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明珠》

发布时间:2023-1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梁明珠》

村庄,最后汇入美丽的信安湖。石梁溪主流长33 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一路青山绿水,风物俱佳。上游七里乡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附近有2000 年历史的释道儒三教胜地——白云山、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扎营安寨之地——营盘山、宁景德三年(1006 年)定光古佛转轮处——大考山青峒书院。流经地石梁镇现有浙江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2 处,衢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石梁溪一路穿过石梁镇境内,横贯村庄,远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沿着石梁溪走走,两岸山冈,也似乎在迤逦而行。眼前的溪水碧绿柔婉,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清澈透明,水底的鹅卵石若隐若现。溪边树木葱郁,芳草萋萋,俨然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石梁溪堰坝众多,沿线共有大大小小的堰坝34 座,坎底堰、猫儿堰、枫林堰、麻蓬堰、海龙堰、洗马堰、关王堰……静卧溪上,错落有序,造型别致,各有特色,可谓一堰一景,景景不同。在石梁溪全流域治理中,一条与城市公园无缝对接的绿道系统贯穿了沿线的风景资源,成了当地百姓休闲娱乐的滨水休闲走廊,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沿着绿道溯溪而上,“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般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在移步换景中... [收起]
[展开]
《石梁明珠》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石梁溪:青绿山水间,江湖不寂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江湖从来不寂寞。可是,所有的江湖必然都有来处,必然有一条或几条潺潺的小溪,安于恬淡,却不甘于寂寞,穿越千山万水而来。曾经最热闹的江湖,是武侠小说巨匠金庸笔下的江湖。所以他说:“人生不过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其中的“悄然离去”,或许也是回归,回归曾经的恬淡从容,那就是潺潺流淌于青绿山水间的石梁溪,是意气风发的金庸曾经流连不已的石梁溪。只此青绿石梁溪石梁溪又名大头源,是衢州母亲河衢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柯城区七里乡杨梅坞,自北向南流经七里乡、石梁镇、白云街道等15个

第52页

村庄,最后汇入美丽的信安湖。石梁溪主流长33 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一路青山绿水,风物俱佳。

上游七里乡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附近有2000 年历史的释道儒三教胜地——白云山、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扎营安寨之地——营盘山、宁景德三年(1006 年)定光古佛转轮处——大考山青峒书院。流经地石梁镇现有浙江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2 处,衢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石梁溪一路穿过石梁镇境内,横贯村庄,远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沿着石梁溪走走,两岸山冈,也似乎在迤逦而行。眼前的溪水碧绿柔婉,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清澈透明,水底的鹅卵石若隐若现。溪边树木葱郁,芳草萋萋,俨然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石梁溪堰坝众多,沿线共有大大小小的堰坝34 座,坎底堰、猫儿堰、枫林堰、麻蓬堰、海龙堰、洗马堰、关王堰……静卧溪上,错落有序,造型别致,各有特色,可谓一堰一景,景景不同。在石梁溪全流域治理中,一条与城市公园无缝对接的绿道系统贯穿了沿线的风景资源,成了当地百姓休闲娱乐的滨水休闲走廊,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沿着绿道溯溪而上,“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般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在移步换景中,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堰坝成了这条“生态绿带”上最具特色的景观节点。

坎底堰,位于石梁溪上游碧水潭边。百年间,它守护并孕育着坎

第53页

底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相传坎底堰早年的堰址处有一潭清水(即现在的碧水潭),无论是否大旱都不会缺水,因为这里有一处泉眼,泉水经地下暗河与小沟村井水相通。坝体由千层石堆砌而成,由于落差大、水位高,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近看时,水流湍急、烟涛微茫,澹澹生烟。

枫林堰,位于石梁镇石梁村过溪自然村,当地人为了灌溉,在溪上作堰,因附近有枫林寺,取名枫林堰,有借寺庙保平安之意。搭载着石梁溪整治的快车,现在的枫林堰已初见雏形,圆拱式桥面直插溪内,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影子。河面开阔,水流平和,堰坝采用水泥堆砌成五个串联在一起的圆弧,堰坝之上,碧湖一片水波不惊;堰坝之下,水珠串成的水帘缓缓而下。

麻蓬堰,老麻蓬堰原先并不在现在位置,而是过溪桥靠近麻蓬村一侧。为了更方便灌溉村内田地,于 1967 年大旱时建今天麻蓬堰。灌溉麻蓬、石梁、静岩等附近村庄,养育这一方水土。溪水沿着三级阶梯缓缓而下,阶梯一级包裹着一级,宛如少女的裙褶一般。堰坝顶部设立汀步,下游面采用多级台阶形成梯田跌水景观,在减缓了堰坝坡度的同时,提升安全性。盛夏时节,前往此处戏水的游人络绎不绝。海龙堰,地处麻蓬和静岩村交接处,相传此潭水与东海相连,即使遇到大旱也常年不干,遂有蛟龙在此修行。蛟龙深感此处村民善良朴实,乃横卧于溪两岸,以身为桥(即为现在海龙堰坝体),造福百姓。为纪念蛟龙,便称此为海龙堰。此后,海龙堰一直在修缮中沿用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堰坝中心段设有 5 条暗道,水流在通过暗道时

第54页

与下方的水潭形成了“五龙戏水”的景观。清澈的溪水沿着用卵石铺砌而成的坝体奔涌而下,激起层层白色水花,宛如覆了一层雪在其上,唯美亮丽。

洗马堰,位于石梁溪静岩段,静岩古时分上下静岩,而洗马堰就是上下静岩的分界线。据谱记载: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冬,京卫巡检使吴高,随大将刘光世统兵驻衢门山,看到静岩村山水清佳,土地肥美,非常喜欢这里,就想在这里定居。后来逢方腊之乱刚平定,又遭靖康之乱,中原板荡,于是生隐退之意,在静岩定居下来以农为生,空闲时每天牵着爱马游走在石梁溪边上,在此堰上洗马,聊以慰藉失落的心境,久而久之,大家都称此堰为洗马堰。近代由于读音相似,习惯也被称为司马堰。洗马堰远处青山苍翠,岸边芦苇摇曳,河水沿着错落有致的坝体顺流而下,激起的白色水花与黑色的岩石交相辉映,形成多级错落叠水,妙趣横生。

……

石梁溪沿着一个又一个的堰坝欢快流淌,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宛如天籁,清澈的溪流一直流到衢城西区。城西的石梁溪依然保持着碧波荡漾的清澈和不息,给车水马龙的城市带来了一片来自青绿山水的问候和慰藉。鸥鹭滩、听水栈道、浮桥、曲湾汇芳……一个个名字听着都觉得富有诗情画意,让人着迷。随后一湾溪水,碧波荡漾,水光一色,带着青山绿水的气息,带着对前方江湖的向往和自信汇入波澜壮阔的衢江。

第55页

侠义江湖石梁溪漫步石梁溪畔,可以充分感受归隐山水的闲适意趣,但在这恬静的自然风光下,却藏着无数人心中的侠义江湖梦。如果说,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那金庸的心里,也有着这么一条蜿蜒流淌的溪水,奔向磅礴盛大的江湖,它就是石梁溪。

“山石嶙峋,峭壁巨梁,突兀而出。一条小溪自山间蜿蜒经过,清澈的山泉汇聚成河,水势渐行渐急,奔向远方。河边一条古道,一色的青石板铺成,沿着起伏的山冈迤逦而行,消失在白云飘荡的峰峦之中。”这是金庸笔下的石梁溪。

现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读书时期曾经栖身于石梁溪边。抗战时期,金庸曾就读于衢州中学,学校为躲避战乱迁至石梁静岩村,金庸便在此生活学习了近两年光景。课余时候,金庸会约上三两好友,常沿着石梁溪散步,赏沿途自然风光,谈论时局政事。石梁溪的美景就这样锁进了金庸的脑海里,诉诸于笔下。《碧血剑》中所述“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的景致,想来就是那时感知留下的。如今的麻蓬村就有一条“金庸小径”,据说就是金庸先生在石梁静岩村求学时经常到麻蓬村看村民们练拳习武所走的卵石小径。许多年后,金老的“石梁静岩夜夜心”这句诗里,饱含着对当年母校的感恩和眷恋,有着石梁溪边的日日夜夜的影子,但怎能没有石梁溪边的山山水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金庸和石梁溪的故事,现在的石梁溪沿岸建起

第56页

了金庸武林广场,而小说中的温家堡就建造在石梁溪上,踩着青石板横渡石梁溪来到温家堡,拣一本中意的书籍,泡一壶热茶,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听着石梁溪溪水奔腾喧哗,凝神进入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岂不快哉!

溪水澹澹,碧波荡漾,步步皆景,继续沿着石梁溪行,便见潺湲溪水中,矗一孤岛,桃林密布,岛尾巨石上赫然刻着三个字:桃花岛,思绪似乎一下子就被拉回……

看着石梁溪中平静的水波,或许你会想起金庸笔下的绝顶武功——凌波微步,这样的水面,正适合《天龙八部》中的翩翩少年段誉,高冠大袖,如风行水上;看着石梁溪中跳跃的浪花,或许你会想起金庸笔下那些武功高手变幻莫测的招数,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朴质或者灵动,神出鬼没,一招制敌,令狐冲、杨过、乔峰、郭靖、胡斐……再或者,在夏日傍晚习习的凉风吹拂下,你还可以想起李沧海、李秋水,想到任我行、风清扬、向问天……甚至还能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含有武当七子名字的那首诗:“远桥之下泛莲舟,岱岩石上松溪流。万仞翠山梨亭在,莫问声谷空悠悠。”美到宁静致远,很张三丰,很武当……或许也很石梁溪!

行走在石梁溪畔,感受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沿溪远眺,见桃花灼灼,心中又升腾起那对快意江湖的无限遐想。画舫琴音水上飘,八宝茶香飘千里。石梁溪的一草一木,被金庸编织成一个磅礴而不朽、豪气又绮丽的武侠世界,漫步石梁溪,仿佛就可以圆满心中那一抹侠义江湖梦。

第57页

从此江湖不寂寞久在红尘中,难舍江湖梦。看过石梁溪,我好像读懂了金庸。正是这样的锦绣山水,才能孕育出他笔下的那个壮丽世界。正如他的《笑傲江湖》被拍成电视剧后的名曲《沧海一声笑》里所唱:“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有人说,在乡村,在田野,你不会丢失任何东西。即使你丢失了什么东西,到头来你也会发现,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丢失。那些你不慎丢失了的,有的被其他生灵借用,有的被时间收藏,有的被土地认养。石梁溪一带的青绿山水,也一样不会被丢失。而那些在石梁溪边的日子,金庸也没有丢失。也只有这样纯粹自然的山溪水,才能成就金庸笔下那些武侠形象——潺潺而流的石梁溪,流动的正是武侠的善良和正气,武侠的为国和为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金庸和他的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峥嵘岁月,也不会被石梁溪忘记。因此,青绿山水间,石梁溪恬淡从容,而它奔赴的江湖从不寂寞。

日月如梭,石梁溪穿越千山万水而来,平静的时候,恍如对往事的沉沉思念,感怀曾经的浮沉随浪;水花飞溅的时候,却如同在或婉转或激越的歌唱,因为苍生得以欢笑而歌唱。

第58页

龙头殿:护人间烟火,随万物生长巍巍千里岗山脉伸向金衢盆地的边缘余脉,北临石梁溪,南沿流塘涧,由白云山、大岗、衢门山三座西东走向逶迤相连的山峰组成。民间传闻山形如卧状麒麟,白云山是头,大岗若背,衢门山似尾,尽显灵气。

石梁静岩村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像一块安静的岩石端坐在白云山下、石梁溪畔。周围山清水秀,翠岗萦抱,村中阡陌纵横,可谓是个灵秀之地。

如今的龙头殿就在静岩村的后山背,背靠着静岩村村名的发源地——岩峰,默默地护佑着这人世间。

神木有灵,龙头护村古代静岩村以洗马堰为界,分为上下静岩村。据传,明代某年发洪水,上静岩村村民从溪里捞起一整棵大樟树,锯开一看竟有血,认为樟树有神灵。村民寻其来源,发现樟树是从塘公山背法华寺后冲下来的。寺内和尚得知,认为这是龙王送来的,意在昭示人们广积功德,广结善缘,普渡众生,就将樟树截为七段,雕刻制作成七座龙头以及两尊小佛,于是龙头就被称为龙头老佛。周围村庄为保一方平安,纷纷迎请龙头老佛回村供奉。其中,下村一座,黄茶村一座,小沟村二座,石梁、上静岩村、王家龙殿(蒋家、梅村附近)各一座。

上静岩村为供奉龙头老佛,在发现樟树的溪边筑造龙头殿。该殿

第59页

坐南朝北,大门正对龙头老佛娘家——塘公山背,殿东边溪坎种有一株樟树,殿西边是石梁通衢州城大路,旁边还有堰坑,常年流水。遗憾的是,1966 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破四旧,静岩村的龙头老佛被抄出烧毁,随即龙头殿也被拆除,土地流转给农民修造房屋。如今的龙头殿旧址仅剩一株大樟树还根深叶茂,葱葱郁郁。

第60页

龙头殿旧址

新的龙头殿位于上静岩村后山背,原小学操场边,门前有着两棵

第61页

百年大樟树。由村内几位老人牵头,在征求全村同意后,募集了一笔资金,请制了一座龙头老佛,选好址,便开始修建新的龙头殿,2012年 10 月 8 日举行了开光典礼,周边信徒纷纷前来祝贺,此后几年,祭祀活动渐渐恢复,龙头殿又恢复了香客云来的热闹景象,龙头老佛再一次庇护上静岩村风调雨顺、国安民安。龙头殿新址

但我们走进龙头殿,迎面看见端坐龙头殿内的主神却是龙王和观音菩萨,后来才发现真正的龙头老佛被安放在右上角的“龙头佛堂”内,通体红色,牙齿雪白,隐隐有凛凛的威势。左右各有一个带“福”字的红灯笼,外面用红色的布帘遮着,说是平常并不拉开。而“龙头佛堂”下面靠墙放着一根长凳,凳子上插着的几根木棍,木棍上面顶着的还是红灯笼,写着“划船胜会”的字样。

第62页

划船胜会,“邀”“迎”“送”祭龙头殿由上静岩村“划船胜会”的郑、琚、马、叶四姓祠堂合供,祭祀活动由值年祠堂轮流组织举办,有田产收入,并以村后禁山收入为“胜会”经费。

据当地老人介绍,“划船胜会”的说法大概源于龙舟,似乎当地祖先有过节日赛龙舟的风俗习惯,可来到静岩一带之后,水域不够大,于是就把曾经的划龙舟,变成了龙头加灯笼的模式,但还是称为“划船胜会”。

“龙头老佛”的祭祀仪式从正月十一开始筹备,正月廿送祭,历时十日,主要分为邀祭、迎祭、“猪羊祭”和“盒西祭”以及送祭四个流程。

首先是“邀祭”。

轮到值年的祠堂,年初就要开始饲养一头“贡猪”。正月十一晚上,龙殿张灯结彩,龙头老佛端放正殿上方,香案上香烛通明,摆上鸡、鱼、水果等供品,预示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值年头首和村民,赶“贡猪”到龙头殿邀请拜祭龙头老佛,全村村民手提灯笼紧随其后进入殿内,到殿后,让“贡猪”跪倒在地,值年头首读祭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村老少拜毕退去。第二步是“迎祭”,正月十三日是祭日。郑、琚、马、叶四姓祠堂大厅要准备好酒菜,值年头首们要从龙头殿迎接龙头老佛,背着去四个大厅受礼,各姓村民在自己大厅上拜祭龙头老佛,最后将龙头老佛按位在值年姓氏大厅上方,供众人祭拜。

第63页

第三步是“猪羊祭”和“盒西祭”。值年姓氏祠堂要负责杀“贡猪”,值年头首在大厅上首龙头老佛前摆上两条特制的板凳,一条架头全猪,一条架着全羊,作为祭品,以示“六畜兴旺”,此为“猪羊祭”。

正堂长条桌上又摆三十六筒各式糕饼、水果及“盒西”,以示“五谷丰登”,此为“盒西祭”。

香案上红烛高照,仪式正式开始,值年首领和姓氏头首宣读祭文,旁边配有吹拉弹唱的十番锣鼓伴奏,然后鸣炮。全村村民在鸣炮声中朝拜龙头老佛。祭毕,大厅戏台上戏班子开唱,表演持续3 至5日。第四步是“送祭”,是整个祭祀仪式的最后一天,即正月廿,送龙头老佛回娘家拜年,所以亦称“拜祭”。各姓氏头首们要先给龙头老佛梳妆打扮一番,用豆串耳环,项链挂在龙头上,前头四盏大红灯笼开锣阳伞引路,龙头老佛由头首背着走在中间,后有十番锣鼓相送。从大厅出发,经石梁到塘公山背法华庵进行拜祭,点香化纸毕,将带去的老佛豆(用衬衫袖袋装着煮熟的黄豆)分给现场观礼的人。后起程回家,此时龙头老佛要赖娘家不走,便用两根大麻索拉,三拉三赖方才起程,敲锣打鼓回龙头殿了。村民随行,一路敲锣打鼓很是热闹。

正月廿,上静岩的四姓头首们要一同送龙头老佛在全村游行归殿。然后商议下年拜祭事宜,抓阄决定由谁准备“猪贡”,由谁准备“羊贡”,哪个准备砌“盒西”,哪个准备36 筒供品。结算账目,张榜公布,所有开支用度由殿里田产开支,劳动力全尽义务。

第64页

最后饮酒吃饭,至此祭拜仪式才算结束。石狮镇守家宅平安龙头殿前的一对古朴的石狮子更是让人遐思无限。这是一对憨态可掬的石兽,可以说一眼并看不出什么来,据村里老人郑位泉讲述,该“石狮子”产生于北宋时期,至今近千年,取材于静岩村“旧塘山”。这对“石狮子”最早矗立在一个古墓前,古墓位于“旧塘山”山坳内,相传墓主人为梁山好汉白面郎君——郑天寿。每只“石狮子”重达几百斤,四个壮汉勉强抬起。“文革”时期,村民们开荒种地,“石狮子”被遗弃在路边。2012 年“龙头殿”建成,“石狮子”被摆放在殿门口。大约四五年前,一对喜好古建筑的山东夫妇在殿门口看到这对“石狮子”,他们觉得这更像是一对“石虎”,并且解释说,只有武将才能配“石虎”。但又有专业人士称,这对石兽应还是石狮子,而且是明代的,或者说应该叫“四不像”,是明人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而石兽前爪中间的圆球似乎也说明这是石狮子,因为狮子才有滚绣球的说法。

但不管是石狮子还是石虎,都被中国人赋予了镇邪除恶的寓意,表达了自古以来静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静岩西边依山,东边临溪,土地平旷,炊有柴火,耕有田地,确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据村中年长者介绍,静岩数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洪水冲毁房屋的灾害,也未有因干旱让庄稼歉收的年份,相反,有

第65页

一年特别干旱,周边村子的水井都干涸了,很多外村村民成群结队到静岩挑水喝。

如今,走进静岩村,龙头殿前的那株老樟树犹在,主干粗壮,枝条盘曲,满树的叶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静岩一带的传说:

准备离开家乡的人回头看不见衢门山,会痛哭失声,因为从此背井离乡,不知道何时才可以踏上归程;而远离家乡的游子,只要远远地看见这棵老樟树,就知道龙头殿已经不远,从而顿时热泪盈眶——终于回到了家乡!

因为武侠大师金庸曾经在这里求学过,所以看着如今龙头殿周围的一切,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武侠大师金庸。除了想起金庸的“石梁静岩夜夜心”,也许还会想到他小说中的各种“龙”元素,譬如《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譬如小龙女、飞天神龙柯镇恶、紫衫龙王黛绮丝……譬如刚劲十足的降龙十八掌、不败武学龙爪功、八卦游龙掌……

那些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武功招数,基本来源于山水自然,或象形,或会意,如同中国汉字。金庸笔下那些“天人合一”的武功招数和武侠思想,或许就这样脱胎于静岩的草木虫鸟。因此想知道金庸小说中武功高手们的一招一式,不妨去石梁静岩去走走看看,去看看静岩的一只飞鸟,去看看龙头殿前的几棵老树。矗立千万年的岩峰前,有过流离失所的哀嚎,也有过战火纷飞的痛哭,但终于迎来安居乐业的欢笑。守一方宁静,护一处山水,静岩

第66页

村,村舍俨然,村庄周围的田野里庄稼茂盛,劳作的人们平和而安然,就如龙头殿前的狮子一般,历经岁月更迭,依旧护人间烟火,随万物生长。

第67页

新景点:沧海一声笑,人间任逍遥“凡有华人处,必有金庸武侠小说。”金庸先生名贯中西,一生经历传奇无数,而他与衢州一个叫做石梁的乡镇的渊源渐渐为人所知,也让他笔下的武侠世界的来历有了一些影子。于是,衢州“麻蓬”和“静岩”两个村落便进入了世人的视野,而这里打造好的金庸文化景点,让有着侠客梦的人们终于有机会在金庸的侠义江湖任逍遥。

侠义麻蓬,碧血丹心从石梁镇向东行一里路,便能闯入这个叫做“麻蓬”的山村。麻蓬是柯城区石梁镇下辖村,地处浙西丘陵地带,依山傍水,特别是一条清澈的石梁溪始终守护着村庄,使得整个村庄显得特别有灵气。所以当麻蓬村持续擦亮“金庸武侠文化思想萌发地”的金名片,打响“侠义麻蓬”乡村品牌,打造一批武侠新景点的时候,石梁溪便是其中的轴心。

而“金庸广场”“龙门客栈”“盐帮码头”“温家堡”,包括隶属静岩村的“桃花岛”都在石梁溪旁。人们只要沿着石梁溪漫溯,便可以一览麻蓬一带的“武侠世界”。

麻蓬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据说麻蓬村内人人会拳,学拳习武是麻蓬村人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描绘的“石梁帮”打的就是“麻蓬拳”。金庸先生1940-1942 年在石梁静

第68页

岩求学时,经常和同学到麻蓬村看村民们练拳习武,十分陶醉,据说当时他来回走的就是这条卵石小路,现根据原貌进行恢复,取名“金庸小径”。

沿着溪边的柏油路曲曲折折地往前走,沿路徽派建筑古色古香。村中沿路不时闪过各种商铺,高悬着一面面古朴的旗子,印有“任逍遥”“向来痴”“意难平”一类店名,令人联想到金大侠小说的种种,又仿佛走进“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场景里。十三太保拳传承人所在的武医馆就在一幢民居内,一排刀剑棒铲、矛钩叉戟,陈列于院落,真枪实棒亦幻亦真,让人仿佛进入了金大侠的侠义江湖。院子的一角还有几个沙袋,来往的人都可以去挥上几拳。位于麻蓬村中心,是全村第一个样板美丽庭院——牛家村。“牛家村”是《射雕英雄传》中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舞台,各路江湖人士都曾齐聚牛家村“搞事情”,牛家村既是一切故事的起源,也是故事转折的见证之地,第一个美丽庭院取名为“牛家村”也是赋予其对未来乡村最美好的愿景。

第69页

麻蓬村武侠主题的墙绘惟妙惟肖,不时看见金庸笔下的诸多人物形象,而这一切又无不告诉前来的人们,你已经闯入一个源自金庸小说的武侠世界,你的武侠梦已经照进现实。武侠公园,刀光剑影金庸主题公园位于麻蓬村西入口,面积10623 平方米,围绕金庸武侠小说情节设置有书籍雕塑、十三太保文化墙、吟诗亭、碧血剑小品、武林广场、亲水平台、文化驿站、侠影互动等众多元素,形成了以金庸小说串联麻蓬武术传统的情景公园,于是现代与历史碰撞,现实与小说交错,让人们在公园遇见侠影,唤醒记忆。步行至金庸文化广场,沿途穿村而过的石梁溪闪着粼粼波光。溪畔是夹岸的树木,各式各样,最显眼的是柳树和桃树。天气晴好的时

第70页

候,还可以看见有人垂钓溪边,拳师在溪边习武。而村子的广播里一直播放着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的主题歌,《铁血丹心》《沧海一声笑》《世间始终你好》《刀剑如梦》……歌声声声入耳,而那些小说里飞檐走壁打打杀杀的身影也随着歌声再次进入记忆,那些疯狂读书追剧的日子,也随之浮上心头。

走进麻蓬村口,就是金庸文化公园,一座古朴的门楼上,里里外外是楹联,其中一副写道:“武功出麻蓬十三太保,侠义写金庸碧血射雕。”这副楹联中就写到了麻蓬拳中的十三太保拳和金庸的两部武侠小说《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武侠世界的门就这样徐徐打开。而不远就是一座名为“醉仙亭”的亭子,柱子正面也是一副对联:“千载江湖凭笑傲,一亭风月任留连。”《笑傲江湖》的豪气扑面而来。看见门楼,也便能看见园中白色的书籍雕塑,“书”是翻开的,上面浮现金庸 1955 年至 1972 年写下的14 本武侠小说的题目,周围

第71页

树林荫翳,外面就是潺潺流淌的石梁溪。沿着林间小道,路上还可以遇见《神雕侠侣》中神雕大侠杨过的“雕”的雕塑,展开翅膀,双目炯炯,仿佛随时都可以一飞冲天。而金庸的塑像也在一处树荫下,西装领带,膝头放着一本翻开的书,戴着眼镜的眼睛望向远处,仿佛在思念着什么,旁边就是清澈的石梁溪。

不远处是盐帮码头,创意源自《射雕英雄传》,岸上一个头戴斗笠身携宝剑的侠士端坐着,石梁溪里水雾弥漫,似乎就是如梦如幻的江湖。

隔着石梁溪,盐帮码头对面就是温家堡。金庸先生的早期小说作品《碧血剑》中曾提及石梁温家堡,它是书中“温家五老”的族居地。书中传奇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为救出已怀身孕的温仪,曾在此处与“温家五老”展开决斗,但因其被“温家五老”骗服温家祖传秘方“醉仙蜜”药酒后,随即全身无力,败于“五行阵”下,手脚筋脉均被挑断,人生命运就此急转直下。金庸先生在静岩衢州中学高中部求学时,此处曾为一处破旧茅草房,只要天气允许,晚饭后他便与好朋友经常沿着石梁溪徐徐前行,路经此处,欣赏落日余晖下田间和山野风光,笑声朗朗,无形中孕育着金庸先生未来武侠创作的灵感。

第72页

麻蓬新设的温家堡景点是一座高大耸立的两层房子,上书“温家堡”。走进温家堡,迎面的柱子上的对联为:“凝重处如山岳巍峙,轻灵处若清风无迹。”两个比喻形象概括出了武侠小说中武功路数静与动、重与轻的高深境界。一楼既有茶水客座,又陈列着金庸的小说和近现代武侠书系,人们可以随意翻查阅览,如能有闲暇坐下半天,想来定是惬意的。

不过最惬意的应该是温家堡的二楼,中间是一座小台子,台子四面是轻薄的白纱,人在台中间,白纱垂下,里外的一切若隐若现。四面都是窗,挨着窗有可挪动的长凳,坐在长凳上向内可以欣赏台上的表演,向外则可以尽情观赏石梁溪和远近的景物。特别是石梁溪里的画舫,可以尽情享受小说里“落日峰上落日亭,峰连天海水溶溶”的情境,再或者还可以听到一个黄蓉极其悦耳的声音响起:“靖哥哥,到这里来啊……”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第73页

从盐帮码头去温家堡必须经过海龙堰,堰上水聚成潭。此堰后经修缮,背面凹嵌五条蛇形水道,成“五龙嬉水”景象,其下游约300米处为《碧血剑》中多次提及的“衢州静岩”,金庸先生就读的衢州中学高中部即位于下静岩。此堰一潭碧波,流水潺潺,成为其课业之余闲暇时光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汛期溪水常常没过堰顶少许,当地村民疾步穿越堰坝至对岸早已习以为常,旁人乍看却惊似点水而行,金庸先生小说中的“凌波微步”现实原型呼之欲出。位于石梁溪海龙堰边,70 米长的文化长廊与三座文化景观亭相连,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休憩、娱乐、吟诗作对的停留空间,与海龙堰、九龙堰遥相呼应,别有一番意境。其正面悬挂一块写有“蟠龙亭”的牌匾,长廊前、中、后的亭柱上都有题字,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凭栏漫说江湖事,尚武常怀侠义心”,江湖和侠义的主题显而易见。而另一副对联“白鹿飞雪九天外,恩仇书泯墨客痴”,则把金庸的好

第74页

几部小说含在了里面,吸引了不少喜欢金庸小说的游客驻足。文化长廊往里走就是金庸武林广场,这里可以望山水,见田园,是本地村民日常研习武术、静养修炼之地。尤为新奇的是本地婚嫁习俗,在大喜之日,新郎须当众展示十三太保拳等本地武艺,身手赢得新娘赞许后,方能迎娶入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穆易(杨铁心)父女打抱不平的“比武招亲”叙事即为此婚嫁习俗的小说式演绎。而中间地带竖起了一条条旌旗,上书“峨眉派”“全真派”等武侠派系,迎着山风猎猎飘扬。而置于最前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金庸先生“文雅豪迈衢州人”那首诗,完全是照着金庸的书法翻版,再次证实了金庸与石梁的关系,也印证了金庸的武侠思想萌发于麻蓬的说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金庸和石梁溪的故事,石梁溪沿岸按书中的温家五行阵设立梅花桩、习武台,在岸边以浮雕的形式将“十三太保

第75页

拳”一招一式刻画得栩栩如生。

金庸文化主题公园不时出现武侠雕塑,都是从头到脚的白色,弯弓射大雕的应该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其余的就摆出各式招数,白色身躯看似粗线条,而逼真表情和经典动作却毫不含糊,来往的人们争相围着拍照留念,孩子们则纷纷学着摆出姿势,也想着做一回武功高强的大侠。

龙门客栈,尝“功夫宴”茶有“功夫茶”,菜有“武侠菜”。“武侠菜”看似如传说中的武林秘籍一般高不可攀,但其实在石梁镇的麻蓬村就可以寻到。从温家堡沿着海龙堰跨过石梁溪,对面就是龙门客栈。龙门客栈坐落于石梁溪畔,绣闼雕甍,碧水萦绕。“客栈”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射雕英雄传》中“比武招亲”穆

第76页

易、穆念慈父女落脚的高升客栈,《碧血剑》中袁承志与温青青发现太白三英密谋卖国求荣的兴隆客栈等等,各路江湖人士在此集聚拜会,鱼龙混杂。江湖侠士打尖住店,比武较艺,拼酒畅谈,好不热闹。龙门客栈是麻蓬这座武侠村用来招待各路“侠士”的上好客栈,毫无疑问是这个武侠世界的中心。

在“店小二”热情的招呼下,信步迈入龙门客栈之中,映入眼帘的是江湖味十足的装饰,横木梁、纸灯笼、手绘画、折纸,仿佛真的到了小说中的龙门客栈。除了充满武侠江湖特色的大堂,店内也有私密的包厢,无论是多少侠客前来都能坐得下。龙门客栈共三层,其中二楼包厢分别名为聚贤庄、燕子坞、桃花岛、风陵渡、绿竹巷、灵鹫宫,三楼一间包厢名为光明顶,喜爱金庸武侠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号入座,去参与一场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的江湖盛会。龙门客栈有一份独特的武侠菜谱,以武功招式来命名各道美食,比如“冰魄银针”是捞汁豆芽,“胡一刀”是拍黄瓜,“泰山压顶”是红烧肉夹馒头,“降龙十八掌”是卤鸭掌,“洪七公叫花鸡”实际上是本地的土鸡……

这些菜可不是随便做的,而是专门请了中国烹饪大师马临清参与设计的,而且用的都是最新鲜的食材,从源头开始保证每一道菜品的质量。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功夫菜,组成的“麻蓬宴”,再上一壶好酒,保证“大侠们”满意而归。

有别于城市中被标签和塑料袋包裹着的工业美食,在龙门客栈,诸位江湖豪客可以享受到最天然最绿色的新鲜食材。“叫花鸡”“大

第77页

漠牛肉”这些只存在于武侠电影里的美食,以及阳光和雨露馈赠的健康蔬菜,被搬上了江湖儿女的餐桌。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客栈内,浅尝一口,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多的是麻蓬带来的丰厚文化涤荡。桃花岛上,琴心剑魄溪水澹澹,碧波荡漾,步步皆景,继续沿着石梁溪行,便见潺湲溪水中,矗一孤岛,桃林密布,岛尾巨石上赫然刻着三个字:桃花岛,思绪似乎一下子就被拉回……这就是静岩的桃花岛。桃花岛原是石梁溪中的一个孤岛,四面环水,没船根本上不去,少年金庸在静岩读书时常和同学在溪边游玩,日日望着溪中央的桃花岛,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想入非非,想着能有一天变成岛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第78页

新设的桃花岛景点,是一座很小的岛。一座悬索桥飞架在石梁溪上,人们不用修炼轻功也可以上岛了。春天的时候,桃花岛上桃花开,竹林青翠扑面来。岛中间修建了积翠亭,亭前也有一副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吹玉箫。这副对联,介绍了《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身份(桃花岛主)、桃花岛的地理位置及景物(桃花影落、碧海潮生),还嵌入了黄药师的几门拿手绝技,如玉萧神剑、落英剑法、碧海潮生曲,属于嵌名联。

进入桃花岛内,顿时豁然开朗:射雕引弓苍茫处,侠客桃花水云间。置身于岛上,仿佛亲身步入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依稀间,可睹可闻黄药师箫声悦耳,江南七怪舞剑于烟雨,还有黄蓉和她的靖哥哥,坐在岛中心的积翠亭里情语呢喃……脚下的桃花岛,体量虽比不上书中那个桃花岛,但却是金庸笔下桃花岛的一个雏形,一个发端,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刚柔并济,是热爱武侠文化的人们心中一个充

第79页

满琴心剑魄的辽阔江湖。

麻蓬和静岩在打造的“新景点”还有体能拓展区、沙袋体验区、木人桩体验区、弓箭互动区、飞镖体验区以及集种植养殖、农业科研、休闲观光、研学体验、农民创业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农业园——虾稻共养区。而就在温家堡旁边,一个神秘的地宫石窟也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有老人说与龙游石窟相比都不逊色,未来又会掀起怎样的江湖风云呢?

麻蓬和静岩以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思想萌发地为主线,以石梁溪麻蓬段自然风光带为轴心,借力研学产业的优势基础,将金庸文化和当地文化合一,从而推动了麻蓬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梦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塑造的武侠世界的故事为几代人编织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侠义江湖梦。而如今石梁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让这个梦正在走向现实,真正

第80页

展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我们完全可以期待,金庸文化让人间沧桑不再,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们都能尽情欢笑,自在逍遥。

第81页

编者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千年之前的白居易对杭州的深深眷恋。无独有偶,千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机缘巧合,金庸先生就读于为避战火迁到石梁静岩的衢州一中,两年的高中生涯,静岩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刻骨铭心!他在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时写下了动人的诗句: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弟兄;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金庸对静岩情有独钟,就像对一个初恋情人那样你侬我侬,那样痴痴迷迷,夜夜思念,永难忘怀。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金庸对衢州的感情就浓缩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毫无疑问就是静岩。或者我们可以套用白乐天的词句:忆衢州,最忆是静岩。不单如此,金大侠说衢州人的“温雅豪迈”和“同学若弟兄”,都是有具体指代的,他与最要好的同学温润如玉的王浩然、风流倜傥的江文焕都有着兄弟般的情谊。

本文是作家发表在 2023 年 1 月 5 日《衢州晚报》上的文章,有改动——

第82页

金庸写给静岩最深情的诗哪一种回忆可以六十年常常入梦?哪一个地方值得夜夜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能让一个耄耋老人数十年念念不忘?这是金庸留给石梁静岩最深情的诗!

——题记。

战乱、学业,溪流、夕阳?

白云山东麓,石梁溪西畔,有两个姊妹村:上静岩、下静岩,现在合而为一,就叫静岩。全村共有一千六百多人,以郑姓居多,800年的历史,人才辈出。80 年前金庸先生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愤青”一怒 转读衢州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 年出生在海宁袁花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自幼聪慧。1939 年抗日战火迅速向东蔓延,16 岁的金庸在嘉兴中学读完联合初中后,流亡到了丽水的碧湖镇。年少气盛,才气横溢,又逢国难当头,小小少年骨子里是个十足的爱国“愤青”。1940 年上半年,金庸在碧湖的联合高中读一年级时,发表了《阿丽丝漫游记》。该文借童话故事,暗讽投降主义的训育主任沈乃昌。金庸因言罹祸,面临开除。幸好老校长张印通十分开明,他很爱惜小查良镛同学的才华,认为这只是小孩子一时的顽皮话,

第83页

一场风波在他的周旋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校长动用私人关系,于当年暑假里,费尽周折将金庸转入衢州中学,即现在的衢州一中。

从泛黄的学籍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庸是在1940 年的7月份转到衢州中学的,就读高二。该校原来设在府山上,因为衢州城常遭日机轰炸,安全起见,1938 年以后,衢州中学就搬至石梁镇。当时的石梁很小,只有五六百人口的村子,显然容纳不下四十多个班的学生。据比金庸小两岁的静岩村老人郑文先回忆,当时学校非常庞大,含四个部:师范、高中、初中、附小。于是就将学校拆分成四大块,附小和初中安置在塘公村和石梁村,师范和高中部安排在石梁镇的东郊上静岩下静岩。金庸就读的高中部就设在“翠岗萦抱、阡陌纵横”的下静岩村。

第84页

上下静岩几乎连在一起。据静岩村两位耄耋老人陈家娜、郑银水回忆,师范部就建在现在的上、下静岩交界的那片开阔的橘地里,校舍十分简陋,是临时用毛竹编垒的泥墙房,门口有宽阔的操场,校舍大约抗战结束就倒塌了。师范则分设在上静岩的各个祠堂里,学生们散住在农户家中。现在下静岩村广场南侧的一栋二百多平米的老房子,据说当年高中部的部分学生就住在这里。鼠疫噩梦 挥之不去

1940 年 10 月,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当时,日机频频轰炸衢州,处于群山之间的石梁也时有敌机轰炸。对金庸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过去半个多世纪,他依然历历在目:“战时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日本空军投掷的炸弹在我身旁不远处爆炸。我立刻伏倒,听得机枪子弹在地下啪啪作响。听得飞机远去而站起身来后,见到身旁有两具死尸,面色蜡黄,口鼻流血,双眼却没有闭上。附近一个女同学吓得大哭,我只好过去拍拍她肩头安慰……

“另一次是日军进行细菌战。当时我是高中二年级,同班有一个同学体育健将毛良楷君染上鼠疫,全校师生逃得干干净净。毛君躺在床上只是哭泣,班主任姜子璜老师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毛君进城,送上江中的一艘小船。”

“我是班长,心中虽然害怕,但义不容辞,黑夜中只得跟在担架后面步行,直至江边和毛君垂泪永别。”当年,为防止鼠疫蔓延,停在衢江中心的隔离船是疫病防治的一

第85页

种特殊手段。按规定,凡染上鼠疫的病人,都得被抬到木船上,隔离在江心,任其自生自灭,一周后再将船焚毁。现在听上去有些残忍,但在当时战时的医疗条件下,大约是无可奈何的无法之法了。孤零零的小船停在江上,呼号、呜咽从船窝传出,掠在江面上,撕心裂肺,震颤着整座老城。

金庸亲眼目睹可怕的鼠疫,生生夺去了同学鲜活的生命,这是金庸真切地感受到死亡距离自己这么近。他后来对和平的信仰、对暴力的摒弃,都基于青少年时代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全科优秀 以笔作枪

可能是刚刚经受了一场不小的打

击,17 岁的少年变得异常冷静和发奋,

收敛起一些轻狂,更多专注于学习。

金庸天分本来就很高,很快就脱颖而

出。金庸的学习成绩非常全面,文理

兼善,英、史、地、数、理、化,德

智体全科优秀。15 门功课,大多同学

平均分只有六七十分,金庸的成绩平

均高达 83 分,位列全班第一。加上金庸少年老成,性格内敛持重,为人正派宽容,来衢不久,班组改选,金庸顺理成章担任了班长。金庸的第一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可以周游世界。他多才多艺,在全校文艺汇演中,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月亮升起》,发音准确流利,获得英语老师的高度评价。他还是体育运动健将,平时喜

第86页

欢打排球,最擅长负重赛跑。本来金庸并不喜欢体育,也许是正值国难,需要强身健体,或者与当地的民风有关。在石梁溪上游,距离静岩村只有一里地的麻蓬村,自古有习武风尚。他们白天农田劳作,晚上舞棒耍枪,十三太保拳术传至今日。月光下霍霍生风,惹得金庸和那些男同学们心里痒痒的,私下也暗暗偷学了几招。在衢期间,金庸、王浩然,加上日后“血洒黎明”的江文焕,三人成了友谊的“铁三角”。只要天气允许,他们常常一起漫步在石梁溪畔,一边纵谈国事,一边欣赏落日余晖下的山川风光。金庸先生晚年深情地回忆:“在衢州中学的两年,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尽管当时读书条件很艰苦,但衢州中学的老师对我很好,学习氛围也很浓,我受益很多。我当时在校图书馆借阅了许多书籍,特别是《万有文库》中的古今中外名著。”无疑,这一阶段,为金庸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1 年开学不久,金庸有位同学与训育主任发生了冲突,训育主任蛮横无理,自恃领导,出言不逊,同学据理力争。结局可想而知——该同学将被开除。兔死狐悲,金庸仿佛看见去年的自己,再一次激发出他潜在的侠肝义胆。

金庸化名“查理”,连夜奋笔将此事写成《一事能狂便少年》,大加挞伐,发表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头条上。文章剑劈黑暗,拳打妖孽,字里行间将训育主任狠狠教训了一番,在衢州中学引起极大的轰动。同学们争相传阅,击节叫好,为敢怒不敢言的同学出了一口恶气。

第87页

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金庸同学并未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拿起手中之笔,当作投枪,刺向黑暗而软弱的社会现实。同年底,他又发表了《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文章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大批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消极态度。他慷慨激昂,立意高远,充分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梅开二度,才华初露,深得《笔垒》主编陈向平的赏识,他们日后成了忘年挚友,在战火中播下的友谊,被彼此视作“千人中之一人”。

石梁静岩 灵感源泉

1942 年 5 月上旬,日寇向西进犯,龙衢战役打响。近郊石梁,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衢州中学决定立即停课疏散。为了减轻负担,校方决定让高中三年级学生提前毕业。时年19岁的金庸,高中生涯就此仓促结束,背负行囊,途经廿八都,踏上赴重庆继续求学的道路。

第88页

2004 年金庸回母校题诗

离开衢州,金庸有太多的不舍。2004 年,金庸先生首次回访母校衢州一中。离去是少年,归来已是耄耋老人。感慨万千的金庸先生动情地写下了:“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弟兄。六十年中常入

第89页

梦,石梁静岩夜夜心。”著名诗篇。他多次坦言:“我许多创作灵感来自衢州。”将近两年在静岩的读书生涯,是金庸武侠小说取之不竭的源泉。

静岩离衢州城 7 公里,步行不消一个时辰。东边是一湾石梁溪,溪上有司马堰,水流日夜不息;西边白云山上,云与天接,晨钟暮鼓,汉朝谋臣张良曾隐栖于此;北有明朝万历年间的郑氏牌坊,巍峨高耸,300 余年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颂;距离牌坊数百步就是武术村麻蓬,麻蓬村无论男女老幼,皆习武术,信奉天主教。试想如果金庸当年还在丽水,没有了这些文化依托,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文思才情和灵感。历史的阴差阳错,或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成就了这位影响了数代人的武侠小说巨匠。

兵燹,破四旧,年久失修,拆迁……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不幸之幸,当年校舍宿舍遗留的多所房子依然健在。从海宁、嘉兴、丽水,到衢州、静岩、江山,再赴重庆、上海、香港……金庸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沧海一声笑,忆往昔,最忆的一定是衢州石梁。

2018 年秋天,一代文侠巨星陨落在香江。有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他的传说……一个金庸留给石梁静岩80 年并将继续的传说。

第90页

武侠文章:静岩求学显端倪一代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才华横溢,毕生写下十五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曾经风靡一时,影响了数代人,足以名垂青史,他曾公开承认,武侠情结及创作灵感来源于在衢中求学期间的静岩。那么铸就他这种侠义性情并诉诸笔端是如何形成的?他早期的文笔是如何练就的呢?

衢中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国铨先生,曾经深有感触:“中学时代所学到的东西是最牢靠的,它们铭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成为深层文化知识的沉积。那时背诵的诗文,是永记不忘的财富;那时熟记的英文词语,至今都能脱口而出;那时掌握的数理化公式,往往和你的思维能力化为一体。”

一.文武兼善 如鱼得水

大家印象中的金庸同学,似乎都是文质彬彬的弱书生模样,其实金庸同学文武皆长,还是一名体育运动爱好者,1942 年体育毕业成绩是 82 分,军训成绩 75.2 分,这个成绩在当时是班里的佼佼者了。他平时最喜欢打排球。在几届校运动会上,最后的一项“高中男生武装负重赛跑”,他总是第一个冲刺到终点。衢中的体育课不限于田径和球类练习,每星期还有一次爬山比赛,白云山、东山尖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武术村麻蓬近在咫尺,金庸常常去向拳师讨教拳脚功夫,这为他日后的武侠小说的描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91页

金庸的写作能力,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显露端倪。浙江省联合中学的同学回忆金庸时说:“他是学校的高材生,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是出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金庸转学衢州中学时,衢中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国文教师群,王西彦、袁微子、陈康白、陈友琴、曹百川、张厚植、方光焘、屠伯和、何植三等先后在这里任教。学生每天都要写一篇自拟题目的短文,日记簿由学校统一印发的“土报纸”制作,级任老师要批改。金庸的语文成绩比之前在丽水碧湖联中时要好,四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为85分、83 分、88 分、86 分,毕业成绩为 83.9 分。每堂作文课,他都是第一个交卷,获得最佳评分,作文发下来,大家争相传阅。金庸成绩单

当时的图书馆尽可能地为师生提供参考书籍,每逢星期六下午或星期日上午,学生常常到石梁校本部图书馆借书和还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有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金庸最爱借其中的世界名著。学校设有阅报栏,订有金华出版的《东南日报》。《东南日报》

第92页

在浙江、江西、福建乃至西南拥有十几万读者,陈向平长期主编的副刊“笔垒”,与《大公报》桂林版的“大公园”副刊被散文家秦牧先生誉为“东西双星”,吸引着衢中师生。1941 年 9 月,衢中学生自治会创办了一个四开的旬刊《驼铃》,在石梁镇的一间印刷作坊石印,字迹清晰,编排设计很有特色,有小品、小评、小通讯、小报道、小记事、小打油诗,甚至有“厕所文学”等,可惜只出了四期。

无疑,这样的环境,不断滋养着热爱文学的金庸同学。二.张狂少年 初露锋芒

训育制是国民党一党专制下的特殊产物,是推行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 1929 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就制定了《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开始实施训育制。日寇侵华之后,大片国土沦丧,学校纷纷关闭或流亡,训育制受到了大大的削弱。1939 年初,国民党再次制定《训育纲要》,决定在全国各地学校普遍推行训育制,每个学校的训育主任必须是国民党内“忠实的同志”。由省教育厅派往各校的训育主任是主要政治的驯化手段,古板严肃的训育主任常为学生所讨厌,冲突时有发生。

金庸转到衢中之后,训育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93页

1942 年 9 月 4 日,金庸在《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发表《一事能狂便少年》,用的是老师给他取的笔名“查理”,标题来自前辈同乡王国维的诗句——去年,我的一位好友被训育主任叫到房里去,大大地教训了一顿。训到末了,训育主任对他说:“你真是狂得可以!”是王国维先生说过罢:“一事能狂便少年。”狂气与少年似乎是不可分离的。他不能勉强自己赶快增加年龄,于是,暑假后不得不换了一个学校。

这位友人是那些有着火热的情绪的人之一,他做起各种事情都像在拼命。而使他成为我最亲密的友人的,正由于这种性格。因为狂气固然会使保守者感到非常愤怒与厌恶,而冷静同样要使

第94页

狂气十足的人觉得万分地不可忍耐。对于这个,我和安德雷·马罗斯有着相同的见解:“其间发生的误会与不幸,应当归罪于人类的天才,胜于归罪于个人的恶德。”所以我不愿意使自己对这位训育主任有什么不敬的意见,因为我知道我和他几乎相差三十岁的年纪。这种差异是不可超越的。我只以为放弃教育手段而勉强别人增加年龄是一件不值得赞美的事情,并且狂气也不是同他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东西。“狂气”,我以为是一种达于极点的冲动,有时甚至于是“故意的盲目”,情情愿愿的撇开一切理智考虑底结果。固然,这可以大闯乱子,但未始不是某种伟大事业的因素。像我们不能希望用六十度的水来发动蒸汽机一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业要以微温的情感、淡漠的意志来成就,那是一件太美好了的梦想。我要这样武断地说一句: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带几分狂气是必需的。因为事业的够得上称一声“伟大”,一定是“与众不同”,在开始时,在进行中,顽固者固然看了不顺眼,优柔寡断者也未尝会赞同。于是:劝告来了,嘲笑来了,责骂来了,干涉禁锢也来了。如果不带几分狂气,蔑视别人的意见,不顾社会的习俗,这件事准得半途撒手。假使帕理不是证着一股狂气,或许到现在,“北极”还没有在地图上出现;爱迪生没有对工作的热狂,这许多造福人类的发明,恐怕也不会由他开始吧!在现在,固然那些假作疏狂、装装才子风流的像晋代的纵酒傲世、披发箕踞的也未始不有,但那已经不值得一哂:就是如陶潜的洁身自好,阮籍的

第95页

明哲保身的消极狂态,也遭遇到它们的没落了。我们不需要温德莎公爵、安东尼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狂,拿破仑、希特勒的征服全世界的狂,因为这种狂气发泄的后果,小则使世界动荡不安,大则将使全人类受到祸害。我们要求许许多多的,像法国大革命时代一般志士追求自由的狂,马志尼、加富尔的复兴民族的狂,以及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探险家等对于真理、对于艺术、对于事业的热狂。文中主角与金庸自己很像,他就是一个“狂少年”。他认为“狂”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标志,不但不应该被压制和扼杀,而且应该被充分释放,这样,一个民族才有希望,天才才能脱颖而出。在碧湖中学期间,他就是先“狂”起来,指桑骂槐,后来差点被开除。这次金庸学乖了,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从行文中没有特别的指代,变得比较宽泛,让人抓不住把柄,但却抑制不住一颗激进少年的心。当时衢中文风很盛,陈康白、袁微子等老师,罗威等同学都在“笔垒”发表过文章。金庸的文章文笔犀利,在衢中引起小小的轰动,阅报栏前吸引了不少同学。小小年纪,论述却颇见功力。这是他亲身的经历,真实想法的流露。难怪陈向平要将它发在“笔垒”头条,并趁出差衢州之便到石梁来看看这个小查理。三.笔作投枪 针砭时弊

第96页

好事成双,同年 12 月 7 日,又一篇署名“查理”的《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刊登在“笔垒”版首——由于对弱者的蔑视超过怜悯,由于习惯了用严峻的眼光观察一切

第97页

事物的内在,我对李清照那传诵一时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说是反常地保持着一种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总使我想到一幅很凄楚的图画:一个瘦小的女人弱不禁风地站在一丛菊花前,因而引起了许多近乎是无可奈何的联想。它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清照在这句子中是故意显示自己底柔弱,而目的在引起别人的同情。她是深深地浸沉在自我怜惜中。

因为在这里我不是来非难李清照,企图用什么她不应当承受的言词来侮蔑这位我们要给予同情的作家。在从前,女子处在被保护者的地位,求得别人底同情常常是一种有效的达到她目的的手段。我是对现代一切吟风弄月,缺乏战斗精神的思想提出抗议,我控诉那种自我怜惜的心理。

人类的精神状态总是处在人性与兽性的冲突下,高贵伟大等是人性胜利的结果。孟子性善的学说支配了中国几千年。但现代心理学家的意见,人类的本能却大部分是丑恶得使人不能正视的。求得别人同情与自我怜惜也是这种本能之一种。

儿童希望得到慰藉,则显示自己底创痛,或甚至伤害自己以得到充分的悲怜,即使是成人,也未必减少一些这类的冲动,不过因了教育与经验,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罢了。李清照这诗句是这种形式的技巧上的完成,而把自己底痛苦夸张到荒谬绝伦的程度是这类性质的绝顶。比如乞丐们故意毁坏身体以作为生存的手段,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底弱点。

对于这些病态的心理,我们要求制止。

第98页

李清照以“人比黄花瘦”为得意,而抗战的巨潮并不曾完全夺去这种思想。为了有些近乎肆意谩骂我不愿引用,否则,韩愈的一句批评似乎是颇适宜的:“摇尾乞怜”。

……我不是对“同情心”有什么否定的意见。相反地,对于真正不幸者的同情我以为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但故意的做作却完全是另外一件事。人类的弱点应该得到同情,但这同情不应该由这弱点的保有者故意地去求得。……

金庸对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批判,并非为标新立异,而是切中时弊。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他批评“一切吟风弄月,缺乏战斗精神的思想”都是“自我怜惜的心理”,虽然他对弱者的蔑视也许有着少年的偏激,但观点鲜明,振聋发聩,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1942 年 5 月,在日寇进攻衢州前夕,金庸匆匆毕业,告别静岩不久,他与《东南日报·笔垒》副刊主编陈向平再度相遇。《东南日报》在 1937 年 11 月 19 日杭州沦陷前西迁金华,1942 年5 月20日金华告急,《东南日报》分两路分别向江山、丽水撤离。陈向平随报社先往江山撤离,他们的重逢就在这时。烽火连天,一个少年,一个中年,忘年之交,促膝长谈,金庸大谈自己的友谊观,陈向平建议他把这些见解写下来。陈向平带着装了“笔垒”来稿、来信的包袱,抵达福建南平。8月 21 日,恢复出版了《东南日报》南平版。从9 月3 日开始,分五天在副刊“笔垒”连载了六千多字的金庸长文《“千人中之一人”》

第99页

——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灵魂存在于两个躯壳中,”亚里士多德说;虽然我厌恶他那种冷漠的感情,怀疑的镇静,过分崇尚理性而俯视人类的哲学态度,但因了这个定义,我就懂得为什么那个最奇伟最有魅力的思想系统,是由这个心灵独力汇集的了。因为我们寻找不到其他适宜的语句来叙述这种关系――这种你与你“千人中之一人”(假如你幸而已经找到)间的关系。

……

中国似乎是一个特别注重友谊的民族,朋友是列为五伦之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变成一句处世的信条;(虽然其中带着一些功利的臭味)必要时来一下大义灭亲或许还可以得到社会的赞许,但对于出卖朋友,没有一个人不是深恶痛绝的。要离杀妻子报知己,最多不过说他一句不近人情,如果杀自己以报妻呢,中国人不会相信有这种事情的,在许多类似的小说中,表现了对人类精神范畴的理想,使我们看到了情操中最完美的形式。…………

在他面前你觉得更迫近永恒,你意识到了人的存在与世界的美好。在他面前你的生活会几乎是纯洁得近乎圣的,一种神明的精神充沛了你的思想。在他面前你因感谢他赞美他而令你卑视最伟大的王国,为了尊敬他――相互的尊敬是完美的友谊底必要条件――所以即使在最亲密的戏谑中也保留着一些宗教性的严肃,一些希腊式的宁静。……

第100页

人生中假使没有友谊,我真不知道生活将变成如何地丑恶的一个东西。你想哪,一个没有花儿的春天,一朵没有色香的花儿。生活中失去了主要的精神享受,我们靠着什么的支撑来面对这苦难的人生呢?西塞罗以为这简直是如从宇宙中摘去了太阳。有人认为,凡在浪漫恋爱最有力之热情流荡的地方,古意义之友谊(表现于同血统之兄弟形式)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因为现在一切最高尚的情操已趋于所爱的对象了。或许是由于我没有恋爱过,或许是我过分重视友谊,以致不能想象在友谊之外还有什么更高尚的伦理的与美的情操。纵使是经过了真诚的努力,纵使是对于权威学者的尊敬,也不能勉强我自己来接受这种意见。因为我总觉得友谊中没有如恋爱中那样道德上法律上的狭隘与限制的意义;友谊不像恋爱那样必得受性别、年龄等的影响,友谊不必如恋爱那样必需藉婚姻制度来固定那种易于消灭的情绪。

愉快地为他作任何方面的牺牲:地位、权力、财富、生命、名誉、信仰与爱情,以及其他任何物质上精神上的东西。……

永远地真实,绝对的真诚。我们可以用幻想来娱乐自己的心灵,却不可为要使他欢喜而说谎。他欢喜的是你真实无隐的忠告他,责备他,而不是温情地纵容他的弱点。因为一个爱朋友的人先想到朋友自身,其次方是他对你的爱。所以只要这忠告确实是对他有益的,虽然有损于友谊,也当直言无隐,所谓益者三友,“友直”是第一。古代的伦理观念如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已随时代而大有变迁,只有兄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