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罗氏_Print

发布时间:2024-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宜宾罗氏_Print

文研园地罗氏文化研究要从认识\"罗\"字开始罗 (拼音:luo) 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从网从鸟 (佳),表示捕鸟的网。罗的本义指\"张网捕捉\",又引申指搜集、招致、网罗。还有散布的意思。用作名词时指捕乌的网,引申指孔密的筛子,又引申指呈弧形或环状孔眼的丝纺织品。罗又作量词,一罗合十二打,是英文gross的英译。一、罗字溯源: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罒,从维。“罒”指“网”。“维”指“锥形绳线组”。“罒”与“维”联合起来表示“锥形网”。本义:锥形网。说明:锥顶有钩子,可以用竹竿把它钩在高树枝上,有三根主绳固定在地面三角形顶点的三个木桩上,网的下缘 距 离 地 面 有 一 定 高度。地面放一些诱饵。鸟儿降下来吃食时,人一 走 动 , 它 们 就 往 上飞,最后在锥顶附近的狭小空间扑腾,这时,用一个长柄网兜可以兜住鸟儿。编者按:近几年来,\"罗氏文化研究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罗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百花... [收起]
[展开]
宜宾罗氏_Print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文研园地

罗氏文化研究要从认识\"罗\"字开始

罗 (拼音:luo) 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从网从鸟 (佳),

表示捕鸟的网。罗的本义指\"张网捕捉\",又引申指搜集、招致、网罗。还有散布的意

思。用作名词时指捕乌的网,引申指孔密的筛子,又引申指呈弧形或环状孔眼的丝纺织

品。罗又作量词,一罗合十二打,是英文gross的英译。

一、罗字溯源: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罒,从维。“罒”指“网”。“维”指“锥形绳

线组”。“罒”与“维”联合起来表示“锥形网”。本义:锥形网。说明:锥顶有钩子,可

以用竹竿把它钩在高树枝上,有三根主绳固定在地面三角形顶点的三个木桩上,网的下

缘 距 离 地 面 有 一 定 高

度。地面放一些诱饵。

鸟儿降下来吃食时,人

一 走 动 , 它 们 就 往 上

飞,最后在锥顶附近的

狭小空间扑腾,这时,

用一个长柄网兜可以兜

住鸟儿。

编者按:近几年来,\"罗氏文化研究会\"如雨后

春笋,层出不穷,\"罗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百花

劲放。但在繁荣景象背后,也不无隐忧。比如,有

的寻宗问祖,津津乐道罗人是三皇五帝谁谁谁的后

代,本宗是哪个帝王将相的嫡裔,但要问罗人为什

么要姓\"罗\",\"罗\"字到底啥意思,却大多不甚了了。

或附会自我杜撰之说,夸夸其谈,令外姓人撇嘴。因此,罗氏文化研究要

从认识\"罗\"字开始,并非故作惊人语。以下转录百度百科关于\"罗\"字的相关

资料,共同学习研讨。

罗字字形演变流程图

- 37 -

第52页

辨 析:罗和网。“罗”是锥形网,罗顶悬挂在高处,罗口朝向地面。“网”的形状不

定,网口的朝向也不一定。可以是圆柱形的篮球网,也可以是方框形的足球网,又可以

是平面形的排球网,当然也可以是锥形的蚊帐网(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2. 同本义 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东汉·许慎《说文》

案:“罟”即“古网”之义。“古”指伏羲时代。《纲鉴易知录》:“ (伏羲) 始作网罟”。

《史纲评要·太昊伏羲》:“太昊始作网罟”。若以“鸟罟”的“罟”定“罗”的发明时

代,那么可以认为“芒氏”是伏羲时代的人。《开辟传疑下》引《世本》曰:“伏羲臣芒

氏作罗”。芒氏生活的时代,依据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当在2400~2370年;芒

氏作罗及罗的最初普及的地区,当即今鲁西豫东地区。

鸟罟谓之罗。《尔雅·释器》注:“谓罗络之”。疏:“鸟飞,张网以罗之”。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王风·兔爰》毛亨传:“鸟网为罗”;

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韩非子·难三》。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曹植《野

田黄雀行》。

3. 又如:罗尉(捕鸟的网);罗落(截捕禽兽的用具);罗弋(捕鸟的工具)。

4. 轻软的丝织品。遍身罗绮。宋·张俞《蚕妇》。湿罗幕。唐·岑参《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红罗复斗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晚成单罗纱。

6. 又如:罗绮(罗与绮皆为丝织品,这里指衣着高贵华丽的人);罗衾(绸被);罗衫

(古人夏季时所穿的丝织衣衫;质料柔软轻爽);罗巾 (丝制手巾);罗帕 (丝织方巾);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罗带(丝织的衣带)。

7. 一种细密的筛子。如:罗床(筛面用的一种器具);绢罗,铜丝罗。

8. 罗马尼亚的简称

9. 姓

1. 用网捕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小雅·鸳鸯》。

2. 又如:罗雀(设网来捕雀,比喻门庭冷落);罗毕(用网捕鸟);罗雀掘鼠(粮尽而

张网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饥)。

3. 排列;广布,族布而罗生。明·刘基 《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桃李罗堂前。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4. 又如:罗落 (罗列部署 );罗落境界 (分布驻扎于边境);罗天结角 (布下天罗

地网)。

5. 收罗;招集,收集。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庄子·天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司马

迁《报任安书》。

- 38 -

第53页

文研园地

6. 又如:罗斋(指聚集等待他人雇请的工匠、僧道);罗弋(网罗);罗取(搜罗求

取);罗捕(搜索捕捉);罗搜(到处搜索)。

7. 包罗 。如:罗括(包括,包罗);罗居(周围的邻居)。

8.约束,防范]。如:罗守 (环绕守护);罗峙 (环绕屹立);罗禁 (包围禁闭);罗骑

(巡行的骑卫)。

9. 阻止;遮拦。如:罗伞(仪仗行列中的伞盖);罗闉(古时军营周围的宵禁设施)。

10. 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如:罗面;罗和(对磨面工人的称呼)。

二、汉语字典解释

[①][luó]

[《广韵》鲁何切,平歌,来。]。

(1)捕鸟的网。

(2)指捕兽的网。

(3)张网捕鸟。

(4)罗致;招请。

(5)包罗。

(6)约束,防范。

(7)陈列。

(8)分布;分散。

(9)阻止;遮拦。

(10)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

(11)细筛的一种。

(12)用罗筛东西。

(13)英语gross省音译。量词。十二打为一罗。

(14)通“罹”。遭遇。

(15)通“罹”。忧愁。

(16)通“萝”。女萝。

(17)用同“锣”。打击乐器,铜制。

(18)用同“箩”。竹编的器物。

(19)古国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西。春秋时为楚所灭。

(20)姓。

- 39 -

第54页

三、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网字部】 罗;康熙笔画:20;【广韵】 鲁何切 【集韵】【韵会】 良何切

【正韵】 朗何切,音萝。【说文】 以丝罟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释器】 鸟罟谓之

罗。【注】 谓罗络之。【诗·王风】 雉离於罗。【周礼·夏官·罗氏】 掌罗乌鸟。又 【类

篇】 帛也。【释名】 罗文,疎罗也。【战国策】 下宫糅罗纨,曳绮縠。又 【广雅】 罗,列

也。【楚辞·九歌】 罗生兮堂下。

【注】 罗列而生。又国名。【左传·桓十二年】 罗人欲伐之。【注】 罗,熊姓国,在宜

城县西山中,后徙。又水名。【史记·屈原传】 遂自投汨罗。【注】 汨水在罗,故曰汨

罗。又新罗,东夷国名。【唐书·东夷传】 新罗,弁韩苗裔也,居汉乐浪地。又姓。【姓

氏急就篇】 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 又罗罗,兽名。【山海

经】 北海有兽,状如虎,名曰罗罗。【骈雅】 青虎谓之罗罗。又庵罗,果名。【本草】 梨

之类,色黄,如鹅梨。又 【集韵】 邻知切,音离。义同。又 【集韵】 郞佐切,音罗。逻

或省作罗。巡也。

四、相关词语

阿波罗 ·阿波罗计划·阿罗 ·阿罗汉 ·阿罗汉果 ·阿罗耶 ·阿罗耶识 ·阿耨

多罗 ·阿耨多罗三 ·阿修罗 ·庵罗 ·庵摩罗 ·奥赛罗 ·八面张罗 ·巴塞罗那·巴

塞罗那博 ·白贝罗定律 ·白俄罗斯

五、相关成语

八面张罗 ·包罗万象 ·包罗万有 ·波罗塞戏 ·波罗奢花 ·地网天罗 ·东搜西

罗 ·吉网罗钳 ·见雀张罗 ·绫罗绸缎 ·罗敷有夫 ·罗掘俱穷 ·罗掘一空 ·罗钳吉

网 ·罗雀掘鼠 ·罗之一目 ·罗织构陷 ·罗织罪名

- 40 -

第55页

文研园地

“寻根寻源”之罗姓起源

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

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

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 (河南罗

山)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罗氏的

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 (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

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

“罗”为氏。

源流一: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

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

的姓氏之一。据典籍 《说文通训定声》 记载:郐、路、

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 (掌管

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

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

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

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

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 《周

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

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

南鹤城 (今山西长垣鹤寨) 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

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

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

- 41 -

第56页

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 (卫懿公

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

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 (今山东聊

城) 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 (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

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

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

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

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

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

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

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

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 (今河南滑县) 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

主,是为卫戴公。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

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

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 (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

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 《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

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 《文苑英华》 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

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

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1) 明朝罗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

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 (困即来) 之子。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

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不久,孛尔只

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

甚厚。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

- 42 -

第57页

文研园地

众。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

徙之南方。适逢贵州苗族造反。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

零占为都督佥事 (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起义军。孛尔只

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

“罗秉忠”。

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

老民族) 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

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

破山都掌蛮,论功晋封为顺义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

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罗秉忠的

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

(2)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

巴噶镇)、巴岳特 (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 (今河北承德围场) 等地,后有

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

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

氏、联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内蒙古翁牛特

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

裔,多冠汉姓为罗氏、赵氏。

③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

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

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

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

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在斛

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

- 43 -

第58页

稗类钞》中记载:

(1) 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

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2)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3)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 (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 (今

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

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4) 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

(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

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 (今黑龙江宁安) 等地,

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5) 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

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 (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

罗氏等。

(6) 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

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

屯 (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 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

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7)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8) 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

宁古塔 (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 (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 (今吉林梨树)、

萨克达 (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 (今俄罗斯

滨海地区)、德里倭赫 (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

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

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9) 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

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源流七: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

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

- 44 -

第59页

文研园地

……多田、罗、陈、蔡四姓”;清

乾 隆 时 期 撰 著 的 《贵 州 通 志》

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

年 (公元1382年) 升平越防御千

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

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

卢、雷等姓”。这在清朝学者李宗

防的 《黔记》 中也有相同的记

载。清朝学者刘人熙在 《湖南各

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

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

民国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

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

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显然,原

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源流八: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

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

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

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

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

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

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

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源流十:

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

- 45 -

第60页

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

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

璩在 《华阳国志》 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

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

去租赋之事。

源流十一:

源于瑶族,瑶族罗姓有很多并非

改姓而来,有些瑶族民国以前还和当

地汉族罗姓共同扫坟,同当地汉族系

为同源,由于瑶族喜欢单门独户的迁

徒,容易跟宗亲走散,又不似宗族集

居地保有族谱,故易失去联系。瑶族

罗姓故老相传,古时罗姓与罗姓相遇,会互相问其族源来历,有周罗,姬罗,楚罗,外

地罗,本地罗,北上罗。

(1)周罗特点善编织罗网,喜好养鸟,打猎,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称周罗。

(2) 姬罗,源出周地姬姓,特点家传有易经的片段,零散的口诀,也有周罗的特

点。此二者多为汉族瑶族。

(3) 楚罗,世居楚地,特点罗卢同宗,也有易经零散片段零散口诀,此易为古老版

本,连山易范围,多见与苗族罗姓。

(4)外地罗,外出大漠返还的罗姓。

(5)本地罗,世代都在楚地范围之内的。

(6)北上罗,源出罗部落北上变周罗姬罗外地罗的统称。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源流十二: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

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 (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

“油菜地”的称谓。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

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 46 -

第61页

文研园地

源流十三: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

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

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

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

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

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源流十五: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

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

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源流十六: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 《明史》 记载:明永乐四年 (公元 1406 年),

“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

罗氏。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源流十七: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 (今云南兰坪) 白族

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

多罗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

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

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

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 47 -

第62页

罗氏的迁徙分布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

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

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

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

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

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

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

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

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

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

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

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 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

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 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

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 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

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

聚集地区。

- 48 -

第63页

史事经纬

史事经纬

- 49 -

第64页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

罗哲文(1924—2012),1924年生,四川宜宾县柳

嘉镇五通村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

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

国文学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

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

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

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

作。1950年起,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

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

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2012

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这位大师于 1987 年 5 月和谢觉哉的夫人等

“五老”一起,在宜宾地区建委张杰主仼陪同下

来到高县。县人大主任张道熙、副县长应博为、

王七章等在高县柳湖公园办公室接待。其中罗哲

文专家为柳湖公园题词。原件裱装现存该公园。

其后,该公园大门改造时,将该词刻于“柳湖公

园”大门上,今仍存在。

题头为:高县柳湖公园嘱撰

主词:杨柳春风一湖景,高山流水两江情。

落款是:一九八七年五月全国政协文化组罗

哲文并书(上印)。

[罗明华注:此次,本人负责从宜宾、高县

接送并全程陪同。在请他题字时我介绍了该园原

有一副对联为“四面岚光三径合,两江风景一湖

收”后应即题的词。]

- 50 -

第65页

史事经纬

罗哲文题词的公园园名及对联:杨柳春风一湖景 高山流水两江情。

位于宜宾县柳嘉镇五通村的罗哲文故居

- 51 -

第66页

罗南陔与“同济大学”

1940 年 8 月,李庄羊街 8 号罗

南陔府邸。聚集着区长张官周、镇

长杨君惠以及罗南陔、宛玉亭、范

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

李清泉、罗伯希等名人和乡绅,他

们在此做出了一个影响李庄命运,

也将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重大

决定。十六字电文从李庄发出:“同

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

方供给”。次年,一份由李庄 32 名

乡绅签名的呈词如次:“绅等以同大

系著名高级教育机关,政府非常重

视,千里流亡,亟待整理。且该校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

益不小。”这些乡绅们则为保护和薪传中国知识的命运,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

194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

处、中国营造学社,还有同济大学等机

构先后辗转来到李庄。然而小小的李

庄,在当时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地

方,一时名流荟萃,一个个满腹诗书、

学通中西的人物以及当时中国最顶级的

学术大师如:傅斯年、陶孟和、李方

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董作

宾、李济等云集在这里。

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

罗伯希等用全部身家、身心默默无闻的供养、支持、支撑中国学术和中国知识分子这张

“宁静的书桌”。他们为这些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

庙”: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 (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

- 52 -

第67页

史事经纬

学院居祖师殿。私宅大院则用以解决师生们住宿。当时小小的李庄人口骤增,最多时达

到一万二千人。

“宁静的书桌”也在以自己方式,回馈着李庄的人民。并且印证了李庄乡绅当初的卓

见:“该校 (同大) 迁来之后,对于地方

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

小”。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小小李庄

竟然奇迹般地拥有完整的教育系统:从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

究生,无不一备。这样的景观,在中国

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之前没有,之后也

没有。一大批李庄的平民子弟,在此获

得优秀的教育机会,并成为专业人才。出身农民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在梁思成的指

导下,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著名学者。成就非凡的文献学者逯钦立,则与罗南陔第九

女罗筱蕖结为伉俪。

1946 年 5 月,狂狷不羁的傅斯年等人,即

将离开李庄前,刻立了《留别李庄栗峰碑》,由

陈盘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碑额题四

字:“山高水长”。碑文为:“李庄栗峰张氏者,

南溪望族。其八世祖焕玉先生,以前清乾隆

间,自乡之宋嘴移居于此。起家耕读,致资称

巨富,哲嗣能继堂构辉光。本所因国难播越,

由首都 (南京) 而长沙、而桂林、而昆明、辗

转入川,适兹乐土,尔来五年矣。海宇沉沦,

生民荼毒。同人等犹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

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

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诸军政当道,

地方明达,其为籍助,有不可忘者。今值国土

重光,东迈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绻。用是

询谋,佥同醵金伐石,盖弇山有记,岘首留

题,懿迹嘉言,昔闻好事。兹虽流寓胜缘,亦

学府一时故实。不为镌传以宣昭雅谊,则后贤

其何述?铭曰: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

- 53 -

第68页

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

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

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

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

月一日。”题名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梁思

永、岑仲勉、丁声树、郭宝钧、董同和、高去寻、梁思

成、陈盘、劳干、芮逸夫、石璋如、全汗升、张政烺、

夏鼐、傅乐焕、王崇武、杨时逢、李光涛、周法高、逯钦立、王叔岷、杨志玖、李孝

定、何兹全、马学良、严耕望、黄彰健、石钟、张秉权、赵文涛、潘悫、王文林、胡占

魁、李连春、肖纶徽、那廉君、李光宇、汪和宗、王志维、王宝先、魏善臣、徐德言、

王守京、刘渊临、李临轩、于锦绣、罗筱蕖、李绪先同建。这些名字,不仅在中国的那

时就熠熠生辉,在今天,在未来,亦将光耀天下。

古镇李庄

注:2018年3月8日,见证宜宾李庄文化抗战的重要文物“同济大学李庄徐祝罗匾”

被发现,随后宜宾市博物院主动征集收藏。4月11日,宜宾市博物院与同济大学校史馆

围绕该匾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联合召开学术座谈会,重温和凝聚了同济与宜宾李庄的深情

厚谊。后经四川省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该匾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 54 -

第69页

史事经纬

相关链接

李庄罗南陔是胜天段改罗宗支人

李庄罗南陔宗彦原籍是庆符县 (今高县) 胜天段改罗宗支 (“泽”字辈) 人。是从

胜天迁到李庄镇的。我和秀军等人专程到李庄拜访了鸿皋、亚新宗亲,是他们向我们介

绍的情况。2002年1月15日在胜天镇正式成立高县罗氏文化研究会胜天分会筹备会时,

鸿皋宗亲参加了会议并被推选为胜天分会筹备会副主任。以下这些资料都收入了《高县

罗氏总谱》。

在胜天罗氏传统文化研究会筹备会上四川省罗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罗永生还为李庄罗

公南陔宗彦赋诗一首,诗曰:

同济李庄

日寇淫侵至畜狂,国民草菅血泪汪。

首都狼串山城蔽,学府归途去何方?

选址川南某小县,畏轰惧炸终事荒。

学士南陔十六字,同济五院迁李庄。

中华文化免遭劫,英雄出至胜天场!

前排右4:罗鸿皋

- 55 -

第70页

本次会议后还收集到罗公南陔个人资料:

罗公南陔,他是民国时期李

庄著名绅士,出生于 1885 年,

故于 1950 年。自幼聪颖,勤功

书史,擅长书法金石,性善交

游,在家乡建有植兰书屋,约集

诸诗友彼此唱和,故有‘小孟

尝’之雅号。”罗南陔将患肺结

核的考古学家梁思永接到自家疗

养,可见其急公好义。

罗南陔则以推崇实业救国闻名,早在1918年就创办“期来农场”,引进意大利蜂、美

国来航鸡、北京鸭,并专门送儿子罗莼芬

到成都蚕桑专科学校学习。任国民党李庄

党部书记。

在抗战时期得知同济大学无处迁避之

事,代表李庄各界人士向同济大学发出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

给”。巴蜀鬼才魏明伦:“十六字电文,代

表百家东道主”,“三千口古镇,接待万余

下江人”。

经调查罗公南陔宗彦,就是胜天段改

罗宗支的“泽”字辈,是从胜天迁徙李庄

的,那个时期的粮食供应,也是他组织从

胜天运到李庄去的。

网图:罗南陔网图:罗南陔十六字电报,现存于

李庄同济工学院旧址(东狱庙)红色旅游展

抗战胜利,民国三十五年 (1946 年) 10

月,中央研究院还都南京时罗南陔为逯钦立罗

筱蕖、李光涛张素萱两对夫妇饯行合影。左起

一排逯钦立、罗筱蕖、罗南陔、邓玉函(罗南

陔妻)、张素萱、李光涛

“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宜宾发现民国珍贵木匾

宜宾新闻网4月1日讯(记者 郎麟 旦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近日,李庄发现一块

民国时期的木匾。该匾题刻于民国三十四 (1945) 年,记载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及附设

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内迁李庄的事宜,并赞誉了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的赞助义举。该木匾

现已收藏至宜宾市博物院。

之前已被改装成门板的木匾,木料为楠木,高151cm,宽73cm,厚2-3cm。其右上

- 56 -

第71页

史事经纬

和右下各有一凹槽。木匾由

四块长条形木板拼接而成,

按照书写顺序从右至左,第

一块宽 18.0cm,第二块宽

18.1cm,第三块宽 20.6cm,

第四块宽15.4cm。

整块木匾采用楷书雕刻

并烫金,共计 18 列,全匾

共计 384 字 (含第一列),

完整可辨的为358字,根据

刻法及走向另可辨识出 12

字。正文部分排列工整有序,每列计有30字,第一列因经后人劈凿其每字只有半部分。

另有4枚印章。

宜宾市博物院专家薛加友介绍,该木匾正文的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同济大学内迁李

庄的历史背景;李庄士绅罗南陔对内迁“下江人”的鼎力支持;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

职业学校并迁建新舍;说明撰书本木匾的用意,即赞誉和致谢罗氏家族在保民、兴学等

方面的壮举。

该木匾绝大部分文字完好,内容较为完整,涉及到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内迁李庄并附

设职校及新建校舍的历史,实为一份有确切时间的、研究宜宾李庄文化抗战的极为罕见

的文献资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留给李庄的《山高水长·留别李庄栗峰碑》原物已不复

存在,更突出了此木匾的珍贵程度。石碑不在,木匾长存。

该木匾大力提及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对内迁事业的鼎力支持,明确而实物性地佐证

了李庄作为四大文化抗战中心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为宜宾深厚的文化抗战史增添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新时代加强宜宾的文化建设、增强宜宾的城市文化自信及打造宜

宾文化高度作出了良好的历史诠释与发展方向。

该木匾文字为著名的教育家、先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校长、台湾大

学校长等职的徐诵明所撰,又为著名高级工程师、教育家祝元青所书,足见该木匾的历

史份量之重。

该木匾为楷书烫金,字体骨强体健、刚正淳厚,颇具颜风柳骨。文中凡涉及撰文者

皆字体略小,加之印章阴刻与阳雕相结合,是研究民国甚至是抗战时期匾额格式与书法

艺术非常重要的素材。

下一步,宜宾市博物院将抓紧对该木匾的修复与保护,加固漆皮和烫金,避免剥

发现的木匾。(宜宾新闻网 旦凯 摄) 捐赠证明影印件

(宜宾新闻网 旦凯 摄)

- 57 -

第72页

落,尽量减少易对其造成损坏的不利因素,科学保护;尽快开展与提高对该木匾的全方

位研究,包括部分损毁文字的辨识、所刻内容的拓深、撰书作者徐诵明和祝元青、书法

印章艺术、收藏者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该文物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与价值。

木匾文字:

李庄为蜀南巨镇,山川明秀,人文鼎盛□□□□□□□□□□寇□□□□播迁兹

土,得与地方贤达相过从,深自幸也。越明年,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入川,而李

庄巨宅足以应学校之需要者,征用尽矣。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

金,附职师生始克絃诵不辍,谊至深厚也。公祠距镇约四公里,滨江背山,风景清丽,

堂屋庄严,宇舍轩敞。诵明昨秋奉命长本大学,亲见诸生诵习于明堂深院之间,怡情于

山岚水流之畔,深为附职得优良黉舍庆焉。今春为便利工厂实习,暨与本大学密切计筹

议迁校,校长祝君逊蓝以该校历年节余,暨增班经费一百六十余万,度地李庄镇外之上

官山兴建新舍,匝月而功竣。迁之日,祝君请于诵明曰:“附职借用罗公祠时历两稔,深

感隆情,今当迁离,乞为文以资纪念。”谨按。集成公讳其柏,一乡硕望。咸丰初,助饷

练团,保民卫里,济贫赒急,兴学育才,遗泽至今尤为李庄人士所乐道。南陔先生热心

教育,协助地方,尤足以继绍祖德而光耀罗氏也。我附职师生以抗战胜利行将复员,沪

滨万里之东,必有长忆罗祠风月而悠然兴感者矣。诵明不文,又焉得不彰其行以为世

劝,固不仅对其协助本大学之贤劳敬致,私人之申谢已也。是为记。

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谨撰

国立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祝元青敬书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谷旦

印章:徐诵明印、祝元青印、轼游、逊蓝

民国三十年,中央研究院

成立十三周年纪念会在李庄板

栗坳栗峰山庄举行,前排左一

光头长衫者即为罗南陔。

(台湾董敏提供)

罗嘉贵、罗秀军搜集整理

- 58 -

第73页

史事经纬

“草莽英雄”罗选青

罗选青是高县哥老会的头面人物,即大哥,他的据点在焦村(今蕉村镇)。焦村离罗

场三十里,从罗场出发去焦村,都要拖一根大棍子,或者带一把小刀,用以防身。这一

路四周是山,中间一个小坝子,周围是深山老林,悬崖绝壁。焦村到筠连也只有三十

里,翻过一个垭口,就是筠连的坝子,我祖母的

娘家就在筠连。焦村街上有胡昌永盐号,是罗选

青接待来访的地方。山上有罗选青他们打铁造枪

炮的山洞,洞很深, 内有河。山洞对面是人家,可

以通风报信。通筠连的垭口叫凌云关,两边高山

夹峙,中仅一条小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

罗选青在保路同志会之前就有暴动,搞武装

起义,失败了被抓关在高县监狱里。他在狱中根

本不在乎,因为看守是他的兄弟,衙役、师爷都是他的人,他可以指挥自若。知县看到

不对头,就讨好他,要放他出去,他反而不出去,坐在监里。他坐监是要犯,别人送的

慰问品却堆积如山,他全都拿来周济四乡。知县要他出来,他不出来,反问,“我犯了

什么法?”说如果要放他,他也不能从监里出来。他和清朝政府的官吏不共戴天,不能

同出一道门、同走一片地,除非是搭天桥,铺红地毯,才出来。每年正月的“迎宾会”、

五月十三日的“单刀会”,罗选青的兄弟伙都要在各场集会。团防局拿他没有办法,或

者还偷偷地去喝杯酒,讨个好,留一步后路。

他们也有智慧。我有一个堂叔父无土地,在外经商,挣到

钱就花光。他名气大,从昭通到宜宾,他做的盐巴生意,一路

顺风,无人敢动,动了也得还,不还就脱不了手,这一路都有

他的耳目。他也对得起朋友。凡有犯了事的人路过罗场,他都

掩护。我们家的神龛后面有夹墙,通过夹墙可以上楼。有一

次,楼上藏了一个政府要抓的人,他要我每天送饭上楼。他叮

嘱,“你不要告诉任何人。”几天后,不要我送了,我问,“怎

么?不吃饭了?”他悄声说:“昨晚溜了,到河对门去藏去了。”

阳翰笙家里的神龛 因为昨天城里有人来报信,县里要派人来捉拿。果然,第二天

电影《草莽英雄》海报

- 59 -

第74页

县里来了一二十个人,把罗场都闹麻

了。我叔父镇定自若,他摆好两桌酒,

请这些人吃喝,说:“诸位为民除害,辛

苦了!兄弟聊备薄酒,以尽地主之谊。

诸位吃饱喝足以后,务请仔细搜查,决

不许犯人漏网。”见鬼,哪儿去搜?还不

是做个样子,回去报销完事。所以说哥

老会的人都有智慧,人们常称赞他们赛

诸葛,说某人就是我们的智多星吴用。

若有自己的兄弟伙被抓,他们舍得花钱去营敉,想尽一切办法去营救。

罗选青乐善好施,肯周济人,宁肯自己家里没得饭吃,也要送人粮食、财物。罗选

青以焦村为据点,在焦村开山结盟,训练队伍。他办法多,有威信。焦村一动,周围几

十个乡都动,整个南六县都得紧跟。因此,就是高县的县太爷都对他畏惧三分,不但不

能动他一根毫毛,有时甚至还得巴结他,罗选青就被推为高县保路同志会会长。我清楚

地记得罗选青率队入城经过罗场的壮观情景。欢迎他们的人成千上万, 压断了罗场一条

街,人们大放鞭炮, 给同志军的马披红戴花。鞭炮放了一天一夜, 地上的纸屑足足有两三

寸厚。第二天,带上千的人去打

县城,罗场的同志军也跟去了,

县城唾手而得。

罗选青的队伍一到县城,姓

王的知县立即告饶,“我未伤同

志会,但求保我一命,准我回湖

北老家。”罗会长也干得漂亮,

他爽快利落地答应了,还送二十

两银子做路费,并且给了“路

条”。取得了县城,他的队伍也

扩大了。县城得手后,准备了一

段时间,即准备攻打宜宾、成都。罗选青率队至宜宾,遇防军就插起汉字旗,表示投

降,跟同志会一道反清。一路顺风,好不容易!罗选青的队伍似乎是天兵神将,攻无不

克,战无不胜。胜利助长了他们的骄傲情绪,麻痹了他们的警惕性。帮会组织的豪爽和

仁义,又使他们轻易就上敌人的当。同志军住在真武山的真武庙。巡防军派人来联络,

说大家合作一起去打成都,罗选青他们信以为真。谁知道,巡防军是假投降,表面顺

高县焦村草莽英雄洞里的罗选青等人的塑像

话剧《草莽英雄》剧照

- 60 -

第75页

史事经纬

从, 背地里则磨刀霍霍。一天早上天未亮,早

已形成包围圈的巡防军从四面八方向同志军

射击,很快就占领营盘。同志军猝不及防, 仓

促应战,虽经英勇抵抗,仍无法扭转败局,

扬名一时的罗选青也悲惨牺牲了。

我的话剧《草莽英雄》即取材于以上历

史事实。我们家乡听说同志军占领了叙府,

还要去打成都, 无不高兴万分。过了几天,

看到死尸抬回来了,伤员回来了,才知道遭

了暗算。轰轰烈烈的保路同志会起义,在高

县也就宣告失败。溃散回来的同志军,在失

败后的几年之内,有的继续被杀,有的投降,有的落草为寇,占山为王。有的跟军阀、

官僚相勾结,改变性质,成为骚扰、残害百姓、阻碍革命发展的社会祸害。

太平天国、哥老会、保路运动,这就是民国以前也就是我十岁以前所耳闻目睹的改

朝换代的大事件,是我人生启蒙时所读的几本大书。

延伸阅读:《草莽英雄》简介

话剧 《草莽英雄》 剧本创作于 1937 年,1945 年上演,1986 年改编为电影在全国公

演。该话剧(电影)描写辛亥之秋,腐朽的清朝政府卖国求荣,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一

场保路运动风暴席卷全川。川南六县保路同志会总会长罗选青充满侠义精神,在哥老会中

威望极高。在清朝风雨飘摇的年代,罗选青正积极筹备大开山堂,以联络更多弟兄反抗朝

廷。他的义妹时三妹,其同盟会烈士的哥哥被清官员杀害,时三妹心头洋溢着复仇的激

情。书生唐彬贤是革命党,被衙门逮捕,危急中,罗选青派时三妹一行将其救出。唐彬贤

参加了汉留,正式成为罗选青的战友。营救唐彬贤的行为激怒了当地官员,同时叛徒向官

员通报了罗选青私造军火,大开山堂的信息。知县王云路和团防局长李成华率兵前来问

罪。为保护弟兄,罗选青被关进监狱。其他弟兄劫狱成功,救出罗选青等,王云路、李成

华也落入罗选青之手。时三妹亲手结果了李成华这个杀兄仇人。罗选青筹划更大的革命行

动,但他被王云路的伪装所欺骗,不听唐彬贤的劝阻,放王云路“告老还乡”。王云路勾

连官兵与其他堂口的动摇分子突袭罗选青的队伍,罗选青中弹不幸牺牲。

摘自宜宾史志

阳翰笙《草莽英雄》话剧剧本手稿

- 61 -

第76页

艺苑品鉴

- 62 -

第77页

艺苑品鉴

今生的孝道

罗世富

一日,我在翻阅报刊杂志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场镇有一位王老汉,养了5个儿

女,儿女们的名字是:孝、悌、忠、义,信,可见父母对儿女们的期望是孝顺和忠于信

义。然而,儿女长大后,都有相当不错的职业,每个儿女都修有砖房洋楼,但对寡居70

多岁的老父亲却不闻不问。一天早上,老人饿了,想买碗面吃,可身上又没钱,只好去

找孙女儿要,结果孙女掏了半天也只给了五角钱。王老汉实在怄气不过,将这伍角钱买

了一包“毒鼠强”,回到家全部吞进了肚子里…… 。看到这里使我的内心实在难受,浮

想联翩。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还有这样些人不但不赡养父母,还虐待辱骂

老人。甚至还有人用狗槽叫老人装饭的;有把亲娘骗出卖掉的;有少壮居华堂、享酒

肉,而老人瑟缩于棚角、食残粥的……。媒体上也经常曝光一些儿女们不尽瞻养义务、

父子对簿公堂的事,也屡见不鲜。

从上面的事例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孝顺”美德的缺失。笔者不禁想起前人写的一副

《示儿》 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

儿。”很形象地道出了古今一些老年人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也道出了个别家庭一辈一辈

忤逆不孝“重蹈覆辙”的悲哀。

据相关资料表明,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期,把孝道作为封建意识横加批判,整个国

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受到很深的创伤。在孝道的传承教育上,出现了孝道意识淡化的问

题,就全国而言就有52%的子女对父母态度麻木,由其是在农村的老年人吃的最次、穿

的最破、住的最差。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孝道的教

育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养老格局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老年人99%

是在家中度过晚年的,在农村则几乎是100%的在家中度过。这就要求儿女们必须尽孝

道。不然的话,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再建全,也代替不了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

践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庭和

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就是“善事父母”的典范。曾

经的 《子路负米孝双亲》、《木兰替父从军》、《张良敬老得兵书》、《黄庭坚涤母溺器》、

《陈毅为母洗尿裤》等等这些故事,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演绎了灿烂的华

夏文明。笔者在山东曲阜孔庙看到一篇《劝孝良言》,它把父母对儿女们的爱描写得十分

- 63 -

第78页

生动感人:“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

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

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替

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帽

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定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

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普天之

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

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父母对儿

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

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情,就是孝道。

如果说“爱”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孝”就是它的纽带。“爱”创造了生命,“孝”使

生命有所负重。孝道既是修身、齐家、治国的最基础的动力,也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

和尽心奉养父母的德行,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美德。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

都具有统领性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孕育、出生、成长、衰

老、死亡是永不止息的过程,孝道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人类返本报恩、敬本心理

所使然。

孝道的范畴除了尊养父母之外,还矧至于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

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大至于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也就是说,孝道涉及到每个人

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从奉事父母到奉献社会,都要求每个人做一切事情都要合乎道德规

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孝道是治理家庭、管理社会的基础秩序。孝道是和睦之家

的前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孝道的发扬光

大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价值。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孝道文化熏陶

了千千万万杰出人物,教化了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数不清的孝道故事广泛地在人民中

间世代相传。而今,孝亲好儿好女也是千千万万,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林为民

等等更是大孝至爱的榜样。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一个民族只有传承和宏扬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的民

族之孝道文化,国人才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才能传承礼义之邦的文明精神,才能

使国民经济兴旺发达,才能成为永让世人仰慕的中华民族。

- 64 -

第79页

艺苑品鉴

感悟唐摩崖

罗晋华

袁滋浩气壮雄关,题刻摩崖醉宇寰。

史迹风光看不够,纵横五道展新颜。

千百年来,多少诗人骚客赞美过唐摩崖,多少中外游人赞美过唐摩崖。作为家乡人

的我却没有真正去感受唐摩崖,书写唐摩崖,唐摩崖是我家乡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

族团结和睦的见证和瑰宝。它屹立在这峰峦秀丽,烟涛云霭的石门峭壁上,经风雨浸蚀

一千二百多年,它的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彪炳千秋。在二十一世纪到来的今天,我

更应该向世人昭示唐摩崖的风彩,同大家一道去欣赏那一江碧水,四面青山、云开雾

合、意象神奇的石门仙景……。

我家乡的唐摩崖是一块嵌刻在悬岩上长四十四厘米、宽三十六厘米,仅一百二十二

字的石刻碑文。它是定云南疆域之界的典型见证,为维护国家之统,鉴民族之睦起到了

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五十年代初,唐摩崖就被列为第一批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五十多年来,唐摩崖经过四次大修后,在五尺道上恢复了

石门古堡、重新修补了清朝末年建在青龙洞中的“观音阁”,于是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

- 65 -

第80页

府公布为第三批风景名胜区。

唐 摩 亭 的 建 筑 仿 古 喻

今,即沿用了唐至明清以来

的建筑风格,又融入现代艺

术精雕细刻的绘画技巧,给

今人一个超拔的豪放之感。

石门古堡则依赖历史遗迹而

新 建 , 突 出 坚 固 恢 宏 之 气

势;观音阁又使原有的雕刻

艺术大放异彩。在修建中除

着重整体造型外,还向外延

伸,使之更显雄奇飘逸,把

古代艺术与现代文明交融成

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闪射

出时代的光华。

唐贞观初,南诏第一代

王细奴逻建蒙舍诏,号大蒙

国,以蒙舍城为国都,故址

就在今大理州巍山县。到唐

兴元元年(公元 784 年)异牟寻

迁居史域,国号大理。十年后,异牟寻兵强马壮,粮草丰润,给云南边民带来了生机和

活力。唐德宗为统一祖国,团结边疆少数民族,于公元794年9月派中丞御史袁兹持节赴

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途经豆沙关(今盐津县豆沙关)见此地地形

险要,乱云飞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奇石门,乃将此行刊刻于石上记之,

它延续了唐朝和边疆少数民族团结发展的路子,带来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昌盛和

繁荣。

脚踏马蹄仰秦月,迈步雄关看珠堤。站在唐摩崖前我不敢妄自评古论今。但就豆沙

关那白雾弥腾、气势磅礴、绮丽俊秀、回肠荡气的美景就足以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在

千丈壁仞上,猿猴惊鸣,飞鸟凌空,天然音回。有“ 僰人悬棺’、“猪头拱月”、“雀笼高

挂”、“嫦娥飞升”、“犀泉碧透”……等独特景观民展现眼前,就连那唐碑亭也好似镶嵌

在群峰之中的明珠闪射出耀眼的光辉。江边一碧绿清澈的犀牛塘深不见底,无论山洪暴

涨,江水滔滔,它都清如明镜;从不怕任何泥污染自身,恰如一面纯洁人生闪射出的夺

- 66 -

第81页

艺苑品鉴

目光华,给豆沙增添了耐人寻味的立体风

光和美丽隽永的山水长卷。

沿“213”国道步入五尺道上,我仿佛

触到了古丝绸路上的烟尘。秦朝开疆立国

以来,为了统一祖国,修通了连接边疆与

内地的古丝绸之路,成群结队的马帮、商

人驮着山货、丝绸、药材长途跋涉路经豆

沙关,使这一千古名关青史留名。在丝绸

路上,数一数马蹄印迹,看一看焚人飞身

上悬崖之壮举;穿过古城堡,沿弯曲盘绕

的石级进入青龙洞中,游览古色古香的

“观音阁”,拜见观音菩萨和各种佛像,眼

前出现了神秘的幻觉,仿佛进入了仙山胜

景,与各路神仙畅游太空……。

在欣赏石门关、仰览千丈岩、聆听珠

堤水……之时,回头俯览千古摩崖下的绚

丽风光,无不惊叹关口的雄奇、险峻、石

门的坚固、高耸、唐摩崖的悠远流长、古

树的千姿百态,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领

略了长安风光,与马帮队一起翻山越岭,

亲眼目睹了袁滋的题记和少数民族的篝火

边欢歌……总之,袁滋事成了神的化身,

他将一个云南定格在祖国大地,让后人景

仰、敬慕、流传千秋。

唐摩崖铁笔铸英名,一石垂千古,乃

南诏王国的标志和象征。骚人墨客,达官

显贵,常聚会登临,仰天长笑,把酒赋

诗。虽不见古人名诗留石门,却又闻今朝

豪杰迈雄关。在国家拨专款点石门风景

时,一批批外国游客不远千里到此观光,

而今现代化文人的华章又刻在了石门峭

壁,伴着那五尺雄关挟珠堤,千嶂云气显

- 67 -

第82页

碑亭;步履轻浮上峰顶,一览风光壮豪情的心境去缅怀古

人、评点江山,怎不让我心旷神怡,思绪万千啊!

壮哉!摩崖亭,你把唐朝灿烂的文化融入边疆少数民

族心中,你留下的光辉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站在

你面前,我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志趣中唱起岳武穆“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

歌,吟诵—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的不朽诗句。突然悟出了中华民族之魂,是靠那

千千万万能人志士撑起的大厦筑就了祖国的辉煌。而今,

豆沙关风景名胜区以全面规划完毕,在保护五尺道的同

时,以唐碑亭为主线,新建关口梯步路,唐宗水街,交通

博物馆,开发天然大溶洞。用黎山云海、三股奇景的自然

风光贯穿始终,使之成为盐津有名的游览胜地,从而扬名

海外,招来财源。

登高远眺唐摩崖,放怀一笑搏芳名。但见云海舒长

空。珠堤舞翠霞,我似乎触到了杜甫、苏轼、岳飞那壮怀

激烈、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理解了王之焕“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的哲悟;更深层次地感悟到新中国五十

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从而加深了百年圆梦香港归、华夏腾

欢一夜眠的真情实感,在心底呐喊出“腾飞吧I我伟大的

祖国”。这就是唐碑的真实写照,也是唐碑留在我心中一

束永不熄灭的火种。

- 68 -

第83页

艺苑品鉴

啊!巍然屹立的唐摩崖,你在朱提江的敬仰下,正翻腾着苍桑岁月,书写着唐朝难以

比拟的辉煌篇章,把你美丽的身影展现在神州大地上。

作者简历:

罗晋华,号白江半滴水,盐津县柿子镇人。幼时家贫,读书寒苦高中毕业,步入仕

途。一个喜用朴素语言点亮内心灯火,赋闲在家敲平仄的老翁。作品曾散见于省市报

刊;收录于书林。其人生感言是:用诗词怡情、醉心、养性;若诗中有我,我便是诗

痴,那勤于笔耕,善于阅读,沉于感悟的倦影,是撑起一片多情诗梦的旷达,于恬静之

处掬一缕清风,捧一框正气,飘向诗的远方,绽放在音韵的瀚海上。

- 69 -

第84页

故乡的传说

罗 斯

我的故乡位于珙县

西 南 部 , 距 县 城 61 公

里,海拔高度约八百余

米,资源丰富,土质肥

沃,气候温和湿润、雨

量充沛,适合于多种植

物生长。传说中上罗、

下罗、洛表、洛亥都是

一 片 荒 芜 的 大 坝 和 秃

山。有一天,玉帝的九

个女儿,驾着吉祥的五彩云,偷偷来到这里玩耍,他们见这里寸草不生,百鸟绝迹,心

中十分难过。九妹流着眼泪,对姐姐们说:“父王掌管天庭,安排人间大地,神力无边,

可以推动群山,填平大海,为何偏偏丢下这不毛之地,让大地荒芜,生灵涂炭?!” “幺

妹,不必忧伤,父王虽然神力无边,但也难免疏忽。让我们略施神法,造福于这里的人

类吧”大姐强忍悲伤好言安慰九妹。众姐妹点头称是,应承施法,为民造福。于是乎,

她们各显神通,大姐扯下一束秀发,让满山遍岭长出绿色的森林;二姐解下绣花围腰,

让平坝和山坡,怒放七彩的鲜花;三姐挽来一丝罗裙,让群峰缠上了白纱般的轻雾;四

姐撒播各式种子,让田里长出稻谷、玉米、麦子、黄豆……;五姐让猴子、虎、豹、山

羊、锦鸡在森林里安家;六姐、七姐、八姐则舒展玉臂,呼风唤雨,给这里的山坡迎来

了太阳、月亮、星辰和雨露。九妹见姐姐们诚心为人间造福,自恨人小力弱,急得以泪

洗面,放声怯哭。那一滴一滴晶莹的泪珠,集成条条细流,又汇成清澈的溪水和堰塘,

纵横流淌。林木掩映,五光十色。 啊!一时间这里就变成了山青水绿,鲜花怒放,群兽

嬉戏,百鸟争鸣,果树成荫,庄稼茂盛的秀丽河山,使仙女们高兴得唱起了迷人的仙

歌,跳起了喜庆的舞蹈。正当姐妹们兴高采烈,为这疏漏的山川获得新生而载歌载舞的

时候,忽然,乌云蔽日,天昏地暗,只见半空中金光四射,玉帝带领众天神伫立云端,

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胆大孽障,竟敢私自离开天庭,岂不乱了孤王的天规王法!” 姐

- 70 -

第85页

艺苑品鉴

妹们见父王发怒,心惊胆颤,急忙转回天庭,长跪宫门,各自请罪。惟有九妹为此愤愤

不平。她对高居宝座的玉帝问道:“父王,女儿们下到人间,为普渡天下百姓,造福人

间,播下幸福的种子,这不是你为天下生灵所昌行的吗,何罪之有?父王有扭转乾坤之

力,不助女儿也就罢了,反而横加指责,又是何故?” 至高无上的玉帝,受到了女儿当

着众仙的质问,他气得头冒金星,恼羞成怒的暴跳如雷。一跺脚,发出阵阵雷鸣电闪。

他一甩手风暴雨狂。口中喷火的叫道:“巨灵神何在?” 巨灵神青面獠牙,手执金鞭,应

声上前。 玉帝对他下令道:“快将这个不孝的孽障拉下殿去严加管教,以平我心中之

愤!”巨灵神领旨后,仗着玉帝的权势,狐假虎威的抡动木棍,将九妹打得体无完肤,伤

痕累累。姐妹们见状,心如火焚,齐声乞求父王息怒,饶了九妹年少无知,放九妹一条

生路吧!玉帝见状,又怕王母娘娘怪罪于他,将亲生女儿置于死地,挥手让女儿们出

去,他也退庭去了。女儿们得令,将奄奄一息的幺妹搀扶回到后宫,相对饮泣,悲愤已

极……

却说玉帝御前有一只犀牛,长得体胖腰圆,那一天,犀牛见九妹遭到“巨灵神”的

独打,大动恻隐之心。夜里,它悄悄来到后宫看望九妹,并从太上老君那里找来灵丹妙

药,使九妹恢复了健康。姐妹们为感谢犀牛的一片好心,还邀约它一有良机,共到凡

间,领略她们为人间点缀的美景。

天上一日,世上一年。光阴荏苒,不觉过了几年。九姊妹和犀牛都想再到凡间领略

他们亲手耕织的景秀山乡,但苦于没有机会。直待她们的父王生日那天。各路神仙,架

云乘鹤,云集天宫,携来仙果琼浆,为玉帝祝寿,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弦乐之声,悠

扬悦耳。金殿上,仙女翩翩;筵席上,山珍海味,灯红酒绿。九姐妹手执银壶,频频为

父王把盏;犀牛也使出浑身本领,为众仙献艺,为玉帝助酒兴。玉帝开怀牛饮,直至酩

酊大醉,昏然入睡。众多神仙也醉眼迷离,举步维艰。九姐妹这才趁此机会,喊上犀

牛,架着祥云,如小鸟逃出了牢笼,自由地飞翔,来到了日夜思念的地方。她们首先降

临仙峰山,放眼看去,森林蔽日,树影婆娑,流水欢歌,飞瀑涌泉,稻麦飘香,五谷丰

登,人民歌舞升平,好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百姓们远远的看到祥云载着仙女们来临,纷

纷抬来佳肴美酒,感谢九姐妹给人间带来五谷丰登和太平盛世,并邀请她们与百姓共庆

丰收。

姐妹们和百姓们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犀牛也扭动肥胖的身躯为百姓献艺,他们唱啊

跳啊的沉浸在自由欢乐之中,竟乐而忘返。正在巡天的“巨灵神”,看到了玉帝的九个女

儿又触犯天规,私下凡间,急忙回到天宫,摇醒玉帝,禀告了姐妹们的消息。玉帝闻听

勃然大怒。他猛击一掌,地动山摇,南广河水猛涨,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眼看姐妹们

点缀的河山顷刻将遭到灭顶之灾。九姐妹知道大难临头了,决心不惜代价,保护百姓。

- 71 -

第86页

她们手牵手的用自己身上

的罗裙化为山峰来栏截住

滔滔洪水,相拥而抱,用

集体的力量来稳住了颠簸

的大地,犀牛也施展最大

的法术阻挡洪水肆虐下罗

坝,避免了百姓险遭此劫

难。玉帝见女儿们仍不听

劝阻,心中的怨恨仍难化

解 , 又 令 巨 灵 神 口 吐 烈

焰,雷神劈开拦截洪水的

山峰,妄图将姐妹们点缀

的人间天堂化为灰烬。巨

灵神上次毒打了九妹后,受到了西王母的责备和惩罚,又不敢告诉玉皇大帝,心中不免

有些为难,他只好从炼金丹的炉火中取来一坨红炭,往下一扔,正好落在了现在的洛亥

坝里,那坨红炭就是现在的“火石”。由此而得名“火石坝”。

九姐妹把自身的安危抛在了脑后,扭成一团保住了阻挡洪水的山峰。犀牛也用他那

肥胖的身体阻挡着洪水。玉帝见女儿们铁了心的留恋凡间,也毫无办法,就下令关闭了

天庭,并用金锁把犀牛锁在了下罗坝的出口,仙女们的法力也就被父王废除了。他们挡

水的山也就无

法消失了。后来百姓们为永远记住姐妹们对人间的功绩,把姐妹们抱团稳着颠簸大

地的山叫“龙抱山”,二姐阻挡洪水的山峦叫“二龙山”,用罗裙当水的山叫“青龙山”,

玉帝令雷神劈的山坡叫“雷打坡”,犀牛用肥胖身体挡着南广河水的山叫“犀牛山”玉帝

用金锁,锁着犀牛的地方叫“金锁桥”。 从此上罗坝就分成了上罗坝和下罗坝。也把下

罗坝叫着“廻龙场”。仙女们从此就在这儿定居,陪伴着这里的人们点缀河山,犀牛也变

成了造福人类的石英砂山,九姐妹们也在下罗乡的均田村修建了阿娜多姿的仙女洞 (也

叫龙洞和风洞) 作为她们的闺邸。那里风水同出一洞,传说该洞四通八达,南通龙洞坎

和大龙塘,北通下罗坝的龙洞和小龙塘,东通洛浦龙塘等,洞中有一坡分上、中、下的

阡阪田,那是九姐妹们开垦为生的良田,九姊妹们还在洞中修建了宫殿和公园,园内有

千姿百态极为密集的石笋、石柱构成的石林、清澈的泉水顺洞潺潺流下,在陡峭的岩壁

上形成跌水、小溪、峡谷、龙塘,塘边有九条青石形成的石龙,塘内还有闪着银光的玻

璃鱼。洞中的水灌溉着下罗坝四千多亩农田,润育着勤劳朴实的下罗坝的人们。

- 72 -

第87页

艺苑品鉴

扫一扫了解更多

- 73 -

第88页

李庄忆旧

罗哲文

几回清梦到李庄,江水滔滔万里长。

五十余年今又是,旧情旧景旧时光。

注:罗哲文先生,系四川宜宾人,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国家文物管理局专家组

组长,高级工程师,古建筑专家。他是20世纪40年代李庄名镇文化巨大发展阶段的重要

历史见证人,1992年,宜宾市政府盛情邀请他参加在宜宾召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

四省 (区) 年会,使他再次回到了家乡宜宾。尤其感到十分欣幸的是回到了五十多年前

求学和工作过的李庄,一时间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撰写了这情真意切诗句。

\\

- 74 -

第89页

艺苑品鉴

七律·芙蓉山觅圣 (二首)

罗永生

(一)

蓉山亘跨蜀黔滇,划破银河刺破天。

九九环峰莲蝶蕊,三三典故凤琴弦。

明雕圣佛百千座,清辑诗联十万言。

若叫芙蓉今胜昔,雄风再展赖群贤。

(二)

自古名山最隐奸,传奇神话费磨研。

葱笼险谷超先俊,寂静禅堂累诗篇。

赐地营①盘垂千载,夺鞍权宦化尘烟。

程②公空负龙泉气,哪及少陵③半诗笺。

注:①营盘:传为蓉山宝地,被妖魔鬼怪所占,玉帝派 108 将下凡降妖。后,108 将为

“夺鞍篡权”征战不已,触恕玉帝,一鞭逞下,众将全化为石岩,永镇蓉山,成为后来的“乱石

山将军营”。

②程相:传为唐朝宰相程某某,因官场失利,隐匿蓉山。夺掌住持大权。殁,莽永兴

寺后山,传有碑墓。

③少陵:杜甫,唐代伟大诗人。成都杜甫草堂,常年游客不断。

(作者系四川省罗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 75 -

第90页

天河的斜度

商 禽

在霄里的北北西

羊群是一列默默

是盼望的另一种样子

在另外一种样子里

牧场在天河之东,那时

池塘在心之内里

心在六弦琴肥硕的腰身间

只一夜,天河

将它的斜度

仿佛把宁静弄歪

而把最最主要的

一片叶子,垂向水面

去接那些星

天河垂向水面

星子低低呼唤

无数单纯的肢体

被自己的影子所感动

六弦琴在音波上航行

草原

在帆缆下浮动

流泪

并作了池塘的姐妹

在高压线与葡萄架之间

天河俯身向他自己

即是我的正东南

被筹范于两列大叶桉

死了的马达声

发霉了的

叹息是子夜的音爆

我的友人用方糖问路

迷失在屋檐下的森林里

无人知你看她洗头时的茫然

那时,天河在牧场的底下

无人知我看你晒头时的茫然

后土,去死是多么无聊啊

时间从菜篮中漏失

去成为蜂房

去酿

惟盲人的咀嚼始甜的蜜

自从天河将它的斜度

移置于我平平的额角

在霄里北北之西

有日也有夜

夜去了不来

日来了不去

三月在两肩晃动

裙裙被凝睇所焚,胴体

溶失于一巷阳光

余下天河的斜度

在空空的杯盏里

(作者系:罗显烆,珙县巡场人,台湾现代派著名诗人。商禽是其笔名)。

- 76 -

第91页

艺苑品鉴

《酷相思》词·钓鱼乐(外二首)

罗 斯

初夏休闲钓鱼乐,相约去,塘边座,

忙将饵料水中落,鲤鱼也,要一个,鲫鱼也,要一个。

叹息光阴就要过,仍独座,饵无错,

抛竿收线鱼无个,大鱼也,钓不着,小鱼也,钓不着。

七 律

初夏休闲箐林行,塘边山色春光明。

渔家开门喜相接,波光潋滟笑脸迎。

静心独座竿支起,打窝喜聚水中鱼。

上边如果欢喜地,下边肯定死别离。

闲来垂钓箐林村,桃花流水鳜鱼肥。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默思独钓自然中,聚神浮标独忘时。

倏忽光影西山落,乐在其中不思归。

- 77 -

第92页

浪淘沙·中秋

罗川刚 (外一首)

细雨弄罗帏,

晚籁轻吹,

云海深深月未归。

广寒只影清歌彻,

玉兔徘徊。

梦觉吐清辉,

桂影离披,

良人好景每相违。

但得年年人似玉,

长乐佳期。

莫登楼

莫登楼,

楼上月如钩。

灯红酒绿盈街巷,

万家欢乐独我愁。

难续少年游!

连夜雨,

点滴聚心头。

漫说英雄多困苦,

人到中年万事休。

风雨写春秋。

宜宾新栋楼

- 78 -

第93页

艺苑品鉴

新东楼赋并序

作者:子虚乌有

辛丑初夏,子虚游于宜宾东楼,曰:宜宾之东楼者,源于杜少陵《宴戎州杨使君东

楼》之所谓“艳诗”也,杜诗之绝对高峰,却非正经诗文,少儿不宜也,然则,何以重

金重筑于三江之滨耶?

乌有先生对曰:盖宜宾老东门杨泗楼早年已毁,今者又重筑于三江之滨,时维盛

世,筑梦同心,官民同德,惜缘共奋,盖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重要节点也。意

欲以求赋之机缘而秉秦汉之懿范,景仰唐尧;扬时代之风帆,心追旭曜。创造成渝经济

副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之理想也。

一时,应者如云,趋之若鹫,岂止洛阳纸贵乎。罗氏小子不才,愿效长门阿娇之遗

篇,然则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游戏文字于新东楼焉。

赋曰:

叙府形胜,东楼壮丽。千古名邑,三川水汇。金沙浪拍危崖,挟万溪之蜿蜒。岷江

叠嶂河山,引雪域之奔泻。商贾经行涤尘虑,文人雅集发幽情。颂诗之琅琅,唱和之融

融。引我登顶,作赋铭记。

跨东楼眺古城,但见云托佛影,风生襟怀。群山耀彩,万象纷呈。喻飞腾之奇景,

秀出金殿碧宫。喜太白豪词射日,欣少陵宴诗醉客。盖泗楼之重建,瞰三江之阔野。瞻

诸公之史碑,穿宏猷之时空。丹心若泉,平添满腔豪情;文道绵延,遂成旷世词章。

东楼峥嵘,龙光萃集。寒江深蕴,烟水轻笼。灼灼其华霓虹羞浪;灿灿生辉彩桥摇

月。毓秀钟灵,来者思飞。天赐宝楼,楼宇若鸢凌空;地生金莲,莲花如沐春风。亭台楼

阁相望,曲折长廓互通。骚客挥毫,卓显煌煌风韵;鸿儒敲诗,极彰赫赫威容。茶室流

觞,妙文共赏。雅曲轻弹,艺壁精染。合江跳鱼,微波顿生涟漪;圆荷戏蛙,水莲不胜蝉

鸣。半壁环秀,拂来煦煦青岚;群峰耸翠,深蕴洋洋诗篇。

仰瞻斯楼,珠嵌其间。宏宇峨峨,辉光熠熠。括万象列翠屏,赋千诗壮大观。乃静

坐凝思,拙笔敲句。心有所想,脑不通灵。瞎凑几句,噫吁嚱之!客坐东楼上,桥横合江

门。伫船观碧野,登塔揽霓村。百鸟歌盛世,千山舞翠魂。骚人挥彩笔,妙韵漾胸翻。

名楼流韵,骚人誉冠吟诗;鸿儒行至,墨客昂首唱和。

壮哉,东楼!心潮偕飞絮行云。书不完西南半壁,写不尽东楼辉煌。

美哉,东楼!浩史似星汉灿烂。道不尽盛世梦想,绘不完宏伟蓝图。

注:本篇子虚乌有乃罗鸿、晋华之笔名也

2021年6月发表于今日头条

- 79 -

第94页

草 书 罗永虹

释文:学草自嘲

立地挥毫敢对天,鸿篇巨制注心间。

一旦长空风雷滚,笔走龙蛇舞大迁。

草 书 罗洪春

释文: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贪贱。

- 80 -

第95页

艺苑品鉴

- 81 -

第96页

罗洪春简介:

罗洪春,男,出生于

1966 年 6 月,宜宾市人,

住南溪区康安江城一期门

市5-1-19洪春工作室,电

话15892518818。现为中国

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

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

宾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

溪区书法协会副主席。目

前在宜宾市南溪区专门从

事书法教育和创作工作。

- 82 -

第97页

艺苑品鉴

罗尤海简介:

罗尤海,男,癸未

(1943) 正月十七日降

生红尘,四川隆昌乡下

人。系凡夫俗子,别名

白痴病人,岩孔居士。

- 83 -

第98页

注:①豫章飘香;②豫章美自形身正,罗氏兴于忠孝全。③人生美于善,家道

兴自和。

作 者:罗少模:宜宾兴文人,罗氏优秀书法家、艺术家,热心家族事业,曾

担任四川历史文化学会宜宾罗姓理事会第一届秘书长。

- 84 -

第99页

艺苑品鉴

罗尤海撰著《红尘梦》

人生在世,恍如一梦,在我耄耋之年,总想在世间留下一点我曾经来过的痕迹,于

是,就有了创作的冲动,有了《红尘梦》的分娩。

《红尘梦》的书名,是由世界最长寿的作家之一且时今还健在110岁的中国顶级文化

名人,原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老先生题写;由四位全国各地罗氏文化名人和二位

社会名人屈尊降贵,用各自独特视角透析拙稿,以独到见解为本书赐序;封底刊登著名

书法家罗少模先生的“红尘追梦,艺海弄潮〞狂草书法作品。

《红尘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信体回忆录。

此书是从1951直2015年间的近千人的二万多通私信中,经过几年的精挑细选,集结

天南海北的99人的127通信函,老旧照片,资料,文献呈现在书中,以解读我与他们之

间发生奇挡故事和由此引发的次生故事。

给我写信人真的算是三教九流满汉全席,有草根,当官的,务农的,行医的,戍边

的,执教的。他们在信函和解读中上论国政,下议民生,讲家风,持善意,揭丑恶,扬签名售书仪式将于2024年春季在四川举行

- 85 -

第100页

正气。演绎着各种人生角色,正如宜宾市九

三学社专职秘书长张兴明先生在序中,所述

“这些信,玉成一个传奇人生。这本书,也

算一段社会的缩影。”

本书由99人的127函,300多幅珍贵图

片,近700页全彩页,精装脱面。

写书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更重要的是

留与后裔和世人在书中研究其时代背景以及

我和写信人的人生轨迹。

感谢众多良师益友的关照和鼎力相助,

在我耄耋之年终于脱稿面世而备感欣慰!

奉献给读者这本民间书信文化读本《红

尘梦》,但愿读者和学者能感兴趣,以及带

来一些人生思考与启迪!

- 86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