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0月刊总第44期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0月刊总第44期

Cover方。旧天堂的店主阿飞原来是玩乐队的,乐队解散之后在华强北开了一间很小的书店,取名为“旧天堂”,既卖 CD 也卖书,那还是 2004 年。2011 年搬到华侨城创意园之后,这里成了小众群体的宝藏地,渐渐地,有了深圳“地下文化”聚集点的名号。满屋的旧色,以一种复古美学的姿态坐落在创意园,如果你打算匆匆和它邂逅,那么很遗憾,这样的匆忙,从来都不属于这里。距离旧天堂不过 100 米,便是著名的飞地书局新址了。从福田到罗湖再到南山,飞地带着他们的诗歌梦想不断在这座城市游走。在这里买书,一个小小的惊喜是书店为你精心准备的诗歌小票,每个月甚至每一天,都有一首精选的诗歌随着你买的书从这里走进你的生活。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心头之作,店员也会热心地帮你输入电脑,和你的书一起,陪伴你的时光。店员小郑从大学毕业就跟着飞地书局一起成长,看着店里陈列的坚持了多年的《飞地》诗刊,他期待着新一期的飞地作品早日面世。从飞地书局返回编辑部,我们歇脚于深圳爱书人必定不陌生的尚书吧。在中心书城里演绎的《尚书吧故事》,让你能够看到陈子善、止庵、梁文道、陆灏等书界大佬淘书、神聊时的身影,也能够看到普通淘书者的众生相……... [收起]
[展开]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0月刊总第4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Cover

行至滨海,这里有戏

从光明转而向南,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宝

安的滨海艺术中心。2021 年刚一面世就火爆全

网的钟书阁已经是滨海片区赫赫有名的书店名

片,我们特地绕过它,去寻找另外的惊喜。隐

藏在艺术中心里的“有戏 OnShow”艺文书店

没让我们失望,这里,果然有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戏独特的环境

在不自觉地提醒我们,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

洋大海中的灯塔,而书店则是“城市之光”。当

城市的喧嚣浪潮席卷而来之时,有戏便成为无

数有趣灵魂相聚的场所。这里有众多全世界进

口原版藏书,为所有有趣灵魂提供了一个思想

碰撞的场所。来自世界各地、多版本优质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舞台艺术、

电影等表演艺术类原版书籍罗列于此,且全国仅此一本,稍不留神,书就被别人

“抢”走了。

挑到一本心仪的书需要耐心和运气!在这里与原版孤品书籍来一场命运般的

邂逅,让阅读变成了一场既微妙又酣畅、既意外又合理的内心冒险。这样的阅读,

049 Book Capital

明心园公园里“简阅”未来

读万卷书的“时间行者”

第52页

封面 怎能没戏?

不远处新安二路中粮创意园里的时间行者书店,用另一种角

度和我们交流人生如何有戏。一家以“旅行”为主题的书店,用

来自尼泊尔的藏历、来自印度的菩提叶细密画、来自巴厘岛的木

雕,吸引着各地行者的脚步,也用这些脚步和目光,为我们诠释

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乐趣。

旧天堂里的诗书飞地

从滨海前往南山,我们路过一家被店主称为“不用多么成

功,只要一直开下去就行”的文艺青年私藏书店——溪木素年。

门外车水马龙,店内安静别有洞天。书店的创始人是一位年轻的

女设计师,为了探寻自己的理想生活,用工资养活着自己的爱

好,竟然吸引了众多的志愿者前来自发打理。如今,这里被一对

因书结缘的夫妻接手,带着书店自然成长。

OCT 当然是我们 Book Walk 之行不能错过的。入夜的灯光下,

华侨城创意园北区的旧天堂书店依然吸引着川流不息的型男靓女。

店面不大,名气却不小。据说这里是文艺青年在深圳必打卡的地

书都 050 Let's Go for an Extraordinary

Book Walk!

封面

第53页

Cover

方。旧天堂的店主阿飞原来是玩乐队的,乐队解散之后在华强北开了一间很小的书

店,取名为“旧天堂”,既卖 CD 也卖书,那还是 2004 年。2011 年搬到华侨城创

意园之后,这里成了小众群体的宝藏地,渐渐地,有了深圳“地下文化”聚集点的

名号。满屋的旧色,以一种复古美学的姿态坐落在创意园,如果你打算匆匆和它邂

逅,那么很遗憾,这样的匆忙,从来都不属于这里。

距离旧天堂不过 100 米,便是著名的飞地书局新址了。从福田到罗湖再到南

山,飞地带着他们的诗歌梦想不断在这座城市游走。在这里买书,一个小小的惊

喜是书店为你精心准备的诗歌小票,每个月甚至每一天,都有一首精选的诗歌随

着你买的书从这里走进你的生活。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心头之作,店员也会热

心地帮你输入电脑,和你的书一起,陪伴你的时光。店员小郑从大学毕业就跟着

飞地书局一起成长,看着店里陈列的坚持了多年的《飞地》诗刊,他期待着新一

期的飞地作品早日面世。

从飞地书局返回编辑部,我们歇脚于深圳爱书人必定不陌生的尚书吧。在中

心书城里演绎的《尚书吧故事》,让你能够看到陈子善、止庵、梁文道、陆灏等书

界大佬淘书、神聊时的身影,也能够看到普通淘书者的众生相……

从《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出发,再回到编辑部,我们的 Book Walk 绕

着深圳走了整整一圈。这一圈,可以走一天,也可以走一月、走一年,甚至走一

生……因为在这条路上,有人离开,有人进来,但新的落点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也让我们的心思,在寻找的路上,停不下来。

夜色降临文艺青年的“旧天堂”

051 Book Capital

Cover

第54页

封面 书都 052 The Natural Growth of Jingui

2014 年,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辞去香港的工作,退了香港的房子,迁居位于

深圳最东部的洞背村,让许多人知道了这个马峦山上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诗人写

道 :“那站在边缘的,最终自成中心。”

实际上,洞背还不是深圳最边缘。继续往东走,有一个 400 年的客家村落,

山清水秀,宛若世外桃源,因村子背靠的山形似金龟,名为金龟村,距离深圳市

中心整整 50 公里。我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村中的一间书房——金龟自然书房。

因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金龟村被划为广东省重点生态林保护区、

深圳市重点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控制区,严格的生态红线使得几乎没有任何产

业或企业能够在金龟留下。在青山绿水间,没有丝毫工业的痕迹,却意外地为深

圳保留了一处净土。

2022 年 11 月,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中,颜宁高调宣布加入深圳。演讲

中她提到,曾担心在深圳生活太累反而会不利于创新,然而金龟自然书房、马峦

山、茅洲河等深圳的另一面,让她真正坚定地选择留下来。

金龟自然生息

文 _ 李奇蔚 图 _ 吴忠平

封面

第55页

Cover

053 Book Capital 这另一面,是颜宁所言“宜居”的一面,也是疗愈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是

一座城市的生息。它也许不直接创造经济产值,但带来的也同样无法用经济衡量。

颜宁不是第一个发现金龟的人,早在 10 多年前,深圳的一批设计师、艺术

家、文化人就发现这块地方,纷纷在此生活起来。知名媒体人老亨是其中的一位,

2020 年时,老亨用一篇《金龟村山居记》长文来纪念自己在金龟村生活的 10 年。

没有轰轰烈烈,花开花落、静水流深就是金龟的故事,紧绷的深圳人得以在

这里吐纳生息。

龙哥,金龟自然书房的店长,绰号听起来像社会大哥,却是个温和而略带腼

腆的广东人。本名沈龙,惠州人,原本是服装设计师,2016 年机缘巧合到金龟

村,一来便喜欢上了,就在此生活。2019 年金龟自然书房筹建,沈龙主动应聘

图书管理员,“想想每天的工作就是看书,也挺好的”。不知不觉,这已是在书房

的第 4 年。

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工作观是 Work 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不愿意生

活被工作过度挤占。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静谧的书房,看书,听讲座,跟读

者聊天,这就是沈龙的工作。如果说这份工作已经十分惬意,沈龙的生活则更有

趣,扎染、养苔藓、养鱼、爬山,“兴趣太多,业余时间根本不够用”,沈龙笑道。

金龟,提供了另一种城市生活的可能。

沈龙也在书房被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比如原本没那么爱读书,现在已习惯随

手捧起书阅读 ;比如原本对自然知识不了解,现在培养起了对自然浓厚的兴趣。

“可以推荐一本你最近在看的自然类图书吗?”我问。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沈龙毫不犹豫地说,“我没事时就会翻着看。可能这

个月看昆虫,下个月看鸟类,很随意。”而这本书的作者南兆旭,同时也担任着金

龟自然书房的主理人。

2019 年 5 月 6 日,沈龙在书房工作时,发现一只长相罕见的猴子,直觉告诉

他 :这只猴子非同一般。后来经辨认,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倭蜂猴。

这只珍稀动物的造访被沈龙辨识,并登上了报纸。那些随手翻看的博物知识

似乎派上了用场,不过对沈龙和金龟来说,生活也没有太大的改变。这里的树依

然绿,水依然清,一切自然而然。

第56页

封面 书都 054 209 档口 :守护一群人的决心

文 _ 吕诗琪 图 _ 吴忠平

Group of People's Persistence Gate 209: Guarding a

“在花香与菜香之间,我选择了书香!”

1996 年,各路书商汇集八卦岭,书刊批发市场就此成立。深圳一半的图书在

此流转,盛极一时 ;而后时代更迭,走向没落——近半改为花卉市场。而附近相

邻,大多是餐馆。

书店,现在在这里显得有些鹤立鸡群,八卦岭工业区 512 栋 209 档口是少有

的一家,主营各类期刊。45 岁的蔡理华是其主理人,从 1999 年至今,守着一家

店 20 余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1999 年高考失利的蔡理华从揭西(县)来到深圳,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

家汽车公司做前台。工作内容简单,得心应手,入职不久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离书很远。于是辞了职,为了心底的朴素愿望 :有个地方

读书。

封面

第57页

Cover

055 Book Capital

蔡理华来到深圳市书刊批发市场旧址的一家小型图书公司,白天上班,守着

一屋子书,下班把书带回家看,工资不算高,但内心充盈。

世纪之初,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年轻一代迫不及待地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前赴后继地来到书刊批发市场。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书籍是看世界最便捷

的途径。

“大概从 2017 年开始,来的人就少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勾连,一代人经历的

变迁与阵痛留下痕迹。“网络的冲击很大……”蔡理华偏着头回忆,镜片映着白炽

灯光,最后轻轻摇头,“具体的原因我也说不上来。”

纸质媒体衰落后,书刊批发市场面积紧缩,和 512 栋并列的 522 栋改为八卦

岭花卉市场。从前卖期刊、文学艺术或综合类书籍的商户,大多都关门转行。蔡

理华所在的期刊店也从一楼搬到二楼,只卖期刊——二楼的租金更便宜。

“再后来,老板也走了,我就接过来自己做……”2021 年,蔡理华接手书店,

于是有了现在的 209 档口——书刊批发市场里,最后一家杂志专营店。

不到 20 平方米的空间,蔡理华将杂志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打开看看,喜

欢再买。”她鼓励每一位客人翻阅杂志。和杂志做伴 20 来年,她对杂志如数家珍。

某种意义而言,面前的一摞摞纸张是她感知外部世界变化的方式。

今年 45 岁的蔡理华,看起来年轻,爱书,也爱漂亮。店门口贴着几张海报,

有个人偏好也有时下流行,只有一个原则 :要好看的。

卖书的人讲究,来买书的人也讲究。“有客人买书追求完美,边边角角都检查

一遍,没有一点划痕再带回家。”爱书的人,都见不得书不好。

开书店,是一份热爱,也是一份营生。褪去浪漫色彩,卖书的本质不过是一

门不好做的生意。

“书店还会开下去吗?”

“会。还有得卖。”

蔡理华的答案,不缺乏浪漫,也不缺乏现实感。踏入这个行业,是热爱的驱

使,能坚持 20 多年,则是为了不对其他人的期待有所辜负。“老板转行不做的时

候,对于要不要接手经营,一开始我是犹豫的。但是客户们说,只要我在,他们

都会来光顾,让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可以说,守护着 209 档口的,是一群人的

决心。

来买杂志的大多是老客户,“很多客户从初中开始来买杂志,后来参加工作

了、成家了,还是来这里买杂志”。蔡理华见证着来者的成长,也看到图书流转过

程中传递的浪漫情怀和生活理念。“爸爸喜欢看杂志,孩子也会跟着看。慢慢地,

一家人都来这里买书,各买各的。” 近几年也有新面孔 ,“软装设计、时尚相关的杂

志很受年轻人欢迎。”迎来送往,209 成为流动的盛宴。

时代更迭,看书是唯一确定的事。

第58页

封面 书都 056 何君茹的暗夜微光

文 _ 小巫 图 _ 吴忠平

Glimmer of He Junru The Dark Night

龙岗区横岗街道上围老村,循着蜿蜒的小路,我们找到了君阅籍,这家古旧

书店安静地卧在街边,一束阳光洒下,将它照得格外透亮,和对面花花绿绿的居

民楼、川流而过的电瓶车形成对比,一动一静,却有着别样的意趣。

都说物似主人形,在店主身上,你也能看到这动静相宜的浑然品质。

原是做旅游出身,超级飞人,一边跨越大洋大洲,饱览山水,一边流连书店,

钟情古籍。台湾花莲的时光二手书店、香港旺角的独立书屋、日本的神保町古书

街……她流连忘返,仿佛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暂停键,旧书店馥郁的气息熨

帖着这个忙碌人儿的细胞,沉静的氛围默默地打开了她的每一个毛孔,然后悄悄

地把开一家旧书店的理想种了进去。

大抵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梦想,开一家书店或者花店。但每每提起来,都

在前面加了一个期限,“等我退休以后……”最终困于现实,也只是想想罢了。

封面

第59页

Cover

057 Book Capital

这个瘦瘦小小的短发女孩却不一样,疫情无意间成了旅游人的红灯,旺盛的

精力迅速转化为无边的行动力,这份理想在她身上提前照进现实。从质疑到争取,

再到坚持与妥协,这间小店在 2022 年的某一天,静悄悄地落成了。静得像一片树

叶轻轻落在了水面上,还没有一间包子铺开张带给这个社区的声响大。

当然,质疑声一直都在。一个见过世面、经济独立的女孩,在疫情最难的那

一年开了一家书店,还是一家卖古籍的书店,任是亲妈,也想把自己闺女的脑袋

打开来看看发了什么癫。

凡此过往,皆为序章,这序章为她积蓄了力量。一开始,是出于有趣。民国

时期的离婚证明,解放初期的边关证,1960 年代香港初中生的成绩单……这些古

旧的小玩意儿无意间承载了一小截历史,在时空里飘飘荡荡,到了今时今地,成

了见证。她兴奋地向我们介绍着,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藏宝盒一般。一张张、一

件件都被仔细、平整地放在塑封袋里。渐渐地,兴趣有了更具体的方向,深圳文

化、香港文化乃至大湾区的历史文献。远至明清,再到民国,大到成套的经史子

集善本,小至旧上海的火柴包装盒,无一不被妥帖地安置在小小的架子上,若你

有心,细细翻看,不知不觉便能磨去大半时光。

当然了,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为了能更专业地进入这个领域,也为了能

被更多人看到,何君茹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展览,借由这些机会,也认识了更多志

同道合的朋友。大多数时候,她都静静地守在店里,和故纸堆做伴。路过歇脚的

老阿妈,探头探脑的孩童,叹空调的小猫,她一概开门迎客。偶尔遇到口袋不宽

裕的书友,一件件、一页页细细翻看,一看就是一天,她也不恼。她理解他们的

不易,也知道他们的可贵。

在书店的里间,又摆满了现当代图书,和墙外的古籍形成反差。问及由来,

这个女孩腼腆一笑,是朋友开的书店,撑不下去倒闭了,不忍心看到图书变成两

毛钱一斤的废纸,干脆咬牙全都买了下来。后来这位前书店店主跑去做了茶叶,钻

进炒茶车间一待就是一天。我想,总有那么一些人,把热爱变作信念,默默坚守。

夜幕降临,四周的人家起了炊烟,一群孩童欢闹着跑开。君阅籍里的何君茹

点了灯,这灯光在城市中不算耀眼,却很温暖。

满地都是六便士,但她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第60页

封面 书都 058 旧书堆里 25 年的归属感

文 _ 曾岚 图 _ 吴忠平

25 Years of Belongingness

in the Pile of Old Books

外来之家,乍一看毫不起眼的名字,可在它后面加上“文化书屋”,就成了一

段关于二手书店的非凡旅程。老刘和他的这家书店用 25 年的坚守,在旧书堆里寻

找归属感。从蛇口到龙岗再到龙华,书店几经搬迁,但从未想过放弃。

顺着导航,来到龙华邮政支局旁,一座自建宅隐于绿茵后,走进书屋,中间

一张长条桌,斑驳痕迹可见岁月缩影,泛黄的旧书堆满整面墙,散发特有的旧书

香,似是诉说主人过往的经历。

老刘是湖南邵阳人,1994 年来深务工,此前他参加过 3 次高考,按他的话说,

“我也是个有梦想的人”。他的梦想很简单,关于文字,关于书籍。因此,他和其

他工友不太一样,工作之余不打牌不娱乐,唯有读书与写作。他尤爱阅读历史人

封面

第61页

Cover

059 Book Capital

物传记,从不同经历中悟人生。书看得多,思考也多,写作也就有了题材,他先

后在《蛇口消息报》《南山文艺》等媒体发表文字。“那时,给家里寄 1000 元生活

费,有 600 元是稿费。”虽有稿费弥补微薄的薪水,但当时的工作不稳定,无法支

撑读书买书的爱好。为了读更多书,他把目光转向地摊二手书,在那儿总能选到

中意书籍,不仅省钱,而且还有意外收获——有些资料性书籍在新书中是找不到

的。二手书,触动了老刘的神经。

“工厂打工,是按部就班,无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老刘从工

厂辞职,与亲戚合伙开理发店,但以失败告终。思虑再三,老刘转向自己的爱

好——爱书,那就经营二手书店。

早期,老刘扛着几百斤的书,从租住的二楼搬到一里开外的地方摆摊,如此

坚持好几年,虽身体乏累,但内心充实。在积攒一定资源后,老刘在蛇口租下门

店,并以“外来之家”为名。“深圳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大家为了更好的生活聚集

于此,我也一样。”老刘用旧书,为外来务工者堆出一个“家”。这个“家”是外

来者的精神港湾,也是老刘立足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愿望。

“外来之家有过辉煌。”老刘露出笑容,巅峰时期,他有 4 家门店,图书累计

5 万册。老刘的二手书店声名鹊起,成为众多外来人员的“精神之家”。老刘也在

外来之家,遇见了最特别的书友——沈先生。

沈先生原是在军队做文职工作,他爱书如命,却得不到家人理解。外来之家

的出现,让沈先生的心灵终有寄托之地,他时常光顾老刘的店,并就书籍方面给

老刘提出不少建议,“与其说是书友,不如说是指导老师”。逢年过节,沈先生会

邀请老刘与其他书友一同聚会,谈书谈人生,他们因书结缘,胜似家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为文化做嫁衣。”这是老刘微信的个性签名,也是他的

人生写照。尽管时代快速发展裹挟每个人不停奔跑,旧书行业显得格格不入,加

之疫情 3 年,给实体书店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他依旧像定海神针,扎根二手书行

业,不急不躁。20 年前“外来之家”四个字是符合城市基因的文化口号,但现在,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入人心,大家的身份从外来人转为深圳人,“外来之家”似

乎不再合乎时宜。老刘也动过改名的念头,但再想想,不必了。这是品牌存在的

见证,是城市历史的印记。

末了,我问老刘,“有想过为自己写一本书吗?”

老刘回答,写,但不写自己,准备写深圳二手书业的发展史,这个话题具有

强烈的时代感,比自己的故事更有意义。

第62页

封面 书都 060 在小津“渡口”守候热爱

文 _ 吕诗琪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

Burning at the Xiaojin Ferry Keeping the Passion

爱听爵士乐也爱猫,网名就叫“爵士猫”;喜欢电影也喜欢书,于是白日开书

店夜深放电影……猫姐 , 小津概念书房的主理人,话不多,冷淡克制,但以更为直

接、热烈的方式将热爱宣之于口。

小津概念书房 , 位于老旧商业区的偏僻角落,入口隐蔽,店铺一度空置五年,

无人问津。2010 年,等来了小津。几个年轻人决意造一所乌托邦,容纳书影音,

安放热爱与梦想。2013 年,猫姐正式与平面设计师的身份作别,开始探索生活的

另一种可能。商量店名的时候,小津安二郎的书搁在手边,“小津好记,津也有渡

口之意”,名字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渡口迎人来——为观影之人提供交流之地 ;也送人走——“怀孕的怀孕,回老

家的回老家”。朋友们各走各路,到 2013 年,小津的守门人只剩下猫姐,还有她

第63页

Cover

061 Book Capital

的猫。

小津不大,带阁楼的两层店面,五十多平方米的空间投射个人记忆与经验,

藏匿生活的痕迹。一楼一侧层层叠叠放着猫姐收藏多年的中古瓷器,盈利用来补

贴书店 ;另一侧整面墙都是书,一半文学一半电影,新旧都有。纸张卷曲,有明

显的翻阅痕迹。书不外售,等人来看。余下的空间留给人与猫 :一张吧台,两张

成色不算新的布艺沙发,三张样式不一的圆桌。横梁上搁着一面老式时钟,指针

停滞不前,坏了很多年,也不打算修。小津有自己的时空秩序。

下午两点,小津准时开门营业。猫姐给猫喂完食,慢悠悠把店里的书收拾一

遍,候着人来。通常白日来人不多,有的为了书,有的为了猫。

天黑以后,小津才真正热闹起来 :屏幕落下,微光荧荧,一场又一场故事上

演。闻讯而来的客人进了屋,懒洋洋窝进沙发里,思想在故事的颠簸中起落、碰

撞。猫姐穿梭于吧台和客厅,漫不经心地冲咖啡、泡茶,相比买卖,更像是招待

朋友。

“让好电影被更多人看见。”这是小津存在的唯一目的,也是不曾更改的初心。

小津欢迎一切爱好电影的客人,规矩只有一条——“好好看电影”。放下手机,共

同维系放映空间的平和与安静是观众们的心照不宣,也给了大家下次再来的理由。

影单没有周密计划,当日放映看猫姐心情。她偏好放大师旧日的经典作品,

放少有人知的独立电影,放与时下议题契合的冷门电影……那些“没有什么商业

价值,但有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电影被猫姐带到小津,被更多人看见。

“你看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看电影的人多了,有话想说,有困惑想问。于

是猫姐自掏腰包请作家、导演来小津讲故事。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只能贸贸然给

素未谋面的人发私信。好在有人珍惜她的心,她就这么请来了深圳的本土作家南

兆旭,远道而来的台湾作家鍾芳玲,两度做客小津的万玛才旦。“人来了一看,才

发觉小津真的小。”小津虽小,但容得下不一样的声音。“我记得一场留法导演的

作品映后交流会上,导演和观众从头笑到尾,记得好几个导演说小津的观众素质

是最好的。” 放映、交流是猫姐一直在做的事,是真正让她觉得愉悦的事,也是她

提起来会觉得自豪的事。

“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吗?”

“没有。”她回答得毫不迟疑,“过去的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十年。”

过去的十年,她独守小津,有电影可看,有猫做伴,无限接近爱与自由。一

句俏皮话,十年的日与夜。

第64页

封面 张尔

书都 062 飞地,穿过迷雾的光

文 _ 张尔 图 _ 吴忠平

Feidi, Light Through the Mist

在我手机里的相册里,存放着一段视频,那是在 2016 年 5 月,

深圳已进入高温时节,在八卦岭 7 层天台上的一间室内,阳光直射

屋顶,热气像蚂蚁窜动。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诗人、翻译家

Nick Admussen(安敏轩)成为第一位到访飞地书局实体空间的友人。

当时书店还是工地,装修材料和书籍混杂在尘烟弥漫的现场,我

听他娓娓讲起如何在互联网上寻找我们的信息,然后给我写邮件联

系,要购买《飞地》刊物做研究和教学使用。最终我们达成一致,我

给他寄全套《飞地》,他给我寄他想推荐的美国诗人诗集。买书使我

们结下了友谊。

2016 年 7 月 3 日晚,诗人王敖和美国音乐人 Shawn Persinger

从大西洋彼岸飞抵八卦岭,与数百名观众和诗歌爱好者一同,在这

片昔日工业遗址与曾经的图书印刷和批发重镇,见证了飞地书局的

开幕。

封面

第65页

Cover

063 Book Capital

早在 2014 年,《飞地》刊物应法国之邀,组织了 7 位诗人赴巴黎参加第 37 届

英法双语诗歌节。在巴黎的几天,我们分别在广场、画廊、影院等地朗诵和交流,

特别是在存在主义的花神咖啡馆。

在巴黎的重要一站莎士比亚书店不容错过,对诗人而言,拜访那里也约同于

朝圣。果然,那时的莎士比亚书店没有让人失望,该有的书,该有的诗,该有的

读者,该有的气息。

正是这次巴黎之行,回国后,我决定要想办法开一间书店。第一年,书店还

是 24 小时开放,有一天半夜,当时还在芝加哥大学读人类学博士的一位青年,因

为在深圳刚做完田野调查,第二天早晨要去香港搭早班飞机回校,那一次漫漫长

夜自然就交给了飞地。

时间回到 2012 年,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季节,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远

游。从赫尔辛基港离岸后,邮轮行进在风情万种又浩瀚深邃的波罗的海,轮船依

附着大海仿佛油画中的天使在天际飘游,最终将客人送往斯德哥尔摩,诗人李笠

在瑞典已等候多时,孤独如他终于迎来久违的母语同胞。

翌日,他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诺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家,见到大诗人使得曾

经的想象成为真实,在他太太的帮助下,老人颤抖着中风后的手为我在两本中文

诗集上签下他的名字,费时颇久,笔画因生涩而多有扭曲不直,然而,那却是曾

写下精辟和伟大诗行的手,一双会弹琴的手。

诗歌节的主办方安排我们在乌普萨拉图书馆朗诵,在出生和埋葬伯格曼的哥

特兰岛寻踪和采风,在斯德哥尔摩文学沙龙上读诗。在我们下榻的瑞典作家协会

招待所楼下,一间百年历史的咖啡馆内,沿着墙壁最顶端,排满了一圈令人肃然

起敬的黑白肖像摄影,仅仅通过辨认其中的几位,便知那是曾经到过咖啡馆的贵

客——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和作家们,其中一幅是中国诗人北岛。这真是一种纪

念和致敬的好方式。

此后,当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空间,我请团队的插画师阿鋆为来过飞地举办讲

座和谈话的朋友们,以肖像画的形式复刻了他们的面貌,悬挂在书店墙上,借以

增进对人的敬畏。

2018 年夏天,美国老牌杂志Fast Company《快公司》告知,我被选入该年

度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 100 榜单,一时愕然。无论是书店,还是诗歌传播推广,

都显得与所谓的商业格格不入。因此,带着一份好奇与拘谨,我参加了颁奖典礼,

在会场见识了高科技、互联网、智能 AI、新能源等各路精英。而给我的颁奖词这

般写道 :

张尔,诗人,飞地书局创始人。一飞蹬地——点“诗”成金,将诗歌这种天生不

具备商业化潜质的文化艺术商业化,张尔在坚守诗歌艺术本真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诗

歌的公共教育。这场漫长独行的旅途,他一直在路上。

第66页

封面 书都 064 丁 Sir 和他捡来的 1510 图书馆

文 _ 余卡门 图 _ 吴忠平

见到丁 Sir 的时候,是一个烈日下午,他和团队伙伴刚从敦煌参展回来,听说

我们要来,马不停蹄地从机场赶回来。我们还没下车,便看到一位身形健壮的男

人在阳光照射下,一边挥汗一边朝我们招手。

其实在此前,我已两次来拜访他,每次见面,他的脸上都挂着笑,爽朗阳光

又真诚,你很难不被感染。之所以称他为丁 Sir,是因为他除了是 1510 图书馆创

始人,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基层民警。不仅如此,他还曾是在一线战斗 16 年

的消防员,于废墟中抢险救援,是他的主战场。而他和 1510 图书馆的故事,便是

从那废墟中来。

\"Picked-Up\" Library 1510 Sir Ding and His

封面

第67页

Cover

065 Book Capital

7 年前,丁 Sir 经人介绍,来到龙华区观澜街道坳顶村,看着眼前破败不堪、

堆满垃圾的老建筑群,他几乎毫不犹豫就租下了。“主要是便宜,适合我。”丁

Sir 租下村子,一开始倒不是为了图书馆,而是要存放他从废墟地里捡来的“垃

圾宝贝”。

丁 Sir 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对废墟里被毁坏的艺术品感到心痛,于是一

件件一点点把它们捡回家,保护起来。日复一日,他捡来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

给它们安一个家,由此,丁 Sir 带着他的宝贝们走进了坳顶村。7 年前,没有人

愿意在这儿多停留半会儿 ;7 年后,不少人专程从远处赶来,只为一睹 1510 图

书馆真颜。

从存放“垃圾宝贝”到图书馆,是由另一件“垃圾”引发的质变。几乎在丁

Sir 租下村子的同一时间,龙岗某大型眼镜厂拆迁,他闻讯赶往现场,并挖到了一

块大理石牌子,做工精美,上面刻了三个字——图书馆,他小心翼翼保护着搬回

村子。“我是个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的,既然有了牌子,那就该买书了。”于是,

他自掏腰包,购买大量二手图书,用零钱打造了一座图书馆。

1510 图书馆也可读作“一五一十”,取原原本本之意,追求本真,与丁 Sir 坦

荡直接的气性相符合。图书馆是由几间客家老屋组成,门口处红色邮筒格外显眼,

穿过邮筒左边爬满葡萄藤的木门,便进入图书馆主馆舍,迎面的海报上“求抱养”

三个字瞬间抓取我的注意力。“在这里借书无须归还,我们没有能力管理图书,希

望大家把书抱走。”1510 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主要供外来务工家庭子女自

由借阅,书籍没有编号,只需登记名字留痕即可。“求抱养”一词是丁 Sir 定下的,

他认为口号要易传播,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受益。

在图书馆的另一边,是土楼、果蔬园和石头造景构成的开放区域。“我们在

借书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书包已经很重,他们需要的不是课外阅读,而是身

心自由舒展的场域,基于此,我们在土楼和院子开展别样阅读。”别样阅读,即小

朋友自己组织的活动,1510 团队负责辅助小朋友实现他们想要办的活动。或许是

丁 Sir 足够懂孩子,开展别样阅读后,1510 火了,“多的时候一周举办 3 场亲子活

动,团队成员连轴转,累到住院是常有的事,照片累计拍了 10 万多张。”要知道,

1510 团队是由义工组成,他们没有工资,纯靠爱发电。

目前,1510 图书馆小有成绩,受邀参加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慈展会,

被授牌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 1510matrix 别样阅读基地、广东省文促汇高校

文体发展中心,更有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国家图书馆前馆长韩永进曾来参

观,深圳文化名家胡野秋的“野秋说”就是在这里写下的。

看着眼前藏满宝物的碉楼、堆满书籍的老屋、种满果蔬的院子,眼之所见的

美好事物,主人全都免费分享,自发自愿。我不免世俗地想要追问一个为什么。

丁 Sir 只说了一句话 :公益,是我的生活方式。

第68页

封面 书都 066 得间,向书典要一“缝隙”

文 _ 曾岚 图 _ 得间书店

以书卷气聚人气。观澜街道俄地吓村,一个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的 300 年老村落,这两年一改过往的冷清,吸引众多读书人纷至沓来。只因

2021 年,村里多了一家书店——得间书店。

书店由三间近百年的客家老屋联结而成,白墙灰瓦,质朴厚重,门口是一个

近 30 平方米的小院,花红草绿,四时充美。得间书店取名于“读书得间”一词。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言 :“读书须是看着那缝隙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

隙,无由入得。看得缝隙时,脉络自开。”我想,得间书店之意,即向书典要一

“缝隙”,让迷航者重寻目标 ;向时间要一“缝隙”,让匆匆者暂停歇脚 ;向空间要

一“缝隙”,让忙碌者得以憩息。邂逅得间,得一“间隙”,以书会友。

2021 年 8 月,是得间书店的成立时间。疫情、辞职、公益、书店,这 4 个词

\"Gap\" from Books Dejian, Asking for a

封面

第69页

Cover

067 Book Capital

是得间书店初成立时的状态,许多人不解,甚至认为不合时宜。纯公益书店只亏

不赚,即使朋友劝阻“这是疯了”,创始人也毫不动摇,“这事值了!”

“投资书店,不在乎钱,我们只是想有个能够疗养和修复心灵的地方。”说话

的是书店其中一位创始人——史学雷,小麦肤色,高大,阳光。他热爱文学,在

社会基层摸爬滚打多年,总想着能做点什么。疫情期间,公司与家两点一线,个

人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重压之下内心防线绷紧,“许多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去治愈

自己,我们想为‘同病相怜’之人搭建精神庇护所”。一次偶然走进俄地吓村,静

谧古朴,正应了那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史学雷深感,就是这儿了。

“当时,我们和村子其他艺术家吹拉弹唱,写诗作画,颇有几分魏晋纵情山

水之风度。那段时光治愈了我们,对我们而言弥足珍贵。”说话的是另一位创始

人——李春龙,文质彬彬,谦恭,儒雅。他自毕业后,便加入出版社,因工作之

便,收集许多藏书与签名本。他是极度爱书好书之人,“就像别人信仰一种宗教,

书籍,是我的信仰”。李春龙对书的感情,可谓虔诚,无物可比。目前,得间左边

书房的木架上,摆放着李春龙从各处收集来的书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李春龙

乐于分享,更愿以书交友。

当两位同好青年一拍即合,会创下一番意想不到的成绩。李春龙和史学雷原

是共事的搭档,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他们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一片赤诚之心与

许多名家结下忘年交,积攒了一张庞大的人脉网,这正是得间书店强大名人效应

的源头。书店自创立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已有无数名家到访,其中不乏王蒙、

刘震云、北岛、张抗抗、敬一丹、李敬泽、康辉、赵冬梅等名师大家。据不完全

统计,得间书店已承办近百场文学活动。

一场大雨,将俄地吓村洗刷得清新透亮。坐在得间书店的小院,闭上双眼,

静听风声、鸟声、音乐声,细嗅花香、果香、旧书香,吸取日月精华,将三千烦

恼丝抛之脑后。在这“穷巷隔深辙”处,人回到最原始的本心,放下戒备,与从

各处来的书友聚坐一方,谈天谈地谈书,不知不觉间,得到治愈。得间书店,更

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搭建的“同福客栈”,大家各有过往,共有追求——为快

节奏生活的大都市保留一片净土。

第70页

封面 书都 068 不曾消逝的旧书银行

文 _ 毛小清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

18 年渊源,陈海珠带着她的百遍阅和“旧书银行”,在深圳上演了一场多幕

剧。诞生于深圳,中途因故离场,辗转多地,最后又回到了原点,承载无数故人

的记忆, 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新人的目光。

2006 年,深圳福田有一家名为“阿朱小屋”的二手书店。有人曾问过店主陈

海珠,是不是因为喜欢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的阿朱姑娘而为书店取名,她笑

说这只是笔误,原本想用的是“字字珠玑”的“珠”,既有她的名字在其中,又暗

含着她对书店的期许。

从泛黄的旧照片中可以看出,阿朱小屋虽然不算大,但大大小小的书架挤满

了整个房间,到处摆放着一摞摞的旧书,甚至有的书架顶上的书已经快堆到天花

板了。

Bank That Never Disappeared The Second-Hand Book

封面

第71页

Cover

069 Book Capital

海珠说,当时书店周围均是学区房,很多家庭在小孩上完学后就会搬走,清

理出来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书。有的书几乎没有什么使用痕迹,她觉得扔了

太可惜,便从家长手上买来放在书店里,希望能被有需要的人再次使用。

海珠和先生因书结缘,两个人都是爱书、爱看书的人。回忆当年开店的缘由,

是始于一次简单的交易。18 年前,她到处寻找一本棋谱,最后在一家旧书网站找

到,将棋谱看完后,她又在旧书网站将其出售给有需要的人。就这样,海珠萌发

了开二手书店的想法,才有了这家许多老深圳人记忆中的阿朱小屋。

提起“旧书银行”,海珠显得分外感慨,就在不久前,离深数年后她又将二手

书店开回了深圳。有人曾找到她,问她手中的单据还能不能用?当她看清单据内

容后,不禁眼眶湿润,内心百感交集,没想到过去这么多年,居然还有人记得阿

朱小屋,记得“旧书银行”!

“旧书银行”是她在阿朱小屋日益壮大后提出的创意。面对日益庞大的书友队

伍和即将堆满书店的二手书,海珠提出了“旧书银行”这个概念。书友可将自己

的旧书带来阿朱小屋,将书籍标价作为额度存入“旧书银行”,当在书店中看到想

要带走的书时,根据该书售价在“旧书银行”中扣除掉相应数额即可。一个小小

的举动,利人利己,也正是这些薄薄的纸片,在数年后成了阿朱小屋曾存在过的

最直观的证据。

在阿朱小屋诞生快 10 周年之际,海珠因一些变故不得不关门歇业,另寻出

路。离开深圳后,海珠辗转在惠阳、东莞、汕头等地继续开着二手书店,存书的

仓库面积甚至有 2000 平方米。疫情来临时,她刚好将书搬回了老家的仓库。疫情

最严峻的时期,她与家人都守在书库中,她每天在一排排书架中游走,与书为伴,

让人心安。

2023 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动了将书店重新搬回深圳的念头,她也曾一度

犹豫不决,毕竟这是个大工程。经过深思熟虑后,她还是选择回到了深圳,这个

梦开始的地方。

海珠有着自己的期望,她开过直播,也将“旧书银行”的概念从线下拓展到

了线上,通过小程序以书换书。她目前的规划是开一家专门的绘本馆,同时还拥

有一家书量庞大的旧书仓库。她希望有一天,深圳能有像大芬油画村一样的旧书

村,像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一样的旧书市场,真正让旧书产业化、规模化。

第72页

070 特稿 书都 2023 年 10 月 21 日,对于深圳和深圳阅读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

子。10 年前的这天,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 · 博科娃在北京

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

博科娃说 :“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

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

形象。”

全球唯一!这是怎样的肯定!其背后的原因不由得我们不去好奇与深

究。通过“典范”这 2 个字的 16 个笔画,我们去解读深圳这座城市是如

何写下其中的每一笔。

特稿

“典范”的 16 个笔画

文 _ 焦子宇

16 Strokes of the \"Reading Model\"

特稿

第73页

071

Feature

Book Capital

第一笔 :最美的瞬间

2016 年,在中心书城 10 周年图片展中,一幅名为《投入》的照片吸引了众

多读者的目光。图片里,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坐在中心书城的空地上,神

情专注地读着一本有关中国新变革的英文原版书。怀里的小女孩已经酣睡,孩子

甜甜入梦的表情和父亲聚精会神的模样十分默契。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青年女子和

一位女学生,大家都坐在那儿静静地读着,任凭时间悄然流淌。

这一瞬间感动了很多人,有媒体还在报纸上发起了寻找这位父亲的行动,但

最终没有结果。这位父亲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其实我们也不用刻意去寻找,因

为,这样的瞬间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习以为常的场景 :公园里、地铁上、广场中、

夜市档……

第二笔 :最暖的灯光

2023 年 7 月 2 日,央视 CCTV-13《朝闻天下》播放新闻特写报道《深圳 :免

费开放 家门口的 24 小时图书馆》,聚焦福田区益田社区的 24 小时公益图书馆。

深夜,总有一盏灯为你和你的书悄然点亮。这不是深圳第一盏这样的灯,早

在 2006 年,中心书城的 24 小时书吧就在深夜为读者亮起了灯。17 年来,它不间

Feature

01

02

第74页

072 特稿

书都 16 Strokes of the \"Reading

Model\"

断地提供了超 15 万小时的阅读服务。白岩

松在央视跨年夜直播时对全国观众说,“即

使整个城市都沉入黑夜,这盏灯也为你亮

着……深圳近乎是全国阅读推广最好的城

市,可以不加之一”。

如今,这样的灯接二连三为深圳人亮

起 :南山书房听云轩、百姓书房、URBANIST 城市书店……

第三笔 :最神奇的排队

排队,对于一个大都市的人来说,早已成了习惯。可有一种排队,却不同寻

常 :每天早上 8 点,深圳图书馆门口便会排满等待进馆的市民。今年上半年,深

图接待人次呈逐月增长态势,6 月和 7 月日均接待人次突破 1 万,周末日均接待量

保持在 1.5 万人次左右,峰值接近 2 万人次。2022 年,全市共有 1341.55 万人次

参与了深图全年举办的 1602 场阅读活动。

2003 年,深圳市文化局首次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新思路和新目

标。“图书馆之城”是一个形象的概念,即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

馆网。截至 2022 年底,全市共有 779 家公共图书馆、235 家城市街区 24 小时自

助图书馆和 71 个书香亭,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

第四笔 :最慷慨的买单

“让城市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深圳十大观念中关于阅读这一条,被深

圳人用最直接的“买单”动作解释得淋漓尽致。从 1989 年起,深圳人均购书量就

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国内众多文化名人因深圳人的爱买书、爱读书而对这个城

市刮目相看。

在买单的背后,自然是深圳人阅读数据的遥遥领先。据统计,2022 年度深圳

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和图书阅读率分别为 94.2%、84.0%,远高于全国水平的

81.6% 和 59.7% ;2022 年,深圳居民人均阅读量约 18 本,也远高于全国人均阅

读量的 8.06 本。

03

04

第75页

073

Book Capital

Feature

第五笔 :最基层的热爱

读书不分职业,热爱没有门槛。对于深圳快递小哥袁石剑来说,他的体会更

加深刻。“拣件、派件、收件”,他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 15 千克以上大件货物的收

派任务,平均每天收派件量在 5 吨以上。因知识储备不够,他常感到自卑,为了

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他把自己“逼”进图书馆。“逼”的背后,当然是热爱,这

份热爱,帮助他考上了大学。2022 年 4 月,袁石剑被授予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袁石剑不是一个人在热爱,在这座城市里,因为读书捧回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的快递小哥秦文冲,从建筑小工成长为文化学者的谢湘南,从保安转身为知名作

家的李业康、叶耳……他们都在诉说着自己的热爱,也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转折。

第六笔 :最贵的地盘

把最贵的地盘留给阅读,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有点让人

难以置信。可当你登上深圳图书馆和中心书城之间的连廊平台,就会看到这座城

市对阅读的尊重——它将中轴线都给了书。夜幕降临,阅读灯光谱就灿烂星河,

让人们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找到精神独有的位置,用一本好书慰藉辛劳。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对此颇感惊喜 :“分享书,就像分享

美食,打动人的就是那一口独特的味道。”在市民中享受极高美誉度的中心书城大

台阶,曾被白岩松称赞为“中国最美风景”。这里每年开展 800 多场公益文化活

动,创造了深圳所有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场次之最。

05

06

第76页

074 特稿 书都 第七笔 :最意外的景点

你在窗边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深圳湾公园白鹭坡书吧的风景,让人

大感意外。2022 年,“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便在这里举行。

距离白鹭坡书吧 35 公里外的海边,从历史气息浓厚的“中英街图书馆”出

发,“邂逅”阅读时光,让“灯塔”点燃阅读热情,在阅读的时空“遇见”另外一

个自己 ;再穿越一片“春天海”,到美丽海滨栈道口的“悦海”坐坐 ;走近湖边,

有一方“诗意的栖息地”让你流连,然后前往美丽的海岸线“听海”“观海”“望

海”,让阅读引领我们看见未来。盐田智慧书房就这样登上 2021 全国“新”景点

TOP10 榜单,并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第八笔 :最便捷的服务圈

2022 年 11 月,致力于研究中国人“时间文化”、曾获文津图书奖的作家余世

存走进了位于大万世居的坪山城市书房。一推门,一股“落定了踏实了”的感觉

涌上他的心头。

从获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奖”的坪山图书馆,到分布在全区各处的城市书

房 ;从“大家书房”会客厅、“书话坪山”主题沙龙,到约 25 万册的馆藏电子图

书,坪山迅速建成深圳文化新地标,构筑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引了周国

平、刘晓都、南兆旭等一批文化名人扎根坪山,开创亦山品物等本土文化品牌,

勾勒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精彩蓝图。当然,这只是深圳“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的一个缩影。

第九笔 :最执着的传递

每到 11 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苟凯东教授都要飞来深圳,因为这里的孩

子们在等着他传递阅读的奥妙。2013 年 10 月,他进入深圳广电集团博士后工作

站工作,偶然发现深圳市阅读推广人培训班在招生,便开始持续不断参与“阅读

推广人下基层活动”。哪怕是 2015 年离深后,仍然坚持每年自费往返深渝两地,

传递阅读。

这一举动,源于深圳开创了全国首个由政府牵头组织的“阅读推广人”培育

计划,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在全市撒播“读书种子”。深圳图书馆阅读推广部副

主任王海涛是其中一员。2014 年,深图成立了阅读推广部,也就在那个时候,王

海涛开始深入参与阅读推广。

16 Strokes of the \"Reading Model\" 08

09

07

第77页

075

Feature

Book Capital

第十笔 :最深情的长跑

“让乡村的读书声盖过麻将声!”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让深圳人谢颂泉开启

了一场关于阅读的知识反哺长跑。这一坚持就是 10 年。著名出版家、韬奋基金

会理事长聂震宁给出评价 :“从深圳到湖南衡山的泉蓉书苑,是全民阅读的内涵深

化,也是深圳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精神外溢。”

深圳人对于阅读的热爱,由己及人、从内到外。谢颂泉不乏陪跑者,深圳设

计师殷艳明,在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建起了第三空间卓域楼,为孩子们带去打开

眼界的书本和知识 ;深圳媒体人董谦,用一场从长沙到深圳的 1000 公里毅行,募

资百万,在汨罗江畔建起了公益的落蔸图书馆……一批批深圳人,带着知识和阅

读,一直奔波在长跑的路上。

第十一笔 :最“大家”的声音

2022 年 8 月,龙华区观澜街道的俄地吓老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著名作

家刘震云来到这里,在每条巷道里触摸历史在村落留下的痕迹,感受现代艺术与

古村落的融合,也在这里发声,和村民们对话文学。一个知名作家与一个村民的

对话,让这座城市响起了与众不同的“大家”声音。

从邀请金庸、莫言、王蒙、饶宗颐、周国平等百余位名家大师莅临读书月

现场设坛开讲,到刘震云、梁永安、马伯庸、蒋方舟、许知远、葛亮等著名作家

学者时常来串门,深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文化盛宴越来越丰富。打开

“深圳全民阅读”公众号,每周都会有新书发布预告,读者可根据自己喜爱的作

家,获取阅读沙龙的信息。

第十二笔 :最接地气的走读

“每一条路的宽度,路口的设计,建筑的风格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学会跳出

当下,想象事物曾经的模样,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和感受城市发展。”2023 年 9

月 15 日,美国人类学博士马立安在“穿城而过,走读深圳”系列研学活动中,对

市民这样介绍。

如今火遍网络的 City Walk,不过是深圳人走读城市的复刻。引领阅读从书本

向城市纵深延伸,这是深圳人对于阅读的深度思考。吸引了 5.5 亿人次关注的第 9

届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主题鲜明的“罗湖一念”,学者南兆旭耗时 12 年、

用 90 万字写就的《深圳自然笔记》,自媒体人罗凤鸣引领的“寻找深圳中心”……

深圳人用特殊的方式,阅读着自己的城市。

第十三笔 :最浪漫的约会

每到周四,就是深圳读书会运营总监饮笑最繁忙也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她又

10

11

12

13

第78页

076 特稿 书都 要迎来一场浪漫的约会——周四夜读。这是一场坚持了十几年因书而来的约会。

饮笑所在的深圳读书会,是深圳众多民间读书机构的一个代表。2012 年,深

圳成立了国内首家阅读联合组织“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培育了众多国内高水平民

间阅读组织。如今,深圳读书会、后院读书会、三叶草故事家族、彩虹花公益小

书房等 100 多家民间阅读组织,都在书友间打造着一场场关于书的约会,让书香

在城市流动。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率先发起了“阅芽计划”,为 0—6 岁儿童和

家庭免费发放适龄的“阅芽包”从深圳走向了全国。

第十四笔 :最广泛的书写

2023 年 8 月 13 日,福田“睦邻文学奖”颁奖暨城市创意写作研讨会召开,

至此,迎来了 10 周年的纪念。作为深圳“睦邻文学奖”的重要部分,号召一座城

16 Strokes of the \"Reading Model\"

14

特稿

第79页

077

Feature

Book Capital

里的人来书写自己的城市,这是深圳对于阅读的独特解读。从读到写,唯有热爱。

正是这种热爱的召唤,一支“文学深军”正在彰显着自己的力量,城市写作、

基层写作、青春写作……此起彼伏,青年教师蔡东在时隔 17 年之后为深圳再次获

得鲁迅文学奖。文珍、林棹、时潇寒、王诺诺、黄子真、邱玉淇、武捷宇、孔子

易、姜二嫚等一批深二代作家,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将深圳人的阅读与书写越

传越远。

第十五笔 :最领先的立法

将阅读写进法律! 2016 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这是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第一部条例形式的城市法规,率先将市民阅读权利上升到

法律层面,并将 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确定为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从战略高度明

确了全民阅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

在此之前,2010 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又制订了《深圳读书月

发展规划(2011—2020)》。2015 年,深圳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事全民阅读理论研

究及成果推广的事业单位——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推广中心,组建全民阅读专家

智库,承担组织全民阅读课题研究,开展阅读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

第十六笔 :最高贵的坚持

到 2023 年,“全民阅读”已连续 10 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国全民阅

读活动开展最早的城市,创办于 2000 年的“深圳读书月”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全民

阅读的起源和品牌。连续举办了 23 届的“深圳读书月”,累计开展活动超 1 万项,

由市民投票高票入选“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被中宣部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

位”“全国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如今,它以“全域、全景、全民、全媒”方式,坚持“品质、品位、品格”

原则,形成了贯穿全年、遍布全市的“阅读文化菜单”,丰富多彩的读书品牌营造

了芬芳浓郁的书香氛围,可持续地满足市民读者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让读书成

为一种习惯。

一座自信的城市,始终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过 40 多

年,却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推进全民阅读。回顾“典范”的 16 个笔

画,我们确信 :全民阅读的种子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根脉和基因。

16

15

第80页

书都 078 对视 深圳 VS 杭州 :

得年轻人者得未来

深圳 & 杭州,一个是梦想之城,一个是天堂之城 ;一个

是科技之城,一个是电商之城 ;一个是大运之城,一个是亚

运之城……从历史的角度,也许有轻有重,但在发展文化与

科技的当下,却又行近情同。两城对视,我们试着去把脉两

者的异同与互融。

魏英杰

久居杭州,财经评论员、专栏作

家,冰川思想库创始人。从事新

闻评论多年,全国多家报纸、电

视、电台特约评论员。

姚峥华

久居深圳,专栏作家,高级编

辑。作品有《书人书事》《书人

小记》《书人依旧》《书人肆记》

《书人为伍》《书犹如此》《书人

陆离》等。

对视嘉宾 栏目主持人 对视

第81页

079 Book Capital

Eye in Eye

Part1: 城市印象

杭州舞台与深圳时刻

姚峥华 _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9 月 23 日在杭州的亚运会开幕式

吸引了各界的眼睛,同样亮眼的,是“深圳企业队”在其中的闪亮登场。

有人说,这是杭州与深圳两座城市共同的魅力与实力舞台。

近年来,一说到中国最有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大家都不约

而同地想到杭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在某种层面上,的确有它们的可比

之处,比如,深圳是 IT 之城、科技之城,杭州是电商之城、流量之城。

它们都有自身的魅力,吸引并凝聚了大批年轻人。我们先来谈谈对这两

座城市的基本认识。

先说我对杭州的观感,尽管去的次数不算太多,但仍深深地觉得它

近年来发展迅猛,不单在城市规模上,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上,在吸引人

才上,在电商产业发展上,在城市包容和开放心态上,都可圈可点。它

已成了一颗新星,以巨大的活力让世人瞩目。

魏英杰 _ 我深有同感。20 多年前我刚到杭州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的生活比较安

逸和宁静。但也是从那几年开始,杭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杭州的城区很小,

环城西路和环城东路之间,直线距离可能就几公里。我住在丰潭路的一个小区,半夜

还能听到蛙叫,边上就是农民房、农田。不知不觉间,这个城市在快速扩张,从东到

西,从南到北,都在进行大规模建设。当时杭州喊出要从“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

时代”。一时间,杭州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要么是在修路,要么是在造地铁。如今回

望,果然是高瞻远瞩。

Shenzhen VS Hangzhou:

Who Wins the Young Wins

the Future

Eye in Eye

第82页

书都 080 对视 就这样,西溪湿地一期又一期地建起来了,湘湖一期又一期地扩大了,原来火车

站只有一个城站,现在不仅有东站、南站,还有了火车西站。亚运会的主场馆就是在

钱塘江边的奥体中心。那一带已是高楼大厦林立,隔江望去,俨然杭州外滩。

我还记得,有一年杭州讨论要建地铁,有人还笑称,就这么个巴掌大地方,要什

么地铁。现在,杭州已经有 12 条线路,500 多公里的运营里程。

城市扩大了,来杭州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杭州的人才引进

政策。当年我到杭州的报社工作,走的就是“特殊人才引进”通道。现在,只要是本

科应届生来杭州,就有各种奖励、补贴,在网上申请了,钱就打进你的账户。

姚峥华 _ 这也归功于杭州作为“电商之都”的飞速发展。

魏英杰 _ 对,正如深圳有腾讯、华为,杭州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阿里

巴巴、淘宝天猫、蚂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杭州的城市气质。一方面是 IT 人才

的涌入,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生活的嬗变,年轻人多了,这个城市也变得时尚起来。

姚峥华 _ 直播带货也是杭州先搞起来的。

魏英杰 _ 确实,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杭州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直播电商第一

城”。有一个统计说,在杭州,244 人当中就有一个主播。这可真够“吓人”的,但其

实不算夸大。

Shenzhen VS Hangzhou: Who Wins the

Young Wins the Future

第83页

081 Book Capital

Eye in Eye

这是根据官方数据换算过来的 :浙江省商务厅 2023 年 2 月监测数据显示,杭州

有综合类和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 32 家、近 5 万主播,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 5000 家,

数量列全国第一,带动就业超 100 万人。而根据统计数据,截至 2022 年末,全市常住

人口为 1237.6 万人。

所以,现在的杭州我的给感觉像当年我感受到的深圳气息一样,也是充满了年轻

气息和现代节奏。如今走在马路上、西湖边、湖滨银泰,都能看到拿着手机拍摄短视

频、做直播的年轻男女。“新杭州人”越来越多,这个城市也就焕发出新的活力。

姚峥华 _ 你对杭州发展的感受跟我在深圳一样。我大学毕业到深圳

工作后,看着深圳从罗湖和福田一路拓展开去,高楼起,人群聚。据不

完全统计,到 2022 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已达 1766 万,这个数据非常可

观。深圳有个很好的城市品性,即“来了就是深圳人”,不管你是哪里

人,来自哪里,只要到深圳,你就能融入,就是深圳人。这里有五湖四

海的方言,但张口都是普通话,所以,来深圳几十年,我也不会说粤语,

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极大。

深圳又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市,地铁上,马路上,匆匆而过的都是年

轻人。大家真的步履匆匆,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目标在追赶。所以这座

城市的节奏很快,效率很高。我曾问那些 20 岁出头的快递小哥,深圳怎

么样?他们的回答概括起来一句话 :“只要肯努力,都有饭吃。”这是最

朴素的答案了。

深圳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已从“经济特区时代”进入了“粤港澳大

湾区时代”,拥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

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圈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应该说,这座城市

依旧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第84页

书都 082 对视 魏英杰 _ 在我的印象中,深圳有很多特色书店。记得去过一家书店,在一个小区

的楼上,空间不大,但是很有特色,很温馨。还有尚书吧,记得是几位网友一起开的,

名字来自大家玩的一个读书论坛。

大型的书店,像深圳书城,让我非常震撼。那时候才知道,原来书店可以这么大,

买书的人会这么多。我就琢磨,为什么杭州没有这种大型书城,深圳为什么能够有足

够的人气去支撑这么大的一个书城运作?后来明白了,因为深圳外来人口多,大部分

都是有文化、有水平、有理想的年轻人。要想竞争,人们必须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

更新自己,学习能力就非常强。

所以,深圳的读书氛围,很早就非常浓厚。二十几年前,深圳就开始举行读书月

活动。那时候,我参加了读书月的征文活动,还收到了主办方赠送的一套书(《曾国藩

日记》)。

之后,我又接到深圳读书月组委会邀请担任“十大好书”评委。遗憾的是,当时

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发烧了,所以来不了,从此与读书月评选活动无缘。不过,我每年

还会关注深圳读书月评选出来的“十大好书”都是哪些。评委里头有好几个老相识,

也会听他们谈起好书评选的过程,据说每届都要“吵架”,很有现场感。

一个二十几年不间断举行读书月活动和好书评选活动的城市,人文气息之浓郁,

可见一斑。

有几年我给《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副刊撰稿,大多是一些书评和生活随笔。看

到自己的文章发出来,跟上海、香港的名流才子在一起,内心窃喜。

姚峥华 _ 杭州的好书评选也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比如春风悦读

榜年度好书评选,坚持到现在 11 年了。每年也汇聚了很多名家和好的作

品,已办成一场文学盛宴。其主办方曾经向我们取经,认为深圳的经验

值得学习。

魏英杰 _ 如今想想,我跟深圳的文化缘分不浅,虽然不常见面,却是藕断丝连,

常常想念。

Shenzhen VS Hangzhou:

Who Wins the

Young Wins the Future

第85页

083 Book Capital

Eye in Eye

Part2: 书店人文

前赴后继与遍地开花

姚峥华 _ 刚才谈城市印象时,说到书店。人们总说,评价一座城

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读书人的

精神家园。

这里我补充一下,深圳的小书店很有活力,可以说,生生不息。我

曾在我所供职的媒体,搞过几届“深圳小书店论坛”。我们在报纸上开辟

了小专栏,请一位特别爱书的小记者担纲,寻找全城的小书店,每周报

道一家。几年下来,“素描”过的小书店达七八十家,记得有学而优书

店、梅花村书店、千寻书吧、与木书房、小津概念书房、荒野书店、纸

书坊、尚书吧、我们书房、旧天堂书店、博雅书店、友谊书城、求实书

城、物质生活书吧……我们还绘制了深圳书店地图,评选最有创意的小

书店……每次开小书店论坛,大家聚集一堂,发声,也取暖,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这些书店就像一盏盏灯,闪耀在深圳的夜空,煞是迷人。

当然,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后来,一些书店如诚品生活、库布里

克、言几又、晴耕雨读苑书吧、必读书店、热点书房、918 创客空间、

五车书坊、行者书屋等,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新的征程。

但书店曾经的光亮,给深圳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魏英杰 _ 杭州的书店也不少,我最喜欢的是晓风书屋。以前,经常有一些作家来

杭州,在晓风书屋搞签售活动,比如朱大可、熊培云等,都是老相识。晓风书屋经常

会邀请我去当嘉宾主持。

我也组织过读书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月会定期聚一两次,大家交流最近

读了什么书,有时也会有专题讨论。记得有一年闾丘露薇来杭州,我把她邀请到读书

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杭州有很多有特色的书店,比如钟书阁、西西弗,还有后来开的茑屋书店,都非

第86页

书都 084 对视 常有特色。但跟晓风书屋比起来,还是缺少了点人文性和专业性,我比较习惯去体育

场路的晓风书屋买书。那里的人文书籍、学术书籍比较集中,很对我的胃口。

晓风书屋也开了不少主题、特色书店,他们把书店开到了大学、医院、博物馆里

面,有十几家分店。这些店根据不同场景,卖的书、服务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可以

说是书店的进化。随着城市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书店也跟着生活的节奏,跟着城市发

展的节奏自我革新。

从总体上来讲,书店的数量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毕竟,杭州这座城市的人口和

面积都在增长,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涌入,对文化的需求量也在提高。在这

种城市背景下,书店走差别化路线,肯定是对的。

杭州还有一家老牌书店叫纯真年代,原来它在丰潭路的时候,我经常去。说来有

趣,我经常是紧挨书店而居,就像我现在的家离单向空间很近一样。

杭州还有一家很出名的图书空间叫晓书馆,在良渚文化村,是由音乐人高晓松发

起、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大家都叫它“大屋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店,

而是一家公益图书馆,一个网红打卡点。

姚峥华 _ 说起书店形态,深圳也是多样的。比如,独立书店如时间

行者书店、溪木素年书店、精神宣言书店、槑林书店等 ;深圳本土品牌

书店,覔书店可以作为代表,它一直持续扩张,并走出深圳,覆盖全国,

发展势头很猛 ;还有购物商场内新开的书店,如前檐、钟书阁、联合书

店 · 本来艺文馆等。所以,谈起深圳此起彼伏的书店业态,有时真的自

豪感油然而生。

Shenzhen VS Hangzhou: Who Wins the

Young Wins the Future

第87页

085 Book Capital

Eye in Eye

魏英杰 _ 杭州也有一些旧书店。以前体育场路有一家南华书店,就在晓风书屋斜

对面。还有一家开在小区停车库的老旧书店,不知道还在不在。老浙图门口,原来是

周末书市,很多二手书摊。

在大城市里,书店的生存其实是挺艰难的,为此很多书店都不得不改变经营策略。

以前的书店就是卖书的,现在的书店,需要加上生活方式,也就是书店 + 咖啡,书店 +

文创,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姚峥华 _ 这里要提到深圳一家特别有意思的书店,叫覔书店。可以

说它是“逆行者”,这些年逆势上扬,开了很多家分店。覔书店的母体

是深圳友谊书城,它于 1991 年从宝安区石岩一家十几平方米的文具店

启程,30 多年来逐渐发展为深圳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民营书城,拥有

“覔书店”和“书啡生活”两个子品牌。覔书店从起初被调侃“最不像书

店的书店”,到如今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出 36 家书店,多次被评为全国最

美书店,俨然成了一张深圳名片。

所以说,杭州、深圳这两座城市的书店还是可以对比着看的。至少

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是前赴后继,二是遍地开花。

Part3: 公共空间

沉浸思想与平等精神

魏英杰 _ 我还想说说文化公共空间。一座城市有图书馆、博物馆这些美好的人文

场所,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作为省会城市,杭州有浙图、杭图,还是比较健全的。到浙图、杭图我经常去做

的事情就是换借书卡。

它们口碑很好,可以在家里借书。图书馆还推出了一项服务——你看中什么新书,

可以填报给图书馆,图书馆帮你买下来,再借给你。

杭州图书馆还流传一个全国闻名的故事,就是坚持“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常年不

拒绝乞丐和拾荒者入馆阅读。实际上,进杭州图书馆的乞丐和拾荒者是很少的,更多

的是进来乘凉休息的外来务工人员,对此图书馆也不会劝离。

杭州图书馆出过一个最有名的“拾荒老人”韦思浩,他本人其实是一名高中退休

教师,平日里捡些瓶瓶罐罐,都是为了捐资助学,坚持了数十年。老人每天都会去杭

州图书馆看书报,在翻阅书报前,都会先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这才引出了杭州图书馆

不拒绝乞丐和拾荒者的佳话。

早几年,老人遇车祸去世,他的善行才被公众知道。后来,杭州图书馆还为这位

老人立了一尊半身铜像,以资纪念。

韦思浩老人的事迹很好地阐释了何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也是读书人所应追

求的美好境界。

如今,杭州文化新地标——浙江之江文化中心近日已经正式启用。这个文化中心

包括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

第88页

书都 086 对视 馆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气派非凡。另外,杭州国家版本馆也已经落成,可

惜我还没机会去逛。

姚峥华 _ 说起图书馆,有天我上网查了一下,吓了一跳。有人梳理

了一个“深圳值得去的 70 家图书馆”,当然,他是以地标列举的,不具

体分市级、区级或街道级。

拿福田来说,就有深圳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下沙社区图书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皇岗社区图书馆、深圳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

自然书吧、福田区图书馆(园岭街道分馆 )、明月社区图书馆、南园街道

玉田图书馆、福保街道图书馆,等等。

要说特色图书馆,名声在外的,可以盐田为例,有灯塔图书馆、遇

见图书馆、邂逅图书馆、中英街图书馆、听海图书馆、栖息图书馆、悦

海图书馆等。

活动方面最为出彩的,当属坪山区图书馆,这些年请了众多名家举

办讲座,如周国平、王笛、叶兆言、韩少功、北岛、徐扬生等等。借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在

于思想”,在这些讲座中,读者得以“沉浸式”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对视

Shenzhen VS Hangzhou: Who Wins the

Young Wins the Future

第89页

087 Book Capital

Eye in Eye

所以,你可以看到,尽管杭州和深圳城市

发展迅猛,充满经济活力,但在营造城市文化

氛围,打造城市阅读形态方面都特别下功夫。

这两座城市都深知,文化才是最强的实力。

魏英杰 _ 对,我们今天所讲的,无论是深圳还是杭州,

都暗合了两句话。一句话是 :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

少书店。换句话说,一个城市的阅读氛围,决定了它的内生

动力。另一句话是我总结的 :得年轻人者得未来。这句话放

在生育率走低的今天,尤其重要。一座城市,只要能够吸引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到来,它一定会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姚峥华 _ 说起深圳和杭州,还有两个别称,

一个是梦想之城,一个是天堂之城。我想,不

管是梦想还是天堂,都跟我们今天聊到的科技、

文化、精神有关吧。

第90页

088 目的地 书都 目的地

书都 088

第91页

089

Destination

Book Capital

乐群声量

文 _ 本刊编辑部

一个村子要有名,声量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声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建筑,比如精神,比如书写。

吸引我们前往的目的地——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村,便有着这种的声量表达。

一座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绮云书室,一条纪念冒死为民谏言官员

的巡抚街和街边的巡抚祠,在历史的更替中,无声胜有声。

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个女博士,一位让后人自发建立祠堂的革职官

员,在岁月的流逝中,传递着真理和精神。

一位在地的文化工作者,用自己的心和笔,书写这里的来与去,也让这里的

声量得以一点点提升。

过往的喧嚣墟市已经在城市进程中变了模样,但村子的声量依旧在村人的沉

静中渐传渐远。三月三的庙会、孩子们的文化节、街巷里的诗词大会……从绮云

书室飘出的书香,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脚步。

这不,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采风团的名家们也来了,我们跟他们一起,去听

听这座普通村子的文化声量。

本专题由《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策划,王国华采写,龚碧艳拍摄。

The Voice of

Lequn Village

Destination

089 Book Capital

第92页

目的地

书都 090 走进乐群 :三座建筑三个人Three Buildings, Three People Entering Lequn Village:

到乐群村去走一走的念想,源于一座建筑一个人——深圳历史

上最大的私人书室绮云书室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个女博士郑毓

秀。从《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往西,经深南大道、宝安大道,拐

进黄屋村路,行至与共乐路的交叉口,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与

历经 100 多年的书香有了一次亲密的对话。我们的目标也从一座建

筑一个人变成了三座建筑三个人。

第93页

091 Book Capital

Destination

相伴百年的郑氏宗祠和绮云书室

月池水畔,有一座郑氏宗祠。门口立一石碑,上书 :“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

文物,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五日公布 宝安区文物管理所二零

一一年十二月立。”资料显示,此建筑由当地巨商郑姚倡议修成,始建于清光绪四

年(1878 年),三开间三进两天井,由前中后三堂、四廊房及一跨院组成,墙体

为花岗岩墙基,清水砖外墙,梁架为抬梁式。

进得门来,一面墙上罗列着 1999 年重修祠堂时的捐款名单,均姓郑,另有

《一德楼记》,详述重修原委,为祠堂取名为“一德楼”,并声明“一德楼乃族人共

有产业,其一切收益均作联谊及公益之用”。事实上,这种祠堂像岭南多数祠堂一

样,基本成了本地居民聚会和休闲之地。天气晴好的时候,常常看到有人坐在墙

边发呆,有人围坐桌前打牌。

郑氏乃近代西乡墟上的大姓。尤其郑姚,捐资修建坑洼不平的西乡墟正街,清

理西乡河道中的淤泥,加高河堤以防水患,在民穷官窘的时代,其出手之大方,曾

轰动一时。当地族人口口相传的一个细节是,某地遭灾,郑姚捐出的粮食和物资装

满九条大船,浩浩荡荡地开往灾区,观者如堵。朝廷得知后,赏赐他顶戴花翎。

距离郑氏宗祠几百米处,便是著名的绮云书室。《深圳文物志》中载,该书室

功亦在郑姚,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建立,专供宗族子弟读书。这是深圳历史上

最大的私人书室,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大门、围墙、前

殿、中殿、后殿、东船厅、西书楼、明楼、花园、金鱼厅等,目前仅保留部分建筑。

同其他古建筑一样,绮云书室也在时代潮流中起伏跌宕。1925 年,宝安县第

二区在绮云书室成立农民协会 ;1938 年 10 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进驻西乡,

将队部设在绮云书室,书室内家私遭破坏,被当柴烧 ;1954 年,西乡乡公所筹建

粮所,向郑家借用绮云书室做粮仓 ;1962 年,粮所扩建粮仓,将主殿两个天井加

盖瓦顶,并拆毁部分建筑 ;1989 年,绮云书室产权归还给郑氏家族 ;2005 年 1

月,由西乡街道办出资 170 万元将绮云书室收为国有,并交由西乡第二小学(现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保护、管理并适当使用。

从这里走出的中国第一个女博士

由郑氏宗祠和绮云书室引出的最有名的一个人,并非郑姚,而是他的孙女郑

毓秀。今天的西乡小学院内,尚存一座由郑氏后人捐资建的郑毓秀塑像。

郑毓秀,1891 年 3 月 20 日生于西乡屋下村,即今日的乐群社区。郑毓秀在

书中回忆幼时在绮云书室读书的经历,“我们郑氏家族的女孩都在一起上课。家里

专门请了个私塾先生,每天按时来家里授课……私塾先生不仅教我们‘描红’,还

要求女弟子们熟记硬背孔夫子、孟夫子的格言。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们心

中灌输中国传统道德基本知识”。

乱世中人,身如浮萍,而郑毓秀却是浪尖上的一位奇女子。其父郑文治,在

清政府户部任职。郑毓秀自幼随父母辗转广州、北京、天津等地,后赴日留学,

第94页

绮云书室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国第一个女博士郑毓秀 092 书都 目的地

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数

次组织刺杀清朝贵胄。辛亥革

命成功后,郑毓秀赴法留学。

1919 年 1 月 巴 黎 和 会 期 间,

郑毓秀被任命为中国代表团成

员,担任联络和发布新闻工

作。作为留学生的重要领袖,

郑毓秀率领数百名青年和工人

阻止代表去凡尔赛宫签字,使中国保留了收回山东的权利。

1924 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博士。1926 年,

郑毓秀回国,与同学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开设律师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

师。1927 年春,魏道明任司法部秘书长,同年 8 月,郑毓秀和魏道明结婚。之后,

郑毓秀被任命为上海法政大学校长,将自己所著的《国际联盟概况》和《中国比

较宪法》作为学生的教科书,培养了不少法律人才。

1929 年,郑毓秀被推为民法起草委员会五委员之一,与几位专家共同拟订了

《中华民国民法》五编。她本着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在

民法条款中,确立了未婚、已婚女子,与男子同享平等的继承权 ;承认夫妻彼此

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规定家庭中未婚成年女子有权签订或废止婚姻契约 ;已婚妇

女有保留自己的姓氏,不冠夫姓的权利等,并通过法律让男女平等、普及教育、

一夫一妻等民国妇女解放的新观念在民法草案上得到落实。

郑氏宗祠里的牌匾,绮云书室里的课桌,都见证过这位对中国法制做出过巨

大贡献的奇女子的起点。砖瓦不会行走,无法跟着郑毓秀走南闯北,它们一天又

一天地驻留此处,期待着远行的灵魂在某一天回归故地。

真理街上的王大中丞祠

跟绮云书室先有书室、后孕育奇人不同,几百米外真理街上的王大中丞祠,

则是先有奇人,后有祠堂。这位奇人,就是王来任。

王大中丞祠旁边的两条街,一名真理街,一名巡抚街。这两个名字颇有意义,

后者是王来任的官衔,前者则像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注释 :官员为民,即是真理。

王来任是康熙年间的广东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中丞),因此巡

抚也称中丞。被后人尊崇祭拜,皆因他曾造福本地。

这里有一个背景 :清朝初年,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下令将福建、广东、浙江、

Entering Lequn Village:

Three Buildings, Three

People

第95页

王大中丞祠和它纪念的王来任

093

Destination

Book Capital

江苏、山东等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

无人区。这个背景下,新安县消失了。

时任广东巡抚王来任经过察访民情,认为政策有调整的必要,他先后写过两

个奏疏,第一个被称为《展界复乡疏》,“幸际圣明普照,及逃亡之民,雨泽回枯

槁之春,千载一时,不得不披沥冒渎也。如臣言可采,仰祈敕部速行,庶哀鸿有

哺,毋致遗疑。臣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奏疏没有得到认可和重视,康熙六年(1667 年)十一月,王来任被革职,时

任两广总督也受了牵连,同时去职。此时王来任已重病缠身,干脆又写了一封奏

疏,续提三点建议,其中一个继续谈“展界”。这一封奏疏还没送到庙堂之上,王

来任就去世了。随后被新任两广总督周有德见到这篇文字,深以为然,将其连同

自己相似内容的奏疏一起送到朝廷,终引起重视。朝廷派员赴粤察看,最终同意

了展界复乡的建议,新安县也得以恢复。

在他死后,岭南一带多处为其建祠堂,现在仅存的几座,一在江门,一在香

港新界锦田,其中最大的一座,就是位于西乡老街的王大中丞祠。

王大中丞祠始建于清代早期,大门石额上书“王大中丞祠”五个阳文大字,

两边石刻对联为 :

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 ;

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旗常。

当年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身后会成为潮汕文化的代名

词。同理,一生为官的王来任估计也不会想到身后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老街上,

成了地标一样的人物。这里地域文化的涵养,族群的繁衍和发展,自此以后都跟

王来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以命相陪的那两封奏疏,让当地居民深深感念,

这是历史的记忆。

第96页

094 目的地 书都 从乐群到西乡老街

From Lequn Village to Xixiang

Old Street

2023 年 4 月 20 日,乐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在世界读

书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领衔的中国著名作

家广东行采风团来到了这里。随着作家们的到来,更多的人开始

把目光投向从乐群到西乡老街的街巷。

第97页

095

Destination

Book Capital

从昔日的墟市到今天的文化节

我们所说的乐群村,现在正式的名称是乐群社区,是个行政概念,隶属于深

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面积并不大,和周围的共乐、西乡、龙珠、龙腾等社区紧

紧连在一起。本为踏察乐群社区,走着走着,由此社区进入彼社区而浑然不知。

事实上,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俗称西乡老街。即乐群乃西乡老街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西乡老街的起点为西乡墟,乃新安县(今日深圳和香港旧称宝安县、新安县)

的重要集市,据《深圳十九镇简志》记载,民国时期,西乡墟商贸已非常发达,

是谷物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也是外来布匹、棉纱等生活用品的中转站,每天有

大批的水客从香港贩运洋货至此,然后再转运到沙井、松岗、公明和常平等地。

农耕时代,集市大多依河而建,西乡墟的繁荣亦然,西乡河口的西乡码头乃是其

重要支撑。可以说,有了西乡码头,才有了西乡墟 ;有了西乡墟,才有了地域越

来越广、名声越来越大的西乡老街。

改革开放后,西乡老街上相继盖起了西乡楼、荣华大酒楼、西河饭店等标志

性建筑,其他服装店、理发店、饭馆、商场等等,更是一个挨着一个。其时,深

圳尚分关内与关外。关外工厂里云集了来自各地的无数打工者,周末无处可去,

西乡老街可堪盘桓。其繁华程度,一度超过关内的东门。

昔日墟市的喧嚣成为记忆,由文化而来的繁荣正在书写历史。2023 年 6 月,

一个由孩子们为主角的绮云文化节从西乡小学和绮云书室向外发声。诗词飞花令、

趣味大闯关、成语猜猜猜……另一种形式的热闹,给乐群和西乡老街带来了新的

生气。

多年以后,最初来深的打工人已经集体变老,他们带着子女重游西乡老街,

眼见当年的西乡码头已然消失,林立的新屋换旧屋,曾经的喧嚣换成不温不火的

节奏,即使什么都不说,心里也会泛起一丝涟漪吧?

街路的沉静与诗词大会的声量

在乐群社区的街道上行走,若是第一次,迷路是大概率的。一条主道,倒还

通透,可以一眼望出很远。但如果怀了好奇心,钻进一个小胡同,就要做好原路

返回的准备。

也许正是这种不可知性,让我们多了一点在其中寻觅的期盼。密密麻麻楼宇

间,居然还奢侈地保留着一片大水。早期的原住民,常常聚族而居,盖成围屋,

正门整修禾坪,掘地为塘,塘多呈半月形,故称月池。此地围屋与禾坪均已随风

飘散,而月池犹在。池水周围全部被栏杆围住,留小门若干,几个人坐在水边钓

鱼。池水绿得浓稠,尤其边缘,似被绿藻覆盖。问,里面有鱼吗?信誓旦旦地回

答,有。在旁边看了半天,未见钓上一条来。波纹粼粼,恰似一汪寂寞。

第98页

西乡老街市井

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采风团走进王大中丞祠

096 目的地 书都 一个身着黄色制服的清洁工,坐在石凳上歇息。他仰着头,

身后无墙似有墙,微闭双眼假寐中。一个男人骑着轻便三轮收废

品,没有安电喇叭,全凭一张嘴轻轻地喊,“回收电视冰箱洗衣

机,旧电脑废旧钢材电动车摩托车嘞!”行驶到清洁工跟前,特

意停止了吆喝,脚下也减缓节奏。他和一个货摊手推车擦肩而

过,手推车上写着硕大的“烤面筋”。这样的手推车在街道中随

时可见。每一辆都对应着一个人。即便未见,亦如已见,一个个

身影,行走在这高楼的身影中。

他们的表情,都极沉静。他们成了沉在这喧嚣环境中的石头,

陈述着一个时刻。时代的大潮随时改变方向,他们处变不惊。

就在这样的沉静当中,一个“郑毓秀杯”中华诗词大赛在这

里发出巨大的声量。18 场比赛,几千名青少年的“诗心”被激

活,经过“初露锋芒”“眼明手快”“家国情怀”“步步为赢”“飞

花令”等 5 个决赛环节的比拼,来自中澳实验学校和坪洲小学的

6 名选手,在西乡老街成为文化聚光灯照射的明星。在“飞花令”

环节以 26 轮不败的成绩获得“最佳人气奖”的刘华成同学,带

着这样的声量成为宝安区第九届“阳光少年”之一。

From Lequn Village to Xixiang Old Street

第99页

西乡老街上的北帝古庙 作家王国华在老街采风

097

Destination

Book Capital

老街上的三月三

西乡老街上,离普通市民最近的古建筑物,非北帝古庙莫属。此处的“近”

有两层含义 :一是庙宇就挤在城中村中间,前后左右要么是店铺,要么是住户,

毫无距离感 ;二是平日里香火不断,经常有从各地赶来的男男女女,在神像前面

的蒲团上双手合十,打恭行礼。道教文化中,北帝为镇护北方的神,又被称为玄

武、真武等。南方人为何祭祀北方神灵?原来,在神灵的分工上,真武大帝主司

风雨。深圳临海,风大雨多,时时面对水患,有这样一位神仙镇守,心里踏实。

庙虽逼仄,进去之后,却有一种难得的舒展。曾经很多次,我站在旁边默默

打量那些神像面前的人,想象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庙里的人来往不断,但大

家都很安静。在神面前,每个人都变得卑微,如同找到了依靠。神像对他们的请

求和诉说,并不即刻给予答复,只是定定地看着他们。等他们走了,神像陷入无

边无际的沉思。

该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 400 多年。其间,一度因天灾人祸而损毁,直

到 1993 年修复,香火才重新延续。与此同时,三月三庙会也得以恢复。传说中,

这天是北帝的生日,每年举办庙会,以示隆重。乡民们会抬着北帝神像,在龙凤

狮子麒麟的簇拥下,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那些天里,人们还会搭戏棚,唱大戏,

并邀请其他地方如潮汕、港澳台等地的团体来进行民俗表演,连续多天,乡民们

在狂欢中度过。

北帝古庙的三月三庙会,在宝安区乃至深圳市影响巨大,也成了凝聚本地居

民心气,联结源出本土的港澳台同胞的文化纽带。该活动于 2010 年列入宝安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 年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 年 4 月入选

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它像是一面巨大又开放的围墙,在边界之内把尽可能多的

事物吸纳进来。

第100页

098 目的地 书都 郭海鸿 :在这里书写一个人

的来与去Person's \"Come and Go\" Guo Haihong: Here to Write a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