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4-3-1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5期电子刊

消费者多元、健康和原生态的产品及服务,贴合乡村目的地的环境特色,对乡村生态环境也提高了要求。文旅融合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这也是乡村文旅融合这一主题探讨的价值所在。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效应和影响因素,基于具体的案例地展开分析。在探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时,大多基于逻辑推演辨析的方式展开,探讨其发展机制、模式和政策路径等[2],[3]73-76,[4],较少涉及利益相关者行为互动演变对二者关系影响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旅融合,都会受到政府政策制定、市场需求反馈等的深刻影响,因此不能仅从文旅产业供给创新的视角思考问题,还需要探讨多元主体的互动演变,这有助于明晰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演变过程。基于此,本文在对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面来分析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构建政府、产品及服务供给方和旅游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二者关系的研究。1 文献回顾1...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5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消费者多元、健康和原生态的产品及服务,贴合乡村

目的地的环境特色,对乡村生态环境也提高了要求。

文旅融合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发展具有紧密联

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这也是乡村文

旅融合这一主题探讨的价值所在。

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

式、效应和影响因素,基于具体的案例地展开分析。

在探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时,大多基于逻

辑推演辨析的方式展开,探讨其发展机制、模式和政

策路径等[2],[3]73-76,[4],较少涉及利益相关者行为互

动演变对二者关系影响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无

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旅融合,都会受到政府政策制

定、市场需求反馈等的深刻影响,因此不能仅从文旅

产业供给创新的视角思考问题,还需要探讨多元主

体的互动演变,这有助于明晰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

兴的发展演变过程。基于此,本文在对文旅融合与

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

互动行为,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面来分析文旅

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构建政府、产品及

服务供给方和旅游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

讨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进

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二者关系的研究。

1 文献回顾

1.1 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

乡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新型业

态,是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延伸拓展的尝试,对乡

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5-6]。关于乡村

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乡村旅游动力机

制、影响效应、策略研究等领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增长、文化保

护 交 流 及 共 同 富 裕 目 标 的 实 现 等 具 有 重 要 影

响[7-8]。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就乡村旅

游中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细分研究,涉及政府、企业、

村民和旅游者等,更加具象化地探讨乡村旅游发展

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王金伟等对旅游介入下传统

村落社区居民地方身份建构的过程及内部机理进行

了解读,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

展提供了借鉴[9]。Guo等发现,由于社会资本的投

入不足,政府干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10]。

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

点领域[11],如毕家萍等分析了乡村旅游利益分配的

问题,对村民公平感知的维度进行了探讨[12]。乡村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

动[13],同时还需要从产品及服务 的 设 计 中 积 极 创

新、优化供给,这就涉及文化层面的因素。

文旅融合是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14],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

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与现象的总和,是乡村旅游的

本质所在[15]。在乡村情境中,结合地域性和借鉴性

的强弱可以区分为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为代表的乡

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

经济、艺术和教育价值,旅游作为载体可以激发乡村

文化遗产 的 多 元 化 功 能,如 社 会 教 育、审 美 等[16]。

同时,文化遗产还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和独特性,其

模仿性相对较差,能够给文化遗产目的地赋予新的

形象,促进区域发展,如福建土楼。文化创意与旅游

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了创意空间、创意演艺以及创意

旅游体验的研究[17]。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更加

偏向于非实体层面的融合,即通过创意打造新的乡

村文旅融合产品,这一类型融合方式的可借鉴性强,

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如乡村采摘体验、乡村农副产品

制造体验等。

1.2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受到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乡村发展现实困

境与旅游需求新变化的影响,乡村文旅融合的议题

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乡村文旅融合整合了乡

村、文化和旅游3大元素,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共创

体系[18]。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

地探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给产业自身发展带来

影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融合、主体融合与功能

融合等来实现资源、经济与社会等多维效应[19-20]。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具有联动性,文旅融合可以促

进农村产业转型,促进乡村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乡村

文化保护、非遗传承和文创空间建设[21]。邱峙澄提

出,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与乡村文化振兴

在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和文化共享上高度耦合,能够

通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22]。傅才武等剖

析了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乡村

文旅融合目标下的乡村规划设计需要政府从宏观政

策 上 协 调 理 论 研 究、文 化 和 旅 游 规 划 等 智 库 资

源[3]69。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民族地区文旅融

4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52页

合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旨在通过对二者的良性

互动关系的探索,助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23]。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就文旅融合推进乡

村振兴发展的机制、策略进行了思辨性分析:一是从

农村发展的视角出发,尝试以乡村为主体,探讨乡村

差异性所带来的发展策略的变化。由于不同村庄资

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农村文旅产

业融合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如政府主导型共生运营

模式、村企结合型共生运营模式和平衡型共生运营

模式,需要依据乡村的实际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及社

会关系结构等情况选择合适 的 产 业 融 合 模 式[24]。

二是从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

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式。例如,樊友猛等构

建了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就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关系进行了探

索[25]。此时,旅游主要是一种手段与工具,目的是

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三是以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为

主线,了解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例如,Wu等探讨了乡村遗产旅游的收费模式,在分

析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诉求的基础上探讨其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26]。

无论是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体还是以乡村建设

为主体,最后都可以落脚于乡村振兴这一发展目标

上,且不可 避 免 地 涉 及 对 参 与 主 体 行 为 决 策 的 讨

论[27]。因此,在 思 考 乡 村 文 化 旅 游 融 合 发 展 问 题

时,需要深入解读不同参与主体的态度和行为[28]。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

要求,尝试进一步厘清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和合共

生”的内在逻辑,并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

府、供给方以及旅游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尝试了解主

体行为互动对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影响。

2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文旅融合是文化身份认同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

选择的有机统一,文旅融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关

系体现在国家、群体和个人3个层面的身份认同的

构建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乡村振

兴从总体上看,可以体现为利益主体去寻找自身根

源的活动,并通过乡愁等活动建立产业关系、经济关

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关系。从需求层面来看,对

于现代社会中从乡村中被隔离的人们来说,以乡愁

为目标的沉浸式体验旅游可以全面认识大自然,从

而发现真正的自我。可见,文旅融合中的乡土文化

和旅游过程中的寻根乡愁体验之旅,共同形成了人

们想象和践行的方式,即旅游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其

本质上更是在寻找个人与更广阔空间的乡村的身份

联系,或者说,现代旅游者追求乡土文化的“愉悦感”

体验的时候,其实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找身份

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乡村振兴。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涉及产

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诉求展

开分析。通过分析参与者行为,了解实现乡村振兴

的具体思路。而具体到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内

在逻辑而言,则可以通过对政府、产品及服务供给方

(企业、居民)和需求方(旅游者)的诉求展开分析。

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政府更多基于宏观层

面的区域发展视角,考虑如何促进乡村就业、改善人

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企业和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

展中的重要产品及服务供给方,收益提升是他们参

与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考虑因素,当文旅融合可以

促进其利益最大化时,他们会积极参与其中;就旅游

者而言,他们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满

意的产品与服务,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购

买力增强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增强产

品及服务的竞争力。考虑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

求,本文结合乡村文旅融合中重要参与主体的主要

诉求及其影响下的行为演变,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

个层面了解文旅融合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的内在逻辑(图1)。

图1 利益相关者博弈与文旅融合推动

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逻辑

45

魏 敏等: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第53页

首先,文化与旅游二者的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

增长注入了产业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助力乡村

振兴。第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对乡村

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影响到乡村经济增长。当融合

发展对乡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时,居民就

会积极地参与到文旅融合的生产和经营中,进一步

推进就业,从而对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供给创新和功

能共享实现乡村产业的优势互补,进而推进产业竞

争力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随着行业需求的变化

和技术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

糊,行业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原有

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逐渐被体验感更强的旅

游活动所取代,而体验性更强的塑造方式可以通过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来实现[29]。也就是说,二者的

融合可以推进乡村旅游在供给层面的创新发展,在

融合的过程中,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产品

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形式等会更为贴近旅游者的偏

好,实现文旅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第三,文化与旅游

产业融合还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优胜劣汰”,

进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在文化和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会推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随着融合的深入推进,可

以针对旅游者的具体需求,将乡土文化注入体验活

动中,提供更多具有乡村文化内涵的产品及服务,推

动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其次,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文化保护

与传承,可以作用于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从宏观层面来看,二者融合会带动文旅产业的新发

展和新思路,促进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

发展,提升物质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大众精神层次的

需求满足,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关于推进文旅融合

发展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决策带来

影响[14],如税收优惠政策会影响到企业是否选择在

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中投资,这会对乡村产业发展和

居民收入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从中观层面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会给

创意产业、数字化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新业态发展带

来启示,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30]。乡村文旅产

业的繁荣发展,会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休闲娱

乐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文娱发展水平,并加强外界与

乡村的交流,进而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影响。从微

观层面来看,通过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产品与服务

的形式和内涵,加强了人们相互交流与表达,提升乡

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与发

展。在文化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情感的补充

与满足,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社会效应。

最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配

置与高效利用,加之旅游者追求“原生态”的文化旅

游体验,也使乡村目的地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

护,进而作用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是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旅游活动的开展过

程中,自然环境是其重要基础,污染浪费、景观破坏

等都会给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带来影响,使旅游发

展面临直接风险[31]。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培育出低碳绿色的新业

态、新产品与新服务,转变消费方式,实现文旅消费

主体、场所和服务等环节的可持续与绿色化,在融合

的过程中通过技术结合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形成

低碳绿色的先锋产业。另一方面,企业、居民要处理

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旅融合之间的关系,这不

仅有助于企业和居民获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各项

政策优惠和补贴,还有利于将这种绿色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的价值精神融入乡村产业融合的各个环节,

也有助于满足旅游者对原真性乡村生态文化的需

求,为游客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

因此,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

用于乡村地区的生态治理与村容村貌建设,打造生

态宜居乡村,在给旅游者提供优秀的乡土文化沉浸

式体验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3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通过前文关于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

辑分析可以发现,文旅融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

括国家、群体和个人3个层面的身份认同的构建及

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因此,本文在

上述逻辑思辨的基础上,通过演化博弈分析探讨其

实现路径。演化博弈理论认为,参与博弈的主体是

有限理性的,他们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会不断地试

错和学习,以达到满意的结果。由于乡村文旅融合

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参与主体行为的影响,

4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54页

结合演化博弈理论展开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

路径分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的

决策、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旅游者的选择都不是一次

性决策,而是不断地在试错和学习模仿中进行的,是

一个不断演化的长期过程。本文在分析文旅融合发

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的过程中,确定了利益

相关者,即政府、产品及服务的供应方和旅游者三方

的主要目标,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以公共利益

最大化为目标,供应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消费

者则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假设与参数设定和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分析三方博弈均衡,进一步

探讨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

产品及服务的供应方、旅游者3者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来支持乡村产业

融合发展,对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行为进行扶持和

引导,如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激励产品供

应方积极创新,优化文旅融合产品供给,推进乡村产

业融合。此外,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监督与惩罚措施,

防范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违规现象。产品及

服务的供应方主要包括企业和居民,他们为消费者

提供乡村文旅融合中的具体产品及服务,是经济税

收的贡献者。当产品及服务供应方积极创新思路,

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优化市场供给、促

进资源要素流动、加强产业融合深度、进而推动乡村

振兴、契合政府介入措施时,就可以享受来自政府的

政策优惠。而当供应方保守经营、追求短期利益如

占用耕地等短视现象时,则可能会受到来自政府的

处罚。旅游者作为需求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影

响到供给方的市场判断,进而给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带来重要影响。当旅游者支持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

展时,可以获得产品及服务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如

身心愉悦,难忘体验等。

基于政府、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旅游者三方的

决策行为,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

三方演化博弈主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3.2 假设与参数设定

3.2.1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演化博弈理论抛弃了传统博弈“完全理性”的假

说,结合生物进化的思想,关注的重点从策略均衡性

质转为策略的动态改变,也就是说博弈的参与者会

比较上一轮策略适应度(fitness)与其他策略适应度

进行新的决策,参与者的选择是一个群体之间学习

与突变的过程。根据演化博弈理论复制者动态,那

些收益较低的策略比例会逐渐降低以退出博弈,系

统逐渐趋向稳定状态。

图2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

在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

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方、

旅游者,三方分别从管理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视角

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产

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为产品及服务供

应方提供良好的市场监管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

等,这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制定,减少乡村

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违规行为。产品及服务供应方的

发展策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政府惩罚措施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会影响到供应方

的策略。旅游者作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受益者,会从

需求层面对乡村文旅融合带来影响。当他们积极支

持文旅融合发展时,会促使供应方考虑市场需求变

化下的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政府、

产品及服务供应方和旅游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

型,分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

兴的演变过程。各利益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

标,并采取不同的博弈决策行为,其决策收益来自决

策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值。当三方没有冲突时,三

方均会选择参与决策来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当有

一方不合作时,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就会产生冲

突,演化路径也相应发生变化。其中,政府策略(G)

选择介入和不介入的概率分别为x 和 (1-x);产

品及服务供应方策略(S)选择积极融合创新与不积

47

魏 敏等: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第55页

极作为的概率分别为y 和 (1-y);旅游者策略(T)

选择支持与不支持的概率分别为z 和 (1-z),在

不同的策略选择下均会付出相应的成本与获得对应

的收益。

结合上述对政府、产品及服务供应方和旅游者

策略选择的分析与相关假设,在表1中展示了模型的

参数设定,随后进一步计算参与主体不同策略下的支

付矩阵并结合复制者动态方程计算不同策略的收益,

进行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图2所示。

表1 政府、产品及服务供应方

和旅游者的决策及参数设定

参数 含义

c1 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成本

c2 政府不作为导致发展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机会成本

p1 政府介入且供应方积极创新时的政府收益

r1 政府对供应方积极参与时的奖励及补贴

f1 政府对供应方消极行为、违规行为的处罚

p2 供应方积极创新时的收益

p3 供应方不主动参与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时的收益

c3 旅游者支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时的支出成本

c4 旅游者不支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时的支出成本

c5 供应方创新研发付出的成本

c6 供应方不创新研发时的成本

p4 旅游者支持,供应方创新时的旅游者额外效益

p5 旅游者不支持,供应方不创新时的旅游者效益

p6 旅游者支持,供应方不创新时的旅游者效益

p7 旅游者不支持,供应方创新时的旅游者效益

图3 政府、产品/服务供应方

和旅游者的博弈树模型

政府决策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u1=c2×(x-1)-x×(c1-f1+f1×yp1×y+r1×y)

政府决策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x)=x×(x-1)×(c1-c2-f1+f1×y

-p1×y+r1×y)

产品及服务供应方决策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u2=(y-1)×(c6-p3+f1×x)+y×(p2

-c5+r1×x)

产品及服务供应方决策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y)=-y×(y-1)×(c6-c5+p2-p3+

f1×x+r1×x)

旅游者决策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u3=-(z-1)×(x×(c4-p5)×(y-1)+

y× (c4-p7)×(x-1)-(c4-p6)×(x-1)×

(y-1)-x×y×(c4-p7))-z×(c3-p6-p4

×y+p6×y)

旅游者决策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z)=z×(z-1)×(c3-c4+p5×x-p6×

x-p4×y+p7×y-p5×x×y+p6×x×y)

3.2.2 三方博弈演化稳定性分析

令F(x)=0、F(y)=0和F(z)=0,可以获得

10个均衡点。 考虑到在多群体演化博弈中的演化

稳定 策 略 只 可 能 是 纯 策 略 均 衡,因 此 本 文 讨 论

E1(0,0,0)、E2(0,0,1)、E3(0,1,0)、E4(0,1,1)、

E5(1,0,0)、E6(1,0,1)、E7(1,1,0)和 E8(1,1,1)

这8个均衡点的渐近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Jacobian矩阵判断复制动态系

统中均衡点的稳定性,分别对复制动态方程就x,y

和z 求一阶导数:

J=

∂F(x)

∂x

∂F(x)

∂y

∂F(x)

∂z

∂F(y)

∂x

∂F(y)

∂y

∂F(y)

∂z

∂F(z)

∂x

∂F(y)

∂y

∂F(y)

∂z

?

?

????????

?

?

????????

=

J11 J12 J13

J21 J22 J23

J31 J32 J33

?

?

????

?

?

????

将8个纯策略均衡点带入矩阵中,得到Jacobian

矩阵特征值,如表2所示。

根据李雅普诺夫(Lyapunov)第一法,将8个均

衡点的特征值分别用 ?1,?2 和 ?3 表征。当Jacobian矩阵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即 ?1 <0,?2 <

0,且 ?2 <0时,则均衡点为渐进稳定点,对应的策

略组合为演化稳定策略。基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

对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4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56页

表2 演化稳定点及其条件

均衡点

Jacobian矩阵特征值

?1,?2,?2

E1(0,0,0) c4-c3,c2-c1+f1,c6-c5+p2-p3

E2(0,0,1) c3-c4,c2-c1+f1,c6-c5+p2-p3

E3(0,1,0) c5-c6-p2+p3,c4-c3+p4-p7,c2-c1+p1-r1

E4(0,1,1) c5-c6-p2+p3,c3-c4-p4+p7,c2-c1+p1-r1

E5(1,0,0) c1-c2-f1,c4-c3-p5+p6,c6-c5+f1+p2-p3+r1

E6(1,0,1) c1-c2-f1,c3-c4+p5-p6,c6-c5+f1+p2-p3+r1

E7(1,1,0) c4-c3+p4-p7,c1-c2-p1+r1,c5-c6-f1-p2+p3-r1

E8(1,1,1) c3-c4-p4+p7,c1-c2-p1+r1,c5-c6-f1-p2+p3-r1

情况1:当p7-c4<p4-c3、c1+r1-p1<

c2,且p3-c6-f1<p2-c5+r1时,系统的唯一

均衡点为(1,1,1),此时对应的演化稳定策略为(介

入、积极、支持),即此时旅游者支持文旅融合发展所

获得的愉悦体验效益高于不支持策略,政府在介入

乡村文旅融合时的成本低于不介入的机会成本,且

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收益

大于不积极作为的收益。同时,该策略集合可以有

效避免系统出现(不介入、不积极、不支持)这一稳定

策略集合的出现。此时系统处于三方良性互动以促

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土地

政策等推进供给方与需求方关系的协调;产品及服

务供给方也会积极创新,通过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的投入,使乡村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之间的边

界进一步模糊,打造新的乡村产业价值增长点,推动

乡村振兴。

情况2:当c1-f1<c2,且p2-c5+r1<p3-

c6-f1时,该系统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点。根据p5-

c4和p6-c3的大小,又可以区分出两种情况:一是

当p5-c4<p6-c3时,(1,0,1)为稳定均衡点,此

时政府虽然积极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消费

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文旅体验的需求,但此时供给

方预期收益较低,难以促进其转向积极参与策略。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文旅融合的初期,政府要通过

积极的政策引导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旅游者的

多元化和高质量乡村体验需求开始上升,但是此时

产品及服务供给方还没有快速地调整发展思路,因

此缺乏对产业发展的调整和创新。二是当p5-c4>

p6-c3时,(1,0,0)为稳定均衡点,此时市场反馈和

供给方都没有对文旅融合带来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

及服务的升级形成良好的认知,没有对这一旅游类

型的潜力作出良好的评估,因此,即使政府在积极地

推动文旅融合,尝试激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互

动,但是收效甚微。这也表明,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

程中,政府要进行合理引导,但同样需要尊重市场规

律。

情况3:当p4-c3<p7-c4、c1+r1-p1<c2,

且p2-c5+r1>p3-c6-f1时,(1,1,0)是系统

的稳定均衡点。此时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较低,供

给的层次水平高于需求端,政府积极介入文旅融合

的发展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并且供给方积极创新突破,在与政府的互动中能够

获得一定的收益,此时虽然市场没有及时的反馈和

良好效益,但是仍然能够从供给端推动文旅融合,以

供给带动需求变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仅有旅游者

一端积极支持的策略不具有演化稳定性,也就是说,

政府和供给方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仍旧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文旅融合中,供给优化引导需

求变化仍旧是较为主流的发展方式。

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策略的收敛方向,本文

对模型参数赋值,结合 MATLAB 软件展开仿真分

析。参数初始值为:p1=9、p2=17、p3=13、p4=14、

p5=13、p6=12、p7=11、c1=8、c2=7、c3=4、

c4=2、c5=6、c6=4、p1=3、r1=2、f1=3,满足情

况1的条件,此时政府、供应方和旅游者的策略收敛

于(介入、积极、支持),为演化稳定策略。三方均实

现策略选择下的收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

良性互动的局面,在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

49

魏 敏等: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第57页

了积极作用(图4a);而随着旅游者在乡村文旅融合

发展中能够获得的收益逐渐下降(p4=10),即当融

合发展的成效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消费时,

就会使得消费者不再愿意为供应方的产品及服务买

单,演化稳定策略开始收敛于(1,1,0),如图4b所

示;当供应方的研发成本上升(c5=16),其积极参与

乡村文旅融合带来的收益下降时,策略发展会收敛

于不积极参与。尽管此时政府介入并出台相关政

策,在有限理性及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投资者对市

场前景估计仍旧不理想且会持观望的态度(图4c图4d)。与此同时,如果旅游者从现有乡村旅游活

动中获得的效益在持续下降,他们对产品及服务的

创新需求在提升,策略收敛于(1,0,1),此时,需求方

对乡村文旅融合的重视度提升,这会逐渐促使供应

方转变发展策略(图4c),收敛趋势逐渐向(1,1,1)

转变。

图4 不同演化稳定策略的演化轨迹

通过演化博弈分析可以发现,文旅融合推进乡

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受到利益相关者行为互动的影

响,具有动态演变性和多因素交叉影响性特征。因

此,在三方博弈均衡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索文旅

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该实现路径的思路

如下:政府可以通过供给侧层面进行政策制定,对参

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包

括税收、土地政策等,同时鼓励其申请中央及地方的

专项资金;而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有违乡村振兴行

为和方式的,则会实施惩罚,从而保护乡村生态环

5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58页

境。这样,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通过规范文

旅企业的行为,实现有效赋能乡村振兴。而在需求

侧层面,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供应方行为,并间接

对旅游者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文旅融

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第一,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具有

多主体互动下的动态演变性特征。通过系统均衡点

的稳定性分析可以发现,系统存在不同的演化稳定

策略,这表明主体行为影响下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

的影响路径也具有动态演变性特征。也就是说,文

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受到内外部环境参数变化的影响时可以从一种系

统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系统稳定状态转变。因此,可

以通过调整主体的收益影响因素,促使系统收敛于

(介入、积极、支持)。具体而言,政府在所有演化稳

定策略中均处于介入策略,这表明政府作为“有形之

手”是化解利益相关者冲突的重要“黏合剂”,相比于

供应方和旅游者,政府具有政绩压力,他们极力地推

进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不仅响应了宏观发展政策,同

时有助于拉动乡村就业与消费,有效赋能乡村振兴。

供应方主要受到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当文旅融合发

展可以为其带来市场收益增值时,文旅企业和乡村

居民都会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文旅融合的建设中。就

旅游者而言,他们作为需求方,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

求具有多元性和变化性,供应方可以优化技术创新

在参与文旅融合中的增值效果,增强技术在产品生

产以及消费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旅游者从不支

持向支持的策略转变。

第二,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具有

多因素交叉影响性特征。在现实情况中的路径并非

只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多重要素叠加影响的

产物。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文旅

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决策具有交互性,这就使得不

同主体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也具有交互性。利益相关

者的博弈均衡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内生性发展,即通

过各个利益主体合力实现内生发展模式,在乡村振

兴符合区域特色的同时,将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创

造的价值返还给乡村基层。内生性发展可以有效规

范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层次,进而实现发展

收益的科学分配。因此,通过博弈均衡和参与主体的

合作博弈,使得政策调控、市场收益增值、技术创新等

发生叠加现象,助力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乡村振兴发展不仅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

现,同时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

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

娱乐和精神满足,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方向,二者

融合的具体实践还可以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本文从经

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面梳理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

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演化博弈模

型,分析了政府、供给方和旅游者的行为互动在文旅

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考虑到主体诉求的差异性,政府、企业、乡

村居民和旅游者等在内的利益主体在乡村文旅融合

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局面。因

此,在分析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时需

要考虑利益相关者诉求差异引导下的策略变化所带

来的影响。其次,利益相关者不同的策略选择行为

会影响到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演变方向。

博弈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会收敛于(1,1,1),这表明三

方主体的积极互动和协商,会达到政府介入、供应方

积极参与融合、旅游者支持的理想模式,实现文旅融

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最后,无论是何

种演化稳定策略,政府都处于介入策略状态,这表明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推进演化系统的稳定,

政府制定的合理的奖惩制度会影响供应方的策略选

择,有助于促进企业积极创新,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

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推进乡村产业融

合,助力乡村振兴。

4.2 研究启示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利益相

关者的有限理性会在内外条件变化下走向不同的演

化趋势,因此需要重视不同阶段中利益相关者的行

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多元主体互动

的视角为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启示:

第一,重视政府在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中的

“黏合剂”作用。演化博弈模型结果显示存在多样的

演化稳定策略,而其中的共性则是政府均采用的参

与策略,这表明政府对三方形成稳定的收敛趋势具

有重要影响。之所以存在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是

51

魏 敏等: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第59页

因为受到政府参与策略力度大小的影响。政府需要

适时地调整对供给方包括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等的政

策支持和奖惩机制,进而在融合过程中协调各方关

系,发挥好“黏合剂”的作用。

第二,协调利益相关者发展理念。首先,需要了

解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供应方

和旅游者的诉求差异,如市场、资本、人力、技术、文

化资源。以实现参与主体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为目

标,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增长点,开发出具有活

力、质量优秀的乡村文旅融合产品。其次,考虑到不

同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各有差异,乡村目的地文旅融

合发展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具体权益诉

求,让参与者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才能更好地推

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机制构建。

加快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文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优惠政

策,充分吸纳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乡村领

域的文旅产业用地政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与孵化

政策等,让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早日转变为乡村文旅

融合发展的红利。此外,还需要研究出台乡村居游

共享和价值共创的保障性政策,引导本地居民以文

旅就业、文旅创业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以他们的乡

土情结和热情参与乡村文旅业态经营管理中,让所

有利益相关者共享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果。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

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dzb=true.

参考文献

[1] 巫程成,朱倩倩.我国文旅融合研究学术态势:基于

2009-2019年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数

据[J].旅游论坛,2019(6):64-74.

[2] 杨小冬.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人

民论坛,2022(24):81-83.

[3]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69-77.

[4] 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7):

157-164.

[5] 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

乡村旅 游 发 展 模 式 探 讨 [J].地 理 研 究,2012(11):

2094-2103.

[6]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

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7] 王心蕊,黄雅妮,黄凯洁.社会创业推动下乡村旅游

地共同富裕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23(3):

32-49.

[8] 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

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J].旅游学刊,2020(3):39-49.

[9] 王金伟,蓝浩洋,陈嘉菲.固守与重塑:乡村旅游介

入下传统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构:以北京爨底下村为

例[J].旅游学刊,2023(5):87-101.

[10] GUOZF,SUN L.Theplanning,developmentand

managementoftourism:thecase of Dangjia,an

ancientvillageinChina[J].Tourism management,

2016,56:52-62.

[11]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国乡

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知识图谱分

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9):1186-1200.

[12] 毕家萍,朱怡瑾,管婧婧.乡村旅游利益分配的村民

公平感知研究: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比较[J].旅游论

坛,2020(6):70-79.

[13] ZHANGYG,GUO YZ,JILL.Goingsomewhere

orforsomeone? TheSenseof Human PlaceScale

(SHPS)inChineserural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22,91:104530.

[14] JIN Y,XIH N,WANG X H,etal.Evaluationof

theintegrationpolicyinChina:doestheintegrationof

cultureandtourism promotetourism development?

[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22,97:103491.

[15] 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

理,2007(3):509-512.

[16] 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

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2):15-26.

[17] RICHARDSG.Culturaltourism:areviewofrecent

researchandtrends[J].Journalofhospitalityand

tourism management,2018,36:12-21

[18] GAOJ. WU B H.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ruraltourism:acasestudyofYuanjiavillage,

Shaanxiprovince,China[J].Tourism management,

2017,63:223-233.

[19] 宋瑞.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人

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24-35.

[20]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

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7):222-230.

[21] 何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

行政管理,2021(5):155-157.

[22] 邱峙澄.文旅融合理念的价值维度与乡村文化振兴

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9):51-55.

[23] 覃 建 雄.民 族 地 区 农 文 旅 融 合 驱 动 乡 村 振 兴 研 究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5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60页

[24] 雷明,王钰晴.交融与共生: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

运营机制与模式:基于三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36.

[25] 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2015(1):11-24.

[26] WU W Z,ZHANGLP,QIUFD.Determinantsof

tourismticketpricingforancientvillagesandtowns:

casestudiesfrom Jiangsu,Zhejiang,Shanghaiand

Anhuiprovinces[J].Tourism management,2017,

58:270-275.

[27] 陈纪.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对河

北省三个民族 乡 镇 的 民 族 志 考 察 [J].西 北 民 族 研

究,2022(4):127-135.

[28] 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

业协同发展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1(2):44-52.

[29] HELGADÓTTIRG.Cultureandsocietyintourism

contex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4,45:

184-185.

[30] 魏敏,魏海湘,许锐.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

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4):59-70.

[31] MWESIUMOD,HALFDANARSONJ,SHLOPAK

M.Navigatingtheearlystagesofalargesustainability-orientedruraltourism developmentproject:lessonsfrom Træna,Norway[J].Tourism management,2022,89:104456.

InherentLogicandImplementationPathof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

TourisminPromotingRuralRevitalization

WeiMin

1,XuRui

2,WeiHaixiang

3

(1.SchoolofManagement,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2.SchoolofAccounting,ResearchCenterfor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AccountingandEconomicDevelopment,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006,China;3.SchoolofLiterature,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XihuaUniversity,Chengdu610039,China)

Abstract:Ruralculturaltourismisanimportanttypeofruralcharacteristicindustry,aswellasacrucial

componentinindustrialrevitalization.Ithassignificantimpactsontheprotectionanddisseminationofruralculture,theprosperous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theincreaseofruralincome,an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lylivableruralenvironments.Thispaperfocusesontheinherentlogicofpromotingrural

revitalizationthrough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tanalyzesthespecificimpactprocessof

stakeholderbehaviorandinterac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ruralrevitalizationand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Thefindingsshowthat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canhaveanimpactoneconomicgrowth,ruralcultural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thusinfluencerural

revitalization.Thegovernmentplayscrucialroles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uralculturaland

tourismintegration,andthegovernmentneedstotimelyadjustitsrewardandpenaltymechanismsto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samongallpartiesduringtheintegrationprocess.Theobjectiveistomaximize

theinterestsofparticipatingentities,formnewadvantagesandgrowthpointsin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andcontributetoruralrevitalization.

Keywords: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ruralrevitalization;multiplestakeholders;evolutionary

game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53

魏 敏等: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第61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56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张新成1,高 楠1,白 凯2

(1.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2.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全国30个省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

序演化、地区差异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对深度融合发展

的作用路径加以解析。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文化服

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以及服务环境支撑4个子系统,10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

指标构成。但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发

展水平最高,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上升尤为明显,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呈现波动发展态势,而服务

人员保障子系统则处于低水平徘徊。就融合发展水平等级而言,东部领先省份类型居多;中部以领

先省份为主,发展相对活跃;西部地区省份以落后类型为主,未来上升空间较大。运用定性比较分

析方法,选取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分析了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3种路

径,即领先型、进步型、追赶及落后型。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054-11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

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为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新方

向。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成

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地区,乡村文化

旅游服务中心、文旅驿站等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公

共服务设施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

生活,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文

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既解决了乡村地区

用地紧张、人员短缺和内容单一的不足,也盘活了乡

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通过服务融合推动了

乡村文旅产业向更深层次的方向融合发展。在此背

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现状

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发

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者们针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现状和路径3个层面。在理

念研究上,李国新等认为,政府扶持的公益性服务这

一“共同点”属性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理论

前提[1]

;李阳指出,“主客共享”理念更有利于实现文

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在要素、资源和内容上实现共建

5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的范式、路径与效能研究”(23AZD051)资助。

[收稿日期]2023-07-15;[修回日期]2023-08-25

[作者简介]张新成(1992-),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

游,E-mail:reddblue123@163.com;高楠(1982-),男,山西稷山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运营与管理;白凯(197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者行为。

第62页

共享发展[2]

;陶俊等则提出,融合应该是建立在充分

尊重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各自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

的发展[3]

;毕绪龙也认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为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基础,融合发展的

功能互补有利于降低文化服务设施的闲置,提高服

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4]。

在现状研究上,陈小英等[5]、李阳[6]、申晓娟[7]、于志

兵[8]、赵玲[9]、刘润楠[10]、Nguyen等[11]、Lan等[12]、

Nekmahmud等[13]、Bernadett等[14]分 别 从 政 策 指

导、智慧平台构建、标准化发展、文化服务与乡村旅

游结合、服务区文化服务与旅游结合、智能文旅服

务、社区文旅服务、文旅服务政策以及乡村文旅服务

生态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

展的结合点。在路径研究上,陈慰等提出将服务融

合视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进而为文化和旅游

服务增添了新功能,促进产业与事业互动发展[15]。

黄俊、高文华等将图书馆视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融合发展的重要场域,借助图书馆广泛的服务能力,

强化其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16-17]

;陶俊、毕绪龙、陈

小英等则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唯有坚持开放

和协同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两大要

义,才能跳 出 各 自 领 域 的 固 化 模 式 并 不 断 创 新 发

展[3-5]。

虽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研究已有一

定的基础,但量化分析、理论发展与融合实践缺乏印

证,宏观尺度整体分析相对少见,乡村地区的探讨亟

待开拓和深入。据此,本研究以全国30个省份(不

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

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区差异

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定

性比较分析对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

径进行解析,以期为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理论

框架

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具有功能互补、

设施共享的融合发展特征,表现在:一方面,利用公

共文化服务的资源优势,通过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

形式,丰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文化内涵,强化服务场

景的体验属性;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旅游公共服务灵

活多样的特点,在文化站、文化活动场所中增加旅游

服务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灵活性,扩

大乡村文化的对外传播属性。总体上,在坚持“宜融

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下,可以概括为融合广度和

融合深度两个方面。就拓展融合广度而言,应强化

事业属性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

发展,而这离不开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的

支撑;就深化融合度而言,要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公

共服务由“物理分割”到“化学交融”发展,实现更深

层次和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可将之总结为文化服

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和机构服务拓展。据此,本研

究将从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

和服务环境支撑等4个方面,结合乡村地区文化和

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实践,全面构建起文化和旅

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体系(图1)。

图1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融合深度发展理论框架

具体而言,文化服务嵌入,是指公共文化服务活

动有效嵌入旅游公共服务之中,如乡村地区文艺演

出、文化宣传展览等活动融入旅游节事活动之中,既

丰富了乡村居民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地区文化旅游

对外吸引力;服务人员保障则是将原本乡村地区分

割的,且有限的文化及旅游服务人员重新整合为文

化和旅游综合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文化和旅游人力

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人力资源融合赋能文旅服务

融合发展;机构服务拓展是将乡村管理机构功能进

一步拓展,尤其是将农家书屋、村史展览馆、礼堂等

文化机构打造成为旅游指南、景点介绍等游客服务

站点,增加文化场馆的旅游服务功能;服务环境支撑

55

张新成等: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理论探索

第63页

则是以文旅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乡村地区已

有的公共服务资源,从而提升服务接待水平,通过总

体环境改善来营造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

展氛围,有助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满足文旅公共服

务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

1.2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有关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评

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涉及文

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较少。公共文化服务

和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基于国家旅游

公共服务规划开展,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旅

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三五”全国旅游

公共服务规划》等文件精神,从文化设施、文化广场、

群众文体活动以及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安全、

人力等方面构建的评价体系[18-20]。在综合现有研

究的基 础 上,本 文 围 绕 《“十 四 五”公 共 服 务 规 划》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件精神,以推动乡村振兴发

展为目标,从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

务拓展以及服务环境支撑等4个子系统出发,构建

包括10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文化和

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

建设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

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等。需要说明

的是,由于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统计资料的缺失,所以

本研究仅以其他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样本。

表1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层 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层 指标含义

文化服务

嵌入

服务人员

保障

机构服务

拓展

服务环境

支撑

文化演出活动

文化活动展览

文化娱乐服务

文化服务人员

旅游服务人员

文旅服务机构

管理服务机构

文旅消费市场

文旅配套服务

文旅接待服务

乡村文艺活动 表征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

艺术表演团体 表征乡村旅游的文化氛围

乡村举办文化展览 表征乡村旅游的文化浸润

乡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 表征乡村文娱事业的支持度

乡村文化站从业人员 表征乡村文化服务人力资源

乡镇住宿及餐饮业从业人员 表征乡村旅游服务人力资源

乡村服务咨询站点 表征乡村文旅一站式服务

乡村建设管理机构 表征统筹协调乡村文旅服务

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表征乡村文旅服务发展潜力

乡村公共厕所 表征乡村旅游厕所建设

乡村道路面积 表征乡村文旅交通服务

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比重 表征乡村文旅信息服务

乡村卫生室数 表征乡村文旅安全服务

乡镇住宿及餐饮单位 表征乡村文旅接待容量

1.3 研究方法

1.3.1 多元线性综合指数法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综合指数确定文化和旅游

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该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3

步:首先,为提高指标运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极差

标准法[21]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换算。其次,利用

指标离散程度的信息熵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最后,采用多元指标综合加权方法计算最终值,算式

如下[22]:

yk =∑

l

j=1

wkj ×uij,wk1 +wk2 +…+wkj =1,(1)

Y=∑

8

k=1

Wk ×yik,W1 +W2 +…+W8 =1. (2)

式(1)、式(2)中:l表示第k 个指标层所包含的

具体指标数,yk 表示第k 个指标层指数,Wkj 表示

第k 个指标层权重,Wkj 表示第j 项具体指标相对

于维度指标k 的权重,Y 表示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

服务融合发展水平。

5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64页

1.3.2 模糊定性分析法

模糊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探讨影响因素与结果

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具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优点,

且该方法能够避免因同时存在多个前因条件导致多

重共线性问题,能够显著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为此,

本研究将利用模糊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乡村地区文化

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成因。算式如下[18]:

Consistency(X,Y)=∑min(xi,yi)/∑xi Coverage(X,Y)= ∑min(xi,yi)/∑yi .(3)

式(3)中:X、Y 分别代表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集

合;Consisteny、Coverage分别表示一致性和覆盖率,

前者是判断前因变量组合的充分条件,后者则是必要

性条件。此外,本研究中所有数据校准采用最小值、

均值和最大值的(0,0.5,1)3值模糊集校准方法[23]。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演化趋势

由图2可知,2006—2020年乡村文化和旅游公

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介于0.445~0.619,大致可以

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2006—2010年攀升时期(阶

段1),2011—2015 年 波 动 时 期 (阶 段 2),2016—

2020年平缓上升时期(阶段3),整体与国家五年规

划周期相吻合。

阶段1为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

初期阶段,正处于由“无”到“有”的过渡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

台,旨在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部分地

区通过尝试增加旅游休闲功能,满足群众日益多样

化的文化需求。阶段 2 为融合发展的过渡调整时

期,经 过 上 一 个 时 期 的 发 展,融 合 水 平 明 显 提 升。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进一

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的意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等政策陆续实施,

更强调健 全 和 完 善 文 化 和 旅 游 公 共 服 务 体 系,由

“有”到“优”的调整时期。阶段3为融合发展的提升

阶段,但总体提升幅度并不高。《关于促进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次强调突出乡村旅游

的文化特色。这一时期存在服务供给与需求失配,

表现在 服 务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不 足 问 题,是 由 “优”到

“精”的发展时期。

从子系统演化的趋势来看:文化服务嵌入水平介

于0.491~0.685,呈现波动上升发展态势,作为乡村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文化服务从

嵌入到功能发挥、由分割到交融、由“宜融”到“能融”

是个复杂的过程;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发展水平介

于0.229~0.421,呈现起伏波动发展态势,作为乡

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人才供给保障,其上

升发展具有间断性和不可连续性的特点,表明未来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人员保障上升潜力较大;机构

服务拓展子系统发展水平介于0.335~0.674,呈现

上升发展趋势,机构功能拓展有利于文化和旅游公

共服务融合中,针对服务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优化

配置,保障服务融合活动的有秩序开展;服务环境支

撑子系统整体发展水平最高,介于0.551~0.799,

虽然整体发展有所波动,但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

发展,道路、卫生、信息、住宿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

系建设日益完善,为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提

供了环境支撑。

图2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57

张新成等: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理论探索

第65页

2.2 地区发展差异

从图 3a 可 知,2006—2010 年、2011—2015 年、

2016—2020年3个时期内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发展

水平最高的省份均为河南,而发展水平最低的省份分

别为:宁夏、海南、天津,3个时期最高值和最低值差

值依次为:0.698、0.702、0.741,表明文化服务嵌入地

区极差值呈现上升的扩大化趋势,具有强者愈强的马

太效应特征。为进一步解析文化服务嵌入水平的时

空演化特征,本研究采用 Q 形聚类方法,即通过平方

欧式距离K 平均值度量观测值之间的类比情况进行

分组[25]。据此,运用该聚类方法将我国30个省(区、

市)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

等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五大类,并绘制了各子系

统发展水平时空转移轨迹(图4)。就文化服务嵌入

子系统而言(图4a),2006—2020年,河南、四川始终

处于高水平类型。天津、辽宁、海南、吉林、黑龙江、内

蒙古、青海、宁夏始终处于低水平类型。就等级升迁

类型而言,河北升迁至较高水平类型,北京、上海、江

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

西升迁至中等水平类型,山西、广西、甘肃等则升迁至

较低水平类型。总之,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省份等级

升迁相对活跃,但中等以下类型仍旧占据多数。

图3 地区子系统发展水平演化趋势

5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66页

图4 地区子系统发展水平时空转移轨迹

从图3b可知,3个时期内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

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均为河南,而发展水平最低的

省份分别为:宁夏、海南、天津,3个时期最高值和最

低值差值依次为:0.698、0.702、0.741,表明服务人

员保障发展水平地区极差值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

应特征。通过进一步聚类测算可知(图4b),2006—

2020年,仅河南、四川始终处于高水平类型;上海始

终处于中等水平类型;天津、辽宁、海南、吉林、黑龙

江、内蒙古、青海、宁夏则始终处于低水平类型,数量

上以中西部省份占据多数。就等级升迁类型而言,

河北升迁至较高水平类型;江苏、浙江、广东、安徽、

湖北、贵州、云南、陕西升迁至中等水平类型;北京、

山东、山西、甘肃、广西则升迁至较低水平类型,共有

14个省份实现等级升迁,整体发展相对活跃,但发

展水平仍旧偏低,未来上升潜力较大。

从图3c可知,3个时期内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

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均为河南,而发展水平最低的

省份分别为青海、海南、天津,3个时期最高值和最

低值差值依次为:0.594、0.751、0.726,表明机构服

务拓展发展水平地区极差值呈现先升后降的倒“V”

型特征,地区差距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进一步聚类

测算可知(图4c),2006—2020年河南、四川始终处

于高水平类型,天津、辽宁、海南、吉林、黑龙江、内蒙

古、青海、宁夏始终处于低水平类型。就等级升迁类

型而言,河北、江西、湖南、云南升迁至较高水平类

型,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湖北、广西、

贵州、甘肃升迁至中等水平类型,北京、福建、山西、重

庆、陕西升迁至较低水平类型,共有19个省份实现了

等级升迁发展,表明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虽然整体水

平不高,但发展相对活跃,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图3d可知,3个时期内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

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山东、广东,而最

59

张新成等: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理论探索

第67页

高值的省份依次为:青海、青海、海南,3个时期最高

值和最低值差值依次为:0.623、0.646、0.669,表明

服务环境支撑地区极差值呈现上升的扩大化趋势,

具有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特征。通过进一步聚类测

算可知(图4d),2006—2020年江苏、浙江、福建、山

东、广东、四川始终处于高水平类型,且多来源于东

部地区。北京、辽宁、安徽、湖南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类型,吉林、贵州、云南、陕西则始终处于中等水平类

型,甘肃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类型;青海、海南则始终

处于低水平类型。就等级升迁类型而言,山西、江

西、河南由中等类型升迁至较高水平类型,天津、内

蒙古、重庆则由较低类型升迁至中等类型,新疆由低

水平类型升迁至较低水平类型。总之,中西部省份

等级升迁相对活跃,但整体等级仍旧偏低,仍存在

76.67%的省份在观察期内等级变迁现象尚未显现,

表明观察期内各省份服务环境支撑水平总体波幅相

对不高。

为科学界定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水平等级,本研究在借鉴陈景 华 等[25]研 究 的 基 础

上,根据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将融合发展等级划分

为领先省份、进步省份、追赶省份和落后省份等4种

类型,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3个发展时期而言,河

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安徽、河南、湖南、

四川始终处于领先类型,且多数为东部地区省份。

北京、江西、湖北始终处于进步类型,以中部地区省

份为主,在文化演出活动、文化活动展览、文化娱乐

服务上亟待强化;广西、重庆、贵州始终处于追赶类

型,在文旅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机构上存在明显不

足;天津、海南、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则始终处于落后类型,以西部地区省份为主。从等

级类型升迁演化来看:江西由进步类型升迁为领先

类型,山西、云南由追赶类型升迁为进步类型,以中

部省份为主,表明中部省份在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

服务融合发展成效上升显著,融合发展相对活跃。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省份则以落后类型为主,未来上

升空间较大。

表2 我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分类

分类 2006—2010年 2011—2015年 2016—2020年

领先省份:融合水平

大于 E(均值)+0.5*SD(标准

差)的省份

河北、上海、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安徽、

河南、湖南、四川

河北、江苏、浙江、福建、

山东、广东、安徽、河南、

湖南、四川

河北、江苏、浙江、福建、

山东、广东、安徽、江西、

河南、湖南、四川

进步省 份:融 合 水 平 介 于 E(均

值)+0.5*SD(标准差)与均值

之间的省份

北京、辽宁、江西、湖北、

陕西

北京、辽宁、上海、江西、

山西、湖北

北京、上海、山西、湖北、

云南、陕西

追赶省份:融合水平低于均值与

E(均值)-0.5*SD(标准差)之

间的省份

山西、黑龙江、广西、重庆、

贵州、云南

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

云南、陕西

辽宁、广西、重庆、贵州

落后省 份:融 合 水 平 小 于 E(均

值)-0.5*SD(标准差)的省份

天津、海南、吉林、内蒙古、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天津、海南、吉林、内蒙古、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

3 影响因素与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识别

由于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

展和服务环境支撑本身的异质化属性,在促进乡村

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发

挥的作用势必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在多重因素相互

交织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路径,进而形成领

先、进步、追赶和落后等不同融合发展类型。也就是

说,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是多重

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拟通过fsQCA

模型,分别将4个子系统进行前因条件构型组合分

析,以厘清不同影响因素在推进融合过程中所发挥

的作用,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深度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路径。基于此,本研究构

6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68页

建了涵盖4个变量和10个二级指标的前因条件构型

(图5),通过分析各个前因条件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

对融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探析乡村地区文化

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组态路径。

图5 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深度融合发展的前因条件

进一步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地区文

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作为结果变

量,将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

和服务环境支撑作为前因条件变量,构建乡村地区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影响路径组合

模式。本研究对融合结果变量和各个前因变量展开

校准,所有数据均在前述指标测算的基础上,按照

fsQCA 模型数据校准要求,依照95%、50%、5%分

位数依次作为完全隶属、交叉隶属和完全不隶属点。

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组态均满足一致性要求,具备

统计意义上的可靠性,结果可划分为以下3类:

(1)领先型融合发展路径。路径1的一致性为

1,能够解释34.7%的案例,其典型代表为河北、江

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该组态的核心要素包

括“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服务环境支撑”,

表3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序号 路径(构型组合) 原始覆盖率 唯一覆盖率 一致性

1 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服务环境支撑 0.347 0.133 1

2 -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服务环境支撑 0.225 0.084 1

3 -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服务环境支撑 0.477 0.129 0.868

总体解的覆盖率:0.906

总体解的一致性:1

注:“-”表示“非”,“*”表示“和”。

其中“文化服务嵌入”为空白条件。文化服务嵌入子

系统作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交集面和

切入点,有利于将文化内涵注入旅游服务之中,能够

增强旅游服务的文化体验,有利于改善乡村文化旅

游形象,从而提高乡村地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但

是,在路径1中,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的缺失,一定

程度上会抑制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化。

(2)进步型融合发展路径。路径2的一致性为

1,能够解释22.5%的案例,其典型代表为北京、上

海、湖北、山西等省份。该组态的核心要素包括“机

构服务拓展”“服务环境支撑”,辅助要素为“文化服

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通过与路径1相比可知,

路径2中“服务人员保障”这一前因条件对融合结果

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文旅服务人员既是一种有形

资源,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又是一

种无形的储备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原本相互分

割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走向融合发展进程,加之

乡村地区文化服务人员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相对紧

缺,如何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发挥成为当前融

合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3)追赶及落后型融合发展路径。路径3的一

致性为0.868,能够解释47.7%的案例,其典型代表

为辽宁、广西、重庆、贵州、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

等省份。该组路径的核心要素为“服务环境支撑”,

辅助要素为“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

服务拓展”。通过与路径1和路径2相比可知,路径

3中“机构服务拓展”驱动作用并不显著,体现在机

构缺失产生的服务管理不足。服务环境中的设施虽

然不能直接纳入融合发展核心范畴,但其具有“主客

共享”属性,能够保障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乡村

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机构服务拓展”能够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入

61

张新成等: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理论探索

第69页

旅游公共服务之中,如整合文化礼堂与游客服务站,

从而催生乡村文旅服务中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 论

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可以划分为:2006—

2010年攀升、2011—2015年波动、2016—2020年平

缓上升3个发展时期,依次呈现从“无”到“有”、从

“有”到“优”和从“优”到“精”的演化特征。从子系统

演化趋势来看并就地区发展差异而言,高水平类型

多来源于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等级升迁相对活

跃。具体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各省份等级升迁相对

活跃,但中等以下类型仍旧占据多数。机构服务拓

展子系统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发展相对活跃,拥有

较大的发展潜力。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发展水平整

体不高,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整体等级变迁现象尚

未显现,发展水平总体波动幅度相对不高。就融合

发展水平等级而言,东部领先省份类型居多;中部以

领先省份为主,发展相对活跃;西部地区省份以落后

类型为主,未来上升空间较大。

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组态

路径包括3种,即领先型融合发展路径、进步型融合

发展路径和追赶及落后型融合发展路径。

4.2 讨 论

已有研究关注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什么

和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但理论探讨较多,

鲜有研究展开实证探讨,且研究案例多来源于城市

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文化街区、广场等,

反而较少关注反映特色民俗和文艺的乡村地区,尤

其是对乡村文旅中心、文旅驿站等的发展关注较少。

据此,首先,本研究基于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

合发展实践,在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

下,提出拓展融合广度和深化融合度两个方面,回答

了性质和功能上存在差异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

共服务究竟融合什么的问题,具体从文化服务嵌入、

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等方面回答了哪些方

面“宜融”和“能融”,有益于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

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其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

区差异和等级分类方面揭示了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

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划分为领先

省份、进步省份、追赶省份和落后省份4种类型,为

从量化的视角评估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

展提供了思路;最后,提出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

保障、机构服务拓展和服务环境支撑共同作用于文

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且愈趋向于高等级类

型发展,愈需要重视文化服务的嵌入、服务人员保障

等软件条件的建设,这将为推动乡村地区文化和旅

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此

外,本研究仅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乡村文化和

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问题,囿于数据指标获取

的限制,造成因乡村文旅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村史展览馆、非遗工坊、文化广

场等指标的缺失,无法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引致

难以全方位探讨融合发展水平,未来可通过选取典

型案例地,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一步获取缺失

数据。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前瞻

[J].图书馆建设,2023(2):13-17.

[2] 李阳.主客共享 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

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展望[J].图书馆论坛,2021(10):

8-13.

[3] 陶俊,陈秦钦.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J].图书馆论坛,2023(10):47-54.

[4] 毕绪龙.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和

路径思考[J].文化艺术研究,2020(4):1-7.

[5] 陈小英,曾志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理论与实

践[J].福 建 论 坛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2020(12):109-

117.

[6] 李阳.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平台融合发

展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2(5):26-34.

[7] 申晓娟.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J].

图书馆建设,2023(2):18-29.

[8] 于志兵.乡村旅游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研究

[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2):54-57.

[9] 赵玲.高 速 公 路 “服 务 区 + 旅 游”融 合 发 展 模 式 研 究

[J].产业创新研究,2023(8):86-88.

[10] 刘润楠.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3(1):109-114.

[11] NGUYENTT,CAMACHOD,JUNGJE.Identifying and ranking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n

geotaggedsocial mediaforsmartculturaltourism

services[J].Personal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6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70页

2017(12):267-279.

[12] LANLT,HANG N T,HUY D T N.Developing

localculturalfeaturesthrough communitytourism

servicesinHaGiangProvince,Vietnam[J].Revista

geintec-gestaoinovacaoetecnologias,2021(3):2261-

2275.

[13] NEKMAHMUD M,HASSANA .TourismProducts

andServicesinBangladesh:InSearchofPolicyand

DevelopmentFrameworks[M]//HASSAN A,Ed.

Tourismproductsandservicesinbangladesh.Singapore:springersingapore,2021:3-24.

[14] CSURGÓB,SMITH M K .Culturalheritage,sense

ofplaceandtourism:anAnalysisofculturalecosystemservicesinruralhungary[J].Sustainability,2022

(12):7035.

[15] 陈慰,巫志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问题、战

略及机制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20(2):1-12.

[16] 黄俊,余凯璇.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文化旅游服务

模式探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3(2):59-63.

[17] 高文华,张大尧.图书馆:支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

系融合发展创新实践[J].图书馆建设,2020(6):158-

168.

[18] 张新成.中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时空演化及成因

分析[J].旅游学刊,2021(11):26-39.

[19] 张新成,高楠,王琳艳.我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多元系

统协同水平时空演化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干旱区

地理,2022(1):298-309.

[20] 高楠,张新成,王琳艳.中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时

空格局与形成机理[J].地理科学,2021(2):252-260.

[21] 高楠,张新成,王琳艳,等.中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

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8(6):10-19.

[22] 张新成,高楠,王琳艳.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

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统 计 与 决 策,

2023(7):96-100.

[23] 张新成,高楠,王琳艳,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以红色旅游城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22(6):1927-1937.

[24] 马慧强,燕明琪,李岚,等.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时

空演化及形成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8(3):190-

199.

[25] 陈景华,陈姚,陈敏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

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12):108-126.

Researchonthe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theDeepIntegrationof

CulturalandTourismPublicServicesinRuralAreas

ZhangXincheng

1,GaoNan

1,BaiKai

2

(1.SchoolofCulture,Tourism,andJournalism,ShanxiUniversityof

FinanceandEconomics,Taiyuan030031,China;

2.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bstract:WiththeproposaloftheNational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ruralareas,asakeyareaforthe

constructionofculturalandtourism publicservices,haveemerged withanumberofnewculturaland

tourismpublicservicefacilitiessuchasruralculturalandtourismservicecenters’culturalandtourismstations'whichnotonlyenrichtheculturallifeofruralresidents,butalsoprovidedeeperculturalexperiences

fortourists.

Thisstudytakesthedeep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cultureandtourismpublicservicesin30

provincesofChinaastheresearchobject,discussesitsspatio-tempo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fromthe

perspectiveofsystemtimingevolution,regionaldifferencesandhierarchicalclassification,andfurtheruses

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toanalyzetherolepathofdeepintegrationdevelopment.Researchhas

foundthat:(1)The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deepintegrationdevelopmentofruralcultureand

63

张新成等: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理论探索

第71页

tourismpublicservicesconsistsoffoursubsystems(culturalserviceembedding,servicepersonnelguarantee,institutionalserviceexpansion,andserviceenvironmentsupport),10primaryindicators,and14secondaryindicators;(2)TheoveralllevelofintegrateddevelopmentofruralcultureandtourismpublicservicesinChinaisrelativelylow,withthehighestlevelofdevelopmentintheserviceenvironmentsupport

subsystem,particularlyintheinstitutionalserviceexpansionsubsystem.Theembeddedsubsystemofculturalservicesshowsafluctuatingdevelopmenttrend,whiletheservicepersonnelintegrationsubsystemis

hoveringatalowlevel;(3)Intermsofthelevelofintegrateddevelopment,thetypesofleadingprovinces

aremostlyintheeasternregion,andthecentralregionismainlydominatedbyleadingprovinces,withrelativelyactivedevelopment;thewesternregion'sprovincesaremainlyofbackwardtypes,withgreaterpotentialforfuturegrowth;(4)Byusing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 methodandselectingdifferent

combinationsofinfluencingfactors,threeconfigurationpathsfor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aland

tourismpublicservicesinruralareasareconstructed,namely,leading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h,progressive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h,catchingupandbackward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h.

Theinnovationofthisstudyliesinadheringtotheprincipleof‘integrationwhenappropriate,andintegrationwhenpossible’,proposingtwoaspects:expandingthebreadthofintegrationanddeepeningthedegree

ofintegration.Itanswersthequestionofwhatexactlyistheintegrat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and

tourismpublicservicesthatdifferinnatureandfunction.Specifically,itanswersthequestionsofthedeep

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cultureandtourismpublicservicesintermsofculturalserviceembedding,servicepersonnelguarantee,institutionalserviceexpansion,andserviceenvironmentsupport.Itis

beneficialtoimprovethetheoreticalframeworkforthedeep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alandtourism

publicservicesintheruralareas.

Inaddition,theshortcomingsofthisstudylieinonlyexploringthe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

cultureandtourismpublicservicesfromamacroperspective.Duetolimitationsindataacquisition,indicatorssuchasruralculturalandtourismservicecenters,touristservicecenters,ruralbookstores,cultural

auditoriums,villagehistoryexhibitionhall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orkshops,andculturalsquares

aremissing,makingitdifficulttoincludethemin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comprehensivelyexplorethelevelof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Inthefuture,missingdatacanbefurtherobtainedbyselectingtypicalcasestudiesandconductingon-siteresearch.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culturalandtourismpublicservices;deepintegration;configurationpaths

[责任编辑:吕观盛]

6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72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57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江金波a,b,王 超a,b

(1.华南理工大学 a.旅游管理系;b.广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新时期文旅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厘清我国文旅融合进程中暴露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的深层矛盾,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以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

元(不含西藏、香港、澳门与台湾)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面板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构建指体系并运

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研究期内各省(区、市)文旅融合水平,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

间分布态势的驱动因子。研究发现:我国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但处于稳步上升的阶

段,按区域来讲,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呈现东高西低,具有从沿海省市扩散至内陆的态势;区域创新能力、数字化程度是文旅融合发展的

核心驱动因子,且二维交互关系中资源禀赋∩区域创新水平对其影响最大。研究系统展示了中国

省域文旅融合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化文旅融合提供了“技术-组织-环境”的理论框架,对文旅

融合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旅融合;态势演变;技术-组织-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065-12

产业融合发展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趋势

之一,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旅产业

已成为众多国家支柱性产业[1]。近10年来,我国系

列文旅政策研制与实施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正向纵

深推进。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

建文化和旅游部,从行政体制上保障文旅融合发展。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

展规划》,提出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

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国家政策带

动以及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近年

来稳步增长,文旅融合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但由

于“看不见的手”市场环境与“看得见的手”政策体系

及其他因素均存在区域差异性,技术与政策创新扩

散同样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区间仍存在两大

产业发展速度、水平上差异。为进一步助推我国文

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必须厘清我国文旅融合进程中暴露出的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矛盾,着力破解区域

文旅融合的要素驱动难题,以推动我国文旅融合的

6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3ZDA091);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 “政 策 创 新 的 时 空 扩 散、效 应 评 估 及 其 路 径 优 化 研 究———以 中 国 文 化 和 旅 游 产 业 融 合 政 策 为 例”

(4227123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效应及其空间格局研究”(2021A1515011627);广

州市人文社会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广 州 文 化 和 旅 游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基 地 )“广 州 文 化 和 旅 游 融 合 效 应 及 其 空 间 格 局”

(ZKXM202135)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3-07-15;[修回日期]2023-08-15

[作者简介]江金波(1966-),男,江西上饶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创新、

区域旅游发展、文旅融合等,E-mail:jbjiang@scut.edu.cn;王超(1997-),男,四川西充人,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博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等,E-mail:wangchao3170@126.com,通讯作者。

第73页

持续与协调发展。

披检文献,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文化与旅游关系

思辨、文旅融合测度与时空态势、效应、影响因素与

融合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学者从资源视角[2]、产

品视角[3]、产业视角[4]与市场视角[5]等探究了文化

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并以全国等宏观尺度[6,7],

文化带经 济 带 与 城 市 群 等 中 观 尺 度[8-12],以 及 县

域、国家公园与传统古村落等微观尺度[13-15],运用

耦合协调度模型[8,14,16]、数据包络模型[7]等方式评

价文旅融合水平,证实了文旅融合能带动产业内外

资源互补并助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17-18],且能建构

旅游者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延长文旅产业价值链,

为保护与发扬文化提供支撑[3]。经济增长与文化认

同有效提升了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感[19-20]。乡

村作为文旅融合领域重要研究靶区,被证实能提升

村落集体与个体的收入,提升居民地方认同感以及

精神风貌[13]。

目前,如何推动文旅融合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技术 革 新 是 产 业 融 合 的 内 在 原 因[21],Tornatzky

等[22]首次 提 出 了 分 析 企 业 信 息 技 术 采 纳 行 为 的

TOE框架,并 运 用 到 了 产 业 融 合 领 域 中[23]333-341。

该框架认为技术应用效果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3

个层面的影响。先验研究主要从“技术”“组织”“环

境”某方面揭示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

制,技术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组织(机构)融合是

文旅融合制度前提和有利条件,产业生态和政策环

境促进文旅融合持续保障。从技术层面分析,产业

融合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21,24]。数字

技术依托于数据资源、智慧平台与数字设施等促进

文化与旅游产业投入要素的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间

知识、信息共创共享和要素、产品与服务的供求精准

衔接,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并以算力与算法开发具

有高度沉浸感、真实感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加速塑造

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及其价值链。部分学者指出非

遗资源数字化[25-26]与元宇宙数字技术[27-28]能正向

影响文旅融合。从组织层面分析,政府通过金融支

持、财政支出等方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同时也发挥

市场监管职能作用,降低文旅融合进程中的市场失

灵或价格扭曲的风险[29]。崔凤军等指出,机构改革

能正向促进文旅融合效果,但新组建的文旅机构运

行时间较短,尚未产生实质性的行政合力[30]。从环

境层面分析,产业竞争理论认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

的外部环境主要有资源约束、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

发展水平等方面[23]333-341。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

求以及有限的资源储量能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走向

融合发展的道路。而市场环境可通过价格机制驱动

文化与旅游产业间人才、知识等资源的高效配置。

综上可知,与本研究相关文献多集中于某文旅

融合因素的静态性分析,研究尺度较小,尤其缺乏从

区域动态视角综合探究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具体来

讲,首先,当前研究聚焦于城市群等中观尺度,以城

市群、经济带等为尺度不利于检视我国文旅融合分

布态势,需进一步巩固宏观尺度的研究成果。其次,

学者虽从“技术”“组织”“环境”某一维度探究对文旅

融合的效用,但构建统一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实证探

究影响因素对文旅融合的研究仍较少。最后,揭示

空间分布态势的驱动机制大多采用了传统的地理探

测器分析法,人为主观因素可能导致驱动因子的数

据离散方式不具有最优解。故本研究将以2011-

201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不含西藏、香港、

澳门与台湾)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面板数据作为

基础,以文旅产业融合(以下简称“文旅融合”)为主

导,通过构建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研

究期内各省(区、市)文旅融合水平,甄选“技术-组

织-环境”(TOE)驱动因子,运用最优参数的地理

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布态势的驱动机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体系的权重

(见表2),计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然后运

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最后运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

(1)子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数模型。通过指

标体系,构建我国省域旅游 T(x)、C(y)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函数:

T(x)=∑

n

i=1

aiX

'

i,C(y)=∑

n

i=1

biY

'

i. (1)

式中:T(x),C(y)分别表示旅游、文化系统的

综合发展水平指数,a、b 分别表示旅游、文化系统指

标权重,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计算(见表2)。X

'

i 与

Y

'

i 分别表示指标经过极差标准化后的无量纲值。

(2)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刻画文

旅产业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算式如下:

6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74页

C =

C(y)T(x)

C(y)+T(x) /2

2

?

?

??

?

?

??

1/2

, (2)

D = C × αT(x)+βC(y) . (3)

式中:C 为耦合度得分;D 为耦合协调度得分;

C(y)、T(x)分别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评

价得分;α、β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得分的待定系数,

其中C 与D 取值范围均为[0,1]。本文认为,文化

与旅游产业对文旅融合发展均等重要,故设系数为

α=β=0.5。

耦合度C 的大小可反映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程

度;参考王成等研究,将C 划分为低耦合、拮抗、磨合与

协调耦合时期[31]。D 表征两子系统协调程度,当D 接

近1时,表明子系统间越接近优质协调状态,以0.3、

0.6为临界点,将D 划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阶段。

表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耦合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度 耦合等级 耦合协调度 协调等级 耦合协调度 协调等级

0.0 无耦合关系 [0.0,0.1) 极度失调 [0.6,0.7) 初级协调

(0.0,0.3] 低水平耦合 [0.1,0.2) 严重失调 [0.7,0.8) 中级协调

(0.3,0.5] 拮抗阶段 [0.2,0.3) 中度失调 [0.8,0.9) 良好协调

(0.5,0.8] 磨合阶段 [0.3,0.4) 轻度失调 [0.9,1.0) 优质协调

(0.8,1.0) 高水平耦合 [0.4,0.5) 濒临失调

1.0 良性共振耦合 [0.5,0.6) 勉强协调

表2 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类型 一级指标 指标体系 极性 权重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要素投入

产出效益

要素投入

产出效益

旅游总收入/亿元 + 0.157

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 0.147

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万人次 + 0.117

3星级以上饭店数/家 + 0.127

A 级景区总数/个 + 0.148

限额以上住宿与餐饮业数量/个 + 0.170

旅行社数量/个 + 0.135

人均文物事业费/元/人 + 0.070

出版图书总印数/亿册 + 0.063

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平均营业收入/万元 + 0.235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万元 + 0.124

博物馆参观人次/万人次 + 0.071

公共图书馆数量/个 + 0.055

博物馆数量/个 + 0.065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量/个 + 0.087

艺术表演团体数/个 + 0.060

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个 + 0.066

人均图书馆藏数量/册 + 0.105

67

江金波等: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75页

(3)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在环

境、社会、地理等学科已得到广泛运用。为了确定数

据离散化的最优方法与最优分类[32],故本文运用最

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模块定量研究驱动

因子对文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算式为:

q=1-

L

h=1

Nhδ

2

h

2 =1-

SSW

SST

,

SSW =∑

L

h=1

Nhδ

2

h,SST =Nδ

2 .

(4)

式中:SSW 为层内方差和;SST 为全区总方差;

0≤q≤1,q值越大表明驱动因子 X 对文旅融合的耦

合协调度Y 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q=1表示

驱动因子完全控制耦合协调度Y 的空间分布,同时解

释能力达到100%;q=0则表示二者毫无关系。

1.2 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充分结合相关成果并考虑数据可得性,

构建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表示某

省(区、市)文旅融合水平。基于市场运行的角度来

看,文旅产业主要由生产与消费两个基本环节构成。

生产环节是产业的多要素投入,消费则是有效需求

满足[9]。根据生产函数的定义,衡量文化和旅游产

业的一级指标可以划分为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益。具

体来讲,旅游业被视作经济产业,劳动力、资本和土

地被视作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要素。参考已有

学者研究,甄选了旅行社、限额以上住宿与餐饮业数

量、A 级景区总数以及3星级以上饭店数指标作为

生产要素,经济收入、接待人数、接待入境过夜游客

总人数等指标作为产出效益,旅游用地因无法度量,

故因而暂未纳入。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主要为博物

馆、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艺术市场经营单位等方

面,而产出效益主要有人均文物事业费、出版图书总

印数、艺术表演团体数等产出效益。

1.3 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选取了中国

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暂不含西藏、香港、

澳门与台湾。并将研究期设定为 2011-2019 年。

研究所需要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

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旅游

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与统计公

报,EPS数据库的《中国旅游数据库》《中国文化数

据库》《中国交通数据库》《中国第三产业数据库》《中

国宏观经济数据库》(2011-2019年),区域创新能

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1-2019年),个

别缺失数据通过邻近年份数值插补,为消除价格波

动影响,价格型数据均做平减处理。

2 中国省域文旅融合耦合协调态势的时空

演化特征

经过 TOPSIS熵值法计算得到不同年份间的文化

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得分后,根据等距分类方式并

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求解2011、2015与2019年中国省

(区、市)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如表3所示。

表3 2011年、2015年与2019年中国省域文旅融合耦合协调态势

地区

2011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2015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2019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北京 0.340 0.080 0.786 0.406 0.359 0.145 0.906 0.478 0.501 0.258 0.947 0.599

天津 0.092 0.049 0.953 0.259 0.136 0.074 0.955 0.316 0.196 0.122 0.973 0.393

河北 0.185 0.147 0.993 0.406 0.253 0.181 0.986 0.463 0.395 0.208 0.950 0.535

黑龙江 0.142 0.109 0.991 0.353 0.164 0.118 0.987 0.373 0.179 0.125 0.984 0.387

吉林 0.092 0.085 0.999 0.297 0.133 0.096 0.987 0.336 0.174 0.120 0.983 0.380

上海 0.260 0.167 0.976 0.457 0.297 0.216 0.988 0.503 0.377 0.329 0.998 0.593

江苏 0.432 0.243 0.960 0.569 0.540 0.299 0.958 0.634 0.680 0.383 0.960 0.715

浙江 0.397 0.199 0.944 0.530 0.482 0.305 0.975 0.619 0.630 0.426 0.981 0.720

6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76页

续表3

地区

2011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2015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2019

旅游

产业

文化

产业

C D

福建 0.174 0.120 0.983 0.380 0.234 0.134 0.962 0.421 0.393 0.180 0.929 0.516

山东 0.451 0.188 0.911 0.540 0.539 0.263 0.939 0.613 0.679 0.362 0.953 0.704

广东 0.388 0.221 0.962 0.541 0.479 0.270 0.960 0.600 0.685 0.395 0.963 0.721

海南 0.054 0.036 0.981 0.210 0.064 0.034 0.951 0.216 0.098 0.065 0.980 0.283

山西 0.138 0.119 0.997 0.358 0.185 0.133 0.986 0.396 0.292 0.170 0.965 0.472

安徽 0.218 0.184 0.996 0.448 0.315 0.232 0.989 0.520 0.434 0.307 0.985 0.604

江西 0.122 0.126 1.000 0.352 0.209 0.144 0.983 0.417 0.405 0.169 0.912 0.512

河南 0.229 0.178 0.992 0.450 0.302 0.239 0.993 0.518 0.459 0.358 0.992 0.637

湖北 0.233 0.137 0.965 0.423 0.319 0.159 0.942 0.474 0.383 0.209 0.956 0.532

湖南 0.200 0.174 0.998 0.432 0.279 0.219 0.993 0.497 0.432 0.263 0.970 0.581

内蒙古 0.122 0.093 0.991 0.327 0.184 0.121 0.979 0.386 0.224 0.137 0.970 0.419

广西 0.140 0.113 0.994 0.355 0.224 0.139 0.972 0.420 0.433 0.147 0.869 0.502

重庆 0.125 0.089 0.986 0.324 0.203 0.130 0.976 0.403 0.354 0.193 0.956 0.511

四川 0.188 0.252 0.989 0.466 0.260 0.298 0.998 0.528 0.405 0.338 0.996 0.608

贵州 0.100 0.079 0.993 0.298 0.181 0.097 0.953 0.365 0.418 0.124 0.840 0.477

云南 0.185 0.134 0.987 0.397 0.266 0.160 0.968 0.454 0.476 0.177 0.890 0.539

陕西 0.162 0.118 0.988 0.372 0.248 0.156 0.974 0.444 0.411 0.207 0.944 0.541

甘肃 0.083 0.091 0.999 0.294 0.122 0.112 0.999 0.342 0.195 0.156 0.994 0.418

辽宁 0.259 0.133 0.948 0.431 0.280 0.141 0.945 0.446 0.361 0.143 0.901 0.476

青海 0.016 0.041 0.899 0.160 0.041 0.058 0.986 0.221 0.089 0.091 1.000 0.300

宁夏 0.010 0.036 0.832 0.139 0.026 0.055 0.930 0.194 0.031 0.075 0.911 0.220

新疆 0.121 0.092 0.990 0.325 0.137 0.112 0.995 0.352 0.252 0.108 0.917 0.407

2.1 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时序分析

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2011-2019年我国省域

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测算出文旅产业耦合度(图1a),进而测算出研究期

内各个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按照我国对四大区

域的划分方式,绘制了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的

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图(图1b),据此对我国文旅融

合态势展开时序性分析。

由图1a可知,2011—2019年,文旅产业的综合

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且旅游产业>文化

产业。具体来看,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从2011年

的0.127提高至2019年的0.207,增幅为62.99%。

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0.182上升至

2019年的0.351,增幅为92.86%。究其原因,旅游

产业具有乘数效应强与经济带动效益大的特征。伴

随着我国国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旅游产业的规

模效应逐步被释放。从文旅产业的增长方向来讲,

两者增长方向具有协调统一性,从侧面看出了两大

产业内部要素间具有相互作用与彼此影响的现象,

印证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

一观点。从文旅产业的耦合度来讲,研究期间我国

文旅产业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即研究期间

69

江金波等: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77页

两大产业内要素均处于高度相互协同的现象。但

2017-2019年区间,由于旅游市场需求被释放,产

业化水平增速较快。文化兼具事业与产业属性,故

其产业化增速较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差速增长

引致耦合度略有下降。

由图1b与表3可知,2011-2019年期间我国

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尚未出现隶属

高水平协调范畴的省区市。究其原因,可能与文旅

融合政策推进历史短、政策效应滞后等有关。随着

政策促进效应与市场配置效应日渐释放,我国文旅

融合态势正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耦合协调度经历

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三大阶段,增

幅达到了33.8%。2009年原文化部与原国家旅游

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联合发展的指

导意见》有效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产业在资源、产品、

渠道等多方面的融合。自2011年起,我国文旅产业

均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资本、科技、创意等市场要素

对文旅融合的驱动力趋强。分区域来讲,四大区域

与我国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轨迹较为相

似。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西部与东北

部的耦合协调度并未出现较为明显区分。究其原

因,根据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可知,对生产要素的重新

组合亦可视作创新[33]。东部区域经济实力、地理区

位等方面更具优势,其技术与人才等关键要素聚集

有利于该区域实现文旅融合。中部区域尽管受到东

部技术扩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与政策创新效应的

影响使其略高于西部与东北部,但受制于经济实力

与地理区位等条件,无法在要素规模层面上为文旅

融合提供支撑。东北部与西部区域的文旅发展基础

更为薄弱,无法在高水平上形成有序协调关系。

图1 文旅产业及耦合协调时序演化

2.2 空间演化格局

基于表3,进一步精细化刻画研究期内各年份

间中国文旅产业融合的空间分异特征,选取了研究

期始末及2015年的相邻年份,分为了2011年、2014

年、2017年与2019年,其耦合协调度分布如图2。

由图2可知,我国整体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

空间异质性特征,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显

著高于以西的区域,具有由沿海区域辐射周边地区并

逐渐向中西部扩散的态势。具体来讲,2011年我国

多数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与轻度失调阶

段,其比例高达63.4%,仅江苏、浙江、山东与广东处

于勉强协调阶段。2014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

格局与2011年保持大体一致,部分地区进一步提升

了文旅融合水平如四川与江苏,融合态势处于濒临失

调地区的数量占比由2011年的30%提升至2014年

的40%,文旅产业发展趋于协调、互动性逐渐增强。

2017年,伴随着广东与浙江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大的虹吸效应促进人才与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引

致头部效应显现,且以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为中

心并向长江流域与周边区域辐射,空间形态近似于带

状分布,融合态势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地区数量占

比由2014年的56.7%提升至了2017年的73.4%。

2019年,随着我国政策优惠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倾斜,

文旅产业发展要素逐步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汇聚,我

国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普遍提升,其处于勉强协调

及以上的地区由2017年的43.3%上升至2019年的

60%,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块状分布,文旅产业协调互

融趋势稳步增强。

7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78页

图2 2011-2019年我省省域文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情况

(注:此图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2)187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3 影响因素探究

3.1 影响因素甄选

本研究以 TOE 框架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为基

础,搭建了文旅融合的“技术-组织-环境”影响因

素框架(图3)。其中技术维度包括区域创新能力与

数字化程度,组织维度包括了政府关注度与人力资

源,环境维度包括资源禀赋、交通便捷度以及经济发

展水平。

(1)资源禀赋(X1)。文旅融合发展需依托于优

质资源,吸引游客并激发文旅融合产业需求,据此创

新业态与场景。(2)交通便捷度(X2)。交通系统实

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间的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跨

行政区以及跨界共享,其外部性特征可能会加速生

图3 文旅融合影响因素框架图

产要素的扩散,为促进区域间与产业间业态创新提

供了创新条件[34]。(3)数字化程度(X3)。数字化

程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主体基于组织创新进行跨行

71

江金波等: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79页

业交流与合作[35-37]。数字技术提供的数据分析能

力等有利于文旅融合发展主体快速应对生产精准

化、市场供求之间过程。数字化赋能了文旅融合发

展中的资源联结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产品

与服务创新,催生高品质成长业态模式。(4)政府支

持度(X4)。政府可加大力度提升科研财政投入,保

证区域技术提升,而良好的体制机制也将会规避因

市场失灵而引致的主体寻租行为。(5)经济发展水

平(X5)。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价格机制促进资源有

效配置,增加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

集[38]。(6)区域创新能力(X6)。旅游供给侧能运

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了文旅产业产品、业态

以及场景,同时科技创新将成为创新监管文旅融合

新市场新 现 象 的 有 力 支 撑,其 更 利 于 文 旅 融 合 发

展[39]。(7)人力资源(X7)。高素质劳动力是集显

性技能与隐性知识于一体的综合体,能将未编码的

隐性知识、经验技能应用于文旅融合过程,推动文旅

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与文旅产品创新[40]。

表4 文旅融合水平影响因素表示方式

变量名称 表示方式

资源禀赋[41]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以及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数量的加权数量

交通便捷度[42] 铁路营业里程数密度(km/万km

2)与全国公路里程数密度(km/万km

2)的加权数量

数字化程度[43] 人均邮政业务费用、人均电信业务费用、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人均快递业务量、万人域名

数、长途光缆线密度的加权数量

政府支持度[42] 一般财政支出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文化”“旅游”的次数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 GDP

区域创新能力[44]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创新综合指数

人力资源[45] 第三产业人口数量

3.2 地理探测器结果

在R 语言中调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包,将

文旅融合的驱动因子输入模型。单因子驱动作用下

不同时期影响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强度的主导影

响因子不同,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度大小排序及因

子探测结果见表5。按照影响力与显著性可知,区

域创新能力、数字化程度与交通便捷度是影响文旅

融合空间分布态势的核心因素。区域创新水平是影

响文旅融合空间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这主要是因

为文旅融合需要从组织、技术与产品等方面实现创

新发展,创新是其重要支撑与实现路径。在文旅场

景与体验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化程度对文旅融合的

影响日趋加重,其排序已从2011年的第4过渡至

2014年的第3,最终稳步于2017年与2019年的第2。

表5 因子探测结果

变量

年份

2011年

q 值 p 值 排序

2014年

q 值 p 值 排序

2017年

q 值 p 值 排序

2019年

q 值 p 值 排序

资源禀赋 0.558 0.081 3 0.462 0.090 4 0.421 0.160 4 0.444 0.007 3

交通便捷度 0.574 0.066 2 0.509 0.241 2 0.501 0.210 3 0.349 0.265 5

数字化程度 0.463 0.019 4 0.502 0.539 3 0.504 0.243 2 0.596 0.002 2

政府支持度 0.139 0.807 6 0.326 0.327 6 0.260 0.247 7 0.275 0.917 6

经济发展水平 0.347 0.774 5 0.414 0.376 5 0.397 0.847 5 0.400 0.044 4

区域创新水平 0.612 0.001 1 0.620 0.096 1 0.512 0.021 1 0.634 0.009 1

人力资源 0.137 0.663 7 0.303 0.512 7 0.286 0.660 6 0.187 0.830 7

7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80页

相反,交通便捷度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正不断被削

弱,排序已从2011年的第2降低至了2019年的第5。

究其原因,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日趋提升,网络服务有效

地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文旅融合所需人力资源的流

动不再受限于交通系统。现阶段,资源禀赋、经济发展

水平、政府支持度以及人力资源对于推动文旅融合发

展效益弱于前三者。总体上,将不同年份的因子q 值

平均化处理可知:区域创新水平(0.594)>数字化程度

(0.516)>交通便捷度(0.483)>资源禀赋(0.471)>

经济发展水平(0.389)>政府支持度(0.250)>人力

资源(0.228)。

为了进一步识别不同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

用,本文运用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功能对其展开

评测,结果如图4所示。各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关

系保持相对平稳状态,绝大部分两因子间存在双因

子增强的关系,也即两因子叠加效果大于单因子对

文旅融合的解释程度,可表示为q(X1∩X2)>max

(q(X1),q(X2)),如资源禀赋与交通便捷度即呈现

此类关系。其次,双因子交互作用同样存在非线性

增强的关系,也即两因子叠加效果大于单因子对文

旅融合的解释程度的总和,可表示为q(X1∩X2)

>q(X1)+q(X2)。仅有少数年份两因子交互作用

存在单因子非线性减弱,即两因子叠加效果弱于单

因子 对 文 旅 融 合 的 解 释 程 度,可 表 示 为q(X1∩

X2)<min(q(X1),q(X2))。以上表明:不同影响

因素交互作用对文旅融合态势的影响度存在差异,

但二维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度绝大部分大于一维因

素的影响度。

地理探测器的交互因子探测能有效挖掘推动文

旅融合的潜在性综合因子。从交互效应值平均化来

讲,其交互解释力度较强的前3组为资源禀赋∩区

域创 新 水 平 (0.881)、人 力 资 源 ∩ 区 域 创 新 水 平

(0.839),以及资源禀赋∩数字化程度(0.832),这为

目的地推动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文旅

融合的空间态势受到多重因素的非线性叠加作用,

与复杂经济系统理论所提出的观点保持一致,即文

旅融合是一项复杂性过程,系统处于非均衡性状态

(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资源禀赋较强的区域为文

旅融合提供了实际载体,通过提升创新水平,挖掘资

源潜力,寻找区域旅游与文化系统间切合点并开发

新业态,进而极大地促进了文旅融合水平。相应地,

高水平创新能力往往需要集显性与隐性知识于一体

的人力资源予以支撑。而数字化时代下,文旅融合

亦具有数字化特征。以数字为核心科技的文旅元宇

宙体系将打破时空界限,并通过沉浸式体验、游戏化

社交等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拓宽文旅行业

业务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去中心化场

景,亦能极大地推动文旅融合。

图4 影响因素的交互探测

73

江金波等: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81页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我国文旅融合态势的指标体系,

测度并可视化了我国2011-2019年期间30个省区

市的文旅融合态势,从技术、组织与环境维度甄选7

大变量,并运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明晰我国文

旅融合态势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

(1)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

稳步上升的趋势,两者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

调度整体上偏低,但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分区域

来讲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部,而西部与东北部

的耦合协调度并未出现较为明显区分。与唐睿研究

得出我国文旅融合效率普遍较低,且空间分布不均

衡结论保持一致[7]。同时也与吴丽等人得出我国文

旅融合水平呈稳步上升结论保持一致[6]。

(2)我国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分化出了明显

的空间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的文旅产业的

耦合协调度显著高于以西的区域,沿海省(区、市)的

耦合协调度高于内陆,且具有由沿海区域辐射周边

地区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态势。其分布态势

与吴丽等人得出的文旅融合有“从沿海向内陆扩散”

的结论态势保持一致[6]。

(3)区域创新能力、数字化程度构成了影响文旅

融合态势的核心驱动因子。二维因素交互作用影响

度绝大部分大于一维因素影响度,即为双因子增强

以及非线性增强关系,其中资源禀赋∩区域创新水

平对文旅融合影响最大。本研究结论证实了植草益

对文旅融合产生原因为技术进步的观点[24]。而多

因素间交互影响普遍优于单因子的解释力度,证实

了庄志民与耿松涛对文旅融合是错综复杂的过程的

观点[46-47]。

4.2 讨论

本研究可能有两点理论贡献:一是以产业融合

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总结并构建了驱动文旅融合

水平提升的“技术-组织-环境”研究框架,运用实

证分析方式证实技术、环境以及组织对文旅融合的

效用,得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数字化程度是驱动文旅

融合的核心因子,证实了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是引入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以规避因人为划

分而引致的地理探测器q 值不为最优状态。为了响

应“技术-组织-环境”不同维度间的交互影响,引

用交互探测功能,并得出了资源禀赋∩区域创新水

平对文旅融合影响最大。

4.3 启示

围绕技术赋能激活文旅融合,本文提出如下建

议:(1)推动文旅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区域文旅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

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导文旅企业加大对

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提升文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以数字化对文旅产

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重构文旅

产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推动数字化的新模式和新

业态的快速发展。(2)积极打造区域化目的地智慧

文旅平台。部分行政区域可以“科技+文旅”为切入

点,以“全域文旅智慧化”为主线,完善服务体系,汇

聚多源数据,强化监管、监控,全面强化智慧文旅建

设,进一步加速文旅融合。(3)完善文旅融合领域的

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各区域

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企业、高

校、科研院所制度,重视产学研在科技创新中的联动

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增强创新主体活力。

囿于篇幅,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数据

可得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如

增加对接国际化的文化版权、国内外重要文化表演、

展览活动等。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运用最优参数

的地理探测器分析法证实了文旅融合的二维前因条

件间存在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关系,证实了

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未来可借助新兴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究高维度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对文旅融合的

复杂性影响。研究尺度方面,本研究选取了我国的

省域尺度,为了更加精细化描摹我国文旅融合的空

间分布态势,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我国的市域尺度。

参考文献

[1] 李先跃.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趋

势:基于 Citespace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9(12):

212-220.

[2] 于光远.旅游与文化[J].瞭望周刊,1986(14):35-36.

[3]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

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4] 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

[J].旅游学刊,2011(4):13-19.

[5] 邹统钎.走向市场驱动的文旅融合[J].人民论坛·学

术前沿,2021(Z1):107-115.

[6] 吴丽,梁皓,虞华君,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

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1(2):214-221.

[7] 唐睿.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评价及动因研究:基于

7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82页

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

大学学报,2022(2):23-33.

[8] 洪学婷,黄震方,于逢荷,等.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

旅游产业耦合 协 调 及 补 偿 机 制 [J].经 济 地 理,2020

(9):222-232.

[9] 秦宗财,从菡芝.我国文化带文旅融合升级研究:基于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测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22(6):49-59.

[10] 朱媛媛,周笑琦,顾江,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

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

科学进展,2022(5):785-796.

[11] 殷为华,刘楠楠,鲁飞宇.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

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演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22(5):1009-1020.

[12] 江金波,刘荣荣.香港经济-旅游-文化耦合协调及

障碍度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19-29.

[13] 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

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地理学报,2023(4):980-

996.

[14] 程遂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水平差异

归因与路径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19-26+152-153.

[15] 崔凤军,徐宁宁,陈旭峰.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评价指数的实证研究[J].治理研究,2022(5):93-101

+127.

[16] 于秋阳,王倩,颜鑫.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融合:耦合协

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59-172+178.

[17] 周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文旅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

[J].现代经济探讨,2022(9):107-116.

[18] 燕连福.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71-79.

[19] 张圆刚,张宏梅,何杨媚,等.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

祉效应研究:逻辑诠释、测度与机制框架[J].经济地

理,2022(5):233-240.

[20] UYSAL M,SIRGY MJ,WOOE,etal.Quality of

life(QOL)and well-beingresearchin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16,53:244-261.

[21]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

(5):78-81.

[22] TORNATZKY LG,FLEISCHER M,CHAKRABARTI

AK.Theprocesse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M].

MA:LexingtonBooks,1990.

[23] 彭永涛,侯彦超,罗建强,等.基于 TOE 框架的装备

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组态研究[J].管理学报,

2022(3):333-341.

[24]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2):24-27.

[25] 蔡礼彬,王湉.文化遗产地文旅融合因素与作用机理

研究:以湘西老司城遗址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3(1):91-97.

[26] 孙 九 霞.文 化 遗 产 的 旅 游 化 与 旅 游 的 文 化 遗 产 化

[J].民俗研究,2023(4):117-123+159-160.

[27] 陈意山,欧阳日辉.元宇宙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

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3(2):132-

140.

[28] 冯学钢,程馨.文旅元宇宙: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新模式[J].旅游学刊,2022(10):8-10.

[29] 杜运周,刘秋辰,陈凯薇,等.营商环境生态、全要素生

产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模式:基于复杂系统观

的组态分析[J].管理世界,2022(9):127-145.

[30] 崔凤军,张英杰.机构改革促进文旅融合效果评估及

提升路径:以浙江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

(5):101-106.

[31] 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

空特征与 格 局 演 化 [J].地 理 研 究,2018(6):1100-

1114.

[32] SONGY,WANGJ,GEY,etal.Anoptimalparameters-basedgeographicaldetectormodelenhancesge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explanatory variablesfor

spatialheterogeneityanalysis:Cases with different

typesofspatialdata[J].GIScience & RemoteSensing,2020(5):593-610.

[33] 杜运周,刘秋辰,程建青.什么样的营商环境生态产

生城市高创业活跃度?:基于制度组态的分析[J].管

理世界,2020(9):141-155.

[34] 郭向阳,穆学青,明庆忠.“绩效”二元视角下高速交

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以长三角地区

为例[J].人文地理,2022(3):172-182.

[35] 赛娜.数字技术促进文化消费创新发展的机制与趋

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6):57-59.

[36] 刘英基,邹秉坤,韩元军,等.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机理、渠道与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

2023(5):28-41.

[37] 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

人民论坛,2020(Z1):152-155.

[38] 李平.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

算与前 沿 面 分 解 视 角 的 梳 理 分 析 [J].管 理 世 界,

2016(9):1-11.

[39] 翟姗姗,查思羽,郭致怡.面向文旅融合发展的非遗

数字化技术体 系 构 建 与 服 务 场 景 创 新 [J].情 报 科

学,2023(7):1-16.

[40] 刘英基,韩元军.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

济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0(3):28-38.

[41] 李国兵,田亚平.珠三角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业发展

水平的效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9(3):218-224.

[42] 王兆峰,谢佳亮.中国旅游产业组织的时空耦合关系

75

江金波等: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态势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理论探索

第83页

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3(4):961-979.

[43] 吴丹丹,冯学钢,马仁锋,等.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

全要素 生 产 率 的 非 线 性 效 应 [J].旅 游 学 刊,2023

(2):47-65.

[44] WANGC,ZHENGQ,ZENG H,etal.Whatconfigurationalconditionspromotetourismeco-transformation?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ontheTOEframework[J].Frontiersinenvironmentalscience,2022,10,1012856.

[45] 王兆峰,王梓瑛.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产

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学报,

2021(10):3917-3928.

[46] 庄志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文化与旅游融

合实践探索:以上海为例[J].旅游科学,2020(4):31-

45.

[47] 耿松涛,刘玥.系统论视角下的文旅融合动态演进逻

辑与发展路径探索[J].学习与探索,2023(3):105-

112.

ResearchontheEvolutionofCulturalTourismIntegrationDynamicsand

InfluencingFactorsinChina'sProvincialAreas

JiangJinbo

a,b,WangChao

a,b

(a.DepartmentofTourism Management;b.GuangzhouResearchBaseofIntegratedDevelopmentof

CultureandTourism 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nationalstrategy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inthenewperiod,clarifyingthe

deepcontradictionofunbalancedandinsufficientregionaldevelopmentexposedintheprocessofChina'scultureand

tourismintegrationisanimportanthandinpromotingitshigh-qualitydevelopment.Thestudytakesthepaneldata

relatedtothecultureandtourismindustryof30provincialadministrativeunitsinChina(excludingTibet,Hong

Kong,MacaoandTaiwan)from2011-2019asthebasis,measuresthelevel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in

eachprovincialandmunicipalareaduringthestudyperiodbyconstructingtheindexsystemandapplyingthecoupledcoordinationdegreemodel,andexploresthedrivingfactorsofits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basedonthegeographicdetectorofoptimalparameters.Theconclusionsareasfollows:theoverall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of

China'scultureandtourismsystemisonthelowside,butitisinthestageofsteadyincrease,regionallyspeaking,

theeast>central>westernandnortheasternregion;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levelofthecultureand

tourismsystemhasobviousspatialheterogeneity,showingahighlevelintheeast,alowlevelinthewest,and

spreadingfromthecoastalprovincesandmunicipalitiestotheinland;theregionalinnovationabilityandthedegree

ofdigitisationarethecoredrivingfactorsfortheintegrationofthecultureandtourismsituation.Amongthetwodimensionalinteractions,resourceendowment∩regionalinnovationlevelhasthegreatestimpactonculturaland

tourismintegration.Thisstudysystematicallydemonstratestheevolution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and

itsinfluencingfactorsinChina'sprovincialareas,andprovidesatheoreticalframeworkof\"technology-organisationenvironment\"fordeepening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promotionof

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forthesustain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culturalundertakings,aswellas

culturalandtourismindustries.

Keywords:cultural-tourismintegration;situationevolution;technology-organisation-environment;coupledcoordinationmodel;geoprobewithoptimalparameters

[责任编辑:吕观盛]

7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84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58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昌耀1,顾嘉倩1,张 琪2,厉新建1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萨里大学 酒店与旅游学院,萨里郡 GU27XH)

[摘 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双重引擎。文章基于对

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以2009-2019年中国262个地级

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作用下文旅融合对城市

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文旅融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且在中西部城市、非旅游城市

更为凸显;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应受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环境

上,受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有限;科技创新产出对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具有强化作用,而

科技创新环境与文化赋能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

[关键词]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旅游经济;门槛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077-12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期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

十大报告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置于国家战略

高度。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

成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文旅融

合在体制机制、内容生产、产品和业态迭代、公共服

务、社会参与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科技创新则是

推动其深度融合的重要动能。文化和旅游部在《“十

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发挥科技创

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旅游业由资

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变革。《“十四五”文化和旅

游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指明科技支撑和融入文旅

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实践中,科技创新在文化产

业和旅游产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视

听技术、通信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具备

了大量投资、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特点[1]

;同时,

以信息技术、高速交通等为代表的关键性技术促进

了旅游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

;而

5G、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更是为文旅融合赋

能了新动力,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文旅数字营销、

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消费方式提质等方面作用凸

显。总体而言,文旅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的飞速发

展,正成为引领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双重引擎。在

此背景下,探究文旅融合在何种程度上推动城市旅

77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23JCC062)、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23ZDA092)、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项目“旅游经济

与区域发展”(2022QNRC00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23-07-28;[修回日期]2023-09-07

[作者简介]宋昌耀(1991-),男,河北邢台人,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E-mail:songchangyao@sina.com;顾嘉倩(1999-)女,江苏常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

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和休闲经济,E-mail:jesspho@163.com;张琪(1996-),女,河北唐山人,萨里大

学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E-mail:ms_zhangq@163.com,通讯作者;厉新建(1973-),男,浙江东

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E-mail:xinjian1230@126.com。

第85页

游经济增长,以及科技创新在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旅

游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

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以来,文旅

融合已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的焦点,学者们就

文旅融合的关系机理、动力、模式、路径、效益等方面

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方

面,无论是“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还是“资源市

场说”[3],都 指 出 文 旅 融 合 内 在 逻 辑 的 天 然 统 一

性[4]。文旅融合包括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等融合

发展模式[5],形成了博物馆旅游[6]、旅游演艺[7]、夜

间旅游、红色旅游等典型业态。文旅融合的基本路

径包括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8],

从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加强文化展示性到延长文

化旅游 产 业 价 值 链 是 文 旅 融 合 的 渐 进 式 融 合 路

径[9]。大量文献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

程度和空间关系进行研究[10],总体表现出融合程度

偏低和空间非均衡特征,而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

素包括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

人力资源等[11]。文旅融合表现出突出的文化效应、

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

乡流动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12],对产业建设[13]、社

会福祉[14]、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15]等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对文旅融合进行了细

致且深入的研究,但文旅融合如何影响旅游经济水

平的定量评估却鲜有涉及[16],同时缺少关于科技创

新如何影响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益的关系探讨。

此外,已有研究主要从全国和省域层面出发,或以比

较发达的城市群、都市圈研究为代表,缺少全国范围

内城市尺度的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文采用2009—2019年共262个地级

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对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旅游经

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

文旅融合、科技创新如何影响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进

行实证检验。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边际贡献主要

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容上,将文旅融合与科

技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不仅剖析了文旅融合对

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分析科技创新对文

旅融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2)方法上,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数据门槛模型,

探明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

系,弥补以往基于线性关系研究的不足;(3)空间尺

度上,选用城市层面数据,相比省域数据使得本文分

析更加深入。

1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1.1 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质量提升是旅游经济效率提高、旅游

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生态环境改善的综合过程[17]。

文旅融合在旅游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

够对旅游经济的消费端和供给端产生诸多影响,从

而推动旅游经济质量提升。第一,文旅机构融合促

使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在不断完善

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背景下,从顶层设计层面

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健全文旅部门的

行业管理职责,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增长。

第二,文旅资源融合释放旅游消费乘数效应。

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的过程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双向转化与运用的过程,文化创意要素与旅游要素

融合、渗透。在旅游场景中融入文化资源、在文化场

域内创造旅游吸引物,打造优质且具有地方文化特

色的旅游产品,有效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释放新

产品和新业态的旅游消费潜能。文化和旅游资源融

合是以供给侧融合拉动需求侧融合,通过促进文化

消费旅游化和旅游消费文化化,扩大旅游消费规模,

带动旅游消费有序升级,吸引入境游客到访[18],形

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路径[19]。

第三,文 旅 产 业 融 合 推 动 旅 游 产 业 结 构 优

化[20]。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大众旅游消费方

式从传统观光旅游逐步上升到文化和精神消费阶

段,倒逼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文旅融合向纵深化发

展催生行业转型升级,以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变现能

力强的特点与旅游产业消费感染力、经济拉动力强

的特点相契合,实现产业双赢,激发产业活力,促进

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和愈发多元化

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同时,文

旅产业具有的产业包容性和带动性,促使文化旅游

产业与农业[21]、体育[22]、医疗、养老等其他产业融

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延伸旅游产业链

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城市

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7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86页

第四,文旅业务融合有利于旅游企业韧性建设。

企业是文旅融合的践行者。通过文化企业和旅游企

业相互之间的业务拓展与融合,将文化和旅游业务

共同纳入作为自身主营业务范围,建设成为更具韧

性、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文旅融

合型企业[23],提供一流的融合型产品和服务,从供

给侧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第五,文旅理念融合推动旅游发展环境改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广,为旅游经济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引

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这有助于推动基础设

施和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更好地

服务于旅游消费需要和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进一步推动文旅与

生态发展相协调,改善旅游生态环境。通过创新传

统文化遗产保护模式[24],走文旅 生 态 融 合 发 展 路

径,持续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质量,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文旅融合能够推动城市

旅游经济增长。

1.2 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

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是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

动、形成创新成果并作用于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复

杂过程。随着文旅融合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

一步凸显,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

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突破边

界、深化创新融合[25],支撑和引领其发挥旅游经济

增长效应。科技创新作用于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

效应受要素投入、成果转化、环境支撑的影响。

第一,科技创新投入为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

效应创造势头机遇。充足的科技创新投入是进行科

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发活动需要持续的资金和资

本支持。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够让政府、企业、

区民和游客感知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助于各主

体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尤其有利于培育文旅融合

型市场主体,激发文旅企业拥抱科技创新的主观能

动性,为其进行数字化转型、业务创新等活动奠定稳

定的资金保障,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干中学的过程

中,提升行业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26]。但是科技创

新投入只有作用于社会发展,通过新知识、新技术、

新理念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正向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

高质量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产出为文旅融合发挥城市旅游

经济效应奠定技术支撑。科技投入资源不断转化为

实际生产力并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激发其经济效应、

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一是科技创新

产出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创

新推动下有助于培育文旅融合型新业态[27]。科技

创新应用于传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驱动文旅资源

融合,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

浸式体验、交互式体验等新业态孵化出新的商业模

式,延伸和改良产品功能,催生出独具异质性、更具

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丰富供给市场,从而产生更大

的经济效益。二是科技创新产出加快文旅消费融

合,创造文旅消费热点。通过数字技术充分展现和

激发文化魅力,丰富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场馆的旅游

内容,重 塑 消 费 场 景、优 化 消 费 体 验、创 造 消 费 热

点[28]

;通过数字采集、云端服务和智慧技术等前沿

科技,进行文物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和

永续保存,提升文物保护效率,降低保护成本;利用

互联网平台拓展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创造营收

和扩大影响力;带来游客消费决策变革,倒逼旅游供

给转型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培育

新的消费经济增长点。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激发文旅

要素融合,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科技创新利用核心

技术和先进研发设计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要素流

动和结构变动,以新科技要素代替传统要素等路径

节约投入成本,提高生产率。科技创新支撑文旅数

据生产、服务经济发展。通过整合、应用移动通信运

营商、在线旅游平台、用户生成、交通等各类文化和

旅游大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偏好识别、产品打造、

服务营销、价格制定,降低行业间要素错配,提高要

素配置效率,加速旅游经济活动规模化,从而促进旅

游经济效率提升[29]。

第三,科技创新环境为文旅融合发挥城市旅游

经济效应营造良好氛围。科技创新软环境是科技投

入和产出转化的重要支撑保障。随着我国加快落实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

会环境,有利于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

才”的氛围,进而转化扩散为相关成果赋能文旅融合

充分发挥经济效应。科技创新环境对激发文旅融合

效应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文旅融合型商业思想体

79

宋昌耀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探索

第87页

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0]。一是推动形成文旅融

合型商业思想体系。树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

维和意识,以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从根处实现思想

观念融合、形成新型的商业思想体系,才能真正推动

文旅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城市旅游经济增

长效应。二是推动培养文旅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引领下,能够为融合型专业人

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和待遇机制,重塑专业人才培

养理念和渠道,营造更好的人才创业和成长环境,充

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才能,服务于产业发展。因

此,受到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文旅融合与

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科技创新能够正向调节

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综上,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框架图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2.1.1 耦合协调度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采用熵

值法测算耦合协调度,分析旅游系统和文化系统之

间的耦合关联效应及协调发展水平。首先,采用熵

值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各项指标数值的

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

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具体步骤如下:

(1)综合功效系数

U1 =∑

m

i=1

aixi,U2 =∑

n

j=1

bjyj

其中:U1、U2 分别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效

益评价函数,ai 、bj 两系统的指标权重;xi、yj 是

两系统内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m、n 是两系统的

指标个数。

(2)耦合协调度

C =

U1·U2

U1 +U2 2

2

?

?

????

?

?

????

1/2

,T =αU1 +βU2,

D = C·T

其中:C表示协调度;T 表示发展度,即两系统的综

合发展水平;α、β表示两系统重要程度的权重,由于

本文旨在考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因

此设定α=β=0.5;D 为耦合协调度,D 越大,表明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程度越高。

2.1.2 门槛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核心思想在于捕获门槛变量可能

发生跳跃的临界点或临界区域,在该点或该区域处

模型系数改变,更能解释现实的某些经济现象。本

文采用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以城市科技创新作为门

槛变量,检验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假设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而建立单一门槛模

型,然后将其扩展到双重门槛模型和三重门槛模型,

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lntgdpit =μi +β1lncooritI(lninvgit ≤γ)+β2

lncooritI(lninvg >γ)+φlnzit +eit

其中:下标i表示个体(1≤i≤n);下标t表示时间

(1≤t≤T);本文n=262、T=10,对所有数据取对

数化处理,lntgdpit 为被解释变量;μi 为262个地级

市的 个 体 固 态 效 应;lncoorit 为 核 心 解 释 变 量;ln

invgit 为门槛值;lnZit 为控制变量;I 表示示性函

数;括号内为真时取值为1,反之为0,其值取决于门

槛变量(lncoor)和门槛值(γ);e为残差项,并假设e

服从零均值和有限方差σ

2 的独立同分布。

2.2 数据说明

2.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tgdp)。旅游收入作为外生变量反映旅游业与国民

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31],常用人均旅游收入[32]或

旅游总收入占 GDP的比值[33]来表示旅游经济发展

质量。2019年我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 GDP比重为

11.05%,旅游导向型经济增长(TLGH)在中国依然

8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88页

成立[34]。旅游经济增长能够有效改变和优化地区

产业结构[35],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36],促进城

市协调发展[37]。旅游经济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旅游生态环境改善体现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

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是衡量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

所在。据此,本文采用旅游产值占 GDP的比重来表

示旅游经济增长水平。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

合协调度(coor)。结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和

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

遗产(包括双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标;选取旅游

总人次、AAAAA景区数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

自然遗产(包括双遗产)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指标。

2.2.3 门槛变量

本文的门槛变量为科技创新。学界关于科技创

新的度量方式较多,主要有投入型指标、产出型指标

和支持环境指标。第一,城市科技创新投入(Input)

是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的投

入。人才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已有研究表明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

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旅游金融与投资,

促进旅游 项 目 和 产 品 的 创 新,提 高 旅 游 业 的 附 加

值[38],从而打通旅游业内部创新系统,推动旅游行

业转型升级[39]。科技财政支出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地方政府科技财政支出对本地创新活动有重大影

响。因此,本文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

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科技财政支出绝对值共同衡

量科技创新投入。

第二,城市科技创新产出(Output)是科技成果

转化阶段,也是科技支撑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专

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是

衡量创新活动的可靠指标[40]。作为创新要素投入

活动的结晶,专利产出降低了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

标志着科技创新由研究开发阶段进展到了应用阶

段[41],真正对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起到

促进作用。有研究采用专利申请数量考察创新产出

水平[42],但是专利中可能存在一些未转化的创新成

果,因此考察专利获得数量是对衡量创新产出的一

种改进,相比于专利申请数量更能代表创新产出水

平。因此,本文用每万人专利获得数量表征城市科

技创新产出。

第三,城市科技创新环境(Envir)是城市旅游经

济增长的保障支撑,是在创新过程中各种影响创新

主体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43]。构建围绕科

技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内在需求的配套环境,需要包

括产业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创新机

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44]等。邮电业通过以智慧通

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泛在化的信息

通信服务,创新连接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

推动虚拟化、弹性化、人本化、数字化产业转型体系,

邮电业收入能够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地区通信业务

发展的总成果。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反映当地人力

资本状况,是地区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因此,本文

用邮电业收入、在校大学生数量共同表征城市科技

创新环境。

2.2.4 控制变量

本文引入如下控制变量:(1)政府的投资规模反

映“看 得 见 的 手”对 城 市 旅 游 经 济 增 长 的 干 预 程

度[45],选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

表示城市政府规模(gov);(2)进口和出口都会影响

经济增长,用实际利用外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来表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变迁与经

济增长密切相关[46],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

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用第三产业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indus);基础设

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

障[33],用实际投资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

示基础设施投资(inves)。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2022年相关的旅游

数据较过去年份差异较大,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

性,所以本文所用数据截止至2019年。综合数据可

获取性等因素,本文使用2009-2019年除三沙、拉

萨、日喀则等之外的262个地级市相关数据。为消

除异方差影响,本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化处理。数

据主要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政府公

报等,缺失数据用插值法外推补充。

81

宋昌耀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探索

第89页

3 实证检验

3.1 基准回归

在多重共线性检验中,解释变量 VIF值均小于

10,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基准回归结果如

表1中模型(1)所示,核心解释变量文旅融合对被解

释变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明显,控

制变量中城市政府规模、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

施投资 对 被 解 释 变 量 具 有 显 著 的 正 向 促 进 作 用

(表2)。

表1 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

(1) (2) (3) (4) (5)

基准检验 Ⅳ-GMM 替换被解释变量 联合固定效应 变量滞后一期

lncoor

0.25

*** 0.28

*** 0.26

*** 0.20

*** 0.23

***

(4.89) (6.28) (5.12) (4.74) (4.34)

lngov

0.49

*** 0.52

*** -0.09 0.50

*** 0.43

***

(4.50) (5.67) (-1.36) (3.22) (3.46)

lnfdi

0.00 0.00 0.01 -0.00 0.00

(0.09) (0.32) (0.51) (-0.35) (0.11)

lnindus

0.16

** 0.13

** 0.01 0.02 0.21

**

(2.05) (2.14) (0.17) (0.30) (2.31)

lninves

0.14

*** 0.13

*** 0.20

*** 0.04 0.16

***

(2.65) (3.98) (3.49) (0.80) (2.86)

时间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地区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R

2 0.618 0.609 0.810 0.939 0.570

N 2882 2620 2882 2827 2620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同。

表2 变量说明

变量 指标名称 具体指标

被解释变量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gdp) 城市旅游总收入占城市生产总值比重(%)

核心解释变量 文旅融合质量(coor)

文化发展

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个)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个)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双遗产)(个)

旅游总人次(万人)

AAAAA 景区数量(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个)

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双遗产)(个)

门槛变量

城市科技创新投入(Input)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比重%

财政科技投入绝对值(万元)

城市科技创新产出(Output) 专利获得数量(个/万人)

城市科技创新环境(Envir)

邮电业收入(元/人)

在校大学生数量(每万人)

控制变量

城市政府规模(gov) 市区一般财政预算内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城市外商直接投资(fdi) 实际利用外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城市产业结构(indus)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inves) 投资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8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90页

3.2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4个方面进

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文旅融合是资源、产业、市场、

消费等多方面的融合[47],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变量之间可能因存在内生性问题而导致估计的偏

误,因此采用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以

减少模型的误差。模型(2)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

估计(IV-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同时采用异

方差稳健标准误进行假设检验。工具变量通过了不

可识别检验、弱工具变量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

第二,既往研究除用旅游经济发展体量来衡量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外,也有学者采用人均旅游收

入来衡量旅游经济增长水平。因此,模型(3)中采用

人均旅游收入替换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来衡量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水平。第三,影响旅游业

发展的不仅有时间因素,每个地区发展阶段不同旅

游业发展状况也不同,所以模型(4)中进一步采用了

时间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省份—时间联合固定

效应。第四,从实践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对旅游经

济发展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模型(5)中采用变量的滞

后一期进行回归检验。模型(2)到模型(5)表明,无

论是采用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省份—时间联

合固定效应还是采用变量滞后一期的方法进行稳健

性检验,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

显著为正。

3.3 异质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分析与讨论不同样本下,文旅融合

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不

同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

异性,本文基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将样本进行

分类。异质性分析有助于深入探讨文旅融合的旅游

经济效应,同时进一步验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如表3所示。

表3 异质性检验结果

变量

(6) (7) (8) (9) (10)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旅游城市 非旅游城市

lncoor

0.19

*** 0.21

*** 0.21

*** 0.21

*** 0.28

**

(3.51) (3.35) (3.15) (2.96) (2.60)

lngov

0.03 0.68

*** 0.72

*** 0.77

*** 0.25

***

(0.28) (6.84) (5.94) (3.88) (2.65)

lnfdi

0.01 0.00 0.04

* -0.02 -0.01

(0.50) (0.08) (1.86) (-0.43) (-0.44)

lnindus

0.08 -0.08 0.11 0.28

* -0.02

(0.91) (-1.17) (1.13) (1.87) (-0.30)

lninves

0.05 0.16

*** 0.16

*** 0.10 -0.07

(0.70) (3.29) (3.70) (0.69) (-1.18)

时间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地区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R

2 0.269 0.733 0.779 0.448 0.844

N 1572 1572 1067 924 891

83

宋昌耀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探索

第91页

模型(6)(7)(8)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

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文旅融合对不同地理

区位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正向影响。比

较而言,估计系数绝对值呈现出中西部(0.21)>东

部(0.19)的特征,中西部地区文旅融合对旅游经济

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这主要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交通设施等因素导致旅游可进入性和舒

适性次于东部地区,但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

历史文化禀赋使得中西部地区展现出强大的吸引

力[48],文旅资源的融入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

更突出。

模型(9)(10)分别对旅游城市和非旅游城市进

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文旅融合对两类城市旅游

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估计系数绝对

值中非旅游城市(0.28)>旅游城市(0.21)。这表明

文旅融合促进非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

更为明显。近年来,非旅游城市利用文旅融合、产业

集聚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表现突出。在城市自助游兴

盛之际,城市的经济、社会、设施、景观、交通等“非旅

游要素”越来越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49]。

3.4 门槛效应

门槛模型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以城

市科技创新投入为门槛变量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

验,说明科技创新投入在转化为生产力之前难以对

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以城市科技创新产

出和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自

抽样P 值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确定

为单一门槛。证明文章假设成立,即科技创新影响

文旅融合和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结

构关系。

表4 门槛模型检验结果

门槛变量 门槛个数 门槛值 F 值 P 值

临界值

10% 5% 1%

95%置信区间

Input Single -3.968 15.790 0.183 20.543 26.884 53.046 -4.015 -3.963

Output

Single -2.836 56.81*** 0.000 22.334 28.122 42.037 -2.871 -2.829

Double -2.829 16.920 0.214 22.428 27.726 40.040 -2.862 -2.821

Envir

Single -3.827 36.64** 0.024 24.088 27.837 41.470 -3.845 -3.823

Double -2.700 6.750 0.732 19.355 22.065 31.889 -2.703 -2.699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

从科技创新产出的门槛来看,科技产出在整体

上对文旅融合影响旅游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调节作

用。在科技产出水平位于第一门槛区间时,文旅融

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且这种刺激效应

随着科技产出水平进入第二门槛区间持续增强。科

技创新产出技术应用于文旅融合,由此带来的正外

部效应驱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来讲,在供给

端,科技创新产出帮助文旅企业生产丰富、大规模、

可复制的文旅产品,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所创造的

虚拟空间[50]大大扩展文旅融合产品的线上传播渠

道,成功将文旅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同

时,科技产出所创造的新的生产技术、商业模式和组

织模式能够增强文旅企业生产效率、促进旅游经济

可持续发展。在消费端,数字技术开启的图像和视

频时代,极大扩展了各类人群参与文化创作和消费

的规模,突破了消费者自身文化资本、财富资本和闲

暇资本的束缚,提高了旅游者消费潜力。科技产出

下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改变,使得文旅产业具备了大

量投资、规模生产、持续财富的能力,不断促进旅游

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

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验证了前文科技产出的调节

效应。科技 从 过 去 较 多 地 应 用 于 制 造 业 等 “硬 技

术”,到逐渐渗透于文化、旅游等服务业[1],对文旅融

合的旅游经济效益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8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92页

从科技创新环境的门槛来看,科技创新环境在

整体上对文旅融合影响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起到正向

促进作用。当科技环境处于第一门槛值,文旅融合

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当跨越门槛

值,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

下降。在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的情况下,文旅融

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收益递

减规律。具体来讲,在科技创新环境水平较低时,社

会产业结构、产品形态、基础设施层次较低,旅游目

的地吸引力单一,此时旅游经济增长更多通过文化

赋能发展,故而文旅融合的影响作用较大。当科技

创新环境水平较高时,社会形成高度发达的文明和

物质生活,旅游目的地品牌多元化,文化赋能、文旅

融合的作用相对下降。同时,科技创新环境所带来

的其他相关产业消费扩大,相应挤占了文旅产业的

市场,一部分抵消了科技创新环境进步带来的旅游

经济收益。总之,在科技创新环境调节作用下,文旅

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

在收益递减的规律。

表5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 Output Envir

lncoor(qit ≤r1)

0.238 ***

(10.47)

0.315 ***

(12.42)

lncoor(qit >r2)

0.526 ***

(12.16)

0.238***

(10.40)

lngov

0.481***

(12.29)

0.481 ***

(12.21)

lnfdi

0.003

(0.41)

0.005

(0.62)

lnindus

0.189***

(3.39)

0.159***

(2.85)

lninves

0.133***

(5.76)

0.149 ***

(6.40)

常数项

-1.019***

(-9.94)

-0.992***

(-9.64)

样本量 2882 2882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始终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

重点。“十四五”阶段,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

新征程,我国旅游业也在竭力谋求高水平投入、高效

益产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正是旅游业、

文化产业优化与转型的内生动力,对文旅融合、旅游

经济增长产生关键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计量经济

学的研究范式,在探讨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旅游经济

增长的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科技创新作为门槛变量,

实证检验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

系。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关注科技创新在文旅融

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

面板门槛计量模型,以2009至2019年全国262个

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缺乏微观研

究样本的不足。

研究发现:(1)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

增长,并在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禀赋方面表现出一

定的异质性。西部地区和非旅游城市由于社会经济

发展限制和“非旅游要素”的缺乏,文旅融合在促进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

变换样本、替换变量、调整测度方法和解决内生性问

题后依旧稳健。(2)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增长

二者之间存在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其中,科技创

新投入并不能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

出和科技创新环境对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效应具

有促进作用。表明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

程,只有创新成果转化扩散才能真正起到调整产业

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3)科技创新产出

成果直接应用于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

的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刺激具有强化作用。而科技

创新环境对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正向促进

作用存在边际递减作用,与文化赋能促进城市旅游

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4.2 讨论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

提高科技生产力转化能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的信息

化建设。包括推动科技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产

品生产、过程服务的全流程渗入,发展面向文化和旅

85

宋昌耀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探索

第93页

游融合的特定技术,提升旅游目的地智慧化建设,构

建文旅市场信息监管体系。应当看到,当前科技创

新在文旅融合应用中面向服务和生产全流程的少,

技术原始创新少,应用尚未发挥最大化效应[51]。第

二,大力发展现代文旅产业,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

力。运用交互式、沉浸式的数字文化内容,发展文旅

新媒体产业,改善数字文旅的立体式体验,提升文旅

品牌的影响力。推动科技成果在夜间经济、冰雪旅

游、博物馆文旅、民宿、研学等方面的融合应用,推动

文旅融合新业态培育和繁荣发展。第三,关注社会

文明变化,探索现实与虚拟的新框架。科技改变传

统的文旅场景,带来社会行为、认知的改变。关注虚

拟世界、人工智能在重构文旅产业和消费场景中可

能带来的社会文明变化与冲突,打造文旅融合中现

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的新逻辑与新框架。关注新

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人文情感打造,关注游客精神

生活和权益的满足,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

本文从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的交互视角为旅游

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经验证据。然

而,本文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

化:一是本文仅探讨了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对旅游

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多维度、多视

角构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量化分析和综合研究。二是受限于数据可得

性,本文通过测度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

度来表征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该测度方法和指标

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探索更为精准和

科学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注释

①旅游城市是指由原国家旅游局验收组并达到“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标准的要求的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21(8):4-34.

[2] 翁瑾.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

的变动[J].旅游学刊,2008(6):30-35.

[3] 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

沿,2019(11):43-49.

[4] 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

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

[5]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6] 陈怡宁,李刚.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关系探

讨:以英国博物馆为例[J].旅游学刊,2019(4):11-12.

[7] 罗栋,程承坪.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协同创新研究:

以旅游与演艺产业融合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5(1):70-73.

[8]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

经济地理,2010(4):678-681.

[9]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

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10]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

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 济 地 理,2016(1):

178-185.

[11] 刘安乐,杨承玥,明庆忠,等.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业协调态势及其驱动力[J].经济地理,2020(6):203-

213.

[12]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

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7):222-230.

[13] 宋瑞,冯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基于国民经济行业

分类体系的测度与展望[J].财经智库,2019(3):82-

94.

[14] 肖洁,师小坤.文旅融合对社会福祉的影响:以扬州为

例[J].旅游学刊,2019(7):6-8.

[15] 刘改芳,杨威,李亚茹.文化资本对地区旅游经济贡献

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7(2):127-134.

[16] 贺小荣,段超.基于文旅融合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80-85.

[17] 刘英基,韩元军.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

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0(3):28-38.

[18] 宋昌耀,顾嘉倩,厉新建.华人移民网络对中国出境旅

游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1):28-40.

[19] 粟路军,叶成志,何学欢.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的理论 逻 辑 与 实 现 路 径 [J].经 济 地 理,2023(11):

198-207.

[20] 张新成,高楠,王琳艳,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成效评估研究综述:关系辨识、理论发展与体系重构

[J].旅游科学,2023(4):19-36.

8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94页

[21] 朱志胜.农旅融合、要素配置与农业劳动生产率[J].

管理学刊,2022(3):29-43.

[22] 宋昌耀,殷婷婷,李国平.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融

合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5):46-55.

[23] 陆明明,石培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网络及其融合路

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340-348.

[24] 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

则演变[J].旅游学刊,2011(1):81-88.

[25] 赵磊.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维度

[J].旅游学刊,2022(4):5-6.

[26] 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

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

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11):137-158.

[27] 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

式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1(5):70-77.

[28] 韩若冰,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

融合创新发展[J].民俗研究,2021(6):43-52.

[29] 程玉,杨勇.互联网发展对旅游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3(1):38-55.

[30] 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人

民论坛,2020(Z1):152-155.

[31] GUELLIL MS,BELMOKADDEM M,SAHRAOUI

M A,ZAKARYA,G.Y.Tourism Spending-EconomicGrowthCausalityin49Countries:A Dynamic

PanelDataApproach[J].Procediaeconomicsandfinance,2015(23):1613-1623.

[32] 刘瑞明,李林,亢延锟,等.景点评选、政府公共服务供

给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2):

118-136.

[33] 赵 磊.旅 游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来 自 中 国 的 经 验 证 据

[J].旅游学刊,2015(4):33-49.

[34] 赵磊.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

研究的学术演变[J].旅游学刊,2019(1):6-8.

[35] 陈太政,李锋,乔家君.旅游产业高级化与旅游经济增

长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5):182-187.

[36] 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

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63-67.

[37] 罗文斌,谭荣.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

评价:以杭 州 市 为 例 [J].地 理 研 究,2012(6):1103-

1110.

[38] STRAMBACHS.InnovationProcessesandtheRole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M].InnovationNetworks,Heidelberg:Physica-VerlagHD,2001.

[39] 方远平,毕斗斗,陈宏洋,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

对城市群旅游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J].地 理 学 报,

2021(6):1521-1536.

[40] ARUNDEL A.Therelativeeffectivenessofpatents

andsecrecyforappropriation[J].Research Policy,

2001(4):611-624.

[41] 徐欣,唐清泉.R&D 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

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4):20-29.

[42] 王慧艳,李新运,徐银良.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高质

量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9

(11):64-74.

[43] 李涛,张璋.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位势关系研究:基于

结构方程模型的量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2):

90-99.

[44] 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

研究:以 中 关 村 海 淀 科 技 园 区 为 例 [J].管 理 世 界,

2010(6):8-13.

[45] 张广海,张红.旅游化与美好生活:基于33个沿海城

市2000—2019 年 面 板 数 据 [J].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2021(2):80-85.

[46] 赵磊,方成.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

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

2017(4):20-32.

[47] 厉新建,宋昌耀.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

架与战略重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1):35-42.

[48] 李博,秦欢,余建辉,等.中国省域旅游资源竞争力评

价及其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9(9):232-240.

[49] 殷章馨,罗文斌.非旅游要素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关系:

感知、满意与忠诚:以长沙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

(1):212-217.

[50] 厉新建,李兆睿,宋昌耀,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虚

拟旅游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旅 游 学 刊,2021(8):

15-26.

[51] 唐晓云,戴慧慧,彭建.旅游领域的科技发展:回顾与

展望[J].中国旅游评论,2020(3):27-32.

87

宋昌耀等:文旅融合、科技创新与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探索

第95页

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

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UrbanTourismEconomy

SongChangyao

1,GuJiaqian

1,ZhangQi

2,LiXinjian

1

(1.SchoolofTourismSciences,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Beijing100024,China;

2.Schoolof HospitalityandTourism Management,UniversityofSurrey,GU27XH,UK)

Abstract: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andtechnologyinnovationisemergingasadualenginepropell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urbantourismeconomy.Thispaper,groundedintheoreticalexplorationsof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urbantourismeconomy,focusesonaresearchsamplecomprising262Chinesecitiesattheprefecturelevelandabovefortheperiod2009-2019.Employinganonlinearpanelthresholdmodel,thisstudyempiricallyexaminestheimpactof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onhigh-quality

urbantourismeconomicdevelopmentundertheinfluence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Thefindingsofthis

studyareasfollows:(1)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canfacilita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urbantourismeconomy,demonstratingacertaindegreeofheterogeneityconcerninggeographicallocation

andendowmentoftourismresources.Inthewesternregionsandnon-tourismcities,duetolimitationsimposedbysocio-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absenceof\"non-tourismelements\",theroleofcultureand

tourismintegrationinpromotingurbantourismeconomicdevelopmentbecomesmorepronounced.Theresultsremainrobustevenafteralteringthesample,substitutingvariables,adjustingmeasurementmethods,andaddressingendogeneityissues.(2)Thereexistsamoderatingeffectoftechnologyinnovation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cultureandtourism integrationandthehigh-quality developmentofurban

tourismeconomy.Specifically,directinputsoftechnologyinnovationdonotexertadirectinfluenceon

tourismeconomicdevelopment;theoutputsandtheenvironmentoftechnologyinnovationplayapromoting

roleinthetourismeconomiceffectsof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Thisunderscoresthecomplexityof

theinnovationprocess,whereinthetransformationanddiffusionofinnovativeoutcomesareessentialfor

adjustingindustrialstructuresandpromotingtourismeconomicdevelopment.(3)Thedirectapplicationof

outcomesfromtechnologyinnovationtocultureandtourismintegrationcanfoste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ourismeconomy,withthisstimulusdemonstratinganenhancingeffect.Meanwhile,thepositivepromotingeffectofthetechnologyinnovationenvironmenton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ourism

through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displaysadiminishingmarginalimpact,introducingasubstitution

effectinthedynamicinterplaybetweenculturalempowermentandthepromotionoftourism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cultureandtourism integration;innovation ofscienceandtechnology;tourism economy;

thresholdmodel

[责任编辑:吕观盛]

8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96页

2023年9月

第16卷 第5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5059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

———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章 坤,谢朝武,张江驰,魏 昭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目前鲜有学者从游客体验的视角识别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测度体系。研

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渐进发展的视角识别了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开发并验证

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测度量表。研究包括3个子研究:(1)基于文献分析梳理文旅融合的内

涵结构,并建构文旅融合的初始测量量表;(2)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测度量表进行提纯和精

简;(3)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并检验量表的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法则

效度、复核效度和预测效度。研究发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

并能够预测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研究建构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三层次结构模型,为文旅

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视角,并可为历史文化街区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

调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关键词]文旅融合;资源融合;产品融合;产业融合;历史文化街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5-0089-11

文旅融合是我国文旅发展的国家战略,它既是

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战略下的具体任务需

求,也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实践需求。

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休闲新空间和文

旅消费新场景,具有功能综合、要素集聚、主客共享

和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

历史文化街区成为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

体,也是满足游客和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激

发城市活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场所[1]。

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出现

了开发导向不清、主题定位不明、资源利用率不高、

同质化明显以及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2]。因此,激

活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发展潜力,推动其活化利

用和永续发展,成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重要

命题。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3],2018年文化和

旅游部的正式组建推动了文旅融合研究不断涌现。

其中,文旅融合的理论概念、测度与效应、融合机制

等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在理论概念上,现有研

究基于多学科理论对文旅融合及其模式、要素和内

在机理等内涵进行了解构[4-6]。在测度与效应上,

学者从生产要素、产业耦合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视

8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福建省科技厅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向、路径机制与驱动政策

研究”(2021R0058)资助。

[收稿日期]2023-07-15;[修回日期]2023-08-15

[作者简介]章坤(1995-),男,河南信阳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安全与旅游地管理,Email:kunzhang1996@163.com;谢朝武(1975-),男,湖南武冈人,博士,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旅游安全管理、文化遗产与旅游地管理等,E-mail:xiecwu@126.com,通信作者;张江驰(1995-),男,福建泉州人,博士,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危机传播与文旅融合;魏昭(1988-),男,山西运城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旅游

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

第97页

角对不同区域、类型旅游地的文旅融合水平进行了

测度评估或学理分析[7-9],发现其不仅对地区产业

结构升级具有显著影响[10],也能推动社会福祉、增

强旅游者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11-12]。也有学者对

文旅政策的有效性展开实证检验[13-14]。在融合机

制上,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机制和模式是学界

关注的焦点。例如,文旅融合主要受消费需求、市场

供给、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

内外部驱动因素的影响[8],而要素融合、联动融合、

产业链融合等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模式和路径[15]。

总体上,目前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进入快速增

长阶段,但也还有待于基于更多案例地和理论视角

进行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也还存在以下不足:第

一,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需要持续探索和建构。文

旅融合是一个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最终实

现互 相 促 进、彼 此 支 撑、互 惠 共 赢 的 渐 进 发 展 过

程[12]。因此,依据循序渐进的发展视角,文旅资源

的梳理、整合与开发是文旅融合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前提,资源融合所形成的可供观赏、参与和体验的文

旅产品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显性载体和创意表达,而

文旅产业化的价值潜力与可持续效应是文旅融合的

最终诉求。由此可见,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从产品

到产业的拓展,既是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的逻辑路

径,也是梳 理 和 建 构 文 旅 融 合 内 涵 结 构 的 重 要 依

据[16]。然而,尚未有研究对此展开系统的理论建构

和实证分析,而这对于文旅融合的迭代升级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从游客体验视角测度

和评估文旅融合水平的研究有待加强。当前,学界

对文旅融合的定量测度存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取

向,并主要立足于文旅产业数据建构了宏观和中观

空间尺度下的文旅融合测度指标[17],其中包括基于

融合协同视角评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指

数[18]、基于竞争力视角测度文化旅游竞争力发展指

数[19]、基于发展效率视角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文旅

融合发展态势[20]等。这些测度研究对于科学认知和

评估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具有重要价值。然而,游客是

文旅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且他

们的文旅消费需求和行为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关键

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基于游客微观个体视角建构文

旅融合的测度体系,以丰富文旅融合实证测度的理论

文献和内容框架。

为回应上述研究缺口,本研究将面向历史文化

街区探索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并通过3个阶段的

研究建构和开发文旅融合的测度体系。本研究的3

个子研究分别为:第一,通过广泛的文献分析,梳理

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并建构文旅融合测度量表的

初始题项库;第二,基于福建省晋江五店市历史文化

街区的案例实证,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测度

量表进行提纯和精简;第三,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

量表的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并检验量表的聚合效度、

区分效度、法则效度、复核效度和预测效度。本研究

依据循序渐进的发展视角,建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

融合的测度结构,以期为文旅融合研究提供新的理

论模型和研究视角,并为历史文化街区促进文化和

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1 文献综述

1.1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客观

需求,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出现对

文化旅 游 的 论 述 及 旅 游 与 文 化 融 合 的 理 论 与 实

践[21]。2018年,原文化与原国家旅游局合并正式组

建文化和旅游部,从行政体制上进一步推动了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从内涵来看,文化和旅游“交织相

融、彼此蕴含”。张朝枝等认为,文旅融合是一个从

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最终实现相互促进、优

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过程[12]。从研究内容来看,当

前学界对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理

论探讨、中观层面的融合实践以及微观层面的案例

实证等3个主要层面,学理内涵、融合效应、融合业

态、成效评估、推进机理等是该领域重点研究的议

题[17]。其中,如何对文旅融合进行有效测度是探究

文旅融合前因及后果机制的关键所在[22],学界围绕

该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测度方式上,学界广

泛以旅游产业发展子系统和文化产业发展子系统为

基础[8],建构文旅融合测度评价系统,并利用耦合协

调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对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进行

分析[23],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分异、动态演化、

空间效应、驱动因素、耦合协调水平以及耦合机制

等,涉及县域、市域、区域等多层次空间尺度[7,24-26]。

也有学者从综合性的视角对文旅融合展开测度,如

唐承财等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生态保育以及文化传承等维度对传统村

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22]。随着文旅融合

的不断深入,基于多样化视角对文旅融合展开测度,

寻找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实用有效的测度方式是当前

9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98页

学界需要持续探索的关键议题。

1.2 文旅融合内涵结构

1.2.1 文旅资源融合

文旅资源的梳理、整合与开发构成文旅融合的

逻辑起点与基础前提。文旅资源融合,是指将文化

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与赋能升级,创造出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资源体系,主要表现

为旅游资源的文化赋能、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型以及

文旅资源的相互促进等3种融合模式[27]。其中,旅

游资源的文化赋能是指以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提升

旅游体验[27],该模式旨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来

丰富旅游资源体系,通过将文化元素嵌入旅游产品

和旅游服务,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以及旅游资源的

文化品位[28]。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型,主要是指以旅

游来拓展 文 化 市 场、促 进 文 化 传 播 和 彰 显 文 化 自

信[27],该模式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场所如博物馆、

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的转型升级[29],进

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活力,以及将文化活动与旅游相

结合,提升 文 化 交 流 和 文 化 传 播 的 有 效 性 与 持 续

性[28]。文旅资源的相互促进,是指将具有文化属性

和旅游功能的资源进行迭代升级,形成文化资源和

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模

式,不断提升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0-31]。

1.2.2 文旅产品融合

文旅产品是文旅融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文

旅融合的显性载体和创意表达。文旅产品融合,是

指对文旅资源进行创意加工与组合,形成具有观赏

性、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文旅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旅

游需求。由于文旅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的

特征[32],文旅产品也呈现明显的资源依托和地方特

色等特点。从文旅产品性质以及产品属性来看,文

旅产品融合可以分为创意类、特色类、图书文博类、

数字类、综合类等多种类型融合方式[17][33]。其中,

创意类文旅产品融合强调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将文

化创意与旅游资源融合进行产品开发,形成诸如文

化产业园区、文化演艺、影视业等典型的创意类文旅

融合产品[28]

;特色类文旅产品融合则主要利用旅游

地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

品[34]

;图书文博类文旅产品融合主要依托图书馆、

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

合,进行文旅产品的开发与设计[35]

;数字类文旅产

品融合主要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 等数字

技术进行数字化文旅营销和文旅产品开发,为游客

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化文旅体验[36]

;综合类

文旅产品融合则主要将文旅产品融入已有的旅游业

态之中,开发出具有综合性质的文旅融合产品[37]。

1.2.3 文旅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既是资源融合和产品融合的最终结

果,也是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诉求。文旅产

业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机融合,

实现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等多方面的

融合效益,推动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融合旨在

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补性,以

促进旅游地经济增长、社会福祉提升、文化传承和生

态保护[38-39]。其中,产业经济效益融合是文旅产业

融合的显性表现,文旅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目的地

文旅产值、增加人均文旅收入、推动文旅企业营业收

入增长和激发地区经济增长潜力[22,40]。产业社会

效益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功能价值,文旅产

业融合能够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间的相互交融,从

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能够将旅游地资源

价值转换 为 品 牌 价 值,提 升 当 地 知 名 度 和 旅 游 形

象[26]。产业文化效益融合是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

目标,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可以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

护力度,有 助 于 文 化 资 源 的 保 护 性 传 承 和 活 化 利

用[41]。产业生态效益融合在文旅产业融合的可持

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文旅产业融合有助

于促进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旅游地环

境质量,推动旅游地的绿色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健

康的旅游体验[42]。

1.3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

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

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

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

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城市魅力与

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美学价

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建筑价值、经济

价值以及文脉价值[43]。从研究进展来看,学界对历

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更新[44]、永 续 发 展[45]、规 划 设 计[46] 以 及 旅 游 开

发[47]等方面。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本身既具有文化

属性,同时也是目的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历史文化街区与文旅融合具有较强的天然适配

性。虽然有部分研究将历史文化街区与文旅融合相

结合,但主要集中于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

发展对策[48],对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内涵结构这

一基础性认知还缺乏必要的研究,从而制约了历史

91

章 坤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理论探索

第99页

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鉴于文旅融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活

化利用以及永续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亟待厘清历史

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为历史文化街区文

旅融合发展提供科学的认知基础。依据前文对文旅

融合内涵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

融合主要由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

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三部分构成,这三者相互作

用、共 同 影 响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文 旅 融 合 的 发 展 进

程[12]。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资源融合是指基于

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重新梳

理、整合与开发,重构文旅资源体系,提升文旅资源

品位和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品融合,是指依托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资源,打造集观赏、参与和体验于

一体的文旅产品,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游客文旅的

体验和满意度;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融合,是指在

资源和产品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和拓展文旅产业链,

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文化和

生态等方面效益的融合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

可持续发展。

2 研究1:量表的结构与测量

2.1 文献分析

目前尽管还未形成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

合测度量表,但前人研究已经对文旅融合的内容结

构和理论框架展开了丰富的思辨和建构。基于前人

文献的系统性梳理,本研究基于文旅融合发展过程

的视角,从资源、产品和产业3个层次建构历史文化

街区文旅融合的测度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文旅融合的测度结构

一级类目 二级类目 三级类目 相关文献

文旅资源融合

旅游资源文化赋能 传统旅游资源体系扩展、旅游资源文化元素内嵌等

文化资源旅游转型 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旅游转型等

文旅资源双向促进 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文旅IP延伸、传统节庆等

[27-31]

文旅产品融合

创意类文旅产品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文旅影视、文旅演艺、创意产品等

特色类文旅产品融合 特色度假村、民族特色村寨、特色小镇、主题公园等

图书文博类产品融合 文旅图书、文旅宣传片、文旅纪念品、文创产品等

数字类文旅产品融合 文旅数字化营销、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元宇宙+旅游等

综合类文旅产品融合 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生态旅游等

[17,28,32-37]

文旅产业融合

产业经济效益融合 旅游业收益、文化产业收益、文旅企业收益等

产业社会效益融合 社会福祉、吸引力、文化设施转化、就业拉动等

产业文化效益融合 非遗保护传承、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等

产业生态效益融合 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提升、环境宜居等

[22,26,38-42]

2.2 初始量表建构

文旅融合初始测量量表的生成主要包括4个步

骤:第一,基于文旅融合的文献梳理和维度内涵,本

研究摘录了现有研究中能够描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

融合的有关题项;第二,由两名文旅融合研究的教授

和4名旅游企业管理者组成的专家小组评估这些题

项的内容效度,并开发出部分题项进行补充;第三,

专家小组对内涵相似题项进行归类,并将不符合本

研究情境的题项予以删除,结合研究案例情境对部

分题项进行优化;第四,对形成的初始测量题项进行

预调研,以测试题项语言的适用性和内容的有效性,

从而形成正式调研的量表题项。

2.3 预调研

本研究于2022 年 6 月开展预调研,累计回收

200份有效问卷。可靠性分析表明,文旅资源融合、

文旅产品融合和文旅产业融合的 Cronbach'α 值分

别为0.897、0.883和0.894,均大于0.8,表明量表

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量

表整体的 KMO 值为0.894,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和

共同度值均大于0.5,并能够准确提取出3个主成

分大于1的因子。然而,接受预调研的受访游客对

问卷部分题项的语言问题和内容设计提出明确修改

9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5期

第100页

意见。例如,文旅产业融合的第一个题项(街区发展

文旅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于抽象,因此专

家小组(2名文旅融合研究领域教授、4名文旅街区

管理者)对部分题项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由12个

题项构成的文旅融合正式调研问卷。

3 研究2:量表的提纯与精简

3.1 案例地选择

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于2017

年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入选为第二批

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录,2022年成为首批国家级

旅游休闲街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老少皆宜、主客共

享”的都市文化旅游休闲新坐标。本研究选择五店市

历史文化街区为调研案例地,具体原因如下:在文旅资

源上,五店市拥有闽南最大的古建筑群,保留着明、清、

民国等不同时期的132处历史风貌建筑,至今仍保留

着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遗风和非物质文化演艺活动;

在文旅产品上,五店市拥有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不断

完善文旅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文旅消费氛围,能够较

好地满足游客和居民对文旅消费的需求;在文旅产业

上,五店市在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民宿等传统旅

游产业要素上植入文化标识,并积极拓展夜间经济、特

色文创、手工艺展览等文旅新业态。因此,选择五店市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地能较好地从资源、产品和产

业3个层次识别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测度结构。

3.2 数据搜集

在2022年7月上旬,本研究依托问卷星制作成

网络问卷,通过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

式邀请有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经历的受访者参

与问卷调查,并鼓励他们积极转发给身边到访过五

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为保证调研对象的准确

性,本研究将问卷第一个问题设置为“您最近半年是

否去过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以此来剔除未曾

有过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经历的游客,并强调

以这次旅游经历作答相关题项。研究小组在问卷链

接上详细告知研究目的、确保匿名性,并强调答案没

有对错之分。最终,共回收问卷252份问卷,有效问

卷2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6%。有效样本人口

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人口统计特征分布

93

章 坤等: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内涵结构与实证测度———以晋江五店市为例 理论探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