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发布时间:2023-6-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046 第21课 辛劳农民35AUU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第21课 辛劳农民mǐn悯①nónɡ农 (qí其yī一)[唐]李绅chūn春zhònɡ种yí一lì粒sù粟 ②,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qiū秋shōu收wàn万kē颗zǐ子③ 。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sì四hǎi海 ④wú无xián闲tián田 ⑤,天下没有一块荒废不种的田地,nónɡ农fū夫yóu犹⑥è饿sǐ死 。却仍有劳苦的农民被饿死。[注]①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②粟:谷物。③子:指粮食颗粒。④四海:指天下。⑤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⑥犹:还。fl ffl fl   .作者简介:见007页。课文主旨: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课文结构:UU Qfl& !*\"+8 fl// \"-ffi223耕作规律△△农民劳动勤劳的农... [收起]
[展开]
2023版小学文言诗词悦读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046 第21课 辛劳农民





3

5

A

U

U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

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第21课 辛劳农民

mǐn

悯①

nónɡ

农 (

一)

[唐]李绅

chūn

zhònɡ

粟 ②

,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

qiū

shōu

wàn

子③ 。

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hǎi

海 ④

xián

tián

田 ⑤

,

天下没有一块荒废不种的田地,

nónɡ

yóu

犹⑥

è

饿

死 。

却仍有劳苦的农民被饿死。

[注]①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②粟:谷物。③子:指粮食颗粒。④四海:指天

下。⑤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⑥犹:还。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07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

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课文结构:

UU Qfl& !*\"+8 fl

//

\"-ffi22





3





耕作规律

农民劳动

勤劳的农民以双手获得丰收,而他

们自己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他

们 收获的粮食去哪儿了?(被封建

社会的统治者、剥削阶级掠夺了)

习惯养成: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孩子

将受益一生。学习本诗时想一想:怎

样才能实现“一粒”到“万颗”呢?

(靠的是农民的耕耘劳作。相信自己,

即使我们再微小,只要肯努力、肯奋

斗,我们 也 会强大起来 ! )

第52页

第21课 辛劳农民 047





3

5

A

U

U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

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 

1.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悯农(其一)

[唐]李绅

??

??????

??

??

??????

?? 种∙一粒粟,

??

??????

??

??

??????

??

??

??????

??

??

??????

?? 万颗子。

??

??????

??

??

??????

??

??

??????

??

??

??????

?? 无闲田,

??

??????

??

??

??????

?? 夫犹饿死。

(1)诗句中“种”的读音是( ),意思是( )。

①zhǒng ②zhòng ③种子 ④播种

(2)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多选)

①丰收的喜悦 ②农民的辛劳 ③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2.读诗歌,我知道庄稼是在( )播种,( )丰收。(填序号)

①春天 ②夏天 ③秋天 ④冬天

3.农民种田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一定要 ,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填

序号)

①锻炼身体 ②珍惜粮食 ③多种庄稼

 N    B

悯 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饥饿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参考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

就更长了。





3





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下雨 成熟

只开花不结果。

(天灾,庄稼没有收成)

已经料定 年终

年 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更不堪,更不能忍受。

农民辛苦劳作,却遭封建社会统治者剥

削,被活活饿死;天灾不雨,庄稼没收成,

更增添农民的苦难。

zhuó

fèn

·

· ·

·

第53页

048 第22课 夜书舟中





3

5

A

U

U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第22课 夜书舟中

zhōu

shū

书①

suǒ

jiàn

[清]查慎行

yuè

hēi

xiàn

dēnɡ

灯 ,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出现一盏渔灯,

ɡū

ɡuānɡ

光 ②

diǎn

yínɡ

萤 ③。

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wēi

wēi

fēnɡ

簇④

lànɡ

浪 ,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sàn

zuò

mǎn

xīnɡ

星 。

倒映在水中的一点渔火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注]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②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③萤:萤火虫。这

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④簇:拥起。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为“清初六家”之一。浙江海宁人。

课文主旨: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进行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

手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

L !L#%9%;ffl

 !#%flflfl\"9!L

7> !fl





3





沉沉黑夜,孤

灯闪烁,四周

十分寂静。

比喻,把灯光

比作星光,河

水在此时也 像

天幕。

因为月黑,一点渔火就易被发现 ,散作满河星才有依据。

同“现”

散开

·

· ·

·

处所

时间

比喻句

想象之美

渔灯孤光 萤光 无数星星 想象 想象

第54页

第22课 夜书舟中 049





3

5

A

U

U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

??????

??

??

??????

??

??

??????

??

??

??????

??

??

??????

??

??

??????

?? 渔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判断对错。

(1)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是图中②处。 ( )

?

?

(2)古诗后两句描写的是: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荡漾,映在水面上的灯光

好像变成了无数颗闪烁的星星。 ( )

2.诗中写了几种景物呢? 用“○”圈出来吧!

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中的“河星”指 ( )

①夜空中的星星 ②映在水中的星星 ③映在水中的灯光

4.诗人以“ , ”描绘了夜晚河上的景色。漆黑中渔船

上的一点微光,更突出了夜景静谧的氛围。

 N    B

立冬夜舟中作(节选)

[宋]范成大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参考译文:雨夜里一切都看得不明显了,只有那山上的樵火还能看得清;而江水中也看不

清其他事物,只见那渔灯的影子倒映在水面,熠熠生辉。雨打在江面上,激起了江中的浪

花,江水冲到了岸边,没去了沙痕。





3





节气 时间

处所

(远看) (近看)

仰视 俯视

雨打江面激起千层浪花。 江水冲到岸边,没去了沙痕。

· ·

范成大写了春 、夏、秋、冬

四季诗,但这首明显不同于“梅

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之诗,为什么呢?噢,明白了 !

“立冬”已知寒意,“夜”已透出

凄凉,“舟中”可知漂泊。

学会看题目理解诗歌啦 !

第55页

050 第23课 歌咏秋天





3

5

A

U

U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

行的言论。

第23课 歌咏秋天

山 行

[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① 石 径 斜 ,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白 云 生② 处 有 人 家 。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 车 坐③ 爱 枫 林 晚 ,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注]①寒山:深秋时节的山。②生:产生,生出。③坐:因为。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

出的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课文主旨:诗人通过“寒山”“石径”“枫林”和“霜叶”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绚丽灿烂的秋景

图,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

ffiE -

+

fl.ffiffi

37

 = #.4fl

*ffi+&

>D





3





(七言绝句)

xíng,还读 háng,如“银行”。

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

故可乘车游山。

石子小路

写出山路绵长。

形象地 表现了白云升腾、缭 绕和 飘浮的动态,也 说明山很高。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深秋 枫叶的

艳丽,形象生动,此句为全诗中心

句。前三句是为此句描绘背景、创

造气氛 ,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

情景,减弱了寒山的清冷,且又和

“石径”相照应。

写出诗人停车的原因

· ·

·

习惯养成:风景无处不在。秋天不

只有凄风苦雨、黄叶飘零,杜牧就

发现了秋天的红叶。风景在路

上,也在你心中,美是一种心 境 。

孩子需要你自己去体会。多体

会是学习文言诗词的一种方法。

山 林 秋色图:诗里描写了山路、人

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

一的画面。

第56页

第23课 歌咏秋天 051





3

5

A

U

U

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汲,“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赠刘景文①

[宋]苏轼

荷 尽 已 无 擎② 雨 盖 ,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 年 好 景 君③ 须 记 ,

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

最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

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注]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②擎:举,向上托。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人

的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品有《水调

歌头》《前赤壁赋》。

课文主旨:诗人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的描写,突出了菊枝傲霜凌寒的气

概,并借菊枝勉励好友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课文结构:

.ffi 8

8

Bfl 7Qfl

ffi*!

&8 fiS

fi4





3





(七言绝句)(勉励诗)

写出秋末特征。 朗读时语调平直

舒 缓 ,声音 低。

不怕风霜,坚强不屈。

语调高昂,读出诗人殷切

嘱咐的感觉。 秋季景物。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

象,显示生机勃勃,勉励朋

友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朗

读时语 速可 慢。

形成强烈对比,第二句笔锋一

转,将菊花傲霜斗寒

的形象呈 现出来。

指荷叶

·

一定

第57页

052 第23课 歌咏秋天





3

5

A

U

U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 萧① 梧 叶 送 寒 声 ,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

江上秋风吹来,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 有 儿 童 挑② 促 织③

,

料想是小孩在挑逗蟋蟀,

夜 深 篱 落④ 一 灯 明 。

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注]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③促织:蟋

蟀,也叫蛐蛐。④篱落:篱笆。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叶绍翁(1194—1269) 字嗣宗,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著有《四

朝闻见录》等。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课文主旨:诗人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画面,抓住“萧萧梧叶”“江上秋风”两处景物来描

写,还描写了儿童挑逗蟋蟀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怀念童年、怀念家乡的情感。

课文结构:

>

D

ffl E

.M

EK( 

E

03

19%fl





3





儿 挑

晚上写

梧 桐 树 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冷,更体现了诗人的 孤独 、不如意。

一“送”一“动”运用拟人手法,用

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

气逼人,写出秋意的清冷,表达了

游子孤独寂寞的凄凉之感。

猜想

旅客思乡之情。

后两句由实景转到虚

景。诗人由深秋夜晚

的灯火勾起对家乡的

追忆 、留恋,更显客

居他乡的 孤寂。

标“ ”的词语表现出秋

的萧索,表面上是写环 境的

凄清幽冷,实际上是用来衬

托诗人客居心境的凄凉。

· ·

·

△ 。 。

tiǎo

想一想:“夜书”会写什么呢?

夜晚看不见,但可以听,听到了落叶

萧萧之声;可以看到灯火,虽然灯火

昏暗。

第58页

第23课 歌咏秋天 053





3

5

A

U

U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 

1.照样子,写词语。

形容风声的词语:萧萧

2.为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用“√”表示。

(1)荷尽已无擎

∙雨盖。 拿。( ) 往上托,举。( )

(2)江上秋风动∙客情。 感动,打动。( ) 动作,行动。( )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比一比,再组词。

寒( )

寨( )

经( )

径( )

斜( )

科( )

(2)写出古诗中加点字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 ) 停车坐

∙爱枫林晚( )

(3)理解诗句并填空。

这首诗的最后写“ ”比“ ”还红,还好看,展现了 的美丽景色。

(4)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

 N    B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参考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

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3





否定前人悲秋的观念。 悲叹萧条 表明自己的态度:乐观自信。

春天

推开 超过、胜过

青天

后两句不仅写出秋天的生机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

·

zhāo

第59页

054 第24课 湖光山色





3

5

A

U

U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为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

仔细阅读。

第24课 湖光山色

望天门山①

[唐]李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② 开 ,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注]①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

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②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

叫楚江。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09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壮观景色。

课文结构:

K!\" K ff!

-!\" 7

L ,

 flDffi

!,fl

ffiK K>



ffi L





3





“断”字写出了长江水冲破天门山奔

腾而去的壮观景象,让我们感受到天

门山的雄伟。 展现了长江不可阻挡的浩荡。

回旋 ,回转

交互,互动,由双方来。

一只小船

用得很好,使本来静态的山有了动态美。

即向远处看。统 领全诗,围绕“望”字展开。

又如 《望庐山瀑布》。

·

· ·

·

·

·

·

用帆代指船,用一部分代指整体,这叫借代。

第60页

第24课 湖光山色 055





3

5

A

U

U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

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 光 潋 滟① 晴 方② 好 ,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山 色 空 蒙③ 雨 亦④ 奇 。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⑤

,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

那么无论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十分适宜。

[注]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正。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④亦:也。⑤西

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1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课文结构:

#7 fl

L

fl

!

B

N#fl L

NUU >#4 B4

#\"

!>

,





3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诗人之所以拿西 施 来比西湖,是因

为两者同具有天然美。诗人如此比

淡雅的妆饰。 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总是很合适。

浓艳的打扮。

如果

相照应

写出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 赞 叹。

·

·

西湖,杨万里也有诗“毕竟

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白居易这样写“最

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

白沙堤。”

·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 ——“沉鱼”典故

昭君 ——“落雁”典故

貂蝉 ——“闭月”典故

杨玉环 ——“羞花”典故

第61页

056 第24课 湖光山色





3

5

A

U

U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

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望洞庭①

[唐]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

洞庭湖的水色与秋月相互映照,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苍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② 。

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注]①洞庭: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②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

的君山。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课文主旨: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

于纸上。

课文结构:

\".7 #ffi,

$LJ

!L5

L<

!,=

AL

ffi\" L4

ffi

\"!

    % 

1.如果给“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配一幅画,画中一定会有 ( )

①美丽的荷花 ②闪动的波光 ③迷蒙的小雨





3





秋天皎洁的明月。

和谐,这里指湖光与秋月融为一体。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风的潭面比

喻成未经打磨的铜 镜 。“镜未磨”表

现了洞庭湖的平静和朦胧。

远远地望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

银盘,把君山岛比作青螺。两者互相

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

·

·

。 。 。

水平如 镜 :形容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

苍翠

可以这样描写水面:

水光潋 滟 、水平如 镜 、

风平浪静、波澜壮阔、

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第62页

第24课 湖光山色 057





3

5

A

U

U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2.“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 ( )

①长江 ②黄河 ③闽江 ④黑龙江

3.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是早春的美景。 ( )

(2)“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中“方”的意思是“正”。 ( )

4.阅读古诗《望洞庭》,完成练习。

(1)圈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镜(jìn jìnɡ) 磨(mó mú) 翠(cuì chuì) 螺(ruó luó)

(2)比一比,再组词。

庭( )

挺( )

摇( )

遥( )

盘( )

盆( )

(3)“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和”的意思是 ( )

①和谐,和睦。 ②平和,和缓。

(4)根据意思写诗句。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盛放着青青的田螺。

(5)秋高气爽的季节,小俊和爸爸妈妈来到湖边赏月。晚上,望着平静的湖面以及天空

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小俊不由得吟诵道:“ ,

。”

 N    B

西塞山

[唐]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

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

地束惊流满。

参考译文: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伸入长

江则戛然而止。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雾气横绕,看起来更加雄伟;江水到达狭隘的关口,水

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3





横秋

束惊

连绵起伏的山势,远望若波涛奔驰 之状。

山的来势

时至秋日,雾气横绕西塞山,更增

强了西塞山的雄伟气势。

山的 雄 姿 写出了长江的水势。

加强了山的 凝重之气。

·

·

·

·

还会背一首风景如画的“西塞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第63页

058 第25课 少年楷模





3

5

A

U

U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

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第25课 少年楷模

司马光

群 儿 戏 于 庭①

,一 儿 登 瓮②

, 足 跌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做游戏,一个小孩子爬到瓮上面,失足跌落

没③ 水中。 众 皆④ 弃去,光 持⑤ 石 击 瓮 破

瓮中被水淹没。大家都抛弃他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击打瓮并砸破了

之, 水 迸⑥

,儿 得 活。

它,水一下子涌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庭:庭院。②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③没:淹没。④皆:

全,都。⑤持:拿着。⑥迸:涌出。

fl ffl fl   .

课文主旨:这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文言文,生动地描述了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让我们看

到了一个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儿童形象。

课文结构:

B 9!



-*

\"

O 3D  ! 5flffifl

EL

4ffi





3





司马光姓司马(复姓),名光

文中写其他小孩儿的

表现 ,是为了与司马光的

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司马光的 聪明机智 、沉

着冷静。

做游戏、玩耍。

在 失足

大家

丢弃 打击,敲打

打破

爬上

这里指水一下子从破瓮中涌出的状态。

第一句中“戏”“登”动态描

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

的样子。“跌”“没”让读者

感受到小孩子跌入瓮中,瞬

间被 淹没的惊险场景。 读 mò,还读méi,如“没有”。

读dé,另读děi,如“得亏”;还读de,如“跑得快”。

[

]

· · · ·

· · · · ·

· · ·

bèng

活命

文言文可以这样断句:主语、谓语之间断开。

主语(谁)、谓语(干什么),

你来检验一下吧 !

①群儿 / 戏于庭

②光 / 持石 / 击瓮 ③儿 / 得活

第64页

第25课 少年楷模 059





3

5

A

U

U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

得我们去朗诵的。

    %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儿/登瓮 ②足/跌没水中

③众/皆弃/去 ④光持/石击瓮/破之

2.“庭”的意思是 ,“群儿戏于庭”写出了孩子们游戏的 。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一儿登瓮”的结果是“ ”。

(2)“光持石击瓮破之”的结果是“ ”。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N    B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

梁。后为当世大儒。 (选自《太平御览》)

参考译文:孙敬,字文宝,(他)勤奋好学,从早到晚都不休息。到了困乏得想躺下睡觉的

时候,(他)就用绳子系住头发,绳子另一端悬在房梁上。后来,孙敬成了当时有名的

学者。





3





写了孙敬好学的具体表现。 · · · · ·

晚上 等到 用

系住

勤奋好学,古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行为不可取,精神要牢记 !

hào

第65页

060 第26课 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3

5

A

U

U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

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第26课 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绝 句

[唐]杜甫

迟 日① 江 山 丽 ,

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

春 风 花 草 香 。

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 融② 飞 燕 子 ,

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沙 暖 睡 鸳 鸯 。

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

[注]①迟日:春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44页。

课文主旨:诗人抓住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等富有春日特色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明

丽和谐的春日美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

flfl.

!

78N

'N

SS,

4

'fl

L4





3





每句五个字,叫五言 绝句;七个字,叫

七言 绝句。

·

·

·

·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

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丽”和“香”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春

天强烈的喜爱。

用“飞”和“睡”描

摹燕子和鸳鸯,一动

一静,一忙一闲,一

上一下,相映成趣。

“丽”“香”要读得 饱 满充分,适当延长。

清香。(嗅觉)

美丽。(视觉)

动景

静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习惯养成:试着一边读一边

想象画面,找出诗中描写的

景物,并将景物串联起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子朗读: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

调上扬,语速加快,拉长重读“燕”

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

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舒缓,读出悠然

闲适的感觉。

如何想象这首诗的画面?

注意全诗的远近构图,聚焦“丽”“香”

“融”“暖”等字,从视觉、嗅觉等方面展开

想象;聚焦“飞”“睡”两个动词,从上下

空间、动静姿态、忙闲情趣等方面展开想

象,从而使画面更广阔,意 境 更生动。

你是不是发现 :如果写景,

只写静景,画面会没有生

气,加入动景,画面仿佛

有了灵气。如“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 .

.

第66页

第26课 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061





3

5

A

U

U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

是解释《春秋》的书。

惠崇① 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

蒌 蒿 满 地 芦 芽② 短 ,

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

正 是 河 豚③ 欲 上 时 。

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注]①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②芦芽:芦苇的嫩芽。③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

有毒性。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1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是诗人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诗人捕捉到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

征,再现了画中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



ffl7 ffi

!fl S-

99$ 77- fl!flfl

'flfl4fl

5 !A fl





3





将要

惠崇的画作

要读得声断意 连 ,“竹外桃花”读时一气呵成,将重

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放慢 语 速 ,读出画面

的层次感,体 现 桃 花的错落有致。

“春江水暖”略 微 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

“鸭先 知”。

江水之中

江外、江边

·

·

题画诗,又如《画鸡》。

语 速加快,语气中要饱含对大地一片生机的无限

喜爱。

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以

想象的空间。

由生活常识,联想到“河豚欲上”,从而写出了画中无、

情理中有的事,引人遐想。这种写作技巧叫作“虚实结

合”,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它的内容一部分写实实在在的

景物,另一部分写诗人的联想与想象。

如何想象这首诗的画面?

从画面的布局想象:江岸、

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

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从颜色、

动静、虚实等方面将古诗还原

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

。 。 。 。

第67页

062 第26课 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3

5

A

U

U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

本末因果。

三衢① 道中

[宋]曾几

梅 子 黄 时 日 日 晴 ,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

小 溪 泛 尽② 却③ 山 行 。

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绿 阴④ 不 减 来 时 路 ,

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

添 得 黄 鹂 四 五 声 。

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

[注]①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②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③却:再,

又。④阴:树荫。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曾几(1084—1166) 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宋诗人。

他学识渊博,诗作风格清新活泼、明快流畅。主要作品:《茶山集》。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梅子成熟时节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

媚清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游玩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课文结构:

U>>Ufflflfl#4K

U >USS+S 

=E fl#+M

Dffi+





3





以叙事的口吻朗读“梅子黄时”,

第一个“日”字读得 微长一点

儿,重一点儿,然后以上扬的语调

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

写诗人行于三衢 山的见闻。

路上

时节

行程

表达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沿途

加快语速,把重音落在“路”字上,

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显出意

犹未尽且充满期待的感觉。

听觉 以轻松且 快的节奏朗读,读出静

中有动的韵 味。

· ·

·

·

·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画

诗中出现的景物,将其串联

起来,理解诗句意思,想象

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子背诵:抓住“梅子”“日日晴”“小溪”“山行”“绿阴”“黄鹂”几个词语,在

此基础上想象画面,将诗句串联起来,背诵就轻松多了。

奠定了全诗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

小溪尽头改走山路,游兴高涨,读出

诗人的开心之态。

如何想象这首诗的画面?

这首诗主要写了“梅子”“小溪”“绿阴”“黄鹂”等景物,我们可以通过品读关键字词或联

系生活等,了解景物的特点,通过想象,将景物转化为有声有色、动静相间的画面。

. .

心 境 不同,景物不同。

愉 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

忧愁——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

黄时雨。

. . .

. . .

. .

第68页

第26课 热爱生活,发现美好 063





3

5

A

U

U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 

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迟日∙∙江山丽( ) ①春日 ②过几天

(2)小溪泛尽却

∙山行( ) ①后退 ②再,又

(3)绿阴

∙不减来时路( ) ①树荫 ②阴天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迟日江山丽, 。泥融飞燕子, 。

(1)将诗句补充完整。这四句诗出自《 》,作者是 。

(2)前两句诗分别从( )的角度描绘了明丽的春日美景。

①视觉、听觉 ②视觉、嗅觉 ③听觉、嗅觉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诗人看到山路两旁 的景象,听到树林中传来 的声音,心

情愉悦,游兴高涨。

3.阅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从题目中可

以看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 (谁)画的一幅描绘 的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是原画中真实存在的? 在括号内打“√”。

竹子( ) 桃花( ) 江水( ) 鸭子( ) 蒌蒿( ) 芦芽( )

河豚( )

(3)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正是河豚欲上时”指的是 ( )

①春天,河豚鲜嫩肥美,可以上市销售。 ②春天,河豚要由海入江产卵,逆江而上。

 N    B

送 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参考译文: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

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3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又,再。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既表达珍惜之情,又显示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杜鹃鸟,叫声悲切。 春风

· · ·

·

第69页

064 第27课 寓言之趣





3

5

A

U

U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书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它们盛衰

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第27课 寓言之趣

守株待兔

宋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① 。 兔 走②

宋国有个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

触 株 , 折 颈 而 死 。 因 释 其 耒③ 而 守

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死了。于是,(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

株 , 冀④ 复 得 兔 。 兔 不 可 复 得 , 而 身 为

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他自己也被

宋国笑。

宋国人笑话。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株:树桩。②走:跑。③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④冀:希望。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

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但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国

君采纳。后来韩非出使秦国,被李斯陷害,惨死狱中。韩非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

他进一步发展了法家思想、学说,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课文主旨:这是一则寓言。一个宋国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

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最后农夫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

并且他的田地荒芜了,自己也被宋国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

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课文结构:

B B?fflUM5

3D Uffl

U 0

ffl >58

3fl8

4ffi





3





守候 等待

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存侥

幸心理,只有通过努力,才

能取得成功。

农夫

于是 放下

希望 再

自己

被。[为] wéi 不为所动;

wèi 为人民服务。

·

· ·

· ·

·

· · · ·

人 有 中

jǐng lěi

习惯养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想一想宋人

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在古代,跑的动作叫“走”,走路的动作叫

“行”;而在现代,“走”和“行”都指走路。

碰撞

[

]

从这三句话中,我们 知 道了 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地点及

故事起因。

教子背诵:借助注释、课本插图,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人

物行为。背诵时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形成背诵线索。

断句知识 :“而”作连词,一般和后面的词连在一起,如

①折颈 /而死 ②释其耒 /而守株

第70页

第27课 寓言之趣 065





3

5

A

U

U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

称他们为“三皇”。

    %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用原文中的句子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B 3D 4ffi

B?fflU

M5

2.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农夫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等到兔子。

②偶然发生的事情,之后也有可能不断地发生。

③自己不努力,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N    B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

王很高兴,官府供给南郭先生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

(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走了。





3





使 吹 三 请 吹 说

食 死 好 逃

战国时齐国的国君。

齐宣王的儿子齐 王。

yuè

lǐn 让 一种乐器 mǐn hào

原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后来泛指没有 做 过官的读书人。

同“悦”

弄虚作假经不住时间考验,没有真才实学,最终会被淘 汰。

· · ·

第71页

066 第28课 中华传统节日





3

5

A

U

U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

的舜,在两位帝王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第28课 中华传统节日

元 日①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② 。

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暖风。

千 门 万 户 曈 曈③ 日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④ 。

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注]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②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③曈曈:形容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④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

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是春联的前身。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26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热闹欢乐的新年氛围,抒发了

诗人革新政治的伟大抱负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课文结构:

'0

 fl N7 Affi/ffi 

ffl0





3





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开怀畅饮

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

春节放鞭 炮 、畅饮美酒

的欢乐节日气氛。

去掉

·

tóng 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

习惯养成:带着问题来阅读,这首诗

描写了哪些节日风俗?

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你知道“三元”吗?

上元节——正月十五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下元节——十月十五

你从诗中知道古人怎样过春

节吗?

(放爆竹、饮屠苏酒、悬挂

桃符)

第72页

第28课 中华传统节日 067





3

5

A

U

U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

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清 明①

[唐]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注]①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0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景,展现

了路上行人哀伤的心情和感受。

课文结构:

L33

&

F\"

P

# fl 

KF

ffi7ffi





3





天气

写出了雨丝细密、凄 迷的特点,还写出雨中

行人凄凉纷乱的心情。

说明行人心情哀伤。

请问 想 歇 脚 避雨,暖身子,也想借酒消愁。

隐约可以看见远处杏花盛开的小村庄,有酒 旗招展。

·

·

·

想一想:行人为什么会“断魂”?

(清明节时扫墓祭祖 、追思先人,

本来就伤心。此时又遇阴雨天气,

心里就更加愁苦。)

第73页

068 第28课 中华传统节日





3

5

A

U

U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

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九月九日① 忆山东② 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每逢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 知 兄 弟 登 高③ 处 ,

远远想到兄弟们登上高处,

遍 插 茱 萸④ 少 一 人 。

身佩茱萸,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注]①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山东:这里指华山以东。③登高:重阳节有

登高的习俗。④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05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写了重阳佳节时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

课文结构:

U

ffifl 



+P89U





3





思念亲人

突显了客居他乡的孤独感。

更加。既表现了作者平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又突出重阳节更强烈的思念之情。

想象

重阳节习俗: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

·

·

重阳节思家念亲,想念家乡

的兄弟。古语有“兄弟同

心,其利断金”的古训 !

想一想少的是谁?(作者)

后两句诗,诗人不再写

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

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通过想象亲人的感受来

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

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他对

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本来是自己想家,却 说家中的

兄弟想念自己,诗人的想法是

不是很新奇 ?

第74页

第28课 中华传统节日 069





3

5

A

U

U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春风送暖入屠苏∙∙(指一种酒)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要)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乡) ④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

(2)“雨纷纷”让我想到的词语是 ( )

①春雨绵绵 ②倾盆大雨 ③风雨交加

(3)“欲断魂”说明行人的心情是 的,这与清明( )的习俗有关。

①踏青 ②插柳 ③扫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读这两句诗,想一想,行人可能会说“ ”;而牧童的做法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这两句诗描写了 节的风俗习惯: 、 。

(6)想象“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景,我能体会到诗人 的感情。

 N    B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参考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

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

光用草书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3





时间 好 瑞雪

天赐

除夕

瑞雪兆丰年

屠苏酒

字体的一种。

一种辟邪的门饰。

· ·

陆游的理想是收复北方失地,实现

自己的人生理想。除夕之夜的瑞雪

就表达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第75页

070 第29课 连续观察





3

5

A

U

U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第29课 连续观察

暮江吟①

[唐]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红日西沉,余晖柔和地铺洒在江面上,

半 江 瑟 瑟② 半 江 红 。

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可 怜③ 九 月 初 三 夜 ,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晚,

露 似 真 珠④ 月 似 弓 。

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

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这里指珍珠。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21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

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UK>!flLfl34

 UffiL)fl8ffi6

fl! &'7&



3





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和 做

了什么事。 (七言 绝句)

(傍晚)夕阳斜照江面的美丽

景色。

(夜晚)

“铺”,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

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也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

作弯弓,生动地描绘了江边

夜晚 迷人的景色,与“可

怜”相照应。

观察所获:残阳铺水,露似 珍珠,初三夜月如弓。

习惯养成:边读边想象画

面,试着将描写的景物找

出来。体会作者连续细致

的观察。

(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你见过这种

景象吗?

诗人对江边美景的观察连续细致,想象一下诗人描绘的日落前后和夜晚的江边美景 吧 !

你还记得古人是怎样写“月”

的吗?

动起手来,翻看前文;动起口

来,再来背诵 吧 !

·

。 。 。

第76页

第29课 连续观察 071





3

5

A

U

U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

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题① 西林② 壁

[宋]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

只 缘③ 身 在 此 山 中 。

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注]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51页。

课文主旨:这首诗寓哲理于写景中,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

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正如“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课文结构:

@# fi 

EDP 

@

C 

fl)

M>ffi

5E

>5#



3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的诗)。

观察方法:全面细致 、多角度地 观察。

看到庐山的“长”。 看到庐山的“高”。

。 。 。 。

盲人摸象的故事尽人皆知,“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用诗

歌又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认识事

物的全貌。

· ·

作者连续从横、侧 、远、近、高、低不同角

度观察庐山的壮美。

诗人告诉我们

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第77页

072 第29课 连续观察





3

5

A

U

U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雪 梅

[宋]卢钺

梅 雪 争 春 未 肯 降①

,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骚 人② 阁③ 笔费评章④ 。

诗人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只得放下笔好好思量。

梅 须 逊⑤ 雪 三 分 白 ,

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

雪 却 输 梅 一 段 香 。

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注]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

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卢钺(生平不详) 字威节,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

进士,官终户部尚书。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作卢梅坡。

课文主旨:这首诗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文结构:

ffl7UN

L7Ufl8\"+

L ffl ffi-UffiJ

    % 

1.我会写。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句意:

(2)梅须逊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 句意:



3





。 。

诗人从颜色、气味等方面对梅和

雪进行观察,借物言志,告诉我

们人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气味上:梅更香。

“争”“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

与雪都 认为自己是最具有特色的,互

不认输,生动有趣 地写出了梅和雪争

春的景象。

观察方法:从外形、颜色、气味观察,边观察边思考。

颜色上:雪更白。

雪中的梅花

xiáng

·

· ·

爱国诗人屈原著有《离骚》,

后人称诗人为“骚人”。

作者告诉我们二者各有

长短,联想生活中的每

个人也是各有所长的。 失败。

教子背诵:理清层次、顺序对于背诵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

梅的颜色、香 味是怎样的?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色、暗香)

第78页

第29课 连续观察 073





3

5

A

U

U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

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2.我会填。

(1)《暮江吟》是 代诗人 的作品。全诗构思绝妙之处,在于诗人选取

了两幅优美的自然界画面,一幅是 的绚丽景象,一幅是

的朦胧夜色。

(2)读完《雪梅》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意在言外: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

,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3.根据语境写诗句。

(1)兰兰在作文中引用《题西林壁》中的“ , ”

两句诗来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

(2)由《雪梅》中的“ , ”两句诗我们可以联想

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俗语。

4.阅读古诗《题西林壁》,完成练习。

(1)《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古诗:

(2)诗中作者从 、 、 、 、 、 这几个

角度去观察庐山,得到的结果是庐山的景色 。

 N    B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参考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而梅树汲取地下的暖气开始焕发生机。皑皑的

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竟然迎着雪绽放了。微风吹拂下梅香四溢、别有情

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都忍不住偷看。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

人爱赏的春台。



3





树 zhé 梅树之根

阳气开始萌生。

(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

(暗点诗人每日关心,“一枝”

照应“早”)

(梅花的姿色和风韵)

幽细的香气。 传递

偷 看

按照季节

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

含义。

kuī

·

· ·

洁白妍丽,此处指白梅。

第79页

074 第30课 神话之美





3

5

A

U

U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

夺了。

第30课 神话之美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①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② 而

炎帝 的 小 女 儿 ,名 叫 女 娃 。女 娃 去 东 海 游 玩 ,溺 水 身 亡 ,

不 返 , 故③ 为 精 卫 ,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

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以堙④ 于东海。

用来填塞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①少女:小女儿。②溺:溺水,淹没。③故:因此。④堙:填塞。

fl ffl fl   .

相关资料:《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

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山海经》最重要

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

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课文主旨:本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西山木

石填东海的故事,表现了精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课文结构:

1

\" -#

B U#\"U#5E

3DU1

4ffiU=>ffi-

\"



3





[

[

]

]

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写填海的原因。

描写精卫填海的句子。

体现了精卫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的精神。

帝之少 曰女 娃游

于东

黄帝和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

祖先,我们是炎黄子孙。

yān 精卫鸟 衔来、叼 来

树枝

·

· · ·

xián

游玩

想一想: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 她 痛恨大海夺取了她的生命,让 她与

亲人分离,气愤不已)

第80页

第30课 神话之美 075





3

5

A

U

U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

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 

1.我会选。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 )

①年轻未婚的女子 ②小女儿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 )

①事情,事故 ②缘故,原因 ③所以,因此

2.我会排。将下列句子按正确顺序排列。

( )这只形似乌鸦、白嘴红脚的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

东海。

( )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

(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她化为一只精

卫鸟。

3.课内阅读。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的什么行为令人赞叹? 用横线画出文中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

(2)精卫填海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N    B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删减)

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这时,夸父口渴难耐,想要喝

水,于是他就到黄河和渭河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便往北去大湖喝水。可是还

没到大湖,他就渴死在半路了。他死的时候丢弃了一根手杖,这根手杖变成了桃林。



3





神话人物 现用以比喻决心大,也比喻不自量力。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河、渭饮”。 向北,往北。

夸父的手杖竟化为桃 林,想象真神

奇啊 !

· · · ·

[ ]

与 渴欲 于 饮

而 弃其

跑 古指黄河 渭水

湖水

在路上 神话传说中的树林。

·

· ·

充足

我还 知道其他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开天辟地 、八仙过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第81页

076 第31课 家国情怀





3

5

A

U

U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

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第31课 家国情怀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

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但 使① 龙 城 飞 将② 在 ,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

不 教③ 胡马④ 度阴山⑤ 。

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注]①但使:只要。②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③教:令,

使。④胡马: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⑤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fl ffl fl   .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课文主旨:这首诗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课文结构:

  U D

 @@U#ffi 



+

7



3





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

达了诗人的悲愤情感。

希望起用良将,平息战争。

关隘( ài),即险要的关口。

huán

jiàng

·

·

保家卫国的誓言气壮

山河。再如“黄沙百

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行》)

习惯养成:动手查一查祖国边

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 境 ,体

会战士出征的艰辛。

可见朝代变迁,从时间上

体现 边塞战争的持久。

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守

边将士的歌颂,体现了作者强烈

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 。

。 。

回来

你从哪句可知 战争是残酷的?

(万里长征人未还 )

第82页

第31课 家国情怀 077





3

5

A

U

U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

都建在金陵。

凉州词①

[唐]王翰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②

,

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③ 。

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醉 卧 沙 场④ 君 莫 笑 ,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注]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

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

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fl ffl fl   .

作者简介: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

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课文主旨:本诗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况,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

迈的气概。

课文结构:

994Fffi

O

F!  80



@

&%

AD



3





“美酒”“杯”“饮”“醉”与酒有关。上战场

前喝酒,有借酒消愁、鼓舞士气的作用。

“欲”和“催”刻

画了错 综矛盾的

情景和心情。

朗读时语调要明快,突出欢快气氛。

从后两句体会到将士们不仅有豪放、开朗、

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将

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乐观。

语调高亢,语 速 慢。

诗人用“美酒”“夜光杯”呈现出一幅五光十色、

酒香四溢、将士豪饮的热闹画面。

△ △ △

· ·

习惯养成:了解诗歌中发生的故事,把

握古诗主要内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83页

078 第31课 家国情怀





3

5

A

U

U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

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 当 作 人 杰 ,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

死 亦 为 鬼 雄 。

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 今 思 项 羽①

,

到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

不 肯 过 江 东② 。

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①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②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有人劝他先东渡长江,再作打算。但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

老,不肯渡江,自杀身死。江东,长江在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

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

一才女”之称。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

《声声慢》等。

课文主旨:本诗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软弱行径,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文结构:

 @

$%

*ffi

PK

7M4

5D!

fl4

&%





3





也 “人杰”“鬼雄”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

肯 过

读得高扬,表达出诗人对项羽

的 赞赏。

更能体现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

借古讽今,借“项羽乌江自刎”的 故

事,讽刺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无耻行

径,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后说 ,“纵江

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

无颜见江东父老,遂自刎于乌江。

·

习惯养成:了解本诗的历史背

景及提到的人物和事件,有助

于更好 地 理解诗中的内容,体

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想一想:李清照为什么要歌颂 项羽

呢?只是为赞扬他吗?

(借古讽今,讽刺南宋朝 廷只求苟安、

不思收复失地的行径。又如“暖风吹

得游人醉,直把 杭州作汴州”。)

第84页

第31课 家国情怀 079





3

5

A

U

U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

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 

1.品析诗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这两句诗应该用( )的语气来朗读。

①热情洋溢 ②悲壮豪迈

(2)从诗句中,我体会到了戍边将士们 的豪迈情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诗句体现了诗人的 ( )

①功利心很强 ②凛然风骨,浩然正气

(4)“人杰”和“鬼雄”指的是 。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阅读古诗《出塞》,并完成以下练习。

明月 ,万里 人 。

但使 飞将在, 胡马 。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

(2)将古诗填写完整。

(3)诗句中“但使”的意思是 ,概括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

 N    B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参考译文:大漠风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



3





不是指天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可见环 境 恶劣。 红旗指引一支劲旅,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

táo 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

此处指敌人首领。

可用成语“捷报频传”来概括,也可用“所向披靡、势如 破竹”来总结。

第85页

080 第32课 善于思考





3

5

A

U

U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

唐朝。

第32课 善于思考

王戎① 不取道旁李

王 戎 七 岁 , 尝② 与 诸 小 儿 游 。 看 道 边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

李树 多 子 折 枝 , 诸 儿 竞 走③ 取 之 , 唯④

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

戎不动。人问 之, 答 曰:

“树 在道边而

王 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还

多 子,此必苦李。” 取 之,信 然⑤ 。

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④唯:只有。⑤信然:的确如此。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

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

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课文结构:

A0B 

( Effi L

5



!



3





多 竞

人 边

众多、许多。从侧面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和思考。

玩耍

zhé

其他孩子的表现与王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戎善于思考、不盲目从 众。

· ·

· · ·

果实

争着 跑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

考,善于根据现象进行推

理判断,避免走弯路。

习惯养成:借助注释、课本插图,联系上下文

和生活实际读文言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

请试着用这些方法,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zhē(折腾)

zhé(折枝)

shé(折本)

习惯养成:阅读时,抓住关键语句,

体会人物语气,有助于我们感受人物

的形象特点。如“此必苦李”显示出

王戎的肯定与自信。

教子复述:先正确 、流利地朗读文言文,然后借

助注释理解文言文,读懂意思,理清事情的发展

顺序,再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教子背诵:第一步,通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充分理解课文的意思,

形成背诵线索;第二步,注意停顿,将文言文读好,做到熟读成诵。

你认为王戎的 聪明表现在哪里?

(不取道旁李 →苦李 →多思善想)

第86页

第32课 善于思考 081





3

5

A

U

U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

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 

1.我会翻译。

(1)诸儿竞走取之。 译: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译:

(3)取之,信然。 译: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王 戎 七 岁,尝 与 诸 小 儿 游。

(2)树 在 道 边 而 多 子,此 必 苦 李。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尝

∙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3)唯∙戎不动 (4)取之,信∙然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文中写“王戎七岁”是为了强调王戎的年纪小。 ( )

(2)从文中可以推断出道边的李子树一定都是苦的。 ( )

5.王戎认为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是 。

 N    B

曹冲称象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参考译文: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头大象,太祖(曹操)想要知道它的重量,便向众僚属征求称

大象的办法,僚属们都不能给出称大象的办法。曹冲说:“把大象放到大船上,在船身的

水面达到的地方做记号,再用船装载(跟大象等重的)物品,计量物品的重量就可以知道

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3





众多、许多。从侧面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和思考。

·

· · · ·

· · · ·

语气词

时 曾

大 即施

刻其 载 校

欲 其 之群 莫

曾经

送来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

寻问 众大臣

放置 都

的 到达的地方。 装载 比较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启示我们要多观察,勤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

zài jiào

第87页

082 第33课 田园之乐





3

5

A

U

U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

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第33课 田园之乐

四时田园杂兴① (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 子 金 黄 杏 子 肥 ,

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

麦 花 雪 白 菜 花 稀 。

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

日 长 篱 落 无 人 过 ,

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

惟 有 蜻 蜓 蛱 蝶② 飞 。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 字至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年号石湖居士,平江府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善写田园诗著称。主要作

品:《四时田园杂兴》《横塘》等,著有《石湖集》。

课文主旨:本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祥和,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L

ffl FS

ffi 5

S7 L+

97 /

':*J

fl* ffi

UU

=L

19 flD

<<<< N !!LKE

&'* *\"



3





指春 、夏、秋 、冬四个时节。

特点:金黄。

指荞麦花 ,特点:白。

特点:肥。

特点:稀。

此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景:农事正

忙,他们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农民都在田里劳作。

此句用来衬托村庄里的寂静,可谓静中有

动,更显得静。

形近字

峡(峡谷)

狭(狭窄)

侠(侠客) ·

·

·

·

·

举一反三,收获丰。叶绍翁这样写“篱落”——“知有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一灯明”。(《夜书所见》)

又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 .

观察之趣:梅子金黄、杏子饱满、

麦花雪白、油菜花凋谢,会不会是

在春季 ?(对,应是“初夏”)

. .

第88页

第33课 田园之乐 083





3

5

A

U

U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

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 落 疏 疏① 一 径 深 ,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 头 新 绿 未 成 阴② 。

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 童 急 走 追 黄 蝶 ,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飞 入 菜 花 无 处 寻 。

可是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注]①疏疏:稀疏。②阴:树荫。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22页。

课文主旨:本诗是一首描写乡村春日美景的诗歌。这首诗运用白描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

法,描绘了乡村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

喜爱之情。

课文结构:



* M 19** #

ffl4 ffiK

L#

ULU 

#KE

'* *\"

0E< , '

UU

B ES<

N fl



3





读sù,住的意思。如李白

的诗句“故人宿茅宇,夕

鸟栖 杨园”中,“宿”读音

和意思与本诗题中“宿”

相同。

一位姓徐的人开的 旅店。

篱笆的特点是稀 疏。

前两句描绘了美丽

的田园风光。

特点是长指“长”,读时语 速慢,表现这条小

路很长很长。

特点是叶子少。

快跑

指油菜花,花色金黄,籽可榨油。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

儿童的喜爱之情。

·

· ·

·

《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高鼎《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叶绍翁

《夜书所见》“知有儿童 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杨万

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古时的孩子多么

快乐 !

树木成荫,古人这样写“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

第89页

084 第33课 田园之乐





3

5

A

U

U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

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清平乐① ·村居②

[宋]辛弃疾

茅 檐 低 小 , 溪 上 青 青 草 。

茅屋又低又矮,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醉 里吴音③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④ ?

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其乐融融,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两口儿?

大 儿 锄 豆 溪 东 , 中 儿 正 织 鸡 笼 。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间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 喜 小 儿 亡 赖⑤

, 溪 头 卧 剥 莲 蓬 。

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①清平乐:词牌名。②村居:词题。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

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④翁媪:老翁和老妇。⑤亡

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

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的词大多充满

家国之忧、半壁河山沦陷之恨,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

给人以清新之感。主要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等,著有词集《稼

轩长短句》。

课文主旨:本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

画,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

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

(

 8fi 

# LL8

#.

ffi2KL

ULU

#effi

'

4 M,

 JA#

 3S0

 8:

&7

UU

B B4.

A

+ffi*\"



3





· △

· · · △

这里读 yuè 间隔号

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秀美、朴素恬静的图画。

这老两口儿的生活可真有趣呀!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劳力。 二儿子尚小,作辅助劳动。

词的点睛之笔,

“最喜”表 达了作者对憨

态可掬的小儿子的喜爱之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读wú,同“无”。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调皮玩耍。

吴 发谁

茅屋很小,但有白发翁媪 、有勤奋

儿女,一家人相亲相爱。可是有的

人“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 缺 ,为何

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 ”家是有爱、有

温度的地方。

农村无闲人,即使未成年的孩

子 也要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mèi ǎo

第90页

第33课 田园之乐 085





3

5

A

U

U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

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 

1.在《清平乐·村居》中,作者通过描写白发翁媪“ ”,勤劳的大儿“

”,能干的中儿“ ”,顽皮活泼的小儿“ ”,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农家

生活图。

2.我们在中华经典诗词中领略四季的美丽。暮春时节,篱笆小路,枝叶新绿,那是杨万里

诗句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 ”;初夏,梅杏挂枝,花开花稀,那是范成

大诗句中的“ ,麦花雪白菜花稀”。

3.下列哪一项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写的是同一个季节? ( )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初夏时节,有花有果,有形有色,正如范成大的诗句“ ,

”所描绘的情景。

 N    B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译文: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

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等到九九

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3





· ·

· ·

·

·

· · · ·

shǔ

老朋友

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 粮食。 邀请

环 绕 古代城 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

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窗户 面对

打谷场 菜园

端着 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赏

菊的习俗。王维诗有《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靠近,指 做件 某事。

第91页

086 第34课 寒窗苦读





3

5

A

U

U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

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第34课 寒窗苦读

囊① 萤② 夜读

胤 恭 勤③ 不 倦, 博 学 多 通④ 。

车胤肃敬勤勉,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家 贫 不 常 得 油,夏 月 则 练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

囊⑤ 盛数十萤火以 照 书,以夜继日焉。

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选自《晋书·车胤传》)

[注]① 囊:用 口 袋 装。② 萤:萤 火 虫。③ 恭 勤:肃 敬 勤 勉。

④通:通晓,明白。⑤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fl ffl fl   .

课文主旨:本文讲述了晋朝人车胤因家庭贫困,用袋子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表现

了车胤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车胤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

 E

 9A

9A (



8





3





车胤 车胤的学习态度,让他成了一个博学多通的人。

车胤读书,只能借助萤火虫的 微光,现

在我们独享柔和的台灯,和同学们共坐宽

敞明亮的教室,再不珍惜,有愧于古人!

[

]

·

·

·

·

chéng

夏天的夜晚。 就 白绢

口袋 萤火虫晚上发光。

勤奋学习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废寝忘食、悬梁刺股、韦编三绝 、

凿壁偷光、焚膏继晷、手不释卷。

第92页

第34课 寒窗苦读 087





3

5

A

U

U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位皇帝,直到崇祯皇

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

成 , 弃 去 。 过 是① 溪 , 逢 老 媪 方② 磨 铁 杵 。

完成学业就放弃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问 之, 曰:

“欲 作针。”太白感其意③

,

(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 卒 业④ 。

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选自《方舆胜览·眉州》)

[注]①是:这。②方:正在。③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④还

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fl ffl fl   .

课文主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弃学的李白在磨针溪受到一位磨铁杵的老妇人的启发,回

去完成学业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肯下苦功,坚持不

懈,最后一定能成功。

课文结构:

B ffi.

E5.I

4ffi UE

IffiI 3D UU

Bffi

    %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

日焉。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 不休,及至② 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 ,后为当世大儒。

[注]①夕:晚上。②及至:直至。③屋梁:房屋的梁柱,即房梁。



3





[

] [

]

点明传说的地点。

点明传说中的人物及故事的起因,李白学业未成便放弃了。

故事的经过。

故事的结果。

在象 传

李白,字太白。

放弃 离开

遇到老妇人

chǔ

被感动

意志

zú 完成

铁杵成针,水滴石穿,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坚持、莫

放弃 !“只要功夫深,铁杵

磨成针”。

铁棒

· · ·

·

·

· 李白“还卒业”,才有后人

赞 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长

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

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

美誉。

第93页

088 第34课 寒窗苦读





3

5

A

U

U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

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好∙学( ) 晨夕不休∙( ) 悬∙屋梁( )

2.看到孙敬悬梁的故事,我想到了( )刺股,( )手不释卷。

3.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

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我想用 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小古文。

5.初读后,我提出了不懂的问题: ? 怎么

解决呢? 要是平常,我会 ,但这是在考场啊,我只能

6.联系上下文,扩写小古文中“问之”的具体内容,再改写句子。

(直述句)李白问 :“你 ”

(转述句)

7.把这件事当作新闻,按“事实+感想”的形式发个微信朋友圈。

 N    B

不观舍园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

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

如此。

(选自《史记·董仲舒传》)

参考译文:董仲舒,广川郡人。因为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他担任博士的职位。(求学的

人太多不能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年龄和资历互相教授,有的人甚至没有见过他的面。董

仲舒大概三年的时间不曾到房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的心志专精到如此程度。



3





为 讲

传 相 莫 董 不 精

因为

根据 ·

· · · · ·

· ·

古代的一种官职。

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研究

入学先后顺序。

教授学业

有的 没有 观赏 精力集中

像 这样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

表示专心致志的成语:目不窥园、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目不旁视。

第94页

第35课 勇武之身,高洁之魂 089





3

5

A

U

U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

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第35课 勇武之身,高洁之魂

芙蓉楼① 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②

,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

平 明③ 送 客 楚 山④ 孤 。

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

一 片 冰 心⑤ 在 玉 壶 。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注]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②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③平明:

天刚亮。④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⑤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fl ffl fl   .

作者简介:见076页。

课文主旨: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景,烘托送别时诗人的孤寂心情;后两

句言志,表现了诗人冰清玉洁、清廉正直的高洁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课文结构:

fl

L

 

? P\"

79ffED# #(\" # ,



(



3





送别

渲染了离别伤

感的气氛。 雨连绵,没有停的意思。

时间 事情 地点 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因朋友的离去而孤独。

比喻。诗人借清澈无瑕的“玉壶”表达自己的开朗

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

·

△ △

送别地点 送别的友人

“冰心”“玉壶”表示人纯洁、高尚。

类似的成语有:白水鉴心、怀瑾握瑜、

冰壶玉尺、蕙质兰心、冰清玉洁。

也可以这样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 。 。

第95页

090 第35课 勇武之身,高洁之魂





3

5

A

U

U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

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塞下曲

[唐]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大雁高飞,夜晚格外宁静,

单 于① 夜 遁 逃 。

单于的军队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欲 将 轻 骑② 逐 ,

将军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

大 雪 满 弓 刀 。

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手中的弓刀。

[注]①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②骑:骑兵。

fl ffl fl   .

作者简介:卢纶(739—799) 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字允言,唐朝中期诗人,“大

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

写的边塞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尤以《塞下曲》数首最为有名,历来为人传诵。主要作

品:《卢户部诗集》。

课文主旨:本诗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不

惧严寒、英勇威武的精神面貌,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课文结构:

K EE

DOE

ffi



8





3





无光的夜晚 说明无声

可见敌人已经溃败。

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

两个动词,表现守 边将士的爱国情怀和大无

畏的精神。

大雪突降,雪势很大。

·

·

在晚上 逃跑

带领 jiàng jì

守边将士夜追逃兵。

·

· ·

。 。

边塞有多冷,你看岑

参这样写“将军角弓

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

难着”“纷纷暮雪下辕

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环 境的恶劣更能衬托将士们 保家卫国的 雄 心壮志。

第96页

第35课 勇武之身,高洁之魂 091





3

5

A

U

U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

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墨 梅

[元]王冕

我 家 洗 砚 池① 头 树 ,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 朵 花 开 淡 墨 痕 。

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 ,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

只 留 清 气 满 乾 坤② 。

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①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jí)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

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②乾坤:天地间。

fl ffl fl   .

作者简介:王冕(1310—1359)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老村、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

浙江)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其诗

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和自己的隐逸生活,诗风质朴刚健。主要作品:《竹斋集》,存

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课文主旨: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托物言志,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

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课文结构:

 \"-!ffl

ffiffi7#

+

>M7

*#!$

ffl '?

ffl



3





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作品。意思是

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因王冕与王羲之同姓 ,所以

王冕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自诩热

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边上

水墨画中的墨色分类。诗中说的是那朵朵

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拟人。盛赞墨梅的高风

亮节,也是诗人的自我

写照,表现了自己不随

波逐流 、洁身自好的

品格。

梅花的清香之气。

弥漫

·

·

环 境的恶劣更能衬托将士们 保家卫国的 雄 心壮志。

毛泽东这样写梅花“俏也不争春 ,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

在丛中笑。”“梅”就是把春光迎到人

间,无私奉献、谦逊低调的化身。

第97页

092 第35课 勇武之身,高洁之魂





3

5

A

U

U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

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①平明∙∙送客楚山孤(天刚亮) ②欲将轻骑∙逐(骑马)

③单于夜遁逃∙∙(逃走,躲避) ④只留清气满乾坤∙∙(天地间)

2.补全诗句,并完成练习。

(1)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诗人用“冰心玉壶”自喻,是想告诉洛阳亲友,他的为人是 的,他和友人的情

谊是 的。

(2)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句中的“清气”指 ,诗人借梅花表达了 。

3.下面诗题、作者、题材、表达的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①《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送别诗———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②《塞下曲》———唐代卢纶———边塞诗———憧憬塞外风光

③《墨梅》———元代王冕———题画诗———不向世俗献媚

 N    B

青 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参考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

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



3





雪越暴虐,越能感受到青松 承受压

迫、冷峻峭 拔的形象。

高尚 纯洁

青松 挺直,寄寓诗人勃发的胸 襟,

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

《论语》中“岁寒,然后 知 松柏

之后凋也”,与之异曲同工。

第98页

第36课 忧国忧民 093





3

5

A

U

U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

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第36课 忧国忧民

示 儿①

[宋]陆游

死 去 元② 知 万 事 空 ,

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

但 悲 不 见 九 州③ 同 。

只是为见不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 师④ 北 定 中 原 日 ,

等到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⑤ 。

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指诗人自己)。

[注]①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②元:同“原”,本来。③九

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④王师:这里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⑤乃翁:

你们的父亲。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逢北宋灭

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他代表作品:《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作》等。

课文主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企盼,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

且偷安的无比愤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课文结构:

!*+ E##

,ffi 6

.  &'.





3





思考诗人临终前放

心不下的 究竟是

何事?为何而悲?

不要写成“望”。

联系一、二句以及陆游的生平资料,

感受作者强烈渴望收复失地,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交代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万事俱空的凄凉。

诗人想象的情景。

诗人临终前诉 说着见不到祖国统一的心事。

向北平定

· ·

·

统一

你们的

中国的别称:九州、神州、中州、

华夏、中土 、中原。

南宋抗 金名将岳飞

1 . 岳母刺 字 — — 尽忠报国

2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99页

094 第36课 忧国忧民





3

5

A

U

U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

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题临安① 邸②

[宋]林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西湖的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温暖的春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③ 。

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注]①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②邸:旅店。③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

北宋都城。

fl ffl fl   .

作者简介:林升(1123—1189)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题临安邸》题写于南宋都

城临安旅店墙壁上。

课文主旨:本诗描写了青山、楼阁、西湖、歌舞、暖风等景物,营造了令人沉醉的氛围,借此

讽刺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

课文结构:

ffiB F*ffl 8

A  ! DD@

ME @ffiB

 





3





。书写 写诗的地点

。 。

作者愤怒地质问。表达了作者对统

治者沉迷于歌舞的悲愤之情。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

会上的淫靡之风。(双关)

指昏庸腐朽的南宋统治阶级,即纵

情声色的权贵们。

“熏”和“醉”二字用得精妙传神,

将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的生活状态刻

画出来。

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

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此时宋都“汴州”已经被金人占领。

在陆游、辛弃疾、岳飞收复失地 、

极力抗 金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

偏安一隅、不思反抗 、西湖歌舞

无休无止。秦桧就是其一,最为世

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飞”的

故事。相传平民为解秦桧之恨,

用面条做成他的形象丢入油锅里

炸,并称之为“油炸桧”,并演变

成今天的“油条”。

第100页

第36课 忧国忧民 095





3

5

A

U

U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的历史书籍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

书》。

己亥杂诗①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② 恃③ 风 雷 ,

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

万 马 齐 喑④ 究 可 哀 。

然而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的局面实在令人心痛。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 。

不要拘泥于陈规旧制,让更多有用之才降临世间。

[注]①己亥杂诗: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

首。②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

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fl ffl fl   .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 字璱(sè)人,号定盫(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

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诗作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洋溢

着爱国热情。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其他代表作品:散文《病梅馆记》。

课文主旨:本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表达了诗人期待着巨大的社会变

革的到来,期待着生机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文结构:

ffiA

.(' OT

#ffi fflKffi

ffi ('

ffi3

    %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但悲不见九州同∙。( ) ①统一 ②相同 ③共同

(2)王师北定∙中原日。( ) ①平静 ②平定 ③决定

(3)万马齐喑∙究可哀。( ) ①嗓子哑 ②嘶鸣 ③沉默





3





干支纪年

用自然界的“风雷”,比喻变革的力量。

沉 默之意。 比喻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

代指中国

用天比拟人,这里指清朝皇帝。

chóng(重新)

zhòng(重量) 重

规范、标准 使……落下

降 jiàng(降落)

xiáng(降服)

奉劝的意思,表现了

诗人处于居高临下的

地位,显示出诗人变

革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

·

·

·

yīn

呼吁打破陈规 ,起用人才,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