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处处石榴红

发布时间:2023-10-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苍洱处处石榴红

—55 —剑川县马登镇:党员示范带动做强苹果产业云报客户端 2023-05-31 18:34近期,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新民村千亩苹果园里,村民们正抢抓节令为苹果树施肥、疏果,保证这一年的好收成。新民村党员种植户徐剑奇说:“现在施肥能有效促进果树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疏果节省了树体营养的无效消耗,能提高坐果率,促进果树稳产增产。”从事苹果种植产业 10 年,徐剑奇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什么时节要做什么事情,他了如指掌。像徐剑奇这样的苹果种植党员示范户,在新民村有22 户,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现在全村有 160 户农户成功转型为苹果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 1800 多亩,新民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村,2022 年全村苹果总产值达1300 万元。党员带头学技术,群众吃下“定心丸”。做大做强苹果种植产业,种植技术非常关键,得有人带头去学,学成后还要把技术带回来,手把手地传授给种植户。“该派谁去”成为摆在党总支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大家纷纷表示:“这个人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要有胆识,关键还要有吃苦奉献的精神。”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再三思考后,新民村一致同意让支部党员徐剑奇、杨续春承担这份任... [收起]
[展开]
苍洱处处石榴红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 44 —

来自四川省 27 岁的队员宁加友介绍:“每次接警,我们第一反应都是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救人。说实话,有时候心里也会害怕,但我不能表现出来,甚至要加快救援的速度,因为我知道受灾人员的妻子和孩子还在等待她们的丈夫和父亲平安回家。”据悉,2022 年共有 125 起警情记录,其中火灾扑救43 起,抢险救援19起,社会救助 42 起,公务执勤 21 起,共出动队伍 133 队次,共出动车辆182 辆次,出动人员 921 人次。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充分印证了消防队一系列灭火救援、抢救救援、社会救援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也体现了消防救援大队与当地文化融在一起、与当地群众心连在一起,体现了各族群众互相离不开的情谊。云报客户端记者:秦蒙琳 段苏航

通讯员:杨继好 童志鹏

第52页

—45 —沙溪古镇:以旅彰文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云报客户端 2023-05-23 17:03

五月的夏天,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处处郁郁葱葱,拨开绿荫,听闻小桥流水,漫步玉津桥,驻足古戏台,穿过古朴小道,追寻马帮文化的人潮熙攘,遇见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院的教授邓小杰说道:“‘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所谓沙溪也。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这是《徐霞客游记》中对沙溪古镇的描写。作为南来北往最后的温柔故乡,这里有农耕的活化石‘二牛抬杠’,有较多原住民继续维持以白族的本主崇拜和民俗活动为衬托的具有鲜明乡土特色民俗文化,文化每天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民族文化样本自成体系,这也是我留在这里的原因。”沙溪古镇自汉代开始一直都是茶马古道的核心交汇点,也是一个完整地展示多民族有机融合、共兴共荣、团结发展的视窗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清脆的马蹄声已然远去,2001 年9 月,“沙溪复兴工程”启动,历经十五年,现存的沙溪濒危古集镇中心部分不断得以修复整饬,真

第53页

— 46 —

实、完整的古道商旅遗存和以白族为主体的民俗风貌得以保存,无论是魁阁带戏台、兴教寺,还是白族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具有浓郁“南方丝绸之路”的民族文化要素都整体呈现在来自世界各地游人面前,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来到寺登街,在古戏台旁阿瑞奶奶的店前,一位穿着白族服装的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用细小的绣花针在丝绸上游走,呈出一片锦绣。“奶奶我现在正在做的是剑川白族特有的‘开口笑’,采用纯手工方式缝制,塞入自家种植香料,具有安神助眠、驱蚊驱虫功效,我现在收了 3 个残疾人当徒弟,为的也是改善他们的生活和不让这门传统手艺失传,现在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也算实现了大家所说的共同富裕啦。”阿瑞奶奶笑嘻嘻说道。

第54页

—47 —有风小馆老板杨林祥是沙溪古镇本地人,也是咖啡文化的爱好者,八年前从丽江咖啡店辞职回到家乡开了这家咖啡店,在家门口圆了创业梦。随着沙溪复兴工程的不断推进,古镇环境得到改善,游客逐渐变多,不仅激励了众多本地人回乡创业,也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来沙溪投资发展,成为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融的聚集地。

云报客户端记者:秦蒙琳 段苏航

通讯员:杨宏伟 陈茹

第55页

— 48 —

剑川县龙门村:红色薪火代代传民族团结谱新篇云报客户端 2023-05-23 15:53

5 月 18 日下午,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龙门村,村子安静祥和,村道整洁,村民文明有礼,村中心的古戏台那里隐约传来几位老人吹拉弹唱的声音,“边纵部队多英雄,解放滇西北地区,英勇战斗不怕苦……”这支歌曲是甸南二中退休的老党员施达全和村里的老人自己编曲填词而成的《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薪火就这样在龙门村代代传唱,不断激励着后人不忘光荣历史,继承优秀的革命传统,铸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在龙门村红色传承教育基地里,完整地保留了“边纵七支队革命纪念碑”“剑川自卫团整编扩军遗址碑”等遗迹。基地的革命历史展馆、村级荣誉室、科技馆、龙门村村史馆等宣教学习场所,让来到这儿的人们能直观地了解到作为红色传承教育基地的龙门村有着怎样一段光荣历史。

第56页

—49 —据龙门村村监委主任施根林介绍,1949 年 4 月 2 日,剑川“四二”武装起义打响了滇西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成为滇西北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建立了滇西北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而起义队伍建立的第一个营地和指挥部就位于龙门村内的石龙寺。当时的龙门村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不少村民是边纵七支队发展的地下党员,武装起义当天,很多地下党员和群众参与整个过程,为剑川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龙门村红色传承教育基地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 年,龙门村红色传承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剑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 年,被命名为大理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门村党总支书记李泰松说:“自龙门村革命历史展馆开馆以来,先后有省州县 2 万余人次干部职工、公安干警、学生等定期或不定期到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党性锻炼提升等活动,让党员干部群众经常性、立体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57页

— 50 —

在龙门村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展馆里,该展馆精心布置了灯塔指引、党建引领、历史回眸等七个篇章,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和政策以及龙门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主要做法。龙门村党总支副书记张雪梅介绍,龙门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突出了三个亮点,即突出实训阵地,打造高标准党员实训教育基地;突出红色阵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教育阵地,提升基地宣传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58页

—51 —在“龙门邑温泉革命事迹”遗址旁,记者遇到了解放前当地的地下党员施庆春的儿子施勋帜。施勋帜今年刚好 80 岁,提起他对父亲的印象,他说道:“父亲后来跟我们谈起那段往事,总是反复说这样一句话,‘加入地下党,就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听党的话,党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父亲的确就是这样,无论今后社会怎样变化,他对党的初心始终不变,给儿女们作出了好榜样。”云报客户端记者:秦蒙琳 段苏航

云报客户端通讯员:张炳全 李镜泷 王召静 杨颖婷段先俐王淑花

第59页

— 52 —

剑川象图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美好生活云报客户端 2023-05-31 18:34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部距离县城 135 公里的象图乡,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行路难的面貌大有改观。整乡脱贫后的象图乡,田野青色秀丽、乡间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幅富裕、团结、文明、宜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象图乡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带领群众拔穷根、谋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和“精品示范村”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来抓。

在江头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绿化更彰显新村的独特魅力,村卫生室、学校、篮球场、民族文化广场、公厕、小卖部,客事办理中心、党员活动室、民俗体验馆等配备齐全。

第60页

—53 —新村村民杨千汝介绍道,这个安置点是 2017 年 11 月份全面集中搬迁入住的,共有 87 户 358 人,分别是从木瓜小组、白角山小组等搬迁过来,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民族共同居住。“闲暇之时,相互串个门、拉拉家常的,要有个事大家也是七脚八手相互帮忙,相处得非常融洽。”杨千汝感慨道,“没搬下来之前,读书、看病是极大的不方便,上个学小孩子要走 40 多分钟的小路才到学校,要是遇到下雨天,怕遇上山洪、山体滑坡,真是急死人,现在好了,开个药走几步就到村卫生室,幼儿园、小学也在家门口,真的是太方便了!”

在村民张志先家中,记者看到处处收拾得干干净净,小院子里栽满花草树木,空气清爽、宽敞整洁。近年来,象图乡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乡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 4662.04 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892 户,扩宽道路78.44 公里、硬化公路 65.1 公里、实施村内串户路硬化 4.2 万平方米,全乡24 个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解决了乡内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等问题,提升了群众住房和出行条件。

第61页

— 54 —

共同富裕,产业先行。象图乡党委按照“稳定粮食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升级规模产业、培植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党委引领,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加快发展高原生态特色产业,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乡各族群众成功打造出“一药二畜三树四小”的产业发展格局,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

外出打工多年的党员李九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回乡创业,注册成立象图乡志磊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2022 年种植中药材 3471.6 亩,产值52.2 万元,带动当地群众 200 余人实现家门口务工。随着茶叶、烤烟、花椒等新兴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业务工等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广种薄收、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象图乡走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范文

第62页

—55 —剑川县马登镇:党员示范带动做强苹果产业云报客户端 2023-05-31 18:34

近期,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新民村千亩苹果园里,村民们正抢抓节令为苹果树施肥、疏果,保证这一年的好收成。新民村党员种植户徐剑奇说:“现在施肥能有效促进果树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疏果节省了树体营养的无效消耗,能提高坐果率,促进果树稳产增产。”

从事苹果种植产业 10 年,徐剑奇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什么时节要做什么事情,他了如指掌。像徐剑奇这样的苹果种植党员示范户,在新民村有22 户,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现在全村有 160 户农户成功转型为苹果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 1800 多亩,新民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村,2022 年全村苹果总产值达1300 万元。

党员带头学技术,群众吃下“定心丸”。做大做强苹果种植产业,种植技术非常关键,得有人带头去学,学成后还要把技术带回来,手把手地传授给种植户。“该派谁去”成为摆在党总支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大家纷纷表示:“这个人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要有胆识,关键还要有吃苦奉献的精神。”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再三思考后,新民村一致同意让支部党员徐剑奇、杨续春承担这份任务。“技术员们会定期对我们进行种植、施肥、修剪、疏果等培训,我们遇到了难题他们也能及时有效地给我们指导,这让我们很安心。”群众口中的“技术员”正是学成归来的党员示范户,以杨玉文、杨义开为首的苹果种植户也成了新民村第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第63页

— 56 —

电商联动,拓宽销路。通过学习、摸索、总结,新民村掌握了苹果稳产增产的“奥秘”,但如何更好地打通和拓宽销售渠道,帮助种植户增收,党总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2018 年开始新民村党总支部牵头和中国电建集团达成线上销售合作,开启了电商联动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新民村已与云商汇、中国移动、中国电建等线上电商平台达成稳定合作,为新民村乃至整个马登镇的苹果产业拓宽销路,帮助群众稳定增收,2022 年的苹果线上销售额大约540 余万元。”剑川县马登镇新民村党总支部书记马惠喜说。

在“新民经验”的启示下,近年来,马登镇党委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将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与协会、企业和合作社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优势有机结合,推行“党总支+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苹果产业。依靠支部牵头、协会(企业)带领,党员先行,带动农户入会种植的模式,目前,马登镇已种植红富士等优质苹果 3100 余亩,总产值达2000 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使“党建”与“富民”相融共进。

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刘志坚 李瑜仙

第64页

—57 —大理祥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县委巡察云报客户端 2023-05-31 18:34

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展开 2023 年第二轮“7+2+X”巡回检查,到祥云县第一中中学、祥云县消防救援大队查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对祥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现场调度。

自 2019 年以来,祥云县着力构建有计划、有总结、有亮点、有形象展示、有周随查、有月调度、有季分析、有年度考核、有巡察责任清单、有整改落实成效“十有执行链”,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县委巡察工作重点,印发的《十三届县委巡察工作五年规划》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巡察监督全过程。同时该县于2022 年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县月绩效评价活动,纳入乡镇重点工作季度巡查检查,通过县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乡镇、各创建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翻阅资料、询问信息等形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宣传氛围营造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截至目前,祥云县委巡察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了 1 轮机动巡察,发出立行立改问题移交表 35 份,移交问题125 项,并

第65页

— 58 —

已督促完成整改。由县委主要领导带队的巡回检查组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工作开展督促检查 120 余次,发出《督促检查情况》24 期,办理领导批示件 91 件,促进各级各部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主责主业深度融合。“通过巡察发现并指出被巡察党委(党组)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有效促进了全域创建工作格局的形成。”祥云县民宗局局长李光文说,“我们充分结合巡查反馈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对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将当下改和长久立有机结合,推动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彻底解决,以巡察促创建工作持续走实走深。”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祥云县累计培树县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7家,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以巡察促创建,持续促进全县党员干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引导各族群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建设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杨雪鹤

第66页

—59 —大理双廊伙山村:艺术为媒,造就团结进步美丽山村云报客户端 2023-06-15 16:28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双廊镇伙山村,沿途梨花潭、木香坪等天然景点映入眼帘,山腰间的白族农民画社来来往往的游人络绎不绝,一座美术馆就藏在山顶的树林中。

“之前都是泥泞的土路,路旁散落着几户人家。伙山村白汉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让村民出行变得方便起来,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回忆起以前的情况,伙山村副书记张永军历历在目。

伙山村位于海拔 2100 米—2500 米之间的山区,由于道路崎岖不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里曾属双廊镇三个山区贫困行政村之一。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建造彻底改变了这个小山村,从双廊上山的公路尽管蜿蜒曲折,但已是平整的水泥路。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独具特色的白族文

第67页

— 60 —

化,从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伙山村上下齐心,勾绘出团结发展的美丽画卷。

道路交通好了,游客也多了起来。一位在“鸡窝咖啡”的上海游客张先生和记者说道:“我很喜欢双廊这个地方,这是我今年第二次过来这边,半山腰喝咖啡,欣赏白族老奶奶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双廊是大理旅游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双廊着力打造“艺术小镇”,而在伙山村,一个有别于传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园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白族农民画社、伙山八旬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伙山村的山间。白汉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的落地,改善了伙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族团结,让伙山村从先前不起眼的贫困山村成为了旅游热门景点双廊镇的“后花园”。

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云报客户端通讯员:刘悦

第68页

—61 —大理市挖色镇:针线活“绣”出民族团结进步精美画卷云报客户端 2023-06-13 17:07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挖色镇,沿着村街巷道来到李红桃的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一幅幅精美的绣品映入眼帘,李红桃正坐在绣架前,于穿针走线中勾勒出一幅民族特色浓郁的作品。

李红桃拿出两本家传的刺绣图谱,这些图谱包括花果、动物和几何图形,不同的图案寄寓了白族人民不同的祝福和祈愿,这两本传家宝不仅记载了白族刺绣的各种图案,也记录着白族刺绣曾经的辉煌,成为白族刺绣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李红桃的奶奶和妈妈都是刺绣能手,家里的白族服饰、手巾、鞋垫、枕套上都绣着五颜六色的图案,长时间看着奶奶和妈妈的刺绣作品,李红桃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到现在从事刺绣已经三十余年。“以前刺绣都是家用,现在更多地是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闲暇时间,我也在研发一些新的文艺作品,作品也从以前的生活用品延伸到团扇、书签、香包等传统工艺品。”李红桃凭借娴熟的技术和对作品独具匠心的设计,曾多次在各级刺绣比赛中获奖,她的刺绣作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有的作品出售价格甚至高达上万元。有了荣誉与将白族刺绣推广出去的能力,李红桃更加注重白族刺绣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传习所里,展出了李红桃家祖上传下来的作品,以及她本人呕心力作的上百件经典刺绣作品,李红桃通过传习所开展白族刺绣技艺的学习、创作、交流、教学和展销活动,并组织当地绣娘开展多期刺绣培训活动,带动周边妇女共同致富,为挖色镇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69页

— 62 —

李红桃曾多次受邀到挖色镇政府、挖色中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北附育英实验学校、下关一幼等机关场所和学校传授白族刺绣基本知识和技艺。李红桃坚持有教无类,将刺绣技艺广泛传承、开放共享,学生遍布大理州各个地方,包括汉、白、彝等各个民族,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陈霞

第70页

—63 —弥渡县勤劳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凝心聚力促团结云报客户端 2023-06-13 17:05

炎炎夏日,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委会三合农庄,社员们正忙着准备游客的用餐,农庄旁边的三合露营点,游客们三五成群拍照打卡,一边在帐篷下欣赏栗树营水库的自然风光,一边品尝着美食烧烤。勤劳村依山傍水,但曾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村内70%的人员选择了外出务工。近年来,勤劳村以山水田园为载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建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地,村民们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团结进步、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2021 年,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把农文旅融合作为切入点,决定以村民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弥渡勤劳人家农文旅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辖“弥渡三合农文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争取了配套项目资金支持,在三合村先后打造了农家乐、星空露营地、客栈、养鸡场等项目,随着项目的建成运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共吸纳了两批社员,每个社员最高可入50股,每股1000元,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社员已由最初的 55 户增加到126 户,入股资金也从17.1万元增加到了 78 万元。采取“党总支+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与社员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资金入股参与共建,可以到合作社参与实际工作,得到年底分红和每月工资双项收益,村里的农产品还可以直接卖到合作社。

第71页

— 64 —

“我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当时入了 4 股,年底就分得了钱,看到希望之后,今年我又追加到 50 股,我现在在合作社上班主要负责农家乐管理,每月工资3000多元,日常我们用的食材一部分是从村民那里采购,合作社的成立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实惠。”社员张菊美满脸笑容地说道。

据三合合作社理事长李仕兵介绍,合作社年底按照收益的7:2:1 进行分配,70%用于村民入股分红,20%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及合作社经营管理,10%用于关心和帮助村内困难群众,大家共建共享共发展。“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基础设施也提高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就在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合作社接待游客将近 15000 人次,收入达 5 万多元。目前合作社经营和管理还在逐步探索,等我们的项目更成熟,还会吸纳更多股东,让更多群众受益。”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李艳萍 吴建琦

第72页

—65 —漾濞太平乡中心学校:石榴花铺成长路籽籽同心向未来云报客户端 2023-06-13 17:03

近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太平乡,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思政课,滇缅公路上,核桃林中,回荡着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杨梅树记忆馆中200 余件珍贵的展品,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中增进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身份认同。

太平乡中心学校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展了以“石榴花开成长路 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其他各族同胞的帮助。”六年级学生席涵瑜说。太平完小大队辅导员张东艳带领少先队员重温入队誓词,向学生讲述着滇

第73页

— 66 —

缅公路的修建过程,让学生们明确了作为新时代的各族青少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团结一起力万钧,互尊互爱一家亲……”在记忆馆前,同学们齐声诵读《家和万事兴》,现场教育感染的力量,通过铿锵的语言和昂扬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太平乡杨梅树村是一个美丽宜居的民族村寨,有民族团结的幸福路、滇缅公路文化遗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太平乡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以“民族团结美如画”为主题的采风活动。

第74页

—67 —同学们精心创作,认真绘画,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用画笔展示出自己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

一幅幅画描绘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亲如一家、共同发展的团结、和谐画面,强化了各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李勤 许向前

第75页

— 68 —

云龙县团结乡:彝乡绽放团结花云报客户端 2023-06-13 17:01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团结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进乡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下课铃响,云龙县团结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随着一首彝族特色的《团结儿女心向党》音乐声响起,学生们跟着节拍跳起了彝族舞蹈《卢鹿整》。“我们利用大课间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彝族舞蹈《卢鹿整》、傈僳族舞蹈《瓜七七》、白族舞蹈《力格高》等,让各族学生同跳一支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云龙县团结中学学生吴惠菊说。

团结乡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堂、学科教学中,以校园广播、电子屏、宣传栏、楼道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生动讲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引导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政治课等了解到有关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会给家人宣传民族团结的一些知识。”云龙县团结中学学生杨娟说。

云龙县团结中学校长善凤羽介绍,团结中学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大课间、文艺晚会等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同时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课堂中,让学生们入脑入心。

第76页

—69 —团结完小是“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现有14 个班、学生总人数 584 人。学校以“课堂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沃土”为主题,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定期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队会课、大课间、文艺汇演、少年宫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以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教师例会、民族歌舞、学生作文竞赛为载体,让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入脑入心,增强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校园团结和谐美丽。”云龙县团结完小校长吴少文说。

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通过小手牵大手也延伸到了乡村。在团结乡团结村小河场村民小组,村民们定期开展公益劳动,通过交流交融,大家互帮互助,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云龙县团结乡团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锦秀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公益劳动、群众会议、普法强基补短板宣传活动,晚饭后跳广场舞等活动,促进民

第77页

— 70 —

族之间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大家的感情,大家都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大家都觉得有共同责任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云龙县团结乡党委书记赵永明介绍,团结乡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深化创建内涵,坚持“创在平时、创在交心、创在行动、创在六进”,既“富脑袋”,也“富口袋”,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通讯员:李继明 旷宏飞杨莹杨曦

第78页

—71 —云龙金麦村:千亩梨园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果”云报客户端 2023-06-15 16:24

盛夏时节,走入大理州云龙县宝丰乡金麦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麦地湾梨树碧绿一片,一棵棵梨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穿梭在果园中对麦地湾梨进行疏果、套袋管护,为麦地湾梨增产丰收打下基础,一片繁忙和谐的景象。

云龙县宝丰乡金麦村背靠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县城,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金麦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支部+产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产业发展中,促进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同频共振,以果蔬种植特色产业为支撑,稳步提高各族群众收入。

第79页

— 72 —

“套袋可以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污染,提升梨的品质,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发展种梨也解决了我们就近务工的需求。”正在为梨树套袋的村民刘继华说道。只见她两手各持纸袋一角,顺着梨子往上一套,再一拧,一个纸袋就套好了。村民邱继飞介绍道,“我家这个梨园现在种了 40 多亩,目前已投产的梨树一年大概能卖8万元,栽种梨树解决了我们家里的很多困难,现在我们日子已经越过越幸福了。”幸福的笑容洋溢在邱继飞的脸上。

村民杨文胜说道,“以前我一直外出到县城做生意,收入都比较低,家里老人也不能照顾,后来在党支部的动员下,我开始回来村里种植麦地湾梨,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我已经种了 50 多亩,村上还为我们开展梨树种植的一些技术指导培训,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种梨行列中,平常大家还会相互交流种梨经验,相互帮助管护和收梨,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麦地湾梨是云龙县的五大地标产品之一,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今,麦地湾梨已成为了金麦的“致富果”“幸福果”,一棵棵梨树真正把大

第80页

—73 —家联结在了一起,促进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融合发展、相互依靠。目前,金麦村全村共种植麦地湾梨 3000 余亩,约有产量 1000 余亩,带动种植农户150户,产值约 120 万元。

“金麦村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兴旺新思路,深挖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品牌,整合力量,精准发力,让特色产业‘特’起来、‘强’起来、‘响’起来、‘富’起来。”金麦村党总支书记杨旭说道。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云报客户端通讯员:字伟亮

第81页

— 74 —

永平北斗乡:种下团结“石榴籽”,浇灌民族“幸福花”云报客户端 2023-06-15 16:26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地方最和谐。”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北斗彝族乡,无论是田间地头、乡间路上,还是学校、企业,到处都是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融共生的生动画卷。

北斗乡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回族等12 个民族。近年来,北斗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好民族团结同心结、画好民族繁荣同心圆、走好民族复兴同心路,民族团结之花在彝乡北斗常开长盛。“村庄干净了,交通方便了,环境更美了,各民族兄弟也很团结,我们像生活在画中一样!”村民余文艳说起村里发展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悉,北斗乡投入 500 多万元,实施了黄连铺小组人居环境提升、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一批项目。这里的各民族群众以和为美、以和为贵,齐心协力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昔日的古道驿站正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的新面貌展现给过往古道的人们。

第82页

—75 —来到九年制学校,各族师生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黑板报、丰富多彩的民俗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墙让人眼前一亮。校长字文松介绍:“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在学校里学会了彝族打跳和纳西族打跳,大家都很喜欢。我还想把我们民族歌舞 24 调教给同学们,以后大家一起表演。”傈僳族学生褚杨阳开心地说。她从小就希望能像村里打歌队的叔叔阿姨一样当一名小小的傈僳族文化传承人。在产业发展方面,北斗乡立足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药材仿生栽培等高原特色农业,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就业。去年回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第83页

— 76 —

李俊洁说:“我自己就是北斗人,毕业后选择回乡就业,进入公司从事质检工作,公司离家也很近,薪资待遇也不错,我很满意这份工作。”生活在北斗乡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携手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云报客户端记者:段苏航 云报客户端通讯员:王召静

第84页

—77 —洱源县佛堂村:农文旅融合促团结促发展云报客户端 2023-06-15 15:27

五月初夏,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前来观光旅游的各族群众络绎不绝。近年来,佛堂村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农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工作为抓手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选任了曾在银行任行长的陈代章为佛堂村党支部书记,并回引其他本土能人、乡贤能人在党支部中任职,着力打造一支思路清、办事公、见识广、谋事实、作风好的党支部班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号召力。”凤羽镇江登村委会总支书记杨德开说。佛堂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抓好洱海源头保护治理、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四件大事,发扬民主作风、遇事同群众商量、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让广大群众的思想在碰撞中逐步达到统一。党支部依托农家书屋、党支部活动室等阵地,通过党支部组织生活、群众大会等形式经常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第85页

— 78 —

佛堂村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投资 3365 万元完成 11 个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湿地风光、慢城生态农业庄园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陈代章介绍:“在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佛堂村把文化作为全村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维护社会稳定助推器。”佛堂村通过凝聚共识,推进洱海源头保护治理,通过实施农村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进村道路以及村庄小巷道路的硬化、净化和美化,建成了凤羽镇首条二级柏油路,生态湿地860 亩,实施天马山绿化 1700 亩,公共绿化、庭院绿化等有效开展。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又反哺到乡村旅游产业中,特别是退步堂、天马草堂、空中稻田剧场等场所,已成了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云报客户端通讯员:杨雪 杨艳芹

第86页

—79 —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宣传文章

第87页

— 80 —

一、要闻聚焦板块

大理州举行 2023 年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2023-09-16

9 月 14 日至 15 日,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大理州教育体育局、大理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 2023 年大理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比赛在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举行,来自大理州12 县(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授课的 59 名教师参加比赛。本次比赛中,参赛教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开展各学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堂教育及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向专家评委展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教案和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展示出参赛教师的良好教风和说课技巧。

参赛教师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说课比赛有收获,也有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主动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坚持把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抓好学生思想培养,播种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第88页

—81 —“七个民族一家亲”!《新华每日电讯》点赞云南大理洱源县郑家庄民族团结进步2023-07-18

2023 年 7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刊文《大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密码》,点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全文如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是个居住着186 户、618 人的小村庄,居民中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七个民族。从“人穷路烂,人心涣散,矛盾不断”到“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郑家庄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近年来,郑家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七个民族一家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郑家庄,探寻“民族团结”与“富民强村”双推进的幸福密码,村民会通俗地告诉你: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

第89页

— 82 —

郑家庄各族村民齐聚一堂,吃一顿中秋团圆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党建引领夯实“和谐根”

20 多年前,郑家庄村党支部成立,何国祥当选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领全村党员,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进步。

选拔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致富能手担任支部委员和党小组组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设立党员积分表,建立党员评分制度,每月对党员进行评分;培养党员成为“法治带头人”,建立矛盾纠纷联防联调机制……何国祥说,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富民兴村”发展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延伸到基层末梢。“我 59 岁,党龄 22 年。”管理郑家庄党员资料的郑泮池说,目前郑家庄共有 50 名党员,30 岁至 40 岁的党员占比大,与周围村庄相比,总人数不多的郑家庄党员占比多,尤其是年轻党员多。“郑家庄每年都有人被批准入党。”这令全村人感到骄傲。

多年来,郑家庄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为抓手,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党员群众。“党员要带头出来做事情。”郑泮池说,村里修路时,为尽快完工,把道路分段,党员分别负责,他们义务劳动,提高了效率。郑泮池认为,这就是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现在,他常鼓励优秀的年轻人积极入党。针对多民族杂居特点,以党支部为圆心,以党支部书记和两个村民小组组长为内圈,以民族同心议事代表为外圈,成立“民族同心”议事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选好带头人。”三营镇党委副书记张智说,党支部书记何国祥是个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藏族汉子,20 多年来,坚持与支部委员和村民小组组长一道发展生产想点子、解决纠纷冲在前、红事白事齐帮忙,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团结和谐的“维护者”、互帮互助的“排头兵”。民族团结共育“石榴花”

走进郑家庄,村中绿树成荫,石板路干净整洁,路边沟渠清流淙淙,别具风情。在这里,村民们自称“七个民族一家人”。何国祥说,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七个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尊重、相互交融。

民族间通婚对现在的郑家庄来说已不是稀罕事,但在20 世纪80 年代,却是件“大事”。当年,何国祥和白族姑娘郭杏花结婚时承受着较大压力,甚至很多

第90页

—83 —亲戚都不接受。何国祥说,不通婚是过去的“老古董”,这让各民族间产生缝隙,夫妻只要生活在一起幸福,是哪个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干涉”已写进了郑家庄的村规民约。郑家庄有两个村民小组,村民选出两个小组长,分别是藏族村民杨秀弟和汉族村民王庆荣。杨秀弟说,目前郑家庄中民族间相互通婚超过七成,很多家庭由三个不同民族组成。郑家庄中心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各处。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欢聚在一起按藏族的习俗过年;彝族火把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吃饭;春节、中秋节等成为全村共同的节日……

中秋节举办“中秋团圆饭”,参与的 700 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20 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杨秀弟介绍,村民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炒菜做饭……“团圆饭要准备 90 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场团圆饭不是说全村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就完事了,而是促进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外打拼了大半年可以回家看看老人,看看亲戚朋友,同时发挥协调村民间关系的作用,就算过去半年有什么摩擦,借这个机会,大家一劝也就消除了。

2012 年,村里打算在湿地公园内建一座供村民歇息的凉亭,村民希望凉亭能展现各民族元素。“设计时考虑七个民族的元素,为把亭子造得让大家满意,我们费了一番心思。”杨秀弟说,最终,建筑采用汉族凉亭形式,亭顶融入傣族元素,柱梁是藏族风格,凉亭红、白两色分别展示彝族与白族风采,傈僳族与纳西族的特点体现在凉亭内的文字上。

目前,郑家庄各民族群众之间“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成得了朋友”,实现文化共享。年逾五旬的傣族村民张茶花说,各族村民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产业发展奏响“奋进曲”

48 岁的汉族村民王洪康是郑家庄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跟他一起外出做药材生意的村民不下 10 人。在王洪康帮助下,这些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改革开放后,郑家庄藏族村民探索出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的致富门路,并且互助互帮,带领其他民族村民,拓展商贸领域,形成“师傅带徒弟,先富帮后富”的氛围。

“我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何国祥书记走南闯北做药材生意。他手把手地教我辨识各类中药材。我结婚后,他又垫出本钱让我‘自立门户’。”王洪康说,经多年打拼,2008 年,他就拆掉破旧老房子,花 30 万元建起一栋小楼。王洪康也从何国祥身上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带着村民一起致富。你带我,我帮你……郑家庄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全村七个民族中都有人做药材生意。

多年来,郑家庄持续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路子,巩固发展“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各民族互相帮助、共同繁荣的格局。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郑家庄聚焦民族文化旅游、中草药材观光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三大主题”,以农家乐为载体,培育和发展家庭旅游、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第91页

— 84 —

目前,郑家庄已有木瓜园、藏家怡园、启航园等农家乐,村子基本具备吃、住、行、游等功能要素。

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 1700 多万元,建设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村子盘活土地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接待游客 8 万人,带动旅游消费近 500 万元;郑家庄的中草药材营销年收入达 700 多万元,经济总收入达 1660.9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 元……“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何国祥说,郑家庄现在是生态宜居、文化丰富、人民富裕。

文明新风吹进“幸福村”

68 岁的村民杨学礼每天都要打扫屋外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是老杨的习惯,也是郑家庄村规民约“三清洁”中的规定。“全村人都爱护卫生,都参与打扫,村子就干净,生活才舒服。”杨学礼说。

“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让道路更靓,河流更清、村庄更美,共创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被写进郑家庄村规民约,要求每位村民都参加环境整治工作,维护村容村貌。在“门前三包”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村里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等评比表彰,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爱干净”的良好氛围。

村里还建立“群众积分制”,由村民自主记分,党支部进行审核,每位村民每季度积分情况都及时公开,全年累计积分结果出来后,就召开户主大会,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获“星级家庭”荣誉称号,“小积分”发挥“大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

在郑家庄党员活动室,摆放着好人好事簿。王庆荣介绍,这本簿是2012年党支部倡导制作的,记录下村里文明美好的瞬间:郑文新无偿让地、郑泮池清除沟道垃圾……“都是小事,我们都记下来,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王庆荣说。郑家庄动员各民族群众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实行由党支部书记(1 位)、村民小组组长(2 位)和议事代表(7 位)组成的“1+2+7”村民议事制度,形成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等共建共治局面。“新房落成、孩子升学、结婚等也不大操大办了。”55 岁的村民段志华说,村里兴起文明新风。

目前,村里划分 8 个网格,19 名中心户长承担矛盾纠纷调解员等职责,深化“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群防群治格局。全村每三户一组、每组一周,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动力轮流值班,每晚 7 点至次日早8 点,沿村巡逻。洱源县公安局三营派出所所长杜昭告诉记者,自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成立后,村里未发生治安或刑事案件,村民小矛盾也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白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彝族老爹在湿地公园喝茶闲谈,帮着看管学步车里的纳西族小孩;你无私传授我药材知识和生意经,我传授你种植养殖技术……郑家庄不同民族群众“坐得拢一张桌,吃得拢一锅饭,喝得拢一碗酒”,做到“有事坐拢来商量”。83 岁的村民郑晓东说,大家住在花园一样的村子里,氛围很和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第92页

—85 —杨国宗率队到省民族宗教委座谈交流2022-06-20

6 月 17 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杨国宗率队到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就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及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申报等工作,与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拉玛·兴高及省民族宗教委相关班子成员等座谈交流,争取工作支持。

杨国宗代表州委、州政府向省民族宗教委长期以来对大理州民族宗教工作的指导帮助和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杨国宗表示,民族宗教工作始终是大理州的“基础基本工作”“特色品牌工作”“重点创新工作”,全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重点,着力打造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和具有大理辨识度、全国引领性的“苍洱处处石榴红”品牌,全力创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继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底色,打牢思想基础、增进文化认同,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全域创建,推动新时代大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希望省民族宗教委对大理州承办云南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大理州民族宗教事业更好发展。

拉玛·兴高对大理州民族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大理州在开展民族宗教工作中形成了“好格局”、打下了“好根基”、实行了“好举措”,推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扛好了新时代大理民族工作的使命担当。在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加快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在下一步工作中,省民族宗教委将会同有关单位组成调研考察组,进一步深入大理实地开展相关考察指导,助推新时代大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州级相关领导,省民族宗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州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第93页

— 86 —

大理州以中华文化为魂,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3-06-28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坚持“融”的导向,以中华文化为魂,着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画好最大同心圆,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做好社会宣传教育。持续在国家、省、州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专栏,设立“大理民族宗教”公众号和视频号、“苍洱石榴红”抖音号,设计发布大理州“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编写《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集》、拍摄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广告,广泛开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宣传教育、“四史”教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多层次传递民族团结进步理念。2016 年以来,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民族报等合作,开展系列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170 余场次,刊发相关稿件 7000 余篇(条),多维一体宣传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经验做法。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系列主题摄影、征文、代言、绘画大赛240余次,开展主题演讲比赛 180 余场次,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人人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的良好局面。

创新交融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宝藏和多彩民族文化富矿,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运行,成功举办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挂牌成立大理乡愁研究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1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 18 项,均居云南省第一。持续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共过传统节日、共享中华文化”等系列主题教育,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各族文化的创新交融。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和民族文化“双百”工程,2016 年以来,共实施民族文化项目 120 余个,打造了《洱海情深》《不一样的大理》等一批文艺精品,南涧跳菜、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享誉国内外,原创《白子情怀》、花灯剧《王德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期间进行公演,并在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佳绩。以洱源郑家庄为原型创作《七彩云霞》,新创《心照云天》、舞蹈《又见海菜花》等各类作品 46 个,推荐上报《周保中将军颂》等 6 首红色主题歌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持续厚植家国情怀。广泛开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和省情、州情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大力挖掘苍山会盟碑、南诏德化碑、六诏合一、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大理各民族心向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好故事,创造性传承和发扬以张伯简、周保中、王德三等革命前辈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精心编创《永远跟着共产党》《革命先烈张伯简》《白乡颂党百年红》等宣讲曲目,深入村组进行演出宣讲,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爱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红色血脉。利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红色传承”现场教学基地等本土红色“活教材”开展党史学习教

第94页

—87 —育、行走的思政课,坚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史实物让红色文化“住”进各族群众的头脑,推动入心入脑。实施四期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在大理州重要场所、主要路段、公共区域、旅游景区等,集中展示反映祖国锦绣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的文艺作品,共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街道)等 20 余个,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大理州共有12 个全国文明单位、9 个全国文明村镇、2 所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783 个,5个县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持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 85%以上。

第95页

— 88 —

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开馆2022-10-10

10 月 9 日上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举行开馆仪式。

州委书记杨国宗出席仪式并讲话,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致辞,并共同为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揭牌。

杨国宗代表大理州委、州政府对主题教育馆正式开馆表示热烈祝贺,对参与主题教育馆设计、施工、建设的相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主题教育馆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主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以丰富的展示内容和多样的布展形式,集中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理实践。

杨国宗强调,建好主题教育馆是基础,用好主题教育馆是关键。下一步,希望主题教育馆发挥好作用,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成为各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巩固全州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成为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平台;积极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支持“苍洱处处石榴红”品牌打造及相关创建工作,用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感染、影响、带动更多身边人,成为有力助推大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地区和省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成为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要以此为契机,借助主题教育馆这一平台,积极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实践者、引领者,共守民族团结、共建美丽家园,努力谱写大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李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一直以来,大理大学主动融入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大理州委、州政府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特别是在州校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的建成是大理大学与大理州校地合作、实现双赢的一个重要成果,大理大学作为主题教育馆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单位,理应成为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全面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理经验。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政策宣讲等方面优势,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路径,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其间,杨国宗走进主题教育馆参观学习。他勉励青年学生代表要寻根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夯实思想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主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优秀人才。

州级相关领导,大理大学有关领导,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级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大理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开馆仪式。

第96页

—89 —文艺表演、绘画涂鸦……“六一”这群特别的孩子很开心2023-06-01

为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心关爱,提升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让特殊儿童徜徉在党的光辉下茁壮成长,5 月 30 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举行 2023 年文化艺术节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

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学校将通过文艺汇演、绘画手工比赛、书法比赛、视频剪辑比赛、演讲与朗诵、亲子手工黏土创意比赛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加深师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在学校操场上,一幅幅白色画布在这里展开,彩笔、画笔、小桶、水粉颜料……同学们围在画卷两侧,专心致志地构思,描画着自己的作品。

第97页

— 90 —

一幅涂鸦作品或是一张绘画作品,都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纽带。经过几个小时的集体创作,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跃然画布之上,孩子们手上沾满了颜料,大家纷纷拿起画布展示合影。

当学校有了艺术,整个校园都“灵动”了起来。在音乐教室,一场个人音乐才艺比赛在这里开展。吉他、三弦、葫芦丝、手鼓等表演轮番登台,琴声动听、精神饱满,无论是古风还是现代风,同学们用稚嫩的手指演奏出动人的旋律,每一个表演都体现出他们对歌曲、乐器的熟练程度和音乐热爱,整场比赛精彩纷呈。同时,还将举行“六一”儿童节游园和趣享好“食”光活动。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本次大理州特殊教育学校 2023 年文化艺术节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更是学校师生魅力展现的平台,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欢快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第98页

—91 —非凡十年 | 白州处处“石榴红”——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2022-09-29

2016 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首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21 年,大理州被云南省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市”试点。近年来,全州 14 家单位、15 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13 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8 个县(市)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8 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 个民族群众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7 个民族亲如一家。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下,民族传统瑰宝南涧“跳菜”焕发蓬勃生机,至今已发展了230 支2000多人的“跳菜”文艺队,将南涧“跳菜”跳到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云龙县漕涧镇,丹梯完全小学的汉、白、阿昌族学生一起学习校本课程《快乐阿昌族》、跳阿昌族歌舞“蹬窝罗”、唱歌曲《我是阿昌好少年》。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内生活着汉、白、彝、苗、傈僳 5 个世居民族,每逢各民族节庆,各族村民一起同唱民族调、同过民族节。从北往南,自西向东,苍洱大地上,处处绽放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等13个世居民族,截至 2021 年末,全州少数民族人口 191.98 万人,占总人口的52.7%,其中,白族人口 124.99 万人,占总人口的 34.3%。

十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为重点,切实把大理建设成为幸福之地,各族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第99页

— 92 —

十年来,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州委、州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坚持把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国之大者”,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全州综合考评和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述职等重要内容,纳入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协专题视察调研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做好社会宣传教育。建立大理州示范区建设责任制,完善党委统战部领导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体制机制,建立“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考核、一月一调度”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国家、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分别落户大理,在大理大学建设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成立大理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2 个研究基地,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讲坛”学习制度。在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大理”“苍洱石榴红”等系列主题宣传,多维一体深入宣传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开展“共过传统节日、共享中华文化”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新交融。将脱贫攻坚、洱海保护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生动教材,深入开展感党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100页

—93 —十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融双促”,续写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新篇章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整合资源力量,开展联创联建、共创共建,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洱海保护、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促进创建工作向各县市各部门各领域“联合作战、融合发展”转变。出台《关于开展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的实施意见》《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平安乡村建设“三融合三推进”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的指导意见》等融合推进创建工作的相关文件,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建联创、共建共创模式,先后建立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滇缅公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大(理)祥(云)巍(山)”一体化发展联盟以及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联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造“苍洱一体、民族共融”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形成“石榴同心护苍洱”的良好风尚和局面。组织州内 8 大景区成立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景区联盟,打造大理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验田,让旅游成为增强“五个认同”“四个共同”的重要形态。

同时,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持续巩固提升示范州创建成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百村创建、实行百家帮扶、组织百场活动、推进百业融合、形成百花齐放”5 个“百”政策措施,力争到 2025 年建成 1000 个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努力形成“百村示范、千村跟进、全面提升”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全面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不断丰富和充实大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成色。

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力推动提升示范区建设法治化水平。持续推进法治大理建设,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大理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有力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的多形式融合推进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制度、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帮扶机制等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可视化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