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
明崇祯 青花“文王访贤”图大罗汉炉
本品口微侈,垂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胎体细腻洁白,胎质紧实。
通体饰白釉,釉面肥厚润泽。外壁以青花为饰,口沿下皆饰暗刻纹,
腹部通景绘文王访贤图。画面中心老者为姜尚,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手持鱼竿坐于河边,身旁树木,奇石俨然,其后躬身而立者为文王,
双手作揖,其后跟随武将、随从数人,动态各异,各执兵器,整体构
图简洁明快,纹饰描绘精细雅致。
“文王访贤图”为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独有的装饰题材,即周文王渭
滨访姜太公的历史典故。其出现的缘故可能与晚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崇祯皇帝即位后诛除魏忠贤等奸党,平反冤案,起用前朝被罢免官员,
广纳贤才,朝廷始有清明之象。此时文人雅士当中出仕奉君之思潮暗
涌,与隐逸自洁、寄怀山水的主流形成对立。此访贤图罗汉炉的出现
颇有深意,正是此种思潮之寄托。此件香炉从画风以及暗刻的装饰工
艺具有典型明末时期的风格。
本品绘画生动传神,深具晚明文人画风格,飘逸灵秀,饱含禅意。
此件青花文王访贤大罗汉炉,端庄俊逸,制作有度,绘制精湛,体
现出崇祯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准与鲜明的文人意趣,置于书房案头,
更添清雅。
来源:
WithJ.Lally&Co.,
D:25.7cm H:19.9cm
RMB: 400,000-600,000
1040
明万
曆 青花庭院高士人物图三足炉
明代佛教日盛,今故宫博物院旧藏和景德镇明代御窑场遗址地层中,
都出现了大批带道教装饰题材的器物,由此亦可想象民间道教流行之
景况,此香炉即在当时背景下产生。
拍品三足香炉绘以神仙人物图,青花色泽浓艳。所绘人物面容慈祥,
圆润饱满,青花发色蓝中透紫。所绘情景生动,层次清晰,角色描绘
栩栩如生,反映出万历朝瓷器生产的别样面貌。
备注:
附老包装
D:20.6cm H:14.9cm
RMB: 无底价 1040 拍品老包装盒图
1041
清嘉庆 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大笔筒
款识:“大清嘉庆年
製”篆书款
本品为笔筒,造型敦实,挺拔,拍品釉汁莹白细嫩,温润如玉。青花
发色浓郁明快,翠妍欲滴,勾勒晕染笔法极富层次感,满绘青花纹饰,
通体绘制缠枝四季花卉纹,四季花卉纹流行于明清时期,指将不同花
卉绘于同一画面中代表一年四季,多者十余种花卉,少则两三种,彰
显宫廷富贵荣华。缠枝莲花大小相错,花朵盛开,花瓣饱满层层叠叠,
缠枝卷曲优雅,穿插于花卉之间,其细致华丽的纹饰风格或受到西方
洛可可纤柔卷曲之风影响,枝蔓小而精巧,攀枝旋转交错,紧密繁复,
细致入微。底书青花“大清嘉庆年
製”六字三行篆书款,工整端庄,
此种纹饰乾隆时期即常见饰于官窑器物,此件拍品应承袭了乾隆官窑
风格,质量发色均不逊于乾隆,可谓官窑中之文房佳器。
D:21.4cm H:21.5cm
RMB: 40,000-60,000
1041 款图
1042
清乾隆 炉钧釉笔筒
笔筒造型小巧端正,器型规整。通体施炉钧釉,釉色以蓝绿色为主,
两种色彩于自然垂流中相互交融,似海涛般变幻无穷。置于案头,颇
为赏心悦目。
炉钧釉是清雍正朝仿钧釉时创烧的新品种,清宫档案中或为炉钧釉器
物的记载始见于雍正八年,故或成功烧制于雍正七年、八年前后。其
制作工艺颇为复杂,需先高温烧制素胎,后吹炉钧釉,再入窑低温烧
制方成。雍正朝产品釉色以红为主,红中泛紫,喻为“高粱红”,乾
隆朝及以后则以蓝绿色为主。本品所施炉钧釉,艳丽的
松石绿色与紫
蓝色相互交融,厚润而灵动,细观之如垂流如瀑如峰,气象万千,加
之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件文房雅玩的佳器。
备注:
附拍品老包装
D:9.4cm H:11.5cm
RMB: 无底价 1042 拍品老包装盒图
1043
清乾隆三十年 墨彩矾红
诗文小笔筒
题识:无求于人,寡欲于己,可以养德;
淡泊明志,清虚毓神,可以养志;刻苦
自励,节用少求,可以养廉;忍不足于前,
留有余于后,可以养福。岁在乙酉新春
书于珠山,
埜水汪銈。
钤印:“陶”“铸”“片月”
笔筒造型小巧端正,器型规整,通体施
白釉,洁白莹润,釉质细腻,器身通景
以墨彩题写诗句,书写笔意流畅,一气
呵成,行书字体用笔老辣,颇见功力,
题写内容为古人自勉词句,寓意隽永,
意味深长。
有意思的是,此件作品署“陶、铸”款,
不难令人把这件器物同一代“瓷圣”唐
英产生关联,唐英,雍正六年开始总领
景德镇御窑厂陶务,唐英博学多才,是
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印章雕刻大师、
书法家。唐英继任督陶官之后与窑工同
吃同住三年,终于成就自己一代陶瓷大
师、唐英烧制的瓷器被称为“唐窑”。
与清代其他著名的督陶官不一样的是,
唐英不仅为皇帝烧制许多精美瓷器,还
自己亲自设计烧制了一批有自己私款的
精美瓷器,这些瓷器在当年就是一瓷难
求的精品。唐英私款很多,包括 :俊公氏、
隽公、叔子、蜗寄老人、榷陶使者、等,
其中既有“陶、铸”款。有观点认为“陶、
铸”款器物为唐英用来送礼器物的特殊
记号。且此类“陶、铸”款器物多为水
盂一类小件文房器物,且同为阴刻“陶”,
阳刻“铸”。然落款中所提到之“
埜
水
汪
銈”为何人,目前尚无资料查明,或
为唐英友人?亦或为此笔筒真正作者,
尚不得而知,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综合笔筒工艺,风格,以及“岁在乙酉”
判断,本件作品应作于乾隆三十年,作
品小巧可人,制作考究,文气十足,
“书”“印”俱佳,可称为文房佳器。
D:6cm H:8.2cm
RMB: 70,000-100,000
1043 上下图为拍品不同侧面图
1044
清乾隆 斗彩墨书御制诗文壁瓶
款识:矾红“乾”“隆”篆章款
壁瓶,亦称之为“挂瓶”、“轿瓶”,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流行。
起初壁瓶挂于床上,四季插花,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床
榻中就有云:“床内后柱上钉铜钩,二用挂壁瓶,四时插花,
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至清代乾隆时期皇
帝酷爱以壁瓶装饰宫廷,在其珍藏稀世法帖的养心殿三希堂
的东板墙上就挂有壁瓶 14隻,他还把轿瓶作为其御辇的挂饰,
以供途中欣赏。
乾隆时期关于壁瓶之烧造,清宫档案中曾见有多处记载,如
乾隆十年《清档》中有:“四月初八日,唐英呈进制得……
在厂拟造得新样轿瓶与陈设小件数种均进呈鉴定”。 起先御
窑厂烧制轿瓶隻有画而无题咏,后乾隆七年皇帝曾专门下谕
旨于唐英:“将御制诗一首,交唐英烧造在轿瓶上用,其字
并宝玺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自此壁
瓶集诗书画于一体,无论是器形、纹饰和品种都更为丰富多彩。
拍品敞口,圆腹,圈足。斗彩绘如意云头纹、卷草纹、缠枝
莲纹等纹样,腹内开光墨彩篆书御题诗文。在《清高宗御制
诗文全集》有七首以《咏挂瓶》为题的诗,此篇即为其中两篇,
“静历黄图紫塞,饱参秋卉春葩。贮就常看不谢,篸处偏宜半斜。
岂虑勾蜂引蝶,隻疑浥露蒸霞。文殊昨示妙谛,纷雨优钵罗
花。”“无碍风尘远路,载将齐鲁芳春。本是大邑雅制,却
为武帐嘉宾。宿雨朝烟与润,山华野卉常新。每具过不留意,
似解无能所因。”钤印“乾”、“隆”。整体格调清新,
别具艺术魅力。北京故宫博物院及避暑山庄博物
馆收都藏有与此篇《咏挂瓶》御题诗文一致的
壁瓶,可互作参照。
H:22.4cm
RMB: 250,000-350,000
1045 款图
1045
清乾隆 仿官釉桃式笔舔连镂雕木座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雍乾二朝为清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时期,官窑瓷器以精致素雅而著称,
追摹宋瓷更是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雍正十三年(1735)
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碑》中总结御窑厂仿古和新增的釉色品种共计
五十七种,仿宋铁骨大观釉为其中之一,拍品即属此类仿官釉的代表
作,通体施釉肥厚,苍静的釉色、支钉痕露出的灰色胎骨、以及薄釉
处色泛深褐等特征,与宋代官釉几无二致,令人叹绝。
由于形取自然,桃实、枝叶偏在一侧,胎壁厚薄、轻重难以均匀,且
老干瘿结满布,沟槽错落,烧造成型难度极大,又以其通体满釉之特
征,器底及枝干等处共支垫十余枚芝麻挣钉以承胎体,使其在烧造的
过程中不致变形,工艺最为繁复,亦为目前仅见。
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皇帝好古,宫中摹古之风盛行,当时御窑厂及造
办处往往以商周鼎彝、先秦古玉、宋明瓷器为临仿对象,工艺精湛,
品种繁多,其中仿宋瓷器成就最高,为后世无法企及。
雍乾两朝的仿宋瓷器,以桃形笔舔最具特色,笔舔取桃果、枝叶为形,
施仿官釉,形取自然,色追两宋,组成临古采今之完美结合。而所见
桃形洗以小号居多,大号较少,拍品与市场出现流通之例相比,尺寸
较大,论造型之逼真、工艺之繁复,则为它品所不及,代表了乾隆官
窑的最高水平,极为名贵。
拍品取折枝寿桃为形,设计别出心裁,大桃半剖为洗膛,小桃依傍其
侧为饰,老枝嶙峋,秀叶釉薄之地清晰,舒展自如,状如实物,更显
桃实鲜活逼真。通体施仿官釉,釉色温润静穆,釉面肥腴,枝干及叶
缘等釉薄处仿宋代官窑“紫口铁足”特征,呈深褐色,更添古朴典雅
的气韵。
备注:
拍品连清代镂雕木座
L:29.4cm H:5.5cm
RMB: 800,000-1,200,000
1045 底部图
1045 拍品老底座图
1046
清雍正 仿青金蓝釉大天球瓶
拍品直口,长颈,圆肩鼓腹,圈足,造型古雅端庄,
线条优美圆润。天球瓶是明初受西亚文化影响而烧造
的瓷器,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流行于清代雍正、乾
隆时期,是宫廷最为名贵的陈设用瓷之一。雍乾之际,
皇室宫廷对永宣窑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风盛行,御窑
厂承命竭力摹制,所出皆为上佳之品,尤以雍正后期
乾隆早期最甚。其中天球瓶作为经典的永宣器类得到
广泛的摹制和创新,除了永宣时期所具有的品种以外,
还新添许多的门类,达到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
新意的境地。
此拍品比例协调,器型饱满硕大,恢弘大气。内壁均
施白釉,外壁满施蓝釉,釉质肥腴匀净,色泽沉静明快,
尤如蓝宝石般璀璨闪耀,其窑变泛金又如青金石一般,
又称仿青金釉,使得整器更添清新雅致之气韵。底足
旋修极为工整,胎骨细白莹润。查检海内外公私典藏,
此式天球瓶为雍正典型大器之一,其形极似永、宣,
比例合度,较乾隆时期的更为秀美。故宫博物院藏有
相类藏品,其形制相近,可资比较,参见《孙瀛洲的
陶瓷世界》,页 267,图 165。
H:57.5cm
RMB: 250,000-350,000
1047
清乾隆 茶叶末釉贴塑三羊首弦纹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乾隆一朝,国力强盛,国君推崇提倡,摹古之风更盛,造办处所辖各
种器皿作坊及景德镇御窑厂纷纷将古代铜器原型,作为器形的蓝本,
瓷、玉、铜、珐琅器等工艺品种均有临古铜器的佳作。此件乾隆茶叶
末釉三羊尊是唐英督烧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制古代铜器的典型作品。
三羊开泰,因古时“羊”、“阳”通假,亦称“三阳开泰”《易经》
中称∶“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
月为临卦,二阳在下。下月为泰卦,三阳大下。”其意为冬去春来,
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因此三阳开泰有吉祥之象。
此外,中国宗法社会亦有“君为阳”,“父为阳”的思想,故此纹饰
受到皇家大力推崇,而成为官作瓷器的经典纹样。从殷商时期起,就
开始在青铜器上铸以羊首为饰,本品正是摹自先秦青铜羊尊造型,为
乾隆初年御窑厂的仿古佳品。彼时御窑单色釉瓷器承前朝遗绪,成就
斐然,代表乾隆时期单色釉最佳质量。
据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文件》记载,乾隆皇
帝曾下发“厂官釉三羊尊”让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本品应为其
中一例。尊形壮硕,口沿外撇,颈腹之间各饰双道凸弦纹共三组,令
造型富于线条之变化。肩部堆塑三羊首为耳,羊首高起,形式古朴。
通体满施茶叶末釉,釉质肥润,色泽深邃古朴,是为唐英榷陶之下的
乾隆早期御窑之佳器,甚为难得。
备注:
有早年苏记拍卖记录
H:33.5cm
RMB: 2,500,000-3,500,000
1047 款图
1047 拍品另面图 参阅图:商 三羊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047 拍品拍卖记录封面及内页
1048
清雍正 青花轮花如意绶带耳葫芦扁瓶
永宣御窑品格之美,为有明一代之冠,其选料、制样、画器、
题款无一不精,创新发明极多,器类与釉色之丰富,为此
前所未经见,从而铸就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中
青花一门,极负盛名,终明之世,精光不泯,影响波及数
百年,其中雍正御窑受其影响极大,此件扁瓶即为一例证。
其造型即仿永宣制器,呈葫芦形,上部圆形,下部为扁圆形,
长方形足,颈肩两侧置对称绶带耳,此瓶式源自西亚阿拉
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
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以永乐宣德时期所制最为多见。
通体施釉肥厚,釉色明润。腹部分别所绘轮花纹,采几何
构图,其形式化及抽象性于中国之图像中较为罕见,瓶腹
沿廓所见三角形及几何图案边饰,皆富中东色彩。笔触描
绘细腻,青花发色苍雅,着力模仿苏麻离青之锡斑沉着效
果,颇为可珍。
H:29.5cm
RMB: 350,000-600,000
1049
清乾隆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荸荠瓶
瓶直口微撇,长颈斜肩,圆垂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微撇,形似荸荠,
古人谓之“荸荠瓶”,又称直颈瓶,系康熙时出现的新造型,端庄古拙,
风格独特,通体罩施白釉,瓶身以釉里红绘制缠枝花卉纹饰。瓶口绘
制回纹、如意纹,下肩、腹部通景绘制缠枝花卉纹,此瓶绘制布局严谨,
繁密,绘制精细,艳丽华美,本品釉里红沉着厚重,主要采用白描勾
勒技法,花卉枝叶井然有序,虽枝叶繁茂而丝毫不乱,足可见其笔法
精妙,色泽浓淡层次分明,不见浑浊、浸漫。须知釉里红和青花是两
种不同的呈色剂,钴与铜烧成的温度和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于窑
内气温要求更为苛刻,故相较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极大,因制作工
艺繁杂复而苛刻,故烧制理想的釉里红器物极为少见,可谓凤毛麟角,
即便如此,观有清一代釉里红器物,釉里红发色常由于对于窑内气氛
控制不好而发色暗淡,本品釉里红鲜妍欲滴,恰到好处,益见其难能
可贵,由此也可见本品烧制技术之炉火纯青,可谓同类中之极品。
本品虽未著款识,然无论从胎釉的精细程度,纹饰绘制的高超技巧,
以及典型官样的缠枝花卉纹饰等均可见其为官窑器物。南京博物院藏
一件清乾隆釉里红芍药纹赏瓶(见著于南京博物院编《中国清代官窑
瓷器》页 223)纹饰、造型都与本品极为相似,可资比较。
H:29.5cm
RMB: 300,000-400,000
参阅图:清乾隆釉里红芍药纹赏
瓶 南京博物院藏
1050
清康熙 黄地绿彩庭院
婴戏图碗
款识:“大清康熙年
製”楷书款
黄地绿彩婴戏图碗为明嘉靖朝创烧的
名贵品种,清代自康熙时期开始仿烧,
工艺更为精细。拍品与故宫博物院藏
品品种相同(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
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页 258、
259,图 88),内外均施黄釉,外壁
饰绿彩“八子闹园”图式,庭院之中
苍松挺拔,诸小童嬉于院中,或玩风
车,或击鼓,或鸣锣,姿态各异,形
象生动可爱,童趣盎然。纹饰锥刻而
出,颇见匠心,黄彩娇妍欲滴,绿彩
翠韵怡人,均匀净无瑕,鲜艳明丽,
为清康熙官窑之标准器。
D:15.5cm H:6.9cm
RMB: 150,000-180,000
1051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
製”楷书款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
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此件青花大碗,胎体坚致细腻,白釉微泛青色。
其通体绘缠枝花卉纹图案,绘画流畅,青花发
色蓝中带紫,其晕散效果为仿明代宣德官窑器
特征,圈足内落青楷书花双圈“大清雍正年
製
”
款。雍正青花素以精细小巧着称于世,而此碗
却是器型硕大,独出一格,更显别致。可见此
件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碗具有清雍正瓷器典型特
征,十分具有观赏价值。
D:23.9cm H:11.7cm
RMB: 200,000-300,000
1051 款图
1051 碗心图
1052
清乾隆 青花游鱼纹斗笠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据《宣统十五年十月立养心殿西围房装箱草册》中载:“十月廿五日
装收,养心殿西围房瓷器:第一箱:……白地蓝草鱼帽盌十一件……。”
其中“白地蓝草鱼帽盌”即应是本品。相对于乾隆朝其他御窑瓷作,
本品纹饰特殊,质量精绝,且烧造数量稀少,颇值珍视。台北故宫博
物院藏有相同藏品,其纹样形制相同,可作参照。
鱼藻典出《诗经》,是《小雅·鱼藻之什》中一篇,借鱼儿在藻之乐
暗喻武王饮酒的平和安乐,进一步赞颂当时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
庄子道家思想中,“鱼”亦是其向往自由自在思想内核的重要体现,
最著名的便是“知鱼之乐”。以鱼水之乐为纹饰,在宋代定窑等名窑
中即以颇为常见。而最为世人所熟知的鱼藻纹瓷器,当属元代以青花
为饰的鱼藻纹大罐,其所绘鱼纹分别为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四种,
取其谐音,寓意“清白礼贵”。本碗所绘即是此样。
本品斜直壁,圈足外撇,造型简洁,线条利落,因形似斗笠而得名。
碗胎体轻薄匀称,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外壁于圈足之上描绘浪花迭
起,纹样少见。内壁分饰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各一尾,碗心双圈
内描绘朵朵水草。全器青花发色纯正,画工精细,图案构图疏朗,为
乾隆瓷作所少见。
D:18.2cm H:7.1cm
RMB: 50,000-80,000
1052 款图
参阅图:乾隆青花鱼藻撇口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53
清乾隆 粉彩八吉祥纹茶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拍品为乾隆官窑经典品种之一 , 故宫博物现存 109 张瓷器官样中 , 即
有此品种图样 , 并写有“茶盅二十件 , 盖碗十对”字样 , 可见拍品为
清代宫廷茶器。乾隆三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载:“六月二十五
日 , 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 , 太监高玉交:……洋彩八宝
茶盅一件……, 传旨:着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照样烧造些来 , 仍
交磁器库。……钦此。”拍品粉彩八吉祥纹茶圆小巧精致 , 为品茗佳
器。外壁以粉彩精绘八吉祥图案 , 成双而配 , 扎饰各色结带 , 相互呼应。
全器釉面光洁 , 颜色搭配雅致 , 色彩柔和丰富 , 为乾隆官窑精品。
D:10.7cm H:6.5cm
RMB: 200,000-300,000
1053 款图
1055
清咸丰 霁红釉碗连民国
原锦盒
款识:“大清咸丰年
製”楷书款
据《清档》记载,清咸丰一朝瓷器数量
极其有限,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此时瓷
器与其它各朝相比亦相差悬殊。咸丰末
年英法联军烧抢圆明园咸丰瓷器又遭厄
运,多有流亡损毁,故现今存器因多加
保护。拍品底部的“大清咸丰年
製”六
字楷书款极具时代意义。盛行乾隆、嘉
庆、道光三朝的篆书款在此时大为减少,
这咸丰朝重又兴起的楷书署款风气后来
成为晚清官窑的标准,一直延续到宣统
御窑厂终结。
备注:
附民国老包装
D:15.5cm H:6.6cm
RMB: 180,000-250,000
1055 款图
1055 拍品民国老包装
1056
清光绪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盖罐
款识:“大清光绪年
製”楷书款
拍品与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品种相同(参见《故
宫清瓷图录·下卷·乾隆窑、嘉庆窑、道光窑、他》,
图 136;《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
样与御窑瓷器》,页 326、327,图 106),体量
甚大,为光绪官窑烧造的宫廷陈设用器,故宫博
物院所藏的清代官窑画样中即有此一品种。盖罐
通体以青花为饰,上下绘蕉叶纹,自肩部向下纹
饰亦呈带状分布,依次为缠枝卷草纹、折带纹和
缠枝莲纹,盖面亦绘青花缠枝莲纹,纹饰勾绘细
致,青花发色浓艳。且原盖未失,颇为难得。
H:54cm
RMB: 250,000-300,000
1056 款图
1057
清乾隆 斗彩海水江崖云龙纹罐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斗彩创于明代宣德,极盛于成化,以鸡缸杯闻名天下。此罐口已磨,
溜肩圆鼓腹。口部下方绘有一周缠枝花卉纹,如意云头纹所装饰。腹
部绘有两条龙纹,且穿梭在云雾之间。底足外侧绘有卷草花卉相衬托。
足底通施松石绿釉,第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及至乾隆
一朝,更把斗彩技艺发挥至极致。整体造型规整,线条优美。釉面肥
腴坚致,光润匀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青花发色淡雅,用彩缤纷,
红彩浓艳,绿黄彩淡雅。其凝结了成化斗彩的淡雅含蓄和乾隆时期炉
火纯青的绘画功底和制瓷技术,堪称乾隆时期同类中的精品。
H:46.1cm
RMB: 600,000-800,000
1057 款图
1058
明万曆 青花蕉叶龙纹小尊
拍品为小尊,造型敞口,直颈下收,圆肩,鼓腹,
圈足微敛,胎体洁白坚实,白釉莹润而富有光泽。
外壁腹部通景以青花绘二龙赶珠纹:颈部绘制蕉
叶纹,肩部绘如意云头纹,主体双龙赶珠纹绘制
极为潇洒,不拘小节,两条苍龙腾云驾雾,四目
怒视相对,张牙舞爪,气势凌人。青花发色浓艳,
青料浓重处蓝中泛紫,可见混合了进口的回青彩
料,本品虽未著款,然纹饰元素以及层次布局均
可见官样,可见应为嘉靖窑官搭民烧之器,或为
明藩王府用器。
D:12cm H:11cm
RMB: 40,000-60,000
1059
清道光 斗彩绿龙纹罐
“大清道光年製”篆书款
绿彩云龙纹罐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此罐造型沉
稳端庄。胎体洁白坚致,釉面滋润亮泽。通体以
青花绘纹饰线条,复填绿彩。肩部绘八吉祥纹,
下有一周如意云头纹将之与腹部主题纹饰云龙间
隔开来。腹部绘双龙戏珠纹,龙身伸展飞腾,龙
爪刚劲有力,飞腾于云朵之间,追逐宝珠。周围
饰以火焰,威武雄壮,极富感染力。云龙纹下为
莲瓣纹饰一周,内绘葡萄纹,构图紧凑。器底青
花书“大清道光年製”篆款,工整严谨。全器纹
饰填彩精准,绿彩娇嫩明艳,清代由于皇帝的偏
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
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从严格意义上
来说,此种绿彩云龙纹罐属于隻施单一绿彩的斗
彩瓷器。
H:20.2cm
RMB: 100,000-150,000
1059 款图
1060
清乾隆 白釉淡描青花仿古象耳尊
此件象耳尊器口微撇,宽颈,溜肩,鼓腹上敛下丰,颈肩两侧各有象
首耳,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甜白釉,白釉微泛青,淡雅宜人,通体浅
浮雕,通体雕仿古铜器造型图案。颈肩以菱形纹天地为隔,菱内铺雷
纹地,有变形龙纹向应,宽带下腹,雷纹地间饰有长尾鸟纹,头上有
冠,大眼突目,两侧迎对,成兽纹。底层雷地间有卷伏虎形纹,利爪
曲身,长尾翻卷。此构图和巧思,细腻,生动有趣,流露了浓郁皇家
气息。雷纹地以淡描青花勾勒装饰,青花发色与别的青花器大为不同,
呈现天青色泽,极为雅致。此淡青花搭配甜白釉别出心裁,润泽晶莹,
似宝光流动,釉润如推脂,非常适合附着在巧雕或工艺复杂的图腾上,
倍显力感以及精巧性。本件拍品浮雕工艺同样技艺高超,纹饰极具立
体感,呈现出似青铜般浑厚的体量
感。本件藏品,工艺繁复,传世极
其珍罕。同类纹饰可参见于商周青
铜器以及高古玉器,如台北故宫博
物院藏红山文化变形龙纹佩,与本
品腹部纹饰较为相似,可资参考。
H:22cm
RMB: 110,000-180,000 参阅图:红山文化晚期 龙型玉佩 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
拍品器身细节与红山文化玉佩纹饰
对比图
参阅图:清乾隆 孔雀蓝釉仿古象耳
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061
明永乐 青花内折枝花果外菊瓣纹大碗
该式莲子碗系明永乐、宣德年间流行的碗式之一,存世颇为罕见。因
碗底心有鸡心样突起,故又称“鸡心碗”。此碗敞口,深腹,小圈足。
口沿外壁饰回纹与莲瓣纹,口沿内壁饰波涛起伏的海水纹,腹内壁绘
折枝花果纹。纹饰炫丽明快,青花色泽浓艳,并有晕散现象。
观此件莲子碗之青花发色,色泽犹如蓝宝石,凝重古雅。据王世懋所
著成书于万历年间的《窥天外乘》载曰“永乐、宣德间 , 内府烧造 ,
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 苏麻离青含铁量高,烧成部分往
往形成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
抚摸有凹凸不平感。据冯先铭先生所著《中国陶瓷》一书载“苏麻离
青的输入随郑和船队的启程而始、停航而终”,可见此种青花钴料大
都由外进口而来 , 但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结束 , 这种优质的原料随
即销声匿迹。且“苏麻离青是官方进口的优质昂贵制瓷原料 , 由于官
府控制极严 , 民间窑厂是无法得到的” 足见其珍贵。
综上,拍品釉质温润莹亮,白中泛青,胎骨均匀坚细,纹饰描绘遒劲
缛丽,层次分明,繁而不乱,线条洒脱灵动,青花色泽艳丽,既是中
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见证,更是为明永乐御窑青花瓷之精品,不负永宣
青花之盛名。
同类器物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上海博物馆
藏陈萍女士捐赠一件,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可资参考。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D:21cm H:10cm
RMB: 850,000-1,200,000
参阅图: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1062
明永乐 甜白釉三系花囊
“水梁宣德简 , 内府境造 , 迄今焉青。其畴以骔眼甜白焉常。”—
万曆十七年 (1589 年 ) 王世懋撰《窥天外乘》。学者刘新园先生考证
明十五世纪时永乐白釉还未称为「甜白釉」;而至万曆十九年(1591)
黄一正著《事物绀珠》,出现「骔眼甜白」一词。并且刘新园指出嘉
靖朝发明了白糖制法,可能「甜白」一词的出现与白砂糖有密切关系 ,
即永梁白釉瓷与白砂糖的颜色非常相似 , 给人以“甜”的感觉 , 故名
甜白。—《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71-72 页)。
此三系小罐为明永乐一朝创新之品种。直口,短束颈,鼓腹丰肩,肩
上饰三圆形对称小系,圈足,平底无釉。这种小巧而隽永的器型为明
代初年去“胡元之旧”趋势影响下的产物,既逐步摒弃元代各类厚重、
拙实,硕大,花纹繁密的瓷器,又恢复宋代以来典雅清秀,含蓄优美
的样式及风格。拍品永乐带系小罐形制极为罕珍:目前所见者均为双
系,检诸著录仅有国家博物馆藏甜白釉暗花三系罐与此件三系小罐相
似,可资对照。
H:7.2cm
RMB: 500,000-800,000
明永乐 甜白釉三系罐 国家博物馆藏
1063
明早期 孔雀蓝釉双铺首罐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翠”、“孔雀绿”等,因呈色翠绿而透亮、
极似孔雀羽毛色而得名,是古代瓷器中一种特殊的釉色。其颜色介于
蓝色和绿色之间,铜离子在碱性氧化物助熔下才能发出此种颜色。拍
品圆唇短颈,溜肩,肩上对称饰一对兽耳,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外
放,浅圈足,圈足呈现少见的玉璧型底,器外壁施孔雀蓝釉,深沉厚
润,但灯光下靓丽十足,釉层施釉到底。此器古朴厚重,釉色莹润。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收录该累器型,将其年代定为 15
世纪的空白期,即正统、天顺、景泰三朝的高低温色釉器,因目前考
古发掘和墓葬出土资料甚少,故而非常珍贵。此件孔雀蓝釉兽耳樽便
1063 参阅图:宣德 孔雀蓝釉高足碗
国家博物馆藏
是十五世纪前期低温釉的代表之作,作为古陶瓷烧造之最高境界的单
色釉瓷器,没有斑斓的工笔重彩,没有花卉人物、山水走兽的点染,
依靠的隻是造型和釉色,因此烧造单色瓷需要极高的技法。综观目前
可见之明代蓝釉瓷器,未见同拍品器型的低温釉色器物,宣德时期著
名的孔雀蓝釉高足碗与拍品同用低温蓝釉烧制,釉质感十分相近,可
资比较。
H:29.2cm
RMB: 400,000-600,000
1064
明万曆 青花斗彩云龙纹大缸
款识:“大明万曆年製”楷书款
此种龙缸为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
此类龙缸制作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按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一
口龙缸需用整整十九天方能烧造而成,烧窑的松柴更是要比烧千余件
小型瓷器多用四五十杠,即便如此龙缸的烧造也常以失败告终。万历
时明王朝渐露颓式,大器烧造技艺已明显不如从前,所遗留下的龙缸
更显少见珍贵。
拍品即为万历时御窑制品,龙缸胎体厚重,器形硕大,缸口折沿绘青
花绿彩祥云纹装饰,正面以楷书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行楷书款。
外壁以青花绘游龙纹两条,其间斗彩杂绘黄彩灵芝和荷叶图案,所绘
龙纹身姿壮硕威猛,张口吐舌,风车状爪牙锋利,矫健的穿梭于灵芝
之中,极富韵律。全器画风粗犷,笔触灵动,色彩饱和,为万历朝斗
彩精品大作,所施彩料保存基本完整,甚为少见。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有一件明万历青花黄彩龙纹缸,造型、纹饰与拍品相同,可资比较。
D:51cm H:43.5
RMB: 300,000-400,000
1064 款图
1065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龙捧寿纹大花盆
本拍品器型周正沈稳,敞口弧腹,起线流畅,瓷胎厚实。口折沿,折
沿处以青花绘一周如意云头纹,圈足处及底露胎,胎质坚实细腻。外
壁分绘四组团龙纹样,均为双龙捧寿,五爪龙,中间簇拥宝珠上有“寿”
字。青花明净清澈,青料纯正,纹样清新疏朗。本品青花绘云气翻卷,
汹涌澎湃;以釉里红绘两隻苍龙于云气中腾跃,口齿怒张,须发披散,
气势磅礡,右前爪前伸追逐前方的“寿”字火珠,肌肉鼓胀,龙爪皆
为五趾,皆锋利尖锐,气势撼人,将飞龙在天的灵动体现得淋漓尽致,
极富艺术表现力。
本品以瓷胎为纸,钴蓝、铜红为墨,所绘团龙纹饰构图繁复细腻,章
法严明考究,以技术难度论,本品瓷绘丹青之技艺更可谓炉火纯青。
以三块圆满凝练之纹饰,无不彰显出中华传统中“团圆”之意。观其
青花,浓淡相宜,渲染有度,真有“墨分五彩”之神妙;釉里红妍丽
秀雅,浓淡恰到好处,白描平涂相结合,以表现苍龙及熊熊火焰,笔
法精妙,色泽层次分明,不见浑浊、浸漫。须知青花和釉里红为不同
1065 拍品局部图
的呈色剂,钴与铜烧成的温度和气氛要求不同,烧制难度极大,因制
作工艺繁杂复而苛刻,自永宣后少有成器者,雍正、乾隆御瓷皆推崇
永宣御器,故御窑厂大力摹造,即便如此,观有清一代青花釉里红制
品,青花及釉里红,两全其美者,百中不见一二,历为榷陶者所伤神,
而本品之青花与釉里红均鲜妍欲滴,恰到好处,且为康熙御窑烧制,
较之后世雍乾作品,本品更可为视同拱璧。可称得上是盖世之佳作。
类似花盆多见团龙纹、双龙赶珠纹,似本品团龙捧寿纹者极为罕见,
应为御窑为宫廷陈设以及万寿节用途之作,如此体量传世实属不易。
D:63.5cm H:40cm
RMB: 600,000-1,000,000
1066
清雍正 仿汝釉花盆连托一对
盆及盆托款识:“雍正年製”篆书款
据《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十年 (1732 年 ) 九月十三日,“据圆明
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奉上谕 : 着寄信与年希尧,将
霁红、霁青、均窑、汝窑小花盆、水奁烧造些来。先做木样呈览,朕看
准时再发去烧造。钦此”,由此可知此类雍正单色釉花盆,当属年窑制
品。故宫博物院藏有与本品相类者,尺寸、造型及署款均一致,二者对
读成趣。
盆 1 D1:14cm H1:10.5cm
托 1 D1:14cm H1:10.4cm
盆 2 D2:13.7cm
托 2 D2:14cm
RMB: 800,000-1,200,000
1066 拍品盆底部图
1066 拍品托底部款图
1067
清光绪 窑变釉贯耳瓶一对
款识:“大清光绪年製”楷书款
此对贯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品种。拍品口
沿呈海棠形,颈部两侧饰贯耳,腹部下垂,两面分饰桃形凸起,下承
圈足,整器造型端庄挺拔、古朴大气。瓶通体施窑变釉,釉汁肥厚斑
斓。窑变釉是一种以铜红釉为主,并添加多种金属元素烧制而成的高
温釉,为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仿钧窑釉色所繁衍出的一个创新品
种。借用唐诗来赞美窑变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
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贯耳瓶是窑变釉器物
的典型造型之一,自乾隆至清代晚期均有烧造。
备注:
Goldschlager 旧藏
H:30.1cm
RMB: 350,000-550,000
1067 款图
1067 拍品老标签图
1068
明正德 白地绿彩云龙纹盘
款识:“大明正德年製”楷书款
盘形规整,胎体莹白,釉水肥厚,盘以釉下绿彩为饰,盘心绘云龙纹,
盘外壁绘对称两组龙纹,龙皆双角向后,五爪,龙须卷曲,颇有气势,
其下暗刻波涛汹涌的海水。此种绿龙盘,亦有碗之造型,始自成化,
正德最兴,嘉靖之后则不复见矣。清初康熙年间曾略有仿效,但品格
与质量均不可与正德时期相提并论。本品承袭成化官窑制式,整器釉
面莹闰,胎体细腻,刻画生动,动感极强,为明正德时期佳作。
备注:
1. 仇炎之旧藏,于 1988 年扬州文物商店购入
2. 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展览:
扬州博物馆展览,2007 年
出版:
《慧眼与遗珠》,扬州博物馆监制,广陵书社,2007 年
D:17.6cm
RMB: 250,000-350,000
1068 款图
1069
明嘉靖 青花狮子戏球纹小盘
款识:“大明嘉靖年製”楷书款
拍品为明嘉靖仿宣德纹样,盘心绘有双狮戏球图案,外部绘狮子戏球
纹饰。整体造型饱满大气,胎体厚实,釉面光洁温润略泛青,其青花
色泽浓艳,青花使用上等回青料,蓝中偏紫,为典型嘉靖官窑。青花
自然晕散,纹饰追慕明宣德,绘画灵动飘逸,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狮子于汉代传入中国,被国人称为祥瑞之兽,狮子的梵语叫僧伽彼,
即众僧的意思。狮子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动物,在佛经《涅盘》、
《大智论》中均有描述。又传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宋代以后,
流行狮子与绣球结合的纹饰,俗称“狮球纹”,又称“狮子戏球”即
力量与权力的结合。
1069 款图
备注:
JOHN SPARKS LTD 旧藏
D:12.8cm
RMB: 200,000-250,000
1070
明永乐 甜白釉盘
永乐一朝,纯色釉以三者为珍贵,即甜白釉、宝石
红釉与翠青釉。其间又以甜白釉,广为人知,极负
盛名,世间藏者无不追慕。甜白釉,又称填白或奶
白釉,以釉汁洁白似玉,细腻如脂,纯白中又泛出
丝丝甜意而得名。《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
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
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
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永乐皇帝对白瓷情
有独钟。
盘浅腹圈足。内外皆施甜白釉,釉面均匀细腻。明
永乐时,景德镇窑工尝试使用较多高岭土,并在瓷
釉中改用钾长石做助熔剂,使胎更见洁白细致,同
时避免瓷釉白中泛青,其成品与白糖颜色相似,故
又有“甜白”美名,其瓷胎细白。此盘盘形规整,
釉质温润精细,釉面白晰柔和而无修饰纹,胎体细
腻平滑,洁白坚致,为难得一见的永乐甜白釉珍品。
D:27.4cm
RMB: 220,000-300,000
1070 俯视图
1071
明成化 青花缠枝灵芝
松鹿图盘
本品敞口,弧形浅壁,平底,圈足,胎体匀薄,胎质坚细洁净,通体
釉色白中泛微青。盘外壁绘缠枝莲纹,盘内壁绘制一周缠枝灵芝纹,
盘心绘制双鹿衔灵芝图,此盘青花色泽艳丽。色调淡雅,呈色蓝中带灰,
含蓄幽静,成化时期的青花不同于宣德青花深入胎骨的效果,而呈现
出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的色泽。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笔
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
史料记载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其中以青花为主流产品。明宪宗成
化一朝,为时虽仅二十三年,烧制瓷器即可上承永宣精华,又一改永
宣时期雄健豪放的风貌,锐意创新。瓷器造型呈现玲珑秀奇,胎釉细
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的风貌,以轻盈秀雅的艺术风
格而著称,成为旷世名品,为世人所推崇。
D:25.3cm
RMB: 80,000-150,000
1071 背面图
1072
明成化 青花宝相花纹大碗
本品敞口,深腹,圈足,造型规整,秀美端庄。
内外壁均施白釉,外壁满绘青花缠枝宝相花纹,
碗内心开光绘制折枝牡丹纹。全器胎釉精良,
温润似玉,青花淡雅清逸,画意洗练超凡,为
典型成窑风韵,所绘缠枝花卉,图案舒展自如,
笔触流畅纤细。釉面可见细碎开片,更可见其
釉色滋润,油润光泽质感。
成窑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传奇,铸就
一个不可取代的美学之典范,为世人所百般推
崇,历代藏家皆视之为拱璧,历朝皇室也格外
珍惜。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中就多次记
载雍正、乾隆以成窑器为祖本,命御窑厂督陶
官复制仿造。万
曆时期沈德符《万
曆野获编》
言:“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 ......”亦
可见成窑器物历来即为世之所珍,本品虽未署
款,然图案元素皆可见官样,可见本品之珍惜、
难得。
D:21cm H:7.6cm
RMB: 80,000-100,000
1072 背面图
1073
明成化 青花祥云海水纹盖罐
款识:“大明成化年
製”楷书款
此盖罐,口微内敛,微溜肩斜直腹,圆足,因最大腹径接近肩部,加
之罐口甚高,故整器显得极为挺拔秀美。附带穹窿形器盖,盖面采用
青花拨白技法绘制莲瓣纹,立边饰卷草纹,宝珠型钮呈花苞状。肩
部和胫部以青花分别绘卷草纹、海水江崖纹。明成化一朝历时虽仅
二十三载,却在中国制瓷史上谱写出了一段璀璨的传奇。宪宗本人的
艺术素养颇高,书法绘画皆有相当成就,在其统治时期“遣中官之浮
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此时御窑厂的工艺
水平愈发成熟精湛,供御品的遴选制度极为严格苛刻。故成窑佳器,
新品层出,胎白釉润,造型柔美,气韵婉约,纹饰丰富,构图疏朗,
设色典雅。
H:18.1cm
RMB: 350,000-450,000
1073 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