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4-5-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表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和P 值结果变量levelI I&T N1stdiff.I I&T N结论rBit20.7457(0.8358)41.9084(0.0442)53.7037(0.0024)85.7278(0.0000)62.8662(0.0002)116.2850(0.0000)平稳dBit62.1465(0.0002)78.7529(0.0000)94.1335(0.0000)156.2970(0.0000)103.8480(0.0000)217.6660(0.0000)平稳cBit60.4824(0.0004)48.8266(0.0087)121.9860(0.0000)123.5970(0.0000)87.8014(0.0001)202.0810(0.0000)平稳mBit44.4885(0.0248)34.7294(0.1779)22.5147(0.7569)123.5960(0.0000)107.5620(0.0000)175.6810(0.0000)平稳aBit73.5442(0.0000)52.7127(0.0032)102.7540...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表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和P 值结果

变量

level

I I&T N

1stdiff.

I I&T N

结论

rBit

20.7457

(0.8358)

41.9084

(0.0442)

53.7037

(0.0024)

85.7278

(0.0000)

62.8662

(0.0002)

116.2850

(0.0000)

平稳

dBit

62.1465

(0.0002)

78.7529

(0.0000)

94.1335

(0.0000)

156.2970

(0.0000)

103.8480

(0.0000)

217.6660

(0.0000)

平稳

cBit

60.4824

(0.0004)

48.8266

(0.0087)

121.9860

(0.0000)

123.5970

(0.0000)

87.8014

(0.0001)

202.0810

(0.0000)

平稳

mBit

44.4885

(0.0248)

34.7294

(0.1779)

22.5147

(0.7569)

123.5960

(0.0000)

107.5620

(0.0000)

175.6810

(0.0000)

平稳

aBit

73.5442

(0.0000)

52.7127

(0.0032)

102.7540

(0.0000)

128.5630

(0.0000)

86.7555

(0.0000)

195.2040

(0.0000)

平稳

rSit

20.7457

(0.8358)

41.9084

(0.0442)

53.7037

(0.0024)

85.7278

(0.0000)

62.8662

(0.0002)

116.2850

(0.0000)

平稳

dSit

86.3040

(0.0000)

64.7450

(0.0001)

86.7611

(0.0000)

147.4810

(0.0000)

102.6020

(0.0000)

223.9690

(0.0000)

平稳

cSit

110.0530

(0.0000)

93.0000

(0.0000)

159.3180

(0.0000)

154.3960

(0.0000)

115.6250

(0.0000)

220.3660

(0.0000)

平稳

mSit

43.2789

(0.0327)

59.9906

(0.0004)

43.7840

(0.0292)

125.2110

(0.0000)

117.6720

(0.0000)

152.7740

(0.0000)

平稳

aSit

53.4044

(0.0002)

43.9037

(0.0016)

63.2050

(0.0000)

89.1373

(0.0000)

92.2816

(0.0000)

138.9430

(0.0000)

平稳

(二)回归分析

1.F 检验

对面板数据进行混合估计模型回归,回归结

果如表5所示。

表5 混合估计模型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328115 0.167204 1.928057 0.0562

ICITB? 0.082521 0.154154 0.649846 0.5203

DITB? -0.471831 0.385176 -1.224976 0.2224

CITB? 0.062112 0.066859 1.172469 0.2548

MITB? -0.785913 0.338453 -1.825259 0.0740

AITB? -0.000223 4.31E-05 -2.469799 0.0234

R-squared 0.415036

Sumsquared

resid

125.0740

F-statistic 13.34145

Prob

(F-statistic)

0.00000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30539 0.212273 0.103540 0.9392

ICITS? 0.027087 0.163349 0.094196 0.9059

DITS? 0.065047 0.049206 1.769242 0.0696

CITS? -0.047116 0.074517 -0.365350 0.7803

MITS? -0.196343 0.436876 -0.383164 0.7106

续表5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AITS? 1.35E-06 1.98E-06 0.706670 0.4445

R-squared 0.195066

Sumsquared

resid

139.2289

F-statistic 6.902725

Prob

(F-statistic)

0.000003

由表5可以得到消费者(买方)和商户(卖方)

边混合估计模型的残 差 平 方 和 (Sum squared

resid)分 别 为 125.0740 和 139.2289,记 作

SSEr,接下来再对面板数据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

型回归,由于变量兼容性选择icB

it 和icS

it 是虚拟变

量,因此在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时需要将

该变量剔除掉,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得到消费者(买方)和商户(卖方)个体

固定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umsquaredresid)

分别为35.84730和29.81436,记作SSEu,然后

根据 公 式 F = [(SSEr-SSEu)/(N -1)]/

[SSEu/(NT-N -K)]计算出 F 统计量。其

中,T 为时间期数,K 为解释变量个数,N 为个体

数,最终得出消费者(买方)和商户(卖方)F统计

量为35.8897和49.9666,大于F0.05(5,190),在

王 娜:兼容性动态创新情境下平台型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45

第52页

显著性水平a=0.05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因

此,该面板数据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表6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FixedEffects

(Cross)(B)

_1-C 1.508229 _8-C 1.176280

_2-C 1.269822 -9-C 1.271299

_3-C 1.660822 _10-C 1.051768

_4-C -4.903903 _11-C 1.669954

_5-C 0.807916 _12-C -5.453967

_6-C -3.938948 _13-C -0.067216

_7-C 2.407830 _14-C 1.540115

Cross-section fixed (dummyVariables)

R-squared 0.762576 Sumsquaredresid35.84730

F-statistic 3.867071 Prob(F-statistic)0.000000

FixedEffects

(Cross)(S)

_1-C 0.859745 _8-C -0.000553

_2-C 1.433197 _9-C 1.158963

_3-C 0.805340 _10-C 3.368080

_4-C 2.842391 _11-C -8.147499

_5-C 2.482542 _12-C 5.596601

_6-C -5.081342 _13-C -2.574913

_7-C 0.427903 _14-C -3.170456

Cross-section fixed (dummyVariables)

R-squared 0.940391 F-statistic6.328737

AdjustedR-squared 0.782682 Prob(F-statistic)0.000000

Sumsquaredresid 29.81436 Durbin-Watsonstat1.800934

2.Hausman检验

根据表7的检验结果,卡方统计量为0.000000,

对应P值为1.0000,在0.5%显著性水平上接受

了原假设,即面板数据适用于随机效应模型估计。

表7 面板数据的Hausman检验结果

TestSummary Chi-Sq.Statistic Chi-Sq.d.f. Prob.

Cross-sectionrandom 0.000000 4 1.0000

Periodrandom 0.000000 4 1.0000

Cross-sectionand

periodrandom

0.000000 4 1.0000

3.回归结果

对面板数据分别进行F检验和 Hausman检

验,最终确定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其回归结

果如表8所示。

表8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44216 0.271035 0.216986 0.0000

ICITB? 0.019893 0.088751 2.686754 0.0024

DITB? -0.176530 0.284698 -0.485447 0.3591

CITB? 0.000156 0.043164 0.003816 0.8962

MITB? -0.079626 0.260215 -3.067476 0.0034

AITB? -2.1E-05 3.29E-05 -0.422997 0.4342

R-squared 0.958406 F-statistic 13.01650

Adjusted

R-squared

0.920356

Prob

(F-statistic)

0.000000

DurbinWatsonstat

1.086598

C -0.042573 0.182256 -0.263451 0.0000

ICITS? -0.059091 0.169556 -0.492951 0.6856

DITS? 0.063893 0.054873 2.485700 0.0073

CITS? -0.00699180.059984 -1.351558 0.8946

MITS? 0.139775 0.382498 0.697283 0.9445

AITS? -1.57E-05 1.05E-06 -3.987669 0.0097

R-squared 0.964402 F-statistic 8.763621

Adjusted

R-squared

0.949549

Prob

(F-statistic)

0.000000

DurbinWatsonstat

1.602943

由表8显示的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可知,消

费者(买方)边的可决系数为0.958406,修正后的

可决系数为0.920356,表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

具有92.03%的解释度,模型的总体拟合度较好;

此外,模型的F 统计量为13.01650,而在显著性

水平为a=0.05的条件下,Fa(k,n-k-1)=

F0.05(5,190)=2.57,小于该模型的F 值,同时,F

检验对应P 值为

0.0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 检

验,说明模型解释变量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显著性;

最后,模型的 DW 值为1.086598,说明模型不存

在较大的空间自相关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消费者(买方)边的最终

回归方程如下:

rB

it =

0.044216Ci

(2.686754)

+

0.019893icB

it

(-0.485447)

-

0.176530dB

it

(0.003816)

+

0.000156cB

it

(-3.067476)

-

0.079626mB

it

(-0.422997)

-2.1E-05aB

it,

4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53页

(i=1,2,…,14;t=1,2,…,14) (3)

下面括号中的值分别代表相应系数的t检验

值,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a=0.05的条件下临界

值ta/2(n-k-1)=t0.025(190)=1.960,从消费

者(买方)边的方程回归结果看,仅有平台兼容性

选择icB

it、消费者(买方)边的市场竞争强度mB

it 所

对应的|t|>t0.025(190),同时这两个变量所对应

的P 值分别为0.0024和0.0034,表明这些变量

对平台型企业兼容性动态创新下在消费者(买方)

边的绩效存在显著影响。而平台的内生价值dB

it、

创新的单位成本cB

it 和消费者(买方)边的交叉网

络外部性强度aB

it 所对应的|t|<t0.025(190),同时

这3个变量所对应的P 值分别为0.3591、0.8962

和0.4342,表明这些变量对平台型企业兼容性动

态创新下消费者(买方)边的绩效不存在显著

影响。

商户(卖方)边的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

数为0.964402,修正后的可决系数为0.949549,

表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91.95%的解释

度,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较好;此外,模型的F

统计量为8.763621,而在显著性水平为a=0.05

的条件下Fa(k,n-k-1)=F0.05(5,190)=2.57,

小于该模型的 F 值,同时,F 检验对应P 值为

0.0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 检验,

说明模型解释变量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最

后,模型的DW 值为1.602943,说明模型不存在

较大的空间自相关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商户(卖方)边的最终回

归方程如下:

rS

it =

-0.042573Ci

(-0.492951)

-

0.059091icS

it

(2.485700)

+

0.063893dS

it

(-1.351558)

-

0.0069918cS

it

(0.697283)

+

0.139775mS

it

(-3.987669)

-1.57E-05aS

it,

(i=1,2,…,14;t=1,2,…,14) (4)

下面括号中的值分别代表相应系数的t检验值,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a=0.05的条件下,临界值

ta/2(n-k-1)=t0.025(190)=1.960,从商户(卖

方)边的方程回归结果看,商户(卖方)边的平台价

值dS

it 和商户(卖方)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aS

it

所对应的|t|>t0.025(190),同时这两个变量所对

应的P 值分别为0.0073和0.0097,说明这些变

量对平台型企业兼容性动态创新下在商户(卖方)

边的利润存在显著影响。平台的兼容性选择

icS

it、创新的单位成本cS

it 和商户(卖方)边的市场

份额mS

it 所对应的|t|<t0.025(190),同时这3个

变量所对应的P 值分别为0.6856、0.8946和

0.9445,表明这些变量对平台型企业兼容性动态

创新下对商户(卖方)边的利润不存在显著影响。

四、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兼容性动态创新情境下平台型企业在参与市

场竞争时,为获取期望的企业绩效,需要考虑的主

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兼容性动态创新情境下的平台型企业绩效影响因素

平台型企业在兼容性动态创新情境下,其在

消费者(买方)边和商户(卖方)边的绩效影响因素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对消费者(买方)而言,兼

容性选择对其在该边的绩效具有显著性正向影

响,市场竞争程度对其在该边的绩效具有显著性

负向影响;对商户(卖方)、而言,平台内生价值对

其在该边的绩效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交叉网络

外部性强度对其在该边的绩效具有显著性负向影

响。因此,在兼容性动态创新的情境下,平台型企

业不需要更多地关注其投资与开发的投入,而应

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现有平台产品(服务)的维

持,并在产品(服务)的质量上给予更多关注,而增

加接入平台双边的客户黏性,实现绩效的提升,获

取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KATZELLME.Productivity,themeasureandthemyth:

anAMAsurveyreport[J].AMACOM,AmericanManagement,1975,32(4):43-56.

[2]CENAMORJ,USEROB,FERNǍNDEZZ.Theroleof

complementaryproductson platform adoption:evidence

fromthevideoconsole market[J].Technovation,2013,

33(12):405-416.

[3]MWITAIJ.Performancemanagementmodel[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SectorManagement,2000,13(1):

19-37.

王 娜:兼容性动态创新情境下平台型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47

第54页

[4]WANGJ,GUOB,WANGX,etal.Closedoropenplatform?thenatureofplatformandaqualitativecomparative

analysisoftheperformanceeffectofplatformopenness[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20,

44:101007.

[5]李泉,陈宏民.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与兼容性选择:基于双

边市场理论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43(4):

513-516.

[6]CASADESUS-MASANELLR,ZHUF.Businessmodelinnovationandcompetitiveimitation:Thecaseofsponsorbasedbusinessmodel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2013,34(4):464-482.

[7]潘小军,钟银元,陈志洪.垄断市场下技术型平台企业的技

术许可策略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13,35(5):35-37.

[8]ADNERR,CHENJQ,ZHUF.Platform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decisions:Thecaseofapple’siPadvs.Amazon’sKindle[R].Texas,workingpaper,2015.

[9]刘维奇,张苏.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平台企业互联互通问题

分析[J].系统工程,2016,34(6):84-88.

[10]PARKERGG,VANALSTYNE M W.Innovation,openness,andplatformcontrol[J].ManagementScience,2018,

24(7):48-59.

[11]彭赓,杨乐,刘颖.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租房平台垂直开放

性选择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9(2):87-90.

[12]LIC,HUANGZ.Subsidystrategyofpharmaceuticale-commerceplatformbasedontwo-sidedmarkettheory[J].PLoS

ONE,2019,14(10):e0224369.

[13]MARUYAMA M,ZENNYO Y.Compatibilityandthe

productlifecycleintwo-sidedmarkets[J].ReviewofNetworkEconomics,2013,12(2):1-25.

[14]HUANGYM.Essaysonintermediation,advertisementand

platforminnovation[D].Leicester:UniversityofLeicester,2017.

[15]KATZM,SHAPIROC.Network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compati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85(75):424-440.

[16]202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50强榜单[EB/OL].(2022-

12-23)[2023-03-22]https://www.maigoo.com/news/

643359.html.

ResearchonthePerformanceAffectingFactorsintheContextof

CompatibilityDynamicInnovationofPlatformEnterprise

WANGNa

Abstract:Basedonthecontextofcompatibilitydynamicinnovation,wetakethemostinnovativeplatformenterprises

andplatform-basedenterprisewithtypicalopenorexclusivecharacteristicsintheworldassamplein2022,andbuilda

modelofinfluencingfactorsofperformanceunderthecontextofcompatibilitydynamicinnovationforplatform-basedenterprise.Theresultsshowthat,inthecontextofcompatibilitydynamicinnovation,thecustomer’scompatibilitychoice

andtheintensityofmarketcompetitionhave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performanceoftheplatforminconsumer’s(seller’s)side.Atthesametime,theendogenousvalueoftheplatformandthestrengthofcross-networkexternalitiesof

platformenterprisehave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platform’sperformanceinthemerchant’s(buyer’s)side.

Keywords:platformenterprise;compatibilitydynamicinnovation;intensityofmarketcompetition

4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55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3-02-07

[作者简介]朱雯(1999—),女,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程广华(1972—),男,淮

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朱 雯1,程广华1,2

(1.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为探索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劳动收入的具体影响,文章运用stata17.0数据软件,选

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16—2021年建筑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建筑业普通劳动

者的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数字化转型在建筑业国有企业所产生的经济作用比非国有企业更明显,

即数字化应用效果受所有制约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高质量发展;建筑业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49-05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P30)。数字

经济主要是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

据等数字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形态[2],数字化转型

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和社会各个

领域不断更新、优化和改造自身的技术、流程和业

务模式,以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用户体

验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3]。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

用正在引领新的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

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4]。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

变革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人类多个领域的

变革,包括商业、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和政

府治理等。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推动着企业的创新

和竞争力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5]。

我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经

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目前我国

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世界第二[6],从

2015年到2021年,年均增速高达16.8%

[7]。这

一方面加速了各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打破了时

空壁垒,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对于传统行

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不仅带来创新的技术和生

产模式,对人员的能力需求也随之变化。分析数

字化转型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

遇带来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制造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基

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

要的产业之一,是创造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领域。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建筑

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8]。第二,当

前,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建筑

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无论

是在设计、施工还是运营,都借助了数字技术如

CAD、BIM、物联网等技术[9],这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建筑设计的精度和施工质量,减少材料浪费和

人工成本,降低建筑成本[10]。第三,数字化技术

的应用显著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

性,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收入分配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采用建筑业上市公司

第56页

数据来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有和具体影

响,以期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

启示和借鉴。

本文可能的潜在贡献:一是已有研究主要是

从企业创新[11]、收入份额[12]和收入差距[13]考察

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层面的所产生的作用,从劳动

收入这一视角来思考的研究还很少;二是目前大

部分文献在探索收入分配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

系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制造业[14]、零售业[15],而

在建筑业方面的探讨较少;三是由于数字化程度

目前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方式,因而谈及该内容多

数采用理论分析或是定性研究,本文构建面板数

据模型,利用权威数据库说明数字化转型程度,在

建筑业数字化研究实证方面增添了笔墨。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数字化转型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涉及各

个行业的改变和创新,建筑业也不例外。建筑业

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到来

对建筑业劳动收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生产

效率的提升[16]。数字化转型能帮助企业实现生

产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劳动者可以通过

数字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收入。二是劳

动力更具价值。数字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员工不

能只具备传统技能,需要对员工进行数字技术培

训和教育,使之充分掌握数字技能,具有更高的竞

争力和价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薪资水平有所帮

助。三是改变劳动力工作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

普及,工作方式和模式的改变,员工可利用移动办

公等技术实现弹性工作,提高工作舒适度、灵活性

和报酬。因此提出 H1假设:

H1: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普通劳动者的

收入。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建筑业工作的过程更

加自动化,帮助建筑企业减少人力资源的利用,同

时提高生产效率。这说明在数字化转型后,建筑

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将减少,人力成本下降,传统建

筑工人的劳动受到机器人技术取代的风险,工人

的数量可能减少,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

工资水平;同时,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

雇佣高技能、熟练掌握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员工,

缺乏高水平技能的员工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或被

削减工资;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企业愈

发关注精细化,数字化转型会增加企业依赖外包

和合同工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强

度可能会降低,造成员工数量和薪酬减少。基于

此,提出 H2假设:

H2: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降低普通劳动者的

收入。

数字化转型在性质不同的企业中展示的优势

不尽相同。许多非国有企业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提

高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的重要手段,可能会采取措

施如自动化生产线等,加快数字化转型。相较于

非国有企业,许多国有企业具有较为庞大的规模

和丰富的资源,更易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实

现数字化转型;同时,他们可能具有长期的培训和

职业发展计划,能够让员工得到快速的和稳定的

技能提升,更快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另一大优势

在于,可以依靠相关政策获得支持和资源,例如政

府设定一些指导性的计划和扶持项目,带动国有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投资和改革等,使得

其数字化转型之路更为顺利。提出 H3假设:

H3: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企业对劳动收入的影

响更为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建筑业上市企业为样本选取的时

间为2016—2021年,主要财务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对数据做出了如下

处理:(1)删除缺失的样本;(2)删除ST 、*ST 等

经营状况异常的企业;(3)对连续变量的上下1%

进行缩尾处理,以减少极端值的影响。

(二)主要变量描述

1.被解释变量

普通劳动者的收入(LS)。根据前人针对劳

动收入份额的衡量方法[17],本文直接采用“支付

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作为劳动收入的

衡量指标,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平滑性,对其取自然

对数。

2.核心解释变量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利用国泰安(

CSMAR)中国数字化转型数据库中的数字化转

型指数来表示,指数越高,则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

程度越高。

5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57页

3.控制变量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

本文参考现有文献,控制了以下变量:有形资产比

率[18](tar)、企业规模[19](size)、经营活动现金

流[17](CFO)、产权性质 (soe)、资本密集度 (

ciy)、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和股权

集中度(TOP10)。具体定义见表1。

4.模型设定

为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的影响,本文

参考裴璇[20]、邹琪[21]等设定了以下回归模型:

LSit =β0 +β1Digitalit +Xβ+αi +εit (1)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普通劳动者的收入(LS);核

心解释变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β0 表

示常数项;X 为控制变量矩阵;αi 为个体效应;εit

表示误差项;i代表企业;t代表年份。

在基准回归之前,对各变量进行了 VIF 操

作,发现其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进行多元回

归,而对于采用何种模型,通过 Hausman检验发

现P 值为0.0002(P<0.05)拒绝原假设,故本

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公式(1)进行基准回归。

表1 主要变量说明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 劳动收入 LS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

支付的现金的自然对数

解释变量

企业数字

化转型

Digital 数字化转型指数

控制变量 有形资产比率 tar 有形资产总额与总资产比值

企业规模 size 公司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

经营活动现金流 CFO

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

产权性质 soe

公司为国有企业时取值

为1,否则为0

资本密集度 ciy 总资产与营业总收入之比

资产收益率 roa 公司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

资产负债率 lev 公司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股权集中度 TOP10 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数

据显示,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劳动收入均值为

20.289,从标准差可以看出不同公司之间职工收

入有一定的差距。基于数字化转型指数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分别为50.226和23.433,表明不同企

业的数字化差异较大。此外,其余控制变量的标

准差相对较小,说明数据分布合理。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Variable N Mean p50 SD Min. Max.

LS 432.000 20.289 19.930 1.886 17.189 25.059

Digital 432.000 33.732 33.337 7.094 23.433 50.226

tar 432.000 0.951 0.972 0.060 0.677 1.000

size 432.000 8.183 7.748 1.715 5.485 12.598

CFO 432.000 0.013 0.015 0.058 -0.143 0.168

soe 432.000 0.523 1.000 0.500 0.000 1.000

ciy 432.000 2.185 1.823 1.302 0.823 8.866

roa 432.000 0.014 0.018 0.052 -0.296 0.101

lev 432.000 0.658 0.690 0.167 0.208 0.922

TOP10 432.000 60.245 61.680 14.989 25.260 91.590

由表3可知,模型中重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

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企

业数字化转型强度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的数字

化转型能够明显提高建筑业公司普通劳动者的收

入,假设1得到了初步验证。

(二)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

表4显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的基

准回归结果。如模型1所示,数字化转型的回归

系数为0.015(P<0.05),说明在建筑业中,企业

数字化转型对普通劳动者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效

果,这与假设1预期一致。控制变量也说明,企业

规模、盈利能力和负债能力与职工劳动收入呈显

著正相关,即企业规模越大公司盈利和负债能力

越强,职工的收入越高。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稳

健性,本文开展了以下稳健性检验。

1.改变核心变量的衡量。借鉴吴非等[22]的

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所获得的关键词频数进

行加总,加总后的数值加1并取对数作为数字化

转型的衡量指标。模型2的结果表明,改变核心

变量的衡量方式结果依然显著,回归稳健。

2.改变被解释变量的衡量。以普通员工平均

薪酬[1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监管层年薪总额”除以“员工人数-监管层人数”)

的对数作为代理变量,由模型3可知,即使改变其

衡量方法,结果依然显著正相关,再次证明回归结

果的可靠性。

3.为避免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的影响,将基准

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结果如模型4所

示,依然显著,说明数字化转型对职工收入的影响

在短期内仍然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朱 雯,程广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51

第58页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LS Digital tar size CFO soe ciy roa lev TOP10

LS 1.000

Digital 0.221*** 1.000

tar -0.112** -0.058 1.000

size 0.963*** 0.189*** -0.160*** 1.000

CFO 0.149*** 0.068 -0.013 0.132*** 1.000

soe 0.477*** 0.006 -0.042 0.453*** 0.072 1.000

ciy -0.289*** -0.062 -0.131*** -0.289*** -0.184*** -0.178*** 1.000

roa 0.081* -0.117** 0.034 0.087* 0.120** 0.090* -0.341*** 1.000

lev 0.563*** 0.157*** 0.011 0.537*** 0.023 0.410*** -0.189*** -0.239*** 1.000

TOP10 0.358*** -0.013 -0.148*** 0.383*** 0.040 -0.027 -0.300*** 0.166*** 0.039 1.000

注:*** 、** 和* 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的水平上显著。

表4 基准回归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变量

模型1

LS

模型2

LS

模型3

LS

模型4

LS

Digital 0.015*** 0.039** 0.043** 0.010**

(0.003) (0.019) (0.019) (0.004)

tar -0.111 -0.224 -0.382 0.341

(0.434) (0.442) (0.453) (0.481)

size 0.865*** 0.904*** -0.093** 0.874***

(0.044) (0.044) (0.045) (0.048)

CFO 0.226 0.279 0.146 0.348

(0.241) (0.245) (0.251) (0.257)

soe 0.271*** 0.301*** 0.291*** 0.208**

(0.078) (0.079) (0.081) (0.081)

ciy -0.010 -0.014 0.003 0.010

(0.019) (0.019) (0.019) (0.021)

roa 0.660** 0.586* 0.502 0.800**

(0.335) (0.341) (0.349) (0.333)

lev 1.804*** 1.796*** 1.703*** 1.718***

(0.224) (0.229) (0.234) (0.246)

TOP10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3) (0.003) (0.003)

_cons 11.427*** 11.707*** 11.944*** 10.992***

(0.530) (0.540) (0.553) (0.581)

N 432.000 432.000 432.000 360.000

r2 0.779 0.770 0.255 0.790

r2_a 0.728 0.718 0.085 0.728

注:*** 、** 和* 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的水平上显

著,括号中为修正后标准误,下同。

(三)异质性分析

由于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支柱,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对企业按所有制进

行异质性分析很有必要。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国

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其中非国有企业包括民营、

外资和中外合资等其他企业。由表5可以明显看

出,企业所有制不同对数字化转型与职工收入之

间的关系有着较大影响,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越高,其职工收入越高,非国有企业则与之相反,

假设2得到验证。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6—2021年我国建筑业上市企业

表5 异质性分析结果

变量

(1)

国有

(2)

非国有

Digital 0.024*** -0.001

(0.003) (0.006)

tar -0.763* 0.572

(0.448) (0.604)

size 0.837*** 0.653***

(0.045) (0.079)

CFO 0.102 0.616*

(0.251) (0.331)

ciy -0.016 -0.024

(0.027) (0.023)

roa 1.151 -0.146

(0.907) (0.395)

lev 0.880*** 0.919***

(0.288) (0.316)

TOP10 -0.002 -0.006

(0.003) (0.004)

_cons 13.074*** 13.901***

(0.528) (0.984)

N 226.000 206.000

r2 0.832 0.486

r2_a 0.785 0.342

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职工

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深究了企业所有制异质性

的影响效应。

(一)研究结论

一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普通职工的劳动收入

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并且在短期内这个作用一直

存在。

二是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进行数

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的提高效果较为显著,而在

非国有企业中则表现不明显,说明所有制对企业

数字化转型具有异质性、不平衡性。

(二)主要建议

一是从企业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数字化

转型的基础,企业需要树立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从

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

5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59页

入手,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内部

培训和外部学习,提高员工数字技能水平,培养数

字技术人才,并提供舒心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的

身心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收入。

二是从政府层面来说,其一制定相关政策,鼓

励建筑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税收、补贴等

措施引导企业提高员工收入,促进数字化转型与

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其二加大对建筑业数字

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水平和

效率;其三财政支持是建筑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可

或缺的资源,政府可以对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财政

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既能提高员工收入,也

能鼓励“想转不敢转”的企业大胆迈出数字化步伐;

其四充分考虑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所有

制的异质性,加强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统筹

协调,避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过度依靠国有企业,

同时也要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自主

创新,更好发挥数字化转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2.

[2]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

界,2020,36(6):135-152,250.

[3]TIANG N,LIB,CHENG Y.Doesdigitaltransformation

matterforcorporaterisk-taking? [J].FinanceResearch

Letters,2022,49:103107.

[4]汪文璞,徐蔼婷.数字经济能驱动企业创新效率吗[J].现代

经济探讨,2022(12):79-90.

[5]肖土盛,吴雨珊,亓文韬.数字化的翅膀能否助力企业高质

量发展:来自企业创新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22,

44(5):41-62.

[6]LIR,RAOJ,WANLY.Thedigitaleconomy,enterprise

digitaltransformation,andenterpriseinnovation[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22,43(7):2875-2886.

[7]丁守海,冀承.企业数字化与劳动收入份额新变化[J/OL].

科学学研究:1-18.(2023-02-13)[2023-05-20].https://doi.

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30210.002.

[8]刘燕,金珊珊.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山西建筑,2020,46(9):180-182.

[9]杨英楠,张治成,马远东,等.技术逻辑视角下建筑业数字化

转型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137-142.

[10]都业洲.新格局下大型国有综合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考

及未来对策分析[J].公路,2021,66(7):224-228.

[11]杨洁,马从文,刘运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统

计与决策,2022,38(23):180-184.

[12]黄逵友,李增福,潘南佩,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收入份

额[J].经济评论,2023(2):15-30.

[13]方明月,林佳妮,聂辉华.数字化转型是否促进了企业内共

同富裕?:来自中国 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

经济研究,2022,39(11):50-70.

[14]高辉,李玲.制度支持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

管理者认知视角[J].企业经济,2022,41(12):151-160.

[15]王长斌,李辰,袁玉梅.数字化转型对零售企业成长的影响

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1):87-93.

[16]赵树宽,范雪媛,王泷,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

率:基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2,

42(17):130-141.

[17]肖土盛,孙瑞琦,袁淳,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

整与劳动收入份额[J].管理世界,2022,38(12):220-237.

[18]胡东滨,周普.数字化转型对环境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研

究:基于年度报告文本的实证分析[J/OL].运筹与管理:1-

8.(2023-02-14)[2023-05-20].https://kns.cnki.net/kcms/

detail//34.1133.G3.20230214.1021.004.html.

[19]CHENPY,KIMSK.Theimpactofdigitaltransformation

oninnovationperformance-Themediatingroleofinnovation

factors[J].Heliyon,2023,9(3):e13916.

[20]裴璇,陆岷峰,王稳华.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劳动收入分配效应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

报),2023,43(4):3-22.

[21]邹琪,樊丽.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创业活跃度因果关系的识

别[J].统计与决策,2022,38(23):17-22.

[22]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

现:来自 股 票 流 动 性 的 经 验 证 据 [J].管 理 世 界,2021,

37(7):130-144,10.

TheImpactofDigitalTransformationofConstructionIndustry

onLaborIncomeunderHigh-qualityDevelopment

ZHUWen,CHENGGuanghua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specificimpactof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onlaborincomeunde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thispaperusesstata17.0datasoftwareforanalysisandadopts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modeltoconductempiricalresearchonthedataoflistedcompaniesintheconstructionindustryfrom2016to

2021.Theresultsshowthat:digitaltransformationhasapositiveeffectontheincomeofordinaryworkersintheconstructionindustry,andhasacertaincontinuity;Heterogeneityanalysisshowsthattheeconomiceffectofdigitaltransformationinconstructionstate-ownedenterprisesismoreobviousthanthatinnon-state-ownedenterprises,thatis,the

effectofdigitalapplicationisconstrainedbyownership.

Keywords:digitaltransformation;laborincome;highqualitydevelopment;constructionindustry

朱 雯,程广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53

第60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2-08-01

[作者简介]孙群(1970—),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程晓梦(1999—),女,安徽大学管

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赵晓春(1972—),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浙江共同富裕

政策量化评价

孙 群,程晓梦,赵晓春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文章收集中央、省市区县不同层面出台的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效政策文本,通过构建PMC指数

模型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分析评价发现:中央及浙江省及其他关于共同富裕建设的政策文本整体质量水平较高,但是不

同级别的政策内部差距较为明显,具体在政策监管、政策领域、政策重点和政策保障四方面仍然存在优化空间。此项分

析评价,可以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浙江省;共同富裕;政策评价;PMC指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54-0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

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021

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

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发布,浙江率先走上探索共同富裕之路[2]。

近两年来,浙江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在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

享、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

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因此,浙江省打造示范区的经验做法,将为全国扎

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根据《意见》,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

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取得明显实质性进

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对共同

富裕的相关政策进行科学、系统、客观评价和研究

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通过 PMC一致性

指数模型(PolicyModelingConsistencyIndex)来

设计政策评价指标,从系统研究角度出发,以浙江

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为样本进

行量化分析,识别当前政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未来浙江建设共同富裕政策的设计、调整

和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标准。

一、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看,政策评价方法发

展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

前,政策评价方法主要强调实验室的实验方法论。

最著名的是社会学家Stephan基于社会实验和数

理分析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计划”进行的评

价。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Suchman的五类评

估法[3](P67-88)和 Poland 的“三 E”的评估分类架

构[4]为代表的价值判断的规范本位方法论受到

重视。随着实证研究方法不断演化推进,层次分

析法[5]、BP 神经网络评价法[6]、灰色关联度方

法[7]、TOPSIS方法[8]、PMC指数模型等方法普

遍运用于政策评价和分析。

我国学者张永安于2015年将 PMC指数模

型引入国内,并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PMC

量化分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决策支

持[9]。此外,他还借助PMC模型对金融[10]、新能

源补贴[11]等政策进行评价。近几年来,PMC指

数模型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多个领域的政策文本分

第61页

析研究中,蔡冬松等应用 PMC指数模型对吉林

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得出吉

林省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

结论[12];高昕等基于PMC指数模型对我国乡村

振兴 政 策 进 行 量 化 评 价,并 提 出 合 理 优 化 路

径[13]。关于浙江共同富裕政策的量化评价,现阶

段研究较少,仅有学者郁建兴等[14]运用定性方

法,对浙江省11市发布的共同富裕实施方案进行

文本分析,以此探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

裕示范区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综上所述,目前还

未有研究对已发布实施的建设共同富裕政策进行

整体的量化评价。因此,本研究运用 PMC指数

模型,从定量角度对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

富裕示范区政策文本评价,探讨目前政策的优势

和劣势,进而为后续浙江建设共同富裕政策制定、

优化和完善提供决策依

二、PMC指数模型构建

PMC(Policymodelingconsistency)是Estrada

[15]提出的政策建模研究一致性指数模型,是一

种定量的政策评价分析方法。该模型通过构建一

级、二级变量直观反映出政策的优缺点和一致性

水平,进而通过计算PMC指数和绘制PMC曲面

图来评价各项政策的优劣势。浙江共同富裕建设

政策的PMC指数模型构建过程分为4个步骤:

变量分类与参数识别,建立多投入表,PMC指数

计算和绘制PMC曲面图。

(一)变量分类与参数识别

本文以浙江省的共同富裕建设政策为研究样

本,通过访问“北大法宝”等专业数据库,登录国务

院官网、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和各市县政府网站,

以及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查验相

关政策文本,最终得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

富裕示范区的有效政策文本75项。将政策文本

导入ROSTCM6软件数据库进行文本分析,得到

反映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的高频词汇,然后去

掉对本研究无明显意义的虚词与通用词,最终生

成语义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发展、建设、推进、

完善等这些词位于核心位置,表明所搜集到的关

于浙江共同富裕建设的政策文本内容主要围绕高

质量发展、持续性的建设、不断地推进和提升发展

水平等展开。较为核心的主题词为体系、机制等,

这些主题词体现出当前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的

制定,尤其注重在各领域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共

同富裕的机制和体系。

图1 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的语义网络图谱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富裕,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因此,实现共

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

此,本文在设立变量时尽可能与共同富裕示范区

建设相契合,在借鉴陈丽君等[16]关于共同富裕指

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张永安等[9]对 PMC参数设

定的基础上,调整并确定了10个一级变量和34

个二级变量,构建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指标体

系,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指标体系

一级变量 二级变量 二级变量含义 变量来源

X1政策性质 X1:1预测 政策是否具有预测性 张永安等[9-11]

X1:2监管 政策是否具有监管性

X1:3引导 政策是否具有引导性

X1:4描述 政策是否具有描述性

X2政策时效 X2:1长期 政策是否涉及5年以上规划 张永安等[9-11]、政策文本

X2:2中期 政策是否涉及3~5年规划

X2:3短期 政策是否涉及1~3年规划

X3政策领域 X3:1政治 政策是否涉及政治领域 陈丽君等[16]、刘洪森[17]

X3:2经济 政策是否涉及经济发展领域

孙 群,程晓梦,赵晓春: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浙江共同富裕政策量化评价 55

第62页

续表1 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指标体系

一级变量 二级变量 二级变量含义 变量来源

X3:3社会 政策是否涉及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X3:4数字化 政策是否涉及数字化改革领域

X3:5生态 政策是否涉及生态领域

X3:6文化 政策是否涉及文化领域

X4政策视角 X4:1宏观 政策是否为统筹宏观视角 刘培林[18]

X4:2微观 政策是否为微观局部视角

X5政策类型 X5:1计划 政策是否为计划类型 张永安等[9-11]、政策文本

X5:2意见 政策是否为意见类型

X5:3方案 政策是否为方案类型

X6政策重点 X6:1共建共富

政策是否反映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

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

陈丽君等[16]、蒋永穆等[19]

X6:2全民共富

政策是否反映全体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的总体富裕情况

X6:3全面富裕

政策是否反映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程度和精神活动情况

X6:4逐步共富

政策是否反映共同富裕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X7政策保障 X7:1政策法规 政策是否涉及政策法规 政策文本

X7:2监督考核 政策是否涉及监督考核

X7:3数字赋能 政策是否涉及数字赋能

X7:4组织领导 政策是否涉及组织领导

X7:5宣传推广 政策是否涉及宣传推广

X7:6队伍建设 政策是否涉及队伍建设

X8政策级别 X8:1国家级 政策是否为国家机关发布 政策文本、张永安等[9-11]

X8:2省市级 政策是否为省市级机关发布

X8:3地方级 政策是否为地方级机关发布

X9政策评价 X9:1目标明确 政策目标是否明确 张永安等[9-11]

X9:2方案科学 政策方案是否科学

X9:3规划合理 政策规划是否合理

X10政策公开

(二)建立多投入产出表

PMC指数模型的多投入产出表是对变量进

行多维度测量而形成的一种数据分析框架,由一

级变量和二级变量组成。本文中设定所有二级变

量的权重相等,使用[0,1]二进制赋分法,若某项

政策文本中含有相应二级变量含义的内容时,该

二级变量的参数值标记为1,否则取值结果为0,

如表2所示。

表2 多投入产出表

一级变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二级变量 X1:1 X2:1 X3:1 X4:1 X5:1 X6:1 X7:1 X8:1 X9:1 X10

X1:2 X2:2 X3:2 X4:2 X5:2 X6:2 X7:2 X8:2 X9:2

X1:3 X2:3 X3:3 X5:3 X6:3 X7:3 X8:3 X9:3

X1:4 X3:4 X6:4 X7:4

X3:5 X7:5

X3:6 X7:6

5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63页

(三)计算PMC指数

根据Estrada等所提出的测量方法,本研究

PMC指数模型的计算主要包括4个步骤:

1.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及社会网络知识图谱分

析,选取一级变量和二级变量构建多投入产出表,

见式(1)。

X ~N[0,1] (1)

2.按照二进制编码规则对二级变量进行赋

值,见式(2)。

X =[XR:[0~1] (2)

3.对赋值后的二级变量进行计算得出一级变

量的值,见式(3)。

Xi(∑

n

j=1

Xij

T(Xij

),i=1,2,3,… (3)

其中,t代表一级变量,j代表二级变量。

4.对计算后的一级指标进行求和,得出各项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的

PMC指数,见式(4)。

PMC= X1(∑

5

i=1

Xij

5

)+X2(∑

3

j=1

Xij

3

)+

X3(∑

6

k=1

Xij

6

)+X4(∑

7

l=1

Xij

7

)+

X5(∑

4

m=1

Xij

4

)+X6(∑

4

n=1

Xij

4

)+

X7(∑

5

l=1

Xij

5

)+X8(∑

4

l=1

Xij

4

)+

X9(∑

2

q=1

Xij

2

) (4)

本研究共设10个一级变量,所以PMC 指数

得分范围在1~10分内。结合 Estrada的研究,

根据PMC指数得分情况,将PMC指数得分划分

为5个等级,以此作为评价政策优劣性的参考,如

表3所示。

表3 政策评价等级表

总指数 [0,5) [5,6) [6,7) [7,9) [9,10]

评价 不良 合格 良好 优秀 完美

(四)绘制PMC曲面

PMC指数曲面图可以直观呈现出各项政策

在三维上的优劣表现,从曲面平滑度上形象地展

示政策内部一致性水平,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政策进行全方位评价。本研究共设有

10个一级变量,其中X10政策公开无二级变量,

且各项政策该得分均为1,考虑到矩阵的对称性,

遂剔除,形成3*3的三阶矩阵(见式5),然后借

助 Matlab 软件来绘制各项政策的的 PMC 曲

面图。

PMC(曲面)=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

?

????

?

?

????

(5)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为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共选择

了涵盖国家级、省级、市县区级的共75份浙江共

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政策文本,各项政策分别记为

P1—P75,如表4所示。

表4 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样本(仅展示部分)

编号 政策名称 发文机关

P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国务院

P2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 … …

P9 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文化和旅游部

P10 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农业农村部

P11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科学技术部

P12 支持浙江省探索创新打造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实施方案 财政部

P13 浙江省人社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浙江省人力社保厅

P14 浙江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浙江省医保局

P15 浙江省民政厅关于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 浙江省民政厅

… … …

P22 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孙 群,程晓梦,赵晓春: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浙江共同富裕政策量化评价 57

第64页

续表4 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样本(仅展示部分)

编号 政策名称 发文机关

P23 德清县医疗保障局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实施方案 德清县医疗保障局

P24 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帮扶特殊群体推进共同富裕若干政策意见》 乐清市政府办公室

P25 义乌以数字化改革锻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功案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中共义乌市委

义乌市人民政府

… … …

P37

关于开展瓯海区慈善事业五大倍增行动 助力瓯海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方案 (2021—2025

年)

瓯海区农业农村局

P38 路桥区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路桥区教育局

P39 金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实施方案(2021—2025年) 金华市委

… … …

P74 长兴县财政局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五年行动计划 长兴县财政局

P75 嵊泗县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县实施方案(2022—2024年) 嵊泗县人民政府

(二)PMC指数计算

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75份政策文本的PMC

指数,并根据所设定的PMC指数等级标准,对各

项政策进行等级划分。如表5所示。

表5 75项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PMC指数

政策

指标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PMC指数 等级 排名

P2 1.00 0.33 1.00 0.50 0.33 1.00 0.83 0.33 1.00 1.00 7.33 优秀 1

P60 0.75 0.33 1.00 0.50 0.33 1.00 1.00 0.33 1.00 1.00 7.25 优秀 2

P1 1.00 0.33 1.00 0.50 0.33 1.00 0.67 0.33 1.00 1.00 7.17 优秀 3

… … … … … … … … … … … … …

P34 0.75 0.33 0.83 0.50 0.33 1.00 0.83 0.33 1.00 1.00 6.91 良好 14

P68 0.75 0.33 1.00 0.50 0.33 1.00 0.67 0.33 1.00 1.00 6.91 良好 15

P75 0.75 0.33 0.83 0.50 0.33 1.00 0.83 0.33 1.00 1.00 6.90 良好 16

… … … … … … … … … … … … …

P67 0.75 0.33 0.33 0.50 0.33 0.50 0.67 0.33 1.00 1.00 5.74 合格 44

P21 0.75 0.33 0.17 0.50 0.33 0.75 0.50 0.33 1.00 1.00 5.67 合格 45

P35 0.75 0.33 0.50 0.50 0.33 0.50 0.33 0.33 1.00 1.00 5.58 合格 46

… … … … … … … … … … … … …

P20 0.75 0.33 0.17 0.50 0.33 0.25 0.33 0.33 1.00 1.00 5.00 合格 72

P27 0.75 0.33 0.30 0.50 0.33 0.25 0.17 0.33 1.00 1.00 4.97 不良 73

P23 0.50 0.33 0.33 0.50 0.33 0.25 0.17 0.33 1.00 1.00 4.75 不良 74

P26 0.25 0.33 0.17 0.50 0.33 0.50 0.17 0.33 1.00 1.00 4.59 不良 75

均值 0.77 0.33 0.59 0.50 0.33 0.65 0.54 0.33 1.00 1.00 6.05 良好 /

(三)PMC曲面图绘制

为分层考量不同等级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

并提出建议,本研究分别从优秀、良好、合格和不

良4个等级中各抽选一个政策文本(表6),来绘

制PMC曲面图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图2—图5)

显示,优秀政策的曲面起伏度较小,良好、合格和

不良的曲面起伏度稍大。

(四)政策结果量化评价

1.政策整体评价

通过计算可知75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

同富裕示范区政策的PMC指数平均值为6.05,

政策整体评级为良好,说明浙江共同富裕建设取

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

和完善空间。

5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65页

表6 四项不同等级政策文本

编号 政策 级别 等级

P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的意见)》

国家级 优秀

P13

《浙江省人社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 共 同 富 裕 示 范 区 实 施 方 案

(2021—2025年)》

省级 良好

P24

乐清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帮扶特殊

群体推进共同富裕若干政策意见》

市级 合格

P26

《安吉县财政局“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示范区奋进年”行动方

案》

县级 不良

图2 优秀级PMC曲面图

图3 良好级PMC曲面图

图4 合格级PMC曲面图

图5 不良级PMC曲面图

政策性质X1的均值为0.77,说明有关浙江高质

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性质较为全面,

但是政策性质主要为预测、引导和描述3个方面,

缺少监管方面的内容。政策时效 X2的均值为

0.33,基本都为中期,时间段是从2021年到2025

年,符合浙江省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

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性发

展目标。政策领域X3的均值为0.59,说明有关

浙江共同富裕的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数字化、

生态和文化6个方面均有涉及或者偏重某一方

面。政策视角X4的均值为0.50,内容导向或为

宏观上的指导或者微观层面的具体行动方案。政

策类型X5的均值为0.33,政策类型为计划、意见

和方案三者中之 一。政 策 重 点 X6 的 均 值 为

0.65,说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区政策

对共建共富、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和逐步共富4个

方面的重点把握是比较清晰的,这有利于政策目

标的实现。政策保障X7为0.54,说明浙江高质

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策在政策保障方

面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级别 X8均

值为0.33,因为政策的发布级别分别为国家层面

或省市县层面。政策评价 X9和政策公开 X10

的均值都为1,说明所有政策符合目标明确、方案

科学、规划合理和公开发布要求。

2.单项政策评价

政策P1的PMC指数为7.33,等级为优秀,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示范区所做的顶层设计,由中央人民政

府发布,为共同富裕建设的国家级综合性政策。

P1在一级指标X1、X3、X6和X7得分均高于平

均值,所以对应的曲面没有较大落差,平滑度较

高。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支持浙江探索成为高质

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

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和文明和谐美丽

家园展示区的四大战略定位。此外,该政策领域

全面,政策重点突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也较为全

面,这体现了中央在支持浙江共同富裕建设政策

制定中的全方位考虑,对政策精准性的把握,有利

于下级政府在遵循宏观政策指导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制定共同富裕政策。要使政策更加完善,可

以优先考虑优化 X7,加强数字化工具在政策保

障方面的应用优化。

政策P13的 PMC 指数为6.08,等级为良

好,是浙江人社事业发展建设的政策。P13一级

指标X6得分高于均值,说明在政策重点把握上

比较精准。但是在X1、X3和X7得分均小于均

值,所以导致对应曲面落差较大。该政策性质

X1主要集中在预测、引导和描述3个方面,缺少

监管方面的内容。由于是人社领域的政策,所以

政策领域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高质量就业、人才供

给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内容,从而导致这一项指标

整体评分不高。此外,在政策保障这一方面,只涉

及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两项具体措施。因此该项

政策的优化路径X1→X7→X3→X6。

政策P24的 PMC 指数为5.17,等级为合

格。为乐清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进一步帮扶特殊群

孙 群,程晓梦,赵晓春: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浙江共同富裕政策量化评价 59

第66页

体推进共同富裕若干政策意见,曲面平滑度较低。

P24在X6政策重点得分高于均分,说明其在让

特殊群体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这一方面重点把

握清晰。此外,P24在X3得分偏低原因是政策

领域只涉及社会层面。而在X7方面得分最低,

是因为整个政策文本没有提及关于政策保障方面

的内容。因此该项政策的优化路径为X7→X3→

X1→X6。

政策P26的 PMC 指数为4.59,等级为不

良,主要内容是安吉县探索在财政方面推进共同

富裕的财税体系,曲面落差很大。P24在一级指

标X1、X3、X6和X7得分均低于平均值。政策

文本只做了引导性的介绍,因此政策性质X1评

分低。政策领域X3只涉及社会这一方面,政策

重点X6集中在全民共富和全面富裕这两大方

面,但是重点内容不够具体突出,可操作性不强。

最后在政策保障X7这一方面,除了组织领导以

外没有其他保障措施。因此该项政策的优化路径

为X3→X1→X7→X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浙江建设共同富裕政策整体质量表现

良好。75项浙江建设共同富裕政策文本PMC指

数均值为6.05。其中,优秀13项,良好30项,合

格29项,不良3项。

第二,浙江共同富裕政策设计表现出“自上而

下”的特点,但不同级别的政策差距较为明显。其

中,中央层面、省级共同富裕政策整体得分较高,

市区县政策得分却参差不齐,尤其是县级政策。

P23、P26、P27三项县级政策,其政策领域较为

单一,与其他领域联系不够紧密,政策重点中具体

细节未能及时紧跟,因此评分较差。

第三,各项政策内部差异化还是较为明显,具

体表现在PMC一级指标得分差异较大,主要是

受到X1政策性质、X3政策领域、X6政策重点

和X7政策保障的影响。

(二)研究建议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增强政策监管方面的内容。当前浙江

建设共同富裕政策性质主要集中体现在预测、引

导和描述上,监管性除了少数国家层面的政策具

备,其他政策都忽视了对政策的监管。应该适当

加入监管方面的内容,来有效保障政策制定和执

行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加强共同富裕政策领域之间的联系,增

加各个相关部门间的联合发文。浙江建设共同富

裕示范区的政策领域覆盖面广,主要涉及到经济、

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但是各个领域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这点在县级政策上体现较为明显。

建议在制定政策时,考虑政策领域整体联系的紧

密性,科学合理的增加各个相关部门间的联合发

文,并加强政策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提高各部门间

的沟通效率。

第三,充分考虑浙江各地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强化政策重点。不同层级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既

要在遵循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也要充分考虑地区

的差异,抓住重点,因地制宜。从75项政策评价

分析结果来看,各项政策重点虽然都在共建共富、

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和逐步共富四方面有所体现,

但部分政策存在精准性不够和操作性不强的问

题。尤其是得分较差的县级政策,针对性较弱,多

是引领性描述。建议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强

化政策重点,增强政策的实施力度。

第四,加强数字化工具在政策保障方面的应

用。完善丰富的政策保障措施有助于推进共同富

裕的建设。建议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政府政策保障

中的应用,使政策保障过程更加高效和智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

范区的意见[A/OL].(2021-06-10)[2022-12-01].https://

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

[3]SUCHMANE.Evaluative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

inpublicserviceandsocialactionprogram[M].NewYork:

RussellSageFoundation,1968.

[4 ]POLAND O F.Program evaluationandadministrative

theor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4,34(4):

333-338.

[5]徐新鹏,尹新哲,马大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政策评价的应用研究[J].西北人口,2013,34(4):27-33,38.

[6]时丹丹,嵇国平.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工艺创新科技政

策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16):64-66.

[7]孙启明,赵成伟,翟瑞瑞.人口疏解经济质量分析:基于灰色

关联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5):121-127.

[8]朝睿,赵倩莹.中国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研究:基于熵权TOPSIS方法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

学报,2023,39(3):98-110.

(下转第79页)

6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67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3-04-20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两山’理念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研究”(AHSKY2021D167);中共安徽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CXGCZD202201)。

[作者简介]江增辉(1982—),女,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STS、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

“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

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江增辉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构建“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支撑和决

策参考价值。动力机制包括:党领导下的拉力传导机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下的引力发生机制、政府内外政策倒逼

下的压力驱动机制、市场主体需求下的推力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一体化发展的引导力;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凝聚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

平,凝聚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凝聚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两山”理念;长三角;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61-07

一、引 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

理念)的提出始于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

的一次调研[1](P153)。在不断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

索中,2013年习近平同志正式向全球媒体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方案[2](P40)。党

的十九大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二十大再次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3],强化和凸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这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划定生态保护

的红线,也亮出中国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是我国

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

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改革开

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

出: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3],其中生态绿色

是其发展基础。对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2019年11月19日,《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经国

务院批复正式发布,学术界开始从政策解读、制度

建设、产业发展等角度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展开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现状和问题着手,与理论联系不够紧密;对于“两

山”理念的实证研究更多是立足于本地区的单方

向研究,缺乏区域间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将“两

山”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并提出相应启示的

研究范例。本文通过研究“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以

“两山”理念为指导,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

展为目标,试图探寻出一条跨界区域一体化、高水

平发展和高质量保护相协调的实践路径。

二、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一)基本概念

1.“两山”理念的内涵

“两山”理念在全球媒体上公开发布是2013

第68页

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演讲后回答学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这对矛盾如何选择”时指出:“中国明确把环境保

护放在突出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

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

经济的一时发展”[2](P40)。“两山”理念有三个层

次,如图1所示。

图1 “两山”理念的内涵

第一个层次体现了“统一性”特征:“既要金山

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

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

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1](P153)。

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

和谐统一,才能彼此成就。第二个层次:当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 “宁要绿

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

“优先性”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

经济发展,回到农耕社会。优先性的目的是“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态价值可以带来源源不

断的经济价值。第三个层次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

济优势的转化,即“转化性”特征[4]。随着社会发

展和科技进步,“绿水青山”潜在价值将发挥越来

越大的作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金山银

山”。

“两山理论”的三个层次逐层递进,阐明了经

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

产力”[5](P225)的道理、学理、哲理,指明了实现发展

和保护共生的新路径[6]。

2.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内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在中国式现

代化背景下,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承载矛

盾、环境保护整体性和行政管理条块性矛盾问题,

将区域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方面统筹

考虑,进而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

“生态绿色”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底色和根

本[7],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集中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围绕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

过政府主导,加大对生活环境的保护,促进生物多

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

续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同

时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

达峰碳中和。“一体化发展”是目的和使命,通过

打破行政藩篱,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探索打造区域

生态价值高地和绿色宜居高地,其重心是探索从

单一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为全国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政策集成、优势集聚

方面提供有效路径[7]。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一体化制度建

设、区域联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

赢,探索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共富的新路径,

如图2所示。

图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核心内涵

(二)分析思路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浙

江、江苏、上海(“三省一市”)迎来前所未有之大机

遇。伴随三省一市经济发展逐步提升,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产品的需求逐

步上升。因此,对于区域发展模式逐步向更可持

续、更加高效、更加绿色的方向转型,是长三角地

区发展的迫切需求。

基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

涵,结合对“两山”理念科学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其难点在于如何解

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冲突,打破行政区划

壁垒,对各区域经济、生态和资源进行跨区域整合

和优化配置,达到顶层设计下的一体化合作模式、

统筹兼顾下的系统治理模式、提质增效中的绿色

发展转型、节能降碳的绿色生活方式[8]。根据发

展目标确定参与主体,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进而构

建多层次动力系统,凝聚各方合力,党中央、各级

政府、企业、居民等参与主体,要形成新的动力机

制,改变原有“各自运行、自成体系”的状态,形成

6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69页

多管齐下多方合力的动力机制[9],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分析思路

发展目标 参与主体 驱动来源 凝聚力量

顶层设计中的一体

化合作

党中央 使命驱动

通过 领 导 形 成

拉动力

统筹兼顾中的系统

治理

各级政府 压力驱动

通过 主 导 形 成

驱动力

提质增效中的绿色

发展转型

企业 利益驱动

通过 引 导 形 成

推动力

节能降碳的绿色生

活方式

民众 需求驱动

通过 倡 导 形 成

源动力

影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有四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基于使命驱动的政治势

能。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三省一市

老百姓共同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调

整,需要打破地区保护的行政壁垒,促进一体化发

展。二是政府部门压力驱动的治理效能。政府通

过政策引导和压力传导等方式提升治理效能。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领

域、多个行业等,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兼顾系统治

理,通过制定政策、完善制度、严格法律等方式形

成压力驱动。三是企业利益驱动的经济动能。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市场导向以及利益驱

动决定驱动效果,如生态补偿赔偿、财政奖惩等,

将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四是人民群众需求驱动的

社会潜能。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程度及民众情感

认同决定驱动效果,认同度越高,资源共享水平越

高,驱动效果越好。通过倡导让民众形成绿色生

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进

而驱动生态绿色发展。

(三)构建基于“两山”理念的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动力系统

根据“两山”理念的基本内涵,从“三性”出发,

构建基于“两山”理念的动力机制。“统一性”体现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社会发展需求导

向,“优先性”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发

展理念变革,“转化性”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高

质量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对“两山”理念内涵的现

实需求分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质上

指向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向度,对于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而言,具有引力

发生机制的逻辑必然性;政府绿色发展的坚定决

心,让绿色指标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已经成为执政共识,通过压力传导实现动力驱动;

企业主体的市场转向,通过生产端绿色转型推动

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全社会绿色转型。如图

3所示。

图3 “两山”理念的动力机制

基于“两山”理念的动力机制,构建长三角生

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动力系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是一个互相制约的有机系统,涉及不同区域、

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方面的综合体。生态绿

色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互补、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多个内部子系

统[10],各个系统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统一体。同时,系统功能的发挥还受到外部

环境的影响,如党的领导,政府的主导,企业为主

体的引导,以及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如图 4

所示。

图4 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动力系统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依赖于各个子系

统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组织性,而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以优化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的发

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

部环境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外部

环境影响下,各系统会发生相互作用,使得长三角

生态绿色一体化协调运转,最终实现既要绿水青

山又有金山银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共赢,区域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三生

江增辉:“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63

第70页

融合发展之路。

三、“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困境

近年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成效比较

明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阻碍长三角生态

绿色一体化发展。

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推进机制较难统一

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经

济总量上,202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2475万人,

GDP总量为4.47万亿元,人均 GDP高达17.99

万元;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515万人,GDP总量为

12.29万亿元,人均 GDP为14.44万元;浙江省

常住人口6577万人,GDP总量为7.77万亿,人

均GDP为11.85万元;安徽省常住人口6127万

人,GDP总量为4.50万亿元,人均 GDP不到上

海的一半。相比较上海市,安徽经济发展水平相

对滞后,如表2所示。

表2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常住人口

(万人)

GDP总量

(万亿)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均GDP

(万元)

上海 2475 4.47 6340.5 17.99

江苏 8515 12.29 107200 14.44

浙江 6577 7.77 104141 11.85

安徽 6127 4.50 139600 7.36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22》《浙江省统计年鉴

2022》《安徽省统计年鉴2022》《上海市统计年鉴2022》。

项目体量上差距也较大,如江苏省溧阳市宁

德时代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浙江省长兴县

吉利新能源汽车和龙之梦项目,总投资分别达

326亿元和251亿元;而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百

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尚未突破。长期以来的经济发

展不平衡导致地区差异日益扩大,间接或直接地

带来各种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在共建的管理模

式和组织架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的运行机制、发

展的重点领域等方面,都还处在相对松散的状态,

缺乏系统的执行层面的调度机制。

2.产业结构差异导致竞争大于合作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经济圈,

而非行政圈。因此,最具经济属性的产业融合程

度,是一体化发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长三角

三省一市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如表3所示。上海

三产比重为0.2∶25.7∶74.1,属于后工业化发

达地区,服务业优势比较明显,几乎接近发达国家

水平;江苏三产比重为3.5∶38.6∶57.9,浙江三

产比重为3.0∶42.7∶54.3,属于工业化后期;安

徽三产比重为7.8∶41.0∶51.2,这几年刚刚进

入工业化后期,跟其他两省一市相比较还有一定

差距。如表3所示,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而国际发达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通常差异比

较小。

表3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产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所属阶段

上海 0.2 25.7 74.1

后工业化

发达地区

江苏 3.5 38.6 57.9 工业化后期

浙江 3.0 42.7 54.3 工业化后期

安徽 7.8 41.0 51.2 工业化后期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22》《浙江省统计年鉴

2022》《安徽省统计年鉴2022》《上海市统计年鉴2022》。

三省一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差距,后发地区

发展压力较大,制造业结构相似性又比较高,导致

同质化竞争,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优势无法互

补。目前,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在“双循环”大市场

中的重点产业政策方面,各地普遍存在“以我为

主”的思想,基本上都定位于高端装备制造、汽车

零部件、新能源等,是一种“竞合”关系,而且竞争

大于合作;“各自为战”较多,“精彩配合”较少,产

业协作尚未上升到更高层次。

3.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合作共识较难统一

通过长三角地区优良天数分布图(图5所

示),可以发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呈现“东

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局面,上海和浙江生态环境

水平整体较高,安徽相对落后。但是,安徽省部分

区域又面临环境保护的红线要求,如作为重点保

护区域的黄山市,从2012到2022年累计关停污

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企业110多家,拒绝

190多个污染项目[11]。黄山市 GDP在长三角区

域都处于末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制

约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转型。

由于各地受发展基础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制

约,特别是面临既要打破行政边界、又不破行政隶

属的格局下,三省一市认知不同,诉求各异、较难

统一。比如,上海市重点推进域外农场建设,着力

6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71页

注:资料来源于《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

图5 2022年长三角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分布示意图

打造上海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无锡市着力于

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常州市着力于生态环保

合作;湖州市着力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客观上

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形成制约。

(二)“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的动力机制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发展面临着区域经济发

展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一体化共识不足等难

题,这不仅需要长三角区域加强资源互通、服务互

享、环保互助,增强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要按照基于“两山”理念构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动力系统,在党、政府、企业、民众多方

主体共同作用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从“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可知,内部动力和外部环

境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制约的有机系统,系统运行需

要包括作为党领导下的拉力传导机制、人民群众美

好生活需求下的引力发生机制、政府内外政策倒逼

下的压力驱动机制、市场主体需求下的推力作用机

制(如图6所示)。

首先,党的领导是确保长三角地区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需要党中央集中统

一领导,统筹全局,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的各个层次进行整体设计和全局把握。其次,满

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要满足老百姓对优美

的生态环境的向往,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丰富

物质生活的需求。这种自发的需求是引导全社会

形成绿色转型的直接动力。再次,通过政府科学

管理,倒逼三省一市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转型,这

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外驱动力。最

后,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推力作用机制,企业作为市

场主体,是最先开始感受到政策转向并进行动力

响应,通过企业生产端绿色产品输出,倒逼生活端

转型,进而促进三省一市跨区域融合发展,这也是

促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动力。

图6 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这四大动力机制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拉力

传导机制侧重于方向的引领与把控,加强党的全

面领导,凝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引导

力;引力发生机制侧重厘定核心目标,即发挥人民

群众的能动性,凝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的源动力;压力传导机制侧重于具体落地方案,即

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凝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的推动力;推力作用机制彰显市场力量,

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凝聚长三

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这四大“着力”

点既有向前的目标牵引、又有内生的自发导向,还

有降沉的压力传导,更有背后的主体助推[12],共

同组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

制,为探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路径提供

科学方向。

四、“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的引导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江增辉:“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65

第72页

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6]。加强党的全面

领导,有利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过程

中充分发挥党的“定盘星”作用,确保政治方向的

正确性以及政策导向的一贯性。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当其冲是要不断提升

党的政治领导力,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

展具有坚强的组织保障。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

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战略地位,只有提高党的政治引领力,才能确保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方向性,进而坚定信心,

确保攻坚克难中能够咬定目标不放松、思想践行

不打折。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关键少数的领导力,

不仅要提升领导干部本领水平,充分利用数字化、

信息化、互联网等手段开展工作;还要提升领导干

部狠抓落实本领,将说实话、出实招、谋实事、求实

效落实到具体工作要求中,提高领导干部风险预

判、风险驾驭、危机处理能力,确保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二)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凝聚长三角生

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有利于在推动长三

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切实增强现实生产力,确保政策执行的广泛支

持性,进而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形成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需要充分调动人民

群众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与“两山”理念具有统一性,它们本质上

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确立、维护、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到自然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人对于自然

具有的一定的改造能力,找出自然资源保护与人

的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长

三角地区生态绿色的底色成为人民群众对于美好

生活向往的关键变量。同时,还要充分尊重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具有雄厚的群众支持。将长三角生态绿

色资源与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富足的向往目标结

合起来。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

的诉求,确保长三角区域发展生态价值彰显,让高

质量生态环境成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与前提;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对绿色经济发展

的诉求,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济价值明显,充

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创造生态经济价值。

(三)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凝聚长三角生

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

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在高质量推

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提高政府执行力

和公信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高效

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的推动力。

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需要合理界定政府

权责边界,定准政府之“位”,提高一体化发展效

能。政府行政要保证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以

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提高长

三角区域行政效能。一是事前“立”,提升政府决

策力,建立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和部门协调

决策机制,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有章

可循;二是事中“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强化服

务意识,以有为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举措,确保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有条不紊;三是事后

“思”,加强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分析能力,不断反思

和总结,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有效提

升。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政府行政方式,运用技术

之“新”,优化一体化发展行政手段。一方面,探索

运用新型技术与行政执行相结合,推动长三角区

域管理方式革新,积极探索5G、区块链、数字政

务、物联网等手段,将三省一市资源进行整合配

置,建立统一的要素大市场、长三角政务服务跨区

域合作统一平台等,实现政务公开;另一方面,整

合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方力量,推动管理主体多元

化。为政府行政松绑,让多元治理的高效协同发

挥积极作用。

(四)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凝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

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市场的作

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凝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

步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

综合竞争力。首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长三角

区域“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转化。依托区域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市

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经济化,

6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73页

合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产业体系。其次,坚持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着

力探索市场差别化解决突出问题的决定作用,加

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围绕三省一市产

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

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向

“优”进阶。最后,坚持底线思维,市场主体要有提

前预判,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重大公

共安全事件,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向“稳”运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2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8-0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

5.htm.

[4]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

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2):104-109.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 学 习 纲 要 [M].北 京:学 习 出 版 社,人 民 出 版

社,2022.

[6]沈满洪.“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意蕴[N].浙江日报,2015-

08-12(4).

[7]邵一平,原二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的核心是制度

创新[N].中国环境报,2019-12-09(2).

[8]陈雯,孙伟,刘崇刚,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J].经济地理,2021(10):127-134.

[9]陈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引力、

压力、推力”为着力点的阐释 [J].吉首大学学报,2023,

44(5):10-19.

[10]张志敏,菅泓博,李彦.府际博弈视角下省际毗邻地区空间

协同治理优化策略: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J].规划师,2022,38(5):84-89.

[11]许晟.黄山:打造跨省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新典范[N].黄山

日报.2023-06-19(1).

[12]郑德高,孙娟,刘迪,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治理逻辑与

规划响应[J].城市规划,2023,47(9):45-55.

TheDynamicMechanismandPracticalPathofthe“TwoMountains”ConcepttoPromote

theEco-greenIntegratedDevelopmentoftheYangtzeRiverDelta

JIANGZenghui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twomountains”concepttopromotetheYangtzeRiverDeltaecologicalandgreen

integrateddevelopmentofthedrivingmechanismhastheoreticalsupportfortheYangtzeRiverDeltahigh-qualitydevelopmentanddecision-makingreferencevalue.Thedynamicmechanismincludesthepulltransmissionmechanismunderthe

leadershipoftheParty,thegravitygenerationmechanismunderthedemandofthepeopleforabetterlife,thepressure

drivingmechanismundertheinternalandexternalpoliciesofthegovernment,andthepushmechanismunderthedemand

ofmarketplayers.Onthisbasis,thepaperputsforwardthespecificpathoftheeco-greenintegrateddevelopmentofthe

YangtzeRiverDelta:weshouldstrengthenthecoreforceoftheParty’sleadership,gathertheguidingforceofintegrated

development,mobilizethepeople’senergyanddrivingforce,andgarnerthedrivingforceofintegrateddevelopment.We

shouldintensifythe governing power 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and gatherthe drivingforce ofintegrated

development;Wealsoshouldstrengthentheregulatorypowerofmarketplayersandconsolidatethedrivingforceforintegrateddevelopment.

Keywords:“twoMountains”concept;theYangtzeRiverDelta;dynamicmechanism

江增辉:“两山”理念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 67

第74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3-05-08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时空视角大城市农民工居住迁移的网络特征、机制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2108085ME183);安徽建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城乡便利性规划研究”(HXS2019004)。

[作者简介]杨新刚(1973—),男,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控制性详细规划

与设计;李雯慧(1999—),女,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金梦媛(2000—),

女,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寿县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为例

杨新刚,李雯慧,金梦媛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公众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满意度是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文章以

安徽省寿县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修正IPA方法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满意

度进行分析研判。结果表明:公众对学校的师生比、班级学生数、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及学生通勤状况等较为关注,对政

府支持力度、校车制度和公众参与等较为满意,对学校配套设施不够满意;并将评价指标划归优势区、劣势区、改进区和

保持区4个象限区,针对不同象限指标提出优化配置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满意度;IPA分析;寿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68-06

一、引 言

乡村教育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然组成

部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

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

教育”[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

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

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健全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

及性”[2]。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使得

教育事业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为

此,2021年全国所有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

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后,教育部提出开展县域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并于《县域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提出资源配置、政

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等四项评估

内容[3]。

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条

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当前主要由政府承

担教育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的责任,尤其在义务

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是学术界及社会讨论的

热点话题,尽管我国县区已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

衡发展目标,但整体在空间分布及资源配置不均

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发展既要持续巩固

基本均衡成果,又要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更加

注重公平和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

育工作的目标方向,以满意度来衡量教育资源配

置,不仅是教育公平效率的体现,也是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从20世纪末

开始,早期主要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不足

进行定性分析[4],预测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趋

势[5]。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以效率评

价、公平性及相关机制为主,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

研究重点集中在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教育资源

配置涉及教育、经济、地理、社会等各个领域,研究

第75页

视角包括均等化[6]、公平及可达性[7-8]、生活圈[9]、

供需平衡关系[10]、存量规划[11]等,研究内容主要

集中在教育设施的评价、布局及空间配置优化等。

教育满意度研究多在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研究

中有所涉及,单独针对教育资源配置满意度的研

究成果不多。季顺伟等以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满

意度为对象,研究了可达性与满意度空间分异关

系,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及满意度进行探讨[12]。

常虎等选取山东省23个村庄为研究对象,运用模

糊综合评价法对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提出

要完善教育设施[13]。沈惠新等以宿迁市村庄为

例,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及其差异性,对教育

设施配置开展调查[14]。魏伟等基于“城市人”理

论,采用回归分析辨识武汉市中心区小学供需双

方的满意度共识,并验证基于供需匹配的最优服

务半径范围,通过空间要素优化寻求使用者与服

务者合理需求共识的途径[15]。胡畔等以南京都

市区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从供需关系入手分析

时间和空间双维度下的满意度分异特征[16]。李

健等在“城市人”视角下对社区营建模式的满意度

进行探讨,从人与人居的匹配关系切入,在公共服

务设施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社区营建模式下满意度

的结果差异[17]。王慧等通过建立满意度评价体

系对内蒙古城乡社区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18]。

尚利霞则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对常德市的社区教育

满意度进行研究[19]。

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视角相对丰富,涉及面较

广,但从满意度角度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教育

满意度的研究聚焦城乡两个方面,城区多依托于

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生活圈建设,乡村教育满意

度研究侧重于从村庄规划视角来研究,特别是从

县域空间层次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满意度

的成果相对缺乏。在乡村振兴和快速城镇化的背

景下,农村学校撤并一度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县

域乡村地区义务教育满意度评价本身就是县域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社会认可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此开展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对于实

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公众满意度调查

(一)研究对象概况

寿县位置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

公山南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介于东经116°27'~

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面积2948平

方千米。2020年末寿县县域常住人口83.85万

人,县域人口密度为284人/平方千米;全县辖22

个镇、3个乡,共有280个村(居民)委员会[20]。

寿县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包括小学(含教

学点)、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初中部)

(表1)。笔者采用实地考察、访谈及问卷等形式,

以学校在校学生(包括家长)和教师为主要受访

者,展开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满意度为内容的

调查。

表1 寿县乡村地区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情况

类型 小学 教学点

九年一贯

制学校

初中

完全

中学

学校数量(所) 138 54 23 31 4

教师人数(人) 2654 421 2230 1223 570

学生人数(人) 37067 1603 31094 13278 6758

数 据 来 源:《寿 县 最 新 教 育 统 计 数 据》,https://www.

shouxian.gov.cn/grassroots/118322644/1258409108.html。

(二)数据收集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以学校为单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校

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共收集有效问卷838

份,其中学生(含家长)问卷 549 份,教师问卷

289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显示被调者

性别占比较平均,且调查对象覆盖了义务教育各

年龄段(表 2)。被调学生覆盖各个年级,其中

12~15岁占总调查数的47.36%;受调学生上学

距离主要在3千米以内,其中距离为1~2千米的

学生 最 多,占 总 调 查 数 的 26.68%,但 仍 有

19.22%的被调学生上学距离超过4千米;从入学

方式来看,步行学生数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骑自

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含校车)的学生数最少。教

师平均年龄为35岁,中共党员比例占一半,学历

包括高中、大专及本科,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

最多,一级、二级教师占调查人数的大部分;从执

教年数分析,被调查者中执教年数最短的为半年,

最长的有42年,受调教师执教时间大于20年的

人数占50%。

(三)教育资源引申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研究选用里克特五点量表(Likertscale)将5

个答项“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

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4、3、2、1,来测定受调者对

杨新刚,李雯慧,金梦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9

第76页

总体和各项教育资源配置的满意度情况,构建县

域义务教育资源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并通过引

申重要性—满意度的修正IPA法分析,明确资源

配置中相对优势、劣势、保持和待改进相关指标。

表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教师样本数据

属性类别 统计指标 比例(%)

学生样本数据

属性类别 统计指标 比例(%)

执教年数 ≤2 4.9 性别 男 36.07

3~5 8.2 女 63.93

6~10 7.8 所在学校类别 公办教学点 3.64

11~20 29.1 公办小学 80.33

≥21 50.0 公办初中 12.39

班级人数 ≤10 3.5 公办一贯制学校 3.64

11~30 29.7 年龄 ≤9 8.93

31~50 41.7 10~12 39.89

51~70 21.5 13~15 47.36

≥71 3.6 ≥16 3.83

受教育程度 高中(含中专) 9.0 住所距离(公里) <1.0 18.28

大专 35.9 1.1~2.0 26.68

本科 55.1 2.1~3.0 19.78

主要出行方式 公共交通(含校车) 19.3 3.1~4.0 16.04

私家车 14.4 >4.0 19.22

非机动车(含步行) 66.3 主要上学方式 步行 50.74

住所距离(公里) <3.0 40.5 自行车 30.86

3.1~5.0 9.0 电动车 8.92

5.1~10.0 19.0 公共交通(含校车) 2.42

>10.0 31.5 其他 7.06

1.修正IPA方法概述

IPA方法通过比较测量评价因子的重要性与

实际绩效满意度,来确定改进程度的轻重缓急。

然而传统IPA法要求的假设前提“重要性与满意

度两个维度上的变量相互独立”,以及“与受访者

的总体感知呈线性相关”,在客观层面上较难满

足,且要求受访者对同一问题作出两次判断,受被

访者主观意愿的影响[21]。学者提出以“引申重要

性”替代“自述重要性”来消除自述重要性与满意

度要素的相关性。

本文参考邓维兆(Deng)提出的“计算单项满

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作为引申重

要性”理论[22],偏相关系数排除了其他满意度变

量对指定变量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只反映该变量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净相关,因此,

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真实的重要性评价

结果。

2.县域教育资源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参考相关研究[21-22]中关于满意度测量指标的

设置,结合《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办法》中相关评估指标,从3个层面设置16个评

价指标(表3)。政府政策层面包括S1撤点并校

政策、S2政府对教育资源及设施的支持力度、S3

增设寄宿制学校政策、S4推行校车制度、S5公众

参与、S6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及S7学校布局调整

政策。空间分布层面包括S8教师通勤方式、S9

学生通勤时长、S10学生通勤方式及S11学生寄

宿意愿。资源配置层面包括S12学校提供的配套

设施、S13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S14师生比、S15

班级学生数及S16校园环境及设施。

对16个二级指标进行满意度相关系数及显

著性测算,S6“教师职称评定制度”S8“教师通勤

方式”两项指标与 OS“对寿县中小学教育资源的

总体满意度”的显著性大于0.05,说明这两项指

7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77页

标与总体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不可用来

测量总体满意度,因此从指标体系中剔除。而其

它14 个 指 标 与 总 体 满 意 度 的 显 著 性 均 小 于

0.05,说明该14个指标可用于测量寿县中小学教

育资源的满意度。

表3 各指标满意度与总满意度相关性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OS对寿县中小学教育

资源的总体满意度

相关系数显著性(双尾)

政府政策 S1撤点并校政策 0.242** 0.000

S2政府对教育资源及

设施的支持力度

0.248** 0.000

S3增设寄宿制学校政策 0.255** 0.000

S4推行校车制度 0.260** 0.000

S5公众参与 0.370** 0.000

S6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0.052 0.379

S7学校布局调整政策 0.189** 0.001

空间分布 S8教师通勤方式 0.067 0.255

S9学生通勤时长 0.218** 0.000

S10学生通勤方式 0.461** 0.000

S11学生寄宿意愿 0.340** 0.000

资源配置 S12学校提供的配套设施 0.241** 0.000

S13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0.535** 0.000

S14师生比 0.618** 0.000

S15班级学生数 0.599** 0.000

S16校园环境及设施 0.323** 0.000

注:**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寿县中小学教育资源14个评价指标的满意

度在1.965~4.225之间,总体满意度为3.359

(表4)。计算各指标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

偏相关系数,作为各项指标的引申重要性得分,得

出各指标的引申重要性得分在0.174~0.610。

其中,引申重要性最低的指标为S7学校布局调整

政策(0.174),引申重要性最高的指标为S14师生

比(0.610),引申重要性高的指标对满意度的影响

程度大,为重点关注的指标。

3.引申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根据引申重要性和满意度,通过 SPSS24.0

分析软件,以满意度为x轴,引申重要性为y轴,

满意度 平 均 值 (3.359)和 引 申 重 要 性 平 均 值

(0.338)为分界线,形成四象限图,并在象限图中

按各项测量指标的满意度与引申重要性进行标注

(图1)。

表4 寿县中小学教育资源引申重要性———满意度结果

测量

指标

满意度

引申

重要性

测量

指标

满意度

引申

重要性

S1 3.381 0.216 S11 3.422 0.350

S2 4.107 0.218 S12 1.965 0.211

S3 3.678 0.255 S13 3.042 0.519

S4 4.093 0.259 S14 2.920 0.610

S5 4.225 0.381 S15 2.934 0.608

S7 3.484 0.174 S16 3.287 0.309

S9 3.768 0.176 均值 3.359 0.338

S10 2.723 0.443

图1 寿县中小学教育资源修正IPA图

(1)第一象限为优势区(表现较好),即重要性

与满意度均较高的指标,包含S5“公众参与”及

S11“学生寄宿意愿”两个测量指标。表明寿县在

教育配置中,公众参与度较高且满意度较高,政策

的实施过程是透明且公开的,且大部分学校均能

够满足学生的寄宿意愿。

(2)第二象限为劣势区(核心提升),即指标的

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是提升公众整体满意度的

关键指标,包含S13“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S14

“师生比”、S15“班级学生数”及S10“学生通勤方

式”4个指标。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以上四项测量

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高于平均值,但满意度却低

于均值。其中,在实地调研和研究中发现,部分农

村学校存在学生数量不足,师生比失调,学校用地

规模大等问题,尤其以基层教学点为甚。对于城

镇学校,存在部分学校学生较多和大班额情况,引

发校舍面积与师生比不足的问题。由于部分地区

乡村学校的撤并,部分学生通勤时间较长,其对通

勤方式不满意。

杨新刚,李雯慧,金梦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1

第78页

(3)第三象限为改进区(缓慢改善),即指标的

重要性与满意度都低,包含了S12“学校提供的配

套设施”及S16“校园环境及设施”。这部分指标

虽然重要性比均值低,但对寿县教育资源总体满

意度仍有影响,是提高寿县教育资源满意度不可

忽视的内容,在后续资源配置和建设中逐步改善。

(4)第四象限为保持区(额外资源),即指标的

重要性低但满意度高,包含S1“撤点并校政策”、

S2“政府对教育资源及设施的支持力度”、S3“增

设寄宿制学校政策”、S4“推行校车制度”、S7“学

校布局调整政策”及S9“学生通勤时长”6个指标。

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虽然相对较低,但整体满意度

高,说明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对

较好,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巩固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寿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对

象,构建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引申重要性

和满意度两方面分析寿县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

状,了解社会工作对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的满

意度情况,有助于准确把握公众的关注及需求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县域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构

建教育资源配置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14个评

价因子的满意度和引申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表

明:公众对学校的师生比、班级学生数、教学及辅

助用房面积及学生通勤状况等较为关注,对政府

支持力度、校车配备和公众参与等较为满意,而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堂、宿舍、

操场及厕所等)非常不满意,教育资源满意度均值

为3.359,整体较为满意。

引申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结果表明“优

势区”和“保持区”多项指标为教育工作中有待优

化提升的方面,而“劣势区”及“改进区”的相关指

标是提升教育满意度的重点。针对寿县县域情

况,对其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

学校布点,完善校车制度。针对公众对学生通勤

满意度得分低情况,说明先前盲目撤并乡村学校

带来的学校布点和师生通勤问题显现,应对乡村

人口变化趋势,适当调整学校布点,减少大班额,

推行校车制度来改善师生通勤状况。第二,补齐

短板,建设标准化学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优化乡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为抓手,进一

步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对乡镇中小学加大建设力

度,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标

准化学校,解决乡镇驻地学校的大校、大班等问

题,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

设,完善学校配套设施,优化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3]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

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A/OL].(2017-05-12)[2023-

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

201705/t20170512_304462.html.

[4]陈玉华,慕彦瑾.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探索,2004(4):41-43.

[5]谈松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趋势[J].中国教育学

刊,1997(4):3-7.

[6]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

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

36(2):9-15.

[7]谢婷婷,冯长春,杨永春.河谷型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公

平性研究:以兰州市中学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

21(8):29-32.

[8]任若菡,王艳慧,何政伟,等.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的

贫困区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以重庆市黔江区为

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2):22-28.

[9]林小如,吕一平,刘凌云.“二孩”政策背景下厦门市社区生

活圈单元中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9,

35(24):13-18.

[10]郑思齐,于都,孙聪,等.基于供需匹配的城市基础教育设施

配置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7,49(1):133-138,176.

[11]孙雯雯.存量规划背景下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刍议[J].现

代城市研究,2017(11):51-56.

[12]季顺伟,蒋海兵,任丽燕,等.江苏农村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与

居民满意度空间分异 [J].上海国土资源,2021,42(2):

70-77.

[13]常虎,王森.黄土高原村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

子洲县西北部为例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9):

27-30.

[14]沈惠新,李裕浩,薛倩怡.美丽乡村建设满意度状况及差异

性原因分析:以宿迁市典型村庄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22,28(7):1-3,12.

[15]魏伟,陶煜,杨欢.大城市中心区小学布局满意度提升规划

策略[J].规划师,2020,36(16):13-18.

[16]胡畔,丛喜静.南京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分异研究

7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79页

[J].规划师,2019,35(9):64-70.

[17]李健,李芳艳.“城市人”视角下社区营建模式满意度研究:

以大连市泉水居住片区为例[J].住区,2020(6):74-79.

[18]王慧,林海华,嵇雅楠.内蒙古城乡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研

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82-92.

[19]尚利霞.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社区教育满意度研究:以常德

市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2(2):58-65.

[20]寿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OL].(2021-

06-29)[2023-03-15].https://www.shouxian.gov.cn/

public/118322830/1258728735.html.

[21]陈旭.IPA分析法的修正及其在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应用[J].

旅游学刊,2013,28(11):59-66.

[22]DENG W.Usingarevised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

approach:ThecaseofTaiwanesehotsprings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5):1274-1284.

[23]王贝妮.顺德区基础教育均等化规划探索[J].城市发展研

究,2014,21(8):69-75.

[24]韩高峰,秦杨.需求与供给分析视角下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指

标体系构建:以南康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为例

[J].规划师,2013,29(12):104-109.

ProvideEducationtothePeople’sSatisfaction

———Taking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inShouxianCountyasanExample

YANGXingang,LIWenhui,JINMengyuan

Abstract:RunningeducationthatsatisfiesthepeopleisthefundamentalgoalofeducationinChina,andpublicsatisfactionwitheducationalresourcesisanimportantcriterionformeasuringeducationalwork.TakingShouxianCounty

compulsoryeducationschoolsinAnhui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asatisfactionevaluationindexsystem wasconstructed.Thesatisfactionandimplicitlyderivedimportanceofcounty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werestudiedthroughthemodifiedIPA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thepublicpaidthemostattentiontotheschool’steacherstudentratio,numberofclassstudents,teachingandauxiliaryhousingarea,andstudentcommutingstatus,andwas

mostsatisfiedwithgovernmentsupport,schoolbussystem,andpublicparticipation,butwasnotsatisfiedwiththesupportingfacilitiesoftheschool.Thestudycategorizedtheevaluationindicatorsintofourquadrants:advantagezone,disadvantagezone,improvementzone,andmaintenancezone.Optimizationconfigurationsuggestionswereproposedfordifferentquadrantstoprovidesupportforthehigh-qualityand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inthecountyin

thenewera.

Keywords: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satisfaction;IPAanalysis;ShouxianCounty

杨新刚,李雯慧,金梦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3

第80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2-12-31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22AH051569)。

[作者简介]沈墅(1981—),男,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杨大鹏(1982—),男,淮

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沈 墅,杨大鹏

(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文章基于民俗体育、民俗文化的视角,以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

法,分析阐述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梳理了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河

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显示,促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推动民俗体育与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74-06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自然景观独

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俗体育是淮河流域特色

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

业相融合,有利于彰显地方特色,创新旅游产品,

促进体育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

地带,汇聚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多种

文化,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于淮河流域淮南的

八公山下,《淮南子》也是诞生于淮河流域的文化

瑰宝。淮河流域跨越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山东

五省,其中江苏淮安有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等

经典民俗文化项目,安徽淮南有花鼓灯,蚌埠有赛

龙舟,可见淮河流域孕育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与

体育文化。基于此,本文通过查阅淮河流域民俗体

育相关档案、史料和文献等资料,对淮河流域民俗

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梳理,以期为淮河

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一、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加强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我国经

济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影

响与作用。

(一)推动民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呈现新特点,民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

定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部分地区虽开展一系列

民俗体育项目,但并未形成相应规模,甚至部分地

区还处于空白状态。学界对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

尚待深入,大量特色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并未充分

融入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部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面临失传的风险。加强民族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研究,一方面能够利用民俗体育项目打造

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淮河流域旅游产品的经济效

益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旅游对民俗体

育文化进行宣传,促进我国民俗体育项目获得传

承[1](P66),使我国民族体育事业可以与旅游产业一

同蓬勃发展。

(二)促进特色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建设中,旅游已经

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当前旅游产品

存在较强的同质化,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文化产业

特色,缺乏吸引力和号召力。淮河流域具有丰富

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大量民俗体育项目,与

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发展、地域特色息息相关。

加强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在旅

第81页

游产业中增加特色旅游项目,突显地域性、文化性

和差异性,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这一方面有利于打造与当地文化相吻合的特色旅

游项目,提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

依托旅游加强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为淮河流域

的民俗体育文化所吸引。

二、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类型

淮河流域民俗文化、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部分民俗体育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2]。淮

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类型主要涉及舞蹈类、养生

类、武术类、杂技类和水域类项目。

(一)舞蹈类

舞蹈类项目主要以蚌埠的花鼓灯为主。花鼓

灯起源于夏朝,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育

项目。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纪念大禹治水仍

旧有传统的花鼓灯庙会和花鼓灯舞蹈表演,舞蹈

动作中包含武术、杂技等多个元素。目前这一舞

蹈项目得到很好的保存与传承,淮河流域中的一

些群众具有花鼓灯舞蹈基础。花鼓灯表演能够展

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并通过优美的艺术风格

展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民族信仰[3]。

(二)养生类

我国许多传统民族体育与养生有关。淮河流

域民俗体育项目中也包含大量传统养生类体育项

目,如安徽亳州的华佗五禽戏。华佗五禽戏基于

中医养生理论,并结合人体运动学,通过相应的动

作模仿虎、鹿、熊、猿、鹤的神韵及动作,在此过程

中很好地锻炼了人体的四肢及五脏。

(三)武术类

淮河流域民族体育项目内容复杂,皖北、豫

东、鲁南等地在1992年之后有13个区域被命名

为武术之乡[4]拥有非常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其

中河南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背景,有上百所武术

学校。经研究调查发现,仅流传于淮北地区的传

统武术项目高达上百余种,拳术40多种,因此武

术是淮河流域民族体育项目中的主要内容。河南

的心意六合拳是当地特色武术旅游项目之一,这

一拳法具有较强的攻守意识,也是目前在淮河流

域被大众广为熟知的体育民俗运动之一。

(四)水域项目

赛龙舟也是淮河流域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之

一。赛龙舟风俗主要以龙祭和屈原祭为主。淮河

干流比较平缓,全长约为1000千米[5]有利于龙

舟项目的开展,而且淮河流域水系发达,河渠交

错,是开展赛龙舟项目的必要自然条件,再加之淮

河流域一带具有节庆祭奠传统,因此赛龙舟逐渐

成为当地进行文化传承与休闲娱乐的必备项目。

三、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特征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较为丰富,其文化内

涵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

目彰显了民俗信仰、军事地域、艺术表演、养生文

化、南北交融等多方面的风格特征。

(一)民俗信仰

民族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自战国时期以来,淮河流域就具有较强的民

俗信仰特征,如安徽蚌埠的花鼓灯是为纪念大禹

治水的功绩,在体育活动中一方面纪念先人的丰

功伟绩,另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鼓灯、赛龙舟等具有祈福

属性的体育民俗项目也成为当地人民表达喜悦以

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

(二)军事地域

淮河流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军

事战略阵地,楚汉决战的垓下就是安徽固镇,被誉

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6]。自春秋战国以来,淮

河流域发生的军事战争不计其数,尤其在冷兵器

时代,淮河流域许多地区更被纳为军事重地。淮

河流域涌现许多军事名人,如姜子牙、项羽、朱元

璋等。淮河流域盛行的武术项目与其固有的军事

地域特征息息相关,奠定当地武术文化的重要基

础。另外,解放战争时期,淮河流域也打响过著名

战役。

(三)地方艺术表演

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艺术表演特

征。淮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衍生出

许多表演项目,为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带来巨大的

发展空间。比如安徽蚌埠的花鼓灯,由于古代当

地十分崇尚巫风和祭祀,这也就使得许多民俗舞

蹈有非常浓烈的神秘气息[7]。现在的花鼓灯表演

中有关巫术的成分被大大降低,其风格和特色呈

现出别具一格的舞台魅力,有效提高了当地民俗

体育项目的表演性特征和民族艺术特征。安徽皖

北地区很多艺术表演团体或组织会定期派遣花鼓

灯以及其他民俗舞蹈代表参加各地表演,体现民

俗的体育魅力。

沈 墅,杨大鹏: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75

第82页

(四)道家养生文化

皖北地区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淮南

子》中的道家思想对养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以

安徽亳州的五禽戏为例,由于五禽戏具备良好的

养生理念和功能,在安徽部分地区十分盛行,并逐

步面向全国推广。这一民俗体育项目不仅传承了

道家的养生思想,同时也对人体经络及气息等多

个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融合,强调心与意合、气与

力合等多个养生要诀,不仅符合当前的养生需求,

同时也使得淮河流域体育项目在诸多领域展现出

较强的影响力。

(五)南北交融风格

淮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

我国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人口居住密集的繁

华之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移民迁徙推进了区

域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体现南北交融特色。如蚌

埠狮子舞在动作、表情等方面既体现了南方狮子

的温顺,也展现了北方狮子的威风和勇猛,是当地

民俗体育项目南北交融的一个典型表现。

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的有效路径

淮河流域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

源,相关部门应充分凸显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

特色,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研究,以体现民

俗文化魅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扬,展现我国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以民俗体育文化加强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可以提

高旅游产业的特色与实力,营造鲜明的旅游产业

特色,促进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基于

当前的发展现状,推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

产业融合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政府主导,推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

的开发

旅游产业与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都需要当

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尤其是旅游项目及民俗

体育项目都与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因此促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项目开发与项目建设。

1.政府主导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目前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

合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主要因为部

分地区的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缺乏足够

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经验支持,而淮河流域地区民

俗体育文化资源多样,旅游产业分散,难以在短时

间内实现旅游产业与民俗体育的高效融合。因

此,需要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依托于政府强大的主

导地位为各方制定良好的政策制度,促进民族体

育与旅游产业之间建立合作协同关系。

2.政府主导组织多方协调工作

政府在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功能及协

调作用。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

由当地的旅游产业、民俗体育项目产业相互协同,

而各方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得到政府的

高度关注和支持。因此政府应组织多方进行协调

交流,以促进民族体育融合旅游产业为方向展开

协调工作,在制定明确的战略方针和制度规划后

邀请当地的旅游产业群体、民族体育产业群体与

政府一同进行协调交流,共同探讨推动当地民族

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3.合作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

多样,但是一直以来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之

间缺乏良好的协同融合路径,尤其是对特色民俗

体育项目开发不足,使得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

俗体育项目及传统文化难以体现于当地的旅游产

业当中。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及体育

领域发挥的重要主导作用,以政府主导建立“民俗

体育项目研发小组”,对淮河流域的民俗体育项目

进行全面挖掘,开发淮河流域地区具有民族特色

和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进一步充实淮河流

域民俗体育内容。

政府作为地方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建设的重

要主体,应以统一协调发展为原则,由旅游管理部

门、文化部门及相关资源开发部门与当地的旅游

产业、民俗体育产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坚持

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推动各部门配合协

调,促进工作创新,实现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

度融合。

(二)制度保障,提高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

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力资源建设是影响产业发展。淮河流域民

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需要相关

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应

进一步完善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

培养制度,以强大的人力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与建设。

7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83页

1.开设民俗体育与旅游专业特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具有融合

发展的契机,我国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与传统文

化有关的旅游特色课程,但与民俗体育相关的旅

游专业课程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研究较

少,课程体制建设尚不完善。为加强相关领域专

业人力资源建设,应根据民俗体育与旅游发展开

设相关专业,培养具有民俗体育专业知识基础与

旅游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

效方式。旅游产业相关企业及民俗体育相关企业

都可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培养相关专

业人才为方向,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根据融合发展的方向,培养

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

产业发展的适配性,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与人才培

养协同发展。

3.开展当地社会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

旅游产业与民俗体育之间尚缺乏良好的协同

工作路径,尤其是相关旅游专业人才对当地的民

俗特色了解较少,难以将民俗体育项目真正融入

旅游行业。因此,应依托淮河流域旅游资源禀赋,

培育专门人才,使其掌握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相关

知识,能够适应淮河流域民俗体育建设发展规划,

更好地推动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发

展[8]。此外也可以加强对当地民众的培训与教

育,使其充分认识民俗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的优势及契机,有效提高民俗体育项目在当

地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使民俗体育成为当地“人人

皆知”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强大民俗体育的群众

基础和文化氛围,更好地推动当地民俗体育项目

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述,人才是影响相关产业及行业发展

的重要条件,随着民俗体育项目与淮河流域旅游

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

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及高校

之间应相互建立协同关系,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培养环境、培养质量为方向共同合作。

(三)合理规划,打造淮河流域特色民俗旅游

项目

淮河流域特色旅游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旅

游经济发展,对社会民生及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淮河领域拥有的丰富民俗体育资源,进一步

加强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能够充分

体现当地旅游产业的特色与魅力,也能够开发更

多具有淮河流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让

游客充分体验民俗特色,不断强化淮河流域特色

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建设与

发展。

1.加强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规划

淮河流域的民俗体育项目应充分体现于旅游

产业当中,增强旅游产业的特色性,因此,需要加

强旅游项目规划,打造具有淮河流域民俗特色的

旅游项目。一方面,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加强和

企业及相关高校的合作,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进

行全面挖掘,筛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融入旅游体

验项目中,邀请游客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增强游客

在旅游项目中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基于民俗体育

文化内涵打造相应的旅游场景,如“沉浸式花鼓灯

时空之旅”旅游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3D

沉浸式花鼓灯旅游体验项目,使游客以虚拟角色

参与到古代的花鼓灯舞蹈活动当中,以特色民俗

体育打造具有现代化特点的旅游项目,使旅游项

目既能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也能够更好地

体现民俗文化特色[9],彰显民俗体育魅力。

2.开展大型民间赛事

民俗体育项目比赛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特征,

能够激发人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目前淮河流域

的旅游项目主要以参观、体验为主,与竞技有关的

旅游项目相对较少。为体现民俗体育项目的竞技

性,有关部门可规划一系列民俗体育项目比赛,邀

请游客参与到比赛活动中,如“龙舟特色比赛活

动”,除专业的龙舟表演和龙舟比赛外,也可以在

旅游项目中增加赛龙舟比赛体验活动。在保障安

全性和规范性的前提下,由相关专业人员组织游

客进行龙舟比赛,一方面能够让游客真正体验到

当地的民俗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型

比赛的方式给游客提供相应的奖励和纪念品,提

高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3.加强集群旅游项目建设

淮河流域各地旅游项目根据项目特色和地域

文化,打造了一些特色旅游体验项目或观赏项目,

但旅游项目间缺乏关联性和互通性。游客可能只

体验一种民俗体育活动,没有充分感受淮河流域

南北交融的特点与魅力。应持续加强集群旅游项

沈 墅,杨大鹏: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77

第84页

目建设[10],开发“淮河流域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展

馆”“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体验馆”等,对淮河流

域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整合,建设旅游项目集群,使

游客能够一次性了解和体验到多种民俗体育活

动,彰显淮河流域民俗活动项目的丰富性和多样

性,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另一种特色旅游项目。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应充分挖掘民

族体育项目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以丰富多样

的旅游项目吸引各地游客,创造当地更好的旅游

产业发展前景。

(四)拓展宣传渠道,增强淮河流域民俗体育

项目知名度

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宣传

渠道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

资源,在加强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建设

与开发中应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增强淮河流域

民俗体育项目的知名度。

1.加强互联网宣传与普及

我国正处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体

育运动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领域也在

不断开发各类体育项目,旨在增强国人体质。基

于淮河流域丰富的体育资源,可从民俗体育的角

度进行体育项目与旅游宣传。如通过各大媒体网

站开设淮河流域文旅宣传公众号,对淮河流域各

类民俗体育进行宣传,包括民俗体育的起源、发展

及现状,同时融合特色旅游项目,增强民俗体育的

吸引力。一方面吸引游客来淮河流域旅游带动旅

游经济,另一方面向广大群众科普民俗体育相关

知识,丰富体育形式,响应“健康中国”号召。

2.开展线上创意活动征集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通过互联网能够加

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搜集各方意

见。因此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相关旅游项目在建设

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意活动征集,由广大

群众就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及活动开展创意。

在活动征集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意见和建

议,促进旅游项目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社

会群体进行民俗体育活动宣传及旅游项目宣传,

有效提高民族体育及旅游活动的知名度和社会影

响力,打造淮河流域特有的旅游形象。

3.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活动

民俗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体育

活动。在“全民体育”“健康中国”背景下,可依托

淮河流域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线上线下体

育教学活动。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发布课程,让更

多的人参与到淮河流域特色民俗体育的学习当

中,加强社会对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另

一方面,可以开展线下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进行文

化宣传,增强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活动的知名度,让

更多的人被民俗体育所吸引,带动民族体育发展,

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建设。

宣传是影响旅游产业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手

段,基于淮河流域民俗体育项目及旅游产业建设

现状,可依托互联网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当地民俗

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促进民

俗体育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结 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民俗体

育的蓬勃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基础与经济基础,

为我国旅游产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促进

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让

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应坚持政府主

导,加强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完善人力资源建设,

提供人才保障。此外,促进高校企业与政府建立

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创新旅游项目,拓展宣传渠

道,促进民俗体育及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久祝.文旅语境下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来自青州花

毽的田野释义与演证[C/OL]]//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

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22中国体育史年

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体育文化学术论坛摘要集,2022.

(2022-11-19)[2022-12-20].https://kns.cnki.net/kcms2/

article/abstract? v=M7N75Hb03FVJDYDhMztSwNQlOx8

KjrZgTpG-x87_C8YP2-Fduo0g9UhL8CWRi9kRAGSLkore

AmzaghrWzl4UsglzKyCijlet0MX2hFHIhP23SeaCOYt_Nh6

NAVlYijw7hhnUTdPX0EvIbCq4VOEOw==&uniplatfor

m=NZKPT&language=CHS.

[2]肖斌.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文化产业,2022(29):

130-132.

[3]张怀敏,徐峰.淮河流域民俗体育花鼓灯发展的现实问题和

建设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4):137-140.

[4]陈威.皖北武术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3,10(4):31-33.

[5]淮河[EB/OL].(2014-09-13)[2021-12-20].http://www.

mwr.gov.cn/szs/hl/201612/t20161222_776385.html.

[6]文明旅游志愿行,助力垓下遗址区[EB/OL].(2022-05-23)

[2022-09-25].https://www.guzhen.gov.cn/gzdt/bmdt/

7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85页

81244976.html.

[7]徐家林,姚磊,闫松.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特征与现代功能演

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4):100-105.

[8]徐文,白胜超,姚辉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传统体育

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2,

44(5):31-35.

[9]梁兰颖,刘芳.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

科技,2022(18):37-39.

[10]戴思,周平.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2):167-170.

StudyontheIntegrationDevelopmentofFolkSportsandTourismIndustry

intheHuaiRiverBasin

SHENShu,YANGDapeng

Abstract:Thepapermainlyadopts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andtakesthefolksportscultureoftheHuai

RiverRiverbasinasthekeyresearchobjecttoelaboratetherelevantfolksportsandfolkcultureastheresearchbackground.Itexpoundsonthenecessityofthe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folksportsandthetourismindustryandthen

givesabriefdescriptionof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folksportsintheHuaiRiverbasin.Thepaperdiscussesthe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hoffolksportsandtourismindustryintheHuaiRiverbasin.Thestudyshowstheintegration

anddevelopmentoffolksportsandtourismindustryintheHuaiRiverbasincouldpromote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andfoster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folksportsandfolkculture.

Keywords:theHuairiverbasin;folksports;tourism;integrateddevelopment

?????????????????????????????????????????????

(上接第60页)

[9]张永安,耿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量化评价:基于

PMC指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26-31.

[10]张永安,郄海拓.金融政策组合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量化

评价:基于 PMC 指数模型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

34(2):113-121.

[11]张永安,周怡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工具挖掘及量化评价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0):188-197.

[12]蔡冬松,柴艺琳,田志雄.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吉林省数字

经济政 策 文 本 量 化 评 价 [J].情 报 科 学,2021,39(12):

139-145.

[13]高昕,孙远太.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乡村振兴政策文本量

化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2,38(19):57-60.

[14]郁建兴,黄飚,江亚洲.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与

路径选择:基于浙江省11市《实施方案》的文本研究[J].治

理研究,2022,38(4):4-17,123.

[15]ESTRADA M AR.Policymodeling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evaluation[J].JournalofPolicy Modeling,2011,

33(4):523-536.

[16]陈丽君,郁建兴,徐铱娜.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J].治理

研究,2021,37(4):5-16,2.

[17]刘洪森.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

[J].思想理论教育,2022(3):23-29.

[18]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

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19]蒋永穆,豆小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逻

辑与初步设计[J].东南学术,2022(1):36-44,246.

EvaluationofZhejiangCommonProsperityDemonstrationZoneConstructionPolicy:

aPMCIndexModelApproach

SUNQun,CHENGXiaomeng,ZHAOXiaochun

Abstract:ThestudycollectedeffectivepolicytextsforbuildingacommonprosperitydemonstrationzoneinZhejiang

issuedatdifferentlevelsofthecentralgovernment,provinces,cities,districtsandcountiesandadoptedthePMCindex

modelforquantitativeevaluation.Theresearchfindsthattheoverallqualityofcommonprosperityconstructionpoliciesin

Zhejiangisgood,buttheinternalgapofpoliciesatdifferentlevelsisobvious,andthereisstillroomforoptimizationin

policysupervision,policyfields,policyprioritiesandpolicyguarantees.Theevaluationcanoffertheoreticalsupportand

basisfordecidingandimprovingpoliciesontheconstructionofnation-widecommonprosperitydemonstrationzone.

Keywords:ZhejiangProvince;commonprosperity;policyevaluation;PMCIndexmodel

沈 墅,杨大鹏: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79

第86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3-06-27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南建筑彩画图像及工艺技术研究”(AHSKY2022D201)。

[作者简介]黄成(1974—),男,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保护;张墨(1997—),男,安徽

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孙子轩(1996—),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俗学。

徽州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及色谱构建研究

黄 成1,2,张 墨1,孙子轩3

(1.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安徽建筑大学 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

3.中南大学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2)

[摘 要]传统建筑色彩的等级制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装饰的表意符号。文章以明代徽州典型建

筑———罗东舒祠为例,立足于建筑色彩学理论,结合传统色彩的制度性、观念性和技术性,分析其色彩成因。利用测色技

术及交叉学科对现存建筑色彩进行计量模型构建,根据CIE-LCH 及孟塞尔色立体系统对其建筑色彩进行数据分析,探

索罗东舒祠主体外观色彩、室内彩画装饰色彩的形态要素和构成规律,构建罗东舒祠建筑色谱,从技术角度增补徽州传

统建筑色彩的数据资源。

[关键词]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色彩量化;色谱构建

[中图分类号]TU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80-09

罗东舒祠(图1)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黄

山市呈坎村,是现存明代徽州保存较为完整的家

庙,为 前 罗 后 裔 祭 祀 十 三 世 祖 罗 东 舒 而 建

立[1](P294-295)。其历史脉络清晰,原制基本完整,规

格较高,且形制严谨规整,堪称明代徽派建筑的

“典型遗存标本”。此外,祠堂后寝梁架绘有大量

明代彩画,完整性和原真性兼具,是徽州乃至江南

包袱锦彩画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

图1 罗东舒祠鸟瞰图

明嘉靖年间,民间用色受到皇权至上和等级

礼制的伦理约束,建筑色彩体系由朴素的视觉喜

好经验,转向制度化、法典化的自觉性系统色彩认

知形态。罗氏族人根据建筑等级、审美及信仰选

择装饰形式,祠堂色彩语言采用了依附物料的直

接表现,呈现“物色相形”的建筑雅灰倾向。鉴于

罗东舒祠对于明代徽州祠堂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

值,本文拟以呈坎罗东舒祠为色彩研究样本,探析

皇权礼制和宗族伦理影响下罗东舒祠建筑色彩的

形成机理,及其色彩图谱的典型表现。

一、罗东舒祠建筑色彩的形成机理

建筑色彩作为一种建筑语言,是建筑形态中

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2]。罗东舒祠,是现存祠堂

中反映明代徽州礼制思想最直接的代表,其建筑

色彩不单是罗氏“族权”的产物,也是时代价值

观的物质体现。故在形成机理上应依头缕当,

一方面,宏观上需要了解明代建筑形制规定对

于研究对象的构成要求,另一方面,微观上也应

观照建筑色彩在地域和人文环境自然孕育下的

有机过程。

第87页

(一)制度和伦理思潮的影响

在明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罗氏族人的色彩

感知与表达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一,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大明令·礼令》

在建筑形制与装饰色彩上规定:“庶民所居堂舍,

不过三间五架,不用斗拱、彩色雕饰”[3](P22),“民间

房舍,须要并依《令》内定式。其有僭越雕饰者,铲

平;彩粧青碧者,涂土黄;其斗拱、梁架,成造岁久,

不需改悔。今后盖造违禁者,依律问罪。”[3](P24)

质言之,举凡地方建筑色彩规格不得以黄、青正色

为主,故而观念上转化为采取较简朴的砖木原色。

罗东舒祠灰调形成囿于官方等级制度的程式化表

达,并在后世罗氏族人的设计及修缮演化中,逐步

将其制度化。

其二,明代“三教合流”思潮渗透。《大明会

典》记载:“明代立国,事事皆上仿唐宋”[4](P22-23)。,

明代沿袭宋代“程朱理学”的传统礼制,但其理学

内质较之宋已有所不同,呈现“儒释道”三教合流。

明嘉靖皇帝崇道之风兴起,影响至社会整体的生

产与生活,彼时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的素色

观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以及宋濂有

关禅宗“存心养性、明心见性”的心学主张,相互融

通。基于此,品官修建的罗东舒祠顶礼“三教合

流”思潮,祠堂外观化繁为简,内部满堂施彩的表

现,颇具宋儒注重内涵,淡化外在的“内圣”倾向。

这也映射出罗应鹤及族人,对祠堂色彩逾制的谨

慎试探。

简言之,色彩作为皇权统治的等级阐释工具,

多用以维护阶级群体利益以及控制底层百姓。在

受到“三教合流”的形而上色彩观的浸染,以及社

会等级礼制思想的束缚下,色彩表现机制是用等

级象征符号展现主流文化价值,反映在罗东舒祠

的外观是色彩张力平和的“粉墙黛瓦”。

(二)“物色相形与道德隐喻”的色彩选择

“影响色彩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

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是指水体、大气、天空、植

被、山脉等;人文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科技、哲

学、宗教、政治、文化、礼俗等”[5](P41-42)。因而,讨

论罗东舒祠色彩需从人文与自然环境两方面

分析。

其一,自然材料的原型显露。罗东舒祠地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日照时长相对较短。

周边群山环抱,山脉连绵,盛产优质建筑木材,以

及适合烧砖制瓦的黏土和石灰石、青石、麻石等各

种石材薪柴,这于交通不便的徽州而言,“五材并

举”的就地取材方式最为经济适用。建筑外墙多

用块石和青砖砌,并用白色石灰浆进行粉饰,建筑

内部为木石结构,以木柱、石柱支撑草架硬山顶。

罗东舒祠建造主要采用的木材包括黄褐色马尾

松、黄白色桧柏、暗褐色檫木;砖石优选黟青石、凤

凰石、白麻砾石、茶园石、水磨青砖等。基于此,在

施彩方面罗东舒祠还受到官方制约,很大程度依

托于“实物语言”而非“漆饰语言”。王肃引孔子之

论“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 质有余,不受

饰故也[6](P41-42)。从中能发现儒家讲求“器完而不

饰”的端倪,进而实现材料“物性”的肌理、花纹与

色泽的原型展露。表现在梁枋门窗亦采用木色而

做,基本不饰漆面,仅辅刷清漆桐油以保护木料[7]

(图2)。罗东舒祠依赖本土丰沃的建材支持,产

生了“借物表色”的自然拾色观,奠定了其低饱和

度的色彩特征。

图2 罗东舒祠材质-色彩对比图

其二,色彩的道德隐喻。建筑是观念与思想

的载体。罗东舒祠的色彩营造必然与监制者的建

筑目的和修建工匠的审美偏好紧密相连。从建造

目的来看,罗东舒祠是明代品官罗应鹤为纪念先

祖罗东舒所建支祠。据呈坎《前罗族谱》记载,罗

东舒“自幼聪颖,童蒙中以俊秀称,及长隐而不仕,

惟耕读是业,动止常循礼度,不尚浮华。”[8](P245)在

品行上“谢公廷兰称其与渊明同调”,在才华上后

人称其“有黄鲁直之才,欧阳永叔之贤。”[8](P245)可

见罗东舒是一位以文章鸣世,清贫度日,不好人间

浮华的学者隐士。后人罗应鹤在建祠崇德之时,

祠堂外在色彩以黑白无色系表征罗东舒先生不尚

黄 成,张 墨,孙子轩:徽州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及色谱构建研究 81

第88页

浮华的高洁作风,而满堂施彩的包袱锦彩画和浮

雕则寓意着先生笃行耽书、著书立说的渊博学识。

从建造工匠群体而言,徽州匠人在“五色批

判”下惯于在材质色泽的细微处见真章。《庄子·

达生》有“以天合天”之说:“梓庆削木为鐻,鐻成,

见者惊犹鬼神。鲁候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

焉?’……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不

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

与!’”[9](P114-115)工匠制鐻,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完成

的全过程,以此达到去功利、去智巧以至忘我的

“天工合一”的造物状态[10],旨在“工匠的自然

化”,“即雕即琢,复归于朴”。罗东舒祠色彩组合

模式是由匠作在长期建筑过程中演化而来,过程

包含了自然之本性和材质之天性相佐,同禅茶文

化中清明心智的“利休灰”有异曲同工之妙。其

“灰”是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理念之体

现,诚如邢昺疏曰:“素,喻礼也”[11](P33),通过“素

灰”隐喻“理”的本质[12](P51-52)。

二、罗东舒祠色彩现状评价

通过对罗东舒祠现场36组建筑主体色的采

集,获得大量原始色彩 CIE-LAB色坐标值,经数

据整理与分析,将CIE-LAB色坐标值转换为符合

人眼感知的色彩要素 CIE-LCH 色坐标值,并对

同组色样完成色彩均值统计。另外,为量化祠堂

建筑灰调的色相稳定性和明度、饱和度的波动范

围,对所有材质典型色制作 H-C圆盘色度分布图

(图3)。据分布图可知,祠堂建筑主体彩度值总

体偏低,C值大多处于30以下,且色相分化为偏

红木质色彩与偏蓝砖石色彩两种。相较而言,木

质色彩较砖石色彩色相更暖,彩度更高。从低饱

和度的量化结果来看,这不单是建筑材料的物理

特征,也是制度伦理的外观选择。祠堂作为重要

的伦理空间,在新安儒学的道德教喻之下,低饱和

度的灰调促使人与建筑间的视觉感知意识,被润

物无声的“理”化和道德化。罗氏利用材质原色的

使用向世人表明自家宗祠所建资金明白洁净,并

非不义之财[13]。

(一)祠堂主体外观色彩现状

1.祠堂建筑外部色彩特征

罗东舒祠建筑色彩分为建筑内外部色彩,其

外部色彩构成单一化,主要包括外立面以及第五

立面两种色彩倾向。由于建筑表皮色彩风化严

重,粉饰材质剥落,原建筑色彩失真。在取色过程

图3 建筑主体典型色H-C色度分布图

中尽可能选取接近历史原貌的残余部分。参照墙

体装饰材料、历史文献记载和徽州传统手工艺传

承记忆的多重考量,完成祠堂建筑外部典型色

分析。

其建筑外部材料的外立面涂料采用糯米砂浆

结合白垩混合形成的柴烧灰,加上植物藤汁和鸡

蛋清,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混合烧制而成的灰

浆[14](P53),参照孟塞尔色彩系统,外立面色相处于

5Y偏黄倾向,明度值趋于7~8之间,纯度集中在

1.4周围。色彩明度值处于5~10区间,属于高

亮度色彩范围;当颜色纯度介于0~3之间属于低

饱和度色彩范围。由此可知,罗东舒祠建筑外立

面色彩为偏黄灰;色彩偏黄是长久日光曝晒和氧

化、酸雨反应所致[15](P32),因而祠堂建筑外立面主

色调理应为灰白色。此外,罗东舒祠屋顶形制为

硬山式,瓦片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主要构成材料。

据《工程做法则例》记载,徽州建筑瓦作使用的是

窑制青板瓦[16](P384)。参照图4至图8色彩数据,

5GY4/2.4为瓦片对应 CBCC色卡标准,从5GY

色相中可以看出,明代瓦片色彩偏向低明度值的

绿灰色。

图4 祠堂第一院落典型色数据分析图

2.祠堂建筑内部色彩特征

罗东舒祠内部色彩现状分为偏赭红、熟褐木、

青灰茶园石、黛青砖固有色以及牌匾和庭院绿植

构成的点缀色。将所拍摄的照片用Photoshop软

件进行150格像素化处理,根据色块所占图像比

8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89页

图5 祠堂第二院落典型色数据分析图

图6 祠堂第三院落典型色数据分析图

图7 祠堂享堂典型色数据分析图

图8 祠堂第四院落典型色数据分析图

例,提取主辅色彩及点缀色彩[17]。其中主色调中

偏赭红的木色占75%,黄色系为8.3%,无彩色系

为16.7%,色相集中在赭红色系10YR,整体色调

偏暖;色彩明度集中于3.5~8之间,明度偏亮;纯

度介于1~3之间,纯度偏低。对比辅色调黄色系

占50%,红色系只占12%,无彩色系占20.9%,

主要在于辅色调多为砖石原色,色相集中于黄色

系1.5~2.5Y之间,红色系处于7~8之间,无彩

色系5~6.5N;明度在3~8之间,与主色调明度

相差无几,属高亮度;纯度主要集中于1~4.5的

低饱和度区间(图9)。

图9 祠堂建筑主体色彩数据

祠堂建筑的点缀色多由牌匾的朱红、石绿和

庭院植被绿色等构成,色相集中在 R~GB之间,

其中黄色系占25%,绿色系占43.8%,红色系占

12.5%,剩余 YR、N、BG各占6.2%;点缀色整体

明度主要集中于4~7,属于高亮色;纯度跨度为1

~9较大。具体而言,点缀色的色域较广色值跨

度较大,色彩构成复杂。

罗东舒祠建筑外部色彩的主色倾向为两种,

分别是立面的灰浆(5Y7.5/1.4)和屋顶的灰绿色

(5GY4/2.4)。建筑内部主色调为深红黄(YR)木

质原色,辅色调为较高明度,低饱和度偏黄(Y)的

石质原色(图10)。

图10 建筑主体色彩数据统计图

黄 成,张 墨,孙子轩:徽州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及色谱构建研究 83

第90页

(二)祠堂内部彩画色彩现状

罗东舒祠除了外观灰调系统之外,寝殿宝纶

阁还具有研究价值的江南包袱锦彩画,其强烈绚

丽的色彩隐匿在建筑灰调外壳之下,符合儒家“绘

事后素”[10](P32)的装饰观念,即先粉地为质,而后

施五彩。其彩画分布主要位于后寝一层前轩、后

进和东西尽间主要大木制构件之上,具有不同于

建筑主体灰调色彩的体系构成。如果说罗东舒祠

的建筑灰调是徽州人素雅低调的理性品德,那么

寝殿宝纶阁珍品彩画即藏秀于内的宗族气势彰显

(图11)。

图11 宝纶阁梁架彩画现状示意图

1.寝殿宝纶阁彩画典型色提取及表现

根据现场勘验,后寝宝纶阁属半开敞式建筑,

因此彩画保存的条件受到庭院外部自然因素影响

较大,且各个部位所处的微环境各有不同。徽州

地区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及波动较大,宝纶阁彩画

常年处于潮湿环境。一方面,彩画木质基底易膨

胀,彩画表面出现裂隙、龟裂;另一方面,温湿度的

频繁波动加快颜料结剂退化,致使颜料脱落。虽

然通过影像设备依稀可见其原貌,但仍有部分颜

料层受光照、温湿度影响,颜料层褪色、变色。

构建宝纶阁彩画典型色系,需依据多项数据

及多种方法,首先,运用色度测量现存较为清晰的

彩画颜料表层;其次,对比同类构件和被其他金属

件遮盖保留的彩画原貌进行取色;最后,参照《营

造法式》和《江南古建筑彩画保护及传统工艺研

究》等彩画颜料工艺技术文献,以及矿物颜料实物

色作原色对照。建立 CIE-LCH 色坐标后,采取

“极值”取色方法计算“典型色”,即同一色样组的

L、C、H 数值,取C值最高的测量点为典型色,原

因在于其污染和褪色的程度更低,较为接近文物

建筑彩画色彩绘制初期。经现场技术采集和后期

文献分析可得宝纶阁彩画色彩分为红、黄主色,间

插蓝、绿辅色,最后以黑、白二色进行细节轮廓的

描边。因蓝、绿颜料含铜元素较多,在经加热氧

化后形成氧化铜而变色发黑,致使现存红黄颜

料较之蓝绿颜料更易辨认。因此,在采样过程

中对彩画现状需要进行主观对比筛选,除了选

择保存较为完好的彩画暴露面,还需要对梁架

上积尘除垢清洁,之后对裸露出的原始色层进

行点测(表1)。

明代色尚遵循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尚立赤,

红色即是五色之首,也是高等级用色象征。由于

民间的理性“逾制”,高等级的朱砂红成为宝纶阁

彩画的重要色彩之一。从色彩表征来看,红色分

为3种:正红、粉红和橙红,见于包袱心和箍头、藻

头的位置,用做局部填色和点缀,或在包袱边做底

色;石青又名蓝铜矿,宝纶阁石青分为偏紫石青与

偏绿石青两种;黄色除主要的雌黄点缀花蕊外,还

有大面积铅黄作衬色层,尤其在彩画表层颜料脱

落后显露较为明显;宝纶阁绿色为丰富的氯铜矿

绿,色泽温润清丽。点缀色为黑白无彩色主要用

于描边弱化色彩关系,强化图案边界感,其中白色

以水白铅矿为主,用于图案花卉的勾边打点及衬

色,也有用于混合其他颜色以中和饱和度;黑色为

炭黑颜料,由于烧制工艺导致其本身略有发蓝倾

向,明清时期多数民间门柱使用“黑漆退光”的做

法,除彩画外,还用于粉饰立柱和门框。

2.色度数据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传统色彩“特征”或“风格”易被辨识和感知,却

难以用言语表述。究其原因,在于传统装饰色彩组

合过程中存在内在关联,而色度数据的近似函数可

以找到部分潜在规律。以宝纶阁彩画朱红、石青和

绿色为例,统计24点红色、20点蓝色样本和20个

绿色样,通过L-H 色彩关系可得近似拟合为线性

函数(判定系数R2 越接近1,拟合度越高)在色相

和明度的关系方面,呈现明显的规律。

朱红组:H=14L+4.05 (R2=0.737)

粉红组:H=-0.19L+46.32 (R2=0.228)

橘红组:H=0.48L+13.46 (R2=0.779)

绿色组:H=-0.1L+1.56E2(R2=0.852)

偏蓝石青组:

H=-0.18L+2.61E2 (R2=0.732)

偏绿石青组:

H=-0.15L+2.28E2 (R2=0.763)

8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91页

表1 后寝宝纶阁装饰彩画典型色采集表

色彩名称 材质介绍 取样位置

色值

L C H

色样

主色调 朱砂红 以铅、硫黄、硝石为原料,经高温成橘红色粉末 39.4 67.4 31.5

朱砂粉红 由朱砂、铅白调配 46.1 66 38.3

朱砂偏橘 偏橘(含铅、钙、氧、为铅丹混合方解石) 41.9 67.7 49.6

雌黄 铅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 68.4 72.3 84.8

木色大黄 由铅丹及石黄调配,做大底 56.4 59.9 56.3

辅色调 石青 天然矿物颜料,属于碱式碳酸盐,矿物名为蓝铜矿 48.6 40 260.9

绿色 绿铜矿(翠绿)含有铜元素,含氯 63.2 28.9 154.6

点缀色 白色 铅白(含铅、氧、氯)水白铅矿 89.2 0 153.4

炭黑 煤黑、墨汁(少量使用) 4 2.7 267.2

24点红色样块依据目视差异结合拟合函数

分析分成“朱红”“粉红”“橘红”3组,通过近似拟

合线函数可以印证3种色彩的差异和关联性。在

L-H 图中,3组红色拟合线分别位于正红色线上

下,H 值40表示正红色,数值偏小表示偏紫,数

值偏大表示偏黄。朱红色明度集中在38~43之

间,色相位于正红色之下,介于30~38之间。由

此可知,朱红色彩饱和度较纯,明度较低;“粉红”

函数线斜率较低,随着明度增加,色相角 H 的变

化始终位于30~40之间。相较于“朱红”,粉红明

度更亮,色相更接近于正红色,表明偏粉红是由朱

红勾兑铅白混合而成,故随着明度增加,色相角

H 随之降低,色相呈粉红。而判定系数较低,也

符合勾兑铅白后色彩不均质的情况。“橘红”拟合

线整体数据值全部在正红色以上,明度值位于

38~43之间,色相角在45~55范围内。由此显

示出朱红色相偏黄,随着明度值升高,色相角 H

逐渐增大,即偏向橘红色。根据《营造法式》彩画

朱红配色,应由朱砂、黄丹、方解石调色深浅而成,

黄丹的加入使得原朱砂色倾向暖橘色,这与其数

据偏黄结果一致(图12至图14)。

依宝纶阁彩画图底采样拟合来看石青分为偏

蓝与偏绿两种,偏蓝石青色相角 H 在 240~270

之间,随着明度增高色相角 H 逐渐偏低;偏绿石

图12 宝纶阁彩画绿色样块明度-色相关系(L-H)

图13 宝纶阁彩画石青样块明度-色相关系(L-H)

青色相角位于210~230之间,且都随着明度值L

的提高。正蓝色相角位于270,两种石青都处于

正蓝以下,说明两种颜色都有偏绿倾向,其中一组

偏绿倾向更甚,同时两组石青斜率基本一致。据

上述信息推测,这两种石青应为同一种石青的氧

化褪色程度不同造成,偏绿石青暴露在靠近外部

环境位置,氧化程度更严重,宝纶阁石青原色应为

黄 成,张 墨,孙子轩:徽州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及色谱构建研究 85

第92页

图14 宝纶阁彩画红色样块明度-色相关系(L-H)

偏蓝石青(2.5PB)。

绿色经数据拟合并对比发现,仅有一条拟合

函数线。色相角稳定在正绿色之下150~160之

间,明度跨度在42~68之间,随着明度增加,色相

角变化范围较小且稳定[19]。

三、罗东舒祠典型色谱构建

本文选取罗东舒祠“四院四进式建筑院落群”

为色谱构建对象,以建筑外观色彩及室内装饰色

彩(彩画及空间点缀色)为重点。采用ColorMeter

Pro分光测色仪分别对建筑外观与宗祠寝殿———

宝纶阁彩画进行九点取色,针对采样对象不同特

性,采用“平均值”和“极值”取色方式,提取 CIELAB色空间值,借由Colortell平台转换为孟塞尔

色立体系统标准,重点对罗东舒祠建筑前殿主体

色、辅助色、点缀色及寝殿宝纶阁建筑彩画色彩进

行实地测量归纳。建筑外观色彩采集利用分光测

度仪不受光照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特性,使用D65的

标准光照以及视场角10°的取色条件进行九点取色,

展示真实的物理色彩。

宝纶阁彩画色彩图像记录和 RAW 文件以及

设备信息,由索尼α7RM4相机和爱色丽 ColorCheckerPassport色卡护照在同等曝光条件下取

得,并在计算机图像显色过程中进行色彩显示校

色参数修正,从而确保 MicrosoftPowerToys色

彩提取器从数字图像中提取 CIE-LAB色彩数据

的精确性。首先,使用 AdobeLightroom 软件对

RAW 图像进行色彩白平衡精准调校,结合已有

的传统颜料体系综合考量提取彩画典型色谱,完

善基础数据的调研和分析[19]。其次,利用《中国

建筑色卡》国家标样(GSB16-1517-2002)为色彩

参照标准,并运用“孟塞尔系统”3种基本属性(色

相 H、明度 V、纯度C)进行量化分析[2]。最后,使

用SPSS及Excel软件在测量值范围内选择色标

绘制图表,构建罗东舒祠建筑推荐色谱。经上述

量化统计后,对罗东舒祠建筑色彩图谱进行归纳

总结:

(1)建筑主体色由建筑外部和内部色彩构成。

从色彩特征上看,外部色彩构成相对单一化,内部

色彩组织丰富,通过测色技术提取罗东舒祠建筑

典型色,对其色彩现状作基础数据的统计整理,并

图绘还原罗东舒祠立面色彩构成(图4至图8)。

(2)通过对比祠堂用色比例,将不同区域使用

率较低的色彩剔除,分析合适的典型建筑色谱及

后寝彩画七种典型色,合并构建罗东舒祠建筑色

谱范本(表1至表5)。

表2 罗东舒祠建筑色彩归纳表

位置

主色调

灰浆

辅色调

瓦片 石材

点缀色

绿植 牌匾

外立面 无

第一院落 无 无

第二院落

第三院落

享堂 无

第四院落 无 无

寝殿 无 无 无

8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93页

表3 罗东舒祠建筑外部推荐色谱

位置 CBCC色值

主色调

灰浆

辅色调

瓦片 石材

点缀色

绿植

建筑外部 H(色相) 5Y N5.25、5GY 1.9Y、2.5Y 3GY、8.1GY

V(明度) 6~8 4~5.5 4.5~5.5 5~6

C(纯度) 1~2 0~3 1~2 2~5

推荐色谱

表4 罗东舒祠建筑内部推荐色谱

位置 CBCC色值

主色调

木材

辅色调

砖材 石材

点缀色

绿植

建筑内部 H(色相) 7.5YR、10YR 1.9Y、N6 2.5Y、3.1GY 3GY、8.1GY

V(明度) 3.5~4 5.5~6 4.5~6 5~6

C(纯度) 1.8~2.8 0~2 1~2 2~5

推荐色谱

表5 罗东舒祠牌匾推荐色谱

名称

CBCC

色值

《彝伦攸叙》

底色 文字

《贞靖罗东舒先生祠》

底色 文字

《累世簪缨》

底色 文字

牌匾 H(色相) 2.5BG 3.1Y 8Y N2.75 9R 6.3Y

V(明度) 5.5 6.5 7.5 2.75 4.4 7

C(纯度) 1 3.6 1.2 0 9.1 4.8

推荐色谱

四、结 语

罗东舒祠建筑色彩反映了古代造物思想中的

“五色批判”和“五色崇拜”共存的矛盾,以理性压

抑为主的素色传统和室内满堂施彩的装饰逾制,

反映明代地域建筑在形而上意识层面的冲突,二

者之间相互辩证与制衡,形成罗东舒祠外素内华

的建筑色彩现象。研究表明:(1)祠堂作为宗族地

方最核心的建筑单元,在自然色彩观及宗族理法

的影响下,其建筑灰调实则是对伦理空间性质的

诠释。(2)罗东舒祠建筑色彩以材料原色红灰

(YR)和黄灰(Y)为主,内外部色彩倾向较为不

同,外部色彩单一,色相集中于2Y~5Y,以及无

彩色系。整体色彩彩度集中于0~30属于低彩度

区,这也符合徽州建筑色彩灰调的历史背景。(3)

通过L-H 拟合分析结合相关彩画文献可知,其色

彩内在明度与色相变化的潜在函数规律,色相与

明度之间略呈线性关系,据其函数关系的直观对

比,可以解析宝纶阁彩画矿物颜料使用的独特性。

(4)归纳罗东舒祠采集数据的主辅点色彩构成,遴

选保留其主要色调并推荐典型色谱。

罗东舒祠作为“江南第一祠”,具有徽州祠堂

建筑的典型意义,可以直观反映徽州民间色彩多

样的特性。阐明其建筑色彩观,并基于计量模型

分析祠堂主体色彩以及装饰色彩图谱,对徽州建

筑色彩和美学推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安玉源,肖婷婷,刘源,等.拉卜楞寺建筑色彩研究及色谱构

建[J].南方建筑,2019(4):14-19.

[3][明]李善长,等.大明令[M]//杨一凡.皇明制书:第一册.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序[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

印社,1989.

[5]陈飞虎.建筑色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林宇宸.孔子家语[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7]王子琳.浅析徽派建筑的色彩与人文精神的关联[J].科技信

息,2010(15):114-118.

[8]罗来平.徽州文化古村·呈坎[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

司,2005.

[9]庄子[M].方勇,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15.

[10]李砚祖.“以天合天”:庄子的设计思想评析[J].南京艺术学

院学报(美术与设版),2009(1):15-20.

[11]论语注疏:卷三[M].[三国]何晏,注.[宋]邢昺,疏.北京:中

国致公出版社,2016.

(下转第106页)

黄 成,张 墨,孙子轩:徽州罗东舒祠传统色彩观念及色谱构建研究 87

第94页

2024年第2期

第26卷(总第144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2,2024

GeneralNo.144,Vol.26

[收稿日期]2023-05-17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文化价值与活态传承研究”(2020CX111);安徽省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陶瓷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AHSKY2021D1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宁国龙窑陶瓷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21YJA760046)。

[作者简介]牛传宝(1977—),男,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李

玲(1990—),女,合肥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材料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陶瓷文化价值与

活态传承研究

牛传宝,李 玲

(合肥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宁国龙窑制陶技艺”已被正式列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国龙窑始于商兴于宋,是全国现存最大

的“活龙窑群”,其“制陶技艺”被誉为陶瓷界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宁

国陶瓷人要充分运用当代数字传播技术,活态传承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发扬光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宁国龙窑;陶瓷产品;制陶技艺;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2-0088-0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包

括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

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我国于201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

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

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2014年8月安徽省通

过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非遗”生

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提供重要政策保障。

宁国龙窑位于皖东南丘陵地带,当地蕴含大

量的陶土,松林、杂柴等木质燃料资源,是理想的

制陶区。宁国龙窑制作工艺传承有序,有其独特

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2012—2017年的考古发

掘资料显示,当前已发现古龙窑遗址有70余座,

仍在使用的尚有8座,被誉为世界目前规模最大

的“活龙窑”群,“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也被誉为陶

瓷界的“活化石”。2014年5月“宁国龙窑制陶技

艺”被正式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

申报国家级“非遗”。

一、宁国龙窑及其产品的特点

(一)宁国龙窑的特点

明代晚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龙窑

的“火膛移位”焙烧法[1]: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

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

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

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

方成陶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

为之也 。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

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

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

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

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

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

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这段记述表明,明代龙窑烧造已经很成熟,

“火膛”从龙头向龙尾,一级一级移动,直到龙尾。

第95页

对余热的利用已很合理,“火气又循迹透上”,把坯

体重、体积大的放到“最末尾高窑”。龙窑选址在

“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跟今天的龙窑建

设相似。窑体结构分为窑头、窑床、窑尾,由上自

下,如传说中的龙形,所以叫龙窑,也叫蜈蚣窑,在

台湾又称“蛇窑”。由于建在斜坡上,都会有一定

的坡度,一般在15~20度角,龙头从在地平线建

起,龙身约15度,龙头约20度,龙尾立有烟囱,这

样的角度便于窑内抽风,使窑头的热量依次到窑

尾,也是为了防雨水,“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

“火气又循级透上”。烧窑方式也交代的很清楚,

“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火

候足时,掩闭其门……以次结竟至尾云”。

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指出:龙窑,在江南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龙窑依山而建,形似传说中

的龙,故而得名。从《宁国市方塘龙窑窑址发掘报

告》可知,宁国龙窑最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古宁

国龙窑小而短,长20~60米不等,坡度较小,大约

5度。烧制的陶器多数是小件产品,且采用还原

焰烧成。此外还有龙泉上详镇木岱口的一条具有

100多年历史的龙窑,长28米,筑于坡度为16.5

度的山坡上,窑室高1.8米、宽1.7米,窑室两侧

窑壁上每隔1.05米设一个投柴孔,孔离地1米,

孔高0.9厘米,宽11厘米,最后一个投柴孔紧贴

窑尾挡火墙,窑尾所设烟囱高7米[1]。

宁国现存龙窑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而成。

以金牛山龙窑为例,窑身长108米,坡度为22.5

度,窑室高2米、宽1.8米,每个投柴孔间隔1米、

离地1米,孔高15厘米、宽18厘米,烟囱高21

米,可以烧到1300摄氏度。由此可见,古代龙窑

和当代龙窑相比较,无论建设、结构和烧制方法都

很相似(图1)。

图1 龙窑结构示意图(作者手绘)

(二)宁国龙窑陶瓷产品的特点

宁国龙窑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传统手工制

作,主要有两个类型:

1.日用陶和园林建筑陶

宁国龙窑生产的日用陶瓷主要有大器缸、坛、

花钵、瓮和小型陶器盆、钵、壶、罐、坛、炉,纯手工

制作,厚重朴实。《宁国县志·工业》篇记录① :

建国后,在株木店县陶瓷厂处挖掘出土

清康熙十四年(1657)所制花缸以及30多座

古窑基和大量陶器碎片。20世纪30年代,

县内制陶产品有仿景德镇瓷鼓、花缸、花钵及

香炉、手炉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县政府

力图振兴制陶业,在县营民生工厂内设“陶器

改良部”,从银行贷款20余万;1958年成立

国营宁国县陶器厂,生产的园林建筑陶琉璃

瓦系列产品有水瓦、盖瓦、云头、滴水、博古、

兽头、正吻、葫芦宝顶、翘角、勾当、龙缸等,釉

色多种,远销江、浙、沪、赣、鲁等省。

2.紫砂产品

宁国紫砂产品精细中蕴含着质朴,产品外表

手感细腻、温润,因含铁量较高,表面色泽偏紫,沉

稳大方;绿泥、石黄泥产品表面带有紫色斑点点

缀,增添艺术效果。1976年经安徽省地质部门勘

探,宁国县陶瓷厂产区内有四个紫砂矿点,其紫砂

泥、绿泥、石黄泥三种基本泥料和其他装饰泥料齐

全。1978—1979 年,安 徽 省 科 委 拨 科 研 经 费

20万元组织技术攻关,试制成功80多款紫砂产

品。1981年,先后选送六只大型紫砂花盆陈列在

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一些样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相继收藏① 。

原宁国龙窑传承人顾云尚先生的遗稿,有这

样一段记述:2012年,在港口镇灰山村发掘周朝

土墩墓群时,在挖掘工程中,挖出大量碎陶片,专

家们判断这是古龙窑遗址。发现原始龙窑7条,

出土400余件陶器,有近100件是距今约4500~

5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鼎、豆等。

2017年8月又对株木店等地古窑遗址进行了挖

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物,顾先生把其分为

四类。

(1)大货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民用大缸,后来

发展为园林陶瓷、景观陶瓷等。

(2)中货窑生产的产品容量在10~30千克之

间,该产品主要是缸、坛、罐、盆、钵类。

(3)小货窑生产的产品单件容量在5千克以

下,产品如小泡菜坛、油、盐罐、盆、砵、壶等。

(4)洼子窑生产的产品全是小件圆器,最大的

牛传宝,李 玲:“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陶瓷文化价值与活态传承研究 89

第96页

也只能容3千克。多数是小水罐、小油壶、小器

皿。这种产品当地人叫“捧货”,也就是拉胚成型

的产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加上环保的

要求,龙窑柴烧逐渐减少。1993年景德镇陶瓷大

师刘远长先生把液化气窑炉从加拿大引入中国,

随后液化气窑炉兴起,再有之后是电窑的广泛使

用。与传统柴烧相比较,液化气窑、电窑烧制的作

品体量要小得多,使用起来确实更为轻便,但是烧

不出龙窑那样质朴的陶瓷制品。因此,宁国龙窑

这一宝贵遗产就更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二、宁国龙窑陶瓷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任何时候都是

为人服务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第七篇

《陶埏》里记载了宁国龙窑陶器,可视为对其最早

文献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发地显现宁国龙

窑陶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艺术价值

以及文化产业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陶瓷考古专家郑建明

应宁国市人民政府邀请,前往株木店陶瓷厂附近

古龙窑遗址调研,目的是给宁国龙窑作个精确的

断代。郑建明指出,茶碾钵的显著特征在于有细

密条纹(图2)。宋代盛行斗茶,茶碾钵是宋代碾

磨茶叶的器皿,斗茶之风一直延续到南宋末期。

图2 碾茶钵(作者拍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2](P169)唐宋时,喝茶品

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所需,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文人个个喜茶、饮茶,不断地将茶融入文化活动中

去,饮茶被视作是有文化品位和有趣味的事。宋

徽宗赵佶对茶有深入研究,他的《大观茶论》记录

了宋代点茶内容,包括茶叶的采摘、制作、品茶和

煮茶,是宋代较为全面的记录茶事的著作,论述了

茶道精神的“清、和、澹、静”内涵[3](P6-7)。

宋代盛行点茶。点茶是斗茶的一种,斗茶又

称点茗,起初是评比茶叶优劣的方法,后发展为饮

茶竞技的比赛。斗茶的关键是看茶叶品质的优

劣,通过观察茶色、茶香、茶味来品鉴。北宋的蔡

襄在《茶录》的上篇《论茶》中就具体描述了斗茶胜

负的评比法则,其中茶的颜色以白为贵,茶香是有

真香,水痕则是出现最晚的为胜[3](P7)。斗茶的兴

盛,也吸引了大量画家对市井题材生活的创作,出

现了大量民间风俗绘画,如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

市图》(图3)② 和《斗茶图》(图4)等③ 。

图3 茗园赌市图 图4 斗茶图

除了斗茶,文人在诗词歌赋中吟咏茶趣,茶事

活动日趋雅致。上至皇帝赐茶,下至普通朋友以

茶寄赠;文人们借茶抒怀,茶事活动已渗入到文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北宋章甫的《送茶与人》:“赠君

江南春露芽,恐君诵诗眼先花”;王商翁的《白云

诗》:“我已清幽者,煮茶读离骚”[4](P21)。

饮茶的兴盛,必然刺激茶具的发展。由于宋

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

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建阳窑产品使

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

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

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在建窑黑釉

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

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

外,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兴盛于南宋,是当时最大

的民窑。四川、安徽、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南宋

都城南迁临安(今杭州),宁国距杭州、吉州较近,

同时,宁国当地也盛产茶叶,宁国龙窑自然会烧造

茶具,那么郑建明教授发现的宁国龙窑烧制的茶

碾钵并断代为南宋时期之器物也得到了印证。

(二)文化艺术价值

宁国龙窑陶瓷是全手工制作。从泥料配制、

拉片、盘条、上肩、垰把、成型,到外部装饰,全程沿

用传统手工制作,富有古朴之风。其产品造型大

气,质量厚重,基于当地黏土的性能,坚实耐用,不

9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97页

易破损。与其他窑口的产品相比,龙窑陶瓷略显

笨重,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1.肌理装饰

宁国龙窑陶瓷产品一般器壁较厚,作为传统

装饰技法之一的肌理装饰仍在被使用。器型完成

后,晾至5成干时,用泥拍或者棱形木棍在表面敲

打,致使外表出现凸凹不平的肌理;或拿一块坚硬

的有凸凹的石头或者砖块,根据需要装饰的位置

在坯体表面敲打,留下凸凹的装饰肌理;再有用已

经刻制好的带有简单纹样的木质模板,在坯体上

拓印,呈现出相应的肌理。

2.雕刻装饰

产品在六七成干时即可雕刻,因黏土含铁量

较高,湿坯雕刻为好,不然太硬,不易雕刻。一般

采用阳刻,图案凸出,雕刻内容根据产品类型和用

途而选择,多为民间常用花卉、吉祥图案,如并蒂

莲、牡丹、梅兰竹菊、石榴、蝙蝠等具有美好象征意

义的图案。

3.贴塑装饰

对于胎体较薄的器型,最好的装饰方法就是

贴塑。贴塑装饰就是先把要装饰的纹样单独用雕

塑方法或者手工捏制的方法做好,然后用泥浆粘

贴在坯体上,作为产品的外表装饰。贴塑纹样也

较多,有花卉图案、动物头首图案等(图5)。

图5 荷花贴塑(作者自拍)

4.彩釉装饰

宁国龙窑陶瓷使用釉色种类相对于当代产瓷

区来说要少得多,釉色相对单一。而正是这种单

一,更能呈现地域性特色,常用的有深蓝釉、绿色、

红色、黄色等,还有大缸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宁

国陶瓷施釉方法,宁国陶瓷采用湿坯泼釉。因泥

坯较厚,如果干坯施釉,吸附力太强,釉面会太厚,

容易开裂脱落,再有就是泥坯质量较大,不易浸釉

和吹釉。泥坯七成干泼釉,釉水吸附程度恰到好

处,且泼釉效率也高,两个人合作,几分钟便泼好

一件,这种原始泼釉法是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

的,是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在港口镇当地政府引导下,积极开发

新的产品,粗陶精做,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建

立了大师工作室,设立了开四海紫砂研究中心、孟

树峰大师工作室,开四海、孟树峰被聘为驻厂设计

师;设立了宁国陶瓷研究所,建立多家高校实习基

地,挂牌合作的高校有十余所。

(三)文化产业价值

宁国龙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

值得到大幅度提升。1981年宁国陶瓷产品在广

交会参展,1064件作品被外商选中,出口到美国、

西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1998年美籍华人李

晓慧主动上门订购陶瓷大缸和大盆,并签下长期

合作协议,现有一条原国营陶瓷厂被其收购并运

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凉亭、

灰山一带的陶瓷业发展,特别是“宁国龙窑制陶技

艺”被列为省“非遗”项目后,2016年港口镇被国

务院批准建设宁国龙窑特色小镇。宁国龙窑已被

打造成文化旅游基地、青少年学习体验实践基地,

古老的陶瓷业生发了勃勃生机,将宁国龙窑传统

烧制工艺推向一个新高度。

目前港口镇规模较大的陶瓷生产厂家共有8

个,每家每年产值500万元左右,大大推动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表1是部分厂家年产值情况。

表1 宁国龙窑部分厂家年产值一览表

陶瓷厂家名称

产值(万元)

2018年 2019年 2022年

金牛山陶业有限公司 660 670 582

恒丰陶瓷厂 540 550 458

株木店陶瓷厂 510 540 483

唐汉金山制陶有限公司 510 550 467

七里冲陶瓷厂 488 506 451

众鑫陶业有限公司 523 541 480

港口镇以宁国龙窑这张名片,在文化旅游开

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官网之外,公众

号“千年港口”也在大力宣传。作为宁国陶瓷主场

的港口镇,主推龙窑陶瓷文化,讲好龙窑故事,打

造港口文化小镇,不仅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和产学

研基地,而且设置了陶瓷体验场所,外来的旅客可

以进行沉浸式体验。

三、宁国龙窑陶瓷活态传承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作为省级“非遗”,要做

牛传宝,李 玲:“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陶瓷文化价值与活态传承研究 91

第98页

好这一技艺的活态传承。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传承

和保护,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

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是把现

有的制陶工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是用文字、音像、

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别的

方式[5]。

(一)工艺传承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有其独特的方式,工艺程

序复杂,秉承手工制作,从采料、选料到烧制完成,

需要工人经过近20道手续才能完成。

1.选料制泥

宁国地处丘陵山地,陶土资源丰富,储量较

大,还储藏有被称之为“富贵土”的紫砂土。宁国

陶土一般取距地表一米深的“熟土”,不像高岭土

那样,先采矿、粉碎、制泥浆、除砂、分级、除铁等环

节,而是直接取土后晒干、粉碎、过筛,一般在

30~40目为宜,然后加水陈腐待用。泥料陈腐时

间越长越好,因为泥料在陈腐过程中,进行了氧化

和水解效应,并滋生了细菌,使得泥料里的有机物

质慢慢腐烂,长期陈腐的泥料,有机物质会成为胶

状,可塑性会提高,更利于成型和烧制。

2.盘筑成型

把泥料手工搓成泥条,泥条搓好后,用手反复

拍打,使其匀称。先盘底,根据器型样式和大小起

底,泥条粗细也根据器型,器型大的器壁就要厚一

点,泥条就相应粗一点,相反就细一些。底起好

后,为了使底部能承受重量,放在阴凉处,使底座

里的水分自然散发,当底部有一定硬度时,再在上

面盘筑,一次不能盘筑过高,以20厘米为宜,通

风、吸收水份,待结实后再继续增加高度,如果一

次盘筑过高,可能会垮塌。每次盘筑后都会用泥

拍在内部拍打,使其更加结实。这种泥条盘筑成

型的方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制陶技艺,在当地被称

作“垰把”。

3.捶打成型

捶打成型法是宁国传统制陶技法之一。此技

法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泥片捶打,当泥料做好后,

再做成泥墩,泥墩大小根据所做器型大小而定,将

锯弓调整到所需的厚度,切割成泥片,再用木质泥

拍捶打,拍打到一定厚度和密度待用;二是“盔头”

的制作和选择,“盔头”是陶瓷成型的内模,产品批

量生产时,为了器型的体量一致,就制作个相应模

具,取其内模。把泥片贴在“盔头”上,用力怕打均

匀,解开外模,一件标准的产品雏型就制作完成,

这种原始的制陶方式称作捶打成型法[6]。

4.打片成型

打片成型是专门制作大器的技艺。泥料制成

泥墩,拉成片,捶打结实,按照要制作器型的大小,

量好尺寸。因泥片较大,要做成公母接头,接头

处,一片切割出凹形,另一个连接处切成凸形,凸

凹口大小相等,由两人合作围成器型,在接口处捶

打结实。一个大器,往往需要几次连接才能完成。

这种制陶技艺目前只有宁国还在使用,希望能继

续传承下去[6]。

5.烧制工艺

龙窑烧制有三个基本步骤:装窑、烧窑、出窑。

龙窑从装窑到出窑一般要4天左右,上一窑产品

烧好后,降温到窑内80摄氏度时即可出窑,出窑

完成后,趁窑内还有余热,抓紧装窑,一条龙窑一

般有两个侧门,装窑时两个门同时进行,速度较

快,出窑时,窑内温度一般还在80摄氏度左右,器

物的温度还在100摄氏度以上,工人要戴着防护

手套,以免烫伤。趁热装窑,是为了节约能源,如

果窑内冷下来,重新预热要耗很多时间,同时要耗

费大量燃料,所以出窑、装窑节奏紧张。工人把大

缸娴熟地旋转到窑内,小件产品,或挑或提,井然

有序。装窑的技巧在于位置摆放。有经验的师

傅,会把产品排放得疏密得当。过密,火焰透不过

去;太疏,浪费空间,减少出货率。大的器型,特别

是大缸,下面一个口朝上,上面的口朝下,两个扣

在一起;小件的器型可以放在大缸里,有效合理地

利用窑内空间,为了防止两个物体粘连,大缸内部

放置一个垫饼,这样小型器皿放在大缸内就不会

粘连。

由于龙窑有一定的坡度,一般是15度,为了

使器皿能平稳、不倒塌,需在下坡位置垫一个刹石

(图6)。刹石是呈扁平锥体,也是用陶泥拍制、窑

里素烧而成,有大刹石、小刹石之分,根据需要而

选择使用。窑位不同,烧成的温度和吸附程度也

有不同。龙尾的温度比龙头的温度要高,窑体坡

度越大,龙头和龙尾温差就越大。窑内两侧离投

柴孔较近,落灰较多,吸附就会强,烧制的产品成

色较深,表面有金属感;窑中的落灰较少,烧成产

9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第99页

品表面微微泛土红;颜色釉产品多放置在中部,保

持颜色釉正常发色,还有一定程度的吸附,釉色会

更亮、更沉稳,这就要求装窑前对所烧产品有所预

设。为了防止火头向窑尾部位延伸较快,会在龙

头放置几件废缸,堵塞火焰,使火焰在内部停留时

间较长,窑内温度达到均衡,充分氧化。

图6 刹石(作者自拍)

烧窑需要技术和经验。龙窑两侧每间隔1米

就有个投柴孔,又叫火眼,用以投柴和观火。龙窑

烧火也是分段进行,最初从龙头开始预热,由于龙

窑有一定坡度,热量会顺着坡度上升,预热从低温

不断升到900~1000摄氏度,时间较长,需要24

小时以上。预热的作用,一是把坯体内水份排干,

二是使坯体内外温度一致,才能使得在接下来的

快速升温过程中坯体不会因内外膨胀系数不一致

而炸裂,影响成品率。烧窑首先要有一个烧窑师,

又叫“把桩师傅”,主要负责指挥投柴、观火等,一

窑产品能不能烧成,烧成的品质如何,关键在于烧

窑师。另外至少还要有6个助手帮忙投柴。当预

热达到900摄氏度时,升温的速度要加快,窑两侧

对称的投柴孔,一边3人,负责投放松针和松木

柴。从龙头开始,每次只开三个火眼,第一个火眼

填柴要多一些快一些,三个依次递减;待“把桩师

傅”从第一个火眼看窑里产品有发白的亮光时,就

“烧熟”了,这时的温度应该在1300摄氏度左右,

就把第一个火眼用火塞塞住,第一个火眼位置的

工人就转到第四个火眼的位置,负责投柴,第二个

火眼位置烧好后,再转到第五个,依次类推,直到

结束。

(二)工匠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

一个基本条件”[7](P20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着眼

于人的本质,揭示了人与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内

在联系,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倡导新时

代工匠精神,即倡导人应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

得自身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8]。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

会的贺信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

“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

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

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

慧和力量。”[9]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

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

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新成果[10]。

宁国陶瓷人,严格秉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产品,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和业务水准。近年来,宁国龙窑在宁国陶瓷协会

引导下,工匠们除了生产之余,参加了各类比赛,

获得了不少荣誉,还积极申报省级和市级工艺美

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5年顾云尚当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被评

为“江淮工匠”。宁国龙窑目前拥有各类工艺美术

师10余人:孟树峰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开四

海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阮家芝、肖梅青等10人

为市级工艺美术师。

(三)当代传承方式

1.借助官方媒体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当代信息社会,要推广

宁国陶瓷产品,必须要借助媒体宣传,扩大受众

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国龙窑,使用宁国龙窑陶瓷

产品。可以跟官方媒体合作,省、市电视台多做报

道和介绍。官方媒体在大众的心理认可度比较

高,具有权威性,效果会更好。

2.借助自媒体

当下自媒体十分发达,每家企业都可以建立

自己的公众号。港口镇已有“千年港口”官方公众

号,关注度很高。抖音、微信、腾讯 QQ、淘宝等运

营方式可以为宁国龙窑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带来

方便。

3.参加展览、展销活动

陶瓷企业主观上要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和展销

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宁国龙窑陶瓷企业会定

期参加全国性的交易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

会(广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交

会);每年10月18日在景德镇举办的“中国景德

牛传宝,李 玲:“非遗”视域下宁国龙窑陶瓷文化价值与活态传承研究 93

第100页

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每年定期举办的“佛山陶瓷

博览会”;还有每年的安徽省“徽瓷精品展”;安徽

省陶瓷技能大赛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获

了不少大奖,又赢得了很多商机。

四、结 语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做好“活态”传承,宁国陶瓷人在传承龙窑传

统工艺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弘扬陶瓷文化,讲好龙窑故事,把“非遗”

活态传承落到实处。建立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基

地,吸纳陶瓷研究和创作人才,建立实习和研发基

地;通过数字技术、媒体平台,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的三维影像记录与传播特征,宣扬龙窑文化,扩大

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陶瓷文化,打造

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旅游及服务行业,形成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产业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龙窑

陶瓷文化进一步繁荣。

注 释:

① 《宁国县志·工业》,宁国市地方志办公室,1992年。

② 《茗园赌市图》,南宋,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③ 《斗茶图》,南宋,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1]李刚.古代龙窑研究[J].东方博物,2004(3):18-25.

[2]黄志根.中国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霞.南宋刘松年茶事绘画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内涵[D].济

南:山东大学,2021.

[4]黄敏.南宋茶诗研究:以茶与文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D].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吴从瑞.论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111-113.

[6]顾云尚.论宁国龙窑的历史和技艺[J].陶瓷研究,2018,

33(3):8-10.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陆树程,张屿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

[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1-3.

[9]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强调 勤学

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

造强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报,2022-04-28(1).

[10]郑缇全,李晓飞.工匠精神背景下产品设计(家具方向)专业

人才素 质 能 力 培 养 与 课 程 群 设 置 研 究 [J].知 识 文 库,

2022(1):124-126.

ResearchontheCulturalValueandLivingStateInheritanceofDragonKilnCeramicsinNingguo

NIUChuanbao,LILing

Abstract:“NingguoDragon Kilnpottery-makingtechnique”wasofficiallylistedasAnhuiProvincial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Accordingtoresearch,thedragonkilnsinNingguobegantoflourishintheSongDynasty.Itisthelargestexisting“livingdragonkilnscluster”inChina.Ningguopeoplemakefulluseofcontemporarydigitalcommunication

technology,ensurebetterliveinheritanceoftraditionalhandmadepotteryskills,carryforwardthi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Keywords:NingguoDragonKiln;ceramicproducts;potterymakingskills;liveinheritance

9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