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发布时间:2023-1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大明宣德年制款四方鼎式爐 清乾隆口徑12.3×16釐米重3330克銅522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FOUR-SIDE TRIPOD FURNACE MADE DURING EMPEROR XUANDE REIGN IN MING DYNASTYRMB: 200,000-300,000乾隆雅好古器,摹古多以商周、兩漢為範本,其鑄造的鼎、觚等陳設品多移植商周彝器的造型、紋飾,並與本朝審美習慣相融合,成為新款式樣,使新作既古意盎然,又莊重大氣。此爐官氣十足,即為此類物。爐身銅胎精鑄,致密細潤,色澤雅麗,精光內含。爐型飽滿,比例和諧,衝耳鼎式方形爐,蠟茶皮殼,立耳,束頸處10個乳突排列成方陣,從而產生的韻律美與宏偉大方的氣勢常見於青銅器上的主體紋飾。而腹部四龍騰雲戲珠,遒勁有力,龍姿靈動,身軀韌勁蜿蜒,鱗片細密清晰可見,龍角尖銳,彰顯神武威儀之態,獸足外撇。底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鑄款。整器器形少見,不屬於傳統器型,紋飾繁縟奢華,工藝刀法精湛,華麗富貴之氣油然而生。清早期有類似宣德爐,於爐體鑄有「壽」字款或「萬壽無疆」款。此類浮雕修飾之... [收起]
[展开]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2页

大明宣德年制款四方鼎式爐 清乾隆

口徑12.3×16釐米

重3330克

522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FOUR-SIDE TRIPOD FURNACE MADE

DURING EMPEROR XUANDE REIGN IN

MING DYNASTY

RMB: 200,000-300,000

乾隆雅好古器,摹古多以商周、兩漢為範本,其

鑄造的鼎、觚等陳設品多移植商周彝器的造型、

紋飾,並與本朝審美習慣相融合,成為新款式樣,

使新作既古意盎然,又莊重大氣。此爐官氣十足,

即為此類物。爐身銅胎精鑄,致密細潤,色澤雅

麗,精光內含。爐型飽滿,比例和諧,衝耳鼎式方

形爐,蠟茶皮殼,立耳,束頸處10個乳突排列成方

陣,從而產生的韻律美與宏偉大方的氣勢常見於青

銅器上的主體紋飾。而腹部四龍騰雲戲珠,遒勁有

力,龍姿靈動,身軀韌勁蜿蜒,鱗片細密清晰可

見,龍角尖銳,彰顯神武威儀之態,獸足外撇。底

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鑄款。整器器形少

見,不屬於傳統器型,紋飾繁縟奢華,工藝刀法精

湛,華麗富貴之氣油然而生。清早期有類似宣德

爐,於爐體鑄有「壽」字款或「萬壽無疆」款。此

類浮雕修飾之爐,在常見宣系中十分罕見。大凡清

初之器,多以厚重沈實端莊大氣,均為其時標淮制

式器物。乾隆一朝,國事大定,國富民強,上承開

國之強盛以拓疆土,內攘國政則以固江山,成就清

王朝盛世。從此爐整體鑄造工藝來看,處處體現出

清王朝盛世之景象,堪稱一件名副其實的乾隆朝摹

古藝術珍品。

第56页

Ming Dynasty

HALBERD CYLINDRICAL DRAGON VEINED FURNACE

WITH ETERNITY

RMB: 100,000-150,000

桶式爐之器型自宋代即見於瓷爐之中,《宣德彝器圖譜》中即有此類

器型之記載,至清代鑄爐盛行仿古之風,桶式爐在宮廷銅爐中亦較流

行。該爐取桶式爐的身型,兩側加折角爐耳,底部作象足,爐身飾龍

紋和篆體「一統萬年」,爐底部刻款「永有珍玩」,刀法穩健。此爐

筒式,由上至下微微內斂,並順延而出三象足,渾然一體。口沿圈足

處各一圈回紋,側出雙耳,方直角,爐身正中鑄刻趕珠龍,龍作行走

狀,身尾隨後,前吐火珠,龍目炯炯,發須飛揚,雙角後倚,龍身粗

韌,鱗甲畢現,似在爭奪中央的烈焰寶珠,配合爐身點金,燦若星

辰,加之整爐皮殼熟栗色,更顯寶光內含,古氣凝重,鑄造精良,壓

手垂墜,頸落「一統萬年」四字篆書款,疏朗明快,章法嚴謹,且內

容非凡,霸氣十足。一統萬年戟耳筒式龍紋爐 清代

口径11.1釐米

重1456克

銅點金

523

第57页

玉堂清玩款沖天耳爐(原座) 清代

口徑24釐米

重6290克

524

Qing Dynasty

TOWERING EAR FURNACE (ORIGINAL SEAT) MADE AS

THE VERSION YUTANG QINGWAN DURING EMPEROR

XUANDE REIGN IN MING DYNASTY

RMB: 100,000-150,000

此沖天爐口沿圓潤,雙耳高聳,輪廓豐厚,腹寬而不冗余,造型優美

大氣。內膛、器壁厚度勻稱,唇口外侈,束頸,圓鼓腹下垂,底承三

乳足。側面觀耳洞處,耳彎口平,如城門洞造型,俗稱「城門孔」。

底部平滑,開框刻「玉堂清玩」四字楷書款,字體端正。整器包漿厚

實,原皮潤澤,置於書齋案頭,相伴琴韻,實為清心雅玩之器。

第58页

Ming Dynasty

TAOTIE DESIGN PHOENIX LUG ROUND-STYLE FURNACE

RMB: 100,000-150,000

參閱:1.蘇黎世闊樂2019年6月4日拍賣17至18世紀 宮廷御用局部鎏金牡

丹紋鳳耳簋式爐 成交價485.83萬瑞士法郎

    2.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清乾隆 銅鳳耳簋式爐 明末清初 銅鳳耳簋式爐

    3.《鐘鼎茗香—榮齋宣爐清賞(二)》,文物出版社2011年10月

此爐仿青銅器式樣,形制為簋式,圈足外撇,造型優美。爐之美在於

形和色,但變化在於耳,此雙耳巧奪天工,製作兩只昂首展翅的錯金

鳳凰,氣韻高貴,端莊穩重。簋身整體獸面紋錯金裝飾,嚴謹平整,

煌煌大氣,圈足浮雕兩對夔鳳,此爐皮色為蠟茶色,沈穩光潤,內膛

素淨,古意盎然,整體顯得精美華麗而不失古樸莊重。明代如此精美

考究的簋式香爐傳世至今,可謂難得,且色澤古雅,包漿醇厚,錯金

飽滿,實為爐中極品。宣爐自誕生起,共發展出上百種器型。初期造

型以博古圖、考古圖中所載鼎、彝、鬲、敦各形及金烏、兔、象、麒

麟、鳳首、獅首等為主,計八十八種;其中以鳳首耳,最為罕見,出

現於拍賣市場必是天價成交。鳳凰即天雞,鳳為後,宣德皇帝初制鳳

首耳爐賜之後宮,寓意鸞鳳合鳴,夫妻恩愛,藉此可展現后妃之威儀

與端莊秀麗。饕餮紋鳳耳簋式爐 明代

口径11.8釐米

重1060克

銅错金

525

(參閱1)

(參閱2)

(參閱3)

第60页

阿閦佛 木斯塘風格 15世纪

高15.3釐米

銅錯銀

526

15th Century

THE AKSHOBHYA BUDDH

RMB: 150,000-200,000

參閱:北京市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5春季拍賣會「緣起—藏傳佛教藝

術」專場,4016 十五世紀黃銅祖師像 成交價RMB 1,725,000

此尊佛陀額頭寬廣,螺發層次分明,白毫突出,五官端正,面相圓潤豐腴,

雙眼嵌銀,寫實度較強,整像腰身比例協調,軀身飽滿有力,腹部小肚略

現,肩寬胸挺氣勢上拔,身著袒肩式袈裟,衣衫輕薄貼體,兩腿間的裙褶自

然鋪於座面上,整體層次較為分明,左手置於臍前,右手結觸地印,雙腿結

全跏趺坐於仰覆束腰式蓮花寶座之上,座前橫置金剛杵,此為阿閦佛標誌。

蓮台鏨刻精美,蓮瓣飽滿挺闊,瓣尖微微上翹,上下對稱規整排列,寶座上

飾有連珠紋,顆顆分明,穩固精美。整像銅質細膩,包漿厚潤,古樸精妙,

法相莊嚴,藝術收藏與宗教價值兼具。

從藝術風格上講,此件造像屬於木斯塘風格作品,木斯塘地區傳承薩迦派俄

爾支派法脈;十四到十六世紀是西藏本土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從日喀則到

木斯塘,在薩迦政權影響之下的後藏地區,以薩迦道果傳承為脈絡,為我們

留下了一座藝術寶庫,木斯塘位於尼泊爾北部與後藏地區仲巴縣接壤,當地

人稱此地為「洛」。木斯塘處於喜馬拉雅紐帶地區,從元朝開始,這裡的統

治者便信奉薩迦派。15世紀,阿瑪貝爾在此地建立政權,並邀請俄爾寺的的

建立者貢嘎桑波前往「洛」,進行傳法並且主持修建了大量佛寺及壁畫。從

阿瑪貝爾開始,歷代俄爾寺主持都與木斯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此木斯塘

地區無論造像還是壁畫,藝術風格都與日喀則、薩迦等地一脈相承。

近年來,木斯塘風格造像的市場表現漸入佳境。一件同時期的木斯塘上師造

像在2015年古天一春拍中就拍出了170多萬的佳績(參閱1)。

(參閱1)

第62页

15th Century

THE AKSHOBHYA BUDDH

RMB: 100,000-150,000

阿閦佛,是印度梵語音譯名稱,漢譯「不動佛」、「不動

如來」,意為不嗔恚。在佛教世界里,他有兩種不同的身

份。一種認為他是初期大乘經典中宣稱的主持東方淨土世

界的佛陀。據《大寶積經》記載,阿閦佛在因地時,受到

大日如來的啓發,萌發「對眾生不起嗔恚」的誓願,經過

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阿比羅提(妙喜) 世界七寶樹下

成佛,佛剎名為「善快」。由於其願力所感,這一佛剎中

沒有三惡道,一切眾生皆行善事,環境極其殊勝。

此件造像整體端莊挺拔,造型簡練,軀體的肉感具有健康

而豐盈的彈性美,可見工藝師在造型能力上的把控。阿閦

佛頭部,寬額豐頤,發髻高聳,冠飾簡練而不失華麗,冠

沿、頸圈、臂釧等處嵌紅銅,細節考究。大耳垂璫嵌以松

石,裝飾華美,極富層次。巨大誇張的耳璫與高聳的發髻阿閦佛 西藏 15世纪 高14.2釐米

合金銅嵌銀嵌

紅銅嵌寶石

527 遙相呼應,從整體設計上,使頭部簡練圓潔的設計更呈現了一種含蓄

的表像。面部刻畫自然端莊,拉近了佛與世人的距離,眼部嵌銀,點

睛繁復,使觀賞者與崇奉者都有一種親近的喜悅。身軀挺拔,胸部裝

飾豐富華麗。裝飾呈U字形,嵌銀貼體且變化自然,手釧嵌銀富於變

化。上身的圓柱狀造型使造像有穩重端莊的態勢。造像四肢勁健、圓

實而簡潔的造型突出了此尊造像造型藝術上所要突出在質感上的優

美。雙手刻畫輕柔細膩而婉轉,與恢宏氣象的造像形成剛柔並濟的對

比,這種對比是雕塑在統一風格上的一種巧妙設計,起到了藝術表現

的點睛之妙。早期佛教造像展現了佛教傳入西藏初期人們對佛教的虔

誠信仰,在風格上體現出早期佛教藝術的發展進程,因此無論其藝術

價值還是學術價值都無可取代。此像比例協調,工藝精湛,風格透露

出早期造像特有的樸拙與力量感。總觀此件作品有一種高闊、偉岸的

氣質,是藏西造像藝術在長期技藝的探索下所產生的具有成熟樣式的

代表作品,在目前流散的早期佛教藝術中亦屬珍品。

第65页

Middle of Qing Dynasty

SAKYAMUNI

RMB: 800,000-1,000,000

參閱:1.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LOT2344清乾隆(宮廷) 銅鎏金釋

迦牟尼說法像 高36釐米 成交價RMB 4,830,000

    2.華藝國際(北京)2020秋季拍賣會LOT0037清乾隆 銅鎏金釋迦

牟尼 高48.5cm 成交價RMB 4,715,000

清代宮廷造像做工精細,風格成熟,開創了藏傳佛教藝術之新風尚。

乾隆宮廷造像則延續了明清漢地宮廷藝術造像之精髓,於此之上,又

結合藏傳佛教的風格和鑄造工藝,創造性地發展出更加華美而具雄闊

氣度之佛像風格。此尊釋迦坐佛無論從造型或工藝,均顯示出極高的

藝術品質。展現出清代宮廷金銅佛造型藝術之鮮明特點,工藝精湛,

品相完好,而今仍舊保留有完美的宮廷氣息,難得尤甚。釋迦牟尼佛

全跏趺坐,右手施觸地印,左手施禪定印,為釋迦牟尼成道像。佛陀

面容圓頤,雙目俯視,鼻梁挺直,莊嚴靜穆。高肉髻,右旋螺發突出

排列整齊。大耳垂肩,肩膀渾源肌膚飽滿,符合佛像的相好標準。袒

右袈裟,雕刻梯形層次表現衣褶,袈裟邊緣鏨刻精美錦地花草紋飾。

全跏趺坐於仰覆蓮瓣底座之上,蓮瓣立體飽滿,瓣身肥厚圓鼓,三層

瓣尖上翹,造型規整大氣,上下緣均飾一圈聯珠紋,為乾隆宮廷造像

的典型蓮座式樣。其鼻短且正面看呈三角錐形,為乾隆宮廷造像開臉

的標準樣式。

整件作品體量較大達五十二公分,比例結構精准,與造像量度經中所

列明尺度極為相似,

表現出強烈的西藏造像的影響,與明代瓔珞裝飾無鑲嵌的風格形成鮮

明的對照。其氣質一改漢傳造像中祥和儒雅之感,為佛陀這一形象注

入了一種強健英武之氣,為一典型的乾隆宮廷範例,品相完好,極為

難得。

釋迦牟尼 北京宮廷清中期 高52釐米

銅鎏金

528

(參閱1) (參閱2)

第66页

上樂金剛 西藏 16世纪 高34釐米

銅鎏金

529

16th Century

CAKRASAMVARA

RMB: 500,000-700,000

參閱:1.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上樂金剛

    2.洛杉磯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上樂金剛

上樂金剛,藏語稱「登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密無上瑜

伽部母續的本尊,是三世諸佛的金剛身、語、意所依,是諸佛功德的

總集代表,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此尊像呈

右展立姿勢,頭戴五智冠,足下有蓮花座,有四面十二臂,主臂左手

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兩手同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其餘各手伸

向兩側,手中持斧、鉞刀、戟、骷髏杖、金剛索、金剛鈎、活人頭等

法器。主尊所擁明妃金剛亥母,頭戴骷髏冠,右手拿金剛杵,左手托

著內盛鮮血的顱碗,雙腿夾盤於主尊腰間。造像主尊象徵普遍法界的

慈悲,明妃則代表卓越非凡的智慧,兩者觸碰在一起表示「悲智合

一」的圓滿境界。本尊金銅造像形體優美、頭部、軀乾與肢體比例合

度、鎏金明快,通體鑲嵌寶石,為15世紀前後丹薩替寺造像之風格,

隨後逐漸衰微,但仍然啓發了後世上樂金剛的造像表達方式,在西藏

15世紀造像巔峰時期的代表作品。上樂金剛造像出現在11世紀前後的

東印度,大多是單尊,多為黑色或灰色頁岩深浮雕,在西藏阿里11世

紀的擦擦中也能見到單尊上樂金剛,12世紀前後出現雙身上樂金剛,

有金銅造像,更多的是壁畫和唐卡。從造像寓意來看,其四面分別代

表息、增、懷、誅四種事業與功德。十二臂代表十二真理,克服十二

種緣起的羈絆。每面具三眼,象徵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捨一

切有情眾生。主尊交臂懷抱明妃金剛亥母,代表方便和智慧的合一,

是佛教的最高諦理和修行境界。主尊主臂持金剛杵和金剛鈴,其餘手

臂分握達瑪茹鼓、四面梵天頭和銀制嘎巴拉碗等。大梵天的頭顱標誌

著他避免了一切幻象;嘎巴拉碗意味著他已經消除了存在與不存在之

間的矛盾。四面主尊的三葉頭冠嵌骷髏頭;髪髻中間鑲十字金剛杵,

其上有火焰摩尼寶,髪髻左側飾一彎新月。其左腿彎曲,右腿撐直;

肩披象皮,腕纏虎皮。明妃金剛亥母雙腿盤在主尊腰間,右手高舉金

剛杵,左手托嘎巴拉碗。此尊雙身像五官刻畫寫實,面部表情豐富,

姿態生動。頭冠、手鐲、臂釧、腳環和衣裙上均精工細刻,肩上與下

身掛人頭花環和骷髏花環,足踏暗夜母與怖畏明王。整尊造像在一種

強烈的動勢當中又不失平衡與穩定,舒展流暢,給人以奔放張揚的氣

勢,為15-16世紀西藏宮廷造像中的精品

(參閱1) (參閱2)

第69页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EKĀDAŚAMUKHA

RMB: 150,000-200,000

十一面觀音,為六觀音之一,主救濟阿修羅道,給

眾生以除病、滅罪、增福之現世利益,是一位能夠

除惡導善、引眾生入佛道的菩薩。此尊正面頂層為

阿彌陀佛像,是為修大乘眾生所作的說法相;其下

四層面相各異,分別是為不同類眾生說法而顯現的

面相。主面頭戴五葉冠飾,面相方圓,表情安詳,

展現了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慈悲與關愛。上身軀體

勁健,項圈、長鏈、耳環、手鐲、臂釧裝飾全身,

帔帛自兩肩垂順而下。兩主臂於胸前雙手合十,右

邊三臂原應分別持念珠、法輪、施無畏印;左邊三

臂應分別執蓮花、弓箭、淨水瓶。下身著寬松長

裙,腰間打結,下綴瓔珞,裙上紋飾繁復,華麗非

凡,雙腳以站立姿態,立於仰覆蓮座之上,整像胎

體厚重,鍍金亮麗,十分悅目。十一面觀音 北京宮廷清乾隆 高25.3釐米

銅鎏金

530

第70页

Qing Dynasty

MANJUSRI HOLDING SWORDS

RMB: 150,000-200,000

此尊文殊造像銅鎏金鑄造而成,菩薩頭戴五葉寶冠,兩側系扇形結,

垂下的部分翻卷向上呈U形。束高髻,發染靛藍,圓形耳鐺垂肩。面

塗金粉,身穿天衣,下著長裙,胸前飾項鍊、瓔珞,並帶有臂釧與手

鐲、足鏈,精美華麗。軀體略向左傾,右手上揚,揮舞智慧之劍,左

手當胸捧寶輪結說法印,劍代表智慧,象徵斬斷無明去除我執。菩薩

曼妙舞姿蹲於蓮台之上,頸部與腰部的動勢形成微妙的S型,衣裙飄

帶自臂彎間垂落,優美華麗,極富動感。蓮台為仰覆蓮組成,縱觀整

像儀態華貴,法相莊嚴。製作精良,鑄刻細膩,造型典雅,尤其人體

的柔和感和衣褶的風動感極為逼真,整體氣度兼備宗教神聖氣韻與皇

家王者氣派,充分體現出宮廷法度,殊為珍貴。舉劍文殊 北京宮廷清代 高21釐米

銅鎏金

531

第74页

上師

西藏 15-16世纪 高26.3釐米

銅鎏金

532

15-16th Century

GURU

RMB: 250,000-300,000

此尊上師像頭戴班智達帽,面相圓頤,長眉高鼻,一副慈愛與智慧的

形象。雙手施轉法輪印。著交領雙層袈裟,衣紋寫實流暢,細部考

究,充溢著濃郁的自然主義藝術氣息。大師全跏趺坐於束腰雙層仰覆

蓮台上,蓮台上沿飾精美大顆連珠紋。雙層蓮瓣飽滿圓潤,連珠紋下

刻滿題記。縱觀整像銅質厚重,金色沈穩,整個造像手法寫實、精工

細作,實則清廷匠心之作。上師是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

範者之尊稱。又作金剛上師(梵語guru,意即師匠、師範,為古代印

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對其師之尊稱),意指上德之人,成為後世頂禮膜

拜的對象。

第78页

萬曆年造無量壽佛 明万历

533

Ming Wanli

THE BUDDHA OF IMMEASURABLE LIFE MADE DURING

THE WANLI REIGN OF MING DYNASTY

RMB: 1,000,000-2,000,000

參閱:1.拉薩大昭寺收藏無量壽佛,高17釐米,蓮坐前方台面上有藏文

款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意為“麗江土司造”。(圖

1)

2.西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無量壽佛,高21釐米,有漢藏兩種文字

款識。漢文款“萬曆年造”,在蓮座前台面上;藏文款“Sa tham

gong mas bzhengs”在蓮坐後方台面上。(圖2、3)

3.國內私人收藏舉劍文殊,高18.3釐米,「知府木㙓敬造」六字

漢文款識。(圖4、5)

4.法國私人收藏無量壽佛,高15釐米,與大昭寺收藏那尊一樣,

僅在蓮坐前方有藏文款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圖

6、7)

上海匡时秋拍征集到一尊带有汉藏文题记的无量寿佛,造像台座上鏨

刻有漢文款“萬曆年造”和藏文款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

意為“麗江土司造”。

麗江木氏土司是明清時期雲南地區最有名的土知府,是由納西族人民

建立的地方自治政權。明王朝建立之初,當時的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

審時度勢,於公元1382年“率眾先歸”,此舉頗得明王朝的賞識,明

太祖朱元璋賜其漢姓“木”並封其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土司實行嫡長子

繼承制,至清朝雍正初年改土歸流,共傳18代,加上元朝的4代,共

22代,共統治麗江地區近500年之久。

此尊佛像表現的是一尊無量壽佛像,即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

光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

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

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

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

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

佛教的淨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造像形象端莊,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四肢粗壯,肌肉飽滿,胸

前及腰部裝飾U字形聯珠式纓絡;雙手結禪定印,托長壽寶瓶,結跏

趺坐於仰覆式蓮台之上;蓮座造型規範,上下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

花瓣環繞一周,飽滿有力,瓣端飾卷草紋。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

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花瓣周匝环绕,秀长饱满,瓣端饰含蓄的草

头纹;座面阴刻“万历年造”款识,字体遒劲有力,古拙雅致;款识由

右至左书写,符合当时汉文的书写习惯。造像整体造型端庄,形象生

动,肢体舒展,线条流畅,金色光彩夺目;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

(图8) 做工,皆忠实模仿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工艺特点。

高16.6釐米

銅鎏金

藏文款识“Sa tham gong mas bzhengs”

(图1) (图2)

(图3)

“万历年造”汉文款

藏文款识“Sa tham gong mas bzhengs”

“万历年造”汉文款

第79页

丽江土司造像及相关历史文化

目前可知存世四尊帶有藏文款的麗江土司造像,一尊為舉劍文殊,三

尊為無量壽佛,其中一尊也帶漢文“萬曆年造”款識。具體實例如下:

1、拉薩大昭寺收藏無量壽佛,高17釐米,蓮坐前方台面上有藏文款

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意為“麗江土司造”。(圖1)

2、西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無量壽佛,高21釐米,有漢藏兩種文字款

識。漢文款“萬曆年造”,在蓮座前台面上;藏文款“Sa tham gong

mas bzhengs”在蓮坐後方台面上。(圖2、3)

3、國內私人收藏舉劍文殊,高18.3釐米,「知府木㙓敬造」六字漢

文款識。(圖4、5)

4、法國私人收藏無量壽佛,高15釐米,與大昭寺收藏那尊一樣,僅

在蓮坐前方有藏文款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圖6、7)

這四尊銅鎏金造像雖尺寸各不相同,略有差異,但造型和藝術風格極

為一致。造像形象端莊,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四肢粗壯,肌

肉飽滿。並且皆有相同的藏文款識“Sa tham gong mas bzhengs”,

藏文“Sa tham”,薩丹一詞,漢文史籍中又譯作“三賧”、“三甸”、“薩

當”、“探覽”。《木氏宦譜》記載,木氏祖先秋陽在唐高宗時為三甸

總管。《藏漢大詞典》對這一詞的解釋是:「薩當,絳薩當的縮寫」。

又解釋絳薩當:「南詔國,藏語單譯作絳三賧」。作為地名,與絳域

一樣,其具體所指是有變化的,一度所指範圍較大,後又專指麗江一

帶。gong ma公瑪一詞就相當於藏文中的結布(rgyl po),意為皇

帝,王。薩丹公瑪(Sa tham gong ma)就相當於薩丹結布(sa tham

rgyl po),在藏文史籍中,其與“姜薩丹結布”、“姜結布”、“薩丹汗”

一樣,均指麗江木氏土司。

造像上的漢文題記“萬曆年造”,也為確定這批造像的年代提供了依

據。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自1573至1620年共48年,是明朝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年間麗江木氏土司先後有四位土知府在

任,分別是:

木東(1534-1579年),木高長子,隆慶三年(1569年)襲職,萬

曆二年(1574年)曾進京朝貢。

木旺(1551-1596年),木東長子,萬曆八年(1580年)襲職,萬

曆十三年進京朝貢,萬曆二十四年陣亡。

木青(1568-1597年),木旺長子,萬曆二十年(1592年)襲職,

29歲時厭世自殺而死。

木增(1587-1646年),木青獨子,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襲父職

時年僅11歲。天啓四年(1624)讓位其子木懿(即木㙓的祖父)。

就這四任土司的具體情況而言,這批無量壽佛造於木增在位時的可能

性更大。

麗江的木氏土司和其下轄的本地居民屬於納西族,納西族人又稱“麽

些”、“摩梭”人。其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湟地帶的古羌

人,他們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

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唐代納西族聚集地區屬於“六詔”之一的

“越析詔”,宋代納西族地區屬大理國管轄範圍內,但基本上處於納西

族土酋自治的狀態。

元代忽必烈進入納西族地區後,對當地納西族部落首領麥良先後授

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這是土司制度的雛形。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元政權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

江”之名從此而始。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改置“麗江軍民宣撫

司”,宣撫司亦由麥良子孫承襲,統一了“酋寨星列”的納西地區各部

落,正式將麗江地區納入了雲南行省的行政區轄。

納西族在宗教文化上採取了海納百川似的開放態度。他們有自己傳統

的東巴教,有獨特的象形文字東巴文。東巴教是一種原始宗教,類

似於苯教的多神信仰,信仰內容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

拜。同時納西族積極學習漢文化,對漢地流行的儒、釋、道三教皆尊

崇備至。在其管轄範圍內,延請儒生大德講學說法,興建道觀、廟

宇。此外,對於周邊藏族地區流行的藏傳佛教也積極吸納扶植,因而

在宗教上成了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木氏土司對佛教情有獨鍾,明末《滇南紀略》中稱:“麗江土官自明朝

開國以來,俗多好佛,常以金銀鑄佛,大者丈余,次者八九尺,再次

者二三尺不等,如是羅列供養。”木氏土司先後在境內建了琉璃殿、

福國寺、皈依堂、大覺宮等一批寺院,此外還在賓川雞足山、劍川、

鶴慶等地捐建寺廟。其中福國寺被徐霞客譽為麗江“諸剎之冠”。包括

木知府在內木氏家族有多人出家為僧,如《木氏序系排行表》中便列

中出,木㙓、木興兩代有三人出家。

就藏傳佛教而言,木氏土司與噶舉派活佛交往最為密切。木氏土司

曾邀請第七世噶瑪巴活佛來麗江,但未能成行。第八世噶瑪巴彌

覺多傑於1516年來麗江,與土知府木定會晤。十世噶瑪巴秋英多吉

(1604-1674年)長期流亡於麗江一帶,受到麗江土司的庇護。第

五世、六世和八世司徒活佛都曾到訪到過麗江,六世司徒活佛圓寂於

雞足山附近。

隨著格魯派勢力的崛起,木氏土司也與之有著廣泛的往來。昌都

強巴林寺是康區最大的格魯派寺廟,其二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桑傑

(1507-1566年),曾於1533年前往德欽、中甸、麗江一帶傳法,

受到木公的接待和信眾的擁護。三世帕巴拉活佛土旺頓登(1567-

(图5)

(图7)

(图4)

(图6)

“知府木㙓敬造”六字汉文款识

第80页

1604年)曾兩次前往麗江傳教。四世帕巴拉活佛卻傑嘉波(1567-

1604年)也曾於1625年前往麗江傳法。此外藏傳的寧瑪派、薩迦

派、以及本教在中甸和麗江一帶也有信眾。

在木氏土司中木增算是文韜武略最為傑出的一位。他幼年即擔負起家

族興亡的重任,戎馬一生,徵戰四方,他在佛教文化方面也厥功至

偉。木增法名不動金剛,藏文名索朗羅登。1580年他興建理塘寺,

並邀請三世達賴喇嘛來康南傳法,三世達賴喇嘛為理塘寺賜名、為護

法殿等殿堂舉行開光儀式,剃度僧眾,並擔任該寺的第一任堪布。

木增於1614年開始刊刻藏文《甘珠爾》(史稱麗江版或理塘版《甘珠

爾》),1623年完成。他聘請第六世夏瑪巴活佛卻吉旺秋(1584-

1635年)主持審校。夏瑪巴活佛推薦以蔡巴《甘珠爾》為底本,這

是權威的版本,永樂版、萬曆版皆以此為底本。

1617年木增開始在雞足山修建規模宏大的悉檀寺,內有為其母親祝壽的

萬壽殿,以及法雲閣、聖旨坊、木太守祠等建築。他還奏請皇帝頒賜

《大藏經》入藏寺內。悉檀寺還收藏有一幅木增僧裝像,其身著袈裟,

手持念珠,天界祥雲間現無量壽佛。天啓四年(1624年)木增傳位於

其子,退隱山林。在玉龍山南側芝山上修建福國寺(解脫林),遁世參

禪。1641年木增請蘇州中峰禪院蒼雪大和尚刻印雞足山珍藏的佛典《華

嚴懺法》42卷,並請錢謙益為之作序。由此可見木增對佛教文化事業之

傾心,這也是推斷這批萬曆款無量壽佛出自木增時期的緣由。

這批麗江土司造像,無論是藏文款無量壽佛還是木㙓造文殊菩薩像,

兩者都表現出鮮明的永樂宮廷風格,即忠實地模仿明永樂宮廷造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

因。首先,明代永宮廷造像是漢藏藝術融合的完美之作,是佛教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有著極高的藝術水平,是值得後世效仿的藝術典

範。第二,從明代開國之初木氏家族被封世襲土知府之後,木府定期

或不定期多次前往南京和北京朝貢。每次朝貢皇帝都賞賜大量的財物

和禮品,《木氏宦譜》、《皇明恩綸錄》中對此多有記載。或許永樂

朝皇室回贈的禮品中就有永樂宮廷造像。另外,木氏土司和西藏高僧

關係密切,永樂造像由藏地高僧轉贈麗江土司供奉,也極為可能。這

也就為木氏土司造像提供了靈感和模本。第三,明代前期,永宣年

間,木氏土司深受朝廷眷顧,皇恩正隆,是木氏土司家族的鼎盛和輝

煌時期。與後世,尤其是入清之後,木氏家族日益傾頹的局勢不可同

日而語。永宣年間是整個家族最令後世子孫眷戀和充滿自豪的時期。

最後一點,木氏土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愛國、誠心報國的觀念

根深蒂固,模仿永樂宮廷造像,也成為其造像藝術形式的最佳路線選

擇,是其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忠君愛國思想的生動體現。

结语

這批麗江土司造銅鎏金佛像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為我

們研究納西族和木氏土司的宗教文化,明清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政權

的互動,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的背景,永樂宮廷造像的傳播和後世影

響等方面問題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木㙓造文殊菩薩像為糾正當前學

術界“木㙓”名字的混亂狀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也豐富了麗江土司造

像的題材類型;而藏文款麗江土司造無量壽佛像對於研究漢、藏、納

西族之間的宗教往來、文化交流融合也具有重要意義。期待有更多相

關文物資料的發現,能將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縱深!

—陈为

参考文献:

[1] 文物天地总第370期2022年4月,P106-111丽江土司知府木㙓造

文殊菩萨像赏析——兼述丽江土司铜鎏金造像,陈为。(图8)

[2] 《清史稿》卷二五六《列传四三》,第32册,中华书局,1977

年,第9791 页,写作木堯。

[3] 余嘉华等著:《木氏土司与丽江》,云南人民出社,2014年,第

47页。

[4] 黄乃镇著:《木府通论》第四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

567页。

[5] 木光著:《木府风云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年。

[6] 《木氏宦谱》(影印本),云南省博物馆藏底本,云南美术出版

社,2001年。

[7] Joseph F· Rock, 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7,Volume l,第137页。

[8] 罗文华:《永宣造像考--研究和收藏的焦点问题》,《紫禁城》

2014年第5期。

[9] 中国历史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选

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98、199页。 yAtn

第82页

杞園張氏清賞款蚰耳爐 清中期

口徑12.8釐米

重1784克

534

Middle 0f Qing Dynasty

SCUTIGER EAR FURNACE MS. ZHANG PLAYING VERSION

IN QIYUAN GARDEN

RMB: 250,000-300,000

參閱:王世襄舊藏 中國嘉德2017秋季拍賣會LOT5047明萬曆 「鄂韡堂

藏」蚰龍耳爐 成交價RMB 1,012,000

蚰龍耳,又稱「蜒蚰耳」,為宣爐中最具代表的爐式,正如《宣德彝

器譜》三卷本曾贊美此式爐「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據傳,宣德

年間奉旨監鑄的各部大臣,推薦此款仿白定香爐,備受皇帝青睞,

而成為御書房內的御用爐品。此爐具潛龍之象,含韜晦之志,正如

《易·繫辭》雲:「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因

此,古代不論帝王、文人皆喜愛之。

此爐爐口圓正,口沿微侈,束頸鼓腹,頸腹部對飾蚰龍耳,顯靈巧之

姿,與纖薄規整的胎體相映成趣,精氣盎然,底承圈足外撇。通體包

漿沈厚,色澤青黑濃重,是為原皮之色澤。底部微拱,開框鑄刻「杞

園張氏清賞」六字二行篆書款,規範工整、一氣呵成。蚰龍耳爐,亦

素風之爐也,為歷來文人雅士,各色人等所好,以致傳世頗多,廣為

適用。書房清供,玩賞雅趣,尤以工精銅佳,造器只為悅己而不悅

人,器型小巧,盈盈一握,撫之把玩,愛不釋手,此爐為首選之。

據記載,蚰耳爐器形仿自宋代定窯器,耳彎如蚰,得名蚰龍。蚰耳爐

為宣爐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其形婉轉圓融,久觀不厭,寓意絕佳,

據記載,明宣宗愛之彌篤,置於書房為伴。也正因此,後世仿制者甚

多。《宣德鼎彝譜》贊其「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此種爐具潛龍之

象,含韜晦之志,正如《易·繫辭》雲:「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

之蟄,以存身也。」因此,不論帝王、文人皆喜愛之。

齋軒堂館閣樓精捨,歷來是文人高士夢想中讀書、生活的雅致境界,

不僅是文人雅趣,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以示人生態度。此爐私人定

制,銅精工巧,以蚰龍耳爐置之書房,有韜光養晦之志,為文人志士

所嚮往。

(參閱1)

第85页

劉氏家藏款馬槽爐 清代

535

口徑

12.4×10釐米

重1714克

Qing Dynasty

MANGER FURNACE VERSION MADE AS LIU FAMILY

COLLECTION

RMB: 500,000-600,000

劉氏家藏款馬槽爐器型規整,線條挺括,足見銅質之精良與工藝之精

湛。從爐型的特點來觀察,此爐雙耳秀氣,爐身、底足與耳朵的比例

十分協調,深具美感,其年份在清康熙早期。底款「劉氏家藏」,以

楷書體書寫,字體秀氣靈動,極具書法之神韻。開框工整有力,字體

排列有序,當為一絲不苟之作。

馬槽爐為方正耿直之器,一般宣爐均取「天圓」,唯馬槽爐則依「地

方」,恰為宣爐一族添了陰陽平衡。此馬槽爐之形、色、款、質、工

藝、相品可謂全矣,尤以「兩名合一法」成款,則為宣爐之中罕見之

器也。

(參閱1)

參閱:2007年王世襄著《自珍集》P40 出版 2010五週年秋季藝術品拍

賣會LOT清 康熙 「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 馬槽爐 成交價

RMB 14,560,000

第87页

Ming Dynasty

BRONZE CENSER IN XUANDE PERIOD, MING DYNASTY

RMB: 150,000-200,000

爐作蚰龍耳式,口沿平侈,收頸鼓腹,圈足微外撇。整器造型凝重典

雅,銅質鍛造密實細膩,色正赤黃而瑩潔,寶氣溫潤,撫之綿滑絲

絨,觀之如鏡。整器形神俱佳,皮色旬美,其色熠熠,蘊光其里,如

若陳置書房,幽窗破寂,香雲一爐,暢神助興爾。此器通體色呈蠟茶

色,銅質精純細膩,包漿自然醇厚,皮色熟舊,茶墨中和,頗具古樸

滄桑之氣,殊為難得。蚰耳銅爐,造型端正,爐形碩大,銅質上品,

厚重壓手,口沿平寬,收頸垂腹,圈足較高,底部鑄出「大明宣德年

制」六字楷書款,底平字峻,刀筆合一,文氣盎然。大明宣德年制款蚰龍耳爐 明代

口徑12釐米

重1148克

536

第88页

姜娘子制萬字紋熏爐 明代

14×10.8釐米

重1142克

537

Ming Dynasty

SVASTIKA INCENSE BURNER MADE BY JIANG NIANGZI

RMB: 60,000-80,000

參閱:1.台北故宮博物院 姜娘子制爐

    2.浙江省博物館 姜娘子制爐

    3.清代王士禎(1634-1711)著《居易錄》

自宋以來,青銅器無論在皇室收藏還是士大夫收藏之中都佔據著重要

地位。而南渡之後,國家試圖通過對青銅器與禮制復興。來維護其政

治秩序並鞏固王權。其中所需禮器數量龐大,而相關青銅器的製作非

宮廷作坊如禮器局等可以完成,所以有些器物就開始下令地方製造。

朝廷的大量需求對當時地方的鑄銅技術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對民間

銅器作坊,人們卻鮮有提及。我們知道建康府下的句容縣鑄銅甚精。

另有兩個曹昭《格古要論》中曾提到同期作坊杭州江娘子與平江王

吉。據曹昭稱,江鑄勝於王鑄,但是花紋粗,俱不值錢。平江王吉已

不可考,而姜娘子銅器現存多個方爐,然文獻記載姜鑄,年代上各不

相同,有的稱宋,有的稱元,目前學界大多都根據現存的姜娘子方爐

銘文,認其為宋物,但事實上其中還有大量問題尚待解答。姜娘子銅

爐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圖1)與浙江省博物館(圖2)各藏一座。上海匡時

此次徵集的宋姜娘子鑄方爐系明仿,平底直腹,四小足,通體黑色,

器物四壁及底部均裝飾細緻回紋,爐身兩側飾獸耳銜環,頂蓋以鏤空

雕鳳鳥紋,底部鑄有「紹興二年大寧廠臣蘇漢臣監制姜氏鑄至德壇

用」五行二十字銘文。與台北故宮、浙江博物館如出一轍。關於姜鑄

方爐的形制,有《遵生八箋》載:「元時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二家

鑄法,名擅當時。其拔蠟亦精。其鍊銅亦淨,細巧錦地花紋亦可人

目,或做金,或就本色傳之,迄今色如蠟茶、亦為黑色⋯⋯式樣可

觀,但花紋細小,方勝、龜紋、回紋居多。平江王家鑄法亦可,鍊銅

瑩淨,拔蠟精細。但制度不佳,遠不如姜。」「其中描述的回紋和呈

色均與現所見姜氏銅方爐一致。而關於此二爐的銘文,最早的文獻記

錄則見於清代王士禎(1634-1711)的《居易錄》,其「過國子博士孔

東塘尚任,觀宋方爐款識雲:‘紹興二年大寧廠臣蘇漢臣監督姜氏鑄

至德壇用’,凡二十字,小篆,姜氏即姜娘子。」

(參閱3)

(參閱1) (參閱2)

第90页

Qing Dynasty

BRIDGE LUG FURNACE DURING EMPEROR

XUANDE REIGN IN MING DYNASTY

RMB: 120,000-150,000

橋耳三足乳爐,是宣德爐的經典爐型之一,因其耳如虹

橋臥波而得名。據《宣德鼎彝圖譜》的記錄,它是仿

照南宋(一說元代)姜娘子所鑄的橋耳大乳爐的款式鑄

制而成。在現存的宋元時期哥窯瓷器中,也能夠見到這

樣造型的瓷爐。可以相信,橋耳爐和衝耳爐一樣,是乳

足爐的最早期爐型。此爐厚唇短項寬腹。腹下收有三乳

形足。口邊衝上弧形圓條,與口沿交義若鳳眼,俗稱鳳

耳。爐外經久年燒香,漆外又多一層煙薰之黑漆鏽在最

外層,仔細觀察。此種包漿非常清楚,層次分明。底部

刻篆書「宣德年制」,手工精緻,字口清晰,一絲不

苟,器型碩大,官氣十足。宣德年制款橋耳爐 清代

口徑20.4釐米

高13釐米

538

第92页

Qing Dynasty

POT-FURNACE MADE DURING EMPEROR XUANDE

REIGN IN MING DYNASTY

RMB: 無底價宣德款鉢式爐 清代

口徑7.4釐米

重486克

539

鉢本為僧侶之盛器,亦可於誦經時敲擊。此爐製成鉢式,盡顯其素雅

卓然,或可為宣德系銅爐素雅高潔至極者也。器如寶珠,渾圓豐碩,

束口豐肩斂足,圈足,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鉢口鉢底向中心收縮,

直徑比腰部短。底款葫蘆形框與方形楷書「宣德」二字款相對,成天

圓地方之和諧境界。銅質寶光燦然可比良金,器壁厚薄適中,重量分

外沈甸;貴得精銅鑄煉所致,叩之音妙,清高亮麗。鉢原系比丘六物

(三衣、鉢、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稱鉢多羅、波多羅、鉢和蘭

等。意譯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其種類有鐵鉢、瓦鉢

之別。持鉢行乞稱為「托鉢」。由於比丘持鉢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

鉢亦稱應器。

第93页

16th Century

EIGHT-ARM EKĀDAŚAMUKHA

RMB: 無底價

此尊八臂十一面觀音菩薩是藏傳佛教最常見造型之一,菩薩的頭部排

列尊奉了印度密教圖像的傳統樣式方式。他身上蒼鬱的銅質、璀璨的

寶石鑲嵌,一起合奏賦予造像神奇瑰麗的光暈。他造型通天徹底,橫

極八方,環視大千。身體的深度沈靜與手臂的張力對比強烈。菩薩臉

型長圓,雙眉相連,眼睛細長,鼻梁直挺,嘴角微微上彎,神態沈靜

悲憫,堅硬的線條和銳利的稜角與帕拉藝術類似。九面寂靜之相慈悲

平和,如細膩的弦樂深情縈繞,那一面憤怒之相,有三目,如管樂鏗

鏘變奏,而頂上阿彌陀佛垂目含笑,縹緲祥和。造像主要八臂比例和

諧巧妙,形成很好的空間節奏,每只手圓融柔軟,法相神采各異,菩

薩上身赤裸,肌肉緊實而不顯健碩,肌膚吹彈可破,洋溢著青春的氣

息。下身著長裙,裙擺呈扇形,衣褶排列規整,裙擺刻蓮花;小腿至

腳踝處的裙擺都有極為精緻而複雜的鏨刻。菩薩胸前飾連珠式長鏈綴

流蘇樣瓔珞,腰間束寶帶。整像做工精細,裝飾華麗,嵌飾頗多,白

毫、頭冠、臂環、腰帶嵌松石。挺拔而修長的身姿與高聳的十一面相

對應,避免了比例的失調,徬如身著長裙的窈窕淑女一般,亭亭玉

立,可謂惟妙惟肖、精妙入神。八臂十一面觀音 西藏 16世纪 高15.3釐米

合金銅嵌寶石

540

第94页

18th Century

MANJUSRI HOLDING SWORDS

RMB: 250,000-300,000

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的簡稱,意譯為妙德、妙

吉祥。文殊菩薩是佛陀的大弟子,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著

無上智慧。在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被稱為「堅貝央」,具有非凡、

特殊、崇高的地位及神格。格魯派創教領袖宗喀巴大師被其信徒看作

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文殊菩薩造象樣式和種類非常豐富,常見有一面

二臂、一面四臂、三面六臂、騎獅文殊、文殊菩薩、忿怒相及其他特

殊的造象樣式。這尊銅鎏金舉劍文殊呈菩薩像,形、工、色、款俱

佳,鎏金肥美,胎體厚重,型體碩大,符合清廷欽定的造象樣式,是

中央政府專門御制的賞賜佛像。文殊菩薩頭戴五葉寶冠,綰高髻,額

寬、眉長,雙目微睜,眼尾上揚,臉頰圓潤,含笑的嘴角呈現祥和面

容,頸胸之間飾有鑲嵌寶珠的項鍊、瓔珞,上身裸露,下身著裙,雙

手臂、腕皆帶釧環。寬肩、細腰,肌肉健碩,頭部向右微傾,身體向

左折腰舒展,肌體表現柔軟自然,菩薩右手執寶劍,左手執蓮花,蓮

花於左肩上托起經書,為文殊菩薩典型形象。長帶輕盈飄逸,雙雙垂

落於蓮花座前。蓮瓣寬大飽滿,圓潤可愛,十分精美。舉劍文殊 北京宫廷 18世纪

高24釐米

合金銅

541

第99页

14th Century

TWO-ARM MAHAKALA

RMB: 350,000-400,000

出版:《絲路梵華—吉泉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文物出版社2020

年。

注釋:1.謝繼勝等著:《江南藏傳佛教藝術:杭州飛來峰石刻造像研

究》,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年,第359-365 頁。

2.艾米 · 海勒著,趙能、廖暘譯:《西藏佛教藝術》,文化

藝術出版社,2007 年,第 116-117 頁。

此尊造像表現一面二臂,頸掛骷髏項鍊的忿怒尊神形象,通過其雙手

持鉞刀、顱碗的特徵可以推斷,此像表現的應是藏傳佛教神系中佔

據重要地位的護法神馬哈嘎拉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諸多的圖

像學特徵均反映出其獨特性,例如身後所披象皮,手足處纏繞大蛇,

足踏大自在天與烏瑪天妃等,這些特徵均與藏地密教中流行的手攜權

杖、足踏人屍,或是身披黑袍的兩種二臂馬哈嘎拉形象相悖。類似的

情況曾出現在杭州吳寶成寺一鋪馬哈嘎拉石刻中1,該鋪鑿於「元英

宗至治二年」(公元 1322 年)的馬哈嘎拉石像與各種常見於西藏的

馬哈嘎拉形象均有所區別,可被視作是藏傳佛教被引入江南地區後所二臂大黑天 中原風格 14世纪

高19.2釐米

壽山石

542 出現的具有地域化特色的變體。以此設想,此尊二臂馬哈嘎拉石像亦

有可能是在相同的歷史背景中創作的。

以往公佈的資料顯示,便於攜帶的石雕造像曾在西藏中部地區有過

短暫的流行,這些雕塑往往反映出與薩迦派之間的密切關聯。僅就

藝術風格與創作年代而言,一部分傳世石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信

息,其中收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的一尊二臂馬哈嘎拉像最具參考價值

2。通過該像背後的藏文題記可以得知,其施造於元帝忽必烈(公元

1260-1294 年在位)治下水龍年,即公元 1292 年。將兩尊造像對

比可以發現,它們在面容塑造、裝飾手法、蓮座樣式等方面均具有相

似性,使我們有理由推測二者應源於相同的藝術傳統,同時亦可將此

尊二臂馬哈嘎拉像的製作年代推定在13 世紀晚期至14 世紀初期這段

時間內。

存世的13至14世紀藏傳佛教石雕造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風格固定、

技法嫻熟的特徵。同時亦如前文所述,這些作品中的大多數均在儀軌

傳統上反映出與薩迦派之間的聯繫,之中原因則可能與薩迦派在該歷

史時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地位有關,同時,元朝政權的穩固,薩迦派的

影響也隨之滲透到大都(今日北京)以及江南地區。而此尊二臂馬哈

嘎拉像作為相關藝術作品中的一員,其特殊性與獨一性尤為引人矚

目,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