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2)

发布时间:2023-10-23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1901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合(2)

{{`发布时间:2023-10-23`}} | 云展网企业宣传册制作 产品说明书 其他 合(2)
础上将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理念辐射到高考英语一轮复习。通过梳理提炼大小观念将相关单元资源进行整合排序,达到全面高效复习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理念源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操作难度又高于单元整体教学。将高考学生所学的英语课文文本依据大小观念进行整合归类,通过同主题群文阅读提取语言大观念,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整合复习模式既锻炼了老师的驾驭教材和开发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碎片化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整体化。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意义,助力学生提升文化品格,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落实英语核心素养标准。主要参考文献: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王蔷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0邵朝友,崔允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Whiteley 大观念(big ideas) 2012李刚,吕立杰 《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2018北京志鸿教育考试研究院《高考备考能力提升与培养工程--英语高考命题研究》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考试》杂志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 [收起]
[展开]
合(2)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础上将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理念辐射到高考英语一轮复习。通过梳理提炼大小观念将相关单元资源进行整合排序,达到全面高效复习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理念源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操作难度又高于单元整体教学。将高考学生所学的英语课文文本依据大小观念进行整合归类,通过同主题群文阅读提取语言大观念,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整合复习模式既锻炼了老师的驾驭教材和开发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碎片化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整体化。引导学生挖掘主题意义,助力学生提升文化品格,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落实英语核心素养标准。主要参考文献:

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

王蔷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0

邵朝友,崔允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

Whiteley 大观念(big ideas) 2012

李刚,吕立杰 《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2018

北京志鸿教育考试研究院《高考备考能力提升与培养工程--英语高考命题研究》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考试》杂志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第52页

学科园地

第53页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罗志荣课题:《2.3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

用》

(共 1 课时)授课时间:2023 年9月20日编制人:罗志荣 审核组:高一地理组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学习目标

1.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2.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现象。教学

重、难点

1.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2.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原因。教材分析

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第三章第三节涉及的基本原理包括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基本过程包括大气环流。通过介绍了大气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54页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文科班的学生刚开始深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初中地理是“副科”,尤其是乡下学校,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再加上时间久远遗忘,学生中的大部分地理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零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让学生走进地理”。同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化抽象知识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收益。

教学方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第55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昨天是一

个什么日子吗?

我猜想大家昨天一定

很“急冻”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下了很大的

雪;二是因为剧烈的降

温。

为什么突然有这种情

况发生?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

也和空气的运动有关

系。2.3 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

实验来启发我们对热

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学生回答:冬至。学生回答:因为有冷空气的到来。

从生活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的确是与我们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为学生后面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好铺垫。设问导入激发求知欲实验步骤

同学们分为两大组,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1.往其中一个粗水管中滴入3 滴红色食用色素;另一个水管中滴入3

滴蓝色食用色素;

2.在关闭水阀状态下,用手持量杯向 2 个粗水管分别注入等量的开水和冷水直至没过最低水位线;3.然后双手握住两个细管,同时向下旋转细管 180 度,打开水阀;4.现象观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垂通过实验观察现象的变化获取新知识和验证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实验法

第56页

直方向两个粗水管和水平方向上两个细水管中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的运动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

验。

实验结论:红色的热水从上方的细管子流入蓝色的冷水粗管中,而蓝色的冷水从下方的细管子流入红色的粗管中。

设问:如果两个粗管中

加入同样的冷水或者

同样的热水会发生这

样的现象吗?

说明什么?

不会。说明冷热不均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承接过渡 这个实验对我们学习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有什么启发吗?

第57页

展示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

图,说明热力环流原

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绘制热力

环流示意图。

2.描述大气热力环流

的形成过程。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

解释自然和生活中有

关现象。

学生阅读课表要求、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幻灯片展示预案自诊知

识梳理

(阅读课本完成预习

内容)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

形成的空气环流就是

热力环流。

2.大气运动的分类:

垂直运动(对流运动):

空气受热

会 ,空气

冷却会 ;

水平运动(风):在同

一水平高度上的气压

差会产生水平气压梯

度力,这个力使气流由

压区流向 压区

(类似水往低处流)。

学生在昨天的预习中完成。答案:1.冷热不均

2.膨胀上升、收缩下沉、高压、低压

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发现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听课效率。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幻灯片展示承接过渡 通过展示热力环流的概念得出一个结论:热力环流和实验结果都是冷热不均的原因造成的。接下来我们为了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先来复习气压的概念,为探究做好准备。

第58页

知识铺垫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垂

直方向上空气柱的总

重量

设问:比较图中 A 和 A ‵点的气压大小?

PA >PA‵结论:垂直方向: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设问:比较图中 A 和 B

点的气压大小?

PB >PA

结论:水平方向:同一高度,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承接过渡

我们知道 B 处气压是大于B‵处的,那你们能直接比较A和B‵处的气压大小吗?(比较不了)我们将这个问题留待探究之后,也许同学们就有了思路了。

第59页

学案突破

合作探究

热力环流形

成过程

学案突破

合作探究

热力环流形

成过程

【议】(5 分钟)小组

合作探究一:

回答下面问题 1-4 完

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要求:全体起立、聚

首、笔不离手,积极献

计献策,最后组长记录

仍未解决的问题)

结合课本 47—48 页内

容,并完成下列要求:

1.A 地受热后垂直方向

上空气如何运动?B、C

地冷却后垂直方向上

空气如何运动?

2.均匀受热时同一水

平面 A、B、C 三地气压

相等,地表受热不均之

后 A、B、C 三地气压产

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同一水平面上的

A、B、C 三地产生了气

压差异后,水平方向上

空气将如何运动?

4.按以上步骤在下图

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

小组成员完成问题后相互之间练习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然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画图,完成热力环流的过程并对自己画图的过程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观察他画图的过程以及讲解过程有什么不足之处,补充或者纠正。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讨论法师生共同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记录在学案上:

第60页

承接过渡

热力环流的过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我们上课开始留下的一个小问题也可以解决了。拓展提升

5. 图中 A 、A‵、B、 B ‵

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

序 。

B>A>A‵> B‵因为垂直气压A>A‵,B>B‵,水平气压B >A,A‵> B‵。承接过渡

有的同学是不是想问老师,你说热力环流时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可是我在生活中怎么就没见过?那老师接下来就带你去体验生活中那些有关热力环流的现象。

第61页

学案突破合作探究热力环流的应用学案突破合作探究热力环流的应用【议】(3 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二:白 天 , 陆 地 增 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下列任务。 (要求:全体起立、聚首、笔不离手,积极献计献策,最后组长记录仍未解决的问题)在下图中,按如下步骤完成白天和夜晚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1.标出海洋和陆地冷热。2.根据海陆冷热,在给出的线上分别画出 A、 B 点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3.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 A、B、A1、 B1点气压高低。 4.在给出的线上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白天刮海风晚上刮陆风小组成员完成问题后相互之间练习讲解海陆风的过程,然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画图,完成海陆风的过程并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对自己画图的过程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观察他画图的过程以及讲解过程有什么不足之处,补充或者纠正。讨论法拓展提升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讲解山谷风的形成。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结合不同的下垫面条件,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幻灯片展示

第62页

拓展提升

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冷却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而山谷聚热,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论。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

解释图中绿化带和工

业区的布局合理吗?

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回城市。绿化带布局在热力环流范围之内,可对城市起到净化空气和降温的作用。归纳总结

第63页

课堂检测 切洋葱时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岀来刺激人的眼睛产生流泪现象,有网友做了如下图所示试验(已经尽可能避免干扰因素),在案板旁边点燃一攴蜡烛再切洋葱,流泪的状况明显缓和很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该实验涉及到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2.关于该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蜡烛处气压高,使气流水平扩散B.切洋葱处垂直气流整体下沉

C.点蜡烛处垂直气压差大于切洋葱处D.切洋葱处气温高于点蜡烛处

第64页

教学板书设计:

2.3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水平运动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教学总结反思:

对于本节课程,我结合学生们的宝贵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做出如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虽然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但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重要基础。我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预习的任务。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导、思、议、展、评、检六个环节,设计了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上台演示等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课堂教学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比较 A 、A‵、B、B‵的气压高低的时候,有的同学能回答上,有的同学理解的还是不透彻,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只能在课下再加强训练。

第65页

五. 课后提升与作业设计(一课一练)

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习题。

第66页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作者:邬润兵姓名 邬润兵 学校五原县第一中学学科 数学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 A 版高一年级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研究函数的经验,得到函数的定义之后,接着必然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对于图象与性质的研究,归纳起来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先根据定义直接画出函数的图象,再利用图象直观研究函数的性质;二是以定义为出发点,先研究函数的部分性质,再结合定义和这些性质研究函数的图象,然后借助图象进一步获得函数的其他性质.其中正弦函数采用了第一种研究思路,而正切函数采用了第二种研究思路,对于余弦函数,则是根据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天然”联系,由正弦函数的图象通过平移就得到了余弦函数的图象,然后再研究其性质.了解这些思路可以更有效地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角函数不以“代数运算”为媒介,是几何量(角与有向线段)之间的直接对应,并且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正弦函数的图象上,除了原点之外,很少再能找到横、纵坐标均为有理数的点,因此,要想精确作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就必须回归正弦函数定义.利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图象时,关键是理解如何作出图象上任意一点.明确作图的原理,理解函数图象整体的构成原理.掌握了任意一点的作法原理后,通过选择具体的、足够多的点进行描点,是从感性认识的累积飞跃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步骤.如何具体作出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呢?如图 5.4-1,我们在[0,2π]这段上任意取一点x0,首先,在单位圆上从 A 点沿逆时针方向找一段弧 AB,使这段弧长与原点到 x0的线段等长,则B 点对应的纵坐标即为 sinx0,因此,过 B 点作 x 轴的平行线和过点 x。与 x 轴垂直的直线交点即为T(x0,sinx0).

第67页

图 5.4-1

另外,单位圆上 12 个等分点的选取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包含了函数中的零点和最值点以及一些常用的特殊角,从而就从整体上反映了图象特征.获得以上具体经验后,就可以想象图象的大致形状.作余弦函数的图象为什么不用上述的类似方法呢?主要由于余弦函数与正弦函数是一对密切关联的函数,由诱导公式 ) 2

cos sin( 

x  x  可知余弦函数与函数)2sin( y x为同一函数,因此,只要借助已知的正弦曲线向左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即可得余弦函数的图象,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还可以加强对两者联系性的认识,为提升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三角函数、整体把握三角函数提供了载体.对于正切函数的图象,仍然沿用正弦曲线的作图方法,但由于一个角的正切值是这个角的终边与单 位圆交点的坐标比值,难以直接利用正切值来作图,不过可以通过三角形相似,将这种坐标比值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样又可以类比正弦曲线得到正切曲线了,因此,这里也很好地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研究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借助对图象特征的观察获取函数的性质是一个基本方 法.三角函数的性质中,周期性是最特别和重要的,只要认识一个周期上三角函数的性质,那么整个定义域上函数的性质就完全清楚了,因此,将周期性的研究应该放在首位.奇偶性也可起到简化研究函数性质的作用,同时周期性和奇偶性的综合可以加深对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的对称性的认识,因此可以首先研 究这两个性质.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可以先从一个周期入手研究它的单调性.函数的最值是利用单调性推出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上述所有性质也可以借助单位圆进行直观想象而得到,这种多角度的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习目标确定

1. 单元目标

(1)借助单位圆能画出三角函数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最大(小)值. (2)借助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上的性质,正切函数在上的性质. 2. 目标解析

第68页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能根据正弦的定义,借助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图象上任意一点,并且能利用这一点的作 图原理画出整个图象;能利用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得出其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平移正弦曲线得到余弦曲线;能通过几何作图与代数运算两个角度得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与奇偶性;能根据图象得到正、余弦函数的最值;会画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图象并会求其简单的性质.能从定义出发研究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能利用已有性质确定正切函数图象的作图思路,类比正弦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正切函数的图象. (2)通过观察正弦、余弦、正切曲线的图象,能说出它们在一个周期上的性质(单调性、最大(小)

值、对称性、零点等),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包括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值);研究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对于正弦函数,如何根据其定义准确地绘制出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图象是函数 的一种表示法,所以作函数图象的本质就是利用函数的对应关系作出图象上的点.假设 T(x0,sinx0)是 正弦函数图象上的一点,根据定义,x0 与 sinx0 的几何意义如图 5.4-1 所示,所以作图的关键是:给定任意一个横坐标x0,在单位圆上画出 LAOB= x0,其终边 OB 与单位圆交点 B 的纵坐标就是图象上点T(x0,sinx0)的纵坐标,再将之平移至 x0处,就得到了点 T(x0,sinx0).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第二个难点是周期性的理解.这是一个新的函数性质,本单元不仅要求学生结合三角函数了解周期 性,还要抽象出周期函数的定义,并用定义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突破这个难点.具体而言,在学习任意角时研究了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后来又利用定义得到 诱导公式一,学生已经直观感受到了周期性,目前的困难是怎样将之符号化.为此,类比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研究,先将直观想象微观化,即“周而复始”这是宏观的规律,具体到函数图象上就是横坐标每增加 2π,函数值重复出现,再将之符号化即可.在应用它求函数 y  Asin(x ) )周期时,要利用换元的方法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基本问题求解,但对其周期性的理解,需要到下一单元学习函数 y Asin(x)后才能达成. 5.学习评价设计

探究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过程,是提升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素养的好载体,因此,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养成.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规划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思路教师:问题 1:三角函数是我们学习的一类

新的基本初等函数,按照函数研究的方法,

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后,接下来应该研

究什么问题?怎样研究?

追问:(1)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

学生活动:研究的线路图: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象—函数的性质.绘制一个新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是描点法.对于三角函数,单位圆上任意一点在圆周上旋转一周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一特

第69页

与性质的思路是怎样的?

(2)绘制一个新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

是什么?

(3)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需要绘制正

弦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函数图象吗?选

择哪一个区间即可?

性已经用公式一: sin(2k) sin表示,据此,可以简化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过程,比如可以先画函数y  sin x, x[0,2 ]的图象,再画正弦函数y  sin x, xR的图象.活动意图说明:规划研究方案,构建本课时的研究路径,以便从整体上掌握整个课时的学习进程,形成整体观念.环节二:正弦函数的图像

教师:问题 2:绘制函数的图象,首先需要

准确绘制其上一点.对于正弦函数,在

[0,2 ]上任取一个值 x0,如何借助单位圆确

定 正 弦 函 数 值 0 sin x , 并 画 出 点

,sin )

0 0 T(x x ?

追问(1):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思考,一

个点的横坐标 0 x 在单位圆上表示哪个几何

量? 0 sin x 的几何意义又是什么?

追问(2):根据上述分析,如何具体地作

出点 ,sin )

0 0 T(x x ?

教师:问题 3:我们已经学会绘制正弦函数

图象上的某一个点,类比指数函数、对数函

数图象的画法,接下来,如何画出函数

y  sin x, x[0,2 ] 的图象?你能想到什

么办法?

追问:这两种绘制方法的异同是什么?(两

种方法本质相同,在信息技术条件支持下都

容易实现,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用方案 2

比较可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定义分析确定 x0, 0 sin x 对应的几何量.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通过提前准备的工具尝试绘制这个点.

具体的操作:方法 1:“手工细线缠绕”法.方法 2:利用信息技术.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设想,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的方法实施.

预设的答案:

方案 1:在区间[0,2]内任取一些横坐标的值,按照上述方法逐一绘制,再用光滑的曲线连接.

方案 2:为方便操作,可以在区间[0,2 ]内取等分点,按照上述方法逐一绘制,再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学生活动:学生用方案2 绘制函数图象,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用方案1 绘制函数图象.

第70页

活动意图说明:确定画出一个周期内正弦函数图象的方法并实施,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数学研究带来的便捷.

教师:问题 4:根据函数

y  sin x, x[0,2 ]的图象,你能想象正弦

函数 y  sin x, x R 的图象吗?依据是什

么?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教师指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叫做正弦曲线,

是一条“波浪起伏”的连续光滑曲线.

学生活动:学生画图,教师予以指导.预 设 的 答 案 : 根 据公式一,可知函数y  sin x, x[2k ,2(k 1)], kZ且k0的图象与 y  sin x, xR的图象形状完全一致.因此将函数 y sinx, x[0,2]的图象不断向左、向右平移(每次移动2个单位 长 度 ) , 就 可以得到正弦函数y  sin x, xR的图象,如图2 所示.活动意图说明:绘制函数 y  sin x, x R 的图象,并培养说理的习惯.教师:问题 5:如何画出函数

y  sin x, x[0,2 ]图象的简图?

追问:在确定正弦函数的图象形状时,应抓

住哪些关键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2,并说出他们的想

法.

学生活动:观察图 2,在函数y  sin x, x[0,2 ]的图象上,五个点(,),(),(,),(,1),(2,0)23,1 0

2

0 0 

确定图象形状时起关键作用.因此只要描出这五个点,按照正弦函数图象的走势,并用光滑的曲线将之连接就可以画出函数的简图,称为“五点法”活动意图说明:观察函数图象,概括其特征,获得“五点法”画图的简便画法.环节三:余弦函数的图像

第71页

教师:问题 6:如何画出余弦函数 y=cos x

的图象?

追问(1):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正弦

函数、余弦函数是一对密切相关的函数.诱

导公式表明,余弦函数和正弦函数可以互

化.相应地,能否通过对正弦函数图象进行

变换得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首先进行示

范.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点,进行分

析,然后上升到对一般点的分析,得到图象

之后还可以再利用图象进行验证.

教师:余弦函数 y  cos x, x R 的图象叫

做余弦曲线.它是与正弦曲线具有相同形状

的“波浪形”曲线.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类比正弦函数图象的画法,提出用类似的方法画余弦函数的图象,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追问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先用排除法观察诱导公式,选择简洁的公式,作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关系研究的依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选择.从数的角度看,可以选择关系) 2

cos sin( 

x  x  .记f(x)=sin x ,则) 2

cos ( 

x  f x  .因此函数y=cos x 的图象,可以看作将函数y=sin x 的图象上的点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得到.活动意图说明:利用诱导公式,通过图象变换,由正弦函数的图象获得余弦函数图象;增强对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性的认识.

教师:问题 7:类似于用“五点法”作正弦

函数图象,如何作出余弦函数的简图?

追问:余弦函数在区间[ , ]上相应的五

个关键点是哪些?请将它们的坐标填入下

表,然后作出 y  cosx, x[,]的简图.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表格.

x 0 2

232cos x

1 0 -1 0 1

活动意图说明:观察余弦函数图象,掌握其特征,获得“五点法”.环节四: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的应用例 1 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学生活动:预设答案(1)

第72页

(1) y = 1+sin x , x [0 ,2]

(2) (2) y =  cos x , x [0 ,2].

教师: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就解题思路和

结果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

解答.

解:(1)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描点并将它们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按五个关键点列表:

x 0

2

2





cos x 1 0 1 0 1  cos x

1 0 1 0 1

x 0

2

2





sin x 0 1 0 1 0

1 sinx

1 2 1 0 1

x 0

2

2sin x 0 1 0 1 0

1 sinx

1 2 1 0 1

学生活动:预设答案(2)x 0

2

2cos x 1 0 1 0 1  cos x

1 0 1 0 1

活动意图说明:巩固学生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特征的掌握,熟练“五点法”画图,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分析图象变换,深化对函数图象关系的理解,并为后

第73页

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练 1 : 用 五 点 法 分 别 画 下 列 函 数 在

x[ , ]上的图象:

(1)y=-sin x;

(2)y=2-cosx.

练 2:函数 y=1+cos x, ( )

,2

3

x 的图象与

直线 y=t(t 为常数)的交点可能有( ).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E)4 个

师生活动:先画出函数 y=1+cos

x, ( )

,2

3

x 的图象,分情况讨论t 取不同

范围的值时,交点个数的情况.

解:画出函数 y=1+cos x, ()

,2

3

x 的图

象,如下图.

结合图象,讨论 t 取不同范围的值时,交点

个数的情况.

学生完成:

解:(1)按五个关键点列表:x 

2

 0

2sin x  1 0 1 0 sin x

0 1 0 1 0

(2)按五个关键点列表:x 

2

 0

2cos x

1 0 1 0 1

2  cos x

3 2 1 2 

第74页

环节五:课堂小结

问 题8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回顾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画出结构图反映研究过程.

(2)本节课给出的函数图象作图方法与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图象的作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帮助完善结论.

(1)结 构 图 如 图 所 示 .

(2)“列表一描点一连线”是常用方法,以往所描点的坐标是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的.而正弦函数因为其 对应关系是单位圆的圆心角(任意角)与相应点的纵坐标之间的“几何对应”,并没有“代数运算”的特征,因 此,正弦函数图象的精准绘制就不能沿用以前的常规描点,只有回归定义,利用定义中所反映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几何意义,借助单位圆,通过几何描点的方法完成作图.利用余弦函数与正弦函数的联系就能得到余弦函数图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归纳小结,不但使学生明确了正、余弦函数图象精准作图的方法,而且丰富了作函数 图象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奠定了基础,另外,正弦函数的作图过程还体现了函数图象与定

义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作图可以加深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为研究函数性质奠定正弦函数定 绘制一点

五点作图

[0,2π]的图象

余弦曲线正弦曲线几何 描点 作图 原理

周期性简化联系

第75页

基础。

7.板书设计

课题

1. 五点发作图关的步骤

与注意事项.

2. 正弦余弦函数 0,2 

的图像.

3. 正、余弦函数图象变

化关系:

) 2

cos sin( 

x  x 

4.结构图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科书第 213 页——习题 5.4 第 1 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是否会利用“五点法”作图.

目标检测设计

教科书第 200 页练习第 2 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是否会利用“五点法”作图.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图象上的 一个点,为此可让学生用“手工细线缠绕”的方法,使用自制教具完成.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

后续让学生描出其他的点,并连线描出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时,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1.内容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2.内容解析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是一类基本初等函数,作为函数的下位知识,对于它们的研究基本遵从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思路,可以类比、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展开研究:绘制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发现性质—证明性质.

多媒体教学

第76页

首先是关于正弦函数的图象,绘制一个新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是描点法,如果能多描出一些点,那么就可以使绘制的图象更精确.但是正弦函数在[0,2 ]内,如何实现绘制的精确度呢?这是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先解决精准绘制某一个点 0 0 T(x ,sin x ), 0 x [0 ,2]的问题,此处关键是要理解横坐标的意义,其本质在于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知,在单位圆中,点T 的横坐标 0 x 的本质是以OA为始边,以OB 为终边的角,因此,ACB=0 x ,如图1 所示.过点 B 作 x 轴,垂足为 M ,则线段 MB的长即为 0 sin x ,于是对于任意一个横坐标0 x,其纵坐标可以用几何方法精准描出.

精准绘制一个点的问题解决之后,即可用相同的方法描出其他的点,进而描出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并通过平移描出正弦函数的图象.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移变换,画出余弦函数图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经历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的过程,掌握描点法,掌握绘制正弦函数图象的“五点法”.(2)经历绘制余弦函数图象的过程,理解其中运用的图象变换的思想.2.目标解析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学生能先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绘制一个点,再绘制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0,2]内的图象,最后通过平移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能说出正弦函数图象的特点,并能用五点法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

(2)学生能用图象变换的方法,由正弦函数的图象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并能就一个具体的点清晰地解释图象的变换方式及原因:能用“五点法”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10.教学反思与改进

C

第77页

学生之前拥有丰富的绘制函数图象的经验,但是利用定义的几何意义绘制函数图象是第一次,因此在思维习惯上存在障碍,教学时要给予充分的引导,特别强调要准确地绘制出两函数的图象这一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做法的困难,然后从三角函数的定义上分析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

绘制函数任意一点的操作存在困难.为此,可以先选定一个点的横坐标0 x [0,2],然后用“手工细线缠绕”的方法找到弧ACB :找一根没有弹性的细线,在x 轴上量出横坐标0 x的长度,然后将长度为 0 x 的细线以 A 为起点沿逆时针方向缠绕在单位圆上,细线的末端就是B ,于是图象上的点 0 0 (x ,sin x )随之确定.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准确绘制函数图象一个点的方法,并由此绘制出正弦函数的图象.

第78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康聪敏姓名 康聪敏 学校五原县第一中学学科 高一物理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年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2 第八章第3 节的内容。本节课标要求是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对后面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重要的启示和铺垫作用。本节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同时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容易接受.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本节学习的重点为理解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本节学习难点为通过研究外力做功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学习者分析

这节课面向的学生是高一(12)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物体的速度、质量越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并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那么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和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这些问题为我们接下来的探

第79页

究教学提供有效条件。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3.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处理简单问题。

4.学习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的重点为理解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本节学习难点为通过研究外力做功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5.教学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情境展示:纸片切割物体视频

一、感性认知:(视频展示,初步感知)

动能的概念:

学生活动 1

学生观看视频,回忆初中学过的动能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观看视频,

回忆动能概念,

提出猜想,引起

思考力做功与速

度变化的关系变

化的关系回忆上

节课的内容学生

设计情境,进

行理论讨论和

验证,找出动

能的表达式

推导过程的深

入思考,得出

动能定理

通过具体实例深化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并规范解题步骤,体现其优越性题步骤,体现其优越性

第80页

猜想:

动能的表达式与 和 有关.

验证猜想:播放视频定性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得出定性结论:动能大小跟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活动意图说明:

1.观看视频体会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常被忽略的现象并思考,形成从简单现象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的习惯。从所学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环节二: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2

二.定量探究: 外力做功与动能关系

问题情景:

类型一.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 m 的物体,在光

滑水平面上运动,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

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 l,速度由 v1增加到 v2。 ①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②物体受到的恒力 F 与 a 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加速度之间有

什么关系?

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得到恒力 F 做的功是什么样

的等式(请用 W、m、v1、v2 表示)?

类型二 :质量为 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

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一段位移l ,

受到的摩擦力为 Ff ,速度从 v1 变为 v2。合力对物

体做功是多大?

(1)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学生活动 2

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讨论类型一和类型二中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推导,两组学生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讲解得出动能表达式

第81页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和位移间的关系如何?

(4)综合上述三式,F、Ff、l、m、v1、v2关系式?

由上述推导你能从中找到动能的表达式吗?其符

号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矢量还是标量?

教师讲解从 上 式 可 以 看 出,“ ”

“很 可 能 是 一 个 具 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

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物理学中就用“ ”

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总结归纳: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

(2)表达式:

(3)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为 .

1 J=1 =1

(4)动能是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学生完成总结归纳并展示活动意图说明

1.从定性到定量,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进行理论推演,培养学生理论探究的科学思维品质。2.学习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发现中体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巧妙和简单,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的兴趣。环节三: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3

1.由之前动能表达式的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

和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教师讲解表达式含义

想想议议:

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

功”中提到的“力”指什么?

2.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动能定理还

适用吗,该如何处理?

3. 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动能如何变

化;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的动能又如何

变化?

【总结归纳:动能定理】

学生活动 3

学生阅读课文说出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演绎推理

第82页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合=

或 W 合=

或 W 合=

3.说明:

①式中 W 合 为 ,它等于各力做功

的 .

②外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 ;外力做负

功,物体的动能 .

学生完成总结归纳并展示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思考与讨论,加深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环节四: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师活动 4

【例题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 m 为 7.0×10

4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 l 达到

2.5×10

3m 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 80 m/s。在此过

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所受重力的

1 50 。g 取 10 m/s

2 ,求飞机平均牵引力的大

小。方法一:利用动能定理

1.这道题中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受到几个

力的作用?各个力做什么功?怎样求合力做功?

2.飞机初动能,末动能分别如何表示?

解: 以飞机为研究对象, 设飞机滑跑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飞机的初动能 Ek1 =0,末动能

,合力 F 做的功 W = Fl

根据动能定理:W = Ek2 - Ek1 有:

由于 F = F 牵- F 阻 ,F 阻 = kmg,

学生活动 4

在教师引导下认真审题,解答,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学生练习并选两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总结解题步骤和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第83页

把数值代入后得到:F 牵 = 1.04×10

5 N

飞机平均牵引力的大小是 1.04×10

5 N。方二: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

活动意图说明

1.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动能定理。

2.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并规范解题步骤。7.板书设计

一、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

3.国际单位:焦耳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 2

1

2

2 2

1

- 2

1 W 合  mv mv

W 合 = Ek2 - Ek1 Ek2 :末动能, Ek1 :初动能。

W 合=ΔEk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完成智能作业:动能和动能定理 1-7

思考:估测手上抛出石块所做的功。

第84页

10.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综合应用实验演示、讲授、讨论演绎推导等多种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重在理解,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一些无法观察,表现的物理情景得以直观呈现,加深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多进行观察思考、利用数学知识演绎推导,分析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内容。在这里,放手让学生体验推导过程,以便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认识。动能定理的运用是本节内容的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全部掌握动能定理应用的全部技巧,应该是教给学生的基本分析方法,且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习题的处理逐步让学生体会.

2. 对学生的学习教室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好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深入浅出,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第85页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闫茹姓名 闫茹 学校 五原县第一中学 学科物理第 1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 2019、高一年级、必修二、第八章、第四节)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从知识发展的线索来看,本节教学内容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做铺垫。本节内容将加深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也为学生从能量角度处理力学问题提供了途径。

本节从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讨论开始,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变化量与不变量,在此基础上讨论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然后推理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将推推理过程与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深入理解结合起来。

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打下基础。它是充分考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点,所以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点。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

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展能力,领悟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经过了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已会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书中的摆动、抛体运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已经具有了学习本节的知识基础,但处于现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一个过渡期,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良好的感性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的过渡。

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规律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本质特征,故本课通过介绍学生较为熟悉的影音资料(金红婵跳水、谷爱凌滑雪、弹弓)创设物理情景引入主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再利用“铜球碰鼻”的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从定性和定量的两方面探索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规律。

第86页

3.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猜想、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及总结概括的能力。2.通过“铜球碰鼻”的学生体验(铜球碰鼻)创设物理情景引入主题使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再利用(金红婵跳水、谷爱凌滑雪、弹弓)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从定性和定量的两方面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规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来给以科学的解释,消除学生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客观的看待事物;同时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与建立,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难点:(1)机械能守恒条件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2)正确分析物体系统内所具有的机械能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5.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通过不同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和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从中理解守恒的条件,列守恒的表达式及参考平面的选取,能解决简单的守恒问题。但对守恒条件理解不透,多个物体时研究对象的选取判断不准可能是学生初学血存在的问题,应在实例中继续加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1.如图所示,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火箭升空的过程中,若匀速升空机械能守恒,若加速升空机械能不守恒B.乙图中物体沿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机械不能守恒

C.丙图中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不守恒

D.丁图中,轻弹簧将 A、B 两小车弹开,两小车组成的系统(不包括弹簧)机械能守恒2.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经过高度为 h1的A 处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为 h2的 B 处时速度为 v2,不计空气阻力,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求:

第87页

(1)物体在 A、B 处的机械能各是多少?

(2)比较物体在 A、B 处的机械能的大小,得出什么结论?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追寻守恒量

教师活动 1

录象:铁球碰鼻

过渡:简单化——

类比

实验:单摆模拟

1. 设问:

(1)重球为什么碰

不到鼻子呢?

(2)当小球从高度

H 处有静止摆下时,

小球的高度不断减

小而速度不断增大,说明了什么?当小球从最

低点向上向摆时,小球的位置不断升高而速度

不断减小,这说明了什么?

【复习】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1)当小球沿斜面从 h 高处由静止滚下时,小球的高

度不断减少而速度不断增大,说明了什么?

(2)当小球从斜面底端沿另一个斜面向上滚时,小球

的位置不断升高而速度不断减小,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开始滚

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

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样同一高度,但这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猜测。2.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势能是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3.类比以上两个例子当中的共同点。进而激发学生探究不变量的热情。

第88页

是它要滚得远一些,若继续减小后于斜面的倾

角,小球将达到同一高度,就要滚动更远的距

离,这个现象说明某种物理量是守恒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铁球碰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追寻其中的守恒量。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结合学生体验探究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环节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2

1.视屏播放

2、演示小球自由下落和小球沿着斜面下滑的运动。

3、问题

(1)金红婵跳水从最高点下落可以看做什么

运动?

(2)谷爱凌滑雪从斜坡滑下可看做什么运动

(3)以上实例能量如何转化?

4.教师引导。小球下降过程中哪个能量在减

少?哪个能量在增加?小球沿斜面下滑的过

程中哪个能量在减少,哪个能量在增加?

5.减少的重力势能到哪儿去了?增加的动能

从哪儿来?

6.同学们能不能举出其他动能和势能相互转

化的例子。

7.视屏播放:弹弓

学生分析:

(1).小球在 O 点时弹簧处于原长,小球在弹簧弹力作

用下,沿光滑水平杆上从 A 向 O 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如

何?弹力做什么功?能量如何转化?

(2)、小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吗?

8.总结:【定义】机械能

学生活动2

1.观看视频,思下列问题2.回答:小球自由落体运动3.回答:小球沿光滑斜面滑下4.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下降过程,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5.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6.拉开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箭射出去的时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7.小球的机械能变化了,但是小球和弹簧组成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89页

(1)定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用符号 E 表示

E  E k  E p

(2)械能的相对性,其大小与参考平面和参考

系的选取有关,机械能是标量。

(3).注意(1)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2)确定零势能点,重力势能通常选

地面为零,弹性势能通常以原长为零。

思考:上述过程中小球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呢?

8.不仅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预设的具体情境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环节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3

推导:

1、小组合作探究:

(1)质量为 m 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

度 h1 的 A 处速度为 v1,

下落至高度 h2 的 B 处速度为 v2,不计空气阻

力,分析由 h1 下落到 h2 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取地面为零势能面)

①学生写出 A 处的动能,重力势

能和机械能

② 学生写出 B 处的动能,重力

势能和机械能

③ 从 A 位置到 B 位置过程

中,由 A 到 B 过程中思考下列问

题:

小球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学生活动3

1.小组讨论交流得出:1 A 处:动能Ek1 = 2121mv,势能 Ep1 = m1 gh,机械能 E1 = 2

1 21mv+mgh1

2 B 处 :动能Ek2 = 2221mv势能 Ep2 = m2 gh机械能 E2 = 2

2 21mv+ m2 gh③由动能定理2

1

2

2 mv21mv2

1 WG  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关系可得:

第90页

小球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你能说出△EK与△EP的定量关系吗?原因是?

(2)质量为 m 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滑下过程中

经过 A、B 两点,经过高度 h1 的 A 处速度为 v1,

下落至高度 h2 的 B 处速度为 v2,不计空气阻

力,你能说出△EK与

△EP的定量关系吗?

原因是?

2.课本思考与讨论:

教师引导:

在两种情况下重力做的正功相等,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也相等,动能的变化量不相等,第 1 种情况下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第 2 种情况下,动能的增加量加上克服阻力,做功产生的热能等于减少的重力势能,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动能

的增加量相等?

同理可以推出,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

A

O

B

v1 v2 h1

1 m2  mgh ghWG

④mgh1 +

21mv1

2 =mgh2

+

2

1

mv2

2

⑤受力分析⑥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动能势能相互转化动能势能且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第91页

保持不变。

3.小结:机械能守恒定律:

(1)条件:仅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

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的总

量保持不变。

(3)表达式:Ek1 + Ep1 =Ek2 + Ep2

mgh1 +

2

1

mv1

2 = mgh2 +

2

1

mv2

2

机械能守恒(E1=E2)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在图中任意两点的动能、重力势能总机械能,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是适当的点拨。环节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 1.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

就成为一个摆,设实验中的小球的摆长

为 l,最大偏角为θ.忽略一切阻力,

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

用两种方法解答

Al

BθmgTθ7.板书设计

第92页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绳子拉着物体匀速上升,只有重力和绳的拉力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守恒B.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其机械能可能守恒

C.物体机械能的变化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D.从高处以 0.9g(g 是该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竖直下落过程,物体机械能守恒1.如图,运动员将质量为 m 的足球从地面上以速度 v 踢出,足球恰好水平击中高为h的球门横梁.以地面为零势能面,不计空气阻力,则足球在命中横梁前一瞬间的机械能为( )

A.

1 2 2

mv B.mgh

C.

1 2 2

mv  mgh D.

1 2 2

mv  mgh

3.如图所示,桌面高为 h,质量为 m 的小球从离桌面高 H 处由静止自由落下,不计空 气阻力,设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零,则小球落地前瞬间的机械能为多少?

(E = mgH)

第93页

4. 如图所示,质量 m=70 kg 的运动员以 10 m/s 的速度从高h=10 m 的滑雪场A 点沿斜坡自由滑下,以最低点 B 所在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一切阻力可忽略不计.求运动员:(g=10 m/s

2)

(1)在 A 点时的机械能;

(2)到达最低点 B 时的速度大小;

(3)相对于 B 点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利用铁球碰鼻激趣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谷爱凌滑雪和全红婵跳水和弹簧振子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再利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在光滑斜面的运动情况演绎,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与热情,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并通过例题进行分析解答,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巩固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94页

人教版 高三 书面表达之演讲稿写作How to write a speech 教学设计姓名 李星 学校 五原县第一中学学科英语第 1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版本、年级、册、章、节)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关于演讲稿写作的学习,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写作的话题为“人生贵自强”。学生在听、说、 读、看、写和评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语篇中学习演讲稿的写作结构与语言特征,赏析语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话题人物陆鸿是一位脑瘫患者,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自我,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通过了解人物的事迹,感受人物的品格,培养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与合作意识。进行初稿自评,互评与展评,把教学评一体化落到实处。2.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为高三下半年理科二类实验班的学生,之前已对演讲稿有过接触,熟悉演讲稿的写作结构,大部分学生具备写作谋篇的意识,知识储备充分,但在写作内容上仍然缺乏深度与高度,主题得不到升华。同时,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学生情绪波动较大,部分学生甚至有放弃的心理,本节课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坚毅品格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3.学习目标确定

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语篇,获取演讲稿的写作结构,发现并描述语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阐释语篇中的高级句式结构。

2.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同伴讨论,共同梳理写作思路,制作写作提纲,讨论写作要点,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写作初稿。3.学生能够利用评价标准量表进行自评、互评,展评,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品质。4.学生能够通过该话题的写作,感受并描述人物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塑造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

4.学习重点难点

第95页

学习重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梳理,分析,总结演讲稿的写作结构与语言特征,并独立完成初稿写作。

学习难点:1. 在写作任务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来为文章增色,提升写作水平。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修改自己的演讲稿,合理评价他人的作品。5.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贯穿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并突出了核心素养在学业评价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人物品质进行评价,激活话题词汇;在环节二中,让学生上台绘制思维导图,描述修辞手法和分析高级句型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并指出表述不恰当之处。在环节三与环节四中的小组讨论、独立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观察学生的进展与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与指导;在环节五与环节六中,让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man on the screen and

ask the questio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watch a

video to learn more about him,while

watching, please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at is special about him.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the

teacher ask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lead in the topic in this lesson. Q1 : What happened to him?

Q2 :what kind of qualities does he

have?

Q2 :If you were him, what would

you do?

学生活动1

Observe the picture and watch a clip of

video about the man. While watching, thinkabout what kind of qualities about Lu Hong.

活动意图说明:

以话题人物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导入,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铺垫语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于相同情境会如何对待?阐述理由,从而在语境中激活与人物优秀品质相关的词汇。环节二:独立思考

第96页

教师活动 2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read

the speech draft and give a

presentation on the blackboard about

the following tasks:

1、Draw a mind-map about the

general outline of a speech. 2、Find out and describe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speech. 3、Underline and analyze the

advanced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e speech.

学生活动2

Students read the speech quickly and three

of them will be invited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show their work on the screen.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阅读语篇,能总结出演讲稿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特征,发现高级词汇和句式结构,为之后的写作任务铺垫语言。环节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3

Discuss the following tasks:

1. 仔细审题(体裁,要点,话题,

时态,人称)

2. 列出关键词和句型

3.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discuss

in groups and finish the tasks on the

screen. While discussing, the teacher

should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necessary guidance.

学生活动3

Students should stand up and discuss the

topic、structure、tense、and person of the

writing task.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依据所梳理和提炼的结构化知识,运用所学习的话题词汇和句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写作任务进行详细讨论。通过组内交流,为下一步独立完成写作初稿奠定语言,文化和认知基础。

第97页

环节四:独立完成写作初稿

教师活动 4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finish the

writing task independently in ten

minutes. While writing, the teacher

should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to

observe their writing process.学生活动4

The students should finish their writingtask independently in ten minutes.学生活动3Studentsshouldsttopic、structure、writingtask.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初稿写作,尝试使用和内化所学的语言和信息,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环节五:初稿自评与展示美文(激情演讲)教师活动 5

1.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do

self-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ecklist.While the students are

evaluating their draft, the teacher will

choose the excellent speeches to present

on the screen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mark their speech. 2. The teacher will give an overall

evaluation on the speeches.

学生活动5

1. Students should evaluate their draft

and mark their speech according to thechecklist. 2. Som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make a speech in front of the class. 3. Other students should give a proper

mark and choose the best one.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量表,对自己的演讲稿进行多维度的自评,能够发现自己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提升。通过展讲与互评,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基于小组评价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活动 6

The teacher makes a speech genuinely

学生活动6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

第98页

accompanied by the touching music. watching the words and pictures on the

screen.

活动意图说明

在教师感人肺腑的演讲中,表达对学生的不舍与信任,与学生共情,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内在动力。

7.板书设计

第99页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分层作业:

1. Compulsory homework: Polish your draft according to the checklist and handit

in .(根据评价量表修改初稿并完成二稿, 准时上交给老师)

2. Optional homework: An English Speech Contest will be held in the school, please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is contest and make full preparation for it.(为了给高三学生加油打气,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与热情,学校将要举办一场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创作一篇演讲稿,参加这次比赛。要求:抓住演讲稿的特点,运用修辞手,加入感情,能感染听众,不少于120 词。)

10.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节课以视频和图片温情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中,产生更直观的情感体验。运用 ppt 对文字等信息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演讲环节,运用ppt呈现相应的文字和图片,以及动人的音乐伴奏,为演讲效果大大增色,感染力更强。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一节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课,体裁为演讲稿,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第100页

1. 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合理,达成度高,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2.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示范和展示的机会充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有效并高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 教师自创语篇,创设真实情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整个写作过程都围绕“自强不息”的主题和话题人物“陆鸿”来进行,使学生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坚毅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不足:

1. 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一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任务,学生上台展示时准备不够充分,过于紧张。

2. 没能及时的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踊跃发言。3. 在展评与演讲的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互评略显仓促,不够深入与全面。三、改进措施

1. 要及时的给与学生激励性的语言,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机会。

2. 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时间,注意控制课堂节奏,教学节奏,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3.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坚持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和教师一样同为评价的主体,突出核心素养在学业评价中的主导地位,着重评价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