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发展较发达的区域之一。在实践探索方面,
2017年,合肥市民政局会同科大讯飞公司探索打
造“1+3+5+N”智慧养老院架构体系。2018年,
合肥市庐阳区推出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2019
年,合肥市与杭州市、武汉市共同被中央网信办、
民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
革试点城市。2020年,合肥市成功入选第四批智
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名单。2023年,合肥市蜀山
区入选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此
外,安徽省还通过建设智慧养老中心、智慧养老产
品用品产学研基、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扶
持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等方式促进智
慧养老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与实践环境吸引了
多家从事智能设备、辅具、智慧服务信息系统等方
面研发、生产、销售的智慧养老服务企业聚集合肥
等地,促进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
3.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安徽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
富。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安徽省人口
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
末,全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其中15~59岁人
口为3774万人,占安徽省总人口的61.65%
[2]。
在智慧养老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市场对智
慧养老相关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步提升,安
徽省可利用自身劳动人口数量众多、人力资源充
足的先天优势,通过政策导向及教育培训,引导劳
动力流向智慧养老产业。此外,安徽省统计局在
其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中指出,
本省高中及本科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较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时均有所上升,人才红利显现[20]。在智
慧养老产业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匮
乏的背景下,安徽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高
学历人才资源为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夯实了
人力基础。
(二)劣势分析
1.社会参与不足
社会参与不足在全国层面具有共性。智慧养
老体系建设实施活动中,单极治理倾向明显,即政
府主导智慧养老建设的资源统筹、关系调整及组
织管理的全过程,社会参与方式、程序与结果均由
政府主导[21],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参与不积极。
这一问题在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中表现
尤为明显。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安徽省,除合肥
外,各地的养老实践多数以政府补贴、试点智慧养
老院,社区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搭建智慧化大
数据平台,街道社区为居家老人发放智能手环等
设备的方式落地。政府主导倾向明显,相应细则
不够完善,企业、公众、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在实
践中难以有效参与。2023年出台的《安徽省社会
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办法》仅对
社会办养老机构提出了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对
养老机构智慧化转型的具体措施未做详细要求,
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建设
的支持措施更无涉及。政策对企业扶持的力度和
覆盖面不足。社会资本对智慧养老产业投资信心
不足,又面临着资金投入大、员工队伍建设难、责
任风险不明晰等多重困境,大多持谨慎态度。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安徽省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智慧养老发展
差距较大,服务体系呈现两极化的特征。在省会
合肥,无论是在政策环境、社区服务智慧体系配
套、智慧养老机构的升级方面,还是平台、数据技
术、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层面,在全国都处在较为
领先的地位。而其他地级市多数仍处在碎片化试
点、建设阶段,多数存在产品服务单一、智能化不
足等问题。例如,黄山市徽州区打造数字化养老
“1+3+N”模式,向老人免费发放智能手环;马鞍
山市建设智慧养老机构,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滁州市紫薇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内设老年食堂、
书报阅览室、智慧养老生活展示等功能区;安庆市
为居家老人安装智能呼叫设备,通过呼叫与社区
养老机构取得联系,预约服务;滁州市搭建智慧养
老服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智慧养老院;蚌埠市民
政局推进实施社区养老“助餐工程”;等等。在乡
镇及农村地区,智慧养老政策的惠及和产业发展
的情况则更为落后。在笔者走访过程中,许多农
村老人没使用过甚至没听过智慧养老服务。城市
之间、城乡之间智慧养老发展的差距导致无法产
生跨区域的协同效应,大数据的资源优化配置、规
模化运作优势亦无法发挥。
3.人均收入较低
安徽省居民人均收入低、老年人养老预算有
限。2023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9
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2万元,全国排第14
名[22]。笔者向亳州、阜阳、广德、宣城等地常住老
年人群体随机发放并回收了137份问卷。调研结
姚 瑶,马 铮,裴飞云:安徽省智慧养老SWOT-AHP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