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发布时间:2022-5-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登江中孤屿[南北朝]谢灵运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此句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③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以“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竟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收起]
[展开]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此句化用“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濯我足”。③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④

近局:近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

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

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

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

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

可以看出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

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以“来”字,自然传神。

此情此景竟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

暂,兴致难尽。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请

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蒿里①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

代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归于蒿里。

1下 列 对 诗 歌 的 分 析,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

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

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

恨和要削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

政权的野心。

C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蒿里行》语言朴

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

形式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

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2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44·

第52页

第 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 琵琶行并序

1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

3品味诗歌的想象、夸张、对比等手法。

4体会诗人情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

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

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

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

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

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

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

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

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

物比人。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

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

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

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

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

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

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

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

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

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

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

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

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

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

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

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

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

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

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

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

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

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

影响深远。杜甫其人其诗被称为“世上疮

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其

诗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

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

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

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

羁旅、宴游、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

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

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 杜甫把律诗写得

·45·

第53页

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

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

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

《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

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

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

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

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

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

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

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

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絡,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

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为:“文

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正是因

为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

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

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

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

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

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

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

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

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

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地传达给读

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

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

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闲适诗语言风格浅切平易、意

绪情调淡泊悠闲,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

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

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

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

响更为深远。

1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

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

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

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

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在形式上有着句数固定、押韵严

格、要求对仗等特征。广义上的律诗包容度

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狭义

上的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

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2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可以

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可以联系

作者的个人境遇;可以抓住人物动作、心

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还应注意同一形象

赋予的不同情感。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

象的方法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

比兴手法、抒情方式。

3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

的双方安排在一起,

 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

·46·

第54页

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

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

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构成的方式看,

对比有两种情形:反面对比、反物对比。

1《梦游天姥吟留别》

(1)阅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

么?为什么?

(2)这首诗开头为什么先写“海客谈瀛

洲”,不直接写天姥?

(3)诗人怎样到达天姥山的?“飞”表现

了什么追求?“照”和“送 ”写出了什么?

(4)诗题为“吟留别”,而全诗无一字抒

“别”意,这是不是偏离了题意?为什么?

2《登高》

(1)《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分析《登高》首联和颔联中的几个关

键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所表

达的感情。

意象 特点 感情

落木

长江

(3)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

一起的?

3《琵琶行并序》

(1)有人认为《琵琶行并序》的第一段在

全诗中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你赞同这

一看法吗?

(2)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分析各句描摹

出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

作用。

诗句 音乐的特点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有人评说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

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7·

第55页

后宫词

[唐]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秋兴八首(其六)

[唐]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 韩十 四:名 不 详,十 四 是 指 他 的 排 行。

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

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

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

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

亲而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

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

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

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

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

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

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

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

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

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

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表

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全神

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

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

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哀情”的正

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 。

·48·

第56页

2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

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

3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

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

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第 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声声慢(寻寻觅觅)

1结合注释、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2品味诗歌精练、含蓄的语言艺术。

3理解诗歌借景抒怀、用典等手法。

4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思和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

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

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

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

画,尤善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

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

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

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

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

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

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

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

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

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

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

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

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

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

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中年

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

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

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

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

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

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

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

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

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

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

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

 题材

·49·

第57页

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

也有各种变化。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

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

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

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李清 照 (1084—1155),号 易 安 居 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

才女”之称。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

号与集而得名。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

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

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

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李清照南渡后的

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

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

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

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

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

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

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

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

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易安词在群花

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

人称“易安体”。

1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

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

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全盛时期。词最

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

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

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

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

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

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

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2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

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

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

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

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

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

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

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

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

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

词题。

3词派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

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

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

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现有

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

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婉

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

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

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

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

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豪放派的

特点是题材广阔,风格上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之意。

1《念奴娇·赤壁怀古》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这几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请简要赏析。

(2)试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一句中,“乱”“穿”“惊”“拍”

“卷”“雪”等字的表现力

 。

·50·

第58页

(3)上片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苏

轼词的豪放风格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孙权

和刘裕的两个典故一略一详,为什么要

详写刘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

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

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句 人物 表达的情感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巧

用对比,请做简要赏析。

3《声声慢(寻寻觅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三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请具体说

明。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语言形

式上有什么特点?

(2)《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

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

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 相

·51·

第59页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

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

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

“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

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

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

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

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

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

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

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

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

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

风光。写 景 如 画,不 设 色,淡 墨 勾

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

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

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

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

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52·

第60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

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

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

自信。

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收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

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

见解的能力;

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

间的关系;

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

系,提升当代文化参与意识。

二、单元提示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

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

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学会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收集相关资

料,确定主题,拟写访谈提纲,进行一

次访谈。

2整合访谈内容,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

志》。

什么是访谈

访谈是一种交谈活动,以口头形式,围

绕特定目的,根据访谈对象的答复收集事实

材料,准确地说明问题。访谈也是一种语文

学习方式,是应该掌握的实用性技巧。

1访谈的流程

①确定访谈目的。

②选择访谈对象。

③设计访谈问题。

④预约访谈时间。

2访谈问题的设计

①问题紧扣访谈目的,要简单明白,易

于回答。

②问题清晰具体,逐层深入,有利于现

象的梳理和挖掘。

③问题的范围、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措

辞要适合访谈对象的知识水平和习惯。

④可事先发给访谈对象访谈提纲,

 让其

·53·

第61页

提前做好准备。

3访谈的技巧

①尊重访谈对象,营造融洽的访谈气氛。

②访谈前熟悉访谈问题,不照着读,尽

量用对谈的方式。

③运用好提问技巧,善于引导,适时追

问,将谈话引向深处。

4访谈的注意事项

①访谈者在采访中要以倾听为主,注意

记录,不能喧宾夺主。

②访谈时间不宜过短,也不能过长。

③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

合访谈内容。

不忘初心,乡村振兴领路人

———专访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陈清

采访人:西南民族大学钟三明(撰稿

人/钟三明)

受访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陈清

老师

访谈时间:2018年 10月 28日

访谈背景:

陈清专注于生态农业发展领域,2007

年返乡自主创业,以“让农民活的更有尊

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目标。先后

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省

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

导师”等。

访谈记录:

钟三明:据了解,在 2007年,您放弃

城里高薪工作,返乡自主创业。请问是什么

原因,促使您做出这个决定呢?

陈清:当时我选择返乡创业,主要是看

到村里面(福安占西坑村)非常贫困,乡亲

们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村里面

不通公路、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一些基

础设施跟不上,是一个非常没落的小山村。

我想通过自己的自主创业,带动乡亲们发

展,改变村里面的这种状态。其次,我们不

能让这个村(占西坑村)消失了,所以我当

时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

钟三明:在自主创业的十多年过程中,

您曾经面临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您有什么收获与感悟吗?可以和我们分享下

十多年来您的发展历程吗?

陈清: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一路走过

来都是比较坎坷,没有一帆风顺。刚开始创

业时,我是以养殖为主,当时是养鸽子。但

是随着项目越做越大,在养鸽子的过程中,

我们经历了鸽粪风波。当时天气热,鸽粪没

办法处理,因此产生一系列问题:滋生很多

苍蝇,影响村民生活,群众到处上访,政府

要求我们限期整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费了很大周折。我

们通过一些专家的帮助,发明出生物发酵技

术。鸽粪经过生物发酵技术,转换为猪饲

料,因此我们延伸出一个养猪的项目。然后

养猪也经过生物发酵技术,进行沼渣分离、

干湿分离,通过沼气池进行猪粪处理。我们

把猪粪处理完后,沼渣进入鱼塘用来养鱼。

但是随着塘泥越积越多,我们又新做一个种

茶的项目。随着种茶的项目开始,茶园面积

开始扩大。我们经营有机茶,把塘泥转换成

有机茶的肥料。由于茶园面积大、塘泥不够

用,人工在除草的时候,把这边的山头除

完,到另一个山头除草时,这边的山头又开

始长草了。后来我们在一些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养殖茶园土鸡,进行除草、施肥。

在一系列的延伸项目中,它发展为一个

循环的系统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包含:养

鸽子、鸽粪喂猪、猪粪发酵、沼渣养鱼、沿

着鱼塘种茶、茶园养鸡,形成完整的循环生

态链。

这么多年以来,

 在每个项目延伸的过程

·54·

第62页

中,我们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个过程中的

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困难,都可能会使整个

项目夭折或倒闭。为了突破、解决这些困

难,必须进行产业延伸。经过这些项目延伸

后,我们得以解决当前问题。因此这一路走

来,每一个项目的延伸都会经历一个坎坷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脱一层皮,

同时我们的项目与个人也一直在成长。

现在项目逐渐走上正轨,带动精准扶贫

与乡村建设。反过来讲占西坑村的现状:由

于我们的返乡自主创业项目成功后,我们修

通村里面的通村公路,建设停车场,接通路

灯,引进自来水,拉进网络专线,因此现在

村里面的基础设施在慢慢完善。

钟三明:您认为占西坑村发展的优势与

缺陷在哪?

陈清:占西坑村的一个缺陷(劣势)在

于它距离主城区比较远。但是这个距离相对

一些发展中的城市或大城市,也不是很远

(占西坑村离城关约38公里,车程约一个小

时)。其次从占西坑村发展的劣势来看,因

为村里面的土地比较贫瘠、山林比较陡峭,

所以这边发展常规的农业生产,是没有优势

的;发展传统农业,也是不可行的。

从占西坑村的整体资源优势上看,占西

坑村的物种资源比较丰富,有野生的金线

莲、铁皮石斛、金禅花、几百年的红豆杉。

除此之外,占西坑村还有大面积的古树、荒

山、野茶。其次,占西坑村有个传统:传承

三四百年的制作传统酒曲的工艺、酿造米烧

酒的技艺。因此这些都是很宝贵的一些资

源。我认为,占西坑村的环境很美,如果它

的缺陷能够利用好,恰恰会转化为占西坑村

发展的优势。

钟三明:您对一些创业青年有哪些建

议?能和我们分享下您的经验吗?

陈清:对于创业青年的建议,我就一

条:选择好了,选择对了,就一定要坚持。

我的创业经验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碰到问

题寻找解决的方案,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

坚持。

我认为方法总比困难多,有困难就要去

寻找问题点,再寻找对策与解决方法。我想

真正的有序,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解决

问题,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钟三明:您对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与

方向?

陈清: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我是这样

认为的,占西坑村只是我们的一片试验田。

如果占西坑村可以发展好,那么基本上像福

建的这些山区农村,乃至全国各地贫困地

区,就不存在不能脱贫的问题了。当然这是

我从个人角度出发考虑的,从国家的角度,

这些东西就不是我们考虑的了。其次,因为

占西坑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农村,是在

没有任何基础设施、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发展

起来的。如果能够成功,我们想将这种模式

推广到全国。同时我们很愿意、很期待和一

些高校合作,与一些高校师生进行分享和交

流,引进一些高校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助力

乡村振兴与发展。

对于我来讲,个人成功或个人赚到钱

了,这不算成功。我们要是有能力,能够带

动更多人创业致富,让我们的农村变得更像

农村、更有朝气,那我们才叫做成功。

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为主题,选择

一个合适的访谈对象,拟出相应的访谈提纲

(至少设计五个问题)。

访谈对象:

访谈提纲:

·55·

第63页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1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

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

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

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

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

的文体,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

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

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调查的方法

①开会调查。

②个别访问。

③现场观察。

④蹲点调查。

⑤阅读有关书面资料。

1调查报告的类型

①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②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③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④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2调查报告的形式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前言、主体、结

语四个部分组成。

①标题。

②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向读者揭示报告的

主旨、目的和总纲,起到使读者了解全

文的作用。前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提要式

把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情况进行概括后

写在开头,使读者一入篇就对它的基

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交代式

在开头简单地交代调查的目的、方法、

时间、范围、背景等,使读者在入篇

时就对调查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有所

了解。

问题式

在开头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对调查

课题的关注,促使读者思考。这样的

开头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

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摆出来。

③主体。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文字,都属

于主体,是调查报告的展开部分。

④结尾。

调查报告常在结尾部分显示作者的

观点,对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升

华。因此,它的结尾往往是比较重要的

一个部分。常见的写法有下述三种:概

括全文,明确主旨;指出问题,启发思

考;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一份特殊的文化乡愁

———河南息县嗨子戏及其戏班习俗调查

陈广林

嗨子戏又称咳子戏、嘿子戏、哈子戏,

因其唱句间用“咳”作虚词甩腔,唱段开头

也用“咳”或“哎嘛”起腔而得名。嗨子戏流

行于河南淮滨、息县、固始、商城及安徽阜

南、颍上、临泉等地,是安徽、河南传统戏

曲剧种。嗨子戏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

类,主要流派有安徽阜南嗨子戏、

 河南息县

·56·

第64页

嗨子戏和河南潢川嗨子戏。其中,河南省息

县包信镇陈湖村嗨子戏,历史最为悠久,是

息县嗨子戏的代表。2011年 5月 23日,嗨

子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一、息县嗨子戏源流

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息县嗨

子戏起源于河南固始、商城一带,形成于清

嘉庆、道光年间,和安徽嗨子戏形成年代相

近,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息县陈湖是个小

自然村,全村仅高、瓮、陈三个户族。清嘉

庆末年,陈湖村瓮代族长瓮广泰自编竹质大

灯,自费缝制歌舞服装,吸收本村二十多名

男女青年演习歌舞。翁广泰以民间的灯小戏

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大灯班。大灯班时期道

具、服装简单,走村串巷,一副花筐,画地

为“台”即可开锣演唱,因而又称为灯扭子

戏、地扑笼子、地出溜子、山歌班子、花篮

戏等。陈湖人爱戏出乎寻常,家家户户祖祖

辈辈都有艺人,少则每家一人,多则二至三

人。从少年到老年,人人都能唱几个这土玩

艺儿。

由于瓮广泰玩灯技艺高超,深受百姓喜

爱。当地至今还传诵着一首民谣:“瓮广

泰、翁广泰,翻穿皮袄毛朝外,陈湖村里大

灯手,名字响亮百里外。”据说,县令的娘

子是个戏迷,只要外面锣鼓响,她要不过过

戏瘾,准得找县令的别扭。当时息县还没有

戏班,县令娘子听说陈湖有个灯班,就派人

接到衙门里搭台玩耍,同时,还让灯班现学

现唱各种戏曲小调,需一连演唱半个多月,

县令娘子才允许灯班出衙。从这以后,陈湖

大灯班吸收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而

成嗨子戏班,瓮广泰自然成了嗨子戏的第一

代班主。瓮广泰去世前,立下全村人共同推

举班主的班规,条件是:品行好、有耐性、

办事公平,具有领班与传艺的本领。群众的

眼睛是雪亮的,推举出来的六代班主都守本

分,而班主还成了瓮、陈两族实际上的精神

族长。村 民 和 戏 班 同 心 同 德,和 气 生 财

(才),形成了一个绝好地传承嗨子戏这一

特色剧种的外部土壤和内在条件。

1954年,陈湖嗨子戏改班为团,瓮文

玉被推选为陈湖嗨子戏团第一任团长,后推

选陈洪宇为第二任团长,完善了各项管理制

度,演出收入按技艺高低、出勤率多少分

配,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为丰富陈湖嗨子

戏的唱腔,他们还从小茴乡聘请了一位八旬

高龄的嗨子戏老艺人来教戏、唱戏。历经

“文革”和世纪末的戏曲萧条,陈湖嗨子戏

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中断过演出,但凭借家族

传承的独特优势,总是能够迅速地起死回

生,并顽强地活跃在广大的农村舞台。陈湖

嗨子戏班代代相传,已传至八代,现任班主

高金保。

二、艺术特色

息县嗨子戏为乡土小戏,前身是一个由

民间歌舞形成的大灯班,没有科班和专业剧

团。嗨子戏音乐体系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

组成。唱腔以板腔为主,曲牌为辅,帮腔合

声,打击乐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自

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陈湖嗨子戏音乐是以大灯调为主,吸收

了地灯调、花鼓调、民间小调的音乐特点,

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以“嗨”字起音

的嗨子戏音乐,所以陈湖嗨子戏唱腔与别的

地区嗨子戏具有“剧同腔不同 ”的特点 。

陈湖嗨子戏的唱腔音乐分为主调和花调

两大类。主调包括【苦娃子】【喜娃子】【老生

调 】。【苦娃子】速度较慢,常用于叙事抒

情,多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旋律多以小三

度的下行进行为主;【喜娃子】速度较快 ,

多表现活泼 、欢快的情绪 ;【老生调】旋律

平朴,多表现稳重、激昂的情绪。花调包括

【放鹦哥】【三清板】【祭塔】【打货】等,多反

映民间风俗。嗨子戏的曲牌音乐亦叫杂调

 ,

·57·

第65页

是直接采用民歌舞《地灯》的音乐,共三十

余种,常用的有凤阳调、彩调、打长工、开

门调等。

陈湖嗨子戏以羽调式居多,其次是宫调

式和徵调式,唱词采用当地的方言土语,通

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念多用本

腔(真声),有时在部分高音区和甩腔中也

用二本腔(假声)。演出有正本戏和杂调。

陈湖嗨子戏的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

击乐,乐队由三人或五人组成。锣鼓四五

件,还有配以笛箫的。目前演出时常用的打

击乐器有:大锣、小锣、堂鼓、边鼓、镲、

梆子、手板。其伴奏不分文武场,通常分为

“长唱短打”和“短唱长打”。短打为四至五

锤,为长唱加强节奏感,长打为九至十一

锤,为演员身段表演烘托气氛。

三、戏规、戏俗

为了戏班和演出的需要,息县嗨子戏戏

班在长期的合作和演出中创造和建立起一套

演出习俗。这些班规、戏俗经历代艺人的精

心摸索,使嗨子戏在封建社会的夹缝中求得

生存和繁衍。

1暖台。台,即戏班演出的地。台口,

就是戏班接下的演出任务。戏班是一个没有

生活保障的职业,演戏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台口就是戏班子生活的嘴。息县嗨子戏班每

到一个新的台口,出于礼节性的需要,第一

天晚上的演出既要演好,又不要戏钱,称之

暖台。

2开台。开台也叫“闹台”“大开台”,

即在演出之前由鼓师表演。其目的:一是驭

妖避邪,二是催促观众快来,时间一般长达

一二十分钟。

3赏台。赏台是由当地会头(戏曲演出

的组织者)对戏班暖台的答谢。赏台除了要

付所演戏的戏金之外,还会给每个艺人适量

的物质(酒、肉、烟)奖励。

4保台。一般情况下,只要戏班开台

了,即使刮风、下雨等原因演不成戏,请戏

一方也要按规定支付戏班戏钱,并支付戏班

米、柴、油、烟、菜等生活所需。

5登台。艺人第一次加入一个新戏班

唱的第一个戏,出场时,演员面对鼓师,背

对观众,向鼓师作揖。鼓师点头首肯后,才

能开始演唱。

6把台。艺徒第一次登台饰演主角或

大的角色时,其师父除向武场和同行打招呼

外,还应立于上场门给徒弟把台。把台,除

了给徒弟做必要的提示外,主要是给其精神

上的支持,鼓励其把戏演好。

7跳加官。每当开戏,正戏上演之前

都将演出一段“跑大灯”作为垫场戏,行话

叫“跳加官”,又称跳加冠、跳升冠。跳加

官既可以营造剧场热烈的场面,还可以收一

些额外红包。

8头面官坐场。开台以后,一个丑角

踩着小锣的点儿摇摇摆摆、慢慢腾腾地上场

了,他就是所谓的“头面官”。头面官走到

舞台前,先念两句定场诗,然后就坐在舞台

正中的椅子上。之后再念四句通俗易懂的坐

场诗,再次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头面官

坐场”用意有两个:一是等观众,二是等演

员化妆。待后台演员全部化好妆,观众基本

到齐,头面官就站起来跟乐队演出一小段妙

趣横生的戏。唱完,从舞台上下来,正戏

开始。

9“死口”戏和“活口”戏。所谓“死口”

戏,就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剧目,必须按照

所传下来的唱词一字不错地演唱;所谓“活

口”戏,就是 “幕表戏”,民间称其为“路头

戏”。“活口”戏没有现成的唱词,演出的依

据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提纲内容主要是这

部戏的场次、先后出场角色、大概情节、所

用砌末等等,具体的对白和唱词,则需要演

员自己视剧情发展自由发挥。

10“写戏”。戏班唱戏,

 有的是会首找

·58·

第66页

戏班联系,戏班也有一人负责联系演出地

点,此人称为“写头”。戏班和会首讲好条

件,签订演出合同,称为“写戏”。

四、现状

陈湖嗨子戏班又名陈湖花鼓灯咳子剧

团,演员由陈湖村民组成,至今依然保持着

“七忙八不忙,九人打满堂”的演出特点。

陈湖嗨子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演出活动

多和“地灯”相联结,一般规律是白天和傍

晚玩“花会”(玩灯),晚上下地场(指演嗨子

戏)。陈湖嗨子戏班历经百年,虽然凭借着

独特的艺术特点存活至今,但却面临着后继

无人的局面。

目前,息县嗨子戏剧团每年仅正月初六

到正月十五演出,之后,大部分团员就外出

打工或者到外地生活。由于演出收入少,必

需的设备添置都需要经过反复斟酌购买,演

出只能选择场面小的戏等,剧团发展受到严

重制约。

由于会唱“死口”戏的老艺人陆陆续续

过世或不能参与演出,而正经拜师学戏的人

越来越少,导致会唱传统大戏的人数逐年萎

缩。由于凑不齐都会唱传统唱词的演员,于

是就出现了“死口”戏一部分演员唱“死口”,

一部分演员唱“活口”的现象。往往会出现

今天剧团演出是这几个演员,明天换了个剧

团演出还是这几个演员的现象,演员流动性

很大。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陈湖村的

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外务工,不愿入梨园行

当,戏班人员年龄趋以老龄化,年纪最小的

艺人也 40多岁了,且演员们的文化程度偏

低,已无法上演大戏。由于嗨子戏演出市场

的不景气,愿意学唱嗨子戏的人越来越少。

戏班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2015年,息县 “嗨子戏”入选河南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息县省级“非遗”项

目空白。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陈湖

嗨子戏戏班也跟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做出调

适,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近些

年,息县一年一度的庙会又开始热闹起来,

庙会上必不可少的压轴节目就是流传多年的

地方戏曲———嗨子戏。嗨子戏里承载着许多

中老年人对童年、对乡村生活的记忆,传承

着一个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符号,留住文化乡

愁。嗨子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保留着

一份特殊的文化乡愁。

(选自《中国戏剧杂志》)

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询问相关人士,针对

家乡文物古迹保护、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展

开调查研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什么是建议书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

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

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

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

见书。

建议书的格式

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格式大体相

同,由标题、称谓、正文、结尾、署名和日

期几个部分组成

 。

·59·

第67页

①标题,可以只写“建议书”三个字,

也可以写《关于 XXX的建议书》。题目写在

第一行的中间。

②称谓,即要“建议”的对象。可写接

受建议书的单位名称或人的姓名。在标题下

空一行顶格写。

③正文,要写清建议的目的、内容和具

体做法。在称谓的下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

顶格写。

④结尾,表示建议者的希望,不写敬

祝语。

⑤署名和日期,在结尾下一行后半行写

清建议者的姓名,姓名下方写日期。

全民参与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建议书

居民朋友们: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生活因文明而美

好,2021年 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我县为

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文明成果人民享。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需要全体居民的广

泛参与和积极行动。为此,特向全体居民发

出以下倡议:

一、文明在心中:增强责任之心,参与

创建;常怀律己之心,以礼为先;增强仁爱

之心,友 善 互 助;秉 持 谨 慎 之 心,遵 规

守纪。

二、文明在口中:拒食野味,使用公筷

公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做到文明用

餐。说话不带脏,交谈不喧哗,吐痰不落

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三、文明在手上:垃圾不乱丢,宠物不

扰民,违建不可搭,不乱贴乱画、不乱摆乱

放、不乱挂乱吊、不占道经营。

四、文明在脚下:马路不乱穿、红灯不

乱闯、车辆不乱停、驾车不超速、排队不加

塞,“一米线”外等候,礼让斑马线,乘坐

公交主动让座。

五、文明在指尖:文明上网,不在网站

发表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信息,不传

谣、不信谣,上文明网,上安全网。不铺张

浪费,不大操大办,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

明新风。

创城一起来,有您更精彩。居民朋友既

是文明理念的倡导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

文明社会的维护者,也是文明城市的受益

者。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携手同进,让我

们立即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者、参与者和

推动者,为建设实力颍上、魅力颍上增光

添彩!

颍上县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指挥部

2021年 2月 5日

对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开展文化调查,搜

集整理资料,对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进

行思考分析,给小区物业管理的相关人员,

就小区文化建设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写

一封建议书

·60·

第68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

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

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

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探索社科类整本书的阅读门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

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2把握论著中的关键术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了

解和考察其学术价值;

3深入研读作品,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阅读和表达

能力。

二、单元提示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

习惯,拓宽阅读视野。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

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乡土中国》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

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

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

局限和现代意义。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

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

者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

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

路,把握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

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

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

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

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

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

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

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1作者简介

费孝 通 (1910—2005),江 苏 吴 江 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学士

学位。1935年 毕 业 于 清 华 大 学 研 究 院。

1936年底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伦敦大

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云南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 写下

·61·

第69页

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

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

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

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

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

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费孝通提出

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其主旨

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

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收录的是费孝通于 1946年

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

时的讲义,当时他应《世纪评论》杂志之约,

分期连载而成,后于 1947年出版于上海观

察社组织出版的“观察丛书”中。1985年,

《乡土中国》重版于三联书店,日后又陆续

发行了多个版本。

2《乡土中国》内容简介

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

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

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

的面貌。

《乡土中国》一书汇集了《乡土本色》《文

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

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

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

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

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

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

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

构及其特点。书中不作空泛说教和简单类

比,一切以时空条件为转移,从结构、道

德、法律、家庭、权力等方面来看中西文化

的差异。而本书的后记,近乎学术自传,它

真实地记录了费孝通对自我学术的认知,对

理解这本著作和他的学术思想,都很有帮

助。《乡土中国》虽然篇幅很小,但提炼的

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

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很能见

出学术气魄与学术见识。文字不以气势压

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

1学术性论著的读法

第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

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

质疑其中的观点。

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

充实知识,拓宽眼界,提升素养。教材中

“整本书阅读”要求我们的,主要是第二种

读法。

2普通的非专业阅读,可以按照以下三个

步骤进行阅读

(1)粗读全文,构建框架

①先读序言、后记,了解写作背景、写

作目的。

☆请了解《乡土中国》一书的写作背景和

作者的写作目的。

②次读目录,了解全书概况,写作脉络。

☆请根据《乡土中国》的目录,整理每一

章节的主要内容。

③泛读全文,了解全文的难点与兴趣点。

(2)细读章节,把握逻辑

①辨析概念。

②厘清思路。

③概括主旨。

☆请从《乡土中国》的十四篇文章中选择

1~2篇,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

观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本逻辑

结构。

☆举出书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说说它们对认识今天的社会有什么

意义。

(3)研读文段,辩驳分析

①分析观点的正误。

②分析逻辑推演的可靠性。

☆作者在第二、三章中提出“

 乡土社会不

·62·

第70页

需要文字”的观点,你同意吗?请说说

你的理由。

费孝通先生写作《乡土中国》的前前后后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 100周年

丁元竹

2019年 8月,国家教育部将社会学家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编入高中统编三科教

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

国》是费孝通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在 20

世纪 40年代计划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

的三部曲之一,但由于战争、院系调整、社

会学被取消等原因,他畅想的这三部曲未能

如愿以偿。《乡土中国》内容涉及传统中国

的基本特征、农村生活、社会结构、家庭家

族、道德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内

容,著作文字简洁、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雅俗共赏,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是费孝通教授

诞辰 110周年,这篇文章追溯费孝通写作

《乡土中国》前前后后的学术活动,理解这

本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此作为纪念。

学者的认知方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知识

积累和认知习惯,还取决于他(或她)所处

的社会关系模式:他接触了什么人,与什么

人交流和学术碰撞了,引发了什么思考等。

换句话说,《乡土中国》基于费孝通长期的

实地研究、理论探索的积累,还基于他个人

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模式。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蹉跎岁月

从 20世纪 30年代末英伦归国,到云南

的昆明、魁阁,美国芝加哥、波士顿等,再

到英伦、清华,10年间,费孝通跨越中国

南北、东西两半球,历经实地研究、国际交

流、历史研讨,他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变

换,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时间和

空间上相互交错的社会关系模式,《乡土中

国》就是在这样的时空结构变换中产生的。

从具体的社区研究到对整个中国社会整

体把握是费孝通在大瑶山对瑶族进行的田野

调查中与王同惠女士一起确立的认识中国社

会的目标。《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是他从

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园给研究生讲授“乡村社

会学”的讲稿汇集。为了讲授这门课,他先

是使用美国教材做参考书,后来觉得美国教

材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尝试着使用自己

过去在瑶山、江村、云南三村的调查材料,

抗战后期,他还一度涉猎经济问题,在报刊

发表有关经济的时评。1947年,他决定从

社会结构入手来讲乡村社会问题,他写道,

要“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

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他称这是

他工作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瑶山

开始的实地研究;第二个阶段始于 1946年

前后的生育制度写作和研究,《生育制度》

是这个阶段的第一本成果,《乡土中国》则

是第二本。在这两个阶段中间,即 1943年,

他访问了芝加哥大学,把《禄村农田》《易村

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为英文,

翻译成 EarthboundChina一书,把《昆厂劳

工》改写成 ChinaEnterstheMachineAge,他

还访问了哈佛大学等机构。

20世纪 40年代中期以后,费孝通的学

术研究开始由田野工作转向理论建构,从以

专注学术研究转向学术研究与时事评论写作

并举。工作和政治等多种原因迫使他停止实

地调查转向理论建构和开展更多的教学工

作。由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同时兼课、

日军轰炸昆 明 被 迫 迁 往 乡 下 等 原 因,从

1940年 10月至 1945年初(这中间有一年赴

美交流)的近 5年间,他更侧重授课和写

作。1993年在《个人·群体·社会》一文中,

他说:“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云大和联大两

校的教职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我不便

直接参与实地调查,

 所以有更多时间从事讲

·63·

第71页

课和写作。也可以提到,当时直线上升的通

货膨胀使个人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而我又

在 1940年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在呈

贡的农村里赁房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

活十分艰苦。因之,我不能不在固定的薪金

之外,另谋收入,我这个书生能找到的生活

补贴,只能靠我以写作来换取稿费。我当时

成了一个著名的多产作家。大后方的各大报

纸杂志上经常发表我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

要写,现货现卖,所得稿费要占我收入之

半。”费孝通自少年时代开始写作,20世纪

40年代的环境进一步养成了他的写作习惯,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乡村生活体验使他对农村文化和社会结

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个思想

敏锐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有抓住生活中

每一个细节的能力,直到晚年。这在他的许

多论述中都表现出来。他从农村的生儿育女

中悟出:“生孩子决不是件苟且随便的事。”

看到住房楼下的猪圈,他想到,“牛羊和猪

所需要食料的不同,逐使它们影响到我们利

用土地的方式”,“人口繁密、荒地稀少,

就只见猪而不见牛羊了。”“因为人多地少,

猪就有它的经济优势”。这些生活观察和体

验都使他的“通论”构建具有丰富的经验内

涵。一个社会人类学家一旦将自己理解的生

活寓于自己的理论逻辑中,其理论内涵有丰

富的经验。这样反复不断地进行下去,知识

就会逐步积累起来,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在

20世纪 40年代中后期就经历了这样一个

历程。

在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中不断深化对社会的认识

1943年 6月至 1944年 7月初访美国,

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重访英伦,都为

费孝通在跨文化交流中认识中国社会提供了

更加宽阔的视角。《乡土中国》的产生也得

益于这两次出访。费孝通在这期间与美国学

者进行了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像 20世

纪 30年代初期的论著一样,他在 20世纪

40年代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国内外著名学者

的名字 以 及 他 们 的 论 述,诸 如,曼 海 姆

(KarlMannheim,1893—1947)、 索 洛 金

(PitirimASorokin,1889—1968)、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尼 采

(Friedrich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等,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

人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根据大

卫·阿古什的研究,在出访美国期间,费孝

通曾与罗伯特·帕克(RobertPark,1864—

1944)等学者进行学术合作,哈佛大学社会

学系的 T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

1979)与他比较合得来。我们在这里进一步

还原当时的理论环境,与同时代的社会学家

进一步比较来探索费孝通的“通论”,可以

看出,费孝通构建的“通论”是那个时代社

会学的趋势之一。

在阅读 了 人 类 学 家 玛 格 丽 特 · 米 德

(MargaretMead,1901—1978)的《美国人的

性格》之后,他说到,他“看到了一个社会

结构的标本”,据此,他认为“人类学的任

务就在理解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美国也

好,中国也好,都可以成为我们理解的对

象”。他考虑“对于自己的传统、处境和发

展方向必须要有一次全盘清理……我们必须

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

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从我们的历史和

处境中加以说明”。正巧此时,《世纪评论》

约他为长期撰稿人,《乡土中国》应《世纪评

论》之约从 1947年暑期后陆续写出发表,既

是基于他讲课的内容,也是基于他这个时期

的思考。由此也可以理解《乡土中国》的行

文风格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世纪评

论》作为媒体对于文章要求的可读性决定了

《乡土中国》的行文风格。他解释道,“我在

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

特性,和 Mead女士根据美国的事实说明移

民社会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还有,

从英国回来不久,他对媒体表示,“

 此后想

·64·

第72页

静静地念一点书了,在国外觉得人家跑得很

快。中国也需要人做一点研究工作。”战争

年代的兵荒马乱以及其他政治原因,使诸多

学者没有条件深入实地研究,费孝通先生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出这番话的。

在铸造新的学术共同体中形成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对费孝通学术思想产生

影响的学术共同体大致有这几个,一是燕京

大学的“社会学社”,这个学术共同体以学

术讲座、师生交流、《北京晨报》和《天津益

世报》的副刊《社会研究》为平台,开展研讨

和学习。二是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参加马林

诺夫斯基课程学习的研讨班活动,有关这方

面的资料和数据我们掌握的还不多。三是在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期间,以“魁阁”为基

地的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共同体推动了费

孝通对中外问题的思考。费孝通后来写道,

魁阁“就是一个各学派的混合体;而且在经

常的讨论中,谁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例

如,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陶云逵经常参加

“魁阁”的讨论,不久就成了费孝通的“畏

友”。在与陶云逵 4年交往中,费孝通领会

到“反对”的建设性。陶云逵曾师从德国人

类 学 大 师 费 舍 尔 (KunoFischer,1824—

1907),德国学派和英国学派有很多地方针

锋相对,这可以启发思考。德国学派注重历

史、形式、传播,从各文化的相异之处入

手。学问在辩论中发展是学术发展的优良传

统,如梁启超所言,“学问不厌辩难,然一

面申自己所学,一面仍尊人所学,庶不至入

主出奴,蹈前代学风之弊。”四是回到清华

大学后他与吴晗等人结成的社会结构研讨

班,在历史与实地研究之间碰撞中产生了

《皇权与绅权》等一系列对中国结构深刻认

识的著述。此外,1943年春天,他经常与

潘光旦讨论优生问题,后来产生了他关于社

会选择的理论。潘光旦是费孝通的老师,也

是益友,潘光旦对费孝通的影响广泛,甚至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也可以

看到潘光旦学术思想的影子。从现有的文献

看,与他讨论问题的人还有胡适、吴景超、

吴晗。在回答吴景超的批评时,费孝通提出

了自己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经济观,他说:

“我们主张把经济活动成为完整社区生活的

力量,而不使它成为相反的力量,是从一种

社会价值的认定上发生的。”这种社会发展

的社会经济观的核心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

出发,重建中国人民赖以生活的工业,提高

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

早在昆明时,费孝通就结识了历史学家

吴晗。他后来回忆说,回到清华后,与吴晗

“一同组织了一个讨论班,聚集了一些对这

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切磋。同时还有学

校开了一门‘社会结构’的课程……”“实际

目的还是想借朋友们和同学们的督促,让自

己多读一点中国历史,而且希望能和实地研

究的材料串联起来,纠正那些认为功能学派

轻视历史的说法”。他曾写道:“我曾跟读

历史的老朋友商量,跟他们从头学起。”这

里的“老朋友”包括潘光旦、吴晗等,历史

研究帮助了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从

1947年底起,他开始研读中国历史,准备

“费几年读读中国历史”。在与吴晗的交流

合作中,也是受益很多,1947年在得到吴

晗的《由僧钵到皇权》一书后,他曾写道:

“辰伯(吴晗———笔者注)这本书若早出 20

年,我也不致和历史绝缘了。若是在 20年

前,像这类的书有 100种,我相信我一定会

全部看完。”1948年 8月 28日,在《皇权与

绅权》后记中,费孝通再一次提到与吴晗组

织讨论班,一起切磋“社会结构”问题。

《乡土中国》发表和出版已经 70年有

余,中国已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后

期,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乡土中国》写作时的中国社会已经不

是孤立、互不往来的乡土社会,

 先是进入因

·65·

第73页

资本主义入侵和中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而形

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后来历经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当然,即便是

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农村的人口依

然占到 90%左右,说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

也不过分。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通

过时间和空间关系变动分析了传统中国的社

会关系模式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

法启迪。

我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开启的农村

改革,以及由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乡村工业化

和城市发展,把那些本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

力地生活的农民送到了乡镇企业、小城镇和

大城市。尽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没有真正

意义上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但是,乡村社会

的组织方式和移民出来的所谓“农民工”的

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先意义

上的乡村熟人社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乡

土社会。进入工业化的农民依靠一个共同的

体制,这就是正在建设的适应城市化需要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户籍制度,也就是费孝

通所说的“共同的架子”。在这个阶段上,

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领域。经过 41年

的发展、改革和开放,中国的社会组织由改

革开放初期的 1万多个发展到 2018年的 80

多万个是另外一个例证。从 2019年国家统

计局发布的城乡人口统计数据看,中国大陆

总人口 140005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

常住人口 8484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55162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

为 6060%。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

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

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亿人,其中

流动人口 236亿人。中国在经历城镇化和

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和社会体制确实

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城乡人口经过 41年的

时间,在空间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布局。

温故知新。我国正在由传统的乡土社会

迈入工业社会、城市化阶段,开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

下,把《乡土中国》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研读、学习、体味,会进一步拉长视角,

深化认识,不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信心。

(摘自 2020年 7月 20日《人民政协报》)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霁

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

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

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66·

第74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理解“思辨”内涵,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

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

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

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释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

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

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阅读各类文

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

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

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

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

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通过课文

学习,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

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

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

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本单元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

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

维方式;

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

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

的表达观点;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

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

准确,以理服人。

二、单元提示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

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

学习有针对性的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

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

式、有针对性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二)单元学习内容

《劝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流俗的勇气。

《反对党八股》重点批判了当时党内盛行的形式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思想,提倡

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和学风。

·67·

第75页

《拿来主义》批判了当时政府和部分文人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

判性继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读书:目的和前提》从作者读书的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之于个人的意义。《上图书

馆》以生动的笔墨回顾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体现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拜。

第 10课 劝学  师说

1掌握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等文言现象。

2把握《劝学》《师说》中的多种论证方法,

重点区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3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的内涵。

4体会韩愈“不畏流俗”的精神和勇气。

5赏析品味《师说》的语言特色和丰富的语

言表达。

1作者简介

荀子 (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

(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

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名讳称“孙卿”,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先 秦 时 代 百 家 争 鸣 的 集 大

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

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

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

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

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

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

《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

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

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

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

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

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韩愈登进士第,两任

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

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

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

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

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

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韩

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

“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

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

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

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

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

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辞必己出”

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有《韩昌黎集》传世。

2背景

《劝学》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

不同立场和角度著书立说。此时,儒家的重

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 荀子从人性恶的

·68·

第76页

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

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

来的,只有懂得礼仪,人性才能最终改变,

所以荀子强调教育的作用,重视教育的功

能。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

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说》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这一年韩愈 35岁,在国子监任四

门博士。虽职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早已有

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师说》是针对

门第观念影响下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

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

制,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

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

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

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

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

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

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对此恶劣

风气深恶痛绝,于是他借《师说》一文,抨

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大力宣扬了从

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态度。

1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

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

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

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

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

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

针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

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

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

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

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2说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

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

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

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

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师说”就是

“谈谈关于从师学习的事”。

1《劝学》

(1)本文是议论文,要能找对观点,梳理

论据,请找出本文的观点句并初步分析

其逻辑关系。

(2)为了证明这几个分论点,作者又采用

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师说》

(1)本文第一段的论点是什么?是否有论

据?是如何说理的?

(2)请大家分析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论证逻

辑及论证方法。

(3)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69·

第77页

现实的荀子

陈炎

在当时著名的“稷下学派”中,荀子可

谓核心人物,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院长、首席科

学家。

虽说自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但在中

国文化史上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也就是

孟、荀二子了。我们知道,“仁”与“礼”是

孔子儒学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如果说孟子

用“性善论”的主张使孔子的“仁学”理论得

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那么荀子则用“性恶

论”的主张使孔子的“礼学”思想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

荀子不讲寓言,不说故事,论证人性本

恶,不像孟子那样还要打一个孩子掉井之类

的比方,而是直接从人的欲望出发:“人之

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

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

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

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

有师王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

于文理,而归于治。”

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孟说

孟有理,荀说荀有理了。其实,严格分析起

来,说“人性恶”同说“人性善”一样,都没

有真正的科学道理和充分的事实依据,但是

荀子敢于正视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的伦理之间

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不能不说是独具

慧眼了。黑格尔曾指出:“人们以为,当他

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

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

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

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这不仅是因为,在私

有制存在的历史阶段,人类对金钱和权力的

欲望,曾经是历史发展借以前进的动力;而

且也由于法律、道德、艺术和宗教等人类的

文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了制

裁、约束、净化,乃至升华人类的罪恶欲念

而建立起来的。

在荀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本恶,所以

才需要后天的教化和礼法的约束。所谓学问

之道,并不是要还原人的真心、恢复人的本

性,而恰恰是通过“礼”的教育,使之从恶

人变为善人,从原始的人变为文明的人。如

此说来,中华文明的确立,不仅需要孟子式

的浪漫主义情怀,而且需要荀子式的现实主

义态度;前者的功能在于积极的诱导,后者

的功能在于消极的防范。从这一意义上讲,

孟子与荀子、“性善”与“性恶”、重“仁”与

重“礼”,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两大学派,而

是在儒学内部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补充关系。

故而,梁启超才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

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

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

道,荀子兼尚霸道;二子持义虽殊,而同为

儒家宗师,初无判轩轾也。”

然而,荀子的这套理论是好用不好说

的。历代的统治者,总是爱在“礼”的表面

形式上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情感面纱,将其

说成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而闭口不

言其文明的外表下所隐藏着的欲望动机。因

此,荀子的理论虽然被用作治世良方,但其

本人却很少受到公开的赞扬。唐代的韩愈说

孟子“醇乎醇”,说荀子“大醇小疵”,显然

已有了扬孟抑荀的倾向。到了宋代,朱熹则

干脆主张“不须理会荀卿,且理会孟子性

善”了。因此,尽管荀子的理论与孟子的思

想难分轩轾,可是在儒家那套从尧、舜、

禹、汤、文、武、周 公 直 至 孔、孟 的 “道

统”谱系中,并没有荀子的一席之地。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存目,清初理学

家熊赐履著《学统》一书,“以孔子颜子曾子

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为正统,以闵

子以下至明罗钦顺二十三人为翼统,

 以冉伯

·70·

第78页

牛以下至高攀龙一百七十八人为附统,以荀

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为杂统……”这种座次

的排列显然是大大地委屈了这位富有创造性

的思想家,使他就像一位无冕之王一样,失

去了孔庙之中的显赫地位。然而即便如此,

反孔者却一眼就能看出荀子在儒学中的重要

作用,同时还常因不愿将矛头直指孔子而拿

出荀子来垫背。例如,维新志士谭嗣同就曾

指出,两千年来之政都是“秦政”,两千年

来之学都是“荀学”!如此说来,在中国思

想史上,荀子可真是一位有功不得赏,有过

首当罚的“冤大头”了。也许,真正的思想

家并不计较后人的评价,而只看重对历史和

文化的作用。

荀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已超出了

儒学的范畴。跳出儒学之外来看待这一问

题,“礼”作为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同

“法”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因此,像韩非、

李斯等法家人物都出自荀子门下,便是不难

理解的事情了。然而,“礼”与“法”毕竟又

有所不同。“法”的约束是外在的、强制的,

而“礼”的约束是内在的、非强制的;法律

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权力,礼仪强调的

则是人人有差的社会等级。从荀子所追求的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

的社会理想来看,他仍然只是儒家而非法

家。而这种维护社会等级的道德观念,也正

是中国社会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直到今天,人们在处理人际矛盾的过程中也

很少依赖于法庭的裁决,而是私事靠家长,

公事靠首长。只有在这种由家长和首长所构

成的社会氛围中俯仰屈伸地周旋下去,并达

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才能够

使自己在与社会的协调之中求得发展。这也

便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人们喜欢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

今天,便不能不想到这位在礼乐文化的缔造

上有过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荀子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

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

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

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

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

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

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

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

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

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

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

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

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

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

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

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写: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

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

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

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

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

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

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

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

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

 在于喜欢充当

·71·

第79页

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

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

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

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

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

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

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编造谣言来

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

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

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

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

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

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

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

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

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

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

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

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

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

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

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

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

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

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

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

自己与众不 同,来 招 惹 人 们 的 喧 闹 和 恼

怒呢?

《读韩愈》选段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

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

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

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

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等,跨越了一千多年,

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

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

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

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韩愈对这件事 (迎佛骨) 有看法,他

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

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

人,因提 意 见 获 死 罪 都 在 所 不 辞。所 谓

“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

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

实现了勇敢的 “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

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

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韩愈是个文章家,

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

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

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

您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 “群

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

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这佛如果真的有

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 (“佛

如有 灵,能 作 祸 祟,凡 有 殃 咎,宜 加 臣

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

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

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

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

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

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

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我向来觉得韩愈文

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

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

韩愈的确是个文人,

 干什么都要用文章

·72·

第80页

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

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

了一篇 《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

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

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 “与刺史亢拒,争为

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

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

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

命吏, “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

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

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

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

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

辜的,请降福给他们。 (“刺史不仁,可以

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 一片拳拳

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

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

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

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

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

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

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

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

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

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

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

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

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

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

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

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

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

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

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

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

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

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

求 “文以载道” “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

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

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 “文

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

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

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

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

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

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

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

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

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

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

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

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

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

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

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

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

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

地走向海角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

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

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

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

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

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

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

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

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

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

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

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

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

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

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

子,人心尚草莱!”

 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

·73·

第81页

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

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

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

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

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

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

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

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

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

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李渊父子虽然得

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

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

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

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

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

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

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

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

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

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

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

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

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

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

 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

 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

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

众质之,纯礼曰: “陵寝獉獉皆在邑境,岁时缮

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

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

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

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

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

神,名曰 “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

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 “草湿则生火,何

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

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獉獉者。除户部郎

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

士知开封府。前尹獉獉以刻深为治,纯礼曰: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

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

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

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

首曰: “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

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

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

不应为杖之,足矣。”曰: “何以戒后人?”

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

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

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 “上欲除君承旨,

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

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獉獉,罢为端明殿学士、知

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

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 《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

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

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

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

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

成后,

 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

·74·

第82页

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

连,因而 “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

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

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

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

事物前常加 “御”字,如御玺指皇帝

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

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

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

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

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

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

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

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

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

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

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

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

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

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

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

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

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

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

恐辜好生之德。

第 11课 反对党八股 (节选)

1认清党八股的实质及其对革命工作的

危害。

2学习本文在批判错误中充分阐述正面主

张的说理方法,理清说理的思路。

3学习本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

1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笔名

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

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

人。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壮

阔。记载着诗人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有

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 《七律·长征》 《沁

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念奴娇·昆

仑》 《清平乐·六盘山》 《采桑子·重阳》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政论文代表

作有 《矛盾论》 《实践论》 《为人民服务》

《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

2背景知识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 1942年 2月 8日

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是继 《改造我

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后的又一篇重

要的整风文献。当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

肃清王明 “左倾” 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

 ,

·75·

第83页

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争取抗日战争的

最后胜利,党中央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

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

八股以整顿文风。

八股文

八股文是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国封建

王朝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起于宋

代,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八股文有固

定格式,每篇都有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八部分组成。

其中四股各要求有两股文字相对偶,连字数

都有限制,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数敷衍成

文。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能为圣贤立言,试

题出自四书五经,要求应考人读一定的书,

学一定的注疏。这种内容固定而行事死板的

文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文化思想发展危

害极大,其流毒也甚为广远。

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

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言之无

物,空 话 连 篇 且 语 言 无 味,如 同 “八 股

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党八股阻碍革命

前进,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必须抛弃

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文风。

1阅读文章,画出观点句,抽取关键词,

理清全文结构。

2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第一条罪状论

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根据此思维导图,绘制其他几条罪状的

论证方法和思路,并比较总结共同的论

证思路。

4本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原因是

什么?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

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

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

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

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

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

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

今人徒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

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 “物”,

非古人所谓 “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

“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

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

 情感

·76·

第84页

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

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今人所谓

“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 “思想”,盖兼见

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

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

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

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

以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

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

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

人,虽有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

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

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

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

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

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

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

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 《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

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

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

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

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

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

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

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

杜香山之 “写实”体诸诗 (如杜之 《石壕

吏》 《羌村》,白之 《新乐府》),又一时期

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

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

柳 (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

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

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

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

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

之 《水浒传》视 《左传》 《史记》,何多让

焉。《三都》 《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

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

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

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

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

“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

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

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 “于铄国会,

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

之一证也。更观今之 “文学大家”,文则下

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

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

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

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 “逼真赝鼎”

而已,文 学 云 乎 哉。昨 见 陈 伯 严 先 生 一

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

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

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 “第一流诗人”摹仿

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 “半

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

有 “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

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

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 “第

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

说 (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

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

不事摹仿古人, (三人皆得力于 《儒林外

史》 《水游》 《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

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

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

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

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

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

 尤以作骈文律诗

·77·

第85页

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 “不通”。此

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

其取别号则曰 “寒灰” “无生” “死灰”。

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

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

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

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

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

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

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

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

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

特,作玛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

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

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

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

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

“蹉跎” “身世” “寥落” “飘零” “虫沙”

“寒窗” “斜阳” “芳草” “春闺” “愁魂”

“归梦” “鹃啼” “孤影” “雁字” “玉楼”

“锦字” “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

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

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

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

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

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

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

仅一大堆陈套语耳。 “翡翠衾” “鸳鸯瓦”,

用之白香山 《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

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

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 “荧

荧如豆”,其居室尤无 “柱”可绕也。至于

“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

之 “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

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

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

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

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

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

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

来书曰: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獭

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

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

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

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

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

‘旧雨’‘虚怀’ ‘治头治脚’ ‘舍本逐末’

‘洪水猛兽’‘发聋振銭’ ‘负弩先驱’ ‘心

悦诚服’‘词坛’ ‘退避三舍’ ‘无病呻吟’

‘滔天’ ‘利器’ ‘铁证’,……皆典也。试

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

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

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

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

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

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

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

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 “以子之矛攻子之

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 “自相矛

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

例中之 “治头治脚” “洪水猛兽” “发聋振

銭”,……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

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 “负

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

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

终以不用为上。如言 “退避”,千里亦可,

百里亦可,不必定用 “三舍”之典也

 。

·78·

第86页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

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

然今日若能另铸 “成语”,亦无不 可 也。

“利器” “虚怀” “舍本逐末”……皆属此

类。非此 “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

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

“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

近人诗云, “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

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

诗云,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

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 “伯仲之

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

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

尝有句云, “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

又云,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

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

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

吾所谓 “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

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

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

以图含混过去。是谓 “用典”。上所述广义

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

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

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

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

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

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

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

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1)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

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

之,有句云,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

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

璧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

至而酒不达。”诗云, “岂意青州六从事,

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 《十字军英雄记》

一诗云,“岂有荓人羊叔子,焉知微服赵主

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

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

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 “本

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霓,乃戕赵卿”

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

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 “虎狼在堂室,

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

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

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

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

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

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

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

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

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 “悟真

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

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

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

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

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

计拙典亦有数类:

(1) 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

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 “秋柳”一章

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

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

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

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

 然后能通

·79·

第87页

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

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 (章太炎语),

是其例也。今人言 “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

与天接之状,而曰 “西接杞天倾”是也。

(5) 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

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

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

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

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

何物,亦皆 “阳关三迭” “渭城离歌”。又

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

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

“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

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

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 “不用典”之

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

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三排句也。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诌,富而

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

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

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

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

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

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

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

之自由过甚之故耶。 (长律之中,上下古

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

良,当 “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

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

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

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

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皆文学正宗,

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

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

正宗,故有 “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 (参

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

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

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

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

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

体遂成讲学正体。 (明人因之。)当是时,

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

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

百余年矣 (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

国乃发生一 种 通 俗 行 远 之 文 学。文 则 有

《水浒》 《西游》 《三国》之类,戏曲则尤

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

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

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

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

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

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

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 “活文学出现”,

而但丁、路得之伟业, (欧洲中古时,各国

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

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

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

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

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

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一年

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

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

“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

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

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

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

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

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

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 又为

·80·

第88页

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此 “断

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

甚多也。)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

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

字 (如 “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

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

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

《水浒》《西游》文字也。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

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

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题,其所主张容有矫

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

一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

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之刍议,犹云

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写作背景: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

所作的报告。这篇报告和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

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

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

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

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

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

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

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

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中国共产党内

和党外引起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

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一九

三一年初至一九三四年底这段时期党内两条

路线的斗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巩

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

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

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

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

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

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

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

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

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

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

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

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

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

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

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

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

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

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

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

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

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

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

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

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

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

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

 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

·81·

第89页

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

空气。 “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鱼”,

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

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

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

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

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

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

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

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

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

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

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

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

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

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

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

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

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

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

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

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

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

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

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

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

据 “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

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

着吗?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

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

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

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

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

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

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

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

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

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

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

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

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

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

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

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

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

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

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

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

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

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

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

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

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

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

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

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

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

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

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

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

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

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

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 。

·82·

第90页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

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

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

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

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

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

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

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

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

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

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

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

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

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

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

际的空洞的 “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

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

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

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

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

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

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

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钦差大

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

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

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

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

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

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

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

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

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

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

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

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

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

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

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

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

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

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

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

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

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

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

中国;不单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

国革命史;不单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

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

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

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

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

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

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 “矢”就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

找这根 “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

方革命这个 “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

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

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

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

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

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

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

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

 就

·83·

第91页

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

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

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

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

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

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

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

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

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

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

态度,那就既不是 “头重脚轻根底浅”,也

不是 “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

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

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

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

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

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

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

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

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

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

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

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例如关于

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

况,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

策。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

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

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

一环。

(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

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

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

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

的研究。

(三)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

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

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

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

《苏联共产党 (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

的材料。 《苏联共产党 (布)历史简要读

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

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

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

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

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

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

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

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

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

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

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

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

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

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

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

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

不应仅局限于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

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

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

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

“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

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

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

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

 其成功之作会

·84·

第92页

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

用。如 春 晚 舞 台 上,藏 族 舞 蹈 《飞 弦 踏

春》、蒙古族舞蹈 《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

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

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

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

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

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

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 “二度创作”,应

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

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

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

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

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

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

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

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

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

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

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

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

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

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

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

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

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

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

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

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

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

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

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

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

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

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

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 “二度创作”时,

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

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

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

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

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

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

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

化保存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

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

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

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 “雅

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

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

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

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

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

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

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

作用

·85·

第93页

第 12课 拿来主义

1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论证逻辑,明确

“拿来主义”的学习观,体会鲁迅 “文

章大家”的风范。

2在学习本文过程中,结合对学习任务群

的认知,逐步认识思辨、理解思辨,学

会思辨,提升思维能力。

3领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4理解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结合当

下热点现象,理性思辨评价与表达。

1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

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他 1918年

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

的笔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

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

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政府和北洋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

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 5月,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发表了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

杂志编写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

将。1926年 8月因支持北京爱国学生运动,

为北洋军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

系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

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 10月 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 《呐喊》 《彷

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

文诗集 《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

《而已集》《二心集》 《华盖集》 《南腔北调

集》《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知识

20世纪 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

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

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

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

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 “全盘西化”思想甚

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

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

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探讨,

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

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

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 “拿

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

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反映了无产阶级

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杂文

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是直接而迅速地

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其特点

是短小活泼、尖刻犀利、风趣讽刺、议论说

理结合。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

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

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

并把它当作一种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时期的文

艺理论家刘勰,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

之时,杂文已随之出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文

章实际上就是杂文。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

代表的作家,为了当时斗争的需要,对于有

害的事物,揭危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

用杂文。它们犹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

 表现

·86·

第94页

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些杂文情感饱满形象鲜

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

新传统和新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作家们继承了杂文的传统,杂文成为新

型的文艺性政论文。

杂文有以下特征: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 “有害的事物”

“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 “感应的神经”

“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

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

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 “论” 的

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

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

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

性,最主要的是 “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

然写的是 “一鼻,一嘴,一毛”,其 “形

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

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

“时代的眉目”。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

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

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

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

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

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

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4短小精悍

经典的杂文篇幅都比较短小,在不长的

篇幅中却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可看做匕

首、投枪。

1找出文中与 “拿来主义” 并列的概念,

结合语法、语境,在比较中理清各自实

质内涵,并明确后果。 (学会抓核心概

念)

概念 实质 后果

2请找出文中对 “拿来主义”相对明确的

表述。

3思考作者为了说明这一抽象道理用了何

种方法。

4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继承这个大宅子

的穷青年有三种做法,作者用了非常形

象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并根据穷

青年的表现探讨其行为的实质。

种类 表现 实质

5思考 “拿来主义” 者如何 “占有” 和

“挑选”。请齐读第 9段,找出大宅子中

有些什么东西,这些喻体背后的本体分

别是什么?

喻体 本体 如何对待

·87·

第95页

6请总结 “拿来主义”是怎样的学习观。

7思考:前文讲的几个 “主义”是针对西

方文化而言,但是这里讲的 “大宅子”

似乎是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谈。这样

的论证是否矛盾?

8既然 “拿来主义”这段写得如此生动精

彩,那为何不把这个部分放在最前,论

述结束再讲其他主义?

拿去主义

陈诏

“拿来主义” 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

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

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 “拿去主义”,虽

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 “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

中,所谓 “交流”,就是指 “拿来”,至于

“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

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

程。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

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

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

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

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

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

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

《红楼梦》 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

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 “糟粕”,

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

学和 《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

西,而当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

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

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 “道” 和

《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

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

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

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

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

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

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

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

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

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

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

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化艺

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

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

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

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

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

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

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

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

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

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 “拿去”的和 “拿

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

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 “拿来”

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

时髦。否则, “拿来”容易, “拿去”就困

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

“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

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

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

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

 拿去

·88·

第96页

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

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

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

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摘自 1986年 8月 21日 《文学报》)

也谈 “拿来主义”

小城

上世纪 30年代,鲁迅先生曾针对文化

和文艺,大声疾呼 “拿来主义”,即要大胆

西学东用。

21世纪的今天,“拿来”变得如此容易和

普遍。大家都在不断地、毫不客气地演绎着

“拿来主义”。有人把这种现象含蓄地称作

“借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命名为 “剽窃”。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术界。上至院士、博

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剽窃抄袭成风,

弄虚作假为常,巧取豪夺成性,欺世盗名为

荣。不仅如此,学术抄袭已经从学者的个体

行为发展成集体和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

化、合理化的趋势。被抓住和处理的清华大

学刘辉、北京大学王铭铭、复旦大学李良

荣、同济大学杨杰、汕头大学胡兴荣、上海

交通大学的陈进等人只是九牛一毛。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少文章和论坛

也深刻挖掘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呼吁

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界人士的责

任心、淡泊心和诚信品质。可是学术抄袭还

是愈演愈烈,大有从燎原的星火演变成了汪

洋火海的势头。

梁启超曾针对清朝学者呼吁素惯淡泊、

与世无争、终身于学的 “寒士”。在学术领

域逐渐商业化的今天,这种 “寒士”如稀

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试看身边的同事朋

友,发文章做科研,十有八九是 “借鉴”

了别人的,而这种借鉴并非 “七八个星天

外、两三点雨山前”。复制、粘贴、改编、

翻译,网络是如此好用。学富五车的大家们

会大方 地 点 出 引 言,作 细 注 释,而 那 些

“一瓶不满半瓶咣当” 的主儿总是偷偷摸

摸、含含糊糊、引而避之、鸠占鹊巢。

在西方学术界,如果被发现一次抄袭,

肯定是被踢出学术领域永世不得翻身;而在

中国的学术圈,被发现了或被指控了,作弊

者顶多是丢了一些头衔,还是会在高校和学

术界混得如鱼得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教

授,剽了一本英语原著的三分之一著书立

说。被发现后,学校为了保住系里的博士

点,把他转到了英语系以避风头,后来此教

授又出书一本,变本加厉抄袭了他人的二分

之一。低下的人品和腐臭的学品在不力体系

的庇护下生蛆长蝇,如果继续三缄其口,中

国教育和严肃学术真的要在沉默中灭亡了!

我对娱乐圈和影视圈知之甚少,偶尔的

观看和欣赏,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 “拿来

主义”。第一次看 《好想好想谈恋爱》时非

常激动,觉得影视圈终于出了电视精品了,

那镜头和光线的切换,音效和环境的采用,

精辟的对白和哲理性的讲述,四种不同女人

对时尚、爱情、友情、生活、工作的阐释都

令我欣喜不已。可不幸的是, 《欲望都市》

撞到了我的眼球,它每一季好像都在嘲笑我

这肤浅的骄傲。这是典型的超越借鉴的剽

窃,因为所有关于 《好想》的值得欣赏的

因素大都来自这部美国电视剧。被逼问是否

和 《欲望都市》有所联系的时候,导演刘

心刚才提到借鉴了该剧,他强调了借鉴,说

是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改变。是啊,至少他

是用汉语拍的。在剧前剧尾罗列那些演职人

员的时候,怎么就不能用最小最不占空间的

语言表明改编自 《欲望都市》呢?

韩剧的流行不仅带来了韩式服装和韩国

菜的泛滥,还把韩剧模式、理念、风格灌输

于中国影视界和大众心中。《白领公寓》《情

定爱琴海》不仅采用韩国明星,还运用了韩

剧的拍摄风格,典型的大特写镜头,

 精美的

·89·

第97页

服装和画面,灰姑娘和富豪王子的痴怨爱情。

情似神似,汉语版的韩剧而已。前两天中央

播出的泰国的 《凤凰血》也未脱窠臼。

上周译了一篇关于 “隐藏奢华”的文

章,说到美国名人明星们之所以穿用商标和

徽志不明显的名包和服装,就是因为这些名

包和名牌时装的赝品和模仿品充斥了美国各

大商店。这些所谓的 “名牌”的拥有也因

为普遍而失去独特和尊贵。

2005年美国时装周上展出了蓬蓬裙,

不久之后,中国的大街小巷就遍布穿着蓬蓬

裙的妙龄少女或中年少妇;绿色是去年的流

行色,于是这种为众人长久冷落的颜色开始

从点到面地扩散:几乎所有服装,裤子、裙

子、T恤、夹克、裤兜的边缝、袖口的褶皱

处纷纷挂上了绿色———草绿、淡绿、蓝绿、

深绿、军绿等等。真是穷尽了绿的内涵。

当然,时尚、服饰等流行因素的散播、

模仿和学术界、文艺界的抄袭剽窃不可同日

而语。它们引起的官司也相对少的多。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需要 10分钟的时

间,艾美奖上的时装和珠宝展示就可以把流

行理念和时尚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个

信息世界,只需要鼠标一点,你就可以搜集

到想要的信息,复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是

个粘贴、仿制、改编、模仿的时代 。“拿

来”如此容易,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这类的 “拿来主义”,不需要大力提倡

了,需要的是合理的限制和管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

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

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

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

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

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继承性以

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

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

可以从 “照着讲”和 “接着讲”两个方面

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

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

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

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

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

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

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 “照着讲”相关的是 “接着讲”,从

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

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

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

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

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

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接着

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

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

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

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

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

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

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

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

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 和 “接着讲” 二者无法分

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

能从 “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

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

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

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

上,“照着讲”是 “接着讲”的出发点。然

而,仅仅停留在 “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

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

创新。就此而言,在 “照着讲”之后,需要

继之以 “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

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 而新的思

·90·

第98页

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与 “接着讲”

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

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

内含 “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

发展,也相应地内含 “照着讲”。 “新子学”

应追求 “照着讲”与 “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

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

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

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

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

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

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新子学”受

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

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以突出

“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 “新子学”的品格可从

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

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

证 “新子学” “接着讲” 的必要和

可能。

D文章论证 “照着讲” “接着讲”无法

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

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

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

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新子

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

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 “接着讲”,虽然能发

扬以往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

生成。

D“新子学”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就有必要从 “照着讲” 逐渐过渡到

“接着讲

”。

第 13课  读书:目的和前提  上图书馆

1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结构,

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懂得真正的教养的意义,如何获得教养

等问题;领会 “上图书馆”的乐趣所在,

明确图书馆对作者成长的意义。

1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 (HermannHesse,1877—

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

年迁居瑞士,1923年 46岁入瑞士籍。黑塞

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

泰纳奖、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1946年,

由于 “他的富有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

和洞察力,

 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

·91·

第99页

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奖。被誉为 “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

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主要

作品有 《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

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爱歌颂大自然,写了不少歌咏自然

景色的田园诗。黑塞常发思古之幽情,怀念

中世纪,把古希腊、埃及以及东方的印度和

中国作为怀古伤今的寄托。他非常仰慕中国

文化,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

王佐良 (1916—1995),诗人、翻译家、

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 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

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

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被誉为新中国的

“三大英语权威”。

王佐良著有英文专著 《约翰·韦伯斯

特的文学声誉》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

论文集 《风格和风格的背后》;文化随笔集

《心智的风景》;中译英话剧 《雷雨》等。

2背景知识

《读书:目的和前提》

赫尔曼·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

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1912

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便爆发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他深深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

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试图通过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

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的名作。

《上图书馆》

本文是作者关于图书馆的一篇随笔。王

佐良一生与书为伴,在教学、写作、翻译工

作中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与他经常去图书

馆有莫大的关联。他对图书馆有特殊的感

受,本文就是作者对自己上图书馆读书学习

的几段经历的回顾。

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通常指

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

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

的记录。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

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

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

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婉而多讽,是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

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由法国散文家蒙田

所创。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

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

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 “理趣”

是其突出特色。

1请阅读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摘

抄经典句子,思考在作者看来,读书的

目的和前提分别是什么,文章的论证逻

辑又是怎样的。

2《上图书馆》写了哪些图书馆,有哪些

“奇趣”。内在是否有逻辑联系?

3这些图书馆的环境如何?作者为何要着

重描写图书馆的环境

 。

·92·

第100页

4两篇文章都和读书有关,又是同一课的

课文,请做比较阅读。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

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

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

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

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

浅显的是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

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正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

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

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日下的情

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

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

书、懂得读书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

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

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

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

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

一个故事,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

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

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纪回答

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

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

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

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

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

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

有不恤声名地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

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

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

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俊秀求官位利

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

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

来,这已失去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

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来都是如

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

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

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

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

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

华夏封疆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不必出于

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

所致。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

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

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

《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

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

的老前辈,这是方块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

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

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

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

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

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

而中国始终只有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

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

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

始终屹立不失者,

 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

·9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