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经典人文系列:行读醴陵

发布时间:2022-9-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醴陵经典人文系列:行读醴陵

把它看成青冈的袖珍版。虽然两者的身躯都长得差不多,但是硬壳柯结的种子只有青冈的十分之一不到,掉在地上如不仔细分辨难以寻到。我坐在台阶上休息,不经意间踩到几个,才从一堆树叶中捏出了十几个来。硬壳柯结的种子成熟后也是栗棕色,放在手里观看,十分可爱,圆嘟嘟的,犹如巧克力豆。想到这么小的种子以后可以长成钻天大树,觉得真是神奇。再往前走,看到一棵白毛椴,叶片背面有白粉。我对椴树了解不多,只知道椴树蜜,每年大围山脚下的蜂农会出售这种蜜,也听说长白山的椴树蜜比较出名。这种山花分泌的蜜,更加香甜。走完前面一段平行于山脊的山道,约300米后,山道开始陡然急下。直行的步梯变成 Z字形的下山路,随 着 海 拔 的 下降,一些隐藏在岩石峭壁上的树木 开 始 展 露 身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收起]
[展开]
醴陵经典人文系列:行读醴陵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远望东方是延绵的罗霄山脉。很久以前,江西人就翻过

那片山进入湖南,成为湖南人。高铁呼啸,出走和回归,再也

不用翻山越岭。

山脚的田畴,是城市与山林的过渡,再往上就是一片完

全属于自然的领地,一群鸟不时惊飞,打破了山的宁静。寺

庙独爱闹中取静的山林,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高翘的檐角,

格外醒目,盛夏里,不绝的蝉声,在山上并不显得喧闹,倒像

梵音,让人心情舒畅。

傍晚,落日的余晖从山巅的佛像,落到寺庙的屋檐,然后

掠过城市的高楼,山的一天结束了,城市的一天却热闹依

旧。大山无言,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

儒释道和谐相处于一座山

在八月的阳光里,城市像个蒸笼。傍晚来时,城南三公

里,仙岳山山顶,有山风,夜里风更大,城里的人,会在日落后

到山上享受清凉的风。

第52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我们在正午时分上山,山顶是护国寺,寺庙的俗家弟子

行飞已经等候多时,他是河南人,2009年来到这里。他喜欢

这座不高的山,因为这座山的视野好,站在寺庙前,整个醴陵

城都尽收眼底。

行飞曾经跟随醴陵的文史专家搜集过关于仙岳山的历

史,所以,他是寺庙里最了解这座山的人,可惜来山上的人,

很少问起。行飞的故事从一个关于龙的传说开始,“一条红

龙一条黑龙经过这个地方,黑龙落在萍乡,所以有了煤矿;红

龙落在醴陵,于是有了花炮……”民间传说里藏着历史的信

息,说明了醴陵与江西的亲密,而供奉在仙岳山的南岳圣帝,

第53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是两地人共同的信仰。“逢年过节,很多江西人过来。”行飞

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晋时不愿意做官的青阳县丁令

威,弃官学道,云游四海,或许就是从江西进入湖南。他登上

仙岳山,终于决定不再云游,在山顶修筑道观,修道,乘白鹤

飞升,所以当地人也把这个山叫作丁仙山。

丁令威的传说还牵出醴陵老八景之一——白鹤晴岚。

景点在城北的寨子岭,据说,丁令威的白鹤曾在此停留。

仙岳山更确切的历史,是一个叫作姚安禅的道士书写

的,他在明成化年间在山顶重建丁仙观,为了纪念丁令威。

姚安禅修建的丁仙观不知道毁于何时,清朝光绪年间,在已

毁观址上建起了药王宫,后来也毁掉了。

醴陵人何键主政湖南后,为家乡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便是在仙岳山上修建了寺庙——南岳行宫。据说,南岳行宫

规模壮丽,建筑布局、神像雕塑均仿南岳,并附祀药王、丁仙,

建成后游人香客如云。围墙由红石砌成,固若堡垒,一度成

为醴陵境内最大的寺观,也成为抗战时期日军的据点。1945

年,寺庙毁于日军炮火,战后修复,1958年彻底拆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捐款

第54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陆续建成如今的护国

寺,前进为天王殿,中

进为圣帝殿,后进为大

雄宝殿,前殿左首还保

留 丁 仙 观 。 道 教 、佛

教,丁仙观、南岳行宫、

护国寺……融合在一

起,诉说着醴陵的宗教

历史,也诉说着仙岳山

的往事。

同仇敌忾的精神

俯瞰醴陵的仙岳

山,在太平时,是宗教

的道场。在战时,却是易守难攻的险隘和高地,守住仙岳山,

才能守住醴陵。

1944 年 6 月 14 日,日军第一次攻陷醴陵。进入县城的

日军,纵火焚烧县城,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三四十里外都能看

见烟尘,仙岳山看着县城化为灰烬。醴陵城进行了顽强的抗

争,一度收复。仙岳山,也成为争夺的重要高地,发生了激烈

第55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的战斗。在一个夏夜,

前仆后继的中国年轻

战士,义无反顾冲上山

顶,与据守于山顶寺庙

的 日 军 展 开 殊 死 搏

斗。仙岳山最后没能

拿下,却见证了一个民

族的英勇。

仙岳山的战斗早已

远去,硝烟却铸造了这

座英雄的城市。在民族

危亡之时,无数醴陵子弟从渌江出发,马革裹尸,埋骨他乡。

18岁的左权毅然投笔从戎,告别家乡父老,和同学一起

从醴陵县城中兴街(伍家巷)维新旅社出发,走上革命道路,

1942年,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斗中被炮

弹击中头部牺牲。

李石安,在太原沦陷后率军扼守中条山,击溃日军14次

进犯,在转移过程中被俘,面对日军劝降,昂首不理,夺过身

旁短斧砍伤日军手臂,杀死两名日军。李石安夫妇和襁褓中

第56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的女儿死于日军乱刀之中。

同样投笔从戎的程智,在南京保卫战中,腹部被日军机

枪击中9弹,肠断而出,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醴陵子弟,他们抛头颅洒热

血,终于将侵华日军赶出国门。1945 年 9 月 19 日,醴陵收

复,株洲侵华日军缴械投降。仙岳山被日军炸毁的寺庙重

建,醴陵,在一片废墟中重建。

我们下山,回望仙岳山,山巅青翠依旧。如今的仙岳山,

成了新醴陵八景——仙山望岳。

第57页

行读醴陵 仙山望岳

仙岳山是醴陵的“眼”,望见的不只是连绵起伏的美丽山

岳,日渐美丽的醴陵城,还有那些血与火的岁月,那个烽火硝

烟的夏夜,那些不顾生死,向仙岳山顶冲锋的将士,那些为了

民族危亡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的醴陵儿女。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第58页

□ 刘建勇 文佩锋时间在千年古窑村重叠 在散落于尘的陶瓷碎片里听历史的回音

重逢古典

卷 首 语

虽然节气已接近小雪,严格来说,此时的湖南仍在秋天

最绚丽的尾巴上逗留。

这个时段,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水

新醴陵八景沩山洞天

第59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汽,联袂导演了秋末这斑斓的色彩大戏。

这场大戏,即将告别枝头的或红或黄的各种形状的树叶

是主角,呼之欲出的注脚则是来自古典中国的绵绵情意:“荆

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以及最有名的那

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

此时的天公,往往也作美,或遇上晴日,在白云和清风缓

缓而又细致地擦拭下,天空一尘不染,蔚蓝里面还有蔚蓝,无

穷无尽;或遇上细雨,山的轮廓、村庄的轮廓在曚昽中勾勒出

天和地的优美曲线。间或听到鸟鸣,那是它们在传达草木对

我们的深情问候。

这个时段漫步田野和山林,每个转角、每次抬望眼,都是

第60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和诗情画意的重逢。

这样美好的重逢,湖南到处都是。这一次,让地理君动

心的,是湘赣边的沩山。半个世纪前,让醴陵成为举国乃至

全世界瞩目的瓷都后,它的迅速没落,让它的古典美得以最

大程度的保全——在沩山,让人流连忘返的,不仅来自看得

见的山色、听得见的鸟鸣,还来自漫山遍野、被草木和泥土遮

蔽的吉光片羽。

对,那些吉光片羽,就是昔日窑工或窑主眼里的那些残

次瓷。它们成堆成堆地倾倒于山林路边。它们曾经的火热,

早被风淡雨柔给褪去。它们的身上,长出泥土,长出草木,长

出飞禽和走兽,安安静静。

第61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千年古窑村:保存百余座古窑址

电瓷约占世界市场的 30%,日用瓷约占世界市场的

14%,湘赣边境的小城醴陵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瓷都。中国陶

瓷谷的巨碗巨杯则成为去醴陵的游客必打卡的点。醴陵陶

瓷的发源地沩山,则在陶瓷谷北约15公里处独享寂寂的秋

风——也不完全是寂寂,也有游客偶至,也有出去了的土著

又返了回来,也有炊烟升起,然后又散开。

沩山鼎盛时有窑厂百余家

沩 山 开 始 只 是

一座山的名字,后来

成为山下村落的名

字,到 2015 年,成为

一个镇的名字。成

为镇的名字后,原来

的沩山村也还叫沩

山村,村里的那座连绵起伏的山,也还叫沩山。

这座罗霄山脉中段西沿的小山,不高,海拔最高处,也不

过400余米,从南往北,山势徐徐抬升,山峦散开,溪流众多。

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山,它的无尽宝藏,是储量极丰

第62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的高岭土。一方水土,总有办法养活一方人。沩山的田少得

可怜,现在沩山村的人口是3078,耕地人均不过一分。1950

年前后,沩山作为“工业区”,人口有两万多,养活那两万多人

口靠的不是地里出产的稻谷,而是洞里挖出的高岭土、用这

些高岭土做出的陶瓷。

陶瓷在沩山的历史,最

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到了唐

代,作为长沙窑的“代加工

厂”开始兴盛,此后,历经宋、

元、明,到清光绪年间达到鼎

盛。

1956 年公私合营后,落

后的交通,让沩山村烧瓷的

主要窑厂全都搬去了交通方

便的醴陵城区,青壮窑工和

技师也同时迁去了城里的国营大厂。

官方曾为醴陵瓷业立规树碑

老家在沩山古洞天寺附近的张松来,是沩山村和醴陵城

区的“两栖人”。天气热的时候,就回到他家沩山的祖屋,转

第63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凉了,就回到他在城里的家。

1950 年出生在沩山村的他,成为醴陵城里“吃国家粮”

的一员,便是因为他的父亲和母亲进了国营大厂。

1993 年,张松来在古洞天寺后面的山上找到一块碑。

这块碑原在沩山村的瓷业公屋(相当于同业协会的办公地),

上世纪80年代,公屋倒塌后,不知去向。张松来重新找到它

的时候,它架在山间小溪上当桥。这块石碑,现在存于醴陵

陶瓷博物馆。

这块名为“醴陵沩山清代瓷业条规碑”,对沩山瓷及周边

别处的瓷定价、招工、收徒等多方面做了官方的规定,要求业

界严格执行,并规定“违者公同逐出境外”。这个“境外”指的

第64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是沩山境外,逐出境外应该是非常严厉的惩罚,沩山瓷业当

时在醴陵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草木从碎瓷片上长了出来

现在,沩山村保存着自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与

窑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古道、生活设施、庙宇古塔等文

物古迹100余处,堪称“千年古窑村”。

往昔窑火流传的岁月,沩山大大小小的窑烧的都是柴

火,沩山的山山岭岭,大多近乎童山。窑火渐灭后,沩山的草

木才在碎瓷片上长了起来,如今望去,满目苍翠——时值秋

末的当下,苍翠中点缀着深深浅浅的红和深深浅浅的黄,使

得群山寂寂中添了几分妩媚,煞是好看。

第65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古桥古井古窑址,还有碎瓷漫山遍野

醴陵东北两乡的沩山、老鸦山等地盛产高岭土,据民国

《醴陵县志》记载:“东堡乡小沩山,地产白泥,溪流迅激,两岸

多水碓以捣泥粉,声音交接,日夜不停,故瓷厂寝盛,今上下

皆陶户,五方杂处。”东堡乡即今沩山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沩山最后一家瓷厂关闭后,沩山再

没响起过水碓捣泥声。今天行走沩山,河边只有淙淙的流水

声以及河两岸飞鸟的鸣叫。

“沩山老八家”的厂号老人大多能记全

清人廖仲威,生卒年不详,从广东兴宁来到湘东醴陵北

沩山的路线不详,抵达日天气不详。沩山瓷业后人,都传言

他到沩山是1729年。可以肯定的是,他会做陶烧瓷。

沩山瓷业的历史,曾经误以为是廖仲威到来后才有,随

着近些年考古的发现,年代从明推到元,再从元溯到宋,一直

追到东汉。沩山东汉就有陶。东汉始,就有人挖洞钻入沩山

山腹取当地人称为瓷泥的高岭土。

廖仲威是外人,也是聪明人,他找古洞天寺的僧人租了

是寺产的一块山,开洞取泥。把同乡技工陶师傅、曾师傅、马

师傅、樊师傅等20余人招拢了过来,创设瓷厂,招工传艺,扩

第66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大生产,成为沩山“老八家”之一。

老八家,指

的 是 沩 山 最 老

的 八 家 厂 。 这

八 家 厂 大 多 集

中 在 称 为 上 沩

山 的 麻 坡 里 到

乌龟石段,它们

建于雍正七年(1729)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这八家土

瓷厂,排在最前面的,便是外人廖仲威的廖记,其次是王大德

生号、陈合顺、张茂盛甡、曾益昌、江源美、江益盛、黄生昌。

这老八家的厂号,沩山的老人大多能够记全。年轻点

的,如果自己是这八家的某一家的后人,对自己家的事还能

略知一二,再问其他,就很有些为难了。

沩山瓷业能够兴旺,老八家之一的张茂盛甡号创始人的

后人张松来总结了三个先天性的原因。一是有瓷泥;二是有

水,碓泥、洗泥等工序要用到水;三是沩山及其周边山上有生

生不息、烧不完的松木。这三个原因,加上廖仲威带来的釉

下青花技艺,沩山瓷便壮大了起来,数十年之后,沩山竟有大

第67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大小小的瓷厂百余家。到清光绪十八年(1892)、十九年

(1893),沩山窑瓷器产量达到高峰,共有窑户480余家,年产

量约8000万件。

瓷厂一多,就有了规矩,例如,残次品不能倒往河溪,外

来务工的宜查明身份、不得藏奸,同行争论时宜接受众人质

问且不得行凶,等等。规矩小的,约定俗成后,不用三令五申

大家也会遵照执行;大的、原则性的规矩,则以官府名义刻于

石碑,立在公屋。

公屋是集体议事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仍存。张松来

等人记得,公屋在古洞天寺旁,是座占地近六亩的青瓦大屋,

屋顶有个瓷坛。公屋大堂立有樊公祖师的石刻像——这樊

公祖师,叫樊进德,是明朝人,是廖仲威的祖师,香港大浦碗

窑祭拜的樊仙,也是他。公屋另立有县府令牌,各工种工价

亦有明示,醴陵全境各土瓷厂均以沩山的工价为蓝本统一施

行。

根据长辈回忆,张松来认为公屋兼具同业公会、工会和

半官方性质,权力极大。清末,八大家之首的廖记,因为克扣

工人工资,被公屋决议执行“拆厂”处罚,一夜之间,廖记工厂

“平坦成水田”。

第68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11月15日下午,张松来带地理君在古洞天附近找到一

废弃土屋,说该土屋是廖仲威落脚后夯筑。至少有三十年未

住人的这栋土屋,曾粉刷过石灰的外墙裸露出黄土温暖的颜

色,暗黑的木门一半开着,一半关着。

曾经有道风景叫“檐廊艳夏”

“这个碗啦,是仙瓷!是好久好久以前,沩山闲人做的,

莫打烂咯。”这是黄永佳五六岁的时候,他的邻居,一个叫江

一运的厂主对他说的。厂主即老板。黄永佳的记忆很好,他

记得当时他想上学没上成,发脾气拿着个碗要往地上摔,被

江厂主拦住了。

第69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黄永佳不清楚当时江一运为什么把那个碗叫仙瓷。沩

山人的先祖们似乎特别喜欢仙。沩山今辟为遗址对外开放

的古窑后面那个山峰,叫仙女山。沩山与外界相接的沩山水

库,以前叫望仙桥水库,修水库之前,有桥叫望仙桥。沩山与

仙相关的桥就有三个,另两个,一个叫步仙桥,一个叫童仙

桥。而整个沩山,还有个别名歇仙山。从名字上看去,似乎

有个赶远路的神仙,曾在沩山歇息。

仙是属于道教的,洞天也属于道教。古洞天寺附近的张

松来在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的《洞天福

地记》的“三十六小洞天”中看到了“小沩山洞”的说法,说第

十三小洞天是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

潭州醴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花丘林是谁,张松来不知

第70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道。张松来知道的是古洞天寺曾有一口1750公斤的古钟,

古钟上有铭文:“明成化五年己丑冬月吉安府庐陵走马寨冶

工罗槐铸”。这口钟,1958年大炼钢铁,被沩山村的村民取

下拿去了炼钢。

张松来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恢复旧沩山八景中的“檐

廊艳夏”。这是张松来小时候曾看到过的景象。古洞天寺旁

的小河叫通天河。这是沩山村从北到南曲曲折折贯穿了全

村的小河。沩山村地面狭窄,多数地方,除开小河,除开古道

和道旁的民居,就没多少余地了。南方多雨,古道旁的民居

如果任屋檐水倾泻于古道,易损坏路面,且不利于人安全通

行,于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古道旁的住户都自发地把自家的

屋檐接出去三五米远,让屋檐水排入通天河或狭小的水田。

这样的檐廊从麻家湾南延到枫树坡(以前叫风妇坡),共有五

里。张松来回忆说,因为沿路的商家都会在廊柱上挂灯,五

里檐廊“下雨不用打伞,黑夜不要提灯”。沩山的住家都有晒

楼,晒楼即在檐廊下,年轻的姑娘和媳妇常在晒楼出现,那晒

楼就成了她们展露风姿的T台。尤其是夏天,姑娘媳妇全到

晒楼乘凉,这景观,就被称为“檐廊艳夏”。

张松来的梦想,怕是很难实现。1956年公私合营,有近

第71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千名青壮技师、窑工去了迁到城区的国光、群力、新民等大

的国营瓷厂,和他们一同迁去城里的,还有他们的家眷,这

是沩山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流失。沩山人口的第二次大

规模流失发生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并延续到本世纪

初,少地的村民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他们曾居住

的土屋,年久失修大多垮塌,到今天,就古洞天寺附近、月

形湾等少数几个地方还有几户人家彼此挨着。

不用柴刀砍开灌木和茅草,有些窑址不会找到

虽然近些年沩山有了千年古窑村的美誉,在外发了财

的一些村民也闻风而动回家建了新居或民宿,但沩山的旅

游还未真正进入开发阶段,特别适合寻古访幽。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晚明至清早期,

沩山开始烧制土

瓷,产品以碗为

大宗。清中期以

后 类 别 逐 渐 增

多,有盏、杯、油

灯、烛台、罐、汤

匙等日常生活用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第72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品,装饰纹样有灵芝、变形龙纹、山水纹等,以涩圈叠烧法烧

成,故器物内壁都有一周涩圈或留圆形露胎,青花用矿物颜

料“土墨”作为釉料烧制而成的,这种土墨含钴量极微,故发

色黯淡。

即便你是个货真价实的门外汉,报告中的这些内容,你

也能从沩山几乎每个山坡都能看到的残次瓷的碎片里看到

一二。

根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沩山还有

明显是窑址的地方81处。这些窑址,除一处恢复原状列为

参观景点外,其他大多数被后来生长起来的草木遮蔽。地理

君10月中旬,曾随到醴陵采风的作家们参观过月形湾的古

窑,11月15日又随特意返回沩山村给我们做向导的张松来

寻访了枫树坡的一处窑址。16日又随沩山甑皮岭熏腊肉卖

的老人易理朝看了寻溪谷他曾经工作过的一处窑址,这处窑

址,如果不是他拿柴刀砍开灌木和茂盛的茅草,地理君从旁

走过也不会注意到。

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二三十年,应该是沩山有人

做陶以来最为落寞或者说安静的二三十年。太多的人离开

了沩山。有些房屋如果不是墙上的挂历曝光了屋主弃屋离

第73页

乡的时间,地理君会觉得至少有半个世纪无人居住。这些房

屋的四周多长满杂树杂草,走进去颇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幸好,已经有人不忍看到沩山村这样落寞下去。例如,

沩山村的村长易启红,他1993年和父母进城卖菜,再卖瓷器

和花炮,早两年他回家盖了新房,开了餐馆,现在还在沩山种

了几亩玫瑰花。沩山村的书记张松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

去了,先是做小工,后来和在深圳做投资的弟弟回到醴陵城

郊开了现代化的瓷厂展鹏翔,再然后,回到村里担任支书,他

希望千年古窑村能够在他的任期内把旅游做起来。

善画虎,有着虎王之称的老八家之一的王大德生号的传

承人王立新,继承了他家到沩山的第十九代先祖王廷荣的主

祭师一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沩山瓷业正式以樊进德为

祖师爷,设坛祭拜,王廷荣是第一任主祭师。2016年,千年

古窑村沩山在沉寂了60年后重启了对祖师的祭拜,王立新

成为祭祖师仪式重启后的第一任主祭师。

11 月 15 日和 16 日,让地理君颇感惊喜的,还有古石板

桥和古井。沿通天河漫步,每逢河水有较大些的拐弯,就有

数米长的石板桥架于其上。这些长长的石板,多有一条长长

的印痕,这是运送松柴进来,运送瓷器出去的独轮车数百年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第74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来来往往碾压

出来的。路旁

的古井,则是

为过往的商客

挖的,现在,那

些古道虽然少

有人行,但那

些古井,却照

样放有水瓢,以备偶至的路人取水饮用。地理君在枫树坡下

的一处古井喝了水,那水非常清冽,细品有一丝丝甜。

攻略

千万别导航到宁乡的沩山

交通:直接导航到醴陵的沩山村,千万不要导航到宁乡

的沩山。从长沙市中心出发,走机场高速再转武深高速,约

100公里。

景点:沩山村宜漫步。通天河的枫树坡段、月形湾到古

洞天寺段、甑皮岭的寻溪谷,都是徒步慢游的好地方,你会在

这些地方遇见古桥、古井、古窑址、古瓷泥洞,运气好,还能捡

个不那么破损的青花瓷碗。

第75页

行读醴陵 沩山洞天

喜欢钓鱼的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沩山水库钓

鱼是不收费的

美食:沩山村的豆腐、腊肉和糯米饭千万不可错过。如

果你和朋友同去,想显得客气些,推荐古窑土菜馆,如果想性

价比更高一些,推荐醴沩山庄。两家地理君都吃过,口味不

相上下,醴沩山庄便宜些,但离主景区也远一些。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第76页

□ 常立军湖南最美的书院竟然不在岳麓山

你是否愿意

,穿越山河

,赴一场千年之约

第77页

千年网红:古代大儒组团打卡

公元1167年,渌江书院还是醴陵学宫。37岁的理学大

师朱熹穿越了半个南中国来到醴陵,他要见一个人。那个人

是张栻,岳麓书院掌教。

醴陵是去潭州(长沙)的前站。从福建崇安到这里,朱熹

足足走了三千里路。那场期待已久的会讲,让他横穿了半个

南中国。这已是他们的第三次会面,心情依然热切。

张栻百里迎客,正从潭州赶来。一场文化盛典即将启

幕,渌江会讲是朱张潭州会讲的序幕。理学在经历了种种磨

难后,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而朱张两人也从此步入人生的

高光时刻。

江湖之间,最易生愁绪。有人喜,也有人悲。

公元 1507 年,心学大师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路经醴

陵。此时他的心情可谓是百感交集。

在西山靖兴寺,他写下:“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

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天藏日月,潭窟隐风雷。欲询兴

废迹,荒碣满蒿莱。”诗句中,满是前途未卜的惆怅。失意的

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的学术思想。

三年后,王守仁再一次经过醴陵并开坛讲授心学。三年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78页

的苦修,让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更为成熟。此次

奉召回京,心情自然是大不相同。今天,渌江书院门前那棵

千年古樟下,有一块题刻了王守仁诗句的石碑。碑上的诗文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

人间境界看”,正是他在1510年所写。

也有人在这里,等来了人生的机遇。1837年的中国,是

历史风起云涌的前夜。仕途上一直不太顺利的左宗棠出任

渌江书院山长,并在这里等来了一位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重要

人物——两江总督安化人陶澍,由此逐步成为深刻影响清代

政局的重要人物。渌江书院,是他人生的福地。

渌江书院,在山水之间书写春秋。在这里,思想情怀与

自然风景,珠璧交辉;在这里,身体疲惫和思想困顿,冰解的

破。千年来,数不清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文脉赓续的文化使

命,游于此处,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书院有幸,成为中国文

化传承弦歌不辍的生动见证。

渌江书院:一部中国儒学史

站在醴陵的西山之上,浩荡的风从这个幕阜-罗霄山脉

间巨大的孔道间吹过。风,躲不开醴陵。书写中国文化交流

史,也躲不开醴陵。作为文化地理上的交流孔道,它的名字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79页

频繁出现在古典文献之中,堪称长江流域的文化路口。渌江

书院,更是一直承担着醴陵文化交流中心的重任,见证着文

化史上各种悲欣交集的时刻。

作为湖南的东部门户,醴陵自古就是连接江(西)湖

(南),乃至东南沿海的最重要通道。这条通道也见证了中国

传统意识形态自宋代

以 来 的 数 次 剧 烈 转

向。从理学到心学再

到湖湘文化的崛起,

醴陵从未缺席,可以

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传

统文化的交通路口。

站在这个路口,看到

的是一个个中国古代

的文化巨人:杜甫、吕

祖谦、韩偓、范成大、

杜荀鹤、李群玉、房玄

龄、刘克庄、欧阳……

太多的人在醴陵留下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80页

了足迹和诗文。

渌江书院不是醴陵城中唯一的书院,这座城市曾拥有九

所书院(含精舍)。这样的数量,对于一座县城而言,相当可

观。

书院作为儒家文明扩张的标志,在早期的长江流域并不

太多。华夏文明的中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北方。书

院大规模在南方开花,已经是南宋时期的事情了。北方失

守,文化南移,南宋王朝不得不选择在南方进行深度经营。

据统计,自南宋之后,长江流域的书院占到了整个中国书院

70%以上的比例。文化南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历史现象,而

醴陵,是这段文化史的参与者。

渌江书院不仅仅是书院,它是整个西山的文化综合体。

书院旁,是纪念李靖和红拂自由爱情的靖兴寺,寺内供奉的

是李靖和红拂这一对情侣。书院上方的山间有红拂墓,历代

来往于醴陵的文人,多会前来参拜。王阳明就曾两次前往西

山靖兴寺,并题诗留念。

无论红拂夜奔的事是否真实,它都代表了一种向往人性

自由的精神,似乎与中国传统礼教冲突。然而,书院有别于

官学,是文人独立研究学问之所,有着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

行读醴陵 耿祠荷风 书院春秋

第81页

两者共处一地,也就并不十分突兀。醴陵人开放包容的性

格,也可见一斑。

书院右侧,是一栋漂亮红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

新式学堂。在告别传统的儒学教育之后,书院正式引入新

学,走向现代教育,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新学的浸润下,

醴陵近代人才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最美书院依山势而建

渌江书院是我见过的最美书院。走进书院,悠游于山水

之间,每个细节都可能在思想上掀起风浪,是古代文人理想

的读书之地。它将园林美学与教育功能相结合,在书院,可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82页

以凝神静思,可以俯仰万物,也可以闲庭信步。在这里,是天

人合一的修行。

有人曾说醴陵是一个缩小版的“山水洲城”,在城市格局

上与长沙非常相似。渌江的走向也与湘江相同,城市也呈现

出“西文东市”的格局。相比于岳麓书院的宏大,渌江书院更

显隐逸。它处于山间谷地中部,完全依照地势而建,与自然

肌理无缝贴合。建筑让自然更美好,渌江书院配得上这样的

赞美。

我们今天看到的渌江

书院,是清道光九年从当时

的城中迁建而来。书院前

的那棵大樟树,比今天的书

院更为古老。如果没有书

院,它只是山中的一棵古

树。因为书院,它成了这个

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巨大

的树冠,仿佛述说着古老、

茂盛且延绵不绝的中国文

化。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83页

渌江书院并不大。勉强可称为中轴的线路上,仅有三进

空间,且排列极为紧密。周围的斋舍建筑却相对较大,难以

此形成规整宏大的主轴线,建筑的方位和角度只能依照自然

山势,看起来错落有致。在营造上,书院一边采用中规中矩

的格局,履行教学职能;一边另辟蹊径,与周遭山水融合,创

造清幽的园林意趣。天与人,相得益彰。

青砖灰瓦白墙的书院,隐藏在绿色的山谷中,这是传统

中国的经典美学配色。后期修建的红砖青瓦坡顶的新学堂,

走的是朴素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却又保留了围合式的天井

院,达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状态。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第84页

传统书院因制度遭遇瓦解,如何焕发书院的生命力,是

一个重大命题。古代文人,择吉地建造书院,来传道授业解

惑。他们往往选择远离世俗烦扰,以茂林修竹为背景,构筑

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醴陵新八景”之一,渌江书院不仅

仅是一个人文景观,更承担着构建现代人精神世界,传承文

脉的重大使命。

行读醴陵 书院春秋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第85页

烨湖南这座﹃终南山﹄

道家第四十八福地,远眺出尘,看了有点想隐居

第86页

卷 首 语

人间有“仙山”

选择怎样的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题。有一种中国人的

人生,叫作“终南山”。终南山靠近西安,有高低起伏的山峦,

有若隐若现的雾霭。这里,是中国人隐居的首选之地。

长沙周边,也有座“终南山”。彰仙岭,虽然在醴陵,却贴

近长沙,离长沙城60公里(直线),天气好,站在山上可眺星城。

彰仙岭在诸多特征上与终南山很像:玉峰独立,面临深

渊,视野的前方是湘中盆地,万丘如蚁。站在山上俯瞰,长

沙、株洲的高楼细小如卵。天与山、云与峰,上下连成一体。

即使在连续酷暑的当下,站在山顶,也是凉风殷殷。山顶植

被茂密如盖,下有彰仙观,历来有道人在此修真。在唐代道

教名人司马承祯所写的《天地宫府图》中,彰仙岭位居七十二

福地之中的第四十八福地,很早就被道家追认为清修之所。

中国人热衷于寻找仙山,从秦始皇到李白,他们都相信,

在与世隔绝的仙山有不老仙人,获得他们赐药可获长生。李

白更是一生都在寻仙问药,为此涉足了很多名山大川。李白

虽然没有到过彰仙岭,但是我想,瞧着这一片山脉的雄奇幽

深,李白来了也会流连忘返。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87页

彰仙岭是如何修炼成“仙山”的

初登彰仙岭是午后,太阳直烤着大地,从醴陵县城往东

北角拐过了好几个岔路口,才到了彰仙岭的山脚下。向上攀

爬时,我们坐的小车很吃力,发出沉闷的低吼,有几个道口差

点熄火。到了山脊,视野豁然开朗,山下盆地廓然横卧足下,

想起清人周锷登彰仙岭的一句诗:“目击潇湘几万峰”。

这里为何能入选道教的“仙山”

“我第一次开车上来的时候,踩油门的脚都有些抖。”开

车往道观去的上坡路上,坐在副驾驶的彰仙岭村支书朱鉴平

苦笑着说,他觉得新手司机是绝对不敢开上来的。

来之前,我跟醴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醴陵文联副主席

(兼)徐峰了解山中的情况。他在7年前登顶,那个时候还没

有现在的盘山公路,车子开到林场的检查站,就要步行上去

了。此前山上只有一个很老的道观,一位道姑留守观里。去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88页

道观的路还有一些石板,现在已经硬化,变成了一条羊肠小

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车子。

我们上了一段陡坡,前面是不到百平米的停车坪,四周

就是悬崖,斗大的地方歪歪斜斜地挤着几辆小车,大部分是

株洲牌照。

从停车坪的左手边有条更窄的山道,走十几步,就可以

看到新砌的石台阶。原来停车坪所在的地方是山的背后。

绕过山脊的遮挡,道观就映入眼帘。道观呈V字型的建筑镶

嵌在顶峰之下,楼阁的布局与山体的走势相合。几棵古树从

坡下拔地而起,为道观带来荫凉。视觉的遮挡与重现,让人

确有冰解的破,机锋一转之感。

我们在中国山水画中看到过很多类似的场景,最著名的

是范宽的《溪山

行旅图》,一座峻

拔伟岸的山形如

巨障,大自然那

不可捉摸的实体

裸露眼前,给人

以巨大的震撼。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89页

很多山水楼台被故意遮挡,

人物穿梭其中渺小如微尘。

在这伟岸神秘的山水画卷

里,人与山融为一体,贯彻着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面前的彰仙岭,对于一

个初攀登者来说,也是《溪山

行旅图》一般的体验。这里

还是道家第四十八福地,在

道家眼中,是仙人居住的地

方,道士在此修炼,则可得道

成仙。

在很早的壁画艺术中,仙山是一座三峰并峙的危峰,

很像汉字“山”。它们时常被云雾遮掩,时隐时现,让人

产生无限遐想。神话中的昆仑山和东海里的三座仙山,都是

这种形象。后来,继承了中国仙山崇拜的道教开始在现实世

界中标注“仙山洞府”,“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

地”,这些地方都是他们眼中的“仙山”。

能入选道教的“仙山”,都要满足一些特征,如临危孤立、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0页

远眺出尘,而彰仙岭都符合。作为湘东山脉向湘中地区延伸

的尾端,彰仙岭山势陡立,玉峰一座,安然端坐在丘陵平原的

东南缘,就像鹤立鸡群一样,气定神闲地俯瞰着面前的烟火

人间。

一座十分低调的山

虽然是道家第四十八福地,彰仙岭却很低调。

2015 年,徐峰登顶彰仙岭

的时候,还见到过守山的老道

姑,孑然一身,与一座破败的道

观厮守终日。徐峰从她口中得

知了一些关于道观的历史。据

她说彰仙岭的道教活动可以追

溯到汉初的张良。传说他告老

还乡之后,到了武当山拜师,后

来在彰仙岭开辟道场,以前的

道观里还供奉着张良的像。不

过,研究表明,道教有组织的活动在东汉末年才出现,而徐峰

认为是后人曲解了司马承祯所写的《天地宫府图》中彰仙岭

“属臧先生治之”的意思,以“臧”为“张”,才搬来具有道家思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1页

想背景的张良做祖师。

不过彰仙岭上道人活

动的时间确实久远。《醴陵

县志》记载这里从唐代就有

道教活动。我在民国版《醴

陵县志》中找到一位曾在彰

仙岭修仙的道士,此人叫李

德修,醴陵北乡人,他在彰

仙岭一处石室内修行,夜静

后常闻有人共语,别人问

他,说是吕洞宾到此点化,

没过多日他就登真了。

彰仙岭在历史上进入更多人的视线,可能是咸丰十年以

后。因为山下的信仰之争,彰仙岭发生了一桩讼案,经本县

知县裁决,才息事宁人,也让彰仙岭的名声大作。

除此之外,彰仙岭还流传着张果老仙游至此的传说,并

留下一处坐痕,后人称“张果漕”,附近还有张果老湾等等。

道家的修真,是以孤独为前提的,要想追求“道”的显现,

必然要忍受寰宇寂寥的滋味。彰仙岭一直以来都是孤山自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2页

处。生活在山顶的道人领会着这天地间的钟灵神秀,却并不

在乎一座山的功与名。

攀登彰仙岭的意义

彰仙岭距长沙、株洲、湘

潭都不远,跟著名的道家清

修地终南山很像,距离大城

市很近,天气好是可以“悠然

见南山”的。

当天我走进道观,见到

新建成的大殿在阳光下熠熠

生辉。尽管大部分承重单位

都已经改为钢筋水泥,但是

仿古的斗拱仍被安装在显眼

的位置,以显示大殿的古风。门窗的雕刻很精美,正殿上悬

挂一个牌匾:太一殿。

太一殿的左侧就是原来的彰仙观,经过修缮后已经崭新

如初,老观看起来没有雕梁画栋,很像普通的民居,但也不失

道家的风采。以前的老道姑不见了,倒是有位憨态可掬的小

道姑坐在门后打盹,见我弄出声响,急忙睁眼递来几句询问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3页

的话,我随即烦请要见主持,面善的小道姑领着去了后院。

先见了紫然道长,一位女性,又被引见给刚刚食过午餐

的主持,姓周,山上清修的人都唤周道长。一袭白衣,长发结

须,头上挽一小髻,脚踏一双道家的十方鞋,面容平峻,给人

以亲近感。

坐下来长谈了

一会道教的历史,得

知道长是承袭全真

道,自筹资金修复了

彰仙观。近来天气

炎热,上山解暑的人

也越来越多。有些申请住在观里,跟着做早晚课,吃斋饭,调

养生息。道家的养生理念很贴合现代人流行的轻食、慢生活

等概念。我们一行边走边聊,经过一位女居士时,周道长开

口道:“今天面容瞧起来好多了!”居士谦让答“托道长福,是

觉得长精神了”。

转到大殿外,周道长才说刚才遇到的居士是来山上辟谷

的,山上的清凉与清规可以帮助她减少杂念,抚平心绪。道

长说山上气温至少比山下低5度,虽然海拔只有707米,但彰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4页

仙岭面前没有其他山体遮

挡,山风遒劲,可解热暑。

我也从大殿外向山下瞧,天

地一片湛蓝,云的阴影横卧

在丘陵盆地上,慢悠悠地向

前移动,道家的虚怀若谷大

概就是这种感受。阳光虽

也直射山顶,但站在殿外竟

然不觉得烤人,殿内更是不

用吹空调,也坐得一下午。

道教保存了中国人久远的“酒神精神”,那种保存在屈原

《离骚》与《楚辞》中如痴如醉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中国文化的

一源。时至今日,当我们登上伟岸的彰仙岭,依然能够体会

到中国人的那种浪漫主义传统。而这,就是我登彰仙岭的意

义所在了。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5页

一个物种避难“小天堂”

彰仙岭的“仙”,不仅仅因为重重“修炼”,还因为它是一

个昂扬又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有机体”。彰仙岭不仅拥有保

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而且在漫长的地壳运动和生物演替过

程中,为动植物提供了避难所,是湘东物种避难的“小天堂”。

顶峰保存着一片原始次生林

彰仙岭所在的山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一片林场。

即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近20年,这里也是一片封闭管理的

山区。由于多年的封山育林,彰仙岭附近海拔450米以下的

山脉大部分长着人工种植的杉树。站在山脊处俯瞰,那些呈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6页

宝塔状郁郁葱葱的树林就是杉树林了。

但是海拔到了500米,山腰之上的树林景观大为不同。

湖南深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包围之中,历史上凡低于

1000米的地方,大部分都长着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的乔木,

其中大多数是常绿树种,如樟、楠、栲、槠、木荷、水青冈等

等。它们的叶片光滑带有革质,叶片中往往有挥发性的油

脂,从远处看,油绿油绿的,树冠圆如伞盖。

由于贴近人类生产生活区,常绿阔叶林很容易受到破

坏,且难恢复。根据植物的一般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倒下

之后,会被落叶树代替,如栗、

桦、杨、落叶松等。从气候条件

来看,湖南历史上的常绿阔叶

林应该全省密布,山脉脚下与

平地上也可能长着茂密的常绿

阔叶林。但是有人类活动以

来,这些常绿阔叶林就逐渐退

缩到山顶去了,或者退隐到杳

无人烟的山谷,过着自己的“隐

居生活”。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7页

彰仙岭因为林场的封山育林效应,山顶的常绿阔叶林得

以保存,以非常难得的自然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常绿阔叶林较

为原始的样貌。

穿过彰仙观,道士们

的宿舍区右手边有条小

路,可以步行下山谷。这

条路大约长 1 公里,垂直

海拔下降 200 多米,非常

陡峭。彰仙岭主峰上的常

绿阔叶林能够得到保留,

跟这座陡直的山体分不

开,很多树木斜插在峭壁

上,不容易被砍掉。

我沿着石板路一路向

下,头上林闭度很高,阳光

从树叶的缝隙中射进来,洒在灰色的岩石上,映出点点白

斑。石龙子很多,小的如手指,它们都贪享山上的清凉,甚至

不怕人,趴在步道边,从下面露出脑袋。我在另一段步道上

山时,没走多远还看到一条极细的小蛇。这些爬行动物无法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8页

自动调节体温,都跑到山上来“乘凉”。

沿着山脊步道一直向前

走,抬头可以看到长蕊杜鹃

那暗绿色的叶片,如花瓣一

样展开。杜鹃林一般长在高

山,它们是山顶灌木群落的

一支,特别是岩石裸露的陡

坡 下 ,常 常 可 见 它 们 的 身

影。抬头看坡上的长蕊杜鹃

数量不少,枝干如蛇,逶迤行

走于山坡斜面,只有下午的

夕阳可以晒到,符合杜鹃喜

阴的习性。它们在4月中旬会吐出白色花瓣,花蕊底部有些

微红,像微醺的女子,站在山顶,吹着云雾,看着朝霞。

发现了比较罕见的高15米的冬青

向下步行,常绿阔叶林标志树种开始出现。最具代表性

的是青冈,它披针形的叶片与坚硬的种子很容易被分辨出

来。青冈木材坚韧有弹性,适合做木地板,在野外容易遭受

偷伐。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99页

眼前这棵青冈被挂了牌,是古树名木,已经有450多年

树龄。道观的存在,无形之中保护着附近山林免受砍伐。

再往前是一棵锥栗,湖南人也喊毛栗子,跟板栗是近

亲。9月下旬秋天到来的时候,锥栗会结种子,与板栗一样

外壳有刺,只是较小。外壳剥开后只有一颗种子,锥形,栗棕

色,里面贮存的都是淀粉。锥栗是山上啮齿类动物越冬的口

粮。它们跟青冈的种子一样,统称为坚果,红腹松鼠这些活

跃在树冠层的啮齿动物,从秋天忙到冬初,都是在四处搜寻

山上的坚果,将它们搬回树洞,或者埋在土层里储存,在寒冷

时节用来饱腹。有些埋在土层中忘记了吃,来年就会生出嫩

芽。这是动植物间巧妙共存的生动事例。

沿 山 脊

的步道,大约

能 看 到 数 十

种 常 绿 阔 叶

林 乔 木 。 前

面 没 走 多 远

就 是 一 棵 硬

壳柯,你可以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第100页

把它看成青冈的袖珍版。虽然两者的身躯都长得差不多,但

是硬壳柯结的种子只有青冈的十分之一不到,掉在地上如不

仔细分辨难以寻到。我坐在台阶上休息,不经意间踩到几

个,才从一堆树叶中捏出了十几个来。硬壳柯结的种子成熟

后也是栗棕色,放在手里观看,十分可爱,圆嘟嘟的,犹如巧

克力豆。想到这么小的种子以后可以长成钻天大树,觉得真

是神奇。

再往前走,看到一棵白毛椴,叶片背面有白粉。我对椴

树了解不多,只知道椴树蜜,每年大围山脚下的蜂农会出售

这种蜜,也听说长白山的椴树蜜比较出名。这种山花分泌的

蜜,更加香甜。

走完前面一段平行于山脊的山道,约300米后,山道开

始陡然急下。直

行的步梯变成 Z

字形的下山路,

随 着 海 拔 的 下

降,一些隐藏在

岩石峭壁上的树

木 开 始 展 露 身

行读醴陵 彰仙福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