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世界》2024年3期

发布时间:2024-3-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体育世界》2024年3期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兰州市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邱妍妍(兰州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101)本文以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为例,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兰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探索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实践操作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观点。产业融合;体育产业;SWOT 分析;路径摘要关键词1 兰州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兰州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深入研究兰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促进产业优化、产业转型、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1.1 提高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产业全球化进程起步缓慢,各产业间竞争力相对薄弱。只有深挖地域优势资源,探究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新理念,提高文体旅产业融合与开发,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由此产生的新兴复合产业才能更符合发展需要,由此提高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力。1.2 为兰州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的创新点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兰州旅... [收起]
[展开]
《体育世界》2024年3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体育世界》创刊于197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类综合期刊之一。本刊为月刊,全年12期,国内统一刊号CN61-1019/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430。杂志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文本内容
第51页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兰州市文体旅产业

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邱妍妍

(兰州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101)

本文以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为例,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兰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并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出发,探索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有效路径,为实践操作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观点。

产业融合;体育产业;SWOT 分析;路径

摘要

关键词

1 兰州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兰州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深入研究兰州文

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促进产业优化、产业转型、

打造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和社

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1 提高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产业全球化进程起步缓慢,各产业间竞争力相

对薄弱。只有深挖地域优势资源,探究经济发展规律,不断

完善新理念,提高文体旅产业融合与开发,在市场经济的作

用下,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由此产生的新兴复合产业才能更

符合发展需要,由此提高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力。

1.2 为兰州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的创新点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兰州旅游、文化、体育产

业的内涵进行协调与整合,抓住省会区位资源优势,进一

步提高产业发展品质,挖掘兰州经济发展创新点,优化经

济产业结构,必将加快兰州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1.3 有利于兰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初级阶段,一

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各产业

之间还未得到充分整合,出现了浪费现象 [1]。想要创造地

区最大经济产值,就要对文体旅三大产业进行资源的有效

整合,优化产业结构,评估产业体系,打破壁垒而促进融合,

产业之间建立明确的关联性,进一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

行升级与调整,从而激活文体旅产业内驱力的融合发展。

1.4 有利于完善健全市场化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愈演愈烈,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只有

不断地进步,才能适应当下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2]。产

业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且单一的产业模式,积极发挥融合

优势,共同推动市场化体系转型,推进市场化体系成熟进程。

2 兰州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 SWOT 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2.1.1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越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连通中国西北陆、空的

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陆上战略支点。

地理位置优越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高的优势为兰州发展国际

基金项目:2023 年度甘肃省体育科研和决策咨询研究项目 (2023-c-25)

作者简介:邱妍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9

2024

第52页

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此外,兰州的地理和气候

条件也适合自行车、徒步、攀岩、登山、射击、漂流以及

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等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

2.1.2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当前,兰州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建设日趋完善,城

区公路出行方便。市内先后建成一批交通路网项目,高标

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亮化工程,全线贯通核心区 20 公里

步道,设立城区内旅游观光巴士和水上邮轮方便游客往来。

2.1.3 旅游资源丰富

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市域内旅游资源丰富,

有兴隆山、吐鲁沟等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五泉山、白塔山、

榆中青城古镇、永登鲁土司衙门、什川千年古梨园等名胜

古迹;有兰山公园、黄河母亲、中山铁桥、水车博览园、

甘肃省博物馆等网红打卡景点;有兰州老街、榆中“老家·浪

街”等特色小镇;有植物园菊花展、安宁桃花节、苦水玫

瑰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此外,兰州还以“瓜果名城”著称,

使得避酷暑、品瓜果成为兰州夏秋季节的旅游特色。

2.2 劣势(Weakness)

2.2.1 城市设施配套建设程度偏低

兰州市相较于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

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发展整体水

平不高,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区可持续

发展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此外,兰州市对城市体育文化

旅游设施配套建设的投入也相对不足。

2.2.2 人才供给不足

体育旅游市场既需要有懂国际规则的裁判员、擅长顶

级赛事经营管理运作的体育经纪人以及管理人员、专业设

施设备维护和维修的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多语种服务人才,

同时也需要有在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商业推广、项目策划、

产品开发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兰州旅游人才市场

需求较大,而供给有限,高精尖专业人才极为紧缺。

2.2.3 市场不够成熟

由于体育旅游起步较晚,体育消费的文化氛围还不足,

人们还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体育旅游消费理念。此外,收

入水平导致人们对于体育文化旅游的需求度还存在差异性,

造成体育旅游消费能力不足。

2.3 机遇(Opportunity)

2.3.1 政策支持

兰州作为国家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强国强省及品牌

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

甘肃省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强省战略,从整体发展布局来

看,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

甘肃省内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连年增长,稳居全国前

列,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在政策支持方面优势尤为明显,产

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优势逐渐突显。

2.3.2 区位旅游知名度较高

世界权威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将甘肃列为“2017 亚

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首,《纽约时报》将甘肃列为“2018

全球必去的 52 个目的地”中的第 17 位,也是我国唯一入

选的省份 [3]。由此可见,甘肃旅游知名度已经走进国际视野。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窗口”资源优越,旅游产业潜力强劲,

被评为“2023 全国最佳旅游城市”“2023 夏季十大热门旅

游城市”,这为地区产业融合与发展带来机遇。

2.3.3 体育赛事品牌拉动经济增长

在全民健身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兰州立足

山水城市特色,借助国家发展良好的政策,为全省产业发

展树立新的标杆,充分利用黄河、山地、湿地等自然资源,

深挖黄河文化及特色的地域传统项目,黄河漂流、羊皮筏子、

徒步、登山等一批旅游拓展的健身娱乐项目备受民众欢迎。

成功打造精品赛事、国际赛事,如本土赛事品牌兰州国际

马拉松赛、兰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促进了体育旅

游消费,极大带动了与旅游业密切关联的吃(餐饮)、住(住

宿)、行(交通)、联(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体育

赛事拉动体育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渐凸显。

2.4 挑战(Threat)

2.4.1 区域竞争激烈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兰州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虽有

一定的政策、区位、文化特异性等资源优势,但产业发展

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从地理位置来看,兰州与相邻的省会

西安、银川、西宁等地都是西北内陆旅游城市,在气候、

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方面均存在相似性。相较于邻近省份,

甘肃省在旅游产品、项目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还不够明显。

2.4.2 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进行的技

术革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相较于其他互联网

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兰州的互联网人口基数不足,数字

经济基础薄弱,如何借助现代信息科技的力量,实现地区

产业发展的“换道超车”已然成为当下面临的挑战之一。

050 3 期

2024

第53页

2.4.3 休闲方式选择的多样化

多元化的娱乐休闲方式更易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将削弱人们分配在文化体育旅游活动上

的时间,因而阻碍消费。另外,兰州市的文化体育旅游产

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成熟度不高。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

人参与到文化体育旅游中来是发展文体旅产业的一个挑战。

3 兰州市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规制创新、管理协同,规范引导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优化宏观设计,规范引导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专

家咨询机制,协同各部门力量,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

战略发展协同,最大化释放产业融合效应。同时,市政府

及旅游、体育等管理单位需协同起来,及时出台配套指导

意见和规划,制定具体的扶持办法,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

规范引导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融合机制。树立产业融

合发展理念,对产业融合在项目规划及政策法规等方面进

行统筹,既要积极借助政府资金扶持,又要对前景较好的

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同时汇集各方智力进行产品研发创新,

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竞争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有

利环境。三是优化营商服务。不断完善文体场地、交通出

行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的品质化,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和

行政效率,协调政商关系,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

3.2 注重资源耦合,营造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环境

一是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依

托区域经济实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兴建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

设施,借助体育赛事集群效应,拉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

有效形成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突出

以体育竞赛表演为引领,积极构建各级单项或综合体育赛事、

地方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为支撑的赛事品牌体系,促使文体旅

在客源市场方面实现互补平衡。二是着力升级体育场馆设施

的旅游功效。将场馆运营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可合理扩展与

生活紧密相关的娱乐休闲等文化服务功能区域,也可增加体

育主题的旅游文化演艺,不断凸显场馆设施的旅游价值。三

是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依托自然资源、地域风土人情、

风俗节庆,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多层次产品,增加体育赛事

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文体旅在资源应用上深度融合。

3.3 注重资产开放,提高文体旅产业融合效率

一是优化场馆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场馆复合功能。使

文体场馆逐渐向综合性服务场所转变,汇集体育赛事、运

动健身、教育培训、文化演艺、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功

能用途,大力提升场馆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大众不

同层次的需求。二是创新政商合作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场

馆融合效率。基于文体场馆的公益属性不变,采用政商合

作的方式,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

展的多学科、多维度的交叉结合,形成场馆市场经济化运

营方式,提高文体场馆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统筹

场馆设施利用效率。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

的文体场馆错峰向社会开放,提高场馆设施综合利用效率。

3.4 市场共享,提高产业市场占比

一是突出重大活动整体协同。构建重大活动多方协同

配合的运行机制,在大型节庆或赛事活动的策划时配备丰

富新颖的活动展示,增加游客吸引力,延长游玩时长、刺

激消费增长、提升城市形象,发挥重大活动最大化的综合

效益。二是统筹重大活动策划。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

等信息技术,深入市场调研,把握市场方向,深挖地域文

化资源,加大城市文体旅品牌的统筹、策划、培养和宣传

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三是统筹重大活动推广。

强化策划营销创新,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打造对

外宣传和报道文体旅活动的公众平台。协同相关旅游职能

部门,加强文体旅活动的境外宣传,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文体旅产业的交流与协作,

不断提升市场消费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关月婵 .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 以广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样本 [J]. 南宁师范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1(2):68-75.

[2] 吴丽云,杨军 .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C].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3:4.

[3] 杜林杰 . 西部大开发的甘肃答卷 [J]. 新西部 ,2019(28):18-22.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1

2024

第54页

体育舞蹈在我国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体育舞蹈的智

力内容会以某种艺术形式和体育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

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向好,更多地进入校园及社区。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体育舞蹈

吴谋、张海莉在《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

体育舞蹈不是传统运动也不是传统舞蹈,而是一项综合了

运动和舞蹈的运动项目,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舞蹈。国际标

准的交流舞蹈被称为“体育舞蹈”,这是一门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体育和舞蹈的共同法则与舞蹈的特殊规则,体育

舞蹈把运动和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跨专

业学科。因此,体育舞蹈是一项运动、音乐、文学、美学、

舞蹈综合体,其核心是身体教育、舞蹈及娱乐运动。

1.2 社区体育的概念

随着中国学者对公共体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可将其特

点总结为:第一,它是一种区域运动,分布在基层体育社区;

第二,具有包容性;第三,练习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是

物质条件;第四,目的是满足大众的体育需要,促进大众

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培养大众感情的社区。根据以上四个

特点,笔者将社区体育定义如下:主要集中在人们共同居

住的特定城市社区的体育运动。

2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管理者现

状分析

2.1 性别比例分析

表 1 管理者性别

人数 比例(%)

男 8 26.67

女 22 73.33

从表 1 可以看出,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

管 理 者 中, 男 性 有 8 人, 占 26.67%, 女 性 有 22 人, 占

73.33%。明显看出女性管理者多于男性管理者,这与体育

舞蹈的项目特点和男性自身运动爱好有关。

体育舞蹈在兰州市城关区社区

体育活动中的开展现状研究

邓萱

(兰州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101)

在我国,体育舞蹈是体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学科。要想让艺术、教育、美学、有氧运动和其他运动能充分发

挥自身作用,就必须通过职业培训、专业教育来重视这一环节。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体育舞蹈在兰州市社区体育

活动中的开展现状,了解兰州社区的体育舞蹈情况以及影响人们参加体育舞蹈的因素,充分了解体育舞蹈在兰

州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社区;现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邓萱,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052 3 期

2024

第55页

2.2 年龄现状分析

表 2 体育舞蹈管理者年龄结构

年龄 40 岁

以下

41 ~

50 岁

51 ~

60 岁

61 ~

70 岁

70 岁

以上 总计

人数 17 10 2 1 0 30

百分比(%) 56.67 33.33 6.67 3.33 0 100

如表 2 所示,兰州城关区社区的体育舞蹈管理者

大多年龄在 40 岁以下和 41 ~ 50 岁,分别为 56.67% 和

33.33%。这表明社区舞蹈团体管理者倾向于中青年。这个

年龄阶段的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有很好的沟通能

力,能与年龄相仿的活动者进行更好的沟通,有利于社区

体育舞蹈的顺利开展。

2.3 学历现状分析

表 3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管理者学历现状

学历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高中 高中以下

人数 0 18 10 2 0

百分比(%) 0 60 33.33 6.67 0

表 3 显示,管理者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有 18 人,占调查

人员总数的 60%,大专学历有 10 人,占总人数的 33.33%。

由此可以看出,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管理者的

学历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个别管理者学历水平偏低的情况。

2.4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管理者职责现状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管理者的职责是负责活动的组织

与管理,占总数的 96.67%,活动经费的管理占 73.33%,安

排培训教师和场地的协调与管理占 46.67%,竞赛的组织与

管理占 36.67%,组织活动交流和活动宣传占 30%,最后,

还有 8% 的管理者要负责其他相关事项。管理者的职务较多,

会影响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的发展,因此,应分工明确,专

人专职,以确保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组织形式、场

地设施及活动经费的现状与分析

3.1 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

表 4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组织形式的现状

形式 频数 百分比(%) 排序

体育活动 30 100 1

社区体育协会 26 86.67 2

社区体育舞蹈社团 21 70 3

居委会文化站等 18 60 4

俱乐部、会所 8 26.67 5

辖区片区内体育协会 2 6.67 6

其他形式 0 0 7

表 4 显示,在兰州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运动形式,体

育活动参加率为 100%,社区体育协会参加率为 86.67%,俱

乐部、会所为 26.67%,辖区、片区体育协会仅为 6.67%。

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是因为体育活动参与不受场地、器

材及经费的限制,大众可以自由参与。

3.2 体育舞蹈场地选择现状

根据调查,在场地设施的选择上,选择公园、绿地及

利用社区广场、空地的居多,分别占 92.67% 和 88.33%。公

共体育场所(占比 76.67%)和街道办事处的活动场所(占

比 52.67%)也是大众的活动地点的选择之一,收费的场地

几乎没有人选择。

3.3 所选场地的设施现状及经费来源

表 5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经费来源

经费来源 频数 百分比(%) 排序

政府资助 29 96.67 1

居民集资 27 90 2

活动、培训收入 13 43.33 5

缴纳会费 19 63.33 3

辖区单位集资、资助 16 53.33 4

比赛报名费 8 26.67 7

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 9 30 6

出租场地设施等经营收入 2 6.67 8

其他合法收入 2 6.67 9

体育舞蹈是一项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项目。调查看出,

目前的活动场地设施以水泥地为主,配备简单的音响设备,

这是室外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选择最多的

活动方式,而室内的条件较好,一般设有镜子、VCD、空调、

通风、灯光和照明等条件,但很少有社区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由表 5 可以看出,目前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经

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资助(占比 96.67%)以及居民集资(占

比 90%)。政府的支持是社区体育舞蹈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

保证,居民参与度的增加也是这项活动更好开展的基础。

4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锻炼者的现状

与分析

4.1 体育舞蹈锻炼者性别分布现状

根据调查,在兰州市城关区社区的体育舞蹈锻炼者中,

女性锻炼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锻炼者,这可能由于体育舞

蹈对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要求比较高。

体育•科技与产业 053

2024

第56页

4.2 体育舞蹈锻炼者年龄结构现状

表 6 显示,从事体育和舞蹈的人群中,50 岁以上人群

占总数的 55%。随后是 40 ~ 49 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受访者总

数的 19.33%。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舞蹈在老年人中更受欢迎。

表 6 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锻炼者年龄结构

年龄 18 岁

以下

19 ~

29 岁

30 ~

39 岁

40 ~

49 岁 50 以上 合计

人数 7 38 32 58 165 300

百分比(%) 2.33 12.67 10.67 19.33 55 100

4.3 体育舞蹈锻炼者职业现状

调查显示,参与体育舞蹈锻炼最多的是离退休人员 69

人,占总数的 23%;其次是公司员工 35 人,其他锻炼者包

括教师、家庭医生、学生和干部等。由于离退休人员的年

龄相对较大,更重视身体健康,对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要

比其他年轻化的群体较高。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兴趣爱好、

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可能会忽略对体育舞蹈的参与。

4.4 体育舞蹈锻炼者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及途径

根据调查,有 60% 的受访者了解体育和舞蹈,30% 的

受访者了解体育,10% 的受访者了解运动舞蹈。这表明,体

育舞蹈在兰州很受欢迎,但由于宣传不足,参与人数不多。

因此,未来社区舞蹈机构应加强媒体宣传,让更多人认识

和理解什么是体育舞蹈,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在所

有调查者中,有 168 人(占比 56%)通过电视途径了解到体

育舞蹈。有 22.67%的锻炼者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到体育舞蹈。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舞蹈的了解途径越来

越多元化,也有少数学员通过推荐参加体操训练,说明参

与者也是宣传者的一部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4.5 体育舞蹈锻炼者锻炼时间分析

在调查的锻炼者中,有 160 人(占比 53.33%)选择早

晨进行锻炼,有 100 人(占比 33.34%)选择晚上进行锻炼,

仅有 40 人(占比 13.33%)选择中午进行锻炼。这是由于俗

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进行锻炼,不仅有利于身

体健康,更能让人在这一天中都精神饱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第一,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管理者的年龄

偏向中青年,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担任

职务较多;第二,兰州市城关区社区体育舞蹈活动场地多

选择公园绿地、公共体育及休闲场所,设施简陋,主要依

靠政府投资和居民集资维持活动;第三,兰州市城关区社

区体育舞蹈锻炼者的男女比例失衡,以女性居多,参加锻

炼的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多在早晚进行锻炼,以简单

的交谊舞为主,每周 3 ~ 4 次,每次维持在 60 ~ 90 分钟。

5.2 建议

第一,通过多渠道宣传,让群众了解体育舞蹈知识,

提高其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舞

蹈活动;第二,在依靠政府资助的前提下,挖掘更多渠道,

筹集活动经费,吸引社会各界赞助或以个人名义投资居民

体育,多方面开发体育服务资源;第三,通过组织比赛及

活动,宣传体育舞蹈的有利性,组建表演队或者竞赛队以

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调动社区锻炼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

[1] 卢元镇 . 社会体育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 裴立新 . 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9.

[3] 刘敏 . 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08.

[4] 杜宝拴 . 广西柳州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5] 李钦升,魏晓伟,万发同 . 广州市社区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1):41-42+48.

[6] 高思越 . 南京、成都城市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 张妍 . 哈尔滨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D].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 张琼 . 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于会 . 我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10] 丁正军 . 镇江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D]. 苏州:苏州大学 ,2006.

[11] 荆永根 . 山西省体育舞蹈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2):60-62.

054 3 期

2024

第57页

周睿怡,女,四川美术学院在读本科生。

作者简介:

《博克之敖包豪情》

体育• 055

2024

第58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改革的路径与实践

王钰 1 苏国庆 1 侯鹏 2

崔昌水 3

(1. 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 71012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126;3. 西安外事学院体育运动中心,陕西西安 710077)

本文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现状提出基于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情感认知理论、

社交认知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反思性实践理论为基础的实践路径。本研究创新点:一是个性化学习路径设

计,二是增强教师在线指导和辅导能力。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借助技术创新和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师的角

色将转变为在线指导和辅导者,通过智能化辅助教学和拓展学习场景,实现更加丰富、互动和协作的教学体验。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高校公共体育课 ; 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摘要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然而目前该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路径与实践研究的

探索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以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

对象,旨在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

路径与实践,通过对该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进行

深入调查分析,揭示现有模式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以期为

高校教育者提供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从而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为其他领域

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综述

1.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概念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革新了传统教育。学者普遍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既能充分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又能保留传统线

下教学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特点 [1]。

1.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不同观点与分类

已有研究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观点分为两类。第一

类观点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

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学生

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资料,同时在线

下课堂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2]。这种模式还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第二类观点侧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模式对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的影响,认为线上线下混合教

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宽其教学手段和方法,提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 2023 年度服务地方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研究》(23JM019);陕

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西安民办高校健康校园模型构建研究》(SGH23Y2911);2021 年西安

邮电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国传统“修身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修身”课的研究与实践》(JGB202114)

作者简介:王钰,女,助教,研究方向:运动领域管理心理与行为;苏国庆,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

的研究;侯鹏,男,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使用与体育参与;崔昌水,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056 3 期

2024

第59页

高教学效果 [4]。并且此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技

术和教学设计能力,从传统的讲授型教师转变为引导型的

学习者导向教师 [5]。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研究问题

从研究设计角度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线上线下混合

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较少关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从资料分析方法看,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定量研究方法,较

少运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论证角度看,已有

研究偏重描述现象和探讨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思考和理

论化建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重点从教学设计、学习

效果和教师角色等多个角度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研究。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基础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

资源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需要考虑多个因

素。教师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能力需求是

一个重要话题。以下是几个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

2.1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交互动和共同建

构得到的。在混合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

创建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在线讨论、小组项目等方式,

学生可以共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互动,增强对学科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间以

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机会,促进了知识的构建和共享,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6]。此外,社交建构

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社交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教师在其

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2.2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对认知资源的合理利用[7]。

在混合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难度

合理安排线上线下学习任务。例如,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

过在线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将实践操作、实

验等活动放在线下进行,以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2.3 情感认知理论

情感认知理论认为情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重要

影响 [8]。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情

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2.4 社交认知理论

社交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交互动中进行的,并且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讨论来促进思考和理解 [9]。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和线

下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

其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具有积极影响。

2.5 社会认知理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思

考和模仿来实现的 [10]。在混合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从

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社交互动的促进

者。教师需要具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及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2.6 反思性实践理论

反思性实践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

的过程。在混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收集

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设计 [11]。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实践,通过在线讨论、

写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以上理论能够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中有效教学设计

和资源整合,是因为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和个

体差异的重要性。通过运用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

求和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整合资源,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每种理论都有其局

限性和适用范围,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

教学方法,并结合多种理论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

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路径

3.1 课前线上

课前线上准备,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预习材

料、视频教学和在线讨论等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在线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需求,为线下教学形式的确定提供依

据。此外,线上准备阶段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线上讨论区

域分享学习心得和问题,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2 课中线下

针对线下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公共体育课可以采取小

组活动和项目实践的形式。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将学生划

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项体育项目或活动。例如

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团队项目,或是健身操、瑜伽等个

人项目。在线下实践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训练设备和

场地,并进行现场指导及技术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

2024

体育•教学 057

第60页

握运动技能和规则。同时,通过观摩其表演和比赛,学生

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学习竞争和合作精神。通过这种线下

实践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的体育项目,并

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整体健康水平。

3.3 课后线上 + 线下

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在线

教学平台或社交媒体等定期发布体育知识和技能资料,包

括视频教程、练习指导和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在自己的

时间内进行学习,并通过在线讨论或答题等形式与教师和

同学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

现实(AR)等技术,模拟真实体育场景和比赛情境,提供

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

反应速度。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和公共体育课程,可以更好

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

创新教学的机会,使公共体育课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4 研究创新点

4.1 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基于学生个体

差异,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和大数据

分析技术,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偏好数据,通过算法和

数据挖掘,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学习

路径。例如,对于喜欢实践操作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线

下实践机会;对于喜欢交流互动的学生,可以引入线上讨

论和合作学习活动。这种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可以最大程

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2 增强教师在线指导和辅导能力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需要具备更多

的在线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提升教

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线上教学方法论,同时引入虚拟

现实技术和智能辅助工具,提供更加直观、互动和个性化

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实时答疑和学习

辅导,通过个体化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结语

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逐渐成为

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可以

期待以下发展方向:(1)智能辅助教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自动评估、学习分析和推荐系统等功能,实现对学生学

习过程的全面监测和个性化引导,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教

学支持。(2)拓展混合学习场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

实等技术,创建更加丰富的混合学习场景,在虚拟环境中

进行模拟和实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3)强化互动和协

作学习。未来将更加注重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教师可以借

助在线平台组织团队项目、跨地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线

上线下混合教学将借助技术创新和教学设计的创新,更好地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角

色将转变为在线指导和辅导者,通过智能化辅助教学和拓展

学习场景,实现更加丰富,更具互动和协作性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韩筠 . 在线课程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J]. 教育研究 ,2020,41(8):22-26.

[2] 闫华,唐雪纯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路创新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4):77-79+83.

[3] 玉苗,陈元明 . 基于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J]. 教育观察 ,2022,11(1):29-32+59.

[4] 王佳,唐梓毓 . 体育舞蹈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体育世界 ,2023(7):85-87.

[5] 孙多玲 . 基于 OBE 理念的 “ 概论 ” 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3,25(2):67-69.

[6] 汤勃,孔建益,曾良才等 .“ 互联网 +” 混合式教学研究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34(3):90-99+117-118.

[7] 常欣,王沛 .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 [J]. 心理科学,2005(5):1115-1119.

[8] 彭坚,杨红玲 . 责任型领导 : 概念变迁、理论视角及本土启示 [J]. 心理科学 ,2018,41(6):1464-1469.

[9] 徐娟,黄奇,袁勤俭 .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J]. 现代情报 ,2020,40(6):145-153.

[10] 汤胤,徐永欢,张萱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转发行为研究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6):68-76.

[11] 卢真金 .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5):53-59.

058 3 期

2024

第61页

中职体育与健康篮球课程差异教学的

实施策略研究

李言涛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安徽亳州 236800)

中职篮球课程差异化教学活动涉及较多内容,体育教师需结合篮球实践,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也需要

合理选用课程内容,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植入不同的教学元素。另外,教师也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

法,带领学生完成差异化、高效化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在该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对学生

的综合学习情况做出更加全面、细致、深入的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对中职体育篮球课程差异

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简要论证分析。

中职体育;差异化教学;篮球课程

摘要

关键词

差异化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中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特长,

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

点,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有助于引

导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中职

体育课程的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差异化教学手段,对

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以学

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在教学活动中衔接差异化活动,逐

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学习

水平和效率。

1 中职体育篮球课程差异教学分析

1.1 个体差异分析

在开展中职篮球课程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

兴趣、思想等多方面的差异,在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

需做到充分、细致的学情调研,对每一位学生的篮球技能

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从体能、技能、素质、

思想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层级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

参照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结合弹性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

水平。

1.2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开展中职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首先需保证体

育课程教学活动安全、稳定地进行。为此,教师要了解学

生的身心状态,对学生体态、素质、机能的差异进行论证

分析;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性格、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

需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做到精细化的教学组织管理。

在此期间,教师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组

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

当地加快教学进度,而针对基础能力较弱、思维反应较慢

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强化细节引导,指导其反复琢磨、刻

苦练习,从而达成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另外,在开展

作者简介:李言涛,男,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青少年篮球研究。

2024

体育•教学 059

第62页

差异化教学的同时,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超越

自我,让学生在篮球动作练习过程中得到能力、思想、素

质的全面提升。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单手低手上篮的教学

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出现的

不协调或违规动作进行论证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

通过多元化练习,参与实际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多方

面的探究。总体来说,在中职体育篮球课程中创建丰富的

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中职篮球教师在该环节需立足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以及体

育学习的现实需求,组织丰富多样的篮球教学项目,带领

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2 中职篮球课程差异化教学策略

2.1 结合篮球实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开展中职篮球教学需积极结合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

观念。在该过程中,中职体育教师要想提升教学品质,则

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差异化

学习。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素质、情感、思想层面上,

教师在篮球教学活动中需强化对学生的调研分析,从技能、

素质、认知、兴趣、特长等多方面来组织差异化的教学实

践活动。例如,教师需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

平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训练小组。针对篮球技能水

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将其归类为一组,在训练过程中重

点向此部分学生讲解技术拓展性的知识内容,指导学生实

现综合协调发展;而针对篮球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表现

一般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巩固练习、应用

练习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传球、运球等

基础动作;另外,教师也需要向该层次的学生讲解新技术、

新动作,带领其实现逐层突破,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而针对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将其

归类为一组,重点开展模仿教学,将复习、应用以及训练

方式作为常态化的内容,同时也需要让其通过学习基础理

论,对篮球课程训练项目以及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

帮助其练好基本功。总之,体育教师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

育理念,在分层教学活动中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逐

步提升篮球课程教学效率。

2.2 合理选用课程教学内容

中职篮球教师在差异教学环节也需要对差异化的教学

内容进行科学、高效的选用。在此期间,教师需参照学生

的短、中、长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习状况,结合现有的技

术条件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差异化组织管理,教师可结合

知识竞赛、技术比赛等开展差异教学,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和方法,带领学生完成高效学习。一般情况下,进入到职

业院校的学生,其篮球基本技能水平不会过差,但是大部

分学生存在对细节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在传球、接球

以及三步上篮等技术上均存在相应的认知欠缺。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需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

地安排教学内容,设置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

比如,体育教师需重点讲解有关热身活动的内容,示

范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在热身活动中开展差异化教学,让

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熟悉球性,快速唤醒身体机能。

又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让学生不断练习诸如上

下拨球、颈部环绕、腰部环绕、蹲地捡球等动作,在学习

环节主动调整姿态,在热身运动过程中自主选取感兴趣的

内容来完成训练。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在该环节科学地

选用合作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极易犯错

误的动作,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索学习。再如让学生两两一组,

对接球手型、方式、缓冲等动作进行学习,在两两传球过

程中对传球力度、均匀性进行有效控制,对其中肘关节外张、

手脚协调配合等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根据

彼此之间存在的能力缺陷进行稳步高效训练,提高学生的

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总体来说,体育教师在当前的

体育篮球教学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化学习需求,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开展小单元的训练探究,指导学生

高效率地完成篮球训练。

2.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也能够最大限度

地支持差异教学工作稳步高效进行。体育教学方法、教学

内容较多,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计划,采取科学合理的

教学措施。在此期间,中职篮球教学活动需具备相应的差

异性,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不

同的篮球教学方法。比如在篮球球性基础教学过程中,教

师需重点训练学生的手指拨球、绕球等技能,在基础教学

环节带领学生完成探索学习。但是大部分女生很难完成此

部分动作,尤其是腰部、胯下的练习动作,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环节增添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比如让学生开展创新

学习,让学生坐在地上拨球,或通过手指来尝试运球等。

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球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

结合丰富多元的训练项目来进行,比如将不同能力层次的

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合。首先,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

060 3 期

2024

第63页

可让其尝试在竞技比赛活动中,从后场向前场推进时用弱

手进行运球,而在进攻中接球后面向篮筐不要轻易运球,

将其中的篮球比赛技巧向学生进行讲解;其次,针对能力

较弱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其开展运球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通

过简易化的运球比赛,比如让学生来回运球时要求学生手

掌心不触球,在运球过程中用手掌的边缘触球,使用手指

和手腕控制球的方向,并且有效把控躯干的位置,以此让

能力一般的学生开展巩固练习学习;针对技术能力相对较

弱的学生,在对运球教学方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也

需要将运球的时机向学生进行讲解,比如从后场向前场推

进时要运球,在调整传球角度时要适当运球,在突破上篮

时以及做进攻动作时也需要适当运球,从而使此部分学生

能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总体来说,中职体育教师在篮球

差异教学环节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配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篮

球综合学习能力。

2.4 差异评价

开展中职篮球体育教学活动也需要结合丰富多元的评

价策略、评价措施。体育教师在该环节需分析学生在学习

期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同时结合过程性评价,建立起

每位中职学生在学习篮球过程中的专项数据资料库。教师

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篮球体育教学效果进行分

析,对教学成果进行直观、高效的判断,同时也需要结合

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比如从学生体能、技能、态度、情感、

精神、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开展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从宏观层面

上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以及运动技能掌握状况做出更加科学、

合理的评估,同时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状况

和情感态度发展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环节能够收获成功与

喜悦,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另外,通过对学生的差异化评价,为学生设定差异化

的学习目标也能为每一位中职学生在篮球学习期间树立起

自信心,规避“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对每一位学生做出中肯、

合理的点评,提高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有所成长。比如在完成单手肩上传球技术要领的讲解

之后,教师可通过简单的笔试,让学生学习单手肩上传球

技术的理论知识,并且作出相应的回答;又如传球时的正

确位置是在耳朵旁做好手部动作,传球期间要用另一只手

随时保护,传球后要做出更加完整的跟随动作。通过此类

理论检测分析,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差异化点评,

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模拟探索,对学优生、学困生在传

球期间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对学生在细节方面的把

控能力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在后续学

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总体来说,

教师需结合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在不同的教学板块植入多

元化的评价内容,客观、清晰、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当前的

篮球学习状况,为其设立合理目标,同时为后续开展体育

与健康篮球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3 结语

总体来说,中职体育教师需结合丰富多元的体育课程

活动,在篮球教学中的各个板块植入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使用差异化的评价策略,带领学生对体育课程知识更加深

入、细致、全面地学习探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更加

高效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篮球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

[1] 任德政 .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篮球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2):251.

[2] 廖宇俊 .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篮球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 [J]. 青少年体育 ,2016(11):3.

[3] 马明权 . 初中篮球课中基于差异理论的分类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D]. 苏州:苏州大学 ,2023:6-8.

2024

体育•教学 061

第64页

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体育课程思政

改革创新研究

张旭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亟需进行改革创新,而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正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所提供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两

点三维四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展开了研究。研究认为: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不仅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

在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议以“两点三维四法”为指导进行课程思政

创新,利用“两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利用“三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品德修养和

智力素质的提升,利用“四法”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多元化形式全面促进高职院

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改革。

“两点三维四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摘要

关键词

“两点三维四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独特优势,

它是一种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旨在培

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教育

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需采取相

应的方式来进行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两点三维

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理念,旨在通过

一系列“两点三维四法”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提升高

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教

育界的热门话题。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

观和价值观并树立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而高职院校体育课

程思政是以体育教学为出发点,通过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

的有效结合,让体育教学除了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

技能外,还能够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

健康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是新

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

为载体的全新思政教育模式,为育人的新格局提供了新的

想法和思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体育课程思政改革

创新研究》(23TY0212)

作者简介:张旭,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062 3 期

2024

第65页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存在

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传

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通常只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缺乏趣

味性和其他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往往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缺乏热情,甚至抱有消极

的态度 [3]。另一个问题是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传统的高

职院校体育课程往往以传授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了培养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缺乏吸引力。对此,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势

在必行。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学生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兴

趣和参与度与其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密切相关,高职院校体

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

内容更加详实丰富。通过引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高职

院校体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品质和

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对于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

程思政改革创新意义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而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能够通过一些体育实践

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

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如,“两点三维四法”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考察,将一些抽象的体育知识理

论与实际体育运动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体育

知识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全面提升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2.2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多维度的,单一学科的知识

无法完全解决。“两点三维四法”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有

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健美操运动

中会有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情况以及综合情况分析,才能提升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

此外,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

革创新,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

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体育知识和观点 [5],

而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能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不仅要学会运用

已有的体育知识,还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些团体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往往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合

作。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

创新,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协调不同

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3 基于“两点三维四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

程思政改革创新设计

3.1 要以“两点三维四法”为指导进行课程思政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然而,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

在着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自我约束能力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迫切需要以“两点三维四法”

为指导,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3.2 利用“两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

主义精神

“两点”即切入点、融入点,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

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当中,我们可

以通过举办丰富的红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引导学生了

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同时,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团队合作、集

体荣誉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

为集体奉献的意识。

3.3 利用“三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品德修养和

智力素质提升

“三维”即鲜明主题、精神指引、职业特点,高职院

校体育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品

德修养和智力素质的全面培养。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使学生拥有良好

2024

体育•教学 063

第66页

的体质和体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应该注重培

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

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还应该注重学生的

智力素质培养,通过体育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3.4 利用“四法”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方法的创新

“四法”即体验感悟法、画龙点睛法、案例镶嵌法、

鼓舞激励法。高校教师应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将

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中,我们要通过体现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要注重以人为本。高职院

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中得到发展。再次,

要强调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不仅仅

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途径,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最后,要

倡导创新创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应该不断

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

生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3.5 利用多元化形式全面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

政的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可以通过丰富的教

学方法和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传统的高职院

校体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足够的趣

味性和互动性。所以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加入关于团队合

作、公平竞争和尊重他人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游戏

化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现代

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的运动场地上进

行体育项目练习,提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总之,

通过结合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

形式,可以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更加详实丰富,提高学生

的兴趣和参与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两点三维四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

和合作意识的独特优势,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体育教育

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

要以“两点三维四法”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品德修养和

智力素质的全面培养,采取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全面发

展和创新创造的方法,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创

新的深入实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

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1] 郑原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 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42(17):264.

[2] 张梦莹,朱学强 . 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J]. 山东体育科技 ,2022,44(2):58-62.

[3] 孙彬 .“ 课程思政 ” 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 ,2021,20(4):57-61+98.

[4] 刘长春 . 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与终身体育教育融合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1(6):72-74.

[5] 崔克雄,葛耀 .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 评《体育课程论》[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42(10):3058.

[6] 谢大静,张德文 .“ 课程思政 ” 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究 [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2):27-30.

064 3 期

2024

第67页

高职体育公共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陈国文 林振翀 吉丽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无锡 214037)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高职体育公共课程是一门必修课,能够发挥和彰显体育独特的

育人价值。但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面临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

轻价值观培育;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的“三重三轻”的主要问题,新时代课程思政如何融入高校

体育公开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值得探讨。

新时代;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范围,涵盖了文、史、哲、经、管、

法、教育、理、工等学科,它将这些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领域。此外,文件还明确了各学

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

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当前职业教育

改革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将思想政

治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是教育方针的全面体现,也是全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工作者需深

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通过提高教育教

学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体育课程思政融合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1 符合人才培养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思

政课程、文化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每一个学科都进行广

泛的联结,搭建起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为学校的

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指明了更加具体的方向 [2]。由此可以看

出,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一个

重要内容,也是对人才进行衡量与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标

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一个人只具有专业技能,但

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存有瑕疵,那么这样的人也并不符合我

们对人才的要求 [3]。因此,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集体

主义精神,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1.2 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思政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体现

在能够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求。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

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都需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3SZC-032)

作者简介:陈国文,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林振翀,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

训练;吉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运动心理学。

2024

体育•教学 065

第68页

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让思政教育能够贯穿和陪伴

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4]。学生在尚未迈入社会时,人生观、

价值观都处于逐步构建的过程中,思想不够成熟,很容易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

今社会环境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更容易给学生身心发展带

来负面影响 [5]。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

观念与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与思政课程相呼应

自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后,各个学科教育活动都面临

着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其他科目课程中的重要挑战。受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系统中对思政教

育的方式方法比较保守和死板,讲授思政课程知识的教学

课堂过于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把思政课程融入到其他科

目之中,提高思政教学的趣味性 [6]。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

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更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游戏、

体育比赛、体育竞技等不同的方式,既能够锻炼身体,同

时还能够让学生与其他人进行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 体育课程思政融合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内容的结合不紧密

体育课程思政融合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问题在于,思政

课程的内容未能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之间进行密切结合。

体育课程与其他科目所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对学生身体素

质的锻炼,例如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都是体育课上的主

要教学内容,而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会严格按照教材

的安排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编排比较随意,教学

时间、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设计通常和教材之间并不存在密

切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课堂上也很少会把课程

教学内容与集体主义精神之间进行关联,体育教学课堂的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体育课堂上也只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

进行锻炼,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处于空缺状态。

2.2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

高职院校课程更偏重实践性,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集

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

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一

个支撑点。现实生活是教授学生成长的最好的课堂,通过

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素材的筛选与使用,可以为体育课堂教

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也为学生集体主

义精神的培养提供素材库,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也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了

密切的联系。但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很少会选择贴近现实

生活的素材,甚至可以说是脱离了现实生活,因此也无法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课程对于学

生而言,也只是简单的身体素质锻炼,并没有上升到思想

道德教育的层面。

2.3 教师教学理念意识落后

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固守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课程思

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接触,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课

程思政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造成了对思想政

治教育重视不够,甚至存在认识和方法上的偏差,这种教

学意识上的局限性对高职体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推进造成

了重大障碍。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主要钻研专业学科领域,

仅依靠个人教学经验在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

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

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大学课程的过程中,一些专业课导师往往缺少与思想

政治课程教师的互动和合作。许多教师还处于自主探索专

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法的阶段,尽管他们可能擅

长传授专业知识,但在思政教育方面往往缺乏经验。

2.4 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应的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教师的教育动机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教师绩效和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教育

成果和研究成果,学术机构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有

限。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三级教育评价尚未形

成统一的合力,督导体系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因此,亟

待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想

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价值功能的实现。

3 体育课程思政融合集体主义教育创新路径

3.1 设计与体育课程教材密切结合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教材内容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密切结合。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选

择合适的突破口,以找到面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的切入点,也为思政教育与集体主义精神的融合提供理论

066 3 期

2024

第69页

支撑。体育既是竞争,也是合作,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体育

实践活动之中,也体现在教材之上,而教师当前的主要任

务则是要补足教材层面上的欠缺。依托于学校课程思政部

门的支持,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统一的课程思政教材,

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教师要以此为标

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充分发挥出课

程思政教材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与作用。

3.2 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现实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故

而体育课程思政集体主义教育应当尽可能贴合学生的现实

生活。首先,教师应组织各类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内、课余组

织不同主题的竞赛、游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配合、

协作,在短时间内融入集体,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

的关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三人篮球、乒乓

球双打、二人三足、多人跳绳等都是非常合适的集体活动

选择,在激发学生体育竞技精神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切

实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其次,选择社会热点话题作

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切入点。例如,每一届奥运会

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体育教师可以将这些

作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契机,如游泳接力赛、田径

接力赛等项目的取胜,都离不开奥运健儿彼此之间的默契

配合,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们探讨自己关于奥运

会的感悟,引发学生对团队、集体精神的思索。

3.3 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

在体育教学的框架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挑战和

障碍,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韧性和决心,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完成任务所需付出的努

力。在体育课中,制定既现实又符合具体课程内容的德育

目标至关重要,目标尤其应包含道德教育行为要求等内容。

通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

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当学生努力

克服困难并达成这些目标时,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就会

增强。同时,教师应结合体育比赛的性质,及时对学生进

行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考核中出现作弊、伤害他人、

评价不实等情况时,指导教师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批评和

教育,阐明原则,培养学生谦虚、诚实和公正的品格,促

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3.4 构建完善的体育课教学评估制度

及时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对于教育体验起着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将道德考核纳入评价标准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和

思想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在教学评价的方法、技巧和内

容方面,遵守既定规范至关重要。例如,在课堂评价领域,

要结合尊重他人这一基本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评价,即赞

扬学生某些优秀行为、优秀品质,对于错误的行为、不好的

品质,教师要采取恰当的语言进行批评教育,不得侮辱或不

尊重学生。评价方法上,要将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结合在一

起,不仅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体育活

动中的行为、表现、品质等进行定性评价,通过综合的教学

评估体系,为学生营造积极阳光的体育课堂氛围。

4 结语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目前的高职体育课程

思政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应加强思政建设,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优化主战场,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拓宽主渠道,丰富体育课程

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校准评价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

面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

[1] 常益,张守伟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44(9):24-32.

[2] 欧丽娅,张少生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探析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41(4):99-103.

[3] 李在军,刘美,赵野田 . 课程育人 : 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40(3):18-24.

[4] 贺新家 . 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组织实施的内在逻辑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8):53-55.

[5] 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等 .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 [J]. 体育学刊 ,2021,28(2):65-71.

[6] 张洋,魏军 .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39(6):35-40.

2024

体育•教学 067

第70页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法巧仙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400)

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实以及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各学科教师

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

因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对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创新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实现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初中生的身心品质成长保驾护航。

初中体育;立德树人;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受到传统教育体

制的影响,认为体育是无关紧要的学科,教学研究的力度

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将体育教学定

位为“强身健体”,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运

动项目,达到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忽视了体

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阻碍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以及

精神的形成。而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要求体育教学能够

转变教育理念,升级教学模式,能够在体育课程基础知识

讲授以及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多方面渗透德育内容,

引领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习惯等。

为此,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做到以

德育为先,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体育教学的重

要内容,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优势与特点,引领学生在体育

训练中形成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品质、遵守规则意识等,

建立完善而稳固的德育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与性格,塑造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明确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提升

自身的认知高度,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重新定位教学目

标,做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身健体、铸魂育人协同发展。

具体如下: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

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程是基础教

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贯穿于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成

长的全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相较于数学、语文等

学科,体育学科的学习还能够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以

及体育道德精神等。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教师

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与性质,融合思想、情感、价值

观等因素,切实承担体育课程教学的育人职责。

第二,强身健体、铸魂育人协同发展。在制定体育教

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铸

魂育人”,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学

作者简介:法巧仙,女,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体育教学。

068 3 期

2024

第71页

生能够以更加健康的身体状态迎接学习、生活,同时还应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引领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这也是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

在体育学习中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对于体育锻炼形成浓厚

的兴趣,并自觉地承担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应负的责任。

此外,教师应遵循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培养初中生形成

责任意识以及正确价值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通过各

项运动活动的组织,向学生传达社会期许以及思想观念,

让初中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

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关

键能力与必备品质达到共同发展。

2 抓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切入点

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教师需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

育元素,找到德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并且能够

以体育活动的组织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引领学生

获得各方面的素质发展。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包含的德

育元素主要有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三大类,其中,

情感可以分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理想信念、

自豪感、责任感等;意志品质可以分为顽强拼搏、持之以恒、

吃苦耐劳等;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乐于助人、团结协作、

遵纪守法、规则意识以及安全意识等。教师可以结合不同

的训练内容,寻找恰当的德育教育切入点,具体如下:

第一,在乒乓球运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

教育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所表达的是道德境界,很多学生

无法透彻理解以及具体地表达出爱国精神,若是教师通过

理论讲述的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此,教

师可以将爱国教育渗透于乒乓球教学中,通过组织游戏的

方式,让学生理解爱国的含义,树立爱国的思想。例如,

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让学

生在视频中看到我国乒乓球外交的 50 周年活动,讲述中国

乒乓球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乒乓球的发展推动了中

国体育事业进步和成为“国球”的历史进程,并且多次在

亚运会、奥运会上为国争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拼搏

奋进,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意识,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

理想,形成坚定的信念支撑。

第二,在篮球运动中渗透团结协作教育。团结协作是

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为

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所获得的一种情感体验以及合作能

力。篮球是一项团体类项目,适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

师可以以篮球的基本战术训练为切入点,融合德育教育内

容,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

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团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相互

配合,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力量,并且由此延伸到学生的生

活中,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

做到集体利益为先,为了比赛的胜利贡献力量,积极地配

合集体行动。

第三,在足球运动中渗透规则意识教育。正所谓国有

国法,家有家规,不仅在体育赛场上会有规则的约束,日

常的生活中也有道德的约束、法律法规的约束,其约束的

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培养初中生形成规

则意识,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尊重比赛规则,

同时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尊重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还

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理解以及道德判断能力 [3]。例如

足球训练中,教师在训练之前,让学生优先了解足球比赛

的规则,并且严格按照规则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出黄牌、

红牌或记分惩罚,让学生意识到不尊重规则就会被罚下场,

甚至还会影响整个队伍的比赛结果,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

规则。

3 丰富并创新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单一化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不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主

动地创新体育德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具体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的实施属于隐性教育

的范畴,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

如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模仿教师言行

举止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并受到

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身的德行。又如采取

文化熏陶的方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人的精

神感染力是巨大的,可以起到塑造人心、人性的作用,达

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给学

生讲解中国体育史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也可以讲解优秀运

动员的励志事迹,让学生从优秀运动员的身上学会坚持、

沉稳、友爱。

第二,说服教育法。初中生在这个成长阶段有了一定

的自我主见,并且思想比较固执,缺乏足够的是非对错判

断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说服教育法,纠正

学生的思想道德偏颇。这里所说的说服教育法不同于以往

2024

体育•教学 069

第72页

的讲述大道理,而是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

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说服教育

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促使学生主动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行

为 [4]。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尊重课堂纪律、

注意安全,但是仍旧有个别的学生我行我素。对此,教师

可以讲述学生因为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而受伤的案例,以真

实案例促使学生获得启发,并且让学生意识到没有掌握关

键技术动作以及在课堂上随意打闹等,都会增加安全事故

发生的概率,促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遵守纪律。

第三,实际锻炼法。“立德树人”目标在初中体育教

学中的渗透,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证

明,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道德情感,这就需要教

师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

在实践中与美好的品德零距离接触,促使学生在思考与效

仿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如为了培养初中生形成乐于助人

的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双人合作跳绳的活动,此项任务的

完成需要两人的相互配合,一人通过位置与方向的调节以

及摇绳的快慢控制等方式,帮助另一名学生完成技术动作,

让学生在跳绳运动中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形成乐于助人的

精神品质。

4 将德育评价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中

评价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核心环节包

含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但

是目前德育教育内容极少会出现在教学评价的范围内,导

致体育教师对于德育工作渗透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精力

不足。为了改变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态度,学校可以将

德育工作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德育渗透

效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

中增加德育渗透的比重,提升德育教育的力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的学业质量

评价中,让初中生意识到体育学习不只有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还有自觉地约束行为、主动地发展自己。对此,教师

应采用创新评价的方式,让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无

形地渗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诊断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德育

情况,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前后

的变化作出诊断及评价,提升教学指导的目的性以及教学

评价的针对性。

第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作出的评价,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即

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积极行为或是错误行为时,应及时指

出,比如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主动地帮助了他人,教师应给

予表扬,这种表扬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可以促进学生

继续维持这种积极的行为表现。教师应完善形成性评价的

内容,如体育态度是否积极、体育学习习惯是否良好、能

否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集体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合作意识、

能否勇敢地直面困难等 [5]。

第三,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结

果作出评价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积分

制的方式,用最终得分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发展情况,让体

育教学的评价变得更加细致、准确、全面,让德育教育融入

评价体系,提升德育评价的规范性以及均衡化,以此发挥出

评价的教学功能,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

5 结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之下,初中体育教师应以落

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品格塑

造,积极地探寻德育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

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新

时代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长银 . 初中体育立德树人的教学与思考 [J]. 教育界 ,2021(23):75-76.

[2] 高彦强 .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践行 [J]. 试题与研究 ,2022(18):104-105.

[3] 周兵,张芳芳,刘榴 .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21):93-94+120.

[4] 张丹 .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究 [J]. 智力 ,2023(21):137-140.

[5] 张永庆 . 立德树人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分析 [J]. 学周刊 ,2023(26):160-162.

070 3 期

2024

第73页

近五年中国知网排球教学方法

文献研究现状

李林静

(梧州市第十八中学,广西梧州 543199)

体育科学研究可以带动专业学科知识发展,进而推动新技术技能进步与创新。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课

堂教学效果,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对我国近五年

的排球教学方法文献科研论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排球教学方法科研论文方向主要集中在传统教学

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上,排球教学方法科研论文的引文量相对较少,课堂教学形式结构单一,应用方法单一,

学科分布需调整。

近五年研究;中国知网;排球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学术科学研究是在体育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借助科

学的手段与方法所进行的较深入的研究和相关探索,通过

学术研究论证的过程,不断更新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新的

科研成果可以作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国家社会科学、国家

自然科学以及大批体育有关项目获得了立项,培养了大批

体育科研人才,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科学研究可

以带动专业学科知识发展,进而推动新技术技能进步与创

新。

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文献检索平台,“CNKI 数字图书

馆”是国内较为权威的文献收录平台,收录着丰富的文献

资料与数据,中国知网技术层面的不断更新给广大科学研

究者及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靠、便捷、专业的数字化

学习平台。

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字化平台收录的相关文章

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

分类收集、类比分析,旨在收集与总结排球教学方法文献

研究现状,对今后排球教学方法相关研究科研的发展提供

一定的依据与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五年中国知网上以排球教学方法为主题的硕士学位

论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排球教学方法”等为关键词,依据中国知

网检索网站平台收集相关文献,梳理相关排球教学方法的

文献,为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1.2.2 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排球教学方法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

分析。

1.2.3 逻辑归纳法

采用逻辑推理和比较的方法深入剖析研究所查阅的文

作者简介:李林静,女,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2024

体育•教学 071

第74页

献,对其内容进行逻辑归纳分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文献数量情况分析

通过知网收集到文献总数共 186 篇,检索范围是与主

题相关的学位论文。从 2016 年中国女排的夺冠开始,我国

排球事业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代和社会在进步,科技

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渗透进体育领域,并且带动了相关体

育项目的发展,体育科研方面的论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

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排球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

的影响下,也日益发展,形式变得多样。

根据调查近五年中国知网排球教学方法的学位论文,

可以看出排球教学方法论文共发表 186 篇,其中引文量共

849 次,篇均引文量约 6.7 篇,平均每年发表 46.5 篇,呈

现出递增趋势,尤其是 2019—2020 年发表的学位论文篇数

增长 9 篇,2017—2019 年三年期间所发表的篇数增长 6 篇。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9—2020 年期间,排球科研论文在

多媒体发展的影响下日渐增多。究其原因,是因为 2019 年

举行的女子世界杯排球赛吸引了一批热爱排球事业的科研

工作者。

2.2 学科分布情况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高等教育

教学活动的课程科目用于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人才培养、

学位授予的科目分类与界定,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

类等工作。近五年排球教学方法的主要学科分布相关论文

共发表 182 篇,其中体育相关 101 篇,占总数的 55.49%;

中等教育相关 38 篇,占总数的 20.88%;计算机软件及计算

机应用相关 12 篇,占总数的 9.89%;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相关 18 篇,占总数的 9.89%;初等教育相关 7 篇,占总数

的 3.85%。与前 5 年的情况相比,论文总数没有太大变化,

只是在学科方面新增了特种医学、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在体育学科方面,前五年发表 112 篇,占总数的 70.89%,

所占比例在同年也有相对变化,体育学科的分布呈现下降

趋势,其余学科分布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后五年新增的

学科分布方向逐渐转移到其他学科。

2.3 近五年排球教学方法

近五年关于排球教学方法论文的主题分布中,实验研

究主题相关 57 篇,占总数的 29.4%,占比第一;排球教学

主题相关 40 篇,占总数的 42%,其他主题相关 28.6%。一

种好的教学方法评价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目的

决定教学方法,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全面发展

为依据,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实验,采用定性和定

量的评价,进而检验教学方法的对与错 [2]。各类课程在学

生的学习程序与方法上具有相同的要求,但每个领域各有

其独具的发展方式 [3]。排球教学过程同样存在教学方法,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到排球教学方法有传统教学法、分层

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2.4 排球教学方法的形式

中国知网收录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与数据,排球教学方

法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文量关系着我国排球教学方法

的发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排球教学水平。本研究通

过分析排球教学方法论文的发文量和引文量,进而分析和

总结中国知网中关于排球教学方法相关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发展,

各种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排球教

学方法的科研论文,10 篇以上的主题有:实验班、对照班、

排球教学、实验组、对照组、垫球技术、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和传统教学法。10 篇以下的主题有:

气排球运动、传统教学、实验研究、身体素质、正面双手

垫球、学习兴趣、硬式排球、体育运动、排球课、体育学

习兴趣、分层教学法、体育学习态度、高校排球教学、教

学效果、学校排球运动、排球普修课、实验法和准备姿势。

这些科研论文都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展开说明不同教学方法

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作用 [4]。其中,实验班、对

照班的排球教学科研论文较其他方向科研论文的发篇量要

多,分析实验班、对照班,排球教学这三者的知网数据显示,

2020 年的发篇量相较其他四年的发篇量要高,从论文核心

文献的研究起点、研究来源来看,大多数是由于 2019 的世

界杯女子排球赛的影响,多数学者针对中国女排的训练方

法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特点,对排球的教学模式进行不

断创新,针对如何有效地将排球教学融入排球课堂教学中

进行分析研究,帮助提高教学课堂质量,使得学生掌握更

多的排球技术,培养学生更多的创造力 [5]。

3 结论

3.1 排球教学方法科研论文引文量相对较少

体育科学研究可以带动专业学科知识发展,进而推动

新技术技能的进步与创新。本文对近五年关于排球教学方

072 3 期

2024

第75页

法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五

年期间共发表了 185 篇文章,但是引文量与篇均引文量相

对较少,尤其是篇均引文量平均每篇仅引用 5 次。

3.2 排球教学方法的学科分布状态需要及时调整

通过对两个五年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体育

学科的分布是一个比较大的跨度,也由此可见排球教学方

法是包含在体育学科分布中的。近五年体育学科所发表的

科研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出现递减趋势,所以排球教学科

研论文分布状态还需要调整。

3.3 传统排球教学方法形式结构单一

学生大多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简短的讲解与示范学习排

球运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分层合作教学法、

阶梯式教学法、多元反馈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进行概括分

析,得出传统教学法内容单一,不够新颖,使得学生学习

积极性不高,导致现阶段高校排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

传统教学方法形式结构单一、需要进一步调整。

3.4 多媒体技术存在着观念认识误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技

术动作,但是其研究内容也有不足之处。8 篇科研论文都以

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在排球教学中的作用为主题,多媒体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有一定的弊端,不能过多

依赖,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多媒体技

术教学存在观念认识误区,导致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

方法单一。

4 建议

4.1 提高排球教学方法科研论文质量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也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

与科研工作者。排球教学方法的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

文量关系到我国排球教学方法的应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

提高地方的排球教学水平。一篇优秀文章能激励排球科研

人员对中国排球教学方法提出宝贵意见,使排球教学方法

走向多元,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

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建议排

球教学方法科研工作者继续深入学习知识内容,发表更高

质量的排球教学方法科研论文。

4.2 增大排球教学方法在学科分布中的比重

学科分布目的是让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存在的

具体问题,通过分析更加充分地认识问题的重要性,为之

后在排球教学方法中的改进做出更加充足的准备。针对体

育学科分布所发表的科研论文有所下降的问题,研究人员

可以适当将体育学科分布研究方向的科研论文比重增大,

更加充分地研究排球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为

之后创造更好的排球教学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4.3 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中把教学看作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

学书本知识的过程,而在现代教学观中,我们的首要任务

是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因此,将传统教学与多种教

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构建有效的教

学课堂,让学生学得进去,教师教得轻松。

参考文献:

[1] 赵敬华,张保国 . 现代信息技术对排球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J]. 科技视界 ,2019(24):113-114.

[2] 毛振明 . 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鞠菁 . 刍议自主学习方式在大学排球教学中的应用 [J]. 考试与评价 ,2019(10):114.

[4] 尹荣荣,张志勇,蔡静 . 高校排球 “ 互联网 +” 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建议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8(26):1-2.

[5] 于洋 .“ 互联网 +” 下高校排球教学的改革创新思路 [J]. 体育世界 ( 学术版 ),2020(2):151-152.

2024

体育•教学 073

第76页

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喻家宾 张洪军 韩尚书

(辽宁财贸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本

文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优势;其次,分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

质量和学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与

优化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支持和培训,并改

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体育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摘要

关键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

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趋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

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

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为凸显。本研究旨在深入

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期

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育理论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

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同

时汲取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点,并且弥补了两

者的不足之处,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

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

为本,尊重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注重其自我发

展和自我实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能

组成的,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因

此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提

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理论则强调学

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控性,认为学习者应该对

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1.2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的优势

第一,提高教学质量。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能够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需求,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

基金项目:辽宁财贸学院《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2023JG-06-27)

作者简介:喻家宾,男,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张洪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韩尚书,男,讲师,

研究方向:游泳教学理论与研究。

074 3 期

2024

第77页

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个性化的学

习方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强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三,实现个性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可

以通过网络平台等手段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运动数

据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

掌握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四,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等手段实现师生间的及时互动交流,帮

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2 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

影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

能够通过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提高教学

质量。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多样的

教学形式,例如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讨论、在线测评等,

不仅可以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还可以使学生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在线测评和在线反馈,教师可以更加快速、准确

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2.2 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

需求,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模

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自主选择线上或线下的学习方式,

避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主动地参

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搜索相关资料、

在线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

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

如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可以在

学习过程中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和学习方式,这将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

3 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

3.1 教学模式改革

3.1.1 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

积极开发优质、多元的线上教学资源十分必要。线上教学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很多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在课余时

间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的需求,教师们需要精心制作高水

平的教学视频。这些视频应该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易于

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能,提升运动效果。

同时,还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和在线课程,例如运动解

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电子书籍、

PPT、教学录像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

3.1.2 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线下体育课程中同样至

关重要。教师需要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制定合适的课堂教

学计划,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可

以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余自我锻炼中获得更为全面的

学习体验。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包括

分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活动,提高进学生团队协作和运动

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篮球课程中,教师可以安

排学生分组练习传球、投篮等技巧,然后进行小组比赛,

以评估他们的技能掌握程度。

3.2 课程设置与优化

3.2.1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整合

在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整合至

关重要。首先,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

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紧密结合。例如,如果教学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教师

就应该围绕这个目标选择和组织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样重要。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该反

映出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

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

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流

行的体育项目、健身方法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体

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024

体育•教学 075

第78页

3.2.2 课程难度与进度的合理安排

在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需要

充分考虑课程难度,以确保学生在体育技能和身心健康方

面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同时避免施加过度的压力和困扰。

首先,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状况,教师需

要制定合理的课程难度级别。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背

景、体能水平以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来

实现。例如,对于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可以设置相对

较高的难度级别,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和体能;对

于初学者或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应设置相对较低的难度

级别,以避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多的挫折和困难。

其次,教师需要确保课程进度适当。在混合式体育教学

中,既要考虑线下教学的实际情况,也要适应线上教学的节

奏。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

能够跟上进度。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

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

设置阶段性测验和反馈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2.3 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

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混合

式体育教学,教师应重视并改进课程评价方式,不应只关

注学生的成绩,而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

步。此外,评价方式应多样,可以包括考试、作业、项目

评定和个人反思等不同形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学生

互评和自我评价等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3 教师队伍建设

3.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相应

的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需要成为学生

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协调者。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

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

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关

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2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熟练

操作在线教学平台、录制和剪辑教学视频等,这些技能能

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率。此外,教师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

学技能。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比如

设计合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

理和学生评估等。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教

学理念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需

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例如专业的培训课程或

学术研讨会,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趋势,学习其他教师

的成功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3.3.3 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校需要

采取一系列完善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优化教师薪酬制度,

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使教师感到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够

得到认可和回报,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和

科研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应与教

师的晋升、奖金和福利待遇直接挂钩,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科研能

力和学术素养,对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4 结语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

创新的教学方式,它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有望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育部门应该提供相应

的技术支持和培训,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线上教

学平台和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

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忠山,许德斌 . 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15):189-190+193.

[2] 马宏奎 . 传统体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探析 [J]. 拳击与格斗 ,2023(6):114-116.

[3] 俞程皓,周星栋 . 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J]. 体育视野 ,2023(9):110-112.

076 3 期

2024

第79页

新时代高校体育游泳课程的

教学模式探索

郝雪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高校体育游泳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游泳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

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课程中的集体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安

全意识。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游泳课程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高校需

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式,以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课堂反馈效率。这些措施有助于

提升高校体育游泳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高校体育;游泳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

关键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关注心理健

康,注重身体锻炼成为当代学生健康生活的关键。游泳作

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免疫力,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游泳课程还为学

生提供培养团队协作和安全意识的机会,这些技能在今后

的职业和生活中同样重要。然而,尽管高校体育游泳课程

在学生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在

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

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游泳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高校体育游泳课程的重要性

1.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体育游泳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

不可估量的价值。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

体能素质,还在于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游泳是一项全

身性的运动,涵盖身体各个部位,包括肢体、躯干和核心

肌群。这种综合性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肌

肉力量和耐力。通过游泳,学生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素质,这对于学生应对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问题尤为重

要。高校体育游泳课程不仅关注身体锻炼,还注重对学生

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

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游泳可以帮

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水中的安静环境和自由浮动的感觉有助于舒缓情绪,使学

生更加平静和放松。游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习

游泳能掌握一项实用的生存技能,是一个自我挑战和突破

的过程。当学生克服水性不佳、深水恐惧等困难时,会获

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种积极的体验可以延续到学业

基金项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公共游泳课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J20230096)

作者简介:郝雪,女,助教,研究方向:游泳教学与训练。

2024

体育•教学 077

第80页

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学生更有勇气面对挑战。

1.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高校体育游泳课程不仅关注个体的体育技能培养,还

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

展至关重要。游泳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集体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协作完成各种练习和

技巧学习。协作不仅仅是在水中共同努力,还包括与队友

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必须学会倾听教师的指导,与队友协

调动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协调性、

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中

都具有重要价值。游泳作为一项涉及水域的运动,具有一

定的危险性,学生在游泳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和

教师的指导,以确保自身和队友的安全。这种安全意识的

培养有助于学生冷静应对紧急情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认知水域环境,包括了解水流、潮汐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游泳课程能培养

学生关于团队合作和安全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有助于学

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2 游泳课程教育模式存在难点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游泳课程面临的一

项重要问题。在一些高校中,游泳课程被视为传统的体育

选修课,其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提高游泳技能

的层面,忽略了其更广泛的教育价值。同时,一些高校没

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导致教学目

标不够具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

和动力。教师难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难以选择合适的

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而导致教学的不连贯性和不稳定性,

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受到影响。而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

目标,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影响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此外,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就很难进行

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教师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也无法评估自身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会导致

教学评价的不公平和不标准,降低课程的教育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固化。

传统的体育教育主要侧重于技能传授,注重基本动作的教

授和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

普遍依赖讲解和示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造成教

学内容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泳是一项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运动,但传统的教学方

法未能将这些特点充分融入课程,学生因为枯燥的讲解和

示范而感到乏味,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这不仅打击了他

们学习游泳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情

绪,错失体验游泳乐趣的机会。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也

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游

泳技能水平各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这

一点,教师会忽视一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整体学习效

果不佳。

2.3 评价方式单一

游泳课程通常以学生的游泳技能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标

准,局限于游泳距离、技术和速度等方面。这种偏重技能

评价的方式忽略了游泳课程的其他重要教育目标,如身体

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偏重技能评价

的课程中,学生会过度关注技能提高,而忽视其他课程目

标的重要性。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也会导致教师不愿意尝试

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限制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3 游泳课程教育模式优化措施

3.1 明确教学目标,调动主观能动性

高校在开设游泳课程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

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具体

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能够引导教师和学

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每位学生在游泳课程中会有不同

的期望和目标,包括提高游泳技能、锻炼身体、增强心理

素质或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多

样性需求,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明确的目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

方向,当学生明白学习游泳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成绩,

还能够提高自身技能、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时,他们

便更有动力去参与课程,投入到学习中。明确的教学目标

也有助于教师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

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富有趣味

078 3 期

2024

第81页

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适用于高校体育游泳课程。通过

将游泳课程设计成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竞赛,可以让学生在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

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程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游泳比赛,

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动力,从而提

高他们的游泳技能。小组合作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协作,完成练习任务,

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互助精神,

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

力游泳比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完成一段距离,这不

仅锻炼了个体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利用

现代科技工具也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教

学、虚拟现实技术等资源,向学生展示游泳技巧和正确的

动作要领。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

解游泳动作与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在线学习平台也可以

用于教学材料分享和学生作业提交,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

的互动和反馈。

3.3 多元化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效率

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课程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学生的

技能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的培养,如学生的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等。通过设置课堂表现、

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多样化的评价项目,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学生则更有动

力去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

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

略,准确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

划和教育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在探索高校体育游泳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深刻

认识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不可或缺性。通过本文讨

论的优化措施,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存在的问题,提

升课程的教育质量,优化学生体验。高校需持续优化教学

目标,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

引入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项目。确保课程评价方式的公平

性、多元性和综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 张宇曼,徐炯博 . 高校游泳课程开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4):124-127.

[2]张宇曼,徐炯博.高校游泳课程开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游

泳项目). 奋进新征程 —— 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第四届国际水中运动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 成都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 四川工商学院体育学院 ,2022:2.

[3] 李梦梦,房东 . 我国高校游泳课程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C]. 北京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 , 全国学校体育联

盟(游泳项目). 奋进新征程 —— 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第四届国际水中运动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 吉林体

育学院研究生处 ,2022:3.

[4]谷一波.新时代下高校游泳课程建设思路分析[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游泳项目).第

三届国际水中运动论坛论文摘要汇编 — 书面交流 .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2021:3.

[5] 马越,汪现义,雍彤韬 . 高校体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4(16):24-26.

2024

体育•教学 079

第82页

浅析分层教学法在

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邓乐乐 方明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篮球运动是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初中阶段顺应教育需求开设篮球课程,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篮球水平、

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开展分层教学。文章在充分考虑分层教

学实施必要性的前提下,结合实际问题,提出初中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思路,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分层教学;初中生;篮球教学

摘要

关键词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对体育教育事业也越发

重视。现如今,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学校探索开

拓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好处,但采用集

中化训练方式的传统教学忽视了个体差异,无法解决学生

“吃不了”与“吃不饱”之间的矛盾,长期如此会导致学

生失去运动兴趣,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分层

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一

定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

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1]。初中学生在体育

课堂活动中对篮球课程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层教学法能够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练习难

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可以提高篮球教学效率,

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16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培养兴

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

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

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2]。同

时提出“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体育能力与体

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此,分层教

学契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2 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更加关注如何培

养学生的个性特征,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提高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许多新兴

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集中化的教学

模式,体育教学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到

初中篮球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篮球教学效率,而且对体

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分层教学法通过对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

作者简介:邓乐乐,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方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080 3 期

2024

第83页

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满足不

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初中篮球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分层不科学

在分层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应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但结合

实际发现,教师的分层方式并不科学,教师对学生的分层

存在一定的主观意愿,实施分层的过程中科学依据较少,

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2 目标设置不合理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明

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初中篮球分层教学才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各层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

况,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仅仅停留在篮球运动技能的掌握上,

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2.3 课程内容安排不当

中学篮球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运球、传球及

投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不同。

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安排过程中,内容设置不能够满足不同

层次学生的需求,没有将篮球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篮球

运动技能相结合,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2.4 教学缺乏针对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

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篮球技巧,提高学

生的篮球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手段

较为单一,需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5 忽视分层教学评价

在初中篮球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应重视分层教学

的教学评价。在采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将更多注

意力放在如何开展篮球分层教学上,而忽视了教学评价的

重要性。大多数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没有根据不同

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综合性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也不

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篮球学习情况。

3 初中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法应用策略

3.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

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在分层教

学法实施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对学生

进行篮球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根据得分的高低客观地

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弱、中、强依次划分为基础组、

提高组和精英组。需要注意的是,此分类并不是将学生分

三六九等,而是让体育教师了解学生,为后续的分层教学

打好基础。同时,分层应始终处于动态过程,根据学生实

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新的考核时间,根据新的测试得分,

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转换。不同组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

学目标,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来说,由于篮球技术水平较低,

身体素质方面也比较薄弱,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适当调

低,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篮球动作要领即可;对

于提高组的学生来说,此组学生具备一定的篮球水平,但

在动作完成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故教学目标要求其能

够基本掌握篮球动作要领即可;对于精英组的学生来说,

此组学生无论是篮球技术还是身体素质都比较出色,教学

目标要求其能够准确并且熟练掌握篮球技术动作要领。

同时,在行进间运球教学中,基础组的学生要求能初

步掌握动作要领,尽量完整准确地完成运球动作;对于提

高组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动作要领,

做到目视前方,不丢球,且具备一定的力度和节奏;对于

精英组的学生,要求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动作要

领,能够做到目视前方,运球过程中做到人球合一,达到

左右手均衡,运球有力,能够进行各种高低、背后、胯下、

转身运球。

3.2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随着教学目

标不同,教学内容也会有所区别 [3]。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来说,

此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要想

不断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对篮球产生一

定的学习兴趣,此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重视篮球基本

技术的训练,增加练习的趣味性,降低篮球动作难度,加

大学生触碰篮球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篮球水平的目

的;对于提高组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篮球水平,

但组合动作的完成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动作不够协调,教

学内容安排应重视篮球技术的组合性,适当加大练习难度,

引导学生进行梯度学习;对于精英组学生,此阶段学生身

体素质、篮球技术都处于较高水平,教师对这组学生的教

学内容安排应重视动作的运用性,以高难度练习动作为主,

主要提高学生在实战中的篮球技术运用能力。

2024

体育•教学 081

第84页

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为例,对于基础组的学生,可

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进行分解,先练习脚下的动作,再

练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最后将两个动作组合起来进

行完整练习;对于提高组的学生,练习行进间单手肩上投

篮时要求学生练习要面对篮筐进行,正确完成行进间单手

肩上投篮动作要领,下肢要注意蹬地发力,同时投篮时注

意顶肘、压腕、拨指,在动作的力度、节奏、协调性上有

所表现;对于精英组的学生,要求学生面对篮筐进行单手

肩上投篮,但是需要在篮筐附近增加一位防守者,防守者

采用消极防守的姿势,对在练习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学

生给予一定的干扰,模拟比赛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以此来

提高学生的篮球实战能力。

3.3 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分层教学要想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选择有

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教学方法更多

针对教师的肢体表现以及语言使用。对于基础组学生来说,

应以肢体和语言相结合的办法,肢体动作的表现上以示范

动作为主,要能够正确展示篮球基本技术动作,并且尽可

能带有一定的美感,让学生建立基础的动作印象,产生一

定的篮球兴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多以鼓励学生为主,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篮球;对于提高组学生,

也要注重肢体和语言的相结合的办法,在语言的使用上既

要肯定学生的表现,也要积极进行指导和改正;对于精英

组学生,更多是语言的使用,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技术动作,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例如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对于基础组的学生,

教师可先做出正确动作示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印象,

然后让学生模仿并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对此

组学生使用一些激励语言,如“很好”“大家动作做得不

错”“继续加油”;针对提高组的学生,教师也应先做示

范动作,然后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完成正确流畅的同学要

及时给予表扬,对动作完成不准确、不流畅的同学要及时

进行指导改正;对于精英组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多使用言

语上的刺激,训练时严格要求,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

要能够及时给予安慰与支持。

3.4 教学评价的层次性

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的篮球水平具有极大帮助,

随着分层教学的开始,其教学评价也要进行分层 [4]。首先,

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功能。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来说,

评价功能就是能够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

篮球的兴趣。而对于提高组来说,评价功能就是让他们提

高对篮球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重视,充分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而对于精英组学生来说,其评价功

能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与特点,能够取长补

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篮球水平。其次,确定不同层次的

评价方法。对于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学生,可应用“小组评

价法”来进行评价,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方面

认识到自身篮球技术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我管

控的能力。对于精英组学生,就可采取“教师评价法”来

评价,从教师专业的角度来评价篮球动作,使该组学生在

学习与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

4 结语

分层教学法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

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分层教学在初中篮球课上的

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程度地提升不

同层次学生的篮球水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景龙 . 分层教学法在初三女生中考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体育视野 ,2022(11):79-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EB/OL].2016-4-21.

[3] 刘键,孙欣 . 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2(14):91-94.

[4] 邱建兴 .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31(20):160-161.

082 3 期

2024

第85页

高校体育育人路径研究

李伟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本文先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

目前存在的三大层面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探索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二

者的具体融合途径,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重要育人作用。

高校体育;育人路径;高校体育课程

摘要

关键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作为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的主要阵地,肩负着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

要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体育经过多次沿革,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重功能与价值的大体育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

的大背景下,把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是

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又是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和亲

和力的重要手段 [1]。

1 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体育是一种体能的教育,它是一种通过各种形式的身

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

在传统观念里,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副课”,一直以

来都被贴上“没有用”“不重要”的标签。但事实并非如

此,首先,从它的起源开始,体育便与教育密不可分,它

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精神,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

运动技能、提升团队协作意识、磨练学生意志与毅力、促

进其智力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多重责任,使青少年在身体形

态和机能方面均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体育作为文化产

业的延伸,不仅孕育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

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2],还

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状况并不尽如

人意,处于大学发展体制中的边缘地位,体育育人作用难

以发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校层面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育人作用一直

被忽视。我国高校虽然普遍设有体育课程,但对体育课程

不够重视,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如

何开展、培养大学生哪方面的技能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

导致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中的边缘位置,课程思政

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许多高校仍旧遵循传统的体育教学

方式,只是简单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一些基础性的体育技能

培训,课程内容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

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学习及个性体育的需求,

基金项目:2022年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史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研究》(HSXS202205)

作者简介:李伟,男,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2024

体育•教学 083

第86页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少,影响了学

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1.2 教师层面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普遍具有学缘结构单一化的问

题 [3],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形式与授课内容单一,呈现出

单调性,并且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同时,

体育教师之间存在教学一致性的问题,由于教学手段相近,

缺乏自我提升,没有互相借鉴、学习进步的空间,因此难

以产生突破性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主要以足球、篮球、排

球、羽毛球、田径等体育专业为主,而具有体操、跆拳道

等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专业知识的教师十分紧缺,使得高校

的体育项目呈现同化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造

成学生体育课的“空洞”。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存在师德

师风方面的问题,“慢作为”“懒作为”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偏好及想法,

只是古板地根据学校教学手册的内容和目标完成相应训练,

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动力。

1.3 学生层面

目前,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集中表现为以下几

点:第一,体育教学侧重于学生体育科目的应试层面,忽

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对体育只是浅

尝辄止,很难真正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与育人意义。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在无指导的情况下盲目进行运动,造

成了身体的超负荷以及动作不规范问题。第二,学生更多

地将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就业等方面,

还有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懒于上体育课锻炼,

缺乏参加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体育课长期面临缺

勤严重的教学困境。第三,在观念上,目前学生对体育课

程的认知还处于“小体育观”的层面,认为体育只是单一

的身体训练,对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体

育锻炼和学习的形式和方式都由教师制定,缺乏对学生个

体的分析以及自主能力的培养。

2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

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4]。为充分发挥体育

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

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磨练意志、完善人格,应当以改

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以下几点:

2.1 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能的锻炼,更要注重对学

生团队合作、遵循规则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良性竞争

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大学

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手

段都有其自身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当将研究

相关教材内容放在首位,充分挖掘不同运动项目所包含的

教育元素,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体育教

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体育项目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日

常练习和比赛模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品质,

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心理素质,着

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克服困难、意志坚韧的

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结合国家体育发展史和冬奥会等

时事政治,通过观看比赛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向学

生介绍我国体育事业由弱到强、由竞技争胜到体育强国建

设的发展和变化,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怀和民族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自信。

2.2 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思政教育

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一种延伸,高校可以

通过举办运动会和体育竞技比赛等课外活动发展具有本校

特色的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政

治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竞技水平与自身道

德素养水平。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第二课堂”都依

靠大学生自己进行,学校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任

何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按照学校规定

或者老师要求完成课堂内容,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体育运

动。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使体育“第二课堂”

真正鲜活起来,学校要构建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管理制度,

结合具体情况,组织教师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并进行活动

指导,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共同体验运动的乐趣,

从而培养自身智慧,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质量。此外,

由于体育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学生在活动中能

够解开束缚,充分展示自我,体育教师应抓住这种机会,

对学生所暴露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与批评,教育学生遵

守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水平,

从而达到体育育人实效。

084 3 期

2024

第87页

2.3 结合新媒体优化体育思政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

对场地具有较高要求。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所需要的教学

场地千差万别,高校所提供的场地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些

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在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

高校应当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发展优势,优化体育思想政治

教育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蕴含在体

育教学内容中,从而提高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进而

改革整个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其与当前时代的教育

要求相吻合 [5]。课前,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例

如慕课、易班等,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

筛选、分类,将整理后的教育资源通过线上交流平台进行

上传分享,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掌握基础性的体育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一

定程度上有效节省课堂时间,使教师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地开展体育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线

上的海量教学资源,提前使学生学习运动要领和发力部位。

除此之外,还要把体育理论知识与我国体育发展史、当代

体育发展现状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好

地了解运动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对全国体育先进人物事迹

进行学习,引起学生对体育领域的重视,着力培养学生艰

苦奋斗、意志坚定、锲而不舍的品德修养。

2.4 加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努力做精于

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执行者,体育教师要有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的自觉,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

和带动学生,不仅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做好本职工作,

还要承担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职责,引领体育课程与思想

政治融合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

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体育师

资队伍,为学校体育学科课程思政工作的循序渐进提供重

要的人才保障。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和理论知

识,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

活动,把体育价值引导与思政知识传授相结合,解决各种

问题 [6]。同时,学校各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体育教师在思

政教学部分的考核力度,把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职称评定和

年终考核,帮助教师客观地检讨自己的优缺点,并在今后

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教师自主

编写教材,把思想政治因素纳入考核内容,灵活地调整教

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此外,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

奖惩机制,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奖励和处罚,确保高校体

育学科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有非常关键的实践意义。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

融合,相辅相成,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

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来影响学生的思

维,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

引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帮助学生不断勤于求知,

善于求新,增强内功修炼,提升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 裴显焕,马英 .“ 大思政 ” 背景下高校体育 “ 课程思政 ” 建设探索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1,7(21):13-15.

[2] 辛哲,吕晓东,赵畅,等 .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战略路径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41(1):43-49.

[3] 王军红 .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策略 [J]. 教育与职业 ,2015(27):67-69.

[4] 马得平,张君孝 .“ 寓德于体 ” 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思,现实困境,路径抉择 [J]. 浙江体育科学 ,2022,44(2):62-66.

[5] 葛胜楠 . 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12(10):79-81.

[6] 赵心炜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11):98-103.

2024

体育•教学 085

第88页

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

策略研究

聂子琛 1

朱宝峰 2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2.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保留线下传

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施线上教学,以更好地辅助传统教学,进而达到提升教学

效果的目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本文试图对

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进行研究,首先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对

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

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1 研究目的

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

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高校加强本科教

育教学秩序的整顿与管理,淘汰“水课”,大力发展“金课”。

2019 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

见》中明确提出在三年内建设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线上、线

下及混合式课程 [1]。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

革,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需

要加强并改进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着力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本

文旨在探讨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的策略,

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

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提升高阶性、

突出创新性与增加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标准。因此,

高校在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时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在实施体育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过程中,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内容科学分类是高校体育混合式金课教学的前提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锻

炼与亲身体验,包含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复杂的实践

内容。因此,在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实

施过程中,要明确哪些内容适合线上教学,哪些内容适合

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

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式,可以

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性内容、实践性内容

与综合性内容。其中,理论性内容包含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

如各个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类与特征、功能与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育教学应用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HITSZPMT2206)

作者简介:聂子琛,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朱宝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086 3 期

2024

第89页

价值等,同时也包含体育运动文化、文明礼仪、体育精神、

比赛规则、裁判规则、体育时讯等。这部分内容以记忆与

理解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掌握。实践性内容

主要包括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体育

项目的各个技战术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

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与亲身实践加以掌握,而教师的讲

解起辅助作用。综合性内容主要指的是那些难度不太高的

实践技能,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简单讲授、线

上教学以及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来获得,具体包含体育锻

炼方法与技巧、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与预防技能、运动处

方的制定方法以及运动疲劳与损伤的恢复措施等。理论性

内容适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进行。另外,通过对

相关资料的研究可知,实践性内容也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

合式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 [2]。

总之,不管是体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技术动作等实

践内容,既可以进行线上教学,也可以进行线下教学,只

是理论知识应以线上教学为主,而实践内容则应以线下教

学为主。

2.2 线上资源是高校体育混合式金课教学的基础

教师在实施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时,需

要保证在线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需要考虑学生

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设计互动环节时,

例如教授体育理论内容时,传统的“教师讲解 +PPT 展示”

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或使他们深刻记住知识 [3]。为了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如讲故事、播

放包含相关内容的动画或微电影、介绍明星、讲解时事热

点等。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球王梅西的成

长经历和卓越的足球技能。在攀岩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

播放微电影来讲述攀岩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另外,教师可

以截取电影中明星参演的关于攀岩运动的片段,如杨幂在

《谈判官》中攀岩的场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4]。此外,

教师可以使用微视频来讲解攀岩运动的保护技术中的常见

错误,通过适度夸张的方式来强调正确的保护技术。这些

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体育课程内容,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混合式金课教学的核心

在实施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时,优

秀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这个教学过程可以

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

教学重点,需要合理统筹规划。在课前部分,教师应该提

前为学生安排适当难度和数量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使用

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书籍和线下讨论等工具进行自

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创建跨班级的社交媒体群组,以方便

学生的互动和提问。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要点 [5]。

在课中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引导学

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包括学生自

己进行讲解并接受同学的评价,在实践中进行讲解和评价,

提问与回答以及学生表演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反复进

行体育技术动作的练习,同时学会体育锻炼方法、运动损

伤的处理与防护以及运动疲劳与损伤的恢复技能。在课后

部分,教师应该继续使用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安排课后学

习和技能练习任务,这有助于巩固学生之前学到的内容并

进行有效评估。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微信群、QQ 群和

教学平台的讨论区互动,以提供线上学习的支持。教师还

应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巩固他们在前两个阶段学到

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确保他们真正掌握了这些内容 [6]。

2.4“线上线下”内容科学混合是实施关键

在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中,科学混

合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以线

下为主,线上为辅。在线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展

示基本技术动作,帮助学生形成动作表象 [7]。在线下,学

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技术动作,教师进行观察和纠正。这

种模式适用于速降、游泳、武术散打和球类运动等实践技

能的教学。理论性内容主要在线上教学,辅以线下课堂教

学。在线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演示技术动作,

评估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内容的教学需要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任务和进度合理控制线上线下混

合教学的方式。难度较低的实践内容,大多数学生可以通

过自主线上学习掌握,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 [8]。

例如,在攀岩运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大多数学生

可以自主学习并掌握技能,但仍有一些需要教师指导的学

生。在海岛野外生存项目的混合式教学中,这也适用于绳

结技能的教学。

3 结果与分析

自 2019 年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来,课程活力显著提

升,改革成效显著,教师和学生都从课程改革中获益良多。

3.1 从学生角度看

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024

体育•教学 087

第90页

实践环节则显著加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教学比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拼搏热情。从卷面成绩

看,采用小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比大班平行班

高出 8 ~ 10 分;从竞赛来看,到目前为止,基于小班混合

式教学的同学 (210 人)后续在各类校内比赛获奖 60 多人次,

包括全国大学阳光杯乒乓球比赛三等奖优秀运动员奖等。

很多同学在教学反馈中对小班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

肯定,每年报名参加本课程的人数远大于能接纳的人数也

肯定了这一点。通过融入思政内容,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

同时领悟了体育的“拼搏精神”并爱上了乒乓球这项运动。

同学们在课后仍积极进行乒乓球练习、关注国乒的发展、

观看近期的国球赛事、讨论自己喜爱的国球运动员的技术

技巧等。

3.2 从教师角度看

课程分层次班级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在全国多

所高校推广采用。教学团队还基于线上会议系统、微信群

等与其他高校的老师进行不定期交流,保持长期联系(相

当于教育部现在提倡的“虚拟教研室”),实现共建共赢。

校内专家、同行对这种教学模式在内容、案例、教学方式

上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高校乒乓球课采用线上线下混

合式教学,有效提高大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技能,通过技术训练带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磨砺意志,

增长吃苦、拼搏的体育精神。”

4 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时代发展成

果,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线

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学

习兴趣,提高其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度学习的热情,进而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率。只是体育课程具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其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分类中,部

分适合以线上教学为主,而部分适合以线下教学为主。因

此,有必要先根据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式对体育课程

内容进行合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线

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充分保证线上教学资源的质量,

加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对线

上线下内容进行科学混合,通过多样化举措共同提升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2019-10-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02-08-06.

[3] 张玉超,王玉侠 . 后疫情期我国高校在线体育教学实践反思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19(5):1-6+80.

[4] 刘鹰,谭分全 . 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J]. 韶关学院学报 ,2019,40(2):104-108.

[5] 王会儒,赵晗华,余建波 . 中国大学慕课体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53(8):69-75.

[6] 刘朝辉 . 融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 “ 网络与传统 ” 混合式体育教学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5(5):102-

106.

[7] 张敏,廖艳萍,梁毅,等 . 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研究 [J]. 体育科技 ,2019,40(4):139-140.

[8] 张春平,段静雨,么焕开,等 . 基于 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生药学课程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37(1):46-47.

088 3 期

2024

第91页

高校体育管理优化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杨旭婷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也应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管理,提高体育教育

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

手段单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完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优化高校体育管理

结构和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高校体育管理的现状、优化结构的必

要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高校体育;管理优化;研究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高校体育管理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团队专业

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

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势在必行。

1 高校体育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1.1 高校体育管理的背景

近年来,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身体

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和重视。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在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也逐渐提高。高校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学

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适应教

育改革的需要,加强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1.2 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加强,可以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

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

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体育管理,可以

合理地安排学生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

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加强,

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校的整体办

学水平,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体育产业的

快速发展,高校体育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加强管理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为体育产业

发展作出贡献。

2 高校体育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管

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

混乱、低效;其次,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

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管理的需求;此外,管理

作者简介:杨旭婷,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2024

体育•教学 089

第92页

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对现代化

管理技术的运用。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

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职责和

权利不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混乱、低效。此外,缺乏有效

的监督机制,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和公平难以保障。这

种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资源浪费、信息不畅、决策失误

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2.2 管理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体育管理团队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高校

体育管理的需求。此外,管理人员缺乏对体育事业的深入

了解,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这种现象导致了管

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高校体育的形

象和发展。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管理人员

缺乏体育管理、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导致

在管理工作中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2.3 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晋升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体育管理团队的培训和晋升机制不够完善,

一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导致其专

业知识和技能逐渐落后。此外,一些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

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渠道,导致优秀的管理人员无法获

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管理人

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

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一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

动力和热情,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另一方面,

由于管理工作琐碎繁重,一些管理人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和疲劳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管理效果和质量。

2.4 管理手段单一

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

性。具体表现为过于依赖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缺乏对现

代化管理技术的运用。此外,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和关注,

无法提供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服务。这种管理手段单一的现

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 优化结构的必要性

3.1 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通

过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团队建设和创新管理手段,可以使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这将有助于提

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

养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可以引进具备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进而提

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这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

性和规范性,提升高校体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3.2 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可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

续发展。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可以提高高校体育的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提

供更好的服务。这将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

量和水平,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为我国的

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3.3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和创新。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加强团队建设,可以促进体

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引入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

量,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体育事

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优化结构的策略

4.1 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是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的核心。具体

措施包括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权利,

使管理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

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

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根据高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

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4.2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

核心。首先,要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制

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管理工

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推动管理工作的持

090 3 期

2024

第93页

续改进和提高。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

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加强团队建设

加强团队建设是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管理人

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

的人才,充实管理团队的力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

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和支持。这些措施可以提

高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4 创新管理手段

创新管理手段是优化高校体育管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具体措施包括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管

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智能化管

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

互动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

健康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个性化的训练,充

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

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信息

技术和管理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

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

信息公开、资源共享、数据统计等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

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加强对体育

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4.5 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不是独立的,需要与外界进行密切

的沟通。高校体育管理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

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

能力。首先,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了解政策法规和

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其次,要加强与社区

和企业界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促进

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最后,要加强与同类高校的沟通和

联系,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4.6 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要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和梳理,了解

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用途。针对不同类别的资源,制

定合理的配置方案和分配计划,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

效利用。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

各类资源的申请、审批、使用和回收流程。通过规范化的

管理流程,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避免浪费现

象发生。最后,要加强对资源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科

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进行定期评估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资

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完

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与外界的

沟通与联系。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加强对工作

人员的培训等方式,来逐步完善我国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

发展和进步,进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志斌,陈湘丽,武文华 .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09(23):59-60.

[2] 王越鹏,付秋玲 , 潘书波 . 辽宁省运动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对策研究 [J]. 辽宁体育科技 ,2006(4):1-2.

[3] 陈建嘉 . 谈普通高校体育教研部档案建立问题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3(4):90-93.

[4] 陈伟霖,唐志松 . 普通高校创建学习型体育教研部的依据和策略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3):22-24.

[5] 刘庆大 . 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99-100.

[6] 刘金丹,张晓,刘凯,等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探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6):201-202.

[7] 赵铭,纪博翰 .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3):185-188.

[8] 宋修宽 . 论高校体育教研部 ( 室 ) 的管理工作 [J].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3(6):69-71.

2024

体育•教学 091

第94页

基于阳光体育为导向的

初中体育教学探思

张麟志

(镇原县兴华初级中学,甘肃庆阳 745002)

“阳光体育”理念的提出对初中体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体育教学更好走向操场和阳光下,也利于学生更

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以“阳光体育”理念为导向,教师需要对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及优化,强调

应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且给学生打造快乐、阳光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为了使初中

体育真正“阳光”起来,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关注一些要点,主要是指导学生有效跑步,强调阳光体育运

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体育快乐,提升体育素养。

初中体育;阳光体育;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帮助学生体会体育运动的快乐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1]。目前来看,初中体育教学

中存在较多尖锐问题,比如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没有

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运动技能,反而是“小胖墩”“小

眼镜”“小驼背”越来越多。“阳光体育”理念,强调体

育教学要走向操场和走向阳光,避免阳光体育运动出现怕

见“阳光”的情况。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阳光

体育”理念得到有力贯彻落实,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开展“阳

光体育运动”,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阳光体育下的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现作如下论述。

1“阳光体育”的内涵解析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教育政策可以发现一点,国家越来

越强调“阳光体育”理念,并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提供较多指导思想。以“中央 7 号文件”为例,强调全国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并要求中小学启动“全国亿

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阐明“阳光体育”的核

心是让青少年学生可以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和走到阳光

下,从而更好陶冶情操与锻炼身体,成为拥有强健体魄的

社会主义接班人。《“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指出中

小学素质教育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主要抓手是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阳光体育”理念得到有效践行,

如此可以让阳光体育见到“阳光”。可以说,《“健康中

国 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给“阳光体育”运动赋予了

新的内涵和使命。

详细言之,在理解“阳光体育”的内涵时,可以着重

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阳光体育”强调广大青少年学

生可以走向操场与走到阳光下,在“阳光”下全身心参与

体育锻炼,并因此可以感受到体育的激情,最后爱上体育。

第二,“阳光体育”的口号是“健康、运动、阳光、未来”,

强调以体育运动为抓手,既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

作者简介:张麟志,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

092 3 期

2024

第95页

炼,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发

育、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产生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可

以充满活力、意志坚强、体魄强健,持续性提高体能素质,

降低近视、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2]。第三,“阳光体

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解决较多尖锐问题,比如青少年体质

连续 30 年下降,缺乏运动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有强健体魄,

影响到他们今后发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开展“阳光

体育运动”,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体育锻炼,

学会一些运动技能,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2 初中体育教学“阳光体育”理念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理念已经有效渗透,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正在变得常态化。通过有力渗透“阳

光体育”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使阳光体育真正“阳

光”起来,最显著的表现是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走出教室,

走向操场和阳光下,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具体来说,“阳光体育”理念的渗透对于初中体育教

学而言,主要具有四个方面意义。首先,“阳光体育”理

念有力地创新初中体育教学,可以让教师们真正意识到初

中体育“阳光”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

进行思想观念转变,让阳光体育顺利进课堂、进操场及进

校园,可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其次,各种形式的“阳

光体育运动”,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长时间参与

体育训练,可以克服心理与生理的障碍,保持一个健康的

心态。“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可以调节学生的抑郁、沮丧、

焦虑、紧张、消沉这些不健康的情绪,且可以帮助学生持

续培养吃苦耐劳、果断、勇敢等优良品质 [3]。再次,“阳

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够消除大脑疲

劳,让大脑变得清醒,如此一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

可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的神

经系统可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学生的身体可以更具协调

性与判断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做出迅速、准确及协调

的反应,肌体生命活动处于正常进行状态。最后,“全国

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开展十多年,初中体育教学

受到“阳光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教师们积极对“阳光

体育运动”的内容构建、组织形式、长效机制、效果评价

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较多成熟经验。

不过,当前初中教育依然处于应试教育大环境,初中体育

教学中还存有未能充分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象,

所以继续渗透“阳光体育”理念十分必要。从这一角度而言,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阳光体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以阳光体育为导向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3 基于阳光体育为导向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3.1 指导学生有效跑步

目前来看,初中体育课上不可避免存在学生较为清闲

的情况,原因是一些教师没有组织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训练,

或者是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均不够,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

展。就初中学生体质而言,体能是核心指标,教师需要在

体育运动中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能时,

最为简单的一种运动是跑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效跑步,

通过跑步有效遏制学生当前阶段体能下降这一尖锐问题。

在每一节体育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跑步,大力宣

扬“无跑步不体质”这一口号,直观地为学生展示跑步的

益处,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跑步,有效增强体质。体育

课上的跑步形式应该多样化,主要是包括热身跑、普通长跑、

长距离慢跑,且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跑步形式,充分尊重

学生差异。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强调跑步的“比赛”特性,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如“4×100m”接力赛,

让学生感受跑步的乐趣与竞技特性,愿意主动进行跑步训

练。每学期所进行的男生 3 000m 测试与女生 1 500m 测试,

教师要足够重视,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跑步方法,使学生可

以越跑越好,拥有越来越好的耐力素质。

3.2 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

见》中强调,青少年学生可以天天锻炼并实现健康成长,

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当前的初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关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并提

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倡议。目前来看,有较多初中已

经实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体育

课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让“阳光体育”更好走向阳光,

其设计的“阳光体育运动”可有效吸引学生,有利于提高

学生的身体素质 [4]。若从时间概念上考虑,如果初中体育

教学中难以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目标,则势必无法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也会因此变成

一个口号。总的而言,当前及后续的初中体育教学,必须

达到“每天一节体育课”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宝贵

时间,组织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训练,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

进行自主训练,不断提升身体素质,教师还应为学生制定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案,从而帮助学生在“每天锻炼一小时”

2024

体育•教学 093

第96页

中取得更佳成效。从学校角度而言,不仅要确保“每天一

节体育课”,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持续性完善体育教学的

软硬件,给学生提供更多体育训练的器械设备,满足学生

进行体育训练的更多个性化需求,这对渗透“阳光体育”

理念十分有利。

3.3 强调阳光体育运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努力让体育训练变得丰富有趣,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体

育训练。目前来看,较多初中学校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一

种比较成熟的思路是将阳光体育运动与民族文化有效结合,

使“阳光体育运动”既起到体育锻炼效果,又可兼顾文化

传承使命,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比如在“阳光

体育运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融入中国武术的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武术,在此过程中一边强健体魄,

一边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们因此爱上中国武术,今后主

动参与武术练习活动。再比如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民族文化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设计

“我运动,我快乐”这一主题体育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

熟悉的民族文化与体育训练结合起来。以“舞龙”这一传

统文化为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课间”进行排练,

掌握“舞龙”的动作和技巧,通过体育项目将“舞龙”这

一传统文化直观呈现出来,有效开启学生的校园快乐时光。

4 基于阳光体育为导向的初中体育教学再思考

初中体育教学渗透“阳光体育”理念具有长期性,要

想让阳光体育真正“阳光”起来,教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

尝试。

首先,教师应该继续吸引学生真正走向操场,关键做

法是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且应该促使“阳光体育运动”

变得多样化。以“校园足球”为例,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

走向操场,但是当前“唯分数论”影响许多学生踢足球,

最后导致“校园足球”成为少部分学生的运动项目。对此,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要帮助家长、教师及学生转变思

想观念,尤其是鼓励学生让孩子长期踢球,并可以组织比

赛活动,如此让学生更好走向操场。

其次,“阳光体育”进体育课堂远远不够,还应该确

保“阳光体育”进校园,给学生营造出“爱体育”、走向“阳

光”的浓郁氛围,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篮球场、操场、足球场、

跑道上参与各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比如跑步、跳

绳、做游戏,要努力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相信当学生

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参加体育训练,一定可以处于快乐运

动的状态,自然可以收获健康。最后,“阳光体育”理念

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有学校的重视、教师的担当、

家长的支持及政府的投入,重要一点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不

再占用体育课,使“阳光体育”有更多接触“阳光”的机会。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阳光体育”理念

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还需要解决较多尖锐问题,需要学校、

教师、家长的进一步协同合作。

5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要有力渗透“阳光体育”理念,教师要

坚持以体育教学走向操场与走向阳光为基调,在此基础上

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当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有效开

展“阳光体育运动”,但力度依然不够,后续要进一步加

大研究力度,由教师开展更多多样化的“阳光体育运动”,

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生林 .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6):137-139.

[2] 冯八武 . 初中体育教学 “ 阳光体育 ” 理念初探 [J]. 新课程 ,2022(6):165.

[3] 汪宇晖 . 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探讨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2):142-145.

[4] 黄东文 . 浅析阳光体育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 [J]. 求知导刊 ,2020(15):20-21.

[5] 范德华 . 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初探 [J]. 学周刊 ,2023(12):160-162.

094 3 期

2024

第97页

国际战略格局嬗变视野下的小学体育

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

王兴旺

(西安市第 85 中学,陕西西安 710061)

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工作对我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思想意志都是民族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体现。因此,将国防教育工作渗透进学校体育课

程中是现阶段学校肩负着的重要使命,本文将具体论述其相关措施。

国防教育;小学体育;国防技能

摘要

关键词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今我国小学生生

长在和平盛世,成长环境舒适,缺少忧患意识,国防意识

更是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防法》明确指出各级学校应切实加强国防教育课

程,并结合课堂教学与室外活动,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

全过程。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努力将国防教育融入小学

体育教学中 [1]。因此,加强小学生国防军事教育尤为重要。

1 国防教育的内涵

国防教育,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铭记历史,认

清时势,在保证领土完整、统一的前提下,抵御外来入侵,

抵制武装力量的颠覆。在学校中实施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

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掌握相关的国防军事

技能、巩固基本的国防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国防教育与小学体育的关系

2.1 国防教育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将国防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国防教育进入

学校的重要举措。根据国防教育的特点,学校体育相比于

其他学科更容易与之融合。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

军事体育发展而来,如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和航空航海

模型等,这种将军事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模式,不但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实现了学

生们的身体素质与国防素养的双提升 [2]。

2.2 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助于国防教育的实现

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是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和技能培训,同时观察学生的体质健

康提升情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坚强的意

志品质都起到积极作用。

3 小学体育的发展对实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防领域里进行国防教育,目的是保卫国家主权与

领土完整,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活动。

而体育与军事是相伴而生的,人们参与的大部分体育活动

都是由军事技能转化而来,因此军事与体育的结合是非常

有必要的。在 1959 年,我国的陈毅元帅曾说过:“国防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课题《国际战略格局嬗变视野下的小学体育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

(SGH22Y0479)

作者简介:王兴旺,男,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

2024

体育•教学 095

第98页

量的强大是以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严格说,体育

问题几乎等同于国防问题。”由此可知,体育教育与国防

教育是协调统一的 [4]。

4 小学体育与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的建构

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

感,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小学体育课程变得尤为重要。作

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应明确自身的义务与

责任,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学校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将国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具体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4.1 加大对国防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当下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优渥,对国防教育关注度较低,

对建国历史的了解也仅仅止步于一些影视资料。鉴于此,

学校体育教师应该以引导的形式开展国防军事教育的宣传

工作,加深学生对国防军事安全教育的理解。例如,利用

学校公众平台设立单独模块,发布国防教育知识;开展国

防教育课外活动,聘请国防教育专家为学生授课;体育教

师也应加强自身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形成榜样效应。

4.2 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与国防教育融合发展,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体

现国防教育的特点。体育教师应研究国防教育特点,把握

国防教育的方向,从而实现体育与国防教育融合的教育目

标。当下,众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国防知识了解片面,导

致国防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因此,学校需

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正规的国防教育培训,使之全面

系统地了解国防教育,为国防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改善国防教育条件

将国防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对学生

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教学,还要进行实地训练。学校需加强

对国防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如对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

升级。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参与进来,加大对学校国防

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支持,满足学校日常教学需求。

4.4 明确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

各学校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国防教育学科教学

的渗透,利用好国防教育项目,紧抓学生军训和社会实践

活动,加大对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明素养 [5]。

4.5 做好国防教育教学渗透

小学国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了解国防知识,培

养学生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为实

现此教学目标,要注重体育技能与国防教育的结合,采取

多种途径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例如可以通

过队列队形教学增强学生军事技能及身体素质。队列队形

和体操队形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在同

一口令下执行整齐划一的动作。通过队列队形军事化训练,

能够纠正学生不良的行走行为、站姿、坐姿等。为小学生

军事化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6]。

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会全力以赴地完成竞赛活动,

可以组织体育运动会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感及集体荣誉感。

根据学生天生好动、好玩和喜欢玩游戏的心理,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渗透国防教育。例如,在军事游戏

中模拟解放军与敌军,进行“投弹(口袋)”游戏,从而

感受真实的作战体验,使得学生认识到国防安全的重要性,

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心理素质。

4.6 依托国防体育项目促发展

定向越野和无线电测向项目是体育项目也是军事体育

项目,这些项目应用到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

培养小学生们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

中需要小学生们将体能与智力、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

相结合,有助于小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并与国防教育内容相一致 [7]。

4.7 促进国防教育工作常态化

将国防教育工作常态化,各学校可以将国防教育的知

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例如:(1)开展主题班会

进行国防知识交流;(2)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国防

教育;(3)聘请部队专业人士开展教育讲座;(4)发起

校内征文、板报等活动进行国防教育;(5)利用学校微信、

微博等平台进行国防知识传播。

5 小学体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实践

5.1 意识为先:发掘体育文化内涵,注重国防精神

培育

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和观念的时候,需要

结合相应的体育文化资料,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带

领学生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激发学

生的斗志。当学生的进取欲望与良好的竞赛成绩撞击在一

起时,所产生的“火花(爱国精神)”是其他学科的理论

知识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2)学校可以组织小规模的体

096 3 期

2024

第99页

育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个人的成功离

不开集体,多次集体荣辱感的累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

意识和团体凝聚力,对国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落实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结合国防教育,对传统体育教

学项目进行创新和改革,从体育文化、精神方面培养学生

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地域特色结合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编和改进,如:侗族的骑木马(踩

高脚)、藏族的押加(拔河)、满族的滑冰、维吾尔族的

达瓦孜(爬绳爬杆)等。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喜欢的传统体

育项目有跳皮筋、跳房子、风筝、武术等,在体育课堂上

进行这些简单易懂、参与度高的传统体育项目,既能提升

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

义精神。

5.2 行为为导:规范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国防后备

力量的建设

为了提高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必须优先完善培养体

系,增强学生的教育、管理、组织和训练过程。体育学作

为一种用于身体实践的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方法与军事

贮备管理的基本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凸显其国防教育

性质,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国防力量的校园储备过程。主

要方法:(1)为保障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应加强国防意

识,出台体育课程课堂规范,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严格

的纪律等。从而逐渐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

积极锻炼等习惯。(2)重视队列队形,在教学中使学生按

照规定的队形做出协调一致的动作,恰当地渗透相关的国

防思想。让学生观看解放军阅兵仪式,体会我国军事力量

的强大和它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为国贡献的崇高理想。

5.3 技能为准:强化体育健身技能,彰显国防技能

教学

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国防科技素养是小学国防教育

的重要目标,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素质要从

小培养。具体方法:(1)学习国防相应的运动技术,充分

发挥学生的身体潜能,完成相应的动作。小学体育主要涉

及的运动有田径、体操和球类,田径可以锻炼学生的跑跳、

投掷技术。这些基本技能能够为国防技能教学作铺垫。(2)

加强学生的运动体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走、跑、跳、

滚等)和身体素质。小学阶段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

需要加强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掌握国防体育教

育的基本军事技能。(3)对军事体育游戏进行创新。在体

育课程中加入国防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

极性,对国防教育的渗透有积极作用。比如:军事游戏情节,

让学生们体验匍匐前进、穿越火线、跳跃雷区、投掷手雷

等形式。此外,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列举

一些英雄事迹,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使学生产生精神

共鸣,从而触动爱国之心。以军事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体会

国防安全的重要性,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6 结语

培养新时代的好青年,将国防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

是实现我国国防教育的有效措施,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将我国的国防教育深度融合进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国防

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形式上好体育课,不仅增强了学生

的体质健康,也为国防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开展打造出一个

恰当的空间,让国防教育的“细雨”滋润学校的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

[1] 罗俊波,朱淑云 . 广东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国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3):2.

[2] 庄树江 .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融合国防教育刍论 [J]. 成才之路 ,2021(2):14-15.

[3] 王宁 . 基于武术在国防教育中的时代价值探究 [J]. 当代体育 ,2021(16):1.

[4] 姜维生,左殿升,刘征 .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 “ 三维向度 ” 探究 [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1,13(3):6.

[5] 李乾未 .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融合国防教育的方法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1(95):100-102.

[6]贯玉平,费田春.基于国防教育视角下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友谊小学校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0(2):63-64.

[7] 刘红梅 .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J]. 教育科研论坛 ,2012(6):2.

2024

体育•教学 097

第100页

赛、评策略助推学、练成效的

高中篮球专项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冯巍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上海 200040)

本文旨在探索体育教学一体化中比赛与评价两大要素与高中篮球专项课程内容的融合,通过真实比赛情境的创

设,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学习内容在实战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探究能力。合理利用赛、评策略,

使之成为高中体育专项课的常态,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评价并善于评价,推动课堂质量的提升。

篮球专项课;赛评策略;学练成效

摘要

关键词

随着上海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上海市已

经全面开始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 [1]。在此背景下,体

育学科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学科之一,需要做到强化体育

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

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

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录取计分科目。然而,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中,基于新

教材的教材内容与指导意见,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都被赋

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以高中篮球专项课为例,教学内容

偏重于如何教会学生打篮球,学生的学习重点被定义为学

会打篮球,而不是以前教材及教学要求中单一的学习篮球

运动技能外加体能练习的结合模式,更注重体育学科“教、

学、练、赛、评”的策略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体育专项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动机方面

在通过简单的摸底后,我们发现在小学和初中学段,

篮球运动更多的是以简单的游戏、技术、体能等形式出现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以游戏为主,把培养兴趣放

在首位,但是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重视,亦或是为

了应对中考,“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学生即使学会了上篮,

也不会打比赛,无法将所学的技能贯穿融通于实战运用中,

时间一久教师都会觉得教得枯燥乏味。除此之外,部分家

长维权意识提高,出于对学生体育课上“安全”的考虑,

体育学科的课堂学习越来越倾向于“求稳保太平”等简单

模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在无形中受到了约束,

导致篮球课越上越乏味。因此,高中体育专项化发展 [2] 在

当今小学和初中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基础上需要建立

适合学生、学科和学校发展需要的专项课程内容体系。

1.2 课程教学方面

我校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一开始就因为受到场地、

师资、学生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以一个学期体验一个

项目的方式进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从而导致学生

可能因为抢不到心仪的运动项目而无法系统学习一项体育

运动技能。教学对象不断变更,教师在教学单元设计和课

时计划上也反复教学同一内容,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

作者简介:冯巍,男,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098 3 期

202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