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拍品底座 本场拍品封底
本场拍品底座 本场拍品封底
1822 佛塔
西藏 15-16 世纪
合金铜 高 12.8cm
RMB: 100,000-150,000
在众多形制的佛塔之中,如此这般供奉有四面菩萨五方佛八位上师的佛
塔,颇为罕见。每一面对应着本尊菩萨的铭文心咒,极其难得,堪称奇特。
能量具足。
佛塔,原名窣堵波,是梵文 stupa 的音译,是佛教徒心中极为神圣的器物,
其代表佛的“意”,此尊佛塔由塔刹、塔瓶和塔基三部分构成,整体造型修
长敦实,雕饰铸像精美、富丽堂皇。皮包浆温润,从整观状态可见其百年来
一直处于供奉状态,殊胜至极。与常见的佛塔不同的是,塔身上分层铸有四
面观音及五方佛,细观之,观音开脸寂静祥和,圆润清丽,神态熠熠。端坐
于塔身之上,纵观四面。五方佛为佛教密宗崇奉之五位佛,据唐不空所译《菩
提心论》记载,密宗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本具的五方五智变化为五方五佛。
塔身上五尊佛造相端庄大方,比例结构精准,铸造工艺精湛,装饰技法娴熟,
堪为同类中之尚品。于佛塔之上铸造如此精巧细腻的佛像不可谓易事。佛像
排列规整,大气舒展,震慑人心。塔基上部刻有铭文,传承有序。塔身上接
宝伞,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
远观此件佛塔,虽没有华丽夸张的璎珞华顶繁复饰之,却供养着四面菩
萨心咒、五方佛化现、以及八位上师加持。数百年传承、历代的加持,定是
积累了无量福报于一身,供奉它即是以恭敬之心礼敬佛塔,能累积深厚的福缘。
1823 杨柳枝观音像
西藏却英多杰风格 17 世纪
合金铜 高 16.3cm
RMB: 150,000-180,000
西藏佛教艺术史上诞生过无数大师,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4 年)
无疑最为突出。他是一位多面天才,除众所周知的佛学大师、诗人、教派首领外,
更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别具一格的风格,
不仅擅长绘画,其雕塑成就亦登峰造极,作品深受全世界佛教艺术品爱好者的
青睐和追捧。据其传记记载,却英多吉和其侍从衮都桑波藏有不同地域风格的
佛教造像,而且为数众多。但其对克什米尔金铜雕塑情有独钟,这一风格的影
响在其绘画及金属、牙角、木等材质的雕塑作品中均得以体现。特别要提及的是,
他长期在康区流放也接触到汉地造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尊柳枝观音造像,
其艺术风格显然是仿唐代观音的形象,实际时代应在 17 世纪甚至更晚,该作品
背后有一行藏文款:“尊者却英多杰亲造”,说明却英多杰不仅限于对喀什米
尔风格的模仿,对于汉地的艺术从绘画到雕塑都着意模仿。
此尊杨柳观音像,发束高髻,眉弯眼长,双目微闭,神色和蔼沉静。身躯
比例自然协调,上身裸露,胸前佩戴华丽璎珞连珠,下着长裙,右手上举持杨
柳枝,左手下垂提净瓶,双肩的帔帛在身体两侧蜿蜒而下,线条流畅优美,双
腿并拢,站立于束腰仰覆莲上。身姿十分生动自然,体态婀娜,温婉动人。综
合来看,人物面部与身躯造型圆润与却英多杰风格颇为相似,其塑造追求拙朴
之气,受到了汉地艺术风格的影响,造像保存完好,可以说是却英多杰造像风
格中的优秀作品,非常值得收藏。
参 阅:《The Black Hat Eccentric: Artistic Visions
of the Tenth Karmapa》,Karl Debreczeny,Rubin
Museum of Art, New York,2012.
1824 文殊菩萨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合金铜 高 23.3cm
RMB: 150,000-250,000
文殊菩萨为八大菩萨之一,象征般若智慧,清代帝王被视为文殊菩萨之转
世化身,故文殊造像为宫廷造像之代表性题材。从康熙时期起在北京紫禁城内
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人笃信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
像的样式,故而在十八世纪时期所制作的造像通常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
廷的审美趣味。
此尊文殊菩萨头戴五叶花冠,顶结高髪髻,大耳垂肩,耳后有宝缯,面容
圆润饱满,双眉细长,双目有神,鼻梁平直笔挺,唇线清晰,法相森严。整像
为乾隆宫廷造像,造像比例结构精准,宽肩窄腰,躯体柔软,肌肉饱满有力,
身体微向右倾,体态婀娜,富有动感之美。上身袒露,仅披帔帛,以项圈及长
链为装饰,手和足部有钏躅装饰。右手高擎宝剑,横断上空,能斩断一切烦恼
与愚痴;右手当胸前结说法印,左臂缠绕莲花于肩头齐平绽放,莲花托般若波
罗蜜多梵匣,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下身着长裙,衣褶散落于座面,腰间
束宝带,衣纹流畅优美。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上边缘饰一周圆
形连珠纹,束腰深陷,莲瓣大而饱满,立体挺拔。胎体厚重,铜质精炼,充分
体现了清代盛世宫廷造像的工艺特征。
来源:邦瀚斯秋拍 LOT30 成交价 USD206,500
北京保利 2016 秋季拍 LOT5726 成交价 299 万
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是藏传佛教
格鲁派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宗教领袖。
1642 年,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帮助下,他
和四世班禅一起建立了格鲁派在藏区的宗教统治
权。1644 年满族政权入关之后,他不断加强与清
廷的联系,顺治九年(1652)更亲往北京,进献
千件贡礼。一年后,顺治帝赐金册金印,封为“西
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称
号,自此,阿旺罗桑嘉措在蒙藏地区的宗教领袖
地位正式得到确认,格鲁派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此尊阿旺罗桑嘉措像,穿交领式僧衣,衣纹质地
厚重,衣褶线条流畅,裙摆自然铺于座垫前沿;
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当胸结说法印,坐于方形
座垫上。
根据相关记载,阿旺罗桑嘉措在其晚年曾亲
自发起为自己塑造“替身像”的运动,并以其青
年、中年以及老年三个时期的样貌为蓝本,由西
藏宫廷作坊完成造像。这些造像中的大部分会由
其本人开光加持,并交由格鲁派重要寺庙、高阶
喇嘛、以及大贵族们供奉。
此尊造像表现为阿旺罗桑嘉措老年时的形
象。其工艺精湛程度相比同类异属于佼佼者,镀
金璀璨夺目。神态传神。虽然此尊造像并未镌刻
题记,但我们从其工艺精美程度及制作,很有可
能是上诉西藏宫廷所造,即是 17 世纪阿旺罗桑
嘉措在世时所塑造。
尤为难得的是此尊阿旺罗桑嘉措铜像具备了
完美的保存状态,在数百年的时间内,造像并未
收到任何的磕碰与磨损,封底亦完整的保留下来,
更加增添了其收藏价值。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
件造像无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以及特殊的宗
教价值,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作品。
参阅:喜马拉雅艺术网
本场拍品原镀金封底底图 2016 年纽约苏富比秋拍十八世纪 阿旺罗桑嘉措坐像
成交价:151 万美元
1825 阿旺罗桑嘉措像
西藏 16 世纪
铜镀金 高 12cm
RMB: 400,000-500,000
1826 四臂观音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
铜镀金 高 29cm
RMB: 400,000-500,000
近年来,康熙时期的佛造像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整体工艺水准较永宣
宫廷造像毫无逊色之处,因而被视为明永宣宫廷造像之后的艺术巅峰之作。
康熙时期造像凝聚了明代汉藏两地造像艺术精髓,遵循写实艺术风范,铜质细腻,铸
造工艺精湛,雕刻娴熟。其特点主要是造型端庄大气,神韵庄严华美,金色璀璨夺目,皇
家气韵十足。北京地区官造的佛造像面相丰圆适中,五官塑造写实,神态静谧祥和,充分
展现出汉人的面相特征。康熙造像相比乾隆更为精美和稀少,所以康熙造像也一直在拍场
上屡创佳绩。
此像头戴宝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际缯带飞扬,耳下垂圆环。面相方圆,
双目低垂,表情慈悲柔和,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观音结全跏趺端坐,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
右上手持有念珠,左上手持荷花。上身双肩披帔帛,帔帛于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而
后从两腿下对称垂搭于莲花座两侧;上身袒露,胸前饰项圈、璎珞,手足戴钏镯,种种庄严,
雕刻精细,并镶嵌松石。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长裙轻薄贴体。腰间束带,腰带下缀有
联珠装饰;帔帛及僧裙皆用写实手法表现,生动自然,尤其是垂于座前的帔帛写实性极强,
给人以丝织物的柔软质感。莲花座造型大气,上下线饰两圈连珠纹饰,莲瓣一周,饱满圆润。
莲花座造型优美大方,做工极其讲究,其整体呈半月形,宽大厚实,仰覆莲花瓣上下对称
分布,环绕莲座一周,上下边沿各饰一周联珠纹;莲瓣宽肥饱满,其边缘及头部皆饰有精
美的卷草纹饰。其整体风格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尊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铜镀金
四臂观音像极其相似,不仅造型宽大、气势恢宏,而且手法写实、工艺精湛,展现出清康
熙宫廷造像鲜明特点。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
嘛呢叭咪吽”。四臂观音舆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
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四臂观音的造型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
表四无量心,身色表清洁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
住涅槃。又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
出脱轮回,左手表清静无恼。
1827 大威德金刚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铜镀金 高 32.3cm
RMB: 800,000-1,000,000
此尊造像展现了大威德金刚三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双身的威猛法相。居中一面为水牛
头形象,头戴五骷髅冠,牛角竖立,赤发冲天。二牛角象征佛教的真俗二谛,三目圆睁,
双眉竖皱,龇牙张嘴,忿怒狰狞。最顶一面为文殊菩萨头像,表示此尊为文殊菩萨的怒
相化现。上身躯体劲健,肌肉紧实,佩戴各种钏镯。怀中抱有明妃,除中间两臂分持钺
刀和嘎巴拉碗交叉于胸前外,其余三十二臂依次往外伸展,并持有各种法器。左八足外
展,右八足屈立,分踩飞禽、人兽,象征本尊证得清净自在的圆满境界,以伸展立站姿
立于莲花宝座之上。明妃头戴五骷髅冠,面容忿怒,仰视主尊,上身裸露,四肢劲健,
两臂向上伸展,右手持有钺刀,左手捧嘎巴拉碗。腰间坠有璎珞佩饰,华丽繁复。左腿
盘于主尊腰际,右腿往外展立,姿态灵动,具有律动之感。下承方形莲花座,形制规整,
莲瓣饱满立体,排布匀称,衬托出主尊尊贵的本尊身份。整像胎体厚重结实,用料大方,
展现出清乾隆时期内地宫廷造像的选材特点。造型规整,雕刻繁复精细,体现出清代宫
廷造像对细节的严苛追求,全像镀金,难得的是此件呈现出原始香灰皮壳,铸造精良,
保存完好,堪称乾隆时期藏传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
大威德金刚,又称“大威德明王”、“牛头明王”、“怖畏金刚”等,由于威德极大,
能继除诸障,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举,故称“大德”,是藏密无上瑜伽部父续修
习的重要本尊,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大威德金刚的形象有很多种,最能代表修
法和内涵的是三十四臂双身形象,也是最为复杂的形象。
大威德金刚信仰,在乾隆朝达到最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将乾隆皇帝称为“文
殊菩萨大皇帝”,肯定了乾隆于藏区的统治。乾隆三十三年,雨花阁西北角建梵宗楼,
一层供奉文殊师利数尊,二层供奉大威德金刚,中心像高达 1.72 米,英武摄人,是乾
隆皇权威严,镇叛乱复安定之象征。大威德金刚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德;有护善之功,
谓之大德,曾降服死神阎魔天,故其名亦有死亡的征服者之义。精通三十七道品,彻悟
十六空性,降魔消尽,成就殊胜,得大涅盘道。
1828 旃檀佛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
铜镀金 高 24.5cm
RMB: 1,200,000-1,400,000
旃檀佛是佛在世时期制作的第一尊佛像。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应帝释
天之请,升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人间的国王优填王思念佛陀。乃请
目犍连主持,请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佛陀像。
此尊旃檀佛造像双足并立于单层覆式莲座上,右手上举结无畏印,左手下
垂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这是旃檀佛的典型手印。佛头束高髻,有圆形珠宝为饰,
身着圆领通肩式肥大袈裟,袈裟厚重,袈裟衣纹有古雅的阴线刻纹饰,衣褶在
胸前分布如 U字形,大腿上如水波纹,极为奇特,这是旃檀像的主要特征。据说,
当时工匠在观察佛陀的形象时,发现佛全身发出金色光芒,无法正视,只好看
着河里倒影进行雕刻。水波粼粼,造成了工匠的错觉,于是旃檀佛身上的袈裟
满布波浪纹衣褶。佛陀双腿直立,站在单层覆式莲花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
花瓣饱满,瓣尖略挑,是典型的康熙时期清宫样式。此件体量较大,保存完好,
是非常难得的清宫廷造像。
据佛经记载,旃檀佛是佛在世时期制作的第
一尊佛像。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应帝释天之
请,升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人间的国
王优填王思念佛陀。乃请目犍连主持,请工匠用
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佛陀像。后来,佛从忉利天复
降人间,王率领臣民前往迎佛,旃檀佛像升到空
中向佛行礼,佛给它摸顶授记说:我灭度千年后,
汝往震旦(即中国),广利人天。后来一切发展
果然如佛陀所预言的那样,它最终流传到中国。
3 世纪这尊旃檀佛从天竺传入龟兹,4 世纪时鸠
摩罗什又将它运到凉州(今天的甘肃武威)。在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辗转流传,先后在长
安、江南、汴京(开封)、上京、北京等各处供
奉,古代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这尊古佛的来龙去脉,
所幸历千余年的颠沛流离,一直保存完整。
清代康熙年间木雕旃檀佛移供于弘仁寺,康
熙帝亲自撰写记述此佛的流传源流和此次移供旃
檀佛的盛举,弘仁寺也因此而被称为“旃檀寺”,
享誉天下,汉、藏、蒙、满各族信徒,千里迢迢
来此朝拜。乾隆帝的国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还专
门将旃檀佛的源流以及功德译成藏文,更扩大了
它在佛教界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它终于未能
躲过清朝国运衰微的恶运。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弘仁寺与旃檀佛一同毁
于兵火。有传说旃檀像为俄国人劫去,至今仍藏
在俄罗斯。
由于旃檀佛是一尊千年古佛,从康熙时期开
始,清宫一直在仿制,并将这类仿制作品统统称
为旃檀佛。虽然古佛已经不存,但是它的复制作
品却保存很多,除了像原作一样用名贵木料雕刻
之外,也有用金属铸造的,后者的保存数量尤多。
比如这尊铜镀金旃檀佛就是典型的清代宫廷保存
和制作过大量的仿作之一,足以反映当时民众对
旃檀佛崇拜有加的风气。其他如故宫梵华楼下有
一尊明代圣因寺的旃檀佛,就是当时直接以古佛
为底本雕刻的,保存完整,十分珍贵。另外,故
宫宝华殿还保存了一尊紫檀木雕刻的旃檀佛,为
清宫最豪华的复制品之一。另外,雍和宫藏有檀
香木雕大型旃檀佛像也是罕见的存世作品,同样
属于宫廷力作。
此尊旃檀佛造像双足并立于单层覆式莲座
上,右手上举结无畏印,左手下垂掌心向外施与
愿印。这是旃檀佛的典型手印。佛头束高髻,有
圆形珠宝为饰,身着圆领通肩式肥大袈裟,袈裟
厚重,袈裟衣纹有古雅的阴线刻纹饰,衣褶在胸
前分布如U字形,大腿上如水波纹,极为奇特,
这是旃檀像的主要特征。据说,当时工匠在观察
佛陀的形象时,发现佛全身发出金色光芒,无法
正视,只好看着河里倒影进行雕刻。水波粼粼,
造成了工匠的错觉,于是旃檀佛身上的袈裟满布
波浪纹衣褶。佛陀双腿直立,站在单层覆式莲花
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花瓣饱满,瓣尖略挑,
是典型的康熙时期清宫样式。
参阅:2013春香港邦瀚斯拍品 357号,成交价 HK:2,900,000
本场拍品底座图片
1829 密集金刚像
西藏 扎什仑布寺 17 世纪
铜镀金 高 24.5cm
RMB: 3,800,000-4,000,000
来源:美国知名收藏家 Doris Wiener 旧藏
Doris Wiener(1922-2011),美国知名收藏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
了独立的艺术画廊,致力于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的经纪,成为受到
各大博物馆及诸如“泛亚收藏”等公私机构信任的专业人员,经她之手纳入
机构收藏的作品可谓件件精美罕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Doris 作为西方印
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收藏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贡献是与 Nasli
Heeramaneck、Robert H.Ellsworth 等行业典范相当的,同样堪为传奇。2011 年,
Doris Wiener 去世。次年六月,纽约佳士得为其举办个人收藏专场拍卖,著名
学者帕尔博士为此次专场拍卖撰文以示对这位行业巨擘的缅怀之情。这场拍
卖,囊括了其潜心收集的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精品,是对其毕生追
求的完整诠释。
在清代西藏佛教造像艺术舞台上,堪称具有时代特色的造像风格当推扎
什伦布寺风格无疑,它在继承前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继续朝着民族化方向
发展,形成了高度写实的艺术风尚,开创了一个充满现实主义艺术气息的全
新时代,为趋于衰微的西藏佛像艺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西藏佛教
艺术史上的最后绝响。这一写实风尚流行普遍,影响深广,不仅成为清代整
个西藏地区的主流风格,而且影响到西藏东部、内地宫廷、蒙古、不丹等广
大地区。这尊铜镀金密集金刚像就是这一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Doris Wiener(1922-2011) Doris Wiener 收藏标签
在清代西藏佛教造像艺术舞台上,堪称具
有时代特色的造像风格当推扎什伦布寺风格无
疑,它在继承前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继续朝
着民族化方向发展,形成了高度写实的艺术风
尚,开创了一个充满现实主义艺术气息的全新
时代,为趋于衰微的西藏佛像艺术书写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成为西藏佛教艺术史上的最后绝
响。这一写实风尚流行普遍,影响深广,不仅
成为清代整个西藏地区的主流风格,而且影响
到西藏东部、内地宫廷、蒙古、不丹等广大地区。
本次秋拍推出的这尊铜镀金密集金刚像就是这
一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此像为三头六臂双身形象。三头成排而列,
分居中左右三个方位,分别象征怀爱、息灾和伏
魔三种功德。三头皆戴五花冠,头顶共束一塔状
高发髻,双耳上下佩戴耳花和圆形大耳环。面形
饱满方正,五官刻画清晰生动,双眉紧锁,张口
龇牙,表情半怒半静,完全依循尊像的仪轨而来。
全身结构匀称,躯体、手臂及双腿造型规范,姿
态舒展自如。
上身饰璎珞,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宝带,腰
带下亦缀以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帔帛,手足戴钏
镯。衣纹写实自然,身躯及小腿部可见的翻卷飘
动的衣褶,质感颇为强烈。结跏趺端坐于双层束
腰莲花宝座上,六手各持法器或结印契。中二手
以交叉形式结金刚·迦罗印并抱明妃,左右手分
别持金刚铃杵,象征慈悲与智慧双成,其余右上
手持法轮,右下手持宝珠,左上手持莲花,左下
手持宝剑。六手的持物涵盖了密教五部的象征物,
如金刚铃杵代表东方金刚部,宝珠代表南方宝部,
莲花代表西方莲花部,宝剑代表北方业部,法轮
代表中央佛部,标明此尊具有统摄密教五部的地
位和功用。其明妃称“金刚可触母”,亦为三面
六臂形象,其头冠、配饰、持物,乃至一切细微
处与主尊特征完全一致。整体造型完美,法相庄
严,工艺精湛,品相完好之极,堪称一尊难得的
古代藏传金铜造像精品。
密集金刚,又称密聚金刚,意思是秘密的集
合体,梵语称“库夫雅萨玛迦”,藏语称“桑克”,
清代宫廷称之为“阳体秘密佛”,是藏传佛教尊
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无上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
要本尊。其修法思想十分重要,是修学广大密续
的关键,故被尊为“密续之王”。其修法理论集
中在佛陀所说《本续》和《注释续》中,10 世纪
时大译师仁钦桑布和郭拉杂等人从印度求法归来
后首先将它传入西藏。密集金刚在西藏的传承,
五世达赖喇嘛曾有专门记载:“密集七支教法的
大部分先是色顶巴宣努沃获得教诫,他传给遍知
一切布顿大师,布顿大师传给喇嘛丹巴·索南坚
赞、穹勒巴、却吉贝哇等三人,他们三人传给三
界众生的导师法王宗喀巴大师,由此使释迦牟尼
的密集教法的讲修如夏日的湖水一般增益兴盛。”
(《五世达赖喇嘛传》(下)第 304 页)历史上
许多藏族高僧对密集教法进行过系统深入的阐
释,其中以宗喀巴大师的阐释最具权威性,有《密
集五次第明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等名著,是格鲁派僧人修习密集金刚的重要依典;
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萨迦和格鲁等教派普遍修
习密集金刚,亦以格鲁派对其重视最为突出。
看到这尊造像,我们马上可以判断它是清代
西藏地区流行的一种写实风格造像。其突出特征
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造像全身结构匀称,
造型周正规范,量度精细准确,充分体现了造像
者对佛教工巧明的精深造诣。其二,整体形象生
动,姿态优美,与当时同样讲究量度的北京宫廷
造像相比,造型姿态更显灵动,更富张力和艺术
韵味。其三,无论躯体造型,还是衣着及装饰,
都追求自然的写实性。如躯体和四肢具有肌肉感,
线条柔美生动,全身充满生机和活力;衣纹流畅
自然,帔帛圆转自如,装饰活灵活现,皆富于现
实意味。其四,造像用材讲究,胎体厚重,雕刻
细腻,镀金亮丽,打磨光洁,无论整体还是局部
细节都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极尽工巧之能事,
整体给人精致华丽的艺术美感。这些艺术表现在
处处无不展现着全新的时代艺术新风尚,充溢着
生机勃勃的现实主义艺术气息,给人清新、华丽、
自然、生动的艺术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风格的造像现在遗存颇
多,在西藏寺庙、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有大量收
藏,典型实例如西藏布达拉宫收藏的铜镀金金刚
亥母像,西藏罗布尔卡收藏的铜大威德金刚像,
原中国文物相信息中心收藏的铜镀金师君三尊像
开一代新风 成万世典范
—清初扎什伦布寺风格铜镀金密集金刚像欣赏
(图 2)、三十五佛像,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铜镀
金四臂观音菩萨像、四世班禅像,北京故宫博物
院收藏的铜镀金智行佛母像,等等。这些仅从目
前公布的资料而知,而没有公布的造像还有更多,
其中西藏各大寺庙和博物馆的遗存和收藏尤为丰
富。笔者曾考察过西藏罗布尔卡佛像库房,在其
丰富的藏品中就看到多尊风格典型的此类造像。
而内地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原中国文
物信息中心也各有大量收藏。如笔者所在的首都
博物馆上万尊藏传佛像中就有不少此类造像;北
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据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统计
总量达 400 余尊,都是西藏等地活佛、大喇嘛和
上层人士进献朝廷的礼物。由此丰富的遗存和收
藏也足以反映此类造像不是一般的造像类型和风
格,而是清代西藏地区一种极为流行和极具影响
的造像风格。
那么,这种风格产于何时何地,其风格又该
如何归类呢?所幸清宫档案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藏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据。故宫博物院的部分
藏品上附有三世章嘉国师“认看”(相当于鉴定)
记录的黄签,黄签上的记录一律称此类造像为“扎
什璃玛”,意为来自西藏扎什伦布寺的铜造像,
其中“扎什”为扎什伦布寺的简称,“璃玛”意
为铜。如上举铜镀金金刚亥母像上就附有如此记
录的黄签。其中清宫一则档案还明确记载这类“扎
什璃玛”最早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 年)开始进
献宫廷的,文称:“雍正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张
玉柱交来佛一尊,说特古特(即西藏)送进,系
班禅厄尔德尼进的扎使力妈(即扎什璃玛)礼子
佛。传旨配好龛,画样呈览,供在佛楼斗坛内。
钦此。”这样佛像上黄签和清宫档案就共同为我
们揭示了这类造像的产地、大致制作时间及风格
归属:它们皆产于扎什伦布寺;制作时间下限为
雍正九年(1731 年),雍正九年后仍有制作;风
格以寺庙命名,即扎什璃玛。而征诸西藏历史文
献,这一风格正是清初兴起于扎什伦布寺而影响
遍及藏区的佛教艺术主流风格—新勉塘风格。
据藏文文献记载,新勉塘风格开创者为扎什
伦布寺僧人曲英嘉措。曲英嘉措,后藏人,生卒
年均不详,与四世班禅(1567-1662 年)大致生
活于同一时代。他早年为扎什伦布寺僧人,由于
深得四世班禅赏识,多次参与一些重大绘事和雕
塑活动。尤其在扎什伦布寺,他创作了大量的壁
画、唐卡和雕塑作品。如 1647 年遵照四世班禅
旨意,为扎什伦布寺创作了释迦牟尼佛宏化图、
十六罗汉、弥勒佛说法画传、宗喀巴画传、杰瓦
洛桑顿珠和克主桑结益西画传等 12 幅唐卡。后
来被请到前藏,又得到五世达赖喇嘛重用,参与
了布达拉宫等地壁画绘制及其他艺术活动,《五
世达赖喇嘛传》对其在前藏的艺术活动有多处记
载。由于曲英嘉措创作频繁,成绩斐然,后世尊
他为新勉塘流派的创始人,而一些现代西方艺
术史家将他称为班禅喇嘛的“宫廷”艺术家。令
人欣喜的是,扎什伦布寺保存有一幅曲英嘉措绘
制的四世班禅唐卡,画中四世班禅颧骨高隆,鼻
梁挺直,鼻翼宽大,下颏尖削,完全是一幅写实
性的肖像画,充分展现曲英嘉措高超的绘画技艺
和清新自然的艺术风貌。对比现存大量的写实风
格造像作品,它们与四世班禅唐卡有着明显的艺
术渊源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尊密集金刚像
及所有清代西藏写实风格造像皆滥觞于扎什伦布
寺,滥觞于于扎什伦布寺艺术大师曲英嘉措开创
的写实风格。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始
建于 1447 年,由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主持兴建。
历史上大德辈出,其中以根敦朱巴和四世班禅最
有影响。根敦朱巴于 1447 年得到桑珠孜宗本乃
穹吉巴·班觉桑布资助,始建札什伦布寺,任首
任赤巴(法台)达 38 年之久,使该寺成为格鲁
派在后藏地区唯一的大寺。四世班禅于 1601 年
就任住持,在其经营下,寺庙规模迅速扩大,寺
僧增至 5000 余人,房屋 3000 余间,属寺 51 处。
历史上扎什伦布寺不仅佛法兴隆,而且佛教艺术
也极为兴盛,先后有勉拉顿珠和曲英嘉措两位艺
术大师诞生于此,他们分别创立了旧勉塘和新勉
塘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西藏佛教艺术和西藏民族
艺术的新风尚和新局面。勉拉顿珠影响在前,曲
英嘉措继踵于后,如果说四世班禅为曲英嘉措重
开艺术新风格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勉拉顿珠之
前的孤明先发则为其打下的深厚的艺术基础。正
是在扎什伦布寺肥沃的佛法和艺术土壤上,一朵
朵美艳的艺术奇葩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放,这尊
铜镀金密集金刚像就是其中之一。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1830 绿度母像
北京宫廷风格 18 世纪
铜镀金 高 32cm
RMB: 1,600,000-2,000,000
自公元 7 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来,由于雪域高原独特
的地理环境,以及藏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遂形成了与汉
传佛教迥然有异的藏传佛教信仰,其神灵体系也远较汉传
佛教更为繁多、更为复杂。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与密教金刚
乘思想息息相关,根源可追溯到古印度的密教传统,后弘
初期,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复兴而蓬勃发展。这些神灵按照
外在形象可分为善相神灵,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无量
寿佛等;怒相神灵,如金刚橛、马头金刚等;以及寂忿相
神灵,如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等。其中最为大众
熟知和崇奉的神灵,无疑还是展现出安详慈悲容颜的女
性善相神灵。女性善相神灵基本都以救度世间众生劫难、
护佑众生安康为己任,其秀美庄严的面容、婀娜美妙的身
姿也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和礼敬,此次中贸圣佳秋季拍卖
“梵尘妙相”专场推出的这尊绿度母像就是藏传佛教女性
善相神灵中极为重要的一位神灵。
度母是“圣救度佛母”的简称,汉地称为“多罗菩萨”,
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有二十一位度母。据《度母本源记》载,
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利益救度了无数众生,可用圣
眼观察六道众生时,发现没有解脱的众生依然没有减少,
遂生忧愁,双眼滴泪。眼泪随后化为莲花,先幻化为绿度
母,其后二十位度母逐次化现。这二十一位度母对观音菩
萨立誓,要辅助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由于度母救度众生的
功德,使十方诸佛赞叹不已,度母名号由此而生。从典籍
记载中,不难看出绿度母最早化现,也因此位居二十一度
母之首。绿度母不仅因为能解救众生狮难、象难、蛇难、
水难、火难、牢狱难、盗贼难、非人难等八种灾难,从而
被佛教信众称为“救八难度母”,还因其与唐朝文成公主
产生联系,令此尊信仰在蒙藏地区传播极为广泛。
此尊造像展现了绿度母慈悲祥和的庄严法相。度母束
高发髻,顶置牟尼宝珠。五叶冠饰华美繁缛,卷草纹饰层
层盘绕,显露高贵与典雅的非凡气质。两侧缯带向上卷起,
富有装饰效果。面庞圆润,形似鹅卵。眉眼清秀,鼻梁高
挺,嘴角微微上扬,展现拯救世人的慈悲笑容。上身肩搭
帔帛,帔帛依两臂环绕而下,尾端扬起。左手抬起,两指
尖捻花茎,右手结与愿印。两肩装饰花茎,花茎循循而上,
顶端有乌仗那花盛放。各种钏镯饰品华贵精美,与冠饰、
肩饰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下身着宽松长裙,双腿姿态
自然舒展,为整像营造出动态美感。下承仰覆莲花宝座,
连珠纹匀称规整,莲瓣细密饱满。通观整尊造像胎体厚重
结实,镀金绚丽亮泽,展现出清代乾隆时期内地造像的选
材特点。造型规整大方,雕刻繁复精细,堪称清代造像量
度的完美再现,体现出清代内地造像对细节的严苛追求。
造像仰覆莲座的形制、细密饱满的莲瓣以及莲座背后曲线
纹饰的表现,也能在清代内地造像上找到。北京故宫博物
院收藏一尊 17 至 18 世纪铜镀金白度母像(参阅紫禁城出
版社《藏传佛教造像》一书)应是出自于清宫内务府造办
处,其所用材质、技法工艺和艺术特点都与此尊造像非常
相似,可见,此尊造像极有可能出自于皇家内廷艺术大师
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除了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之外,度母信仰的传承历史
也值得我们关注。度母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吐蕃佛教初传
时期,据典籍记载,公元 7 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
请尼泊尔尺尊公主时,其陪嫁物品中就有旃檀度母圣像。
8 世纪中叶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修建桑耶寺时,专门
修建了度母殿,并依照藏族美丽女子的样貌塑造度母像。
与此同时,许多有关度母的佛教经典也被翻译为藏文,并
广泛流传。公元 11 世纪,佛教在雪域复兴,度母信仰也
迎来了迅速发展。后弘初期阿底峡大师入藏,不仅为藏传
佛教信众规范了修行次第,也大力推动了藏地对度母的崇
奉。他不仅制作度母造像,还亲自翻译度母的修行法本,
足见,大师对度母的尊崇程度。13 世纪,藏传佛教各教
派的教义、仪轨等基本完善,度母修行法门也基本固定,
成为践行度母信仰的理论依据。入清以后,格鲁派一教独
尊,众多格鲁派高僧对度母信仰极为重视,他们撰写修习
法本,制作神像供奉,乃至向度母祈福占卜,使得度母信
仰远播内地,并兴盛至今。
综上所述,这尊造像虽然没有清代宫廷造像年款,但
其造型样式、技艺水准都与乾隆宫廷造像十分相似,有着
内地造像艺术的鲜明特征,彰显出内地汉藏风格造像的风
采神韵。此外,此像体量高达 32cm,保存完好,在已知
绿度母造像中能够有如此品相的极为稀少。更兼此像宗教
内涵丰富、寓意吉祥,供奉所得功德殊胜,值得大家关注
和珍视。
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 至 18 世纪 铜镀金白度母像
繁缛细致华贵精美的宫廷造像杰作
—18 世纪北京宫廷风格铜镀金绿度母像赏析
1831 催破金刚像
北京宫廷 明宣德 (1426-1435 年)
合金铜 高 25.5cm
RMB: 1,600,000-1,800,000
背图 款识
内堂款:一百九十三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体系中,明代宫廷制作
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完美的造型、
成熟的风格、高超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充分展
现了明代雕塑艺术和铸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和
成就,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深
度的文化艺术交流,反映了明代藏传佛教思想发
展、教派发展和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此次中贸
圣佳推出的这尊明宣德款铜摧破金刚像就是一尊
典型的明代宫廷风格造像,具足了明代宫廷造像
一切优胜的艺术和工艺特点,对于研究明代宫廷
造像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此像头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呈月牙形状,
头顶束高发髻,髻顶安摩尼宝珠,余发结成两条
发辫分垂于左右两肩;耳侧各有一条缯带呈 U
字形翻卷,耳下垂宝珠装饰的大圆环。面相宽大,
两颊隆满,眉如弯月,隆准阔嘴,三目圆睁,神
态威严。肩宽胸挺,细腰软腹,身躯扭动,姿态
优美。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 U 字
形联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密集于小腿
部呈对称状分布,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
轻薄柔软的自然质感;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亦缀
满 U 字形联珠式璎珞;身披大帔帛,帔帛绕过
手腕后飘落于身体两侧;手腕、手臂和足部皆饰
钏镯。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当胸托羯磨
杵(十字金刚杵),左手置左胯持金刚铃,羯磨
杵和面部三目为此像身份的重要标识。台座为半
月形束腰形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联珠纹,莲瓣
宽大饱满,上下对称分布,且环绕莲座一周;莲
座上阴刻“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识,标明了造
像的年代和产地。莲座下部封底已开,从大开的
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
地和工艺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内膛侧壁有
“一百九十三”的刻铭,足证造像制作年代的真
实可靠,因为内膛数字刻铭为明代永乐和宣德宫
廷造像上常见的现象。总体而言,此像造型完美
大方,雕工精致细腻,装饰繁缛别致,法相庄严
殊妙,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精致典雅的艺术
风貌。
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
宫廷制作的佛教造像,又称“永宣宫廷造像”
或“永宣造像”,由宫廷专设的造像机构——
御用监“佛作”具体承办,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
中明确记载了御用监“佛作”造办佛像的事实。
当时所造之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
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明代宫廷造像
继承元代宫廷艺术遗风,它在藏传佛像艺术的
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原文化艺术元素,实现了汉
藏艺术的完美融合,因此学术界又习惯称之为
“汉藏风格造像”。其风格风靡一时,影响波
及全国,对当时中原和西藏地区的造像艺术产
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
明代宫廷造像现存实物较多,从现存实物上
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着诸多一致的共同特点。如
造像面相宽平,面呈“国”字形;宽肩细腰,躯
体结构匀称;四肢硕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
细入微;衣纹写实,流畅优美;菩萨装造像装饰
繁缛,尤其胸前及腰带下的 U 字形联珠式璎珞
格外繁复别致;莲花座上皆刻纪年铭款,为“大
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从左至右刻
写,顺应藏文读写的习惯;莲花座部位皆有装藏,
封底盖中央刻十字金刚杵图案,固定封底方法为
中原惯用的剁口法;用合金铜(俗称黄铜)铸造,
铜质细密莹润,镀金纯厚亮丽。很明显,这些特
点既承袭了西藏艺术传统,也有中原地区表现手
法、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的明显体现。与此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宫廷造像在艺术风格和造型特
征上的不同和变化,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制作
时间上,可以分为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三
个时期的不同。大致而言,永乐前期属于明代宫
廷造像的初创时期,艺术风格延续了元代宫廷造
像遗风,保留了较多尼泊尔和西藏艺术特征,到
永乐后期风格基本定型,宣德时期造像延续永乐
后期风格继续发展,其总体发展趋势是愈往后愈
显示出中原艺术元素的不断增多。
此像莲座上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识,
标明它是一尊标准的明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对比
现存宣德宫廷造像实物,此像整体及局部的艺术
表现完全符合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特点,如造像
的躯体更趋丰肥;面相更加宽平,完全趋向汉化
和男性化;台座的莲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
总集诸佛威德 摧破一切障碍
——明宣德款铜摧破金刚像赏析
的卷草纹饰更趋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
感比永乐后期也更加强烈;等等,这些都与现存
的宣德宫廷造像表现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此
像又有不同于一般宣德宫廷造像的优胜之处,主
要体现在两各方面:一方面是它的艺术表现。比
起一般宣德造像,它的艺术水平明显要胜出一筹,
不仅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匀称,而且细节处理一
丝不苟,极尽功力,如面部刻画细腻生动,躯体
造型灵动自然,手足表现活灵活现,璎珞及钏镯
等装饰形式生动逼真,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般优
美自然。虽然由于年深日久寺庙香火的熏染,原
有的施金被一层厚厚的包浆蒙住(造像局部经过
擦摩可见原有的施金露出),但丝毫没有遮掩其
精巧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且色泽沉郁的外表又为
此像平添了一份古朴凝重的艺术韵味。另外,此
像封藏剁口分布均匀,一如永乐宫廷造像的封藏
做法,总共八个,横竖对称,规范有致,而常见
的宣德宫廷造像封藏剁口分布不匀,显得比较凌
乱。此处特征也足以佐证此像与一般宣德宫廷造
像不同,不仅整体艺术性较强,而且工艺也极为
精细讲究,堪称明代宣德宫廷造像中能与永乐宫
廷造像比拟的优秀作品。
再一方面是它的表现题材。它表现的是藏传
佛教崇奉的一位重要尊神,属于藏传佛教萨迦派
特有的崇奉对象。这一题材不仅具有甚深的宗教
意义,而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因为我们知道,
明代推行“众封多建”的宗教笼络政策后,西藏
各大教派纷纷派员来京朝觐,希望得到朝廷的敕
封和赏赐,在各种赏赐中宫廷制作的佛像即为最
重要的礼物。从现存造像实物看,当时朝廷赏赐
的佛像题材十分丰富,有的是藏民族及西藏各教
派的共同信仰,如绿度母像等;有的为某一教派
的单独崇奉,如胜乐金刚像等;还有的是中原地
区的重要崇拜,如栴檀佛像等,充分体现了朝廷
对藏民族无微不至的心灵慰怀。其中,一些教派
单独崇奉的造像无疑是最具特点的,也是价值超
凡的,因为它们的宗教独特性完全契合了朝廷“众
封多建”政策的政治用意。这尊摧破金刚像带有
萨迦派独崇的鲜明特点,不仅可以见证明代“众
封多建”宗教笼络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亦可见
证萨迦派明代时在西藏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题材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摧破金刚的传承历史
及其宗教内涵与功德。摧破金刚又称摧坏金刚,
出自密教经典《金刚摧破根本续》,是由释迦牟
尼佛加持金刚手菩萨使其入于愤怒金刚三摩地而
变现的本尊,在密教中属于四部密续中的《事续》。
其传播历史十分悠久,早期主要传承有莲花生大
师《摧破金刚五尊成就法》、佛密大师《摧破金
刚五尊坛城灌顶》、摩尼班扎班智达《青摧破金
刚十九尊坛城灌顶》等。但在藏传佛教中以萨迦
派的传承最为显著,最初为毗瓦巴依金刚无我母
教授而创立的十愤怒尊及六十四金刚女围绕的摧
破金刚法,后由萨千贡嘎宁波继承成为萨迦派摧
破金刚重要传规。元代时八思巴弟子沙罗巴将萨
迦派摧破金刚修法译为汉文,称为《佛说坏相金
刚陀罗尼经》,至今仍保存在汉译大藏经中。据
此经记载,摧破金刚总集了诸佛愤怒除障的威力,
遵其仪轨修习,能够摧破修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如病障、魔障、秽气、邪气、心魔、外魔等;能
够遣除身心污垢及一切违缘;能够离苦得乐、法
喜充盈,增上清净及悲心和菩提心;获得如此诸
多的殊胜功德利益。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摧破金刚像
1833 文昌帝像
中原 明
铜 高 27cm
RMB: 90,000-120,000
明清两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对主司科举功名和官禄仕进的文昌
帝君崇拜一时,并最后演变为清代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一职。文昌帝是
道教奉祀的文章科举之神,又称文曲星、文星,本为司命神,职司科举功名,
掌理人间禄赏仕进。元仁宗时加封号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明清时在学宫建文昌祠,有祭神仪规。
此尊文昌帝君头戴帽冠,面庞方阔,眉眼上挑,斜眉紧蹙,丹凤双
目微睁,眉宇之间英气逼人,脸颊雍容饱满,雕刻工艺精湛,神态生动
气宇轩昂,一派威严和正气。右手轻抚玉带,左手搭于左腿之上,端坐
于台座之上。此件文昌帝像衣褶线条流畅自然,开相标准,是一件不错
的造像艺术精品,值得收藏。
1834 檀香木力士像
中原 明
檀香木 高 9cm
RMB: 120,000-150,000
此尊檀香木力士像,头戴幞头,双目圆睁,面目
威严,重心倾于一侧,右手高举,手掌张开,左手握拳,
姿态威武有力。造像骨骼强健,身姿伟岸,身披飘带。
整体富有动感,线条刚劲。尺寸虽然不高,却以小观大,
充满了愤怒威严的力量感,饱满贲张的肌肉与站姿的
韵律感,集力与美于一体。
此件檀香木力士像极为少见,雕刻具有艺术性。
虽尺寸不大,却具有深厚的工艺手法,每一处细节都
刻划完美,非常难得,值得收藏。
1835 鬼子母像
中原 明
青铜 高 10.3cm
RMB: 700,000-800,000
此件青铜小像,虽小可盈握,却精美无比,
散发出古朴雅致的气息。其表现一位身穿交领长
袍的女尊形象,头戴高冠,面容和睦,双手交叠
置于膝上,右肘抱小儿,端坐于圆形高座之上。
通过其图像特征,可断定此件铜像所表现的是女
神诃利帝之形象。
诃利帝,亦称“鬼子母”,是佛教图像发展
过程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神祇之一。根据传说,诃
利帝原为牧人之妻,因胎死腹中而悲痛欲绝,积
下重怨后转生为恶神夜叉,与夜叉王半支迦结合
后诞下五百鬼子,喜好食幼儿。被佛教降伏之后,
诃利帝逐渐由先前的恶神形象转化为护佑孩童,
祈求丰产、多子之神,在佛教流行的各个地区均
有深厚的崇拜基础。可以肯定的是,在佛教艺术
中,诃利帝的形象至晚于公元 1-2 世纪贵霜帝国
治下的古犍陀罗地区就已经出现,这点可由许多
发现于此处的石雕作品得到清晰的印证 。可以
设想,诃利帝崇拜也随佛教的传播,自犍陀罗地
区经丝绸之路而最终到达中国内陆。
文献记载证明,与诃利帝相关的汉译经典自
公元 3-4 世纪的西晋时期便已传入。但相应时期
的实物证据却一直未被发现 。另一方面,尽管
东汉墓葬中曾出土过形象类似的陶制女佣,但其
是否为诃利帝之形象,目前也尚无定论。回到此
件青铜小像,若对风格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与
十六国时期佛教造像的整体风貌十分接近,尤以
面部的处理方式最为典型。在铜像底座背面以阴
刻手法刻画莲叶状纹样,其样式又与部分十六国
时期铜佛几乎一致 。基于这样的对比,可使我
们将这件铜像的时代下限划定在十六国时期。
如前文所述,汉地早期的诃利帝实物遗存寥
若晨星,难以寻觅。此件诃利帝母铜像,是目前
已知时代最早的于汉地制作的相关金属造像作
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参阅:
1、敦煌壁画鬼子母(图一)
2、拉合尔博物馆鬼子母(图二)
3、和田诃利帝母壁画(图三)
4、丹丹乌里克壁画鬼子母失子因缘(图四)
图一敦煌壁画鬼子母 图二拉合尔博物馆鬼子母
图三和田诃利帝母壁画
图四丹丹乌里克壁画鬼子母失子因缘
1836 护法狮
中原 明
铜镀金 高 5.7cm
RMB: 100,000-150,000
出版:日本美秀美术馆“狮子与狛犬”主题展览图录(图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普遍接受。狮子自古被认为是一种威猛庄严的神兽,在
宗教艺术中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如狮吼的如雷之音隐喻着佛陀对佛法的传播。狮子作为印度西部及中亚
异域风情的代表,一直是外邦进献唐都长安最为珍贵的御贡之物。唐代宫廷尊奉狮子为守护神,既保泰
平又彰王权。
此件铜镀金护法狮应原为佛台的一部分,与护法或天王以及随侍奉于主佛或菩萨之前。蹲坐于山形
台座上,造型饱满丰厚,前肢撑地,后肢蹲立,有随时跃起之势。狮口微启,口漏尖牙,双目瞪圆,须
发以短促的线条刻画,概括而生动,透出造像者的高超技艺。护法狮的身姿修长,昂首扩胸,气质高雅,
整个躯体敦实,肌肉似乎富有张力,凶悍威严,却凶而不恶。宽鼻阔口,隆眉分侧,双耳竖立,显得十
分警觉敏锐。造型比例舒展匀称,生动而有活力,体现岀狮子雄伟与沉穆的内外精神。其精神气韵,妙
如绘画,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以及浑厚有力的线条表现出狮子作为兽中之王的神韵,显得威武雄壮,弥
足珍贵。在佛教经典和艺术图像中,皆以狮子来譬喻佛陀,称佛陀为“人中狮子”,佛祖说法振聋发聩,
如“狮子吼”。此件鎏金护法狮,充分显示了金铜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千百年流传,品相完好,
实在难得。
(图一)
1837 水晶佛塔
中原 明
水晶 高 8.8cm
RMB: 250,000-350,000
佛塔它起源于印度,建塔之原义有三:一是表人胜,二为起信,
三为报恩。后为佛教所沿用之,存放诸佛菩萨、祖师、高僧之遗骨舍
利或佛经,以彰表其功德,并作供养、膜拜之用。
佛塔有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身水晶质,圆形,塔刹以阶梯
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塔身共七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塔的层数一般为单层。方形塔基外壁中部
开光,两侧錾刻花瓣纹饰,铜片与结晶完美的水晶相映,华盖四周垂
嵌珊瑚飘带,珠光宝气,十分难得。整件作品,选材珍贵,做工考究,
纹饰精美,极为珍贵。
参阅: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展
1838 佛说阿弥陀佛全册
中原 明
银镀金 高 12.5cm,宽 11.5cm,重 68.4 克
RMB: 180,000-250,000
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佛说阿弥陀
佛经,经文为楷书,是在极薄的银合金片錾刻
而成,并装订成册。共十一页。佛经内字体铿
锵有力,画工镌刻生动,显示雕刻者精湛工艺,
属于佛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