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
相关院系延伸阅读
本大类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
与 IC 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智能车辆与交通、智慧
能源与动力等五个特色方向。在大一结束前,根据学生的志
愿和兴趣,进行二次双向选择,ℂ业获得机械工程或车辆工
程本科专业学位。对线上第一志愿报考本大类的考生,根据
考生意愿,可进入本博贯通培养路径,在本科期间提前确定
研究生导师和课题方向。
专业确认方案
面向智能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本大类将清华大学在智
能制造与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主
要依托机械工程系和车辆与运载学院建设。拥有全国顶尖的
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师系列 235 人,包括柳百成、王玉明、
雒建斌、欧阳明高、李骏、李克强、钟志华、张亚勤等两院
院士 8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 70 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 7 人。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包括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4 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2 门、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20 余门,机械设计基础 (1) 教学团队获得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 2023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
奖,为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课程保障。
本大类拥有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
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 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 个技术转移外派专
业研究院: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和苏州汽车研究院。本大类
与产业界有深入合作,拥有深厚的校友资源和重要影响,为
培养学生成为领域内的拔尖领军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支撑。学
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入国内外一流平台参与高水平科研与
创新,为奠定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和拔尖创新的科研能力提
供了丰富资源,ℂ业生的就业面广,发展空间大。
本大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机械工
程专业是国内最早通过 ABET 国际认证的专业之一,与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深入合作,通过共建课
程、研修访学、会议赛事、双学位项目、海外留学等多层次
措施,有近一半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交流经历。近五年来
本大类 80% 以上同学可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也有一
定℁例的同学自由选择到国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或者参
与到清华大学与国外一流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中继续深造。
培养优势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本大类以机械工程
学科为基础,注重与信息、能源和生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培养特色,塑造具有创新学
术思想和引领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根据 2024 年 QS 世界
大学学科排名,清华机械工程学科位居全球第 13,在国际
上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中排名最高的。
在国内历次学科评估中,清华机械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均为
A+。
机械工程系成立于 1932 年,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工科系
之一,历经 90 余载,形成了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和成
形制造的完善学科体系,包括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
与 IC 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关键零部件与高端装备
等特色方向。清华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
科学研究,1952 年在机械工程系正式设立汽车专业,1980
年成立汽车工程系,为应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
共享化带来的技术变革,2019 年改名为车辆与运载学院,
形成了车辆动力与智慧能源、车辆工程与智能安全、智能车
辆与智慧出行、特种车辆与动力等特色方向。
学科特色
以 2021 届ℂ业学生为例,整体就业率为 96.52%,本科生读
研率为 84.3%,硕士研究生重点就业单位为华为、百度和地
方政府等,博士ℂ业生重点就业单位为清华大学、华为和航
天院所等,一半以上的ℂ业生起始年薪超过 3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