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世界》2024年1期

发布时间:2024-1-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体育世界》2024年1期

到实践是增强体育教育效果、完善体育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全面认识,这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活动的有序进行。2“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2.1 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为加快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给予体育教育改革更多关注,营造和谐、优良的体育教育环境,为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体育教育改革是改善体育教学现状、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耐性及协调性,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认识,使全体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育改革中。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动性 [2]。2.2 积极采购体育器械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应及时检查现有体育器材,及时发现体育器材存在的安全问题,仔细核对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规格,确保体育器材的记录与实际相符。同时,重视体育设备的采购和引进,将其作为改善体育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3]。此外,利用网络化手段查询先进体育器... [收起]
[展开]
《体育世界》2024年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体育世界》创刊于197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类综合期刊之一。本刊为月刊,全年12期,国内统一刊号CN61-1019/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430。杂志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文本内容
第51页

到实践是增强体育教育效果、完善体育教育过程的重要内

容,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全面认识,这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

教育改革活动的有序进行。

2“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

革的关键任务

2.1 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改革

高校为加快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

度,给予体育教育改革更多关注,营造和谐、优良的体育

教育环境,为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教师应

充分意识到体育教育改革是改善体育教学现状、提升体育

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全面

理解“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努力

培养大学生的耐性及协调性,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

的全面认识,使全体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育改

革中。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

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动性 [2]。

2.2 积极采购体育器械

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

应及时检查现有体育器材,及时发现体育器材存在的安全

问题,仔细核对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规格,确保体育器材的

记录与实际相符。同时,重视体育设备的采购和引进,将

其作为改善体育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3]。此外,利用网络

化手段查询先进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安全保管、定期保

养等内容,提高师生对体育器械的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

减少体育设备损坏,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体育设备的保管水

平,促使这些先进器械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发挥有效作用。

2.3 努力提升体育教育水平

体育教学水平与体育教育质量有密切联系,“优化体

质健康”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巩固专业知

识,借助互联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学习体育教育内容,

促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高校

体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在教育改革过程发挥

有效作用,运用网络化平台学习体育实践教学内容,利用

信息化系统丰富知识结构。定期开展体育实践教学活动,

采用信息化技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实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 [4]。

学校应为师生构建网络化沟通平台,以网络形式加强师生

交流,采用线上方式分享教学与学习经验。在构建网络化

沟通平台之前,师生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与行业体育精英

加强沟通,形成互相促进的第三方合作机制。依照合同约

定明确双方责任,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方,

可获得平台奖励,从而激发双方参与第三方合作的主动性,

将信息化教学与第三方合作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体育教育

改革的推动力量,快速实现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工作目标。

2.4 正确理解体育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路径,“优化体

质健康”背景下,教师应坚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的教育原则,树立网络化体育教学理念,形成

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意识 [5]。正确理解体育实践教学对体

育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

体育实践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要在

活动过程中构建团结互助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体育教育氛

围,切实将体育实践教学工作落在实处 [6]。

3“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

革的创新路径

3.1 创新体育教学设计

高校加强体育教学设计创新,包括线上体育教学设计

和线下体育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比如在线上体育教学设计

中,教师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构建翻转课堂,继续

加大对网络化平台和无线网络的运用力度,确保线上体育

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 [7]。同时师生联合建立数字化体育教

学系统,为学生生动展示体育动作、体育锻炼过程、微课

制作等知识,利用电子教案丰富线上教学设计。注重预习

和复习的关键作用,及时巩固、温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

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以在线问答方式回答问题,以视频形式展示高难

度体育动作,帮助学生逐一消化,促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

及时复习的好习惯,以有效的线上指导完善体育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加大对

线下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创新力度,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八

人分组,科学分工,保证体育理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促进学生间的学习沟通 [8]。将体育动作要点进行深度剖析,

讲解动作间的联系,促进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有效创新,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方法主动学习,全面培养大学

生的综合素质,在一连贯的动作讲解中,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9

2024

第52页

3.2 创新体育实践指导

高校应该将体育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以创

新思政教育的形式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育模式的进

一步创新。开展红色体育文化学习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

国主义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将课程教育与社会实

践有效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受到红色

体育文化的熏陶,增强宣传红色体育文化的工作效率 [9]。

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平台构建体育文化展览中心,线上

开展红色体育文化宣传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红色体育文

化的历史内涵、精神内涵、发展过程,全方位展示红色体

育文化的精神价值,有效丰富体育理论教育。注重实践活

动的教育模式、讲解方式,加强对网络化平台的运用,利

用体育知识帮助学生明确红色体育文化的思想特征,促进

红色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全面渗透。创新实

践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大环境、“优化体质健康”背景,

广泛开展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实践教育活动,

运用体育文化遗址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未来发展

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校体育实践教育规划,扩大红色

体育文化的宣传范围,快速形成网络化的体育实践教育体

系。通过竞技活动、乒乓球大赛、专项技能训练等多种方

式优化实践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心

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不怕吃苦、不畏艰辛的良好品德,以

崭新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升华体育

教育改革的内涵,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能动性。

创新体育实践教学的案例如某高校坚持采用“健康”

理念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体育

理论在线指导、体育动作分解示范、红色文化传承等,促

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及道德品质。教师引导学生

树立终身学习观,利用多媒体展示区域红色文化,利用网

络途径挖掘更多红色体育文化课程资源,参观历史文化名

城,采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画面,

有效丰富了体育教材内容,增强了体育教育实践,促使体

育实践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创新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

保障。因此,“优化体质健康”背景下,高校必须重视体

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模式的创新,加强对线上教育及线下教

育课程设计的积极创新,从而稳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文 / 温博,池文栋,徐鹏(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基金项目:2022 年陕西省 “ 十四五 ”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优化体质健康 ” 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路径研究》(SGH22Y1789)

作者简介:温博,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生物力学;池文栋,男,陕西咸阳人,

西安翻译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网球、高尔夫;徐鹏,男,陕西安康人,西安翻译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高尔夫。

参考文献 :

[1] 罗艳萍 . 基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2):120-123.

[2] 是建华 .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44(S2):118-120.

[3] 刘文波 , 胡丽芬 .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改革的调研分析 ——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J]. 体育视野 ,2022(20):104-

106.

[4] 董成文 , 许大庆 , 毛献亮 , 等 .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究 [J]. 科教文汇 ,2022(14):102-106.

[5] 刘学奎 . 体质健康促进理念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督导反馈机制研究 [J]. 高师理科学刊 ,2020,40(6):107-110.

[6]陈丽萍.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体育教学改革——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与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5):126.

[7] 钟景顺 .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路径探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38(11):40-42.

[8] 刁学慧 , 魏汝领 , 张倩倩 .“ 健康中国 ” 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研究 [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

版 ),2022,39(3):78-85.

[9] 韦宝 .“ 三全育人 ” 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 “ 课堂 + 实践 + 竞赛 ” 一体化研究 —— 以篮球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12(11):153-157.

050 1期

2024

第53页

城市夜间体育在满足年轻居民的体育需求方面呈现出

了一定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自全球踏入互

联网时代后,“996”的工作文化成为互联网城市部分居民

的时间作息表,人们寻求解压,愈来愈多的 24 小时营业的

娱乐场所出现,夜间经济市场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

长点。年轻人是全球体育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夜间体育

在城市中展现出他独特的魅力,体育消费在与不同产业融

合中焕生出新的生机。

1 夜间体育与杭州

夜间体育产业在夜间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强调开发

晚间时间段的消费活动 [1]。杭州亚运会作为世界性盛会,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与体育爱好者。夜间体育项目的

举办,特别是夜间比赛和开幕式等活动,将为杭州夜间经

济注入新活力,推动夜间体育的兴起,促进夜间体育经济

的繁荣。随着社会健康意识的提升,杭州政府积极响应国

家号召,通过开展夜间体育活动、推出体育夜市等措施,

预计在 2025 年建成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成为全国体育消费

示范城市。在愈加重视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作用的影响下,

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要不局限于单纯地为得到运动的快

乐,而要使身体和精神都能获得充分的放松,继而达到自

我精神的完善 [2]。在杭州市体育局的号召下,杭州召开体

育夜经济研讨会,开展体育夜经济集市等活动,夜间体育

在年轻的杭城里发展得如火如荼。

1.1 时代之需

随着数字社会的崛起,现代病问题逐渐增多,而夜间

体育活动则成为缓解亚健康问题、满足时代需求的有效手

段。城市中涌现的夜跑、City Walk(城市漫步)、飞盘等

新型活动不仅缓解了工作压力,也为城市青年提供了新的

社交通道。在杭州这样的电子商务中心,数字经济高度发

展,青年群体渴望融入具有体育、文化和休闲元素的放松

方式,以实现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健康。在政策支持和自发

倡导的影响下,部分杭州市民已形成夜间体育运动的习惯,

借助亚运契机扩大夜间体育活动,提供更多健康休闲选择,

满足时代需求。

1.2 人民之需

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成功,人们对多元美好生活的需

求不断增加。经济进入新时期,人民更加注重进行体育消费

以投资健康。“996工作文化”的兴起增加了夜间锻炼的需求,

使得夜间体育产业在杭州拥有广阔市场。杭州具有深厚的夜

杭州市夜间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及未来展望

杭州作为新型的互联网大城市,过去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千年底蕴而著名,现在则因其现代化的便利和亚

运会的盛名而联通全球。为了满足现代年轻人的夜间体育需求,杭州在近些年多次推出不同类型的夜间体育

活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杭州市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和浓厚的体育氛围,常住人口较年轻,参与夜间

体育活动意愿较高,夜间体育经济近些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杭州夜间体育发展中存在着安全、交通不便和

宣传不足等问题,之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性地升级改造智慧化的夜间体育活动中心,

通过城市规划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和赞助商参与。以“健身 +”的方式,推动夜间体育经济

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杭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城市夜间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

区积极贡献夜间体育力量。

夜间体育经济;亚运遗产;杭州市

前言

关键词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1

2024

第54页

间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通过亚运的契机,建设

了现代化体育综合场馆和健身设施,满足了人民对多元化体

育活动的需求,使夜间体育活动更加受欢迎 [3]。

1.3 经济之需

夜间体育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乘着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东风,在近些年逐步发展。一定程度上,城市

发展昌盛可以从体育消费和夜间消费中看出,夜间体育消

费无疑是一种繁荣体育与经济的新手段,杭州推动夜间体

育活动发展,满足经济之需 [4]。我国经济随着近年复工复

产沉淀,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页。重构体育产业消费模式

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部分,在服务型消费场景中,利用

运动项目满足人民需求。体育为夜间市场提供了一种“全

能产品”,夜间体育活动成为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杭州夜间体育活动分析

2.1 杭州夜间体育活动参与群体

夜间体育活动是人们放松精神、释放压力、平衡工作

生活的重要选择,代表现代人对健康和休闲的追求。夜间

体育经济则将这种需求融入经济,既满足人民对体育的需

求,又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繁荣。在杭州,夜间体育活动

的受众主要包括白领、亲子、学生和体育爱好者。白领人

群由于经济自由度较高,成为夜间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亲

子人群因孩子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夜间体育活动。学生群

体在夜间体育活动中找到社交和健康的平衡,成为活跃受

众。体育爱好者认为体育应融入生活,夜间体育为其提供

了更灵活的选择。这些多元需求推动了杭州夜间体育活动

的多样化发展,为城市的夜间经济和体育产业注入新活力。

2.2 杭州夜间体育活动种类

杭州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体育企业联手推动夜间体育

发展,提供高规格的服务和产品,明确支持“夜健身”作

为夜间经济的活动。2022 年 6 月的夜间体育集市活动将室

内外多种体育运动、传统健身、健康体育消费和体育 IP 文

创消费融合,形成多产业融合的消费形态,促进了杭州夜

间体育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调查显示,晚 6—8 点成为

杭州居民锻炼健身的高峰时段,占全天健身人群的一半以

上。24 小时健身房如乐刻健身房,晚间人流量占全天流量

的近 10%。黄龙体育中心以“夜健身”和“夜体育”为特色,

夜跑、夜骑、橄榄球等夜间体育活动受欢迎,T9-stadium

球场夜间飞盘运动人数高峰期超过五百。此外,夜爬宝石

山等夜间体育活动以及夜间竞赛演出等项目丰富了人民的

精神世界,推动了夜间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

2.3 杭州发展夜间体育活动的优势

杭州市作为全国综合实力领先的城市,产业结构均衡,

体育氛围浓厚,为夜间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政府借

助亚运会契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设健身步道、休闲

公园和体育场地。此外,杭州利用“边角设施”建设近两

百万平米的体育场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夜间体育产

业带来机遇,通过在线直播和社交媒体提升曝光度和参与

度 [5]。杭州作为互联网企业聚集地,具备雄厚的资金支持

和广阔的市场,为夜间体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些

公司吸引了大量技术和创新人才,相关人员对健康和体育

有着大量的需求,为杭州夜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4 杭州发展夜间体育活动的劣势

夜间体育扩大了运动选择,但实施中存在缺陷。居民

参与体育活动的三大要素为休闲时间、交通和安全性。夜间

体育解决了休闲时间问题,但交通和安全性仍是参与障碍。

杭州的交通拥堵问题可能对夜间体育活动的参与造成不便。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收费型体育活动地点,例如健身会所,

大多集中于大型商场交通较为便利。但有些平价或者免费

的公益性体育馆,所在位置周围交通不便利,乘坐公共交

通无法直接到达,驱车前往又会面临停车困难的原因。无

法满足体育参与者的便捷需求,不利于他们夜间出行。同时,

夜间由于本身存在的视野问题,会导致一些意外情况的发

生。杭州部分夜间体育活动场地,存在着灯光设置不足、

安全巡逻和监控安插不足、安全医疗紧急保障不到位的问

题,容易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发生危险,需要得到关注。

3 亚运后杭州体育场地的夜间发展改造

杭州亚运会给中国和世界奉上了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

也为杭州和浙江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宝贵遗产,可持续地利

用这笔遗产为城市和居民带来社会价值是一项值得研究的

议题。本文仅从夜间体育改造出发,从场馆改造升级、周

边交通优化和宣传推广合作三个方面探讨这一潜力项目。

3.1 夜间体育场馆改造升级

在杭州亚运会前后,依循新发展理念,注重“绿色、智能、

节俭、文明”,通过新建、改造、续建、临建场馆等措施,

杭州亚运会显著减少赛事投资,契合以杭州为主、浙江全

省共享的原则。为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本文建议将亚运场

052 1期

2024

第55页

馆改造升级为夜间体育活动中心。

首先,安全和照明是升级首要考虑因素,引入现代化

照明系统和监控设备,夜间场馆的安全性将得到提高。可

持续性发展是重要原则,应采用环保照明技术和绿色能源

设备,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其次,与高新技术企

业的合作是智慧化升级的一环,运用物联网二维码和人脸

识别技术控制进出人员,实现合理管控、降低运营支出。

此外,管理团队应制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保障夜间体

育活动中心在公益基础上获得长期经济效益。其中,智慧

预约是关键措施,通过小程序或 APP 实现夜间体育场馆的

线上预约,直观显示人流量,提高预约信息的透明度和高

效性。城市居民通过预约登记,实现人员分流,保障参与

者的安全。在智慧环境方面,场馆内外装置高科技摄像头

和紧急通讯设备,招募经过专业培训的巡查和安保人员,

确保其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与派出所、医院和消防部门

合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人

员的安全。不仅如此,场馆还利用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外界

气候和场地内环境,智能控制灯光、空气湿度、温度和雨

天应急系统,提供更好的现场效果。增设多机位高清摄像头,

允许体育参与者申请导出个人监控画面,既可用作意外情

况责任认定证明,又可作为网络宣传素材。通过无人化管理,

减少人力成本,提升管理质量,实现夜间体育场馆公共服

务性价值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场馆的发展。

3.2 夜间馆外交通升级

亚运会的开展为承办地杭州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带来

了巨大的发展,开辟了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使得杭

州市内交通更加便捷。为了让夜间体育活动中心更加便利

可达,提高游客和居民的便捷性,政府应在之后的城市规

划中,继续优化体育场地周边交通设施,包括合理延长公

共交通运营时间、合理划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道及停车

位等,方便居民夜间出行,确保体育爱好者可以轻松前往

夜间体育场地进行活动。

3.3 招募合作与赞助

夜间体育活动中心的宣传和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发

展当地体育,不能仅靠政府带头,还应积极与协会、企事

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赞助和支持。运用协同治理工

作机制,招募和筹集资金,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推广夜

间体育活动,吸引更多人员参与。政府牵头,引导各单项

体育协会,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夜间体育活动,

提高夜间体育活动中心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群参加。综上,

将杭州打造为夜间体育活动的热门目的地,吸引城市居民

和周边体育爱好者参与杭州的夜间体育活动,为杭州的体

育发展、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作出贡献。

4 结语

杭州市在夜间体育活动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未来应

深入关注更广泛的影响因素,探索夜间体育对健康、社交

互动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可采取多元化、多层次的宣传手

段和拓宽发展空间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首先,

政府可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来支持夜间体育的

发展,并加强安全培训以提高夜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性;其次,

透过城市规划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场馆周边的交通流

动性,使夜间体育活动更加便利。最后,提供财政支持和

税收激励,鼓励企业和赞助商投资夜间体育,同时创造更

多“健身 +”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实现夜间

体育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

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文 / 汤文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作者简介:汤文妍,女,江苏东台人,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参考文献:

[1] 肖钰蔓 . 基于 KANO 模型的智慧体育场馆功能需求层次识别及发展策略研究 [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23.

[2] 胡若晨,朱菊芳 . 体育夜间经济 :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发展契机与策略研究 [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35(6):10-15.

[3] 徐磊,任礼姝,韩奇 . 我国体育场馆文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J]. 体育科学研究 ,2020,24(2):17-22.

[4] 孟祥波,刘红建 . 我国体育夜间经济发展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5):84-90.

[5] 纪昕圻 . 北京市居民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研究 [D]. 北京 : 首都体育学院 ,2018.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3

2024

第56页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能够存活下来的物

种并非最强大的,也并非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

力的。”身体活动彰显生命的活力,它是一种创造的进化

过程,不停地实现着生命的创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

代人的身体活动不断减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

等“文明病”不断蔓延。WHO 于 2018 年发布《2018—2030

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

世界》,将身体活动作为全球重要公共卫生事项,提出力

争到 2025 年全球身体活动不足的流行率相对降低 10%,到

2030 年相对降低 15%。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生久坐不动,“近

视”“肥胖”“脊柱侧弯”“体质虚弱”等问题令人忧心。

“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

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的“温柔”

体育课程成为常态。201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学校

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以“天天

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身体活动还覆盖课外活动、出行活

动、日常劳动等内容。为推动活力学校建设,需围绕学生

身体活动,实现久坐学习模式的根本转变,让学生多时段、

多区域、多方式的动起来,充分释放身体活动附带的素质

教育和健康促进双重价值。

行为改变(Behaviour Change)是一门关于分析和改

善人类行为的应用科学,它可以帮助个体减少不健康行为,

积极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活动和久坐都属于行

为,可积极借鉴行为改变科技加以治理。本研究在回顾最新

的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Multi-Process Action Control

Theory,M-PAC)的基础上,理清行为改变干预步骤以及行

为改变技术分类架构,从而为身体活动干预的设计、实施

和监测提供指导。

1 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意图是身体活动最近端的决定因

素。换言之,身体活动大多是有意识、有目的,直接受意

图驱动和指引的。但以往研究发现意图和身体活动的相关

程度较低,身体活动无法用意图来可靠预测和解释。这种

意图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也被称为意图—行为鸿沟。如何

解释这个鸿沟,是当前身体活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Rhodes 提出的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M-PAC)对此做了合理

解释(见图 1)[1]。

M-PAC 将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即意图形成、行为采取

和行为维持。行为采取和行为维持统称为行为控制,三个

阶段各对应一个形成过程,包含不同的影响因素。

在意图形成阶段,主要影响变量是反思性过程,表示

对行为有意识的思考和结果预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态度、

能力感知和机会感知。情感态度是指从行为中获得的主要

情感体验,价值态度是指对行为效用的看法,能力感知是

基于行为改变科技的

学校身体活动治理研究

身体活动不足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学校身体活动治理

是一项系统工程,可采用行为改变科技的方式。本研究对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架构加以回顾,对干预图、行

为改变干预的步骤进行梳理,并总结行为改变干预技术的分类架构,希望对我国未来学校身体活动治理工程

提供方法指引。

身体活动治理;行为改变;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

前言

关键词

054 1期

2024

第57页

指对自身完成行为的能力和技巧的感知,机会感知是指对

自身是否有时间、场地等客观资源实施行为的感知。其中,

价值态度和能力感知在初始阶段促使意图形成,而情感态

度和机会感知会持续影响意图形成。价值态度和能力感知

相对稳定,但情感态度和机会感知会不断受到外部事件的

挑战,例如体育课被取消,上体育课时被强迫跑步等。

在行为采取阶段,即意图转化为行为的阶段,主要影

响因素是调节过程,表示运用行为和认知策略进行行为调

节来维持对意图的关注,如计划策略和自我监督。计划策

略是指针对如何实施行为和应对障碍制定计划,自我监督

则是指监控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行为维持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反射性过程,它表

示习惯的、冲动的、非理性的动机,主要通过习得联结来

影响行为控制,易被特定环境和线索激发。反射性过程包

括习惯和身份认同,习惯表示通过刺激—反应联结而实施

的行为,无需太多意识努力,受线索刺激而自动化的快速

出现。身份认同是指有意识地通过自我分类,把自己和一

个特定身份以及与该身份相关的期望联系起来。当行为和

自我分类不一致时,身份认同就会起作用,减少不一致导

致的不愉快感。

M-PAC 有一个因果链,即从意图形成到采取行为控制,

再到维持行为控制,这也表示随着时间推移,反思性过程、

调节过程、反射性过程有序出现,但每个过程也会交互强化。

反思性过程是身体活动意图形成的基础,情感态度和机会

感知也是意图形成到行为控制过程的持续预测因素。

M-PAC 没有将行为的所有预测因素纳入,旨在概述关

键结构以及在身体活动领域运作的基本框架,以便为研究

者呈现一个实用且合理的干预结构。研究者可以采用相应

的行为改变技术,针对身体活动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成分

加以干预。

图 1 多过程行为控制理论示意图

2 干预图与行为改变干预的步骤

2.1 干预图

Bartholomew 提出了一个行为改变干预图 [2],呈现了

干预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其步骤和程序整合了理论、研

究发现和目标人群的信息,开展循证设计和干预。干预图

认为,一个健康干预项目涉及开发者、实施者和参与者,

他们协同合作,共同设计和投入干预项目。设计干预项目

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识别和描述目标人群及其健康问题,

健康问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和环境

成因,成因的决定性因素或预测因素,以及社区资源等影

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描述干预项目期望在健康状况、生

活质量、行为和环境状况等方面取得改变。

干预架构图主要包括 5 个步骤:(1)创建近期规划目

标矩阵;(2)选择基于理论的干预方法和实施策略;(3)

设计和组织项目;(4)采纳和实施计划;(5)制定项目

监测和评估计划。各步骤迭代递进,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

的多任务路线图,为项目系统设计、有序实施、持续评价

夯实了基础。

图 2 健康行为改变干预图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5

2024

第58页

2.2 行为改变干预的步骤

有研究者基于干预图提出了行为改变干预的四个阶段

和 10 项基本任务。

阶段一,理解问题并识别行为改变目标:(1)理解并

定义问题(包括评估目标群体的需求);(2)阐明行为改

变能如何改善或解决问题;(3)确定哪个人群需要改变哪

种行为或行为模式,以及在什么层面上(如政府、学校、社区)

实施干预。

阶段二,理解机制并使用循证的改变技术:(4)了解

行为前因,即每个目标群体维持目标行为模式的背景、线

索和潜在机制;(5)设计可以改变部分或全部行为前因和

调节机制的干预或干预成分。

阶段三,共同开发,在环境中预测试并优化:(6)开

展试点,预测试干预模式,以发现它们是否可接受、可行

和可负担;(7)与实施和接受干预的人员一起完善和发展

干预方案,以优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信度;(8)实施干预,

识别并最小化干预活动中的问题。

阶段四,评估效能和有用性:(9)通过审查干预是否

有改变目标前因和目标行为的证据,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10)在新情境中测试干预,并扩大目标群体来评估干预

有效性。

10 项任务组成的迭代序列,呈现了干预者在发展行为

改变干预时需要遵循的步骤,这些任务注重确定相关的行

为调节机制,并将这些机制与基于证据的行为改变技术精

确匹配,以创建适合实施的定制化干预。

3 行为改变技术的分类架构

基于干预图框架,Kok 提出了一个行为改变技术的分

类架构 [3],即改变目标群体成员(如学生)的方法和改变

环境中代理人(如老师)的方法。改变目标群体成员的方

法包括:(1)个体层面的基本方法;(2)增加知识的

方法;(3)改变意识和风险知觉的方法;(4)改变习

惯性、自动化和冲动性行为的方法;(5)改变态度、

信念和结果预期的方法;(6)改变社会影响的方法;

(7)改变技能、能力、自我效能和克服障碍的方法;(8)

减少公众污名的方法。

改变环境中代理人的方法包括:(1)改变环境条件的

方法;(2)改变社会规范的方法;(3)改变社会支持和

社会网络的方法;(4)改变组织的方法;(5)改变社区

的方法;(6)改变政策的方法。

4 结语

目前,WHO 主要采用社会生态学模型推动全球身体活动

治理,但该模型主要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和本体多个层

面罗列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如物理和社会环境、政策制度、

社区和组织、人际和个体因素以及信息技术等,并未呈现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交互作用关系,也无法提供关键技

术和干预步骤。鉴于此,本研究推荐采用多过程行为控制

理论,以及 Bartholomew 团队的健康行为改变干预步骤和

技术分类架构,并采用社会心理行为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

(CONSORT)进行报告。

文 / 凌梓煜,叶绿(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100)

作者简介:凌梓煜,女,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叶绿,男,河南信阳人,

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Rhodes R E.Multi-rocess Action Control in physical activity:A primer[J].Frontiers in Psychology,12:Article 797484.

[2]Bartholomew L K,Parcel G S,Kok G.Intervention Mapping:A process for developing theory and evidence-based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J].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1998,25(5):545-563.

[3]Gerjo K,H N G,Y G P,et al.A taxonomy of behaviour change methods:an Intervention Mapping approach.[J].Health psychology

review,2016,10(3):297-312.

056 1期

2024

第59页

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的应用是构建智慧体育的重要方

面。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方法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体育教

师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将体育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脱

离出来,通过结合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实现体

育教学的全面创新。当下,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主要通过模拟运动环境和运动服务、实时分析运动过程、

智能化管理体育场馆、信息化监控体育比赛,优化用户体验,

使体育训练更加科学、高效。

1 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影响分析

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方法上的应用已经开始呈现全球

化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以体育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体

育产业,大力推动现代体育的创新发展。我国对体育产业

创新发展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实际取得了非常

大的进步,但是在智慧体育技术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欠

缺。可以预见,智慧体育将成为未来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

方向,为体育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智慧体育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体育运动,例如足球、

篮球、网球、游泳、田径、健身等。智慧体育技术可以实

现运动员的动作监测、心率监测、力量测试、训练计划制

定等。在实时化监测运动员训练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智能

化分析,为运动员体育训练提供更为科学和针对性的优化

建议。通过实际调查分析,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更多表现为体育场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例如,运动

员根据自身需求可以随时预约场地,实现一键设置自动化

的服务,保证整个场地安保的科学性。此外,智慧体育设

备也可以实现健身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让用户更加了

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效果 [1]。

2022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柯鹏团队研发的“训练神

器”,帮助运动员进行“超速训练”。这个辅助推进器的

核心部件就是一个涵道风扇,和航空发动机的原理基本一

致,实际上是借助了航空航天里面推进的基本原理,给运

动员增加一个额外的推力,让运动员掌握在更高速度条件

下的滑行技巧,在心理、技术、体能上帮助运动员突破目

前的极限速度。现今此“神器”已经开始应用于速度滑冰、

越野滑雪的训练中。在一次典型的速度滑冰项目训练中,

运动员 400m 的速度提升达到了 10% ;在一次越野滑雪的

测试中,使用了一款推力达到 10 公斤的航道风扇,在 80m

的滑行阶段,运动员速度从 8m/s 提高到了 13m/s,提速将

近 70%。这充分证明了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的影响 [2]。

2 现代科技对体育培训方法改革应用实践分析

传统的体育训练更多追求对教练的依赖性,现代科技

则优化了体育训练的方式,像摄像机之类的器械已经开始

参与应用在训练中,帮助拓展体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现代

科技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够极大改进

传统体育训练的方法,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同时可以

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真实、更个性化的体育赛事体验,

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的改革与影响

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科技与体育结合的重要彰显。本文立足现代科技对

体育训练方法改进现状以及影响分析,为进一步强化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的科学化应用发挥提出优化建

议,旨在为实际工作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现代科技;体育训练;训练方法改革

前言

关键词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7

2024

第60页

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

的发展。

2.1 实时数据分析

现代科技可以实时采集和分析运动员训练时所产生的

数据,以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训练情况,通过实时反馈帮

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改进,突破困境,提升训练的

科学性。当下诸多地区体育训练开始为体育运动员提供虚

拟跑道,这条跑道不仅能实时采集监测运动员跑步时的姿

态、速度等信息,还能获取每步踏地的三维蹬地力度,以

及步点、步长、步频、步速等关键运动技术特征,让教练

员全面掌握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也让运动员可以实时了解

自身状态和竞技水平。具体应用如下:

(1)数据采集:智慧跑道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设备,

实时采集用户的运动数据和健康状况,如运动速度、步数、

心率、血氧等。

(2)数据传输:智慧跑道可以通过蓝牙等方式将采集

到的数据传输到用户的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上,并通过

相关 APP 进行存储和管理。

(3)数据处理: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 APP 对采集到的

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绘制运动轨迹、计算运动距离、

步频、平均配速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统计。

(4)数据展示:用户可以通过图表、列表等形式,直

观地了解自己的运动数据和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的比较

和趋势分析。

(5)数据评估:基于展示的数据,用户可以对自己的

运动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

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和调整。

综上可以看出,相比传统体育训练方法,现代科技在

体育训练方法中的应用更能够保证训练方法应用的精准性

和科学性。

2.2 虚拟现实技术

高新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使体育运行管理理念呈

现出了科学化的特征。相关地区也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在体

育中的应用。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可以利用虚拟

现实技术将运动员带到虚拟训练场中,提供沉浸式模拟现

实的训练体验,增加运动员训练的真实感,促进运动员和

教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体育训练工作的稳步发展奠定

技术基础。如 VBT 设备的使用可以通过速度传感器捕捉运

动员举起杠铃时的速度,使运动员更加了解自身动作质量。

根据不同的速度区间训练对应不同的力量质量,避免出现

无意义训练、训练过量或训练不足的现象。测力台是指 1 ~ 2

块连接电脑的精密测力板,用于测量运动员做一些静态(等

长收缩)或动态(跳跃类)动作的发力情况。将运动员的

身体素质用精确的数据和图表表现出来,以明确该运动员

的优缺点,为后期的训练指引方向。这些充分证明了虚拟

现实技术在现代体育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具有传统训练方法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提升了训练方法的精密性和严谨性,

对于改进体育训练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个性化服务

在现代化体育训练中,每个运动员所呈现的个人优缺

点和面对一项体育运动所适用的训练方法都不同,通过现

代体育科学技术应用能够全面结合运动员的基础状况,为

运动员提供更为科学、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实践证明,现

今体育科技在运动员训练中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让运动员

的训练体验更为直观。基于个性化服务所形成的计算机体

育训练系统全面融合了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和计算机科学

等多领域技术,形成全面融合发展,为运动状态提供最佳

的参考和分析,确保体育训练的高效性。

铁饼选手马克·威尔金斯 1976 年奥运会前的最好成绩

是 66.78 米,经计算机“教练”分析,他投掷时一条腿过

于靠前,出手时脚部有轻微移动,造成投掷力量不足,了

解问题并进行纠正后,马克·威尔金斯随后以 70.86 米的

成绩刷新世界纪录。这充分证明现代科技体育在运动员训

练中能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个性化制定不断突破运动员

的极限,获得更好的训练成果。

2.4 科学型训练手段应用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体育训练中后,诸多学者们认识到

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创造良好的成绩,是在运动器材和自己

身体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平衡,并且寻找到两者相互协调的

有机方法。实践证明,当前现代科技促使体育训练更加方

便和先进,能够为运动员量身定制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能够用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整个训练工作科学化、合理化。

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节约。现

代科技在高效应用基础上,有效缩短了运动员的培养周期

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培养效率。

智能心率腕表是运动表现测量的一个核心部件,它穿

戴在运动员手腕上,可以监测运动员的时间、距离、速度、

负荷、心率等多项数据,并同步进行深入分析。当运动员

穿着该装置进行训练时,教练员不仅能够在场边实时查看

运动员的成绩表现并进行指导,也可以了解每个运动员的

058 1期

2024

第61页

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训练运动量调控,减少伤病的发生。

再如“冠军模型”又称为优秀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模型,

与运动员在赛场的竞技表现密切相关,是最终决定比赛成

绩的关键因素。冠军模型一般包括体能、技能、运动员心

智等因素。其中,专项体能是最主要影响因素。以马拉松

运动为例,它要求运动员具备超强的专项耐力和爆发力,

才能最终在比赛中获胜,决定专项耐力的关键要素包括摄

氧量峰值、核心肌力、最大无氧功率以及良好的身体平衡

能力等。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运动表现测量工具

以数据方式对运动员在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

多个体能维度进行评估并绘制雷达图,与量化的“冠军模型”

进行分析对比,综合评估优劣势并提出训练建议,帮助运

动员一步步趋向目标成绩。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的影响在借助虚

拟现实技术应用基础上,通过实时化数据分析,提供更为

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以此保证训练方法应用更为科学,对

于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影响的应用

建议分析

立足当下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信

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高效应用于体育训练中的范围

将更加宽阔、频率更大,对于竞技体育实现科学化发展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的影

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优化改进,切实发挥其应用价

值,不断提升体育训练效果。

3.1 强化重视,开展自主研究和应用

促使现代科技高效应用于体育训练方法中,应切实加

强相关部门和地区的重视,投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辅助训练设备,强化教练员和运动

员对现代化科技体育设备的使用能力,配备专业化、综合

素质强的人员队伍,全面发挥科技价值,落实体育训练方

法的新技术应用。

此外,在运动员训练保密性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和部

分地区可通过自主研发打造本土化的体育训练设备,提高

当地的体育训练技术水平,实现现代技术长久化发展。

3.2 全面贯彻,实现全过程跟踪使用

现代科技体育技术应用于运动员训练需要实现全面贯

彻和跟踪落实。部分体育科技只体现在训练阶段,并未对

运动员训练前后实现全方位跟踪和分析。相关部门和组织

单位需要强化重视这一问题,引入科学化、体系化的先进

设备,实现全过程、全渗透地使用,更好地辅助训练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对体育训练方法的优化进步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且研究成果突出。在实际应用中通

过虚拟现实技术、实时化跟踪分析和个性化服务,保证训

练方法科学化、精确化指导训练教学。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

更应加强重视,引入资金支持,实现全过程、全面贯彻使

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体育在体育训练方法应用中的价值,

提升训练效果。

文 / 朱亮(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作者简介:朱亮,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

[1] 郝跃云,郝梓殷,杨薏蓓 . 科学技术对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J]. 体育风尚 ,2021(8):239-240.

[2] 卢晓霞 . 交融与调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32(1):158-160.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9

2024

第62页

060 1 期

2024

《好风凭借力》

第63页

体育• 061

2024

《绿野镞砺》

隋荣钰,男,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第64页

前言

关键词

062 1 期

2024

表象训练法主要借助学生的联想力,使啦啦操在学生

的脑海中重现,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啦啦操的动作技巧。表

象训练法是符合学生求学心理,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节奏与

学生理解节奏相同步的训练方法。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表

象训练法能够显著提高啦啦操训练的教学质量,所以他们

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表象训练法应用到啦啦操教学当中。

1 表象训练法的具体含义

所谓表象训练法,就是教师在讲解正确动作的过程中,

借用相应的运动资料如图片、影片等,帮助学生在脑海中

形成稳固的动作记忆,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

正确的技术特点上,等待学生形成相应的记忆之后,教师

还需引导学生依据联想进行实际动作的练习,最终使学生

完全掌握相应的动作技巧。

2 表象训练法的益处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带着学生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习,动作的传授衔接得非常紧密,

这导致许多学生仅形成了瞬时记忆,只在学习的当下能够

将动作复刻出来。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学生的记忆就会

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因

为他们需要不断地请教教师,才能记清动作的要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表象训练法,通过在课前或课

程刚开始时向学生发放待学的分解动作图解资料,让学生

自己在脑海中构建出要学习的动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图

示联想到动作的大致连贯动作,还能从图解信息中直观地

感受到某个瞬间动作的要领。相较于传统的学习,学生掌

握技术动作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将表象训练法引

入课堂之中,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考虑到之前课程中学生的学习

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应依据本次课程内容为学生准备许多

分解动作的图解资料。可以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讲解本次

课的动作内容,让学生对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向

学生介绍图解资料的使用方法以及具体对应的教学部分,

保证学生能够切实从图解资料上得到信息。在图解资料的

辅助和教师指导之下,再加之学生自身的动作联想,学生

们基本能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在课程最后,学生们还集

体进行了动作表演,这在之前没有使用表象训练法的课程

中是很少见的。在之前的课程中,很少有机会能留出时间

给学生进行汇报表演。相较于传统的课程,使用了表象训

练法的课程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2.2 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程氛围

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基础薄弱、肢体协调

性欠缺、理解速度较为缓慢的学生,他们难以准确地呈现

出目标动作,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不情

表象训练法在啦啦操训练中的运用探究

啦啦操作为一种有氧健身运动,不仅具有良好的健康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美育功能突出。可以说,

啦啦操锻炼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如何使啦啦操训练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是啦啦操教师需要仔细考虑

的问题,表象训练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啦啦操的精髓。本文主要分析了

在啦啦操训练中运用表象训练法的益处,并进一步对表象训练法的运用展开探究。

表象训练法;啦啦操训练;运用探究

第65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63

2024

愿”“畏惧”的心理,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下降,

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低气压,同时对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产生影响。

表象训练法能够加快学生理解动作精髓的速度,提高

学生把握动作技巧的速度,还会让学生在联想中加固对动

作的记忆,使基础薄弱、肢体协调性欠缺的学生以及理解

存在迟缓的学生都能够比之前更快地完成动作的学习。学

生越快完成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会越大。一些较为活泼

的学生还会自发地进行动作展示,这充分地点燃了课堂的

氛围,使一些对课堂存在抵触心理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想要

加入其中 [2]。

教师在学生进行联想动作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动

作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回忆动作等等。

学生通过联想已经掌握了动作的精髓,能够在教师提出问

题的时候,很快地回忆出动作。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从联

想中获得的成果能够尽兴地展示,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

被大大地激发,从而形成非常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3 表象训练法在啦啦操训练中的运用探究

3.1 合理分配实际练习和表象训练

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啦啦操动作,许多教师将大部

分课程时间放在为学生讲解啦啦操、让学生进行表象训练

上,学生进行巩固、重构的时间就相对变少。有的教师甚

至不给学生留出实际练习的时间,让学生课下自行练习。

在课堂上经过表象训练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啦啦操的

技巧动作,但很有可能存在理解偏差,导致他们将错误的

动作当作正确的动作,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练习难度,使

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因此,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帮

助他们复核动作 [3]。

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中学生进行表象训练和实际练习

的时间,在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

习能力和舞蹈基础,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课程

分配计划。教师可以事先将啦啦操动作的图解资料下发给

学生,让学生讨论选出较难理解的几个动作。在课上,教

师讲解完全部动作之后,可以重点讲解对学生来讲难度较

大的动作。在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也加大对学生这几个

动作的考察力度,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些动作。

3.2 提高学生对表象训练法的接受程度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由于表象训练法是从未接触过

的、陌生的教学方法,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的,所以教师在最初开始使

用表象训练法时,学生因为不适应,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如人意。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对这种

教学方法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抵制这种教学方法。所以教

师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仔细地传达表象训练法的

好处。

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进行

讲解,提高学生对表象训练法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告诉

学生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是如

此。教师要制定长期使用表象训练法的计划,只有经过不

断地实验,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可以将这种教学

方法完全融入课堂,开展具有学生特色和教师特色的表象

训练教学 [4]。另外,教师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对表

象训练法的意见通过意见箱传递给教师,如此一来,教师

不仅可以调整出最适合学生的表象训练法,还能够提高学

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提升,学生就

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只有学生真正地容纳了表象训练

法,才能与教师的教学进行良性的互动。否则,无论是再

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肯接受,那么一切效益都将

会成为空谈。

比如,教师在进行啦啦操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

情绪不高,经过询问,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对表象训练法持

有怀疑态度。这些学生表示,他们在教师没有使用表象训

练法前,能够顺利地进行啦啦操的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堂

中带入表象训练法之后,他们的学习效率却没有之前高,

所以这些学生认为表象训练法并不适合他们。教师察觉到

了学生的不安情绪,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仔细

地解释表象训练法的益处,学生慢慢地被教师说服,接受

了表象训练法,但是内心还存在一丝怀疑。之后,随着课

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们

看到了表象训练法的作用,这才完全接受了表象训练法,

打消了内心深处的怀疑。教师在实行任何教学方法之前都

需要让学生理解信任这种教学理念,因为学生是学习最主

要的参与者,也是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呈现者。教学方法只

有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主、受学生支持才能发挥出最

大的功效。

3.3 适当使用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

的重要推力。教师在进行啦啦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向学

第66页

064 1 期

2024

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不断在脑海中成像,复习巩

固相应的啦啦操动作。因为视频可以倍速播放并且还能够

来回拖动进度条,所以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啦啦操动作,

教师可以通过慢速播放和拉回拖动进度条,让学生能够反

复进行相关动作的学习,以此来加深学生记忆。

但是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工具,不能忽视亲身教

学的重要性。因为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呈现的教学视频

大多都是一维的资料,对于啦啦操动作的许多细节,学生

还不能较好地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将啦啦操动作向学生进

行多角度的展示讲解,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地把握啦啦操动

作。另外,学生在进行啦啦操练习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重现啦啦操动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小细节

处理不佳的情况,这些情况是不能借助科学技术进行改正

的,所以需要教师在一旁实时辅助练习。教师如果直接让

学生随着视频进行练习,而不参与课堂,这不仅使教师丧

失了课堂的主导性,还会造成课堂质量下降,这违背了提

高教学效率的初心,使教学工具的使用变得毫无意义。教

师在选择教学视频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尽可能

使视频的呈现贴近学生的喜好,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学生

更加主动地融入啦啦操的学习当中 [5]。比如,由于学生的

课堂表现出色,教师奖励学生可以讨论选择出自己喜欢的

啦啦操主题。教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啦啦操的教学视频,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放映。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纷

纷主动地学习。教师让学生决定教学主题,不仅增加了学

生的课堂参与度,还使得学生对啦啦操的热爱更进一步。

教师还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工具,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

且高效,如此一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降低了

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啦啦操训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进行。无论是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啦啦操训练中有所收获,

有所进步。

4 结语

在啦啦操训练当中,由于不同学生的舞蹈基础不同,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为不同学生的学

习速度不同使得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表象训练法能使大

多数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处在同一个层面,即使舞蹈基础

不同,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到啦啦操的精髓,他们就可以通

过一定的练习提高啦啦操水平,所以教师需要合理地推进

表象训练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文 / 李艳(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844)

作者简介:李艳,女,四川简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

[1] 刘云 . 表象训练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32(18):84-85.

[2] 李丹琳 . 啦啦操教学训练中的表象训练探讨 [J]. 新课程 ( 中学 ),2019(2):91.

[3] 于庆霞 . 浅谈啦啦操教学训练中的表象训练 [J]. 体育世界 ( 学术版 ),2019(3):185+155.

第67页

前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与训练 065

2024

随着全球健康观念的普及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加

强,体能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体能,通常是指一个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所展现出的

各种物理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等。

这些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更直接影响

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健康状况。在当代,由于科技

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被电子产品

所吸引,久坐不动,导致体能逐渐下降,出现各种健康问

题 [1]。对于学校来说,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

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目的性的训练,帮助他们打

造良好的体能基础,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石。面对

这一挑战,我国教育部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

体能训练的要求。新课标不仅强调了运动负荷的提高,确

保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对体能训练的内容、方法和目

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小学阶段,新课标要求小学

阶段的体育课中要有 10 分钟左右的体能补偿性训练,以确

保学生的体能得到有效提升。总的来说,体能在小学教育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理解体能的

真正含义,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而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

1 体能的构成及新课标的要求

体能的培养与提高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这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对体能各个组成部分有深入的了解和

对新教育课标严格的执行。

1.1 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定义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在收缩状态下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

它决定了进行重负荷活动的基础,例如跳远、举重等 [3];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某一动作或覆盖某一距离的快

慢,如短距离奔跑、快速做出反应等活动;耐力指人体长

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而不感疲劳的能力,例如长距离跑、游

泳等需要持续、稳定输出的运动;灵活性描述的是关节和

肌肉群的伸展范围,对于舞蹈、体操等需要广泛关节活动

的运动至关重要;协调性是指不同肌肉群在进行复杂动作

时的协同工作能力,如球类运动、跳绳等。

1.2 新课标对运动负荷的要求及其意义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承受适量运动负荷的

重要性。运动负荷的提高可以促进心肺功能的增强、肌肉

的发展和骨骼的强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应当

体教融合,多元发展——小学体能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体系中,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其体能素质的发展。《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运动负荷的提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全面

提升其身体素质。本研究对小学阶段的体能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学、练、赛、评”

的教学策略。研究指出,理论知识的输入、具体的训练方法、有组织的体能竞赛以及对学生体能的评估与反

馈都是成功体能教学的关键部分。此外,本研究还提供了一系列创新和实践建议,旨在帮助教育者更有效地

进行体能教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愉快、有意义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体能。

体教融合;教学策略;小学体育;体能教学

第68页

066 1 期

2024

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能得到持续提升,为学生创造健康的

生活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在未来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1.3 体能补偿性训练的定义及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体能补偿性训练是指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视的

某些体能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提高的训练 [4]。例如,

由于学生长时间坐在课桌前,可能导致上体和腰部的灵活

性降低,这时可以通过补偿性训练加强这些部位的锻炼。

在小学体育课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安排

10 分钟左右的体能补偿性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跃、

有趣的活动,如跳绳、折返跑等,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得

到充分的锻炼,并提高特定体能。

2“学、练、赛、评”在体能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在当今的小学体育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体能,

一个有组织、科学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这一要求,

本文提出了“学、练、赛、评”四个关键环节,为体能教

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学”,是指对体能知识的输入与理论探讨。为了保

证学生的体能训练有章可循、科学合理,首先要确保他们

具备足够的体育理论知识。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让学生

理解力量、速度、耐力等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意义,更要帮

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些体能元素对整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深

远影响。此外,体能教育中还应穿插与人体生理、营养学

以及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

“练”,是指有关体能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实践是检

验理论的最好方法。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年龄

和体能目标,设计合适的训练方案。例如,可以利用游戏、

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力量、

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补偿性训练的设计和实

施也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内容,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全面的体能锻炼。

“赛”,是指体能竞技的组织与管理。定期的体能竞

赛可以帮助教育者客观评估学生的训练效果,同时也能增

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是校内的体育比

赛,还是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比赛,都应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评”,在于对学生体能的评估与反馈。一个完善的

评估体系是提高体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育者应结合实际

情况,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如体能测试、技能评估和学生自

我评价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

教育者可以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

最佳的体能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体能教

学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完善,而“学、练、赛、评”四个

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

在愉悦、科学的环境中全面提高体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学

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

3 体能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体能教

学也应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和深化实践。以下是体能教学中

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方向与实践。

3.1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体能教学效果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能教学正逐渐从传统模式转

向高科技、数据驱动的模式。现代科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

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资源,极大地优化了体能教学的效率

和效果。

首先,智能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体能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工具。智能手表、心率带、智能鞋等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

生理数据,如心率、血氧饱和度、步频等。这些数据不仅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效果,还为教师

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帮助他们更科学、更个性化地制定训

练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率数据调整其运动强

度,确保其处于最佳的锻炼状态。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为体

能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这些技术,学生可以沉

浸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挑战的运动环境中,如模拟的马拉

松赛道、高山徒步路线等。这不仅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

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现实中如场地、器材等种种限制。更

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精确的数据分析,帮

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评估训练效果,找出学生的潜在问题

和不足。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正在逐渐应

用于体能教学中,它们可以对大量的生理数据进行深入的

分析,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和反馈。例如,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预测学生的体能趋势,

提醒他们何时进行调整或休息 [5]。

3.2 体能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

入数学统计学元素,让学生收集并分析自己的体能数据,

第69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67

2024

如每周的跑步距离、平均速度等。学生也可以深入探讨心

肺功能、肌肉生长和能量转化等与体能密切相关的生理过

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

理解,还可以使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体能发展 [6]。

3.3 实际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体能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

试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以下是一些值得关

注的国内实践案例。

3.3.1 南京某小学的智能体测系统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体能状况和进步,这所学校

引入了一套智能体测系统。学生在专设的测评区完成一系

列标准动作,系统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并

利用算法为每位学生生成一份详细的体能报告,教师和家

长可以根据报告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3.3.2 杭州某小学的户外探险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能和生存技能,这所学校与户外教

育机构合作,为学生开设了一门探险课程。学生在老师和

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徒步、攀岩、划船等活动,既锻炼了

体能,也增强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7]。

3.3.3 深圳某小学的体育科技节

这所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体育科技节,鼓励学生利

用科技手段进行体能训练和研究。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设

计各种创新的体育装置和应用,如智能跳绳、AR瑜伽教练等,

并在节日上展示和分享。

3.3.4 四川某小学的跨学科体育项目

该校的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例如,

学生在学习篮球投篮时,需要应用物理学知识计算最佳的

投篮角度和力度;在长跑课程中,学生要通过生物和化学

实验,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

这些案例反映了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和多元化

趋势,体现了教育者对体能教学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创新。

4 结语

随着全球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

体能教育已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领域,而是

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习得健康生活方式和增强自身适

应性的综合平台。通过对“学、练、赛、评”策略的深入

探讨和实践,吸取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好

地应对当今的教育挑战,确保学生在快乐、有效的环境中

全面提高自己的体能。未来的体能教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差

异、科技融合和创新实践,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均

衡和持续的体能发展机会。期待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为自己未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石。

文 / 周文水(晋江市池店镇溜滨中心小学,福建晋江 362212)

基金项目:2022 年福建省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小学体适能教学

实践与研究》(QJYKT2022-117)

作者简介:周文水,男,福建晋江人,晋江市池店镇溜滨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

[1] 王春霞 . 关于如何做好小学体能训练工作的实践探索 [J]. 田径 ,2023(8):35-37.

[2] 陈佳佳 . 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游戏化策略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3(6):100-102.

[3] 陈娟韦,洪凯,王佳龙 . 数智体育: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小学体能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6):23-24.

[4] 黄晓峰 . 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9):82-84.

[5] 王康虎 .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游戏化策略研究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3(4):10-12.

[6] 王小霞 .“ 体教融合 ” 背景下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3(5):140-142.

[7] 杨海华 .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方法分析 [J]. 家长 ,2023(4):61-63.

第70页

前言

关键词

068 1 期

2024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

体育项目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动载体。传统体育项目主要

包括武术、中国式摔跤、毽球、跳绳、珍珠球、赛龙舟、

传统健身功法,还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

踢毽子、竹竿舞等)。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

活动开展现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南京高校除了少数几所开

设武术项目外,大多数高校开展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较少,

且多以游戏的形式引入部分传统体育项目。

1 传统体育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1.1 传统体育概念界定

20 世纪初开始,“体育”一词随西方体育一同传入中

国,从此被广泛使用;30 年代,体育在中国有了“土体育”

与“洋体育”的区分;80 年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出现;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传统体育逐渐发

展起来。关于传统体育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均进

行过阐述。从时间视角来界定,传统体育多是指近代以前

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界定,相对于现

代化而言,传统体育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在某些民族当中开

展的、至今仍然具有一定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从民

族视角来界定,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应当将汉族传统体育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区分。综上,本文认为,传统体育

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

我们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体育文化,

用动态的思维来审视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用积极的作为

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1.2.1 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诞生于不同民族特定的生产、生活中,

包含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体育精神、道德价值观等。这

些体育活动的内涵与外延都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底蕴。

1.2.2 传承性

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将各民族的体育生活

方式、体育行为规范与体育精神等得以保存和延续。

1.2.3 锻炼性

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当代竞技体育活动都是人们进行

体育锻炼的方式,与西方体育强调的竞技性不同,传统体

育更注重项目的锻炼性、娱乐性。

2 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2.1 传统体育社团数量少且尚不成熟

体育类社团是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传统

基于第二课堂视角的高校传统体育文化

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与特征,并通过对南京市各个普通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现

状进行实证研究,以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制约因素。经理论与实证分析可知,当前南

京市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数量较少,校园中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本文尝试着从第二课堂视角探

讨通过成立传统体育社团、开展传统体育赛事、建立持久有效的训练约束机制、加强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等举措,

进一步宣传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高校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对策;第二课堂

第71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69

2024

体育社团为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传统文化的

传承奠定了基础。

然而,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

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一项“目前贵校创立了多少个传统

体育社团”的调查中,80% 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具有 1 ~ 2

个传统体育社团;仅有 20% 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具有 3 个

及以上的传统体育社团。由此显示,高校传统体育社团的

数量仍偏少;在“目前,贵校具有哪些传统体育社团”的

调查中,被调查的高校反映目前的传统体育社团种类基本

集中在武术、太极拳、双节棍、舞龙舞狮上,由此可见,

相比我国 1 000 多项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保留的这些传统体

育社团项目可谓是凤毛麟角。

2.2 传统体育赛事开展不足且规模较小

体育赛事大至有规模、有级别的正规比赛,小至校内

的小型体育活动,均能对体育文化的宣传、推广产生重要

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传统体育运动会、

传统体育文艺汇演、传统体育项目比拼等活动,对发展民

族传统体育、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

的作用。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组织过专项的传统体育

运动会或者趣味运动会。在“自进校以来,学校是否举办

过传统体育文化节”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学校目前还

没有举办过类似活动,对这一方面的活动也知之甚少。虽

然大型的传统体育赛事开展不足,但小型的传统体育文化

活动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开展相对较多。在“目前,你在校

内外观看过或者接触过哪些传统体育活动”,部分学生反

映所在的社团会主动参与全国各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

部分学生反映在校内会偶尔看到舞龙舞狮表演、武术表演、

双节棍表演等,当然在团建活动中有时也会接触到通俗易

懂的传统体育小游戏。

2.3 日常训练频率小且积极性不高

体育项目需要大量的日常训练,传统体育项目也不例

外。日常训练可谓是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前提。

学生是高校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主体力量,学生对传统体

育项目训练的重视程度与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你所在的传统体育社团多久

开展一次集中训练”一项调查中,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

反映社团每周开展 1 ~ 2 次集中训练,少部分学生反映社

团比较少开展集中训练,基本是每月一次。在“每次集中

训练,同学们的积极性如何”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绝

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2.4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良好的体育场地是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必要

条件。在“当前学校是否专门规划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

所用场地”的一项调查中,被调查的学校基本未划出专门

用地,个别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对体育场地进行了分区。传

统体育运动项目基本上可以就地取材,但很多时候会与田

径、球类等运动用地相冲突。因此,在没有专门规划传统

体育运动项目用地时,高校做好场地的协同规划至关重要。

器材设施是高校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的前提,缺少了民

族传统体育器材,只是一味地强调传承,效果甚微。在“当前,

学校配置了哪些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的调查中,被调查的

高校多是配备了武术用品、舞龙舞狮用品等,其他包括马术、

摔跤、木球、陀螺等器材基本是缺失的。若高校能准备多

种多样的传统体育器材,也将激发不少学生的积极性。

2.5 传统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离不开有良好专业素质

的传统体育师资力量的支持。在“当前学校开设的传统体

育社团是否配备了专业的指导老师”的一项调查中,被调

查的学校均表示已配备 1 ~ 2 名专业的指导老师,但当前

专门从事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人数较少,师资力量匮乏。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上大多数体育教师对相关传

统体育项目接触很少,研究层次浅,无论是裁判规则方法,

还是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步骤都知之甚少,如此一来,必

然会制约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和传播。

3 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对策探讨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存在南京市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

动开展较少,学校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等问题,影响

因素涉及师资、社团等诸多方面,制约了高校中传统体育文

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背景下,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是当前

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着从第二课堂视角出发,探索成立传

统体育社团、开展传统体育赛事、建立持久有效的训练约束

机制、加强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等举措,加强高校对传统体育

文化价值的重视,促进其不断发挥独特作用。

3.1 以成立传统体育社团为基础,保证传统体育文

化活动的有生力量

当前,社团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它的创

立能够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于培养大学

第72页

070 1 期

2024

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言,社团的设立能够使得相对应

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保证传统

体育文化活动拥有相对稳定的传承主体。

为此,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学生创办各种传统体育社团,

如武术协会、舞龙舞狮协会、毽球协会等,支持相应社团

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积极组织各项竞赛或表演,让

更多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功能、趣味,逐

步营造出浓厚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还应

重视对传统体育社团的内外部管理,外部管理指的是高校

将传统体育社团纳入到发展规划与考评体系中,从而为传

统体育类社团开展相应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管理机制。内

部管理指的是加强对社团的制度建设、理念输入、组织建设,

保证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3.2 以举办系列传统体育竞赛活动为契机,促进传

统体育文化热在校园的蔓延

体育竞赛是宣传与传播体育活动的重要媒介,对于传

统体育文化活动也不例外。举办传统体育竞赛可以提高传

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也能丰富高校师生们的课

余生活。

为此,一方面,高校可以突破常规思维,在校内开展

不同规模的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由传统体育社团内部的竞

赛扩展至学校层面的竞赛活动,比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

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或趣味运动会中融入传统体育竞赛项

目等;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突破民族与地域限制,将优

势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出去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竞赛,如

目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舟锦标赛、龙狮锦标赛等,通过

走出去参与比赛,提高影响力。

3.3 以建立持久的训练约束机制为保障,夯实传统

体育项目的训练实效

日常训练是传承与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手段。一

方面,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日常训练的重视,遵循

传统体育日常训练的规律,从场地、设施设备、指导教师

力量、训练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为日常训练的开展提

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还需建立持久有效的训练约

束机制,从训练时间安排、训练内容、训练纪律、训练奖

罚机制等多方面切入,保障训练的持续性、人员稳定性与

实效性。

3.4 以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为支撑,保障传统

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

必要条件。若缺少体育场地、专门的传统体育训练器材,

传统体育文化也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

为此,高校应当在现有体育场地的基础上,做好体育

场地的统筹协调,区分体育场地用途,让传统体育项目的

用地能够就地取材,因时因地制宜。同时,高校还应购置

一定数量的传统体育器材,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为顺

利开展传统体育的日常训练与文化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5 以充实师资力量为路径,提升传统体育文化活

动开展的质效

师资力量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讨论的重要话题,对于

传统体育而言也同样适用。若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该项

传统体育项目便缺少了“敲门砖”。

为此,一方面,高校需重视传统体育师资的引进,为

学生了解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前提;另一方面,还应重视传

统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更好传承

与发展奠定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优秀传统体

育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基于对南京市各个普通

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深入分

析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高校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尝试着

从第二课堂视角,探索成立传统体育社团、开展传统体育

赛事、建立持久的训练约束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宣传传统

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文 / 屈文文,鲁梦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课程思政下传统体育课程德育创新路径研究》(2021SJB0233)

作者简介:屈文文,女,湖南邵阳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鲁梦怡,女,河

南新乡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体育概论。

(下转 95 页)

第73页

前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与训练 071

2024

新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体育运动、健身

运动、医疗健康等逐渐兴起,健康体适能也随之成为体育

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促进当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

身体综合适应能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将体适能训练引入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当中,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必然

选择,也是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方式。这不仅关系

着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发展,更影响着国民体质发展趋势。

因此,对体适能训练及其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

对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体适能概述

所谓体适能,即为适应生活需要所需具备的各种体力

活动能力。该名词是由美国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

运动生理学界翻译并引入我国。现阶段,体适能概念主要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前者认为体适能是身体对外界环

境的适应力,以及自身器官机能对内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后者对体适能概念进行了细致划分,包括健康体适能、竞

技体适能两类,其中,竞技体适能还分为一般体适能与专

项体适能两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健康体适能

训练为主,旨在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具体而言,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适能、肌肉耐力和

力量适能、身体成分适能、柔韧适能等方面,有助于增强

学生的免疫力、身体素质 [2]。比如,增强心肺耐力可强化

心脏功能、减缓衰老、降低心肺相关疾病;增强肌肉耐力、

力量等能力则可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减少肌肉伤害等。而

体适能训练,则是基于体适能概念,以提高学生体能为目的

的训练活动,其训练方法包括如敏捷训练、力量训练、爆发

训练等。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中进行体适能训

练十分必要,不论对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体

育素养还是生命健康意识、终身运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体适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其对高校公共体育

课教学改革的影响

优渥的物质条件给予了学生舒适、安逸的成长空间,

然而,久坐、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体质

水平降低,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体脂高、力量弱、耐力不足

等问题,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影响着学生的长远发展 [3]。

目前,体适能训练逐渐被重视,经实践研究,体适能

训练有助于提升身体素质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就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情况而言,体适能训练虽取得一定

的成果,但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使其充分

发挥自身功能作用,仍需对其深入研究,尤其是体适能训

练的必要性以及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影响方面,

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1 落实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质素质下降的问题,课程改革特

别提出加强体育重视,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

将体育课程的价值最大化,使学生既能够增强体质、锤炼

体适能训练对高校公共体育课

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期间,不仅要注重

专业技术知识的授受,也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的开设。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体

适能概念,就体适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简要分析了体适能训练对学生体质健

康测试各项指标的影响,以供参考。

体适能训练;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第74页

072 1 期

2024

意志,也能够享受体育运动乐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

素质教育也特别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多运

动,能够实现身与心、才与德的综合发展。而体适能训练

则是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训练,学生在训练过程

中亦能够锤炼意志、磨炼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由此

来看,体适能训练与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相吻合,

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

然选择。

2.2 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课开展体适能训练的根本目的,旨在提高当代大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环境、物

质条件以及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建设强国不仅

在于大学生要具备智慧、能力,也要拥有较高的身体素质

水平。因此,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尤为重要。作为体育

健康教育新理念,体适能训练能够更加科学地帮助学生提

高各方面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同时,体适能训练具有一

定的针对性,且训练过程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等因素的

限制,长期坚持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不仅如此,结合体适能训练的特点,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

课教学改革,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使学生

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良好的习惯进行运动,为终身体

育打下良好基础。

2.3 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基准而开展的教学活

动,而融入体适能训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体育课

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

课堂顺利开展。就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而言,教材内容更倾

向于体育技能、运动知识方面的内容,虽存在体质健康方

面的内容,但与健康体适能仍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体适

能训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既能够作为课前热身运

动,也可与其他运动项目相结合。相较于直接进行课程教学,

体适能训练的融入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学生也能够

从中获得更多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2.4 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体适能训练注重身体机能、适应能力、体能的提升,

科学设计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也有

助于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就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主

要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方式

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融入体适能训练,结合其实践性、

运动性等特点,则有助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

学更具自主性、愉悦性。比如,教师可以参考健身房运动

方式,搭配有节奏的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进行体适能训练;

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将体适能训练融入趣味游戏当中等,

让体育教学更加“快乐”,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

另外,时代背景衍生出线上教学,而体适能训练不受地点、

空间、时间等因素影响,因而教师还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

式教学、录课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开展体适能训练。这

样既有助于拓展体育课教学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运

动和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

平。

2.5 有利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与体育课程相比,体适能训练更侧重学生体质及体能

的提升。课程中融入体适能训练,能够让学生逐步意识到

身体素质、健康的重要性,明白体质健康测试的意义。同

时,学生在了解体适能训练相关知识后,也能够了解自身

身体健康素质水平,并懂得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运动和锻炼,

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适能训练对高校体育课程教

学改革的影响还在于促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

利落实,使其教育功能、指导功能、反馈功能等能够切实

落实 [4]。

3 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后对学生体

质健康测试各项指标的影响——以某高校体

适能教育实践情况为例

体适能训练是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目前大多

数高校已逐步引入该理念及训练方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不仅有效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体育教学

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依据。具体在对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

标的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体脂肪含量、心血管适能、身体

柔韧性、肌肉耐力、肌肉力量等方面。

3.1 对学生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含量)的影响

所谓体脂肪含量,即身体内脂肪的总质量。评测体脂

含量有诸多方法,如生物化学法、身体密度法、围度法等。

此外,也有依据身高体重判断体脂的方法,如肥胖度法、

身体质量指数等。高校通常采取身体质量指数的方式反映

学生体脂肪含量。根据体脂肪含量,可判断学生的身体质

量处于哪个环节,即营养不良、体重较轻、体重正常、超重、

肥胖等 [5]。

某高校在进行一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后,大多数学生的

体脂肪含量并未产生明显变化。可见,体适能训练有助于

第75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73

2024

学生保持体脂含量。然而,体脂含量的变化并非依赖于运

动和训练,还需要注意饮食习惯以及运动过程的细节,如

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若想要有效改变体脂含量,除

体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主动在课下锻炼并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

3.2 对学生心血管适能的影响

增强心血管适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力。评价心血管

适能的方法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两种。前者包括如有

氧运动效率测定、最大摄氧量测定;后者的检测方法则有

一些具体的体育运动,如跑步、往返跑、台阶测试等。

该校主要采取台阶测试研究体适能对学生心血管适能

的影响。经一年训练之后,学生的心血管适能实现了整体

提升。因此,体适能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血管适能,

提高其运动耐力及有氧运动能力。

3.3 对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身体柔韧性指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人体能够

以最大活动幅度完成某个动作。该部分通常可采取测量关

节活动角度的方式进行评价,包括如髋关节、踝关节、脊

柱等测量部位。

学校主要针对学生髋关节部分进行了测量与评估,即

运用坐位体前屈测试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在一年体适能训

练下,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得到了一定提升,因而体适能训

练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也具备一定的功效。

3.4 对学生肌肉耐力的影响

不同肌肉收缩形式,肌肉耐力类型各不相同,主要包

括如等张肌肉耐力、等长肌肉耐力和等速肌肉耐力等类型。

所谓肌肉耐力适能,即肌肉在最大符合条件下的持续运动

能力。一般而言,可采取等张肌肉耐力对学生肌肉耐力进

行测评,如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以该高校为例,在为期一年的体适能训练中,学校定

期对学生肌肉耐力进行了测试,且测试结果呈上升趋势。

可见,在体适能训练影响下,学生的肌肉耐力得到了一定

提升。

3.5 对学生握力(肌肉力量)的影响

握力实际上也属于肌肉力量的范畴,是健康体适能中

的主要检测方式。除此之外,肌肉力量的评测还可对学生

的背部力量、臂力、腿部力量等方面进行,以反映学生不

同身体部位的肌肉力量水平。

就握力而言,目前高校学生的握力水平并未明显提升,

还需要适当调整训练方式。但从体适能对学生肌肉力量的

影响来看,仍不可忽视其积极作用。不论是对学生握力的

锻炼还是背部力量、臂力、腿部力量等方面的增强,都需

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体适能训练。

4 结语

总而言之,体适能训练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具

有重要意义,既是推动体育课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手段,也

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就其影响而言,有助于高

校体育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提高,包括落实教学理念、增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顺利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此外,对学生体质健

康测试各项指标的影响也涉及多个方面,如身体质量指数、

心血管适能、身体柔韧性、肌肉耐力、握力等影响。为切

实发挥体适能训练的作用,高校还需对此深入研究、积极

学习并总结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和运动习惯,增强其身体适应能力。

文 / 蔡琳娜,刘华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844)

作者简介:蔡琳娜,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排球;刘华波,男,四川广元人,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篮球、篮球裁判。

参考文献 :

[1] 李玉娇,王墨涵 .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育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影响的探讨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12(34):68-71.

[2] 易军 . 基于发展体适能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1,6(5):140-142.

[3] 王浩骅 . 基于发展体适能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应用改革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1,40(5):36-37+39.

[4] 向影姣 .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必要性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0(23):144-145+148.

[5] 郭浩然 . 引入体适能教育对提高普通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D]. 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9.

第76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时期对学生素质的要

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培养

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1“五育并举”理念的内涵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

方针,这一教育方针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内容。

其中,德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教育过程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德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

有重要意义。“智”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学生学习和

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体”是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

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美”是指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

包括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五育并举”理念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

发展。中职学校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中

职学校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

说,“五育并举”理念下培养中职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是

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而体育核

心素养作为新时期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其要求

中职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技

能和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其体育核心素养。因此,

中职学校应深入贯彻“五育并举”理念,将其落实到体育

教学工作中。

2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体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在长期

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运动、行为、生

活习惯和道德规范等。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重

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体育锻炼,

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因此,

体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核心素

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职学校

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

越高。随着“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进,教育部

“五育并举”理念下中职学生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改革与研究

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组

成部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利于学生

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本文以“五育并举”理念下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

了“五育并举”理念下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在体育核心素养培

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五育并举”理念下培养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改革策略,旨在为促进中

职学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职学生;“五育并举”理念;核心素养;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

关键词

074 1 期

2024

第77页

门逐渐意识到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面临的

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传统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

式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

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

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教师很难培养出中职学生良好

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课程

更好地发挥出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中职学校就

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总之,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培

养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

义。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3 当前中职学校在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

在的问题

首先,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

置不合理。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仍

然以“传授基本知识”和“练习基本技术”为主,这种传

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会让学生忽视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

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结

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来设置教学

内容。

其次,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对体育

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

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课堂讲授法”和“示范讲解法”来进行教学。

这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而且会使他们

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

体育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最后,中职学校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传

统教育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进行评价和

考核,而没有考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

得的进步。然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也

越来越重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当前许多中职学校

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科

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是评价主体不够丰富和多元。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以促进中职

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4“五育并举”理念下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

养培养的改革策略

4.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中职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提高体育教师

专业能力是促进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在当

今“双减”政策背景下,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

高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国

家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

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育教师的

综合能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核心素养发展。首先,要从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加强教

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观念,

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健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中职学校应定期组织体

育教师培训专业知识,使其掌握新课标和新理念;同时还

要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加竞赛等活动,从而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后,还要提高体育教师

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要提

高教师待遇、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

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学校也要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和保障措施。将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绩效考

核范围,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

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比赛、技能展示等活动,调动其

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师提供

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2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五育并举”理念下,中职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体

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兴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

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目的,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开展

体育课之前,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设计适合该

课程的教学方案,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网络

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此外,在开展体育课时,教师还应及时地向学生

们传达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只有通过教师和学

生共同努力,才能将新理念、新要求落实到体育课堂中。“五

育并举”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

和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

小组,通过小组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来解决

问题。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相对独

体育•教学与训练 075

2024

第78页

立和宽松的氛围下,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地选择内容、制定

计划、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结合两种教学模式,可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

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

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

通过课前三分钟小竞赛、组织比赛、分小组比赛等来调动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特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课堂。例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比赛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模

式;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这些新型的

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加强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

学校要制定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合理

安排教学内容,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学校应加强

体育课程改革,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环

节。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要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

康。其次,要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整合相关课程资源以及整合其他

学科的课程资源等方式来建设体育课程。学校要积极引进

和利用多种体育课程资源,注重优化和拓展传统体育项目

课程、新兴运动项目课程等。学校可以通过将运动技能融

入专项素质练习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

的课外体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

可以在体育课中加入具有竞技性和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让

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形

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掌握更多技能。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篮球、足球等比赛活动;定期举办趣

味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组织开展篮球比赛、

足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

特长和优点并加以发展;组织武术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

竞赛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这些课外体育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

动技能,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4.4 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体育核心素养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新型评价

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应坚持“健

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

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

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否达到要求,以此来评价教

师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也是

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体

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5 结语

“五育并举”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当前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中职

学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对学生体育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在体

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五育并举”

理念下,中职学校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

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文 / 杨敏(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福建三明 365500)

作者简介:杨敏,男,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体育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温艳艳 . 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J]. 科幻画报 ,2022(11):57-58.

[2] 孙业辉 . 促进中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2(25):42-44.

[3] 杨昌 .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J]. 广西教育 ,2021(22):87-88.

[4] 党慧慧 .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J]. 体育风尚 ,2020(04):163.

[5] 李宝峰 .“ 五育并举 ” 理念下高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改革与研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2(10):86-88.

076 1 期

2024

第79页

前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与训练 077

2024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体

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教育主管

部门指出,初中体育教学要以较为恰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

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

体育意识。正因如此,教育界专业人士提出快乐体育理念,

在该理念指引之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进游戏化方式,

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学生培养

成为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1 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这个阶段

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喜欢对一些未知事物进行探

索,但是自主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意识,以便让学生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

社会竞争。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之下,教育主管部

门也应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现阶段我国

各地区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果

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严重影响初中体育教学质

量。总体来看,初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方面:

1.1 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体育学科已经列入了中考范围,但是该学科与传

统意义上的主要学科相比,所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根据

权威机构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

有恰当安排各学科的教学时间,导致体育学科被违规占用,

甚至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科无关紧要,进而导致其不能

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由于部分初中学校对于体育学科采取忽视态度,导致

学生参与锻炼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这

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严重违背了素质教

育理念,对学校未来发展以及学生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1.2 部分初中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从我国国情来看,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由于经济发展

速度相对较慢,在升级初中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存

在障碍。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导致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相对较弱,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使用到

一些体育器材,这种情况也导致体育教师水平无法提高,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在引进教学理念

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村学校较为落后,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很难接触到较为先进的体育理念,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课

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不利于后续

快乐体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游戏化

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之下,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行快乐体育教育理念,通过引进一些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让学

生改变对体育学科的传统印象。本文对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

义,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在快乐体育教育理念指引下提高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水平的策略,为初中体育教育

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快乐体育;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

第80页

078 1 期

2024

教学工作的开展。

2 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容易受到外

界因素干扰或影响。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

当通过一些游戏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

知不觉中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体育教师应当采取相

应措施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体

育活动中磨炼自身的意志,提升多方面能力。根据调查研究,

70% 以上的学生希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进游戏,90% 以上

的学生对体育游戏有初步的了解,如果以游戏化方式开展

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体育锻炼

过程中,客观上也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总体

来讲,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帮助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一些体育能力较差

的学生会认为体育学科较为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

较为强烈的自卑心理,这对其未来成长及发展形成阻碍。

如果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入游戏化的教

学方式,则能够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共同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下

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

学生掌握知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坚实

基础。

通过引进游戏化体育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

快乐学习,对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形成健全人格都具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面临着中考压力,一些心理问题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和

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游戏化

方式,能够实现体育运动与学习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

健全发展。研究表明,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之后,学生

的记忆力、阅读以及理解能力能提高 10% 左右,这些数据

说明如果学生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辅助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体育游戏也可以看做一种促进学习的活动方式。在进

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学习如何游戏,更会明

白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在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过程

中,也实现了对学生情商等方面的培养。

综合来看,体育游戏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意义重

大,通过进行体育游戏,学生能够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得

到全面发展。

3 快乐体育理念指引之下的初中体育游戏化

教学策略

3.1 在教学过程中以体育教学为主,游戏教学为辅

从整体上看,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应

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及教学效

率。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开展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学习进行辅助,不断提升学

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感。从这个角度来讲,初中体

育教学在进行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分清主次,明确引

进体育游戏的根本目标,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跑步课程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引

进趣味化的方式不断提升跑步教学的游戏性。比如在跑步

之前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方法为两人一组,原地

进行游戏,双脚靠拢是石头,双脚两侧打开是布,双脚前

后打开是剪刀,规定时间内获胜次数多的胜。在此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思考运用了人体的哪些关节,这

样既能让学生做好跑步前的准备活动,也能帮助学生了解

参与跑步的主要关节。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

为学生营造充满激情的比赛环境,将跑步训练合理地融入

游戏过程中。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掌握跑步的技巧,让学生

明确注意事项。通过提升教学的游戏化水平,帮助学生有

效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中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引入体育游戏的

根本目的,要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对相关体育项目产生浓

厚的兴趣,确保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

动过程中,为学生实现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3.2 在进行游戏化设计过程中以体育动作为基础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

的体育技能,更应当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从某种角

度上来讲,体育知识是对体育技能的一种总结。学生在进

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在学

习体育理论知识时感到枯燥。很多初中学生不会对体育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兴趣,更希望通过体育动作来提升自

身实际水平。正是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进

行体育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一点出发,以合理

第81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79

2024

方式引进体育游戏内容。比如在进行跑步训练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青蛙、模仿青蛙跳的方式对学生的腿

部力量进行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实际教学

时,初中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游戏项目,不断提

升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可

以通过选择不同游戏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某

些学生可以选择接力比赛,某些学生则可以选择追逐游戏,

最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的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在进行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

要对各种体育动作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进合

适的游戏形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与学生进行

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锻炼或者学习过程中所遇

到的各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各类准备活动

初中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之处,在教学工作开

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前准备工作。为进一步提

高体育教学的游戏化水平,在选择游戏形式的过程中,初

中体育教师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

体感受,通过引入游戏不断优化课程,为学生制作一些符

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方式。

例如,跳绳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

协调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放松。但是该种运动需要消耗大

量的体力,在开始运动之前,学生也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

工作,这样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

为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可

以酌情引入一些动作幅度不大的舒缓游戏,例如步步高升、

虫子蠕动、猜拳天边等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放松调整,

实现体育教学游戏化以及结束的完美闭环,让整个体育教

学过程能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3.4 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

引进快乐体育理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

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引进游

戏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

体育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

引进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游戏。除此之外,要秉承因材施

教的基本原则,对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游戏,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于一些体

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考虑布置一些动作较为激烈的游

戏,帮助这类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同

时树立体育课程的学习自信心;对于一些体育能力较弱的

学生,则可以考虑布置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

过程中有所感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

4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应采用僵化、枯燥的教学方

式开展教学工作,应当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引

进区别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兴趣,注重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确立健全人格,让学生

能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相信在广大初中体

育教师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以快乐体育理念为基本指导,

通过引进体育游戏,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

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

文 / 何应怀(遵义市第五十二中学,贵州遵义 563100)

作者简介:何应怀,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市第五十二中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 陈水云 , 冯道光 . 体育游戏对初中体育教育的影响分析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29(6):109-111.

[2] 孔和平 . 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 [J]. 冶金管理 ,2020(17):168-169.

[3] 宋淑光,景晓科 . 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的作用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0(19):69.

[4] 吴刚 .“教”与“玩”的融合 ——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思路 [J]. 体育世界 ( 学术版 ),2019(9):196-197.

第82页

前言

关键词

080 1 期

2024

高中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途径,还应

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是一种

积极的体育态度,它鼓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

活动。培养这种意识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方式和社

交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目前高中生的终身体育

意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教育策略加以改进。

1 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1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体健

康对于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这一

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运动的浓厚兴趣。

定期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包括心肺

功能、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这些身体素质的提升不仅有益

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参

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

预防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1.2 塑造积极的生活方式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体育活动本身,还包括

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培

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

此外,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压力,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1]。

1.3 培养社交能力

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交平台,可以帮助学生

收获友谊,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团体运动中,学

生需要与队友协作,共同追求胜利,这培养了他们的合作

能力和团队意识,这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非常重

要。此外,参与体育活动也鼓励学生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

人交往,促进学生社交圈子的扩展。通过结识新朋友,学

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

展并提高个人幸福感。

2 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活动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中体育课程的项目往往过于单一,主要集中

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如足球、篮球和田径。尽管这些项

目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缺乏多样性的体育选择,限制了

学生的体验和体育兴趣的发展。

2.2 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高中学生往往将体育视为一门学

校课程,忽略了体育在整体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认知偏

差阻碍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使他们难以培养

终身体育意识。这种认知问题部分源于对体育的误解。学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探究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学生不仅将体育活动视为一门课程,而是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生活中

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信念。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有助于他们塑

造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社交能力,并有效地管理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的使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终身体

育意识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有效策略,旨在为高中体育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身体健康

第83页

体育•教学与训练 081

2024

生可能将体育局限于体育课堂中的一系列运动,而没有意

识到体育可以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认为,一

旦毕业或不再受到学校的要求,就可以不再参与体育活动。

然而,这种看法没有看到终身体育意识的核心理念,即体

育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中的常态,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心理平衡和社交互动 [2]。

2.3 缺乏体育知识和技能

一部分高中学生渴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面临着缺

乏必要知识和技能的挑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足

够的体育教育或培训,导致在体育领域的素养不足,难以

更好地享受体育活动。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育

的局限性。传统的体育课程通常着重于基本技能和规则,

而较少强调细节知识、战术策略和运动的科学原理。因此,

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深入的体育活动中感到困惑,难以充分

参与或发挥潜力。

2.4 受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对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

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体育参与的减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

及体育兴趣的减退。首先,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导

致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屏幕前。虚拟世界中的社交互动、

游戏和娱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他们对体育活动

的兴趣,导致久坐不动和体重增加等健康问题;其次,社

交媒体和电子设备会引发社交隔离,使学生更加孤立。虽

然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与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但它们

也可能导致面对面交往的减少。缺乏社交互动会影响学生

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

标相矛盾。

3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策略

3.1 提供多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以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为基础,旨在

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除了传统项目如足球、篮球

和田径外,还应该引入一系列非传统项目,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例如,引入瑜伽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柔韧性和身

体平衡能力,有助于减轻压力并保持良好心态。登山和攀

岩是极具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能力、决策能力和自信心。团队体育项目如曲棍球、飞

盘和冰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的机会。

此外,舞蹈和有氧运动可以融入音乐和艺术表演,激发学

生的创造性和表现力。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不

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还能够防止体育参与的单

一化,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和挫败感 [3]。通过提供广泛的选择,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

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成为他们

生活中的一部分。

3.2 加强体育教育

为了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应该更多

注重综合性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以下是一

些加强体育教育的策略:第一,健康教育和体育的融合。

学校可以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

理解体育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关联,包括教授关于健康

饮食、心理健康、睡眠和应对压力的知识。例如,学生可

以学习如何通过饮食来支持运动表现,以及如何运用体育

来维护心理健康;第二,体育科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学

校可以开设体育科学和运动生理学课程,让学生了解运动

对身体的影响,包括肌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这

些课程可以提供有关训练原理、身体适应和运动损伤预防

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活动的科学基础;第三,

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课程或研讨会,

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强调体育不仅仅是一门

学校课程,而是一种终身的生活方式。这些课程可以探讨

如何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境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并介

绍各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运动项目;第四,社交技能培训。

社交技能培训教导学生如何与队友合作、尊重对手、解决

冲突和建立团队精神,这些技能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职业

生涯中的社交互动都至关重要。通过将终身体育意识融入

体育教育中,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体育理解,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还可以培养其对体育的持

久兴趣,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他们在未

来享受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3.3 鼓励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并帮助他们建立长期的体育习惯。以下是一些鼓励自主参

与的方法:第一,学生选课制度。学校可以实施学生选课

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体育项目。这

样,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他们真正热爱的运动,并感到

更有动力参与。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瑜伽、网球、游

泳或者其他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来制定课程

计划;第二,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学校可以设立各种体育

第84页

082 1 期

2024

俱乐部和社团,涵盖不同的体育和运动项目。这些俱乐部

可以提供额外的训练和比赛机会,吸引那些对深入参与体

育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例如,学生可以加入篮球俱乐部、

足球社团或者瑜伽小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第三,

学生领导参与。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

管理。包括让学生成为运动队的队长、俱乐部的领导或者

体育活动的志愿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挥领导潜

力,积极参与体育社群,并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第四,

特别兴趣小组。学校可以设立特别兴趣小组,专注于一些

非传统的运动或体育活动,如攀岩、舞蹈、马术等。这些

小组为那些对特定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让他们能够深入体验并培养终身体育兴趣。通过鼓励自主

参与,学校可以确保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

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习惯。

这将有助于学生将体育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并享受体

育活动的种种益处。

3.4 教育社交媒体的健康使用

教育学生如何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对于培

养终身体育意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方法,有助于学校

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一,数字素养教育。学校可以

引入数字素养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设备和

社交媒体,包括如何管理屏幕时间、识别虚假信息、保护

个人隐私和维护在线安全。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平衡体育活动和虚拟世界,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在数字时

代生活中的自信和安全感;第二,设立屏幕时间限制。学

校和家庭可以共同规定屏幕使用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的活动。例如,限制学生

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以鼓励他们寻找更多户外运动的机

会;第三,倡导数字断损。学校可以组织数字断损活动,

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离开电子设备,参与体育锻炼

或其他实体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体验到远离屏幕的好处,

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第四,教育社交媒体的积极面。学校

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分享体育成就、鼓励他

人参与体育活动,以及获取有关健康和健身的信息,这有

助于将社交媒体视为促进体育参与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

工具,而不是仅仅消耗时间的平台;第五,体育与数字融合。

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体育体验,例如,一些运动应用程序

可以追踪运动进展、提供训练建议,甚至连接运动爱好者

之间的社交网络。通过将数字和体育融为一体,可以吸引

那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体育。教育学生如

何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 ,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平

衡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从而保持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积

极参与。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能

够在未来享受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4 结语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方

式和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多样性的体育活

动,加强体育教育,鼓励自主参与和教育社交媒体的健康

使用,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体育态度,使他们在

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享受健康和快乐的

生活,这不仅对学生个体有益,也有助于社会的整体健康

和发展。

文 / 刘寅祖(白银市实验中学,甘肃白银 730900)

作者简介:刘寅祖,男,甘肃靖远人,白银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墨林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探析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36(2):165-166+169.

[2] 欧俭勤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J]. 新课程研究 ,2021(25):97-98.

[3] 李步云 .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J]. 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20(10):67.

第85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体

育教学也在寻求创新和改变,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已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趋势。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还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1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体育教学的环

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

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

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详细探讨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学目标与

内容的明确、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的

组织以及反馈与评估机制的设立。

1.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明确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应该是促

进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通过线上教

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练习各种体育技能,提

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互动模块,

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切磋,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技

能;其次,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康习惯。通过混合式

教学,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为学

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健

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树

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最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

兴趣爱好。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实现个

性化的发展 [1]。

在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

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

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

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 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

线上教学平台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

够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服务。

在搭建平台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并制定

教学资源的上传和共享策略。

首先,要选择稳定可靠、易于操作的在线教学软件。

这类软件应该具备实时互动、视频播放、文件共享、在线

测试等功能,以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选择合适的硬件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

应用路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能够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混合式教学

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的组织

以及反馈与评估机制的设立等内容;其次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包括整合教

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及建立完善的教学

评估体系等内容。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体育教学;线上线下教学

前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与训练 083

2024

第86页

设备,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扩

展性;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资源上传和共享策略。教

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计划,提前将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

到平台上,以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

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分享到平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

分享。此外,为了保障线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平台还应

该具备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例如,可以设置签到功能

来监控学生的出勤情况,设置作业和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

习成果,还可以设置举报功能来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

1.3 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的组织

线下实体课堂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应该注重教

学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课堂教学组织中,需要充分

发挥面对面教学的传统优势,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

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

握相关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

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和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师应该采用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和知

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最后,要加强师生

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

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以便更

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

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学习和进步 [2]。

1.4 反馈与评估机制的设立

反馈与评估机制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能够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策略。在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学

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

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和意见;其次,要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外,还可

以采用其他评估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项目作业、

课堂表现等。这些评估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

习和进步情况,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能

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再次,要建立及时更新的

教学资源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需求,不断更

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这可

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源,提高学

习效果;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评选

优秀学生、奖励体育比赛中的优秀表现等。这些奖励可以

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

习满意度。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线上教

学平台的搭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反馈与评估

机制的设立。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可以为学生

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全面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和

学习满意度。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完

善和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大学体育教学发

展的需要。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路径

2.1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是实施混合式教学

模式的关键。这包括对各类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进行有

效的组织和利用,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课程设计需要结合线上和线下的

教学内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这应

考虑如何将传统的体育课程与现代的在线学习平台相结合,

如何安排课堂授课与在线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设计线上

线下的学习内容和活动等。课程设计应当注重互动性、探

究性和实践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2.2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和教学技能。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应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

让教师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提供技术

支持和教学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和优秀

案例分享等活动,激发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需要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能力需求,进行个性化

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2.3 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模式

学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学习状

084 1 期

2024

第87页

态和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

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模式。

首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

方法和优势,以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开

展讲座、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其次,需要对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

个性化的辅导方法。例如,可以为技术操作困难的学生提

供专门的技术支持和学习指导,对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

给予更多的督促和激励;最后,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

和学习反馈机制。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

交流,需要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以方便师

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可

以通过在线平台、社交工具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

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他们提供

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2.4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还需要建立

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

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首先,应明确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参

与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表现。同时,还需要制定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的

评估标准,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其次,应采用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外,还可以采

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项目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估

方式。这些评估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和自主性;最后,应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利用。评

估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此,需要

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问

题和不足之处,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以便学生和教师

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4]。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

多方面的措施和支持。只有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

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及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才能确

保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结语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

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

与度,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拓展教学的

时间和空间。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

师培训和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有落实施混

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估其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增

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成为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

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其应用方式

和技巧,以更好地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文 / 艾启喆,栾佳昕(辽宁财贸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基金项目:2023 年度辽宁财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2023JG-06-27)

作者简介:艾启喆,男,辽宁沈阳人,辽宁财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众体育赛事活动策划与管理;栾佳昕,女,辽宁葫

芦岛人,辽宁财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众体育赛事活动策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卫俊羽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8):65-68.

[2] 袁兴亮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方法分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6):54-57.

[3] 王翔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拳击与格斗 ,2023(7):112-114.

[4] 周冰 . 高校体育课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2(24):106-109.

体育•教学与训练 085

2024

第88页

1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育融合发

展的必要性

1.1 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

能动性,自觉遵守道德标准要求,发展自身师德师风,高

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标准的优质教学服务,

增强学生身体体质,发扬优秀的体育精神以熏陶、教育学生,

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促进

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和个人全面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体育教师要始终坚定自己

的理想信念,乐于奉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行动践行高

质量、高素质、高情操的师德要求,从而有效打造高质量

体育课堂,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培养合格人才。

1.2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培养的要求,还是对教师自身

综合素养的要求,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原则,是促进学

生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的育人准则。因此,师德师风良好

的教师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

重要性,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1.3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需要保持初心,树立立

德树人理念,牢记育人使命,全面提高自身思政素质和职

业道德素养。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

大战略举措,主要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坚

持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而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

实施的关键渠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内生力

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

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

2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分析

2.1 思政教育对于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对学生三观建设的关键渠道,有利于体育

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师要做好体育课的思

政教育,需要深入分析并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

教育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增强思政觉悟,才能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带来正面影响。体育教师要专注体育

行业的创新发展,将课堂内容和政治形势发展相融合,向

学生传输积极健康、正面能量的信息,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荣誉感。

2.2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对思政教育的作用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在日常

教学中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专题讲座、政策文

件学习活动,便于体育教师自觉规范行为,提高体育教学

质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其在融合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旨在促进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思政教育

前言

关键词

086 1 期

2024

第89页

设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日常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

承担教书育人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优良道德思想。

此外,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开展直接负责人,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道德思想会在课程活动设计、言谈举止等多种途径

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 体育教师师德师风、思政教育建设存在问题

3.1 保障制度不完善

学校在教学要求、师资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在整体设

计上充分体现“指导纲要”,设计明确的底线和红线,但

是普遍缺乏更加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在部分文件

内针对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评定、干部考核等多方面具有

对应的思想指导,但缺乏可量化的具体评价指标和科学合

理的激励机制,不利于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和思政教育的融

合发展。

3.2 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惯性思维,认为

思政教育属于思政课程,未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不仅

需要在专业领域达到较高水平,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觉

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体育教师易在思政教育改革、

师德师风建设时缺乏学习动力,应付各项培训学习,落实

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体育教师

的思想认知,让体育教师自觉执行并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和

师德师风建设。

3.3 融合发展效果不佳

在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需要体育教师做好

思政教育改革的准备,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融合

发展的密切关系。当前,在部分学校行政部门分工中,思

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普遍纳入教学部门、任课教师的任务,

师德师风建设则归纳到人事管理部门,造成两项工作的开

展缺乏协同配合,难以获得理想的实施效果。

4 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融合发

展的具体措施

4.1 完善保障机制

以发展为导向,完善学习教育机制。理论学习和培训

教育是推动体育教师发展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学校以

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分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律,

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教育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穿

教师职业生涯,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完善体育教师师德师

风培训制度和档案管理,促进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和思政学

习的常态化。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思政教育

和师德师风建设内容也需不断丰富和发展,立足长远,以

发展眼光丰富学习内容和标准要求,以遵循师德师风具体

指标要求为重点,结合思政知识、体育教师发展要求、工

作实际情况,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集中式学习、案

例分享交流、影视资料学习等,增强体育教师对师德师风

和思政教育的全面认知。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学校应创新

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体育教师特点和发展情

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内容、评价过程

的科学合理性,提升体育教师责任意识,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同时,学校应发挥体育教师群体精力充沛的优势,建立相

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

主动、高效践行各项要求。

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学校制定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和

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对体育教师起良好的引

导作用,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透明度,约束教师行为,增强

责任意识,弘扬爱岗敬业精神。

4.2 增强体育教师自我意识和能力

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职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需

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起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将思政教育内容和日常工作有效结合,引领思政工作建设

稳步进行。用实际行动打破社会对体育教育存在的偏见,

增强信心,提高育人成效。此外,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

育融合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在讲授专业体育知识的同时合理

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

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自身特点,了解学

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以深入、高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3 提供学习平台、树立模范标杆

第一,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提供学习平台,增加体育教师的学习机会,促进学校人事、

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针对体育教师开展多元化交

流、培训活动。如开展“思政教育认知、实践”教学论坛,

组织体育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培训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

训会,举办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将思

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培训过

程中,加大对师德师风引领立德树人的研讨和交流,传承

体育•教学与训练 087

2024

第90页

红色基因,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实践教学,合理开展爱国

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增强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和思想

道德,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践,

全面加强道德教育、学术教育和教师业务的培养。思政教

育和师德师风建设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感和

使命感,增强思政教育意识,用实践行动践行思政教育。

第二,树立模范标杆,助推体育教师师德师风、思政

建设融合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工作部在体育教师思政

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统筹作用,发挥教务人员中基层党

组织、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学习,

促进教师党支部成为两者融合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平台,如

在以“学党史坚定信念”为主题的师德师风专题党课上,

体育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积极主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经验。在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过

程中,积极开展各类活动,选择典型的先进教师代表,弘

扬爱幼乐教、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其他体育教师产生潜移

默化的积极作用。此外,在各类创新活动中,应不断增强

体育教师的法治意识、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第三,强化尊重教育规律的行为,划分底线,明确禁区。

学校要积极组织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讲座,合理融入思

政教育,引导体育教师尊重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摒弃不

当教育行为并修正错误教育认知,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

方向。在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管理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

切实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全面贯彻“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思维,学校可定期组织体育教师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

项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纲领性文件,引导体育教师在

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坚守底线,进一步保证各

项工作开展的合法合规性,从而推动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

设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

5 结语

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师师德师风融合发展中存在较多共

同性,学校以思政建设为价值引领,以师德师风为先进示范,

促进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增强

教育教学合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提高学校体育师资

队伍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文 / 谢颖,张晶,曹天赐,于涛涛,高向垚(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基金项目:2022 年度陕西省 “ 十四五 ”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SGH22Y1749);西安翻译学院 2021 年度校级科研常规项目《国货意识对大学生体育用品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21B20)

作者简介:谢颖,女,山西大同人,西安翻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张晶,女,山西大同人,西安翻译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曹天赐,男,四川仁寿人,西安翻译学院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 于涛涛,

男,甘肃平凉人,西安翻译学院体育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高向垚,男,陕西榆林人,西安翻译学院体育

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

[1] 王旖 .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1(36):3.

[2] 李杨 , 崔亚宁 .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 [J]. 灌篮 ,2021(36):124-125.

[3] 黄卉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 [J]. 成长 ,2021(9):76.

[4] 毕颖 , 李漫红 , 李雪 , 等 .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研究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2022(9):4.

[5] 马永强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22):152-154.

088 1 期

2024

第91页

21 世纪,网络通信技术快捷、便利,传统教育模式所

追求的知识和技能本位的观点,与时代发展和客观环境不

相适应,目前的教育环境更需要一种兼顾学习、工作和生

活的素养模式,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素质教育进

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初中阶

段体育教学如何着眼核心素养的落实,如何转化体育综合

能力欠缺的后进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和认识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首

先要充分了解“核心素养”一词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根

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

欧美发达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

身发展有益的 DNA,从“核心素养体系”的搭建和发展入手,

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为响应时代的号

召,顺应新时期教育任务的需要,教育部在 2014 年首次颁

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意见》中突出论证构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的重要性。“核心素养”作为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

个重要提法,成为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重要举

措 [2]。而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则是要在初中体育教学阶

段,以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核心,充分培养该学段年龄

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能力。

2 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明确”,笔者将初

中阶段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概括为运动能力、健康行

为以及体育品德。

2.1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运动、训练,比如行走、跑、

跳等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

质等综合因素的具体体现。要通过使学生深入了解更多、

更全面的运动知识、体育技能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可以从培养学生们对运动相关项目、载体、人物的认知入手。

其中,通过媒介渠道带领学生们认识运动项目,了解蕴藏

在背后的体育精神和人物精神,进而引导培养学生的运动

能力。比如,可组织学生们到大运村场地实地感受大运会

的由来、发展以及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所展现出的独具新颖

初中体育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

落实转化后进生的探讨

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升高,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基础素质教育逐步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初

中体育教学作为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新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入。初中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至关重要,也逐渐成为中学体育教学阶段

的热点话题 [1],但由于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存在部分后进生。

本文以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创新实践为切口,就如何转化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后进生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与

建议。

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转化;后进生

前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与训练 089

2024

第92页

性的体育精神,并通过让学生们进入场馆感受开幕式氛围,

体验大运会赛事项目,进一步达到实地教学的目的,最大

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感官系统,让学生们“沉浸式”地感

受运动带来的魅力。也可以通过课前展示和分享的方式,

不定期开展室内体育教学,让学生们通过演示文稿、视频

等方式,讲述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领域,比如让学生们分

享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代表队,深入挖掘这门体育项目蕴

含着的人文、社会特性,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们共同参与

到运动能力课堂的讨论中。

2.2 健康行为

作为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因素,健康行为是

体育运动核心素养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同时,

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培养体育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

要想充分发挥运动所带来的强身健体功能,则要让学生们

逐步掌握运动技能、运动技术,从健身行为能力方面让学

生强身健体 [3]。比如,可结合广受学生欢迎的音乐,在学

校课间操时间,创新编制健身操、球操等,使学生在活力

满满的音乐声中进一步强化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通

过正向引导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也能侧面促使学

生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进一步拓宽全民健身的理念。

2.3 体育品德

实施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工作,深入改革创新初中体

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

是为了培养一批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祖国未来人才

与栋梁。因此,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压力和意志力训练极

为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具体体现,基于初中

阶段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后进生”的体育品德就显

得更为具体,“后进生”作为未达到“合格线”基准的群体,

在身心塑造和能力培养上均应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

应关注运动技术教学时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让学生在竞赛比拼中不断强化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学会

接受挑战和失败,平衡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界限,明确得失

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培养通过比赛竞争产生的人际关系,

比如队友、对手和自身内在的关联,能够锻炼学生处理人

际关系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体育竞争意识,从而起到促进

学生体育品德的优化、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建设的作用。

3 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转化后进生的对策建议

如何培养初中体育教学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促

进该阶段“体育后进生”转化的目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加以入手。

3.1 转变传统观念,多角度培养学生

作为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主体实施者,体育教师需要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认知要清楚:

自己先是教师,而后才是某个学科的教师。有关体育核心

素养的观念,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才能正确

地指引学生。对于初中体育教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后

进生”群体,不能单从考试得分进行单项评价,而应该综

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教学中多采取

鼓励等心理暗示的做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

另外,要时刻牢记教学的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因

为年龄和性别差异,对体育运动存在认知偏差。因此,作

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

身体素质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引导,可以从体

育锻炼的正向优点出发宣教,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

体育项目产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2 激发自强精神,培养竞争意识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直观的分数值考核中,

部分学生会因为分数低而感觉到低落,进而产生一定的挫

败感,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迫切想要老师和家长对他们

的自身价值有一定的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为他们提

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通过一些团体性的体育项目如

篮球、足球等,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并担任对应的角色分工,

并在队内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融入自身行为的价值标准,

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价值实现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以进一步锻炼提升自身参与竞技体育的竞争意识,不断激

发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观念。同时,体育教师要关注“后

进生”的个体行为,尤其是要“放大”他们在参与项目中

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闪光点,不断给予

其勇气和信心,促使学生们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帮助他

们更好更快进步。

3.3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传统的初中义务制体育教学项目较为单一,热身运动

和具体项目的开展较为固定化,一方面,不能根据学生的

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无法充

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教学实

践发现,体育课程中的“后进生”之所以存在,有两方面

的客观事实:一是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性格、校内学

090 1 期

2024

第93页

习时间等综合原因,无法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最大化效益;

二是校内体育教学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参

与其中的积极性,自然欠缺相关体育项目的练习,进而导

致身体素质下降。因此需要通过兴趣吸引学生,达到减少

体育“后进生”的目的。首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

提下,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趣味运动项目的方式如“五人六

足”“混双接力”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另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必修 + 选修”的模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除一些体能素质培养所必需的“必修”项目外,可将其他“小

众”校内教学的体育项目纳入“选修”课程中,比如将球

类运动进一步细化,增设网球课,或健身操、游泳等训练

项目,供学生进行多样化项目选择。

3.4 突出个别指导,强化优生帮促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师应该以结果为导向,鼓励“后进生”

们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制定符合个体“后进生”学习

进度的考核机制,强化学习成果的激励机制,如在学生进

行五十米短跑训练时,通过不及格、及格、优秀划分相应

的奖惩等级,一方面促使不及格的学生奋起直追,另一方

面通过及格到优秀的梯度奖励机制,促使学生们主动参与

体育课程,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同时,

对于班级内体育学习成果较差的“后进生”,也可采取“优

生帮促”的机制,在体育课程中将班级内的学生分小组进

行训练和考核,组内由体育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

要求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带动,并在体测、期中期末

考试中采取团体综合得分的方式进行评优评先,进一步以

考核结果为导向,反促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培养

了体育教学核心素养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够在相互帮

促中加速“后进生”的成长 [4]。

4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是体育教学素质

化、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促进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要从了解初中阶段体育

教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和内涵出发,通过理解和掌握核

心素养落实的具体表现方式,指导学校和教师更好开展体

育教学活动,缩小学生间个体差异,促进初中阶段体育素

质教育综合发展。其中,既要综合考虑运动能力、健康行

为,还要考虑学生所应具备的体育品德,通过转变固有的

体育教育观念,综合发展学生技能,通过强化学生自立自

强意识,激发其竞争理念,采用兴趣引领的方式提高学生

参与度,再以小组训练、优生帮促等方式辅助拉动“后进生”

参与体育训练,以减少“后进生”与班级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具体实际开展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

的体育课堂教学,也将是一项需要长期钻研和探讨的课题。

文 / 吴煜淏(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作者简介:吴煜淏,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

[1] 杨矞 .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后进生 [J]. 中华少年 ,2020(8):143-143145.

[2] 李洪涛 . 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9(6):2.

[3] 廖勇娟,曹庆荣 .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核心素养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25(12):120-121.

[4] 邢景华 . 新课程体育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J]. 快乐阅读 ,2015(14):112.

体育•教学与训练 091

2024

第94页

2023 年 1 月 1 日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提出将体育

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评

价机制 [1]。关于体育是否应纳入、应如何纳入高考评价体

系等相关问题,学者们的争论不一 [2]。支持体育纳入高考

科目的学者认为体育高考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的地

位和办学条件 [3],还能增强高中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和运动

技能水平 [4],更能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

方法手段等 [5]。而对体育纳入高考科目持反对意见的学者

认为体育高考会造成学校体育进一步功利化 [6],增加学生

和教师的负担 [7],甚至引起考试贪腐现象 [8]。上述争论也

仅仅是学者们基于理论视角的思考,对于体育高考政策的

实施对象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体育高考的接受程度也至关

重要。因此,本研究将基于高中生视角,探讨体育高考的

可行性以及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以期为体育高

考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南通市 9 所高级中学选取 10 个班

的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 450 份,回收有

效问卷 429 份,问卷有效率为 95.33%。被调查学生年龄

16 ~ 18 岁,平均 16.91±1.13 岁。其中,男生 207 人,占

48%,女生 222 人,占 52%;高一 131 人,占 30%,高二 175

人,占 41%,高三 123 人,占 29%。调查时间为 2023 年 3—

4 月并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自制人口统计学问卷》共 8 个条目,从人口学、个体、

教师、家长、学校等因素对高中生进行调查。

《体育高考高中生评价问卷》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

分 5 个条目,主要是高中生对体育纳入高考的可行性进行

调查。第二部分 15 个条目,主要是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

知评价,包括体育高考的社会影响、学校影响、推进路径 3

个维度,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由 1 表示“完全

不同意”到 5 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高中生对

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克隆巴赫系

数为 0.91。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M±SD)的形式表示。通过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

析进行差异比较,检验水准以 P < 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中生对体育高考可行性的态度分析

关于“体育会纳入高考科目吗?”的调查显示:190 名

学生认为体育会纳入高考科目,占 44.3%;173 名学生表示

说不清,占 40.3%;66 名学生认为体育不会纳入高考科目,

占 15.4%。可见,接近半数的高中生认为体育会纳入高考科目,

也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体育是否纳入高考持模糊态度,表

明当前高中生对于体育是否能纳入高考科目仍不确定。

新高考政策下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

评价研究

随着高考政策改革以及体育纳入高考进程的推进,高中生关于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认知评价对体育高考的

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429 名高中生关于体育高考的可行性以及对体育高考的认知

评价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认知评价的因素,旨在为体育高考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

体育高考;评价;影响因素

前言

关键词

092 1 期

2024

第95页

关于“是否赞成将体育纳入高考?”的调查显示:170

名学生赞成将体育纳入高考,占 39.6%;117 名学生表示对

体育纳入高考说不清,占 27.3%,142 名学生不赞成将体育

纳入高考,占 33.1%。可见,赞成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学生

人数略高于不赞成的学生,表明部分学生对体育纳入高考

持欢迎态度。

关于“体育纳入高考对高中生的利弊如何?”的调

查显示:188 名学生认为体育纳入高考是利大于弊,占

43.8%;154 名学生表示说不清,占 35.9%;87 名学生认为

体育纳入高考是弊大于利,占 20.3%。可见,认为体育纳入

高考利大于弊的学生人数要超过认为弊大于利的学生人数,

表明多数学生对于体育高考持正面态度。

关于“体育以何种方式纳入高考比较合理?”的调查

显示:144 名学生认为将体育科目以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纳

入高考较为合理,占 33.6%;126 名学生认为将体育以会考

的形式纳入高考较为合理,占 29.4%;92 名学生认为将体

育以计分科目纳入高考的形式较为合理,占 21.4%;67 名

学生认为将体育以强基计划的形式纳入高考较为合理,占

15.6%。多数学生希望以综合素质评价或体育会考纳入高考;

少部分学生希望以体育高考或强基计划纳入高考。

关于“体育高考分值应为多少?”的调查显示:体

育高考参考分值在 0 ~ 150 分之间(51.95±34.70)。选

择 60 分的学生最多,共 107 人,占 24.9%;选择 100 分

的学生共 87 人,占 20.3%;选择 30 分的学生共 60 人,占

14.0%;选择 10 分的学生共 48 人,占 11.2%,其余分值较

为分散。可见,高中生认为体育高考为 60或 100分较为合适,

这与不少省份制定体育中考分值相似。

2.2 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评价的比较

表 1 学生的人口学因素比较

变量

性别 T 值 年级 F 值

男生

(n=207)

女生

(n=222)

高一

(n=131)

高二

(n=175)

高三

(n=123)

社会影响 13.03±3.67 11.56±2.94 4.58** 11.47±3.38 12.69±3.28 12.53±3.41 5.40**

学校影响 21.36±4.45 19.59±4.02 4.33** 20.18±4.18 20.64±4.45 20.45±4.31 0.41

推进路径 18.43±4.76 15.89±5.10 5.32** 15.60±5.30 18.14±4.71 17.28±5.06 9.78**

评价总分 52.82±10.94 47.04±9.77 5.77** 47.25±10.53 51.46±10.73 50.25±10.54 6.03**

注:*P < 0.05;**P < 0.01,下表同

由表 1 可知: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评价各维度及总分在

性别上的差异显著(P < 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可

能是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运动,女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

学习上,这就造成男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或接受程度

高于女生。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社会影响、推进路径维度

及总分在年级方面的差异显著(P < 0.05),高二、高三

得分高于高一。随着年级升高,高考越紧迫,使得高年级

的学生对高考政策的理解或压力感越清晰。

表 2 学生的个体因素比较

变量

喜欢体育课与否 T 值 运动技能情况 F 值

不喜欢

(n=184)

喜欢

(n=245)

不擅长

(n=309)

擅长

(n=120)

社会影响 10.82±3.32 13.05±3.56 6.61** 12.05±3.04 13.33±3.81 3.64**

学校影响 19.36±4.38 21.25±4.43 4.39** 19.83±3.82 22.43±4.46 6.03**

推进路径 14.38±4.74 18.76±4.73 9.48** 16.53±4.89 19.90±4.50 6.55**

评价总分 44.56±10.11 53.07±10.69 8.35** 48.40±9.63 55.67±10.33 6.87**

由表 2 可知: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各维度及

总分在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方面的差异显著(P < 0.01),

喜欢体育课的高中生得分高于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表明喜

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或认可度比不喜

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更高。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维

度及总分在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差异显著(P < 0.01),

擅长运动的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要高于不擅长运

动的学生,可能是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希望体育纳入高考

体育•社会学 093

2024

第96页

科目,这样自己会获得较好的体育高考成绩。

表 3 教师对学生作用的因素比较

变量

班主任鼓励学生运动与否 T 值 体育老师课堂教学要求 F 值

不支持

(n=215)

支持

(n=214)

不严格

(n=154)

严格

(n=275)

社会影响 11.96±3.27 12.67±3.45 2.19* 11.80±3.43 12.49±3.33 2.04*

学校影响 19.95±4.37 20.74±4.36 1.87 19.56±4.45 20.76±4.04 2.84**

推进路径 16.41±5.16 17.72±4.94 2.69** 16.15±5.02 17.66±4.98 3.00**

评价总分 48.33±10.82 51.14±10.77 2.70** 47.50±11.31 50.91±10.14 3.20**

由表 3 可知: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认知评价中的社会影

响、推进路径维度得分及总分在班主任老师是否鼓励学生

运动方面的差异显著(P < 0.05),班主任鼓励参与运动

的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得分高于不鼓励的学生。

班主任作为高中生在校期直接管理者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体育运动作为高中生校内的主要娱乐活动对于高强度文化

学习具有缓解效应。当班主任意识到运动的效益时,能适

时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会使高中生建立体育运动不会影响

学习的思想,他们对体育高考的认知评价或认可度更正面。

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认知评价各维度及总分在体育老师体育

课堂教学要求方面的差异显著(P < 0.05),体育老师对

课堂教学要求严格的高中生体育高考评价认知得分高于对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不严格的学生。体育老师作为体育高考

政策执行者,对高中生影响最直接,体育课作为高中生少

有的放松身心的课程,学生学习时接受度高,当体育老师

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或身体锻炼时,学生对体育

运动的正向评价更高,更容易接受体育高考。

表 4 家长及学校对学生作用的因素比较

变量

家长支持子女运动与否 T 值 学校场地满足学生需求 F 值

不支持

(n=128)

支持

(n=301)

不能

(n=213)

(n=216)

社会影响 11.83±3.19 12.40±3.45 1.60 12.02±3.27 12.50±3.39 1.49

学校影响 20.00±4.10 20.62±4.35 1.97 20.10±4.37 20.85±4.10 1.83

推进路径 15.66±4.99 17.69±5.02 3.84** 16.46±5.13 17.88±4.91 2.93**

评价总分 47.50±10.27 50.71±10.74 2.87* 48.58±11.00 51.24±10.21 2.60*

由表 4 可知: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认知评价中的推进路

径维度及总分在家长是否支持子女参与运动方面的差异显

著(P < 0.05),家长支持运动的高中生对体育高考的认

知评价得分高于家长不支持运动的学生。高中阶段仍能支

持子女参与体育运动的家庭氛围和睦,家长更尊重子女选

择、理解子女不易之处,这些家庭培养出的学生以阳光健

康者居多。良好的性格和运动爱好使得学生对体育高考的

认知评价更正面或接受度更高。高中生对体育高考认知评

价的推进路径维度及总分在学校运动场地满足学生需求的

差异显著(P < 0.05),学校场地满足学生需求的高中生

对体育高考评价得分高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学生。学校作为

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教育学生的作用,学校运动场地

等硬件设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运动

技能提升、运动习惯培养和体质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场地若能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学生对体育运

动正向效益甚至是对体育高考认知评价会更正面。

文 / 马骏(南通市新桥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

作者简介:马骏,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市新桥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094 1 期

2024

第97页

(上接 33 页)

参考文献 :

[1] 刘燕 . 引入体育游戏对高校身体素质训练课的应用实践 [J]. 陕西教育 ( 高教 ),2023(3):43-45.

[2] 杨岸亿 .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应用策略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6(2):19-21.

[3] 陈昱,兰润生 . 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游戏的价值选择与实施路径 [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2):85-88.

[4] 盛城 . 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J]. 健与美 ,2022(7):120-122.

[5] 林福宁 .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应用分析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23):81-82.

参考文献 :

[1] 殷鼎 .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 [J]. 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 ,2023,42(4):16-23.

[2] 王春顺 , 许定国 , 李良 , 等 . 争论何以纾解: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理性思考 [J]. 中国考试 ,2022(3):7-14.

[3] 钟秉林 , 王新凤 . 中国式现代化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概念与路径 [J]. 中国考试 ,2023(8):1-10.

[4] 刘波 , 邰峰 , 韩勇 , 等 . 新时代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背景、依据和路径研究 [J]. 体育科学 ,2022,42(6):11-18.

[5] 程文广 . 新征程中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方略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46(1):105-115.

[6] 刘璐 , 翟靖韬 . 学业竞争内卷化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困扰及纾解研究 [J]. 体育学刊 ,2023,30(4):106-111.

[7] 檀慧玲 , 王玥 , 万兴睿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 基于 B 市的调查研究 [J]. 中国考

试 ,2023(7):48-56.

[8] 周进国 , 黄彦军 , 徐凤琴 . 我国体育社会问题预警机制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13(10):7-10.

体育•教学与训练 095

2024

(上接 70 页)

参考文献 :

[1] 李钦甲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角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创新探析 [J]. 体育前沿 ,2017(20):4-5.

[2] 冯奇荣 , 杨建明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探析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16.

[3] 刘俊伟,郭修金 . 体育强国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机制探析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26(7):35-38.

第98页

全面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使小学体育教育变得越

来越重要,特别是“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其全面而协调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善和丰富小学体育教

学的内涵。然而,教师与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合

作,是实现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小学

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背景,探讨教

师与家庭合作的重要性,分析这种合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促进家校密切合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通过提出教师与家庭的具体合作策略,期望能为小学体育

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 教师与家庭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在小学体育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教

师与家庭的有效合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具

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与家庭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

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重要场

所获得体育学习的支持和鼓励,这样的支持和鼓励可以使

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

果;其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

为对孩子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家长有效合作,

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家长对孩

子学习的期待和需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

通过教师与家庭的合作,家长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教学内容

和目标,对孩子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以此可以在家庭

中配合学校的教学,帮助孩子巩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也可以增强

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因此,

教师与家庭的合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具有

重要的作用 [1]。

1.2 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与信息交流

一方面,教师与家庭的合作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

沟通渠道,使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

目标和评价方式,让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协

调,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教师与家庭

的合作可以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信任,进一步激

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当家长明确学校的教

育目标和教学要求,他们就更可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

过程中,支持孩子的学习,提供有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

从而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此外,教师与家庭的合

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还可以使家长有机会参与到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与家庭合作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小学体育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这种模式促进了

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然而,如何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家庭的有效合作,以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与家庭的合作

模式,并深入研究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家校密切合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教师与家庭合作

前言

关键词

096 1 期

2024

第99页

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如家长观摩课、家校联合的体育活动等。

这种参与不仅能增强家长对学校教学的了解和认同,还可

以使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与学校形成良好

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师与家庭的合作在促进家庭与学校

的密切合作与信息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1.3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身心发展

在小学体育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教

师与家庭的合作模式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身

心发展。首先体育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的锻炼,

更是性格、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

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出发,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情境和支持;其次家庭是

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社会环境,家长的参与能将学校的

体育教育引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从而更有利

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教师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有助于

构建一个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关怀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

决学生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个稳定的、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2]。

2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中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模式

2.1 教师与家长的信息共享模式

教师与家长的信息共享模式在小学体育的“学、练、

赛、评”一体化教学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此模式运行的

首要前提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学校可以通

过家长会、微信群、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等形式,定期或

不定期地向家长发送教学计划、学生学习进度、体育活动

通知等信息。此外,信息共享模式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共享,

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评价等

方面的共享。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共享,有助于让

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让家长配合学校的

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与家长的信

息共享模式,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也可

以让家长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家长对学校

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2.2 家校联合的活动组织模式

家校联合的活动组织模式是另一种重要的教师与家庭

的合作模式,通常涉及到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组织、参与的

体育活动,如家长观摩课、亲子运动会、家庭户外活动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家长直接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学

校的教学过程,又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下,更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向家长展

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家长也可以直

接观察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

学水平,为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通过参与活

动,家长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和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2.3 家庭与学校的双向评价模式

家庭与学校的双向评价模式是“学、练、赛、评”一

体化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师与家庭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

中,教师和家长不仅可以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

还可以对彼此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此促进教育

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反馈,对学

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样的评价方式既

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感,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

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家庭对孩

子的教育情况,这对于他们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了解

和确认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满足程度,以此不断改进

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3]。

3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中教师与家庭的合作

3.1 定期的家校沟通会议

在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定期

的家校沟通会议作为教师与家庭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其

作用不可忽视。定期的家校沟通会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

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家长对学校教学的期望和反

馈。这对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2 家长参与的学校体育活动

第一,家长的参与可以让他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

学校的体育教学和活动。他们可以观察孩子在体育活动中

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和问题,这对于他们在家庭

中支持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家长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当看到父母也在关心和支持自己的学习时,学生会感到安

全感和归属感,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

体育•教学与训练 097

2024

第100页

此外,家长的参与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

会,比如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体育经验,和孩子一起参与

体育活动,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家庭体育作业的设计与反馈

通过精心设计的家庭体育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在家庭

环境中进一步练习和巩固在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也能培

养自主学习和锻炼的习惯,家长的反馈则可以帮助教师更

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首先,家庭体育作业的设计需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作业的难

度需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缺乏挑战,也不

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

家中练习跳绳,既能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体能,也能提高

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其次,家长在家庭体育作业中的反

馈非常重要。他们既可以监督和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也可

以观察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孩子的技能掌

握情况、投入程度等,然后及时向教师反馈这些信息。这

对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最后,为了提高家庭体育作业的效果,教师还需要定

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讲解作业的目的和要求,听取家长的

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4]。

3.4 家校共同制定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教师需要向家长充分讲解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

和具体要求,使家长了解体育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同时,

教师也需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他们对孩子在

家庭环境中体育活动的观察和了解,这些都是构建评价体

系的重要信息;

第二,在具体的评价内容上,除了基本的体育技能和

体能测试外,还需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运动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家长可以记录并反馈学生在家

中完成体育作业的情况,评价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

则可以观察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运动精神;

第三,评价体系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公平性和适应性。

公平性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标准下被评价;适应

性则意味着评价体系能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

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准确

地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也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学习和

发展。

4 结语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的成功实施,

离不开教师与家庭的密切合作。通过构建信息共享模式、

联合活动组织模式和双向评价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

体育学习效果,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期待这种合作模式能在更多的学校和家庭中得

到推广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文 / 田文宝(甘肃白银区第一小学,甘肃白银 730900)

作者简介:田文宝,男,甘肃白银人,甘肃白银区第一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

[1] 梁琴 . 浅谈小学体育 “ 学、练、赛、评 ” 一体化教学模式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第一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

集 ,2023:213-215.

[2] 童艳,杨文和 . 家校合作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二),2023:198-204.

[3] 张真 .“ 学、练、赛 ” 一体化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J]. 体育视野 ,2023(5):83-85.

[4] 钱佳,郝以谱,崔晓楠 . 学生家庭背景与家校合作育人中的教师行为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4):54-61.

098 1 期

202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