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石丈夫〉全長 10 釐米,高 5.5 釐米,壺形小如握拳,圓珠鈕,
鈕珠、鈕柱、鈕座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不因器小而疏放。壺蓋
盎起,遠觀有如笠帽蓋式,近看方知是嵌蓋結構,笠帽的外緣實
為壺口的渾厚線片,頗有明式古風,短頸,圓肩,圓腹,翻底圈
足。二灣短流粗洪如稚童屈指,流口朝上,壺把肥厚,不容穿指。
全器以梨皮紫泥摶製,砂感溫潤堅致,黃砂星點,呈凍梨皮色。
壺身包漿厚重,壺流內部的淡黃色茶垢,可知此壺深受日本煎茶
道家寶愛。此器雖是小壺卻有大壺氣勢,古樸厚實,中氣飽滿。
底款鈐蓋「醉華齋」三字陰文篆印,顯為文人齋堂號。此壺為日
本明治時期著名收藏家奧玄寶所編《茗壺圖錄》書中原件,原桐
木收藏箱上則有奧玄寶手書,曰:「醉華齋茶壺 通蓋高二寸七分
五厘 口徑二寸一分 腹徑三寸二分四厘 深二寸二分五厘 重百錢
弱容一合六勺強 明治甲戌之年九月十九日 蘭田識」,與《茗壺
圖錄》原文的記載基本一致。(圖 1)
掌中一鐵丸 壺小器度大
〈鐵石丈夫〉堪稱掌中鐵丸,圓潤玲瓏,卻氣勢不凡。壺雖小而
氣魄甚大,其實與上節論述的古風薰習有關。紫砂壺自萬曆年間
在士林高流、茶人隱士的帶領下,逐漸出現「宜小不宜大」的風氣,
然而所謂小,乃「及半升為適可」。時大彬也在此風潮引領下轉
做小壺,而從《長物志》:「時大彬所製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
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可推測時壺已有容量
在半升以下的作品。將以上文獻資料照諸存世古壺,可知紫砂大
壺至清初仍餘風不息。總之,紫砂史是按照大壺先出,小壺繼起
的態勢發展的。
十九世紀,日本明治時期的煎茶道文人,無不熱衷於在煎茶席上
陳列著來自中國的骨董文玩,借此「唐物」彰顯自身的文化品味。
此件〈鐵石丈夫〉能入奧玄寶法眼,正因為能體現這種好古、崇
古的審美時潮。此壺造型流露著明代古壺遺風,例如壺底的翻底
東瀛遺珠 鐵石丈夫
撰文 / 黃健亮
圈足,識者一望便知承襲自明晚期的大彬壺式,比如著名的盧維
楨墓出土時大彬〈鼎足蓋圓壺〉(圖 2),甚至也常見於晚明清
初若干托款「時大彬」款的紅泥胎大壺,如南京博物院所藏大彬
款壺底殘片(圖 3),也是如此翻底圈足。紫砂壺圈足常見的做
法是以特製的挽底石工具在內圈增泥繞圈,敷抹出一圈微凹的緩
坡,以過渡到直角的圈足內側;而此壺所依循的明式翻底圈足,
則是將圈足加厚,再修出接近 1/4 圓弧圈足,呈現出一股沉穩典
雅的氣度。
〈鐵石丈夫〉壺底胎色呈黑褐色,與壺身有別,應是燒窯氣氛所致,
這在古壺並不少見。底款「醉華齋」篆法奇古,當係某文人堂號,
然據《茗壺圖錄》所載:「醉華齋,不詳其為何人」的說法,可
知「醉華齋」絕非壺主內田寒泉的堂號,既然奧玄寶在世時便已
難考,於今更是渺不可追矣。
〈鐵石丈夫〉反映出日本煎茶家好古的審美需求,諸如此壺的蓋
牆基部甚厚,末端略尖,其截面有如直角三角形,相似做法也見
於福建東山島冬古灣鄭氏古沉船打撈出的康熙時期〈狀元及第款
紅泥平蓋圓壺〉(圖 4),這種蓋牆作法在明末清初的古壺中僅
見於小壺,大壺中並不多見。再舉此壺的嵌蓋結構為例,壺蓋、
壺口結構出的笠帽造形,也明顯是古風薰習下的結果,採用嵌蓋
設計,壺口蓄意飽滿的線片在視覺上就融合了蓋唇的角色,十分
有巧思。明末隱元隆琦禪師赴日所攜,現藏於京都萬福寺的兩把
大壺,其容積都在二至三公升左右,都是採用嵌蓋設計。〈鐵石
丈夫〉雖為平嵌蓋,但讓壺蓋輪廓融入壺口線片的設計理念其實
前有所承,一樣來自明末清初的大壺造型。早在明代畫家陳洪綬
的畫作中就有如此樣式的陶壺。事實上,如此大盤式的蓋口造形
也能見於其他的晚明古壺,加上壺鈕結構的工整嚴謹,以及流、
把的粗洪有力,全器精神煥發,堅若鐵丸,奧玄寶名之〈鐵石丈
夫〉,宜乎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