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榜样
4 8 - 4 9
袋片碱从包装线上拽起、码垛。
高温、湿热、高粉尘的环境下,设备元器件
极易损坏,这套自意大利引进的先进码垛系统一
时成了“烫手山芋”,各专业组成的攻关小组把能
想到的配件都换了一遍,该处理的隐患也都处理
了,维修了好几次,可问题还是未能解决。
如何让这套自动化设备活起来,让工人们免
于强碱的灼伤,孟曙光萌生了改造的念头。
要实现码垛系统的自控运行,必须改造PLC控
制系统。但是系统修改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
却是万分艰难,得胆大,还得心细,更重要的
是技术得过硬。
“所有关键技术厂家都加密了。”“码垛系统
检测元件多达上千个,这套程序如果打印出来,
几百张A4纸都打不住。而且这套系统专业性太
强,翻译后的语言根本没法读懂。” 大伙儿一起
犯愁,直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时,码垛系统在国外多用于颗粒状的粮
食包装,国内也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没有任何经
验可借鉴。”孟曙光回忆道。
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孟曙光犯了
“技术狂”的犟劲。他一有时间就跑到码垛系统旁
研究各个零部件。细微的碱尘充斥在空气中,时
间久了让人感觉直发呛,一出汗浑身都有种针扎
的感觉,但是为了了解清楚每一种零件的结构,
尝试每一种试验的可能性,他在片碱车间一待就
是一整天。
方案稿纸画了一摞又一摞,调试试验做了一
遍又一遍。有时,前后两项动作,他们要花费好
几天,通过不断修改调配参数进行反复试验。有
时,数据已经非常接近,大家都认为成功就在眼
前,但是码垛系统在执行动作中又出现了新的问
题,大家伙的心又沉了下去。“改造不是一蹴而
就的,需要很多次试验不断尝试。”他乐观地给
团队加油鼓劲。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孟曙光和团队成员终于
摸清了码垛系统全流程的所有关键工序,在反复
进行工艺参数调试对比分析下,终于实现了码垛
系统自动化运行。
“他就是个技术狂。”提及孟曙光过去的工作
往事,这是同事们对他最直接的评价。
正是凭着这股“狂”劲,孟曙光在钻研创新的
道路上从未停歇。多年以来,他先后带领团队完
成了电解槽极化整流器供电改造项目,并自主设
计了备用调压极化柜,该项目获得山东省安全生
产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三等奖”;他主导设计了
离子膜电解槽电压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横向与纵
向数据的对比观察电解槽的状态,节约了大量人
力物力,实现了数据采集的稳定性与准确性,此
套电解槽数据管理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设
计完成了“安全隔离的极化整流装置”,推动了电
解槽极化整流装置的国产化利用,被国家知识产
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解题需要有理有据,工作更要有理有
据,容不得半点马虎。”
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开工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