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 38<br>—<br>用费分歧较大,为使调解方案公平公正,承办人员联系了一审<br>原承办法官共同参与调解,得到了一审原承办法官的支持。<br>2024 年 5 月 24 日,宁波市检察院联合宁波市海曙区法院赴海<br>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村委会共同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因<br>双方积怨已久,承办人为了使调解能够顺利进行,避免调解场<br>面混乱,将调解分了 3 个阶段进行。调解第一阶段,就讼争弄<br>堂的宅基地使用权归周某华所有及两根承重柱不拆除进行调<br>解,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第二阶段,关于讼争弄堂的占用费,<br>双方分歧巨大,周某华主张自 2013 年 1 月开始支付每年 2000<br>元;仇某德表示难以接受。为使调解能够实质化解双方矛盾,<br>承办人建议原审承办法官根据当地租赁市场行情、以往裁判案<br>例以及讼争弄堂面积给出一个参考价格,原审承办法官给出按<br>照每月 20 元计算的参考标准。...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 38<br>—<br>用费分歧较大,为使调解方案公平公正,承办人员联系了一审<br>原承办法官共同参与调解,得到了一审原承办法官的支持。<br>2024 年 5 月 24 日,宁波市检察院联合宁波市海曙区法院赴海<br>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村委会共同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因<br>双方积怨已久,承办人为了使调解能够顺利进行,避免调解场<br>面混乱,将调解分了 3 个阶段进行。调解第一阶段,就讼争弄<br>堂的宅基地使用权归周某华所有及两根承重柱不拆除进行调<br>解,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第二阶段,关于讼争弄堂的占用费,<br>双方分歧巨大,周某华主张自 2013 年 1 月开始支付每年 2000<br>元;仇某德表示难以接受。为使调解能够实质化解双方矛盾,<br>承办人建议原审承办法官根据当地租赁市场行情、以往裁判案<br>例以及讼争弄堂面积给出一个参考价格,原审承办法官给出按<br>照每月 20 元计算的参考标准。双方当事人经过反复商讨,认<br>可了仇某德自2013年1月起按照每月20元支付周某华占用费。<br>调解第三阶段,就周某华房屋的滴水管、下水管恢复原状问题,<br>仇某德表示愿意支付维修费用。至此,双方当事人在承办检察<br>官、原审承办法官共同见证下达成了和解协议,并表示就案涉<br>纠纷不再诉讼或上访。5 月 27 日,周某华向宁波市检察院提交<br>了撤回监督申请书。宁波市检察院于 2024 年 6 月 3 日依法作<br>出终结审查决定。<br>三、案例体会<br>(一)贯彻小案不小办理念,发挥民事检察职能。本案申请<br>监督的是弄堂的占用费,但弄堂的占用费并未经过法院的实体<br>判决。如果就案办案,该案可以做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告
第52页
— 39<br>—<br>知申请人到法院另行起诉。承办人在办理过程中,也与海曙法<br>院沟通过,法院也认为可以受理弄堂占用费的诉讼。为减少当<br>事人的讼累,承办人并没有选择上述的简单处理方式,而是积<br>极向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br>(二)以司法调解解决纠纷,弥补行政调解不足。本案当事<br>人矛盾纠纷长期存在,矛盾不断升级,所在村委会多次针对双<br>方纠纷进行调解,一直没有效果。后经派出所调解,仇某德才<br>将铁栅栏拆除。双方当事人在行政机关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选<br>择司法机关对纠纷进行处理,就是对司法机关的信任。作为检<br>察机关办理民事监督案件,就应该本着一揽子化解纠纷的态<br>度,将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弥补行政机关调解未果的问题,<br>与行政机关形成互补。<br>(三)发扬民法典精神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民法<br>典精神,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br>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作为民事检察<br>人员在处理邻里纠纷的过程中,不能仅依照法律办案,还应考<br>虑邻里关系的修复,从源头进行治理。显然,民事检察人员运<br>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素养,向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通过主持<br>双方当事人调解,最终达成和解,相较于判决,更能显示司法<br>的温情,更能使邻里关系和睦,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53页
— 40<br>—<br>张某与王某漏水纠纷案<br>镇海区司法局<br>一、案情概要<br>蛟川街道未名社区位于镇海炼化区域,2018 年根据关于国有<br>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精神,成立炼化社区,相关职能移交<br>地方。2023 年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将原炼<br>化社区以沿河路为界调整划分,成立未名社区。未名小区内居民<br>分布复杂、管理难度大,多数来自北方的原炼化公司员工和本地<br>人的生活习惯、处理事情的想法和观点都存在差异。同时,企业<br>员工接受企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常会产生分歧。因<br>为人员、社情、民意复杂等因素导致未名社区多发邻里矛盾纠纷。<br>张某与王某是未名社区某小区同一幢楼同一单元的上下楼<br>邻居,王某住 4 楼,为租户,张某住 3 楼,是自住户。今年 4 月<br>初,张某发现自家客厅有水从上面漏下来,然后看到房间里也有<br>漏水,就跑到楼上敲门,发现 4 楼没人,最后在物业帮助下关闭<br>了水阀总开关。当回家时发现房间已进水,地板淹了,房间墙壁<br>都在流水,天花板与部分厨柜也有受损,初步估算受损部分修理<br>费用在 10000 元左右。张某多次找王某协商赔偿事宜,王某均以<br>自己是租户不赔偿,有损失找房东,拒绝处理此事情。后张某找<br>社区寻求帮助,希望社区能想办法找 4 楼房东,双方可一起坐下<br>来协商此事。经过社区网格员的查访,终于联系到了在外出差的<br>4 楼房东刘某,在刘某劝说下,王某同意一起参与调解。<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
第54页
— 41<br>—<br>(一)多方参与,联合调解。因未名社区是新成立社区,部<br>分居民是原炼化公司的员工,居民管理难度大,所以社区工作人<br>员联系蛟川街道调解委员会,邀请街道调解员一起前往社区调<br>解。同时,还邀请原炼化公司的退休员工代表和本地居民代表作<br>为调解员共同参加调解。联合调解,能充分了解当事人的意愿和<br>想法,共同化解纠纷。<br>(二)实地查看,讲法说理。社区工作人员实地查看,漏水<br>原因是 4 楼租户放置阳台的洗衣机水管脱落,而当时正值上班时<br>间,户内无人看管,最终导致排水进入到 3 楼住户房内。同行的<br>调解员“双管齐下”,讲法说理。一方面结合现场证据,根据《民<br>法典》关于出租房法律规定向刘某解释,房东的确有保证出租房<br>内设备能正常使用的义务,但是正确正当地使用出租房内的设备<br>却是租户的义务,租户在发现设备损害时应该及时通知房东维<br>修。同时,3 楼住户在发现漏水时第一时间要求物业关闭水阀,<br>已经尽到了防止损害扩大的义务。另一方面考虑双方的情义,从<br>“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对当事人进行有情有力的引导,让双方<br>能够心平气和进行沟通交流。<br>(三)沟通协商,制定方案。回到社区调解室后,调解员在<br>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前提下,站在当事人的不同角度,逐一咨<br>询他们的立场和想法,采用换位思考的调解措施,帮助他们直面<br>问题。最终,租户王某对自己未正当使用洗衣机一事表示认可,<br>并表示此次漏水责任的确在于自己这一方。又经过多番努力,双<br>方的争论焦点缩小到赔偿金额上。王某表示 10000 元金额太高,<br>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最多只能赔偿 4000 元。此时房东刘某
第55页
— 42<br>—<br>表示自己与 3 楼张家做邻居好多年了,相处一直很融洽,不想因<br>此事使多年的邻里情有隔阂,愿意将王某与其租赁合同中的 2000<br>元押金作为本次纠纷的一部分赔偿金额进行支付,以后与王某租<br>期内发生与押金相关的事宜,由其承担。这时,张某也希望纠纷<br>能快点结束,以免伤了邻居间的原有和气,最终,双方达成一致<br>意见,握手言和,将赔偿金额定格在 6000 元。<br>三、案例体会<br>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居住环境的安全和安宁,邻里关系的<br>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对整个社会<br>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邻里矛盾纠纷是群众生活<br>中难免遇到的事情,结合未名社区的人员分布复杂,管理难度大<br>等特点,因地制宜,进一步制定未名社区调解“五步法”化解邻<br>里纠纷,让邻里关系和睦。<br>(一)构建联合调解机制。社区牵头成立调解工作室,邀请<br>原炼化公司退休员工和本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调委会工作。当遇<br>到难以调解的邻里纠纷,可以联系街道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社<br>区街道齐助力,暖心调解促和谐。<br>(二)挑好本土调解员。邻里纠纷性质决定了纠纷双方是在<br>社区范围内,又因为未名社区的居民组成是原炼化公司的员工和<br>本地居民。因此,处理这样的邻里纠纷,需因事因人选好调解员,<br>人熟、地熟、事熟的员工代表和本地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更有优势,<br>必要时还可以邀请“五老”“乡贤”参加,让纠纷在家门口解决。<br>(三)调解员要会“三心”。一是要细心调查,充分了解双<br>方基本情况和争议焦点,分析纠纷产生原因;二要耐心沟通,双
第56页
— 43<br>—<br>方有矛盾时沟通交流会容易火气大,调解员需耐心听取双方陈述<br>辩解;三要公心调解,调解工作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依法调解,<br>调解员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根据实情和双方的诉求,提出<br>调解方案。用细心、耐心和公心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br>人和。<br>(四)调解需合理合法。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和睦相处,<br>不仅是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也是法律规范的对象,《民法典》<br>为相邻关系纠纷提供了解决之道。调解过程需要合理合法,在沟<br>通协商过程中,依据《民法典》,讲明法律法规,说清道理后果,<br>让双方当事人自己能衡量利弊得失,从而彻底放弃继续发生矛盾<br>纠纷的念头。<br>(五)宣传教育促和谐。学会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释法说<br>理,通过解决一次矛盾纠纷总结归纳一类型纠纷产生原因和法律<br>依据,再以案释法进行宣传教育,让群众对“法”的理解更深刻,<br>逐步在全社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br>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同时,在社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br>传与邻为善是美德,引导邻里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将矛盾纠纷<br>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
第57页
— 44<br>—<br>郑某某与某有限公司土地纠纷案<br>象山县公安局<br>一、案情概要<br>墙头镇政府对外引进企业某有限公司,在 2023 年上半年建<br>造厂房时,与旁边的农户郑某某发生了土地纠纷,郑某某认为企<br>业建房侵占其农保地,为此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br>近一年来,村民郑某某以某有限公司占用自己土地建造厂房<br>多次向墙头所报警,并向镇政府、县信访局、县自规局反映。<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组织调解力量。墙头派出所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提前介<br>入,会同镇社会治理中心针对该村民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br>按“说、议、办、评”闭环流程抓好落实,组织相关调解力量进<br>行处置。联合“警民说事”以及“老范调解室”开展矛盾纠纷调<br>解,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面对面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br>诉求和想法。<br>(二)调查了解情况。墙头派出所民警与调解员实地查看厂<br>房用地情况,并走访村干部及周边村民,全面掌握情况,并多次<br>往返于双方之间,组织双方进行了数次商洽。民警与调解员和双<br>方纠纷当事人讲法律、摆事理,让当事人知法懂法;提人情世故,<br>让当事人知道忍让;提处理方案,让当事人仔细掂量。利用调解<br>技能,提出了法律法规、人情世故、解决方案等内容,平复了当<br>事人情绪,打开了心扉。<br>(三)提出和解方案。民警与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br>阐述了事件当中的利害关系,在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权
第58页
— 45<br>—<br>衡企业和村民的利益,三方共同商讨补偿办法,提出合理的解决<br>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第一,某有限公司在建厂房时,<br>没有及时与旁边的农户沟通,应承认过失行为。第二,双方决定<br>对郑某某与公司方边缘土地作一次性征用处理。第三,某有限公<br>司墙脚与郑某某土地交界处应开一个 70 公分排水沟,郑某某应<br>允许不得阻拦。<br>三、案例体会<br>(一)及时移交“调解室”,密切配合,共同化解。派出所<br>及时将案件移交给驻所“老范调解室”,迅速启动调解程序,避<br>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和恶化。在调解过程中,派出所与调解室密切<br>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派出所提供了案件的前期调查情况,<br>调解室则发挥专业调解技能,共同化解矛盾。<br>(二)积极运用“说访调诉裁”,权衡双方利益。墙头派出<br>所积极运用集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诉讼服务、信访<br>调处“五位一体”的“说访调诉裁”一体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br>使得这起涉及企业和村民利益、情况较为复杂的纠纷能够妥善化<br>解,既保障政府和企业的建设,又兼顾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今后<br>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br>(三)升级“警民说事”制度,推动纠纷调解效能提升。墙<br>头派出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化解“最多<br>跑一地”改革为契机,升级乡村善治的“警民说事”制度,适度<br>前延司法职能,筑牢村级矛盾化解“前沿阵地”,搭建访调衔接<br>平台、推动矛盾化解向人民调解方式倾斜,有力推动了民事矛盾<br>纠纷调解效能提升。
第61页
— 48<br>—<br>老物业管理公司与新业委会间的<br>物业合同纠纷案<br>江北区司法局<br>一、案情概要<br>某物业公司长期为某小区提供物业服务,后经小区业主大会<br>表决,服务合同届满后不再与之续签物业服务合同。2022 年 4 月,<br>原服务合同到期,但因小区业委会换届,无法启动新物业公司的<br>招聘程序,故双方商议决定由原物业公司继续提供服务直至新物<br>业招聘程序完成。2022 年 11 月起,新物业公司同原物业公司进<br>行交接,原物业公司与该小区的物业服务关系正式终止,然而在<br>交接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纠纷。新一届业委会随后与原物业公司<br>在经营固定分成、审计结余、2022 年度维修基金超出部分、墙面<br>粉刷工程质量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分歧,双方经多轮自行协商均僵<br>持不下,故于 2023 年 5 月向调委会申请调解,希望调委会能够<br>为双方定纷止争。<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以静制动明确矛盾争议点。调解员登记该案件后,认<br>为该纠纷夹杂多种复杂因素,双方严重缺乏互信,导致对争议事<br>项的理解存在较大出入,如果单刀直入开展调解反而适得其反,<br>故简单与双方交流听取各自诉求后,调解员先行安抚双方当事人<br>情绪,再展开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小区的基本情况。调查中了<br>解到,新一届业委会对上届业委会的工作极度不满,对上届业委<br>会离任审计的结果也存在怀疑,进而认为上届业委会运行过程中<br>同原物业公司支取维修基金情况、推动墙面粉刷工程状况也存在
第62页
— 49<br>—<br>“猫腻”,因此态度很是坚决。另一方面,该小区为安置小区,<br>小区物业费收取一向困难,这也间接导致了物业服务确实存在种<br>种不足,而上届业委会解散后,原委员在外传述物业公司的所谓<br>“黑幕”,也加剧了现业委会对原物业公司的不信任感,双方的<br>矛盾逐渐陷入了僵局。<br>(二)速战速决寻找矛盾突破口。对本案进行初步梳理后,<br>调解员分别与双方单独会面,听取双方对纠纷过程的具体阐述,<br>探求其真实诉求,并详阅了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根据双方当事<br>人的争议焦点,调解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认为本案的本质<br>为物业合同纠纷,期间虽掺杂了诸多其它因素,但在调处过程中<br>仍应以物业服务合同为主要参考,以事实情况为基本准绳。由于<br>本案纠纷久拖未决,新老物业交接始终未正式完成,新一届业委<br>会也无相关经费用于小区必要支出,已经影响了小区的正常运<br>作,继续拖延势必影响小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和生活质量。而从双<br>方前期自行协商的情况看,虽然在事实认定、费用标准方面分歧<br>较大,但始终保持畅通的沟通,可见具备调解成功的前提条件。<br>经综合考虑,调解员迅速组织双方进行当面调解。<br>(三)情理结合依法化解矛盾。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首先<br>同双方就本案的一些基本事实进行了逐一核实,得到双方的一致<br>确认,明确了 2022 年 4 月——2022 年 10 月间双方虽未签订物业<br>服务合同,但实际存在服务关系,构成事实合同,该期间的服务<br>条款约定应参照上一份物业服务合同内容。随后,调解员就《民<br>法典》合同编、《物业管理条例》中与本案的相关条款进行释理<br>说法,并就这些条款在本案中的适用作出了解读,以上解读也得
第63页
— 50<br>—<br>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可。调解员指出,在业委会方无法提供进一步<br>证据的前提下,贸然否定专业机构出具的审计结论不太妥当,如<br>业委会不重新委托进行再次审计,则对审计报告中的结余情况应<br>予认可,业委会方斟酌后表示接受审计结论,确认审计结果。对<br>于 2022 年度维修基金超出部分、墙面粉刷工程质量的问题,调<br>解员居中对相关费用同双方逐项进行核对,并就后续问题进行具<br>体约定。鉴于物业公司在之前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瑕疵,调解员<br>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物业公司考虑到小区实际困难,主动<br>承担相关义务。在调解员引导下,当事双方在调解过程中建立起<br>了较好互信局面,沟通愈加顺畅,在三轮当面调解后,最终达成<br>了一致意见,顺利化解纠纷,握手言和。<br>经调解,双方于 2023 年 6 月 8 日签订调解协议书:一是物
第64页
— 51<br>—<br>业公司退还业委会 2022 年 5 月至 2022 年 10 月间的多种经营固<br>定分成及审计结余款项,退还业委会 2022 年度维修基金部分费<br>用,以上款项于 10 个工作日内支付完毕;二是业委会扣除墙面<br>粉刷工程押金 10000 元用于墙面整改提升,与工程方的相关对接<br>及后续纠纷由物业公司负责;三是物业公司及业委会协力做好相<br>关交接工作,不得推诿拖延。此后双方无涉,双方不得以任何理<br>由、任何名目再向对方提出任何赔偿、补偿、返还等要求。<br>三、案例体会<br>随着居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其权利意识显著觉醒,物业选聘、<br>解聘过程中引发的物业服务纠纷已成常态。该类案件在法律关系<br>上并不复杂,但往往因处理不及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人民调<br>解作为定纷止争的重要途径在该类纠纷化解中具备较大的效率<br>优势。在本案中,调解员注重前期的调查工作,抽丝剥茧,准确<br>把握到了纠纷中的核心矛盾,为成功调解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br>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坚持情、理、法并举,不作简单定性,而是<br>引导当事双方先行提供详实的依据,听取其具体诉求,引导双方<br>建立信任,随后耐心向双方解释纠纷涉及的有关法律条款规定,<br>从而掌握了调解的主动权,最终促使双方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达<br>成和解,对今后处理此类纠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65页
— 52 —<br>清川佳园小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案<br>镇海区招宝山街道<br>一、案例概要<br>2008 年,有 30 年房龄的招宝山街道清川佳园小区楼道内安<br>装了 14 扇防盗门,10 多年后,有的防盗门门锁坏了、有的半扇<br>门不见了、有的锈迹斑斑露出了锋利的铁架,存在安全隐患。起<br>初有居民提出更换防盗门,但意见不统一,有的同意更换但不愿<br>意出钱,有的持观望态度即别人出钱我就出钱,还有的直接表示<br>防盗门没用拆掉算了,统计下来,真正同意更换且愿意出钱的人<br>数占比很少。防盗门更换的事情被一年年拖延。后该小区内一位<br>居民骨干提出希望物业帮忙更换,但物业工作人员表示更换一扇<br>防盗门需要万元左右,物业公司本身存在亏损且小区物业维修基<br>金不足,无力更换。小区居民知道这一消息后,纷纷表示,“坚<br>决要求更换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干啥啥不行,收钱是第一名”<br>“我们小区不要物业公司了,居民自己管理好了”“我们今年物<br>业费不交了,什么时候门换好了我们才交”。居民与物业的矛盾<br>激化,因小区公共维修资金不足,矛盾未能化解,指责社区、业<br>委会的声音也开始出现。<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场地经费“众筹”。小区内设立自治互助站,为确保<br>自治互助站顺利运行,招宝山街道和辖区社区通过物业配套用房<br>里“挤一挤”、堆放杂物闲置房里“挪一挪”、热心居民家里“辟<br>一角”等途径,因地制宜地建立“会客厅”“聊天室”“睦邻吧”<br>等各种形态的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同时,发动居民有钱出钱、
第66页
— 53 —<br>有力出力、有物捐物,为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配备必要设施。<br>(二)小区事务“众议”。成立由楼群支部书记(楼组长)、<br>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成员、物业管理人员、网格长、商家及小区<br>热心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自治站,导小区搭建“线上+线下”的议<br>事平台。线上以 QQ、微信讨论群为载体,线下以“会客厅”“睦<br>邻吧”“聊天室”为平台,结合基层治理“四平台”,着力协调<br>解决小区内居民反映的个性化琐碎问题等。<br>(三)公益服务“众行”。街道通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导<br>它们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自治制度。如“文明大管家”<br>“老友助老”“绿色协会”等志愿服务团队,由都陈阿姨牵头和<br>居民沟通、街道协调物业、社区配合各方。<br>(四)社区文化“众享”。为了营造“文化大家乐”的活力<br>氛围,街道搭建了社区文化平台,将社区文化活动从社区舞台向<br>小区楼院延伸,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定期开展文艺表<br>演、体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居民“物理融合”在一起<br>起到最终“化学融合”的效果,让居民与居民之间更融合。比如,<br>面向全体小区居民,经常性开展健步走、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展<br>演、乒乓球比赛等;依托元宵节、端午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br>开展“庆元宵、猜灯谜”“包粽子、做香包、迎端午”“同煮腊<br>八粥、暖意迎新年”等节日文化活动。<br>通过上述“四众”互助自治工作法,最终,小区居民之间决<br>定由每户居民筹资 300 元,每个楼道派出几名热心居民参与收取<br>钱款、选定防盗门厂家以及废旧防盗门回收等事务。仅用 4 个月<br>时间,14 扇防盗门全部陆续更换完毕,居民与物业的矛盾就此全
第67页
— 54 —<br>部化解。“四众”互助自治工作法也成为镇海招宝山推进其他物<br>业矛盾化解的法宝。<br>三、案例体会<br>(一)打造红色物业联盟,找准党建统领落针点。街道把做<br>好“红色物业联盟”作为推动城市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的切入<br>点和突破口,通过延伸党的组织体系、构建“问题及时发现有效<br>解决”闭环机制,形成党建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br>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一是强化组织建设。集中推进业委会组<br>建、换届,58 个小区业委会、4 家物业企业全部成立党支部,实<br>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二是深化机制创新。建立协同办<br>事机制,完善居民“点单”、小区“发单”、各方“接单”快速
第68页
— 55 —<br>反应机制,按问题难易程度分层办理,简单问题小区自办、一般<br>问题社区领办、复杂问题街道会办。建立反馈评事机制,聘请离<br>退休干部、网格党支部书记、业主代表等 120 余人担任“红色物<br>业监督员”,监测问题解决进度、收集居民反馈意见。每季度召<br>开小区评议会,晾晒问题解决成果,组织居民满意度测评,对不<br>满意率达 80%以上的再议再办,确保问题彻底解决。三是放大锋<br>领效应。推行在职党员进小区,800 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到小区报<br>到,1700 余名党员认领责任区、示范岗,组团式开展教育宣传、<br>文明督导、民事调解等“我为群众办实事”。把业委会和物业企<br>业党支部书记纳入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对象。<br>(二)创新大物业模式,勾勒顶层设计图谱。针对招宝山街<br>道老旧小区数量多、规模小、物业服务单一、管理粗放、人口居<br>住密度高、居民需求多元化、物业管理矛盾多发等现状,招宝山<br>街道积极探索“大物业”服务模式。先逐步清退原先服务单一、<br>管理粗放的物业公司,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打破小区边界壁垒,<br>将无物业的散居楼群、道路、河道、街区等均纳入治理范畴,将<br>公区管理养护服务纳入大物业进行统一招投标,由 1 家物业公司<br>担任社区“大管家”。通过重塑治理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共管<br>共治、运转有效的“大物业”组织体系,上层决策体系由社区、<br>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组建,通过阵地共享、事务共议、服务共<br>推 3 大运行机制,为社区物业服务提供决策支撑;下层服务体系<br>以物业公司为主体建立大物业中心,分设安保服务、维保服务、<br>环境管护、邻里服务等 4 个分中心,推动各项服务举措实际落地。<br>截至目前,“大物业”组织体系已联合 5 个小区业委会、5 家辖
第69页
— 56 —<br>区单位,整合 240 名党员、126 名居民骨干、83 名志愿者、87 名<br>物业公司人员形成服务力量,落实常态化议事协商工作机制,为<br>社区各事项落地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坚持问需于民,探索形成<br>“走访恳谈、网格议事、联合协商、问题闭环、民主评议”五步<br>走服务机制,排摸收集居民需求意见 2000 余条。根据收集意见,<br>建立“基础+定制”8 张物业服务清单,梳理形成 80 项服务细则,<br>规范指导物业服务开展。组织了包括社区、业委会、物业、志愿<br>者等在内的居民矛盾调解力量,明确物业要积极参与到小区矛盾<br>调解工作工作中。<br>(三)坚持“家人治家”,织密居民自治针脚。部分老旧小<br>区建造年限久远,因没有公共维修资金,小区内设施损坏等维修<br>较难。居民出资难统一、意见难统一、公共事项参与率低,居民<br>与物业的矛盾也慢慢激化。招宝山街道在物业积极化解城市物业<br>管理矛盾纠纷过程中,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br>福感、安全感”的总要求,探索“四众”互助自治工作法,坚持<br>“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像“绣花”一样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突出<br>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着眼需求、因地制宜,在不断“开锁”中<br>探索矛盾件纠纷多元化解的精细化“绣花”功夫,力争为推动物<br>业矛盾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化基层现代化治理水平。
第70页
— 57 —<br>某小区涉漏水物业纠纷案<br>高新区法院<br>一、案情概要<br>2011 年 8 月,开发商宁波筑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称筑某公司)<br>向郑某等业主交付案涉商品房,并承诺外墙防水工程质保期 8 年,<br>如有屋面、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渗漏等工程质量问题的,筑某<br>公司承担保修责任。业主入住后频繁出现外墙渗、漏水问题。几<br>年间,业主郑某等人多次联系开发商筑某公司和物业公司报修却<br>迟迟得不到回应。2018 年,开发商筑某公司登记注销,其股东五<br>某房地产公司仍在经营,但拒绝配合修缮。因此,郑某等 13 名<br>业主于 2023 年 4 月、5 月分批向高新区法院起诉,要求五某房地<br>产公司及物业公司承担对某小区房屋、墙面等渗水、漏水的修缮<br>责任。经业主同意,该院将案件委派至明珠社区“黎明调解驿站”,<br>由人民调解员孙黎明组织调解。<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听取意见,做好调解准备。该小区物业纠纷案件事关<br>众多业主切身利益,各业主家遇到的渗水、漏水位置不一,渗漏<br>水程度也各有轻重,需要明确各业主家修缮的具体工程量以及工<br>程费用。经当事人同意,高新区法院将起诉至法院的 13 起案件<br>委派给调解员孙黎明一并调解。郑某等业主就初次漏水时间举证<br>不足,五某地产公司既不愿支付赔偿款也不愿配合修补,该案调<br>解难度大,高新区法院指派法官胡蝶进行指导。胡蝶结合各业主<br>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听取各业主的诉求,帮助孙黎明调解员<br>理清矛盾纠纷的争议焦点,为组织调解做好准备工作。
第71页
— 58 —<br>(二)以判诉调,推动调解进程。经关联案件检索发现,该<br>小区已有一名业主赵某于 2022 年 7 月因同样的房屋渗、漏水纠<br>纷,向高新区法院起诉要求五某地产公司要求支付修复费用。业<br>主赵某认为房屋自 2011 年交付以来,窗户及阳台外墙出现渗、漏<br>水,多次联系开发商和物业公司要求维修,开发商来现场勘察后,<br>对房屋受损部位进行了确认,但一直未尽修缮,原告无奈自行修<br>补,花费维修费 20 660 元。后法院结合实际渗漏水部位、维修情<br>况等,判决支持了赵某的部分诉讼请求。于是,调解员孙黎明在<br>法官指导下,在该判决框架内结合各业主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br>析,制定个性化的调解方案,而后逐一向地产公司、业主厘清诉<br>讼风险和调判利弊,引导业主参照示范案件达成调解。<br>(三)对症下药,促成多方和解。涉案小区历经四次物业更<br>换,存在房屋报修记录不全面、外墙维修不及时、群众怨言较多<br>等现实矛盾,亟需解决。但涉案房屋交付于十多年前,从司法程<br>序上来说,存在房屋自然老化、业主自行改造等因素导致漏水原<br>因难以查明,从判决角度而言未必能够全部支持业主诉讼请求。<br>在胡蝶法官指导下,调解员孙黎明对 13 位业主一一言明利害关<br>系,又向五某房地产公司以及物业公司分析利弊,最终达成由开<br>发商出资,业委会和物业共同选定第三方具体实施外墙修补工作<br>的一致意见。该批案件共有 2 户业主撤诉,其余业主与五某房地<br>产公司达成和解,约定五某房地产公司修缮各漏水点并保修一<br>年,此后就漏水问题无涉,双方还申请了司法确认。<br>(四)联动协调,化解潜在纠纷。在诉前化解过程中,孙黎<br>明调解员经实地勘察发现该小区还存在近 100 户、200 余处漏水<br>点,相关维修费用预计需要 60 万元。前期良好的调解效果给五<br>某房地产公司和业委会双方打了强心剂,五某房地产公司主动表
第72页
— 59 —<br>态将积极承担剩余业主的修缮义务,为业主解决所有漏水问题,<br>并延长保修期。业委会在征求所涉业主意见后表示,希望通过非<br>诉方式化解纠纷。2023 年 5 月,高新区法院会同区住建部门组织<br>地产公司、施工单位、业委会、物业公司、业主代表等七方会谈<br>磋商,并最终达成一致: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选任施工单位进行漏<br>水点修复,五某房地产公司承担 60 万元维修费用,超额部分在<br>物业维修基金中申请列支,并由住建部门监督,100 余起纠纷得<br>以在诉前妥善化解。<br>三、案例体会<br>(一)多方联动解矛盾,实现安居乐业幸福追求。随着经济<br>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群众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从“住有所居”<br>向“住有宜居”转变,对商品房质量以及谐稳定的社区环境都提<br>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纠纷是高新区较为突出的矛盾纠纷,该类
第73页
— 60 —<br>纠纷往往具有群体性、集中性等特征,体现为一个原告起诉多个<br>被告或者多个原告起诉一个被告。该类纠纷法律关系简单、案件<br>事实明确,但双方之间的矛盾却较为激烈,对立情绪严重。在化<br>解过程中,高新区法院联合司法、街道、住建、业委会、物业以<br>及开发商等多方力量联动化解矛盾,在最大范围内凝聚了共识、<br>降低了整体维修费用,提高了维修效率,减少了个案维权成本,<br>防止更多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是“调解优先、诉讼断后、调处效<br>果、解出效率”的基层良性治理典型案例。<br>(二)打造特色调解驿站,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小事不<br>出村社,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近年来,高新区法院以共<br>享法庭为最小支点,联合村社共同培育特色调解品牌,“黎明调<br>解工作驿站”就是高新区法院与明珠社区携手打造的特色调解品<br>牌,“共享法庭+调解驿站”的“一庭一站”运行模式,使社区<br>共享法庭成为区域特色解纷中心,扩大了诉源治理成效。该起群<br>体性纠纷在“一庭一站”解纷机制下,通过“类案示范+诉前调<br>解”以点带面化解百余起纠纷,不仅解决了百余位业主的心头大<br>患,维护了小区的安定和谐,也促使物业公司与业委会建立了共<br>商共建机制,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与业委会自治水平,还为房地<br>产公司的稳定经营赢得了良好口碑。与此同时,高新区法院不断<br>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br>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日益完善,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br>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第75页
— 62 —<br>银亿集团装潢市场资产强制执行案<br>宁波市中院<br>一、案情概要<br>被执行人宁波新世纪装潢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系银亿集<br>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案涉装潢市场是该公司主要财产,地<br>处鄞州区核心地段,占地 52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85000 多平<br>方米,宁波银行等 7 家银行设置了抵押权,债权总金额 10 余亿<br>元。因该公司无力归还贷款,被各债权人陆续申请强制执行。<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市中院执行局受理上述案件后,考虑到抵押物处置难度大、<br>案件牵连广,迅速指定办案骨干办理此案,多措并举力求妥善化<br>解债务纠纷。执行过程中,鉴于司法拍卖可能会因降低保留价、<br>流拍等事由导致变现困难,被执行人申请在人民法院监督下,自<br>行变卖案涉不动产。市中院执行局经讨论后认为,案涉不动产评<br>估价值 9 亿多元,受众面小、流通性低,司法拍卖的成交价存在<br>不确定性,自行变卖确实更有利于实现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在<br>征得相关债权人同意后,宁波中院决定准许被执行人的上述申<br>请,一方面与阿里拍卖对接,监督被执行人在该平台上进行变卖;<br>另一方面要求买受人将变卖款缴纳至法院,确保控制价款。成交<br>后,宁波中院督促抵押权人出具解押文件,及时组织买受人、被<br>执行人办理过户登记,确保交易零风险。最终,案涉不动产得以<br>快速处置变现,不仅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而且充分保证了申请<br>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双方权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双方当事人及法
第76页
— 63 —<br>院执行工作的三方共赢。<br>三、案例体会<br>本案是宁波地区首件法院监督、当事人自行处置财产的执行<br>案件。案涉不动产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处置完毕,最大程度实<br>现执行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主要是做到以下几<br>点:<br>1.坚持府院联动,服务保障大局。银执行法院积极与市政府<br>银亿风险处置专班沟通协调,主动同 7 家债权单位召开处置联席<br>会议,充分交流处置难点和风险点,共商解决办法,坚持在合法<br>合规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需求,加快处<br>置进度。<br>2.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处置效率。该处抵押物为自建房产,<br>若通过司法拍卖进行处置,各项税费预估可达 5 亿元左右。被执<br>行人申请自行变卖抵押物。执行法院综合考虑变价财产实际情<br>况、是否损害执行债权人、第三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准许<br>被执行人在接受法院监督前提下,自行通过阿里拍卖平台公开变<br>卖抵押物。最终,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 8.3 亿元的价<br>格成功拍得该抵押物。<br>3.全程监督跟进,维护各方权益。执行法院就起拍价发函征<br>求相关债权人意见,经过充分沟通,取得所有抵押权人在债权受<br>偿总金额不低于 8.3 亿元前提下同意被执行人自行变卖的同意<br>书。为确保资金安全到位,执行法院在变卖公告中要求变卖余款<br>在成交后三日内付至执行法院指定账户。为最大限度降低抵押物<br>有中途被其他法院查封的风险,执行法院提前与不动产登记等相
第77页
— 64 —<br>关部门对接,督促债权人及时解除原有抵押登记。<br>4.主动积极作为,全力推进腾退。案涉装潢市场内有租户 50<br>余户,内部改造较大,租赁情况复杂,腾退难度极高。12 月 27<br>日上午,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执行法院在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br>境暨“执者无疆”统一集中执行行动中,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相<br>关基层法院,出动警车 20 余辆、干警 73 人,赴该市场开展强制<br>腾退工作。截至当日上午 11 时,现场腾退工作全部完成,法院正<br>式将抵押物移交给买受人,为其后续开发扫清了障碍,遗留多年<br>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第78页
— 65 —<br>丁某与某银行金融纠纷案<br>宁波市司法局<br>一、案情概要<br>丁某在 A 银行办有一笔金融借款,因受外部环境影响,资金<br>链断裂,造成借款逾期。虽然逾期后丁某与 A 银行就还款方案协<br>商多次,但始终存在分歧,无法达成合意。协商期间,丁某因病<br>住院,需长期在外地治疗。鉴于丁某的实际情况,无奈之下 A 银<br>行决定将丁某案件移交法院审理。<br>丁某得知后强烈向法院、A 银行反映要求能在诉讼前进行调<br>解。A 银行也接受进行诉前调解,但丁某患病在外住院,他的身<br>体状况无法及时回到宁波参加调解,也没有合适的代理人代表其<br>进行协商,况且丁某又对法院有所顾忌,希望不要进入诉讼程序。<br>于是,经纠纷双方同意,法院通过金融“共享法庭”机制将<br>案件委派至宁波市银行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银<br>保调委会”)进行诉前调解。<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以当事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调解方式。庭务主<br>任受理纠纷后,鉴于丁某的顾虑和实际情况,邀请丁某视频连线,<br>对金融“共享法庭”工作机制和诉前调解的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br>深入浅出,最终丁某接受了通过金融“共享法庭”开展线上调解。<br>(二)以当事人诉求为目标,提供最优的化解途径。在庭务<br>主任的组织下,A 银行、丁某通过设立在银保调委会的金融“共<br>享法庭”进行了远程在线调解,双方通过线上视频分别表达了各
第79页
— 66 —<br>自诉求,对化解方案进行了协商。期间庭务主任邀请法官视频连<br>线,深入剖析了争议焦点,并在线指导了协议条款。<br>(三)以当事人便利为考量,实现纠纷的快速化解。在庭务<br>主任的撮合下,纠纷双方充分知晓了对方的困难,皆愿意作出退<br>让,最终通过金融“共享法庭”机制签订了调解协议,法院依据<br>双方的申请对协议内容进行了司法确认,仅用了半天,足不出户,<br>成功将纠纷化解。<br>三、案例体会<br>(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持“能调尽调、<br>应调尽调”的工作原则。银保调委会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br>对于有协商空间,有调解意愿的纠纷当事人,始终坚持“能调尽<br>调,应调尽调”的原则,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保障金<br>融纠纷及时妥善化解,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br>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撑。<br>本案例中,通过庭务主任细致入微地介绍,使丁某看到了金<br>融“共享法庭”的专业性、权威性,从而放下顾虑参与调解,金<br>融“共享法庭”的互联互通优势,也为纠纷的顺利化解铺平了道<br>路。<br>(二)“共建+共享”构建诉源治理新模式。银保调委会与<br>高新区人民法院共同构建金融共享法庭“1+3+N”立体服务网络,<br>将司法服务延伸至金融业的最基层、最末梢。借助法院在定纷止<br>争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提供及时专业<br>的法律服务,助力金融纠纷源头化解。<br>本案例中,纠纷双方因为多次协商未果,彼此都失去了耐心<br>和信任。银保调委会正是灵活运用金融“共享法庭”机制,依靠
第80页
— 67 —<br>法院强大的公信力促使纠纷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最终促成了<br>双方和解,取得了圆满的成果。<br>(三)“行业+司法”从源头快速化解金融纠纷。银保调委<br>会与法院共建金融“共享法庭”机制,以行业的专业优势加上司<br>法的权威性实现难案共商、资源共享、矛盾共解,快速妥善化解<br>金融纠纷。通过金融“共享法庭”远程线上调解的方式,真正实<br>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把调解服务送到了当事<br>人的“家门口”,让更多的纠纷足不出户就能快速化解,彰显了<br>“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br>公平正义”这一原则的重要探索。<br>金融“共享法庭”服务站已成为银保调委会法治宣传的前沿<br>阵地,在运用金融“共享法庭”过程中,将法治精神、法律知识<br>生动形象地灌输至每一件调解、每一位纠纷当事人,让当事人感<br>受到法治的力量、司法的温度,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添砖加<br>瓦。
第81页
— 68 —<br>蒋某某等 5 人与陈某飞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br>海曙区检察院<br>一、案情概要<br>2003 年至 2005 年期间,陈某飞分别向蒋某某、蔡某某、郑<br>某某、汪某某、陈某波借款,共计 46 万元,后陈某飞到期未归<br>还借款,蒋某某等 5 人诉至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宁波市海曙<br>区人民法院分别作出(2005)甬海民一初字第 1250 号、1253 号、<br>1254 号、1255 号、1256 号、1257 号、1367 号、1368 号、1363<br>号 9 个民事判决,判决陈某飞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归还<br>原告借款,5 位原告的债权合计 46 万元。后陈某飞未在判决生效<br>后的三日内归还借款,蒋某某等 5 人遂向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br>申请执行。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蒋某某等 5 人的申请,<br>并对陈某飞的财产进行调查,查明陈某飞下落不明又无财产可供<br>执行,其原配偶郑某某所有的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 350 号房<br>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由于土地性质问题未能进行拍卖或变<br>卖,遂裁决终结执行程序。蒋某某等 5 人向海曙区人民法院申请<br>对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 350 号房屋进行查封。之后,每两年,蒋<br>某某等 5 人就向法院对该房屋进行续封。<br>2004 年 2 月 1 日,陈某国、陈某惠与郑某某签订《卖房协议》,<br>郑某某将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 350 号的房屋卖于陈某国、陈<br>某惠二人,房屋总价为 240000 元。房子交付给陈某国、陈某惠<br>后,一直没有办理过户手续。2019 年 9 月 3 日,陈某国、陈某惠<br>诉至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要求郑某某将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br>350 号的房屋过户至陈某国、陈某惠名下。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
第82页
— 69 —<br>院受理后判决郑某某协助陈某国、陈某惠办理位于宁波市海曙区<br>鄞奉路 350 号房屋的过户手续。<br>2019 年,案涉房屋面临拆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根据蒋<br>某某等 5 人申请,对案涉房屋的拆迁权益予以保全。但由于宁波<br>市海曙区人民法院判决该房屋过户至陈某国、陈某惠名下,案涉<br>房屋的拆迁权益无法顺利执行。蒋某某等 5 人认为法院在其与陈<br>某飞案执行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同时郑某某与陈某国、陈某惠<br>之间的房屋买卖或涉虚假诉讼,法院判决郑某某协助将案涉房屋<br>过户至陈某国、陈某惠名下损害了其权益,于 2021 年 3 月 7 日<br>向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该院依法受理。<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梳理焦点,查明事实。围绕当事人的诉求,宁波市海
第83页
— 70 —<br>曙区人民检察院通过询问当事人,调阅案卷,明确该案关键是法<br>院执行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及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是否涉嫌虚假诉<br>讼。经查,蒋某某等 5 人于 2006 年向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申<br>请执行,法院后经询问蒋某某等 5 位申请执行人得知,案涉房屋<br>所涉土地系集体土地性质,考虑到若将案涉房屋予以拍卖或变<br>卖,不能帮助买受人妥善办理房屋产权证书,遂裁决终结执行,<br>同时也告知当事人每两年向法院申请对案涉房屋续封。从 2006<br>年至 2019 年,案涉房屋一直处于被查封状态中,2019 年,案涉<br>房屋面临拆迁,其拆迁权益目前也一直被冻结,后虽查明案涉房<br>屋所涉土地系国有性质,法院的执行过程中未履行尽职调查之义<br>务,但当事人的权益并未落空。同时,因案涉房产登记在郑某某<br>名下,2004 年 2 月 1 日,郑某某与陈某国、陈某惠基于真实意思<br>表示签订《卖房协议》,后陈某国、陈某惠还在使用过程中对房<br>屋进行了修缮,也向执行法院提交了《卖房协议》,主张对案涉<br>房屋的权利,综合全案来看,郑某某与陈某国、陈某惠之间的诉<br>讼是真实的,不涉嫌虚假诉讼。<br>(二)联动化解,定纷止争。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权益纠纷<br>长达 15 年之久,而且案件涉及到审判、执行各方面的问题,蒋<br>某某等 5 人及陈某国、陈某惠在各自案件中均属于利益受损方,<br>为减轻诉累,在宁波市人民检察院的指导下开展了调解工作。蒋<br>某某等 5 人及陈某国、陈某惠在检察机关主持下,经过多次当面<br>及电话协商,自愿达成了和解协议。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将<br>上述和解协议交付法院的执行法官,并督促法院尽快办理解除房<br>屋查封的手续。<br>(三)即时履行,事了人和。在拆迁办办理解除查封手续时,
第84页
— 71 —<br>拆迁办提出解除对案涉房屋的查封需要法院另外出具陈某国、陈<br>某惠一案的执行通知,但因该房屋已不存在,转化成拆迁利益,<br>无法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故法院执行局表示不能按照判决书的内<br>容要求郑某协助办理该房屋的过户手续。为彻底解决案涉矛盾,<br>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又积极与法院执行局、拆迁办沟通,最<br>终由法院执行局向拆迁办说明了有关情况,拆迁办同意让陈某<br>国、陈某惠签订了上述房屋拆迁协议。陈某国、陈某惠签订了房<br>屋拆迁协议之后,立即根据和解协议的内容向蒋某某等 5 人支付<br>了 23 万元。至此,一套老房子拆迁引发的查封与过户的棘手难<br>题,得到了圆满的化解,各方当事人都向检察机关表达了感激之<br>情。<br>三、案例体会<br>(一)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力解“成死结的心结”。矛<br>盾溯源、多元调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特点。检察机关<br>在办案中始终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释法说理、定分<br>止争理念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该案系一信访 15 年积案,时间<br>跨度长,且双方当事人之间积怨甚深,矛盾化解难度大,但检察<br>机关并未简单作出不予支持监督决定,而是迎难而上,站在为民<br>办实事、解积怨的角度,通过查阅案卷和走访调查,查清案件事<br>实,准确把握当事人“久访愿化解”的心理状态,找准双方当事<br>人利益诉求和矛盾症结所在,通过反复与当事人沟通,不断趋近<br>双方利益的“动态平衡点”,最终以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务<br>实的调解方案推动各方达成和解协议,既打开了涉法拆迁信访积<br>案的死结,更打开了群众郁积多年的心结。<br>(二)内外协同凝聚合力,实现“有效率的效果”。该案久
第85页
— 72 —<br>拖未决,人民群众的耐心和容忍度已近极限。办案过程中,效率<br>和效果同样重要,既要解决“快”,也要解决“好”。通过加强<br>与法院的沟通,掌握前期执行和解中遇到的症结和问题,对症下<br>药。因涉案房屋已转化为拆迁利益,法院无法出具执行通知,而<br>一旦拆迁协议无法签订,权利人拿不到补偿,和解协议则自动失<br>效。针对此,检察机关又多次与法院、拆迁办沟通,最终议定由<br>法院向拆迁办出具说明,拆迁办同意陈某国、陈某惠签订房屋拆<br>迁协议。协议签订后,陈某国、陈某惠即时根据和解协议向蒋某<br>某等 5 人支付了调解协议款 23 万元。自此,一项历时 15 年,因<br>借款与老房子拆迁引发的查封、过户纠纷交织的棘手难题,在检<br>察环节得到圆满解决,办案效率、效果得到各方当事人和相关部<br>门的一致肯定。<br>(三)以点拓面综合施策,助推“讲法理的治理”。检察机<br>关在化解该案矛盾的同时,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通过<br>个案办理总结办案经验,用以排查、解决同类案件和问题,做到<br>“原汤化原食”。同时,与法院、拆迁部门建立常态沟通和争议<br>解决机制,通过强化信息互通、常态互动、预案共立,在法律的<br>框架内,协商解决因执行和拆迁交织引发的房屋拆迁领域治理难<br>题,联动推进信访积案矛盾化解工作,实现以诉源治理促社会治<br>理的效果。
第86页
— 73 —<br>胡某与俞某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br>余姚市法院<br>一、案情概要<br>俞某曾是优秀门球教练,有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儿子,但因<br>近年来接触不良环境和人员,心理产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债<br>台高筑。其父母多次与他沟通,但因为双方观念不合经常发生口<br>角,甚至发生过较为严重的肢体冲突。截至 2022 年 9 月,被执<br>行人俞某共有未结执行案件三件,其中鄞州法院一件,余姚法院<br>两件,均为民间借贷纠纷。<br>2022 年 9 月 22 日,因俞某不配合执行工作,鄞州法院对俞<br>某实施布控后将其羁押在案。余姚法院案件承办人得知该情况<br>后,立即与鄞州法院取得联系,因余姚法院两起案件标的金额较<br>大,随即将被执行人俞某移交余姚法院实施司法拘留。<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与方法<br>在司法拘留前,承办法官与被执行人俞某父母取得了联系,<br>了解了被执行人俞某的相关情况,发现俞某与父母平日虽存在较<br>大矛盾,但其父母非常关心儿子的近况,并向法院表达了希望儿<br>子能早日改邪归正,重回正轨的期望。执行法官在有感其父母殷<br>殷舐犊之情的同时也意识到被执行人需要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债<br>务本身。<br>承办法官随即启动拘调融合“一件事”流程,将相关案情、<br>背景信息及时向拘留所民警通报,并建议对被拘留人俞某有针对<br>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通过改变办案思路,邀请俞某父<br>母、专业心理医生和人民调解员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的共
第87页
— 74 —<br>享空间模块共同参与拘后调解工作。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被<br>拘留人俞某在多方努力下终于解开了心结,尤其看到疼爱自己的<br>母亲忍不住的抹眼泪时,他更是泣不成声。经过法官、心理医生<br>和调解员共同的劝说与教育,俞某决心痛改前非,回归家庭,同<br>意在必要时接受心理治疗。俞某的父母看到他的态度后表示愿意<br>帮助他解决涉案债务,请求法院能对他提前解除拘留。<br>最终,俞某三起执行案件两件当场执行完毕,一件达成执行<br>和解,法院决定提前解拘,由父母带回家中。<br>三、案例体会<br>人民法院聚焦执行案件司法拘留程序繁琐、化解矛盾存在梗<br>阻等问题,探索上线运行“拘调融合一件事”应用模式,将“拘留<br>惩处”转变为“拘调融合”,在高墙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一<br>张表格”绘出拘调融合解纷“施工图”,“两项机制”打实拘调<br>融合解纷“基础桩”,“三大场景”,跑出拘调融合解纷“加速<br>度”。充分发挥拘留所督促履行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司法拘留<br>效能。<br>(一)发扬枫桥经验完善综治格局。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br>将执行触角全方位延伸至拘留环节,充分发挥拘留所在教育引<br>导、督促履行、心理疏导、化解涉执信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br>力做到“息诉止争,案结事了”,实现“矛盾不出所”。<br>(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司法拘留作为突破被执<br>行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惩戒措施,以往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br>的惩戒威慑作用,来撬动被执行人的“心理防线”。拘调融合改<br>革,既“拘”重“调”,兑现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的同时,也最<br>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的影响,更回应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
第88页
— 75 —<br>要求矛盾化解的新要求新期待。<br>(三)切实防止司法拘留“程序空转”。以往司法拘留关人<br>程序繁琐,且执行中带有“一拘了之”、“给申请执行人一个交<br>代”等狭隘执行观念,导致司法拘留往往“拘满十五天再说”、<br>“为拘而拘”。拘调融合改革压缩不必要的“空跑”“多跑”程<br>序环节,着重“调解”管理,防止司法拘留程序空转,进一步提<br>升了执行办案质量和效率。<br>余姚法院创新探索“拘调融合”改革,既是发扬枫桥经验完<br>善综治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br>实践。司法拘留作为突破被执行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惩戒措施,<br>以往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惩戒威慑作用,来撬动被执行人的<br>“心理防线”。拘调融合改革,既“拘”重“调”,推动矛盾纠<br>纷多元化解,将执行触角全方位延伸至拘留环节,充分发挥拘留<br>所在教育引导、督促履行、心理疏导、化解涉执信访等方面的积<br>极作用,努力做到“息诉止争,案结事了”,实现“矛盾不出所”。<br>在本案中,人民法院通过“拘调融合”,在解决债务纠纷的同时,<br>又缓和了家庭矛盾,帮助当事人重回正轨,这既是善意文明执行<br>的体现,也是司法为民的初衷。强制执行虽不是万能,其中也有<br>很多无奈,但执法者应当心存爱与温情,让每一个执行案件有力。
第91页
— 78 —<br>吴某与江北区某中心平等就业权纠纷案<br>江北区法院<br>一、案情概要<br>2023 年 8 月 31 日,第三人江北区某局在网上发布 2023 年事<br>业编制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公告,公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原则和<br>办法,明确报考程序为“统一采取网络报名的办法”,后附咨询<br>电话和监督电话。同时,在附件中列明具体招聘单位、岗位、人<br>数和招聘条件,其中,被告江北区某中心作为用人单位招聘某监<br>管岗位男性一名,户籍要求为“浙江省内户籍”。吴某系浙江省<br>外户籍,其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后,于 2023 年 9 月 7 日和 9 月<br>11 日两次拨打招聘咨询电话,电话均由第三人工作人员接听。吴<br>某在电话中表示涉案岗位户籍限制导致其无法报考,涉嫌就业歧<br>视,要求对岗位条件进行修改。第三人工作人员告知系由用人单<br>位设置招聘条件,吴某可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并反映,并表示要<br>符合招聘条件初审才能通过。9 月 7 日,吴某通过 12345 和浙里<br>办 APP 反映上述问题,要求取消户籍限制,第三人于 2023 年 9<br>月 11 日在网上进行了回复。吴某认为,被告江北区某中心以户籍<br>这一与“工作内在要求”没有必然联系的条件对报考人员进行区<br>别对待,违背了公平正义的一般原则,构成就业歧视,违反了《中<br>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第二十六条等规定,严重侵<br>害了自己的人格权。此外,事业单位招聘中对年龄的限制也属于<br>违法行为,故起诉至江北法院,要求被告江北区某中心公开赔礼<br>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200000 元。
第92页
— 79 —<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及方法<br>(一)及时了解事业单位招聘流程规定及相关政策背景。收<br>到案件后,江北法院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辖区事业单位招聘工<br>作主管部门,也即本案第三人江北区某局,向其询问本次涉诉的<br>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情况及岗位设置依据。经了解,目前宁波市事<br>业单位招聘的基本模式为用人单位、编办和人事部门确定用编情<br>况后,由用人单位提交《需求计划申报表》,明确招聘数量、学<br>历学位要求、年龄、性别、户籍、工作经历年限、所学专业要求<br>等招聘条件,由社招组织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招考公告。根据《宁<br>波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甬政发[2007]109<br>号)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凡符合
第93页
— 80 —<br>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招聘工作<br>人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要求。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br>于 2012 年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宁波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br>工作人员实施办法>的意见》的通知(甬人社发[2012]180 号)第<br>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一般应面向全市招聘。实践中,各<br>县市区根据该条规定,结合对本地就业保护、人员流动性、岗位<br>适应性、本地人懂方言等方面的考虑,在招聘时会对许多岗位作<br>出“仅限宁波市或浙江省户籍”的条件设置,同时,也有岗位会<br>对年龄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br>(二)强化类案检索释明,为当事人明确诉讼预期。了解事<br>业单位招聘政策背景后,江北法院承办法官积极通过最高人民法<br>院案例库、裁判文书网等平台搜索相关案例。其中,最高人民法<br>院指导性案例 185 号明确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基于地域、性<br>别等与“工作内在要求”无必然联系的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无正<br>当理由的差别对待的,构成就业歧视,劳动者以平等就业权受到<br>侵害,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br>该案例明确阐释,平等就业权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一项基本权<br>利,侵害平等就业权在民法领域侵害的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内容<br>——人格尊严。据此,劳动者可以在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时向<br>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该指导案中,某公司因原告系“河南人”<br>作出岗位不适合的结论,法院认定被告公司构成就业歧视,判决<br>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及合理维权费用损失,进行口头及公开<br>登报赔礼道歉。结合其他案例检索结果,此类案件多以调解或当<br>事人和解方式结案。在此基础上,承办法官向被告及第三人释明
第94页
— 81 —<br>类案裁判情况,本案可能存在的诉讼后果,帮助当事人明确诉讼<br>预期,为接下来各方当事人开展协商打下基础。<br>(三)全流程搭建沟通平台,促成当事人和解。相较于指导<br>案例,本案特殊性在于纠纷发生在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因当前<br>各地事业单位招聘普遍存在设置户籍限制的情况,例如 9 月份开<br>展的此次事业单位招聘共设置 17 个岗位,其中 11 个限制户籍,<br>且已完成招录程序。根据第三人江北区某局提交的材料,吴某拟<br>报考的涉案岗位共有 364 人正式报名,有 91 人审核未通过,其<br>中不乏是因为户籍不符合要求未通过审核的。对此,被告江北区<br>某中心表示本次招聘中设置“浙江省户籍”并无与岗位相关的实<br>质性理由或依据,且其他岗位也存在相同情况,如果严格按照平<br>等就业权的内涵予以审查,此种户籍限制可能涉嫌违背就业领域<br>公平公正的原则,属于不合理的限制。案件受理后,吴某多次表<br>示不愿意进行调解,本案继续审理需要考虑同批次、之前因户籍<br>条件限制无法报考人员的潜在诉讼问题,可能存在群体性诉讼风<br>险,裁判结果亦可能对我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基<br>于前述情况,承办法官在诉前调解及诉讼审理阶段,积极为当事<br>人双方搭建沟通平台,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并就吴某报考<br>情况、被告招考条件设置等问题进行诉辩意见交换,同时,因吴<br>某本身是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承办法官多次与吴某及其代理人就<br>吴某自身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吴某逐渐缓和情绪和态度,表示愿<br>意与被告协商,最终在案件开庭审理后,双方达成和解,吴某撤<br>回了本案起诉。<br>三、案例体会
第95页
— 82 —<br>(一)保持敏感性,快速从个案信息判断出案件办理可能产<br>生的法律及社会面后果。考虑到本案涉及事业单位招聘,话题敏<br>感度高,潜在影响面广,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案件受<br>理信息,并及时与上级法院立案及业务部门沟通,共同研判案件<br>受理可能带来的舆情风险,防止因外部舆情、当事人炒作等引发<br>的其他风险。<br>(二)秉公办理,提升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度,为案件协调<br>创造条件和空间。本案中,吴某起初态度坚决,表示不接受调解,<br>坚持要求被告赔偿高额精神损害赔偿金,被告作为用人单位,则<br>认为设置户籍条件是其用人自主权,并不必然构成就业歧视,双<br>方协调意愿低,沟通积极性不高。承办法官组织原被告及第三人<br>开展多轮线上线下调解,由作为事业单位社招组织部门的第三人<br>对吴某进行政策释明,同时,承办法官也就吴某提出质疑的相关<br>问题要求被告及第三人作出合理解释,赢得吴某信任,为后续和<br>解成功打下基础。<br>(三)注重风险提示,及时提出司法建议。考虑到事业单位<br>招聘关乎群众平等就业权利,招聘条件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侵<br>权,承办法官就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等问题向相关职<br>能部门提出建议,建议其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审慎设置招聘条<br>件,严格相关审查,确保合法合规,消弥潜在诉讼风险。
第96页
— 83 —<br>工人群体欠薪纠纷案<br>奉化区法院<br>一、案情概要<br>宁波某机械有限公司、宁波某科技有限公司均因经营不善导<br>致资金链断裂,累计拖欠 43 名工人工资合计 100 万余元,俩公<br>司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江某烈,其一度失联。得知消息的部分债<br>权人、劳动者堵门催讨,甚至自行搬运、哄抢厂区内的机器设备,<br>其中两台价值最高的机器设备已被某债权人装车准备运走,场面<br>一度失控。紧急情况下,区人社局、江口街道共同对接江口法庭,<br>要求协同处理。江口法庭干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全面了解案<br>情后,联系法院集约中心保全组筹划最稳妥的保全方案,在成功<br>安抚堵门的债权人、职工情绪的基础上,及时查封了俩公司 32<br>台机器设备。随后,江口法庭干警将闹事工人引导至江口街道社<br>会治理中心,告知其选出员工代表集中表达诉求。考虑到职工文<br>化程度低,法律知识欠缺,江口法庭主动联系区司法局要求指派<br>律师为欠薪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区司法局指派两名律师从劳动合<br>同解除、拖欠工资数额以及经济补偿金数额等方面为 43 名职工<br>提供法律意见,并掌握了准确的诉求金额。法定代表人江某烈失<br>联,是化解该起群体性劳资纠纷的最大障碍,江口法庭联合街道<br>工办、司法所多方查询,以公司经理江某健 为突破口穿针引线<br>最终找到法定代表人,多次谈心后,江某烈表示愿意调解。次日,<br>江口法庭依托“共享法庭”,利用“360”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br>式,联合街道工办、司法所部门在江口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组织调<br>解。考虑到案件涉及两家公司的 43 名员工,情况复杂、调处难
第97页
— 84 —<br>度大,因此,各部门联合召开会议,提前敲定调解方案和流程,<br>确定每个部门各抽调一名人员按照纠纷的难易程度分批组织调<br>解,对拖欠工资较多、劳动关系较为复杂的职工逐一攻克。经多<br>轮调解,最终 43 名员工均与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并向奉化法院申<br>请司法确认。目前,江口法庭已将所有的民事裁定书送达,并将<br>43 名职工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合计 135 万余元发放完毕。<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一)成功保全财产,确保职工拿到工资。公司的现有财产<br>是职工工资的保障,如果公司财产被转移或者灭失,职工工资将<br>难以正常发放。职工如知晓不能顺利拿到工资,不仅不会配合调<br>解,还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因此,江口法庭干警得到部<br>分债权人哄抢、私自搬运公司设备时及时联系法院集约中心保全<br>组启动保全程序。成功查封机器设备给职工吃下定心丸,便于后<br>期开展调解工作。<br>(二)提供法律援助,明确职工合理诉求。43 名职工大多<br>数是公司的流水线工人,学历不高,法律知识缺乏。在公司濒临<br>倒闭,无法顺利拿到工资时,往往会采取诸如堵门、信访等极端<br>方式,而非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同时,有些职工要求公司马<br>上发放工资,却不清楚公司拖欠工资的数额,也不知晓劳动合同<br>是否应予解除,经济补偿金能否主张。两名办理劳动争议案件经<br>验丰富的法律援助律师介入后,在两天内迅速理清了 43 名职工<br>的具体诉求,便于开展下一步的调解工作。<br>(三)部门联动,合力助攻达成协议。化解群体性欠薪纠纷,<br>不能靠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多部门合力出击。江口法庭与<br>街道工办、司法所等部门联合召开调前会议,经讨论,确定以下
第98页
— 85 —<br>事项:一是每部门抽调 2 人合计 6 人对接员工,每人对接不超过<br>5 名员工,工作人员要保持与对接员工的及时沟通,听取诉求并<br>定期上报部门负责人;二是每个部门各抽调一名人员主持调解,<br>参与调解的当事人一方是员工代表、律师,另一方是公司法定代<br>表人江某烈。工资数额和劳动合同是否解除容易达成一致,难点<br>在于经济补偿金。针对该难点,调解人员采取了“先大后小”的<br>调解策略,即对于诉请金额较大的职工,调解人员先行组织背靠<br>背、面对面调解以降低其期望值,达成调解协议后,再因势调处<br>诉请金额较小的职工纠纷,效果立竿见影。<br>三、案例体会<br>(一)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及时化解纠纷,避免形成群体<br>性上访事件。“如我在诉”是法院干警办理案件深植内心的理念。
第99页
— 86 —<br>自纠纷发生之日起至协议达成之日止,仅历时 10 天。江口法庭<br>干警及时联系保全组成功保全公司机器设备,对接司法局为 43<br>名员工指派法律援助律师,联合区人社局、江口街道等部门组织<br>调解,最终 43 名员工与公司达成协议。期间,没有任何一名职<br>工上访、信访,有效的维护了辖区内社会稳定。作为基层法庭的<br>干警,应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每一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br>急难愁盼的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br>平正义。<br>(二)多部门联动合力化解纠纷,“共享法庭”“360”劳<br>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优势显著。近年来,浙江法院持续助推“调<br>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建设。江口法庭紧跟省<br>高院、宁波中院步伐,依托“共享法庭”,利用“360”劳动争<br>议多元化解模式,多部门联动,汇聚各方调解力量,成功化解多<br>起群体性纠纷。化解纠纷不再是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责任,<br>也不应当由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的解决,纠纷发生时,辖区内涉及<br>纠纷部门应当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合理化解纠纷。<br>(三)“抓前端,治未病”,助力诉源治理走深走实。坚持<br>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是法院<br>干警助力深化诉源治理所需坚持的理念,需要做到“预防在前、<br>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案涉纠纷涉及 43 名工人,<br>调处失败将产生 43 个案件。江口法庭干警充分发挥调解优势,<br>联合有关部门,及时安抚工人情绪,制作调解方案、协调调解人<br>员,成功化解纠纷,有效减少了进入法院的案件数量。
第100页
— 87 —<br>工人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br>慈溪市法院<br>一、案情概要<br>2024 年 3 月的一天,34 名外省籍制鞋工人来到浙江省慈溪<br>市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共同起诉宁波某拖鞋企业,要求该企业及<br>时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经立案窗口工作人员现场询问,了解到<br>涉诉企业是位于当地乡镇的一家小微企业,主要经营拖鞋制售业<br>务,除拖欠本次起诉的 34 名工人工资外,另还拖欠 35 名工人工<br>资。工人在多次向老板催讨未果,最终决定起诉到法院。<br>二、依法化解的过程和方法<br>为确保该系列案得到实质化解,在征得起诉人同意后,慈溪<br>法院将案件信息导入“宁波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并委派至<br>涉诉企业所在地的乡镇社会治理中心开展诉前调解。属地乡镇社<br>会治理中心收案后,根据纠纷特点,专门联合当地司法所、劳动<br>保障所组成联合调解组展开工作,并通过“共享法庭”等在线平台<br>与法院保持联络、协同推进。在调解初期公司法人及股东态度消<br>极,且存在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倾向。联合调解组将该<br>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并向涉诉企业负责人进行释法说理、阐明利<br>害关系,督促其纠正或避免采取错误行为。最终,促成全部 69<br>名劳动者与公司达成和解,双方达成一致,公司承诺三日内支付<br>劳动报酬,并及时付清。<br>三、案例体会<br>“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部门齐联动,解纷快又准”。信<br>息技术的普及和有力支持,为多部门快速联动铺设了“高速通道”,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