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发布时间:2024-9-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4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我求学于师范,就业于普教,追梦于职教,职业生涯似乎与“7”相关,1991 年到 1998 年,我在苍南县灵溪二中开启了教育生涯的第一个 7 年;1998年到 2005 年,我在温州三中度过了第二个激情燃烧的 7 年岁月;2005 年到 2012 年,我在温州市华侨职业中专、温州市职业中专分别担任副校长,度过了第三个 7 年;2012 年 4 月开始的第四个 7 年,开始主持温州市职业中专全面工作。回首过往 33 年岁月,感慨万千,那些风雨兼程的日子,那些璀璨夺目的成果,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心中徐徐展开。初入职校 不忘初心2005 年是我从普教躬耕职教的转折点。那一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让这个“春天”依然带着一丝料峭,职教人必须更好肩负起改革发展的担子。对我来说,七年职教生涯的深度体验,奠定了我的职教观和学生观。在我看来,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解决好国家战略、社会服务、学生发展等多方复杂的诉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犹如苹果与梨子,无所谓优... [收起]
[展开]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求学于师范,就业于普教,追梦于职教,职

业生涯似乎与“7”相关,1991 年到 1998 年,我在

苍南县灵溪二中开启了教育生涯的第一个 7 年;1998

年到 2005 年,我在温州三中度过了第二个激情燃烧

的 7 年岁月;2005 年到 2012 年,我在温州市华侨职

业中专、温州市职业中专分别担任副校长,度过了第

三个 7 年;2012 年 4 月开始的第四个 7 年,开始主

持温州市职业中专全面工作。回首过往 33 年岁月,

感慨万千,那些风雨兼程的日子,那些璀璨夺目的成

果,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心中徐徐展开。

初入职校 不忘初心

2005 年是我从普教躬耕职教的转折点。那一年,

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让这个“春天”依然

带着一丝料峭,职教人必须更好肩负起改革发展的担子。

对我来说,七年职教生涯的深度体验,奠定了我

的职教观和学生观。在我看来,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

育,需要解决好国家战略、社会服务、学生发展等多

方复杂的诉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犹如苹果与梨子,

无所谓优劣,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我改变了在普教十多年形成的相对传统的学生

观,不再单纯地认为成绩好,一切就好。每一个在职

校求学的孩子其实都是一颗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种

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雨露,将来都能长成

参天大树。作为职教人,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高升

学、易就业、强创业、能出国的成才立交桥,致力于

让师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到各取所需、各显其能、各美

其美、美美与共。

深耕职教 坚定信心

2012 年 4 月开始,我主持温州市职业中专全面

工作,适逢学校创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这是一个契机,我们从“十一五”期间的“粗放发展”“规

模扩张”转向“精细管理”“质量立校”,全面实施

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助力学校办学实力

提升,促进孩子差异化发展。

2013 年 8 月 23 日,学校迎来了示范校验收,专

家们充分认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成绩,最终在硬件相

对落后的情况下,温职专靠过硬的软实力以全省第三

名的成绩通过验收,成为温州第一所全国中职改革发

展示范学校。

但是,此次评比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学校是

当年全省面积最小的首批国家示范校,周边的宁波甚

至衢州及浙北等地其他首批示范校的条件远远超越我

们,特别是校舍设施陈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

各方面条件都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扩大办学空间。

2017 年,对于学校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怀揣对未来

的憧憬与期许,迁至距离市中心约四十公里外的经济

技术开发区。从瓯江之畔到东海之滨,学校占地面积

从 88 亩跃升至 901 亩,一举解决困扰多年的空间发

展瓶颈,硬件标准全国一流,为我们带来难得的战略

发展机遇期。

但是,搬迁的过程异常艰辛。记得 2017 年 5 月

开始,我们竭尽全力把老校区大树移栽到新校区,郁

郁葱葱的林荫大道成为了记忆。看着一地的树枝,我

在心里许愿并在朋友圈里写了一句:但愿,短暂的痛

第52页

5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苦将换来永远的新生。

那个暑假格外炎热,我们埋头苦干,完成了温州

教育史上最大体量、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搬迁工作,

光固定资产就装运了 800 余车。新校区虽然初步具备

了进驻条件,但是内外道路、水电管网、实训场所还没

有完全建成。为了保障学生顺利就学,我们启动二次、

三次装修,最高峰时校园内同时有三十余家企业、三百

余名工人施工,我们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任务。

我告诉老师们,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

造的地方,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风雨兼程,我们一

定会顺利度过艰难时间,迎来全面地焕新升级!

回忆起学校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

其是近七年来跌宕起伏、东海拓荒的经历,我们感到

万般艰辛与无限荣光并存。在广阔的东海之滨,我们

结合办学历史、紧扣发展契机,提炼出“创·生”的

核心理念,意在创设优质的教育生态,将学生培养成

具备“擅创新、能创业、勇创造、会生存、爱生活、

亲生态”核心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推每个学

生成才与成功,这也是对学校坚韧不拔、向阳向上品

质的中心概括。“十四五”期间,学校迎来了井喷式

的发展,囊括了全国、全省中职领域所有重大荣誉,

实现了“大满贯”,创造了许多温州、浙江乃至全国

第一或唯一。特别是 2023 年,温职专作为温州教育

史上唯一中职学校,荣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

学校奖,该奖项是经党中央、国务院专项审核通过的

职业教育领域唯一保留的国家级奖项,代表了我国职

业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砥砺前行 保持恒心

搬迁之后,我们面临与温州理工学院、浙江安防

职业技术学院(借用我校部分场地三年)三校共处一

个校园的高度复杂局面。我带领团队为三校和谐办学

竭尽全力,为了支持我市高等教育发展,也为了更好

打造符合职业教育特质的现代化学校,我们服从全市

大局,重新规划学校发展布局和蓝图,继续开拓东海

之滨的发展空间。2023 年 3 月 8 日,新校区开工奠

基仪式举行,预计新校区在 2025 年全面投入使用。

这所学校的建成,凝聚着温州教育人的智慧与汗水,

也将成为浙江乃至中国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样板校。无

论曾经有多么艰辛,我们从未言弃。我们坚信:只有

继续前进,最终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自 1985 年建校以来,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

我们发扬“彰显责任,追求卓越”的职专精神,历经

三次搬迁,每一次都是破茧成蝶的蜕变,每一次都是

跨越巅峰的攀登。温职专的创业史其实是温州职教发

展史的缩影,也代表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吃苦、特

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未来,我们将以这所融“场

景化、智能化、生态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园为新

起点,奋力把学校打造成生态优质的文化高地、惠泽

民生的工匠摇篮、品牌卓著的职教旗手,矢志不渝建

设一所“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名校。

相关链接

自 2021 年教育部与浙江省政府在温州共同推进职业

教育高地建设试点以来,温州市以“职业教育与民营经

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改

革举措,奋力构建布局更合理、联动更充分、发展更集群、

服务更有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

展。全市现有 5 所高职院校、45 所中职学校(含 5 所技

工学校),在校生17.2万人(中职10.6万人、高职6.6万人),

共有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2 个和国家“高水平

专业群”3个;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中职“双

高”学校 6 所,省中职“高水平专业”31 个。

温州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是:聚焦“办学”,

提升办学实力新能级;聚焦“兴企”,增强企业发展

新动力;聚焦“融合”,构建“学城共兴”新景象。

职教改革的相关成效获教育部职成司肯定性批示,有

关经验在在全国职教高地建设会议和“一带一路”职

业教育国际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第53页

5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俞国平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荣获 2013 年全国“十

大教书育人楷模”、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优秀党

务工作者、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

校长奖等称号,编著并出版《素养导向:乐清育英教

育的持续探索》等五部著作。

俞国平:扎根民办教育 30 年

第54页

5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早晨五点不到,我已经在校门口和保安打招呼了,

然后照例转看一下校园,这是我十几年来的习惯,老

师们戏称我是“每天唤醒学校第一人”。从 1994 年

到乐清育英寄宿学校,到今年正好是 30 周年,从一

名普通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校长,我想说民办教育

同样可以成长人、发展人。

那年那车那桥,与民办教育结缘

1990 年,我从乐清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老家智

仁乡任教,1993年很幸运地评上了温州市“教坛新秀”。

就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指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

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

强管理’的方针”。温州市政府率全国之先,很快出

台了《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而这一年,

也见证了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的诞生。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温州乃至全国大地上书

写新的篇章。我非常清楚地记得 1994 年的夏天,董

事长黄纪云先生亲自来乡下邀我一起和他做事。那是

个炽热的午后,在朋友家的小屋里,他用诗人般的激

情描绘着“育英大家庭”的愿景,清晰、生动、温暖、

可爱。虽然民办学校在当时是新生事物,学校也处于

初创时期,同有大荆、虹桥的公办学校向我伸出橄榄

枝,但青年人的热情和向往让我选择了育英——给自

己一个挑战!

那年那辆浙 CE1596 的车轮轧过那座青石小桥的

情景尚历历在目,不曾想,和育英,和民办教育结缘

已然三十载。

我从温州来,是一名民办学校的老师

初到育英,学校即让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说实

话,这个组长当得是“心惊胆战”,这新秀实在是“新”

而不“秀”。记得那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评课,一

位老师提问对“追上去、迎上去”两处地方如何处理

更好,语焉不详的我可谓是“原形毕露”。

怎么办?为了上好语文课,我研磨课堂、学习先

进经验,乐清电教馆里的教学录像曾被我看“断片”;

为了听到杭州名师的一堂好课,也曾扮作记者采访“混

进”会场……1999 年上半年,我有机会参加省教育

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脱产学习让我进入了

全新的天地。同年 11 月,温州市首届“双高课”比赛,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获得第一名,“俞白杨”一度

成为我的“雅号”。

此后几年,我边研究边积累。2006 年,我参评

语文特级教师。评审期间,难忘的是温州市教育局对

来自民办学校的我一视同仁,安排集训时,我和几个

参评伙伴由著名特级教师胡君老师担任导师,接受她

的悉心指导。我想,正是温州对民办教育的开放、包

容,让我的教师生涯上了新的台阶。而后,我连续担

任小学部主任、校长等职务,上课、听课、指导青年

第55页

5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教师与行政工作并进。我曾送教青川、汶川地震灾区,

结对乐清市白石小学十余年,指导瑞安市红旗实验小

学十七年……几十年来,无论工作如何繁忙,荣誉如

何叠加,我始终告诫自己:“语文就是我最好的安身

立命”。

印象深刻的是 2010 年,温州市成为国家民办教

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出台了“1+14 文件”,进行

改革的整体设计,力度空前。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

“破解公办、民办二元结构,落实民办学校及教师的

公平待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我深深记得当

时在社保、退休金、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改变,如“教

坛新秀”等荣誉评审开始将民办学校单列且加以倾斜。

政策的春风拂面,温州骄傲地向全国亮出了民办教育

改革的金名片。

2013 年 9 月 9 日教师节前夕,在中南海举行的“全

国教书育人楷模”座谈会上,我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

延东汇报时说“我从温州来,是一名民办学校的老师”,

并简要介绍学校及温州民办教育的情况。刘副总理当即

肯定温州的思想很活跃,民办教育要大力发展,今后的

重点是制定政策。如今,每每看到那天的日记,看着和

刘副总理的合影,当年她亲切的话语仍萦绕耳际。

提升办学内涵,建设博雅未来教育生态圈

2021 年,“双减”政策出台,民办教育进入规

范发展阶段,作为校长的我坚定地认为,对政策最好

的应对就是从教育发展规律出发。恰逢那年温州出台

首批“未来教育窗口校”建设,我觉得这是一个提升

学校办学内涵的契机。为此,我们积极申报种子单

位,借助未来教育窗口学校的创建,切实深化博雅未

来教育生态圈,全方位建设课程、课堂、时空以及评

价生态。特别着力于“三学课程群”“跨学科主题学

习”“校园场馆空间”等生态建设,推动董事会投入

3200 多万元改造两个校区。去年正是学校建校 30 周

年,我带领伙伴们全面梳理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

出版了《素养导向:乐清育英教育的持续探索》一书。

近年来,学校相继获评全国体育活力校园、温州市首

批未来教育窗口校等五十多项荣誉,师生获奖均达

3000 人次以上,学校始终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

记得 1990 年师范毕业的那天,在田埂上浇水的

父亲对我说:“毕业了,要好好教书,做个好老师。”

我想,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校长,父亲的教诲我将

铭记一生。

相关链接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民办教育改

革先行地,2011 年,温州承担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任务,出台“1+9”政策文件,2011 年至 2018 年

期间三次迭代升级民办教育政策体系,创新扶持政策,

破解民办教育发展难题,赋能民间资本,激活办学动

力,为民办教育引来了源头活水,推动温州民办教育

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大力发展向规范提升

转变,从而推动温州民办教育向优质、品牌、特色的方

向发展。2011 年以来,温州改革试点工作为国家制定全

国性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6 次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上发言,民办学校供给了

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温州将持续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动民办学校高质量办学,

满足社会对优质、特色教育的需求。

第57页

552024.9四秩见荣光

李校堃:

好学看温州

温州是一方能成就人才的“热土”

李校堃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

士,国家教学名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细胞

生长因子与蛋白制剂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生物医药省

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瓯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长期致力于以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的基础研究、

工程技术和新药研发、临床应用和转化医学研究,在

国际上首次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

实现产业化。

第58页

5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来温州前,我对温州并不了解。那时候,我是暨

南大学教育部基因组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

授,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才两三年。现在,我

在温州工作将近 20 年,亲历温州呈几何式的蝶变过

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瓯山雁水多奇秀,我很喜欢

这座城市。这里有江河、湿地,还可以看海,历史人

文映证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在这里,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

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纯化技术、新机制

的发现。温州医科大学学科、科技、人才实力整体跃

升,“双一流”大学创建步伐加快。FGF 科研团队从

最初 10 余人发展到目前 100 多人,其中不乏国家“杰

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等。

温州,是特别能激发人斗志的地方

时光的指针倒回到 2004 年。

2004 年,原温州医学院校长瞿佳四下广州,代

表温州向我和我的团队抛出最有诚意的“橄榄枝”。

当时,我和我的团队正潜心研究基因工程表达技术。

从瞿校长的眼中,我读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科研

的执着和对人才的呵护,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来?

次年,我带着我的团队以及“生长因子”的梦想

踏上温州这片热土。令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属于

我们的投入 2000 多万元的实验室,竟然在极短的时

间内就建成了。之后的每个深夜,实验室里总是灯火

通明。

2016 年,我和我的科研团队捧回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一等奖。同年,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落户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启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019 年 11 月,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市领导

第一时间来到温医大,送上市委市政府贺信并兑现人

才政策奖励。丰厚的奖励,是温州对人才的尊重和肯

定。这次当选给我最深的触动是,温州是一方能成就

人才的热土,是特别能激发人斗志的地方,它不仅适

合我,同样也适合敢于创新、能够挑战、创造未来的

每一个人。

记得刚来温州时,跟随我的团队只有 10 来人。

如今,这个团队已达到 100 多人的规模。其中不少年

轻人已成长为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

人才。无论从平台的搭建、资金的支持,还是住房、

子女入学的保障上,温州给每一个安家落户的人才提

供最大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潜心科研。

我出生在陕西,求学在长沙、广州,成长在温州。

在我心里,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温州人。在温州,我成

就了生长因子研究的国际领跑、国内领先,我的团队

也在这里生根、落地、开花、结果。我家的老人、我

的爱人都在温州,我的女儿也在温州出生。

是时候要为温州做点什么了。

来温州,我们一起干!

成为院士后,我时常在思索,能用这个身份给温

州、给温医大带来点什么。

参加青科会、入驻“瓯越院士之家”、签约“浙

南美谷”、为中国基因药谷揭牌……这几年,我的行

程因此而忙碌。来,来,我们加一下微信。来温州,

我们一起干!成了我的口头禅。

青科会的召开,让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学者关

注与支持温州的发展。受到青科会召唤,众多专家学

者来温州洽谈合作项目、众多企业家来温州投资兴业、

围绕青科会主题的各类论坛也陆续举办……这些都在

第59页

5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说明,青科会为温州营造了一个科技的氛围,让温州

从一个商业都市逐渐向有品位、有文化、有科技内涵

的城市转变。种种迹象表明,青科会已然成为科学探

索之桥、成果转化之桥、交流链接之桥,峰会给温州

带来的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

“瓯越院士之家”是青科会在温落地的一项具体

成果,有助于温州招引高端人才。首批“入家”院士

包括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他是全球研究阿

尔茨海默病领域的顶尖人才,从 2020 年开始全职加

盟温州医科大学。他之所以来到温州工作,是被温

州这片创业热土及优良的大健康基础、医疗资源和

医科大学所吸引。此外,各方领导对引进高尖端人

才高度关注与支持,参与引进工作的每个环节,也

感动了以宋伟宏为代表的“最强大脑”们,使得他

们能够来到温州,为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院

士之智”。

2023 年青科会期间,位于中国基因药谷的大分

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成,这让我和

我的团队为之振奋,原因有三点:第一,这个重大科

研转化平台,未来将形成近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助力温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第二,创建“双一流”高

校必须要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医药卫生领域的全国重

点实验室在浙江只有三个,其中一个就在温医大;第

三,借着实验室落成的契机,我招揽了一位新“温州

人”,他叫郭亚军,是长江学者、上海张江生物技术

有限公司总裁,现在他来了温州,是实验室的首席科

学家。

曾有记者问我,如果有更好的条件,会不会离开?

我的回答是:不会。温州已经拥有不错的大健康发

展土壤,我希望政府能在大健康领域出台更加精准

的人才招引政策,形成温州特色。我也祝愿温州能

扛起创新发展大旗,持续探索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制度创新,集聚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产业

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让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

融合发展。

相关链接

从大气科学到地质科学,从数学研究到材料物理,

从细胞遗传到基因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

先后有苏步青、夏鼐、谷超豪等学者被评为中国科学

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目前,两院院士人数增至

20 多人,他们在多个国家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默

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院士,这个中国科技领域最高称谓,从温州的贵

客,正转变为温州的常客,其与温州结缘的背后,透

露出温州锚定创新发展的定力。

除本土培养的首位院士李校堃外,温州还力邀多

位院士加盟,如我国著名海洋水产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麦康森,我国著名的化工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陈学东,他们分别建立“南麂大黄鱼”院士工作

站和温州阀门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发挥 “最

强大脑”的高端智力资源,为温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

型升级贡献力量。

温州,正瞄准“院士”下一盘大棋。

第60页

5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卓高生:当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卓高生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博导,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荣

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高校思政

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浙江省最美教

师等荣誉。入选浙江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主持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 2 项(含重点 1 项)、教育部

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 8 项。

第61页

5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回望 20 余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我经历了思

政专业学生、中学思政教师、大学思政课教师不同的

身份转变,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院院长、教授,

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为我坚定立德树人、坚持思政教育

打下了深厚基础。从教十五年,我坚守“三尺讲台”

上好课、不忘教育初心育好人,始终致力于志愿服务

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我看来,思政课教师在青少

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扮演着至关

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努力“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

意思”,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更高

质量办好新时代思政课。

现场聆听一堂特殊思政课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并致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这源于五年前的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

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

共有 190 多名思政课教师参会,我非常荣幸作为浙江

省高校青年教师代表之一,现场聆听总书记的教诲。

会议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

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并提出“要把统筹推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

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开启了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的新篇章,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

方向。

这是我第一次到人民大会堂,也是第一次近距离

见到总书记,他非常亲切,平易近人,为我们上了一

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满满的幸福感。座谈会内容

非常丰富,其中对思政课教师的六点要求,推进思政

课改革创新要遵循的“八个相统一”,可以说是新时

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这次座谈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中央首次组织召开、规格最高的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还记得座谈会结束后,我就连夜赶回温州整理会

议精神,将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希望

与要求带回学校。第二天就在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与

学生中举行专题学习会。这次座谈会对我的触动和影

响很大,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信心和

决心。

五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大力推行

思政课“一化六制”教学改革,温州大学改革案例入

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

项目;积极整合校地合作资源,温州大学成为浙江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温州

市“大榕树·温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

盟理事长单位,2020 年 11 月,相关做法得到浙江省

教育厅的肯定。

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大中小

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强调,要完善立德树

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无论

是任何学段、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要深刻理解党中央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努力

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如何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

当时参加完北京座谈会后,我一直在努力思考“如

何让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高质量的思政课,

有学、有术、有道,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连接一

起,学术含量不亚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

办好思政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句话就一直在我

脑海里回旋。

我想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需要教师真正做

到“乐为、敢为、有为”,并且迎难而上。这就需要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力争做“政治

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的好老师。

这几年来,我带领团队通过加强教研室集体备课

会、学院教师罗山读书会、暑期教师专题社会实践考

察活动、参加各类高端教科研学术会议等方式直面教

学新问题。温州大学还针对不同学段师资队伍构建贯

通上岗前后、课程之间、课上课下、校园内外的一体

化立体化培训体系,重点聚焦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

第62页

6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等短板弱项,打牢师资队伍的专

业化基础。

“互联网 +”教学是当今发展趋势,但对于长期

从事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对

于坚守几十年的老教师来说压力更大。我从 2018 年

底就开始谋划在线课程建设,课程初期,教师们都是

在摸索中前进,经常参加各种慕课教学研讨会、教

师主题交流活动。经过一年半的深入研究,终于在

2019 年 6 月获批省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正式上线。

这个课程的上线,可以说不仅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更

是对团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鼓励。

为了突出教育数字化的赋能优势,我和团队更加

注重课程的改革创新,统筹谋划“互联网 +”大中小

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好“真理的味道”

思政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B 站视频号等网络资源。

继续推进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建

好用好和马克思面对面读《资本论》的 VR 思政课、《五

星红旗:我和我的祖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数

字在线课程,强化数字化思政育人优势。

让思政教育像大榕树一样枝繁叶茂

去年 5 月,恰逢温州大学办学 90 周年之际,温

州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八八战

略在身边·好学温州青年说”思政宣讲启动仪式在温

州大学召开。全市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人、专

家学者、大中小学校领导和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激

荡思想、碰撞火花,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学段特点、

温州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是继浙江

省教育厅启动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

召开后,全省首个地市层面贯彻落实的活动。

当天发布了“大榕树·温思政”品牌。作为温州

的思政教育品牌,“大榕树·温思政”将按照“循序

渐进、螺旋上升、衔接有序、内涵发展”的目标,打

通区域、学段、校际界限,结合育人目标、课程设置、

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等要素,建成具有温

州特色的大机制、大师资、大课程、大教研、大基地

“五位一体”的大思政课体系,并通过发起成立温州

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推动建立市域层

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努力让思政教

育像大榕树一样枝繁叶茂。

作为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副理

事长单位,温州大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与温州市博

物馆等 20 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共建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自建超 800 多平方米的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基地和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联合

温州中学等有计划设计一体化教学议题,与温州南浦

实验中学共建少年思政学院,与温州市八中、龙湾中

学等开展共建结对;承接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红

色赋能”全员轮训工作,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

研科研结对帮扶和培训工作。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发挥跨学科大教研、跨领

域大交叉、跨校际大科研合力,共同做强“大榕树·温

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品牌,助力“真理的味

道”大思政课建设,奏响思政育人“协奏曲”,为推

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温州经验。

相关链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温州市委教育工委、

市教育局牵头,打造“机制护航、课程牵引、师资激活”

三位一体、基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大榕树·温思政”

品牌体系,在市域层面组建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在高

校的带头引领下,100 多所中小学积极融入共同体。

通过开展校校、师师、生生等层面的交流互动,促使

市域内大中小学及社会力量围绕各学段课程设计、师

资队伍建设、课内外平台搭建与运行等方面进行共享

提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使参与其中的各

方主体互为补充、共建共享,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

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

课的良好氛围。

第63页

612024.9四秩见荣光

翁迪晓:

好学看温州

行稳致远,做教育的追梦人

翁迪晓 温州科技高级中学副书记、副

校长。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自治区第十批省市优

秀援疆干部人才,温州优秀援疆教师,拜城

县优秀校长。援疆期间担任教师领队、拜城

县第四高级中学校长,是温州援派阿克苏地

区拜城县的首位三年期专技人才(2020.02 至

2023.01)。

第64页

6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工作 28 年,我经历了多所学校,从农村到城市,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疆,也在班主任、教研组长、年

级段长、政教主任、校办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等

多个岗位工作过,多重角色体验丰富了我人生的厚度,

在不同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也让我看到多彩的风景。回

顾自己的教育历程,始终未变的初心即“我是一名教

育工作者,要教好书,培养好学生”。

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

2019 年 12 月,我接到组织通知,让我担任拜城

县第四高级中学校长一职,同时还要兼任组团式教育

援疆领队,三年援疆之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启了。作

为温州援派拜城首位担任“一把手校长”,我知道新

的岗位、新的角色,除了“诗与远方”,更多的是使

命与责任,是忠诚与奉献。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到祖国最需要的

地方教书育人,用教育的力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三年里,我一直坚持学科教学,始终与学生在一

起,上公开课,带徒弟,做课题,开讲座;牵头主持

开设“温州教师讲坛”,将温州的教学理念、教改经

验、教育管理等与当地教师分享;兼任地区“浙阿基

础教育联盟历史学科大组长”,尽责尽力引领辐射整

个阿克苏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

三年里,我与拜城四中班子成员一起梳理学校办

学思路,丰富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谋划并制定

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一理念、三模式、三平台”

的特色办学思路,共同擘画了学校未来十年发展愿景。

三年里,援疆教师以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课题

研究、集体备课等主题研修为突破口,以培养本地教

育教学优秀骨干教师为主责主业,在业务上“传”、

能力上“帮”、品德上“带”,给受援地学校留下一

支“带不走”教师队伍。全心全意打造“问题导学、

以学定教、合作学习”的生本课堂模式,带动教学质

量的逐年提升,让更多的孩子进入高水平大学继续深

造,让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未来和拜城教育的未来充满

信心。

因为援疆教师和四中师生的共同努力,拜城四中

变得更加可爱美好,2022 年 7 月,我也有幸作为教

育援疆人才代表受到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给孩子学习路上一束光

记得是 2020 年 11 月,我拿了一份温州地区的期

中历史卷(温州、拜城两地历史学科教材相同)给实

验班的学生练习,试卷做完后,学生都露出了迷茫的

眼神,之后课堂上学生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和信心,

我好像把学生学习路途上的光掐灭了。我内心焦急又

沉重,但并不气馁,我相信每个孩子眼中都有光,作

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捕捉学生眼神当中的这抹

光,守护孩子心中的梦。

我主动和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知道了他们是对语言名词与历史概念不理解,对怎么

才能学得更好很渴望,而这种渴望不只是在历史学科,

也在语文、数学、英语各个学科。

所以,我与援疆教师团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发

挥援疆老师自己的“所能所长”,以“精准教学”与

“有效作业”为抓手,利用网络阅卷与数据赋能,加

强学校成绩分析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用教得好带动

学得好,用好的评价激发学的热情。还坚持推动“教

研组内听评课”“高三毕业班诊断调研课”“示范授

课集中展示周”“作业讲评课”活动,向课堂要质量。

2021 年学校高考质量取得跨越式发展,高考一本线

人数比 2020 年翻了一番,2022 年高考质量再次大幅

度提升,再创新高,本科上线率首次突破 50% !同时,

我们还组建了 50 多个学生社团,成功举办“首届校

园文化节”“学生社团集中展示”等活动,各项活动

有序而精彩地开展。

学习成绩的提高、校园活动的丰富,让学生生机

勃勃、学校充满欢乐。

风会记得每一朵花的香

援疆是一种情怀而不是走过场,更不是为了镀镀

金;教育是一项事业而不是升官(升职)的踏板,是

对一所学校发自内心的感情,当援疆与教育相遇,那

第65页

6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会让一切变得非常美好。

我们援疆教师与 37 名本地教师结为帮带关系,

致力于把“青蓝工程”建设成为“民族团结工程”“温

拜一家亲工程”,努力为四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我们密切拜城前方与温州后方联动、援疆教师与本地

老师协作,通过搭建教研平台,定期组织教学研讨,

完善教研机制,在四中建立起了教学教研的核心团

队,慢慢的四中也成了“组团式教育援疆示范学校”。

在温州大后方的支持帮助下,我引进援疆项目与资金

300 多万,建设了“微格教室”“红船广场”“援疆

文化园”等教学空间,让校园文化不再枯燥单一。还

设置了奖教助学基金,提升了区域的尊师重教氛围。

我们不满足于一所学校的改变,想要立足一个岗

位、引领一个团队、提升一所学校、撬动一个地区,

我们与拜城一中、老虎台乡中心校等十多个乡镇中学

进行“联盟帮扶,送教到校”活动,带动了县域教育

的全面发展。更是加强与库车、乌什等地区教育经验

交流碰撞,组织阿克苏地区高中语文、高中历史学科

联盟活动,特别是在浙江省教研室、温州市教育教学

研究院专家的一起努力下,我们的教育援疆成果更加

丰硕。

除了学生、学校、教育的改变让我无法忘记,

还有我的民族亲戚让我经常记起。刚到新疆,我就和

一个新疆家庭“结亲”了,那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新

疆的热情与熟悉,后来我们的亲情日渐加深。还记得

2022 年 9 月 10 日教师节恰逢中秋佳节,我抽空去了

亲戚家中,亲戚的女儿托论阿依·居马洪已经考上了

江南大学,中秋节后将去大学学习深造,这让我非常

开心。“我愿做南疆广袤大地的一位教育农人,播种、

施肥、浇水,用爱浇灌每朵花开,用情温暖每颗心灵”

这是一位温州教育援疆人的心声。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当我们

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我们将会

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就会陪伴我们激励我们温暖我

们成就我们的一生幸福。所以,让我们一起相约,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的不懈奋斗中,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

最后,以泰戈尔的诗与大家共勉:把自己活成

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

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

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

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

相信了自己。

相关链接

支教,是一项伟大而有意义的事业,它打破教育

地域界限,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40 年来,

温州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对口

支援服务,选派全市优秀教师支援西藏、新疆、宁夏、

四川等地教育事业发。从 1984 年开始,选派首批 4

名教师远赴西藏;2005 年,温州市第十五中学援藏教

师方崇安获“奠基中国”优秀教师称号;2017 年,温

州市与青海省格尔木市教育局签订“温州市对口支援

格尔木市教育工作协议”;后来,温州市 37 所学校

与青海省格尔木市各级各类学校帮扶结对签约,援教

工作不断深化。援派教师不远千山万水、不辞千辛万

苦、不畏千难万险,从东海之滨到祖国边陲,为那里

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服务,他们的教育情况彰显着教师

们为祖国尽责的赤城之心、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崇高境

界、为人生添彩的无悔选择。温州教育全心全意做好

援派教师关心关爱工作,努力让每位教师都能安心做

好援教工作。

近年来,温州教育发挥温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

用,生动践行“青蓝工程”“领雁工程”“石榴籽工程”

等,不断丰富拓展“组团式”教育支教工作内容,积

极为受援地区打造一支高素质“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合作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发展”项目,借助

“互联网 +”,构建教育资源“云体系”,通过开展“云

课堂”“云培训”“云教研”活动,让受帮扶地的学

校和师生可以实时共享温州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

进了受援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第66页

6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包达品 泰顺县南浦溪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村优秀体育教师、浙江省

“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

市乡村教师年度人物、“瓯越情”教育基金优秀

乡村教师、温州市最美志愿者。荣获全国无偿献

血奉献奖金奖、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奖

项。

包达品:做一名阳光之旅的护航人

第67页

6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君看运动场上,奔跑春秋几何,从黄土到绿茵,

从青葱少年人到渐白花甲子。教室之外,阳光之下的

体育课一上就是 40 年。执教生涯中,我辗转了三个

学校,任教过小学、初中学段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指

导过田径、篮球、足球等多项运动,担任过体育队长、

教练等角色,其间还兼任过 18 年的总务处主任。我

体验了运动场上的青春和热血,也应对了培养运动新

苗的每一次挑战,但回望自己的教育旅程,那份对体

育的热爱和对塑造健康体魄的执着,始终如一。

坚守农村体育的追光者

我出生于偏僻的小山村,父亲是一名农村老师,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老师。父

亲坚守农村的教育之梦同样也成了我的教育追求,40

年来,我始终坚持扎根于农村学校,以默默无闻的姿

态,追逐着对家乡教育做贡献的信念之光。

1983年的春天,刚 19岁的我来到了我的母校——

泰顺县新山乡中心小学(南浦溪镇中心学校前身)正

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又辗转筱村镇中心学校和南

浦溪镇联云乡中心学校数年。我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

就是工作认真,务实。无论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

我一定是最早到校的那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

断。而我的“迟”在学校里面也是出名的,在师生们

安然入睡之时,我总是会习惯性地到学生宿舍、教学

楼走走,看看哪的灯没有关,哪的门没上锁。

1997 年我又回到了南浦溪镇中心学校任教,在

这个岗位上我有幸成了学校变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20 世纪 90 年代的南浦溪镇中心学校周边遍布杂草,

只有一座简易的教学楼和一个土坯操场。“晴天一身

灰,雨天满腿泥”是那个年代师生们的形象写照。

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也见证了学

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位新浦中学(南浦溪镇中心

学校前身)的老校长曾说:“学校的什么工作交给

包老师做,绝对让人放心的。”老校长的肯定,如同

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同时也让我深知肩上的责

任与使命。

培养阳光山娃的实践者

扎根农村,面对的不仅仅是简陋的设施和条件的

限制,更多的是对体育教育的渴望和挑战。但我从未

退缩,尽力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我充分结合山

区体育发展的特点,狠抓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主动培

养体育类优秀人才,向温州体校输送了大量的体育后

备力量。我的课堂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培

养,教会孩子们团队协作、坚韧不拔和公平竞争的价

值观。

阳光体育,健康人生。每天一小时、体育大课间

体育活动,是我在学校的一贯坚持。我深知,对于山

区的孩子们而言,体育活动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

更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于是寒来暑往中,我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示范,纠正学

生的动作;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和训练,帮助他们挖掘潜力,实现梦想。随着时间的

推移,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蜕变,其中辅导的

学生包其优成长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获得全国举重冠

军等奖项。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壮,心灵也变得更

加坚强,更加自信。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阳光

体育”的滋养。

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虽让我承受了脊椎病和胃

糜烂的病痛,但我的信念与热情从未减退。即使身体

抱恙,我依然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

第68页

6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业的忠诚与热爱。几乎每个暑假,我都会与孩子们并

肩作战,在烈日下挥洒汗水,为各类运动会做足准备。

这份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的精神,赢得了上级领导以

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助力阳光人生的志愿者

我热心公益,是大家口中的“献血达人”。自

2002 年第一次参加献血,20 多年来总献血 35 次,全

血 9 次,血小板 26 次 /800 毫升,总献血量 24200 毫

升,相当于全身换血 6 次。因此,我获得了全国无偿

献血奉献奖金奖、温州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荣誉。

受我的影响,我的同事、朋友等原来一些对献血有偏

见的人也纷纷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此外,我还担任泰顺县壹家人公益联合会工会主

席及南浦溪服务站的站长。尽自己所能地帮助患有眼

疾的孩子重见光明,走访、慰问、资助、结对困难学生。

所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服务人群达 3000 多人次,

帮扶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特殊群体累计 400 余人

次,帮扶物资、助学金等 60 多万元(资金来源于

云湖帮困、社会慈善基金会等组织和社会各界爱心人

士)。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这一枚枚奖章、一

本本证书、一串串数字无不凝聚了我的心血与汗水,

也是一个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农村教师教育轨

迹。在教育这个美丽的岗位上,我已无愧而充实地走

过了 40 个阳光灿烂的春秋,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上,

我将继续走在阳光下,为护航学生成长贡献自己的一

点力量,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阳光传奇。

相关链接

温州教师始终秉持着“心向光明,脚踏实地,善

以待人”的人生信念,用平常却非凡的行动诠释着“心

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眼中有温情”的教育人生。

教师们以身作则,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

力,更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力求使

每一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向阳生长。他们关注社会热

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在扶贫助学、文化

传承,还是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领域,总能看到他

们的身影。他们的行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形象,

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

从 1958 年泰顺县兰家程老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以

来,温州教育共有 223 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

教师、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他们的工作虽

然平常,但他们的贡献却是意义非凡,他们用自己的智

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他们用

自己的热情和奉献,为社会的繁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他们不仅在教学岗位上默默付出,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

高超的教学艺术,启迪智慧,培养人才,更在社会事务

中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师的社会责任。

第69页

672024.9四秩见荣光

林乐珍:每一步都是感恩

好学看温州

林乐珍 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国家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名师名校长

领航名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

华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成员,教育部

“国培计划”专家成员,“浙派名师名校长”

实践导师,国家、省、市名师工作站(室)

主持人,温州市 B 类人才。

第70页

6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回首看看跋涉过的足迹,望望前方的天空,这一

路,每一步都是感恩。

新政策,从“省特”到“正高”

2017 年 5 月,省人社厅、省教育厅正式发文确

认 132 名中小学教师具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

职务,其中温州有 18 人当上“教授”。这是全省范

围的第一次评选,我有幸名列其中。

回首过往,我于 2005 年晋升中学高级教师,

2006 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九批特级教师。从当时来看,

成长台阶已经爬到头了。有人说,评上了“省特”后

比较容易停滞不前。但在我看来,人间最美不过“在

路上”的情怀,因着这份情怀,多年来,我走过很多

地方,作过很多讲座,上过很多公开课,也听过、点

评过很多课,带过很多届工作室、工作站,指导过很

多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

新问题”的周而复始,不断完善和充实着我的思想,

促使我不断成长。随着思想和风格的成熟,教学、教

研成果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更加高质高量。

当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启动时,也曾犹豫

过是否申报,因为 2013 年已经被评为“温州市享受

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从待遇而言,参不参评

正高级教师没有区别。但看看文件,所有条件都符合,

连破格条件都具备,同事们开玩笑“走过的路都在那

里”。于是,申报、考核。我把自己平时对小学语文

“学习设计”、儿童阅读等思考注入到说课理念、活

动设计,一气呵成。因为是自己一直思考并践行的成

果,我不仅阐述了当时的架构,更诠释了当下的思考

和迭代,这次考核,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开始努力反哺,为支持温州市政府“东部教育

提升行动”中“留住人才,发展经济”的政策,我毅

然领命,挑起重担,来到了温州市籀园小学滨海分校,

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全部倾注在这所新生的学

校中。作为分校,除了继承校本课程、整理课、心理

课等籀园 DNA,还不断进行着创新。于是,适应小班

化教学的潜能课程应运而生: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

可以推测他的天赋所在,在低段发现潜能,在中段培

育潜能,最后实现在高段发展潜能。从灵动语文到潜

能课程、全学科课堂、主题式行走课程,我们用行动

践行市教育局提出的“未来教育”。时任温州经济开

发区有关部门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她的身体力行与

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整个东部基础教育的观念与状

况,推进了整个东部基础教育的向前发展”。

新平台,入选教育部领航名师

2018 年 5 月,教育部确定“教育家型”中小学

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共 200 人。我省 8 名中小学名师

名校长入选,我成功入选领航名师。

可以说,教育部领航名师为我的专业成长打开了

一个大平台。基地为我配置了“豪华”的导师团队,

每当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他们总能让我“柳暗

花明又一村”。一次次的高端对话,一场场的思想历练,

我养成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思维习惯。“感,是

横向实践的积累与探索;悟,是纵向理论的提升与研

究。一篇篇论文,使教学的感悟和反思有了质的飞越,

我感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我

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开始为学生编制轻负担高质量

的学习密钥。多维立体的思想结构呈现出了无限的张

力:一年级拼音难学是行业难题,我带领团队首创“绘

本拼音教学法”,把统编教材拼音学习中涉及的知识

点都整合在胖圆游历的连续剧中,13 个故事讲完了,

拼音也就掌握了,《胖圆游历记——绘本拼音教学法》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以及东南亚推广,

专家评价说,如果这样学拼音就不要延迟一个月了;怎

么让孩子在爱学的基础上能学、会学?我又开始二次开

发统编教材的六个识字单元,形成汉字构形文化新体系,

为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提供了难得的

一线探索,《大单元识字教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22 年,因缘调任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我以项目

化学习撬动学习系统性教学变革,成果在全国教学成果

博览会交流;2023 年,我们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加法”,

引起“学习强国”等媒体关注;2024 年,出版《小学语

文“任务群读写”新方案》,并迭代升级灵动语文教学

主张,出版《灵动语文的课程统整》……一系列的成果

在全国各类会议分享,受到了两岸各地专家同行的赞誉。

新规划,投身教育公益行动使命

2019 年 3 月,中央组织部、人社部等 11 个部门

联合遴选第四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浙江省 8 人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有幸

成了其中唯一入选的小学教师。

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除了看到荣誉,

更看到了沉甸甸的使命和担当:我不仅代表自己,教

育家型教师是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

第71页

6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一线,能向上生长,有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

践经验,深谙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更要向下扎根,能

较好地对新理念进行转换,给一线实践更具象的行动

引领;我更肩负着带动更多教师的责任。走得越远,

看的、听的越多,我越发感觉个人力量的薄弱。怎么

建设一个基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研修课

程?在这个课程体系里,“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

程实践场域发展潜能,发挥其各自影响力,“每一个”

孩子都在做最好的自己。为此,我用行动延伸优质教育

的辐射半径,开展“种子计划”,开始投身教育公益行

动使命,多次远赴凉山州、怒江、新疆等地“支教送培”。

每年暑假,积极响应教育部、教育厅号召,赶赴青海、

贵州等地送教,支援西部教育,带领工作室开展亲子阅

读、幼小衔接等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我还将工作室经验

推广给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主持人。看到“种子发芽、

裂变”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我

觉得富足和幸福,教育就应该这样代代传承。

一路走来,感恩自己拥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这

么多催人奋进的政策,促人成长的平台。那天,导师

余新教授语重心长地问我:“你已经是国家级领军人

才,正高二级教授,接下来前行的路上,你会为什么

而继续前行?”我想,我可能会秉承一个很朴素的信

念,为需要的人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相关链接

1978 年 4 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倡议设立“特级教师”,自此特别优秀的教师有了全

新的称呼。同年 12 月,教育部、国家计委颁发《关

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在全国开展特级教师

评选工作,此后,全国各地先后评选特级教师,尊师

重教蔚然成风。次年,浙江省也开展特级教师评选工

作,从 1979 年至 2022 年,评出 13 批特级教师 1944 名,

其中温州市 243 名。从 2004 年至 2013 年,温州市开

展五批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考核确认工作,

确认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共 116 人。2012 年

教育部开始试点正高级教师评审,各地停止享受教授

级待遇高级教师确认工作,享受教授级待遇高级教师。

2020 年,浙江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和正高

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评聘工作,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职

业中等专业学校郑小勇老师入选首批正高级讲师。到

2023 年 12 月,温州市已评上正高级教师 200 人、评

上正高级讲师 19 人。

特级教师是中小学教师中的最高学术性荣誉,

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为

更好发挥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2000 年 5 月,

温州市教委印发《温州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实施意

见》,2006 年 12 月,成立温州市特级教师协会。

此后,特级教师不仅在带徒弟、开课示范、举办讲

座等活动中,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宝贵的教学

智慧传播给后来者,更以始终不变的教育情怀,为

温州教育发展“鼓”与“呼”,努力营造更好的温

州教育发展环境。

第72页

7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徐盛亮 苍南县桥墩小学教育集团松山校

区教师。荣获浙江省第一届最美教师、浙江

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最美温州人等荣

誉。

徐盛亮:

跳出天井,我还是那个教育守望者

第73页

7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记事起,总看到文

盲的父辈们生活过得那么艰难困苦,便立志要走出大

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

知识才能改变这一切。1988 年 9 月 1 日,一个怀揣

梦想的学子终于走出大山,来到乐城镇东塔山下的乐

清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三年的磨炼,也让我

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更是一种“发挥园丁作用,反哺贫困山区”的责任,

因此我毅然地回到自己家乡,一待就是 23 年。

坚守初心 担当使命

作为山区教师,教师职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

是承担着培养未来、引导价值、守护规范、弘扬文明

的重任。还记得那时还没实行九年普及教育,学校还

要代收学杂费和课本费,然而山区贫穷,思想观念落

后,大部分家庭子女多、收入低,又存在重男轻女、

读不读书都是一个样等观念。为了做好“固生”工作,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每逢开学,我就提前半个月

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孩子的入学以及家庭生活情况,

积极开展动员工作,特别是对女孩子和残障人士,除

了给他们垫学费,还要动员教师对他们家庭进行帮扶,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至今还记得有一户家庭,有三

个孩子,两个男孩和一个童养媳,因生活很困难,家

长怎么也不愿意让女孩子去上学,就是由我提供资助

也不愿意,还说女孩子有了知识,长大就跑了,到时

候不就白养了。其表现绝对不亚于“钉子户”。为了

保证适龄儿童百分百入学,我几次三番做他们的思想

工作,找关系,托亲戚,最终被我的苦口婆心所感动,

答应让孩子来上学,但没有钱交学费。所以我那时经

常一个星期翻山越岭且不说,还基本上把自己一个学

期的工资都垫上了。那时工资低,为孩子垫付的学费

有一大部分到学期结束都是收不回来的。但想到有一

天他们学有所成,走出大山,我就感到无比欣慰!

用心付出 用爱教育

山区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山区教师这种角色定位

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帮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深深

地明白,自己面对的这些学生,需要去做的不再是简

单的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指点道路、矫正思想,同

时还要去关注孩子生活条件、身体健康、心理情感

等等。记得 2014 年学校撤并前的最后一届的 6 个学

生,1 名是领养儿童,3 名是单亲家庭,还有 2 名为

留守儿童,如那位抱养的女生,她知道自己的养父

是个听障人士,别人歧视他,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称

她为“哑巴女儿”,她感觉自卑,不怎么爱说话,

不合群。又如跟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男生,性格暴

躁,爱打游戏,不听话,乱花钱,奶奶没办法管教

他。他们自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缺少父母的关爱。

为了把这种“残缺性”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

我和孩子们一起聊天谈心,游戏玩耍,互动学习,用

心呵护!山区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关爱,山区的教

育更是爱的教育。

第74页

7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

小学生善于模仿,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心理。特别

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又没

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善于模仿而不辨是非,感情

充沛而易于激动 ; 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染于

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教

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中心人物。在天真的孩子眼里,

教师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

的,教师的威信远胜于父母。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

都在模仿,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诚如

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

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

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

事业的一切。”因此,我时刻谨记“亲其师则信其道”

的道理,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

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深知无言的“身教”更利于有

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努力注

重“身教”,为学生示范,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有所成,步入社会,反哺家

乡,为祖国添砖加瓦,这是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感到无

比自豪的事!

教师初心是我们燃起教育希望的源泉,是我们教

书育人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初心,我们才会为了

学生的成长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坚

持以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责任去引领他们的未来。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山区教师的社会地

位和认可度逐渐提高。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山区教师提

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使我更加坚定地扎根乡村,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相关链接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为师之本,更是立

国之基。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

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

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

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

一标准,通过“我的教育故事”全员宣教、“温州教

育大先生”寻访选树等活动,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树

立标杆,引导全市教师深刻领会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厚植“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情怀,涌现出一大批

师德楷模、最美教师。

在这些优秀教师中,有的在专业上孜孜以求,始

终不曾停下跋涉的脚步;有的扎根乡村教育,真情关

爱留守儿童……这些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人民教师胸怀

祖国、热爱人民的博大情怀,学为人师、关爱学生的优

秀品质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必将激励广

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做学生锤

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使

教育成为“成学之教”“成人之教”“成业之教”“成

己之教”,为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温州教

师队伍,助力温州教育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第75页

732024.9四秩见荣光

王振中:时间与常识的馈赠

好学看温州

王振中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

育名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曾任浙江省

平阳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兼书记,平阳县教

育局长兼党委书记,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院长,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文成县

振中学校创办人、董事长。

第76页

7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在第 40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作为 1977 年恢复高

考制度的首届毕业生、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一直在基

础教育领域专注劳作的我,能说点什么呢?于是,我

再次打开两年前写的小书《回归常识》,想从中找点

灵感,翻阅间,两个关键词凸显出来:时间、常识,

它似乎瞬间串起我大半辈子的教育人生——与时间为

友、与教育常识相伴,做实在平凡事,收获了时间与

常识给自己的满满馈赠!

“青春平中”:“常识”的初始体验

虽然我高中毕业后曾在原平阳县腾蛟区蔡垟公社

中心学校当过近三年的民办教师,但我更想把大学毕

业后进入平阳一中任教(今平阳中学)作为自己教育

生涯的“启航地”,因为她不仅仅是我具备教师资格

合法执教的起始地,更是我初识教育常识的首发站。

从 1982 年春毕业进校到 1998 年 8 月离校,从

25 岁到 41 岁,在这人生最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岁月里,

我经历过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教研组长、副校长和校

长等岗位,近 17 年的教育实践,摸爬滚打甜酸苦辣,

除了教育教学的显性收获之外,更值得我珍惜的是我

开始读懂并逐渐遵循着诸多教育常识行事。

——初识“学生立场”。学生反馈“语文课老师

可以少讲一点,很多内容我们能读懂的”,倒逼我从

教师的教为主逐步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我先后尝试

“读写结合”“以练促读”“生教师评”等课堂教学

实验,特别是“单元教学”的实践,形成“自读、讨

论、作文”的教学新样式,倍增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和动力。我的温州市首届“教坛新秀”、我的第一篇

获奖论文、我的首届学生高考好成绩都是在“以学生

为本”的常识引领下得到的。

——学做“亦师亦友”的“人师”。八年的班主

任经验让我悟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的第一原则。从尝试作文随笔评语融入

德育元素、语文要素渗透班级活动、学期评语你我相

称、定期家访和谐家校合作等多元育人路径,我渐渐

懂得孩子心中好老师的标尺是什么,师生间需要“以

诚相待,亦师亦友”。

——办好学校,既要校长率先垂范,又要核心团

队的同心同德身手不凡。而将近十年的校长副校长经

历告诉我,好老师是学校发展之本,也是教师成长之

本。管好一个班级、带好几十位学生就是一名微而全

的“校长”,班级建设的很多事理和学校管理是相通

相融的。我的整个班子之所以富有战斗力和影响力,

很大原因是他们都是学科骨干和优秀班主任,这也印

证了“校长首先是一名好老师”的朴素常识。我任校

长期间的核心团队九位同仁后来都成长为管理能手、

教学好手,其中有 6 人先后成长为省市知名校长,如

郑肖文、潘其成、谢作黎、章志仪、陈国星、蔡小雄等。

管理服务:“常识”的区域坚守

从 1995 年参加“双推双考”兼任平阳县教委副

主任、到 1998 年 8 月离开平中前往县教育局重任副

手、再到 2005 年 5 月任局长,十余年的行政管理历程,

我始终守望着教育常识常理常情,扑下身子持续做着

区域教育筑底奠基的平常事。它让我深度体悟到,按

教育常识管理服务也有艰难,也需心怀敬畏、时常反

省。

——抓常规抓日常之艰难。从 1996 年起,我连

续 6 年主抓系列教学规范活动,目标就是让“老师更

像老师、学生更像学生、学校更像学校”,“一鞭子

把全县校长、老师都赶进了课堂”、5 年的“德育规

范特色校”创建、4 年的“全员赛课、全员读书、全

员考试”教师素养提升行动等项目,切实抬高了区域

教育底部,促进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更让平阳教育

系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喜人氛围。但我也遇到不少压

力——有老师直接写信说我“不顾老师死活,随意加

重负担”,有人向教育部反映说让老师考试无法可依

不合情理,我在大会上把话讲明,和老师交心把理说

清,为了孩子的减负,也为了老师长久的轻负高质,

即使暂时性增压增负,我们也值得,有价值!我就这

样坚持着、互动着、包容着,终于挺过来了!

——收获耀眼成绩后的反省。坚守常识,久久为

第77页

7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功,锲而不舍,的确有美好回报。如系列教学规范活

动项目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德育规范特色创建

项目获省中小学“德育精品工程”,并向全省推广;

县教育局连续三年获评“满意单位”前三甲,受到县

委县政府嘉奖;教师参加高级职务评审和省市各项教

学评优获评数与获奖数均居全市前列……

我想反省的是,由教育行政(含教研培训部门)

主推的自上而下覆盖全域的大一统项目,哪怕是常识

性日常的事,它还是有不少固有缺陷,如划一的共性

要求多,因校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余地少;科层制度和

执行者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强制粗暴过头等不当做法。

对此,主事者一要在决断前周密考量科学论证,慎之又

慎;二要给一线校长教师留足自主选择、自主创变的时

空和权限;三要随时听取来自现场的真实信息建议,适

时调整改进项目推进的具体策略乃至预设目标。

“两院院长”:“常识”的持续创新

2009 年底,我调到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工作,

2013 年 1 月更有幸兼任市教研院院长,成为温州教

育史上没有先例的“两院院长”。这样的转岗让我开

始了新一轮的翻转、适应和提升历练,也让我对教育

常识如何推动教师研修、教学研究有了新的理解,唯

有符合直面教育现场、解决教学疑难、满足师生成长

这样教育常识的教研、科研、培训、评比才是有意义、

有意思的。

——让教师培训发挥应有功能。中小学教师培

训工作是一个存在了数十年却难以进入教育界视野的

“鸡肋”,这是我到教育院面对的第一个重要且紧迫

的课题。我和我的新伙伴们走遍全市各个县(市、区)

和市直属学校,走访近百位中小学校长,走进教学现

场聆听一线教师的成长需求。经过我们数十次的座谈

研讨论证修改,终于确定了让教师培训可爱起来的新

载体——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2010年 9月,

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教师学科素养

提升行动的通知》,也慢慢勾勒出教师培训的丰满框

架。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开展三年来,业内反响热

烈、评价良好。每每想到这些,我便再一次感悟到——

常识的、常规的教育内容也是能常做常新的!

——让教研、科研、培训三者交汇融合。兼任教

研院院长虽然只有短短的 7 个多月,但让我有机会能

在新的维度去审视教研、科研、培训三者的关系。现

代的教研越来越向主题化、项目化、任务清单化迈进,

当下的培训已经大踏步走向直面教育现场、解决教学

疑难、满足师生成长需求的常态路径;而一线学校的

科研则转型为以实践为基本取向的“为了学校、基于

学校、在学校中”,即“问题——课题——行动”式

研究,这是我对市县一级的教研科研和培训常识性的

深层反思。

48 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感悟到教育常识其实

是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某种通俗化表达,它告诉我们,

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靠老老实实一件事一件事地去

做并做成,这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底层逻辑!因此,我

们要敬畏它,坚守它,同时要去研究它,创新它。让

教育常识反哺,推动教育均衡而有质量地发展。

相关链接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2011 年 3 月,市教育局出台

《温州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通过百名领军

教师研修班、举办教育名家专题论坛、建立雁荡教育

家书院、开发省内教育名家互动项目等,加快教育名

家、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是年,开展首批温州

教育名家评选活动,从省特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

中学高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以及对温州教育改革与

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中,评定原温州第二中学校长王

朝曙、原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原温州市教师

教育院院长王振中等 8 名温州教育名家。

评选温州教育名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

育规划纲要,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

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

办学风格,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教

育名家,带动和促进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第78页

7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吴军:

铭记教育初心,助力高质量发展

吴军 温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荣获浙

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

省“春蚕奖”、温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校长奖、

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师

德楷模等荣誉。工作三十载,始终坚守教学

第一线,曾任温州第二十一中学、温州第二

高级中学、温州人文高中副校长、校长。

第79页

7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物理系,始终铭记教育初

心,在任校长的这些年里,致力于推进学校现代化,

努力为温州打造教育高地,建设“好学温州”添砖加

瓦。在温州师范学院的学习经历,尤其是实验室建设

的实践,让我对物理实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

也成为了我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温州中学

的校长,我始终思考着未来教育在高中学段的深远意

义,积极培养师生创造新知识,发展创造力和应对生

活工作新挑战的能力。

师恩难忘,师者精神铸就成长之路

1988 年,我踏入了温师院蒋家桥校区,开始了

四年的大学生活。物理系是一个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科,

学校为此构建了大量实验器材,建设了许多实验室。

作为一所新学校,我们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建

设中,那些沉重的器材,比如激光的底座,几吨重的

东西,是我们一群男生一步步抬上楼的,这段经历至

今难忘。

在温师院的求学过程中,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

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物理系的黄孟容主任、《基础

物理》的徐望枢老师、《电动力学》的郑亦庄老师,

以及我们的系书记吴如才老师等等,他们都是我们记

忆中的师者榜样。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吴一琦老师,他

年龄与我们相仿,更容易与我们打成一片。当我们遇

到困难时,吴如才老师和吴一琦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

帮助我们克服和解决。

印象深刻的是,项凤铎老师教授我们《量子力学》,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他又引领我们进入了

《计算机》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尽管当时项老师已经

年过五旬,但他通过自学,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

最终教授我们计算机知识。他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的工作中,每当我遇到挑战,想起这些老先生

们的精神,我便觉得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世间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这是老师们教

给我们的人生哲理。现在回想起来,每位老师的言传

身教仿佛就在眼前,如同昨日发生的事。我深受感动,

更心怀感恩,因为温师院不仅培养了我,更教会了我

如何面对工作、生活的挑战。

传承创新,优化育人理念新样态

1992 年,我从师院毕业,回到瑞安,从事中学

的教学。几年之后,我有幸被选调到温州中学,继续

从事我热爱的物理教学。在 2002 年和 2003 年,我投

身于物理竞赛的辅导工作,我的学生们在全国物理竞

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因此荣获全国物理竞赛

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 2010 年开始,我担任温州中学的校长助理,后来

晋升为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在这期间,我一直坚

信“学生的素质发展是终身的,应该是健康和全面的”,

因此,我大力推进学生社团的发展,成立了社团联合

会,使其与学生会、团委并驾齐驱。在校园内,我们

全面开展了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篮球队和田径队在国家级比赛中名列总分前三,管弦

乐队首次在温州大剧院公演等等。我还对学生评价体

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校长实名推荐上清北”的

项目中,我打破了仅以学习成绩为加分依据的传统,

将学生干部任职、科学竞赛获奖、文艺体育获奖等都

纳入了加分范畴,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个

体系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均衡发展。

2021 年 7 月,我再次回到温州中学,正式任职

校长。“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是温州中学的校训,

它深刻地阐述了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在党的

二十大报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指导

下,我致力于探索和实践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

质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深耕拔尖人才培养,打造智育的沃土。成立

面向未来教育的三年一贯的进阶式“英奇学院”,规

划建设荣誉课程体系,实行“自愿申请、目标考核、

动态进出”的运行机制,探索“项目制”“学分制”“导

师制”等创新管理,开发与之匹配的英奇学院数字化

第80页

7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管理系统,记录英奇学子创新性素养成长值。与此同

时,营构“外部大环境—内部中环境”,打造多个省

市级特色基地,打通“师—生”双向循环,保持“清

北复交浙”和双一流高校录取率高位运行。

近年来,温州中学在全国层面都保持五大学科竞

赛的突出优势,在国学、作文、英语、地球科学、人工

智能、历史研究、体育艺术、模拟政协展示、劳动教育

等多领域培养学生的学科认同和学科自信,激发学生的

多元创新学习力,孵化学生的创新潜质。金树雨同学

夺得 2024 年第 54 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实践探索,塑造新时代未来教师

作为校长,我深知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因此,

我始终将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视为学

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温州中学这所历经百廿

年风雨的学校里,从这里走出了苏步青、谷超豪、方

德植、杨忠道等数学家,走出了郑振铎、夏鼐、项飙

等人文社会科学家,走出了张肇骞、张淑仪、施立明、

吴朝晖等 16 位院士,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们的辛勤

耕耘。

我们致力于大力弘扬“大先生”精神,立足于学

校百廿年的文化传统,坚持“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

传承和发扬“大先生”精神。我们深入挖掘“舒根化

种,击磬弘音”的价值内涵,提炼温州中学教师的核

心素养,并通过选树宣传“身边的榜样”,为学校建

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全国一流现代化名校”提供

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打造教育“铁军”方面,我们以职初教师、骨

干教师、卓越教师为主体的三级培养体系,实施“给

方法”“给舞台”“给激励”的指导策略。我们形成

了以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

引领的培养机制,并以青蓝学苑为载体,推进“传帮

带”序列化培养。我们注重打造竞赛金牌教练团队,

围绕“研个人”“研团队”“研学生”三个关键词,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还“三顾茅庐”,加大力

度引进清北等名校优秀毕业生,为“好学温州”建设

和人才强市战略贡献力量。

在践行“教育共富”方面,我们积极响应“县中

崛起”战略,帮扶四川阿坝县中学、龙港高级中学、

文成中学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温州中

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示范作用。我们持续推进教学公

开周活动,通过主题研讨课、互动微论坛与专家讲学,

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线上直播高点击量,为温州教育合

作书写了华丽的篇章。

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改革创新是

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动力。作为温州中学的校长,我

将继续为其办成一所理念先进、制度规范、人才辈出

的全国一流现代化名校不懈奋斗!

相关链接

教育发展看学校,学校发展看校长。为有效破解

我市校长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骨干校长数

量占比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瓶颈问题,我市大力

推进校长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取得实

效。近年来,市教育局在原有基础上制定瓯越校长培

育计划,搭建高层次培养平台,通过“好中培优、优

中育精、以优带新”,强力推进校长队伍建设;出台《温

州市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2022-2025)》

及《未来教育领导力瓯江论坛计划》《教育家型校长

后备人选选拔方案》《第二轮校长职级评定实施方案》

等 6 个配套方案,构建起完整的“1+6”体系,对干

部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性部署。温州市首届名校长评

选活动于 2003 年 7 月启动,至 2023 年 12 月,共评定

七批温州市名校长 101 名。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市还于去年设立弘远校

长奖励培育专项基金。该基金由温州乡贤龚祖勉捐资,

用于奖励和培养温州领航校长,对获得市中小学突出

贡献校长奖的校长予以褒奖,宣传他们的办学理念和

教育成就,全力打造一支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培养一

批引领温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赋能温州

教育高地建设,打响“好学温州”品牌。

第81页

792024.9四秩见荣光

陈晓为:在专业成长的临界点飞跃

好学看温州

陈晓为 温州市第十幼儿园园长,浙江省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荣获浙江省“春蚕奖”、

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工作者、

温州市首届名师、温州市“瓯越情”优秀校

长奖等荣誉,先后主持 5 个温州市幼教名师

工作室。

第82页

8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从 1991 年初任幼儿园教师,到 2000 年担任温州

市第七幼儿园副园长,再到 2004 年获评温州首届名

师。33 年的教育生涯,5 所公办幼儿园的工作经历,

体会最深之处莫过于不断突破自身专业成长的临界

点,努力成长为孩子喜爱、家长信赖、同事认可、社

会认同的好老师。

洞见内涵点,修炼教育的“大”智慧

记得 19 岁那年,我刚从温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

便入职温州市第一幼儿园,开始了我热爱一生的教育

事业。那时的我,还没适应角色的转变,但我心中已

经认准了一个道理——对孩子好一点,和孩子做朋友,

一定没错。记得刚进班级教室,看着一双双好奇的大

眼睛,我感觉到他们对我、对幼儿园的陌生,他们也

是第一次从家里到幼儿园,他们也在努力适应环境的

改变,我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在幼儿园有家的

感觉。班级里有个孩子让我一直记在心中,他特别内

向,甚至有点胆怯,总是默不作声,坐在教室的最角

落。上学第一天,这个孩子就创造了一个纪录,一个

早上大小便七次拉在裤子里。最后一次,他走到我身

边,拉拉我的衣角,刚想说,小便就出来了。看他惶

恐不安的神情,我和他说,陈老师小时候也这样的。

当时,他紧张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后来这个孩子变

得越来越勇敢,总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那时我明

白了,老师用心的一句话不仅仅是一个鼓励,更能拉

近与孩子的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勇敢成长。

每一个小孩都是独一无二、充满潜力的,记得有

个男孩子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但我发现他动手能

力强。当年“六一”节,我便向园长提议让他代表幼

儿园参加全区幼儿手工比赛。过程中,朴实的家长一

直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很优秀,一再想要放弃,甚至

连男孩子也问我:“老师,我会不会做得不好?”我

告诉他“别担心,你能行!”最终孩子的作品获得全

区第一名。孩子爸爸直到比赛结束才终于相信原来自

己的孩子是这么能干。我想,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性,

教育的智慧就是让每个孩子因为感受到爱而喜欢你,

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多年教学中,我渐渐明白,教育首先就是要建

构良好的关系,亲密的师幼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活

性物质,它会一直留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成为孩

子成长最核心的动力。

突破舒适圈,探索研究的“新”高度

2001 年,我初任业务副园长,开始思考教育除

了关心孩子健康成长,还能给孩子什么?幼儿园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是《规程》《纲要》反复强调的,

但数学教学因其学科序列性,很难做到游戏化,这也

是学前教育一直无法突破的难题。我带领团队将数学

学科渗透于幼儿在园各个环节,渗透于家庭、渗透于

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当我沾沾

自喜的时候,观摩了一所小学二年级数学排序课程,

发现我们的大班教学内容居然跟小学相差无几。我意

识到之前的设计“超前”了。于是,我带领团队重新

思考,明确两个学段各自教育目标和任务,和鹿城区

小学数学同行举办“数学领域幼小衔接研讨会”,不

断优化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学习模式,让孩子“不

卷”,且收获满满。

一次,一位大班毕业的孩子对我说:“园长妈妈,

你一定要长命百岁。”我问他为什么呢?他笑眯眯地

说:“这样你可以管理世界上所有的幼儿园。让所有

的幼儿园都像十幼这么好玩。”是的,玩是儿童的天

性,教育就应该把游戏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玩

乐中感受快乐,而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让孩子们感受的

东西吗?所以,十幼的老师和孩子们建设了公民小镇,

孩子们可以在其中自主游戏。

但有时我又在想,仅仅游戏、玩乐是不是还不够,

要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其他有趣还有意义的东西。多

年来,我带着团队把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作为研究切入

点,做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探索创新教学游戏化模式,

以“语画结合”游戏贯穿语言课堂,让一节课就是一

个游戏;将“先玩后学”理念融入科学美术课堂,让

教学与游戏环环相扣。更坚持游戏育人课题研究,持

第83页

8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续关注混龄混班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建构

五会小公民特色课程,在游戏场景中培养未来小公民。

持续的教学研究,让我明白获奖不是目的,只有

追求教育的本质,只有站在儿童立场,赋予课程“童”

性,邀请儿童“进场”,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支持儿童

经验改造有质量的媒介。

打造共富场,发挥专业的“群”力量

2009 年,温州市教育局推出了“名师工作室”

项目,作为温州市首批名教师,我很荣幸启动第一届

名师工作室,也让我找到“一个人”和“一群人”一

起成长的人生新临界点。

办好首届工作室并不容易,关键是要找准老师们

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并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调研问卷、专题讲座、集中研讨等方式,首先理

清了学员专业成长的“制约瓶颈”,坚持课题引领发

展,在持续 2 年多的课堂、游戏、课程等课题研究中,

帮助老师找到素提升的方案和路径。作为工作室老师,

我还充分利用自己资源优势,引入最优质的专家团队,

为青年教师授业解惑,让老师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学有所长,不虚此行。

2021 年,我又在苍南、文成开设了自己的工作

室,虽然比较忙,但能够把优质资源带到乡村薄弱园,

实现教育共富的美好图景,是我想做、该做的事情。

疫情期间,利用线上辅导苍南县灵溪幼儿园老师,使

这所幼儿园在县教师素养大赛获创园以来的多个一等

奖;面对文成南雁周园长说不知道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主动邀请他们参加鹿城区保育教育联盟园教研活动,

让教师感受有效的研修对专业的帮助作用。

我始终在想,除了专业还要留给学员什么?一定

是对专业、对教育工作的信仰和坚守,这种精神力量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主动追

寻专业成长之梦。15 年间,我主持 6 个市区级名师工

作室,承担着“未来名师培养对象”“教学成果推广

联盟园”导师工作,培养学员近百名,有 50 多名学

员评上省市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我慢慢实现了工

作室创设的初衷,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群人的飞跃。

记得一个学员问我:30 多年做一件事当一名教

师,你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我笑着说:来自孩子跑过

来抱着你;来自你的学生因为你也成为一名老师;来

自家长说,生个二胎一定要送到你的幼儿园;来自“尊

师强教”“礼遇优待”好政策;来自整个社会尊师重

教的好氛围。

幸福感也来自不断地积累和坚持,不断突破和跨越

专业的临界点,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努力让身边的人更好。

相关链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

兴教之源。温州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1999 年,温

州市教委决定实施《温州市名教师名校长计划》,计

划重点培养中学和小学名教师各 200 名、名校长 100

名,此后,通过建立温州市名师名校长基金、“211”

计划人才库、开展名校长名教师评选活动等多种方式,

努力培育兼具教育情怀和瓯越特色的卓越教师队伍。

2018 年以来,深入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培养系列三年行

动,不断优化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培养体系。

依托教育数字化改革,打造线上全免费、全名师、

全平台、全学科的“学问通”答疑服务平台,1500 多

名市级名优教师入驻,充分发挥名师领雁作用。在线

下,每年常态化运行名师工作室 200 个左右,并组建

包含 160 个名师工作室的“名师送教”团队,下沉山

区海岛学校指导帮扶,有力展现名师“传帮带”效应,

促进山区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温州更是先后出台教师礼遇优待 20 条、

“尊师强教”十大举措、瓯越校长培育计划、未来教育

领导力瓯江论坛计划、“教育家型”校长后备人员培养

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为

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成功设立名校长、乡村

教师、班主任专项培育基金,部门联动强教、社会尊师

重教、企业捐资助教氛围进一步浓厚,为全市教师成长

打造了更大的平台、注入了更强的动能。

第84页

8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方海东: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温州样态

方海东 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浙江省特

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

江省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在首届全

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做典型经验展示,获长

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第85页

8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每一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这样

开头:“我是一个班主任,一个担任了 26 年班主任

的 28 年教师……”

在我心里,占据人生最长时间的班主任工作成为

我身上不可磨灭的勋章。这么多年来,想当班主任,

当好一个班主任,是我最大的初心。而这一切,源自

教育生涯的初始。

我是在海岛农村洞头的大门岛上开始工作的,开

始就当班主任。我的第一届学生,狠狠地给了我一个

下马威。学生小 A,沉默不言、不参与班级活动、学

习无所谓、表现很随意,整个人就是一副“我的人生

我做主”的样子,可是他又做不了自己的主。家长着

急、老师焦虑、同伴嫌弃都纠结在了一起。我看在眼

里,急在心里。于是,用了那个年龄段的老师所有能

用的招数,和他谈话、请他吃东西、陪他一起运动、

上门家访、一起坐在校外海边的堤坝上聊人生等。但

是,一切收效甚微。中考结束,他的表现让我觉得自

己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那一刻,看着他离去的背

影,我泪流满面。

很多年后,和一位长者聊起小 A 和自己的遗憾。

他很认真地问我,“我很感兴趣的是,当初你为什么

会泪流满面?难道他的毕业,对你来说不正是解脱

吗。”

我的情绪一下就黯淡下来了,“其实,对我来说,

今天才能悟到一些。我想说,如果可以的话,在当下

我能有七成的把握帮到他,至少我可以让他的成长具

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当时,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无能

为力了呀。所以,不仅仅是当时,就是现在,我想起

来,还是止不住落泪。”我缓了一下我的情绪,“其

实,这么多年,我真的认识到了,好老师才能成就好

的教育。”

从教 28 年,当班主任 26 年,回首望去,我看见

了自己一路成长的脚印边有无数的学生,每一个脚印

都很厚实、很深。这条路,向内观望,有坚持 22 年

的每天四个一,每天写 1000 字的教育随笔、每天和

一个孩子谈话、每天上一节好课和每天阅读 1 万字。

向外延伸,有立足于本心的温州班主任群体,有合理、

有效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方式,有不断更新的、良好的

温州教育环境。这三个印记:一曰支点;二曰支架;

三曰支柱。正是在它们的促进下,温州的班主任事业

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支点:立足于班主任本心的温州情怀

温州老师对于班主任是有独特情怀的。有一大部

分人喜欢当班主任,有一大部分人醉心于学生成长和

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有一大部分人立志终身当班主

任。这一份情怀源自对班主任事业的爱,源自对班主

任价值的认识。还有一种,也是我的初心,那就是“喜

欢”,就是单纯地对班主任工作的喜欢。喜欢陪着孩

子们在生活中过着日子,喜欢看着孩子在陪伴中经历、

反思和成长;喜欢看着他们一次次在试错中找到属于

自己的成长方式。

这是从喜欢孩子到喜欢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从看

见教育到看见教育价值的过程。这是温州教育人的责

任和情怀,是温州班主任走出的眼里有方向,手里有

方法,心里有方略,理念里有人的班主任之路。

这是温州班主任近 20 年发展的核心支点,这一

批有深厚教育情怀的老师存在,才让温州班主任成为

当前省内乃至国内的一张教育金名片。

支架:从班主任专业开始的温州路径

温州班主任专业向上发展的通道一直是畅通的。

支撑着这一通道的有三条线,分别是实践线,专业比

赛线和荣誉线,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为班主任的专业发

展开辟了温州路径。

第一条是实践线,有班主任的班级展示,名班主

任工作室,骨干、三坛和名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等三个

层次。这一条线确立了班主任专业成长从“实践经验

→规律探寻→理性提升”的温州特色路径。

第二条是比赛线,有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主题班

会优质课大赛,教育故事、案例大赛等。它们将班主

任的课堂教学、教育智慧、结构化思维等基本能力,

第86页

8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以比赛的形式让更多的班主任看见成长的可能性。将

班主任工作中促进发展的因素构建成专业能力系统,

科学地成就自己。

第三条是荣誉线:有新锐班主任,德育三坛和名

班主任,除此之外还补充了市优秀班主任、“瓯越情”

年度班主任和终身班主任等荣誉。以此“看见”班主

任的付出,“证明”班主任的价值。

综上,实践线是从纵向关注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比赛线是从深度上拓宽班主任的视野,荣誉线是从横

向关注班主任的未来发展,三条线相互交错,形成了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支架,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拓展了

温州路径。

支柱:为班主任未来奠定的温州政策

一个班主任关联着一个班级 50 多个孩子背后的

家庭,他在学生成长中的支点作用,为这个社会发展

提供了前进的支柱力量。

近年来,温州班主任发展的利好政策颇多,有《深

化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

市中小学终身班主任奖励办法》《班主任年度人物选

树活动》等,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温州班主

任们的努力提供了一颗定心丸。

政策的出现,标志着物质支持和努力与情怀都已

经被看见了。阿德勒说,“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个

东西,一是价值感,另一是归属感。”当这些为班主

任未来奠定坚实基础的温州政策出现,实际上从另一

个角度证明了班主任们的价值感。温州苍南的一名班

主任看到政策后,激动地大呼,“我们是有方向的,

我们是有家的!”我特别能理解他的心情,这也是班

主任们的归属感的获得吧,它们才是班主任成长的支

柱。

常常有人问,“是什么支持着你在 26 年的时间

里连续担任班主任,还这么有激情和乐观?”我想,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看见了班主任事业的美好未

来,我看见了诸多的利好政策。

前些日子,一朋友笑着和我说,“我发现当你讲

起学生的时候,你眼里是有光的。”

我沉默了一会儿,“我其实还是想当班主任。”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

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知道,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在我的生命中早已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了。所以,常

含泪水,爱得深沉。

相关链接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班级和谐

发展的推动者,更是学校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近年

来,温州市高度重视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建设,持续打

造瓯越班主任成长体系,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终身

班主任和班主任年度人物,增强班主任岗位吸引力,

让班主任在专业上更有认同感、事业上更有成就感、

社会上更有荣誉感。

积极构建温州市级班主任培训“金字塔”型结构

体系,围绕带班育人方略、育人故事、主题班会、情

景模拟、班集体成果展示等内容,钻研班主任工作业

务、提升带班育人水平。打造名班主任领雁群,搭建

学·写·创的三维学员活动体系和诊·研·拓的专家

引领体系。印发《温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导意见》,

指导班主任深化一线学生工作,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瓯海区“四季德育”、永嘉县“中小学德育与心育融

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龙港市“三格”班主任成长体

系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围绕班主任素养提升,

采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会优质课比赛、先进班

集体评选”等岗位练兵方式,赛训一体,以赛促建,

鼓励广大班主任积极参与,推动全市班主任专业化发

展。温州班主任频频在省赛、长三角赛、全国赛等大

赛上斩获佳绩。

2023 年,温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

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班主任准

入、选聘制,搭建班主任成长平台,拓宽班主任发展

途径,建立班主任激励机制,提升班主任待遇,为我

市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

先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班主任队伍提供坚强制

度保障。

第87页

852024.9四秩见荣光

陈小龙:我们都在乡村当老师

好学看温州

陈小龙 瑞安市马屿镇中心小学教科室主

任,浙江省正高级教师。荣获浙江省农村教

师突出贡献奖、省“春蚕奖”、温州市乡村

教师年度人物、温州市名师、温州市特支名

师等荣誉。一家三代扎根乡村教育。

第88页

8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故事——

一个我们家族三代人坚守乡村教育的故事。

爱在传承:三代坚守

坚守是对教育和乡村最朴素而深沉的爱。我们家

三代从教。爷爷是解放前以乡村教师掩饰身份的地下

党员,他一边从事着革命工作,一边教书育人。让更

多的人摆脱文盲,能够读书、看报,与新中国一起进

步,这是爷爷的愿望。父亲是 60 年代的乡村老师,

继承了爷爷的遗愿,放弃去国企的机会选择了远赴海

岛北麂任教,16 年后,又放弃去县城教书的机会,

选择了回乡任职直至退休。而我也选择这条道路,因

为深受父亲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备课的身影,

那是我心中最美的画面;父亲时常会带回一些五颜六

色的粉笔头,他告诉我这是老师的魔术棒,里面流淌

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父亲的话让我对老师充满了好奇。

稍大些,我在父亲的书架上,看到了许许多多,各色

各样,会闪闪发光,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

快乐”的贺卡,我对老师羡慕不已。我读初中的时候,

父亲生病了,病得很重很重,但他依然坚守“我请假

了,马上要中考的孩子怎么办?”。父亲的这种对教

育的倔强让我深深地震撼。于是,追溯着长辈的足迹,

我选择了当老师,当一名乡村老师,当一名认真备课、

敬业授课的老师。如今,逢年过节,我回老家看老父

亲时,时常撞见一群人,有头发花白的大爷,有与我

差不多大的中年人,还有小伙子。他们都是父亲的学

生,从 60 岁到 90 岁,他们围坐在父亲的身旁,翻看

着发黄的照片、老旧的物件,听父亲娓娓道来背后的

一个个故事,如数家珍。此时的父亲是最富足的,是

最幸福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做

像父亲一样的老师,做乡村教育的耕者。

爱在行动:二十五载深耕

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25 年来,

我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用尽我所能,将最好的知识、

最好的教育带给我的学生们。帮助每一个孩子在乡土

语文中滋养,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这是我对教育的

热爱,也是我对学生深沉的爱。

我思考着:如何挖掘乡土资源中的语文元素,与

语文的读写思行能力进行联结,形成“乡土语文”课

程。我们实践着: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促进学生与

乡土文化的亲密接触,培养乡村孩子浓浓的“乡土情

怀”,丰富乡村孩子七彩的童年。我们通过查阅文献、

采访调查,了解索面的历史;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

践感受索面的制作流程;通过制作、品尝索面汤,感

受“阿娒吃了还吵添”的意犹未尽;我们在《镜享天

下》的语文实践中,感受乡村人民的智慧与创新;我

们在《飞奔吧,铁环》中,体验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在乡土语文学习中爱语文,爱家乡,爱祖国。

教师节那天,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偷偷塞给我一

张自制的贺卡,背面写着:送给我的好老师。我内心

无比温暖,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爽朗

的笑声,见证着他们幸福与成长,我更加坚定,我要

做一名乡村教育的善耕者。

爱在延伸:三十人同行

教育的力量,在于传承和扩散。温州教育局成立

了乡村教育基金会,评比乡村年度人物,乡村美育使

者,乡村优秀教师等,鼓励更多的优秀的乡村老师坚

守乡村,奉献乡村。

在温州教育局和瑞安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

第89页

8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们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汇聚了 30 位乡村骨干教师。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让每一次教研都成为刻骨

铭心的经历,让更多的乡村老师成为乡村教育的专家,

让爱和知识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我们磨上课——磨它个前世今生来世:学习这课

的前人是怎么上的;以小组为一个整体,共同经历磨

的全过程;反思过程的所得,困惑进行再思考,再设

计。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策

略、课堂练习、教学评价,围绕这六个维度进行学、

磨、思。让课例在磨课中经历从自创课到精品课再到

研究个案;让学员在磨课中经历蜕变与成长。

我们思科研——做草根微研究。我们以“微”问

题为切入点,践行“微”研究,通过“微”平台进行

展示互学。从主题学习——到教学实践——再到提炼

反思,这样一个月一个实践小周期,然后把每个月的

学习所得,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整理成一个研究的过程

材料,通过“青春马小”的微信平台进行推送,供小

伙伴们学习。三年来,共有 800 多篇原创微文发布。

磨课与“微研”促使了乡村老师迅速成长,成为

了乡村教育的新力军。三年来工作室共有 12 名老师

评上副高职称,温州三坛等骨干共计 25 人次,教育

教学荣誉共计 400 余项。为此,工作室被大家誉为乡

村骨干教师的摇篮。

近几年,乡村学生在进步,乡村老师在成长,乡

村校舍在改善,眼下村民们议论小孩哪里读书时,都

会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夸赞“家门口的乡村好学校”。

一路耕耘,一路幸福:一群马上要毕业的孩子,

抱着我哭泣着“自己不要毕业,要一直让我教。”一

位刚接班的家长悄悄和同事说:“自己是几辈子修来

的福气,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成为陈老师的学生”;

徒弟们说,我是她们生命里的贵人。我何其幸福:我

只是爱我所爱,却得到了这么多爱。我们一家何其幸

福,能在乡村学校当老师。乡村何其幸福,我们都在

乡村当老师。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作为乡村教

育的乐耕者,将不断前行。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

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让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相关链接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一直以来,温州各级党委

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发展都非常重

视、关心支持。早在 2018 年,温州市人民教育基金

会便开展“瓯越情”教育基金奖励活动,至 2022 年

已评选出 200 名优秀乡村教师,发放各类奖金 360 万

元。2022 年、2023 年共向 20 名乡村教师年度人物发

放奖金 140 万元。2023 年还设立了“未来乡村教师筑

梦”培育基金,首批培训 200 位乡村教师。近年来,

更是不断升级加码关爱政策,近两年为乡村教师投入

各类教师津补贴累计 6.1 亿元,受益教师 92060 人次,

让广大乡村教师真正能够安心从教。与此同时,研制

《改善偏远乡村学校教师食宿条件工作方案》,大力

改善乡村教师食宿条件。

温州还高度重视健全乡村教师的成长提升体系和

荣誉体系,一方面,加大乡村教师中级高级职称评审

倾斜力度,在乡村学校任教满 15 年和 30 年的教师,

申报晋升中级和高级教师职务,可不占所在学校专业

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并对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放宽条件;

另一方面,在全市领军教师常规评选的基础上,专门为

山区海岛县设立定向岗位、为农村薄弱学校设立特设岗

位,近两年市领军教师评选定向、特岗占比分别达到

23.3%、38.2%,稳定名师在当地乡村学校发挥作用。

温州多举措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乡村

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乡村教育

在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发挥更大作用。

第90页

8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张积贵:

“匠心”育“匠人”,躬身成“匠师”

张积贵 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高级

工程师、高级技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浙

江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浙江省

首席技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党的十九大代表。

攻克制药装备技术难题 30 余项,获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26 项,带领老师们一起

为温州产业经济输送大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第91页

8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力量”。

它肩负着培育具有全面素质和过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的重任,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曾经是一名职校生,通过

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了一名国家级技能大师。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需要将目光从企业转向学校,将“工匠精

神”融入职业教育中,为未来的工匠们探索一条适合

他们的成长之路。因此,这几年我将我的经验和感悟

带到了学校,努力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中。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技能

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

价值。

送课进校,刻画“初心”

“亲其师,方能信其教。”作为从基层车间“一

凿一锤”磨出来的国家级技能大师,我深信只有让学

生零距离地感受到“再简单的任务也要精益求精”的

意义,才能让他们真正拥有一颗属于“工匠”的“初

心”。因此,在 2018 年,我作为一名外来的“老师”,

把一堂特殊的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送进了龙湾区职业

技术学校。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需要

反复手动加工,不断校验。在钳工实训室,我带着高

二段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进行锉削和钻削的演示操作。

“看,这样的动作可以更省力更精确……”我总是不

厌其烦地重复着类似的话语,手把手指导动作要点,

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我只是想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就

懂得,即使是简单的锉平表面的任务,也需要精益求

精,容不得半点马虎。

现在想想,我认为给中职生上这样的一堂课非常

有必要,因为高中生对于专业、对于职业、对于未来,

认识可能会是较为浅薄的。而我作为这片领域的先行

者,真的想给学生们带来一些指点。我想告诉这些未

来的工匠们,只有崇尚工匠作风、践行“工匠精神”,

才能完成精细态度的磨砺,才能在以后拥有更为强大

的职业自信。

筑匠成师,雕琢“匠心”

其实早在这堂课之前,我便与龙湾区职业技术学

校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 年到 2013 年,我还在浙江

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在频繁遇到复合型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企业招工难、学徒工培养难等

问题的背景下,我和校方联合创办了张积贵工作室以

及温州首个“劳模育才班”。

在工作室中,我借助校企各方力量,带领工作室

成员们参与了企业数十项技术难题的攻破,并申报发

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26 项、行业标准 1 项。

在劳模育才班,我亲自担任企业方班主任,让“劳

模育才班”不仅成为一个教育项目,更成为一个人才

培养的孵化器。我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丰富的实践

经验,在每周二为学生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我注

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一对一的言

传身教,让学生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技能,更好地适应

企业需求。这种现代学徒制“传帮带”教育模式,是

一个充满意义的探索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为

企业培养了 320 名左右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也为经

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育匠成器,浇筑“师心”

2021 年,为深度探索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途径,我响应“能工巧匠进校园”号召,积

极承担为国家培养高品质人才的责任使命,全职转岗

到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工作。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希望学生能够成

为堪当大用的成器之人,因此我与学校的专任教师共

同构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推行了“三打举措”。

一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我深知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局限性,鼓励学生边读书边实践,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二是打通理论实践

围墙。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积极

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泰昌铁塔、长江电子

第92页

9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良师群像: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等十几家实习实训基地。三是打散分工种培养。我认

识到不同工种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叉,因此我主

张打破传统的分工种培养模式,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

的培养方式。

在“三打举措”的推动下,学校机械专业一年上

一个台阶,助力学校成为温州中职学校中发展最快的

学校之一,在走“就业、升学、创业”三驾马车并驾

齐驱之路上成绩斐然。

在过去漫长的四十年历程中,我见证并亲身参与

了温州地区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显著发展,也为这

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

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对未来的

职业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我将继续坚守教育的

初心,始终秉持“有温度的职业教育”理念,将其贯

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高

素质、高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温州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关链接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

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这几年,温州积极探

索温州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全面贯

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努力培育

出一支高素质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

职业教育现代化基础。

去年,温州教育、发改、财政和人社等四部门联

合出台《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设实施方案(试行)》,深化教师准入、专业教师培

养培训等领域改革创新,推进专业教师准入机制改

革,鼓励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应聘任教。赋

予各中职学校更灵活人事招聘权,可按不超过专兼

职教师总数的 30% 比例聘任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

师。加快建设各种类型的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工

作室和创新平台等,加快“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

进度。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高品质锻造 5000 名“双

师型”教师,到 2030 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要达 90%以上,具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将占

30% 以上。同时,进一步深化校企多元融合,建立

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健全“双师型”导

向的评价激励制度,保障专业教师待遇,完善高技能

教师激励制度。

第94页

9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瞿佳:

守护温州百万中小学生的光明未来

瞿佳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眼

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全国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团长。教授、主

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国家

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卫生

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等称

号;并获亚太眼科学会和中华眼科学会特殊贡献奖、

杰出贡献奖等。

第95页

9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曾有人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我想

为每个人带去光明。”

这颗“追光”的种子,萌芽于我早年在市区广场

路的盲人螺丝厂工作的经历。亲眼目睹失明给盲人兄

弟姐妹们带来的不幸,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也

是因此,在报考研究生时,我毅然选择了眼科,师从

缪天荣教授。

一路向光而行,我们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眼视光

医学”专业,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眼视光

医院,创造了眼视光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医疗等改革领

域诸多的“第一”和全新模式。近年来,我们又积极响

应近视防控这一国家战略,大胆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成功打造了近视防控“温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复制。

创新近视普查,温州模式全国推广

2018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儿童青

少年近视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共同呵护好孩

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温州率全

国之先启动“明眸皓齿”工程,并连续六年将此列为

民生实事工程。

我认为,要科学、精准、有效地实施近视防控举

措,首先要准确掌握近视本底数据。全国中小学生人

数 2 亿多,开展近视普查基数大,面临人员、设备、

技术、时间、成本等难题,很多人说,这是不可能做

到的。但我不相信,眼视光的精神就是“变不可能为

可能”。我们在温州先行先试,创新设计、实施了可

信、可行、可及、可支付的信息化普查模式,率全国

之先搭建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监测平台,系

统性培养了 5000 多名校医和保健教师,打出了一套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组合拳。目前,温州已经连续

12 次完成全市域、超百万、高时效的中小学生近视

普查,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所有学段,普查率在

99.5% 以上,这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创举。

大数据赋能近视防控工作,是创新,也是趋势,

温州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实施“明眸皓齿”工

程以来,温州的中小学生近视率从 2018 年的 54.5%,

下降至 2023 年的 48.79%,为浙江省最低,并获批成

为全国唯一一个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

区。近视防控“温州模式”受到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点

赞,并不断被其他各地学习借鉴。2021 年,时任浙

江省省长郑栅洁就此做出批示,要求全省推广;2022

年,中小学近视防控智能应用获浙江省改革突破奖、

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等;本经验做法还被教育

部采纳,推广至全国全面开展每年两次视力监测,通

过数字赋能,为全国近视防控早发现、早预警、早干

预提供科学样本。

潜心科普宣讲,创新模式全国引领

在中小学校,经常有孩子亲切地叫我“目目佳教

授”,这是从我的名字“瞿佳”二字演绎而来,也是

科普视频《眼记一分钟》中里我的卡通形象。

《眼记一分钟》是我们 2019 年创新发布的百集

动漫科普视频。作为连续两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

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团长,带头做好科普宣讲是我的责

任和使命。我在温州发起了“百场宣讲进校园”活动,

还走进新疆、海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宣讲。

为了让专业科普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我们凝练

了一些近视防控“金句”,比如:学校要做到“一增

一减”(增加户外运动、减少课业负担)、学生要保

持“三个一”的正确学习姿势(一尺一寸一拳头)等,

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牵头研制了近视防控系列宣讲

课件以及《中小学生及幼儿护眼要诀》《多场景近视

防控问答》等科普素材,通过教育部向全国发布。新

冠疫情爆发时,我们第一时间发布《学习网课时如何

科学用眼防控近视》,在线传阅量超过 2000 万人次,

并成为国务院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联席会议机制

和国家卫健委近视防控相关文件制定蓝本。去年,我

们创新编写了全国首个由体育老师授课的《近视防控》

教材,被纳入浙江省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体系。我

们策划发布的近视防控主题曲《光明的未来》在全网

播放近两亿次,传唱比赛共收到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

445 份,分别来自 25 个省、市,反响热烈。

第96页

9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我们创新探索了“阵地化 + 志愿者队伍”的科普

模式。2018 年创办全国首家现代化的眼健康科普馆,

并被评为首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我们牵头组建的全

国眼健康科普馆联盟已经在全国建立 53 个分馆和联

盟单位;2021 年牵头组建了中国大学生近视防控宣

讲团联盟,吸引北京大学在内的 75 所高校合计 8000

余名大学生参与。据不完全统计,联盟成立以来共开

展线上线下科普宣讲 1300 多场,发布科普作品 900

余个,惠及学生 3500 多万人,已成为当前全国各地

近视防控科普宣讲的重要力量。

打造中国眼谷,携手共创光明未来

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不仅需要有

关部门紧密协同、精准施策,还要进一步加强近视发

生机制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药物、器

械等研发。温州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专业和平台优势。

2020 年,我们温医大和龙湾区政府共同打造了

眼视光科技创新综合体——中国眼谷。短短 4 年间,

这个温州首创、目前全球唯一的眼科眼视光科创产业

综合体,对标眼健康全生命周期、满足万亿级民生需

求,布局全链条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

已成为我市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示

范区建设的亮丽名片。也是充分利用这个科创平台,

我们集聚了 200 多家与近视防控密切相关的高精尖企

业,不断加快近视防控药、械等相关设备的研发、转

化和生产,切实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科学防控水平,

着力为破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

行之有效的新方案。

相关链接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

未来。2018 年 8 月,温州率全国之先启动“明眸皓齿”

工程,主动申请承担国家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连续

6 年将近视防控工作列为政府民生实事,积极打造儿

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优享服务共富样板。先后投入校园

视觉环境改造经费 5.06 亿元,完成教室灯光改造 2.78

万间,置换可调节课桌椅 126.38 万套,配置护眼交互

式多媒体 0.85 万台。

2021 年 5 月,温州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

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坚

持示范引领、综合施策、防治结合,健全完善儿

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

广的“温州经验”。2022 年率全国之先制定发布

《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技术规范》《手摇式升降课

桌椅》两项团体标准,推动出台《温州市中小学

幼儿园近视综合防控基本规范》《温州市中小学

近视防控标准化、特色化、示范化建设要求》,

2023 年率全国之先将眼健康知识融入体育、科学

等学科,创新编写三套《近视防控》教材,纳入

浙江省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教材体系。同时,强化

家校联动、医教协同,坚持科普宣传和日常监管“两

轮驱动”。深入开展“百场宣讲进校园”“百名

博士下基层”“百万基金助光明”等系列爱眼行动。

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时,

每天 30 分钟体育大课间活动实现全覆盖,全力推进

全市中小学生“明眸”工程。

第97页

952024.9四秩见荣光

陈素平:三次“跨界”,与光同行

好学看温州

陈素平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温

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华东师大访问学

者、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浙江省先进教科研个人、课改先进工作者,温州市第

六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深耕区域教科研工作二十七

年,12 篇论文在《人民教育》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主持或执笔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1 项、省

级 5 项,省规划及省教研成果一等奖 4 项。

第98页

9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1984 年,我考上了初中专。父亲说,女孩子当

教师最好。他建议我报考浙江幼师,因为这是我母亲

的母校!那一年,温州幼师首届招生,因而到浙江幼

师一县只有一个名额,我如愿成为那一届的唯一。

追逐光:我的教科研“第一次”

1998 年,我修完了小学教育大专课程。那年小

学品德兼常识教研员郭老师临近退休,时任温州市教

研室主任余自强先生让我接班。幼师毕业,却要做小

学教研员,我能胜任吗 ? 但一想到可以直接向国家级

科学课程专家余先生学习,心中对追求学术的渴望让

我勇敢地应下了。追光的日子,常在日夜兼程中,邂

逅了许多个教科研“第一次”。

第一次带团队,组建温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小学

思品两个骨干教师研修班。那时的学员,许多已是今

天的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级、正高、名师

等,挑起学科的大梁。

第一次做省级课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

研究》,2002 年还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

等奖。这个选题延续到今天还在路上。

第一次发表学科研究论文——这个“第一次”最

让我刻骨铭心,那时温州市教研室倡导用科学规范的

方法推动教研。1999 年 11 月,我和 20 多名研修班

学员在施水寮教科研大楼,对《水的三态变化》录像

课“微格”了一天,在无数次的暂停、播放、倒退、

重播中,记录了满满 50 来页的第一手“信息证据”。

从证据到论文,则是熬炼了半年时间。期间余先生就

科学性问题及背后学理的分析,常令我醍醐灌顶。时

任教科所副所长池方浩先生则针对论文表达技巧手把

手教我,并常鼓励我“年轻人大有作为”。这篇论文

一年后发表在《小学自然教学》(《科学课》的前身)

2001 年第 9 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恰逢我国小

学科学课程试验元年的首期,这篇文章被作为教研工

作典型经验重点推介,“编辑的话”如是写道:“……

倘若各地的教研工作都做得像他们这样扎实,何愁教

学水平不能提高?”

跨越世纪,与新课程同步,我带领团队扎根课堂

做研究,“背着行囊”为广大农村学校教师做参与式

培训,孵化出了一批走向全国的“名师名课”。记得

第一次组织承办由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小学科学教

育研讨会,温州市实验小学 4 节课例和我的观点报告

得到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郁波老师的高度认可,此

后温州教研常有全国平台的展示机会,积累与凝练成

果《小学科学过程设计的研究》于 2007 年意外获得

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那一届温州唯一的一

等奖),实实在在践行了温州市教研院“出人才、出

成果、出精品”的指导思想。我个人也完成了从学前

教育专业到华师大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的转变。

“只要你努力”“年轻人大有作为”时刻激励我,

让我找到了学科“跨界”的自信,发现教科研的真谛。

2002 年,余先生送给我他的专著《科学课程论》,

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的科学课程系统理论,书的扉页

写着:志在超越——与陈素平共勉之!我视这段教研

旅程为追光岁月,前辈的学术匠心精神印刻心底。

成为光:“国家奖”出炉记

教学成果奖是中小学教师的“奥斯卡”,温州市

教研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把孵化和培育优秀教学成

果作为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突破口。2010 年组织安排我

转岗到教科室工作。针对当时优秀成果“止于获奖”“止

于本校”的问题,我负责起草并由温州市教育局印发

的《温州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案》,每一项

推广成果将组建 10 所以上学校研究共同体,为期两年,

搭建成果“再研究”“再提升”的平台,强化了成果

第99页

9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的实践性、持续性和影响力。在我市历届国家级成果中,

如 2018 年瑞安市虹桥路小学“1+1 课堂”、2022 年温

州市瓦市小学“儿童哲学”等 8 项成果都是市级推广

课题在本土进行的深化研究。我和教科员们成为了成

果培育过程的发现者、扶持者,是科研引导者,更是

研究者。如第一批推广成果,我主持的《小学科学过

程设计》就在全市 3个区和 7所学校进行深化应用研究,

形成专著出版,并获 2021 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验总结《研究 +:打通教科研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发表在《人民教育》2017 年第 17 期。

温州市教研院集体成果《以瓯越文化课程群为载

体的课程建设区域推进模式》获全国首届国家级二等

奖。有人戏说这个奖“无中生有”,其实不然。追溯

回 2002 年,全国课程改革实施课程三级管理,余先

生当即布局两条线开展地方课程建设:一条是教材编

写,由小学科潘月娟主任牵头,另一条是课题研究,

由麻晓春副院长牵头,这两条线我都参与其中。至

2014 年,院领导和研究团队几经更换,全程坚持的

唯独留下一个我。凭借 2011 年一年华师大访问学者

的经历和习得的课程论专业技能,我主动承担起“执

笔”的任务。至今还历历在目的是我们“抓狂”的

18 天(从获省推荐到全国送审时间),每天晚上写

稿到凌晨 5 点,每完成一部分,就发给时任院长胡玫、

教科室主任朱跃跃,她们白天修改提建议,如此昼夜

不停接力。一次次面临“山穷水尽”,在余先生“国

标”级指导下,一次次又“柳暗花明”。

“国家奖”出炉路上,温州教科研人闪耀着“成

为光”的科研使命,凝聚着赓续传承的科研担当,彰

显团队合作的科研力量。那些年,温州教育科研团队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雅号”,朱校本、徐心理、张策

划……我从此有了“陈课程”。

散发光:我们的“乡愁”

追随光是仰望星空,成为光是脚踏实地,散发光

是不忘初心,秉持真实科研、品质科研和共享科研理

念,把教科研做在温州大地上。

2016 年 9 月,我担任温州市教研院副院长,分管

教科和《温州教育》杂志。在时任温州市教育局王剑波

副局长指导下,我们着手拟稿并由温州市教育局印发《关

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召开全市首

届优秀科研成果博览会,启动一系列重大项目,如教师

“微调研”报告评审、教师研究素养微课程研发、乡村

“小而优”学校研究、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等。

特别说说乡村教育。2018 年,我带领教科全体

成员对温州市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开展专题调研,覆

盖 12 个县(市、区)155 所学校,发现乡村教育真

实的痛点和堵点,我执笔撰写的万字调研报告与对策

建议,一个叫得响的百所“乡村‘小而优’学校”计

划,均被教育行政决策采纳。

带着“乡愁”,我的名师工作室在泰顺、永嘉等

设站,走进了温州教育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我将

2019年美国 21天访学带回来的项目化学习经验,以“城

乡共学”方式植入乡村课堂,在 32 所乡村学校推广,

撬动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透过近几年“我的教育故

事”分享者乡村教师陈晓雯、徐婕妤、张蓓蕾的故事,

看见乡村教师、乡村儿童生长的力量。我撰拟的《温

州市未来乡村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于 2023 年 7 月由温

州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温州乡村教育从“小而优”到“大

未来”,正持续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想起 40 年前父亲对我生涯规划的指导,我做了

一辈子“最好”,何其幸运。教科研员被称为“老师

的老师”,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能做满 30 年的“最

好中的最好”,何等福份。抚今思昔,唯有感恩!

相关链接

“十二五”以来,温州教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

致力于“项目研究 - 决策建议 - 成果孵化”的研究、

管理与服务,有效推动我市教育科研的品质提升,取

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校本教研的行动与创新”经

验成为全国典型,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精品课程培育项目”“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获浙

江省教研工作亮点,带动 6 批共 44 项 606 个应用单

位参与研究,配套的优秀教科研成果博览会自 2017

年开始,至今已举办四届,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成

果、教科规划成果和教研成果奖在全省站在第一梯队。

温州获 2020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

范区。谋划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计划,“城乡共学”

项目化学习获浙江省教研亮点、浙江省教研成果一等

奖;启动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规划课题

一等奖;研制与实施《温州市中小学项目化学习三年

行动计划》(2021-2024),参与我市未来教育研究,

选送 59 项未来教育研究成果(其中项目化学习 36 项)

参展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

第100页

9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成果示范: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施昌魏:做科学教育的点灯人

施昌魏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荣获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先进

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温州市 5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培养对象、温州市名师等荣誉。受聘教科版全国小学

科学新课程培训专家、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

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全国首创“科学部落格”,获浙

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