遮蔽,真理乃是通过诗意创造而发<br>生的。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br>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8]59 令人感到神奇而费解<br>的是,如果说历史往往充当遮蔽和混淆真相的角色,<br>那么艺术常常就担当解蔽和敞亮真理的使命。<br>如何让源自于生命的诗即艺术,不再仅仅是清<br>晨歌吟的百灵鸟,而是如夜半起飞的猫头鹰,那么<br>仅仅是盛开艳丽的生命之花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结<br>出沉重的生命之果。明白了艺术的真正作用或本质<br>功能,才能让它切实走近哲学,呈现出哲学中的诗<br>意和诗意里的哲学,从而让美学充满着诗哲的气质,<br>散发出诗理的魅力。为此,我们还得先厘清诗与哲<br>学的关系,当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问题。<br>就像人们要求诗要有哲理性一样,哲学也应该<br>飘荡着诗意的芬芳。没有哲理的诗,仅仅是押韵的<br>顺口溜,没有诗意的哲学也只能让人望而生畏,敬<br>而远之。是的,哲学是启迪智慧的“点金术”,它不<br>能与诗划等号,但是假如一种哲学思想或一篇哲学<br>文章,既不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也不能让人心灵<br>为之一颤,那么如此的哲学必定是面色蜡黄,形容<br>憔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br>50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57页

历来是诗家评判一首诗歌艺术水准高下的美学标<br>准,其实,这也应该成为衡量哲学的尺度。我们说<br>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完美的世<br>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它表达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理<br>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br>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br>中失去的是锁链,它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br>且不说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仅就他们之前<br>那一批德国古典哲学家,无一不充满着诗人的气质。<br>席勒、歌德、莱辛等就是诗人兼哲人,哲人兼诗人,<br>至今仍被我们视为黑格尔抽象玄深的《精神现象学》<br>就是用席勒的诗句作结的,康德的“星云假说”本<br>身就是一首壮丽的“宇宙诗篇”,还有古希腊毕达哥<br>拉斯根据数的和谐而推导出的“诸天音乐”、“苏格<br>拉底式的幽默”、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斯芬克斯<br>之谜”等无不闪烁着哲学的精妙和诗意的美妙。在<br>中国,有如《论语》简洁传神的对话、《庄子》汪洋<br>肆意的文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br>韩非的“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它们本身就充<br>满着哲理的精辟与诗意的浪漫。哲学的终点往往就<br>是诗歌的起点,当诗歌跃动轻灵的舞步时,哲学又<br>跨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因为哲学询问的是“言中<br>之意”,而诗歌却追求的是“言外之意”。<br>哲学的境界与诗歌的意境浑然一体。<br>哲人的智慧与缪斯的灵魂水乳交融。<br>这不但是生命之诗,而且是诗意的哲理。围绕<br>生命如何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既不迷失前行的方<br>向,又能找到回家的道路,天然就禀赋着诗意气质<br>与哲学精髓的生命美学,鲜明而不同于以往的美学,<br>是因为放弃了“学以致用”的实践企求而转为“学<br>以致智”的智慧追求,是由于淡化了“美学何谓”<br>的传统思辨转向了“审美何为”的现代立意。“当我<br>们在追问‘美学之为美学’之时,首先要追问的应<br>该是,也只能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学’,即‘美学<br>何为’。只有首先理解了美学与人类之间的意义关<br>系,对于‘美学是什么’的追问才是可能的。”[9]13 看<br>来,美学的诞生和存在既不完全是人类文明的证明,<br>也不全都是人类历史的成就,甚至根本就与人类学、<br>历史学、文化学没有必然的关系,它一定与人类对<br>日出和日落的第一次遥望有关,它必然与人类对新<br>生与死亡的第一次惊颤有关,它肯定与人类对歌吟<br>和舞蹈的第一次表现有关。当人类有了这些“美”<br>的惊奇和赞叹、“美”的积累和经验、“美”的反思<br>和追问后,伴随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br>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br>之也”艺术的诞生,那么美学的呱呱诞生也就顺势<br>而成了。<br>但是,美学也绝对不是或仅仅停留于对日出和<br>日落的畅想、对新生和死亡的理解、对歌声和舞蹈<br>的欣赏、对诗歌和绘画的钟情,它一定要洞穿这背<br>后的秘密,即为什么人类即或是衣不蔽体或食不果<br>腹,即或是苦不堪言或生不如死,即或是来日不多<br>或大限将至,依然要借助艺术的“兴观群怨”,让情<br>感极尽地抒发,让想象无限地驰骋,让意志倔强地<br>挺立,让思想顽强地生长。一句话,让不自由的生<br>命变得更自由,让欠思想的艺术变得有思想,让少<br>诗意的美学拥有诗意,从而让生命美学在生命之诗<br>的呈现过程中,获得帕斯卡尔赋予人类“全部的尊<br>严”——“思想”,最终实现把诗哲学化的生命美学<br>和美学生命的学理建构。<br>由此可见,通过“诗”——艺术的中介,我们<br>不但完成了哲学的反思、美学的辨析,而且发现了<br>“诗”即艺术所蕴含的生命美学的天然关联,即艺<br>术与哲学,当然更与美学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前<br>世姻缘”。生命之诗,荡漾着生命的激情,驰骋着生<br>命的想象,更蕴含着生命的意义,源于生命的过去,<br>为了生命的今天,向着生命的未来,把诗哲学化,<br>开始了新的航程。<br>三、生命之爱:让人生诗意<br>生命之思是把哲学诗化,生命之诗就是把诗哲<br>学化,这诗与思的对话就意味着生命之爱的莅临,<br>让平凡的人生充满诗意的光辉。那么,这无比庄严<br>的生命之爱是如何降临到这片饱经沧桑而又充满希<br>第 5 期 范 藻:没有李泽厚的时代,中国美学“敢问路在何方” 51

第58页

望的大地呢?它又如何背对黑暗而面向光明,实现<br>人生的华丽转身呢?正如潘知常教授坦言的:<br>爱反抗恶的方式,是不像恶那样地存在,是更<br>爱这个世界。<br>美战胜恶的方式,同样是不像恶那样存在,是<br>继续地赞美这个世界。<br>这是一条不归路,一条荆棘路,也是一条光荣<br>路。[9]383<br>“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br>明。”爱美之心,之所以人皆有之,这就像黑格尔说<br>康德美学揭示了审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是“谜<br>一样的东西”,那么我们对美学的未来或未来的美学<br>的思考之所以要赋予生命的名义,其中的奥秘就非<br>常地简单了——爱!这是投射在美学上的生命之爱。<br>其实这一点也不复杂。一个从事美学的研习者、思<br>考者和创造者,真能做到只有“美学”而无“生命”,<br>只有求真、向善,而无爱美吗?潘知常肯定做不到,<br>笔者做不到,所有视美学研习为宿命与生命的人也<br>做不到。这与其说是美学魅力的招引,不如是人类<br>生命美丽的吸引。<br>就连多次批评生命美学的美学家李泽厚进入新<br>世纪后,也开始了由“实践本体”向“生命本体”<br>的美学转向,2005 年,他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br>书中创立了超越历史“积淀说”的生命“情本体”。<br>他说:“美学作为‘度’的自由运用,又作为情本体<br>的探究,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发自己的智慧、<br>能力、认知的起点,也是寄托自己的情感、信仰、<br>心绪的终点。”[10] 2011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br>他的谈话录《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他继续强调“回<br>归到我认为比语言更根本的‘生’——生命、生活、<br>生存了。中国传统自上古始,强调的便是‘天地之<br>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个‘生’或‘生生’<br>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生’,首先不是现代新儒家如<br>牟宗三等人讲的‘道德自觉’、‘精神生命’,不是精<br>神、灵魂、思想、意识和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人<br>的动物性的生理肉体和自然界的各种生命。”[11] 当然<br>更是有情有义,甚至是有爱有恨的人类的生命。<br>毋庸置疑,爱之于生命——有意义的生命——<br>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但是,如果要再进<br>一步问道,为什么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爱,或爱之于<br>有意义的生命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的前提是,<br>如果不把生命置于雅思贝尔斯说的“边缘情境”的<br>话,即“不得不如此”的地步,那么爱对于他而言<br>就是形同虚设,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全身心地进<br>入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境地。其实很<br>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或“好了伤疤忘了疼”,<br>就像歌德说过的“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不足以谈<br>人生”;失去过爱的人,方知爱的可贵。所以,仅有<br>同情而没有悲情、仅有怜悯而没有悲悯、仅有伤痛<br>而没有哀痛的爱,是无法抵达爱的最高境界——信<br>仰的。<br>不论是生命之爱,还是诗意人生,即生命之爱<br>构成的诗意人生,如果没有信仰的注入,那么这样<br>的“爱”是有限的男欢女爱、形而下之爱,如此的<br>“诗”也是浮浅的诗情画意,而不是“悠然心会”<br>的哲学之诗。如果没有信仰的莅临,我们不能对美<br>学的历史予以信任,更不能对美学的未来充满信心。<br>那么,因为爱而信仰和因信仰而爱,所以,爱就有<br>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她上升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br>如刘小枫所说的:“无凭的爱超逾了所有观念、法则、<br>定律、规律,也超逾了必然、因果、时间,总之,<br>他超出了这个世界,不在这个世界之内,因而与绝<br>对、与大全完全是同一的。”[12]<br>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的“新<br>轴心时代”,这也可以称之为“后宗教时代”,基督<br>文化的“天神”已经远走高飞,而红尘世界的“物<br>神”却趁机而入,身处劳动异化与技术失控时代的<br>我们还得活下去,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只能是“爱”<br>——用包含信仰的“生命之爱”,来赎回失落已久的<br>自由精神和自由灵魂,不再为蝇头微利而斤斤计较,<br>不再为个人恩怨而耿耿于怀,哪里来的,还是回到<br>哪里去,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初心。面对变动不<br>居的世界和变化莫测的人生,如苏轼所言:“自其变<br>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br>52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59页

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br>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br>旦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缠绕和爱恨情仇的执念,诗意<br>人生顿时闪烁着温柔而璀璨的光芒,正是“惟江上<br>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br>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r>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体现在潘知常有关生命美学<br>的最新见解就是“后宗教时代的审美救赎诗学”,它<br>“谈论的是审美的价值论维度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br>意义,关注的则是诗与人生的对话以及‘诗与人生’<br>(诗性人生)的问题”[13]。那么,审美活动的意义<br>究竟是什么呢?是对于失落了的审美活动的追寻。<br>由此,回归生命和朝向生命的美学必将伴随着人类<br>向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未来世界高歌猛进。<br>努力成为“第一哲学”的美学或正在走向生命<br>哲学的美学,借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br>言》的说法:“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br>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br>[14] 那么,我们想表达的是美学——生命美学——把<br>渴望自由的人类当成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渴<br>望自由的人类也把美学——生命美学——当作自己<br>的精神武器。这个武器为 20 世纪中华民族的“启蒙”<br>“救亡”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而今天它更应该为补<br>上“信仰”与“爱”的我们给予强大的软实力支持。<br>荷尔德林当年仰望星空写下了:<br>当生命充满艰辛,<br>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br>我就欲如此这般?<br>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br>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br>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br>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br>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br>人栖居在大地上。<br>是的,“诗意栖居”,一个有着无穷魅力和无限<br>遐思的审美活动,它更是立足现实而瞩望理想的生<br>命活动,就是生命之爱体现的让人生诗意化。由此<br>看来,真正的美学不仅能解释人生,更能塑造人生、<br>引领人生、成就人生,这就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br>哈的提纲》里说过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br>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为此,我们可以<br>自豪地说:富有生命情怀的美学在如何“改变世界”<br>的奋斗中,不但开启了新的航程,而且踏上了通向<br>希望明天的荆棘之路。<br>四、结语:美学的未来担当<br>如果说笛卡尔是“我思故我在”、王国维是“我<br>烦故我在”、李泽厚是“我实践故我在”,那么走向<br>未来的、生命大境界的美学提倡的就是“我审美故<br>我在”。的确,在生产实践和伦理活动中,我们必须<br>服从社会法则和道德准则,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br>是受局限而不自由的。但是,一旦进入审美活动的<br>王国,康德瞩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马克思所说<br>的“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br>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衡量对象;所以,人<br>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5] 原来是因为审美活<br>动有着时空的无限性、对象的超越性和存在的自由<br>性,如此神奇又神圣的奥妙就是——爱!<br>走向未来的美学,就是通过美学本体的重建而<br>走向生命哲学和审美哲学,进而取得“第一哲学”<br>的资格证书,那就要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吸取营养而<br>获得“广生——宇宙大视野”,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br>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得到指导而拥有“仁爱—<br>—人类大情怀”,从当今生态美学、生活美学和身体<br>美学中寻求启发而建立“大美——生命大境界”的<br>生命美学,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br>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br>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r>参考文献:<br>[1]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br>印书馆,2016:72.<br>[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br>1978:47.<br>第 5 期 范 藻:没有李泽厚的时代,中国美学“敢问路在何方” 53

第60页

[3] 潘知常.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湖<br>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5.<br>[4] 潘知常.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M].北京:人民出版社,<br>2019.<br>[5] 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br>[6] 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br>版社,1999:127.<br>[7] 范藻.信仰的重建,是为了重建的信仰——兼及新世纪中<br>国文化建设的美学选择[J].上海文化,2016(2):15.<br>[8]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br>版社,2004.<br>[9] 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br>出版社,2012.<br>[10]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C].北京:三联书店,2005:<br>115.<br>[11] 李泽厚.该中国哲学登场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br>2011:4.<br>[12]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C].北京:生活·读书·新<br>知三联书店,1996:9.<br>[13] 潘知常.生命美学的原创性格——再回应李泽厚先生的<br>质疑[J].文艺争鸣,2020(2):99.<br>[1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br>版社,1995:15.<br>[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br>京:人民出版社,1979:51.<br>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Aesthetics without Li Zehou<br>FAN Zao<br>(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635000, Sichuan, China )<br>Abstract: The aesthetics towards the future is to rebuild and shape the life essence of aesthetics and approach the <br>boundaries of \"first philosophy\" or aesthetic philosophy. The specific path is to experience the thought of life and <br>poeticize philosophy, to reflect on the poetry of life and philosophize it, and to realizing the love of life and make life <br>poetic. It constructs the life aesthetics of \"the beauty of life\", so as to realize the \"beauty of each beauty, beauty of <br>the beauty, beauty together, and great harmony in the world\" advocated by the famous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Fei <br>Xiaotong.<br>Key words: chinese aesthetics, life aesthetics, first philosophy, life realm<br>(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田兴斌)<br>54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61页

【人类学与民族学】<br>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与文化象征<br>王庆贺 1,王 潇 2<br>( 1.湖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br>2.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br>摘 要: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中,刺绣发挥着多重功能,它既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用于服<br>饰及生活用品的装饰,并在人生礼仪及节日庆典中使用,又是苗族民众图腾崇拜、祖先崇拜、<br>生殖崇拜及祈福纳吉的心理表达。同时,它亦充满象征意蕴,是苗族民众身份、财富、地位的<br>象征,是支系归属的标志和婚姻圈的界限。<br>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苗族刺绣; 多重功能; 文化象征<br>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3) 05-0055-09<br>族群的核心是神话、记忆、价值和符号[1],以刺<br>绣为代表的手工艺通常是族群记忆的重要载体。清<br>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中凝结着民众独特的文化记<br>忆。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发挥着多重功能。它<br>是一种实用的艺术,既作为服饰、饰品、生活日用<br>品的装饰,同时在诞生礼、婚礼、葬礼、节日庆典<br>等特定仪礼中,人们通常通过不同的刺绣服饰来扮<br>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表达特定的含义。苗族刺绣<br>是民众情感的表达,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信仰<br>观念、民间习俗等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情感表达。<br>同时,苗族刺绣亦是文化的象征。刺绣既是财富的<br>象征,又是身份、地位及民族归属的外化标志。此<br>外,在数次的迁徙中,苗族先民背负着记述民族历<br>史、追忆祖先的使命。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不仅携<br>带着生产生活工具,还将民族的历史印在铜鼓上,<br>刻在歌棒上,编在歌谣里,绣在服饰上。<br>一、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br>在清水江流域,有大量苗族聚居,山水的阻隔<br>和环境的差异造就了苗族群体内部语言、服饰、习<br>俗的差异。清水江流域苗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不仅<br>有《游方歌》《古歌》《飞歌》等独具特色的歌文化,<br>还有斗牛舞、鼓舞、芦笙舞等类型多样的舞文化,<br>亦有蜡染、剪纸、编织、刺绣等独具匠心的传统手<br>工技艺。该区域还流传着《贾词》《议榔词》《民间<br>故事》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此外,当地还<br>有祭桥节、姊妹节、吃新节、鼓藏节、苗年、芦笙<br>节等种类繁多的传统节日。清水江流域盛行祖先崇<br>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的传统,其中<br>枫树、蝴蝶、葫芦、姜央等形象表现了清水江苗族<br>民众浓厚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2]98 当地苗族<br>同胞通过剪纸、织锦、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将上述民<br>间信仰观念进行物化,创作了大量的精美纹样。<br>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因技法、纹样等方面<br>的差异可分为施洞型、凯棠型、西江型、柳富型等<br>类型。其中,施洞型苗绣以台江县施洞镇为代表,<br>第25卷 第5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25, No.5<br>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Oct. 2023<br>收稿日期:2022-10-19<br>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水江流域各民族刺绣文化基因共享研究”(23CMZ039)。<br>作者简介:王庆贺(199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手工艺。<br> 王 潇(1994-),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关系史。

第62页

该类型刺绣以破线绣技法著称,纹样多为“蝴蝶妈<br>妈”、“姜央”、“务冒席”、张秀眉等人纹,鱼、石榴<br>等动植物纹,借以表达苗族同胞蝴蝶崇拜、祖先崇<br>拜、英雄崇拜的心理。凯棠型刺绣以凯里市凯棠镇<br>为中心,当地绣娘工于打籽绣、堆绣技法,纹样喜<br>用蝴蝶、水涡纹、“鹡宇鸟”等,用以表达当地民众<br>的“蝶母崇拜”观念。西江型苗绣又分为台拱式和<br>雷山式。台拱式刺绣以台江县台拱镇为中心,该类<br>型刺绣以辫绣为主要技法,纹样多为龙凤、蝴蝶等<br>吉祥图案;雷山式苗绣主要分布在雷山地区,该类<br>型刺绣主要使用邹绣技法,纹样与台拱型大致相同。<br>柳富型刺绣以剑河县柳富村为中心,该类型刺绣以<br>锡绣著称,纹样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并通过抽象的<br>几何形进行呈现,常见有“牛轭纹”“大人头纹”“小<br>人头纹”“架桥花纹”“万寿花纹”等。[2]98-99<br>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br>其刺绣艺术是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结合,是具象与抽<br>象的共用,刺绣创作讲求整体观念,纹样主题呈现<br>生活化特征。清水江流域各民族、各类型刺绣呈现<br>明显的民族交融痕迹,即在发展过程中建构了完善<br>的共享机制,具体表现为材料共用、技艺互鉴、纹<br>样共享和文化共融。同时,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刺<br>绣发挥着多重功能。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用<br>于服饰、物品的装饰及人生礼仪的见证,亦是苗族<br>民众审美情趣的表达,同时也在节日庆典中发挥重<br>要功能。<br>二、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br>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具有多重功能。它可以<br>用作服饰及其它物品的装饰,又可以作为重要人生<br>礼仪的见证,并在节日庆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br>时,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还是维系人情关系的重<br>要媒介,是表达民众情感的重要途径。<br>(一)苗族刺绣是服饰及物品的重要装饰<br>苗族民众使用刺绣装饰服饰及日常生活用品的<br>传统由来已久。史籍中有先秦时期“武陵蛮、长沙<br>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br>形……衣裳班兰”[3]2829 的记载。唐宋时期,苗族刺<br>绣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少数民族首领着“百<br>鸟衣”进宫觐见君王的现象。明清及民国时期,苗<br>族刺绣的制作技艺更加娴熟,民众使用刺绣装饰服<br>饰及生活用品的习俗更加普遍。《黔南识略》中有清<br>水江流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的记载:<br>“贵阳、平坝一带‘花苗’衣袖、领缘皆用五色绒<br>线刺锦为饰,裙亦刺花。清代镇远府清水江一带的<br>‘仡兜’苗族……刺绣于胸袖间。‘黑苗’……所绣<br>布曰苗锦。”[4]93 民国时期《贵州省苗民概况》载:<br>苗族“妇女衣服样式,仍沿旧俗……衣既多刺花,<br>而裙亦绣缘。”[5]12 其“妇女服饰,不仅服式繁多,<br>且花纹颜色鲜明,手工精美。遇有宴会,其妇女服<br>饰尤为鲜艳。”[5]8 苗族妇女对于服饰的装饰十分讲<br>究,其花纹有数种,主要有织花、粘花、刺花、绘<br>花等数种。[5]14-15 苗族民众对于刺绣的使用主要集中<br>在鞋帽、衣袖、衣肩、衣领、衣襟、衣背、围腰、<br>背带、腰带、头帕、胸兜、口水兜等物品装饰上,<br>同时在帐帘、手帕、鞋垫、烟袋、枕套、被面、床<br>单等物品中同样有使用刺绣进行装饰的传统。从苗<br>族刺绣装饰来看,苗族刺绣的功能显然从实用性而<br>来,衣背、衣袖、衣领、背带、围腰、裙边等处都<br>是服饰中极易磨损的部位,苗族民众借助绣花对其<br>进行加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服饰的抗磨损性。[6]<br>不过,刺绣的实用性除用于服饰及物品装饰外,还<br>表现为在人生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br>(二)苗族刺绣是人生礼仪的重要见证<br>民族成员在诞生、成年、结婚及死亡等人生关<br>键节点,都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穿戴特定的民<br>族服饰,学术界将这些仪式活动称为“换装礼仪”,<br>换装礼仪的实质是借助服饰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br>的符号,实现物理身体与社会身体之间的转换。[7]42<br>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众在人生礼仪的各个阶段普遍<br>存在换装活动,且刺绣在换装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br>要的角色。无论是新生儿的呱呱落地及围绕他举行<br>的诞生礼仪式,还是青年男女恋爱、游方、互赠信<br>物,或是男女双方喜结连理及在此期间举行的婚礼<br>56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63页

及回门等仪式,甚至一个人离开人世及为他举办的<br>葬礼仪式中都离不开刺绣的身影。<br>1.诞生仪礼中的苗族刺绣<br>在许多民族看来,胎儿的孕育充满神秘色彩。<br>人们通常把孩子的诞生看作人从另一个世界向这个<br>世界的“转世”或“托生”。母腹只是一个中转的驿<br>站,孩童能否顺利过关的关键在于某些被当地文化<br>赋予的神秘力量。从彼世过来的孩童,横跨阴阳两<br>界,置于人鬼之间,灵魂尚未安分于体内,所以,<br>稍有不慎,便可能重返彼世(意味着死亡)。为了“留<br>住”孩子,母亲们想尽一切方法,其中服饰换装是<br>南方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做法。[8]清水江流域的苗族<br>姑娘在七八岁便要开始学习织绣技艺,其所制作衣<br>饰不仅包括围腰、绣花衣、绑腿、绣花鞋、花带等<br>物品,还包括“秘密忙绣”的花帽、背带、童鞋等<br>新生儿用品。<br>通常情况下,伴随着新生儿降生,伴随着他(她)<br>的不仅有亲人的喜悦,同时也有家人对疾病的恐惧。<br>由于新生命的脆弱性,前途的未知与吉凶的难测,<br>迫使家人率先想到的是如何为新生儿祛病消灾,拔<br>除祸患,所以避邪和祈福是诞生礼的主题。[9]为此,<br>新生儿多穿着外婆或舅妈亲手做的衣服、鞋袜、帽<br>子等,裹着具有消灾祈福寓意的刺绣背带。在清水<br>江流域的苗族地区,新生儿降生之前,孩童的家人<br>通常会准备多个背带,上面绣有“蝴蝶妈妈”“铜钱”<br>“蜘蛛”“虎”等刺绣纹样,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br>在满月酒仪式中,外婆、舅妈等娘家人要准备大量<br>贺礼,其中绣花背带、童装、童鞋是必备物品。同<br>时,娘家人还会带来姑娘出嫁前绣制的背带、童鞋、<br>小花帽等物品。婆家则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绣花带、<br>绣花手帕回赠给娘家人。且在回礼过程中,婆家人<br>一边唱着送客歌,一边敬酒送花带,并把它们系在<br>客人的身上、脖子上和腰间。概言之,在诞生仪礼<br>中,苗族刺绣在新生儿背带、鞋面、花帽等衣饰中<br>得到广泛运用,具有祛邪祈福隐喻的刺绣纹样一方<br>面表达了苗家人祈福新生命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br>也反映出苗族民众浓厚的原始崇拜心理。<br>2.婚礼仪式中的刺绣服饰<br>婚礼仪式在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具有重要意义,<br>它不仅预示着新家庭的建立,同时也是孕育新生命<br>的开始,围绕婚礼仪式要做许多准备,其中最重的<br>工作之一便是婚礼礼服的制作。在婚嫁仪式中,礼<br>服是必不可少的衣物。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新婚<br>夫妇在婚礼当天都会穿上精心制作的礼服。其中男<br>装从包头巾到对襟上衣都是用亮布制作而成,甚至<br>衣扣都是用针线将亮布缝制而成。新娘装则是在对<br>襟亮布上衣上用精细的破线绣技法绣满花鸟、蝴蝶、<br>龙凤等各式花纹,并佩戴头饰、耳环、项圈等银饰。<br>在苗族传统社会中,刺绣制品不仅被用在婚礼<br>仪式当天,还在新婚夫妇游方、恋爱、订亲等过程<br>中被作为礼物馈赠给对方,甚至是双方的定情信物。<br>在清水江流域,苗族青年男女恋爱时,互相中意的<br>男女通常会交换定情信物,女孩通常会将自己亲手<br>做的刺绣香包、荷包、烟袋包、衣带等物品赠予男<br>青年,男方则会回赠衣物、毛巾等物品。同时刺绣<br>品还是女方嫁妆的重要构成。婚礼当天,娘家人通<br>常会将绣满花纹的背带、服饰、饰品等作为嫁妆与<br>新娘一起送往夫家。可见,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刺<br>绣作为装饰的服饰、饰品作为男女双方爱情的见证,<br>普遍应用在游方、恋爱、订亲、婚礼等仪式场合。<br>3.丧葬仪礼中的苗族刺绣<br>葬礼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礼<br>仪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是逝者与其生前世界及<br>其亲友间的最后一次互动。葬礼仪式充分体现了<br>范·根内普所强调的分离、阈限、聚合三个阶段,<br>同时也反映了维克多·特纳所提出的仪式之中和仪<br>式之前后人所处的结构与反结构状态的区别。在清<br>水江流域苗族的葬礼仪式中,生者与逝者服饰的差<br>异体现了两者间的区隔。<br>在雷山苗族地区,人过世之后要经历净身、更<br>寿衣、守灵、报丧、入棺、出殡、送葬、服孝、带<br>亡灵“走亲”等阶段。其中,为逝者穿戴的寿衣中,<br>女性为老年盛装,上衣为刺绣亮布衣,下着围裙,<br>头上裹黑色包头帕,身上不穿戴银饰。不过寿衣要<br>第 5 期 王庆贺,王 潇: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与文化象征 57

第64页

反着穿,即如果生者所在地区的服饰是右衽左襟,<br>逝者就要改成左衽,反之亦然。在苗族民众看来,<br>人逝去之后,亡灵要回到祖先那里去,只有穿着本<br>民族的衣服,祖先们才能认出来他(她),才能够接<br>纳他(她)。并且,苗族人认为逝去的先人们在阴间<br>还要跳芦笙舞,过苗族节日。因此,盛装是必备物<br>品。至于为什么要把衣服反着穿,苗族人认为服饰<br>是身份的象征,衣服反着穿是为了表示逝者已经逝<br>去,便与生者的世界产生了分离。同时,还要给死<br>者穿上“鸡冠船鞋”,即用麻线扎一个如同船一样的<br>布底鞋,并在鞋的前面绣一个鸡冠头。苗家人来自<br>东方,因而认为死后灵魂要回到东方去,但是期间<br>有江河阻隔,因此脚踩鸡冠船鞋,逝者便可以跨过<br>江河湖海,回到祖先聚居的地方。此外,逝者的亲<br>属,尤其是女性亲属,在参加葬礼时都要穿盛装,<br>这既是尽孝心,送逝者上路,又是对他(她)的尊<br>重。[7]100 可见,以刺绣为装饰的服饰在苗族葬礼仪式<br>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生者与逝者服饰、装饰的差异<br>不仅隐喻着生与死的区隔,同时也预示着逝者亡灵<br>与先祖的聚合。<br>(三)苗族刺绣是节日庆典的“入场券”<br>清水江地区的苗族妇女,日常多着便装。便装<br>自织、自染、自制,用料为纯棉土布,衣服无花饰,<br>朴实素净。但在节日期间,却要着精心置办的盛装。<br>20 世纪 30 年代,吴泽霖在对炉山一带苗族的生活进<br>行调查时便发现,“苗族妇女至少有两套服装,一套<br>为日常所穿,一套为在赶场或其他节日所穿,多数<br>女子又另备一套花衣”[10]119。日常服饰较为简单,<br>无论是褶裙还是上衣,上面绣花较少,而在出嫁及<br>每年之芦笙会时,会穿绣花衣裙,全为黑色(略带<br>紫色)光缎制成,俗称“花衣”,其式如常服,惟两<br>袖及裙子前后之两块黑缎皆布满花纹[10]117。笔者在<br>对清水江流域苗族服饰进行调研时也发现,当地苗<br>族妇女在节日期间,都要着精心置办的盛装。盛装<br>多用亮布制作,或用绸缎作面料,衣上绣有繁杂的<br>花纹、图形,周身布满匀称和谐的花饰,并佩戴银<br>饰、银链和手镯。苗族妇女盛装精工巧织,将挑花、<br>平绣、缠绣、打籽、贴花等技法搭配使用。<br>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为苗族同胞提供了一个绝<br>佳的服饰展示舞台。在姊妹节、芦笙节、苗年、吃<br>新节、鼓藏节、斗牛节、卯节等众多民族传统节日<br>中,苗族绣娘们根据场景的需要制作了特定的民族<br>服饰。特别是在祭祖、鼓藏节等特定节日活动中,<br>苗族民众,尤其是祭祀活动中的祭师,祭祀活动的<br>主持人等都要着特定的礼服。如在鼓藏节中,祭师<br>和鼓藏头要着绣满鸟纹的百鸟衣来主持仪式活动。<br>参加鼓藏节活动的宗族代表及其他苗族民众(限男<br>性)则要身穿特制礼服前来参加鼓藏节的各项活动。<br>(四)苗族刺绣是维系人情关系的重要媒介<br>在苗族传统社会,刺绣还扮演着礼物与商品的<br>双重属性。在游方、婚礼仪式及诞生礼中,刺绣往<br>往是人们相互馈赠的重要物品。在游方过程中,互<br>相中意的青年男女往往会互相赠送定情信物,女孩<br>通常会将自己做的绣花荷包、烟袋包赠予男青年,<br>男方回赠毛巾等物品。在婚礼仪式中,刺绣不仅是<br>新婚夫妇礼服的重要饰品,还是嫁妆的重要组成部<br>分。在施洞等地,新婚夫妇婚礼仪式当天,新郎身<br>着由亮布制作而成的礼服,新娘的礼服上则绣满花<br>鸟、蝴蝶、龙凤等刺绣纹样。刺绣在苗族诞生仪礼<br>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施洞等地的满月酒仪式<br>中,舅母、外婆等长辈通常会带来衣服、鞋袜、帽<br>子、背带等贺礼,上面绣有“蝴蝶妈妈”“铜钱”等<br>纹样,以期为新生儿祛病消灾、祈福纳吉。婆家则<br>以事先准备好的绣花带、绣花手帕作为回赠。在苗<br>族生活区域,刺绣还是基层市场上的重要商品。笔<br>者在施洞、旁海两地赶场时发现,织布染布原料、<br>刺绣原材料、剪纸花样、刺绣品等是绣娘们重点关<br>注的商品。绣娘们以基层市场为依托交换手中的手<br>工艺品,并通过基层市场实现技法和纹样的共享。<br>绣娘们以刺绣及相关物品为纽带,以基层市场为依<br>托的人际互动,构建了以女性为主体的关系网络。<br>(五)苗族刺绣是表达民众情感的重要途径<br>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生活<br>及精神的需求是民间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刺绣在<br>58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65页

苗族盛行的原因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br>刺绣不仅仅是苗族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也是一种装饰生活的艺术。同时,刺绣亦是苗族同<br>胞情感的表达,他们借助刺绣作品来表达图腾崇拜、<br>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表达祈福纳吉、驱灾<br>避邪的心理。因此,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中,刺绣<br>已经融入到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br>1.苗族刺绣是民众图腾崇拜观念的表达<br>在清水江苗族刺绣工艺中,大量使用枫树、蝴<br>蝶、鱼、姜央、鹡宇鸟、龙凤等纹样,这些纹样的<br>选用与当地苗族盛行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br>崇拜等观念密切相关。以蝴蝶为例,它在苗族具有<br>特殊的含义。苗族将蝴蝶拟化为人(蝴蝶妈妈),并<br>建构了以蝴蝶妈妈为主题的族源神话。枫树被砍倒<br>后,树根变成了布谷鸟和黄鹂,树梢变成了鹡宇鸟,<br>树叶变成了燕子,树疤变成了蝉儿,木叶变成了虱<br>子,树桩变成了铜鼓,树心变成了蝴蝶妈妈,即妹<br>榜妹留。蛀虫蛀开树皮,妹榜妹留头发乱糟糟地出<br>世了,用兜勒油擦后,头发才光滑。她叫神仙为娘,<br>天池煮鱼给她吃。妹榜妹留十二岁开始谈情说爱,<br>她在河边漩水滩与水泡恋爱,而且很忠贞,鱼鼠来<br>与她谈,她不为所动。妹榜妹留谈了十二夜,后来<br>生了十二个蛋。生蛋后,妹榜妹留自己不会孵,于<br>是鹡宇鸟来给她孵。孵了三年多,终于孵出了雷公、<br>水龙、蛇、虎、羊、大象、野猪及人类祖先姜央。<br>因而,蝴蝶被苗族视为人类的始祖,他们不仅将蝴<br>蝶奉为祖先进行崇拜,还将蝴蝶刻画成半人半蝶的<br>“蝴蝶妈妈”形象,形成当地苗族刺绣的典型纹样。<br>可见,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民众长期奉行的图腾<br>崇拜观念与本民族的刺绣工艺相伴相随,构筑了苗<br>族刺绣文化的独特景观。刺绣中的蝴蝶妈妈、鹡宇<br>鸟、姜央等纹样的使用是苗族民众民间信仰及图腾<br>崇拜观念的物化表现,这些观念通过祭祀、节日等<br>仪式活动不断强化,进而成为苗族刺绣的基因纹样。<br>2.苗族刺绣是民众祖先崇拜习俗的显现<br>南方少数民族普遍盛行祖先崇拜的传统,而这<br>一传统习俗又在本民族的刺绣艺术中得到体现。在<br>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中,祖先崇拜的观念浓厚。有学<br>者将当地民众的祖先崇拜观念分为始祖(姜央)、民<br>族祖先(蚩尤)和家庭祖先三类。[12]姜央被认为是<br>苗族的祖先,苗族同胞围绕姜央等建构了完善的古<br>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同时又将姜央的<br>形象作为苗族剪纸、刺绣等艺术的灵感来源,并将<br>姜央等纹样绣在衣绣的居中部位,如花帽上、围腰<br>上、衣袖和衣肩上,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苗族民众<br>对家庭祖先的情感通常通过牛的形象符号来表达,<br>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刺绣纹样绣制在服饰上。可见,<br>在苗族,姜央、牛等纹样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br>体、部族的祖先意象、图腾三者的神秘血缘的复活<br>和显灵,有着深刻的寓意,也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社<br>会心理结构。[13]<br>3.苗族刺绣是民众生殖崇拜传统的再现<br>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劳动力的多寡是<br>影响某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自<br>然环境恶劣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更需要以人口<br>优势来应对自然的挑战。人丁兴旺意味着家族、宗<br>族、村寨能够更有力地抵制恶劣环境。因此,在南<br>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生殖崇拜的传统。他们或<br>将反映生殖崇拜观念的器物立为图腾柱,并对其进<br>行定期祭祀;或建构某些司职生育的神灵,规定新<br>婚夫妇及未生育子嗣的已婚人士前往相应的神祇求<br>子;或将求子等文化心理物化为剪纸、刺绣等民间<br>手工艺。<br>在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中有大量反映生殖崇拜<br>的作品出现。如鱼、石榴等纹样的使用。鱼因产卵<br>众多,被认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生殖能力,<br>因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刺绣中有大量鱼纹的使用。[14]<br>在苗族刺绣中,鱼的形象常与动植物进行巧妙组合,<br>从而形成多种形象特征,主要包括多维组合造型形<br>象、混合造型形象和抽象造型形象三种。鱼的形象<br>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频繁出现于苗族刺绣作品中,可<br>以窥见鱼作为动物崇拜而形成的纹样在苗绣文化中<br>的一种象征载体,是性与生殖力的象征和文化积淀,<br>体现了母体的动物代指和变换。[15]石榴也是取子多<br>第 5 期 王庆贺,王 潇: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与文化象征 59

第66页

之意,用石榴生百子来展现强大的生殖能力。<br>4.苗族刺绣是民众祈福纳吉、驱灾避邪心理的<br>表达<br>祈福纳吉、驱灾避邪、赞美自然和生命是民间<br>手工艺的重要意蕴之一。刺绣不仅是保暖、耐磨等<br>实用的艺术,亦是衣着装饰等情趣的表达,更重要<br>的是它又通过纹样的塑造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苗族同<br>胞对自然、生活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br>通过特定刺绣纹样的使用表达他们驱灾避邪、祈福<br>纳吉的文化心理。在清水江流域,蝴蝶妈妈被苗族<br>视为自己的祖先,苗族的守护神,苗族绣娘们将蝴<br>蝶、蝴蝶妈妈图案绣制在服饰中,装饰在儿童背带<br>上,一是表达对始祖的敬畏,同时也期望她能够为<br>孩子带来平安、快乐。苗族地区还有戴刺绣虎头帽、<br>狮子帽、鸡冠帽的传统,并在童帽上加上玉佛、玉<br>观音、银佛、银泡等装饰物,这些刺绣花帽的佩戴<br>及饰品的使用都是为了防止孩童受到邪物的侵害,<br>保佑小孩健康平安。蝙蝠有百福百寿之意;梅花与<br>喜鹊的结合有喜上眉梢之意;荷花有花开富贵的美<br>誉;菊花、桃有长寿、吉祥的象征。苗族同胞将这<br>些表达吉祥、富贵、长寿的图案运用到刺绣中,创<br>作了大量祈福纳吉的特色纹样。<br>5.苗族刺绣是创作者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径<br>南方少数民族刺绣作品大多都是由各民族的刺<br>绣艺人根据所居住的环境、所创造的家园及所向往<br>的生活图景创作而成。刺绣作品既有对自然物的赞<br>美,亦有对生命的礼赞,也有对美的感悟,更有对<br>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情感和心愿往往通过刺绣这<br>种指尖的艺术得以表达。在苗族传统社会,刺绣是<br>女性情感的一种寄托和精神追求。在男耕女织经济<br>体制下,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主要负<br>责洗衣做饭、生养儿女、饲养牲畜、纺纱织布等家<br>庭事务,这些劳动几乎都是在家里完成。可见,受<br>劳动分工的影响,女性通常被局限在以家庭为中心<br>的狭小空间范围内,刺绣成为她们精神、情感的寄<br>托。她们通过刺绣表达对甜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br>对美满家庭的渴望,对孩童健康成长的期盼,亦有<br>对祖先的追思,对英雄的敬仰及对神灵的敬畏等。<br>同时,刺绣还是她们对外交流的工具。在传统社会<br>中,绣娘们经常带着手头的针线活,三五成群地聚<br>在一起,相互探讨刺绣技艺、借鉴花样图案、交流<br>刺绣心得,从而形成以刺绣为纽带的女性文化圈。<br>三、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文化象征<br>文化是一种能够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象征体<br>系[16]。在象征人类学看来,所有事物都是象征和符<br>号,它们充当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媒介[17]。象征是人<br>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依据类比联想的思<br>维方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象<br>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的东西,来反映特定<br>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及各种<br>社会文化现象。[18]即,用具体的媒介物表现某种特<br>殊的意义。[19]刺绣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又<br>传达和表现了各民族文化的意义。清水江流域苗族<br>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用刺绣作为服饰、背带、<br>鞋面、围腰、荷包等物品装饰的传统,且刺绣原料<br>多以自制的方式获得。刺绣技法在借鉴汉族刺绣技<br>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民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br>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的技法类型。纹样的选取<br>则多源于日常生活,包括对自然物的赞美、对祖先<br>的追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图腾的崇拜。可见,刺<br>绣不仅是各民族生存环境的反映,亦是生产生活场<br>景的写照,同时也是本民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br>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达。因此,清水江流<br>域的苗族刺绣既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br>民族、支系归属的外化标志,也是通婚圈的边界。<br>(一)苗族刺绣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br>刺绣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满足着人们保暖、<br>结实耐用的需求,也是一种装饰艺术,表达了各族<br>民众的审美情感,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艺术,更<br>是拥有者财富、身份、地位的隐喻。刺绣工艺的复<br>杂性和刺绣品的高耗时性决定了刺绣的高价值性。<br>在清水江流域,珍贵的苗族刺绣是财富的象征。如<br>在台江施洞、施秉马号等地的苗族中,民众十分推<br>60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67页

崇精美的破线绣技法。绣娘们先将丝线破成 5—8 股,<br>再用平绣的技法施绣。所绣制的刺绣作品不仅线条<br>细腻、颜色鲜艳,而且图案惟妙惟肖,十分精美。<br>当地的苗族妇女将这种刺绣用于衣服装饰,并在节<br>日期间、走亲串寨、参加宴席等场合示众,以此来<br>彰显自己高超的手工技艺和殷实的生活条件。<br>同时,刺绣也是身份的象征。在清水江流域的<br>苗族中,女性服饰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相应地变化。<br>孩提时代,刺绣童帽和背带是必不可少的物品,表<br>达着长辈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愿望。婚前与婚后是<br>服饰的重要分水岭。结婚前,女性服饰多以精美的<br>刺绣花纹装饰,色彩鲜艳明亮,焕发出青春的朝气<br>和活力。特别是结婚仪式中所着的新娘装刺绣技法<br>精巧,绣满了各式花纹,凝聚了女性数年间的心血。<br>婚后,妇女的服饰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刺绣花纹有<br>所减少,色彩也不如之前那么鲜艳。步入老年阶段,<br>服饰施绣的地方更少,色彩也偏向于深色和褐色。<br>概言之,服饰是年龄分野的重要标志,而用以装饰<br>服饰的刺绣及其色彩在服饰的年龄差异中扮演着关<br>键角色。<br>此外,刺绣的身份象征还体现在特定刺绣纹样<br>和服饰代表着相应的身份,并在特定的场合出现。<br>其中苗族的百鸟衣通常作为新娘出嫁的服饰和鼓藏<br>节的祭祀服饰及参加葬礼的服饰。特别是在鼓藏节、<br>龙舟节等重大节日中,百鸟衣等苗族特色服装成为<br>节日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不过,百鸟衣为仪式<br>中的特定群体使用。如在鼓藏节中,着百鸟衣的芦<br>笙手组成了节日的仪仗队[20],龙舟节中,鼓手要穿<br>特制的鼓手服指挥龙舟的划行。<br>(二)苗族刺绣是民族、支系归属的外化标志<br>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根基,并通过独<br>特的方式进行世代传递,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br>统,成为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标志,且每<br>个民族的文化也通过这些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彰<br>显。南方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br>统,尤其是在穿衣打扮上各具特色。各民族的服饰<br>在原料选取、布料颜色、衣服样式、装饰等方面都<br>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作为衣着装饰的刺绣更是<br>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刺绣技法上有平绣、数纱<br>绣、打籽绣、邹绣、辫绣、盘绣、缠绣、马尾绣、<br>贴布、锡绣等众多类型,而且在刺绣纹样选择上具<br>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如我们看到马尾绣,<br>首先会联想到水族;看到破线绣马上联想到施洞地<br>区的苗族;看见精美的挑花,难免会想到瑶族;看<br>见缜密的盘绣首先想到的是侗族;遇见闪闪发光的<br>锡绣,第一反应就是剑河地区的苗族。<br>刺绣技法可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刺绣作品的民族<br>归属,而刺绣纹样和搭配惯习则可为我们更加精确<br>识别刺绣作品的民族、区域归属。以清水江流域的<br>苗族刺绣为例。如我们看见用精美破线绣技法绣制<br>的龙凤纹样、人首蝶身纹样、鹡宇鸟纹样等,并以<br>二接式或三接式搭配方式用于衣袖等处,基本上可<br>判断是台江施洞一带的苗族刺绣;看见使用精巧的<br>打籽绣技法绣制的蝴蝶、折枝花、水涡纹、鹡宇鸟<br>纹等,并以条块拼接的搭配方式用于妇女的衣袖、<br>衣襟等处,则基本上可认定是凯里凯棠、台江革一<br>一带的苗族刺绣;看见使用数纱绣技法绣制的紫色<br>或红色的蝴蝶纹、鸟纹、人纹、蜘蛛纹、刺梨花、<br>八角花、十字纹、井字纹等并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br>续的排列方式,组合成对称纹样构图,首先想到的<br>便是黄平地区的苗族刺绣。<br>(三)苗族刺绣是苗族通婚圈的界限<br>在苗族传统社会,血亲与姻亲是一个人获得入<br>住权并展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21]在该类型社会,<br>为实现分配和控制资源的目的,要么成为兄弟关系,<br>要么结为姻亲。[22]游方是苗族传统社会谈情说爱的<br>主要方式。在苗族村寨中,都有一个或多个游方坡,<br>这些游方坡为相应的家族共享。未婚男女通过游方<br>结成恋爱关系,并通过父母的准许发展成婚姻关系。<br>不过,游方的范围受通婚圈的严格限制[23],同宗不<br>婚是苗族普遍遵循的婚配原则。清水江流域苗族在<br>确定结亲对象及开亲范围时,所属支系、鼓社类型<br>是衡量的主要指标。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亦对能<br>否开亲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服饰及刺绣的异同是<br>第 5 期 王庆贺,王 潇: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与文化象征 61

第68页

能否开亲的最直观判断标准。苗族传统婚姻习俗中<br>奉行“不同服饰不婚”的准则,他们依据服饰的纹<br>样、色彩、惯用绣法等识别出自己的支系,再依据<br>支系确定各自的婚姻集团。因此,附着在服饰上的<br>刺绣成为苗族识别婚姻集团、开亲的重要依据。[24]<br>刺绣源于生活,刺绣的不同反映了生活的差异。<br>着不同服饰的苗族民众在语言及风俗上亦有差别。<br>这种差异感觉,使他们的婚姻关系中加上了一种限<br>制。[25]同时,服饰是支系的标志,着不同服饰的苗<br>族群体,可能是历史上由不同部落演化发展而来,<br>苗族传统社会实行的部落内氏族外婚制习俗显然排<br>除了不同部落群体间通婚的可能。[26]可见,在清水<br>江流域的苗族地区,服饰及刺绣限定了苗族民众通<br>婚圈的范围。<br>四、结语<br>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在民众的生产生活、精<br>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族刺绣是一种实用的<br>艺术,主要用于服饰、生活用品的装饰。苗族刺绣<br>又在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苗族<br>民众通过一次次的换装仪式,实现不同阶段的身份<br>转换。同时在鼓藏节等特定仪式中,活动参与者通<br>过特定刺绣服饰的穿戴,呈现一种反结构状态。如<br>在鼓藏节中,身着“鼓藏服”的男子通常被当地人<br>视为具有达祖先、通鬼神的本领,而在葬礼仪式中,<br>则通过服饰左右衽的穿戴差异来体现生者与逝者的<br>界限。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刺绣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br>是创作者情感的寄托。当地民众普遍拥有图腾崇拜、<br>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他们将这些观念物化<br>为鲜活的纹样形象,绣制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中,借<br>以表达他们祈福纳吉、驱灾避邪的心理表达。在清<br>水江流域,刺绣是当地苗族群众财富、身份、地位<br>的象征,是民族、支系归属的外化标志,同时刺绣<br>的异同也是判断能否开亲的重要依据,进而影响着<br>通婚圈的界限。<br>参考文献:<br>[1]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br>育出版社,2000:59.<br>[2] 王庆贺,王潇.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艺术特征[J].四<br>川民族学院学报,2023(3).<br>[3]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29.<br>[4] 爱必达.黔南识略[M].香港:成文出版社,1968:93.<br>[5] 曹经沅.贵州省苗民概况[M].贵阳:贵州省民政厅印,<br>1937.<br>[6] 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br>出版社,1997:81.<br>[7] 陈雪英.西江苗族“换装”礼仪的教育诠释[D].重庆:<br>西南大学,2009.<br>[8] 邓启耀.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M].成都:<br>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75.<br>[9] 王霄兵,张铭远.服饰与文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br>社,1992:83.<br>[10] 吴泽霖,陈国均,等.炉山黑苗的生活[M].贵阳:大<br>夏大学社会研究部,1940.<br>[1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 15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br>版社,1991:25.<br>[12] 周永健.中国西南苗族传统宗教研究[M].北京:中央<br>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68-75.<br>[13] 邱红.苗族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意蕴及社会功能[J].中<br>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br>[14] 陈艺芳.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J].中国民族<br>美术,2016(4).<br>[15] 龙英.贵州苗族刺绣中的母体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br>2011(4).<br>[16]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J].民族研究,2007(5).<br>[17] 瞿天凤.彝族撒尼人刺绣色彩象征意义研究[J].思想战<br>线,2011(4).<br>[18] 瞿明安,等.象征人类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br>2014:5.<br>[19] 何星亮.象征的类型[J].民族研究,2003(5).<br>[20] 杨正文.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制作技艺考察[M].成<br>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76.<br>[21] 王庆贺,柏贵喜.圈层叠合:婚姻圈中的绣娘流动与苗<br>62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69页

族刺绣基因传递[J].广西民族研究,2021(4).<br>[22] 刘彦.姻亲与“他者”:清水江北岸一个苗寨的历史、权<br>力与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3.<br>[23] 刘峰,吴小花.苗族婚姻制度变迁六十年——以贵州省<br>施秉县夯岜寨为例[J].民族研究,2009(2).<br>[24] 董宝玲.主位视角下苗族刺绣的文化释义及发展模式研<br>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2).<br>[2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贵州省清水<br>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M].内部资料,1958:10-11.<br>[26] 韦启光,朱文东.中国苗族婚俗[M].贵阳:贵州人民<br>出版社,1991:38-39.<br>Multiple Functions and Cultural Symbols of Miao Embroidery in <br>Qingshuijiang River Basin<br>WANG Qinghe1<br>, Wang Xiao2<br>( 1.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Minzu University, Enshi 445000, Hubei, China;<br>2.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br>Abstract: In the Miao society of Qingshui River Basin, embroidery plays multiple functions. It is not only a <br>practical art, which is used to decorate clothing and daily necessities, and used in life etiquette and festival <br>celebrations, but also an expression of Miao people's totem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reproductive worship and <br>praying for good fortun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ull of symbolic meaning, is a symbol of Miao people's identity, <br>wealth, status, is a sign of branch belonging and the boundary of marriage.<br>Key words: Qingshuijiang basin, Miao embroidery, multiple functions, cultural symbol<br>(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br>第 5 期 王庆贺,王 潇:清水江流域苗族刺绣的多重功能与文化象征 63

第70页

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br>唐光丽<br>(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徐汇区 200234 )<br>摘 要: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分体和貌两个范畴,随意貌和反复貌用动词的重叠式表示,<br>尝试貌用虚化了的动态助词表示。体分完整体和未完整体,未完整体分将行体、即行体、起始<br>体、进行体、持续体,完整体分完成体、完结体、结果体和经历体;体范畴用语法化的副词、<br>介词、动态助词以及语气词表达。高坡苗语的小部分体标记与某些苗语方言有共同来源,大多<br>数体标记是自身后起的,这与大部分苗语方言土语体标记的发展演变一致。与其他苗语方言土<br>语不同的是,高坡苗语的一些体标记除了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词外,一些体标记还语法化成了<br>连词,这是高坡苗语体标记演变的一个特点。<br>关键词: 高坡苗语; 体; 貌; 语法化<br>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3) 05-0064-12<br>体范畴是语言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从情状内<br>部发展的视角观察情状的方式[1],是观察时间进程中<br>的事件构成方式[2]。一些汉语学者如李如龙等认为汉<br>语的体范畴有自己的特点,也即汉语的“体”范畴<br>和西方语言的 aspect 并不完全相同;汉语的体如“完<br>成、进行”等可以在动作事件进程中确定一定的时<br>点或时段,而表‘尝试、反复’等的貌则没有确定<br>的时点或时段[3]。郑定欧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体<br>是观察横向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指示着动作<br>主体的客观判断;貌是观察时间纵向进程中的事件<br>构成的方式,指示着动作主体的客观判断[4]。类似的,<br>苗语的体和貌也是分开的。李云兵认为苗语是以貌<br>为主、以体为辅来表达动词的词汇语法意义的。他<br>的母语弥勒苗语(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表达体<br>范畴的方式主要是动词附加动态助词,貌范畴主要<br>由动词附加状词来表达[5]。黔东苗语体范畴由在句末<br>加体助词、在动词之前加上表示体含义的副词、在<br>动词之后加表示体含义的补语来表达[6]。湘西苗语的<br>体范畴表达方式与黔东苗语相似[7]。然而,在体的类<br>别上,苗语各方言土语不尽相同,如黔东苗语的体<br>范畴有完成体、非完成体和混合体三大范畴,完成<br>体又分为已始体、已行体、持续体、经历体,非完<br>成体分为进行体、将行体、先行体和一般体,混合<br>体分完成进行体和即行体[6]。湘西苗语的体分完成体<br>和未完成体两大类,完成体包含完成体和经历体,<br>未完成体包含将行体、即行体、进行体、经常体、<br>增量体和未行体[7]。洒普山苗语的体分为未完整体和<br>完整体两大类,未完整体分惯常体、将行体、起始<br>体、进行体、持续体、继续体 6 个小类,完整体则<br>分成先行体、完成体、完结体、结果体、经历体 5<br>个小类[8]。至于貌的类别则比较一致,只是数量上存<br>在差异,也即有的方言貌范畴类别多,有的方言貌<br>范畴类别少,如坝那苗语的貌范畴有摹状貌、短时<br>貌、反复貌和随意貌四种[9],而洒普山苗语有时量貌、<br>收稿日期:2023-04-20<br>作者简介:唐光丽(1994-),女,苗族,贵州贵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苗瑶语言与文化。<br>第25卷 第5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25, No.5<br>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Oct. 2023

第71页

方式貌、状态貌三大类,时量貌又分随意貌、短暂<br>貌、反复貌和不经意貌 4 小类[8]。<br>苗语各方言的体貌类别不一致,尤其是体范畴,<br>这或许是因为苗语“体标记”的来源与发展进度不<br>同所致。高坡苗语的体貌有和其他苗语方言土语一<br>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目前,尚未见到与<br>高坡苗语体貌范畴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高坡苗<br>语高寨话(笔者的母语)的体貌范畴为研究对象,<br>参考其他苗语方言土语,尝试厘清高坡苗语体范畴<br>标记的来源与演变并勾勒其特点。<br>一、高坡苗语的貌范畴<br>高坡苗语的貌系统有反复貌、随意貌、尝试貌<br>以及摹状貌。前三类有比较固定的表达形式,或重<br>叠或用完全虚化了的动态助词来表示。摹状貌则是<br>用动词后的各种状词来表达,其又可以分为声音、<br>速度、体感感知、状态等多个小类,没有统一的表<br>达形式,故本文暂不讨论摹状貌。<br>(一)反复貌<br>高坡苗语的反复貌是指动作行为多次、持续反<br>复进行,用动词重叠式 AA、AABB、ABAC 以及没<br>有语音屈折变化的 XAXA 表示(A 为动词,X 是表<br>“相互”、“延续”“致使”的动词前缀 shv¹³(v 表任<br>一韵母),ABAC 式仅限 B 和 C 为趋向动词 məŋ³¹<br>“去”、lə³¹“来”或动词 ȵtɕæ⁴³“上”、ɴqɑ³¹“下”)。<br>这些重叠式还具有“时量长、次数多、动量大”的<br>语义特征,例如:<br>(1)ɑ¹³lɑ³¹ n̥həŋ²⁴ ȵin³¹ tsu²² ɑ¹³lɑ¹³ qe⁴³ qe⁴³ ʑɑ³¹.<br> 旧的 天 他 被 别人 骂 骂 呀<br>昨天,他被别人骂了好久。<br>(2)tu⁵⁵ lɑŋ²⁴ ɑ¹³lɑ¹³ plæ¹³ mɑŋ¹³ sɛ²² plɑ⁵⁵ plɑ⁵⁵ <br> 来 到 别人 家 别 总 出 出 <br> ȵtɕə¹³ȵtɕə¹³ ni¹³. <br>进 进 的<br>来到别人家别总是进进出出的。<br>(3)m̥hoŋ⁴³ ȵin²² tɕe³¹ təŋ³¹ nɑŋ¹³ hɑŋ²⁴ məŋ³¹ hɑŋ²⁴<br> 夜晚 那 话题 个 这 翻 去 翻<br>lə³¹, hɑŋ²⁴ məŋ³¹ hɑŋ²⁴ lə³¹ tɑ⁴³ tɕoŋ³¹ m̥hoŋ⁴³.<br>来 翻 去 翻 来 得 整 夜晚<br>那晚呀,这个(人)翻来覆去、翻来覆去了一<br>整夜。<br>(4)u⁴³ kɑŋ²⁴ qhɑ⁴³ ɬhɑŋ⁴³ ȵtɕæ⁴³ ɬhɑŋ⁴³ ɴqɑ³¹<br> 做 次 客 跑 上 跑 下 <br>ntɯ³¹ntɯ³¹ khɛ⁴³ ʐæ⁴³ tu²² tɕe⁴³.<br>快速小跑貌 累 近 死 着<br>办一次酒,要悉悉索索地跑上跑下,累得半死。<br>(5)æ¹³væ²⁴ ɑ²⁴ȵin²² ȵoŋ²⁴ shə¹³ntə⁴³ shə¹³ ntə⁴³ ʑɑ³¹.<br> 他们 两 个 在 相互 打 相互 打 呢<br> 他们两个正在打架呢。<br>另外,苗语的状词或摹状词的重叠式 AA 也表动<br>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重复貌。例如:<br>基式 重叠式<br>ɬhɑŋ⁴³su⁵⁵迅速跑 ɬhɑŋ⁴³su⁵⁵su¹³很迅速地跑<br>跑 迅速貌 跑 更迅速(重复)貌<br>poŋ²⁴ntu⁵⁵瞬间掉下 poŋ²⁴ntu⁵⁵ntu¹³持续掉下<br>落 瞬间落下貌 落 连续落下貌<br>vɑ⁴³tɬi³¹轻拿 vɑ⁴³tɬi³¹ tɬi³¹反复轻拿<br>拿 轻貌 拿 反复且轻貌<br>摹状词的基式均表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整个<br>过程瞬间进行\/完成(与单变体、瞬间体有交叉之处,<br>但又不完全相等),重叠之后,这些动作行为或性状<br>变化反复、持续进行,与动态动词或静态动词的持<br>续体不同。<br>(二)随意貌<br>高坡苗语的随意貌、不经意貌,用发生语音屈<br>折变化的动词重叠式 XAXA 表示。发生语音屈折变<br>化的重叠式表随意、胡乱貌,在时量上表时间短,<br>动量范畴表次数多、动量小,对于动作发出者来说<br>表随意、轻松、不在乎的情态特征;对于说话者来<br>说表随意、故意的情态特征。XAXA 式的重叠部分<br>在前基式在后,语音屈折变化规律为:基式和重叠<br>部分的声母、声调不变,当基式 XA 的韵母为 u、ɯ<br>时,重叠部分的韵母变为 i;当基式 XA 的韵母为 u<br>和 ɯ 之外的元音、鼻化韵①(含 uŋ)等时,重叠部<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65

第72页

分的韵母一律变为 ɯ。如:<br>(6)æ¹³væ²⁴ shɯ¹³ hɯ⁴³ shɑ¹³ hɑ⁴³ u⁴³ ki¹³ ni²⁴ ntə¹³<br> 他们 胡乱 抢 胡乱 抢 做 你 的 书<br> mplæ⁴³ məŋ³¹ lə¹³.<br> 破碎 了 咯<br> 他们抢来抢去的,把你的书弄破了咯。<br>(7)mɑŋ¹³ shɯ¹³ tɯ⁵⁵ shɑ¹³ tɑ⁵⁵ tsɑ²² ŋ̍¹³ ni²⁴ ʐo²⁴ le³¹.<br> 别 胡乱 踩 胡乱 踩 中 我 的 菜 咧<br>别乱踩到我的菜咧!<br>(8)ȵoŋ²² tɕɑ¹³ shi¹³ hi²⁴ shu¹³ hu²⁴ tɕɑ⁵⁵ qɑ¹³pɑ⁵⁵ <br>nɑŋ¹³<br> 是 谁 胡乱 涂 胡乱 涂 堵 墙 这<br>tɬoŋ²⁴ tɕɛ⁵⁵ nɑŋ¹³ ni²⁴ məŋ³¹.<br>黑 成 这样 的 了<br>是谁把这面墙涂花成这样了?<br>(三)尝试貌<br>高坡苗语的重叠式不表短暂貌和尝试貌,短暂<br>貌没有专门的标记,不同动词与不同数量词组搭配<br>如“等一下、歇一小会儿”,只表“短时”的动量范<br>畴,不表短暂貌,不宜归为貌范畴;而尝试貌则用<br>动态助词 he²⁴\/she²⁴②加在动词之后表示,he²⁴、she²⁴<br>在苗语中已经找不到其实意,只能作动词后的动态<br>助词,语法化程度较高,如:<br>(9)ki¹³ shɑ⁴³ he²⁴ ȵin³¹ ni²⁴ o¹³ho¹³ khəŋ²⁴ khəŋ²⁴.<br> 你 摸 尝试 他 的 头 热 热<br> 你摸摸看他的头热不热?<br>(10)ŋ̍¹³ tɕɑ⁵⁵ məŋ³¹ ȵtɕe²² she²⁴ ȵin³¹ lə³¹ mɑŋ¹³<br> 我 说 去 看 尝试 他 回来 没<br>ȵin³¹ hɑŋ¹³.<br>有 呢<br>我想去看看他回来了没有呢。<br>(11)tɕoŋ²⁴ ki¹³ ni²⁴ ʐæ²⁴tɑŋ²² lə³¹ ŋ̍¹³ mloŋ²² he²⁴.<br>拿 你 的 零食 来 我 尝 尝试<br>拿你的零食来给我尝尝看。<br>高坡苗语表达貌范畴的手段除了广义上的形态<br>——重叠之外,还使用已经完全语法化且仅用于貌<br>范畴的动态助词。使用动态助词和表达体范畴的手<br>段相似,但表达貌范畴的助词来源于动补结构中的<br>量词,而体助词来源于副词、介词、多动或动补结<br>构中的后一动词等等,加上貌与时间进程没有关系<br>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进而比较容易将貌助词<br>和体助词区分开来。表达各种体意义的动态助词语<br>法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还能追溯其词汇意义,<br>有的已经不能,具体见下文。<br>二、高坡苗语的体范畴<br>体的主要观察方式有完整体和未完整体两类,<br>完整体从外部观察情状,未完整体是从内部观察情<br>状,跟情状的内部结构关系密切。高坡苗语的未完<br>整体有:将行体、即行体、起始体、进行体和持续<br>体五种。<br>(一)未完整体<br>1.将行体<br>将行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变化在参照时间<br>或时段之后实现或发生,苗语用零形式表达或在句<br>子中使用时间副词。汉语普通话的将行体一般用<br>“要”表示,如例句“我要去看电影”“明早她要来<br>给我化妆”等,在高坡苗语表达如:<br>(12)ŋ̍¹³ məŋ³¹ ȵtɕe²² tɛn¹³ʑin⁵⁵.<br>我 去 看 电影<br>我要去看电影\/我去看电影。<br>(13)pe³¹nshe⁴³ ȵin³¹ tu⁵⁵ ntɑ²² ŋ̍¹³ huɑ¹³tsɑŋ⁴³.<br>明 天 她 来 跟 我 化 妆<br>明早,她要来给我化妆\/她来给我化妆。<br>(14)pæ ¹³ məŋ³¹ ke³¹ mpɑ⁴³ toŋ³¹ ȵin³¹.<br>我们 去 集市 猪 等 她<br>我们要去看高坡等她\/我们去高坡等她。<br>(15)kɑŋ²⁴oŋ²⁴ ɑ¹³lɑ¹³ u⁴³ kæ¹³ɬhə²⁴ tə⁴³ ɑŋ²⁴ nɑŋ¹³ <br>以 后 人家 做 路 大 沿 里 这<br>tu⁵⁵.<br>来<br>以后,人家要从这里修路过来\/人家从这里修<br>路过来。<br>2.即行体<br>66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73页

即行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变化在参照时间<br>之后短时间内实现或发生。与将行体不同的是即行<br>体“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的实现条件已经具备”[6]<br>,<br>这种条件可以观察得到或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苗语<br>用语法化的副词 ʐæ⁴³“近”表示,表现格式为 ʐæ⁴³+V\/ <br>ʐæ⁴³+VP。如:<br>(16)ɴqəŋ⁵⁵ plə⁴³ plə⁴³ ʑɑ³¹ ʑæ⁴³ lə³¹ nɑŋ²² tu⁵⁵.<br> 天 暗 暗 呀 近 下 雨 来<br>天很暗很暗,快要下雨了。<br>(17)ȵin³¹ ʐæ⁴³ lɑŋ²⁴ vɑ¹³.<br>他 近 到 了<br>他快到了。<br>(18)ɑ²⁴ pi¹³ nɑŋ¹³ ʐæ⁴³ lɯ⁵⁵ məŋ³¹ tɬɑ³¹ lo²²ke⁴³ ho⁵⁵.<br>些 果 这 近 烂 了 丢 丢弃状 吧<br>这些水果快要烂掉了,(把它们)丢掉吧!<br>(19)nəŋ²⁴ plæ¹³ nɑŋ¹³ ʐæ⁴³ və⁵⁵ məŋ³¹.<br>个 房子 这 近 塌 了<br>这个房子快塌了。<br>即行体 ʐæ⁴³+V\/VP 之后常常与完成体标记<br>vɑ¹³\/məŋ³¹连用,也可以与起始体、完成体并用,表<br>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即将实现。例如:<br>(20)pi¹³ vɑ²⁴ ʐæ⁴³ tə²² poŋ⁵⁵ vɑ¹³.<br>果 樱桃 近 开 花 了<br>樱桃树快开花了。<br>(21)æ⁵⁵ ʑə²² ni²⁴ oŋ¹³shoŋ²⁴ ʐæ⁴³ ʐoŋ⁴³ vɑ¹³.<br>阿 爷 的 伤 近 好 了<br>爷爷的伤快愈合了。<br>(22)mplæ⁵⁵ ɑŋ¹³ ʐæ⁴³ shɯ²⁴ tɑ⁴³ tu⁵⁵ vɑ¹³.<br>稻谷 粮食 近 收 得 来 了<br>庄稼即将能收了。<br>(23)ki¹³ ʐæ⁴³ məŋ³¹ plæ¹³ ntə¹³ tu⁵⁵ vɑ¹³.<br>你 近 去 房子 书 来 了<br> 你马上要去学校了吗?<br>上述例句,若去掉语气词兼完成体标记 vɑ¹³,句<br>子就不能成立;vɑ¹³可以替换成完成体标记 məŋ³¹,<br>但两者表达的情感色彩不同,vɑ¹³多含“期待、欣喜、<br>赞叹”等情感色彩,而 məŋ³¹多含“惊讶、不希望如<br>此”的情感色彩,两者间的其他差异见 3.2.1 完成体<br>部分。<br>3.起始体<br>起始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开端或起<br>始,是从不确定的过去到参照时间为止开始实现并<br>将持续下去的过程。苗语用语法化了的趋向动词 tu⁵⁵<br>“来”直接加在动词之后或加在动宾短语之后表示,<br>也即 V+tu⁵⁵\/VP+tu⁵⁵。例如:<br>(24)lə³¹ nɑŋ²² tu⁵⁵ lə²².<br>下 雨 来 咯<br>开始下雨了。<br>(25)tə³¹ ɬhə¹³ plæ¹³ tu⁵⁵.<br>火 烧 房子 来<br>火开始烧房子了。<br>(26)təŋ³¹ təŋ¹³təŋ²⁴ nɑŋ¹³ ȵɛ¹³ tu⁵⁵.<br>个 孩子 这 哭 来<br>这个孩子开始哭了。<br>(27)pi¹³ lɯ³¹ lɛ²⁴ tu⁵⁵ vɑ¹³.<br>果 杨梅 红 来 了<br> 杨梅开始红了。<br>4.进行体<br>进行体指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变化在参照时点或<br>时段之间正在进行的过程。用由动词 ȵoŋ²“坐”、“居 ⁴<br>住”语法化来的介词 ȵoŋ²⁴“在”加在动词或动词短<br>语之前表示,即 ȵoŋ²⁴+V\/VP:<br>(28)təŋ³¹təŋ²⁴ȵoŋ²⁴ u⁴³ ntə¹³,mɑŋ¹³ məŋ³¹ ko¹³<br> 孩子 在 做 作业 别 去 缀<br>sho⁴³ȵin³¹. 孩子正在写作业,别去打扰她。<br>吵 她<br>(29)æ ¹³ mɑ²² ȵoŋ²⁴ shin¹³ shin¹³ ʑɑ³¹.<br>咱 妈 在 忧愁 忧愁 呀<br> 咱妈正愁苦得很呢。<br>(30)ŋ̍¹³ ȵoŋ²⁴ȵoŋ²⁴ shu²⁴ le³¹,vɑ⁵⁵ məŋ³¹ ɕɑ⁴³ pɑ⁴³ <br> 我 在 坐 车 嘞 可能 有 会儿 把<br>hɛn²⁴ hɑŋ¹³ lɑŋ²⁴.<br>再 才 到<br> 我正坐车呢!可能还有一会儿才到。<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67

第74页

另外,具有体标记功能的副词、助词、语尾词<br>一般不能重叠,而进行体标记可以重叠,重叠之后<br>是“完成进行体”,也即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刻或时段<br>到参照时间为止,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已经实现,<br>并且在参照时点或时段仍然处于被实现的过程。如:<br>(31)ȵin³¹ ȵoŋ²⁴ ȵoŋ²⁴ ȵtɕe²² tɛn¹³sɿ¹³ hɛn²⁴ le³¹.<br>她 在 在 看 电视 还 嘞<br>她还在看电视呢\/她已经正在看电视。<br>(32)ŋ̍¹³ to⁴³ ke³¹ lə³¹ lɑ³¹ ȵoŋ²⁴ȵoŋ²⁴ pɯ⁴³ tɕe⁴³ <br>hɛn²⁴.<br>我 退 集 回来 也 在 在 睡 着 还<br>我都赶集回来了还在睡着。<br>(33)poŋ⁵⁵ tsoŋ⁵⁵ ʐo²⁴ ȵoŋ²⁴ ȵoŋ²⁴ tə²² ni²⁴.<br>花 油 菜 在 在 开 的<br>油菜花仍在开放的。<br>例(31)的“看电视”事件在说话之前的某个<br>时刻已经开始,到现在(说话时)仍在进行,若不<br>打断,还会持续进行下去。例(32)表述的事件“睡<br>觉”肯定发生在说话者“去赶集”之前并持续到说<br>话者“赶集回来”之后。例(33)“油菜花”从过去<br>某个时刻或时段已经开了,到现在仍然开放。它与<br>一般说的继续体如汉语的“下去”(别说话,让她讲<br>下去。)不一样,它强调的是过去某时点就开始的动<br>作行为或变化在说话时仍然持续,并不强调说话之<br>后是否继续进行。<br>5.持续体<br>持续体表指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持续或动作<br>行为、性状变化实现后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苗语<br>的持续体标记为 tɕe⁴³,tɕe⁴³既可以加在动态动词之<br>后,也可以加在静态动词之后,表现形式有三。<br>形式一:tɕe⁴³直接加在动词之后(V+tɕe⁴³),其<br>后往往紧接另一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同时进行(伴<br>随)。例如:<br>(34)min²² məŋ³¹ tɕe⁴³ toŋ³¹ ŋ̍¹³ mɑ³¹.<br>你们 走 着 等 我 嘛<br>你们先走着等我嘛。<br>(35)shoŋ²⁴ tɕe⁴³ pe³¹nshe⁴³ tɑ⁴³ noŋ⁵⁵.<br>切 着 明 早 得 吃<br>切着(某物)明天才有得吃。<br>(36)æ⁵⁵pə⁵⁵ tə⁴³n̥həŋ²⁴ pɯ⁴³ tɕe⁴³ mploŋ⁵⁵ i¹³i¹³.<br>阿 婆 每 天 躺 着 呻吟 哼哼唧唧<br>奶奶每天都躺着哼唧唧的。<br>(37)ɑ¹³lɑ¹³ shə¹³ ntə⁴³ tu⁵⁵,ȵin³¹ ȵoŋ²⁴ i¹³ pæ³¹ shə¹³ <br> 别人 相互 打 来 他 在 一 旁 站<br>tɕe⁴³ tɕə⁴³ nzɯ³¹nzɯ²².<br>着 发抖 瑟瑟发抖貌<br> 人家打起架来,他在一旁站着瑟瑟发抖。<br>形式二:tɕɛ⁴³加在动宾短语之后(VP+tɕe⁴³)。<br>(38)pə⁴³ ɑŋ¹³tshɑŋ⁵⁵təŋ⁴³ tɕe⁴³ lɑŋ⁴³ tɕɑ⁴³.<br>开 窗 户 着 通 风<br>开着窗户通风。<br>(39)ŋ̍¹³ he⁴³ mɛ¹³ ɴqe⁵⁵ tɕe⁴³ kə²² æ⁵⁵ san⁴³ noŋ⁵⁵.<br>我 舀 点 肉 着 给 阿 三 吃<br>我舀着一点肉给三三吃。<br>(40)lə³¹ ŋku¹³ tɕe⁴³ plɛ⁵⁵ n̥həŋ²⁴ hɑŋ¹³ tɑ⁴³ noŋ⁵⁵.<br>擂 糍粑 着 另外 日 才 得 吃<br>打着糍粑他日才有吃的。<br>(41)ki¹³ ntɑ⁴³ sɛ⁵⁵ ntɑ⁴³ mɛ¹³ tɕe⁴³ toŋ³¹ hæ²⁴ə¹³.<br>你 找 钱 多 点 着 等 嗨哦<br>你多挣着些钱等才是哦。<br>形式三: tɕe⁴³ 是 加 在 动 补 短 语 之 后<br>(VP+LOC+tɕe⁴³)。如:<br>(42)kə²² ȵin³¹ ȵoŋ²⁴ plæ¹³ tɕe⁴³ toŋ³¹ ŋ̍¹³ lə³¹.<br>让 她 在 家 着 等 我 回来<br>让她在家等我回来。<br>(43)mɑ⁵⁵mɑ⁵⁵ sə⁴³ sɛ⁵⁵ nzɑ⁴³ o¹³ho¹³ lɑŋ¹³ tɕe⁴³.<br>妈 妈 留 钱 放置 头 床 着<br>妈妈把钱放在床头上。<br>(44)ȵoŋ²⁴ shoŋ¹³ nɑŋ¹³ tɕe⁴³ ve¹³ tɑ⁴³ noŋ⁵⁵ lɑ¹³.<br>坐 种 这 着 呢 得 吃 啦<br>这样坐着呢是不会得吃的。<br>(45)pɯ⁴³ ntɑŋ¹³lɑŋ¹³ u³¹nzu⁴³ tɕe⁴³.<br>睡 上 床 平躺不动貌 着<br>在床上瘫睡着。<br>68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75页

tɕe⁴³在高坡苗语中只有标记持续体的功能,仅在<br>高坡苗语内无法追溯其原意,语法化程度较高。只<br>有通过观察与其他方言土语的对应关系中才可探知<br>其原意,即由原表“放置”义的实词语法化而来③(今<br>“搁置、放置”义已由其他词承载)。<br>(二)完整体<br>完整体是从外部观察情状,不区分情状的内在<br>结构,高坡苗语的完整体含完成体、完结体、结果<br>体和经历体四种。<br>1.完成体<br>完成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变化在参照时点<br>或时段之前完成。高坡苗语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br>用趋向动词 məŋ³¹“去”加于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br>之后或置于句末来表示,即 V+məŋ³¹\/VP+məŋ³¹\/句子<br>+məŋ³¹。例如:<br>(46)ȵin³¹ məŋ³¹ məŋ³¹.<br>她 走 去<br>她走了。<br>(47)fɑŋ⁴³fɑŋ⁴³ ku⁴³ plæ¹³ ntə¹³ məŋ³¹.<br>芳 芳 过 房子 书 去<br>芳芳去学校了。<br>(48)ɑ²⁴ poŋ⁵⁵ nɑŋ¹³ tu²² qhɑ¹³ shə¹³tɕə²² məŋ³¹.<br>些 花 这 死 干枯 全部 去<br>这些花全部枯死了。<br>(49)n̥həŋ²⁴nzo⁴³ ŋ̍¹³ shɑŋ⁴³ æ⁵⁵ pə⁵⁵ məŋ³¹ lɛ²² ke³¹ <br> 天 前 我 送 阿 婆 去 赶 集<br>to²² məŋ³¹.<br>地名 去<br> 前天,我送奶奶去赶摆金去了。<br>二是用体助词兼语尾助词 vɑ¹³来表示。如:<br>(50)ŋ̍¹³ noŋ⁵⁵ n̥hoŋ⁴³ tɕɛ⁴³ vɑ¹³.<br>我 吃 饭 完 了<br>我吃完饭了。<br>(51)ki¹³ ni²⁴ lɛ³¹ læ⁵⁵ nɑŋ¹³ mplæ⁴³ vɑ¹³.<br>你 的 件 衣服 这 破烂 了<br>你的这件衣服破了。<br>(52)hu²⁴ pi¹³ tɬɑ⁵⁵ nɑŋ¹³ tɬɑŋ⁵⁵ tɕoŋ³¹ vɑ¹³.<br>树 果 桃 这 蔫 穷尽 了<br>这一树的桃子全蔫了。<br>(53)ŋɑŋ⁵⁵lɛ²⁴ sɑ⁵⁵ vɑ¹³.<br>婴儿 醒 了<br> 婴儿醒了。<br>完成体标记vɑ¹³和məŋ³¹的出现环境呈互补又交<br>叉的现状,互补分布时,大致将完成体分为类似于<br>西宁方言的“已完成体和将完成体”[10],也即 vɑ¹³<br>标记即将实现的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məŋ³¹标记动<br>作行为、性状变化已经完成、实现。如例(46)、(47)<br>将 məŋ³¹替换为 vɑ¹³(需加语气词 le³¹)后表示“他<br>将要走了”“芳芳马上去学校了”。若不加语气词句<br>子要转变成疑问句,对过去可能发生的动作、事件<br>进行提问,例(46)、(47)则变成“他已经走了?”<br>“芳芳已经去学校了?”这就涉及到 vɑ¹³与 məŋ³¹交<br>叉分布的情况,在非疑问句中,两者所标示的“已<br>完成体”是有差别的,vɑ¹³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刚刚<br>完成(近过去),如例(50)吃完饭后即刻说出的话<br>语(如小孩吃完后向大人展示空碗);məŋ³¹则表示动<br>作行为或变化在较远的过去完成(远过去),例句<br>(49)中 məŋ³¹不能替换成 vɑ¹³,是句中有时间副词<br>n̥həŋ²⁴nzo⁴³“前天”(更远过去)的缘故。此外,体<br>助词 məŋ³¹之后可以加 vɑ¹³,此时的 vɑ¹³是稍带有强<br>调义的语气词。如:<br>(54)fɑŋ⁴³fɑŋ⁴³ ku⁴³ plæ¹³ ntə¹³ məŋ³¹ vɑ¹³.<br> 芳 芳 过 房子 书 去 了<br> 芳芳已经去学校了。<br>(55)ŋɑŋ⁵⁵lɛ²⁴ sɑ⁵⁵ məŋ³¹ vɑ¹³.<br>婴儿 醒 去 了<br>婴儿醒了呢。<br>结果体助词 tɑ⁴³也有标示完成体意义的功能<br>(V+tɑ⁴³)。例如:<br>(56)æ⁵⁵ pə⁵⁵ ʑu¹³ tɑ⁴³ lɛ³¹ læ⁵⁵ shɛ²⁴ kə²² ŋ̍¹³.<br> 阿 婆 买 得 件 衣服 新 给 我<br> 奶奶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br>(57)ȵin³¹ lə³¹ tɑ⁴³ khə⁴³ ntɑ⁴³ n̥həŋ²⁴ vɑ¹³.<br> 她 回来 得 十 多 天 了<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69

第76页

她已经回来十多天了。<br>(58)pæ ¹³ mɑ²² təŋ²⁴ ȵoŋ²⁴ ʑi⁴³ʑɛ¹³ ȵoŋ²⁴ tɑ⁴³ <br> 我们 母 子 在 医院 住 得<br>əŋ³¹səŋ²² ke³¹.<br> 场 集市<br> 我们母子(女)在医院住了一周左右。<br>2.完结体<br>完结体表动作行为或变化在参照时点或时段之<br>前已经做好或者完成,高坡苗语用语法化了的动态<br>助词 tɕɛ⁵⁵“完”标示,表现格式为 V+tɕɛ⁵⁵\/VP+tɕɛ⁵⁵:<br>(59)noŋ⁵⁵ n̥hoŋ⁴³ tɕɛ⁵⁵ æ ¹³ məŋ³¹ pɑ¹³nəŋ³¹ læ¹³ vɑ¹³.<br> 吃 饭 完 咱俩 去 父 舅 家 吧<br> 吃了饭,咱俩去舅舅家吧!<br>(60)ȵin³¹ ʑu¹³ ku⁴³ təŋ²⁴ŋko²² tɕɛ⁵⁵ məŋ³¹.<br> 他 娶 过 姑娘 完 去<br> 他(之前)娶过媳妇了。<br>(61)toŋ³¹ ȵin³¹ ȵtɕe²² tɕɛ⁵⁵ pɛ⁴³ ntə¹³ kɯ¹³ ʑæ ¹³ ʐɑ⁵⁵<br>等 他 看 完 本 书 那 话题 慢<br>kə²² ȵin³¹ u⁴³ve²².<br> 允许 他 玩耍<br> 等他看完那本书,再允许他玩。<br>(62)ŋ̍¹³ pə⁵⁵ ku⁴³ ȵin³¹ tɕɛ⁵⁵ ni²⁴.<br> 我 看见 过 他 完 的<br> 我看见过他了的。<br>高坡苗语的完结体、经历体和完成体可以并用,<br>似乎是对过去发生的某些动作行为完结、实现的强<br>调,除例(60)外。再如:<br>(63)tɑ¹³ɑ²⁴ ȵoŋ²⁴ ku⁴³ lo⁵⁵ tɕɛ⁵⁵ məŋ³¹.<br> 人名 坐 过 牢 完 去<br> 嘚嗄坐过牢了的。<br>(64)ȵin³¹ shoŋ⁴³ ku⁴³ mlɛ⁴³ tɕɛ⁵⁵ vɑ¹³.<br> 她 算 过 命 完 了<br> 她算过命了。<br>3.结果体<br>结果体是表动作行为或变化历程在参照时点或<br>时段之前已经实现并有结果。高坡苗语用语法化了<br>的动词助词 tɑ⁴³“得”表示,表现格式为 V+tɑ⁴³。具<br>体如下:<br>(65)ntɑŋ⁴³ tɑ⁴³ mɛ¹³ mɛ¹³ shɑ⁴³ tsɯ⁴³ lɑ³¹ tɕɛ⁵⁵ sɛ⁵⁵.<br> 找 得 点 点 攒 饱 也 成 钱<br> 挣得一点点也要存起来,(这样)就能积少成<br>多了。<br>(66)nəŋ²⁴ ɴqəŋ⁵⁵ nɑŋ¹³ lə³¹ tɑ⁴³ tɕoŋ³¹ n̥həŋ²⁴ nɑŋ²².<br> 个 天 这 下 得 整 天 雨<br> 这个天下了整天雨。<br>(67)ŋ̍¹³ shoŋ¹³ toŋ⁴³ tɑ⁴³ tɬu¹³ ʐoŋ⁴³ lə¹³ tɕe⁴³.<br> 我 致使 勾 得 腰 好 断 着<br> 我把腰勾着,都快勾断了。<br>4.经历体<br>经历体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变化在过去完<br>成,是一种曾经发生过的动作行为或曾经存在过的<br>状态、经过、事件,强调的是“经验”,高坡苗语用<br>语法化了的动态助词 ku⁴³“过”加在动词之后表示<br>(V+ku⁴³)。如:<br>(68)æ ¹³ve²² lɑŋ²⁴ ku⁴³ pæ³¹tɕin⁴³ sɑŋ¹³hæ⁵⁵ tɕɛ⁵⁵ni²⁴.<br>姐 薇 到 过 北 京 上 海 完 的<br> 薇嫂到过北京、上海了的。<br>(69)ŋ̍¹³ mɑŋ¹³ məŋ²² noŋ⁵⁵ ku⁴³ ɴqe⁵⁵ nɑŋ²⁴.<br> 我 不 有 吃 过 肉 蛇<br> 我没有吃过蛇肉。<br>(70)pæ ¹³ ɑ²⁴ ȵin²² she¹³ qe⁴³ ku⁴³ ɑ²⁴ kɑŋ²⁴.<br>我们 两 个 相互 骂 过 两 次<br>我们两个吵过两次架。<br>(71)ȵin³¹ mɑŋ¹³ məŋ²² u⁴³ ku⁴³ ɑ²⁴ qoŋ²⁴ nɑŋ¹³ hɑŋ¹³ <br>他 不 有 做 过 些 活儿 这 才<br>u⁴³ u⁴³ mɑŋ¹³ tɑ⁴³.<br> 做 做 不 得<br> 他没有干过这个活儿,怎么干都干不了。<br>体范畴作为谓语的语法范畴,体标记来源于动<br>词的语法化非常普遍。高坡苗语的体标记多数也来<br>源于动词的语法化,不过各类标记所处的语法化阶<br>段不同,如起始体 tu⁵⁵(来)、完成体 məŋ³¹(去)、<br>完成体兼结果体 tɑ⁴³(得)、完结体 tɕɛ⁵⁵(完)、经历<br>体 ku⁴³(过)等标记比较接近实义动词或者能够直接<br>70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77页

追溯其实意。而像进行体标记 ȵoŋ²⁴则处于实义动词<br>语法化为介词后的阶段,持续体标记 tɕɛ⁴³和完成体<br>标记 vɑ¹³则演变到了追溯不到其实意的阶段。但并不<br>是说所有体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是一致的,一些语法<br>化程度不高的体标记同时也语法化成其他功能词<br>(如完结体标记 tɕɛ⁵⁵),而有的语法化程度高的体标<br>记,却不再语法化为其他功能词(如持续体标记<br>tɕe⁴³)。<br>三、体标记的再语法化<br>语法化的路径一般是由实向虚或者客观向主观<br>方向发展,完结体标记向意义更虚连接词演变,完<br>成体标记向表达情感、态度等主观意义的标记演化。<br>(一)完结体(tɕɛ⁵⁵完成、结束)>接续词<br>tɕɛ⁵⁵作为接续标记,连接语篇中的系列事件,有<br>“然后”、“之后”、“接着”之义;既可以单独用做<br>连词,也可以与其他如 hɑŋ¹³、tɕe³¹等表“顺承”的<br>连词构成双音节连词。单独使用时,如下面例句:<br>(72)tɕɛ⁵⁵ ɕɑ⁴³ ȵin³¹ lə³¹ plæ ¹³ lə³¹ lə³¹.<br> 之后 会儿 他 回 家 回来 回来<br>一会儿他回不回家?<br>(73)tɕɛ⁵⁵ thɑŋ⁴³ təŋ¹³təŋ²⁴ ŋ̍¹³ ntɑ²² ɑ¹³lɑ¹³ məŋ³¹ u⁴³ <br>之后 会儿 孩子 我 跟 别人 去 做<br>qhɑ⁴³ məŋ³¹ le³¹.<br> 客 去 嘞<br>(再)过一小会儿我就和别人做客去了。<br>(74)ɑ¹³lɑ³¹ m̥hoŋ⁴³ ȵin³¹ tɕoŋ²⁴ sɛ⁵⁵ kə²² ŋ̍¹³ tɕe⁴³ <br>旧的 夜晚 他 拿 钱 给 我 着<br>tɕɛ⁵⁵ nshe⁴³ nɑŋ¹³ to⁴³ lə³¹ ʑu¹³ məŋ³¹ ku⁴³<br>之后 早 这 又 回来 要 去 过<br>məŋ³¹.<br>去<br> 昨晚,他拿钱给我收着,今早又来要回去了。<br>tɕɛ⁵⁵ɕɑ⁴³、tɕɛ⁵⁵thɑŋ⁴³等词的语素之间的粘合度较<br>高,此时的 tɕɛ⁵⁵与单用时一样,“之后”义稍明显,<br>而在 tɕɛ⁵⁵hɑŋ¹³、tɕɛ⁵⁵tɕe³¹等词里意义更加虚化<br>(hɑŋ¹³、tɕe³¹是只有连接作用的虚词),相当于连词<br>功能,如例句(75)、(76):<br>(75)shə¹³nzə¹³ ŋ̍¹³ məŋ³¹ qo⁵⁵ ʑəŋ²⁴ tɕɛ⁵⁵,hɑŋ³¹ tho⁴³ <br>起 早 我 去 拔 秧苗 完 才 转<br>lə³¹ plæ ¹³ ɯ⁴³ mpɑ⁴³ u⁴³ ʐo²⁴ u⁴³ n̥hoŋ⁴³,<br>回 家 喂 猪 做 菜 做 饭<br> tɕɛ⁵⁵hɑŋ¹³ məŋ³¹ lɛ²² ke³¹.<br> 然后 去 赶 集市<br>清晨,我去拔完秧苗后,才又转回家喂猪、<br>煮饭做菜,(之后)才去赶集。<br>(76)hɑŋ¹³ ȵin³¹ ȵoŋ²⁴ shə⁴³. ȵoŋ²⁴ shə⁴³ tɕɛ⁵⁵hɑŋ¹³<br>于是 他 坐 歇息 坐 歇息 然后<br>qe²⁴ nzə⁵⁵ ʂhu²⁴ qu⁴³ ʑe³¹ ȵin³¹ tɕɑ⁵⁵ ȵoŋ²²<br> 鸡 甩 声音 打鸣 所以 他 以为 是<br> kəŋ⁵⁵ ɴqəŋ²² tu⁵⁵. tɕe³¹ n̥hoŋ¹³ təŋ³¹ qɑ³¹mɑ²²<br> 亮 天 来 接着 听到 个 母的<br>tɬoŋ²⁴ ȵin²² shə⁴³ qoŋ¹³tsoŋ⁵⁵ qi⁵⁵. (民间故事)<br> 鬼 那 关 门 轻关门声<br>于是,他就在(那户人家)过夜。在那儿过夜,<br>然后,鸡甩声鸣叫,于是,他以为天开始亮了。接<br>着他就听到那个女鬼轻轻悄悄的关门声。<br>tɕɛ⁵⁵和其他连词粘合成连词,说明它的另一条语<br>法化路径的语法化程度较高。<br>(二)完成体标记 vɑ¹³>祈使\/疑问语气<br>完成体标记 vɑ¹³用于祈使句时,表示请求、建议<br>语气,只出现在主语是第一人称复数的句子中。另<br>外,用于询问但有倾向性答案的信息时,出现在主<br>语是第一人称单复数之外的句子。如:<br>(77)æ ¹³ məŋ³¹ qɑ⁵⁵ təŋ²⁴ȵin²² vɑ¹³.<br> 咱俩 去 喊 人 请求语气<br>咱俩去喊人吧!<br>(78)mɑ⁵⁵ məŋ³¹ noŋ⁵⁵ n̥hoŋ⁴³ vɑ¹³.<br> 妈 去 吃 饭 请求语气<br> 妈,去吃饭吧!<br>(79)pe³¹nshe⁴³ pæ¹³ məŋ³¹ ɬhe⁴³ tə³¹ vɑ¹³.<br> 明 早 我们 去 割 柴 请求语气<br> 明早,我们去砍柴吧!<br>(80)ki¹³ ni²⁴ qoŋ¹³shoŋ²⁴ ʐoŋ⁴³ vɑ¹³.<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71

第78页

你 的 伤 好 疑问语气<br> 你的伤好了?<br>(81)pɯ¹³kɯ²² lə¹³ tɑ⁴³ vɑ¹³.<br> 苞 谷 撇断 得 疑问语气<br> 玉米能掰了吗?<br>(82)plæ ¹³ ɑ¹³mo²² və⁵⁵ məŋ³¹ vɑ¹³.<br> 房屋 茅草 倒塌 去 疑问语气<br> 茅草房倒塌了呢?<br>同一形式表达多种语气,是功能泛化的表现,<br>也是意义更虚的表现。<br>四、结语<br>高坡苗语的反复貌用动词重叠式 AA、AABB、<br>ABAC 以及没有语音屈折变化的 XAXA 表达;随意<br>貌、不经意貌用发生语音屈折变化的动词重叠式<br>XAXA 表达;尝试貌用动态助词 he²⁴\/ she²⁴表达。体<br>范畴分完整体和未完整体,未完整体分将行体、即<br>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将行体用零形式<br>表达;即行体用语法化了的副词 ʐæ⁴³“近”加在动<br>词前表示;起始体用语法化了的趋向动词 tu⁵⁵“来”<br>加在动词后表示;进行体由介词 ȵoŋ²⁴“在”加在动<br>词前表示,ȵoŋ²⁴重叠后表完成进行体;持续体由完<br>全虚化的标记 tɕe⁴³加在动词及动词短语后表示。完<br>整体分完成体、完结体、结果体和经历体,完成体<br>的表达形式有 məŋ³¹、vɑ¹³、tɑ⁴³三种,məŋ³¹由趋向<br>动词“去”语法化而来,加在动词、动词词组或句<br>子后;vɑ¹³无法溯源,加在句子后;tɑ⁴³借自汉语的<br>“得”加在动词后兼表结果体。完结体由半语法化<br>的动态助词 tɕɛ⁵⁵“完”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表<br>示;经历体由半语法化动态助词 ku⁴³“过”加在动词<br>后表示。可以看出高坡苗语的体标记主要来源于处<br>于动词之后补语位置的动词,起始体、持续体、完<br>成体、完结体、结果体和经历体均是这一类型,其<br>他来源是动词之前的副词、介词等,语气词标示完<br>成体无法溯源。我们试将高坡苗语的体范畴“标记”<br>与苗语其他方言土语的比较,如表 1 所示:<br>表 1 苗语各方言的体范畴及其来源④<br>方言 湘西方言 黔东方言 川黔滇方言<br>体\/语言<br>点<br>矮寨 坝那 鱼粮 洒普山 高坡<br>将行体 lje²²要+V+ləŋ⁴⁴来+ʑa⁴⁴<br>了<br>ʑeu⁴⁴要+V<br>句末+ʑu¹¹\/ʑo¹¹\/ʑa³⁵<br>naŋ³⁵要+V<br>ȵaŋ³³在+位移动词<br>la⁵⁵快+V 零形式<br>即行体<br>lje²²要+Vlje²²要<br>+V+ləŋ⁴⁴来<br>+ʑa⁴⁴了<br>句末+ʑu¹¹+ʑɛ⁵⁵<br>ʐæ⁴³近<br>+V<br>起始体 V+ta³¹³来<br>ʂeo⁵⁵开始+V<br>bɦy¹³开头+V<br>ʂeo⁵⁵bɦy¹³开始<br>+V<br>V+tu⁵⁵<br>来<br>已始体 句末+ta⁵⁵出现\/moŋ¹¹<br>消失+ʑɛ⁵⁵<br>先行体 句末+ʑɛ⁴⁴ hai⁵⁵很+V<br>一般已<br>行体 句末+ʑɛ⁵⁵<br>72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79页

(续)表 1 苗语各方言的体范畴及其来源④<br>方言 湘西方言 黔东方言 川黔滇方言<br>过去已<br>行体 pɛ³³ȵi⁵⁵已经+V+ʑɛ⁵⁵<br>进行体 tɯ⁵³tɕəŋ⁵³正在\/<br>kə⁵³lə⁵³还在+V<br>tɕo²⁴tɕiŋ⁵⁵正在<br>\/tɕiŋ⁵⁵正+V<br>ɕi⁴⁴ɕi⁴⁴\/ȵaŋ³³+V V+tsi⁴⁴lau⁵⁵ ȵoŋ²⁴在<br>+V<br>完成进<br>行体<br>ɕi⁴⁴ɕi⁴⁴\/ȵaŋ³³+V+ʑɛ<br>⁵⁵<br>ȵoŋ²⁴ȵo<br>ŋ²⁴在+V<br>经常体 V+ȵaŋ²² (一般体)零形式 (惯常体)a⁴³最<br>+V<br>持续体 V+tjeu⁵⁵着<br>V+tɕɯ⁵⁵\/mɛ⁵⁵+时段<br>+ʑɛ⁵⁵<br>V+kaŋ¹¹从+过去时间<br>+ta⁵⁵+ʑɛ⁵⁵<br>tshoŋ⁵³从+过去时间<br>+V+ta⁵⁵+ʑɛ⁵⁵<br>V+tɕe⁴⁴放置<br>V+ɳɖɦo¹³伴随<br>V+tɕɛ⁴³<br>放置<br>继续体 V+ɡã³¹ŋ³¹下去 V+ɴɢɦə¹³mɦau¹³<br>下去<br>完成体 S+ʑa⁴⁴了 V\/VP+ʑa⁴⁴了 句末+ʑɛ⁵⁵ V+dɦaɯ¹³完<br>V\/VP+m<br>əŋ³¹去<br>S+vɑ¹³\/<br>V+tɑ⁴³<br>得<br>实现体 V+tshaŋ²²完<br>完结体 V+tɕhĩ³¹³完、罄 V+ʂãŋ⁴⁴完<br>V+tɕɛ⁵⁵<br>完<br>结果体 V+tau³⁵得 V+tau⁴⁴得到 V+tɑ⁴³<br>得<br>经历体 V+kwa³⁵过\/ʈo²²(打中><br>过) V+kwa³⁵过<br>V+fha⁴⁴\/kɯ⁴⁴+句末<br>+ʑɛ⁵⁵<br>也 ɭɦa²¹+V<br>V+ku⁴³<br>过<br>增量体 V+tshu⁵³添<br>未行体 ɕaŋ⁴⁴尚未+V<br>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出苗语各方言体范畴的<br>总数量差别不大,有 8 到 11 种不等,但类别差别明<br>显,有的体范畴仅在某一语言点有而另外其他方言<br>没有,如矮寨苗语的增量体和未行体、鱼粮苗语的<br>已始体和一般已行体;有的体范畴在几个方言中都<br>有而某些方言又没有,如矮寨、余粮和高坡均有即<br>行体而坝那和洒普山则没有。从表达形式上来看,<br>比较常见的是一种形式表达一种体范畴,同时也存<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73

第80页

在多种形式表一种体范畴(如养蒿的将行体和持续<br>体)或某一形式表达两种(高坡的 tɑ⁴³)或更多的体<br>范畴(养蒿的 ʑɛ⁵⁵)。从来源上来看,苗语的体标记<br>来源路径基本一致,主要由动词前的副词(或介词)<br>以及动词后处于补语位置的动词语法化而来,某些<br>方言的部分体标记来源相同,如矮寨、坝那和鱼粮<br>的将行体等标记兼语气词 ʑa³⁵⑤;高坡和坝那苗语的<br>起始体标记均来自同源趋向动词“来”;高坡与养蒿<br>的进行体标记均来自同源介词“在”;高坡和洒普山<br>的持续体标记均来源于同源动词“放置、搁”;坝那、<br>普洒山和高坡的结果体均来自汉语借词“得”;矮寨、<br>养蒿、坝那和高坡的经历体也都来源于汉语借词<br>“过”等。再有,某几个语言点的体标记来源虽是<br>意义相同的词汇语法化而来,但这些词并不同源,<br>如矮寨、坝那、鱼粮的将行体和坝那、洒普山以及<br>高坡的完结体等。<br>此外,借自汉语的体标记,借入苗语后其发展<br>路径与汉语不完全相同,如高坡苗语的“得”是结<br>果体标记又能当完成体标记,汉语只能当结果体标<br>记。同时,在汉语的影响下,苗语催生出一些体标<br>记,例如黔东苗语的进行体标记之一 ȵaŋ³³“在”和<br>高坡苗语的进行体标记 ȵoŋ²⁴“在”均来自动词“坐”<br>“居住”的语法化。但是其他苗语方言土语并没有<br>发生这样的语法化路径,例如,惠水次方言中部土<br>语鸭绒苗语的 ʐəu³¹“坐”、ȵu⁵⁵“居住”以及川黔滇<br>次方言第一土语田坝苗语的 ʐau²¹“坐”、ȵaŋ²²“居<br>住”以及湘西方言吉卫苗语的 tɕoŋ⁴⁴“坐”、ȵi³⁵“住”<br>⑥等没有演变成进行体标记。另外,黔东鱼粮苗语的<br>进行体标记 ȵaŋ³³“在”还有标示将行体的功能[6],<br>这也是苗语体标记发展演变比较有特点的一方面。<br>这些现象反映了苗语体标记的发展演变具有自身的<br>特点,也反映了苗语各方言的体范畴是后起的,一<br>些体标记可能在方言分划前产生的,如苗语黔东、<br>湘西方言的将行体标记 ʑa³⁵\/ʑa⁴⁴,而多数体标记可能<br>是方言土语分化之后才产生的,这类体标记产生得<br>比较晚。<br>高坡苗语的小部分体标记与其他方言土语有共<br>同来源,而其他体标记均演变自自身的体系,这与<br>大部分苗语方言土语的体标记来源发展演变一致。<br>与其他苗语方言土语不同的是,高坡苗语的体标记<br>除了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词之外,部分体标记还语<br>法化成了连词,这也是高坡苗语体标记演变的一个<br>特点。<br>注释:<br>① 高坡苗语没有前后鼻音,文中标为前后鼻音的符号实际读<br>为鼻化韵,“前鼻音”只出现在 i 韵之后。<br>② 助词 she²⁴\/he²⁴没有实意,不能独立运用,只能用在动词<br>之后表“尝试”; she²⁴和 he²⁴可以自由替换,高坡苗语的<br>hu²⁴“树”通过与其他方言的对应关系来看应该读作<br>*shu²⁴,he²⁴可能是 she²⁴的变体,不过 he²⁴的使用频率要<br>高于 she²⁴。<br>③ 普洒苗语的持续体标记 tɕe⁴⁴也是由动词 tɕe⁴⁴“放置”“搁”<br>语法化而来(李云兵:《论洒普山苗语的体貌系统》,《百<br>色学院学报》2019 年第 5 期)。属川黔滇次方言川黔滇第<br>一土语的云南省广南县杨家屋基村苗话的“放置”、“搁置”<br>亦是 tɕe⁴³(母语人王朝梅提供)。<br>④ 语料来源说明:矮寨苗语引自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br>法》,中央民族大学 2010 年博士学位论文;坝那苗语引自<br>李云兵:《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民族语文》2017<br>年第 3 期;鱼粮引自石德富:《黔东苗语动词的体范畴系<br>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洒普山引自<br>李云兵:《论洒普山苗语的体貌系统》,《百色学院学报》<br>2019 年第 5 期。<br>⑤ 高坡苗语的完成体标记 vɑ¹³可能与湘西的 ʑa⁴⁴、黔东 ʑa³⁵<br>同源,它们均是第三调字、韵母大致相同;而苗语里存在<br>声母 ʑ 与 v 对应的情况,例如:樱桃,养蒿 va³³、腊乙坪<br>wɑ³⁵、高坡 vɑ²⁴、枫香 va³³对应摆托 ʑe⁵⁵、绞坨 ʑi³²,见<br>王辅世:《苗语古音构拟》,(东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br>究所 1994 年版。第 10 页,更多 ʑ 与 v 对应的例字见第<br>13 页。<br>⑥ 鸭绒苗语由母语人班庆梅提供,田坝苗语由母语人陶文武<br>提供,吉卫苗语引自向日征:《苗汉词典:湘西方言》,四<br>川民族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3 页。<br>74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81页

参考文献:<br>[1] COMRIE, B. Aspec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br>Press, 1976: 3.<br>[2]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br>版社,1997:5.<br>[3] 李如龙.动词的体:前言[C]\/\/张双庆,主编.中国东南<br>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动词的体.香港:香港中文大学<br>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2-3.<br>[4] 郑定欧.说“貌”——以广州话为例[J].方言,2001(1):<br>53-59.<br>[5] 李云兵.论苗语动词的体貌[C]\/\/戴庆厦,主编.中国民<br>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2.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br>145-173.<br>[6] 石德富.黔东苗语动词的体范畴系统[J].中央民族大学<br>学报,2003(3):125-130.<br>[7] 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br>2010.<br>[8] 李云兵.论洒普山苗语的体貌系统[J].百色学院学报,<br>2019,32(5):46-54.<br>[9] 李云兵.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J].民族语文,2017<br>(3):3-22.<br>[10] 王双成.西宁方言的体貌[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br>(1):126-129.<br>[11] 王辅世.苗语古音构拟[M].东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br>研究所,1994:10-13.<br>[12] 向日征.苗汉词典:湘西方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br>版社,1992:293.<br>The Aspectuality System of Miao Language in Gaopo<br>TANG Guangli<br>(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uhui 200234, Shanghai, China )<br>Abstract: The aspectuality system of Miao language in Gaopo is divided to two sub-systems, namely aktionsart <br>system and aspect system. The random aktionsart and repetitive aktionsart are expressed by overlapping verbs, and <br>trial aktionsart is expressed by blurred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Aspects are divided into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br>Incomplete asp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active, immediate, initial, progressive, and continuous, while complete <br>asp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perfect, final, resultative and experienced. Aspect categories are expressed by <br>grammatical adverbs, prepositions, dynamic particles and modal particles. A small part of aspect markers in Miao <br>language in Gaopo has a common origin with some Miao dialects, and most of the aspect markers are self-developed, <br>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st Miao dialects. Different from other Miao dialects, in <br>addition to further grammaticalization of some aspect markers in Miao language in Gaopo into modal particles, some <br>aspect markers are also grammaticalized into conjunctions,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evolution of aspect <br>markers in Miao languag in Gaopo.<br>Key words: Miao language in Gaopo, aspect, aktionsart, grammaticalization<br>(责任编辑 印有家)(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br>第 5 期 唐光丽:高坡苗语的体貌系统 75

第82页

【哲学天地】<br>艾耶尔情绪主义的主观主义宿命<br>——基于杰克森和佩迪特对表达主义的诊断<br>熊 巍<br>(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綦江 401120 )<br>摘 要:艾耶尔的情绪主义将伦理判断解释为某种情感或情绪的表达,因而是一种表达主<br>义。表达主义的“表达-报告区分”是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区分开来的重要依据。然而杰克森<br>和佩迪特对表达主义的考察却暗示该区分蕴涵着两个谬误推理。这不仅直接导致“表达报告区<br>分”失效,而且也为情绪主义转变为主观主义提供了空间。洛克的语言观则是促成这一转变的<br>关键。在表达主义者的辩护均以失败告终之后,情绪主义终究难逃主观主义的宿命。<br>关键词: 情绪主义; 表达主义; 主观主义; 表达-报告区分; 杰克森和佩迪特<br>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3) 05-0076-09<br>艾耶尔的情绪主义①(emotivism)主要见于《语<br>言、真理与逻辑》的第六章“伦理学和神学的批判”。<br>作为一种非认知主义(non-cognitivism),它较之于<br>认知主义有不少优点,如在本体论上更经济,认识<br>论上也不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就摩尔式认知主义而<br>言)。[1] 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使我们意识到道德判断<br>不应是某种冷眼旁观式的描述,而是同道德行为的<br>动机密切相关。因此,情绪主义对道德语句的分析<br>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道德本身的理解,同时也开启了<br>元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转向”[2]24 。但该理论同<br>样面临诸多挑战,如弗雷格-吉奇问题、道德分歧问<br>题以及主观主义问题等。② 前两个问题在学界业已引<br>起了不少关注,而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关系问题,<br>国内学者却鲜有论及。事实上,艾耶尔本人就曾敏<br>锐地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完全可能被认为是彻底主<br>观主义的”③ [3]89 ,但他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情绪<br>主义与主观主义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即“表达-报<br>告区分”(the expressing -reporting distinction)[2]93。<br>该区分成立是艾耶尔坚决否认情绪主义会倒向主观<br>主义的关键。杰克森④ 和佩迪特⑤ 正是对此提出了质<br>疑,认为该区分站不住脚,情绪主义最终也会转变<br>为某种主观主义。考察二人对表达主义的反思和批<br>判,有助于学界厘定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关系,<br>对准确刻画艾氏的伦理思想亦有所裨益。<br>一、解读艾耶尔的情绪主义<br>艾耶尔的情绪主义是“表达主义”(expressivism)<br>的早期版本。这种理论认为道德语词与非道德语词<br>具有完全不同的用法。当你的一位朋友提醒你说:<br>“你的鞋子脏了”(排除他故意欺骗的情况),那么<br>他就为“你的鞋子”增添了一个经验事实,即“脏<br>了(染上了尘土)”。该句子中的述词“脏了”述说<br>了关于主词“你的鞋子”的一些实际状况——这是<br>通常非道德语词的使用方式。然而,在情绪主义看<br>来,一个句子中的道德语词却丝毫没有这种作用,<br>它们对于命题的事实并无任何增加,它只与我们说<br>收稿日期:2023-01-23<br>作者简介:熊 巍(1993-),男,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伦理学。<br>第25卷 第5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25, No.5<br>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Oct. 2023

第83页

出这句话的情感或者态度有关。如一个人对某个窃<br>贼说“你偷东西是不对的”,他事实上并未说出比“你<br>偷东西”更多的信息。他无非是伴随着一种反感或<br>者厌恶的情绪、神态和语气等说出了“你盗窃”而<br>已,如同说“呸!你偷东西”。因此,伦理语词(如<br>“不道德的”“不对的”“正义的”等)的功能仅在<br>于表达(reporting)某种赞同或者反对、欢喜或者厌<br>恶的情感。如果我们还要追问它的其他功能,艾耶<br>尔顶多会告诉你,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达而唤起他人<br>同样的情感态度,从而使之“作出行为决定”(coming <br>to practical decision)[4]。<br>情绪主义又属非认知主义。非认知主义认为道<br>德判断是在表达某种非认知的心灵状态(表达了某<br>种情绪就是情绪主义),并且这个道德判断不描述或<br>者报告任何东西,包括说话者所表达的那个非认知<br>的心灵状态。援引心灵哲学的说法即道德判断表达<br>的是欲望类(desire-like)而非信念类(belief-like)<br>的心灵状态。这两种心灵状态具有不同的“适应指<br>向”(directions of fit)[5]27。信念类的心灵状态具有<br>“心灵向世界”(mind-to-world)[5]28 的适应指向,<br>它可以用“真”(true)或者“假”(false)来评判,<br>如果一个判断正确地表征、匹配或者适应了世界及<br>其状态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欲望类的心灵状<br>态则是具有“世界向心灵”(world-to-mind)[5]28 的<br>适应指向,它没有真假可言,它旨在让我们用行动<br>去引起世界的某种变化以符合我们心灵或语言的内<br>容。通常我们将信念类的心灵状态视作是认知性的,<br>描述性的,关于什么的,而欲望类的心灵状态则是<br>非认知性的,非描述的,不关于什么的。前者是适<br>真的(truth-apt)或者说它具有真值条件(truth <br>condition),而后者则没有这种特性。归结起来,情<br>绪主义的基本立场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命题:<br>(i)道德判断不具有适真性。<br>(ii)道德判断仅仅表达情感。(没有报告或<br>描述)<br>第一个命题是一个否定命题,体现了这种理论<br>作为非认知主义的特征,即从否定的角度指出了道<br>德判断不具备何种语义上的性质——不能用“真”<br>或者“假”来评判;第二个命题是一个肯定命题,<br>凸显了该理论作为表达主义的特点,即从正面说明<br>了道德判断具有何种语用功能——道德判断是对情<br>感的表达。这两个命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即(ii)<br>是(i)的基础。正是因为(ii)这个肯定命题成立,<br>所以我们才可以合理地主张(i)这个否定命题。也<br>就是说,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从“道德判断表达情<br>感”推出“道德判断不具有适真性”,但却不能反过<br>来。说“道德判断不具有适真性”至多表明道德判<br>断可以表达多种非认知状态,但却并不能必然地推<br>出道德判断表达“情感”这种特殊的非认知状态。<br>可见,(ii)是(i)的充分条件,而(i)是(ii)的<br>必要条件。(ii)是艾耶尔情绪主义最核心的命题。<br>情绪主义对“表达-报告区分”的坚持,归根结底也<br>是对(ii)的坚持。<br>二、伦理主观主义与“表达-报告区分”的由来<br>伦理学中的主观主义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⑥ ,一<br>种 是 “ 规 范 伦 理 的 主 观 主 义 ”( normative <br>subjectivism),[6]364 另一种是“元伦理的主观主义”<br>(metaethical subjectivism)[6]364 。后一种类型的主<br>观主义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有很好的刻画,<br>并且被艾耶尔进一步区分为两种形态:<br>(i)“一个行为是正义的,或一个东西是善的,<br>就是说那是被普遍赞成的,因为断定一些普遍赞成<br>的行为是不正义的,或者一些普遍赞成的东西不是<br>善的,都不是自相矛盾的。”[3]84<br>(ii)“一个人断定某一行为是正义的,或某一<br>事物是善的,就是说他自己赞成它,我们拒绝这种<br>主观主义观点的理由是,一个人承认他有时赞成恶<br>的或错误的东西,这样做也不自相矛盾。”[3]84<br>不难看出,这两种立场要么将一个道德判断成<br>真的理由归为某个人的态度,要么使之依赖于某些<br>人的态度。但因为他们都将判断标准依附在某种主<br>观态度之下(区别只在于这态度范围的大小),而一<br>种态度往往被视作主观的东西,因而都可以说是一<br>第 5 期 熊 巍:艾耶尔情绪主义的主观主义宿命 77

第84页

种主观主义。又因为这两种立场将道德判断解读为<br>“我或者我们赞同不赞同”,所以它们都是以说话者<br>自身的情感态度为参照系来建立道德判断标准的,<br>故称“说话者主观主义”(speaker subjectivism)[2]83 或<br>者“评价者主观主义”(appraiser subjectivism)[7]。<br>这类主观主义理论(后文提到的“主观主义”如无<br>特别注明,均谈论的是这种“评价者主观主义”)同<br>非认知主义有着十分微妙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来<br>看,元伦理学理论中最初占主导地位的是认知主义,<br>后来才有非认知主义的“反叛”。其中原因也不难解<br>释,即认知主义更契合我们的道德直觉⑦,而非认知<br>主义则显然是人们对“认知主义直觉”反思的结果。<br>主观主义之于非认知主义关系的微妙之处在于(尤<br>其是情绪主义这类早期的非认知主义):主观主义扮<br>演着一个特殊的中间者或者过渡者的角色。换言之,<br>如果我们把认知主义转向非认知主义看作一个对道<br>德判断客观性确信程度变化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br>中必定是人们对道德判断客观性确信程度降低的过<br>程。这决定了主观主义一定程度上既保留了些许认<br>知主义的外观,即具有“表面上的真值条件”(facial <br>truth conditions)[8]86 ,但又具有很强的非认知色彩<br>(这种真值条件毕竟依附于个人主观的情感态度)。<br>正是主观主义与情绪主义(早期版本的非认知主义)<br>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br>似是而非的地方。因此,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质疑<br>主观主义与情绪主义的分别,也是不无道理的。<br>艾耶尔似乎也注意到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br>存在暧昧的空间,并坦言如果从情绪主义的主张出<br>发也能得到“不可能争论价值问题的结论”[3]91 ——<br>这是一种与主观主义完全一致的后果。但艾耶尔最<br>终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理论“在很重要的方面”区<br>别于这种主观主义。对此艾耶尔的表述是:<br>(i)“正统派主观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则认为这些<br>句子(伦理判断)是表达有关说话者的情感的命<br>题……如果说话者具有与伦理判断相合的情感,这些判<br>断就是真的,如果没有相合的情感,那就是假的。”[3]89<br>(ii)“从我们的学说来说……我不应当是作出<br>任何有关我自己的情感或有关其他东西的陈述。我<br>只是在表示我的情感,这与我说我具有什么情感是<br>完全不同的事情。”[3]90<br>很明显,上述(i)指一种主观主义立场,(ii)<br>即艾耶尔的情绪主义。(i)认为道德判断必定报告了<br>说话者的某种心灵状态;(ii)则否认这一点。这种<br>“表达情感”与“报告情感”的区分便是“表达-报<br>告区分”。<br>三、“表达-报告区分”的破产<br>“表达-报告区分”是艾耶尔将其理论区分于主<br>观主义的基石。然而杰克森和佩迪特却对该区分提<br>出了质疑。一方面他们发现表达主义者的“表达-报<br>告区分”预设了一个否定前件式的谬误推理,另一<br>方面他们还注意到艾耶尔在论证该区分的过程中存<br>在不当的类比推理。这两个谬误直接宣告了“表达报告区分”的破产。<br>(一)否定前件谬误<br>艾耶尔这样的表达主义者之所以坚持表达和报<br>告的绝对区分首先是基于“表达信念”和“报告信<br>念”的区分,也就是“表达你所相信的”与“报告<br>你所相信的”完全是两回事情。现用如下两个命题<br>为例来考察这一分别:<br>(i)雪是白的。<br>(ii)我相信雪是白的。<br>这两个命题中,表达主义者倾向于主张(i)是<br>在表达“雪是白的”这个信念,而(ii)才是在报告<br>“雪是白的”这一信念。(i)的真值条件取决于“雪<br>是否是白的”这样一个外部事实,如果确实如此,<br>那么(i)就为真,否则就为假。(ii)的真值条件要<br>看说出“我相信雪是白的”这个人是否真的具有这<br>样一个信念,如果他在撒谎,那么(ii)就是假的。<br>艾耶尔这类表达主义者实际上就是将上述“区<br>分”应用到了伦理学领域,认为伦理命题也存在如<br>此这般的情形。同样用两个命题来表示:<br>(iii)偷钱是错的。<br>(iv)我赞同偷钱是错的。<br>78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85页

根据情绪主义的主张,(iii)是一个伦理命题,<br>因此,它表达了“我厌恶偷钱”这种情感,或者更<br>确切地说,它表达了说话者对“偷钱”这一行为的<br>某种厌恶或反对情感;而(iv)则被看作报告了说话<br>者对“偷钱”的一种态度或者情感。(iii)是一种单<br>纯的情绪表达行为,它所表达的心灵状态与(i)所<br>表达的信念类心灵状态完全不同,它不关于任何事<br>物,因此不具有适真性。(iv)的真值条件跟(ii)类<br>似,它取决于说话者内心是否存在一种赞同的情感<br>态度。情绪主义把(iii)理解为一种诸如“呸!偷钱”,<br>这样一种单纯情感表达行为,而主观主义是把(iii)<br>理解为(iv)。<br>我们先假定“表达-报告区分”是成立的,并且<br>可以直接应用到伦理学范围内。那么艾耶尔在通过<br>拒斥主观主义来论证自己立场的时候大致会经历如<br>下推理过程,先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开始:<br>(1)“偷钱是错的”报告了说话者相应的情感。<br>(经典主观主义对道德判断的解释)<br>(2)如果“偷钱是错的”报告了说话者相应的<br>情感,那么“偷钱是错的”这句话具有真值条件。<br>(3)“偷钱是错的”这句话具有真值条件。(经<br>典主观主义对道德判断的解释)<br>任何具有逻辑基础的人都不会否认(1)到(3)<br>推理形式的有效性,艾耶尔亦同。但是,作为一个<br>情绪主义者艾耶尔显然不会同意主观主义者对“偷<br>钱是错的”这句话的解释,所以他立马会否认(1)<br>而以自己的主张(4)替代之,于是得到如下推理:<br>(4)“偷钱是错的”并不报告说话者相应的情<br>感。(情绪主义最核心的命题)<br>(5)如果“偷钱是错的”不报告说话者相应的<br>情感,那么“偷钱是错的”这句话没有真值条件。<br>(6)“偷钱是错的”这句话没有真值条件。<br>这一推理过程中(4)是情绪主义的核心命题,<br>(6)是情绪主义主张的另一命题,但是从(4)到<br>(6)很明显出现了一个谬误推理,“否定前件”<br>(denying the antecedent)的谬误。因此,我们不得<br>回过头去审视最初的前提——“表达-报告区分”。我<br>们在假定该区分成立的条件下,顺着艾耶尔提出情<br>绪主义主张的思路进行推理,结果陷入了谬误,由<br>此可知,该区分是无法成立的。<br>(二)不当类比<br>艾耶尔的确强调“表达情感”与“报告情感”<br>的区分,但并不否认“表达情感”与“报告情感”<br>能够共存。他恰恰把这种同时“表达情感”又“报<br>告情感”的主张归结为主观主义的。因为情绪主义<br>相信道德判断只是在表达说话者的某种情感而绝没<br>有报告相应的情感。“是否报告说话者的情感”就是<br>主观主义与情绪主义的根本区别。但同时艾耶尔自<br>己也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日常的语言现象中,报<br>告或断定某种情感往往也伴随着表达这种情感,这<br>似乎使得“表达情感”与“报告情感”的区分变得<br>复杂。当我说“我累了”的时候,我既是在断定、<br>描述和报告疲惫的感觉,也是在表达这种疲态。这<br>个时候“表达情感”和“报告情感”是交织在一起<br>的。正如杰克森和佩迪特指出的那样,当我(真诚<br>地)告诉某人“我超讨厌张三”的时候,如果有人<br>认为我并没有(对张三)表达一种厌恶的情绪,这<br>明显是荒谬的。报告某种情感往往也意味着表达该<br>情感(排除说话者故意欺骗的情况),对此,艾耶尔<br>毫无疑问是正确的。<br>然而,为了论证“表达-报告区分”是成立的,<br>艾耶尔接着又指出:报告伴随着表达,但是表达并<br>不依赖于报告,当要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情绪时,完<br>全可以不用语言去报告它,我们可以寄托于叫喊<br>(ejaculation),做个手势,流露出一种神情等等。艾<br>耶尔认为这是区分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要抓住的<br>重要之点”[3]90。艾耶尔的推理思路可以概括为:<br>(1)报告必然蕴涵表达。<br>(2)表达不必蕴涵报告。<br>(3)表达与报告是有区别的。<br>(4)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是有区别的。<br>这个推理过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问题。就(1)<br>而言,我们假定说话者是真诚的,那么它毫无疑问<br>是正确的。对于(2),艾耶尔给出的依据是“叫喊、<br>第 5 期 熊 巍:艾耶尔情绪主义的主观主义宿命 79

第86页

手势或神态”,这些的确是几种仅仅只表达但不报告<br>或描述说话者情感态度的方式,所以好像也能很好<br>地支持(2)。再看(3),假如(1)和(2)果真没<br>有问题,那么(3)明显也是正确的。由此观之,艾<br>耶尔得出最终结论(4)似乎合情合理。然而,遗憾<br>的是并非如此。(1)到(3)虽然表面上没有问题,<br>但是这一过程中艾耶尔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br>他要说明的是“道德判断这种特定表达行为与报告<br>行为的关系”,而非抽象地告诉我们“表达行为与报<br>告行为的关系”,否则结论(4)就是不可能的。这<br>一错误从(2)就已经开始,他的确说明了“存在某<br>些表达行为不必蕴涵报告”,但却没有成功说明“道<br>德判断这种表达行为不必蕴涵报告”。因此,进一步<br>细化艾耶尔得出(2)的思路是有必要的:<br>(2-1)叫喊、姿态和神情这类表达行为不必蕴<br>涵报告。<br>(2-2)道德判断也是属于表达行为。(根据情绪<br>主义对道德判断的经典解释)<br>(2-3)道德判断这类表达行为也不必蕴涵报告。<br>这一过程可以视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推理,类比<br>的双方分别是“叫喊、姿态和神情这类表达行为”<br>与“道德判断这类表达行为”。然而艾耶尔这个类比<br>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他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拿<br>来作比较。“道德判断这类表达行为”,尽管情绪主<br>义者将其主要功能解释为表达情感,但不可否认的<br>是它们本质上属于言语行为;“叫喊、姿态和神情这<br>类表达行为”,尽管同样能够表达情感,但是它们本<br>质属于非言语行为。在一种非言语行为的情况下存<br>在的关系,并不必然地保证在一个言语行为下同样<br>存在。正如杰克森和佩蒂特所指出的,艾耶尔是企<br>图把“不涉及任何言语”(not involve‘uttering any <br>words at all’)的行为混淆为“涉及言语”(involve <br>words)的行为。[9]243 艾耶尔将两类本质不同的东西<br>混淆在一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比推理,并得<br>出结论,这是典型的类比失当。<br>四、情绪主义向主观主义的退变<br>“表达-报告区分”中蕴涵的两个谬误推理使得<br>艾耶尔无法令人信服地将情绪主义与主观主义区别<br>开来,但还没有从正面说明情绪主义为何会转变为<br>一种主观主义。杰克森和佩迪特随后给出了这一论<br>证过程,这一过程依赖洛克的语言观。<br>洛克认为语言文字这种符号标记有两方面的功<br>能: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观念通过文字符号<br>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则是又用这些符号标记表示自<br>己的观念。但是记录或标记我们脑海中某个观念的<br>语言符号是具有偶然性或任意性的。也就是说,我<br>们语言中某个语词的符号或声音与某个观念之间的<br>对应关系是我们人为建立的,而非我们寻找到了它<br>们之间的某种“自然的联络”[10]386 。因为假如情况<br>是后者,那么我们的语言就不可能有目前这么多种,<br>而应该是“一切人底语言应该只有一种”[10]386 。正<br>是因为最初语词的符号或声音与它所对应的观念建<br>立联系的过程具有任意性和人为性,所以也决定了<br>当一个人打算用某个符号或者声音去标记自己脑海<br>中某个观念的时候,他必然也已经知道了那个观念,<br>脑海中已经具有了那个观念,否则他标记的是什么<br>呢?又怎么向别人表示这观念呢?这种情况不是只<br>存在于语言符号与某个观念第一次相关联的时候,<br>而是只要你在使用语言,按照我们惯常的语言习惯<br>去表述什么,就必然如此。<br>杰克森和佩迪借助“方形(的)”(square)这一<br>语词,进一步阐释了洛克这一思想。“方形(的)”<br>这个词是我们发明的,并且是在人们长期使用中达<br>成了一致的,约定俗成的语词标记。我们可以用它<br>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属性。而在我们用它来表示某种<br>属性或者形容某物之前,我们必定在观念中接受或<br>者认识到某物是“方形的”,必定把某物当作“方形<br>的”去看待,即我们必定已经具有了“方形的”这<br>个观念或者知道“方形的”是什么。简单设想一个<br>场景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假如现在有人指着某物问<br>你同不同意那是一个“X 形的”,而这个“X 形”你<br>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见到过,你会作何反应呢?你<br>只会感到诧异、茫然和莫名其妙。这表明,对于我<br>80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87页

们惯常使用的那些语词,我们之所以能够达成一致<br>地使用它们,就是因为我们已经约定俗成地对那些<br>语词所指的内容有了一个认识,我们知道那些语词<br>所对应的观念,我们对那些语词的观念具有一个信<br>念(假如我正在通过语言表达这个观念的话)。否则,<br>我如何回答一个人的提问:“那个东西是 X 形的<br>吗?”因此,当人们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词表达<br>心中某个观念的时候,这个观念必然是我们所具有<br>的或者是我所知道的。以如下的命题为例更清楚地<br>表述洛克这一思想:<br>(i)X 是方形。<br>任何人都不会否认(i)表达了一个信念,并且<br>它是具有真值条件的。“X 是方形”为真,当且仅当<br>X 这个事物的确是个方形(X 可以指代我们语言中通<br>常会指涉的任何事物)。但根据洛克的语言观,(i)<br>不仅表达了一个信念,而且(i)也相当于说“我相<br>信 X 是方形”,即表达信念的同时我也在报告我具有<br>该信念。同理,当我们在使用一些道德语词,例如<br>“善的”“恶的”“正义的”等时,也符合上述情况。<br>因为这些关于道德的语词都是在我们语言中约定俗<br>成达成共识的词语。假设现在采取情绪主义对道德<br>语言的理解,将(i)中的“方形”替换为道德语词:<br>(ii)X 是善的。<br>任何接受艾耶尔立场的人都不会否认(ii)表达<br>了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态度,问题的关键在于(ii)是<br>否具有真值条件。情绪主义者自然会否认。但如果<br>在艾耶尔的基础上亦接受洛克的语言观,那么(ii)<br>必然也相当于“我赞同 X 是善的”,即表达某种情感<br>的时候我也是在报告我具有该情感。此时,即便我<br>们认同情绪主义的观点,(ii)仍然也产生了真值条<br>件。因此,洛克的语言观表明,只要通过语言这种<br>方式来表述某句话,只要我是真诚地说出这句话,<br>那么我不得不同时承认自己具有相应的信念、情感<br>或态度。正如杰克森和佩迪特指出的:“当说出我们<br>的态度时,我们并非那种不愿正视现实的人”(We are not <br>ostriches when we give voice to our attitudes)。[9]242 一旦<br>说话者承认自己具有某种的情感或者态度,那么就<br>相当于承认了说话者是在报告自己的情感态度,而<br>报告意味着真值条件的产生——当我确实具有我所<br>报告的那种情感态度的时候我说的那句话就为真,<br>当我没有自己所报告的那种情感态度的时候就为<br>假。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真值条件,一些学者也称之<br>为“洛克式真值条件”(Lockean truth condition)<br>⑧ [8]84 。<br>有了洛克的这一思想,我们便可以说明情绪主义是<br>如何转向主观主义的:<br>(1)道德判断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情<br>绪主义对道德判断的经典解释)<br>(2)任何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词来表达情感态度<br>的行为必定蕴涵说话者报告该情感态度。(洛克语言<br>观对道德判断的解释)<br>(3)道德判断是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词来表达情<br>感态度的。<br>(4)道德判断报告了说话者所具有的情感态<br>度。(接受洛克语言观后情绪主义对道德判断的<br>解释)<br>(5)如果道德判断既表达了一种情感态度又<br>报告了这个情感态度,那么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立<br>场。(根据元伦理学中主观主义对道德判断的经典<br>解释)<br>(6)道德判断既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而且<br>又报告这情感态度。(整合情绪主义的经典解释以及<br>解释洛克语言观之后的解释)<br>(7)情绪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br>在这一推理过程中,(1)是情绪主义的核心观<br>点;(2)到(4)是洛克语言观介入之后对道德判断<br>的重新诠释;从(5)到(7)是一个经典的“肯定<br>前件式”(affirming the antecedent)推理,是有效的<br>推理形式。在默认情绪主义主张即(1)正确的情况<br>下,这个论证的关键在(2),即洛克的语言观。在<br>杰克森和佩迪特看来洛克语言观是正确的,假如我<br>们同样赞同这一点,情绪主义必将坍塌为某种主观<br>主义。<br>五、留给表达主义者的辩护空间<br>第 5 期 熊 巍:艾耶尔情绪主义的主观主义宿命 81

第88页

“表达-报告区分”的破产与洛克式真条件的存<br>在使得情绪主义对道德判断的经典解释很难再有说<br>服力,洛克的语言观更是直接将情绪主义导向了主<br>观主义。尽管表达主义者还存有“重新解读”道德<br>语句的空间,比如“类感叹词”(the exclaimation <br>analogue)解释、“类命令句”(the command analogue)<br>解释,但在杰克森和佩迪特看来这几种辩护策略都<br>难以绕开洛克的语言观。<br>(一)类感叹词辩护<br>艾耶尔这类表达主义者可以诉诸某些特殊的感<br>叹词(exclaimations),例如“Boo”或者“Hooray”<br>(英文中“Boo”表示反感,“Hooray”表示赞同),<br>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也就是说,既然在情绪主义<br>者看来道德判断无非是情感的表达,那干脆脱去通<br>常道德断言具有的那种认知意味的外衣,改用与主<br>体情感态度直接相关的感叹词来替代道德语句。当<br>一个情绪主义者对某行为 A 发出“Boo”的嘘声时,<br>那他相当于就是在说“A 是善的”;当他对同一行为<br>发出“Hooray”的呼声时,那就等于他在说“A 是恶<br>的”。这似乎是情绪主义可以找到的一种理想的辩护<br>方案,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感叹词没有适真性,而且<br>从外观上来看也不断定任何东西。但杰克森和佩迪<br>特指出,这种辩护难以成功。理由在于,感叹词只<br>是形式上没有真值条件,但实际上它存在。以“Boo”<br>这个感叹词的使用来说,当一个人的嘴里发出“Boo”<br>的嘘声时,意味着他对自己此时此刻正接触到的事<br>物在表达一种反感情绪。这种情景中“Boo”就会具<br>有真值条件——某人 S 在 t 时刻嘴里发出嘘声<br>“Boo”,这个由语气词“Boo”词构成的句子为真,<br>当且仅当 S 不喜欢 S 在 t 所接触到的事物(只要 S<br>是真诚的说话者,那么 S 必定相信自己具有相应的<br>情绪态度)。因此,“Boo”或者“Hooray”这类语气<br>词也是有成真条件的,类感叹词辩护失败。<br>(二)类命令句辩护<br>同样地,表达主义这也可以将他们口中的道德<br>判 断 说 成 是 一 句 命 令 ( order ) 或 者 建 议<br>(recommendation)。我们通常认为命令句没有真值<br>条件,它们只是在表达说话者对某事物的意欲态度。<br>这跟艾耶尔之类的表达主义者的立场相差无几,因<br>而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辩护方案。但关键在于命令<br>句真的就没有真值条件吗?杰克森和佩迪特否认这<br>一点,并以“关上门”这个句子为例给出了他们的<br>理由。他们认为任何语言理解能力正常的人都知道<br>(在恰当的语言场景里),我说“关上门”(Shut the <br>door)事实上无不意味着“我命令把门关上”(I <br>command that shut the door),而后一个句子明显是有<br>真值条件的。因此,相应地也能得出“关上门”这<br>个命令句有真值条件——某人S在t时刻嘴里说出了<br>“关上门”这句话,这句话为真,仅当 S 的确在 t<br>命令把门关上(只要 S 是真诚的说话者,那么 S 必<br>定相信自己具有发出相应命令的意欲态度)。如此一<br>来,类命令句辩护也失败了。<br>六、结论<br>对于“艾耶尔的情绪主义是否是一种主观主义”<br>这一问题,尽管杰克森和佩迪特采取的是一种肯定<br>的回答。但这一回答的效力取决于两点:一是“表<br>达-报告区分”,二是洛克的语言观。前者的关键在于,<br>艾耶尔这类表达主义者能否在不陷入谬误的情况下<br>继续坚持“表达-报告区分”;后者则在于,洛克的观<br>点本身有多大说服力。假如表达主义者能够合理地<br>拒斥它,则情绪主义向主观主义退变的论证也必定<br>会受到挑战。然而本文的态度仍然倾向于采取肯定<br>回答。其主要原因在于主观主义与非认知主义微妙<br>的历史关系——主观主义是认知主义过渡到非认知<br>主义时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中间状态,这决定了二者<br>暧昧的关系。艾耶尔这类表达主义者似乎一开始就<br>太急于为自己这种“崭新的理论”辩护,以致于忘<br>了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即一种建立在“是否报告<br>了说话者某种私人情感态度”基础上的“主观标准”<br>与“没有标准”之间真的判然分别吗?正如维特根<br>斯坦告诉我们“私人语言”不可设想一样,“私人标<br>准”即“主观标准”同样是不可设想的。让一个人<br>诉诸某种“主观标准”无异于让这个人没有任何标<br>82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89页

准。这个意义上,不仅情绪主义最终会坍塌为某种<br>主观主义,主观主义亦可以视作某种情绪主义,二<br>者并无二致。<br>注释:<br>① 情绪主义英文原词为“emotivism”。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译<br>法,一译作“情感主义”,以万俊人教授为代表;二译作<br>“情感表达主义”,以陈真教授为代表;三译作“情绪主<br>义”,以张毅鑫学者为代表。“情感主义”在字面上容易让<br>人与近代的“情感主义伦理学”(sentimentalism)混淆,<br>“情感表达主义”虽然强调了这一理论表达主义的色彩,<br>但有失简洁。假使要细分“情感”(sentiment)与“情绪”<br>(emotion)的区别,前者更为正式,也是一种更复杂的,<br>交织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心灵状态;而后者更强调非理<br>性的情绪冲动,是一种更具非认知色彩的心灵状态,而这<br>恰恰更能抓住艾耶尔理论的精髓。故取第三种译法。<br>② 对弗雷格-吉奇问题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可参见张鑫毅<br>《元伦理表达主义应该如何理解道德语言?——以回应弗<br>雷格-吉奇问题为中心》,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br>科学版)2021 年第 1 期,第 9-16 页,亦参见何朝安《语<br>义反实在论与弗雷格—吉奇难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br>2021 年第 1 期,第 3-8 页;对道德分歧问题的讨论可参见<br>杨征源《元伦理学非认知主义视阈下的道德分歧》,载《道<br>德与文明》2018 年第 4 期,第 48-55 页;情绪主义与主观<br>主义的关系问题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性探讨,国外较早的研<br>究可参见 Jackson , F. &P.Pettit. A problem for <br>expressivism[J]. Analysis,1998, 58(4):239-251(本研究主<br>要即建立在这篇文章之上),之后更具针对性地探讨参见<br>Suikkanen, J. The subjectivist consequences of <br>expressivism[J].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009, 90:<br>364–387,Suikkanen 在 Jackson&Pettit 基础上发展出了更<br>精致和更温和的论证,质疑和反驳 Jackson&Pettit 论证的<br>研究可参见 Mautner, T. Problems for anti-expressivism[J]. <br>Analysis,2000,60(2):196–201,亦参见 Smith, Michael & <br>Daniel Stoljar.Is there a Lockean argument against <br>expressivism?[J]. Analysis,2003, 63(1):76–86. <br>③ 此处英文本原文为“might fairly be said to be radically <br>subjectivist”。尹大贻先生将其翻译为“完全可以被认为是<br>彻底主观主义的”,这值得商榷,不太符合艾耶尔的本意。<br>“可以”与“可能”虽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br>前一种说法承认了情绪主义“可以是”主观主义的,而后<br>者则恰恰认为情绪主义“不可以是”主观主义的,但完全<br>“可能”被误解为一种主观主义,由于它们之间的某种相<br>似性。原文可参见英文版 Ayer, A.J.Language Truth and <br>Logic.[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1953:109. <br>④ 弗兰克·卡梅隆·杰克森(1943-),澳大利亚分析哲学家,<b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心灵哲学、知识论、形<br>而上学及元伦理学,代表作有:Conditionals (1987); From <br>Metaphysics to Ethics: A Defenc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br>(1998); Language, Names and Information (2010)等。<br>⑤ 菲利普·诺尔·佩迪特(1945-),爱尔兰哲学家,洛克菲<br>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br>究政治哲学,代表作有:Made with Words: Hobbes on <br>Language, Mind, and Politics (2007); On The People's Terms: <br>A Republican Theory and Model of Democracy. (2012); Just <br>Freedom: A Moral Compass for a Complex World. (2015)等。<br>⑥ 必须承认本文对伦理主观主义的划分是相对简化的,在元<br>伦理学中,主观主义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家族,它可以<br>与道德动机问题、认知主义乃至非认知主义相结合,衍生<br>出各种复杂化了的主观主义以及进一步发展为新的元伦<br>理学理论。详细讨论可参见马克·范·罗伊恩著、张鑫毅<br>译:《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年<br>版,第 138-236 页。<br>⑦ 这里的意思并非说元伦理学中某种具体的认知主义理论<br>可以轻易被人们想到,而是对道德(语句)人们天然倾向<br>于采取一种可认知的态度,或者在日常语境中往往是把它<br>当作可认知的东西来谈论的。<br>⑧ 也有学者质疑“洛克式的真值条件”不是严格“逻辑上的<br>真值条件”所以称不上真正的真值条件。参见 Dreier, J. <br>Lockean and Logical Truth Conditions[J].Analysis, 2004, <br>64(1):88.<br>参考文献:<br>[1]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M].张鑫毅,译.上<br>第 5 期 熊 巍:艾耶尔情绪主义的主观主义宿命 83

第90页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9-41.<br>[2] 马克·施罗德.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M].张婉,译.北<br>京:华夏出版社,2017.<br>[3]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尹大贻,译.上海:上<br>海译文出版社,2015.<br>[4] Ayer, A, J. Philosophical Essays[M]. London: Palgrave<br>Macmillan, 1972:237.<br>[5] Searle,John. Making the Social World:The Structure of <br>Human Civiliz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2010.<br>[6] Suikkanen,J. The subjectivist consequences of <br>expressivism[J].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009, 90.<br>[7] 马克·范·罗伊恩.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M].张鑫毅,<br>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38.<br>[8] Dreier, J. Lockean and Logical Truth Conditions[J]. Analysis,<br>2004,64(1).<br>[9] Jackson, F., & P.Pettit. A problem for expressivism[J].<br>Analysis, 1998, 58(4).<br>[10]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卷[M].关文运,译.北京:商<br>务印书馆,1983.<br>The Subjectivist Destiny of Ayer's Emotivism:<br>Based on Jackson and Pettit’s Diagnosis of Expressivism<br>XIONG Wei<br>(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Studies, Qijang 401120, Chongqing, China )<br>Abstract: Ayer’s emotivism interprets ethical judgment as the expression of a certain emotion, thus it is a form <br>of expressivism. Expressivists’ “expressing-reporting distinction” is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ting emotivism to <br>subjectivism. However, Jackson and Pettit’s criticism of expressivism implies that the distinction entails two <br>fallacies”. This not only leads to the invalidation of the “expressing-reporting distinction”, but also gives room for <br>the argument that emotivism will turn into a variant of subjectivism. Lockean views of language play a key role in <br>the argument. After expressivists’ defenses all end up with a failure, emotivism cannot escape the fate of <br>subjectivism.<br>Key words: emotivism, expressivism, subjectivism, expressing-reporting distinction, Jackson <br>and Pettit<br>(责任编辑 马俊锋)(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br>84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91页

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br>何 海,肖 朗<br>(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渝北区 401120 )<br>摘 要:我们应当在何种条件下相信一个信念,这是信念伦理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哲学家<br>克利福德和詹姆斯分别给出了“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的答案。但是克利福德的“充分证<br>据”概念和詹姆斯的“信念意志”概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解,这些误解不仅混淆了证据主义<br>原则的规范性与价值性论证,而且忽视了信念意志论证中的理智不胜任前提。事实上,克利福<br>德建基于人类命运的证据主义原则虽然高扬了理智美德,但却脱离了现实,而詹姆斯捍卫宗教<br>信仰的过激立场亦使得他对克利福德原则的批判有矫枉过正之嫌。一种调整后的詹姆斯式信念<br>伦理立场将会是更好的选择,它既承认了证据主义原则的合理部分,又肯定了信念意志的积极<br>作用。<br>关键词: 信念伦理; 证据主义; 信念意志; 克利福德; 詹姆斯<br>中图分类号:B8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3) 05-0085-11<br>一个信念因何被称为道德的?信念的道德性取<br>决于该信念本身的内容还是取决于该信念导致的后<br>果,就前者来说,我们可能这样指责一个信念:这<br>个信念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表达了男尊女卑的观念。<br>就后者而言,如果某人相信在公园遛狗是一件正常<br>的事,我们也可能因疯跑的狗绊倒儿童而指责该信<br>念是不道德的。常识告诉我们这样评价一个信念是<br>合理的,而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克利福德(W. K. <br>Clifford,1845—1879)却反对这种常识,他认为对<br>某个信念的相信在道德上是否合理,取决于支持该<br>信念的证据是否充分,对此我们可称之为证据主义<br>原则。而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则指<br>责证据主义原则的条件太过苛刻,并认为在某些情<br>况下相信一个信念无需征得证据的同意,仅凭意志<br>就可保证此种相信是道德的,对此我们可称之为意<br>志实用主义原则。对于构成信念伦理学基本问题的<br>这场争论,目前国内学界的讨论尚不多见。即使有<br>相关讨论,也主要是为克利福德原则所高扬的理智<br>德性辩护① ,少数学者对克利福德与詹姆斯的争论持<br>中立态度② 。此外,对于詹姆斯信念意志的捍卫则几<br>乎没有。本文认为,詹姆斯的信念意志并非是对证<br>据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建立在证据主义基础<br>上的。事实上,信念意志方案乃是对证据主义方案<br>的补充与修正。而这种互补关系之所以如此隐晦不<br>明,乃是因为克利福德的“充分证据”概念与詹姆<br>斯的“信念意志”概念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误解。<br>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消除这种误解开始,弄清两位<br>哲学家的真正分歧。<br>第25卷 第5期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Vol. 25, No.5<br>2023 年 10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Oct. 2023<br>收稿日期:2023-04-11<br>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成果“克利福德与詹姆斯的信念伦理原则比较研究”<br>(2023XZMY-002)。<br>作者简介:何 海(1999-),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西方伦理学。<br>肖 朗(1980-),男,湖北天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第92页

一、两种信念伦理原则的分歧<br>(一)证据主义与信念伦理<br>克利福德是 19 世纪末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br>在《信念伦理》一文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br>个船主打算把一艘移民船送出海。他知道它已十分<br>老旧,并且一开始就建造得不好;它在各种海洋和<br>气候条件下航行过,经常需要修理。有人向他建议<br>它可能不适合航海。这些疑虑折磨着他,使他不高<br>兴;他想,也许他应该让它彻底检修和改装,尽管<br>这会让他付出高昂的费用。然而,在船启航之前,<br>他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忧郁的想法。他对自己说,它<br>已经安全地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航行,经受了这么多<br>的风暴,没理由认为它这次旅行不会安全地返航。<br>他相信上帝,上帝一定会保护所有这些不幸的家庭<br>离开祖国去别处寻求更好的生活。他把所有对建筑<br>商和承包商诚实的不诚实的怀疑都从他的脑海中消<br>除。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了一种真诚而舒适的信<br>念,即他的船是完全安全和适航的;他怀着轻松的<br>心情看着它离开,并仁慈地祝愿流亡者在他们即将<br>到来的陌生的新家取得成功;当它在大海中悄然无<br>声地沉没时,他得到了他的保险金。”[1]177-178 <br>事后,船主固然对丧生的人们感到内疚,但是<br>并没有受到任何道德谴责,更不要说法律制裁。但<br>是,克利福德问道:“假设那艘航船最终毫发无伤,<br>并且顺利地完成航行,之后也是如此,那么这样是<br>否就能消除船主的罪责呢?”[1]178 答案是否定的。<br>为什么呢?克利福德说:“一项行为的对错,在其发<br>生的时候就已确定了。无论偶然性的结果是好是坏,<br>其错误都无法改变……问题的对错在于信念的起<br>源,而不在于它是否重要;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br>于怎样得到它;不在于其结果是好是坏,而在于人<br>们是否有权基于眼前的这种证据而相信它。”[1]178 <br>显然,这里的“行为”并不是指派遣移民船出<br>海,而是指形成信念。船主以不道德的方式形成了<br>信念,导致了该信念是不道德的。克利福德通过反<br>思船主形成信念的方式,提出了一条证据主义的信<br>念伦理原则:无论何处,无论何人,相信没有充分<br>证据的任何东西始终是错误的。[1]186 <br>该原则由于修辞上的缘故[2]1 遭到许多不必要的<br>误解,为了准确理解克利福德的主张,对该原则中<br>的“充分证据”这一概念做出必要的澄清是很有帮<br>助的。误解主要源于这样一个问题:证据要达到何<br>种标准才算“充分”?让我们考虑几种对“充分证<br>据”可能的理解:<br>1.充分证据就是绝对证据<br>持这种理解的人通常视克利福德为绝对主义者<br>并大加批判,比如稍后将讨论的詹姆斯就说:“客观<br>证据和确定性无疑都是一些随便可以想到的很不错<br>的理想,但是在这个月色朦胧和梦幻萦绕的星球上<br>到哪里才能找到它们呢……它是一种激励或极限概<br>念,标志着我们思维生活的无限遥远的理想。”[3]14-16 <br>詹姆斯的批判是不成立的,这是对克利福德原则的<br>过度解读。事实上,克利福德的充分证据根本不需<br>要达到绝对无误。克利福德自己也承认:“在许多情<br>况下,我们有责任根据未知的可能性采取行动,尽<br>管证据并不足以证明目前的信念是正确的”。[1]189 因<br>此,认为充分证据就是绝对证据完全是对充分证据<br>的误解。<br>2.充分证据就是常识标准下的证据<br>持这种理解的人承认绝对证据标准不是克利福<br>德的本意,但仍可能会质问克利福德说:在某些情<br>况下,就算是一般的、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常识标<br>准下的证据,也仍有可能无法达到,原因可能是认<br>知不胜任(cognitive inadequacy)、偶然因素干扰等,<br>此时持有的信念难道都是不道德的吗?这种理解比<br>詹姆斯更宽容了一步,但仍然是对克利福德原则的<br>错误理解。认知不胜任批判来自苏珊·哈克(Susan <br>Haack):“某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在这件事上,<br>他最好的认知努力仍不够好,并导致了一个不合理<br>的信念。”[4]115 比如,某人可能存在智力障碍或认知<br>官能障碍,他尽了最大努力去调查取证,觉得形成<br>信念的证据已经足够充分,但最终还是得到一个客<br>观上无证成的信念。苏珊·哈克因此说:“当一个人<br>无证成地相信的原因是认知不胜任时……尽管该信<br>86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93页

念是有害的,对其持消极的道德评价是不合适的。”③[4]116 <br>偶然因素干扰是指诸如忘记、行动受限等情况,与<br>认知不胜任的区别在于此时信念主体无法主动进行<br>认知努力。应当指出,无论是认知不胜任还是偶然<br>因素干扰,都只能表明信念主体陷入了某种认知困<br>境,这跟信念主体的意愿无关,不存在归责的问题,<br>显然不应受道德上的任何责备[5]24 。考虑一下船长的<br>例子,船长关于“船是安全的”的这一信念是因为<br>证据达不到常识标准而被克利福德认为不道德吗?<br>显然不是。在这里,常识标准下的证据包括那些凭<br>常识就能判断出来的东西,如开船前要仔细检查船<br>身的安全性。实际上,克利福德对船长的谴责并不<br>是单纯地因为他没有检查船身的安全性,而是因为<br>他明知道这艘船十分老旧,可能不再适合航行,却<br>“压制怀疑……故意 且甘愿( knowingly and <br>willingly)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形成了船是安全的这一<br>信念”[1]178 。也就是说,认为船主的信念因其证据<br>未达到常识标准而应受谴责,这种看法是不成立的。<br>3.充分证据是指诚实探询而来的证据<br>也就是说,充分证据不需要绝对无误,也不需<br>要满足常识的标准,而只需要它产生于信念主体最<br>理智诚实的探询。这就意味着信念持有者应当:(1)<br>保持积极质询,拒绝压制怀疑;(2)坚持谨慎求证,<br>拒绝盲目轻信;(3)采取理性决策,拒绝意志冲动。<br>这种理解是不是克利福德的原意呢?答案是肯定<br>的。在船主的故事中,克利福德既没有因为船主的<br>信念证据不够确定无疑而责怪他,也没有因为他的<br>信念证据连常识所要求的标准都没达到而怪罪他,<br>对他的谴责是因为他的信念证据来自一种自欺,“他<br>获得他的信念不是靠着在耐心的调查中诚实地挣得<br>它,而是靠着压制他的怀疑”[1]179 。在“有道德证<br>成的假信念”和“无道德证成的真信念”之间,克<br>利福德宁愿选择前者。换言之,克利福德最终是在<br>谴责一种理智上不诚实的恶劣品德。可见克利福德<br>的证据之“充分性”标准乃是建立在人的理智诚实<br>之德性基础上的。诺特曼(Nikolaj Nottelmann)正确<br>地指出:“克利福德的文章旨在将进化——功能美德<br>伦理学应用于信念领域……克利福德的首要关注始<br>终是道德美德,因为道德美德是建立在人类集体的<br>进化适应性的基础上的。”[2]19 也即是说,克利福德<br>的信念伦理既具有证据主义的规范形式,又具有理<br>智诚实的德性价值,脱离理智德性来谈证据的充分<br>性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通过对“充分证据”概念的<br>澄清,我们可以将证据主义原则重新表述为:<br>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信念,当且仅当该信念基于<br>诚实探询而来的证据。<br>(二)信念意志与信念伦理<br>詹姆斯的《信念意志》一文的真正目的是捍卫<br>宗教信仰的合法性。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认<br>为克利福德原则太过轻率和极端,没有为合理的宗<br>教信仰留下余地。的确,克利福德在文章中称:“(船<br>主)没有权利相信摆在他面前的这些(不充分的)<br>证据”。[1]179 宗教信仰很明显属于某种没有充分证据<br>的信念,因此,詹姆斯明确反驳道:“我们有权利自<br>己承担风险,信仰任何充满生命力的、吸引我们意<br>志的假说。”[3]29 詹姆斯的任务体现为批判克利福德<br>原则,补充新的信念伦理原则以容纳合理的宗教信<br>仰。他考虑了道德信念的两个条件,并认为只要满<br>足其中一个条件,一个信念就可被视为道德的信念。<br>道德信念的两个条件如下:<br>1.当一个信念来源于“真正的选择”时,该信<br>念是道德的<br>所谓真正的选择是指当一个选择是:(1)有生<br>命力的而非无生命力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假设,作<br>为一种真实的可能性,对于面对这个假设的人有吸<br>引力……而一个有生命力的选择就是在此次选择<br>中,两种假设都是有生命力的假设。”[3]3 简单来说,<br>一个假设有吸引力就意味着该假设对你而言极有可<br>能为真,而如果该假设为真则会对你产生重大影响,<br>因此你必须重视。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宗教信仰<br>就是这种有生命力的假设。(2)强制性的而非可以<br>避免的。这意味着你在两种选择之外没有立足之地,<br>你必选其一。对于基督徒来说,“宗教是一个强制性<br>的选择,我们不可能通过保持怀疑和等待更多的圣<br>第 5 期 何 海,肖 朗: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 87

第94页

灵之光来逃避这个问题。”[3]26 (3)重大的而非无关<br>紧要的。这意味着某种宝贵的机会你可能只拥有唯<br>一的一次。对于基督徒来说,“宗教是作为一种重要<br>的选择提供给人们的,因为我们可能由于信仰而得<br>到善,并由于不信仰而失去善”[3]26 。综上所述,宗<br>教信仰满足了成为一个“真正的选择”之全部标准,<br>因此,宗教信仰是一个“真正的选择”。<br>2.当一个信念只能靠信念意志得到确证时,该<br>信念就是道德的<br>与克利福德的“充分证据”一样,詹姆斯的“信<br>念意志”同样遭到了严重误解。误解在于从字面意<br>义上将信念意志理解为一种可以随意相信某事的能<br>力,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应当指出,对于詹<br>姆斯的误解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詹姆斯自己的表述<br>充满了让人误解的可能性:我们情感的本性不仅是<br>可能合法地,而且是必然地决定了命题间的选择,<br>无论何时真正的选择就其本性而言都无法建立在理<br>智的基础上。[3]11 <br>詹姆斯对情感意志的极端推崇让人以为他似乎<br>想凭借意志的力量就确信某个命题。但是这种理解<br>并非詹姆斯的本意,对此我们仅需引用《信念意志》<br>中的一段话就可以证明:<br>你们把“相信我想相信的东西”的自由应用到<br>一些明显是迷信的情形中,你们认为的信仰是那种<br>被小学生定义为“信仰就是相信某些你明知道不是真<br>实的东西”的信仰。我只能重申,这是一种误解。[3]29 <br>为了消除詹姆斯的看似矛盾之处,我们必须理<br>解“信念意志”在詹姆斯的信念伦理学中究竟发挥<br>怎样的作用。詹姆斯认为,信念意志的作用并非产<br>生一个信念,而是促进一个信念成为事实。“信仰一<br>个事实可以有助于创造出那个事实。”[3]25 情感意志<br>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或力量,促使一个信念得以确证。<br>至于詹姆斯那易致误解的表述“情感的本性决定命<br>题间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为情感意志对于成就信<br>念事实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事实上,詹姆斯本人也<br>在后来的文章中对信念意志进行过澄清,他实际上<br>是想强调我们有“信仰的权利”④ ,而我们的这种权<br>利是建立在意志力量的决定性基础之上的。对于宗<br>教信仰来说,意志的力量可以促进宗教“至善”的<br>实现。宗教信仰的第一断言是“至善是永恒的”,虽<br>然这是一种没有证据的信念,但是“如果我们相信<br>第一断言是真的,甚至眼下我们的状况就会更好一<br>些”[3]26 。显然,宗教的这一断言不可能被逻辑地证<br>实。也就是说,宗教信仰只能凭借意志力量得以确<br>证。于是,借捍卫宗教信仰之名,詹姆斯提出了他<br>的信念伦理原则,我们可称之为意志实用主义原则:<br>我们还应相信这样一个信念,当该信念作为某<br>种“真正的选择”只能够凭借意志力量得到确证。<br>对两种信念伦理原则进行澄清之后,我们清楚<br>地看到,它们实际上回答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br>在何种条件下相信一个信念?”克利福德继承近代<br>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在强调道德信念的规范<br>条件——充分证据的同时,更加看重信念主体在形<br>成信念时的德性品质——理智诚实。詹姆斯认为,<br>理性美德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因此抹杀了宗教信仰<br>的合法性。两种信念伦理原则乃是基于哲学家对信<br>念伦理问题乃至近代哲学问题的深刻洞察,接下来<br>让我们看看两位哲学家是如何对自己的立场进行辩<br>护的。<br>二、两种信念伦理原则的论证<br>(一)证据主义的规范性与价值性论证<br>回顾一下克利福德的论点,能使我们更有针对<br>性地看待他的论证。证据主义原则可以表述为:一<br>个信念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该信念基于诚实探询而<br>来的证据。我们已经说过,证据主义原则作为一种<br>道德原则,既有证据主义的规范形式,又有理智诚<br>实的价值内涵,因此,克利福德的论证也是从这两<br>方面进行的。我们将其区分为证据主义原则的规范<br>性论证和价值性论证并重构如下:<br>1.证据主义的规范性论证<br>(1)信念会影响行为。“真正认为某信念会有<br>助于某行动的人,早已注视着那行动,早已在心里<br>承认了那行动。”[1]181 即使该信念未在明显的行动中<br>88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95页

被立即觉出,也只是被储存起来以便指导将来的行<br>动。错误的信念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放任一个错误<br>的信念,就是为探索真理的行动埋下失败的祸根。<br>(2)单个信念关系信念整体。任何信念都是信<br>念整体的一部分,某一信念出错可能导致整个信念<br>整体出错。世上没有孤立的信念,每一分新信念的<br>增加都会影响信念整体的结构。因此,一个无论多<br>么琐碎细微的信念,我们都没有理由允许它出错。<br>(3)信念不是私人的事情。我们的生活被一些<br>一般观念所指导,这些观念是为了公共目标而被公<br>众创立的。我们的每个词语、每句话以及我们的思<br>维模式都是我们的共同财富,它们一代一代地流行<br>和完善,如传家宝一般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谬误代<br>代相传,则真理永无出头之日。信念事关人类命运,<br>任何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必须为了维护一般观念的<br>可靠性而谨慎求索。“无论头脑多么简单,地位多么<br>卑微,都不能逃避对我们所信之事进行质疑的普遍<br>义务。”[1]183 <br>(4)一个可靠的信念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可<br>以看出,克利福德对证据的规范性论证是一种诉诸<br>后果的归纳论证。对个人而言,错误的信念会指导<br>错误的行动或破坏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人类整体而<br>言,错误的信念一旦代代相传,就会成为难以清除<br>的顽疾。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形,一个错误的信念都<br>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后果。为了保证信念的可靠<br>性,除了诉诸证据之外别无他法。<br>2.证据主义的价值性论证<br>(1)一种行为在信念形成过程中是道德的,当<br>且仅当该行为有利于人类整体的进步。这涉及到信<br>念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道德规范可以表述如下:<br>“人们是根据行为事实的某种效用——亦即行为事<br>实对于道德目的的效用——来制定行为应该如何的<br>道德规范的。”[6] 克利福德的信念伦理规范仍然没有<br>超出这一定义,他对于理智诚实的呼吁乃是基于对<br>人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其道德目的乃是保障人类<br>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最终满足每个人的利益。<br>(2)在形成信念时,保持理智诚实有利于人类<br>整体的进步。持有信念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br>了全人类。道德的信念表现为一种可靠的共识,这<br>种共识能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加强和指导他们的共<br>同行动。而可耻的信念则表现为一种不可靠的自欺:<br>为了得到安慰和私人乐趣,任凭信念成为一种未经<br>证实和质疑的陈述。通过自欺来避免可能的痛苦,<br>这种懦弱的心理使我们堕落。对此有人可能担心,<br>对目前的信念基础进行怀疑会将自己陷入不安全的<br>境地。但克利福德的本意似乎是说,保持理智怀疑<br>是一种舍小利趋大利的选择:只有将聊以自慰的信<br>念温床移除,才有可能建立可靠的信念体系,只有<br>这种可靠的信念体系,才能给予我们真实的力量,<br>只有靠这种真实的力量我们才能掌握人类的命运,<br>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解放。<br>(3)在形成信念时,自欺欺人会妨碍人类整体<br>的进步。信念的形成过程塑造人的能力、性格和习<br>惯。基于不充分的证据而形成信念会损害我们的自<br>控能力、怀疑能力以及公正地判断证据的能力。由<br>于信念主体总是生活在某种社会关系中,某一次的<br>轻信就有可能导致全社会的轻信性格和自欺习惯,<br>如此就会演变成一种更巨大更广泛的罪恶。一方面,<br>人与人之间将陷入信任危机,无法真诚地讨论问题;<br>另一方面,人们最终将变得容易轻信,失去检验和质<br>疑事物的能力,人类将退化至野蛮的原始社会。因此,<br>克利福德斥问道:“一个为了甜蜜果实而甘愿冒着给<br>家人和邻居带来瘟疫风险的人是何居心?”[1]184<br>(4)在信念探究时,保持理智诚实是道德的。<br>可以看到,克利福德将理智诚实的价值性诉诸于每<br>个人对人类整体的责任感。诺特曼认为这是克利福<br>德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说:“很明<br>显,克利福德从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更广泛的道<br>德美德理论中汲取了他的道德义务理论。”[2]3 并将克<br>利福德的信念伦理视为“进化论——功能美德伦理<br>学”:“一种道德善之所以被人类意识的走向所承认,<br>是因为它完美地契合了人类意识的进化目的。”[2]7 达<br>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伦理学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合<br>群性”与“社会本能”的原理上。“达尔文认为,这<br>第 5 期 何 海,肖 朗: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 89

第96页

种合群性和社会本能使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形成了<br>某种原初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即相互协助、相<br>互同情、自我牺牲的情感和行为。”[7]87 对此,达尔<br>文进化论的继承者,现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运动的<br>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克利福德同时代的哲学家斯宾<br>塞(H. Spencer)说得更加明确:“任何有助于后代或<br>个体保存的行为,我们把它视作对物种而言的善的<br>行为,反之则不然。”[7]88 据此,诺特曼将克利福德<br>的理智诚实看做是达尔文进化论伦理落实到信念伦<br>理的必然要求,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br>(二)信念意志的条件性与自证性论证<br>詹姆斯的信念伦理原则旨在捍卫以宗教信仰为<br>代表的无证据信念的合法性,它可以表述为:一个<br>信念是道德的,还当该信念作为某种“真正的选择”<br>只能够凭借意志力量得到确证。詹姆斯的论证是在<br>部分地承认⑤ 证据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其隐<br>含的观念是,在证据主义原则无法适用的地方,信<br>念意志大有可为。因此,詹姆斯的两个论证都依靠<br>一个关键前提,即理智不胜任情形。正如证据主义<br>者对情感意志的合法性表示怀疑一样,詹姆斯也对<br>理智证据提出疑问:“我们应该信奉并认可这一事实<br>还是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本性上的弱点……我真诚<br>地相信,后者才是我们作为反思的人所能追求的唯<br>一途径。”[3]14 詹姆斯对理性证据的批判主要有三条<br>理由:<br>第一,不存在绝对的证据。经验告诉我们,对<br>客观证据和确定性只能持悲观态度,它是一种激励或<br>极限概念,标志着我们思维生活的无限遥远的理想。<br>第二,即使存在客观真理,我们也不确定。而<br>且理智即便直接掌握了真理,也没有绝对无误的信<br>号告诉我们它是不是真理。<br>第三,即使我们确定了真理,也只是某种误解。<br>对所谓的客观真理的运用可能是糟糕的绝对主义运<br>用,比如将对真理的某种理解视为宗教教条,为宗<br>教异端裁判所滥用,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在明确<br>理智不胜任的前提下,詹姆斯为信念意志提出了两<br>条辩护理由,即条件性论证与自证性论证。信念意<br>志的条件表现为“真正的选择”,而自证性表现为“自<br>证信念”。<br>1.信念意志的条件性论证<br>(1)假设你可以选择相信或不相信客观道德原则。<br>(2)进一步假设这种选择对你而言是真正的选择。<br>(3)最后假设道德的客观性不取决于理智根据。<br>(4)此时我们有两个平等的选项,选择他们的<br>理由都可以是(3)。<br>选项 A:因为证据不够充分而悬搁判断,成为<br>道德怀疑主义者。<br>选项 B:因为相信的好处大于怀疑的好处而相<br>信,成为道德实用主义者。<br>(5)基于同样的理由进行选择,我们作出的选<br>择没有道德上的差别。<br>(6)因此,选择 B 是合乎道德的。[8] <br>这是多尔(G. L. Doore)对信念意志之条件性论<br>证的概括。多尔将其称之为理性原则(Rationalistic <br>Principle)<br>⑥ 的一个“反例”。该论证的关键前提是(2)<br>和(3),即只有当某种选择对你而言是“真正的选<br>择”且该选择涉及到的道德之客观性不取决于理智<br>根据时,基于相信的好处而选择相信才是道德上合<br>理的。这一论证对于捍卫宗教信仰完全适用,宗教<br>信仰对于基督徒是一种“真正的选择”。与此同时,<br>在是否信仰宗教的问题上,我们无法根据理智作出<br>决定。最后这一点得到了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Alvin <br>Plantinga)的支持,他说:“一个人的信仰,在很大<br>程度上,并不直接处在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大多数<br>相信上帝的人不能仅仅通过试图这样做来摆脱自己<br>的信仰,就像他们不能通过这样做来摆脱对于世界<br>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信仰一样。”[9]43 <br>2.信念意志的自证性论证<br>何为自证信念?与处于“真正的选择”下的信<br>念不同,“真正的选择”是形成某信念的当前条件,<br>而自证信念是形成某信念的预期条件。也就是说,<br>“在某些场合,除非对于某事实的出现预先存在有<br>一种信仰,否则事实根本就不可能出现”[3]25 。对自<br>证信念可以定义如下:<br>90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97页

S 的信念 p 是自证信念,当且仅当,(1)S 相信<br>p 是 p 成为事实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者(2)S 相信 p<br>是 S 获得表明 p 为真之证据的一个必要条件。[5]28 <br>据此有人可能质疑,恶的信念也有可能是自证<br>信念,比如某人的信念“我相信自己能够抢劫成功”<br>是一个自证信念,难道该信念也是道德的?根据詹<br>姆斯的本意以及信念伦理学的可能论域,这种质疑<br>暂时是没有意义的。以防万一,我们还是对自证信<br>念 P 作一个约束,即自证性论证中的自证信念表示<br>一种已知的善的信念。因此,自证性论证可以重构<br>为一个简单的三段论:<br>(1)所有自证信念都是道德的信念。<br>(2)以宗教信念为代表的无证据信念是自证信念。<br>(3)因此,以宗教信念为代表的无证据信念是<br>道德的信念。<br>宗教信念是一种自证信念,如“信仰得救”信<br>念就属于自证信念的第一种情形,对于一个身患绝<br>症的基督徒,虔诚的祈祷和心理暗示对于配合治疗<br>来说是必要的。而“上帝存在”信念则属于自证信<br>念的第二种情形,对一个基督徒来说,虽然目前没<br>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上帝存在,但相信上帝存在是他<br>获得表明上帝存在之证据的必要条件。据此看来,<br>詹姆斯的论证似乎是合理的。<br>三、对两种信念伦理原则的评价<br>(一)证据主义存在的问题<br>通过对证据主义原则论证的梳理与重构,我们<br>已经十分清楚证据主义原则在克利福德信念伦理主<br>张中的规范——价值双重意义。同时也要看到,正<br>是在规范和价值的双重意义上,证据主义原则存在<br>不容忽视的问题。就证据主义的规范性来说,多少<br>证据对于一个信念是合适的?克利福德只论证说证<br>据对于信念很重要,却没论证说多少证据对于一个<br>信念是合适的。虽然克利福德的本意不在于此,但<br>毕竟为批评者留下了把柄。这个问题相当重要,因<br>为仅仅说信念应该基于证据是不够的,事实上某些<br>信念可能无法基于证据,而又相当必要。比如哈维<br>(Van A. Harvey)就说:“似乎很明显,克利福德认<br>为,只要宗教信徒或神学家诉诸信仰作为他们相信<br>的基础,他们就应被视为不道德的。但是这个结论<br>太快地假定基督教信仰是可以通过调查而推翻或证<br>明为合理的命题,因此回避了这个问题。”[10] 如果正<br>如哈维所说,克利福德假定宗教信念可以通过调查<br>得到证明,那他就犯了常识性错误。如果他没有假<br>定宗教信念可以通过调查得证而是认为宗教信念根<br>本就是错误信念,那他就过于武断。因此,无论克<br>利福德是否认为宗教信念能够调查得证,证据主义<br>原则都无法回答规范性问题。规范证据主义原则的<br>另一个批判是普兰丁格提出的基础适当(properly <br>basic)问题,对此可以简单重构如下:<br>(1)证据主义原则预设了基础主义条件,即只<br>有基础适当的信念或基于基础信念的信念才是有证<br>成的,因此证据主义者称宗教信念是无证成的。<br>(2)没有人能证明宗教信念不是基础信念。<br>(3)证据主义者对宗教信念的批判不成立,宗<br>教信念是有证成的。[9]44 <br>基础适当批判仍是对于克利福德原则的合理批<br>评。不仅宗教信念得不到基础适当证明,船主关于<br>航船安全的信念是否基础适当也得不到证明。除了<br>船主自己心知肚明以外,得不到任何客观评价,因<br>此,试图以基础不适当为理由对船主进行归责也就<br>无法行之有效。<br>证据主义原则在价值层面的辩护看起来十分有<br>力,因为它代表一种无可辩驳的理智美德。但我们<br>仍可能提出疑问:基于人类责任感的证据主义是否<br>比基于当下后果的证据主义更有说服力?证据主义<br>原则诉诸理智诚实是为了避免人们养成轻信的习<br>惯,损害人类的进化功能。克利福德要我们凭借诚<br>实探询的证据形成信念,并暗示这是每个人对人类<br>整体之责任的必然要求。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启<br>示,即只有当信念主体处于社会关系中,其信念行<br>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时,该信念行为才具有道德意<br>义。克利福德的所有论证恰好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上<br>的,即使它是一个隐含的前提:轻信的习惯会传染。<br>第 5 期 何 海,肖 朗: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 91

第98页

然而,我们无法赞同这一点。实际的情形将会是,<br>如果一种轻信的习惯会传染以至于人类的整体退<br>步,那么这种习惯早在传染之前就会被修正或扼杀,<br>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不会放任这种轻信的习惯导致<br>如此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对信念后果<br>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如果某一次由于轻信而产生了<br>不良后果,信念主体本人会改正,而旁人则会吸取<br>教训,而不是克利福德所说的会“使邻居做好欺骗<br>的准备”。[1]186 我们不可能毫无代价地接受轻信的习<br>惯继续错下去。我们可能偶尔有了轻信的行为,但<br>是一旦它导致了严重后果,我们立刻就会警醒。轻<br>信可能是偶然的和个别的,但趋利避害却是人类永<br>恒的本能。拿克利福德的船主例子来说,如果某次<br>航海出现了意外事故,那么一方面会给乘客造成伤<br>害,另一方面会对船主个人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我<br>们提请船主考虑一下草率轻信的后果,也许更能促<br>使他考虑其证据,以至形成道德的信念。<br>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克利福德考虑的只是一种<br>理智美德,因此是无可指责的。的确,证据主义原<br>则作为精神原则是无法被驳倒的[11],它考虑的是一<br>种远期的进化论美德。我们当然承认这一点,但是<br>如果仅仅作为一种遥远的精神追求,信念伦理在现<br>实生活中的约束效力将会大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br>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只要对历史和现实稍加观察<br>就会发现,人们实际上并不会因为轻率地相信一件<br>小事而养成轻信的性格,人们重视证据不是因为考<br>虑到未来会养成轻信的性格,而是出于对当下后果<br>的担心。如果证据主义原则只是基于对养成轻信性<br>格的担心,那么这种舍近求远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br>证据主义完全可以基于对当下后果的顾虑而成立,<br>只要我们立足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一点来强调<br>证据主义原则,它就会实用得多。相比于克利福德<br>目前的立足于人类命运的证据主义,立足于现实后<br>果的证据主义更有前途。<br>(二)信念意志存在的问题<br>信念意志可以促使一个有待证明的信念成为事<br>实,因此,相信一个无证据信念可以是道德证成的。<br>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信念的认知证成弃之<br>不顾呢?显然不是。苏珊·哈克认为:“未能区分认<br>知证成和道德证成是克利福德和詹姆斯共同的错<br>误。”[4]112 我们有理由认为苏珊·哈克对克利福德的<br>批评是不成立的,因为克利福德信念伦理本质上是<br>一种美德伦理学,“克利福德即便在明确区分认知证<br>成与道德证成的情况下,他依然会提出严格证据主<br>义的信念伦理要求”[12]。但是,哈克对詹姆斯的批<br>评却是有道理的,“由于詹姆斯未能区分基于不充分<br>的证据而相信是否总是无证成的信念与基于不充分<br>的证据而相信是否总是损害调查活动的问题,所以<br>他对后者作出了正确的否定回答,而对前者作出了<br>不正确的——过于宽容的——否定回答”[4]121 。换<br>句话说,詹姆斯对信念的道德证成条件太过依赖,<br>而对信念的认知证成条件太过宽容,以至于认为有<br>道德证成就可以对认知证成弃之不顾了。詹姆斯之<br>所以如此不信任客观证据,是因为他认为:<br>主张某些真理现在就具有客观证据,实际上就<br>是说,当你认为它们是真的并且它们就是真的时候,<br>那么它们的证据就是客观的,否则它们的证据就不<br>是客观的。但实际上,人们所依照的证据是客观的<br>这一信念,只不过是添加在意见总体上的一个更加<br>主观的意见。[3]16 <br>如果事实真如詹姆斯所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br>会有任何客观证据,那么詹姆斯就陷入了自相矛盾,<br>因为他曾承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遵循理智的抉<br>择,等待客观证据。这种自相矛盾根源于詹姆斯对<br>捍卫宗教信仰的迫切心态。应当看到,詹姆斯生活<br>的时代正是理性和科学大行其道的时期。“詹姆斯认<br>为,宗教信仰虽然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br>在一个科学盛行的年代,从思想上或知识上为宗教<br>信仰提供一种合法性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13] 詹<br>姆斯的人文精神是可贵的,但是他的失误之处在于,<br>在捍卫宗教信仰合法性的同时抹杀了客观证据的重<br>要性,而这对于他捍卫宗教信念的目的恰恰是极为<br>不利的。为什么呢?我们必须承认,宗教信念究其<br>本质而言是一种无充分证据的信念,它的存在之所<br>92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99页

以是合法的,乃是因为它能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br>带给人类某种终极关怀,但不能因此将其视为绝对<br>的、神圣不可怀疑的教条。恰恰相反,为了保护真<br>正的宗教信仰,体验宗教信仰给予的真实力量——<br>正如理智诚实给予我们真实力量一样,我们必须持<br>这样一种观念,即真正合法的宗教信仰是经得起怀<br>疑的,宗教信仰必须接受怀疑,直至它有资格赋予<br>我们光明正大的力量。<br>有人可能会问,宗教信仰如何经得起怀疑呢?<br>由于宗教信仰是一种有待证成的信念,因此,不能<br>以怀疑已知事物的方式怀疑它。齐硕姆(R. M. <br>Chisholm)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他说:“一个命<br>题在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是清白的。只有当<br>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命题的矛盾时,我们接受<br>这个命题才是不合理的。”[14] 显然宗教信念就是这样<br>的命题,我们可以怀疑它的合理性,但在它被证明<br>为不合理之前,我们可以合理地持有它。<br>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br>通过对两种信念伦理原则的梳理、论证与比较,<br>我们清楚地看到,克利福德和詹姆斯回答的是我们<br>应该相信什么的问题,也即什么是道德的信念的问<br>题。克利福德的论证诉诸于必要的信念规范形式以<br>及可贵的人类相互责任,詹姆斯的论证诉诸于理智<br>不胜任与意志胜任情形。两位哲学家的论证都有其<br>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克利福德对人类责任的呼吁<br>是无可厚非的,但他所依赖的证据主义原则在规范<br>意义上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并且由于不切实际地将<br>遥远的进化论美德作为证据主义原则的基础,致使<br>证据主义原则的约束力大幅减弱。詹姆斯正确地看<br>到情感意志对于成就信念事实的巨大作用,却忽视<br>了客观证据在认知证成中的重要地位。詹姆斯的信<br>念伦理原则本质上是对于证据主义原则的补充,但<br>他对信念意志的过分推崇使得这种补充有矫枉过正<br>之嫌。表面上看詹姆斯对克利福德原则似乎是全盘<br>否定的,然而,正如马迪根(Timothy J. Madigan)<br>所说:“他们之间关于信念伦理学的对立被夸大了。<br>因为他们之间共享了许多关于信念本质以及如何最<br>好地培养合理信念的相似观点……最重要的是,他们<br>都认为调查证据是捍卫某信念的一个必要条件。”[15] 这<br>就是说,客观证据对于詹姆斯而言并不是无关紧要<br>的。因此,笔者认为,一种调整后的詹姆斯式信念<br>伦理原则将更适应信念伦理的需要,它可以表示为<br>如下命题:<br>S 的信念态度 P 可以分为四种,P1=必须怀疑;<br>P2=允许怀疑;P3=允许信仰;P4=必须信仰。此时 P<br>是道德的,当且仅当(1)P1 相关信念涉及严重的现<br>实后果;或者(2)P2 相关信念是保持理智美德的必<br>要条件;或者(3)P3 相关信念是获得预期好处的必<br>要条件;或者(4)P4 相关信念是“真正的选择”且<br>无法获取相关证据。新的信念伦理原则的适用范围<br>如图 1 所示:<br>图 1 信念伦理原则的适用范围<br>调整后的詹姆斯式信念伦理原则既承认了证据<br>主义原则的合理部分,又肯定了信念意志的积极作<br>用,并且清楚在何种条件下形成信念是合乎道德的。<br>举例而言,P1 的信念涉及到原子弹武器的研发、载<br>人航天器的调试等。有关这些事项的信念必须建立<br>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因为谁也不敢冒险点燃原子<br>第 5 期 何 海,肖 朗: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 93

第100页

弹或发射航空火箭;信念态度 P2 涉及到日常生活中<br>的信念判断。在生活中允许怀疑、鼓励怀疑对于营<br>造自由健康的社会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信念态<br>度 P3 指一切能够带来好处的自信心态。在处理人际<br>关系以及竞技比赛等情况下,自信力往往助人一臂<br>之力;P4 的态度则在“真正的选择”时适用。可能<br>是一位登山者不慎跌落山崖,崖底险象环生,在他<br>挣扎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山顶上伸下来一根绳子,<br>对这根代表唯一获救机会的绳子的“救命稻草式”<br>信仰即属于 P4 情形。<br>五、结语<br>信念伦理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探讨道德上相信<br>的条件,证据主义原则和意志实用主义原则的区别<br>只在于给出了不同的条件。本文正是在这种视野中<br>将后者看作是对前者的补充与修正,并进一步给定<br>了四类信念态度的条件。这四类条件各自的界限并<br>不是泾渭分明的——某次信念过程到底会导致严重<br>后果还是会收获理智美德则需要另外具体讨论,但<br>它们却覆盖了信念伦理原则的可能范围。当然,为<br>信念伦理原则规定条件范围的做法并没有穷尽信念<br>伦理学的所有论域,须知信念伦理原则只是信念伦<br>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致力于确立一条普遍适用<br>的信念伦理原则之外,哲学界已对信念伦理学本身<br>的合法性展开了讨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信念伦<br>理学正遭受着来自信念非意志主义的攻击,这是我<br>们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br>注释:<br>① 详见文学平教授为克利福德辩护的两篇文章。文学平:《论<br>詹姆斯对克利福德信念伦理的批判》,《世界宗教研究》<br>2020 年第 3 期。文学平:《克利福德的证据主义信念伦理<br>原则及其受到的批判》,《浙江学刊》2021 年第 6 期。在<br>前一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克利福德同时代的詹姆斯对证据<br>主义原则的批判无效。在后一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学界对<br>克利福德证据主义原则的当代批判亦不成立。<br>② 详见王庆原:《信念伦理学的“克利夫特\/詹姆斯之争”—<br>—兼论信念伦理学的建构》,《哲学动态》2010 年第 6 期。<br>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克利福德把信念的道德证成基于认知<br>证成,詹姆斯把信念的道德证成基于实用证成,对二者持<br>客观中立态度。<br>③ 苏珊·哈克还称,即使认知不胜任不能直接被判定为不道<br>德,但仍可以间接被判定为不道德,比如我们依然可以指<br>责信念主体没有培养出一种良好的判断力,或者没有对于<br>自身认知局限的自知之明。<br>④ 参见万俊人、陈亚军主编:《詹姆斯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br>版社 2007 年版,第 293 页。“有一次我写了一篇论文,讲我<br>们有信仰的权利。不幸,我用了‘信仰的意志’这个标题。<br>立刻,所有的批评者都抛开了本文,专攻击标题;说它不仅<br>在心理上为不可能,在道德上也不正当,而且还刁滑地把它<br>改名为‘欺人的意志’、‘假装的意志’。”我们可以看到,詹<br>姆斯要强调的是我们有一种信仰的“权利”,而不是信念非<br>意志主义者所指责的“信念意志”,弄清这一点可以避免在<br>该问题上陷入信念意志主义与信念非意志主义的纷争。<br>⑤ 之所以是部分地承认是因为詹姆斯既没有全盘推翻证据<br>主义原则,也没有全盘接受证据主义原则,而只是对其加<br>以批判和改造。<br>⑥ 多尔对于理性原则有如下定义:一个人对一个命题的同意<br>应该严格地与他所持有的相关证据的强度成比例,或者一<br>个人应该只相信他有充分的理论证明(其中理论证明意味<br>着逻辑相关证据)的东西。<br>参考文献:<br>[1] Clifford W. K. The Ethics of Belief[C]\/\/Lectures and Essays.<b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br>[2] Nottelmann Nikolaj, Fessenbecker Patrick. Honesty and <br>inquiry: W.K. Clifford’s ethics of belief[J]. British Journal <br>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2020,28(4).<br>[3] William James. The will to believe[C]\/\/The will to believe <br>and other essays in popular philosophy. Cambridge:<b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br>[4] Susan Haack. “The Ethics of Belief”Reconsidered[C]\/\/<br>William James on Relig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br>2013.<br>94 铜仁学院学报 2023 年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