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发布时间:2023-6-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1632  广目天王像中原  明代铜  佛高 42 厘米  通高 48 厘米RMB: 200,000-250,000广目天王,是印度梵语“毗留博叉”的意译名称,意为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世界。是佛教崇奉的四大天王之一,居须弥山白银埵,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此像头戴造型繁复的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耳侧缯带飞扬,耳下垂珠串式长耳饰。面部肌肉鼓胀,双目圆鼓,鼻梁挺阔,双唇紧闭,下颌及两腮蓄有浓密须胡。身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甲胄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装束,胸、背、腹、腿、臂等部位皆有厚实的鳞甲,两肩、手腕及足腕上配有兽头护套。胸、腹间分别束有绳带和丝带,带结自然显现。衣着形式虽然十分繁复,但雕刻精细无比,层次分明,而且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身后披有倒 U 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握一条赤龙,象征他为群龙的首领。双腿呈八字形站立,足下是岩石形台座,象征天王守护的国土。整体造型威武彪悍,形象生动传神,雕工精细,品相完美,体现了明代早中期汉传佛教造像的鲜明特点,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明代造像佳作。参阅:2013 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广目天王像,高... [收起]
[展开]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52页

1631  侍女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41 厘米

RMB: 40,000-80,000

此尊侍女立像,面容丰满,表情矜持中而略带笑意。单髻高耸以巾盘裹,身着宽袖长

裙,身形窈窕,气度端庄,华美脱俗,所配佩饰简洁而精致。其双手捧盏于胸前交握,

整体造型饱满,制工精致,雕琢上注重姿态表情及服饰衣纹等细节的刻画,强调线条

自身婉转流动的韵律之感,展现出明代造像追求唯美,将写实与写意巧妙融合之风格,

可为明代造像之佳作。

参阅:2014 年香港苏富比 明 15-16 世纪 铜漆金龙女立像 高 35cm

参阅

第54页

1632  广目天王像

中原  明代

铜  佛高 42 厘米  通高 48 厘米

RMB: 200,000-250,000

广目天王,是印度梵语“毗留博叉”的意译名称,意为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世界。是佛

教崇奉的四大天王之一,居须弥山白银埵,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

此像头戴造型繁复的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耳侧缯带飞扬,耳下垂珠串式长耳饰。

面部肌肉鼓胀,双目圆鼓,鼻梁挺阔,双唇紧闭,下颌及两腮蓄有浓密须胡。身着甲胄,

足蹬云头高靴。甲胄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装束,胸、背、腹、腿、臂等部位皆有

厚实的鳞甲,两肩、手腕及足腕上配有兽头护套。胸、腹间分别束有绳带和丝带,带

结自然显现。衣着形式虽然十分繁复,但雕刻精细无比,层次分明,而且具有较强的

立体感。身后披有倒 U 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左手置

于胸前,右手握一条赤龙,象征他为群龙的首领。双腿呈八字形站立,足下是岩石形

台座,象征天王守护的国土。整体造型威武彪悍,形象生动传神,雕工精细,品相完美,

体现了明代早中期汉传佛教造像的鲜明特点,是一尊不可多得的明代造像佳作。

参阅:2013 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广目天王像,高 111 厘米。 参阅

第57页

1633  高士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16.5 厘米

RMB: 100,000-150,000

此尊铜像包浆醇厚,高士神态自若,若有沉思。

高士头戴逍遥巾,脑后头发丝丝分明、清晰可见,

方面眉清目秀,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口唇微张,

双耳下垂,颈施三道弦纹。身着长袍,姿态悠闲,

衣纹刻划自然流畅,盘左膝坐于岩台之上,左手

撑于身侧,右腿屈起,右手自然垂搭于其上,造

型安然闲适。人物神态自然洒脱,表现了脱俗的

仙风道骨气质。

第58页

1634  天官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27.5 厘米

RMB: 100,000-150,000

道教弘扬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传甚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道经中说,天官

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又尊称紫微帝君、曜灵元阳大帝,是玄都元阳一品位阶,居住

在紫薇宫中,率部众三十六曹。他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又说天官由青

黄白三气结成,总领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莅临世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

赐福。

此尊天官像头戴贯簪系缨的通天冠,面庞圆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

光下敛,俯视芸芸众。身姿挺拔,身着宽大的袍裳蔽膝,衣纹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质感

厚重,衣缘处刻饰精美的云纹、卷草纹及几何图案,巧夺天工,繁而不乱。佩绶的两端

拂卷体侧,宛若祥云。双手当胸应执玉圭(已佚),具有不同凡俗的威仪。

通观整像,可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工艺精湛,体现了明代道教金铜造像的艺术特征。

此像胎体厚重敦实,铜质细腻莹润。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刻画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

表现出高超的铸造与雕刻技艺。

侧面图 背面图

第61页

1635  真武大帝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26.5 厘米 

RMB: 120,000-180,000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为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镇于北方,故称玄武

神,常伴以龟蛇形象出现,传其身长百尺,披散长发,金锁甲胄,眼如电光。真武大帝是「太

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

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后又有真武大帝能延生

长寿之说,故民间多供奉以为祈福祈寿。

此尊明代真武大帝造像取材铜质精炼,质地细腻润泽,光泽醇厚自然。造像造型端庄,饱含

英武之气,其造型比例完美,风格成熟,工艺精湛。造像容貌壮伟,开脸圆润饱满,额宽颐

丰,眼角细长,弯眉与鼻胫相连,神态神采奕奕;披发跣足,颌下留有一缕长髯,这是真武

大帝的特征之一。胸护铠甲,表示主掌兵戈之事,司权收服邪魔;外罩长袍,衣缘雕饰如意

云纹,写实流畅,腰系玉带,腹部所绘龙纹怒鬣飞扬,更具明代特征。本尊造像工艺精湛,

具有神韵,体现了明代道教铜造像的艺术特征,是明代内地铜造像艺术成熟的写照,为明代

真武大帝信仰鼎盛时期的作品,殊为难得。相类一例可见王世襄旧藏,载于《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页 55。

参阅:王世襄 著《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三联书店,2007 年 3 月,第 55 页。

参阅

正面图

第62页

侧面图

1636  大肚弥勒佛像

中原  明代

铜 嵌银丝  高 15.5 厘米

RMB: 100,000-150,000

大肚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佛,常见形象为大肚子,袒胸露怀,满面的笑容颇

具感染力,豁达的胸襟跃然而出,观之身心愉悦,诚如古人所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尊弥勒菩萨像呈大肚比丘相,鼻宽口阔,弯眉细长,双目微啟,相容喜悦,大耳垂肩,笑口常

开,袒胸露腹,身披袈裟并嵌有银丝,双手扶膝,呈游戏坐姿,左手紧握乾坤袋,自袋中散落各

种宝贝,右手持灵芝,衣纹的处理采用了汉地写实的传统表现手法,衣褶刻画生动。形象刻划生

动传神,尤其是衣褶处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将弥勒佛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形象表现得极为

到位。此尊造像面部表情塑造细腻,非常写实,神韵生动,工艺精湛,铜质精良,十分难得。

第65页

1637  观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40 厘米

RMB: 200,000-300,000

此尊观音菩萨像结跏趺端坐,右手作接引印,左手当胸以拇指和中指结合持

执杨柳枝,作抛洒甘露的手势。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与鼻梁相连,眼

睑较宽,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方。

头戴花冠,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式风格略有不同,融合了内

地造像的审美情趣。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

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衣缘处饰以精美的花朵纹饰,胸前饰璎珞,下身着

高束腰及胸长裙,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划自

然流畅,衣缘上錾刻花纹,纹饰清晰,雕刻精细,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

整体形态端庄,雕刻细致入微,尺寸较大,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参阅: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代 铜鎏金观音坐像。 参阅

正面图 侧面图

第67页

1638  观音菩萨像

中原  吴越风格  元代

铜镀银  高 18 厘米

RMB: 400,000-600,000

参阅:1、国家博物馆藏吴越时期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2、苏州博物馆藏天宝二年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3、瓯窑青瓷观音菩萨坐像,温州市郊梧埏镇北宋政和五年白象塔出土。

此尊观音坐像,头戴高耸宝冠,其上有化佛一尊,宝冠下有长飘带经双肩垂至胸前,

雍容繁复。法相丰腴,双眉细长,眉目低垂,神情慈祥,有俯视芸芸众生的慈悲神态。

颈部饰三条蚕纹,身着中衣搭肘式佛衣,其褶皱动感,沿身形蛇行飘落,准确地表

现出丝织物的特性,同时也增加了造像的灵动感,双手分体铸造,以套榫的工艺衔接,

右手放于胸前,左手持宝瓶放于膝上,全跏趺坐。

类似的造像可以参见博物馆的藏品,图一为浙江省龙游县出土的铜佛坐像,整体工

艺与本件拍品极为相似,从脸像的神韵,衣折的线条,脖子上三道明显的蚕纹,都

可看出与本件拍品为同一时期的造像。图二为绍兴市上虞博物馆的藏品,也极为相似。

由此可知本件拍品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公元 907-978 年)的造像。吴越国国境

大致与今浙江省幅员一致,由于政治上的清明与经济高度发展,使得吴越国在当时

动乱的局势中,更显繁荣发展。本件拍品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出现,在艺术层

面上承接了晚唐以来丰腴华丽的特色,又启开宋代古典写实的风格,富有极高的历

史意涵。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图一浙江省龙游县出土的铜佛坐像 图二绍兴市上虞博物馆的藏品

第70页

1639  释迦牟尼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1662-1772 年)

铜镀金  高 13.6 厘米

RMB: 150,000-200,000

此像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髻顶安摩尼宝珠。面似鹅卵,饱满圆润,面容秀美,五官刻画细腻生动。

额间饰白毫,大耳齐垂于肩,相好具足。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健美。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着

僧裙,衣纹简括自然,寥寥几笔即凸显出袈裟的质感,极富美感。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

座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成道时的造型姿势。莲座造型周正,

做工精致讲究,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圈连珠纹,双层莲瓣宽厚硕大,上下对称,排列规整。整像造

型端庄大方,工艺繁复细腻,铸胎厚重,镀金亮丽,具有清代康熙宫廷造像鲜明的风格和工艺特点。

尤其是精致的工艺,完美的品相,堪为康熙宫廷造像经典之作。

第72页

1640  释迦牟尼佛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19 厘米

RMB: 150,000-200,000

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面形宽大,五官端正,双眉上扬,眉间饰白毫,

双目微垂,相容庄严慈祥。身躯健硕,结构匀称。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胸前刻有代表佛的庄

严妙好特征的卍字符,衣纹流畅优美,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

收起的自然状态,衣缘上又刻有精美的缠枝及花卉纹饰。结跏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横置脐下

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可惜身下台座已失,

原座应为莲池与莲茎承托的多层仰莲台形式。整体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金水保存一流,

在现存明代中原造像中实不多见,堪称一件明代中原造像精品。

第74页

1641  观音菩萨与二童子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26 厘米

RMB: 100,000-150,000

此像观音菩萨与二童子像,观音像头戴镂空大花冠,头顶束发髻,花冠上

安化佛,缯带在耳后打结垂于两肩。头微下颌,面相饱满,眼泡圆鼓,双

目凝神,隆鼻小嘴,双耳垂戴花轮耳珰,五官小巧秀丽。身着通肩式大衣,

衣缘錾刻卷草花纹,并有细腻的边褶,观音胸膛袒露厚实,胸前饰网状连

珠式璎珞,左手于脐前托净瓶,右手拇指与中指相合,持一杨柳枝,做出

以杨枝醮水向外挥洒的姿势,表示以大慈悲遍洒甘露水,为众生消灾避难。

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台由八层单片仰莲组成,层叠分明,饱满厚重,

莲花座莲瓣圆润丰满,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又像是燃烧的火焰,下承八

角形莲池底座,底座錾刻有精细的连珠纹与云气纹。莲台上分别站立观音

二胁侍—善财童子和龙女。龙女和善财嘴角含笑,面相静穆慈祥,善财

袒胸挂璎珞,身穿臂钏,双手合十,龙女则着高领绸衣,下穿束腰长裙,

衣服厚重,双手于腹前托宝钵,两立像均是金水饱满,造工精细,立于莲

花座上。整组观音与二童子像装饰华丽,透过衣褶轮廓,隐露出其躯体雄健,

结构匀称,整体造像风格为典型的汉式造像,与明代宫廷造像的风格十分

相近。

参阅:2007 年春季拍卖会 明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高 57cm 成交价 RMB880,000

背面图

参阅

第76页

1642  观音菩萨像

中原  元代

铜漆金  高 38 厘米

RMB: 150,000-250,000

观音菩萨是佛教宣扬的重要菩萨之一。此尊观音菩萨像颇具南宋遗风,头戴高冠,头顶

束高发髻,花冠中央安化佛阿弥陀佛。面庞圆润,双目微合,高鼻小嘴,神态安详。大

耳垂肩,耳下垂花瓣形耳珰,两肩搭有发辫。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袒露的胸前饰锁

型璎珞,下身着裙,衣纹流畅自然。腰间束带,帯结分成两束飘于两侧,富有动感及装

饰效果。双手持飘带于腿前结印,此种手势在观音造像中十分少见。结跏趺端坐,双腿

紧盘,座前的悬裳自然垂落,线条优美,又有唐代悬裳之遗韵。整像形象庄严,装饰繁

缛,做工精细,胎体厚重,品相完好,时代特征鲜明,尤其周身保有原始漆金,古韵浓

郁,殊胜难得。

第78页

1643  大势至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泥金  高 46.5 厘米

RMB: 150,000-200,000

大势至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一般会与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一起供奉,右胁侍大

势至菩萨立于教主阿弥陀佛右边,左胁侍观音菩萨则在左旁。大势至菩萨在中原地区

受到了较高规格的礼遇,仅次于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在众多寺庙中,大势至菩萨多

与观音菩萨一起供奉于阿弥陀佛的左右,较少单独出现。头顶华冠,宝冠中间显宝瓶,

这是大势至菩萨最主要的标识。

此尊大势至菩萨像结跏趺坐,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与鼻梁相连,眼睑较宽,神

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

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精美的镂空雕铸的宝冠,

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佛风格不同,融合了内地造像的审美情趣。身躯雄健,

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胸前饰璎珞,下

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画自然流畅,

衣缘錾刻大朵花纹饰样,雕刻精细,纹饰清晰,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整体形态端庄,

时代风格鲜明,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参阅:1、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大势至菩萨像

      2、邦瀚斯 2014 年 9 月 15 日,明铜漆金菩萨坐像

参阅 1 参阅 2

第82页

1644  六子戏弥勒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 31 厘米

RMB: 200,000-300,000

大肚弥勒是印度佛教中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化身布

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事迹见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北宋道原《景德

传灯录》和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等书的记载。

他是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的一位僧人,法名契此,

因“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常以竹杖挑一大布

袋,内装随身用具,四处化缘乞食,常出语无定,

行为乖张,由此名噪一方。后梁贞明二年(916 年)

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下一块磐石上,端坐

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后安然而逝,人们因此将他奉弥勒

菩萨的化身,并建庙塑像供奉。 

此像的主体造型即依布袋和尚形象塑造。弥勒方

头圆顶,大耳垂肩,满脸堆笑。上身披袈裟,胸

腹袒露于外,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衣边刻有

精美花纹。半跏趺坐姿,左腿横盘,右腿支起,

右手置右膝持念珠,左手置左腿握一布袋。一般

大肚弥勒的塑造率皆如此。但有趣的是此像又在

弥勒的周身添加了六身童子,他们以不同的姿势

出现在弥勒的头顶、头身两侧及手握的布袋之中,

呈现出与弥勒嬉戏的生动场景。弥勒像头顶又立

一像,顶无须发,身披袈裟,大腹便便,憨态可

掬,左手持布袋,右手挑竹杖,表现的显然是布

袋和尚行道的最原始形象,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此像整体造型生动,雕琢精细,形式独特罕见,

品相完好无损,尤其是弥勒与童子浑然一体,传

递出天真活泼、其乐融融的艺术美感,是一尊极

为难得的大肚弥勒造像珍品。 

值得注意的是,童子与大肚弥勒的组合还具有深

刻的佛教寓意。其创意来源于南宋志盘所撰《佛

祖统记》的记载,该书记载布袋和尚常“有十六

群儿哗逐之,争挚其袋”。但民间一般以五童子

或六童子嬉戏于弥勒身旁的形式来予以表现。其

中,五子戏弥勒像中的五子世俗意味较浓,蕴含

五福临门、五子登科等古代民众美好的祈愿,而

六子戏弥勒像中的六子则有纯正的佛教寓意,代

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种感觉器官)

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种感觉器官

对应之物)。佛教认为六根和六尘是导致人类产

生烦恼的根源,是六个盗贼,《道德经》也说“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此佛教要求学

佛之人要经常防护六根,不为六尘所染,正所谓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裴休:《送

子出家诗》)。但弥勒的修为足以调御这六贼,

他显现大腹便便、笑口大开和与六贼和合共处的

形象特征就充分展现了他调御这些烦恼之贼的超

逸状态。此像最下面一身童子,下半身已装进弥

勒的布袋之中,头和两手在外,俯身向下,做出

奋力挣脱的样子,正生动表现了童子为贼的形象

特征,是弥勒周身六童子代表根尘六贼的最好注

脚。

参阅:1、国内私人藏明代铜漆金彩绘六子戏弥勒像,

高 40 厘米

      2、2008 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明代铜镀金

六子戏弥勒像,高 27.3 厘米。

参阅 1 参阅 2

第85页

1645  等觉妙觉菩萨绢画像

中原  十二世纪 

绢本彩绘  纵 115 厘米  横 51 厘米

RMB: 400,000-600,000

第86页

    在中国古代绘画遗存中,宋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稀少

的,而属于佛教题材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此次中贸圣佳推

出的这幅等觉妙觉菩萨画像殊为难得,是一幅风格鲜明的金

代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绘画作品,堪称我国佛教绘画艺术

的稀世珍宝,对于研究金代及我国中原佛教绘画艺术具有

重要学术价值。

    这幅绢画表现的题材是等觉和妙觉二菩萨像,画作的左

上角以白签书写了表现题材的名称,即楷书大字书写的“等

觉妙觉菩萨”。等觉妙觉菩萨来自佛教《华严经》的记载,

《华严经》认为修行者从凡夫到修成佛果需要经过七个阶段

的五十二个阶梯,由低到高依次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其中等觉和妙觉是五十二个阶梯中

最后两个位次,也是两个最高的位次。等觉菩萨位居菩萨修

行五十二位的第五十一位,其意为十地位满,将证佛果的中

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

或金刚心菩萨,如人们熟悉的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

弥勒、地藏等菩萨都是等觉位的大菩萨。妙觉是在等觉位基

础上更断一品的无明,证得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它是佛果

之别称,又称妙觉地。

    画面上二菩萨一前一后站立,体型高大,充满了整个画

面。二菩萨皆头戴山形大花冠,面相长圆,嘴边留有胡须,

躯体丰腴,姿态娴雅,衣饰繁缛,气度雍容。其中,左菩萨

足踏莲花,侧身向左,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腹前,

身披袈裟和僧裙;右菩萨亦足踏莲花,侧身向右,两手执一

长长的莲茎,莲花盛开于左边上方。全身衣饰非常繁复,上

身披帔帛,帔帛绕臂后飘垂至足部,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

长短重裙,腰间束丝带,腰带下垂下长长的绶带,衣着层次

分明,衣纹飘逸流畅;手腕戴镯,胸前佩璎珞,大部分装饰

以沥粉贴金技法表现,极富立体感。全幅人物以我国传统工

笔重彩技法绘制,色彩有青、绿、赤、白等,既丰富艳丽,

又庄重沉稳,技法上采用平涂、晕染、勾勒等不同形式,娴

熟精细,整体呈现出金碧辉煌,古朴高雅,既庄严又神圣的

艺术气韵。

    这幅绘画主要表现佛教菩萨的图像,从菩萨的造型、装

饰等风格特征上,我们很容易判断它的时代与风格,它明显

体现了我国中原地区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从大量的塑绘实

物可见,宋金时期佛教造像风格普遍趋向于写实,表现出清

新自然的现实主义气息。佛像面形圆润,宽额丰颐,眼泡鼓

起,从额头到鼻梁一般凹陷下去,呈现一条明显的圆弧线,

与当时现实中人物的面相特征十分接近。躯体肥胖,肌肉显

得有些松弛,虽然不如唐代劲健有力,但完全符合人体的

自然变化。头戴的花冠高大繁复,袈裟、帔帛、络腋和僧

裙衣褶宽大,衣纹质感强烈,胸前的花瓣式璎珞和身下大

仰莲瓣生动逼真,都体现了浓郁了现实生活气息。目前宋

金时期的佛画作品不乏实物遗存,代表作品如山西高平开

化寺北宋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山西朔州崇福寺金

代壁画等。与这些遗存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幅作品

的风格与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最为接近,无论是菩萨

的躯体及造型姿势,还是全身的衣着及装饰样式,与崇福寺

弥陀殿壁画上的菩萨像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

明确判断此幅作品就是一件金代作品,而且它的产地也应当

出自山西某一寺庙(图 1、图 2)。

    而放眼于中国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也可给这

幅作品一个准确的时代定位 , 因为其风格明显继承了唐代遗

风而又开启了其后元代佛画的新风尚。其中,在继承唐代画

风上,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

瓜州榆林窟壁画、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壁画等大量绘画遗存

上,可以清晰看到其图像及风格的源头。如英国大英博物馆

收藏的一幅出自莫高窟藏经洞的 9-10 世纪引路菩萨绢画,

画中菩萨的身形、姿势、衣着及装饰与此幅作品中的菩萨像

极为相似(图 3、图 4)。但前后绘画风格的区别也十分明显,

唐代佛画典雅端庄,手法细腻,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气韵,

图 1 图 2

一幅稀有难得的金代佛画作品

—金代等觉妙觉菩萨绢画欣赏

第87页

而金代佛画偏重写实,装饰繁缛,形象质朴,风格粗犷,带

有浓郁的世俗审美趣味。而在开启元代佛画新风尚上,我们

通过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加

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山西稷山兴化寺元代壁画和山

西省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进行比较可以一目了然,这些元代

壁画上的佛菩萨像在躯体造型及装饰风范上明显继承了金

代,但衣着表现与金代迥然不同,衣着轻薄柔软,衣纹细密

劲健,完全不同于金代朴拙厚重的衣着形式和衣纹线条(图

5、图 6)。由此可见,在我国佛画艺术历史上,这幅作品

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艺术特点和地位,这一艺术特

点显示了作品的时代特性,也显示了它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珍

贵的收藏价值。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从画作的题签来看,此幅画作应

为成套佛画中的一幅,2022 年中贸春季拍卖推出了一幅相

同尺幅和年代的绢画,表现题材亦与此幅密切相关,为“十

回向菩萨”,表明此幅与去年推出一幅原属一套,出自同一

寺庙,而且属于同堂一组的供奉(图 7)。根据“十回向菩萨”

一分为二的表现方式,原来全套应为 11 幅,因为五十二个

位次前的五十位菩萨都应为两幅画作表现十位菩萨的形式,

这样推算五十二位菩萨正好可以 11 幅绢画完整表现出来。

据称,此幅绢画也是一件早年海外回流文物,其品相明显优

于去年推出的“十回向菩萨”绢画,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古代

绘画杰作。

参阅 1: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菩萨像;

参阅 2: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壁画二菩萨像;

参阅 3: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莫高窟藏经洞 9-10 世纪引路菩

萨绢画像;

参阅 4: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代壁画“弥陀说法图”中菩萨像;

参阅 5: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中菩萨像;

参阅 6: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山西稷山兴化寺元代壁

画弥勒佛说法图;

参阅 7:2022 年中贸春季拍卖“十回向菩萨”绢画。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第88页

1646  文殊、普贤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  高 38 厘米  高 40 厘米

RMB: 800,000-1,200,000

来源:2014年9月纽约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lot501,

图录注明“1922年至1930年间在中国购得”。

出版:《金佛光明—古代金铜造像集锦》,文物出版社,2018年3

月,第456-457页。

第90页

理智双具  功德圆满

—文殊、普贤造像的题材、图像及风格赏析

    文殊和普贤是大乘佛教宣扬的两位大

菩萨,他们的履历和功德都有经典记载。

文殊是印度梵语“文殊师利”的音译简称,

意译“妙德”“妙吉祥”。他以智慧见长,

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故佛经称他“文殊师

利法王子”。两晋之际,文殊菩萨随着佛

教的传播传入我国,并迅速得到了我国民

众的广泛崇信。由于文殊信仰的盛行,唐

代时文殊在我国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

山西五台山。从此以后,五台山成为了我

国人民崇拜文殊菩萨的重要道场。

    普贤是印度梵语的意译,又译为“遍

吉”,意为其妙善、妙德遍一切处。他主

司一切诸佛的理德、定德和行德,尤以行

愿广大而著称,故有“大行普贤菩萨”的

美名。佛教记载普贤的经典很多,其中最

重要的是《华严经》和《法华经》,它们

都有专门讲述普贤事迹和功德的章节,分

别为《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普贤菩萨劝

发品》。唐代是普贤信仰的鼎盛时期,也

形成了他的道场,即今天四川峨眉山。唐

代以后,普贤及其道场的信仰在我国一直

盛行不衰,广受世人崇拜。

文殊和普贤是佛教一组固定的组合式供奉

题材,二者的主尊通常是释迦牟尼佛或毗

卢遮那佛,它们合称“华严三圣”。二菩

萨分别象征诸佛的两种圆满功德——理德

与智德,其中文殊象征佛的智德,普贤象

征佛的理德,这两种功德双双具足,即象

征佛的功德圆满。因为诸佛都是具足了这

两种功德的大觉者,佛教重要念诵仪轨“三

皈依”中有“皈依佛,两足尊”,其中的“两

足尊”就是称赞佛的这两种功德,意为佛

是理德与智德具足的尊者。

    唐代以前,文殊和普贤二菩萨的形象

特征并不明显,尤其是没有出现具有标志

性的配有狮象坐骑的造型样式,直到唐代

才出现了这种圆满的造像形式。唐代武则

天时于阗国僧人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卷《华

严经》,该经重点宣扬了华藏世界

和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与文殊、

普贤二菩萨)的广阔境界和修法思想,这

应是唐代二菩萨开始流行的重要历史背景。

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像艺术遗存最集中和

最丰富之地,许多洞窟壁画上绘有成组的

骑狮文殊和骑象普贤菩萨像,自初唐至晚

唐,绵延不断,呈现出一条二菩萨像造型

及配置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 

唐代以后的五代、两宋时期,文殊、普贤

二菩萨的信仰在我国南北各地继续流行,

二菩萨形象的塑造亦继承唐代余绪得到继

续发展。今天我们在一些重要寺庙、石窟

寺和世界各地的公私博物馆中,可以看到

大量这一时期二菩萨像的塑绘作品。如日

本新田氏旧藏的五代铜文殊、普贤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石窟遗存的西夏时

期文殊、普贤菩萨壁画像,陕西延安石窟

遗存的宋代石雕文殊、普贤菩萨像,重庆

大足北山转轮藏窟遗存的宋代石雕文殊、

普贤菩萨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保存的北

宋铜镀金普贤菩萨像,等等。这些造像尽

管产地和分布地方不同,雕造的政治和民

族背景不一,但它们的艺术风格都具有共

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趋向写实主义,二菩

萨造型端庄,装饰华丽,躯体丰腴,姿态

生动,表现出清新朴实、真实自然的浓郁

的世俗审美情趣。

    此次中贸圣佳拍卖推出的这两尊造像

是宋代文殊、普贤像的突出代表。其中,

文殊菩萨头束发髻,缯带垂肩,面庞丰圆,

五官端正,神态安详。身穿袈裟和僧裙,

两肩披天衣,颈佩项圈,腰间束带,衣着

厚重,衣纹写实自然。半跏趺坐于狮子承

托的圆盆式莲座上,左手举于身体左侧结

说法印,右手抚在右膝。狮子身躯硕大,

头部高昂,阔口大张,粗壮有力的四足前

后错落,呈稳步向前迈进之式。普贤

菩萨造型特征与文殊菩萨基本一致,

第91页

唯有不同的是它的手印和坐骑,其手印恰好

与文殊菩萨相反,右上左下,与文殊菩萨形

成对应,坐骑是一头长鼻大象。从二菩萨的

手印来看,它们在原来的实际供奉中,文殊

菩萨显然居于左边,普贤菩萨居于右边,这

也是唐宋时期常见的二菩萨供奉的方位与次

序。 

    这两尊菩萨像无论造型样式还是雕刻手

法皆具鲜明时代特点。菩萨面部高度写实,

五官刻画生动自然,神情温婉娴静,将菩萨

慈悲济世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衣纹的刻

画皆为立体感极强的凸起线条,衣褶圆转流

畅,技法精湛娴熟,给人真实自然的美感。

菩萨颈部的项圈活灵活现,宛如真实的佩戴

一般。身躯的雕塑极为写实,体态丰腴,两

肩削斜,后背弯曲成弧形,真实表现了菩萨

女性化的体型特征。狮子和大象皆为立姿的

形式,与明清菩萨坐骑皆为卧姿的形式判然

有别,也完全符合唐宋时期菩萨坐骑的造型

特点。二菩萨像下面的方形四足台座,造型

简洁大方,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诚如前面所举,中古时期的文殊、普贤二菩

萨造像现存不乏实例,但论金铜造像一类,

国内外公私博物馆的收藏中罕有能与这组造

像相比者。这组造像不仅年代可靠,风格鲜

明,体量硕大,品相完好,而且是完整的一套,

这一点尤为难得和可贵。因此对于喜欢和收

藏中原佛教造像的藏家而言,这两尊文殊、

普贤像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欣赏和入藏的

机会。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 1:陕西延安钟山石窟 10 号窟宋代石雕

文殊、普贤菩萨像。

参阅 2:重庆大足北山转轮藏窟宋代石雕文殊、

普贤菩萨像。

参阅 3: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北宋铜镀金普贤菩

萨像,高 7.3 米。

参阅 4:2014 年 9 月纽约苏富比拍卖原始图。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参阅 4

第92页

1647  水月观音像

中原  元代

铜漆金  高 33 厘米

RMB: 900,000-1,200,000

水月观音,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

一,代表着面容俊美、姿态典雅的观音形象。在

诸多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华

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

事实上,在早期印度及唐、五代—宋金时期的中

国中原地区大乘佛教艺术中,描绘自在观音题材

的雕塑作品亦十分流行。

此尊观音像凸显自在姿势和庄严妙相,坐在一个

山石形的高台座上,极具南宋风韵。头戴镂空五

花冠,正面中央花瓣安小化佛,头顶束发髻,余

发编成两条发辫顺垂于两肩。大耳垂肩,耳下坠

圆环,耳侧饰有翻卷的缯带。面形宽大,五官端

正集中,额部高广,额前可见丝丝毕现的束发,

高额之下眉眼对称分布,双眉上扬,双目垂俯如

未开的莲苞。鼻梁直挺,鼻翼外张,双唇抿起,

唇线分明,下颌鼓凸,双颊饱满。面部刻画精妙

绝伦,充分彰显了菩萨端庄、慈祥、高雅、非凡

的宗教气质。躯体浑厚,宽肩细腰,明显带有周

昉“丰厚为体”的遗韵。上身披天衣及帔帛,胸

前挂如意形项圈,项圈下坠莲瓣装饰的圆环及连

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宝带,手腕、手

臂和足部戴有钏镯。天衣覆肩及臂,薄轻贴体,

帔帛下垂绕过手臂向身体两侧飘落,尾端至小腿

处向上翻卷,富于动感。腰带于腹部打结,结头

下垂,柔软自然。所有衣纹的表现皆飘逸流畅,

刚劲简括,亦颇具周昉“衣裳劲简”“笔法柔丽”

的遗风。而衣饰的边缘皆錾刻精美繁缛的花纹,

又极大地增添了尊像华丽的美感。左腿横盘于座

面,右腿下垂踩莲花,左手撑于宝座上,右手搭

于右膝,姿态自在闲适,优雅大方。 

此像整体风格非常鲜明,具有宋元时期中原地区

造像的明显特征。为半跏坐姿,左腿横盘,右腿

参阅 1 参阅 2 参阅 3

下垂,坐在象征观音道场的岩石形台座上,明显

继承了唐代周昉所创水月观音的造型样式,这一

造型样式也是中原地区历代传承不变的水月观音

形象母本。面部宽大平坦,面容端庄,神态安详,

体现了南宋以来中原地区普遍流行的审美标准,

衣纹写实,衣褶流畅自然,衣服边缘錾刻花纹,

也是明代造像上习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胎体厚

重,内膛满敷红色泥土,显示了中原地区传统的

泥范铸造的工艺特点。尊像躯体及四肢,整体非

常规范,结构非常匀称,宽肩细腰,与宋元时期

中原造像常见的丰臃的体态完全不同,明显受到

了藏传佛教艺术造像量度的影响,其衣纹表现虽

然仍然采取了中原写实手法,但衣质柔软轻薄,

衣纹简洁明快,凸显出体态的优美变化及肌肉的

自然起伏,这一点也明显借鉴了藏传艺术的表现

形式和手法。其装饰样式,如双耳所戴的圆形耳

环、耳边飘扬的缯带、胸部的连珠式璎珞、手足

所配的钏镯等,都与藏式和元代宫廷造像的装饰

风范高度一致,可参阅首都博物馆藏,元代水月

观音菩萨像。根据其整体风格特点和高超的雕塑

及铸造技艺,此像制作年代应当在元代早期,因

为这一时期是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

重要时期,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流行的高峰时期,

完全具足此像创作上博采众长的艺术条件,而其

产地应当为当时的皇家寺庙,出自皇家工匠之手,

因为如此大体量和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绝非一般民

间工匠所为,也绝非一般民间寺庙所能供奉。

参阅:1、山西博物院 元代 自在观音像

      2、北京广济寺 元代 水月观音菩萨像 铜镀

金 高约 120 厘米

      3、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 水月观音菩萨像 青

白釉瓷 高 65 厘米

第96页

1648  阿弥陀佛像

中原  明代

铜漆金  高 65 厘米

RMB: 1,000,000-1,500,000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名称,是佛教宣

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此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髻前安宝珠,大

耳齐垂于肩。面形圆润,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眉弓深邃,鼻梁高挺,

双唇微合,尽显佛陀庄严慈悲的圆满德相。颈部刻有三道蚕节纹,为佛陀

三十二相妙相之一。躯体浑厚结实,身姿挺拔有力,气势恢宏博大。上身披

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肩搭袈裟边角,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并露出蝴蝶结。

衣纹大起大落,自然流畅,衣缘刻画精美花纹。双腿结跏趺端坐,双手上下

相叠于腹前,结弥陀定印,显现阿弥陀佛的标准造型样式。身下安有一个圆

形的坐垫,形同铺团,其上满饰缠枝莲纹饰,下方边沿刻画规整的几何纹,

极具装饰意味,尽显富丽华贵。这一表现形式在其他明代中原造像上极为少见,

充分彰显了此像造型及工艺的繁复。坐垫下方是双层的大仰莲座,莲辦饱满

有力,错落分布,周匝环绕,形制齐整美观,明显较一般明代造像的莲座更

为规范讲究。莲辦下方有素雅的底托。全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铸胎厚重,

雕琢精细,在造型及工艺上体现了明代中期中原地区造像的鲜明风格特点;

加之其保有原始漆金和原套莲台,体量超常,品相一流,在现存明代中原造

像中实不多见,诚为居家供奉及收藏品鉴的上佳之选。

参阅:1、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铜泥金阿弥陀佛像。

      2、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明代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参阅 1 参阅 2

第100页

—西藏西部造像风格的来源与特点

从克什米尔到西藏西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