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41
書齋名陶 LITERATI 42 ,
S WARES
43
清•康熙 桂花砂苹果罐二式
宽:16.5cm 高:14cm 宽:14.5cm 高:12cm
参阅:《缶中之罐——明清紫砂艺术选粹》P76-85,藏新艺术有限公司,2020 年 12 月
910
RMB:50,000—80,000
《缶中之罐——明清紫砂艺术选粹》:“把视
角焦点放在此罐肩部线条时,当赞赏这接近
九十度挺拔的肩线设计。赞赏何來?因为并
不多见!何以罕见?是因世间陶瓷技法多
为拉胚成型,而拉胚法难以支持这种弯折近
直角深距內收再往上的工序。”
明末清初制器,土胎趋于精练。多掺熟料颗
粒以利成器。器表气氛大抵与明末清初各
类紫砂壶土胎表现一致,烧成渐趋讲究。质
美工精者,烧成必佳,若为粗放陶罐,仍有火
疵、射釉现象。总体而言,明末清初茶叶罐
精品尤为难得。
書齋名陶 LITERATI 44 ,
S WARES
45
書齋名陶 LITERATI 46 ,
S WARES
47
清•康熙-雍正 菱花大罐
宽:18.5cm 高:22.3cm
出版:《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P90-91,盈记
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 年 3 月 1 日
911
RMB:120,000—150,000
《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 》:“菱花式
属紫砂传统筋纹器型之一,以泥片衔接而呈菱花
瓣,故名。此罐原盖佚失,圆盖口,披肩,从肩至底
均作菱花形,俯视呈放射状,如花绽放,恰是美观。
筋纹饱满,在光影下,阴阳交错,明暗互衬,体现出
紫砂筋纹器的韵律及动感的美学。从材质与工法
判断,此罐应是清初佳作,款式较为罕见。”
書齋名陶 LITERATI 48 ,
S WARES
49
書齋名陶 LITERATI 50 ,
S WARES
51
清•康熙 珠宝款 柿蒂盖寿字纹对罐
宽:11.5cm 高:8.6cm
盖款:珠宝
来源: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旧藏
出版:《古壶之美 • 卷三》P11-13,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3 年 3 月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P60、91,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 年 8 月第 2 版
912
RMB:80,000—100,000
《古壶之美 · 卷三》:“此对小罐的胎泥与造工,在紫
砂罐中相对讲究,装饰尤其雅致。罐身四面均贴以
寿字纹,相类泥模见于康熙晚期至乾隆早期的外销
欧洲贴花壶上,这也支持了此器的年代判断。罐盖
上面贴饰四瓣对称柿蒂纹,工艺严谨。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有二件雍正朝「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壶盖
亦见相类手法,显为当时的装饰风尚。盖内钤二枚
上方下圆的阳文小章「珠」「宝」,亦属罕见。”
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有两千多件紫砂器,陆
续出版了《古壶之美 》卷一至卷九。基金会赞助南
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
委、宜兴市陶瓷博物馆对蜀山古窑址进行考古发
掘,配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举办学术研讨会,
成果见于《砂壶汇赏》、《紫泥清韵》、《紫玉暗香》等,
为紫砂文化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版
参阅
書齋名陶 LITERATI 52 ,
S WARES
53
清•康熙 陈子畦款 朱泥梨皮半月壶
宽:12cm 高:6cm 容量:80cc
底款:竹梢一片引流长 子畦
来源:宜兴古壶拍卖会,台北景薰楼,Lot 267,1998 年 3 月 29 日
出版:1.《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1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 7 月
2.《紫砂壶典》P400,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年 1 月
3.《粲雅轩藏壶》P34-3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年 3 月
参阅:《陈氏宗谱》卷五 • 三分大房世表,宣统岁次辛亥续修,敦本堂珍藏,1911 年
913
RMB:500,000—600,000
陈子畦,康熙年间制壶名家。《陈氏宗谱》卷五 • 三分大房世表:“畴,
信公长子,字子畦。崇祯甲戌十一月初十日生,康熙癸巳二月初九日
卒,寿八十岁。”陈子畦虽长陈鸣远十四岁,但为鸣远之族侄,而非坊
间传说为鸣远之父。传器以小壶见精妙,落款书法有晋唐之风,为世
所珍。
出版
参阅
書齋名陶 LITERATI 54 ,
S WARES
55
書齋名陶 LITERATI 56 ,
S WARES
57
清•康熙-雍正 秋水制 朱泥秋水壶
宽:11.5cm 高:9.5cm 容量:240cc
底款:孟臣 把下款:秋水
来源:1. 宜兴古壶拍卖会,台北景薰楼,Lot146,1998 年 3 月 29 日
2. 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旧藏
出版:1.《紫玉金砂 •54》P13,紫玉金砂杂志社,1998 年 3 月
2.《紫玉金砂 •55》P17,紫玉金砂杂志社,1998 年 4 月
3.《古壶之美 • 卷二》P36-38,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2 年 11 月
914
RMB:700,000—800,000
秋水其人虽未详于史载,后世多传其名。此壶应为秋水寄托孟臣之作,然而秋水之个人风
格已然形成,清中后期仿制秋水壶甚多,各种变体或来源于此。
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有两千多件紫砂器,陆续出版了《古壶之美》卷一至卷九。基金
会赞助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委、宜兴市陶瓷博物馆对蜀山
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配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举办学术研讨会,成果见于《砂壶汇
赏》、《紫泥清韵》、《紫玉暗香》等,为紫砂文化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書齋名陶 LITERATI 58 ,
S WARES
59
書齋名陶 LITERATI 60 ,
S WARES
61
清•康熙-雍正 秋水制 朱泥龙旦壶
宽:11.5cm 高:10cm 容量:260cc
底款:香引古人来 玉珍制
盖款:秋水
参阅:《古壶之美》P168-169,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 年 7 月
915
RMB:1,200,000—1,500,000
秋水其人虽未详于史载,后世多传其名。此壶参阅《古壶之美》邵
圣和制襄阳漫士,气韵、成型手法和落款,如出一人之手,两者必
有极深渊源,秋水或为圣和之别号也未可知。
書齋名陶 LITERATI 62 ,
S WARES
63
書齋名陶 LITERATI 64 ,
S WARES
65
清•康熙-雍正 邵宾制 朱泥君德壶
宽:12.5cm 高:6.5cm 容量:126cc
底款:松风水月 邵宾
参阅:《古壶之美 • 卷九》P20-22,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23 年 3 月
916
RMB:300,000—400,000
宜兴邵氏屡出紫砂名工,邵宾姓字虽未详于史书,传世作品也极罕
见,但从此器及《古壶之美 • 卷九》所载同样单刀写刻“雨余山欲近
邵宾”紫泥宫灯壶观之,亦邵氏抟砂好手之一。
書齋名陶 LITERATI 66 ,
S WARES
67
清•康熙-雍正 荆溪自省 汉方小壶
宽:12.5cm 高:12cm 容量:330cc
底款:荆溪自省 把款:叶形印
参阅:1.《宜兴茶壶精品录》P39,国立历史博物馆,1989 年 12 月
2.《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P56,奇园国际艺术中心,1993 年
3.《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P84,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 年 10 月 15 日
917
RMB:100,000—120,000
汉方壶为古式,一般多为中大型壶,此器高仅 12cm,殊为罕见。泥色红赭,通体夹有金色小点,砂粒
隐现。底钤「荆溪自省」方章,界格印式,气息高古。界格是秦代印章印面划分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把上端所钤「叶形印」,或为乾隆年间流行的带“香”、“清香”字样「叶形印」初样。
書齋名陶 LITERATI 68 ,
S WARES
69
清•雍正 觉生寺定制 心经钵
宽:15.1cm 高:9.3cm
款识:觉生寺
出版:《粲雅轩藏壶》P310-31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年 3 月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P218-219,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
2009 年 8 月第 2 版
918
RMB:120,000—150,000
觉生寺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因寺内安置有永乐大钟,俗称大钟寺,
今作为古钟博物馆对外开放。觉生寺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 年 )正
月,是敕建的皇家寺庙。雍正对觉生寺格外重视,专门在景德镇官窑
烧造一批器皿,落款“大清雍正年制觉生常住 ”。据《世宗御制觉生
寺碑文》,寺名出自雍正对于佛理的参悟,“实无觉者,亦无觉之者,
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斯朕之所谓觉生也欤。”
出版
参阅
書齋名陶 LITERATI 70 ,
S WARES
71
書齋名陶 LITERATI 72 ,
S WARES
73
清•雍正-乾隆 史继长制 堆泥绘方葫芦壶
宽:25cm 高:16cm 容量:1100cc
底款:荆溪史继长制
出版:1.《紫玉金砂 •18》P42,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5 年 3 月
2.《中国紫砂》P70,徐秀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3.《紫玉金砂 • 精华版Ⅰ》P79、208,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年 1 月 1 日
919
RMB:700,000—800,000
据统计,故宫博物院藏紫砂器将近四百件,它们大
多带有雍容、精雅的宫廷装饰品味,被学者定义为
“宫廷紫砂”。
在御制紫砂器中,尤以堆泥绘工艺堪称精绝。堆泥
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
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泥堆画,局部、
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
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堆泥绘作品,色泽稳定,
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
图案易脱,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多为进
呈宫廷御用之器。
史继长,雍正至乾隆年间紫砂名师,常署款“荆溪史
继长制”、“静远斋制”、“静远斋继长制”。静远斋
为果毅亲王允礼堂号。允礼是康熙第十七子,雍正
元年封果郡王,后封亲王,历管工部、户部及苗疆
事务,乾隆三年卒。他定制的紫砂器型多为宫廷制
式,底钤“静远斋继长制”篆书阳文方印。
書齋名陶 LITERATI 74 ,
S WARES
75
書齋名陶 LITERATI 76 ,
S WARES
77
清•雍正-乾隆 堆泥绘月季菊石仙鹤蟠桃贺寿瓶
920
据统计,故宫博物院藏紫砂器将近四百件,它们大多带有雍容、精雅的宫廷装饰品味,被
学者定义为“宫廷紫砂”。
在御制紫砂器中,尤以堆泥绘工艺堪称精绝。堆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
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
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堆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
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脱,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多为进
呈宫廷御用之器。
RMB:600,000—700,000
宽:28cm 高:49cm
参阅:1.《宜兴古陶器鉴赏》P266,静观堂,1993 年 2 月
2.《2007 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296、331,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 年 6 月
3.《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P178、182,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 年 8 月第 2 版
4.《宜兴紫砂图典》P172-173,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書齋名陶 LITERATI 78 ,
S WARES
79
書齋名陶 LITERATI 80 ,
S WARES
81
清•乾隆 陈待褀制 乌泥松段盆
921
《宜兴紫砂陶》:“紫砂花盆的确切起源年代未详,以现
有实物资料来分析,应稍晚于壶类,约在明末清初,乾隆
时所制花盆已达到了很高水平。清嘉、道间紫砂花盆开
始传入日本,受到日本盆栽界的欢迎,认为紫砂盆是非
常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器皿,当时传入日本的花盆被日盆
栽界称为‘古渡盆’,现在已成非常罕见的文物了。”
“中国培植盆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起源于
初唐,发展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尤其到了清代,一些文
人雅士、巨商富贾更是玩盆景的高手,他们尤其推崇紫
砂盆,如康熙年间的园艺家陈溴子著的《花镜 •种盆取
景法》载道 :‘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
白石盆,或宜兴紫砂盆……’乾隆朝李斗所撰《扬州画
舫录》中提到苏州 ‘僧离幻姓张氏……好蓄宣炉砂壶,
自种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
陈待褀,存世作品极少,仅见花盆数件。《陈氏族谱》卷
四 • 西大分世表 :“有恭,文刚嗣子,字待褀。雍正戊
申六月初五日生,乾隆丙午二月廿七日卒,享年五十有
九。”清代陈氏族人名家辈出,如陈鸣远、陈伯芳、陈鸣
谦、陈子畦等,观其传器,亦陈氏抟砂好手之一。
申洪良,1962 年生,上海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
副会长兼盆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副
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2021 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盆
景艺术家协会盆器专业委员会。日本盆景界称其为古盆
鉴定第一人。他深谙紫砂古盆的历史和时代特征,为中
国紫砂古盆的回流而经常斡旋于日本盆栽界,此件陈待
褀制乌泥松段盆正是当年通过他的努力从日本回流的
古盆精品之一。
出版 参阅
RMB:400,000—500,000
长:27cm 宽:22cm 高:11cm
底款:陈待褀制
来源:申洪良旧藏
出版:《中国盆景赏石》P64,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主编,2023 年 4 月
参阅:1.《陈氏宗谱》卷四 • 西大分世表,宣统岁次辛亥续修,敦本堂珍藏,1911 年
2.《宜兴紫砂陶》P10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6 月
書齋名陶 LITERATI 82 ,
S WARES
83
書齋名陶 LITERATI 84 ,
S WARES
85
清•乾隆 双龙戏珠喜字纹抱月瓶
宽:20.5cm 高:27.5cm
来源:上海文物商店
参阅:《明清瓷器鉴定》P262,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 年
922
RMB:400,000—500,000
抱月瓶,清宫瓷器档案中常称之为“马挂瓶 ”,乃清代御窑
追慕永宣同类造型器物并加以化裁而来。始见于明初洪武
朝,盛行于永乐、宣德时期,因器形刁钻,十五世纪后几已
销声匿迹。直至十八世纪,这款极难烧造的瓶式,因形制典
雅尊贵,透出皇家独有的气派,再度成为宫廷宠儿。
書齋名陶 LITERATI 86 ,
S WARES
87
清•乾隆 王南林制 粉彩宫灯壶
宽:16.5cm 高:10.2cm 容量:430cc
底款:王南林制
来源: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旧藏
出版:《明清紫砂艺术》P74,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7 年 8 月 1 日
参阅:《阳羡砂壶图考》P4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8 年
923
RMB:200,000—250,000
《明清紫砂艺术 》:“粉彩,亦称软彩。始于清代康熙,
由五彩发展而来,以雍正时制作最精,故又有‘雍正
粉彩’之称。紫砂粉彩器,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较为多见,作法是在紫砂素胎上,以玻璃白粉打底,
彩料晕染作画,再经低温炉火烘烤而成。成品色泽丰
富,色调柔和淡雅,故名粉彩,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涂的
彩绘方法。由于紫砂多孔,一般多用平涂技法,甚少
有瓷器常见的晕染法。施艺不佳者易生龟裂,甚至脱
落。所绘以花卉锦纹等吉祥图像为主,浓淡相间,色
泽丰富,柔和淡雅。”
王南林,盛名于乾隆年间,《宜兴陶瓷发展史》载:“南
林于乾隆时期,曾为宫廷制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
南林制、御制字样传器可证。”《阳羡砂壶图考》:“南
林,乾隆时人,所制饶釉宜壶,每绘粉彩花鸟。与阳友
兰同时,而精雅过于友兰,净身饶釉。宜壶本创于明
季,惟粉彩花鸟盛于乾隆朝。”
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有两千多件紫砂器,陆续
出版了《古壶之美 》卷一至卷九。基金会赞助南京博
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委、宜
兴市陶瓷博物馆对蜀山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配合故
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举办学术研讨会,成果见于《砂
壶汇赏》、《紫泥清韵》、《紫玉暗香》等,为紫砂文化
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版 参阅
書齋名陶 LITERATI 88 ,
S WARES
89
清•乾隆 青云堂 朱泥梨式壶
宽:10.2cm 高:6.8cm 容量:110cc
底款:青云堂
参阅:《朱泥宝记》P13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年 8 月 1 日
924
RMB:100,000—120,000
青云堂,未详于史载,传器亦少,钤印讲究、精美,《朱泥宝记 》载有同
一印款「青云堂」朱泥壶一件,此种双框长方形章在清代朱泥壶用印中
非常少见。
書齋名陶 LITERATI 90 ,
S W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