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设2023年5期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理论建设2023年5期

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事实证明,这种科学规划的方法的确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完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日益成熟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原则。依据国内国际形势和历史运行趋势,对国家发展长远战略目标或者愿景进行合理规划,是科学性、预见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有机统一,不仅可以为明确前进方向、节奏步骤、阶段任务、工作重点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攻坚克难。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科学规划仍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中国是后发型大国,在迈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要实现整体的历史性跨越,其任务艰巨复杂。改革中所触及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盘根错节,甚至在矛盾之中还有矛盾,在问题背后还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统揽全局、科学谋划,不仅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对各个战略阶段的发展作出规划,也从空间的横向角度作出设计,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更为艰巨的斗争任务,要坚持将战略规划与有序推进相结合,努力做到既防止顾此... [收起]
[展开]
理论建设2023年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奠定

了重要基础。事实证明,这种科学规划的

方法的确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完整的现

代化建设目标和日益成熟的战略部署提供

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原则。

依据国内国际形势和历史运行趋势,

对国家发展长远战略目标或者愿景进行合

理规划,是科学性、预见性、现实性与可能

性的有机统一,不仅可以为明确前进方向、

节奏步骤、阶段任务、工作重点打下坚实基

础,也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

合力、攻坚克难。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

科学规划仍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中国是后发

型大国,在迈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

中要实现整体的历史性跨越,其任务艰巨

复杂。改革中所触及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盘

根错节,甚至在矛盾之中还有矛盾,在问题

背后还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统揽全

局、科学谋划,不仅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对各

个战略阶段的发展作出规划,也从空间的

横向角度作出设计,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

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

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更为艰巨的斗

争任务,要坚持将战略规划与有序推进相

结合,努力做到既防止顾此失彼又分清轻

重缓急,既抓住主要矛盾的要害又抓住关

键问题的症结,既灵活驾驭主动又准确把

握时机、拿捏尺度,在战略目标、战略路径、

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和战略主体间形成有

机的内在逻辑,努力推动实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1]24的美好图景。

(四)坚持开拓创新,准确把握中国式现

代化的精髓要义

从发展方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

自主式现代化。坚持开拓创新代表着中国

共产党的实践品格,是其在长期奋斗中取得

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现代化

的发展方向是无法绕开的,但是走向现代化

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

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在“一穷二

白”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开

创性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现代

化建设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譬如“四个现代

化”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范式,也是新

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标志

性成果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极端落

后的生产力的现实国情出发,在轻重缓急的

反复权衡下做出的具有创新性和“赶超战

略”意义的重大决策。诚然,这一时期我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成

就,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但这也更加充分表

明了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

持开拓进取、不断革新的极端重要性。

现代化建设关乎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

前景,更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从而为世界

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独

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蕴含着中国所特有的

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因素。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作为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依的康庄大

道,其成功开辟了一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

代化建设的新方式,这不仅是一条能使中国

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的道路、一条较之资

本主义更为迅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一条符

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现代化道路,同样也是

不同国家想要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可以

参考的成功范式。现代化并非一成不变,而

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现

代化更多体现的是党的理论自觉。立足新

时代新征程,坚持开拓创新仍然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为应对

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坚持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5 -

第52页

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针对不断发展的现代

化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

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并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

正反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回应了当代中国现

代化的现实关切、建设重点和战略部署,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

力、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和精神战斗力。

在实践层面,面对前进道路上层出不穷的新

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

明成果,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努力把握

世界大势、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才能更好

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不断把中

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

四、结 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

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

远。”[1]26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不仅创造了经济

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拓展

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使得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毛泽东同

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奠

基者。他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成功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历史性

贡献不言而喻。

通过研究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

的奠基性贡献,更能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从风

雨如磐的革命年代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更能

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我

国现代化的程度正在逐步从较低层次向较

高层次跃升,现代化的范围将从部分领域、

部分地区向全领域、全方位覆盖,现代化的

内涵也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人的素养

等多层面深度延伸。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原则和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中国得到了充分

彰显,其理论生命力和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

中国得到了充分证明。今日之中国是历史

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

沿承。放眼过去,“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

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

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能力”[16]161。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持志

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1]2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15.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

[6]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1.

[7]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67.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

六年五月):第十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517.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74.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298.

[12]周恩来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 北京: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6 -

第53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31.

[14]毛泽东外交文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4:1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22:163-164.

[1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

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3.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

[19]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265.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7:103.

[22]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03.

On Mao Zedong's Fou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UO Qing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Mao Zedong is the forerunner, pioneer, and founder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ause, and hi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ough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ototype and practical guid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

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Mao Zedong expounded in his forward-looking thinking tha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happy life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bright prospects for socialist development;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Mao Zedong drew a strategic

blueprint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is pioneering exploration, which not only anchored the stra⁃

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and proposed a \"two-step\" strategic concept, but also clari⁃

fied the strategic path of relying on the \"trinity\" and adhering to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in the new era,we need to grasp the rules from valuable historical ex⁃

perience,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adhere to sci⁃

entific planning, and adhere to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striving to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leadi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 new journey.

Key words: Mao Zedong; CPC;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unding 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王方东]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7 -

第54页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新时代·新思想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

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黄嘉富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

作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

遇挑战的洞察,蕴含理论创新、历史镜鉴与现实考量的逻辑。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定位、从根本任务到使命任务具体展开的实践布

局、把握“立破并举”辩证统一关系的方法要领,呈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

论、方法论的内容结构。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应当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础上,以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

伍为关键抓手,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凝聚力;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48-08

收稿日期:2023-03-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21BKS150)

作者简介:黄嘉富(1995—),男,广东河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

新时代伟大变革,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

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结晶。这一重

要论述从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论、方

法论的哲学界域,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

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

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

大问题,呈现逻辑严密的内容结构。深入理

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

的重要论述,加强其内容的学理阐释,对于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从而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

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

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6

- 48 -

第55页

的程度。”[1]11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的历

史方位呼唤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继承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是对

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新

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挑战的审视。

(一)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

作理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

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继承与发展的创新成果。较之于资产阶级

立足于“抽象个人”的虚假意识形态,马克思

和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原点,提出

“理论掌握群众”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揭示

“哲学消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辩证关系,

进而指明意识形态具有“解释世界”与“改造

世界”相结合的实践功能。列宁通过阐发历

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俄国革

命实践中强调“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

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

的意识形态”[2]

,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鲜明立场,阐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灌输”论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工作规律,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科学把握“两

个结合”,形成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

创新理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

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直接理论来源。在

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明晰经

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

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具体实际问题,形成科学

的实践观与矛盾观,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凡

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

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3]

。面对和平与

发展的时代主题转向,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意识

形态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

开,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

都要硬。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意识

形态工作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

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4]

,坚决抵

制“西化”与“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胡锦涛

同志阐述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群众”[5]

的意识形态工作原则,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伟大变革,坚持守正创

新,提出基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所彰显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

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广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人民性与实践性。

(二)历史镜鉴: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

验教训的总结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

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

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

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

。这条唯物史观基

本原理指明了思想的生成发展来源于对社会

历史现实的能动反映,是从历史具体到理论

抽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

心工作与使命任务,依据不同历史方位与社

会主要矛盾转化确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目

标、新要求;开展党内整风运动与学习教育活

动,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从革命时期延安

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窠臼,到新

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凸显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度重视

精神品格塑造与英雄模范引领,在伟大历史

事件与历史人物中凝练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

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历史经

验的积累沉淀,夯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

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根基。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49 -

第56页

纵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实践在前进中也遇到一些挫折,尤其

是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给世界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

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

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7]

。这一论

述指明了意识形态关乎国家政权安全与社会

和谐稳定,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

次强调要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牢牢

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与思想防线,对意识

形态领域风险挑战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三)现实考量: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

遇挑战的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

论述的生成是基于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形势

的分析,着力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

问题、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党中央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

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

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

工作责任制,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弱化的

问题得以解决,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从根本

上、全局上扭转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

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

工作处于具备更为坚实物质基础、更为完善

制度保证的战略机遇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焕发出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为强烈的历

史主动精神。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

不少挑战”[8]14。这些挑战既有内生因素,也

包含外部压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

国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与意识形态转型相互

交织。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意识

形态领域有所显现,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现象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安全

面临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呈现出需要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态

势。外部讹诈、打压、遏制、封锁、极限施压随

时升级与西方网络意识形态隐蔽传播相互共

谋,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演变为制度竞争。在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一些

西方社会思潮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

加剧渗透,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因此,为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外部

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加强全媒体

传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

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

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

的内容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

论述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

端重要性,从“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到“五

项使命任务”具体展开的实践布局,以及把

握“立破并举”辩证统一关系的工作方法,同

构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论与

方法论的哲学界域。

(一)战略定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

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

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极

端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经济建设

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

极端重要的工作。”[9]14一方面,这个重要论

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

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要求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

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核心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0 -

第57页

要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的战略定位具体表征为这项工作“为国家立

心、为民族立魂”,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

运,事关道路与旗帜、国家政治安全、民族凝

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

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0]21

一个国家政权的安全稳定既需要强大物质

基础作为支撑,也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来

凝聚价值共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这个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与制度

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维系政治统治与建构

社会秩序过程中发挥着“思想权力”的实践

功能。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

代覆灭。”[11]

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意识形态

对于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

反作用。在社会有机体的结构中,经济建设

和意识形态工作分属不同领域,但两者又存

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质上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其

价值指向体现为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

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存发

展的本真需求,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

“归根结底”的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对应

着观念上层建筑,是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

其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动反映。意

识形态工作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统治阶级的

利益作辩护,而且在于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

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进其对主流意识形态

内含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因此,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依赖于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技术

基础,不能离开利益而空谈理想信念。正如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

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

尽管经济建

设从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

功能发挥,但是这并不表明两者之间是决定

与被决定的线性关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

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思想引领与精神动

力,更加凸显了通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而凝

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极端重要”作用。

(二)实践布局:从根本任务到使命任务

的具体展开

在明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定位

的基础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还在于

把握其关涉的任务及重点领域。围绕建设

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的根本任务与使命任务。在2013年全

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两个巩

固”的根本任务。这“两个巩固”对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强调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信念,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另一方面,

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应当立足于守正创新,

科学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

的蓬勃生机,进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发挥凝聚精神力量

的作用。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

上向好的态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从举旗帜、

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五个方面

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任务,并且

对其核心要义作了系统的诠释。新时代意

识形态工作使命任务的五项内容之间相互

衔接、环环相扣,其内在价值指向在于促使

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上同频共振。简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阐明

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与使命

任务,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

作的根本方向。

意识形态工作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工作,

围绕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展开。习近平总书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1 -

第58页

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

在哪儿”[9]355。在社会有机体构成中,人的社

会生产与再生产从网下到网上涉及经济、政

治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体到意识形态领

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从哲学

社会科学、新闻舆论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思想道德建设、网络舆论工作、文化文艺

工作以及对外宣传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工作作

出具体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

重点领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

书记就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及其具

体任务作了新的论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

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

系,应注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

络综合治理体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对外宣传工

作则应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

建,等等。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意

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论述,始终贯穿着做

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是

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任务与使命任务

的具体展开,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

明了实践靶向。

(三)方法要领:把握“立破并举”的辩证

统一关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的新任务,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客观存在

的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以

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

建立新文化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

行”[13]

的斗争过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

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的工作方法进

行归纳并强调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

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

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

题作出部署”[14]

。可见,坚持“立”与“破”相

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

遵循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

态工作方法的论述,深刻彰显着辩证思维与

系统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规

律的科学性认识与总结。在2018年全国宣

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

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9]339

这一论述深刻蕴含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

与方法,所谓的“立”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站稳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立场,

以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凝聚团结奋斗的力

量,坚定理想信念。所谓的“破”则是通过对

错误的思想舆论、错误的社会思潮展开有

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进而达到巩固马克思

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任务。

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复

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坚持正面宣传与

舆论斗争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把握了新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正

面宣传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遵循的基

本方针,要求对内弘扬主旋律,巩固壮大主

流思想舆论,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外则要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和展现可亲、可信、可敬

的中国形象。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是在矛盾

运动中发展前进的,有矛盾意味着就有斗

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

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

须取得全胜。”[15]

这也就是说坚持正面宣传

并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舆论斗争,而是要区

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

问题,在事关大是大非、政治原则问题上旗

帜鲜明地展开斗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打

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仗。除此之外,习近平

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好时、效、度,坚持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等体现“立破

并举”辩证关系的工作方法,阐明意识形态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2 -

第59页

工作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改革创新,着重推

进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的创新,不断提升意

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

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

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为做好新时代意

识形态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应

当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

基础上,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

伍,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一)前提基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

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

不仅体现为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

决定其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这个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

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16]

这表明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机组成

部分,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

权。从根本上而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

工作领导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性

认识,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基本原

则,在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满

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马克思

和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位的精神力量。”[1]178因而,夯实党的执政根

基要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

中,牢牢掌握对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现实问

题的理论阐释力、思想引领力,丰富群众的

精神生活世界,进而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所

彰显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既

需要以“理论的彻底性”回应人的根本利益

需求,也需要物质化、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国

家机器作为支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8]43,

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教

育,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学习教育的考核监督

机制,把思想理论学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

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而推动理想信念

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深入实施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把党的创新

理论成果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引导党员、干部把党的

创新理论成果同新时代伟大变革密切联系

起来,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转

化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伟力。

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制,把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作

为巡视、考核与监督的重要方面,对意识形

态领域涉及的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

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化意识形态阵地

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阵地是意识形

态工作的基本依托”[10]45,要守住红色地带这

个主阵地,促使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

对黑色地带敢于亮剑,始终做到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关键抓手: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

作的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

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8]36这指出了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意识

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与

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

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

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9]18这就强调了

在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的过

程中,应当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抓住“关键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3 -

第60页

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通

过强化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所具备

的政治素养,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坚

定政治立场、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抵制腐朽

堕落的思想观念,从而永葆意识形态工作人

才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此带动整个社

会的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对人类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呈现的思维方式

具有积极效应,促使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

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为全媒体,

网络空间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意识

形态工作主体的提质增效也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

建设,应当定期对意识形态工作者开展专

业技能培训,促使其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断推动其与人

工智能对意识形态领域技术赋能的发展态

势相适应,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媒介素养。

培养一大批不仅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规

律 ,而 且 了 解“ 主 流 价 值 导 向 驾 驭‘ 算

法’”[17]技术运行机制的人才,能够更好地

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做好意识形

态工作的最大增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在

网络空间中培育积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

旋律的“意见领袖”“网络大 V”,充分发挥

其理论宣传、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推进党

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发展路向: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推

进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

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

要论述作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

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

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意识

形态工作由“管理”转向“治理”。从一定意

义上而言,意识形态治理主要是指一定治理

主体运用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制度防范化

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进而凝聚价值共

识的实践过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国家治理体系的

根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化为

制度形态、实践形态的时代彰显。在推进意

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中,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个前提,完善与之

相配套的具体制度与组织结构,更好地促进

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分层

对接相结合。

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

键环节在于制度执行到位,要求具备良好的

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构

建党委领导下意识形态协同治理格局。在

意识形态治理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全面落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基础上,不断提升新时

代意识形态治理的制度执行能力。从关于

意识形态治理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来看,通

过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等具体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治

理的责任划分与考核监督,在很大程度确保

意识形态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新时代

意识形态治理制度的良序运行与有效执行。

此外,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社会利益及其交

往关系的反映,因而在意识形态治理实践中

应当提升思想引领、利益协调与社会整合的

能力。在此过程中,着重发挥价值观念体系

内科学真理性的“说服”功能,更加注重对人

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现实生活予以理论

观照,形成统一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

自觉,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凝聚价值共

识。通过把外在制度规范转化为内在价值

秩序,整合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外关系结构,优

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协

同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创造性。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4 -

第6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26-327.

[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5:7.

[5]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64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14.

[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21:5.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20.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170.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286.

[1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95.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

[15]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18.

[16]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20:318.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HUANG Jiaf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de⁃

velopment of Marxist ideological work theory. It is a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deological work experi⁃

enc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containing a logic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is important discourse scientifically

elucidat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practical

layout from fundamental tasks to specific mission tasks, and the methodological essentials of grasping the dialec⁃

tical unity relationship of \"standing and breaking\". It presents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value theory, practi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General Secre⁃

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

ological work, and take building a strong talent team for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as the key focus to pro⁃

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Key words:ideological work;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cohesion; leadership

[责任编辑:倪大兵,夏 丽]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 55 -

第62页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新时代·新思想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

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程刘畅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就共同

富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创新看,在坚持与时俱进中阐

释了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战略布局、理论内涵、方式策略;从实践价值看,在坚守初心使

命中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凝

聚实现共同富裕共识的现实力量;从世界意义看,在坚持胸怀天下中以“中国理论”为振

兴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现实参照,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解决世界贫富难题、向发展

中国家提供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方面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民至上;共同富裕;胸怀天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56-10

收稿日期:2023-04-22

基金项目:新疆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新疆党建引领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实践创新研究”(2023CDJ023)

作者简介:程刘畅(1994─),男,河南项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寻和向往

的理想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描绘共产

主义社会图景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共产党

在行稳致远中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始终秉持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格,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

心使命,不仅从不同层次和维度深刻回答了

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

列理论构建问题,也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

践探索中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目标,更是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迈上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探

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对马克思

主义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厘清其在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价值、阐释其在世界

范围内的重要影响,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7

- 56 -

第63页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一、理论创新:在坚持与时俱进中阐释

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保持着

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

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共同富裕问题,在继承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相关理论、汲取中

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智慧、科学研

判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实际基础上,结合

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所总结出

的经验,不断更新共同富裕的内涵理念,调

整共同富裕的整体布局,对新时代共同富裕

的动力机制、内涵特质和方法途径有了更为

清醒和全面的认识。

(一)对新时代共同富裕动力机制的新

认识

明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是促进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立论依据和现实要求。习

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处于中心地位和关键环节,其在统筹“两个

大局”中逐渐探索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

动力机制。

首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

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实力

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跃升,这一过程中

所积累的物质条件和有利因素为新时代实

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能。具

体来说,我国总体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

提高,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

创新和实践创造提供正向支撑和激励作用。

同时,在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背景下,党

和人民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不断推进相关理论创

新来适应、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科学

应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可以预料和

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其次,立足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追求推动新

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共

同富裕的过程,是不断与世界经济交流、互

动的过程,也是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中

汲取经验智慧的过程,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不

能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共同富裕的理论

创新提供动力、开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以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在国际比

较视野中思考共同富裕发展前景,把握共同

富裕的动力机制。他深刻指出,“各国一起

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

裕”[1]

,同时也强调:“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

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

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2]

。在探索推

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通过经济发展为

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提供更多优质公

共产品来满足其发展需要,通过大量进口商

品带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其他国家

的共同富裕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以此营造

出有利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国际环境,

自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索实

现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肩负起“把

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

实”[3]433这一正义事业的责任担当。

(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战略部署的新

安排

重视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

党历经艰辛保持风华正茂的重要保障,也是

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

确前进方向的重要依据,更是在风险挑战中

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重要举措。故而,谋

划好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是决定这

一事业成败的必然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

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

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4]364。习近平

总书记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作出促进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局

- 57 -

第64页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和长远的眼光、审慎和发展的态度,科学、系

统地谋划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

表、路线图。一是乘势而上作出“现在,已经

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5]

的战

略安排。这一安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完成社会阶段性

发展目标基础上的再出发。从发展序列上

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相互承接的历史进程。作为前提,这一阶

段在医疗、养老、就业、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

实质性建设成果,夯实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现实基础。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

为不断提高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过程,

会妥善处理好相对贫困或其他影响社会经

济发展问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

坚实支撑。二是设计出具体可行、阶段性的

战略目标推动共同富裕的落地落实。改革

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实

现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并完

整科学地概括出“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把握“三步走”战略实

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

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求,将共

同富裕的战略目标细化为新时代“两个阶

段”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

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5]

(三)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新

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

于共同富裕的相关阐述和中国共产党共同

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总

体性概念,认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

齐划一的平均主义”[5]

首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出横向广

度上的要求,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受益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全部人类解放的思考,

在共产主义阶段预设出“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的理想图景及主张利益主体是无差别的

全体社会成员。毛泽东同志曾立足中国实

际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

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

邓小平同志也结合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刻指出:“社会主义

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4]172基于此,习近

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7]22的价值目标,

强调富裕的对象和覆盖范围是涉及全体人

民、全部区域和所有行业的富裕,进一步深

化了共同富裕的内在意蕴。

其次,共同富裕是在深层次上达到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状态,注重在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中促进社会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是注重在平衡、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发展全过程

人民民主,在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推进生态文明保护中

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共同富裕是一个在

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人民生

活水平和质量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的提

升,进而预设出“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

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

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

生活”[8]

的发展状态。

最后,基于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下不同

区域、群体受区位因素、资源禀赋、经济基础

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共同富裕是部分到

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

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4]195在继承先富带动后

- 58 -

第65页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富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

共同富裕在时间上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时

富裕、在空间上不是“齐头并进”的同步富

裕、在程度上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

在方法上不是“劫富济贫”的整体富裕,而是

在合理区间内的、存在部分相对差别的基础

上,分阶段、按步骤地接续实现共同富裕。

(四)对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方法途径

的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7]22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期

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唯物史观中人民群

众是历史、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一本质要

求,以“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来拒绝“躺平”和

“内卷”,号召全社会中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发

挥首创精神,注重以“共建富裕”“共享富裕”

的实践创新来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回归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

探索,靠“喊、等、要”是不能成功构建出惠及

14亿人口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人民

美好生活向往做出解释与回应的基础上,致

力于在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激发民

众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积极性,在汇聚全体

人民的创造活力中充分释放劳动者的体能

和智能,进而集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

量,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和创

新创造来把“蛋糕”做大、做好。同时,他也

吸收邓小平同志“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9]

的思想,设

立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来积累经验,发

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对“共享富裕”最

基本的理解是劳动者真正充分占有自己的

劳动成果,真正享受社会发展红利,直接地

体现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

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

进。”[10]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在效率和公平

的有机结合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

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

践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

问题,并强调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

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5]

缩小城乡、区域、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差别,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

区间之内。

二、实践价值:在坚持人民至上中彰显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在探索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中,注

重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来凝聚思

想共识,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合力,使

得共同富裕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助推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5]

共同

富裕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丰富的社会

物质财富、取得互相尊重的社会地位、促进

个人价值实现等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要在统揽社会物质、精神文化资料供给

和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即是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

变化,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前提下使

得人们能够体面、优雅和愉悦地生活,并在

自觉、能动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实现自

身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之中满足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他指出: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

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

显的实质性进展。”[11]

首先是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破解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难题,满足人

- 59 -

第66页

民物质生产生活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

充裕的物质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注重以经

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来确保人民

群众衣食住行的需要得到真正满足。此外,

加强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的精神

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即是在充分满足

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精神上的

自由幸福,关切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尊

严、文化和审美等多方面的需要,通过繁荣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价值共识

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其次,他在注重推动生产发

展的同时也关注个人未来发展空间。其在

尊重不同人群禀赋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的全面、自主发展

的能力。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强调“扶贫”

与“扶智”、“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的工

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且通过大力开展普惠

性教育、畅通人才流通的渠道等具体实践来

确保人民群众拥有致富和自由全面发展的

能力,使其摆脱坐享其成的懒人思维,避免

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下成为“单向

度人”,使之能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中和实

现自我价值上拥有更好的选择自由和空间。

(二)在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中提升长期

执政能力

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原

则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

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

题。”[12]171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党“是什么、

要干什么”的根本要求,更是表达出中国共

产党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政

治理想和政治追求。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

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使

命型政党本质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

党的重要使命。”[13]83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和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明确的目标追

求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历史壮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和新“两步走”的战略谋划是新时代中国共

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积极担责

和一心为民的生动例证,更是避免其在新征

程上出现思想懈怠和行为停滞不前状况的

动力支撑。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

论和实践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政治要求。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践中“共建、共享、共富”的理念是充分尊

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重要

体现。人民成为共同富裕的参与者、建设者

和共享者是避免政党和人民疏离及防止出

现党脱离群众的重要保障,充分彰显出党始

终代表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注重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要求。

其三,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

践是不断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

要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主体

意识和责任担当,聚焦共同富裕的突出矛盾

和重大问题,在统筹共同富裕的政策任务、

面对和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过程中不断

增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

断练就过硬本领来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在

这一过程中持续加强和提升党的长期执政

能力建设。

(三)在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中助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

是围绕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等核

心议题所进行的综合思考,彰显出国家富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0 -

第67页

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发展逻辑,是契

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诉求和必

要条件。

迈步新征程,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需要迫切解

决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有目

标、有步骤的谋划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坚实基础。首先是以阶段性发展目

标明确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目标、任务等诸

多方面的要求。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供方向指引。其次是以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在推动

共同富裕基础上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坚实根基。如在明确的目标规划中以经济

的高质量发展解决弱项和“卡脖子”技术难

题,积累符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有

利因素,形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以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来构筑民族复兴的坚实保障;以精神

文明建设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

厚植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以乡村振兴和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并

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来促进社会稳定

和谐及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筑牢民族复兴的

公平根基;以生态环境保护来打造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从而提供实现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量。最后是“劳动+创新”致富模式也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途径提供现实依

据。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任何一个民族,如

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

要灭亡。”[14]

事物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决定了

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

一帆风顺的,避免不了不同阶段的艰难险阻

和风险挑战。故而,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和勤劳奋斗的行动姿态来创造出符合共同

富裕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契合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发

展要求。

(四)在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中汇聚实现

共同富裕的现实力量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在对共产党执政

规律的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全面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

上,结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希

望所形成的,其中寄寓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

求成为党引领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认识和实

践行为的思想基础。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的实践有助于人民摆脱错误认知和

丰富精神家园。其在引领人民团结奋斗、共

建富裕的过程中有助于以奋斗精神澄清多

元利益背景下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仇富心理等错误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更为

消除平均主义的片面观点和同步富裕的模

糊认知等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中国特色

反贫困实践中“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

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

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2]137,是追求共同富

裕实践探索中衍生出的精神成果,为丰富人

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供鲜活的精神文化资

源。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共

识并非只是简单地聚焦于人的思想和精神,

而是要在凝聚思想共识中形成推动共同富

裕建设的合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

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引导下,人民群众焕发出

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参与创造美满和谐的幸

福生活,使精神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

动力。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

领人民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脱贫攻坚中克服困

难、排除障碍和提高效率的关键支撑点。在

为摆脱贫困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号召下,面对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1 -

第68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一定基数的贫困人口,

数百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社会各界积极

协同参与,扶贫对象摆脱“等、靠、要”的心理

而奋发进取,使得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

基础上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华民族绝对贫困

问题,这一历史性成就是对共同富裕思想共

识的现实解码。

三、世界意义:在坚持胸怀天下中致力

于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

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

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它不仅是

属于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更是属于

世界全体人民的文明成果。其日益彰显的国

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主要有:为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范围内焕发出活力提供现实动力,为推

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为国际社会破解贫

富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具有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的路径选择。

(一)以“中国理论”为振兴世界社会主

义事业提供现实参照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与

实践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振兴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坚实依托和强大动力。

一是破解国际话语体系中西方对社会

主义的污蔑、诘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

论和实践是对国际社会中“共产主义灭亡

论”“社会主义崩溃论”等论调的有力驳斥。

深层次而言,中国共同富裕理念与资本主义

社会富裕具有本质区别,内蕴的互利共赢、

和平发展等观点打破了制度、民族的界限,

逐渐成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理念,使之成

为世界范围内普遍接受的价值共识。二是

极大地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振

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习近平

总书记推动共同富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

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人口规模如此巨

大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的充分肯定和确切回答,充分

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出的光明前景

改写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发展局势,使得中国在国

际社会中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刻影

响了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发展的未来走向。

三是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塑社

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分则

力散,专则力全。共同富裕凸显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

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协同运

行下,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

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

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

重。”[5]

而依托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人民

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

大局观下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中国书

写出人类社会减贫历史上的奇迹,在持续奋

斗中全面建成惠及 14 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减贫事业作出

了巨大贡献。

(二)以“中国智慧”为推动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共建一个没有贫

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

斗”[15]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价值取向不仅在具体实践中包含着分配公

平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意蕴,更是充分彰显了

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本质,为人类社

会发展进步的价值根基、发展原则、努力方

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范本。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2 -

第69页

一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奠定人类社会

发展的价值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遵循。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

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3]189坚

持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为了人民、发展的价值

认知是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的价值目标是由

人民共享,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

进步,是避免出现政党与人民之间疏离的政

治智慧。二是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用开放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来审视新

时代共同富裕问题,致力于以中国的发展进

步推动世界的发展。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

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面对全球资源、财富分配失衡的现状,以

合作共赢的发展观缔造出人类社会美好未

来的发展图景,着力构建出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的倡

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自由

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带

动、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

展,以此来弥合全球财富鸿沟。三是公平正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

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超越,机会、

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正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

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企图用高福利政策来弥补社会贫富两极

分化现象,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形

态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

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6]

。促进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则自觉践行公平正义的价值

理念,不仅确保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及各种

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是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

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人人获得平等的

发展机遇、获得人人都可以出彩的机会、拥

有参与致富的行为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

权利。

(三)以“中国经验”为破解国际社会贫

富难题提供行动指南

追求共同富裕和解决财富收入分配不

均衡的难题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也

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期待。习近平关于共同

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在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两个统一中为世界人民共同富裕事

业和破解贫富发展难题等全球性问题提供

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和典范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最富有的1%

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

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

令人担忧。”[13]480财富、资源分配不均衡作为

全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经

济秩序,贫富难题外溢的影响加大了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在世界经济

复苏乏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资本过度

逐利所带来“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不公

正、不合理的普遍现象,使得部分西方国家

在开放和闭守的矛盾冲突中催生出各种“退

群”“毁约”等逆全球化行为,加剧了世界发

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此,一是以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指明国际社会发

展的路向,为国际社会破解贫富难题奠定物

质基础和分配前提。共同富裕中物质生活

富裕不是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注

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全面、协调

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妥善处理好有为

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致力于把“蛋糕”做

大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先富带动后富的

帮扶模式、建立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积累经

验等把“蛋糕”做好;“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

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3 -

第70页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7]47,协调效率和公平的

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蛋糕”分好。即

是强调以物质的极大充裕来破解西方经济

学的“涓滴效应”,以社会公平正义防止资本

的无序扩张和恶性膨胀,以完善的分配制度

应对高福利危局下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现

象。二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指

明“人类解放”的路向,为国际社会破解贫富

难题廓清思想迷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统一可以实现主体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

活世界的联通,精神共同富裕中的有爱社会

超越资本主义下“物化”的困境,有助于在国

际交往合作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更加开

放包容的胸怀化解意识形态争端、文明差

异、利益冲突,推动全球共同富裕;以全人类

共同价值的精神境界来让人们从零和博弈、

丛林法则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扬弃、摆

脱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和

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国际交往中达到

“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

足安康”[3]434的思想状态和行动姿态,展现

对霸权主义行径的超越,彰显党始终以自身

发展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的世界情怀和责任

担当。

(四)以“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

现代化提供选择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

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现代化。”[7]22一定意义上来说,促进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在解决主要的现实问题、不同阶

段衔接的目标设定、所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等方面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具

有同步性和同构性,是涵盖在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伟大实践和主

要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应然面貌、实然路径和必然

结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

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具

有重要意义。正如马克思认为:“资本来到

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西。”[17]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凭

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工业技术水平,通过

掠夺资源、剥削工人阶级、殖民侵略等方式

进行资本积累,走出了一条充满血泪的资本

主义现代化道路。虽然西方现代化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形态

和物质财富,但社会中依旧长期存在着不可

调和的社会矛盾、社会少数人的富裕和绝大

多数人的赤贫引起严重的社会分化的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区别于西方、不照抄

照搬其他国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规

律且具备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使

得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影响

世界、贡献世界、引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18]

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

实践,凸显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世界意

义。中国共产党面对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

基本前提,预设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

取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以

金钱、资本为发展中心的摒弃,是对西方社

会贫富两极分化的超越,更是对“中等收入

陷阱”的跨越,拓展了后发国家实现富裕、走

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富

裕和现代化道路选择提供了现实参照和全

新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可持续发展

道路上阔步前行——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

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M].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21:3.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4 -

第71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27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20.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8.

[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北京: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9:495.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

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1:2.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58.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7.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22.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7.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289.

[15]习近平 .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156.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871.

[18]习近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

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22-08-19(01).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al Value, and World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ommon Prosperity

CHENG Liucha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form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

sues related to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opening up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

oretical innovation, it explains the driving mechanism, strategic layout,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common prosperity while adhering to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terms of practical value, it con⁃

tinuously meets the needs of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hile adhering to its original mission, build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and is a practical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

nese nation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erms of global significance, it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evitalizing the world socialist cause with the \"Chinese theory\" i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having a global vi⁃

sion, and provides \"Chinese experience\" and \"Chinese wisdom\" in promoting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solv⁃

ing the world's wealth problems, and provid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choice of modernization path.

Key words:people first; common prosperity; global vision

[责任编辑:王方东]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 65 -

第72页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新时代·新思想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基于国际话语视角

黄 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91)

摘 要:进入新时代,世情发展变化呼唤新的价值引领,身处两个大局中的中国需要有

代表性的创新国际话语。新中国70余年发展实践的奠基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经验

的积累,使新时代的中国具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客观条件。

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身所具备的承认共同性与尊重特殊性的统一、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

一、开放性与共建性的统一等理论特性及其在国际话语方面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回应

时代需求。反思当前实践进展的不足,未来或可考虑从增强国际传播与注重跨文化交

际、加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相关学术体系建设以及积极推进实践融合等方面进

一步拓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路径,提高其国际话语塑造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话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66-10

收稿日期:2023-04-02

作者简介:黄 冰(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习近平外交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真诚呼吁,

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

全人类共同价

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

时代之问作出的回答。与此同时,全人类共

同价值亦是中国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进程

中提出的创新性国际话语,根据建构主义理

论,世界和话语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

相互建构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描述了

国际社会应该坚守怎样的共同价值,并且具

备进一步建构和塑造世界与人类未来的功

能。因此,从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话语的视

角对其进行学理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实基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

国际需要与国内条件

国际话语体系庞杂,中国的国际话语是

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为表达国

际战略与外交政策所使用的语言,是“体现

国家文化传承、意识形态、重大利益、战略方

向和政策举措等官方基本立场的表述”[2]

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提出高度凝练的国际话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8

- 66 -

第73页

语来表明中国立场以应对愈发严峻的国际

意识形态斗争。而价值观是国际话语的核

心。因此,我们党在对外工作顶层设计中强

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

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

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3]

。全人类共同

价值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其产生具有现实

必然性。

(一)国际形势新变化需要新的价值引领

概括来讲,当前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

话语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

给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带来

新的挑战,也给中国在大变局中创新局、引

领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及提升国际话语影响

力提供了机遇。

第一,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

际体系中的力量对比变化对国际话语权态

势发展影响深远。学界和政界对冷战后国

际格局的普遍认知是“一超多强”。当今世

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大发展大

变动大调整时期。国际体系结构尚未发生

根本性改变,美国目前仍然是唯一的超级

大国,但是美国的相对实力在走弱,新兴大

国特别是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与之对应的是,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掌握国际话语霸权的态势也在发生

变化。一方面,美西方在国际话语体系中

的主导地位呈下降趋势,但其不会轻易放

弃这一优势,相反会更加增强其在国际话

语战略方面的主动性。新兴大国伴随着自

身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其国际话语权在

逐渐提升。并且新兴大国近年来愈发重视

在塑造国家形象、参与国际事务、改革与完

善国际制度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构

建自身国际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西方世

界不再是铁板一块,西方出现内部不统一

的声音。这意味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态势

进入一个变动期,特别是在当前意识形态

领域斗争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欧盟、新兴

大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话语权的博弈

将更加激烈。

第二,国际社会全球性突发公共安全事

件常态化与国际话语主体多元化。冷战后,

全球化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发

展,提高了人类福祉,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

了发展不均衡、治理失灵、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矛盾尖锐等问题。当前,反全球化与逆全

球化的趋势在加强,国际社会“黑天鹅”事件

层出,全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趋向常态化。

任何一国都无法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解决

全球性威胁问题,因此更需要多元行为主体

携手应对全球治理。“全球化使国际组织、多

国公司、跨国社会网络等非国家行为体在世

界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在气候变化、

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突出的领

域,国际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和非国家

行为体等,在框定问题和议程设置方面都表

现出比以往更加强势的话语权和影响国际

社会行动的能力。”[4]

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

的主导行为体,但是在国际话语权领域,多

元话语主体影响力逐渐上升,给主权国家构

建自身国际话语体系带来了挑战。

第三,文化与观念等软实力因素的重要

性愈发凸显,国际话语自身的影响力在不断

攀升。大国竞争加剧,致使国际社会讨论地

缘政治、修昔底德陷阱、民粹主义等声音增

多。硬实力仍然是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权

力构成,但是,文化、理念、话语等软实力对

于世界秩序的重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文化是一个实践共同体的共同背景知

识,这种背景知识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生活

方式等内容。“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既作

为实践结果的知识体系和意义结构存在,也

反过来深刻影响到一个实践共同体成员的

思维和行为方式。”[5]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

“文明冲突论”,预言未来世界不同文明不同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67 -

第74页

文化之间会产生冲突。这是将文化张力与

影响力极端化、暴力化以及物质化的结果,

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孕

育理念,理念一旦产生认同、被国际社会广

为接受,就会成为既定事实,会产生巨大的

影响力,引领和指导人的行动。譬如,“不干

涉别国内政”“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使用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就是已经产生国际共识

的理念。

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呼唤新的价值引

领。如上所述,当前国际话语领域的现状

虽是“西强东弱”,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东升

西降”。国际社会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

字、治理赤字,未来国际社会的合作模式、

人类的生活方式该何去何从?这都需要国

际社会凝聚价值共识,联合行动。变化既

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中国需要以前瞻

性的战略预判主动应对变局,进行话语塑

造和价值引领。话语本身影响力的增加意

味着我们可以在政治、经济、外交、公共卫

生、公共安全等多领域抢占道义制高点、倡

导新理念、传播共同价值。我们应当抓住

契机,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部分西方

国家,增加在国际议题设置方面的话语权

和影响力。国际行为体构建自身话语体系

的过程包括传播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

文化与理念,以期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从而

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引领行动开展。当前,

国家不仅需要增强硬实力,讲好故事的能

力也越来越重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习

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变局与人类未来作出

的时代回答,也是中国在构建国际话语体

系进程中开创的又一代表性国际话语。我

们要用好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创新国际话

语,讲好中国故事。

(二)新时代的中国体现大国担当

我们党历代领导核心对于中国在对外

话语体系构建和国际话语引领方面时刻保

持清醒认知。一个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构

建与国际环境、综合国力、身份定位以及国

家整体战略等因素密切相关。新中国70余

年发展实践的奠基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

经验的积累,使新时代的中国具备了弘扬全

人类共同价值、提高中国国际话语影响力以

及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国内条件。同时,这

也是新时代中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

客观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内面临一穷二

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困境,对外又面临非常

恶劣的外部环境,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是当

时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维护国家利

益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

中国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当时的国内

外形势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话语。例

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

“三个世界”理论对早期中国加强与广大亚

非拉国家合作,改善与部分西方国家关系发

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同志提出的“求同存

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直到今天都焕

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如此,囿于经济困

难和技术不足,该阶段我们的整体对外国际

话语影响力仍然较弱,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处

于摸索初创阶段。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针对风云变

幻的国际局势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形势,邓小

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

方针。意指我们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

改善民生,在国际意识形态上不争论,在国

际问题上不当头。但是邓小平同志也指出: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

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

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

务中的作用就会大。”[6

“] 我们再韬光养晦地

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

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7]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68 -

第75页

这表明当时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国际话语的

重要性,而是当时中国不具备相应的综合国

力,时机并不成熟。

进入新时代,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中国

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积蓄了快速

发展的物质条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所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

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自身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开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中

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强调,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注

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提升国际话

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精心构

建对外话语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即是这

一时期中国提出的代表性国际话语。这是

我们党为塑造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

会主义大国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

国形象所做的努力,也是中国践行世界和平

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

维护者等身份定位承诺的切实行动。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广泛宣介

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

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

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

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8]

二、理论意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

特性与国际话语意义

百年变局呼唤新的价值引领,新时代中

国的客观实际需要有代表性的创新国际话

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

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

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

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

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和

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

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

求。”[9]

为什么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应了时代

呼唤?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身所具备

的理论特性使其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全人

类共同价值对于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意识

形态斗争和国际话语支配权争夺具有重要

意义。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在创新对外话

语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重要尝试,是对西方

现代化叙事的超越,是中国构建对外话语体

系的重要一步。具体来讲,全人类共同价值

具有三方面理论特性,分别是承认共同性与

尊重特殊性的统一、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以及开放性与共建性的统一。这三方面的

理论特性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寻求共同性

又尊重不同文明的特殊性,既反映了中国特

色又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以一种开放包容的

姿态团结和凝聚人心,争取最广泛的国际力

量,提升中国国际话语影响力,引领人类进

步潮流。

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承认共同性与

尊重特殊性的统一。在一个多元文明并存

的世界中存在共同性的价值吗?一方面,价

值隶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

意识具有共同性,“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

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

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

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

失”[10]

;另一方面,价值是特定属性客体对于

主体的意义和功效的反映。全人类共同价

值的主体是全人类,载体是人类命运共同

体,处于同一共同体的成员具有共性。全人

类共同价值不是抽象的、主观臆想的、凭空

诞生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多,需要共同应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69 -

第76页

对的全球性问题也复杂多变。全人类共同

价值基于人类社会实践,源于全人类的共同

需要,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关切。虽然不同

文明具有多元价值,但是和平、发展、公平、

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共同

理想和共同追求。与此同时,全人类共同价

值也体现了对特殊性的尊重。既尊重不同

民族不同国家对共同价值内涵的理解,也尊

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具体实现共同价值的

实践模式。“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

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

样道路。”[11]

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本土性与国际

性的统一。就本土性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

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

继承、发展与创新。和平与发展对应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己欲达而达人”,

公平正义与“天下为公”“君子义以为上”一

脉相承,民主自由是“以民为本”“从心所欲

不逾矩”的当代表达。此外,全人类共同价

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表里、紧密相

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层面的表

达和彰显。就国际性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

包含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期盼,是不同国

家不同种族多元价值的共性凝练。全人类

共同价值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力求画出国际

社会的“最大同心圆”。落实到具体的国家

实现形式,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建立一个既

契合自身发展逻辑又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

益的国家,即同时具备自身特色、国际性和

现代性的国家。

最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开放性与共建

性的统一。所谓开放性,一是时代的开放

性。全人类共同价值诞生于一个开放的时

代,这个时代多元价值、多元理念错杂交织。

此时求同存异便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主体

的开放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哪些国家

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国际社会成员的平等

权利。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有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都可以追求实现共同价值。

三是内涵的开放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

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历史的、变化

的、发展的。并且不同国家依据自身国情对

共同价值内涵的解读可以保有自身的特点。

四是实践路径的开放性。实现全人类共同

价值的路径不是唯一的,一个国家选择哪种

发展道路,实施怎样的民主模式,要依据本

国国情来决定,要由本国人民说了算。所谓

共建性,是指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需要世

界各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共同价值源于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当今世界,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的总体安全而

独自安全,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问题需要各国

共同治理,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黏合剂,作为

应对全球治理的理念要求,共建性是其应有

之义。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话语意义

概而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国际话语

领域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回应

时代需求,顺应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

第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对冲

西方话语霸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牢牢掌

握国际话语霸权,这与物质力量、历史文化

等综合因素相关。“国际话语权可分为舆论

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和学术性话语

权。”[12]

西方国家利用发达的媒体及技术控

制国际舆论,很多新闻报道内容带有西方叙

事偏见。譬如,中国推出的以互利共赢为导

向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西方渲染为“中国的

马歇尔计划”“新殖民主义”等,意图造成一

种中国寻求扩张势力范围的假象。这严重

损害了中国形象,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

国际合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

有国际社会的制度和规则是由西方国家按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0 -

第77页

照自己的利益和逻辑创设或主导的。自新

中国成立以来,一度被迫游离在一些国际制

度之外。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国际制度上

的话语霸权打压中国。学术性话语权方面,

以米尔斯海默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为

代表的相关论断被西方国家利用来指摘中

国发展。如果一味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

很容易使中国掉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中国

需要通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来对冲西方

叙事与西方宣传的所谓“普世价值”,并以此

为抓手全面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完善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第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占据

道义制高点。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国际话

语霸权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实力之上的,新兴

大国在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的进程中应该

站在道义制高点上,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

则。当前,人类交往的世界性空前深入、广

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空前频

繁、紧密。人类处在一个风险不断增加、挑

战愈发严峻的时代。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

理念,坚守怎样的价值去迎接这些风险与挑

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给出的答案。

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道义原则不仅有助于

中国提升自身话语影响力、争取和凝聚人

心,更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强调和

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强权;主张公平正义,

反对霸凌压迫;号召民主自由,反对专制集

权。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口,采用这种正反叙

事结构模式,有助于明辨善恶,形成气势磅

礴的话语性力量。在国际社会强弱分明的

情况下,有助于激起发展中国家内心深处的

道义认同感,联合最广泛的力量,使之相信

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

一边。

第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益于塑

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国理念、讲好中国

故事。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变量,是“国际社

会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

感,它的具体内容在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建构

中稳定、变化和更新。提升并运用国际话语

权是主权国家塑造和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

路径”[12]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

形象认知是比较复杂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综

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在西方舆论的刻意渲染

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阻碍了中国和

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

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

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

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

想力量和精神力量。”[8]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

值就是通过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讲述中国主

张、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道路,阐述中

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国际

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总之,我们可以借弘

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之机,传播好中国声音,

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

好中国故事,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

国国家形象。

三、未来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

进展与弘扬路径

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呼唤新的国际话

语与价值引领,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应了时代

呼唤。但在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实践

进行考察后发现,我们在国际社会弘扬全人

类共同价值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全人类共同

价值国际话语的塑造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尚

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这方面的不足与中国

整体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是密不

可分的。通过实践分析与学理考察,未来我

们可以从增强国际传播和注重跨文化交际、

加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相关学术体

系建设、积极推进实践融合三方面进一步拓

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路径。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1 -

第78页

(一)当前实践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主要还是

通过国家领导人及高官在双边或多边场合

以谈话、讲话、演讲等方式进行阐释和倡导。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放到中国整体对

外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之中。当前中

国对外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挑

战是造成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弘扬进展不

足的重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

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

“他塑”而非“自塑”,我国在国际上有时还处

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

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

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

“落差”。我国在国际话语领域面临的挑战,

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的整体国际传播能力有待

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强

弱直接关乎其国际话语影响力的大小。当

前,我国的整体国际传播能力与中国目前的

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国家需求存在落

差,具体表现在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理

念三个方面。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

国际社等西方媒体垄断了世界上的绝大部

分新闻,这与其长期占据经济和技术优势有

关,如美国拥有覆盖全球的网站和电视频

道。我国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还未完全应

用到国际传播上。当前国际传播方式、传

播平台多种多样,大众媒体、社交媒体、自

媒体、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不一而足,都是

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我们媒体融合发展

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需

要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打造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在传播理念

上,中国长期存在被动性。特别是在国际

舆论方面,经常是西方国家歪曲什么,我们

解释什么;西方国家不实报道什么,我们澄

清什么。我们的国际舆论塑造和引导能力

还存在不足。因此,在传播理念上,我们要

增强主动性,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与

此同时,我们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技巧也有

待改进,需要加强在分众传播和精准传播

方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说了传不开”

的困境,除了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外,我们的

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尚未完善。首先,对外话

语既要有本国特色,又要有国际性,要能够

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要能够引发共鸣。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要让国外受众听得懂、

听得进、听得明白。我们需要着力打造融通

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其次,由于

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的国际话语在

翻译和理解方面既存在被故意曲解的现象,

也存在被文化误解的问题。譬如,中国把

“一带一路”定义为“倡议(initiative)”,而国

际社会往往将其理解为“战略(strategy)”,突

出了权力政治色彩。再譬如,邓小平同志提

出的“韬光养晦”是指中国不当意识形态的

头,不争论,保持低调,谦虚谨慎;国际社会

却 将 其 负 面 解 读 为“Hide one's capability

and bide one's time(隐 藏 实 力 ,以 待 时

机)”[13]

。这也提醒我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

对外弘扬上一定要注意对其内涵的翻译和

解读。最后,中国学术性话语权的欠缺也是

整体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我

们在国际上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学理研究较

少,外交理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也有待加

强。总之,“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

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

传播艺术”[8]

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二)拓宽弘扬路径的几点思考

在考察当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

践进展,以及弄明白为何会出现不足之处的

基础上,我们需要汲取经验,规避不足,应对

挑战。国际话语的影响力不是一个国家经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2 -

第79页

济实力的自然延伸,需要有意识且积极地塑

造。未来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拓

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路径,增强其国际

影响力。

1.增强国际传播、注重跨文化交际

话语需要被听闻、被回应、被理解、被认

同、被使用、被实践才可以产生影响。全人

类共同价值作为国际话语的核心一旦被国

际社会广泛认同,内化为国际规范,便会具

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可以发挥指导实

践与建构世界的作用。若要使全人类共同

价值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深入人心,单靠

官方宣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打造全方位、

立体式的共同价值国际传播体系。二战后,

西方的电影、动漫、游戏甚至快餐文化席卷

全球,这些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发挥了重

要作用。我们也需要重视这一阵地,拓展多

种渠道、多种媒介的国际传播方式,利用好

融媒体平台,增强讲故事的能力,将全人类

共同价值寓于其中。我们还应当同步推进

公共外交、民间外交,通过扩大人文交流与

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

信任。

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特别

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不能自说自话,更

不能想当然。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特点,把我们想

讲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和意义与国际

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

合起来,以期真正让共同价值深入人心,成

为国际规范。具体来讲,首先,要对全人类

共同价值的名称、内涵、意义等形成一个比

较权威的不同语言的翻译表达体系。其次,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以TikTok为

代表的社交媒体在海外发展良好,尤其在青

年人群中具有广泛影响力。我们可以借此

平台举办短视频大赛,搜集中国在国际维

和、国际减贫减灾以及医疗卫生援助等行动

中发生的感人暖心故事。通过真实的案例

讲述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平凡生活中的生动

体现。最后,要增强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对

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形

式包括人员交流访问、学术活动、思想沟通

交流等。特别是各国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面

对面的方式碰撞观点、激发灵感,增进沟通

理解,进而在各自国内为宣介全人类共同价

值发挥积极作用。

2. 加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相关

学术体系建设

学术性话语是国际话语的重要组成之

一。西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

阱”“历史终结论”等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

这些话语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学术理论作

为支撑。其中固然有政治操作和西方媒体

歪曲解读宣传的因素,但单从学术性方面来

说,这些理论又在西方传播甚广,影响较大。

因此,必须重视学术建设,既要丰富和发展

全人类共同价值自身的学理研究,也要将其

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整体框架中

推进。

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为构建“中国

学派”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全人类

共同价值研究也可成为其中重要一支。习

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

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

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

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

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

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

地位还不太相称。”[14]

这表明当前我们增强

学术性话语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应

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内涵、全人类共

同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全人类共同价

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辨析、全人类共同价

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

值与全球文明倡议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特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3 -

第80页

别是要增加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量,形成一

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文献。

3.积极推进实践融合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好

自己的事,方能言之有物。对内,我们要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继续

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社会

公平正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

主。对外,我们要始终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

位,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争

端,派出 5 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已经成为第二大联合国会费国、第二大维和

摊款国。中国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

标,带头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世

界减贫贡献超过 70%。”[9] 与此同时,中国

也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和减贫

减灾援助。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 2030 年,共建

‘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 760 万人摆脱极

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15]

概而言之,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

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

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仍有需要继

续改进的地方。虽说行胜于言,但我们要改

变“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模式,要推进

话语与实践的融合。譬如,要增强相关事件

的国际新闻报道,要在行动中注重民心沟

通。我们既要通过实际行动团结凝聚人心,

也要积极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国际文

件与国家间合作文件,增加其法理性、规范

性和影响力。我们要不断增强在恐怖主义、

难民危机、发展援助、减贫减灾、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全球治理领域的国

际议题设置方面的主动性、引导性和塑造

性,在议题设置方面的管理中充分释放全人

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空间,使全人类共同

价值深入人心。

综上,国际话语的塑造力、影响力和感

召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话

语既描述世界,也建构世界,而价值观是国

际话语的核心。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关乎我们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也具有广泛

的世界意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灵魂和价值内涵,是在全球面临和平赤

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困境下,中国共产党

本着对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对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回答,是中国

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的正确理

念指引。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即是站在历

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迈入

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

和人民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历

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5).

[2]杨洁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话语权的使命与

挑战[J]. 国际问题研究,2016(5):18-30,

137-138.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4]秦亚青 .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J]. 国际问题研

究,2021(5):55-72,139.

[5]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J].世界

知识,2020(1):25-27.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40.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4:1346.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4 -

第81页

[8]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

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1).

[9]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

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1-10-26(0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2:421.

[11]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

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

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02).

[12]邢丽菊,赵婧.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国家

形象建设:挑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21,

30(3):111-126,128.

[13]叶淑兰 .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J].

外交评论,2012,29(5):68-81.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

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5]习近平 . 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

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02).

On the Concept of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UANG B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world call for new value leadership. China, which

is situated in two major situations, needs representative innovativ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e foundation of

more than 70 years of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New Chin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10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have enabled China in the new era to hav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carry forward the com⁃

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and lead the trend of human progres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gni⁃

tion of commonality and respect for uniqueness, the unity of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unity of

openness and co-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at all human beings

possess, enable them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on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practical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t may be consider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path of promoting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by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phasiz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

struction of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academic system,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haping, influence, and ap⁃

peal.

Key words: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

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责任编辑:孔令仙,王方东]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 75 -

第82页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党史·党建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孙绍勇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摘 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对于一个政党取得并且巩固其执政地位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生命线,积极应对意

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深刻认识新时代牢牢掌

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价值定位、准确把握其原则要求、系统深化其实践路向,对

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提质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架构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立足新

时代新征程,要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政治要求落实、落细,需要进一

步从坚定“两个确立”、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政治三力上发力,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

领,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

线,凝聚精神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图分类号:D64;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76-09

收稿日期:2023-03-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化及其基本经验研究”(20CKS047);陕

西省社科基金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2023LS02);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

略研究基金项目“‘双一流’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质量提升研究”(2023FZY23)

作者简介:孙绍勇(1990—),男,云南楚雄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

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一个民族、国家、

政党都需要通过意识形态来阐明主张、引

领社会、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

发展历程中,为赢得、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

工作的领导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

巨大的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

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得以确

立并不断巩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

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

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43由此可

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工

作领导权的价值定位和基本原则,系统推

进中国共产党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

实践路向,进而守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

地、打赢意识形态的攻坚战,不断夯实中国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9

- 76 -

第83页

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根基,依然是重大

的时代课题。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价值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不仅表现为思

想上的成熟和组织上的壮大,还体现在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构建上的牢固和强大。从

战略高度、历史教训和现实境遇中审视意识

形态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是系统认识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的

题中之义。

(一)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视意识形

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

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

要的工作。”[2]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

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

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意识形态工

作面临的形势的深邃洞见。意识形态工作

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思想政治工作。早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就逐步认识到要正确

认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思想和政治对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统帅作用。从“掌握思想

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3]

,“政治工作是

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4]

,“要把思想教育

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5]

等经

典论断中,足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

态工作的重视程度。改革开放以后,党对

“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意识形态

工作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关

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邓小平曾明确指

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

就在四个坚持,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

锦涛也曾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

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在

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

放松意识形态工作。”[7]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

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经济建设发展掌

舵领航、把脉定向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上,正确处理好经济建

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发展提

供价值支撑。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极易导致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风气盛行,

不利于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市场秩

序的稳定,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根基。另

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工作凝

聚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

层分化、经济成分多元化,只有发挥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导航把脉、铸魂立根的作用,才

能调节民众的社会心理,澄清是非,在更广

泛、更为深层意义上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

价值共识,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

力量保障。另外,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不仅

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更加需要文化软实

力的强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意识形态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已成

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出台

表明我国由“传统国家安全观”向“新型国

家安全观”转变,开始通过国家强制立法的

形式,将柔性的意识形态要求转化为刚性

的法律制度约束,极大提升了意识形态安

全的法治保障。概而言之,意识形态工作

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保驾护航,关系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把握

它的极端重要性和任务艰巨性。

(二)从苏联解体洞明意识形态工作是

党执政兴国的“定盘星”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根本

的政治功能在于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辩护。能否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77 -

第84页

领导权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地位是否牢固

的关键。从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历史来看,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至戈尔巴

乔夫时期,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背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和

原则,譬如:一方面,在文化、科学和教育领

域,常常以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问题,对待

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粗暴;而另一方面,在日

常生活中逐渐弱化甚至疏忽了对广大人民

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

育;对一些“地下刊物”“非正式组织”的意

识形态审查缺乏警觉性、敏锐性,致使各种

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竞

相激荡,它们往往以“重评历史”为名发表

攻击苏共政治思想的言论,攻击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瓦解苏共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最终酿成苏共分崩离析、丧失政权的悲剧。

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工作是争夺人心的

工作,是事关人心向背、兴衰存亡的工作。

党政关系异变、党内关系异常、党群关系异

化使得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脱离了重要的

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意识形态防线被资

本主义突破,最终导致苏共灭亡和苏联

解体。

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政权同敌对势力

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敌对势力颠覆一个政

党、国家和民族的突破口。意识形态工作的

领导权直接关系政党的兴衰成败,是政权合

法性获得的重要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

来,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

新阶级,往往“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

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

遍意义的思想”[8]

。自冷战时期起,西方敌

对势力就以各种方式推行意识形态的和平

演变,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

透,其根本目的在于妄图将资本主义意识形

态全球化、普世化,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一统天下,从而更好地维护其世界霸权。因

此,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立党立国的“定盘

星”,一旦被摧毁,随之而来的便是出现诸如

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因此,只有意识形态

工作的领导权坚挺牢固,才能够为政党及其

成员指明目标和方向,凝聚成员意志,促进

内部团结。换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决定

着党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影响着党的组织

建设,规范着党的作风建设,引领着党的制

度建设。当前,面对执政的“四大考验”和

“四大危险”,全党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

作“定盘星”的作用。

(三)从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研判

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社会

思潮竞相发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统

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为艰巨。总体而

言,价值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决定着意识

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无比重要性,科学研判

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形势,把握新时代意

识形态工作的特点,才能在各种风险和考验

中激流勇进。

放眼国际,世界安全形势和经济运行情

况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国际局

势激烈动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旧尖锐

复杂。一些西方国家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和

军事实力为后盾,利用文化交流、宗教输入、

人员交往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将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

包装成为“世界原则”和“国际标准”,借助

“分化”“西化”等各种图谋威胁着我国国家

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甚至不遗

余力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攻击党的领

导,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

权和支配地位。

审视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良社

会思潮暗流涌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

义、“普世价值”等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一元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78 -

第85页

指导地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消费主

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直接侵蚀着社

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它们刻意歪曲和渲

染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

化、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否定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尤其是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

阵地,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虚拟空间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性和匿名性,主流意识

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挑战。西

方势力以技术为掩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通过篡改网站、挖掘漏洞等方式频繁对我国

网民关注的热点、兴趣点等数据进行非法监

控和收集,并进行隐秘的网络意识形态攻

击。面对复杂严峻的环境,我们要从思想上

真正认识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根

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牢牢掌握意识形

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则要求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首要问题就是举

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体现在意识形态

领域则表现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

导权问题。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的原则要求,明确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需要“注意什么”“坚持什么”,是坚定决心、

凝聚人心、提振信心进而富有成效地做好意

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内容。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同

向聚合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全国宣传

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

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9]

群众路线作为党

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联结器,既是党的生命

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

良传统,更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

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工人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其本色、存在价值和奋

斗目标都与工人阶级、人民大众不可分割,

相伴而生。在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导向和

方法引领下,党与群众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荣辱与共,创造了“救国”“兴国”“富国”“强

国”的一个个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

们深刻感悟到了党心为民、民心向党、党群

交融的巨大伟力,同时也启示着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只有继续

运用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切实

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才能确保意识形

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体现党

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

领导权,一方面,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对思

想文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

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为基础和

前提,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

握在党的手里。早在 1944 年,《解放日报》

在创刊一千期的社论中就指出:“我们的报

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

纸,这是我们这个报纸的第一个特点。”[10]

所有思想宣传战线上的党员、干部要旗帜

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宣传党中央关

于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做到爱党、

护党、为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另

一方面,将“人民立场”熔铸于国家治理的

顶层设计中,真正从人民利益的角度阐释

和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将党的理论政策与

人民的实际诉求结合起来,客观反映和有

效实现人民大众的呼声与诉求。只有这

样,才能消解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架起党

心和民心的“连心桥”,构建意识形态工作

“同心圆”,凝聚亿万人民干事创业、团结奋

斗的磅礴伟力。

(二)始终坚持总结经验与回应现实同

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79 -

第86页

历史经验。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坚持与时俱

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

展。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不同时期党和

国家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积极探索意

识形态建设的规律,以发展的眼光和整体性

思维来思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

意识形态建设应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

方向紧密结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要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思

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将正确的

意识形态观念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弘扬主

旋律、正能量是党的本职本分。这需要以党

管媒体、党管宣传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

保证,以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为党的意识

形态工作提供人才支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党的意识

形态工作的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

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

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

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

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1]

以史鉴今、

砥砺前行,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

工作领导权所遵循的重要原则。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

的调整等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因

此,新时代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

仅要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要积极回应现实,

观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

向。毋庸置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矛盾

和问题往往是造成意识形态形势错综复杂

的现实原因。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追求、思想

观念的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主流意识

形态的认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

领导权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现实生活,

才能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力”“批

判力”和“免疫力”。尤其是针对偏激或错误

的社会思潮,要敢于发声亮剑,通过弘扬主

旋律、传播正能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正是在总结经验中与时俱进,只有聚焦时代

课题、现实问题,才能把握人们思想价值观

念的变化,在回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不

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感

召力。

(三)始终坚持守土尽责与对外传播同

步推进

现实生活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均是意

识形态工作要面对的重要阵地,牢牢掌握党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要强化底线思

维与阵地意识,坚持守土尽责和对外传播同

步推进。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和改进党的

宣传思想工作,建构和形成党管新闻、党管

宣传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机制,从而有效把握

和引导社会思想舆论导向。完善意识形态

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建章立制的刚性约

束,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明确各级

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的意

识形态职责划分,增强问题意识、忧患意识、

责任意识。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肩负起“守土

之责”,旗帜鲜明讲党性,宣传好、贯彻好、落

实好党的政策和主张,在“守土尽责”中大力

保护“红色地带”,敢于打击“黑色地带”,积

极争取“灰色地带”,促成党心和民意的同频

共振、同向同行。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

权。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

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掌握党对意识形态

工作领导权需要在国际话语场域中构建和

巩固话语权与主动权,这也是展示我国良好

国际形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

强推动着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

中,已逐步从国际规则接受者转变为国际规

则的参与者、守护者、塑造者。因此,构建意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80 -

第87页

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要在全球背景、中国历史

和现实国情之下围绕中国发展道路展开,揭

露西方话语霸权的错误逻辑,用中国理论阐

释中国道路,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全

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坚持以开放性的眼

光和视野洞察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主动、持久地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努力

对国际社会面临的贸易自由化、反恐、减贫、

人道主义援助、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课题

和重大挑战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在世界

舞台上展示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魅

力与实践智慧。

三、系统推进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实践路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

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中

国共产党要在新时代新征程运筹帷幄、行稳

致远,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必须念好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构的“紧箍咒”,增强

思想自觉、发扬斗争精神、夯实意识形态工

作责任制,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

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坚定“两个确立”,增强做好意识形

态工作的思想行动自觉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

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离不开领导核心的掌舵

领航,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方向指引。党的十

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确立习近平同志

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

位”[12]

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做好意识

形态和其他各方面工作的灵魂与指导思想,

必须毫不含糊、一以贯之地将“两个确立”入

脑、入心、化行;同时,也要将与之密切相连

的“两个维护”坚持和捍卫到底,落到实处,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一方面,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

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我

们党擘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蓝图壮阔宏伟,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前所未

有,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隐患错综复杂。因

此,更需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把意识形态

工作落实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大局,用鲜

活丰富的当代实践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和

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和大众化。建立健全党委定期听取意识形

态和宣传思想工作汇报以及研讨制度,加强

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主要从事

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和机构的横向联合,加强

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

大战略任务的统筹指导,确保全党始终步调

一致向前进。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豁得出

去,全党要敢于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甚

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做硬碰硬的斗争,切实

做到“两个维护”,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其他大

是大非问题上同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唱反

调的噪音和杂音作坚决的斗争。

另一方面,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研究,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

记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3]

因此,领导干部和广

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坚定的理想信

念、清醒的理论自觉、科学的工作方法加强

理论创新和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对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加强

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的阐释,聚焦社会热点和思想疑点,提出解

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加强中国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通过理论创新阐明“两

个确立”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独特优势,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瞻性和

指导性。深化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克

服学和用“两张皮”的现象,完善理论形态向

实践形态的转化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81 -

第88页

理论武装与实践发展有机互动。

(二)发扬“斗争精神”,打好意识形态领

域斗争的主动仗

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在与各种错误思

潮的斗争中彰显自身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

是斗争。”[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斗

争精神”一词,肯定了“在斗争中维护国家

尊严和核心利益”的重大意义。近年来,西

方敌对势力利用其话语霸权和技术优势,

激烈进行“阵地争夺”“话语抢位”,致使多

种错误思潮渗透侵扰,严重威胁着我国的

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始终绷紧意

识形态斗争这根弦,以突出的政治导向和

鲜明的政治立场,迎难而上,做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的铁骨战士,增强意识形态工作

的底气和硬气。

首先,把牢斗争方向,提升敢于斗争的

魄力。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泥沙俱

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加大。把牢意识形态

斗争方向就意味着旗帜鲜明抵制敌对势力

的渗透,倡导“做战士、不做绅士”,坚决果断

消除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顽瘴痼疾。明确区

分思想舆论领域的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

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不能一味以“思想包

容”冲淡“一元指导”。敏锐把握意识形态领

域斗争的发展态势,深入分析意识形态斗争

的突出特点和内容实质,在交流交锋中明辨

是非曲直,剥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外

壳。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意识形态斗争

时,要坚持动态、综合、有效的斗争策略,绝

不能走“放任自由”的邪路,也绝不能回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严防意识形

态工作出现松散化、疲软化,或者扩大化和

绝对化等不良倾向。

其次,掌握斗争规律,增强善于斗争的

能力。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需要

抢占制高点、占领主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

导向,使得新闻出版阵地、社科理论阵地、

高校教育阵地、网络媒体阵地可管可控。

建设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传

播平台、主题网站和文创产品,积极推进主

流意识形态、主流思想文化资源的信息化、

数字化建设工程。做好高站位又接地气的

议题设置,使广大人民群众热衷于、乐于回

应,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增强

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服力和聚合力,坚定信

念跟党走,踔厉奋发建新功。培养一支具

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意识形态斗争

规律的思想宣传队伍,根据人民群众的思

想动态和舆论动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斗争思

路和方法,构建全民参与、全民防范的意识

形态安全屏障,实现网络舆论的健康向上、

动态有序发展。

(三)提高“政治三力”,全面落实意识形

态工作的责任制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其新时

代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则

表现为以提高“政治三力”来全面落实意识

形态工作责任制。2020 年 12 月,在中央政

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

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

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5]

导干部只有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

把握政治大局,增强政治本领,才能将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一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判断力。

政治判断力强调的是“怎么看”的问题,聚焦

在意识形态责任工作的是非层面。科学研

判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变化,以政治敏锐性

和鉴别力及时发现意识形态领域潜在性、苗

头性问题,避免意识形态问题的进一步演化

和扩大。要善于从政治立场和方向上发现

问题,从全局和长远来分析问题,从重点和

关键来辨识问题,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

确的政治方向,使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82 -

第89页

掌握在党的手中。提高政治判断力也有利

于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的优良品质,促使其以自我革命精神进行问

题检视和整改,进而确保政治上的坚定清醒

和行动上的坚决果敢,始终坚守为党、为国、

为民的初心使命。

二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悟力。

政治领悟力侧重于“怎么想”的问题,主要是

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认识。担负起意识

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是党规党纪赋予各级

党组织的政治之责,是各级党组织的使命所

在。领导干部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与使

命担当,对党的理论学深悟透、弄懂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了多次集中性

的学习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三严三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

题教育陆续开展,通过思想研讨、理论考试、

实践作为等方式促使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创新

思想、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帮助他们将学

习掌握的理论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科学思维与工作能力。

三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执行力。

政治执行力注重的是“怎么干”的问题,着重

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的程度。2015年

10 月 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党委(党

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这是党

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委

(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做出明确的制度

规定。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明确、步步分解,破除

意识形态工作执行中的不严、不实等弊病。

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情况的监

督落实,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列入“问题清

单”并加以追责,制定整改措施,狠抓立行立

改,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刚性约束,为

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提供规范

指引和制度保障。

四、结 语

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一个政党举什么

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

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

一根本问题,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围绕中心服

务大局、审视当前风险挑战中深刻认识新时

代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价值定

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任何

时候都不能让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旁落,

这为我们高度重视和顺利开展好新时代意

识形态工作奠定了主基调,提供了根本遵

循。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意识形

态斗争局势更加波诡云谲的背景下,始终坚

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同向聚合、总结经验

与回应现实同频共振、守土尽责与对外传播

同步推进这三大原则要求,是党遵循意识形

态斗争规律并打赢这场硬仗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尽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

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领域

的风险挑战以及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至关

重要性,都决不允许我们在巩固意识形态工

作的领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上有任何的

松懈。不断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和做到“两

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

作责任制,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

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是党牢牢把握新时

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逻辑必然和现实

必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8:153.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83 -

第90页

[3]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5.

[4]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49.

[5]刘少奇选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330.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3.

[7]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66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180.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10]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

版社,2017:71.

[1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20:32.

[1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6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22:41.

The Structur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SUN Shaoyo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129, China)

Abstract: Mastering the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is crucial for a political party to achieve and consoli⁃

date its govern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CPC has always regarded ideological work as the lifeline of the

Party, actively responded to various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constantly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for ideological work.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positioning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

cal work in the new era, accurately grasping its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and systematically deepening its

practical direction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n order to

implement and refine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 of firmly grasp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ver ideological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our efforts in strengthening the \"two affirmation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forces of politics, enhance our fighting skill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pro⁃

mote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build a solid ideological secu⁃

rity defense line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and gather spiritual strength.

Key words: new era; CPC; ideological struggle;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责任编辑:王 磊,倪大兵]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架构与实现

- 84 -

第91页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党史·党建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

逻辑理路

左路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成员的理论说服力、思想感召力、

行为动员力和情感引导力等的总和,它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成员思想影响的深

度和实践引领的强度,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时

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错误思潮干扰、敌对意识形态攻击、利益

分化和价值多元、社会信任危机等。为此,必须多措并举,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号召

力,包括要“以利得人”,要“以理服人”,要“以神凝人”,要“以情感人”,要“以言动人”,要

“以术吸人”。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意识形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85-12

收稿日期:2023-04-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党的社会号召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19CKS024);安徽大学质量工程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情感逻辑”(2022xjzlgc392)

作者简介:左路平(1991—),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

场合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新

时代历史境遇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

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包括国内外敌对势力的

意识形态攻击、各类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以

及多元价值观的消解等。针对这些挑战,必

须通过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

和号召力来应对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

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1]

。其中,提升主流意识形

态号召力是其应有之义,它体现了主流意识

形态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群众的思想引导

和现实动员的能力。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

的不足和缺乏则会直接影响党对群众价值

共识的凝聚、思想的引领以及行为的动员等

能力建设,这些能力关系到党领导人民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局和未来。因此,新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10

- 85 -

第92页

时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是主流意识

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党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强大号召力,才能巩固群众共同的

思想基础、凝聚最大价值共识、维系广泛情

感纽带,进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一、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内涵、构成

及意义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个社会占据主导

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它是占统治地

位的阶级或阶层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集

中体现,也是这个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意愿

的综合表达。对于中国而言,主流意识形态

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号召

力指的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下中国

的号召力,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由多重内容

和要素构成,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

及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上层建

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

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

。而一个社会占

据主导地位的,或者说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

形态被称为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主流意识

形态号召力,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相关界定和

论述,笔者在综合相关学者对党的社会号召

力定义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概述。有学者指

出:“执政党社会号召力是执政党依据政治

权威、领导水平、执政绩效、意识形态以及社

会环境变化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动员、凝

聚与感召,使得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向心

力、认同力、归属感和追随倾向。”[3]

简单来

说,社会号召力就是对社会成员的动员能

力。笔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是指主

流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体系所具备的对

于社会成员的理论说服能力、价值共识整合

能力、思想文化引领能力以及情感动员能力

等的总和,并使得社会成员对于主流意识形

态形成心理认同,自觉响应并践行意识形态

的内容、要求和号召。根据意识形态体系中

内容形态的不同,又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号

召力的实现方式具体划分为:理论形态意识

形态得到心理认同,进而引导社会成员的思

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制度形态意识形态得到

实践遵循,进而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

政治政策形态意识形态得到贯彻,进而引导

生产实践的方向;新闻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

得到传播,进而引导社会心理的发展方向

等等。

(二)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构成要素

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作为一种思想观

念体系,关键在于它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普

遍认同,进而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塑造、价

值引导、行为动员,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在共

享相同的理论、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中,团

结一致、凝心聚力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

斗。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尝试将主流意识形

态号召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利益的表

达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思想’一旦离

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286也就

是说,一定的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反映特定成

员的利益诉求,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不能保

持对于特定社会成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言亦是如此,如果

它不能够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诉求,那么它就得不到群众的广泛认同,也

就谈不上号召力。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利益

诉求融入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中,不断依据

利益诉求的变化来更新和丰富意识形态的

具体内容,才能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成

员持续有效的号召力。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心理的反

映力。“社会心理是反映时代问题的晴雨表,

比较及时地反映和表达着一定时代群众的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86 -

第93页

呼声和愿望。”[5]

社会心理会比较及时而且

集中地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成员关心什么、社

会问题是什么、群众在想什么等,这些不仅

会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政治领导者的态度,还

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如2020年新

冠疫情期间,在疫情的影响下,社会成员呈

现各种社会心理状态,如恐慌心理、围观心

理、焦虑情绪、同情心理等。如果能够及时

捕捉和把握这些心理诉求,通过主流意识形

态的舆论传播、思想引导等手段及时回应这

些心理诉求,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则会随

之提升;反之,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够积

极响应社会心理诉求,回应和疏导社会负面

心理,则主流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就

会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说服

力。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的体系,必然会

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体系完备的理论

大厦,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也决定了

意识形态能否具有号召力。一个具有内在

严密逻辑、完整结构和科学基础的意识形

态,能够被实践所反复检验,能够在实践中

指导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

选择,这样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拥有强大的号

召力。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根本保

障,它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的历

史观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还被多国

的历史实践所检验,并且具备与时俱进的更

新能力。反之,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不仅缺乏

理论说服力,而且难以被实践所检验,虽然

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具有迷惑性甚至具有

一定的号召力,但是这类意识形态最终也会

被历史所淘汰。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价值共识的凝

聚力。“凝聚力主要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向心力、说服力、渗透力和聚合力,是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团结和带领全党全

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

意识层面的凝结力和纽合力的体现。”[6]

般而言,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对

于事物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构

成了价值观的核心。在一个流动的社会中,

受环境氛围、利益诉求、教育背景等影响,社

会成员会形成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多元价值

观共存的局面会长期存在。在正常的状态

下,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

整合性,能够凝聚多重价值共识,那么,多元

价值观并存局面并不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产生威胁,反而会在彼此尊重的氛围中促

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主流

意识形态能够凝聚社会成员最大的价值共

识,那么必然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主

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也因此彰显。相反,如果

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成员

的价值共识,不能整合协调多元价值观,那

么成员之间的价值冲突则会影响社会的稳

定与和谐。

第五,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思想文化的引

领力。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

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其号召力

还体现在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引领上。如果

其对思想文化的引领力不够,思想文化领域

会出现杂乱无序状态,甚至各种错误社会思

潮肆意传播,文艺创作领域也会因此而受错

误思潮的影响,造成社会成员的思想混乱,

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也会因此而削弱。这

种引领力体现为引领思想文化发展的正确

方向,为思想文化各具体领域的发展提供旗

帜和导向。因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思想文化

领域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力,故其号召力也

必然强大。

第六,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现实行动的动

员力。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

也就是说,思想理论

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主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87 -

第94页

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最终也会体现在对于实

践的改造上,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主

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号召力,因为它生成于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响应了时代要求和

人民诉求,因而在实践中人民群众就会自觉

践行其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

展等内容落实为现实行动。如果不能转化

为实践动力和改变现实的力量,那么,主流

意识形态号召力也只会是一纸空谈。

(三)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重要

意义

新时代在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

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威胁,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不仅是其自身发

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时代之需。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

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8]

。在新时代,

要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制度保障是最基本的手段,而提

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是其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基础而对群众具有强大号召力,而这种

号召力如果不继续加以维护和提升,则会受

到错误思想理论的干扰和削弱,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则得不到持续性巩固。可见,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维护和增强我国主流意识

形态的号召力,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马

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是提振“四个自信”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

自信”的时代要求,将文化自信纳入理论体

系中,创造性地拓展和丰富了党的十八大提

出的“三个自信”的内容。实际上,无论是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是文化自信,

都与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提升

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让群众对主流意识形

态更加认同、更加信任,才能提升群众关于

“四个自信”的自觉认知和主观认同,才能在

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不断生成自信的心

理状态。反之,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不

足,群众对其不信赖和不认同,那么“四个自

信”就无从谈起,自信的心理状态也无法生

成,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中,也会产生

对于“四个自信”的质疑。总之,“四个自信”

的不断生成和持续提升,有赖于主流意识形

态号召力的不断增强,只有主流意识形态在

思想层面对群众产生了影响,并形成号召

力,使这种影响持久化和实践化,才能促进

“四个自信”的广泛生成和不断提升。

第三,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动力的重要源泉。主流意识形态

号召力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的影响上,而且

还会体现在现实动员力上,号召力的不断提

升会增强群众把党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实践

的动力。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下,党在新

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拥有源源不

断的动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会

不断推进。反之,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

被削弱,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不能转化为现实

力量,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会因动力不足而发

展受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也会因此而滞缓。

第四,是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

义。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

力和引领力,必须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着手。号召力不仅是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引领力的直接表现和外化形式。从国

内层面来说,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提升和

实现,可以保证人民群众始终围绕在党的周

围,紧跟党的引领走向共同富裕和民族复

兴,有助于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构建具有强大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88 -

第95页

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

国际社会层面来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号召

力的提升,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

范围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增强,意

味着我国意识形态内容和价值主张得到了

世界人民的肯定和支持,进而也有助于推进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国际内容。

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面临的

挑战

在新时代境遇下,网络新技术迅速发

展、世界文明交往进一步加深等都对意识形

态领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流意识形

态在各种思想潮流和文化入侵的干扰下,存

在着号召力被削弱的风险。

(一)自媒体时代错误思潮传播消解主

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之挑战

在新时代境遇中,伴随着自媒体技术的

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特别是伴随着“后

真相”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越来越受到社会心理浮动的影响,各类错误

社会思潮通过挑拨人们的情感、利用负面社

会情绪等加速其传播,在思想领域给意识形

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不明真相的群众

在接触到相关错误思潮后,形成错误的事实

认知和价值判断,进而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

的错误看法,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也在不知

不觉间被消解。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

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

义者炮制的各类消息层出不穷,散布于网络

自媒体平台且迅速传播,这些言论要么污蔑

和戏谑英雄人物,要么抹黑党的领袖人物,

要么替反面人物翻案,他们尝试通过各种途

径来实现虚无历史的目的,进而达到消解官

方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价值定论。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

理和反权威心理,造成一些人对历史的错误

认知和价值判断,进而降低了人们对于主流

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

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其二,精致利己主义

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的消解。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核心内

容是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各

项事业发展的价值根基,也是社会性质的根

本要求。但是,在新时代境遇下,受到资本

主导的泛娱乐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部分社会成员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即精

致利己主义价值观。“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精

致’体现在追求高度的效率优先,善于以最

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其利己主义则

是高度的自私自利。”[9]

这种价值观是对集

体主义价值导向的一种背离,对主流意识形

态形成了消解之势,如果任由这种价值观传

播和发展,人们就会质疑主流价值观的合理

性,其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

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消减。其三,

民粹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消解。

“民粹主义者往往将自己装扮成民意化身和

弱势群体代言人,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

根源统统指向现行体制、权力腐败、富人阶

层,进而站在所谓道德的立场上对精英、官

员、体制、制度进行攻击和否定。”[10]

恶意的

否定和别有用心的批评是民粹主义者的手

段,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定政府的权威,否

定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民粹主义

思潮的传播和泛滥容易引起民众对党和政

府的质疑及不信任心理,进而消解主流意

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也消解了主流

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号召力。

(二)意识形态渗透削弱主流意识形态

号召力之挑战

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国一

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渗透。

新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妄图搅乱人

们的思想和进行意识形态颠覆,这些都对主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89 -

第96页

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产生了消解作用。其一,

敌对国家试图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号召

力,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活动

一直在隐蔽地进行着。在网络化时代,敌对

势力“通过技术掌控、文化产品传播、文化标

准垄断、资本支持、话语输出等方式对其他

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信息霸权、文化霸

权和文化冷战,企图进行文化殖民和制度颠

覆”[11]。这种日常生活式的意识形态入侵

(如电影传播、学术传播等)导致我国少数人

形成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和错误价值倾向。

这种入侵的伎俩是:给中国人民制造自由、

民主的意识形态幻象,把资本主义国家描绘

成理想王国,使国内少数人沉浸其中、不能

自拔,从近年来出现的“精日分子”“哈韩分

子”“崇美分子”等社会现象就可以看出其毒

害之深。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在一

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少

数社会成员开始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崇尚和

沉浸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其营建的幻象

中。其二,敌对势力利用各种负面舆论事件

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试图消解其

权威性和号召力。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尤其

善于利用我国发生的各种消极事件设置舆

论议题,误导舆论走向,在网络舆情的煽风

点火中实现其意识形态攻击之目的。如

2020 年初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部

分西方国家不仅不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且

煽风点火制造舆情,抹黑中国政府和人民在

疫情中的努力,利用武汉疫情制造负面话题

来诋毁中国形象,妄图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歧

视中国的氛围,进而试图利用负面舆情进行

意识形态攻击,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

聚力和号召力。

(三)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主

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之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呈现向不同

维度分化的局面;同时,在利益分化和外来

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下,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也

呈现多元分化的状态。这种现实境遇对主

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其号召力

产生了负面的消解作用。其一,利益分化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

的认同度。市场经济下各种市场主体不断

产生,由于各自经营的行业、参与社会分工

以及工作领域的不同,利益的构成和诉求也

因此而不同,利益分化便导致价值认同的削

弱和价值共识的难以达成。“深受逐利思维、

猎奇心态、媒体炒作、非理性消费观等影响,

价值无序竞争、任性妄为、随性盲从、错乱迷

失、荒诞无趣、离经叛道等问题逐渐凸显,导

致社会价值的统一性评判依据和标准迷茫、

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加剧、价值共识困境

突出。”[3]

利益分化的加剧会导致主流意识

形态对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整合不足,价值观

领域也会因此而呈现无序、混乱状态,进而

引起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降

低,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也会因此而被消

解。其二,多元价值观并存对主流意识形态

号召力起着一定消解作用。一方面,社会成

员利益分化引起价值观分化,个人主义价值

观不断生成和发展,而这种价值观与主流价

值观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一定的

冲突,这使部分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观产生

不认同,进而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

力;另一方面,在全球交往加速的互联网时

代,外来价值观的输入也影响了部分社会成

员。如西方发达国家输出的“自由主义”“个

人主义”“西式民主”“普世价值”等价值观,

在它们的迷惑性伪装下,我国少数人受此影

响产生对西方价值观的崇拜与向往,形成对

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认知和错误价

值判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合理性

产生怀疑和不认同,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主

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90 -

第97页

(四)社会出现信任鸿沟降低主流意识

形态号召力之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

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但是,政治发展中依然

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党政干部的贪腐

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根基,在移情等

心理效应的作用下,少数人容易把对这些腐

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转移到党和政府

身上,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产生负面

影响。其一,党内腐败问题引发少数人的政

治不信任,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

号召力。近年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

治生态下,贪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权

力异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依然存

在,群众对其很反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

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降低了党的公信力,

群众的政治信任也受此影响,主流意识形态

号召力也面临挑战。其二,意识形态工作在

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作

风,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和消极情绪,削弱

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近年来,紧跟时代,

引领发展,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

进,但是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中,少数地方、少

数干部还存在着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作

风,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少数地方就出现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不能把党和政府

政策主张落实落细。这些情况都对主流意

识形态号召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的提升

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面临着来自多方

面的挑战和威胁,为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新

时代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应对,特别是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大数

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号

召力,成为时代之需。

(一)主流意识形态要“以利得人”

意识形态要实现向现实力量的转化就必

须以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为基础,因而,构建

意识形态的利益实现机制、提升利益号召力

是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基础。其一,

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提升主流意

识形态号召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好生活

需要构成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好生活

需要不仅包括基础性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包

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

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2]

。新时代,满足美好生

活需要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共同向

往,只有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

力和共享发展,才能实现每个成员在参与中

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而满足自

身的各类需要。在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发挥整合资源、优

化分配、改善供给等功能,保障每一个群众不

落伍,帮助贫困群众跟上队,一起走向共同富

裕的道路。只有如此,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

主张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党的意识

形态才能具有号召力。其二,建构和完善群

众的利益表达、协调和整合机制,是提升主流

意识形态号召力的重要方面。不同的社会群

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不是所有利益诉

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一定要有畅通的利

益诉求表达途径,无论是自媒体平台,还是传

统的官方途径,都应该设置相应的诉求表达

机制。党和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技

术,搜集民声、民愿和民意,通过大数据等手

段收集、整理、分析相应的信息,掌握和了解

群众最新的关注和诉求。在搜集和分析群众

利益诉求和民意的基础上,党和政府要通过

有效的途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利益分配,防

止利益分化导致的两极化现象,进而为不同

社会群体创造参与共享发展的机会,不断缩

小地区利益差距、城乡利益差距、个体利益差

距等,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此,群众在共

享利益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增强对于主流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91 -

第98页

意识形态的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对群众的号

召力才能得以提升。

(二)主流意识形态要“以理服人”

“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通过理论形态表

达自身宗旨理念、规范其活动,进而争取民

众的思想基础。”[13]

作为思想理论体系的意

识形态,如果自身的科学性不足以让人民信

服,那么,显然其号召力也会不强。对于新

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只有以其自身

的科学性、价值性来说服群众,才能获得群

众的信赖,进而提升理论的号召力。其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是其科学性的保

障,也是提升其号召力的基础所在。马克思

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因时因

地不断自我更新的理论创新能力。同样,在

实践变化和现实需求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领

时代发展、解答时代问题、为群众释疑,进而

让主流意识形态说理更有理论底气、理论逻

辑和理论说服力”[14]

。科学性是主流意识形

态号召力生成的基础所在。新时代,主流意

识形态必须以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为导向,

始终保持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

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5]

。问题

反映了时代的呼应和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

向,就是以理论创新来回应时代需要、解决

现实问题,让理论更具生命力和解释力,在

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主流意识形态通过

创新应不断提升其理论号召力。另一方面,

理论创新必须面向现实、适应中国语境,在

反映时代特征和引导实践发展中丰富和完

善自身。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以实践为基础,

以时代需要和时代特征为依据,才能适应时

代的需求,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进而提升

理论号召力。其二,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民性

底蕴是其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其号召力提升

的根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性体现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上,新时代主流

意识形态的创新要贯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

置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把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16]

,在执政

理念、发展理念、制度设计、奋斗目标的理论

创新中都要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理论创新,以与人民

生活相融通进行理论创新,以人民看得懂、

理解得了的方式进行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

扎根大地、融入生活,主流意识形态才能获

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其号召力才能得以

提升。

(三)主流意识形态要“以神凝人”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就是价值观,民众

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与否也深刻影响着意识

形态号召力的强弱。新时代,必须发挥主流

价值观的精神感召力,以中国精神凝聚最广

泛的价值共识,在价值共识的凝聚中和中国

精神的感召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凝聚

最广泛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提升主流意识

形态的价值号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也是最

大的价值公约数和价值共识。在新时代价

值观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其中不乏错误的价

值取向。对于持错误价值观的社会成员,必

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教育和

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最大

的价值共识,以价值共识来团结社会力量,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

进。总之,价值共识的凝聚不仅可以最大程

度减少价值差异引起的价值失序和价值冲

突,还可以促使社会成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形成价值共同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

的价值号召力。其二,锤炼中国精神,以精

神鼓舞人、凝聚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精

神感召力。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92 -

第99页

展中凝练出来的精神财富,它既包括一脉相

承的民族精神,也包括革命时代共产党人的

精神凝练,还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

时代精华,它总是给人以鼓舞、前进的动力。

因此,一方面要继承在历史上形成和凝练的

中国精神,如民族精神中的勤劳勇敢、奋斗

不息、爱国奉献等,革命精神中的红船精神、

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将这

些精神内涵具身化、形象化、鲜活化,并以此

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增加精神号召力。另一方面,要锤炼当代中

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在生产实践中凝练中国

精神,以中国精神来充实主流意识形态的时

代内涵,增强其感召力。如各行各业在疫情

防控中就锤炼了当代中国人的伟大抗疫精

神,这种源于当代实践而锤炼出的中国精

神,更加能打动人、鼓舞人、凝聚人,更加能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主流意识形态要“以情感人”

“情感作为人的心理和意识的重要组成

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实践

行为。”[17]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

强调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情

感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情感认同更进

一步地表明一个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内化程度”[18]

。情感认同意味着认同的强化

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就善于运

用情感认同策略推动意识形态传播,特别是

在国际交往中善于运用情感外交提升中国

国际话语权。在新时代,要善于采取多重策

略推动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进而提升主流

意识形态的情感号召力。其一,在主流意识

形态宣传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认同策略,增强

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号召力。在主流意识

形态传播中情感认同策略的运用具体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应有效

把握群众的情感需要和心理诉求,把群众的

社会心理诉求转化为党的意识形态主张,如

此,才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更加贴近群众的

心声,容易被群众接纳和认同。习近平总书

记积极吸纳群众的社会心理诉求,将群众对

美好生态的诉求和对贪腐官员的痛恨心理

及时转化为党的意识形态主张,形成了生态

文明思想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人工智

能时代,还要注意运用大数据手段促进民意

的吸收和民众社会情绪的精准把握。总之,

意识形态创新积极回应社会心理变化是实

现情感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流意识形

态号召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在主

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中,要善于运用情感

认同策略,在情感共鸣中提升其号召力。要

运用符合不同群众心理特征的方式来进行

宣传和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优秀的文

化作品来触动群众的情感深处,以适当的话

语方式来调动和引导群众的情感走向,以鲜

活的生活故事来打动群众引起共鸣。“如《战

狼 2》电影的成功拍摄和放映,其轰动效应

就反映了当前文艺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极

大地发挥了引领群众情绪和心理的功能,其

中彰显的爱国主义主旋律价值观对人民群

众起到了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作用。”[19]

总之,

在教育与宣传中要充分调动群众的情感以

实现情感认同,进而提升其号召力。其二,

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要加强党群之间的情

感交流,在情感融通中增强互相信任,进而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在党的历史上,

党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也是党

能够取得群众信任,进而成立新中国、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党的意识形态主

张也因得到群众的广泛信赖而形成巨大的

号召力。新时代,要继续保持这种水乳交融

的情感沟通状态,党和政府要从为群众办实

事、解决难题、增加收入等入手,增强党与群

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相信任。群众对党

和政府的工作满意和认可了,必然会拥护和

支持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主流意识形态号召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93 -

第100页

力也会随之提升。

(五)主流意识形态要“以言动人”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

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

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的。”[4]524也就是说,思想观念是以语言的形

式表达出来的,语言和意识是纠缠在一起

的。日常生活中,语言(话语)使用的方式会

影响使用后的心理效应,科学的话语让人信

服,优雅的话语让人舒心;反之,生硬的、干

涩的话语让人不适或反感。对于主流意识

形态而言,优质的意识形态话语可以激发倾

听的意愿,增强动员力和号召力;反之,劣质

的话语不能引起共鸣,甚至会引起抵触心

理。其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实现从理论

话语、政治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的转化,以

贴近生活的话语表达吸引和感召群众。主

流意识形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形态

表现自身,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实现话语

的转换,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

语言表达抽象的理论”[20]

。主流意识形态所

使用的话语体系与民众日常生活使用的话

语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实现话语

的引导力、感染力,就必须实现话语体系的

转化,将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化成面向群

众的宣传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一方面,要

根据不同的话语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话语

表达方式,如针对农民就可以使用日常生活

用语,针对大学生群体就可以使用理论话语

与生活话语结合的方式等;另一方面,要根

据具体的语境和场域的不同来使用合适的

话语体系,如在国庆节的阅兵仪式上,则需

要采用特定的宣传话语,而在革命纪念场所

则可以采取故事叙述和宣传话语相结合等。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实现自我完善和

不断创新,构建内容丰富的多元话语体系,

才能不断提升话语号召力。“就话语体系的

有效表达而言,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

就要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将深

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

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

象的理论逻辑转换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使党

的执政理论从高层走进人民群众。”[21]

主流

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

力的关键。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实践状况

的改变会引起人们话语使用和表达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就更

加显著。在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发展的时

代,也要善于运用这些新技术,优化网络话

语生态,创新话语内容,借鉴国外话语表述

方式实现“为我所用”,整合和吸收网络话语

进行“优化改造”,促进新概念、新词汇、新表

述的创新与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虚拟

交往的场域,大量网络用语应运而生,主流

意识形态如果不能有效地吸收这些话语表

述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则会因落后于时代

而导致话语吸引力和号召力不足。因此,在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必须适应时代变

化需要,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话语进行“老话

新说”,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引经

据典等。同时,要打造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

的多元话语体系,使其既有生动活泼的感性

表达又有理性穿透的客观陈述,既有展现科

学魅力的理论话语又有符合群众话语习惯

的生活话语,既有精准严谨的政治话语又有

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既有展现传统文化魅

力的经典话语又有彰显世界情怀的国际话

语等。

(六)主流意识形态要“以术吸人”

在自媒体短视频迅速发展时代,主流意

识形态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人工智能和数

字技术等新科技来加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技术号召力。其一,要

采用短视频叙事方式,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叙

事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自媒体

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迅速发展,成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

- 94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df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