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9-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老发展较发达的区域之一。在实践探索方面,2017年,合肥市民政局会同科大讯飞公司探索打造“1+3+5+N”智慧养老院架构体系。2018年,合肥市庐阳区推出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2019年,合肥市与杭州市、武汉市共同被中央网信办、民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城市。2020年,合肥市成功入选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名单。2023年,合肥市蜀山区入选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此外,安徽省还通过建设智慧养老中心、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扶持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等方式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与实践环境吸引了多家从事智能设备、辅具、智慧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研发、生产、销售的智慧养老服务企业聚集合肥等地,促进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3.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安徽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富。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其中15~59岁人口为3774万人,占安徽省总人口的61.65%[2]。在智慧养老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市场对智...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老发展较发达的区域之一。在实践探索方面,

2017年,合肥市民政局会同科大讯飞公司探索打

造“1+3+5+N”智慧养老院架构体系。2018年,

合肥市庐阳区推出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2019

年,合肥市与杭州市、武汉市共同被中央网信办、

民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

革试点城市。2020年,合肥市成功入选第四批智

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名单。2023年,合肥市蜀山

区入选工信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此

外,安徽省还通过建设智慧养老中心、智慧养老产

品用品产学研基、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扶

持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等方式促进智

慧养老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与实践环境吸引了

多家从事智能设备、辅具、智慧服务信息系统等方

面研发、生产、销售的智慧养老服务企业聚集合肥

等地,促进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

3.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安徽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

富。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安徽省人口

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3年

末,全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其中15~59岁人

口为3774万人,占安徽省总人口的61.65%

[2]。

在智慧养老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市场对智

慧养老相关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步提升,安

徽省可利用自身劳动人口数量众多、人力资源充

足的先天优势,通过政策导向及教育培训,引导劳

动力流向智慧养老产业。此外,安徽省统计局在

其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中指出,

本省高中及本科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较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时均有所上升,人才红利显现[20]。在智

慧养老产业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匮

乏的背景下,安徽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高

学历人才资源为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夯实了

人力基础。

(二)劣势分析

1.社会参与不足

社会参与不足在全国层面具有共性。智慧养

老体系建设实施活动中,单极治理倾向明显,即政

府主导智慧养老建设的资源统筹、关系调整及组

织管理的全过程,社会参与方式、程序与结果均由

政府主导[21],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参与不积极。

这一问题在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中表现

尤为明显。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安徽省,除合肥

外,各地的养老实践多数以政府补贴、试点智慧养

老院,社区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搭建智慧化大

数据平台,街道社区为居家老人发放智能手环等

设备的方式落地。政府主导倾向明显,相应细则

不够完善,企业、公众、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在实

践中难以有效参与。2023年出台的《安徽省社会

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办法》仅对

社会办养老机构提出了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对

养老机构智慧化转型的具体措施未做详细要求,

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建设

的支持措施更无涉及。政策对企业扶持的力度和

覆盖面不足。社会资本对智慧养老产业投资信心

不足,又面临着资金投入大、员工队伍建设难、责

任风险不明晰等多重困境,大多持谨慎态度。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安徽省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智慧养老发展

差距较大,服务体系呈现两极化的特征。在省会

合肥,无论是在政策环境、社区服务智慧体系配

套、智慧养老机构的升级方面,还是平台、数据技

术、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层面,在全国都处在较为

领先的地位。而其他地级市多数仍处在碎片化试

点、建设阶段,多数存在产品服务单一、智能化不

足等问题。例如,黄山市徽州区打造数字化养老

“1+3+N”模式,向老人免费发放智能手环;马鞍

山市建设智慧养老机构,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滁州市紫薇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内设老年食堂、

书报阅览室、智慧养老生活展示等功能区;安庆市

为居家老人安装智能呼叫设备,通过呼叫与社区

养老机构取得联系,预约服务;滁州市搭建智慧养

老服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智慧养老院;蚌埠市民

政局推进实施社区养老“助餐工程”;等等。在乡

镇及农村地区,智慧养老政策的惠及和产业发展

的情况则更为落后。在笔者走访过程中,许多农

村老人没使用过甚至没听过智慧养老服务。城市

之间、城乡之间智慧养老发展的差距导致无法产

生跨区域的协同效应,大数据的资源优化配置、规

模化运作优势亦无法发挥。

3.人均收入较低

安徽省居民人均收入低、老年人养老预算有

限。2023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9

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2万元,全国排第14

名[22]。笔者向亳州、阜阳、广德、宣城等地常住老

年人群体随机发放并回收了137份问卷。调研结

姚 瑶,马 铮,裴飞云:安徽省智慧养老SWOT-AHP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45

第52页

果显示,依靠子女赡养的老人(54人)占39.4%,

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43人)占31.4%,依靠劳

动收入和存款养老的老人(共40人)占29.2%。

有稳定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的老人仅占31.4%。

这些常住老年人群体整体养老资金来源不稳定,

养老保障较弱。此外,月均养老开支在1500元

及以下的老人(72人)占52.6%,1501元到2000

元的(48人)占35%,2001元到2500元的(12

人)占8.8%,2500元以上的(5人)占3.6%。养

老预算整体也较低,87.6%的老人月均花销在

2000元以下。调研得出,安徽省常住老年人群体

呈现收入较低、保障较弱、依靠子女、养老预算有

限的特点。

(三)产业机遇分析

1.产业发展增速加快

近几年老年人在日常消费、医疗健康、养老金

融和社交娱乐方面的支出的明显增长。老年人的

消费力,尤其在智慧养老领域的消费力虽然基础

较弱,但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据《智慧养老产业

白皮书(2019)》数据统计,2050年,我国智慧养老

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将是2019年3.2万

亿元的6.9倍,增长势态强劲[23]。独生子女赡养

老人压力增大、养老机构床位紧张、养老产业不完

善等矛盾的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为智慧养老产

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此外,初老人群步入养老市

场,将逐步提升老年市场支付能力和对养老品质

的追求,智慧养老产业将前景广阔。再者,在养老

产业加速扩张的趋势下,通过发展智慧养老这一

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效应,不断培育新产

品、新服务,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缓解融资约束、

增强市场竞争,可提升养老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助

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2.老年人“数字鸿沟”逐步缩小

现阶段,老年人受困于“数字鸿沟”问题,对智

慧健康养老产品的接纳与使用存在困难,但是相

关产品及服务的潜在需求旺盛[24]。随着时代的

发展,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化产品在人民生活中占

据的地位越发重要,我国老年人对移动互联网及

数字化产品的接纳态度逐渐转变,学习意原也逐

渐强烈。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发布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

案的通知》、全国老龄办2020年发布《关于开展

“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

教育司2021年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智慧助老”优

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工作

的通知》等,逐步推动“智慧助老”的落地。在市场

与技术层面,通过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与设计,越

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行了界面优化,推出了关怀

模式、长辈模式,以及大屏幕、大字体、无感应用等

产品升级改造。在社会层面,新冠疫情期间凸显

的“数字排斥”现象[25]在客观上促进了近几年的

数字融入。在医院、旅游景区、地铁站等人流量大

且需使用智能手机操作的场所,配备志愿者、设立

咨询台、提供适老化通道已成为常态。通过多方

面的共同努力,未来老年人对智慧产品的接纳程

度以及数字认知能力将逐步提升。我国老年人对

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化产品接纳度和使用程度的逐

步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智慧养老市场规模、释放需

求、提升市场空间,为智慧养老产业深度化、精细

化发展奠定基础。

3.转型升级深度发展

在智慧养老初期,有学者指出智慧养老可以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26]。随着我国养

老保障体系负担的日益加重,提升保障体系效率、

降低治理成本及负担成本愈发重要。智慧养老利

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了养老资源在

时空上的隔断,实现养老精准化发展,降低政府部

门间协调成本,增强政府职能整合效果,提升组织

间合作层次,在政府治理层面有效破解碎片化运

作,实现整体性治理[27],进而实现治理成本的降

低和治理效率的提升。

随着智慧养老的深度发展,信息共享的实现

程度将 逐 渐 惠 及 全 社 会,破 除 “数 据 邻 避”现

象[28],实现社会层面养老数据的联通共享,提升

产业效能,降低企业成本。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

式、养老产品及服务时,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决策的

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短期内看,家庭购买智慧养

老设备、适老化产品需要一定的财务支出,但是综

合考量人力成本和长期性价比,智能化产品正逐

渐被越来越多的家庭和老年人接收。此外,智慧

养老相关服务有效整合社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

等相关社会资源,老年人在接受相关养老服务的

同时可降低家庭养老负担。再加上“时间银行”模

式与智慧养老平台的整合,低龄老人通过平台参

与助老服务,降低养老成本。

4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53页

(四)产业挑战分析

1.专业人才匮乏

智慧养老虽然呼声很高,但实际发展仍然存

在较多问题。目前国内从事智慧养老服务事业的

人员不足百万,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且从业人员整

体学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29]。从业人员数

量短缺及职业素养不足使得政策落地缺乏依托,

社区与企业养老服务开展困难,实际服务效果不

理想,用户体验感下降。此外,智慧养老产业缺乏

具备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高端复

合型人才[30],这限制了数据化运作的效率与智慧

化进程,制约了服务多样化和专业化建设,难以满

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制约安徽省智

慧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尚未充分建立健全智慧养老相关法律法规,

侵权责任承担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数据的利用存

在老年人数据主体地位失衡、数据安全保护不

足[31]。老年人在参与智慧养老时可能面临人身

安全、社会责任、孝养道德、公平价值及市场及技

术等方面的风险,智慧养老相关风险的控制也有

待完善[32]。对风险的感知影响老年人对智慧养

老产品及服务的信任和接纳,一定程度上制约智

慧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正进入

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治理的导向应从政策主导向

法律主导型转变[21]。安徽省应坚持“一盘棋”的

系统观念,深入落实国家对智慧养老的顶层设计

和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细化相关配套措施,

确保智慧养老平稳有序发展。

3.供需匹配错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品

质生活有了新期待,养老需求的观念也逐步向“享

老”需求过渡;需求扩大的同时,差异性也将逐渐

明显。目前智慧养老产业供给落后,无法满足日

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出现供需层次错位、供需对

接不畅、数据联通与利用不足[33]、产业链环节衔

接不当[24]等问题。市场及政府提供的智慧养老

服务内容趋同、种类单一,产品技术更新缓慢,服

务与产品迭代速度追不上需求增长速度。并且随

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长期照护、老年医疗等专业

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34],智慧养老应优

化供给侧结构、平衡供需匹配,满足全时空、多场

景、立体化的养老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安徽省

通过集成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全社会智慧养老感

知能力,推进本省智慧养老产业从供给侧推动向

需求侧拉动转型,改善供需不匹配问题,将有助于

本省智慧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

发展。

四、安徽智慧养老发展SWOT-AHP模型构建

(一)判断矩阵构建及一致性检验

图1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德尔菲法,邀请专

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采

用“两两比较”的方式,按照层次分析法的1~9标

度法进行打分,以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运用

SPSS软件计算得出安徽智慧养老发展研究准则

层判断矩阵 A、优势判断矩阵S、劣势判断矩阵

W、机遇判断矩阵 O、威胁判断矩阵 T,以及各组

的一致性比率(CR),具体见表1及表2。

各组CR 值均小于0.1,都通过了一致性检

验,分析结果可取。

(二)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总优势S总 =0.4589,总

劣势W总 =0.0996,总机遇O总 =0.3487,总威

胁T总 =0.0927。将SWOT各组战略要素总权

重在坐标系中标注出,得到安徽省智慧养老发展

战略“钻石”。运用重心公式得出战略四边形的重

心P(0.0898,0.064),P点位于坐标系第一象

限,如图2所示。

运用 AHP分析法定量分析可发现,安徽省

智慧养老发展战略准则层各指标的重要性为:优

势(S)>机遇(O)>劣势(W)>挑战(T)。根据战

略四边形重心P点坐标位置得出,安徽省智慧养

老发展战略应首选SO(优势-机遇)战略,即在发

展中应充分发挥本省内在优势,并积极把握外部

机遇。根据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可得出:

政策落实与实践探索走在前列(0.3186)是安徽

省智慧养老发展战略中的最大优势,老年人数字

鸿沟逐步缩小(0.1439)是发展战略中的最大机

遇。同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专业人才匮乏

(0.0632)等挑战,以及省内居民人均收入较低

(0.0783)等短板。

姚 瑶,马 铮,裴飞云:安徽省智慧养老SWOT-AHP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47

第54页

表1 准则层SWOT组指标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检验

SWOT组 S W O T 特征向量 权重 λmax CR 一致性

S 1 3 2 5 2.340 0.4589

W 1/3 1 1/5 1 0.508 0.0996

O 1/2 5 1 4 1.778 0.3487

T 1/5 1 1/4 1 0.473 0.0927

4.127 0.048 通过

表2 指标层各组指标判断矩阵、组合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项目组 组间权重 指标 判断矩阵 组内权重 组合权重 λmax CR 一致性

优势S 0.4589

S1

S2

S3

S=

1 3 1/2

1/3 1 1/8

2 8 1

?

?

???

?

?

???

0.2103 0.0965

0.6942 0.3186

0.0955 0.0438

3.009 0.009 通过

劣势 W 0.0996

W1

W2

W3

W=

1 3 9

1/3 1 7

1/9 1/7 1

?

?

???

?

?

???

0.0658 0.0066

0.1488 0.0148

0.7854 0.0783

3.08 0.076 通过

机遇 O 0.3487

O1

O2

O3

O=

1 2 1

1/2 1 1

1 1 1

?

?

???

?

?

???

0.2599 0.0906

0.4126 0.1439

0.3275 0.1142

3.054 0.051 通过

挑战T 0.0927

T1

T2

T3

T=

1 1/3 1/7

3 1 1/2

7 2 1

?

?

???

?

?

???

0.6817 0.0632

0.2158 0.0200

0.1025 0.0095

3.003 0.003 通过

图2 安徽省智慧养老发展战略“钻石”

五、发展路径建议

(一)把握产业风口,发挥领先优势,建设智慧

强省

安徽省应首选SO(优势-机遇)战略,利用政

策落实与实践探索的领先优势,把握老年人数字

鸿沟逐步缩小与产业发展增速加快的机遇,进一

步落实细化产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加强企

业创新和产品升级。应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和扶

持政策,出台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完善产业政策

法规,营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资

源,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鼓励和督促企业及各

级部门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智慧养老产品种类、优

化智慧养老平台使用体验、完善智慧养老设备生

态体系建设。促进智慧养老产业与人工智能、互

联网、数字技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释放科技创新

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发挥新质生产力提升资源

配置效率的重要功能,加速本省智慧养老产业升

级发展。鼓励省内科技企业和民间资本积极把握

智慧养老产业高速发展的风口,在老年人数字认

知能力逐步提升的机遇前,以需求为导向,在产

品、服务等多方面升级换代、提升品质,满足日益

增长的、个性化的“享老”需求,缩小供需差距,提

升企业竞争力,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

效应,建设智慧养老产业强省。

(二)整合资源,填补产业空缺,确定发展路径

面对专业人才匮乏这一问题,安徽省可发挥

本省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比较充足的先天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智慧养老产业,强化ST(优势挑战)路径,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强省和人才输出强

省。在建立产业教育培训强省方面,可借助安徽

省境内高校及各类院校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的优

势,建立、健全智慧养老各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培

养各层次教师队伍,完善智慧养老产业教育资源

配备。同时,可整合省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结合

省内旅游资源、优质养老院等,建设人才培养基

地、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加强对产业人才

的培养和与市场的对接。建立自师资力量、高端

4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55页

复合型人才培养至产业服务人员培训的智慧养老

教育培训体系。在建设人才输出强省方面,借助

省内人力资源充足及人才红利显现的优势,通过

政策扶持,结合教育培训,引导省内各层次人才资

源流向智慧养老产业,填补智慧养老产业人才缺

口的同时,提升本省人才就业质量。利用教育和

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教育培

训和人才输出特色产业,间接有利于省内教育资

源转型,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升居民收入。

(三)优势弥补劣势,借力产业转型,促进整体

发展

安徽省应重视人均收入较低、城乡及区域发

展差距较大和社会参与不足的困境。把握产业精

准化、整体化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利用智慧养老

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的特点,推动数据联

通共享,增强政府职能整合效果、促进全社会信息

联通、在社会层面提升产业效能,推动养老体系降

本增效,让更多家庭及老人享受到智慧养老产业

这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红利。同时,加强政策倾

斜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完善

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和社

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协助民间资本有效流入智慧养老产业,尤其是农

村地区的智慧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度,

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此外,考虑到省内居民人

均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安徽省智慧养老产业发

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入市场竞争,实

现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刘厚莲.世界和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J].老龄科学研

究,2021,9(12):1-16.

[2]2023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

OL].(2024-02-27)[2024-03-01].http://tjj.ah.gov.cn/

ssah/qwfbjd/qwfb/149224301.html.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 报 [EB/OL].(2024-02-29)[2024-03-01].http://

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

html.

[4]李方启,张伟,朱广余.安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问题探

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1(10):25-28.

[5]席恒,任行,翟绍果.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

[J].老龄科学研究,2014,2(7):12-20.

[6]“智慧养老”助力幸福晚年[EB/OL].(2018-03-21)[2024-

03-01].https://www.gov.cn/xinwen/2018-03/21/content

_5276078.htm.

[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5〕40 号 )[A/OL].(2015-07-01)[2024-03-0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

t_10002.htm.

[8]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

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

联电子〔2017〕25号)[A/OL].(2017-02-20)[2024-03-01].

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39022/content.html.

[9]关于印发《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民办便函〔2022〕856号 )

[A/OL].(2022-09-26)[2024-03-01].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2-09/29/content_5713649.htm.

[10]雷晓康,汪静.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智慧健康养老:战略目标、

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0,50(1):131-139.

[11]左美云.智慧养老的含义与模式[J].中国社会工作,2018(32):

26-27.

[12]毛羽,李冬玲.基于UTAUT模型的智慧养老用户使用行为影

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一键通”为例[J].电子政务,2015(11):

99-106.

[13]张博,韩俊江.”互联网+”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研究[J].宏

观经济管理,2018(12):40-44.

[14]高鹏,杨翠迎.智慧养老的精准化供给逻辑与实践:来自上

海市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21(5):187-193.

[15]武萍,朱旭峰.智慧养老服务的风险规制与秩序建构[J].新

疆社会科学,2022(6):153-166.

[16]任洁,王德文.智慧养老中的老问题、新形式与对策研究[J].

兰州学刊,2021(5):197-208.

[17]杨莲秀,胡孔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智慧养老政策分析

[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4):118-127.

[18]周凌一,周宁,祝辰浪.技术赋能智慧养老服务的实践逻辑

和优化路径:以上海市为例[J].电子政务,2023(2):43-57.

[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

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17〕34号)

[EB/OL].(2017-04-27)[2024-03-01].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17-04/27/content_5189302.htm.

[20]安徽人口发展变化特点:我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

读[EB/OL].(2021-06-16)[2024-03-01].http://tjj.ah.

gov.cn/ssah/qwfbjd/fxjd/145848321.html.

[21]袁文全,王志鑫.智慧养老建设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策略

[J].城市问题,2024(1):84-91,103.

[22]2023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4-01-17)

[2024-03-01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

202401/content_6926492.htm.

[23]白皮书发布 |《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9)》[EB/OL].

(2020-03-16)[2024-03-01].https://www.iii.tsinghua.

edu.cn/info/1097/1615.htm.

[24]王立剑,朱一鑫,马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现实需求与发

展进路[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14

(2023-11-17)[2024-03-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1117.0940.002.html.

[25]朱勤.智慧养老中的数字困境与应对[J].人民论坛,2023

(22):64-68.

(下转第66页)

姚 瑶,马 铮,裴飞云:安徽省智慧养老SWOT-AHP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49

第56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3-03-31

[作者简介]赵海华(1978—),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绿色金融、货币理论与政策;

陆忠杰(2000—),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金融。

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价值的提升

———基于PSM-DID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

赵海华,陆忠杰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绿色债券作为促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帮助发行企业提升自身价值,是决定我国绿色债

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沪深 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

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绿色债券发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但这一过程缺乏动态持续性;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会通过

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以及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等途径提升企业价值;对于制造业、非

国有企业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企业而言,绿色债券发行对于其价值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对于提升发行企

业价值,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容提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绿色债券;企业价值;投融资期限结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第二类代理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50-07

一、引 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家主

席习近平于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

提出了“双碳”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

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

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

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绿色债券作为绿

色金融工具,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具

有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绿色债

券发行指引》,规范了绿色债券发行细则;2016

年,中央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

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在我国发展迅速。

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额达到3862亿元,发

行总量首次位居全球第一① 。根据 Wind统计,截

至2022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2.63

万亿,存量规模达到1.54万亿② 。

宏观上,绿色债券在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

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微观上,绿色债券促进发行企业的价值创造,激发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这是我国绿色债券

市场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我国绿色债

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拟从发

行企业的角度分析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价值提升

之间的关系,着重探索二者之间的多种中介渠道,

丰富绿色债券发行的微观效应研究。

二、文献综述

在有关绿色债券的文献中,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债券的发行定

价;二是绿色债券发行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影

响。在绿色债券的发行定价方面,Zerbib通过研

究2013年至2019年12个国家的债券市场数据,

发现绿色债券相对于普通债券而言存在2个基点

的折价[3]。在我国绿债的发行定价研究方面,龚

玉霞等通过二叉树模型研究得出,由于我国绿色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国内绿色债券的价格普

遍被低估[4]。在绿色创新方面,王营等通过对沪

深 A股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9年发行的绿色

债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

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并且其中一条重要渠道是通

第57页

过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5]。

绿色债券发行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对企业股权价值和财务价值的影响。在股

权价值方面,陈淡泞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绿

色债券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发现企业发行

绿色债券能够在短期内对其股价产生正向影响,

但并不具有长期性[6]。在财务价值方面,马亚明

等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季度

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

显著提升其价值,并且这一过程具有动态持续

性[7]。但以上研究均忽视了在基准回归前对控制

组样本进行筛选,可能会导致在回归过程中样本

存在自选择问题,影响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在关于绿色债券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中介效应

检验中,王倩等认为融资约束在两者之间起到中

介效应,并且融资约束越高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明显[8]。马亚明等通

过选取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融资成本在两

者之间起到较为显著的中介效应[7]。但以上研究

均只考虑了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对

于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方面的中介效应检验。吴

世农等研究了绿色创新在企业发行绿债与自身价

值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出企业发行绿债可以通过

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来提升其价值这一结

论[9]。此外,Tang等在理论方面提出企业发行绿

色债券能够促进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长期来看

有利于自身价值的提升,但却忽视了社会责任信

息披露水平方面的中介效应检验[10]。Flamer认

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吸引机构投资者持股,

而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相比更具有耐心,即便经理

人在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也不会立

马抛售手中的股票,给予经理人极大的鼓励,减轻

了其短视行为,从而有效缓解了第一类代理成本,

最终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11],但却没有考虑大

小股东之间产生的第二类代理成本在两者之间的

中介效应。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出企业发行

绿色债券能够提升自身价值这一基本结论,但现

有文献大多是从融资约束、绿色创新等方面研究

绿色债券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中介效应,缺乏更

为多样化的中介效应检验。此外,鲜有文献对研

究样本进行筛选,消除回归过程中的自选择问题。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融资约束方

面,区别于以往文献对融资成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进一步探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的中介效应。

第二,在代理成本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侧重于股

东与管理者之间第一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分

析,着重分析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

理成本的中介效应。第三,在基于双重差分法研

究绿色债券发行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为实验组样本筛选出与

其综合特征最相近的控制组样本,消除回归过程

中的自选择问题,提高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绿色债券兼具“债务”与“绿色”双重属

性,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会从这两个方面对其价值

产生影响。首先,从“债务”角度来说,根据权衡理

论,企业的负债存在税盾效应,尤其是在企业负债

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发行债券,可以减少其在

税务方面的支出,从而有助于自身价值的提高。

其次,从绿色债券所具有的“绿色”属性来说,企业

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向投资者树立绿色低碳型企业

的形象,从而吸引环境友好型投资者对企业进行

长期价值投资,进而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最

后,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时,能够更容易获得政府

的优惠补助政策以及贴息,融资成本的降低使自

身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12]。因此,基于上述分

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提升其价值。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是为了服务于绿色项目,

因此绿色债券的持续期限较长,平均为3~5年,

与绿色融资项目的融资模式相匹配,能够有效缓

解企业的投融资错配问题[13](P269-293)。同时,绿色

债券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够为资金需

求者和供给者之间建立一条直接融资渠道,使其

能够以较低的中介费用获得长期资金,而不需要

进行短期借贷,来满足企业长期融资项目的资金

需求,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以及财务成

本,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14]。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假设2:

假设2: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改善其投融

资期限错配程度,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从两方面增加自身的社

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一方面,企业发行绿债能

够引入投资者监督机制,增加了媒体对于企业的

关注度[10],迫使企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

另一方面,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会吸引更多的机构

投资者持股[15],而机构投资者往往会要求企业披

赵海华,陆忠杰: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价值的提升 51

第58页

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

理论,当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得到强化

时,利益相关者会更加了解企业除财务信息之外

的情况,较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债权人对债务违约

风险的评估,使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优化,有助于

企业价值的提升[16]。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提高其社会

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而提升其价值。

由上文分析可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吸

引外界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倒逼企业加强信息

披露,减少了大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加

强了对于中小股东的保护,有效降低了第二类代

理成本。当第二类代理成本降低时,中小股东对

于企业的信心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刺激中小

股东增加对于企业的投资[17],甚至会吸引市场中

其他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注资,促进了企业价值的

增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4:

假设4: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降低第二类

代理成本,进而提升其价值。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定

为了更加严谨的研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

其价值的影响,并且为了避免 OLS回归可能产生

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 Beck等[18]提出的政策

时点不一致 DID的方法,设定多期DID模型如式

(1):

TobinQit =α+βGreeni·Afterit +

γXit +Corporatei +Timet +εit (1)

其中,TobinQit 是用来衡量企业的价值,表示企

业i在t时期的托宾 Q。Greeni 为实验组和控制

组的虚拟变量,若企业i在样本期内发行了绿色

债券,则进入实验组,取值为1,相反则取值为

0。Afterit 为时间虚拟变量,若实验组企业i在t

时期已经发行了绿色债券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

为0,对于控制组企业则全部取值为0。Xit 为控

制变量;Corporatei 为个体固定效应;Timet 为时

间固定效应;α为常数项;εit 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企业价值作为被解释

变量,用托宾 Q来衡量。这里托宾 Q的计算公式

为:公司总市值/资产重置成本。用股权市值、净

债务市值和非流通股权市值之和代表总市值。

解释变量:Greeni·Afterit 为本文的核心解

释变量,通过观察其系数β来研究绿色债券发行

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若β大于0,说明企业发

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

则为负向作用。

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企业价值

的因素,本文选取了流动资产比率(Liquid)、现金

持有比率(Cash)、每股净资产增长率(SizePS_

g)、总 资 产 周 转 率 (Rotate)、总 资 产 利 润 率

(ROA)和股权集中度(Sharehold),作为控制变

量,其中股权集中度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本文数据均来自 CSMAR 数据库,选取了

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的制造业、

电力行业、水利行业、建筑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

业等6个行业的企业层面季度面板数据。然后剔

除在2016年1月1日之后的上市公司,数据缺失

的公司以及在样本期内被ST、ST*处理的企业,

共得到1313家企业。在这期间发行过绿色债券

的企业共有29家,将其作为实验组,其余1284

家企业进入控制组。

五、实证研究

(一)倾向得分匹配(PSM)

双重差分法能够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样本

自身不存在选择偏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选

择是否发行绿色债券这一行为并非完全随机的,

可能存在着严重的自选择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倾

向得分匹配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估计出每家

企业的倾向得分P(X),然后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

样本进行匹配,以匹配成功后的控制组作为实验

组的反事实结果。本文采取1:1最近邻匹配的方

法进行匹配,PSM 均衡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匹配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偏差(bias)绝对值都控制

在10% 以内;也可以从图1中看出,在匹配前各

变量存在显著的标准偏差,而在匹配后均分布在

0附近,说明很好地解决了显著性偏差问题。同

时T 检验中除了现金比率,其他变量匹配后的P

值均不显著,表明接受原假设即组间差异并不显

著。因此,本文决定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进

行下一步研究,解决样本自身存在的自选择问题。

(二)基准回归

为了研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的影

响,采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对模型(1)进

行会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图表中可以看

出,在固定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前提下,无论

是否加入企业层级的控制变量,核心解释变量

Green·After 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

5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59页

正,说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高其价值。

这一结论验证了假设1。

表1 PSM 均衡性检验结果

Variable

匹配前(U)

匹配后(M)

%bias

|bias|降低

幅度(%)

T 检验

T 值 P 值

Liquid

U -76.400

M -0.900

98.8

-15.490 0.000

-0.580 0.564

Cash

U -47.700

M -3.500

92.6

-9.590 0.000

-2.000 0.045

SizePS_g

U -2.800

M -2.200

22.2

-0.680 0.495

-0.550 0.580

Rotate

U -45.400

M 1.400

96.9

-10.280 0.000

0.430 0.667

ROA

U -23.300

M -6.500

71.9

-5.440 0.000

-1.440 0.149

Sharehold

U 37.300

M 5.000

86.4

11.110 0.000

0.980 0.325

图1 控制变量的平衡测试分布图

表2 双重差分基本回归结果

变量

(1)

TobinQ

(2)

TobinQ

Green·After

0.029***

(0.009)

0.022***

(0.006)

_cons

0.480***

(0.003)

0.554***

(0.021)

控制变量 No Yes

个体固定效应 Yes Yes

时间固定效应 Yes Yes

N 1213 1213

r2 0.821 0.926

注:* P<0.1,** P <0.05,*** P<0.01;括号内为t

值;下同。

(三)稳健性检验

1.反事实检验

利用反事实分析法来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

稳健性检验,将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时点进行

提前,用假定发行时点提前的交乘项来替换实际

的解释变量Green·After。反事实分析的回归

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列(2)的核心解释变

量为L8.Green·After,其估计系数表示假定每

家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时点分别

提前8个季度时,发行绿色债券对于企业价值的

影响,L10.Green·After 的 含 义 同 理。如 果

L8.Green·After或者L10.Green·After的估

计系数依旧显著为正,说明企业价值的提升是企

业自身经营的结果,而并不是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所导致的。表4的回归结果显示,在假定发行绿

色债券的企业其发行时点分别提前8个季度或

10个季度时,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说

明企业在实际时点发行绿色债券的确提升了其价

值,反事实检验通过。

表3 反事实检验

变量

(1)

L8

(2)

L8

(3)

L10

(4)

L10

L8.Green·

After

0.008

(0.009)

0.012

(0.008)

— —

L10.Green·

After

— — 0.004

(0.009)

0.007

(0.007)

_cons

0.290***

(0.001)

0.452***

(0.005)

0.290***

(0.001)

0.451***

(0.005)

控制变量 No Yes No Yes

个体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时间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Yes

N 35450 35450 35450 35450

r2 0.840 0.892 0.840 0.892

表4 中介效应检验

变量

(1)

SFLI

(2)

CQ

(3)

AC

Green·After

-0.023***

(0.008)

0.025**

(0.012)

-0.004***

(0.001)

_cons

0.325***

(0.006)

0.546***

(0.009)

0.014***

(0.001)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个体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时间固定效应 Yes Yes Yes

N 35408 26994 30053

r2 0.711 0.746 0.541

2.平行趋势检验

采用双重差分法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满足平

行趋势假定,即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之前,实验组

与控制组的被解释变量要沿着相同的时间趋势变

化,否则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

结果将会产生偏差。为了验证平行趋势,本文设

定了模型(2),出于简洁考虑,用D 来代表解释变

量Green·After,D 的上标表示距离企业发行绿

色债券的提前或滞后期数,本文截取的时点为企

业发行绿色债券之前10期至之后15期。同时为

了避免虚拟变量陷阱,去除了发行绿色债券之前

一个季度D-1

it 的虚拟变量,D-10

it 到D15

it 均以D0

it

赵海华,陆忠杰: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价值的提升 53

第60页

作为基准时点。

TobinQit =α+β1D-10

it +β2D-9

it +…+β24D14

it +

β25D15

it +γXit +Corporatei +Timet +?it

(2)

图2显示了模型(2)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的可

视化结果,可看到在绿色债券发行的前10个季度

中,所有季度虚拟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而在绿色

债券发行之后的第二个季度开始,虚拟变量的估

计系数显著的大于0,表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

确能够提升其价值,即实证结果通过平行趋势假

定;但在发行之后的第五季度开始,虚拟变量的系

数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其

价值的提升效果并不具有动态持续性。

图2 平行趋势检验图

(四)中介效应检验

借鉴江艇[19]的方法,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分别

检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自身投融资期限错配

程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第二类代理成本

的影响。

首先,检验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中介效应。

其中关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这一指标的构建,

本文参考刘晓光等[14]的研究,选择采用短期负债

比率与短期资产比率之差来衡量企业的投融资期

限错配程度,该值越大,说明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

配程度越大。指标构建公式为,SFLI=短期负

债/总负债-短期资产/总资产。回归结果如表5

列(1)所示,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为-0.023,在1%

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有

效减轻自身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刘晓光等研究

发现,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高的企业面临着较高

的债务风险,并且会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投入,以及

增加财务成本等方式恶化企业绩效[14]。因此,若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改善自身投融资期限错配程

度,则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从而使企业价值得

到提升,假设2得到验证。

其次,检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中介效

应。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指标的构建,借

鉴邹萍[20]的研究,通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社会

责任研究子库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信

息表”里的12个方面,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信

息披露水平的基本准则。通过对这12个不同方

面的准则进行赋值,如信息表里是否披露供应商

权益保护,“是”为1,“否”则为0。然后,将每家企

业的分项得分进行汇总,并将各企业总分除以12

使其标准化,最后得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CQ)的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社会责

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回归结果如表5列(2)所

示,回归结果为0.025,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社会责

任信息披露水平。王琳等研究发现,企业强化社

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能够通过通过同群效应以及

降低违约风险,来提高自身价值[16]。因此,企业

发行绿色债券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

平,来提升其价值,验证了假设3。

最后,检验第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对

于第二类代理成本这一指标的构建,本文参考魏

志华等[21]的研究,选取股东资金占用规模作为度

量指标,比值越大,第二类代理成本越高。指标构

建的公式为,AC=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回归结

果如表4列(3)所示,回归结果为-0.004,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降低

第二类代理成本。姚贝贝等研究发现,第二类代

理成本较高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严重的抑制作

用[22]。因此,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通过降低第二

类代理成本,较大程度改善了企业绩效,从而提升

了企业价值,假设4得到验证。

(五)企业异质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不同类别的企业发行绿色债

券对于其价值影响的差异性,笔者进行了异质性

分析。首先是基于企业所属的行业进行分析,由

于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较少,且行业分布并不均

匀,因此重点考虑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前四的行业:

制造业、电力行业、水利行业以及建筑业,基于上

述分类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制造

业、电力行业与水利行业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均

能够显著提升其价值,尤其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

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建筑行业的企业发行绿色

债券并不能提升其价值。原因可能在于,过去几

年,国家在政策面上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一系列

5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61页

宏观调控来帮助其实现软着陆,导致建筑行业的

利润下降,可能会引起现金流的阶段性短缺。因

此即使建筑类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也不能显著提升其

价值。

表5 基于行业的异质性分析

变量

(1)

制造

(2)

电力

(3)

水利

(4)

建筑

Green·

After

0.182***

(0.015)

0.082***

(0.015)

0.115***

(0.025)

-0.120***

(0.023)

_cons

0.398***

(0.004)

0.500***

(0.013)

0.734***

(0.038)

0.916***

(0.016)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N 27823 3266 530 1306

r2 0.513 0.449 0.726 0.698

进一步将企业按照所有权性质进行划分为国

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回归结果如表6的(1)(2)

列所示。结果表明,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国有企业

和非国有企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相比于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

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原因在于,非国有企业更

难获得长期投资,存在严重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

象;同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如果发行绿

色债券,能够明显地缓解上述问题。因此,非国有

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的促进作用更加

明显。

表6 基于所有权性质和所在区域的异质性分析

变量

(1)

国有企业

(2)

非国有企业

(3)

政策区

(4)

非政策区

Green·

After

0.104***

(0.012)

0.202***

(0.014)

0.172***

(0.016)

0.164***

(0.012)

_cons

0.466***

(0.006)

0.397***

(0.005)

0.470***

(0.007)

0.384***

(0.005)

控制变量 Yes Yes Yes Yes

N 13498 21951 10503 24946

r2 0.540 0.497 0.539 0.498

最后,本文研究了国家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

新试验区对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影响。2017

年6月,国务院正式审批决定将浙江省、江西省、

广东省、贵州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为绿色

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3],因此将以上5个省或自

治区定义为政策区,其余地区定义为非政策区,回

归结果如表6(3)(4)列所示。结果显示,发行绿

色债券对于政策区和非政策区企业都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但相比于非政策区,政策区企业发行绿

色债券对于其价值的促进作用更大。原因可能在

于:一方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府会对发

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降低其融资成

本;另一方面会加强对于绿色金融的监管,迫使企

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其价值的

提升。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1313家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

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的季度面板数据,通

过多期DID,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升其价

值,该结论与以往学者结论相同,并且通过了反事

实检验;但这一过程并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这一

结论不同于以往研究。

其次,相比于以往文献仅涉及融资成本,第一

类代理成本等方面的中介效应检验,本文进行了

更为多样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绿色债券发行可

以通过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提升社

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以及降低第二类代理成本

等渠道,来提升其价值。

最后,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制造业、电力以

及水利行业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具

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对于制造业而言,提升效果

更加明显,但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却并不能对其价

值产生促进作用;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发

行绿色债券对于其价值的提升效果更显著;绿色

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其价

值的提升效果要强于非试验区。

(二)研究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几条针对性建议:

第一,由于绿色债券发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

价值,各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给予发债企业税收优

惠、贴息等措施,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于非

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企业,政府应该提供更多

的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发行绿债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发债企业的信息

披露机制,以募集资金使用为主线,搭建制度框

架,多维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在信息披露

制度框架基础上细化披露内容,确立强制性与自

愿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定量化披露指标及内容要

求。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能够保障绿色

债券的质量,使筹集的绿色资金能够真正的投资

于绿色项目,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降低

投资人对于企业“漂绿”“洗绿”等行为的担忧,增

强绿债投资者的信心,使绿色债券发行对于企业

赵海华,陆忠杰: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价值的提升 55

第62页

价值的提升效应具有动态可持续性。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非国有企业发行绿

色债券。绿债发行对于非国有企业的价值提升效

用明显,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外资、民营等

非国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

场发展壮大,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多贡献。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9研究报告》。

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

话[EB/OL].(2020-09-22)[2023-07-17].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9/22/c_1126527766.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A/OL].(2022-

10-26)[2023-02-09].http://cpc.people.com.cn/n1/2022/

1026/c64094-32551700.html.

[3]ZERBIBO D.Theeffectofpro-environmentalpreferences

onbondprices:evidencefromgreenbonds[J].Journalof

Banking&Finance,2019,98:39-60.

[4]龚玉霞,滕秀仪,赛尔沃,等.绿色债券发展及其定价研究:

基于二叉树模型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7):79-82.

[5]王营,冯佳浩.绿色债券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研究[J].金融研

究,2022,(6):171-188.

[6]陈淡泞.中国上市公司绿色债券发行的股价效应[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2018,40(S2):35-38.

[7]马亚明,胡春阳,刘鑫龙.发行绿色债券与提升企业价值:基

于DID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J].金融论坛,2020,25(9):

29-39.

[8]王倩,李昕达.绿色债券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J].经济纵

横,2021(9):100-108.

[9]吴世农,周昱成,唐国平.绿色债券: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绩

效和公司价值[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72(5):71-84.

[10]TANGDY,ZHANGY.Doshareholdersbenefitfromgreen

bonds?[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20,61:101427.

[11]FLAMERC.CorporateGreenBinds[J].JournalofFinancial

Economics,2021,142:49-56.

[12]巴曙松,丛钰佳,朱伟豪.绿色债券理论与中国市场发展分

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41(1):

91-106.

[13]陈诗一,李志青.绿色金融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9.

[14]刘晓光,刘元春.杠杆率、短债长用与企业表现[J].经济研

究,2019,54(7):127-141.

[15]祁怀锦,刘斯琴.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绿色溢价吗[J].会计研

究,2021(11):131-148.

[16]王琳,李亚伟.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提升企业价值么?:

基于违约风险和同群效应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22,

41(5):105-119.

[17]龚瑗玮,任海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代理成本影响研究

[J].财会通讯,2015(11):51-53.

[18]BECK T,LEVINE R.Bigbadbanks? The winnersand

losersfrombankderegulationintheUnitedStates[J].The

JournalofFinance,2010,65(5):1637-1667.

[19]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

工业经济,2022(5):100-120.

[20]邹萍.“言行一致”还是“投桃报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

露与实际税负[J].经济管理,2018,40(3):159-177.

[21]魏志华,吴育辉,李常青.家族控制、双重委托代理冲突与现

金股利政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2(7):168-181.

[22]姚贝贝,林爱梅.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J].财会通

讯,2018(27):56-59.

[23]五省区 部 分 地 方 绿 色 金 融 试 验 区 方 案 出 台 [EB/OL].

(2017-06-27)[2023-06-01].https://www.gov.cn/xinwen/

2017-06/27/content_5205758.htm.

GreenBondIssuanceandCorporateValuePromotion

———theMediationEffectTestofPSM-DIDModel

ZHAOHaihua,LUZhongjie

Abstract:GreenbondisanimportantfinancialinstrumenttopromoteChina’sgreenandlow-carbontransformation

andhelpenterprisestoelevatetheirself-value,andthusithasbecomeadecidingfactor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

greenbondsmarketinChina.BasedonquarterlypaneldataofA-sharecompanies,anempiricalstudywasmadebyintegrating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Theresultsindicatethatgreenbond

issuanceisbeneficialtotheenhancementofcorporatevalue,butthisprocesslacksdynamicsustainability.Greenbondissuancebyfirmsenhancescorporatevaluebyalleviatingthedegreeofmaturitymismatch,increasingthelevelofsocialresponsibilityinformationdisclosure,andreducingthesecondtypeofagencycosts.Theeffectofgreenbondissuanceon

valueenhancementismorepronouncedforenterprisesinthemanufacturingindustry,non-stateenterprises,andgreenfinancialreformandinnovationpilotzones.Theabovefindingshave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forenhancingthevalue

ofissuingenterprisesandpromotingthefurtherexpansionandqualityofChina’sgreenbondmarket.

Keywords:greenbonds;corporatevalue;investmentandfinancingtermstructure;socialresponsibilitydisclosure;

secondclassagencycosts

5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63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4-01-08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皖江城市带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AHSKY20190097);淮南师范学院校级一般项目“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绿色发展的传导机理及路径研究”(2023XJYB009)。

[作者简介]吴昊(1990—),女,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方法;戴红军

(1970—),男,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方法;宋龙飞(1988—),男,淮南师范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并购。

女性高管降低了审计费用吗?

———基于 ESG表现的调节效应

吴 昊,戴红军,宋龙飞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文章以2010—2020年沪深 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女性高管对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

研究表明,女性高管和女性高管比例较高的公司能够显著地降低审计费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中,女性高管均对审计费用产生负向影响,在较大规模的企业中女性高管显著降低审计费用,在小规模企业中女性高管

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高管通过ESG表现影响审计费用,ESG表现的调节效应在非民营企业和

规模较大企业的分组回归中显著为负,表明审计费用除了受女性高管影响外,公司产权性质和规模均对审计工作产生影

响。经过改变样本量、BOOTSTRAP自助法、PSM 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显著。

[关键词]女性高管;ESG表现;审计费用;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57-10

一、引 言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高管比例持续上升,致同

发布《2022商业女性调查报告》显示女性高管占

比从2021年的31%上升至32%

[1]。根据高层梯

队理论,企业经营活动受高管团队决策的影响,在

高管团队中女性高管由于整体认知结构和价值取

向的不同而影响企业的决策行为[2]。女性往往比

男性更加厌恶风险,女性高管比例与上市公司风

险规避存在反向关系[3]。高阶理论认为,高管在

作决策时受到自身经验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女性

高管比例影响公司战略决策的执行,女性董事比

例与企业社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4]。女性高

管的存在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公司的经营

风险将直接影响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

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

态问题的基础之策[5]。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微

观个体,其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

目标,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能帮助其节能降

耗、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审计机构作为重

要的市场中介组织,也是ESG评级信息的重要使

用者。经验研究表明,公司 ESG 表现越好,审计

投入会越少,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也会越低[6]。

女性高管的风险规避偏好和保守的决策行

为,强化了公司运营的稳健性。本文重点研究女

性高管、ESG 表现与审计费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上市公司中女性

高管是否会影响其审计收费;二是ESG表现是否

对这一影响产生调节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认为,女性与男性在道

德导向上存在差异,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奉行关怀

第64页

理论[7](P187),通过“移情”的心理机制,其往往具有

较高的道德水平。因此,相较于男性高管,女性高

管更可能出于“移情伦理”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给予

更多关注,倾向于作出更多有利于坏境和社会等

方面的决策。由于女性高管具有风险厌恶倾向,

其风险承担水平较低,女性高管比例越高,上市公

司规避风险的能力越强[3]。在会计信息质量方

面,女性高管占比较高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更

强[8];同时女性高管显著降低企业财务舞弊的倾

向和严重程度[9]。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主要受到审

计工作量和审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10-11],女性高

管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确保会

计稳健性[8],上市公司上期会计稳健性能够显著

降低审计收费[12]。会计事务所十分看重上市公

司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

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量和审计

风险,同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带来高质

量的内部审计信息,审计师可以利用高质量的内

部审计信息进行审计工作,降低审计工作量和审

计风险[13-14]。综上,女性高管能够很好地提高企

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率,降

低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会计稳健性的增强也有助

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而降低审计

工作量。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 H1: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

女性高管占比越高,审计费用越低。

ESG表现的评价范围包括综合环境、社会责

任和公司治理等,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也要求企业

关注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

供应商、员工、客户、政府和环境等[15](P56)。ESG

表现已经纳入企业投资价值指标体系和风险管

理,ESG表现与企业总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存在负

向关系[16]。ESG评级制度倒逼企业改变管理方

式,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信息不对

称所造成的风险[17]。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

作中可以利用较低审计成本获取较高质量的审计

证据[18],降低审计费用。

ESG表现作为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较

好的ESG表现往往向市场传递更好的信息,企业

的资本成本会因市场的看好而降低,公司的价值

会显著提升,公司未来的财务困境和违约风险也

会降低[9]。较低的违约风险和财务困境减少了公

司经营风险和盈余操纵行为,审计师在面对较低

审计风险时会缩小审计范围和减少审计投入[20],

进而收取较低审计费用。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也

证实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积极的

影响[21],女性董事占比与 CSR 的强度评级显著

正相关[22];在环境责任履行方面,女性高管的占

比越高越能提升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23]。

在社会分工和女性性别特点的影响下,女性董事

更加关注社会责任等企业的“软”问题[24],采用环

境、社会和治理指数(ESG 指数)度量可持续发

展,女性董事占比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

正相关关系[25]。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 H2: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

之间起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2010—2020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样

本,研究了女性高管对公司审计收费的影响。具

体的样本选择过程如下:(1)剔除金融、保险和证

券等行业上市公司;(2)剔除(*)ST 上市公司;

(3)剔除审计收费和控制变量等缺失的样本。最

后,共得到3807家公司29812个年度样本观测

值。为了缓解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对所有连

续变量做上下各1%的缩尾处理(WINSORIZE)。

ESG评级数据来自于华政评级,其他数据来自

CSMAR和 WIND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审计费用(FEE)。参考邢立

全[26]、窦超[27]等相关文献,采用上市公司t+1期

的审计费用并取自然对数衡量。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女性高管(FEMALE)。借鉴杜

兴强[28]、周泽将 [9]等的研究,从女性高管比例

(FE_RAT)和女性高管哑变量(FE_DUM)两个

角度度量女性高管。

3.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为ESG表现(ESG),以“华政”ESG

评级数据度量上市公司 ESG 表现。该评级将上

市公司ESG表现评定为 AAA、AA、A、BBB、BB、

B、CCC、CC 和 C 共9个等级并依据等级赋值

9-1。

4.控制变量

借鉴杨肃昌[29]、吴武清[30]等的研究结果,审

5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65页

计费用定价会受企业自身特征、会计师事务所性

质和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选择盈利水平、财务

杠杆、产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

者持股比例、企业上市年限、会计事务所类型和审

计意见类型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变量定义如表

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 审计费用 FEE 上市公司t+1期的审计费用取对数值

解释变量 女性高管 FE_RAT 女性高管人数占高管总人数

FE_DUM 存在女性高管赋值为1,否则为0

调节变量 ESG表现 ESG 华政ESG评级赋值1-9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 SIZE 年末资产总额取对数

盈利水平 ROA 年末总资产净利润率

财务杠杆 LEV 年末资产负债率

产权性质 SOE 国有控股为1,否则为0

第一大股东持股 FRIST 第一大股东持股股数除以年末总股数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INSTI 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数除以公司总股数

企业上市年限 AGE 公司上市年数

会计事务所类型 BIG4 国际“四大”审计取1,否则取0

审计意见类型 OPINION 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取1,否则取0

年度 YEAR 自然年度

行业 INDUS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2012)确定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女性高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即假

设1,本文构建模型(1)如下:

FEE=β0 +β1 ×FEMALEi,t +β2 ×

CONTROLSi,t +∑YEAR+

∑INDUS+ε (1)

式(1)中,FEE 表示审计费用,FEMALEi,t 表示

第t年i公司女性高管,CONTROLSi,t 表示第t

年公司控制变量,YEAR 表示年度变量,INDUS

表示行业变量,ε为误差修正项。

为了检验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

之间的调节效应,即假设2,构建模型(2)如下:

FEE=β0 +β1 ×FEMALEi,t +β2 ×ESGi,t +

β3 ×FEMALEi,t ×ESGi,t +

β4 ×CONTROLSi,t +

∑YEAR+∑INDUS+ε (2)

式(2)中,FEE 表示审计费用,FEMALEi,t 表示

第t年i公司女性高管,ESGi,t 表示第t年i公司

ESG 表现,CONTROLSi,t 表示 第t年i公司控

制变量,YEAR 表示年度变量,INDUS 表示行业

变量,ε为误差修正项。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10—2020

年沪深 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取对数后的均值

为13.77,表明审计收费平均为142.88万元;女

性高管平均值为23.28%,说明在上市公司中女

性高管的比例已稳步提升,女性在上市公司决策

中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总资产净利润率均值为

42%,资产负债率均值为34%;第一大股东持股

和机构持股均值分别为34.6%和37.5%;在所有

样本中,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为34.64%,聘请国际

四大作为审计机构的占比达到5.64%,97.60%

的公司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整体可靠。

(二)基准回归

1.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关系检验

为了验证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表

3第(1)(2)列对应的解释变量为女性高管比例

FE_RAT,而第(3)(4)列对应的解释变量为女性

高管虚拟变量FE_DUM。回归结果显示,女性

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女

性高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越低。其

吴 昊,戴红军,宋龙飞:女性高管降低了审计费用吗? 59

第66页

中第(1)(3)列仅控制行业和年份变量,结果显示女

性高管比例增加显著降低审计费用,公司女性高

管的存在降低了该公司的审计费用;第(2)(4)列

控制所有变量,回归结果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

间显著负相关,女性高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审

计费用越低,假设 H1得以验证。控制变量中盈

利水平、财务杠杆、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

例和国际“四大”审计等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

表明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受到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财

务风险的影响。

2.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间调节

作用检验

模型(2)检验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

用之间的调节关系 ,结果如表4所示。第(1)列

结果表明,公司ESG 表现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

关,说明ESG 表现较好的公司,其公司坚持可持

续发展理念,信息较为公开,审计证据的可信度较

高,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较低,进而降低了审计风

险和审计费用。女性高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

强[8],而女性高管与ESG 表现的交乘项系数显著

为负,说明存在女性高管的公司;若ESG 表现越

好,则审计师基于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和审计证

据的可信度等因素降低了审计收费。将女性高管

换成虚拟变量之后检验结果一致。调节作用检验

结果表明,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间存

在调节作用,假设 H2得到验证。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FEE 29812 13.77 0.724 9.210 19.40

FE_RAT 29812 23.28 18.89 1 72

FE_DUM 29812 1 0 0 1

ESG 29812 21.40 1.508 12.70 28.72

SIZE 29812 0.0419 0.0784 -1.872 0.880

ROA 29812 0.420 0.214 0.00708 3.919

LEV 29812 0.340 0.474 0 1

SOE 29812 34.64 15.03 0.290 89.99

FRIST 29812 0.346 0.150 0.00290 0.900

INSTI 29812 0.375 0.241 0 3.267

AGE 29812 2.834 0.376 0 4.143

BIG4 29812 0.0564 0.231 0 1

OPINION 29812 0.976 0.153 0 1

表3 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关系检验

变量

(1) (2) (3) (4)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314***(0.000209) -0.00114***(0.000190)

FE_DUM -0.0431*** (0.00869) -0.0102* (0.00733)

ROA 0.523*** (0.0481) 0.528*** (0.0482)

LEV 1.005*** (0.0196) 1.012*** (0.0196)

SOE 0.0225*** (0.00855) 0.0281*** (0.00852)

FRIST -0.0389(0.0264) -0.0399(0.0264)

INSTI 0.444*** (0.0177) 0.445*** (0.0177)

AGE 0.00848(0.0118) 0.00684(0.0118)

BIG4 1.096*** (0.0158) 1.096*** (0.0158)

OPINION 0.00881(0.0230) 0.00938(0.0230)

Constant 13.01*** (0.0431) 12.53*** (0.0499) 13.80*** (0.00690) 12.51*** (0.0501)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29812 29812 29812 29812

调整的R2 0.150 0.426 0.001 0.426

注:*** 、** 和*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6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67页

表4 ESG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变量

(1) (2)

FEE FEE

变量

(1) (2)

FEE FEE

FE_RAT -0.00101*** (0.000192)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ESG 0.0917*** (0.00339) 0.101*** (0.00516) 行业 控制 控制

FE_RAT*ESG -0.000830*** (0.000162) 年度 控制 控制

FE_DUM 0.0735* (0.0418) N 23691 23691

FE_DUM*ESG -0.0128** (0.00634) R-squared 0.448 0.447

(三)异质性分析

1.根据公司产权性质对样本进行分组

根据公司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控股企

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其中非国有控股企业又进

一步分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组别。表5第

(1)(2)列为国有控股企业组,第(3)(4)列为外资

企业组,第(5)(6)列为民营企业组。分组回归结

果表明第(1)(3)(5)列数据显著为负,即女性高管

比例越高企业的审计费用越低。同时变换解释变

量后,回归结果如表5的第(2)(4)(6)列,即女性

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表明存

在女性高管的上市公司显著降低了其审计费用。

异质性表明在不同的产权性质下,女性高管均降

低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

表5 以产权性质分组后检验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变量

(1) (2) (3) (4) (5) (6)

FEE FEE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126***

(0.000391)

-0.00139***

(0.000215)

-0.00225**

(0.000915)

FE_DUM

-0.000668*

(0.0136)

-0.0272***

(0.00871)

-0.0356*

(0.0377)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9104 9104 13231 13231 790 790

调整的R2 0.430 0.429 0.395 0.394 0.468 0.467

另外,根据分组后的样本,加入调节变量对模

型(2)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ESG 的

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组和外资企业组显著为负,

验证了假设2,即ESG 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

间存在调节作用,ESG 表现越好的公司,其审计

费用可能会越低。但在民营企业中ESG 表现的

调节作用却为正显著,即民营企业ESG 表现越

好,会对审计费用产生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

民营企业通过加大投入提高ESG 的得分引致其

成本上升,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经

营杠杆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在非国有企业中,经

营杠杆对审计费用的正向作用更强[31]。

2.根据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四分位)

将样本按照公司规模进行分位数回归发现,

公司规模直接影响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

系。表7第(1)列和第(2)列为25%和50%分位

数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较小的公司,女性高管

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在规模较小的

上市公司中,女性高管的存在和女性高管比例的

上升会直接提高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第(3)(4)

列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高管比例越高审计费用越

低,即在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中,女性高管的存在

和女性高管比例的上升会直接降低上市公司的审

计费用。可能的原因是女性高管在企业风险承担

和资本效率配置中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企业规

模与企业风险呈 U型关系,当企业规模偏小或偏

大时企业风险较高,较高的企业风险增大了审计

师的审计风险和业务风险,故要求较高的审计

费用。

吴 昊,戴红军,宋龙飞:女性高管降低了审计费用吗? 61

第68页

表6 以产权性质分组后检验ESG的调节作用

变量

(1) (2) (3) (4) (5) (6)

FEE FEE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084**

(0.0004)

-0.00159***

(0.0002)

-0.00129

(0.0010)

ESG

0.129***

(0.0064)

0.131***

(0.0063)

0.0519***

(0.0042)

0.0516***

(0.00419)

0.0670***

(0.0191)

0.0661***

(0.0192)

FE_RAT*ESG

-0.00067**

(0.0003)

-0.00076***

(0.0002)

0.00183*

(0.0010)

FE_DUM

0.00907

(0.0139)

-0.0319***

(0.0091)

-0.0194

(0.0390)

FE_DUM*ESG

-0.0111

(0.0114)

-0.0157*

(0.0083)

0.0751*

(0.0397)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9043 9043 12588 12588 753 753

调整的R2 0.459 0.458 0.407 0.405 0.492 0.490

表7 以公司规模分组后检验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变量

(1) (2) (3) (4)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0109

(0.000187)

-0.00122***

(0.000287)

FE_DUM

0.00863

(0.00756)

-0.0166*

(0.0106)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11228 11228 13218 13218

调整的R2 0.250 0.250 0.340 0.339

另外,用分组后的样本数据检验ESG 表现在

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

8所示。以是否存在女性高管的企业作为解释变

量时,ESG 表现的调节作用仅在公司规模较大的

样本中显著为负,与基本假设基本一致,当公司处

于较低规模时不显著。在企业规模较大的样本

中,存在女性高管和女性高管比例的增加,女性高

管基于风险规避性格特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同时ESG 表现有助于解决管理者短视、财务状况

和内部控制较差等问题,提高企业韧性[32]。女性

高管从上市公司战略角度管理企业,注重公司的

长远发展,同时借助于ESG 评价体系,有利于上

市公司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和提高内部控

制环境等。这些都会影响审计师在确定审计费用

所考虑的控制风险,因此ESG 表现能够产生调节

作用。

表8 以公司规模分组后检验ESG的调节作用

变量

(1) (2) (3) (4)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0195(0.000201) -0.000695** (0.000292)

ESG -0.00175(0.00402) -0.00146(0.00401) 0.0815*** (0.00459) 0.0831*** (0.00458)

FE_RAT*ESG 0.000286(0.000193) -0.000936*** (0.000227)

FE_DUM 0.0121(0.00810) -0.00887* (0.0109)

FE_DUM*ESG (0.00789) -0.0145* (0.00869)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10747 10747 12944 1944

调整的R2 0.247 0.247 0.359 0.358

6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69页

(四)稳健性检验

审计收费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高管的聘用

也是企业高层决策的结果,为了减少样本自选择、

共同因素影响等内生性问题,本文做了以下稳健

性检验。

1.改变样本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下

发《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文,明确规

定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的具体要求。该文件的

出台对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产生较大影响。为

了剔除该文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仅保留2010年

以后的样本进行检验。如表9所示,检验结果表

明,在剔除2010年样本数据之后,女性高管与审

计收费之间依然显著为负,与基本检验结果一致。

表9 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关系检验

变量

(1) (2) (3) (4)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321***(0.000213) -0.00118***(0.000196)

FE_DUM -0.0535*** (0.00835) -0.0111* (0.00755)

ROA 0.498*** (0.0487) 0.504*** (0.0487)

LEV 1.019***0.0201) 1.026*** (0.0201)

SOE 0.0254*** (0.00883) 0.0313*** (0.00880)

FRIST -0.0531* (0.0273) -0.0540** (0.0273)

INSTI 0.460*** (0.0183) 0.461*** (0.0183)

AGE 0.0102(0.0124) 0.00863(0.0124)

BIG4 1.087*** (0.0162) 1.087*** (0.0163)

OPINION 0.00290(0.0230) 0.00344(0.0230)

Constant 13.37*** (0.0377) 12.53*** (0.0499) 13.34*** (0.0380) 12.59*** (0.0518)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28277 23129 28277 23129

调整的R2 0.139 0.417 0.134 0.416

2.BOOTSTRAP自助法

为了减少样本选择偏误,选择BOOTSTRAP

自助法进行估计。该方法对原始样本进行再次抽

样,将原始样本作为总体进行多次重复抽样得到

自助样本进行估计,校正估计偏误并提高检验力。

采用BOOTSTRAP自助法进行500次和1000

次抽样估计的结果如表10所示,其中(1)(3)列为

BOOTSTRAP自助法进行500次的估算结果,

(2)(4)列为为 BOOTSTRAP自助法进行1000

次的估算结果。重复抽样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

存在女性高管和女性高管比例均会直接对上市公

司的审计费用产生负向影响,可见BOOTSTRAP

自助法的估算结果与前文中的基本结论一致。

表10 BOOTSTRAP自助法抽样结果

变量

(1) (2) (3) (4)

FEE FEE FEE FEE

FE_RAT -0.00114*** (0.000198) -0.00114*** (0.000186)

FE_DUM -0.0102* (0.00795) -0.0102* (0.00761)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24446 24446 24446 24446

调整的R2 0.426 0.426 0.426 0.426

吴 昊,戴红军,宋龙飞:女性高管降低了审计费用吗? 63

第70页

3.采用PSM 进行样本匹配

公司在选聘女性高管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存在女性高管的公司与没有女性高管的公司在规

模、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直

接影响审计费用。为了减少样本自选择导致的偏

误,将存在女性高管的公司作为处理组,选择同一

年度没有女性高管的公司作为对照组进行倾向得

分匹配。存在女性高管的公司在可观察的公司特

征上与没有女性高管的公司在可观察的公司特征

上,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将两者匹配成相同或者

接近,则公司审计费用的差异主要受女性高管的

影响。选择PSM 进行样本匹配,以盈利水平、财

务杠杆、产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

资者持股比例、行业和年度指标作为公司是否选

聘女性高管的影响因素,采用 LOGIT 模型进行

核匹配。匹配前后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满足共

同支撑假设,平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匹配后变量

的标准化偏误控制在5%以内。

根据匹配后样本,检验平均处理效应如表11

所示。采用PSM 处理后,处理效应为负且在1%

水平上显著。表明在控制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

女性高管对审计收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再次

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表11 PSM 匹配后样本平均处理效应检验结果

被解释变量 样本组 处理组 控制组 差异 标准误 T 值

审计费用 匹配前 13.7589 13.8018 -0.0429 0.0087 -4.94

匹配后的 ATT 13.7592 13.7485 0.0107 0.0094 2.16

4.工具变量

考虑到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内生性

影响,借鉴淦未宇等[33]的研究,以女性董事比例

(FD-IV)作为工具变量IV进行二阶段回归,结果

如表12所示。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高管与审计费

用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

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女性高管显著降低了审计

费用的结论依然成立。

表12 采用工具变量的两阶段2SLS估计结果

变量

(1) (2) (3) (4)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FD-IV 0.0086*** (0.0002) 0.4547*** (0.0102)

FE_RAT -0.00532*** (0.000671)

FE_DUM -0.282*** (0.0361)

控制变量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行业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年度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N 24446 24446 24446 24446

调整的R2 0.0824 0.393 0.1417 0.415

五、结 论

以2010—2020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样

本,研究了女性高管是否降低公司审计费用。研

究表明,女性高管、女性高管比例与审计费用呈负

相关,公司拥有女性高管、女性高管比例越高,越

会使企业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而降低

审计费用。同时 ESG 表现在女性高管与审计费

用之间存在调节关系,女性高管越多的公司,ESG

表现越好,则审计师基于会计稳健性和审计证据

的可信度等因素,会降低审计费用。在异质性分

析中,根据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回归,

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公司规模的公司大多存在女

性高管降低审计费用的情况。调节效应分析在民

营企业组和小规模企业组的回归结论相反,即存

在女性高管的公司,ESG 表现越好,因固定成本

和企业风险等原因,女性高管与审计费用之间存

在正向关系。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采用改变

样本量、BOOTSTRAP自助法、采用PSM 进行样

本匹配和工具变量等方法验证,检验结果与基本

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应

鼓励上市公司选拔更多优秀女性进入公司管理高

6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71页

层,提高女性高管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在社会

认同理论中,高管团队中不同性别群体会基于性

别特征进行自我归类,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冲

突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双向影响[34]。对上市公司

而言,公司董事会也应该在聘用高层管理人员时

提高女性高管的比例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ESG表现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间存在较强的

关联性,ESG表现会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和

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披露[35],

上市公司可以将ESG与公司发展战略融合,注重

环保意识和上市公司战略的规划和执行,提高上

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全和不

准确而加大审计工作量。外部审计机构应该采纳

上市公司ESG表现信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ESG表现信息的评估,准确评估公司的经

营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致同商业女性调查报告中国女性高管比例达32%超70%企

业通过创造更多环境吸引女性人才[EB/OL].(2022-03-04)

[2024-0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3455

96228230120&wfr=spider&for=pc.

[2]HAMBRICKDC,MASONPA.UpperEchelons:TheOrganizationasaReflectionofItsTopManagers[J].Academy

ofManagementReview,1984,9(2):193-206.

[3]张涛,洪敏.女性高管、风险承担与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中国

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2018,6(2):53-69.

[4]MARANOV,SAUERWALDS,VANE M.Theinfluence

ofcultureontherelationshipbetweenwomendirectorsand

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2022,53(7):1315-1342.

[5]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

导意见(国发〔2021〕4号)[A/OL].(2021-02-22)[2024-01-

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2/

content_5588274.htm.

[6]王瑶,张允萌,侯德帅.企业 ESG 表现会影响审计意见吗?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5):54-64.

[7]GILLILANC.Inadifferentvoice:Psychologicaltheoryand

women’s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

[8]周信君,张蓝澜.女性高管比例会影响会计稳健性吗?:基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中介效应检验[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43(1):78-87.

[9]周泽将,刘中燕,胡瑞.CEOvsCFO:女性高管能否抑制财

务舞弊行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8(1):50-63.

[10]SIMUNICDA.ThePricingofAuditServices:Theoryand

Evidence[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18(1):

161-190.

[11]牟韶红,李启航,于林平.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

基于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审

计与经济研究,2014,29(4):40-49.

[12]李伟.不确定性环境下会计稳健性对审计收费、审计意见的

影响[J].审计研究,2015(1):91-98.

[1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

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14]李越冬,张冬,刘伟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产权性质与审计

定价[J].审计研究,2014(2):45-52.

[15]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Press,1984.

[16]SASSENR,HINZESK,HARDECKI.ImpactofESGfactorsonfirmriskinEurope[J].JournalofBusinessEconomics,2016,86(8):867-904.

[17]ECCLESRG,IOANNOUI,SERAFEIM G.TheImpactof

CorporateSustainabilityon OrganizationalProcessesand

Performance[J].ManagementScience,2014,60(11):2835-2857.

[18]李培功,陈秀婷,汶海.社会规范、企业环境影响与审计收费惩

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8(4):

95-102.

[19]BOUBAKERS,CELLIERA,MANITAR,SAEEDA.Does

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ducefinancialdistressrisk?

[J].EconomicModelling,2020,91:835-851.

[20]翟胜宝,许浩然,刘耀淞,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风

险应对[J].管理世界,2017(10):51-65.

[21]杜颖洁,杜兴强.女性董事、法律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

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14,7(1):

90-121.

[22]BEARS,RAHMAN N,POSTC.Theimpactofboarddiversityandgendercomposition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rmreputation[J].JournalofBusinessEthics,

2010,97(2):207-221.

[23]孟晓华,曾赛星,张振波,等.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环境责任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2,

21(6):825-834.

[24]BOULOUTAI.Hidden connections:Thelink between

boardgenderdiversityand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

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13,113(2):185-197.

[25]NADEEM M,ZAMAN R,SALEEMI.Boardroom gender

diversityandcorporatesustainabilitypractices:Evidence

fromAustraliansecuritiesexchangelistedfirms[J].Journal

ofCleanerProduction,2017,149:874-885.

[26]邢立全,陈汉文.产品市场竞争、竞争地位与审计收费:基于

代理成本与经营风险的双重考量[J].审计研究,2013(3):

50-58.

[27]窦超,袁满,陈晓.政府背景大客户与审计费用基于供应链

风险传递视角[J].会计研究,2020(3):164-178.

[28]杜兴强,冯文滔.女性高管、制度环境与慈善捐赠基于中国

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2,34(11):53-63.

[29]杨肃昌,马亚红.对外直接投资、控制风险与上市公司审计

费用[J].审计研究,2020(2):76-86.

吴 昊,戴红军,宋龙飞:女性高管降低了审计费用吗? 65

第72页

[30]吴武清,赵越,苏子豪.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审计费用:数字化

转型时期的新证据[J].审计研究,2022(1):106-117.

[31]郑明晖,金凇宇,刘运国.企业成本结构影响审计定价吗?

[J].审计研究,2023(5):83-94.

[32]刘建秋,徐雨露.ESG 表现与企业韧性[J].审计与经济研

究,2024,39(1):54-64.

[33]淦未宇,徐细雄,林丁健.高管性别、权力结构与企业反伦理

行为基于上市公司违规操作PSM 配对样本的实证检验[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10):18-31.

[34]朱丹阳,李绪红.女性高管领导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OL].

外国经济与管理:1-18(2023-09-21)[2024-01-06].https://

doi.org/10.16538/j.cnki.fem.20230501.101.

[35]李嘉宁,伍利娜,肖帅莹.企业 ESG表现影响关键审计事项

披露吗?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4,39(1):23-31.

DoFemaleExecutivesReduceAuditFees?

———ModeratingEffectsBasedonESGPerformance

WUHao,DAIHongjun,SONGLongfei

Abstract:ThispaperempiricallyexaminestheimpactoffemaleexecutivesoncorporateauditfeesusingempiricalevidencefromA-sharelistedcompaniesinShanghaiandShenzhenfrom2010to2020.Thestudyshowsthatcompanieswith

ahighproportionoffemaleexecutivescansignificantlyreduceauditfees.Heterogeneityanalysisfindsthatfemaleexecutivesnegativelyaffectauditfeesinbothstate-ownedandnon-state-ownedfirms,andthatfemaleexecutivessignificantly

reduceauditfeesinlarger-sizedfirms,whilefemaleexecutivesarepositivelyassociatedwithauditfeesinsmall-sized

firms.FurtheranalysisrevealsthatfemaleexecutivesaffectauditfeesthroughESGperformance,andthemoderating

effectofESGperformanceissignificantlynegativeinthesubgroupregressionsofnon-privatefirmsandlargerfirms,suggestingthatinadditiontoauditfeesbeingaffectedbyfemaleexecutives,thenatureofthefirm’spropertyrightsandits

sizebothhaveanimpactonauditing.Theresultsremainsignificantafterchangingthesamplesize,Bootstrapself-help

method,PSMandotherrobustnesstests.

Keywords:femaleexecutives;ESGperformance;auditfees;businessrisk

?????????????????????????????????????????????

(上接第49页)

[26]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

口学刊,2016,38(3):67-73.

[27]杜春林,臧璐衡.从”碎片化运作”到”整体性治理”:智慧养

老服务供给的路径创新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0(7):

92-101.

[28]张京唐,芮国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健康养老:现实表征、内

在要素与优化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5):132-141.

[29]王新茹,孙祎涵,王佳琦,等.“健康中国”战略下构建医养结

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J].中国市场,2021(8):53-54.

[30]纪春艳.居家智慧养老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东岳论

丛,2022,43(7):182-190.

[31]刘杰勇.老年人数据信托:智慧养老数据利用的困境及其应

对[J].兰州学刊,2024(1):92-103.

[32]裴兆斌,胡雅妮.论智慧养老侵权法律问题及完善[J].中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86-91.

[33]李俏,赵诣辰.城乡融合中农村智慧康养的供需结构与政策

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24(1):139-149.

[34]法若冰,王长青.动态能力视角下江苏社区智慧养老发展现

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8):578-584.

SWOT-AHPAnalysisandDevelopmentPathResearchonSmartElderlyCareinAnhuiProvince

YAOYao,MAZheng,PEIFeiyun

Abstract:ThisarticleusestheSWOT-AHPanalysismodeltoconduct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onthe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thesmartelderlycareindustryinAnhuiProvince,inordertooptimize

thedevelopmentpathandcharacteristicpositioningofAnhuiProvinceinthenationalsmartelderlycareindustrydevelopment.TheresearchindicatesthatAnhuiProvince’ssmartelderlycareshouldprioritizetheSO (AdvantageOpportunity)

strategy.AnhuiProvinceshouldgrasptheindustrytrend,leverageleadingadvantages,andbuildasmartandstrong

province;utilizeresourceadvantages,fillindustrygaps,andidentifydevelopmentpositioningaccurately;useadvantages

todrivedisadvantages,leverage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addressshortcomings.

Keywords:AnhuiProvince;SWOT-AHP;NewProductiveForces;Smartelderlycare

6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73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4-01-15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研究”(20SRC027)。

[作者简介]孙贝贝(1988—),女,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组织培育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研究

孙贝贝

(北京农学院 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摘 要]居民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对提高居民参与度和推动社区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意义。文章使用问卷调查

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日常参与和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对居民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具有显著正向

作用。社区应采用差异化志愿服务动员措施,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监督,培育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提升居民

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

[关键词]居民参与;社区自组织;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67-06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作出系统性安排,提出要

“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

“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1]2022年,党的二

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

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

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环境治理体

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社

区环境治理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的重要途径。培育社区自组织,拓宽居民参与环

境治理渠道,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志愿服务意

愿,进一步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打造高水平社

区治理共同体,能够持续提升基层环境治理的

效能。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社区

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社区环境治理日益成为居

民关心的议题。社区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依

托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

各种网络体系,对诸如垃圾分类、绿化保护、能源

节约、绿色空间营造和环境教育等社区环境保护

相关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3]。社区环境治理

是面向所有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具有准公共物

品属性,社区通过专人负责、网格化管理、建立志

愿者队伍、培育社区自组织等方式,在垃圾处理、

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4]。

(一)个人特征和组织因素影响居民参与

社区居民是社区环境治理的主体。在环境保

护机制中,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意见表达是实现环

境良好治理的有效保障,环境污染的社会压力强

度,而非仅仅是自然强度,决定了政府对污染的反

应速度和力度。有研究者以社区环境圆桌会议为

案例,认为居民代表在圆桌会议上充分表达社区

大多数人的意见最为关键,居民代表的选择被视

为社区环境圆桌会议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而

居民对环境治理协商会议共识的实施监督则是圆

桌会议制度存续的保障[5](P133)。然而,由于社区

环境参与和监督渠道宣传不足,信息不对称,居民

对社 区 环 境 监 督 意 识 薄 弱,参 与 志 愿 服 务 水

平低[6](P29)。

从个人因素看,作为社区的主体,居民参与社

区环境治理的意愿对于促进社区环境改善具有重

要价值。行为主义者指出,居民个体根据预期收

益与理性成本衡量比较抉择是否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意愿也会受前期交换经验的影响[7]。这

第74页

种解释忽略了志愿者本身所处的环境和制度背

景[8]。资源论者认为,居民的年龄、收入、受教育

程度、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资本等因素会影响志愿

行为的发生[9],同时志愿者的能力、社会资源和所

处的社区环境氛围对志愿服务意愿也有较大影

响。社会资本研究者认为,居民的社会网络关系

是志愿服务集体行动的资源来源,志愿服务嵌入

社区集体行动中,制度信任对个人志愿服务有积

极的影响[10]。由此可见,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的意愿不仅受到“利己”与“利他”动机的影响,也

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有较大关系。

从组织因素看,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有益的社

会活动,外在的社会支持、组织环境和项目使命影

响居民的志愿行为意愿和角色认同。社区志愿服

务组织的激励措施、资源优势、技术和文化以及外

部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均会影响社

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11]。随着居民风险

意识增强,社会公益组织能够通过提供人身意外

保险对青年志愿意愿和志愿行为产生影响[12]。

除此之外,邻里关系、共同利益、社区互动等方面

对社 区 居 民 志 愿 服 务 参 与 意 愿 影 响 也 较

大[13](P59),这些组织因素和外在环境要素的组合,

影响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志愿者角色

认同[14]。

(二)社区自组织平台影响居民志愿服务选择

不同类型的社区环境治理面临着独特的问题

和挑战,需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然而共同点在于

组织建设和社区居民参与是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

要影响力量。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较长,基础设

施配套不齐全,社区环境治理资源匮乏、不确定性

事件时有发生、社区组织互动缺失等问题的存在,

这就需要居民通过组织平台参与环境治理,以培

育居民的自治理念和增进不同主体间的互动[15]。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可以通过培育村民对社

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感、构建社会资源支持网络,以

及完善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体系,

重建社区的能力[16],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的培

育和补位也有助于居民环境治理教育引导,确保

社区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居民主体性[17]。

为环境保护类公益性社区自组织赋权,使居

民组织化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环境治理是多

元要素共同推动,在多层次联动和多维度融合的

治理体系中,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建设,使环境治理

有了重要抓手,解决了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行

动过程中的碎片化问题[18],作为非行政力量广泛

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改变行政自上而下的单向

监督链条[19]。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也可以挖

掘志愿者、楼长、社区党员等骨干力量,整合社会

力量和居民个体多方协作,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

治理提供有效参与机制和组织平台,完善社区服

务和社区治理助力于居民参与社区环境建设[20],

有效动员社区居民的资源,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环

境问题[21],弥合基层环境治理与国家环境治理理

念之间的距离[22]。

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的相关公共事务,了解社

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认识作为公民的权益

和责任,在提升居民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识方面

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聚焦居民参

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机制等方面,

未深入细化探讨社区环境志愿服务。同时,随着

政府积极培育发展社区自组织,社区自组织已成

为组织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居民参与社

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的外在组织资源,居民参与

进一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已有研究者关

注这一论域,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对社区自组

织开展研究,但在社区自组织对居民参与社区环

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的研究较少,在数据量化分

析也尚不多见。因此,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

将社区环境治理与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开

展研究,回应社区环境治理实践,结合实地问卷调

查数据分析,从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自组织培育

两个方面,对居民的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

进行量化分析,为社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和数据

支持,探索社区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的机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北京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下

和线上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1600份

问卷,回收158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

99.31%。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

意愿、行动和态度,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类社区自

组织的态度和参与情况。数据采用Stata15进行

统计,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定序 Logit的方法对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从性别结构上看,被访对象中男性618人,占

38.89%;女性971人,占61.11%,参与问卷调查

6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75页

的女性偏多,这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女性偏多有

关。从职业结构分布上看,没有工作居家174人,

占10.95%;在校学生261人,占16.43%;在职工

作人员948人,占59.66%;退休人员206人,占

12.96%,在职在岗工作人员占比最多。

以参加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为因变

量,787人选择已经参加或非常愿意参加社区环

境志愿服务,占比49.53%;463人选择愿意参加,

占比29.14%;218人选择暂时不考虑参加,占比

13.72%;121人选择不愿意参加,占比7.61%,接

近八成的居民愿意参加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

由于因变量选项之间存在序次关系,选择定序

Logit模型,模型统计结果见表1。

(一)居民个体特征:居民的年龄、职业和政治

面貌

在控制变量中,居民的性别和在社区的居住

时间年限对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没有

显著影响。但居民的年龄对志愿服务意愿有显著

影响,46~60岁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

愿是30岁及以下居民的2.13倍(P<0.001),61

岁及以上居民参与意愿是30岁及以下居民的

1.81倍(P<0.05),而31~45岁居民与30岁及

以下年轻人没有显著差异。45岁以下青年群体

可能因为学习或工作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

力参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影响参与意愿;年长者

有更多的时间和经验去理解和关注社区与社会的

福祉,包括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其中61岁及以上

的老年人也熟悉传统的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方式,

例如在社区里做清洁志愿服务,这也比较符合他

们的年龄、体力和观念,而且与他人合作参与志愿

服务,有助于建立和保持社交支持网络。

居民的职业情况对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

务意愿有显著影响。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参与社区

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是没有工作居民的

1.90倍(P<0.01),在职工作的居民是没有工作

居家的1.68倍(P<0.01),离退休人员与没有工

作居民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和

新的环境志愿服务方式,参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

意愿较强;在职人员参与意愿也比较强,但是实际

行动较弱,主要原因是在职人员面临家庭和职业

发展的双重压力,加上志愿服务信息不足,行为上

“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社区应该针对不同群

体居民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激励

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参与社区环

境志愿服务。

表1 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

意愿定序Logit模型(N=1589)

属性类别 统计指标 OddsratioP>|z|

性别 女

男 0.86 0.179

居住年限 0.99 0.208

年龄 ≤30

31~45 1.30 0.063

46~60 2.13*** 0.000

≥61 1.81* 0.032

工作情况 没工作在家

大学生在校学习 1.90** 0.007

在职 1.68** 0.006

离退休 1.47 0.112

政治面貌 群众

共青团员 1.51** 0.005

民主党派 5.44*** 0.000

中共党员 1.67*** 0.000

社区环境治理关注 完全不关注

不太关注 1.99** 0.002

比较关注 4.29*** 0.000

十分关注 7.67*** 0.000

环境治理的监督 不知道

知道 1.68*** 0.000

主动制止破坏绿化行为 否

是 1.79*** 0.000

社区居民对环境治理的态度 完全不关心

一般 1.71** 0.001

积极支持 3.01*** 0.000

环保类社区自组织 没有

有 1.96*** 0.000

注:显著性水平为*P<0.05;**P<0.01;***P<0.001。

表中有些统计指标的 Oddsratio值和P 值无数据,主要因为这些

指标在模型中是比较参照。

居民的政治面貌对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

务意愿有显著影响。共青团员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志愿服务的意愿是群众的1.51倍(P<0.01),民

主党派和中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分别是群

众的5.44倍和1.67倍(P<0.001)。直观反映

了个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居民具有共

青团员、民主党派和中共党员的政治身份,参与积

孙贝贝:居民参与、组织培育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研究 69

第76页

极性较高,比较关注社区公共服务,更倾向于参与

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民主党派成员可以结合

党派的特点和资源优势,为普通居民提供培训、宣

传教育等活动,提升居民对社区环境保护的意识

和参与度,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在职党

员按照组织要求到所属社区报到,可以参与社区

的垃圾分类、环境教育、清洁行动等环境志愿服务

活动,积极引导和影响其他社区居民加入环境志

愿者行列,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

范作用。

(二)居民参与: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注、

监督与行动

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注度,显著影响其

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对社区环境

治理不太关注的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

务的意愿是完全没有关注的居民的1.99倍(P<

0.01),对社区环境治理比较关注和十分关注的居

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分别是完

全没有关注的居民的4.29倍和7.67倍(P<

0.001)。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注程度反映了

他们对社区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关注度越高,表

明他们更加关心社区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更愿

意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相反,关注度越

低,意味着居民缺乏对社区环境问题重要性认知,

不在乎环境治理如何,不太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了解如何对社区环境治理进行监督的居民,

其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是不知道

如何监督的居民的1.68倍(P<0.001)。了解社

区环境治理监督的居民更加关注社区环境治理的

质量和效果,并且知道监督的信息和反馈渠道,显

著影响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意愿。

当有人破坏社区绿化时,主动采取行动加以

制止的居民,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

愿上,是不愿意制止的1.79倍(P<0.001)。他

们更加关心社区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更倾向于参

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应鼓励居民志愿

者通过手机拍照、微信群反馈等多种方式,参与对

社区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主动将社区环境保护

的信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减少社区绿化的

破坏,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注、监督和行动是

居民参与的重要构成。社区居民作为居住环境体

验的“当事人”,亲身感受社区环境状况对生活质

量的影响,真诚的关心社区环境,对改善社区环境

有着最强烈的表达,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志愿服务

行为渐渐演变成关心社区公共利益的道德责任

感[23](P82),是环境改善的基础和内动力。提高居

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注度、让他们了解如何监

督环境治理,以及鼓励他们主动制止环境破坏行

为,可以增强其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

意愿。

(三)社区自组织影响:社区环境治理氛围与

组织培育

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显著影响居民参与社

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社区内有居民自愿

组成的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其居民参与社区

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是没有该类社区自组

织的1.96倍(P<0.001)。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

织致力于社区的环境保护,例如社区内的绿化小

组。从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的途径、信息获取和志

愿者招募途径上看,社区自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

环境相关志愿服务的重要渠道,为居民提供参与

社区环境治理的机会和平台。可以通过这类社区

自组织提供环保培训宣传,组织志愿服务,让居民

直接参与社区的环境保护行动,以组织为单位链

接环保方面的资源和技能人才,增强居民参与志

愿服务的信心和能力,全面发挥社区自组织在社

区居民增权赋能中的重要作用[24],引导和激发居

民的参与环境志愿服务意愿。

所在社区居民对环境治理持积极支持态度的

居民,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上,是

完全不关心态度的3.01倍(P<0.001),所在社

区居民对环境治理持一般态度的居民,是完全不

关心态度的1.71倍(P<0.01)。同时社区内居

民对环境治理支持的氛围显著影响居民参与社区

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意愿。当社区的居民普遍关

注和重视环境治理问题时,并且社区居委会、物业

公司、社区自组织和居民之间存在密切合作的关

系,形成积极支持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居民

参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的意愿;社区内缺乏关注

社区环境治理的共识和行动时,会削弱居民的参

与意愿。

社区自组织通常会开展各种环保服务,如垃

圾分类、清理小广告、清理堆物堆料等服务。环保

类社区自组织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政治面貌

的志愿者围绕环境保护提供交流平台,构建志愿

7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77页

者在环保组织内的角色认同感,有利于持续志愿

服务的可持续性。志愿者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和

社区橱窗宣传,吸引更多的潜在志愿者,在居民之

间建立互信。志愿者与同伴和社区自组织之间形

成积极的团体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融合、合作的

社会网络关系[25],积累社会资本。环保类社区自

组织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态度营造浓厚的社区环保

氛围,进一步促进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志愿服务

意愿。

三、结论与建议

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是社区环境治理的关键。

通过定序Logit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职业和政治

面貌是影响居民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的显著影

响因素,居民参与和培育环保类社区自组织可以

显著地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的意愿。

居民参与是提升社区环境志愿服意愿的基础,作

为社区环境治理的行动者和获益共享者,居民通

过在环境治理中的关注、监督和志愿服务行动,体

现其在社区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在社区或“能

人领袖”的带领下,社区内部形成自发性的关于环

境议题的互动与合作,为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

的培育提供支持。因此,居民参与也是社区自组

织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资源来源。

社区自组织为提升居民社区志愿服务意愿提

供组织化平台和支持网络。社区自组织提高了居

民对环境的关注度,使居民获取社区环境相关信

息,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监督

和行为干预,规范了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参与,

增强了居民对环境治理理念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发挥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营造协作支持的社区

环境保护氛围。居民参与和社区自组织培育共同

提升社区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基于以上

研究发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采取差异化志愿服务动员策略

充分利用社区网络资源与组织优势,社区自

组织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政治面貌的居民,可以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活动,设计符合其兴趣和能

力的社区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参与

方式和激励机制,动员社区在职人员和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发挥在职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成

员的潜能和优势,提升居民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关

注与支持度。这既能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联

系,发展社区环境保护类志愿者队伍,挖掘并凝聚

社区志愿者群体的力量,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环境

治理,也有利于促进社区的自身发展。

(二)增强居民个体参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

能力

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通过宣传和协商议

事,使居民关注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意识到其

对自身和社区的影响,向居民提供社区环境治理

监督的相关信息,包括监督的重要性、监督的方式

和渠道等,以增强居民关于社区环境监督方面的

知识和理解,提升不同组织和个人对破坏社区环

境行为的制止与干预力度。此外,可以组织教育

培训活动,协助居民学习和掌握社区环境治理监

督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监督能力。同时,建

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树立人物榜样,鼓励居民参与

监督工作,包括监督社区附近的企业、商户和其他

相关组织是否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是否采取有效

的环境措施等。环保类社区自组织协助社区居委

会为监督的居民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反馈,共同推

动相关方采取行动来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三)培育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

从志愿服务意愿的组织因素上看,为了促进

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志愿服务,街道办事处、社

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应该为社区自组织提供必要

的资源和指导,鼓励、支持和培育环境保护类社区

自组织,引导其加强组织内部建设和能力提升,优

化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内部构造和功能[26]。

通过建设环境保护类社区自组织,链接专业社会

组织或专家人才资源,定期组织社区环境保护的

宣传教育,开展环保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增加

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交流学习机会,加强居民对

社区环境的关注度,提高居民对环境治理重要性

的认知,增进志愿者对组织的情感归属和服务项

目的认同,增强组织的黏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

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0-03-03)[2024-06-06].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 _

5492489.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3]王芳,邓玲.从自治到共治: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

基于上海 M 社区的实践经验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孙贝贝:居民参与、组织培育与社区环境志愿服务意愿研究 71

第78页

2018(6):34-41.

[4]戚晓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变迁与机制

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8(5):31-38.

[5]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以

社区环境圆桌会议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1.

[6]刘露.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6.

[7]张冰,朱小磊.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J].当

代青年研究,2018(5):62-68,99.

[8]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

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27(5):94-118,

243-244.

[9]谢立黎.中国城市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影响因

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7,23(1):55-65,73.

[10]WUZ,ZHAO R,ZHANGX,etal.Theimpactofsocial

capitalonvolunteeringandgiving:evidencefromurbanChina[J].Nonprofitand VoluntarySectorQuarterly,2018,

47(6):1201-1222.

[11]陈伟东,吴岚波.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

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58(5):

42-50.

[12]靳利飞.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对

北京市1752份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

学报,2009,23(4):20-27.

[13]向秋红.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意向与行为:以长沙市Z

社区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2.

[14]GRUBEJ,PILIAVINJ.Roleidentity,organizationalexperiences,andvolunteerperformance[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0,26(9):1108-1119.

[15]黄珺,孙其昂.城市老旧小区治理的三重困境:以南京市J小

区环境整治行动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29(1):27-33.

[16]黄云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村民参与度研究:基于社区

能力视角[J].农村经济,2020(9):123-129.

[17]王文涛.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主体性的缺失与建构:以成都

市龙泉驿区S社区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6):

16-24.

[18]王芳,邓玲.从自治到共治: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

基于上海 M 社区的实践经验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6):34-41.

[19]栗明.社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的利益共容与权力架构[J].理

论与改革,2017(3):114-121.

[20]彭跃.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以

沈阳市第一城社区为例[J].焦作大学学报,2018,32(3):

14-18.

[21]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108-110.

[22]王芳,曹方源.迈向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理念、实践

与转型路径[J].学习与实践,2021(8):106-116.

[23][美]罗伯特·S.奥格尔维.志愿服务、社区生活与伦理道

德:美国社会的视角[M].杨敏,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18.

[24]马贵侠,戴燕.论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增权中的应用:以合

肥市蜀山区琥珀潭社区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

11(6):66-68.

[25]齐从鹏,张强.居民持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3(4):125-141,204.

[26]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

究,2008(5):67-72,159.

ResearchonResidents’Participation,OrganizationalCultivation,

andCommunityEnvironmentalVolunteerServiceWillingness

SUNBeibei

Abstract:Thewillingnessofresidentstoparticipateincommunityenvironmentalvolunteerservicesisofgreatsignificanceinincreasingresidentparticipationandpromotingcommunityenvironmentalimprovement.Thisarticleanalyzed

questionnairesurveydataandfoundthatresidents’dailyparticip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mmunityself-organizationhaveasignificantpositiveeffectontheirwillingnesstovolunteerforcommunityenvironmentalgovernance.The

community,byadoptingdifferentiatedvolunteermobilizationmeasures,encouragesresidentstoparticipateinthesupervisionandpublicityeducationofcommunityenvironmentalgovernance,empowersresidents,cultivatescommunityself-organizationsfocused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nhancesthewillingnessofresidentstoparticipateinvolunteerservicesforcommunityenvironmentalgovernance,therebyfurtherimprovingthequalityofthecommunityenvironment.

Keywords:residentparticipation;communityself-organization;communityenvironment;volunteerservicewillingness

7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79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3-02-2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反思与优化”

(SK2021A0561);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2AH051545);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社科)“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研究”

(2023XJZD010)。

[作者简介]王亮(1979—),男,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李圆圆(1986—),女,淮

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教学;杨中治(1981—),男,蚌埠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

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中心的考察

王 亮1,李圆圆1,杨中治2

(1.淮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蚌埠第二中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为解决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困境提供了全新视角。文章从我国老龄人口健

康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新时代老龄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聚焦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新时代,体育

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构筑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新格局;弥合城乡差距,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

设制度环境;订立合作供给契约,激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实体的活力。

[关键词]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体育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73-07

随着老龄社会到来,老年群体倍受国家、政

府、社会的多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重

阳节来临之际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

观、健 康 老 龄 化 理 念 融 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全 过

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

强国”[2]。体育要充分发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过程中为人民健康筑基、为伟大复兴

聚气、为社会发展赋能、为自信自立铸魂、为全球

体育增力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3]。韩宏宇等认

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供给主要存在需求识

别不充分、顶层设计不适配、协同机制不完善和评

估体系不健全等困境[4];刘坚认为公共体育服务

智能化成为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趋

势[5];樊炳有等揭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处于

区域重点突破的发展阶段[6]。国内学者从体育公

共服务的供给范畴、供给主体以及供给存在的问

题等进行了研究,但鲜有从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

化理念维度的研究。

一、我国老龄人口健康面临的形势

(一)人口结构呈现出“倒梯形”,人口老龄化

快速演进

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

寿命延长导致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

断上升的动态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各国面临

的共同挑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最新结

果预测,全球预期寿命预计将从2022年的73.6

岁增加到2050年的78.1岁[7]。第七次全国人口

普测的数据表明,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26402

万,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

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平均预期寿

命和增长的速度远超于世界平均水平,绝对值也

第80页

已经接近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健康中

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

期寿命将会突破79岁[9]。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

大,预计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

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

的规模;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

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

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

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

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10]。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

深,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会超过

20%,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11]。按照国家统计局

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一些重要经济带60岁及以

上人口占比已经接近或超过20%,65岁及以上人

口占比平均达到14.52%(见表1)[12]。

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

老年期,21世纪前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发展

较快的时期,人口结构呈现出“倒梯形”。劳动力

结构的快速老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口红利优势

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长贡献潜力下降。

我国《“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预测,至“十四五”

结束时期,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3岁,从这个

意义上说,我国社会将迎来“长寿时代”[13]。“十

四五”时期建成与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相适应

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面对老年人“对体育美好生

活的需求”快速增长的内在需求下,体育公共需

求应随之越来越多元化。

表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人口情况

人口情况 京津冀 长江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

0~14岁(%) 17.71 17.34 15.20

15~59岁(%) 62.25 63.08 64.45

60岁及以上(%) 20.04 19.57 20.35

65岁及以上(%) 13.90 14.57 15.09

平均年龄(岁) 39.10 39.40 40.40

注: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

时。②各地区中,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长江经

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

州、云南11省市;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市。

(二)老龄人口呈现超快速度、超大规模和超

高水平的特征

从全国范围看,2023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

减少20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

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负1.48‰

[14]。“十三

五”时期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9%,

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2%(见表2);从

局部地区看,我国的一些重要经济带如京津冀、长

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

经接近或超过2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平均达

到14.52%,局部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和表2),说明我国在“十三五”时期末已经进入中

度老龄化。国内有学者预测,中国将经历继续老

龄化(2023—2036年)、深度老龄化(2037—2053

年)、重度老 龄 化 (2054—2100 年)3 个 艰 难 阶

段[15](P69)。2020年到2030年,以60~79岁的低

龄老年人口增长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80岁及

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我国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200万,老

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凸显,患有一种及以上慢

性病的比例高达75%

[1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

深和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年龄越大,健康伤害和

功能损失的概率就越大,高龄人口罹患疾病和生

理机能减退问题的就会增多。伴随失能和半失能

人口比例的增长,老龄人口参与体育锻炼愈发困

难,这些都对“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

出了新要求。

表2 202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2023年末

人口数(万人)

比重

(%)

全国人口 140967 100.0

地域:城镇 93267 66.2

乡村 47700 33.8

性别:男性 72032 51.1

女性 68935 48.9

年龄区间:0~15岁(含不满16周岁) 24789 17.6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86481 61.3

60周岁及以上 29697 21.1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21676 15.4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17]。

(三)老龄化呈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

不平衡

从发展态势上看,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

在“十四五”末期突破3亿人,并持续增长至21世

7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81页

纪中叶达到4.9亿峰值[13]。在全国31个省份

中,除西藏外,其他省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均超过7%,其中,有12个省份(天津、辽宁、吉

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

庆、四川)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见表

3)。60岁及以上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

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表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19]

地区

比重(%)

0~14岁 15~59岁 60~64岁 65岁及以上

全国 17.95 63.35 5.20 13.50

北京 11.84 68.53 6.33 13.30

天津 13.47 64.87 6.91 14.75

河北 20.22 59.92 5.93 13.92

山西 16.35 64.72 6.02 12.90

内蒙古 14.04 66.17 6.73 13.05

辽宁 11.12 63.16 8.30 17.42

吉林 11.71 65.23 7.45 15.61

黑龙江 10.32 66.46 7.61 15.61

上海 9.80 66.82 7.10 16.28

江苏 15.21 62.95 5.64 16.20

浙江 13.45 67.86 5.43 13.27

安徽 19.24 61.96 3.78 15.01

福建 19.32 64.70 4.88 11.10

江西 21.96 61.17 7.98 11.89

山东 18.78 60.32 5.77 15.13

河南 23.14 58.79 4.59 13.49

湖北 16.31 63.26 5.83 14.59

湖南 19.52 60.60 5.07 14.81

广东 18.85 68.80 3.77 8.58

广西 23.63 59.69 4.49 12.20

海南 19.97 65.38 4.22 10.43

重庆 15.91 62.22 4.79 17.08

四川 16.10 62.19 4.48 16.93

贵州 23.97 60.65 3.82 11.56

云南 19.57 65.52 4.16 10.75

西藏 24.53 66.95 2.85 5.67

陕西 17.33 63.46 5.88 13.32

甘肃 19.40 63.57 4.45 12.58

青海 20.81 67.04 3.46 8.68

宁夏 20.38 66.09 3.90 9.62

新疆 22.46 66.26 3.52 7.76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演进,大量年轻人流向城

市,老人和儿童则留在农村,出现了“一老带一小”

的空心化。人口的流出不仅加剧当地的老龄化趋

势,而且削弱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研究发现,老

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和体育公共服

务方面,均表现出城镇优于农村、东部地区优于中

西部地区的特点[18]。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

临的困难更多,问题复杂,形势严峻。

步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我国老龄化问

题凸显,人口老龄化速度、规模和深度都进入了深

水区,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一方

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规模缩减,老龄人口比

重上升,经济运行成本升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

活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会倒逼科学技术创

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结构和

方式转变。老年人群体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为

老龄体育产业市场提供广阔市场,有利于促进体

育公共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

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新时代老龄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

困境

(一)供给有效度低,设施配置适老化不足

全民健身关系全体人民福祉,建设高水平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符合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

的内在需求的期盼,对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20]。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

身活动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建造了大量体育健身

设施和场所,开展了丰富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加强

了老年人社会体育组织建设。高等体育院校也乘

势而为,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但老年

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重“硬”轻“软”问题突出,普

适性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简

单的将“适老化”等同于“无障碍”,缺乏适老化理

念的指导和实践经验。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

况调查公报显示,老年人参加的运动项目主要是

健步走(41.6%),其他依次为跑步(14.7%)、广

场舞(8.0%)、骑自行车(3.8%)和羽毛球(3.1%)

等[21]。地方政府部门近些年修建了大量的体育

场馆,人均场馆面积也有所增加,截至2023年底,

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59.27万个,总面积约40.71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22]。

但新增的一些场馆大多位于郊区,现有的一些企

王 亮,李圆圆,杨中治: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75

第82页

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出于管理或疫情防

控工作等考虑,开放程度不高或不对外开放,导致

老年人健身需要的就近、就便、就地体育空间相对

不足。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

配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追求,针对体育场

地设施的配置情况,有些地方政府多出于政绩考

虑,偏好于可视性强的体育设施等硬件资源的

配置。

(二)功能区分度低,服务内容不具有针对性

一般功能服务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能满足

老年人基本体育需求;特定功能服务因老年人的

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实力而异,能满足老年人个

性化体育需求。目前在老年人的健身休闲功能设

置上还未区分一般功能服务和特定功能服务,服

务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以北京市为例,超过八成

(84.0%)的养老机构配置了“文艺活动室”、但配

置“室内健身房”的不足一半(46.0%),配置“康复

器材室”和“室内专项体育场地”分别为52.0%与

60.0%(见表4)。由此可见,在为老年人提供集

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养老机构目前也只能满足老

年人基本体育需求,在一般社区就更难提供满足

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有学者对老年人体育指导和

信息 服 务 进 行 调 查,结 果 显 示 运 动 技 能 指 导

(69.8%)、运动康复指导(66.3%)、体育信息咨询

(64.3%)在体育指导和信息服务需求中排在前三

位[18]。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视角来看,老龄化严

重的国家和地区中,老年人相比较年轻人而言反

而成为消费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23]。当前,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数量的迅猛增长,老年

人对体育健身休闲功能的需求更趋于专业化、细

致化。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发动社会体育组织和高等体育院校成立志愿

者服务团队,逐步形成包括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

参与的服务人才队伍,向老年人送上最新的政策、

最实用的课程、最细致的讲解和最优质的服务。

志愿者团队通过“以志愿服务”为宗旨,采取宣传

服务、定点服务、上门服务、回访服务、培训服务等

多样化地服务,切实做到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供需匹配度低,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供给

差异大

从供给上看,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和

其他供给主体的弱参与性,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领

域的投入不足,与老龄群体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

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

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

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2022年3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

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

2025年,基本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

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全

面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

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25]。

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与价值选择就是要大力

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实现体育的均衡发展,确保人

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26]。从分配上看,2023年城

镇居 民 和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分 别 为

51821元和21691元[27]。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

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数

量等优质资源往往会向发达地区聚集,导致农村

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东部地区水平明显高

于中西部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增进民生

福祉的重要内容,要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态势相

适应,尽可能地让老龄群体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

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构

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

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

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

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

表4 北京市养老机构室内活动场地设施情况

场地设施 数量(个) 比例(%)

室内健身房 23 46.0

室内专项体育场地 30 60.0

康复器材室 26 52.0

文艺活动室 42 84.0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体育蓝皮书[24](P35-61)。

(四)服务模式和质量难达要求,服务可及性

受到影响

老年人群退休后收入锐减,在目前养老金替

代率不高的情况下,其收入水平决定了生活和营

养水平,影响生活方式,最终会影响老年人群健康

水平和生存质量。无论是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

念,还是生活成本和老年人群的适应度,只要其身

7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83页

体机能允许,老年人群都优先选择居家养老,偏向

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些对老年人身心健康

都有正向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运动”使上门服务成为可能。另外,一些运动穿戴

设备的蓬勃发展使健康监测的应用人群进一步扩

大。目前居家健身和健身服务的种类仍然处于起

步阶段,特别是能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服务和

模式较少,对服务的质量评价既缺乏相应的行业

标准,也缺乏对应的监管主体。无论是老年人健

身需要的就近、就便、就地体育空间,还是雨后春

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健身模式,服务模式

和质量无法实现标准化,服务质量通常受服务人

员素质高低和顾客个性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服

务可及性受到影响。

三、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下我国体育

公共服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科学老龄观、主动老龄观、有为老龄观构成积

极老龄观的核心内涵,健康老龄化强调的是主动

健康和关口前移,是实现积极老龄化、践行积极老

龄观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条件[28]。进入“十四五”

时期,我国低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接受教

育水平提高,健康需求日益旺盛,更高水平的全民

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应该从更加浓郁的社会氛围、

灵活的政策机制、环保的健身载体、均衡的资源布

局、丰富的赛事活动、科学的运动方式、广泛的群

众参与、有力的要素支撑等方面,通过抓效果和抓

落实,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健身事业的“卡脖子”问

题,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找准

方向。

(一)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多元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主体新格局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发展的转型升级,

构建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政府通过吸

纳具有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部门或非盈利组

织,在保证服务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政府主导

的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消除私人

部门或非盈利组织参与投资体育公共服务的各种

壁垒,给予一定政策激励,引导企业以诸如股权、

债权投资等方式加入全民健身工程,以期缓解资

金短缺、整体规模不足等“卡脖子”问题,以促进需

求精准感知和效能提升。

(二)弥合城乡差距,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的制度环境

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存在地区和城乡间

的不平衡,与经济水平大致呈正相关。大量高质

量体育公共资源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造成了

体育公共资源区域分布与城乡配置失衡。中西部

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

区,农村的整体档次又低于城市。城市通过“自下

而上”的引力吸纳了较多资本、机会和劳动力,加

上先进科学的养老观念加持,农村和落后地区的

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很难有效匹配。这势必

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影响到老年人享用体育公

共服务公平性。首先,国家层面应强化顶层制度

设计,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环境布局;其次,地

方层面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各

级政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调研老年人体

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需求,

制定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实用性、专业性的政策

法规,细化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最后,社会层面

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营造全民健身

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环境。

(三)订立合作供给契约,激发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实体活力

长期以来,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往往

是直接包揽一切。政府要主动释放“掌舵”权力,

扮演“划桨”角色,简政放权,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将一些社会能够做得更好的工作交给社会来完

成。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方利益

协调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的

需求。具体运行为:首先,政府部门分析各地区体

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其次,根据不同供给实体的能

力制定切实灵活的政策,三方合理分工;再次,三

方订立合作供给的契约,规定不同主体在不同服

务领域发挥各自作用;最后,在合作中,各方将获

得契约规定的收益,促进合作供给的持续运行。

三者在良性互动中,共同解决各地区的体育公共

物品供给问题,满足老年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

需求。

(四)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落实老龄友好

理念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

国家有关无障碍环境政策建设要求,切实满足残

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无障碍实际需求[29]。

王 亮,李圆圆,杨中治: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77

第84页

群众“到哪里健身”是实施全民健身战略要重点研

究的课题[30]。建立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器材设施

标准,培养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项目兴趣,推动公

共体育场馆限时向老年人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在

服务层面为老年人使用器材和场地设施提供必要

帮扶,解决老年人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

通过织密老龄友好网络,利用“金角银边”,对社区

里面积不大、“中看不中用”的小花园进行合理化

改造,通过新添健身器材、铺设健身跑道,形成与

原有的树木、绿地、凉亭等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居

民“楼上观景、楼下健身”的新乐园。同时加大适

老化改造,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氛围,为老年人和

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便利,建设群众身

边的体育场。

发展老年人体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

要路径选择,更是我国把握新发展机遇、迎接新发

展挑战、创新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

抓手[31]。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作为一种

“元理念”或“元观念”,对于做好“十四五”时期我

国老龄体育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10-13)

[2024-06-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13/

content_5642301.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3]林剑.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体育强

国建设新局面[N].中国体育报,2022-11-09(1).

[4]韩宏宇,郑家鲲.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供给的内涵、困境及

实现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1,35(3):75-82.

[5]刘坚.如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能化?:以平台驱动型公共

体育服务模式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0):

44-51.

[6]樊炳有,潘辰鸥,高静.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

转型研究[J].体育科学,2021,41(2):23-38.

[7]2021世界卫生统计: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77岁,16%因慢

病过早死亡,五大健康风险要关注[EB/OL].(2021-06-02)

[2022-06-02].https://new.qq.com/rain/a/20210602A0B

MQ700.html.

[8]《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发布:全国60周岁及以

上老年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18.70% [EB/OL].(2021-10-16)

[2022-06-02].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

1016/c14739-32255562.html.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

OL].(2016-10-25)[2022-06-02].https://www.gov.cn/

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10]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EB/OL].(2006-

02-23)[2022-06-02].http://news.sina.com.cn/o/2006-02-

23/19278285579s.shtml.

[11]关于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A/OL].(2022-

03-02)[2022-06-05].http://www.cncaprc.gov.cn/llxw/

192918.jhtml.

[12]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京津冀、长江

经济带、长 江 三 角 洲 人 口 情 况 [EB/OL].(2021-08-16)

[2022-06-0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

08/16/c_1127760486.htm.

[13]陆杰华.长寿时代下的积极老龄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

实践优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94-102.

[14]年度数据[EB/OL].(2024-04-16)[2024-06-05].https://

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 cn=C01.

[15]易鹏,梁春晓.老龄社会研究报告(2019)[M].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9.

[16]谁在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EB/OL].(2020-11-12)[2024-

03-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1/12/c

_1126728553.htm.

[17]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 公 报 [A/OL].(2024-03-01)[2024-05-05].https://

news.gmw.cn/2024-03/01/content_37176534.htm.

[18]王占坤,丁利合,杨宏兴,等.新时代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

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1):8-13,20.

[19]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J].

中国统计,2021(5):10-11.

[20]一图解读:2025年,我们将享受怎样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EB/OL].(2022-03-26)[2024-04-05].https://mp.weixin.

qq.com/s/pwz63khkFOwpF1Ij0-XAAQ.

[21]《2020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发布 [EB/OL].

(2022-01-05)[2024-04-05].https://mp.weixin.qq.com/s/

gmS8x_VIDZXI6J4I3rL33w.

[22]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2024-03-

11)[2024-04-05].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

c27549770/content.html.

[23]乐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老龄社会治理模式[J].人民

论坛,2020(Z2):69-71.

[24]李慧.北京市老年人体育需求及满意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为例[M]//王凯珍,汪流,郝晓岑.

北京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201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20.

[2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A/OL].(2022-03-24)

[2024-06-05].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

202203/t20220324_972482.shtml.

[26]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J].体育学

刊,2011,18(3):34-40.

(下转第112页)

7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85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3-11-19

[作者简介]李梦岩(1992—),男,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媒体应用与实践。

乡愁视域下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李梦岩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

[摘 要]乡愁是游子对故土故乡的复杂情绪,是难舍的情感、情结的反映。地缘和血缘关系构成了乡愁情感生发

的基本要素,文化上的依恋则是乡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留住乡愁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引领,也是路径选择。

乡愁可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以乡愁情感为引导,推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协

同,以乡村的人文、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以保有群体记忆为牵引,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以乡愁品牌为平台,完善保障体系,促进游子还乡;以乡愁文化的创新为着力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相贯通,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是留住乡愁、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愁;和美乡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79-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

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

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

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1](P122)将“乡愁”概

念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用“留住乡愁”来协调物

质建设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调整发展

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

现,也是人类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诗

意表达[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扎实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3],因而,留住乡愁

不仅是实现和美乡村的目标引领,也是建设和美

乡村的路径选择。

一、乡愁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我国对乡愁的研究从文学文化领域上自古有

之。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从政策

和学理领域上我国学者围绕乡愁的内涵、特点以

及价值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促进了乡愁的

理论研究。

乡愁的本体内涵:乡愁是个体的内心深处对

于家乡或故居地的一种情感依恋和精神需求,是

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因远离家乡而表现出来的心

理诉求[4];也是个体对于家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的自我认知、判断、认同、追寻,本质上是一系列反

思的过程[5],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产生的复杂抽象

的集体情感产物[6]。

乡愁的文化延伸:乡愁的深层价值其实是一

种“文化力量”[7]。现代“乡愁”是主体反思、感知

和体验的情感记忆文化现象[8],地缘和血缘关系

构成了乡愁情感生发的基本要素,而文化上的依

恋则是乡愁情感生发的更深层次的原因[9]。

乡愁文化概念的意义和作用:乡愁的文化价

值就在于其能够在建构中国人精神上的心灵故

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

乡愁情感既给人们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

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和奋进;又延展出与

思家、思乡、思国相对应的爱家、爱乡、爱国的情

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形塑着中华

民族的家国文化[10]。乡愁具有现代个体的精神

救赎、现代群体的家国皈依、国家战略的文化动因

三个文化层面的价值[11]。

乡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功能:乡愁文

化从情感的角度凝聚和激活乡愁内生价值动力,

有助于为推动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奠定理论基

第86页

础,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12]。乡愁是乡村振兴的

文化之根、重要抓手、价值追求[13]。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的借鉴。本研究认为:乡愁是由于渴望回家但又

无法归家的复杂情绪状态;乡愁既蕴含人类的共

性,也表征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家的特质。乡愁体

验的发生主体即为具有情感诉求的“记忆者”[14],

记忆有个体独特的记忆,也有集体共有的记忆,因

而乡愁可以分为个体乡愁和集体乡愁。个体乡愁

是指个人对自己曾经所生活过的地方,及其与之

相关的人、事、物等个人记忆所产生的怀念之情;

群体乡愁是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情感体现,指

一个群体对所在地及其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

等方面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而产生情感体验。

一个地区的居民,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

景、民俗传统、历史习俗等的共同体验,会产生强

烈的认同感,激发集体乡愁情感。由此,乡愁可以

涵育家国情怀,催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哲学反思。

虽然个体乡愁和群体乡愁在表现形式和产生

因素上略有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对故乡以及

相关的人、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维系乡情,

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因

素之一。和美乡村建设要兼顾个体乡愁和群体乡

愁的不同体验。

引发乡愁的客体可以是具体的记忆,也可能

是抽象的情结,根据不同关系产生的情绪以及对

乡村振兴的作用不同,可以将乡愁划分为三种模

式。其一是田园乡愁模式。田园式乡愁是乡愁一

种重要的模式,体现“现代人对家乡生态环境的思

念”[15],主要表现为对曾居住过的家乡或理想的

家乡环境的思念而引发的情绪。“故乡的原风景

感念”[9]是诱发乡愁的重要因素。田园乡愁既有

对传统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也有激发对生态美

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其二是文化乡愁模式。

从广义而言,乡愁是一种情感体验,所有的乡愁都

是文化乡愁。“乡愁文化具有三种形态:对亲人、

家乡生活环境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一种形态;希冀

以精神家园疗愈现实生活的苦闷、不安与焦灼,此

是乡愁的第二种形态;从对乡土文化的怀旧拓展

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三种形态。”[4]

从狭义而言,是指以乡土文化作为客体而引发的

主体乡愁记忆。“记住乡愁”更多的是引导人们在

精神层面和文化记忆层面的追寻和向往。文化乡

愁会激发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保

留、保护和重塑。通过文化乡愁推动文化乡建,留

住历史根脉,共情文化乡愁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

在需求。其三是人际乡愁模式。乡愁“一是社交

孤独引发的人际交流情感离散;二是工作压力造

成的尊严情感缺失;三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城市认

同情感淡化而产生对和善友爱、亲邻和睦、勤劳淳

朴的人际关系的怀念与向往而形成的情绪与情

感。”[16]鉴于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古朴乡风、

民风、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

衔接,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乡愁不仅是个人诗意情感的体现,也是普遍

的文化需求、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国家战略的文化

动因、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

乡村振兴不仅仅要推进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

要解决如何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只有深入

挖掘乡愁文化的价值,才能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

的精神动力、文化资源和实践目标。

二、乡愁对不同群体的引导作用

“乡愁的中心始终是人,留住乡愁的精髓是留

住人,乡 愁 因 人 的 更 好 生 活、更 好 发 展 而 存

在。”[10]乡愁对于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引导作用,

激发多元主体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激发当地农民建设家园的主动性

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家乡的山水牵

系着他们深厚的情感,故园的记忆维系着他们的

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和美

乡村建设最直接内在驱动力[17]。近年来,广大农

村地区通过强化农民对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价值

的认识,不断提升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挖掘乡愁的经济价值,开展“农文旅”等,进一

步调动了农民参与家乡建设的主动性,通过共建

共治共享,进一步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由乡

愁引导的农民维护美丽家乡的原初动力和建设美

好家园的憧憬力,正不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

步伐。

(二)调动外出游子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返乡创业是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一种新现象。

外出游子返乡既有利益的驱使,也有因为乡愁而

激发的行动内驱力。从农村到城市创业或就业的

农民或学子,深植于心的衣锦还乡与光宗耀祖的

文化传统,和“回家”的归宿感,使他们对故乡有深

切关注,对为家乡贡献力量有强烈渴望,同时正在

8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87页

深入推进的“千村引领、万村提升”行动又为外出

青年返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这种情感与行

动的结合为乡村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了重

要的心理基础,调动了外出游子返乡创业的积极

性。返乡青年正在从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转变

成为主力军。

(三)带动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互动性

田园乡愁是一种普遍的人文情怀。尽管城镇

化在不断发展,不少人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中

国传统乡愁文化所蕴含的乡土家园意境,父辈对

故土家园理想化的描绘,使得许多城市居民对于

田园生活和绿水青山同样抱有强烈向往。把乡村

建设成为城市居民所憧憬的桃花源和理想的精神

家园,不仅可以带动城里人赴乡村休假观光,也提

升城市资本对乡村产业投资的关注与热情。

(四)吸引外国友人文化寻访的参与性

文化乡愁体现着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人

类对文化来源、生命意义追寻既可以从哲学的追

问中寻求答案,也可以在文化寻访与体验中实现

精神还乡。文化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国

的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独特的哲学价值、文明样态和审美品格,也是世界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世界各国人

的眼光。为此,通过加强区域特色乡土文化的挖

掘与培育,必将增强世界各国朋友对我国乡村旅

游的参与性。如深度挖掘徽文化的思想内涵,打

好徽字牌,坚持“一村一品”,推出一批“徽字号”精

品线路,培育“徽字号”民宿品牌,策划“徽字号”文

创产品,打造“徽字号”节庆赛事活动,有利于将安

徽建设成世界性的旅游目的地。

从本地人到外地旅居的游子,从其他城市居

民到国际游客,乡愁吸引着不同主体对于乡村的

憧憬,调动着不同主体的乡土精神和向往,推动了

乡村的整体发展。

三、以乡愁为导向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选择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集合,具有多维度的价值

功能,涵盖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建构与调适。乡愁为导向的

和美乡村建设包含着“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目

标追求,也指明了如何进行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要求。

(一)以乡愁情感引领乡村建设

记忆是链接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个体生命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还原记忆是丰富心灵、参悟生命意义的重要方式。

乡愁能够凝聚人心、汇聚认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

情感资源。让乡愁看得见,才能治愈乡愁。契合

实际的机制转化,可以将乡愁的物质载体或非物

质载体转化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资源。

1.构建生态和谐的田园乡村

生态美是以乡愁引导的乡村建设的重要内

涵,也是田园式乡愁的内在驱动。乡村振兴要注

重留住原乡风景的诗意,通过促进生态和乡愁的

良性互动,用生态留住乡愁,以乡愁建设生态。要

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田园

乡愁带来的经济价值,如将农业产业与农旅相结

合,建设与发展新兴观光农业,提升农业的文化价

值、审美价值,让麦田、稻花、麦浪、竹海、荷香、桃

花、梨园等充满乡愁意境的景象成为旅游目的。

要注重田园原生生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协调统

一。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要把现

代文明和乡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环境治

理,使乡村干净整洁,同时要注重生活习惯与生活

环境的改造,使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2.发展文旅融合的乡愁产业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经济形态产生了与之相

适应的文化上层建筑。农耕文化的素材和表现形

式为乡愁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态空间和文化资

源。如安徽文化中的徽州方言、徽民居、古村落,

以及各种手工技艺、区域的服饰、民间节日的庆祝

方式等,都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载体。要

推进乡愁文化载体活化,就必须把准乡愁情感诉

求的需求点,加强乡愁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的开

发,不断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推进乡

愁产业的发展。

3.打造价值协同的乡愁经济

“乡愁是以‘乡愁元素’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带

有美学意境的思乡氛围,而‘乡愁经济’就是如何

围绕乡愁元素,进行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以

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18]乡愁的

独特性,使乡愁经济具有一般经济形态的共性,也

具有高层次精神需求的独特性。乡愁经济新形态

是以乡愁作为经济发展的引领,绿色发展作为重

要手段,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共同协同、

产业形态与文化形态紧密结合新的经济形态。乡

愁经济新形态的建设,能够把乡村山水田园人文

李梦岩:乡愁视域下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81

第88页

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二)以乡愁记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乡愁的情感承载在似乎能凝固时光、雕刻记

忆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上。乡村中的古树、祠堂、

民居等地标,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特色风味小吃等

等,这些具有独特标记的事物,是寄托远离家乡游

子思念之情的载体。作为乡愁载体的文化,是具

有历史感和原生态的,能够产生与历史的链接,弥

补人们面对时间流逝、空间隔离产生的失落感。

以乡愁为引导的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乡愁是具有诗意的,怀旧是乡愁的外

在形式,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乡愁的精神内核,需要

从乡村实际和优势出发,注重地域性、乡土性、差

异性和精细性。

1.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借助数字化工具建立健全相关的乡土非物质

文化遗产档案,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发挥社会

舆论的作用,通过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

乡村保护的重要性,构建起社会对传统文化认同

和推崇心理。通过建立社会化的专业保护组织,

定期开展活动以交流经验、传播知识,开展学术性

研究推动形成社会性的保护意识,推动社会保护

工作的全面发展。

2.优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的物质见

证,是物化的乡愁。加强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要防

止过度开发和同质化,使每一个人走在古村落时,

都能从过去生活的记忆与痕迹中找到专属的乡

愁、特有的情感抚慰与精神慰藉,以激发内心的文

化亲近感、归属感、认同感。

3.开发多样化的民宿

民宿为远离乡村生活的客体提供了一种接近

乡土的窗口式体验。不同的群体对乡村民宿有不

同的诉求。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打造不同类型的

民宿,既要有满足中产阶层度假的中高档民宿,满

足青年群体的便捷时尚网红民宿,也要有满足中

老年以及一般工薪阶层的宜居宜住、物美价廉的

日常生活型民宿等;同时实施民宿提升工程,要大

力发展“民宿+产业”,一体推进“设计+运营”,要

在民宿中看得见文化、寄托得了乡愁。

4.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

群体乡愁与地域性文化息息相关。自然环

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等地地域特征,形成了不

同特色的区域文化,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情

旅游、传播乡愁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要发挥地域

文化对于产业升级、文化衍生的重要作用。如在

安徽可以对淮河流域的淮河文化、长江流域的皖

江文化和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等三个亚文化区

域进行深度挖掘与研究,并通过文化载体加以展

示,走出一条以乡愁文化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

范式。

(三)以乡愁品牌吸引人才返乡

游子返乡、归雁返巢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人才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城里人,往上

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

回报家乡的愿望。”[19](P395)家园建设是一些企业

家、青年创业者、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情感动机。要

把握好这种心理需求,把和美乡村建设的时代风

口与发展红利紧密结合起来,激励更多的人才返

乡创业。

1.打好“乡愁牌”

全方位“攀亲结缘”,通过各地商会、校友会等

加强在外乡土人才的联络,建立在乡土人才信息

库;有针对地进行政策宣介,利用节假日,通过慰

问探访,加强宣传,增强外出乡土人才对乡村振兴

的了解;加强对留守亲人的关心与关爱,增强在外

乡土人才对家乡情感认同感;大力发展乡愁产业

化,推进乡村旅游业、康养产业等乡愁经济,让乡

愁生出致富路。

2.搭建发展平台

有乡愁的地方会吸引人,有事业的地方才会

留住人。情感是动力,发展的平台则是人才返乡

的理性因素。要在打造乡愁特色平台中吸引人

才,重视乡贤的作用,构建各具特色的乡贤之家,

畅通建言献策、信息交流、回报家乡的渠道;设立

返乡创业园,引导农民工回流返乡创业;建立返乡

创业者联盟等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分享经验;还

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进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进

乡村,共建乡村振兴学校,提供针对性的创业培训

和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创业者的职业素养、专业技

能和市场经营能力。

3.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

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土地补贴等,帮助

返乡创业者解决资金、税费等问题;建立创业帮扶

8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89页

机制,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方面的帮助,提供创业

咨询、资源储备、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当地的交

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公共服务,提

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

总之,人才返乡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

努力,只有更多的人才汇聚乡村,方能打造具有竞

争力的“乡村乡愁品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

乡村振兴。

(四)以乡愁文化滋养乡村文明

乡愁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乡村

文明是乡愁的核心与灵魂。通过推进传统文化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传统文化保护与现

代数字技术相融合,不断加速乡愁文化的现代化。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

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

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

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0]在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行梳理

家谱、家风、家训、村史、村规等文化成果,推陈出

新;大力推进村史馆、乡村博物馆建设,开展乡风、

家风建设;加强各种节庆和农时文化的研究,激发

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百村百种文化”

活动,开展各种节庆和乡土文化特色活动,推进乡

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文旅协同发展。乡愁蕴含着

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样也是文化的寻根,赋予生

命以意义与价值。乡村都有来处,特别是徽州文

化底蕴深厚,家谱、名人、民间故事都是文化的根

脉。要深化研究,同时加强对村史深度利用,使其

成为历史专家的研究素材、当地百姓和各方游客

的教育课堂、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的寄寓地。

2.推进乡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

兴,必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需要激活乡

土文化活力,同时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文化

创新发展。为此,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引领,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推进“一村一特

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加强乡土文化自信建

设,增强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

大力推进乡村研学研修活动,挖掘乡村文化的教

育意义,建设研学研修基地,推进大中小学学生研

修研学,把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同和美乡村建设

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专业研讨,推进体系化的

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乡村

共建美好乡村建设学院,开展各类研究和传承

培训。

3.加强乡愁文化传播

加强对网络新媒体和旅游大数据的利用,通

过与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网络互动

平台的交流与合作,宣传区域特色乡愁文化、推广

农家特色产品。将乡愁文化融入重点旅游区,延

长乡愁文化产业链,进行乡愁文化整合营销。乡

愁具有人情味、历史文脉和文化气息。从人的情

感需求维度理解乡愁,传播有人文特征、人情温

度、文化质感的乡愁文化,造就“网红打卡地”“旅

游目的地”。推进乡愁文化进校园,举办非物质文

化遗产专题展览、展演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文

化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推进文化传承与

传播,加强与青年之间的互动,培育青年一代对乡

愁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4.推进数字乡愁建设

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收集与留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推进数字化成果的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比如,利用增强现实技

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等

赋能现实场景,创建沉浸式乡土文化体验项目。

同时,建设线上展厅和虚拟博物馆,以多维度、互

动式的方式展示当地丰富的风土人情,推动乡村

文化的深入传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

参与。

总之,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

与提升,更是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升华。在推进乡

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保

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汇聚好乡土人才,让乡村成

为传承历史、留住记忆、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

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向定恩.习近平关于现代乡愁表述的哲学意蕴和现实关切:

兼论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愁”[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0,42(2):161-167.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

点工 作 的 意 见 [A/OL].(2023-01-02)[2024-04-1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

李梦岩:乡愁视域下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讨 83

第90页

3582.htm.

[4]李晓锋.文化乡愁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J].文化学刊,

2022(11):138-141.

[5]杨晓曦,张克克.价值认同视角下乡愁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规

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6):

109-116.

[6]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

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5(12):2368-2380.

[7]张红阳.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价值、挑战及其路径[J].唐

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1):118-122,127.

[8]彭佐扬.乡愁文化理论内涵与价值梳理研究[J].文化学刊,

2016(4):113-118.

[9]王新歌,陈田,林明水,等.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

[J].人文地理,2018(5):1-11.

[10]李华胤.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现实价值

[J].中国农村观察.2022(3):2-18.

[11]王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愁的价值意蕴及其教育构建

[J].教育导刊,2023(10):16-22.

[12]马蕾,蔡明明.乡愁价值的延伸:乡愁价值在我国乡村振兴

过程中的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20(8):38-39.

[13]王怡涵,何得桂.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价值、困境与路

径[J].理论月刊,2022(10):56-64.

[14]马蕾,蔡明明.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

价值研究[J].乡村科技,2020(7):8-10.

[15]张丽娟.生态乡愁:一个现代性的伦理问题[J].理论导刊,

2017(11):50-54.

[16]唐惠敏,崔惜舜.乡愁、私益和公利: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

三重逻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3):

114-125.

[17]朱磊.激活内生动力为乡村赋能[EB/OL].(2020-10-13)

[2024-04-18].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20-

10/13/c_1126600255.htm.

[18]莲都区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乡愁经济”:全新视角下的发

展构思[J].浙江经济,2015(12):48-49.

[1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8.

[2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A/OL].

(2018-02-04)[2024-04-18].https://www.gov.cn/zhengce/

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ExploringthePathofBuildingHarmoniousandBeautifulCountryside

toRetainNostalgia

LIMengyan

Abstract:NostalgiaorHomesicknessisthedistresscausedbybeingawayfromhome.Geopoliticsandkinshipconstitutethebasicelementsforthedevelopmentofnostalgia,whileculturalattachmentisthedeeperreasonfortheformation

ofnostalgia.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Villageprojectneedsnostalgiatobethegoalandroute.Nostalgiacanguide

differententitiestoparticipateinruralrevitalization,inordertoachievetherequirementsof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

livableandbusinessfriendlybeautifulcountryside.Thehumanisticandecologicaladvantagesofruralareascanbetransformedintoadevelopmentadvantagebytheguideofnostalgiaandpromotionofthesynergyofeconomicvalue,ecological

value,andhumanisticvalue.Maintaincollectivememoryinordertoprote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highlighting

reg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Usingthenostalgiabrandasaplatform,improvingSocialGuaranteeSystemandpromotingthereturnoftravelertotheirhometowns.Focusingonthemodernizationofnostalgiaculture,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andsocialistcorevalues.Finallyintegratingtheprotectionoftraditionalculturewithmodern

digitaltechnology.Allaboveistheaneffectivepathtoretainnostalgiaandpromote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ountryside.

Keywords:nostalgia;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village;ruralrevitalization

8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91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4-01-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教学管理重大项目“地方工科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22jxgl009);安徽省教学

研究重大项目“基于‘创工场’模式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重构”(2022jyxm114);安徽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科研项目制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探索研究———以纺织服装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例”

(2023jyxm27)。

[作者简介]童超梅(1990—),女,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教学;

周晓宏(1970—),男,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地方工科

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讯作者:陶旭晨(1982—),男,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以安徽工程大学纺织类专业为例

童超梅1,周晓宏2,3,陶旭晨1

(1.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安徽工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3.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底层逻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发展学生个

性的关键举措。为着力强化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成效,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以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为切入,运用IPA分析法剖析学院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出口导向,提出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有效实现当前本科生个性化、精准化的分类培养目标。

[关键词]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8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1]高等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

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

式,其中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

革的重要方向和核心内容。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在

本科教育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精准分

析“00”后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不断促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

升,显著满足社会对本科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人

才素质要求日趋多元化的要求。

2022年,安徽工程大学颁布了《关于深化本

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深

化学分制改革,实施“三个计划”,推动“更交叉、更

专业、更融合”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其纺

织服装学院紧跟学校政策指引,结合自身学科专

业优势,从出口端积极探寻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路径。两年来,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

得了突出成效。本文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

分析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4个年级纺织类

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现状,挖掘当

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因素,着力提

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

能力。

一、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立足中华民族伟

第92页

大复兴中国梦,根据新时代实际需求对“如何培养

人”这一育人根本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立足“因

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探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大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底层

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

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3]“人才是创新

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4](P517)围绕高等教育

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使命,20世纪90年代,

国家推出“211”“985”工程,促使高校在学科建设、

科研能力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随着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在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大国

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冲突日益凸显,人才培养质

量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

跑出教育“加速度”的关键。高校理应对标国家

“双一流”建设要求,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大胆创新,夯实人才培养的质量根基,不断培育

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二)政策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自主创新、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所在。从2010年教育部、科技部等八

个部门联合推出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到2019年教育部通过的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关于深化本科教育

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再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

和培养机制,均显示出国家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高

度重视和全面规划。“培育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

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体现了政策导向下育人

目标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

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5]教育

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而人

才改革的重点在于进行创新人才的培育。高校作

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应紧紧围绕助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与

人才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改革不断破解人才培

养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促进创新人才在科学

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导向中突出作用的发挥,完

成大众化教育的“漫灌”到因材施教的“滴灌”教育

模式的转变。

(三)现实需求: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个性

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做好本科

生人才培养必须站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制高点

上,注重用个性发展推动创新发展。然而,当前人

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6]。社会对本科人才发展提出

了专业能力的要求,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

渐显露出学生过度专业化和片面发展的弊端,究

其根源,与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取向密切相

关[7](P46)。因此,本科教育不能只考虑其“作用发

挥”,也应该尊重学生本身,将学生作为社会发展

的动力,在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过

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最终实现其社会功

能。“以生为本”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

思想,是帮助高校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目标,构建

系统性、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新

时代,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要将“以生为

本”置于首要位置,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确定适合的培养模式、科学制度和课程体系。作

为国家事业发展对个人成长提出的方向指引,个

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实现在学生群体中创

设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做到人尽其才,营造和谐

发展的氛围。

二、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的

调查研究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环节建构

1.意见征集。面向高校本科生广泛征集评价

指标,梳理总结高校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根据意见征集结果、政策文本

以及相关文献成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确定了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一级、二级评价指

标框架,形成包含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

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制度革新、隐形教育模式在类

的5个维度,18个评价指标。

3.问卷发放。选取安徽工程大学纺织类专业

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纺织服装学院的个

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满意度评价情

况。本问卷采用IPA 分析法,问卷分为两个部

分,第一个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个性

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性—满意度”调查,以

8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93页

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对18个评价指标进行重要

性及满意度赋值(1=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

2=不重要/不满意;3=一般重要/一般满意;4=

比较重要/比较满意;5=非常重要/非常满意)。

本次发放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回收

问卷的调查对象覆盖了参加调查的各年级学生,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9%。采用SPSS26.0对

有效问卷进行相关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从表1分析发现,纺织类专业学生对学院个

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可度17.75%的学生

选择了非常个性化,42.8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个

性化,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个性化严重不足,

反映了当前纺织服装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效果总体上达到预期。在对当前个性化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努力的方向调查中,选择人

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占比19.58%,选择专业设置

方式的学生占比36.29%,选择课程建设情况的

学生占比31.07%,选择教学制度革新的学生占

比6.27%,选择隐性教育模式的学生占比6.79%,

说明学生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院

采取的专业设置方式、课程建设情况不太满意,但

是对教学制度革新和隐形教育形式满意度较高。

在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专业设

置模式和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教学制度革新是学院

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形式,但是

学生只对教学制度革新认同度较高,学生认为通过

教学制度改革的多措并举有助于优化组合自己的

个性特质,发现优势潜能,培养主体性和创造性。

2.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塑

造。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重视

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培养计划;

其次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课堂建设和学生

指导,为学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再次,要对人才

培养的内容进行不断探索深化,如设定科研和创

新创业类项目,进行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塑造;最

后,要重点突出社会资源的运用,组织学生深入企

业、社区开拓视野,促进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重要性—满意度”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见,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重要性统计结果显示,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制度

革新、隐形教育模式三大维度中共有9个二级指

标得分超出平均值,这表明纺织类学生对个性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期待较高。其中重视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落实导师定期指导、小班教学模式、

企业交流合作培养以及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这5个

指标得分超过4.2,是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成效重要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人才培养理

念、教学制度革新、隐形教育形式三个维度中共有

8个二级指标得分超过平均值,说明纺织类学生

对当前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较为

满意,其中教学制度革新落实中有3个指标得分

超过4分,可见纺织类学生对学院教学制度的改

革措施十分认可,但对专业设置方式认可度的得

分相对较低,可以看出这部分应该是当前个性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待改善的部分。

表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描述性统计

项目 指标 人数(人)占比(%)

性别 男 264 68.93

女 119 31.07

所在年级 大一 76 19.84

大二 93 24.28

大三 106 27.68

大四 108 28.20

专业 纺织工程 234 61.10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20 31.33

纺织工程创新班 29 7.57

学生对个性化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认可度

非常个性化 68 17.75

比较个性化 164 42.82

个性化一般 105 27.42

缺乏个性化 39 10.18

个性化严重不足 7 1.83

认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还需要努力的方向

人才培养理念 75 19.58

专业设置模式 139 36.29

课程建设情况 119 31.07

教学制度革新 24 6.27

隐形教育模式 26 6.79

(四)IPA象限分析

以纺织类专业学生对当前学院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体验的重要性为横轴、满意度为纵轴,

重要性均值作为X轴参考线、满意度均值作为 Y

轴参考线,构成重要性—满意度的IPA 象限图

(图1)。第一象限的指标重要性与满意度较高。

共有5个指标在此象限内,分别是落实导师定期

指导、小班教学模式、企业交流合作培养、学科竞

赛培育、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因此,对个性化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继续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发

童超梅,周晓宏,陶旭晨: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87

第94页

表2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性—满意度统计分析

维度 指标

重要性

均值 标准差

满意度

均值 标准差

人才培养理念 1.因材施教 4.16 0.80 3.78 0.79

2.以学生为主体 3.92 0.78 3.94 0.75

3.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4.21 0.74 3.88 0.86

专业设置模式 4.专业分流时机 4.09 0.79 3.69 0.92

5.专业培养与个人兴趣 4.13 0.80 3.67 0.88

6.专业口径设置 4.13 0.80 3.71 0.85

课程建设内容 7.理论与实践并重 4.12 0.83 3.86 0.85

8.反映行业发展前沿 4.13 0.76 3.76 0.88

9.教学评价方式 4.10 0.77 3.88 0.88

10.交叉课程设置 4.10 0.82 3.82 0.87

教学制度革新 11.导师定期指导 4.29 0.70 4.03 0.79

12.科研项目制 4.21 0.72 3.99 0.79

13.小班教学模式 4.20 0.77 4.05 0.82

14.企业交流合作培养 4.26 0.71 4.10 0.76

15.学科竞赛培育 4.16 0.75 3.96 0.84

隐性教育形式 16.课程思政改革 4.10 0.81 3.95 0.79

17.党团活动作用 4.15 0.77 3.88 0.80

18.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4.26 0.74 3.92 0.82

平均值 4.1411 3.8933

挥优势力量。第二象限的重要程度较低,但满意

度较高。位于此区域的指标有注重因材施教和参

与党团活动建设,表明高校学生对个性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中这些举措比较满意,但是不认为这

是影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第三

象限为既不重要也不满意的要素。该区域中包含

的指标有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重视创新创业能

力,专业设置方式方面的注重专业分流时机、满足

个人兴趣以及专业口径设置符合度,课程建设情

况方面的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反应行业发展前沿

和教学评价方式合理,这些属于影响当前个性化

人才培养成效的边缘性因素,学生重视程度不

高,但是仍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继续强化

此区域指标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第四

象限是较为重要但是满意度较低的个性化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的要素,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交叉

课程设置、科研项目制、课程思政改革。在学生

的主观评价中这些指标均十分重要,但是未能

够满足当前学生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三、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路向

作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和通过纺织工程认证

的纺织类人才培养,理应走在人才培养队伍的前

列。纺织服装学院通过有机整合个性化人才培养

的要素,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

图1 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IPA象限分析图

探索,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型+应用型”

两个主攻方向,有效突破传统人才培养局限。如

图2所示。根据上述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学院的

改革举措确实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一)树牢产出导向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新思路”

坚持以产出导向为目标,建立具体的方案部

署是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之举。通过

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能够有效破解专

业培养过程和专业质量的“黑匣子”[8]。实现由

“施教型”向“自主型”转变。

1.以学生为本,优化顶层设计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将学生中心

贯穿始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

通过促进其个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9]P964。

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机制改革,形成学院党委统

8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95页

图2 纺织服装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图

一领导统筹谋划、教师协同落实、学生全力配合的

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全力打造令人向往、人尽其才

的良好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围绕培养具有良

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

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

人才目标,积极构建专业培育和多方协育融合并

举、课堂教学与企业互动耦合驱动的育人体系,打

造通识选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

3个课程平台,设定科研项目制人才培养制度,抓

好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全过程、全方位、立体

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的教

学范式变革。

2.制定阶段目标,提高育人实效

纺织服装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面向产

出的院、系、班三级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整个实

施过程贯穿于大学四年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环

环相扣,各环节相互衔接。具体实施采取多途径

层次化的模式来实现,包括基础阶段、综合训练和

导向培养3个阶段。基础阶段面向大一全体学

生,主要有依托科研兴趣小组、专题讲座、专业学

习指导等形式,鼓励全员参与,为学生自主独立思

考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而综合训练面向已有

专业基础的大二学生,通过项目立项资助,论文和

专利的培育、社会实践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强化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大三和大四学生则主要进行

导向型培养,对于参与考研的学生,着力“创新型”

培养,加强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科研成果的撰写,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对于就业型学生,着力“创

业型发展”培养,定期邀请企业创始人来校讲座,

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践证明,以“产出导

向”的方式实现了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并重,在本

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显著。

(二)拓展教学内容,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机制”

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要求在育

人理念上进行设计,也要在育人内容上发挥优势

特色,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束缚,更加突出学生的

主体价值与地位。

1.依托全导师模式,夯实专业根基

本科生导师制是对现有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和

人才培养制度的拓展,是以学业指导规划为核心,

以师生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学生个性发

展为 突 出 优 势,旨 在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自 由 发

展[10]。纺织服装学院依托这一模式,建立了更加

贴合学生实际的全导师模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研

究、实践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引导。一是增强校

内导师在学生指导中的作用。建立本科导师责任

制度,遴选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

青年博士担任导师。同时,严格落实导师参与本

科人才培养的全程化管理,在课程内容选择、专业

知识学习等方面给予精准指导。同时,开展课题

研究,就科技前沿、实验方案、阶段成果等定期展

开讨论交流。二是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培

养,尤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强调产业最

新发展需求与课程内容接轨,在指导中融入新理

念、新技术。由于校外导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能够

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知,也会根据

产业发展的动态明确自己的目标,较好地体现了

因材施教的理念。三是引入校外知名专家学者、

行业精英加入学生管理队伍,探索“多方共促”的

导师管理模式。

2.依托制度保障,涵养创新精神

建立科研项目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加快提

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精准高效打出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组合拳”,有效激发办学活力和人才的创

造活力,纺织服装学院积极利用科研项目制,巩固

学生专业知识,并指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探索,打造以科研项目制引领本科生素质能力提

童超梅,周晓宏,陶旭晨: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89

第96页

升的人才培育模式。该做法强调“在研究中学”,

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通过学生

主动参与项目,导师倾力指导,学院搭建平台,社

会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制的优势力量。

一方面,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平台,实行全程化的

科研训练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提

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实现学生自主科研课题的有

效落地。落实改革以来,纺织服装学院分两批次

共立项112项本科生科研项目,涉及参与学生

428人。通过科研项目的立项,大大的增强了本

科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围绕本科生

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博士讲坛活动,活动

内容不仅涉及科研项目开题、中期以及结题答辩

的介绍,还讲授项目涉及的科技前沿,着力提升学

生创新视野,为项目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科研素养

的提升保驾护航。

3.培育创新竞赛,积淀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

过搭建赛前赛中和赛后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不断

提高本科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是以

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赛前学习机制。鼓励学生

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智

能可穿戴”等5门交叉平台课和4门跨学期课程。

通过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激发内在潜能,促进在

交叉学科学习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不断提高创

新实践能力,为参与学科竞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

础。二是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完善赛中培养体系。

通过经费支持、创新平台的搭建,建立主题设计、

可行分析、加工补充、验证完善等各环节的保障机

制,完成从了解各类学科竞赛到学习基础知识进

入备赛状态再到充实实践本领实现快速成长的过

程。三是以成果导向为抓手,实现赛后良性循环。

转化学科竞赛成果,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助力学科

内涵建设和发展;整理参与竞赛过程中获取新理

论、新实践,撰写论文、申报专利,及时将实用的竞

赛成果“落地生根”。

4.打造创新实验班级,拓展创新人才的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现

代性,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进步和整体发

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标其功能定位,纺织服装学

院积极响应创建了纺织工程创新实验班。一是打

造高效课堂,让学习“活”起来。将普通的混班课

堂变为注重精准化的小课堂,在小课堂中积极倡

导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二是强化全程管

理,让科研“动”起来。制定《创新实验班科研素质

与创新能力训练考核办法》,形成“自主学习—创

新设计—科研训练”三位一体渐进式、全程化的科

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三是拓展素质渠

道,让本领“硬”起来。根据学生能力目标要求,建

设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习课程,同时依托

课程建设方向举办高层次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立

体化的教育培养机制;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

升,安排Python、Origin等软件的课外拓展学习,

突出社会实用技能,让学生的能力水平更加适应

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四是重视考核评价,让要求

“严”起来。积极落实导师及学生的管理评价。对

导师要求从所带学生学习成绩、科研实践以及考

研就业3个方向进行考核并将其工作纳入职称评

审工作范围。对学生要求4年内须发表2篇学术

论文或获得B类及以上赛事三等奖及以上2次。

开班一年来,24名学生学分绩点全部达3.0以

上,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余项,

科研项目参与率达100%。

(三)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开辟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新场域”

强化统筹协同,深化系统合作,是打通个性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内在要求。人

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情,

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和资源,合力推进。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践行联合培养

纺织服装学院以“产学研用”为宗旨,通过企

业教学和项目实践的有机融合完成产教一体的目

标。学生深入企业是一个不断提升专业本领的学

习过程,也是一个了解企业运营体系的工作过程,

有效完成了“学习”向“工作”的无缝衔接,完美的

解决了传统理念中“学生只在学校学”的弊端。一

是融入专家型力量。依托13名“产业教授”“双聘

博士”等外聘专家共建校企合作课程21门,强力

推动本科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二是突出实

践性探索。积极打造工作情境式的教学环境,破

除“工科理科化”壁垒。通过经常性的赴企业交流

学习,参与“揭榜挂帅”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

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和知识运用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良性

互通。三是挖掘产业界资源。学院利用学科建设

优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先后与浙江、江苏等27

家单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实现了专业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有机统一。

9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第97页

2.推进内外社区协同,促进联动育人

培养高校人才知识层面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社

会需求,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等实践能

力的校内外实践方式[11]。秉承“服务学生成长成

才”的宗旨,纺织服装学院以契合学生兴趣、满足

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积极搭建校内校外育

人全场域。一方面,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

“全景式”育人功能,通过汇聚管理、思政、服务等

各种力量,立足学生所需所求,聚合校内校外、线

上线下、课内课外资源,搭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

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

地;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社区共建,选派优秀大学

生到基层锻炼,引导青年学生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实现学生历练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双向奔

赴”,在民生服务、文明创建、平安建设、应急处突

等方面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 语

总之,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创新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向路径,是践行“大

类招生、分类培养”教育改革模式的生动实践。实

践证明,只有培育立德树人“厚度”,抓好增强教育

的适用性,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

新征程,要紧紧围绕“因材施教”的育人思路,实现

更高效、更精准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2]安徽工程大学深化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精 简 版)[A/OL].(2022-09-14)[2024-03-31].https://

mp.weixin.qq.com/s? _ _biz= MzI3NTA0Nzc0MA= =

&mid=2651344547&idx=1&sn=32ee6765c1c01621e8232

b05f42389d9&chksm=f0f65af0c781d3e6ac5903b1ecb3d8eee

e403f20273c646f9241d23660d814cff0570bce4503&scene=27.

[3]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

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

日报,2021-09-29(1).

[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23.

[5]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6]宋烨,乐乐.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8):73-74,80.

[7]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2014.

[8]朱友林.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2019年11月20日)[N].中国

教师报,2019-11-20(7).

[9]曲阳,王笑多.高等教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探微[C/OL]//辽

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优秀 论 文 三 等 奖 论 文 集.(2018-04-12)[2024-03-31].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 v= K _

cp52o2S7-JYA8YmiYEuM3Yvk_Kclnj79zgiNPqhqcRP9Z86f

pCAKRN5jjwvnjGHRm6xiVhixjWUKIGhoRr5zRHT-cpvu9

w2ZiQXyGsvuw5LHRBiec99ku5jc1giKkY73FQZmMJArEk

RJp289SlZp739dxuwKS5XxxMPlIo3k=&uniplatform=NZ

KPT&language=CHS.

[10]徐璐.创业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常熟

理工学院学报,2024,38(3):112-116.

[11]唐海宏.高校学生校内外实践问题刍议[J].黑河学院学报,

2013,4(1):62-64.

TheValueandPracticalDirectionoftheReformofPersonalized

TalentCultivationModeforUndergraduateStudents

———TakingtheTextileMajorofAnhuiEngineeringUniversityasanExample

TONGChaomei,ZHOUXiaohong,TAOXuchen

Abstract:Thereformofpersonalizedtalentcultivationmodeistheunderlyinglogictoimprovethequalityoftalent

cultivation,animportantwayto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andakeymeasuretodevelopstudentpersonalities.Inorder

tostrengthentheeffectivenessoftalentcultivationandeducationreform,theSchoolofTextileandClothingatAnhuiUniversityofEngineeringtakestheinnovativereformoftalentcultivationmodeintextilemajorsasthestartingpoint,andusesIPAanalysismethodtodeeplyanalyzetheimportanceandsatisfactionofrelevantindicatorsinthepersonalizedtalent

cultivationreformprocessofthecollege.Basedonthis,combinedwiththestudentexportorientation,a“innovative+applied”talentcultivationreform modelisproposed,effectivelyachievingthecurrentpersonalizedandpreciseclassification

traininggoalsforundergraduatestudents.

Keywords:undergraduatestudents;personalizedcultivationmode;value;path

童超梅,周晓宏,陶旭晨:本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91

第98页

2024年第4期

第26卷(总第146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4

GeneralNo.146,Vol.26

[收稿日期]2024-0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文创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2AH052897)。

[作者简介]李利军(1984—),男,芜湖学院人文与传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数字艺术设计、文创与新媒体。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

李利军

(芜湖学院 人文与传播系,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担当关键角色。

文章以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对象,阐释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内涵,分析

其融合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创设计类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的新路径,即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融合,

加强资金投入支持力度,以市场为导向融合用户需求,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不断促进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的迭代升级,

为科技创新开拓较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关键词]高校;文创设计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4)04-0092-06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文创设计领

域的创新创业迎来了诸多新的发展机遇。党的二

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

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

平。”[1]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

积极发挥先行者和践行者的示范作用,不断强化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素质,促进

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

的就业[2]。对于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而言,

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结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

势,同时,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融合也正成

为文创设计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

化的内在逻辑旨归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不仅包含传统意义

上的艺术创作,还涵盖了数字媒体、动漫游戏、时

尚设计等多个领域,其特征在于高度的创新性、个

性化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性。高校作为培

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对文创设计类专业学生专

业技能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技成果的

转化负有重要责任。近年来,高校对于文创设计

类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

业、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

高校在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亟需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

(一)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

化的内在联系

在当今创意与科技并行的时代,高校文创设

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

密。这种内在联系不仅体现在文创设计对科技成

果的转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也为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创”是以创新为魂、创业

为本,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两者

交叉渗透和集成融合成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不竭动能[3]。在高校文创设计类教育中,创新创

业理论的应用应倾向于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创意

转化为可行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

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

(二)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

化的意义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在

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第99页

义。首先,从政府层面而言,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

创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

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具有关键

作用。政府扶持文创设计产业,能够引导经济体

系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次,文创设

计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

载体。政府支持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有助

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借助创意设计向世

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再次,政府制

定优惠政策、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等措施,可以为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最后,就企

业战略发展层面,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有助

于企业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通过创意设计,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深

度挖掘文化资源和创意元素有助于开发出符合市

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

展。优秀的文创设计作品能够体现企业的核心价

值观和文化特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这种文化凝聚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

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外,从高校自身文创产品的功能而言,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文创设计类专业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

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制学习、

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从创意

到产品的全链条支持,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业能力。

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也是创

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根据各专

业的学科特色,依托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等资源,搭建科研训练

平台,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科研训练,以实验、

实习、实训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4]。当前,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

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许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

文创学院或研究中心,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工作坊,

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涉及

范围广泛,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到高科技产品

的文化内涵开发,都体现了高校在文创设计领域

的创新活力。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能够为企

业带来全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同时,高校与企

业的合作日益增多,比如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合

作成立了“北大-阿里妈妈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

室”,共同研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学术研

究和产业应用的融合。一些成功的案例已经在市

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二、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

化融合的现状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文创设计类

创新创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

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结合

越发密切,此时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科技成果转

化在文创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转化也成为一种新

的思维方式。对于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

技成果转化的融合而言,文创设计类师生能够更

加快速、高质量的达成自己的创新创业意图。目

前,从高校对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的态度来看,越

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并积极

推动相关课程和项目的设立。例如,许多高校设

立了创意设计类课程,鼓励师生创新实践,探索文

创设计的可能性。同时,一些高校还设立了专门

的创新创业中心或孵化器,为文创设计类项目提

供资源和支持。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

文创设计类成果也展现出一定的潜力。根据相关

数据,一些高校在文创设计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

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有不少高校成功地将设计

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

(一)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现状

高校文创设计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

特点,设立了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制作等

多个文创设计相关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媒体

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

统的理论教学,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实践技

能的培养,增设了工作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实

践平台。同时,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与行业的合作

模式,采取项目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增强学生

的实战经验和就业竞争力。从发展态势来看,高

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和关

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文创设计相关课程,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此

外,高校还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文创设计类

项目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

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成果方面,高校文创设计

李利军: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 93

第100页

类项目不断涌现优秀的作品。这些不仅具有独特

的创意和设计,还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

成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这些

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为高校带来了经济收益,

也为社会创造了文化价值。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现状分析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

支持高校进行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共同推动

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数量不断

增加,覆盖了全国大部分高校。这些机构主要集

中在理工科类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在文科类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数量相

对较少。而且虽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数量众

多,但真正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并不多。

这主要是由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资

金不足、转化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同时,高校

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较长,转化率较低,也制约了

机构的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运行模式

主要包括自主转化、合作转化和委托转化等。

(三)高校文创设计类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高校文创设计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将研究

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关键步骤。虽然我国高

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转

化率相较于某些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目前,

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

制,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孵化器等方式,推动科

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然而,由于文创设计类项

目的特殊性,转化程序复杂,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

持;高校内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完

全适应转化需求,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

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也有待提高;高

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双方在合作

过程中往往存在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技术转

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等问题仍然

存在。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新引擎、激发新动能、提高生

产力水平的关键一步。高校具有学科齐全、融合

交叉、人才汇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

发挥着创新源头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

重要的成果供给方。但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

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表明在科技

成果有效转化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5]总之,高

校文创设计类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面对挑战和机遇

并存的情况下,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创设计类科技成果的

转化和应用。

三、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

化融合的实践困境

高校文创设计类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的

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众多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

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日益

密切,共同研发的项目不断增多。但“世界进入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巨变、经济巨变、社会巨变、

教育巨变”[6]。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文

创设计类项目仍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

包括资金不足、市场认知度低、技术转移效率不高

以及缺乏专业的转化团队等。此外,文创设计领

域的特殊性质使得成果评价标准不一,进一步加

大了转化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政

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转

化路径和机制。

(一)创新创业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

淤塞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作

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创新创业平台在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

现实中却存在一种体制淤塞的现象,这种现象严

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发挥和科技成

果的转化效率。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与科技成果转

化的体制淤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高校在科技成果

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科技

处、教务处、产业处等多个部门都涉及科技成果的

转化工作,但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导致资

源分散、重复投入,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激励机制

不健全。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偏重科技成

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则相对较弱。这种

导向使得科研人员缺乏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动

力,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效。三是资金支持

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

持,包括研发经费、市场推广费用等。然而,一些

9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