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

发布时间:2021-12-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浮生—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

2245清康熙·陈鸣谦·鸣谦朱泥四方贴花壶一件款识:底部铭刻:月下长吟 鸣谦说明:朱泥贴花小壶在盛清时期尤为盛行,其中部分多为外销品种,外销欧洲的壶上的装饰随着欧洲人审美取向而不断改变其风格。此壶以精炼朱泥所制,呈四方壶式。壶身规整,造型挺括,稳重不臃肿,处处细捶精工,四面昂藏。壶嘴壶把,前缩而后垂延,具迈奔之姿,动静可观。四面贴饰梅花图案,简洁大方。鸣谦所见传器甚少,但偶见之,皆为精品之作。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Chen Mingqian·A SQUARE TEAPOT AND COVER WITH MOLDED FLORAL DECORATION BY MINGQIAN尺寸:L:11CM,W:7.5CM,H:5.5CM容量:100ML估价:200,000-300,000款识说明:陈贞吉,字鸣谦,据最新发现的资料记载,为清初巨匠陈鸣远的堂弟。紫砂花器良工,然天妒英才,未到而立便英年早逝,故所见传器甚少。清初宜兴曹亮武《南耕词》卷五《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中有“谁琢青瓷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之句,并附自注说:“游芙蓉后泊舟川埠,三日始归,陈觐候、... [收起]
[展开]
浮生—紫砂茶具及陈茶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51页

2240

1980 年代·下关茶厂·八十年代 下关 8653 中茶铁饼

说明:下关茶厂出品八十年代中期中茶牌 8653 铁饼,品相良好,陈

期已有二十多年,达至中期陈茶的年份。此茶以五级茶青为主要拼配

原料,采用云南大叶青毛茶生产压制成的普洱茶。经二十余年陈化下,

茶汤入口醇厚、顺滑,层次丰富,为中期陈茶的精品。

1980s·8653 XIA GUAN PU-ER TEA CAKE CIRCA 1980S

数量:5 片

仓储:干仓

工序:生茶

估价:50,000-60,000

2241

1980 年代·勐海茶厂·八十年代 厚纸 8592

说明:勐海茶厂八十年代生产的商检 8592 圆茶,最初是香港南天贸

易公司向进出口公司订制茶品,采用九级粗茶原料,由勐海茶厂发酵

而成的早期熟饼。茶韵甘醇,品质上佳。偏干仓转化,汤色红亮、滋

味醇厚、陈香纯正,滋味饱满。为一款经典的普洱老熟茶,绝对值得

品饮和收藏。

1980s·8592 PU-ER TEA CAKE IN THICK WRAPPING

数量:7 片

重量:

仓储:自然仓偏干

工序:熟茶

估价:80,000-100,000

第54页

2243

1980 年代·勐海茶厂·八十年代末 干仓 88 青饼

说明:88 青饼是勐海茶厂生产于八十年代末,以 7542 配方所生产的

普洱茶品的统称。大名鼎鼎的 88 青以经典生茶 7542 配方制作,以中

壮叶为主体,嫩芽铺面,间以少量粗老叶制成,茶叶条索肥厚,整饼

茶墨绿油亮。经近三十年的陈化,拥有优质茶底的 88 青茶质愈见成熟。

此青饼茶气足,茶汤质强劲厚重,野香诱人,散发一缕缕甜香味,生

津回甘快,茶韵变化无穷,具有普洱茶的天然真味,即使经过多次冲泡,

仍然不减其明快悠扬口感,深受藏家追捧。1988 年第一批生产的 88

青刚出厂时由于滋味过于青涩而无人问津,因滞销的原因留在了云南

的仓库之中。机缘巧合之下,被港商慧眼收藏,以纯干仓储存多年后,

后期陈化表现出极佳效果,以其上乘滋味、口感、香气,受到众多茶

客的追捧,终赢得市场赏识,成为在普洱茶界赫赫有名的普洱茶品。

1980s·88 PU-ER TEA CAKE CIRCA LATE 1980S

数量:7 片

仓储:干仓

工序:生茶

估价:800,000-1,000,000

第56页

2244

清康熙·陈鸣远·朱泥一粒珠

款识:底部刻款:鸣远

说明:此器以朱泥为胎,胎质细腻,色泽嫣红,呈“一粒珠”

形制。此壶形制上对整体性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整器有饱满的

力度和整合的视觉观感。壶体呈滚圆状,无颈作嵌盖式,流嘴

略弯,小圆珠钮,浑圆可喜。壶底刻有“鸣远”落款。此件一

粒珠给人带来的高雅意境且器形大小极宜品茗,堪称精品。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Chen Mingyuan·A BALL BUTTON

TEAPOT AND COVER BY MINGYUAN

尺寸:L:10.3CM,W:6.2CM,H:7CM

估价:80,000-120,000

第61页

2245

清康熙·陈鸣谦·鸣谦朱泥四方贴花壶一件

款识:底部铭刻:月下长吟 鸣谦

说明:朱泥贴花小壶在盛清时期尤为盛行,其中部分多为外销品种,外

销欧洲的壶上的装饰随着欧洲人审美取向而不断改变其风格。此壶以精

炼朱泥所制,呈四方壶式。壶身规整,造型挺括,稳重不臃肿,处处细

捶精工,四面昂藏。壶嘴壶把,前缩而后垂延,具迈奔之姿,动静可观。

四面贴饰梅花图案,简洁大方。鸣谦所见传器甚少,但偶见之,皆为精

品之作。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Chen Mingqian·A SQUARE TEAPOT AND

COVER WITH MOLDED FLORAL DECORATION BY MINGQIAN

尺寸:L:11CM,W:7.5CM,H:5.5CM

容量:100ML

估价:200,000-300,000

款识说明:陈贞吉,字鸣谦,据最新发现的资料记载,为清初巨匠陈鸣

远的堂弟。紫砂花器良工,然天妒英才,未到而立便英年早逝,故所见

传器甚少。

清初宜兴曹亮武《南耕词》卷五《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中有“谁琢

青瓷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之句,并附自注说:“游芙蓉后泊舟川埠,

三日始归,陈觐候、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瓷壶名手”。

第62页

2246

清乾隆·大清乾隆年制朱泥壶

款识:盖内钤印:万丰 底部钤印:大清乾隆年制

说明:此壶形制圆式三角状,压盖半弧,中竖蕈茹钮,曲线玲珑。管状

流嘴上引,鋬环上挺,短颈溜肩,沿势敦腹,足边内包,平底呈宽内圈。

壶身小巧玲珑,朱泥微皱,包浆自然见古,神完气足。壶底钤印篆书印款“大

清乾隆年制”,款字端正,应是盛清宫廷订制茶器。

出版著录:《茶的文化》P177,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 86 年 7 月

《朱泥壶的世界》

展览传承:松涛园旧藏

参考:《古壶之美》P178,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7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A REDWARE TEAPOT ANDE COVER MADE

IN THH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尺寸:L:10CM,H:5CM

容量:75ML

估价:200,000-250,000

第65页

2247

清乾隆·陈砺成·朱泥梨式壶

款识:底部铭刻:砺成

说明:此件梨式壶形制简雅凝练,将温润浑朴之美赋予秩序与层次,渐

近地诠释出来。此壶色泽殷红,艳而不娇,质感细腻,壶身稳健,把玩

于掌珠,耐人寻味。壶身饱满圆润,线条流畅自如,气韵壮硕轩昂,式

度雍容而大气。流嘴伟岸坚挺,圈把环扣有力,壶钮饱满,赏之令人心醉,

真逸品也。壶底镌刻铭文“砺成”二字刻工流畅自然。

展览传承:中超利永 紫砂博物馆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Chen Lichen·A PEAR-SHAPED REDWARE

TEAPOT

尺寸:L:9.5CM,W:6.3CM,H:5.7CM

估价:200,000-300,000

款识说明:陈砺成,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名工,传世多佳器。据《宜兴川

埠陈氏宗谱》所载,砺成与鸣远同为陈氏十一世,“砺成,琨公长子,

字砺成,号白山,生于康熙丁未正月二十四日,乾隆庚午八月十五日卒,

登寿八十有四。

第68页

杨季初的绘画性

文 / 王叔重

盛清时期,紫砂名匠杨季初虽画史无名,可我分明从流传至

今的几件杨季初的堆绘紫砂笔筒上的山水作品中,看出他颇

能做画的本领。

杨季初能把纸绢上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完美成熟地搬到

紫砂材质上,俨然一幅独立的画面。这种堆叠而成皴擦点染,

在传统绘画的技法上有了大力突破。就是在乾隆时期的画坛,

他的风格是可作非一般的看待,今天看来也应视作异类。

张彦远就曾定义过绘画——“不见踪迹,故不谓之画”,这

是在唐代就此前的混乱状态进行规范。标准很明确,就是有“见

踪迹”的笔性才谓之是画。而杨季初的泥绘,一直都是强调

在紫砂上见踪迹,也就是见笔。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传统媒

介之外的另番景致了,而不仅仅是紫砂上的装饰。他的作品

中柔顺的笔调和缓慢的节奏,是有温度的。可能也是烧制后

的彩泥所形成的色调和笔筒本身的紫砂色调合而一了,具有

一体的综合效果。这种美感,在传统纸绢媒介上是不会有的,

丰富了绘画的可能性。

笔筒的圆形,上下铺满的构图,让杨季初的山水题材形成了

一幅通景,跟着画面的前后节奏转动着来回观看,是完整一

体的连接在一起。一直以来,山水画强调“山形面面观”、“山

形步步移”,不仅是作画者同时也是观画者——不断地移动

位置,给出一个诗意画面。这仿佛用在观看杨季初在紫砂笔

筒上的通景堆绘山水,也是极为妥帖的。

杨季初追随的是赵左、沈士充,色调和最终的效果,是极为

一致的。他聪慧地选择了松江画派中的以赵沈为首的云间派

一路的笔墨色调和意境,恰如其分地嵌入紫砂材质本身固有

的色调,再造了一个世界。当然这也是顺着董其昌的松江路线,

有别于此前的浙派和吴门画派。杨季初的山水本事,放在紫

砂器物领域,是足够的练达和饱满,是贴切且领先了时代。

“风神秀逸,韵致清婉,此士大夫气味也”唐志契有这样评

价过董其昌,在我看来似乎略中性了些。董其昌的时代以及

他个人的风格已似界于士大夫气味和文人气味之间的状态,

再往下就径直向文人气味走去,而难为士大夫也。而我更觉

得此句颇为适合杨季初在紫砂和绘画结合的发展过程中的位

置,尤其是“士大夫气味”更是贴切极了,是绝不类稍后的

文人参与进来后的气味也。而细心琢磨,董其昌的笔墨和丘

壑似乎不宜于在紫砂这类的媒介上施展,包括稍后的“四王”,

这和他们的风格中有了文人气味有关了。

主人骑着毛驴行在郁郁葱葱的道上,仆从担着茶具和瓢水用

的水桶,抑或者还有书籍什物,径直地向着通向河岸对面的

拱桥走去,对面是诺大一丛树林,两棵妖娆的松树特别显眼,

树丛中有一隐秘小亭,这应该就是主人要达到休憩的所在。

倘如主人还要往前去,还可以折向右手边过一座小桥,便可

到达更远的彼岸。彼岸的风光是主人行驶开始处便可远眺到

的,想必也是必至之地。彼岸的后面,还有更远的远山。如

此胜地,主人相必常至,彼岸和远山,一而再再而三地涉趣

其间。

倘若你愿意和我一样,把今天看到的她——这幅通景,并非

只当作是一个紫砂笔筒,也全然不在乎上面的处理,而只是

看作一横幅山水画,有山有水有点景,长约半米,尺寸不算小,

甚至可以放在明末清初松江画派的作品风格里……如此等等,

你会作怎样想?

参考:赵左(1609-1610 年作)《溪山高隐图》手卷

第70页

2248

清雍乾·杨季初·秋山行旅彩色堆泥绘笔筒

款识:底部钤印:杨季初

说明:早在明代,宫廷便收藏使用各类宜兴陶器。进入清代,紫砂器更受重视,从《清

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屡屡可见皇帝对紫砂器的关注和参与。据统计,北京故

宫博物院所藏紫砂器将近四百件。这些紫砂陶进入清宫的途径,有的前朝旧藏,有的是

命造办处加工。这些器物,除了茶壶、盖碗等茶道具外,更有为数可观的文房器具。它

们大多带有雍容,精雅的宫廷装饰品味,被学者定义为“宫廷紫砂”。

在御用文房用具中,笔筒一直是一件重要的品类,特别受到宫廷的重视,其中又尤以彩

泥堆绘笔筒堪称精绝之中。本件杨季初堆绘秋山问道图笔筒是目前所见杨季初传世笔筒

中的标准尺寸,泥绘画意亦是精妙绝伦。

此笔筒采用段泥为胎,彩色泥绘并堆砌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

阳文款,印文为精细的元朱文。画意以《秋山行旅图》为题,立意闲逸悠远,观之赏心

悦目。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远山近树,苍翠重重,山溪潺潺。远处缓坡渐迭,

近处嘉木葱郁。山野画意中,一人骑驴,一人着担,意趣横生,一派宁静清寂意趣。

本笔筒用料考究、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彩泥堆绘是用各色泥

浆绘于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在技术上有较大

的操作难度,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

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

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

力差,泥绘图案易脱,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一般为进呈宫廷御用之器。巧妙

的利用泥不同的质感,如薄皴擦描绘石头纹路,用厚重的紫泥表现老树树干的质感,可

谓把这种彩绘堆泥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中有色泥堆绘山

水纹笔筒,当是杨季初入贡内廷御用的作品。南京博物院亦藏有杨季初制雪江待渡图笔筒,

第71页

写尽寒冬萧瑟雪景。这件笔筒与故宫旧藏在形制上一致,设色上也极为近似,可能为同

一批入贡皇宫御用的器物。

参考:见后页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Yang Jichu·A PEN-CONTAER

尺寸:L:15.5CM,H:15.2CM

估价:2,600,000-3,000,000

款识说明:杨季初,宜兴人,清·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卷四(清光绪刻本)载:“杨

季初,菱花壶甚工 , 与陈汉文同时”。另据嘉庆二年李先荣、宁楷的《嘉庆增修宜兴

县旧志·艺术》陈汉文 , 雍正时人。乃知杨季初为雍正时宜兴陶工,惟目前所见杨季

初作品均为彩泥堆绘,尚未见到砂壶之作。雍正国祚不长,杨氏的活动时期理应更久。

查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三件口沿髹漆描金者断为雍正朝,均未署款,其余几件断为

乾隆朝。由上可知紫砂器的泥绘之风在雍正朝已经受到宫廷重视喜爱,并延续到乾隆朝。

据此应可推论出:杨季初,生于康熙期,卒于乾隆朝,主要创作于雍正至乾隆时期。

第72页

两代帝王的案头山水

—浅谈杨季初 “秋山行旅”彩色堆泥绘笔筒

文 / 黄健亮

附图两张:左 ( 单色 ) 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色泥堆绘笔筒,右 ( 彩色 ) 上海中贸圣佳拍品〈杨季初 秋山行旅彩色堆泥绘笔筒〉

在宜兴紫砂发展史中,清雍干时期的彩色堆泥绘工艺,深具艺术品味,其表现的载体多为笔筒,不惟丰富了宜兴的工艺品种,

更深化了紫砂的情趣与内涵,甚至受到帝王的青睐,走入清廷内府,登上御用书房的案头。彩色堆泥绘笔筒存世量有限,依目

前著录所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彩泥堆绘圆形笔筒共有七件,其中四件无款,一件钤“大清干隆年制”阳文篆章,两件钤“杨

季初”阳文篆章 1

。此外,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各藏有一件“杨季初”彩泥堆绘笔筒,其他尚有少量

民间珍藏。

上海中贸圣佳 2021 秋季拍卖的〈杨季初 秋山行旅彩色堆泥绘笔筒〉,便是一件杨季初彩泥堆绘精品。此笔筒为直腹圆形,口

底相若,璧式足,足心钤印“杨季初”阳文篆书款,篆法精严隽雅。其泥绘风格与北京故宫所藏一致,比对工艺细节也显是出

自同人之手,堪称个中精品。杨季初的泥绘技艺卓越,巧用堆、塑、抹、捺、染,以泥造境,以境传神。他设色典雅,且善于

掌握主题质感,常以粗砂揉入泥浆,堆塑斑驳的松干与皴裂的山石;以细砂入泥,表现一衣带水的远山或点点花叶;以淡黄脂泥,

描绘人物皮肤的平滑感;以淡薄色泥,晕染出云淡风轻的烟云或江面湖色……。凡此种种,在在展现出杨季初过人的艺术涵养

与高超技艺。

器身以宜兴掺砂团泥为底胎,外敷一层嫩黄泥化妆土。笔筒外壁以彩色泥浆堆绘〈秋山行旅图〉。全幅别具巧思地采用“之”

字形构图,前景有植被丰茂的巨岩上下掩映,尤其上方的奇岩低垂,山势险峻厚实,岩缝有兰草附生,两株山树倒悬而生,杂

花野果相间。相形之下,两山之间的人物显得渺小。主景人物为一对主仆,主人骑驴,仆人挑担,山道虽然开阔平坦,却呈上

坡之势,主人扬臂遥指前方,一派闲情逸趣,驴子则低头奋力前行。中景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岩石之间,开阔的江面水石明净,

微泛粼粼绿光。拱桥的另一端也是树石斜倚,耸立着几株大树,或舒展挺拔,或垂枝盘结,两株老松尤其瘦挺虬曲。树下葱郁

的小林后方隐约有一座草亭,或许就是主人遥指的歇息处。从松树梢还可以看到远方有一道简陋的木桥,通往山石之后的世外

桃源。全器如一幅宁静清寂的通景长卷,清雅悠远,画意延绵,传递出闲适自在的隐逸情趣。

“彩泥堆绘”是在紫砂五色土的泥料优势下,产生的一种装饰工艺。素面素心的宜兴紫砂极少上釉,历来讲究”以泥饰泥”的

装饰原则,其中的“泥绘工艺”堪称一绝,“泥绘”亦称“泥料堆绘”,一般分为单彩绘与彩色绘。是以浓稠的泥浆在即将完成,

但尚带有一定湿度的坯件上,以泥笔叠绘出线面的粗细、长短、厚薄等,以表达画面远近、虚实等质感,经营出浅浮雕效果,

近似寿山石雕之“薄意”。一般多以本色泥浆点画,亦可利用深坯浅色、浅坯深色来营造深浅的色差效果。更精致者,可采多

种泥色点绘,即谓“彩泥堆绘”,乃以白泥、朱泥、绿泥等各色泥浆分别堆绘,多色并施,刀笔兼用,类似油画创作,尤其着

意在“堆、绘”,强调光影的立体效果,甚至可在泥浆中调入砂粒,施于树干、山脉、皴石等高厚之处,借以堆叠厚度,突出质感,

并强化立体感。彩泥堆绘的视觉效果攸关施作者的艺术素养,品味高者艺术效果极佳,所以在雍正朝便已入贡清宫。

目前所见有限的高端彩色堆泥绘作品,除了“大清干隆年制”的官款,其余多钤有“杨季初”篆文方印。笔者曾为文〈故宫旧

藏色泥堆绘笔筒作者初探〉2

,以工艺风格与细节比对清宫所藏的一批御用彩色堆泥绘笔筒,认为有可能都是出自杨季初的手笔。

杨季初,宜兴人,具体生卒无考。仅清.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卷四(清光绪刻本)记载:“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

再依据嘉庆二年李先荣、宁楷的《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艺术》曾提及:“陈汉文,雍正时人。”两相推论,乃知杨季初为雍

正时宜兴陶工。台北翦淞阁庋藏一件显为杨季初画风的“可斋”款彩泥堆绘笔筒,上有纪年“庚申夏月 ( 干隆五年 1740) 写于

听鹤轩中 可斋”。再查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三件口沿髹漆描金者院方均断为雍正朝 3

,其余几件断为乾隆朝。考量雍正国

祚仅十三年,因此杨氏的创作时期理应往上下延伸,或可推论出:杨季初,生于康熙晚期,卒于干隆朝,重要作品出现于雍正

至干隆前期。

综观杨氏泥绘作品,以笔筒为主,无不设色典雅,运笔自然,清逸可喜,整体布局主从分明,繁复之处斧皴累累,留白之处淡

雅空灵,其主题多为近景,不论是人物或是数石,常堆绘出立体的浮雕效果,而背景多为远山烟云,意韵悠远,深具艺术气息,

断非寻常紫砂泥绘俗匠能望其项背。无怪乎,能先后渥蒙雍正、干隆两位皇帝的青睐,多件作品进入内府,杨季初的艺术成就,

实已达到宜兴紫砂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度。

1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8。

2  黃健亮,《故宮舊藏色泥堆繪筆筒作者初探》,《紫泥匠心—宜興市博物館”故宮紫砂回鄉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 ( 初

稿 )》,頁 105-115。

3  據故宮王健華研究員指出:清宮舊藏紫砂器中,雍正朝紫砂器共有 26 件,具為無款,包括茶壺、茶葉罐、大筆筒、硯滴、碗碟等。

見《2007 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頁 300。

第75页

2249

清乾隆·陈觐侯·陈觐侯团龙纹碗

款识:底部钤印:陈觐侯制

说明:此件紫砂贡碗图版见于《宜陶之旅》, 乃贴花精品官器。口部微侈 ,

腹壁倾斜 , 近底内收而平 , 下承圈足。口部起线 , 沿下两道弦纹 , 其内

以各体篆书排列一周“寿”字。碗身五处浮雕团龙云纹 , 气势雄浑 , 为

典型的乾隆云龙造型。圈足底部有弦纹 , 起线醒目。底款双方框篆书“陈

觐侯制”四字 , 为乾隆时宜兴紫砂名家。贴花模印工艺是本件一大特色 ,

它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制作的效率。依据龙纹四爪 , 可推测此件是

皇室亲王级的贺寿之礼。

雍正、乾隆两代 , 紫砂器中多有浮雕之作 , 御制多采用堆泥之法 , 即在

素身胎上 , 以泥浆层叠垒砌 , 附以雕刻。另一种浮雕便是贴花模印 , 它

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制作的效率 , 并在此后逐渐成为主流。《故宫

博物院藏宜兴紫砂》第 247 页收录的宜兴窑惠逸公款凸莲瓣碗便是采取

这种工艺 , 其上每个莲瓣大小粗细均等 , 自源于模印之法。惠逸公是清

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紫砂艺人 , 模印贴花的应用大抵始于此时。

口沿的寿字装饰在清代宫廷颇为流行 , 最著名者 , 莫过于故宫博物院所

藏青花万寿字大尊。这是景德镇御窑厂为康熙皇帝祝寿的献礼 , 尊上的

一万个“寿”字采用不同书体的篆字书写 , 字字工整 , 排列整齐 , 纵横

成行 , 顺畅自然 , 设计、书写无不精妙绝伦。万寿尊开创的以不同寿字

组合的纹饰 , 也启发和影响了紫砂器的设计。

《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书中第 82 页 , 有一件宜兴窑荷莲寿字壶 ,

腹身被浮雕竹节分为上下两部 , 上有二十个篆书“寿”字 , 下有池塘荷

莲纹此壶底款钤印“大清乾隆年制”, 是乾隆皇帝为庆寿而从宜兴定制

的茗壶。由此推测 , 带有寿字纹的贡碗 , 也是一件贺寿之物。

考察龙纹 , 其做工细致 , 毫发入微 , 气势雄浑威风凛凛 , 为典型的乾隆

时期造型特征。在礼制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 , 龙纹是皇室的象征 , 绝非

寻常人家随意可用。皇室内部亦有尊卑之别 , 在用器的细节上加以区分。

碗上团龙仅有四爪 , 非帝王之尊的五爪龙 , 当为亲王一级的贵胄所用。

底款印名家款而弃纪年款 , 也印证了此物并非皇帝专用。

参考:《郑哲彦收藏精选》P41,天草茶庄 1991.9

《宜兴紫砂》故宫博物院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Chen Jinhou·A REDWARE DRAGON

PATTERN BOWL BY CHEN JINHOU

尺寸:L:19.8CM,H:9CM

估价:300,000-400,000

款识说明:陈觐侯为乾隆时期紫砂名家 , 擅长制作瓶、碗碟等日常生活

用品。《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有件宜兴窑陈觐侯款凸莲瓣大碗 , 与

本件大小相仿 , 形制和惠逸公莲瓣碗异曲同工。书中另一件宜兴窑凸雕

饕餮纹花觚也是陈氏作品 , 仿商代青铜器造型 , 熟练地使用模印贴花工

艺 , 颈部有蕉叶纹 , 内填变形兽面 , 腹部和圈足四向出戟 , 浮雕折角兽

面纹 , 辅以云雷纹地 , 以紫砂之材 , 将青铜器“二层花”的效果模仿得

惟妙惟肖。此件在精细程度上 , 比书中两件有过之无不及 , 乃皇室定制

的顶级贺礼。

第76页

2250

清乾隆·克慎款贴花碗

款识:底款:克慎

说明:这件克慎制段泥贴龙纹碗敞口,壁微鼓,中间开始向下收窄,圈足。

口沿饰回字纹一周,下有段泥贴花云龙纹,近圈足处贴鎏金仿古蕉叶纹

一周,底钤“克慎”字篆文圆印,堪称一代隽品。

展览传承:好善簃旧藏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A BOWL WITH MOLDED FLORAL

DECORATION SIGNED HENG SHEN

尺寸:L:11.8CM,H:4.7CM

估价:50,000-80,000

第78页

2251

清乾隆·黑泥绘四方尊

说明:清代康雍乾时期,国力昌盛,宜兴紫砂的发展更是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的时期。其中

帝王的偏好,对于宜兴紫砂的发展起到了尤为突出的影响。清三代时期,宜兴紫砂进贡内廷,

备受帝王和宫廷人员的青睐,一时间成为风靡宫廷的艺术品。不仅如此,宜兴紫砂器独特的

造型艺术,也在影响着帝王的审美情趣。到乾隆时期,宫廷紫砂最为代表的表现当属泥绘。

此黑泥堆绘花瓶便是这一时期的,在宫廷审美影响下的艺术珍品。

此瓶器型,呈四方形,小方口,鼓腹,方足外撇,肩上两边对称铺首衔环耳。瓶口一圈凸起饰回纹,

腹部通景黑泥绘装饰。泥绘画面中山石掩映,苔草繁茂,或大树矗立冲天,或青松虬曲倾斜,

树下有凉亭一座,远处沙洲片片,丘陵连绵。留白作茫茫水泊,烟波浩渺。作者以单色泥质,

以笔墨技法为之,构图上近实远虚,层层推进。近处的屋舍及岸边草木用笔坚挺有力,远处

的坡岸率性写意,营造出水墨皴擦渲染的效果,将江南山水空蒙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紫砂泥绘,盛行于清三代,以茗壶茶具、笔筒文房器多见,而泥绘大赏瓶极为罕有。此瓶虽无款,

观其气息、工艺,应为王侯大卿所用,或为清宫陈设,如此珍稀佳器,值得藏家宝玩。

参考:大英博物馆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A CLAY PAINTING REDWARE VASE

尺寸:L:23CM,H:46CM

估价:1,200,000-1,500,000 大英博物馆藏

第80页

2252

1950 年代·勐海茶厂·无纸红印

说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二十年中,是中国大陆社会变动十分频繁

的时代。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也在不稳定的情况和环境中,得过且过,很

多茶厂在当时制造出很多“无名”普洱茶品,将普洱茶制作完成后,将

光秃秃的茶饼,装进大竹篓或木箱,大包地运销出去。继红印圆茶后所

生产之五十年代青饼,原筒内的茶品均没有外包装纸,一组七片但压有

典型五十年代“八中茶”商标的内票,故市场一般称之为“无纸红印”。

叶底活性依旧,散发出的茶韵醇而香,其茶气浓郁而樟香味浓烈。优质

者饼型圆浑、条索粗壮鲜明。

1950s·RED MARK PU-ER TEA CAKE CIRCA 1950S WITHOUT WRAPPING

数量:2 片

仓储:干仓

工序:生茶

估价:800,000-1,000,000

第84页

2254

1950 年代·勐海茶厂·五十年代 大红印(马英九签名版)

说明:五十年代的红印青饼,仓储干仓,条索分明,茶菁来自易武茶山

大叶种茶树,并渗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历经逾甲子的陈期,整片红印

依旧呈现惊人的生命力,茶气十足,为上乘佳品。经典的红印青饼起源

于 1957 年,由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在勐海茶厂生产了第一批“八

中茶”商标饼茶,因其包装纸版式设计类似印章,故名为“印级茶”,

包括红印、甲乙级蓝印、蓝印铁饼等。红印是印级茶茶品的第一款,因

其外包装纸为红色,上印的“八中茶”中的“茶”字也是红色,故而称

为红印。红印是普洱茶界中印级茶始祖,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1950s·RED MARK PU-ER TEA CAKE CIRCA 1950S WITHOUT WRAPPING

数量:1 片

仓储:干仓

工序:生茶

估价:800,000-1,000,000

第86页

2255

1950 年代·勐海茶厂·五十年代 蓝印铁饼

说明:蓝印普洱茶是勐海茶厂五十年代生产普洱茶,茶叶金黄油亮,品

相甚佳,茶青来自勐海一带,经过半世纪的陈化,品鉴仍十分稳定,存

量稀少,无论收藏还是品饮都是市场稀有之茶品。

1950s·BLUE MARK PU-ER TEA CAKE CIRCA 1950S WITHOUT WRAPPING

数量:2 片

重量:316g

仓储:自然仓偏干

工序:生茶

估价:800,000-1,000,000

第89页

2256

1950 年代·勐海茶厂·甲级蓝印

说明:蓝印普洱茶是勐海茶厂五十年代生产普洱茶,当中甲级蓝印青饼

更与红印齐名,属经典的印级茶。此甲级蓝印青饼,仓储干仓,包装纸

上印有“甲级”字样,茶叶金黄油亮,品相甚佳。茶菁来自勐海一带,

经过半个世纪的陈化,品质仍十分稳定。存量稀少,无论收藏或品饮,

都是市场稀有之茶品。

1970s·CLASS A BLUE MARK PU-ER TEA CAKE

数量:1 片

仓储:自然仓偏干

工序:生茶

估价:450,000-550,000

第90页

2257

清中期·唐云题时大桃壶旧拓片楠木板册页(过云楼)

签条:时大彬壶旧拓本。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杭人唐云题。

      钤印:大石斋

题跋:1. 以琦知余好茗壶,因以时大彬所制旧拓见赠,此壶名重一时,

      酒后茶余展玩可发遐想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铃印:唐云私

      印、大石斋

      2. 阳羡名陶纷著录…右调临江仙为耦园主人题时大彬壶,即希

      拍正,辛巳闰七夕后三日,艮菴顾文彬。钤印:文彬私印

      3.趋友情疏酪奴…大石老兄出示所藏时大彬壶拓影,为赋此解,

      即乞正声,乙丑小寒,徐行恭时年九十有三。钤印:护野堂、

      行己心恭、见仿翁

说明:此拓本有三个版本其一张廷济跋本题跋最多,有吴骞、陈鳣等

跋早年为西泠拍出,其二此次拍卖的唐云藏过云楼主人顾文彬跋此本拓

得最精,其三吴大澂藏本没有跋拓得较粗一些。

展览传承:过云楼旧藏、唐云旧藏

Mid Qing Dynasty·AN ALBUM RUBBINGS OF SHI DABING’S TEAPOT WITH

INSCRIPTION OF TANG YUN

尺寸:一册 L:25.7CM,W:16CM

估价:280,000-300,000

款识说明:

1. 顾文彬(1811-1889), 苏州人。字蔚如,号艮庵、过云楼主。道光

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工书,所藏碑版卷轴,题识殆遍。

为著名大收藏家。

2. 徐行恭(1893-1988), 杭州人,号玄叟,民国初任财政部司长,善行、

楷,工诗词,一代词宗。

第92页

2258

清初·郑宁侯·四方坦然壶

款识:底款:郑,宁侯

说明:君子有度方坦然,坦然壶以小为妙,以小为精。此壶泥质细纯,

四方鼓腹的器身造型,加上紫泥嗳暖含光的色相美,寓示君子处世以方,

进退有节,藏锋不露芒的品格特点。小壶四方圆角,身筒饱满,重心下

垂,各部位比例匀称,方钮上提,挺括近似壶身,尤显精神,流把皆方,

曲折并置颇为俊雅,加底圈足方圆融汇,隐而不没,线条在转折迂回间,

舒畅自如,又不失气韵。小壶颜面素净,胎质细密坚致,发色古雅,壶

底钤印“郑”“宁候”二枚印款。

参考:《朱泯宝记》

      《宜兴茶具 - 鸿禧美术馆》P 鸿禧美术馆出版社,1990

Early Qing Dynasty·Zheng Ninghou·A SQUARE CALM TEAPOT

尺寸:L:13.8CM,H:8.2CM

容量:275ML

估价:200,000-250,000

款识说明: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浙江桐乡人。善摹古器,

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工整有样。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浙江桐乡人。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工整有样。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浙江桐乡人。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

而坚致,工整有样。

第95页

2259

明末·时大彬·莲花钵

款识:器身铭刻:一石居  另一面铭刻:大彬

说明:明清时期的宜兴窑制陶业发展较为兴盛,它在生产朴素精雅,饱

含中国文化气息的紫砂陶之外,还烧造出一种以宜兴本地泥料为胎,器

表施釉的釉陶。与闻名中外的紫砂陶一样,这种被人称为“宜钧”陶的

精致制作一亦是得到了明清两朝皇家的赏识,并以地方纳贡或进贡的方

式进入了宫廷,成为宫中的日用陈设与珍藏。而在清宫档案的记载中,

宫中收藏或使用的“宜钧”类器物均被称为“宜兴挂釉”。北京故宫博

物院现藏有 40 件清宫旧藏宜兴挂釉器藏品。台北故宫若干,这些藏品都

反应了明清时期宜兴挂釉器自万历朝烧成以来,其精品就已得到了朝廷

和地方官府以及文人士大夫的赏识。

据晚明人谷应泰在《博物要览》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胎,釉水微似,

制有佳者,但不耐用。”另据明万历王稚登(晚明时期吴门画派领军人物)

在《荆溪疏》中记载:“近复出一种似钧窑者,获值较高。”

此件大彬莲花钵紫砂为胎,薄而轻。里外满釉,釉色灰中泛蓝绿,厚而不腻,

浓艳光亮。明代宜钧又称欧窑,欧窑正是以这种釉色最为珍贵,正如文

献中所形容的那样“灰中有蓝景,艳若蝴蝶花。此件莲花钵,从釉色到

胎土,以及烧制方法均为明万历时期产物与故宫所藏明代宜钧海螺洗,

白泥山子如出一辙,均采用三足支钉烧。

参考:《紫砂器》P181,故宫出版社 2008.1

Ming Dynasty·Shi Dabin·A LOTUS SHAPED BOWL

尺寸:L:11CM,H:7CM

估价:800,000-1,000,000

第96页

2260

明末·归复初·锡壶一件

款识:底部铭刻:归复初

说明:此壶锡制,壶身呈六方鼓形,流弯由玉石制作,曲如鸟首。六方圈把,

顶嵌玉石钮,盖面有莲花瓣纹,壶盖与壶身嵌合紧密。壶柄有木质镶嵌,

壶底刻有“归复初印”四字款。

Ming Dynasty·Gui Fichu·A PEWTER-ENCASED TEAPOT

尺寸:L:17.5CM,W:10CM,H:10CM

估价:80,000-120,000

款识说明:归复初,生于明末,主要活动在清初,世居扬州,善于用生

锡制模做壶,以檀木为柄,以玉为嘴及盖顶,所制壶人称“归壶”。《春

草堂丛书·金玉琐碎》云:“归壶为归复初所制,系以生锡团光其外,

而空其中,以檀为木把,以玉为嘴及盖顶,取其夏日贮茶无宿味,年久

锡生鲶鱼斑者佳。”此壶质朴美观,沉郁古雅,壶身有斑驳痕迹,更添

岁月沧桑之感。

第97页

2261

清早期·陈亮采(彩)·汉方壶

款识:底款:亮采之印

说明:汉方壶式是紫砂壶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造型之一。“阳羡茗壶录”

记载: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徐友泉亦制汉方,清代华凤翔、徐飞

龙等都有汉方壶传世。时至今日,仍有紫砂艺人制作此款式。

此壶不仅泥料为上品,其工手亦一丝不苟,内外如一,通体协调大度,

尤其把手与流水的处理真是大家手笔,是一件值得珍藏与把玩的遗器。

这把壶器形硕大无论用料还是制作都是上乘,大气,阳刚,壶身饱满却

不臃,角线有力而不锐,刚柔相济拿捏得恰到好处。壶底钤印“亮彩之印”。

Early Qing Dynasty·Chen Liangcai·A SQUARE TEAPOT

尺寸:L:13CM,W:8CM,H:15CM

估价:200,000-250,000

第98页

2262

民国·安徽 祁门·20 年代 孙义顺老六安

说明:本拍品为老六安,来源有序。保存状态仍良好实弥足珍贵。安徽

六安州产之六安茶,在清嘉庆年间的《六安州志》记载被列为贡茶:“天

下产茶州县数惟六安茶为官廷常进之品”。六安篮茶选料精,做工讲究,

成品色泽乌黑因六安茶茶性温和,能够祛湿解暑,为岭南等湿热地方的

居家良药。六安老茶的意境便是深沉、悠远、文雅,呈出与大树茶的大

气截然不同的优雅氛围。它的香气带有清凉的

参味,茶汤细、润、甜,

口感细腻,茶气足、气感服贴,茶人们总是

说它有药味或参味具备使人

感到舒服的微凉感,喝下去时茶气深入五脏六腑,慢慢渗透至全身,人

有种精神上的

升华感,是养生的药茶,更是一款修身养性的茶,使人感

觉到心灵上的沉稳、安定。

The Republic of China·SUN YISHUN LIU’AN TEA CIRCA 1920S

数量:

1

仓储:自然仓

工序:黑茶

估价:200,000-300,000

第99页

2263

民国·安徽 祁门·40 年代 孙义顺老六安

说明:本拍品为老六安,来源有序。保存状态仍良好实弥足珍贵。安徽

六安州产之六安茶,在清嘉庆年间的《六安州志》记载被列为贡茶:“天

下产茶州县数惟六安茶为官廷常进之品”。六安篮茶选料精,做工讲究,

成品色泽乌黑因六安茶茶性温和,能够祛湿解暑,为岭南等湿热地方的

居家良药。六安老茶的意境便是深沉、悠远、文雅,呈出与大树茶的大

气截然不同的优雅氛围。它的香气带有清凉的

参味,茶汤细、润、甜,

口感细腻,茶气足、气感服贴,茶人们总是

说它有药味或参味具备使人

感到舒服的微凉感,喝下去时茶气深入五脏六腑,慢慢渗透至全身,人

有种精神上的

升华感,是养生的药茶,更是一款修身养性的茶,使人感

觉到心灵上的沉稳、安定。

The Republic of China·SUN YISHUN LIU'AN TEA CIRCA 1940S

数量:

2

仓储:自然仓

工序:黑茶

估价:50,000-80,00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