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06册

发布时间:2024-1-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唐朝诗人06册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9 页狂放不羁爱自由的一生王翰出身于豪门望族,山西太原王氏,家底殷实。豪门富少从来不识愁滋味,养成了放荡不羁的个性。王翰小时候就聪颖过人,才华超群,别人参加科考为功名,他参加科考只为证明自己。公元 710 年,王翰进士及第后,做过一段时间的不入流的小芝麻官,他觉得没意思,哪有呆在自己家里舒服啊,豪门阔少王翰就干脆回了太原老家了,过起了躺平的生活。当时的并州(今天的山西太原)长史张说的很欣赏他的才气,总是对他“礼接甚厚”,他也就时常不好意思,为这位张大人写了不少乐府词曲,还请他吃饭喝酒,亲自在酒席上又唱又跳,那目的其实也有两个,一是表达自己的谢意,二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没两年,张说升任三品的兵部尚书,提拔王翰做了个九品秘书正字的小官。不久又找了个机会,一下子把他提为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后再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驾部”是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员外郎是个副职,基本也由文职人员担任,所以不忙不闲的,有时间作诗写文章。王翰是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时,作了不少诗,但是很遗憾,他的诗作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传下来只有十四首零两句半。其中最经典的就是... [收起]
[展开]
唐朝诗人06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9 页

狂放不羁爱自由的一生王翰出身于豪门望族,山西太原王氏,家底殷实。豪门富少从来不识愁滋味,养成了放荡不羁的个性。

王翰小时候就聪颖过人,才华超群,别人参加科考为功名,他参加科考只为证明自己。公元 710 年,王翰进士及第后,做过一段时间的不入流的小芝麻官,他觉得没意思,哪有呆在自己家里舒服啊,豪门阔少王翰就干脆回了太原老家了,过起了躺平的生活。当时的并州(今天的山西太原)长史张说的很欣赏他的才气,总是对他“礼接甚厚”,他也就时常不好意思,为这位张大人写了不少乐府词曲,还请他吃饭喝酒,亲自在酒席上又唱又跳,那目的其实也有两个,一是表达自己的谢意,二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没两年,张说升任三品的兵部尚书,提拔王翰做了个九品秘书正字的小官。不久又找了个机会,一下子把他提为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后再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驾部”是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员外郎是个副职,基本也由文职人员担任,所以不忙不闲的,有时间作诗写文章。

王翰是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时,作了不少诗,但是很遗憾,他的诗作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传下来只有十四首零两句半。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凉州词》。被王世贞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是写:一位将军在行辕里正喝着甜美的葡萄酒,这个时候,探子来报说:将军,敌军打过来了。

这时催他披挂上阵的琵琶声已经奏响。他放下

酒杯,跨上战马,感到酒劲儿有点上来了,摇摇晃

晃的,他对身边的同僚们开了句玩笑说:说不定我

是醉倒在沙场上的,而不是被敌人打死的,即使是

这样,你们也不能笑话我,因为自古到今,本来在

战场上就没几个人能回来。

“醉卧沙场君莫笑”诗人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是进一步写出了豪迈豁达的英雄气概。有才的人一般都会恃才傲物。王翰文章写得好,诗做得不错,为人也很狂放不羁,通俗点讲就是有点目中无人。所以他在朝中的人缘很差。

第5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0 页

当时张说身边有一个文人兼官僚的小团体,其中就有张九龄、李邕、许景先、韦述、袁晖等人,王翰自然也包括在这个团体内。他们闲来无事就搞了个百家排行榜。这个榜单太不公平了,像张说、李邕、王翰等人,均排在一等里面,而许多被公认为才华出众且知名度很高的人皆被排斥在名单之外。这件事干得就有些遭人恨了,所以说是“莫不切齿”。王翰是因张说的提拔而升的官,后来张说接二连三地被贬,他也就跟着被贬了。张说被罢了丞相后,王翰也被贬为六品的汝州长史,被支到河南。没多久看看贬的还不够,就再贬成从六品的仙州别驾。

王翰到任后,索性破罐破摔,更加狂放不羁,天天邀五邀六地聚一帮文人墨客,又打猎又唱堂会的,好不开心。当时的知名文士祖咏、杜华等人也都是他的座上客。那杜华的老娘崔氏特别羡慕有钱又有才的王翰,经常对儿子说,“我听过古代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如今我看咱们还是搬家去和王翰做邻居吧,你只要能和王翰在一起,我心里就踏实了。”听听,这都是怎么了,跟谁做邻居不好,偏偏选王翰。这样一来,可就有人反映打小报告了,意见反馈到朝廷,结果再贬王翰为道州司马,道州在当进是偏远地区,一下子把他从河南支到了湖南。据说王翰在赴任道州途中逝世了。

如果没有涉足官场,王翰一生可能都是一个旷达恣意的诗人。然而不如官场又怎么有机会去到要塞边疆,看到那儿的悲欢离合、铁马冰河。当然也就不会有《凉州词》了。这些经历影响着他,也造就着他。

纵览王翰一生,过了太多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日子,早年间只知及时行乐,饮酒寻欢,若不是遇到张说等人,或许王翰会逍遥至死。有人说王翰一辈子,醉生梦死的日子占了十之七八,是个放浪形骸的浪子,可往往这样的人,总是很难被定义。王翰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第5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1 页

第17 篇王之涣姓名 王之涣 字号 字季凌生卒年 688 年-742 年 成就 诗人、作家籍贯 唐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门荫入仕代 表 作

登鹳雀楼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理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B.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近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远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C.“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D.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3.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答: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第5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2 页

代 表 作

凉州词二首·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理解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既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答: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5.“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的孤寂处境。6.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什么?答:春风暗指朝廷的关心,是关外将士乡愁和凄苦下,所期望的那种温暖的关怀。

第5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3 页

旗亭赌诗的最后赢家在古代,很多官员可以光明正大地让子孙走后门做官。诗人王之涣就出生于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都能继承官位。王之涣成年时,父亲已经去世,当他准备找工作时,可以走后门的只剩基层公务员了,并且还得等别人的职位空出来,才能去补缺。

王之涣将近三十岁时,终于有了职位空缺, 他成了衡水县一名文书。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职位低,可王之涣的才华此时已经展露无遗。他写的诗文就像一把放大镜,总能出乎人们的意料, 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比如古人在送别亲友时,往往喜欢折断柳枝相送, 所以诗人经常用杨柳表达离别的愁苦。王之涣却把离愁隐藏在了抱怨里: 最近想找个柳枝送人真是太费劲了,估计是在这儿送别的人太多了,把柳枝都给折光了。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送别》

才华出众的王之涣,常被邀请去参加宴会。文人们聚在一起,往往会写首诗纪念一下。宴会上写的诗,要么说主人招待热情,要么刻画宾客的豪爽,最多的还是直接表现当时的开心和喜悦。王之涣也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但是他的角度却非常刁钻。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宴词》长长的堤岸伴随着碧绿的河水绵延到远方,田间的小溪汇入漳河一同流淌。不要听那催促小船离开的声音,这飘落着桃花的溪水太浅,承载不了小船满载的离愁。这就好比假期一家人去游乐场玩儿,别人都是兴高采烈地从入口进去,结果有个小朋友一进门就哭丧着小脸,别人问他怎么回事儿,他回答说:“我可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一想到晚上得回家我就特别难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王之涣深知这个道理。王之涣的诗,就好比他手中的剑,寒光乍现,锋利无比。每次王之涣比武出手,你以为他会刺向对手的心脏,实际上剑锋却只是轻点一下对手的额头,让人躲闪不及又心生佩服。当时他的领导是衡水县令。县令非常赏识王之涣的才华,觉得王之涣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能不能做大官是皇帝说了算,能不能做家人自己就可以决定,于是县令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此时的王之涣不仅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还成了上司的乘龙快婿,自己又出身名门,文采飞扬,前途本应一片光明。一些小人看到他如此得意,眼红得不得了,整天变着法地诬陷他。终于有一

第5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4 页

天,王之涣受不了了,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我们不知道,王之涣的妻子作为县令的女儿, 是否和父亲一样仰慕王之涣的才华,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作为妻子的她,一定非常坚定地认可王之涣的为人。因为王之涣辞官后,做了十五年的无业游民,这必然离不开妻子的支持。王之涣也将“游民”进行到底,彻底放飞自我。这十五年里, 他一边游历盛唐的大好河山,一边更加努力地钻研文学。他游历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他的老家山西。山西运城黄河边有座鹳(guàn)雀楼,王之涣登上高楼,眺望黄河。他经历过工作的不顺,也感受到了亲友的温暖。被小人陷害的他,非但没有哀怨,反而心胸豁达,斗志昂扬。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也必将一直被人们传诵下去的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站在高楼之上,好像人生的苦闷与困境都随

着眼前开阔的景象而烟消云散。我们是不是也应

该像王之涣那样,为了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胸

怀,不断向上攀登。

王之涣还去到大唐国土的边境,写下了许多

关于边塞的诗。因为都是边塞诗人,而且名气都

很大,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成了朋友。

相传在一个冬日,天气寒冷, 他们三个聚在一起,想喝点儿酒暖暖身子。唐朝时,酒楼上会悬挂旗子当作标识,所以当时又把酒楼称为旗亭。三人来到一座旗亭喝酒,恰好有个戏曲班子在这里聚餐,奏乐唱歌。

古代的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名气大的诗词谱上曲后传唱开来的。王之涣他们三个名气难分高下,也想借此机会较量一下,看看到底谁的诗最厉害。他们约定,谁的诗被歌女唱的次数最多,谁就是三个人里最出色的诗人。

第一个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王昌龄用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二个歌女唱的是高适的诗。高适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高兴地说道:“我也有一首啦!”等到第三个歌女唱完,王昌龄忍不住自己的兴奋,一边在墙上画第二道,一边说:“我都已经两首了,看来我才是最出色的那个!”

本来以为自己的诗传唱最广,没想到一败涂地, 没有一首自己的诗,王之涣非常郁闷。这时, 他的余光扫到一个还没有上场的歌女。那歌女不仅长得漂亮,气质也非常出众。

第5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5 页

王之涣一下子提起了劲头, 指着那位歌女对朋友们说:“之前的歌女都是些小丫头,也就会唱点儿通俗的,高雅的她们肯定都不会。如果这个最漂亮的歌女出场,唱的还不是我的诗,我愿赌服输,这辈子再也不和你们争高低。可如果唱的是我的诗,那你俩就拜我为师好了!”三人说笑着,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歌女缓缓走上台, 随着伴奏, 开始演唱: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女将王之涣的《凉州词》唱得极为出色,在场的人都被这歌声打动了。王之涣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大声说道:“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戏班子的人回过神来,一打听才知道,三位大诗人就在眼前。王之涣也以一曲定胜负,成了这场旗亭赌诗的最后赢家。盛唐时期的安宁祥和,离不开边塞上军人们舍生忘死的拼杀,可似乎没有人记得他们。人们喜欢《凉州词》,并不是因为感激将士们的热血付出,而是唐玄宗曾经收到过来自边境凉州地区的曲谱。皇帝本人非常喜欢听《凉州曲》,命令官府的音乐机构填词演唱,一时间,整个唐朝都流行写《凉州词》。

无畏的军人们拼命守护着凉州等边关要塞, 但是因为皇帝的喜好,人们却用《凉州曲》作为自己休闲享乐的伴奏, 这显得十分讽刺。万幸的是,唐朝还有像王之涣这样的边塞诗人,他们记录了真实的边疆——没有风花雪月,只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他们也记录了那群不该被忘却的军人。这些盛唐的守护者,在玉门关外感受不到春风。王之涣后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蓟州地区住过一段时间。这里远离中原,别说古人和来者, 就是朋友也很难见到。有一年重阳节,家里来了朋友,这次聚会十分难得,但一想到马上就要分别,王之涣又开始伤感起来。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九日送别》五十多岁时,王之涣在朋友的反复劝说下重返官场,可惜上任几个月后,他就突发疾病离开了人世。

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六首,但首首精妙,其中的《登鹳雀楼》《凉州词》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王之涣也凭借区区几首诗作,和高适、王昌龄、岑(cén)参一起,被人们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第5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6 页

第18 篇孟浩然姓名 孟浩然 字号 字浩然,号孟山人生卒年 689 年-740 年 成就 山水田园派诗人籍贯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张九龄招致幕府代 表 作

春晓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阅读理解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

B.“处处闻啼鸟”一句表现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昨夜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轻风细雨声。

D“. 花落知多少”,诗人知晓庭院里盛开的花儿被摇落了多少,隐含着诗人惜春的心情以及无限遐思。

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可谓家喻户晓,。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作于湖北襄阳的鹿门山,当时,诗人是一位山中隐士。难怪,也只有身处“慢生活”中的隐者,才有那样闲适的心境,去对大自然“侧耳倾听”。

走进鹿门山,仿佛了尘世的喧器。远眺山峦环抱,( 甲 );近看溪流潺湲,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乙 )。在这大自然的音响中,脚步不觉放慢了许多,每隔一段路程,都可邂逅一段典故、一处风景,让你驻足流连,在更纯净 、幽雅的精神世界中。

孟浩然一直生活在政治清明的天宝末年以前,由于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幽静的自然环境,不仅仅使他成为了唐朝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且保持了清高的人格理想。浩然书院是他日常读书的地方。现在的书院为后人在故居旧址上复建而成,坐西面东,四进院落。院中种有诗人敬仰效

第5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7 页

法的松竹梅,松下有一石雕,孟公手握长卷,醉卧山林,畅怀淡然,,名为“白首卧松云”。①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深入人心 隔离 陶醉 惟妙惟肖

B.路人皆知 隔离 陶醉 栩栩如生

C.路人皆知 隔绝 徜徉 惟妙惟肖

D.深入人心 隔绝 徜徉 栩栩如生

②下面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①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③满目只见苍翠欲滴,两耳只闻鸟鸣不绝

④两耳只闻鸟鸣不绝,满目只见苍翠欲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由于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留静的自然环境,他不仅仅成为了唐朝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且保持了清高的人格理想。

B.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幽静的自然环境,使他不仅仅成为了唐朝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且保持了清高的人格理想。

C.由于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幽静的自然环境,不仅仅使他保持了清高的人格理想,而且成为了唐朝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

D.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由静的自然环境,使他不仅仅保持了清高的人格理想,而且成为了唐朝隐逸诗人的杰出代表。

3.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1)比较两首诗歌,说出它们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答:孟诗从听觉角度描写春天景色,重点写的是鸟啼声和风雨声。王诗描绘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用“红”“绿分别描绘桃花和柳条,以“含宿雨”写出桃花被雨滴滋润的形态,以“带朝烟”写出绿条笼罩在朝烟中,袅娜迷人。(2)结合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说明他们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第一首因有“风雨声”而问“花落知多少”,表现诗人惜爱春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首有“花落未扫、山客犹眠”的词句,表现诗人追求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第6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8 页

代 表 作

过故人庄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乡村田家玩。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还要来君这里观赏菊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阅读理解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答: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第6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9 页

仕途与田园的选择人生孟浩然也是一个酷爱睡懒觉的人。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睡过头了,都会担心被责骂,年轻的孟浩然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富足的书香门第,从小读书学武。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少年时却从来没想过要去考取功名。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喜欢悠闲的田园生活。襄阳附近有一座鹿门山,二十岁左右时,他上山游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他和好朋友一起上山隐居起来,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孟浩然可没听进去。在山上隐居的他,既不用担心睡懒觉上学迟到被父母老师责骂,也不用担心上班迟到被老板扣工资。一个春天的早晨,睡梦中的他被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吵醒,睁开眼一看,太阳都已经晒屁股啦!看到昨夜的风雨打落了许多花瓣,他不慌不忙地写了

一首诗,记录下这番风景。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还是个吃货。不过, 他钟爱的可不是什么山珍海

味,而且一般人请他吃饭他都不去。但是有一天,一个朋友请孟浩然吃饭,特意告诉他准备了丰盛的农家菜。孟浩然一下子来了精神,动身前往朋友的田庄。一路上美景相伴,翠绿的树林围绕着小小的村落,青山隐隐约约地横斜在村外。到了朋友家,他们挨着窗户坐着,窗外就是打谷场和菜园。

孟浩然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他们没有谈论国家大事,也没有聊到诗词歌赋,两个人一直在研究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农夫。吃饱喝足后,孟浩然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他和朋友约定,等到重阳节时他一定会再来拜访,到时候两人一边赏菊一边喝菊花酒。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隐居的生活就像没有留作业的假期一样, 虽然过得悠闲惬意,时光却飞快流逝。曾经陪孟浩然一起隐居的好朋友也下山做官去了。唐朝做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被大人物推荐。

第6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0 页

孟浩然觉得自己不能一直当宅男,那就干脆去全国各地转一转,拜见些大人物,看看他们能不能推荐自己。

从湖北出发,孟浩然一路到了江南。在旅途中,他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白。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几岁,两人却没有一点儿代沟,在扬州相遇以后,他们成了一生的好朋友。李白后来写诗说“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就是说自己非常欣赏孟浩然,孟浩然品行高洁,风流倜傥,天下人都知道。

可孟浩然的求职之路并不顺畅。他拜见了很多官员,却一直没有得到赏识。唐玄宗有段时间在洛阳办公,孟浩然听说后,还特意去洛阳待了三年, 但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着。孟浩然这时又生了病,只好回襄阳老家养病。

除了鹿门山,襄阳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岘(xiàn)山,因为离家不远,孟浩然和朋友们也常去岘山游览。山上有一座羊公碑,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西晋军事家羊祜(hù)而立的。当年羊祜镇守襄阳时,经常去岘山登高,饮酒作诗。有一次,他对同游的人说:“一定有很多才华出众、见识不凡的贤能之人,像我们一样来这里登高望远。可如今他们都已经被岁月埋没,无人知晓,这真是悲哀。”

孟浩然看到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话,这话像是说给自己听的一样。自己明明才华出众,名满天下,想找份工作却这么费劲。孟浩然读完羊公碑上的文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没有就此放弃,既然求人举荐这条路走不通, 那就干脆直接去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八岁那年,孟浩然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抵达长安后,孟浩然的诗作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赞赏, 大诗人王维也是其中的一个。唐朝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很多,其中写得最好的就是孟浩然和王维,被人们并称为“王孟”。两人诗作风格相近,彼此欣赏,很快就成为知己。王维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个画家,他觉得光看孟浩然写的诗还不够,还亲自为他画了一幅画像,这样就像能随时看到孟浩然一样。

可是没想到,这次考试,满腹才华的孟浩然居然落榜了。传说有一天,他去找王维抱怨,唐玄宗突然到访。这可吓坏了孟浩然。毕竟,自己抱怨来抱怨去,归根到底是说皇帝有眼无珠。万一被皇帝听见了,自己不仅官做不成,说不定连小命都难保。情急之中,他躲到了床底下,害怕得浑身发抖。

第6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1 页

唐玄宗进来后,见王维神色不对, 就问他是怎么回事。王维也不敢隐瞒,只能如实上报。皇帝也听说过孟浩然,却从来没见过,就把他从床底下叫出来,让他读首诗来听听。这可是孟浩然盼了多少年的机会, 现在皇帝就站在自己面前,他马上开始吟诵起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本是想表达自己希望被赏识的意愿, 顺便夸一夸唐玄宗是贤明的君主。可是皇帝听了“不才明主弃”后非常生气,直接反驳说:“你也没跟我说过你想当官,我都不知道这件事儿,哪里谈得上弃用你,现在反倒怪上我了!既然你这么想隐居,那我就成全你,回你的襄阳老家去吧!”

孟浩然本想含蓄地拍拍马屁,结果却拍到了马腿上,估计自己这辈子是没机会来长安做官了。临走之前,他想到今后可能也没机会再和王维见面了,于是写了首诗留给王维做纪念。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离开长安后,回到了襄阳。他在江南有很多朋友,朋友们都热情地邀请孟浩然去做客,于是孟浩然去江南游玩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也有朋友想推荐他做官,但孟浩然知道唐玄宗还没消气,担心连累朋友, 全都拒绝了。

直到孟浩然结识了当朝宰相张九龄,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要来了。这一次,孟浩然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他准备向仕途发起最后的冲锋。

第6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2 页

不入仕途,咱归隐田园在古代,现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北部的长江沿岸一带,有一大片湖泊沼泽,被称为云梦泽。后来随着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堆积,云梦泽的面积不断缩小。而随着大量江水流入长江南边地势较低的洞庭湖,洞庭湖的面积越来越大,在唐宋时期,已经号称“八百里洞庭”。作为古云梦泽的近邻,洞庭湖经常被冠以“云梦泽”的名号。孟浩然就是在这里,为走上仕途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名中的张丞相,指的就是唐朝著名的宰相

诗人张九龄。四十多岁时,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城。都说时间能抹平一切,孟浩然觉得唐玄宗应该已经消气了,所以想再来碰碰运气。经过王维的介绍,孟浩然在长安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张九龄。

这次长安之行依然是无功而返,孟浩然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没过多久,当他抵达洞庭湖畔时,听到张九龄升职成了宰相的消息。之前被人推荐失败,可能是关系不熟,也可能是别人的官位不够高。孟浩然觉得这次应该给张九龄写封信,一方面表达祝贺,一方面希望他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求人引荐和向别人借钱差不多,他觉得这事儿有些张不开口,所以在诗里写得非常含蓄。据说唐玄宗读了这首诗后,十分纳闷,孟浩然明明能写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浩大的诗句,为什么当初偏偏要读“不才明主弃”给自己听。诗虽然写得很好,最后却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想要当官却找不到门路,那就接着去游山玩水吧。孟浩然有很多朋友,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朋友写诗。就像现在人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发个朋友圈和朋友分享。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第6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3 页

他在诗里告诉朋友,建德这个地方虽好,自己却更喜欢扬州,毕竟那里朋友多。在建德,他发的朋友圈可不止这一个。

有一天,孟浩然乘船经过建德江,太阳快下山了,小船就停在水雾弥漫的沙洲边过夜。日暮时分,漂泊在外的诗人又新添了一份忧愁。眼前一片旷野,远处的天空似乎比树木还要低。离家在外,朋友们也没有一个在身边,此时和他最亲近的, 就只有清澈江水里倒映出的月亮了。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上面这两首诗都是在晚上写的,看来孟浩然不仅爱睡懒觉,还喜欢熬夜。孟浩然有时候还会去寺庙里做客。有一次,朋友丁大和他约好了去庙里住宿。直到太阳落山,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焦急地在庙外等待。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他等得花儿都谢了,朋友还没来。即便被放了鸽子,孟浩然还是选择孤独地等待。相信丁大看了这首诗后,一定会觉得不好意思。

孟浩然给张九龄写下那封含蓄的求职信后,没过几年,张九龄这个宰相被朝廷罢免,来到荆州做长史。这时的孟浩然正好玩了一大圈后回到了襄阳。荆州离襄阳不远,张九龄邀请孟浩然做自己的幕僚。幕僚不是国家公务员,相当于张九龄自己雇用了孟浩然。但是一想到能和朋友在一起,孟浩然还是非常开心,欣然前往。

似乎上天偏偏要和孟浩然作对,还不到一年, 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他再次回到老家养病。病情严重时,他几乎不能平躺,只能趴在床上,农活也没法干。孟浩然本就喜欢游览山水,侍弄田园,天天趴着不能出门,让他非常苦闷。他经常写信给朋友,期待着友人们能来探望,陪自己说说话。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第6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4 页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朋友们知道后,纷纷来探望孟浩然。除了朋友,很多仰慕他的人也前来拜访。按理来说,朋友来了应该好酒招待, 可是医生不让病重的孟浩然喝酒,哪怕在他最喜欢的重阳节也不行。古代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酒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可以光明正大地约朋友喝酒,不醉不归。孟浩然曾在诗里写道,“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就是问朋友什么时候带着好酒来找他,重阳节那天必须得一起喝酒,喝醉为止。

这么喜欢和朋友举杯畅饮的孟浩然,长时间滴酒未沾,可把他给憋坏了。孟浩然五十一岁那年,王昌龄路过襄阳,前来拜访他。这时的孟浩然身体已经渐渐恢复,看上去都快痊愈了,于是把医生的嘱咐当作了耳旁风,和王昌龄一起举杯畅饮。

两个大诗人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也有喝不完的酒。可惜这次孟浩然喝得实在太多了,后背的毒疮突然复发, 医生也没能抢救过来, 孟浩然的人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第6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5 页

第19 篇李颀姓名 李颀 字号 字号不详生卒年 690 年-751 年 成就 边塞诗人籍贯

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

735 年进士代 表 作

古从军行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阅读理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由“白日”到“黄昏”,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士兵行军生活的辛苦。B.三四两句用刁斗声和琵琶声渲染了——种悲凉的氛围,烘托边塞环境的艰苦。C.本诗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连胡人与胡雁都难以忍受。D.诗歌最后两句运用典故, 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也突出了汉武帝的`赫赫战功。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战争残酷,但是收获很小。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辛,有家难回。讽刺当今皇帝的好大喜功。作者借古讽今,借汉武帝来讽刺当时的玄宗皇帝用兵。

3.“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答: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第6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6 页

弃官归隐,壮游各地李颀这个诗人的名头,在今人的心中似乎并不十分响亮。的确,盛唐诗人中赫赫有名者比比皆是,李白杜甫自不待言,其余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等,都是时人尊崇后人仰慕的大家。

李颀的声名并不响亮, 他是边塞诗人,可人们熟悉的也就高适、岑参几人而已,要说哪篇边塞诗好,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定在其中,远数不到李颀这儿来。

他不但生卒年不详,连是哪儿人都不知道,有说河北赵县,有说河南颍阳,也有说是我们四川三台的,这李颀实在是显得落寞得很,我们只能从他的诗歌中,捋出一个大致的经历。他写有一首《缓歌行》,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小时家中还是很富有的,但因为“结交杜陵轻薄子”,搞得倾家荡产。后来折节读书,46 岁时高中进士,功成名就,得到皇帝的接见,达官显贵刮目相看。

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长安陌上退朝归。五陵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虽然他自己说在京城交结的都是一帮屑小,其实不然,

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一些了得之人的身影,如王维、王昌

龄、高适和綦毋( qí wú)潜等一大批声名远播的文人,甚至

还有一些如房琯这样后来任宰相级别高官的人物,可见他的

才能也是受到当时人们认可的。

金榜题名后的李颀原以为可以一展宏图,他被外放新乡

县尉,可李颀对这公安局长的职位不感兴趣,勉强呆了几年

也没见朝廷有动静,于是,甩手不干了。

这个副县级位置是授予一般进士的最低官阶,也就是进

入仕途后的起步之必须,绝大部分进士都是从这一官阶上起步的,按说只要不犯错误,一般最多三年便可获得升迁。

但李颀也许是等不及了,也许是厌恶了这为官,反正他也不缺这升斗俸禄来养家糊口,于是,旧态复萌,弃官归隐,壮游各地,将自己的身影隐入那山水之中。

第6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7 页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他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因在少室山一带建有“东川别业”,故人称“李东川”,后来的行踪便少有人知了。

男儿事长征, 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 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 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这首《古意》是李颀所作的一首古体歌行, 全

诗十二句, 分为前后两截, 前六句风流潇洒, 勇猛刚烈; 后六句则沉郁悲伤,将戍边将士思乡的情感, 借着白云和羌笛如泣如诉地——道来, 令人伤感不已。稍稍感觉有些突兀的是这突然出现的“辽东小妇”,按说这是一个欢娱的场合,可这并不是“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情景,亦有别于“醉卧沙场君莫笑”的酣畅,而是这羌笛引出来“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故而后人评价道,“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李颀并没有真正去过边塞,他传世的边塞诗虽然只有五首,但却是以边塞诗人的身份而名扬,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是将他和高适、岑参、王昌龄一起,并称为“高岑王李”,可见他的边塞诗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

同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相比,李颀的边塞诗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最全面的,既有盛唐建功立业觅封侯的进取,又有对战争残酷的反思; 既有对好大喜功的讽刺,又有对戍边将士有平待遇的愤慨,可以说他的诗作是最能代表军旅生活的时代画卷。李颀现存诗百余首,也算不少了,但他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总觉得起伏不定,忽上忽下的没个定论,虽然总体来,他的诗作无论在历代唐诗的选本中的数量至少是排进前十位的。在唐代时,他的名气很大,如果排一流诗人的话,他应该是位列其中的,而到了宋朝就小了很多,也许他的作品不太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但及至明代,在前后七子的鼓吹下,李颀在诗界的影响便扶摇直上,几乎到了封神的地位,真是让人啧舌不已。有点奇怪的是,这时的人们高赞李颀的并不是他的边塞诗,而是他的七律。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首《送魏万之京》的律诗应该是李颀的代表作了,从格律上看,对仗极其工整,这是一首

第7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8 页

非常完备的律诗了,李颀是魏万的前辈,所以,这诗是对后辈勉励的差别嘱咐。前六句以景衬情,叹相见匆匆,愁绪满满,鸿雁悲鸣,秋凉近寒,关山远,云中愁,黄叶飞,落英渐,诗中显见的是一派的凄凉情感, 将作者不忍作别的心理倾诉到了极致,最后两句才是寄托和希望,读来颇令人伤感。

“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 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这是《唐才子传》中对李颀的评价,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被时人所重,真不是白给的。

家境富裕,如李白般鲜衣怒马的狂放不羁; 翻然醒悟,如陈子昂一样的青灯苦读终金榜题名; 厌弃世俗,他象王湾一样的弃官归隐而赏山乐水; 求仙问道,他同张志和一样,踏遍青山人未老,将身影溶入那苍茫的云海,在人间只留下一个闪影便匆匆离去。李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有着太多传奇和故事的才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世间似乎容不下他的仙风道骨,他轻轻地一挥手,在安史之乱前告别了盛唐的繁荣,幸哉幸哉!

第7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9 页

第20 篇王湾姓名 王湾 字号 号为德生卒年 693 年-751 年 成就 诗人、作家,词翰早著籍贯 洛阳(今河南洛阳) 712 年进士代 表 作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理解

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诗表现了诗人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3.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答:“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4.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答: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日月流转,岁月更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5.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第7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0 页

甘于平凡才是不凡1300 多年前的某一个清晨,青年才杰王湾眼睛里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宁静悠远的舟旅晨景。他已经不止一次地经留这一片江岸,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旭日江岸,他心潮涌动。只不过古人对心中的浪漫向来不吝多言,他用短短 40 个字寄托了这一刻他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文字真的是这个世间最美的符号,也是这个世

间最具生命力的存在。平平淡淡的 40 个字符,加

入了诗人的情感熔铸,就变成了一首可以吟唱千古的

隽永小诗。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千年以前,北固山下潮平江山阔的不朽画卷,而旅人王湾那淡淡的思愁,也在唇齿间轻轻地扣动着你的心扉。

一首《次北固山下》最受赞誉的是它的次联和颈联,尤其是他用词的精准达意向来被视作炼字的典范。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天色将明未明,时光的交错,总是让人有更多的思绪。“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怎不叫人感慨万千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江上红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在新与旧、前与后、新生与腐朽碰撞更替之间,欣欣然有着生的气息。

王湾少年及第之时,正是明皇李隆基掌权之初,这个雄心万丈的帝王将年号更改为开元,意欲励精图治开创大唐下一个辉煌。一百年的风云涤荡,一切都将进入全新的时代,王湾的这一首诗正让我们看到了孕育在其中的兴发与博盛。

据说此诗深得同朝名相张说的青睐,亲手题写悬挂在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王湾是妥妥的学霸。

他生于公元 693 年,公元 712 年进士及第,那一年他还不到20 岁。在唐朝进士可不是那么好考的。史料记载,唐朝 290 年,进士也不过6000余,平均下来每

第7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1 页

年能录取的进士人数在二十人左右。据《资治通鉴》208 卷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总数约 3714 万。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数则超过 20000 人,千人取一的比例,难度自行想象。

正是因为进士难考,所以唐朝流行一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你30 岁考上明经就已经很老了,但 50 岁考上进士,则还是算年轻的。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就是考了三次才考中进士的,那年他 46 岁,欣喜若狂,挥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王湾进士及第那年才 19 岁,应当得起天才之称。

王湾在考中进士后,授荥阳县主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现在的郑州荥阳县担任县委秘书一职,主要工作就是文书往来、印章管理和数据统计等内容。白驹过隙,时间一晃就到了开元五年(717 年)。

马怀素作为昭文馆的学士,向皇帝请示校正群籍,召博学之士,王湾当选。古书经过传抄、刊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

错误,所以校勘古籍是历代学者所看重的工作,当

然这项工作也非饱学之士不能完成。校完内府图籍

后,王湾又与陆少伯等一起编校丽正书院藏书。他

对南朝粱、齐以后的诗文集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

作。可以说,王湾这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编撰古

书上了。

在中国的文史图鉴里,王湾可谓名不见经传。他的一生经历简单、乏善可陈,现存诗作也不多,仅 10 首。通过他单薄的评传,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却投身编撰的淡泊身影。王湾同学是个聪明人,自始至终他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就为一朝登科。而在大多数文人的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之一就是为万民箸书,这是无数清高学子的隐藏职业目标。只不过是大多数人都日渐从志学中走失,最终奔向了权利的巅峰,而投身经史则变成了巅峰之后的一种退路。

可真正的巅峰,哪有什么退路,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多少治世能臣都逃不过功败垂成。有时候,甘于平凡,也是一种不凡。

第7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2 页

第21 篇丘为姓名 丘为 字号 字号不详生卒年 694 年-789 年 成就 诗人,擅五言,多写田园风物籍贯 苏州嘉兴(今属浙江) 743 年进士代 表 作

题农父庐舍 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这首诗描述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情感:隐含了诗人对宁静闲适、与世无争的生活向往。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阅读理解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诗写田园春色和农家生活,有一种怡然自得、朴素自然的独特风味。B.“东风”即春风,诗人发现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顿生感伤之情。C.湖上春早,田家不闲,三、四句上承春意,下启劳作,过渡自然巧妙。D.举目望去,沟渠流水淙淙,农人在田埂间耕耘,劳动场景令人赏心悦目。2.诗歌结尾两句别有意趣,请简要赏析?

答:结尾两句是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

3.“绿”字用的非常巧妙。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绿字形容词作动词,精炼传神,描绘出在不知不觉中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7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3 页

唐朝最高寿的诗人九十六岁高龄,在大唐诗人寿命表中,毫无愧色地名列榜首。时至今日,九十六岁仍然称得上长寿。他不仅超过了唐朝的许多人,还超过了现代的无数人。他就是唐朝最高寿的诗人丘为。心态好,目标坚定

自古以来,热血男儿都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志向。在大唐,参加科举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唐代科举基本是每年一次,一次最多录取二三十人,最少则只录取几人。由此看来,考中进士绝非易事。比如,我们熟悉的孟郊差点就从青年考到了老年,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考中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差点没激动疯。在科举这条路上,面对那么多次的失败,有人灰心丧气、羞于见人。有人则发奋图强、愈挫愈坚。

丘为作为一个和天才毫不沾边的人,参加了很多次科举也没有考中。但是他的心态并没有崩,尤其是在同他交好的王维和祖咏都考中后,还能保持了一个好心态,实属难得。据记载,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 年)考中进士,祖咏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年)考中进士。而他们的好朋友丘为,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却怎么也考不中。王维怕落第的丘为伤心,还专门写诗安慰: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诗歌的意思是:真叹息你又一次没有考中,更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你带的钱都花完了,回到家估计也只剩下满头白发了。太湖边上,你只有三亩田宅,难以想象你一个人凄凉地回到万里外的故乡的情景。都知道你很有才华却没人推荐你,我真觉得惭愧。这首诗中,王维充分肯定了丘为的才华,为他的落第感到惋惜,也为他一无所成的回到故乡表示同情。但是抗击打能力很强的丘为,并没有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气馁。他归乡苦读数年,终于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 743 年)考中进士。虽然比王维晚了二十多年,但是好事多磨,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件事情上,足可以看出丘为性格中的坚韧品质和很好的抗击打能力。谦虚礼让,没有是非

处于低处而不自卑,处于高出而不自傲,这样才是长远的人生。丘为就是这样的人。丘为考中进士后,就进入了官场。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从四品的太子右庶子。丘为年老退休后,回到自己家乡生活很低调。一般来讲,从中央部委退下来的干部,谁不在乡里威风凛凛,在地方官面前耍一耍威风。但是丘为没有。

丘为刚退休还乡时,县令大人去他家里拜访慰问。丘为丝毫不因为自己曾经是中央高干而在县令面前耀武扬威。他非常尊敬当地的父母官,充分显示出了为人的智慧。县令到达前,他弯着

第7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4 页

腰恭恭敬敬地等候。县令一到他就礼貌的拱手上前行礼问安。直到县令走后,他才敢落座。后来,丘为每次出门办事,只要骑马经过县衙,他一定下马牵着走过,而不在县衙门口骑马。就是这样的谦虚谨慎,使得丘为在乡里有一个很好的名声,没有是非缠身。孝顺长辈

丘为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相传,丘为的继母特别长寿,在他八十岁的时候还在。孝顺地丘为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半供养继母,余下的工资养育家庭。丘为对待继母十分孝顺,以至于感动了天地,他们家厅堂的台阶上长出了珍贵的灵芝。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孝感”,即行孝感天动地,将得到天赐的恩惠。

丘为的继母病逝后,有官员提出应停止丘为享

有的一半俸禄。但时任观察使的韩滉认为,给致仕

官俸禄,目的是惠养老臣,不能因为丘为的母亲病

逝而停止,只应减去春秋两季朝廷赐给的羊、酒。

发现身边的美

丘为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来看一首丘为的代表作。这首诗和唐代名作相比,艺术成虽逊色些,但是里面蕴含的道理,却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参考。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寻西山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要从山下走上三十里才能到达。我轻轻敲门却无童仆回应,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我想主人如果不是驾着柴车外出,就是到秋水碧潭钓鱼去了。我错过了与他见面的时机,空负了一片殷勤仰慕的心意。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荡涤我的身心和耳目。我虽然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了清净的道理。我自己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一定要和这位隐者相聚呢。这首诗中,丘为出于对隐士的友情或者仰慕,不惮艰劳专程去山中寻访,却没有见到人。按照常理,作者应该是无限失望、惆怅。但是诗人的心态却是格外的好,似乎比遇到收获还大,心意更为满足。

丘为淡忘寻隐不遇的失望,而是被新雨后的绿色,晚风中的松涛所吸引,感受到其中的美好,足见其幽情雅趣和旷达胸怀。

第7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5 页

第20 篇王昌龄姓名 王昌龄 字号 字少伯生卒年 698 年-757 年 成就 边塞诗创始和先驱籍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一说太原人

727 年进士734 年博学宏词代 表 作

出赛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阅读理解

1.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意思: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关。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2.有人誉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答:“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3.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塞。诗人用“秦汉时”修饰“月”和“关”,给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B. 第二句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归家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C.后两句既有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领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回味无穷。D.诗人先对边塞风光加以细致的描绘,再对征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把复杂的情感熔铸在四句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第7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6 页

代 表 作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冷雨在深夜落洒在吴地江天,早晨我送别友人,孤身一人面对着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仍旧如在玉壶之中一般剔透。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阅读理解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答: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一、二句两句。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写夜幕降临时苍茫的江雨和孤立的楚山,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伤感之情。

3.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4.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

5.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没有追求功名富贵的欲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6.“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也是暗喻作者低沉的愁绪如“寒雨”一般,绵延不断,难以解脱。

第7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7 页

七绝圣手王昌龄孟浩然因为王昌龄的到访,没有听从医嘱,二人把酒言欢,导致孟浩然旧病复发,丢了性命。探望孟浩然的名人不少,孟浩然为何在王昌龄这里破戒喝酒呢?当然是因为两人的关系足够铁。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是说他最擅长写七绝。绝句是一种每首只有四句、短小精悍的诗歌体裁。七绝就是每一句都是七个字的绝句。这种诗歌体裁唐朝之前就有,不过写的人很少,留下的名篇也不多。直到王昌龄的诗横空出世,七绝才成为唐诗重要的组成部分。盛唐时期,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纷纷投笔从戎,前往边塞,王昌龄也是其中的一员。刚到边塞时,王昌龄豪情万丈,想的都是立下赫赫战功,载誉凯旋。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给力的战友。有一次,前线军情十万火急,先头部队立刻出击,还没等王昌龄所在的大部队抵达战场,就已经传来胜利的捷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五》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昌龄发现战争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唐朝攻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与他一样意气风发、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友,有很多人已经化作白骨,永远留在了黄沙飞舞的边疆。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天夜里,明月当空, 士兵们聊起了天。王昌龄算是军队里的知识分子,士兵们逗趣地问他:“你书读得多,你说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啊? ”王昌龄指着要塞的城门,对他们说:“从秦朝灭掉六国,到汉武帝西征,这关城就一直在这儿。如今大唐这么厉害,不还是得靠咱们哥几

第8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8 页

个在这儿守着!哪怕秦皇汉武的士兵能活几百岁,活到现在,也得在这儿守着!”他又指了指天上的月亮,无奈地说:“从古至今,这月亮变过吗?当年不少人应该也像你我一样,对着月亮计算着离家的日子。可几百年过去了,这仗还是没打完。”

本来想解闷的士兵们听了这话,一下子愣住了,他们小声嘀咕:“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不打仗吗?”王昌龄来了兴致,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李广? 或者是卫青?”士兵们大字不认识一个,但也知道这两个人。众人凑到王昌龄身边,听他讲历史故事:“想当初,西汉的卫青奇袭龙城,大获全胜,七次出征,打得敌人屁滚尿流。飞将军李广就更厉害了,但凡有他在,胡人都得绕道走。要是能有这样的战神在, 敌人就不敢侵略边境, 咱们也就不用打仗,都能回家了。”“而李广、卫青,如今又在哪里呢?”

听得津津有味的众人,像是突然被风沙迷了眼睛, 慌忙低下头去揉。之后便是一片寂静,没有人再开口说话。因为他们知道,像李广、卫青这样的将军,只存在于历史中,而不是站在他们面前。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渐渐地,王昌龄认识到,只靠一腔热血,没法解决边境战事,他决定去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二十九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在国家图书馆当了个管理员。过了几年,还是没升职,王昌龄就去参加了“博学宏词”的考试。

“博学宏词”是唐玄宗设立的一种考试。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博学和擅长写文章的人。写文章对王昌龄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成功通过了考试,得到了升官的机会。他本以为能从此在朝廷施展拳脚,结果却被派到河南的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做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四十岁那年,王昌龄被贬到当时很偏远的岭南地区, 第二年得到特赦,可以北上返回长安。路过襄阳时,他去拜访孟浩然,结果却让孟浩然丢了性命。对此他非常自责,但他当时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比孟浩然还要冤。

回到长安的王昌龄以为这次能留在朝廷,可没

过多久,他又被派到南京做了一个副手。

盛唐时期的繁华都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南京当

时被称作江宁,算不上特别繁华。王昌龄有个好朋

友叫辛渐,路过江宁时来看望他。临别的时候,王

昌龄一直把朋友送到了镇江的芙蓉楼。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二人在此分开。辛渐问王昌龄,要是洛阳的朋友们问起你的近况,我该怎么说呢?王

第8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9 页

昌龄不假思索地回答, 让大家放心好了, 我还是我, 还是那个“一片冰心”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做了八年江宁丞,所以人们也叫他王

江宁。人们看到一个让岁月磨平棱角的老兵,一

个冰清玉洁的官员,一个广交好友的诗人。但命

运对他的折磨却并未停止,王昌龄被人诬陷行为

不检,被贬罚到更远的湖南。

王昌龄就像深宫中被帝王冷落的妃子,他的才华与抱负,他的孤寂与失落,也完全不被朝廷知晓。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的一片冰心不只是指他内心的清白,更是说他虽然遭受磨难,却从未对国家和自己失去信心。可他热爱的盛唐,他曾经守护的盛唐,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瞬间崩塌。年迈的王昌龄已经无法继续为国家战斗,战乱时期,他更需要去保护家人。他辞去了官职,准备还乡。不幸的是,路过安徽时,王昌龄被当地一个官员无情杀害。冰心玉壶,最终还是碎在了半路上。

第8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0 页

第23 篇王维姓名 王维 字号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生卒年 701 年-761 年 成就

盛唐山水诗派代表开创水墨山水画派籍贯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祖籍山西祁县 731 年状元代 表 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理解

1.山东是什么意思?

答:王维的老家在蒲州,华山以东,所以说山东。2.农历九月九日是( C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3.异乡是指( B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4.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5.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王维少年早慧,九岁时便能赋诗作文。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兄弟共五人,王维居长,诗题中的“兄弟”实指四位弟弟。少年王维曾在长安、洛阳一带游学,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第8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1 页

代 表 作

鸟鸣涧

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阅读理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B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3.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 C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答:静;以动衬静;

5.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答:闲适/愉悦;对大自然的喜爱。

6.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春涧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7.“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答: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第8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2 页

代 表 作

鹿柴(zhài)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阅读理解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答: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落笔先写“ 空山 ”,寂绝人迹,接着以“ 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答: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意境不同?(C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第8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3 页

盛唐时的别人家孩子他少年成名,才华横溢,诗、书、绘画、音乐,样样精通。他一往情深,壮年丧妻后再无续娶,孤独终老。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有“诗佛”之称。王维,字摩诘,这个名字是他母亲取的,他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维摩诘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富翁,但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有《维摩诘经》传世。‘维摩诘’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净名、无垢尘。

青年才俊

王维出生于山西名门望族,父族王氏,母亲崔氏属于“七姓十家”。作为长子的王维15岁前往京城,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

其中就包括让位于玄宗的宁王(立宪),这点比起

与他同岁的李白,境遇要好多了。

然而两年过去了,王维没有考上进士。这天重

阳节王维格外想家,他也不过是一个17岁的孩子呀。

于是有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十一岁这年,王维终于考上了进士,被任命为太乐丞,负责教授音乐舞蹈,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他与“唐代乐圣”李龟年能成为好友,应该与他精通音律有很大关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流落南方,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粉丝玄宗皇帝,唱起王维的《相思》(又名《江南逢李龟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龟年唱完一首,再唱一首,还是王维的诗。

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的这首诗,写到了李龟年的心里。正如诗中的妇人得不到出征丈夫的任何音讯,那种相思之苦痛彻心扉。李龟年再也没有见到唐玄宗,而他自己也在不久后郁郁而终。其实王维也想摆脱自己娱乐明星的身份。上任不久的王维,因为属下私自舞狮,用了只供给皇帝看的狮子,于是因“大不敬”王维被贬到了山东济宁。在济宁做仓库管理。很显然对王维来

第8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4 页

说太侮辱人了。过了几年,王维得以离开济宁,于是他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状态。王维开始了作为田园诗人引领盛唐文坛。这个时候王维和孟浩然,二人合称为“王孟”。王维写田园诗,得益于他同时也是以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仿佛是用画笔勾勒出一幅自然风光。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唐玄宗后来又任命王维为凉州监察御史(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廷),在边关巡视检查,也要慰问将士,有一天王维轻车单骑去居延(今甘肃张掖北)慰问,莫名的悲凉油然而生,多好的才华如今只能一个人如蓬草一样在边关飘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田园、塞外,王维自如切换,画作、歌曲又声

名远播,算得上是盛唐杰出的文艺青年。这么杰出的青年,在参禅方面也有所成。诗佛王维

唐太宗与武则天都非常推崇佛教,《西游记》就是以当时唐玄奘西去取经为原型的。很多诗人如孟浩然都受到了不少佛教的影响。王维因为母亲信仰佛教,于是幼时就跟弟弟们一起信仰佛教了。他精通佛学,诗带禅意,被称为“诗佛”。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他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王维的禅心与禅趣。

王维非常喜欢在诗里加入“空”这个字。借鉴佛教所有“四大皆空”。

第8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5 页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王维常年素食,修佛但不避世,十五岁就出来闯荡的王维交了很多朋友,比如孟浩然、李龟年、张九龄等。有聚就有散,朋友离别就要写诗,在唐朝这些文人之间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天清晨王维在渭城就送别了自己的朋友元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

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

约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咸阳古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王维幼时丧父,少时离家,三十岁妻子又去世,往后三十年,王维都是独身一人。现在看来王维真真是纯爱战士。山水田园的闲适让王维走出了伤痛,之后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张九龄。张九龄提拔他坐了右拾遗,专门给皇帝挑刺儿。

唐玄宗后期渐渐迷失在声色犬马之中,时任宰相的张九龄直言进谏被罢相,贬往荆州。王维写了一封信给他。

寄荆州张丞相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谏于皇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朝局渐渐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维思念恩公和过去朝政清明的时代。唐玄宗和李林甫很不爽,于是把他排挤出了朝廷。于是有了他的边塞诗。

第8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6 页

免死金牌

四十岁以后王维在长安稳定下来。他很开心张九龄回信称他为知己。几年后张九龄去世,王维想起了曾经归因山林的冲动。父亲、妻子、恩师,以及好友孟浩然相继去世,王维于是在蓝田辋川山谷(陕西秦岭的终南山下)买了一套二手房“辋川别业”专心侍母。这期间王维虽然作为国家官员,朝廷安排了寓所,但王维更喜欢去“辋川别业”。不时邀请朋友来饮酒作诗,裴迪是来的次数最多的朋友。

裴迪此时在终南山隐居,所以经常找王维蹭饭喝酒。裴迪性格狂放,有一次喝多了放声高歌。王维用诗歌将这段记录了下来。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别业现在已经无迹可寻了,不过我们可以从王维与裴迪各写的《鹿柴》诗中,大致了解下那里的景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母亲去世后,王维人到中年,逐渐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世俗追求。王维将母亲安葬在“辋川别业”一部分改成的寺庙旁,开始了三年的“丁忧”。

丁忧期满,王维又回去上班,只向安安稳稳待到退休,然而这时候“安史之乱”发生了。王维没跑出长安,被俘虏了。叛军让他做官,他偷偷吃了药上吐下泻,装作有病,可是安禄山还是把接他到洛阳做了给( jǐ )事中,就是做顾问。朝廷的官员给叛军做官,这可是死罪。幸好王维一首诗救了他自己的命。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被关押在菩提寺,好友裴迪来看他,告诉他叛军在凝碧池边设宴,欣赏歌舞表演。宫廷

第8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7 页

乐师们刚开始演奏就声泪俱下。叛军不让大家流泪,拿出武器恐吓,有个乐师叫雷海青,当场把乐器摔了个粉碎,结果被杀害。这首诗说明王维是被迫的,仍然心怀大唐正主。玄宗皇帝跑到了四川,太子李亨继位,称唐肃宗。肃宗第二年就收复了长安洛阳,王维由于在叛军中做官获罪。他的弟弟王缙( jìn)带着诗来像唐肃宗求情。王缙在平判中有些功劳,甘愿放弃功劳职位,只为给哥哥赎罪。

唐肃宗终于开恩,王维留住了生命,弟弟王缙削功革职离开长安。王维在最后的几年努力工作,官至尚书右丞。761 年他请求皇帝削去自己的职位,让弟弟回长安。最后的日子他弥补了自己对弟弟的愧疚。五月份,王维写信给亲友们一一告别,七月安然离世。

第9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8 页

第24 篇李白姓名 李白 字号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卒年 701 年-762 年 成就 诗仙

籍贯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

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

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

742 年供奉翰林代 表 作

望天门山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阅读理解

1.诗人用 断 、 开 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流、回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2.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 “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B. 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C. 本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D.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

3.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即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怎样的联想?答:天门山本为东西二山,诗人这样处理,就使读者不由得感到楚江奔涌的气势之大:那天门山就像是被楚江的怒涛冲成了东西二山一样。4.“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答:“开”字,描写一泻千里的长江,势如破竹,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

第91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9 页

代 表 作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阅读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的 雄伟气势 。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3.诗中作者想象的内容是什么?

答:疑是银河落九天。

4.试说该诗用字精彩之处?

答: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化动为静,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飞字生动写出瀑布喷涌景象,落字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气势。比喻奇特,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又自然,新奇又真切。

5.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第92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0 页

代 表 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miǎo)远的天际奔流。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告别烟花:指暮春橄艳的景色 碧空: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唯:只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黄鹤楼;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故人的去向: 扬州 ;以及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剩一江春水。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答: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4.从写景的两句诗中看出怎样的画面?

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5.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从武昌这个西陲之地去繁华的江南扬州,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前程的远景充满祝福与憧憬,表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广阔情怀。

第93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1 页

一代诗仙的传奇人生李白是商贾出身,唐时不能参加科举。但他满腹经纶,壮志满怀,立志有一番作为。怎么办呢?得有人举荐。于是他寻找机会拜会大人物。

742 年 42 岁的李白找到了机会。83 岁的贺知章这天来到紫极宫参拜。恰巧李白也来到了这个地方,于是请求参见。贺知章虽未见过李白,但对李白的名字早有耳闻,于是高兴接见了他。李白向老前辈呈上一首《乌栖曲》,年过八旬的贺老一边痛饮一边吟诵,赞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大受鼓舞,又从诗袋中取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贺知章被这首《蜀道难》深深打动了,全诗读罢,激动不已,给李白狂点赞:“公非世间凡人,一定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谪下凡!”

“谪仙人”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号,正是老贺送给小李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贺、李这对忘年交在长安酒肆纵酒高歌,一时竟花光了酒钱。贺知章二话不说,手一挥,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将这一朝中高官才能佩戴的宝物拿来抵押,换酒钱。这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此后得到贺知章以及玉真公主的举荐,李白才得以入仕。

贺知章后来告老回家,747 年李白前往拜访,在得知贺知章已经去世后,李白端着酒杯,潸然泪下,写下了《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42 岁以前,李白游历山川,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作。有种说法是李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五岁时才随父李客迁到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十岁时已经熟读大量诗书。“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杜甫写李白的诗句。李白少年时,差不多 19 年的时间都在匡山读书。济南也有个匡山,就刻有这句诗。

李白成年后,知道自己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于是跟随裴旻学剑,李白的剑术也是了得。所

第94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2 页

作《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们能看出他的豪侠人格。

24 岁那年李白走出了四川,开始了他的游历人生。这时的李白意气风发,虽然此时还没有名气,但他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有所作为。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李白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欲望,几乎每个景点都写一首诗。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

50 岁李白隐居庐山时,又写了首《望庐山瀑布》,庐山从此驰名天下。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离开天门山,李白乘船沿长江而下。725 年,25 岁的李白抵达扬州遇到了孟浩然,孟浩然当时是个旅游达人,给李白推荐了不少好地方。于是李白开启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周边游。随着诗作的增加,李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727 年在湖北安陆经过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许氏。结婚没几年,李白踌躇满志,决定前往长安,建一番功绩。29 岁李白来到了长安,然而这次来长安,李白并没有实现梦想。好在结实了不少新朋友,离开长安之时,朋友们都来送他,李白写下了著名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选自《行路难》)。可以看出此时的李白虽然无功而返,但内心依然乐观,坚信以后会有机会。742 年唐玄宗将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他想要找一个文采飞扬的人专门伺候他,为他写诗。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李白的春天来了。这时候他在山东任城与第二任妻子生活在一起。在山东做农夫的日子,李白没少被奚落,笑他自恃才高,却无一官半职。接到唐玄宗的诏书,李白顿时扬眉吐气。写下著名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第95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3 页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来到长安,唐玄宗给了他最高规格的接待,甚至亲自调了一碗羹汤给他。唐玄宗认为李白才华超过了预期,任命他为翰林,让他常伴左右,以便给自己歌功颂德。有一天唐玄宗带着杨玉环赏牡丹,叫来李龟年唱词,但都是旧词,唐玄宗不满意于是派人找李白来写新词。这时的李白跟朋友喝得大醉,被人抬进宫里。李白写了一首清平调。期间李白还让杨国忠捧墨,高力士脱靴,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这可能也是后来李白一只得不到重用的原因,被高力士等人排挤了。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李白写诗是爱好,从政是他的初衷,然而唐玄宗并不给他这个机会。李白于是经常喝闷酒,从《月下独酌》我们感受一下李白当时的心境。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一待就是 3 年,眼看升职无望,只能做写诗赔笑的事儿,于是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选自《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眼看升迁无望,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于是向唐玄宗请辞。玄宗虽然舍不得,但依然不会提拔李白,于是就赐金放李白离开了。744 年李白又开始了旅途,一路上认识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高适和杜甫。他们三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结伴而行。比起高适和杜甫,李白更早认识孟浩然,那是大约在725年,李白听说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便特地去拜访他。两人成为好友。据说李白能娶到宰相孙女,也亏了孟浩然的牵线搭桥。

第96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4 页

730 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路上有钱有闲又有朋友,唯独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在与岑勋与元丹丘一起喝酒时,诗兴大发,借酒抒怀,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安徽泾县有个人叫汪伦,他邀李白去他家乡旅游,说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到了地方才知道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潭,有个姓万的开了家酒店。但这不妨碍两人成为好朋友。一首《赠汪伦》,让千年后的我们永远记住了李白有个朋友叫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约 755 年李白告别汪伦,同年底,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也被卷入这场动乱,险些丧命。李白来到幽州,看到了兵强马壮的安禄山,看出他有叛逆之心,本想回京报告朝廷,但闻听有人因举报安禄山获罪,于是放弃了,转身来到了安徽秋浦。念过五旬的李白,慨叹自己老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第97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5 页

750 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后一起在庐山隐居。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继位成为唐肃宗。而此时的永王李璘趁机招兵买马、广揽英才。永王派人请在庐山隐居的李白。李白一心想做大官,虽然五十多岁高龄,仍然欣然前往。做了参谋的李白以为永王是平定安史叛乱的主力军,也写了不少诗歌称颂。然而永王声势浩大,唐肃宗觉得是在跟他抢地盘,于是定性为叛乱。派去征讨的正是李白的好友高适。不久永王的军队大败,永王逃跑,留下一堆幕僚被抓了起来,这里边就包括李白。

按律李白是要被砍头的,幸得郭子仪的求情,李白没有被杀,改为流放夜郎。当初王昌龄被贬的时候,李白还说过“随君直到夜郎西”,没想到一语成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快六十了,被流放,估计到了夜郎也撑不了几天了。极度苦闷时,走到白帝城的李白,遇到了唐肃宗大赦天下,因此李白也不用流放了。获释后的李白,大喜过望,一日之间回到了江陵。于是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迈的李白,再也无法仗剑天涯,施展抱负了。在最后的日子投奔了在安徽当涂县当县令的叔叔李阳冰。762 年六十二岁的李白与世长辞。

李白的一生正如他的诗歌璀璨而光辉。虽然一生都未完成少年时的志向,但他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态度,未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宝藏。依稀记得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小学生、少年、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人不约而同背诵他的诗歌。尤其是获释后轻舟回行,高声吟诵《早发白帝城》,又开怀大笑。他留给了我们最好的诗仙。

第98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6 页

第25 篇高适姓名 高适 字号 字达夫生卒年 704 年-765 年 成就 边塞诗人、唐中期名将籍贯 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755 年入幕哥舒翰代 表 作

别董大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理解

1.简单赏析这首诗。

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2.“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答: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4.说说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第99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7 页

大器晚成一举封侯高适的爷爷是安东都护高侃,将门之后。然而高适出生时家道中落,他十几岁时父母去世,家里穷得叮当响。高适的开局并不好,过程也不顺利,屡次来到长安却都不如意。然而中年以后的高适人生开挂,一举封侯,成为诗人里边唯一一个封侯的人。高适的一生,更贴近于我们每一个人。靠实力,只不过需要等待一个机会。高适在童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文章写得好,武力值也高。二十岁左右的时候,高适前往京城长安开始自己的梦想之路。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高适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到处求人举荐,可是连一份普通工作都没有找到。不久高适手里的钱就花完了,落魄到乞讨要饭的地步,只好离开了长安。流浪到河南,为了生活,高适做起了农民。一边劳动,一边学习。

几年后,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多次侵犯边境,于是高适便去了北方边塞,寻求用武之地。高适在燕赵一带待了有三四年,他真切看到了边塞将士的艰辛,也目睹了战争的惨烈。蓟门行五首·其一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三十岁左右的的时候,高适再次来到长安。这一次高适参加了科举考试,然而高适落榜了。高适开始了旅居生活。听说边境吃了败仗,然而将领却谎报军情,跟皇帝说打了胜仗,这把高适气得不轻。 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上,胡寄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回到河南睢阳(古梁宋),又过上了农耕生活。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在河南结伴旅游的李白、杜甫。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结伴漫游的日子。三人告别后,高适又回到了穷简的平淡生活。此时的高适已到中年,还是一样的贫困,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

第100页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8 页

有一天,他与好友董庭兰相遇。在他第一次到长安的时候就与董庭兰相识了。此时的高适穷得连酒钱都拿不出来。而董庭兰呢,此时他的音乐已经不流行了,成为过气的明星。两人的前途就如同这天气一样黯淡无光。在分别的时候,高适却乐观安慰起了董庭兰。写下了著名的《别董大》,或许,那也是写给他自己的吧。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转眼间,高适四十多岁了。终于等来了机会。

时任睢阳市长的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举荐他参

加科举,这次终于帮上有名了。任封丘县尉,不久

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幕为掌书记。

在封丘工作的时候,他的两个朋友接连被贬

官。一个要去重庆巫山,一个要去湖南长沙。高适就写了一首诗给两位朋友。这种一诗送两人的情况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中间两联,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巫峡”一联上句写贬谪荒远的凄凉,下句说要多通音信,表面看是对李、王分开讲的,实际上是对两人共同而言。同样,“青枫江”一联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高适做了封丘尉,但跟他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这个不大不小的官,既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也没有荫护一方百姓,还不得不在官场中点头哈腰,还要迎合他们去威逼百姓。做了不到三年高适辞职了。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节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