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6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4-3-1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6期电子刊

2.3 研究方法Kano模型将满意度影响因子划分为魅力属性(A)、期望属性(O)、必备属性(M)、无差异属性(I)、逆向属性(R),各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与满意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代表某需求项的具备程度,纵轴代表访客的主观满意度。将 Kano模型与夜间旅游的特殊属性相结合,根据图1中曲线可得出不同类型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具备程度的关系魅力属性(A):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越高,访客越满意;具备程度低甚至没有时,也不会引起访客的不满。期望属性(O):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对满意度产生正比例的影响。必备属性(M):此属性因子具备时,访客认为这是应该的;具备程度越低,越容易引起访客的不满情绪。无差异属性(I):此属性因子的 具 备 程 度 对 满 意 度 的 影 响 很 小。逆 向 属 性(R):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越高,访客越不满;反之,具备程度越低,访客越满意。图2 Kano模型概述Kano模型采用 Kano问卷,即对同一指标进行正反向提问,选项有“我喜欢这样”“它必须是这样”“我无所谓”“我能够忍受”“我讨厌这样”等,再结合Kano评价表(表5)对因子属性得分进行判定,确定得分最高的属...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6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2.3 研究方法

Kano模型将满意度影响因子划分为魅力属性

(A)、期望属性(O)、必备属性(M)、无差异属性(I)、

逆向属性(R),各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与满意度的

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代表某需求项的具备程

度,纵轴代表访客的主观满意度。将 Kano模型与

夜间旅游的特殊属性相结合,根据图1中曲线可得

出不同类型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具备程度的关系魅

力属性(A):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越高,访客越满

意;具备程度低甚至没有时,也不会引起访客的不

满。期望属性(O):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对满意

度产生正比例的影响。必备属性(M):此属性因子

具备时,访客认为这是应该的;具备程度越低,越容

易引起访客的不满情绪。无差异属性(I):此属性因

子的 具 备 程 度 对 满 意 度 的 影 响 很 小。逆 向 属 性

(R):此属性因子的具备程度越高,访客越不满;反

之,具备程度越低,访客越满意。

图2 Kano模型概述

Kano模型采用 Kano问卷,即对同一指标进行

正反向提问,选项有“我喜欢这样”“它必须是这样”

“我无所谓”“我能够忍受”“我讨厌这样”等,再结合

Kano评价表(表5)对因子属性得分进行判定,确定

得分最高的属性为该因子的 Kano属性。

表5 Kano问卷与回答的对应评价表

题项

负向问题

我喜欢这样 它必须这样 我无所谓 我能够忍受 我讨厌这样

正向问题

我喜欢这样 Q A A A O

它必须这样 R I I I M

我无所谓 R I I I M

我能够忍受 R I I I M

我讨厌这样 R R R R Q

2.4 预调研与数据收集

课题组于2021年5月正式调研开始前一周在

西安大唐不夜城进行了预调研,共发放问卷20份,

回收19份,针对预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专家意见,

对问卷进行了选项完整性和语言表述上的调整,因

此预调研回收的问卷并未用于研究分析。

研究数据包括问卷数据、访谈资料以及实地调

研数据。研究内容为夜间旅游,因此问卷发放与访

谈都在街区灯光亮起之后进行,分别于2021年5月

在大唐不夜城、2021年7月在清河坊、2022年9月

在南锣鼓巷发放问卷273份、200份、200份,有效问

卷数量分别为243份、183份、184份。回收问卷共

计673份,有效问卷共计610份,整体问卷有效率为

90.64%,属于较理想水平。

2.5 信度效度分析

由于 Kano问卷的特殊性,即同一因子以正反

向的角度 进 行 两 次 提 问,因 此 采 用 克 隆 巴 赫 系 数

(Cronbach'sAlpha)分析法,分别对正反向各21个

问项进行信度检验。大唐不夜城、清河坊、南锣鼓巷

问卷的 正 向 问 项 Cronbach's Alpha 系 数 分 别 为

0.8、0.782、0.832,反向问项 Cronbach'sAlpha系数

分别为0.851、0.809、0.851。3个街区问卷的正反

向问项 Cronbach'sAlpha系数均>0.7,表明量表一

致性较好,数据可靠。

4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52页

对 Kano问卷数据分别进行正反向效度分析。

大唐 不 夜 城、清 河 坊、南 锣 鼓 巷 问 卷 的 正 向 问 项

KMO 值 分 别 为 0.832、0.825、0.851,反 向 问 项

KMO 值分别为0.88、0.83、0.869。3个街区问卷

的正反问项 KMO 值均>0.8,高于标准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 Sig值均<0.05,显著性

好。3个街区问卷的正反问项均能较好地聚合在4

个维度上,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均>60%,表明架构效

度较好。

3 研究分析与结果对比

3.1 夜游人群画像

从性别来看,夜游人群整体上女性偏多,除南锣

鼓巷以外,其余两地的男女比例都较为均衡。从年

龄来看,18~30岁的访客在3个街区中都占据大多

数,而50岁以上的访客占比最少。从职业角度来

看,在校学生数量最多,在3个街区的访客中分别占

42.39%、42.08%和32.61%,占比第二的职业在3

个街区各有不同,分别是公职人员(15.23%)、专业

人士 (教 师/医 生/律 师 等)(16.39%)、公 司 职 员

(18.48%)。从访客类型来看,外地游客占大多数。

夜游次数上,极少数访客在此之前没有过夜游经历,

而大部分访客都有过3次以上的夜游经历。

表6 案例街区夜游人群画像

旅游休闲街区

大唐不夜城

/%

清河坊

/%

南锣鼓巷

/%

性别

男 49.38 49.18 38.04

女 50.62 50.82 61.96

年龄

/岁

<18 2.88 14.75 5.44

18~30 70.78 57.38 72.28

31~50 23.87 25.14 19.02

>50 2.47 2.73 3.26

访客

类型

本地居民 19.34 22.95 39.67

外地游客 80.66 77.05 60.33

夜游

次数

0 8.64 10.93 8.70

1~3 47.74 40.98 39.13

>3 43.62 48.09 52.17

综上所述,18~30岁的访客和在校学生群体是

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的主要参与人群,因此在优

化时应侧重考虑此类人群的需求。当前,年轻人的

生活习惯和作息导致他们在夜晚有更多的出游时间

和意愿,而老年人大多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观念,夜游意愿总体较弱。多数访客为慕名而来的

外地游客。结合访谈可知,本地居民的来访原因主

要包括:陪同外地亲友、购物、休闲或娱乐、路过。夜

游人群涉及各个年龄阶层、性别和职业,可见旅游休

闲街区夜间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3.2 总体评价对比

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3个街区的整体满意

度、重游意愿和口碑效益,得到表7。大唐不夜城夜

间旅游的整体满意度和口碑效益得分最高,清河坊

的重游意愿最低。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从街区

服务供给的评价角度分析可知,3个街区都存在价

格昂贵的情况;清河坊存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也

可能是重游意愿低的原因之一;南锣鼓巷被认为商

业化严重;大唐不夜城依靠灯光打造夜间景观的数

量和种类更多,提升意见主要集中在设备、设施等具

体层面,访客对它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表7 案例街区夜游满意度总体评价

旅游休闲街区 大唐不夜城 清河坊 南锣鼓巷

整体满意度 3.73 3.67 3.66

重游意愿 3.74 3.57 3.77

口碑效益 3.92 3.63 3.63

3.3 Kano要素对比

将影响要素制作成 Kano问卷,把回收的问卷

数据转换为各属性的得分,确定因子属性,并计算该

因子的满意影响力(satisfactioninfluence,SI)和不

满意影 响 力 (dissatisfactioninfluence,DSI),以 此

来确定因子的敏感程度与改进顺序(表8)。其中SI

代表着改进某因子而提升的满意强度,SI和 DSI的

指数越接近于0,则说明该因子对满意度的影响越

小。反之,越接近于1则影响越大,其算式如下:

SI=(A +O)÷ (A +O +M +I), (1)

DSI=(-1)× (O +M)÷ (A +O +M +I).

(2)

其中,式中的“A、O、M、I”均为因子属性得分。

47

朱 玺等: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53页

表8 案例街区夜游满意因子属性及影响力

旅游休闲街区

因子

大唐不夜城

属性 SI DSI

清河坊

属性 SI DSI

南锣鼓巷

属性 SI DSI

因子

属性

相同

A1交通 O 0.69 -0.64 O 0.69 -0.54 O 0.72 -0.54

A4安全保障 O 0.56 -0.64 O 0.46 -0.65 O 0.56 -0.7

A7卫生 O 0.65 -0.69 O 0.58 -0.62 O 0.6 -0.72

A8休憩 O 0.67 -0.57 O 0.62 -0.49 O/I 0.59 -0.41

B1服务态度 O 0.59 -0.67 O 0.6 -0.62 O 0.65 -0.71

B2服务技能 O 0.54 -0.56 O 0.63 -0.56 O 0.57 -0.6

B3投诉处理 O 0.57 -0.55 O 0.48 -0.56 O 0.6 -0.66

A2照明亮度 I 0.49 -0.48 I 0.39 -0.29 I 0.45 -0.38

A9背景音乐 I 0.54 -0.41 I 0.32 -0.14 I 0.4 -0.22

A5价格水平 R 0.41 -0.45 R 0.12 -0.1 R 0.07 -0.06

A10噪音 R 0.33 -0.33 R 0.16 -0.04 R 0.2 -0.15

C2拥挤程度 R 0.44 -0.44 R 0.19 -0.15 R 0.4 -0.26

因子

属性

不同

A3照明美观度 O 0.62 -0.49 I 0.55 -0.33 A/O 0.62 -0.42

A6导览 O 0.59 -0.55 I 0.47 -0.29 I 0.52 -0.37

C1本地特色 O 0.63 -0.55 A 0.64 -0.39 O 0.65 -0.51

C3文化内涵 O 0.63 -0.61 I 0.55 -0.44 O 0.65 -0.56

C4参与感 O 0.63 -0.47 I 0.43 -0.29 I 0.58 -0.36

D1观光类项目 O 0.63 -0.4 I 0.54 -0.31 I 0.61 -0.3

D2演艺类项目 O 0.63 -0.43 I 0.46 -0.19 I 0.54 -0.29

D3节事类项目 O 0.59 -0.43 I 0.43 -0.22 I 0.6 -0.31

D4体验类项目 O 0.65 -0.45 I 0.52 -0.25 A 0.64 -0.31

因子

属性

占比

/%

A(5) 0 5 10

O(51) 76 33 43

I(30) 10 48 33

R(14) 14 14 14

3.3.1 属性分析

从因子属性占比的总体情况来看,O 占半数之

多,其次是I,M 并没有出现;3个街区的 R 都相同,

说明访客对于此类因子态度的集中程度较高。从各

街区因子属性占比情况来看,大唐不夜城的因子属

性分布差距较大,南锣鼓巷的则较小。

从3个街区的因子属性相同的情况有:(1)O:

A1、A4、A7、A8、B1、B2、B3,此类因子是基本保障,

其具备程度与访客满意度成正比例,体现了访客对

旅游休闲街区在交通治安、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等方

面的关注。因此,对此类因子的改进可能得到的效

果最好,应优先考虑;(2)I:A2和 A9,此类因子对访

客满意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原因可能是各街区在夜

间旅游的设施条件上,已经普遍配备了灯光和音乐

这两个常见要素,所以访客对这2个因子的感知较

低,此类需求的满意度 影 响 较 小;(3)R:A5、A10、

C2,此类因子的具备程度越高则越容易引起访客的

不满,因此需要适度降低或减少此类因子,以保证访

4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54页

客的满意度。需要关注的是,背景音乐为无差别因

子,对访客满意度无太大影响,但噪声为逆向因子,

容易引起访客不满。从主观角度,夜晚时机体作用

会使人对环境更加敏感;从客观角度来看,白天的繁

忙与嘈杂消失,夜间环境声被主观放大,街区声景在

满意度中产生作用,但声音有一定的阈值,在场所营

造中要找到合适的水平。

3个街区的因子属性不同的有:(1)设施层:首

先,照明亮度为无差别因子,而 A3照明美观度在3

个街区中的属性都不同,分别是期望属性、无差别属

性或魅力属性。夜间视线较白天更模糊,街区景观

大多要靠灯光打造,在保证基础照明的同时,适当的

照明景观设计会提升访客满意度。其次,A6导览设

施在大唐不夜城是期望因子,在另外两个街区是无

差别因子,原因可能是大唐不夜城的面积最大、街长

最长、常规活动项目较多,因此导览设施以及活动时

间表等对于访客的作用更大,而清河坊和南锣鼓巷

面积较小,因此访客对导览设施的需求较弱。(2)体

验层:首先,C1本地特色和C3文化内涵在大唐不夜

城和南锣鼓巷是期望因子,在清河坊 C1本地特色

为魅力因子,C3文化内涵是无差别因子,结合访谈

可知,大唐不夜城的盛唐文化以及南锣鼓巷的京味

文化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缩影,而清河坊承载的宋文

化与杭州市井文化比较弱,说明增强清河坊的本地

特色更容易增强访客的满意度;C4参与感在大唐不

夜城是期望因子,在清河坊和南锣鼓巷为无差别因

子,说明增强大唐不夜城的夜游参与感对满意度提

升贡献较大。(3)项目层:夜间项目是访客深度体验

的载体和记忆点。项目层的4个因子在大唐不夜城

都是期望因子,在清河坊都是无差别因子;在南锣鼓

巷体验类项目为魅力因子,其他3类项目是无差别

因子,说明大唐不夜城的四类项目以及南锣鼓巷的

体验类项目是访客的期望所在。大唐不夜城的项目

除音乐喷泉、地面钢琴、盛唐雕塑小品等特色景观之

外,还包括日常的花车巡演、“不倒翁小姐姐”以及节

庆活动,活动种类较为丰富且互动性、新颖性以及地

方特色较强。清河坊和南锣鼓巷的街区活动项目以

游览和购物为主,观光类项目与大唐不夜城相比较

少,其中清河坊的项目多为官方组织的大型日间活

动,而南锣鼓巷的夜间活动多为店铺自发举办的脱

口秀、演 唱 会 等 演 艺 类 项 目,访 客 的 互 动 与 参 与

不强。

3.3.2 满意要素敏感度矩阵分析

以SI和 DSI值为横纵轴建立坐标系,绘制满意

要素敏感度矩阵(图3~图6)。以原点为圆心,画经

过中心点(0.5,-0.5)的1/4圆弧,作为要素选择线,

在选择线以内的因子的满意敏感度较低,选择线以外

的因子距离选择线越远则满意敏感度越高,改进的优

先级别越高。结合实地调研与访谈分析如下:

图3 设施层满意要素敏感度矩阵 图4 服务层满意要素敏感度矩阵

49

朱 玺等: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55页

图5 体验层满意敏感度矩阵 图6 项目层满意敏感度矩阵

(1)设施层

A5和 A10等因子都在要素选择线之内,是访

客满意敏感度较低的因子,也是逆向因子,在改进过

程中可以暂时不给予考虑。选择线外围且距离选择

线较远的 A7,是3个街区都应优先改进的层面。清

河坊的卫生状况相对另外两个街区较好,每天定时

有专门人员上门收垃圾,定期清理街区内河道等设

施。大唐不夜城的 A1比起另外两个街区更需要改

进,大唐不夜城位于曲江新区,而南锣鼓巷和清河坊

位于中心城区,夜间公交系统更为发达,可达性更

强。A4也得到广泛关注,夜间的安全问题比白天更

复杂,构建安全的夜间环境十分重要[64]

;夜间旅游

访客的心理安全感和环境安全感是体验和感知的影

响因素[7]48。3个街区目前都有保安或城管人员巡

逻并在重要路口站岗,给访客带来安全感。A8的满

意敏感度从高到低排序是大唐不夜城、清河坊、南锣

鼓巷。访谈发现,许多访客认为街区休憩设施太少,

原因可能是大唐不夜城的面积较大、项目较多,游览

时需要花费更多的体力和时间,休憩设施的密度相

对较小,而清河坊和南锣鼓巷尺度较小,访客在游玩

和闲逛时花费的体力较少,对休憩设施的需求也相

对较弱。

(2)服务层

夜间旅游是旅游业及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人员的素质对夜间旅游访客满意度产生一定的

影响[65]。从图4可知,B1的满意敏感度最高,由高

到低排序是南锣鼓巷、大唐不夜城、清河坊。在管理

层面,大唐不夜城由企业运营;清河坊和南锣鼓巷则

是由政府部门管理,对服务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和

方式都存在差异。在硬件层面,大唐不夜城共有5

个游客咨询点位,并且是多功能多业态综合体,如和

肯德基、樊登书店并用建筑;清河坊街区内共有3个

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涉及问询、投诉等业务,但仅营

业至17点,并未涉及夜间;南锣鼓巷仅有1个社区

综治中心,也不提供夜间服务。在软件层面,3个街

区均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提供导览、问询等线上

服务,覆盖夜游时间,但普遍存在推广不足和使用率

较低等情况。

(3)体验层

C2作为逆向因子位于要素选择线以内,满意敏

感度较低,对访客满意度的提升贡献较小。C3 和

C1的满意敏感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相同,分别是

大唐不夜城、南锣鼓巷、清河坊。其中,大唐不夜城

依托的是盛唐文化,南锣鼓巷依托的是京味文化,清

河坊依托的是宋韵文化。C4的满意敏感度按照由

高到低排序为大唐不夜城、清河坊、南锣鼓巷(在选

择线以内)。3 个街区的访客都是女性占比 略 高、

18~3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50岁以上人群最少,其

中南锣鼓巷的女性比例最高、清河坊的18岁以下的

人群在3个街区中占比最高。结合夜游人群画像和

访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女性和年轻人的

包容度较高,相对更青睐南锣鼓巷和清河坊的夜游

5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56页

模式,对大唐不夜城则寄予更高的期望。

(4)项目层

3个街区的项目层因子在满意要素敏感度矩阵

中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整体来看,改进顺序应为

大唐不夜城、南锣鼓巷、清河坊。大唐不夜城和南锣

鼓巷项目层因子的 DSI值并不低,而 SI值较高,对

满意敏感度的影响较大,说明访客的期望很高,所以

更需要改进以提高访客的满意度。综观3个街区的

各类夜间项目(表9),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大唐不夜城的夜间项目形式相对更丰富、规模

更大、设计更成熟。南锣鼓巷的演艺、节事、体验类

项目数量较少且当地文化特色体现较弱,但包含了

目前较为流行的业态(脱口秀和话剧)等,迎合了年

轻人的口味。清河坊的夜间项目多为日间项目的延

续,能够集中体现宋文化及杭州市井文化,兼具互动

性、体验性和文化内涵。夜间旅游项目应结合夜晚

特性,设计和开发夜游人群(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景

观和活动。

表9 案例街区夜间项目概况

街区 大唐不夜城 清河坊 南锣鼓巷

D1

观光类

项目

大雁塔、中央雕 塑 景 观 步 行 街、唐 城 墙

遗址公园、大唐群英谱雕塑、喷泉等

鼓楼地宫、勾山 里、凤 山 水 城 门 等 历 史

景观地标、胡庆 余 堂 中 药 博 物 馆、朱 炳

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

文化场馆

胡同、四合院建筑和名人故

居(僧 格 林 沁 王 府、靳 云 鹏

旧宅、齐白石故居等)

D2

演艺类

项目

秦腔非遗、唐文化歌舞等情景演出、“不

倒翁小姐姐”等行为艺术,彩 车 巡 游 等

常态化演出以及西安大剧院、西安音乐

厅、曲江美术馆和曲江太平洋影城等

吴山庙会、宋韵瓦肆、国风音乐角、斗茶

大会等演出、展览、比赛、展会活动

戏剧展演季、脱口秀等活动

D3

节事类

项目

“中国年·看西安”新春系列活动、西安

国际时尚周、丝 路 国 际 电 影 节、中 国 华

服日、独立咖啡节、凉皮美食节、淘宝造

物节等

“旗”妙夜活动、“宋韵风情月”、新春 年

俗、二十四节气民俗等

胡同文化节、跨年夜活动

D4

体验类

项目

大雁塔北广场、欧凯罗、阳光荟、新乐汇

等商业区、各类特色美食店铺

南宋书房、望仙 阁 杭 州 记 忆 馆、钱 塘 第

一井、鼓楼百戏 剧 场、上 城 区 非 遗 展 示

中心、杭州匠心市集、河坊街工匠亭等

特色小吃和购物等

4 结论与不足

4.1 研究结论

研究以 Kano模型为切入点,从设施、服务、体

验和项目4个层次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对比了大唐

不夜城、清河坊和南锣鼓巷等3个旅游休闲街区夜

间旅游的访客满意度现状,识别出各因子的属性及

满意敏感度,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期为旅游休闲街

区夜间旅游访客满意度提升提供思路,促进城市昼

夜多样性发展。具体结论如下:(1)旅游休闲街区夜

间旅游已成为大众化旅游活动,且18~30岁人群以

及在校学生群体是主体对象。这也印证了夜间消费

主力年轻化[50]76,[66]。(2)识别出影响因子在旅游休

闲街区夜间旅游的共同属性和改进敏感度。其中价

格、噪音、拥挤程度为逆向因子;照明亮度和背景音

乐为无差别因子,应找到合适的阈值;交通、安全、卫

生、休憩等设施与服务水平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3)满意度提升应从夜间特性、街区自身文化特点和

夜游人群喜好综合考虑。首先,夜间与日间的访客

感知和满意存在差异,因此要考虑夜间的特殊情况;

其次,根据 Kano分析,存在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街

区具有不同属性的情况(照明美观度、导览、本地特

色、文化内涵、参与感及4类夜游项目),因此要综合

旅游休闲街区自身的条件具体分析;最后,夜游人群

呈现独特的需求和偏好,因此要考虑此类人群的期

望所在。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在理论方面,进一步

梳理旅游休闲街区的概念、特征以及夜间旅游的研究

进展,并构建了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访客满意度影

响因素体系。通过文献梳理与总结,结合旅游休闲街

区及夜间旅游特征,设计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并识

别出魅力因子、期望因子、无差别因子和逆向因子。

51

朱 玺等: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57页

(2)在实践方面,将 Kano模型引入夜间旅游满意度测

量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

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昼夜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科学思

路与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服务水平、体验

类项目应得到重视并不断改进[50]77,[52]43,[67]

;照明亮

度对满意度贡献不大,因此不需要加强和改进,以免

造成资源浪费[68]。

从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对旅游休闲街区夜间

旅游满意度提升的启示有:(1)完善基础设施。由于

夜晚机体的活动水平下降,街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承

担着更沉重的任务。特别是在夜间独特复杂的情境

下,要重点关注照明和安全设施,注意导览设施的可

视性和准确度,提高休憩设施和卫生间的可达性,完

善街区周边包括交通、安保、医疗、卫生等基础条件,

为访客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夜间游览环境,同时

助力城市更新。(2)提升服务水平。旅游休闲街区

夜间旅游作为城市服务供给空间和服务业的组成部

分,应注重服务人员技能、态度以及投诉处理方式的

培训,加强“微笑服务”,给访客良好的服务体验。同

时还可以结合线上方式,发展“智慧服务”水平,在夜

间提供更便捷、全面的服务。(3)关注访客体验。昼

夜变化带来机体和环境的改变,会产生夜间旅游的

特殊体验。可以在夜间场景营造上结合夜间灯光和

新媒体技术,呈现地方特色文化,借助IP赋能,避免

陷入“千街一面”的困境,把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成为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营造

夜间氛围感,设计深度体验活动,提升互动性与访客

参与感,使其从“凝视”到“置身”。(4)发展特色项

目。其中节事项目相较于静态的景观意象,以参与

或互动的方式连接了地方和人[69]。因此,要坚持常

态化举办 具 有 本 地 特 色 和 文 化 内 涵 的 活 动,引 入

livehouse、市集以及针对各种节假日推出的活动,

甚至可以创造专属节事,如“樱花纪”“咖啡节”“汉服

日”等,积极挖掘新形式、新类型的项目,以聚集人

流,保持或提升旅游休闲街区的夜游活力。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仅

从访客满意度和要素的具备程度出发,没有考量成

本、收益、战略或制度等其他因素,而满意度受多方

面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各种要素;(2)仅对当时的满

意度情况进行静态评估,而满意度是动态的,未来的

研究可以通过建立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研究机

制,对访客满意度进行跟踪测度;(3)采用的是基于

访客主观感知的小数据,未来可在与大数据的结合

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JACOBSJ.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

[M].NewYork:VintageBooks,1992.

[2] 蔡辉,段希莹.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J].城市

问题,2010(8):42-47.

[3] 李戈,王超,孙宗耀.天津市中心城区昼夜空间活力特

征及影响 要 素 研 究 [J].测 绘 与 空 间 地 理 信 息,2022

(9):47-51.

[4] HUANG WJ,WANGP.“Allthat'sbestofdarkand

bright”:dayandnightperceptionsofHongKongcityscape[J].Tourism management,2018,66:274-286.

[5] 冉思邈,丁莉,石和元,等.光照:影响睡眠和昼夜节律

的重要因 素 [J].世 界 睡 眠 医 学 杂 志,2022(9):1599-

1603.

[6] BAKERJC.Darkness,travelandlandscape:Indiaby

fire-andstarlight,c1820-c1860[J].Environmentand

planning,2015(47):1-16.

[7] 胡亚美,陈金华.昼夜情境转换下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影

响因素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4-

48.

[8] 顾至欣.城市夜间旅游产品定义及分类[J].城市问题,

2013(11):98-102.

[9] 唐承财,肖小月.境内外夜间旅游研究综述与展望[J].

人文地理,2022(3):21-29.

[10] 齐骥,陆梓欣.城市夜间旅游场景高质量发展创新路

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2(10):16-22.

[11] 郭峦,巩丽朵,王诗琪.基于IPA 分析法的旅游城市

夜间旅游满意度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创新,2022

(3):44-52.

[12] 莫彩云,陆军.旅游休闲街区:概念、内涵与形成机制

[J].科技和产业,2022(6):243-24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

分(LB/T082-2021)[S].北 京: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2021-01-28.

[14] 顾至欣,陆明华,张宁.基于行为注记法的休闲街区夜

间旅游活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86-

91.

[15] 刘旭.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红旗文稿,

2008(8):21-23.

[16] HALLC M,PAGESJ.Thegeographyoftourism

and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andspace[M].

London:Routledge,2014.

[17] SEELEYIH.Outdoorrecreationandtheurbanenvironment[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

1973.

[18] 赵克苏,刘敏.业态视角下旅游休闲街区的优化提升研

5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58页

究:以大唐不夜城为例[J].旅游纵览,2022(4):5-11.

[19] 孙旭.城市旅游休闲街区业态探究[J].旅游与摄影,

2021(6):45-46.

[20] 朱玺,刘敏.基于 Kano改进模型的旅游休闲街区夜

间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研究:以西安市大唐不夜城为

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2

(2):1-15.

[21] 郑憩.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休闲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J].中国经贸导刊,2021(14):69-71.

[22] 姚启芳,洪媛媛.屯溪老街旅游商品休闲街区服务质

量提升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3):

98-104.

[23] 熊月.旅游城镇休闲街区街道空间构成要素设计探讨

[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24] 杨萍芳,曾祥添.城市旅游休闲街区业态研究[J].三

明学院学报,2015(3):91-96.

[25] 宋长海.城市休闲街区运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

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7(20):87-89.

[26] 赵克苏,刘敏.旅游休闲街区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综

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1):41-48.

[27] 张 馨 瑞.场 景 视 域 下 旅 游 休 闲 街 区 夜 间 品 牌 研 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28] WEHRTA.Photoperiodism inhumansandother

primates:evidenceandimplications[J].Journalof

biologicalrhythms,2001(4):348-364.

[29] MOLLICONEDJ,VAN DONGEN H P A,ROGERSN L,etal.Responsesurfacemappingofneurobehavioralperformance:testingthefeasibilityof

splitsleepschedulesforspaceoperations[J].Actaastronautica,2008(7):833-840.

[30] FABBIANF,SMOLENSKY M H,TISEOR,etal.

Dipperandnon-dipperbloodpressure24-hourpatterns:circadian rhythm-dependent physiologic and

pathophysiologicmechanisms[J].Chronobiologyinternational,2013(1-2):17-30.

[31] BURKET M,SCHEERFAJL,RONDAJM,et

al.Sleepinertia,sleephomeostaticandcircadianinfluencesonhigher-ordercognitivefunctions[J].Journalofsleepresearch,2015(4):364-371.

[32] BLATTERK,CAJOCHENC.Circadianrhythms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methodologicalconstraints,

protocols,theoreticalunderpinnings[J].Physiology

&behavior,2007(2):196-208.

[33] 麦子峰,孙瑞,张群,等.个体行为的昼夜节律效应:来

自华南地区的证据[J].心 理 与 行 为 研 究,2019(2):

185-192.

[34] 段义孚.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M].陆小璇,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21.

[35] 王 娅 菲,翁 季.视 觉 心 理 在 建 筑 照 明 中 的 应 用 初 探

[J].灯与照明,2017(4):24-27.

[36] 毛中根,龙燕妮,叶胥.夜间经济理论研究进展[J].经

济学动态,2020(2):103-116.

[37] BIANCHINIF.Nightcultures,nighteconomies[J].

Planningpractice&research,1995(2):121-126.

[38] 徐颖,储德平,陈银春,等.基于 WebofScience的国

际夜间经济研究热点与脉络[J].资源 开 发 与 市 场,

2021(3):320-326.

[39] TSAICTL.Culinarytourismandnightmarketsin

Taiwan[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

information,2013(8):247-266.

[40] 陈品宇,孔翔,袁超,等.日游黄山,夜泊黎阳:黄山市

黎阳in巷旅游街区的地方营造研究[J].人文地理,

2020(6):140-148.

[41] 刘阳,闫田华,赵邯.夜经济视角下苏州古城街坊城市

设计策略研究:以34、35、36、42、43号街坊为例[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

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

人民政府,2021.

[42] 马天,李想,谢彦君.换汤不换药? 游客满意度测量的

迷思[J].旅游学刊,2017(6):53-63.

[43] 李慧.基于网络文本的城市休闲商业街区游客满意度

研究: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2023(3):28-36.

[44] 李渊,何韵,赵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文化街区

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华中建

筑,2022(2):130-135.

[45] 罗秀,杨霞.基于IPA 分析法的历史街区游客满意度

评价研究:以成都锦里为例[J].西华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2022(1):94-101.

[46] 李胜,辛士波.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顾客满意

度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坊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

2021(24):81-85.

[47] 杨璐,张娜娜,李积普,等.基于“保健-激励”双因素理

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福州三坊

七巷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1):82-89.

[48] 杨淑梅,蒋博州,荣露琴.基于IPA 分析的磁器口古

镇夜间旅游体验满意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1

(5):66-71.

[49] 鄢志武,梁小涵,郑汉妮,等.基于修正IPA 分析法的

武汉市夜间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20(20):215-220.

[50] 卢松,刘名,李乾程.中国大型主题公园夜场旅游产品

游客满意度研究:以芜湖市方特梦幻王国为例[J].亚

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1):70-78.

[51] 李潇.城市滨江公园夜间活动空间满意度评价及设计

研究:以福州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52] 姜尧.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桂林城市夜间旅游满意度

53

朱 玺等: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59页

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53] KANO.Attractivequalityand must-bequality[J].

JournaloftheJapanesesocietyforqualitycontrol,

1984(14):147-156.

[54] 魏加兴,郭轩汶.基于 Kano模型的红色乡村旅游服

务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4):379-389.

[55] 王晴,左秀娟,黄洁琼.基于 KANO 模型的承德乡村旅

游客户满意度研究[J].农业经济,2016(8):140-142.

[56] 谢齐燕,杨钊.基于 A-Kano模型的智慧景区 APP功

能需求研究:以方特旅游 APP 为例[J].旅游研 究,

2022(3):56-69.

[57] 高志方,杨惠,彭定洪.基于犹豫模糊 Dematel-Kano

方法的云南省智慧旅游服务需求分类研究[J].生态

经济,2021(1):116-123.

[58] 宗杨,张轩陌,李松梅.基于 Kano模型的黑龙江省滑雪

旅游消费者需求分析[J].商业经济,2023(3):22-25.

[59] 魏丽坤.Kano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比较研究

[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9):10-13.

[60]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

通知 国发〔2021〕32号[EB/OL].(2022-01-20)[2023-

07-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

01/20/content_5669468.htm.

[61] 刘爱利,刘福承,刘敏,等.国内外旅游声景研究进展

[J].旅游学刊,2016(3):114-126.

[62] 邓志勇,刘爱利,陈昊骙.历史文化街区声景语义的主

观评价研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J].人文地理,

2014(1):35-42.

[63] 刘爱利,胡中州,刘敏,等.声景学及其在旅游地理研

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3(6):1132-1142.

[64] 郑瑞.我国城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16):179-182.

[65] 罗丹.夜间旅游街区感知吸引力维度及其与游客重游

意愿关系研究:以大唐不夜城为例[D].西安:西北大

学,2021.

[66] 陈馨.大数据时代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以夜间旅

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学术版),2020(29):21-23.

[67] 邓勇勇.基于游客需求的丽江大研古镇夜间旅游产品

调查分析[J].生态经济,2011(2):246-250.

[68] 涂丹吟.基于IPA 分析的历史街区夜间旅游体验质

量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20(8):42-45.

[69] LEW A A.Tourism planning and place making:

place-makingorplacemaking? [J].Tourism geographies,2017(3):448-466.

ResearchonInfluencingFactorsofNightTourism

SatisfactioninTourismandLeisureBlocks

ZhuXi

a,LiuMin

b

(a.CollegeofArtsandScience,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b.TourismCollege,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Nightlifebringsdiversitytotheurbanlandscape.Tourismandleisureblockswhichserveasthe

coreareaofurbantourismhasbecomeconcentratedzonesfornightexperiencesfortourists.UsingtheKanomodel,thispaperconductson-siteresearchofnighttourisminthreepopulartourism andleisure

blocks,namelyGrandTangMall,Qinghefang,andSouthLuoguLane.Thisresearchanalyz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nighttourismsatisfactionandcarriesoutacomparativeanalysisbetweenthethreecases.

Resultsindicateanighttourisminfluencingfactorsystemconsistingoffourlevelsoffacilities,services,

experienceandprojects.Theresultsshowthatprice,noise,andcrowdednessarereversefactors;backgroundmusicandlightingbrightnessareindifferentfactors;facilities(liketransportation,security,hygieneandrest)andservicesareone-dimensionalfactors.Satisfactionimprovementshouldconsiderthe

characteristicsoftheblocksandthepreferencesofthenightvisitors.Thispaperprovidessuggestionsfor

improvinginfrastructure,services,activitiesinnovationforbetternighttourismsatisfactionintourismand

leisureblocks.

Keywords:nighttourism;tourismandleisureblocks;satisfaction;influencingfactors;Kanomodel

[责任编辑:吕观盛]

5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60页

2023年11月

第16卷 第6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6068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基于陈述性偏好与显示性偏好

宋张平1a,孟明浩1a,1b,张友仲2,顾晓艳1c

(1.浙江农林大学 a.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b.生态文明研究院;c.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浙江 温州 325500)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分析游客需求有利于制定适当的恢复战略。文章基于效用理论和行为经济

相关理论应用Stata27.0软件联合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分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游客生态旅游

偏好。文章发现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的 Kendall结果一致性检验W>0.6且显著性P<0.05,两

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陈述性偏好显示旅游者选择的生态旅游产品偏好与出行时长呈负相关关

系,旅游者“愿意花费出行时间”为:生态度假(2.3h)>生态观光(2h)>户外运动(1.4h)>自然教

育(1h)>生态康养(0.9h)。同时,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陈述性和显示性偏

好存在差异,体现了市场开发潜力。文章建议不同地区针对生态旅游中的教育类和康养产品,应当

丰富其趣味性。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陈述性偏好;显示性偏好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6-0055-11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表示想去亲近自然,游览大

好河山,更注重生态、健康游[1]。自然保护地是生态

旅游的重要载体[2],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已经

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潜力巨大[3]7455。我国将自然

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

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提出在保护的前提

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

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

化的生态产品体系① 。旅游需求是旅游供给的前提

依据[4],旅游偏好是游客旅游需求的外在表现[5],对

游客的偏好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向[6],

旅游偏好是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是进行旅游产品

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7]。在旅游危机与灾害

事件过程中,游客的行为并非全是经济的、理性的,

而是具有鲜明的主观特征[8],因此分析旅游者的需

求偏好有利于旅游管理人员制定适宜的恢复战略。

旅游偏好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在因素

包括经济状况、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包括性

别、收入和生活方式等[9-10]。因此,本文基于偏好

的内外影响因素,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游客

偏好,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提供

合理参考。

55

[基金项目]本 研 究 受 浙 江 省 文 化 和 旅 游 厅 科 研 项 目 “供 需 平 衡 视 角 下 浙 江 省 自 然 保 护 地 生 态 旅 游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2021KYY028)资助。

[收稿日期]2023-04-22;[修回日期]2023-07-08

[作者简介]宋张平(1994-),女,福建南平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

保护地生态旅游,E-mail:490005537@qq.com;孟明浩(1976-),男,湖南南县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生态文明研究

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张友仲(1978-),男,温州泰顺县人,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助理工程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顾晓艳(1975-),女,安徽蚌埠人,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产品绿

色营销,E-mail:20020016@zafu.edu.cn,通讯作者。

第61页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人们出游消费信心、意愿和能力受到较

大影响,但潜在出游需求仍然存在,科学合理地提出

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是当前中国旅游研究的重要使

命[11]。科学地洞察灾害事件下游客的消费行为,将

对产业复苏和业务调整起到 重 要 的 参 考 作 用[12]。

旅游偏好对游客的旅游行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可以直接体现或影响游客的旅游行为[13]。相对于

国外而言,国内学者对旅游偏好的研究较少,整体来

看,主要包括旅游偏好理论[14]、联合分析法[15]、随

机效应理论[16]等,研究内容为游客对目的地的偏好

或旅游活动、旅游六要素、旅游服务偏好等方面,较

少基于游客偏好研究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旅

游地中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鼓励旅游的关键因

素[17]。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经济发

展与生态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产品。国内外

文献较少研究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主

要有谢治凤等基于索引文献库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

旅游产品的类型体系[18]69;孙致源等研究自然保护

区内生态旅游 产 品 规 划 方 向[19]

;Butzmann 和 Job

开发并测试旅游产品类型学的概念框架,结合旅游

产品的需求侧和供给侧观点以划分理想的产品类

型[20]。国内对旅游偏好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分

析或单一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定量研究支付意愿。

定量研究旅游偏好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显示性偏好

(revealedpreference,RP)与 陈 述 性 偏 好 (stated

preference,SP)[21]。SP 适用于虚拟未知场景的偏

好研究,并验证不同要素水平对游客在场景中获得

的效用值的影响[22],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为选

择实验法,主要为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分析游客的选

择[23],如李渊等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游客的景点选

择偏好[24]。Sælen 等通过选择实验法估计不同条

件下游客的森林旅行支付意愿[25]。RP以个人的真

实行为为基础,通过考察市场上人们的选择行为来

推测其偏好[26],目前国内多用于房地产[27]、交通运

输[28]、公共产品价值[29]等行业,国外 Lyons将其用

于旅游目的地选择[30]。SP基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进行分析,RP 可用于分析现实中不完全理性的经

济人,两者结合可以更合理地分析游客的偏好特征。

国外将其 联 合 测 量 游 客 的 支 付 意 愿,Van 等 采 用

SP-off-RP(Stated-preference offrevealed-preference)方法分析高旅行成本下的度假行为[31]。国内

多联合用于分析交通运输[32]、服务业营销[33]等,较

少用于分析旅游。王静等通过 SP与 RP分析大健

康旅游的影响因素[34]

;韦建华等联合用于分析旅游

需求[35]

;孟明浩等联合两者研究后疫情时期游客生

态旅游消费的行为特征[36]。

国外对于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角

度多样,国内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理论以消费者行为

和偏好理论为主,经济理论涉入较少,研究方法以定

性为主,定量分析较少。选择实验法是假设消费者

都是理性人,而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

是决策非理性的[37]。行为经济学将经济学与心理

学相结合,可用于分析不完全理性人。因此,本文将

效用理论与行为经济相关理论用于本文偏好分析。

首先,基于效用理论应用 SP 分析浙江省自然保护

地生态旅游者主观偏好;其次,基于旅游者人口异质

性特征应用 RP评估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进而比较

分析SP和 RP之间的偏好差异;再次,进一步分析

不同城市游客的偏好度;最后,基于行为经济相关

理论分析讨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偏好结果特征,

为陈述性偏好方法和显示性偏好方法在我国生态旅

游偏好评价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处于典型的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多样的地质水文条件孕育了复杂多样

的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江河湖泊众多,森

林植被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孕育出得天独厚的名

山、秀水、幽林、奇洞、碧海、美岛等自然景观资源及

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资源。截至2019年6月,浙江

省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

302处,其中自然保护区26处、风景名胜区59处、

森林公园128处、湿地公园61处、地质公园14处、

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14处。自然保护地扣

除交叉重叠后总面积约1.4×10

4km

2,其中陆域面

积约1×10

4km

2,占全省陆域的9.6%。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提到浙

江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② ,拥有

“七山一水两分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

丰富。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结构分为五区,

即浙东北水网平原区(含杭州市、宁波市)、浙西北丘

陵山地区(含杭州市、金华市、衢州市)、浙南山地区

(含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浙中东丘陵区(含宁波

5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62页

市、金华市)和浙东滨海区(含 宁 波 市、温 州 市)③ 。

2021年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杭

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和衢丽花园

区为依托,构建五大旅游经济圈④ 。旅游城市由于

自身拥有大量旅游资源或吸引物,因此对该类城市

也更侧 重 于 开 展 以 旅 游 者 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的 研

究[38]28。本文选择浙江省5个旅游经济圈中的5个

中心城市,即杭州、宁波、温州、金华、衢州,分析城市

居民生态旅游偏好特征,并提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的建议。

2.2 问卷设计

2.2.1 SP属性与水平确定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偏好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自

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本文研究对象是自然保护

地生态旅游产品。综合已有研究,参考钟林生和王

婧[3]7453、谢治凤等[31]71、Batman等[39]文献,将自然

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分为生态观光类、生态度假类、

户外运动类、生态康养类、自然教育类5类,并将其

作为问卷中的选择属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时间可以像机会成本那样

以货币的形式表达,Bergadaa把时间进一步概念化,

称其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因素[40]。本文研究范

围为浙江省内,采用“从家到自然保护地花费的时间”

表示距离远近,浙江省具有“4小时交通圈”[41]。因

此,本文结合浙江现有的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划

分1h、2h、3h和4h4个出行时间距离。

任何消费活动都是商品与时间的组合,旅游消

费也是消费商品与消费时间相互结合产生效用的过

程[42]。消费者将不同属性特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等同于不同属性特征之间的隐性价格比率[43],通常

消费者都是在比较同类产品的多个属性后做出选

择[44]。本文将多个属性进行组合,用“1”和“0”虚拟

变量分别指代自然保护地是否包含这些产品。通过

属性水平的确立,兼顾属性及其水平变化,评价浙江

省自然保护地偏好的选择属性水平(表1)。

表1 景点选择要素水平设置

属性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从家到自然保护地

花费的时间/h

1 2 3 4

生态观光 含 无 — —

生态度假 含 无 — —

户外运动 含 无 — —

生态康养 含 无 — —

自然教育 含 无 — —

注:“—”表示测量过未发现。

2.2.2 问卷内容

问卷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保护地生

态旅游的行为偏好调查选项,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地

种类介绍,游客的出游经历、疫情后出游频次变化、

出游方式以及出游目的。第二部分为调查游客的

SP和 RP。SP调查采用选择实验法,例题:“假如自

然保护地有 A、B 两个景区,两个景区自然环境相

似,门票价格、自驾时间和保护地的旅游项目组合如

下表所示,请选择您想去的类型,如果都不想去请选

择 C”。自然保护地 A 和 B来自SPSS27.0的正交

设计。6个属性2~4个水平两两相交共512个组

合,而使用正交实验设计可以减少组合测试中的测

试案例的数量,以达到用最少的测试用例提供最大

的参数值覆盖的目的[45]。问卷通过 SPSS27.0的

正交设计并经人工筛选,保留26组代表性组合,26

组选项分散于4份不同的问卷中,4份问卷分别为6

组、7组、6组、7组。RP调查参考《浙江省旅游业发

展十四五规划》和已有文献[3]7453,[5]41 设置27个旅

游产品,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游客鸟兽昆虫、度假酒

店、自然课堂、森林瑜伽等27个旅游产品的感兴趣

程度,1级表示最低,5级表示最高。第三部分为人

口学特征,调查游客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

2.3 数据收集

问卷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滚雪球抽样适合在特

定总体成员难以找到时使用,并采用线索触发的方式

进行,即先选取若干符合特征的样本构成最初的调查

对象,然后依靠他们提供新的调查对象,随着调查的推

进,样本如同滚雪球般由小变大,属于非概率抽样[46]。

有学者发现,客源市场集中在各保护区所在的省市[37],

因此为尽量使数据对象全面,研究团队于2022年2~3

月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开展正式问卷调

查。在线上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告知受访者若未体验

过则不需要填写此份问卷;线下选取5个城市中主城

区发放问卷,在线下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告知受访者若

未体验过该项生态旅游具体产品则不评价,录入时未

填选项赋分为0。本文共发放问卷1118份,其中线下

发放问卷800份,线上回收问卷318份,筛除无效问卷

66份,有效问卷1052份,有效率为94.1%。

2.4 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离散选择效用模型分析自然保护地生

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SP),并通过 Stata27.0进

行模型拟合,获取a1-7 变量系数值。

Vi =a1Si +a2Zi +a3Hi +a4Ji +

a5Xi +a6Gi +a7Ti. (1)

57

宋张平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理论探索

第63页

式中,i代表的是某一自然保护地具有的生态旅游

产品组合,即拟定的不同旅游产品选择方案;Vi 是

旅游产品组合i的效用确定项;Si 表示从家到自然

保护地花费的时间;Zi、Hi、Ji、Xi、Gi 分别表示自

然教育旅游产品、户外运动产品、生态观光产品、生

态康养产品、生态度假产品;Ti 表示都不选择。

2.4.1 RP数据处理

(1)熵值权重法

熵值法采用指标权重度量数据所提供的有效信

息,以使评价结果更科学[48]。运用熵值法计算评价

体系中第j个指标的熵值Hj,公式为:

Hj =-k∑

m

i=1

(fij ×lnfij). (2)

式中,设第j项指标下,第i个指标数值的特征比重

为fij,k=(lnm)-1;同时,为避免lnfij 无意义,规

定fij=

(1+x'ij)

m

i=1

(1+x'ij)

。之后,计算指标j的信息权重

值wj

[49],公式为:

(1-Hj)

(n- ∑

n

j=1

Hj)

. (3)

本文利用熵值法公式,得到不同人群对各自然

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的选择权重,再将各项旅游产

品总均值与权重相乘得出游客选择出的生态旅游产

品主类平均值。

(2)偏好度分析法

用偏好度Fi 表示旅游者对某一旅游项目的主

观偏好程度。

Fi =

A1

A2

=

选择第i个项目偏好某市旅游人数

参与调查某市总人数

所有选择第i个偏好旅游人数

参与调查游客总人数

.

(4)

式中,当Fi≥1表示某市对于旅游项目i的偏好程

度较强;当Fi<1时,表示某市对于旅游项目i的偏

好程度较弱。偏好度 F 一般以1为界,F≥1为强

偏好,F<1为弱偏好;进一步细分可分为强偏好(2

≤F),较强偏好(1≤F<2),弱偏好(0.5≤F<1)和

较弱偏好(0≤F<0.5)[50]。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效度和可信度

本文运用Stata27.0软件的 Analyze-Factor对

调查问卷进行 KMO 和巴特利检验(表2),检验结

果 KMO 值为0.810(>0.5),巴特利球形检验p 值

为0.00(<0.05),结果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同

时,采用克隆巴赫 Alpha检验问卷可靠性,检验结

果克隆巴赫 Alpha值为0.876(>0.7),结果表明问

卷可信度较高。

表2 问卷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

项数

巴特利特

球形度检验

KMO 取样

适切性量数

克隆巴赫

Alpha

64 0 0.81 0.88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42.13%,女性占57.87%,

调查者女性居多,女性相对愿意反馈问卷。年龄方

面,25~44 岁 占 42.80%,15~24 岁 占 28.50%,

45~64岁占23.30%,调查者以中青年为主;月收入

方面,3001~5000元占28.14%,5001~8000元

占24.71%,8001~10000元与暂无收入占13.21%,

以中等收入为主;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占55.04%,

大专占19.87%,初中以下和研究生以上占5%左右;

职业方面,企事业职员占26.81%,企事业管理人员

占16.06%,以企事业人员为主。可见,问卷覆盖各

个年龄段、不同的教育层次、收入水平和职业。在疫

情发生后是否去过自然保护地选项中,游客到达自

然保护地游玩次数与疫情发生前相同的比重约为

11.80%,相对减少游玩次数的为69.80%,相对增

多游玩次数的为0.08%。可见,游客到达自然保护

地进行生态旅游行为发生了变化。

3.3 基于性别的显示性偏好和陈述性偏好关系

本文进行 SP和 RP的 Kelldall一致性检验(表

3),检验结果Wa=0.664(>0.6),且渐近显著性P=

0.019(<0.05),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表3 Kelldall一致性检验

产品主类 SP男 SP女 RP男 RP女

自然教育 3.46 3.66 0.97 3.48

户外运动 3.55 3.48 0.39 1.33

生态度假 3.58 3.63 1.64 0.16

生态观光 3.69 3.65 2.30 0.80

生态康养 3.45 3.66 1.15 0.54

注:检验统计 肯德尔系数 Wa=0.664,渐近显著性,

P=0.019。

5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64页

3.4 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分析

3.4.1 SP 条件选择模型分析

在SP 选择模型中,如果模型系数均为正,则表

示系数越大,样本对象获取的效用越大(表4)。如

表4所示,选择自然教育、户外运动、生态度假、生态

观光和生态康养的系数分别为 0.27、0.36、0.59、

0.52、0.23。样本对象中效用次序为生态度假>生态

观光>户外运动>自然教育>生态康养。从家出发

到景区的时长权重系数为负数,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去景区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用越大。基于

产品类型的系数比较,旅游者选择生态度假获取的效

用最大,生态观光次之,生态康养带来的效用最小。

表4 SP条件选择模型

选择 系数 标准误差 z 显著性 95%置信区间

时长 -0.257 0.027 -9.700 0.000 -0.309 -0.205

自然教育 0.267 0.051 5.240 0.000 0.167 0.366

户外运动 0.360 0.048 7.530 0.000 0.267 0.454

生态度假 0.594 0.048 12.370 0.000 0.500 0.688

生态观光 0.529 0.054 9.770 0.000 0.423 0.636

生态康养 0.226 0.051 4.420 0.000 0.126 0.326

注:Prob> chi2=0。

3.4.2 选择偏好解释

(1)游客愿意为不同类型生态旅游产品花费的

时间

基于SP 选择模型,游客选择的生态旅游产品

偏好与出行时长呈负相关关系。计算得出游客愿意

花费出行 的 时 间 为:生 态 度 假 (2.3h)> 生 态 观 光

(2h)>户外运动(1.4h)>自然教育(1h)>生态康

养(0.9h)。

(2)不同人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陈述性偏好

将样本按人口学特征分类,使用统计软件Stata

27.0建模(图1)。

图1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陈述性偏好的人口学特征差异

由图1可知,个体特征不同的游客选择意愿差

别很大[51]。不同群体主观偏好不同。从性别来看,

男性偏好生态观光类产品,愿意为其付出1h;女性

偏好自然教育类产品,愿意为其付出3.5h。从受教

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偏好生态观光旅游

产品,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偏好生态度假产品。中学

生更偏好自然教育与生态观光。从年龄来看,14岁

以下人群偏好户外运动,青年人偏好生态度假,中年

人偏好生态观光,老年人偏好自然教育。从月收入

来看,中高收入人群偏好生态度假和生态观光,低收

59

宋张平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理论探索

第65页

入人群偏好生态观光、户外运动和自然教育。从职

业来看,各职业人群普遍更偏好生态度假和生态观

光。企 事 业 人 员 偏 好 户 外 运 动,愿 意 为 其 付 出

1.8h;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偏好自然教育,愿意为其

付出3h;农民偏好户外运动,愿意为其付出3.4h;离

退休人员偏好生态观光,愿意为其付出2h。

3.5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显示性偏好分析

3.5.1 不同人口学特征生态旅游产品主类显示性

偏好

结合熵值法计算李克特量表分值的均值以分析

不同人群的生态旅游产品显示性偏好(图2)。

图2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显示性偏好的人口学特征差异

由图2可知,男性偏好户外运动,女性则更注重

认知与休闲康养。女性偏好自然教育、生态度假、生

态康养;男性更偏好户外运动和生态观光。中青年

群体偏好生态度假、生态观光和自然教育,老年人偏

好生态观光和生态康养,可见,户外运动偏好和年龄

呈负相关。自然教育和户外运动偏好与受教育程度

呈正相关;中高收入人群偏好生态度假和生态观光,

户外运动偏好和月收入呈正相关,低收入和高收入

人群偏好自然教育。公务员、工人偏好自然教育,企

事业人群、专业/文教科人员偏好生态观光,离退休

人群偏好生态康养,军人偏好户外运动。

3.5.2 不同城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显示性

偏好

不同城市对于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有

不同的偏好(表5)。杭州偏好次序为:自然教育>

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生态度假>生态观光;金华

偏好次序为: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生态度假>户

外运动>生态康养;宁波偏好次序为:生态观光>生

态度假>自然教育>生态康养>户外运动;衢州偏

好次序为:生态观光>生态度假>生态康养>户外

运动>自然教育;温州偏好次序为:自然教育>生态

康养>生态度假>户外运动>生态观光。

表5 不同城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显示性偏好

产品

主类

均值

杭州 金华 宁波 衢州 温州

自然教育 3.96 3.44 3.81 3.55 3.99

户外运动 3.93 3.23 3.73 3.57 3.91

生态度假 3.90 3.30 3.82 3.69 3.93

生态观光 3.84 3.49 3.90 3.70 3.84

生态康养 3.95 3.21 3.81 3.59 3.96

3.5.3 不同城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度

分析

运用本文的偏好度公式(公式4)分析李克特量

表最感兴趣的数据(表6)。

由表6可知,不同城市居民偏好不同。杭州市

居民偏好观河湖沼泽等湿地、树屋、自然艺术创作、

潜水、帆板、森林瑜伽和森林冥想等生态旅游产品;

金华市居民偏好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光现象、自然艺

术创作、山地自行车、森林浴等生态旅游产品;宁波

市居民偏好观鸟兽昆虫等野生动物、汽车露营、自然

课堂、森林冥想等生态旅游产品;温州市居民偏好观

河湖沼泽等湿地、自然艺术创作、潜水、帆板、树屋、

森林瑜伽、森林冥想等生态旅游产品;衢州市居民偏

好光现象、小木屋、自然艺术创作、漂流、丛林穿越等

生态旅游产品。

6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66页

表6 不同城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度

大类 生态旅游产品 杭州 宁波 温州 金华 衢州

自然教育

自然课堂 1.68 1.74 1.64 0.87 0.88

自然艺术创作 1.79 1.14 1.99 1.08 0.94

户外运动

漂流 1.43 1.53 1.44 0.40 1.23

潜水 2.35 1.62 2.13 0.50 0.99

摩托艇 1.75 1.30 1.61 0.80 1.10

帆板 2.28 1.95 2.10 0.53 0.98

丛林穿越 1.92 1.55 1.70 0.65 1.15

山地自行车 1.95 1.50 1.97 0.98 0.87

溯溪攀岩 1.68 1.75 1.68 0.73 0.98

户外拓展 1.69 1.63 1.62 0.67 1.08

生态观光

鸟兽昆虫等野生动物群 1.37 1.88 1.24 0.93 0.77

河湖沼泽等湿地 1.85 1.69 1.88 0.87 0.75

珍稀奇特野生植物 1.57 1.60 1.42 0.93 0.83

地质地貌遗迹 1.40 1.52 1.31 0.89 0.97

光现象 1.22 1.10 1.05 0.90 1.16

天气与气候现象 1.70 1.73 1.57 0.44 1.08

生态度假

度假酒店 1.60 1.59 1.59 0.28 1.11

小木屋 1.84 1.38 1.73 0.40 1.14

树屋 2.13 1.57 2.00 0.41 1.05

帐篷露营 1.75 1.63 1.77 0.58 0.98

汽车露营 1.41 1.98 1.48 0.61 0.93

民宿 1.29 1.10 1.27 0.71 1.12

农家乐 1.70 1.54 1.72 0.73 0.99

生态康养

温泉 1.27 1.25 1.38 0.68 1.12

森林浴 1.85 1.29 1.91 0.86 1.05

森林瑜伽 2.23 1.80 2.21 0.76 0.86

森林冥想 2.35 1.94 2.18 0.70 0.85

4 结论与讨论

经济学家从严格指定结果的决策框架出发,在

这一框架下,最基础的概念即为偏好,旅游偏好是旅

游决策形成阶段最重要的因素,体现其复杂的心理

过程[52]。旅游者决策包括3个要素:决策的情景因

素、个体的偏好结构和个体的信念特征[53],本文研

究中所创设的虚拟情景会影响个体偏好的生成。偏

好所体现的差异符合投资效用大小,而投资效用大

小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客观效益,同时也取决于其参

考点的大小[54]。根据个体的时间偏好可知,本文研

究发现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与出行时长呈负相

关,这符合已有研究的结果,即旅游时长是消费者选

择旅游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行程时间越长,被选中

的概率越低[55]。通过对比讨论研究结果和已有文

献,得出如下结论。

4.1 游客偏好生态度假

本文发现,游客整体偏好生态度假类旅游产品。

同时,自然教育类和生态康养类旅游产品较为不受

欢迎。SP显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偏好生态度假,

而 RP则显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偏好自然教育、生

态观光和生态康养。SP 和 RP 的差异体现了受教

育程度较高人群在做出选择时所选择的参考点不

同,导致其偏好结果也不同。本文问卷设置对 SP

与 RP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为具体产品,游客偏好

受到自然教育和生态康养具体产品的影响,且现有

生态度假产品需进一步完善。

4.2 不同性别人群户外运动市场具有潜力

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偏好户外运动。本文

发现,SP显示男性更偏好生态观光和生态度假,女

61

宋张平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理论探索

第67页

性更偏好自然教育和户外运动。RP显示女性比男

性更偏好自然教育、生态度假、生态康养,而男性更

偏好户外运动和生态观光。女性和男性的 SP 和

RP之间存在差异,反映出游客主观期望偏好和客

观产品偏好之间的差异,个体对选择结果的识别具

有参考点依赖的特征,即以参考点为依据,最终结果

与参考点之间的变化或差距会影响人们的决策。男

性和女性在进行 SP与 RP的偏好选择时所选取的

参考点不同,获取的决策效用与获取的体验效用也

不一致,这导致了两者存在差异。同时,男性和女性

对待风险不同的态度也会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4.3 自然教育产品待开发

有学者认为,少年和老年偏好教育体验。本文

SP显示,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偏好自然教育,这

与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形势有关,即我国研学旅游/

旅行重点面向中小学生。RP 显示,中学生偏好生

态观光和生态康养,而老年人对自然教育偏好较低,

均值为3.37。SP和 RP老年人意愿偏好较高,行为

偏好较低,偏好受到实际产品的影响,正如消费者会

选择消费束 X,因为它是预算范围内最偏好的消费

束,当旅游者面临实际产品时,会综合自身条件以及

产品特征进而做出选择。可见,开发符合游客需求

的自然教育产品,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的生态旅游兴

趣。同时,不同人群的偏好差异体现在现有自然教

育产品尚未满足旅游群体需求,而SP与 RP均显示

高收入对自然教育偏好程度较高,表示自然教育具

有市场潜力。

4.4 中年人户外运动产品待完善

一般认为,户外运动参与者的主力军是26~45

岁的人群。本文SP显示,23~44岁人群偏好生态

度假、生态观光、户外运动,45~64岁人群偏好生态

观光、生态度假和户外运动。但 RP 显示:25~44

岁人群偏好生态观光、生态度假、自然教育,45~64

岁人群偏好生态观光、生态康养、生态度假。户外运

动人群的偏好特征差异显示中年人群户外运动产品

有待完善,中年人群户外运动市场具有潜力。

4.5 生态度假产品具有市场潜力

高学历、中高收入阶层是度假市场的主力军[56]。

本文的SP显示:8001~10000元的月收入人群偏好自

然教育和生态度假,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偏好生态度

假、生态观光;而RP显示:8001~10000元的月收入

人群偏好自然教育、生态观光和生态度假,受教育程

度较高偏好自然教育和生态观光。两者之间的差异

显示现有的生态度假产品未能满足受教育程度较高

者的需求,具有开发空间。

4.6 不同职业人群主观期望与现有市场生态旅游

产品存在差异

各职业人群均具有生态旅游产品需求,可见生

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有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

专业/文教人员、工人也存在对自然教育需求。具体

来看,SP显示公务员、专业/科教人员更愿意花较多

的时间开展生态旅游,分别愿意为生态观光和生态

度假花费4h。企事业人群偏好户外运动、专业/文

教科技人员偏好自然教育、农民和离退休人员偏好

生态观光。RP 显示,公务员、工人偏好自然教育,

企事业人群偏好户外运动与生态观光,专业/文教科

人员偏好生态观光,离退休人群偏好生态康养,军人

偏好户外运动。可见,生态旅游观光产品的认可程

度较高,而 SP和 RP存在差异,反映出现有市场的

生态旅游产品与不同职业的主观期待存在差异。

4.7 不同城市偏好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

杭州居民最喜欢资源型景区,以山地风光与森

林为最[38]30;温州市民对风景资源及环境质量的要

求较高,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了健康进行生

态旅游占比较大[57]

;宁波市民旅游偏好类型依次为

自然风光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疗养健康

类、人文活动类[58]。本文发现,杭州和温州更偏好

自然教育,宁波、金华和衢州更偏好生态观光。同时

结合偏好度发现,杭州市民偏好户外运动类和生态

康养类的旅游产品类型;金华居民偏好自然教育与

生态观光类旅游产品类型;宁波市偏好户外运动和

生态康养类型;温州居民偏好户外运动类和生态康

养类型;衢州居民偏好生态观光和户外运动类型。

5 建议

本文从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

选择浙江省5个城市作为案例地,基于我国自然保

护地产品的实际情况,分析比较游客主观偏好和实

际行为特征之间的差异,利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

分析偏好特征,并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提出

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形成主题化特色。针对本土自然

保护地生态特征,发展自然教育、生态度假、生态康

养、户外运动类产品,形成主题化特色,提高产品的

吸引力,发展游客的陈述性偏好。游客面临单纯的

6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68页

旅游或产品时,更倾向于旅游复合产品的消费[59],

开发旅游产品时可考虑将康养类产品与其他类型旅

游产品结合,兼顾不同年龄层次,设置主题化生态旅

游产品。同时,引导游客加强自身安全保障与自我

防护,合理制定旅游计划,提升游客的显示性偏好。

(2)个性化设计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针

对不同性别人群,建议开发满足女性偏好的自然教

育产品与男性偏好需求的户外运动类产品,并多样

化发展生态观光类、生态康养类和生态度假类产品。

同时,开发中年人群户外运动产品和适宜老年人参

与的自然教育产品,增强体验感。考虑不同受教育

程度,设置阶段化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不同认知程度

人群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收入设计不同价格组合型

产品,照顾不同职业,开发多类型生态观光类和户外

运动类等体验类产品。针对不同地区,杭州市可利

用现有市场、自然资源和科技开发自然教育与特色

生态度假类产品;温州市和宁波市可多样性发展生

态观光体验、户外运动和康养类旅游产品;金华市可

根据市场细分开发自然教育类产品;衢州市开发地

质地貌、观光、温泉与漂流等旅游产品。

6 不足与展望

本文选取范围主要集中于省内部分城市的短途

游的偏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游客偏好特征的研究

可以扩大范围,可考虑从中长短不同距离范围进行

对比分析。本文将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与行为经济学

的前景理论、效用理论等用于分析游客的偏好,未来

研究可以考虑将经济学中的其他理论与行为经济学

中的相关理论结合用于旅游偏好分析,拓宽偏好分

析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市场角度利用陈述性偏

好和显示性偏好方法分析游客偏好特征,而在现实

中,影响游客偏好的因素有很多,导致游客决策并非

完全理性,分析角度可以多样化,未来研究也可从心

理学的角度分析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的差异,

用于解释游客行为特征。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

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R].2019.

②省林业局.《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政策解

读[EB/OL].(2021-05-21)[2022-10-07].http://lyj.zj.gov.

cn/art/2020/5/21/art_1275959_43276029.html.

③省林业局.《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05-21)[2023-02-24].http://lyj.zj.gov.cn/art/2021/

5/21/art_1275963_59010798.html.

④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 省文化和旅游

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

OL].(2021-05-27)[2023-02-24].https://www.zj.gov.cn/

art/2021/5/27/art_1229505857_2302658.html.

参考文献

[1] 刘淑英,宋丹瑛.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研究热点

与趋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2(8):232-240.

[2] 粟海军,马建章.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

展[J].生态环境,2008(2):866-871.

[3] 钟林生,王婧.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J].生态学报,2011(24):7450-7457.

[4] 程瑞芳等.旅游经济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56.

[5] 梁江川,张伟强.基于活动偏好市场细分的旅游产品谱

系开发:以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旅游学刊,

2009(9):36-42.

[6] 张书颖,刘家明,朱鹤,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

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8(9):1201-1215.

[7] 娄在凤.国内游客红色旅游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5(25):121-124.

[8] 刘睿,李星明.四川旅游震后响应的实证研究[J].旅游

学刊,2009,24(11):25-29.

[9] MOUTINHOL.Consumerbehaviorintourism [J].

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7(10):30.

[10] CATALINO A H,LIZARDO M.Agriculture,environmentalservicesandagri-tourismintheDominican

Republic[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1):87-116.

[11] 唐承财,张宏磊,赵磊,等.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

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探讨[J].中国生态旅游,2022(1):

169-183.

[12] 周家安,韩磊,李星明.公共危机事件影响旅游者决策

过程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22(1):90-101.

[13] 王红霞,陈炜.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旅游偏好的研究综

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2

(2):48-50.

[14] 李田田,颜璐,戚晓雨等.旅游动机对旅游偏好的影响

研究:旅 游 态 度 的 中 介 作 用 [J].统 计 与 咨 询,2021

(5):22-25.

[15] 管玉梅,夏冬艳.基于联合分析法的海南疍家文化旅

游偏好研究[J].旅游论坛,2017(6):63-73.

[16] 范紫娟,敖长林,毛碧琦,等.基于陈述性偏好法的三

江平原湿地生态保护价值比较[J].应 用 生 态 学 报,

63

宋张平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理论探索

第69页

2017(2):500-508.

[17] JINX,BAOJ,TANG C.Profilingandevaluating

Chineseconsumersregardingpost-COVID-19travel

[J].Currentissuesintourism,2022(5):745-763.

[18] 谢冶凤,吴必虎,张玉钧,等.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产品

类型及其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3):69-74.

[19] 孙致源,张博琳,于丽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规

划思考:以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农业开

发与装备,2021(2):49-50.

[20] BUTZMANNE,JOB H.Developingatypologyof

sustainableprotectedareatourismproduct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6(12):1736-1755.

[21] 王晓庆.国内外旅游偏好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

究,2014,(1):110-115.

[22] 李渊,黄竞雄,王灿,等.采用SP法的鼓浪屿风琴博物

馆展陈空间游览偏好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21(4):474-482.

[23] 王灿,王德,朱玮,等.离散选择模型研究进展[J].地

理科学进展,2015(10):1275-1287.

[24] 李渊,谢嘉宬,杨林川.基于SP法的旅游者景点选择需

求偏好与规划应对[J].旅游学刊,2018(12):88-98.

[25] SÆEN H,ERICSON T.Therecreationalvalueof

differentwinterconditionsinosloforests:achoiceexperiment[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13,131:426-434.

[26] 刘蓉,王雯.从显示性偏好到描述性偏好再到幸福指

数:公共品价值评估的几种研究方法述评[J].经济评

论,2014(2):150-160.

[27] 张莉,赵鹤,胡晓珂,等.绿色住宅能多卖多少钱:基于

显示性偏好法与意愿调查法的北京市绿色住宅溢价

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5(21):21-27.

[28] 白茜文,侯尧,杨冬.基于显示性偏好数据的航运承运

人应对全球限硫令的选择偏好研究[J].交通运输工

程学报,2022(1):240-249.

[29] 刘烨,张金清.理解自由现金流代理问题的显示性偏

好方 法 研 究 [J].数 理 统 计 与 管 理,2014(6):1113-

1121.

[30] LYONSS,MAYORK,TOLRSJ.Holidaydestinations:understanding thetravelchoices ofIrish

touri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8(5):683-

692.

[31] VAN CRANENBURGH S,CHORUS C G,VAN

WEEB.Vacationbehaviourunderhightravelcost

conditions– astatedpreferenceofrevealedpreference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14,43:

105-118.

[32] 韩艳,关宏志.基于SP和 RP融合数据的小汽车通勤

出行频率选择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1(7):131-

135.

[33] 李先江.服务业营销创新中消费者自述偏好与实际选

择的矛盾:基于湖北省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2(7):127-130.

[34] 王静,蔡鸿云,李雪松.基于 RP/SP感知调查的少数

民族地区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研究:以云南为

例[J].学术探索,2019(9):114-122.

[35] 韦健华,王尔大.基于陈述性与显示性偏好联合方法

的旅游需求模型及应用[J].运 筹 与 管 理,2016(5):

270-277.

[36] 孟明浩,顾晓艳,崔国发.后疫情时期天目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

学报,2022(3):679-686.

[37] 张竹梅,吕巍.基于行为经济理论的品牌价值实证研

究[J].经济管理,2016(3):90-99.

[38] 吴必虎,伍佳,党宁.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

好:杭州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7-31.

[39] BATMANZP,ÖZERP,AYAZE.Theevaluation

ofecology-basedtourism potentialincoastalvillages

inaccordance withlandscape valuesand user demands:theBursa-Mudanya-Kumyakacas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 world

ecology,2019(2):166-178.

[40] BERGADAÁ M M.Theroleoftimeintheactionof

theconsumer[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0

(3):289-302.

[41] 佚名.浙江形成“四小时交通圈”[J].城市道桥与防

洪,2003(1):64.

[42] 左冰.谁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基于新消费者行为理

论的思考与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3):12-19.

[43] LANCASTER K J.A new approachtoconsumer

theor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6(2):

132-157.

[44] 王阳,牟兵兵,宛小昂.空间距离与产品属性对消费者

选择偏好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4):534-

540.

[45] 任洛漪.正交实验设计法在组合测试的应用[J].电脑

知识与技术,2022(5):68-69.

[46] 崔颖安,李雪,王志晓,等.在线社交媒体数据抽样方

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4(8):1859-1876.

[47] 王玉君,李玉杰,白文科,等.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区

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及行为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9(1):7-14.

[48] 林春荣,杨晓英.基于熵值法和序关系分析法的产品

质量评 估 [J].组 合 机 床 与 自 动 化 加 工 技 术,2018

6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70页

(10):156-160.

[49] 周成,冯学钢,唐睿.我国反季旅游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

基于旅游供需视角[J].经济管理,2016(10):155-167.

[50] 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

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43-47.

[51] 周玲强,程兴火,周天斌.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支付意愿

研究:基于浙江省四个景区旅游者的实证分析[J].经

济地理,2006(1):140-144.

[52] 陈修岭.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机制探究[J].山东省青

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83-86.

[53] 姜涛.偏好结构、信念特征与个体决策模型:基于行为

经济学范式的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2):11-18.

[54] MASATLIOGLU Y,RAYMOND C.A behavioral

analysisofstochasticreferencedependenc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6(9):2760-2782.

[55] TSAURSH,WU D H.Theuseofstatedpreference

modelintravelitinerarychoicebehavior[J].Journal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2005(4):37-48.

[56] 黄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

究: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3):60-64.

[57] 林文华,林中正.温州市森林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调

查[J].农学学报,2012(10):37-41.

[58] 傅远柏.宁波微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91-95.

[59] 杨红,夏茂生.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康养旅游产业融

合演化机制及路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2

(7):100-110.

EcotourismProductPreferenceofNaturalProtectedAreasinZhejiangProvince:

AStudyBasedonStatedPreference(SP)andRevealedPreference(RP)

SongZhangping

1a,MengMinghao

1a,1b,ZhangYouzhong

2,GuXiaoyan

1c

(1.a.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andArchitecture,Zhejiang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

b.Institut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angzhou311300;

2.AdministrationCentreofWuyanlingNationalNatureReserveinZhejiang,Wenzhou325500,China)

Abstract:Analyzingtheneedsoftouristsinthepost-epidemiceraisconducivetoformulatingappropriate

recoverystrategies.BasedontheutilitytheoryandbehavioraleconomictheoryandusingStata27.0software,thispaperanalyzedthestatedpreferenceandrevealedpreferenceoftouriststowardecotourismproductintheprotectedareasofZhejiangProvince.Thestudyfoundthattouristsgenerallypreferecological

vacation/holidaytourismproducts.Thestatedpreferenceshowsthattourists'preferenceforecotourism

productsi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traveltime,andtourists'willingnesstospendtraveltimeis:ecologicalvacation(2.3hours)>ecologicalsightseeing(2hours)>outdoorsports(1.4hours)>ecologicaleducation(1hour)>ecologicalhealthandwellness(0.9hours).Thestudyfoundthattheconsistencytestof

KendallresultsofSPandRPwasW>0.6andP<0.05,andtherewasastrongcorrelationbetweenthe

two.ThedifferencebetweenSPandRPreflectsthedifferencebetweentourists'subjectiveexpectation

preferenceandobjectiveproductpreference.Theexistingecologicalvacationproductsdonotmeetthe

needsofpeoplewithhighereducationallevels.Outdoorsportsproductsfordifferentgendergroupsand

middle-agedpeopleneedtobeimproved.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educationalproductsthatmeetthe

needsoftouristsisconducivetostimulatingtheecologicaltourisminterestoftheelderly.Thereisagap

betweenthesubjectiveexpectationsofdifferentoccupationalgroupsonproductsandtheecotourismproductsinthemarket,andthereisroomfordevelopment.Combinedwithpreferencedegree,itisfurther

foundthatthereispreferencedifferencesforecotourism productsinnaturereservesamongpeoplefrom

differentgeographicalareas.Thestudysuggeststhatecodestinationsshouldenricheducationalandhealth

productsinecotourismtocaterandarouseinterestsfromtourists.

Keywords:naturereserves;eco-tourism;statedpreference;revealedpreference

[实习编辑:伍燕琼;责任编辑:连云凯]

65

宋张平等: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 理论探索

第71页

2023年11月

第16卷 第6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6069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林敏慧1,黄玉兰1,洪 旎1,廖佳雨2

(1.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重庆 401248)

[摘 要]城郊休闲空间是城市居民周末出行的重要目的地,但是目前对该类型目的地的旅游动机

的学术关注存在不足。文章基于旅行生涯模式(TCP)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州城郊旅游者

的动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城郊旅游者的核心动机是自然、新奇、逃离/放松,与 TCP理论存在一

定的差异。城郊旅游动机随着出游频率和年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群体动机特征,形成了城郊休闲

旅行生涯模式。城郊旅游动机在居住地和目的地类型上存在差异,与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的主要动

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文章为城郊休闲空间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城郊旅游;旅游动机;旅行生涯模式(TCP);广州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6-0066-13

自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跨区域旅

游,尤其是出国旅游的风险明显上升,旅游者偏爱花

费时间较少、路程较短、以自驾为主导的城郊游、省

内游等散客出游的方式[1]。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郊

旅游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该旅游类型是指以城市

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者,为了休闲或其他目的而到城

市郊区进行的旅游活动[2-3]81。目前,国内关于城郊

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供

给侧研究集中在旅游基本特征及产品[3]81、目的地

空间规划[4]、旅游开发与运营[5-6]等;需求侧研究集

中在游客需求的影响因素[7-8]、游客感知与行为[9]、

游客的期待与满意度[10]等。研究多聚焦于城郊休

闲农业、城郊森林等类型[11],对不同类型的城郊旅

游目的地游客动机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城郊旅游目的地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主

要消费群体及旅游动机可能与其他类型的目的地有

着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类别的城郊旅游目的地,旅

游者的动机可能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基于此,

本文将应用旅行生涯模式理论对城郊旅游动机的结

构、不同类型城郊旅游目的地的动机特征、动机与旅

游者游历水平和居住地的关系等展开研究。该研究

有助于检验旅行生涯模式(TravelCareerPattern,

TCP)理论在中国城郊休闲空间的适用性,从而丰富

旅游动机的研究体系;也有助于旅游相关部门掌握

旅游者前往城郊旅游目的地的动机特征,以便更好

地对城郊旅游休闲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提高游客的

6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城市残障群体的公共空间实践:排斥与包容”(42271237)和广东省基础

与应用基础 研 究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城 郊 休 闲 旅 游 空 间 的 分 异、福 祉 效 力 及 其 增 益 研 究———以 广 州 从 化、增 城 为 例”

(2021A1515011186)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3-02-20;[修回日期]2023-06-12

[作者简介]林敏慧(1982-),女,广东潮州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休闲,E-mail:linminhui@qq.com;黄玉兰(1998- ),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

学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hyl2416682228@163.com,通讯作者;洪旎(2001- ),女,广东汕尾人,华

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资源与旅游规划,E-mail:Hongni2022@126.

com;廖佳雨(2001- ),女,重庆九龙坡人,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经发办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E-mail:

2587009033@qq.com。

第72页

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1 文献综述

旅游动机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激发,促使旅游

行为的产生并对其有指导作用[12]。如何从日常行

为辨别出旅游动机是学者们研究旅游动机的首要问

题[13]。针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3个重

要的 动 机 理 论。Graham 提 出 的 二 元 动 机 理 论

(“anomic”and“ego-enhancement”motivesoftravel,A&E)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探讨了什么是推

力和拉力的具体因素[14],什么是推力和拉力的最大

影 响 因 素,以 及 它 们 之 间 是 如 何 相 互 作 用 的。

Pearce等提出了 TCP理论,该理论关注旅游动机的

结 构,重 点 研 究 旅 游 动 机 与 游 历 水 平 的 变 化 关

系[15]226。手 段 与 目 的 的 链 条 理 论 (Means-End

Chain,MEC)认为消费者通常以产品属性为手段,

通过属性带来的价值来实现其最终的消费目的[16]。

通过 MEC理论,可以洞察消费者的动机[17]。而旅

游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 MEC 理论也被用

以研究旅游者的动机。国内外学界较为广泛地运用

这3种动机理论来研究某一特定类型的人群或是某

一目的地的旅游动机。

在上述经典的旅游动机理论中,TCP理论对旅

游动 机 的 层 次 作 了 最 为 系 统 的 划 分。该 理 论 是

Pearce和 Lee在旅行生涯阶梯(TravelCareerLadder,TCL)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包括5个层次的需

求动机,即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

需求,且会呈现层级或阶梯的形式。随着旅游经历

的 积 累,游 客 会 逐 渐 追 求 更 高 层 次 的 旅 游 需

要[15]227。TCP模型的内容则更完善,包括3个动机

层和14个动机维度。新奇、逃离/放松和关系强化

位于核心层;中间层是较为重要的旅游动机,如自然

和目的地涉入;最外层由相对稳定但不太重要的一般

动机组成(怀旧、隔离、社会认同)。其余的动机还有

个人成长、刺激、关系安全感、独立自主、浪漫、自我实

现等[15]230,[18]134。该模型也会通过游历水平构建起

多种动机与游客年龄和旅游经验的动态关系[15]235。

相比于应用广泛的推拉理论,它更强调动机的结构

与层次,揭示不同群体的动机重要性的差异,更容易

识别出同质群体[19-20]。

TCP理论最初被用于研究西方旅游者的海外

度假旅游动机,但是最初的关注点并不在游客类型

或者目的地类型。随后有不少学者应用 TCP理论

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类型展开了研究。如 Paris等选

取背包客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旅行经历和动

机之间的关系,并提取了动机的6个潜在维度:个

人/社会成长、体验、穷游、独立性、文化知识和放松。

其 中,文 化 知 识 和 放 松 构 成 了 背 包 客 的 核 心 动

机[21]244;还有的研究通过 TCP 理论将留学生的旅

游动机层次分为核心动机层、渴望动机层、第二(中

间)动机层、发展动机层[22]

;而“自然”“新奇”“自我

发展”成为户外运动旅游的核心动机,证实了 TCP

理论核心层动机的相对稳定性[23]100。

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研究应用 TCP理论针对特

定类型的目的地展开研究。Zhang等首先研究在非

西方背景下中国游客赴澳大利亚的度假旅游,认为

“逃离/放松”“体验新鲜事物”和“建立人际关系”等

核心动机对所有旅行者都很重要,不受游历水平的

影响[24]。周玲强等也通过杭州案例地指出中国游

客的旅游需求包含14个潜在动机因子,且通过不同

年龄和旅游经历可以划分出高低两个旅游经历水平

的群体,从而验证了 TCP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跨文

化适用性[18]136-139。另外,还有针对外国游客到澳

门旅游动机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澳门这个特定目的

地中,高收入中年游客在旅游业中表现出最大的购

买力,中等收入则以业务为主[25]272;而 McKercher

等在关于外国游客赴巴厘岛旅游动机的研究中也指

出,不同动 机 会 导 致 度 假 地 中 的 不 同 的 旅 游 行 为

等[26]。TCP理论与生命周期相结合的研究也不断

丰富,如与旅游者家庭生命周期、旅游地生命周期的

结合等[18]141,[25]272。

综上所述,旅游动机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

话题,其中 TCP理论已经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

应用,该理论对于旅游动机的分层研究具有较好的

指导意义。该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对背包客、户

外运动者、宗教旅游者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研究,但

这些研究多数仅将目的地视为一个均质的整体,不

涉及目的地类型之间的差异,而对于特定目的地的

研究中,多数研究关注的依然是游客的因素,且主要

集中在对游客年龄、旅游经历、游历水平等时间尺度

上所呈现的动机关系,而对旅游者居住地、旅游目的

地的空间区位的特殊性不够重视。国内对于该理论

的应用 研 究 也 相 对 不 足。基 于 此,本 研 究 将 借 鉴

TCP理论对城郊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动机展开系

统性的研究,试图探寻 TCP理论对于该特定目的地

67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3页

类型的适用性,并指出该类型目的地旅游动机的特

殊性。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

本文选择位于广州市郊区的增城区和从化区为

案例 地,根 据 《广 州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2017-2035

年)》,这两个区同属于广州市外围区且符合郊区的

特征。其中从化区位于广州市北部,毗邻清远市;增

城区位于广州市西部,毗邻惠州市。考虑到旅游地

类型的不同,本文最终选取了增城区的白水寨风景

名胜区、从化区的温泉度假村和溪头村作为研究对

象,它们分别代表了城郊旅游中的自然类、度假区类

和古村类目的地,这3处案例地都具有典型性和便

利性的双重优势。

2.2 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文采用的关于城郊旅游动机的量表为李克特

5分量表,主 要 是 基 于 Pearce等[15]231 最 初 提 出 的

TCP量表,以及周玲强等[18]136-137 在此基础上进行

修正的量表。但考虑到原始测量项都没有针对特定

类型目的地,为了确保研究尽可能地涵盖国内城郊

动机的所有可能性,首先进行了预调研,预调研中收

集了125份问卷,经过检验分析,删除了一些不达标

的题项,并采取德尔菲法征求了专家建议,确定了量

表之后进行第二轮预调研(此轮调研收集了203份

有效问卷),检测达标后形成了最后的问卷。初始问

卷中共有14个动机因子和68个题项,修正后的量

表保留了13个动机因子和57个题项,剔除了“怀

旧”因子。

正式调研采用现场派发问卷的形式开展,问卷

调查于2022年1月在3个城郊休闲目的地进行。

案例地以广州本地居民为主要客源,包括工薪阶层、

学生 和 离 退 休 人 群。3 个 案 例 地 共 收 集 问 卷 715

份,有效问卷638份(其中自然类目的地275份,温

泉度假类目的地172份,古村类目的地191份),问

卷有效率89.23%,符合统计分析要求。最终收集

到的有效样本数据,通过SPSS28进行统计分析。

2.3 信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α)检验城

郊旅游动机量表信度。当α大于0.70时,表明各因

子内部一致性高,量表信度较好。根据表1,Cronbach'sα 值 为 0.966,除 独 立 自 主 动 机 以 外 (α=

0.654),其他动机因子均高于0.80,表明绝大多数

旅游动机因子的内部维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

独立自主动机仅有2个测量项,因此对该结果予以

保留。

表1 城郊旅游动机量表的可靠性统计量

动机因子 Cronbach'sα 项数

新奇 0.958 4

自然 0.983 4

逃离/放松 0.956 6

关系强化 0.956 6

隔离 0.842 5

刺激 0.897 4

自我实现 0.913 3

关系安全感 0.938 6

目的地涉入 0.916 5

个人成长 0.947 6

独立自主 0.654 2

社会认同 0.877 4

浪漫 0.819 2

总体因子 0.966 13

为检验量表的效度,本文分别对城郊旅游动机

量表的57个测量题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

示(表2),KMO 值为0.984,且p<0.01,表明各题

项相关性良好,适宜进行后续分析。

表2 城郊旅游动机的 KMO 和 Bartlett球形检验

KMO 值和 Bartlett球形检验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984

Bartlett球形检验

近似卡方 43700.727

自由度 1596

显著性 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探索因

子分析(表3)。在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下,得到13个

潜在的旅游动机维度。由于题对应的因子载荷系数

值均大于0.40,所以对57个动机测量题进行保留。

结果显示,13个旅游动 机 因 子 累 计 方 差 解 释 率 为

84.2%,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良好。

6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74页

表3 城郊旅游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动机 测量题项 均值 载荷

自然

(Mean=4.26,α=0.983)

M19 欣赏风景 4.25 0.888

M20 亲近自然 4.28 0.891

M21 欣赏自然 4.26 0.895

M22 与自然和谐相处 4.26 0.880

新奇

(Mean=4.19,α=0.958)

M1 好玩 4.31 0.881

M2 获得不同体验 4.24 0.863

M3 感受目的地氛围 4.12 0.798

M4 造访个人兴趣地方 4.08 0.761

逃离/放松

(Mean=4.13,α=0.956)

M5 远离日常身心压力 4.23 0.869

M6 从日常事务抽离 4.14 0.826

M7 从惯常生活需求抽离 4.07 0.771

M8 大脑得到休息 4.18 0.851

M9 暂时不用为时间担心 4.02 0.660

M10 远离日常身体负荷 4.05 0.756

关系强化

(Mean=4.09,α=0.956)

M11 有机会和同伴做事情 4.12 0.816

M12 和家人或朋友做事情 4.17 0.847

M13 和其他相同喜好的人待在一起 4.16 0.826

M14 巩固和同伴的关系 4.13 0.804

M15 巩固和家人或朋友的关系 4.18 0.825

M16 联系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家人或朋友 3.81 0.562

隔离

(Mean=4.05,α=0.842)

M47 把时间花在个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上 3.99 0.614

M48 感受平静与祥和 4.22 0.903

M49 避免人与人紧张与压力 4.07 0.659

M50 远离人群的嘈杂 4.04 0.651

M51享受隔绝状态 3.93 0.637

刺激

(Mean=3.98,α=0.897)

M28 能有兴奋的感觉 3.96 0.629

M29 获得意料之外的体验 4.06 0.667

M30 过得随性一点 4.11 0.754

M31 获得大胆的体验 3.79 0.601

自我实现

(Mean=3.96,α=0.913)

M44 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4.04 0.645

M45 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3.97 0.573

M46 变得有创造性 3.89 0.480

69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5页

表3(续)

动机 测量题项 均值 载荷

关系安全感

(Mean=3.94,α=0.938)

M38 在个体层面感到可靠、安全 3.86 0.66

M39 同受尊敬的人在一起 3.88 0.542

M40 遇到有相似价值观或兴趣爱好的人 4.05 0.613

M41 亲近思虑周全的人 3.96 0.554

M42 同需要我的人在一起 4.02 0.543

M43 有一种归属感 3.87 0.483

目的地涉入

(Mean=3.89,α=0.916)

M23 学习到新事物 4.05 0.650

M24 体验不同的文化 4.09 0.711

M25 结识新的、不同的人 3.89 0.633

M26 结识当地人 3.66 0.711

M27 观察当地人的生活 3.77 0.480

个人成长

(Mean=3.81,α=0.947)

M32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3.91 0.582

M33 清楚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情 3.81 0.650

M34 获得成就感 3.83 0.702

M35 获得自信 3.84 0.741

M36 增强技术和能力 3.73 0.792

M37 运用技术和智慧 3.75 0.791

独立自主

(Mean=3.76,α=0.654)

M17 不用对任何人负有义务 3.49 0.916

M18 能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4.04 0.715

社会认同

(Mean=3.53,α=0.877)

M55 与他人分享技能与知识 3.70 0.527

M56 向他人展示我的能力 3.59 0.621

M57 领导他人 3.28 0.816

M58 让他人知道我去过那里 3.52 0.822

浪漫

(Mean=3.49,α=0.819)

M53 获得浪漫关系 3.55 0.8

M54 与异性相处 3.43 0.772

3 结果及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在638份游客问卷

中,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其中女性为53.9%,男

性为46.1%;以18~36岁年龄段(53.9%)为主;受教

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本科学历超过四成(41.8%);

在职业方面,样本中学生最多,占总样本的25.2%;

在收入方面,样本收入7501元及以上的比例近四

成(39.6%);在旅游经历方面,平均每年出游频率为

3~4次的比例最高(32.6%);在游客来源方面,超

过六成样本居住地为广州城区(63.0%),广州外围

区(18.8%)和广州以外地区(18.2%)的比例相近。

7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76页

表4 样本信息表

3.1 城郊旅游动机结构

以因子分析结果(表3)中均值得分的高低为主

要依据,再结合国外以往研究的动机层次,进行城郊

旅游动机的重要性排序。其重要性排序与表3所呈

现的动机因子编号一致。本文将重要性排序最靠前

的3个动机划入核心层,排序最靠后的5个动机划

入最外层,其余动机划入中间层(图1)。

注:实线方框代表与 TCP理论相比

动机层次向内递进,虚线方框反之。

图1 城郊旅游动机分层结构

自然、新奇和逃离/放松是城郊旅游者最重要的

3个动机。与 TCP 理论的核心层动机相比,新奇、

逃离/放松和中间层的关系强化动机依次退后,自然

动机的重要性上升。这是因为城郊旅游目的地都具

有良好且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满足游客对自

然景观与新奇的追求,如白水寨景区的瀑布景观、温

泉度假村的温泉资源和溪头村的田园景观等。而游

客选择目的地是因为该地方的一般特质[27],大多数

旅游者来自广州城区,这表明城郊地带最吸引他们

的特质可能是逃离城市和放松身心。

关系强化、隔离、刺激、自我实现和关系安全感

是城郊旅游动机的中间层。与之前的 TCP理论研

究不同,隔离动机的重要性增加,所在动机层次也从

最外层提升到了中间层。之所以隔离成为城郊旅游

者较为重视的动机,是因为城郊目的地与高度城市

化区域在空间特质上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摆脱城市

喧嚣的氛围,回归自然是大部分游客所期望的。同

时,为了在追求自然时保持安全距离[28],很多城市

居民更倾向于寻找乡野型的、低密度的旅游目的地。

目的地涉入、个人成长、浪漫、社会认同和独立

自主是城郊旅游动机的最外层。值得一提的是,目

的 地 涉 入 在 大 多 数 研 究 中 都 被 列 入 中 间 层 动

71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7页

机[15]231,但在城郊旅游中却在最外层动机,这是因

为城郊旅游目的地位于城市外围区,在空间区位上

与城市中心区临近,当地的社会文化与城市中心区

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城郊旅游更多的是为了强

化亲密关系,因此旅游者对于探寻目的地居民的生

活和文化并不感兴趣。另外,独立自主作为西方国

家特别重视的旅游动机,却没有受我国城郊旅游者

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城郊旅游者以家庭、亲友

出游方式为主[29]41,并且调查样本中缺乏 TCP理论

研究中跨国旅游者的丰富经验,所以对独立自主动

机的关注不多。

另外,城郊旅游的动机与城市旅游或者乡村旅

游动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旅游空间大部分可

以分为自然类和文化类,自然类休闲空间最重要的

动机往往是逃离/放松和关系强化[30],在城市自然

类旅游中则较少产生刺激、自我实现等中间层动机。

城市文化类休闲空间的核心动机是自我实现和逃

离/放松[31],其中自我实现动机的重要性比城郊旅

游空间更为凸显。在乡村旅游动机方面,自我实现

和目的地涉入是乡村旅游的首要动机[32],而这两个

动机在城郊旅游动机中都处于非核心层,这可能是

城郊旅游虽然也涉及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但由于

城郊旅游目的地与居住地距离较近、文化环境相似,

游客对于增长见识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欲望并不强

烈。具备城市和乡村的双重属性的城郊地带旅游在

发展中应该考虑如何从差异中去放大自己的特色,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3.2 城郊旅游动机与游历水平

TCP理论认为,游客的年龄和旅游经历可以代

表游历水平,这两者共同影响旅游动机,从而形成不

同的旅行生涯模式。Pearce等以年龄、国内旅游次

数、国际旅游次数划分旅游经验,将旅游者分为高、

低旅游经验人群[15]232,[18]138。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近

年来国际旅游受阻。因此,本文不划分国内外旅游,

而是用年均出游频率与年龄两个变量来测量游历水

平。对样本数据进行 K 均值聚类分析,划分不同层

次的游历水平群体。在分析之前先将两个变量转化

为标准化数据,将样本分为高游历水平和低游历水

平2 组,第 一 组 264 人 (41.4%)、第 二 组 374 人

(58.6%),结果表明:高游历水平群体集中在34~

54岁年龄段(58.7%),且40.5%的人每年出游8次

以上,具备出游频率高、年龄较大的特征;低游历水

平群体集中在18~34岁年龄段(71.7%),39.3%的

人每年出游1~2次,具备出游频率低、年龄较小的

特征。

判别分析用于确定年均出游频率和年龄对区分

游历水平的贡献。首先,本文通过采用皮尔逊检验

法对变量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

相关关系不够紧密,R 值区间为[0.066,0.096],表

明这两个变量可分别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判别。结果

显示,判别函数变量的特征值为2.662,该函数代表

了100%的解释变量,典型相关系数为0.85,函数与

年 龄 组 别 之 间 的 相 关 性 较 强;相 关 的 平 方 值 为

0.73,表明该类别区分度较强;Wilk’sLambda值的

卡方检验(824.32)表明,通过判别函数得到的分组

区分度在0.001水平上是显著的。

其次,本文基于判别函数系数和载荷确定预测

变量对函数贡献的显著程度。从表5可以看出,判

别首要变量为年龄,次要变量为年均出游频率。结

构系数也反映了同样的结论。此外,年龄和年均出

游频率的系数都是正数,表明出游频率较高的游客

年龄较大。而使用分类矩阵对判别函数的预测效度

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样本都被正确地分类,

命中率为100%。

表5 典型判别函数系数和载荷

变量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结构系数

年均出游频率 0.834 0.999 0.452

年龄 1.858 1.046 0.524

常数 -6.438 NA NA

最后,以游历水平为自变量,动机为因变量,进

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游历水平对旅游动机的

显著性。结果显示,两个游历水平群体在目的地涉

入动机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没有显著差

异。即使“目的地涉入”的因子重要性不高,但该因

子在游历水平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差异。可见,高游

历水平群体比低游历水平群体更重视目的地涉入。

这也证实了 Pearce等的研究结果,即旅游经验丰富

的游客倾向于通过目的地的参与来实现自我发展,

随着旅游经历的增加,参与意愿也会增强[15]234-235。

7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78页

此外,虽然高游历水平群体与低游历水平人群相比,

会较为重视目的地涉入和自我实现[18]140,但是城郊

旅游研究中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为进一步探究年龄与出游频率如何影响动机,

本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分别检验不同动机因子在年

龄和出游频率上的差异。首先,本文依据数据正态

分布,结合年龄相关文献,以35岁为界分为2个年

龄段,剔除35组缺失数据后,得到年龄大组206人,

年龄小组397人。其次,将出游频率6次为界分为

两组,同样剔除35个数据后,得到高出游组178人,

低出游组425人。从多元方差分析的 Pillai'strace

检验结果可见,年龄组(F=1.704,p=0.056)、出游

频率组(F=1.666,p=0.064)在所有动机上无显著

差异。总体而言,年龄与年均出游频率没有显著的

交互作用。然而,在单一的动机因子下,新奇、逃离/

放松、关系强化、独立自主、自然、目的地涉入、个人成

长和关系安全感的显著性概率均低于0.05。而年龄

和出游频率的组合对这8个因子存在显著影响。

根据出游频率和年龄段,对样本进行 K 均值聚

类分析,得到4组不同的旅行生涯模式:出游少/年

龄大组、出游少/年龄小组、出游多/年龄大组和出游

多/年龄小组。本文将每个动机因子在组间均值差

减掉该组动机的平均值,得到4组经过2次比较的

数据。其中核心层动机被设定为2次得分都高于均

值的动机因子,仅一次得分高于均值的为中间层动

机,两次都低于均值的为最外层动机(图2)。这种

算法在阐述4个群体的动机层次差异的同时,可以

排除动机变化趋势和样本数量的影响。

由图2分析可知,在出游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不

同年龄段的群体在动机层次有相似之处。出游少、

不同年龄的群体在新奇、自我实现的动机层次相同;

出游频率高、不同年龄段群体在新奇、浪漫两个动机

层次相同。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出游频率的

群体在浪漫、隔离、社会认同、独立自主、关系强化、

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目的地涉入等8个动机层次

相同。年龄小、不同出游频率的群体,在隔离、自我

实现、关系强化、社会认同、独立自主、个人成长和目

的地涉入7个动机层次相同;年龄大、不同出游频率

的群体,在关系强化、隔离、独立自主、个人成长、浪

漫和社会认同等6个动机层次相同。与周玲强等对

城市 型 目 的 地 研 究 所 得 出 的 TCP 模 型 进 行 对

比[18]141,发现城郊型目的地所呈现的 TCP 结构有

较大的差异:在核心动机方面,除年龄大、出游少的

游客以外,其他游客群体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

注:*表示与城市旅游动机层级中不同的因子。

图2 城郊休闲旅行生涯模式

73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79页

体现在年龄大、出游多的群体对刺激、新奇和逃离/

放松动机的更加重视;年龄小的群体对隔离、自我实

现动机的更加重视。而在周玲强等研究中出现在几

个群体核心层的“社会认同”,在本研究中发现其只

在年龄小的群体中的中间层出现,而在年龄大的群

体中则只出现在外围层。另外,“浪漫”在本研究中

对于大多数群体来说也只是处于一个外围层的位

置。可见,城郊休闲旅行生涯模式中不同游历和年

龄的群体动机层次具有不同于周玲强等所研究的城

市旅游的特征。

3.3 不同类型城郊旅游目的地的动机特征

通过对3个类型目的地的各动机因子单因素方

差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目的地的动机因子之间都存

在显著差异。本文根据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及现场访

谈结果,结合文献研究,将3个目的地的动机都划分

成3个动机层次,排序最靠前的3个动机划入核心

层,排序最靠后的5个动机划入最外层动机,其余划

入中间层。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城郊目的地动机

重要性和所属层次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符合城郊旅

游动机的整体趋势,以下是具体每一类目的地的动

机特征分析。

3.3.1 以白水寨景区为代表的自然类城郊目的地

自然、新奇和逃离/放松是自然类城郊目的地的

核心动机。该类型城郊目的地依托独特的自然风

光、优美的生态环境,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周围同

类景区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能得到游客的识别和

认同。以往的动机研究[18]136 同样也发现游客能清

晰认识到这一动机在城郊旅游中的重要性。白水寨

景区陡峭、蜿蜒的栈道使游客视线被林间山色遮蔽,

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同时因为白水寨景区拥有

全国内地落差较大的瀑布,以及有9999级阶梯连

接三座高山的“天南第一梯”,因此激发并满足了游

客的新奇动机。逃离/放松更多的是指从城市空间

到乡村空间变化,能够满足游客从快节奏、高压力的

都市生活中脱离出来的目的,获得轻松愉悦的心理

满足感。虽然登山过程身体劳累,但攀登后收获到

的精神放松比身体放松更具有激励作用[21]255-256。

所以,逃离/放松在自然类目的地更多的是指心理层

面上,而非身体层面上。回归自然帮助旅游者从长

期异化的生活中找回迷失的自我,所以也吸引了有

逃离/放松需求的旅游者。总体上看,自然类目的地

在动机排序与结构上也与整体动机最为接近。城郊

目的地的调查问卷同样证明了以白水寨景区为代表

的城郊自然类目的地在整体上最契合游客心中城郊

目的地的形象。

3.3.2 以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城郊度假类目的地

自然、新奇、关系强化的动机因子排序最靠前,

为度假区类城郊目的地的核心动机层。虽然温泉度

假村自然景观的丰富度远不如自然类城郊目的地,

甚至可能与城市公园景观相似,但由于与旅游地的

地域距离在一定程度拉开了心理距离,游客更倾向

于静下心来欣赏这些景色。在本文中,温泉度假村

拥有含氡及多种元素的稀缺苏打泉,也满足了游客

的自然动机。而新奇动机与自然类城郊目的地最大

的不同是,该类型目的地强调的是非自然产品的作

用,即劳务与娱乐设施服务带来的体验。家庭出行、

朋友出行是度假区旅游出行的重要形式之一[29]41,

通过聊天休闲等方式增进亲友感情,从而实现关系

强化的目的。逃离/放松也与自然类城郊目的地不

同,这里更多的是指身体与心理得到了双重放松。

3.3.3 以溪头村为代表的城郊古村类目的地

与度假类城郊旅游动机相似,自然、新奇、关系

强化是古村类城郊目的地的核心动机。自然动机在

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居住

地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古村落的自然生态和文

化生态,使其成为摄影、绘画等相同兴趣爱好的个体

出游最佳选择[33],如溪头村依托旅游登山路线成为

“驴友”为代表的游客群体聚集地的重要节点。新奇

则是因为村落提供与城市不同的生活场景,让游客

可以体验地方饮食文化和集市贸易,参与传统节庆

和游神赛会。而在关系强化方面,古村落的休闲农

业、家庭旅馆等吸引了大量家庭游的客源群体[34]。

关系强化是家庭出游、朋友结伴出游方式的最重要

目标之一,通过古村落旅游而巩固与家人或朋友的

关系。古村类目的地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更加便利地

接触当地居民及其生活环境,该类型目的地的动机

也呈现目的地涉入动机显著性提升的特点。这表明

古村类目的地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与当地居

民联系,而两者的互动往往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或服

务进行连接[35]。

7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80页

注:实线方框代表与城郊旅游动机相比动机层次向内递进,虚线方框反之。

图3 不同类型城郊目的地的动机层次

3.4 动机与居住地类型

根据居住地与目的地的空间关系,本文将游客

分为广州城区群体、广州外围区群体和广州以外地

区群体。由于动机和游客来源的空间差异性,居住

地对各动机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只有隔离

动机(p=0.02)在 F检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概率

低于0.05,这表明该因子与居住地之间存在显著差

异。Levene方差齐性检验表明,隔离(p=0.016)的

显著性小于0.05,故采用 Tamhane'sT2方法。

结果显示,隔离受游客的重视程度排序是:广州

城区群体>广州外围区群体>广州以外地区群体,

广州城区群体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广州以外的地区

群体。占总样本的60%以上的广州城区群体将城

区与城郊地带之间距离的空间距离转化为逃避日常

的责任和压力的心理距离,从而获得放松。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以广州市郊区为例,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

论,对广州城郊旅游者的动机展开研究,得出以下主

要结论。

(1)城郊旅游动机结构与 TCP理论的动机结构

存在一定差异。城郊旅游核心动机为自然、新奇和

逃离/放松,动机排序与 TCP理论的最大差异在于

自然与隔离[15]230,这两类动机在城郊旅游中的重要

性更加凸显。

与周玲强等所研究的城市型目的地不同[18]136

的是,自我实现是城市型目的地最重要的出游动机

之一,而城郊旅游中,核心动机则是逃离/放松。该

动机与以往乡村旅游研究所得出的主导动机是类似

的[36]。可见,城郊休闲目的地具备了与城市的邻近

性但是又拥有城市人所向往的乡村性,因此满足了

城市人便捷地“逃离城市”的需求。另外,独立自主

作为西方国家特别重视的旅游动机因子,却没有受

到中国城郊休闲旅游者的重视。

(2)城郊旅游动机随着出游频率和年龄变化呈

现不同群体动机特征,形成了城郊休闲旅行生涯模

式。年龄与出游频率构成的游历水平造成的群体动

机差异体现在非核心层的动机,即高游历水平群体

75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81页

比低游历水平群体更重视目的地涉入。相比于户外

运动生涯模式[23]100,游历少/年龄大则看重自然、自

我实现和目的地涉入,游历多/年龄大更看重刺激、

新奇、关 系 强 化 和 逃 离/放 松。相 比 TCP 决 策 模

型[18]141,城郊旅游者中游历少/年龄大则看重自然

和关系强化,游历多/年龄大更看重刺激、新奇和逃

离/放松。对比两个模型[23]100,[18]141,城郊旅游者中

游历多/年龄小更看重自然、隔离、自我实现和安全

感,游历少/年龄小更看重隔离、刺激、自我实现和逃

离/放松。

(3)城郊旅游动机在目的地类型和居住地类型

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地类型差异在所有动机因

子上都有所体现,自然类城郊目的地的动机最契合

旅游者心中的城郊目的地的总体形象,而度假类和

古村落类的城郊目的地更关注人际关系的强化。居

住地的差异体现在广州城区群体对隔离动机重视程

度远高于广州城区以外的群体。

(4)城郊旅游动机与城市旅游动机、乡村旅游

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对自然、

新奇和逃离/放松的重视,与城市旅游的不同在于对

刺激、自我实现动机的追求不明显,与乡村旅游的不

同在于对目的地涉入和自我实现动机的重视不足。

4.2 管理启示

根据结论,本文对城郊型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

展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后疫情时代城郊休闲市场主体及需求,

重视自然、新奇、逃离/放松等核心动机,以特色旅游

资源进行差异化营销:对于自然类城郊目的地,应提

高自然资源的知名度,规划不同类型的游览路线,监

控客流量,保持环境密度和做好卫生工作;对于度假

区类目的地,应便捷化交通与流程,开发适合家庭、

朋友等关系强化类度假休闲项目,营造休闲放松、方

便快捷的环境氛围;对于古村类目的地,应维持传统

的村容村貌,利用传统饮食、节庆元素来举办地方特

色活动项目,突出活动的自然性与地域性,增强场景

体验,提高互动性。

(2)基于城郊休闲旅行生涯模式,城郊旅游目的

地可依据目标群体、所处的生命周期而关注游客不

同动机的满足。如果目标群体是青少年,城郊目的

地应更关注隔离、自我实现、关系强化、社会认同、独

立自主、个人成长和目的地涉入等动机;如果目标群

体的年龄较大,则需要关注关系强化、隔离、独立自

主、个人成长、浪漫和社会认同等动机。而如果处于

旅游地生命周期探索期的目的地,则可以针对目标

群体的核心动机进行规划布局,以提高吸引力,尽快

提升知名度。如果处于成熟期,城郊目的地可能具

备区域内的知名度,此时可以在满足核心动机的基

础上,发展部分中间层或最外层动机,以吸引游客的

重游。

4.3 讨论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短距离的城郊旅游需求不断

增加。目前的研究大多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个均质

的整体对其旅游动机展开研究,而针对城郊休闲旅

游的动机和需求的研究较少。探索 TCP理论在城

郊休闲旅游中的适用性,有助于丰富该理论在目的

地类型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旅游动机理论和

城郊旅游的研究体系。修正后的 TCP理论可以更

好地对城郊旅游动机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并有助于该

类型目的地的规划、管理与营销。

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TCP 理论的

跨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有助于丰富旅游动机的研

究体系,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样本分布不均

匀。家庭出游是城郊旅游最为重要的出游方式,然

而18岁以下和54岁以上的样本数量较少。第二是

每种类型的城郊目的地只选取了一个案例地,在样

本上稍显不足,后续研究有必要增加不同类型城郊

目的地的数量。第三是问卷分析法强调的是某一类

型城郊旅游者的动机共性,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对于动机的形成机制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后续研究

还可以增加对动机的质性分析。此外,本文的研究

结论是否能外推到其他城市的城郊目的地还需要进

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虞佳玮.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行为意向变化研究[J].

商展经济,2022(9):39-42.

[2] GU H.M,RAPHAELR.K.Acritiqueofmarketanalysisforsuburbantourism in Beijing,China[J].

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16(1):27-39.

[3] 吕华鲜,杨主泉.中国城郊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国土

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80-81.

[4] 高文智.旅游圈层结构理论对城郊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的借鉴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6(3):53-55.

7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82页

[5] 冉燕.我国城郊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研究:基于主体的视

角[J].改革与战略,2017(9):107-110.

[6] 孙梦娴,陈曦.襄阳城郊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00-103.

[7] 简王华,徐伟玲.城郊休闲游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

系分析: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2(1):104-109.

[8] 陶凯.新休假制度下城郊旅游市场浅议[J].旅游纵览

(下半月),2014(10):20-21.

[9] 刘锐,卢松,邓辉.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

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以合肥大圩镇为例[J].中国农业

资源与区划,2018(3):220-230.

[10] 孙玲,王航宇.上海城郊休闲游游客满意度及期望差

异实证研究:以崇明和南汇为例[J].旅游研究,2013

(1):63-66.

[11] 樊贵玲.国内城郊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下半

月),2013(8):61.

[1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商务 印 书 馆,2015:

141-151.

[13] SUNIJ,PESONENJ.Huntersastourists—anexploratorystudyofpush-pullmotivations[J].Scandinavian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2017(2):

175-191.

[14] GRAHAM MSD.Anomie,ego-enhancementand

tourism[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1977(4):

184-194.

[15] PHILIPLP,LEEU.Developingthetravelcareerapproachtotouristmotiv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3):226-237.

[16] REYNOLDSTJ,GUTMAN J.Laddering theory,

method,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J].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1988(1):11-31.

[17] GRUNERTKG,GRUNERT S.C.MeasuringSubjectivemeaningstructuresbytheladdering method:

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and methodologicalproblem[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 markrting,1995(3):209-225.

[18] 周玲强,李罕梁.游客动机与旅游目的地发展:旅行生

涯模式(TCP)理论的拓展和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31-144.

[19] 周泽鲲,乌铁红.公诸同好未可知? 推拉理论下的户

外旅游动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2):

189-195.

[20] 曾韬.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进展与评述[J].

学术研究,2019(7):171-176.

[21] PARISC M,TEYE V,Backpacker motivations:a

travelcareerapproach[J].Journalofhospitalitymarketingandmanagement,2010(3):244-259.

[22] SONG H,BAES.Y.UnderstandingthetravelmotivationandpatternsofinternationalstudentsinKorea:usingthetheoryoftravelcareerpattern[J].Asia

pacificjournaloftourism research,2018(2):133-

145.

[23] 王春光,李贞晶.户外运动生涯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

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2):97-100.

[24] ZHANGY H,PENGY Q.UnderstandingtravelmotivationsofChinesetouristsvisitingCairns,Australia

[J].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 management,

2014,21:44-53.

[25] WUJS,LAW R,FONG D K C,etal.Rethinking

travellife cycle with travelcareer patterns[J].

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19(2):272-277.

[26] MCKERCHERB,TOLKACH D,EKA M N M,et

al.Therelationshipbetween motiveandin-destinationbehaviour[J].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

management,2021(2):432-439.

[27] MCKERCHERB,TOLKACH D.Influenceofattractionsondestinationsel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20(6):767-775.

[28] 任瀚,张怡.新冠疫情冲击下旅游相关研究的进展与

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2):231-238.

[29] 张子竞.城市居民城郊休闲旅游行为及其机理的实

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0] 赵静,宣国富,朱莹.转型期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及

其行为特征: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

开发,2016(2):113-118.

[31] 张瑛,范应梅,李文龙.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研

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97-104.

[32] 冶建明,贺明阳,袁家梁,等.乡村旅游动机、旅游涉入

与游后行为作用机制研究:以吐鲁番为例[J].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21(7):203-208.

[33] 刘兵慧,魏政,安从瑶.城市郊区休闲旅游的机遇与挑

战:以太原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9(1):182-

183.

[34] 张媛媛,卢道典,陆嘉.“互联网+”视角下大都市郊区

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溪头村

为例[J].经济师,2019(2):163-164.

[35] 汪天颖,陆林,路幸福.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

的凝视行为[J].旅游学刊,2015(4):23-32.

[36] 李罕梁,周玲强,郑一波.“洋家乐”游客的动机、感知

价值对其满意度和行为意愿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

报(理学版),2018(1):92-102.

77

林敏慧等:基于旅行生涯模式理论的城郊旅游动机研究 理论探索

第83页

AStudyofSuburbanLeisureMotivationBasedonTravelCareerPatternTheory

LinMinhui

1,HuangYulan

1,HongNi

1,LiaoJiayu

2

(1.CollegeofForestryandLandscapeArchitect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2.TheGovern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angshouhuTownChangshouDistrict,Chongqing401248,China)

Abstract:Thesuburbanleisurespacesareimportantdestinationsforurbandwellersonweekendtrips,but

mostresearchhasfocusedontypesofsuburbanleisureagricultureandsuburbanforests,andthereisa

lackofresearchonvisitormotivationsfordifferenttypesofsuburbandestinations.BasedontheTravel

CareerModel(TCP)theoryandusinga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thispaperselectsZengchengDistrictandConghuaDistrict,locatedinthesuburbsofGuangzhou,ascasesitestoinvestigatethemotivationsofsuburbantouristsinGuangzhou.Takingintoaccountthedifferenttypesoftouristdestinations,

BaishuizhaiScenicSpotinZengchengDistrict,HotSpringResortandXitouVillageinConghuaDistrict

wereselectedasthecasestudies,whichrepresentthetypesofnature,resortandancientvillagedestinationsinsuburbantourism,andallthreecasestudieshavethedualadvantagesoftypicalityandconvenience.Thecasesiteswere mainlyvisitedbylocalGuangzhouresidents,includingthe workingclass,

studentsandretiredpeople.Atotalof715questionnaireswerecollectedfromthethreecasesites,with

638validquestionnaires(including303fornature-baseddestinations,172forhotspringresortdestinations

and191forancientvillagedestinations),withaneffectiverateof89.23%.Thestudyfindsthat:Thecore

motivesofsuburbantouristsarenature,noveltyandescape/relaxation,whicharesomewhatdifferent

from TCPtheory;Suburbantourism motivationshowsdifferentgroupmotivationcharacteristicswiththe

changeoftripfrequencyandage,formingasuburbanleisuretravelcareerpattern;Suburbanleisuremotivationsdifferintermsofresidenceanddestinationtype,andalsodiffertosomeextentfromthemainmotivationsofurbantourismandruraltourism.Finally,thispaperputsforwardtargetedsuggestionsforthe

developmentofsuburbanleisurespaces:Clarifythemainsubjectsandneedsofthesuburbanleisuremarket

inthepost-epidemicera,attachimportancetocoremotivessuchasnature,noveltyandescape/relaxation,

anddifferentiatemarketingwithcharacteristictourismresources;Basedonthesuburbanleisuretravelcareermodel,suburbantourismdestinationscanfocusonsatisfyingtourists'differentmotivationsaccording

tothetargetgroupandthelifecycletheyarein.Toacertainextent,thisstudyprovestheapplicabilityof

TCPtheoryacrossdestinationtypes,whichhelpstoenrichtheresearchsystemoftourism motivationand

helpstourism-relateddepartmentstograspthemotivationalcharacteristicsoftouriststravellingtosuburbantourismdestinations,soastobetterexploresuburbantourismandleisureresourcesandprovideconditionsforurban-ruralintegration.

Keywords:suburbantourism;touristmotivation;travelcareerpattern(TCP);Guangzhou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7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84页

2023年11月

第16卷 第6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6070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江西婺源为例

龚晶晶1,唐文跃2

(1.韶关学院 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江西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摘 要]相对剥夺理论为解释旅游地居民冲突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但现有研究多将乡村旅游地居

民相对剥夺感笼统视为一个整体,忽视了构成其组成部分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

细化分析,二维度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特征属性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以

江西省婺源县7个乡村旅游社区为案例地,探讨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总体特征、差

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产生了较高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

且群体层面大于个体层面;不同人口学特征(所在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来源、旅游生意

的技能和知识、家庭住址和旅游区的距离)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均存在差异;个体相

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制因其比较对象不同而不同。本研究为有效干预乡村旅游地居

民相对剥夺感、提高居民对社区旅游的认同和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婺源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6-0079-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

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

件指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的重点工作之一,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主体的良

好互动是乡村基层治理的关键。然而,在乡村旅游

快速发展进程中,涉及利益分配、景点摆摊、房屋改

造、土地征收、环境保护等诸多主题的乡村旅游地矛

盾冲突屡见不鲜,社区居民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冲突

的关键主体[1]。理解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冲突行为逻

辑,对于乡村旅游地基层社会治理有重要意义。对

于旅游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的解释,以往研究大多借

鉴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居民感知到旅游带来的实

际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倾向支持旅游发展;反之,则

抵触旅游发展[2]。现实中,乡村居民从旅游发展中

已然受益却仍然冲突不断,反映了以“实际利益得

失”为视角的社会交换理论对于居民冲突行为的解

释力不足。在此背景下,以“相对利益得失”为视角

的相对剥夺理论弥补了上述不足,为解释旅游地居

7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背景下生态搬迁安置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

估和对策研究”(GD21YDXZGL04)、韶关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农户相对贫困评估和长效益

贫机制研究”(9900064603)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3-03-06;[修回日期]2023-06-17

[作者简介]龚晶晶(1985-),女,江西靖安人,博士,韶关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与农户生计、旅游社区

管理,E-mail:gjj0203@126.com;唐文跃(1973-),男,江西安远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社区地理、旅游地地方感,E-mail:twy1001@qq.com,通讯作者。

第85页

民冲突行为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的视角[3]。

相对剥夺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不

充分发展,人们易与身边的优势个体或群体进行社

会 比 较 而 产 生 弱 势 地 位 感 知 和 负 面 情 绪 体

验[4-5]439,213,出现“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的极端

失衡心理[6]714,进而引发冲突行为。在旅游快速发

展 背 景 下,乡 村 社 区 居 民 的 相 对 剥 夺 感 普 遍 存

在[7-8]1814,64,会 受 到 旅 游 发 展 阶 段[9]、地 区 贫 富 差

距[10]、地区经济水平[11]、弱势经济地位[12]等客观因

素和参照对象的选择[13]、主观社会阶层[14]和社会

公平感[15]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会降低社区满意度和

旅游支持态度[16-17],引发乡村居民的不规范行为

(恶性竞争、违规建房、抗议运动)[7]1818、消极应对行

为(消极承受、舆论攻击和积极抵抗)[18]32、非理性冲

动和破坏性表达[19],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

续发展[20-21]125。

尽管当前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文献

将乡村 旅 游 地 居 民 相 对 剥 夺 感 笼 统 视 为 一 个 整

体[3],鲜有对其多个维度展开独立分析。事实上,乡

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具有个体-群体的二维属

性[7-8]1819,70;且个体相对剥夺感预测个体间的冲突

行为,群体相对剥夺感易引发群体性冲突,两类相对

剥夺感对人们态度和行为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应独

立看待[22-23]438,125。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地居民

相对剥夺感的个体和群体二维特征进行细化研究,

以厘清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本质特

征属性。那么,乡村旅游地居民个体和群体相对剥

夺感的强弱表现如何? 个体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在不

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中是否存在差异? 个体和群体

相对剥夺感的形成过程是否有不同的特点? 鉴于

此,本文以“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为案例地,

揭示二维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总体特征、

差异特征和形成机制,为有效疏导乡村旅游地居民

相对剥夺感、提高居民对社区旅游的认同和支持、完

善乡村旅游地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地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进展

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等在对二战时期的美国

士兵进行研究时提出“相对剥夺感”,他认为相对剥

夺感影响了士兵的工作热情,这种心理来自与晋升

更快的同龄人的比较,而非绝对的物质差距[24]。虽

然stouffer没有给出相对剥夺感的确切概念,但明

确了相对剥夺感源于个体的社会比较。而后,学者

们从社会比较的对象、比较的事物以及比较后产生

的情感等方面探讨个体相对剥夺感形成的心理机

制。比较对象方面,个体相对剥夺感来源于与自己

某一社会属性相近的参照对象比较,认为相对剥夺

感与参照对象的选择紧密相关[4]439;王宁指出,个体

相对剥夺感不仅来源于与周边他人的横向比较,还

来自自身过去的纵向比较,并将个体相对剥夺感划

分为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25]。比较

事物方面,人们对于想得到的重要事物(财富、地位、

权力等),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人拥有、感到自

己有权利拥有、认为获得可能性大等条件满足时,会

产生相对剥夺心理[4]439。其中,经济收入是大多数

人关注的重要方面,收入差距是造成相对剥夺的重

要原因[26]。形成机制上,Smith 等指出,个体通过

参照自身过去或未来、群体内个体、群体外个体,从

而形成弱势地位感知,继而产生消极情感(不满[27]、

怨愤[6]714),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一般经过认知比较、

认知评估和相应情感反应等3个阶段[5]208。

随着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区的影响日益显著,

旅游地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Seaton首次将相对剥夺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居民的

社会心理分析,指出非旅游从业居民相对剥夺感来

源于与高收入的旅游从业者比较而产生的心理落

差[28]。而后,学者们通过量化和质性研究对个体相

对剥夺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王剑设计了民族

地区旅游地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单维量表[29]

;Xu

等开发了包括横向、纵向和基于公平理念的三维量

表[20]124;王文辉等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旅游地居民

个体相对剥夺感会造成恶性竞争行为[7]1815;张大钊

等进行多案例比较发现,旅游地居民个体相对剥夺

感是居民与周围他人进行比较后产生的弱势地位感

知和不满情绪[18]29;龚晶晶等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相

对剥夺感进行量表开发,对个体相对剥夺感下操作

性定义: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将自身重要事

物与优势个体进行社会比较而感知到处于弱势地

位,进而体验到不满意和不公平等负面情绪的一种

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8]67。

8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86页

1.2 旅游地居民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进展

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体现了学者们对相对剥

夺感的比较对象的不同层面的关注。除了个人层面

的比较,人们还会通过与相似的群体作比较来判断

社会制度是否公平,从而提出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概

念[4]440。Cho等同样认为,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应包

括个体和群体两个维度,并用企业员工的数据证实

了这两类相对剥夺感对员工离职意愿存在不同的作

用机制[22]431。Schmittm 等论证了个体相对剥夺感

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认为前者

预测个体间的冲突行为,后者预测群体性冲突,应独

立看待这两类相对剥夺感[23]127。随后,学者们以群

体相对剥夺感为解释变量,验证了其对游客线上集

体行为有预测力[30]。群体相对剥夺感是在个体相

对剥夺感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层面的相对剥夺感类

型,反映了人们社会比较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

更好地解释人们的群体性行为[31]。群体相对剥夺

感的形成同样经历了“认知比较-认知评价-情感

反应”的过程[5]208,即人们通过参照所在群体的过去

或未来、外群体(认知比较)而感知到弱势地位(认知

评价),产生不公、不满等消极情感(情感反应)。

旅游目的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

旅游地居民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关注。王文辉等认

为,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理

论框架进行分析,群体相对剥夺感是群体抗议运动

的重要原因[7]1815;龚晶晶等开发了个体-群体双维

度的相对剥夺感量表,认为乡村旅游地居民群体相

对剥夺感是居民将自身重要事物与优势群体进行社

会比较而感知到处于弱势地位,进而体验到不满意

和不公 平 等 负 面 情 绪 的 一 种 主 观 认 知 和 情 感 体

验[8]67。

1.3 研究述评

个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开展较早,多注重其概

念和形成机制的研究;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研究起步

较晚,目前更多关注其影响效应。同时,对于两者的

关系和影响机制的差异性的研究也受到关注。总体

来看,两类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心理学、社

会学和管理等学科领域,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区域经

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近年来,与旅游发展相

关的相对剥夺感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研

究层面由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单维度扩展到个体—群

体双维度,研究主题从理论分析逐步转向实践应用。

但是,大多文献仍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笼统视

为一个整体[3]24,鲜有文献对其个体维度和群体维

度展开独立研究,旅游地居民的两类相对剥夺感的

属性特征研究不足;尽管现有文献已总结了相对剥

夺感形成的“认知比较-认知评价-情感反应”的理

论框架,但比较的事物仍不明确,旅游地居民相对剥

夺感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影响

到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应引起研究者

的关注。鉴于乡村旅游地矛盾冲突频发,有必要基

于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调研数据,对个体相对剥夺感

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探讨。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自1999年发展旅游业至

今,已成为全国著名乡村旅游地,有着“中国最美乡

村”的美誉,是全国首例以整个县城为单位被评为国

家 AAA 级的景区,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019年9月28日,基于优化婺源旅游品牌、规范市

场秩序的考虑,县委、县政府通过股份收购成立了全

资国有企业———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婺源大

部分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和“通票制”经营,形成东线

“梦里老家古村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西线

“山水奇观生态游”共3条主要旅游线路。东线的李

坑、江湾、汪口、晓起等4个景区旅游发展较早,距离

县城近且相对集中,旅游经济水平较高;尤其是李坑

和江湾,分别凭借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意以及江

泽民故乡的名人效应,成为婺源旅游开发最成功、最

能体现旅游商业价值的两个乡村景区。北线的思溪

和石城、西线的严田等3个景区开发略晚,但近些年

同样发展迅速。各景点均以固定数额给社区居民发

放旅游分红,其地理位置、开发时间、等级品位、游客

数量和景点居民分红数额均存在差异(表1)。

近年来,在上述较为成熟的乡村景点,居民与其

他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也颇为凸显。自2011年李

坑村民因对门票收入分成不满而集体围堵景区至

今,居民冲突行为仍然层见迭出。因此,考虑到案例

地的典型性和适配性,本研究选择以上7个乡村旅

游社区作为案例地,选取当地居民作为调研对象。

81

龚晶晶等: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87页

表1 本研究案例地概况

村名

旅游

路线

距离县城

/km

开放时间

/年

景区品位

2017-2019年

年均游客量/万人

旅游分红

/(元/(人·年))

李坑

江湾

汪口

晓起

思溪

石城

严田

东线

北线

西线

12 2000 国家 AAAA、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52.74 2680

28 2002 国家 AAAAA、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50 650

23 2001 国家 AAAA、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17 280

38 2001 中国传统村落、江西历史文化名村 17.5 780

13 2003 国家 AAAA、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20 260

55 2004 无 5 40

38 2004 国家 AAAA 16 300

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龚晶晶等基于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开发了信

度和效度良好的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量表,

该量表包含了个体和群体两个维度,是理解乡村旅

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有效理论工具[8]69。本研究

借鉴该成果,采用个体—群体二维结构、8个题项的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量表,形成从1(非常不

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5分制 Likert量表。除问

卷调查以外,还辅以居民、旅游公司管理者和村干部

关于景区发展状况、景区管理制度、旅游分红方式等

方面的访谈资料。

由于当地居民不少外出打工和务农,考虑到样

本充足性和调查便利性,问卷调查从村口沿河或干

道、采取入户调查和拦截式便利抽样两种方式展开。

同时,鉴于问卷有题项涉及“村干部比普通村民受益

更多”,为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在问卷发放之前,

调查人员询问被调查者是否为本地人以及是否为村

干部;确定是本地居民且非村干部则派发问卷,否则

不开展调查。此外,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

文字理解能力较弱的被调查者,填答问卷困难时由

调查者读问卷并代为填写,确认信息无误后再现场

回收。调查小组由笔者和3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

组成,于2020年8月6日-25日开展入户调查和

访谈,共发放问卷406份,剔除数据缺失和重复选择

较多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7%。

运用SPSS的可靠性分析显示,个体相对剥夺感和

群体相 对 剥 夺 感 的 Cronbach'α 系 数 为 0.864 和

0.835,大于0.7的常用标准[32],量表信度良好。

3 结果分析

3.1 样本描述统计

纵观调查样本情况(表2),年龄大多在21~65

岁之间,出生地大多为本村,居住时间大多超过11

年,文化水平多为初中及以上。调查样本的人口特

征基本上与《婺源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实际情况相一

致,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居民相对剥夺感的总体特征

一般来说,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中,1~2.4表

示不同意或不重要,2.5~3.4表示中立,3.5~5.0

表示同意或重要[33]。总体上看(表3),个体相对剥

夺 感 较 高 (3.536),群 体 相 对 剥 夺 感 同 样 较 高

(4.078),个体相对剥夺感均值小于总均值,群体相

对剥夺感均值大于总均值,这说明居民相对剥夺感

主要来源于群体相对剥夺感。

从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各题项来看,旅游发展获利

(IRD1)、旅游参与机会(IRD2)和旅游技能(IRD4)等

方面表现突出(3.647、3.566、3.538)。频率统计结果

显示(表4),IRD1、IRD2和IRD4,其同意率(包括同意

与非常同意)分别达到60.2%、56.3%、53.1%,均超

过半数。说明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于个体间

收益、机会和技能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无奈。

综观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各题项,突出表现在话

语权(GRD2)和分红(GRD4)(4.686和4.569)两个

方面。频率统计结果显示(表4),GRD2、GRD4的

赞成率(同意与非常同意)分别达83.3%、63.7%,

均高于60%。可见,居民强烈感知到缺乏话语权和

分红 的 不 合 理。综 上,居 民 相 对 剥 夺 感 在 IRD1、

IRD2、IRD4、GRD2、GRD4等方面均值和频率表现

均较高,是应重点关注的。

8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88页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394)

表3 相对剥夺感的总体特征(N=394)

潜变量及观察变量 平均值 标准差

个体相对剥夺感(IRD) 3.536 0.846

IRD1旅游发展给我带来的利益比其

他村民的少

3.647 1.046

IRD2我参与旅游经营的机会比其他

村民的少

3.566 1.078

IRD3相比 其 他 村 民,我 对 于 景 区 管

理的建议或意见更加不被重视

3.393 0.962

IRD4 旅游发展让我觉得自己的旅游

经营能力不足,很吃亏

3.538 0.976

群体相对剥夺感(GRD) 4.078 0.771

GRD1吸引游客的旅游建设没有考虑

村民的需求

3.479 1.183

GRD2村民对于旅游开发和管理没有

话语权

4.686 1.016

GRD3旅游发展中,村干部比普通村

民受益更多

3.468 1.093

GRD4 村民 得 到 的 旅 游 分 红 是 不 合

理的

4.569 1.042

表4 相对剥夺感的频率统计(N=394) 单位:%

潜变量及观察变量

非常

不同意

个体相对剥夺感

IRD1旅游发展给我带来

的利益比其他村民的少

3.6 10.4 25.938.122.1

IRD2我参与旅游经营的

机会比其他村民的少

2.3 17 24.434.521.8

IRD3相 比 其 他 村 民,我

对于 景 区 管 理 的 建 议 或

意见更加不被重视

2.0 10.7 52 16.518.8

IRD4 旅游发展让我觉得

自己 的 旅 游 经 营 能 力 不

足,很吃亏

2.5 18 26.431.321.8

群体相对剥夺感

GRD1吸引游客的旅游建

设没有考虑村民的需求

8.6 19.2 29.316.626.3

GRD2村民对于旅游开发

和管理没有话语权

2.5 5.1 9.1 17.865.5

GRD3旅 游 发 展 中,村 干

部比村民受益更多

4.5 16.0 30.913.135.5

GRD4 村 民 得 到 的 旅 游

分红是不合理的

3.5 13.1 20.527.136.6

83

龚晶晶等: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89页

3.3 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差异特征

为了消除某些变量样本太少对分析结果产生的

影响,将表2中的年龄“20岁以下”“21~35岁”两组

样本合并为“35岁以下”;职业“非个体旅游经营者”

和“其他”合并为“其他”;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和

“大专以上”合并为“高中(含)以上”;居住时间“10

年以下”和“11~20年”合并为“20年(含)以下”。各

控制变量下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均

值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相对剥夺感的差异特征(N=394)

注:***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8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90页

第一,不同村落的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群体相

对剥夺感均有显著差异。个体相对剥夺感较高的村

子有李坑、江湾、汪口和晓起。这4个村子旅游发展

较早(2001—2002年开发),距离县城近(12~38公

里)且相对集中。其中,李坑和江湾分别凭借着“小

桥流水人家”的古意以及江泽民故乡的名人效应,成

为婺源旅游开发最成功、最能体现旅游商业价值的

两个古村落,在婺源旅游开发之初就吸引了很多商

家和游客,而汪口和晓起这两个村子与李坑和江湾

都相距不远,因而这4个村子旅游经济水平较高,居

民感知到的个体间旅游收益和参与机会的差距也较

大,与旅游受益者相比产生的心理落差更明显。在

这4个村子中,尤其以江湾和晓起居民个体相对剥

夺感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村子的居民参与旅

游比率较低(江湾30%,晓起5%~7%),社区的受

益面较小。

群体相对剥夺感方面,除严田以外,其余均处于

较高水平,尤以石城(4.667)和汪口(4.627)最为严

重,均达到4.6以上。原因是:一是石城位置偏远

(距离县城55公里),且以红枫为旅游看点,淡旺季

明显,村子旅游收益总体并不多,分红也是最少的,

40元/(人/年)。汪口的旅游分红同样较少,260元/

(人/年),相比巨额的旅游收益,村民亦感觉到并没有

得到应得的利益,从而产生了较高群体相对剥夺感。

第二,不同年龄间居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群体

相对剥夺感是有显著差异的。51岁以上居民的个体

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均大于50岁以下人

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

相对剥夺感有增加的趋势。参与能力与精力不足,导

致个体相对剥夺感产生。并且,由年龄与居住时间的

交叉表(表6)可见,年纪较大的村民(51岁以上),在

村子居住时间也较长(21年以上),对村子有较深的

感情,更关心村子的公共事务,其社区认同感和归属

表6 相对剥夺感的年龄/居住时间交叉表(N=394)

年龄/岁

居住时间/%

≤20年 >21年

≤35 5.58 4.57

36~50 6.61 23.60

51~65 1.52 33.50

>66 2.79 21.83

总计 16.50 83.50

感较强,因而对于社区群体利益更为敏感,群体相对

剥夺感也更强。

第三,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个体相对剥夺感、群

体相对剥夺感有显著差异。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和

群体相对剥夺感得分最高的均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人

群(4.109和4.315),得分最低的均为高中(含)以上

学历人群(3.019和3.866),呈现文化程度越低,个体

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越高的趋势。这可能

与不同文化程度中年龄分布结构有关(表7),“小学及

以下”学历中51~65岁、66岁以上居民所占比例较高,

年龄分布偏年长,因此个体和群体相对剥夺感较高。

表7 相对剥夺感的文化程度/年龄交叉表(N=394)

文化

程度

年龄/%

≤35岁 36~50岁 51~65岁 ≥66岁

小学及以下 0.00 9.64 22.85 12.69

初中 3.55 13.96 10.66 5.84

高中(含)

以上

6.60 6.60 1.52 6.09

总计 10.15 30.20 35.03 24.62

第四,不同职业的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群体相

对剥夺感有显著差异。“农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

群体相对剥夺感(3.972、4.292),大于“个体旅游经

营者”(3.134、3.954)和“其他”(3.502、3.988)。居

民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之间有关系(表8),职业为“农

民”的居民的文化程度大多在“小学及以下”。可见,

参与旅游较少的居民,文化程度也偏低,其个体相对

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较高。

表8 相对剥夺感的职业/文化程度交叉表(N=394)

职业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含)及以上

农民 18.27 8.88 4.82

个体旅游经营者 15.23 14.47 11.42

其他 11.68 10.66 4.57

总计 45.18 34.01 20.81

85

龚晶晶等: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91页

第五,不同旅游技能的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群

体相对剥夺感有显著差异。“完全没有”旅游经营技

能的居民,其 个 体 相 对 剥 夺 感 和 群 体 相 对 剥 夺 感

(3.896、4.372)大于“懂很少”(3.557、4.087)和“懂

一些”(3.155、3.775)的居民。由旅游技能和文化程

度交叉表9可见,在“完全没有”旅游技能的居民中,

“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比重是最大的。可见,在

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因缺乏技能和知识,其旅游受

益相对较小,越发感觉到个体和群体处于弱势地位。

表9 相对剥夺感的旅游技能/

文化程度交叉表(N=394)

旅游

技能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含)及以上

懂一些 14.72 17.51 16.75

懂很少 12.69 8.63 2.54

完全没有 17.77 7.87 1.52

总计 45.18 34.01 20.81

第六,不同家庭收入来源的居民个体相对剥夺

感、群体相对剥夺感有显著差异。家庭收入“不来自

旅游业”的居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

感(4.026、4.347)大于“部分来自旅游业”(3.891、

4.130)和“主要来自旅游业”的居民(2.691、3.757)。

家庭收入来源与旅游技能存在着联系(表10):家庭

收入“不来自旅游业”的居民大部分“完全没有”旅游

技能,因此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较少,个体相对剥夺感

和群体相对剥夺感更强烈。

表10 相对剥夺感的家庭收入来源/

旅游技能交叉表(N=394)

家庭收入

来源

旅游技能/%

懂一些 懂很少 完全没有

主要来自旅游业 21.07 1.52 1.78

部分来自旅游业 20.05 9.14 4.57

不来自旅游业 7.86 13.20 20.81

总计 48.98 23.86 27.16

第七,不同旅游区距离的居民个体相对剥夺感、

群体相对剥夺感有显著差异。距离旅游区“偏远”的

居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3.926、

4.385)大于“偏近”(3.484、4.163)和“浏览路线上”

(3.198、3.686)的居民。旅游区距离与家庭收入来

源存在着联系(表11),距离旅游区“偏远”的居民家

庭收入大多“不来自旅游业”,故居住地离浏览区越

远,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就越大。

表11 相对剥夺感的旅游区距离/

家庭收入来源交叉表(N=394)

旅游区

距离

家庭收入来源/%

主要来自

旅游业

部分来自

旅游业

不来自

旅游业

浏览线路上 20.05 14.97 8.88

偏近 3.55 16.25 13.46

偏远 0.76 2.54 19.54

总计 24.36 33.76 41.88

综上分析,除性别、出生地和居住时间以外,个

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在人口学特征方面

均有差异,即不同村落、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

收入来源、做旅游生意的技能和知识、家庭住址和旅

游区距离的居民,其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

夺感均存在显著差异。

3.4 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制分析

任何一种心理状态都是宏观外部环境和个体内

在思维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也不例外。

Smith等总结了前人相对剥夺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

型,提出了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受到社会层面和个体

心理层面的双重影响,即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经历

了认知比较、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3个阶段的心理

过程[5]208。

如前所述,IRD1、IRD2、IRD4是个体相对剥夺

感的重要表现,个体相对剥夺感主要来自与受益多、

机会多、技能强的村民的比较。正如访谈中居民所

提到的:“我们不做旅游生意很吃亏,搞旅游大钱都

被别人赚了,我们还是靠种田”;“我们住在里面没

用,那些河边的房子好做生意”;“年龄大了,精力和

能力不够,最多只能摆摊卖点小特产,不比年轻人,

8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92页

有经商头脑”。个体相对剥夺感较高的原因在于:首

先,社区贫富差距拉大。古村景区的房屋大多沿干

道或沿河而建,古屋离浏览区的位置直接影响旅游

生意的好坏和居民旅游收益,客观上加大了原本同

质化的社区贫富差距;其次,企业为保障景区经营的

规范性,对居民摆摊经营、散导、私人观光车运营等

方面有诸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居民

参与旅游的机会;最后,古村居民大多文化程度较

低,而企业较少开展针对居民参与旅游的技能培训,

导致大多居民缺乏参与旅游经营的知识和能力。旅

游参与能力、参与机会和技能的差距促进了居民个

体间比较,感知到个体弱势地位并产生不满意、不平

等、无奈等情感,继而形成个体相对剥夺感。

GRD2、GRD4是群体相对剥夺感的重要表现,

群体相对剥夺感主要来自与景区管理者的话语权和

分红的比较。在进行访谈时有居民说道:“分红这么

少,大多被公司拿走了”“哪里敢提意见,哪天公司给

你穿小鞋”“有想法有什么用,说了也没人理”。群体

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在于:其一,企业缺乏与居民

的沟通。在政府主导、国有企业负责制下,景区经营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旅

游规划与决策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加之景区管理者

的收入是相对稳定的,缺乏与居民沟通及合作的积

极性,较少进行民意调查。其二,旅游分红未随着游

客量的增长而增加。早在2007年6月,各景区便开

始实行的“通票制”,居民的旅游分红是固定数额;往

后景区游客不断增长,但居民的旅游分红仍然与多

年前一样。相比旅游企业的巨额旅游收益,居民发

觉到缺乏话语权和分红不合理,感知到群体弱势地

位并产生不满意、不公平、怨愤等情感,继而形成群

体相对剥夺感。

基于前人理论框架、前文数据和访谈资料的分

析推导,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是一个

旅游因素(旅游开发与管理)干扰心理因素(社会比

较、认知评估、情感反应)的过程。其中,个体相对剥

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存在差异,这种差异

主要源于其比较对象的不同。其中,个体相对剥夺

感的形成经历了“旅游干扰、参照优势个体(受益多、

机会多、技能强的村民)、个体弱势地位感知(收入、

机会、技能)”的过程;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经历了

“旅游干扰、参照优势群体(景区管理者)、群体弱势

地位感知(话语权和分红)”的过程(图1)。

图1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制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与讨论

本章基于江西省婺源县乡村旅游地394个居民

样本,对相对剥夺感的二维表现(总体特征、差异特

征、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产生了较高的个体

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且群体相对剥夺感

更大,群体相对剥夺感是乡村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

主要来源。然而,以往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

研究较为笼统[3]24,较少将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

相对剥夺感进行独立研究,鲜有指出个体相对剥夺

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强弱差异,相对剥夺感

的疏导重点并不明确。本研究发现,群体相对剥夺

感大于个体相对剥夺感,细化了以往研究结论,也为

相对剥夺感的疏导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

(2)不同人口学信息居民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和

群体相对剥夺感存在差异,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

相对剥夺感均会受村落、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

收入来源、做旅游生意的技能和知识、家庭住址和旅

游区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个体和群体相

对剥夺感的差异表现存在共性。非旅游情境的研究

发现,相 对 剥 夺 感 在 不 同 年 龄[34],不 同 文 化 程

度[35]、不同生计能力[36]的人群中均有差异,本研究

结论与前人观点一致。并且,以往研究较少涉及不

同人口 学 特 征 的 旅 游 地 居 民 相 对 剥 夺 感 差 异 分

析[3]24,本研究丰富了旅游情境相对剥夺感的差异

研究。

(3)个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机

87

龚晶晶等: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93页

制不同,这是因为两类相对剥夺感的参照对象不同。

其中,个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经历了“旅游干扰-参

照优势个体(受益多、机会多、技能强的村民)-个体

弱势地位感知(收入、机会、技能)-消极情感(不满

意、不平等、无奈等)”;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形成经历

了“旅游干扰-参照优势群体(景区管理者)-群体

弱势地位感知(话语权和分红)-消极情感(不满意、

不公平、怨愤等)”。两类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均是一

个社会因素(旅游开发与管理)干扰心理因素(社会

比较、认知评估、情感反应)的过程,这与 Smith 等

提出的“相对剥夺感的形成受到社会层面和个体心

理层面的双重影响[5]224”的观点相一致。

4.2 管理启示

乡村旅游地基层治理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

需兼顾社会效益和民生福祉。本研究可为干预乡村

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推进高品质乡村旅游地建

设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与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应高

度留意其群体相对剥夺感。群体相对剥夺感是相对

剥夺感的主要来源,应定期深入社区与居民进行交

流和沟通,了解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意见,警

惕居民对话语权和分红等方面的群体弱势地位感知

和没被公平对待的不满。一方面,优化旅游收益分

配机制,设立专项旅游收入扶持社区发展,以提高社

区旅游分红比例;另一方面,构建多方发声的公共议

事平台[37],给予居民一定的话语权和表达意见的机

会,与 其 保 持 密 切 的 情 感 关 联,并 建 立 互 联 互 通

机制。

其次,旅游社区教育宣传应考虑到居民的个体

相对剥夺感。个体相对剥夺感虽小于群体相对剥夺

感,但是同样处于高位,因此不能忽视居民与优势个

体相比较产生的不满和失落感。社区教育应引导居

民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相近或略好的参照对象,保持

适度的心理落差和压力,促进自我激励、积极进取;

同时,帮助居民认识和评估自身的特长,对缺乏特长

的居民进行技能培训,挖掘其就业和创业的潜能,鼓

励其寻找改善生计的方式。

最后,关注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较低、旅游技能较低、家庭收入较少来自旅

游业、住址离旅游区较远的居民,应为相对剥夺心理

干预和疏导的重点对象。管理者应基于相对剥夺感

将旅游地居民进行分类考察,识别并关注旅游发展

中的弱势群体的心理动态和生活诉求,对这类人群

定期入户交流与回访,以提升其旅游发展中的满意

度和获得感。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后续探讨:首先,关

系模型有待检验。文章做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工

作,但由于篇幅限制,并未对相对剥夺感与相关变量

(旅游开发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检验。未来

须建立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并验证,以精准地诠释变

量间的相互影响。其次,研究内容有待深化。文章

对7个乡村旅游地社区进行统一调研和分析,以期

提炼出一些共性化结论,故并未对这些景区分别进

行个性化分析。事实上,同一经营主体的各景区间

仍存在一些管理模式的差异,未来应探究不同管理

模式案例地的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差异化表现及其背

后深层次原因,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最后,本研

究选择作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典范的江西婺源古村

落作为案例地,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广至我国传统村

落旅游地。然而,乡村旅游地存在多种类型,古村落

旅游地只是其中一种类型,研究结论是否能适用于

其他类型的乡村旅游地还有待后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WANGL,YOTSUMOTO Y.ConflictintourismdevelopmentinruralChina[J].Tourism management,

2019,70:188-200.

[2] JOHN A.Residents'perceptionsontourismimpacts

[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4):665-690.

[3] 唐文跃,龚晶晶,赵多平,等.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

对剥夺感研究 回 顾 与 展 望 [J].人 文 地 理,2021(6):

19-27.

[4] 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

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3):438-453.

[5] SMITH HJ,PETTIGREW TF,PIPPIN G M,etal.

Relativedeprivation:atheoreticaland meta-analytic

review[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

2012(3):203-232.

[6] 孙灯勇,郭永玉.相对剥夺感: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

[J].心理科学,2016(3):714-719.

[7] 王文辉,白冰,张茵.相对剥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居

民不规范行为研究:以江西婺源县李坑、思溪为例[J].

地理科学,2019(11):1814-1821.

[8] 龚晶晶,唐文跃.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量表开

发与实证检验[J].旅游学刊,2022(11):64-74.

[9] 卢世菊,江婕,余阳.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

相对剥夺感及其疏导研究:基于恩施州5个贫困村的

8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94页

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8(1):111-118.

[10] 左冰.分配正义: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J].

旅游学刊,2016(1):12-21.

[11] 李燕琴.反思旅游扶贫:本质、可能陷阱与关键问题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

99-104.

[12] 王剑,赵媛.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农村社区居民权

益受损分析:以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人文地理,

2009(2):120-124.

[13] 王汝辉,吴涛,樊巧.基于扎根理论的三圣花乡旅游景

区原住民生存感知研究[J].旅游学刊,2014(7):31-

38.

[14] 蔡克信,潘金玉,贺海.利益、权力和制度:旅游社会冲

突的成因机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48-55.

[15] 张春燕.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形

成与疏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3):163-171.

[16] 王剑,彭建.基于结构方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

响感知 与 参 与 意 愿 研 究:以 樟 江 风 景 名 胜 区 为 例

[C]//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旅

游研究院,2014:63-71.

[17] 罗湘阳,张诗汝,龚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居民可持

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横向视角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89-

493.

[18] 张大钊,曾丽.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应对方式理

论模型[J].旅游学刊,2019(2):29-36.

[19] PENGJ,CHENX,WANGJ.Applyingrelativedeprivationtheorytostudytheattitudesofhostcommunityresidentstowardstourism:thecasestudyofthe

ZhangjiangNationalPark,China[J].Currentissues

intourism,2016(7):734-754.

[20] XUZC,SUN B D.Influentialmechanism offarmers'

senseofrelativedeprivation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J].Journalofsustainable

tourism,2020(1):110-128.

[21] 张大钊,马秋芳,赵振斌.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相对剥

夺感的前因和后果研究:基于个体心理学视角[J].

人文地理,2020(4):32-39.

[22] CHOB,LEED,KIM K.Howdoesrelativedeprivationinfluenceemployeeintentiontoleavea merged

company?therole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J].

Humanresourcemanagement,2014(3):421-443.

[23] SCHMITT M,MAESJ,WIDAMAN K.Longitudinaleffectsofegoisticandfraternalrelativedeprivation

onwell-beingandprotest[J].Internationaljournalof

psychology,2010(2):122-130.

[24] STOUFFERSA,SUCHMAN E A,DEVINNEY L

C,etal.TheAmericansoldier:adjustmentduringarmylife[M].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49:557-559.

[25] 王宁.相对剥夺感:从横向到纵向:以城市退休老人

对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19-25.

[26] KAKWANIN.Therelativedeprivationcurveandits

applications[J].Journalofbusinessandeconomic

statistics,1984(4):384-405.

[27] 李俊.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J].学海,2005

(4):175-178.

[28] SEATON A V. Demonstration effects or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counter-revolutionarypressuresof

tourisminCuba[J].Progressintourismandhospitalityresearch,1997(3):307-320.

[29] 王剑.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社区互动发展研究[D].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30] ZHAIX,LUO Q,WANGL.Whytouristsengagein

onlinecollectiveactionsintimesofcrisis:Exploring

theroleofgrouprelativedeprivation[J].Journal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20,16:

100414.

[31] 熊猛.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

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32] 张文彤,邝春伟.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3] TOSUNC.Hostperceptionsofimpacts:acomparativetourismstud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

2002(1):231-253.

[34] MOORED.Perceptionsofsenseofcontrol,relative

deprivation,andexpectationsofyoungJewsandPalestiniansinIsrael[J].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2003(4):521-540.

[35] SMITH HJ,PETTIGREW T F.Advancesinrelativedeprivationtheoryandresearch[J].Socialjustice

research,2015(1):1-6.

[36] CHEN N,HSUCH C H C,LIXR.Feelingsuperior

ordeprived? attitudesandunderlying mentalitiesof

residentstowards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2018,66:94-107.

[37] 王翔.共建共享视野下旅游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以

鼓浪屿公 共 议 事 会 为 例 [J].旅 游 学 刊,2017(10):

91-103.

89

龚晶晶等: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特征及形成机制 理论探索

第95页

CharacteristicsandtheFormationMechanismofResidents’

RelativeDeprivationinRuralTouristDestination:

TheCaseofWuyuan

GongJingjing

1,TangWenyue

2

(1.BusinessSchool,ShaoguanUniversity,Shaoguan512005,China;

2.SchoolofAppliedEconomics,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econflictbehaviorsofresidentsinruraltouristdestinationposesgreatchallengestothedevelopmentofhigh-qualityruraltourismdestinations.Relativedeprivationtheoryprovidesanewperspective

toexplainthesebehaviors;however,currentstudiesregardtherelativedeprivationofresidentsinrural

touristdestinationasawhole,whiledetailedanalysisof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areignored.Inaddition,thecharacteristicattributeandformationmechanismofresidents'relativedeprivationin

two-dimensionruraltouristdestinationarenotclear.

Thisstudyexplorestheoverallcharacteristics,differentialcharacteristicsandformationmechanismsof

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insevenruraltourismcommunitiesin WuyuanCounty,Jiangxi

Province.Aformalsurveywasundertakenfrom August6to25,2020,distributingatotalof406questionnairesandreceivingback394validquestionnaires(effectivecollectionrate,97%).DataanalysiswasconductedusingSPSS22.0.Withinthisstudy,threemajorsectionswerereviewed.Overallcharacteristics:

Theoverallstrengthofrelativedeprivation,thestrengthof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Differentialcharacteristics:Meansandone-wayvarianceof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under

eachcontrolvariable;Formation mechanisms:theoreticalanalysisoftheformationprocessofindividual

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

Thepaperhasfollowingfindings:Therearehighdegreeof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in

ruraltouristdestinations,withthegrouprelativedeprivationbeingthemainsourceofrelativedeprivation

overall;Relativedeprivationofdifferentdemographicfactorsshowdifferences.Bothindividualandgroup

relativedeprivationwillbeinfluencedbyfactorssuchasvillage,age,educationlevel,occupation,familyincomesource,skillsandknowledgeoftourismbusiness,homeaddress,anddistancebetweentouristdestinations;Theformationmechanismsoftherelativedeprivationofindividualsandgroupsvariesaccordingto

theircomparisonobjects.Amongthem,theformationofindividualrelativedeprivationhasexperiencedthe

processof\"tourisminterference,referenceofdominantindividual(villagerswithmorebenefits,moreopportunities,strongskills)andindividual'sperceptionofdisadvantagedposition\".Theformationofgroup

relativedeprivationhasexperiencedtheprocessof\"tourisminterference,referenceofdominantgroup(scenicspotmanager)andperceptionofgroupdisadvantagedposition\".

Themaincontributionsofthisstudyareasfollows.Thisstudyconductedanindependentstudyofindividualandgrouprelativedeprivation,refinedtheconclusionsofpreviousstudies,providedamoreaccuratetheoreticalbasisfortheguidanceofrelativedeprivation,andenrichedthedifferentialstudyofrelative

deprivationintourismsituation.

Thisarticleprovidesreferenceforeffectivelyguidingtherelativedeprivationofresidentsandimprovingcommunity-levelsocialgovernanceinruraltouristdestinations.First,communication withthe

tourismcommunityresidentsshouldbehighlyattentivetotheirgrouprelativedeprivation.Second,theeducationoftourismcommunityshouldconsiderresidents’individualrelativedeprivation.Finally,focuson

thevulnerablegroupsintourism.Residentswitholderage,loweducationlevel,lowtourismskills,less

familyincomefromtourismandaddressfarfromthetouristareasshouldbethekeyobjectsof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counseling.

Keywords:ruraltouristdestination;communityresident;relativedeprivation;Wuyuan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9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96页

2023年11月

第16卷 第6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6071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测度及制度增权路径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安徽西递村民感知研究

尚会蝶,王维艳,邹 银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语境下,遗产型村落的旅游空间不正义问题亟待正视与破解。文

章基于多个遗产型乡村参与旅游景区发展的实践,在对安徽西递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

的基础上,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弗雷泽社会正义尺度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方

法,从当地村民的感知视角,构建了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测度模型,并对安徽西递进行了实

证分析。研究表明:该模型可由承认正义、分配正义、参与正义3个维度及其14个观测指标进行表

征,研究为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评估提供了一个初步测量工具,丰富了旅游空间正义性研究

的实证内容;西递村民的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评价结果属于不正义范畴,而旅游吸引(物)的资源权

益是其核心议题;启用旅游地役权或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是提升村民感知水平的可行制度

安排。

[关键词]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社会正义理论;制度增权;西递村民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6-0091-11

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共享成为根本

目的[1]。但旅游业往往会生产社会收入不平等[2],

国内旅游空间实践中权益分配不公平现象已呈常态

化[3]8,空间正义作为一种阐释视角,将其引入旅游

空间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4]。空间正义植

根于空间和空间生产的过程,受空间所强化的支配

和压制的影响[5]1,其核心则是处理空间与资本的逻

辑关系,有着强烈的资本批判指向[6]。

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一般具有多重属性,它集

当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政府的遗产管理权

力空间与旅游资本的逐利空间于一体。其中,村民

的生产生活空间,不仅直接构成了遗产符号的本体,

更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吸引(物)[7]。然而,在遗

产化、旅游化的空间生产过程中,伴随着遗产被权威

话语的不断建构与开发利用,社区居民的声音常常

被忽视[8]。其结果极易导致旅游空间资源的不公正

分配[9]。涓滴策略即是对遗产地社区旅游资源权益

的无视[10],当地村民还不得不承受旅游业所带来的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物价上涨等各种成本[11],以及

遗产“保护”话语的制约[12]。对此,旅游学界也在积

91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开发影响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正义性研究”(42061029)资助。

[收稿日期]2022-12-28;[修回日期]2023-04-07

[作者简介]尚会蝶(1996-),女,河南鹿邑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

产业发展,E-mail:1453281875@qq.com;王维艳(1964-),女,云南建水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旅游管理,E-mail:ynsdwwy@126.com,通讯作者;邹银(1997-),女,贵州毕节人,云南师范大

学地理学部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E-mail:2607963646@qq.com。

第97页

极探寻遗产地社区的旅游增权路径,进而形成了基

于安徽西递案例的旅游吸引物权[13]14 与旅游地役

权[14-15]152,62 的制度增权观,而“阿者科计划”[16]18 的

成功,则为遗产型村落旅游吸引物权的股权制落地

提供了经验借鉴。

然而,就遗产型村落的旅游空间开发(生产)而

言,到底是正义还是不正义,或者其正义性程度如

何,该如何评价,又该由谁来评价,目前旅游学界尚

鲜见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遗产地社区居民作

为旅游开发中的弱势或边缘群体,同时又兼具旅游

吸引 物 权 的 权 利 人[13]14 抑 或 旅 游 供 役 地 权 利

人[14]154 的多重身份,很有必要也应该赋予其进行价

值判断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本研究在对多个遗产

型村落(包括安徽西递、宏村,云南阿者科村等)进行

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

生产理论、弗雷泽的社会正义尺度理论以及结构方

程模型的因子分析方法,构建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

正义性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安徽西递村村民的

感知问卷调查与访谈,进行实证与实测。研究成果可

为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的居民感知评价提供

一个初步的测量工具,并可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升

村民的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提供路径参考。

1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1.1 社会正义及其尺度

正义与公平、公正时有混用,但实际上3个词汇

并非同时产生,也不是针对同一层面的问题的概念。

其中,正义在价值等级体系中起统帅作用,而公平与

公正是实现正义的两个互补向度;前者诉求于一个

普遍主义的超政治的基础,后者可下沉到世俗的社

会生活领域,转化为分配公平以及法律公正,用于指

导人们的日常生活[17]

;“正义在此的主要主题是社

会的基本结构(thebasicstructure),或更准确地说,

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18]6。可见,

正义不仅意味着个体意义上的道德律令,更重要的

是社会正义[19]。

关于社会正义的尺度,霍耐特首先提出了“承认

一元论”[20],弗雷泽通过整合再分配与承认,形成了

“观点二元论”[21],此后又在吸纳了费尔德曼等学者

的具有政治内涵的参与平等观点之后,弗雷泽最终

确立了由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构成的三维社会正

义尺度框架[22]9。在我国,社会正义理论主要应用

于专题研究[23]、女性主义[24]、公共决策[25]、对新生

代工人面临的身份认同及其在“再分配”“承认”及

“代表权”维度上的困境[26]、构建我国公平正义的和

谐社会[27]、滇池湖滨区由搬迁引发的空间正义性测

度[28],以及影视艺术中的社会正义[29]等领域。

1.2 (社会)空间生产与(社会)空间正义

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空间转向,尤

其是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概念,把社会与空间直

接关 联 起 来,认 为 “(社 会 )空 间 是 (社 会 的 )产

物”[30]47。其“第一层含义是物质性自然的空间正在

消失;第二层含义是每一个社会———因此每一种生

产方式及 其 亚 变 种,即 所 有 被 普 遍 概 念 例 证 的 社

会———都生产出一个空间,它自身的空间”……由空

间实践(感知的)、空间的表象(构想的)以及表征性

空间(亲历的/活生生的)构成了空间的三元辩证法

……“在现实中,社会空间把社会行动,那些主体的

行动联合起来了。那些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集

体,那些主体生着、死着、忍受着、行动着”[30]52。“空

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吗? 当然是,不过它内含于财产

关系(特别是土地的拥有)之中,也关联于形塑这块

土地的生产力。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

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

产”[31]48。“如果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生产关

系再生产的所在地,那么它也已经成了巨大对抗的

场所”[31]10。因为“空间除了是一种生产手段,也是

一种控制手段,因此还是一种支配手段、一种权力方

式;尽管如此,它还是部分地逃离了那些想利用它的

人”[30]41。在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论述中,卡斯特认

为,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换言

之,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32]。

20世纪80 年 代 开 始,皮 里 首 次 提 出 “空 间 正

义”一词[33]。他在“社会正义”“领地的社会正义”等

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空间正义”概念化的可能性;

迪克奇则超越了皮里的空间正义再分配的论述,开

始关注空间的社会生产[5]3。进入21世纪,苏贾《寻

求空间正义》的出版,标志着空间正义理论进入一个

建构体系的新阶段[34]。“空间正义”的内涵至少应

9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98页

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和

机会的利益分配是合理公正的;第二,尊重不同(社

会)空间的多样文化,消除文化歧视和压制;第三,保

障社会群体平等参与有关空间生产和分配的机会,

增强弱势群体意见表达的能力[5]4。可见,这与弗雷

泽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三维社会正义内涵[22]9

基本一致。至此,我们认为,如果把空间实践比作一

枚硬币,那么(社会)空间正义与社会正义就是这枚

硬币的一体两面。

1.3 旅游空间正义及其制度增权逻辑

任何空间都体现、包含并掩盖了社会关系———

尽管事实上空间并非物,而是一系列物(物与产品)

之间的关系[30]124;正是空间的“关系”属性决定了在

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中引入空间正义的必要性[35]

;旅

游空间正义,旨在实现旅游空间实践的经济、社会和

空间权利的协同发展[36],就遗产地而言,旅游空间

正义是其自身属性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实现的直接体

现[37]。这源于“空间是一种使用价值,但是与之紧

密关连的时间更是一种使用价值,因为时间就是我

们的生命,是基本的使用价值。时间已经在现代性

的社会空间中消失了。除了工作时间以外,生命时

间已经失去了其形式与社会利益。经济空间使时间

臣服,政治空间则由于时间威胁其既有的权力关系

而加以抹除。经济的,以及特别是政治的优先位置,

引致了空间相对于时间的崇高地位”[31]53-54。历时

20余年的安徽西递“社区自主”旅游发展模式,最终

通过“改制”还是融入了权力与资本“共谋”的运作轨

道。回到当前国内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境,与旅游相

关的空间生产和权力关系、空间正义与非正义等议

题的讨论正当其时[3]8。旅游开发中的空间非正义

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的驾驭和经济利益的驱

使,深层原因则是伦理与制度建设的缺失[38]。

鉴于法律制度通过分配权利义务来调整社会关

系,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关系在法律制度调整中的不

同地位,只有在经济上各得其所,才使得社会关系迈

向平衡,这就是法律上的“公平”[39]。加之,旅游吸

引物权[13]131,[6]18 与旅游地役权[14-15]152,62 有望成为

遗产型村落旅游制度增权的有效路径,而社区居民

作为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弱势群体,以及旅游吸引物

权的权利人抑或旅游供役地权利人身份,应该成为

旅游空间正义性价值评判的主体。

2 研究方法与案例地选取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演绎、实地考察、问卷调

查、深度访谈,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及实

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以期构建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

正义性感知测度二阶模型。

2.2 案例地概况

西递村,属于安徽黟县西递镇下辖的行政村,共

有人口424户,1245人(截至2021年11月)。村内

有224幢明清徽派建筑,有124幢属于国家重点保

护对象,有祠堂3幢,牌坊一座,早在2000年就已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成为第一批中国传统

村落。1986年西递旅游自发兴起,1994年创立了由

村民自主经营的西递村集体旅游服务公司,2005年

公司更名为“西递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旅公

司”)。2013年经过“改制”,由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

限公司(国有全资)接手,最终村集体自主旅游经营

转型为企业主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

目前,西递社区(居民)参与景区旅游受益主要

有以下4个部分:一是景区门票分成,即村集体先从

景区公司获得620万元的保底基数(徽黄公司沿袭

2012年西旅公司分配给村集体和村民定额部分),

以及 每 年 门 票 收 入 超 出 2012 年 门 票 收 入 部 分 的

8%计提比例。村集体再以“资源保护费”和“门前三

包费”之 名 义,对 村 民 进 行 再 分 配,二 者 比 例 约 为

6.5∶3.5。前者主要依据建筑的新旧及用途分为1~

5个等级,以1等建筑(保存最完好)50元/m

2 为例,

2、3、4、5 等 级 分 别 按 1 等 级 的 80%、60%、40%、

20%来分配;后者按户籍人口数平均分配,每年人均

定额1800元。二是景区主要游路上公司指定的14

处定点参观户,他们除了前两项补偿,还有一项景点

费,约2.6万元/年。三是部分村民的旅游经营性参

与,如自主/出租经营客栈、餐饮、售卖旅游工艺品

等,也主要集中于景区主游路的两侧。目前“住改

商”户大约80户,占全村(户)的18.9%。四是村民

参与景区公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但岗

位大多是清洁、保安、售票等,而导游招聘基本上是

93

尚会蝶等: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测度及制度增权路径 理论探索

第99页

外界年轻有学历的人。五是村集体的旅游资产收益

(70万元/年的经营性资产租金)。实际上,社区(居

民)获得的景区门票分成,相当于西递村的旅游吸引

力租金[13]15,或者旅游供役补偿[14]156。表面上,“改

制”后的景区总体运营秩序良好,但实际上,西递村

民对景区公司的经营管理心存不满。

3 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

建构

3.1 模型建构的原则

第一,感知主体界定合理。鉴于遗产型村落社

区不仅提供了传统村落、古建民居、山林梯田等有形

的核心吸引物以及无形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活态

遗产,而且遗产型村落社区居民作为供役地权利人,

又是遗产核心吸引要素的贡献者,还承受着供役地

物权利用方式的限制,景区社区之间旅游权益的合

理与否,身为弱势群体的资源权益人最有发言权。

第二,维度界定的全面性。弗雷泽的三维正义

框架,已经涵盖各类具体议题就“主体间的平等对

待”[40]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3个维度上的正义

考量。鉴于弗雷泽的社会正义理论背景与我国的政

治制度背景迥然不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将弗雷泽三

维正义中的政治“代表权”替换为适合我国基层民主

政治发展的“参与正义”。

3.2 三维尺度的构建及其指标体系的设计

3.2.1 承认正义维度

承认正义,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

之间、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认可、

认同或 确 认,同 时 也 突 出 了 自 我 认 可 和 肯 定[40]3。

承认正义维度表达的是“应然正义”,是指基于自身

超越性而形成的理想意义上的正义,即“应当的”公

正[41]5。具体到遗产型村落旅游目的地,就是指对

作为旅游供役地及其权利人相关权益的社会认可和

自我认可。

具体指标主要涉及与遗产资源保护相关的门票

分成权益、“住改商”权益、景区优先就业权益、村集

体资产收益、生存发展权益5个指标等(表1)。例

如,社区参与门票分成指标的设计,体现的是遗产型

村落社区作为景区公司供役地的债权权益,既包括

对成本的补偿,也包括利润分红[42]。景区公司对社

区居民参与门票分成权利的认可与否,是“我者”对

自己身份被“承认”与否的感知评判。而居民“住改

商”权益指标的设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2013年通过,2016年修正)第46条的规定,即“乡

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

营”,同时在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保护

法》相关规定前提下,景区公司应该承认遗产地居民

适度“住改商”的权益。

3.2.2 分配正义维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配正义就是社会正义的代

名词,合理的收入分配是人类追求的首要价值和迫

切愿望[43]。弗雷泽认为,再分配正义是指寻求更公

正的资源和财富分配[44],分配正义要回答社会基本

或主要的福利、利益和物质成果或某种生活负担在

人们中间进行分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问题,是衡量

正义程度的最主要内容。分配正义层次表达的是

“实然正义”[41]6,是指基于现实社会条件约束而形

成的正义,即正义的实现状态和真实世界中人们对

正义的主观感受。

具体指标主要涉及村民参与景区门票分成、村

民适度“住改商”、景区优先就业机会、村民集体资产

收益分配以及村民生存发展诉求实现的程度等5项

指标(表1),主要体现在测度旅游社区居民对正义

的实现结果上。

3.2.3 参与正义维度

按照弗雷泽的观点,政治代表权具体体现在“决

策资格”和“决策程序”两个层面。在我国,人民当家

作主的“参政议政”“代表”地位已得以落实,关键应

是保证民意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表达。该维度指

标主要选 取 知 情 权、话 语 权、决 策 权 和 监 督 权 (表

1)。1993年颁布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第4、第5

条指出,当地社区和村民应参与保护和旅游的规划,

且旅游和保护活动应使当地社区受益。国内学者也

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指社区居民作为主体进入

旅游开发、规划、管理、决策、监督等重要事项的活动

中[45]。

至此,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指

标体系由“承认正义”“”分配正义”“参与正义”3个

维度及其14个测量指标构成(表1)。

9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6期

第100页

表1 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测度指标体系

维度 测量指标 村民问卷题项的转换

承认正义

(A)

A1 认可社区参与门票分成权益

A1 西递村村民应当得到与其村落遗产保护贡献/付出相当的资源保护补

偿(门票分成),您认为景区公司认可吗

A2 认同村民适度“住改商”权益

A2 西递村村民都拥有对自己房屋进行适度“住改商”的权利,您觉得景区

公司认可吗

A3 认可村民景区优先就业权益

A3 同等条件下,西递村村民拥有在景区优先就业的机会,您觉得景区公司

认可吗

A4 承认村集体资产的合理收益

A4 西递村村集体应当获得不少于“改制”前的旅游资产收益/集体公共福

利,您认为景区公司认可吗

A5 尊重村民生存发展合理诉求

A5 西递村旅游管理应当充分考虑村民的生存发展需要,您认为景区公司

认可吗

分配正义

(B)

B1 参与门票分成权益分配合理

B1 您认为西递村村民得到景区资源保护费(以2012年620万元为保底,以

后每年门票收入超出620万元的部分按8% 提给村集体)是公平合理的吗

B2 村民“住改商”权益实现公平 B2 您认为西递村旅游居民“住改商”现状是公平合理的吗

B3 村民景区优先就业安排公平 B3 您认为西递村村民的景区就业安排是公平合理的吗

B4 村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合理 B4 您认为西递村村集体资产的旅游收益/公共福利比改制前更令人满意吗

B5 村民生存发展合理诉求实现 B5 您认为西递村旅游管理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了吗

参与正义

(C)

C1 村民对旅游相关信息知情权

C1 您认为村民对西递村旅游发展、相关资源补偿决议、利益分配等信息知

情吗

C2 村民对旅游相关信息话语权

C2 您认为西递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村民参与表达意见以及相关建议

被采纳的协商议事机制了吗

C3 村民对旅游相关信息决策权 C3 您认为村民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制度形成有充分表决权吗

C4 村民对旅游相关信息监督权 C4 您认为村民对与自身利益相关决策、制度的执行能够有效监督吗

4 基于西递村村民感知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考察、访谈与调查问卷。

2021年11月4日,调研小组对西递村进行了预调

研,通过现场直接观察和对居民的访谈,得知西递村

已将原来设置的广场摊位取缔,遂将有关“商业广场

经营摊位分配”题项改成“景区就业机会”题项。此

后,进行为期10天的正式调研,以入户走访为主发

放问卷。此次问卷共发放266份问卷,最终获得有

效问卷 257 份,有 效 率 约 为 96.6%,占 全 村 居 民

(户)的 60.6%。问卷采用 李 克 特 五 分 制 量 表,从

“完全认同”到“完全不认同”,赋值从高到低相应地

从5分到1分。访谈对象包括现任村委书记、景区

公司经理、定点参观户、“住改商”户、普通居民等。

4.2 样本人口的基本信息统计

调查样 本 的 基 本 信 息 统 计 如 表 2。调 查 样 本

中,女性比例略高,占53.7%;年龄主要集中在45~

64岁,占比58.8%;学历总体偏低,多为初中和小学

及以下;职业普遍为农民,占46.7%;家庭人均月收

入多为中低收入阶层;样本中“住改商”户38户,约

占总样本的14.8%,与村书记提供的“住改商”户占

比基本吻合。总体来看,样本具有随机性且分布合

理,内容效度良好。

95

尚会蝶等:遗产型村落旅游空间正义性测度及制度增权路径 理论探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互动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