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8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4-11-1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4年第8期电子刊

区当地女性出现了生计策略的变化和收入的变化。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村寨以“民族文化原生态”为主题,串联百余个民族村寨,依靠自然风光、美食体验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助力当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走上了一条利用乡村旅游来促进扶贫开发的道路。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利用自身具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开始在当地参与农家乐、民宿经营和售卖手工艺品等旅游服务接待业[19-20]。部分留守妇女在积极参与接待服务业过程中,通过利用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从原有的传统生计策略转换到新的生计策略,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团山村妇女依靠草编手艺、紫陶制作手艺增加家庭收入。这一时期的旅游尚处于成长阶段,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虽作为留守妇女收入的有益补充,但因其发展不够成熟和季节性等原因,该地区留守妇女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计模式转为混合兼业型生计模式,形成了两种类型4种生计模式:1)旅游型:旅游经营模式,采取该模式的留守妇女主要生计活动是经营服务于游客的餐饮店、商店、民宿和休闲娱乐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集中投入在旅游经营中,家庭收入来源是旅游经营活动;旅游务工模式,采取该模式的留守妇女主要生计活动是以... [收起]
[展开]
2024年第8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区当地女性出现了生计策略的变化和收入的变化。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村寨以“民族文化

原生态”为主题,串联百余个民族村寨,依靠自然风

光、美食体验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助力当地民族

村寨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走上了一条利用乡村旅游

来促进扶贫开发的道路。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

利用自身具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开始

在当地参与农家乐、民宿经营和售卖手工艺品等旅

游服务接待业[19-20]。部分留守妇女在积极参与接

待服务业过程中,通过利用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特

色,从原有的传统生计策略转换到新的生计策略,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团山村妇女依靠草编

手艺、紫陶制作手艺增加家庭收入。这一时期的旅

游尚处于成长阶段,旅游业带来的收入虽作为留守

妇女收入的有益补充,但因其发展不够成熟和季节

性等原因,该地区留守妇女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计

模式转为混合兼业型生计模式,形成了两种类型4

种生计模式:1)旅游型:旅游经营模式,采取该模式

的留守妇女主要生计活动是经营服务于游客的餐饮

店、商店、民宿和休闲娱乐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集

中投入在旅游经营中,家庭收入来源是旅游经营活

动;旅游务工模式,采取该模式的留守妇女主要生计

活动是以务工形式从事与旅游相关行业的管理与服

务工作,如从事民宿清洁、餐饮服务以及景区维护等

涉及旅游带来工资性收入的人群。2)非旅游型:务

工主导模式,采取该模式的留守妇女留守在家,其主

要生计依靠在本地务工和零售业等行业投入自身劳

动力,收入来源以劳动报酬工资形式为主;半工半农

模式,采取该模式的留守妇女生计活动为种植或养

殖,进行农作物和林果种植、渔业养殖等,并通过务

工和旅游经营等活动来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2.3 旅游主导型生计———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

展成熟阶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当地社区居民各自为

政、自由发展,导致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质量良

莠不齐,旅游项目和服务同质性问题日益突出。为

了整合当地资源,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旅游

发展定位[21],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多采用引入

旅游开发公司进驻以及实行生态保护和建筑保护。

随着新一代留守女性成长起来,桂滇黔民族地区留

守女性生计模式的变化更为突出[22]。

为改变无序竞争的局面,桂滇黔民族旅游地区

多采取统一管理的模式来增强对旅游地生态、建筑

和文化等的保护,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白族建筑

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建

筑等。房产作为稀缺资源,对于留守妇女生计方式

有重要影响,靠近旅游主干道有房产的留守妇女主

要依靠租金为收入来源。桂滇黔少数民族地区留守

妇女的家庭区位影响其旅游生计策略的选择,尤其

是处于核心景区或重要交通干线的留守妇女更有可

能凭借位置优势选择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如在文山

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社区,居民房产的租金价值

会因距离旅游主干道远而衰减。部分留守妇女依靠

旅游售卖手工制品、旅游商品和参与旅游服务务工

为生。除部分留守妇女依托专业技能、自主经营接

待业、租金收入外,其余部分留守妇女会依靠参与旅

游公司运营获得稳定收入来源而逐渐放弃传统的种

植养殖生计方式。

3 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策略演变的

影响因素

随着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地

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正在不停地演变与发展。在不

同的旅游发展阶段,当地留守妇女会选择不同的生

计模式。从表面上来看,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

生计演变受到了旅游业发展起伏不定的影响;然而,

从深层次的影响机制来看,结合旅游社区发展过程

中提供的市场、政策和旅游景点建设,形成了旅游的

推力和拉力,当地的留守妇女在权衡了自身的生计

资本之后,会采取不同的生计策略,进而推动桂滇黔

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模式的演变。

以旅游情境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根

据外在宏观环境条件、政策和留守妇女自身拥有资

本为区分,可将影响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的生

计策略演变的主要因素归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生计背景脆弱性,组织结构和制

度,以及物质、自然和社会资本,代际经营能力差异;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留守妇女

掌握的民俗文化与技能和留守妇女自我实现与提升

等因素。

3.1 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演变的外在因素

3.1.1 生计背景的脆弱性

背景脆弱性主要是指个人、群体或社会所处的

环境和条件。非人为控制的特定条件、趋势、冲击及

季节性外部环境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计模式产生一

46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52页

定的影响,从而促使当地居民不得不调整生计模式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桂滇黔大部分民族地区山

高、地势险峻,可进入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

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相对落后,其收入水平

偏低,就业机会不足,农业是该地区留守妇女的主要

经济来源,受自然条件、季节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

大,导致这一群体收入稳定性不高。一方面,桂滇黔

民族地区的留守妇女普遍从事农业劳动和低技能工

作,收入相对较低,且缺乏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留

守妇女群体就业选择有限,难以获得高薪工作或者

创业机会;另一方面,留守妇女还面临家庭和社会角

色的束缚,传统观念中的女性被认为是家务的主要

责任人,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子女抚养及

教育责任,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发展,导致她

们的生计较为脆弱。无论是旅游开发介入前的以农

业为主时期还是旅游带动生计演变阶段,生计方式

都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传统种植养殖主要“靠

天吃饭”,留村妇女村民的收入不稳定;旅游发展淡

旺季明显差异,旺季游客如织,妇女可以通过经营民

宿、民俗表演和旅游产品销售等获取收入;淡季游客

量下降,旅游经营生意惨淡,经济压力较大,留守妇女

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等生计方式来获取收入。

3.1.2 旅游地组织结构和制度的转变

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结构和制度主要是

指政策和组织制度环境,即支持多种生计策略并促

进选择不同生计策略的公平公正竞争的组织机制。

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机制转变的主

要表现。组织结构和制度的改变影响着当地旅游的

发展,成为当地留守妇女调整生计模式的外在宏观

驱动因素。

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会催生不同的管理机构

和管理机制,与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带来的政策红

利,构成了推动生计转型的外在动力。如云南元阳

县阿者科村实施的“阿者科计划”,成立了村集体旅

游公司,采用集“乡村振兴、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一

体的管理机制,村中留守妇女在承担家内事务的同

时,作为在地居民本身就是旅游吸引一环,同时留守

妇女也参与村中集体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留守妇

女的劳动范围扩大,参与旅游经营和旅游接待服务

等已成为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策略的有益

补充,促使其原来以务农为主导的生计方式发生转

变,逐步走向多样化,形成旅游与传统生计策略相辅

共存的状态。贵州台江县长滩村妇女依托旅游合作

社,推动苗绣工艺品从“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转

化,走出“技艺转化”之路,推动妇女的生计转型。桂

滇黔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给当地少数民族留守妇女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增加了留守妇女的

经济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增加了她们参与社会活动、自我发展和展现自我

能力的机会,提升了留守妇女的自信心。

但也必须认识到,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利

益主体参与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可能会导致

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方式选择不公平现象

的加剧,从而引发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具体

表现为:1)民族旅游地的运营管理与决策权一般由

当地政府与开发企业控制,留守妇女在旅游经营决

策上无实际权利,难以有效协商或抗衡,不易在旅游

业发展中发声;2)旅游发展吸引外来经营者进入旅

游社区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但由于桂滇黔民族地区

留守妇女经营竞争力不足,导致其旅游参与程度较

低,真正从旅游经营中的获益有限;3)利益分配不平

衡导致彼此关系交恶,旅游经营者通常掌握更多的

生计资本,拉大了留守妇女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

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放弃了传统的生计方式,

参与民宿、餐饮、旅游表演活动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旅

游服务业务,但因市场需求有限、产品同质化和竞争

激烈等,导致潜在威胁日益突出。因此,过度依赖旅

游业也可能导致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走向

单一化,生计灵活性和稳定性下降。桂滇黔民族地

区留守妇女从传统的生计方式转向依赖旅游主导型

生计策略,加快了生计方式“去农业化”的进度,这可

能导致留守妇女丧失农业技能而增加了该群体生计

的脆弱性。

3.1.3 外部生计资本

居民生计资本是指当地居民从家庭或个人层面

所能调动的谋生的资本,是当地居民采取一切生计

模式的基础,与生计模式关联度较高,决定了当地居

民参与旅游的生计方式。因女性生计资本聚焦个体

微观层面,根据生计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型,按照驱动

效应,妇女的外部生计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

和社会资本3种。

自然资本为留守妇女生计转型的稳定性提供了

重要保障。在中国农村,土地是支撑传统农业生产

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资源,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改

变了传统生计模式下留守妇女生存与土地之间的关

系[23-24]。在桂滇黔民族地区,农村户均拥有一定的

47

唐凡茗等: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性别与旅游研究

第53页

农业用地,且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这部分资源还会通

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取部分租金;同时,以混合兼

业型生计为主的妇女还可通过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

来作为收入的补充。通过对旅游开发前后的对比,

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对土地的利用对其生计演

变产生了重要作用。土地对当地居民生计演变的影

响主要是土地用途的改变。征收原有土地并改变其

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

设,当地居民在此过程中获得补贴或者社保指标,如

云南大理双廊部分白族留守妇女因征地和土地流转,

收入来源从依靠种养收入为主转为租金收入为主。

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留守妇女生计转型

增加安全感。社会资本具体体现在社会关系的支

持、参与社区和组织等方面。“熟人关系”是民族地

区妇女就业的主要支持性网络。旅游经济的强势,

影响了一部分民族地区妇女,她们通过参与“企业+

农户”“自主经营”等模式获取服务的信息、技术和经

验,并通过邻里关系、家庭社会网络获取生产生活协

助。在旅游业发展中,桂滇黔民族地区的许多女性

杰出代表已经涌现,并在社区和乡村管理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下,留守

在桂滇黔民族地区的妇女不再是单纯的家庭妇女,

而是拥有了更复杂的社会身份。随着旅游业的介

入,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如云南大理双廊出现白族女

性杰出代表带领当地旅游经营,广西龙胜长发红瑶

作为当地重要旅游吸引物等,女性的身份角色发生

了巨变。

物质资本是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转型

重要基础。所谓物质资本,就是指满足人们维持生

计所需的生产设施和材料,比如住房条件、消费品、

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资料等。在桂滇黔民族地区,留

守妇女的住房情况、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的

物质资本水平大体相似,人均拥有量方面差异不大。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尤其是住房资源占

据其生计资本的重要地位,在桂滇黔主要民族旅游

地区留守妇女或通过出租房屋获得租金收入,或将

住房改造成民宿或餐饮店用于自主经营,住房是其

生计转型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在桂滇黔民族地区留

守妇女生计转变的策略中十分常见。

3.1.4 参与旅游经营能力的代际变化

代际的变化对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变

化产生较深刻的影响。随着代际变化,留守妇女所

拥有的生计资本、所处社会环境开放和信息技术变

革,其生计方式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在旅游介入

前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民族地区留守妇女所

处环境相对闭塞,主要依靠土地等自然资本谋生,传

统小农经济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民族旅游的发

展,混合兼业型留守妇女所处环境开放程度较之旅

游介入前不断提升,且通过参与部分旅游接待服务、

游客互动交流和组织培训等途径获取一定的知识和

技能,留守妇女获取信息渠道更便捷、社会环境更开

放,进而通过旅游经营活动转化技能价值,劳动生产

率有所提升,使得部分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从农业

主导转变为混合兼业型。随着旅游发展的日益成

熟,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所掌握的技能和参加职

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政策和组织介入后,留

守妇女得以通过参与“旅游+农户”模式获得农产品

销售渠道、技术支持、农业信息与经营方面的服务。

3.2 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演变的内在因素

3.2.1 留守妇女经济资本的增加

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市场需求驱动女性生计转

型获取经济利益。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化规则实现资

源配置,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关系

的改变和社会流动,从而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居民生

计的演变。从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宏观层面

来看,传统种植养殖业的单一生计模式,收入水平

低,且生计脆弱性明显。旅游发展的介入,使民族地

区留守妇女对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认知,了解到旅游

是市场资本追逐的热点,对桂滇黔民族旅游地附近

的村庄的发展和当地留守妇女的生计演变起到了诱

导及推进作用。从中观层面来看,旅游发展给桂滇

黔民族地区闭塞的环境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现代管理

理念,促使当地女性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迈进到以旅

游经营为主的市场经济,通过市场化运作,单一的生

计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是女性生计演变的直接

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桂滇黔民族旅游地的发展

创造了旅游消费需求。旅游运营者通过以主导或运

营的方式介入旅游社区旅游发展,不断地吸引游客

到此进行旅游消费,给留守妇女带来了就业和创业

的机会,桂滇黔民族地区妇女本身拥有的独特民族

文化,利用文化资本等策略,促使女性逐渐脱离原有

生计策略,向旅游经营聚集,改变了原有的生计模

式;二是桂滇黔民族旅游社区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留

守妇女的经济收入。与传统的小农经济相比,旅游

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提升了留守妇女参与旅

游业的积极性,从家庭层面出发,为留守妇女开展旅

48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54页

游经营和旅游接待提供了物质和金融资本,促使当

地有能力的女性开展旅游生计活动,改变了传统的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一生计模式,促进了桂滇黔民

族地区留守妇女的生计演变。

经济政策倾斜桂滇黔民族地区为该地区留守妇

女生计转型夯实了基础。经济资本是人们用来实现

生计目标的各种经济资源,主要有家庭储蓄、借贷和

政策补贴等形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桂滇黔民族地区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政策

倾斜。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发力,促使桂滇

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热度不断上升,妇女可获取

的经济资源渠道更广泛,参与旅游后,妇女所带来的

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同

时,她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信贷机会和政府补贴。

3.2.2 民俗技能和民俗文化促进留守妇女生计多

元化

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能实现生计目标的家庭

劳动力、教育水平、认知技能和健康状况等方面。人

力资本在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女性生计转变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如云南建水团山村草编技艺、紫陶制

作,贵州台江长滩村苗绣技艺,广西龙胜龙脊村红瑶

服饰技艺等,都促进了当地妇女就业增收,使其经济

收入来源由传统种养殖转变为以“技艺”谋生。同

时,也有部分妇女通过参与民俗表演,并接受旅游相

关培训,改变了生计策略。随着桂滇黔民族地区旅

游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知识水平高、劳动能力强的

在外务工妇女返乡参与旅游经营。

在研究民族旅游地的生计中,部分学者将文化

资本纳入研究的范畴。多元民俗文化吸引物促进桂

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转型。桂滇黔民族地区

发展旅游带有浓烈的民族色彩,灿烂丰富的民族文

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显示了提升妇女的文化

资本的重要性。旅游业的发展加深了妇女对传统文

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商业相结合

的同时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

游是促进留守妇女就业和发展的驱动力。为此,部

分学者指出旅游重构了妇女与乡村资源的关系、权

力和责任的社会性别重新分配,留守妇女成为发展

民族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妇女是桂滇黔民族地区旅

游劳动力的主力军。女性是这些旅游目的地吸引物

产生的就业机会中的主要参与者,她们参与歌舞表

演、节日活动、手工艺品制作、销售和餐饮接待等。

比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拦门酒和台江苗族的姊

妹节,以及苗绣、瑶绣、蜡染、纺织等手工艺品的制作

等主要是由妇女完成。旅游业为桂滇黔民族地区留

守妇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不仅提高了她

们的经济收入,也提高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同时她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自

我和表达自我,她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云南大

理双廊、喜洲等地的白族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体现

了女性的性别优势,许多留守妇女通过经营民宿餐

饮、参与表演活动、生产旅游商品及专职销售等相关

旅游服务,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有的甚至成为家庭收

入的支柱。

3.2.3 留守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

留守妇女参与旅游业,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和家

庭地位,使她们在家庭角色、经济生产角色和社区管

理角色中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旅游业的发展催生

了手工艺品的需求,为掌握手工艺品生产技术的留

守妇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

妇女通过参与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就业、创业,并通过

参与旅游业的发声和决策,重塑了其在家庭、社区和

地方权力结构中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滇

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的社会治理。

3.2.4 旅游业带动留守妇女就业思想的转变

旅游就业的灵活性和地方性强化了民族地区留

守妇女的职业认同和角色“韧性”。参与旅游的留守

妇女促进了更广泛的地方文化传播和发展。同时,

随着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留守妇女

创造性地将原有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旅游

活动,其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和生活哲理已成为当地

民族文化中最生动和最具表现力的体现。与旅游者

的接触与交流也为民族地区留守妇女拓宽视野提供

了机会。通过在接待服务中与外地游客的交流,留

守妇女增长自己的见识。她们还积极主动地学习城

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并接待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者,

这些机会反哺了当地接待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桂

滇黔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留守妇女思

想上的转变,外来文化和信息技术对当地留守妇女

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一代

的留守妇女,互联网技术推动的短视频和网络平台

的兴起,为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提供了更广阔

的自我展示空间,促进了留守妇女的认知变化和参

与旅游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在推动桂滇黔民族地区

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桂滇

49

唐凡茗等: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性别与旅游研究

第55页

黔民族地区的留守妇女不再满足于扮演传统家庭妇

女的角色,她们通过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增加了收入

并提高了家庭地位,其参与旅游运营管理的从业素

质也得到不断提高,促使她们可以更好地参与旅游

决策和管理。

4 结语

梳理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介入的不同阶段

当地留守妇女生计演变过程,分析桂滇黔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对留守妇女生计转型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助

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留守妇女的生计现状,也能为该

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留守妇女的生计改善

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梳理了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演变

过程,可以深化对生计转变影响因素的理解。一是

揭示了桂滇黔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转变的多元动

因,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桂滇黔民族地区的留守妇女

提供了生计转型的契机,在此过程中,不仅受到外部

经济环境变化的推动,还受到内部个人因素和社会

文化因素的影响。梳理这一过程有助于揭示生计转

型的多元动因,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是解析了旅游发展促进留守妇女生计转型的路径

与模式,留守妇女生计转型的路径和模式因地区、家

庭和个人情况而异。通过梳理,总结出桂滇黔民族

地区留守妇女生计演变的共性路径和模式,如从农

业劳动向旅游服务业转移、从家庭内部劳动向市场

劳动的拓展等。这些路径和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后续

对民族地区留守妇女生计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研究。

本文以留守妇女群体为研究视角,可以促进民

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女性生计转变研究的深化。在桂

滇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留守妇女作为重要

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之一,其生计转型过程体现了性

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复杂关系。通过梳理这一过

程,可以揭示女性在旅游经济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

如何通过政策干预和社会支持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

性赋权。桂滇黔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为当地留守妇

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助

于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性。梳理这一过

程有助于理解女性地位提升的路径和机制,为推动

女性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推动

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梳理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

游对留守妇女生计演变的过程和演变的影响因素,

可以为桂滇黔民族地区管理者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政府可以根据留守妇女的实际

需求和生计转型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

政策和措施,促进她们的生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生计转型的评价指

标,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这有助于政府及时调整和完

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和留守妇女

生计转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施仲军.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

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6):78-80.

[2] 吴巧红.女性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

旅游学刊,2018(7):10-13.

[3] 罗意林,孙九霞.挣脱还是回归? 返乡妇女的旅游参与

和角色重塑[J].旅游学刊,2022(12):111-123.

[4] 廖婧琳.平等或从属:旅游参与与女性家庭权力:以西

江千户 苗 寨 为 例 [J].西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科

版),2018(1):42-48.

[5] 赵巧艳.“农业———旅游”场域转换与少数民族社会性

别分工的实践解释[J].妇女研究论丛,2012(06):15-

19.

[6] 殷群.旅游发展对女性角色变迁的影响研究:以大理周

城白族 女 性 为 例 [J].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15(2):102-108.

[7] SU M M,WALL G,WANG Y,etal.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Hetu

Town,AnhuiProvince,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9(4):272-281.

[8] MAXL,WANGR,DAIM L,etal.Theinfluence

ofcultureon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ofhouseholds

inrural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sustainable

tourism,2021(8):1235-1252.

[9] SHENFJ,HUGHEYKFD,SIMMONSDG.Connect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and

tourism:areviewoftheliterature[J].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 management,2008(1):19-31.

[10] 林茂,杨振之,蔡克信.乡村旅游促进民族地区返乡女

性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思考[J].民族学刊,

2023(11):65-74.

[11] 王蓉,欧阳红,代美玲,等.旅游地可持续生计:国际研

究进展评述及其对 中 国 的 启 示[J].人 文 地 理,2022

(4):10-21.

50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56页

[12] 汪超.农村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机理与生计转型研究

[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0(1):99-113.

[13] 王洒洒,罗丞.可持续生计分析视角下中国农村留守

妇女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4(2):110-118.

[14] 许琪.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迁趋势、来源和异质性:以

“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

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3):33-43.

[15] 赵巧艳.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

的互动:以 龙 胜 金 坑 红 瑶 为 例 [J].人 文 地 理,2011

(6):67-71.

[16] 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

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经济地理,

2014(12):174-181.

[17] 武文杰,孙业红,王英.农业文化遗产地女性居民旅游

参与的情感响应: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J].

旅游学刊,2022(4):128-139.

[18] 高小贤.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1995年)[J].妇女

研究论丛,1997(2):13-18.

[19] 孟祥丹,丁宝寅.“资本下乡”后留守妇女的生计变迁

及其对性别关系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0(4):124-133.

[20] 杨伦,刘某承,闵庆文,等.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及对环

境的影响 研 究 综 述 [J].生 态 学 报,2019(21):8172-

8182.

[21] 崔晓明,杨新军.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社区可持续

生计发展研究:以秦巴山区安康一区三县为例[J].人

文地理,2018(2):147-153.

[22] 李小云,陈邦炼,宋海燕,等.“妇女贫困”路径的减贫

溢出与赋权异化:一个少数民族妇女扶贫实践的发展

学观察[J].妇女研究论丛,2019(2):5-16.

[23] 赵立娟,康晓虹,史俊宏.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转型影

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 资 源 与 区 划,2017(8):

158-162.

[24] 张磊,李君,武友德.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

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J].经 济 地

理,2018(9):183-190.

ResearchontheEvolu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

RuralTourismFacilitatingtheSustainableLivelihoodof

Left-behindWomeninEthnicAreasofGuangxi,YunnanandGuizhou

TangFanming,LiShuxian,LiZhaohong

(TourismEducationResarchCenterGuilinTourism University,Guilin541006,China)

Abstract:Withthevigorous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inethnicareasof Guangxi,Yunnanand

Guizhou,localleft-behind womenrestructuredtheirallocationofproductionfactorssuchaslandresources,laborsupply,laborskillsandtechnology,andcapital,therebypromotingthetransformationoflivelihoods.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stagesoftourism developmentinethnicareasofGuangxi,

YunnanandGuizhou,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processofleft-behindwomen’slivelihoods,which

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agriculture-dominatedlivelihood model→ mixedlivelihood model→

tourism-orientedlivelihoodmodel”.Utilizingtheanalysisandresearchframeworkofsustainabletourism

livelihoods,thesustainablelivelihoodsofleft-behindwomenintheseregionsareinfluencedbybothexternalandinternaldrivingfactors.Thishasenabledthemtogaineconomicincome,enhanceskills,andincreasesocialparticipation,whichcontributestoculturaltransmissionandimprovedfamilyrelationships,

therebyenhancingthesustainablelivelihoodpotentialofleft-behindwomen.Byreviewingtheevolution

processofruraltourism’simpactonthelivelihoodsofleft-behindwomenintheethnicareasofGuangxi,

Yunnan,andGuizhou,thisstudynotonlydeepenstheunderstandingoflivelihoodtransformationmechanismsandenrichestheoriesofrur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butalsopromotesadeeperstudyof

genderanddevelopment,providingtheoreticalbasisandreferenceforpolicy-making.

Keywords:ethnicregionsofGuangxi,YunnanandGuizhou;ruraltourism;left-behindwomen;sustainable

livelihood;influencingfactors

[责任编辑:吕观盛]

51

唐凡茗等:桂滇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留守妇女可持续生计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性别与旅游研究

第57页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3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康养体验过程中的感知威胁、自我奖励与身份重构

———以月子中心为例

赵 婧1,何 莽1,顾媛霞1,努尔买买江·库来西1,2

(1.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2.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月子中心是高接待和低医护融合的典型康养业态,是观察、反思康养服务发展的绝佳视

角。康养体验的前因、意义和影响还有待探讨。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月子中心为例,探讨了

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的疗愈功能,以及感知威胁增加了这种补偿消费的应得感,在此过程中,新身

份得以获得。研究基于文本主题分析和403份住过月子中心的产后妈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感知

威胁正向预测自我奖励动机,自我奖励动机对于新身份获得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加深了对康养体

验前因、动机和意义的理解,探讨了康养服务作为一种身份过渡空间的意义。

[关键词]康养旅游;度假旅居;医护接待;资源保存理论;产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4)08-0052-09

坐 月 子 这 种 产 后 护 理 方 式 在 中 国 已 经 存 续

2000多年,即使现在许多生活在中国周边国家以

及西方国家的中国妇女也仍在坚持这种月子护理方

式[1],[2]147。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月子中心就在

中国台湾地区建立,随后扩展到了中国大陆、美国和

加拿大的华人社区以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

韩国[3]194,[4]。虽然价格昂贵且不在医疗保险报销范

围之内,但月子中心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数据显

示,2018年有75%的韩国产后妇女选择月子中心,

2020年中国台湾地区产后妇女选择月子中心的比

例为49.19%。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月

子中心的数量每年保持9%~10%的速度增长① 。

何莽以健康、养老和养生建立了“三维康养概念

体系”,并将月子中心纳入康养范畴[5]。康养服务是

一个交叉概念,DeMicco等将接待与医护(hospitality&healthcare)的融合分为医疗服务与康养服务2

个子类[6]5。与医疗服务针对的疾病治疗相比,康养

服 务 更 多 地 关 注 健 康 人 群 的 保 健 和 疾 病 预 防。

Zhao等进一步揭示了月子中心是一种高接待融合

低医护特征的典型康养服务业态[7]1。相比于月子

中心的蓬勃发展,有关月子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8]。

过往的少量研究主要围绕坐月子文化、仪式、益处和

月子中心体验与动机展开,但少有研究将月子中心

放在康养服务背景下探讨这一特殊消费的前因及

意义。

本研究根植于资源保存理论,该理论认为生育

要消耗女性大量的资源。同时,中国传统观念认为,

月子做不好,年老后会得月子病,这些由生育和坐月

子带来的健康威胁感知会形成压力。在损失厌恶和

配得感的心理下,月子中心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奖励

52

[收稿日期]2024-08-01

[作者简介]赵婧(1993—),女,山西晋城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和旅游行

为,E-mail:1127958350@qq.com;何莽(1979—),男,安徽霍山人,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养旅

游、旅游休闲与运动管理、目的地治理、乡村旅游与减贫,E-mail:hmang@mail.sysu.edu.cn,通信作者;顾媛霞(2000—),

女,江西抚州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养旅游、老年旅游,E-mail:2455790165@qq.com;努尔买

买江·库来西(1983—),男,新疆喀什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

旅游、康养旅游,E-mail:329275573@qq.com。

第58页

式补偿和投资。而月子中心提供的身心恢复、育儿

学习和社会互动等多维康养空间,为新手妈妈的身

份转变提供了一个过渡期。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首先在网络文本主题分

析的基础上,辨析主要概念并对测量题项进行了情

景化修正。然后选择线上育儿交流群为主要渠道,

对住过月子中心的产后妈妈进行问卷调研。研究旨

在分析产后妈妈感知资源损失威胁、资源投入和获

取的过程,构建一种在康养体验背景下的感知威胁

-自我奖励式补偿消费-身份变革的疗愈机制。这

对于理解康养体验的疗愈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义,也有助于加深对康养服务在顾客身份转变阶段

作为一种身份转换空间的理解。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1 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是一种压力和动机理论,资源是

可以帮助个人实现目标的任何事物[9],包括外在资

源(如食物、住所、社会关系及依恋)和内在资源(如

乐观、自尊、精力及希望)[10]。资源保存理论的基本

原则是人类有保护现有资源和获取新资源的动机。

损失厌恶(资源损失影响超过资源获得)和资源投资

是该理论的2个主要原则。首先,实际或威胁性的

资源损耗可以造成压力。其次,当资源损失时,个人

会进行剩余资源优化和新资源补偿2种常见资源投

资策略。最后,如果个体不能防止资源耗尽或无法

获得新的资源,就会形成损失螺旋[11]。

资源保存理论多被用于组织中的职业倦怠、慢

性压力和自然灾害等研究。在孕产康养领域的研究

中,Wells等指出,女性生育孩子需要适应身份转换

和投入大量的资源,也经常会面临工作中断,出现各

种身体和情绪健康问题,所以很容易被资源损失影

响,且资源的损失比获得影响更大[12]。Costa等进

一步指出,资源损失会导致孕产妇的抑郁情绪,需要

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她们保护资源、提高积极情

绪[13]。

1.2 康养与康养服务

康养具有主动、主观、预防以及融合特征。首

先,康养是个人意识到并采取积极态度促进多维健

康生活的过程[14]

;其次,康养是一种消费者感知,多

被自我感知的疲劳、虚弱等亚健康问题驱动,康养效

果也多是一种主观的自我感知健康[15],即使有时仅

是一种安慰剂效应,但在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确实

有一些积极的意义[16]

;再次,康养更多地关注健康

人群(与临床疾病相对)的保健和疾病预防;最后,康

养具有多维与融合特性,康养概念从刚一提出就批

判单一身体健康,旨在包含所有积极健康属性(身

体、情绪、智力、精神、社会、环境和职业等)。

康养服务是高接待与低医护的结合,与医疗服

务针对的疾病治疗相比,康养服务更多地关注健康

人群的保健和预防[17]。Zhao等提出,在医护接待

的融合中出现了2种主要业态:医疗服务和康养服

务,分别位于医护接待连续体的两端(图1),其中医

疗服务主要包括医疗酒店、医院酒店等,康养服务主

要包括温泉酒店、康养酒店等,并将月子中心纳入康

养酒店服务业[7]2。

图1 月子中心在医护接待业中的位置示意

1.3 产后护理与月子中心

坐月子是中国一种传统的产后护理方式。中医

养生观念认为,生育会打破女性身体的阴阳平衡,为

了恢复这种平衡,产后妇女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民间

禁忌和习俗,比如禁止外出、不接触生冷物体、避免

洗头和洗澡等,如果月子没坐好就可能在年老时得

月子病[2]147,[3]197。虽然坐月子的一些民间习俗受到

科学的质疑,也和现代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冲突,但

坐月子是对产后女性和婴儿的一种保护和社会支

持,也是承认女性生育贡献的方式,对于增进家庭联

系、缓解产后抑郁存在一定的益处[18]。

西方国家也开始重视产后护理以及产后护理与

旅游业的融合,也意识到产后母亲在生理、情感和社

会身份变化中面临许多困难,提出了第四孕期的概

念(分娩后12周)[19]。Lin等特别强调了旅游度假

区发展精细化产后护理,可以重塑接待行业和提高

53

赵 婧等:康养体验过程中的感知威胁、自我奖励与身份重构 理论探索

第59页

产妇的幸福感[20]。

商业化月子中心,作为一种典型的酒店和医护

服务交叉的康养业态,开始成为产后护理的重要支

持方。月子中心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家庭结构和代

际关系的变化。一方面,传统大家庭向现代核心家

庭演化[21],且婆婆/母亲因为工作或年纪较大无法

提供帮助[22-23]。另一方面,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和能

力增强,月子中心是为了避免代际意见冲突和权力

斗争的主动选择[24-25]。

1.4 感知威胁影响自我奖励动机

感知威胁是一种认知评价,并与个体的负面情

绪和行为反应相关联。根据健康信念模型和保护动

机理论,感知威胁可以引起紧张,也有激励的潜力,

能够正向预测健康保护动机和行为[26]。在资源保

存理论中,感知威胁代表的资源损失威胁会导致个

人的资源保护、投资动机和行为。

自我奖励是一种资源投资方式,是一种为了自

我疗愈和实现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补偿、自我安慰和

自我调节。补偿消费是一个涉及零售疗法、冲动购

物、报复性消费、享乐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等子概念的

统筹概念。补偿消费被认为是个人对于身体、情绪

和社会威胁感的回应,其主要动机是奖励、激励、疗

愈、情绪修复、庆祝和享乐等[27]。

感知威胁可以带来一种痛苦补偿的应得感,从

而将放纵消费合理化。消费,尤其是奢侈消费会唤

起紧张和愧疚感,而当这种放纵被视为一种创伤恢

复方式、成功或努力的奖励、慈善捐赠、打折和意外

之财时,则被认为是合理的[28-29]。“生孩子是在鬼

门关打 转”“坐 月 子 是 一 辈 子 的 事,要 对 自 己 好 一

点”,产后女性通过感知生育和坐月子的严重性和威

胁,从而增强一种应得感,这会促进自我奖励和补偿

式的放纵。因此,本研究假设:

H1a:感知生育威胁会促进自我奖励动机;

H1b:感知坐月子威胁会促进自我奖励动机。

1.5 自我奖励动机促进新身份获得

社会身份或角色是通过社会比较、自我归类来

建构的,代表着一种意义[30]。身份具有稳定性、而

角色具有可选择性[31]。母亲身份是与人格不可分

割的结 合,而 非 可 进 入 和 退 出 的 角 色。Mercer提

出,母亲身份的特征为母亲的和谐、自信、满足感以

及对婴儿的依恋[32]227;Panthumas等以能力、满足

和依恋等3个维度验证了母亲身份量表[33]4。

自我奖励动机可以促进新身份的获得。首先,

自我奖励可以提高愉悦、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满

意度,并最终导致更高水平的持续表现。作为女性

资源损失后的一种自我资源补偿和投资,自我奖励

动机可以有效减缓资源损失带来的压力。其次,月

子中心作为一种康养接待空间具有身份工作(赋予

意义)和身份扮演的功能[34],自我奖励动机可以促

进产后妈妈在月子中心的活动和学习参与,以及设

施和服务使用[7]6-8,从而有利于其新手妈妈的身份

获得。因此,本研究假设:

H2:自我奖励动机可以促进母亲身份获得。

综上,本研究整体的假设框架如图2:

图2 假设框架图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人员首先访问了孕妇常用的在线育儿社区

平台,搜集到关于月子中心的评论和分享共157条

(9万多字),参考主题分析的过程和方法[35],对文本

进行了编码和主题提取,同时参考对应文献,寻找主

题编码和理论概念的结合点,从而生成了主要的调

研题项。

调查问卷包括3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

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目的,设置了一个选择题来筛

选去过月子中心的样本;第二部分主要包含因子量

表,采用1(强烈不同意)到5(强烈同意)的李克特量

表进行测量;第三部分为社会人口概况统计。

在问卷调研阶段,首先对8家月子中心进行了

实地调查,但笔者意识到在产后妇女身心脆弱的坐

月子阶段对其进行调研是一种越界和打扰。然后,

把研究群体转向了产后妇女在分娩后自发创建的微

信互助和闲置群,以寻找最近住过月子中心的产后

妈妈。尽管回顾性调研远非完美,但确实反映了实

际经验。

在2023年2月至 8 月期间,研究人员加入了

20多个由产后妈妈组成的信息交流和闲置转让微

信群,并通过问卷星在群内展开多轮问卷调研。同时

54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60页

也采用了滚雪球的方式,请群内成员帮搜集和分享了

一些问卷。本调查共收集到413份有效问卷。根据

实际填写经验,研究团队剔除了填写时间少于80秒

的问卷,最终保留了403份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主题编码和题项概念

研究文本主要来自宝宝树、美柚和妈妈帮等网

站或 App,在确定研究问题的背景下,阅读并熟悉

文本内容,进行初步的开放式编码,在文献理论概念

的支撑下,对题项进行主题界定(表1)。感知威胁

分为感知生育和坐月子威胁,分别用3个题项进行

测量[36]1952。自我奖励因子的3个题项改编自 Mak

等的研究[37]194。母亲身份获得维度的 4 个题项综

合了 Mercer和 Panthumas等对母亲身份的定义,

即满足感、和谐感、自信和能力,以及对婴儿的依恋

感[32-33]227,4。

表1 主题编码和题项概念

主题 编码 内容示例 理论概念参考

感知生育

威胁

感知坐月子

威胁

身心损耗

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的疼痛,准妈妈为宝宝的降生付出了无限精力和

心血

高风险 都说女性生孩子是在鬼门关打转

健康威胁

有些产妇的体质本身就比较差,若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状况,对于身体的

伤害就会更大

健康危害

生大宝时是在家里坐的月子,感觉休息不好、吃不好,最主要的是心情也不好,

后来还这疼那疼的,乳腺炎要了半条命

健康风险

高龄产妇的我好好坐个合格的月子,才是重中之重! 否则落下月子病、身体就

垮了。婆婆不是妈,去月子中心可以避免很多家庭矛盾

严肃、重要

坐月子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这个阶段不好好调理好自己,后面可麻烦了,是一

生的隐患。坐月子太关键了,这个是一辈子的事情

[36]

自我奖励

奖励

如果是有这个经济实力,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做这项投资,那我还是强烈建

议你去月子中心,因为在坐月子期间有一个科学、愉快的身体休养及恢复过程,

一定是对一个产妇最好的犒赏

宠爱 想想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果断交钱预定了

享受

我这辈子只会受孕一次,既然如此,那一定要住到月子中心啦,好好享受一下作

为孕妈和产妇的福利待遇

[37]

母亲身份

获得

身份满足感

身份和谐感

婴儿依恋感

信心与能力

有专门的心理疏导师,帮新手妈妈顺利度过产后抑郁期

生孩子带来身份的转变,对新手妈妈是一种考验。月子中心等于给了妈妈们一

个过渡期,让准妈妈们更好地从孕妇转变为真的妈妈

之前坐月子因为太多天没睡好觉,我一度崩溃,不想看见宝宝,也不想喂奶了。

二胎选择月子中心,护士小姐姐和月嫂24小时全方位照顾我和宝宝,省心多了

新手妈妈可以通过医生、月嫂学到很多现代科学的护理方法

[32-33]

3.2 问卷调研与假设检验

3.2.1 受访者特征

受访者中,有68.7%的妈妈在月子中心居住时

处于在职 状 态,之 前 没 有 育 儿 经 验 的 妈 妈 占 比 为

73.4%,有75.7%的妈妈有带娃帮手,教育水平以

专科和本科为主(70.5%),62.5%的妈妈是顺产,家

庭年收入占比较大的依次是10~20万元、20~30

万元、50万元以上。具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2。

3.2.2 正态检验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403份数据的绝对偏度值介于 0.492~1.664

(<2),峰度值处于0.02~3.814(<4),因此正态性

检验通过[38]。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methodbias,CMB)主

要与受访者和测量相关。本研究使用了程序和统计

55

赵 婧等:康养体验过程中的感知威胁、自我奖励与身份重构 理论探索

第61页

控制来解决 CMB 问题。在程序控制方面,在问卷

开头就告知了参与者数据的匿名性和保密性,问卷

题项也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受访者没有报告任何

有关题项理解方面的问题。此外,数据从不同的微

信群组和不同的月子中心居 住时间的受访者处收

集。在统计控制方面,通过进行 Harman单因素检

验,结果显示,Chi-square/df=2167.117/65=33.34,

Tucker-Lewis指 数 (TLI)=0.382,比 较 拟 合 指 数

(CFI)=0.485,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284,

表明模型拟合较差。因此,本研究的CMB不显著。

表2 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3.2.3 信度和效度

研究采用 SPSS24.0软件和 Amos26软件对

403个样本进行信度、拟合优度指标和测量模型的

结构效度评估。

首先,各测量因子的Cronbach’a系数在0.881~

0.931之间,均高于0.8的临界值,说明各因子具有

足够的信度。其次,对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进行

评价。χ2/df(136.113/59)值为2.307,在1.0~3.0

的范围内,说明整体模型拟合良好。其他拟合优度指

数 RMSEA=0.057(<0.08),GFI=0.950,CFI=

0.981,TLI=0.975,均大于0.94,说明数据的增量

拟合很好[39]642。最后,结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

别效度。收敛效度评估采用因子负荷、平均方差提

取(AVE)和组合信度(CR)指标。如表3所示,各变

量的因子负荷范围为0.709~0.962;AVE 值介于

0.669~0.782(>0.5);CR 值介于 0.800~0.934

(>0.7),因此通过了收敛效度检验[39]663。如表 4

所示,区别效度表明,所有因子与其他潜在因子的最

高相关性均低于 AVE 的平方根,表明区别效度通

过检验[39]677。

因此,可以证明测量模型具有足够的信度、拟合

优度和效度。

表3 信度和聚合效度结果

因子 因子载荷 平均数 CR AVE

感知生育威胁 (Cronbach’sa=0.882)

生孩子带来的损耗威胁非常大 0.914

生育是一件高风险的事 0.831 3.95 0.886 0.723

生育对身心非常有损害 0.802

感知坐月子威胁 (Cronbach’sa=0.882)

做不好月子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0.940

做不好月子对健康的风险很大 0.904 4.3 0.891 0.734

坐月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0.709

自我奖励 (Cronbach’sa=0.881)

对自己辛苦怀孕的奖励 0.931

想要宠爱自己 0.891 3.88 0.800 0.669

月子中心是一次奢侈的度假享受 0.737

母亲身份获得 (Cronbach’sa=0.931)

月子中心促进了我对母亲身份的满足感 0.962

月子中心促进了我对母亲身份的和谐感 0.930 3.9 0.934 0.782

月子中心促进了我对孩子的依恋感 0.897

月子中心体验后,我感觉我更有信心和能力处理育儿问题 0.731

56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62页

表4 区别效度结果

因子

感知坐月子

威胁

自我

奖励

感知生育

威胁

母亲身份

获得

感知坐月子威胁 0.857

自我奖励 0.375 0.818

感知生育威胁 0.589 0.338 0.850

母亲身份获得 0.303 0.520 0.250 0.884

注:表中空白处表示无此项;正体加粗数字代表每个因

子 AVE的平方根。

3.2.4 假设检验

研究使用 Amos26软件对403个样本进行假设

检验。模型拟合指标结果表明拟合充分(χ2/df=

136.113/59=2.307,GFI=0.950,RMSEA=

0.057,TLI=0.975,CFI=0.981)。假设检验结果

见表5,H1a、H1b、H2路径都得到了支持。感知生

育和坐月子威胁显著影响自我奖励动机,同时自我

奖励动机可以正向促进母亲身份获得。

Zhao等认为显著的间接效应是中介效应成立

的唯一条件,因为在竞争性中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

应同时存在,且指向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可能出现

总效应的不显著。因此他们把中介效应分为互补性

中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存在,且具有相同的

方向)、竞争性中介、仅间接中介、仅直接非中介和无

效应非中介(既不存在直接效应,也不存在间接效

应)[40]。Bootstraping5000的结果显示(表6):自我

奖励对于感知威胁和母亲身份获得的关系,仅存在间

接中介效应,感知威胁无法直接影响母亲身份获得。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路径 β t(C.R.)S.E. P 支持

H1a:感 知 生 育 威

胁→自我奖励

0.179 2.712 0.0710.007

** 支持

H1b:感 知 坐 月 子

威胁→自我奖励

0.270 4.154 0.082 *** 支持

H2:自我奖励→母

亲身份获得

0.469 8.861 0.050 *** 支持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β表示标准化回归权重。

表6 中介效应检验

路径 效应 β 下限 上限 P 支持

感知生育威胁→自我奖励→母亲身份获得

总效应 0.112 -0.041 0.268 0.141

间接效应 0.085 0.018 0.172 0.014

*

直接效应 0.027 -0.106 0.166 0.673

仅间接

中介效应

感知坐月子威胁→自我奖励→母亲身份获得

总效应 0.281 0.097 0.480 0.003

**

间接效应 0.149 0.072 0.248 0.000

**

直接效应 0.131 -0.015 0.303 0.078

仅间接

中介效应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康养服务产业要更多考虑与医疗保健资源的整

合,本研究以高接待和低医护为典型特征的康养业

态———月子中心为例,探讨了在一种有医疗资源赋

能、有清晰针对群体和康养内容的接待产品下,顾客

以身份为核心的疗愈机制。

首先,感知健康威胁正向影响自我奖励式补偿

消费动机,月子中心消费的感知威胁由生育和坐月

子两种威胁构成。面对较为奢侈的康养服务消费,

经常会伴随内疚感和紧张感,而感知威胁的严重性

增加了这种自我疗愈式补偿消费的应得感和配得

感。以往研究也发现,为了使得自己的放纵消费更

加合理,人们往往夸大他们生活问题的严重性[41]。

其次,自我奖励动机对于新身份获得具有正向

影响。自我奖励动机在消费者研究中被发现伴随着

情绪修复、疗愈、奖励及庆祝等功能[42]18-19,同时可

以促进身份工作和扮演的积极参与,由此获得的满

意度、幸福感、积极情绪及自我效能等内在资源可以

正向促进游客以身份为核心的变革。

最后,感知威胁—自我奖励动机—新身份获得

这一从康养动机产生到最终影响的路径也构成了资

源损失、资源投资和新资源获得的闭环。

4.2 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如下:

57

赵 婧等:康养体验过程中的感知威胁、自我奖励与身份重构 理论探索

第63页

第一,本研究将月子中心纳入康养服务业态,探

讨了其前因、动机和身份重构的关系路径。月子中

心作为一种康养服务业,才刚开始被旅游和接待领

域所关注。Zhao等将月子中心归为一种产后康养

酒店并对产后妈妈的住宿动机进行了探析[7]1。在

此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探索其前因和结果路径。

第二,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框架,丰富了我们

对于康养体验前因、动机及康养效果的理解。文章

验证了感知威胁作为康养体验的前因,这种威胁感

知的严重性促进了自我奖励式康养消费动机,而新

的身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被补充进来。这也拓宽了

人们对资源保存理论框架和资源内容的理解。

第三,研究在零售疗法的基础上,引入自我奖励

动机,揭示了康养服务消费本身的自我疗愈和自我

奖励式心理补偿特征。过往研究往往关注康养接待

过程中及接待后产生的恢复性效果。正如音乐、食

物、化妆品及衣服等消费和购物被认为是一种零售

疗法[43],康养接待消费本身就自带疗愈属性。

第四,本研究探讨了康养服务在顾客身份转变

阶段作为一种身份过渡场景的意义。相比于身心健

康,社会健康尤其是社会身份得到的关注和验证较

少[44-45]。顾客在康养服务环境中有望通过身心恢

复、社会比较、身份意义赋予、身份扮演学习和自我

反思等深度体验促进身份转变。

4.3 实践意义

首先,康养服务产业应该借鉴月子中心这种“接

待+医护”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医疗资源赋能接待

产业的方式,着眼于打造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和产品。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接待行业关注客人自我奖

励式补偿消费这一康养动机和行为,扩展了康养服

务的功能和消费场景。管理者可以将情绪修复、自

我奖励、购物疗法、庆祝、激励等理念应用于市场营

销和产品打造中,帮助客人实现自我疗愈、心理补偿

和新资源的补充。

最后,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健康干预手段。这提

醒我们关注人生发生改变的节点所引发的健康威

胁,这些改变带来的资源流失感经常伴随着压力和

紧张,但自我奖励的被补偿感可以抵消压力的负面

影响,避免进一步失去资源、发展为损失螺旋。政策

制定者、管理营销人员应该鼓励适当的自我犒劳和

补偿消费,当补偿消费不与成瘾、过度放纵和永远无

法满足等相关联时,它具有积极的疗愈意义[42]27。

4.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月子中心是否属于度假或旅游行为值得

探讨。康养旅游最初关注温泉和 SPA,西方被广泛

引用的康养旅游定义最初的场景也是温泉酒店[46]。

作为一种产后康养酒店,月子中心是一种非惯常环

境、非经济目的、短期(一个月)且被休闲度假和奖励

动机驱动的行为,其与旅游的联系及特殊性值得关

注。此外,康养服务、康养接待、康养旅游和康养酒

店等概念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康养接待

作为一种顾客身份转变的场景和功能值得继续探

讨。将此模型应用于更多场景,比如毕业游、失恋旅

游、退休人群旅游热潮和女性因年龄焦虑进行的医

美旅游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未来研究应找到合

适的调研方法,对居住在月子中心的产后妈妈进行

直接调研和更长时间的深入观察值得关注。

注释

① 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月子中心运行大数据与产

业趋 势 分 析 报 告.https://www.iimedia.cn/c400/96193.

html.

参考文献

[1] CHIN M Y,JAGANATHAN M,HASMIZAA,etal.

Zuoyuezipracticeamong MalaysianChinesewomen:

traditionvsmodernity[J].Britishjournalofmidwifery,2010(3):170-175.

[2] DINGGD,TIAN Y,YUJ,etal.Culturalpostpartumpracticesof‘doingthemonth’inChina[J].Perspectivesinpublichealth,2018(3):147-149.

[3] CHEUNGNF,MANDER R,CHENG L N,etal.

‘Zuoyuezi’aftercaesareaninChina:aninterview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2006

(2):193-202.

[4] SONGJE,CHAE HJ,KOJM,etal.Effectsofa

maternalroleadjustmentprogramforfirsttimemotherswhousepostpartumcarecenters (Sanhujoriwon)

inSouthKorea:aquasi-experimentalstudy[J].BMC

pregnancyandchildbirth,2020(1):227.

[5] 何莽,彭菲.基于流动性与健康关系的康养旅游学体

系建构[J].旅游学刊,2022(3):13-15.

[6] DEMICCOFJ.Medicaltourismandwellness:hospitalitybridginghealthcare(H2H)[M].Toronto:AppleAcademicPress,2017:5.

[7] ZHAOJ,HE M.Understandingthe motivationbehindnew mothers’choiceof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scal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J/OL].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24,121:

103795.

[8] 赵 芮.新 老 博 弈:商 业 化 坐 月 子 与 家 长 权 威 的 式 微

[J].思想战线,2016(4):26-31.

58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64页

[9] HALBESLEBENJRB,NEVEU JP,PAUSTIANUNDERDAHLSC,etal.Gettingtothe“COR”:understandingtheroleofresourcesin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J].Journalofmanagement,2014(5):

1334-1364.

[10] HOBFOLLSE,TIRONEV,HOLMGREENL,et

al.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appliedtomajor

stress[M]//FINK G.Stress:concepts,cognition,

emotion,andbehavior.Cambridge:AcademicPress,

2016:65-71.

[11] HOBFOLLSE.Theinfluenceofculture,community,andthenested-selfinthestressprocess:advancing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J].Applied

psychology,2001(3):337-421.

[12] WELLSJ,HOBFOLL S E,LAVIN J.Resource

loss,resource gain,and communalcoping during

pregnancyamong women with multipleroles[J].

Psychologyofwomenquarterly,1997(4):645-662.

[13] COSTAECV,MOREIRAL,CASTANHEIRAE,

etal.Demographic,psychologicalandrelationship

factorsareassociatedwithresourcelossamongpregnantwomen[J].Journalofreproductiveandinfant

psychology,2019(4):429-443.

[14] CORVOP,VERDE F M L.Sportandqualityof

life:practices,habitsandlifestyles[M].Cham:

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22:11-27.

[15] HE M,LIUBQ,LIY Q.Recoveryexperienceof

wellnesstourismandplaceattachment:insightsfrom

feelings-as-informationtheo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 management,2022

(8):2934-2952.

[16] SMITH M,KELLYC. Wellness tourism [J].

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06(1):1-4.

[17] 何莽.基于需求导向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J].北 京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17

(2):41-47.

[18] LIU Y Q,PETRINIM,MALONIJA.“Doingthe

month”:postpartum practicesin Chinese women:

Chinesepostpartum practices[J].Nursing & health

sciences,2015(1):5-14.

[19] STUEBEA M,KENDIG S,SUPLEE P D,etal.

Consensusbundleonpostpartum carebasics:from

birthtothecomprehensivepostpartumvisit[J].Obstetrics&gynecology,2021(1):33-40.

[20] LINIY,MATTILA A.Choreograph postpartum

careexperiencescapesinaresortsett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22(8):2953-2970.

[21] 聂景春,聂炜琦,热合曼,等.祖辈参与照护对农村

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基于家庭功能视角的实证分

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3(3):87-105.

[22] HUNGC H.Women’s postpartum stress,social

support,andhealthstatus[J].Westernjournalof

nursingresearch,2005(2):148-159.

[23] YEH YC,JOHN W S,VENTURATOL.Insidea

postpartumnursingcenter:traditionandchange[J].

Asiannursingresearch,2016(2):94-99.

[24] WANEY,MOYER C A,HARLOW S D,et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traditional postpartum

carein China:roleofZuoyuezi[J].International

journalofgynecology & obstetrics,2009(3):209-

213.

[25] ZHANGYJ,HANSER A.Bethemother,notthe

daughter:immigrant Chinese women,postpartum

careknowledge,andmotheringautonomy[J].Sociologyofhealth&illness,2023(5):1028-1042.

[26] CONNER M.Predictinghealthbehaviour:research

andpracticewithsocialcognition models[M].2nd

ed.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2009:81-127.

[27] MORTIMERG, BOUGOURE U S, FAZAL-EHASANS.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heselfgiftingconsumerbehaviourscale[J].Journalofconsumerbehaviour,2015(3):165-179.

[28] CHEN N,PETERSEN FE,LOWREY T M.The

effectofaltruisticgiftgivingonself-indulgenceinaffordableluxur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2022,146:84-94.

[29] MUKHOPADHYAY A,JOHAR G V.Indulgence

asself-rewardforpriorshoppingrestraint:ajustification-based mechanism [J].Journalofconsumer

psychology,2009(3):334-345.

[30] STETSJE,BURKEPJ.Identitytheoryandsocial

identitytheory[J].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2000

(3):224-237.

[31] 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身份与角色[J].中共福建

省委党校学报,2015(9):4-14.

[32] MERCERRT.Becomingamotherversusmaternal

roleattainment[J].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

2004(3):226-232.

[33] PANTHUMASS,KITTIPICHAIW.Validationof

thematernalidentityscaleforprimiparousThaiteenagemothers[J].Asiannursingresearch,2019(1):

69-75.

[34] LYULICHEVA M,YAP S F,HYDE K.Identity

transitionprocess:astudyoftheholisticwellnessretreatexperience[J].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

2023(4):506-520.

[35] MAGUIRE M,DELAHUNTB.Doingathematicanalysis:apractical,step-by-stepguideforlearning

andteachingscholars[J].AllIrelandjournalofhigh59

赵 婧等:康养体验过程中的感知威胁、自我奖励与身份重构 理论探索

第65页

ereducation,2017(3):3351-3359.

[36] LISH,FU TY,QU H L,etal.Understanding

residents’hospitalitytowardtouristsamidtheCOVID-19pandemic:aconservationofresourcesperspectiv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23(8):

1944-1962.

[37] MAK A H N,WONG K K F,CHANG R C Y.

Healthorself-indulgence? Themotiva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spa-go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tourismresearch,2009(2):185-199.

[38] MISHRAP,PANDEYC M,SINGH U,etal.Descriptivestatisticsandnormalitytestsforstatisticaldata

[J].Annalsofcardiacanaesthesia,2019(1):67-72.

[39] HAIRJF,BLACK W C,BABINBJ,etal.Multivariatedataanalysis[M].8thed.Hampshire:Cengage

Learning,2019:642-677.

[40] ZHAOXS,LYNCHJG,CHEN Q M.ReconsideringBaronandKenny:mythsandtruthsaboutmediationanalysis[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

2010(2):197-206.

[41] TEZERA,SOBOLK.“Mylifeisamess,Ideserve

abrownie:”Justifyingindulgencebyoverstatingthe

severityoflifeproblems[J].Psychology & marketing,2021(9):1393-1403.

[42] KOLESB,WELLSV,TADAJEWSKIM.Compensatoryconsumptionandconsumercompromises:a

state-of-the-artreview[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2018(1/2):96-133.

[43] YANGJY,PAEK S,KIM T T,etal.Health

tourism:needsforhealingexperienceandintentions

fortransformationin wellnessresortsin Ko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5(8):1881-1904.

[44] 程绍文,李艳,陈闻天,等.基于元分析的旅游活动对

游客健康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9(3):50-63.

[45] 何莽,张紫雅,黎耀奇,等.居民感知价值对康养旅

游支持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的视角

[J].旅游科学,2022(4):18-41.

[46] MUELLER H, KAUFMANN E L. Wellness

tourism:marketanalysisofaspecialhealthtourism

segmentandimplicationsforthehotelindustry[J].

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1(1):5-17.

PerceivedThreat,Self-RewardandIdentityReconstructioninthe

ProcessofWellnessExperience

—ACaseStudyof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

ZhaoJing

1,HeMang

1,GuYuanxia

1,NurMaimaijiangKulaixi

1,2

(1.SchoolofTourism 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2.SchoolofTourism,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Abstract: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representatypicalwellnessbusinessmodelthatintegrateshighhospitalitywithlowhealthcare,providinganexcellentperspectivetoobserveandreflectonthedevelopment

ofwellnessservices.Theantecedents,significance,andimpactsofthewellnessexperienceremaintobe

explored.Rootedin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thisstudyuses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asa

casetoexaminethetherapeuticfunctionofself-rewardcompensationconsumption,aswellashowperceivedthreatsenhancethesenseofdeservingnesstosuchcompensationconsumption,leadingtotheattainmentofanewidentityintheprocess.Theresearchisbasedonthematictextanalysisandasurveyof413

postpartum motherswhohaveutilizedpostpartum wellnesshotels.Theresultsindicatethatperceived

threatpositivelypredictsself-rewardmotives,andthatself-rewardmotivessignificantlyinfluencetheattainmentofanewidentity.Thisstudydeepenstheunderstandingoftheantecedents,motives,andsignificance

ofthewellnessexperience,whileexploringtheroleofwellnessservicesasatransitionalspaceforidentity.

Keywords:wellnesstourism;vacationsojourn;healthcarehospitality;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

postpartumcare

[责任编辑:吕观盛]

60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66页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4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韧性视角下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以舟山群岛为例

周叶涛,桑森垚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海岛旅游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海关系和谐共生的基石,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

内在要求。文章以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探讨海岛旅游和生态系统韧性水平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

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了2011—2022年舟山市各区县旅游和生态系统的韧性水平,并运用耦合

协调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了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发展的动态关系和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韧性水平来看,舟山群岛旅游系统韧性整体增强,但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

而显著下滑;生态系统韧性则表现出区域差异,嵊泗县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岱山县较为脆弱。从耦

合协调度来看,各区县旅游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普陀区表现最佳;相对发展度

空间分异明显,定海区和普陀区多为“生态系统滞后”,而岱山县和嵊泗县则多为“旅游系统滞后”。

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对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

最为明显,具体影响因子在各地有所差异。

[关键词]韧性;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分析;海岛旅游;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4)08-0061-09

依托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内

涵,海岛地区积极推进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并成功

吸引了大量游客[1]。以本研究的案例地———舟山群

岛为例,2023年累积接待游客为1731.6万人次,旅

游总收入达237.6亿元① 。然而,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压力[2],随着游客数量的

增加,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景

观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地理环境的脆弱性、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各自的经济差异性,海岛地

区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更为敏感[3]55,如何在

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实现海岛地区

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4]1049。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旅游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开

展了深入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旅游环境

承载力[5]、旅游环境容量[6-7]、旅游业可持续发展[8]

以及游客亲环境行为[9-10]等方面。国内学者除研

究旅游生态效率[11-12]、旅游生态安全[13-14]外,最为

集中探讨的便是旅游与生态的协调关系,并且耦合

协调度模型在定量研究方法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例

如,黄子璇等运用该模型测度了2000至2020年间

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度,并识

别出了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15]93;还

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曲靖、黄河流域、西藏地区以及西

北 五 省 旅 游 经 济 与 生 态 环 境 的 耦 合 协 调 关

61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岛屿关系思维促进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22BGL148)和浙江省大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基于碳足迹视角的海岛民宿生态效率测算路径研究”(2024R411B043)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4-06-13

[作者简介]周叶涛(1997-),女,浙江绍兴人,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旅游开发与

管理,E-mail:15258506721@163.com;桑森垚(1989-),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旅游社会学,E-mail:sangkent@126.com,通信作者。

第67页

系[15]93,[17],[18]10,[19]。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颇丰,为

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从韧性视

角出发来探讨旅游与生态关系的研究仍相对较少。

韧性起源于物理学,指的是材料在受力变形后

恢复原状的特性[20]。后将其应用于生态学,生态韧

性则关注生态系统在面临自然灾害或其他干扰后维

持功能和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21]。随着相关研究

的不断深入,韧性概念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系统,强调

系统在经历挑战时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包括学习、创

新和调整社会结构以应对扰动[22]。旅游韧性的概

念借鉴了这些思想,重点关注旅游系统在面对突发

事件时的适应性,强调在危机中维持运营、快速恢复

并从中学习以增强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23]。在海

岛旅游的背景下,研究旅游韧性与生态系统韧性协

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海岛的生态系统往往更加

脆弱,容易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24],而旅游业发展

又高度依赖健康的生态系统[3]57。因此,基于韧性视

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海岛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

的综合发展水平,同时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程

度,揭示可能存在的失衡状态,这不仅可以剖析两者

的内在关系,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量化工具,以监

测和促进海岛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打造

海岛旅游新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5]。

基于此,本研究以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构建旅

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熵

值法评估舟山市二区二县(海淀区、普陀区、岱山县、

嵊泗县)2011—2022年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发

展的综合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

判断二者的协调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两

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旨在通过厘清旅游系统

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关系,及时识别需要调整的策略,

为类似地区的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

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

1 研究材料

1.1 研究区概况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中国东南沿

海。其拥 有 数 量 众 多 的 岛 屿,整 个 区 域 总 面 积 达

2.22万 km

2,其中广阔的海域占据面积约为 2.08

万km

2② 。舟山市辖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

县二区二县。截至 2023 年末,舟山市常住人口为

117.3万人,城镇化率为74.0%

③ 。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普陀山和嵊

泗列岛两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岱山和桃花岛

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定

海更是见证了舟山群岛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依托于特色的海岛自然美景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舟山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是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为当

地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开发和建设会破坏岛屿原有的自然环

境,削弱海洋本土文化的原真性;大量游客的涌入带

来海滩垃圾增加和淡水资源消耗过多等问题,进一

步干扰了生态系统的韧性水平。因此,如何在保持

旅游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

1.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韧性定义

为系统应对外部干扰和冲击后调整自身发展路径的

能力,核心在于系统在面对压力时的防御能力和恢

复能力。基于这一内涵特征,本文构建了海岛旅游

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在旅游系统中,主要从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接

待压力和应对能力等角度来衡量系统的韧性水平。

具体而言,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旅游业

增长弹性系数和旅游经济密度分别用来表征旅游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态势以及单位土地创造

的旅游收益,以此衡量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同时,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比例及游客分布密度则用

于反映人口结构及接待人口的压力,这2项指标为

负向指标,意味着系统面临的压力越大,对防御系统

的冲击越强,进而不利于其能力恢复。此外,住宿餐

饮企业数量、旅行社数量、公路网密度和财政支出等

指标则用来评估系统是否具备稳定的内核,以支持其

可持续发展,从而衡量旅游系统的应对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韧性主要从生态压力、资源禀赋

和更新恢复的角度选取相关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

量、能耗降低率和建设用地占比用于表征环境压力,

这些均为负向指标,压力越大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越显

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和水资源

总量等则用来反映资源禀赋[26],进而衡量系统的恢

复能力,而财政环保支出则体现了生态治理的能力。

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专

家访谈法进一步验证,并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

最终筛选。具体指标及指标释义如表1所示。为避

免人为因素的主观干扰,指标权重采用熵值法计算

所得。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依据舟山市及其下辖的

62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68页

各区县的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人民政府网

站上公开发布的相关数据和资料。部分数据是经过

整理与计算得出的。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了

相邻年份差值法进行补齐。

表1 海岛旅游地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指标评价体系

系统层 指标层 影响性质 指标释义 指标权重

旅游

系统

T1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衡量旅游业在海岛经济中的地位 0.127

T2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比/% - 衡量海岛人口结构 0.046

T3游客分布密度/(人/km

2) - 衡量海岛接待游客的压力 0.046

T4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 + 衡量旅游增长弹性状态 0.013

T5旅游经济密度/(10

8元/km

2) + 衡量海岛单位面积产生的旅游收入 0.269

T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数/家 + 衡量旅游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0.202

T7海岛旅行社数量/家 + 衡量旅游接待力 0.110

T8海岛公路网密度/(km/km

2) + 衡量海岛道路通达性指数 0.093

T9文体旅游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10

4元 + 衡量旅游产业支持力 0.094

生态

系统

E1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t/10

8元) - 衡量海岛废弃物排放情况 0.035

E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衡量海岛能耗压力 0.045

E3建设用地占比/% - 衡量土地利用状态 0.104

E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衡量海岛空气质量 0.027

E5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 衡量海域生态环境状态 0.180

E6人均水资源总量/(m

3/人) + 衡量人均水资源情况 0.062

E7人均海岸线长度/(km/人) + 衡量海岸线所处状态 0.133

E8海岛陆海面积系数 + 衡量海岛资源禀赋 0.306

E9财政环保支出占比/% + 衡量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0.107

注: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为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主要通过评估其一类、二

类海水的占比来衡量;“+”表示正向指标,“-”表示负向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熵值法

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的权重分配方法,依据熵

的特性,即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权重,本研究参

照田红等的研究[27]43 进行权重的确定,主要步骤如

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X

'

λij =

xλij -xmin

xmax -xmin

, (1)

负向指标标准化:X

'

λij =

xmax -xλij

xmax -xmin

, (2)

Pλij =x

'

λij ∑

h

λ=1 ∑

m

i=1

x

'

λij, (3)

ej =-k∑

h

λ=1 ∑

m

i=1

(Pλij ×lnPλij), (4)

dj =1-ej, (5)

wj =dj ∑

n

j=1

dj, (6)

Uλi =∑

n

j=1

(wjx

'

λij). (7)

式(1)至(7)中,h 为年份数,m 为区域数,n 为指标

数,Xλij 为第λ 个年份第i个区域第j 项指标的值;

X

'

λij 表示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数值;xmax、xmin 分别表

示第j项指标原始数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Pλij 为

第λ 个年份第i个区域第j 项指标值的比重;ej 为

各指标熵值;dj 为各指标熵值冗余度;wj 为各指标

权重;Uλi 为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综合韧性水平。

2.2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可用于探究系统之间协调发展

关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28-29],构建模型来测算海岛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计算步骤如下:

C =

u1u2

(u1 +u2)/2 2

2

, (8)

T =αu1 +βu2, (9)

63

周叶涛等:韧性视角下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理论探索

第69页

D = C ×T . (10)

式(8)至(10)中,C 为耦合度;u1、u2 分别表示旅游

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水平;D 为两者耦合协调度;T

为综合协调发展指数;α、β 为贡献系数,且α+β=

1,考虑到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样重要,本文将两

者赋值为0.5。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反映旅游系统

和生态系统韧性水平的协调发展度,通过参考相关

文献[30-31],根据耦合协调度的不同水平,将其划分

为10个具体的等级,划分结果详见表 2。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划分标准

协调度区间 协调程度 协调度区间 协调程度

[0,0.1) 极度失调 [0.5,0.6) 勉强协调

[0.1,0.2) 严重失调 [0.6,0.7) 初级协调

[0.2,0.3) 中度失调 [0.7,0.8) 中级协调

[0.3,0.4) 轻度失调 [0.8,0.9) 良好协调

[0.4,0.5) 濒临失调 [0.9,1.0] 优质协调

2.3 相对发展度模型

为了衡量旅游系统与生态系统韧性的相对发展

水平,本文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算式为:

β=U1/U2. (11)

式(11)中,U1、U2 分别为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

的综合发展指数,β为相对发展度,参考王金伟等的

研究[32-33],确定β 的取值区间及其对应的实际含

义:当0<β≤0.8时,表示旅游系统韧性滞后于生态

系统;当0.8<β≤1.2时,旅游系统韧性和生态系统

韧性水平基本同步;当β>1.2时,旅游系统韧性超

前于生态系统。

2.4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于量化描述和比较系统

发展变化态势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

对比参考数据列与多个比较数据列之间的几何形状

的相似度,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关联紧密程度,为系

统分析和制定决策提供的定量支持[34]。为研究海岛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将前文构建的18项指标作为自变量,即比较

序列xi(k);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作为因变量,即

参考序列x0(k)。灰色关联度计算式如下 :

ζi(k)=

mini

mink

|x0(k)-xi(k)|+ρmaxi

maxk

|x0(k)-xi(k)|

|x0(k)-xi(k)|+ρmaxi

maxk

|x0(k)-xi(k)|

,

(12)

Ri =

1

h∑

h

k=1

Wkζi(k). (13)

式(12)至(13)中,ζi(k)为灰色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

数,通常取值为0.5

[35]

;mini

mink

|x0(k)-xi(k)|代

表两极最小差;maxi

maxk

代表两极最大差;Ri 代表各

个指标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的加权平均

值,称其为“关联度”,该值越大,表明影响程度越大。

3 结果分析

3.1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指数评价

在2011年至2022年期间,定海、普陀、岱山和

嵊泗4个区域的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指数呈现

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22年舟山市各区县旅游系统和

生态系统韧性指数

从整体来看,各地区的旅游系统韧性呈现增长

态势,尤其是普陀区,该区域的韧性指数长期处于领

先地位,从2011年的0.359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

64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70页

0.616,反映了其旅游业的强劲基础和较高的恢复能

力。定海区的韧性指数在初期较低,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逐渐攀升,到2019年达到了0.555的峰值。相

比之下,岱山县和嵊泗县的旅游系统韧性相对较低,

但也在逐年提升。然而,2020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

所有区域的韧性指数均出现显著下滑的态势,表现出

疫情对海岛旅游业的冲击较大。随着疫情防控措施

的调整和旅游市场的逐步复苏,2021年和2022年4

个地区的旅游系统韧性指数出现了缓慢上升的态势。

相比之下,舟山市各区县生态系统的演变较为

曲折,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定海区在2011年

至2022年的初期阶段,生态系统韧性水平稳步提

升,尤其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0.518);普陀

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稳定

性,其韧性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嵊

泗县的韧性指数在早期相对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尤其是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它的增长速度

超过了其他3个区域,其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速度

和幅度最为突出;岱山县的生态系统韧性落后于其

他地区,且在研究时段内并未有明显提升,其生态系

统较为脆弱。

3.2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3.2.1 耦合协调度方面

从时序变化来看(图2),在2011年至2022年

期间,舟山市各区县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水平

的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4至0.8之间,且各区域的变

化幅度较小。分阶段来看,2011年至2019年前后,

图2 2011-2022年舟山市各区县旅游生态系统韧性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趋势

舟山市各区县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

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然而,因受疫情的影响,旅

游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近年来旅游系统的

韧性水平发展可能未与生态系统保持同步,从而使

得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略有下降。

从空间变化来看(表3),舟山市旅游系统和生

态系统发展中失调的区域逐渐减少,协调发展的区

域则逐步扩大,表明舟山整体上由失调状态向中级

协调状态演进。在各区县中,普陀区表现最佳,其协

调度提高最快,是最早达到中级协调状态的区域。

而岱山县虽起点较低,但也从濒临失调的状态脱离,

目前稳定在勉强协调状态。同时,定海区和嵊泗县

也在研究期内由勉强协调转为初级协调状态。总体

而言,尽管进步的速度各不相同,但舟山市各区县在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方面均实现

了1~2个级别的提升。

表3 2011、2015、2019、2022年

舟山市各区县协调发展类型

区域 2011 2015 2019 2022

定海区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初级协调 初级协调

普陀区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中级协调

岱山县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嵊泗县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初级协调

3.2.2 相对发展度方面

为进一步衡量海岛旅游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

差距,本文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来分析两系统的相

对发展关系,测算结果如图3所示。总体来看,相对

发展度空间分异明显,定海区和普陀区多为“生态系

统滞后”,而 岱 山 县 和 嵊 泗 县 则 多 为 “旅 游 系 统 滞

后”。具体来说,在定海区,2011年至2019年,相对

发展状态主要是 “同 步 发 展”和 “生 态 系 统 滞 后”;

2020年至2022年,其相对发展状态逐步转换为“旅

游系统滞后”,说明疫情对定海区旅游系统的韧性水

平冲击较大。在普陀区,整个研究期内,其相对发展

状态表现为 “生态系统滞后”,结合上文耦合协调

度的测算结果可知,普陀区在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

韧性水平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生态

系统仍然滞后于旅游发展。与普陀区相反的是,岱

山县和嵊泗县主要维持在“旅游系统滞后”的状态,

65

周叶涛等:韧性视角下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理论探索

第71页

与前两个区域相比,后两个地区长期以来面临旅游

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不佳的问题,旅游系统韧性

发展受阻,需要加强管理和规划。

图3 2011-2022年舟山市各区县旅游系统和

生态系统韧性耦合协调水平及类型

3.3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本研究用灰色关联度来探究18个影响因子对

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然后

从各区县中选出了排名前五的影响因子(表4)。关

联度,即评价项与“参考值”(或称母序列)之间的相

似关联程度,是通过计算研究期间内各关联系数的

平均值而得出的数值,其取值范围位于0至1之间。

在此范围内,关联度值越大,表明评价项与“参考值”

之间的相关性愈加强烈,即关联度愈高。

各区县的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受到

多种独特因素的影响,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资源禀

赋、社会经济背景和政策导向的多样性。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出现频

次较高,对于整个舟山地区的旅游与生态系统协调

发展均具有普遍重要性,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

各有侧重,反映了各地在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上的

不同挑战。从各区县来看,在定海区中,旅游经济及

其增长状态对系统的协调发展影响程度较高;对普

陀区而言,前五个关联因子中旅游系统占比较多,其

中游客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旅游收入增长状态和

旅游接待力影响程度较大,但对系统协调发展最大

的影响因素是生态系统当中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在岱山县中,生态系统中的能耗降低率以及海洋资

源影响较大,旅游的收入和政府支持力也是重要因

子;在嵊泗县中,旅游系统中的收入增长状态以及海

岛道路通达指数关联度较高,与岱山县类似,人均海

岸线长度和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对其系统协调发展影

响较大。

表4 舟山市各区县2011-2022年影响旅游系统和

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因素

区域 评价项 关联度 排名

T5旅游经济密度/(10

8元/km

2) 0.777 1

E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0.758 2

T7海岛旅行社数量/家 0.730 3

E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0.716 4

T4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 0.692 5

E1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t/10

8元)0.722 1

T2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比/% 0.696 2

T3游客分布密度/(人/km

2) 0.693 3

T4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 0.680 4

T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数/家 0.676 5

E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0.748 1

E7人均海岸线长度/(km/人) 0.742 2

T1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0.667 3

T9文体旅游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10

4元 0.644 4

E5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0.636 5

T4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 0.782 1

E7人均海岸线长度/(km/人) 0.748 2

T8海岛公路网密度/(km/km

2) 0.692 3

E5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0.683 4

E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0.674 5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在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利

用以及伴随的旅游行为会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小的压

力。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状态的细微变化都会反过

来对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舟山群岛

为研究对象,从韧性视角测度海岛旅游系统和生态

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

影响系统耦合协调的关联因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在2011 年至 2022 年间,舟山群岛的定海

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4个区域的旅游系统和

66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72页

生态系统韧性显示出动态变化。各区域的旅游系统

韧性 普 遍 增 强,普 陀 区 尤 为 突 出,其 韧 性 指 数 在

2018年达到峰值0.616,展现了其旅游业的坚实基

础和恢复力。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导致所有

区域的韧性指数大幅下降,随后 2 年又缓慢回升。

在生态系统韧性方面,定海区和普陀区呈现上升趋

势,嵊泗县的提升速度最快,岱山县则相对滞后且脆

弱。这揭示了疫情对旅游业的短期冲击和各区域在

生态系统恢复力上的长期差异,强调了适应性管理

和恢复策略的重要性。

(2)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舟山各区县的旅游

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普遍处于中等水

平,普陀区作为典范,其协调度超过0.7,达到中级

协调,尤其在2019年和2020年。定海区虽未达中

级协调,但2020年的协调度接近0.7,显示正向协

调迈进,而2020年后也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岱山

县和嵊泗县的协调度较低,持续处于“旅游系统滞

后”状态,反映了它们在旅游与生态平衡方面的挑

战,需要强化区域内的旅游系统韧性与生态保护的

协同规划。

(3)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了18个指

标对舟山各区县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

关联性,其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旅游

业增长弹性系数为普遍显著的因素,但各地的具体

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定海区强调旅游经济的作用,

普陀区受游客人口结构变化和旅游收入的影响较

大,同时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影响协调发展;岱山县

的耦合协调受生态系统能耗和海洋资源的影响,而

嵊泗县则关注旅游收入和交通条件,同时人均海岸

线长度和近岸海域水质对其至关重要。舟山群岛的

各区县相互依存、关系紧密,但每个区域在旅游系统

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上仍呈现不同的态势,政府

还需因地制宜制定策略来促进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

的协调发展。

4.2 建议

(1)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系统“免疫力”。旅

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涉及餐饮、住宿、交通和娱乐等

多个行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旅游业需要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具体措

施包括: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

游业的业态和产品,如打造体育旅游、影视旅游和音

乐演艺融合产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

服务质量,如以交通强省交旅融合试点为抓手,助力

“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立足资源禀赋,丰富游客

体验,如以“百县千碗,舟山味道”工程为抓手,挖掘舟

山海鲜饮食文化。通过这些举措,提升旅游产业的竞

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应对外部挑战的韧性。

(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助推旅游与生态“双驱

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

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消耗以及自然

资源禀赋对海岛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影

响较大,在舟山旅游发展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海陆生

态系统的衔接、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岛生态环境的

保护需求,加快建设“无废景区”“零排放岛”“净零碳

目的地”示范点,培育一批低能耗海岛景区。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走生态文明的旅

游发展道路,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从

舟山整个市域层面来看,旅游系统和生态系统韧性

水平在区域内部空间仍存在较大的水平差异,且两

者耦合协调关系水平在区域内部空间亦存在差异。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全市的发展规划,打破各

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整合。通

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行“跳岛游”等旅游项目,可以

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其次,立足各区县

资源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

旅游项目,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协作和互补,避免游客

过度集中在某些热门景点,从而产生热门景点的生

态环境压力过大的问题。通过合理分散游客,不仅

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

平衡发展。

注释

①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3年四季度舟山市旅

游接待 与 收 入 情 况 统 计 表.http://zswglt.zhoushan.gov.

cn/art/2024/2/13/art_1229317497_3842600.html.

②舟山市统计局,舟山概况.http://zstj.zhoushan.gov.cn/

col/col1228955836/index.html.

③舟 山 市 人 民 政 府,走 进 舟 山.https://www.zhoushan.

gov.cn/col/col1229747229/index.html.

参考文献

[1] LEWIS-CAMERON A,BROWN-WILLIAMST.Re67

周叶涛等:韧性视角下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理论探索

第73页

thinkingdestinationsuccess:anislandperspective[J].

Islandstudiesjournal,2022(1):141-156.

[2] 叶欣梁,何一,孙瑞红.脆弱与反脆弱:旅游业韧性研究

进展与述评[J].旅游学刊,2023(10):31-48.

[3] 李冰心,王辉.旅游者行为影响下的海岛生态脆弱性研

究: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J].旅游论坛,2022(4):55-68.

[4] 李梦程,王成新,薛明月,等.我国海岛旅游发展与生态

环境耦合协调评 价 与 影 响 因 素 研 究[J].世 界 地 理 研

究,2021(5):1048-1060.

[5] GARAU G,CARBONIC,MELIGIAKE.Economic

andenvironmentalimpactofthetourismcarryingcapacity:alocal-basedapproach[J].Journalofhospitality

&tourismresearch,2022(7):1257-1273.

[6] COLEDN,MONZCA.Impactsofcampingonvegetation:responseandrecoveryfollowing acuteand

chronicdisturbance[J].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03,32:693-705.

[7] JURADOEN,TEJADA M T,GARCÍA F A,etal.

Carryingcapacityassessmentfortouristdestinations.

Methodologyforthecreationofsyntheticindicators

appliedinacoastalarea[J].Tourism management,

2012(6):1337-1346.

[8] STREIMIKIENED,SVAGZDIENE B,JASINSKAS

E,etal.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andcompetitiveness:the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Sustainabledevelopment,2021(1):259-271.

[9] BLANDFORDBE,MULGREW K E,SCHAFFER

V,etal.Understandingpro-environmentalbehaviors

andintentionsinvisitorstoazoo-basedsealencounter

[J].Visitorstudies,2023(2):125-142.

[10] ULLAHS,LYU B,AHMAD T,etal.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ofeco-guilt,personalandsocial

normsand religiosity trigger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intourists[J].Currentpsychology,2023(8):

6830-6839.

[11] 田红,赵庆朋.高质量发展下区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价

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22(12):201-208.

[12] 王胜鹏,乔花芳,冯娟,等.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

空演化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J].经济地理,2020

(5):81-89.

[13] 穆学青,郭向阳,明庆忠,等.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

的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22(3):

714-735.

[14] 马荥,孙艳红.基于 DPSIR框架的黄河流域旅游生态

安全动态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21(12):145-151.

[15] 黄子璇,史达,马淑花.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

协调效应及其障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24(4):

93-108.

[16] 郭向阳,穆学青,丁正山,等.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

济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以曲靖为例[J].经济地理,

2020(7):231-240.

[17] 余洁,吴泉蓉.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文明耦合协

调发展研 究 [J].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2024(5):181-

189.

[18] 王发莉,玉珍.西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

系研究[J].西藏研究,2023(4):10-19.

[19] 胡继然,姚娟.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

合协调发展研究[J].旅游研究,2021(1):85-98.

[20]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等.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

济韧性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2):1-7.

[21] GUNDERSON H L.Ecologicalresilience:intheory

andapplication[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tematics,2000,31:425-439.

[22] 关皓明,张平宇,刘文新,等.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中

国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过程比较[J].地理学报,2018

(4):771-783.

[23] FILIMONAU V,DECOTEAUD.Tourismresilience

inthecontextofintegrateddestinationanddisaster

management(DM

2 )[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2020(2):202-222.

[24] 于淼,孙丽,王德刚,等.人类活动对舟山群岛的影响

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11):

102-108.

[25] 祁述裕,邓雨龙.论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

发展[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3):62-69.

[26] 秦伟山,孙剑锋,张义丰,等.中国县级海岛经济体脆

弱性综合评价及空间 分 异 研 究[J].资 源 科 学,2017

(9):1692-1701.

[27] 田红,刘呈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

评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1):37-53.

[28] 李拓夫,方丽婷.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文化与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5):89-93.

[29] 杨择昀,薛冰,桑森垚.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经

济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研究[J].旅游研究,2024(3):

28-42.

[30] 何少聪,吕君,刘丽梅,等.内蒙古体育产业与旅游产

业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

区资源与环境,2024(7):192-200.

[31] 董文静,王昌森,张震.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68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74页

发展的内在机理及时 空 分 异[J].统 计 与 决 策,2024

(1):63-68.

[32] 王金伟,王启翔,冯凌.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

发展的协调格局及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24(1):

130-139.

[33] 胡北明,邱雪梅.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

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2024(4):144-150.

[34] 周文浩,曾波.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综述[J].统计与

决策,2020(15):29-34.

[35] 宋娜,毛娅琪,何亚丽,等.三元空间视角下长三角四

省市旅游空间的耦合协调研究[J].世 界 地 理 研 究,

2023(1):104-116.

Research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IslandTourism-Ecological

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Resilience

—ACaseStudyoftheZhoushanIslands

ZhouYetao,SangSenyao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ZhejiangOceanUniversity,Zhoushan316022,China)

Abstract: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islandtourismandecosystemisthecornerstoneofrealizingthe

harmoniouscoexistenceofhuman-searelationsandtheinherentrequirementoftheimplementationofthe

strategyofmaritimepower.Underthebackgroundofislandtourism,itisofspecialsignificancetostudy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ourismresilienceandecologicalsystemresilience.Theecologicalsystem

ofislandsisoftenmorefragileandvulnerabletotheimpactoftourismactivities,andthedevelopmentof

tourismishighlydependentonahealthyecologicalsystem.TakingZhoushanIslands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discusse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islandtourismandecologicalsystemresilience.

Byconstructingacomprehensiveindexsystemandentropymethod,theresiliencelevelsoftourismandecologicalsysteminvariousdistrictsandcountiesofZhoushan Cityfrom 2011to2022 wasevaluated.

Throughthecouplingcoordinationmodel,relativedevelopmentdegreemodel,andgrayrelationalanalysis,thedynamicrelationshipandinfluencingfactorsofresiliencedevelopmentbetweenthetourismsystem

andtheecosystem wereinvestigated.Thestudyfoundthat:Intermsofresiliencelevels,theresilienceof

thetourismsystemintheZhoushanIslandshasgenerallyincreased,buttherewasasignificantdeclinein

2020duetotheimpactofthepandemic;theresilienceofecosystemsshowsregionaldifferences,with

ShengsihavingrelativelyhighresiliencewhileDaishanismorevulnerable.Regarding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tourism-ecosysteminvariousdistrictsandcountiesis

generallyatamoderatelevel,withPutuoDistrictperformingthebest;thespatialdifferentiationofrelativedevelopmentdegreesissignificant,withDinghaiandPutuomostlybeing “ecosystem-lagged”,while

DaishanandShengsiaremostly“tourism-lagged”.Grayrelationalanalysisindicatesthatthereductionrate

ofenergyconsumptionperunitGDPandtheelasticitycoefficientoftourismgrowthhavethemostsignificantimpactoncoordinatedsystemdevelopment,withspecificinfluencingfactorsvaryingbylocation.

Keywords:resilienc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greycorrelationanalysis;islandtourism;ecological

system

[责任编辑:吴宇玲]

69

周叶涛等:韧性视角下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理论探索

第75页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5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

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以我国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为例

张 坤,孙 琦,曾育婕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国家公园是中国着力建设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分析国家公园游客体验整体特征和比较评

估不 同 国 家 公 园 游 客 体 验 的 差 异,对 促 进 其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基 于 此,文 章 借 鉴

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以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为例,选取携程网11758条共计29万字的游客

评论,应用内容分析法评估并对比了我国五大国家公园的游客体验整体特征及差异。就总体而言,

国家公园景区游客体验维度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思维体验和关联

体验;就不同国家公园景区而言,不同游客体验维度的分布态势存在差异。基于五大国家公园游客

体验整体特征和分布差异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公园中相似景观特质可以引致相似旅游

体验。具体而言,关联关系主要表现在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和思维体验3个模块中,如情感体验模

块中典型动物类景观、植被地貌类景观和广袤自然类景观特征的国家公园在激发情绪子维度的占

比逐渐降低,而在激发感受子维度上的占比逐渐提高;思维体验模块中,广袤自然景观特征的国家

公园相比其他景观特征类别的国家公园将引发更高程度上的素养提升。文章归纳了当前我国国家

公园游客体验并分析了其分布态势,初探了景观特质和游客体验的交叉关联关系,验证了战略体验

模型在游客体验探究领域的适用性,补充了旅游场景下的体验子维度,也为丰富和优化我国国家公

园的游客体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国家公园;游客体验;战略体验模型;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4)08-0070-11

国家公园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突出空间实践

代表,承载着保护自然环境的使命,是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主

席习近平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

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武夷

山国家公园等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

的建立不仅确保了保护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还

增 加 了 为 公 众 提 供 休 闲 游 憩 和 环 境 教 育 等 功

70

[收稿日期]2023-12-16

[作者简介]张坤(1985—),女,河北藁城人,博士,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计算

机视觉和空间地理大数据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互动关系,E-mail:zxzhangkun@163.com;孙琦(1999—),女,云南曲靖人,南

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旅游体验,E-mail:sunqi5400@163.com;曾育婕(2000—),女,福

建尤溪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大数据的游客偏好分析,E-mail:zzzengyujie@163.

com,通信作者。

第76页

能[1-2],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3-4]。国家公园作

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对其旅游体验特征进行评估

是提升休闲服务质量、构建良性人地互动关系、有效

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5]。但因我国国家公

园正式成立的时间较短,尚未有研究系统评估和探

测国家公园景观特征和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基于

此,本研究从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休闲服务体验质量的

视角,尝试探讨以下3个研究问题:(1)我国国家公园

的游客体验整体特征是怎样的;(2)不同国家公园的

游客体验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

面;(3)我国国家公园的景观特征和游客体验之间存

在怎样的关联关系。

1 文献综述

1.1 基于自然的游客旅游体验

体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议题,基于自然的旅游

体验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基于自然的旅

游体验研究主要从旅游体验的要素、活动的认知和

体验对偏好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在对旅游体验的

影响要素探索中,Wang等通过对湿地公园进行体

验研究,认为旅游体验应包含旅游产品和旅行方式

等多层含义,游客的体验受到服务质量和游客个人

背景的影响[6]。敬峰瑞等通过分析西溪湿地国家公

园旅游体验要素的22个指标结构,识别了游客对湿

地公园旅游体验要素的偏好,发现湿地自然景观风

貌是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湿地科普是指标结构中

最边缘化的要素[7]。在对体验活动的认知探究中,

丛丽等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研究对象,发

现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公众体验活动方式多表现为观

光教育旅游[8]。崔庆江等发现野生动物旅游体验的

核心是旅游者、目的地和动物之间的互动活动[9]。

在基于自然的旅游体验如何影响游客的偏好和行为

的研究中,Wolf等将特定的体验特征与参与者的体

验结果联系起来,描述了变革性的旅行者特征和动

机,开发了“变革性旅行框架”和“保护区变革性旅游

市场模型”2个概念模型,实际应用于以国家公园为

主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体验开发、营

销和监测[10]。Kularatne等评估了游客自然旅游活

动体验前后的差异,发现游客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

偏好和 评 价 可 能 会 因 基 于 自 然 的 旅 游 体 验 而 改

变[11]539。Diallo等研究发现,游客个体的自然旅游

体验将在一定条件下调节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和自然

亲和力对社会参与倾向产生的影响[12]。

1.2 景观特征与游客旅游体验

游客的旅游体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最基础

的还是依赖于旅游吸引物的客观物质属性[13]。景

观是特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引发游客旅游

体验的基础要素[14]。不同类型的景观对游客体验

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然景观由于其壮观

的视野和自然的美感,往往能够提升游客的情绪和

整体满意度[15]。

针对本研究所关注的自然景观特征和游客旅游

体验的关联关系的研究议题,部分学者也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研究尝试。Grünewald等表示景观差异影

响游客野生动物旅游的偏好和体验[16]。李琳等在

研究生态旅游体验的区域差异时表示,生态旅游示

范区因地域分布的不同而导致的景观差异对不同类

型 游 客 体 验 的 获 得 及 体 验 强 度 有 显 著 的 影

响[17]477-478。沈苏彦等以游客在7个区域的32个国

家森林公园的游记文本作为研究数据,讨论了国家森

林公园旅游体验的一般特征以及由南北方自然景观

差异造成的旅游体验的空间分异特征[18]55-58。除空

间景观差异引致的游客体验差异之外,时间变化引发

的景观变化也对游客体验差异产生影响。例如,Chen

等研究发现,不同季节差异性的自然森林景观影响着

游客的情绪体验[19]。然而,尽管不同的景观特征会

引致差异的旅游体验已经得到证实,但当前研究并未

对差异化旅游体验作进一步的分类和探究。

1.3 游客旅游体验的维度和理论模型

在旅游研究领域中,针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十分

丰富,以借鉴现象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

论研究成果为主,相对主流的基础理论有服务质量

理论、现象学理论和具身理论等[20]。当前,有关旅

游体验的内涵解读存在差异化的认知。Pine等根

据游客参与的积极与消极、对环境体验是表面吸收

还是深度沉浸等将体验分为4种:娱乐、教育、遁世

和审美[21]。李琳等基于前者的4种体验类型,对生

态旅游体验进行了探析,提出生态游客的体验类型

分为娱乐体验、学习体验、审美体验、恢复体验和移

情体验5类[17]474-475。樊友猛等通过辨析体验与经

验,结合多学科视角下的体验论,表示旅游体验属性

涵盖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22]。

在有关旅游体验的理论模型方面,消费者营销

体验的理论逐渐向旅游体验领域渗透。李建州等将

体验营销运用到中国的服务行业,提出服务体验是

71

张 坤等: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理论探索

第77页

包含了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和社会体验等3个维度

的复合体[23]。Gnoth等针对旅游体验的不同组成

部分,引入了旅游体验模型:纯粹的愉悦、重新发现、

真实存在的探索和知识寻求[24]。Schmitt以心理学

和个体顾客实践理论以及顾客的社会行为为研究的

基础,将体验分为5个战略性模块:感官体验、情感

体验、思维 体 验、行 为 体 验 和 关 联 体 验 (表 1)[25]。

Pearce等以旅游体验为核心议题,通过感官、情感、

认知、行为、关系5个要素概念化并衡量游客体验的

各个方面[26],与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具有较高的

一致性。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也被运用于旅游体

验研究领域,Teng等将Schmitt的5个战略体验模

块作为台湾乡村酒庄旅游体验式消费的维度,讨论

了体验维度对酒庄情感、信任和忠诚度的影响[27]。

Anaya等确定了4种令人难忘的旅游时刻,表示每

个令人难忘的旅游时刻都反映着 Schmitt战略体验

模块所包含的体验类型[28]8。Shin等参考Schmitt

表1 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

体验模块 内容 产生基础

感官体验

视 觉、听 觉、味 觉、嗅 觉、触

情感体验

内在的 情 绪 与 感 受 存 在 强

度的差异

思维体验 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人脑

模块

系统

基础的感官

输入信息

本能及复杂

情感反应

认知系统

行为体验

身体体验、长期行为模式体

验、生活方式体验与人互动

的体验

关联体验

与所体 现 的 文 化 与 社 会 背

景相关,超 出 个 人 感 官、情

感、认知和行动的范畴

社会与心理

战略体验模型等体验模型,将旅游技术体验定义为

消费者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独特体验类型,

提出了旅游技术体验的潜在维度[29]2。

当前,基于自然的旅游体验研究证实了旅游地

的景观差异会导致游客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但未

对差异化旅游体验作进一步的分类和探究,无法将

具有某种特质的景观类型与特定的旅游体验进行关

联和对照。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研究的自然景观对象

仍主要聚焦诸如动物景观等某一聚类景观中,较难

涵盖丰富的动物景观和地貌景观等,对不同景观要

素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关注不足;另一方面是关于旅

游体验的分类框架不够细化,景观和不同体验类别

的关联关系较难建立。我国五大国家公园覆盖的国

土面积大、经纬跨度广、景观表征类别丰富。本研究

以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为参考,对我国国家公园的

游客体验开展整体性和独特性的分析,以期推进我国

国家公园的景观特征与游客体验的关联关系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2021年我国正式建立的五大国家公

园为研究 对 象,选 取 我 国 最 大 的 在 线 旅 游 平 台 之

一———携程网作为数据源。携程网拥有庞大的用户

群体和高访问量,其旅游评论数量众多、数据丰富,

可以反映游客真实的感受[30]。由于五大国家公园

涵盖的面积较大,本研究在考虑景观特征典型性、代

表性和全面性的同时,以携程网的评论数为国家公

园旅游目的地热度参考,选取五大国家公园中最具

代表性的典型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典型景区2022

年3月前的所有评论作为数据集。剔除字符数小于

或等于4的评论文本[31],保留11382条评论(表2)。

表2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观、典型景区及数据收集

国家公园名称 典型景观 选取的典型景区 评论条数/条 评论字数/字

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川金丝猴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2703 55000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东北豹 哈尔滨东北虎林园 2923 52000

三江源国家公园 冰川雪山、荒漠戈壁、藏羚羊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37 65000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丹霞地貌 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595 8200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热带雨林、海南长臂猿 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2824 36000

72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78页

2.2 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依照内容分析法开展一般程序文本内容

分析,即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抽取研究样本、确定分

析单元、制定类目系统、内容编码与统计和检验与解

释[32],借助 Nvivo12plus软件对网络文本内容进

行编码和归类。基于对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的理

解与分析,根据编码结果提取次类目和主类目并计

算各类目出现的频次,检验编码的信度和效度,构建

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维度。

在分析信度检验方面,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有

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编码过程首先由3名编码

者同时进行,编码者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背景,全

程参与研究的开展与推进,对研究问题具有较深的

了解和认识。其次,3名编码者在编码工作开展前

明确了编码规则,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国

家公园游客体验维度,并通过定期对比分析和讨论

回溯编码和分类过程来实现编码持续重构聚焦。最

后,在多轮“编码-讨论-重构”后检验文本内容分

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通过信度计算式保证

不同编 码 员 对 样 本 选 取 和 内 容 编 码 分 类 的 一 致

性[33]。通过计算,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的各个游

客体验主类目的信度均达到0.9以上,编码结果具

有较好的一致性。内容分析法的信度计算公式为:

R =n×

A

1+ (n-1)×A

A =

2M12

N1 +N2

+

2M13

N1 +N2

+

2M23

N1 +N2

3

. (1)

式(1)中,A 为3位编码人员的同意度,n 为编码人

数,M12、M13、M23 为两两编码员完全同意的类目数

目,Ni 为编码者编码的单元数。

在分析的效度检验方面,本研究以 Schmitt战

略体验模型为参考,构建了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细分

维度。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是体验式营销的经典

构架,其可行度已经过考证。本研究借用 Lawshe

提出的内容效度比(CVR,contentvalidityratio)来

测量内容分析法效度[34]。算式如下:

CVRi =

ni -

N

2

N

2

. (2)

式(2)中,CVRi 表示测量中第i个类目的内容效度

比,ni 表示评价过程中认为某个类目与测量内容相

符合的评价人数,N 表示参与评价的总人数。本研

究中,根据 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构建的旅游体验

的类目CVR 值为1,体验子维度的CVR 值在0.33

到1之间波动,即每个子维度均有超过半数的编码

员认为该类目与测量内容相符合。

3 研究结果

3.1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体验特征评估与比较

就五大国家公园整体而言,体验维度占比由高

到低依次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思维体

验和关联体验(图1)。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

客的情感体验在5个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中最为突

出,其为游客提供的情绪体验频率远高于以感受为

主的体验。哈尔滨东北虎林园游客的占比最高的行

为体验维度比例显著高于其他4个国家公园典型景

区,游客感官体验和关联体验显著低于其他4个国

家公园典型景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的思维体验是5个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中占比最高

的,游客在生命的思考、自然法则的思考和人与自然

的思考中收获了素养提升。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的关联体验占比最为突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

游区以典型植物景观刺激为主的视觉体验在感官体

验中占比最高。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游客体验维

度编码结果统计详见表3。

图1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体验维度及

其差异化比较

73

张 坤等: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理论探索

第79页

表3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游客体验维度编码结果统计

单位:%

范畴/类目

成都大熊猫繁育

研究基地

哈尔滨东北虎

林园

武夷山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

呀诺达雨林

文化旅游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感官体验 27.93 14.41 29.69 43.19 34.04

视觉 8.82 4.50 7.81 12.50 26.60

听觉 4.41 0.90 3.13 3.41 1.06

味觉 2.94 0 7.81 4.55 0

嗅觉 5.88 3.60 6.25 11.36 1.06

触觉 0 0 0 1.14 0

天气感知 5.88 5.41 4.69 10.23 5.32

情感体验 32.35 29.73 28.90 29.54 24.47

情绪 29.41 27.03 20.31 23.86 13.83

感受 2.94 2.70 8.59 5.68 10.64

行为体验 14.70 33.33 13.28 10.22 6.38

动物互动 4.41 18.92 2.34 0 3.19

购物活动 5.88 3.60 1.56 0 0

文娱活动 0 0 6.25 5.68 0

观光游览 0 0 0 2.27 0

拍照摄影 4.41 10.81 3.13 2.27 3.19

思维体验 11.76 17.12 9.37 6.82 19.15

认知提升 5.88 8.11 2.34 2.27 0

素养提升 5.88 9.01 7.03 4.55 19.15

关联体验 13.23 5.40 18.75 10.23 15.96

联想体验 10.29 1.80 14.06 10.23 15.96

比较体验 2.94 3.60 4.69 0 0

3.2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旅游体验子维度构建

国家公园一级体验类目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

验、行为体验、思维体验和关联体验。感官体验包括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以及天气感知6个

维度,视觉体验是感官体验范畴中的主要部分,视觉

体验根据景观特征可再次细分为:典型动物景观、植

被地貌景观和广袤自然景观视觉体验。情感体验按

照情绪感知的丰富度、复杂度和深度分为情绪和感

受2个类目。行为体验维度主要包括动物互动、购

物活动、文娱活动、观光游览和拍照摄影等5个维

度。思维体验范畴下包括认知提升和素养提升两大

类目,认知提升主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实现,素养提

升则涵盖了人与自然、生命生活和自然法则的思考。

联想体验和比较体验是关联体验的2个类目,联想

体验包括生活态度的联想、景区与城市的关系、时

间人物联 想、影 视 联 想、传 说 联 想、个 人 过 往 与 现

在和文化意 向 联 想 等 方 面,比 较 体 验 类 目 则 主 要

是和相关景区体验的比较及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比

较(表4)。

3.3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景观特征与游客体验

的关联

3.3.1 感官体验

在感官体验的丰富度层面,除了呀诺达雨林文

化旅游区涵盖了全部感官体验次类目之外,成都大

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

触觉感知维度上有所缺失,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及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在触觉感知和味觉

感知维度上均为空白状态。就独立类目而言,首先,

基于景观的内涵,视觉体验是最能表征国家公园景

观特征与游客体验关联性的维度。同时,气象景观

视觉体验仅与以独特植被、地形地貌等为典型景观

的国家公园相关联。其次,关于听觉体验,五大国家

公园典型景区均提供了自然声音激发的听觉体验,

其中,交通声音仅存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

人工讲解声音仅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再次,

游客在嗅觉上的体验主要来自清新的空气,部分涉

及动物气味和植被气味。最后,天气感知作为一个

独特的类目出现在感官体验范畴中,阴晴雨雪的不

同抑或是气温高低都将影响游客的感官体验。

74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0页

表4 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游客体验维度归纳

范畴 主类目

成都大熊猫繁育

研究基地

哈尔滨东北虎

林园

武夷山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

呀诺达雨林

文化旅游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感官

体验

视觉 典型动物景观 植被地貌景观、广袤自然景观等

听觉

自然声音

交通声音 / 人工讲解 / /

味觉 美食 / 美食、品茶 美食 /

嗅觉 空气、植被气味 空气、动物气味 植被气味、动物气味 空气 空气

触觉 / / / 自然触觉 /

天气感知 天气类型、温度

情感

体验

情绪 “感动”“震撼”“治愈”等 “有趣”“惬意”“激动”“惊喜”等

感受 较情绪体验不丰富 “别有一番滋味”“身临其境”“自由”“敬仰”“诗意”等

行为

体验

动物互动 典型动物景观观察与互动

非 典 型 动 物 景 观

观察与互动

/

典 型 动 物 景 观 观

察与互动

购物活动 典型景观特征、人文特征纪念品购买 / /

文娱活动 / / 与景区资源和文化特色相联系 /

观光游览 / / /

景观 特 征 引 发 的 游

览活动

/

拍照摄影 记录美好场景 人物拍摄 专业摄影

思维

体验

认知提升 典型动物相关知识 典型植被、人文相关知识 /

素养提升 人与自然思考

人与 自 然、自 然

法则思考

生活、人与自 然 的

思考

人与自然的思考

生 命、自 然 法 则、

人与自然思考(较

丰富)

关联

体验

联想体验

生活态度、景 区 与

城市

个 人 过 往 与 现

在、文化意向

影 视、文 化 意 向、

景区与城市

影视传说

时间人物、影 视 传

比较体验 景区间比较

景区间比较、自 然

与城市比较

/ /

注:“/”代表无此项内容。

3.3.2 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方面,虽然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

在情感体验范畴下的类别分布较为一致,但各国家

公园典型景区游客体验的分析单元仍存在一定的差

异且与国家公园景观特征具有关联。情感体验的差

异体现在以动物景观为典型景观的国家公园典型景

区和其他以戈壁、丹霞地貌等独特风景为主要景观

的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之间。具体而言,成都大熊猫

繁育研究基地和哈尔滨东北虎林园与游客互动性较

高,易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其他3个国家公园

典型景区能带来内涵丰富的感受,且这种感受的强

度通常较为平缓。其中,三江源往往容易让游客产

生“壮美”“诗意”等感受,而武夷山与五指山则容易

唤起游客诗意的感叹。

3.3.3 行为体验

在行为体验类目下,动物互动体验主要集中在

典型动物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中,而文娱

活动和观光游览体验主要在以山岳自然景观为主的

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中。山岳型国家公园典型景区

中,生态游客的行为体验与景区资源和文化特色相

联系,如在武夷山品茶、参与茶制作和在呀诺达雨林

文化旅游区开展徒步探索、栈道游览等活动。此外,

在拍照打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大熊猫和东北虎

75

张 坤等: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理论探索

第81页

豹景区的游客以拍照打卡和记录美好场景为主,而

三江源游客则可能携带更专业和齐全的设备开展专

业野生动物摄影活动。

3.3.4 思维体验

关于思维体验,虽然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在认知提升方面暂无表现,但其激发的素养提升

在游客体验中占比较高,游客在可可西里广阔的自然

天地里感悟生命和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表明广阔的自

然天地能激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生活的意义以

及自然法则的思考。此外,动物类景观还引发了一些

特别的思考,如哈尔滨东北虎林园的部分游客拒绝观

看马戏表演,他们试图思考如何真正地保护动物等。

3.3.5 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在五大国家公园典型景区中存在差异

化特征。影视联想作为关联体验中最广泛的维度体

现出国家公园间的关联体验差异化特征,如电影《可

可西里》和歌曲《五指山》。这些给游客带来幻想与

期待的影视作品促使他们到访相关景点的同时,也

可能激发两极化的态度:有些游客可能会因亲眼所

见而更加惊叹和赞叹不已,而另一些游客则可能感

叹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认为景点名不副实。同时,传

说联想与文化意向联想也是联想体验中的重要维

度,这些联想使游客体验到趣味性和认同感,在一定

程度上产生共鸣而改变他们对景观的态度和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体验并不完全依附于景观类别,

而与景区本身的媒体叙事有关。特定的景观与游客

的文化背景碰撞而产生具有历史渊源或天马行空的

联想体验[35-36]。Urry表示,游客往往是旅游符号

的找寻者和收集者,他们消费的其实是关于景观的

故事、神话和感觉[37],这一过程与景区本身的叙事

方式和意象密切相关[38]46。

图2 基于文本分析的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景观特征

与游客体验维度重点关联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国家公园景观与游客体验关联关系

第一,以动物景观为典型景观的国家公园更容

易引起情绪体验,如东北虎豹与大熊猫作为动物景

观更容易引发诸如“开心”“治愈”等情绪表现。野生

动物旅游能给旅游者带来惊奇敬畏、对自然的新的

认知,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情

感体验[39]。旅游目的地中的人与动物互动能有效

塑造游客旅游体验,其中情感维度的体验建构是重

要的组成部分[40]。研究结果支持了旅游场景下人

与动物互动将为游客提供愉快和治愈等情绪体验的

观点[41]。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旅游中游

客体验反应的4个层次是:感官印象、情感亲和力、

思考和行为反应[42]776。本研究发现,我国以典型动

物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不仅囊括感官、情感、思维和

行为四大体验维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差异化的

关联体验。

第二,在以植被地貌景观为主的山岳型国家公

园中,情感体验中情绪与感受间占比存在差距,但较

动物类典型景观国家公园有所缩小。山岳旅游通过

壮观的景观与游客身体感知等塑造游客体验,在情

感层次上,既包括放松等情绪体验,又包括“顿悟感”

在内的更为深刻的感受体验[43]。与动物景观为主

的国家公园相比,以植被地貌景观为主的山岳型国

家公园在感知体验维度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3个

维度呈现较为丰富的特征。感官体验是客观物理世

界作用于个体身体器官并作出相应的反馈,从而产

生主观认知的过程[4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不同

特征的空间环境会产生差异化的感官体验。在行为

体验中,其在依靠景观资源开发的娱乐项目上为游

客提供了特殊的体验,同时,游客拍照打卡的行为主

要聚焦在人物拍摄上,人物是游客生成图片内容的

重要构成元素[45],在自然景观下,游客生成照片中

包含游客人物元素的打卡式照片占比不低于其他场

景[46]。

第三,以广袤自然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在情感

体验和思维体验维度上表现出强烈独特性。具体而

言,可可西里国家公园在情绪与感受构建的情感体

验具有最高的均衡性,提供了诸如“循世”“敬仰”等

感受。Pearce等在研究自然旅游体验中的敬畏感时

表示广阔的地貌景观是促成敬畏感的重要维度[47]。

旅游活动作用于游客思维能力及建构生活意义方式

76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2页

的进化和发展,从而激发创造力等来提升个体成长

水平[48]74-75。在思维体验上,广袤的自然景观在思

维体验层面上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素养提升,以增强

游客关于生命、自然法则和人与自然的思考。在非

惯常环境中,旅游者通过镜头观看和拍摄目的地的

典型景观特征[49]129,广袤自然景观在行为体验维度

中表现为吸引专业摄影者开展旅游摄影活动。

4.1.2 基于自然的战略体验模型的子维度补充

本研究对战略体验模型在基于自然的旅游地分

析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模块子维度需要进行补

充。分析结果表明,五大模块基本涵盖了国家公园

游客体验的主要类别:(1)在感官体验模块中,天气

感知作为一个独特类目出现。以往研究中,Jeuring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区域,发现天

气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50],因此加入天气感

知这一带来全方位感官体验的独特类目是必要的。

同时,感官体验中的视觉体验的分析可从植物景观、

动物景观、地形地貌景观和气象景观这4个维度进

行深度梳理。(2)在情感体验模块中,基于 Schmitt

提出的本能及复杂情感反应,可以将其修正为情绪

和感受2个层次。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视角出发,

激活水平是判断情感的重要维度之一[51]。因此,基

于情感深度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情绪、感受和情感

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情绪是突发的、短期的,

感受作为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心理反应[52],具有更

深层次的激活水平。(3)在行为体验模块中,依据当

前国家公园提供的活动,可将其划分为动物互动、文

娱活动、观光游览、购物活动和拍照打卡5个子维

度,除旅游六要素范畴下的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

的行为体验之外,摄影在塑造旅游体验中同样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49]132[53]。(4)在思维体验模块中,以

认知提升和素养提升两个子类目构成,旅游者通过

旅游提升自我发展水平,不仅能在积累信息和知识

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提升,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和生活意义建构方式的进化与发展[48]74-75。(5)在

关联体验模块中,扩展为用来帮助理解和探索不同

概念之间关系的联想体验和比较体验这两大类别,

游客通过联想和比较,将在场情境及其记忆和认知

联系起来并影响他们的整体体验[38]43。

4.2 理论贡献

首先,为景观类别丰富的我国国家公园提供了

评估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参考模型。本文以我国五大

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参照 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

的系统,评估五大国家公园游客体验方面的整体特

征。在基于自然的旅游体验议题下,过往的研究主

要围绕动物景观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偏好进行梳

理[11]540,[42]770。本研究将视角扩充到动物景观、植物

景观和地貌景观等类型景观,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国

家公园中的游客体验。

其次,系统比较并总结了国家公园典型景区景观

和游客体验的主要关联特征。差异化的景观往往通

过营造一种环境氛围,使游客在与景观互动的过程中

获得差异化的旅游体验[54]。通过对国家公园典型景

区游客评论的内容分析,本研究验证了景观特征与旅

游体验之间存在的一定关联[17]479,并从森林公园景观

扩展到复杂多元的景观范围之内[18]57-58。此外,本研

究总结和提炼了景观特征和体验类别之间的关联性,

其中一部分验证了前人有关基于自然的旅游体验的

研究成果,如董朝阳等以舟山桃花岛为例,研究了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旅游文化的关联性[55]。另一

部分作为新的发现补充了现有的景观与体验的关联

性认知,如感知体验中的视觉刺激主要来自于国家

公园的独特景观。同时,动物景观更容易引发强烈

的情绪体验,而独特的地形地貌景观常常能带来内

涵丰富的感受,且这种感受的强度通常较为平缓。

最后,补充了 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应用于国

家公园旅游中的细节维度,并扩充其在旅游领域探

究中的应用范围。目前,旅游领域关于 Schmitt战

略体验模型的研究仍以间接借鉴为主[28-29]8,2。本

研究基于 Schmitt战略体验模型,分析游客体验类

型,扩充了其在旅游情境下的运用。进一步地,关于

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的维度的探索,对于更好地

将其应用到基于自然的旅游体验研究进行了检验和

补充。

4.3 实践启示

首先,本研究发现,游客体验与景观特征具有一

定的关联,游客体验是基于与景观的互动而产生。

体验具有整体性,提升游客体验应基于其特有景观

的风格属性来设计丰富的、主题性的感官刺激和行

为活动,并相应加入情感和社会文化的元素,从综合

的角度激发游客的多角度体验,提升旅游体验的感

知质量。例如,以动物景观为主要景观的国家公园,

可以围绕典型动物组织独特的旅游活动来激发游客

的良好体验。

其次,本研究发现,景观丰富的国家公园通过相

关知识的传递来促进游客认知提升,进一步地,将引

发游客产生对人与自然、自然法则和生命生活等议

题的思考,基于认知和素养提升为游客提供了教育

77

张 坤等: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理论探索

第83页

机会。Ferretti-Gallon等强调更好的公园管理根植

于教育[56]。构建自然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公园应

持续发展和优化的重要维度[57-58]。具有不同景观

特征的国家公园将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场所,

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可以尝试依托国家公园特色,针

对性地激发思维体验,从而提升高层级的生态教育

体验效果。例如,以动物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建议

要强化动物保护的主题教育,而以地貌景观和植被

景区为主的国家公园,则要构建以自然之美为主题

的环境教育[59]。

4.4 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仅选取了典型景区,针对其具有自然属

性的景观进行探索,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对于典

型景区的选取,仅依据与典型景观的重合度,尚未对

国家公园中的历史遗产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展开探

讨,对 Schmitt战略体验模块在国家公园游客体验

应用的分析不够全面,国家公园的景观特征与体验

关联度的探究结果还需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程度

验证。未来将尝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

一步完善国家公园景观与体验维度的相关性,并尝

试将体验质量、类别与游客满意度、重游率等关键性

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承照,刘广宁.中国建立国家公园的意义[J].旅游

学刊,2015(6):14-16.

[2] 张海霞,汪宇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与制度变革:美国

国家公园体系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

(8):738-744.

[3]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

科学进展,1997(4):3-12.

[4] 张玉钧,高 云.绿 色 转 型 赋 能 生 态 旅 游 高 质 量 发 展

[J].旅游学刊,2021(9):1-3.

[5] 唐芳林.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17.

[6] WANG W F,CHENJS,FAN L L,etal.Tourist

experienceand wetland parks:acase of Zhejiang,

Chin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2,39(4):

1763-1778.

[7] 敬峰瑞,孙虎,龙冬平.基于网络文本的西溪湿地公

园旅游体验要素结构特征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

学版),2017(5):623-630.

[8] 丛丽,吴必虎.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野生动物旅游体

验研究: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J].北京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087-1094.

[9] 崔庆江,赵敏燕,唐甜甜,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

大熊猫国家公 园 公 众 体 验 感 知 研 究 [J].生 态 经 济,

2020(11):118-124.

[10] WOLFID, AINSWORTH G B,CROWLEY J.

Transformativetravelasasustainable marketniche

forprotectedareas:anew development,marketing

andconservation model[J].Journalofsustainable

tourism,2017(11):1650-1673.

[11] KULARATNET,WILSONC,LEEB,etal.Tourists’beforeandafterexperiencevaluations:aunique

choiceexperimentwithpolicyimplicationsforthenature-basedtourismindustry[J].Economicanalysis

andpolicy,2021,69:529-543.

[12] DIALLO M F,DIOP-SALLF,LEROUXE,etal.

Howdotourismsustainabilityandnatureaffinityaffectsocialengagementpropensity? Thecentralroles

ofnatureconservationattitudeandpersonaltourist

experience[J/OL].Ecologicaleconomics.(2022-06-

13)[2024-06-18]. https://doi.org/10.1016/j.

ecolecon.2022.107503.

[13] SQUIRESJ.Rewritinglanguagesofgeographyand

tourism:culturaldiscoursesofdestinations,gender

andtourism historyintheCanadianrockies[M]//

RINGER G. Destination:cultural landscapes of

tourism.London:Routledge,1998:80-100.

[14] 余构雄,曾国军.都市旅游体验的一个理论探索:以

广州珠江 夜 游 为 例 [J].经 济 管 理,2019(6):140-

156.

[15] ODEÅ,TVEIT M S,FRY G.Capturinglandscape

visualcharacterusingindicators:touchingbasewith

landscapeaesthetictheory[J].Landscaperesearch,

2008(1):89-117.

[16] GRÜNEWALDC,SCHLEUNING M,BÖHNINGGAESEK.Biodiversity,sceneryandinfrastructure:

factorsdrivingwildlifetourisminan Africansavannahnationalpark[J].Biologicalconservation,2016,

201:60-68.

[17] 李琳,谢双玉,唐亚男,等.生态旅游游客体验类型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21(3):472-482.

[18] 沈苏彦,曾梅玲.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体验及其区域差

异研究[J].自然保护地,2021(1):52-59.

[19] CHENZY,YECC,YANG H H,etal.Exploring

theimpactofseasonalforestlandscapesontourist

emotionsusing Machinelearning[J/OL].Ecological

indicators.(2024-05-11)[2024-06-18].https://doi.

org/10.1016/j.ecolind.2024.112115.

[20] 吴俊,唐代剑.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具身理论

[J].旅游学刊,2018(1):118-125.

[21] PINEIIBJ,GILMOREJH.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

78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4页

(4):97-105.

[22] 樊友猛,谢彦君.“体验”的内涵与旅游体验属性新探

[J].旅游学刊,2017(11):16-25.

[23] 李建州,范秀成.三维度服务体验实证研究[J].旅

游科学,2006(2):54-59.

[24] GNOTHJ,MATTEUCCIX.A phenomenological

view ofthebehaviouraltourism researchliterature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e,tourism and

hospitalityresearch,2014(1):3-21.

[25] SCHMITTB.Experientialmarketing[J].Journalof

marketingmanagement,1999(1/2/3):53-67.

[26] PEARCEPL,ZARES.Theorchestramodelasthe

basisforteaching tourism experience design[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17,30:55-64.

[27] TENGY M,WU KS,WANG W C.Exploringruralwineryloyalty:theeffectofvisitors’experiencein

Taiwanruralwinerytourism[J].Journalofrural

studies,2022,96:32-41.

[28] ANAYAGJ,LEHTO X.‘Momentstobe Had’:

Understandingtheexperienceofmemorabletourism moments[J/OL].Tourism management.(2022-10-13)

[2024-06-18].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

2022.104674.

[29] SHIN H H,JEONG M,SO KKF,etal.Consumers’experiencewithhospitalityandtourismtechnologies:measurement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J/

OL].Internationaljournal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22-08-05)[2024-06-18].https://doi.org/

10.1016/j.ijhm.2022.103297.

[30] 史达,张冰超,衣博文.游客的目的地感知是如何形

成的?:基于文本挖掘的探索性研究[J].旅游学刊,

2022(3):68-82.

[31] 赵宇晴,阮平南,刘晓燕,等.基于在线评论的用户满

意度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20(3):179-189.

[32] 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

书馆学报,2004(2):14-19.

[33] 姚延波,刘亦雪,侯平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旅

游市场创 新 型 监 管 体 系 研 究 [J].旅 游 论 坛,2018

(5):85-100.

[34] LAWSHEC H.Aquantitativeapproachtocontent

validity[J].Personnelpsychology,1975,28(4),

563-575.

[35] 李哲,成玉宁.从隐喻到移情:基于体验的城市景观

设计新观念[J].中国园林,2012,(12):79-83.

[36] 唐文跃,张腾飞,龚晶晶.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展

与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1):1571-1576.

[37] URRYJ.Consuming places[M].London:Routledge,1995.

[38] 马凌.诗意地迂回:诠释现象学视角下的主体想象与

旅游体验[J].旅游学刊,2022(10):39-49.

[39] CURTINS.Wildlifetourism:theintangible,psychologicalbenefitsofhuman-wildlifeencounters[J].

Currentissuesintourism,2009(5/6):451-474.

[40] 尹铎,卢薇,朱竑.游客与旅游地明星动物商品化的

邂逅研究:以 四 川 大 熊 猫 基 地 为 例[J].地 理 学 报,

2024(2):534-548.

[41] SU Q Q,LIFX.Howcutemascotsaffectrelationshipswithtourismdestinations:amoderatedmediationmodel[J/OL].Tourism management.(2023-04-

28)[2024-06-18].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23.104782.

[42] BALLANTYNER,PACKERJ,SUTHERLANDL

A.Visitors’memoriesofwildlifetourism: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powerfulinterpretiveexperienc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4):770-779.

[43] WANGY W,ZHOULX,CHEN H,etal.Framing memorablehikingtourism experiencesthrough

embodiment:thecaseof MountHuangshan,China

[J/OL].Journalofoutdoorrecreationandtourism.

(2023-11-17) [2024-06-18].https://doi.org/10.

1016/j.jort.2023.100710.

[44] KRISHNA A.Anintegrativereviewofsensorymarketing:engaging the sensesto affect perception,

judgmentandbehavior[J].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2012(3):332-351.

[45] ZHANGK,ZHANGJY,YANGJF.Theinfluence

ofhumanelementsinphotographsontourists’destinationperceptionsandintentions[J/OL].Tourism

management.(2022-11-01)[2024-06-18].https://

doi.org/10.1016/j.tourman.2022.104684.

[46] HUNTER W C.Atypologyofphotographicrepresentationsfortourism:depictionsofgroomedspaces

[J].Tourism management,2019(2):354-365.

[47] PEARCEJ,STRICKLAND-MUNROJ,MOORES

A.Whatfostersawe-inspiringexperiencesin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 [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7(3):362-378.

[48] 唐彬礼,粟路军.经常旅游的人更有创造力吗?:旅游

频率、旅游 目 标 定 向 与 工 作 创 造 力[J].旅 游 学 刊,

2022(7):65-79.

[49] 周功梅,宋瑞,刘倩倩.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

[J].旅游学刊,2020(11):129-144.

[50] JEURINGJH G.Weatherperceptions,holidaysatisfactionandperceivedattractivenessofdomesticvacationinginthe Netherlands[J].Tourism management,2017,61:70-81.

[51] RUSSELLJ A.Coreaffectandthepsychological

79

张 坤等:基于战略体验模型的国家公园游客体验特征及景观关联分析 理论探索

第85页

constructionofemotion[J].Psychologicalreview,

2003(1):145-172.

[52] JAMESW.Whatisanemotion? [J].Mind,1884

(34):188-205.

[53] CHALFENR M.Photograph’s rolein tourism:

someunexploredrelationships[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79(4):435-447.

[54] GRAEFEAR,VASKEJJ.Aframeworkformanagingqualityinthetouristexperience[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1987(3):390-404.

[55] 董朝阳,童亿勤,薛东前,等.海岛旅游文化景观特

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舟山桃花岛为例[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98-107.

[56] FERRETTI-GALLON K,GRIGGSE,SHRESTHA

A,etal.Nationalparksbestpractices:lessonsfrom

acentury’sworthofnationalparks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heritageandparks,2021

(3):335-346.

[57] 张佳宝,乌恩.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国家公园游憩功

能研究:以黄石国家公园和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23(2):146-157.

[58] 孟龙飞,潘志新,朱万里.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

系特征及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23(8):51-62.

[59] 李霞,余荣卓,罗春玉,等.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国家

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J].林业经济,2020(1):36-43.

AnalysisofTouristExperienceCharacteristicsandLandscapeAssociationsin

NationalParksBasedonthe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

—ACaseStudyofTypicalScenicAreasinChina’sFiveNationalParks

ZhangKun,SunQi,ZengYujie

(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Management,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Abstract:NationalparksareamongthekeytourismdestinationsactivelydevelopedinChina.Analyzing

theoverallcharacteristicsoftouristexperiencesinnationalparksandcomparativelyassessingthedifferencesintouristexperiencesacrossvariousnationalparksisofparamountimportanceforpromotingtheir

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studyemploysSchmitt’s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toevaluateand

comparetheoverall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intouristexperiencesacrossthefivenationalparksin

China.Utilizingcontentanalysis,11,758reviewstotalingapproximately290,000wordsfrom Ctrip.com

wereanalyzed.Thestudyfoundthat,overall,thetouristexperiencedimensionsinnationalparksaredistributed,fromhighesttolowest,assensoryexperience,emotionalexperience,behavioralexperience,intellectualexperience,andrelationalexperience.However,thedistributionpatternsoftheseexperiencedimensionsvaryacrossdifferentnationalparks.Theresearchrevealsthatsimilarlandscapefeaturesindifferentparkstendtoleadtoanalogoustouristexperiences,particularlyintheemotional,behavioral,and

cognitiveexperiencedimensions.Forinstance,intheemotionalexperiencedimension,parkscharacterized

bydistinctiveanimallandscapes,vegetation,andexpansivenaturalenvironmentsexhibitadecreasingproportionofemotionalstimulationdimensionsandanincreasingproportionofsensoryexperiencedimensions.Inthecognitiveexperiencedimension,parkswithvastnaturallandscapestendtofosterahigher

levelofreflectionandintellectualengagementcomparedtootherlandscapetypes.Thisstudysummarizes

currenttouristexperiencesinChina’snationalparks,analyzestheirdistributionpatterns,explor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dscapefeaturesandtouristexperiences.ItverifiestheapplicabilityofSchmitt’s

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inthefieldoftouristexperienceresearch.Italsosupplementsthemodelby

identifyingadditionalsub-dimensionsofexperiencerelevanttotourism.TheresearchofferspracticalinsightsforenrichingandoptimizingtouristexperiencesinChina’snationalparks.

Keywords:nationalparks;touristexperience;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contentanalysis

[责任编辑:吕观盛]

80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6页

2024年8月

第17卷 第8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408066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黎晓颖1a,任 静1a,孙盼盼1a,1b,季雪飞2

(1.华侨大学 a.旅游学院,b.海峡旅游发展研究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双碳”目标下,城市旅游业亟待实现低碳发展。文章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

象,在科学测算其旅游业碳排放量以及准确分析其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之上,基

于多重因果关系并发的逻辑视角,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深入分析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

驱动机制,旨在为促进城市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从2011—2022年,广东

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主要以旅游交通碳排放为主;在时空演化上,呈现显

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差异逐年扩大;组态分析发现,单一维度的资源投入是实现广东省城市旅游

业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也是促进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碳排放;旅游业;低碳;组态分析;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4)08-0081-13

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危机下,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促进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

致温室效应不断恶化,甚至引发全球气候的不良变

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2020年,生态

环境部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

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每

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2]。为了顺应全球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中国于2020年在第七十五

届联合国大会作出了“将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承诺。

旅游业是中国最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之一,也

是中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

链复杂,其碳排放量不可忽视,是我国实现低碳减排

目标的重要环节。实务界和理论界也都很重视旅游

业低碳发展。在实务界,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开

展了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评选活动,国内一些旅游

区相继开展了碳中和项目的相关工作。2022年,扬

州发布《瘦西湖景区碳排放白皮书》,推动了零碳旅

游线路不断优化升级。2023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

发布了首个《中国省级旅游目的地低碳旅行报告》,

填补了中国低碳旅行标准的空白。2023年11月,

安徽省黄山风景区正式被授予零碳景区示范基地,

81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利益冲突下地方政府引导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行为逻辑及路径机制研究”

(22BGL157)资助。

[收稿日期]2024-07-09

[作者简介]黎晓颖(2000—),甘肃临夏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旅游,E-mail:525389782@

qq.com;任静(2001—),女,河南鹤壁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旅游,E-mail:946448685@

qq.com;孙盼盼(1983—),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华侨大学海峡旅游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旅游经济与管理,E-mail:panpan1015@hotmail.com,通信作者;季雪飞(1998—),女,江苏南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数字营销和新媒体传播,E-mail:jixuefei1998@163.com。

第87页

成为中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走出了一条中国风

景名胜区绿色转型升级之路。在理论界,已有研究

主要聚焦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和强度,量化测算旅游

业的碳排放量[3]235,[4]1737,探索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相

关政策和措施[5]11,[6]8,却尚未关注到旅游业碳排放

是多方面、多阶段和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各

变量之间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已有研究尚

未充分揭示旅游业碳排放的多重并发机制,这限制

了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路径的有效性。

加之,旅游业涉及业态多、核算边界庞杂和数据

收集难度高等问题,旅游业碳源分析不够清晰、详

细,其碳排放量核算困难、碳排放强度估算不够准

确。因此,城市旅游业减排难度大,低碳发展之路不

明朗。鉴于此,本文基于“组态思维”和“整体视角”,

以广东省为案例地,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广东省

各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

碳 排 放 的 演 变 状 况,结 合 模 糊 集 定 性 比 较 方 法

(fuzzy-set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fsQCA),

基于多重因果关系并发的思维,探寻驱动城市旅游

业低碳发展的组态机制。

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在已有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的

基础上,建构了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测算方法,为该

领域的量化研究提供方法借鉴;此外,本文将城市旅

游低碳发展视作一个多重因果并发的过程,探索性

地将fsQCA 运用于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

环境动力和行业动力等因素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

态驱动机制,不仅有效弥补了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

的薄弱之处,为旅游业低碳发展路径机制研究提供

了新颖的理论视角和实证分析思路,还有力地拓展

了fsQCA 的理论应用范畴。本文的实践意义则主

要在于为制定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提供启

示,有助于精准地提高城市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效率。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业碳排放量及其测算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

产生了许多一次性产品与不可回收垃圾,导致不可

再生环境的破坏与退化,其庞大的碳排放量更是打

破了旅游业的“无烟”滤镜[7]。中国旅游产业全价值

链的碳 足 迹 不 容 小 觑。中 国 能 源 统 计 数 据 显 示,

2019年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和

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为

43909万吨和13624万吨标准煤,约占煤炭消耗总

量的11.7%和3.6%

[8]。旅游业的碳排放量源自多

个方面,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

游景区、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4]1737,[9-11]。

就旅游产业碳排放测算方法而言,学术界多采

用“自下而上”法和投入产出法。“自下而上”法主要

通过分解加总来测度旅游业碳排放量,如王兆峰等

借助“自下而上”法测算旅游业碳排放量,探究了长

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阶段性

特征以及不同门槛区间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

影响的异质性特征[12]

;刘军等使用“自下而上”法对

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与游憩活动3个部门碳排放进

行估算并从生态效率优化的角度对旅游业低碳发展

提出可行策略[13]。

投入产出法反映了行业不同部门投入与产出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效连接经济活动与外部环境

问题,清晰地反映碳排放的交换过程[14]。赵先超等

采用投入产出法,将生产部门间的经济关系转换为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的 实 物 关 系,系 统 科 学 地 测 算 了

2008—2014年 湖 南 省 旅 游 业 的 碳 排 放 量,又 通 过

LMDI模型分解了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

素,剖析其驱动效应与贡献率[15]。

投入产出法提供了一种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评

估旅游业间接碳排放的框架,但该方法受限于其简

化的假设和对细节追踪的不足,在学术界引起了一

些争议。且该方法侧重于分析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

生产关联,难以捕捉产品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阶段

的碳排放。相比之下,“自下而上”法通过微观层面

的深入分析,有效地克服了对细节追踪不足的局限,

为识别和量化旅游活动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提供了更

为精确的测算方法。此外,“自下而上”法的微观视

角为制定针对性的低碳旅游策略提供了便利。

1.2 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时序演变特征、空间分布

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逐渐被纳入旅游业碳排放相关研

究,且多集中在国家和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进行分

析[16-20]。如李振环等采用“自下而上”法测度了中

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并分析了各省份旅游业

82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88页

碳排放 脱 钩 水 平 的 时 序 演 变 格 局 和 空 间 演 变 格

局[21]。刘军等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引入旅游研究

领域,根据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区别,分析了旅游流

动性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22]。

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格局受多重因素的共

同影响。从省域层面看,旅游业发展规模、产业结

构、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

着旅游业碳排放[23]。从全国层面来看,旅游业碳排

放的时空分布格局受旅游业能耗强度、对外开放程

度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4]。相较于其他影

响因素,技术进步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贡献

更大,且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

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25-28]。

1.3 旅游业低碳发展路径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就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致力于构建资源高效、环境清洁和生态安全的高质

量发展格局,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范式,走出

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8]2。

旅游业的低碳转型需要一个多主体协同推进的

管理模式[6]8,其中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

与。这种协同机制是推动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关键路

径之一。此外,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必须从供需两

端着手,旅游业的高碳排放是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

作用的结果,乘数效应和传导效应显著。因此,实现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需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

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环境规制和政策引导在低碳旅游发展路径中扮

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

和激励措施有助于引导和强制旅游企业减少碳排。

然而,这种正向影响可能会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污

染问题加剧的挑战,这要求政府在环境治理和区域

绿 色 发 展 战 略 中 采 取 更 为 灵 活 和 前 瞻 性 的 措

施[29]9。此外,新能源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应用为旅

游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通过在旅游产业的

全生命周期中应用减碳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跨领域

和跨部门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

品,从而激活传统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30]129。

总体而言,旅游业低碳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和多

层次因素相互交织、多重因果关系并发的过程,涵盖

了一系列相互关联且多样化的路径。然而,相关研

究对于旅游业低碳发展路径和相关驱动机制的论

述,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实证探讨。为数不多的

实证研究也采用传统的多元回归分析法,难以揭示

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而fsQCA 恰能弥补这一不

足。因此,使用fsQCA 探讨城市低碳旅游业的实现

路径是具有显著优势的。

综上所述,尽管学术界高度认可低碳旅游的发

展前景,并且已在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领域取得

了相对丰硕的成果,现有旅游业的低碳发展路径和

驱动机制却多依赖于单一因果关系分析,亟待利用

多重因果关系分析来探寻驱动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

的有效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案例

自2010年被遴选为国家低碳试点省以来,广东

省就全面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编制温室

气体清单,探索低碳社区发展和低碳产业发展路径,

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0年11月,广东省碳

排放量下降超44%

① 。《广东省2022年度碳排放配

额分配方案》确定了一系列约束性碳排放指标,致力

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高质量示范区。然而,在广

东省各个城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之下,旅游业

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也为整体减排带来一定的阻力,

不利于旅游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广

东省各地级市为案例地,测算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

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态势,探寻其旅游业低碳发展

的组态驱动机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有利于创新我

国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减少城市旅游业碳排

放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旅游业碳排放测算方法

“自下而上”法明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重点领

域,使用更详细、更精确和更透明的碳排放数据,有

利于测度城市旅游业的直接碳排放[6]9,[31]80。本文

参照已有研究,将旅游交通、住宿和旅游活动作为广

东省城市旅游业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对各个部分

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累加,得出广东省

各地级市旅游业的碳排放总量,模型如下:

Cj =Cj

(T)+Cj

(H)+Cj

(A). (1)

83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89页

式(1)中,Cj 表 示j 地 级 市 的 旅 游 业 碳 排 放 总 量,

Cj

(T)表示j 地级市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Cj

(H)表

示j地级市的旅游住宿碳排放量,Cj

(A)表示j 地级

市的旅游活动碳排放量。Cj

(T)、Cj

(H)、Cj

(A)的计量

模型分别如下[32-36]:

Cj

(T)=ΣαiFiCij, (2)

Cj

(H)=ΣnβNiτj, (3)

Cj

(A)=ΣkmβkPjk. (4)

式(2)中,i 表示铁路、公路、航空和其他(例如水运

等)四种交通方式,αi 表示第i类交通方式旅游者比

例,Fi 表示第i类客运交通方式的单位公里碳排放

量,Cij 表示j 地区第i类客运方式的旅客周转量。

式(3)中,Nj 表示广东省j地市星级酒店的床位数,

αi 表示j地市星级酒店的客房出租率,β 表示每张

床每晚的单位碳排放量,n 以年为单位,取n=365

晚。式(4)中,k 表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出

差、探亲访友和其他活动,m 表示旅游接待人次,βk

表示旅游者参加一次k 类旅游活动产生的平均碳排

放,Pjk 表示j 地区游客参加第k 类旅游活动的旅

游者比例。

2.2.2 旅游业碳排放空间分析方法

基于空间演变分析的视角,系统科学地把握各

地级市的碳排放强度及分布性质,有利于结合当地

旅游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城市旅游业

绿色低碳发展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相关建议。因

此,本文借助 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前文对广

东省各地级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测算,绘制出广

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演变的核密度图。

2.2.3 旅游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fsQCA 来厘清城市旅游业碳排放影

响因素 间 的 关 系。较 之 于 传 统 的 多 元 回 归 分 析,

fsQCA 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而且将研

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提供“组态思维”和“整体

视角”,识别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和条件依赖等复杂

关系,揭示在特定条件下所需的因素组合,以及各种

因素对 于 结 果 产 生 的 重 要 性 和 作 用 程 度。此 外,

fsQCA 兼具“等效性”和“因果非对称性”,即多种前

因条件的组成的多个组态都能实现同一结果,但该

结果的发生并不意味着该组态一定存在[37]。

在本文中,严格遵循fsQCA 的分析步骤:1)变

量的选择与界定。借鉴已有文献,本文选择经济动

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环境动力和行业动力作为

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解释变量。以 2011 年、2015

年、2019年和2022年这4年的旅游业碳排放截面

数据为样本构成时间序列,以便跨期地纵向比较,并

对所有变量进行校准。2)进行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

析,以识别是否存在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决定性

影响的单一解释变量。3)进行组态分析,探究广东

省各地级市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组合,并选

取每条组态路径对应的典型案例地展开分析。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中旅客周转量、床位数、客房出租率和旅

游接待人次等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各地市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22年)以及统计

年鉴。本研究中的参照数据,包括各类交通方式对

应的碳排放系数、旅游者出行比例、旅游活动比例和

各旅游活动的碳排放系数等来源于魏艳旭、王凯、

Becken、Gössling、Kuo等的研究成果[32-36]。

3 广东省旅游业碳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

3.1 时序分析

如图1所示,2011—2019年,广东省旅游交通碳排

放量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从2011年的1538.66万

吨上升到2019年的2742.93万吨。同时期,广东省

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和住宿碳排放量也呈现平稳上升

的态势,前者在2011—2019年年均增长了2.77万

吨,后者在2011—2019年年均增长了0.004万吨。

相应的,广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大体上呈不断增

长的趋势,从2011年的1571.68万吨上升到2019

年2783.87万吨。然而,在2020年,旅游交通碳排

放量陡然下降至1580.86万吨,旅游活动碳排放量

降至17.78万吨,旅游住宿碳排放量下降至0.05万

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下降至1598.7万吨。主要

原因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公共场所,尤其是

景区面临着随时关闭的窘境,各地级市游客接待人

次相较往年大幅下降。新冠疫情给旅游业发展带来

了不小的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业碳排

放量的下降。此外,则是由于广州、深圳入选广东省

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城市,韶关、东莞、佛山和

珠海等城市的部分园区或乡村也在试点地区名单之

内,各地级市逐年加大了碳排放的政策执行力度并

84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90页

取得了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和公路的碳排放是广东省

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活

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图2)。

图1 2011-2022年广东省旅游业碳排放量

图2 2011-2022年广东省旅游交通、活动碳排放量

3.2 空间格局分析

由于短期内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变化并不显著,

因此本文以4年为间隔等距选取2011年、2015年、

2019年和2022年这4年的截面数据,基于自然断

裂点法,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情况划分为

4种类型,即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和热点区

(表1),以探究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集

聚特征。

如表1所示,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

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空

间分布整体 来 看,城 市 旅 游 业 碳 排 放 量 总 体 上 呈

现东高西 低、南 高 北 低 的 特 征。旅 游 业 碳 排 放 总

85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91页

量呈现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2)从城市

间碳排放数 据 的 对 比 来 看,旅 游 业 碳 排 放 热 点 区

空间集聚范 围 保 持 不 变,始 终 位 于 珠 三 角 地 区 的

广州和深圳。广州和深圳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

广东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旅游住宿

碳排放量占广东省旅游住宿碳排放总量的30%以

上,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占广东省旅游活动碳排放总

量的25%以上。

表1 广东省各地级市旅游业碳排放量

地级市

2011年 2015年 2019年 2022年

碳排放量/万吨 类型 碳排放量/万吨 类型 碳排放量/万吨 类型 碳排放量/万吨 类型

广州 892.61 热点区 1401.71 热点区 1662.49 热点区 588.29 热点区

深圳 391.80 热点区 605.06 热点区 877.08 热点区 353.43 热点区

佛山 21.18 次冷点区 16.55 次冷点区 12.05 次冷点区 3.24 冷点区

东莞 28.07 次热点区 15.60 次冷点区 9.54 冷点区 1.48 冷点区

中山 28.88 次热点区 3.79 冷点区 5.25 冷点区 1.63 冷点区

珠海 27.52 次热点区 37.82 次热点区 47.45 次热点区 19.93 次冷点区

江门 11.96 次热点区 11.87 次冷点区 12.93 次冷点区 1.33 冷点区

肇庆 8.23 冷点区 3.57 冷点区 3.44 冷点区 1.02 冷点区

惠州 15.55 次热点区 14.47 次冷点区 9.79 冷点区 1.66 冷点区

汕头 33.51 次热点区 36.24 次热点区 45.94 次热点区 19.08 次冷点区

潮州 6.18 冷点区 6.46 冷点区 8.66 冷点区 2.68 冷点区

揭阳 8.67 冷点区 5.16 冷点区 6.55 冷点区 1.14 冷点区

汕尾 13.52 次热点区 3.14 冷点区 3.62 冷点区 1.59 冷点区

湛江 18.74 次冷点区 19.08 次冷点区 25.24 次冷点区 5.16 冷点区

茂名 13.55 次冷点区 11.82 次冷点区 12.80 次冷点区 3.03 冷点区

阳江 5.67 冷点区 2.65 冷点区 3.27 冷点区 0.91 冷点区

韶关 9.61 冷点区 8.02 冷点区 8.97 冷点区 2.56 冷点区

清远 8.65 冷点区 5.98 冷点区 6.45 冷点区 2.63 冷点区

云浮 6.51 冷点区 5.33 冷点区 5.59 冷点区 0.63 冷点区

梅州 12.72 次热点区 7.56 冷点区 8.39 冷点区 0.94 冷点区

河源 8.55 冷点区 7.88 冷点区 8.37 冷点区 1.88 冷点区

2011—2022年,次热点区的空间集聚范围在波

动中缩减,原本位于次热点区的粤东和珠三角部分

城市,跃迁至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冷点区和次冷点

区空间集聚范围的波动性较强。2022年,受疫情影

响,只有广州和深圳位于热点区。

3.3 空间集聚分析

本文使用 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广东省城市

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出样本的概率

密度函数估计,发现广东省城市旅游碳排放水平的

空间演化存在以下特征: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广

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计图中的曲线峰

值在2011—2013年向右移动,在2014年向左移动,

在2015-2016年向右移动,又在2017—2022年向

左移动,这表明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水平呈现先

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规律;第二,随着时间的

推移,图中曲线峰值先降低后升高,曲线先趋于扁平

再趋于尖锐,最后再趋于扁平,曲线经历了尖峰—宽

峰—尖峰—宽峰形态的转变,这表明广东省城市旅游

业碳排放量在地市之间的差异先有所缩小,再有所扩

大;第三,图中曲线右尾拉长且右侧多处出现隆起,分

布延展性拓宽,这表明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地

区之间的空间差异逐年扩大(图3)。

86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92页

图3 2011年-2020年广东省旅游业碳排放量核密度估计图

4 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驱动机制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旅游业及其他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成果,结合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本文选择经济

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环境动力和行业动力来

构建影响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每

一目标层下设多个二级指标,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

目标层的数据(表2)。

(1)经济动力。经济动力是影响旅游业低碳发

展的关键动力之一[29]892。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往往能源需求大,但同时也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

动机去投资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而服务业发展水

平直接影响旅游服务提供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强

度。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和服

务业发展水平两个指标进行加权,进而得到一个能

全面反映经济动力的指标。

(2)社会动力。城市环境和社会开放水平等社

会因素对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有显著影响。城市环境

有利于公共交通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对外开放

水平高的地区可能易于吸收国际先进的低碳旅游理

念和技术。因此,本文选取城镇化水平和地区开放

水平两个指标表征社会动力。

(3)技术动力。技术是推动旅游业低碳发展的

核心因素[38-39]。低碳技术的创新、清洁能源的使用

和能效提升技术的改进可以显著降低旅游业的能源

87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93页

消耗和碳排放量,技术动力反映了旅游行业在采用

新技术方面的能力和趋势[29]892。因此,本文选取单

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对技术动力加以衡量。

(4)环境动力。环境规制和政策对旅游业低碳

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策工

具,其核心功能在于约束个体和组织,以深化环境治

表2 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参考文献

经济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 [23][42]

服务业发展水平 各地级市第三产业产值 [42]

社会动力

城镇化水平 地级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3-24]

地区开放水平 进出口额占生产总值比重 [23][42]

技术动力 区域技术水平 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22]

环境动力

环境绿化水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3-24]

环境规制强度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生产总值比重 [24]

行业动力

旅游经济规模 旅游业总收入 [23-24]

旅游消费强度 人均旅游消费 [22][42]

旅游专门化水平 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23]

旅游资源禀赋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 [42]

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选取环境污染

治理投资额占生产总值比重对环境规制强度加以衡

量。绿化水平则反映了地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

度,绿化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具备更好的碳中和功能,

对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选取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对环境绿化水平加以衡量。

(5)行业动力。行业特定因素,如旅游经济规模、

旅游消费强度、旅游专门化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等也

会影响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旅游经济规模大的地区

可能产生更多的碳排放,但也可能拥有更多的减排潜

力和资源。旅游消费强度直接关联能源和资源的消

耗,影响碳排放量[40-41]。旅游专门化水平反映了地

区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将影响其采取低碳实践的动

机和能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但也需要合理管理和规划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

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旅游经济规模、旅游消费强

度、旅游专门化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等4个指标进行

加权,进而得到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行业动力的指标。

4.2 组态驱动机制分析

4.2.1 变量校准及单因素必要性分析

本文运用测算所得的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作为

结果变量,选取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环境

动力和行业动力等5项因子作为解释条件。此外,

将所有变量的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3

个校准点分别设定为案例样本描述性统计的上四分

位数(95%)、中位数(50%)与下四分位数(5%),校

准为0-1集合隶属度。考虑不同地市拥有不同的

政策 环 境 和 目 标 愿 景,故 选 择 2011 年、2015 年、

2019年和2022年这4个年份分别进行比较。

本文使用fsQCA4.0软件,单因素必要性分析

结果(表3)表明:在广东省城市旅游业低碳发展的

提升路径中,并不存在某一前因条件为必要条件。

表3 单因素必要性分析结果

变量

2011年 2015年 2019年 2022年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经济动力 0.467 0.687 0.477 0.708 0.476 0.647 0.476 0.737

~经济动力 0.840 0.897 0.858 0.882 0.825 0.858 0.879 0.870

社会动力 0.482 0.650 0.502 0.641 0.558 0.658 0.517 0.669

~社会动力 0.745 0.853 0.733 0.849 0.714 0.839 0.764 0.865

88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94页

续表3

变量

2011年 2015年 2019年 2022年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技术动力 0.499 0.639 0.562 0.693 0.574 0.676 0.543 0.695

~技术动力 0.706 0.846 0.690 0.826 0.707 0.833 0.701 0.802

环境动力 0.676 0.856 0.680 0.866 0.707 0.833 0.567 0.696

~环境动力 0.578 0.701 0.616 0.715 0.671 0.749 0.715 0.849

行业动力 0.579 0.687 0.571 0.701 0.546 0.691 0.549 0.774

~行业动力 0.650 0.840 0.646 0.776 0.761 0.839 0.820 0.867

注:~ 表示条件不存在。

4.2.2 组态驱动机制分析

本文将原始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并将 PRI

(ProportionalReductioninInconsistency)一 致 性

阈值设置为0.8;将案例频数阈值设定为1。分析结

果如表4所示,研究期内共有12条组态路径,单个

组态解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分数都不低于最低标准

0.75,符合组态分析要求,对结果变量具有较强的解

释力。

表4 低碳旅游发展的组态分析结果

2011年 2015年 2019年 2022年

组态 A1 组态 A2 组态 A3 组态 A4 组态 B1 组态 B2 组态 B3 组态 C1 组态 C2 组态 C3 组态 D1 组态 D2

经济动力 ? ? • • ? • - - ? ⊗ - ?

社会动力 ⊗ - ● ? ⊗ - • • - ? ? -

技术动力 ⊗ ⊗ ⊗ ● • • • ⊗ ? • • ⊗

环境动力 • ⊗ - - ⊗ • • ? • • ⊗ •

行业动力 - • ⊗ ⊗ ? ? ? ? • ? ? ●

典型城市 阳江 韶关

惠州

江门

肇庆 揭阳 中山

汕尾

中山

中山

清远

云浮

阳江

汕尾

肇庆

河源

茂名

阳江

总体解的

一致性

0.958 0.898 0.944 0.958

总体解的

覆盖度

0.718 0.789 0.7 0.777

注:●为核心条件存在,•为边缘条件存在,?为核心条件缺失,⊗ 为边缘条件缺失,-为该条件可有可无。

本文根据12种组态中各前因条件的协同互动

逻辑,将其概括为4种类型。

(1)单一维度驱动型。这类低碳旅游发展路径

仅以技术动力或环境动力或社会动力或行业动力为

核心,没有其他指标作为边缘条件存在,表现为组态

A1、组态 A2、组态 B1、组态 C1和组态 D1,典型案

例为阳江、中山、清远、河源和茂名等城市。以技术

单一驱动为例,在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

支撑下,河源市以碳积分为媒介,致力于打造碳普惠

推广体验基地,探索旅游业碳减排路径。在同一时

期,以石化产业链闻名的“南方油城”茂名市开始加

大低碳技术应用力度,先后建设了“碳中和新乡村”、

39万公顷碳汇林,为茂名市文旅产业发展打出“滨

海绿城”的低碳名片。与此同时,清远市文旅产业不

89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95页

断迈向“磁浮时代”,清远磁浮旅游专线的建设为游

客出行提供了更环保和更低碳的选择。

(2)特定领域强化型。这类低碳旅游发展路径

以技术动力或社会动力或行业动力为核心,辅以其

他动力为边缘条件,表现为组态 A3、组态 A4和组

态 D2,典型案例地为惠州、江门、肇庆和阳江等城

市。以江门市为例,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协同发展,

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

建设“双碳”实验室,锻造“双碳”领域重要战略科技力

量,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起着“牵引效应”,社会进步与

环境保护相平衡,让绿色擦亮文旅高质量发展底色。

(3)双元协同驱动型。这类低碳旅游发展路径

都是驱动因素两两组合,表现为组态 C2、组态 C3,

典型案例地为云浮、阳江、汕尾和肇庆等城市。以环

境动力和行业动力的协同组态路径为例,云浮市将

生态旅游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精准扶贫有机结

合,同时探索新的开发方式和旅游产品。积极推进

生态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旅游转变,增加生态

旅游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丰富生态旅游精品内容。

在风景游览区和服务集散区采取“政府+企业+社

区+非营利组织”模式,建立以政府为宏观指导、旅

游经营公司为主体、社区广泛参与、非营利组织介入

合作的经营管理模式。

(4)多维度资源整合型。这类低碳发展提升路径

将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环境动力、行业动力

都不同程度地囊括在内,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提升策略,

表现为组态B2和组态B3,典型案例地为中山和汕尾两

市。特别是汕尾市的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作为

国内首个“零碳旅游景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

中,该度假区已经成为碳中和实践的先锋。汕尾市的

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打造以“碳”为核心的

知识产权,积极推动碳理念的传播,并将减碳降碳的

实践融入其绿色发展战略中。该度假区的方向选

择、路径创新以及业态转型,不仅使其成为旅游市场

的新兴领导者,也为文化旅游企业在实现绿色、低碳

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的碳排放量时空

演变及低碳组态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城市旅游

业转型、区域协调减排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利用

“自下而上”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业碳排

放情况进行测度,进而分析了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

演变特征,最后用fsQCA 探究了城市旅游业碳排放

的多重并发的驱动机制。所得结论如下:

(1)从旅游业碳排放时间变化来看,广东省城市

旅游业整体碳排放量在2011—2019年大体上呈增

长态势,在2020—2022旅游业碳排放量陡然下降。

人均收入水平大大增加,旅游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

这都为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城市旅游业发展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随之面临

着严峻的碳减排挑战。

(2)从旅游业各部门碳排放来看,旅游交通碳排

放始终处于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

(3)就广东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而言,广东省城

市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总体上

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

呈现 珠 三 角 > 粤 东 > 粤 西 > 粤 北 的 分 布 格 局。

2011—2022年,次热点区的空间集聚的范围在波动

中缩减,原本位于次热点区的粤东和珠三角部分城

市,跃迁至次冷点区和冷点区。

(5)低碳发展的组态路径表明:单一维度的资源

投入是实现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多

维度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也能收获更高的生态

效益。

5.2 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广东省21个地级市旅游业碳排放量

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各地级市需针对自身

低碳旅游的发展水平,掌握其旅游碳排放量规律,从

而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更少的碳排放量

来获取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发挥先锋城市作用,创新绿色低碳技术

组态路径表明,“单一维度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是城市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典型案例

地为阳江、中山、清远和河源等城市。研究发现,广

州和深圳是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碳源,

要实现城市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首先得抓重点、补

短板、强弱项。广州、深圳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

城市,需深入挖掘域内低碳科技和人才潜力,积极利

90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96页

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和新设备,提升旅游交通

科技水平[43]。同时,积极尝试在重点国有景区的旅

游交通等服务节点上率先实现低碳技术的应用,推

进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的建设,在景区内推出节

能环保的纯电动公交线路。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

开发一些低碳线路。从景区建设而言,景区可以推

进生态停车场建设,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

机结合,既能提高绿地面积,又能利用森林模式改善

周边生态效率。

(2)利用经济政策手段,促进旅游交通节能

通过对广东省城市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碳排放

量的全面摸排,发现旅游交通碳排放始终处于广东

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的主体地位,占总体碳排放量

比重高达90%。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大小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交通运

输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也是旅游发展的基

础性产业。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广东省各个城市征

收碳税以推动节能减排。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

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广东省可以借鉴征收碳税的

做法,加快碳税立法。这种做法可以为广东省带来

“环境红利”与“经济红利”双重红利。将这笔资金用

于碳补偿,即作为企业提高及应用低碳技术的补贴,

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达到旅游交通节能减排的目的。

(3)促进地市碳汇联动,搭建绿色减排体系

核密度分析表明,广东省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水

平的空间差异逐年扩大。因此,需要促进广东省地

市之间的碳汇联动,相互帮扶,共同搭建绿色减排体

系。政府需积极引导各部门在地市之间建立联动机

制,精细化补贴方案,通过政策引导搭建绿色交通体

系。同时加大资金在航空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技

术手段降低航空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除此之外,促

进地市碳汇联动也要推广成效显著的碳普惠做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搭建绿色减排体系。例如,广东省

河源市万绿湖碳普惠示范景区开启了发放碳币的行

动,游客在该景区进行低碳消费就可以获得适量的

碳币,市民可以将虚拟兑换券“碳币”捐给碳普惠低

碳公益书架,每汇集600碳币就可捐赠一本书。河

源市的各种创新碳普惠行动在全市范围内赢得了良

好口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低碳减排成效。例如,低

碳科普馆建设、景区LED 灯改造和森林碳汇等碳普

惠项目值得广东省各地级市借鉴与推广。

(4)优化省碳排放结构,实现旅游均衡减排

组态路径表明,对各地级市的资源进行整合,统

筹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技术动力、环境动力和行业

动力,也能实现城市旅游的均衡碳减排。然而,碳排

放空间分析显示,目前广东省各地级市的旅游业在

地区、部门之间的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业是

集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观光、旅游购物、旅游娱

乐和旅游出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广泛的关

联性、依托性和融合性。因此,要实现旅游均衡减

排,必须多管齐下,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

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能源、交

通和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在低碳发展工作中形成合力。此外,通过建立科学

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城市旅游业的低碳

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确

保低碳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注释

①人民 网.广 东 超 额 完 成 碳 强 度 目 标 十 年 累 计 下 降 超

44%.http://gd.people.com.cn/n2/2020/1109/c123932-

34402548.html.

参考文献

[1] 任慧涛,易剑东.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管理:国际奥委

会的倡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2):25-38.

[2]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报,2021(7):46-50.

[3]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 CO2 排放量的

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2):235-243.

[4] 高源遥,沈西林,梁文灏,等.基于 STIRPAT 模型的四

川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

治,2023(12):1737-1742.

[5] 向宝惠.“双碳”目标背景下旅游业碳减排策略[J].旅

游学刊,2023(11):11-13.

[6] 章锦河.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J].旅游学刊,2023

(11):8-10.

[7] 谢晓如,朱竑,黄剑.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出

路[J].旅游学刊,2023(11):5-8.

[8] 钟林生.“双碳”目标下中国旅游业绿色转型要求与路

径[J].旅游学刊,2023(11):1-3.

[9] 王志民,张新林,邱小樱.基于碳中和的旅游景区净碳

排放估算与低碳景区建设: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

[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7-113.

[10] DUBOIS G,CERONJP.Tourism/leisuregreen91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97页

housegasemissionforecastsfor2050:factorsfor

changeinFrance[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

2006(2):172-191.

[11] 宋权礼,陈玲玲.区域旅游产业碳排放动态及驱动因

素研究:以江苏省旅游业为例[J].生态经 济,2018

(5):44-49.

[12] 王兆峰,汪倩.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

放的门槛效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

(1):13-24.

[13] 刘军,问鼎,童昀,等.基于碳排放核算的中国区域

旅游业 生 态 效 率 测 度 及 比 较 研 究 [J].生 态 学 报,

2019(6):1979-1992.

[14] TABATCHNAIA-TAMIRISA N,LOKE M K,LEUNGPS,etal.EnergyandtourisminHawaii[J].

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390-401.

[15] 赵先超,滕洁.基于LMDI的湖南省旅游业碳排放影

响因素分解 [J].环 境 科 学 与 技 术,2018(9):192-

199.

[16]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等.1995—2007年我国省区

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 发 展 Ⅲ[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10-516.

[17] 徐伟,闫雪萌,李志鹏.基于 CiteSpace的中国城市群低

碳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J].城市学刊,2023(3):8-15.

[18] 岳立,雷燕燕,王杰.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时

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6):

69-73.

[19] 姚丹,任丽燕,马仁锋,等.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强

度空间格 局 及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J].生 态 科 学,2021

(2):89-98.

[20] 胡程,丁正山,穆学青,等.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

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2(1):40-48.

[21] 李振环,冯学钢,王亚玲.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

应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J].统计与决策,2021(22):

46-51.

[22] 刘军,岳梦婷.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基

于旅游 流 动 性 视 角 [J].中 国 人 口 · 资 源 与 环 境,

2021(7):37-48.

[23] 贾国栋,王立国,张典,等.“双碳”目标下江西省旅游

业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师范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1):10-19.

[24] 王凯,余芳芳,周晓冰,等.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时

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

(3):112-119.

[25] 杜娅明,白永平,梁建设,等.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

效率综合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23

(12):2074-2085.

[26] 何静,王凯,李志远,等.科技创新与旅游业碳排放效

率耦合协调发展及动态演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2023(3):50-59.

[27] 翁钢民,李聪慧,潘越,等.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

效应及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J].地 理 与 地 理 信 息 科 学,

2021(2):114-120.

[28]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

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29] ZHANGJK,ZHANGY.Tourismandregionalcarbon emissions: city-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

Tourismreview,2023(3):888-906.

[30] 郭向阳,穆学青,明庆忠,等.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格

局及影响因素解析[J].地 理 与 地 理 信 息 科 学,2022

(2):129-136.

[31] 范向丽,曾怡,郑向敏.福建省旅游业碳排放与能耗估

算分析[J].旅游论坛,2016(2):78-84.

[32] 魏艳旭,孙根年,马丽君,等.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

及地区差异的初步估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2(2):76-84.

[33] 王凯,李娟,席建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

耦合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4(6):24-33.

[34] BECKENS,SIMMONSDG.Understandingenergy

consumptionpatternsoftouristattractionsandactivitiesinNew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2

(4):343-354.

[35] GÖSSLINGS.Global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

tourism[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2(4):

283-302.

[36] KUO N W,CHEN P H.Quantifyingenergyuse,

carbon dioxideemission,and otherenvironmental

loadsfromislandtourism basedonalifecycleassessmentapproach[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9(15):1324-1330.

[37] DU YZ,KIMPH.Onesizedoesnotfitall:strategyconfigurations,complexenvironments,andnew

venture performancein emerging economies[J].

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21,124:272-285.

[38] 马继,谢霞,秦放鸣.旅游经济、环境规制与入境旅游

碳排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6):99-103.

[39] ZHANGY,ZHANGJK.Environmentalgovernance

and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4,447:

141643.

92

旅 游 论 坛 2024年 第17卷 第8期

第98页

[40] 查建平,戴家权,刘珂吉,等.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

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个新的脱钩分析框架

[J].旅游学刊,2022(4):13-24.

[41] 赵先贵,肖玲,马彩虹,等.山西省碳足迹动态分析

及碳排 放 等 级 评 估 [J].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2014

(9):21-26.

[42] 查建平,舒皓羽,李园园,等.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来自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

证据[J].旅游科学,2017(5):1-16.

[43] 傅晓华,王佳成,殷海龙,等.长沙加强“双碳”示范城

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 题 与 对 策[J].城 市 学 刊,2023

(6):22-32.

ResearchontheConfigurational-DrivingMechanismofLow-Carbon

DevelopmentintheTourismIndustryofGuangdongProvince

LiXiaoying

1a,RenJing

1a,SunPanpan

1a,1b,JiXuefei

2

(1a.CollegeofTourism,1b.TheCross-straightTourism 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China;2.SchoolofInternational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BeijingForeignStudiesUniversit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Underthe“dualcarbon”objectives,urbantourismindustryurgentlyneedstoachievelow-carbon

development.Tourismindustryhasawidescope,complexaccountingboundaries,andhighdifficultyin

datacollection,resultinginunclearcarbonsourceanalysis,difficultyincarbonemissionaccounting,and

inaccurateestimationofcarbonemissionintensity.Therefore,itisnecessarytoexploretheconfiguration

pathofcarbonreductioninurbantourismindustrybasedontheconcurrentthinkingofmultiplecausalrelationships.Thestudyfocuseson21prefecture-levelcitiesinGuangdongProvince,aimingtoscientifically

calculatethecarbonemissions,accuratelyanalyzethespatio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andexplore

low-carbondevelopmentpathsthroughconfigurationanalysis.Itprovidestheoreticalinsightsforreducing

tourismcarbonemissionsandpromotinggreenandlow-carbondevelopmentinChinesecities.Thestudy

foundthatfrom2011to2022,thetotalcarbonemissionsfromthetourismindustryin21prefecture-level

citiesinGuangdongProvincecontinuedtoincrease,mainlyintheformofcarbonemissionsfromtourism

transportation;Theresultsshowsignificantspatialagglomerationeffects,withspatialdifferencesexpandingannually;Configurationanalysisrevealsthatsingle-dimensionalresourceinvestmentisthetoppriorityforachievingcarbonreductioninGuangdong’stourismindustry,whilemulti-dimensionalresourceintegrationandcollaborativedevelopmentareeffectivewaystopromotecarbonreductionintourismindustry.

Thestudynotonlyeffectivelyfillsthegapincarbonreductionresearchinurbantourismindustry,deepens

thepathmechanismtheoryofcarbonreductionintourismindustry,butalsoeffectivelyexpandstheapplicationscopeoffsQCA,providingatheoreticalframeworkandempiricalanalysisideasforsubsequentresearchoncarbonreductionintourismindustryconfiguration.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studymainlyliesinprovidinginspirationfortheformulationandimplementationofactionablemeasures,whichcan

helptoaccuratelyimprovethecarbonreductionefficiencyofurbantourismindustry.

Keywords:carbonemissions;tourismindustry;low-carbon;configurationanalysis;drivingmechanism

[实习编辑:蒋岩岩;责任编辑:吕观盛]

93

黎晓颖等:广东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组态驱动机制研究 理论探索

第99页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旅游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旅游发展动态,反映旅游学科研究前沿

和热点,报道旅游最新科研成果,推广旅游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科

研能力,促进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事业发展服务。

现将本刊投稿要求公布如下:

1.本刊现已采用网上投稿,请登录http://gllylt.cbpt.cnki.net注册投稿。

2.本刊按国际学术期刊惯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请遵守正文和作者信息分离原则,即论文部

分(含: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不得包含任何作者信息。作者有关信息请另

起他页,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含: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职务、学历、研究方向等)、作者单

位、详细通信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及电子信箱。

3.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部分要求精简连贯,说明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中文

摘要要求200~300字;为方便外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梗概,英文摘要要求400~500英文词汇。

4.文中若引用他人观点或成果,请在正文的相应位置注明,并将其序号按照文中出现先后顺序列于文

末,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分为引用型和阅读型,都需要在所引用正文左上角处一一对照标注。阅读型的

参考文献只需标注序号,格式为:[序号]。引用型的参考文献(特别是加了引号的、多处引用同一文献等),需

要指明来源于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以方便编辑部查对以及读者的阅读,格式为:[序号]页码。

5.请勿一稿多投。

6.本刊对稿件有编辑修改权,不愿修改的请在来稿中声明。

7.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库”(维普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

声明,我刊将做适当处理。

8.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

本刊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良丰路26号桂林旅游学院旅志楼7303室《旅游论坛》编辑部;

邮编:541006;电话:0773-3691702;E-mail:lylt1998@163.com。

《旅游论坛》编辑部

94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