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发布时间:2024-6-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051相关院系延伸阅读本大类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与 IC 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智能车辆与交通、智慧能源与动力等五个特色方向。在大一结束前,根据学生的志愿和兴趣,进行二次双向选择,ℂ业获得机械工程或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位。对线上第一志愿报考本大类的考生,根据考生意愿,可进入本博贯通培养路径,在本科期间提前确定研究生导师和课题方向。专业确认方案面向智能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本大类将清华大学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依托机械工程系和车辆与运载学院建设。拥有全国顶尖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师系列 235 人,包括柳百成、王玉明、雒建斌、欧阳明高、李骏、李克强、钟志华、张亚勤等两院院士 8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 70 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7 人。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4 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2 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20 余门,机械设计基础 (1) 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 2023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课程保障。本大类拥...
[展开]
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文本内容
第51页

051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本大类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

与 IC 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智能车辆与交通、智慧

能源与动力等五个特色方向。在大一结束前,根据学生的志

愿和兴趣,进行二次双向选择,ℂ业获得机械工程或车辆工

程本科专业学位。对线上第一志愿报考本大类的考生,根据

考生意愿,可进入本博贯通培养路径,在本科期间提前确定

研究生导师和课题方向。

专业确认方案

面向智能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本大类将清华大学在智

能制造与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主

要依托机械工程系和车辆与运载学院建设。拥有全国顶尖的

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师系列 235 人,包括柳百成、王玉明、

雒建斌、欧阳明高、李骏、李克强、钟志华、张亚勤等两院

院士 8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 70 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 7 人。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4 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2 门、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20 余门,机械设计基础 (1) 教学团队获得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 2023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

奖,为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课程保障。

本大类拥有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

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 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 个技术转移外派专

业研究院: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和苏州汽车研究院。本大类

与产业界有深入合作,拥有深厚的校友资源和重要影响,为

培养学生成为领域内的拔尖领军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支撑。学

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入国内外一流平台参与高水平科研与

创新,为奠定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和拔尖创新的科研能力提

供了丰富资源,ℂ业生的就业面广,发展空间大。

本大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机械工

程专业是国内最早通过 ABET 国际认证的专业之一,与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深入合作,通过共建课

程、研修访学、会议赛事、双学位项目、海外留学等多层次

措施,有近一半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交流经历。近五年来

本大类 80% 以上同学可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也有一

定℁例的同学自由选择到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或者参

与到清华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中继续深造。

培养优势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本大类以机械工程

学科为基础,注重与信息、能源和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培养特色,塑造具有创新学

术思想和引领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根据 2024 年 QS 世界

大学学科排名,清华机械工程学科位居全球第 13,在国际

上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中排名最高的。

在国内历次学科评估中,清华机械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均为

A+。

机械工程系成立于 1932 年,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工科系

之一,历经 90 余载,形成了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和成

形制造的完善学科体系,包括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

与 IC 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关键零部件与高端装备

等特色方向。清华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

科学研究,1952 年在机械工程系正式设立汽车专业,1980

年成立汽车工程系,为应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

共享化带来的技术变革,2019 年改名为车辆与运载学院,

形成了车辆动力与智慧能源、车辆工程与智能安全、智能车

辆与智慧出行、特种车辆与动力等特色方向。

学科特色

以 2021 届ℂ业学生为例,整体就业率为 96.52%,本科生读

研率为 84.3%,硕士研究生重点就业单位为华为、百度和地

方政府等,博士ℂ业生重点就业单位为清华大学、华为和航

天院所等,一半以上的ℂ业生起始年薪超过 30 万。

第52页

052 04 能源与电气类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清华

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教学名师。

IEEE Fellow,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入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 IEEE Transactions 文章 130 余篇,连续多年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

学者榜单。获得 2018 年中国电力杰出贡献奖,2021 年 IEEE PES 电力系统可靠性奖、

2021 年度 IET 成就奖章。

首席教授-康重庆 清华大学拥有国内历史最悠久、门类最齐全、实力最雄厚、国际化最充分的

能源学科,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大电网安全、

先进输电技术、电力电子、先进储能、舰船与飞行器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与能

源大数据、能源经济学、低碳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建筑环境科学、城乡能源规划、

能源国情策略与政策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重大理论与应用成果,是我

国乃至全球能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在

培养特色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竞争力。

当前,面对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速、国家间科技竞

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重大挑战,建设“清

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和长期战略发

展方向。全球正在迎来能源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正

在逐步转为“清洁能源 + 智能电网 + 先进储能”及其互联网络化应用的新型体系。

能源人才需求旺盛,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大类优越的办

学条件、卓越的师资力量、创新的培养模式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氛围,将为有志于

能源事业的优秀学子提供首屈一指的成长环境与创新平台,是你的不二选择。

大类介绍

⠭䮁⎮嫨佚䰁᷀潸卩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EKYYMZ!NBJMUTJOHIVBFEV

第53页

053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合作资源丰富——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大类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前沿的研究成

果,使其不仅与能源产业界(发电集团、电网公司、航天航空部门、房地产、能

源与建筑环境装备制造商等)保有紧密合作,并和国际多所顶尖高校实验室(MIT、

剑桥、斯坦福、加州理工、哈佛、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建立了长期联系,

同时建立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科技活动提供资助。这些合作与联系

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开放的国内外交流、学习与训练平台,为培养立足国内、放眼

世界的能源领域领军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理念先进——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大类秉承“通专融合、软硬并举、基

础与前沿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针,多个学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专业研究方向涵盖能源生产、转化、传输、利用以及能源经济、政策及战略等与

产业、人居相关的各个方面,致力于培养“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使其具有多

渠道、全方位的就业选择。

就业空间广阔——近五年的平均数据显示,在校期间,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

大类超过 50% 的本科生获得各类海外游学机会;ℂ业时,超过 90% 的学生选择

继续深造,约 50% 的学生成功获得本校读研机会,其他学生则选择到国内外其他

优秀高校(如哈佛、斯坦福、MIT、剑桥、伯克利等)继续深造。近十年的数据

显示,本硕博平均就业率历年均超过 97%,其中北京和沿海地区的就业人数超过

85%,主要就业单位为国家部委,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咨询机构、

大型地产企业、五大发电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

航工业、新兴能源企业等。

培养优势

能源与电气大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

源应用三个专业方向。能源与电气大类为具有不同科研志趣的同学设立了能源互

联网国际班。大一结束前,在尊重学生自身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各院系资源保障

情况,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所学专业,并在大二进入各院系开始专业学习。能源

互联网国际班的选拔方式为高考录取和专业确认时增补。

专业确认方案

2022 年和 2023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能源学科均名列全球第一。

清华大学能源与电气大类包含两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

二级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一个二级学科在我国历次

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持续名列全国第一或 A+。师资力量雄厚。清华大学能源大

类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队伍,目前共有教授 89 人、副教授 72 人、博士生导

师 138 人,其中中国两院院士 6 人,110 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第54页

054 05 电子信息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ℂ

业,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副院长、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多年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管理

工作,全程参与电子信息大类课程改革和核心课建设,并致力于电子信息领域知

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研究。

汪玉教授致力于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因在领域定制加速器方面的贡献入

选 IEEE Fellow。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引用 19000 余次,

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rans.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ACM

Tra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等国际重要期刊编委,以及领域

内重要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主席、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23)

及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2019)支持。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7)、设计自动化 40 岁以下创新者奖(2018)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

大会青竹奖(2019)等奖项。在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实践,2016 年知识产权

转化入股创立深鉴科技,打造世界领先的深度学习高能效计算平台,2018 年被业

内龙头企业收购。

首席教授-汪玉

电子信息类以物理和数学为基础,深入研究信息载体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

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微电子及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到通信、雷达、

人工智能等复杂信息系统的构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医疗健康、

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发展和支

撑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力量,是目前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

之一。电子信息大类的培养院系为电子工程系,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大类介绍

⠭䮁⎮嫨佚䰁᷀潸㙔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MJENFJ!UTJOHIVBFEVDO

第55页

055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电子信息大类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资源,具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及科

研环境,在前沿科学及应用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均具有国内外领先的优势。

近年来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保持在十名左右。

电子信息大类共有教授 57 人,副教授 49 人。其中,院士 3 人(中国科学院

院士 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人),国家级人才

项目 74 人次。

电子信息大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应用开发的拔尖创新

型人才,秉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和学科拓展性。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

工程”三个学科的人才需求,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采用清华

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概念 - 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覆盖电子信息知识体系的

核心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丰富的专业限

选课程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就业开辟广阔的选择空

间。同时着力打造本研贯通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及学业的

提前规划创造条件。

本大类实施“因材施教”计划,致力于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专

业兴趣明确的学生提供专门的科研指导、产业实践和学术研修条件,进一步激发

学生专业志趣、开拓行业视野、培养科研能力、形成创新思维,促进大类本科生

高质量和多样化培养。目前涵盖“光电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 系统”与“未

来通信”等方向。

本大类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学、德州大

学奥斯汀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

同时也设立了学生交流专项基金以支持海外交流。电子工程系与美国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全美专业排名第一)联合开办了双硕士项目,为大类培

养的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未来宽广的发展空间。

培养特色及优势

第56页

056 06 计算机类

⠭䮁⎮嫨佚䰁᷀潸楲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DTPGGJDF!UTJOHIVBFEVDO

清华大学校长讲席教授,中关村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英

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IEEE Fellow(2012)。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ℂ业,

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专家委员会主任和网络中心主任,下一代

互联网核心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

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教指委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1998)、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和何梁何利科技奖(2008)。获国际互

联网协会 ISOC 最高奖:乔纳森·帕斯塔尔奖(2010)和入选 ISOC 国际互联网“名

人堂”(2017)。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互联

网工程设计建设、核心装备自主研制和体系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

的研究,是我国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之一。

首席教授-吴建平

计算机大类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三个一级学

科,涉及的院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交叉信息研究院、网络科学与网络空

间研究院。本科生培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经济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前身自动控制系创建于1958年,由1947年从麻省理

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钟士模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

班)创办于2005年,交叉信息院成立于2011年1月,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

获得者姚期智院士担任首任院长。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的前身信息网络工

程研究中心创建于1994年,2012年更名为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工程

院院士吴建平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大类介绍

第57页

057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经过 60 多年的不懈努力,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正崛起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

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并始终肩负着发展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事业、培养国

家计算机事业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任务,先后培养了万余名英才,承担了一大批计

算机方面的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的成果,与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广

泛的国际合作。

英才汇聚:

计算机类共有教授 59 人,副教授 27 人,研究员 7 人,副研究员 18 人。其

中院士 8 人,ACM\\IEEE fellow 15 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49 人,国家级青年

人才计划 44 人。

国际国内领先:

在 U.S.News 推出的计算机专业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023 年位于全球第 1 位。在 QS 公布的计算机学科专业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科 2023 年位列全球第 15 位。1996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

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002 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在总

共 4 个分项指标中,有 3 项(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学术声誉)排名第一;2006 年,

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 100 分的成绩排名第一;2012 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017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一级科评估中,获得 A+。

国际化人才培养:

本大类各院系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

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同时也设立了学生交流专项基金予以支持海外交流;还与

滑铁卢大学等计算机领域的高水平教学机构建立了联合学位培养项目,参与项目

的同学可以同时获得清华与相应高校双方授予的学位。

培养特色及优势

21世纪以来,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

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通识教育;以创新意识养成为核心,培养与麻

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世界一流计算机本科生具有同等甚

至更高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计算机大类现设有高性能计算、网络技术、软件与理论、人机交互与媒体、

智能技术与系统、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

计算、类脑计算等研究方向。

第58页

058 07 自动化类

⠭䮁⎮嫨佚䰁᷀潸⸦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YBV!UTJOHIVBFEVDO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

学自动化系主任,工信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仿真

学 会 理 事 等。IEEE/IET/AAIA Fellow, 中 国 自 动 化 学 会 会

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机器人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重要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等编委。分别于 1993 年、

1995 年、1999 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学士、工学

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2 年在日本国立佐贺大学获得第

二个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慕尼

黑工业大学、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和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留

学和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曾

主持或参与国家 973、863、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00 余篇。发表学术专著、译著以及主编教材等 10 余部,

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

然科学奖和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

首席教授-张涛

自动化类由“自动化”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

专业构成,分别属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自动化系和经济管

理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涉及自动化、智能科学、信息

技术、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基于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体系,

以数理、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等知识为核心,以

实现系统及管理的最优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旨在培

养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技能并重,且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

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自动化是关于人工与自然系统自动、智能、自主、高效

和安全运行的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聚焦智能系统,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核

心,广泛应用于国家战略核心领域,如智能制造、智能机器

人、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网络空间等。自动化是一个极具

生命力的学科,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是融合了

管理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聚

焦于大数据分析、智能管理、科技金融等发展前沿,致力于

揭示和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务活动规律,开发和运用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数理方法以优化管理、提升

绩效、引领创新。本专业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

大类介绍

第59页

059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依据学校统一时间安排(大一春季学期),在尊重学生自身意愿的基础上,

根据各院系资源保障的情况,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所学专业。

专业确认方案

本大类的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强大、教学资源丰富、平台视野国际

化、未来出口广阔等方面。

本大类分属的两个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在教

育部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一。大类共有教授 62 人、副教授 44 人、其中科学

院院士 2 人、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 人、文科资深教授 1 人等,为

人才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本大类拥有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系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

验教学中心、国家 CIMS 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技术

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分室等 9 个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在

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获国家级科技奖 32 项,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平台。

本大类具备国际化、开放式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视与国外著名大

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与合作研究,派出骨干

教师到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进修访问,积极鼓励并支

持师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很多教师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本大类

也为大三本科生提供了为期一学期互认学分互免学费的海外名校(如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的交换项目,(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的海外交换申请通过率接近 100%)。自动化专业充分发挥国内首个讲

席教授组、国内首批创新引智基地的科研实力,为本科生提供优质的国际学术平

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大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同时具有对智能系统、工程系统深入的

理解和对管理基础理论的掌握,未来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前往国际一流高

等院校继续深造、进入党政机关,或加入各类型骨干企业开启职业生涯。

自动化类充分发挥交叉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能力,发挥在脑与认知、生物信息、

智能无人系统、通用人工智能等具有明显学科交叉特点的国际学术前沿的雄厚科

研实力,建成了“自动化 +”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为本科生专门设立了脑与

认知科学、通用人工智能、多模态智能、智能机器人、数字生物学与智能健康的“紫

冬学生因材施教计划”,以“小班化”“一对一”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智能与自动化科学和工程人才。

培养优势

培养特色

第60页

060 08 数理类

⠭䮁⎮嫨佚䰁᷀潸敎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DIFODU!UTJOHIVBFEVDO

清华大学数理类首席教授,物理系教授,曾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 年英国物理学会 Fellow。曾任教育部物理类

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主编,国外 8 所著名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物理”主编和 5 个学术刊物编委,及

多个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朱邦芬发表科学研究论文约 100 篇, 编

著书 7 本,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项。朱邦芬是

研究半导体量子结构物理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他与黄昆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

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他

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成员,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

教授,至今一直在讲授本科生课。

首席教授-朱邦芬

数理大类秉承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

理念,通过“通专融合”“厚数理基础、宽学科平台”的教学,不仅为以数学、

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世界一流学术研究人才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同时也为以数学、

物理为主要基础的其他应用学科培养具有优秀科学素养和富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

人才。在强调数理基础的同时,还注重全面人格培养,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从而帮助学生奠定未来成功的基础。

大类介绍

第61页

061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选择数学系的学生入学后就按双向选择的方式确认专业。

其他学生大一结束前,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基础上,根据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

的资源保障情况,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完成专业确认,大二进入相关系进行专

业学习。

专业确认方案

按数理大类统一招生。进校后,委托数学系、物理系和工程物理系进行管理。

提供多层次的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安排科研活跃的优秀教师授课。学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所选或意向拟选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来选择,打下扎

实的数理基础。

开设“专业导引课”“新生研讨课”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和思维,

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和应用背景等,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方向。

培养优势

数理大类秉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学科

拓展。本大类安排的数学、物理课程在清华所有大类中要求最高、层次最全、教

师最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未来不仅可以从事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

也可以在应用科学、高新技术、交叉学科等领域发展。

数理大类充分挖掘清华学生的优秀智力资源,通过系统加强数理基础和培育

学科交叉等途径,平衡人才培养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

广阔的成才空间,从而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和

潜能,提升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

数理大类是清华数学、物理、工程物理等优势学科的结合,具有雄厚的师资

力量和科研实力;具有最强的数学、物理实力及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与学术环境,

在基础学科与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培养特色

第62页

062 09 化生类

⠭䮁⎮嫨佚䰁᷀潸㗿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TNYZZXC!NBJMPBUTJOHIVBFEVDO

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 年本科ℂ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

术专业,2001 年获得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遗传学与神经

科学博士学位,2001-2006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

究所完成博士后工作,2006-2019 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

学医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 / 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 副教授、研究员 / 教授。2019

年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

学 -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其研究团队运用神经生物学(如电

生理和成像)、遗传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大脑的有序组装和

有效运行机制,主要集中于活体神经干细胞的调控、神经细胞的产生分化、神

经环路的精准组装和运行以及动物行为的神经基础;同时致力于与神经发育相

关的重大疾病如小脑症和自闭症的致病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Science、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 等。曾获美国科学杂志全球青年生命

科学家大奖、美国 Blavatnik 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 - 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学者奖、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脑科学研究中心(北京)杰出学者、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北京学者等荣誉。

首席教授-时松海

本大类招生涉及的院系包括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工程系和药学院。

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可以帮助人类

加深对自然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有助于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实现农作

物的高产、优质。化学工程致力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

方法,主动面向科技、经济和社会重大需求,培养在产业、学术和管理等方面发

挥引领作用的理工融合、全面发展的人才。药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药学领军

人才,承担起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疾病挑战和改善全球健康状况的使命。

大类介绍

第63页

063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通过本大类招生途径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在第一学年将按照本大类的培养

方案进行学习。大一学期结束前,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及各所属院系的具体

情况,按照学校相关规定,通过双向选择,完成专业确认。大二学期开始,进入

相关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专业确认方案

本大类所包括的各个院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严谨的学术气氛,共有两院

院士 21 人。在最新的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化学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分别位

列全球第 12 和第 9 名。在 US. News. 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化学学科在 2023

年位列全球第 2 名。从 2015 年至今,生命学院的科研成果每年都有入选“中国

十大生命科学进展”。药学院秉承创新精神,探寻求知过程,引领中国医药创新

研发的新方向。

本大类所属各相关院系拥有多个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获得了多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培养优势

进入本大类学习的学生,将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及广阔的专业视野。各学院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接受通识教育,跨院系、专业选课,参与丰富的科研实践和各

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终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应对未来各项挑战的各领域的杰出人

才。参与本大类招生的各个院系中,将近 80% 的课程由教授,包括各个院士讲授。

开设有多门全英文教学的课程。有高于 50% 的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一次海外访

学(暑期科研活动或整学期的交换学习)的经验。在高年级时,各院系提供大量

的小班教学的选修课和研讨课。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拔尖人才培

养项目 -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大类ℂ业生中,80% 左右在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继续深造。其余学生

直接就业,进入科研院所、国家机关、企业等工作。

培养特色

第64页

064 10 经济、金融与管理类

⠭䮁⎮嫨佚䰁᷀潸凝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NJBPX!TFNUTJOHIVBFEVDO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管学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聚

焦于经济制度和政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主要角度研究中国经济。目

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十三届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

“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学术委

员会主席、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成员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金融 40 人论坛成员

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成员,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曾挂任

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首席教授-白重恩

该大类由经济与金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构成,融汇经济与管理两大

学科,以“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质的现代文明人为培养目标,“通识教

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为教育理念,“交叉学习、多元胜任”为培养特色。

在“通识教育”方面,该大类为通识核心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五大课组:认知

文明;探究社会;科学思维;审辨、沟通与引领;审美与创造。

在“个性发展”方面,该大类通过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方向丰富的特色项目、

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覆盖广泛的教师与校友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广

阔平台。同时,该大类强调通过“交叉学习”的课内外过程——包括经济管理类

课程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的交叉学习,课堂内理论知识

与课外情境式实习实践的交叉学习,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融合提升等——培

养学生在新时代的多元胜任力。同时提供深入而全面的职业发展服务,支持学生

前往经济金融、高科技、新兴产业、核心实体行业、政府公共部门等各类行业广

泛就业,助力人才出口多元化。

作为该大类的培养单位,经管学院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

判性思维,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提升人格韧性与不确定性应对能力;鼓励

学生成为未来领袖,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大类介绍

第65页

065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确认时间:依据学校统一时间安排(大一结束前完成)

确认方向:经济与金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确认方式:学生自由选择

专业确认方案

理论与应用,国际与本土的有机结合

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强大的应用能力、高度的国际化与深入的本土化的有机

结合。

拥有长期参与实践及海外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

该大类的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既有长期在国内工作并对中国在经济、金融、

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非常了解的教师,也有在海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在海外研究

型大学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

雄厚的学科实力

科学研究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 40 年的发展,清华经管学院学科建

设日臻完善,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学院从自身学科建设和国家经济建

设需要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研究

课题,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位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均

居于相关专业领先地位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接触或参与学术前沿

研究提供了充分条件。

深造就业空间广阔

经管学院具有多样化的硕士、博士项目,无论是保研还是读博,学院提供给

同学们丰富的选择。硕士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与哥伦℁亚大学商务分析硕士双学

位项目、金融硕士项目(2023 年 FT 排名全球第 5 位)、管理硕士项目(2023 年

FT 排名全球 6 位)。学院的 7 个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市场营销系、管

理科学与工程系、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都设有博士项目。

经管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机构“职业发展中心”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具有丰富优质的职业发展资源、专业化的职业发

展团队、体系化的职业发展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一对一职业咨询、职业

发展课程、职业技能讲座及行业分享会等相关服务,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

在职业发展前景和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学生就

业保驾护航。

培养特色及优势

第66页

066 11 法学类

⠭䮁⎮嫨佚䰁᷀潸℞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MBX!NBJMUTJOHIVBFEVDO

法学类以培养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法律应用能力,具备深厚人文素

养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适

应国家建设和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通

过厚基础、宽口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并重的培养模式,

为学生将来成为治国之才、兴业之才和学术大师打下良好基础。

大类介绍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

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常

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

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法律顾问、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

授等。

长期致力于刑法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

外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 280 余篇;出版个人专著 12 部,主编或参编刑法学著

作 30 余部。

首席教授-周光权

法学类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奠定学生坚实的

法学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使法科学生具有对当代问题的关切感和

洞察力,并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专业培养期后,注

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尤其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法学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学生

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

培养特色

第67页

067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通过高考统招完成专业确认。

专业确认方案

法学大类采取立足中国法律体系和扩展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

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法律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参

与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复合型法律精英人才。

法学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

队伍,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清华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我国率先提

出了“计算法学”发展方向,广泛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法

律行业的科学研究,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央

网信办等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密切合作,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和交叉学

科建设的先进典范。

清华法学学科致力于推进法学教育国际化,使得国际化成为该学科的特色优

势。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在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连续第14

年跻身该排名的世界前50强,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所连续14年进入该排名世

界前50强的法学院,稳定的国际排名充分反映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每年,法学学科都有大量学生出国交换、多名外籍教授来访、并举办多次高端国

际会议。法学院有特色的“4+2”及“3+1”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高等院校签订

了“清华本科 + 国外 JD”或“清华本科 + 国外LLM”的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为

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

足以胜任国内国际高端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法学院不仅拥有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专业师资队伍,而且拥有具有丰富实

务经验和突出实务成绩的高层次兼职教授,以及来自境外顶尖高校、司法系统、

大型律所的国际访问教授。

法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务、教学研究,形成了颇有成效的新

生导引课程、知识传授课程和法律技能课程等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对

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有交叉背景的学科亦有开设,从而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

就业的“无缝对接”。近期,法学学科结合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重点发展法律

与现代网络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智能法治学科,为学生的成长

创造了无限可能。

清华大学法学院ℂ业生就业率在全国政法院校中名列前茅,就业去向分布于

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国际律所、法院、检察院等各个领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

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优秀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同时,每

年均有大量学生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获得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深

造的机会。

学科优势

第68页

068 12 艺术类

⠭䮁⎮嫨佚䰁᷀潸䊑伇ⴎ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NZ[C!NBJMUTJOHIVBFEVDO

乗♆潸IUUQflXXXBEUTJOHIVBFEVDO

清华大学教授,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

京市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特邀

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冬奥组委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

设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9 年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2 年被中

宣部、人社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3 年本科ℂ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005 年硕士ℂ业于韩国

东西大学数字化设计学院。1993 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始终坚持本科

及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来致力于工业设计、展示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

设计实践和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

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与示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

国共产党百年重大题材展示设计研究”第一子课题,参与国庆 50 周年、60 周年、

70 周年的设计工作,2019 年担任国庆 70 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

领团队完成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雕塑及游行活动中“开天辟地”等 11 辆

彩车的设计工作。先后参与北京夏季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及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

设计工作,与团队一起完成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龙柱”

等道具设计,担任亚运会、大运会开幕式视觉总设计工作。2021 年带队完成北京

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塔设计。2016-2021 年带队相继

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广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西藏和平

解放 70 周年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自治区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纪念品设计。工业

设计作品“电线集束卡子”获 2009 年全国美展银奖。

首席教授-马赛

第69页

069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6 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 年并

入清华大学。学院历史悠久,学科结构完整,教学、科研、工艺实验条件完备,

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连续两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 60 所最佳设

计院校之一。学院现设有 10 个系和 1 个基础教学研究中心,涵盖 20 个本科专业

方向,具有艺术学门类中“设计”“美术与书法”和“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

博士学位授予权。

大类介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学

者组成的富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全职专任教师 136 人,其中正教授 66 人,

副教授 54 人,副研究员 4 人,博士生导师 114 人。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及地区的 62 所知名院校建立

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引进数十位国际、国内专家和著名学者进行课程讲授,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国际有影响的展览、竞赛和会议,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外专

家、学者和企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2018 年,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正式挂牌,

成为清华艺术与设计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欧洲的重要基地,整合全球的优质教

育资源,提供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机会,为培养具有全

球胜任力、能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优良的学习条件和环境;2017 年,

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项目启动,研究院将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

成为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艺术项目孵化和服务的平台。

学院实行本科优秀ℂ业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每届有近 30% ℂ业

生直接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合作的双(硕士)学位项目为

继续在本院修读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海外学习机会。学院历届ℂ业生素质

优良,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他们分布于国家机关、新闻出版、高等

院校、文化艺术团体、研究院(所)和各种相关企业单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为国家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和美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清华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学院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杰出艺术人才为目标,

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美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培养特色及优势

第70页

070 13 临床医学类

≙岐≁ⴎ䣗⩬⪼澺⎮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UIVNFEFEV!NBJMUTJOHIVBFEVDO

≕⎒澺⎮嫨䐻嫣潸ɂ澺䐻⩖徴䪷潸HL[T!QVNDFEVDO

临床医学类(卓越医师-科学家)

高考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选择“临床医学八年制(卓越

医师 - 科学家)”进行报考,通过高考录取进入后即确认进

入本专业,无须二次确认。

专业确认方案

相较于“医学实验班”,升级后的清华“卓越医师 - 科

学家”项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系统更加优化、科研与临床结

合更加紧密、国际化视野更加广阔、培养途径和出口更加多

元,为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打下综合智力基础。

在原有的知识体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从基

因 - 分子 - 细胞、组织 - 器官 - 系统、个体 - 环境 - 社会

三个层次建立核心知识体系,同时建立临床技能、学术研究,

和领导能力体系;培养路径也更加灵活多元,依托清华的传

统理工科优势,开拓多学科医工、医理交叉;更加强调国际

化培养,加强独立创新能力;在课程培养方案和结构上更加

精化,将融合国内外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器官系统整

合式教学,强化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

培养特色

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

和人民福祉。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

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构建国

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任

务,开启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时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双一流大学的领头羊,肩负民族复兴的伟

大使命,承担有为国为民培育优质医学人才的伟大重任。

清华大学医学学科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在过去的二十多

年建设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辉煌的成绩。自 2009 年开

始招收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实验班)专业,开创了“医师

科学家”培养模式,在扎实稳定的医学教育探索中逐渐赢得

医学界专家的高度认可,并通过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认证。

2022 年起,清华大学将在医学实验班的基础上进一步

深化和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将医学人才培养作为十四五规划

的重要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支持

并打造临床医学教育新格局,推出全面升级的“卓越医师 -

科学家”项目,培养强基础、重临床,具备深厚人文底蕴、

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潜能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医学人才,即

“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顶尖医师 - 科学家”。

专业剖析

第71页

071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协和医学院办学特色鲜明,采用“高进,优教,严出”的精英培养模式,在

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以培养善于临床、精于创新的“医 - 教 - 研”高

素养复合型人才而闻名。学校与世界著名医学院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在

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学生交换等方面进行深度国际交流。进入新时代,学校以

引领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为己任,作为国家“新医科”医学教育的领衔单位,专

注于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变革,着力为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未来培养领军人才。

协和医学院,百年积淀,正在勃发。有志学子,投身协和,适得其所,必修正果。

培养特色

临床医学类(协和)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于 1917 年,开创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

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现代公共卫生教育,是中国科学医学的肇始地,现代医学教

育的发源地和医学精英人才的摇篮,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协和医学院秉承“尊科学济人道”的校训,谨守“悲悯、专注、自省”的校风,

遵循“德厚、志远、才盛”的选才、育才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格、学格、体格”

培育。百年来,协和培养的八年制医学ℂ业生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各个领域的领军

人才,其中包括众多宗师级学科奠基人、开拓者和引领者,不仅造就了刘士豪、

诸福棠、胡传揆、钟惠澜、林巧稚、黄家驷、邓家栋、吴阶平、方圻等医学泰斗,

还培养了一大批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政管理专家,成为我

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

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自 1957 年始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教学与研究融通支撑,构建起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成为

我国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院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协

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皮肤病医院,19 个

研究所院,10 个学院构成,铸就学习、实践、研究医学的高水平平台。

专业剖析

临床医学类(协和)的前 2.5 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医学预科课程;

后 5.5 年回到协和医学院校本部学习,临床医学教学和见习、实习全部在协和医

院进行。协和医学院注重以多种方式安排学生进行国际交流。

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和学历。ℂ业生优先遴选进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工作。

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类(协和),即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领军人才班(简称协和医学

院八年制),通过高考招生进行专业确认。

专业确认方案

第72页

072

第73页

073

2024 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Brochure

05

本科招生书院

第74页

074 ⎮嫨䐻嫣潸ɂɂ澺乗䧟潸XXXYZDUTJOHIVBFEVDO

䐻⩖徴䪷潸YZT!UTJOHIVBFEVDOɂYZKX!NBJMUTJOHIVBFEVDO澺⺴ủ潸㴋≔⠭⩬㒶旋ᵬ敨潦YJOZBDPMMFHF潧

01 新雅书院

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和优势

新雅书院是 2014 年清华大学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住宿制文

理书院”,2016 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招生(文理兼收)。书院以“古今贯通、中

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以“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为导向,培养志向远大、

文理兼修、能力突出、开拓创新的精英人才。

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为核心的文理

通识教育,一年级第二学期自由选择清华大学各专业方向(美术学院、临床医学

等个别专业除外),包括新雅书院自设的三个跨学科交叉专业(政治学、经济学

与哲学,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心理、脑与认知)进行发展。

1、文理通识

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是新雅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以“价值与共识”课

组(思政、军事、体育、劳育、书院院课)为核心,以“逻辑与理性”(数理思维、

计算思维、逻辑思维)、“文明与历史”(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外国语言)、

“文艺与审美”课组为三大支柱,以“可能与探索”课组为无限延展支撑,为学

生提供分布式、结构性、战略性的通识性价值、能力和知识培养,采取小班授课、

深度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全面塑造和培养文理会通、跨文明思考、跨学

科创新的志趣和能力。

2、通专融合

书院推行由通到专、通专融合,跨学科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具有较大综合发

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多学科、跨学科的专业教育。通过打开

一扇扇认知和思考的窗口,激发和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方位、多

视角、跨学科地审视和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其发展过程及其与其他知识领

域的联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通专融合、交叉发展的优秀人才。

៿绝平庸,拥抱梦想,是志向远大者的学习共同体

渊博雅正、器识为先、追求卓越、传承创新

文理相长、通专融合、自择专业、全面发展

新雅书院南十北楼

3、专业任选

学生在明确个人学习志趣的基础

上,完全自由选择真正喜欢并能胜出

的专业方向。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

实现个人志趣和能力与通专融合培养

模式之间的高度契合,在认知、思维、

表达和知识运用方面融会贯通、全面

发展。

4、书院共同体

新雅书院推行住宿书院制培养,

所有学生按学科交叉的原则安排宿舍,

书院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

化场所和公共空间,书院成为凝聚师

生学习共同体、开展师生从游的载体。

书院制课内特色培养体系包括高质量

的系统通识教育、按照志趣自由选择

专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际化

的培养、书院特色 tutorials 培养等。书

院制课外特色培养体系“书院一万小

时”包含学术浪漫系列(惊鸿系列和

Colloquium 系列)、从游计划(院长对

谈、全院聚谈、全校访谈、年级会饮)、

友朋系列(新雅体魄、新雅画坊、新

雅耕读、新雅节令(男女生节、学生

节、教师节、冬至节、一二·九节))

等三大系列书院特色活动。

第75页

075

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

毕业总人数 87 继续深造比例 85%

本校读研

人数

51

国内其他

高校读研

7

境外深造

人数

16

就业人数

11

其他

2

具有鲜明的学科整合性、专业交叉性和有机融合的特点

特设三个交叉专业

国际化培养建设

未来发展

1.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reativ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简称 CDIE)

以智能设计、自动化、机器人制造等为基础而孕育产生的交叉专业,培养具

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设计功底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

2.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简称 PPE)

通过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三个学科的交叉学习,培养具有中国主体意识和

广阔国际视野,以及完备的工作实践技能的政经领袖和社会各界精英人才。

3.心理、脑与认知(Mind, Brain & Machine,简称MBM)

以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兴交叉专业,培养横跨文科、理科

和工科三大领域的文理交融、科工结合的通识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心理现象背

后的认知神经机制,研发类生智能。

新雅书院从“在地国际化”和“国外国际化”两个维度,“书院的课程面向”

(含通识与专业两个部分)及“书院的生活面向”(书院一万小时体系)两大方面,

系统建设了新雅特色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包含“察文明之多样”-“眼见为实”“接

学术之前沿”-“转益多师”“化天下为共同”-“知行万里”三个板块的系列活动。

新雅书院与全校各主要专业衔接,实施推荐免试直读硕士和博士制度,进行

本硕博统筹培养。本科ℂ业生凭借开阔的国际视野、优异的会通能力、扎实的专

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或在国内读研,或前往国外著名高校深造,或选择就业,

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领跑者。

2023年新雅书院学生骨干培训暨“一事计

划”训练营

新雅从游系列-全院聚谈现场

新雅从游系列-全院聚谈现场

新雅耕读-2023暑期耕读实践支队

新雅暑期海外交流欧洲支队

新雅友朋系列-院长长跑

新雅节令-第五届新奇世学生节(2023年)

第76页

076 致理初识

致理书院是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于 2020 年成立的五大书院之一,

承担“强基计划”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

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致理书院依托清华理学学科强大的教研资源,面向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书院特色培养体系,实现宽厚基础课程、精深专业课程、

创新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的有效融会贯通,旨在培养过程中夯实基础、拓展通识、

促进交叉、强化创新。

致理书院第二届“青藜学术节“

2024年致理女生职业发展座谈会

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

入口方向

出口方向

致理书院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MTZ!UTJOHIVBFEVDO澺乗♆潸XXX[MDUTJOHIVBFEVDO

02 致理书院

第77页

077

培养特色

1、全新书院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未来人才培养需求,致理书院人才培养体系融合了荣誉学位项目和交叉

创新项目,为学生打造“弹性”培养方案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书院培养方案

着重夯实理科基础,通过高挑战度荣誉课程学习和阶梯式学术训练,鼓励学生充

分发掘自己的学术创新潜能,根据个人学术志趣充分挑战自我,拥有未来从事原

始创新工作的志气、勇气和底气。同时,在五个入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致理

书院数理基础科学”、“致理书院化学生物学”两个出口专业方向,全面促进学

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培养基础学科复合型人才。

2、全面定制书院特色课程

为落实强基计划对于基础研究人才的要求,致理书院在原有课程基础上重新

进行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布局,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创新型分层教学实践,打

造了一批书院定制专业荣誉课程。为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品位,着眼全球发展,致理书院定制了一系列小班

创新研讨课及科研训练课程。致理书院五个学科相互融合,为面向未来新兴学科

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通过开设基础学科交叉实践等探索类课程,

以重要科学问题为导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合作,为未来多学科融合解决

复杂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3、全力打造师生从游文化

致理书院设立人才培养顾问组,聘请了丘成桐先生、朱邦芬先生、李亚栋先生、

王志新先生、吴建平先生等多位著名学者指导书院育人工作。书院设立“从游讲

堂”,邀请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有深厚积淀的大师,为大家讲述不同学科

的知识,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边界和更全面的思考维度。书院设立“晓东科

启“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聘请王晓东院士带领同学们共同研究和交流,为有志于

基础科学研究的同学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致理书院组织“青藜学士从游节”“青

藜学术节”“青藜微沙龙”“青藜时光”“春致茶叙蕙 - 女生职业发展座谈会”

等系列活动,全方位营造“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让同学们能够在

活动中 “思维碰撞,拓宽视野,探索前沿,交叉创新”。致理书院每年从全校聘

请一百余位优秀教师担任书院导师。导师们坚持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任

务,通过言传身教切实关注与指导学生们的学业发展、学术研究与身心健康。他

们精于“授业”“解惑”,更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引导同学们发掘自己的

学术志趣,点燃学生们的学术火花,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领路人、加油人。

致理探寻化学实验室

学生与导师见面会

致理书院院长李艳梅与同学们交流

青藜学士从游节--学生与梁宗霞老师交流

致理书院第三届“青藜学士”从游节

第78页

078 育人理念

《易经·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日新书院承担着强基计划历史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和古文字学方向的本科

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哲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2.0 基地。2022 年,马克

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正式启动。2024 年,外文实验班和世界

文学与文化实验班本科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正式启动。日新书院充分秉承清华大

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采用通专融合的培

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的人文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跨学科视野、能够运用多

种语言从事学术研究、知识和思想创造的人才,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推动新人文学术的建设。

首届“辉光日新”从游节

南十小谈 基础文科类专业

啖古

向啗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前批)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语言文学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SYTZ!UTJOHIVBFEVDO澺乗♆潸XXXSYDUTJOHIVBFEVDO

03 日新书院

日新书院

第79页

079

培养特色

日新书院以“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为办学宗旨,强化“宽口径、

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理念,重点依托人文学院及相关院系的顶尖师资,充分

利用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和个性化培养。着力

营造潜心育人、师生从游、濡染观摩的书院式教学环境。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化成长、

成才和成就卓越,都是日新书院矢志不渝的责任与目标。

1、特色课程体系

日新书院吸收清华文科群的优势资源,培养方案集人文基础课、专业主修课、

交叉深化课、实践课、经典研读与专题研讨(Seminar)学术训练于一体,致力于

培养“厚植强基、创新未来”的文科拔尖人才。

书院开设了“基础生命科学”“工程实践与创新”“《霸王别姬》的艺与魅”、

牛津 Tutorial 研讨课、暑期外语训练等特色课程,以及“古文字学”“古地图中

的东亚”“《传习录》研读”“℁较文学导论”等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既有广

度又有深度的通专融合的培养体系,同学们可以通过巧妙的“课程组合”自由实

现跨学科个性化课表的生成。

2、“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

古文字学方向的“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发展空

间。在同学们充分了解、自愿报名的前提下,该方向分流在大一学年末确定。哲

学方向的“哲学学堂班”,基于国家拔尖计划 2.0,隶属于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将遵从同学们的自主意愿,采取“哲学 +X”模式。同时,书院立足人才

长远发展,积极稳步推进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将研究性学习贯穿整个育人体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和主动性,加快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国际化培养

书院拥有极宽广的国际化培养平台,在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中心的支持下,

学生在大一学年即可参与中外师资共同授课的专业外语训练,中高年级逐渐展开

国际化特色课程和海外实践;大力推行联合培养、交换生和研究合作等项目。

4、书院文化

日新书院的学生是书院的主人,导师制覆盖每一名同学,师生共同参加学术

活动、“辉光日新”从游节、“南十小谈”,研读经典、寻访名胜、探讨人生,

聚力实现“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教育理念。同学们可以和院长定期面对面交

流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自主加入心仪导师的读书班;可以约导师边喝咖啡、

边畅聊学术话题;可以跨年级和专业无限制交流,互补成长。书院还会提供诸多

机会,让同学们与多领域的学术大师、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感受有温度的教育。

日新书院有贴心的辅导员和完备的学生工作体系,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定向

越野、团队训练营、新生舞会、学生节、趣味运动会、“书院杯”篮球赛、同读

一本书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同学在集体中成长,在书院中绽放青春。

“牛津 Tutorial 研讨课”首次课堂

日新同学参加 2022 年北京冬奥会

“溯·游”学生节日新同学表演

书院吉祥物“求知鹿”欢迎新同学

学生代表作自选集

第80页

080 未央初识

选择未央

未央书院是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而特别成

立的五个书院之一,主要负责“强基计划”数理基础科学(含

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的理工双学位本科人才培养。着重突出

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结合对学生在工程衔接方向的志趣引导,在国家亟需、清华

一流的工程专业方向上,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积极探

索理工双学位的本科育人新方式,规模化培养数理基础扎实,

发展潜力深厚,创新能力突出的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未央书院旨在选拔及培养在基础理科领域有特长,并有

志于从事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能源互联网、基础软

件、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智能制造、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卫生医疗、人工智能和网络

安全等国家战略性关键领域研究的学生。为进一步鼓励学科

交叉,聚焦关键领域,书院增加“数理基础科学 + 交叉工程”

的ℂ业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

化成长培养方案。

欢迎数理基础扎实、工科兴趣浓厚,有志于将来在国家

亟需的关键领域做出贡献;有毅力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升

自我;有实践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创新思路解决

问题;有团队意识,乐于助人的同学选择未央书院。

迎新志愿者与院长合影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工业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程物理

机械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软件工程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XZTZ!UTJOHIVBFEVDO澺乗♆潸IUUQTflXXXXZDUTJOHIVBFEVDO

04 未央书院

未央书院

理学学位 工学学位

第81页

081

育人理念

培养特色

未央书院以“成人成才、通专融合、本博贯通”为育人理念,帮助学生奠定

学术志趣,夯实数理基础,通过书院制培养、理工双学位、科教协同育人以及本

研衔接等创新型培养模式,面向国家需求,着眼全球发展,立足关键领域,高起点、

高标准、高质量培养人才,把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强学生之基、

强学科 / 学校之基、强国家之基。

理工融合、亦师亦友、特色课程、本研衔接

1、探索理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未央书院学生经过理工双学位模式培养,实现理学与工学的有机融合,实现

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为“有志向、有毅力、有实践精神”的学生

打好坚实数理基础,逐步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学与工学思维相辅相成的能力,

完成相关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ℂ业时可获得理学和工学双学士学位。

2、亦师亦友的师生“从游”文化

未央书院贯彻书院“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全校范围内聘请学

术造诣深厚、育人热情浓厚的教师担任书院学业导师,导师通过茶叙、组会、户

外实践、参观实习、参与未央从游节、参与未央从游坊等不同形式关心、引导、

培养学生,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健全品格的同时进行课程学习指导、科研探

索实践、课外生活体验、科学前沿科普等全方位关怀与交流。

3、精心打造适合未央学生学习的特色课程

未央书院课程体系设计以“通专并重、理工融合、实践探索”为理念,与书

院导师制紧密衔接,特别定制未央通识课、理工融合课、探索式学习课三类课程,

通过不同学期渐进式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未央书院注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化,

积极与相关授课院系、授课教师团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与授课团队

共同打造适合未央书院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落实让最合适的老师教

最需要的课。

4、聚焦人才长远发展的“本研衔接”培养

书院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为学术志趣浓厚、学术禀赋突出的优秀学生设置“本

博贯通、一人一策”的定制化培养方案,通过不同学段的衔接贯通,在帮助学生

打下坚实理科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

鼓励更多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坚定学术志趣,勇攀高峰,为国家亟需的关键领域贡

献力量。

导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

“无问西东”院长下午茶

未央书院荣获“一二·九歌咏比赛综合一等

奖、艺术水准奖

未央“从游坊” 未央书院“小马杯”合照

未央学生在农场劳动

未央科创挑战赛

第82页

082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UXTZ!UTJOHIVBFEVDO澺乗♆潸IUUQTflXXXUXDUTJOHIVBFEVDO

05 探微书院

探微书院作为清华大学为落实教育部“强基计划”而成

立的书院之一,承担化学生物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的

人才培养工作。探微书院的名称来自校歌“致知穷理、学古

探微”。书院致力于传承清华大学“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

务健全品格之人才”的优良传统,以“厚植基础、增进国力、

奉献美好世界”为己任,发挥清华大学在化学和生物学理科

及相关工科的育人传统和科研优势,全力培养在化学生物学

及衔接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

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以及交叉工程等领域具有学术

和产业领导力的杰出人才。

探微书院所依托和衔接院系中有两院院士 24 人,国家

级教学名师 5 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逾

100 人以及众多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同学们将与这些杰出

学者们一起仰望星空——探索科学前沿,并肩努力——服务

国家发展,传承文明,奉献美好。

书院介绍

探微书院校运会入场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化学生物学(药学方向)单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

环境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交叉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探微书院

理学学位 工学学位

第83页

083

探微书院从游节师生交流

探微书院在校“挑战杯”上获得佳绩

探微学子海外实践访学

探微书院传承清华大学“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健全品格之人才”的优良

传统,引导学生致力于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卓越贡

献者。

根据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要求、新使命以及“本—研”贯通的新机

制,书院组织化学生物学衔接各专业教学委员会并邀请学系教学委员会、化生大

类教学专家一起对于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打造“化生基础”硬核以夯实

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基础;更新专业体系架构和课程内容以反映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和前沿动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鼓励低年级学生选修跨专业导论课程以开拓

视野,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模块化课程以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探微书院实施导师

制,针对同学在个人学习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全面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大一导师着力帮助同学尽快融入清华园独特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大二导师开设学

术微沙龙,每学期进行50场以上。师生互动打造和谐互助乐学笃行的书院文化。

书院还鼓励和支持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同学参与人

类文明进步的亲身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在解决真问题的努力中增长真才干,最终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奉献者。

育人理念

探微书院导师微沙龙已经连续举办 300 场

探微书院第三届学生节

探微书院在校运会取得佳绩

第84页

084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YKTZ!UTJOHIVBFEVDO澺乗♆潸YKDUTJOHIVBFEVDO

06 行健书院

行健书院创建于2020年,是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而特别成立的

五个书院之一,承担理论与应用力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行健

书院秉承清华大学“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之育人目标,依托精心构建的

书院培养体系,涵养创新思维,拓展成长空间,“力”助学生行健致远。聚焦智

能科技、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

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重创新”领军人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入选 2021 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工程衔

接方向包含:航空航天类,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等。

行健书院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

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等其他人才培养计划有效衔接,通过书院

制、导师制、“理+工”双学士学位、一人一策、本博贯通等创新型培养模式,

打造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新特区”。教学与人才培养突出数学与力学深厚滋

养,行健致远。强调“学为中心”,尊重人才成长客观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时间

的客观上限,宁愿留白,绝不超载。书院邀请理工、人文、社科多元背景的优秀

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全方位营造“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师生从游文化,学生

在一流导师的人格感召和悉心指导下,从容学习、个性化学习、精深学习、全面

成长。

行健书院培养模式有四个突出特点:通识贯穿、数力精深、科研进阶、理工

融合。书院高水平通识教育贯穿四年,鼓励同学选修高定位、高挑战度的通识荣

誉课程,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书院定制数学力学基础课程,让同学掌握数学、力

学基础知识,领悟数学、力学思维,建立对数学、力学的自信,提升独立学习与

钻研的能力。书院与钱学森力学班共建“进阶式研究学习体系”,通过交叉创新

挑战问题(X-Idea)、科研导引、科研进阶、开放挑战性创新研究(ORIC)、

高年级学生研究员计划(SURF)、综合论文写作等环节及完善的全流程支持与

资助体系,提供贯穿大学四年的高层次科研能力进阶培养。书院通过优化设计的

行健初识

专业剖析

培养特色

理论与应用力学

行健书院

“合冶”计划 X-Day

举办第二届“行健致远”从游节

理-工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实现数理

和力学基础、工科专业知识技能、科

研创新能力的衔接、融合,引导学生

找到适合自己学术志趣的研究生阶段

专业方向,支撑探索本-研衔接培养。

为进一步鼓励学科交叉,聚焦关键领

域,书院增加(理)+交叉工程的ℂ业

出口方向。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制定

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成长培养方案。

第85页

085

行健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科研志趣的培养与引导。通过举办“名师微沙

龙”“五行杯”科创挑战赛、“合冶”计划等形式,进行科创项目组织及科研技

能的培训,鼓励同学参与科研。积极探索科创与课程相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学科

交叉、朋辈激励、师生从游,为有潜力的同学提供进一步资源支持。

行健书院成果丰硕,学生在各项赛事中喜获佳绩:2023年,两位同学获得

全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11名学生入选北京

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启研”计划;行健书院在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以总分第三和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

“优胜杯”和“挑战杯”,个人累计获得两项特等奖、三项一等奖、十一项二等

奖、七项三等奖、六项最佳新秀奖;行健书院同学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其中李子曦同学成为首个大三本科生特奖获得者,

同时也是五大强基书院的第一位特奖得主;行健书院9名同学在第四届国际大学

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中成绩斐然,斩获9个个人赛特等奖和3个团队赛特

等奖;此外,2023年,行健书院18位同学累计在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智能车竞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了23项国家级奖项。

2021年,清华大学依托行健书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该学院以理论与应用力

学为基础,开放汇聚学术界与产业界创新生态资源,以未来技术领域重大挑战性

问题为牵引,聚焦“力学-X”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前沿领域,与相关学科顶

尖专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建设“未来技术领域重大挑战问

题库”,设计基于重大挑战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将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融入

教学与培养各环节,打通未来技术前沿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长周期全链条。

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是行健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行健书院

通过学期交换、短期访学、实验室实习、交流实践、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支持

学生开展国际化培养。“钱学森力学班”与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剑桥

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际名校有着长期的学生交流合作;以国际化培养为特色的

“能源与动力工程(烽火班)”与普林斯顿大学合作设有本科交换培养计划;ჿ

暑假期间,组建多支海外实践支队,分别前往德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澳大

利亚等国家,与牛津大学、悉尼大学、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格林伍德国际贸易

中心等知名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海外学术会议。努力培养

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素质的人才。

全面发展与科技创新

资源᠀展与国际视野

篮球赛

2022 年、2023 年分别摘得“优胜杯”和“挑

战杯”

2022 年、2023 年分别摘得“优胜杯”和“挑

战杯”

参加书院农场活动

前往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

开展海外实践调研

一二·九歌咏比赛荣获综合一等奖、主题教

育奖、组织育人奖

第86页

086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R[TZ[T!NBJMUTJOHIVBFEVDO澺乗♆潸IUUQTflR[DUTJOHIVBFEVDO

07 求真书院

求真初识

人才培养计划

2021 年 3 月,清华大学成立“求真书院”,由菲尔兹

奖得主、清华大学数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先生担任院长。书院

的成立乘承着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旨在

培养出一大批引领世界数学科学发展的一流人才,推动中国

基础科学事业的新发展。求真书院是清华大学在基础学科和

关键领域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中国本土实现一

流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书院将统筹各方资源,

推进落实“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将“丘

成桐数学英才班”纳入求真书院管理。

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2021 年,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

养计划”( 以下简称 \" 数学领军计划”),宣布每年面向全球

选拔不超过 100 名中学阶段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

质及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创新采取“3+2+3”八年制贯通

培养模式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致力于培养数

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该计划面向内地招收初中三年

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面向海外招收九年级到十二年级的

学生。

求真书院成立仪式

求真书院获书院杯新生篮球赛冠军

丘成桐数学英才班

2018 年,清华大学设立“丘成桐数学英才班”( 以下简

称“英才班”)。英才班招生对象原则上为学习成绩优异的

普通高中二年级在读学生及三年级应届ℂ业生,每年拟招生

人数不超过 30 人。

数学领军计划和数学英才班每年在秋季学期组织招生考

试 ( 其体时间以招生办法为准 )。相关招生工作在清华大学

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按照相关考试程序,由清

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初审“通过”的学生需

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 综合测试、学科

能力测试、心理测试、体质测试等。

第87页

087

培养特色

1. 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培养顶尖人才的资源优势

丘成桐先生提出,想要培养年轻数学家,要靠大数学家指导,需要有真学问

的学者去培养他们。求真书院组建了由丘成桐先生领衔的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和聚

焦数学前沿领域研究的一流学者团队组成的师资团队,让学生有机会在世界一流

的学术氛围中成长。在丘成桐先生的大力推动下,清华大学数学学科的 QS 世界

大学排名已经从 2009 年的第 96 位跃迁至 2024 年的第 21 位,国内高校国际排名

第一。

2. 构建全新数学领军人才“通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丘成桐先生看来,领军人才不应囿于单纯的数学世界中,而应具有开放的

心态和宽广的胸襟,愿意接受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熏陶。书院的基础课程体系中除

了定制具备高挑战度、提升创新思维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之外,还重视定制

金融、计算机、人文、艺术等知识内容的通识课程,力求培养“通才”。“欲知

大道,必先为史”,书院还定制开设了由丘成桐先生领衔的“数学史” 课程,带

领求真学子追寻数学先贤的步伐,鼓舞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3. 构建全方位学业支持体系

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书院实行小班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每班

30 名左右同学。求真书院除了大力吸引国外一流学者加入书院育人团队以外,还

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的优秀师资,选聘具有创新科研思维和丰富教

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为学生定制高质量小班课程。在大一阶段,选聘数

学科学中心优秀博士后担任“求真益友学者”,每位老师负责 5 名学生的学习辅

导及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益友学者与授课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每位

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同时这些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密切的交流,不断

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学术志趣,书院为高年级

学生个性化匹配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尽快走上科研道路。

4. 个性化匹配国际化培养资源

书院将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分阶段、个性化制定学生国际化培养方案。除了

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书院开展教学、讲座等活动,还会有目的地将学生派往国际

顶尖名校开展访问交流。低年级阶段,书院将组织学生赴哈佛大学、芝加哥大等

等开展“Winter/Summer School”交流学习;高年级阶段,书院将根据学生学术志

趣和科研发展的情况,与相关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定向联系,推荐学生跟随这些

一流学者进行一定时间的交流和学习。

求真书院历史实践游学

菲尔兹奖获得者Caucher Birkar授课

邓亚萍做客求真大讲堂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讲座

第88页

088 ⎮嫨䐻嫣潸ɂ澺䐻⩖徴䪷潸XYTZ!UTJOHIVBFEVDO

乗♆潸XXXXYDUTJOHIVBFEVDO

08 为先书院

书院概况

育人理念

培养特色

为先书院是清华大学瞄准新时期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任务,于

2022 年创办的第一个聚焦工科领域的交叉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书院。书院旨在选拔

家国情怀坚定、学术志趣浓厚、创新潜力突出的优秀生源,配置优质师资力量和

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和落实清华大学“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

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定位,创新本科阶段的育人模式,培养理工基础坚实、

人文素养优秀、领导力卓越的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

为先书院以为国家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使命任务,构筑“宽厚基础 -

工程实践 - 探索研究”三要素融合的培养体系和“师生从游、滴灌培育”的教学模式,

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坚持项目制、过程式、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1、特色课程体系

为先书院基于清华工科以及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优势,精心设计了“通识

课组 / 科学基础 / 工程基础 + 专业课组 + 创新实践”融合式课程体系。科学基础

和工程基础课程体系是清华的优势理工科基础,为先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

行了结构化设计,增强学生领导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合

作开设《工科领导力》课程,与清华美术学院合作打造《创意设计》课程等。同时,

材料、精仪、生医、集成电路支撑院系与为先书院共建科技创新与挑战实践平台,

新购置总价值约 1.8 亿元的世界一流科研仪器设备,给为先书院学生提供足够的

科研实践条件和硬件保障。

2、自由发展空间

为先书院精心打造培养方案,优化学分分布和总学分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展充分“留白”。不拘泥于传统专业限制,除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传统专业课程外,还根据学科前沿设置了信息科技、智能工程、

为先书院成立仪式

导师微沙龙活动

为先讲堂活动现场

学科交叉 交叉工程

“3+1”专业方向

为先书院

\"3+1” 专业方向

学科交叉 交叉工程

为先书院

第89页

089

国际视野

书院国际化气氛浓厚,绝大多数师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国际视野开阔。为

先书院和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开展合作,为大一新生定制开设英语口语

提升训练项目,与欧美外教一对一交流,搭建为先学生与国外大学生交流的平台。

同时,为先书院还组织开展ჿ暑假海外实践项目,搭建海内外研学实践基地、建

设《国内外研学与工程实践》课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国际化培养

平台。

为先学子与邱勇书记共度中秋节

为先书院赴意大利、德法、日本、沙特海外

实践支队

为先小驻活动现场

新生足球赛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安东尼奥·米克斯出席“为先讲堂活动”作

主题讲座

生命健康、低碳能源等交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模块。

为先书院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领域。鼓励学生在导师

的指导下个性化制定培养方案,在锚定的兴趣领域深入选学相关课程、深入开展

科研训练,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创新实践

“实践育人”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为先书院特别重

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设置各类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训练外,还专门

设置了 6-8 个月的工程创新实践项目,安排学生到大型领军企业的研发机构或国

内外顶尖学术科研机构开展实践训练,强化学生面向现实大工程实践场景的工程

认知和工程体验,提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为先书院以培养创新型科

技领军人才为目标,设置贯穿本科四年的“科技创新与挑战(TIC)”培养模块,

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螺旋进阶式开展科研探索和科技创新研究。为先

书院聘请了 200 余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教师担任 TIC 导师。大一上学生自由选择

不少于 8 位 TIC 导师,通过面对面交流、为先讲堂、为先微沙龙、参观实验室等

活动,拓展学生前沿科技视野、培育学术志趣;大一下和大二学年学生会走进实

验室在三个不同学科背景的实验室开展浸入式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培育学生基本

的科研素养、跨学科视野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大三、大四学年通过课题研究、综

合论文以及国内外研学与工程实践的设置,在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探究,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学术能力。

4、师生从游文化

为先书院将“师生从游”育人理念深入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和书院文化建设中。

每一名学生入学后,从大一开始为其配备学术导师,导师通过微沙龙、组会、参

与学生活动等不同形式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奠定学术志趣;书院开展“为先讲堂”活动,邀请各领域学术大师通过大班讲座

和小班研讨的形式为大家讲述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探索前沿的高远志

向;书院还组织了“为先·小驻”院长下午茶、“春暖花先开”女生发展座谈会、

“导师微沙龙”等系列活动,关心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

第90页

090 ⎮嫨䐻嫣潸澺䐻⩖徴䪷潸TZHM[Y!UTJOHIVBFEVDO澺乗♆潸IUUQTflXXXY[DUTJOHIVBFEVDO

09 秀钟书院

秀钟书院成立于 2023 年 6 月,是专注于本科生培养的实体机构。秀钟书院

取名来自清华大学校歌“水木清华众秀钟”,立意“钟灵℀秀,水木隽永”,蕴

含着“汇聚各方资源培养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卓越人才”之意。

秀钟书院以培养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培养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社会经济和

全球治理领域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成为全球顶尖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人才

培养中心、创新高地。

书院概况

秀钟书院以造就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为目标,以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经

济管理学院等相关院系学科交叉为基础,致力于培养深植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深入理解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掌握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

城市和社会重大挑战的跨学科知识,系统思维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

型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特色

1. 工管融通,深度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向

秀钟书院培养学生掌握宽厚的数学、物理、化学、生态、人文、社会、信息

与大数据、资源、能源、环境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工程学、管理学与经济

学等多学科交叉融通的专业知识,具备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导者、绿色产业的开拓

者和全球治理的推动者应有的多元素质。

书院设置资源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系统与信息技术、可持续城市与生态空

间、绿色经济与全球治理四个交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趣,选择特定方向

钱易院士出席“大家·茶”活动与同学交流

第91页

091

“可持续发展探究”课程野外调研

丰富的海外学习交流平台和机会

生态美育“戏剧之夜”表达训练

学生赴澳大利亚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赴澳门参加社会实践

秀钟书院举办可持续发展学术交流会

国际视野

秀钟书院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学习、实习、实践,为所有学生提供多国家

多地区的海外学习平台和机会。书院坚持“送出去”,强化“引进来”,通过国

际沟通训练营、海外交流、国际组织和机构探访等,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多元文

化的机会,知全球议题,实现跨文化沟通,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进行学习,获得相应的交叉工程学位。符合有关条件的学生也可选择传统的专业

领域开展学习,获得相应的学位。

2. 融汇“三生”,开展场景式教学、探索式学习

秀钟书院面向生产、生活、生态的不同场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亲临现场、

实景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学生深

入探索问题背后的系统性问题及原理。开展自然、行业、社会等多学科领域的研

学活动,学生可深入自然环境开展观测及调研,也可到行业领军企业进行行业实

践,深入社会进行管理实践,还可通过可持续发展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系统

知识和必备技能。课堂教学与现场衔接、学习与探索同步,超越时间、空间与专

业限制,跨界协同,学生在大一即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个性化、探究式科研探

索工作,充分激发创新能力。

3. 师生从游,实施沉浸式指导、共游式成长

书院实施全员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推动“一人一策”,对学

生进行个性化、全过程、沉浸式指导。建立朋辈 - 学长 - 老师“共游”团队,开

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与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书院指导教师队伍包括多个院系和相关领域的 10 多位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

4. 激发潜能,实现多元化社会价值

秀钟书院坚持“发现自我,自由选择”原则,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

己的学习志趣和发展志向,自主确定专业方向。书院将探索本研贯通式培养,为

学生提供宽广的硕士博士升学条件。书院ℂ业生可通过多元化就业,回应国家关

切,引领未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学术人才、绿色产业的专业人才及全球治理

的管理人才,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ℂ业生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创新绿色科技,引领社会

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新发展模式;可到领军企业就业,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升级,

推动传统行业的绿色化转型、开拓绿色产业发展;也可到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

就职,推动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实施和全球绿色发展合作等。

第92页

092 10 笃实书院

人类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正高速迈进人 -

物理 - 信息互通互融的新时代。载人航天、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

工智能……当今世界的科技创新是跨学科、颠覆式、从技术到生产到服务的全产

业链变革,亟需培养眼界高远、基础厚实、融合创新的人才。

笃实书院成立于 2024 年,旨在培养智能系统科技变革的引领者。书院学科

基础互补、深度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信智基础、跨学科

技术创新和系统管理能力、以人为本的素养。

笃实书院取名来源于清华大学校歌“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ᄀ意学问笃实、胸怀宽广、勇于实践,为国增辉。

书院概况

笃实书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多样化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更大的成

长自主权,强化“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理念,构筑本研衔接的课程

体系。

笃实书院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和融合的系统

实践,培养学生面向智能时代复杂系统的创新能力,成为重大装备设计师、全周

期/全产业链工程管理专家、软件体系架构师和复杂体系决策者,成就学生的无限

可能。

育人理念

智慧生产系统实验教学环境

学生参加“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

飞机制作实践课

航天英雄翟志刚回母校清华做客“启航讲堂”

⎮嫨䐻嫣潸潹

第93页

093

赴德国宝马工厂参观实践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领域知名学者迈克

尔·欧文·乔丹院士与学生交流

清华大数据软件论坛

航空工业成飞集团暑期实践活动

在中国船舶进行社会实践

培养特色

1. 特色课程体系

笃实书院以“理工为骨、数智为脉、软硬兼备、人机融通”为培养特色,精

心设计了“通识课组”+ “科学基础”+ “基础加强” + “专业交叉模块” + “进

阶式实践”的开放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充分“留白”。培养方案总

学分为 150,设置了 1 个基础模块 57 学分(厚基础)和 13 个专业模块 23 学分(宽

口径);每个专业模块包含一个 9-12 学分的核心课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

展规划和个人志趣,选择任一个专业模块的核心课组作为主修模块,其余课程可

在所有专业模块中任选(重交叉)。

笃实书院对通识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强了对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

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强化了信息 / 智能基础和程序设计实践训练。

笃实书院的专业交叉模块包括:智能空天系统、智能热管理系统、智能 CAE

系统、核心工业软件、数据智能、可信软件、可视媒体计算、智能计算系统、统

计与机器学习、系统优化与智能决策、人因与智能交互、物流与供应链、智慧工

业与服务系统。

2. 特色创新实践体系

笃实书院依托航天航空学院、软件学院、工业工程系等支撑院系的科研和校

企合作资源,共建 System X 实验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跨学科的进阶式创新实

践体系,将创新实践贯穿于学生的全学程。大一年级开展国家重大工程认知实践

和设计与制造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训,大二年级开展结合“德育、智育、美育、

劳育”的创意设计,大三大四年级开展逐步深入的跨学科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选

修主题由支撑院系交叉融合共建,包括:智能空天系统、智能热管理系统、智能

CAE 系统、智慧生产系统、智慧服务系统、X- 系统智能、CAD 系统、大数据智

能系统、增强 / 混合现实系统、高可信软件系统、智能物联网等。

笃实书院的进阶式创新实践体系充分体现了“全生命周期”(设计 - 制造 -

运行 - 维护 - 处置)、“全系统要素”(硬件 - 软件 - 人员 - 网络 - 数据)、“全

数字技术”(线上线下、数字孪生、增强现实)和“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实

践中领悟所学、发现新知,勇于提出新问题,善于发现新思路。

3. 个性化培养

笃实书院全面实行一人一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趣,在导师引导下自主制

定专业交叉模块的培养计划,获得交叉工程学位。符合有关条件的学生也可选择

传统的专业领域开展学习,获得相应的学位。

笃实书院破除唯 GPA 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多样化自主发展。学生在书院内

自由选择发展方向,不设置跨院系 / 书院的转入转出限额。学生保研后可以在导

师引导下自主选修本研衔接课程。

第94页

094 11 至善书院

至善书院是清华大学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哲学社会

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成立的本科生书院。书院名称取自于《礼记·大学》

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突出关心民生、追求至善

的价值观。

至善书院基于清华文科育人传统及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优势,荟聚多学科

优质育人资源,打造面向数字智能时代的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书院利用国际化

办学资源,聚合全球化教育教学平台,旨在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

书院概况

书院秉承“社会情怀、科学精神”的育人文化,构建“文理交叉、中西融

汇”的培养体系和“师生从游、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厚基础、宽

口径、通专融合”的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

育人理念

许弘智、刘充、宫栋宇获本科生特奖

学生参与冬奥志愿服务

至善书院专业方向

⎮嫨䐻嫣潸潹

第95页

095

培养特色

1. 宽口径

至善书院的培养理念顺应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注重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

合的教育模式,以广博的社会科学视野为根基,以深邃的学科素养为支撑。书院

包含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含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

面向本科生开设跨学院课程,制定个性化弹性培养方案,由本科生根据兴趣自主

选择专业,不设名额限制。书院整合全校社科领域优质师资力量,优化“大社科”

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 + 通专融合 + 本研衔接”的培养体系。书院注重本研

贯通,本科ℂ业生的深造方向包括社会科学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

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研究院等院系,结合个人志趣进行选拔,修读经济学、

金融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学等研究生专业。

2. 重交叉

至善书院基于清华大学文理融合的教学科研特色,充分发挥数理学科优势,

精心打造学科交织融汇的培养方案。既关注拓展学生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视野,

同时注重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理工科专业相结合,联合计算机系、电子系、

数学系等理工科院系,探索金融科技、数字经济、计算社会科学等前沿学科方向,

培养理念与国际一流高校接轨。依托“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书院关注智能科技对社会科学的重塑作用,打造独树一帜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

模式。

3. 国际化

至善书院强调全球视野,生源结构国际化程度居全校首位。书院开设必修课

“全球田野调查(Global Deep Dive)”,依托清华大学各院系共建共享的海外科

研基地,组织中外学生进行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田野调查,贯

通第一、第二课堂。书院与全球近百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支持学生自

主开展海外社会实践、交换交流等,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的学术合作平台。

清华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双硕士英文项目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大篷车课堂之勘察加半岛之行

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

学生支教志愿服务

第96页

096

第97页

097

2024 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Brochure

06

定向生、飞行学员班

第98页

098 集团介绍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

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 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

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60 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的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从三

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到中核集团的历史变迁,完整的核工业

体系始终保存在中核集团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为核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

基础。

2018 年 1 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设集团合并重组的重

大决策。新的中核集团建立起先进核能利用、天然铀、核燃料、核技术应用、工

程建设、核环保、装备制造、金融投资等核心产业以及核产业服务、新能源、贸易、

健康医疗等市场化新兴产业,形成更高水平的核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显著提升

了我国核工业的资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体国际竞争实力。

中核集团是中国核科技的开拓者,先后创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第一座

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

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造”“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等

⎮嫨䐻嫣潸澺乗♆潸IUUQflXXXFQUTJOHIVBFEVDO

01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99页

099

多项“新中国第一”;积极拓展核能应用范围,自主研发了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反

应堆(玲龙一号)、“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等多种堆型和中国环流器二号 A

核聚变研究装置;拥有极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是中国核能发

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自北向南建成田湾、秦山、三门、福清、昌江五大核电

基地;是中国唯一的专营核燃料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研制成功我国首个大

型商用压水堆先进燃料元件 CF3,满足核能系列化、型谱化需求;是铀地质矿冶

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建成新疆、内蒙古两大地浸采铀绿色矿山;是国家核工程建

设的龙头,连续 30 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核电主流及

科研堆型;是核环保产业的国家队,建成大型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基地;

是国内最大的核技术应用企业,具备国内 80% 的研发生产能力,核医学药物在中

国市场的供应量达到 70% 以上;是中国唯一并且实现批量出口核电站的企业,向

巴基斯坦出口 7 台核电机组。

新时代,新中核,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创建 60 周年重

要批示为中核集团发展指明了方向。中核集团明确了“以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

体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核工业强国”的

“三位一体”奋斗目标,确立了“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和“责任、

安全、创新、协同”的核心价值观。中核集团将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

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持续推进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和平利

用核能,瞄准世界一流,持续提升集团治理能力、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管控能

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专业特色

由于核工业是综合性高科技产业,所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是“理工结合,基础雄厚”。其中数学、物理的学时较多,要求较高;技术基础

课覆盖面较广,在机(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电(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软

硬件技术)、热(热工基础、流体力学等)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训练;专业课方面

主要学习与核能(以核电工程为主体)、核技术(以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为

主体)有关的课程。整个学习期间保持计算机和外语两方面学习的连续性和不断

上层次,并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技术的能力。

定向生学制为四年,由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联合培养。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 1996 年起每年为中核集团招收“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定向生约 60 名。当达到清华大学在当地的同科类第一批次分数线上报考该

专业的考生人数不满招生计划数时,可在第一批次调档分数线下 20 分之内(且

不低于当地同批次最低控制线)调阅有志愿报考该专业的考生档案,择优录取。

为拓宽国际视野、夯实数理基础、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核集团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优秀定向生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出国交流访问等活动。定向生中学习优秀

者,中核集团鼓励其继续深造,可免试推荐为清华大学本专业范围内或中核集团

系统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核能兴邦”实践支队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

件公司

第100页

100 ⎮嫨䐻嫣潸澺乗♆潸XV[C!UTJOHIVBFEVDO

02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介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工业集团”)作为党执政兴国

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的主力军。

兵器工业集团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将装备保障放在首要位置,是各大军

工集团中唯一一家面向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以及武警公安

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保障服务的企业集团,除了为陆军提供坦克装甲车辆、远程

压制、防空反导等主战装备之外,还向各军兵种提供智能化弹药、光电信息、毁

伤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产品。

同时,兵器工业集团积极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产业化,集中力量打造汽车

零部件、工程机械设备、铁路产品、石油化工、特种化工、民爆、光电信息、北

斗产业、智能制造、应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板块和贸易流通、工程技术管理、金

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推动我国

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军贸、战略资源开发、国际工程承包、

产品出口及技术引进等国际化经营业务。

兵器工业集团现有 60 余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陕西、内

蒙古等 29 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球 70 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100 余家境外分

子公司和代表处。2022 年末,集团公司资产总额 5197 亿元,人员总量 23 余万人,

连续 19 个年度和 6 个任期蝉联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核 A 级,位列世界 500 强企

业排名第 146 位。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宣传画册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