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4-1-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49步屟寻迹尼山下 The Mount Ni Chapter儒家文化千年哲思传万里“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儒学。”享誉世界的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荣誉教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的安乐哲曾这样说。传统儒学历来强调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既注重道德修养和践履的统一,还要在新的发展时期打造传播普及阵地,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将其推广到世界舞台。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主要以分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侧重涵养人的精神家园,上课形式不拘一格。截至 2022年底,孔子学堂已设立 2723 家,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海外 16 个国家和地区。当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深化孔子学堂规范化建设,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海外华人社团等组织,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着力点,走出一条儒家思想与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尼山书屋自 2013 年海外落地以来,不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新篇章。图为尼山书屋本部“认识中国,从了解《论语诠解》开始”。山东出版集团旗下海外出... [收起]
[展开]
《山东画报》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

步屟寻迹尼山下 The Mount Ni Chapter

儒家文化

千年哲思传万里

“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儒

学。”享誉世界的中西比较哲学

家、汉学家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

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荣誉教授、

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的安乐哲

曾这样说。

传统儒学历来强调经世致用

和知行合一,既注重道德修养和

践履的统一,还要在新的发展时

期打造传播普及阵地,在文化交

流互鉴中将其推广到世界舞台。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

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主要以

分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

的,侧重涵养人的精神家园,上课形式不拘一格。截至 2022

年底,孔子学堂已设立 2723 家,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海外 16 个国家和地区。当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

深化孔子学堂规范化建设,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海外

华人社团等组织,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

契合的着力点,走出一条儒家思想与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

尼山书屋自 2013 年海外落地以来,不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新篇章。图为尼山书屋本部

“认识中国,从了解《论语诠解》开始”。山东出版集团旗下海外出版机

构打造的《论语诠解》英文版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第52页

50 足迹 Footprint 业发展等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除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众的孔子学堂,

儒学中心的公益文化品牌“尼山讲堂”“尼山杏

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落脚点。

相对于注重学术性的尼山讲堂,尼山杏坛则致力

于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儒学交流平台,联合中

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东总站,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

青年汉学家、基层工作者等进行思想性辩论,广

泛进行互动,在央视频、中国网、学习强国等平

台展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潮起东方,儒行天下。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核心,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跨越国度、超越时空,成为

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借尼山这座文化高

地,传播得更广更远。

问道国学圣地,感悟圣人遗风 (未署名图片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提供)

少年儿童参观孔子博物馆《论语》主题展

尼山书院奎虚射圃新年送福

第53页

51

步屟寻迹尼山下 The Mount Ni Chapter

齐聚尼山圣境,共享文化盛宴(刘伟光\\摄影)

第54页

沿着黄河遇见海,是诗意的邀约,更是时代的交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乐章里,是万千候

鸟的高歌,是碧野良田的轻吟,是河畔新村里的笑语,更

是油田工人穿越时代为国奉献的号角。大河上下满目新,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富足,昔日的天堑,早已流

淌成造福齐鲁人民的幸福之河。沿着黄河遇见海

第56页

54 足迹 Footprint 千里屏障佑民安

Thousand-mile barrier, blessing the people's safety

文|刘伟光

济南北百里黄河风景区(刘伟光 / 摄影)

第57页

55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区域,在我国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

轻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代山东

做好黄河流域水利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

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

历史上,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黄河防洪任务之艰巨,防洪治河工程之浩大,也是世界上其他江河所

无法比拟的。“黄河宁、天下平”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

第58页

56 足迹 Footprint 山东黄河地处大河末端,河道形态上宽

下窄,堤防险工个性独特,功能各异,尤其

是人民治黄以来,修建了一系列的堤防工程,

形成黄河下游 ( 山东段 ) 防洪工程体系。现

行的黄河堤防、险工坝岸、河道整治工程、

分滞洪工程、入海流路治理等,形成了千里

屏障,护佑着两岸人民的平安,见证了悠悠

岁月里防洪工程文化进步的足迹。

跌宕起伏千载傲骨筑堤防

堤防作为规范河流经行的工程建筑,是

古往今来人类与洪水作斗争的基本手段。黄

河堤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与其

他河流相比,黄河因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加剧了筑堤的难度。如今,随着作为治黄事

业快速发展重要标志的标准化堤防的建成,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

面前。

新时代的山东黄河堤防,在工程设计中,

首次将生态景观和环境美化绿化纳入其中,

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

新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生物防护工程的生

态功能,丰富了堤防工程建设的功能定位,

有效促进了人与水和谐、工程与环境和谐。

在工程建设中,开发利用了多项具有自主产

2004 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冲刺,运送红土的汽车排

满了大堤(张庆民 / 摄影)

1962 年 -1969 年,黄河山东段第二次大修堤,机械

碾压配合人工上土施工,施工工具已全部换成胶轮小

推车

1974 年 -1985 年,黄河山东段第三次大修堤

1950 年 -1957 年,黄河山东段第一次大修堤

第59页

57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比如积淤固堤,采用了冲吸

式吸泥船从黄河河道内采沙的水力冲填施工技术,

达到了加固戗台与挖河减淤的双重目的。

从补残加固到绿化提升,从肩挑手抬到全面

机械化,一座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

态景观线”为一体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全

线建成。2007 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获

得水利部“大禹奖”;2008 年 12 月,荣获中国

建设工程“鲁班奖”。一段堤防工程能与国家体

育馆、国家大剧院等工程一起光荣登榜,这在治

黄史上是首次,在全国堤防工程建设中也是首次。

东营市河口区八连控导局部景观(刘伟光 / 摄影)

第60页

58 足迹 Footprint 护滩保堤控导工程稳安澜

控导,即控制导流。

控导工程主要由丁坝、垛和护岸三种

建筑物组成。一般以丁坝为主,垛为辅,

坝垛之间必要时修筑护岸。丁坝一般为土

石结构,坝身长,保护岸线长,挑流能力强。

丁坝坝头形式主要有圆头形、拐头形、斜

线形、流线形和椭圆头形五种。实践证明,

圆头形和椭圆头形能更有效地改善坝前水

流条件,减小坝前冲刷坑和丁坝的出险几

率。垛一般为土石结构,对水流流态的影

响明显弱于丁坝。它只能引起局部水流横

向缩窄。单个垛无法挑托水流外移,垛后

回溜强度及其范围都不大,同样的水流强

度下,垛前冲坑范围一般小于丁坝,冲坑

数字化技术应用黄河水势监控(刘伟光 / 摄影) 历史上的每次洪水位都是堤防建设提档升级的见证(刘伟光 / 摄影)

第61页

59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水深与顺溜情况下的丁坝相当。护岸一般为土石

结构,护岸平面多为直线形,顺堤线或河岸而修建,

对河床边界条件和水流流态影响较小。

随着治理黄河技术的进步,自 20 世纪 90 年

代开始,黄河下游控导工程进行了钢筋混凝土桩

坝等结构的试验。经过多年探索,已开始在黄河

下游控导工程中推广应用。该坝型是一种新型的

透水桩坝,设计要求控制河势,过水落淤造滩,

做到少抢险,降低工程的抢险压力。工程位置线

沿整治治导线布置,工程是由相隔一定距离的钢

筋混凝土桩组成,形成一道护岸型桩坝,起到防

洪导流、稳定河势的目的。

1998 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大洪水以后,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水利的投资力度,这段时间

成为有史以来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最多的时期。如

今,在黄河山东段,控导工程配合险工,护滩保堤,

固定中水河槽,控导主流,共同发挥控导河势溜

向的作用,确保大堤安全,黄河安澜。

智慧防护万里长卷启新篇

当前黄河治理进入数字时代,无人机、卫星

遥感监测河势险情,光电测沙仪快速测定河水含

沙量,5G 视频监控水库大坝运行情况等新科技,

让守护黄河安澜如虎添翼。

今年,“坝岸智能卫士”作为防汛新兵,在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承担重要任务,经历“实战”

检验。“坝岸智能卫士”作为山东黄河“信息化

堤防工程(刘伟光 / 摄影)

第62页

60 足迹 Footprint 战队”新成员,也是山东黄河河务局针对黄河治

理保护痛点难点关键技术组织开展的首批“揭榜

挂帅”项目之一。目前已从“感知”和“探测”

两个方向开展工程坝体根石在线监测探测研究。

分别研发多断面阵列式根石感知仪——“智感”

和水下智能探水杆——“智探”,两个设备相互

补充验证确定具体出险位置和险情规模,形成以

“自主式”监测预警和“主动式”探测交叉验证

的多元手段。

在今年的黄河防洪调度演练现场,一条“云

黄河”奔涌在全景式数字孪生平台上,直观反映

极端天气下的险情分布情况。“数字孪生黄河”

把母亲河“装”进计算机,通过类似全景建模的

智能手段,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支撑黄河治

理科学决策。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应

用体现在坝根砌石堆处不起眼的小“石头”上,

这些石头也被称为“智能石头”。这些“智能石头”

是十足的“侦察兵”,其内部嵌有一个 MCU 模

组和一块电池,坝石、坝体稍有异常,它就会发

东营市河口区八连控导全景鸟瞰(刘伟光 / 摄影)

第63页

61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出预警。今年汛前这些“智能石头”已经覆盖了

下游河段 8 处控导工程。

传统的人工巡查和观测不仅费时费力,还存

在盲区。通过现代化手段,可实现实时观测;三

维缩放功能让水尺画面清晰映入眼帘,夜视功能

使夜间观测同样直观明了,配合无人机巡航,能

够实时掌握水域状况;视频监控让黄河水利委员

会山东黄河河务局基层职工化身“帐内秀才”,

不出门而尽知“堤防事”。

山东还应用卫星系统,搭建“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网络。在这里的生态监测中心,中央大屏上

就能看到黄河入海流路变迁、黄河三角洲变化、

黄河来水来沙等情况。九曲黄河入海流,千般变

化一屏收。在千百年的治黄史上,这是令人惊叹

的景象。

大河奔流,浩浩汤汤。古老的母亲河,正在

现代科技助推下开启新的壮美篇章!

(未署名图片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

务局提供)

第64页

62 足迹 Footprint 河海相接万鸟翔

Rivers and seas converge, myriad birds soar

“‘呱呱呱’是斑嘴鸭嬉戏时的叫声,‘啪嗒啪嗒啪嗒’是天

鹅展翅飞离水面时的声音,身子黝黑、肚皮雪白的是灰雁,腿脚甚长、

犹如大鹏展翅的是东方白鹳……”立于湿地恢复区的最东缘,吴立新

时而微闭双眼听取周遭鸟儿发出的动静,时而仰头观察头顶掠过鸟儿

的种类和数量。从 1989 年初次踏上这片湿地,到成为山东黄河三角

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高级工程师,

文|李潇雨

第65页

63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吴立新从事鸟类巡护工作已经 34 年了。

2021 年 10 月 19 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

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时更是特别强调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

家公园。这给包括吴立新在内的所有关心黄三角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人

提出了新的期盼与要求。高质量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保持生态原貌、增加生

物多样性,他们下足了功夫,也做足了准备。

万顷芦苇荡是鸟类最安逸的家(刘月良 / 摄影)

第66页

64 足迹 Footprint 打造生态保护治理标杆

吴立新所在的大汶流管理站是保护区管委会下属的三个管理站之一,位

于黄河之南,是生态旅游的主战场,也是珍稀鸟类安家的首要选择。“2003

年第一巢东方白鹳和 2019 年的第一只丹顶鹤幼鸟都是在这里发现的。”吴

立新说。

按照计划,保护区进行的第一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治理外来物种——

互花米草。这是一种号称绿色沙漠的水生植物,根系非常发达,容易堵塞潮沟,

进而使盐地碱蓬这样的原生植物慢慢退化,贝壳类的底栖生物逐渐减少。“为

此,我们采用了‘刈割 + 翻耕’纯物理的方式来治理互花米草,也许人力、物力、

财力均花费较大,但为了保护鸟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别无选择。”截至目前,

保护区内的互花米草治理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共计 13.1 万亩。恢复盐地碱

蓬 1.5 万亩,修复海草床 750 亩,集中抚育野大豆 1 万亩,黄河三角洲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都有所提升。“今年,黄河口还迎来了火烈鸟、

白鹈鹕、青头潜鸭等新朋友,这都说明湿地环境改善成效斐然。”

在吴立新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按时间排列的、成千甚至上万份巡护

监测报表,他积累的大量鸟类基础数据和珍贵影像资料,为国家公园的创建

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是鸟类巡护监测的最基层、第一线,要为上级提供

最新的巡护监测数据,而且是动态数据。”据吴立新介绍,大汶流管理站所

辖区域内共有五条巡护线路,他一天巡一条,很少有休息的时间。34 年,他

每年完成巡护监测报表约 160 份,每天平均巡护近 100 公里,风雨无阻,

初心未改。

在吴立新的陪伴下,走在他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巡护线上,我们幸运地

遇见了一场绝美的日落。看夕阳慷慨地落满水面,听鸟儿的叽喳声逐渐归于

沉寂,吴立新用手指向大海的方向,“那边就是河海交汇处,黄蓝分界,泾

渭分明”,眼中全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追赶落日的天鹅(杨超 / 摄影)

2016 年,吴立新镜头中的鸟儿。只是当时的拍摄设备 不算先进,照片也不算清晰(吴立新 / 摄影)

望远镜是吴立新最顺手的工具(吴立新 / 供图)

第67页

65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治理互花米草,恢复湿地原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供图)

第68页

66 足迹 Footprint 树立陆海统筹建设典范

所谓“黄蓝分界,泾渭分明”,指的是在黄

河汇入渤海时,在海面形成的一道明显的黄蓝分

界线,它是世界独特的自然奇观,也是黄河口国

家公园“陆海统筹”最鲜明的标志。

2021 年 10 月 12 日,中国宣布正式成立三

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

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而与此前的五家相比,黄

河口国家公园在自身生态类型上有本质区别。“获

批设立后,黄河口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第一个陆

海统筹型国家公园。”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副

主任王安东说。

除了河海相接,黄河口作为陆海统筹型国家

公园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它是我国

暖温带最完整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典型草甸、

盐生草甸、草本沼泽、沿海滩涂等丰富的湿地生

态系统类型在黄河口范围内都能看到。”同时,

它还是国际候鸟迁徙关键区域。

在鸟类保护的路上,王安东颇有心得,23 篇

论文、4 部专著、4 项发明专利……一系列成果,

书写着他的工作足迹。“黄河口国家公园横跨东

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鸟类迁徙路线,

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

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丹顶鹤重要越

冬地和集中分布区、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

徙停歇地,在全球候鸟保护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面对鸟类监测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

万顷碧波拥抱奔涌黄河(赵英丽 / 摄影)

第69页

67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数不对等难题,王安东研发的以多

维协同全光计算成像为主要手段的

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为栖息

地营造、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

据。

作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

公园,创建工作中的难题不胜枚举。

保护区专门成立创建黄河口国家公

园工作专班,针对湿地生态修复问

题实施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

近 3 年,湿地生态补水量达 3.6 亿

立方米,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河流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从 2019 年 9 月 省 政 府 新 闻

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全面启动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始,到

滨海湿地上的迎宾红毯(刘永民 / 摄影)

哺育(王玉文 / 摄影)

2023 年 9 月黄河口国家公园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最后一次

国家公园设立报批材料专家论证会,4 年的时间里,创建工作

几经波折,但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三级调研

员王玉华心中,黄河口国家公园的蓝图已经逐渐清晰。

“总面积 3518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 1841 平

第70页

68 足迹 Footprint 大自然慷慨馈赠这片最年轻的土地(魏麟鑫 / 摄影)

鸟儿也赶“晚高峰”(王国章 / 摄影)

方公里,一般控制区面积 1677 平方公里;

陆域面积 1371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2147

平方公里。”王玉华详细介绍道。面对如

此广袤的划定面积,仅“确权海域、盐田、

养殖坑塘面积就达 3.4 万公顷,且存在合

同期限最长到 2035 年的棘手问题”。统

筹考虑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矛盾冲突实

际情况,“目前已将确权海域全部定为开

放式、无设施、定期捕捞,并约定 2023

年底前全部退出;盐田、养殖坑塘于 2025

第71页

69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年底前全部退出。”核心保护区范围内采矿权也

已全部退出并恢复生态,一般控制区依法设立的

油气设施应加强监督管理,严禁发生扩大用地、

用海范围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确保低碳绿色生

产。“退养还湿、退耕还湿、退油还湿,我们尽

全力恢复生态系统,还原生态原貌。”王玉华说。

创建国家公园,除了能最大限度发挥生态保

护修复功能,还能充分体现其自然教育功能。

11 月 12 日,“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

际观鸟季在东营开幕。这是东营精心打造的一张

生态文明与文旅深度融合的靓丽名片,也是一次

充分发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的生动实践。未

来,山东将持续发挥国家公园公益属性,完善自

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自然教育展示

平台,突出自然教育主题,创新自然教育方式,

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公众自然保护意识和生

态保护意识。“要让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让

创建国家公园成为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的有效途径。”王玉华说。

第72页

70 足迹 Footprint 了不起的事,是梦想更是现实

Remarkable things: both dreams and reality

文|程永锋

第73页

71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新房”,对滩区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名字!

家住黄河边(赵文昌 / 摄影)

第74页

72 足迹 Footprint 1979 年,爷爷拿着上级给的每间房 110 元

的搬迁补助,东拼西凑刚用土坯盖完家里的新房

子,我就出生了,奶奶由此为我取了乳名——“新

房”!我出生的村子叫杨庙,位于东营市垦利区

董集镇,以前只是黄河两岸默默无闻的无数村庄

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20 世纪 70 年代,为解

决黄河下游窄河段防洪防凌问题,黄河南展区工

程实施。在东营,包括我们在内的 3.2 万余名父

老乡亲听从安排,以大局为重,统一迁至黄河大

堤旁狭长、逼仄的房台上,原有的宅基地成了蓄

凌蓄洪区。

房台是什么?以前或许只有黄河两岸的村里

人才知道。房台,就是紧邻黄河大堤就地取土建

成的盖房用的宅基地,它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黄

河大堤。建房台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抬高宅基

高度,防止洪水到来时,把房子冲垮。

可与我同龄的新房,远不是今天我们想象中

的模样,那是何等寒碜呀!包括杨庙村村党支部

书记杨学让在内,11 位老书记带头拆老房、攒物

料,有的甚至用上了祖坟的砖和做棺椁用的木材。

我问过他们:怕吗?会有忌讳吗?他们答:不怕,

顾不上。

当年,全村 527 人只有 501 间房的位置,

还得刨去 6 间办公室——只剩人均不到 6 平方米

的房台。我们一家老小 8 口人,就挤在 6 间家徒

四壁的“新房”里。一盏昏黄的油灯、仅能通过

一辆板车的狭窄胡同,是我最清晰的童年记忆。

可这还不算是最落魄的。同村的程又青家,11 口

人挤在不足 80 平方米的院落里,一间 10 平方米

的西偏房,愣是先后作了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婚房。

现年 85 岁的程树堂老人说起自己一家的“住宅史”

也是感慨万分:“很早的时候,我跟老伴儿、两

个大哥和爹妈住一块儿,后来爹妈去世,家里又

添了三个小子俩闺女,最多的时候 5 间房住了 9

口人啊!因为家里穷,两个大哥直到去世也没结

婚……”

可就是这样的房台村,这样的生活环境,村

民们曾在那里一过就是近 40 年。建新房、改善

居住环境成了乡亲们最大的期盼。

串门拜年的人群。摄于 2014 年 1 月 31 日,正月初一(程

永锋 / 摄影)

破败的村庄,简易的秋千。摄于 2014 年冬(程永锋 / 摄影)

房台村旧景。摄于 1998 年(黄利平 / 摄影)

第75页

73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2013 年,蜗居房台村近 40 年的村民迎来了

他们期盼已久的改变!东营市委、市政府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正式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

迁改造工程,规划建设 11 个新型农村社区,杨

庙社区自此筹建。这时的我,也以镇党委宣传工

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这项改变沿黄群众生活环境

的工程之中。

历时 142 天,截止到 2013 年 11 月 14 日,

董集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杨庙社区 11 个村、

1728 户的补偿安置协议签订。2016 年 11 月底,

投资7.9亿元的杨庙社区率先完成全部楼宇建设,

并把所有住房全部分到群众手中。

自此,杨庙社区所辖的全部居民 4790 余人

终于得以告别低矮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

昔日房台村变身现代化新社区(杨超 / 摄影)

社区群众畅谈搬迁生活。摄于 2016 年夏(程永锋 / 摄影) 往新房的入户门上贴福字。摄于 2015 年 2 月 17 日,腊月廿

九(张泉江 / 摄影)

第76页

74 足迹 Footprint 楼房,“安居梦”照进现实!我的父母也搬进了

120 平方米的一套大房子!窗明几净,水电暖齐

全,小区各项生活设施先进,新修的柏油路四通

八达……爸妈高兴地一个劲儿念叨着:“这才是

新房!这才是新房!”

令人无比激动和意想不到的是,2021 年 10

月 21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庙社区考察,

称赞黄河滩区“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

起的事情”!那一刻,作为房台村变迁的亲历者、

见证者、参与者与记录者,我感到无比荣耀。

不仅是房台村,从为民服务中心到老年人餐

厅,再到草编加工合作社以及群众家中,总书记

老年餐厅对社区 60 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彭默 / 摄影) 研学游,为社区拓展更多可能(董集镇政府 / 供图) 好书进乡村(程永锋 / 摄影)

第77页

75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推动社区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程永锋 / 摄影)

与幸福社区一道奔向未来(程永锋 / 摄影)

第78页

76 足迹 Footprint 关注的是群众生产收入,心系的

是群众生活冷暖。近年来,在党

组织领办合作社框架下,杨庙社

区成立了东营市首家社区股份经

济联合社,开发建设特色果蔬、

研学旅游、粮食烘干等 14 个富

民项目,打造“杨庙·沿黄沙土

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社区

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作为东营市垦利区 2023 年

实施的重点文旅项目,“杨庙·

黄河里”文化旅游度假区也于今

在黄河里,选购“黄河礼”(程永锋 / 摄影)

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为群众留住乡愁(程永锋 / 摄影)

第79页

77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年 9 月 28 日正式开园试运营。园区依托省文化

体验廊道建设重点村罗盖村原址村落,分两期对

140 套老房子进行了改造提升。

度假区开园时,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

我多次前往采风。老旧的房屋在被赋予青春、时

尚色彩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保留黄河古村的原

汁原味。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回忆涌上心头。

在园区,我还遇到了不少同村的乡亲们,他们大

多已是 60 岁上下的老人了,本可以颐养天年的

他们主动承担起园区的后勤工作。“在这里工作

很踏实”“楼房有楼房的好,老房子有老房子的

好,毕竟是生活了近 40 年的地方”……我的父

亲也是个念旧的人,黄河里刚开园的一个月里,

他重操旧业,拿起锅铲,为园区的餐饮店制作佳

肴。冷空气来袭,我心疼他下厨辛苦,他却说:“才

干了一个月,还没干够呢。”

如今的杨庙社区建有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广

场、商业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天然气、水、电入户,

集中供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谁来了都会说,

俺们这儿的生活跟城区没什么两样!

10 多年来,我用相机记录下了滩区迁建的点

点滴滴,定格了乡亲们建房、抓阄、搬家、住楼等

各个时段的幸福瞬间,如今,也在记录着果蔬合作

社里乡亲们的笑和黄河里园区内的人来人往、新兴

业态。可我知道,黄河两岸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我对这片热土的记录也才刚刚开始。当乡亲们的生

活在不久的将来由小康走向更富裕的时候,我会用

这些照片告诉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黄河两岸的人

们,曾经做过多么了不起的事,未来,他们还会在

母亲河的怀抱里,做更多更了不起的事!

改造提升后的老房子让老杨庙人回忆往昔,同时也展望未来(彭默 / 摄影)

第80页

78 足迹 Footprint 油气增 更要绿色浓

More oil and gas, yet greener intensity needed

文|李潇雨 彭默(实习生)

孔子在这里诞生 2023 年 10 月 20 日,胜利油田新东营原油库拿到碳中和原油

库证书。这是国内首座碳中和原油库(夏兆明 / 摄影)

第81页

79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2023 年 7 月 11 日,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

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 - 胜利油田

百万吨级 CCUS 项目”正式投运,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

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对推动我国 CCUS 全产业

链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82页

80 足迹 Footprint “所谓 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

存。”胜利油田注汽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

理屈龙涛介绍道。蓝天白云之下,两座白色储罐

格外亮眼。这便是 CCUS 项目专用的储气罐,罐

内高压低温,可存储液体二氧化碳 100 吨。“我

们所在的莱 113 区块是 2021 年 11 月习近平总

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到过的一站,也是东营市落

实‘双碳’国家战略、推动碳捕集利用技术从实

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实践现场。”屈龙涛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的那天,屈龙涛

有幸作为迎宾团队人员,仔细聆听总书记的嘱托。

“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让屈龙涛和所

有油田人牢记在心。更让他深受感动的,是总书

记对胜利油田发现 60 周年的惦念、记挂和对油

田人“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的殷切期盼。

如今算来,62 年风雨兼程,62 年辛勤探索,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功勋”华八井、营二井说起。

“齐鲁石化 - 胜利油田百万吨级 CCUS 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工程进入设备联调联试阶段,员工正在进行设备巡检

(夏兆明 / 摄影)

第83页

81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将低碳节能融入发展

1961 年 4 月 16 日,注定成为载入中国石油

石化工业发展史册的日子。位于我国东部的山东

省东营市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喜获日产 8.1 吨

工业油流。自此,“华北无油论”破产,华北平

原找油的新时代正式开启。华八井是胜利的根,

是胜利梦开始的地方。

1962 年 9 月 23 日,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

二采油管理区同样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营二井用 15mm 油嘴测试获得日产 555 吨高产

油流,刷新全国日产原油最高纪录。时任石油工

业部副部长康世恩说:“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

的一件大喜事,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事业揭开了

新的一页。”

61 年后,驻足营二管理区,古朴而敦厚的翻

书型雕塑上雕刻着营二井的简史,诉说着营二井

的故事。透过屹立园区中的井口采油树,仿佛能

看到喷薄而出的油龙,感受到石油工人的喜悦。

再往远处望去,一片片太阳能板向阳而立,将光

能转化为热能、电能;一座座风力发电机迎风矗

立,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起

点上,营二井,这片最先描绘华北平原石油工业

光辉前景的土地,又成为胜利油田最早的碳中和

气水交替一体化是 CCUS 项目首次大规模应用的全新技术。

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焊接作业(夏兆明 / 摄影)

屹立园中的井口采油树见证了石油工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

程(彭默 / 摄影)

第84页

82 足迹 Footprint 生产示范区。“营二管理区新能源工程的建设实施,

是油田发挥闲置土地资源、自备电网的消纳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更加绿

色低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迈出的坚实一

步。”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综合

管理室经理王维亮说道。

“眼前这片区域主要有两种新能源形式,一

种是光伏发电,一种是直流母线多源微网。”王

维亮手指前方说道。其中,“光伏发电板块分两

期,安装了 450W 单晶硅组件 1.6 万块,盘活闲

置土地 11.6 万平,所产生的光伏绿电就近上网,

供营二管理区油气生产使用。”直流母线多源微

网板块则以自发自用为主,“采用‘光伏发电 +

直流母线’技术,用一根直流母线将井组所有油

井电源串起来,实现对各个油井的集中供电,光

伏组件所发电量可直接接入配电系统,全部用于

井场油井消纳,年均节电量 6 万千瓦时,减排二

氧化碳 110 吨”。

营二管理区只是胜利油田实现碳中和生产区

中的一个。2023 年 10 月 20 日,胜利油田新东

营原油库已通过节能提效减碳、光伏绿电降碳、

碳汇抵消净碳,最终实现碳中和,被认证为国内

首座碳中和原油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

多的胜利油田生产区会探索出越来越成熟的碳中

和路径,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一片片太阳能板向阳而立。营二管理区是胜利油田最早的碳中和生产示范区(夏兆明 / 摄影)

第85页

83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矗立海上的风力发电机为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增添动力(魏麟鑫 / 摄影)

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牛页一区试验井组灯火通明(夏兆明 / 摄影)

第86页

84 足迹 Footprint 将绿色生产融入生态

井下的生产是绿色的,井上的绿色更是有目

共睹的。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内,

河水、树影、蓝天与公园内的“磕头机”交相辉映。

每天都有不少市民走进湖光水色中健身、游玩,

广利河也成为钓鱼爱好者的心头好。可鲜有人知

的是,公园中还有个年产 10 万多吨原油的生产

单位——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六户管理区开发于 1999 年,广利河森林

湿地公园 2013 年开建,2015 年开园,所以是在

油田的基础上兴建公园的。”六户采油管理区综

合协调岗李静说。乘观光车在管理区内穿梭,硕

大的园区内,游梁式抽油机只有两座,其余的都

被管理区自主研发的静音式抽油机取代。“它的

声音非常小,甚至还没有公园中鸟的叫声大。加

上加热炉低氮燃烧器和套管气回收,更是让‘油

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声不扰民’变成

现实。”抽油机,一改往日“灰头土脸”的形象,

竟成了公园一景。

乘车继续在管理区内前进,一处湖泊吸引了

我们的目光。“平静的湖面底下原是错综复杂的

油水井管线。建园初期,管理区对湖底管线进行

了整体迁建和改造升级,将原 4.5mm 的管线壁

厚升级到了8mm,还为管线安装了泄漏报警装置,

实时监控管线压力。”这层层“铠甲”,保障了

管理区的清洁生产,更维护了公园的如画风景。

车子最终在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光伏围栏前停

稳。光伏围栏的存在既能为生产提供清洁能源,

还加强了井场设备和土地的保护。据李静介绍,

六户管理区早已实现光、电、热、氢能多种新能

源替代,成为打造碳中和示范区的排头兵。

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景中有井、景井相融(夏兆明 / 摄影)

第87页

85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李静回忆说,2015 年刚到六户管理区时,

她是抓阄来的,“当时心里一直紧张着,可千万

别抓到我啊!”可命运偏是如此安排。“刚来的

时候什么都没有,来上班的小路,天气好的时候

叫土路,天气不好的时候便是泥路。现在可是大

变样儿了,我们的工作环境,不知道被多少油田

人羡慕呢!”

“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是六户管

理区践行的宗旨,他们做到了。如今,每到绿意

盎然的季节,红衣采油工人在林间认真工作,蓝

色的抽油机在不远处努力采油,一幅景中有井、

景井相融的画卷清新而靓丽。六户管理区将绿色

生产融入生态,已成为胜利油田绿色高效开发,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火红夕阳下的油井与油田工人,仿佛从火热的年代中走来,向着未来,向着更火红的明天(王国章 / 摄影)

光伏围栏的存在既能为生产提供清洁能源,还加强了井场设

备和土地的保护(魏麟鑫 / 摄影)

“海上油龙”(张冬冬 / 摄影)

第88页

86 足迹 Footprint 广袤平原,一望无边。

在离市中心近 20 公里的东营南部,地广人稀,

唯独芦苇连片,一块高耸的,写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后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示意牌

兀然闯入眼中。经过大棚、路过大田,车子停稳在国

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广场之上。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广阔、崭新,

这里是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三角农高区

重要指示要求,于 2022 年 12 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

立的。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依托这个中心,科

技部在全国设立了西北、东北、华北 3 个分中心和 16

个试验站。该组织架构,从根本上确定了我省在全国

盐碱地综合利用中的‘总指挥部’地位”。黄三角农

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介绍说。

采访当天,碧空如洗。映衬之下,广场中心的那

十个大字格外醒目——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给盐碱地农业插上航天科技的翅膀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楼两侧,是 53 个功能性创新平台。其中,

育种加速器是中心探索构建耐盐碱作物三级育种体系中最核心的存在。“之前,

受制于季节因素,育种工作只能到海南南繁育种地加代。加速器建成后,各类试

验在这里就能完成。”刘志鑫说。

经过允许,我们深入育种加速室内,近距离观察正在进行育种加速的几种作物。

看表现,各有千秋,但抗逆性最好、耐盐碱程度最高的,一定要属航天大豆——

东航 D95。它肉眼可见的强壮,似乎在用每根枝叶诉说着勃勃生机。

第89页

87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The green dream on saline-alkaline land 文|李潇雨

来自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育种家靳振东激动却也小心翼翼地拨开作物的枝叶,露出

鲜嫩的豆荚,招呼我们看,“目前我们培育出的东航 D95,最多的有 8 条分支,185 个豆荚,530~540

颗豆粒!我平均一个月来这里观察一到两次,这是最让我振奋的一次!”靳振东兴奋拍手,笑得开怀。

东航 D95 中的“航”字,绝不是虚设。它是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的航天大豆,真正的“天选之子”。

靳振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种子的航天诱变:借助于返回式空间飞行器或在轨空间站,在高能粒子、微重力、

弱磁场、高真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使种子偶发性发生基因突变的过程——可产生“偶发”的概率只有

百分之二,“突变”的好与坏也完全不受控制,在经过筛选和种植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靳振东是幸运的。1959 年出生的他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那时,黄三角农高区还叫广北农场,是始

建于 1950 年,全国最早一批使用进口农业机械的国营农场。靳振东的母亲是共和国第一代拖拉机手,

昔日一片白,如今遍地金(任小杰 / 摄影)

第90页

88 足迹 Footprint 父亲则是东营地区最早的高级畜牧兽医师。尽管

自小耳濡目染,但在 2013 年以前,靳振东从事

的是与农业毫不相关的金融行业。他是大田间的

新人,是种地的新手。2016 年,东航 D95 的诞

生,给了靳振东真正回归土地并深耕农业的勇气。

靳振东也成为东航 D95 的“伯乐”。凭借它口感

细腻、没有豆腥味的优势,靳振东与团队研发了

诸多豆制品,延长了产品链、销售链,还建起了

个头饱满,圆润金黄(杨超 / 摄影) 靳振东仅靠端详植株的高矮和豆荚的

形状就可以轻易判断出种子的型号

(杨超 / 摄影)

靳振东与东航 D95 相互成就(杨超 / 摄影)

第91页

89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盐碱地农产品体验店。

更令靳振东感到自豪的是,东航 D95 不仅造

福了东营百姓,还远赴他乡,造福全国百姓。“2022

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盐碱地种植的包括东航

D95 在内的航天大豆、航天黑花生均获成功,今

年,实验种植面积大幅扩大。目前,我们已经在

全国三种盐碱地上进行了种植实验,除东营和新

疆部分地区外,还有内蒙古赤峰。”

在靳振东的办公室里,我们还发现了架起的

补光灯等直播设备。“未来,我们还要广交有识

之士,为农业,为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科

技力量、提供科技服务。总书记讲要‘给农业插

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坚决拥护,并尽全力‘给

盐碱地农业插上航天科技的翅膀’。”靳振东说。

为农高区科创培植厚实肥沃的土壤

除了像靳振东一样的本乡人和如中天一样的

驻区企业,在黄三角农高区的土地上,山东省农

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后简称山

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和扎根盐碱地的科研

人员,是创建国字号黄三角农高区、实现盐碱地

丰收增产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5 年早春,一辆大巴车载着来自山东省

农业科学院的 30 余位科研人员,在凛冽的寒风

中驶入了这片土地。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

副院长王璐打开了话匣子:“荒凉的土地上唯有

芦苇肆意生长,白花花的土地板结严重、寸草不

生,周围还有成片的建筑垃圾……但既然决定要

坚决支持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的建设,作为辖区内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这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更是唯一一个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使命的国

家级农高区(杨超 / 摄影)

第92页

90 足迹 Footprint 唯一一座农业科研院所,我们不能退缩。”

接下来的近三年时间里,突破建制和用地等

困难,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们开启了“奋斗模式”。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三角农高区,

这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更是唯一一个以

盐碱地综合利用为使命的国家级农高区;2017

年 12 月,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大楼正式

启用,王璐与同事们搬出板房,办公与居住环境

得以改善。

科研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接二连三。“若

要问盐碱地要产量,先得要‘出苗’,通过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盐碱农田土壤生态等关键技术研

实验室只是盐碱地育种的第一环节(杨超 / 摄影)

对盐碱地农田土壤进行分类储存、深入研究(杨超 / 摄影) 细心收纳记录山东省农科院黄三角研究院攻坚克难的每一份

文件(杨超 / 摄影)

第93页

91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究,‘苗’出了,就要开展耐盐作物新品种选育;

品种有了,就要考虑是否能为农民所接受、有没

有市场;种子卖出去了,还要探索更完整的研发

和产业链条……”王璐滔滔不绝,“例如甜糯玉米。”

甜糯玉米货架期较短,常规存放对其口感和风味

影响较大,急需对其进行加工。山东省农科院黄

三角研究院建立的甜糯玉米中试生产线,探索盐

碱地甜糯玉米保鲜加工技术,已制定出相对完善

的加工技术规程。目前,包括甜糯玉米在内的中

试生产线院内已有 4 条,为盐碱地产业发展、助

力盐碱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试验示范平

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山东省农科院相关研究

单位的试验任务外,我们还承接其他农业研究院

所的相关科研任务。2019 年至今,每年都有约

15 家单位来到这里深耕盐碱地农业。我们在提供

科研支持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管家式服务。”

王璐说。

如今,工作环境愈发舒心,工作内容也逐渐

得心应手,王璐习惯了东营、济南两头跑,早已

不像三年前一样日盼夜也盼地回济南,除了提起

儿子的时候。“常听他的老师们说起,周一是他

情绪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妈妈要走,周五会是他

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他知道,妈妈要回家了。如

果真的要给我这个‘周末妈妈’发奖,那我的军

功章,也有他的一半。”

“鲁盐稻 69”亩产 498.17 公斤,实现耐盐

粳稻 5‰的盐度突破;鲜食新品种“济薯 26”达

田地间、大棚里才是王璐(中)的“主战场”(杨超 / 摄影)

第94页

92 足迹 Footprint 黄三角农高区的广场上,东营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学习用手柄操纵旋耕机(杨超 / 摄影)

黄三角农高区积极探寻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昔日“十

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杜剑 / 摄影)

第95页

93

沿着黄河遇见海 The Yellow River Chapter

到平均亩产 3500 公斤;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科豆 35”试验测产

达到 554 斤……一粒良种,千粒好粮。一组组高产纪录,富裕着

农民的钱包,推进着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记录着无数

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更重要的,是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饭碗

端得更稳、更牢。 周末陪学架子鼓,是王璐(中)与儿子难得的亲子时光(杨超 / 摄影)

第96页

海洋,是广袤无垠,是博大宽广,是开放包容,是澎

湃生机,是强国的信念,是发展的浪潮。海工制造挺直华

夏脊梁,创新提质展现齐鲁风范,回望历史叩问初心使命,

拥抱丝路共赢美好未来。从黄海渤海之滨到黄河运河之畔,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山东步履铿锵,用行动作答。凭

海好临风,潮涌正扬帆,山东,向东是大海。凭海临风听潮涌

第98页

96 足迹 Footprint 以创新为笔,绘大海洋产业新图景

With innovation as the brush, painting a new pictur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文|舒曼

站在海边,总是令人心旷神怡。站在芝罘湾畔,看到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V”字形码头,

更是令人怦然心动——碧蓝的大海上,几座颜色不同的半潜平台稳稳矗立,那是中集来福士的

两大拳头产品“蓝鲸”和“GM4-D”系列。

“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我看你

们有这个信心,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2018 年 6 月 13 日下午,看过“蓝鲸”等“海

上巨器”后,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殷殷期许。近年来,中集来福士自主创新进度不断加快:从海

上油气田到海上风电再到海上粮仓,以自主创新为笔,一幅壮丽的大海洋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开。

“蓝鲸 1 号”如一座海上巨塔,稳稳矗立在海平面之上(樊博 / 摄影)

第99页

97

凭海临风听潮涌 The Ocean Chapter

芝罘湾畔的中集来福士船厂夜景(张立人 / 摄影)

“国之重器”再创辉煌

蓝天白云下,海风迎面,半潜式钻井平台“蓝

鲸 1 号”就仿佛一座微型海上孤岛,甲板起伏之

微小让人难以相信是身处汹涌的波涛之上。

“蓝鲸 1 号”堪称海工装备里的“航空母舰”,

重达 4.2 万吨,甲板面积是一个标准足球场的

1.5 倍,从船体到钻井架顶端高 118 米,相当于

37 层楼。“蓝鲸 2 号”在总结同系列姊妹船的基

础上,实现了项目建造工艺多个重大创新突破,

最大工作水深 3658 米,最大钻井深度 15250 米。

2020 年 3 月,“蓝鲸 2 号”在南海进行第二轮

可燃冰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

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对于“蓝鲸”系列的发展,烟台中集来福士

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任技师杨德将如数家珍,因

为他全程参与,尤其是对“蓝鲸 1 号”感情最深。

每次看到基地里回来维修保养的“蓝鲸 1 号”,

杨德将就像看到自己回家的孩子一样。

“蓝鲸 1 号”每一步的发展,他都记忆犹

新。“当时,做好这一项目需要克服 30000PSI

的 管 路 压 力,30000PSI 是 什 么 概 念?” 杨 德

将举了一个例子,冬天用暖之前需要打压,这

个压力是 4.5kg,5kg 的压力就会对人造成伤

害,30000PSI 相 当 于 466.6 倍 的 暖 气 压 力,

并需要将这 30000PSI 的压力输送到 15240 米

第100页

98 足迹 Footprint 的深海中,难度可想而知。在冬天刺骨的海风

里,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和同事在露天的井架上,

一 干 就 是 一 整 天。 最 终, 定 格 在“210Mpa”

(1Mpa=145PSI,编者注)海工界的压力纪录

诞生了。正是有了杨德将这样的大工匠,“蓝鲸”

系列在不断持续创新发展。

抢跑海上风电新“赛道”

烟台高新区四十里湾海域,几块巨大的光伏

板漂浮在湛蓝的海面上,在太阳的照射之下,闪

耀着粼粼波光。

这是中集来福士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

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也是全国首

个该领域的示范项目。该发电平台由 4 个单个浮

体方阵组成,装机总容量达 400kWp,总净甲板

面积约 1900 平方米,可满足在浪高 6.5 米、风

速 34 米 / 秒、4.6 米潮差的开阔性海域安全运行,

于 2023 年 3 月交付使用。

“目前我们已安装的光伏发电能力是 600 千

瓦,每年可发 72 万度电,用作海上基地平台的

生活和工作用电以及电动船用电,实现海上新能

中集来福士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樊博 / 摄影)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