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发布时间:2021-10-1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圾收运系统。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阳光堆 肥房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保障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 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污水垃圾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 量按效付费机制。推动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城乡 人口密集区普及集中供暖,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能等分布式新型供暖 方式。 第四节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 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 水体污染治理,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原则盘活 矿区自然资源,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生产矿 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染,停止对生态环境 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以河湖岸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等为重点开展黄河流域尾矿库、尾液库风险隐患 排查,“一库一策”,制定治理和应急处置方案,采取预防性措施化 解渗漏和扬散风险,鼓励尾矿综合利用。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 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开展黄河流域矿区... [收起]
[展开]
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圾收运系统。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阳光堆 肥房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保障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 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污水垃圾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 量按效付费机制。推动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城乡 人口密集区普及集中供暖,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能等分布式新型供暖 方式。 第四节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 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 水体污染治理,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原则盘活 矿区自然资源,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生产矿 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染,停止对生态环境 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以河湖岸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等为重点开展黄河流域尾矿库、尾液库风险隐患 排查,“一库一策”,制定治理和应急处置方案,采取预防性措施化 解渗漏和扬散风险,鼓励尾矿综合利用。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 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开展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 范。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2021 年起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 色矿山要求,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 第九章 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力度,根据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新 第 49 页 共 100 页

第52页

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建设特色优 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问 题研究力度,聚焦水安全、生态环保、植被恢复、水沙调控等领域开 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支持黄河流域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动杨凌、 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在生物工程、育种、旱 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在黄河流域加快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 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 技、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 持社会资本建立黄河流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综合运用政府采购、技术标准规范、激励机制等促进成果转化。 第二节 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巩固黄河流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稳定种植面积, 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在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粮食主 产区,积极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保护 性耕作,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 生产核心区。大力支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加大对黄河流域生猪(牛 羊)调出大县奖励力度,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建设优质奶源 基地、现代牧业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牦牛藏羊繁育基地。布局建 第 50 页 共 100 页

第53页

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黄河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发展戈壁农 业和寒旱农业,积极支持种质资源和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富民乡 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探索建设农业生产联合体,因地制 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农产 品产销新模式,打造实时高效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合理确定能 源行业生产规模。有序有效开发山西、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资 源,推动宁夏宁东、甘肃陇东、陕北、青海海西等重要能源基地高质 量发展。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严格规范各类勘探开发活动。推动 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强安全 生产,强化安全监管执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新增煤 电规模,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推 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力 度,稳步推动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利用。发挥黄河 上游水电站和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支持青海、甘肃、四川等风能、 太阳能丰富地区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加大青海、甘肃、内蒙古 等省区清洁能源消纳外送能力和保障机制建设力度,加快跨省区电力 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大容量、高效率储能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国家 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 第四节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 51 页 共 100 页

第54页

以沿黄中下游产业基础较强地区为重点,搭建产供需有效对接、 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较强竞 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传统产业渗 透率,推动黄河流域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 能。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对符 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积 极支持。支持兰州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 合实验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甘肃兰白经济区、宁夏银川- 石嘴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提高承接国内 外产业转移能力。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 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 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着力推动中下游地区产业低碳发展, 切实落实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要求。 第十章 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序建设大中 城市,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 区域、城市、城乡之间各具特色、各就其位、协同联动、有机互促的 发展格局。 第一节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 第 52 页 共 100 页

第55页

破除资源要素跨地区跨领域流动障碍,促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 素高效流动,增强沿黄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黄河流域高 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推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 区。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约束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防止城市“摊 大饼”式无序扩张,推动沿黄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严控上 中游地区新建各类开发区。加快城市群内部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环 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增强人口 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增强城市群之间发展协调性,避免同质化建设 和低水平竞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群发展新 格局。持续营造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支持城市群合理布局产业集聚 区,承接本区域大城市部分功能疏解以及国内外制造业转移。 第二节 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分类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产业平台,带动农村创新创业。全面 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大幅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 便捷落户。有序支持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县城发展,合理引导农产品主 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发展。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改造, 并与所属地级市城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相衔接,带动乡镇卫生 院能力提升,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健全县级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 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推广乡土风情建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鼓励 第 53 页 共 100 页

第56页

有条件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 田湖草沙自然风貌。对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发挥农牧业特色优势,促 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农产品集散、工贸等专业 化村庄。保护好、发展好城市近郊农村,有选择承接城市功能外溢, 培育一批与城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乡村。对历史、文化和生 态资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 乡村发展的互促机制。以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 方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 效机制。 第十一章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大力推进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区 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 互通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动。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强化全流域协调、跨领域联动,优化空 间布局,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加快 5G 网络建设,拓展 5G 场景应用,实现沿黄大中城市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全面部 署,扩大千兆及以上光纤覆盖范围,增强郑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国 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功能。强化黄河流域数据中心节点和网络化布 局建设,提升算力水平,加强数据资源流通和应用,在沿黄城市部署 国家超算中心,在部分省份布局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推广“互联网 +生态环保”综合应用。依托 5G、移动物联网等接入技术,建设物联 第 54 页 共 100 页

第57页

网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在交通等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泛在感知设施 的规模化建设及应用。完善面向主要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建设, 提供“人工智能+”服务。 第二节 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提升既有普速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支线机场功能, 谋划新建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和“十 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 颈路段,实现城乡区域高效连通。“一字型”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 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加强毗邻省区铁路干线连接和支线、专 用线建设,强化跨省高速公路建设,加密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更加 高效地连通沿黄主要经济区。“几字型”为兰州经银川、包头至呼和 浩特、太原并通达郑州的综合运输走廊,通过加强高速铁路、沿黄通 道、货运通道建设,提高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水平。“十字型” 为包头经鄂尔多斯经榆林、延安至西安的纵向通道和银川经绥德至太 原,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的横向通道,建设高速铁路网络, 提高普速铁路客货运水平,提升陕甘宁、吕梁山等革命老区基础设施 现代化水平。优化完善黄河流域高速公路网,提升国省干线技术等级。 加强跨黄河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 航。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和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提升济南、 呼和浩特、太原、银川、兰州、西宁等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完善上游 高海拔地区支线机场布局。 第三节 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 55 页 共 100 页

第58页

强化黄河“几”字弯地区至北京、天津大通道建设,推进雄安至 忻州、天津至潍坊(烟台)等铁路建设,快捷连通黄河流域和京津冀 地区。加强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 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推动西宁至成都、西安至十堰、重庆至西安等铁 路重大项目实施,研究推动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项目,构建兰州至成 都和重庆、西安至成都和重庆及郑州至重庆和武汉等南北向客货运大 通道,形成连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铁水联运大通道。加强煤炭外 送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推动大秦、朔黄、西 平、宝中等现有铁路通道扩能改造,发挥浩吉铁路功能,加强集疏运 体系建设,畅通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通道。推进青海-河南、陕北- 湖北、陇东-山东等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打通清洁能源互补打捆外 送通道。优化油气干线管网布局,推进西气东输等跨区域输气管网建 设,完善沿黄城市群区域、支线及终端管网。加强黄河流域油气战略 储备,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储气库。以铁路为主,加快形成沿黄粮食等 农产品主产区与全国粮食主销区之间的跨区域运输通道。加强航空、 公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对外运输能力。 第十二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 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 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第一节 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第 56 页 共 100 页

第59页

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 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 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 高水平保护陕西石峁、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河南双槐树、山东大 汶口等重要遗址,加大对宫殿、帝王陵等大遗址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 力度,加强古建筑、古镇古村等农耕文化遗产和古灌区、古渡口等水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古栈道等交通遗迹遗存。严格古长城保护和修复 措施,推动重点长城节点保护。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等城市 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 加强文物保护认定,从严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文物等犯罪行为。 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和遗迹保护水平,加强同主题跨区域革命文物 系统保护。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 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运用现 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 第二节 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 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 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 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 河国家文化公园。支持黄河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黄河流 域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支持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 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 第 57 页 共 100 页

第60页

筑营造、中医中药、藏医藏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推动融 入现实生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等,用以滋 养初心、淬炼灵魂。整合黄河文化研究力量,夯实研究基础,建设跨 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适 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 第三节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启动“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行动,增强黄河文化亲和力, 突出历史厚重感,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 加强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在国家文化年、中国旅游年等活动中 融入黄河文化元素,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支持黄河流域与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 化认同。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交流合 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开展面向海内外的寻根祭祖和中华文明探源 活动,打造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文化品牌。深化文学艺术、 新闻出版、影视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实施黄河文化海外推广工程, 广泛翻译、传播优秀黄河文化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引导我国 驻外使领馆及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宣介黄河文化。开展国外媒 体走近黄河、报道黄河等系列交流活动。 第四节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 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 第 58 页 共 100 页

第61页

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优势,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 品质旅游服务供给,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 游示范区。中游依托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 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下游发挥 好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作用,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大石窟文化保护力度,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中国石窟” 文化品牌。依托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西路军西征路线、 吕梁山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等打造红色旅游 走廊。实施黄河流域影视、艺术振兴行动,形成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 精品力作。 第十三章 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 以上中游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普惠性、 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 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协同,建立全流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机 制,实现流行病调查、监测分析、信息通报、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 协同联动,筑牢全方位网格化防线,织密疾病防控网络。加快黄河流 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 等检验检测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按照人 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沿 黄省市县三级重症监护病区(ICU)救治设施体系,提高中医院应急 第 59 页 共 100 页

第62页

和救治能力。分级分层分流推动城市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实现沿黄 地市级传染病医院全覆盖,加强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 传染病病区建设,原则上不鼓励新建独立的传染病医院。按照平战结 合导向,做好重要医疗物资储备。借鉴方舱医院改建经验,提高大型 场馆等设施建设标准,使其具备承担救治隔离任务的条件。充分发挥 黄河流域中医药传统和特色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机制。 第二节 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支持改善上中游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 校办学条件,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平均水平的要求。支持沿黄地区高校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 保护、水沙调控、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公共卫生等急需领域,设 置一批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学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儿童重点疾病预防保健。设立黄河流域高原 病、地方病防治中心。实施“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打造中医 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三节 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就业支 持,采取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黄河生态保护事业,支持退役军人、 返乡入乡务工人员在生态环保、乡村旅游等领域就业创业,发挥植树 造林、基础设施、治污等重大工程拉动当地就业作用。创新户籍、土 地、社保等政策,引导沿黄地区劳动力赴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 高原地区就业创业安居。有序扩大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覆盖面。统 第 60 页 共 100 页

第63页

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失独 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 第四节 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以上中游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等为重点,接续推 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让脱贫群 众迈向富裕。精准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 业。加大上中游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力度,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 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工作。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扩大建设领域、赈 济方式和受益对象。编制实施新时代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第十四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黄河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开放 新格局,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一节 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 形成中央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属地抓好落实、各方衔接有 力的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政策标准、协同生态保护、 综合监管执法。深化流域管理机构改革,推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管办分离,强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全流域防洪、监测、调度、 监督等方面职能,实现对干支流监管“一张网”全覆盖。赋予沿黄各 省区更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用水和防洪减灾等管理职能,实 现流域治理权责统一。加强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完善跨区 第 61 页 共 100 页

第64页

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现对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条线” 全畅通。建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应急响应处 置能力。落实地方政府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水、水土保持等目标 责任,实行最严格的生产建设活动监管。 第二节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黄河流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央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专项奖补资金,专门用于奖励生态保护有力、转型发展成效好的地 区,补助生态功能重要、公共服务短板较多的地区。鼓励地方以水量、 水质为补偿依据,完善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开展渭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中央财政 安排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在沿黄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 点。支持地方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 偿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鼓励开展排污权等初始分配与跨省交易 制度,以点带面形成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实行更加严格的黄河 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开展生态环境 损害评估,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第三节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着力优化沿黄各省区营商环境,制定改进措施清单,逐项推动落 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借鉴复制先进经验做法,深入推进“最 多跑一次”改革,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研究制定沿黄各省 区能源、有色、装备制造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支持 第 62 页 共 100 页

第65页

国有企业改革各类试点在黄河流域先行先试,分类实施垄断行业改 革。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全面清理歧视性规定和做法,积极 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兴业。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引入合格市 场主体对有条件的支流河段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黄河流域 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 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节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沿黄相关省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赋予更 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 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 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发挥上中游省 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和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优势,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 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支持黄河流域相关省区高质量开 行中欧班列,整治和防范无序发展与过度竞争,培育西安、郑州等中 欧班列枢纽城市,发展依托班列的外向型经济。在沿黄省区新设若干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牧业合作,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 第五节 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推动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协同推进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修 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支持甘肃、青海共同 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和黄河上游冰川群保护。引导陕西、宁夏、内蒙 第 63 页 共 100 页

第66页

古毗邻地区统筹能源化工发展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和水污染共 治。加强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交界地区协作,共同保护黄河晋陕大峡 谷生态环境。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建设郑(州)洛 (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推动晋陕蒙(忻榆鄂)等跨省区 合作。支持山西、内蒙古、山东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科技 创新、金融、新兴产业、能源等合作,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 与水源区对口协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实 施三江源、秦岭、若尔盖湿地等跨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和修 复,加强生态保护政策、项目、机制联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适度引 导跨流域产业转移。 第十五章 推进规划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地域 广、人口多,任务繁重艰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把握好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先为与后为、快为与慢为的关系,抓住每个阶段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对当下急需的政策、工程和项目,要增强 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要 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 伟蓝图变为现实。 第一节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领域 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红色文化特别是延安 精神、焦裕禄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改进工作作 第 64 页 共 100 页

第67页

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沿黄 各省区党委和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重点的精度、抓到底的深度,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实干苦干,不折不扣 推动本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系统梳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深入 开展黄河保护治理立法基础性研究工作,适时启动立法工作,将黄河 保护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普遍性政策、机制、制度等予以立法确认。在 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法律形式界定各方权责边界、明确保护治 理制度体系,规范对黄河保护治理产生影响的各类行为。研究制定完 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法律法规制度。支持沿 黄省区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 第三节 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全面评估黄河流域及沿黄省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生态、经 济、城市、人口以及粮食、能源等安全保障对空间的需求,开展国土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不同地区开发上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国土空间,严格规范各类沿黄河开发建设活动。在组织开展黄河流域 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风险隐患排查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保持生态系 统完整性和功能性为前提,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 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编制,构建 第 65 页 共 100 页

第68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合理确定不同水域功能定位,完善黄河流域 水功能区划。加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水生态空间治理,开展 水域岸线确权划界并严格用途管控,确保水域面积不减。 第四节 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围绕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 与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能源转型发展、黄河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等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 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研究设立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沿黄各省区要研究制定本地区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细化落实本规划纲要确定 的目标任务。沿黄各省区要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围绕 生态修复、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节水降耗、防洪减灾、产业结构调 整等领域,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做好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做到储 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发挥重大项目在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本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涉及的 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五节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成立推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面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审议全流域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 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 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沿黄各省区要履行主体责 第 66 页 共 100 页

第69页

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动员和推进实施。相关市县要落实工作 责任,细化工作方案,逐项抓好落实。中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 工,加强指导服务,给予有力支持。充分发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作用,为领导小组工作提供支撑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本规 划纲要实施的跟踪分析,做好政策研究、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 确保在 2025 年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重 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第 67 页 共 100 页

第70页

发布时间:2021-10-05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保监发[2021]42 号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 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银保监局,机关各部门: 为维护煤电行业和商品市场正常秩序,助力做好保供稳 价工作,严防利用银行保险资金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保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做好当 前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守土 有责、守土尽责,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 中期长期的关系。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自觉落实宏观调控政策, 千方百计加大对保供稳价支持力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 济平稳运行。 二、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 融资需求。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银行,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力做好今冬明春 能源电力保供金融服务工作,满足能源电力供应合理资金需 第 68 页 共 100 页

第71页

求。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供暖等企业建立快速响 应机制,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优先安排贷款审批投放,确保 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 支持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 业增加电煤供应。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促进更多资金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 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符合支持条件的 企业或项目,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可予以贷款 展期、续贷。根据需要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监管容忍度。 三、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严禁挪 用套取信贷资金或绕道理财、信托等方式,违规参与煤炭、 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牟取暴利。严禁挪用 各种贷款包括经营贷、消费贷投机炒作茅台酒、名贵普洱茶 等高端消费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禁银行保险资金违规 流入股市、债市、期市,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避免脱实向虚、 空转套利。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 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 四、积极推动消费信贷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健全有利于 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坚持依据客户 还款能力合理授信,不得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超 前消费。规范信用卡经营行为,严控单一客户发卡数量和授信 额度,规范分期管理,不得通过诱导“过度分期”等方式侵 第 69 页 共 100 页

第72页

害金融消费者权益,防止以卡养卡、以贷还贷,助长过度负 债。规范银行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合 作,审慎开展与助贷机构的业务合作,不得提供显著高于市 场利率的消费信贷产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银 行机构不得开发违反公序良俗、助长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的 “墓地贷”“美丽贷”“彩礼贷”等消费信贷产品,坚决打 击各种“伪创新”。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督促银行机构及时主动 调整完善信贷政策,相关授信条件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以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 不得高于国家标准,防止抬高融资准入门槛。要严格落实贷 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要求,不得放松信贷用途管理 和真实性查验,防止信贷资金被套取和挪用。要坚持业务发 展和风险防控并重,坚决压缩退出过剩产能贷款,不得继续 支持长期亏损、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加快不良 资产核销进度,防止信贷资源被长期低效占用。 六、认真做好机构排查工作。要压实银行保险机构主体 责任,全面排查不当做法和异常交易,扎实做好自查自纠。 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对于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做到该处理就处理、该问责就问责、 该移送就移送。以本次自查排查为契机,加强内控管理,构 第 70 页 共 100 页

第73页

建常态化监测排查机制。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于 2021 年 12 月 31 日前向银保监会、属地派出机构报送排查和整改报告。 七、认真开展监管检查。要坚决扛起监管责任,保持高 压态势,将严查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向商品市场与四季度现 场检查项目结合起来,根据机构排查情况,采取专项检查、 重点抽查等方式,打击银行保险资金被挪用于投机炒作、囤 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机构自查不认真、没 有主动报告和性质恶劣的行为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及时启动 行政处罚程序,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特此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 2021 年 10 月 4 日 第 71 页 共 100 页

第74页

总结和注释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 有限公司办公厅关于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 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运行〔2021〕75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信厅、工信厅、工信 局)、能源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各铁路局集团公司:   一、在推进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工作中将保障铁路运力作为重 要内容。督促协调多签有运力保障的电煤中长期合同,实现产运需有 效衔接,保障发电供热用煤的稳定可靠供应。   二、做好对补签电煤中长期合同的运力保障。严禁以抢占铁路运 力为目的签订虚假合同,一经发现计入企业信用记录,并在下年度中 长期合同签订中实施限制。   三、联动提高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   四、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线路的铁路运输保障。各有关铁路局集 团公司要在做好晋、陕、蒙、新等煤炭主产区和东北三省煤炭运输保 障的基础上,加大对近期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的蒙东、晋北、鄂尔多斯、 榆林等地的运力投放,优先保障其发电供热煤炭运输需求。   五、进一步加大对发电供热煤炭运输的倾斜力度。   六、健全发电供热煤炭运输应急保供机制。各铁路局集团公司要 重点加强对库存 7 天以下电厂的保供运输,及时启动煤炭应急保供机 第 72 页 共 100 页

第75页

制,全力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需求。(作为能源型企业要时刻留意 煤炭运输信息,尤其是集运站做好保障措施) 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 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 时间: 2021-09-29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已经省政 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一)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大力开展工业领域节能、节水、资源 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创建国 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园区和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安全 生产改造,力争到 2025 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 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100 个以上。深入推进西安、渭南、 榆林、韩城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工业固体废 物综合利用。依法依规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实施常态化监管,确保 动态清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 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联动管理,逐步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 理,成立全省有机产业发展联盟,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依托,打造更多 的“小木耳、大产业”。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 20 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加强农膜全流 第 73 页 共 100 页

第76页

程监管力度,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持续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建设 50 个化肥减量 增效示范县。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 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开展旱作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到 2025 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300 万亩以上。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 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 10 个国家级、 100 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三)推动服务业绿色升级。加快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有序推动 既有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健全完 善包括设计搭建、展览展示、会议活动等在内的相关标准,推动办展 设施循环使用。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原辅材料。加强酒店、餐饮等行业塑料制品禁限工作,到 2025 年全 省范围星级宾馆、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四)做强绿色环保产业。大力支持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绿 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融资、产业链配套等服务。推行合 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建立以 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 务,党政机关先行,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文化等系统行业逐步 全面实施。 (五)提升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绿色集约发展水平。科学编制新建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明确能耗、水耗、物耗、环保、产业循环链 条等准入标准。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 第 74 页 共 100 页

第77页

提升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 完善土地开发利用机制,严把项目土地投入产出关。严格落实国家节 能、环保政策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地。推进园区能源梯级 利用、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与处理、再生水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 利用、危废收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 园区 2025 年底前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支持陕鼓集团等一批企业建 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 (六)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 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 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鼓励行业协会 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 平。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七)打造绿色物流。加快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 建设。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加快相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 享。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 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到 2025 年全省骨干物流企 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提高到 70%以上。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动 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开展可循环快递 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八)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 收“两网融合”,支持宝鸡、咸阳、铜川等市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区域 第 75 页 共 100 页

第78页

交易中心和集中分拣、大件垃圾拆分中心,到 2025 年全省城市生活 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 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打造龙头企业。完善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九)推进绿色贸易。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 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绿 色“一带一路”合作,在绿色农业、生态林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 产业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十)推动绿色产品消费。加强绿色采购制度建设,推动在政府 采购需求标准中嵌入支持绿色发展政策要求,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 度,进一步扩大节能、环境标志等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鼓励采购更高 标准的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产品。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 色产品的引导,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定点售卖的方式引导 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绿色产品和服 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违 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将行政处罚信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陕 西)公示。适时出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绿色产品地方标准。 (十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减少生产、运输、加工、存储、消费等环节粮食 损耗浪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到 2025 年全省设区的市级 以上城市、杨凌示范区和韩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 第 76 页 共 100 页

第79页

强塑料污染治理,科学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 次性塑料制品。大力推广绿色出行,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 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四、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十二)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编制《陕西省氢能产 业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榆林、渭南、铜川、韩城等 建设规模化副产氢纯化项目,形成 2-3 个千吨级燃料电池级氢气工 厂。提升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大 力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工程。 (十三)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咸阳、渭南、榆 林、汉中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加快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置 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县县有转运体系、市市有处置设施。做好餐厨垃 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十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 智能通风、辅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 和产品。 (十五)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鼓励城市留白增绿,拓展城市中心 区、老城区绿色公共空间,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开展绿色社区创 建行动,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装 配式建筑。 五、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第 77 页 共 100 页

第80页

(十六)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 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 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 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强化以需求、问题为导向的 科技创新,进一步开放省属国有企业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以企业挂榜, 高校、科研院所揭榜的“揭榜挂帅”制度。 (十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或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专业技术平台为 绿色技术领域创新项目提供配套服务。争取我省绿色技术列入国家推 广目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技术交 易。 六、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体系 (十八)强化法规制度保障。 (十九)完善政策支撑。健全节能环保电价机制,全面清理高耗 能、高污染行业电价优惠,对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用电执行差别电价 政策。继续利用财政资金支持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继续 落实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 方治理等方面的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实好资源税法,继续做 好水资源税试点工作。 (二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 服务,支持在陕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银行。大力发展 第 78 页 共 100 页

第81页

绿色直接融资,设立绿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发行绿色公司 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优化融资结构。 (二十一)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 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转效率。加快 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 做好绿色权属交易与相关目标指标的对接协调。 七、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二)抓好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制定年 度工作计划和措施并抓好落实,加强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 合力,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二十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积极宣扬先进经验,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 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 型。 三、三部门发文完善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10 月 1 日起执 行 中国政府网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完善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1 年第 24 号 为进一步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现将有关税收政策公告如 下: 第 79 页 共 100 页

第82页

一、住房租赁企业中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个人出租住房取 得的全部出租收入,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 5%的征收 率减按 1.5%计算缴纳增值税,或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 税。住房租赁企业中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向个人出租住房,按 照 5%的征收率减按 1.5%计算缴纳增值税。 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住房适用上述简易计税方法并进 行预缴的,减按 1.5%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二、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向个人、专业化 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住房的,减按 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三、对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含商业办公 用房、工业厂房改造后出租用于居住的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赁 住房,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比照适用第一条、第 二条规定的税收政策,具体为: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上述保 障性租赁住房,比照适用第一条规定的增值税政策;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向个人、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 上述保障性租赁住房,比照适用第二条规定的房产税政策。 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 联合审查建设方案后出具。 四、本公告所称住房租赁企业,是指按规定向住房城乡建设 部门进行开业报告或者备案的从事住房租赁经营业务的企业。 本公告所称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的标准为:企业在开 业报告或者备案城市内持有或者经营租赁住房 1000 套(间)及 第 80 页 共 100 页

第83页

以上或者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及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 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可根据租赁市场发展 情况,对本地区全部或者部分城市在 50%的幅度内下调标准。 五、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税务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市、县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将本地区住房租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住房 租赁企业名单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传递给同级税务 部门,并将住房租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名单予以 公布并动态更新,共享信息具体内容和共享实现方式由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税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六、纳税人享受本公告规定的优惠政策,应按规定进行减免 税申报,并将不动产权属、房屋租赁合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 认定书等相关资料留存备查。 七、本公告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 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 知》(财税〔2008〕24 号)第二条第(四)项规定同时废止。 四、收藏!一大波国家标准来了!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公告,包括《农 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建筑金属板围护系统检测 鉴定及加固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 术标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泡沫灭火系统技 术标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自动跟 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标准》、 第 81 页 共 100 页

第84页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建 筑隔震设计标准》。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 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后,地震安全性得到进一 步提高,遭遇设防地震后建筑使用功能不中断,避免人员伤亡和 次生灾害,减少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制定《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及既有 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编号为 GB/T51408—2021,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为适应我国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城市客运交通 枢纽设计做到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合理、绿色环保、技术 先进,制定《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编号为 GB50014-2021,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了解更多详情↓请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官方网站; 或者 https://mp.weixin.qq.com/s/3JvwTH4dMaCg1J1riYLAPg) 《建筑金属板围护系统检测鉴定及加固技术标准》 《泡沫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标准》 第 82 页 共 100 页

第85页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五、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保障群众基本 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 案)》 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 “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 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一要坚持民生优先, 保障好群众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确保发电供热用煤特别是东北地区 冬季用煤用电。加强民生用气供应,适时组织“南气北上”增加北方 地区取暖用气。二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 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 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 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三要支持煤 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针对煤电企业困难,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 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四要改革完善 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 行阶段性优惠政策。五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 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 原油储备及储能能力建设。六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 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 第 83 页 共 100 页

第86页

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在主要耗煤行业大 力推进煤炭节约利用。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 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 作为、乱作为。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按要求落实增产增供任务。 六、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2021-10-0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 10 月 8 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 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二节 主要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 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第 84 页 共 100 页

第87页

第五节 战略布局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一带”, 是指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河湖为骨架,连通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 防沙带和黄河口海岸带的沿黄河生态带。“五区”,是指以三江源、 秦岭、祁连山、六盘山、若尔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水源涵养区, 以内蒙古高原南缘、宁夏中部等为主的荒漠化防治区,以青海东部、 陇中陇东、陕北、晋西北、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以 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以黄 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多点”,是指藏羚羊、雪豹、 野牦牛、土著鱼类、鸟类等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区。 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促进地区 间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一轴”,是指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 大通道,串联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创新 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化经济廊道,是黄河流域参与全国及国际经济分工 的主体。“两区”,是指以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为主要 载体的粮食主产区和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主的能源富集区,加快 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五极”,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 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 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 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 第三章 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第一节 筑牢“中华水塔” 第 85 页 共 100 页

第88页

上游三江源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要从系统工程和全 局角度,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要素,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第二节 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上游青海玉树和果洛、四川阿坝和甘孜、甘肃甘南等地区河湖湿 地资源丰富,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 第三节 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推广库布齐、毛乌素、八步沙林场等 治沙经验,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创新沙漠治理模式,筑牢北方防沙 带。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科学固沙治沙防沙。持续 推进沙漠防护林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 林、盐碱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开展光伏治沙试点,因地制宜建设乔灌 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第四章 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第一节 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密切关注气候暖湿化等趋 势及其影响,合理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森林植被带以营造乔木 林、乔灌草混交林为主,森林草原植被带以营造灌木林为主,草原植 被带以种草、草原改良为主。加强水分平衡论证,因地制宜采取封山 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措施推进森林植被建设。在河套平 原区、汾渭平原区、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区、内蒙古高原湖泊萎缩退化 第 86 页 共 100 页

第89页

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对水源涵养 林建设区的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和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 第二节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积极推进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 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 晋陕蒙丘陵沟壑区积极推动建设粗泥沙拦沙减沙设施。以陕甘晋宁青 山地丘陵沟壑区等为重点,开展旱作梯田建设,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对淤地坝建设的规范指导,推广新标准新 技术新工艺,在重力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剧烈区域大力建设高标准淤 地坝。排查现有淤地坝风险隐患,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 地坝提升改造,提高管护能力。 第三节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以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 技术等为重点,统筹水土保持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优化发展草食畜 牧业、草产业和高附加值种植业,积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模 式。支持舍饲半舍饲养殖,合理开展人工种草,在条件适宜地区建设 人工饲草料基地。优选旱作良种,因地制宜调整旱作种植结构。坚持 用地养地结合,持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合理轮作倒茬。积极开 展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加强田间集雨设施建设。在适 宜地区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和新建一批旱作梯田。大力推 广农业蓄水保水技术,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 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 第 87 页 共 100 页

第90页

第六章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暂停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 许可,严格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 和大规模种树。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遏制“造湖大跃 进”,建立排查整治各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严把引黄调蓄项目 准入关。 第七章 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二节 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开展下游“二级悬河”治理,降低黄河大堤安全风险。加快推进 宁蒙等河段堤防工程达标。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黑河、 白河、湟水河、洮河、渭河、汾河、沁河等重点支流防洪安全,联防 联控暴雨等引发的突发性洪水。加强黄淮海流域防洪体系协同,优化 沿黄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提高防洪避险能力。 第三节 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方案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 工程科技、物资储备等综合能力建设。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 机等技术手段,强化对水文、气象、地灾、雨情、凌情、旱情等状况 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地区 跨部门互通共享,建设“智慧黄河”。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沿 黄城市群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强防洪减灾、排水防涝 第 88 页 共 100 页

第91页

等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大中城市抵御灾害能力。强化基层防灾减灾体 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开展常态化、实战化协同动员演练。 第八章 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二节 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推动沿黄一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园区,加快钢 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 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 治理,实行生态敏感脆弱区工业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严禁 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 产业园区。开展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构建覆盖 所有排污口的在线监测系统,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严格落实排 污许可制度,沿黄所有固定排污源要依法按证排污。沿黄工业园区全 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放,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 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向河湖、沙漠、湿 地等偷排、直排行为。加强工业废弃物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 染区域治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加强生 态环境风险防范,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 制度。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加强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城镇污水收集配套管网,结合当地流域水环境保护目标精准 第 89 页 共 100 页

第92页

提标,推进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率持续提升和达标排放。 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建设人工湿地等生态设施,在 上游高海拔地区采取适用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和模式,因地制宜实 施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基本消 除县级及以上行政辖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做好“厕所革命”与农村生 活污水治理的衔接,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强化污水管控标准,推 动适度规模治理和专业化管理维护。在沿黄城市和县、镇,积极推广 垃圾分类,建设垃圾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与之衔接配套的垃 圾收运系统。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阳光堆 肥房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保障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稳定运 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污水垃圾处理,探索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服务按 量按效付费机制。推动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城乡 人口密集区普及集中供暖,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能等分布式新型供暖 方式。 第四节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对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实 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和土壤、 水体污染治理,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原则盘活 矿区自然资源,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生产矿 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染,停止对生态环境 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以河湖岸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等为重点开展黄河流域尾矿库、尾液库风险隐患 第 90 页 共 100 页

第93页

排查,“一库一策”,制定治理和应急处置方案,采取预防性措施化 解渗漏和扬散风险,鼓励尾矿综合利用。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历史 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开展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 范。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2021 年起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 色矿山要求,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 第九章 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巩固黄河流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稳定种植面积, 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加大对黄河流域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力 度,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现代牧业基地、 优质饲草料基地、牦牛藏羊繁育基地。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一批黄河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发展戈壁农业和寒旱农业,积极支 持种质资源和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探索建设农业生产联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 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打造实时 高效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合理确定能 源行业生产规模。有序有效开发山西、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资 源,推动宁夏宁东、甘肃陇东、陕北、青海海西等重要能源基地高质 量发展。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严格规范各类勘探开发活动。推动 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强安全 第 91 页 共 100 页

第94页

生产,强化安全监管执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新增煤 电规模,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推 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力 度,稳步推动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利用。发挥黄河 上游水电站和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支持青海、甘肃、四川等风能、 太阳能丰富地区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系统。加大青海、甘肃、内蒙古 等省区清洁能源消纳外送能力和保障机制建设力度,加快跨省区电力 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大容量、高效率储能工程建设。支持开展国家 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 第四节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提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传统产业渗透率,推动黄 河流域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大力支持 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对符合条件的先进 制造业企业,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第十章 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 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约束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防止城市“摊 大饼”式无序扩张,推动沿黄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严控上 中游地区新建各类开发区。加快城市群内部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环 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增强人口 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持续营造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支持城市群合 第 92 页 共 100 页

第95页

理布局产业集聚区,承接本区域大城市部分功能疏解以及国内外制造 业转移。 第二节 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分类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产业平台,带动农村创新创业。有序 支持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县城发展,合理引导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 功能区的县城发展。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改造,并与所属地级 市城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相衔接,带动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 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健全县级养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保护好、发展好城市近郊农村,有选择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培育 一批与城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乡村。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 源丰富的村庄,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建立人文生态资源保护与乡村 发展的互促机制。以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 制。 第十一章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强化全流域协调、跨领域联动,优化空 间布局,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推广“互联网+生态环保” 综合应用。依托 5G、移动物联网等接入技术,建设物联网和工业互 联网基础设施,在交通等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泛在感知设施的规模化建 第 93 页 共 100 页

第96页

设及应用。完善面向主要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建设,提供“人工 智能+”服务。 第二节 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提升既有普速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支线机场功能, 谋划新建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和“十 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 颈路段,实现城乡区域高效连通。“一字型”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 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加强毗邻省区铁路干线连接和支线、专 用线建设,强化跨省高速公路建设,加密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更加 高效地连通沿黄主要经济区。“几字型”为兰州经银川、包头至呼和 浩特、太原并通达郑州的综合运输走廊,通过加强高速铁路、沿黄通 道、货运通道建设,提高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水平。“十字型” 为包头经鄂尔多斯经榆林、延安至西安的纵向通道和银川经绥德至太 原,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的横向通道,建设高速铁路网络, 提高普速铁路客货运水平,提升陕甘宁、吕梁山等革命老区基础设施 现代化水平。 第十四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 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 深化流域管理机构改革,推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强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全流域防洪、监测、调度、监督等方面 职能,实现对干支流监管“一张网”全覆盖。赋予沿黄各省区更多生 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用水和防洪减灾等管理职能,实现流域治理 第 94 页 共 100 页

第97页

权责统一。加强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 合执法机制,实现对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条线”全畅通。建 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第二节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鼓励地方以水量、水质为补偿依据,完善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横 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渭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 偿机制试点,中央财政安排引导资金予以支持。 第三节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借鉴复制先进经验做法,深入推进“最 多跑一次”改革,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研究制定沿黄各省 区能源、有色、装备制造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支持 国有企业改革各类试点在黄河流域先行先试,分类实施垄断行业改 革。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全面清理歧视性规定和做法,积极 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兴业。探索特许经营方式,引入合格市 场主体对有条件的支流河段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黄河流域 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 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节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沿黄相关省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赋予更 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发挥上中游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 作用和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面向 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第 95 页 共 100 页

第98页

在沿黄省区新设若干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 路”国家农牧业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 第五节 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推动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协同推进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修 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支持甘肃、青海共同 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和黄河上游冰川群保护。引导陕西、宁夏、内蒙 古毗邻地区统筹能源化工发展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和水污染共 治。加强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交界地区协作,共同保护黄河晋陕大峡 谷生态环境。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建设郑(州)洛 (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推动晋陕蒙(忻榆鄂)等跨省区 合作。支持山西、内蒙古、山东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科技 创新、金融、新兴产业、能源等合作,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 与水源区对口协作机制。 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 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 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银保监局,机关各部门: 为维护煤电行业和商品市场正常秩序,助力做好保供稳 价工作,严防利用银行保险资金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保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 96 页 共 100 页

第99页

二、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 融资需求。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支持山 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增加 电煤供应。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 更多资金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推进绿 色高质量发展。 三、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严禁挪 用套取信贷资金或绕道理财、信托等方式,违规参与煤炭、 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牟取暴利。严禁挪用 各种贷款包括经营贷、消费贷投机炒作茅台酒、名贵普洱茶 等高端消费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禁银行保险资金违规 流入股市、债市、期市,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避免脱实向虚、 空转套利。严禁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 违规抽贷、断贷,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 四、积极推动消费信贷规范健康发展。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要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 防控并重,坚决压缩退出过剩产能贷款,不得继续支持长期 亏损、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加快不良资产核销 进度,防止信贷资源被长期低效占用。 六、认真做好机构排查工作。 七、认真开展监管检查。 特此通知。 第 97 页 共 100 页

第100页

中国银保监会 2021 年 10 月 4 日 第 98 页 共 100 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画册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