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术前沿合集

发布时间:2022-12-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2学术前沿合集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孕前推荐指南对孕妇首次产前检查的推荐推荐对所有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筛查 (推荐等级:B级)• FPG≥5.6 mmol/L可诊断为“妊娠合并IFG”,明确诊断后应进行饮食指导,妊娠期可不行OGTT检查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健康宣教和生活方式的管理 (推荐等级:B级)• 首次产前检查需要排查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级亲属患有T2DM、冠心病史﹑慢性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1mmol/L和(或)三酰甘油>2.8 mmol/L、GDM史或巨大儿分娩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史、早孕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年龄>45岁若首次产前检查在妊娠28周以后,建议行OGTT检查 (推荐等级:B级)• GDM对于母儿结局近、远期均存在不良影响,因而建议及时尽早诊断,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加用胰岛素治疗。孕妇其有GDM高危因素;首次OGTT检查结果正常者;必要时可在孕晚期重复OGTT检查GDM,妊娠期糖尿病;IFG,空腹血糖异常;T2DM,2型糖尿病;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022版指南对孕前糖尿病合... [收起]
[展开]
2022学术前沿合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孕前推荐

指南对孕妇首次产前检查的推荐

推荐对所有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筛查 (推荐等级:B级)

• FPG≥5.6 mmol/L可诊断为“妊娠合并IFG”,明确诊断后应进行饮食指导,妊娠期可不行OGTT检查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健康宣教和生活方式的管理 (推荐等级:B级)

• 首次产前检查需要排查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级亲属患有T2DM、冠心病史﹑慢性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

<1mmol/L和(或)三酰甘油>2.8 mmol/L、GDM史或巨大儿分娩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史、早孕期空腹尿糖反复阳性、年龄>45岁

若首次产前检查在妊娠28周以后,建议行OGTT检查 (推荐等级:B级)

• GDM对于母儿结局近、远期均存在不良影响,因而建议及时尽早诊断,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加用胰岛素治疗。孕妇其有GDM

高危因素;首次OGTT检查结果正常者;必要时可在孕晚期重复OGTT检查

GDM,妊娠期糖尿病;IFG,空腹血糖异常;T2DM,2型糖尿病;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022版指南对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诊断标准进行更新

≥6.5%

采用 标化的方法

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

状,同时任意血糖≥

空腹 以上但不适宜空腹过久

孕前未确诊、孕期发

现血糖升高达到以下

任何一项标准应诊断

• 妊娠期产前检查发现血糖升

高的程度已经达到非孕期糖

尿 病 的 标 准 , 应 诊 断 为

PGDM而非GDM

FP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NGSP,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 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

42

第5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指南对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有GDM史的妇女计划妊娠的推荐

 推荐确诊为糖尿病(T1DM 或 T2DM)、糖尿病前期(IFG或IGT)或有GDM史的妇女

计划妊娠,并行孕前咨询和病情评估(推荐等级:A级)

计划妊娠前需完善的检查

血糖水平 甲状腺功能 肝肾功能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眼科检查

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

较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妇女不建议妊娠;肾功能正常者,如果妊娠期血糖控制理想,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GDM,妊娠期糖尿病;IFG,空腹血糖异常;IGT,糖耐量受损;T1DM,1型糖尿病; T2DM,2型糖尿病; 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指南对妊娠期高血糖孕妇营养摄入的推荐

营养摄入

蛋白质

不应低于70g

每日摄入25~30 g

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

不低于175g

饱和脂肪酸不超过

总能量摄入的7%

每天的餐次安排为

3次正餐和2~3次加餐

保证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摄入

正常体重孕妇妊娠期

增重8.0~14.0 kg

食物种类

推荐每日能量摄入总量及食物交换份

1600kcal 1800kcal 2000kcal 2200kcal

谷薯类 800(9) 900(10) 920(10) 1000(11)

蔬菜类 90(1) 90(1) 140(1.5) 200(2)

水果类 90(1) 90(1) 90(1) 100(1)

奶制品 180(2) 270(3) 270(3) 270(3)

肉蛋豆类 270(3) 270(3) 360(4) 360(4)

油、坚果类 170(2) 180(2) 220(2.5) 270(3)

合计 1600(18) 1800(20) 2000(22) 2200(24)

指南对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营养推荐

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每日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

孕期推荐

43

第5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指南推荐在妊娠前和妊娠早期规律运动获益显著

 妊娠前和妊娠期的规律运动可明显降低正常体重孕妇,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孕妇的GDM发生风险;

规律运动可提高GDM的血糖达标率,减少母儿不良结局(推荐等级:A级)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规律运动,可分别使妊娠期患GDM的风险下降51%和48%,运动强度越大,对GDM的预防作用

越显著

妊娠中晚期规律运动,可显著降低 GDM 孕妇巨大儿(OR=1.76, 95%CI 为0.04~78.90) 及剖宫产术(OR=1.30,

95%CI为0.44~3.84) 的发生率

GDM孕妇接受规范的饮食指导后,规律运动的孕妇中需要胰岛素治疗者的数量明显降低,而对于BMI>25.0 kg/m2

的GDM孕妇,饮食联合运动治疗可以使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比例显著降低

GDM,妊娠期糖尿病;CI,置信区间;OR,优势比

指南建议PGDM和GDM患者可采用胰岛素治疗

GDM孕妇饮食加运动管理血糖不达标,或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

增加热量摄入血糖又超过妊娠期控制标准者,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建议PGDM孕妇孕前或早孕期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推荐采用基础胰岛

素(长效或中效)联合餐前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GDM,妊娠期糖尿病; 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44

第5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妊娠期可使用的胰岛素剂型包括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 CDS指南推荐孕期降糖药物胰岛素:可应用于孕期的胰岛素类型:包括所有的人胰岛素(短效、

中效及预混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赖脯胰岛素及地特胰岛素)

常用的胰岛素制剂

及其特点

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 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起效迅

速、药效维持时间短。具有最强或最佳的

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用于控制餐后血

糖水平,不易发生低血糖

短效胰岛素

• 短效胰岛素起效快,剂量易于调整,可

以皮下、肌肉和静脉内注射使用。静脉

注射短效胰岛素后能使血糖迅速下降,

半衰期为5~6 min,故可用于抢救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中效胰岛素

• 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而

不能静脉使用。起效慢,降低血糖的强

度弱于短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用于控制夜间血糖、

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被国家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妊娠期

2~4 U胰岛素降低1 mmol/L血糖

 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胰岛素治

疗方案。依据血糖控制的靶目标,结合孕妇体

重,按照每 的

原则进行调整。妊娠合并T1DM妇女添加胰岛素

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推荐等级:C级)

适用于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高的孕妇,

选择在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者早

餐前和睡前2次注射NPH

基础胰岛素

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孕妇,在餐时

或三餐前注射

胰岛素联合治疗

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均不达标的孕

妇,采用“长效或中效胰岛素”与

“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联合,在三

餐前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睡前

注射长效胰岛素或NPH

胰岛素泵 妊娠合并T1DM

血糖控制不理想

适用于 或者少数合并

T2DM 的孕妇

胰岛素添加和调整的原则

NPH,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T1DM,1型糖尿病; T2DM,2型糖尿病

2022版指南建议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个体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45

第5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剂量推荐

•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

mg/d,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 mg/d

• 成人剂型片可用的最大剂量为 2500

mg/d,缓 释 剂 型 推 荐 最 大 用 量

为2000 mg/d

• 在 500~2 000 mg/d 剂量范围,二甲

双胍的疗效呈剂量依赖效应

适应证

• GDM 或妊娠合并 T2DM 妇女

。GDM孕

妇在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1~2周后,

餐前 血 糖 ≥5.3 mmol/L,餐 后 2 h 血

糖 ≥6.7 mmol/L,HbA1c≥5.5%;妊娠

合并 T2DM 妇女在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

干预1~2周后,餐前血糖≥5.6 mmol/L,

餐 后 2 h 血 糖 ≥ 7.1 mmol/L ,

HbA1c≥6.0%

• 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证

禁忌证

•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T1DM)妇女

• 肝肾功能不全者

• 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

感染者

 针对妊娠合并T2DM孕妇和A2型GDM孕妇的妊娠期胰岛素添加应考虑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但降糖效果不明

显的情况下,《指南》建议可以加用药物,如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

 GDM孕妇使用二甲双胍(单用或联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儿结局与单用胰岛素相似,同时,二甲双胍还可减少GDM

孕妇妊娠期增重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GDM,妊娠期糖尿病;T1DM,1型糖尿病; T2DM,2型糖尿病

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但降糖效果不明显时指南建议可加用二甲双胍

指南对妊娠期血糖监测及控制目标的推荐

夜间血糖<3.3 mmol/L

 推荐GDM或PGDM孕妇的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为餐前及FPG<5.3 mmolL、餐后1 h 血糖<7.8 mmol/L或餐后

2h血糖<6.7 mmol/L,避免 (推荐等级:B级)

患者类别 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

GDMA1 空腹及餐后血糖 每周监测 1d

GDMA2 空腹及餐后血糖 每2-3天

PGDM 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 每日,控制良好者适当调整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FPG,空腹血糖

孕期血糖监测

指南更新——对妊娠期有低血糖倾向患者可适当放宽HbA1c控制目标

HbA1c的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

7%以内

 妊娠期无低血糖风险者HbA1c水平控制在6%以内为最佳,若有低血糖倾向,

(推荐等级:B级)

对 于 孕 妇 ,

水 平控制 在

之 间 ,

胎儿不良事件 自然流

产、先 天性 畸形等

的发生率最低

妊娠早期

水 平控制 在

以内,妊娠不良

事件如子痫前期、早

产、大于胎龄儿的发

生率最低

妊娠中、晚期

患者类别 监测频率 控制目标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HbA1c,糖化血红蛋白

PGDM 妊娠早、中、晚期至少监测1次 控制在6%以内,若有低

血糖倾向,可适当放宽

GDMA2 每2~3个月监测1次 至7%以内

不同孕期HbA1c控制目标推荐 HbA1c控制监测频率及目标

46

第5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乏力、头痛甚至昏迷者,要高度警惕DKA (推荐等级:B级)

诱因

• 妊娠期间漏诊、未及时诊断或

治疗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不

规范、饮食控制不合理、产程

中和手术前后应激状态、合并

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 恶心、呕吐、乏力、口渴、多

饮、多尿,少数伴有腹痛、胎

心率异常、不明原因的死胎、

皮肤黏膜干燥、眼球凹陷、呼

气有酮臭味,病情严重者出现

意识障碍或昏迷

处理原则

• 初始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静脉补

充生理盐水和胰岛素,在DKA的

救治过程中要尽快启动包括内分

泌科在内的多学科会诊

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要高度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指南对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围产期的推荐

A1型GDM(无需药物使血糖达到正

常水平的GDM)孕妇经饮食和运动

管理后,血糖控制良好者

40~41周终止妊娠

39~39周+6终止妊娠

A2型GDM(需要药物使血糖达到正

常水平的GDM)需要胰岛素治疗且

血糖控制良好者

39~39周+6终止妊娠 PGDM血糖控制满意且无其他母儿合

并症者

终止妊娠依个体化处理

PGDM伴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佳或

有不良产史者

手术前后、产程中、产

后非正常饮食期间停用

皮下注射胰岛素,改用

胰岛素静脉滴注

产后胰岛素

使用

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是

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儿,

分娩后应立即提供常规

新生儿护理,并注意低

血糖症状。产后推荐母

乳喂养

新生儿护理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分娩时期推荐

47

第5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GDM产妇的初次随访于产后4~12周进行,行75 g OGTT。结果正常者,推荐此后每1~3年进行血糖检测,诊断

标准参照ADA非妊娠期诊断标准(推荐等级:B级)

OGTT优于FPG

和HbA1c

产后推荐行 75 g

检测

OGTT 比单纯的 FPG 测定更能够

检出糖耐量受损(IGT) 的妇女

HbA1c水平有可能会由于产时失血、

孕晚期严格控制血糖而导致结果

不够准确

1~3年进行1次血糖检测

由于GDM与产后终生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即使初次随访血糖正常,仍建议此后每

,及时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可以使用任意一种血糖评估方法,例如每

年监测FPG和HbA1c水平,每3年监测75 g OGTT

OGTT

GDM,妊娠期糖尿病;FP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指南推荐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4~12周行OGTT进行产后筛查

饮食、运动,肌醇、维生素D补充等可能在GDM的预防中发挥作用

GDM相关不健康饮食模式

• 包括大量食用含糖饮料、油

炸食品、动物脂肪、精制谷

物糖果、薯条和披萨等

GDM相关

健康饮食模式

蔬菜 家禽

鱼类 地中海饮食

坚果 膳食纤维

联合饮食和运动管理 肌醇

维生素D

 单纯进行饮食或运动管理对预防GDM没有明确的益处或危害,而 可能对GDM的预防存在一定的益处; 或

的补充对GDM预防可能有一定的益处

GDM,妊娠期糖尿病

健康饮食模式

48

产后推荐与预防

第5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推荐及共识汇总

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推荐及共识

1-1 B 推荐对所有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FPG)筛查

1-3 C 不推荐妊娠期常规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进行糖尿病筛查。妊娠早期HbA1c 处于5.7%~6.4% 时,进展为GDM 的风险高

1-5 A 推荐妊娠24~28 周行75 g OGTT 检查作为GDM 的诊断方法:空腹、口服葡萄糖后1 h、2 h 的血糖阈值分别为5.1、10.0、8.5 mmol/L,

任何一个时间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1-7 B

孕前未确诊、孕期发现血糖升高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应诊断为PGDM:(1)FPG≥7.0 mmol/L(空腹8 h以上但不适宜空腹过久) ;(2) 伴

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同时任意血糖≥11.1 mmol/L;(3) HbA1c≥6.5%[采用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 /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 标化的方法]

GDM,妊娠期糖尿病;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2 B 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健康宣教和生活方式的管理

1-4 B 早孕期FPG 在5.1~5.6 mmol/L 范围内,不作为GDM 的诊断依据,建议此类孕妇在妊娠24~28 周直接行OGTT 检查,也可以复查FPG,

FPG≥5.1 mmol/L可诊断为GDM;FPG<5.1 mmol/L时则行75 g OGTT 检查

1-6 B 若首次产前检查在妊娠28周以后,建议行OGTT检查

证据等级 推荐

证据等级 推荐

2-1 A 推荐确诊为糖尿病(T1DM 或T2DM)、糖尿病前期(IFG 或IGT)或有GDM史的妇女计划妊娠,并行孕前咨询和病情评估

2-2 B 评估内容包括:妊娠前血糖控制水平,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2-3 B 对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妇女提供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指导、生活方式管理以及健康知识宣教

2-4 B 妊娠前及妊娠早期HbA1c升高与多种胎儿畸形相关,推荐糖尿病妇女妊娠前应尽量将HbA1c控制在6.5%以内,以降低胎儿先天性

畸形的发生风险

2-5 C 计划妊娠前调整相关降糖药物和降压药物的应用,推荐口服小剂量叶酸或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

2-6 B PGDM合并视网膜、肾脏、心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者,计划妊娠前应行多学科会诊,评估妊娠风险及调整用药方案

GDM,妊娠期糖尿病;IFG,空腹血糖异常;IGT,糖耐量受损;T1DM,1型糖尿病; T2DM,2型糖尿病;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孕前咨询、病情评估及孕前保健推荐及共识

证据等级 推荐

3-1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妊娠早期不低于1600 kcal/d( 1 kcal=4.184 kJ),妊娠中晚期1800~2200 kcal/d为宜;伴孕

前肥胖者应适当减少能量摄入,但妊娠早期不低于1600 kcal/d,妊娠中晚孕期适当增加

3-2

A 各营养素的供能占比:推荐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低于175g(主食量4两以上),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0%~60%为宜;蛋白质不应低于

70g;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摄入的7%

B 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B 推荐每日摄入25~30 g膳食纤维

3-3 C 建议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每天的餐次安排为3次正餐和2~3次加餐,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应分别控制在每日摄入总能量的10%~15%、

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可以占5%~10%

3-4 A 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计划地增加富含铁、叶酸、钙、维生素D、碘等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鱼、虾、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

菜等

3-5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根据孕前BMI制定妊娠期的增重目标,建议孕前正常体重孕妇妊娠期增重8.0~14.0 kg,孕前超重和肥胖孕妇妊娠期

增重应减少

妊娠期营养管理与指导推荐及共识

49

第59页

证据等级 推荐

妊娠期血糖监测的方法

6-1 B 建议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使用微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孕前PGDM、使用胰岛素泵或基础胰岛素注射的孕妇还应监测

餐前血糖水平

6-2

B 持续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HbA1c水平达标,降低T1DM孕妇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C 但持续动态血糖监测不能代替自我血糖监测以实现最佳的餐前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6-3 C 鼓励并逐渐规范微创、无创、远程等血糖监测新技术在妊娠期的应用

妊娠期血糖监测的频率

6-4 C 推荐 GDM 孕妇在诊断后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记录空腹及餐后血糖,如血糖控制良好,可以适当调整监测频率;A1型 GDM至少每周监测1d空腹

和三餐后血糖,A2型GDM至少每2~3天监测三餐前后血糖

6-5 C 推荐PGDM(包括T1DM合并妊娠和2型糖尿病T2DM合并妊娠)孕妇血糖控制不达标者每日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记录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如血

糖控制良好,可以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6-6 C 推荐睡前胰岛素应用初期、夜间低血糖发作、增加睡前胰岛素剂量但FPG仍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加测夜间血糖

证据等级 推荐

胰岛素的应用指征

5-1 C 建议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 孕妇孕前或早孕期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推荐采用基础胰岛素(长效或中效)联合餐前超短效

或短效胰岛素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5-2 C 妊娠期糖尿病(GDM) 孕妇饮食加运动管理血糖不达标,或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血糖又超过妊娠期控制

标准者,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使用的胰岛素剂型及治疗方案

5-3 B 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胰岛素剂型包括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5-4 B 根据孕期血糖监测的结果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

5-5 C 胰岛素添加和调整的原则: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依据血糖控制的靶目标,结合孕妇体重,

按照每2~4U胰岛素降低1 mmol/L血糖的原则进行调整。妊娠合并T1DM妇女添加胰岛素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5-6 C 针对妊娠合并T2DM孕妇和A2型GDM孕妇的妊娠期胰岛素添加应考虑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但降糖效果不明

显的情况下,可以加用药物,如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在妊娠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7 A 妊娠期应用二甲双胍的有效性和对母儿的近期安全性与胰岛素相似;若孕妇因主客观条件无法使用胰岛素(拒绝使用、无法安

全注射胰岛素或难以负担胰岛素的费用)时,可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

5-8 B 二甲双胍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但目前尚未发现二甲双胍对子代有明确的不良作用

5-9 B 二甲双胍禁用于妊娠合并T1DM、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感染的孕妇等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证据等级 推荐

4-1 A 妊娠前和妊娠期的规律运动可明显降低正常体重孕妇,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孕妇的GDM发生风险;规律运动可提高GDM的血糖达标率,

减少母儿不良结局

4-2 C 无运动禁忌证的孕妇,1周中至少5 d每天进行3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

4-3 C 有氧运动及抗阻力运动均是妊娠期可接受的运动形式

4-4 C 妊娠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者,运动时要做好低血糖的防范

运动指导与管理推荐及共识

降糖药物治疗推荐及共识

孕妇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监测推荐及共识(1)

50

第60页

7-8 C 推荐妊娠20周后通过动态监测评估胎儿生长状况;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妊娠晚期应每2~4周进行B超检查以便早期识

别胎儿生长发育异常

证据等级 推荐

妊娠期DKA

7-1 B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乏力、头痛甚至昏迷者,要高度警惕DKA

7-2 C 随机血糖水平>11.1 mmol/L时应及时监测尿酮体和血酮体,出现酮症时建议行血气分析明确诊断

7-3 B DKA一经确诊,应启动多学科会诊,静脉补液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治疗DKA

妊娠期低血糖

7-4 B 妊娠期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常见于T1DM合并妊娠和T2DM合并妊娠妇女

7-5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监控随机血糖不得低于3.3 mmol/L

妊娠期高血糖相关的感染性疾病

7-6 C 推荐加强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相关感染的监测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胎儿生长发育监测

7-7 C 妊娠前或妊娠早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的PGDM孕妇,在妊娠早、中期应用超声检查对胎儿进行产前筛查,应注意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发

育,有条件者推荐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7-9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有促胎肺成熟指征时应给予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并加强血糖监测;不推荐常规进行有创的胎肺成熟度检测

7-10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动态超声监测羊水量,发现羊水过多时应除外胎儿发育异常并增加血糖的监测频率

GDM胎儿宫内安全性的评估与监测

7-12 C A2型GDM或PGDM孕妇,胎儿监护应从妊娠32周开始,如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监护孕周可进一步提前

7-11 C A1 型 GDM 孕妇,胎心监护应从妊娠36周开始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FP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T1DM,1型糖尿病; T2DM,2型糖尿病; 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FP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证据等级 推荐

妊娠期血糖控制的目标

6-7 B 推荐GDM或PGDM孕妇的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为餐前及FPG<5.3 mmolL、餐后1 h 血糖<7.8 mmol/L或餐后2h血糖<6.7 mmol/L,避免

夜间血糖<3.3 mmol/L

6-8 C 推荐PGDM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至少监测1次HbA1c水平

6-9 C 推荐HbA1c用于GDM 的首次评估,A2型GDM 孕妇每2~3个月监测1次

6-10 B 妊娠期无低血糖风险者HbA1c水平控制在6%以内为最佳,若有低血糖倾向,HbA1c的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7%以内

妊娠期血糖管理中血脂的监测

6-11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监测血脂,妊娠期血脂水平较非妊娠期升高,是母亲优先向胎儿供给营养的适应性改变;但血脂异常升高与不良妊

娠结局相关

妊娠期血糖管理中甲状腺功能的监测

6-12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应加强甲状腺功能的监测,监测频率目前暂无统一标准,有条件者可在妊娠的早、中期各检测1次

妊娠期血糖管理中酮体的监测

6-13 C 妊娠期高血糖治疗期间要及时监测尿酮体

6-14 C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并伴高血糖时要高度警惕DKA的发生,需及时监测血、尿酮体水平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孕妇糖脂代谢等指标的监测推荐及共识(2)

母儿并发症监测推荐及共识

51

第61页

8-13 B 定期监测新生儿血糖,监测时间为初次喂养后(出生后1.5 h内)以及出生后24 h内每3~6小时检测1次喂养前血糖

证据等级 推荐

10-1 C GDM的高危因素包括种族和母体因素,如高龄、妊娠前超重或肥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长、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家族史、GDM病

史、巨大儿分娩史、多次妊娠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10-2 B GDM的预防包括饮食、运动,肌醇、维生素D补充等可能在GDM的预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证据等级 推荐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分娩时机

8-1 C A1型GDM孕妇经饮食和运动管理后,血糖控制良好者,推荐在妊娠40~41周终止妊娠

8-2 C A2型GDM需要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推荐在妊娠39~39周+6终止妊娠

8-3 C PGDM血糖控制满意且无其他母儿合并症者,推荐在妊娠39~39+6周终止妊娠

8-4 C PGDM伴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佳或有不良产史者,终止妊娠时机应个体化处理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分娩方式

8-5 B 糖尿病本身不是行剖宫产术分娩的指征,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母儿状况决定

8-6 C 糖尿病伴严重微血管病变或其他产科手术指征时可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

8-7 B 妊娠期血糖控制不好且超声检查估计胎儿体重≥4 000 g者或既往有死胎、死产史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术指征

分娩期和围手术期胰岛素的使用

8-8 B 手术前后、产程中、产后非正常饮食期间停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改用胰岛素静脉滴注,避免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8-9 C 手术前、产程中或手术中每1~2小时必须测定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水平维持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产后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8-10 C 妊娠期应用胰岛素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禁食或未能恢复正常饮食期间,予静脉输液,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为1:6~1:4,同时监测血糖水平及尿酮体,根

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应用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8-11 C 妊娠期应用胰岛素者,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及时行血糖监测。血糖明显异常者,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产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并减少胰岛素剂量

新生儿的处理

8-12 A 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是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儿,分娩后应立即提供常规新生儿护理,并注意低血糖症状

8-14 B 新生儿血糖监测目标值:出生后4h内血糖水平≥2.2 mmol/L,24 h内血糖水平≥2.6 mmol/L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围产期处理推荐及共识

GDM,妊娠期糖尿病;PGDM,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GDM的预防推荐及共识

证据等级 推荐

9-1 B 推荐产后进行母乳喂养

9-2 B GDM是T2DM的高危因素,应当对所有GDM产妇进行随访

9-3 B GDM产妇的初次随访于产后4~12周进行,行75 g OGTT。结果正常者,推荐此后每1~3年进行血糖检测,诊断标准参照ADA非妊娠期

诊断标准

9-4 A 产后随访时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的妇女,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或)使用二甲双胍,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产后管理与随访推荐及共识

52

第6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一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01):3-12.

2.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2022)[第二部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7(02):81-90.

53

第6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 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

指导调整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最新的临床证据,在201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血糖监测技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应用,解析不同监测方法的意义

● 新版指南强调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制订

系统、规范的个体化监测方案,使监测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基于当时我国在血糖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医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缺

乏系统性糖尿病教育等),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的研究数据,发布了《中国血糖

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对促进和规范我国糖尿病的有效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依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经验,对其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

广大医务人员对不同血糖监测方法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扫描式持续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系统批准上市,2017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为了指导临床合理

应用FGM,2018年发布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年来,血糖监测技术不断

向便捷、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血糖监测的角度更加多维。尽管我国的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程

度较以前显著增强,但是在血糖监测的规范、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国血

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近年的新技术、新

证据,对其进行再次修订和更新(图1)。本文将重点介绍新指南的更新要点。

指南与共识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解读

54

第64页

血糖监测方式

毛细血管血糖

HbA1c

GA

CGM

临床意义

反映实时血糖水平

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

反映既往2~3周血糖水平

反映连续、全面的血糖信息

临床应用

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体化监测

方案与频率

制定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评估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重要依据。

HbA1c ≥6.5%是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评价短期血糖情况,可以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

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隐匿

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年版)》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

指南( 年版)》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1 血糖监测指南变迁

图2 不同血糖监测方法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A1c,HbA1c)、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

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及在医院内

进行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不同血糖监测有其不同的特

点及临床应用(图2),应根据临床需求及患者的个体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法,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糖

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指南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行SMBG,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

括SMBG以及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的POCT两种模式,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生活事件(饮食、运动、

情绪及应激等)以及疾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5

第6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不同治疗方案人群

生活方式干预者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

基础胰岛素治疗者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

特殊人群

监测原则

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

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

应监测空腹血糖

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图3 不同治疗方案人群血糖监测的原则

2015年版指南中,对血糖仪提出了“准确性要求”和“精确性要求”。新版指南为了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员会现行行业标准中的名称统一,将2015年版指南中的“准确性”更改为“准确度”,“精确性”更改为“

精密度”。对准确度的要求为,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

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的范围内。对精密度的要求是,当

血糖浓度<5.5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7.5%)。

2015年版指南根据不同的降糖措施推荐了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而新版指南则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

际需求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鉴于目前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型日益增多,原来固定的监测方案已无法覆盖所

有的治疗需求。近年,国际主流观点已不再是给出统一的、固化的血糖监测“标准方案”。美国糖尿病学会

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均建议,必须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血糖监测的意

愿、能力、依从性、监测技术的可及性等方面来决定不同患者的SMBG 频率和方案,因此,新版指南对于血

糖监测方案的推荐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提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图3)。总体原则是对于血

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但对血糖波动较大、使用胰岛素治疗、近期有低血糖发

生、调整药物或剂量、妊娠患者以及出现各种应激情况的患者,需酌情增加监测频率。

随着糖尿病教育的广泛开展,我国糖尿病患者SMBG的频率有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总体监测频率还是不高, 不

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也低于同在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家水平, 且农村和城市SMBG的频率差异较

大1。

由于血糖仪检测技术和采血部位的限制,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

在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监测频率

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谨慎;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某些患者产生焦虑

情绪等。另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仅仅监测点血糖,无法显示血糖水平变化的全天图景。

56

第6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的氨基(赖氨酸、缬氨酸或精氨酸)与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分子发生的非酶促反应形

成的产物。本指南中提及的糖化血红蛋白特指HbA1c,即血红蛋白β亚基氨基末端缬氨酸氨基与葡萄糖分子

的醛基进行的非酶促的反应而生成的醛亚胺(又称席夫氏碱),并经分子重排形成稳定结构的酮胺。既往由

于我国HbA1c的检测不够标准化,故2015年版指南并不推荐将HbA1c用于诊断糖尿病。近年来,我国的

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检测质量不断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将HbA1c

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新版血糖监测指南与之一致,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是需

要排除某些特殊情况(图4)。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研究提示HbA1c每降低1个百分点

都伴随着微血管事件危险性的显著下降,HbA1c水平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年版)》一致,本指南也推荐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

个月检查1次。

本指南建议HbA1c的检测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实验室应采用IFCC和(或)NGSP认证的仪器及其配套试

剂。2.严格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积极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价和标准化、一致

性计划。

尽管2015年版指南将HbA1c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罗列,但没有进行归纳分类。新版指南梳理了影响因

素,并进行了归纳分类。具体将影响HbA1c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检测方法无关的因素;另一类是与检

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有关的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影响红细胞本身生成和寿命的因素、影响血红蛋白糖

基化的因素及影响血红蛋白结构改变等因素;而后者主要包括存在糖化血红蛋白前体、血红蛋白病、异常血

红蛋白、使用相关药物等。但是,也有个别情况兼有上述两类因素。因此,新版指南提出医护人员在应用

HbA1c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血红蛋白病、贫血等情况做出判断。当

然,HbA1c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

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图4 伴随的特殊状态或者疾病

镰状细胞病

妊娠(中、晚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艾滋病

血液透析

近期失血或输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

特殊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只能根据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

糖尿病

57

第6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GA(糖化白蛋白)

GA(糖化白蛋白)反映短期内血糖变化较HbA1c敏感,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适用指标。糖化血

清蛋白(GSP)是血中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约 70% 为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GSP反映血清中总

的糖化血清蛋白质,易受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影响,特异性差,目前逐渐被GA

取代。血清糖化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GA测定可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

水平。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国10个中心的临床协作研究,最终入选了380例

20~69岁正常人群并初步建立中国人GA正常参考值为10.8%~17.1%。GA≥17.1%时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

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GA可以提高糖尿病筛查率2。

因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且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快,所以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

HbA1c敏感,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如

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GA比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非糖尿病个体在急性应激时如外伤、感

染、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出现高血糖可与糖尿病进行鉴别。应用GA鉴别隐匿性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

为17.5%3。另外,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

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图5)

尽管GA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

白更新速度时,GA的检测结果并不可靠。另外,GA不能精确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体重指数是影响GA水平

评价短期血糖控制情况

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

筛查糖尿病

• 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糖尿病患

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如短期住院治疗

• 非糖尿病个体在急性应激时如外伤、感染、急性心脑血管事

件出现高血糖可与糖尿病进行鉴别1

• GA≥17.1%时可以帮助筛查糖尿病,GA升高是提示糖尿病高危

人群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重要指征

1

2

3

与糖尿病并发症 • 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

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

4

图5 糖化白蛋白的临床应用

58

第6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的重要因素,与之呈负性影响,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肥胖者白蛋白更新速度、分解代谢速度加快及炎症

等因素有关。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白蛋白的分解,也会影响血清GA的水平。

CGM

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

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2015年版指南将CGM分为两类,回顾性CGM和实时CGM。而新版指

南将CGM分为回顾性CGM、实时CGM和扫描式CGM三类,增加了FGM(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相关

内容。指南对三种不同系统做了特点分析,指出回顾性在监测结束后下载相关数据方可进行分析,有助于分

析评价佩戴者血糖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实时CGM提供即时血糖

信息,提供高或低血糖报警,显示葡萄糖变化趋势(用箭头表示)从而实现预警功能,实时CGM特别适用于

血糖波动大、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FGM通过主动扫描传感器获取当前葡萄糖数据,无需指血校正,免去了

频繁采血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糖监测的依从性,但循证证据相对有限。CGM可以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

法所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CGM的应用解锁了血糖度量衡的新指标-TIR,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

间(time in range,TIR)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新指标。

国际TIR共识推荐使用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作为CGM 标准化的报告形

式。在解读AGP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原因,

CGM应用国际共识推荐的14个参数作为CGM标准化报告中的核心指标,其中,TIR、高血糖时间(time

above range,TAR)、低血糖时间(time below range,TBR)等10个参数对血糖控制的临床评估有较大

价值,TIR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有证据表明,TI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及全因死亡相关4,新版指南与《中

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一致,推荐将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由于目前国内有关TIR的临床研

究证据有限,且大多来自2型糖尿病。因此,新版指南参照2019年的TIR国际共识,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成

人非妊娠状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老年及高危糖尿病患者的TIR、高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的推荐控

制目标值,并建议大多数成人非妊娠状态的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 控制目标为>70%,也强调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目标值(表1)。

表1 成人T1DM、T2DM、老年及高危糖尿病患者TIR、TBR及TAR推荐控制目标值

糖尿病人群

TIR

葡萄糖范围

(mmol/L)

3.9~10.0

3.9~10.0

控制目标占比

(每日时间)

>70%

(>16 h 48 min)

>50%(>12 h)

TBR

葡萄糖范围

(mmol/L)

<3.9

<3.0

<3.9

控制目标占比

(每日时间)

<4%(<1 h)

<1%(<15 min)

<1%(<15 min)

TAR

葡萄糖范围

(mmol/L)

>10.0

>13.9

>13.9

控制目标占比

(每日时间)

<25%(<6 h)

<5%(<1 h 12 min)

<10%(<2 h 24 min)

59

T1DM,T2DM

老年,高危糖

尿病

第6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微创及无创血糖监测进展

近年来无创葡萄糖监测设备纷纷问世,包括采用近红外、红外、拉曼等光谱技术,经皮透析技术,基于代谢

热及多参数算法技术,以夹手指、夹耳垂等检测方式获取葡萄糖结果。然而,只有少数仪器获得上市许可。

隐形眼镜也在使用不同的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光学偏振、电化学传感、荧光等,但由于难以准确检测眼泪中

的葡萄糖,因此没有进一步的进展。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可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

糖控制情况,尤其是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具有明显优势,国内有学者建立了唾液1,5-AG的精确质谱检测

方法,为今后糖尿病的无创监测和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5。目前血糖自我评估的标准和法规只涉及SMBG和

CGM设备的性能。对微创和无创真正被接受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的性能必须与CGM和SMBG相媲

美,并需要相关检测标准出台,另外无创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准确度及与血糖数值变化的延迟性也是临床应用

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之,新版指南强调了每种监测方法的优势、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常用血糖监测方法

的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导。此外,对移动医疗、无创监测等新技术也做了简要介绍。我们期待科学技术日新月

异的发展将不断为糖尿病监测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终提高我国糖尿病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Nurs J Chin PLA November 2017,34(21):35-39.

2. 中华内科杂志,2009, 48(6): 469-472.

3. Pan J, et al.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72(5): 1369 1374.

4.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00-405.

5.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June 2020, 105(6):1759–1769.

60

第7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人体营养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提出的食物

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意见。

自1989年首次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来,我国已先后于1997年、2007年、2016年进行了三次修

订并发布,在不同时期对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变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增强健康素质发挥了重

要作用。为保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使其真正契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居民营养健

康需求,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近百位专家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进行修订,于2022年4月26日发

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南书籍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出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炼出了适用于一般人群的八条平衡膳食准则,以提高我国居民整体健康素

质。本文将解读这些平衡膳食准则,提供制定准则背后的原因与科学证据,并给出实践应用的推荐。

指南与共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

1989版 1997版 2007版 2016版 2022版

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准则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准则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准则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准则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准则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准则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准则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平衡膳食准则八条

61

第7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

薯类50~100g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且城乡存在差异

10.8 11.8 11.8 12.1 12.1

18.4 22.0 29.6 32.9 34.6

71.8 66.2 58.6 55.0 53.3

0

20

40

60

80

100

比例(%)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 过去的40年间,我国居民膳食蛋白质供能比总体变化不大,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2010-2012年和2015-2017年脂肪

供能比已超过合理供能比上限值(20%-30%)

 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居民的谷类食物供能比低于农村居民,而动物性食物供能比高于农村居民

0

20

40

60

80

1992年 2002年 2010-2012年 2015-2017年

比例(%)

农村-谷类供能比 城市-谷类供能比

农村-动物性食物供能比 城市-动物性食物供能比

我国居民产能营养素供能比变化趋势 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谷类食物

与动物性食物供能比的变化趋势

62

第72页

项目 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究其原因:平衡/合理膳食模式、全谷物、燕麦和薯类摄入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实践应用: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之科学方法

 小份量多几样

 同类食物常变换

 不同食物巧搭配

如何做到食物多样

 餐餐有谷类

 在外就餐,勿忘主食 如何做到谷物为主

 全谷、杂豆每天吃一次

 薯类巧应用 全谷、杂豆和薯类巧安排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平衡/合理

膳食模式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3篇系统评价,10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 B

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2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11项横断面研究 B

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1篇系统评价,2项队列研究,,4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横断面研究 B

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3篇Meta分析,4项队列研究,2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5项病例对

照研究,9项横断面研究 B

全谷物

增加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发生风险 8篇系统评价 B

增加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16篇系统评价,1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 B

增加摄入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7项系统评价,1项队列研究,1项横断面研究 B

增加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5篇系统评价,2项队列研究 B

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延缓体重增长 7篇系统评价,3项横断面研究 B

燕麦 增加燕麦摄入可具有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 4篇系统评价,13项随机对照研究,3项交叉对照研究,2项自身前

后对照研究 B

薯类

增加摄入可降低便秘的发生风险 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1项自身对照临床研究 B

过多摄入油炸薯片和薯条可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 1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4项横断面研究 B

63

第7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 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

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准则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究其原因:我国成人BMI和超重率逐年增加,形势不容乐观

21.8 23.6

28.9

33.7

36.7 37.2 39

43.1 44.7 45.5

20

20.5

21

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2011 2015 2018

BMI(kg/m2)

超重率(%)

超重率 BMI

14.6 16.9

23

30.5

35.1 37.6

41.7

47.2 50.1

53.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2011 2015 2018

20

20.5

21

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BMI(kg/m2)

超重率(%)

超重率 BMI

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成年人(18-65岁)BMI和超重率在逐年增加

男性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

成年 (18-65岁)超重率和BMI的变化趋势 女性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

成年 (18-65岁)超重率和BMI的变化趋势

64

第74页

体重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超重、肥胖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4篇系统综述和14项队列研究 B

超重、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3篇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10项队列研究,2项横断面研究 B

超重、肥胖可增加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20项队列研究 B

超重、肥胖可增加儿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1篇系统综述,2项队列研究,13项横断面研究 B

低体重和肥胖可增加老年死亡风险,超重可降低老年死亡风险 2篇系统综述,30项队列研究,其中亚洲人群文献6篇 B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究其原因:体重不达标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实践应用:科学饮食之每日食物摄入量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3200

3400

6 7 8 9 10 11 14 18 50 65 80

千卡/天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3200

3400

6 7 8 9 10 11 14 18 50 65 80

千卡/天

高PAL

中PAL

低PAL

高PAL

中PAL

低PAL

 一天吃多少以食物供给是否满足一天能量需要为衡量标准

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 版)》,我国成年人(18~49 岁)低身体活动水平(PAL)者能量需要量男性为2250kcal,女性为1800kcal

年龄(岁) 年龄(岁)

中国6岁以上男性人群不同PAL下能量需求 中国6岁以上女性人群不同PAL下能量需求

实践应用:科学运动之活动量推荐

每天

每周

鼓励 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

提醒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太极拳 50

快走、骑自行车、乒乓球、跳舞 40

健身操、高尔夫球

网球、篮球、羽毛球 30

慢跑、游泳 25

成年人身体活动量推荐 成年人每天身体活动量相当于快走6000步的活动时间

主动进行身体活动6000步 30~60分钟

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150~300分钟

每周2~3天,隔天进行

30~35

推荐活动 时间 活动名称 时间(分钟)

65

第7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

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多吃

准则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蔬果、奶类、全谷和大豆摄入量远远低于推荐量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摄入量(g)

 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每标准人日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大豆及坚果类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65.9g、

38.1g、16.3g、25.9g和13.9g,均低于目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摄入量

2015实际摄入量 2021DG目标量下限

DG,国家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蔬菜、水果、全谷物、奶类、大豆及坚果类食物摄入量

蔬菜 水果 全谷物 奶类 大豆及其制品 坚果

66

第7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究其原因:蔬果、奶类、大豆及其制品摄入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蔬菜

每天

不少于300g

保证餐餐有

选择多种各色

深色蔬菜占1/2

每天

200-350g

保证天天吃

吃新鲜水果

每天

50-150g

每天都应该有

全谷物

水果 全谷物 奶制品 大豆制品 坚果

每天

300-500g

每天保证足量

可选择低脂脱脂产品

乳糖不耐症可选酸奶

每周

105-175g

经常吃

换着花样吃

每周

50-70g

经常吃

不过量

实践应用: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之科学要领

项目 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蔬菜和水果

(联合摄入研

究)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2篇系统综述,5项队列研究 B

可降低肺癌发病风险 2项中国队列研究,3项病例对照研究 B

蔬菜

增加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2篇系统评价,1项大型队列研究,3项大型队列研究 B

增加蔬菜摄入总量及十字花科蔬菜和绿色叶菜摄入

量可降低肺癌发病风险 4篇系统评价,1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1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B

增加摄入可降低食管鳞(腺)癌、结肠癌发病风险;十

字花科蔬菜可降低胃癌、乳腺癌发病风险 18项系统评价,1项EPIC研究 B

增加绿叶蔬菜、黄色蔬菜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4项系统评价,3项大型前瞻性研究 B

水果

增加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增加摄入可降低主要消化道癌症(食管癌、胃癌、结

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6篇荟萃分析,6项系统综述,20项RCT研究,14项队列研究,1

项横断面研究

B

4篇Meta分析,7项队列研究,8项病例对照研究 B

奶类

及其制品

牛奶及其制品摄入可增加儿童、青少年及绝经后妇

女的骨密度 2篇Meta分析,1篇系统评价,5项队列研究 B

奶类及其制品摄入可能与前列腺癌、乳腺癌发病风

险无关

5篇Meta分析,7项队列研究,5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横断面研

究 B

酸奶

酸奶摄入可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 1项RCT研究,1项自身前后对照研究,5项交叉设计研究 B

酸奶摄入可改善便秘 17项RCT研究,1项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项横断面研究 B

大豆

及其制品

可降低绝经前和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13篇系统综述,2项病例对照 B

可降低绝经前、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6篇系统综述,2项随机对照研究 B

67

第7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准则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

500g

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适 量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畜肉、禽肉、鱼肉、鸡蛋的食用比例不适当

59.2 55.7 62.8 65.6 61.6 66.2 63.4

7.3 8.5

7.8 6.4 8.6

9.5 11.1 11.7 12.1 12.0 15.9 18.6 16.0 15.3 4.0 4.0

3.1 3.7 3.5 2.4 1.9 26.1 29.4

32.3

34.2 33.7 27.6 27.8

26.4 25.7

29.1

30.2 30.9 26.8 28.3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0年 2004年 2006年 2009年 2011年 2015年 2018年

摄入量(g/d)

 目前我国居民畜肉、禽肉、鱼和蛋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畜肉摄入过高,鱼虾和禽肉摄入过低

蛋类

鱼虾

动物内脏

禽肉

其他畜肉

猪肉

43-71g

43-71g

43-50g

推荐量

我国成年居民畜禽鱼蛋类食物摄入量变化趋势

68

第78页

项目 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鱼肉

增加摄入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4篇系统综述,5项队列研究 B

增加摄入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6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2项病例对照研究 B

增加摄入可降低中老年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

风险 1篇系统综述,9项队列研究,1项RCT研究,2项横断面研究 B

禽肉 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 2篇系统综述,4项队列研究 B

鸡蛋

与健康人群血脂异常无关,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摄

入应适量 3项队列研究 B

适量摄入与一般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无关 5篇Meta分析,1项队列研究 B

畜肉

过多摄入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2篇Meta分析,7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 B

过多摄入可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1篇Meta分析,6项队列研究,3项病例-对照研究 B

过多摄入可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 1篇Meta分析,1项队列研究,2项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

究 B

适量摄入可降低贫血的发病风险 1项队列研究,6项横断面研究 B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究其原因:鱼肉、禽肉、鸡蛋、畜肉摄入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实践应用:把好适量摄入关之科学方法

控制总量,分散食用

应将这些食物分散在每天各餐中,

避免集中食用,最好每餐有肉,

每天有蛋。食谱定量设计,能有

效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

小份量,量化有数

在烹制肉类时,可将大块肉材切

成小块后再烹饪,以便食用者掌

握摄入量

在外就餐时,减少肉类摄入

如果需要在外就餐,点餐时要做

到荤素搭配,清淡为主,尽量用

鱼和豆制品代替畜禽肉

适量

69

第7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

烹调油25~30g

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

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准则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食用油和食盐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居高不下

 目前我国居民烹调油摄入量呈上升趋势,烹调盐呈下降趋势,且其摄入量远远高于推荐量

25g

30g

18.2

29.5

41.6 42.1 43.2

0

10

20

30

40

50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2012年 2015年

食用油摄入量(g)

推荐量

12.7

13.9

12

10.4

9.3

0

5

10

15

20

1982年 1992年 2002年 2012年 2015年

食用盐摄入量(g)

<5g

推荐量

中国人群每标准人日烹调盐摄入量变化趋势 中国人群每标准人日烹调油摄入量变化趋势

70

第8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食盐

高盐(钠)能够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降低盐(钠)能够降低血压水平 9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1项横断面研究 A

高盐(钠)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4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 B

高盐(钠)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7篇系统综述,2项队列研究,4项病例对照研究,1

项横断面研究 B

高盐(钠)可增加全因死亡的风险 3篇系统综述和1项RCT研究 B

油脂

高脂肪摄入能够增加肥胖风险,减少总脂肪摄入有助于减轻体重 4篇系统综述,3项RCT研究 A

以多不饱和脂肪酸部分替代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13篇系统综述、4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项队列研究 B

反式脂肪摄入过多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9篇系统评价,4项RCT研究 B

添加

过多添加糖摄入可增加龋齿发病风险 2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4项横断面研究 B

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儿童、成年人龋齿的发病风险 5项队列研究,6项横断面研究 B

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儿童、成年人肥胖或体重增加的发生风险 4篇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7项队列研究,6项横断

面研究 B

酒精摄入能够增加肝脏损伤风险 3篇系统综述,3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 A

酒精摄入能够增加胎儿酒精综合征发病风险 1篇系统综述,5项队列研究,4项病例对照研究 A

酒精摄入能够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1篇系统综述,2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1

项横断面研究 A

酒精摄入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2篇系统综述,4项队列研究,3项病例对照研究 B

酒精摄入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3篇系统综述,8项队列研究,2项病例对照研究 B

过量饮酒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8篇Meta分析,14项队列研究,3项RCT研究 B

究其原因:食盐、油脂、添加糖和酒的摄入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实践应用:少盐少油,控糖限酒之科学方法

如何做到食盐减量 如何减少烹调油摄入量 怎样限酒 控制添加糖摄入量

培养清淡口味,逐渐做到量化用盐用油

 选用新鲜食材,巧用替

代方法

 合理运用烹调方法

 做好总量控制

 注意隐性盐(钠)问题,

少吃高盐(钠)食品

 要选用碘盐

 学会选择用油:家里采购

食用油时注意常换品种

 定量巧烹饪

 少吃油炸食品

 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

 部分特殊人群应禁酒

 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

群应控制饮酒

 提倡文明餐饮,成年人

若饮酒应限量

 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

不超过50g,最好控制

在25g以下

项目 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71

第8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准则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下降,且饮食不规律与2型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72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

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84.3

80.4

70

75

80

85

90

2000年 2018年

三餐规律人群比例(%)

26

25

20

22

24

26

28

30

未校正BMI 校正BMI

每日1-2餐较每

日3餐

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将3天膳食调查期间三餐都吃定义为餐次规律,

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8年期间2岁以上居民中,每日三餐规律的人

群比例有所下降

RR=1.26

95%CI(1.09,1.46) RR=1.25

95%CI(1.08,1.45)

 一项在1992年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纳入29206例美国男性(无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随访16年,以评估早餐遗漏、进食频率、零食摄入

与男性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 饮食频率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

第8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与健康的关系 证据来源 可信等级

饮水不足可降低机体的认知能

1篇系统综述,20项随机对

照研究,3项非随机对照研

究,3项横断面研究

B

饮水不足可增加肾脏及泌尿系

统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饮水

有改善作用

2项随机对照研究,3项前瞻

性队列研究,1项自身前后

对照研究,8项病例对照研

究,1项横断面研究

B

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降低肾

脏及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

2篇Meta分析,1项RCT研

究,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3项病

例对照研究,4项横断面研

B

55

64

72

40

50

60

70

80

儿童 青少年 成人

(%)

 一项在2016年进行的横断面调查,纳入中国23个城市的2233例受试者,

以调查我国城市居民饮水情况

我国居民饮水情况 饮水量与健康的证据体分析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饮水摄入不足较为普遍,且饮水不足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实践应用: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之科学方法

 一日三餐,两餐的间隔以4~6小时为宜。早

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

晚餐18:00—20:00为宜。学龄前儿童除了

保证每日三次正餐外,还应安排两次零点

 用餐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太长。建议早

餐用餐时间为15~20分钟,午、晚餐用餐时

间为20~30分钟

 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食物量。早餐提供的

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

30%~40%、晚餐占30%~35%

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

性每天水的适宜摄入量为1700ml;女性每天

水的适宜摄入量为1500ml

 应主动喝水、少量多次

 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每次1杯,每杯

约200ml。可早、晚各饮 1 杯水,其他时间

里每1~2小时喝一杯水

 建议饮水的适宜温度在10~40℃

颜色

透明黄色

浅黄色

黄色

较深黄色

深黄色

水合状态

水分充足,水合状态适宜

水分充足,水合状态良好

水分较少,存在脱水风险

水分不足,脱水状态

缺少水分,脱水状态

如何通过尿液判断机体是否缺水

如何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和食物量 日常生活如何适量喝水

73

第8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准则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而家庭烹饪对居民营养摄入具有积极效益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

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能量 ~~

蛋白质 ~~

脂肪 ~~

35.5%

64.5%

在外就餐 未在外就餐

16.9

81

119

15.9

86

135

0

30

60

90

120

150

膳食纤维 脂肪 糖

食物摄入量(g)

高烹饪频率

低烹饪频率

 2007-2010年进行的国家健康和营养监测调查,纳入9569例成人受

试者,以研究美国成人烹饪频率和饮食质量的国家模式(低烹饪频率:

每周0-1次;高烹饪频率:每周6-7次)

P<0.05

P<0.05

P<0.05

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比例 家庭烹饪与营养摄入的相关性

74

第8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准则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

 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 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

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 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如何选购物美价廉的食物

 认识食物营养特点

 了解食物营养素密度

 利用当季、当地食物资源

选购食品看食品营养标签

 看配料表

 看营养成分表

 利用营养声称选购食品

外卖及在外就餐的点餐技巧

学习烹饪,享受营养与美味

 食物原料处理

 学习烹调方法

 用天然香料

 选择新型烹饪工具

 外卖及在外就餐应纳入膳食计划

 挑选主食,不忘全谷物

 挑选菜肴,少用油炸,注意荤素搭配

 不要大份量、适量不浪费

 提出少油、少盐健康诉求 项目 每100g NRV%

能量 2030 kJ 24%

蛋白质 6.8 g 11%

脂昉 20.2 g 34%

—饱和脂肪 14.0 g 70%

碳水化合物 67.5 g 23%

一糖 20.3 g -

钠 192 mg 10%

钙 250 mg 31%

XXX高钙饼干

营养成分表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并维持骨密度

营养声称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钙含量达到30%NRV,

符合高钙含量营养声

称条件

实践应用:会烹会选,会看标签之科学方法

NRV:营养素参考值,是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s)和适宜摄入量(AI)制定的可以大致满足正常人的营养需要。NRV在食品营养标示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消费者评价一定量

食品中提供的营养素占人均营养素需要量的百分数

75

第8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实践应用:公筷分餐,杜绝浪费之科学方法

选择新鲜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 首选当地当季食物

 学会辨别食物的新鲜程度

 水果蔬菜要洗净

 食物生熟要分开

 食物加热和煮熟

 食物储存要得当

 冷冻食品也应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野生动物

使用公筷公勺,采用分餐,保障饮食安全

珍惜食物、杜绝浪费

人人做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82℃

71℃

63℃

60℃

4℃

-18℃

整只禽肉类

肉块,剩饭菜,蛋类食物

牛排,烤肉,小牛肉,羊肉

保持热食温度

危险温度范围

冷藏温度

冻藏温度

如果冷冻室内温度反复变化,

有些食品可能会变白变干,应

冷冻前充分密封好

干燥

颜色

注意冷冻食物的颜色。如果

不是最初的颜色了,可能变

干了或者出现了油脂氧化

质量

如果冷冻食品变得象雪—样

霜冻太多,食品质量可能会

发生变化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安全烹饪和储藏食物的温度 冰箱储存食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究其原因:中国餐饮业人均浪费量较高,不容乐观

132

77

69

38

0

30

60

90

120

150

大型餐馆 中型餐馆 小型餐馆 快餐

人均食物浪费量(g/cap/

餐)

 本研究采用直接称重法,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的195家餐饮机构中3557桌消费者开展调查,以调查2015年中国餐饮机构食物浪费的数量和模式

各类型餐馆人均食物浪费量

76

第8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据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非重症住院患者中,高血糖患者占比超过30%1。然而,无论是既往诊断的

糖尿病还是院内新发现的高血糖,都增加住院相关的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日、增加转至重症监护室

的风险,以及增加出院转至看护中心或需家庭护理的发生率。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

糖,美国内分泌协会(The Endocrine Society,TES)于2012年发表了第一版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

管理指南1,并于2022年就10大临床要点进行了问答式更新2。旨在为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提供可

行、安全的血糖控制方案,并给出改善院内血糖管理的相关流程建议。

本文对两版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重点介绍2022版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按照以下三个主要内容进行

介绍:

● 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和糖尿病的识别、监测和控制目标

● 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

● 非重症住院患者特殊情形下的血糖管理

一,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和糖尿病的识别、监测和控制目标

(1) 依据病史、血糖及HbA1c识别和诊断住院高血糖

指南与共识

《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

TES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病史

血糖

HbA1c

 推荐每位患者入院时评估糖尿病史。1⊕OOO

 建议每位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血糖。2⊕

 推荐既往血糖正常者,在开始影响血糖相关的治疗时即监测血糖至少24-48h。1⊕OOO

 推荐既往糖尿病史或入院时发现BG > 7.8mmol/L的患者,若无2-3月内的HbA1c,需检测HbA1c。

1⊕OOO

BG: Blood Glucose(血糖)

高血糖识别

依据病史、血糖及HbA1c识别和诊断住院高血糖

推荐既往无糖尿病史,入院发现BG > 7.8mmol/L(即可诊断院内高血糖),继续监测血糖24-48h。若需要进行

治疗干预,则继续床旁即刻血糖监测。1⊕OOO

77

第8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高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和床旁即刻点血糖监测是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手段

(2) 动态血糖监测(CGM)和床旁即刻点血糖(POC-BG)监测是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手段

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在门诊患者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其应用可改善血糖控制及改善血糖变异性。因此,在

2022版指南中,就动态血糖监测进行了探讨,提出的问题是(Q1):成人非重症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是使

用动态血糖监测还是床旁即刻点血糖监测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证据评定显示:低质量证据表明在低血糖风险

高的患者中,相较于仅床旁毛细血管血糖监测,CGM监测增加低血糖的发现率,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时间,

降低日平均血糖。因此,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且低血糖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经POC-BG验证过的实时

持续血糖监测仪进行血糖监测。而在2012版指南中,仅推荐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使用验证过准确性的动态血

糖监测设备。

(3) 依据患者临床状态制定血糖控制目标,避免低血糖

• 简单易操作

• 方便药物调整

• 费用低

推荐或建议

 推荐使用POC-BG指导血糖管理。 1⊕⊕

 推荐血糖检测时间与营养摄入及服药时间匹配。

1⊕OOO

 推荐进食者检测餐前及睡前血糖(4次);非进

食或持续肠内营养者4-6h检测1次血糖。

1⊕OOO

• 利于发现低血糖即减少低血糖持续时间

• 减少高血糖持续时间

• 可能降低日平均血糖

新增推荐或建议

 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低血糖高风险的糖尿病患

者,使用经POC-BG验证过的实时持续血糖监测

仪进行血糖监测。 2⊕⊕ O

CGM:Con�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动态血糖监测) POC-BG: Point Of Care-Bedside Glucose(旁床即刻点血糖);

推荐或建议

 推荐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使用验证过准确性的

动态血糖监测设备。 1⊕OOO)

餐前血糖 随机血糖

大部分非重症住院患者(1⊕⊕ ) < 7.8 mmol/L < 10.0 mmol/L

宽松血糖目标患者a (2⊕OOO) < 7.8 mmol/L < 11.1 mmol/L

当血糖低于5.6 mmol/L时,需重新评估降糖方案,当血糖低于3.9 mmol/L时,需重新调整降糖方案。(2⊕OOO)

a, 终末期患者;预期生存期短者;低血糖风险高者

推荐或建议

78

第8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二,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

将按照药物治疗、出院转换、低血糖、其他内容共4个部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对文章将提及的一些胰岛素治疗相关的名词进行简要解释:

(1) 药物治疗

大多数非重症住院高血糖患者,建议应用计划胰岛素方案(Scheduled insulin therapy)控制血糖。

指南中名词解释

滑动胰岛素

Sliding Scale Insulin

在血糖高的时候给予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治疗,通常不考虑患者的进食时间,之前是否使用胰岛素,甚至不考虑患

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矫正治疗

Correc�onal Insulin Therapy

区别于滑动胰岛素,依据血糖检测的值,在餐前或非经口进食者每4-6h给与速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以使得血

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在有些研究里称作“补救治疗”,可以单独应用或与有计划的胰岛素方案联用。在和基础

餐时胰岛素联用时,矫正胰岛素的量等于原餐时胰岛素量加上在血糖升高时追加的胰岛素剂量

计划胰岛素治疗

Scheduled Insulin Therapy

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联合联合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联合胰岛素矫正治疗

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

Basal Bolus Insulin Therapy

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联合胰岛素矫正治疗

碳水化合物含量计算

Carbohydrate Coun�ng

以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来调整餐时胰岛素。(例如:每15g碳水化合物给与1u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相关的名词解释

胰岛素降糖效应强,易调整,推荐入院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推荐或建议

 推荐高血糖住院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1⊕⊕OO

 建议住院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依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2⊕OOO

类似的,最新版ADA指南也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优先选择胰岛素治疗非重症住院患者的高血糖…..

79

第8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推荐或建议

推荐既往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有计划的进行胰岛素治疗(区别于滑动胰岛素)。1⊕⊕⊕⊕

建议避免延长仅用滑动胰岛素治疗作为唯一降糖方案的治疗时间。2⊕OOO

对于进食的患者,推荐使用使用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来控制血糖。1⊕⊕⊕O

建议使用有计划的胰岛素方案方案控制血糖仍不达标时加用胰岛素矫正治疗。2⊕OOO

部分血糖轻度升高、胰岛素需要量少者,可仅应用胰岛素矫正治疗(Correctional insulin therapy)。在

2022版指南中,对于问题10(Q10):对于非重症住院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的矫正治疗还是胰岛素矫

正治疗联合有计划的胰岛素方案?专家组据患者既往是否患糖尿病,以及胰岛素需要量,新增了3项推荐或

建议:

① 既往无糖尿病,住院期间发现血糖升高者(BG > 7.8mmol/L),建议使用胰岛素矫正治疗(餐前或每4-6h

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5.6-10mmol/L的范围内,胰岛素矫正治疗过程中,若在24小时出现

两次及以上的血糖值大于10mmol/L,则将治疗方案转换为计划胰岛素方案(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和/

或矫正胰岛素)。

② 在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仅饮食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胰岛素矫正治疗或计划胰岛素方案均可,使

血糖控制在5.6-10mmol/L的范围内。仅胰岛素矫正治疗者,若在24小时出现两次及以上的血糖值大于

10mmol/L,则将治疗方案转换为计划胰岛素方案。在入院血糖大于10mmol/L的患者,建议直接起始计划

胰岛素方案。

无糖尿病史,BG > 7.8mmol/L

胰岛素矫正治疗

血糖控制在5.6-10mmol/L 24h内出现2次BG > 10mmol/L

计划胰岛素方案

80

第9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饮食或口服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入院BG > 10mmol/L

计划胰岛素方案

入院时BG < 10 mmol/L

胰岛素矫正治疗

血糖控制在5.6-10mmol/L 24h内出现两次BG > 10mmol/L

计划胰岛素方案

或 计划胰岛素方案

 对于既往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需要餐时胰岛素时,

不建议通过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来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 2⊕OOO

 对于既往需要胰岛素治疗的T1DM和T2DM患者,需要餐时胰岛素时,

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来调整餐时胰岛素和固定剂量

餐时胰岛素方案均可。 2⊕OOO

新增推荐或建议

新增推荐或建议

③ 在既往糖尿病病史且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继续计划胰岛素方案治疗,并依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病情的严重

进行方案调整,以使血糖控制在5.6-10mmol/L的范围内。

固定剂量的餐时胰岛素方案与依据碳水化合物制定的餐时胰岛素方案无疗效差别。在2022版指南中,在问题

9(Q9)中提出:对于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是否通过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来调整餐时胰岛素的剂量?证据

评定显示两种计算餐时胰岛素的方法在治疗结局上无明显差异。专家组据患者既往的胰岛素治疗史,新增了

两项推荐。

既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计划胰岛素方案

81

第9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非重症住院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举例

胰岛素总量

① 年龄≥70岁和/或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按体重计算

胰岛素总量为0.2-0.3U/kg。

② 非上述特征患者,但血糖在7.8-11.1mmol/L的患者,胰岛

素总量为0.4U/kg。

③ 非上述特征患者,但血糖在11.2-22.2mmol/L的患者,胰

岛素总量为0.5U/kg。

基础胰岛素用量

① 胰岛素总量的1/2作为基

础胰岛素用量。

② 基础胰岛素可一天1-2次

注射。

③ 据血糖调整基础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用量

① 另1/2作为餐时胰岛素注

射,平均分配至3餐前。

② 据血糖调整餐时胰岛素。

矫正胰岛素方案

血糖(mmol/L) 胰岛素敏感 正常 胰岛素抵抗

7.8-10 2U 4U 6U

10-11.1 4U 6U 8U

11.1-14.4 6U 8U 10U

14.4-16.7 9U 10U 12U

16.7-19.4 10U 12U 14U

19.4-22.2 12U 14U 16U

> 22.2 14U 16U 18U

① 正常进食者 餐前按下表中“正常”给与速效或短效胰岛

素,睡前给予表中胰岛素量的一半。

② 不能进食或高龄或肾功能损伤者,每 按表中“胰岛

素敏感”剂量给予。

③ 院前胰岛素总量超过 或合并使用激素者,按“胰岛素

抵抗”剂量给予。

④ 以上治疗中若血糖大于 但无低血糖,从“正常”

调整到“胰岛素抵抗”剂量,若出现低血糖,则反之。

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

建议院前胰岛素泵依据情况进行入院后转换。随着门诊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普及,胰岛素泵在入院时转换问

题需引起重视,在2022版指南的问题3(Q3)中进行了探讨:对于入院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非重症糖

尿病患者,在入院后继续胰岛素泵治疗还是转换为有计划的胰岛素注射方案?低质量证据表明住院后继续胰

岛素泵治疗和转换为皮下注射胰岛素在治疗结局上无差异,因此依据医院是否具备胰岛素泵治疗条件,而新

增了一项推荐:

新增推荐或建议

 建议在有胰岛素泵治疗相关专业人员的前提下,院外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继续胰岛素泵治疗。若无,建议

将预期住院日增加1-2天来将胰岛素泵调转换为有计划的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案。2⊕⊕OO

转换剂量建议

基础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 矫正胰岛素剂量

基础分泌率已知 参考胰岛素泵基础分泌率计算 基础胰

岛素量。基础量一天 次注射或分 次注射

院前依据碳水化合物含量调整胰岛素泵中餐时胰岛素量的患者,可继续此方

法调整餐时胰岛素或矫正胰岛素的量

非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调整胰岛素方案者,按体重 胰岛素总量

平分至 餐前注射,并依据血糖调整矫正胰岛素剂量

若患者未进食,暂停餐前胰岛素

基础分泌率未知 按体重 计算 小时基础胰岛

素量。基础量一天 次注射或分 次注射

的胰岛素总量平分至 餐前注射

若患者未进食,暂停餐前胰岛素

82

第9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住院患者临床状态改变,非胰岛素药物在住院血糖管理中存在不同禁忌。两版指南都推荐大多数非重症住院

高血糖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

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非重症T2DM患者,在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联合非胰岛素降糖药物治疗。在2022版指南

中,进一步探讨了非胰岛素的应用(Q7):对于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的治疗,使用非胰岛素药物还是有

计划的胰岛素注射治疗?低证据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使用DPP-4i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但并不

改善日平均血糖和平均住院日。因此,2022版指南增加了两项推荐,再次强调了院内使用胰岛素治疗,也指

出对于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非重症T2DM住院患者,可以考虑使用DPP-4i联合胰岛素治疗。

药物治疗

住院患者临床状态改变,非胰岛素药物在住院血糖管理中存在不同禁忌

疾病 药物

住院患者临床状态改变

× 摄入食物种类、方式改变

× 放射性对比剂应用

× 血流动力学改变

× 肝、肾功能变化

× 其他药物

× 感染

× 应激

……

非胰岛素类药物存在较多使用禁忌

 二甲双胍:造影剂、肝肾功能不全、严

重感染、大手术、充血性心衰、缺氧

 磺脲类:低血糖

 格列奈类:低血糖(数据较少)

 噻唑烷二酮类:心力衰竭、肝酶升高

 SGLT-2i:急性肾损伤、糖尿病酮症酸中

推荐或建议

 建议大部分的T2DM患者因为急性病入院时,停用口服降糖药物,起始胰岛素治疗。2⊕OOO

 对于大多数非重症住院治疗的高血糖患者,建议使用计划胰岛素方案控制血糖。2⊕⊕OO

新增推荐或建议

药物治疗

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非重症T2DM患者,可以联合DPP-4i治疗

1 3

4 2

可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

联用DPP-4i可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减少低血糖

肝肾功能不全

部分DPP-4i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需

调整剂量

不改善日均血糖和平均住院日

相比于胰岛素,DPP-4i治疗可能升高

日均血糖,并延长平均住院日0.94天)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

DPP-4i治疗不良反应少,并发症与胰岛素

治疗无显著差异

新增推荐或建议

 对于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非重症T2DM住院患者,建议可以使用DPP-4i联合胰岛素治疗。2⊕⊕OO

血糖轻度升高者指:近期HbA1c < 7.5%,BG < 10mmol/L,若既往使用胰岛素,用量<0.6U/kg

83

第93页

推荐所有住院内使用胰岛素泵的T1DM和T2DM患者,停用胰岛素泵1-2小时前即开始有计划的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 1⊕⊕⊕⊕

推荐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发现血糖升高并使用胰岛素输注率大于2U/h的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

停用胰岛素泵后转换为皮下胰岛素注射。 1⊕⊕⊕⊕

推荐停用胰岛素泵后使用床旁即刻点血糖监测来调整每日胰岛素。1⊕⊕⊕O

在没有禁忌的前提下建议使用入院前患者使用的药物。 2⊕OOO

建议若起始胰岛素,则至少在出院前一天开始应用以评估转换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OOO

出院前对患者、患者家属、看护者进行进行包括口头和书面(清晰,易理解)的降糖用药指导。1⊕⊕OO

1

2

3

4

5

6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药物治疗

GLP-1RA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然其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GLP-1RA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然其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在2022版指南中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讨论

中,指出两项RCT研究对比了新型降糖药物GLP-1RA与胰岛素在院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进行Meta分析显

示,GLP-1RA治疗可以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但是胃肠道反应也明显增加,因此,其在院内血糖管理中的

应用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评估。

(2) 出院转换:

研究 GLP-1RA(事

件/人数)

胰岛素

(事件/人数) 恶心、呕吐 相对风险(95%可信区间)

Fayfman, 2019 5 / 47 1 / 52 5.53(0.67,45.65)

Kaneko,2008 3 / 49 0 / 48 6.86(0.36,129.30)

Total 8 / 96 1 / 100 5.95(1.07,33.03)

Heterogegeneity: I

2 = 0%, τ2 = 0%, p = 0.91

研究 GLP-1RA(事

件/人数)

胰岛素

(事件/人数) 低血糖 相对风险(95%可信区间)

Fayfman, 20191 0 / 47 6 / 52 0.09(0.00,1.47)

Kaneko,20082 0 / 49 5 / 48 0.09(0.01,1.57)

Total 0 / 96 11 / 100 0.09(0.01,0.66)

Heterogegeneity: I

2 = 0%, τ2 = 0%, p = 0.98 1

1

GLP-1RA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

GLP-1RA增加恶心、呕吐发生

出院转换

出院降糖药物转换可参考入院前治疗

84

第9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3) 低血糖的识别和管理

低血糖

低血糖的识别和管理

 推荐医院执行低血糖预防和管理的具体指导流程。 1⊕⊕OO

 建议在全院推广实施,由护士执行的,在识别低血糖( < )后的即刻治疗流程。1⊕⊕OO

 建议应用追踪低血糖发生频率系统,并可追踪低血糖发生原因及对患者潜在的伤害。1⊕⊕OO

推荐或建议

定义 预测因素

危害

 低血糖定义为血糖检测值小于3.9mmol/L

(70mg/dl)

 高龄

 严重的疾病(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肾衰竭、肿瘤、营养不良)

 糖尿病

 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

 医院相关的操作(禁食、营养支持调整、血糖监测的中断、治疗改变,激

素减量而胰岛素未减量……)

× 增加住院相关的死亡率

× 延长平均住院日

× 影响高血糖的治疗

其他

营养治疗、医患教育及院内血糖管理项目

(4) 其他:包括营养治疗、医患教育以及院内血糖管理项目。在营养治疗方面,2022版指南探讨(Q8):行

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是否可饮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饮料?新增的建议是:备行手术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建

议不要饮用含糖饮料。在医患教育方面,指南中问题是(Q4):伴糖尿病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出院时是否

进行糖尿病的患者教育?新增的建议是:伴糖尿病的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在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糖尿

病教育。在院内血糖管理项目方面无更新。

营养治疗 医患教育 院内血糖管理项目

 推荐医院为支持和改善住院患者血

糖及糖尿病提供行政管理上的支持。

1⊕⊕⊕O

 推荐各机构建立部门以管理和评估

血糖监测数值及胰岛素相关信息。

1⊕OOO

 推荐医院提供准确的床边血糖监测

设备,并进行相关人员使用设备的

能力评估。 1⊕OOO

 推荐医院工作者更新糖尿病知识。

1⊕OOO

 推荐进行关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患

者教育。1⊕OOO

新增推荐或建议

 推荐医学营养治疗用于所有高血糖

的住院患者。 ⊕OOO

 建议每餐碳水化合物含量固定,以

方便餐时胰岛素的应用。2⊕OOO

 既往糖尿病史的成人非重症住院

患者,出院时仍要对患者进行全

面的糖尿病教育。2⊕⊕⊕O

新增推荐或建议

 备行手术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建

议不要饮用含糖饮料。2⊕OOO

85

第9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三,非重症住院患者特殊情形下的血糖管理

(1) 肠内、肠外营养患者高血糖管理

(2) 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管理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预后相关,建议择期手术者术前HbA1c应小于8%。

术前血糖升高延长平均住院日、增加住院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血糖升高者平均住院日延长,伤口感染

及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升高;手术期间的低血糖增加死亡率,加重脑损伤。

推荐或建议

 推荐在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时开始床边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 建议在营养治疗可满足能量需求,无糖尿病史且无胰岛素治疗治疗的患者中,在24-48h的床边血糖监测值

均小于7.8mmol/L的条件下,可停止血糖监测。 2⊕OOO

 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患者在血糖升高时(BG>7.8mmol/L),或持续需要胰岛素矫正治疗(12或24h以),

予有计划的胰岛素治疗。 2⊕OOO

疗 新增推荐或建议

 接受肠内营养的非重症成人患者,建议使用长效胰岛素或NPH为基础胰岛素和/或联合餐时胰岛素。

2⊕OOO

肠内、肠外营养

肠内、肠外营养患者血糖管理

肠内营养

不同肠内营养模式的胰岛素治疗

持续肠内营养

Con�nuous EN

周期喂养

Cycled EN

间断喂养

Bolus feeding

① 予基础胰岛素( 次或

次);

② 联合 或 的短效

或速效胰岛素。

① 予基础胰岛素;

② 在开始肠内营养时皮下注射短效或速

效胰岛素,在肠内营养期间可按短效

或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重复注射;

③ 在营养治疗结束前 或 前应用最

后一次胰岛素。

① 在每一次肠内营养开

始时皮下注射短效或

速效胰岛素。

86

第9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目前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糖控制目标还存在争议。2022版指南的问题5(Q5)探讨了这个问题:择期手术的

成人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预先设定HbA1c或血糖的达标值。 尽管证据质量都非常低,但表明择期手术者

术前血糖控制在7%以下,可以降低死亡率、平均住院日、伤口感染发生率、术后日均血糖、呼吸、神经、

肾脏并发症等,但可能增加再手术率。HbA1c小于8%,可降低死亡率、伤口感染发生率、肾脏相关并发症。

考虑到HbA1c小于8%更容易达到,因此建议择期手术前将HbA1c控制在8%以下。术前血糖控制范围的证据

有限,因此依据住院及术后血糖控制范围5.6-10mmol/L进行推荐。

围手术期

血糖管理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预后相关,建议择期手术者术前HbA1c小于8%

新增推荐或建议

 即将进行择期手术成人糖尿病患者,建议手术前HbA1c < 8%,术前血糖控制在5.6-10mmol/L。2⊕OOO

 若HbA1c难以控制在8%以下,建议术前血糖控制在5.6-10mmol/L(术前1-4小时)。2⊕OOO

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与预后相关。术前血糖升高延长平均住院日、增加住院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血糖升高者平均住院日延长,伤口感染

及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升高;手术期间的低血糖增加死亡率,加重脑损伤。

 择期手术者血糖控制与良好的预后相关;但术前HbA1c小于8%更容易达到,并也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HbA1c

< 8% VS > 8%

HbA1c

< 7% VS > 7%

 死亡率降低

 平均住院日降低

 伤口感染率降低  系统性相关并发症降低

 术后血糖水平降低

 死亡率降低

 伤口感染率降低

 系统相关并发症降低

× 再手术率升高

围手术期

血糖管理

围手术期患者高血糖管理

手术结束后实施胰岛素

治疗,推荐在非经口进

食者中应用基础胰岛素,

在可进食者中应用基础

餐时胰岛素。1⊕⊕⊕O

推荐或建议

推荐所有 患者进

行小或大手术时,给与

胰岛素泵或基础餐时胰

岛素来预防手术过程中

的高血糖。 1⊕⊕⊕⊕

推荐糖尿病患者在术前

阶段出现高血糖,则停

用口服或非胰岛素注射

治疗,调整为胰岛素注

射治疗。 1⊕OOO

87

第9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3) 糖皮质激素相关的高血糖

糖皮质激素

相关高血糖

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发生高血糖比例超50%,并增加感染、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

强的松 地塞米松 氢化可的松 联用 总和

人数 49 18 4 9 80

平均起始剂量

(mg) 46 13 450 - -

激素使用时长

(天) 4.2 4.4 2.0 6.2 4.4

平均血糖

(mmol/L) 7.7 9.0 7.8 8.4 8.1

至少一次

BG > 8 mmol/L 88% 83% 50% 100% 86%

至少一次

BG > 10 mmol/L 69% 67% 50% 89% 70%

1.5

1.0

0.5

激素导致高血糖与血糖正常者相比增加并发症2

AOR

复合终点 天内死亡 心血管事件 感染

AOR

(95%CI)

1.68

(1.25-2.26)

1.13

(0.68-1.90)

1.56

(1.02-2.24)

1.56

(1.12-2.18)

P值 0.001 0.63 0.04 0.009

0.0

激素应用与激素相关高血糖发生的比例1

AOR: 校正的比值比

糖皮质激素

相关高血糖

糖皮质激素相关的高血糖的管理

推荐或建议

 推荐无论既往是否患糖尿病,在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即开始床边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O

 建议在既往无糖尿病的患者中,在持续 内无胰岛素注射的情况下,所有的血糖值都小于

的情况下,可以停止血糖监测。 2⊕OOO

 推荐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若出现血糖的持续升高,则开始胰岛素治疗。1⊕⊕OO

 建议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计划的胰岛素注射治疗情况下仍出现持续严重的高血糖,可以将胰

治 岛素泵治疗作为候选。 2⊕OOO

 在成人非重症住院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高血糖,建议使用长效胰岛素或 为基础的基础餐时

胰岛素方案。2⊕⊕OO

新增推荐或建议

总结

1. 非重症住院患者中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超过30%,与不良预后及攀升的医疗费用密切相关。

2. 住院患者血糖大于7.8mmol/L即可诊断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和床旁即刻点血糖监测是住院患者血糖监测

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成人非重症住院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在5.6-10mmol/L。

88

第9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3. 胰岛素在非重症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包含基础胰岛素的有计划的胰岛素治疗方

案。部分血糖轻度升高、胰岛素需要量少者,可仅使用胰岛素矫正治疗。非胰岛素药物在住院血糖管理中

存在不同禁忌。

4. 在肠内、肠外营养患者,手术患者及激素导致的高血糖患者中都推荐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Umpierrez GE, Hellman R, Korytkowski MT, Kosiborod M, Maynard GA, Montori VM, Seley JJ, Van den Berghe G; Endocrine Society.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non-critical care setting: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

Jan;97(1):16-38. doi: 10.1210/jc.2011-2098. PMID: 22223765.

2.Korytkowski MT, Muniyappa R, Antinori-Lent K, Donihi AC, Drincic AT, Hirsch IB, Luger A, McDonnell ME, Murad MH, Nielsen C, Pegg C, Rushakoff

RJ, Santesso N, Umpierrez GE.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Adult Patients in Non-Critical Care Settings: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 Jul 14;107(8):2101-2128. doi: 10.1210/clinem/dgac278. PMID: 35690958.

89

第9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2022年2月,美国运动医学会更新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与体力活动》共识声明(下文简称“共识”),

并于《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杂志发表。此版共识是2010版本的更新,在运动的基础

上,引入了体力活动与减少静息时间的概念,描述了不同运动类型和模式的获益,并对患者参与的安全性与

有效性给出了指导建议。

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本文将为您解读其中的主要内容。

11条明确的共识声明与建议

指南与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与体力活动共识》

解读

1

运动与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管理

及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

2

运动与体力活动中的体重管理

与相关获益

3

对不同年龄段2型糖尿病患者

体力活动的推荐

4

运动前的评估与测试

5

体力活动中急性与慢性

并发症的处理

6

运动时机和饮食模式的选择

7

医学干预对运动效果的影响

8

体力活动的障碍与解决方案

9

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90

第100页

• 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改善成人T2DM患者的血糖管理,总体HbA1c降低0.5%-0.7%

• 在整体血糖管理和胰岛素水平方面,高强度抗阻运动训练比低强度抗阻训练获益更大

• 无论运动强度或类型如何,餐后运动均可降低血糖水平,持续时间应≥45 min

• T2DM患者为减少内脏脂肪,需每周进行4-5次的适度高运动量活动(~500 kcal)

• 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孕妇应该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每天至少有20-3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

• 建议青少年T2DM患者与普通青少年人群设定相同的PA目标

• 久坐期间,每天多次短时间的简单运动可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在胰岛素抵抗和体重指数较高的个体

中获益更大

• 体重减轻(通过改变饮食和PA实现)> 5%是实现HbA1c 、血脂和血压改善的必要条件

• 在青少年T2DM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加二甲双胍在管理血糖方面不优于单用二甲双胍

• 建议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或减少胰岛素,如可能),以预防运

动期间和运动后的低血糖

• 在代谢手术前进行运动会提高手术疗效,术后进行运动会有额外获益

总结:共识声明与建议

有氧运动可改善糖尿病管理和健康风险因素

运动与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管理和健康风险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运动与体力活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与高强度间歇运动。近期

研究显示,不同运动与体力活动类型会对糖尿病管理和健康风险因素带来不同影响。

• 短期有氧运动训练可改善T2DM成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改善线粒

体功能,7天的剧烈有氧运动训练可增加胰岛素分泌,刺激葡萄糖利用和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从而改善血糖

• 肥胖和T2DM患者进行短期有氧运动后,可通过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来

改善全身胰岛素作用,且优于对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

• 定期有氧运动训练可改善T2DM成人患者的血糖,减少每日高血糖,糖化

血红蛋白降低0.5%-0.7%,还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脂、血压及其他代

谢指标和健康水平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91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